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药产业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10-16 09:58:54

医药产业分析

医药产业分析篇(1)

据2015年中国医药行业运行指数表明:在2011年之前的十年间,我国医药行业都处于高速增长阶段,但近几年来增长速度缓慢下降,医药行业面临转型升级已成为必然选择。创业板医药企业作为我国医药市场发展的后继企业,如何在产能过剩的囧境中,达到一种既可以实现自身发展壮大又可以对我国重大医疗技术突破起到助力作用的双赢处境,已成为我国医药行业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之一。而解决这一问题的唯一途径就是不断提升药品质量,加强基因药物、新型疫苗等生物技术的研发,力争走在国际前列。本文拟选取2011年至2015年创业板医药行业为样本,进行无形资产现状研究。同时为了保证实验结果的合理性本文对数据做出如下处理:(1)为了保证单一样本数据的充分性,本文选取2011年以前以上市的公司(2)为了便于区域研究与对比,本文对所有创业板医药行业按照地域进行划分,分为华东地区、华南地区、华中地区、华北地区、西南地区共5个区域。最终得到19家共95个样本。

一、无形资产现状研究

(一)基本情况。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无形资产总量在2011年至2015年5年中发展迅速。从2011年的5.12亿元到2015年的24.68亿元,足足翻了将近5倍。其中,发展势头以2013年为分水岭,2013年前无形资产总额增速迅猛,2013年后增速趋于平缓,同时在2014年达到最大值29.86亿元。(二)结构比较。我国企业会计准则所界定的无形资产一般包括专利权、商标权、非专利技术、软件、土地使用权、特许经营权、著作权等。本文依照无形资产在创业板医药企业中的重要程度,将其无形资产分为三类。第一类为土地使用权,因其在无形资产中占比很大,所以将其列为一类。第二类为知识产权。知识产权是指权利拥有人对其智力劳动成果所享有的专有权利,通常包括专利权、商标权、著作权、工业设计权及商业机密等。此外,非专利技术虽然在法律上不受保护,但企业特有的经济利益与其息息相关,因此本文将非专利技术划归为知识产权。对于创业版医药企业来说,知识产权是其创造利润与取得竞争优势的核心,因此将其列为一类。第三类为其他,主要包括软件等对创业板医药企业不太重要的无形资产。(见表1)由表1我们可知:在无形资产比重方面,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经历了2011年至2013年的增长后,在2013年达到了峰值5.70%,之后该比例趋于稳定,在均值5.51%左右上下浮动。在知识产权比重方面,除2014年较前后年略有下降外,呈现出年年上涨的趋势,但5年内年均增长率仅为1.41%。至2014年其总体占比仍未突破30%。这说明,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在知识产权方面发展速度缓慢。在土地使用权比重方面,其最高占比可达无形资产总额的73.56%,最低也达到无形资产总额的62.62%。从以上分析可知,我国创业板医药公司整体无形资产结构不太合理作为无形资产的核心知识产权,竟不足无形资产总量的三分之一。

二、专利比较

表2介绍了2011年至2015年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的发展变化。从上图我们发现,专利权总数从2010年的76项,到2015年已达621项,在短短的5年之中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数足足翻了8.17倍。其中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间,我国创业板医药行业的发明性专利年年以高于30%以上的增长率迅速增长,尤其在2011年至2012年增长率达到了57.5%。以上数据充分说明在过去的五年中,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的无形资产在数量上取得了空前的发展。此外,根据我国专利法相关规定,企业所持有的专利权被分为发明型、外观设计型与实用新型三类。由于医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源于其新药的研发和对已有配方的改进,而这些主要依赖于企业专利权中发明型专利、实用新型专利两部分。因此,考察这两类专利权的占比也是衡量医药企业专利权结构是否合理的关键。从表二我们可以发现,首先在数量上,不论是发明型专利还是实用新型专利,这两者都在5年内呈现出迅猛增长的态势。其次在所占比重方面,两者占比在2011年至2015年这5年间分别为55.26%、65.07%、82.37%、88.51%、92.91%,呈现出年年递增的良好趋势,平均占比以达专利权总数的76.82%。以上结果充分表明:整体上,我国创业板医药企业专利权在数量上处于高速发展状态,在结构上处于较为合理的良性状态。

医药产业分析篇(2)

[DOI] 10.13939/ki.zgsc.2015.22.079

1 引 言

医药产业被称为永远的“朝阳产业”,在各国尤其是发达国家的产业体系中占据了极为重要的作用,我国政府在“十二五”规划中,将医药产业中的生物医药划为战略型新兴产业,并制定了到2015年生物医药的产业规模超过3万亿元人民币,年均增长20%以上的战略性目标。黑龙江省在“十二五”规划中指出,将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着力在生物工程药物、抗生素和化学原料药、现代中药领域实现突破。建设疫苗、动物疫苗与诊断试剂特色产业研发平台,突出中药技术优势和传统特色,壮大现代中药产业。到2015年,生物产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800亿元。哈尔滨市依托国家生物医药园区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内的29家医药企业设计生产能力年产值可达100亿元。2013年园区实现销售收入100亿元,利税26亿元。其中,2013年10月15日,哈药品牌以201.63亿元的价值,跻身《2013年中国最有价值品牌榜》第18位,成为荣登此榜单的中国医药类品牌最高排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占全省主导地位,分析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影响因素具有典型性和代表性,也更具说服力。

2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1)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业绩。图1为2002-2012年哈尔滨市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及其增长率,不难看出,哈尔滨市医药产业整体呈逐年增加态势,只是增幅略有波动。到2012年全省医药工业总资产2979171万元,其中固定资产净值656176万元,从业人员40809人。实现医药工业总产值1951415万元,比上年增长3. 28%;T业增加值62044万元,销售收入1869285万元,利润总额239001万元。

(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资源。哈尔滨市政府将生物医药产业作为“十二五”重点发展的新兴战略项目,已经形成以哈药集团为龙头、利民医药园区和开发区医药园区为侧翼的“品”字阵容。现有初具规模的生物医药企业72家,除少数从事生物提取的企业外,大多数生物医药企业还是以传统中成药、化学材料的研发和生产。此外,哈尔滨市许多高校和研究所都具备开发研究生物医药的实力,为生物医药产业的研究和开发输送了大批专业性人才(见表1)。目前,在全省范围内,生物产业申报专利430项,其中发明专利364项,实用新型专利66项;生物医药专利138项。

(3)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园区建设。哈尔滨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位于哈尔滨利民经济技术开发区北部,是哈尔滨“北跃”战略的重点发展区域,地处松花江北岸、呼兰河西南岸。作为哈尔滨辐射龙江北部广大腹地的门户地区,交通便利,地理优势突出。园区于1998年辟建,2002年2月被省政府正式批准为省级医药科技园区。共执行国家和地方火炬计划及“863”计划项目21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一、二类新药7个。医药园区企业63家,现在生产16个剂型841个医药品种,其中高新技术产品40个,拥有自主知识产权项目达50个。2013年实现销售收入120亿元。

