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安全概念汇总十篇

时间:2023-09-01 16:49:30

护理安全概念

护理安全概念篇(1)

    1.调查对象:随机选取医学院校3年制高职护理专业一 年级(第二学期末)学生80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岁。

2.调查方法:设计并印发统一的生物安全防护知识调查 问卷。通过不记名答卷的形式当场填涂并回收问卷,回收80 份问卷,回收率100%。其中有效答卷77份,取消3份填涂不 合格问卷。

二、结果

   调查结果显示:护理专业学生仅对六步洗手法、医院感染 概念较为清楚,认知率分别为92. 2%、1% ;而对标准预防的 概念、职业暴露后的处理方法、医疗废物的处理方法、生物安 全防护概念等认知率较低,结果见表1。

护理安全概念篇(2)

《IEC61508.2 E/E/PE安全相关系统的安全生命周期》;

《IEC61508.3安全相关软件的安全生命周期》;

《IEC61508.4术语和概念》;

《IEC61508.5确定安全完整性的方法示例》;

《IEC61508.6 IEC61508,2和IEC61508.3的应用指南》;

《IEC61508.7技术和措施概览》。

其中前4个分标准是规范性文件,后3个是信息性文件。标准一经,就引起了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由于该标准提炼了不同行业安全工作的经验,并总结出一套基本的思想方法,因此在实践中得到了很好的应用。目前国际上已基本形成了以功能安全为思路基础的,包括风险分析、基础安全产品生产、安全产品认证、安全集成、安全评估等在内的安全保障产业链。国际电工委员会也将这套标准作为IEC的基础标准。

为说明功能安全的理念,首先必须理解工业技术界安全的概念,及其理念变迁。

根据传统词典解释,“安”的含义是:平静,稳定,如安定、安心、安宁、安稳、安闲等;对生活、工作等感觉满足合适;没有危险,不受威胁;做动词,有使得平静、安定(多指心情)的含义,如安民、安慰、安抚。“全”的含义是:完备,齐备,完整,不缺少,如齐全、完全;整个、遍,全部;做动词有使得不受损伤,保全的含义。

“安全”的基本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从传统的理念上看,安全是一个美好而绝对的境界,表现出人们对这种境界的追求。但现实中的绝对安全是不存在的,以绝对安全为目标是不现实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放弃安全工作,而是将安全工作的目标确定在一个相对安全的点上。为此,工业技术界为安全作出一个全新的定义,即:安全是不存在不可接受的风险。

这个定义有两个划时代的意义:一是把安全从一个绝对的概念转变为一个相对的概念,在这个概念中,安全不再是一个高不可攀的绝对目标,而是风险可接受即是安全。从此,安全成为了有现实目标的工作。此处引入了一个概念——可容忍风险(tolerable risk),根据当今社会的水准,即在给定的范围内能够接受的风险。在这个概念的引导下,安全工作的全部内涵就是将风险控制在可容忍的风险以内。

这个定义的另一个划时代的意义就是把对安全的控制转变为对风险的控制。此处引入了另一个概念——风险(risk),即:出现伤害的概率及该伤害严重性的组合。以这一概念为引导,安全工作产生了两种方式,一种是降低伤害的概率;另一种是降低伤害的严重程度。此处都含有一个伤害(harm)的概念,即:对人体健康的损害或损伤,以及对财产或环境的损害。也就是说,安全工作的保护对象可以是人、环境或财产。当然,再延伸一下,还可以是动物、植物等。不论对象是谁,风险一定要与保护对象连在一起才可以分析。

新的安全概念确立之后,我们就有基础来理解什么是功能安全。

首先看“IEC61508”的定义:功能安全(funetionalsafety),是与EUC(受控设备)和EUC控制系统有关的全部安全的一部分,它取决于E/E/PE安全相关系统和其他风险降低措施功能的正确行使。此处要说明,该定义是基于“E/E/PE安全相关系统的功能安全”这一狭窄领域的,但仍然可以看到功能安全的全貌。首先,什么是全部安全。人类面临的威胁来自很多方面,因此安全也是多方面的。对安全的分类有多种方式,比如以领域分类,像煤矿安全、非煤矿山安全、石油化工安全、建筑施工安全、电力安全、核工业安全等;再比如以危险源分类,像电气安全、机械安全等。为更好地说明功能安全,我们不妨做这样的分类,安全问题可分为内部的问题和外部的问题,对于内部问题,又可分为产品功能硬件随机失效产生的问题和人的错误产生的问题;对于外部问题,可分为自然的威胁(如地震、洪水、雷、雨等),外界其他非故意的侵害(如各种运行的电力设备之间的相互影响等),人的有意侵害(如外国入侵、敌对势力破坏、黑客、小偷、强盗等)。这就是所谓的全部安全。

关于外部安全问题,英语中有一词,叫security,其定义是:对实体而言,从外部考虑,没有不可承受的风险。

对于此词中文的翻译,业界有不同意见,一直用“安全”来翻译。问题是将safety和security都翻译成安全,其词义是不同的,用同一词来表示,显然有不妥之处。目前,部分专家建议将security翻译成“安保”,笔者个人的看法是,就其含义和用法来看,security有外来的对安全产生威胁的含义,同时又有人为故意的对安全产生威胁的含义,如:地震、停电、电磁干扰,都是外部的安全问题,一般不用security来描述其防护,但对于黑客、小偷、强盗等的防护常用security来描述。所以,在没有发现更好的词之前,用“安保”是一个可接受的翻译,这一观点仅供参考。

第二,功能安全是全部安全的一部分。什么是功能呢?人类自从开始生产以后,就产生了人为的产品和服务,随着人类的进步,生产和生活越来越多的依赖于自己生产的产品和服务。每个产品和服务都有其自身的功能,如:电话有通信的功能;笔有写字的功能;衣服有御寒、遮体、装饰等功能;车有运输功能。每个产品或服务为其用户提供的使用特性就是它们的功能。在诸多功能之中,有一些功能是与安全有关的,如:压力容器的功能可以承载内部压力,失效可能造成爆炸;铁路信号系统能够指挥火车按预设规程运行,失效可能会导致撞车;一条输油管线的功能是将油从一个地方输送到另一个地方,失效方式之一是爆裂,另一个失效方式是泄漏,肯定会造成环境污染,还可能会造成人员伤亡。所有的功能都有可能失效,产品或服务与安全有关的功能失效后就会产生安全问题,这也是目前安全生产领域中造成问题最多的环节。

所以,功能安全的定义,就是功能的正确行使。这里包括三重含义:

其一,我们让功能以一个预定的概率实现,比如一旦要求该功能实现时,其失效的概率要小于1/10、1/100、1/1000、1/10000等。也就是说,我们以与安全有关的功能能够实现的概率,来保证安全的实现。

护理安全概念篇(3)

国务院关于《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已于2004年2月1日起开始施行。《条例》中第四十八条关于“施工单位应当制定本单位生产安全事故应急救援预案,建立应急救援组织或者配备应急救援人员,配备必要的应急救援器材、设备,并定期组织演练。”的规定,明确了“预案”的制定是施工单位议事日程中必须的工作。

