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35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1)

P2P火爆景象的背后,风险也逐渐浮出水面。在小平台风险不断之后,大平台也开始接连出现问题,为行业敲响警钟。

2015年初,随着地产公司深圳佳兆业爆出“锁盘”“重组”危机,与之合作的搜狐旗下P2P平台“搜易贷”也受到牵连,涉及资金6811万元。

2014年9月和11月,搜易贷与佳兆业分别签署了两个合作协议,根据协议,购房者通过搜易贷平台购买佳兆业楼盘,可申请首付款贷款,佳兆业为贷款做担保。让市场始料不及的是,作为担保方的佳兆业率先出现危机,搜易贷不得不于2015年1月6日声明,将与第三方资产管理公司合作兑付投资者本息。

在搜易贷之前,用户众多的第三方互联网理财平台“新浪微财富”也曾出现问题。2014年12月13日,P2P平台“中汇在线”出现提现困难,涉及资金2.6亿元。“新浪微财富”因出售其产品也被卷入其中,涉资金约5000万元。

百度也曾遇类似问题。2014年4月和6月,百度旗下的第三方理财产品平台“百度财富”两次出现产品所属公司跑路事件:先是创立仅2个月的旺旺贷跑路,涉及投资者300多人,总金额近2000万元;2014年6月,网贷平台“科讯网”倒闭,投资人损失过亿。

网站难辞其咎

P2P风控警报不断拉响,记者调查发现,问题背后有深刻的原因。

首先,平台风控不力。一些大型网站虽然名气响亮,但其互联网金融产品的风控却千疮百孔。如佳兆业与搜易贷的合作中,购房者通过搜易贷购买佳兆业楼盘可以获得首付款信贷支持,佳兆业同时作为担保方承担借款人违约款项。业内人士认为,这一条款的不合理之处在于,不应让佳兆业同时承担销售风险和信贷风险;一旦佳兆业销售业绩不佳或借款违约频发,就无力再扮演担保方角色。果然,佳兆业事发后,搜易贷不得不充当“接盘侠”。

其次,合作项目审核不严。“新浪微财富”曾在去年业绩会上表示,会仔细考察合作项目,认可其安全性时才有所“放行”,但从“中汇在线”事件可以看出,其并未有效识别风险。再如百度,在其平台上销售P2P产品的“科讯网”跑路前3个月,已有大量投资人在网络论坛吐槽其各种风险和问题,但百度未能及时予以关注,直到事发后才被动接招。

另外,业务道德风险高企。对一些第三方网络理财平台而言,收取入驻项目佣金是其主要盈利模式,而这一模式将限制其风控意愿,不排除平台为收取高佣金而允许劣质项目入驻。记者发现,在“新浪微财富”购买“中汇在线”理财产品回报率大大低于“中汇在线”官网直接购买的产品回报率,某一产品价差高达10个百分点,其中差距,就在于第三方网络平台收取了一定佣金。因此,在网站整体风控系统不健全的情况下,佣金模式的道德风险不容忽视。

风控是关键

P2P问题不断的大背景,是行业的整体井喷。网贷之家数据显示,截至2014年年末,我国网贷运营平台达1575家;全年累计成交量高达2528亿元,是2013年的2.39倍。全年出现提现困难或倒闭的P2P平台数量也突破历史记录,多达275家,与2013年76家问题平台相比大幅增加。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与金融学院副院长赵锡军表示,岁末年初本来就是网贷行业风险集中爆发期,加之今年股市走强,一行三会又新出台政策改变存款准备金缴纳口径,大量资金流出P2P,因此网贷平台会面临更严峻的考验。

盈灿集团副总裁、网贷之家CEO石鹏峰指出,目前高歌猛进的P2P行业处于无准入门槛、无行业标准、无监管机构的“三无”地带,加剧了整体行业风险。

如在票据理财领域,2011年和2012年,银监会相继发文禁止了银行业和信托业的票据理财业务,如今P2P平台的出现则是变相的“监管闯关”,突破了这一红线,出现兑付危机的“中汇在线”经营的就是票据业务,这种监管套利行为值得高度关注。

专家呼吁,行业监管应尽快落地,平台内部风控水平也应提升。银监会近日宣布机构调整,新设普惠金融工作部,网贷、小贷等被划归该部门监管协调。业内都在期盼具体监管规则尽快出台。

石鹏峰表示,2015年P2P平台将从野蛮生长步入成熟期,产品收益率即将回归理性、逐步下降,平台的细分以及两极分化也将更加明显。毋庸置疑的是,无论是直接布局P2P的平台,还是作为第三方角色销售P2P的中介,风控能力都将是决定其生死存亡的关键。

相关链接:2015年1月P2P问题平台达69家多位于山东广东

2015年2月 1日,第三方机构“网贷之家”的《中国P2P网贷行业2015年1月月报》显示,1月单月的问题平台达69家,仅低于去年12月92家的记录,远高于去年同期。

统计数据显示,2015年1月,我国新上线的网贷平台达121家。截至今年1月31日,全国网贷行业目前正常运营平台达1627家,环比上月增加3.30%。

值得一提的是,2015年1月问题平台事件较去年底虽有所减少,但是依然属于较严重的月份,单月问题平台多达69家,问题平台的月发生率为3.90%,仅低于2014年12月,远高于去年同期。这些问题平台爆发呈现地域性分布,多位于山东、广东,其次是浙江、江苏、四川、上海。

网贷之家表示,这些问题平台平均运营时间达7.18个月,运营时间超过1年的平台达16家,部分运营时间在2年左右的老平台也出现提现困难等问题,如北京的里外贷引发史上最高的P2P网贷平台兑付危机9.34亿元,因为涉嫌开发商“自融”,借款人已经被警方控制,平台无法维持正常提现。

浙江:19家互联网金融上下游服务商成立联盟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2)

实际上,尽管1997年,我国躲过了那场东南亚金融危机,但仍深深地感受到了其对我国经济及金融产生的影响-筹资成本大幅度上升,引进外资明显感到困难,就业形势突显严峻……。在我们庆幸自己在东南亚危机时度过了一个平安年时,我国已经发生了的一系列金融事件却使我们不能不承认一个现实-各种形形的金融风险离我们并不遥远:1993-1994年的高达20%左右的通货膨胀率造成人民币严重贬值;1995年2月,国债期货“327”品种严重违规,暴炒债券1400亿元,亏损达10亿元之巨,使风光一时的万国证券公司元气大伤;1998年7月,当时中国最大的证券公司-君安证券公司,因公司几位主要负责人涉嫌犯罪被公安机关羁押,并与国泰证券公司合并成立国泰君安证券公司;1998年下半年,新国大期货经纪公司承包人卷款潜逃;1998年10月,广东国际信托投资公司不能支付到期债务而被中国人民银行依法关闭;还有几大国有银行的坏帐、呆帐和逾期贷款更是我国金融领域的一个严重问题。

面对这一连串的金融事件,也许我们就不得不问了:中国可能发生金融危机吗?如果可能发生,那么最有可能是由于自身积累的金融风险引发,还是由于国际金融危机引发?

其实,由于金融危机与金融风险有着密切的联系,通常由于经济周期波动和金融体系的内在脆弱性,使得经济生活中必然不断蕴藏和累积各种金融风险,这些金融风险的累积将积聚巨大的能量并潜伏下来,在一定的经济条件下则可能爆发,使金融资产泡沫形成、膨胀,然后破灭,从而产生金融危机。由于国内已经积累了一定的金融风险,如果不及时防范这些金融风险,那么也许金融危机就真的会一步一步向我们走来。因此,我们必须积极运筹,加强风险管理,防范于未然,将金融风险切实有效地控制在经济可以承受的范围之内,以保障国民经济的健康发展。

二、建立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在不断发生的国际金融动荡面前,国际社会感到严重不安。亚洲金融危机给世界经济界最大教训之一是:东南亚国家一直被视为经济发展的成功典范,因而人们对这一危机的爆发毫无准备,以致于在应付这场危机时措手不及。如果说金融危机犹如火灾,那么金融风险犹如火灾隐患。经济一体化和金融全球化使各国之间的防火墙逐渐消失,金融危机频率增加,程度加深,涉及范围扩大。

东南亚遭灾后,国际社会加紧探讨防范措施,并相继出台了一些金融体系稳定评估计划。由于金融危机的出现常常以一系列的经济、金融指标恶化为先兆,因此,金融界人士普遍认为,如果能够根据一系列金融指标对金融风险进行预警,那么防止金融危机的发生是可能的。因此,在东南亚危机之后,各国都加强了金融预警系统的研究。

