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德育小结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8 17:12:52

大学德育小结

篇(1)

在小学素质教育中,德育工作是素质教育的重点,为了培养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应该以德育教育为重点,切实加强德育工作。本文对于农村小学德育工作现状进行分析,结合德育工作的内涵,从而抓好小学德育工作,创造“将知识转化为智慧、让文明沉淀成人格”,促进农村小学的德育教育[1]。

一、小学德育工作概述。

小学德育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首要内容,是基础教育的核心与灵魂,小学德育工作的的目标是保证小学生能够养成良好的道德素质。但是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仍处于弱势位置,为了做到达到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应该对了解小学德育的内涵与意义。

1、小学德育工作的内涵。

当前的小学德育工作是根据国家、学校的有关要求进行德育工作,为了达到小学的德育的目标,应该有目的、有计划、有系统的方式进行小学德育的教育,通过有效的进行教育者品德,使学生的思想品德能够得到提高。通过小学的德育工作,使学生的的道德意识以及道德行为得到规范,从而使学生的人生观、世界观符合教育的要求。小学德育工作包括许多内容,主要是包括道德的教育、道德的领悟以及道德的行为教育,通过采用多种方式,使学生能够培养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等正确的道德教育,为学生的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的形成奠定基础。

2、小学德育工作的意义。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当前的社会的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小学德育教育能够培养具有较高国民素质的未来人才打下基础,小学教育是学生打基础的重要阶段,也是学生能够接触外界,从蒙昧的幼儿状态到具有世界观相对固定的青年时期的过渡阶段,因此小学德育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小学生是成长发展的基础阶段,可塑性极强,如果忽视小学的德育工作,可能对学生的未来成长造成消极的影响[2]。

二、农村小学德育工作面临的问题。

1、德育目标不明确。

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主要是以国家、地区的规范与标准而进行的德育教育,但是对于农村小学而言,并没有具体的专门针对农村小学德育的规范与标准,当前的德育教育目标与农村小学教育的现状存在差距,导致相应的德育目标与小学认识存在较大的差距。当前的农村小学德育目标不明确,导致德育教育工作无法与农村小学的实践向结合,从而影响德育教育效果。

2、德育要求成人化。

当前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于小学生的要求过于成人化,忽视了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因此在教育的过程中,常常产生事倍功半的效果。成人化的德育工作主要的表现是将学生的缺点扩大化,将小学生的思想道德行为当做是道德问题,从而不能够正确认识小学生的德育工作,影响了德育效果。

3、德育方式简单化。

农村小学德育教育通常采取说教的方式进行教育,而且对于学生的德育工作,采用相对粗暴简单的方式进行教育。在进行德育教育的时候,农村小学家长与学校的协同工作不到位,而且农村家长的教育素质不高,因此采用简单粗暴的方式进行教育,导致家长、教师以及学生关系比同期啊,影响了德育工作的开展。

4、德育渠道单一化。

当前的教育应该以学生的主动性为主,通过引发学生的主动性而达到德育的目标,但是当前的德育渠道单一化,德育方式不能够满足小学教育的要求。在教育的过程中,忽视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灌输式的教育,从而影响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影响了德育效果[3]。

三、农村小学德育工作对策。

1、注重师德建设。

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学校领导、班主任以及教师需要做好提升自身修养,通过自身的修养而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增强学生的德育教育。在教育过程中,应该在课堂教学与课外教学结合起来,从而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的作用,保证学生能够保持正确的道德思量与道德行为。教师是德育工作的实施者,在德育工作中应该重视师德教育,通过提升教师素养与道德修养,从而调动教师积极性,为学生的德育工作创造良好的环境。

2、整合德育资源,抓好德育管理。

小学的德育工作是全社会的共同责任,为了做好小学德育工作,应该最大限度的整合社会教育资源,将学校、家庭以及社会联合成为一个主体,从而保障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德育工作中。学校、家庭以及社会需要了解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性,注重配合与协调,从而保障德育工作的进行。在德育工作中,实行全员管理,多层次全方位开展德育工作。

3、尊重学生。

尊重是教育的基础,为了做好德育工作,教师必须尊重学生,与学生形成平等的师生关系,从而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身心成长。在德育工作中,教师应当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潜能,在德育工作中关爱学生、理解学生,采用合适的方式进行德育。

4、发挥班主任作用。

班主任是德育工作的额实施者,是链接德育资源的关键环节,为了做好德育工作,应该发挥班主任的作用,从而引导班级学生的道德教育。为了保证德育工作,应该以班级为核心进行道德教育,班级制度是在班集体实际的基础上,建立在民主、自愿原则上的制度,需要班级全体遵照进行。对于班级的管理活动而言,班级规章制度具有一定的约束性,能够保障学生行为符合规范,促进德育工作的进行。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做好个案总结以及工作总结是完善班级管理,促进班级进步的必需。尤其在小学阶段,为了能够全面认识学生,保障教学与管理工作满足学生的需求,班主任应该做好总结工作,不断的总结自身的不足,从而为完善班主任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小学班主任身为学生的领导者、组织者,只有积极完善自身、清楚学生需求,才能够保证教学工作与管理工作并重,促进学生的不断成长。在班主任工作过程中,做好个案总结以及工作总结是完善班级管理,通过了解德育教育的不足,从而制定德育工作计划,促进德育工作进行。

四、结语。

农村小学德育工作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学生的成长具有重要的意义,在小学德育工作中,应该根据小学生的特点,整合德育资源,保障德育工作的正常进行。

参考文献:

篇(2)

所谓城乡结合部小学是指地处城乡结合部社区的小学,城乡结合学校所处位置既没有城市的秩序井然、文化厚重、经济繁荣的底韵,又没有传统农村自闭纯朴、憨厚中直、乡邻互助的民风,因此这些地区的民情复杂。人际关系淡漠,村民之间竞争多于提携、营私多于协作;私心较重,个人利益先于集体利益、家族利益高于公共利益;物利心强、关心生意多于关心教育、关心物业创收多于关心儿女成才……这一些不利因素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城乡结部小学生的思想品德德行为和意识。可见,城乡结合部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应作为城乡结合部小学教学工作的重要任务,也是当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由于受特殊文化形态潜移默化的影响使得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在品行方面有其独特性:

勤俭节约,低调务实;热情好客,助人为乐;尊敬师长,谦让懂事;行为习惯差(乱扔乱丢果皮纸屑,不注意保持卫生。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缺乏纪律性。脏话粗话张口就是,打架斗殴家常便饭);自私任性、孤僻胆小、依赖性强。加之,在教育上的重智育轻德育;重分数轻能力;重抚养轻教;重言教轻身教;重约束轻说理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是不稳定不长久的。一旦离开了学校和家庭,这种教育就失效了,就会出问题。加强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品德教育应从社会、学校、家庭和学生本身四方面入手,有机结合才能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一、改善社会环境,加强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1、净化城乡结合部小学周边环境

城乡结合部小学周边环境复杂,网吧、台球厅、音像社等场所众多,引来的社会上的一些问题少年对城乡结合部产生了许多不良影响。这些因素对学生的影响应引起当地相关政府部门的重视。

2、重视大众媒介的德育功能

21世纪的我们处于信息化时代,而信息需要媒介的传输。对城乡结合部的品德教育不应忽视媒介的力量。现今我们的媒体大多注重娱乐大众的功能,而忽视了这些娱乐背后给小学生们带来的负面影响。一些有关暴力的网络游戏和书籍、录像和网站对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另外,电视台应制作更多的少儿作品,将品德教育的内容渗透到这些少儿作品当中。使小学生在动画片、故事等娱乐中潜移默化的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的熏陶,到达润物细无声的德育效果。

二、加强学校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品德的教育

1、城乡结合部小学应加强对学生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城乡结合部学校对学生品德的重视程度会直接影响教师和家长对学生的品德教育的重视程度。

(1)转变观念,改变重智轻德的片面的教学理念

在应试教育的压力下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大多只是注重学生的智育,片面的最求考试的分数和升学率。城乡结合部的小学应改变这种旧的教育理念,把品德教育放在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位置。

