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46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1)

中图分类号:F323.3 文献标识码:A

我国的农业科研工作在全国科研事业中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由于对农业科技成果的需求量日益提升,近年来国家进一步加大了农业扶持和开发力度,以至于每年产出的农业科研成果量巨大。因此,对农业科技工作做好科学有效地管理就成为一个历史性的命题。农业科技评估是现代农业科技管理的必要手段和科学决策的重要依据,一个科学、公正、有效的科技评估结论不仅能加强农业科技活动的制度化、规范化,推动科技事业健康发展,还对农业科技工作者的积极性调动具有重要意义,因而得到广泛的重视和应用。因此,对我国农业科技评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要正确认识,以便于加强农业方面的科技管理,增强农业科技自主创新能力。

1 农业科技评估概念

农业科技评估是指评估机构和人员根据委托者的明确目的,依据大量的客观事实和数据,遵循一定的原则、程序和标准,运用科学、可行的方法,对农业科学技术活动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有效性进行的专业化咨询与评判活动,从而为决策提供参考意见的咨询活动。因此,农业科技评估不仅是农业科技咨询的一部分,同时也是农业科研管理的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

2 影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快速发展的主要因素

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起步较晚。国家科技部1997年正式批准设立了“国家科技评估中心”,同时在12个省市和部门开展了科技成果评估试点工作。近几年,各级政府对农业科技评估活动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各地的农业科技评估工作都积极开展起来,对提高科技管理和决策水平以及对当地农业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农业科技活动的特点及目的决定了农业科技评估的定位。作为一门综合性应用技术科学之一的农业科学,有其自身的研究体系。因此,农业科技评估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不但与农业学科本身有关,也与现行的农业科技管理体系有关,与大的社会环境有关。目前制约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发展的主要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2.1 评估机构自身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

由于世界各国的管理模式和属性不同,评估机构大致分为政府和非政府两种属性,部级、地方级以及科研院所级3个层次。美、英、法等国家的科技评估机构设置都相当健全,2种属性和3个层次的机构同时并存。但目前我国农业科技评估机构基本上是由各级科技行政部门组建和管理。服务对象非常单一,主要是政府,经费的来源也主要源于政府拨款,因此,在开展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过程中就往往会受到一定程度上的政府行为的干扰,从而影响其客观、公正和科学性的原则。目前,我国的评估机构很多、规模较小、业务能力较弱,并且没有市场化和商业化的竞争意识,大多数是在科技项目管理部门的委托下对某些项目进行评估的,这对全面开展评估工作造成了一定的局限性,在这种模式下想要完全坚持“第三方立场”和发挥评估机构的主动职能都产生了一定的约束性。

2.2 评估制度和方法的不规范性

农业科技评估机构想要真正发挥作用,其评估制度和方法的规范化是十分重要的。在美、英、法、日等一些发达的国家,都有一套十分健全的科技评估制度及方法。而我国的评估制度、体系、方法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不健全、不完善、不规范等一系列问题。

目前,文献计量学方法在农业科技评估活动中得到广泛应用,主要由的数量、刊物等级、论文被引次数及专著数量这些指标作为依据。但是,量化评估的绝对化和简单化,却导致科研中倾向于重视刊物级别、轻视论文档次。由于应用研究领域的价值主要应体现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应主要集中在技术操作方式及方法的系统性、可行性和实用性的研究,因此用文献计量学方法进行评估并不适合。在基础研究或应用基础研究领域,由于受到主观化影响,选择的评估指标的不同,各指标赋值标准的确定标准不同,评估结果的科学性也会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在实际评估过程中,如果对评估指标体系的过分倚重,评估标准的过度量化,对进行科研活动的创造性就会产生障碍,有碍于农业科技发展与公平竞争。

2.3 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科研活动是人们未知世界的研究和探索,本身就存在着一定的风险性和不确定性,科技评估过程和结果中更是承载了这种风险值,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比如说数据采集不充分,导致预测新技术效应的难度非常大,加上绝大多数科技评估活动都是在科技管理部门内进行,缺乏市场需求性,这就进一步加强了评估结果的不确定性。

由于农业科技评估涉及科学、社会、经济、政治等各个领域,所以,农业科技评估的对象也非常广泛,选择的评估指标也要包括环境、价值等多种指标特征。根据评估者的能力和所能收集到的数据信息的不同,评估方法的选择也存在多样化,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公正性也会受到评估人员的评估能力及素质的影响。目前农业科技评估领域还缺乏专门独立的评估机构和专业评估人员队伍以及有效的评估监控机制,有碍于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科学性、客观性与公正性。由于评估的结果存在着的不确定因素,致使科技评估对政府和各科技管理部门制定科技政策和决策的实际效用性存在误差。从而带来人们对农业科技评估能否为科技决策提供正确依据、能否在决策中起到实质性作用产生疑问。这些不利因素严重制约了我国农业科技评估工作的快速发展。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2)

一、相关概念

1.农业区位

农业区位的含义有两层:一是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这些因素就是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的区位选择实际上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

2.主导性区位因素

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很多,如气候、水源、地形、土壤、交通、市场、国家政策、技术、劳动力、工农业基础等,这些因素都可以说是影响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这些因素在农业生产中不可缺少,农业生产的发展是这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我们应如何确定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呢?尽管农业生产受多种因素的制约,但具体到某特定区域(或部门),各种因素的影响是不同的。众多因素中有一个因素起关键作用,因为该因素的影响最大,如果不能满足这个因素,农业生产就无法进行或效益很差,这个因素就是主导区位因素。

3.限制性因素

农业生产需要满足多个条件才能进行,如果一个地区其他条件都具备,唯有某一条件无法满足,这个缺乏的条件就成为限制性因素。当这个制约因素得到满足时,该因素往往成为主导性区位因素。

二、主导区位因素的判断与举例

1.河西走廊的粮棉

该地区尽管有光照强、土地广等优势,但普遍缺水,水源是该地区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该地区如果要发展农业生产就要解决水源问题,否则就不能发展农业生产。然而河西走廊有丰富的地下水,这些地下水能满足河西走廊粮棉生产的需要,解决了这里的限制性因素,那么水源就成了河西走廊农业生产的主导性区位因素。

2.横断山区、五台山的垂直农业

垂直农业就是在地势起伏的高海拔山地、高原地区,农、林、牧业等随自然条件的垂直地带分布不同,按一定规律由低到高相应呈现多层性、多级利用的垂直变化和立体生产布局特点的一种农业。中国云南、四川西部和青藏高原等地的垂直农业特征均很突出。正常情况下山地地形不适宜发展一般的农业生产,山地应该是这里农业发展的限制性因素,但是这里的人们依靠自己的智慧与勤劳因地制宜,解决了山地的限制性影响,开创了一种新的农业模式――垂直农业。可见它是在特定的地形区形成的一种独特的农业生产模式,如果没有这种地形也就没有这种农业模式。所以说垂直农业的主导性因素是地形。

3.桑基鱼塘

“基塘生产”是珠江三角洲当地人民为改造起伏不平又积水不深的不良地形而采取的一种新型的农业经营方式。长江中下游平原虽有条件挖地成塘、堆土为基开展“基塘生产”,但是由于区内有众多的河、湖可供养鱼,土地也较平整,也就没有必要劳民伤财地开展“基塘生产”,所以珠江三角洲采取“基塘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地形

4.其他典型农业生产的主导因素

珠江三角洲的三季稻、海南的天然橡胶主导区位因素是热量;城市郊区的乳牛、花卉、蔬菜主导区位因素是市场;江南丘陵适宜种植茶树主导区位因素是土壤;以色列的无土栽培主导因素是技术。

