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30 16:38:24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1)

中图分类号 F3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7731(2017)04-0015-02

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农村发生了日新月异的变化,农村经济发展已显现出蒸蒸日上的景象,农业的综合生产能力正在渐渐提高。随着时代的发展,市场对农产品的要求已不再是解决大众温饱问题,更重要的是能满足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在这种情况下,积极推行具有鲜明特色、竞争力强、绿色和谐发展理念突出的特色农业,对促进贫困落后地区的农业发展有很大的益处。其中,农业科技技术创新和有效利用当地的资源、区位等优势是发展特色农业的关键。

1 特色农业的定义及其发展背景

所谓特色农业,自然是与传统的、普通的农业生产活动有所区别,通常有其独特之处,它是有效利用特殊的地理、气候、资源和产业基础等优势条件,将区域内独特的农业资源转化为特色商品的现代农业。如今,特色农业产品销售良好,在区域内外的市场竞争中有绝对优势[1]。在我国,地区农业生产各具特色,类别数以千计。21世纪以来,随着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产品市场开始出现结构性过剩,告别了供量长期短缺的现象。由于经济发展迅速,人们的物质生活基本得到保障,开始追求高品质生活,表现为多层次的市场需求开始旺盛,所以农业生产的目标也部分转向了满足人们多层次目标需求上来。过去的农业生产是为了解决温饱问题,现如今特色、绿色的农产品才是大众追求的目标,再加上促进农民增收这项硬指标的推动,特色农业逐渐升温[2]。特色农业的良好发展,是由自然资源、社会经济和政府政策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成果。对于贫困落后地区而言,发展特色农业能够实现农民增收,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在发展特色农业时,不是千遍一律的只推行一种模式,而是依据当地自然和社会两个方面的条件,找出一条适宜发展的道路。

2 存在的问题

2.1 发展资金缺乏 当前国家针对特色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虽然实行了具有针对性的宏观调控和出台了一些帮扶政策,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农村基础设施和农民生活条件,对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资金上总体来说还是比较缺乏。资金是农业企业发展的支柱,相关涉农企业面临的资金压力还是比较大,而招商引资困难是农业企业资金缺乏的一个重要原因[3]。之所以农村招商引资难,主要是农业具有投资回收期长的特性,对投资者的吸引力不强,导致招商效果不尽如人意。资金缺乏的另一原因是银行贷款程序复杂,农业生产企业申请困难,难以促进自身的经济发展和资金循环。

2.2 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道路、水利等基础设施薄弱仍然是大部分贫困地区的发展问题。村级道路多为村民集资自建,路面窄而糙,满足不了实际要求,出行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农村要加快土地流转,实现集约化生产,只有通过推进农业机械化进程来实现。但是由于大部分农村道路崎岖难行且不配套,严重限制了农业机械进入,不仅导致农业规模化生产成为难题,也限制了投资和新兴产业进入,致使农产品不能有效转化成商品,农业市场化水平低。

2.3 有效劳动力供给不足 大量年轻农民外出务工,留守农村的只是一些缺乏体力、技能不足和思想滞后的老人,他们的身体状况已不允许投入大量体力劳动到传统农业生产中,又加上农业收益比较低的原因,导致农村个别地方出现资源闲置现象,而且传统农耕也无法形成规模化、集约化生产经营格局。大部分老一辈农民仅进行维持生活的简单农业生产,导致劳动生产率和土地生产率极低,阻碍了农村经济发展。特别对于贫困落后地区来说,劳动力人口文化水平偏低,又加上交通闭塞,体现时代潮流的新技术、新思想难以在当地传播,现代农业发展举步维艰。

2.4 配套体系不健全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变化莫测,农产品市场的情况更加复杂,而农民只想在农业产业化中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但由于产业化的配套制度不健全、相关人员缺乏、利润点较低和相关技术运用不得当等等一些问题,导致大部分贫困地区的产业化生产还是停留在初次加工和生产,像技术、深加工、运销系统、管理等产业链的综合发展等方面都不强[3]。另外,缺乏新型的流通交易平台也是贫困地区农产品销售市场落后的一大原因,市场规模较小、信息来源较滞后和相关培育工作进展速度慢等这些问题也已经严重地阻碍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贫困地区的各种农业合作社组织化程度也不高,规模较小,运行体制不健全,管理落后,服务层次低,获取市场信息速度慢,不能准确把握市场经济规律,导致经营决策失误,产品市场开发不足,很难将特色资源转化为优势资源。

3 进一步发展特色农业的对策建议

3.1 加强规划指导和政策调控能力 相关部门应完善农业产业发展计划,把计划落到实处,加大政策支持和税收优惠。加强农村土地承包合同管理,引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合理有序规范流转,土地集中流转以稳妥有序推进“小块并大块”等橹行模促进农业生产机械化、规模化经营[5]。积极培育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对农村生产大户、农民合作组织和家庭农场提高扶持力度。要让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必须充分发挥政策的宏观调控作用。同时,要提高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重视程度,加大政策宣传培训力度,培育一些懂经营、会管理、知技术等新型农业生产者,当然也要培养农民的个人素质,使得农民能够积极主动学习国家政策。

3.2 加快特色农业布局调整 要实施好特色农业的产业布局,首先,应对当地基本情况有一个深入的研究,特别是对自然条件、生物资源、社会文化、农耕习惯以及农户对农业技术的掌握情况的调查,只有这样,才能客观提出具有各地区鲜明特色的农业发展方向;其次,要解决好农业生产布局紊乱、小而全、大而散、镇乡村雷同等问题,可以依据自然资源和社会基础设施条件,积极运用劳动地域分工原理,广泛推行现代农业技术,对经济、生态、社会效益给予同等重视,从而有效解决小规模、细碎化经营与大市场统一之间的矛盾[4],实现农业增收。

3.3 利用Y源优势错位发展,打造特色农业生产基地 贫困地区应充分挖掘当地所独具的资源优势和有利条件,通过基地建设加强特色发展。合理调整农业发展布局,如构建“两带一区”,借着错季生产、错峰上市、错位发展的热潮,积极利用现代农业技术,规模生产特早熟、特晚熟、特优质“三特”农业,做大做优特色农产业效益,挖掘培育新兴产业,建设一批规模化、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生产基地[5]。以蕲春地区为例,可以培育如优质茶叶基地、优质水稻基地、地道中药材基地、特色水产品基地、蔬菜基地和香猪、奶牛、山羊等特色养殖业基地。当然,基地的建设都要因地制宜。建设好现代特色农业示范园区,要合理利用当地农业优势资源,加强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有效规范基地经营管理制度,积极提升示范区档次和科技含量,统筹发展现代农业,加大推进示范区建设。

