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材特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5 17:07:53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1)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19-129-01

“性别角色”概念是在一个特定的社会环境中,对以性别划分的男性社会成员与女性社会成员行为期待的集中体现。语文教材由于需要大量引用文学作品,这些作品对性别角色进行了刻画与描述,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社会对不同性别性质与地位的看法。积极研究语文教材中的性别角色,能对学生的两性特征教育发挥重要的作用。

一、新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中人物的性别角色状况

1、男女性别角色的出现频次

以2003年和2004年的新课改高中语文教材为例。在2003年的教材中,男女性别角色共出现了28次,其中男性性别角色出现20次,女性性别角色出现8次。在2004年的教材中,女女性别角色共出现33次,其中男性性别角色出现25次,女性性别角色出现8次。由此可见,新课改高中语文教材性别角色的出现频次呈现出男多女少的局面,并明显的偏重于男性性别角色,弱化了女性性别角色的作用,只起到衬托与辅助的效果,这与传统语文教材中“男主女辅”的现象并无二样,对角色的性别平衡没起到积极的改变效果。

2、故事主角中男女性别角色的出现频次

同样以2003年和2004年的语文教材为例。在2003年的教材中,男性故事主角为4人,女性故事主角为3人,女性所占比例达到42.9%。在2004年的教材中,男性故事主角为5人,女性故事主角为3人,女性所占比例为37.5%。通过这样一组数据可以看出,女性故事主角的出现比例呈逐渐上升的趋势,但与50%仍有一定的差距,且在2004年的语文教材中,女性故事主角只有3人,并与2003年相比其出现频次还出现了减少的情况。

3、对男女性别特征的描述

纵观近几年的语文教材可以发现,修饰男性性格特征的肯定用语一般为勇敢、勇猛、英明、伟岸、爱憎分明等,否定用语一般为狡猾、专制、粗暴、贪玩、骄傲自满等。修饰女性性格特征的肯定用语一般为乖巧、可爱、漂亮、端庄、安分守己等,否定用语一般为自私、多疑、无知、愚昧、哀怨等。上述修饰男女性格特征的描述词反映出教材对两性性格特点描述失衡的现象,男性角色的性格修饰词大多展现出男性积极的正面形象,而对于女性角色的描述上,仍然沿用的是传统而又刻板的形象用语,这样失衡的两性性格特征教育对青少年男女平等观念极为不利。

二、对新教材建设的建议

1、编写者要培养性别平等意识

教材的编写者是教材思想的集中体现,因此,在教材内容的编写与选择上,编写者首先自身要具备性别平等意识,这样才能在发挥教材传递语文知识功能的同时,将两性平等理念与教材内容有机融合,从而达到促进学生形成健全人格的目的。此外,教材编写者还应该打破传统陈旧观念下刻板的性别印象,培养学生健康的性别价值观,有意识的加入有成功女性形象的课文题材,以此树立现代女性多元且正面的新型形象。总之,教材编写者有针对性的选择教材中的隐蔽课程,科学合理的控制安排有关教育目标的具体信息,能对语文教材中男女不平等现象的消除起到技术性的改善作用。

2、审查者要体现人文关怀理念

教材审查者不但要把审查关注点放在教材的知识内容与政治立场上,还要科学合理的宣导男女平等这一价值观念的宣导,体现高中语文教材隐蔽教材的人文关怀理念。教材审查者应该在审查的过程中把男女平等作为重要指导思想,适度的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出现比例进行协调,以此保证男女性别社会职业的分配公正性,纠正以往对性别角色不全面的修饰用语,把语文教材作为一种有效的工具与途径,使两性平等这一健康理念切实的传递到学生群体中,为和谐社会的构建工作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3、管理者要赋予教材选择权利

这里的管理者指代的是相应的教育管理部门。在以前的教材选择中,教育管理部门掌握了绝对的主导权,随着教育形式与教育理念的不断变革,教育主管部门应该将教材选择权回归到学校中去,为学校教育工作者在必修课和选修课的教材选择方面,提供更加广阔和理性的空间。由于教师的教育活动直接面向学生群体,对学生的心理活动和生活环境有具体的了解,教材选择权的回归,有利于教师开展针对性的教学工作,使教师讲解知识的同时能将公平的性别观念更好向学生传递。但需要注意的是,学校与教师在选择教材时要以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为主,唯有如此,教师对学生男女平等的指导工作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4、教育者要具备性别平等观念

据调查显示,当教师本身具有不同程度“男尊女卑”的观念时,对学生尤其是女生健康观念的形成是极为不利的。因此,教师要注重培养自身的性别平等意识,这样在对教材内容讲解时,教师才能对男女性别角色的出现比例进行主动调整,纠正学生对男女地位的错误认识。教师培养学生的男女平等观念时,要着重突出语文教材中成功女性的优秀形象,让女学生自信、自强的学习与生活,从自身方面认识到女性“半边天”的作用,使其认识到女性的人生价值不仅体现在家庭上,还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和男性共同为社会发展和建设祖国发挥自己的力量,从而在根源上消除男女不平等这一落后社会现象。

教育工作者的性别平等宣讲工作,只有通过教材的科学编写、合理选取和广泛使用,才能让男女平等思想正确的传递到学生的脑海中,为创建和谐社会提供人本化的作用。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2)

根据高职外语教材本土化改革的需要,以本校《综合英语》教学使用教材为例,我们进行了市场调研,走访了广东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广东青年干部职业技术学院等一些高职院校,了解其《综合英语》教学教材选用情况。结果发现尽管高职类外语教材不下几十种,但高职院校英语类专用教材沿用本科教材现象较严重,大多院校仍借用本科教材(黄永新等,2015:103),如全新版《大学英语》《大学体验英语》,浙江大学主编的《新编大学英语》,徐小贞主编的《希望英语》,郑树棠主编的《新视野大学英语》,翟象俊的《21 世纪大学实用英语》,杨立民的《现代大学英语》,邹为诚的《综合英语教程》,等等。虽然一些院校选用的属高职规划教材,并且也有不少特色和影响力,如徐小贞的《新世纪高职综合英语教程》,蒋秉章等编的《新航标职业英语综合英语》,及我校使用过的《新思维高职高专英语》,等等,但教材结合本土实际编写的内容不多。