5.较难确定的影响农业生产的主导区位因素

如荷兰的鲜花销往中国,其主要影响因素是什么?这里的影响因素有很多,如市场、质量、技术、交通和保鲜条件等。在这里,这些因素都重要,而且技术是最根本的影响因素,但技术因素的影响又太过广泛了,并不直接,而交通、保鲜条件才是最直接的影响因素,所以荷兰鲜花销往中国的主导区位因素是交通、保鲜条件。

三、主导性区位因素的判断归类

1.依据农业生产的类型

如城郊农业、观光农业、乳畜业等是面向市场的农业生产,主导因素为市场。

2.依据作物种类及生长特性

不同的作物适宜在不同的自然条件下生长。例如,橡胶为热带作物,苹果为暖温带作物,甜菜为中温带作物,它们的主导因素为气候(热量);茶树适宜在红壤地区生长,主导因素为土壤。

3.依据农业生产特色

如绿洲农业主导因素为水源;河谷农业主导因素为热量;立体农业主导因素为地形等。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3)

考点一・农业发展的区位条件

复习指南

1.准确全面把握区位含义

农业区位有两类,(1)绝对区位:指农业生产所选定的地理位置;(2)相对区位: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一个区域的农业发展方向、发展重点和发展状况受发展区位影响。自然区位,包括气候、地形、水源、土壤等,社会经济区位包括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要素。复习时,要区别和掌握影响农业生产的主要区位因素,特别注意,在同一地区不同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区位因素不同,同一农业生产在不同地区的制约因素也可能不同。

2.农业生产活动区位选择的分析方法

(1)农业区位因素的判断,要结合区域环境特征找出有利于农业发展或限制农业生产的因素,对农业生产有利的因素而且起决定作用的区位因素为主导因素,不利因素则为限制性因素。如珠江三角洲的甘蔗生产的主导因素为高温多雨的气候,东北平原种植业的主导区位因素是土壤,河西走廊的农业生产的限制因素是干旱,主导区位因素是水源。

(2)农业区位选择的分析思路。

各区位因素要利用发展变化的观点进行分析,即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是发展变化的,这种变化对农业区位影响巨大,如城市的迅速发展,使市场区位及需求发生变化,城郊农业将生产转为蔬菜、肉、蛋、奶以及园艺业。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和农产品冷藏保鲜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大为扩展。

3.如何评价某地的农业生产条件

(1)综合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看是否做到了因地制宜、因时制宜,充分合理利用土地。

(2)自然条件首先要从当地气候(光照、热量、降水)、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选择的最主要自然因素。其次考虑对自然因素的改造是否有可行性,并根据当地的经济技术条件以及投入与产出比,分析农业区位选择是否恰当。

(3)看社会经济条件(市场、劳动力、交通运输、政策、科技等要素)对农业生产是否有利。

典例剖析

棉花是喜温喜光的短日照作物,怕低温霜冻,怕阴雨渍涝,怕干旱,怕病虫危害。结合中国棉花主要分布区图,回答下列问题。

(1)我国的棉花主要分布在 ( )

A. 秦岭―淮河以北

B. 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的丘陵地区

C. 华北平原中南部、长江中下游平原

D. 新疆南部和青藏高原地区

(2)我国的棉花种植最早集中在珠江流域,在南宋时期从广东、福建扩展到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促使棉花向北扩展的主要保障性因素是( )

A. 国家政策 B. 种植技术

C. 市场需求 D. 自然条件

(3)简要分析新疆棉花种植的有利条件和制约因素。

解析:本题考查影响棉花分布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第(1)题,读图进行区域大致定位,可知道我国棉花主要分布在长江流域、华北平原地区和新疆南部。第(2)题,棉花原本是热带作物,由于生产技术的不断提高,逐渐向高纬地区迁移。第(3)题,新疆是我国重要的棉花产区,结合材料中棉花的生长习性可以分析得出结论。

答案:(1)C (2)B (3)有利条件:光照充足、夏季气温高、有灌溉水源。制约因素:降水稀少,干旱。

考点二・区域农业布局问题

复习指南

1.区域农业合理布局的分析思路

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特点要求农业生产要因地制宜,在各种试题中常以地图或等高线地形图的形式考查如何对农业生产进行合理布局或判断农业布局的合理性。此类题目知识跨度大,综合性强,其解题的一般思路可归纳如下:

(1)根据经纬度位置或海陆轮廓判断该地的气候类型,了解该地区气温和降水的特点,是进行农业合理布局的基础。例如湿润、半湿润地区一般可发展种植业,干旱、半干旱地区可发展灌溉农业或畜牧业。

(2)根据等高线的特征或其他信息判断该地的地形特征,进而判断农业的生产类型。例如,平原地区可发展种植业,山地、丘陵陡坡可发展林业和牧业,丘陵缓坡可修筑梯田从事种植业,沿海滩涂可发展海水养殖业。

(3)综合考虑该区社会经济条件,如劳力、交通、市场等方面,从已确定的农业类型及作物中选取单位产值最高且对当地生态环境无害的一部分,形成具有特色的生态与经济良性循环系统,实现区域内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统一。

(4)要注意区域内部自然及社会经济条件方面的差异,合理布局小区域农业。

2.影响商品粮基地建设的因素

商品粮生产的突出特点是大规模机械化和地区专业化生产。如东北地区农作物虽然只能一年一熟,却成为我国最大的商品粮基地。可以按照下面的思路分析原因。

典例剖析

读中国东北部地区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甲)和美国本土气温年较差分布图(图乙),分析回答下列问题。

(1)读图,说明图甲中的A地与图乙中的B地等温差线在凸出方向上有何不同,试分析其主要影响因素。

(2)B地与C地都是该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试分析两地发展条件的异同。

(3)图中A、B、C、D四地的自然环境各具特色,请指出在开发过程中各自应如何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

解析:解答本题关键要把握以下几点:(1)分析造成东北地区与美国气温差异的影响因素,关键要从等温差线的延伸方向,结合地形判断。(2)发展农业条件从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市场、交通、科技等社会经济条件两方面进行比较。(3)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生产,即对优势条件进行有针对性的开发,对劣势条件进行改造。

答案:(1)A地等温差线向北(或向高纬)凸出,B地等温差线向南(或向低纬)凸出。主要影响因素:受地形影响,A处为山地(或大兴安岭),B处为平原(或中央大平原)。(2)相同点:耕地面积广大;农业机械化程度高;土壤比较肥沃。不同点:B所在的国家(美国)农业科技水平更高一些,专业化水平更高一些。(3)A地适合发展林业,B、C两地适合发展种植业,D地适合发展畜牧业。

考点三・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

复习指南

建立区域可持续发展思维模型:在哪里?(空间定位)――有什么?(归纳描述)――为什么?(综合分析)――怎么办?(论证阐述,“对策”跟着问题和成因走。)如分析我国东北地区的农业发展具体做法如下:

1.定位置,析特征

2. 找问题,定对策

典例剖析

认清区域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是实施针对性措施的前提。读我国两农业生产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

(1)甲区域农业低产田面积较大,分析其形成原因,并说明应采取什么样的农业发展措施?

(2)近年来乙地区土壤的肥力呈下降的趋势。为实现农业生产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怎样的措施加以保护土地资源?