1.施工单位在编制《预案》的过程中,首先必须明确在整个项目施工活动过程中,《预案》中所指的危险源

即《预案》中危险源的概念以及危险源的界定范围和时效性。否则,将会使《预案》的制定工作走入迷宫或走向歧途,将危险源中的可控性危险因素与非可控性危险因素,将正常施工活动中必须的,合理的安全生产措施和科学的安全生产防护设施,与《预案》中确定所必须的应急救援处理资源配置混淆,或者将其两者的关系割裂,或者将两者的关系本末倒置,甚至使《预案》的制定工作迷失方向。因此,在《预案》的制定工作中,准确地掌握《预案》中危险源的概念、界定范围和时效性,将是极为重要的关键要素。

2. 从建设项目施工活动中的全过程来看,和其它行业的比较相对而言,建筑行业是一个高风险的行业

它具有行业自身的独有性质和特点,它对施工作业人员在施工活动中的人身安全和经济投资风险来说,危险因素充斥着整个作业活动。人们通过多年的实践经验积累总结出来的一系列施工安全生产操作规程和安全生产防护设施,以及不断发展的科学技术的应用,使建设项目施工活动中大量安全生产危险因素,在采用了合理的施工安全生产措施和科学有效的安全生产防护设施后,得以较为有效地控制,甚至得到了避免和消除。就《预案》中的危险源而言,不应该是《预案》中危险源所要考虑的主要危险因素,甚至不应该是《预案》中危险源所要考虑的危险因素。应该是:合理的、相关的生产安全措施,科学有效的生产安全防护设施控制和解决以外的潜在的安全危险因素,超出生产安全设置防范能力的潜在安全危险因素,潜在的、可能发生突发性变异的安全危险因素,可预测而不可预期的外来突发性安全危险因素等。因此在《预案》制订中,给危险源正确的概念,才能抓住解决问题的关键;给危险源正确的界定范围,才能有的放矢开展《预案》的制订工作,解决问题将产生事半功倍之效。

3. 明确了《预案》中危险源的概念,其危险源的界定范围也就有明确的区域

(1)合理的、相关的生产安全措施,科学有效的生产安全防护设施控制和解决以外的潜在安全危险因素区域:如作业人员,违规操作等可能造成的重大危害;深基坑防护设置因侧向压力发生变化,侧向压力值超出原设计取值而造成塌陷等可能造成的重大危害;火灾、高耸各设施由倾倒而对施工作业区内其他设施造成破坏可能产生的重大危害;台风、暴雨、强降雪、地震等可能造成重大危害。

(2)以上的安全危险源区域划分虽然较为独立,而实际施工场区内发生的重大危害时,则往往是各危险源区域相互渗透,即你中有我、我中有他。因此,应该综合考虑各区域之间的相关作用和相互影响而进行科学评价。明确了安全危险源的区域界定范围,有利于了解安全危险源可能造成重大危害的影响度和影响面以及所造成重大危害的破坏范围。

(3)建筑施工危险源有着它行业本身独有的特殊性,它的产生是由建设项目的施工活动开始而相继出现,随着施工活动的逐步深入和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变化,有部分危险源在逐步地减弱它的影响力,有部分危险源在逐步地提高它的风险度,有部分风险源在逐步地消亡,有部分危险源在逐步地显现,最终,随着施工活动的结束,危险源的影响力也结束。从危险源影响力的变化过程来看,危险源的影响力是有它自身的时效性。

(4)危险源除了它自身的时效性外,它还受到其它因素的影响而改变它的时效性。即改变它的影响力时间。一般来说,通常它会使危险源的影响力时间延长。笔者引用深基坑防护设置作为例子来说明。深基坑崩塌的危险源影响力的时间周期为从基坑开挖到基础分部完成所需要的正常施工时间段。但由于这个施工时间段发生变化,因而它的影响力时间周期也发生变化。由此可见,危险源的时效性也受到其它因素的制约和影响。

护理安全概念篇(4)

其次,“儿童少年安康”是一个儿童少年自我成长发展的概念。儿童少年是一个活的、有独立意识和发展潜能的、各自具有独特性的人。儿童少年安康的主体是儿童少年自身,成人不能仅仅承担净化社会环境的义务,为儿童少年健康成长提供外部条件,而且必须启发、调动儿童少年内在发展的积极因素,帮助孩子们学会自我保护,赋予儿童少年个体安全意识和安全能力。

护理安全概念篇(5)

【中图分类号】R473.74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4949(2014)04-0320-02

概念图是一种以视觉图形式来表征和组织知识的工具,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新知识的潜能和兴趣,助其在自主学习过程中进行知识总结,增强学生对烦琐知识的理解与记忆。循证护理(evidence-based nursing ,EBN)是循证医学迅速发展的必然产物,它注重将个人经验、科学依据和病人意愿结合, 作为一种全新的护理观念和模式, 已成为现代护理事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和新世纪护理实践的标准和指南。《护理学基础》重点介绍护理工作中最常用的基本理论知识及技能,着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提升学生评判性思维能力及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而概念图和循证护理教学法是知识结构化的一种科学的学习方法,它利用学生的时空能力,建立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并促进对知识、技能的理解、反思和提升[1]。鉴此,我们将两种教学法结合于《护理学基础》教学中,结果满意,报告如下:

1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整群抽取2011级护理专业全日制本科两个班级为研究对象为研究对象,其中实验组有50人,对照组有50人。

1.2 干预方法

1.2.1 知识获取阶段 相同教学内容由同一教师采用相同教学方法给两组护生分别讲授,教学过程中所授教学内容、重点及难点一致。

1.2.2 知识巩固阶段 实验组 ①基础知识篇:对护生介绍循证护理和概念图的要素、产生背景、内涵、发展历史、意义和内在联系。②学习资源篇:提供相关循证护理和概念图学习的相关网站及期刊数据资源库,期待护生能够进一步补充和完善自我;如护生观察画好概念图,教师用概念图呈现具体章节各个概念之间的内在关系,讲解其组成要素、特征及绘制概念图的基本步骤。③技能导航篇:从概念图和循证护理实践的主要步骤出发,全方位提供方法学的指导和技能要求。如护生完成相关章节的概念图并上交给指导教师批阅。④拓展教育篇:指导护生更深入的循证学习,对每个篇章提出自己的学习目标和针对性问题。如教师将批阅后的概念图返回给护生进行再修改,随机抽取护生讲解自己完成的概念图并组织进行讨论。对照组 ①准备复习题;②布置作业;③批阅作业;④反馈总结。

1.3 评价工具 ①问卷调查:在该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两组护生均填写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的 《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3];量表填写时间为进入科室前和培训结束后。②知识考核:采用相同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实施考核。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3.0进行t检验和X2检验,检验水准P=0.05。

