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5 16:46:32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看语文,语文学与不学关系不大,学多学少给高考的分值差距也不会太大。再说高考也不考课本上的东西,答案也不唯一。所以听老师讲课还不如自己看书或者做几套题。导致学生在语文的学习上几乎说不上有兴致。

从校方领导的角度看语文,在高考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哪有人顾及语文的地位!从安排课的顺序可窥一斑,高一的语文最高的待遇是个别班级有三四节课,大部分的班级在五至八节课;高二语文课大部分在下午,高三更不用说,;从课时的安排看语文,高二时语文的课时比英语数学少两课时,高三比其他的课相对来说都少。

从以上几方面的误导,是的学生明显的能感觉出语文在学业中的比重,这也是困惑我多年的一个问题。语文课在我看来它是教学生做人的课,是提升学生自身素养及涵养的主阵地。怎么可以将语文打入冷宫,很少有人重视,只有我们这些语文教师为止叹息!这一暂时的冷落我希望得到全社会的关注,给语文一块天地,创设一个平台,酿造一种氛围,这样才能改变语文被冷落的尴尬。

2 在新课标下的教师由主讲者变成了一位找不到演员的闲置导演

在高一第一二学段中,我也参加了市级、省级新教材培训的,并潜心地研究新课标的理论,在备课过程中,我结合所学理论及专家的指导,并认真地研读教材,上新课之前,按照课前预设题--课堂检测--讨论--分析归纳的思路预设课堂,可是当我走进课堂让学生展示课前的预习成果时,学生此时才在课本上匆匆忙忙的找答案。我只好给学生留出时间让他们找呀!老师启而不发,无奈之下教师只好自导自演。我觉得这是身为语文老师最为狼狈的一幕。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2)

(1)新课程实施以后,教材的更新频率变快,教师的观念和业务知识不太能跟得上,对新的方式手段比较陌生.

(2)由于新课程的实施,老师们的压力会变大,老师要学习的内容变多,需要达到对于老师考核的要求,需要在一些能力和知识的考核上达标。

2.在教材、课时和资料选择上的一些问题

(1)由于语文教材相比数学等科目,知识的系统性、逻辑性不太严谨,习题不太配套等,使得要面对严峻考试的学生们来说,不得不多选择购买一些种类繁多的辅导资料。然而大多数的资料存在相互抄袭、粗制滥造等状况,给正常的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影响,资料成了一些图书制造商敛财的工具了。

(2)课时不是太充足。新课标对于语文课时的安排有所减少,但是一个学期的任务量没有减少,还有增多的趋势,使得教学任务的完成存在很大的难度。在教材后面有“表达与交流”的内容版块,但是课堂上的时间限制,老师基本上是无法进行学生对这方面有太多的引导的,而这又是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能力的表现。

二、新课程实施中存在的困惑

1.教学理念当在的困惑

新课程实施当中,很多老师们都在采用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理念应用于广泛的多媒体的教学之中,这是教育的很大的进步,使得教育与多媒体技术相结合,以前的教学方法逐渐减少了。现在教学当中出现了一种这样的情况,对于一些简单的教学内容,老师会贯彻自主、合作和探究的教学方式,但是难度较大的不太会熟悉这种方法,同时老师们也是存在疑惑的,认为不采用这样的教学,就可能不是在按照新课程的教学进行,采用这样的方法,老师又担心学生的自学能力不够,对于难度较大的内容学不好,怕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就导致新的教法不熟悉,以前的教法不太敢用,陷入了左右为难的困境当中了。

2.对教材的难易部分的掌握不够分

高中语文教材存在一些问题,教材的课文太过于注重涉及面的广度、宽度和深度,却忽视了知识本身的所有的系统性、层次性和关联性。就比如把较长和较难的课文加在了高一课文内容当中,这就是一种对知识的安排缺乏层次性和系统性的一种表现。还有就是教师对于让学生学习知识的深度掌控不够,怕教学生太多,影响课程的学习进度,不让学生学习太多又怕学的不全,最终影响考试的成绩,教师进退两难。

3.对教材的重点内容没有很好地进行界定

高中的语文教材很多,有必修和选修两种类型,教材本书多,新添加的内容也多,课程的结构变的复杂,知识的背景也很广泛,重点和难点很难区分。课标的和高考大纲的“内容和要求”对接不上,教学过程中的难点难界定。必修中有不重要的,但是选修中也有很重要的,真的是自相矛盾的。

三、新课程下的高中语文教学应采取的策略

1.老师应该加强业务的学习

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要认真学习新课标,在总体把握各年级语文的教学目标的基础上,还要把握高中语文课程的设计思路和课程框架,对于每一单元,每一课的性质和理念,知识内容和能力的培养有全面深刻的认识。与此同时,还要加强对新增内容的学习,尽快学习和运用好新课改形式下要求老师采用的教学方式。

2.掌握新的教学技术手段

现在多媒 体技术飞速发展,要想高效率地教好语文课程,就需要多运用电脑和多媒体。如果不学最新的专业知识,不去探究教学的重要工具―电脑和多媒体,是不太合格的老师的,多媒体的运用改变了以前只是在黑板上板书的形式了,可以极高地帮助老师的教学效率,会使枯燥的教学变的生动和好理解。因此,老师必须熟练运用电脑,用多媒体做课件,掌握现代信息技术,提高教学能力。

