理财分析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2 09:26:39

序论:好文章的创作是一个不断探索和完善的过程,我们为您推荐十篇理财分析方法范例,希望它们能助您一臂之力,提升您的阅读品质,带来更深刻的阅读感受。

理财分析方法

篇(1)

一、理财业务发展的现状及问题 

我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经过股改上市之后都已开始逐步走向综合经营的模式,各商业银行都将新的利润增长点放到了中间业务上,而其中的个人理财业务自2003年开始以来也有了很大的发展。例如,国内各商业银行纷纷设立“个人理财中心”,招商银行的“金葵花”、工商银行的“理财金账户”、建设银行的“乐当家”、农业银行的“金钥匙”、光大银行的“阳光理财B计划”、民生银行的“非凡理财”等产品相继面世,市场上已有20多个品牌、几百种理财产品;2006年年初,凭借股市和金市的高温,各商业银行推出了一批与股指、黄金价格挂钩的外汇理财产品;并且,我国境内的外资银行也将其在国外的理财业务移植到我国市场,积极开展外汇理财业务。然而,热情的投入并不见得能得到所期望的效果——个人理财业务发展并不理想。出现了如下的主要问题: 

将理财作为竞争手段。2005年前期,商业银行推行理财业务目的并不完全是为了增加中间业务收入,而在于争夺存款、提高市场份额。一些银行采取盲目承诺高保本收益率,甚至采取搭售储蓄存款的方式销售理财产品,将个人理财产品演变为变相高息揽储的工具。不少股份制商业银行甚至在亏损让利的条件下推出理财产品,以理财产品为竞争手段吸引中高端客户、争夺零售客户资源[1]。 

分业经营模式大大制约可理财业务的发展,使得理财业务只能停留在表面。目前的理财业务主要还停留在咨询、建议或者方案设计上,不能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具体操作仅是储蓄功能的扩展,将存贷款产品进行简单结合,或者只提供较初级的咨询服务,并不涉及房地产、债券、股票、基金等投资品种,投资咨询只是传统储蓄业务介绍,而所谓的网上银行其实是将传统银行业务照搬到互联网上,而在线投资品种仍然缺乏。而发达国家的商业银行在混业经营趋势下理财业务可涉足证券、保险、资产投资管理等业务,形成多个利润增长点。 

客户细分不够,造成理财产品有同质化趋向。如:中国银行的个人客户,现在仅仅是根据其综合金融资产余额来进行划分,如 50 万人民币为总行级客户,20 万人民币为省行级客户,20万以下为一般客户,划分为粗线条式,没有对相当级别的高端客户进行区分和一对一贴身服务,也没有对客户的职业、年龄、性格、金融产品需求等拥有详尽的资料并进行划分(1)。业务范围更多的是把现有的业务进行一个重新的整合,普遍缺乏更为细致的客户分层,也就无法为客户提供切合需求的个性化服务,财务策划在技术、人才支持上都无法满足现实需求,投资产品在广度和深度上均不能完全满足客户的理财需求。 

然而,从目前全球金融业的现状看,混业经营模式所产生的巨大经济、社会效益与竞争力是分业制经营模式所难以匹敌的。金融业实行混业经营既是国际金融一体化的要求,也是国内市场形势的需要。我国金融界实现混业经营必是大势所趋。而且根据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显示:在2007年4月末,我国居民户存款为17.37万亿。由此我们可以看到银行的理财业务有着丰厚的物质基础和广阔的市场前景。此时商业银行要发展好理财业务占据这块“大蛋糕”除了依赖我国金融市场和制度这些外部条件的逐步完善,更重要的是商业银行自身的完善,既改善商行由于客户细分所造成的理财业务发展不健康。而做好客户细分对目前的商业银行的来说其利不仅仅只限于理财业务,也有利于商行其他的零售业务的发展。 

因此,本文试图用数理统计学的方法来设计一种客户细分的方法。按照众多的客户个性特征将客户分类,使得商行可以以此为基础设计相应的理财服务和投资组合来提高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的广度与深度。 

二、研究方法 

本文所使用的方法特殊之处在于先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理财客户众多的个性特征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原因在于理财客户个性特征变量众多,一方面为了避免遗漏重要的信息,研究时尽量选取多的变量,而另一方面随着考虑变量的增多增加了问题的复杂性,同时由于各变量是对同一事物的反映,不可变面的造成信大量重叠,既存在相关性,而主成分分析正是通过原来变量的少数几个线性组合来解释原来变量绝大多数信息的一种良好的方法。 

此后,用所得到的主成分对所有客户进行系统聚类分析,从而将客户细分,再利用spss软件的描述统计分析和频率分析对客户的个性特征、理财产品与服务需求、客户满意度和客户忠诚度进行差异性分析。 

三、应用分析的具体步骤 

(一)变量选取和数据预处理 

1、为了使客户分割成为可行的策略,通常需要满足一定的准则,它们一般包括可识别性、实质性、可接近性、稳定性、响应性和可行动性等。 

2、利用定性阶梯法进行深度访谈,筛选出重要的理财业务、客户满意、客户忠诚以及客户个性特征的情况,并了解受访者表达这些项目时所用的语言[3]。 

3、效度,衡量工具是否真正能够测出所想测量事物的程度(黄俊英,1996)。经由定性的访谈结果,发展成量性问卷,利用量表形态进行大量样本的问卷测试[3]。问卷在被使用之前都询问过业内一些专家的意见并进行了修改,力求符合效度。 

(二)、主成分分析 

1、数据的预处理 

假设某家银行有n个理财客户的交易记录,并将他们经过数据处理成了n个样本数据,用 来代表每一条客户数据样本( ),描述这家银行的理财客户个性特征的变量有m个,用 来代表第 个变量( ),则 代表第 个客户在第 个变量上的取值。则可构成如下原始数据矩阵: 

可知此为一个 的矩阵 

由于原始记录的各变量的数量级和量纲不同,造成数值差别悬殊,为使各种评价指标具有可比性,对原始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 

其中, 和 分别是第 个指标的样本均值和样本方差。 

则以前的原始数据矩阵 变成了标准化的 

2、计算相关系数矩阵及它的特征值和特征向量 

在标准化的 基础上计算相关系数矩阵 ,这个矩阵中的每个元素 ,表示第 个变量和第 个变量的相关系数。 

篇(2)

一、设备投放的战略的意义

随着社会市场压力的加大,企业之间竞争愈加强烈。设备投放战略在企业的发展中占据着一定的作用,它的实施不仅可以为需方提供方便,使经济上得到缓解,也可以使供方得到一定经济效益。

企业的发展要求不断更新设备,不断提高技术工艺水平,不断提高各种人员的素质,提高经营管理水平。说到底,就是要不断地投入更多的经济资源,使企业规模、产品质量、管理水平等在原有基础更上一个台阶。简言之,就是要实施一定的经济手段。当然这部分的经济的获得就要从财务处理上得到。因此,设备投放这种新的经营模式给企业带来了发展空间也给财务部门的账务处理带来的新的问题。

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市场需求变化频繁,产品不断更新换代。企业如果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必将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生存就会出现问题。企业只有发展中才能求得生存。设备投放是一种经济手段,有的厂家为了打开自己的销售大门,将生产的有耗材的设备以很低廉的价格或者免费赠送的形式供应给需方,然后同需方签订几年的耗材合同,持续提供耗材,让需方一直使用你提供的设备所需的耗材,仅收取耗材费,等到耗材合同期满,设备使用权归需方所有。企业在方便需方的同时,就靠收取这种耗材费赢得利益,这就是设备投放战略的意义所在【1】。

