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设备行业市场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6 17:26:53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1)

(一)国际医药行业发展趋势

1、美欧日控制全球市场,新兴国家市场快速增长

随着经济的发展、世界人口总量的增长、社会老龄化程度的提高,以及人们保健意识的不断增强,全球医药市场持续快速扩大。2005年全球主要国家药品市场规模已达6020亿美元,以7%的速度继续增长,远高于全球经济的增长速度,预计2010年将达到7600亿美元。

北美、欧盟、日本是全球最大的三个药品市场,约占全球药品市场份额的87.7%。从增长趋势看,除北美市场增长比较平缓之外,多数区域市场增长迅猛。2005年欧盟市场增速达到7.1%,日本达到6.8%,上升至自1991年以来增速的最高点,拉丁美洲市场增速高达18.5%,亚洲太平洋地区(日本除外)和非洲市场增速为11%,市场规模达464亿美元。中国成为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最大亮点,增速达到20.4%,连续3年超过20%,预计将在2009年之前成为全球第七大医药市场。

2、大型跨国集团推动医药经济全球化

目前排名全球前50强的大型医药集团均属美国、日本和欧洲等经济发达国家。这些医药企业凭借雄厚的资本和技术实力,在全球范围内进行了大规模的购并重组,使市场份额增加,市场控制力增强。他们投入巨资进行研发,成果颇丰。通过国际化的市场运作,产品畅销全球。因此,大企业、国际化、畅销产品已成为当代世界医药产业发展的显著标志。

3、国际化分工协作的外包市场正在形成与发展

越来越多的国际医药集团在经济全球化发展的前提下,充分利用外部的优势资源,重新定位、配置企业的内部资源。

为了节省药品研发支出,提高效率,降低风险,推动本土化发展,跨国制药企业将研发网络进一步扩大到临床资源丰富、科研基础较好的发展中国家,研发外包比重不断提高。据预测,2005年全球制药业研发外包(CRO)市场将达到163亿美元,2010年达到360亿美元,年均增长率为16.3%。

由于发达国家环保费用高,传统的原料药已无生产优势,因此,跨国制药企业逐步退出一些成熟的原料药领域,转移到环保要求较低的发展中国家。随着医药制造工艺日趋复杂,为追求企业经营效益最大化,部分企业将生产制造的业务外包出去。2002年全球制药业生产制造外包(CMO)市场规模已达300亿美元,年增长率约为11%。

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医疗器械企业在产品的设计、实验、开发、制造、测试、销售、售后服务等整个产业链各个环节上,重新配置各种资源,调整企业发展定位,实施国际集优化协作分工配套模式,构筑自己的竞争优势,形成了部件制造外包(OEM)、部件设计制造外包(ODM)及生产专业化部件和专业化模块产业。

4、发达国家和跨国医药集团争相发展生物技术

随着以基因工程为核心的生物技术的迅猛发展,全球生物医药产业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全新发展阶段。正如化学医药在20世纪取得的巨大成就推动全球医药产业的高速发展一样,生物医药越来越成为新药创新的主要来源和未来医药产业的发展方向。21世纪将是生物技术世纪,今后的10~20年生物技术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各国政府及众多的大型医药企业,纷纷制定优先发展、重点发展战略,竞相占领生物医药产业的制高点。

5、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快速发展,竞争加剧

医疗费用增长过快,困扰着包括发达国家在内的各国政府,为了降低医疗支出,各国纷纷鼓励和增加非专利药的使用。随着一些年销售额在10亿美元以上的所谓“重磅炸弹”级药品的专利相继到期,非专利药领域呈现出明显的快速增长趋势。2003年全球非专利药市场为400亿美元左右,年增长率达到20%,远高于专利药市场年增长率,2004年增长虽有所减缓,仍达到10%左右水平,预计2008年市场规模达到800亿美元。与我国医药企业产品结构、技术水平和规模相近的印度制药公司,已通过收购等方式进入欧美国家主流药品市场,在国际非专利药市场开拓上抢得先机。一些大型跨国制药也进入到非专利药市场领域,竞争日益加剧。

“十一五”医药行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一)发展现代医药生物技术

21世纪是生命科学的时代,生物医药是未来医药产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也是世界各国重点发展的领域。

1、应用高新生物技术推动我国医药产业的优化升级

建立以大学院校和科研院所为支撑、大型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的新药研发公共平台,主要发展生物芯片、蛋白质组学等基础上的大规模新药筛选技术,为新药研发提供新的手段,推动我国医药产业从仿制阶段向仿创结合、自主创新阶段过渡。

运用基因重组技术、原生质融合技术进行医药发酵的工业菌种改良和工艺流程优化,提高产率,减少能耗、降低成本,产生效益。

2、加快发展新一代生物技术药物

紧跟世界生物医药技术发展潮流,发展单克隆抗体、细胞因子等重组药物和预防疾病的基因工程疫苗,以及疾病诊断防疫用的PCR、生物芯片等体外生物诊断检测新产品;重点开发长效、口服、肺部给药等新型生物制剂,推动国内生物医药产品的更新换代,抢占市场高端领域。

3、提高产业化水平

重点突破高密度发酵、大规模哺乳动物细胞培养和蛋白质纯化等关键技术,发展在线检测装置的大型分离柱,基因工程和细胞工程专用分离设备,高效分离介质、生物反应器和自控系统及配套生产所需的原辅材料。提升下游产业化技术水平,发展我国生物医药产业。

(二)继续推进中药现代化和天然药物的发展

我国天然药物资源丰富,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方法和制药手段,开发现代中药新药及天然药物,并实现产业化,发挥中医药特点优势,满足国内外回归自然、崇尚天然药物的需求。

1、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积极开发中药新产品

坚持继承与创新并举,制订和完善中药标准和规范,开发出一批疗效确切的中药及民族药新产品。优先开发有中医药疾病治疗优势的药品,特别是用于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加快发展作用机理明确、技术含量高、具有显著中医药特色和优势的中药复方药物。根据自然条件,遵循“地道药材”原则,加强地道中药材优良品种的选育和规范化、标准化、规模化种植,以及濒危稀缺中药材的人工种源繁育;实施中药饮片生产加工的GMP认证;推进藏、蒙、维、傣、彝、苗药等特色民族药物现代化。

2、重视中药工程装备的开发与运用

针对中药事业的发展,加强技术投入,研制开发适合中药制药技术的配套设备。重点开发单元制药技术及配套设备,新型中药饮片生产工艺与装备,包括提取、分离、浓缩、纯化、干燥、灭菌、制剂、包装及物料传送等生产过程在内的组装式自动化生产线,中药制药工艺参数在线检测和自动化控制系统,中药制药过程质量监控技术。

3、面向国际市场,发展天然药物

参照国际标准,借鉴国际天然植物药发展经验,按照有关国家的药品注册要求,发展我国的天然药物,实现在发达国家的药品注册,进入国际药品市场。优先发展超临界萃取技术、连续逆流循环、大孔树脂吸附等高效活性物质提取分离技术。

(三)加快创新药物和特色非专利药的研制

面对经济全球化带来国际分工的细化,应突出优势、特色发展,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把握国际医药市场一批销售收入超过10亿美元的药品专利到期的大好机遇,提早准备,加快产品、产业化技术研发,促进化学药产品的更新换代,加快国际市场开拓,提升在国际医药产业中的分工地位。

1、巩固和提升我国传统化学原料药和普药生产的优势

加大优势化学原料药基地和骨干企业的技术进步,重点攻关酶法、生物转化、膜技术、结晶技术、手性技术等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关键性、共性产业化技术和装备;引进、消化吸收国外先进的技术及装备,提高我国原料药的生产技术水平,推动我国化学原料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开发特色原料药

认真分析和把握国际市场和产品专利状况,对市场需求潜力大、发展前景较好、专利即将到期的产品有针对性地提前进行研究开发,仿创结合,在工艺技术上对产品进行二次创新。重点选择抗忧郁类、心脑血管、抗肿瘤、抗病毒、抗艾滋病药物等老年性、慢性、传染性等疾病临床用药。

在国内GMP认证基础上,积极推进进入欧美市场的产品认证,满足国内市场对更高水平医药产品的需求,同时以质优物美、合理价格开拓国际原料药市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出口产品的档次水平。

3、加强创新药物的研制

充分运用现代技术,加强作用机制新、疗效高、毒副作用小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市场竞争力的创新药物的研制。重点开发抗肿瘤药物、心脑血管系统药物、抗病毒感染药物、神经精神系统药物、降血糖药物、老年病药物等。

4、开拓制剂国际市场,改善出口产品结构

加大药物制剂开发力度,提高制剂产品的技术水平,积极参与美国FDA和欧盟的药品注册。针对一些专利准备到期的产品,充分利用Bolar条款,抢先开发、提前申报,抢夺上市先机,争取在国际药物制剂产品上实现新的突破。

(四)分阶段有步骤地发展医疗器械产品及其关键部件

广泛应用计算机技术、数字化技术、信息技术,更新传统医用成像产品,研究新型医学影像系统,及体现我国传统医学方法的舌象脉象分析技术产品。

发展离体诊断仪器设备及其诊断试剂,特别要研究发展用于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的绿色无害的医用成像技术产品及计算机辅助诊断系统。发展自动化或半自动化血液学仪器、生化分析仪器和临床免疫分析仪器以及床旁即时分析仪器。

加快生理信息检测及监护仪器设备的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进程,发展作为医学信息数据库和远程医学体系技术支持的医学信息产品;推进医学仪器的模块化专业生产设计。

发展微创、无创的诊治医疗装备器具,发展机器人外科系统及精确治疗设备和图像引导下的定向能量外科新型设备,实现治疗前精确有效预置,治疗过程中精确有效监测控制,解决体内靶区测温控温等关键技术。

发展医用微型智能化系统,机器人外科系统以及加强各类医用传感器、生物传感器、生物芯片技术及相关部件的开发,如X射线数字成像板、微型一次性生物传感器、可植入式连续检测的生物传感器、基因芯片等等。

研制具有生理功能的组织或组织器官的生物替代物、纳米级医用材料和部件,以及生物功能检测设备;发展高技术而操作简单化的家庭和自我护理诊断测试产品。

(五)整合各种资源,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

继续推进和完善产权制度改革,加快医药行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鼓励优势企业采用联合、兼并、参股、控股等手段,按照产业化、集聚化、国际化的发展方向,加大现有产业资源的整合,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型医药集团。鼓励科技型企业向专业化和特色方向发展,形成分工协作,优势互补的合理的产业格局,发挥整体规模效益。支持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利用国外先进的生产设备、研发能力和优秀人才,生产在国际上适销对路的产品,主动参与国际竞争。