2 结 果

3 讨 论

3.1 概念图结合循证护理模式用于教学计划,有助于实施“概念透明化”教学和循证能力的培养 在教学计划中应用概念图,它以高度简洁的方式将要教的关键概念和命题呈现出来,且它的层次结构可以将关键概念和命题之间的上下位关系表示出来,为组织教学材料提供最佳结构顺序。概念图在帮助教师处理教材时,它所提供的概念关系的直观图象及层次性可帮助学生理解各主要概念之间的意义。循证护理以“与时俱进”的思维模式转变现有护理知识,借鉴最佳最新的研究成果,这就需要建立终身学习的观念。

3.2 概念图结合循证护理模式让学生的学习成为有意义的学习。有意义学习就是将新知识与已有的知识结构整合,并建立起有意义的连接,使学习者真正理解该知识[4]。概念图利于理解、分析和讨论,便于教和学,也是评估和评价的策略和方法,它的应用是推进有意义学习的重要方法。张琪[5]等研究显示循证护理基础知识水平可显著提高自我导向学习策略在自主学习能力和科研能力的培养方面。

3.3 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能有效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所谓自主学习就是在自主教学气氛中,在学习活动中不断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创造精神的一种学习模式[7]。研究结果显示:实验组学生在自主学习能力总分及各维度得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证实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能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在理解和绘制概念图的过程中,需要学生对问题及解决方法进行选择、识别假设,在反思的基础上进行分析、推理,主动学习,用评判性思维的方法来识别有效信息并分类组合,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运用。

综上所述,采用循证护理结合概念图教学法,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有效提高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参考文献

护理安全概念篇(6)

在现代医学模式不断转变的过程中,人们也开始更加关注和重视妇产科护理工作,妇产科患者主要为女性和婴儿,而在家庭中,女性和婴儿的受重视程度也更高,所以对于妇产科的护理质量,人们的要求也更高。临床医务工作者应该对产妇科的护理方法进行不断改善和优化,进而为女性患者提供更加优质的护理服务,最终来提高女性患者的生活质量[1]。我院在妇产科的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文化理念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如下汇报。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选择我院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产妇200例,按照随机原则将200例产妇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每组各100例;对照组产妇的年龄为21~38岁,平均年龄为(26.3±5.4)岁;实验组产妇的年龄为23~38岁,平均年龄(25.4±4.7)岁。在一般资料方面,两组产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对照组产妇实时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产妇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应用安全文化理念进行护理管理,具体的安全文化理念内容如下:①妇产科护士长应加强护理人员的护理安全文化理念教育,确定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让护理人员清楚认识到自身工作职责,重视妇产科护理工作。同时向护理人员详细讲解相关的规章制度,让护理人员能真正了解护理工作中存在的护理风险和正确的处理方式,让妇产科患者的生命健康得以有效保证。②护士长应对护理人员进行细致和认真的访谈工作,护理人员在访谈工作中,应提出自身所认识到的护理安全隐患和观点,同时提出有效的应对措施,通过群策群力的方式来不断优化和完善妇产科的护理工作。③进一步完善妇产科的相关规章制度,并对护理人员进行严格管理和监督,让其在实际的日常护理工作中,能认真执行相关的规章制度。合理排班,明确护理人员的岗位职责。除此之外还应加强风险预防和评估工作,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应对其进行详细的风险评估,判断患者存在的安全隐患,并进行有效的预防工作。

1.3临床观察指标:通过我院自制调查表来调查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调查表总分为100分,得分为80~100分则为满意,得分为60~79分则为一般满意,得分低于60分则为不满意;满意度例数=满意例数+一般满意例数。除此之外还应观察记录两组产妇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1.4统计学方法:将数据纳入SPSS19.0统计软件中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χ2比较,以率(%)表示,若(P<0.05)则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两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观察:实验组产妇中满意80例,一般满意17例,不满意3例,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97.0%(97/100);对照组产妇中满意50例,一般满意32例,不满意18例,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为82.0%(82/100);实验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2两组产妇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情况观察:实验组产妇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2.0%(98/400)显著低于对照组产妇的护理差错事件发生率为15.0%(15/100),二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妇产科护理工作的主要特点为工作量大、工作繁琐,妇产科护理工作的服务对象为女性,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患者的心理压力较多,所以发生护理纠纷的概率也更高[2]。因此对于产妇科护理人员来讲,就应对安全文化理念加以关注和重视,在实际的护理工作中,将安全护理理念作为护理工作开展的首要因素,切实保证患者的生命健康;护理管理者应对妇产科护理工作进行规范化、科学化和系统化的安全管理,及时发现妇产科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应用策略。在妇产科的护理管理工作中,应用安全文化理念,能让安全护理措施得以真正落实,让护理人员真正关注和重视安全护理工作,积极预防护理工作中存在的安全隐患,在执行各项护理操作时严格按照相关的规范来进行,最终让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率有效降低[3]。妇产科护理程序是医院护理工作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成为了现阶段临床护理人员关注和重视的问题。本研究中,对照组产妇采用常规护理干预,实验组产妇则在常规护理干预的同时,在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文化理念,结果显示,实验组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产妇(P<0.05);实验组产妇的护理差错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产妇(P<0.05)。研究结果表明在产妇科的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文化理念能让患者的心理安全和身心安全得以保证,降低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概率,让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提高。

总之,在妇产科的护理管理中,应用安全文化理念能让产妇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显著提升,同时让护理差错事件的发生概率降低,具有临床推广和应用价值。

作者:李丽杰 单位:四平市第四人民医院妇产科

参考文献

护理安全概念篇(7)

美国《信息周刊》评论道:“竞争与应用上的迫切感进一步加深了用户的恐惧与不安。”当然,这件事情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一方面:依托于云计算、云存储、虚拟化、SaaS的“云应用”已经势不可当,然而相关的安全问题始终有增无减,另一方面,用户在试图选择云安全产品时,却找不到可以依据的标准。

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在如何理解云安全这一概念上,黑客似乎有着更为清晰的逻辑,并且很快付诸行动。我们看到,黑客利用“云”中的分布式计算能力,可以更快地破解用户密码,可以更高效地通过控制“僵尸网络”实现恶意攻击。近年来几次大规模的断网事件,以及高达十几倍的分布式拒绝服务攻击流量的增长,都很好地印证了这一点――云安全所追求的防护理念,正成为黑客肆虐的“凶器”。

虽然我们不能武断地认定,在运用技术方面,黑客比技术人员进步更快。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一个现实:安全问题正成为企业用户迈向“云”时代最重要的一个障碍和挑战。因此,云安全的技术和理念都迫切需要全面的提升与改变。

云安全不是简单工具

“云安全面临的困惑,实际上也是安全产业走向下一个转折点的契机。”趋势科技首席执行官陈怡桦对记者表示,“新一代的云安全应跳出简单‘工具论’,采用新的技术和新的模式,实现真正的云安全。”

