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能技术标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7 15:09:30

节能技术标准

节能技术标准篇(1)

中图分类号: TE0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节约能源是国家战略建设中的重要环节。在所有的能耗中,建筑能耗所占的比重非常大,而空调能耗又占据了建筑能耗的主要部分。通过对空调节能措施的综合运用,实施优化运行策略,对实现大楼舒适、节能和高智能化水平运行有重要意义。本文拟通过对一栋办公建筑的空调节能措施的实例分析,来探应对LEED标准的现代5A级办公楼的节能措施组合。

1 工程概况

项目为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在项目的地块内布置有4幢商业办公建筑,地上部分总建筑面积约为105000平方米,地下部分总建筑面积约为91208平方米。其中1号楼为34层的超高层办公楼,建筑总高度为180米,地上部分建筑面积为64306平方米;

该项目设计于2012年上半年,设计严格按照国家《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 50189-2005)进行。本工程在设计时依照美国LEED评价体系中的金级要求开展。

1 空调系统节能设计

1.1节能要求

依照美国的LEED体系标准,本次暖通设计有如下节能评价要求:

表1

对于国家节能规范条款,一般暖通设计均可满足,但是LEED评价要求对暖通设计提出了比较高的要求,为应对此类评价体系,此次设计过程对表1中的内容进行了逐条分析应对。

1.2空调冷热源

上海国际航运服务中心项目具有地块广、建筑功能多样等特点,若冷源采用传统的风冷或者冷却塔冷却的制冷机组的话,室外设备势必会占用大量的面积,影响地块的利用。项目地块紧靠黄浦江,条件得天独厚,为天然的冷热源,故拟采用江水源热泵系统作为冷热源。

使用江水源热泵最大的问题是排水热污染,换热后的江水温度将升高5℃,经计算,即使在最不利情况下,排水的黄浦江段的温升为0.37℃。根据《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中对水温的规定,人为造成的环境温度的变化应限制在:周平均最大温升1℃,周平均最大温降2℃。通过上面的分析,本工程对黄浦江的水温影响,完全满足规定的要求。

经过充分评估分析后,整个项目空调冷源采用江水冷却和冰蓄冷相结合的区域供冷方式。整个地块制冷主机选用4台1800冷吨和1台900冷吨的双工况冷水机组以及3台400冷吨的水源热泵机组。制热主机选用了12台1750kw的水源热泵机组。

对于主机设备的COP与IPLV值满足《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要求,市场上各主流生产厂商均比较容易达到。相应的,ASHRAE90.1-2007 中针对非标工况水冷式冷机提供了计算转化的方法,采用该方法可以得到不同冷却水进水温度/冷冻水出水温度与不同单位冷量冷却水流量下,冷机效率的最低要求值。如果水冷式冷机无法提供ASHRAE标准测试工况下的COP 及IPLV,可以证明其设计工况/GB测试工况满足表2 中转化后的对应的最小COP 和IPLV 值。

表2

GB 测试工况依据GB/T 18430.1-2007 蒸汽压缩循环冷水(热泵)机组:第一部分:工业或商业用及类似用途的冷水(热泵)机组定义的名义制冷量(冷却水进出水温度:30/35℃,冷冻水进出水温度6/12℃;冷却水侧水流量0.215m3/ (h*kW) 。

1.3排风热回收

空调区域排风中所含的能量十分可观,若加以回收利用可以取得很好的节能效益和环境效益。空气热回收设备利用建筑物的排风与新风进行热交换,在夏季回收空调冷量、冬季回收热量。

本次设计的办公楼标准层的层高为4.5m,其中11层和21层为避难层(设备层)。如果在当层进行全热交换,则全热交换器及其风管会占用较大的吊顶空间,1号楼业主对办公区域层高高度较为敏感,故此方案不可行。若集中各层的新排风后再引到避难层(设备层)中进行全热交换,则在避难层中安装平时用空调风管也不尽合理,故此方案也不可行。办公层排风均为各层公共卫生间的排风,若直接采用全热交换会带来卫生问题。为了解决矛盾,实际采用了热回收效率相对较低,但是应用灵活方便的液体循环式空气热回收方式回收排风显热。回收的排风冷(热)量用以预冷(热)新风,从而达到节能的效果。1号楼热回收分段进行,其中1到11层热交换设备设置在11层避难层(设备层),12到20层热交换设备设置在21层避难层(设备层),22层到34层的热交换设备设置于屋顶层。每层的卫生间设置离心风机箱,通过立管集中收集到设备层进入ERU(能量回收排风箱)。

图1液体循环式空气热回收原理图

能量回收排风机和新风机均比常规送排风机多出了液体盘管段,且液体循环泵也使系统的整体能耗增加,需要对热回收装置的性能系数COP进行整体考量。

以冬季为例, ERU(能量回收排风箱)将办公区域的排风集中回收,通过乙二醇溶液泵将热量传递给PAU(能量回收新风空调箱)的乙二醇盘管,对新风进行预热。选用25%的乙二醇C2H(OH)2溶液作为载冷剂,溶液的密度为1029.72(kg/m3), 溶液的比热容为3.73(kJ/kg•℃)。

1号楼1~11层总的排风量为53790 m3/h,总新风量为43040 m3/h,则系统的新排风比LX/LP=1.25。ERU(能量回收排风箱)和PAU(能量回收新风空调箱)的盘管阻力约为200Pa,故能量回收新排风机增加的能耗根据式N=•K进行计算,增加的风机耗功率约为16.5Kw。

冬季新风进风参数:-1.2℃,房间空调设计温度为20℃,相对湿度40%。

根据《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对热回收装置的显热效率的计算方法,

公式①:

ηt=0.5•(ηx+ηp)+Δη1+Δη2

ηt-热回收装置的显热效率

ηx-新风换热器的显热效率

ηp-排风换热器的显热效率

Δη1-新排风比修正

Δη2-新排风温度及含湿量修正

计算得全热交换效率ηt=0.62。

相应计算出1号楼1~11层总排风热回收量为184.3kw,即每1000 m3/h风量的室内排风可以回收到约4.28kw的热量。换算成冬季新风预热的话,可以将每1000m3/h的冬季室外新风提升12.7℃。

综合各换热设备生产厂家的实际经验,乙二醇溶液的进出盘管的温差设定为4℃,乙二醇溶液泵的流量可根据下式计算,

公式②:

L=

Q-乙二醇回收的热负荷(kw)

L-乙二醇溶液流量(m3/h)

乙二醇溶液循环泵的扬程H(m)可按《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提供的公式计算,

公式③:

H=[1.2•(ΔP1+ΔP2+ΔP3)•K]•0.1

式中ΔP1=排风换热器(ERU)的压力降,一般为10~30kPa;

ΔP2=新风换热器(PAU)的压力降,一般为10~30kPa;

ΔP3=液体循环管路系统的压力降,kPa;

K—乙二醇水溶液管道压力降修正系数,设计时取1.55。

经过选型计算后确定,乙二醇溶液泵总的电机耗功率为8kw。

对热回收装置的COP值进行计算,回收总热量为184.3kw,由此增加的功耗为风机耗功率与溶液泵耗功率之和,即24.5kw。计算得热回收装置的COP为7.5,满足《全国民用建筑工程设计技术措施—节能专篇 暖通空调•动力》4.3.1条的COP需大于5的要求,故在1号楼采用液体循环式热回收系统是可行的。夏季与过渡季运用此技术经济性无法满足要求,故排风做旁通排放。

1.4空调风系统

1号楼标准层办公空调面积约为1900m2,外侧为玻璃幕墙结构,内区暂为开敞式大办公区,常年为人员、照明及办公设备等散热的冷负荷。通过对1号楼用途及定位的分析,结合表1中第4条的节能要求,在满足高舒适度的前提下,还应兼顾空调风量可根据负荷变化作出适时调配,故标准层选用变风量空调系统。变风量末端设置为:外区,压力无关型并联型FPB(风机动力型末端装置),并且带热水盘管。内区,压力无关型节流型BOX。风系统全年供冷,夏季时内、外区末端装置均送冷风;过渡季和冬季,外区的热负荷抵消了部分内区冷负荷,带加热器的末端装置减小冷风送风量,从而达到节能运行的目的。作为变风量空调最重要的节能手段,空调箱为全年送冷风且风机需要变频调速。变风量空调系统具有控制灵活,风量可按需分配等特点,它可以根据空调内外区负荷的变化,自动改变送风量;随着系统送风量的减少,风机的输送能耗相应减少。LEED标准对空气品质也提出了相应的要求,标准层空调箱的过滤器为G4级加F7级的组合,经过计算,变风量空调箱风机全压需要1000Pa左右,为满足表1中第3条“风机单位风量耗功率≤0.4W/(m3/h)”的限值,必须提高空调箱风机的效率,选型时风机的效率需>70%,这对于空调箱产品的选择也提出了较高的标准。