二、设备投放三种财务处理方法的利弊分析

1.按存货处理,不计入销售,也不摊销成本,但耗材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数量后直接一次性计入销售。

这种设备投放财务处理方法的优势是:在设备投放的过程中,可以在短时间内少计成本,使得需方暂时在资金上没有压力,增加企业的信誉度,使企业在良好的信誉度下等到更多需方的亲赖,获得一定的经济利润。

这种设备投放财务处理方法的弊端是:会导致企业的存货量过大,过大的存货致使企业不能在经济市场上稳步的站立,也不能从实际上反映企业的销售状况,财务处理比较延后,可能会造成存货大于需求的状态,使得企业账面反映存货量较多,企业在资金上不能得到缓解。存货处理是状态,不计入销售,也不摊销成本是条件,但耗材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数量后直接一次性计入销售是决定性条件。只有达到最后一个条件时按“直接一次性计入”方式进行处理。如果按存货处理,不计入销售,也不摊销成本,当耗材用量达到合同规定的数量,需要将投放的设备直接一次性计入销售,这样企业就会增加销售收入和利润,同事增加销项税金,给企业带来税金支付押金。销售利润一下子反映出来不能很好的去过渡、缓和。

2.直接计入销售。这种处理方法是:设备投放到被投放单位时就做销售收入。直接计入销售的财务处理方法的优势是:财务处理能够直接反映公司的销售状况,可以增加企业的销售额,能够比较合理的反映企业的销售业绩。没有资金风险,只是在一种稳定的环境中计入销售。以利润最大化作为企业财务管理的目标,因为利润是增加所有者投资收益的来源,也是形成资本公积和扩大经营规模所需资金的重要来源。

直接计入销售的财务处理方法的弊端是:一次性摊销成本,当期成本过大。要想对设备投放用这种财务处理就必须限制条件,需方在资金上不存在困难,这是种理想的处理方法。另外应收账款过大,会导致财务报表中现金流量状况出现异常,影响外人对公司经营状况的评价,从而影响设备销售。倘若达到利润最大化了,也会造成一些难以克服的弊端:首先,利润最大化中的“利润”是一个绝对数,它不能反映利润额与投入设备资本额的比率关系,也不能科学地说明企业经济效益水平的高低。其次,利润额是特定时期内实现的利润,它没有考虑资金的时间价值,更没有反映风险等因素。最后,过分强调利润额的增加,可能迫使企业管理者一味追求短期经营利益,导致利润虚增和资产高估。由于现金流量并没有增加,一旦环境发生不利变化,企业就会陷入资金短缺的困境[3]。

3.按固定资产处理,分期摊销成本。这种处理方法是将投放的设备作为本单位的固定资产,计提折旧。按固定资产处理,分期摊销成本的优势是:分期摊销成本,成本的摊销、收入的确认和现实比较符合,能够客观反映企业的销售经营状况。比如:一个医疗设备企业给医疗机构投放30万元的医疗保健机械设备,规定每个季度返回医疗设备企业15%的成本费用,在一年半内就全部可以收回成本,再加上耗材费用,医疗设备在投放的过程中价格一般要比平时的价格稍高一些。因为平时维修的费用也要算在其内,再加上自身产品的优势,可以适当的调整价格。每期的折旧费用及其维修费等被销售耗材的利润所弥补,每期的报表利润能够真实的反映企业经营的实际情况。

按固定资产处理,分期摊销成本的弊端是:财务处理比较复杂,当设备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一些无法估计到的风险,比如设备维修、意外事故等,这些都会掺杂在里面,这就对财务处理到来了一定的麻烦。这种方法也是有一定的局限性,需方必须在规定的时间里资金不存在问题的情况下,才能完成的[4]。

三、设备投放合理的财务处理方法

经过对三种财务方法处理的利弊分析,无论采用哪一种,首先要看的是标本量的大小,标本量要是大的话,可以在耗材合同期满之前适当的提高耗材费用,比平常价格稍高一些。如果标本量不是很大,就按中标价供应产品。

从事一切事业都离不开钱财,大到一个国家、一个地区,小到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无不如此。一个国家、一个地区有关钱财的事务,我们一般称之为财政;一个企业、一个家庭有关钱财的事务,我们一般称之为财务。企业财务在我们的生产经营过程中,与资金的筹集、设备的投放和分配等有关的事务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拥有一定的经济资源,是企业开展经营活动的基本条件。企业在市场竞争中通过经营活动,利用投资者投入的资本以及对其设备的投资,一方面为社会提供各种商品和劳务;另一方面取得盈利,使其拥有的资金不断增值,并从中酬报投资者和其他提供资源的人们。

一个正常经营的企业,其资金总是处于运动状态。企业财务管理,就是企业依据国家的有关法律、法规,按照资金运动的规律,做好资金的筹集、利用设备做好资金投放和资金收入、分配的管理工作,以及正确处理企业与各方面财务关系的过程。所以,我们在设备投放的财务处理方法上,各个公司的处理方法是不尽相同的,要因地适宜,这也要根据自身状况合理采用。大多数企业都采用第二种方法,简单方便。但要是设备比较昂贵的话,可以采用第三种方法【5】。比如:有家医院,具体情况如下:医院想购置一台1000-1500万的放疗设备,合作期限10年,0投,如果企业想对其进行设备投放,则可以从以下几点考虑方案:

第一、严格考察被投医院的治疗量,也就是该医院每天或每月大约有多少患者需要做这种治疗,能承担该费用的患者群有多少,这是计算合作方案的基础。然后、依据你公司进货价格、市场售价、预计利润、合作期限内的资金的利率、售后设备的维护费用等条件,来计算与医院的分成比例。

第二、通常按1:9、1:8的分成比例递减,每天比例可一年或几年,这得在双方互利的基础上计算。最后一点是,约定双方责任,比如水、电、人、办公设施等,由院方承担;设备维护保养、培训、市场开拓等由你公司承担。要是能够采用这几点,我们在设备投放的过程中就会占有优势,从而得到经济效益。

四、结语

经过对设备投放不同财务处理方法利弊的分析,每一种方法都有其优势,也有其劣势。我们应用一种严谨的态度去分析,看到其实质,根据企业不同的自身环境采取合理、有效地财务处理方法,尽最大可能的为企业创造效益,减少成本。

参考文献

[1]王群予.中小民营企业筹资渠道的构想[J].中国论文期刊, 2007(07).