(六)保护资源和生态环境,坚持医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制定中药资源保护管理条例,严格控制野生药材的采挖,加强生态和珍稀濒危物种保护,保障中药资源的可持续利用,维护生态平衡。采取有力措施抓好化学原料药的节水、节能、节约资源和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清洁生产,提高资源可利用效率,尽可能减少资源消耗和废物产生,尽可能回收利用再生资源。

四、政策措施

(一)推进医药自主创新体系的建设,提高持续创新能力

制定积极的财政、税收和政府采购政策,加大对医药科技创新方面的投入,推进建立以企业为主体、科研院所为支撑、市场为导向、产品为核心的、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科技创新体系。扶持优势企业的创新能力建设,引导并支持企业建立技术中心,建设技术交易平台,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鼓励企业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鼓励科技人员创新,实现新药研制从仿制为主向创新为主、仿创结合发展。加快科技支撑体系建设,为原始创新提供重要支撑,打破部门、地区封闭,建立科技资源共享、共用、共建体制,建设一批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专业化的研究开发基地,以及与国际标准接轨的新药安全评价、药物制剂技术等研究开发中心。加强国际间的合作与交流,建立国际水准的信息科技平台。完善知识产权保护,以及符合中医药特点的药品评价体系。

(二)优化产业结构与布局,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等发展战略的契机,根据各地区生态资源环境状况,按照“突出特点、特色发展”的方针,优化医药产业在全国的总体布局,形成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和京津冀地区三个综合性生产基地和东北地区、中西部地区若干个专业性生产基地。形成区域相互促进、优势互补的互动机制,促进各地区医药经济协调发展。

(三)鼓励医药产品出口及实施“走出去”的国际发展战略

加强国际合作,研究国外市场需求,建立医药产品出口信息平台。加强医药行业标准与国际标准的对接,指导医药企业境外注册和相关认证。适时调整医药产品的出口退税率。妥善应对国际间的贸易摩擦,建立反倾销预警机制。在“十一五”期间,设立医药制剂产品出口专项,鼓励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疗效确切、国际市场需求量较大的产品出口,提高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鼓励有条件的医药企业以参股控股、并购、租赁、境外上市、设立研发中心或在外在设厂等方式进入国际市场,建立完善的境外投资管理监督机制,简化审批程序,主动为企业“走出去”搭建平台,对重点企业在对外投资信贷、海外投资所得税、信息服务等方面给予扶持。

(四)创造良好的医药行业发展环境

1、推进医药卫生等领域的体制改革

坚持政府主导和市场机制相结合的原则,积极稳步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加大政府卫生投入,解决医疗机构的收入补偿问题,根本改变“以药养医”的局面。

加快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改革和农村新型合作医疗试点,进一步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面。

2、加快医药流通体制改革

进一步规范药品名称管理,实施药品通用名处方制度,建立向社会药店开放的处方管理制度,加大“医药分开核算、分开管理”、药品分类管理的实施和改革力度。

完善药品定价管理,为企业生存发展(科研开发、环保投入等)保留必要的价格空间,按公平竞争、质价相符原则,缩小国产药与合资药、进口药的价差,提高医疗必需、因价格过低而停产的药品的价格。

规范药品招标采购行为,对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实施过程中不执行招标合同、不使用中标药品、收受回扣、提成、对竞标企业乱收费以及不按规定按时交货或付款等问题,加大查处力度。

3、继续加大淘汰落后力度,制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严格把好GMP认证关,对在规定期限内未通过GMP认证的企业坚决依法关停并转。加强环保监督,对污染严重、治理不力的药品生产企业加大查处力度。

加强宏观调控,根据经济发展要求,制定医药产业发展政策,修订和更新工商、信贷投资领域制止重复建设目录以及《外商投资产业指导目录》等,引导行业发展。根据产品和技术发展要求,定期修订产品质量和技术标准,提高技术门槛,淘汰落后的生产工艺、技术产品和装备。逐步建立以技术、经济手段为主,行政手段为辅的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行业管理机制。

4、加大对医药科技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的支持力度

加强金融创新,加快投融资体系建设,推动资本市场的改革开放和稳定发展,发挥风险投资在科技创业和高新医药技术产品产业化、市场化中的作用。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2)

创新研究者在研究不同产业之间的创新时,发现不同产业的技术创新模式存在较大差异。为了对不同产业间创新差异的成因进行更深入的分析,Nelson和Winter(1982)首先引入了技术体系概念,以解释跨产业的不同创新过程,他们将技术体系分为科学型技术体系和累积型技术体系两种。企业技术创新因不同产业的技术机会、创新可能性、市场结构等因素的影响(Breschi等,2000)而呈现出差异性,产业创新模式是技术的某些结构特征的函数,或者说是学习过程特征的函数。Malerba(2004)在牛津创新手册中,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全面分析,并对相关文献进行了回顾。他指出,已有文献基于不同维度提出了不同产业在创新中的特征,例如熊彼特I型产业和熊彼特n型产业,前者是具有创造性毁灭特性的产业,企业家和新企业的创新在其中扮演主要作用,后者则具有创造性积累特征,大企业占据主导。另一个产业间创新差异由技术范式(regime)解释。创新来源和专有机制的不同也决定了产业创新的差异,Pavitt(1984)提出了四类产业创新模式,供应商主导产业、规模密集型产业、专业化供应商产业、以科学知识为基础的产业。Malerba(2004)一从知识和技术领域、行为者和网络、制度三个维度对产业创新系统进行了解构。

 

Breschi等(2000)从产业角度研究了技术体系,认为一个产业组织技术创新活动的特定方式可以解释为是受技术性质决定的不同技术体系影响的结果,并进一步从后发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角度将技术体系定义为四个要素的组合,分别是技术机会、创新的独占性、技术进步的累积性以及知识基础的特征。Park&Lee(2006)M在以上四要素的基础上,补充了对后发国家技术追赶非常重要的四个新要素,分别为外部知识的可获得性、技术轨迹的不确定性(或流动性)、知识的初始存量以及技术生命周期。

 

研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的学者很快就将技术体系用于考察发展中国家后发企业技术追赶将后发企业的技术追赶分为三种模式,路径跟随型追赶、阶段跃进型追赶和路径创造型追赶,他们认为路径跟随型追赶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特征为低频度创新和发展轨迹稳定型技术;路径创造型追赶则更可能出现在技术体系属于更不确定、高风险型技术。Park&Lee(2006)进一步研究了技术体系和技术追赶的发生、技术追赶速度的关系,认为技术体系的不同要素对技术追赶和技术能力构建产生不同作用,Fulvio等为技术体系和创新的关系提供进一步的证据。

 

产业创新系统以创新系统和演化理论为基础。Malerba和SunilMani(2009,P.5)M指出了产业创新系统的构成要素:1)产业中的企业,2)企业之外的其他行为人,3)网络,4)需求,5)制度,6)知识,7)互动过程与演化等。因此关注的边界和重点不同,区别于国家创新系统、区域创新系统、技术创新系统等。国内学者中,唐春晖、唐要家(2006)^分析了我国的汽车、家电、半导体、计算机、通讯和机械工具六个典型产业技术模式特征,认为我国技术追赶也要根据技术体系差异进行差别化的模式选择。

 

1.2分析框架

 

综合已有文献资料,我们以Malerba(2004)M和Malerba和SunilMani(2009)M的概括为分析框架,以产业创新系统的三个维度及主要指标分析中国通信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寻找中国通信设备制造业和医药制造业创新绩效差异的根源。2中国通信设备产业和医药产业创新系统的比较分析。

 

2.1知识和技术领域

 

通信设备产业技术复杂程度高,具有累积性特征。生产通信设备产品需要涉及大量的专利发明技术,因而大部分单个通信技术专利在通信设备产品生产中所起的作用相对医药技术中的医药专利而言没有那么突出,这种累积性、高度碎片化、编码化的知识为企业的技术学习提供了便利。虽然早期中国在通信设备产业的知识基础并不雄厚,但是随着1990年代计算机和通信专业在大学、社会上的热门化,大量的研究机构、研究人员开展相关的研究和学习,促进了相关的知识基础积累,为通信设备产业发展打下基础。

 

医药制造产业技术与通信设备产业有鲜明的差异,单个医药产品的生产一般只涉及个别的专利技术,而且受到非常严格的专利保护,已有调查研究中发现,专利对于医药创新成果保护相对其他产业而言其重要性最突出。此外,虽然医药知识编码程度较高,但是医药创新需要更多基于科学,需要更大的依赖大量的新实验、统计、观察等,经验积累也十分重要。另外,医药创新需要经历多个阶段,耗时更长,成本很高。

 

从产业内企业的研发投入角度看,首先,在研发人员投入上,1998年之后通信设备制造业超过医药制造业。2008年,医药制造业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当量为40192人年,通信设备制造业为92972人年;医药制造业科学家和工程师人数为59711人,通信设备制造业则有110118人。其次,在经费投入上,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产出上的差异迥然,中国医药制造企业R&D经费及新产品开发经费投不及通信设备制造的1/2,中国医药制造企业的研发强度上,也只有通信设备制造企业的1/2左右。2008年,医药制造业新产品开发经费87.2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新产品开发投入经费228亿元;医药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79亿元,通信设备制造业R&D内部支出经费202亿元(如图3所示)。在技术引进、技术改造、消化吸收经费上,通信设备制造业技术引进经费历年高于医药制造业,而医药制造业的技术改造经费支出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在研发上的投入直接体现在研发成果上。2008年,医药制造业和通信设备制造业专利申请量分别为3917和16159件;发明专利拥有量分别为3170和10222件。WIPO公布的PCT专利申请也表明通信设备产业的专利申请增长率明显高于医药产业。从产业内企业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的企业规模差异逐渐加大,前者企业平均规模明显扩大,而后者却几乎没有扩大。前者的部分企业收入和利润率较高,并通过维持高研发投入而形成良性发展态势,后者则规模有限并难以提高利润率,无法维持医药创新所需的高研发投入,无法进入“高研发投入-高收益”模式。

 

从市场需求角度看,通信设备产业与医药制造产业在我国均有巨大的市场空间,需求增长很快。数据表明,1995年中国只有移动用户362万,2004年3.3亿,2006年4.61亿,2009年全行业手机用户数共达到7.26亿户;1995年固定电话用户数量4071万,2006年是3.67亿。本土固定电话交换机在1995年只有7204万门,2006年是5.02亿,无线交换机容量在1995年为797万门,2006年达到6.1亿门。中国医药市场规模占全球的10%以上,且增长迅速。在1995年至2001年之间,医药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甚至不到通信设备制造总产值增长率的一半,但是在2002年之后,医药产业总产值增长率开始高于通信设备制造业,达到20%以上。这表明在市场需求规模上两个行业的差异已经变小,医药制造业的快速增长期相对通信设备制造业来的较晚。

 