上述教材中涉及中国本土文化的仅分别占教材总内容的2.5%~4.1%。经笔者粗略统计,其他教材情况也基本类似,更不用说教材中嵌入涉及本地区或本院校的内容和题材了。可见,这些教材虽然在本科或高职英语教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也有明显不足:首先,教材内容大多以英美社会文化和生活为背景,题材西化,因此在进行英语技巧训练时,导致社会生活内容不符合本土教学的实际,有些主题甚至与本校的实际生活或生产实践完全脱节。其次,部分规划教材沿袭本科教育的思路而编撰,选材注重的是人文知识和素养的培养,缺乏职业元素和高职特色,不利于职业素质和实践应用能力的培养,不太适用于高职教学。其他一些高职规划教材虽然是针对高职英语教学基本要求编写,有一定高职特色,但从内容选择和安排上看,却没有完全切合高职学生的本土实际,缺乏本土特色,使其实用性大打折扣。

1.2 高职外语教材本土化编写的必要性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认为当前高职外语教材的编撰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教材编写的模式受西方尤其是欧美模式的影响,过于西化的问题。另一方面是教材的内容主要借用本科的内容,脱胎于本科模式,缺乏职业教育的特色。因此, 有必要从本土化的视角改革教学,编写真正适合高职外语本土教学使用的教材,迎合本土交际或职场工作、学习、生活交流的需要,切实提高高职学生的外语技能。

当然,我们也不是因本土化从而全面否定国际化或全球化意识。本土化同全球化并不是相互矛盾相互对立的两方面,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联系,互为补充的两方面。我们也不能因为高职化而否定本科教材中的一些有益成分,相反一些本科教材中常见的反映英美国家风土人情或民俗文化、社会现象等内容,我们也必须加以认真甄别,选取精髓,夯实高职外语教材的内容,开拓高职生的视野,在强调高职本土化意识的同时兼顾其国际视野和跨文化意识的培养,培养高素质人才。

2 高职外语教材本土化的理论思考

2.1 目的及意义

在高职外语教学本土化的过程中,教材、教师、教法三者是相辅相成的。但教材本土化是本土化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也是关键问题。因为教材是知识的载体,是组织教学活动的重要依据,没有本土化的高职外语教材,本土化教学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上述本土化的意义已是不言而喻的,因而我们进行外语教材本土化教学改革的目的就是通过深入研究,探讨能与地方实际切合的教学模式,走本土化道路、打造本土特色的高职外语教学,培养符合地方需要的高级技术技能型人才。

2.2 策略与方法

在高职教育的语境中,我们该如何整改教学内容,编写具有本土特色、符合本土实际的外语教材,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本土化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适合高职教学的需求,展示其高职特色,而不是照搬西方教材或复制本科教材内容呢?笔者做了以下一些框架性的理论思考。首先,教材编写的主线要地方化、高职化。

有些高职院校的外语教学一味强调外语语言素材的原版正宗,强调语言表达的原汁原味,在教材选取过程中喜欢引进原版教材并推崇其为权威而加以效仿。殊不知这些教材的素材均以英美等国发生的人和事为内容,与中国的实际生活相差甚远,甚至与本土化文化完全不符甚至冲突。因此,我们编写高职外语教材时的主线要地方化,应该围绕中国人特别是地方上、本省、本市甚至本校工作、学习、生活的典型场景进行选题,精心摘取本土的具有代表性的衣食住行、吃喝玩乐、柴米油盐酱醋茶等各个方面内容加以编撰。还有些高职院校由于受传统普通本科甚至普通中专的影响,加之缺乏合适的相关高职教材,往往选用本科教材取代高职教材的使用,或套用本科教材,从而教材编写的思路及内容无法体现高职教育理念。因此,我们在编写高职外语教材时还应该高职化,注重高职教育的职业性和实践性,以高职教育所涉及的企业岗位、职场情景等为主线,并有机地融入英美社会及文化的相关内容。这样,选题的实用性能得到较大保证,外语教学的高职特色可以得到充分展现,从而使高职学生具备本土化的专业结构和能力结构。

其次,教材编写的主题要实用化。职业教育注重的是实践性,即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对于外语而言即语言实际运用能力,也就是教材中学到的东西能否在职场的工作、学习、生活中能用得上,因此高职外语教材在编写时要注重实用化。一方面在各章节主题设计时尽量提供涉及该选题常用词汇,做到能基本满足实际使用的需要,最好提供该主题的全部词汇表,而不仅是罗列课文篇章里的词汇表达。例如,在《综合英语》教学过程中,如涉及去医院看病这一主题时,教材应提供看病可能用到的全部词汇或表达,如医院各科室、常见病、生病症状、就诊程序的表述等。从而学生就该类事件进行英语讨论时,不至于总只会简单重复感冒、头疼、发烧、咳嗽,还应学会骨折、打吊针,更应会中国本土特色的针灸、拔火罐、中暑、上火该如何表达。(谢粤湘,2010:155)。另一方面,在主题或情景选择时也要避免高大上或如同偶像剧场,千人一面,要注重与本土实际相结合,接地气,接近百姓生活的实际。同时,大学生的思维层次和表达水平已成人化,实际生活中往往能围绕抽象主题展开,而不仅局限于日常琐事的粗浅交流,无法深入,因而主题设计也不可过于小儿科,而要能满足成年大学生的实际交流需要。此外,教材也应包含跨文化交际的元素,特别是加入中外差异的跨文化阅读材料,供学生横向比较,利于本土化内容的吸收和消化,也更符合国情的实际。

3 高职外语教材本土化实践方法和模式

基于上述理论思考,以我校的《综合英语》教学为案例,我们开展了高职外语教材本土化的实践,结合本地方,尤其是本校学生的本土实际,从教学内容、讲义的本土化整改、教材编写等方面进行实践。首先,我们在实验班1401、1402 班中进行了调查问卷,对教材的本土化内容占比征求学生意见:你认为教材中本土特色内容应该占教材内容比例多少比较合理?,共发放调查问卷58份,有效问卷57 份,结果如下:

问卷数据表明,近一半学生(49.10%)认为本土化内容应该占教材内容比例的50% 或以上。而当我们通过访谈形式向部分教师代表、学生代表征询他们对当前使用教材所包含本土化内容是否足够或满意时,仅有2 人表示基本满意,大多数表示教材应该增加中国本土的内容尤其是结合本地区甚至本校实际的本土化内容。但本土化内容占比到底多少比较合理呢?通过上表分析,我们发现学生(54.38%)意见明显比较集中在40~60% 的区间,其他区间段相对较少学生认可。可见,大部分高职学生期待外语教材的本土化内容能得到增加,且认为增加至占比40%~60% 比较合理。这表明高职学生迫切希望能用地道英语与外国友人交流自己传统生活及文化等方面的内容,把中国的传统文化习俗传播出去,能毫无障碍、自如地与外国友人谈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国家,向外展示本土的特色,真正做到学以致用(王兰,2009:56)。根据上述问卷及访谈结果,我们对教材内容进行了本土化整改,表现如下:

3.1 教材的教学内容组织与安排地方化

按照本土化改革思路,结合我校当地学生的实际,我们对《综合英语》教材的教学内容进行了迎合本土需求的地方化安排。时间安排在一年级第一、二学期,使用的主打教材为徐小贞主编的《新世纪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主要讲授Why College? Whos Afraid of MathAnyway? Paradise Lost, Moving from Detroit to Hobbs, Winningat All Costs, Why Are We Addicted to Soaps? The Richest Manin the World, This Generation Means Business, Waterloo Bridge,Going the Distance等10 个单元的主题内容。在内容的组织与安排上以教材单元主题为主线,兼顾相关职业技能知识,分模块进行讲授和操练,并根据模块特色,设计真实案例教学。另外配套参考使用的辅助教材有蒋秉章等编的《新航标职业英语:综合英语》《新思维高职高专英语:综合教程》,其中前者作为教师课堂教学参考,后者主要作为学生及相关社会人士网络课程自主学习内容,与主教材一起三套教材相互呼应,互为补充。并迎合现代信息化教学的发展趋势,开设《综合英语》精品资源共享课网站,设网络课程,教材内容全部上传网站共享平台,主要由学生在网上自主学习,并向社会开放共享,服务于地方。

3.2 教材的编写或讲义的设计实用化

根据我校外语商务学院的实际,虽然我校《综合英语》教学的主打教材及配套参考教材是上述三套,考虑到本土化教学的改革及现有教材的不足,但我们并不完全依赖现有教材,而是根据我校外语商务学院的教学实际进行教材和教学内容的整改,自编教案或讲义,糅合适合本土的有用成分,强调实用性。如根据不同专业方向的培养目标,在内容设计时因授课对象不同而讲授不同的职业知识或职业内容,即:针对商务英语专业的对外贸易方向学生,《综合英语》任课教师专门设计一定的商务、外贸知识和技能讲授;而针对翻译方向的学生则补充翻译职业技能、职业素养等方面的内容融入教材及讲义,今后的会展方向则补充会展策划和管理方面的知识和技能。同时,《综合英语》在向其他专业方向辐射时,则结合其他专业特点进行教材本土化改造,使其能够适应其专业学生的特点而使用。如应用英语专业针对其专业特点补充文秘、涉外行政、外事等相关资料;旅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则结合旅游方向的需求补充大量酒店、餐饮、旅行社等专业技能;而中澳班的学生则补充澳大利亚TAFE 的职业知识和体验,教材教学内容实用且有针对性。

3.3 教材的编写或讲义的设计高职化

另一方面,我们在教材自编或教案及讲义设计过程中,尝试结合本院相关专业岗位的职场特点编写教学内容,突出职业特色,舍弃部分有本科化烙印的人文素养知识,强调高职化。例如针对我院对外贸易的学生,在设计money相关教学讲义时,以外贸业务员的职业角色为代表,囊括外贸业务流程中双方在支付款项等方面的各类英文表达,不但涉及英镑、美元、卢布、日元、泰铢的学习,也学习本土的支付宝、微信支付、银联在线、信用卡支付等操作流程及英文表达;在讲授advertsing这一表达时,则设计让学生从认识广告公司岗位的职业特点开始,精选知名中英文广告尤其是本土广告作为学习案例,让其不但通晓奔驰、宝马、耐克、阿迪达斯、金利来等国际广告,更要知晓华为、海尔、阿里巴巴等本土商业广告的英文描述或翻译,等等。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3)

一、独具特色的双语艺术教材

有学者指出,教材和师资是影响我国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两大瓶颈。其中,教材是教学的基本教学素材,是教学目标的具体化,能否根据学科、年级等特点选择适合的双语教材直接关系到教学的成败。由于小学艺术双语教材严重匮乏,有些学校根据现有的中文版教材进行翻译(中译英),使之成为英文版教材,也有些学校采用进口原版教材。在小学艺术(美术)双语教学实践中,笔者选择了培生教育出版集团(Person Education Group)出版的美国艺术(Scott Foresman Art)原版教材,由特纳博士编著(Robyn Montana Turner,Ph. D.)。

该教材内容覆盖面广,涵盖了绘画、泥塑、纸工艺、设计艺术等,集中体现了艺术教材的特点,以视觉形象为载体,以视觉感受为途径,帮助陶冶学生情操,提高学生美术素养,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和谐发展。例如,该教材的第一册使用对象为小学一年级学生,内容除了包括“线条”“形状”等艺术基础知识外,还注重培养学生美术欣赏能力。教材中包含大量知名或不知名艺术家的优秀作品,既有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奥古斯特・雷诺阿(Auguste Renoir)等世界级艺术大师的一流作品,也有一些各个时代、各个国家艺术家的作品,印刷精美,色彩逼真,极具艺术欣赏价值。而且,这些艺术作品并不孤立存在,而是与每一单元的主题有着密切的关系。如主题为“形状”的课文中,配的是Jacob Lawrence在1960年所作的题为“游行”(Parade)的蛋彩画(tempera),画面游行场景中,各种规则与不规则的形状通过强烈的色彩对比清晰可见,尤其值得一提的是,教材编排中注重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的机会,每个主题课文中都包含一个“工作室”(studio),以便学生进行艺术实践活动。