图2标准层空调风管平面图

表1中的第5条要求可调新风比, LEED顾问根据《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要求并结合本次设计大楼的实际定位,提出办公室内的CO2浓度控制在1000ppm。设计时遵循按需控制新风量的原则,在办公区域和会议室设置CO2浓度传感器,并在标准层的每台空调箱的新风风管入口处安装CAV定风量阀。当室内CO2浓度超过标准值时,连锁CAV阀加大开度,反之则认为新风量已满足需要,连锁CAV阀减小开度,减少多余新风负荷带来的能耗。

1.5空调水系统

考虑到整个项目占地面积大,各栋建筑与中央机房的距离相差较大,且对管理的要求较高,空调及采暖水系统均采用二级泵变流量系统,空调水系统均采用4管制。一级泵设于地块中区的中央机房内,而二级泵在设置时采用变频控制的方式。在1号楼的空调回水总管上设置能量计从而实现对各用户进行计量。根据表1第5条的要求并参考LEED标准,空调冷冻水二级泵的能效比(ER)值应≤0.015,且效率须≥75%。

为了尽量利用河水冷却系统,达到节能的目的,将在江水板换后预留一组24小时冷却水管,以满足办公楼部分需24小时供冷区域(如计算机房及数据中心等)的特殊要求,实现免费冷却,达到节能的目的。

3 结语

空调系统的节能手段多样且复杂,在各环节都有相应的方式,从冷热源的比较选用到空调末端设备的选择,设计中可因地制宜,从舒适度、节能效果、成本权衡等方面入手,但求选择最符合目标建筑要求的节能措施的组合。本项目在设计初期就根据高要求的节能标准进行设计,虽然项目尚未投入实际运行,但是期待项目的初期投入能够尽快的收回,实际节能效果等定量数据留待运行实践阶段的检验。

参考文献:

《实用供热空调设计手册》(第二版) 陆耀庆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节能技术标准篇(2)

中图分类号:F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4年8月29日

引言

内燃机是交通运输、工程机械、农业机械以及国防装备的主导动力,从国内外能源发展趋势和市场需求看,未来几十年,以石化能源为燃料的内燃机仍然是各种机械装备的主导动力,控制燃油消耗和CO2及其他污染物排放已经成为全球内燃机产业发展的重要趋势。2013年2月1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的意见》([2013]12号,以下简介《意见》)。《意见》要求到2015年,节能型内燃机产品占全社会内燃机产品保有量的60%,与2010年相比,内燃机油消耗率降低6%~10%,实现节约商品燃油2,00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200万吨,减少氨氧化物排放10%,采用替代燃料节约商品燃油1,500万吨;培育一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等在制造重点企业;实现高效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主机及其零部件生产制造装备的国产化、大型化;建立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政策法规和标准体系。

一、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战略意义和关键技术

(一)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战略意义。2011年,我国内燃机产量超过7,700万台,总功率突破1.4亿千瓦大关,成为名副其实的内燃机制造大国。据中科院公布的“大气灰霾追因与控制”专项组最新研究结果表明,雾霾天气中检出了大量含氮有机颗粒。柴油内燃机在燃烧过程中产生的细小颗粒物、二化硫、氮氧化物等在大气中经过一系列化学转化而成的颗粒物,是PM2.5的重要来源,也是构成雾霾天气的主要原因,成为了污染环境的一大源头。据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产业部预测,到2020年,机动车的燃油需求为2.56亿吨,为全国石油总需求的57%,也就是说,到时候汽车将要“吃”掉超过一半的石油,新增的石油需求将越来越多地依赖进口。在当前我国一次能源的消耗结构中,内燃机产品年消耗我国60%以上的石油能源,以2010年我国生产内燃机总功率13.5亿千瓦计算,如每千瓦节省一克油品,每年节约汽油、柴油等能源数量将十分可观。内燃机产品的节能减排,不仅有效减缓我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过快增长的趋势,又可加快内燃机工业的产业升级。

(二)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技术发展现状。“十一五”期间,内燃机工业节能减排取得了积极进展,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率明显下降,但总体上还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主要表现在:(1)内燃机产品综合能效水平与国际先进水平相差10%~20%。我国内燃机关键零部件的设计制造基础薄弱,制约内燃机高效低排的高压共轨、增压、电子控制等关键技术完全依赖进口;(2)先进节能产品比例较低。我国市场保有量中高耗能落后产品还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商用车用柴油机绝大部分燃油消耗率偏高,工程机械和农业机械用柴油机90%以上属于能耗高、排放高的产品;(3)替代燃料内燃机发展正处于起步阶段。我国甲醇燃料发动机、生物柴油发动机等产品的研发和应用尚处于探索中;(4)内燃机绿色制造和再制造基础薄弱。我国内燃机绿色制造技术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阶段性差距,内燃机产品再制造处于初期发展阶段;(5)内燃机产业政策有待进一步完善。我国内燃机节能减排技术标准体系不健全,燃油消耗量综合评价标准缺失。

(三)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关键技术。《意见》提出了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11项重点任务和领域建设,包括加强工程机械、农业机械、渔业船舶、排灌机械、发电机组等非道路移动机械用柴油机与配套装置之间的优化匹配。实现内燃机节能减排的关键技术包括:(1)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国内科研机构要大力研发增压及增压中冷技术,推动以高效节能多缸小缸径直喷柴油机替代单缸大缸径柴油机;(2)内燃机产品再制造关键共性技术。内燃机制造企业必须要优选再制造技术路线,完善再制造工艺流程;(3)表面修复等关键技术。政府要建立健全有利于旧件回收的市场体系,推广符合标准的内燃机再制造产品。为配合内燃机再制造技术的开发,国家要鼓励对汽车、工程机械用发动机及其关键零部件开展再制造。

(四)内燃机行业节能减排重点专项工程。为加快内燃机先进节能技术推广和应用,内燃机行业未来将进行6个节能减排重点转向工程。(1)高压燃油喷射系统示范工程,实现节约燃油消耗5%~8%;(2)缸内直喷燃油系统示范工程,实现车用汽油机30%~40%的产品应用缸内直喷燃油系统,实现节约燃油消耗8%~10%;(3)高效增压系统应用示范工程,实现多缸柴油机增压技术普及率达到90%以上,车用柴油机达100%,车用汽油机达30%~40%以上;(4)节能节材型小缸径多缸柴油机示范工程,实现多功能型(微型)乘用车用柴油机20%的配套率,替代高耗能大缸径单缸柴油机50万台的目标;(5)高效应用替代内燃机示范工程,实现替代商品燃油500万吨的目标;(6)船舶柴油机能量综合利用示范工程,实现单船综合效能提高5%,CO2减排5%。

二、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标准体系

(一)标准化对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的意义。内燃机标准化工作是内燃机行业规范市场秩序、加快产品升级换代、提升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水平、推进产业结构调整的重点和抓手。分析内燃机标准化体系结构,有利于对现有的内燃机行业标准、国家标准进行梳理和分析。通过分析和完善内燃机标准化体系工作,初步建立适应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内燃机行业标准体系,从而有力地推进内燃机全行业的节能减排工作,对实现内燃机行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1)内燃机节能减排减量化指标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基准。标准是实现节能减排效果的依据,能够使节能减排等技术活动指标化、择优化和规范化;(2)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规范。标准是内燃机行业进行产品设计、生产、检验、销售和服务的重要依据。标准研究应该与科技研发同步,标准实施与产业发展同步,尤其是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迅猛发展以及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消耗、降低振动噪声等要求的不断提高,不但要求进一步地降低车辆的有害排放物、燃油消耗量、振动、噪声等,还要求内燃机能够燃用多种燃料,实现燃料多样化和能源综合利用;(3)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执法监督和科学管理需要标准化提供技术依据。节能减排是以法律为依据,以政府为主导的强制性活动,政府专管和执法单位必须严格按照标准的规定进行监测和检验,以便对节能减排效果进行检查、监督和评价。因此,需要在规定量化指标的基础上进一步制定检验要求、监测方法、评价程序以及审核标准;(4)标准是内燃机行业进行自主创新、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工具。总结符合我国内燃机行业可持续发展所需要的标准化体系,完善现行标准体系,尽可能解决标准缺失、老化、滞后、交叉重复甚至矛盾的现象,使标准全面适应内燃机行业发展的需要。加大自主知识产权标准的研制力度,提高行业标准的自主创新技术含量,保护内燃机产业安全,加快与国际接轨的步伐,进一步促进我国产品、企业和产业竞争力的提高。