例如东盟各国外长于2001年10月举行会议,决定由在雅加达的秘书处设立一个专门机构收集东盟各国贸易、国际收支等重要的财经数据和资料,由金融专家对其进行分析,以预测发生金融危机的可能性;在2002年2月召开的西方七国财长和中央银行行长会议上,与会各方就建立一个国际“论坛”作为国际金融危机预警机制的建议达成共识。

实际上,国外一些经济学家早已对金融危机预警进行了研究。例如,早在1979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保罗·克鲁格曼在对金融风险预警进行研究时就指出,在固定汇率下,国内信贷膨胀超过实际货币需求的增长将导致渐进而持久的国际储备流失,最终诱发对货币的投机性进攻,迫使管理当局放弃固定汇率,使货币大幅度贬值,从而导致金融危机。在保罗·克鲁格曼之后,包括国际货币基金租金的Kaminsky、Lizondo、Reinhart等研究者对其模型进行了拓展,并得到一系列有意义的结果。

从我国金融体制来看,国家金融正处在大调整阶段,不确定因素增加。未来几年,一方面金融机构资产质量差、激励机制不健全、市场约束力不强、监管力量薄弱等问题短期内还不能完全解决;另一方面,由于我国已经加入WT0,直接面临国外金融机构强有力的竞争并可能直接面对国外金融游资的攻击,因此,当前,我国迫切需要建立有效的金融安全预警系统,立足于自防自救,其好处不仅在于防范金融危机,还在于能够及时减轻经济和金融体系中失衡的程度。

三、金融风险预警系统的结构

1、预警系统的基本结构

金融风险的大小可根据一系列的经济和金融指标来度量,为了能够对我国金融风险进行监测,必要时进行报警,需要建立一套金融风险监测、预警系统。它主要由指标体系、预警界限、数据处理和灯号显示四部分组成。

首先是建立一套能够科学、合理、敏感地反映金融风险状况的监测指标体系;然后根据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以及参考不同发展阶段的特征,确定各指标的预警界限值;再用事先确定的数据处理方法或模型,对各指标的取值进行综合处理,得出金融风险的综合指数和相应的风险等级;最后用灯号来显示金融风险状态。

预警的目的是防范风险,因此,最后还需根据风险状态采取各种措施化解风险。如我们把整个金融体系比喻为一棵“树”的话,那么金融安全就是树“根”,各种数学处理方法、模型和基本经济、金融统计分析就是树“干”,而与金融安全直接相关的指标体系就是树“叶”要维持金融体系的正常运转并健康发展,就必须观“叶”、抓“干”、保“根”,做好金融预警分析。

2、指标体系

金融危机的爆发,总是某几个经济、金融状态突出地先行失衡,进而引发其他金融指标失衡,从而导致全面性的金融危机,因此,金融危机通常都是有先兆的,具体表现在一些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上。通常能够有效地通过大幅度变化来预兆金融危机的金融指标包括:货币供应增长率、实际利率、通货膨胀率、国内信贷增长率、实际GDP增长率、财政手指差额/GDP、外汇储备可供进口月数、外汇储备/短期外债、贸易差额/外债总额、实际汇率及波动程度、外国直接投资/外债、经常项目/GDO、贸易差额/GDP、外汇储备/GDP、外债总额/GDP、短期资本流入/GDP、股市价格指数波动幅度、不良资产/银行总资产、银行资本充足率等。

不过,由于上述指标数量繁多,而且某些指标也难以定量分析,因此有必要根据如下原则进行筛选:首先该指标应该可用于估计金融危机发射功能的概率;其次,各指标在危机发声前的行为可比性;第三,该指标语境危机的能力可以定量分析,第四,该指标在历次金融危机中的预警表现良好。

3、预警界限

预警界限指金融指标的数据变化达到可预兆发生金融危机的这一水平。从金融危机预警研究的成果看,有的金融指标在国际上已经有公认的预警界限标准。例如,国际清算银行《巴塞尔协议》对“金融机构的资本充足率”指标定为8%;国际公认的“经常项目逆差/GDP”的最低标准是不大于5%;而短期外债/外债总额接近或超过25%就是危险信号,等等。对于没有明确的国际公认的预警界限指标,可以参照同一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也可参照经济、金融背景相似国家在金融稳健时期各项指标的数值,并根据历史上发生金融危机过程中有关指标数据变化情况来分析测定。

4、灯号显示

为了直观地预报不同类型的警情,可以结合国家统计经济监测预警的做法,对警度采取类似交通管制的蓝灯、绿灯、黄灯、红灯信号来分别表示正常状态、低度风险警戒、中毒风险警戒、高度风险警戒不同等级的警度。其中,蓝灯状态正常(无警),表示比较保守,风险小,但相应地可能会丧失一些收益机会,绿灯代表低度风险警戒(轻警),表示风险小,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此时静态监控即可;黄灯代表中度风险警戒(中警),表示已经出现一定的金融风险,金融机构需要提高监控力度,采取动态监控,及时反馈信息,并采取一定措施,尽可能地化解风险,红灯代表重警,即重度风险警戒,表示金融机构的风险已经很大,此时应采取一级警戒监控,提防随时可能出现的可能严重影响金融机构的事件,因此,当红灯出现时,决策者必须采取强有力的措施,否则,金融危机可能很快就会来临了。如果能够跟踪某个时期各项预警指标的数值变化,并有有关的信号描述,并制作相应的预警指标信号图,这样就可观测到金融机构的风险来源及其变化,同时也可初步判断金融机构所承受的风险状态,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

四、金融预警应用实证

泰国是1997年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始发地,这里尽管是事后分析,但如果我们将其在1997年以前的金融、经济指标进行分析,仍可以看到预警指标分析对泰国金融危机的警示作用。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3)

2月5日,香港交易所披露,融创中国(1918.HK)于1月30日以平均价1.8港元/股,购入佳兆业集团逾25.29亿股,获得佳兆业49.25%股权。

这是继融创中国主席孙宏斌在公开场合表示已向香港交易所提交整体收购郭英成家族持有佳兆业全部股权的申请与要约之后,来自交易所官方的证实。至此,纷纷扬扬许久的所有传言悉数落地。

然而此前,融创与绿城中国达成了收购协议,但最终作废。故此,融创对佳兆业的并购能否最终完成,外界多了一份观望和质疑。

又一重磅人事变动

2月1日晚6时左右,融创中国控股有限公司向佳兆业集团收购目标公司的股权及债权的公告:融创中国旗下天津腾耀作为买方,以23.74亿元的价格收购佳兆业集团旗下上海新湾4家目标公司股权及债权并分别订立收购协议。

根据具体收购协议,天津腾耀将以总对价约6.09亿元,收购上海新湾旗下目标公司上海荣湾100%的股权,以及上海荣湾所欠上海新湾及其关联方的股东借款。

与此同时,天津腾耀以总对价约11.67亿元收购上海青湾100%股权。其中,包括上海青湾的100%股权代价1元;及上海新湾与关联方于上海青湾收购协议签订当日为止向上海青湾作出的股东借款。

此外,天津腾耀还以5.98亿元收购上海海赢湾与诚湾各自51%的股权。这意味着,融创收购了佳兆业在上海的所有未开发项目。

卖项目的消息还热乎着,14个小时后,佳兆业又一重磅人事变动被爆出。2月2日早上8时,佳兆业公告披露,金志刚因有意投放更多时间发展个人事业,已辞任该公司行政总裁,但会留任公司执行董事,自2015年2月1日起生效。

熟悉佳兆业的人都知道,金志刚曾被形容为“少壮派”,他从中海的售楼员起步,28岁(2004年)成为佳兆业营业及市场推广总监。之后十年,金志刚先后出任佳兆业深圳公司总经理、集团联席总裁、执行董事兼集团总裁,主要负责佳兆业投资、设计、成本、营销、人事等运营工作。在佳兆业事件爆发之后,金志刚亦不离不弃地坚守岗位数月。

事实上,这并不是佳兆业第一单人事变动。2014年12月10日晚间,佳兆业事件爆发不久,其就董事会成员变更公告,宣布郭英成已辞任公司执行董事、董事会主席。此外,同为执行董事的郭英智也调任为非执行董事。2014年12月28日晚间,佳兆业再次在港交所公告称,执行董事兼董事会副主席谭礼宁、首席财务官张鸿光已经提出辞职,并从12月29日起生效。

“眼看他起朱楼,眼看他宴宾客,眼看他楼塌了。”可以说,金志刚和一众佳兆业人的职业生涯,就是一幕活生生的佳兆业荣衰史。时至今日,佳兆业执行董事仅余4位:“老臣”孙越南、金志刚与来自生命人寿的叶列理和雷富贵。

对佳兆业再次爆发的变动,业界已经不足为奇。有上海市场人士分析认为,金志刚此番辞任主要系融创将接盘,高管团队面临新一轮洗牌。甚至还有消息人士透露称,佳兆业HR已经对公司员工进行了内部通知――“大家各奔前程”,其中卷入贪腐案件最为严重的佳兆业深圳公司可能会裁员一半。

明星急速陨落

对于几个月前还春风得意的佳兆业而言,一切都来得太突然!