该教材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标题为“色彩”。翻开这一页,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幅题为La Pinata的壁画局部,表现的是儿童玩耍嬉戏的场景,色彩丰富,线条流畅,动态感强。这一页除了最上面两行以文字出现的两个问题(“你能看到哪些颜色?”“看下面这幅画,你最喜欢哪种颜色?”),其他占据整版的就是色彩斑斓的画面,几乎满满一页,极具视觉冲击力,艺术教材的特点跃然纸上。

在第二页,上半部分安排了绿、蓝、紫、红、橙、黄等六种纯色的色块组成的“颜色轮”(color wheel)。醒目的颜色、大幅的色块同样令人赏心悦目。同时,在该“颜色轮”的下方也附有文字:“有时艺术家用颜色来表达情绪。看上面的‘颜色轮’,哪些颜色会使你感到高兴或兴奋?颜色也能成为一种符号,一颗红色的心形代表什么呢?”

接着的一页则是“工作室”(studio),要求学生回忆一下他们每天见到的标志图形,并说出是什么颜色,最后画出一个。当然,教材中也有一些简单的标志图形作为范例,如表示机场的“飞机”的图标,表示残疾人通道的“残疾人在轮椅上”的图标等。

这样的教材凸显了小学艺术学科的教育特色,将美术多元文化体现在整个教材教学的过程中,为学生打开了一扇扇展现世界灿烂美术文化的窗口,并使学生了解美术和大自然、美术和生活、美术和社会、美术和科技发展的关系以及美术在创造美好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充分利用丰富的具有审美价值的图像世界,来启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视觉思维的习惯和能力,提高学生的欣赏水平和审美格调,在丰富多彩的学习探究活动中,引发学生对美术和美术文化的持久兴趣和积极关注。

相比之下,类似内容的英语教材则与其有着极大的差异。如《牛津小学英语》3A教材中,同样有关“色彩”的教学内容,篇幅和内容显然淡化了许多。有关“颜色”出现在该教材第二单元Unit 2 “Nice to meet you”的“Look and learn”部分,仅用一页展示出带有brown,yellow,white,red, blue,green,black,orange颜色的物体,同时将该组表示颜色的英语单词标注在相应物体的旁边。如以浅蓝色的天空为背景,漂浮着大小不等的蓝色、黑色等的热气球等飞行物,整体画面为卡通风格,艺术感染力显然不是其首要关注点,视觉效果只是刚好达到让小学生被吸引的程度。然后,在“Fun house”部分第一步骤“Listen and colour”中,提供一些黑白线条勾勒的常见动物和物品图片,如鸽子、狗、书包、自行车等供学生根据录音着色,以训练学生对所学“色彩”词汇的掌握运用能力。第二步骤“Draw and guess”中,仅用“――What color is it?――Blue? Red?Yes.”的简短对话进行巩固练习,教材设计为语言教学服务的指向十分明确。

二、匠心独运的双语教学设计

小学艺术双语教材具有如此独特的风格,课堂教学同样有其独到之处,富有鲜明的双语特色。与上述美国艺术(Scott Foresman Art)原版教材相配套的教师用书(Teacher’s edition),也为课堂教学提供了具体灵活的思路和丰富生动的范例。

上述“色彩”一课的教学设计中包括导入(Introduce)、讲授(Teach)与结束(Close)等三个部分,另附艺术背景介绍(Art background)与课程链接(Curriculum connection)供教师参考。

导入部分,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同一幅画的两个不同版本:彩色的和黑白的,并引导学生指出二者的异同。接着,组织学生进行话题讨论:“如果所有的颜色突然消失了,只剩下黑、白、灰三色,那世界会变成什么样?”在此基础上,指出许多艺术家在他们的艺术作品里使用颜色,并且大自然中和很多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处处都有颜色。如教师可进行如下表述:我看见绿色的树叶、植物还有小草,绿色同样是我衬衣的颜色。然后,说出一种颜色,让学生找出在大自然中以及很多人类生活的环境中具有同一种颜色的物品,并以此类推,讨论其他的颜色。

在讲授部分,通过一系列的问题引导学生欣赏教材中所附的壁画La Pinata,同时锻炼学生的综合艺术审美能力。如:“What do you see in this painting?”这一问题锻炼学生进行描述的能力,要求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答出“一群孩子在沙滩玩耍”;“What do the colors show about the mood of this painting?”这一问题锻炼学生进行分析的能力,要求学生在进行艺术感知的同时,体会到一种“愉快和兴奋”的情绪;“What does this painting remind you of in your life?”这一问题锻炼学生进行诠释的能力,要求学生从这幅画联想到自己生活中其他类似的场景,如某个参加过的聚会等;“Was the artist able to show the fun of a children’s party? How?” 这一问题锻炼学生进行判断的能力,了解艺术家通过明快、快乐的颜色来展现孩子们玩耍时的兴高采烈。

接着,在“颜色轮”部分,向学生强调指出这是一个循环图,表明了不同颜色之间的关系。然后,让学生说出使他们感到高兴和兴奋的颜色(黄色和橙色)。在解释标志图形时指出它是用某个图形或颜色来表达某个单词或某种思想,如一颗红色的心代表“爱”,并进一步要求学生拿出铅笔和画纸试着画一画他们所见过的标志图形。

结束部分要求学生与同伴分享自己所画的标志图形,并互相讨论其表达的意思。不仅如此,还有专门联系学生实际的“视觉文化”(Visual culture)部分,向学生讲解一些商业公司会选择特定的颜色来创造它们自己的图样和标志,并要求学生举例说明。