(二)内燃机产品标准化现状。内燃机行业标准化对象范围主要包括燃机整机(含通用汽油机)、零部件、附属装置及配套设备的设计、生产、检验检测所需要的要求和方法、涉及内燃机性能、内燃机零部件和系统、节能、环保和各种代用燃料等,包括为各种用途(车用、船用、拖拉机等农业装备用、工程机械用、内燃发电用、摩托车用、机车用、航空用等)发动机燃料(含代用燃料)喷射系统,其他热能动力装置和燃烧器等所使用的燃料喷射(或供给)系统。

1、标准体系结构和布局。我国内燃机工业标准化工作经过几十年的建设,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的发展,建成了一套基本上满足我国内燃机工业发展需要的标准体系,为促进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九五”期间,对1990年底以前批准的内燃机国家标准、行业标准,以及1997年1月1日前批准的行业内部标准进行了复审。这次标准复审工作是在“九五”期间标准清理整顿的基础上,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标准化法》的规定,对标准代号、标准类别、标准内容和标准有效性的又一次较大范围的清理,废止了一批不适应内燃机工业发展要求和不适应市场需要的标准,从而使标准体系更加科学合理。2008年和2009年分别再一次对标准进行清理和行业标准复审,经过“十五”及“十一五”期间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和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及行业的努力,已初步形成了适应内燃机行业发展的标准化基础体系。

2、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情况。我国于1978年参加国际标准化组织下属内燃机技术委员会(ISO/TC 70),该委员会的主要任务是制定有关内燃机整机、零部件及其配套机械的基础、通用标准。上海内燃机研究所是ISO/TC 70、ISO/TC 70/SC 7和ISO/TC 70/SC 8的中国技术对口负责单位,几乎每年都派代表参加该技术委员会组织的标准制修订工作。从2007年起,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开始承担ISO/TC 70内燃机技术委员会秘书处的工作,加快与国际接轨步伐,提高我国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能力,争取承担更多国际标准化组织的工作,力争实现从“国际标准本地化”到“国家标准国际化”的转变。内燃机行业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也取得可喜成果,在ISO/TC 70制定的66项内燃机标准中,到2007年底已有56项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转化率为84.85%。而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 177)在2008年底,其归口的77项国家标准中(含SC4的三项),有59项采用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采标率为86%,与国际标准水平相当。

(三)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标准化范围。《意见》指出2015年将建立健全以下四方面的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标准:(1)内燃机产品燃油消耗限值及测量方法标准,此标准将明确燃油消耗率限定值、推荐值和目标值,达不到限值标准的内燃机产品不得生产、销售、使用;(2)节能环保型内燃机产品技术标准,此标准将明确燃油消耗率及污染物排放技术指标,规范节能型产品分类;(3)替代燃料内燃机产品技术标准;(4)内燃机再制造工艺技术、产品质量、生产管理等标准,对替代燃料内燃机和再制造产品发展进行规范,开展行业能效对标活动,提高内燃机制造业能源利用效率。

(四)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进展。2011年l2月13日中国内燃机工业协会标准化工作委员成立,全面规划、组织并实施内燃机及其零部件行业标准化工作,建立内燃机行业的标准化体系,进行相关行业标准的清理、整顿、调整、协调、规划并组织实施等。委员会按照不同的专业成立专业小组,具体实施标准化工作规划。

2012年10月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靠性工作组成立大会在山东潍坊召开,会上讨论通过了《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可靠性工作组工作细则》,初步搭建了内燃机可靠性标准体系框架,确定2013年申报标准项目及工作进度。可靠性工作组是由全国内燃机标准技术委员会批准成立,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备案,负责内燃机可靠性领域内标准研究与制定工作的技术组织。工作组主要成员有上海内燃机研究所、天津内燃机研究所、中国兵器工业集团等70家研究所;浙江大学、山东大学、同济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潍柴、玉柴、锡柴、常柴、上柴等内燃机制造企业。同期召开全国内燃机标准化技术委员会节能工作组会议,会议讨论通过了《柴油机用油清洁度分级和检测方法》立项建议书、中小功率内燃机清洁度试验方法和限制两项国家标准草案。

(五)对内燃机产品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的建议。建立健全我国内燃机产品标准化体系是一项综合性工作,为能顺利按时完成制标工作,必须从以下三方面入手:一是要从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求出发,运用市场机制,引导企业成为标准制定和实施的主体,提高标准与市场的关联度,走出从立项到制定实施全过程探索市场取向的新路子;二是要适应经济全球化的新形势,进一步加大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力度,大力推进国内优势企业实质性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尤其要积极鼓励优势企业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使我国的标准或技术方案更多地被国际采纳;三是必须进一步完善标准化工作的运行机制,加快标准的制修订速度,提高我国标准的总体水平。

具体有以下建议:(1)完成国家标准的清理。理清国家标准之间、行业标准与国家标准之间是否存在交叉、重复、矛盾,解决国家标准适用性差、老化的问题;(2)抓好行业标准清理和备案;(3)推进产品采标工作;(4)进一步加强企业标准化工作,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建立和完善企业相应的标准化专业技术委员会,加强对节能减排标准的统一组织、协调,共同推进节能减排标准化工作的开展;(5)逐步建立健全对国内外技术法规的评议机制。从制度建设上尽快开展工作,充分发挥现有技术资源的作用,做好评议工作,维护我国利益;(6)进一步加强标准化领域的对外交流与合作,加强对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统一管理,集中优势资源,提高参与国际标准化活动的有效性;(7)完善先进检测设备,为节能环保标准提供有力技术保障。

主要参考文献:

[1]于智伟.内燃机节能减排借势起跑[J].现代工业经济和信息化,2013.

节能技术标准篇(3)

关键词:

工民建;节能;施工

工民建施工技术的发展与我国经济发展有密切关系,良好的工民建发展直接影响我国的综合经济发展实力。随着我国综合经济发展水平的提升,工民建施工的资源使用受到严重的威胁。工民建施工过程中往往存在多种浪费,这些资源的浪费严重的影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稳定快速发展,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不必要的隐患。因此,加强工民建施工经济的节能发展建设,有效的节约工民建施工技术标准,依照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观念,逐步完善工民建设施工发展的技术要求。

1工民建施工技术的重要性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的综合实力有很大程度的提升。面对我国综合经济的崛起需要建立强大的资源后盾。因资源的过去开发,资源的浪费,我国目前正面临着严重的资源匮乏问题。加强我国综合工民建的节能发展建设是有效改善我国资源使用匮乏的方法之一[1]。在建筑行业中,施工节能技术可以有效的改善建筑成本,提高材料的使用利用效率,加强建筑综合质量发展水平。利用建筑工程发展标准,对我国的工程经济发展总值进行比对分析,确定建筑工程施工的产品质量和产品成本,分析我国工民建施工的节能技术方法。依照环保、低碳、绿色、健康、无污染等多项居住的目标,对工民建施工的节能发展进行保障,确保我国工民建施工技术发展的合理性。

2工民建技术节能的对策方案

2.1工民建技术中采暖保护节能建设

受自然气候因素的影响,我国大部分地区的天气温度跨度较大,冬季极其寒冷,北方地区的建筑为了提高采暖效果需要增加采暖保温层。我国目前的采暖资源主要采用增加保温苯板为主,这种方式需要耗费较多的聚苯乙烯泡沫板,可以用于多种建筑墙体的保温,安装方便但不具有良好的环保型[2]。符合北方最好的方法是利用太阳能资源,通过太阳能光照版进行天阳能资源的采集,这种自然能源的采集没有污染,使用时间长,可循环利用,应用到采暖保护节能建设中是较为典型的例证。

2.2工民建中顶楼隔热节能技术的建设

夏季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具有较长时间的太阳光照射,受太阳辐射的影响建筑的使用年限会降低。为了有效的改善建筑楼顶的隔热效果,提高建筑楼顶的使用质量水平,需要采用有效的技术隔热板完成隔热效果。目前,工民建中常用的节能隔热板以空气层隔热为主,通过降低空气传到热的效果,对空气层的隔热效率进行提高。这种隔热板可以应用到楼顶、墙体甚至窗户上,利用有效的空气隔热保温实现墙体与外界空气的有效隔绝。保证建筑物的温度,避免在夏季受太阳辐射的影响造成严重的损伤。空气层的隔热使用效果较为明显,依照工民建技术的节能标准完成隔热板的设计,提高建筑节能效果。

2.3工民建建筑的节能维护技术

工民建建筑施工中,建筑墙体的施工时建筑整体结构中最重要的部分,通过对建筑墙体的有效结构建设,确定墙体维护的标准。工民建施工中可以选用的建筑材料较为丰富,在建筑施工前需要对建筑材料进行选择,需要选择具有节能效果的墙体保温材料,利用建筑墙体的有效保温,改善建筑墙体受外界冷热、雨雪的侵袭,从而有效的提高建筑墙体的使用年限,提高建筑材料的节能保护,加强建筑墙体的质量维护[3]。利用建筑节能材料可以有效的改善建筑外墙的辐射水平,尽可能的维护建筑墙体内外的温度,加强建筑结构的节能,减少实体砖的使用水平,采用有效的建筑结构设计标准改善墙体实际的施工质量。