3.提高课堂的教学效率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3)

【中图分类号】G633.3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以下简称《课标》)将高中语文课程设置为必修和选修两部分,其中选修课程设计为五个系列:诗歌与散文、小说与戏剧、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运用、文化论著研读,并指出:“学校应按照各个系列的课程目标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有选择地设计模块,开设选修课。对于模块内容组合以及模块与模块之间顺序编排,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实施。”然而,由于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结构的先天不足和后天改革不彻底,以及选修课程自带的复杂性、多层次性特征,反而造成了诸多学校课程的无序和低效,而选修课程自身的随意、简单、低效在广大中学也是屡见不鲜。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可谓问题丛生,困惑多多。

困惑一:选修课的选学到底是 “必修”还是“自娱自乐”

《课标》建议:“从五个系列的选修课程中任意选修四个模块。对于语文学习兴趣浓厚并希望进一步深造的学生,建议在此基础上,再从这五个系列里任意选修三个模块。”但从教学实践来看,用1.25个学年学完五册必修模块外,其余1.75个学年还要用差不多一个学年来进行高考复习。因此,留给选修课的时间比较少,大多数学校往往在高二学年集中实施选修课程,以致学校无论如何加快速度,最多只能开设三个或四个选修模块。能够将五个模块的必选学好就不错了,更不用考虑别的选修模块。更何况由于分省命题,考试大纲中也没有对别的选修模块提出要求,这就更导致选修模块中的必选升格为必修,而其他的选修模块则不幸成为不修课或“自娱自乐”课。显然,时间的保障不足可能带来选修模块的“走马观花”以及学生学习的“消化不良”,并且给学校的师资、场地条件带来巨大的压力。

困惑二:选修课的教学到底是 “锦上添花”还是“看上去很美”

《课标》规定:“选修课的设计,必须以课程目标为依据,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实际水平。不能把选修课上成必修课的补习课和应考的辅导课,也不能简单地照搬大学里的选修课。” 然而,囿于传统认识、教学设施、教学任务、教师水平和时间精力等因素的限制,许多学校在语文选修课程模块的开设上作了很多限制。

困惑三:选修课的评价到底是“韩信将兵”还是“多元遴选”

《课标》要求:“选修课的评价尤其要突破一味追求刻板划一的传统评价模式,努力探索新的评价方式来促进目标的达成。”“评价应根据不同的情况综合采用不同的方式。”这些要求没有错,专家们提出的观察评价、档案袋评价、过程评价等方法正逐步推行,评价正在走向多元化。但是,我们也不能不面对这样的现实:目前,一些学校制订的量表过于琐碎,关注的要素太多,重点不突出,失去了操作性,甚至失去了价值和意义。特别试卷检测这一块,大多数学校选修模块的测试试卷大多照搬了现行高考试卷的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查,却很少兼顾学生们提出选修不同的模块实际情况。

以上是选修课实践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比较普遍的困惑,下面就这些问题进行如下反思。

反思一:要正确处理选修课与必修课的关系

《课标》指出:“选修课和必修课在教学上存在一定的差别。选修课教学应有较大的灵活性和拓展性”。普遍认为,新一轮高中语文课程改革,虽然把基础性放在选择性的前面,但实际上显然过于强调选择性,基础性重视不够,这样势必头重脚轻,最终影响学生的语文基础学力。“必修课与选修课之间的理想关系应该是:必修课是选修课的基础,选修课是必修课的发展;必修课是普及,选修课是提高。”

特别要强调的是,选修课是对必修课的延伸和提高,教学内容更具有选择性,教学方法更应体现个性化学习的理念,在思维的深度和广度上应比必修课有明显的进步。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能力,应该是新课程选修课教学的重要导向。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使他们有疑敢问,有疑善问,有宽广的多元文化视野,学习阅读、探究、表达、交流的多种方法,努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反思二:可探索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模式,使选修课真正落到实处

在选修课程模块开设时间安排上,许多学校基本上是先上完必修课程后,再集中开设选修课程。这种安排的弊端在于必修课上得太匆忙而没落到实处,而选修课过于集中导致学生身心疲劳,学习效率低下。因此,选修课程的开设可以实行必修与选修同步穿插的方式进行,即在时间上适当同步,在内容上必修与选修相互搭配,交叉安排,协调推进。具体而言,学校可以拉长选修模块的学习时间。

反思三:应加强校本教研,促选修课教学质量提升

实施新课程,需要专家引领、同伴互引,教师要学会“借力”,才能完善自身的教学。在农村高中,专家引领式的教研毕竟条件有限,所以开展校本教研,以同伴互引的形式开展研究是最切实际的。学校内,经过了这几年的新课程实践,大多数教师都接触过选修课的教学,或多或少都有自己的体验和认识,学校应该充分利用自身的教师资源优势,立足学生的学习需要,立足课程标准的要求,立足现实中客观条件的限制,依据《课标》和教材,尊重选修课程的特点,以教学中遇到的问题作为校本教研的课题,甚至专门开展选修课教学的专题研究,借助教师的群体力量促进课程实施的高效。