色彩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传递着视觉信息,每个人都积累了独特的对色彩的感知能力。本课的教学设计,可谓将艺术教学的特点发挥到了极致。从贴近学生生活经验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活动中认识色彩、感受色彩、运用色彩,从而进行初步的色彩创意设计练习。课题导入让学生感知色彩,思维积极、紧凑,收放自如,营造课堂氛围;讲授部分教师通过和学生的问答,帮助学生完成由抽象的主观认识发展到具象的理性认识,让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探究和协作练习,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进行大胆创新;交流评价部分是一堂课的精髓所在,学生对作品的交流与评价,互相学习,拓宽思路,表达自己创意设计思路,抒发内心的感受,让自己体验成功的快乐并与同伴分享快乐。

最难能可贵的是,看似不太重要的供教师参考的“课程链接”,将本课的教学与相关的“科学”方面的内容相联系。如通过展示三棱镜折射光谱实验,揭开光色之迷,向学生展示如何将棱镜放置在太阳光下,从而使一束白光被打散成光谱。一旦学生理解了,即让他们自己动手尝试将光谱打在一张大幅画图纸上,并进一步要求学生以此复制出他们所看到的七种清晰的颜色:赤、橙、黄、绿、青、蓝、紫。然后,更进一步进行拓展延伸,要求学生画出色彩艳丽的彩虹,并告诉他们彩虹是因为阳光射到空中接近圆型的小水滴,造成色散及反射而形成的。这样,教学的意义就不仅限于小学艺术双语的内容了,而是有了更深意义和更广范围上的拓展。

而《牛津小学英语》中相关内容的教学设计则截然不同。正如上文所提到的,有关“色彩”只是该教材中一个单元的部分教学内容,而且只是跟“色彩”有关的“black,white,red,yellow,blue,green,brown,orange”等8个单词。课堂教学首先通过图片教会学生这些颜色的单词,然后进行“听音判断”的游戏。将全班分成4组,分别命名为“black,white,yellow,red”等4种颜色。教师发出命令:“Red!”这时red组全体起立,并高呼red。其他颜色的教学步骤以此类推。接下来一个游戏为“猜一猜”,教师准备几只不同颜色的气球,放在身后,让学生猜猜“What colour is it?”,同时引入新颜色单词orange,brown,green,blue等,猜对者可以得到一只相应颜色的气球。其他的一些教学活动,仍然是为了帮助学生巩固加深对这组单词的识记。

该单元的其他部分则是以单元标题“Nice to meet you”为中心,在“Learn to say”部分和“Look and say”部分,用较多的篇幅和内容着重练习“Miss Li,Mr Green,Wang Bing,Helen”等词汇和“This is … / Good morning./ Good afternoon./ Nice to meet you. / Nice to meet you,too”等句型,重视培养学生的言语能力和交际能力,让学生在为他们创设好的较为真实的语言情境中操练对话,培养他们用英语进行简单日常交际的能力,并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但与“色彩”基本无关。

由此可见,同样有关“色彩”,小学艺术双语教学与小学英语教学从教学设计到呈现方式、教学活动等都存在着极大的差异。

三、独树一帜的双语教学目标

在双语教学中,学科学习与语言学习存在相互排斥和相互促进两种可能的关系。安排处理得当,学科知识对语言知识会起到促进的作用。否则,效果则会适得其反。

上述美国原版艺术双语教材对于非英语国家的学生使用它作为双语教材有着特别的意义,因为其教学目标除了艺术学科本身具有的要求,在使用这个教材的过程中又同时在使用英语,语言学习目标在不知不觉中就达成了。如有关“色彩”,教学目标有三个方面:一是能分辨和讨论原色和间色,二是能识别和解释标志图形,三是能描述、分析、诠释和判别艺术作品等。尽管教材中有大幅的图片,文字只是很少的部分,但恰恰是这些简短的文字提供了很好的英语学习素材。如上文中提到的“颜色轮”(color wheel),下面的一段文字,原文是这样的:

Some artists use color to show mood. Look at the color wheel.What colors might make you happy or excited?Color can be a symbol,too.What does a red heart stand for?

英语课堂上教师大多用英语组织教学,而双语课堂上英文的原版教材更加需要教师大量使用英文组织教学。尽管小学艺术双语教材中文字的篇幅相对有限,但就是这些有限的内容也要大大超过同类的英语教材,而且,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运用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掌握语言知识。

例如,上述Scott Foresman Art教材中,除了已经提到的“颜色轮”部分有非常便于语言学习的材料,在“Studio”部分,也包含大量的语言文字信息,如:

Paint a symbol

Think about symbols you see every day. What colors are they?Paint one.

(1)Choose a symbol.

(2)Choose a color.

(3)Paint the shape of your symbol.

(4)Let the paint dry. Then add another color.

Technique tip:

Before you go to a new color, wash your paintbrush. Then wipe it and blot it.

当然,与这些文字相对的都有大幅的图片,教会学生如何根据相应步骤选择图形标志、颜色等,直至最后绘制出一个完整的作品。学生在成功完成一幅属于自己的艺术作品的同时,又同时在运用英语知识进行思考和实践。可以说,尽管不是直接进行语言知识的教学,却达到了比语言教学更好的效果,学生在用中学、学中用,与英语教学中的“任务型”教学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这样,以学科知识教学为主导,同时进行双语教学,拓宽了英语学习渠道,改善了英语学习环境,培养了学生英语思维的能力,实现了双语教学有效实施的信念:强化外语语言能力和增进学生对英语语言文化的理解是双语教学的主要任务。在学科教学中创设英语语言环境能有效促进学生的英语语言能力,尽管不是直接指向英语语言教学,但却超越了语言教学本身。语言教学不再是唯一的和单纯的教学目标,而是直接作为教学媒介,用于学科知识的教学,不但大大强化了语言知识的教学,而且形成了语言教学与双语教学的良性循环,又促使学生更好地学习学科知识。

相比较而言,英语语言教学的目标则显得较为单一,如上述《牛津小学英语》教材中直接跟“色彩”有关的教学目标是这样设定的:能听懂、会说以下有关颜色的单词:yellow, brown, white, red, blue, green, black, orange等。该单元其他的语言教学目标为:能听懂、会说以下日常交际用语,并能运用所学交际用语介绍他人和相互问候:This is …/Good morning./Good afternoon./Nice to meet you./Nice to meet you,too. 要求用词恰当,语调自然,特别要注意“This is …”的正确读音;认识4个人物:Miss Li,Mr Green,Wang Bing,Helen,理解并能正确运用 Mr.和Miss;能听懂并能用“What colour is it”进行交际;会唱歌曲“Hi,Nancy!”。