[2]刘爱东.公司理财[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

[3]罗晓春,企业会计准则与企业会计制度在借款费用核算上的差异[D].2007年

篇(3)

[论文摘要]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是企业财务管理的重要内容,企业要在财务控制的基础上把握集团财务管理的脉络。笔者从财务控制的地位入手,提出了如何加强企业集团财务控制的方法。

一、财务控制的地位

(一)财务控制与内部控制的关系

内部控制作为企业生产经营活动自我调节和自我制约的内在机制,处于企业管理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位置,尤其对于集团企业来讲。财务控制是内部控制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整个企业的生产经营活动中,生产、技术、人事、供应、销售、财务等工作各不相同,应按照不同的工作性质、内容、范围和实现的条件进行控制,而财务控制是一种价值控制,可将不同岗位、不同部门、不同层次的业务活动相结合。进行综合控制,它是内部控制的中心环节。财务控制的综合性最终表现为其控制内容都归结在资产、利润成本这些综合价值指标上。

(二)财务控制在财务管理中的地位

财务管理内容在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表达。从资金运动过程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资金筹措、资金投放、资金营运、收入分配等;从管理环节分析,财务管理包括财务预测、财务决策、财务控制和财务分析等。在上述各种内容中最核心的部分是什么,理论界也有不同观点:有人认为是筹措、投资与分配;有人认为是财务决策:也有人认为是财务控制。笔者赞成第三种观点。其原因:一是由于企业内部的多层次关系使财务管理划分为出资者财务、经营者财务和财务经理财务多个层次。从企业内部的角度分析,财务管理主要属于经营者和财务经理层次。而他们的基本职责是落实董事会的战略决策。实施公司预算,所以称其为执行型,而不是决策型。二是在企业财务活动中,必然会与各方发生各种经济关系,只有解决和协调好企业内部各行为主体之间、企业与外部利益相关集团之间的矛盾。才能保证企业目标的实现。财务控制的任务就是通过调节、沟通和合作使个别、分散的财务行动整合统一起来,追求企业短期或长期的财务目标。所以,财务控制在企业财务管理体系中处于核心地位。在企业集团组织规模扩大和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只有科学、合理地进行财务控制,才能确保组织目标的实现。若财务控制不严,资源浪费现象就会发生甚至出现败德行为,使组织目标难以实现,所以认真研究现代企业制度条件下有效的财务控制方法,创建科学合理的财务控制系统是十分必要的。

二、财务控制的方法

(一)合理配置财务管理权限

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是公司制的核心,要明确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的职责,形成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是一种权利制衡机制,有权力,就应有制衡。它们之间既相互独立,又相互制约。股东会、董事会、经理人和监事会在各自的一定范围内独立行使权力,承担相应责任,享有相应利益;同时又彼此制约,谁都没有无限的权力,从而有效保护各方权益,达到相互协调和制约的作用,保证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公司财务管理权可分为财务决策权、财务执行权、财务监督权。财务决策权包括财务战略决策和财务战术决策。财务战略决策必须集中在股东会和董事会,而一般的或日常的财务决策则可授权经理层来作出。经理层在实施董事会的战略决策时必须采用职能专门化的授权实施体制。即日常的财务活动主要由职能化的财务管理部门来负责实施,并以责任中心和责任制的形式细化到具体部门和岗位。

财务监督权在公司内部是分散配置的,包括横向财务监督、纵向财务监督、内部审计监督和员工财务监督。其中,横向财务监督是在公司治理结构内部相平行的组织机构之间进行的财务监督和约束行为,包括供、产、销部门之间的相互约束及会计部门的常规监督;纵向财务监督是公司内部上级组织或个人对下级组织或个人的财务监督约束行为;内部审计的监督是审计部门通过内部常规稽核、离任审计、落实举报、监督审查企业的会计报表等手段,对会计及其他部门实施内部控制。员工监督是基层群众对企业财务活动进行的民主监督,是群众理财理念的具体化,有利于强化员工的主人翁意识,但它是一种软性监督,须辅之于激励方式。

上述权力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必须合理配置和落实,否则就会权责不清,导致企业管理混乱,加大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甚至使企业倒闭。在现代企业中权力的合理配置必须以合理的股权结构为基础。“一股独大”的情况下是很难建立合理的权力制衡机制的。

(二)完善内部财务制度

建立健全内部财务管理制度是企业内部监督的重要环节,要严防有章不循,将已订立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印在纸上、挂在墙上”,遇到具体问题多强调灵活性,使内部控制制度流于形式,失去了应有的刚性和严肃性。制度建设须遵循相对稳定和动态发展相结合的原则。从经济学的观点看,财务制度的制订和选择过程是一个相关利益者根据经济社会环境的变化为自身的经济利益和政治利益进行博弈斗争的过程。通过多次博弈之后,使制度不断得到发展和完善,社会公认程度日益提高,纳什均衡点逐步由低层次向高层次递进,最终趋向于“帕累托”最优状态。

(三)强化内部控制制度的检查和考核

篇(4)

1.财务预测

财务预测是指根据活动的历史资料,考虑现实的条件和今后的要求,对企业未来时期的财务收支活动进行全面的分析,并作出各种不同的预计和推断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基础。财务预测的主要内容有筹资预测、投资收益预测、成本预测、收入预测和利润预测等。财务预测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属于定性预测的判断分析法和属于定量预测的时间序列法、因果分析法和税率分析法等。

2.财务决策

财务决策是指在财务预测的基础上,对不同方案的财务数据进行分析比较,全面权衡利弊,从中选择最优方案的过程。它是财务管理的核心。财务决策的主要内容有筹资决策、投资决策、成本费用决策、收入决策和利润决策等。财务决策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概率决策法、平均报酬率法、净现值法、现值指数法、内含报酬率法等。

3.财务预算

财务预算是指以财务决策的结果为依据,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各个方面进行规划的过程。它是组织和控制企业财务活动的依据。财务预算的主要内容有筹资预算、投资预算、成本费用预算、销售收入预算和利润预算等。财务预算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平衡法、定率法、定额法、比例法、弹性计划法和前期实绩推算法等。

4.财务控制

财务控制是指以财务预算和财务制度为依据,对财务活动脱离规定目标的偏差实施干预和校正的过程。通过财务控制以确保财务预算的完成。财务控制的内容主要有筹资控制、投资控制、货币资金收支控制、成本费用控制和利润控制。财务控制所采用的具体方法主要有计划控制法、制度控制法、定额控制法等。

5.财务分析

财务分析是指以会计信息和财务预算为依据,对一定期间的财务活动过程及其结果进行分析和评价的过程。财务分析是指财务管理的重要步骤和方法,通过财务分析,可以掌握财务活动的规律,为以后进行财务预测和制定财务预算提供资料。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有偿债能力分析、营运能力分析、获利能力分析和综合财务分析等。财务分析所采用的具体方法有比较分析法、比率分析法、平衡分析法、因素分析法等。

财务管理方法分类

(一)定性预测法

定性预测法主要通过对各种情况和定性资料的分析判断来确定未来经济活动的发展,并得出定量的估计值的方法。通常用于缺乏定量分析资料,无法采用定量分析技术的情况。常用的方法有:

1.个人判断法

个人判断法就是由企业决策者根据各方面的资料和情况分析以及自己的经验,对企业的某项财务活动的发展及结果作出主观的判断。这种方法在缺乏相关数据资料时特别有用。如果企业决策者有较丰富的经验和分析判断能力,并且对各方面的情况比较熟悉,就可以获得较好效果。这种方法简单、快速,但由于判断的根据不够充分有可能发生错误。

2.集合意见法

集合意见法可以克服个人判断法的缺点。这种方法又可分为下列几种:

(1)集体讨论法。集体讨论法就是围绕某一预测课题,召集有关人员一起进行讨论,各抒己见,进行分析,从而综合各方意见得出比较一致的估计,作为预测的结果。这种方法集思广益,弥补了个人知识和经验的不足,从而提高了判断的准确程度。