从行为人网络角度看,首先,医药业的产学研联盟也不及通信业。产学研联盟是医药企业成功的关键,比通信设备产业可能更加重要。但是,中国生物医药产业缺乏有效的与跨国公司的互动学习(柳卸林,2008,103)M。大学和研究机构与企业之间缺乏足够的联系,研究成果转化成产品的能力较弱,也缺乏足够的风险投资,在新企业的融资中,投资者投资企业但不投资创新(柳卸林。2008,106)M。而美国的经验表明美国垄断世界生物制药产业的主要因素有:美国政府对生物领域基础研究的长期支持,知识产权的有效保护,丰富的风险投资,学术界与产业界之间的紧密联系等(Pisano,2002128;柳卸林,2008,91M)。其次,政府在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产业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柳卸林(2008,67)M在总结通信设备产业发展中指出,政府在产业发展早期通过有效的产学研合作,一定的市场份额保证,帮助企业积累了技术能力。虽然在通信设备产业政府作用明显,但是创新仍以企业为主体,而且日益明显。但是我国医药产业创新体系的政府特色明显,而且企业的主体作用没有显著体现,企业研发投入不足,大学和科研机构为医药创新主体(沈阳药科大学、上海医药工业研究院、中国科学院上海药物研究所、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中国药科大学等),但其创新成果的商业化缺乏充分支持对产业创新体系发挥显著作用的制度是知识产权制度。改革开放早期我国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对通信设备和医药制造业创新产生的作用不同。弱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医药新技术扩散但阻碍了创新(柳卸林,008,105)16,医药企业倾向于选择仿制药物。对于通信设备产业,较弱的知识产权体系促进了新技术扩散,加之通信设备的技术特征,促进了通信设备的创新投入和产出,所以通信设备产业的创新没有受到大的阻碍。

 

在制药业中,国家卫生系统和规制在影响技术方向的变化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某些情况下甚至阻碍或延缓了创新(法格博格等,2009)M。我国的医药市场竞争并不充分,药品定价通过政府定价和市场调节方式,药品招标是省级政府主导的网上集中采购,基本药物目录和医保目录的制定由政府主导(医药行业各种管制如我国的基本药物制度、医保体制改革、公立医院改革、药价、招标和药监政策等),非市场化竞争导致医药行业对重大创新的重视程度不够或是信心不足,许多医药企业甚至‘‘非常厌恶行业里的一些作风,但是又不得不跟着做”。而通信设备业虽然是受到政府严格管制的行业,但相对医药业的市场化程度要好很多。

 

结论与启示

 

为什么中国通信产业比医药产业更创新?两个产业在创新系统中的差异能够提供解释。通信设备产业发展的更好,实现比较有效的技术追赶,原因在于:我国通信设备产业巨大的市场规模和快速的增长速度,为本土企业提供了大量市场机会,产业内也存在一定的技术机会,本土企业及研究机构则在政府支持及自身大量研发投入基础上逐步形成技术能力,从较低端市场逐渐进入并发展到较高端层次,部分企业实力不断增强,并通过进一步的研发投入,实现了从追随式追赶向蛙跳式追赶的转变,整个产业形成了良性的循环,使得产业在国际上具备较强的竞争力。反观我国医药产业虽然也拥有庞大的国内市场,但是国内医药企业规模偏小,难以支撑医药原始创新的时间和财务成本,偏向于相对容易的仿制药物的研制生产,医药市场的非市场化竞争特征也降低了企业创新动机,国际医药公司高利润率高研发投入的良性循环使得国内医药企业的差距更加明显,国内医药企业因利润率相对较低等在研发投入上的不足使得国内他们只能坚持在缺乏原始创新、维持仿制从而继续保持利润率水平较低、继续维持较低的研发投入的劣势轨道上运行。虽然医药领域最新的生物医药分支中因技术特征的不同,技术机会较多,我国企业具备一定的技术追赶机会,但是我国医药企业在传统医药领域的被动局面必须经过更长的时间才能实现根本改变。

 

结论与启示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3)

0引言

市场是企业的生命所在,特别是在日趋同质化竞争的市场情形下,发挥企业的市场优势,准确定位目标市场,科学细分市场,实现医药物流的专业化、集约化经营是医药物流企业的切入点,也是医药制造商的关注所在。

1国际国内市场现状是医药物流业建设的基础条件

世界药品市场正在以强劲的势头不断增长。据美国权威部门核算,世界药品市场到2004年已达到5060亿美元,到2010年达到7600亿美元。近年来,药品市场走势良好,呈稳定增长态势。专家认为:一方面,世界医药行业尤其是美国医药行业,已完成兼并整合,市场规模扩大;另一方面,随着未来的药品消费需求结构的变化、人口的增长及保健意识的强化,给药品市场带来广泛的发展空间。未来几年世界人口将以1.5%的年率增长,到2050年全球人口将达到98亿。于此同时,目前占世界人口80%的发展中国家的药品只占世界药品市场的20%左右,但随着这部分人群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将逐步增长。到2004年已占到总量的30%以上。其三:世界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进行业务流程再造,整合内外部资源,并建立了现代医药物流体系,全面提升企业的整体竞争实力,扩大全球市场占有份额。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药业产值年均增长率在16.6%左右。我国医药制药业总体规模在国民经济36个行业中排在18位——20位,属于中等水平。2002年,我国医药工业总值为3300亿元,同期增长19.1%,占我国GDP的3.2%左右,医药行业整体呈现出良好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原料药和药品制剂生产企业5146家,其中包括1700多家“三资”企业(世界跨国医药公司前20名都已在我国合资办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有1100家左右。按产值计算,股份制经济在全行业的比重已从“九五”初期的12%上升到目前的33.2%,“三资”经济从15%上升到18.8%,而国有经济比重则从55%下降到36.1%。医药行业所有制结构得到进一步调整,基本形成了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格局。从我国医药企业的市场行为和品牌发展情况看,由于企业过度发展,数量众多,基本药物严重过剩,产品总量供过于求,而且著名药品品牌多数为境外品牌和三资企业产品,其市场占有率高于国产品牌。据统计,2002年,在我国药品零售终端市场中,医院销售与药店销售所占比例分别为80%和20%,医院销售仍占主导地位。

2国内外药品市场变化趋势是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起点

伴随知识经济的崛起,世界医药市场格局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我国未来医药药品市场需求将出现以下几个方面新的发展趋势。人口的自然增长和人民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将促进了药品的需求。我国已步入老龄化国家的行列,预计未来老年人口将以每年3%左右的幅度增长,2005年我国老龄人口(60岁以上)的总数已达到1.6亿,占总人口数的11.52%;2025年将增加到2.8亿,占总人口的17%;到2050年将超过4亿,占总人口的27%,并达到顶峰。目前老龄人口消费的药品占药品消费的50%以上,按现行老年人的人均用药水平385元/年计算,2005年,其用药总额达到616亿元,比2000年的500.5亿元净增115.5亿元。目前,我国的药品消费水平还很低,随着经济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药品消费市场将会有很大的发展空间。“十五”期间,农村药品消费需求达到15%的增长幅度,由人均12.5元增加到2005年的25.30元左右。2005年人均药品消费水平比“九五”期末增长1倍,消费总额增加约110亿元。根据上述资料2005年,全国药品需求达到2180亿元。比2000年净增940亿元,药品需求年平均递增幅度有可能达到12%。农村市场将成为医药行业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几十年来,医药市场份额绝大部分在城市,农村只占了一小部分。目前我国有80%以上的人口生活在农村,而占药品消费的比重约为12—14%,农村与城市人口人均享用药品医疗器械金额之比为1:9,其医疗水平与用药水平相差悬殊,还有部分地区缺医少药,农村这个庞大的医药消费群体及巨大的潜在市场亟待开发,这既是我国能否实现人人享有初级卫生保健的实际需要,也是各级医药工商企业通过培育新的消费热点和经济增长点,来扩大国内需求,保证医药经济稳定增长的需要。

非处方药品将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药品消费结构和价格渐趋合理,非处方药品、防治新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的药物及消毒药品将大量增加,保健品消费持续增长,将有效地拉动药品需求的增长。随着新的医改方案出台,药品消耗过快增长的势头将得到控制,有效利用药品资源将成为百姓的自觉行动。疗效好、价格低廉将是患者用药时必须要考虑的因素,其销售量将会增加。新疾病谱的出现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这主要是新的致病菌、病毒不断出现,危害人类的生命。21世纪医学模式将从治疗向预防型转变,抑制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病将成为医疗的重点。因此,用于治疗、预防新的传染病和常见流行的药物及消费用药的需求会大量增加。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保健意识将会全面提高。据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保健品年销售额已接近500亿元,并以15%——30%的幅度增长,高于医药各大类的增幅,也明显高于发达国家保健品13%的增长幅度。

药品分类管理带来药品需求结构的变化。全球非处方药发展很快。美国现有处方药仅5500多家,而非处方药房多达75万家。美国是目前人均消费非处方药品金额最高的国家(人均消费非处方药为70美元);丹麦居第二(人均69美元);德国居第三(人均65美元)。虽然目前我国人均非处方药消费低于全球人均水平(9.1美元),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增长却十分可观,据初步统计从1990年到2001年非处方药市场销售额从19.1亿到240亿人民币,占药品销售总额的20%,是年增长最快的国家。随着医疗制度改革的深入,人们自我医疗意识的不断增长和广大农村市场的开拓,以及药品管理制度的实施,我国非处方药市场将呈现更强劲的发展势头。所以,我国非处方药市场潜力很大,前景光明。天然药物开发迅速崛起正逐渐成为一个新的消费增长点。中国具有世界上最丰富的天然药物资源,就全国中药材资源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现有的中药资源种类为12807种,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据调查资料显示,我国目前中药类销售额占药品总销售额的比例虽然呈稳步上升之势,但仅占33%左右,化学药品仍处于绝对领先地位。随着近年天然药物有效成分提取、分离纯化及结构研究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应用,使得天然药物获得更为快速的增长。天然药物作为来自植物的“绿色药品”已受到越来越多消费者的青睐,随着全球崇尚自然热潮的兴起,天然药物必将成为21世纪最受欢迎的药物之一。

医药市场全方位竞争格局正在形成。我国医药业长期被企业多、规模小、成本高、效益低等顽疾所困。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市场竞争加剧,一些企业被兼并、重组,一些企业不得不退出市场,中国医药市场“版图”也将重新划分。这种优胜劣汰的结果使医药企业数量逐年减少。2001年、2002年已连续两年淘汰10%左右的小型制药厂。据统计“十五”以后,中国医药企业减少25—35%。国家对医药行业结构目标调整为:在现有大型企业集团的基础上,通过多种方式,着力培育10个左右销售额达5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企业集团,其占全国销售总额的30%以上,其主要产品具有与国际跨国公司相抗衡的能力;培育5——10个面向国内外市场多元化经营,年销售额达到50亿元以上的特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建立40个左右面向国内市场或国内区域性市场、年销售额达到20亿元以上的大型医药流通企业集团,占销售总额的70%以上;建立一批区域性医药零售连锁企业,每个企业拥有分店100个左右。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行业结构的调整,今后几年,一大批以上市公司为主体的大公司、大集团将逐步出现。它们通过联合、兼并重组实现超常的资源汇聚、资产增值和资本扩张,形成强大的实力,可望在全球化市场竞争中立足。西部将成为医药原料的生产基地,由于东部医药企业面临生产成本等因素的压力,不得不把部分医药原料生产迁往西部省份。此外,西部丰富的中草药资源、生物多样性资源、劳动力资源以及市场等,都将积极地吸引东部医药企业去开发利用,这就更需要物流公司进行资源流动。