解析:正确从图中获取信息,理清区域农业发展条件、存在问题是突破该题的关键。第(1)题,首先进行区域定位,甲区域是长江下游地区,低产田面积大,结合图中信息可知分析原因:地表起伏大,耕地比重小,再联系所学知识知道该地人口多,易出现过度开垦,引起水土流失,生态环境破坏,加上红壤广布。措施要有针对性,不同原因采取相应措施。第(2)题,结合东北农林业基地建设,东北黑土的流失及如何治理等知识作答。

答案:(1)原因:红壤广布,土壤贫瘠;多山地、丘陵,地势起伏大;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等。措施:改良土壤(红壤);合理开发梯田;退耕还林还草,发展多种经营,防治水土流失。(2)植树造林,保持水土,加强对坡面、沟壑的治理;对土壤进行培肥,增施有机肥,实施秸秆还田;加强对土地的养护,实施轮作和倒茬。

解题技能

区域农业发展试题常常出现农业生产模式图,这种图体现了一个地区农业生产过程中各个环节之间的相互关系,主要有传统的农业生产模式和循环经济农业生产模式两种形式。我国是农业大国,如何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发展循环经济和生态农业,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必由之路,这也成为近几年农业部分命题的一种主要考查方式,现就其主要的判读方法总结如下:

(1)找典型作物,推断所在地区

不同的农作物,分布的地区不同,因此判读时可以抓住一些典型作物,如冬小麦和春小麦、甜菜和甘蔗、水稻等,推断该农业生产模式的分布地区。

(2)看箭头及标注,分析对环境的影响

阅读图中箭头的指向,注意观察废弃物的排放、能量和原料的来源,探究其对环境产生的影响。如下面所示的我国南方某农村生态农业试验场生产模式图:

图中箭头显示,大田农业的主要肥料是沼渣、粪肥、塘泥。杂物、粪渣等成为沼气池的原料,体现了循环经济。沼气是一种清洁能源,农民使用沼气可以解决农村的燃料问题,调整饲料、肥料、燃料相争的问题,有利于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有利于净化环境。

(3)看生产环节,关注经济效益

关注图中农业生产的环节,环节体现了自然资源是否得到充分利用,体现了产品的种类和数量,种类多,产业链延长,使经济效益提高,增强了市场的适应性。

典例剖析

结合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状况图(见下图),探究下列问题。

(1)指出墨累―达令盆地农业地域类型。除了地形、气候、河流因素,还有哪些区位因素促进了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的形成和发展?

(2)据图探究墨累―达令盆地农业生产模式的优点。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4)

农业的主要区位因素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科技因素。

(一)自然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光照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农作物的地区分布。

热量 是农作物生长发育的基本条件,不仅制约着农作物的产量,而且关系到农作物种类、耕作制度、栽培方法等。

土地 是最基本的农业生产资料,不同位置的土地,有不同的利用价值;土地本身的肥力不同,其生产力也不同。

水分 是农业生产的基本条件,没有水就没有农业,水源是干旱、半干旱区发展农业生产的决定性因素。

地形 影响农业布局,平原宜发展种植业,坡度大于18°的宜发展牧业或林业。(1)地形的高度。由于海拔高度的变化会使得水热条件发生变化,从而影响农作物的生产类型。(2)地形的坡度。坡度大于25°的陡坡地,不适于发展耕作业,而应该植树种草发展林业等。(3)山脉的坡向。迎风坡和背风坡,向阳坡和背阴坡的不同,水热条件也不同,从而对农业生产造成影响。

土壤 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本条件,不同的土壤类型、土壤成分、土壤质地、土壤层的深度以及土壤肥力的差异,都会影响农作物的种类。例如我国东北的黑土、华北的黄土、南方的红壤等的不同,也是影响农作物种类的因素之一。

(二)人文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区位因素 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市场 市场需求量的多少影响着农业经营规模的大小,当农产品供不应求时,价格上涨,经营规模扩大,反之则规模缩小。

交通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全球化,交通运输条件对农业的影响越来越大,特别是对商品农业的影响最显著。例如产品易腐烂变质等一些对运输迫切的农业(如乳畜业)对交通条件的要求较高。

政策 国家政策和措施,如鼓励性措施(提供农业补贴、免征农业税、提高产品价格)或限制性措施等会对农业产生很大的影响。

(1)通过科技对自然因素的改造。如、宁夏平原加强灌溉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三江平原沼泽地过湿,通过排水改造水分条件,发展种植业;东南丘陵通过修筑梯田改造地形条件,发展种植业;针对沿海滩涂土壤含盐度高,通过工程和生物措施排盐改造土壤条件,发展种植业等。(2)通过科技改变社会经济因素。如科技的进步改善了运输条件(空运、大型船舶等),加上保鲜技术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和农产品生产地分离,从而促进跨地区以至世界性的农业区域专业化的发展。

其它因素 农业基础和工业基础、劳动力的数量和素质、风俗习惯等也是影响农业生产的区位因素。

【思维拓展】

一般情况下,一个地区的自然因素可以看做是相对不变的,而影响农业生产的社会经济条件则处于不断的发展变化之中,因而对农业区位的选择,更多的要考虑社会经济因素的发展变化。例如,近些年来,大庆的周围形成了以生产蔬菜、肉、蛋、奶为重点的农业生产基地,就是市场需求的结果;南方的柑橘、荔枝大量运往北方市场,主要是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变,农产品保鲜、冷藏技术发展;荷兰的鲜花远销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是因为交通运输条件的改善。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是多方面的,发展农业必须以尊重自然规律为前提,因时、因地制宜,使人的主观行为与自然规律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科学合理地作出农业的区位的安排与决策。农业区位分析的思路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

1.明确农业活动的主要区位因素。农业区位因素——自然因素(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科技与劳动力)。

2.结合试题提取区域(或材料)相关区位信息。

3.运用正确的观念分析农业活动的合理性或偏差性评价农业区位因素优势。

4.全面分析、综合判断,并应该用动态的眼光来分析农业区位因素的变化,从而抓准主导因素,全面回答问题。

【试题分析】

材料一、美国东部农业区的分布图一。

材料二、东北平原图二。

读图,完成下列问题:

(1)图示A、B、C是美国的商品谷物农业分布区,简述其农业发展的有利社会经济因素。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5)

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需要来看,无论从当前着眼,还是从长远考虑,都需要千方百计提高农民素质,造就社会主义新式农民。没有农民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新农村就缺乏根本的支撑。通过对新农村建设中农民素质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等进行深入研究,探讨提高农民素质的对策,对于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具有重要意义。

一、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必要性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农民,因此,首先要培养造就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农民素质具体而言,包括文化素质、科技素质、心理素质、思想道德素质和政治素质。提高农民素质,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建设需要的新型农民,对促进农村经济全面发展,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步伐具有重要意义。

人是经济活动的主体,在一切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中,人的因素是最积极、最活跃、最富有创造性的因素。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不管各级政府有多好的政策和多大的人财物支持,归根到底还是要依靠生活在广大农村地区的亿万农民。如果不着力于农村地区的人力资源开发,激发蕴藏在亿万农民中巨大的潜能和无限创造力,再好的优惠政策,再多的人财物支持,也只能起到暂时的“输血”功能。而依靠农民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勤劳双手,充分发挥亿万农民群众的主力军作用,才能变“输血”为“造血”,最大限度地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推动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正如温家宝总理曾明确指出的那样,“我国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本在于提高农民素质”。只有现代化农民才能实现现代化农业、建设现代化农村。