(2)特尔菲法(专家调查法)。特尔菲法就是通过企业预测机构向有关专家逐次寄送调查表,由有关专家根据自己的业务专长和对预测对象的深入了解,对调查表中提出的问题逐次发表个人意见,经过多次反馈,经整理后推断出预测对象未来一定期间的发展趋势及结果。这种方法避免了预测过程中的相互心理影响,专家回答问题时考虑充分,并且不需要原始资料,预测精度也较高,但预测周期长,一般适用于中长期预2lD。

3.市场调查法

市场调查法是先通过市场调查,收集有关数据,再按照数理统计的办法预测市场的需求量。

(二)定量预测法

定量预测法是运用数学方法,通过预测模型进行计算来得到预测结果的方法。常用的方法有三类:

1.平均法

平均法是一种最简单的定量预测方法,它一般用于各期预测数据比较平稳、趋势变化不太明显的情况。这种方法可以消除偶然因素变化的影响。常用的方法有:简均法、移动平均法、加权移动平均法、指数平滑法等。

2.时间序列法

时间序列法就是根据历年(月)经济活动(预测对象)资料随时间的变化序列,从中找出变化趋势的规律,并把这种趋势规律表达为数学方程式(数学模型),然后用数学方程式进行预测的一种方法。常用的方法有:直线趋势外推法、二次抛物线外推法等。

3.因果分析法

因果分析法也叫相关分析法,它是利用事物之间的内在联系(相关)来进行预测的方法。属于这种预测方法的有:引伸需求预测法、回归分析法、投入产出法、量本利分析法等。

 

财务管理方法体系和分类相关文章:

1.企业财务管理体系

2.如何建立财务管理的体系

篇(5)

在对中职院校的管理工作当中,财务管理工作已经变成核心工作内容之一,其基本准则:全面贯彻和执行国家相关法律法规体系,以及财务管理等规章制度,为学校的发展提供既规范又安全可靠的资金保障,为各项财务工作的有效运作提供准确的资金数据参考。这就需要中职学校的财务人员认真研究财务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进而找到有效的解决方式,完善学校资源优化配置。

一、院校财务管理缺陷解析

1.管理制度不完善

目前,在许多中职院校中,管理制度非常混乱,缺乏科学性与合理性,管理制度大都是流于形式,内部制度名存实亡。没有会计进行监督,学校的监督权和决策权都集中在学校管理层或者少数领导的手里,因此,财务管理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这就使学校无法获取真实财务信息,不能准确的反应资源,影响资源的配置,也必将会影响到整个中职院校的办学质量。

2.财务管理的观念较为落后

目前,国家正在开展财政体制改革,这在无形中推进了学校财务管理的相关要求,然而许多财务管理的陈旧观念与方法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的财政改革和财务工作的要求。在实际工作当中,项目资金预算相当粗放,不够详细,执行起来比较随意;只重视预算内资金管理,而轻视预算外资金管理;经费并没有经过系统科学的评估分析,使得经费的使用效率很低。

3.人员素质无法与业务技能所需水平相适应

伴随着市场经济的确立,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也在不断的扩大其内涵和外延,财务方面的工作也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就需要财务人员通过不断的学习来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和能力。然而,中职院校中有相当一部分人员法律意识淡薄,职业道德水平很低,不仅不能很好的为学校“当家理财”,也不能为师生员工提供优质的服务。有些财会人员甚至学历和业务水平很低,对计算机知识掌握不全面,这不仅会减慢学校的会计信息化进程,也日益凸显了财会人员自身素质与所需要的业务技能之间的矛盾。

二、如何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1.完善财务管理制度

维护学校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措施就是完善学校的管理制度。它主要包括完善财务管理制度、对财务人员的选用以及完善监督管理制度等。

(1)必须建立健全统一的财务管理制度,设立专门性的监督管理部门,对财务部门进行工作考核和监督管理,并不断的完善监督管理制度,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效率。

(2)在财务人员的选用方面,必须确保聘用的人员具备财务管理的专业证书以及优秀的敬业精神。

2.转变财务管理的陈旧理念

国家推行财务管理政策,是为了更好的使其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并优化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而进行的,这就要求中职院校的财务人员必须转变陈旧的管理理念,建立健全中职院校的财政体制。因此,财务人员必须积极地学习国家财政体制的相关政策,转变落后的财务管理理念,增强节约意识、风险意识、成本意识以及提高资金的使用效益。对落后的财务规章制度进行改革和完善;加强财务预算的管理,规范预算的工作流程,完善工作制度;妥善处理好财权和事权之间的关系,杜绝有财权而不做事的现象。

3.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和综合素质

财务管理人员是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主要操作人,他们自身素质的高低将会直接影响到整个中职院校财务管理工作的质量,所以只有不断的提高财务管理人员的自身和综合素质,才能确保管理人员的业务水平能够适应学校财务管理的要求。应该定期组织财务管理人员进行培训,及时学习国家的财务政策,讨论日常工作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办法,同时还应该建立一个健全的内部约束体制和绩效评价体系,加强财务人员对业务的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和工作效率,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技能,努力完善和提高学校资源配置效益。

三、总结

综上所述,为了满足新形势下中职院校的发展需求,中职院校必须对财务管理这一重要环节重视起来,并在改革其制度的基础上,建立起一套行之有效的运行方式。也就是说,通过依法的筹集资金,合理的编制预算,并清理资金的运转程序,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的来节约资金,通过严格的国家法律法规来维持学校的经济秩序,并确保各项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合理性与真实性。总之,有效的财务管理方法是提高中职院校财务管理的有效办法,因此必须重视和解决财务管理工作中的这些问题,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做好中职院校的财务管理工作,推动中职院校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

参考文献:

篇(6)

一、财务分析的概念理解

(一)财务分析的含义

财务分析,是指财务分析主体利用会计资料及与之有关的其他数据资料,通过计算财务指标,采用一定的方法对企业财务活动中的各种经济关系及财务活动结果进行分析、评价,为财务决策、财务诊断、咨询、评估、监督、控制提供所需财务信息。其实质是财务分析主体对会计信息进一步进行加工、运用的过程。在此过程中,财务分析主体对财务分析的要求就是财务分析所要达到的目的。

(二)财务分析的主体

财务分析主体是与企业主体有关的、需要分析信息的部门、单位、法人、自然人等。可分为外部和内部两大类。外部分析主体一般包括债权人、股东、其他企业、会计师事务所、政府及其有关机构;内部分析主体一般为企业管理者、企业所有者、职工等。财务分析主体不同,其分析的内容亦有所侧重,财务分析主体决定财务分析的内容。

(三)财务分析的内容

财务分析的内容主要据信息使用者的不同而分为外部分析内容、内部分析内容,另可设置专题分析内容。由于只有在企业提高了经济效益时,企业才可能有较强的偿债能力、盈利能力,国家、投资者、债权人及社会各方相关者的利益实现才有保证,因此现代财务分析的重心由外部分析转向内部分析。财务分析的内、外信息使用者进行财务分析时虽有不同的侧重,但也有共同的要求,都要求财务分析能够揭示出企业的经营趋势、资产与负债,及资产与所有者权益之间的关系、企业的盈利能力等。企业的内部分析内容可包容外部分析内容,反之则不然。这主要是因为外部信息需求者目标的不同及对内部信息资料的不可得。企业的外部分析是企业外部利益集团根据各自的要求对企业进行分析,内部分析则主要为管理当局制定政策提供依据。此外,针对企业具体情况还可设置专题分析。银行对企业偿债能力和收益能力的分析,投资者对企业发展潜力和经营管理水平的分析,股民对企业投资收益能力和利润分配情况的分析,经营者对企业经营现状的分析,等等,都是对企业经营成果及经营状况的分析。经营成果是企业产、供、销各环节业务活动的成果,反映企业经营活动的效率或效益,一般由实现利润的数额来表示。企业的财务状况,揭示企业资金运筹、分配、调度和管理的现状,是企业资金在时间上和数量上相互协调情况的描述和反映,一般由企业的资集结构和平衡情况来揭示。