显然,当英语教材中学生对语言知识的学习还停留在词汇和简单对话时,双语教材早就超过了这个基本层面,开始了语篇阅读和学习了,语言知识的信息量非常可观。如果再考虑到学生的年龄层次,上述双语教材和英语教材的使用对象分别为小学一年级和小学三年级的学生,双语教学在语言教学上的优势则更为明显了。

不仅如此,双语教学对于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又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学生在欣赏大量西方艺术作品的过程中,得到了潜移默化的培养与熏陶,这比起英语课堂上教师的较为平淡的介绍要更为丰富,理解也会更为透彻。

其实在双语教学中,与英语教学形成对比的不仅有小学艺术双语教学中有关“颜色”的内容,还有小学数学双语教学中有关“形状”的内容等,但不管内容如何变化,双语教学的特色总是非常突出和鲜明的。

[参 考 文 献]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4)

    

教材建设是外语教学改革的重要环节,教材的改革将带来教学方法的改变。优秀的教材是教育思想、目标、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体现。2006年6月笔者就高职公共英语模块教学和模块教材的认可程度向本省高职院校的相关教师和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被调查的教师和学生对模块教学的认可程度较高,但对现行使用的高职模块教材的满意度却较低。尽管这些教材对英语教学的新理念进行了探索,注意了交际性、实用性、趣味性、活动性和配套多样性,但对英语基础差、学时短、生源复杂的高职学生来说,在教育部颁发的《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公共英语规定的180~220学时内,很难完成学习目标。多数学生仍然是听不懂、不会说,尤其是就专业知识方面进行一般的涉外交际和业务资料翻译和阅读能力差,不适合岗位要求。为此,笔者提出改革现行的教材,建设具有高职特色的模块化英语教材不仅符合高职教学大纲 “一纲多要求”和“一纲多本”的原则,也符合高职定位、市场需要和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一、教材建设特色化

(一)高职定位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明确提出,“职业教育和成人教育要使学生在掌握必需的文化知识的同时,具有熟练的职业技能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这为职业教育的课程改革指明了方向,只有实施具有高职特色教材,才能适应劳动力市场的变化。

(二)市场需要

        以就业为导向是高职课程开发的原则之一,这要求高职学校根据就业需求进行课程设置,及时对劳动力市场的变化做出反应,根据工作岗位的变化、技能要求的变动调整课程内容,以培养出符合工作岗位要求的劳动者。现今的高职英语教材要么沿用专科教材,要么借用规划教材,显然不能适应市场的变化。

(三)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随着科技的发展,经济的全球化、多元化,职业变化加速,这就要求高职院校紧扣市场经济的发展,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本校特色的英语校本教材,或利用同类院校和不同院校同类专业资源,联合开发特色教材。我国的高职教育还处于初级阶段,目前正是高职教育生存与发展的关键时期,能否健康地开展下去取决于高职院校自身的发展和特色,职业特色教材的开发则是特色学校的必由之路。

二、 教材建设构想

(一)教材编写的指导原则

        1.重视基础语言技能的训练。英语教材必须十分重视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在基础阶段侧重基础语言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训练。语言技能的训练要通过学习规范的语言和正确的用词,通过较新的训练项目和适当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反复操练关键词和重点句型,熟悉语言的运用规律。语法和词汇是手段,不是目的,重要的是通过语法和词汇来发展使用语言知识、获取信息和进行交流的能力。

        2.重视语言共核。新教材十分重视语言共核这一教学思想的贯彻,这对教材的编写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我们认为,语言共核是指各个语言间共同的词汇、语法结构、功能和一般意念等。新《基本要求》中规定高职高专英语教学可分为A级(标准要求)和B级(较低要求)。B级的起点词汇为1,000个词,认知2,500个词汇。A级的起点词汇为1,600个词,认知3,400个词汇,另加认知英语专业词汇400个。     3.重视“实用为主”的原则。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的主要目的是在有限的教学时数内,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实际应用能力,特别是使用英语处理日常和涉外业务活动的能力,做到实用为主,够用为度。这种教学内容和模式,一是在听说教材中集中完成各种情景的对话训练,二是综合阅读中加强应用体裁(如广告、业务来往信函等)的编排和写作训练,使新《基本要求》的主体思想有了有效的贯彻和落实,同时使高职高专英语教学的特色得到充分显现,为我国这一层次的外语教学作出了实际的贡献。

(二)教材设置上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相结合

根据调查,目前高职阶段一般都是基础英语开设三个学期,专业英语开设一个学期,有的学校甚至没开设专业英语。各高职院校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等级考试和CET 4的通过率逐年提高。因此,要实现《大纲》规定的基本目标,根据高职课时少,专业应用性强等特点 ,笔者提出改革课程教材设置,将基础英语和专业英语融为一体。基本设想是:第一册编写本校、本地区概要,认识自身所处的环境,高职的现状和展望,国内外职业发展状况,高职新生心理,职业观,职业道德,职业能力等等;第二册编写基本的职业应用英语知识,如应用文写作,办公室英语,日常英语等;第三册编写针对性强的各专业英语基础知识,如各种职场英语。

        以技术应用型人才为培养目标的高职英语教育,按突出应用性、实践性原则重组内容结构,更新教学内容;英语基础理论教学以应用为目的,以必须、够用为度;专业职业英语教学要加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英语应用实践教学要占到50%或更多,减少不必要的理论知识,注意培养学生科学的职业英语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注重英语教学方法的改革,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针对不同学生,因材施教,追求实效。(下转第134页)  (上接第127页)

(三)教材结构上模块化、并采取循环扩展式的排列

        《教学要求》在教学性质和目标中规定要“培养学生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特别是听说能力”。同时在教学要求上根据我国大学教学现状,分为“一般要求、较高要求和更高要求”。

(四)教材编写的参与者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5)

