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形势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10 14:57:38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1)

一、县域经济的概念及特点

1.县域经济概念

县域经济的地理空间划分以县级行政区为限,调控主体以县级政权为主,优化市场资源的配置,具有地区特色和完备功能的区域经济。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三层涵义:首先,县域经济具有二重性,即农村与城镇经济的集合体;其次,县域经济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第三,县域经济的发展方向是工业化和城镇化。

2.新形势下县域发展的方向

(1)土地流转试点。土地流转是农村改革进行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种趋势。这样不但能够解决农村向城镇化过程中用地“瓶颈”问题,也能使我国土地配置市场化、资本化,最终起到优化我国农村资源配置与产业结构。

(2)户籍或成突破口。十报告曾提出推动农村向城镇化发展的方针政策,那么县域户籍的改革将成为一个突破口,逐步推进农村向城镇化发展。因此,户籍改革将成为县域向城镇化改革的一个方向。

(3)实施“城市群”战略。在中国未来的发展道上将逐步形成以中小城市发展为重点,大城市发展为依托的城镇化建设。

3.县域经济特点

我国县域经济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五个基本特点:地域性、农村性、层次性、差异性、综合性。

二、县域经济发展的模式及适应性分析

县域经济发展模式的基本涵义是以县域工业化和现代化为基础,在实践过程中形成的特色化发展路径。其主要内容包括推动县域经济发展的主导资源、产业结构、运行机制等。我国各县域经济发展都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差异,但在发展过程中都形成了各自独特的经济发展模式,为人们所熟知的发展模式主要有温洲模式、苏南模式、珠江模式等。各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式在演变过程中也在不断的完善与创新。

县域经济发展受区位、资源、资本、市场等诸多因素共同作用和影响,因此,县域经济发展模式还可根据各影响因素进行划分,包括区位模式、资源模式、资本模式、技术模式、市场模式、企业模式、产业模式、体制模式。县域经济发展的结果是由各因素共同作用产生的,因此,县域经济发展的各种模式之间会产生一定的交叉,但这种交叉并不会影响县域经济发展的整体效果。原因在于每种模式都有他自身的特点,本文选择以下两种模式进行分析。

1.区位模型

区位模型县域经济是以地理位置的优势,通过向上一级中心地区提供补充服务而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动力的经济发展模式。在该种模式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兴衰取决于该地区的优越的地理环境。适用于该模式的县域经济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工业生产力强大,交通便利,与大城市交往密切且吸收大城市辐射力较强。因此,在该优势既定条件下,这样的县域经济发展的起步较快,并且各种政策的实施见效速度也比较迅速。但是,当区位中心遇到风险时,对县域的经济也会造成致命的影响。

2.资源模型

资源模型的县域经济发展是依靠本地区优越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进而带动整个县域经济发展的一种县域经济发展模型。该模型主要适用条件有以下两个方面:一是该县域内必须有丰富的自然资源,该自然资源主要以矿产资源为主,并且市场上的需求较高,前景较好;二是,该县域对于开发该自然资源的行政性和经济性壁垒较低,当地政府鼓励各类经济主体进入该县域进行开发。

三、新形势下县域发展存在的问题

长期以来,县域经济发展在我国社会发展中有着重要的地位,但城市经济发展思想为主导思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处于支配地位,使我国的县域经济发展过程出现了一些问题。

1.布局不合理

由于县域经济发展规划意识较弱,制定的规划的手段也比较落后以及相关人员的素质的制约,导致县域经济布局的不合理。尤其在工业分散布局方面的问题最为严重。农村改革计划的启动,使乡镇企业和村办企业大量涌现,这也是导致县域工业化布局分散的一个重要原因。工业布局的分散化使城镇化也变得分散,规模较小、质量不高的城镇遍地开花,难以发挥城镇集聚效应,使产业的升级受到很大的影响。同时,由于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分散,造成生产垃圾和生活垃圾得不到集中和无害化处理,影响了县域发展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的目标。

2.产业层次低下,经济结构单一

建国至今,我国一直采取的是农业支持工业、农村支援城市的方针政策,政策的重点向大城市倾斜,导致工业化的二元特征十分明显。国家将县域工业化发展没有设置在国家工业化发展战略内,使县域发展计划得不到明确的政策指导。除沿海地区相对发达县域外,大部分县域经济结构都很单一,产业层次也比较低,造成县域内的各产业之间比例结构失衡。其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下方面:首先,第一产业在三次产业中所占的比重较高;其次,第一产业中的普通种植和养殖业所占比例偏高;再次,由于县域工业产业从业人员生产技术落后只能从事初级工业采集、加工工作,因此使企业的规模长期处于中小企业经营范围内,无法享受国家更多的优惠政策,使县域的企业在竞争中处理不利地位。

3.生态环境较差

我国大多数县域企业是在20世纪80年代兴建起来的,由于当时没有考虑生态环境的问题,落后的生产技术使生态环境受到了严重的污染和破坏。20世纪90年代,国家开始重视生态环境,但是工作的重点还是倾向于大中型城市,忽视了县域的生态环境保护,再加上大量的招商引资,给县域低能的无害化垃圾处理能力带来了具大的压力,造成了县域生态环境严重的恶化。

四、促进新形势下县域经济发展的对策及保障机制

1.制定基本对策,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布局

县域发展的基本政策主要包括以下几点:第一,解放思想,促进发展,把扩大产业、增加人民收入、解决与人民群众利益相关问题放到首要位置;第二,突出县域特色,发展县域经济;第三,扩大县域投资空间,加大投资力度。在此基础上,新形势的县域将经济发展与工业化和城镇化发展有机的结合在一起,统筹规划,实现县域工业集中布局,对于较大的县域可以根据人口的分布情况和农业生产情况选择一个或几个规划中心镇,作为县域产业发展的一个中心,并通过国家的一些优惠政策引导周边县域向中心镇集中。这样,不但可以调整县域经济发展布局,还可以使县域不断向城市化方向发展。

2.发展动力机制,优化县域产业结构

县域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来源于传统的经济发展、国家政策、知识三种驱动力共同构成。在这三种驱动力的作用下,各县域应该培育具有一定特色的县域产业,挖掘县域经济发展的潜力,拓展县域经济发展的空间,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在新形势下,县域发展在引进新技术人员的前提下,利用本县域特色资源,因地制宜的发挥各县域优势,走出一条新型的县域的经济发展道路。

3.发展保障机制,推动县域农业发展的现代化

县域经济发展要依靠政府的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才能切实的创造出良好的县域经济发展环境。各地方政府应该针对各县域的优势,注重对专业农户的农业生产培养,完善农户土地流转机制,扩大农户经营规模,提高农业生产的产量,实行分县域特色大批量、高标准的生产名牌农业产品。

五、总结

综上所述,新形势下的县域经济发展,应该着重在各县域的经济特色上,以农村为主体,以小城镇为纽带,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实现富民强县,解决我国“三农”问题,进而推进我国现代化建设。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2)

中国也在积极地发展低碳经济,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当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另外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但是中国低碳经济发展还面临复杂的国内外形势。

1、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国际形势

(1)国际上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发展。随着全球气候升温给人类带来的严重影响,国际社会越来越重视碳排放对大气和生态的影响。很多国家都采取有力的措施控制碳排放量。英国是最早提倡低碳经济的国家,欧洲许多国家都采取了各种措施控制碳排放,美国、澳大利亚、日本也都积极推进本国的低碳技术,发展低碳经济。不仅是发达国家,很多发展中国家也积极投身到低碳经济的发展中去。还有一些国家由于地处低洼岛国,温室效应使他们甚至有灭国的危险,更是积极呼吁全球减少碳排放。

(2)中国面临更严峻的国际压力。据BP统计数据分析,2010年中国基础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占世界份额的20.3%和25.1%,均占世界第一位。面对这样尴尬的境地,中国自然成为世界国家关注的最主要对象之一。很多国家都要求中国更多的承担减排的义务。虽然从人均角度看,我们国家排放量很低,远低于美国,且我们国家属于发展中国家,发达国家已经排放很多年了。但是,毕竟我国的排放总量又创新高,高排放及高能源消耗带来的经济高速发展已经引起国际社会的不满。各次气候会议要求中国承担责任的呼声越来越高,很多国家都将矛头指向了中国,中国势必面临严峻的国际形势。

(3)征收碳关税趋势更加明显。很多国家积极发展低碳经济,如欧洲各国、日本、澳大利亚、美国等逐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鼓励国内低碳技术和低碳经济的发展。低碳的推行也将逐渐影响国际贸易。很多国家威胁对不能完成碳排放的国家或不符合低碳要求的产业征收碳关税。虽然现在大部分国家还没有正式征收,但趋势越来越明显。欧盟自2011年年底至今,一直致力于航空碳税的国际协调和征收。碳关税如若征收,将对我国对外贸易及国内经济产生深远的影响。我们国家要未雨绸缪,尽早推广低碳技术,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2、中国低碳经济发展面临的国内形势

(1)碳排放依然严重,高耗能行业仍未有效控制。我国虽然重视低碳经济发展,但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并未得到有效控制,甚至更加恶化。我国的能源消费及二氧化碳总量都已成为世界头号大国,环境容量压力巨大。我国的产业结构经过多年的调整,仍没有彻底改变高耗能的问题。尤其是金融危机之后,4万亿投资基本投到了铁公基上,这些行业本身看也是高耗能的。其他一些高耗能的产业如冶金、化工、医药等行业也未受到有效控制。

(2)低碳技术发展不力,碳交易市场不完善。我国低碳经济的推进也有一段时间了,但低碳技术并未有长足的发展。企业的热情也不高,尤其是高耗能行业,按照成本收益进行生产,没有兴趣从事低碳技术的研发和使用。低碳技术由于缺乏足够的需求,导致科研力度不足,技术落后。我国碳交易市场虽然也有几个,但都不成规模,影响力也有限。

(3)碳排放的管理控制还不够合理。2006年时,国务院节能减排计划要求“十一五”单位国内生产总值能耗降低20%左右的目标。从结果来看,我们是在2010年提前一个月实现了目标。但是过程明显存在设计不合理、操作不规范、推进力度不统一的问题。这违背了我们节能减排的本意。我们希望能通过制定节能减排计划,促进社会重视低碳问题。企业能够积极节能减排,促进低碳技术的创新和发展。但由于我国缺少相关的法律保障,2008年又遭遇金融危机,政府忙于救市,很多企业忙于自救,无暇顾及低碳排放问题,这也是导致我国减排前松后紧的重要原因。新的减排计划还需充分尊重科学发展的要求,使减排成为促进产业结构升级、经济健康发展、生态环境的改进的手段。