调查统计,2003年连云港市医药保健品支出,人均用药平均每年以12%速度增长,年药品需求量在35亿左右,每年约增长2亿元。 近年来。连云港市药品零售市场呈现快速发展趋势,网点数量增加较快,药品零售网点也有所发展,但大都各自为战,分割了市场。连云港是港口城市,交通发达,货物流通较快,市场潜力很大。另外,连云港市与欧亚各国家有铁路联系,在中国具有的道地中药材中,欧亚各国也有大量的蕴藏,是今后能够开发的潜在优势。可以预见,在整个医药行业的良好发展形势下,连云港的医药连锁网络项目有很好的基础,如果运作得当必定取得很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3市场预测是项目建设的前提条件

项目实施后,随着传统批发业务向总、总经销、物流配送和连锁经营等现代流通方式逐步转型,采购能力和配送能力得到明显提高,销售额较过去将有较大幅度上升,销售利润率可增加2个百分点。利用总部物流中心、区域配送中心和26个中心药店,既为自己的连锁药店服务,又开展低价现款销售业务,预计两年左右时间可运用低价现款模式使销售额增加1.5亿元,销售毛利控制在15%左右,可实现利润率10%。加快零售网点建设,项目期内力争完成300个零售药店的建设,覆盖面达到连云港市、江苏省70%以上地市,利用医药物流中心的销售网络,完成医院门诊药店的流通改造任务,采取联营、收购、招标中标、承包等多种形式将医院门诊药房纳入本项目技改之中,力争在项目完成之时,将原有医院销售网络门诊药房改造50个左右,销售收入可增加1.5亿元。为充分发挥“协同效应”,医药物流中心子公司不设销售机构,其医药产品全部由本项目销售,根据其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独有性特点及子公司生产情况,预计销售额可增至2亿元以上,毛利率和利润率也将大幅提高。开展医药电子商务和第三方物流,配送连云港卫生系统组织的招标品种,配送适合于药店销售的功能性食品、化妆品等商品,可增至销售额0.5亿元。增加生物制品销售业务,利用现有的网络和冷藏设备积极开展生物制剂的销售业务,预计销售收入0.5亿元。销售收入在现有基础上可达9.5亿元,力争到10亿元以上。发挥现金流的再投资作用,可使本项目的销售利润有大幅度上升。地道中药材的种植、加工、精深加工等业务,预计新增销售收入0.5亿元。

综上所述,本项目实施后,在新的管理理念指导下,依靠产业链资源整合,总、总经销品牌商品的管理,现金流再投及资本运作物流配送、信息网络技术和零售连锁网络建设等技改项目支持,本项目具有良好的市场前景。

4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风险主要是市场和技术风险

现代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应用和发展,为公司信息技术的采用、计算机网络运行维护和必要的信息化装备的运行奠定了较好的基础。存在的风险为当前网络设备更新换代快,因此在设备选购时要有超前性,否则运行一段时间后软硬件跟不上网络的发展,再更新会造成很大的浪费,网络匹配不协调也会给工作造成影响;车辆购置要适合项目经营的需要。

随着全国现代物流业的发展,物流领域的市场竞争将会变得更加激烈,未来也必受到周边同行更大的市场竞争压力,新的物流业务能否顺利发展,对企业生存至关重要。风险控制:搞好现代物流知识培训,树立全新的管理理念,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不断提高物流信息化管理水平,积极开拓新业务,提高增值服务和第三方服务的水平和规模,满足不同层次和各种用户对物流信息的要求,提高运输和仓储服务质量,积极扩大货源,扩大规模,降低服务成本。

5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竞争力是企业发展的核心

根据连云港医药市场目前的状况,公司面临来自两个方面的竞争。一是来自连云港医药商业企业的竞争。连云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内就有江苏恒瑞、江苏豪森、正大天晴、连云港康缘等大型医药集团,医药商业批发、零售网点都已初具规模。但这些集团在商业经营中,基本为松散的,各自为阵的经营模式。二是来自连锁公司、超市和国内及流通企业的竞争,江苏省内医药零售连锁公司和规模较大的医药超市,占零售市场份额较大,药品价格较低,但大多数企业资本实力较强,配送能力差,有近一半企业甚至没有自己的配送系统,这些企业即是竞争对手,也是整合对象。

我们的优势主要体现在:集中优势:原药材、医药生产、销售内部整合,管理自成体系,具有集中力量的组织优势,这对利用现有资源引进先进物流手段,统一配送的实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经营优势:公司将集中成药、西药、中药材生产、加工、批发、仓储配送、零售及道地中药材研发、种植和加工于一体,将是国家批准的全国首批甘草、麻黄草专营企业。部级首批GSP认证验收;公司药品零售子公司将是获批的医药零售连锁经营企业。经过发展,将建立起一定规模的营销队伍和遍布国内各地的商业网络,形成比较稳定的客户群。

医药物流中心经营既有批发、调拨的医院,又有零售的连锁网络,是整合原始、低效物流转为现代物流配送的最好基础,通过项目推广促进,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国家城镇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中明确提出医药分开经营,医院门诊药房纳入医药流通行业管理,如果恒康医药公司利用统一策划、连锁经营、现代配送、集中购进等方式,千方百计降低经营成本,做好企业品牌,整合此次变革动荡中的医院门诊药房是完全有可能的,并且也具备网络等基础条件。

可见,我们建设医药物流中心的市场环境是可行的。也有利于发展经济、意义重大,符合我国医药流通行业发展的产业政策,符合目前总体发展需要,项目的建设将大大提高企业的市场占有率,有很好的市场前景,同时,信息网络系统将为现代医药物流提供全方面的信息支持,是经营现代化的重要标志,网络系统及设备功能全面、先进、合理,信息处理量满足未来业务发展需求,现代物流仓储设备等硬件设施完全符合GSP要求,是物流现代化的支撑,有利于提高服务质量,降低成本,提高行业竞争力。

参考文献:

[1]周惠珍等.可行性研究与项目评价.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2,11.

[2]美保罗·A·萨缪尔森 威廉·D·诺德豪斯.经济学.中国发展出版社,1992,12.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4)

蒙医药是蒙古族人民在长期游牧生活实践中逐渐创造形成的民族传统医药,几千年来逐步形成了较完备的理论体系与临床经验,成为中国传统医药的重要组成部分。内蒙古地区作为蒙医药产业的主要发祥地,在种植栽培、生产炮制等一系列工艺流程方面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随着科技的进步以及生产技术改造,蒙医药产业已经从传统的蒙药制造业发展到如今的集种植、加工、研发、生产、流通、销售一体化的现代化制药产业。与其他民族医药相比,蒙医药产业起步晚、没有形成较大的品牌,市场认可度不高,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是关键因素之一。为适应本区域特色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和实施“走出去”战略的需要,市场营销专业应积极探索相应的人才培养模式,为蒙医药产业发展输送高素质市场营销人才。

2蒙医药产业发展历程概况

蒙医药在两千多年的发展历程中,汲取了中医药、藏医药等各民族医药之精华,创造总结出了具有鲜明民族特色的三根学说、腑脏理论和六基症理论[1]等较为完备的民族医药理论体系,在治疗心脑血管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类慢性病,自身免疫性疾病等常见病和疑难杂症临床效果显著。内蒙古现有蒙药生产企业近二十家,拥有蒙药品种128种,药品以丸剂、片剂、散剂、胶囊剂、颗粒剂等12种剂型为主,其中保利尔胶囊、珍宝丸、扎冲十三味丸等产品畅销全国各地[2]。在研发方面,自治区内已有多家专注于蒙医药的科研机构。在人才培养方面,内蒙古医科大学和内蒙古民族大学均设置了蒙医药学院,通过打造蒙医药学科专业体系,培养蒙医药相关专业的高素质人才。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部分蒙医药已被纳入基本药物增补的目录中。《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加大对民族医药扶持力度,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自治区也先后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条例》、《关于扶持和促进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发展的决定》和《内蒙古自治区蒙医药中医药事业“十三五”发展规划》等一系列政策性文件。蒙医药产业同时被列入自治区“七业同兴”发展战略,作为着力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一项重大举措。基于蒙古族传统医学特点,蒙医药是在蒙医理论指导下进行用药,两者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3]。蒙医学理论相对专业深奥,蕴含着大量的传统民族医学特色理念。但目前蒙医药企业由于缺乏专业的市场营销人才,对蒙医药药理药效、民族医药特色等缺乏有效地策划和宣传,产品不易被广大消费者普遍理解和接受,使得蒙医药的市场接受度不高,无法达到较高的市场占有率。内蒙古地区作为蒙古族主要聚集地,有着较为集中的蒙药生产销售企业群和高校科研机构,具备发展蒙医药产业的人文地理环境优势。内蒙古高校市场营销专业依托蒙医药产业发展大环境,肩负着推广蒙医药产业,提高蒙药企业品牌影响力的重任[4]。

3内蒙古高校市场营销专业现状

在目前内蒙古19所本科高校中,共有11所开设了市场营销专业,其中2所高校设置市场营销专科(学制三年)。两所医科类院校均设置了医药营销方向,培养在掌握管理学、经济学和市场营销学基本理论基础之上,同时了解医学、药学基础知识,能够在各类营利或非盈利性机构或各类医药企业、医药服务等机构从事从事营销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

4医学院校营销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区高校应根据院校优势特色服务自治区经济社会发展。医学院校肩负着发展蒙医药产业、推进自治区医疗卫生事业实现长足进步的重任。近几年营销专业毕业生已服务于自治区乃至全国各大医药企业、医药服务机构、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及各企事业单位,但专门为蒙医药企业、医疗机构和科研机构等单位输送的人才较少,部门中或是蒙医药学专业但不懂营销的科研人才,或是无任何医学基础的营销人员,缺乏兼备蒙医药基础理论和市场营销理论实践的复合型人才,究其原因是医学院校营销专业培养存在一些局限。

(1)蒙医药课程设置不足。首先医药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开设时间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的教学内容不能有效衔接整合。其次医学医药类课程和营销类课程数目多,且在医药类课程中关于蒙医药课程设置数量不足,一方面导致学生课业压力大,另一方面对于蒙医药基础知识掌握深度不够,且对蒙医药了解少之又少,专业特色无法凸显。