(2)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

校园环境对于好习惯的培养有着重要的作用。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就是指在具体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影响、熏陶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感情,潜移默化的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一是要营造物质环境。有效的利用校园的每个角落,让它们成为品德教育的资源。

二是营造精神环境。例如:每周通过“国旗下讲话”让学生自主收集良好品德的名人事迹等资料,让好品德不知不觉地、悄悄地、一点一滴地渗透进学生的心田。

2、教师对学生的品德教育

(1)教师充分运用榜样的力量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所谓利用榜样,就是借助于榜样形象,以正面人物的优秀品德和模范行为向小学生施加德育影响,使小学生受到深刻教育的方法。它在学生心目中,教师是最可信赖的人、最钦佩的人,教师的示范教育对学生来说是无声的命令。凡是要求学生做的,教师自己应先做到。具体来说应做到以下几点:

①身教重与言教

②教师应把对学生的品德教育当作自己的兴趣、爱好

③用情感感染学生

④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品德的榜样

(2)在日常的教学中渗透德育内容

新课改以后许多小学的语文和数学等主科课程之中都加入了德育的内容。这就要求教师在日常的教学中向学生传授这些德育内容,让学生领会德育的思想。 育。

三、重视家庭对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品德教育

1、注重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个别差异,因材施教

对城乡结合部品德教育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但要注意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要根据小学生的不同的年龄,不同的性格气质采取不同的训练方法,这样才达到最佳的效果。

(1)避免过分溺爱和过分严格

(2)从学生的兴趣入手

(3)让小学生参与到德育实践过程中

2、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

(四)激励城乡结合部小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品德教育过程中,自我教育尤其重要。

首先,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要对小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有信心,并帮助小学生树立自我教育的信心。每一个人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他们的生命都应该受到尊重,如果给个体发展的环境,他们都有能力对自己进行自我管理和教育。

其次,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要努力培养小学生的自尊心和上进心。自尊和上进是个体不断追求发展和进步的内在动力。有了较强的自尊心,小学生就会不断挖掘自己的潜能,向着最佳的方向自我发展 。

再次,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需要做的,是帮助小学生准确地认识自己。“自我教育的基础是自我认识,自我教育首先从自我认识开始,没有自我认识,自我教育就无从谈起”,这种行为标准要由小学生自己树立。

最后,城乡结合部的老师、家长要教会儿童进行自我评价。在自我评价的过程中,会认识到自己的缺点和不足,并进行自我反省,从而强化自我积极品行,克服消极的品行。

只要社会、家庭、学校和小学生自身的品德教育结合起来,城乡结合部小学生品德教育一定会更上一层楼。只有提高了城乡结合部小学生的素质,城乡结合部地区整体的居民素质才会得到提升,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需要这些德才兼备的接班人。

参考文献

篇(3)

在此,对学校德育工作我想谈 几点意见。

一、目前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现状

(一)重视德育工作,德育工作职责明确。长期以来,县委、政府加强对学校德育工作的领导,教育局适时调整充实县德育工作领导小组,专题研究德育工作,教育管理体制改革时成立了学校德育处,各学校制定了一些相应的德育工作制度。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做到领导重视,机构落实,职责明确,措施具体,使德育工作有人管,有人抓,有章循。

(二)重视德育工作队伍建设。各学校组建了以德育处专职政工干部为骨干,以班主任、政治(思品)课教师、团队干部为主力,全体教职工密切协作,校内外结合、专兼职结合的德育工作队伍。

(三)丰富德育载体,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德育工作。一是结合学校实际,认真抓好《云南省中小学德育分年级实施意见》的贯彻落实;二是坚持课堂教学的主渠道作用,把德育渗透于各科教学之中;三是以《中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修改)》重点狠抓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四是坚持正面教育为主,以创建文明学校、文明班级、文明宿舍、评选三好学生、优秀班(团)干部等为载体,充分发挥榜样示范作用,五是积极开展各种丰富多彩的主题德育活动结合《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的贯彻落实,全县小学开展了“争做合格小公民”演讲征文活动,倡导争做“小帮手、小标兵、小卫士、小伙伴、小主人”等德育实践活动;开展了多种形式的诚信教育活动,提高青少年思想道德水准,积极开展“诚信双柏,从我做起”征文及实践活动,努力营造“人人讲诚信,处处讲诚信”校园氛围;为培育弘扬民族精神,积极开展延安精神宣讲活动;为宣传党的十六大精神,全县各中学以“绘制宏伟蓝图,做好全面准备”为主题,开展了“彝州少年,话小康”演讲征文竞赛活动。城区中小学举办了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同时,各学校结合自身实际,注重课内课外、校内校外结合,充分利用各种节日、纪念日等时机,组织了多种形式的德育活动,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先进禁毒、防艾、防邪、拒黄、环保等教育;五是以师德师风建设为重点,继续深入开展“三全”“三爱”“三让”教育活动。

总的来说,我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各学校结合各自的实际,都不同程度的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传统的学校德育工作思维模式和工作方法已经越来越不适应新形势的要求。在具体工作中存在着许多需要切实加于解决的突出问题,目前,我们的学校德育工作还存在以下问题:

一是“德育首位”没有得到真正落实。德育工作“说起来重要,干起来次要,忙起来不要”的现象不同程度的存在,“核心”与“中心”的关系处理得不好。

二是师德师风建设存在差距。部分教师“德高为师、身正为范”的表率作用发挥得不好,教师在德育中的榜样示范作用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甚至少数教师的不良言行起到了负面作用。

三是关爱学生方面做得不够。以学生为本,关心、尊重、爱护学生,与学生做朋友,在人各上平等相处;把学生当做自己的孩子进行教育培养等。在具体工作中,在持之以恒上做得还不够。

四是学校德育工作针对性不够强。在制定德育工作计划和措施时不遵循教育规律和学生的认知规律,不分高低年级、不分学生的个体差异,内容和目标一味求大求全,不讲层次,抓大放小,脱离学生实际。

五是德育工作还缺乏实效性。在实施德育过程中重“教”不重“育”,重理论轻实践,知行脱节,枯燥说教,方法单一,德育效果不够理想。

六是德育合力不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有机统一和协调不够,相互配合不紧密,难于形成德育工作合力。特别是家庭教育工作滞后,家长学校没有真正发挥应有的作用,有关组织和学校没有承担起培训家长,向家长宣传家庭教育知识,提高家长科学教育子女的能力的责任,大多数家长普遍缺乏科学的家教知识。

七是学校德育工作的责任没有得到全面落实。学校内部的德育力量没有得到有效整合、全面辐射,没有把德育渗透到学校工作的每一个环节。人人育人、时时育人、处处育人的局面没有完全形成。

八是重制度,轻落实。有的学校虽制定有好的德育工作制度和措施,但却忽视过程的监督、检查与评价,制度成了摆设,流于形式,没有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九是经费投入不足。德育经费的投入没有体现“首位”地位,“德育基地”、“德育室”、“德育角”等硬件基础建设有待加强;开展丰富多彩的德育活动经费不足。

二、务必高度重视学校德育工作

中小学德育是党的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份,是素质教育的灵魂和核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奠基工程。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对于保证人才的培养方向,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起着主导的、决定性的作用。做好中小学德育工作,关系着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关系着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的贯彻执行,关系着党和国家前途和命运。中小学德育工作者,肩负着光荣而又神圣的使命,任务艰巨,责任重大。

学校德育工作必须坚持以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和国家的教育方针,在继承和发扬德育优良传统基础上,适应不断发展变化的新情况,赋予德育具有时代特点的新内容、新方法。从基础教育实际出发,从中小学生实际出发,遵循青少年的身心发展规律,分层次地确定德育工作目标和内容,对中小学生进行基本思想政治观点、基本道德、基础文明行为教育、良好个性心理品质和品德能力的培养。不断改进德育方法,逐步实现学校德育工作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造就和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献身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做什么工作,都有必须明确目标和任务,即工作的主旋律。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目标和任务,在克服了“大而空”的问题后,重心下移,更加贴近生活实际和学生实际,更加符合时代要求。当前,中小学的德育主要任务是教育学生“学会做人”,工作的主旋律应该是:以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为重点,结合学生应知应会的生活常识、社会常识,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纪律、法制、心理健康等教育,从小学到初中、高中,循序渐进地开展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教育,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辩证唯物主义、历史唯物主义基本观点教育,使学生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三、进一步加强我县学校德育工作的意见