3.4 重视农业科技投入和人才培养 大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按照产业化发展要求进行体制改革,鼓励和支持农业企业加强与科研院(所)、高等技术院校的合作,通过“农科教”、“产学研”相结合的方式,加快产业对接,引进和推广新技术、新品种,使用新设备,采用工艺,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推广增产增效新技术和农业清洁生产技术[5]。另外,政府、企业及农业组织应制定灵活的选人、用人的政策,提高人才待遇,拓展发展空间,同时采取多种形式加强对生产基地农民进行培训。不仅是培训他们的农业技术,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户的市场意识、团队意识、信誉意识和安全意识等,使广大农户真正了解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模式。

3.5 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 各地区深度挖掘当地农业资源特色、采取特殊的加工与运营模式发展特色农业的同时,要本着“紧抓特色、拓宽功能、产业化生产经营、适度规模”的原则。并时刻关注国内外两个市场的变化,及时把握发展趋势,迎合市场需求,对特色农产品进行前瞻性、系统性的开发[2]。避免简单照搬发展模式,假用特色之名背离特色,盲目扩大生产规模而导致产销脱节等问题,致使特色农业发展走入误区。

参考文献

[1]刘敏华,马永耀.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探析[J].农业经济,2009(2):3-4.

[2]刘彦,张旭,郑策.我国特色农业发展现状及未来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2(16):7-10.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2)

2抓基础设施建设,夯实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基础

积极争取土地整理、农业机械、农业综合开发、中低产田改造、退耕还林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和上级财政支持,围绕产业基地、示范园区、龙头企业和专业大户,切实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一是抓好农田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中低产田地改造力度。二是加快农业机械化步伐,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三是加大农业综合开发力度,加强动植物疫病防控和检疫,配套农艺措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四是积极扶持发展设施农业,结合优质瓜菜、果品、养殖等产业开发,积极推广发展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滴灌喷灌、遮阳网覆盖、活动板房等基础设施,加快施肥、产品收获、病虫害防治、产品储藏、自动化养殖等机械化操作配套建设。五是发展农村清洁能源,加快实施“乡村清洁工程”,推进人畜粪便、农作物秸秆、生活垃圾和污水的综合治理和转化利用,实施好农村沼气建设项目,支持养殖场大中型沼气建设。

3抓资金投入,增强优势特色农业发展后劲

认真研究各级财政投资方向,科学储备和申报项目,积极争取上级财政的支持,改善和提高农业物质装备水平,大力发展设施农业,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积极争取切实加大对特色产业及龙头企业的扶持力度,多渠道吸引民间资本、工商资本、外商资本等社会资金投向特色产业发展。认真履行职责,切实加强领导,加大监管,不折不扣贯彻执行中央、省、市、县强农惠农富农政策,切实把有限的资金用到最需要的地方,有效提高资金使用效率,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4抓土地流转,促进优势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

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在稳定和完善农村土地承包关系的基础上,建立健全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机制,健全土地承包纠纷调解仲裁体系,鼓励土地合理流转,使土地、劳动力等生产要素向能人、大户和龙头企业集中,促进农业生产规模经营,为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现代化经营创造条件。

5抓龙头带动,加快优势特色农业产业化进程

把培育发展龙头企业与培育区域主导产业结合起来,实行定点培植、重点引进、强强联合,培育壮大一批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龙头企业,推进优势农产品资源向优势企业集中,优势企业向优势区域聚集,企业集中向产业集群发展。建立健全“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和“农产品行业协会+龙头企业+合作组织+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使农户与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组织、行业协会结成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共同体。大力发展流通型农民专业合作社或营销合作组织,培育、壮大农村经纪人队伍,引导和帮助他们参与到农产品生产、加工、保鲜、贮运、营销环节,增强农民合作经济组织进入市场、参与市场、竞争市场、驾驭市场的能力,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3)

2011年,山西省主要领导多次赴北京与农业部、北京市政府有关部门领导开展对接,取得丰硕成果。一是签署《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与山西省人民政府关于共同推进山西特色农业发展战略合作备忘录》。建设一批特色农产品产业带,形成全国重要的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二是签署《北京市人民政府、山西省人民政府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协议决定要进一步加强现代农业发展方面的合作,以丰富首都农产品市场,加快转变山西农业发展方式;三是签署《山西省人民政府、中农集团农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决定在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特色农畜产品网网络,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合作,培育壮大农业龙头企业等方面展开密切合作。四是签署《山西省农业厅、北京首都农业集团关于加强产销对接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确保北京市场有效供应,加强晋京两地产销对接,双方在建设优质农畜产品生产基地、打造中部农产品物流中心、开展农业先进技术合作、区域农业合作方面展开全方位合作。

搭建平台,全面推进京晋农业战略合作

以“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为平台,全面强化北京与山西的交流与合作。为了加强京晋区域农业合作,在第二届中国(山西)特色农产品交易博览会之前,山西省副省长郭迎光带队赴京与有关部门和企业进行了洽谈邀商。农博会期间,共有北京市农委及相关企业15个单位20人应邀参会,举办了京津晋农业战略合作洽谈会及签约仪式专场,会期签订《首农集团 山西省农业厅关于产销合作框架协议》、北京新发地大同农产品批发冷链物流市场项目等合同及协议8项51亿元。2011年11月份,山西省农业厅带领大同、朔州、忻州、阳泉市有关人员,组成京晋农业合作项目对接组,赴京就农博会期间签订的重点协议及合同与北京市农委和有关企业进行了跟踪回访。

在北京建立多个山西农产品展销中心,强化宣传,占领市场。目前已建成的有“农展馆山西农产品北京展销中心”、“朔州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吕梁市特色农产品展销中心”,东城区天镇县蔬菜直销店等,在建的还有新发地山西农产品展销中心等,目前正在与首农集团洽谈,在首农集团建立展销中心。下一步山西省将加大与北京市、中央等电视台合作力度,加强山西特色农产品宣传力度,全面进军北京市场。

引进项目,把山西打造成北京的菜园子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4)