(2)师资队伍研究背景单一。营销专业所有课程为一般由多个学院教师承担,属不同学院管理。不同学院教师在内容讲授、实践实训等各教学环节各自独立,缺乏衔接。如若共同承担专业教学任务,势必会加大管理难度。这就需要营销专业教师具备跨学科的理论知识储备,即同时具备扎实的市场营销理论基础和蒙医药类基础知识。但在教学和科研的双重压力同时下进行蒙医药学的系统学习并不现实。这就使得教师讲授的营销课程与其他综合类高校无异,缺乏结合蒙医药市场案例讲授营销理论,更无法引导学生利用营销思维解决实际蒙医药行业问题。

(3)实践教学力度不强。市场营销本身是应用性较强的学科,一般设置与部分理论课程相匹配的实验课程,如电子商务和客户关系管理。但因所采购的软件具有普适性,课程案例、市场实操等模拟情景不具有专业特色,虽然可以针对某个营销理论进行拓展应用,但将模拟情景牵引到蒙医药企业或医药市场,对学生和教师来讲就又是新的问题。目前在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板块与当地蒙医药企业联系较少,学生没有机会真正了解蒙医药行业实际发展情况以及实际工作内容,无法有针对性的培养服务民族地区医药行业的应用型营销人才。

5基于蒙医药产业发展的医学院校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构建

(1)明确专业定位,强化人才培养意识。《内蒙古自治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要明确不同高校发展定位,加强重点学科、优势特色学科建设;创新教育模式和学习模式,增强高校培养人才、创新科技、引领文化和服务社会的能力。医学院校应充分利用自治区所属医学高校背景优势,着眼蒙医药特色产业发展,在培养方向上加强对民族医药的重视程度,强化蒙医药营销人才的培养意识,从校内合作、校校合作、校企合作三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入手,推进学科建设、科研合作和师资流动化。

(2)了解行业需求,优化课程设置。院校应与当地知名蒙医药企业建立联系,从行业发展态势和企业需求方面出发深入了解对蒙医药营销人才的要求,同时与所在院校的蒙医药学院和其它医学院校加强沟通,共同从教育教学方面探讨课程体系的优化。将蒙医药类课程加入原有的医学医药类课程并适当调整比例,将课程循序渐进的融入不同年级,贯穿营销核心课程的全过程,形成完整的通识教学培养体系,引导学生从特定的医药市场思考问题。优化营销专业核心课程建设,重视消费者行为学、品牌管理、营销策划和国际市场营销等课程,通过课堂上开展营销案例教学、营销方案设计训练等多种方式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包括蒙医药企业营销战略和策略的制定、新产品开发、品牌建设和管理、蒙医药国际化发展研究等。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5)

要对现行医疗体制进行改革,中央及地方各级政府必须统一思想,必须逐渐出台一些关于医疗体制改革的一些条例,适当提供医疗体制改革所需要的资金,实行专款专用。在医疗体制改革的过程中,由于涉及到团体利益和个人利益,这些人必设阻力,甚至搞一些违法行为,对这样的人该撤职的撤职、该开除的开除,对于违法者要依法制裁。医疗体制改革有可能打破传统习惯和观念,有许多改动的地方不能立即适应广大医患的要求,因此,大家要有耐心,逐渐完善体制改革、逐渐学会在新的制度下从事医疗行业的工作和就医。媒体宣传要引导全民充分理解和支持医疗体制改革,真正使政府、医院及市民意识到医疗体制改革是全国的医疗体制改革、是全民的医疗体制改革。

2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群策群力,协调进行

医疗体制改革必须要先成立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医疗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必须由主管副市长和卫生局局长亲自担任,由主管副市长亲自担任组长,常务副组长由卫生局长担任。同时由各县、区政府选拔人员加入医疗体制改革小组,形成全市统一步调,市属、区属、乡属及私人医院均一起参加医疗体制改革,也可从医疗系统外选拔人才加入进来,与相关行业和部门同步进行,否则,医疗体制改革不彻底、互相扯皮、互相牵制。医疗体制改革不能搞一刀切,特别是城乡,要根据具体的情况制订不同的方案,要先试行,后普及。

3医疗体制改革首先要制定医院收支两条线的细则

医疗体制改革小组设有各医院专有账号,各医院的收入进入各自的专有账户,并附有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详细审核收费是否合理,医疗保险公司更应该严格审核;医院在支出费用时,也要先报费用明细,医疗体制改革财务组要严格审核所支出费用的情况,发现违法、违规及不合理的支出,要坚决查处,杜绝医务人员的收入与医疗收费挂钩现象。通过对医院资金的监管,就能清晰地知道医院资金的所有流动情况,对医疗改革起到关键的指导作用。

4资源共享

全市医疗行业的医疗技术及设备资源要网络化,共同享用。凡现存的医疗行业,必须安装网络电脑,各院需有电脑输入员,将患者的信息先输入电脑,信息条码以患者的身份证号码为准,记有患者症状、化验检测项目、诊断结果、用药数量及处理方式等。智能网络化,在医治过程中如有偏差,均可得到电脑提示。对于多余的检测项目、多余的用药及过高的医药费,患者有权提出退赔,对违规者,医疗监察部门视情节有权处罚。全市医疗资源可以共享,便于动态观察,提高服务质量。对大型医疗设备和非常见昂贵的检验项目,全市集中成立检验中心,需要这些项目检查的患者到中心来,一方面可降低单价,另一方面便于收回设备投资成本,同时也降低各院的费用支出。网络经费全部先由政府出,后核销在医疗设备账目里。

5统一采购,按需领取

全市医疗设备及耗材要由采购中心统一采购,各院根据需求领取。以省或市为范围成立一个医疗采购中心,今后所有生产厂家必须先到采购中心登记备案,将自己产品目录及价格上报,采购中心专门有价格分析师,他们必须搞清每个产品的价格组成,清除不合理的组成部分,制定出所购产品的起拍价,从高向低起拍,从中选择物美价廉的产品来,国外有许多产品均采用这种方式拍卖,这种采购方式的引进,将会对医疗采购市场产生重大的震动,厂家会根据市场的这一需求进行改变经营理念,过高投入到流通领域的费用将会明显降低。医院成本降低了,患者也会受益。

6加强宣传,推行技术人才流动

技术人才要全市流动,患者到任何一家医院治病均能享受到高质量的服务。患者想花钱少,又想到大医院看病,大医院的人才费用和设备费用相对高,这是一对矛盾,这个矛盾是市场体制下的必然产物,要完全解决这个矛盾是不可能的。要改还得从人事体制上改,全市医疗行业就是一个大医院,所有技术人员均可在这个大医院流动,有的是一年一流动,有的是半年一流动,有的是一月一流动,也有的是按需流动。医生已不是哪一个医院的医生,而是全市这个大医院的医生,患者也用不着到哪个大医院看病才是最好的,当然要达到这个目的不是一朝一日就能实现的,需要医、患及社会的理念逐渐转变。

7社区医疗是方便患者看病的重中之重

社区医疗应该是最方便广大患者就医的场所,但为什么患者舍近求远、舍廉求贵呢。在患者眼里,社区医疗水平低下,怕耽误了自己的治病时机。摒弃这一观念,除前边已讲到技术资源网络化、人才资源统一流动外,还要加大社会宣传。有条件的家庭可与社区医院联网,实行非急诊患者首先到社区医院电脑录记病情信息,初步诊疗,降低小病大医率;社区患者也可根据著名教授流动会诊的日程,预约就医。总之,发展社区医疗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它的社会性和福利性是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的具体体现。

8药品采购要品种归类、优胜劣汰、分批拍卖

药厂营销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药价高不能单纯责怪药厂,它是一个市场经济链。比如医院100元进药,医院加价15%,患者115元买,这对医院没有违规。医药公司卖给医院100元药的价格组成是这样的:医药招标费用18元(主管药的副院长、申报药的病房主任、药房主任),医生开药得回扣27元(含药单统计每单1元),医药代表得劳务费13元,医药公司加价13元,药厂纳税14元(营业税加支付现金所交的所得税),药厂占15元(含技术成本、原料成本、包装成本、销售成本,厂家利润应该是7元)。通过价格组成可看出许多项目明显不合理,甚至违法。一般说来,医院进该药的合理价格组成是:药厂占12元(成本加税为8元,纯利为4元),流通环节的医药公司应加价7元,共计19元;医院按国家规定加价15%后,患者买药的价格是21.85元,比原来的115元降低81%。虽然,药费降下来了,但医院收入也极大地降低了,因医院收入70%来自于药源,从市场角度讲,这个降低是合理的,是价格回归,政府也无需为此而提供资金补助,但有时药价合理了,医院经费就紧张了,医院的发展又成了问题。这时市场需要医院加价增高,这样就打破国家制订的医院加价不超过15%的加价率。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假如医院加价的绝对值不变,加价15元,患者买药的价格为34元,比原来的115元低81元,也就是比原来的药价降低70%,而降这70%的药价,完全在不影响医院利润和药厂利润的前提下通过改革而降低,这样医院保证了利润,市民看病医药费用也降低70%,两全其美。通过以上分析,药品降价,是医疗费降低的关键,这也是医疗体制改革的重中之重。药品采购必须实行拍卖,首先将药品归类,同类药竞拍,从高向低竞价,选择物美价廉、简易包装的药。让药厂知道,今后必须适应这种采购药的市场形式,重新制定营销方案,将精力投入到药效和廉价上。医院加价应按照改革前的比例计算出绝对加价值,作为改革后医药加价参考依据。

9限价与定价医疗要逐渐推广

目前全国已有几个城市实行限价与定价医疗,他们已取得相当丰富的经验,应当尽快推广,各市应结合本地的实际情况而试行。逐渐在全国范围内,形成规范,积累更多的经验。

10医疗体制的改革方向

医疗体制改革的方向不仅只是为了降低医疗价格,更重要的是研究出适合中国特色的医疗体制。医疗行业运营,有市场经济的属性,又有社会福利的属性,对于固定资产、大型设备、网络设备经费和特困患者的医疗费由政府承担,其他全部由市场决定,政府制定严格的行业管理条例,长期监督管理,不但要合理降低一些收费,同时也应调高过低的医生诊疗费和技术操作费。

11改革方案要集群众的智慧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6)

[中图分类号]F25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6432(2013)22-0019-03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发展,其逐渐成为高技术、高投入、高效益的“朝阳产业”,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但由于中国医药物流产业发展的时间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下降、信息化水平不高等问题,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并没有得到有效的整合,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因此,关于中国医药物流发展现状与对策的相关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1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现状分析