反思四:抓关键要素,完善评价体系,让学生自主能力得以彰显

1.形成性评价应该关注关键要素

在形成性评价中不应该追求终结性的结果,而应该追求描述性的、信息性的反馈,以具体指导学生提高、改善自己的语文学习。要力求简洁、便于操作,以发挥其引导、反馈作用。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4)

当前随着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尤其是新课标的出台。高中语文教学进入了一个全新阶段。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是高中语文的一个重要部分。合理高效地实现语文选修课程教学,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同时也能够有效开阔学生的视野。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是高中语文新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步骤,开设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无论是对于学生还是对于教师来说都是一个全新的课程,开设这门课程的意义何在,如何协调选修课程与课本教学之间的关系,如何有效教学这都是我们必须要认真思考的。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出现了六大困惑。这些困惑的出现不是偶然的,加强对这些困惑的了解,对于提升语文教学质量很有帮助。这六大困惑分别是:选修课教材;选修课教师资源;选修课学习心态;选修课开设时间;选修课教学方式;选修课评价机制等问题。

一、选修课教材困惑

当前高中语文苏教版选修教材的选择和内容上都存在不少争议。首先从教材选择上进行分析。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材灵活多样,各地区所选择的教材都是不同的。这就使得同一类型的教材只能局限于一个地区,这样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选修课程的多样性,但是在教材出版、发行过程中就要消耗过多的人力、物力。这对于实现教学资源的合理配置显然是不利的。选修课程的教材在选择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标准,这就会使选修教材的质量参差不齐。

从教学内容上说,苏教版语文选修有些课程由于时间的限制最终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例如,《红楼梦选读》《鲁迅作品选注》等作品属于鸿篇巨制。这些著作单凭一节课很难讲透,这是需要引起我们注意的。

二、选修课教师资源问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在教学过程遇到的另外一个显著问题就是教师资源问题。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一方面开阔了学生的视野,而另一方面却进一步分化了教学资源。选修课程越多,教师资源也就越稀缺。教师资源由于时间空间的限制,经常不能得到合理配置。这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个问题。

三、选修课学习心态问题

当前学生针对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学习心态在某种程度上还存在着不科学的现象,有许多学生不能够正确认识选修课程。在学习选修课程的时候功利性太强,大部分学生都是按照哪门课程对高考有利就选哪门课程来选择的。大部分学生认为选修课程如果不能为高考服务就是无效的。学生在选择过程中也非常随意,有些学生没有正确处理学习任务与选修课程之间的关系。在选择和选修过程中没有正确的心态。

四、选修课开设时间问题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开设时间大多在高二上学期。这段时期正是学生学习任务繁忙的时候,在这个时候开设高中语文选修课很难保证有效实现教学目的。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时间的紧张,往往是仓促安排,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只是一味地按照教学任务马不停蹄地进行讲解。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也只是了解了一些表面知识,而对于选修课程中的内在本质没有深入地了解。选修课程表面上热热闹闹,实际上却是冷冷清清,学生能够学到的知识很少。这不能不引起我们的反思。

五、选修课程教学方式问题

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使用的教学方法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本身为原来枯燥的语文教学添加了活力。可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由于教学方法的不科学使得选修课教学也变得越来越困难。在选修课教学过程中不少教师仍然采用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法来进行教学。选修课的教学本应采用开放式教学方法进行教学,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缺乏活力,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展,这是我们必须要高度重视的问题。

六、选修课评价机制问题

当前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并没有统一的评价机制。语文选修课程的教学评价机制还很不健全。当前的语文选修课的评价机制存在着指标单一、随意评价、带有人情化的评价等问题。这些问题使得选修课程的评价机制并不能够真正公正。

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开设是高中语文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加强对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的研究有着重要的示范意义。本文详细分析了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六大困惑。苏教版高中语文选修课程刚刚开设,在实际教学过程中遇到一系列问题,这六大困惑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要结合教学中的实际情况来解决这六大困惑。

参考文献:

[1]李先富.高中语文选修课的教学反思[J].大观周刊,2012(5).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5)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8-0053-02

高职新生面临着众多的挑战。作为高职新生的一个重要课题就是适应,适应包含很多内容,比如:学习适应、人际关系适应、自我管理适应、环境认同、身心症状反应等,相对而言,学习适应是其中比较困难的方面。

学习适应的难度在英语课程中表现得尤为明显。高职英语课程是一门重要的必修基础课,以“培养学生掌握一定的英语基础知识和技能,具有一定的听、说、读、写、译能力,借助词典能阅读和翻译有关英语业务资料,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能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际,并为今后进一步提高英语的交际能力打下基础”为其教学目标。其“基础性”和“功利性”逐渐淡化,“职业性”和“实用性”不断增强,因此与普通高中英语课程存在很大差异。这种差异性要求高职新生有选择性地丢弃一些诸如“埋头做题为高考”、“教师指哪我到哪”的观念,主动了解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熟悉所在学校英语学科的课程体系、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评价标准、考核方式,接受“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加强听说”、“自主学习”、“多元评价与综合考核”、“服务专业”等理念。但是,笔者所做的调查显示,在适应的过程中,高职新生渐渐产生了一些困惑,并且由于没有得到有效排解,这些困惑正逐步转化成矛盾,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近而导致新生学习动力不足,课堂参与热情下降。因此,明确高职新生英语学习适应方面的困惑,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解惑,就显得十分必要。