水是农业生产的命脉,作为农业大市,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水平如何,直接影响到农业生产的发展。近年来弥勒市为了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发展,大力推进水利设施建设,在弥勒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中,计划投资217.49亿元,其中:水源工程152件,投资55.99亿元;农村饮水提质增效工程238件,投资6.12亿元;病险库塘及水闸除险加固458件,投资6.17亿元;农田水利工程26546件,投资59.26亿元;防灾减灾工程143件,投资78.43亿元;农村水电工程12件,投资0.48亿元;水土保持工程17件,投资3.92亿元;水资源保护及水环境治理57件,投资2.88亿元;水利信息化建设51件,投资3.55亿元;基层水利能力建设和基层水利科技32件,投资0.69亿元。

二、存在的问题

当前,弥勒市的农田水利设施特在整体上是得到了很大加强,但是,由于弥勒市特定的自然地理环境和气候特点,致使水资源匹配不良,水利设施分布不均,广大农村农田水利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薄弱,水问题依旧严重制约着弥勒市高原特色农业的进一步发展。

(一)认识不够,重视不足

农业是工业的基础,也是社会稳定的基础,而加强农田水利基本建设是农村快速发展的首要条件,对此,部分领导干部和群众认识不够、重视不足,体现到实践中就是投入过少,管理过差。同时,由于我国粮食价格总体水平不高,在农田水利建设上的投入产出率低,加之产业结构调整力度缓慢。农民栽种主要还是粗放式的种植和管理模式,出现了宁愿靠天吃饭、外出打工,而不愿在农田水利基本建设上花费精力与财力的局面。

(二)水源缺乏,沟渠不通

弥勒市地貌属于喀斯特溶岩地貌,受喀斯特溶岩地貌制约蓄水困难等自然地理条件限制,造成群众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不足,制约了农业的进一步发展。弥勒坝区地势平缓,落差较小,河流沟渠容易受到生产、生活活动影响。市域内大沟大渠中有52%以上因为围坝、杂草、淤泥、违章建房、生活垃圾堵塞等多种生产、生活活动引起沟渠不畅,排灌受阻。

(三)设施落后,老化严重

水利设施老化严重。由于部分早期修建的桥、涵、闸受当时总体规划和设计标准限制,已经不能和现在新建的设备配套使用,加之使用年限过长,经岁月磨损设备已经老化严重。

(四)重建轻管,管理不善

有部分农田水利设施水利设施管理滞后,管理责任划分不严谨,管理制度不够健全,再加上群众水利意识淡薄,有时出现随意损坏水利基础设施的现象。特别是水利设施建成交给村委会、村小组管理使用后,管理问题更加凸显。

(五)资金投入严重不足,多渠道筹集资金困难

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现阶段主要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由群众筹集资金,由于受制度限制筹集资金数额有限。如果是跨村、跨小组的工程议起来更是困难重重。加之农田水利建设受益方属于固定群体,有部分群众受落后观念、陈旧意识、经济条件等客观因素影响不愿意投入资金,多渠道筹集资金困难。

三、对策及建议

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牵扯面广、问题多,受群众暂时利益影响,加之群众意识淡薄、观念陈旧,对水利建设重视不够,开展起来有难度。但农田水利建设是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生命线。只有解决好农田水利问题才能促进高原特色农业的健康快速发展。现在就弥勒市以农田水利建设促进高原特色农业跨越式发展谈几点建议和体会。

(一)必须高度重视水系科学规划管理

必须由政府站在全局的高度对全镇水系进行规划管理。党委、政府应组织水利技术人员对辖区内水系即主、干、分、支渠进行科学合理的规划。由政府正确科学调度、开发,杜绝破坏水系完整性、统一性的行为。确保水系的完整性、统一性,确保科学规范使用水资源。

(二)必须坚持严格监管保护

必须强化各级各类农田水利设施的监管保护。要将农田水利设施的管理划分具体,制定严密的管理制度,并且重点对生活污水、垃圾排放,破坏沟渠,水产养殖实行严格监管。要经常性地进行排查、除险和加固工作,对发现的问题,要及时予以处理和解决。对于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要坚决给予指出并及时加以纠正,责令其限期整改和完善,造成严重后果的要依法处理。从而最大限度地发挥现有农村水利设施的功能和作用,确保水资源的安全储存和流转,防止水资源的人为流失。

(三)必须抓好水利项目申报和协调服务工作

必须加强水利项目申报和协调服务工作,形成分年实施、滚动发展的局面。一是加快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及立项申报等前期工作,要结合当地实际,按照水利设施建设的迫切程度形成完整的开发计划,形成水利项目滚动发展、逐年发展的布局。二是加大工作力度,采取领导分片挂钩,部门密切配合,主动与省、州、县对接,积极争取节水灌溉、小型水库除险加固、农村饮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等方面的项目资金投入。

(四)必须用足用活“一事一议”政策

可适当灵活运用“一事一议”筹资方式,鼓励群众自筹资金兴建的农田水利项目。为提高农村水利建设的速度和规模,每年可将一事一议以乡镇为单位开展,统一集资、统一使用、逐村建设。镇政府及村级组织要发动和引导群众,对直接受益的小型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工投劳。对一事一议筹资筹劳项目,要成立由群众选举产生的民主理财小组,负责筹资筹劳的管理,对其使用情况进行审核监督,待项目工程验收决算后,向群众张榜公布,做到公开、公正、透明,全面接受群众监督。

(五)必须多渠道加强水利设施建设

多年来,弥勒市农田水利设施发挥了其功能和作用,但随着高原特色农业迅猛发展越来越不能满足需要。在新形势下,不能仅仅“等、靠、要”党委、政府解决,要多渠道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注重吸收社会资本参与农田水利建设,鼓励以PPP等模式筹集社会资金参与建设,鼓励在不影响水利设施功能、用途的情况下“以出租水利设施建水利设施”。对一些具有发展潜力的中小型水库要进行改建扩建。对有水资源,但取水难的,要大力加强水泵站的建设,以提高水位增加灌溉面积。对于缺水的农田则要加大坝塘、水池和水窖的建设力度,有效地把水资源收集储存起来灌溉使用。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5)

一、建议着力夯实生态基础,建设绿色始兴。建议围绕创建部级生态县目标,认真组织实施生态县建设规划,大力推进生态基础工程建设,创建一批省级生态示范村镇和全国环境优美乡镇。积极推进生态林业建设,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双赢”。加大生态保护和环境综合治理力度,推广使用农村清洁能源,发展循环经济,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到20__年,森林覆盖率达到78%,县城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1%以上,污水处理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60%,大气环境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以上。