针对学校德育工作中存在的上述问题,为保证我县中小学在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做到:学校教育,育人为本,德智体美,德育为先。在具体工作中切实增强学校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实效性。各学校要与时俱进,转变观念,冲破传统思维方式的束缚,不断学习,不断探索,不断实践,改进德育工作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下步如何进一步提高我县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整体水平,教育局将作具体的安排布署,我这里从大的原则上讲几点意见:

(一)中小学德育德育工作必须把教育学生学会做人作为重点任务。学会做什么人?学会做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四有新人”。中小学是一个打基础的阶段,是学生道德、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时期,中小学德育要紧紧围绕学做人,做基础这个重点任务,抓好学生基本道德规范和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要继续克服不切实际的大而空的教育内容和形式主义的教育方法,使其中小学德育工作更贴近学生成长的实际和需要,并扎扎实实地取得效果。

(二)中小学德育必须重视实践环节。把道德认知转化为道德实践,实现知和行的统一,是中小学德育所要达到的最高境界。道德认知教育固然重要,道德实践环节更为关键。现在普遍存在的一个问题是学生的知与行不统一,学生认知的道德规范不能变为自觉的行为习惯。学校要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及对学生进行操行考评等,加强道德实践环节,促进学生的知行统一。

(三)中小学德育必须实行分类指导。我县是一个集民族、山区、为一体的贫困县,农村、山区、民族学校的情况千差万别,学校情况的多样性、不平衡性和特殊性,决定了在工作要求上不能一刀切,必须实行分类指导,要帮助不同类型的学校总结成功的做法和经验,树立不同类型的先进典型,带动同类学校的工作向前发展。不同类型学校之间也要互相学习交流,共同发展。

(四)中小学德育必须坚持创新发展。创新是中小学德育向前发展的动力,是时代的要求。中小学德育无论是内容、方法、手段都需要不断地开拓创新,不能一成不变,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中小学德育在内容上融入时代精神,方法上要有时代特征,手段上要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做中小学德育工作要有创新意识和措施,不能满足于已取得的工作经验和成绩。要注重调研,特别是对当前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以及热点、难点问题的调查研究。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办法,这就是创新。有了这样的创新,中小学德育工作才会不断地向前发展。

(五)中小学德育必须倡导奉献精神。德育工作本身就是塑造人的灵魂的工作,需要有高尚的品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在德育工作的环境、条件还不是很好的情况下更是如此。我们要教育和培养学生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健全的人格和良好行为习惯,德育工作者的示范带头、言传身教、人格力量和奉献精神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效的关键因素。因此,必须在德育工作者中倡导奉献精神,希望我们每一个的工作者都能从自我做起,在学生中树立良好形象,以自己的行为影响带动学生,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六)县教育局要对全县的学校德育工作先进统筹和领导。一是加大对学校德育工作的检查、督察力度,局领导和党委委员要特别关注学校德育工作,要经常深入学校,督促、指导学校抓好德育工作,要善于发现和培养先进典型、总结和推广成功经验。通过表彰奖励引导学校德育工作的良性发展,同时,也要对学校德育工作软、散、懒的学校和反面典型先进通报、批评。

二是从今年起要每年定期(每年___月)召开德育工作会,总结、交流全县学校德育工作开展情况,表彰奖励德育工作先进集体和个人。

篇(4)

1、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目标

幼儿园和小学(义务教育阶段1~6年级)德育工作主要通过生动活泼的校内外教育活动,对学生进行以“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为基本内容的社会公德教育、社会常识教育和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使其形成良好的文明习惯和基本的社会公德意识;初中(义务教育阶段7~9年级)除了继续进行“五爱”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外,侧重于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着力培养他们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情感和社会公德及法制意识,养成遵纪守法的行为习惯;高中阶段,注重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马列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基本观点教育,引导他们逐步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想信念和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各教育阶段的德育工作目标要加强整体衔接,防止简单重复或脱节。

2、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原则。

坚持教书与育人相结合,坚持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坚持政治理论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坚持解决思想问题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坚持教育与管理相结合,坚持继承优良传统与改进创新相结合。

二、进一步突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内容

1、民族精神教育。每年9月为“中小学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各校要结合新学年开学、新生入学教育、庆祝教师节、9月20日“公民道德宣传日”和迎接国庆等活动,利用校内外各种媒介、渠道和阵地,采取参观、演讲、主题班(团、队)会等多种形式,集中开展宣传教育活动,培育和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

2、诚信教育。培养中小学生诚实待人、守时守信的优良品质。在小学开展“好孩子要诚信”教育,在初中开展“社会公德讲诚信”教育,在高中开展“我愿做个诚实人”教育。大力倡导诚信作业、诚信考试,坚决杜绝中小学生考试作弊、作业抄袭等不诚信现象。

3、养成教育。认真执行新颁布的《中小学生守则》、《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引导中小学生从小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自觉遵守社会公德。

4、心理健康教育。根据中小学生不同年龄阶段身心发展规律,积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指导他们处理好在学习、成长、择业、交友、生活等方面的矛盾和困惑,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品质,增强他们正确认知自我、调控自我、承受挫折、与人交往、适应环境的能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设,积极开展心理辅导与咨询活动。

5、法制教育。加强以宪法为核心内容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自觉遵纪守法的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在中小学生中广泛开展“珍惜生命、远离”教育和崇尚科学文明、反对迷信教育,坚决防止、进校园。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作用。配合有关部门共同做好校园周边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做好后进生的帮教转化工作,严格控制在校生的违法犯罪行为。

6、安全教育。完善学校内部安全防范机制,健全责任制和各项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加强对师生和学校各类从业人员的安全教育和培训,提高学生安全意识和自我防护能力。全面排查校园内部安全隐患。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坚决杜绝重大交通安全、食品卫生、意外伤害等重大责任事故。探索建立学校安全事故风险防范机制,维护师生合法权益。

7、网络文明教育。各学校要加强对学生文明上网和网络安全的教育,认真落实《全国青少年网络文明公约》,积极创建并管理好校园网站、德育网站,探索利用网络实施德育的途径和方法,营造绿色网上空间。

三、广泛拓展中小学德育工作途径

1、加强德育课程建设。要精心组织好小学阶段《品德和社会》、《品德与生活》,中学阶段《思想品德》、《思想政治》,职业高中的《职业道德》和浙江省地方课程《人·自然·社会》及*市地方课程等系列教材的课堂教学工作,确保教学人员、教学时间、教学内容的落实,充分利用和挖掘本地本校的道德教育资源。各学校每学期至少要结合国内外的重大事件举办一次时事政策和形势报告会,引导学生正确理解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

2、强化各类课程的德育功能。认真落实各学科“情感、态度、价值观”的课程目标。结合学科知识教学,关注学生良好学习品质和高尚道德情操的培养,将教学与德育有机融合。中小学语文、历史、地理等学科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祖国的历史文化、基本国情、民族团结和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数学、物理、化学、生物、自然等学科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辨证唯物主义世界观的教育;音乐和美术要充分发挥其学科的美育作用,提高学生对人类艺术美的感受力,陶冶其情操,培养学生健康积极的审美情趣;体育要培养学生不怕困难、奋力拼搏的顽强意志以及遵守纪律、团结协作的团队精神。

3、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学校要将主题教育活动和德育实践活动列入学校整体工作计划和教育、教学计划之中。实践活动要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未成年人的原则,采取多种途径和方式,做到时间、地点、内容、范围落实,主题突出,注重实效。各校要利用综合实践课时和课余时间,组织学生每学年至少看一场电影、观摩一场艺术演出、参观一次教育场馆。严格执行初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20天,高中学生一般每学年不少于30天参加社会实践活动的规定。让青少年学生在实践活动中增长才干,锻炼成长。