佳兆业集团控股有限公司成立于1999年,2009年12月在香港上市,2014年在中国房地产百强企业排名第16位,从去年年末的销售总额来看,深圳地区佳兆业销售总额甚至高于万科,是深圳市场上名副其实的“老大”。

然而,这样一家“龙头”房企,竟然在去年年末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瞬间坍塌。这起源于佳兆业在深圳的数千套房源被锁,随后原董事长郭英成辞职,触发融资协议中的一项违约条款,汇丰银行于今年1月7日要求佳兆业提前归还借款。随即引发一系列债务追逃。1月6日,关于佳兆业的破产重组消息传出后,更是加剧了局势的恶化,众多合作银行纷纷提出资产保全请求。尽管官方已公告辟谣,但是形势正逼着佳兆业逐步踏入这一境地。对于佳兆业而言,倘能尽快实现破产重组,已经成为一件不幸中的幸事。

随即,佳兆业大多分公司都在裁员。

“最近一个月,公司内网几乎每天都有离职通知。”知情人士透露。同时,记者了解到,继原执行董事谭礼宁、首席财务官张鸿光辞职后,佳兆业投资者公关部门负责人现已离职,拓展部负责人卓越出走。

业主们的情绪也发生变化。1月13日晚,佳兆业深圳各楼盘数百人聚集到佳兆业城市广场维权,但可悲的是,业主们连抗议的对象都找不到,原董事长滞留海外,楼盘已被锁定。

除此之外,据佳兆业2014年中期报告显示,佳兆业有多笔债务将在2015年偿还,其中一年期的债务达到60亿元,而不受限制的现金为93.8亿元。然而,政府一纸资产冻结令即让佳兆业账面上110亿元的现金无法发挥其危机处理能力,行政力量正逐步吞噬佳兆业。

房地产市场向来是“政商勾结”的重灾区。去年10月13日,担任深圳政法委书记的蒋尊玉涉嫌严重违纪而落马, 随后就传出郭英成卷入该案而被官方扣留的传闻,尽管之后被澄清,但现如今郭英成辞职后去向不明,着实让整个市场浮想联翩。

与佳兆业有着相似经历的还有香港新鸿基地产。2012年,新鸿基爆出弊案,前联郭炳江因多年私下雇许仕仁为公司“顾问”,“串谋公职人员做不当行为”罪名成立,被重判锒铛入狱服刑5年,集团执行董事陈锯源获罪6年。

然而,与佳兆业不同的是,新鸿基不但没有被“拖垮”,反而一直顺畅运营,在投行和评级机构的榜单上仍稳坐A评级,甚至在郭炳江被定罪的当天,投行报告的分析反而纷纷唱好,认为已经消除了公司最后的不稳定因素。

佳兆业命运迥异。财经版上热门新闻均是“债券价格暴跌”、“业主忧虑交楼遥遥无期”、“住宅配套会否按计划完成”、“多家银行申请诉前财产保全”、“员工纷纷离职”等,佳兆业俨然成为了一颗突然炸开的炸弹,血流成河死伤无数。

能否卖身成功?

在公告确认融创中国购入佳兆业创办人郭氏兄弟49.25%的股权之后,2月9日,佳兆业公告了最新的进展。好消息是,佳兆业已付清了今年1月8日到期的2300万美元的票据利息,由于支付日期仍在到期后30天之内,因而没有触发违约事件。

更多的是坏消息,佳兆业需要即时偿还280亿元的巨额债务,针对佳兆业境内贷款下的资产保全申请多达60份,同时佳兆业还面临两起法院诉讼、一起仲裁,深圳房源被锁一事也毫无进展。

按照融创的收购条件,佳兆业需要将上述问题一一解决,才能“卖身”成功。

不过,在融创决定收购佳兆业之后,事情或已出现转机。

据了解,虽然针对佳兆业的资产保全申请多达60份,但其中有52份申请尚未裁定,或许佳兆业已与提出申请的债权人达成谅解。因为上述申请提出均已超过48小时,而熟知公司法的律师表示,法院一旦收到诉前资产保全申请,需在48小时内作出裁定。

同时,中国银行深圳布吉支行曾在1月对佳兆业深圳公司提讼,按照佳兆业最新的公告,该银行已经撤回了上述诉讼。

佳兆业也正在力促债务重组,其在公告中称,公司拟透过友好磋商,与债权人(包括项目伙伴)解决公告中提到的民事裁定书情况、法院诉讼和仲裁。同时,佳兆业正在与华利安磋商,将在短期内落实委聘华利安为财务顾问一事。

关于深圳房源被锁,佳兆业在公告中也做了进一步说明。截至2月9日,相关部门仍未对锁定佳兆业项目房源及限制出售的原因作出口头或书面通知。

为解决财务困境,佳兆业表示:“公司正在考虑多个选项,包括出售若干项目公司以改善现金状况,与债权人及(或)项目合作方达成关于未偿还款项的协议,同时继续与相关政府部门商讨以解除集团项目物业的锁定及限制。”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4)

金融危机指起始于一国或一个地区乃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其金融制度混乱,进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的过程。金融危机具有长期潜伏性、突发性、综合性、蔓延效应及全球破坏性、可消除性、熨平性、可控制性等基本特点。产生金融危机的主要因素有:

(一)宏观经济不健康

宏观经济平衡是金融体系稳健运行的根本条件。长期稳定的经济增长对金融安全起着决定作用,经济平衡的破坏必然导致金融风险乃至金融危机。如果经济运行中存在发展速度过快或过慢、经济结构失衡、存在严重的通货膨胀等问题,那么即使金融风险程度不是很高,也有可能从外部环境角度引发金融危机。

(二)泡沫经济

金融自由化取消信贷限额控制带来了金融业的过度竞争,金融机构会倾向于扩大信贷风险来获取尽可能多的收益。资本在追逐利润的天性下纷纷涌向股市、房地产等投机性市场,金融资产的现实价格被严重高估,与其代表的产品的基础价值之间的偏差越来越大,金融资产在虚拟的价格高位上就会蕴藏高金融风险。如果与此同时政府没有及时采取谨慎的金融监管,或者银行内部风险控制机制落后,这样极易产生泡沫经济。一旦泡沫破灭,损失惨重的银行部门将无法避免危机的出现。所以,信贷的过度膨胀被视为危机的重要前兆。

(三)宽松的货币政策

货币供应量的大小是影响国民经济是否能正常运行的重要因素。货币供应量的增长与经济增长相适应,才能促进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和健康发展。M1的增长如果过快,就可能从需求方导致商品和劳务市场上的价格水平上涨。若M2长期保持较高的增长率,则说明经济总体存在通货膨胀的压力。所以各国都会选择M1和M2的有关指标。对总体货币供应量进行监控。

(四)汇率与国际收支问题

汇率政策是否合理直接影响到国际收支平衡状况。合理估计实际汇率水平,量化汇率失调的程度,可以为及时而全面监测一国国际收支风险提供可靠依据。同时贸易条件恶化与经常账户赤字也是引发国际收支危机的重要原因。出口的急剧下降将导致经常性账户的赤字,而在无稳定的国外资本流入的情况下,经常账户的长期赤字将造成国际储备的枯竭。所以,经常性账户余额是分析一国国际收支是否存在问题的主要方面。而国际储备则是调节短期国际收支失衡,维持汇率稳定和支撑一国国际资信的重要手段。