二、建议着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建设文明始兴。建议以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为核心,开展职业道德、社会公德和家庭美德教育,培养公民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文明风尚。加强科普知识宣传教育和诚信建设,形成以德治政、以德聚才、以德兴业的良好社会环境。深化国防教育,广泛开展“双拥”共建活动,密切军政军民关系。深入开展丰富多彩的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推进文明社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等建设,提高创建成效和水平,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三、建议着力加快特色经济发展,建设活力始兴。今后几年,要充分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建立以特色工业、特色农业、特色城镇、特色旅游为主的特色经济体系,努力把始兴建设成为资源合理开发、环境有效保护、城乡面貌优美、人与自然协调、经济良性运行的可持续发展的生态经济县。

(一)建议发展特色工业,推进工业产业结构升级。一是改造提升玩具、cd-r、积层板、茧丝、林产化工等传统产业,提高产品竞争力。二是依托本地资源优势,培育发展木材、茧丝加工、矿产资源加工等新兴产业。三是全力推进招商引资,加快工业发展步伐。重点做好东莞石龙(始兴)产业转移工业园、宝石工业园、民营科技工业园和东湖坪工业园的规划建设和项目引进工作,在继续把玩具产业做大做强的同时,着力培育铝型材、线路板、安保设备、蓄电池、林产化工、矿产加工等产业,形成几个产值超十亿元,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有一定影响的产业集群。同时,要进一步优化环境、降低门槛、加大扶持、改进服务,形成人人想创业、敢创业、会创业的生动局面,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增强内源型经济发展动力,实现富民富县。

(二)建议发展特色农业,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一是做强黄烟、蚕桑、蔬菜、水果、畜禽等农业支柱产业,进一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二是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大力发展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加强农业品牌的申报认证工作,坚持名牌带动战略,提高产品附加值。让“宰相故里,始兴制造”扬名省内外。

(三)建议突出地方特色,建设山水城镇。一是重点推进县城“一二三四五”工程建设:一间酒店,即新建天元酒店,标准为四星级;二座桥梁,即兴隆大桥和兴澄大桥;三个中心,即市政中心、体育中心和货客运中心;四条大道,即北山路、沿江南路、体育东路和县城至顿岗一级公路;五个小区,即城东新区、亿城金海岸、红旗中路旧城改造、莲一新区、城南新区。二是大力推进中心镇建设,逐步把中心镇建成具有产业特色、经济实力较强、富有地方风貌的区域性经济文化中心。三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公路升级改造,加快农村公路硬底化建设,构筑通畅便捷的交通网络。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6)

一些村镇干部还没有充分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在推进现代农业发展、促进新农村建设、繁荣农村经济方面的重要作用,由于认识不足,导致没有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相关工作作为重点来抓,没有实地调查,没有工作规划,同时也没有进行广泛有效的宣传,导致干部和群众都没有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带来的好处,影响了农民进行高山特色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1.2外在动力不强

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一项比较复杂的工程,它涉及的项目繁多,例如:选择项目、制定规划、建设基础设施、引进良种、先进农业技术推广、农民科技培训等。这些繁杂的工作仅仅依靠镇政府是没有办法顺利完成的,需要省、市政府甚至国家的政策扶持,包括财政、信息、技术等方面。另外,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也需要全镇各个部门加强联系,团结协作,共同推进高山特色农业发展。

1.3管理不完善

目前,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仍旧是一家一户的分散生产经营模式,没有形成规模化,专业合作社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由于都是单打独斗,因此,各家各户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就比较低,一旦出现问题,就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市场发育也不够完善、市场信息也比较缺乏,农民很难预测市场,非常容易造成损失。农业技术推广也没有实现全覆盖,技术服务跟不上发展进程,严重影响了高山乡特色农业的发展。

2加快阿旺镇高山特色农业发展的几点建议

2.1提高认识

利用得天独厚的山区资源、良好的生态环境和丰富的自然条件,大力发展高山特色农业,是改变传统农业生产模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选择;是增强农产品竞争力、体现比较优势的客观要求;是最大限度利用资源、发挥农业基础优势的实现形式;是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的有效方式。意识到发展高山特色农业的这些作用,我们有必要提高思想认识,将发展高山特色农业作为重要工作提到日程上来,要齐心协力、献计献策,为高山特色农业的发展贡献力量。主要包括三个方面:一是健全特色农业发展组织保障体系。建立特色农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加强领导,高效决策,科学调度,精心实施;二是加快推广农业产业规模化生产;三是全力实现农业产业市场化流通。

2.2加强项目建设

为了提升农业机械化水平,提高农产品科技含量,打造现代农业品牌,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步伐,调整农产品结构,激发农业发展活力,需要始终将做强、做大、做优项目建设作为推进阿旺镇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结合阿旺镇的实际情况,为发展高山特色农业,应该着力发展以下几个农业项目,包括:一是大力推进坡改梯建设;二是积极推广项目富农工程;三是全面推行“一村一品”工程。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7)

一、上半年全市农业工作成效显著

由于各级党政组织领导有力、农业部门精心服务、涉农部门团结协作、广大群众辛勤耕耘,上半年全市农业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主要有三个标志:一是全省春玉米产业基地建设暨高产创建现场会在我市县召开,赢得了省厅领导、参会市县的高度赞赏;二是党政领导力度进一步加大,市委、市政府春耕生产流动现场会促进了县区之间、乡镇之间你追我赶;三是各级政府特别是县(区)政府对农业投入的进一步增加。上半年农业工作主要成效体现在六个方面。

(一)小春粮油再超历史。

据初步统计,全市小春粮食播面达到172.57万亩,比上年增加3.12万亩。其中,马铃薯增加2.38万亩;油菜播面达到90.49万亩,比上年增加3.69万亩。据192个村的调查测产,小春粮食产量达53万吨,比上年增产1万吨,增产2%;其中,马铃薯增产0.76万吨。油菜籽产量达到10.86万吨,比上年增产0.31万吨,增产2.9%。小春粮油再超历史,实现了连续八年丰产丰收。

(二)大春实现满栽满插。

今年以来,市委、市政府、各县(区)党委、政府坚持抓早争主动,早动员、早准备、早动手,坚持夯实大春生产基础,依靠落实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关键时节召开现场会促进,把“三抢”工作作为“领导挂点、部门包村、干部帮户”的重中之重,确保了大春生产的面积、进度、质量。加上今年不缺水、不缺肥、不缺苗,大春实现满栽满插。全市大春播面达338万亩,比上年增加7.8万亩。移栽玉米118万亩,比上年增加5.1万亩;栽插水稻132万亩,已栽红苕62万亩,面积均比上年有所增加。