利民生物医药产业园区与省医学科学院、哈尔滨医科大学合作,共同建设利民生物医药研发中心,该研发中心具备生命医药领域技术创新服务、科技成果转化、高新技术项目储备、企业孵化和创新人才培养五大功能,可以为园区企业以及我省生物医药产业提供技术支撑和配套服务。使之成为全省医药产业集聚区、全省唯一的国家生物医药产业园、全国唯一的中俄合作健康产业园、中国北方药谷。

3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分析

3.1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

主要影响因素指标的选取见表2。

3.2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3.2.1模型的构建

(1)样本数据指标标准化转换

设样本数据矩阵为X= ,即n个指标,m个样本。将此矩阵标准化后得到新的矩阵Y=

,标准化的变形公式为

,经过把指标数据化后,样本的方差和均值为1,0。

(2)按照累积贡献率提取主成分

计算各主成分的贡献率

,且按照累计贡献率的准则,即累计贡献率( )(

)1≥85%为准则,提取k个主成分。

本文基于以上理论依据,选取哈尔滨市医药制造业2002-2012年的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直接投资、资金率税率、人均产值、R&D投入、专利申请数量、居民药品费用、产业结构调整八个方面的指标运用SPSS19.O软件对影响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水平进行主成分分析。

3.2 2样本主成分分析

本文依照前面建立的5个方面的8个指标对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进行了分析计算,将上述评价指标设定为x1,X2 "'X8,得出最终结果(见表3和表4)。

主成分表达式为:

F1=0.291X1+0.155X2+0.395X3+0.398X4+0.398X5+0.414X6-0.362X7+0.374X8

F2=-0.388X1+0.812X2+0.209X3+0.209X4-0.177X5+0.037X6-0.177X7-0.199X8

主成分分析结论:

第一主成分分析。根据第一主成分的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一主成分主要是资金利税率、人均产值、R&D经费内部支出、专利申请数、产业结构调整的综合指标。可见,第一主成分集中反映了企业效益能力、创新能力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对产业发展的影响,是企业自身能力的体现。

第二主成分分析。从表达式可以看出第二表达式是集中反映了企业平均规模、“三资”企业外商投资、居民药品费用的综合指标。从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两方面影响着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

由此可见,生物医药产业的发展主要受企业自身的效益能力、创新能力以及产业结构的影响,企业实力和市场需求占次要地位。因此,要发展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就必须从企业效益、创新方面人手,同时调整产业结构,使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能够协调、健康、可持续发展。

4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存在问题

(1)产品科技含量低,核心竞争力不强。目前,哈尔滨市以医药企业为中心的研发体系尚未形成,大部分企业对于研发的投入明显不足,甚至不足销售收入的1%。同时,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和专业设备也是导致哈尔滨市科技创新能力不强、核心竞争力不足的主要原因。

科技成果难以从实验室中走出来,高校、科研院所不能充分发挥其知识集聚的积极作用。同时缺乏创新驱动力,缺乏知识产权的保护,缺乏大、中、小企业间建立起来的上下游产业链关系,产品大多属于模仿、复制的层次,缺乏核心竞争力。产品不能走出国门,大多数还停留在中国制造的浅层次。

(2)创新环境有待加强、产业结构仍需调整。针对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相关政策不够完善,政府在其中不能发挥积极的导向作用是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又一主要困境,相应的优惠政策和扶持力度也根本无法满足企业的需求,导致了政府政策与企业、市场之间的严重脱节。优惠政策和市场规律在运用上不够练达,中介组织仍须进一步培育和加强。非但不能形成上中下游的产业链,还从一定程度上阻碍了产业的发展。

(3)复合型人才稀缺、培养机制不健全。生物医药科技产业的发展急需既懂医药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而我省正是缺乏此类人才,尤其是能驾驭生物技术产业发展的将帅之才更是奇缺。多数生物医药企事业单位尚未将“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真正落实好,人力资源开发、升值的认识和措施没有真正到位,分配机制、激励机制还有待完善,“勇于创新、敢为人先、鼓励竞争、容忍失败”的创新氛围和创新文化以及“注重潜力、人尽其才、人才辈出”创新环境的营造尚需时日。

5 哈尔滨市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5.1加大研发投入、增强自主研发能力

提升创新能力。促进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新型产、学、研技术创新体系;鼓励医药企业建立技术研发中心,加速医药科技成果本地转化;加大新产品研发力度,增强行业综合竞争力和发展后劲;整合医药科技创新资源,建立开放的共性技术平台,推动科技资源共享。同时,要加大研发投入的力度,培养科研人才,明确企业创新的主体地位,集中资源,大幅度提高研发投入占企业销售收入的比重,依靠创新投入促进研发水平的提高。努力打造产学研一体化的科技进程。

5.2 政府主导和支持关键重大技术的研发

医药产业分析篇(3)

通过全文检索(以数据库:中国专利查询系统、SOOPAT、专利之星、中国专利文摘数据库,检索词:“权利要求=(中药or草药or药组合物or中草)and地址=陕西”,结果发现,陕西中医药产业专利状况如下由“专利年度申请趋势图”可知:在1986-1992年之间,三种类型专利每年申请量大约是1-20件,中医药专利保护几乎处于空白阶段。突然,单1993年申请量就高达116件,而之后专利申请量反而降低,究其原因,这与中医药专利制度紧密相关联,具体表现为:1985年正式颁布实施的专利法,其基于当时的国情,“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食品、饮料和调味品”被排除在可以授予专利权的客体之外。随着我国改革开放程度的不断深入和《中美关于保护知识产权的谅解备忘录》的签订,人大常委会于1992年9月4日通过了《关于修改〈中华人民共和国专利法〉的决定》,于1993年1月1日开放了“药品和化学方法获得的物质”以及“食品、饮料和调味品”的产品专利保护,增加了产品专利的进口权,把方法专利的效力扩大到了依照该方法直接得到的产品,并延长了专利保护期限。

2.专利类型分布图如“专利类型分布图”所示:从总体来看,陕西省医药产业专利申请量较低,启示有较大的企业或者科研院所并无应有的知识产权意识。具体相关的专利类型中,发明专利占比为90%,这与该产业均是方法或者有效组分等技术特征相关联,绝大多数仅是发明专利保护的客体。因发明专利需要进行实质性审查,通常其科技创新水平和科技创新含量要高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专利,从另一方面反映了医药专利的市场含金量较高的行业特征。