近年来,我国医药行业的市场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国内医药市场的竞争格局也发生了深刻的变革,我国的医药产业正在发生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尤其是随着GMP认证和GSP认证的强制推行,我国医药行业的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已经有越来越多的国外流通企业进入中国市场,这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业发展提出了许多新的挑战。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的医药物流业还处于起步阶段,发展的时间相对较短,存在交易环节多、流通环节过于复杂,流通效率低、利润空间小等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例如,药品从出厂到最终消费者手里,在国外成熟市场一般为2~3个环节,在我国却往往有6~7个环节。仅批发环节一般就有地区总经销、市级批发商和县级批发商,整个医药行业的毛利一直在下降,基本上可以说是处于无钱可赚的境地。尽管如此,我国的医药行业仍旧保持着快速的增长趋势。据统计,中国药品市场每年正以10%以上的速度在增长。据预测,我国医药市场将在2020年达到1200亿美元,从而将超过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市场。

2中国医药物流业的未来发展趋势

2.1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步伐将会不断加快

随着我国药品零售企业和批发企业配送需求的进一步加大,企业自身的物流配送能力已经难以满足医药物流的发展需求,这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我国医药物流中心的建设力度,大型的医药物流配送中心将会越来越多,这将会在很大程度上促进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和运营模式的优化以及医药物流中心的现代化程度。在新的医药物流运营模式下,医药企业生产的产品可以先汇集到物流中心,然后由物流中心统一向下游企业进行配送,这样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医药物流配送的效率,还可以有效降低零售企业的进货成本。

2.2现代化和开放程度将得到进一步扩大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随着中国医药市场的逐渐放开,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医药物流行业,这主要是因为我国的医药物流市场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拥有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外资以及外企的进入虽然会对我国的医药物流企业造成一定的冲击,但是其销售服务模式和物流管理经验对我国医药物流系统的建设仍旧具有较好的促进作用,将会进一步推动我国医药物流的现代化进程,促进我国医药物流逐步走上大型化、现代化、高效化的发展轨迹。

2.3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行业的应用将会更加广泛

以计算机为代表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使我们进入了信息时代,电子商务也随之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因此,医药企业电子商务平台的建立将是一个重要的发展趋势,将会有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开展网上交易业务,医药物流管理的信息化、标准化程度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2.4第三方物流的作用将愈加明显

目前,第三方物流在西方发达国家的医药物流系统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世界范围内,第三方物流已经成为医药物流业发展的重要保障。根据相关统计,通过医药物流供应链及第三方物流运作,可以降低采购费用6%~12%,压缩库存总量10%~30%,降低运输成本5%~15%。因此,在未来中国的医药物流市场,第三方物流配送系统将会得到更快的发展,并将提供更加专业化、细致化、系统化的物流服务。

3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3.1经营理念落后,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相对较少

目前,国内的很多医药物流公司虽然在软、硬件设施设备方面不断增加投入,基础设施方面也日趋完善,但是由于医药物流管理的理念过于保守,经营管理相对粗放,服务同质化现象严重,物流运作的效率不是很高,缺乏参与激烈市场竞争的“软实力”。所以,并不能很好地发挥出本身拥有的优势,尚不能满足医药企业更加丰富、细致、专业的物流服务需求,其服务意识和服务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3.2物流成本过高,企业效益偏低

目前,我国的很多医药物流企业对物流成本的总构成还缺乏足够而又深入的认识,往往只看到直接的运输和仓储成本,对库存成本和管理成本则是相对忽视,与物流供应链上下游企业之间的联系还不够紧密,加上我国医药物流体系存在的交易环节多、交易渠道复杂、交易信息不对称、流通秩序混乱等问题,导致行业内的物流成本处于较高水平,造成企业的经济效益相对较低,影响了企业市场竞争的整体实力。

3.3运营管理水平低

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在物流运营过程中,经常出现销售和配送不能跟上进货量,造成库存积压的情况。而伴随着每个月都有过期药品销毁,造成了行业内部大量的资源浪费。配送分配环节不合理,待配送货物积压时间过长,配送车辆周转时间不合理,不能有效地利用每一分钟等问题也大量存在。销售环节没有很好地与上下游合作伙伴达成有效联络,导致经常出现急需药品缺失的情况,相应地造成信誉下降、客户流失等多方面问题。同时,中国医药物流管理人才相对较少,不能对公司的医药物流提供有效的管理,人力资源利用率差,没有对企业发展提供有效支持,闲置人力多,这也是影响中国医药物流企业运营管理效率的重要因素。

3.4信息化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从整体上看,医药物流领域比较先进的信息技术主要包括条码技术、RFID技术、GPS/GIS技术和EDI技术等,但是信息技术在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应用范围却非常有限,立体仓库、条码自动识别系统、自动导向车系统、货物自动跟踪系统等物流自动化设施的建设相对滞后,货物跟踪系统、客户信息处理系统等信息系统缺乏统一的接口,限制了物流信息的传递速度和共享程度,不利于企业物流作业效率的提高。

4中国医药物流业的发展战略与应对策略

4.1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

在未来的医药物流领域,医药物流所代表的不仅仅是医药产品的分销、配送和流转,所以,中国医药物流业发展的核心就是要依托一定的信息技术、物流设备和进销存管理系统,有效整合营销渠道上的上下游资源,优化医药产品的物流配送环节,想方设法提高中国医药物流企业的订单处理能力,降低库存数量和配送时间,缩减中间环节,提高物流作业的自动化和信息化程度,而这仅仅依靠企业的自身力量是很难实现的。对此,医药物流企业要在参考国外医药物流发展先进经验的基础上,建设高端物流与工业战略联盟,这样可以联合更多的企业力量,在更广的范围内对物流资源进行合理利用和配置,以在降低企业的成本的同时,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实力。

4.2增加技术和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中国的医药物流企业要想不断提高医药物流的服务质量,甚至在更大的市场范围内承担更大的物流服务项目,必须要有高效的技术和设备作保障。对此,企业要增强资金和技术投入,不断完善当地的物流基础设施,引进先进的物流技术和物流设备,完善企业医药物流的配套设施和物流技术支撑体系,改善医药物流的运行环境,制定科学的医药物流发展策略,不断提高自身的运营能力。同时,要重视医药物流的标准化建设,确保行业内部医药物流标准的一致性,促进物流活动开展顺畅,实现物流产业的规模化发展。

4.3提高行业内部的信息化水平

在信息时代背景下,电子商务在医药物流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是重要的趋势之一,企业的信息化水平已经成为影响企业物流效率的重要因素,因此中国的医药物流业需要结合自身经营发展的实际,加强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建立物流信息自动收集与处理系统,进一步提高医药物流信息的实时采集能力、分析能力、传递能力和决策反应能力,通过物流信息平台的建设与完善,不断降低物流作业成本,提高物流运营效率,同时不断拓展业务和市场,促进中国医药物流业市场影响力和营销力的不断提高。

4.4提高企业医药物流的综合服务能力

随着我国医药物流产业的不断细化和发展,医药生产企业的物流业务也日趋多样化、个性化和综合化,这就要求中国医药物流企业必须提高自身提供医药物流综合服务的能力。例如,有的医药企业需要医药物流企业提供自动订货、传递信息、转账以及药品全过程追踪的一体化服务,有的企业会涉及物流管理咨询、库存控制策略、物流方案的选择、规划与建议等业务。医药物流业只有具备综合性物流服务能力,才能满足现代医药物流的现实需要。

4.5重视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

基于中国当前医药物流专业人才十分匮乏的现状,需要医药物流企业的人力资源部门对医药物流专业人才的培养给予更多的重视,制定科学的培训计划,提高企业以及员工的理论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要促进科研机构、学校和企业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制定能够真正适应医药市场发展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为医药企业输送更多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帮助企业不断提高医药物流专业化服务水平。

4.6走差异化的发展道路

在中国医药物流服务日益同质化的今天,医药物流业要想实现更好的发展,就应当在增强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对市场进行重新的定位,制定差异化、个性化的发展策略,为医药物流市场提供多样化的服务,实现从整体经营的固定模式到细微管理的差异策略的积极转变,不断强化自身的核心竞争优势。尤其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应当大力发展小批量、多频次、快速运输业务,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周边医药生产企业的医药物流需求,实现自身物流业务由点到面的拓展,促进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5结论

总之,在现代物流供应链理论全面发展和广泛应用的社会背景下,我国医药物流业也必然会迎来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我们只有对医药物流业进行不断规范,遵循医药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加强对医药物流现状的研究,重视医药流通体制的重组和长远规划,不断提高医药分销的效率和经济效益,才能从整体上推进我国医药业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肇兴,利华.我国现代化医药物流发展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2010(5).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7)

美国、日本和欧洲是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的典范,不但硬件投入、政策法规支持、管理方式、产业链整合等方面处于国际领先水平,而且不断探索适合自身发展的商业模式和流通渠道。

不同的医药冷链物流模式决定了行业的不同发展道路,但无论何种模式,只要选择恰当,都会推进整体行业的发展。比如美国、日本和欧洲所采用的物流模式就不尽相同,而医药冷链物流的发展却同样处于国际前列。美国的医药冷链物流以大型制药企业和药品批发企业为中转枢纽,药品由制造企业集中到批发企业的物流中心,各医院和医药零售连锁店直接向批发企业提出配送要求,并由物流中心为各销售终端进行最终配送,资金的结算则由总公司和批发企业间统一完成。同时批发企业还为客户提供“库房到库房”配送和“直接配送”的服务。这种模式下,批发企业的配送中心负责为药品生产和销售企业提供经济合理的流通和销售方式,避免企业直接面临小额订单,降低了流通企业的管理成本和运营成本,长期发展有利于提高市场集中度。

而日本低温药品流通市场的区域性强,国内的药品批发企业几乎没有一家可以在全国范围运营,药品制造商和零售商所面对的是一种多渠道的商业流通模式。批发企业在供应链中需要承担部分非流通领域的职能,比如管理信贷业务、收取资金等。日本冷藏药品市场有独特的流通体系和准入制度,国内基本没有进口药品,成熟的供应链管理思想促使大部分药品的进货直接面向制造商,收发货周期的可控性强。

欧洲国家冷链药品销售的主要渠道为批发企业—零售药店—病人。在法国,药品的销售有近85%要通过药店,其余部分则由制造企业直接面向医院。药店销售的药品中,批发企业分销部分约占90%,其余由厂家销售给药店,制造企业和批发企业的药品销售不针对普通患者。药品在生产、批发、零售环节的价格和利益分配大体由政府规定,一般情况为批发企业55%,批发企业约6.3%,零售企业25%,剩余部分为税收。企业整合是促进欧洲医药物流市场发展的根本动力,冷链药品流通作为医药物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与整体行业的发展道路相同,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为医药企业和药店、药房等销售终端的内部整合以及销售企业的品牌化经营;第二阶段为医药企业向物流企业的转型,并构成了利润和成本两大中心体系;第三阶段为VMI模式的广泛采用,重点在于信息的全方位整合。目前,欧洲的医药冷链物流依靠企业标准化操作、先进的技术手段以及遍布各市场区域的分销网络,实现了物流系统的高效率运作。