适应与困惑

压力全无,哪来动力 英语在高中阶段是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教师上课管得严,要求多,单词听写、课文朗读等是“家常便饭”。但在大学,新生慢慢发现,英语课程似乎不如高中时那么重要;课文内容任教师取舍讲解,随意性加大;对学生的要求也不如高中那么具体:单词很少听写,课文朗读不做要求,平时测验几乎没有,课前预习和课后巩固更是“纸上谈兵”,过级要求也不是那么严格。英语学习的这种现状使习惯了高中英语教师“细要求、严管理”方式的新生有些无所适从。他们一方面感觉学习轻松,另一方面又因不知为何而学而略显困惑:一点都感觉不到压力,哪来学习的动力?

内容重复,学之何用 高中英语课程强调在掌握语言基础知识、重视语言技能训练的基础上,重点培养学生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因此,教材选材时代感强,突出人文性;题材涵盖面广,彰显内容的丰富性,有语言学习、体育运动、文化生活、环境保护、文学艺术、风俗礼仪、饮食文化、兴趣爱好、科学技术、旅游等方面的内容。但进入大学,新生们看到,教材编排尽管增加了体现高等职业教育实用性特点的环节,教材选材也符合“90后”大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兴趣爱好,但教材主题依旧,听说技能训练仍多以“介绍、问候”等开始。的确,审视目前高职院校使用的英语教材,我们不难发现,虽然内容题材丰富、体裁多样,语言点的选取也更切合教学实际,但仍是“新瓶装旧酒”,针对性不强,实用性不足,没有体现高等职业教育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的特点,既不利于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有效获得和迁移,也与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相背离。内容重复,新生不仅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兴趣,更可能会对开设这门课程的必要性产生质疑。

方法依旧,谁为中心 “谁是课堂中心”一直是争论的焦点。在高中阶段,由于高考的压力,三年的教学内容一般两年就得完成,教师不得不加快教学进度,因此,主宰英语课堂的是教师,学生只是被动接受知识,他们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遭到任意挤压,“以学生为中心” 往往成为一句空话,很难落到实处。大学之初,学生在英语课堂上一般能有些欣喜地发现:课堂活起来了,呈现出一派热闹景象;他们的主体性得到较为充分的体现,成为课堂的中心;教师主导着课堂,陪伴他们完成教学任务。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慢慢发现,英语课堂又归于沉寂,教师还是课堂的中心,教学方式又回归他们熟悉的“一言堂”、“满堂灌”,课堂活动也变成了一些“不疼不痒”脱离真实生活的sentence making和question-and-answer,学生刚刚激起的一点激情又遭磨灭,“教师中心”似乎成为一道难以逾越的屏障。

关系淡漠,谁来帮我 高中阶段,师生整天“厮守”在一起,关系较为融洽。一方面,教师尽心尽责地为学生传道、授业、解惑,成为学生成才成人的铺路人和引路人;另一方面,教师真诚地接纳学生,帮助学生解除心中的困扰,成为学生跨越坎坷的陪伴者和激励者。但是,大学新生慢慢会发现一些奇怪的现象:教师一般是上课铃响走进教室,下课铃响走出教室,除了课堂上的知识交流外,课下和学生几乎没有什么接触;课前考勤“装模作样”,最后发现对成绩没有影响;一学期过去,教师往往没有记住所有学生的姓名;一学期下来,有些学生不知教师是“何方神圣”,因为总有些教师忘记介绍自己,学生也懒得打听;教师对学生英语学习现状的评价,负面的居多,正面的很少。学生感到,相比高中阶段,师生关系变得疏远,显得淡漠。因为关系疏远,教师在学生心中的形象大打折扣,学生有困难,感到困惑时,也就不再求助于教师。

困惑与应对

高职新生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存在困惑已是不争的事实,势必对他们的英语学习造成一定的影响,并且这种不利的影响可能会迁移到对其他学科的学习。因此,学校各方尤其是任课教师应高度重视新生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出现的困惑,并主动采取相应对策帮助他们消除困惑。

新生导学,避免盲目 针对新生“学习目标不明,教学要求不清”的实际状况,高职院校可在英语课程教学安排中增加导学环节。导学应包涵高等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目标、英语课程的定位、教学要求及评价方式等方面的内容。通过导学内容的学习,新生可了解到高等职业教育培养的是社会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等第一线紧缺的高素质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人才,因此,高职英语教学不仅能帮助学生打好语言基础,更注重培养学生实际使用语言的技能,特别是培养学生会用英语处理与未来职业相关的业务能力,进而提高其就业竞争力。同时,新生会知道,大学英语教师不会像高中教师那样面面俱到,过多地“管理”其学习,他们应该学会自我管理,养成自主学习的习惯。大学英语教学的评价方式也不同于高中阶段,采用的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评价性相结合的方式,这种方式注重学生的平时表现。新生清楚了职业教育背景下大学英语教学的特点,就不会再感到学习茫然、没有压力、缺少动力了。