近几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较快,但农业农村的发展相对较慢,而且发展很不平衡。造成这种差距的原因很多,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偏低。突出表现为“三低三缺”:一是文化素质低;二是劳动技能低;三是科技成果转化率低。农村缺少懂技术、会种田的新型农民;缺少懂科技、会管理的青年农民;缺少农业企业家和掌握高新技术的人才。目前,世界上发达国家农民的文化素质都很高。如:受过大学、中学及良好的职业技术教育的农民,德国占67%,日本占59%,英国占78%。与之相比,我国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相差甚远,我国有9亿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初中文化程度占48.1%,高中文化程度仅占11.6%,而系统接受过农业职业教育的农村劳动力所占比重更少。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程度的提高,我国将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从第一产业转移到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在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中,即使是劳动密集型的行业也需要劳动者具有一定的技能。另外,随着科技、信息的发展,又出现了新的“功能性”文盲(即:不懂科技、外语、电脑)。根据有关人员对劳动生产率的研究结果,以文盲的劳动生产率为1进行计算,小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1.43,中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2.08,大学文化程度的劳动生产率为4。这说明,人的知识文化水平直接影响人的劳动效率,目前农民较低的科技文化素质,直接影响农业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提高。显然,这种状况是与我国深化农村改革和推进农业产业化的形势要求不相称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进一步提高农民素质,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势在必行。

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社会主义新农民的对策

农民素质的提升是一个长期复杂的工程,需要政府和社会各方面的力量长期不懈的大力支持。提高农民素质,既需要创造精神方面的条件,促进软件方面的建设,也需要创造物质方面的条件,加快硬件设施方面的建设,综合提高农民自身的素质,才能造就社会主义新型农民。

(一)提高农民文化素质

新农村建设的目标是在农村形成“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良好局面。这几个方面的实现都离不开文化的哺育和支撑。但目前农村文化建设严重滞后,极大地制约了新农村建设的发展。因此要注意:

1.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目前,农村文化设施与城市相比普遍陈旧落后,亟需改善。要切实加大对农村文化设施的投入力度,利用政府和地方财政资金,加大对农村科教文卫的宣传及教育,为农民学文化、懂文化提供一个最基本的保障平台。如建立健全各种文化载体,组织开展各种文化活动。要针对目前我国农民文化素质的实际状况,采取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对农民进行科文卫宣传与教育,使农民易于理解和接受,从而实现最佳的教育效果。从而达到提高农民文化知识水平,解放农民的思想,转变农民的观念,使农民有足够的能力和精力投入到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浪潮中。

2.大力发展学校、技校等培训机构教育。一是加大农村基础教育投入。农民整体素质的提高依赖于基础教育,基础教育是培育和塑造新型农民的主要渠道。农村基础教育主要是培养和提高农村人口和劳动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在农村普及九年义务教育的同时,应该逐步普及高中教育,使未来的农民成为有知识、懂科学的新一代劳动者。因此,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村基础教育的质量,使其具备较强农村师资力量的配备。在抓好基础教育质量的同时,采取多种有效措施推进农民素质教育基地建设。二是加快农民素质教育基地建设。要加强公益性教育基地建设。一方面按照“应教全教,就近入学”的原则,充分发挥现有农村中小学等教育培训基地的作用,增加投入,扩建校舍,增添设备,搞好硬件建设;另一方面,积极扶持乡镇和有条件的村兴办公益性成人教育基地。要大力发展社会化教育培训基地。一方面,降低门槛,鼓励民间兴办各类专业技术学校和培训班;另一方面,放宽政策,支持现有的各级各类全日制学校进行市场化运作,兴办夜校、周末班、专题培训班等。此外还可利用广播、电视、网络等开展电化教育。

(二)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同样也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力,因此,必须大力宣传科技兴农、教育兴农的思想,加强科技信息传播和科技知识的普及工作,逐步提高农民的科技水平。通过调整农业内部结构,提高农业的集体经营和综合生产能力,进行科技教育与推广,促使农民科技素质的提高。

1.加大农业科技的投入,稳定专业技术人员队伍。当前农业科技投入与农业的基础地位是不相称的。由于科研经费的不足和科技体制不合理等原因,农村有相当比例的农业科技人员处于闲置和流失状态,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加快农业科技力量和推广队伍的培养,是发展现代农业的迫切需要。农业的科技投资的使用中,重点要着眼于人才网络建设,建立农村人才库,为农村发展服务。要制定优惠政策,稳定农村科技人员队伍。在基层单位工作的农业专业技术人员,给予附加工资待遇,以稳定其工作。要发挥农村现有“乡土”技术人才的作用,有针对性的邀请农业科技人员或有一技之长的乡土人才,为农民开办实用技术讲座,为农民提供生产技术指导和技术咨询服务,解决农业生产和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2.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促进农业新科技的广泛应用。积极引进新农业科技项目,促进农村生产力的发展。建立健全农村人才交流开发的体制机制,加强农村人才市场建设和网络建设,鼓励发展各种专业技术协会和民间科技组织,要尊重农民的意愿、创造和选择,防止过多的行政干预和人为因素,建立农村良种繁育基地以及技术咨询、技术服务等多种形式和渠道,通过科技的推广,让农民参与科技活动,开发自己的产品、技术和成果,以缩短科技成果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周期,以此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

(三)提升农民的思想道德素质

社会主义新型农民首先要具备相应的思想道德素质。当前,农村基层管理不力,农民思想道德素质良莠不齐,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很不适应。因此,必须加强农村的基础组织建设,建立健全农村精神文明组织机构和人员,强化农村基层管理,把农村的政治宣传与精神文明工作落到实处,把农民思想道德信仰教育纳入组织化的轨道。

1.加强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加强社会公德教育,要努力在农村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和社会风气。建立健全村规民约,营造规范化、制度化的良好氛围;充分发挥宣传与舆论导向的作用,通过画廊、板报、民间故事、公德人物评选等方式,加强对农民的社会公德教育。加强家庭美德教育,要努力创造安定和谐的家庭关系,培育和发展夫妻平等、尊老爱幼、邻里团结的家庭伦理道德。

2.教育方法要切合实际。在对农民进行道德教育的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采取书画、报纸、广播等被农民乐于接受的形式,同时要注意建立健全奖惩机制,如定期举行评先选优活动,对优秀个人或家庭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以此来激发农民提高思想道德素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得遵守各种道德规范、道德原则成为农民潜在的意识,进而成为其日常生活的行动指南,“文明乡风”水到渠成。

(四)提升农民的经营管理能力

随着我国农村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民面临着从原来的小规模经营生产的个体经济到现代市场经济的转变,现代市场经济要求根据市场提供的供求信息,生产适销对路的高质量商品。这就需要采纳先进的生产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掌握市场动态,需要相应的分析市场、组织生产的经营管理能力。目前农民整体上的经营管理能力与这一要求还有相当大的差距。因此,完善农村市场机制,提高农民的经营管理水平,增强农民面对市场的信心至关重要。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6)

中图分类号:G633.55 文献标志码:A?摇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16-0188-02

区位理论是高中地理教材的核心理论之一。《农业的区位选择》是区位理论的开篇。学生首次接触,重点不是概念而是学会分析应用。所以本节的重点以及难点确立为综合分析《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及其发展变化对农业布局的影响。

高一学生思维比较活跃,已具有一定的问题研究能力、分析能力及表达能力,但对人文地理知识还不是很熟悉,对复杂问题,认识上还存在着局限性,同时,学生的兴奋点主要集中在多媒体教具或有趣的地理事例教学中,因此,在教学过程中要多利用身边的事例培养他们的分析能力,激起他们对人文地理学习的兴趣。