二、中国发展低碳经济存在的问题

随着国际社会对生态环境的重视及中国在碳排放中所处的位置,全球对中国减排的要求越来越高。中国已经很难将发达国家减排承诺及对发展中国家技术补偿作为挡箭牌,因为中国毕竟成为超越美国的第一大碳排放国。中国面临严峻的国内外形势,发展低碳经济还是存在很多问题,面临很多挑战。

1、国际方面

(1)国际压力大,时间紧迫。从波恩到德班,再到多哈气候大会,发达国家将矛头指向了中国。由于中国和美国是碳排放的头两号国家,且都没有减排承诺,很多国家都或明或暗地要求中国也要加入减排承诺,甚至包括美国。发达国家总是有意回避对发展中国家的低碳技术和资金的扶持义务。虽然综合来看,我国人均碳排放还很低,且国外发达国家比我们多排放很多年,但压力仍然越来越大。综合考虑国内的经济状况,我们不会随意接受减排承诺,但国际社会的压力没有办法忽视。

(2)低碳大国发展迅速,抢占市场先机。很多低碳大国都积极制定相关法法规,完善本国低碳市场,鼓励低碳技术创新,促进低碳经济发展。如英国、德国、意大利、加拿大等国家都制定了详细而明确的低碳发展战略。这为他们在未来全球低碳市场抢占先机奠定了良好的基础。我国低碳市场规模很大,但发展还远远不够规范有效,这将导致我国在全球碳交易市场处于被动地位。

(3)低碳技术转让障碍重重。联合国气候大会大部分时候都会讨论低碳技术的发展创新,发展中国家要求发达国家应给与发展中国家技术援助和支持。但在近几期大会中,发达国家往往纠结于技术的探讨,有意忽略对发展中国家的技术援助。我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依靠技术援助显然不现实。低碳技术作为新兴重要技术,转让也会遇到种种壁垒,这对我国低碳技术的发展非常不利。

2、国内方面

(1)产业结构仍不合理。我国产业结构已经调整很多年了,但是一些污染严重、能源消耗巨大的产业仍广泛存在。尤其是遇到金融危机后,产业结构调整遇到很大问题,政府忙于救市,其刺激计划虽然也考虑了清洁能源的重要性,但大部分资金还是流向基础设施建设。企业忙于自救,很大程度忽视了低碳技术的应用,高耗能企业仍然没有有效的降低能耗,我国最终成为能源消耗和二氧化碳排放的头号国家。

(2)企业尤其是高耗能的企业低碳意识仍然不足,缺乏技术创新。企业更多的关心现有的成本、收益。低碳技术的采用、创新都会使得成本增加,尤其在短期内,增加成本比较多。虽然长期来看,低碳技术的采用是发展趋势,长期有利于企业的发展,很可能会使企业更有竞争力。但由于缺乏激励,企业不愿在低碳技术上过多投入。国家相应的法律法规也不完善,激励机制也不健全,这也都影响了企业的积极性。

(3)人们的消费习惯距离低碳生活还有很大差距。发展低碳经济,人们的消费习惯也很重要。一方面低碳行为可以减少碳排放,另一方面也可增加对低碳产品的需求。但我国的消费习惯很难短时间改变。人们仅仅是有了一个对低碳的认识,具体生活中,还远未做到低碳。尤其是私家车的消费,近年来呈急剧上升的态势。由此而导致的城市拥堵、停车困难等问题越发严重,更不利于节能减排。

(4)缺乏系统有效的减排安排。我国减排的决心很大,但减排的效果并不令人满意。尤其是2010年下半年,为了达到“十一五”的减排目标,出现了拉闸限电、禁止企业用电、企业用柴油自行发电的情况,可以说违背减排的初衷。而且,我们的减排计划很早就订好了,直到最后,地方政府才仓促出招,这与我们的减排计划和过程缺乏科学的管理和监督有很大的关系。

(5)碳交易市场不完善。“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我国将“逐步建立碳排放交易市场”,但是我国碳交易市场还很不完善,虽然已经有几家碳交易所,如山东单县碳交易所、北京环境交易所,但基本都运营惨淡。还有几家碳交易所准备上马,但没有形成统一的全国交易平台。相关政策、体制不完善,我国碳交易市场还有待进一步发展。

三、中国发展低碳经济的政策建议

随着中国经济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中国面临的减排压力更大了,无论国际形势还是国内形势都对低碳经济的发展产生重要的影响。从全球的发展趋势看,发展低碳经济是大势所趋。中国要大力发展低碳经济,一方面作为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应当承担一定的减排责任,另一方面发展低碳经济也是促进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的必要举措。但目前状况下,中国的低碳经济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为了更好地发展低碳经济,提出以下政策建议。

1、力促产业结构升级,鼓励技术创新

我国一直在努力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减少以往对基础能源的过度依赖。高耗能的产业也是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减少碳排放量,促进产业向低耗能产业发展,才能有力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此过程中,企业将面临优胜劣汰,政府要出台相应的政策,鼓励采用低碳技术的行业的发展,鼓励技术创新,淘汰电力、钢铁、电解铝、铁合金、电石、焦炭、煤炭、平板玻璃等行业落后产能的高耗能的产业。我们国家仅依赖低碳技术援助和进口是不现实的,也是成本高昂的,我们要积极鼓励低碳技术的创新,自主掌握核心技术,才能在未来低碳市场占有有利地位。

2、将科学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

要避免再次出现通过拉闸限电实现减排的目标,要制定科学合理的低碳经济发展战略。要完善相应的法律法规,使得低碳经济发展有法律保障。发展低碳经济仅有决心是不够的,低碳经济的发展有其自身的特点和规律,也需要相应的法律法规来规范,低碳技术的创新、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减排的实现都是一个科学的过程,要将科学发展与低碳经济发展有机结合起来,这样才能更好地促进低碳经济的发展。

3、倡导并推进低碳生活

虽然人们对低碳经济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是具体到低碳生活,做的还远远不够。政府应当继续加强这一方面的宣传,并积极倡导,政府官员要以身作则,鼓励人们低碳消费。政府要积极出台相应的鼓励措施,加大支持力度,鼓励企业进行低碳创新,采用低碳技术。

4、推进碳交易市场发展

我国的碳交易市场还很不完善,鉴于碳交易市场的巨大价值,我国应积极推进碳交易市场的发展。碳交易是利用市场方式处理碳排放问题,效率是最高的,发展前景也是最好的。国际上欧洲一些国家,碳交易发展的很好,我们可以借鉴学习。

除了以上政策建议,还有其他一些我们可以做的,比如完善法律法规、加大培养低碳方面的科研人才、提早针对碳关税制定相应的政策等。随着全球经济的发展,各国的经济活动相互影响,减少地球的碳排放量依靠一个国家是不可能实现的,发展低碳经济也需要积极进行国际合作,进行经验技术的交流。

【参考文献】

[1] 乔晓楠、马世珍:后京都时代的国际产业竞争研究[J].经济学家,2010(7).

[2] 金乐琴:中国如何理智应对低碳经济的潮流[J].经济学家,2009(3).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3)

1 新世纪以来我国经济发展的特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进入新一轮经济增长的上升期, 主要发展特点是:

1.1 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2010年以来,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态势。9年来, 我国GDP 的年平均增速达到10.01% ,实现了2位数的持续高增长。

1.2 人民生活水平提高消费结构升级

我同人均GDP已超过3000美元.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由2000年的6 280元l/a提高到2009年的17175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由2 253元提高到5 153元。随着收入的提高, 消费结构也开始由温饱型的衣食消费为主. 向全面小康型的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住房及汽车消费, 已成为拉动国内消费的最强劲动力。我国不仅住房建筑规模位居世界第一, 汽车也已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以住行为主的消费结构升级, 持续拉动了城市建设的改造与发展,房地产业的发展,城乡住房建设与发展,交通设施的建设与发展。大规模的房屋及基础设施建设。对工业产品保持了持续增长的需求。

1.3 进出口规模持续扩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 我国进出口贸易持续增长.成为世界贸易大国,进出口规模的快速扩张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和扩大就业的重要因素。我国进出口总额已由2000年约4 743亿美元, 增长到2009 年的22 073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18.63% . 出口额由2 492亿美元增加到12 017亿美元, 年均增长率达到19.1% 。同期, 我国外汇储备大幅度增加, 已由2000年的l 656亿美元,增加到2009年的23 992亿美元。

我国出口规模的持续扩大的主要原因在于:

世界经济保持了持续的高增长,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

加入WT0后使中国顺利融入了世界经济体系,取得了平等贸易地位, 消除了国际贸易壁垒。

发达国家的产业转移, 我们较好地抓住了机遇,迅速加快了加工产业的发展。

2 “十二五” 经济的发展形势分析

新世纪的前l0年, 我国国民经济保持了持续快速增长的良好发展态势. 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改革和发展的成果惠及了1 3亿人民,在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 经济发展累积的矛盾和问题也开始集中显现。从长远看, 中国经济发展仍前景良好, 但发展中的矛盾和问题也必须正视和加以解决。牢t-N树立科学发展观,切实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是实现我国社会经济持续稳步发展的关键。

2.1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向好的趋势不变

虽然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冲击和影响下,我国经济发展遇到了极大的困难,但在国家强有力的调控政策下, 经济发展有效遏制了快速下滑的局面, 目前, 经济危机仍未完全过去, 世界经济的发展仍存在相当的不确定性, 但从长期看,我国经济发展仍然前景良好。

2.1.1城市化进程的持续推进

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将是渐进和较长期的过程,只有稳步推进城市化,才能有效解决我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出路问题。从近年来我国城市化率每年增长近1个百分点的增长趋势分析,每年约1 000万人口从农村转入城市。随着城市人口的增长,城市建设和改造规模的不断扩大,建筑及房地产业的发展,将产生巨大的需求市场。

2.1.2工业化进程的推进

我国工业化的进程也将是一个较长期的进程。在主要工业产品已经可以基本满足国内需求的同时, 发展先进生产力,逐步淘汰落后生产能力,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全面升级,仍是我国工业发展要完成的重点任务。传统工业的发展不是停滞而将是全面的提升。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更具有加快发展的巨大潜力。

2.1.3 中西部地区经济发展空间大

我国经济发展在区域间的不平衡, 即是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同时,解决这一问题也是我国保持经济持续发展的机遇. 我国中西部地区与东部地区相比, 在资源、能源、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供应条件上.具有更大的比较优势, 由于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市场需求潜力有更大的增长空问, 经济发展有更大的增长前景。我国能源、原材料工业发展的重心, 已开始向中西部地区转移. 加工业向中西部地区转移的速度也在进一步加快。