二、建立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系统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一)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金融危机往往造成国民经济的严重衰退,绐政府带来巨额的预算支出,甚至可能引起政局的动荡。但显而易见的是,危机的预测与防御要比危机产生后的处理更为有效,而现代金融危机的突发性更要求将对付金融危机的重点放在对危机的预见上。以往的金融危机几乎都是在某一时点突然爆发,危机国都来不及采取及时有效的应对措施,处于一种“措手不及”的状态。就我国而言,国有商业银行存在着巨额的不良资产,资本市场的运作欠规范,金融监管体系有待健全以及缺乏适当的系统性保护机制等问题,这些都意味着我国目前潜在的金融风险也较大,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个有效的风险预警系统。

通过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设置测度风险的指标体系和进行坚持不懈的监测,密切观察本国经济金融的发展变动,一旦危机苗头出现,金融当局就可以有条不紊地加以处理,及时制定预防性的有效方案及措施,并适时调整总体经济政策,降低金融危机的危害程度乃至避免其发生。

(二)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的可行性

金融危机的爆发虽然是多方面因素作用的结果,但这些因素可通过一系列量化的经济指标反映出来,并且金融危机的发生有一个缓慢形成的过程,在危机爆发前总有许多征兆,常常以一系列宏观经济指标值的恶化为先兆,且距实际爆发一般有较长的前置时间。实证的结果表明,主要的经济指标如实际汇率、实际利率、M2的货币乘数等发生变化超过临界值,至金融危机发生的时差,期间的范围介于12个月~l7个月。由此可见,建立金融危机预警系统,理论上可行。通过选取适当的预警指标,综合分析一国的经济金融形势,采用适当的数量分析方法,应该是能够提前预测金融危机爆发的。

三、我国金融危机预警指标系统的构建

(一)建立金融风险预警指标体系

1.选取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指标

所谓系统性风险是指由金融活动主体本身不可控制的因素所引起的,是金融市场所有参与者共同面临的风险,其涉及的宏观因素较多。借鉴前人研究的预警模型,并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选取的监测指标包括:

(1)经济增长指标。主要反映政策风险,指由于国家政策变化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这里选取GDP增长率、固定资产投资增长率、企业资产负债率来衡量,反映了宏观环境的风险程度。

(2)货币风险指标。这组指标反映了货币供应量本身的变化情况及其与国民经济发展的关系。它主要包括:各层次货币供应量增长率、货币流动性比率、货币供应量M2与GDP的增长率之比。

(3)财政风险指标。在政府负债规模过大的情况下,有可能无力偿还债务,成为宏观经济的不稳定因素。财政风险通过财政债务依存度和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衡量。财政债务依存度指当年的财政支出中债务收入所占的比重,反映一国财政支出中有多少依靠发行国债实现。财政收入占GDP之比,反映国家宏观经济的稳健运行状况及国家控制能力大小。

(4)国际收支风险指标。国际收支风险,指由于国际收支状况的恶化、汇率变动而出现的风险,通过经常项目逆差占GDP比重、一系列外债风险指标、外汇储备支持进口时间(月)反映。外债风险指标则包括:短期外债占外债总额之比、负债率、偿债率、债务率。我国实行的是有管理的浮动汇率制,严格限制资本项目流动,现阶段汇率变动引起的风险对我国的冲击还很有限,主要体现在偿债风险上。

2.选取非系统性金融风险监控指标

非系统性风险是指金融活动主体由于经营不善从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其指标是用来预警某一特定银行可能将要面临的困难,着眼于单个或微观的风险监测。监测指标具体包括:

(1)信贷收支状况指标。对商业银行来说,信贷资金运行和运作状况是决定其经营成败的关键环节。它由五个指标组成:资产流动性比率、存款余额增长率、贷款余额增长率、短期资金贷款比例、中长期资金贷款比例。

(2)流动性风险指标。流动性风险,指由于金融企业资产负债比例、期限结构失调导致的流动资金不足,出现到期无法履行支付义务而造成的风险。流动性风险比率是从总体上反映商业银行流动性风险的大小,该比率越大越好。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而建立的适合我国商业银行实际运行状况的流动性风险预警指标有:流动性风险比率、余额存贷比例、库存现金比例、拆人资金比例、拆出资金比例、借人资金比例、备付金比率、总偿付能力。

(3)资本风险指标。资本风险,指由于资本金不足不能弥补亏损以保证银行正常经营,破产倒闭的风险。它包括四个指标:资本充足率、核心资本充足率、同一借款户贷款余额比例、最大十家客户贷款比例。其中,资本充足率和核心资本充足率属于安全性的综合指标,是重中之重。它们既反映财务基础,又反映资产的风险状况。比值越大,则资本的安全性越高。

(4)经营风险指标。商业银行是以货币为主要经营对象的高风险行业,所面临的经营风险主要是指在银行的经营管理中由于管理制度出现漏洞或管理者及员工的不当或犯罪行为等主客观因素致使银行经营成本上升、收益率下降并给银行造成损失的可能性。此处选取的这组指标体系目的在于衡量商业银行的经营成本、收益及损失状况及其损益指标完成情况。主要有:存款年平均成本率、负债成本率、应收利息率、贷款收息率、资产利润率、损益指标完成率。

(二)设置预警界限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5)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Subprime)及“优惠级”(Prime)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3%。次级债务的固定期限不低于5年。除非银行倒闭或清算,不用于弥补银行日常经营损失,且该项债务的索偿权排在存款和其他负债之后的商业银行长期债务。美国次级贷原本只是普通的银行和住房人之间的借贷现象,为刺激不景气的消费,尤其是房地产业,美国银行业放松信贷管制,把钱借给了那些没有还贷能力的人们。无论从哪个角度来说,这也只是银行借贷中的问题,不过这种金融行为被包装为产品出售,穿上了金融衍生工具的外衣,性质就完全两样了。当一项金融产品进入资本市场自由交易之后,如果没有建立相应的制度,使之能够完全公开透明地受到市场的监督,人们只能“盲人摸象”谁也看不到产品流程了。由美国次级贷风波造成的资金流动性短缺扩散到全球后,欧洲央行紧急给流动性短缺的银行注资,也只是一些银行流动性短缺的时候才发现问题的严重性,全球如今吞食的只是“次级贷”变为金融衍生品进入市场后的最终“成果”。从2001年以来美国次级抵押贷款的发放量逐年上升(图1),这样在次级抵押贷款资产证券化过程中(图2),就加大了风险。

在许多人无法还贷的情况下,危机就爆发了。银行的资金缺乏,严重影响其流动性。同时由于是市场上大多数人无法还贷,即使银行把房屋拿来拍卖,也没有购买者了,这样越积越多的情况下,房贷金融机构不得不倒闭。从而又影响了银行的贷款,居民对银行的信用降低,出现挤兑现象。世界许多金融机构对美国这样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投资,在危机爆发时,严重影响了银行的流动性,于是通过银行把这样的危机带入了欧洲和亚洲以及世界其他的市场,于是形成了一场世界性的危机。

二、美国次级贷危机的影响

(一)对世界经济的影响

对于美国“次级贷”的影响几何,其能量传递会在何时消散,都有待进一步观察。最近卷入风潮的国家越来越多,受牵连的证券市场也越来越多,已经有经济学家和金融专家提示:要注意全球金融危机的出现。首先,对于爆发源头美国来说,受次级贷危机的影响,美国经济已经陷入整体下滑状态,进入一个新的调整期。美国一些大型的金融集团,如花旗等也大量裁员,来缓解次级贷危机的影响。美国居民的整体消费水平大大下降,特别是对房地产的影响。世界经济已经陷入次级贷危机影响之中,大多数国家的外汇储备中以美元计价的占大多数,这样许多国家的外汇储备大量缩水。欧洲地区的经济也放慢了增长的步伐。世界主要的股票市场出现了下跌趋势。一些银行因为挤兑风波而被政府托管,巴黎银行经过政府的几次大量注资依然没有从次级贷危机中走出来。亚洲等其他地区的影响相对来说要小点,主要是这些地区市场和美国的联系没有欧洲市场那么紧密。其次这些地区的投资理念相对比较保守,对于新兴的金融衍生产品持谨慎的态度投资。

(二)对我国商业银行的影响

我国商业银行也对美国次级贷危机中的金融衍生产品进行了投资,主要影响是投资收益的影响(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目前在美国进行投资的六大商业银行投资美国证券市场有一定的规模,虽然投资次级贷所占的比重不大,但是损失还是不小的,尤其是中国银行,高达35.83亿元。中信的投资相对小点,是因为其对于次级债投资少。从图中的数据来看,我国商业银行受到美国次级贷的危机影响不小,并且这次危机的深远影响还没有完全显现。