在以学生学为主体,老师教为主导的指导前提下,主要采用案例探究法、合作讨论法、区域比较法。运用图文、活动、案例进行启发。围绕人地关系这一主线,结合必修-自然地理部分,理论联系实际,最好通过亲身经历和体验进行探究,归纳基本规律,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理智客观的地理思维,并用发展的眼光看待相关问题。关于教学过程,首先要导入新课。图片展示讲解农业概念,导入正文知识点。

一、农业区位因素及其变化

【教师提问,角色假设】教师:现在各大网站上流行一款游戏——开心农场,假设我们把软件升级,能在各处选择农场地址,如果你是农场主,你会种植什么作物?打算将农场选择在什么地方?进行选择时考虑了哪些因素?讨论各种因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学生1回答):我要在家乡山东滨州种植棉花,因为这里光照充足,盐碱地多,有充足的水源,我还要选择优良的品种,学习科学的种植方法。

(学生2回答):我要在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因为它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湿热;平原地区地形平坦;土壤较肥沃;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

【承转】两位同学选择了不同的农业,究竟有哪些因素影响了这两个地方的不同选择呢?引入农业区位的概念。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包括两层含义:一是指农业生产选定的地理位置;二是指农业与地理环境各因素的相互联系。

以长江中下游平原的水稻种植为例,它的区位应该有两层含义:一是水稻分布的位置-长江中下游平原;二是长江中下游平原种植水稻是与当地所处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的,是环境中各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教师提问):总结一下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

(学生分组讨论,各小组相互交流得出):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

(教师小结):既包括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土壤、水源;又包括社会环境因素,如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机械等。

大家都知道我们沾化冬枣很出名,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小材料}:以沾化冬枣为例,影响其《农业的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有哪些呢?

(学生讨论后回答):那里地形平坦,气候适宜,降水适中,关键是土壤(盐碱地)特别适合冬枣生长,再加上有丰富的劳动力。

{课件展示沾化冬枣产业发展方向小材料}:沾化已成为全国著名的冬枣之乡,冬枣飞向许多大城市,而且远销国外,并且就地发展观光农业,你知道为什么吗?

(学生发言):因为交通条件改善了,农民掌握了科学技术,拓展了广阔的市场,市场遍及全国甚至国外。

(教师适当引导):是的,交通、科技的发展开拓了市场,并且随着冬枣产业的发展,在政府的努力下,形成了别具特色的冬枣文化,形成了集观光、游园、采摘、品尝于一体的游玩项目。(配图片)

【承转】可见,影响《农业的区位选择》的因素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来看待问题。相比之下,自然因素比较稳定,而社会经济因素发展变化较快。由于地理环境整体性的特征,某个区位因素的变化也会引起其他区位因素的变化。尤其是社会经济、文化和科技的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的区位选择》也产生很大的影响。

【案例学习】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变迁。

学生自主学习并回答如下问题。

1.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区位因素发生过哪些变化,对《农业的区位选择》有哪些影响?

2.哪些因素在《农业的区位选择》中起的作用越来越大?你能对环地中海地区的《农业的区位选择》提出建议吗?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教师讲解):《农业的区位选择》,实质就是对农业土地的合理利用。合理利用土地不但要考虑自然条件因素,还要考虑发展变化较快的社会经济因素,从而获得最大的效益。

二、农业地域的形成

【过渡】在一定的地域和一定的历史发展阶段,在社会、经济、科技、文化和自然条件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从事农业生产的地区,我们称之为农业地域。在同一农业地域内,农业生产的条件、结构、经营方式、发展方向等具有相同的特征。农业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发展农业、合理利用农业土地的结果。由于动植物的不同地域分布,以及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的地域差异,世界上形成了多种农业地域类型。

{课件展示}:澳大利亚的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多图结合分析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的形成过程,训练学生的读图分析能力。

(教师讲解):混合农业是一种将耕作业和畜牧业相结合的农业地域类型。它的形式多种多样,在经济发达国家其生产形式比较稳定,分布比较广泛,商品生产有一定规模,主要分布在欧洲、北美、南非、澳大利亚以及新西兰等地,种植小麦、玉米等谷物以及牧草和饲料作物,饲养的牲畜主要是牛、羊、猪等。混合农业以澳大利亚东南部和西南部草原地区的小麦-牧羊带最为典型。

【读图指导】根据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图,确定小麦-牧羊带在澳大利亚气温分布图、降水分布图、地形分布图和人口分布图上的位置,分析说明澳大利亚小麦-牧羊带分布地区有利的气候、地形、水源等自然条件和劳动力、市场等社会经济条件,加强对课本中图3.3核心原理的实际应用。

(学生自主阅读):案例“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

分析:

1.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在生产结构、经营方式、科技应用、农业专业化和地域化等方面有哪些特点?

2.在澳大利亚混合农业地域形成的过程中,有哪些区位因素在起作用?

(学生发言,教师适当引导、评点并作讲解)。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7)

中图分类号 G72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3219(2014)16-0060-05

目前,学术界已积累较多有关新生代农民工问题领域的研究成果,但这些成果主要集中在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城市融入、身份认同和择业行为及影响因素等方面。当然,上述研究内容也涉及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职业素质等相关问题,但现有成果至少存在以下缺陷:较少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作为一个课题进行系统研究;大多采用理性判断、典型案例等分析方法,明显缺乏建立在调查数据基础上的系统深入的实证研究成果,尤其是针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成果更是空白。对此,本文利用对重庆地区新生代农民工的调查数据,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影响因素进行研究,以期为优化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提供理论和经验证据。

一、理论分析与研究假设

(一)职业生涯发展测量维度研究综述

梳理国内外研究职业发展维度的文献发现,其研究的侧重点各有不同。美国学者Edgar H.Schei将职业发展分为人力区分、技术增长、职业教育扩展和民主传播四个维度[1];美国学者P.Robbins从晋升、培训和组织中的人际关系三个维度对职业发展进行了研究[2]。国内学者继承了国外学者的研究,如宁本荣实证验证职业发展包括晋升发展、薪酬发展和能力发展等维度[3]。本文拟借鉴宁本荣的研究成果,将职业生涯发展分为晋升发展、薪酬发展和能力发展三个维度,设计相应的测量题项。

(二)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研究综述

国外学者对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个体、组织和社会三个方面。Judge研究认为,职业生涯成功主要受个体、组织两大因素的影响[4];Kuijpers实证研究认为,人际关系网络、工作投入、反思等是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影响因素;Seibert等以社会资本为切入点,分析了以网络和社会资源为代表的社会资本,通过对信息机会和资源获取的影响,对个体的职业发展产生影响[5]。国内学者对职业发展影响因素的研究除了包括个体、社会、组织的因素之外,还加入了家庭、社会关系网络等因素的影响。如张建琦等提出,影响职业发展的因素有企业发展前景、职业晋升、社会关系网络等[6]。

通过对国内外职业发展维度和影响因素的梳理,结合本文所研究的特点,拟将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影响因素概括为四个方面,即个体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与此对应设计相应的测量题项进行测量,运用SPSS软件分析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的客观因素。

(三)研究假设

基于上述理论分析,本研究提出以下研究假设:假设1:个人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影响;假设2:社会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影响;假设3:组织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影响;假设4: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影响。

二、研究方法

(一)样本与数据收集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4年1~3月对重庆地区农民工的问卷调查。此次问卷以16~34岁(80、90后)外出农民工为调查对象,共发放调查问卷500份,回收问卷459份,回收率91.8%,剔除不符合填写要求的问卷192份,最终确定268份有效问卷,有效率53.6%。本研究特别注意到了样本在性别、婚姻状况、年龄、文化程度、从事行业、收入等方面的均衡性。