陈怡桦所指的“工具论”,简单来说,就是目前众多杀毒厂商炒作与关注的焦点:怎样充分利用“云架构”,更快更敏锐地获取病毒与恶意程序的信息,从而对用户端实现保护。这一防护模式的重点,更多的是将“云”作为一种工具,借其加强企业的防护能力。业内有专家说,虽然这种云安全依然重要,但必须看到那些新的挑战和主要矛盾,即很多网络犯罪者不再去攻击用户的电脑,而是直接攻击数据中心与云端本身。这使得传统的基于单机版或基于局域网的信息安全保护方式无法胜任云安全计算环境的保护,用户的担忧和困惑也由此而来。

比如在“云”时代,企业IT资源的虚拟化日渐普及,而在虚拟服务器混合的环境,安全及加固标准不同的情况下,一台标准较低的虚拟机将成为虚拟化资源的负担和安全漏洞。随着数据中心的不断扩大,黑客通过攻入这样一台低防护的虚拟机,所造成的扩散率和危害性都会大大增加。

护理安全概念篇(8)

“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念首次由法国与德国的核安全当局的技术支持单位IPSN和GRS在1997年联合起草的《IPSN-GRS 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future PWRs》[1]提出,其主张“实际消除早期大规模放射性释放”。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随后也接受此概念,在1999年出版的INSAG-12[2]中提出:“对未来核电厂的另一个目标是能够导致早期大规模放射性释放的事故序列被实际地消除,而使用现实假设和最佳估算评价,导致安全壳晚期失效的严重事故只需要在区域和时间上有限的保护措施”,在2004年出版的安全导则文件NS-G-1.10[3]中对“实际消除”给出了具体定义:“如果某些工况物理上不可能发生,或以高置信度认为某些工况极不可能出现,则可以认为这些工况发的可能性已被实际消除”。

2011年福岛事故后,核工业界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关注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各国先后出版核电厂安全要求或规范等均涉及“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念。2012年IAEA修订了SSR1/2[4],提出“核电厂的设计采用安全原则,必须采取实际措施来缓解对人类和环境造成的后果或辐射事故。必须实际消除可能导致高辐射剂量或高放射性物质释放量的事件序列,对于发生频率高的事件序列不得存在潜在的放射后果或只能存在轻微的放射后果。”2013年西欧核能监管机构(WENRA)的《Safety of new NPP designs》[5]和2013年加拿大核安全委员会(CNSC)REGDOC-2.5.2[6]进一步提出需要对“实际消除”给出一个量化的判断依据,但判断“实际消除”不能只根据截断概率,对发生概率很小的事故序列,依然需要进一步考虑降低风险需增加的设计功能、运行措施或事故管理规程。

福岛事故后,我国核安全监管当局在2012年了《核安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7],文中提出将“十三五”及以后新建核电机组力争实现从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作为2020年的远景目标之一。

“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念已经被核工业界广泛认同,各国的核安全监管当局对新建核电厂都对此提出了期望或要求,因此有必要对此概念进行深入的理解与认识。本文主要从“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两个关键概念出发给出理解,为此概念在新建压水堆核电厂上的合理应用提供参考。

1 “实际消除”的理解

1.1 “实际消除”概念理解

“实际消除”的对象与定义在国际上已经形成普遍的共识[4-6],其对象为“可能导致高辐射剂量或高放射性物质释放量的事件序列”;定义为“如果某些工况物理上不可能发生,或以高置信度认为某些工况极不可能出现,则可以认为这些工况发生的可能性已被实际消除”。

从“实际消除”的定义可以发现它是从概率角度诠释的一个概念,对于“物理上不可能”可以认为是不发生的概率为100%,“高置信度的极不可能”即发生概率极低,而此概率值是极度可信的。因此“实际消除”不能完全等同于“绝对不发生”,而应该是发生的概率极低。“实际消除”对于发生概率极低的工况要求高置信度,因此由于外部灾害的不确定性太大,从概率论角度针对外部灾害是否满足“实际消除”评估方法应该与内部事件有所区分。

当“实际消除”理解为发生的概率极低以后,可以发现“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释放”不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与早期的导则或法规中对于核电厂的技术安全目标的阐述是一致的。IAEA在1999年的INSAG-12[2]和我国2004的HAF102[8]《核动力设计安全规定》中对于核电厂技术安全目标为“采取一切合理可行的措施防止核动力厂事故,并在一旦发生事故时减轻其后果;对于在设计该核动力厂时考虑过的所有可能事故,包括概率很低的事故,要以高可信度保证任何放射性后果尽可能小且低于规定限值;并保证有严重放射性后果的事故发生的概率极低。”另外在HAF102的2.1.5节中还对核动力厂的安全设计原则进行了阐述“核动力厂的安全设计适用以下原则:能导致高辐射剂量或大量放射性释放的核动力厂状态的发生概率极低;具有大的发生概率的核动力厂状态只有较小或者没有潜在的放射性后果。”

“实际消除”是对“技术安全目标”的沿续,“实际消除”应该理解为安全目标。“实际消除”作为安全目标应该具备明确指标判断依据,因其内涵为概率论的概念,可以考虑给出一个量化的评估概率。“实际消除”的对象为核电厂的事件序列,因此其量化的评估概率也是针对单个事件序列,是单个“点”的评估,与大量放射性释放的概率(LRF)有所区别,“LRF”表征的是核电厂发生大量放射性释放事件的概率积分值,是一个总体的概率安全目标。“实际消除”的安全目标应该是与LRF安全目标处于相同地位,其体现个体与整体目标的有机结合,因此对于“实际消除”的量化目标建议与LRF值处于同一量级。另外,从合理可行尽量高的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角度,不能仅凭评估概率而进行截断考虑,需进一步考虑降低风险需要增加的设计功能、运行措施或事故管理规程,做到合理可行降低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

1.2 “实际消除”量化理解

从“实际消除”的定义可以发现它是从概率角度诠释的一个概念,对于“物理上不可能”可以认为是不发生的概率为100%,“高置信度的极不可能”即发生概率极低,而此概率值是极度可信的,因此如何去量化“概率极低”也是“实际消除”一直存在争议的关键点。对于概率安全目标的确定本文认为需要从概率安全目标的合理依据和实践的可行性两个方面进行综合考虑,从而制定一个合理可行的概率安全目标。

1.2.1 概率安全目标的依据

美国核电的概率安全目标的制定是根据两个“千分之一”的安全目标。两个“千分之一”为:核电厂附近个人因反应堆事故造成即时死亡的风险,不应超过美国公众成员因其他事故造成“即时死亡风险之和”的千分之一;核电厂附近公众群体因核电厂运行可能导致癌症死亡风险,不应该超过所有其他起因致癌症的死亡风险的千分之一。其它国家的概率安全目标值也多是参考和借鉴美国的安全目标的结论。

1.2.2 实践可行性

在提高概率安全目标时应该考虑工程实践中的可行性,如果目标值太高,工程实践中实现的代价非常大,则会降低核电的经济性,不利于核电的发展;如果目标值较低,如果当前电厂设计就已经满足,则达不到对新建电厂进一步提高安全要求的目标。因此,新建核电厂的概率安全目标应该是在当前目标基础上,考虑了工程实践中合理可行的措施后能够达到的目标。