三、我国商业银行防范外部金融风险措施

(一)建立风险预警体系

第一,监测警源,发现警兆(识别子系统):大多数海外投资风险是可以监测的,风险监测子系统就是对境外投资风险因子和风险表现进行连续、系统的监测和追踪,对得到的第一手资料进行鉴别、分类和初步分析,以便及时灵敏反映出风险变化。境外企业在警情爆发之前,总会有一定的警兆(前兆),风险监测系统就是要通过监测警源,并借助一定的经验和方法,确定是否出现警兆;第二,预测警度,判断警损(评估子系统):根据警兆的变化状况,联系警情的警界区间,参照警度的评价指标体系,结合境外企业实际情况,从而预测警度,判断实际警情的损失程度;第三,适时报警,寻找警源(预报子系统):依据预测警度和实际警情的损失程度,适时发出警报,并根据预警对象的特点和变化规律,积极查找产生风险警报的警源,寻找警源也是实施对策的前提;第四,选择对策,排除警患(排警子系统):海外投资风险排警子系统,即风险快速反映子系统是指在境外投资风险科学分析基础上,根据警源情况和风险分析结果,确定与风险相适应的风险管理措施,及时采取预先已制定好的计划和方案,防止潜在风险的发生。通过建立海外投资风险识别——风险评估——风险预报——风险排除的境外投资风险预警系统,可以实现对海外投资风险的跟踪、监控、报警并及时采取排警措施,从而大大降低海外投资风险。商业银行应该充分利用资源在投资进行前和投资过程中进行预警分析。

(二)实行资产负债比率管理

资产负债管理就是银行根据对资产负债平衡表中的资产和负债每个项目的利率预测,在维持流动性的前提下谋求风险的最小化,收益的最大化。并且通过此来考虑最佳的资产负债的数量和期限的结构。在商业银行进行外部投资中,通过资产负债管理,可以有效的预测外汇、利率、信用等方面的风险。在国际市场利率,汇率波动的情况下,可以主动性的进行调节。推行资产负债管理,必定使商业银行在平常管理中量力而行,自我平衡,合理经营。对负债促使其致力于筹集资金,自觉控制资产,扭转其超负荷经营状况,削弱其资金依赖懒惰性;同时对资产管理有利于其从事投资业务,激发了创造收益的积极性。

(三)加快金融衍生工具的发展

金融衍生工具的灵魂可谓之风险,其本身就是以风险的存在为前提,并为适应风险管理的需要而产生的。金融衍生产品的设计初衷,绝不是为了扩大市场参与者的风险,更不是为了让某些人投机获利。恰恰相反,该类产品的出现原本是为了降低市场参与者的风险。金融衍生工具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具有降低、分散市场风险的功能;另一方面,在转移风险的同时,也可以用来进行冒险式的投资。次贷危机的根源是风险定价问题,而不是创新本身,如果没有创新,受损失的只能是银行。从美国经验看,对房地产贷款进行证券化简便易行且容易获得市场认可。目前我国银行机构最主要的资产是信贷资产,也是存在风险最多的领域,而房地产贷款又属于信贷资产中的优质资产。通过对房地产信贷证券化,可以有效分散、转移我国银行业承担的大量风险,改善资产结构。因此,对房地产贷款证券化不失为我国银行业加快金融创新的一个重要突破口。现阶段我们应扩大房地产信贷资产证券化试点范围,为进一步开展金融创新提供思路和经验。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6)

关键词:重大金融危机 商业银行 风险管理 操作风险

一、金融危机概述

所谓金融危机,是指起源于一国或一地区及至整个国际金融市场或金融系统的动荡超出金融监管部门的控制能力,造成金融制度混乱,主要表现为所有或绝大部分金融指标在短期内急剧的超周期变化,其结果是金融市场不能有效地提供资金向最佳投资机会转移的渠道,从而对整个经济造成严重破坏。金融危机往往与金融风险不断累积但并未集中爆发的金融脆弱性紧密联系,二者通常被统称为金融不稳定。

从历次金融危机发生的表现形式看,可以将金融危机划分为四大类:货币危机、银行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混合型危机。

通常,货币危机是指对某种货币购买力或汇兑价值的投机性冲击导致货币币值的急剧下降,而当局为维护本币币值的行为又迅速地耗尽外储备。如1992~1993年欧洲货币体系危机就是典型的货币危机。

银行危机是指实际或潜在的银行运行障碍或违约导致银行中止其负债的内部转换,储户对银行丧失信心从而发生挤提,银行最终破产倒闭或需要政府提供大量援助。20世纪9O年代中期的13本和东南亚危机中的各个国家就曾发生大批金融机构的经营困境和破产倒闭。

资本市场危机主要是指股票市场危机,表现为大量抛售股票,造成股票指数的急剧下跌,如20世纪90年代日本的经济衰退就是从股票危机开始。

实际中的金融危机越来越表现为多种危机的混合形式,难以严格区分为哪一类,并且在不同类型之间不断演变。典型的混合型危机如日本的经济衰退和东南亚金融危机,都是货币危机、资本市场危机和银行危机互相交织在一起。

本文主要研究了近三十年来发生的重大金融危机,主要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危机和2007年开始的美国次级贷款危机。

(一)2O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的美国储贷协会危机

储贷协会危机是由市场风险引发,市场风险与信用风险交织在一起,导致银行危机的典型案例。美国储蓄贷款协会建立与20世纪30年代,当时正值经济大衰退时期,失业问题相当严重,许多人无力购买房屋,房贷储蓄协会便为解决此问题而成立,以互助方式互相周济。长久以来,储蓄贷款协会深入美国社会各个角落,成为一般民众主要的存款去处和借款来源,因此被誉为美国的社区银行。早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在储蓄贷款协会的放款中,房屋贷款因金额较大,为减轻借款人的还款负担,故多为长期借款。另外,利率一般为固定贷款利率,储贷会以吸收的存款支持其长期贷款。但在利率自由化以后,市场利率大幅波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以后,美元短期存款利率直线上升,而储贷会原有的长期固定利率抵押贷款收益却仍然维持不变,结果许多储贷会账面利润大幅下降,甚至出现严重亏损。此外,2O世纪80年代末9O年代初,美国房地产价格大幅下跌,房地产贷款的违约率由1988年的2.25猛增到1990年的6.54%,造成大量的不良资产,是储贷会本来就不平衡的资产——负债现金流雪上加霜。相当一部分的储贷会因丧失支付能力而破产倒闭,造成了严重的金融信心危机。之后,美国政府动用了1300~1800亿美元清理破产储贷会带来的遗留问题。

(二)亚洲金融危机

亚洲金融危机,又称亚洲金融风暴,是指1997年发源于泰国,之后进一步影响到临近亚洲国家,甚至全球货币、股票市场和其他资产价值的一场金融大危机。

危机首先在东南亚爆发并波及港台。自1997年初起,东南亚地区特别是泰国泰铢受国际投机者的攻击,泰铢不断走软,最终不得不放弃固定汇率制,造成泰铢狂跌。接着菲律宾、马来西亚和印尼三国货币也狂跌。与此同时,泰国、马来西亚、韩国、印尼与菲律宾短期资金大量进出。

随后危机蔓延至东北亚。从l0月底起韩元持续下跌,股市跌幅也超过40%。企业的大量倒闭使韩国银行呆账和坏账剧增,到期应偿还的外债却越来越多。东南亚和韩国的金融风暴很快刮到了日本,使原本就不景气的日本经济愈益恶化。

日本的股票价格和房地产价格在2O世纪80年代高速增长,但进入90年代,日本经济停滞、股价急跌、银行的不良债权膨胀,1997年又发生严重的金融危机,北海道拓殖银行和山一证券相继倒闭,1998年长期信用银行和日本债券信用银行面临破产被收归国有。从1994年至2001年,日本共有18家银行经营失败,被重组或破产;与此同时,另有131家信用公司和26家信托银行经营失败、被重组或破产。在1992~2000年,政府向经营失败的银行注资1O兆日元,向并购破产金融机构的银行拨款13兆日元,回购不良资产4兆日元,累计出资27兆日元。

在1997~1998年亚洲金融危机中,韩国亦发生了严重的银行业危机,大量银行破产或被并购,商业银行的数量有危机前的33家减到2001年的21家,减少了1/3还要多。

(三)美国次级贷款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指银行或贷款机构提供给那些信用等级或收入较低、无法达到普通信贷标准的客户的一种贷款。这种贷款通常不需要首付,只是利息会不断提高。