(二)研究方法

本研究问卷的编制,以文献探讨、访谈为基础,经过专家多次修改形成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及职业发展5个测量量表,采用5-Point Likert Scale,范围从1(很不同意)到5(非常同意)。本文拟采用统计软件SPSS17.0对影响因子及职业生涯发展的外在表现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进行归类,后采用多元回归分析的方法实证各因素对职业发展的影响。

(三)变量选取与测量

1.被解释变量

职业生涯发展。主要借鉴Shein、宁本荣和张晓燕等人的研究成果,将职业生涯发展概括为三个方面,即薪酬发展、晋升发展和能力发展,其测量题项见表5。

2.解释变量

个人因素。包括个性特征、职业态度和学习意愿,主要测量题项见表1。

社会因素。包括政府态度、社会关系网络和职业声誉,主要测量题项见表2。

组织因素。包括领导风格和组织支持,主要测量题项见表3。

家庭因素。主要测量题项见表4。

3.控制变量

主要考虑新生代农民工的性别、年龄、婚姻状况、受教育程度、务工行业、外出打工时间等因素对其职业发展的影响。

(四)数据质量分析

使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对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家庭因素及职业生涯发展测量量表进行探索性因子分析,剔除负荷值小于0.5的题项,抽取特征值大于1的因子,得到表1、表2、表3、表4、表5所示的因子结构。从表中显示的内容来看,个人因素、社会因素、组织因素、家庭因素及职业生涯发展测量量表KMO值分别为0.710、0.910、0.775、0.888、0.852,Bartlett球形检验值的显著性水平为0.000,表明观测变量适合做因子分析。在信度检验上,个人因素、个性特征、职业态度、学习意愿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70、769、0.812、0.822;社会因素、政府态度、社会关系网络、职业声誉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710、0.789、0.701、0.713;组织因素、领导风格、组织支持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68、0.705、0.741;家庭因素的Cronbach α值为0.831;职业生涯发展、晋升发展、薪酬发展、能力发展的Cronbach α值分别为0.811、0.708、0.704、0.721,各因子Cronbach α值都大于0.7,显示了良好的内部一致性。

三、实证分析与结果

由表6可知:职业生涯发展影响因素的回归模型方差分析结果显示:F值=29.346,P=0.000

为全面了解各因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现根据探索性因子分析的结果,进一步分析各子因素对职业生涯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结果见表7,在个人因素中,个性特征对职业生涯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B=0.123,P=0.001

四、结论与政策建议

(一)结论

第一,总体上看,社会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组织因素和家庭因素也可能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有显著的正向影响;个人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没有显著影响。以往国内外学者的研究认为,个人性格、个人学习的意愿和个人工作态度是可能影响职业发展的,但本研究发现,这些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发展没有明显影响。因此该结论同时也表明了社会因素和组织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的重要性,可能的解释是即使新生代农民工能够认真对待工作、愿意抓住培训机会来提升自己,而如果组织、政府不为其提供相应的机会和指导,单单依靠自身难以得到职业发展。

第二,将个人因素进一步划分成个性特征、学习意愿和职业态度;将社会因素划分为政府态度、社会关系网络和职业声誉;将组织因素划分为领导风格和组织支持;家庭因素不作划分。实证分析揭示,个人因素虽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无显著影响,但个性特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有显著正向影响,这也印证了之前分析的结果性,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必须具有明确的职业生涯规划结合组织提供的机会才有可能提升自身;社会因素中政府态度和职业声誉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都有显著正向影响,社会关系网络无显著影响,即如果政府对新生代农民工能够提供较强的社会保障,为他们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培训机会就有可能促进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组织因素中领导风格和组织支持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如果新生代农民工所在的企业能够关心他们,为他们制定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和提供较多培训机会,则有可能利于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的发展;家庭因素对新生代农民工职业生涯发展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即对于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家庭压力越大、家人的期望越大,将越可能利于他们的发展。

(二)政策建议

结合上述研究,本文提出如下建议:一是对新生代农民工而言,应建立明确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从政府的角度,亦应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规划教育。二是政府不仅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为农民工提供更多的职业培训机会,还要制定督促组织提升新生代农民工职业能力的制度化政策,做好职业规划制度的顶层设计。三是加强新生代农民工的职业观教育,同时企业还应完善激励措施,对在艰苦岗位、基层岗位的农民工群体给予物质和精神激励,打通发展通道,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归宿感。四是社区组织应积极创造条件,发挥纽带作用,开展各类活动,增强新生代农民工的社会资本,帮助他们主动融入城市经济,真正使这个群体在城市中实现体面生活、稳定就业及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E. H.施恩职业的有效管理[M].北京:三联书店,1992.

[2][美]罗宾斯.管理学[M].黄卫伟,等.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3]宁本荣.新时期女性职业发展的困境及原因分析[J].西北人口,2005(4):24-27.

[4]Judge, T. A., Cable, D. M., Boudreau, J. W., &Bretz, R. D.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the Predictors of Executive Career Success[J].Personnel Psychology, 1995(48).

[5]Seibert, S. E., Kraimer, M. L., & Crant, J. M. What do Proactive People do? A Longitudinal Model Linking Proactive Personality and Career Success[J]. Personnel Psychology, 2001(54).

[6]张建琦,汪凡.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流失原因的实证研究――对广东民营企业职业经理人离职倾向的检验分析[J].管理世界, 2003(9).

Empirical Study on the Factors Affecting Occupational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Based on the Empirical Data in Chongqing

LI Xun-hua1, YANG Ya-li2

(Department of Business Administration, Chongqing Vocational College of Finance, Chongqing 402160,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surveys of 268 samples of the new generation migrant workers in Chongqing area, Using factor analysis and multiple regression analysis, empirical testing factors influencing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and the results showed that:First, social factors,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nd family factors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have significant positive effects; second, personality traits, the government's attitude, professional reputation, leadership style and organizational support had a significant positive impact on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the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 personal factors had no significant effects, professional attitude and willingness to learn have no significant effect. Finally, put forward to strengthen government support, organizations and other relevant countermeasures.

Key words new generation of migrant workers;career development;influencing factors;Chongqing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8)

二、计量模型的构建

根据新制度经济学对经济增长的解释,农业经济增长不仅和常规投入要素相关,还与技术进步和制度变迁等有关。影响农业经济增长主要有以下因素:

1.制度因素:在经济学中制度的含义是各种政策、各种法规制度,如产权、市场经济、商品经济,等等。制度可减少农业经济运行中的不确定性和交易费用,保护产权、促进生产 发展 和经济的增长。

2.劳动力因素:劳动力是农业生产发展中能动性很强的因素,是农业经济增长的强有力推动因素。

3.技术因素:技术因素体现在 教育 、新品种的育成、施肥和灌溉技术的革新、农业机械化和电气化的提高、低产土壤改良、提高土地利用率等。

4.资本因素:资本因素主要涉及国家、 农村 集体、农民个人对于农业的投资,农业资本投入对农村经济增长有着重大的影响。

5.其他因素:土地和气候等因素。

综合以上对影响农业经济增长因素的解释,结合新疆农业经济实际,将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 分析 框架及相应指标图示如图。建立新疆农业经济增长的计量模型:

其中,Y表示国内农业GNP增长率、I表示制度因素、T表示技术因素、K表示资本因素、E表示土地因素、L表示劳动力、W表示天气因素。

三、数据描述与实证分析

实证分析思路: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到制度因素和技术因素的得分,采用有偏估计法—主成分回归对模型(1)进行计量分析。