3工民建施工节能发展的趋势

我国建筑经济发展迅速,建筑材料的节能施工保护技术是极其重要的。为了有效合理的完成建筑施工的节能保护建设,需要对建筑工程中的各项材料进行改良,建立符合工民建施工技术节能的而设计规范标准,逐步提高我国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标准,加强我国工民建技术节能设计的研究,利用我国建筑行业的发展要求,提出适合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的新标准和新规则,完善建立节能施工技术设计标准,建立完善的设计理念,借鉴专业的建筑节能设计发展标准,结合实际的施工标准,完成对我国建筑节能的有效发展。另外,我国的工民建施工技术的节能发展需要有强大的技术资源支持、资金支持、政府扶持,需要有优秀的技术人才共同研究分析工民建施工技术节能的新方法和新策略。按照符合我国建筑节能施工技术标准的技术要求,逐步完善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标准,对我国的建筑节能施工重点和施工要点进行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建筑节能施工的基础性技术要求,运用现代科技节能新技术发展理念,完善建筑节能的发展内容。依照工民建施工中的技术标准、环保要求、经济效益、人才技术等多方面的内容进行综合完善提高,确保我国工民建施工技术的有效性,保证我国工民建节能施工技术的快速发展。

4结束语

综上所述,建筑施工节能的技术在我国的各行业建筑中都有所体现,为了实现建筑资源的可持续稳定发展,需要对我国的建筑节能资源进行发展和建设,制定合理的建筑节能技术发展标准,逐步降低我国的建筑施工技术成本。依照现有的建筑施工节能技术发展需求,对我国的建筑节能未来的发展方向进行研究,提出适合我国未来发展推广的高度,充分认识工民建节能技术发展的重要性意义,从而有效的缓解我国工民建施工资源的短缺问题,提高我国工民建施工技术的环保水平,确保建筑行业的可持续稳定发展,这是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发展建设标准性意义的。

作者:刘禹泽 单位:黑龙江省合江林业勘察设计院

参考文献:

节能技术标准篇(4)

中图分类号:TM7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6-0296-01

引言

节能减排、可持续发展等字眼已然成为了当今世界各地和社会各界都在关注的焦点,智能电网拥有较为特殊的功能与传统的电网有着一定的差异和区别,然而,任何的 技术想要发展都不能脱离了标准的支撑。因此对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体系进行研究是一项十分重要的任务,应从智能电网的规范、试验、管理和评估等方面来着手考虑,形成最具科学合理性的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体系。下文就针对这一问题作一些分析和探讨。

一、国内外的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研究的现状

1.1 国外一些国家研究现状

美国对于智能电网标准体系的研究主要是由美国国家标准技术研究所(简称NIST)来进行的。[2]2009年和2010年间,NIST分别开展了三阶段的工作计划,有效的推动了智能电网的互操作标准被广泛地采用;并了囊括了发电、输电、配电等7个环节的路线图。欧洲国家的智能电网的技术平台组建于2005年,只一年的时间,这一平台就制定出了欧洲的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实现方案等。近几年,主要在智能表计以及用户的电压控制等方面进行应用,扩大了智能化实践。而日本国家设立了相应的国际标准的学习会来对智能电网的国际标准进行研究。近年来,为了加快该项技术的发展,特别组建了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化的战略工作组。另外还具有以下可推荐的核心标准(如表1)。

1.2 国内研究现状

国内对于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分为三个不同角度,分别为国家的电网公司、国家发改委能源局以及电器工业协会。电网公司较早着手进行智能电网技术的研究,且于2009年组建了专门的智能电网部。近几年逐步出版书籍和文章等,来积极的推动国家智能电网的进步和发展。对于能源局来说,其组建的智能电网的标准化总体工作的推进小组,称为国家层面、全方位开展标准体系工作的重要标志。中国的电器工业协会成立于2009年,主要负责对智能电网的设备的标准化框架及路线等进行讨论并进行行动计划的制定。

总的来说,世界上各国具有不同的国情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现状等,都对其智能电网的发展方向及重点等带来了影响。然而发展趋向确实保持一致的,主要目的在于有效保障国家的能源安全,并提高资源的利用率等。

二、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体系

2.1 电网结构

电网结构根据不同的级别分,主要分为大电网、区域电网、省级电网、配电网、微电网和袖珍网几个层面。大电网指的是中国坚强的主干网,具有较高的技术水平,同时应当制定严格的标准体系。区域电网主要包含的标准主要是直流的背靠背两旺以及解列的技术标准、电力市场的技术标准等等。省级电网所应涵盖的标准与区域电网有相同之处,也具备更多的柔性输电技术标准以及线路的监测装置的标准等等。配电网主要应当涵盖的技术标准主要为并网离网的技术以及停电恢复及不间断供电的技术等。为电网主要包括分布式电源以及微网控制及其保护和接入等。袖珍网的主要设备包括智能家电、插座以及用电交互终端和智能化的用电小区等等。

2.2 设备结构以及三个视角

传统电网与智能电网相比起来,智能电网体系中在一次二次、装备以及电网、装置以及系统之间具有更加融合协调一致的特性。由于智能电网的设备不只是涵盖了对二次系统的测控以及保护等的装置,同时也包括了一些传统的一次系统地静止补偿装置以及固态开关灯等装置和设备。智能电网的设备主要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分别为智能元件等、智能测量等、信息通信的网络等以及高级调度中心和智能运行等等不同的方面。另外,三个方面即从能量流、通信网络以及信息流这三个不同的视角来进行发电、输电、配电等等7个重要环节。

三、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体系的建设

智能电网的技术标准应当从7个主要的方面来进行,分别为发电、输电、变电、配电、用电、调度以及信息通信。[2]发电环节主要设计的技术标准为常规的电源协调技术的标准、风电并网的技术标准及其他新能源的并网技术的标准等等。输电这一环节主要应当注重对输电线路具有的状态进行检测以及控制柔性的交、直流输电等等,主要涉及的技术标准有特高压的输电、柔、直流输电以及线路状态检测和运行环境的检测等等技术。变电环节应当涵盖的技术标准主要有:智能变电站的综合技术的标准、变电设备的智能化标准以及状态的检测和评估、检修等标准。配电环节涉及到的技术标准主要有:配电式的自动化、分布式的电源以及微电网的并网和分布式储能的系统如何接入配电网等等技术的标准。用电领域主要设计的技术标准应当包括双向互动的服务、智能化的测量、用户端的用能管理、智能化用能、电动汽车的充放电以及智能的用电检测等等技术的标准。在调度环节,主要涉及到的标准应当包括智能电网的调度系统及其基础平台、调度系统的应用功能以及电网运行的集中监控等等的技术标准。在最终的信息通信环节,也应当保障好信息通信的设备及其技术标准,通信领域应当囊括通信网络以及信息化应用的技术,设备和系统包括了骨干通信网的关键设备以及配用电的通信网的关键设备、通信支撑网的关键设备等等。然而,作为一项将高新技术进行集中应用的智能化的电网系统,也是一个将物联网技术进行集中使用的平台。

四、结语

对智能电网的标准体系进行建设应当是一项持续时间长且较为系统的工程,我们应当时刻关注国内外在这一研究上的发展动态,并加强国内外各个研究机构之间的合作,才能更好的为我国的电力装备的企业作好基础性的服务工作,并使行业内的企业能够积极有效的参与到智能电网的研究工作中来。随着社会经济和各项新兴技术的发展,智能电网技术的标准体系会越来越完善,智能电网也能为社会群众带来更多的生活效益和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节能技术标准篇(5)

1农业高效用水的内涵

综述学术界不同研究成果,从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资源高效利用的概念被提出来,学术界对农业高效用水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形成了不同的研究观点。观点之一为狭义定义,这一观点是从节水技术性措施角度来定义的,农业高效用水指的就是节水农业、节水灌溉(贾大林,1997年;黄平圆,谭尔葵,1999年;许一飞,1998年),首次将节水与高效用水等同起来。高效用水农业是高标准的节水农业,高效用水灌溉就是高标准的节水灌溉。节水灌溉农业技术体系归纳为4个方面,即合理利用水资源、节水工程措施、节水农艺措施和节水管理措施,而节水灌溉技术则是实现农业高效用水的关键环节,总的目标是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水的利用效率,达到节水高产优质高效农业。