4、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学校要高度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做到“三化一性”即净化、绿化、美化,突出教育性。要充分挖掘学校的文化资源,努力形成校本文化特色。要结合区教育局举办的读书节、艺术节、科技节、体育节,开展各种主题校园文化活动和学生社团活动,积极创办校刊、校报、校园广播站、电视台,加强校风、教风、学风建设,培育校园精神。

四、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队伍建设

1、建立中小学德育全员负责制。以“学为人师,行为世范”为准则,加强教师职业道德建设,学校全体教职员工都应按照“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要求,结合各自工作特点,承担育人职责,学校要建立相应的考核奖惩制度。开展中学德育导师制试点工作,完善实施、考核机制,对优秀德育导师经教育局审核可按一定比例计入班主任年限。

2、加强班主任队伍建设。进一步健全班主任的选拔、聘任、培训、考核、评优制度,选派思想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奉献精神强的优秀教师担任班主任。要重点围绕工作理念、工作方法、师德教育、研究能力等方面,全力抓好班主任,尤其是青年班主任的岗前培训、在岗培训和校本培训。对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的教师和班主任工作成绩突出的教师,给予物质和精神奖励。进一步改善班主任工作待遇,提高班主任工作津贴发放标准。鼓励优秀教师长期从事班主任工作,形成“人人争当班主任,年年当好班主任”的良好氛围。建立班主任档案制度,对每学年的在职班主任进行统一登记,作为审定班主任任职年限和业绩的重要依据。各中小学每年至少召开一次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专题研究班主任队伍建设。

3、加强学校团队建设。采取多种有效措施,充分发挥少先队员、共青团员、青年党员在学校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选拔优秀青年教师做好学校团队工作。认真办好中学生业余团校和高中业余党校,积极开展党、团基本知识教育,在高中学生中做好培养入党积极分子和发展党员工作。

4、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相结合的中小学德育工作网络建设。通过建立家长委员会、家长学校和设立家长接待日等形式,密切学校与家庭的联系,充分发挥学生家长在德育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全面开展现代家庭教育指导行动,促进家长由经验育人向科学育人转变。班主任对本班学生的家访,三年要达到100%。要利用社区的各种活动阵地,组织开展寓教于乐、富有吸引力的思想教育和文化活动,使社区成为未成年人课余活动的乐园。切实抓好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

五、不断完善德育工作保障机制

1、建立健全学校德育工作“一把手”责任制。中小学德育工作实行学校校长负责制,校长要全面贯彻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的办学指导思想,负责制定学校德育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全面推进学校德育工作。区教育局将突出学校德育工作成效在考核校长工作业绩、评估办学水平等工作中的权重,并实施学生思想道德建设工作校长问责制。

2、建立健全三位一体的德育工作机制和德育专题会议制度。各学校要建立健全由学校代表、家长代表和社区代表参加的“三结合”德育委员会,每学期至少召开一次专题会议。区教育局每两年至少召开一次德育工作会议,专题研究、交流、部署全区中小学德育工作。

3、切实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理论研究。针对学校德育工作的薄弱环节和当前社会反映强烈的特殊家庭子女教育问题、网吧对青少年学生的不良影响问题和民工子女教育问题等,加强调查研究,充分发挥德育理论对德育实践的指导作用。区教师发展中心(筹)要有专人负责德育科研工作。

篇(5)

中小学德育政策是党和政府在一定时期为解决具体的德育问题,实现一定的德育目标,而为中小学德育工作制定的行动准则。在改革开放的社会背景下,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经历了较大的发展变化。值此改革开放30年之际,回顾总结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历史必将有益于今后的德育政策活动。本研究即采用文献分析法梳理了我国1978-2008年中小学德育政策的内容。

一、历史回顾

依据政策大环境(即改革开放局面)的不同,本研究将中小学德育政策划分为4个阶段进行分析,并在社会形势、教育状况和青少年思想表现这样3个宏观、中观和微观环境下讨论各阶段德育政策群的主要内容。

(一)1978-1982年,以重建为主的德育政策

这一阶段我国社会的主要内容是拨乱反正和改革开放的起步,确立了“经济进一步调整,政治上进一步安定团结”的方针。教育要在调整和整顿中恢复正常的教育教学秩序,并解决如何开展正常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问题,由此产生了这一阶段以重建德育工作为目标的德育政策。

首先,邓小平同志在1978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的讲话指明了这一阶段的政策方向。他谈到:“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这从根本上扭转了文化大革命时期“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政治工作路线。其次,在这一方针指导之下,教育部等部委颁布了一系列具体政策,改变了以往德育的混乱状况,初步形成了德育工作的新局面。第一,教育部根据中小学生实际情况制订了《小学生守则》和《中学生守则》,通过贯彻《守则》使中小学生从小受到共产主义道德的教育和熏陶。第二,针对中学政治课和小学思想品德课的恢复与开展,教育部分别印发了《改进和加强中学政治课的意见》《关于小学开设思想品德课的通知》和《关于认真搞好小学生思想品德教育的通知》,并尝试制订了《全日制五年制小学品德教学大纲(试行草案)》。第三,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和文化部等多部委联合向各地发出了《在青少年教育工作中,各有关部门的职责和分工试行意见》,明确了我国德育实施与保障中多部门合作与社会力量统合的办法。

(二)1982-1992年,以完善为主的德育政策

以中国共产党第十二次全国代表大会的召开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全面展开阶段。此时,随着经济和政治体制改革的双向开展,教育体制也进行了改革。人们对社会的认识发生了转变,并就意识形态问题进行了讨论。青少年中间展开了关于人生观问题的讨论。党和政府从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长远需要出发,颁布了一系列带有革新特点的、以完善德育工作指导为主要目标的德育政策,建立起了一个完整的德育工作体系。

首先,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学校思想品德和政治理论课程教学的通知》最先完善了对中小学德育课程的各项规定。它一方面具体规定了中小学的思想品德课和政治理论课的内容和要求,另一方面就课程相关的教学方法、评价制度、教材编写、师资队伍和组织领导方面提出了相应的要求和建议。其次,作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文件,1988年《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通知》从中小学德育工作全局出发,指出了当时中小学德育工作的主要问题,明确了德育工作的战略地位和指导思想,确定了工作任务和内容,提出了改革德育工作的方式方法及建立校长负责制的要求,并强调全社会对中小学生健康成长的关心和各级党委、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第三,针对各项具体的中小学德育工作,国家教委相继颁发了《小学生德育纲要(试行草案)》《中学德育大纲(试行稿)》《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试行草案)》《小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试行草案)》《中学班主任工作暂行规定》和《关于中学生品德评定的几点意见(试行稿)》,使中小学德育的各项工作都有了依据。

(三)1992-2002年,以改进为主的德育政策

以邓小平同志南方谈话和党的第十四次代表大会为标志,我国的改革开放进入了系统推进阶段。这一时期,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被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建立,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被提上重要日程。在科教兴国战略的指引下,《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制订了本阶段教育事业发展的目标、战略和指导方针,素质教育实践全面展开。为了解决重智轻德、一手硬一手软的问题,此阶段的德育政策以改进德育工作,加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为主要目标。

《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和《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适应新形势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是这一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基本政策。两份《意见》提出了要整体规划学校德育体系,将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作为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的中心内容及切实提高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等要求。据此,国家教委在相继颁发《小学德育纲要》和《中学德育大纲》之后,又颁布了《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统一明确了中小学德育工作中各部门的管理职责、队伍建设与管理等要求。其次,为了发挥全体教职工的育人作用,国家教委全国教育工会重新颁发了《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对中小学教师的道德品质和职业行为提出了基本要求;为了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家长的教育水平,国家教委、全国妇联颁发了《家长教育行为规范》,对家长的教育观念、态度和方法提出了要求。第三,在德育课程建设方面,国家教委分别于1996年和1997年制定了《小学思想品德课课程标准》和《中学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整体规划了中小学德育目标、课程结构和内容。而后,在2001年开启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国家教委又出台了《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和《中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标准》,以使德育课程更加适合中小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增强德育学习的实效。第四,《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青少年学生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通知》保障了中小学校外教育的顺利开展。另外,《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和《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对中小学爱国主义教育和社会公德教育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四)2002年至今,以深化为主的德育政策