2.2 经济持续稳定发展面临的问题与挑战

我国经济发展长期看前景良好,但发展也面临着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与挑战,虽然,这是前进和发展中的问题,但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解决,将影响经济社会的稳定与可持续发展。

2.2.1经济结构失衡

从拉动经济增长的三要素分析, 我国经济结构失衡问题十分突出。20世纪8O年代我国经济主要靠消费和投资拉动。90年代主要靠投资拉动,2000年以后主要靠投资和出口拉动。国内消费严重不足,居民消费率持续下降, 已从20世纪80年代的平均51% ,2000年降到46% ,2008年进一步降到35% 。而投资占GDP的比重, 已由1980年的20% ,增加到2000年的33.2% ;2009年进一步上升到67% 。我国的净 出口率也从2000年的2% ,上升到2008年的6.5%。我国的外贸依存度已由1980年的23.5% 增加到2000 年的39.6% ,2008年进一步增加到55.7%。经济增长过度依赖出口, 国际贸易长期失衡,不仅具有较大的风险,也导致贸易摩擦加剧。长期靠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也是不可持续的。过度投资, 不仅影响消费。也存在生产能力过剩和闲置,加大金融风险的隐患。我国经济结构失衡的问题必须加以解决。

2.2.2 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仍然存在

由美国次贷危机所导致的国际金融危机,影响仍然在蔓延。美国经济已度过了最严重的危机时期,经济开始缓慢复苏。但欧盟国家的债务危机又开始爆发, 影响的深度、时间长短和范围目前还难以确定, 世界经济复苏的前景仍不明朗。经济危机波及范围的扩大,对我国经济发展和宏观经济调控政策的取向. 带来新的 难与问题。

2.2.3资产泡沫的过度膨胀如不能有效抑制, 存在潜在金融危机的风险

由于外汇储备的增加央行大量投入基础货币,为保持经济的增长, 我国较长期实行了低利率政策。为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去年实行了十分宽松的货币政策,为保增长和上项目,地方政府2009年第一次发行债券2 000亿元。同时, 通过各级政府地方融资平台的建立, 大力举债, 到2009年底银行贷款债务总额达到7.38万亿元。流动性过剩导致资产价格泡沫的膨胀, 突出表现在房地产价格的高速增长。建筑和房地产业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对经济发展和人民消费有巨大的拉动作用。但高房价已严重背离了主要以满足人民住房需求的产业功能,成为高度投机的市场,房地产价格泡沫在不断吹大, 并成为地方政府十分重要的收入来源。美国的次贷危机所导致的金融危机, 已给予我们很好的警示,有效调控房地产价格的过快增长, 逐步挤出房地产泡沫,是保持经济健康稳步发展, 避免经济大起大落的必然政策选择。

2.2.4防止收入差距进一步扩大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收入差距呈扩大的趋势。我国城乡居民收入比。已从1980年的2.5倍,扩大到2009年的3.3倍,而国际上最高在2倍左右。不同行业之间收入差距也在加大,最高与最低相差15倍左右。不同收入群体间收入差距在迅速拉大,上市国企高管与一线职工收入差距平均在1 8倍左右. 国企高管与社会平均工资相差1 28倍。

3 实现“十二五”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必须转变经济发展方式

既要实现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 又要解决发展中面临的困难与问题, 必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要重点做好3个方面的工作,解决3个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3.1增收入、保民生、扩内需

我国经济发展的经济目标是实现国富民强,2020年前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及2050年左右我国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都是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因此, 增收入,保民生, 扩内需, 应成为拉动和实现我国紧紧发展目标的最主要动力。增收入, 要在国家财力比较充裕的基础上,通过收人分配政策的调整. 在国民收入一次分配中, 增加普通劳动者的收入比例,使劳动者在经济发展的同时. 收入总量和收入占经济总量的比重稳步提高。

保民生.就是在公正公平的前提下, 切实解决城乡居民在教育、医疗、养老、基本住房需求等方面负担过重,支出过多及无保障问题。通过增长入、保民生,切实减轻城乡居民的生活支出负担, 从而稳步提高消费意愿、消费水平和消费率,使消费成为拉动国内经济增长的根本动力。

3.2 工业产业的全面改选与升级

我国目前处于工业化的中期阶段,“十二五”期间,将是完成工业化中期的任务并向工业化后期转变和过渡的阶段。

工业产业的全面改选与升级,包括发展的两个层面。

一是传统工业产业, 生产总量的增长已不是发展要解决的主要矛盾和问题, 总量增长的空问,以满足国内需求为主已不是太大。以提高生产技术水平为主的产业结构调整和淘汰落后生产能力.正在加速推进并有可能在“十二五” 期间基本完成。在这样的大背景下, 产业结构的调整重点应转向提高产业的高端竞争力,从产品生产制造为主, 向产品的研发设计, 产业供应链的完善, 营销渠道的建立和完善, 品牌建设等产业价值链高端延伸, 以提高持久竞争力,保持竞争优势。二是加快培育和推进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发展,在航空航天、新能源、环保、新能源汽车、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 加大国家投入, 加快发展, 以争保持在新兴产业中的竞争优势。

3.3 全面实施绿色发展战略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4)

在国民经济平稳运行、人民生活质量逐步提高的现代新经济形势下,探究专业市场国际化的方向及模式已经成为新的研究主题。作为引领现代市场发展的龙头产业――电子商务,为专业市场发展和创新带去新的契机。浙江省金华市金东区作为一个具备电商先锋性质的地区,同时又兼具优越的地理位置和雄厚的产业集群两大优势。如何让专业市场的发展可与电商相互配合、相互促进,将是推动金华市专业市场转型升级的重要手段。本文以金华市五大专业市场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问卷和访谈两种形式,发放问卷50份,回收有效问卷40份,通过SPSS和交叉分析提炼相关数据进行说明。

一、五大市场交易额情况

分别对金华五大专业市场2008年至2013年5年间的成交额进行调查,分析专业市场的发展情况。

由表1可以看出,2008至2013五年间,金华五大专业市场销售额都呈上升趋势,但是在2012年均有所下降。同时,可能由于不同市场不同的方针和因素所致,有的专业市场波动特别大,比如说二手车交易市场,受到外界影响比较明显。而有的市场则得益于专业市场的建立其发展比较可观,比如说澧浦苗木城、汽配城其成交额有较大幅度的上升,说明专业市场的形成有助于产业经济的发展,但是如何发展的更规范更长久则需要形成一个计划性的战略方针和多方的配合。

二、五大专业市场的信息化经营

(一)浙江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

作为全国十大优秀果品批发市场之一,金华农产品批发市场场占地201亩,销售辐射浙江、江西、安徽、福建、广州、上海、北京等省市。为探究农产品这一专业市场的现状与发展,主要从展会和电商两大方面展开叙述。

1. 会展经营。

把“对农产品展销户的支持度”与“农产品市场上会展举办的情况”进行交叉对比,分别了解不同视角下商户对会展举办的支持程度。

由表2可得,76%的商户支持农产品市场举行展销会,只有8%的商户不支持。由此说明,展销会为商户带来的利益是比较可观的,受到众多商户的支持。

2. 物流和电商平台。

通过调查“商户对物流与电商平台建立的支持程度”了解物流与电商平台对专业市场的影响。

由表3可知,60%的商户支持建立物流和电商的营业形式。第三方物流与电商可以为农产品市场提供更多更方便的盈利机会。

(二)浙中建筑装饰材料市场

金华浙中建材市场建筑面积250000平方米,其内部包括各种散买的家居建材,同时也入驻多家家具配套服务品牌,整个市场的人流量并不多,其在电子商务的发展如表4所示。

表4数据显示:

1. 目前建材市场开展电子商务模式的经营户较少,只占24%。

建材市场对外信息不通畅,客流量很少,电子商务模式并不流行。

2. 经营户对电子商务的支持度较高。

无论建材经营户是否已经开展电子商务的网络销售模式,都教支持以电商的销售模式来促进销售。

3. 电子商务是经营户的销售量有小幅度上升。

如图1所示,电子商务模式使得对外联系密切,信息通畅,网络的信息化促进了建材市场的发展。电子商务模式不仅可以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还可以减少商品滞留,并且加强了物流和经营者之间的协作。有利于建材市场今后的发展。

(三)金华市二手车交易市场

金华二手车交易市场成立时间较短,总体上经营户较少,客流量也并不多。其主要依靠网络经营的商户也并不多。

根据表5和图2对电子商务相关情况的统计可得:电子商务可以有效促进经营户销量和利润的上升,同时也获得了大部分商家的合力支持。但是在当前,电商所占比例只有20%。

(四)金华汽配城

金华汽配城所处地理位置比较优越,但是内部环境比较混乱,商家素质偏低。同时在电商环节的发展也比较落后。

根据表6数据显示,汽配城电商的占有率为0%,但是支持率能达到88%,表示汽配城在未来的发展应该开拓电商平台。

(五)金华澧浦苗木城

金华澧浦苗木城主营各种苗木花卉,经营面积近9万平方米,设有4500平方米中心会展广场。其在电商领域的普及程度也并不大。

结合表7和图3对苗木城经营户当前使用电子商务模式统计可得:

1. 绝大多经营户并未使用电商网络形式。未使用的多达84%,仅16%已开展。

苗木属于传统种植行业,一般以农民为主,所以对于网络的电子商务销售模式并不理解,为此电子商务并不盛行。

2.但大多经营户仍希望可以开展电子商务的经营方式。

3.电商下的销售情况依然是不太乐观。

数据显示:75%销货量基本不变,只有25%是小幅上升。

电子商务销售模式下,销售情况并无多少变化,采用电子商务的比例较少。

三、专业市场问题总结

以上数据主要展示专业市场在现今信息化市场条件下采用电子商务的情况,通过对这五大市场进行了解调查,主要归纳以下须待解决的难题。

(一)布局不够合理,基础设施落后

专业市场规划略有不足,各种不同类型组织和企业自发投资建设市场,导致出现市场布局不合理、重复建设、空壳市场以及市场配套设施不完善等现象。特别是土地问题(征地政策处理,土地指标落实),严重制约了专业市场扩张发展。同时专业市场的配套设施还不够完善,配套功能不全,仓储物流基础薄弱,也包括缺乏现代网络模式下的电商和展会交易。