美国抵押贷款市场的“次级”及“优惠级”是以借款人的信用条件作为划分界限的。根据信用的高低,放贷机构对借款人区别对待,从而形成了两个层次的市场。信用低的人申请不到优惠贷款,只能在次级市场寻求贷款。两个层次的市场服务对象均为贷款购房者,但次级市场的贷款利率通常比优惠级抵押贷款高2%一3%。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

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7)

2金融监管不力

19世纪中后期,马克思对全球推广过程中日渐严重的金融危机和资本主义经济进行了较为深刻的剖析。在马克思危机理论中,马克思通过贴切实际的生产关系、交往关系以及他对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阐述紧密联系,从而得出货币和金融危机的理论。而且在马克思生活的年代,金融危机有规律地出现和爆发,使它的许多特点都表现出来,这些都在无形中为马克思提供了深入研究的条件。他在研究自己所处时代金融危机的同时,还顺势寻找金融危机产生的原因,对之前的金融危机展开阐述,阐明了能够造成金融危机的实际条件,及其本质、发生机制、与生产过剩危机的关系、在经济周期中的表现等,从而形成和建立了自己的金融危机思想。马克思主义建立的金融危机思想,其出发点就是货币理论。由于货币和商品产生对立,且一定要进行互换的情况在价值形式上表现得尤为突出,所以马克思表示这种情况下在资本运动的过程中出现货币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概率会很大。第一,买卖商品时期相互分离就包含危机的可能性。商品在买卖过程中,被分成了卖和买两个阶段,这样无论是时间还是空间都处于分离环境下。在这样的环境下,商品和货币之间的转变就会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进而导致兑现价值和生产商品时出现间断等危机,所谓危机就是让两种既相干又单独的个体被迫合并在一起。第二,商品买卖中货币与商品的时间分歧随着信用机构的不断改革发展而被逐步放大。纵然信用代表的是优良品质,但由于人与人之间的差距,虽然统一货币具备多次执行支付手段的职能并可以通过信用实现,但如果其中某一个企业在支付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那么很可能促使在很多点上终止了社会支付链条,并且涉及信用机构或其他企业,最终导致金融危机。产生金融危机的原因很多,但归根结底,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才是最深层次的原因。马克思认为,只要社会经济在发展,出现经济危机的现象就无法规避,由于构成人们经济、社会活动的就是货币和商品,且二者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所以表现尤为突出的就是金融危机。马克思曾在其金融危机理论里指出“:万一劳动的社会性质体现在商品的货币存在上,进而使其成为一个脱离实际生产的物品,那么不可回避的就要面对作为现实危机尖锐化的货币危机或者独立的货币危机[3]。”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8)

一、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的比较

企业财务危机按照产生的原因不同,可以划分为“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两大类”。渐进型财务危机是由于企业经营管理不善等原因,导致企业丧失支付能力,无力支付到期债务或费用以及出现资不抵债的一种经济现象。突发型财务危机是由于突发性自然灾害等原因导致的财务危机。渐进型财务危机和突发型财务危机具有不同的特征,详见表1。

由于突发型财务危机是因自然灾害等原因而瞬间引发,事先难以防范,而渐进型财务危机则经历了一个缓慢的演化过程,只要通过事前防范,事中和事后较好的控制,是完全可能防止或化解企业财务危机发生的。因此研究渐进型财务危机对于预防和化解财务危机更具有意义。

二、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征兆

渐进型财务危机发生与否很难用一个统一的标准来衡量,同一经济现象对不同性质、规模、管理水平的企业来说,发生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可能性及其后果可能并不相同,但下列现象则是引发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的重要征兆。

(一)财务结构明显恶化

企业财务结构明显恶化是渐进型财务危机发生的显著征兆。企业财务结构恶化突出地表现在五个方面:一是资本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权益性资本与债务性资金比例失调,债务资本比例过度;二是债务资金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长中短期债务资金比例的失当,偿债期限过于集中;三是投资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长中短期投资比例、经营性资金和投资性资金比例的失当,资本性投资膨胀;四是资产结构不合理,主要表现为流动资产与固定资产、有形资产与无形资产的比例不当,存货、应收款项占流动资产的比例不合理,特别是存货和应收款项非正常持续增加;五是支出结构不合理,突出地表现为非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持续过快增长。企业财务结构恶化,会造成企业偿债能力持续减弱、投资变现困难、经营资金供应链断裂、存货跌价损失、债权回收风险增大和企业积累能力下降等问题,最终导致企业财务经营崩溃。

因财务结构恶化而爆发财务危机的案例在我国屡见不鲜,如江苏中达新材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国际原油、原材料(聚丙烯、聚酯切片)价格持续上涨,产品获利能力大幅下降的不利形势下,通过短期借款盲目投资BOPP、BOPET生产线、CPP生产线。到2007年6月底,公司短期贷款为24.45亿元,而长期贷款只有2.09亿元。由于快速扩张、资产与负债结构不配比、债务资金结构严重不合理、短期偿债能力下降等原因致使企业财务危机爆发。再如三九集团、华源集团、澳柯玛集团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6年因非主业投资、快速扩张、过度负债、决策失误等原因而发生财务危机。

(二)经营效益持续下降

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是财务危机来临的主要征兆。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主要表现为销售收入增加而利润不增或销售收入和利润同时下滑,甚至出现连续亏损。经营效益降低,会使企业现金流滞后于实物流,现金流量持续减少并低于安全水平,持续亏损还会不断吞蚀企业自有资金,甚至发生资不抵债,从而爆发渐进型财务危机。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可能不会立即在渐进型财务危机中反映出来,但必须引起企业的高度重视。如果企业不能尽快扭转经营效益持续下滑的局面,则爆发渐进型财务危机在所难免。锌业股份有限公司因市场锌供过于求,锌价大跌,在2007年营业收入有较大增长的情况下,公司却亏损了3.6亿元,2008年公司营业收入大幅下降,亏损达到13.15亿元,公司股票简称由“锌业股份”变更为“*ST锌业”,标志着公司进入财务危机状态。

(三)财务信誉下降

企业只有及时偿付到期债务才能维护企业良好的财务信誉,企业筹资、投资、生产经营和管理活动也才能正常运行。如果企业不能按期偿还银行借款、长期拖欠货款和职工薪酬,必然导致企业在银行、供货企业、职工和社会的信誉下降。随着企业信誉的下降,带来的可能是银行改变对企业的放款条件,减少或停止企业贷款额度,从而使企业的贷款难度增大;供应商不愿及时供货或提高供货价格,企业原材料采购出现困难,生产活动难以正常维持,无法按时兑现销售合同;职工工作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受到挫伤,消极怠工,甚至可能发生过激行为。可见,企业财务信誉下降,是企业发生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催化剂。如信联股份2002年底为还贷高峰,因该公司向建行借入的5 750万元长期借款未能按期偿还,华夏银行据此认为信联股份财务状况不佳,遂提讼,要求提前归还其4 000万元贷款,此后农行、兴业银行、广发银行、招行相继提讼,要求信联股份提前还贷,总金额为8 400万元,从而引发了信联股份的财务危机。

三、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发生的成因分析

渐进型财务危机是由企业外部和内部两个方面的因素引起的,但内因是根本原因。国外权威机构(Dun&BradstreetCompany)通过大量实证研究表明,企业财务危机直接导致破产的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疏忽的原因占4%;欺诈的原因占2%;重大灾害的原因占1%;经营与财务管理不善的原因占91%;而不知因素的原因占2%。可见,企业经营与财务管理不善是企业爆发渐进型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的重要原因。因此,本文主要讨论企业内部因素引发的渐进型财务危机。

(一)内部控制制度存在缺陷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表现在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健全、不合理;内部控制制度执行不严,形同虚设;内部控制制度缺乏有效的监督机制。内部控制制度的缺陷势必造成企业决策失误、经营秩序混乱、管理失效、抗风险能力差、市场竞争力削弱等问题,从而引发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三九集团、华源集团、澳柯玛集团发生财务危机的原因之一就是公司内部控制制度失效。

(二)企业核心竞争力逐渐丧失

核心竞争力是现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决定性因素,是企业多方面技能和机制的有机融合。企业如果丧失核心竞争力,将会使企业的市场竞争力逐渐削弱,进而出现销售收入持续减少、销售成本不断上升等问题,导致经营利润呈现负增长或连年亏损,从而引发现金流量持续减少,自有资本不断被吞蚀,最终会因资不抵债而走向破产的境地。