内容优化,突出实用 随着高中课改和新课标的实施,高职新生的英语水平大有提高,他们的基础语言知识和听、说、读、写等技能已能满足一般交际需要。因此,大学阶段的英语教学不能仍以满足“强化学生的基础语言知识,进而提高他们综合运用语言的能力”为目标来选取内容,而应以满足“学生所需、专业所需和岗位所需”为宗旨对教学内容进行调整和优化。在对内容进行优化时,任课教师应征求毕业生、专业教师、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并参考新生所在院系专业建设中提取的典型工作任务。这样,经过优化的内容把英语学习与新生所学专业相关知识有机地结合在一起,便于教师开展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以内容为依托的教学将侧重点从语言形式的讲解和操练转移到知识的传授和运用。因为学习内容真实、实用,新生学习英语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课堂参与意识也会不断增强。笔者曾以地铁站方向为例,对新生的口语技能训练内容进行了优化,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学生中心,贯彻始终 “学生中心”理念已得到高职院校英语教师的广泛认同。但一些因素,如教师备课质量、教学内容、教学手段、评价方式,对此理念能否顺利落实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为在教学中始终贯彻这一理念,任课教师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主动了解新生的心理状态、英语基础、学习需求和就业方向,为安排适宜的教学内容做好准备;二是认真备课,以任务为导向,精心设计每次课,并根据学生实际,对教材内容进行适当的取舍;三是采用得当的教学方法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把“做中学、做中教”落到实处;四是实施多元的评价方式,注重学生平时的表现。这几点能充分体现新生在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如果学生感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之中,自主学习的意识也会相应增强。

情感投入,加强沟通 情感投入是消除陌生感和疏离感一种很好的方式。针对新生中普遍存在的“师生关系淡漠”的困惑,任课教师应主动走近学生,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任课教师可从以下两方面着手:一是以真诚的态度对待新生,对其表现出应有的尊重和理解,尊重学生过去的努力,也理解学生现在的不足;二是注重沟通技巧,既仔细倾听,又适当表达。在教学和平时的交往中,任课教师对新生呈现出尊重和理解,和学生进行良好而深入的沟通,就能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创建安全的心理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的动机,使其潜能得到充分的发挥。

由于大学英语教学与高中英语教学之间的衔接还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新生在英语学习适应过程中出现困惑是正常现象。并且,随着时代的发展,教学对象的变化,新生英语学习适应中的困惑可能会呈现出新的特点。但是,不管教学对象如何变化,只要教学管理者、任课教师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理念,新生学习适应中出现的困惑就会越来越少。

参考文献:

[1]淘沙.从生命全程发展观论大学生入学适应[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0(2):81-87.

[2]教育部高教司.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罗东山.高职英语课程实用性教学内容构建的探索——以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为例[J].郑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1(2):41-50.

[4]孙有中,李莉文.CBI和ESP与中国高校英语专业和大学英语教学改革的方向[J].外语研究,2011(5):1-4.

[5]蔡基刚.CBI理论框架下的分科英语教学[J].外语教学,2011(5):35-38.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6)

新课标下的高中语文教学,我们共同的感觉是困惑大于收获,教书大于育人。这让我们每个老师都感到非常痛苦,我们的集体备课几乎每天都在进行,调整的意见与建议也是工作中每时每刻的命题,在集体的思考中,我们也做出了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尽量将语文教学工作引向符合语文学科的正轨。下面就将我们的困惑与我们的一些解决困惑的尝试做一些简单的说明。

在新课标的要求下,语文课的正常时数是每周四节,必修内容应该是四十个教学时数完成一个教学模块。36个学时学习,4个学时考试。而我校则安排了每周6节教学课时,1节语文辅导,并且为了新课标的顺利进行,原本开学后进行的军训也已提前到暑假完成,可是我们的必修一仍然完成得很粗糙,仅仅是因为有长假吗?我们在集体备课中总结了形成教学时数与教学内容的矛盾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三个:

一是学生刚刚升入高中,教材将学生的已有水平设定过高。譬如必修一当中的大量长文教学在以前的老教材中比较少见。尤其是文言文中《荆轲刺秦王》和《鸿门宴》两篇的教学在我们的教学中各自都花了一周的时间,如果按照新课标教学建议中的教学时数来教,我们必须舍弃对学生(尤其是高一新生)的学习习惯的培养。紧接着的《记念刘和珍君》和《包身工》篇幅更长,时代背景复杂,理解困难,如果我们教学中一味求快,恐怕学生连将课文读一遍的基本习惯都丢掉了。

二是学生的初中时代的“新课标”并没有形成固有的技能。我们的学生水平参差不齐,习惯更是大相径庭,这些都给理想化下的新课标教材教学带来了难以跨越的鸿沟,产生了令人痛苦的“教书就是教教材,赶课赶到人麻木”的教学现状,然而学生的学习现状要不要关注?如何关注?