3.法人资质专利权人分布图由“前10名专利权人分布图”所示:陕西省康乐中医药养生研究院,步长制药(陕西子公司)等企业申请总量超过100件,而陕西省唯一的一所中医药高校——“陕西中医学院”仅20件之余,由此反映出专利实为经济手段这一丛林法则,从侧面折射出科研评价及科技成果转化等当前热点棘手问题的真实所在。更进一步检索分析各申请人的专利法律状态可知:陕西康乐中医药养生研究院,申请量为128件,其中主动撤回率为100%;西安福安创意咨询有限责任公司,申请量为61件,其中主动撤回58件,终止1件,实质审查简短1件,已公开文本1件;由以上这两家所属专利的法律状态可知,其所申请的专利量为非正常申请,属于及其典型的垃圾专利,相关行政部门应予以纠正或引导。而具有产业实体的企业则明显不同,其中步长制药(陕西子公司),总申请量105件,撤回1件,获得授权84件,实质审查4件,驳回15件,公开1件;西安碑林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申请量为53件,其中撤回15件,授权33件,驳回5件;据此,可见,中医药产业实体企业具有较为清晰、迫切的专利保护意识,行业行政部门应重点扶持、奖励。

4.专利申请IPC大类分布图从“专利申请IPC大类分布图”看出,陕西中医药产业专利申请的技术类别主要集中在A61IPC大类中,其所占比重为90%。并进一步研究有关专利文献数据发现,其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中药组合物、制剂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等技术领域,均属于中医药产业发展的核心技术主干。随着中医药国际化进程的推进,各产业主体的研发应逐步跟进,已形成“处方、工艺”等核心专利之外的技术突破,进而建立有效、适宜的专利保护池,从而为行业的经济化发展保驾护航。

医药产业分析篇(4)

关键词 医药生产 企业存货 内部控制 策略分析

现代社会化大生产结构中,随着市场经济环境的复杂化,存货,作为生产型企业在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中创造价值和提升价值的基础,是企业自身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内部控制,作为现代企业进行企业管理的一种行为方式,是针对企业内部生产经营活动进行自我调节与约束的管理机制和行为过程。医药生产企业,是当前保障人类生命健康的重要医疗卫生机构,其药品生产的销售与经营影响着药品市场秩序的稳定性。形形式下,针对医药生产型企业的存货进行强化内部控制管理,有利于保障药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目标实现。

一、关于企业存货及内控的内涵特征概述

现代经济管理观点认为,存货,是指企业在日常生产活动中所持有的以备出售的产成品或商品、处在生产过程中的在产品,以及在生产过程或提供劳务过程中所耗用的物质材料,主要包括原材料、产成品、在产品、半成品、库存商品、出库商品、周转材料等。作为生产型企业在生产制造及销售过程中创造价值和提升价值的基础物类,存货是企业自身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企业存货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运作的重要标志,存货的成本应该能够可靠计量,其相关经济效益可能流入企业。通常情况下,存货是企业从事正常经营管理活动不可缺少的物资条件,是企业生产活动循环的重要环节,一般会涉及到原料采购、产品生产、商品销售、仓库保管、财务会计等职能部门。

二、存货内部控制的主要内容

所谓存货内控,就是针对企业存货进行管理与控制的行为,是在企业经营目标指导下,针对存货的验收、签发、存储以及生产、供应、销售等各环节特点,根据相关会计信息资料的客观性进行管控的方法程序和措施。

作为当前企业管理的重要环节,存货内控是生产企业贯彻经营方针和决策,维护流动资产安全与完整,保障财务收支合法、会计信息真实性的一种内部协调及监督的控制过程,主要包括原料采购、存货计划、质量验收、产品存储、存货领用、装运出库以及产品销售各环节的内部管理与控制等内容。存量控制是存货管理的中心,合理制定存货计划是存货内控的关键环节,对于存货采购、销售及均衡有着很强的制约功能。通过采用存货永续盘存管理,为企业存货采购、运行和销货的成本核算提供必要的数据信息。

三、当前医药生产企业加强存货内控的重要性分析

针对于医药生产企业来说,医药生产企业的存货内部控制复杂性高,涉及到医药生产企业的多个部门与环节,贯穿于企业生产经营过程的始终。作为一项重要性流动资产,医药生产企业储备一定数量的药品存货,通过健全内控机制,针对药品存货进行科学合理的管理、监督和控制,有利于优化企业存货成本资金的占用比率及结构。通过严格药品存货运转程序的盘点与核算,有利于实现降低库存占用、避免药品积压或短缺,提高药品存货的流转速度和总资产周转率,保障药品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正常运行。通过加强医药药品相关产品物资的验收、保管、领用、清查、记录等环节的内部控制,有利于为企业管理者提供客观真实、完整有效的财务会计信息资料,有效防范和规避市场财务风险。通过优化药品生产、存储、配送、经营、销售程序,有利于医药企业提高药品质量,提高药品企业的经营效益和社会效益。

四、医药生产企业实施医药存货内控的措施探究

(一)加强医药存货计划环节控制

相对来说,医药存货计划是保障药品生产经营正常运转的前提,存货控制涉及到很多部门及经营环节,存货数量计划的科学性影响着企业资金占有结构的有效率,医药生产企业应以市场为导向,构建合理的存货目标、计划与标准,保障药品生产销售的供应平衡需求,便于有效防范和规避医药存货资金的财务风险。

(二)加强医药存货采购环节控制

相对于医药生产企业来说,存货采购是医药存货内控的重要环节,医药存货采购必须按计划申报程序进行实施,存货采购活动必须在授权下按合同进行。健全药品存货采购计划、合同和审批机制,.严格制定药品存货验收和入库的程序、标准及要求,加强订购但管理,保证存货采购数量、品种与质量。

(三)加强医药存货保管环节控制

存货保管是医药企业存货内控管理的关键程序,医药生产管理部门应注重加强对医药存货进行科学编号和程序记录,针对存货入库验收、领用出库等环节严格填制入库单,登记存货台账,并将发票、运单连同收料单送财会部门付款记账,为存货存货清查核算提供正确的会计信息,保障存货质量数量的安全精确性。

(四)加强医药存货领用环节控制

存货领用环节涉及到医药药品的领用审批、出库审核、成本核算、账实核对等环节。医药生产企业管理部门应该健全存货收发的审批和审核机制,实行领用审批、保管记录职能分离,严格存货收发程序,保管人员应严守职业道德责任纪律性,严格存货收发账单登记,并及时转交会计部门。

五、结束语

总之,现代企业结构中,存货,作为企业自身流动资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反映企业生产经营、流动资金运作的重要标志,市场经济环境下,作为企业管理的重要手段,针对医药生产企业的药品存货进行合理的内部控制,有利于改善企业资金占用结构,有效防范和规避市场财务风险,提高企业经济效益。