(三)现金流量持续低于安全水平

现金流量是反映企业经营质量、盈利质量、支付能力和企业价值的重要指标。企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忽视应收款项、存货和成本费用的管理,盲目投资,过度扩张等是造成现金流量低于安全水平的主要原因。在现实生活中,一般认为盈利水平好的企业,不会发生渐进型财务危机,但事实上,一个盈利水平不错的企业也会因现金流量不充足而丧失支付能力,从而引发渐进型财务危机,甚至破产。美国能源巨头安危(Enron)公司破产和新加坡亚洲金光纸业(APP)沦为垃圾公司的一个最重要的原因就是现金流动性差。

(四)受关联企业经营和财务恶化的牵连

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企业与企业之间形成了较为紧密的财务链,特别是重要关联企业的经营业绩、财务状况对企业经营效益、财务业绩将产生最直接的影响,可以说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重要关联企业一旦出现经营困难、财务状况恶化,会直接将企业拖入经营和财务困境。如实达集团因对外关联担保大量逾期、子公司亏损严重、公司主要大股东和实际控制人拖欠公司巨额应收款项等问题波及实达集团,实达集团2004年发生亏损,2005年银行又冻结实达集团银行账户和部分股权,实达集团资金链断裂。

(五)财务危机预警信息系统缺失

财务信息是企业经营活动、筹资活动、投资活动、管理活动的质量和效果的综合反映,因此通过一系列财务指标建立财务预警系统,可以对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进行适时监控和预警。但如果财务部门不善于运用财务指标来构建财务预警系统,经营者又对财务预警系统重视不够或缺乏对财务预警系统的理解,会造成财务预警系统缺失,或无法有效地发挥其作用,势必会使潜伏的渐进型财务危机逐渐形成并爆发。中达股份、德隆集团的财务危机均与缺乏财务预警机制有关。

四、防范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对策

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通常会经历一个潜伏、形成、爆发和恢复的过程。因此企业可以采取一系列措施来防范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发生和对已发生的渐进型财务危机进行有效处置。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规范经济活动行为

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对企业各种经济活动正常有序运行和防范经济活动中的各种风险有着重要的作用。首先,企业应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实行现金流量预算管理,建立健全包括生产经营、应收款项、实物资产、收入、成本费用、筹资、投资、财务风险管理等在内的内部控制制度。其次,加强财务内部控制力度,对企业资金筹集、调度、使用、分配等实行有效控制,防止资金体外循环。对企业各项成本费用支出实施严格的监管,防止舞弊行为。最后,加强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完善性和有效性的评审,保证内部控制制度的贯彻执行,督促企业不断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二)优化产业价值链,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现代产业价值链理论研究表明,产业链的利润呈现一个“V”字形,即微笑曲线。微笑曲线的左端为研发、设计,右端为营销、服务,中间为生产、组装;处于两端的产业附加值高,利润空间最大,其利润率约占20%~25%;处于中间的产业盈利空间小,其利润率约占5%。因此企业应高度重视产品的研发、设计、营销和服务,从而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拓宽产品的盈利空间,提高企业的盈利水平。与此同时,企业还应在价值链的优势环节上与合作伙伴实施战略联盟,以整合企业资源,优化价值链,实现整体收益最大化,提升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三)健全投融资决策机制,优化投融资结构

建立健全企业投融资决策机制,优化企业投资结构、资本结构,是预防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的重要措施。第一,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投融资决策制度;第二,对投融资进行可行性分析,并邀请专家对可行性报告进行评审;第三,在进行投融资决策时,应做好投资项目现金流量预算,充分考虑投融资对投资结构、资本结构的影响以及投融资项目面临的风险,分析防范风险措施的可行性,防止过度投资和过度负债,有效化解投融资风险;第四,对大型投融资项目进行跟踪检查,一旦发现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偏离决策方案或经济环境已经发生重大变化的情况,应及时向决策机构反馈,以纠正偏差或调整决策方案;第五,分析投融资项目实施后的效益,总结投融资项目实施的经验教训,进一步完善投融资决策机制,提高投融资决策水平。

(四)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有效防范渐进型财务危机

财务预警是以企业财务信息为基础,通过敏感性预警指标的变化,对企业可能或将要面临的渐进型财务危机所实施的适时监控和预测警报。在市场经济环境下,企业随时都面临着渐进型财务危机的考验,一旦发生渐进型财务危机,可能会使企业陷入财务困境甚至倒闭。因此,建立健全企业财务预警系统,适时监测企业的财务状态,防范与控制渐进型财务危机发生尤为重要。

构建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关键是财务指标的选择和预警方法的运用。在财务指标方面,选择可以反映企业获利能力、获现能力、经营能力和成长能力等指标作为监控、预测财务危机的依据。在预警方法方面,可以从不同的角度选择财务报表分析、变量预测模型、多元判别分析、逻辑线性回归、经营雷达图、人工神经网络等方法进行企业财务危机预警。

(五)科学处置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防止财务继续恶化

企业一旦发生渐进型财务危机,必须采取果断措施,力求在危机进一步扩大前予以化解。第一,要分析引发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的主要根源,找出其中起决定作用的因素;第二,分析为消除引发渐进型财务危机根源和决定因素而需要发生的成本、机会成本、企业承受能力、预期效果;第三,通过制度建设、技术改造、新产品开发、调整营销策略、优化售后服务、强化经营管理和财务管理等多种措施,化解企业渐进型财务危机;第四,在企业处置渐进型财务危机的过程中,应充分调动企业各部门和全体职工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形成合力,群策群力摆脱危机;第五,在整合企业内部资源化解渐进型财务危机的同时,还应充分利用外部资源,寻求外部的支持。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9)

在二战前,金融危机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还是偶然性的,只能在一定的范围内有影响,其发生频率也是有限的。1929年开始的“大萧条”是仅有的一次波及范围较广的金融危机。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金融危机频频爆发,美元危机使固定汇率制受到威胁,布雷顿森林体系最终瓦解,债务危机开始兴起。20世纪80年代以来,金融危机发生的频率更有加快的趋势。从传播范围看,2008年美国爆发的金融危机,迅速传播到全世界。它与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明显不一样,亚洲金融危机是在泰国爆发的,然后传播到东南亚、俄罗斯、东欧中亚及拉美等新兴工业化国家,即发展中国家和地区;而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除日本所受的冲击较大,以及欧美股市受到波动,它们几乎没有遭受什么损失。相反,美国在这次危机中获取大量的利益。墨西哥金融危机也是从墨西哥迅速蔓延到阿根廷、秘鲁、巴西、智利等国家,而这次爆发于美国的经济危机,不仅影响了全球的经济的发展,而且还动摇了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

(二)金融危机的非周期性和突发性

传统的金融危机表现为周期性的金融危机,是由经济周期的波动而引起的,并伴随着经济周期波动而出现高峰和低谷。然而,当代金融危机似乎脱离了经济周期的轨道,随经济证券化、国际化、虚拟化的发展,虚拟经济与实体经济严重脱钩,经济运行也没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当经济运动的泡沫积累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出现一系列的问题,甚至导致危机,首先在金融领域爆发,使当代金融危机的超前性、突发性加强,成为经济危机爆发的前兆。

(三)金融危机的蔓延性加强

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计算机、通信、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以贸易自由化、生产全球化、金融自由化与国际化为特征的经济全球化进程加快,各国在经济上的联系越来越密切。这也使得金融危机蔓延和传染的范围更广,程度更深。一旦重要国家内部爆发危机,就将迅速的扩散到其他国家和地区,演变成区域性甚至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四)外汇对于金融危机的冲击日益严重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称,外汇是货币行政当局以银行存款、财政部库券、长短期政府证券等形式所保有的国际收支逆差时可以使用的债权。由上述可知,拥有一国一定数量的外汇在一定程度上相当于控制了该国的经济。当外汇的剧烈变动时肯定会影响一国经济的稳定,轻则经济衰退,重则出现金融危机。同样的,国际游资也可以引发金融危机。国际游资是以套利、套汇从而获得高收益为目的的投机资金。近年来,大量短期国际资本的无序流动,是造成国际金融风险和金融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国际游资的投机活动实质上充当了金融危机爆发的导火索。

二、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措施

(一)加大各个国家之间的金融协调与合作力度

当今社会,各国之间的合作力度加大,金融联系也越来越紧密,但金融自由化和全球化常因信息分散与金融衍生工具增加而使金融发展与实体经济发展不协调,从而是国际货币运行处于高风险状态。为了世界经济的持续发展,各国经济的稳定,只有通过各国加强合作与协调,才能有利于信息集中和有效监管国际金融风险,避免金融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机制