根据与农业制度相关的六个指标,城市化率(CSHL)、农作物制度变迁(NZZB)、工农业商品综合比价指数(GNBJ)、非粮食面积占总播种面积(FLMB)、集市贸易成交量指数(JMZS)和灌溉面积指数(GGZS)。对反映制度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制度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制度因素主成分得分(见表1)。

同理,根据与农业技术相关的六个指标,农业 科技 三项费用(KJ)、农村用电量(YD)、化肥施用量(HF)、农业机械总动力(JD)、财政用于农、林、水利、气象等部门事业费(SF)和农村初中文化程度(CW)。对反映技术因素的六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后综合为一个指标,以主成分指标表示技术因素。对所得的指标进行线形变换后可得技术因素的主成分得分(见表1)。 由于存在一些不可度量的因素(随机因素)也对农业经济产生影响,在表2中,贡献率29.46%说明这部分不可度量的因素对农业经济增长的影响。

四、结论与建议

根据以上构建的模型及实证 分析 给出以下结论和建议:

首先,制度创新对改造传统农业的重要性。从表2可以看出制度因素对新疆农业 经济 增长的 影响 是显著的,制度因素的主成分每增加一个百分点,农业生产净值增长率增加0.626862个百分点,其贡献率为24.4544%。但由于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集的地方,受到一些风俗和宗教的限制,加上新疆地处祖国的最西部, 交通 闭塞,运距长,运输成本高,信息闭塞,对政策贯彻实施的比较缓慢。所以,在以后的 发展 中新疆应该审时度势、积极稳妥的推行改革,加强对各项政策的贯彻与实施,为新疆农业经济健康稳定增长提供政策保障。

其次,资本投放对农业经济的影响不容忽视。从表2可以看出,资本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139403,其贡献率为13.036%,显示了资本投放与GNP的正相关性。从投资结构来看:一是新疆非生产性支出所占的比重较大,主要表现在农林水气等事业费用的开支较大,其次是农业、事业费用;二是农业科研投入低,新品种的实验开发、农药化肥的研制、水利设施建设、农业生产的 现代 化等都需要大量资本的投入,而我们一直长期忽略对农业资本的投入。这些使新疆资本投放对农业发展的作用还远远未得到发挥,而在知识经济的 时代 我们更要加大对农业资本的投入,充分利用资本的作用。 第四,劳动力对农业的促进作用。新疆农村人力资源丰富,现有农村劳动力380余万,但文化水平和技能相当低,六成以上者未受过专业技能培训,小学文化程度就占近一半,迫切需要由人力资源向人力资本转变。此外,新疆农村劳动力,数量大增长快,仅每年新增的农村劳动力就达十万人以上。劳动力资源的增长,远远超过了生产的需求。同时,新疆的非农产业不发达,使农村劳动力的非农就业空间狭窄。这些都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农业经济的增长。根据表2,劳动力对GNP增长率的弹性系数为0.768957,贡献率为9.293%。虽然劳动力资本对新疆农业产生积极作用,但现在已成为新疆农业、农村以至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一个严重制约因素。为了促进农村富裕劳动力有序转移,根本出路在于推动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加快城市化进程。

第六,遏制 自然 灾害的不利影响。从表2可知,天气对农作物有一定的影响。据1950—1990年的不完全统计,新疆平均每年农作物受灾面积达400~600万亩,有130人~150万人受灾,占新疆人口的10%,经济损失8.35亿元以上,占整个农业总收入的11%,因此,除了恢复生态环境,增强对天气灾害的预测能力就成了减轻灾害的重要手段。

总之,改革开放以来,农业和农村发展的主要推动力是要素投入的增加、制度的创新和政策的调整以及科技的进步。我们要认识到技术和资本已成为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并辅之于相应的制度保证,就肯定能够带来新疆农业经济的持续健康增长。

参考 文献 : [2] 胡毅.新疆农业技术进步贡献率的测定[J].新疆农垦经济,1998,(2):52-54.

[3] 顾焕章.农业技术进步对农业经济增长贡献的定量 研究 [J].农业技术经济,1994,(5):11-15.

[4] 林毅夫.制度、技术与 中国 农业发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4.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9)

关键词:家庭农场;运作绩效;影响因素

早在2013年的时候,我国党中央的一号文件当中就提到了家庭农场的问题,并且涉及到了三处,这也说明,新增补贴等对于家庭农场开始有所倾向。家庭农场的本质主要是通过农业生产水平相匹配的农业规模进行生产和经营组织,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很多项农业改革措施,都有效促进农业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改变与发展,这在当时来说对于农业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和意义。而最近这些年,因为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使得我国农业农村正在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而且面对着越来越加激烈的国际竞争,就需要重新组织农业生产,不断的提高新的生产力,并且优化相关的资源和配置,这可以有效提升我国农业的国际竞争力。所以在此背景之下,对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探究,具有现实的指导意义。

1.家庭农场含义和特征的界定

家庭农场含义十分广泛,且家庭农场在国内外都存在有不同的观点和意义,从美国来看,他们将其定义为不存在有雇佣经理,也没有非家庭成员,或者是家庭法人所存在的一种合作的组织农场。俄罗斯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是,通过家庭农户成员进行主观的经营,同时对于自己所占有的土地资源和农业生产进行利用,进行农业销售和农业加工的一种经营组织。日本对于家庭农场的定义是,主要以家庭经营为主体,直接或间接接受相关人员的委托,进行农业生产农业服务工作,可以是一定规模的农业家庭经济组织。在2013年之前,我国的相关学者对于家庭农场的含义也存在有不同的定义,有研究人员表示,家庭农场主要将家庭作为基本单位,并且以此来进行适当的规模的经营,将商业化资本和现代化技术当作是主要的生产要素,其主要目的是盈利为主,它是一种农业企业。而且家庭农场通过家庭相关成员进行经营,所以家庭农场具有一定的规模和一定的面积,是含有一定的技术含量,家庭农场主要通过家庭组织为基本单位,而且将市场化和商品化作为主要的实体。直到2013年以后,中央一号文件下达,农业部正式对家庭农场进行定义,家庭农场是家庭成员为主要的组成,并且从事一些劳动事务和农业规模化集约化的商品经营模式,它是将农业收入作为家庭主要收入来源的农业经营主体。

正所谓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因此,对家庭农场特征进行分析,不同的研究人员有不同的看法。综合来看,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是劳动力的来源和土地的来源,而农产品和商品化也是家庭农场的主要特征。家庭农场的特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即市场化,企业化和利润的最大化,同时存在有一定的规模化和商品化,它是一种极乐的专业的,机械的众多特点的经营主体。

2.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政策因素对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有研究人员表示,对于家庭农场的政策支持进行分析论证可以看出,政策因素对家庭农场运作绩效产生的影响应该得到重视。顾海鹰等学者通过对松江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特征的分析,并且对其成效进行研究总结,他认为,国家以及地区政府需要o予相关的政策来支持家庭农场的发展,这样才能在不同层面上对家庭农场进行政策扶持。还有学者通过SOTW分析看出,政府的政策和地区政府的政策对于家庭农场来说是重要的发展机会。所以从中也可以得出,国家对于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植以及地区政府对于家庭农场的政策扶植是家庭农场稳定发展获得较高绩效的子因素[3]。

2.2土地因素对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土地对于家庭农场来说,是它进行相关生产经营的一个主体和基础,我国要实现农业的规模化经营,就必须将土地流转作为主要的经营方式。土地的流转就是进行土地使用权的转让,也就是将土地使用权和土地的承包经营权进行分离,那么流出农户将和土地使用权转让给其他的个人组织,但是他保留有土地的承包经营权。家庭农场如果想实现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那么通过土地的流转获取土地是十分重要的一种方式[4]。有学者通过对土地流转和家庭农场之间的关系的分析可看出,家庭农场的发展需要土地作为主要因素,土地流转是家庭农场发展的一个重要性的决定因素。所以学者对于土地流转方式和地租价格以及地租的价格调整进行分析。因此对于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土地之因素可以归纳为土地的流转规模,土地的流转期限以及土地的流转价格。