(一)共同点

1.鄂版、湘版、北京版三套语文教材都是在现阶段教育教学改革的基础上启动研制的,教材的编写吸收了教改的新思想和新成果,贯彻了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注重“以人为本,加强人文素质培养”,注重知识与能力的逐步提高,给学生拾阶而上开辟了途径。例如:第一册(高一年级使用)第二单元的诗词选文以新诗为主,在难度上降低高度,在内容上接近学生生活实际,适应了学生的入学基础;在第三册(高二年级使用)的第五单元诗词鉴赏中,则主要选用了唐诗、宋词、元曲,难度系数有所提高,就是考虑到高二学生经过一年的学习,语文基础能力和学习能力都有所提高的实际情况。北京版语文教材在编写说明中非常明确地提出“以全面素质为基础,以能力为本位”“体现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指导思想,按照“侧重读写,兼顾听说,能力为本,训练为主,分合有序,重在实用”的思路进行设计与选材。具体要求中体现了“低起点、分层次、砸基础、重素质、讲实用、接高职”的原则。针对学生入学基础差、水平差距大的实际情况和就业与升学毕业生的不同学习要求,在教材结构上做了创新性的探索:基础语文部分采用综编形式,让全体学生得到较系统全面的高中语文基础知识的学习。采用分编形式设计了应用语文和文学鉴赏部分,使以就业为目标的学生得到较规范的应用文写作和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让以升学为目标的学生接受较全面的,各种文体文学作品欣赏的教育,为今后升学和进一步深造打下基础。因而较充分地体现了以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编写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精神。

2.三种版本教材的开发都注重以科学规范为重要编写原则。以提高学生全面素质为基础,以学生能力为重点,力求做到“学法与教法并重,基础与提高兼顾,科学性与实用性相结合”。尽管鄂、湘、京三地的地理距离较远,但是语文教材编写的基本依据都很一致,使语文教材的编写在国家中职语文教学大纲的指导下,从共同的教育目标出发,规定了学科教学内容,兼顾了学科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心理顺序,兼顾了本教材与初中、高职教材的衔接,以及与同年级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符合教材编制的科学性、规范性原则。

3.三地教材的设计都注重突出职教特点和地方特色。

①职教特点。北京版的教材编写者非常关注中职生对应用语文学习的特殊需要,根据中职学生在毕业前要通过论文答辩的现实要求,特别在应用语文分册中安排了“毕业论文”的学习。针对目前用人单位录取员工需要“面试”的情况,专门安排了“咨询与应聘”的内容。鄂版教材最大的特色是针对中职学生学习基础差、学习热情不高的特点,将语文教材设计成“理想前途”“艺术殿堂”“文化名胜”“山水自然”“科技信息”等贴近学生生活,吸引学生关注的模块,既吸引学生学到了知识,又使他们接受了德育、美育的教育与熏陶。湘版教材在全套四册教科书的每册之中,都辟出一个单元,加入了应用文写作的内容。

②地方特色。三地教材在篇目选择上,都适当地把本省(市)的文化、地理、历史、名胜等内容选入教材。如湘版教材第一册的第11课是“彭大将军回故乡”(节选),第四册第七课《山那面人家》的作者是湘派文学的领军人物、当代作家周立波。鄂版教材选取了《香溪》(王昭君、屈原的故里)等一批代表楚文化的内容让学生学习。北京版语文教材适当选取了具有北京人文特色与古都风貌的文章,例如《北京名胜游记》《北京的胡同》《北京的春节》等。

(二)不同点

1.在语文教材的编排体例上三套教材都做了改革和创新,特别是单元组织方面各自呈现了不同特点。

2.选文系统特色比较

京、湘、鄂三套教材在选文上既注重选取名家名篇,又注意采用新人新作,古今中外兼顾,内容广泛新颖,难易适度,文质兼美,可读性强。而且重视体现地方民族特色,反映世界多种文化,注重职业教育的特殊需要。但是,此外,三地教材在突出职业教育特色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表现。鄂版教材鉴于中职学生就业教育的学习目标,在选文上加大了对社会民生、人伦情感、科技信息等内容的选取。湘版教材针对中职学生语文基础较差的现实,更偏重于对接近现实、贴近生活有时代感和亲和力的作品的选取,对语文教材中大量采用鲁迅、郭沫若等时代距离较远作品的传统做法做了大胆改革。北京版教材为了更好地适应中职教育的需要,在对现代应用文写作进行专门训练的同时,还适量选取了古代应用文的典范文章,为学生提升职业文化素养创造了条件。

二、对完善北京版教材的思考

(一)关于教材发展方向的思考。纵观三种版本教材的设计与编写,重视对职业教育受教育者的语文能力与语文素养,是最显著的特征与共识。职业技术教育是有别于普通教育的特殊教育,是与社会职业生活联系最紧密、最直接的“就业教育”。三地教材编写者都非常重视学生作为公民的基本语文素养,和作为就业者的职业语文能力的培养。对于如何培养,怎样培养,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需要深入研究语文知识的“量”和语文能力的“度”,研究如何把握好语文知识的“必需”与“够用”,研究怎样才能有效地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笔者认为,今后职业学校的语文教育以考虑在公民基本语文能力和职业语文能力二个层面上分别实施。职业教育的教材建设工作者,应在这方面加强研究,谋求与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的合作,重新评价中职语文教材对受教育者语文能力素养的定位设计,开发出适用于中职学历教育的“基本语文教材”和具有多种专业背景、职业导向的“专用语文教材”。“基本教材”可以“层次化”,对不同层次的就业人员做不同级别的要求;“专用教材”可以“模块化”,编写出综合化、模块化的新型教材,适合不同专业方向与要求的人员灵活选用。有效解决职业教育中语文学科教育为专业服务的问题。使受教育者在具备基本的汉民族语文能力的同时,获得一定的职业语文能力,提高他们在职业活动中运用汉语进行交际和获得、传递信息的能力,提高国家经济建设所需人才的水准和劳动力质量。

(二)关于教材开发设计的思考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6)