(三)基地建设势头强劲。

各地把基地建设作为“对接大交通、服务大交通、培育大产业”的重要途径,深入开展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推进年活动,做到了领导落实、机构落实、人员落实、责任落实。全市各类特色产业基地面积达到232.7万亩,新建特色产业基地4.55万亩,改造特色产业基地4.61万亩,特别是马铃薯、茶叶、蔬菜、食用菌规模增加较多。马铃薯新增5万亩,茶叶新增1.3万亩,食用菌新增0.35亿袋,新增商品蔬菜1.3万亩。全市共整合涉农项目资金1.17亿元,用于大力发展茶叶、金银花、蔬菜、食用菌、水果、川明参等特色农产品产业基地建设。各县(区)抓出了特色,抓出了效果。区在、、、等乡镇建蔬菜大棚300亩,新植水果5000亩、苗圃80亩;县新建了仙人嵌、食用菌产业示范区,个菇棚及耳堂,在新建蔬菜产业示范区200亩,在、村建立了250亩茶叶苗圃;县建立了、、、、、等特色产业示范区,总面积达5000多亩,建钢架菌棚156个,蔬菜温控育苗大棚一栋,钢架蔬菜大棚350个;县在元、、建集中育苗基地320亩,在、村、村建金银花育苗基地200亩,新建商品蔬菜基地3000亩,新建日光温室大棚个。

(四)农产品安全得到保障。

各地围绕五个突出(突出重点农时、监管重点、重点环节、重点案件、涉农法制宣传),深入开展农产品执法年活动,确保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民权益得到进一步保护。上半年,我局与市委农办、监察、质监等部门密切配合,开展了为期一个月的种子、农药、肥料为重点的农资市场整治,印发《农作物种子工作手册》、《农户购种须知》、《农资真假辨别指南》等宣传资料1.5万份,共出动农业执法人员1273人次,检查农资市场466个次,检查经营门店1653个,检查生产基地68个次,查获违法产品22046公斤,货值8.3万元,立案查处25件,为农民挽回经济损失129万元。元旦、五一期间开展农产品例行检测2次,在四县(区)主要蔬菜生产基地、批发市场、农贸市场抽取蔬菜、食用菌样品400多个,将抽检结果向市政府作了专题报告,并函告县(区)人民政府,提出了对策建议。据检测,全市茶叶、水果农残超标合格率达100%,高出全省平均水平2.5%、1.4%,蔬菜农残、重金属超标合格率达100%,无公害生产基地蔬菜、水果、茶叶农药残留监测合格率为100%;“三品”抽检合格率均为100%;全市无一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故发生。

(五)农业项目有新突破。

今年以来,农业系统紧绷项目争取之弦,信息跟踪,领导带头,大小不放,一环一扣,目前共争取中央、省级各类种粮补贴、救灾抗旱资金、粮油高产创建、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新增100亿斤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地膜及抗旱救灾补贴等7个大项资金项目,已到位农业项目资金2.9584亿元,占全年项目目标任务的75%。

(六)发展能力继续增强。

1、科技水平进一步提升。

一是基层农技体系建设项目继续加强。县、县继续列入全国基层农技体系改革与建设示县项目。平昌在全省市率先启动乡镇农技站标准化建设项目。二是农业科技“三大行动”广泛开展。今年上半年,粮油高产示范29条33.5万亩,建大春高产示范线28条43.5万亩;培训新型农民9350人,开展农村实用技术培训87.8万人次,培育科技示范户4100户,辐射带动8.5万户,建立试验示范基地32个63万亩。全市玉米、水稻品种优质率达到95%以上;紫色红薯实现了零的突破,地膜覆盖、脱毒马铃薯、旱育秧、水稻覆膜三围立体强化栽培、蔬菜集约育苗、茶叶无性系繁育、病虫绿色防控等主推技术面积达250万亩。油菜最高单产田块达到242.9公斤,小麦最高单产田块达到410.7公斤。

2、生产能力进一步提升。

一是高标准农田建设全面完成任务。已改造中低产田土10.42万亩,超计划4.2%。二是土壤肥力得到有效改善。共研制肥料配方70个,印发建议卡180万张,农作物测土配方施肥达到612万亩,比上年增加12万亩;推广以秸秆覆盖、还田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技术24.58万亩,完成土壤有机质提升示范8万亩,完成巩固和完善耕地质量监测点10处。在城乡环境综合治理“进村社”活动中,建立以测土配方施肥、秸秆综合利用还田、农膜残留回收、病虫草鼠综合防治、沼液沼渣综合利用和农村生活污水净化为主要内容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示范片46.5万亩。

3、农村沼气进一步提升。

已建成大中型沼气1处,在建大中型沼气5处;已完成户用沼气池5432口,新建农村沼气服务网点42个,推广猪—沼—果、猪—沼—菜生态种植8.45万亩;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的沼气项目通过省上验收。

4、农村经营管理有力。

农村土地承包关系保持稳定。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证》到户率达到98%,县还实现了电子信息化管理。农村“一事一议”规范开展,涉农收费公示率达到100%。全市从建立健全服务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承包纠纷仲裁机制、撂荒耕地责任追究制度入手,已建区域土地流转信息平台4个,3个县(区)正在建立土地流转仲裁庭。上半年新增土地流转面积6万亩。

二、贯彻落实省、市有关会议的几点深刻体会

近期,省、市相继召开了有关农业的重要会议,贯彻落实好这些会议精神,对做好今年农业工作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一)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精神

月日,省农业厅召开了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会前,同志作了重要批示,同志提出了明确要求。会议用3天时间、分2个片区参观了8个市、18个县(区)的28个基地现场,7个县(市、区)作了大会交流发言,任永昌厅长作了会议总结和工作部署。任厅长指出,基地建设的初步成效主要体现在六个注重上(注重科学规划设计、注重基础设施建设、注重项目资源整合、注重传统基地改造提升、注重产业功能拓展、注重建设机制创新),存在的问题有五个:思想认识不到位,工作措施不到位,设计标准不高,建设进度差异较大,管理水平亟待提升。