(二)品牌建设力度较弱,资源配置低下

品牌的所有者是谁,这是品牌建设首先要解决的问题,产权关系不明晰,就很难对品牌实现有效地投资、管理及维护。当前专业市场内经营户对加强品牌建设的意识还比较薄弱。

(三)规划滞后,信息化程度较低

市场之间信息堵塞,并且市场经营户缺少彼此交流合作。同时现代专业市场普遍呈现人员缺少、资金和物料供应不足的状况,整体规划和市场资源的配置方面远远做得不够。

四、改进专业市场的措施

(一)努力完善专业市场服务功能体系

1. 优化市场基础设施的建设。

通过鼓励有条件的市场按照“量力而行、有序发展”的原则,加强市场公共交通等基础服务设施建设和市场周边道路、桥梁建设改造。

2. 加大专业市场自然环境建设和改造力度。

加强市场供水、污水、雨水、燃气、供热、通信等各类地下管网的建设、改造和检查。并完善市场防洪设施,健全预报预警、指挥调度、应急抢险等措施。

(二)建立以品牌为支撑的新型战略

1. 打造专业批发市场商品品牌和自身品牌。

市场可把发展品牌的着力点放在招引具有行业领先优势的大品牌,带动行业内的协调合作和群体发展,构成立体品牌群。同时也可通过全面拓展市场综合服务功能,打造本市场在消费者和客户心中的服务大牌。

2. 构建专业市场形象品牌。

除在市场建商品品牌和服务品牌,树立全面的市场形象品牌也是至关重要的。市场可通过多种渠道确保品牌形象得以宣传和创新。例如做好公关与广告。

(三)促进专业市场与电商的融合,实现信息化

1. 推动电子商务的建设和规划。

将电子商务产业作为专业市场主导产业,成立电子商务产业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统筹协调电子商务发展,及时解决电子商务与专业市场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2.. 过人才培养为信息化建设提供支持。

针对专业市场经营户、传统企业及社会各阶层人员培训,力争形成一批能熟练进行电商操作的本土网商。加强彼此信息沟通,提高信息网络化水平。

四、结语

现代化的专业市场在提高日常管理水平和商户经营培训的同时,还应全面建设信息化水平下电子商务和物流的联系与配合,以此促进专业市场规模化、科学化、信息化发展。

参考文献:

[1]夏守慧.专业市场发展电子商务的对策研究[J].电子商务,2014(12).

[2]阮王梓.浙江专业市场国际化发展的研究――以义乌小商品市场为例[D].浙江大学,2014.

[3]杜芳莉.电子商务时代传统专业市场的机遇与挑战[J].中国物流与采购,2014(06).

[4]冯笑笑.基于电子商务平台模式广州专业市场国际化(应用)研究[D].浙江师范大学,2014.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J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8122(2010)10-0166-02

一、调研概况

二十世纪末,中国的乐器工业取得了显著的进步。以钢琴为代表的乐器生产已经从手工作坊开始向现代化生产过程转变。到二十一世纪初,中国的乐器行业已经成为一个品种门类齐全,配套完备的乐器工业体系,成为世界最大的乐器生产国和销售国之一。一些外资、集体、合资、民营企业的脱颖而出,形成了以国有经济为主体,外商独资、合资、集体、乡镇、私营和个体经济等多种所有制经济成分并存、竞争、共同发展的良好格局。

2008年1~10月,乐器行业继续保持着平稳增长态势。277家较大规模乐器生产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133.65亿元,同比增长13.84%,新产品产值7.26亿元,同比增长84.2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132.39亿元,同比增长13.68%,出易值58.61亿元,同比增长4.97,产品销售率为99.05%。以上各项经济指标增幅均好于2007年同期。

作者调研的柏斯琴行在1986年创立于香港,经过20多年的快速发展,现已成为中国最具规模及知名度的乐器连锁专卖店。自从创立以来,柏斯琴行一直秉承“推广音乐文化、培育音乐人才”的宗旨,坚持举办艺术学校、大师班、音乐比赛及赞助各类音乐活动,给音乐爱好者提供完善、方便的服务和交流的平台。现时遍布香港各地区的分店共22家,培训中心学生近2万人。1993年起积极开拓中国内地市场,现已在国内25个主要城市开设有50家分店和培训中心。柏斯琴行在东莞、上海、宜昌设立三个生产基地,年产钢琴3万多台,产品远销美国、英国、德国、奥地利、日本、韩国、东南亚等27个国家和地区,形成了生产、销售一条龙体系。其中正在建设中的宜昌7万台立式钢琴生产基地已列入宜昌市政府“十一五规划”的重点发展项目。2008年名列世界乐器行业排行22强,并且连续5年荣获“中国乐器行业强势企业”。

二、乐器行业需求分析

我国某钢琴制造行业人士认为,生产商与经销商是利益共同体,面对市场需求,产品结构的打造也要进行高、中、低三个档次综合开发,最大程度地满足市场各类群体的实际需求,提升品牌的竞争力,将产品线拉长。在控制产品规模上,也希望与业界同仁在质量控制的前提下,有序地提升产业的规模,与业界同仁共同维护好钢琴市场的良性发展。就西安市的琴行来说,都可以为以上的顾客服务,不过西安的琴行有很多,定位不是很明确。音乐学院的学生要的好琴这里不一定有,有好琴三年卖不出去,所以这就处在一个进退两难的境地。

根据目前乐器行业的销售对象,作者进行了分类筛选,得出了初步的结论,这样西安的琴行乐器行业需求分别是小孩子被逼学琴、初高中生、大学生为兴趣学琴、艺考学琴、教师用琴、教学用琴、退休员工用琴、其他娱乐场所消费等。通过对这一市场需求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以下结论,客户的需求往往是多方面的、不确定的,需要我们去分析和引导,很少有客户、尤其是消费品的客户对自己要购买的消费品形成非常精确的描述。

三、乐器行业的市场地位

在乐器行业,乐器制造商与经销商肩负着乐器商品的生产与流通的社会责任。从20世纪50~70年代,我国在计划经济时代,乐器商品的流通方式通过政府职能部门统购统销;时至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中期,在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国有乐器制造商在乐器行业市场中的主导地位在逐步弱化,民营、外商独资、合资的企业相继浮出水面,整个乐器市场形成了由国有、民营、外资乐器企业共同构筑的乐器生产、销售网络;进入新世纪,我国的乐器销售市场体现出乐器销售、乐器教育与乐器文化活动一体化的销售市场特征,音乐艺术与乐器制造行业的关系也日趋紧密。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乐器产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国际品牌以及香港、台湾地区乐器品牌以及营销模式的进入,我国的乐器销售业也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硕果。在国有、外资、民营多元体制并存的市场背景下,创办琴行的门槛也在降低,产品的市场划分也更为具体。制造业与琴行本身就是一个互为依存的鱼水关系,商家对产品的选择也更是注重他的品牌与市场效益。商家应有效地培育品牌、协助制造商完成产品的流通,同样也为琴行的未来发展构建品牌形象。

当前市场产品个性与服务群体更加分明,电声产品与时尚接轨,管乐产品与教育接轨,而钢琴产品则更加体现出大众化的消费趋向。在产品个性化和品牌多样化的问题上,很多琴行所采取的标准化管理模式取得了市场成效。对于品牌形象的打造,消费市场的划分,各琴行都进行了市场细分,琴行本身作为一个营销品牌获得了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四、新经济形势下的机遇与挑战

自2007年底的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乐器行业受到了很大的冲击,[1]2009年,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一揽子计划的积极作用下,我国经济遏制了急剧下滑的势头,呈现出稳定回升的良好态势,2010年,世界经济将出现缓慢复苏,外需有望止跌回升。但我国经济仍面临着部分行业产能过剩、自主增长动力不足、银行不良资产潜在风险增大等问题。金融危机迫使我国乐器制造业与销售业告别低成本、低利润的时代,从量化到追求品质成为琴行销售业未来发展导向,从多品种营销模式向品牌专卖店、连锁店,以及形象旗舰店转变。从产品、店面、导购、企业文化等诸多要素的形象设计,逐步与国际乐器市场接轨,成本的增加,也意味着高附加值产品营销时代的到来。

从当前新经济形势下的市场消费形式看,产品与消费者的对位更为具体,商家在决定品牌与消费者的对位问题时,更需要具有清晰的概念。从目前国内琴行销售业态看,琴行销售业的团队营销概念更为凸显,如何人尽其才,各位所用,有效地贯彻企业文化,未来的琴行将是立体化同步发展的。既有良好的零售与营销体系,又有相当规模的音乐培训系统,还有非常前卫出新的音乐文化传播系统,再加上强大的网络与媒体平台支持。[2]可以说,中国的琴行销售业已告别低门槛、低水平的竞争,没有精诚合作的团队,没有音乐教育培训与文化传播,演出推广与品牌打造,多位一体的高度融合与立体化发展,很难在市场立足。

在国际经济日益动荡,纷繁复杂的新形势下,乐器行业的发展受到了较大的冲击,为了更好的适应经济更开放、竞争更激烈、市场更广阔的经济发展环境,乐器行业应认真调研分析自身产品需求,充分认识市场定位,将不成熟的行业日益规范,形成良好的竞争氛围,使该行业能健康有序可持续发展。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6)

引言

在经济日益全球一体化的今天,网络经济、知识经济作用显得日益重要,企业的外部环境越来越开放,国际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给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能抓住机遇,同时也要能接受挑战,对困难要能采取应对措施。要把握企业管理发展趋势与国外的管理思想相结合,设计出与自己的企业相契合的管理理念与方法,进而提高现代管理的水平,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一、新的经济形势分析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全球已经进入了信息化时代,随着各行各业企业的增多,以及外界环境的不断变化,导致企业面临的竞争压力不断的增加,再一个就是由于处于市场经济大的背景下,企业的管理思想、企业文化以及管理制度都在发生着很大的变化。

随着全球化的加深,还有网络的发展,企业将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与外界时刻发生联系的一个成分,因为网络经济和知识经济的发展,导致企业外部环境很开放,这也增加了企业的竞争压力,这些因素都在给企业带来压力,同时也在给企业的发展创造着机会,所以企业应该从这些方面来下手,将压力变为竞争优势,积极学习外国的管理经验,再与自己的企业进行结合,摸索出时候自己企业发展的一条途径,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二、企业管理面临知识管理的挑战