观点之二为广义定义,这一观点是从广义水资源的相关概念、水资源可持续利用角度来定义的,农业高效用水是指在保持农业水土生态环境良性发展基础上,区域农业经济与社会效益最高的水资源利用方式。水资源有限约束下,以农业水资源的优化配置为手段,促使农业高效用水向高效经济结构结构转变;以提升农业高效用水科技含量为手段,促进农业高效用水向定量化、规范化、模式化、集成化方向发展。在区域农业所耗用的水资源量最少的情况下,实现宏观、微观效率和效益最优。

关于农业高效用水的定义归纳为:农业高效用水是指采用先进的节水灌溉技术、优化用水结构,改进农艺、管理制度措施等手段,可持续利用水资源,以最少的水量消耗,获取尽可能多的农作物产量和创造较高的经济价值。或者相对而言,是指在同等条件下少投入水资源(节约)获得同样的产出,或同样水资源获得更多的产出(高效)。农业高效用水内涵,通过对理论与实践的总结归纳如下。

(1)农业高效用水的目的。农业高效节水的根本目的是在节约利用水资源的情况下,实现农业生产效益的极大化。

(2)农业高效用水与节水的关系。节水是农业高效用水的重要手段,也是水资源高效利用的重要研究内容,农业高效用水狭义指农业节水。

(3)农业高效用水的经济意义。在有限水资源约束下,实现节水增效,提高单方水的农业产出经济总量。

(4)农业高效用水的技术意义。农业高效用水是以高效节水技术为支撑,田间综合节水技术的采用,改变作物对水资源的利用方式,降低无效损耗,达到节水的目的。

(5)农业高效用水的经济结构意义。构建节水高效农业生产经济结构,满足粮食用水安全之后,优先将水资源分配给经济效益高的农产品生产,适当减少耗水大、经济效益低作物用水。

2农业高效用水的特征

农业高效用水特征可以归纳为以下4个方面。

(1)以节水灌溉技术应用为核心。农业高效用水的途径有多种措施,主要手段是采用高效节水技术。节水灌溉技术创新与应用是农业高效用水的发展方向。

(2)水资源利用效率高。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作物水分利用率是农业高效用水核心特征,是采用高效节水技术的出发点。

(3)技术投入费用高。高效农业节水的实践经验表明,高效节水技术依托的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具有较高的一次性固定投入费用,由于农业效益低下,投资回收期较长。

(4)经济效益高。田间高效节水灌溉技术具有明显的增产增效作用,一般明显高于常规灌溉方式,而不同的技术又表现出不同的经济效果特性,为节水技术方案优选提出了现实要求。

指标体系构建方法

1构建指标体系的原则

本着保证评价结果的客观性和公正性的宗旨,在指标设计过程中遵循以下原则。

(1)体现农业高效用水的内涵。指标选择的理论依据建立在对农业高效用水内涵的科学界定和理解基础之上。

(2)系统性原则。从农业高效用水的特征着眼,全面反映农业高效节水技术使用效果的数量特征。指标必须考虑节水技术所涉及到技术、经济等各个方面的内容及其内在联系。

(3)代表性原则。在遵循系统性原则的前提下,设计指标时不需要面面俱到,只需考虑有代表性的指标,即选择具有能反映评价对象本质特征的指标。

(4)可操作性原则。要充分考虑到指标所需要的基础数据易获取性、易计量性,便于指标正确计量与综合评价模型计算。

2确定评价准则

2.1确定准则的依据

评价准则是指标体系层级结构中的第一层,是科学设计指标的依据,是对指标分类的依据,体现了人们对技术选择和判断的价值取向,确定评价准则从3个方面考虑。第一,能衡量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节水效果;第二,能反映高效节水灌溉技术的投资费用;第三,能衡量节水技术产生的经济社会效果。

2.2评价定准则

准则1:节水(灌溉)技术的技术可行性准则。这个准则主要是针对技术对水资源利用效率的影响,旨在检验节水技术对水资源有效利用的实现程度和水分生产率。

准则2:节水(灌溉)技术的经济合理性准则。节水技术应用具有高投入、高报酬、投资回收期长的特征,其投资费用效益需要评价和核算。推广节水技术,要兼顾经济性,有一个合理的投资费用效益比,是节水技术项目投资决策的依据。

准则3:田间高效节水经济效果准则。衡量高效节水技术使用后,生产系统产品生产的投入产出直接效果。农户对节水技术的需求行为,不仅决定于灌溉技术的节水效果,很大程度上更看重经济效果,节水技术产生的经济效果越大,越易于推广。

准则4:田间高效节水社会效果准则。衡量田间高效节水技术的使用对农户家庭所得、产品品质、田间生态、农业生产组织化、农业科技进步等方面影响。

指标体系构成

1指标体系层级结构描述

按指标构建方向和评价准则,构建了如图1所示模块化的树状结构。

2指标体系描述及解释

指标是对待评价对象特征的度量。指标体系是由若干个单项指标组成的有机整体。系统的每个单项评价指标衡量的是整个对象系统的不同方面体现的特征。将筛选出的单项评价指标,按评价内容进行系统的分类和集成,根据评价准则,在明确各指标之间的联系及层级指标之间关系的基础上,建立评价指标体系结构,指标体系见表1。

2.1水资源利用效率指标组

这一组指标是衡量技术效果的指标。技术效果是指某项技术的功能价值,它表现为技术性能满足生产要求的程度以及最终产生的某种生产成果。技术效果是讲求在技术上能否达到目的以及达到目的质和量。节水技术应用的主要目的是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具体为水资源利用率和利用效益。尤其是水资源短缺的情况下,反映高效节水技术功能的显性标准,是农业高效用水技术效果的核心体现,是衡量技术性能的首选标准。具体指标有两个:①水资源利用率,又称田间水利用系数。反映技术中间效果指标,是衡量农业水资源利用程度的指标。表征进入田间的灌溉用水的利用效率,以综合反映田间灌水技术、作物蒸腾与棵间土壤蒸发过程中消耗的水量与田间灌溉引用水量关系。②水资源产出率,又称作物水分生产效率。其逆指标是单方耗水产量(增加产量),反映技术终极经济效果指标,是衡量水资源利用的有效性的指标。它将灌溉用水与产量结合起来,直接地显示出在农田投入的单位灌溉水量的农作物产出效果。

2.2技术经济合理性衡量指标组

这一组指标主要是节水技术使用成本效益的比较。技术投入的经济合理性是影响农户技术需求的重要因素。采用节水技术的投入越高,即技术本身的价格水平越高,农户对其的需求越小。从3个方面建立指标,包括:①投资费用效益。田间节水技术工程建设投资费用效益,反映田间节水技术使用必须发生的节水工程投资与运营期间收益之间的数量关系。分析由于使用节水技术而发生的一次性投资其效益费用情况。②单方节水投入产出效益。计算时考虑一次性投资成本分摊,即长期成本效益准则。是指节水工程设施和设备初始投资折旧费摊销,属于固定成本。将节水工程固定投资分摊到每方水量上,反映采用节水技术的生产净效益与节水量之间的关系。③节水可变投入产出效益。计算时不考虑一次性投资成本分摊,即短期成本效益准则。这部分费用是由农户家庭支付的,按单位面积计量比较直观,易于被农民理解。反映一个农业生产周期内(年度)田间投入的节水材料等可变成本与效益之间的比例关系。3.2.3经济效果指标组这一组指标主要反映采用节水技术的田块经济效益情况。效益指标按生产要素分类核算,分为土地效益、成本效益和水量效益。

2.4社会效果指标组

这一组指标主要反映给社会带来的贡献,主要分为水资源节约、劳动所得以及反映田间灌溉科学化水平

节能技术标准篇(6)

更加贴近实际耗电量

新修订的冰箱能效标准最突出的变化是更关注用户的实际耗电量。新标准增加了冰箱标准耗电量、装载耗电增量、综合耗电量等定义及判定方法。其中,冰箱综合耗电量(E t)是指冰箱在模拟用户使用状态下(含有冰箱装载耗电增量)运行24小时的实际耗电总量。这一指标最终影响到冷藏冷冻箱的综合能效指数(ηt)。

为了关联实际耗电量与标注值,新修订标准还增加了加水负载项目和变环温(16℃、32℃)测试。这些增加的内容都是为了令新修订标准更加贴近用户实际使用耗电量,强调产品的“实际使用节能设计能力”。

此外,新修订标准在能效等级要求方面提升较大,能效指数上升明显。据了解,新修订标准能效1 级产品耗电量约比原能效1 级产品耗电量下降40%。

目前市场上能效1 级冰箱占比已经超过85%,100% 的产品的能效水平均达到或超过能效2 级。而冰箱新能效标准设定的目标是,能效1 级产品市场占比仅在5%左右,能效2 级产品占比为10% ?20%。