党的第十六次全国代表大会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改革开放以此为标志进入了一个新的关键时期。这是一个“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的时期,我党适时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理论,制订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总体规划。巩固全社会的思想道德基础成为事关全局的重要任务。此阶段,党和政府针对社会思想领域的突出问题及其对未成年人的消极影响,以深化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为主要目标颁布了若干政策。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是这一阶段的基本政策。《意见》概括了未成年人思想和思想道德建设的状况,指出了加强德育工作薄弱环节、巩固已有成果的战略重要性,明确了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主要任务,要求扎实推进中小学思想道德教育,充分发挥共青团和少先队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发展家庭教育,广泛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加强以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为重点的未成年人活动场所建设、使用和管理,积极营造有利于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社会氛围,净化未成年人的成长环境,切实加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的领导。根据要求,中共中央宣传部、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教育部印发了《中小学生守则》,修订了《小学生日常行为规范》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宣部和教育部等部门联合颁布了《关于加强和改进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工作的意见》;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校外活动场所建设和管理工作的意见》;教育部下发了《关于大力加强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的通知》。另外,教育部针对中小学生诚信教育、廉洁教育和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下发了具体的《意见》和《通知》,以解决中小学生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的突出问题。

二、经验总结

30年里,在政治、经济、文化、国际形势和教育科学多方力量的综合作用下,德育政策遵循着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的制定路线,不断根据新的形势和科学认识制定或修订政策,表现出了渐进性政策模式的优点。这样,德育政策不断地推陈出新,既应对了社会形势需要,又较好地引领了中小学德育工作,更使其自身不断地趋于成熟,越来越多地反映出了德育规律。尽管4个阶段德育政策的政策环境、政策问题、政策目标及政策本身各不相同,但各阶段政策在政策方向、政策立场、政策手段、政策结构和政策具体内容上具有明显的连贯性和一致性。连贯性突出表现在阶段之间的紧密衔接上,前一阶段政策所取得的成果是后一阶段政策制订的依据。而政策之间的一致性正是我国30年里中小学德育政策的经验所在。

(一)始终坚持社会主义方向

我国中小学德育政策的政治方向是统一的,政策与时俱进地坚持了正确的社会主义方向。政策指出,我国是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社会主义国家,建设富强、民主与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是我国的奋斗目标。因此,政策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确立为指导思想,将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规定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教育,并要求各级党委和政府直接领导中小学德育工作,学校党团组织直接参与和监督学校德育工作。在当前社会价值多元的情形下,德育政策应该对社会主义方向有更加深入地理解,从学生的价值认同机制出发来规划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

(二)始终把中小学德育工作放在首要位置

德育为首是中小学德育政策的一贯立场和基本出发点。政策认为,青少年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他们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状况,不仅是当前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体现之一,而且对我国未来的社会风貌、民族精神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因此,政策逐步将德育工作从其在学校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推向了社会建设的重要地位上。政策要求中小学校要站在历史的高度,以战略的眼光来认识德育的重要性,将其摆在素质教育的首要位置;全社会都要关心、支持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家庭教育、社会教育要与学校教育紧密配合,各级党委和政府要不断加强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将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作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一项重要任务来抓。

(三)始终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

从改革开放之初,我国德育政策就一直强调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事实上,党和政府是德育政策的决策主体,这本身就是党和政府对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领导。同时,政策具体要求领导干部深入中小学,定期研究和检查学校德育工作;政府部门给予中小学德育工作必要的财力支持;最终形成党委统一领导、党政群齐抓共管、文明委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但就目前中小学德育工作的现状来看,这一政策实施办法的实效欠佳,各部门之间容易产生推诿和步调不一致的现象,反而干扰了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正常秩序。政府部门领导和参与德育工作的具体方法还有待政策的进一步具体规定。

(四)政策结构完整

如上所述,我国各阶段都既有德育工作的基本政策,又有具体政策。这样既保证了整体工作的统一协调,又使具体工作有据可依。同时,这些政策又分为综合政策和专项政策。综合政策一般是对某一时期内德育工作的统筹规划,专项政策多为对某一项德育内容的系统安排和对某一方面德育工作的深入落实,如《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和《教育部关于整体规划大中小学德育体系的意见》。另外,我国多数单项德育政策的结构也比较完整,既有对政策制订依据和指导思想的说明,又有对政策目标和基本内容的阐述,还有政策实施办法和保障的规定。

篇(6)

作为历史文化悠久的古国,在传统文化层面也比较多样化,一些有着良好内涵的文化内容在当前的教育中加以应用,对促进当前的小学德育教育发展能起到促进作用。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是让学生的全面素质得以良好发展的重要举措,传统文化的科学融合,就要从实际出发,注重学生德育教育的现状。通过从理论上对小学德育教育的传统文化融合研究,对实际教育发展就有着积极意义。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分析

(一)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近些年我国的小学教育发展比较迅速,在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下,小学教育发展从整体上有了进步,在教育的整体面貌上有着改变。小学教育中,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进行加强深化实施,是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重要保障,在实际的教学中将传统文化和学生的德育教育相结合,对德育教育的积极意义能进一步深化[1]。但是在实际教学中,还存在着一些教育问题,没有注重将德育和智育进行协调发展,对学生的成绩比较重视,但是在德育教育层面没有注重,这就造成了德育和智育的发展不协调。

小学德育教育过程中,在教育的思维上相对比较落后,在教学的方式上墨守成规缺乏创新。德育教学必须要和时展步伐相协调,只有从思想观念上得到了创新,才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整体效率提高。但从实际的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在教学的方式上没有创新,学生在德育知识的学习上缺乏积极性等。这些都会影响德育教育的最终效率。

小学德育教学中,在师资力量层面相对比较薄弱,在整体的教育布局层面没有合理科学性呈现。教师在学生的德育教育中起着重要性作用,对学生的德育教育有着引导作用。但从实际的德育教育现状来看,在老师的结构还存在着不协调,以及师资队伍的整体素质还有待进一步提高。从整体上看农村和城市的德育师资队伍的差距比较大,对学生进行德育教学过程中,没有注重对新技术的应用,从而造成了德育教育的效率比较低[2]。

(二)小学德育教学中传统文化融入的重要性

小学德育教学过程中,对传统文化的融入比较重要,我国自古就是崇尚道德的国家,尤其是在当前素质教育的进一步推行下,对学生的德育教育也提出了新要求。传统文化和当前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能让学生了解我国的传统文化,在传统文化的作用发挥上能充分体现,这对丰富学生的学习思维,以及学生的文化内涵也有着积极作用。少年强则国强,对学生的德育教育加强,对整体学生的素质提高有着积极作用。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对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相结合就更为重要。

二、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融入的措施

为保障传统文化和小学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发挥其最大作用,笔者结合实际对传统文化和德育教学的措施进行了探究,在这些方法的应用下,对小学德育教育发展就有着积极作用。

第一,对小学的德育教育要充分重视。价钱小学的德育教育就要从思想观念上及时性转变,将传统文文化能和小学德育教育紧密结合,加强对学生的人文教育。在传统文化中有着诸多先进的思想,天下为公以及舍生取义等到的主张,都是对当前的学生德育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对学生的思想品德提高的重要保障[3]。德育教育对学生的健康成长有着促进作用,这就需要注重从思想观念上及时转变,和新时代的发展相跟进,将先进的思想和德育教育相融合,只有从这些基础层面进行加强,才能有助于德育教育的整体水平提高。

第二,加强德育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对学生德育教育的加强,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相结合,就要在德育教师队伍建设层面不断强化,提高德育教师整体素质,从而更好的对学生进行指导。正如韩愈在《师说》中所言,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教师自身的德育水平得到了提高,才能更好的指导学生。所以对师资队伍建设工作进行加强就显得比较关键。从具体的方法实施上来看,就要对德育师资队伍进行扩大化,对青年教育的培养工作要加强,在内部培训工作层面要不断加强,老师只有不断的完善自我,才能更高的将传统文化和德育教育紧密融合。