美国EPRI在1999年的URD[9]和NRC在2012年的 SRP

19.0[10]中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频率(LRF)安全目标为小于10-6/堆年;2012年欧洲的EUR[11]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频率安全目标为低于10-6/堆年,若考虑“陡边效应”大量放射性释放的概率安全目标小于10-7/堆年;加拿大CNSC核安全监管当局2014年的REGDOC-2.5.2[6]中明确导致大量释放的频率小于10-6/堆年。

从“实际消除”的概念和定量化两个角度进行研究,可以发现“实际消除”的设计安全目标,是对核电厂技术安全目标的沿续与补充。“实际消除”的概率安全目标值的确定需根据合理依据与实践的可行性,将其与LRF的概率安全目标相结合。在设计上考虑预防缓解措施,合理可行尽量高的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降低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实际消除”。

2 “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理解

从“实际消除”的理解可知“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其实是技术安全目标的沿续,其安全目标与LRF的安全目标是处于相同地位,因此对于“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中的“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应该与LRF中的理解是一致的。

IAEA在SSG-4[12]对于“大量放射性物质”推荐了四种判断方式:放射性核素的绝对量值、堆芯装量的某个份额、厂外人员受辐照的特定剂量、导致“不可接受的后果”的放射性释放。

――大量放射性核素释放的某个绝对值(以Bq的形式表示)

根据放射性核素释放进行大量的定义主要有两个类型,一类是以EUR为代表的“有限影响准则”(Criteria for Limited Impact,CLI)的形式,另一类是以IAEA为代表的核事件分级与放射性释放量对应表的形式。

2.1 EUR

针对设计扩展工况(DECs)提出的释放量限制要求以“有限影响准则”(Criteria for Limited Impact,CLI)的形式给出,用以评价电厂在DECs中的设计可接受性,也作为二级PSA(Probability Safety Analysis)的成功准则。

这些CLI可以保证如下设计目标的实现:(1)反应堆800m外无需紧急防护行动(如撤离);(2)反应堆3km外无需采取迁延的防护行动(如避迁);(3)反应堆800m外无需采取长期的防护行动(如再安置)和(4)电厂外仅有有限的经济影响。这些目标的实现将十分有利于进一步提高核电厂与社会经济及环境的相容性,表1给出了典型性核素131I和137Cs的释放量限值。

表1 EUR中的有限地域和时间上的防护行动对应的CLI

2.2 IAEA

IAEA根据国际事故等级[13],对各等级的事故后放射性物质释放进行了限制,其选择等效于核素131I剂量当量作为评估的核素,因为131I是核电厂释放的主要放射性核素之一,易于表征放射性物质释放水平,按照放射学辐射剂量效果,可以将释放到环境中所有核素的放射性活度的数量等效至131I。当释放的放射性当量水平超过1014Bq剂量的事故被定为五级及以上事故,五级事故基本特征为放射性物质有限释放而四级事故基本特征为放射性物质少量释放,没有明显厂外风险,一般不需要场外保护性行动,如表2所示。表3给出了一些已经发生的典型事故及其放射性后果。

*三哩岛核事故放射性物质释放较少,按照堆芯损伤状态定义为五级,其余事故按照放射性物质水平划分等级。

――堆芯装量的某个份额

NUREG/CR-6595[14]中分析认为,挥发性/半挥发性裂变产物(碘、铯、碲)的释放份额超过2.5-3%,或者碘的释放份额超过10%都可以认为是大量释放。

――厂外暴露人员所受的某个特定的剂量

NRC和EPRI在核电厂安全目标中对“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给出了一种定义,即厂址边界处全身剂量大于0.25Sv。

――导致不可接受后果的某个释放

导致不可接受后果的某个释放更多是一种工程的定性判断,在二级PSA的LRF分析中认为导致安全壳失效的事故即可认为此事故后果将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核电厂的放射性最终的包容边界丧失可视为“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定性判断。对“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定性判断,便于工程设计上对可能导致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事件序列进行判断和考虑相应的缓解措施。

“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判断建议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式,定性的方式便于工程判断,定量判断可以对定性判断进行补充,弥补遗漏。

表2 事故等级与放射性准则

表3 典型核事故放射性物质水平及事故等级表

3 结论与建议

本文通过对“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进行了研究,形成初步的结论与建议:

(1)“设计上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不是一个新的概念,而是核电厂技术安全目标沿续与补充,此概念在核电厂的设计中应该作为一个设计安全目标。

(2)外部灾害的不确定性太大,从概率论角度针对外部灾害是否满足“实际消除”评估方法应该与内部事件有所区分。

(3)“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为一个概率安全目标,其对象为发生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事件序列或状态,与LRF的概率安全目标是个体与总体的关系,建议其概率安全的量化目标与LRF处于同一个量级。

(4)核电厂的“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的概率安全目标应该考虑单个事故序列发生的概率和核电厂的LRF值,进一步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

(5)“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建议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考虑,但是具体的量化值有待进一步研究。

(6)设计上考虑“实际消除大量放射性物质释放”不能仅凭评估概率而进行截断考虑,而是合理可行的考虑预防缓解措施,提高核电厂的安全性,降低放射性物质释放的可能性,从而实现“实际消除”。

【参考文献】

[1]IPSN-GRS,Proposal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technical guideline for future PWRs [R].1997.

[2]IAEA, Basic safety principle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R].INSAG-12, Vienna, 1999.

[3]IAEA, Design of reactor containment systems for nuclear power plants[R].NS-G-1.10, Vienna, 2004.

[4]IAEA, Safety of Nuclear Power Plants: Design[R].SSR-2/1, Vienna, 2012.

[5]WENRA, Safety of new NPP designs[R].2013.

[6]CNSC, Design of Reactor Facilities: Nuclear Power Plants[R].REGDOC-2.5.2, Canada, 2014.

[7]核安全局,核安全和放射性污染防治 十二五规划及2020年远景目标[R].中国,2012.

[8]核安全局,核动力设计安全规定[R].中国,2004.

[9]EPRI,Advanced light water reactor utility requirements document[R].USA,1999.

[10]NRC, probabilistic risk assessment and severe accident evaluation for new reactors[R].REV.7, USA, 2012.

[11]European utility requirements for LWR nuclear power plants[R].2012.