医药产业分析篇(5)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08-0025-02

我国医药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2010年,医药行业完成总产值12427亿元,比2005年增加8005亿元,年均增长23%,完成工业增加值4688亿元,年增长15.4%,远快于我国GDP增速和全国工业平均增速。医药行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也是我国能否顺利完成产业升级的一枚重要棋子。医药行业关系国计民生,与人民生命和健康息息相关,所有一切说明了医药行业在我国的重要性,而随着《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在2012年1月19日的隆重,医药行业新动向又成了大众关注的焦点。

《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明确指出我国医药行业在2011-2015年这五年之中的十大发展任务,其中不乏提升药品质量安全水平,提高基本药物生产供应保障能力这些与国民医疗保险密切相关的内容,但是这些任务中放在首位的却是要增强新药创制能力。为何要放在首位,一方面显示了其在医药行业健康发展中的举足轻重的地位,另一方面也暗示着我国在这方面发展上还存在严重的不足。本文紧跟时事,着重研究一下我国医药行业的研发现状,试图发现问题并找到解决方法。

1 我国医药研发现状与瓶颈

1.1 研发投入在增加,但与发达国家相比差异显著

医药产业属于高新技术产业,高新技术产业的政府科技引导政策将直接影响到医药产业研发活动。自1999年颁布《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技术创新发展高技术实现产业化的规定》以来,我国的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逐渐增加,2010年,我国共投入R&D经费7062.6亿元,比上年增加1260.5亿元,增长21.7%;我国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在逐步提升,R&D经费投入强度(与国内生产总值之比)2009年为1.70,2010年达到176%,但是和美国279(2008),日本344(2008)还有较大差距。从执行部门看,2010年各类企业投入R&D经费51855亿元,比上年增长22.1%;政府所属研究机构投入1186.4亿元,增长19.1%;高等学校投入597.3亿元,增长27.6%。企业、政府所属研究机构、高等学校经费所占比重分别为73.4%、16.8%和8.5%。分产业部门看,R&D经费投入强度(与主营业务收入之比)最高的行业是专用设备制造业,为2.04%;排名第二的是医药制造业(1.82%),但是这与其他国家相比则有太大差距。产业经济学告诉我们,企业的研发能力一般从科技人员和研发费用两个占比进行衡量。在发达国家医药企业,科技人员国际先进水平的基准是20%,而我国医药制造业的科技人员占比为4%;每年用于研发的投入占其销售收入的比重在7%以上,我国研发费用占比却不足2%。从中我们可以看出我国科研人员的储备和研发费用的投入要远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

1.2 创新产品少

数据表明,2003年至2005年,全球十几个主要国家产出的创新性药物的数量分别为261、199、290个,这个时期,我国虽然每年审批的“新药”都可以以千计算,但实际情况却是至今还没有研发出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药物。就近两年来看,我国新药研发也无太大进展。如2009年我国全年批准新药临床298件,新药证书3件,新药生产32件,新药证书及生产164件。但是其中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的1至5类批准生产的只有2个品种,批准临床只有7个品种;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的1.1至1.5类也仅批准生产7个品种,批准临床8个品种;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中的1类批准生产2个品种,批准临床7个品种。同样类似,2010年我国全年批准新药临床243件,新药证书2件,新药生产27件,新药证书及生产58件。但是其中按照《药品注册管理办法》中规定,中药、天然药物注册分类中的1至5类批准生产只有2个品种,批准临床2个品种;化学药品注册分类中的1.1至1.5类批准生产3个品种,批准临床30个品种;生物制品注册分类中的1类批准生产1个品种,批准临床13个品种。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我国新药研发数量过少,我国在医药研发上存在严重不足。

2 造成目前现状的原因

2.1 行业自身原因

医药产业无论在任何国家都被定义为一个高新技术产业,其技术创新具有极为明显的高投入、长周期、高风险、高收益的特征。根据美国制药商协会(PMA )的资料一种新药从发现到食品与药品管理局(FDA )批准大约需要15年的时间。平均只能从大约5000个化合物中才能筛选出1种新的药物,而这期间的研究开发所需要的费用大约为2. 5- 3. 5亿美元。新药研发是一个需要大量人力、物力及财力的工作,因而一般企业对其望而却步。

2.2 企业原因

由于我国医药行业起步晚,现在的医药企业普遍存在着规模小,集中度低,产值小等特点。我国现阶段医药行业主要以仿制药为主,统计数据也显示目前我国西药品种97.4%为仿制药,自主研发拥有知识产权的药品很少。这种生产出的低水平重复的同质产品竞争激烈,不少医药公司不惜大打价格战,使企业盈利水平很低,缺乏必要的新药研发资本积累,企业很难投入巨大人力、物力、财力去研究开发新产品,只能仿制市场上已有销售好的产品,从而造成“仿制――落伍――再仿制――更落伍”的恶性循环,对于医药行业的长远可持续发展非常不利。

2.3 政府原因

我国政府医药研发投入虽然年年增加,但是研发投入的主体还是院校和国家科研机构。这些机构与市场脱离,基本上谈不上根据市场需求或潜在需求进行高效率的研究开发活动,从而造成新药研制与市场间的脱节,科研成果转化率低。而我国大多数企业由于资金限制,科技开发能力较弱,只能进行一些简单的移植与仿制,两者缺少一个交流的公共平台。我国医药企业还存在融资困难的问题。医药企业融资主要有三种,包括银行贷款、风险投资和股市融资。但是我国资本市场和风险投资起步较晚,制度很不完善,融资能力差。另外,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和新药定价机制上也存在不合理之处,加重了企业的心理负担。

3 可行的解决办法

增加医药研发投入,支持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药研发。从体制和机制改革入手,使企业成为新药研发创新主体。改变企业的观念,鼓励大型企业尤其是国有企业做新药研发,从而带动小企业研发,做好研发的分工。政府层面,首先应该科学的制定新药定价机制。把基本药物制度和新药研发结合起来。国家配套完善新药定价机制,在完善基药制度的同时,也要根据新药研发的费用和价值,为新药制定合适的价格,从而达到鼓励企业研发新药以提高整个医药行业的核心竞争力。政府层面第二点需要做的就是加强知识产权的保护,健全和完善专利保护制度。目前我国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已经取得了巨大的进步,但尚不完善。我国目前还存在着申请实验的审批时间、临床实验基地数量和训练有素的研究员不足以及各种程序问题,这显然不利于我国医药知识产权保护。第三方面国家还要建立与国际接轨、具有中国特色的新药研发体系。跟踪前沿技术,投资大中院校和研究机构来做好医药基础研究,并利用国有企业建立和发展一套适合创新药物发现与开发的新技术和新方法,发挥示范带头作用,带动小企业做好研发工作。另外还要引导创建新药高新技术平台的建立,加强科研院所和企业的结合,实现产学研共同合作开展药物创新研究。建立顺畅的新药研发检索体系,使新药研究各阶段有效而严密的组织协调起来,从而规避重复研发的风险。