三是教学目标的定位在教材编订上过于泛化。例如必修一的诗歌单元在配套的教学目标设置上为“意象与情感”,但是,如何理解诗歌的情感一直是诗歌教学中较为困难的一个知识点,如果只完成本单元的教学很容易,可是,学生的技能有可能并没有生成。

针对在新课标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的这些困惑,我们积极思考,展开广泛讨论,做出了一些尝试,有些能看到结果,有些则还要将评价权交给时间。

1.舍学案存个性:我们虽在炎热的夏天让每位高一的老师辛苦编写了必修一的学案,但是,开学后我们发现,学案的编写并不能适应我们的教学,我们主张将一个单元的教学目标打通分配,各个击破,然而,学案的设计者的思路可能会给每个老师的个性课堂带来阻碍。另外由于缺乏经验,我们对学案的定位也有偏差,学案的习题量过大,题目略显陈旧,发放也不够及时,没能起到学案应有的作用。于是,我们果断弃用,将使用权交还给诸位老师,有利则用,无用则弃。我们统一认为,学校传统中的“一课一得”是与新课标精神不谋而合的,不必对已有事物亦步亦趋,更不必生搬硬套。

2.整合教材应该更大胆一些。针对新课标教材的新体系、新思路,我们要找到更符合我们的学生学习需求的新的教学思路。我们对必修一的教学进行了反思,在必修二的教学中我们在确定教学统一目标的前提下,将教材整合的权利交给每个老师,教学顺序与教学时数不做统一,但是必须完成必修二的教学总体目标。譬如有的老师将现代散文单元与古代散文单元进行了整合,有的老师则按照时间顺序对教材重整。教学的效率提高了,学生主体的地位得到了体现。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7)

不知不觉间,我从事语文教学已经二十多年了,在这些年的教学中,我一直在试图努力寻求一条适合自己的语文教学之路,但一直到现在还没有找到让自己满意的方法,反而困惑很多。或许有些也是我们的共同的困惑。现将我的几点困惑归纳如下:

一、怎样激发学习兴趣,调动学习积极性。

现在的学生学习主动性差,让老师牵着鼻子走,学生累,老师更累。老师想方设法的来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课堂上创设情景似乎是一个很有效的方法,可是久而久之,学生的兴趣就没有刚开始那么浓了,有时候就是流于形式了。如何让学生以饱满的热情参加学习,真正提高学习效果,感受数学的美?

二、教师在课堂上应起何种作用

学生是课堂的主人、课堂的主体,已形成共识。那么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是什么角色,应该发挥什么作用呢?现在似乎很时兴教师做学生的尾巴,做课堂的主持人,起串联过渡的作用。这种做法是否符合课改的精神?很多教师对学生不管是否独到、是否有道理的见解,所做的只是一味叫好或廉价的赞颂。这对过去教师一言堂大搞话语霸权的做法是一种反动,但似乎又走到了问题的另一面。据说,这样的做法,是为了尊重学生理解和思考的权利,是为了鼓励学生敢于发表自己不同于别人的独特的见解,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如果是幼儿园,这样做还说得过去。先让学生敢说敢想,不要给学生思维套上一个个框子,本意是好的。但作为一个中学生,如果还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敢想敢说而不追求说的质量和思维的质量,要求恐怕太低了吧。如此下去,我们培养出来的将是一批敢说话,却不会说话,敢发表自己的意见,却只是说一堆废话或者胡搅蛮缠的“人才”。不错,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并非所有的答案都对;所有答案都可以,也并非所有答案的质量都一样好。一个中学语文教师,如果不尽力培养学生思维的质量,发挥教师的作用,尽教师的责任,那实在是一种罪过。培养出唯唯诺诺的学生是罪过,培养出信口开河、满嘴胡说的学生何尝不是罪过呢。廉价的歌颂对于有一定认知水平的学生,尤其是有点思想的学生,即使不以为你是在调侃,是在恶意嘲讽,也是没有一点益处的。

三、怎样确定文本的地位

文本即通常所说的“课文”。文本在阅读教学中至高无上的地位,已形成共识。但怎样确定文本的合适地位呢?是否文本由至高无上的地位一下子就成了可有可无的点缀,成了阅读教学引入话题的引子了呢?

县市教研员下来听课,我们通常是这样来上课的: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有关文本的阅读教学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拓展阅读上;三分之一的时间花在模仿写作发散思维训练上。至于语文优质课竞赛,那就更热闹了。又是多媒体,又是学生上台表演课本剧,甚至花七八分钟让学生讨论与课文并无必然联系的材料。四十五分钟看录像听歌跳舞画画似乎什么都有,惟独语文没有了。这样上课,这样的手段对文本的解读、对语文素养的提高究竟有多大作用呢?一位优质课获奖老师在上唐朝诗人王维的《使至塞上》时,花去近十分钟让学生绘画以表现“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意境。为什么不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描绘诗句的意境呢?难道语文课不是为了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文本解读虽然不是阅读教学的唯一任务,但阅读教学总是以一定的文本作为载体展开教学的。把阅读教学中的文本解读放到一个可有可无的次要位置,随心所欲地安排教学内容和过程,是不是走入了语文教学的另一个误区?

四、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

现在的课堂教学,似乎没有现代化手段就是一节不成功的课。所有的优质课比赛中,没有不使用多媒体课件的。大多数老师都会认为课件用的越花哨,课就是成功的。在这里,我很困惑:课堂教学中老师能代替的、生活中有实例的,有时候只需要一块小黑板就可以达到目的,需要用多媒体吗?是否应该把“应用多媒体”作为评价一节课好坏的一项标准?在课堂教学中怎样对待多媒体?多媒体在哪些情况下适合为教学服务呢?