护理安全概念篇(9)

中图分类号:D8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2)02-0049-06

一、全球公域概念及其嬗变

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概念是从资源的共同管理、共同利用的观念逐渐演化而来的。这一概念起初着眼于自然维度:环境(全球公地)、资源(人类共同财产),法律维度:国际法(人类共同遗产),近年越来越多转向安全维度:国际安全(人类共同关切事项)。全球公域概念的演变,与超越的人类公共问题凸显,密切相关。令人忧虑的是,美国近年来大力打造全球公域理论,已经远离全球公域三大原初概念——全球公地、人类共同财产、人类共同遗产,日益以“人类共同关切”面目蜕变为新的霸权理论。按照美国《国家安全战略报告》的说法,全球公域是“不为任何一个国家所支配而所有国家的安全与繁荣所依赖的领域或区域”,是美国国家安全战略的重要目标。

美国学者波森(Barry R.Posen)是这一转变的领军理论家。他认为,美国享有对全球公域包括公海、领空和太空的控制权。控制公域帮助美国通过限制他国的经济,军事和政治互助等方式来削弱对手。对全球公域的控制是美国政治的军事基础,是冷战后美国霸权政策的助推器,用军事能力维持控制全球公域是美国的强项。全球公域的代言人丹马克(Abraham Denmark)称,海权论之父马汉或许是第一个提出“全球公域”这个术语的战略家。他把全球海洋命名为“一条广阔的高速公路,一个宽广的公域”。

全球公域(global commons)概念来源于全球商业(global commerce)。不同于英国对全球公域界定为重视商业的全球化网络,美国定义侧重军事安全。在英国,以应对全球气候变化为研究宗旨的英国全球公域研究所(Global Commons Institute)是全球公域的领导性研究机构,而美国是具有浓厚军方背景的智库——新美国安全中心(Center for a New American Security)。

综合起来说,美国战略家提出的当前全球公域安全问题主要有四大类:

第一类是海上安全问题。90%以上的全球贸易经由海洋。海上贸易通道的安全,关系全球贸易正常运行。六个海上通道——巴拿马运河、苏伊士运河、霍尔木兹海峡、马六甲海峡、直布罗陀海峡、曼德海峡,是全球海上公域安全的核心。

第二类是外太空安全问题。目前在太空中翱翔的飞行物,大于10厘米的有1万9千个,小于10厘米的有150万之多。拿卫星导航系统为例,目前存在美国的全球定位系统(GPS)、欧洲伽利略卫星导航系统、俄罗斯的Glonass系统及中国的北斗卫星导航系统的竞争。如能开发其互补性,展开聪明合作,将有利于维护太空安全,避免太空军事化。

第三类是网络安全问题。全世界的政府、军队、公司都依赖网络空间进行沟通、交流、定位。2008年网络服务创造2570亿美元产业。纽约市每天的金融贸易转移高达4万亿美元,超出美国GDP的四分之一。与此同时,来自政府或非政府的各种黑客攻击,日益成为各国军事与民用网络安全的头痛问题。为避免网络战,急需制订网络安全规范和相应国际法。

第四类是航空安全问题。目前,世界上每天约10万个各类航空器在空中运行,民用航空每年搭载22亿乘客,承担35%的制成品国际贸易值。冰岛火山灰事件表明,自然灾害日益威胁到航空通道安全。

显然,这些问题都是美国关心的优先方向,并非真正的“全球公域”,并未包括我们更认同的全球生态环境系统等,更未企及“公有”(of a11)、“公治”(by a11)、“公享”(for a11)的境界。

针对不同类型的全球公域问题,美国设想的维护全球公域安全的目标依次有四层次:首先是确保有效进入(access)全球公域,如航空及外太空不被敌对势力所干扰。其次是保护(protection)全球公域安全,如保护网络安全。再次是提升(promotion)全球公域稳定性,尤其是重要国际海域和公海安全。最后是主导(dominant)或控制(control)全球公域,这一点很难做到。美国有学者公开表示,维护公域安全是一种神话。维持全球公域的开放和稳定将成为现实目标。

概括起来,美式全球公域概念实现了以下三级跳:

——区域到领域:格劳修斯一马汉全球公域观侧重于公地、公海,局限于区域。现在发展到领域,已突破传统国际法范畴。全球公域论也超越了地缘政治理论。

——有形到无形:新美国安全中心将网络等无形领域纳入全球公域范畴,拓展了传统全球公域外延,曾引发国际争议。但随着网络安全问题日益凸显,网络安全已被列为全球公域典型安全问题。

——狭义到广义:全球公域的鼓吹者丹马克将狭义的全球公域拓展到全球治理的广义范畴,从而印证了全球公域概念再次流行是为美国霸权转型、打造新霸权服务的。

全球公域理论超越了传统的地缘政治、国际安全理论。然而,中国学者对全球公域的分析,较局限于环境资源和法律分析。中国国际公法领域的研究者从全球环境退化的遏止以及建立追究国家和其他国际法主体的环境责任的制度构建问题对全球公域概念进行了讨论。

本文着重分析形成中的美国全球公域理论与战略及其带来的对国际关系、中国外交的挑战,认为全球公域问题有其“公”的一面——全球化发展带来的问题与领域跨越国界,也有其“私”的异化倾向——美国借全球公域加速对全球化的建章立制,实施霸权转型,打造巧霸权。美国的理论创新与战略转型,激励我更新观念、创新理论、实施战略思维转型。我应在美国内全球公域概念尚处于摸索和争论阶段,大力倡导全球公域的包容性发展原则,增强战略主动性,适时提出我包容性全球公域观。

二、全球公域问题带来的挑战

全球公域安全问题的提出和日益受重视,有时展的必然性。与此同时,全球公域也带来不少相关问题:

法律问题《芝加哥公约》序言和第1条规定,“各缔约国承认每一国家对其领土之上的空域具有完全的和排他的”。美国界定的全球公域试图将空域纳入全球公域范畴,对传统国际法体系提出严重挑战。不仅如此,传统国际法体系对全球公域问题存在诸多空白,为美国加紧制订新的国际行为规范提供机会。

外交问题全球公域问题引发的国际外交博弈不仅体现在新兴国家与发达国家间,还体现在新兴国家内部。西方观察家甚至断言:“新兴强国具有一些共同的抱负和冲动,尤其是挑战西方对全球公域的主宰。然而,新兴国家之间的矛盾,往往比它们与西方之间的矛盾更深。”

安全问题全球公域问题反过来为开启国际合作、全球治理,提供了安全上的紧迫性。不同于地缘政治的概念,全球公域不涉及陆地,不属于一国内事务。因此,全球公域安全没有有形敌人和固定对手。应对全球公域挑战需要广泛的非军事工具,包括政治、外交手段,同时须和商业、工业与法律利益攸关方拓展合作。

从现实而言,形成中的全球公域理论对现有国际体系带来诸多挑战:

1.以民族国家为主体的国际政治体系

现行国际体系是1618-1648年“三十年战争”后塑造的以民族国家为核心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全球公域问题强调超越国家层面,为人类共同关切事务,使得传统国际体系的基石——民族国家,必须与非国家行为体一道,去竞争全球公域的话语权、治理权。

2.以不干涉内政为核心的国际安全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体系之所以运行至今,主要是保留了国家间行为准则——不干涉内政的原则,以体现对国家的尊重。如今,全球公域问题超越民族国家范畴,应对也就超越了不干涉内政的限制。全球公域问题凸显客观上提供了必要时干涉内政以实施全球治理的要求,但也有可能成为大国打着人类共同关切旗号对他国内政进行干涉的借口。全球公域论可能发展为全球版本的“保护的责任”论。