第三,加强德育教育的方式创新。对小学阶段的德育教学进行深化,就要从教育方式上加以创新,德育教育不能局限于一种方式,要注重教学方式的创新应用。德育教育中,在将传统文化与之相结合的时候,就可将新的教育技术加以应用,将传统文化进行动态化以及丰富性的呈现,这对学生的知识理解就比较有利[4]。通过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将传统文化能够情境化,或者是演示方式呈现,这些都比较有利于教学课堂的丰富性以及活泼性呈现。

三、结语

综上所述,对小学德育教学中传统文化的融入,就要从实际出发,注重传统文化的针对性以及恰当性的融入,这对学生的德育教育质量水平提高就有着积极作用。通过从理论上对小学德育教育的研究分析,以及传统文化的融入研究,就能从理论上对实际德育教育发展起到促进作用。

参考文献:

[1]刘艳.小学教育教学管理之我见[J]. 新课程(上). 2016(09)

篇(7)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7.04.067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Moral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s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of 15 Key Primary Schools in Huangpu District of Guangzhou

LIU Jianwen

(Guangzhou He Tangxia Primary School, Guangzhou, Guangdong 510700)

Abstract Through the investigation and Research on the effectiveness of the Whampoa District of Guangzhou City, 15 key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practice, analysis of how to combine the China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ducation in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mprove the students moral consciousness and moral norm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in China combined with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experience mainly include: the creation of special education curriculum, promote the traditional culture of learning interest; starting from the details of life and learning inertia, cultivate excellent traditional virtues; primary school make full use of geographical advantages, Chinese penetration of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Key words primary school moral education; moral education management; Chinese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1 困惑与思考:源自实践工作

我国历来重视小学德育管理工作,出台了系列相关文件,如《中共中央关于改革和加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意见》、《小学德育纲要》、《中小学德育工作规程》等政策法规,在学生中深入开展爱国主义教育,“三个好”(在校做好学生、在家做好孩子、在社会做好少年)和“三个习惯”(良好的学习、行为、生活习惯)的养成教育等。在政策出台与小学德育管理实践过程中,笔者有困惑与思考。困惑来源于实践工作,如何来评价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有什么样的标准来衡量小学德育管理工作中的成效?思考来源于理论探索,小学德育管理工作重在传统文化的熏陶,面对丰富多彩、良莠不齐的国外文化,判断力较差、意志力较弱的小学生该如何面对传统文化?作为高一级教育铺垫路的小学教育该如何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开展德育实践?

德育实践是德育管理的重要路径,但缺乏内涵的德育实践不能对小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为达到良好的教育实践效果,德育管理就需要结合中国文化,并且要紧紧依靠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传统文化是我国劳动人民勤劳、勇敢、团结、拼搏、奉献的生活写照,广博丰富,深奥精微,它可以为德育管理提供丰富的素材,从源远流长的历史故事、百家争鸣的思想理论,到诗词曲赋,再到国画、书法、对联、传统节日等,都是中国小学生最好的德育素材的来源。日本、韩国、新加坡等在德育管理方面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结合,其最主要的组成部分就是中国的儒家文化。这些国家不仅在经济上取得成就,其基础教育的成功也是各国学习的榜样。其主要原因就是儒家文化在德育管理中所发挥的重要作用。这也证实了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建设,特别是基础教育的德育管理方面起到重要作用。要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从小学起,在德育管理中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并应用于德育实践中。

2调查与研究:基于黄埔区15所小学的调研

小学德育管理中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具有重要的现实价值。但在现阶段的教育环境下,小学德育管理在实践中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性如何?小学生在学校营造的德育环境里,是否获得德育认识、德育感受、德育意识及德育活动的提高?鉴于此,笔者将以广州市S埔区15所小学的德育实践为调研对象,深入了解其德育实践经验,从而以此为落脚点反思小学德育管理中存在的问题,探索小学德育管理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路径,为提升小学德育管理的有效性提供决策参考。

2.1 调研对象的选取

选取广州市黄埔区15所小学进行问卷调查。考虑到一、二年级的小学生词汇量不足、对问题理解能力不够,因此问卷排除一、二年级的小学生。本次调查主要针对三、四、五、六年级的小学生。采用在班级里随机抽取对象的方式进行,每个班级抽取30名,总共统计样本为360名。

2.2 调研情况分析

调查问卷主要从德育认识、德育感受、德育意识及德育活动四个方面设计问卷,共罗列了20个单选题、10个多选题以及3个问答题。以下就四个年级在四个方面的基本情况进行考察。

在德育认识方面,三年级小学生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为30%~44%,只有21%的同学知道“孟母三迁”,79%的同学可以流利背诵6首唐诗。四年级小学生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为45%~51%,只有33%同学选择学校老师作为认知传统文化的来源,95%的同学知道端午节的出处。五年级小学生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为54%~ 65%,98%的同学知道“端午节”的出处,但只有34%的同学可以掌握“端午节”等中国传统节日的细节。六年级小学生中,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程度为74%~85%,98%的同学可以背诵15首以上的古诗,只有37%的同学选择从学校老师中学习中国传统文化。

在德育感受方面,三年级小学生中,78%的同学选择了自信、文化、运动三个因素最能推动自己成长;仅3%的同学认为学校、家庭对自己的关心与支持帮助最大;85%的同学选择长大后一直照顾父母。四年级小学生中,68%的同学认为参与各类校园活动对自己的个性的培养有重要作用;75%的同学选择长大后一直照顾父母并且90%的同学认为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五年级小学生中,97%的同学最在意学校教师与父母对自己的态度与看法;88%的同学选择了健康、友谊、知识三个因素最能推动自己成长;仅13%的同学认为学校、家庭对自己的关心与支持帮助最大。六年级小学生中,54%的同学认为压力对自己的成长帮助最大;98%的同学选择自己长大后会一直照顾父母并且97%的同学认为尊敬老人孝敬父母是自己应该做的;57%的同学会在意异性对自己的看法。

在德育意识方面,三年级小学生中,18.3%的学生选择有效的撒谎,同时55%坚持这种撒谎是掩饰自己的内心,没有恶意。四年级的小学生中,是42%的学生认同撒谎由利弊决定的,同时23%的学生选择若无人关注的时候,看到一百元在地上,会私藏起来。五年级的小学生中,81%的学生选择再也不撒谎,78%的学生选择拾金不昧,需要关注的是,22%的学生选择期待有回报的帮助。六年级小学生中,33%的学生选择如果没有回报,那么不会再次帮助别人,12%的学生认同撒谎由利弊决定的。

在德育活动方面,三年级小学生中,66%的同学每天接触手机与计算机;1小时以下的占比20%,2~3小时的有32%的学生在计算机面前逗留。四年级小学生中,21%的学生在计算机面前停留2小时以上。五年级小学生中,66%的学生会在计算机面前停留3小时。六年级小学生中,11%的学生在电脑前使用时间为2小时,14%的同学在电脑前使用时间为1小时以下,55%的学生在电脑前使用时间为3小时以上。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看出:一是学校与家庭对小学生性格的养成、道德认知影响很大,并且从统计结果可以看出,父母与老师对此关注度不够高;二是有小学生选择长大后不会一直照顾父母,其中的缘由有三:家人的行为暗示作用;家长过度重视应试教育对孩子心理造成逆反心理;家长与孩子之间感情比较冷淡。三是计算机、网络与现代新沟通方式对小学生影响越来越大。网络中的信息对孩子的道德行为影响幅度越来越大,并且小学生在道德认知方面的观念正在逐步成型,有了判断问题的基础与意向,因此,德育管理中要加强对小学生网络与计算机使用的引导。四是小学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有积极的效果,90%以上的小学生选择尊老爱幼、孝敬父母。但我们需要关注,小学生在诚信引导方面,需要德育管理者有更多元的措施来培养小学生的诚信意识。