4 未来新药的研究方向

4.1 大力发展非专利药

凡未申请专利或专利保护期后的药品为非专利药,非专利药任何人都可以投产,它不需要经新药临床前中请和新药申请那种漫长的研究过程,只需申报临床资料即可通过ANDA申请投产,这无疑比完全意义上的创新药物节省了大量人力财力和物力。非专利药近年来增长迅速,今后5年,全球将有130多个专利药物陆续专利到期,总销售额在1000亿美元以上。2009―2013年,全球非专利药的年增幅都将超过9%,亚洲市场增长率高达12%,这无疑将是摆在医药行业面前的一个大蛋糕。

4.2 大力发展生物制药

目前化学新药研制难度越来越大,生物技术药物逐渐成为创新药物的重要来源。生物技术药物销售已经连续多年保持着15%以上的增速,是全部药品销售收入增速的两倍还多。2010年世界前20位畅销的药物中有7个是生物技术药物,预计到2020年,生物技术药物占全部药品销售收入的比重将超过三分之一。

4.3 加快发展中药现代化

在仿制结合的战略实施过程中,也不要忽视自身优势。我国有着庞大的中医药宝库有待开发,这无疑为创新药物提供了广阔的研究空间。目前我国企业急需要做的工作是与国际接轨,尽可能用国际上的药物筛选及评判标准来评价中药,使中药临床前安全性评价和中药临床实验实现标准化和规范化。另外在中药生产方面也要按国际上普遍实行的GMP和GAP来规范。

我国医药研发不足的瓶颈制约着我国医药行业的健康发展,需要企业和政府做一系列的工作来改变现状。希望通过一定的努力和改革,使我国由原料药大国转变为原研药大国,在世界医药研发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参考文献

[1]中国医药工业信息中心.《医药行业“十二五”发展规划》[R].2012.

医药产业分析篇(6)

关键词:

医药产业现状;医药产业安全;维护对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02000702

当前世界经济按照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趋势迅猛发展。经济全球化不仅通过商业贸易的全球化加剧了各行业的竞争,更重要的是从根本上改变了国际格局,使各个国家原有的国内国际产业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在经济全球化的挑战面前,如果不谨慎应对,将很可能丧失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损失既有的产业链,更可能丧失有关国计民生的重要产业和核心技术的控制权。产业安全已成为我国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之一。

医药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到人民健康和国计民生,也是目前世界上发展迅速,竞争激烈,利润丰厚的高新产业之一。当前外资大量进入中国医药市场,对中国本土医药产业冲击较大,很有必要对其进行产业安全评估。对其他的高科技产业也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1医药产业安全的基本界定

1.1 产业安全理论研究

亚当斯密是最早提出产业安全的人,他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研究》一书中,大力主张进行自由的公平竞争,但提出要对涉及到国家安全的国防工业进行保护扶持。他认为,如果制造业是国防所需,那么靠邻国供给是不合适的。如果对这行业不进行奖励就无法维持,那么对于其他产业征税维护这一特定产业是合理的。他强调,对于涉及国计民生的产业,不能依赖国外。

18到19世纪,李斯特为代表的贸易保护主义者认为,工业化落后的国家在最初发展必须向幼稚产业提供例如关税等形式的贸易保护,以保护其在国外强大竞争下依然能够继续生存和发展。

20世纪70年代美国关注外资在美投资,美国前国务卿乔治鲍尔一次讨论国外直接投资的会议上提出,要多加注意外资的挑战,美国企业面对欧洲日本制造业要坚决维护自己的地位。

1966年弗农提出了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在此基础上国际产业转移理论发展了起来。随后日本学者小泽辉智提出了“增长阶段理论”,由于国外直接投资所引发的产业国际转移,既是发达国家调整产业结构,实现全球战略的重要手段,也是发展中国家改造和调整结构,实现产业进步和技术升级的重要途径。

我国学者何维达,李冬梅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以下四类:一是产业控制说,强调相对于外国资本,本国资本要对相关产业有足够控制力;二是产业竞争说,强调本国产业要有较强的竞争力,各部门均衡协调发展,抵御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三是产业发展说,强调本国要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并使这些产业在国际竞争中具有较大潜力;四是产业权益说,强调本国要保证国民的产业权益在开放竞争中不受损害。

曹秋菊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为动态和静态两个方面,从动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产业在开放竞争中具备较大的发展潜力,从静态看,产业安全强调本国控制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

乔颖,彭纪生把产业安全内涵界定在以下五类:一是,强调外商利用资本和先进技术等优势,通过直接收购,合资等方式控制本国重要产业,威胁国家产业安全;二是能力论,强调本国产业对开放竞争带来的各种不利因素具有抵御能力,可以保持各部门协调均衡发展;三是状态论,强调要在开放竞争中抵御外来侵害,保护和发展本国产业;四是权力论,强调本国对重要产业的发展和调整拥有自;五是层次论,强调分不同层次界定产业安全的内涵。

王晓云,许芳把产业安全的内涵界定分为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强调将制造业安全作为国家产业安全主体;二是强调将民族产业安全范畴扩大至国民产业安全;三是强调从问题的根源界定外资对产业安全的威胁;四是强调在开放竞争环境下,本国对关系到国家安全和国家战略的重要产业的调整和控制。

1.2 医药产业安全的评价

评价产业安全,应包括两个部分,首先要对产业行业产品现状进行描述,主要反映产业的基础状况,即行业的实力,反映了对外依赖的程度和抵御入侵的能力;其次还有行业之外的许多因素如政策法规与大环境以及外资的影响等。

何维达提出,根据影响产业安全主要因素,将评价产业安全的指标主要划分为四种。这种指标体系在产业安全评价中得到了广泛应用,具体可分为:产业环境,产业国际竞争力,产业对外依存度,产业控制力。

我国医药产业安全可以从以下四个方面进行评价: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2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现状

2.1我国医药产业环境

医药产业环境是医药产业赖以生存的基础,受到市场环境和所投入的生产要素等影响,对医药产业的发展起到基础性作用。

我国医药企业融资渠道较少,常常发生产业发展资金不足的情况,但这些年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开放和改革深入,虽然问题不能立刻解决,但是医药产业资金得到了逐步改善。资产负债率反映了企业经营效益和风险,我国医药企业的资产负债率近年来逐年下降,说明产业良性发展。由于人口老龄化,经济发展,医保制度等原因,医药产业的市场需求逐年上升,这对医药产业的发展是个重要机遇。但是除了这些积极因素,我国医药企业的员工素质仍然有待提高,研发费用投入和新药数量仍然与发达国家有很大的差距。