五、关于“语文教师的角色和修养”的困惑

教学,是科学,也是艺术。我们的语文教师应该像于漪、钱梦龙等特级教师那样,不仅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先进的教学理念、纯熟的教学技巧,而且要有高尚的师德、进取的精神、无私的爱心。诚然,教师的修养是决定语文课质量高低的关键。一个出色的语文教师应该有:

一手好字,满腹诗书;一笔好文,满腔真情;一颗爱心,满面春风;一个性情中的“真”人。难道真的做到了这一切就成功了吗?!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8)

(2)怎样落实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鼓励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地学习,但常常不好操作,流于形式,缺乏在个体独立思考基础上的真正合作,在课堂中只有少部分同学能参与,其他同学仍是被动,没有表现的机会。有的学生合作学习时,不会倾听,不会合作。成了许多教师落实新课标、新理念的一种装饰。

(3)语文教师转变教学理念,但把握不住语文课该教什么 。 谈到语文教学时,特别强调“要重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方法”不少人感慨,“耗时多,收益少”。语文的人文性和工具性怎样渗透到具体的课堂教学中?

(4)期末检测的形式单一。我们的朗读训练、字词句段篇的训

最后以什么样的方式来评价学生是最合适的?

(5)口语交际课上,学生在老师创设的情景中却没有在日常生

中交谈得好。一大部分学生不想发言,发言的学生也没有创新,好像被一个模式固定了。

这些教学工作中的困惑也是我想在工作中解决的问题,我想一名教师也正应该在困惑中成长。

困惑一: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为何不浓厚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古代教育家孔子也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没有兴趣的学习,无异于一种苦役;没有兴趣的地方,就没有智慧和灵感。”学生的思维活动是建立在浓厚的兴趣和丰富的情感基础上的,只要能唤起他们对学习的兴趣,他们自然会进入学习的境界中,进行自觉、自主地学习。有了兴趣作伙伴,学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就会无限高涨,学习激情就会被充分点燃,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学习中,享受学习的过程,享受学习的快乐的。然而,在现实的学习中,我们的一些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不再浓厚,学习的热情不再高涨。他们感受不到学习的快乐,更多的,他们只是完成学习的任务。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学生的这种学习情况呢?

困惑二:感觉高年级的阅读课存在着以下问题

(1)目标不明确。表现为教学目标没有定位在“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而是定位在“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上。烦琐的分析还没有退出语文阅读教学的舞台。

(2)学生的个性体验不够。热热闹闹的一堂课,从教师的教学语言到教学设计,可以说近乎完美。似乎也抓住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难点;课堂上老师也指导学生进行了感情朗读,学生似乎也读得很有感情。但是当课堂巩固时,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对课文的朗读又回复到初读时的水平。这说明什么呢?说明学生对文本缺乏自己的个性体验。无论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还是朗读时情感的把握都是教师强加的。这种情况不是偶然的,而是赶羊式教学的必然后果。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9)

G633.41

笔者曾对自己所在学校的学生英语学习状况进行调查,调查发现,95%的学生认为英语学习主要目的在于应对升学考试;38%的学生认为记忆单词是最大的学习障碍;仅有60%的学生能依据音标读单词;几乎没学生有坚持用英语写日记的习惯;32%的学生认为英语写作难度大,很难准确把握句子结构,熟练掌握写作技巧;仅有2%的学生能坚持每日练习听力,绝大多数学生仅仅依靠老师上课播放听力材料。从调查情况来看,目前农村中学学生英语学习水平不高,学生学习英语自觉性差。其原因与农村教育环境、学生学习环境息息相关。基于此,笔者将从教与学两方面具体探讨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的困惑。

一、农村中学英语教学面临的困惑

1.教师方面

农村教师师资源大量流失,师资队伍极不稳定,教师综合能力有待提升。尤其是在近年来中学英语新课程改革与英语教材的多次改动下,农村教师对英语教学表现出明显的不适应性,其中包含对教育理念、知识架构的不适应;对任务型教学没有深入理解,教师对新课程的开发利用不够科学具体,教学困难突出。农村教师往往沿袭传统的以教师、教材、课堂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严重冲击了新课改中对英语教学的任务型教学要求。农村教师受教育环境与农村中学硬件设施的影响,仍然采用“一支笔、一块黑板、一张嘴、一本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课堂教学效果不甚理想。

2.学生方面

相较于城市学生,农村学生在英语学习上处于劣势,例如,农村学生性格内敛,知识面狭窄,见识少,人际交往与表达能力弱,对英语学习缺乏兴趣与动力。语言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及良好的语言实践环境,但是农村学生在听说方面极为被动,不愿意积极参与课堂活动之中,对于学习中的问题不愿向老师请教,问题日积月累,像滚雪球般越滚越大,学生学习显得力不从心,长此以往,对学习英语的积极性逐渐减弱,直至放弃。

二、应对当前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困惑的策略

1.更新观念,以学生为主体

要走出当前教与学的困惑与窘境,首先,教师应更新观念、将学生视作英语学生的主体,转换教师在英语教学中的角色,调动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主动性与能动性,引导学生敢于质疑与提问与请教。学生主体意识越强,越能自觉的参与到学习活动之中。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充分发扬民主教学作风,创设积极平等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主体意识,提高学生主动意识与自主精神,使学生更乐于参与到英语学习之中。