(二)全市领导干部大会精神

月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领导干部大会,市委书记要求:全市领导干部要树立强烈的机遇意识,进一步增强紧迫感、危机感和责任感,抓住机遇、拼抢机遇、用好机遇,从抢抓项目、解放思想、加快发展、改善民生、转变作风、扎实工作等六个方面促进巴中加快发展。

(三)全市新农村建设暨扶贫开发现场会精神

月日-日,市委、市政府召开了全市新农村建设暨扶贫开发现场会,市委书记率队参观、现场点评,并在总结会上作了重要讲话。他强调要用重建的理念、重建的规划、重建的思路和重建的精神推动各项工作,努力打好扶贫攻坚战和发展翻身仗。这次会议的重点看的是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重点看的是产业发展。在培育特色产业上,他指出:要突出生态优势,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建好特色农业示范园区和特色农产品基地,要着力规模效益、品牌效益;要着力创新机制;要着力引进企业、人才、资本、项目;要着力抓好综合服务。

(四)对上述三个会议的四点体会

这三个会议,对于指导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农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这三个会议对全市农业系统的工作的要求高、压力大,但也增强了我们抓好农业工作的信心和干劲。主要体会是:

1、解放思想决定事业成败。

这次全省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现场会所参观的基地是我继、某、某、西安之后看到的最大规模、最高规格、最为规范的现场,所到之处一眼望去基地成千上万亩,大棚一建就是连片上千个。而我们呢?只是上百亩、几百个,还自称是大动作,差之千里。没有思想解放就不可能有这样大的气魄、气势和作为。

2、抢抓机遇决定发展速度。

当前,我市农业发展正值黄金机遇期,中央重视、支持农业的力度不断加大,全社会对农业的关注度不断提高;省委、省政府和农业厅对我市农业发展特别关照;在全市新农村建设暨扶贫开发现场会上,市委书记要求把战略重点转移到产业发展上来,各级党政一把手挂帅出征抓农业、抓产业。抓住了这些机遇就可改变农业弱势地位,就能够事半功倍,就会取得乘法效应。如果不乘势而上大抓产业,创建基地强县就没有希望,到那时争取项目资金就难上加难。

3、规模发展决定产业效益。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8)

2.功能区规划

在功能区的分布上,要充分考虑当地的民风民俗,原住民的认可度是农业特色小镇得以建设的基础。同时,明确若干的功能区,如景观设计、核心区划定、产业区建设、示范区位置等。这些规划的影响因素包括现有的地势特点、建设布局、产业关联程度等。突出特色、体现重点,科学协调地确定当地农业特色小镇应发挥的功能和影响。

3.产业规划

从产业项目的规划和引进上看,农业休闲体验项目与农业高新项目数应成为主导;从预期产值来看,农业高新项目的产值将会高于休闲体验项目的产值。应与相关部门签好相关协议,如完善初级的基础设施,并在政策上相应帮扶,双方还签订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的协议,承诺共同保护和开发农业资源,共建美丽农业特色小镇。同时,形成若干个代表性企业,打造新型农业业态,优化农业结构,突出农业体验项目与农业高新项目的优势。

4.运行模式规划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9)

村隶属**县**镇,全村共有**户,人口**人,其中劳动力**人,耕地面积**亩。

近年来,该村认真响应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发展农村特色主导产业的号召,大力发展以**为主的特色产业,取得了显著成效,经济实力迅速增强,农村各项事业得到较好发展,经济社会发生了深刻变化。**年,实现经济总收入3210.5万元,同比增长185%,是2002年的4倍;农业总收入2894.8万元,同比增长224%,是2002年的7.6倍;农村人均纯收入8301元,同比增长132%,是2002年的3.5倍。

村的发展变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经济结构调整成效显著。经济结构过去主要以粮食作物为主,目前粮经比例已经达到4:6,特色产业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黑木耳产业实现了迅猛发展。2003年,全村产量只有400万袋;**年,一跃达到了1658万袋,实现了“一年翻两番”,黑木耳销售总收入达到2478万元,纯收入1313万元,仅此一项拉动村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426元,走在了全县乃至全省的前列。烤烟和果菜产业得到快速发展。**年,该村发展烤烟面积达到700亩,实现销售收入80万元,村民人均创收300多元;果树面积达到2600亩,瓜菜面积达到500亩。随着特色产业的发展,该村土地市场日益繁荣,土地流转加快,每亩土地的承包费由过去的几十元增长到了500余元;经济人队伍不断壮大,已发展到三、四十人,长年从事各类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的购销,有力促进了村民的增收致富,进一步活跃了农村经济。在发展特色产业的同时,劳动力转移步伐也逐步加快,**年全村外出打工人员300多人(其中赴俄罗斯100余人),年创收300多万元。

二是各项事业协调发展。随着该村经济实力的不断增强,各项事业都得到了较好发展,村民生活水平进一步提高。商饮服务业初具规模。过去该村只有一处国营供销社。目前,不仅已有9个商店,而且出现了2个饭店、3个肉串店、2个歌舞厅和1个网吧,经营得十分红火。加工业逐步兴起。该村已经发展起3个小木加工厂和1个草帘厂,主要为村民发展黑木耳生产提供锯沫和草帘。医疗体系日益健全。过去村民看病得找“赤脚医生”,如今村里已经有3个卫生所,从业人员达到6人;较大型的医药连锁店也在村里落户,村民不用进城就能买到与县城一样品质、一样价位的各类非处方药品。文体事业十分活跃。村民有了钱,将该村传统的端午节运动会的规模和档次进一步提升,每两年都邀请邻村和当地林场共同举办一次端午节运动会,共同参与、全民健身。社会治安明显好转。过去,特别是冬季,村民成风、喝酒成风。现今,大部分村民都从事黑木耳栽培,的人少了,喝酒的人少了,打架的人少了,家家户户都在忙生产、忙致富,历史上形成的“猫冬”变成了“忙冬”。村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过去的“万元户”,现今对村民来说,已不再是荣誉,而是没有能力、没有致富本领的代名词。一般从事黑木耳生产的农户,每年的收入都在4、5万元以上;搞搞其它副业每年也能挣几万;为村里农户打工,每天都能挣30元;就连外地长年在村里打工的人,管吃管住一天还给20元。村民富裕之后,消费水平也大幅提升,**年全村购买四轮拖拉机110台,摩托车150台,还有10户购买了电脑,实现了家庭上网。