2.2我国医药产业国际竞争力

产业竞争力能够显示产业的竞争优势,也是产业谋求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我国医药产业的国际市场竞争力较弱,世界医药市场主要为发达国家的医药公司所垄断,我国出口商品在数量偏少,质量结构上也不合理,缺乏核心竞争力。在国内市场上,我国的本土企业占有大部分份额。在当前的形势下,很多外企在华设厂,药品贸易方面国内企业不够理想。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集中度较低。首先在我国医药产业发展的初期,由于医药产业的高回报率,和当时我国对医药产业发展的需求,导致众多资本进入医药产业。而当时有关医药产业的政策还不完善,更有某些政府自身的原因,没有对医药产业的发展予以正确引导和合理限制,而是盲目的发展,同时医药企业的进入壁垒过低也是一个重要原因。而我国医药企业的生产率和利润率还偏低,同质化竞争严重。

2.3我国医药产业对外依存度

对外依存度主要反映了医药产业受国际市场制约的程度。

我国医药企业的进口常年保持稳定的较低水平,较为安全。出口也较为稳定,主要是一些原料药。而对外资的利用则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大规模增加,我国医药企业对外商投资有所依赖,但目前还不明显严重。然而我国的技术非常依赖国外,一直以仿制药为主,很少有原创新药。我国医药产业实力正在不断增强,与国外交流日益频繁,但是缺乏自己的核心技术,必须要依靠创新形成属于自己的核心竞争力,这还需要很多努力。

2.4我国医药产业控制力

目前我国医药产业的投资仍然以国内企业为主,本土投资略多于外资以及港澳台投资,但是在利润上外资较高。而且外资正对国内企业进行大规模的并购,在股权和资本占有率上,预计数年内可能外资控制比例会进一步增加。而在品牌效应上,部分药品的领域外资占优势,拥有很强的品牌号召力,威胁到了国内品牌的发展。在技术上,外资占绝对优势,中国本土企业和国际医药公司的技术差距很大。不仅如此,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也远远不及外资企业。在对华投资的外资中,美国企业占大多数,也对我国市场有很大的控制能力。

3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状况的主要问题

我国医药企业的产业环境和竞争力还不理想,产业集中度较低,我国医药企业有一些特点:企业数量众多,但是大企业少,小型企业多,资源和资本分散,普遍存在低效益,低技术含量,盲目运营等问题,缺乏有核心竞争力的大企业。

产品差异化可以扩大需求,满足不同需求层次消费者的需要,有利于培养品牌价值,扩大市场份额,同时也可以尽量避免不必要的同质化竞争,减少不必要的重复生产和浪费。然而,我国药品普遍存在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的问题。导致我国医药产品技术重复率高,同质化竞争严重,造成了很多不必要的竞争和浪费。

我国目前的医药产业技术含量低,极度缺乏创新。生产的大部分产品都是同质化竞争严重,低技术低附加值的过剩药品,难以形成竞争力,而且直接导致恶性竞争,导致医药企业利润的下降。

随着外资的进入,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赖与日俱增,尤其是中国企业缺乏专利新药和核心竞争力,被外国医药企业控制市场的威胁也日益增长。我国医药产业对外资的依存度和外资的控制能力不容忽视,应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警惕。

4改善我国医药产业安全的对策建议

4.1创造良好的法律和政策环境

我国的立法环境处在不断完善的阶段,医药产业的法律法规也应该完善。我们应加强知识产权意识,深入研究医药行业有关新技术的专利保护标准,制定并实施有利于国家创新技术的管理方法,在政策上鼓励企业研发创新。并对外资的入侵进行回应,制定能够有效保护国内医药产业的政策和措施,在有效利用外资的前提下,防止外资进入的负面影响。保护国内产业的健康正常发展。

4.2提高准入门槛,提高产业集中度和企业规模经济水平

应该提高企业的准入门槛,加强相关管理,提高医药产业的集中度,有效提升竞争力。医药产业的组织结构调整要以市场机制的调节作用为基础,并充分发挥政府的作用,推动企业的并购和联合,通过相应的产业政策,推动企业资产重组的进行,加快医药产业集中和规模化进程。

4.3加强管理和研发力度,培养创新能力

在保证增加政府经费对科研投入的同时,可以通过其他手段,例如经济手段,政策措施导向,以及约束机制等引导鼓励医药企业主动增加研发费用。对大型企业关键技术的研究开发要予以充分支持,尽早实现产业化投入。同时我们也要培养医药研发创新的专业人才,加强对医药企业技术人员的培训。

4.4合理利用国际贸易的法规,调整产业进出口结构

我们应加强对贸易规则经验和措施的研究学习,加强医药产业的自我保护能力。并合理利用规则,调整产品的进出口结构,使其朝着有利于国内企业发展壮大的方向发展,对国内的医药市场以至于中国的医药产业发展实施合理有效地保护。

参考文献

[1] 何维达,李冬梅.中国产业安全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6,(8):7476.

[2]乔颖,彭纪生.国内产业安全问题的研究综述[J].济南大学学报,2007,(3):8689.

[3]王晓云,许芳.产业安全问题研究——基于生态学视角[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2008,(3):510.

[4]刘学,陈文选,郑东连等.利用外资对中国医药业的影响[J].国际贸易,1994,(2):1927.

[5]顾丽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我国医药行业的外资利用问题探讨[J].上海医药,2000,21(10):910.

[6]祁添.新时期我国医药行业利用外资情况分析[J].黑龙江对外经贸,2003,(09):3031.