因此,财务分析,简言之,是对企业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的分析。

二、财务分析对企业管理的重要意义

当前企业的管理已经不仅仅关系着经营者和国家两个方面了,同时还关系着企业员工的利益以及股东、股民的合法权益。企业财务信息的公开已经越来越为人民大众所关注,这也是当代企业经营发展的社会立足点。从另一方面来讲企业财务信息的透明、公开也是国家税务部门对企业经营的基本要求。因此说做好财务分析是企业合法化经营的首要条件。

(一)财务分析能够提供依据,利于决策

财务分析要在报表资料齐全和充分调查研究的基础上编写。企业财务人员要充分运用多种科学分析方法,为企业提供有理有据,富有说明力和建设性的财务分析报告。要经常深入实际、经过调查、发现经营中的薄弱环节和存在的问题,分析要有的放矢,讲求实效,针对性强,反映问题直截了当。因此,财务分析是对企业最近资产、资本的基本状况以及运营的情况进行信息的收集及整理的过程。这些信息最终以各种财务报表的形式传递到企业经营管理者的手中,对企业管理者了解企业的财务状况以及资本运营的状况有着重要的作用。企业的经营管理者通过对财务信息的分析与判断,可以检索出企业在经营中所出现的问题以及不足之处,从而做出正确的管理决策或者是调整方案,以保证企业的合理运转。

(二)财务分析能够提前预测,规避风险

财务分析在企业管理中应用可以加强事前预测分析,提高资金使用效果。企业会计要从以往的事后反映和监督的旧框框中解脱出来,开展事前预测和决策。决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核心,关系到企业的命运。决策的制定来源于科学的预测。会计人员要用准确的资料,科学的方法做出会计预测,当好企业的参谋。企业在经营的过程中,总会因为外部的经营环境的变迁或者是内部的影响因素的变化而产生这样或者是那样的经营风险。比如说,资金周转能力下降造成资本的积压、现金流吃紧面临断裂、资本利用率低下导致企业盈利能力下降以及市场开发受阻造成资金回流减慢等等。 财务风险作为企业经营风险的重要内容, 也是企业各种风险最终的表现形式。

(三)财务分析能够有效建立财务制度,提高人员素质

企业目前已建立了财务分析制度,但还很不健全。在企业中应设立岗位做专门财务分析研究,并且配备专业的财务分析人员,注重培养财务分析能力是根本,对内及对外报表等财务分析数据来源合理修正的能力,也要注重培养其综合分析能力,充分发挥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管理中的作用。其次,应在制度中明确财务分析的目的、任务,明确财务分析人员的目标和责任;再次,应在制度中明确对分析工作质量的要求。不论是方法的选择,还是指标的确定,企业应有科学和统一的规范。

三、财务分析方法在企业管理应用

财务分析首先是为管理者提供财务数据报表,明确其决策与控制的内容为构建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奠定了基础。因此,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的财务分析体系可由资本经营财务分析、资产经营财务分析、商品经营财务分析和产品经营财务分析四部分构成。此外,还有经济增加值分析与杜邦财务分析方法。

(一)基于管理者决策与控制财务分析类型

资产经营的财务分析:资产经营的财务分析分为经营状况、经营效率和经营风险的分析。对资产结构和规模分析和资产项目的分析,是企业资产的经营状况分析;对资产营运和经营能力和资产总报酬率的总资产周转率进行分析就是企业的经营效率分析; 对于企业资产经营中因为不利和不确定因素,有可能对企业经营带来负面的影响,是企业的资产经营风险分析。

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反映资本经营的盈利能力而对净资产的收益率进行分析是资本经

营的效率分析,效率分析的指标还包括资本成本、资本收益、经营贡献、市场盈利、每股收益率等,是企业家进行资本经营决策的重要来源。 资本经营的财务分析还包含对财务风险进行分析的经营风险分析; 对资本规模和结构状况进行分析的经营状况分析。

商品经营的财务分析:通过围绕反映商品经营效率的营业成本利润率和营业收入利润所进行的分析,是商品经营的效率分析。这个分析过程,包括对营业收入息税前利润率、营业收入净利润率、成本费用的利润率和百元收入的成本等;此外,商品经营的财务分析,以及对营业收入结构和规模、市场占有率、产品销售价格和产销平衡分析的商品经营情况的分析,加上以市场风险、应收账款周转率、应收账款账龄为主要内容进行的商品经营风险分析。

产品经营的财务分析: 一般是对于企业生产过程里的产品和投入进行有效性的效率分析,具体就是对于反映生产水平的技术、成本和生产效率等指标进行分析类比;对经营风险主要通过生产停工损失、废品损失和产品积压率来加以分析, 判别这些环节对于产品在生产经营中的风险程度;对产品结构、生产规模、产品的质量和成本进行垂直和水平的分析,是对产品经营状况的有效评估。

(二)经济增加值分析

EVA是经济增加值(Economic Value Added)的英文缩写。简单地说,EVA就是企业税后净经营利润扣除经营资本成本债务成本和股本成本)后的余额。EVA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个公司只有在其资本收益超过为获得该收益所投入的资本的全部成本时,才能为股东带来价值。与其他财务分析工具相比,EVA理论是站在股东的立场上来考察公司的经济价值。运用EVA衡量企业业绩是否增加的基本思路是:投资者从公司至少应该获得其投资的机会成本。EVA为正,表示企业的经营者增中了企业的价值,同时也为股东创造了财富;如果EVA值为负,说明企业发生了经济亏损,企业的价值遭到损害,同时股东的财富也受到侵蚀。如果EVA为零,说明企业的利润仅能满足债权人和投资者预期获得的收益。

EVA指标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第一,对财务管理目标的影响。EVA考核体系,鼓励企业家及经营管理者把企业价值最大化作为财务管理的最高目标。国资委引入该体系,是抑制国有企业经营行为短期化、过分追求利润指标、盲目向主营业务以外的其他领域投资的重要调控手段,与原来“国有资产保值增值”考核目标比较更进了一步。第二,对投资决策的影响。国资委指出,目前央资企业存在“重复投资、盲目规模扩张的冲动”,“部分央企在成熟产业重复投资,把股东财富浪费在低效率的生产能力扩张上;通过大幅度增加投资,扩大企业规模,从而增加企业所控制的资源量。第三,对融资决策的影响。对融资的影响就是降低资本成本。融资包括股权融资、债权融资、信用融资三种方式,其中的信用融资方式一般没有资金成本。合理组合三种融资方式,优化资本结构,有效使用财务杠杆,成为降低资本的重要途径。此外对企业的资产管理和成本管理都有影响。

(三)杜邦财务分析

杜邦财务分析方法是由美国杜邦公司经理创造出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是一种分解财务比率,而不是另外建立新的财务指标的方法,它可以用于各种财务比率的分解。其基本原理是将财务指标作为一个系统,将财务分析与评价作为一个系统工程,全面评价企业的偿债能力、营运能力、盈利能力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在全面财务分析的基础上进行全面财务评价,使评价者对公司的财务状况有深入而相互联系的认识,有效地进行财务决策。