3.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

以互利共赢为核心的国际经济体系,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难以适应网络化、虚拟化的经济运行需要。全球公域问题,比如互联网经济,对基于双边经贸关系为核心的全球分工体系造成严重冲击。共同安全、共同命运取代互利共赢,成为新体系的核心价值观。

4.以和而不同为原则的国际价值体系

尊重不同的社会制度和发展模式,也是传统国际体系运行的法则之一。全球公域问题凸显,一方面在呼吁超越国家层面的发展模式、制度选择以及价值观念,塑造人类共同价值;另一方面也可能为强势话语国家所滥用,以达到将自己价值包装为普世价值的目的。

5.以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

全球公域概念强调超越传统陆地、领海、领空范畴,反对排他性,这将对以传统国家为核心的国际法体系造成冲击。美国借助全球公域问题抓紧对全球化建章立制,在互联网、公海、太空等问题上试图规避传统国际法或制订新的国家规范,已经引发新的国际软冲突。

6.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

理论上讲,联合国是维护全球公域的最合法、最权威平台。但实际情形是,联合国是一个很好的谈判场所,而非解决问题的有效舞台。这便助长了美国通过北约或“志愿联盟”应对全球公域挑战的冲动,对传统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全球治理体系构成挑战。

从理论而言,美式全球公域论也存在诸多软肋:首先是有利于强者、先发国家。其次是目标一手段矛盾:目标是全球的,手段是国家的。联合国最有资格制订全球公域规则,但往往被美国架空。第三是无法监督。军事色彩浓厚,背离全球公域的原始涵义,不代表真正的全球公域方向。第四是国内价值的国际化。打着“公”的旗号谋“私”利。典型的是,互联网自由成为政权更迭的重要手段。

针对上述理论与实践挑战,研究全球公域理论具有以下几方面重要意义:

一是探讨全球公域理论对现有国际关系理论、外交理论,尤其是国际安全理论、国际法理论的新挑战,丰富和发展全球化理论。

二是研究美国霸权理论转型与联盟战略走向。美国学者丹马克主张,应对中国崛起,欧美应在全球公域合作;印度是应对全球公域挑战的盟友。这一设想,得到了印度学者莫汉(C.Raja Mohan)的呼应。在美国访问时,莫汉提出将崛起的印度作为美国塑造全球公域的伙伴,并从印度洋、太平洋海上全球公域首先启动。这些动向值得高度关注。

三是妥善应对中国全球公域。美国对外关系委员会研究员方艾文(Evan Feigenbaum)等美国学者认为,随着中国科技实力的日益增强,中国和美国在亚太区域的博弈可能发生微妙的变化,中国有能力对美国主导的全球公域构成挑战。尤其在南海问题上,美国将南海视为所谓“全球公域”,妄称中国的宣示威胁到该“全球公域”的通过权和航行自由,俨然将美国标榜为“全球公域”的捍卫者。

三、美国的全球公域战略及其意图

美国宣扬“海洋、天空、太空及网络等全球公域对所有国家开放”的原则,作为对亚太地区安全承诺的指导原则,近年已持续引发震荡。中国似乎成为全球公域战略的目标。

美国近年提出“全球公域”概念,并以此提出国家安全新战略理念,具有多方面的战略考量:

其一,为增进美国霸权合法性提供新的理论支撑。全球化和新兴国家的崛起,使得基于提供国际公共产品而主导国际秩序的“霸权稳定论”,难以为继。美国近年的关切是从“霸权稳定性”到“霸权可持续性”转型,于是提出“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概念,将新兴国家赋予提供国际公共产品的责任。更为紧迫的是,在债务负担日益严峻而挑战日益多元的情形下,如何确保新形势下美国的领导权?“全球公域”概念的提出,试图回答这个根本问题。它以“共同全球产品”(common global good)取代“公共产品”(public goods),丰富了国际机制理论。这相比“公共产品”而言更具有迷惑性,既要达到让新兴国家分担国际责任又不容许其分享全球领导权的目的,在削减费用的同时又能维护好美国的核心利益和领导地位,实现“巧霸权”。

其二,为全球化建章立制服务。近年来,美国加紧以国际法空白或灰色地带建章立制。空海一体战、太空高地、网络行为准则是典型例子。《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12海里、200海里资源开发权,而12—200海里之间属于经济专属区(EEZ),外国军舰有无害通过权。由于美国未批准《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且感到无害通过权对美国航空母舰的束缚,全球公域理论于是提出海上公域的开放原则,要求经济专属区的自由航行。美国近年就是在南海问题这样混淆是非的。

其三,为对外干涉寻找借口。现有国际体系,尤其是国际法,都是国际层面的。但全球问题和挑战超越国际层面,越来越多以全球层面出现。这样,全球公域概念的提出为美国制定新的全球规则和对外干涉找到了时代借口。比如,美国混淆南海争端与公海航行自由,制造中国“全球公域”,为干预南海问题寻找合法性。继白宫公布《网络空间国际战略》后,五角大楼正加紧修订其军事规则手册,确定网络袭击有可能是战争行为,使指挥官有权选择对得到外国敌对势力支持的黑客实施报复性军事打击。这就改写了目前联合国里规定的自卫权,对国际法具有深远的影响。

其四,为军事安全转型寻找新的动力。从防御层面讲,美国的军事后勤、指挥、控制系统,及远程力量投送能力,日益依赖全球公域安全。以全球公域理念为指导,美国计划削减军事开支以解决严重的财政赤字问题,重点投资海洋、空中、网络技术,应对“非对称性”及“反介入”军事威胁,倡导“空海一体战”,实现所谓“减脂肪、增肌肉”的理念。从进攻层面讲,全球公域概念的提出,是为争夺战略制高点,着眼于未来国际竞争。全球公域控制是美国全球地位的保证,帮助美国通过限制其他国家经济、军事、政治的权力来削弱其对手,允许美国即使拥有很少的军事存在也可以在短时间内发动战争。同时,全球公域问题凸显,为美国军民结合技术的创新提出了时代要求,也必将刺激新的战略支柱产业发展。

其五,为美国的安全同盟体系寻找新的使命。美国认为,全球公域问题已凸显为跨大西洋同盟的重要问题,于是加紧以全球公域战略新概念塑造北约新使命,认为北约有28个成员国,另与50-60个国家保持良好合作关系,作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安全组织,北约在全球公域问题上责无旁贷。由于北约成员国分歧,国务院顾忌国际社会的反对,最终阻止了国防部设想的北约战略新概念中以提高全球公域稳定性、维护对全球公域的通畅,作为北约新使命的设想。然而,美欧在全球公域以及国际干预问题存在诸多共识,差异在于全球公域的目标是控制还是分享。美国不会放弃将北约打造为“全球公域”的捍卫者,甚至提出将中国纳入全球公域的新接触政策以重振跨大西洋联盟。在亚太地区,传统美国的双边军事安全体系日益捉襟见肘,多边安全机制建设愈益迫切。美国一再重申,维护区域安全并不能单靠一个国家,而是所有利益相关国的共同责任。因此,美国也着重于在亚太区域内协助友邦提升能力,并加强各项多边合作机制与组织,共同应对全球性挑战。全球公域概念的提出,适应了这种转型,强调为应对全球公域问题挑战,以新的伙伴同盟弥补冷战时期形成的霸权联盟体系不足。这样,全球公域论成为美国重返亚太的重要理论基础。