鉴于以前国际金融危机的教训,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曾提出国际金融风险的七项预警指标:短期债务与外汇储备比例失调、巨额经常账户逆差、消费比例过大、预算赤字较大、资本流入的组成中短期资本比例高、汇率定值过高、货币供应量迅速增加。相对应于这七项预警指标,必须尽快建立起配套的金融危机预警组织和监督机构,并健全法规形成预警制度体系,形成世界性的金融危机预警网络。同时,更需要建立相应的防范机制,防患于未然,把危机扼杀在萌芽之中。

(三)提高金融衍生物市场的监管水平

在金融全球化的进程中,金融衍生工具及其交易市场得以快速的发展。名目繁多的金融衍生产品在给投资者带来高收益的同时,也加大了金融市场的风险。如果大规模的金融衍生产品交易发生信用危机,将极易引发外汇市场或股票市场的剧烈波动,引起国际金融风险与危机的连锁反应。因此,加强对国际金融交易活动的监管,提高对金融衍生品市场的监管水平,是避免发生金融危机所必须的条件。

金融危机爆发的前兆篇(10)

[中图分类号]F27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

2095-3283(2012)02-0154-02

目前,全球经济已经渡过了金融危机的恐慌期,进入了矛盾集中爆发、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后金融危机时代”,但是,中小企业的财务状况并未好转。2011年二季度以来,中小企业老板“跑路潮”、“倒闭潮”成为社会热点话题,究其根本,财务结构不合理、投资比例失衡、融资来源不当导致公司丧失偿债能力成为主要原因。对中小企业的管理者而言,把握后金融危机时代的特征,建立行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提高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才能更好地应对后金融危机时代带来的机遇与挑战。

一、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建立财务预警系统的必要性

财务预警系统是以企业信息化为基础,采用比例分析、数学模型等方法,依据企业的财务报告、全面预算以及其他相关的经营数据,对公司的经营过程和财务状况进行实时监控,发现财务状况的异兆立即作出反应,采取相应的措施,规避或减少发生损失的风险。

(一)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监测企业健康运行的重要手段。在日常工作中,对收集的企业内外财务信息和数据进行分析,监测财务状况,将监测结果与核心指标进行对比,找出偏差。如果发现问题,及时预警并采取有效措施,避免财务危机的发生。

(二)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化解企业潜在财务危机的必要措施。在监测企业正常运行的基础上,识别偏差产生的原因并提出改进方案,弥补企业运营中出现的偏差,更正过失,避免潜在的财务风险,使企业保持正常运转状态。行之有效的财务预警系统能够探究企业出现财务风险的原因,找出“症结”所在,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方案。

(三)建立财务预警系统是消除财务风险“隐患”的必要途径。财务预警系统不仅能及时避免潜在的财务危机爆发,而且能够改进企业管理的措施,修正公司现有财务管理及生产经营中的偏误,完善企业治理结构,从根本上消除隐患,做到“防警”于未然。

二、后金融危机时代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构建

从理论上看,传统的财务危机预警系统的构建是基于我国上市公司相关理论和经济技术特点。本文以发现警兆—确认警情—排警对策为逻辑机理,建立简便易行的财务预警管理模式,在预防和化解危机以及提高中小企业管理水平方面发挥作用。

(一)根据相关指标,发现警兆。警兆是财务预警的信号系统,在警情爆发之前,作为先兆表现出来,一定会有某些指标出现异常,这种异常与事先设定的警情可能有直接关系,也可能关系不大。从我国中小企业自身发展状况和所处环境的情况来看,发生财务异常的主要原因有两个:一是融资风险,是指由于收不抵支产生的,企业不能按照约定期限偿还债务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的风险;二是现金流量风险,是指由于缺乏足够的现金净流量产生的,不能按照约定期限偿付债务本金及其产生的利息的风险。就我国中小企业现状而言,对于融资风险和现金流量风险的防范都非常重要,在设立的财务预警指标中,必须能够反映企业财务风险的各个方面;在确定警兆时,必须以反映上述财务指标的定量指标为基础,辅以经验判断,否则就可能出现偏误。

(二)根据企业特点,确认警情。对于我国中小企业来说,股权融资方式往往受到限制,企业发生的财务风险主要是由举债造成的,所以在运用财务预警指标等定量数据确定“警情”时,还应重点分析负债经营资产收益、债务资本成本等指标,确定实现财务杠杆收益,保证债务融资效率,避免负债效率低下引发财务风险。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者应根据自身及所在行业的特点,设置核心指标进行警情分析,指标体系中应包括反映企业偿债能力、获利能力、营运能力、发展潜力及现金流量等方面的指标。与大型上市公司相比,中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和财务管理系统提供的数据无论从数量上还是质量上都有很大的差距,因此,中小企业不能单一依靠定量分析确定企业的融资风险现状,在确认警情时,必须定量与定性结合分析确定的财务预警指标,考虑自身的发展现状和企业特点,确定“警情”。

(三)针对出现的警情,提出排警对策。作为财务风险诊断的工具,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构建应具有理论的科学性和现实的可操作性,以完善内部控制体系和严格的制约机制为基本框架,以良好的内部控制环境和健康的企业文化为基础和前提,以科学的治理结构和优秀的从业队伍为根本保障,以严密的内部控制措施和高效的后期反馈机制为重要手段。对财务预警核心指标体系进行实时监控,对出现的警情,无论是否危及到企业的财务安全,都需要及时进行处理;必须根据预警信息的性质、类型和重要程度采取相应的对策,制定解决方案,将危机消灭在萌芽中。

三、后金融危机时代构建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的建议

财务预警系统为企业预防财务危机提供了保障,但财务预警系统并不能独立发挥作用,要在实施中真正产生效果,必须采取相应的配套措施。

(一)完善内部控制制度,为财务预警系统的实施提供制度保证。财务预警系统依据的是客观真实的内外部资料,有效的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能够为财务预警系统提供所需的真实可靠的数据,据此中小企业管理人员能够实时监控企业经营过程,并在收到财务风险预警信号后根据“警情”程度作出相应的反馈,进而修正经营过程中产生的偏误,把财务预警制度落到实处。

(二)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结合,保证财务风险预测的有效性。在财务预警分析中,财务报告是财务预警核心指标的主要来源,依据财务指标进行预测十分重要,但相比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财务报告显示的数据难以反映企业的全部财务风险。因此,在对传统的量化模型和指标进行分析的同时,还应针对中小企业的特点,结合相应的定性分析指标,如客户满意度、销售回款速度、贷款增加幅度等非量化因素,只有将定量指标与定性分析相结合,才能更加确切地预测财务风险,把财务风险控制在初级阶段。

(三)强化风险防范观念与风险预警意识。在企业内提高风险防范和风险预警意识是中小企业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构建并有效运行的前提。在中小企业高层管理者层面,高层管理人员要不断提高自己的风险管理水平,强化财务预警意识;财务风险存在于工作的每个环节,每名基层工作人员必须将风险防范意识贯穿于日常工作的始终,在思想上对潜在的危机保持清醒的认识和高度的警惕。

(四)加强人才培训,提高财务人员工作效率。由于财务预警所需的数据大部分来自于财务部门,因此,真实完整的财务数据是财务预警系统得以成功实施的前提和保证。在一定程度上,财务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成为财务预警机制成功实施的决定因素之一。就大部分中小企业而言,财务人员大多数时间忙于处理日常重复性事务,而缺乏足够时间去研究和应用先进的财务管理技术,导致财务人员普遍缺乏综合信息处理和数据分析能力,难以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所以,中小企业应建立、健全财务人才培训和再教育体系,通过综合、全面的培训体系不断提高财务人员数据处理能力和信息分析能力,进一步提高财务部门的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Altman EI.Predicting financial distress of companies:Revisiting the Z-score and Zeta models.NYU Working Paper,2000.

[2]刘莹.关于企业财务危机预警若干问题的思考[J].商业时代,2011(15):57-58.

[3]苏利平.财务风险“潜伏期”的分析识别与监测[J].财会通讯,2007(2):81-82.

[4]吕长江,徐丽莉,周琳.上市公司财务困境与财务破产的比较分析[J].经济研究,2004(8):64-73.

上一篇: 客家文化研究 下一篇: 常用法律法规知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