用公式可表示如下:权益净利率=资产净利率x权益乘数=销售净利率x资产周转率x权益乘数

从上述公式可以看出,决定权益净利率高低的因素有3个方面:销售净利率、资产周转率和权益乘数。这样分解之后,可以把权益净利率这样一项综合性指标发生升、降变化的原因具体化,比仅用一项综合性指标更能说明问题。

杜邦分析图体现了权益净利率和企业销售规模、成本水平、资产营运、资本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这些因素构成一个相互依存的系统,只有把这些系统内各因素的关系安排好、协调好,才能使权益净利率达到最大,才能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理财目标。

传统的杜邦财务分析是面向外部以提供综合信息为主的一种财务分析方法,但它不能满足企业加强内部管理的需要。经过改进后的杜邦财务系统有如下优点:其一,将销售净利率进一步分解为安全边际率、贡献毛益率和所得税三个因素,在对销售利润进行分析时,可以直接利用管理会计资料,转向以成本形态为基础的分析,从而有利于进行短期经营决策、计划、控制,并能分析税收对企业财务状况的影响;其二,将销售净利率进一步分解为贡献毛益率、经营杠杆系数和所得税三个因素,不仅能够分析企业再生产的边际贡献能力,而且

能够分析企业的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从而更加有利于决策;其三,突出了成本费用按形态归类的方法,在进行分析时,有助于促进企业管理会计工作的进一步展开和管理会计资料的充分利用,弥补企业重核算轻分析的行为缺陷;其四,由于采用变动成本法,将成本中的可控成本与不可控成本、相关成本与无关成本明确分开,从而便于事前预测和事中控制。

参考文献:

[1]苗舒婷.财务分析在企业经营与管理中的运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 ,2014,04.

篇(7)

一、引言

财务管理专业自1998年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以来,17年的时间里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截至2013年,全国已有超过500所院校开设了财务管理专业,其中地方本科院校占据多数。地方院校以服务地区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在财务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方面,已经为所在省市、地区的各类工商、金融企事业单位、政府部门输送了大批从事财务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鉴于财务管理边缘学科的特点(刘淑莲,2005),国内对于该专业学科范畴的讨论一直延续至今。不少学者针对专业发展定位、人才培养目标、课程体系设置、实践教学安排等方面做出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就学科研究范畴而言,刘淑莲(2005)认为财务管理主要由金融市场、投资学和公司财务三大领域构成。朱开悉(2011)认为财务管理专业建设要想取得实效,首先必须给学生未来执业方向与岗位准确定位。在培育具有独有性、社会性和可持续性等特征的专业特色过程中(杨忠智,2013),应满足新环境下企业对财务管理人员专业技能需求的综合管理型、决策型以及创新型三个方面的技能要求(李世辉,2009)。

财务管理专业交叉学科的特殊性,决定了在专业定位方面既具有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相似的特点,又应突出自身的专业特性。然而现实中,由于对专业特征的把握不清,财务管理专业相对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竞争优势并不明显,尤其是与会计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同质化的倾向比较严重。因此,在当前强调内涵式发展,培育核心竞争力的背景下,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意义,将直接决定专业课程设置、人才培养质量以及市场需求适应度,乃至专业发展的持续性。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结合国务院《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以及财政部《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带给财务管理专业发展的新契机和新要求,针对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进行分析思考,旨在为提升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办学质量,培育专业竞争优势提供借鉴。

二、基于SWOT方法的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发展定位分析

(一)优势分析。由于2012年财务管理专业的就业相近专业――会计学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会计学专业的新办院校增速明显放缓。而财务管理专业院校数量的快速增加趋势更加显现(见图1),从2009-2013年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或审批结果来看,新办专业院校总数达到127所,其中不仅包括普通高校,还有不少独立学院和民办院校。在短短17年的时间里,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高校数量已超过了具有几十年办学历史的会计学专业。并且新办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高校数量在2012年达到顶峰,即55所,远超相近专业会计学8所的新增规模。同时,2013年的新增数量有所回落,有效避免了一哄而上办专业的情况。

在近5年新设财务管理专业的院校中,地方院校成为主流。地方院校的人才培养定位主要是服务于地方或区域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基于“宽口径、厚基础、重实践”的教学理念,目前已为社会培养了大批具有财务管理专业背景及相关理财技能的专门人才,适应了新形势下经济主体对于同时具备会计理论功底,熟悉资本运营规则,掌握价值管理方法人才需求的现实情况。

(二)劣势分析。根据目前的就业趋势,财务管理职业市场准入门槛高,因此本科毕业生就业与会计学专业具有同质性,这就要求学生掌握扎实的会计理论基础,能够在就职初期完全胜任会计岗位的相关工作。从财务管理学科特点来看,该专业学科应当是建立在会计信息系统基础上的资本运营活动,本质是经济主体的价值管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介绍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为“培养具备管理、经济、法律、理财、金融等方面的知识和能力,能够在工商、金融企业、事业单位及政府部门从事财务、金融管理以及教学、科研方面工作的工商学科高级专门人才”。

虽然经过了17年的发展,各高校对于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准确定位仍未形成统一认识,由专业定位不清带来的培养人才目标不明确,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界线模糊等问题依然存在。依据武汉大学高校专业排名,从位列财务管理专业排名前20的院校中,可以看到单独设立财务(管理)系的高校有厦门大学、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等;将财务管理专业设在会计学系(院)的有西安交通大学、南京大学等;将财务与金融专业合并设系的有华中科技大学等,侧重于投资方向的有中山大学、中南大学等。其余地方院校在设立该专业时上述问题更为普遍,尤其是在2012年会计学和金融学专业成为国家控制布点专业后,一些新办专业院校几乎将财务管理专业作为会计学专业的替代。开设财务管理专业的地方院校专业定位不明确带来的直接后果就是学生就业时与会计学、金融学毕业生竞争岗位,专业间以及校际竞争的结果表明财务管理专业的毕业生并不比会计学、金融学专业更受用人单位的欢迎。

(三)机会分析。作为我国第一个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众多的地方院校发展财务管理本科专业提供了指导思想。纲要指出,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举措之一是培养和引进一批科技创新创业企业家和企业发展急需的战略规划、资本运作、科技管理、项目管理等方面专门人才。可见,财务管理专业培养过程中应注重战略规划、资本运作、投资管理等内容的培养,才能适应未来的人才发展需求。

事实上目前国内管理会计人才相对匮乏这一现状,也将为财务管理专业的发展定位提供新的机遇。2014年10月财政部出台的《关于全面推进管理会计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更进一步地明确了地方院校财务管理专业的未来发展思路。重视战略规划、绩效评价、财务分析、投资管理、成本管理、风险管理、价值管理,不仅使得管理会计由一门专业课发展成为指导公司内部财务决策的完整学科体系,同时也是实现财务管理专业以金融学为理论基础,以会计学为商业语言,以管理学为工具或手段,以满足财务管理执业需要为目的构建课程体系(刘淑莲,2005)基本要求的必由之路,也是管理会计由企业内容财务职能发展成为经营决策系统重要工作的总体需要。