3 个案与分析:何棠下小学德育实践经验

基于以上对黄埔区15所小学的调研,笔者选取其中验丰富、实例突出,数据清晰的黄埔区何棠下小学作为个案分析,以期总结出小学德育管理中结合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几点经验。根据广州市黄埔区何棠下小学的实践案例,我们可以看出,何棠下小学充分融合了小学德育管理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以“热爱生命”教育为特色教育的根本,以“书香校园”为实施特色教育的路径,“以陶育德、以陶育人”为预设特色教育的目标,成功地完成了80载的小学基础教育工作,向更高一级的学校输送了优秀的学生。

3.1 开设特色教育课程,提升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

黄埔区何棠下小学历史悠久。1936年9月,何维炽先生带着五位老师,开始在贵一何公祠内招生办学,他们白天教书,晚上搞宣传工作,此乃何棠下小学建校之始。由于城市的扩容,何棠下小学光荣地承担了附近村庄本地村民以及参与中新知识城建设的外来工子女的教育教学任务。部分民工家庭文化水平不高,存在学生礼节、文明等德育行为不够完善。何棠下小学德育管理团队决定讲德育工作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在一起,创新道德经典诵读方式,提升学习传统文化的趣味性,具体是:一是开设校本课程“生命教育”,并编制相关校本教材。对学生进行有关生命起源的教育,让学生了解迎接新生命的喜悦、成长、生病、衰老、死亡等知识,引导学生接受痛苦与困难是生命的一部分,协助学生用积极的方法去面对痛苦与失落;二是以经典、诗文养德、怡情、促雅,以热爱生命的书籍提升人的精神灵魂。每天20分钟的阅读时间,以及开展“经典诵读”系列活动,使教师与学生在诗词文化和生命教育的浸染中塑造人文情怀和夯实人文底蕴,提升精神文化,最终实现健康和谐、热爱生命、快乐成长。

3.2 从生活细节与学习惯性出发,培育优良传统美德

从生活中的点滴做起,培养小学生专注学习和守规矩懂礼貌的生活习惯是学校德育工作的关键。从生活细节与学习惯性出发,培育优良传统美德是何棠下小学德育管理工作的亮点。主要体现在:一是拓展学生了解社会、深入思考、动手实践的时间与空间。充分利用各种公共资源,组织学生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如开展感恩教育、安全演练、春游、扫墓、夏令营、体育节和科技节等),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二是抓好学生的行为规范教育,每年的新生入学,必定会进行学前教育,每学期开学,学校必定要求一个月的行为规范学习月。同时每个学期都开展“文明班”“文明之星”“进步之星”“学习之星”“劳动之星”的评比活动,激励学生的生命成长,使学生的行为规范,养成良好的生活、学习习惯。三是坚持每天的晨、午检汇报机制,保证学生平安到校。坚持每个星期假前的安全教(下转第165页)(上接第136页)育。坚持每天校园门口的安全巡查,保证学生安全到校、离校。每学期坚持聘请广州武警消防中队的警官进行安全、消防讲座,每学期进行2~3次的安全演练,加强安全管理,建设平安、文明校园,为师生的生命保驾护航。

3.3 巧用小学地缘优势,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

何棠下小学的生源基本有两类:一是附近村民的子女;二是中新知识城建设的外来工子女。两类生源的特点造成文化基础不均。为解决这个矛盾,何棠下小学德育管理团队从三个角度去解决这个问题:一是提倡“上善教、若水学”,倡导若水教育方式。此典故来源于《道德经》中提出的“上善若水”,即上善的人如流水,水无形无状,温柔似水,但水滴穿石,水的“柔德”正像教育的“无为”和“不言”。二是“以陶育德、以陶育人”。以“艺术教育为突破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指导下,以陶艺教育作为我校的实践文化特色教育,“以陶育德,以陶育人”,提倡学生在深厚广阔的生命教育文化背景之上构思创作作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展现自己的奇思妙想,制作出的动物、人物、花草等作品。三是成立艺术、球类等兴趣小组,并在每周二下午开展第二课堂兴趣小组活动。提供多样化发展选择,为每位学生的健康发展、个性彰显搭建广阔的舞台,让我们的生命活得多姿多彩。

4 总结与反思:德育管理的关键

笔者是德育管理工作者,对国内外德育工作文献的研究以及本校德育工作的考察分析,有以下几点总结与反思:

篇(8)

语言和文字作为人类表达思想情感和交流的工具,是有很强的思想意义的。小学的语文教材图文并茂、内容丰富,几乎可以从每篇文章中感受到深刻的人文理念。小学语文学科在小学生德育素质教育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越条件,教师在传授语文知识的同时,通过课文中所承载的道德品质因素来进行品德教学,不仅传播了知识,同时也塑造了学生的意志品质。小学教师如何才能在教学过程做到德育与语文的有机结合呢?本人结合教学实践,谈几点体会。

一、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内容

在小学,品德教育所涉及的内容相当广,可以说是囊括了道德、生活、法律、心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小学的语文教材中的众多课文篇目中所涉及品德方面的内容,林林总总各有不同,每篇都有所侧重。如,政治方面的,爱党、爱领袖、爱社会主义、爱祖国、爱人民……的内容非常丰富;还有思想方面的,辩证唯物主义、世界观、人生观等;道德方面的,爱集体、爱劳动、助人为乐等内容。因而,教师要找准每篇课文与德育的结合点。在教学中,德育结合语文应注意因文而异、因字而异,才能增强说服力,使学生易于接受,受到熏陶、感染和教育。老师根据小学语文学科及德育教学的特点,在字词中结合,在阅读中结合,在习作中结合。在小学的整个语文教学体系中,小学生大概要掌握2500个字。小学语文教师完全可以在教学生识字和写字的过程中,根据汉字,结合品德,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观察和分析字形、字义,引导他们将字形字义与做事为人的道理联系在一起。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将学生识字写字的教学过程与思想品德的教学结合在一起,可以实现让学生在字形字义的有趣分析过程中,理解接受做人做事的道理。

二、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原则

小学语文教材中的文章内容中所涵盖的与品德教育相关联的信息是深深地包含于各个文章的字里行间的,文学的表现形式并不同于品德教育教材直接表达的形式。所以说,小学的品德教育教学与小学的语文教学相结合时,教师要充分利用语文教材文学性的这一特点,既要深入地去挖掘出教材文章中与品德教育相关联的因素,又要设计出有效的结合模式或方法,让小学生在学好语文知识的同时,在不知不觉中就接受到了良好的品德教育。这就要求老师在开展德育与语文结合的教学应用时,首先要深入钻研德育和语文教材,潜入文章的深层去挖掘德育因素,从而增强教学结合的效果。

三、德育教学与语文结合的方法

1.老师在开展德育教学与小学语文教学相结合的教学实践时,可设计并采用引导学生进行心理转换的形式,从而让小学生与文章之间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将对课文思想的学习过程变为自身道德上的体验。语文教师还能选用“身临其境”的品德与语文的引导结合。引导学生通过想象将抽象的语文文字符号所描述的情境进行想象还原,使小学生产生一种置身于其中的体验。语文教师可在教学时为学生准备一些图片、多媒体课件等,使原本平面的抽象的文字变得具体直观,有效帮助小学生吸收文章的道德价值。只有学懂了课文,德育与语文的结合才会取得效果。2.将德育教育结合在语文的阅读过程中。在进行品德教育时,教师应结合传授语文知识及素质培养来操作。教学情境或氛围的设计应与教材相适应的情感为依托,让小学生体验到身临其境的情绪,在教师构建的教学情境下,学生将获得更深刻的道德体会。小学语文教材选编的都是文质兼美,具有品德教育意义的好文章。因此,针对语文课文的内容,老师指导同学们反复吟诵、阅读,调动学生的情绪,帮助学生理解深刻,达到预期的德育教学效果。3.将德育教育结合在学生写作练习中。写作也是语文与德育结合的重要途径。对低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写作水平是有限的,不应对文章的字数进行更多限制,应重点强调培养小学生们的经历和情感。写作的过程是对生活的感情化提炼,因而可以说,引导小学生用文字来表述生活就是品德教育与语文结合的过程。比如,教师可安排小学生写关于大自然的文章,引导学生的爱家乡、爱祖国情怀;让学生写规劝自己上进、劝人改过的内容,引导学生赞扬真善美……利用写作练习这种形式进行德育教育,也是德育与语文结合中的一个独特点,它是以学生的自我教育体现的。4.寓德育于情境中。老师创设与语文课文相一致的情景,使学生产生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老师可以将学生引入自己引导产生的情感情景中,在潜移默化中通过课文与情境的结合,完成品德教育与语文的结合。这种教学结合方式,可以让学生体验到“主人公”式的角色体验,将书面的情感立体化,在情感上与文章的德育因素共鸣。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就受到了思想道德方面的感染,接受了德育教育。老师要设置教学情境时,要注意使用灵活多样的形式,借助多样的教学手段或工具,如利用多媒体教学工具用图片、视频、音乐等来刺激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培养学生的思想品质。