21世纪是知识较量的时代,知识作为无形智力资源已融入到我们的社会中,知识是第一生产力,因此知识的发展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因此在大的知识社会背景下,就要求企业管理从知识创新上打基础,主动去迎接挑战,而不是等挑战来找上门。其次,知识经济是一种可持续的发展途径,这就为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抓销售和生产的时候,也必须做到思维方式的转变,思维的转变就需要不断的学习,特别是企业里的干部们,必须提高自身素质,对当前形势和信息做到及时了解和应对,从企业的自身出发,创新理念,重新安排作业流程,提高员工的学习能力。因此企业的管理创新要从知识的提高上去创新,来应对重大的变革。

(一) 知识经济会将企业管理的基础推向知识的变革

随着技术的发展,经济形态不断变化,使得管理方法也在随着不断变换,直到现在,企业管理经历了五代管理阶段,分别是;经验管理阶段、科学管理阶段、行为管理阶段、现代管理阶段、知识管理阶段。

企业知识管理就是将知识当做管理的基础和核心,运用知识分析企业的运行状态及其规律,用知识来提高企业的工作效率,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实现各类资产同时增值。企业分为内部和外部知识两种形态,企业可以通过计算机技术和手段,建立公司与外界的联系,进而建立递增收益网络,建立专业的知识储备仓库,建立专家访问制度,以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由于知识是在不断创新的,知识所能创造的产品和服务的附加值正是各个企业所重点关注的,这就决定着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因此企业对知识资源的管理是管理的核心。在知识管理中,必须将网络化、数字化、信息化、知识化作为基础,将知识创新作为主线来发展。

(二)在知识经济管理时代,人力资源的管理方面越来越重要

在知识管理的领导下,人才是主要因素,只有人掌握了知识,才可能对知识进行应用,从而使企业在知识发展的时代利于不败之地。因此,在知识经济的条件下,应该贯穿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将个人与企业联系为一个整体,更好的发挥人的力量。共同发展是企业管理的新理念,企业管理的核心是如何研究和开发知识密集型产品,如何积累和应用知识,更好地发挥人才的作用。

(三)知识经济将导致企业管理战略发生变化

表现在投资战略的改变和竞争战略和成长战略的改变,这两个战略要以知识为武器,将知名度和信誉提上来,完善个人形象,使企业永不落伍。

三、企业管理面临经济全球化的挑战

随着全球化的发展,企业需要付出更多的成本去整合资源,将资源、人才以及资金有机的结合,树立自己的企业核心,在国际化的影响下,改变其价值观和文化观念,使其与国际接轨。

(一)在全球化的背景下,企业必须加强企业网络的建设

建设高效、便捷的网络是企业发展的基础,否则企业在信息上落后,就把握不了经济动态,就会是企业遭受很多的损失。

(二)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建立自己战略联盟

通过合作,使大家互相取长补短,创造优势劣势互补的竞争优势,这种双赢的发展战略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显得日益重要,也是中国企业未来必须要走的道路。

(三)在全球化背景下,企业必须重新给自己定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竞争日益激烈,企业的管理上也日益困难,企业的生产管理不再是国内的标准,而是要与国际化接轨,紧靠国内的资源已经不能维持企业发展的需要了,必须广泛的引进国外的资金和技术来发展自己的企业。同时企业的发展也要受到国际形势的影响和制约。因此企业要给自己重新进行定位,不论是从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上,还是产品本身的质量的标准都必须进行重新的定位,一个正确的定位有利于企业的正常发展,一个企业的定位是否正确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因此在新的经济背景下,企业需要重新审视自己,并不断的将自己进行完善。

四、企业管理面临网络经济的挑战

网络全球化将世界连为一个整体,网络的发展使企业不再是一个单独的个体,而是变成一个透明的,不论在管理制度上,还是在经济上,都是和外界随时发生联系的,网络的发展同时加速了信息的传播,信息具有时效性,因此企业能否以最快的速度接收最新的信息决定了企业的成败,因此必须加强对企业内部网络人员的培养,提高网络意识,并且要加强对网络安全的意识,这种变革将会对企业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内外兼顾

目前企业管理的重点已不是对内部进行控制,而是更好的去适应外部环境,一个好的企业环境固然是企业发展的基础,但是一个企业能否在世界上长久存在,还得看其是否加强对外开发,因为一个企业的能力和资产毕竟是有限的,必须从外界引进资金,引进技术,来壮大自己。这样才能使企业立于不败之地。世界经济一体化不仅增强了企业的竞争,也使企业外部充满了不确定性。因此能否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来改变组织内部与企业的关系是决定企业成败的关键因素。

(二)人才竞争

目前企业的竞争已不是设备的竞争,而是人才的竞争,是人才知识的竞争,因此知识管理是企业管理的关键,设计合理的知识治理机制,对企业文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好处。以知识为载体有利于科学的提高效率。

(三)资本增值

现在企业已不是单一的经营一种产品,而是对资本的经营,这有利于资本增值,当今企业已经深深被网络影响了,这就预示着了虚拟的经济和实物经济的交融的规模制胜的分配原则的失效。

五、结语

企业为提高竞争能力可以采取以下措施:实施供应链管理,优化资源配置;优化组织设计,提高反应速度;加强客户管理,提升顾客满意度,将其应用于企业市场营销、销售、服务与技术支持等企业外部资源整合领域。最后要加强知识管理,积聚知识资本等方法。总之,面对新的经济形势,我们必须准确把握企业的发展趋势,把国外的管理思想引到国内,与本国的国情进行结合,利用现有的和潜在的知识资源,增强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提高其竞争力。积极探索出一条适合本国企业发展的道路,提高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缩小与国外的差距,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参考文献:

[1] 朱宏轩,唐瑶瑶. 论新经济形势下产品设计管理对企业发展的影响[J]. 包装工程. 2011(18): 90-92.

[2] 何雄浪,杨继瑞. 企业异质、产业集聚与区域发展差异――新新经济地理学的理论解释与拓展[J]. 学术月刊. 2012(07): 82-89.

[3] 邱湘煜. 探讨新经济下企业标准化管理[J]. 科学之友. 2011(06): 82-83.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10)06-0046-04

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发端于美国次贷危机的金融危机席卷全球,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都受到了牵连,其影响程度之深、波及范围之广,实属历史罕见。江苏是中国最重要的开放型经济省份之一,外贸依存度很高,2008年的进口依存度与出口依存度分别为37.02%与57.13%,而且出口产品以中低端传统制造业产品为主,出口主体以苏南企业为主,出口目的地以发达国家为主。这种过于集中的发展模式使得江苏开放型经济在这次金融危机中受到严重冲击,进出口额、吸引外资、对外承包工程都出现了大幅下降。虽然世界性危机已经触底,但经济复苏仍然是一个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仍然有很多的不确定性和不稳定因素。很多专家学者将这一阶段称为后危机阶段。江苏开放型经济仍然面临严峻的考验。然而,大考验当中亦藏有大机遇,江苏开放型经济应当在危中寻机,在保证“全国前列的位次不后移,份额不减少”的情况下,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一、国际金融危机背景下江苏开放型经济面临的主要问题与积极因素

2009年,在全球各国协同努力下,世界经济从年初经济陷入最低谷到年尾经济明显好转。不过,值得注意的是,经济的成功反转主要得益于政府的干预,经济的基本面仍然很脆弱,所以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2009年7月份的《世界经济展望》所定的题目就是“收缩力量在减退,但复苏的道路是漫长而又曲折的”。这样的世界经济局势既给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也给江苏带来前所未有的机遇。

首先,由于受到美国、欧盟等发达国家经济低迷,失业率居高不下等因素的影响,江苏的出口特别是针对欧美市场的出口仍然面临严峻考验。新世纪以来,欧盟、美国一直是江苏最重要的两大贸易伙伴,两大市场占江苏年均出口总额的42%,欧盟和美国市场对于江苏的出口表现有着决定性的作用。虽然目前美国和欧盟经济有所好转,但是失业率仍然居高不下。2009年10月份,美国失业率为10.2%,德国失业率为8.1%,法国失业率为9.5%。高失业率严重挫伤了这些发达国家的消费信心,与此同时,针对金融体系的改革也使得过去高消费低储蓄模式一去不复返。欧美国家的需求萎缩在短期内无法改变,而出口高度集中于这两大市场的江苏所受到的冲击可想而知。从2008年江苏出口统计来看,出口增幅仅为1688%,为2001年以来最低,而且江苏进出口出现了单月增速逐月下降的趋势,并在2008年11月份双双变为负增长,虽然到了2009年6月份出现了明显好转,出口实现了正增长,但是江苏传统优势项目机电产品仍然增幅缓慢,回升势头明显弱于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大幅下降的微观表现就是企业出口订单及产能显著下降。由于国际市场需求减弱要素供给趋紧、成本上升等压力,江苏不少出口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经营困境。大型企业和中小企业都面临着市场空间减少、经营风险增大、资金链绷紧的风险。但是由于中小企业规模小,收益不稳定,抗风险能力差,缺乏合格抵押担保品,融资困难陡然增加。与此同时,出口导向型中小企业的外国客户在金融危机中出现经营困难和资金问题,以至于中小企业的大批应收账款无法收回,这对于资金本来就很吃紧的中小企业更是重重一击。许多中小企业面临着裁员甚至是破产的境地。

其次,金融危机背景下的信贷紧缩,以及后危机阶段宽松货币政策的退出都会带来全球资本的紧缩,国际直接投资势必大幅减少。据联合国贸发会议《2009年世界投资报告》分析,在2008年全球FDI流入量下降14%的基础上,2009年下降趋势更加明显,预计全年下降30%至40%。作为中国实际利用外资最多的省份,江苏近十年来实际利用外资年均增长16.3%。但在国际资本明显收缩的影响下,2008年江苏省实际利用外资251.20亿美元,同比增长14.7%,比2007年同期回落了10.9个百分点。随着国际经济局势的好转以及投资信心的回升,自2009年9月后,江苏省单月利用外资连续三个月同比增长,截至11月份,全省实际利用外资224亿美元。不过,在外商直接投资中,欧美对江苏的投资仍然有大幅下降的趋势。2009年欧美国家对于江苏的投资出现更大降幅,其中英国协议利用外资下降83.52%,美国下降26.91%,欧盟下降23.16%。目前吸引的外资主要来源于亚洲,占比达到60.27%。