医药产业分析篇(7)

一、中药材、中成药业 从中药制药行业整体发展看来,上游中药材价格基本保持稳定,中药行业的成本因素变动不大;而在市场需求方面,由于人口老龄化以及对中药产品在慢性病治疗中安全性疗效认识的增强,下游市场需求保持稳步增长;此外,采用新工艺制造的先进剂型的中药产品大有逐步替代原有传统剂型品种的趋势。技术和市场将是左右未来中成药行业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种大环境下,具备较完善的产品结构,营销能力较强的中药制药公司有望继续保持高于行业15%的平均增长幅度。

二、化学药制造业 化学原料药行业是化学药制造业中产品品种最多、生产销售规模最大的子行业。预计抗生素原料药企业在2008年的赢利能力将仍然较弱。而对于细分品种如心血管类药物等,多数品种在升级换代、国际产业转移、专利到期促进仿制等因素的影响下,在2008年虽面临价格持续下跌的可能,但通过规模效应、成本控制、以及产品从成长期进入成熟期的稳定供求关系的依托,仍然在快速增长的同时保持相对较高的盈利水平。化学原料药行业整体而言,预计2008年大致与2008年情况持平,处于自然增长状态。

2008年中国医药行业前景的总体展望分析认为:

第一,2008年,全球医药产业依然稳定发展,预计未来3年世界医药市场年增长率9%左右,生物制药市场年增长率大概为20%(引自新疆证券)。专利药将继续主导市场发展但增幅减缓,普药的市场份额将扩大。

第二;2008年,医药行业利润增速出现阶段性的回落。自1999年以来,中国医药工业经济连续保持两位数的产销和利润的稳定增长,但2008年3季度以来政策与市场两大层面的多种负面因素集中显现,这一惯性将在2008年持续。

第三;2008年,我国医药需求将持续增加。人口增长、人口老龄化、人均用药水平提高等行业长期增长的内在驱动因素并未改变;而2008年8月份以来占据国内第一大用药领域地位的抗感染药物市场逐步回暖,对于化学原料药与化学制剂药行业的整体效益水平回升具有重要意义;加上中药行业销售与利润水平的持续稳定增长和生物制品行业的快速成长,2008年医药行业效益有望回升。预计未来3年国内药品市场年增长率13%~17%。

医药产业分析篇(8)

一、 医药制造业发展现状

随着生物技术、基因组学、蛋白组学等学科的发展,医药制造业被认为是目前竞争最激烈、盈利能力最强的高技术产业之一。据统计2005中国医药业年工业总产值为4250.45亿元,同比增长31.1%,高于十五期间平均水平43个百分点。工业增加值为1529.8亿元,同比增长30.42%,高于十五平均水平45个百分点。工业总产值、工业增加值均反映出医药制造产业在中国已经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产出的高速增长与医药业巨额研发投入有着密切关系。全球医药制造企业往往通过投入高额的R&D经费用以开发年销售收入10亿美元的专利新药,获取垄断利润。再将回流的资金注入新技术的研究与开发,从而不断地获得创新利润。本文将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把研发投入作为一种要素纳入模型,来分析研发投入对医药制造业产出的贡献率,及对专利拥有量的贡献率,希望能增加我们对技术投入重要性的理解。

二、 模型的建立和估算

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可以用来分析多种要素的产出弹性,各要素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因此被广泛用于投入产出分析中。将研发投入作为解释变量,公式变为:。上式两边取对数后,并对时间求导,可计算资本、劳动力和研发投入对产出增长的贡献率。

1.数据的选择

产出选用的是按1990年不变价格计算的医药制造业生产总值。资本投入采用固定资产折旧值加新增固定资产投资值来表示资本投入,为:。劳动投入量选用医药业从业人员数量。研发投入分为研发经费投入和研发人员投入两种形式。

2.计量模型估算与结果分析

(1)研发投入对总产值的贡献率

由于研发经费和研发人员投入两者存在高度相关性(相关系数为0.83),对两者进行逐步回归,发现研发人员投入系数未通过t检验。因此认为Y=f(k,l,Rde)函数形式较为合适,结果如下:

lnY=-5.0295+0.4369 lnK+0.8130lnL+0.3037lnRde (1)

(-1.7319)(3.9057)(3.4978)(4.2069)

R2=0.9963;D-W=1.9029;F-stat.=620.9657

由数据可知,R2=0.9963说明方程具有较强的解释能力;D-W=1.9029,检验AR(1)系数的t值不显著,表示方程基本不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F统计量说明方程整体具有显著性。

计算各变量对产值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可知资本投入,劳动投入,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率分别为37.3%,11.0%,48.4%。说明1995年~2005年间,研发经费投入对总产值增长起了决定作用,其次为资本投入,劳动投入贡献率最少。这主要是由于医药制造业属于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每年研发经费与资本投入增长迅猛。

(2)研发活动的投入产出分析

以研发资本和研发人员投入为自变量,专利拥有量作为一种研发产出的形式为因变量,研究医药业研发的投入产出关系。方程变形为:。考虑研发投入对专利拥有量的影响存在滞后性,加入两期滞后后,t值有所改善,得到回归结果为:

lnP=-13.7675 +0.7145 lnRde(t-2)+1.0863lnRdl(t-2) (2)

(-4.3554)(3.0259)(1.9966)

R2=0.9262; D-W=2.4078; F-stat.=37.6653

从回归结果看,t统计量说明变量系数较显著;R2=0.9262说明方程拟合精度较高;D-W值稍高,但AR(1)系数的t统计量不显著,表示方程不存在一阶序列自相关。

通过计算1995年~2005年各变量对专利拥有量增长的平均贡献率,可知研发经费投入的贡献率为66.3%,研发人员投入贡献率为33.5%。说明1995年~2005年间,研发经费投入对专利拥有量增长起了决定作用。

三、 建议与结论

分析表明在医药制造业中,研发资本投入是促进生产力提高的更有效因素。但目前中国与世界医药业发达国家相比,研发投入水平还相差甚远。2002年OECD国家中R&D经费占工业增加值比例最高的三个国家:英国、法国和日本,比例分别为52.4%、27.2%和27.0%,中国该指标在2005年仅为2.6%。由于资金有限,众多企业把目光投向投入少、周期短的仿制药开发上,低附加值、同质化的医药产品使很多企业缺乏市场竞争优势,企业大多靠低价格、低折扣、大流通的模式来维持经营,同时在出口国外时很容易遭到反倾销和技术壁垒的阻挡,从而限制了其在海外市场的发展。

鉴于目前医药制造业的发展现状,我们应制定有利于医药产业创新发展的税收激励、金融支持、政府采购和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推进建立以科学院所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以产品为核心,产学研相结合的医药创新体制。引导企业进行技术和工艺改进,开发市场前景好、附加值高的产品,降低成本,提高效益,抑制仿制药的恶性竞争,减少低水平重复。鼓励企业出口自主知识产权、国际市场需求大的中药产品,提高中国医药产品的国际竞争力。

医药产业分析篇(9)

一、湖州生物医药产业发展现状

近年来,湖州工业经济正处于转型升级、加快发展的关键时期,生物医药产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受到了湖州市政府的高度重视,被列为湖州市“十一五”规划工业“二三三”产业结构调整中大力发展的高新技术产业的重点之一。目前,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主要由生物医药产业、工业生物技术产业、中成药及饮片、化学医药及制剂、药用辅料及医用敷料五部分组成。