2.寓教于乐,调动学生英语学习兴趣

教师应竭力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更好的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育心理研究中,若教学能调动其学生的兴趣,那么学生可以更好的集中注意力进行学习,更好的感知、极易学习内容,更加积极主动的获取知识技能,激发学生求知欲。对此,教师可通过丰富教学内容与教学形式的方式,调动起学生对英语的兴趣。例如,在英语课堂中开展与教学内容相关的教学游戏,让学生充分参与到游戏之中,在英语教学游戏培养学生观察力、记忆力、想象能力,使英语课堂内容更具趣味性,形式更为多样化,使枯燥无味的单词与英语句型、语法变得生动有趣,充分调动起学生学习积极性,提高课堂教学质量。

3.为学生营造适宜的英语学习环境,使学生敢说敢讲

农村孩子往往由于怕丢面子,对于英语不敢说出来、念出来,学习效果不好。对此,教师应努力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语言环境,给学生制造更多开口说的机会。英语学习需要学生大胆的说出来、念出来,而良好的语言环境是学生提高口语的基础环境。为了给学生营造适宜的学习环境,英语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根据学生具体情况设定教学内容与教学进程,不断提高自身口语水平,上课时语音语调尽可能准确,尽可能用英语与学生交流,交流时应尽可能放慢语速,内容反复重复,让学生反复感知,深入理解。当学生逐渐融入到教师的语言环境,就能更好的融入英语学生之中,让学生在体验中感受英语学习的乐趣,让学生由厌学转变为乐学、好学、善学,从而更好的培养学生英语语言习惯与英语思维,逐渐提升英语教学效果。

4.巧用教材,重组教材语言与知识内容

目前正在使用的人教新课标教材容量大,设计的题材、话题)‘一泛,针对我们农村学生的实际,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利用好教材这一纲领性的文件,但又不能完全受教材的束缚,在教学中要大胆地对教材进行适当地取舍、删减、补充。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要设法在话题语境中激活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呈现新的语言知识,通过思维导图或者结构图示帮助学生对信息进行重组、加工和整理,有效整合新旧知识,再通过语言输出对信息和新知识进行内化。经过加工处理的教材更能灵活地用于课堂,真正做到让教材服务于学生。

二、构建多元化评价体系,增加学生对学习英语的信心

每一位学生在学习上都是颇具潜力的,教师应用发展的眼光看学生,欣赏学生的优点,及时提出并制止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不良习惯。英语教学中,要根据学生特点,构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评价体系。适当的评价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发展。以形成性评价结合终结性评价的方式指导、评价学生在英语学习中的表现、态度。以多元化的评价体系监控学生,从而根据学生在英语学习上的不足,制定适宜的教学策略,强化学生对学习英语的兴趣。

结语:

农村中学英语教学存在诸多困境与困惑,英语教学任重而道远,英Z教师需转变传统的英语教学观念,以学生为主体,充分调动学生的主体意识;同时,不断提高自身英语专业水平,在实践教学中不断总结反思,制定与当地学生相适应的教学方式,努力提高教学水平与实效性。另外,着力提升学生对英语学习的兴趣,创设适宜的英语语言环境,构建多元化英语学习评价体系,全方位提升农村英语教学实效性。

参考文献:

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困惑篇(10)

当前科技迅猛发展,网络普及,语文教学随着时代的发展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语文反映了时展的需要,与时代紧密结合。但在农村中学,信息还是相对落后,虽然现在学校配 有电教设备,但拥有率及普及率还比较低,再加上图书资源和相

应的教学参考书籍的缺乏,造成教师和学生的知识层面无法适应时代需求。这使得很多教师发出感叹,我们何时拥有跟城市中学相匹配的教学资源。

困惑二:

教师的期许值与学生的现实存在较大差距。“素质教育"是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的能力,但在农村的小学教育阶段中,一些学校或教师对素质教育的理解也产生了偏颇,比如:成绩不好的学生就让他去打球、绘画、跳舞等等,还美其名曰:“让每一个孩子都得到发展”,从而忽视了对语文基础知识的培养。一些学生升入初中后,甚至不知道声韵母、声调是怎么回事。

而九年义务教育的实行,把原来对小学的压力转向了初中,而初中语文的教学由于受中考的影响而受到了限制。教师不由得感慨,我们何时能有城市中学这样的生源。

困惑三:

农村语文教材相对单一和受限制。我认为农村的语文教学要和城市里的学生的语文教学有所区别,要体现农村的特定环境。因此,语文教学的创新要体现在教材的创新上。教材的内容要让农村学生所喜闻乐见,更要切合学生的实际。而当前我们农村中学现行的语文教材,是教育主管部门根据自己本省的情况从中选定的版本。这套教材成了命题的唯一依据,因而没有人敢越雷池一一步。事实上,单一的教材无法与农村这种特定的环境相融洽,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发展。因而,它需要一套与之相配套的乡土教材,可何时才会有这样的教材呢?

上一篇: 农药经营知识培训 下一篇: 科研项目成果转化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