三是一事一议得到较好落实。农村税费改革后,村集体原来的提统费收入变成了转移支付,“两工(劳动积累工和义务工)”也全面取消,村集体财力严重不足,出现了筹资难、筹劳难的现象,致使村里的基础设施建设、公共设施维护、公共服务等项工作难以开展,小学的经费也出现困难,加之历史上遗留的三角债务等问题,村民和集体之间产生了诸多矛盾,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随着村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逐渐富裕起来,为重点、难点问题开展一事一议奠定了物质基础,一系列的难题已寻求到解决的突破口。针对街道年久失修,车难行,人难走,晴天尘土飞扬,雨天泥泞四溅的现状,该村采取了群众事、群众议、群众定、群众管的办法,利用2005年初的农闲时间先后组织召开了村两委班子会、村民代表大会进行一事一议。村民在议事过程中受到了教育,达成了共识,掀起了文明村建设高潮。在短短的三天半时间内,535户农户参加了文明村建设活动,全村共出劳动力2200多人次,出车1200多台次,清理生产、生活垃圾2500多车,为路面铺垫砂石料1500多立方米,村委会还与村民签定了《村屯环境建管自治责任状》,达到了条条道路有人修的效果。

二、对农村发展的理性思考

村近年来的发展变化,正是县农村经济发展变化的一个缩影。以该村为切入点,通过对全县农村经济的发展变化进行深入分析,发现农村社会发生的深刻变化可归纳为四个方面。

1、农民的致富热情空前高涨。随着中央一号文件的下发,特别是省委、省政府“一免两补”扶持政策的出台,给农村带来了深刻影响。我县于**年初,抽调县、镇两级干部300余人入镇包村,深入贯彻中央一号文件精神,落实“一免两补”政策,并开展百名干部下村促农增收活动,通过积极努力,使“一免两补”政策全部落实到位,**年累计兑现“两补”资金、免除农业税及附加1712万元,户均受益630元,人均受益169元,人均增收62元,使广大农民真正感觉到了党和国家对农业、农村、农民的关注与支持,也真正得到了实惠。在减轻了负担,得到了实惠后,广大农民发展生产的积极性和创造性被充分地调动和激发起来,全县农村和广大农民创业致富的热情空前高涨,形成了比着干、抢着干的生动局面,这已成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

2、农民的致富形式日益丰富。县委、县政府抓住了农民增收致富热情高涨这一有利时机,立足县情,在深入调研,充分论证的基础上,提出了在全县大力发展以黑木耳、烤烟、果菜、特色养殖为主的四大主导产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通过采取政策扶持、宣传引导、强化服务等有力措施,使农村特色主导产业实现了快速发展,极大地丰富了广大农民致富的形式,推进了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年,全县农村四大主导产业实现产值5.9亿元,其中黑木耳完成产值4亿元,烤烟、果菜、养殖业分别完成2500万元、7948万元和8732万元,实现纯收入3.6亿元,拉动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3043元,仅此一项,就高出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33元。**年,全县发展袋栽木耳总量突破2.4亿袋,占全国黑木耳总产量的六分之一;落实烤烟面积3.72万亩,比上年增长5200亩;稳定发展蔬菜面积5万亩,新建标准化果园110个;马鹿、貂貉、肉牛、绒山羊存栏达2.4万(头)只。与此同时,大力发展特色劳务经济,特别是发挥口岸优势,向俄、韩、日等国输出农村富余劳动力。**年,全县转移农村劳动力3.38万人(其中向俄、韩等国输出3586人),实现劳动力转移收入1.56亿元,占农村经济总收入的10%,一些镇村出现了“外出一人、致富一家、带活一方”的可喜局面。县委、县政府为农民开辟出形式多样的致富渠道,丰富了农民的致富形式,为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创造了条件,提供了保障。

3、农民的物质需求不断提高。最主要的转变是由过去的“无钱可花、有钱不敢花”变为“能挣钱、会花钱”。其表现为:一是用于购买农用机械,扩大生产的投入迅速增长。农民在增收致富后,首先想到的是如何提高机械化程度,扩大生产规模,进一步创收,因此大量购买以四轮拖拉机、播种机为主的农用机械设备。同时,为发展黑木耳等特色产业,还大量购买了黑木耳菌原材料粉碎机、装袋机、搅拌机等专用设备。二是用于购买高档消费品,提高生活质量的投入迅速增长。在大量购买和更新电视机、洗衣机、冰箱等家用电器的基础上,电脑这一高档商品也已进入了农村家庭,摩托车更成为了农村家庭的主要需求。三是用于服务性消费的投入迅速增长。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目前我县已经实现了电话和有线电视的村村通,绝大部分农户已经安装了电话和有线电视,很大一部分农民购买了手机。农村的饭店、歌舞厅、网吧等消费场所也应运而生。

4、农民的精神追求逐步提升。农民已不仅仅满足于收入的增加,而更加追求一种生活环境的舒适和民力的发挥。一是在保证家庭生活丰衣足食的基础上,越来越注重身边生产生活等各方面环境的改善,主要表现为要求农田水利设施的尽快完善,要求村容村貌的尽快改观,要求各种保障体制的尽快建立,要求农村办学质量的尽快提升等等。二是民主意识明显增强。农民的法制水平、民主意识都有了明显提高,主要表现为能够有效利用国家的法律法规维护自身权益,要求充分享有选举权、被选举权和对集体重大事项的民主表决权等等,特别是部分农村人大代表能够切实从实际出发,积极为政府建言献策。

综上所述,充分表明了当前农村经济社会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包括物质领域和意识形态领域。作为政府部门,只有紧紧把握好这一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审时度势,及时制定出符合实际的措施,才能推动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才能加快构建和谐社会的步伐。

三、对全省农村经济走向的判断及建议

近年来,**县经济社会实现了快速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已经挤身全省十强县的行列,特别是农村经济发展提速,**年全县农村经济总收入实现15.38亿元,同比增长37.1%,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4316元,同比增长39.2%,比全省平均水平3010元高出1306元。而**村的经济综合指标在全县102个行政村中排名第二,村民人均纯收入位居各村之首,该村属于全县经济实力强、发展速度快、发展后劲大的行政村。通过对**村以及**县农村经济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出全省农村经济的走向。