第三,贸易摩擦加剧,受牵连企业亏损严重。从以往的经济危机经验看,在危机爆发初期,各国会寻求合作,共同应对金融危机,而随着金融危机的蔓延和加深,各国为了保就业,保民生,必然会各自为政,高举贸易保护主义的旗帜。这次金融危机爆发后,由于各国的经济增长速度普遍下降,主要发达国家纷纷陷入衰退的泥沼,对外贸易也出现了大幅缩水。在这一背景下,各国纷纷出台贸易保护措施。而在所有贸易保护措施中,提高关税的传统方式仅占1/3,且全部由发展中国家采用。其余2/3采取的是“隐性保护主义”方式,发达国家通过非关税壁垒和滥用贸易救济措施进行贸易保护,从而使贸易保护主义的认定变得愈加困难。据世贸组织统计,截至2009年10月28日,WTO成员共发起171起反倾销调查和28项反补贴调查,启动26起保障措施调查。据中国商务部的统计,2009年全球一共有115起贸易救济调查是针对中国出口产品的,总案值127亿美元,“立案频率之高在世界贸易救济历史上都极为罕见”。仅美国在2009年就对华发起23起反倾销、反补贴和特保,涉及到中国76亿美元的出口规模,占全球对华涉案金额的60%,案件的数量同比增长了53%,金额增长了8倍。中国连续14年成为遭遇反倾销调查最多的WTO成员,连续三年成为遭遇反补贴调查最多的成员,已成为全球最大的贸易保护主义受害国。中国再次成为众矢之的意味着中国定位于“全球价值链”底部的增长战略面临着严峻的内外部挑战。未来国外针对中国的贸易和投资保护主义措施将会加码,包括以减排为借口的所谓碳税之争很可能升温,这些都使中国外贸下一步面临诸多变数。作为贸易大省,江苏遭遇的贸易摩擦越来越多,摩擦范围越来越广,摩擦程度越来越深。2009年前三季度,江苏省共遭遇反倾销、反补贴、保障措施(特别保障措施)、美国337调查、反规避等各类贸易摩擦案件62起,是去年同期的两倍;涉案金额20.97亿美元,是去年同期的4.62倍;涉案企业805家,是去年同期的4.15倍。贸易摩擦涉案范围由原来的钢铁、轻工、机电、纺织等传统优势产业延伸到大型扫描仪、同步数字传输设备等高科技产品,其中钢铁、汽车及零部件分别占涉案总金额的48%和35%。大多数涉案企业的出口业务几乎陷于瘫痪状态,对产业上下游构成很大冲击,迫使相关企业调整市场方向,扩大出口渠道,而就业等民生问题也随之受到波及。

第四,承包工程市场萎缩,开发区实际到账外资减少。金融危机使各国采取应对政策,资金流向和投资方向发生重大调整,使本来立项的、意在开发的项目流产、减少、缓签,同时因为金融危机的影响,导致流动性不足,业主资金链断裂,迫使一些企业对外已签项目停止执行或推迟施工。徐矿集团5亿美元的博茨瓦纳煤电油一体化项目就因这次金融危机而搁浅。至2009年11月,全省新签对外承包工程和劳务合作合同额42.51亿美元,同比减少13.4%;完成营业额44.24亿美元,同比增长5.3%。全省开发区实际到帐注册外资165亿美元,同比下降10.3%,虽然降幅较上月收窄2.3个百分点,但仍比全省平均跌幅深2.8个百分点。在14个部级开发区中,只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苏州工业园区、苏州太湖国家旅游度假区实际到账外资实现正增长。

不过,江苏开放型经济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的同时,仍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江苏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前沿,已经发展成为国际产业资本转移、结构调整的重要承接地,基础设施健全、产业链条完整、劳动力素质高,这些已经转化为江苏的竞争优势并在全球经济衰退、消费疲软的背景下突显出来。首先,随着发达国家人民开始量入为出,节约生活,它们消费者会对质优价廉的产品更加青睐,在全国,江苏外贸的回升程度已经超越其他主要沿海外贸省市。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说,金融危机强化了江苏参与国际分工的比较优势。其次,在国际资本收缩的情况下,江苏的产业优势、服务优势突显,利用外资全国占比增长,利用外资质量不断提高。危机以前全省实际到账外资占全国总盘子的1/4,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考验,全省实际外资份额增加了2个百分点。更难能可贵的是,全省利用外资质量进一步提升。传统产业利用外资占比持续下降,新能源、新医药、服务外包等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占比提高。第三,江苏服务外包迅猛发展。2009年1-11月份,全省实现离岸外包协议金额36.28亿美元,同比增长150%;离岸外包执行额26.92亿美元,增长192%;南京、苏州、无锡跻身全国20个“中国服务外包示范城市”行列。《江苏省推进国际服务外包产业发展三年行动规划》确定的多项指标提前完成。第四,金融危机为全省各类资本“走出去”提供前所未有的机遇。在金融危机背景下,很多国家将中国经济看作是全球经济板块中最活跃的部分,更加欢迎中国企业前去投资,不少国家的投资促进机构专门成立中国小组,希望通过引进中国企业的投资解决东道国企业资金短缺、失业率上升的问题,以前在收购方面较为苛刻的条款现在放开了,以前较为昂贵的资产价格目前降低了。资源性产品、东道国优质企业资产、先进技术成果,这些以前都无法企及的好项目现在都可以成为江苏企业对外投资的对象。统计显示,2009年1-11月,全省共核准境外投资项目286个,同比增长33.6%;中方协议出资额同比增长超过60%。

二、未来江苏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对策分析

尽管成功地防止了大萧条的出现,世界经济仍然有一段时间是不稳定的,有可能存在一到三年的低增长。在国际经济发展前途扑朔迷离的新形势下,江苏开放型经济需要寻找进一步发展的对策。

1.在贸易发展模式中引入创新机制,提升江苏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江苏制造”始终处于产业链的低端,产品竞争力不强,附加值不高,没有自己的品牌,缺乏海外营销渠道,没有定价权,在充分发挥比较优势的同时,无法掩盖“江苏制造”在国际市场当中的弱势地位。这样的发展模式不仅会冻结江苏与先进经济体发展水平的差距,而且会招致频繁的贸易保护措施。为了提升江苏出口产品的竞争能力,需要在江苏传统的贸易发展模式中引入创新机制,将开放与创新结合起来。一是在江苏已有的传统产业优势的基础上,加大产业创新,让传统制造业高级化。二是在已有的欧美中低端市场的基础上,积极开拓新兴市场。

2.创造稳定的经济与政策环境,促进开发区的转型升级。开发区是招商引资的重要平台,受金融危机的影响更大更直接。从政府管理部门来看,应从多方面着手积极应对危机,尽量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一是注重产业要素的调整,提升开发区自主创新能力与效益。目前,由于西方发达国家有些产业不景气,原先禁止出口的关键技术设备可以购到,特别是包括光电显示、光伏、新材料等开发区现有主导产业所需要的关键技术和设备,正是低成本购进,提高产业主导权的千载难逢的机遇。二是防范外商投资的信用风险。开发区管委会应通过国内外各种渠道了解跨国公司的经营动态,防止外资利用优惠政策进行金融诈骗。同时对区内企业开展全面调研,通过银行、税收、工商等部门了解金融危机后企业项目建设、生产销售、流动资金、劳动用工等方面的变化,保证协议外资如期到位,并有效防止企业资金抽逃等情况的发生。三是加快推进“四个转变”,即开发区发展从粗放型向集约型发展方式转变,从资源依赖、投资拉动向科技依托、创新驱动转变,从“工业经济”、“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智力经济”转变,从“人力资源优势”向“人才资源优势”转变,确保实现把开发区建设成为产业高地、创新高地和人才高地的目标。

3.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投资步伐。积极稳妥地实施“走出去”战略也是发展开放型经济持久的动力来源,应该积极鼓励江苏企业“走出去”,建立相关机制,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加快境外投资。一是加强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争取推进商务部以我省柬埔寨西港经济特区为试点启动与柬埔寨协商会谈,促进签定与境外经贸合作区建设有关的政府间协议。二是加强境外生产基地的建设。江苏不少纺织服装出口企业利润微薄,因此可以通过将生产基地逐步转移到成本更低的国家和地区的策略来应对利润变薄的困境。鉴于不少纺织服装企业属于中小企业,在境外办厂风险过大,成本过高,可以选择“抱团出海”的方式“走出去”,这样既可以提高抗风险能力,又有利于形成配套能力,还可以跨越贸易壁垒。三是引导企业参与海外战略布局和资源开发。应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境外农业开发和资源加工,支持企业购买发达国家技术及品牌。四是加强对海外企业的并购投资。江苏的企业集团应抓住机遇,参与对海外企业的并购和收购,以获取企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其中包括被并购或收购企业的专利,从而增加在海外的生产基地,提高企业的生产能力,利用国外企业的销售渠道及物流系统,在更大范围内寻求企业自身的发展空间。

4.充分利用国内外大型机构裁员的机会,以良好的人才机制吸引人才回归。人才是21世纪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美国次贷危机爆发引致华尔街大批有经验的金融人才失业,受金融危机波及的IT企业等也纷纷裁员,此轮裁员风暴业已波及国内上海、深圳等跨国公司总部、研发中心聚集地,国内外许多高层次的技术、管理人才正面临发展的困境。这对江苏开放型经济的发展来说,正是吸引、引进国内外高层人才的好时机。江苏应根据产业发展的需求,适时推出引进高层次人才的“引智机制”,落实各项人才政策,用优惠的待遇和良好的职业前景来吸引人才入驻。通过引进领军型人才和团队,包括领军科技人才,领军型服务外包人才等带动高尖端项目落户江苏,实现引进一位领军人才,带出一支创新创业团队,开发一批创新成果,催生一个新兴产业。同时,可以有针对性地集中组织招聘团赴欧美推介,通过商会等机构在海外网罗高端人才,为江苏开放型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做好充分的人才储备。

5.大力发展国际服务外包,形成开放型经济发展的新动力。随着全球国际分工的深化、产业转移的升级和通讯技术的飞速发展,服务业外包正在成为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热点。江苏应抓住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机遇,承接国际外包,发展服务业,尤其是金融服务、信息技术服务、商务流程外包等现代新兴生产业,以服务业的加速发展带动先进制造业,充分利用IT技术使传统制造业得到信息化改造。发展服务外包,特别是国际服务外包,能够解决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江苏在开放型经济发展战略上,不仅要建立国际先进制造业基础,而且要建立国际服务外包基地;不仅要建立世界工厂,而且要建立世界办公室。

参考文献:

[1]斯密.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2]李嘉图.政治经济学的赋税原理[M].北京:商务印书馆,1974.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8)

增长平稳,即主要经济指标增速总体处于平稳增长区间。从供给看,一产增长3?郾0%,春粮播种面积、单产、总产量实现“三增”;二产增长10?郾1%,其中规上工业增长12?郾1%;三产增长10?郾3%,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增长16?郾5%。从需求看,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郾9%,增速处在近几年的高位;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6?郾9%,二季度增速逐月回升;出口增长22?郾3%,月均出口规模同比扩大30?郾5亿美元。