其六,为威慑潜在对手,整合新兴力量提供新的实验场。全球公域概念,既有美国寻找新威胁的意图,也有寻找新的国际合作伙伴的动因。比如,美国一方面将俄罗斯、中国、伊朗的黑客威胁,中国导弹打卫星计划说成是对全球公域的安全威胁。另一方面,正如打击索马里海盗行动显示的,美国也认识到,应对来自国家或非国家的全球公域安全威胁,非美国一家能为之,与新兴大国及关键国家的合作日益必要。全球公域概念服务于美国包容新兴国家和非国家行为体的“新接触政策”。俘获“支点国家”(pivotal actor),成为美国应对全球公域挑战的重要策略。

四、中国的对策

对美式全球公域论及全球公域战略,我们要以历史唯物主义态度对待,系统分析全球公域理论产生的历史合理性与逻辑合法性,同时揭穿全球公域战略如何打着“国际公意”旗号升级为全球版本的“保护的责任”,给国际关系理论与实践产生多方面的深远影响。

传统中国遵循“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的原则。在美国,往往是“军事未动,概念先行;外交未动,理论先行”。2011年9月的《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依此分析,全球公域概念的提出,凸显安全事务从地域向领域拓展,有其时代合理性基础。我宜善加利用,规避其风险。

护理安全概念篇(10)

采用便利取样法,选择本人授课年级12级高职护理1班36名为试验组,其中男生1名,女35名,12级高职护理2班37名为对照组。其中男生2名,女35名,两组学生年龄在18-21岁,平均年龄为19.9岁。经比较,两个班的学生在年龄、户籍、性别、一年级成绩等方面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

(二)方法。

1.授课阶段。授课时间在二年级第一学期,总课时44学时。相同的教学内容,相同的教学进度,相同的教学方法,同一时间由同一教师合班完成试验组和对照组共73人理论授课。教学重点、难点一致,各种教学资源同时同步发放给学生。

2.作业阶段。(1)试验组:①认识概念图:课后时间约50min(第一次)。概念图由节点、连线和连接词组成。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结构是概念图的4个图表特征[2]。主要介绍有关概念图的基本概念、类别及绘制方法,用图像式辅助工具(KeystoneConceptMap软件)进行绘图的操作程序,同时告知学生一些可供参考的教材、文献与网站。最后老师以已学过的内容展示1-2例概念图。②分组协作:试验组共36名,根据自由组合的原则,将学生分组,每组6名学生,各组经讨论后推荐一名小组长,负责组内成员的学习任务分配和人员协调,负责将讨论、修改后的概念图提交。③安排任务:选择儿科基础的生长发育,新生儿疾病的新生儿黄疸及我国儿童保健重点防治的“四病”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腹泻、小儿肺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6次教学内容做为课后完成概念图作业,并要求在相应的理论授课后一周内完成。④过程评价:教师将批阅后的概念图返回给学生,组长负责组织组内同学再讨论、再修改。最后老师随机抽取每组一名护生讲解合作完成概念图的思路、过程、感受。其他组学生分别以组为单位打分,平均得分即为本组护生一次小测成绩。附图为小组再次讨论合作完成的VitD缺乏性佝偻病概念图。(2)对照组:①准备复习题,包括选择题、概念题、简答题、病例题等。②布置作业,同步在生长发育、新生儿黄疸、维生素D缺乏性佝偻病、小儿腹泻、小儿肺炎、营养性缺铁性贫血等6次教学内容理论课后完成。③批阅作业。④反馈总结。

3.评价工具。(1)问卷调查:在该课程开课前和课程结束后两组护生均填写第二军医大学姜安丽教授的《护理专业学生自主学习能力测评量表》[3]。本量表共28题,由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和学习合作能力3个分量表构成。其中自我管理能力10题,信息能力11题,学习合作能力7题。采用Likert5级计分法,每题得分1-5分。课前和课后共发放问卷各73份,回收率100%。(2)知识考核:采用相同的试卷和评分标准,在课程结束后对两组护生实施理论考核。

4.统计学方法。所有数据使用SPSS17.0录入,采用描述性统计(如均数、标准差)、方差分析和t检验对现况进行描述,检验水准a=0.05。

二、结果

(一)两组护生授课前后自主学习能力比较(见表1)。试验组护生在授课后自主学习能力总分为106.92±9.56,在自我管理能力,信息能力,学习合作能力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二)两组护生考试成绩比较(见表2)。试验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88.89%,不及格率2.78%,对照组期末理论考试成绩优良率78.38%,不及格率8.11%,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三)讨论。

1.作业式概念图能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高职学生有学习热情,但动力不足,自觉性不够,如果单纯听课,容易下课就走人,如果布置书面作业,也容易从书上照抄应付。老师将学习内容安排成课后作业:绘制概念图,让学生了解到“我有事做”,“我可以做”,“我必须做”,同时这项活动过程与内容无可复制,又激发学生思考“我通过反复练习可以做得更好”。这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提高了学生自我管理能力。

2.作业式概念图能有效激活和提供必要的背景知识。概念图的制作过程实际上是学生思考与话题有关内容的过程,也就是学生大脑中背景知识被激活的过程。在VitD缺乏性佝偻病的学习中,通过概念图的制作,学生很容易把VitD的来源、VitD的代谢、VitD的生理作用、VitD缺乏的原因的背景知识理解和复习。概念图将背景知识可视化后,可以随时为学生复习、理解学习提供“信息”支持。

3.作业式概念图能促使学生有效学习。在以往的教学中,学生忙于记笔记,少有时间听教师讲解,或忙于听讲而无暇记笔记。概念图使知识可视化,又简洁而直观。在掌握了概念图制作的一般方法后,学生可以用来做笔记或用来整理笔记,从而抓住知识脉络,形成知识结构,进而促进学生整合新旧知识,建构知识网络,浓缩知识结构,从整体上把握知识,书越读越薄。通过编写课后作业式概念图,将零散的知识系统化,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促使学生有效、高效学习。

4.作业式概念图能丰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概念图可以检测学习者的知识结构及对知识间相互关系的理解,而且是一个动态过程,因此完成的概念图“作业”可以作为教师“形成性”评价的工具。6次作业式概念图完成后,学生可以有6次“过程成绩”。教学改革不仅关注教师教学方式、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也应强调了对学生评价方式的变革,作业式概念图可以丰富老师对学生的评价方式。

上一篇: 超高层建筑消防设计 下一篇: 法律职业的要求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