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实践证明,市场机制引导下形成的龙头企业对于促进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当前国际上医药冷链物流的领军企业如World Courier、Nagel、FedEx、UPS、DHL、Allergan等。这些企业都建有综合性的药品冷库,并提供诸如药品封装、温度电子监控、物流咨询、全球分销仓储网络、冷藏箱配置等业内领先的物流服务。市场经济下的优胜劣汰法则促使企业不断提高自身服务水平和管理能力,形成良好的竞争机制,进而推动行业的繁荣发展。医药冷链物流在发达国家的快速发展也正得益于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

更主要的是,这些国际型的物流企业依靠完善的设施设备和科学的经营管理。特别是设施设备的应用和合理配置是实现低温环境、发展现代医药物流的必要条件。从国外药品冷链物流的发展来看,运输、仓储、配送、搬运等环节的高效运作及冷藏链之间的有效衔接都需要完善的设施设备的支撑。冷藏运输方面,欧洲道路设施发达,运输效率高,依托便捷的交通网络,可实现冷链药品的“门到门”服务。药品储存方面,国外的企业大都建有现代化的医药冷藏库,如英国Marken 在新加坡有现代化的临床试验供给仓库,该仓库设施先进,可提供零下80℃到室温之间各温度段的安全存储条件;UPS在北美有超过22家保健配送中心,中心内配备有自动分拣机、制冷机、温度监控器等基本的设备。

同时,国外医药冷链物流企业还注重新技术设备的采用,美国药品冷链运输中通常应用RFID,GPS配备温度控制系统两种最新的技术,来对各环节进行实时温度监测。此外,部分企业购置有世界上最先进的自动控温与监控的“三段式”冷藏运输车,利用专门的温度记录仪全程记录温度。

政府起整合导向作用

从国外的经验来看,医药冷链物流行业的发展依赖于法律规定的保障,政府立“法”管理,行业立“章”规范,企业立“秩”自律。目前,部分国际组织和国家相继制定了有关标准和指南。WHO血液安全和临床技术部于2002年了《The Blood Cold Chain》;加拿大卫生部健康安全和食品分部于2005年颁布了《温控药品储存运输指南(0067号)》;美国冷链协会在2008年了《冷链质量指标》等,都充分说明国外政府在推动医药冷链物流市场发展中做了很多实质性工作。

近年来,随着生物制药产业的增长,美国食品及药物管理局也逐步加大了冷链相关法律法规的制定力度。20世纪末,美国的药品流通己经形成了“五大巨头”及区域性批发企业并存的发展态势,市场高度集中,其中五家大型公司垄断了近90%的市场份额。寡头垄断的出现是美国药品流通政策和市场竞争共同作用的结果,这种发展模式有利于市场整合,可以充分发挥规模效应,降低运作成本。同样,日本和欧盟的药品流通市场也是高度集中,日本排名前五位的企业约占80%的市场份额,而欧盟地区的药品冷链物流企业前三位的企业占据了65%左右。在这种垄断格局下,虽然会对价格市场化有一定的影响,但可以让企业有实力推动服务模式的创新。如成功地推出定班定点冷藏药品配送、消费者监督、医药法律咨询、特殊商品通关、24小时质量跟踪等一系列创新的服务模式。

此外,政企合作和配送模式的探索也是国外企业提升服务质量的主要方向。如DHL就同英国NHS(国民保健服务部门)合作并签署了长达10年的合同,负责50万种药品的采及600家医院和服务供应商的物流问题,日本则通过采取分级配送服务来解决配送效率低、成本高的问题。

国外模式的启发

通过对国外医药冷链物流及代表企业的分析研究,我们不难发现发达国家先进的医药冷链物流在市场、管理、技术、运作等方面都有共同的特征。而其中很大一部分是我国当前行业发展所不具备的,这也是我国医药冷链物流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8)

中图分类号: F7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中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目前我国药品的现状是:占市场70%的普通药,利润仅占30%;而市场占有率为30%的新药,其利润却高达70% ,“通过GMP认证后,新药的价格会更高,因为通过GMP后的折旧远远高于其利润”。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药市场都是以仿制药为主导。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的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不重视研发,使得企业没有新产品,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医药企业通过GMP认证之后,由于大量的资金被沉淀到GMP项目上,而且多是贷款,于是研发资金更加没有。但是产能却是真实地被放大了,因此在 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仿制药仍占据主导地位。低水平的仿制和价格战仍将是市场的主流现象。

二、适应中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对策

(一)价格方面的主要对策

1.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迅速提高生产工人对设备的熟练程度,通过短期内组织一批精干生产干将,使他们快速掌握生产操作技术,降低学习曲线的成本。这样才能尽快降低次品率,发挥出新设备的优点,提高生产效率,进行规模化生产,以及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费用支出,无疑是企业赢得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

2.尽快组织生产技术人员攻关,缩短获得生产“学习曲线”的时间。我郑重建议,过了GMP的药企,赶紧成立一个攻关小组,尽快摸清机器工作条件、技术参数、运行规律;掌握各个工艺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尽快缩短获得“学习曲线”的时间,降低生产过程时间和原材料消耗成本。

3.开拓市场,开发新的高附价值产品,向市场要效益。原来普药的利润微薄,生产开工就亏本,不如彻底放弃。对于还有利润的产品,可以采取集中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把力量集中在这些品种上,做大规模,靠规模取胜。

4.规范管理,向管理要利润。GMP的设备都是比较好的设备,设备的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应该是很高的,因此要把设备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减少人员使用,提高机器效率。要下死命令,没有任何借口来做内部挖潜、降成本的工作,内部挖潜再难也比市场外部竞争容易。

(二)产品方面的解决方案

1.尽快开发或者购买保健食品,上马保健食品生产,保健食品开发周期短,投人资金少,不失为一种消化产能的良方。

2.处方药可通过做企业品牌广告,以企业的知名度间接带动产品的销售;非处方药则可直接做产品品牌广告,以拉动销售额的上升。企业品牌广告应以公益性、美誉度、口碑为主要目标,产品品牌广告则应着重宣传产品的功效、主治,及其在同类产品中的优势和特点。

3.要慎选产品,要深人挖掘产品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销售主张;强化市场调研的作用,针对市场实际科学决策,尽量避免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将现代管理理念导人对营销团队的管理之中,通过合理的制度、企业文化以及领队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团队成员,提升其执行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重新组建后续产品的专门营销队伍。

(三)渠道方面合理实施授权贴牌生产战略

1.横向联合OEM(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

企业可以主动寻求和国内一些大制药企业合作,成为他们的生产代工车间,赚取生产利润。中小企业因无新产品跟进,GMP后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可以南北合作,北方的企业帮助南方的企业委托加工,南方的企业协助北方的企业OEM,这样大家的运输成本都会大幅度降低,尤其是对于销售半径不大的较重的水剂、颗粒剂很适合用此法。

2.纵向联合OEM,解决流通企业的OEM冲动

“事实上,药品委托加工长期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且医药流通企业或药品销售自然人委托药厂生产一直占委托加工的最大比重”。随着医药行业的规范以及GMP后药厂设备闲置率上升,药品委托加工业务将会更热,流通公司的向上延伸的热情还会持续高涨。”

3.为国外药企OEM,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特别提醒国内药企注意和国外制药巨头跨国公司的联合,为其OEM。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完全可以为外资药企在中国做药品的外包生产,但原来中国药厂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不稳定的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这一模式的普及。GMP认证为外资药企在中国的生产外包扫除了障碍。江浙等地的制药企业已经开始这一尝试,如浙江海正为美国默克、苏州立达为美国惠氏的药品加工等等。全球著名制药企业已悉数进人中国,相信这应是一个较大的市场。

中国制药工业GMP认证的完成,给中国制药企业海外市场带来的一片曙光,尤其是中药制药企业,无论是大中小型制药企业都将面临同一平台上的竞争,营销工作相对国内市场容易许多,只需要我们的中小企业稍稍注意一下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的状况,海外市场的开拓会给你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4.药品创新网络推广与营销:大大弥补传统推广方式不足

立体网络营销模式结合了渠道纵向和横向营销模式的优点,根据市场状况来决定营销的差异化选择,其最大的贡献是为企业提供了全面扩大产品市场销量的思路,以及提升销售量和以占领最大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产品在目标市场实现最大程度的渗透和新的市场定位。

(四)用丰富的促销手段武装医药企业的营销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告能够不断地降低市场的信息成本,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新的广告形式的出现,也使市场的扩展成为可能。药品广告的公开可以促进各方面的公平竞争,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品。所以医药企业除了注重广告效应外,更应该注重药品的药效和质量,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建立健全的人才营销战略

企业创建什么样的营销队伍与自己选择的中长期营销战略和营销模式有关,这里我提醒中小药企,一定要事先分析环境,确定自己的发展方向,然后才招聘培养相关人才,最适合自己营销模式的人才才是最有用和最能留得住的人才。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9)

关键词:移动医疗、互联网

近日,腾讯与好大夫在线达成战略合作,试图以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点进入移动医疗市场。专业信息化平台和医药App应用无疑是腾讯看好好大夫在线的关键。互联网企业进军移动医疗服务市场机遇与挑战并存,除了在专业性上发展受制外,国内医药App应用也有可能受到类似于美国FDA的监管。互联网企业在与医药信息提供商合作时,应将专业信息平台优势最大化;在研发App应用时更应注重用户需求,差异化竞争。

互联网企业进军移动医疗市场

借力国内领先医疗信息和医患交互平台——好大夫在线,腾讯进军移动医疗市场。腾讯医疗官网显示,其已与好大夫在线建立战略合作伙伴关系,双方已在“在线问诊”、“预约加号”等方面展开合作。好大夫在线已收录全国3225家正规医院,300549位医生,并已建成互联网首个实时更新的门诊信息问询系统。借助于“好大夫在线”平台,患者可以获得医院门诊信息、分享就医信息、网上转诊约号等。截至目前为止,腾讯医疗其网上转诊平台成功就诊的患者已经超过22万人次。

互联网公司涉足互联网医疗的不在少数,搜狐、新浪均有动作。搜狐、新浪也都开设了健康频道,但业务主要局限在健康生活资讯推送,在深层次与患者互动环节缺失。腾讯此轮与好大夫在线的合作,将在移动医疗应用上下文章,有望在获得流量的同时,切入医药市场的关键环节。

移动医疗使得医疗便携化,提高了诊疗的效率,实现了医疗服务的“随手可得”。目前,全球医疗行业采用的移动解决方案基本概括为:无线查房、移动护理、药品管理和分发、条形码病人标志带的应用、视频诊断等。如日本利用iPhone及iPad进行急性期脑血管障碍远程诊断,就为患者节省了宝贵的诊疗时间。