质量向好,主要表现为工商企业利润和财政收入保持较快增长。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利润增长32?郾4%,限额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利润增长15?郾2%。财政一般预算总收入同比增长27?郾1%,地方一般预算收入增长27?郾6%,增速同比分别加快1?郾7和2?郾1个百分点。

转型提速,主要表现为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一是服务业增长分别快于GDP和二产0?郾4和0?郾2个百分点。二是工业生产内销增长快于出口9?郾1个百分点。三是民间投资增长快于国有投资5个百分点。四是创新驱动有新增强,地方财政中用于科技支出同比增长29?郾9%;规上工业企业科技活动经费支出增长24?郾4%,新产品产值率创历史新高,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增速比规上工业高2?郾5个百分点;全省发明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分别增长32?郾8%和77?郾9%。五是大企业大集团发展迈出新步伐,上半年全省新组建企业集团105个,6月底全省企业集团已达1848个,省物产集团进入世界500强行列。六是装备制造业拉动作用有新提高,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速比规上工业高1?郾4个百分点,拉动规上工业增长4?郾5个百分点。

民生改善,主要表现为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加,民生保障进一步加强。上半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郾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5?郾4%,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分别增长7?郾1%和9?郾3%。住房、社保、就业、卫生等民生财政支出大幅增长,新开工建设保障性住房10?郾76万套,各类社会保险参保人数全面增加,新增就业和再就业人数均完成全年目标任务的近70%。

二、准确分析和把握我省经济运行的趋势

当前,我们面临的国际国内经济环境极为复杂,保持我省全年经济平稳健康发展面临许多挑战。我们要深刻分析国际经济发展变化趋势,准确把握我国宏观经济走向,高度关注我省经济运行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积极应对挑战,化解风险,牢牢掌握经济工作的主动权。

从国际看,总体上金融危机还没有过去,世界经济还没有走上正常轨道,全球突发事件、自然灾害以及政治、军事冲突不断,我们面临的国际发展环境依然不宽松。当前,欧美国家虽然恢复增长,但复苏弱于预期,失业率依然高企,财政债务问题很大。主要汇率大幅波动,大宗商品价格波动异常,新兴工业化国家通胀压力加大。同时,西亚、北非政局动荡以及日本的地震、海啸和核辐射灾害,都影响了世界经济的复苏进程。国际货币基金组织6月17日的《世界经济展望》认为,世界经济活动正在暂时放缓,下行风险再度增加,并调低了世界经济增长预期。

从国内看,宏观调控面临的两难问题增多,货币政策的滞后效应和多重因素的叠加,有可能进一步影响到实体经济,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不稳定、不确定因素依然较多。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形势总体是好的,同时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矛盾仍然突出,国际环境和国内经济运行又出现了一些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下半年,中央将继续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着力稳定物价总水平,加快推进结构调整和节能减排,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和社会和谐稳定。

从省内看,在复杂的国内外经济环境大背景下,当前我省经济运行中出现了一些矛盾和问题,并将继续影响下半年经济运行,需要引起我们高度重视。最突出的是三个方面:一是经济运行下行态势渐趋明显。目前我省经济虽然尚在平稳增长区间,但二季度主要经济指标大多不如一季度,影响经济平稳增长的约束性因素增强,经济运行下行风险加大。预计下半年我省经济运行将继续放缓,完成全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还需要我们付出更大的努力。二是物价持续高位运行。全省居民消费价格同比累计上涨5?郾4%,其中6月份上涨6?郾4%。下半年,随着翘尾因素逐渐减弱,预计CPI将会有所回落,呈现“前高后不低”的走势。三是部分企业生产经营面临困难。上半年,全省规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增幅同比下滑16?郾7个百分点,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增长23?郾5%。未来几个月,我省企业将继续面临“银行贷款趋紧、综合成本上升、经济效益下滑”等问题。

总之,我们一定要充分认识国际国内发展大势和我省经济运行中出现的风险矛盾,沉着应对,未雨绸缪,做好应对各种困难和潜在风险的准备,切实增强经济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在实际工作中要注意把握好以下三条:

一是对转型升级的紧迫性和艰巨性要有清醒的认识。转型升级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长期的艰辛的过程;不是仅仅有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就能自然而然推进的,而是需要我们集聚整合大量资本、人才、技术、平台等优质要素,也必然会涉及到相关利益的调整。我们一定要做到思想认识、组织领导、工作落实到位,咬定目标不放松,扎扎实实推进转型升级各项工作。

二是对经济下行趋势要有清醒的认识。经济下行直接影响就业、财政和居民收入,为民生问题的解决带来新的困难。同时,也会对经济主体的决策发出混乱的信号,进一步放大波动,影响新一轮经济周期的启动。我们要重视研究制定切实有效的措施,做好帮扶企业工作,防止经济大起大落特别是大落,为转型升级提供一个良好的经济运行环境。

三是对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民生领域中的新老风险要有清醒的认识。当前,老的风险还没有完全消除,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又在不断积累。比如,保障和改善民生领域广、投入大,财政收支平衡压力持续增大。又如,今年以来我省接连发生由蓄铅电池污染导致儿童血铅超标、饮用水安全等事件,防范环境风险压力增大。还有粮食安全、政府性债务偿还、民间融资风险等等,都可能对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产生重大影响。对这些问题我们要高度重视,统筹做好各项工作,确保社会和谐稳定。

三、全力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

做好下半年经济工作,总的还是要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学习贯彻总书记“七一”重要讲话精神,全面实施“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坚持以科学发展为主题,以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以富民强省、社会和谐为根本目的,继续扎实做好“稳增长、抓转型、控物价、惠民生、促和谐”各项工作,确保经济平稳合理增长,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确保转型升级有新成效,确保民生持续改善,确保社会和谐稳定,努力实现“十二五”发展良好开局。工作中,要坚持稳定经济增长与加快推进结构调整相结合,更加突出以调促稳;坚持稳定要素保障与加快推进节能减排相结合,更加突出有保有压;坚持稳定物价与加快推进民生保障相结合,更加突出保供惠民。重点要抓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确保经济平稳合理增长。要以重大项目建设为抓手,进一步优化投资结构,加快项目建设进度,加强项目前期工作,优化土地、资金等要素配置,继续鼓励引导民间资本参与“四大建设”,促进投资平稳较快增长。进一步落实扩大消费的政策,继续开展家电以旧换新和家电、摩托车下乡工作,积极发展农村商业连锁经营,大力发展电子商务,继续抓好“浙江名品中心”建设,促进消费平稳增长。加快转变外贸发展方式,深入实施出口品牌战略,大力推进境外贸易促进平台、出口基地和营销网络建设,积极做好各类境内外展会参展工作,促进出口稳定增长。

2.确保物价总水平基本稳定。要切实抓好农业生产,全面落实“米袋子”省长负责制和“菜篮子”市长负责制,加强农业“两区”建设,抓好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和防灾减灾工作,千方百计确保农业丰收,确保主要农副产品市场供应。切实加强水、电、气等重要商品的价格管理,严厉打击各种扰乱市场秩序的行为。同时,要落实好低收入人群的价格补贴,确保其基本生活水平不因物价上涨而降低。

3.确保转型升级有新成效。加快推进“四大建设”,坚定不移地推进经济转型升级。要始终坚持调整经济结构这一主攻方向,进一步加强14个产业集聚区的规划和建设,切实抓好9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和11个重点产业、42个现代产业集群、146家龙头骨干企业转型升级规划的落实工作,加快淘汰高能耗、高污染产业,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和现代服务业,同时大力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促进文化产业快速健康发展,使之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要进一步鼓励和支持企业增加科技投入,增强研发能力,加快培育发展一批创新型企业。要大力推进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建设,抓紧编制舟山群岛新区规划,探索构建“三位一体”港航物流服务体系,大力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努力使海洋经济成为实现我省转型发展的新的增长点。要进一步加大扶持欠发达地区加快发展的政策力度,推动浙西南等欠发达地区绿色发展、生态富民、科学跨越。要加大统筹城乡发展力度,联动推进都市区、区域中心城市和中心镇建设,加快建设“美丽乡村”,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要加快改善用工结构,提高全员素质,从根本上实现转型升级。

4.确保民生持续改善。要实施更加积极的就业政策,完善自主创业扶持政策,最大限度创造就业机会,积极构建和谐劳动关系。要进一步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积极探索和推进各类社会保险制度的衔接,不断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待遇。要千方百计增加城乡居民收入,努力实现居民收入增长与经济发展同步、劳动报酬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同步。要进一步巩固和扩大房地产市场调控成效,加强城镇保障性住房建设和农村危旧房改造,不断满足多层次的住房需求,确保房地产市场平稳健康发展。要扎实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行动计划,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9)

一、网络银行的定义

网络银行又称在线银行、电子银行、网上银行,是银行利用互联网技术,通过互联网向客户提供开户、销户、查询、对帐、行内转账、跨行转账、信贷、网上证券、投资理财等网上金融服务。这里的网上金融服务是指实质性的金融服务,除了传统的商业银行业务之外,还可以进行网上支付结算。那些拥有自己网站,但仅仅进行形象宣传和业务介绍的传统银行,充其量只能算“上网银行”,而非“网络银行”。 网络银行目前有两种形式:一种是完全依赖于Internet发展起来的全新网络银行,这类银行所有的业务交易依靠Internet进行;另一种则是在现有商业银行基础上发展起来,把银行服务业务运用到Internet,开创新的电子服务窗口,即所谓传统业务的外挂电子银行系统。目前我国开办的网络银行业务都属于后一种。

二、我国网络银行发展现状及其与发达国家网络银行发展情况比较

1.Internet的社会普及程度不同。虽然互联网在我国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但目前我国上网人数还不及总人口数的2%,同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的差距。同时绝大多数网民上网的主要目的还是进行通信和获取信息,真正使用网上支付服务的用户少之又少,网民进行网上消费及网上支付的意识和习惯还不强。因此,单从用户角度讲,西方网络银行的优势是我国网络银行所无法比拟的,Internet的社会普及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网络银行的进一步发展。

2.网络银行法律制度及相关标准的完备程度不同。由于网络银行与传统银行存在着很大差异,现有的传统金融法规及银行行业标准都已明显不适应网络银行的发展,新的针对网络银行交易规则的法律制度及相关标准亟须制定。欧美发达国家已在这方面做出了积极的尝试,并取得了较大成果。而我国在这方面几乎还是空白,没有强有力的法律保障。