2013年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总产值为158.9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产业总产值的13.48%,成为湖州市六大特色产业中除特色纺织业、先进装备产业之外产业产值增长幅度最大的工业产业,创造了生物医药产业发展以来收入最高产值的纪录,充分表明了生物医药产业在湖州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随着近年来生物医药技术的不断提升和政府对医药产业的大力支持,湖州市中许多生物医药企业一步步发展为同行业中的中坚力量,如升华拜克、湖州数康、协和华东干细胞、佐力药业、东立控股、展望及中维药业等知名企业。目前,湖州市共有规模以上生物医药生产企业69家,其中省级高新技术企业32家,拥有十多种部级新药和一个部级企业技术中心。湖州经济技术开发区作为浙江省医药产业重点培育的五大产业集聚区之一 ,在生物医药、医药制剂及生物医学工程发展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

但是,生物医药产业不断突破发展的同时也面临许多挑战,其中地方高校较少,企业创新能力薄弱;缺乏专业化医药人才,研发水平较低;政府政策支持力度不够,新兴产业创业艰难,企业规模扩大不易;生物医药产业化机制不够完善合理,企业收益波动大等诸多难题都有待调整和解决。

二、生物医药产业竞争力影响因素分析

(一)变量选取与数据来源。数据来源于湖州统计信息与网湖州科技信息网。选择如下变量:生物医药产业收入(y)/亿元,地区生产总值(X2)/亿元,高新技术产业收入(X3)/亿元,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4)/个,生物医药产业千元以上项目投资额(X5)/亿元,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X6)/个,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x7)/% 。

(二)模型设计与实证结果分析

建立多元回归模型,结果如下:

Y = 29.3787416242 - 0.386680392007*X2 + 0.278913029976*X3 + 1.08658422892*X4 - 8.33050133316*X5 + 8.96496384188*X6 + 40.5068207987*X7

Adjusted R-squared为0.984,F-statistic=74.68759

由模型可以看出:R2为0.984, 拟合优度较高,说明变量X2,X3,X4,X5,X6,X7联合起来对被解释变量Y具有显著解释力,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可以解释生物医药产业收入变化的99.777%。从F统计量来看,F=74.68759远大于临界值,说明回归模型较显著,即: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联合起来联合起来确实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有显著影响。从T检验来看,T2=-4.148437,说明X2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地区生产总值对生物医药产业有显著影响力;T3=5.288522,说明X3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高新技术产业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4=2.704376,说明X4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5=-1.597926,说明X5对y没有影响力,即必须从模型中去掉解释变量X5;T6=4.391910,说明X6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T7=3.959182,说明X7对y有显著影响力,即: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对生物医药产业收入有显著影响力; X2,X3,X4,X6,X7对y有显著解释力,只有X5对y没有解释力。

从模型的结果来看,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对y的影响力大小分别为X3>X6>X2>X7>X4,说明高新技术产业的收入对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的影响比地区生产总值、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几个变量更大。

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的收入总体呈增长趋势,发展前景呈现乐观态势,此外,依托湖州市良好的生态环境、明显的区位优势、不断增强的企业发展意识以及生物医药科学研究发展不断取得重大突破,现代生物技术发展开始进入大规模产业化阶段的外部大环境等几大优势,湖州市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面临着许多机遇。

三、研究结论与建议

通过分析湖州市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六个变量对湖州市生物医药产业收入的影响,我们很容易发现生物医药千万元以上项目投资额对该产业的影响力远小于其他因素的影响,因此,湖州市接下来的生物医药产业发展要加大投资力度,为各个项目的研究开发提供有力的资金支持。地区生产总值、高新技术产业收入、生物医药企业数量、亏损生物医药企业数量及生物医药产业销售利润率五大变量是影响生物医药产业的五个重要因素,合理提高销售利润率,减少企业的亏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生物医药产业的收益的高低,故关注这五个因素的变化情况,协调发展对该产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生物医药产业是21世纪最有发展潜力和成长空间的朝阳产业,发展生物医药等高新技术产业是实现经济结构调整和产业优化升级的重要途径,湖州市把发展生物医药产业摆上突出位置,重点培育和扶持,以此来推动湖州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因此认清发展中的挑战,并且积极迎接生物医药产业面临的挑战,积极采取相应的应对政策,抓住发展的机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湖州必须加大产业投资力度,支持优秀的医药研究项目。加强专业医药团队建设,培养专业创新人才。建立沟通与传播的信息机制,保持信息的畅通。加强医药产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医药产业分析篇(10)

1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技术创新的定义(内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狭义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新产品开发或老产品改进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不同的方法、工艺、工具或装备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和过程(工艺)创新等。从广义的角度来看,技术创新是指人们在生产实践活动中重新组织生产条件和要素,创造性地运用其在科学实验和生产活动过程中所积累起来的知识、经验和技能的过程,并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或具有潜在的长远的经济效益,通常包括产品创新、过程(工艺)创新、市场创新、组织创新和制度创新等。

国内外关于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斯切尔(Scherer,1992)认为,技术创新应根据不同类型的技术创新而采用不同的评价指标;加拿大的Depress二教授用8个指标来比较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创新资本投入/销售收入、非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职工人数、专门的创新资本投入/销售人数、出口销售收入/销售收入、企业的创新倾向;清华大学傅家骥等人从技术创新投入与产出不同侧面以R&D投入量、专利统计量、新产品有关指标量等作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中国人民大学赵彦云等人提出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为:OO R&D总支出,R&D支出增长率,R&D支出/销售额。②直接R&D总人员,直接R&D总人员/员工总数,员工受教育程度构成。③专利数,产业申请专利数年均增长速度。④新产品销售所占比重,国际领先水平产品数,劳动生产率。

 结合我国国家统计局统计规范及统计指标分布,本文以国内31个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生物医药产业(制造业)的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技术创新产出能力为1级指标,以科技活动人员数量、科技机构数量、科学家和工程师数量、R&D人员全时当量等12个统计数据为2级指标,建立生物医药产业技术创新能力评价指标体系

2  31个省区市技术创新能力数据分析与结果  

 定量指标数据来自2013年全国31省区市(不含港澳台)的相关统计数据,见表3,检测工具采用IBM SPSS Statistics Version 19.0。首先对各1级指标项下的四个2级指标进行IMO样品测度和巴莱特球形检验,以判断变量是否适合作因子分析,检测结果显示3个1级指标的IMO均在0.70.8之间,球形检验均小于0.05,适合作因子分析。采用SPSS 19.0对数据进行因子检测

3 分析与讨论   

技术创新投入能力方面,排名前五位的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湖北。辽宁排在19位,与排名第一的山东相比差距巨大,科研机构数量相差5倍,科研投入相差10余倍。技术创新生产能力方面,排名前5位的分别为山东、江苏、浙江、广东、河南。辽宁排在第13位,与山东相比生物医药产业资产总额及关键设备仪器投入相差近10倍。   

上一篇: 施工精细化管理要求 下一篇: 增强食品安全意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