2.3金融支持因素对于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所谓金融的本质就是实现资源的重新整合,然后实现价值和利润的等效流通。有研究人员对于家庭农场进行调研之后,认为家庭农场的发展和壮大,都离不开金融的支持,而且家庭农场在进行贷款额度、贷款期限和使用用途上与传统农户存在差别,对于分散农业风险等方面来说,金融服务也具有较高的要求。还有学者对家庭农场的金融支持进行研究,认为贷款风险补偿对于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产生影响,这是一个主要的金融因素。家庭农场的发展不能离开金融政策的支持,在进行土地流转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时候,需要和相关的新技术进行联合应用,这些方面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5]。而且家庭农场更加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市场因素的影响,从某种程度上来讲还是一个较为弱质的产业,所以农业保险对于其进行风险的预防和补偿十分重要。因此也可以得出家庭农场在金融支持下,贷款和农业保险也是家庭农场对于运作绩效产生影响的两个因素。

2.4社会服务体系对于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所谓农业社会服务体系,主要是政府的公共服务和农业合作社的经济组织,也可能会涉及到农机企业和农业科研院等社会经济组织。主要就是为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帮助的一种服务体系。有学者认为农业社会的服务体系根据提供的主题能够进行区分,主要是政府公共服务机构和农业社会服务机构,民间服务主体提供的农业社会化服务也属于其中。通过对于家庭农场实践调查,可以总结家庭的社会化服务机制需要完善政府的服务方式,并且不断的对于中介服务组织功能进行全面化,这样才可以更好地形成金融的制度体系。它能够使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组织体系平台可以搭建,可以促进家庭农场的运作绩效。所以说家庭农场的社会服务体系当中的政府公共服务、农业合作经营组织、农业科研院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等也会对家庭农场的运作绩效产生影响。

2.5农场主素质对家庭农场运作绩效的影响

家庭农场的农场主素质,对家庭农场的发展会起到较为重要的作用。如果,农场主素质低,文化水平较差,那么,就会对农场的发展和经营绩效产生较大的影响,十分不利于绩效的发挥,反之,农场主素质较高,且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那么,就更利于农场的发展,且在经营方面,也会让农场利益最大化。所以,如果要促进家庭农场的发展,就必须强化对于农村的基础义务教育工作,并且不断地提升农场主自身的综合素质,培养农民的职业技能。要培养新型的农场主,这能够有效促进家庭农场的可持续发展,为此可以不断地搭建农业高等院校等,不断地为家庭农场提供较多的文化素质较高的人才。因此农场主的素质对于家庭农场运作绩效来说也是一个较为重要的影响因素。

3结语

综上所述,本研究主要针对家庭农场运作绩效进行简要分析,而且针对其相关的影响因素进行探究。P者认为,对于家庭农场来说,为了有效提高综合绩效,就需要特别重视和利益相关联的一切因素之间的关系,特别是政府的支持和提升贷款的可得性等。只有强化与经销商之间的合作关系,协调地方公众关系等等,才能有效提升家庭农场的社会资本。并且也要综合的对于物质资本以及人力资源的投入情况,有效的打造品牌效应,全面提高家庭农场的经济效益,除上述内容之外,也要提升农场主素质,进而积极的影响家庭农场运作绩效,使农场经济、发展取得双丰收,这样才能够促进家庭农场更好地发展。

参考文献:

农业发展的主要因素篇(10)

二、教学思路分析

区域农业发展的分析主要包含四个环节:“农业的区位因素”、“农业地域类型的确立”、“农业发展的问题”以及“解决区域农业发展问题的措施”。这四个环节依次延伸,形成教学活动结构体系(如图2)。教材内容中重点突出了农业区位因素的选择和农业地域类型的确立。

三、图像内容解读

1.拆解农业区位构成示意图

教材图3.3“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为本单元最核心的概念构成示意图,是学生学习本单元的基础。因此在教学图像时,需要将其进行细分,并能准确表达各构成要素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细分如表1所示。

区域农业发展首先需要考虑影响农业区位选择的自然因素,从当地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因素入手,逐个分析并确定影响当地农业区位最主要的自然因素。自然区位的特点是相对稳定,在区域农业的开发利用时需要进行改造和合理利用。社会经济、文化、科技发展,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很大,进而对农业区位选择的影响也很大。它的特点是发展变化迅速,需要不断增强应变能力和适应性,提高农业产出。

2.发现和提取农业景观图

农业景观图是在该单元教学内容中运用最多的一种图像模式,是反映作物类型、农业生产条件、生产技术和农业生产环境的直观图片,为教学提供了大量信息。教学判读时需要对该景观所反映的农业类型、生产方式、农业生产手段、农业技术的应用、地理环境的特点等信息进行逐一解读(如表2)。

根据图中显示的信息,在列出的所有主要区位因素中,某些因素区位是该地区特有并且对该农业类型的分布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则为主导区位因素。同时,结合所有的区位因素对比,找出影响该区域农业的限制性因素。如南方季风水田农业,它形成的主要区位条件为气候、地形、河流、土壤、诙力、种植经验、饮食习惯等,但是决定该农业类型的主导区位条件是气候和劳动力,它的限制因素则是旱涝频繁和人多地少。

3.辨析微观和宏观农业类型分布图

农业的区域范围有大小,在小范围的区域定位中,需要针对各种农业区位因素对不同作物的具体分布进行详细布局,如立体农业的开发和城郊农业的布局(如表3)。

在宏观(即大范围)的农业类型分布图中,则需要考虑到所处地理位置和该地理位置所处的地形、地带性的气候与土壤、河流分布、人口和工业基础等因素的空间关联,从而判断农业类型的形成区位条件。如澳大利亚混合农业的形成(如教材图3.9),根据图中提供的人口、地形、降水量和气温分布图进行分析(如图3)。

不同地域的农业区位分析中要明确农业作物类型的需求问题有不同的指向,然而农业区位因素具有差异性,从而形成不同的农业特点。在实际利用中,需要对存在一定问题的区位条件进行改良和调整,使得农业发展更加顺利。

四、图像教学建议

1.农业区位因素

“农业区位因素”部分,教材首先安排图3.1“泰国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种植”、图3.2“澳大利亚牧场”两幅农业生产景观图,要求学生通过对图中内容的感知获得农业区位的概念和构成。教材在对农业区位因素的构成进行阐述时,则通过图3.3来逐一呈现,该图是教材核心图,它所表示的内容是该节重点知识。教学中,教师应提供两地区的位置、气候、地形图,引导学生从图3.1和图3.2中找到形成不同地域农业类型差异的构成因素,为分析图3.3区位因素的构成做好铺垫和引入;同时也说明构成一个地区农业类型的区位因素不是单一因素,而是多种因素相互叠加而成的,既有有利因素也有不利因素,同时也具备主次之分(即主要因素、主导因素和限制因素)。通过对教材图3.3的分析,可将农业区位因素的划分总结如表4所示。

对区位概念构成图充分了解后,可分析教材活动内容和案例。经过不断学习,积累一定的背景知识以后,再去分析农业布局类问题,将更容易完成知识的迁移,进而完成题目的解答。

上一篇: 加强财务监管 下一篇: 合同变更管理程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