同时,冰箱新修订能效标准增加葡萄酒储藏柜、嵌入式冰箱,冷柜类产品分类更加细化,立卧柜分开。新旧标准能效指数变化见表1、表2。

节能技术受关注

新修订的冰箱能效标准如果实施,对未来产品开发的影响十分深远,将促进常规节能技术和智能节能技术的深入和推广。

节能技术标准篇(7)

引言

自改革开放约40年以来,我国经济始终保持快速发展的步伐,目前已经超过日本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1]。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巨大的能源需求,能源供应日趋紧张,显然能源问题已经成为制约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根据相关数据统计,全国每年新增20亿m2的房屋面积,公共建筑约为3-4亿m2[2]。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必然带来建筑能耗的不断增加,建筑能源的消耗已经占到全国能源消耗总量的四分之一,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面积建筑能耗是发达国家的3倍左右。这一庞大的能源消耗,将严重影响实现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目标。因此建筑节能,将是国家节能任务中的重中之重。

我国建筑节能正式开始于1986年,《民用建筑节能设计标准》(JGJ25-85)是我国第一部推动建筑节能的行业标准。经过十年的经验总结,1995年在原有基础上对该标准进行修订,这也标志着我国全面开启了50%的建筑节能率[3]。《中国人民共和国节约能源法》在1998年正式实施,这对建筑节能的推动具有重大的意义。进入21世纪,国家相继颁布了《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134-2001) 和《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75-2003),这将标志着国家的节能标准已经覆盖了全国大部分地区。2013年随着各项法规的进一步修订,使我国开启了建筑节能的深入发展时代。

1、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技术现状

(1)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分类

随着节能检测相关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对于不同建筑出现了专门与之对应的检测和评估技术。根据建筑类型分类,包括民用建筑检测与评估、工业建筑检测与评估和公共建筑检测与评估。根据检测评估地点分类,包括现场检测与评估、实验室检测与评估。根据建筑工程分类,包括供电系统检测与评估、空调系统检测与评估、建筑支护结构检测与评估。

(2)建筑节能检测机构与评估机构

目前,全国约有4000家建筑领域的检测机构通过了计量认证,其中约有30%~40%的检测机构具有建筑节能检测资格。如果检测机构具有较强实力,可以申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的鉴定,目前通过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鉴定的建筑领域机构有112家,与建筑节能有关的检测机构有80家。

我国对建筑节能检测和评估机构分为4大类,包括原建筑施工单位的内部试验室、各大高校具有科研性质的内部试验室、国家各级质量监督管理部门的检测中心、经过认证的第三方检测评估公司。目前,各类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机构已经超过1000多家,他们共同承担着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的任务。其中,实力雄厚的科研院所不仅承担着检测与评估任务,还承担着对建筑节能行业的科学研究,编制国际及行业标准,不断的推进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技术向前发展[4]。

2、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技术标准

国家与建筑行业颁布的有关建筑节能的相关标准、规范在“十一五”期间共计88部,其中行业标准43部,国家标准45部。随着《严寒和寒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26) 、《夏热冬暖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75)、《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JGJ 134)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 GB50189) 等标准的实施,标志着我国建筑节能工作已经全面进入成熟阶段。这也进一步的推动了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全国各省市都建立了建筑节能检测机构[5]。

2007年结合我国实际现状,且更好的发挥建筑工程节能性能,国家颁布了《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411-2007)。该规范对建筑节能领域需要验收的项目进行了明确的规定,并制订了强制检测项目。《居住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T132-2009) 和《公共建筑节能检测标准》( JGJ / T 177-2009) 两部规范的实施,为建筑节能提供了强大的科学依据。随着国家在节能标准和法律法规方面的完善,增加了公众的节能意识,能够有效的促进我国建筑节能市场的有序发展[6]。

3、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的发展策略

(1)发展中的问题

检测方法尚未统一。由于各类标准规范相对较多,而各规范也不能做到面面俱到,这就会造成检测方法使用上的混乱。如何制定统一的测试条件,让监测行业针对统一项目的检测有一个共同的比较平台,因此行业主管部门应根据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政策。

现场检测与实验室检测结论有较大差异。实验室虽然能够对节能材料和建筑中大部分构建进行检测,但对于建筑的整体性能和实际性能却不能检测,所以现场测试也是确定建筑节能效果的重要方面。相同参数下,现场测试和实验室测试结果不统一,现场测试受到外界影响因素较多,较难保证标准的测试条件。

节能计量方法应提高准确度。尽管现在节能量的计算方法很多,但每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使用过程中,必须决解相关问题才能保证计算的节能量准确。

(2) 改善措施

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技术要想有跟好的发展,必须做到在技术上引进先进的国外经验,并且结合自身的创新方法,注重原始创新,掌握节能检测和评估最为关键的工作,努力形成适应我国国情的建筑节能检测与评估体系,从而推动我国建筑节能的发展。

在初级阶段进行材料的基本性能检测,使其达到标准规定。材料构件进场时也要进行进场检测,按照国家颁布的《建筑节能工程施工质量验收规范》( GB 50411)严格执行[7]。现场完工后需要对实体进行检测,其主要包括: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水密性、保温材料等材料的基本性能检测,主要是针对施工质量的控制。

结束语

建筑行业在我国正处于一个快速发展时期,伴随着人们对节能意思的提高和国家能源供需矛盾的发展,体现出建筑节能和评估技术行业的旺盛生命力。从目前的建筑市场来看,建筑节能与评估技术行业还存在着一定的问题。从业人员的技术水平还不够专业,建筑节能检测和评估机构发展的不够完善,因此在整个发展过程中应借鉴国外先进技术,摒除自身缺点,使建筑节能行业能够沿着良性的道路发展下去,真正的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实惠。

参考文献:

[1] 王冲,何建萍,崔艳敏,等.企业节能量计算方法浅析[J].油气田环境保护,2011,21( 5) : 13 ~15.

[2] 赵文海,段恺,赵士怀,等.“十一五”建筑节能检测技术的发展[J]. 建筑节能,2010,( 10) : 67 ~70.

[3] 王颖洁.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2010(05):56-65.

[4] 穆忠绵,刘晖.建筑节能工程质量控制与建筑节能检测[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8(01):67-76.

节能技术标准篇(8)

1.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国民经济的发展,需加强标准化工作

当前,我们正处在经济的转型期,法律法规正在逐步完善,技术法规和标准还比较落后,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法律法规不完善和执法不到位,经济领域的违法现象就很难得到有效遏止;标准跟不上形势的需要,以及大量无标生产现象的存在,影响了产品质量整体水平的提高。这些问题的存在,损害了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和放心满意的消费环境。所以我们必须加强标准化工作,使得标准化工作在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真正发挥技术基础作用。

随着国民经济和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标准化工作在指导国家经济建设和科技进步方面被寄予了越来越高的期望,反映在党中央、国务院对标准化工作的高度重视等方面。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多次对标准化工作作出重要指示,所作的指示和讲话之多、份量之重,是前所未有的,充分说明国家更加注重把标准化放在战略的高度,作为促进科技创新、经济发展、社会进步的重要手段。

2.我国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需加强标准化工作

实现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必须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要对经济结构进行战略性的调整、优化产业结构,全面提高农业、工业、服务业的水平和效益,这就对标准化工作提出更迫切的要求。

近几年农业标准化特别是农产品的质量标准的作用越来越显著,有了农产品的质量标准,农产品质量分等就有了依据,就可以用优质优价来引导农民生产优质的农产品。在农业产业化发展中,各地创造的"公司十农户十标准十基地"的形式,使农业标准化发挥了很好的桥梁作用;很多地方在农业科研成果的基础上制定了一系列的标准,促进了农业产业化的发展。因此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调整,农业产业化发展和创农产品品牌,乃至现代农业的建设,一刻也离不开农业标准化。

在工业方面,当前我国工业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产品更新换代,急需标准化的支撑。标准化在产业结构升级中的主要作用,就是要用新的更高的标准来引导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促进新产品的开发。尤其高新技术发展能否形成新的产业,其中一个关键因素就是标准化。

第三产业的发展,在我国已经提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比如金融、保险、证券、交通、运输、通讯、旅游等服务性行业急需要标准来予以规范,以正确引导和规范第三产业的健康快速发展。

3.国家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完善,需加强标准化工作

标准和规范是法律法规有效实施的基础保障,法律法规要具备较高的可实施性就必须有明确了相关衡量指标的标准、规范与其相配套。据不完全统计,在我国法律中,《科学技术进步法》、《合同法》、《矿山安全法》、《劳动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均有条款明确要求企业和个人的相关行为要遵守国家产品质量标准、安全标准、健康标准、工程技术标准等标准,尤其是必须遵守国家强制性标准。