医疗信息交互平台为切入口

医药信息交互平台为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一环。移动医疗产业链由移动运营服务商、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制造商、APP应用开发商组成。在移动运营服务商、医疗设备制造商这两个环节,互联网企业较难涉足;而基于庞大用户基数和互联网基因,在信息平台和App应用开发上,互联网企业存在机会。

GSM协会(GSM association)今年2月份的报告显示,五年内,全球移动医疗服务应用将为移动运营商带来115亿美元收入,而信息平台提供商、医疗设备厂商和内容与应用提供商,将分别获得24亿美元、66亿美元和26亿美元收入。

医药信息平台具有专业性、交互性,互联网企业与之合作,将能实际地切入到用户群中,进入医疗市场。医药信息平台能提供门诊信息、医患交流平台,是移动医疗产业链中重要的一环。国内做得成熟的医疗信息平台如丁香园、好大夫在线等吸引了大量的医生和患者用户。

App软件将成为下一个发力点

移动医疗应用App具有潜在的市场,未来将迎来市场增长点。随着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的普及,移动医疗应用需求越来越大。2011年,医疗应用约有4400万的下载量,总收入达7.18亿。春雨掌上医生从2011年11月上线至今年2月,迎来了100万个下载客户。创办伊始,就获得了千万级别的风险投资。丁香园的“用药助手”App应用软件位列iPad免费软件排行榜第一名。

机遇与挑战并存

多方的加入,将带动移动医疗市场的发展。亚洲移动医疗的市场有望从目前的5亿美元提升至2017年的70亿美元。三星近期推出了一款名为S Health的健康软件,配合专业的医疗设备可对人体的血糖、血压等信息进行检测。7月,TCL集团与浩然资本宣布合资成立TCL医疗集团,进军医疗设备市场。

医药设备行业市场篇(10)

    有关部门统计,2004年7月1日以前通过GMP(药品生产质量管理规范)认证的制药企业约在3100家左右,占全国的60%。有2000家企业,近900 家车间被迫停产。已过GMP的企业产品占国内药品市场90%的份额,药品涵盖了所有临床常用品种,完全可以满足市场需求。业内有这样一种说法:“不过 GMP是等死,过了GMP是找死!”事实上不实施GMP,是行政型死法;实施了GMP,是经济型死法。然而,中小型药企通过了国家GMP认证后,却难以被市场认可,普遍患上了GMP综合症,究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市场营销是其主要原因。通过对许多企业的观察,在这里就其营销中的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谈谈自己的浅见。

    一、中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一)中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现状

    目前我国药品的现状是:占市场70%的普通药,利润仅占30%;而市场占有率为30%的新药,其利润却高达70% ,“通过GMP认证后,新药的价格会更高,因为通过GMP后的折旧远远高于其利润”。

    长期以来,中国的医药市场都是以仿制药为主导。由于体制的原因,长期的研发经费严重不足、不重视研发,使得企业没有新产品,没有可持续发展能力。医药企业通过GMP认证之后,由于大量的资金被沉淀到GMP项目上,而且多是贷款,于是研发资金更加没有。但是产能却是真实地被放大了,因此在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仿制药仍占据主导地位。低水平的仿制和价格战仍将是市场的主流现象。

    (二)我国医药企业在市场营销中存在的问题

    1价格方面存在的问题不可忽视

    通过GMP的成本高昂,运营成本大幅度提高。据了解,GMP有80多项认证规则,包括药品标签、使用说明书、残损药物的处理等方面的200多项检查项目,涉及软件、硬件、管理等诸多方面的内容,实施GMP是一项复杂且耗资巨大的系统工程。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仅厂房改造一项,企业花费的资金就达到少则几百万、多则上千万的程度。GMP过后运营成本的提高是所有企业都有的。总的来说,产品生产成本提高,价格提高;价格提高,市场竞争力必然减牙马。

    2.在产品方面,研发受限制,仿制药仍占据主导地位

    第一,快速仿制到期中药保护品种,专利到期品种,或快速开发保健食品,消化产能。

    第二,约60%的中小企业在不同程度承受着新品研发、银行还贷、营销渠道建设、资金缺乏的巨大压力。这就使得企业迫切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见到效益,建议先拿一些“短、平、快”的技术含量低的项目以解燃眉之急,尽量设法仿制市场前景不错的中药保护到期品种,专利到期品种。

    第三,品牌传播陷人误区。有的医药企业在媒体上大做企业形象广告(即隐性广告),虽然使患者、患者家属或其他潜在顾客记住了该医药企业的名字,但却对其有什么产品茫然不知,自然谈不上去购买该企业的产品了,以致这些企业投人了大量的广告,而销量却迟迟上不去。

    3.渠道方面面临医药行业产能整体过剩的严峻考验

    据了解,几乎所有的制药企业在进行GMP改造时都进行了不同程度的扩产。许多企业的想法都是,好不容易贷来资金,又是建车间,又是买设备,何不多建几条生产线?这种想法导致GMP改造后的企业生产能力较大幅度增加。期刊网

    4.单一的促销手段

    随着行业成熟度越来越高,药品的市场运作亦越来越难。由于竞争的激烈,各医药企业想尽办法在市场中进行宣传和促销,广告则成为了药品打开市场的一个重要战术,然而许多医药企业在猛打广告的同时却忽略了人们最为关注的“药效”。这成为众多医药企业广告促销中的一个误区。

    5.人才危机

    在GMP认证时代,不少企业在认证时一切以认证为中心,忽视营销,原来的营销人才都只会做普药营销。因此,吸引、培养和挖掘人才,是中小医药企业经营者首先需要转变的观念。

    二、适应中国医药企业市场营销的主要对策

    (一)价格方面的主要对策

    1. 规模化生产提高效率。迅速提高生产工人对设备的熟练程度,通过短期内组织一批精干生产干将,使他们快速掌握生产操作技术,降低学习曲线的成本。这样才能尽快降低次品率,发挥出新设备的优点,提高生产效率,进行规模化生产,以及严格控制每一个环节的费用支出,无疑是企业赢得低成本竞争优势的不二法门。

    2.尽快组织生产技术人员攻关,缩短获得生产“学习曲线”的时间。我郑重建议,过了GMP的药企,赶紧成立一个攻关小组,尽快摸清机器工作条件、技术参数、运行规律;掌握各个工艺流程的关键控制点,尽快缩短获得“学习曲线”的时间,降低生产过程时间和原材料消耗成本。

    3.开拓市场,开发新的高附价值产品,向市场要效益。原来普药的利润微薄,生产开工就亏本,不如彻底放弃。对于还有利润的产品,可以采取集中化竞争策略,进一步把力量集中在这些品种上,做大规模,靠规模取胜。

    4.规范管理,向管理要利润。GMP的设备都是比较好的设备,设备的机械化水平、自动化水平应该是很高的,因此要把设备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减少人员使用,提高机器效率。要下死命令,没有任何借口来做内部挖潜、降成本的工作,内部挖潜再难也比市场外部竞争容易。

    (二)产品方面的解决方案

    1.尽快开发或者购买保健食品,上马保健食品生产,保健食品开发周期短,投人资金少,不失为一种消化产能的良方。

    2.处方药可通过做企业品牌广告,以企业的知名度间接带动产品的销售;非处方药则可直接做产品品牌广告,以拉动销售额的上升。企业品牌广告应以公益性、美誉度、口碑为主要目标,产品品牌广告则应着重宣传产品的功效、主治,及其在同类产品中的优势和特点。

    3.要慎选产品,要深人挖掘产品的竞争优势和独特的销售主张;强化市场调研的作用,针对市场实际科学决策,尽量避免拍脑袋决策的现象;将现代管理理念导人对营销团队的管理之中,通过合理的制度、企业文化以及领队的人格魅力来影响团队成员,提升其执行力,在必要的时候可以考虑重新组建后续产品的专门营销队伍。

(三)渠道方面合理实施授权贴牌生产战略

    1.横向联合OEM(定牌生产或授权贴牌生产)

    企业可以主动寻求和国内一些大制药企业合作,成为他们的生产代工车间,赚取生产利润。中小企业因无新产品跟进,GMP后面临开工不足的困境。可以南北合作,北方的企业帮助南方的企业委托加工,南方的企业协助北方的企业OEM,这样大家的运输成本都会大幅度降低,尤其是对于销售半径不大的较重的水剂、颗粒剂很适合用此法。

    2.纵向联合OEM,解决流通企业的OEM冲动期刊网

    “事实上,药品委托加工长期以来就一直存在,而且医药流通企业或药品销售自然人委托药厂生产一直占委托加工的最大比重”。随着医药行业的规范以及GMP后药厂设备闲置率上升,药品委托加工业务将会更热,流通公司的向上延伸的热情还会持续高涨。”

    3.为国外药企OEM,大力拓展海外市场

    特别提醒国内药企注意和国外制药巨头跨国公司的联合,为其OEM。中国廉价的劳动力和相对廉价的生产成本,完全可以为外资药企在中国做药品的外包生产,但原来中国药厂较落后的生产工艺和不稳定的产品质量很大程度上妨碍了这一模式的普及。GMP认证为外资药企在中国的生产外包扫除了障碍。江浙等地的制药企业已经开始这一尝试,如浙江海正为美国默克、苏州立达为美国惠氏的药品加工等等。全球著名制药企业已悉数进人中国,相信这应是一个较大的市场。

    中国制药工业GMP认证的完成,给中国制药企业海外市场带来的一片曙光,尤其是中药制药企业,无论是大中小型制药企业都将面临同一平台上的竞争,营销工作相对国内市场容易许多,只需要我们的中小企业稍稍注意一下海外,尤其是东南亚市场的状况,海外市场的开拓会给你们带来意外的惊喜。

    4.药品创新网络推广与营销:大大弥补传统推广方式不足

    立体网络营销模式结合了渠道纵向和横向营销模式的优点,根据市场状况来决定营销的差异化选择,其最大的贡献是为企业提供了全面扩大产品市场销量的思路,以及提升销售量和以占领最大市场份额为目的的思维模式,有助于产品在目标市场实现最大程度的渗透和新的市场定位。

    (四)用丰富的促销手段武装医药企业的营销

    随着大众传媒技术的迅猛发展,广告能够不断地降低市场的信息成本,提高市场的运行效率。新的广告形式的出现,也使市场的扩展成为可能。药品广告的公开可以促进各方面的公平竞争,发挥优胜劣汰机制,向公众提供更多、更好的药品。所以医药企业除了注重广告效应外,更应该注重药品的药效和质量,这样才能使企业真正的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五)建立健全的人才营销战略

上一篇: 贸易公司管理体系 下一篇: 中西方法律文化的差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