(四)威胁分析。《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在创新人才工作机制的相关举措中指出改革高等学校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健全多元招生录取机制,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国务院《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提出改革招生录取机制,具体举措包括创造条件逐步取消高校招生录取批次;改进投档录取模式,推进并完善平行志愿投档方式,增加高校和学生的双向选择机会。事实上,这一举措在为考生选择学校、选择专业提供更多机会的同时,势必意味着优质生源在校际竞争与专业间竞争的加剧。财务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也由此迎来前所未有的挑战。因此与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界限模糊的状况亟待改善,培育专业特色、形成竞争优势势在必行。

三、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在新办财务管理专业院校数量赶超会计学、金融学专业的背景下,寻求专业定位的特色发展之路就显得异常重要。作为目前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的办学主力,各地方院校财务管理本科专业由于办学历史不同、发展背景有差异,因此专业定位、特色优势的选择也不尽相同。另外,由合理的专业定位形成的优势特色不会从地区经济环境、院校办学历史以及就业惯性中自觉形成,需要有意识的培育并不断强化。例如,依托地区经济发展特点决定专业发展定位,将“资源型经济和晋商理财”作为主线,开设相关选修课程的山西财经大学;具有工程背景的长沙理工大学,则是在交通、电力、水利等行业具有鲜明的竞争优势。

我们认为,财务管理专业的特点,有别于会计学专业侧重于会计信息系统,金融学专业主要面向投融资决策的专业定位。因此对于同时开办会计学、财务管理和金融学专业的地方院校来说,在结合地区经济特点和自身办学优势凝练特色优势的同时,将财务管理专业定位于企业内部财务决策,即以价值管理为主线,侧重于战略规划、财务决策、投资管理、成本管理、财务分析及控制等管理会计职能,也不失为培育专业竞争优势的行之有效的路径选择。

参考文献:

篇(8)

2.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科学管理方法探究

2.1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工作人员的培训和档案管理工作

在对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选择的时候,我们不仅要要求工作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知识,还要有着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业务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有效的保障建筑工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此外,人们还要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工作和相关的档案管理工作,使其综合素质得到有效的提高。其内容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在对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工作人员进行业务培训的时候,人们主要是从工作人员的法律意识、专业知识,数据信息处理手段以及相关的防火工作等同各个方面进行要求,而且在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的时候,我们一般都是采用“老带新”或者开办培训班的方法,对工作人员的综合素质进行培养。然后,我们在通过档案管理的方法来对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和发展清理进行记录归档。第二,对工业人员进行相应的业务考试是十分重要的,这不仅可以有效的提高人们的工作能力,还能有效的保证建筑材料的质量。并且为了方便对工作人员的业绩管理,人们就通过档案管理的方法,将工作人员的信息资料和工作情况记录下来。第三,建立一个档案信息系统,通过档案信息收集、处理、管理和运输的方式,对建筑材料检测和工作人员的相关信息资料进行定期收集处理,尽可能的保障技术信息的完整性,使得人们在建筑材料检测工作的过程中,提高相应的科学依据。在一般情况下,工作人员的技术档案信息质量都是保管在办公室当中,并且有着健全的查阅审批制度,只有经过实验室主任的许可才能对技术信息进行查阅,这也大幅度的增加了建筑材料档案信息的保密性。

2.2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要做好管理评审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目的是对管理体系的适宜性、充分性、有效性进行评审,不断改进和完善管理体系,确保质量方针和目标的实现并满足客户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每年不少于一次。当出现下列情况时,可增加管理评审频次,组织临时管理评审:(1)机构发生变动、资源和体制发生重大变化时;(2)发生重大质量事故、客户对检测质量的投诉连续发生时;(3)法律、法规、认可标准发生重大修改时;(4)管理体系不能有效运行、内部审核中发现严重不符合时。建筑材料检测实验管理评审的内容主要包括:评审目的、依据和内容、参加评审人员、评审时间安排、有关评审准备工作要求等。建筑材料检测实验评审会议前3天由质量负责人根据评审输入的要求,组织收集评审资料,并将有关评审文件发至参加评审人员。评审会议由实验室主任主持,一般要求中层以上管理人员参加,不定期评审由组织者决定参加人员。参加评审人员应进行适当分工,评审方式为召开评审会议和查阅有关资料,按评审计划及评审内容逐项评审,展开分析、讨论并对管理体系的适应性、有效性作出评价,确定改进目标,对存在或潜在的不符合项提出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定责任人和完成期限。评审组应对评审情况进行记录,并对评审内容做出评价,由质量负责人编制评审报告。评审结束后,质量负责人根据需修正和调整的内容,指定相关科室或人员按程序进行质量手册、程序文件修订,负责落实纠正措施和预防措施,确保在约定的时间内实施,并对其有效性和适应性进行验证。

2.3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需做好实验室科学管理程序的制定工作

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制定工作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实验室内务管理,保证实验室环境条件和设施便于检测工作正常运行,并符合有关安全、健康、环保的要求。建筑材料检测实验室管理程序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实验室内务管理。实验室工作人员应经常打扫、整理实验室,保持地面、桌面、仪器设备表面的整洁和各种仪器、设备、器皿的有序放置。实验操作时,应着工作服。实验室内严禁吸烟,不准放置与实验无关的杂物,不得进行与实验无关的活动。实验室内应配备相应的消防设施且布局合理、取用方便,各检测科室负责水、电、气、暖、消防器材等各种设施的日常性检查,实验后及时切断设备的水、电、气源。(2)检测实验室危险品需做好管理。实验室的危险品的申购、领用按程序和规程执行。各检测科室应对领用的危险品指定专人妥善保管。危险品试剂不能放在敞开式实验架上,应置于隔离室或隔离柜内。剧必须保存于保险柜内,两人共管。保管人员要定期检查,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

篇(9)

从理想的美好到现实的残酷,巨大的落差极易使新入职的毕业生出现错误心态、甚至是心理失衡,盲目自大、眼高手低、牢骚抱怨、犹豫不决等等,屡见不鲜,成为角色转变的绊脚石。

王某2002年名牌大学毕业后到一家石油企业工作,工作中总是排斥毫无技术含量的事务性工作,认为是浪费时间,而一起毕业于二本学校的学生没有这样的优越感,从测量钻具等点滴小事做起,在积累一定实践经验后,开始参与和组织现场技术服务,进行技术创新和工具改进,5年过去了,其他同事一步一个台阶地走上了室主任、项目经理甚至是基层领导岗位,王某却因为缺乏现场经验,一事无成,让优势变成了劣势,为“眼高手低”的错误心态付出了代价。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在“天下知”美丽梦想的鼓舞下,很多毕业生抬高了对事业的憧憬、对工作的期盼,总认为工作应该是丰富多彩、意义重大的,对现实的判断脱离了客观实际,迟缓了进入角色的进度。这个案例说明新毕业生容易盲目自大的同时,也反映出该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的缺失。针对新毕业生容易产生的自满、眼高手低问题,企业应帮助新入厂员工客观分析供过于求的就业形势,引导他们认清高材生不再是天之骄子,学习成绩只是过去一个侧面的体现,再高的文凭也仅是一块敲门砖而已。教育职场新丁时刻保持“空杯心态”,忘记自己过往的成绩和所学,从零开始,脚踏实地,在艰苦的工作岗位不断砥砺精神、积累经验、丰满人格;要善于借助“大庆精神、铁人精神”等宝贵的精神财富,用正能量鼓舞和激励年轻人,树立正确的事业观,扎根基层,创业奉献;要认真介绍企业发展形势和人才成长路线,帮助新毕业生在现实环境中重新规划自己的未来,及时确定符合实际的努力方向、奋斗目标,尽快进入工作角色。