将标准规范与法律法规配套实施是国际上的先进做法,也是一个大的趋势。包括石油企业在内的所有企业必须认清法律法规对标准化工作要求日益严格的现实,在生产经营活动中,适应其对质量、健康、安全、环保、节能、资源再利用等方面新的标准要求,做遵纪守法的企业公民。

4.日益激烈的国际贸易竞争,需加强标准化工作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各地区之间的经济往来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开放,但是,贸易保护的倾向依然存在。由于有WTO规则的约束,保护主义特征明显的关税壁垒逐渐淡化,而以健康、安全、环保等为由,通过标准、技术规范和合格评定程序等设置非关税贸易壁垒由于具备世贸组织规则允许的名义上的合理性,形式上的合法性,手段上的隐蔽性正被各国越来越广泛地运用,从而使得技术落后的国家在国际贸易竞争中望之兴叹。

例如,2007年前后,欧美等经济发达国家,以健康、安全为由频繁提高玩具、服装等产品标准水平,造成大量中国产玩具因为不符合欧美最新标准而被冠以“毒玩具”的恶名,遭到大规模退货就是发达国家利用标准技术壁垒进行贸易保护的一个鲜活的案例。

由于我国的石油工业的整体科学技术和管理等水平与发达国家先进水平还有着较大的差距,还不能完全达到国际通用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的要求,石油企业的对外经营贸易同样无法避免频繁发生在玩具业和奶制品行业的技术标准贸易壁垒。如何突破这些技术壁垒,又如何恰当运用这些壁垒,维护国家和企业的经济利益,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我们一方面要大力推行采用国际标准和国外先进标准的工作,提高我国的标准水平和产品的竞争力,另一方面又要充分利用标准这个手段来合理地保护我国的正当目标,这些标准化任务都是十分繁重和紧迫的。

5.中国石油自身战略目标的实现对标准化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

中国石油经过多年的发展,产业布局实现了从陆地到海上的跨越,作业领域实现了从浅层到深层的跨越,市场范围实现了从国内到国际的跨越。公司以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为战略目标。而协调发展战略、科技领先战略、人才兴企战略和低成本战略是贯穿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全过程的发展战略。这些战略的实施事关中国石油能否占稳国内市场,能否开拓国际市场,能否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它需要坚持学习和利用国际标准和国外的先进标准,并积极向国内外市场推出自主创新的先进标准,充分发挥标准化工作的基础支撑作用。

二、中国石油在新形势下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措施

1.加强标准体系建设和标准化工作方法与管理理念创新,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

1.1继续健全标准体系,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

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中国石油已经初步形成了以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及本公司通用的、综合性技术标准为基础, 以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工程建设、信息化、液化天然气、油气利用和化工等各类专业技术标准为主体, 以各类操作规程、技术规范为补充的技术标准体系框架。为提升在质量、安全、环保、公司治理等领域的专业管理水平,建立了以HSE管理、内部审计、采办物流等管理标准和管理制度为主体的管理标准体系框架,大部分下属企业已开展了ISO 9001质量管理体系认证。但是,随着公司科技水平的提升和管理经验的积累,还需要下大功夫完善和升级已有技术标准体系框架和管理标准体系框架;随着业务领域的延伸和海内外市场的拓展,还需下大功夫建立健全适用于新领域和新市场的标准体系;随着国民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中国石油作为企业公民,也需要下大功夫建立健全节能标准体系和资源循环利用标准体系,使企业更好地适应不断变化的生产经营环境。

1.2继续加强标准化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创新

近年来,中国石油的标准化工作紧紧围绕公司发展战略目标,坚持国家“技术标准战略”,经过不断摸索,形成了“紧贴生产,紧贴管理,紧贴实际”;“风险控制优先,急用的优先,没有的优先”;与节能工作、科技创新、打造创新型企业的目标相结合”的“三个紧贴”、“三个优先”和“三个结合”的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但是,随着公司进入到全集团建设现代企业制度、各产业板块共同发展、全面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的新阶段,标准化工作需要在工作方法和管理理念等方面继续进行积极探索、深入总结,更好地适应实现公司战略目标的需要。

2.加强标准化研究,不断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

2.1以技术标准协同科技创新,以科技研发支撑技术标准

建设国际一流能源公司,需要以强大的技术实力和市场竞争力为后盾,需要通过自主标准和自主知识产权的崛起实现高科技的崛起。市场竞争实质上就是创新能力的竞争,创新需要知识和经验的积累,而标准本身就是知识和经验积累的产物,制定、实施、修订标准的过程,恰是经验和技术“创新—应用—再创新”的过程。标准的竞争力与标准所承载的科技含量密切相关,标准创新和科技创新要相互协调,相互促进。用标准为科技和产业化搭建桥梁,为技术升级和结构优化提供支撑。要充分认识到技术标准是专利技术的最高形式,技术标准的背后是专利,而专利背后就是巨大的经济利益,要积极参与国际标准的制定,并把实现这种标准的最佳路径注册为专利来提高核心竞争力。

2.2以科技研发为基础,加强标准化研究

近年来,中国石油针对业务的拓展和油气勘探开发对新技术的需求,着重加强了新领域标准体系研究工作和重点技术标准前期研究工作,收效显著。这些研究工作的开展为确立公司在享誉国内外市场做出了重要的技术支撑。新形势下,在继续开展新领域标准体系研究的同时,仍需要以科技研发为基础,重点支持以下重点技术领域的标准前期研究:

2.2.1以钻井、完井、采油工艺技术、注聚调剖技术等技术为主的提高采收率技术与海上稠油油田开发技术领域。

2.2.2以边际油田开发,稠油油田开发和稠油综合利用,LNG冷能利用等节能、节材、节水、新能源与可再生能源等技术为主的节能技术领域。

2.2.3信息技术领域和LNG技术领域等。

要改变过去生搬硬套国际标准、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的传统思路,实行以市场需求为导向的自主标准化战略,形成一批技术含量高,有核心竞争力的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

3.运用标准化手段实现企业的节能减排和降本增效

3.1着力节能减排技术改造,履行企业公民社会义务

作为国有大型企业的中国石油为应对当前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所面临的严重资源压力,解决生态环境恶化、污染严重、资源利用率低、能源紧缺等难题,满足日益严格的节能与环保要求,根据我国技术发展现状和企业实际情况研究,建立了包含节能综合管理标准、经济运行标准、节能设计标准、节能测试与监

测标准等标准在内的“中国石油节能标准体系”。但是公司的节能标准化工作才刚刚起步,还需要遵照国家法律法规更好地制定和采纳符合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管理标准和技术标准。不断提高标准总体水平,用先进技术标准进行技术改造,推广和落实循环经济理念。

3.2以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为手段实现降本增效

企业在开展生产经营活动时还应该充分利用标准化的“互换性”和“通用性”原则,缩短工程设计周期、设备采办周期和工程施工周期;解决产品品种、规格、设计制造周期、成本之间的矛盾。将模块化设计、标准化设计和系列化设计作为企业降本增效的重要手段,尤其是作为企业在金融危机下或者快速扩张急需资金情况下,开源节支,实现生产经营目标的重要手段。

4.加强标准化工作的闭环管理和标准宣贯的目标管理

4.1加强对标准制修订工作管理,提高标准质量

对标准制修订工作要严格规范管理,强化集团内部的宏观管理和综合协调,不断健全标准制修订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机制,努力形成标准化工作科学的闭环管理系统。一是要加强对公司下属专业技术委员会和归口管理的国家和行业技术委员会的建设和管理,进一步落实责任和义务,加强监督,不断提高技术委员会的工作水平。二是要加强对标准立项的审查,要做好标准制修订项目的可行性研究,确保标准立项符合实际需求,切实避免重复交叉,提高标准立项的科学性和合理性。三是要强化标准制修订的质量监管,加强标准制修订各阶段的动态监管,明确责任制,保证标准内容科学合理和文本规范。四是建立健全标准实施的信息反馈制度,开展对标准实施情况的调研,使标准的修订能紧跟实际需求,进一步提高标准的科学性和权威性,增强下属单位执行标准的自觉性。努力做到对标准化工作从标准立项、制修订全过程、标准实施及对实施监督、标准修订等各个环节进行闭环管理,形成良性循环机制。

节能技术标准篇(9)

中图分类号:F28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422(2006)01-0084-02

建筑能耗是指民用建筑(包括居住建筑和公共建筑以及服务业)使用过程中的能耗,主要包括采暖、空调、通风、热水、照明、炊事、家用电器、电梯等方面的能耗;其中采暖空调通风能耗约占2/3左右。