总之,小学的德育教学与语文相结合可以说是相得益彰的,两科目的潜能都能被挖掘出来、发挥出来,并有效互补、互助的作用,可以取得小学德育教学的极好效果。这两个学科教学的结合应用,目的就是通过对品德教育的研究和指导,激发学生潜在的道德素质及天性,通过老师引导让学生去认识自己、完善自己、发展自己,教育学生做一个有益于人民、有益于国家、有益于民族的人。

作者:李烈 单位:廉江市第三小学

篇(9)

对于在小学数学中如何高效地对小学生进行德育一直是数学教师探讨的问题,这就需要教师能够充分结合数学这一学科的特点,做到有机的德育渗入。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教学的过程中必须要让学生明白学习数学的目的,并且要让他们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正确的生活理念,努力培养他们善于思考的习惯,从而从根本上提高学习数学的效率。

一、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的基本原则

1.有机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时,应该根据所要传授的具体内容,与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使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德育的理念,因此,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绝对不能脱离实际的数学知识,搞形式主义的思想教育。

2.有序渗透原则

教师在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并且对不同年龄的学生应该教育不同的德育内容,而且要抓住小学生对事物认识的规律,从而将德育以从简单到复杂的顺序逐步地渗透,这样才能使不同年龄段的小学生理解德育知识。

3.适度渗透原则

教师在对小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要注意与学生本身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的具体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要针对不同年级的学生进行不同侧重内容的教育,因此要注意德育对于学生来讲的可接受性以及主次分明的特点。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德育渗透应注意的问题

1.紧密结合数学教学内容

对于学生德育思想的渗透要结合教学的实际内容,将思想教育与数学知识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例如在小学数学课本中,一定会有一些比较著名的科学家,例如,华罗庚、陈景润等,他们都是通过自己不懈的奋斗以及怀着一颗爱国之心对中国的数学事业做出巨大贡献的人,因此教师可以通过讲述他们的事迹与精

神,从而激发起学生热爱祖国、积极进取的精神。

2.注意联系实际进行

对于德育仅靠教师口述是远远不能达到实际效果的,由于小学生对于一些比较深刻与复杂的词汇理解得还不是很透彻,很可能出现学生对教师所要教育的内容无法全面的了解,从而大大降低了德育的效率。因此,教师在进行实际德育过程中应该与实际的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可以通过介绍一些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计算准确不出差错的先进事迹以及我国古代和现代一些数学家刻苦学习做出重大贡献的故事等,从而达到对小学生的教育作用。

3.注意教师的示范作用

教师是学生最好的学习榜样,因此教师在教育学生一些良好的学习习惯时,例如书写要规范、学习要认真等,就应该从自己做起认真地写板书,树立学生心中良好的榜样,从而达到德育的

目的。

总之,对于数学中的德育,教师应该结合数学知识的具体内容,培养他们良好的学习习惯、良好的生活观、正确的人生观以及价值观等,从而达到德育的根本目的。

参考文献:

篇(10)

思想品德是一个多要素的综合系统,是人们在一定的思想的指导下,在品德行为中表现出来的较为稳定的心理特点、思想倾向和行为习惯的总和。它与一定的经济活动、政治活动、道德风尚及风俗习惯相联系,受到社会发展水平的制约。思想品德是意识行为方面的,也是政治道德方面的。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质是将一定社会的思想道德转化为受教育者个体的思想道德。而小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培养也是学校德育的重要目标,学校德育是小学生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重要途径。

2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现状分析

2.1 教育理念落后

就目前来看,许多小学对德育教育的重视程度不够,阻碍教育进程。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小学仍然把学生的分数和成绩摆在发展的第一位,而忽视了“德”的教育。在他们看来,升学率和学生的分数高低是学校立足的根本,因而把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抛在脑后。我们知道,小学课程中也有“思想品德”这一门学科,而很多学校就仅仅局限于这个课程,并没有把小学生真正的思想品德教育开展起来,只停留在书面教育和完成作业的形式。从本质上来,这是让学生应付课程作业和课程考试,没有真正让小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的教育。从长远来看,这其实是一种落后的教育理念。不重视学生思想品德发展的学校,是注定无法培养出人格健全的众多人才的,只是制造了应试教育的大批机器。

2.2 课堂教学质量和教师品德素养不高

就思想品德这门学科单独来说,许多学校也没有充分进行课程的教育。教育部规定小学 1、2 年级的思想品德课程每周应安排 3 课时,但是往往大多数小学只安排了 2 课时,还经常出现语文、数学老师以各种理由占用思想品德课时的现象。除此之外,还有许多小学把思想品德课程安排在放学前的最后一节。我们知道,这个时候小学生的思想已经很难集中,因此获得的学习效果也会很差,更何谈思想品德的真正教育。就老师来看,许多老师教师素养提升不足,学校对思想品德师资配置也不够重视,甚至出现一些兼职教师。一些学校的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师资队伍整体学历与素质偏低,无论是综合知识,还是专业知识都有待提高。除此之外,这些老师的教学方法缺乏创新,大多数思想品德任课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经常只是自顾自的进行讲课,而没有注意学生的情感变化和吸收情况,严重影响了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吸收的效果。

2.3 轻视思想品德隐性教育

从实际来说,越来越多的学校开始注重对小学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然而,从教育情况和结果来看,效果并不理想。这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没有合理地利用社会资源,来对小学生开展潜移默化的隐形思想品德教育。具体来说,这些学校对学生的教育往往留在理论层面,却没有结合实际,没有把相关的高尚道德品质作为学习的目标。例如,未将民族团结精神、爱国精神、集体精神融入到教学中去。另外,不少学校只是依赖于思想品德课程这一学科的显性课程教育作用,殊不知小学生在学校、社会的大环境、家庭的小环境中受到的隐性教育才是其思想品德发展的决定性力量。很多学校轻视传统节日教育,也给学生留下了潜意识中的轻视意识,尤其是具有革命、爱国等传统节日的隐性教育过于弱化,如八一建军节、清明节等。家庭、学校、社会这三者的共同作用,对小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起了导向性的作用。

3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创新途径

3.1 结合学生需求开展教育

小学思想品德教育的核心是关心学生的内心成长和三观健康,所以,基本的教育原则就是要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心理需求为中心,展开思想政治教育,结合众多丰富的资源与素材展开教学,通过课堂内外的通力配合全面培养学生们的正确三观,引导其健康的发展,减少心理问题的产生,跟上时展步伐,与时俱进。就思想品德教育的内容来说,不仅要注重传统的爱国教育和爱党教育,更要培养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己的思想意识。把实事求是的思想融入课堂教育的各个环节,同时课堂教育要顺应时展的需求和现状,满足学生的个人需求。

3.2 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能力

当前社会的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学生每天都被外界的大量信息充斥着。在这种冲击下,学校要尤其培养小学生独立思考,自主探究的能力,要提醒学生剔除盲目跟从的思想,以一个正确合理的角度来看待问题和世界。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教师不仅要灌输理论层面的思想教育知识,也要把思想品德教育与学生生活的各个方面结合起来,真正做到理论和实践的结合。同时,在社会各界丰富的正能量的影响下,教师要营造良好的学习气氛,为培养学生自主思考能力,健全自身人格打下坚实的基础。

3.3 革新教学模式

上一篇: 建筑智能化前景 下一篇: 初中历史时间轴知识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