1、结构调整步伐将进一步加快。当前,在有限的农村耕地面积上发展粮食生产,促进农民快速增收致富的空间已经十分狭小,因此各地都将加快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大力发展农村特色产业。省委、省政府已经提出了“主辅换位”、“打绿色牌、走特色路”等发展农村经济的思路,这也是全省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结合县发展黑木耳产业的经验,提出三点建议:一是要因地制宜,切实找出适合当地发展的特色产业,不要盲目地学、机械地学;二是在发展特色产业过程中,要切实加强引导、扶持和服务力度,确保农民在生产过程中能够真正得到实惠,减少风险和损失;三是为农民做好市场衔接工作。就县而言,为发展黑木耳产业,专门辟建了绥阳黑木耳山野菜大市场,现已成为全国最大的黑木耳集散地,较好地解决了产品的销路问题,保证了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

2、产业化水平将进一步提升。产业化是推进农业结构调整的带动力量,也是实现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随着农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特色产业的不断壮大,农业产业化水平将不断提升。首先,特色产业的发展,必然带动土地的加快流转,大量土地会集中到少数农户手中,生产经营规模的扩大将加快推进产业化程度。同时,特色产业的做大做强,也必须走产业化发展的路子,县黑木耳产业就正在由一家一户的小作坊生产向着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生产的产业化模式逐步发展。在推进产业化经营过程中,关键要解决好进与出两个环节。进,就是要做到各种市场信息、科学技术要进农村、进农户,以此扶持农户进行规模化生产,大力推进产业基地化,生产标准化;出,就是要做到产品与市场顺利对接,关键要扶持壮大龙头企业,利用龙头企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实现增值,并打向国内外市场。推进农业产业化,就要尽快建成“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发展模式。

发展特色农业的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9-0327-01

禄丰县金山镇是云南中部特色农业乡镇之一,其中亚热带季风气候给当地农业生产创造了独特的条件,优质稻米、早蚕豆、野生菌等在当地享有盛名。依据工作实践,结合当地农业发展情况,提出促进金山镇农业经济发展的措施,供相关工作参考。

禄丰县金山镇位于楚雄州东部,距昆明103 km、楚雄87 km,年平均气温16.2 ℃,年降雨量1 123.9 mm,平均海拔1 560~1 640 m,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全镇土地面积419.3 km2,实用耕地面积3 414 hm2。虽是禄丰县县城所在地,但农业人口仍占60%以上,发展农业经济仍是全镇人民早日过上小康生活的重要保障[1]。根据近年中央及省、州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结合地方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县域经济发展的要求,参阅相关文献[2-4],从以下方面提出促进金山镇农业经济发展的建议。

1 发展特色优势产业

金山镇有实用耕地面积3 557.9 hm2,农业经济发展不能靠量而需靠特色。目前,最有发展条件的是优质稻产业和早蚕豆产业。

1.1 优质稻产业

2013年全镇推广优质稻新品种3个,推广普优稻653 hm2,特优稻667 hm2,增产1 406 kg/hm2,增加产值2 811元/hm2,新增总产值371余万元。优质稻的进一步生产与发展,需要依靠科技增效的发展思路,可通过举办高质量、高效益示范样板等科技手段来促进优质稻生产基地的稳步发展。

1.2 青早蚕豆产业

金山镇生产的早蚕豆,因味香、甜口味好,进入市场后深受大众喜爱,产品远销昆明、广东、福建等地。目前,已形成了以杨家庄、南冲、炼象关、鲁家村等村委会为中心的万亩青早蚕豆种植基地。2013年金山镇种植青早蚕豆面积达850.3 hm2,产值达3 400万元。但青早蚕豆的品种优选、绿色种植技术及产品的深加工等方面还需要进一步加强。建议由政府引导,将目前由千家万户分散种植、销售的情况培育成由专业合作社或龙头企业组织进行,以便形成规模、品牌效应,还可带动早蚕豆的后续加工产业发展。

2 培强特色蔬菜种植园区

经过多年来的发展,金山镇形成了鲁家村到秀良村的产业带,这3个村(社区)水利条件较好,交通便利,区位优势明显,具有建立特色蔬菜种植园区的基础条件。特色蔬菜种植,突出冬春早菜和夏秋冷凉蔬菜等反季蔬菜的生产,并大力发展精细蔬菜,打好“季节牌”、“绿色牌”。冬早菜以青早蚕豆、番茄为主;夏秋菜以大白菜、甘蓝等品种为主;精细菜以彩椒、甜椒、亚芹、亚葫芦、生菜、飞蝶瓜为主。

3 规划建设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培养农业龙头企业

农产品的深加工是进一步提高农业产值的重要途径,培强绿色食品加工园区,应做好以下工作:加强和合理规划绿色食品加工园区;抓好绿色食品品牌申报及保护工作;狠抓科技,提高绿色食品加工及生产能力;增加投入、整合资金,开设绿色通道。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是带动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举措。通过龙头企业的聚集效应、带动效应、扩散效应,可有效带动农民增收致富。金山镇的农业龙头企业鼎新有限公司,利用糯米生产香醋系列,产品出口日本、东南亚等地,创出的“禄丰香醋”品牌闻名国内外,对当地农业经济做出了重要贡献。

4 加快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设

目前,金山镇优质农副产品及精深加工基地已初步形成。生产香醋的农业龙头企业鼎新有限公司,加工野生食用菌的利民饭店、鲜味饭店和实惠饭店,利用苦刺花、芦荟、仙人掌等野生资源发展绿色食品深加工的来福食品厂等生产的产品不仅在当地有名,部分产品还远销昆明、大理、深圳等地,成为当地具有代表性的农产品加工企业。但从金山镇农业发展的总体需求来看,还远远不够。为把金山镇建设成为禄丰县重要的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议从以下方面加大力度。一是努力增加财政对农业的投入。通过多年的努力和发展,金山镇农业农村经济取得可喜成绩,但农业人口比重大、农业基础薄弱、综合生产能力低等问题仍然突出。精深加工基地虽初具规模,但离现代农业的要求差距较大,必须加大财政对农业的投入和扶持。二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强势龙头企业,完善龙头企业与基地的利益连接机制,激活龙头、牵动基地、扩大规模、壮大优质农副产品生产产业及推动精深加工基地建设。三是强化农业技术队伍建设。加大培训力度,进一步提高基层管理人员和科技人员的素质,加强科技推广,为优质农副产品生产及精深加工基地建设提供技术支撑。

5 参考文献

[1] 陈秀萍.禄丰县金山镇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存在问题与对策[J].云南农业科技,2012(S2):164-167.

上一篇: 高中历史基础大全 下一篇: 财产保险的业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