3.社会信用程度不同。由于在网络银行上进行的支付与交易都是在不见面的“虚拟”环境中完成的,所以健全的信用机制是网络银行发展的基本条件之一。网络银行在美国之所以很快地发展起来,主要原因正是其已经建立了完善的社会信用机制。而我国在这方面差距还很大,在企业和个人信用体系方面的建设目前还基本处于空白,这也是绝大多数客户对网络银行及其他电子交易方式采取观望态度的原因之所在。

三、我国网络银行的发展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是与国际金融界相比明显滞后,分析其原因主要是发展中存在的制约因素较多,当前主要是面临着五大难题

一是法规不完善。网络银行是在开放式网络环境中提供资金结算、使用电子货币的电子化结算服务,因此在有关服务承担者的资格、交易规则、交易合同的有效成立与否、交易双方当事人权责明晰及消费者权益保护等方面,与传统银行相比更加复杂难以界定,必须通过法制的手段来解决。在立法中,应借鉴国外的一些先进经验,针对我国的具体情况,既要保持相对的先进性和前瞻性,也要具有相当的可操作性。

二是战略规划差。当前一方面要积极鼓励网络银行业务在我国的发展,另一方面也要站在促进整个金融业发展的高度,加强对网络银行发展的统一规划和管理,在市场准入、安全技术、产品开发、业务创新、经营管理等各个方面都要进行总体规划,统一规范和完善。

三是技术风险大。网络银行业务的高技术性、无纸化和瞬时性的特点,决定了其经营风险要高于实体银行业务的风险,而技术风险又是网络银行风险的核心内容,也是金融机构和广大客户最为关注的问题,它主要包括交易主体的身份识别、交易过程的商业秘密、电子通讯的安全、交易和其它记录的保存和管理,特别是未经授权的中途拦截和篡改等,以及一些主观方面造成的安全技术隐患。这些问题如果不能有效的解决好,必然会造成损失,影响信用。

四是业务监管难。目前我国对传统银行业务的监管,主要实行的分业经营基础上的多元化分业监管体制,但对网络银行业务的监管缺乏有效的制度。我国目前对网络银行业务的监管,仅停留在审批环节,因此有必要完善现有监管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网络银行业务的监管条例,从而降低网络银行的经营风险。

五是产品创新少。随着我国网络银行业务的发展,金融产品更有必要不断创新,向全能型、组合化发展,这也是网络银行的发展方向。

四、我国网络银行发展对策

1.加强网上支付安全。为了解决网上交易和支付中的安全问题,中国人民银行和十几家商业银行早就于1999年8月,建立了中国金融认证中心。CFCA作为―个权威的、可信赖的、公正的第三方信任机构,专门提供基于PKI(公开密钥基础设施)的数字证书服务,为参与网上交易的各方提供安全的基础,建立彼此信任的机制。

2.加强社会信用体系建设。网络银行是基于Internet的、虚拟的银行服务手段,银行与客户可能会产生不信任感。采用同一种规划平台、同一种标准手段、同一种技术流程,建立统一、高效、客观、公正的社会信用体系,降低金融信用危机,以提高人们对网络银行支付方式的信任程度,为网络银行的发展奠定良好的信用基础。

3.加大网络银行业务的营销力度和创新力度。美国的金融业非常注重市场营销,用市场营销观念指导银行业务的经营,商业银行重视贴近市场,不断推出个性化服务。因此,我国商业银行必须深刻认识到这一点,并将美国的经营理念真正落实到网络银行业务的开展中。

4.加快网络银行高素质人才的培养。网络银行决定了计算机网络和金融的高度渗透性,既懂金融又懂网络的双栖人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迅速、准确的把握市场脉搏并做出积极回应。因此,我们既要努力引进人才和国外先进智力,又要高度重视和加强现有人员的培养和教育特别是业务培训工作,努力建设一支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电子商务规则和网络银行运作的复合型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张凤喜.网上银行,你如何面对[J].金融经济,2005,(3).

经济发展形势分析篇(10)

关键词: 电力系统;营销策略;降损节能

前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大幅改善,对于电力供应的需求也进一步扩大,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也不断增加。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和金融危机的的不间断爆发,也对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不良影响,电力企业在保持快速增长的同时,也面临着许多挑战。因此,应当针对我国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采取针对性的措施,从而不断提高电力企业经济效益,实现其健康协调全面发展,为国民经济实现持续稳定增长保驾护航。

1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面临的问题

1.1 电力营销策略问题

社会主义经济市场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为新时代的电力企业发展带来了重大机遇和挑战的同时,也对电力企业的前途规划了新的蓝图。电力企业的经济效益增长主要依赖于电力营销工作,而在当下,电力企业电力营销工作宥于传统,在思路和方法等方面存在着许多缺陷,不能很好的适应经济增长的速度和国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在许多地区成为制约区域经济发展的因素。长期以来,由于我国能源匮乏和资源不足的问题广泛存在,电力供应不足使得电力营销工作始终处于起步阶段,制度设计和管理流程方面无法同电力营销需求相适应,加之缺乏精干优良的电力营销队伍,无法进行科学全面的市场调查,难以制定出切实可行符合区域经济发展规律的电力营销方案,从而导致电力营销工作不能真正从需求侧出发进行合理调控,缓解电力供应紧张问题。

1.2 资源能耗问题

能源问题是当今国际社会关注的热点问题,全球气候恶化,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尖锐,人类的未来和发展与地球的未来息息相关,全球形成命运共同体。中国提倡建设能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电力产业属于供能型产业,其健康运营有赖于大量的能源消耗,电力产品是电力营销的核心产品,良好的电力系统是为消费者提供优质电能的关键环节。一些电力基础设施过于老旧,电网设计多年不曾更新,电路老化问题等不仅造成了电能损耗,而且电力生产埋下了安全隐患。在当前低碳经济的指引下,电力企业面临着一系列新的风险和挑战,全社会对环保的关注以及碳市场上碳价的波动,都会对电力企业经济发展带来不可忽视的冲击。只有正视这些问题,积极寻求多方面之间利益平衡,才能尽可能减少低碳经济对电力企业正常经营行为带来的影响。

1.3 办公管理制度问题

由于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特殊地位和性质,长期以来,电力企业的办公管理在许多方面与普通企业均有所不同。由于电力企业自身的一些特点,其办公管理机构也存在着一定的弊病,如机构之间联系不足,人员冗杂,一些工作人员对工作重要性认识不足,热情有限,办公管理制度不健全,工作效率低下,针对新形势下的电力企业办公管理工作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没正确的认识,也就无从及时转变工作思路,部门之间不能充分沟通和交流,影响了办公管理工作应有作用的发挥。管理体制的缺漏和工作人员的素质问题严重影响着电力企业办公工作的有效性,很难适应新形势的需要,使企业难以在市场竞争中获得优势,阻碍了电力市场占有份额的扩大,不仅对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不利作用,同时也使电力企业饱受诟病。

2 电力企业经济发展策略

2.1 完善电力市场,倡导科学用电

电力企业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基础性作用有目共睹,做好电力营销工作不仅是电力企业的效益目标,更是电力企业实现社会价值的集中体现。另一方面,电力企业所面临的一系列严峻的外部市场挑战,也需要从电力营销策略方面入手,对电力市场结构进行优化完善,从而增强企业的经济效益。目前电力企业的电力营销总体策略,应依托国家进行能源C构调整这一机遇,转变思路,以市场为导向,着力提高企业的服务质量,积极开拓市政,商业和居民用电等消费市场的同时紧紧把握工业用电市场这一主线,准确思想定位,做到电力生产和电力营销的有机统一,建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电力营销机制,关注客户需求,积极进行市场需求调查,创新和完善客户服务制度建设,大力宣传科学用电理念,引导客户规范用电方式,加快和优化电网与基础设施建设,促进电力企业健康发展,提高国民生活质量,使电力企业自身的发展和社会经济发展相互推动,相互促进,实现良性循环。

2.2 节能减排,低碳发展

发展低碳经济对于我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战略意义,有利于提高我国国际影响力,是我国迈向创新型国家的必经之路。我国电力碳排放量占总排放量的百分之三十八以上,远远高于发达国家与全球平均水平,并呈现出增速快的特点,因此,我国在节能减排方面责任重大,传统电力行业的生产方式已经无法兑现我国政府在节能减排方面所做出的承诺。因此,电力企业必须从多面入手,将低碳理念渗透在电力生产的全过程各方面,加大技术和管理方面的创新力度,全力应对低碳经济所带来的一系列风险和挑战。降损节能减排是电网经济运行中的关键环节,应当参考国内外同行的先进技术手段,采取提高供电电压,改善配电线路等方式,实现配电系统灵活化和系统化,引入碳捕集技术,发展新能源技术,充分利用现有条件进行电网改造,减少电网运行中的六氟化硫等温室气体排放。同时,在有条件的地区推行智能电网,发展面向低碳目标的电力调度技术,为用户提供多样化电力产品模式,提倡科学低碳个性化的用电方式,大力发展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建设,呼吁每一个人为低碳经济时代贡献自己的力量,实现电力与资源环境的协调有序发展。

2.3 加强企业内外管理,提高核心竞争力

新形势下电力企业的办公管理工作趋向复杂化和多元化,建立一系列与电力企业办公管理工作相适应和匹配的制度迫在眉睫。电力企业应当从日常管理工作中的小处做起,从细节做起,加强企业内外管理,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以有效的监督管理工作督促和调控电力生产和电力营销等环节,为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提供充分的物质保障和制度保障。在办公管理制度建设方面,要对企业办公管理工作的有效性进行深入探讨,保留现有制度中适应生产发展的部分,对于僵化陈旧,背离发展方向的部分予以裁撤,通过深入了解企业实际工作需要和市场需求,学习国内外同行的先进经验和工作方法,在管理制度创新中予以体现,并在实践中进行检验与取舍。在人员机构建设方面,要敢于打破传统,突破常规,注重对工作人员创新意识的培养,建立合理有效的激励制度,鼓励和支持企业基层工作人员参与企业管理,增加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在信息化的现代社会,电力企业要与时俱进,把握好信息化的发展方向,在办公管理工作中注重对新型管理技术手段的学习和引进,对电力企业的发展和和未来进行充分适时的评估,明确企业的短板和发展方向,使办公管理工作有理有据,有章可循。

结语 :电力企业的经济发展必须从多方面入手,深入剖析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对症下药,提高企业应对危机的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如此方能抓住发展机遇,应对各方挑战,为实现全行业和全社会共同协调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上一篇: 关于环境卫生的建议 下一篇: 农业产业化发展存在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