1建筑节能的潜力

我国现有建筑总面积400多亿m2,但在过去的几十年里,建筑节能问题被普遍忽视,目前我国每年建成房屋面积近20亿m2,超过所有发达国家年建成建筑面积的总和,遗憾的是,只有5~6千万m2是节能建筑,仅占总面积的3%左右。与同等气候条件下的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单位建筑面积能耗要高出2~3倍,住宅的平均寿命约为30年,仅为发达国家的1/3。如果放任这种状况继续下去,预计2020年,我国年建筑能耗将达到10.89亿吨标准煤,为目前建筑能耗的3倍以上,这是我国能源如何发展都无法承受的。

我国住宅和公共建筑能源资源节约潜力巨大,现已编制了居住建筑与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标准是在原有耗能基础上,通过改善建筑维护结构的保护隔热性能,以及提高设备和系统能源利用效率,做到节能50%的要求,按照标准建造的节能建筑,不仅节约能源,还可提高建筑的热舒适性,做到冬暖夏凉。这些标准已通过充分的技术经济论证,是符合我国国情的。根据有关专题报告预测,到2020年,如果城镇建筑达到节能 50%的标准,每年就可节省3.35亿吨标准煤,空调高峰负荷可减少8000万千瓦时,相当于1998年到2003年5月我国新增电力装机容量的总和,相当于4.5个三峡大坝的发电总量,相当于每年可减少电力建设投资约1万亿元。

2建筑节能的工作内涵

推行节能建筑是一项战略性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内涵丰富,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逐步全面推行。我们的工作原则一是全方位原则,包括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推广措施、科技技术四个层面。二是全过程原则,包括工程立项、规划、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质检、竣工验收、销售、维护使用等环节全过程执行节能标准。三是分析参与主体原则,认真分析参与主体,找准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从机制上推进节能住宅和公共建筑节能工作。四是近期工作安排与长远目标统筹考虑的原则;近期着重从政策法规、标准规范、政策措施、示范工程和科技推广四个层次展开工作。五是要依靠产业化推动的工作原则。

结合实际我们的具体工作的思路。首先全面实施节能建筑设计标准包括《夏热冬冷地区居住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和《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实施最严格的处罚措施,从设计、施工图审查、施工、监理、质检、竣工验收、销售的所有环节执行节能标准;第二鼓励采用新型和高效节能技术、产品、材料,积极应用新型和再生能源,注重结构耐久性设计,延长建筑的寿命周期。第三在行业内积极组织开展宣传贯彻活动,将发展节能型建筑的相关法规政策、标准、规范、推广措施、科技成果和试点示范的经验汇编成册,用以指导工作。第四出台建筑节能设计审查和竣工验收实施细则。第五积极推进节能试点示范工程的建设和示范力度,率先强化政府工程和公共建筑的节能工作力度。第六强化对建筑节能标准、技术、产品的培训学习,尽快组建节能技术的专家队伍,积极开展建筑节能技术产品和相关政策的开发研究,开展对节能建筑和节能产品的评估鉴定工作,加快技术创新和推广。第七组织力量对已建建筑能耗的进行全面摸底调查并进行分类,既便于分析建筑节能的方向,又为进一步制定既有建筑节能改造的经济政策提供依据。第八加强与有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认真研究解决推进工作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制定相应的政策和措施,并加强监督。第九研究制定经济激励政策和措施,研究对新建节能建筑的税收优惠政策,对示范项目的贴息优惠政策,把节能建筑作为建筑工程有关奖项的重要评审内容。

3节能技术

我们现有的建筑,围护结构保温隔热和气密性能差,空调系统的能源效率低下,与发达国家不断提高的建筑节能要求相比,差距越来越大。现在实行的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都是在原有的基础上,通过改善建筑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以及提高设备和系统能源利用效率的。

目前衡量节能建筑的主要标准为两个方面,一是建筑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二是空调系统的能源效率。建筑维护结构保温隔热性能重点是加强外墙和屋面等护结构的保温性能,改善门窗的热工性能。可以通过发展各种节能墙体、屋面以及门窗,特别是外墙外保温技术和高效节能窗技术来改善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包括用粘贴、钉挂、浇入和涂抹等方法固定高效保温材料和多种外墙外保温技术;较常用的外墙成套技术有:薄抹灰聚苯板玻璃纤维网格布外墙保温技术体系、混凝土钢丝网架聚苯板外墙保温技术体系、和胶粉聚苯颗粒保温砂浆玻璃纤维网格布外墙保温技术体系;被大家采用高效节能窗有中空密封玻璃、低辐率反射玻璃、充惰性气体玻璃、LOW-E玻璃以及钢塑共挤窗框、铝塑复合窗框、断桥铝合金窗框和活动外遮阳帘等多种节能窗技术。

通风空调系统节能是建筑节能的又一重要方面,现在大量建筑特别是公共建筑普遍存在冷冻机和冷却塔效率低、输配系统能耗高、过渡季节大量运行空调、很少采用热回收措施、“跑冒滴漏”现象严重,另外空调过冷、中厅不合理的气流组织等现象;我们通常可以采取措施有,减少冷凝器水结垢,加大冷机的冷却水量或冷冻水量,合理设计制冷装机容量,可以通过加大新风量延缓开启冷机的时间,或直接用冷却塔获得冷水来替代冷冻机来实现降温排热。经济性较好且比较实用性的制冷节能技术,包括冷冻/冷却水泵变频节能、制冷主机变频节能、冷却塔节能监控、免费冷却热回收系统、变风量节能监控、系统能耗测试评估、水/风系统节能平衡调试、水/风系统节能平衡调试、水蓄冷系统、照明节能管理系统、电力品质管理变风量节能监控等技术。

4节能建筑的经济性

节能技术标准篇(10)

一、建筑节能施工管理

建筑键能施工管理有以下三方面的要求:

1、制定和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

根据“四节一保”要求,对现行地方建筑设计标准、图集和规范等进行修改完善。要完善检测技术标准、配套工程定额标准、建立施工方法标准、形成质量监督标准、实施本地区物业管理标准,以确保建筑节能工作在各个环节的监管。技术标准体系的制定和完善,是我国推行建筑技能施工管理的重要一方面,只有在完善技术标准的基础上,才能在真正意义上使我国建筑节能施工管理落到实处。技术标准体系,不仅可以给施工管理带来可行性,也给施工管理带来了具体的参照,从而实现建筑节能施工管理的伟大社会发展战略。

2、健全组织保障体系

加强组织领导,形成齐抓共管的良好局面。要有专门的组织机构或专人负责建筑节能工作。逐步建立和完善建筑节能工作领导小组的工作制度,将建筑节能工作列入主要工作目标,建立建筑节能工作的评审标准和激励机制。加强专业的培训,提高节能技术的应用水平。

3、加强建筑节能技术支撑体系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实施建筑节能的关键,科技工作要紧密联系“四节一保”工作,组织一支本行业产学研各方联合参加的科技攻关队伍,选择一批投资少、节能效益显著的科研项目,组织技术攻关,促进科技成果尽快推广,转化为生产力。要充分利用本地的资源,因地制宜。通过研发,逐步形成有地方资源特色的建筑节能产业链;要积极的引进关于节能的新技术新产品,定期建筑节能技术和产品公告;要结合建筑节能试点示范工程,编制相应的推荐性技术规程,完善建筑节能技术标准体系;要建立外墙外保温技术、新型节能型门窗、新型材料、可再生资源的利用、建筑节能设备等“四节一保”方面的成熟技术的整合示范工程。

二、建筑节能技术

根据建设部对“绿色节能建筑”的定义,绿色节能建筑“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安全的居住、工作和活动的空间,同时在建筑全寿命周期中高效率地利用资源,最低限度地影响环境的建筑物”。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综合考虑我国各地的气候特点、地理环境、自然资源等因素,采用适宜的外墙外保温体系、遮阳系统、外窗保温隔热系统、自然通风系统、自然采光、太阳能与建筑物一体化、地源热泵空调、中水回用、绿色建材和智能控制等各项技术,经过筛选、优化、集成,形成具有地域特色的建筑节能技术体系,具有选址规划合理、资源利用高效循环、节能措施综合有效、建筑环境健康舒适、废物排放减量无害、建筑功能灵活适宜等特点。

1、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技术,该项技术指通过改善建筑物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达到夏季隔绝室外热量进入室内,冬季防止室内热量泄出室外,使室内温度尽可能接近舒适温度,以减少通过采暖、制冷设备来达到合理舒适室温的能源负荷,最终达到节能的目的。该项成套技术分别为:高效外墙外保温技术;外窗节能技术,采用中空低辐射玻璃的平开塑钢窗;根据房屋朝向和日照规律,采用高效的内、外遮阳技术;采用倒置式保温和种植屋面相结合的屋面保温体系。

上一篇: 公园景观设计分析 下一篇: 独立思考的精神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