二、注重培养综合能力,全面发展,做到文武兼备

跟踪调研某重点本科院校2004年机械专业毕业生10年职场成长情况,62人中当过学生干部、参加过各种社团、组织沟通能力强的11名毕业生发展远远好于单一成绩突出的毕业生,这种现象在其他专业的毕业生中也体现明显。再以辽宁省某科研单位为例,从2002年到2008年共招收博士、硕士、本科毕业生68人,同样的发展机会,扎根一线、善于总结创新、表达能力突出的毕业生在企业发展中发挥了更大作用,优先得到了提拔,从提拔顺序看打破了学历和资历高低的限制。两组数据证明了毕业生职场发展好坏与综合能力高低几乎成正比,与学生阶段包打天下的成绩,关系并不明显。

“学好数理化,走遍全天下”的时代已经过去,当今社会制胜职场的法宝是综合能力。政府机关、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出于对一线辛苦程度和综合性人才培养考虑,在薪酬待遇、职称评定、职务提拔等政策上都大幅倾斜基层和一线具备实践经验的人才。按照企业发展实际需求,遵循人才成长的客观规律,针对新毕业生实践经验短板和创新能力、组织沟通能力、总结表达能力等方面的不足,企业要刻意强化新入厂员工综合能力培养,有目的地将其安排到基层一线岗位实践锻炼,给青年人“压担子”;发挥中石油“导师带徒”的优良传统,用先进榜样言传身教;发挥团委、工会的职能作用,有针对地组织青年科技论文比赛、多媒体制作比赛等,营造比学赶帮超的良好竞技氛围,为年轻人成长进步搭建平台;同时要在薪酬待遇、职业晋级等政策上倾斜基层岗位,注重考察综合能力。

三、遵守职场规则,善于合作,在团队发展中顺势而为

2010年、2011年,国内某石油钻探企业外部市场组织对一线20支钻井队伍进行了专题抽样调研,调研结果显示,员工队伍稳定、凝聚力强的12支一线井队在生产组织、钻井提速、安全管理等方面均业绩突出,是外部市场生产、技术、经营指标的主要创造者,员工士气高昂、各司其职,干群关系融洽,钻井队与钻井液、录井、技服队伍配合顺畅,基层基础工作扎实,管理规范。同时,员工职业晋升的速度明显高于其他基层队伍。自2011年开始,该钻探公司外部市场将队伍的团队意识作为作业绩效优秀队伍建设的重要标准,取得明显效果,为区域市场发展奠定了坚实的人力基础。

篇(10)

在工程建设中,管好建筑材料,建筑成品的质量就有了保障,建设成本也就相应降低。面对竞争激烈的建筑市场,如何加强风险管理,有效地实现预警、规范和风险,已成为建筑企业面前的又一个重要课题。在建筑施工现场管理过程中,必须要加强入场管理,按照相关的技术标准对各种材料的性能、参数等进行严格检查核实,一旦发现材料有质量问题,则要及时进行处理,防止有问题的材料进入施工现场。

1建筑材料入场管理现状

在建筑施工过程中,施工入场管理是最关键的环节,是施工管理过程中的重点,很多质量问题和安全隐患都出在源头。建筑材料管理是施工过程中的重点环节,建筑材料种类较多,例如水泥、砂石、河沙等,各种材料都有相应的标准,根据建筑物的用途、建筑规模等基础参数的不同,要对施工材料的选择进行控制,不同建筑材料选取也不相同。加强建筑材料入场管理是防止建筑质量问题的基础,很多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对施工质量管理重视不到到位,注重施工过程中的技术问题监管和防范,但是对施工之前的准备工作重视程度不高,对入场的建筑材料的检查不够全面,没有做好把关,最终导致一些不合格、不满足要求的建筑材料进入施工现场。当前建筑材料入场管理存在的问题主要有几个方面:①入场质量监管意识不足;②入场材料质量检查不够深入;③入场材料管理体系不完善。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必须要加强施工材料管理,对入场管理人员的质量意识和监管水平进行培养,才能确保入场材料的质量满足要求,减少材料质量问题。

2建筑材料入场管理方法

2.1加强入场管理人员的教育

由于建筑行业流动性很大,入场管理又属于把关工作,对建筑施工质量有很大影响,在施工过程中,入场管理人员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对此,加强入场管理人员教育对于提高工程质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对于入场管理人员而言,在其上岗之前要加强安全教育和技术培训,经考试合格之后持证上岗。入场管理人员要明确自身的责任使命,在对入场管理人员进行教育的过程中要培养其形成完善的质量意识、安全意识,并且要对入场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进行培养,针对具体工种开展的安全操作规程、操作技术、机具操作、机具保护等方面的教育,使得他们能够对各种材料、机械设备的标准、操作规范等进行了解,从而为入场材料的检查工作奠定坚实基础。

2.2完善入场材料管理制度

(1)对入场材料的品牌及数量进行确认。在建筑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需要的材料数量较大,而且材料种类复杂,在施工过程中要加强对入场材料数量的确认,根据采购合同,对每一种材料的数目进行清点,确保材料品牌、型号、数量无误,以防由于监管不力导致材料短缺,对施工过程造成影响。(2)对入场材料的质量进行检验。在入场材料监管过程中,建筑材料验收入库时必须向供应商索要国家规定的有关材料质量合格证、检验报告及生产许可证明等。对建筑施工需要使用的机械设备、材料等和各项进行检验,确保各种机械设备以及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在进行质量检验的时候要选择综合实力强的专业从事材料检验的单位,单位要具备相应的检测条件和能力,经省级以上质量技术监督部门考核合格之后才能对建筑材料进行检验。对于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产品,必须要做好检验、运输、移交、保管处理,而且每一个环节都要按照职业健康安全要求和环境管理要求进行规范化管理,以免对环境造成危害和影响。(3)进行分类管理。在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材料种类很多,必须要对其进行分类,按照规范化的分类方法对不同类别的材料进行分别管理,以提高材料入场管理水平和效率。在当前建筑行业发展过程中通常将建筑材料划分为A、B、C三类,分类的依据是建筑材料的经济权重的大小,在管理过程中也能根据材料的等级进行灵活管理。A类材料属于金额较大的材料,但是品种数量相对较少,例如电梯、水泵,单位价值却相当大,对建筑成本有一定的影响。B类材料通常单价处于中等水平,品种数量相对较大,例如钢筋、水泥,其总体数额较大。C类材料的品种繁多,在施工过程中的用量较少且单位价值很小,如铁钉、木屑等,品种非常零乱,对建筑工程的造价的影响不明显。由于A、B两类材料对建筑工程施工的影响更大,因此在管理过程中对于A类和B类材料要严加管理,根据权重比例设定不同的管理方案。

3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材料是建筑工程施工的基础,随着建筑工程项目逐渐增多,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加强材料入场管理,及时加强入场材料的检验、核算,确保入场材料的数量准确、质量满足要求,使材料管理从粗放型管理走向精细化管理。

作者:廖萍 单位:中国电子科技集团第十研究所

上一篇: 资产证券化的模式 下一篇: 茶文化的礼仪和规矩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