小学语文教材中既有文字文本,也有图画文本。仅就人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为例,全册8组文字文本。每组文字文本中,都配有相当数量的图画文本。这些图画文本有的是课文插图,有的是单元导语情境图片,有的是课后练习中的图画补充……这些图画文本是小学语文课本的有机组成部分,它与教材中的文字文本相辅相承,是文字文本教学的有益补充。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图画文本教学往往处于从属地位,甚至被不少教师所忽略。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在新课标的要求下,教师的角色与功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教师不再是课堂教学中的主导者,而是课堂教学、学生自主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这一变化,要求语文教师更深入地钻研教材,熟悉文本,进行再创造,从中找到适合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途径。语文教材中图画文本的功能也因此得以强化、凸显,进入教学研究的视野。

一、图画文本的组成

据统计,2004年初审通过的人教版六年级下册,全册共有图画文本73幅。按照分布区域的不同,这些图画文本又可分为封面图片、单元导入背景图片、课文插图、课后练习情境拓展图片及单元内容总结中的相关图画文本。按照绘画特色来分,有着色的卡通画,有进行相应处理的相片文本,以及有着浓郁中国传统特色的水墨画等。

二、图画文本的特点

综观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这些图画文本,无论是简笔细描的,还是纪实图片,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直观形象;再具体到每一幅图画文本,又无不与文字文本相契合。

从其所占教材的篇幅看,图画文本具有短小精悍的特点;在色彩的运用上,相较于文字,有着更加赏心悦目、丰富多彩的特点;从素材看,既有细致入微的工笔画,又有纪实性的珍贵照片。正因为有这些色彩鲜明、形象生动的图画文本的点缀,这本教材才让学生学起来更觉亲切、生动。

三、图画文本的功能

这些图画文本与文字文本相得益彰,相互呼应。它所承担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文字增添一点色彩,从而避免教材形式的单一化,它还具有以下功能:一是教材编排上的点缀功能。这应该是图画文本被引入教材最初、最基本的功用。随着书籍印刷水平的提高,在文字文本中插入色彩鲜明、质量上乘的图画成为一件轻而易举的事,于是越来越多色彩鲜明、主题明确的图画文本出现在教材中,点缀功能逐渐弱化,而其包含的丰富意蕴则随着新课标的推行而日渐凸显。二是为文字文本提供意境补充。中国古典诗文都具有文字简洁、蕴意丰富的特点。对于小学生来说,准确理解这些古典诗文的内在意蕴是非常困难的事情。而一些具有典型中国国画特色的图画文本的出现,恰到好处地为学生们进入诗文的情境提供了最直观的途径。如《石灰吟》这首诗文的背景图画,是一位长者反扣着双手,神情凝重地望着对面的石山……教师只需稍加点拨,学生便能理解这画中主人公吟诵的“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诗句中蕴涵的志向。三是具有信息功能。语文教学除了要对学生进行知识技能方面的培训外,还承担着对学生进行必要的情感价值观方面的引导工作。小学语文教材中一些纪实性的图画文本,传递出国家日新月异变化、民族富强的信息,进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达到爱国主义教育的目的。如《千年圆梦在今朝》这篇课文中的三幅图片,分别是航天器实体图片、飞控中心现场画面与火箭腾空的瞬间画面。这三幅图传递出的直观而形象的信息,极易为学生所接收。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7)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识码:C DOI:10.3969/j.issn.1672-8181.2013.19.099

对外汉语文化教材是专门为对外汉语文化课而编写的教材。文化教材的编写情况能够最直接反映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的发展。目前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的编写集中在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中国文化面面观》、《汉语文化交际》等。但是,综观对外汉语文化教材,专门针对某一地方编写的地方文化教材却几乎没有。地方文化是中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正是以此为研究内容,探索对外汉语地方文化教材编写的思路。

1 编写地方特色文化教材的必要性

地方特色文化教材的匮乏,说明在对外汉语文化教学中地方文化被重视得远远不够。留学生来到中国学习汉语,充分利用和发挥地方文化的作用,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第一,编写地方特色文化教材是弘扬地方文化、提升地方文化软实力的有效途径。

来自世界各地的留学生到中国学习汉语,这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好的宣传地方文化的机会。随着文化资源日益成为推动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手段,促进地方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和促进对外文化交流已经成为地方发展的重要战略。因此,地方对外汉语教学应当积极迎合这一新方向,在课程体系中增加地方文化类课程,并编写配套的地方特色文化教材。这对于传承和保护乃至创新地方文化都有积极的意义。

第二,好的地方特色文化教材是提高文化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目前在对外汉语教学中语言点的理解和操练是重点,文化教学的内容大部分以中国传统文化为主。但实际上,由于中国传统文化体系庞杂、内容繁多,与学生在地方的生活很难很好地结合,所以教学难免枯燥。而相反,对地方文化的介绍在课堂中却往往是零散、不成系统的,大多数留学生对当地文化知之甚少。实际上,地方文化在某种程度上更易引起学习者的兴趣。在充分了解地方文化的基础上,学习者才能对更大的中国文化有更深的了解和更浓厚的兴趣。

2 对外汉语地方特色文化教材中文化项目的选择

第一,文化项目的选择应能代表当地典型的语言环境。

地方文化是一个特定区域的乡土文化,是当地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它既有中国文化的共性特征,又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个性鲜明的“地方性、文化特定性和环境局限性”的特征。所以,在地方文化教材编写时就应当着重对地方文化中有特色的元素进行导入和介绍,而对于中国文化和地方文化的共性部分则可以略过。

第二,文化项目的选择应注重可操作性。

文化内容由于其特殊性,某些可能不适合在课堂上教授,所以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和方法、合理的课程设置就非常必要。应当选择那些与学习者生活关联紧密的、可体验性、可操作性强的文化项目。在教学时可以采用浸入式的方法进行教学,让学习者与当地文化作亲密接触。除此之外,还可开展以文化课为主导的多种文化主题活动,如文化知识讲座、竞赛、让学习者走进城市社区制作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录像短片、表演与本地文化相关的小短剧等。

第三,文化项目的选择应与学习者感兴趣的话题结合。

在文化项目的选择上,教材编写者选择的文化项目未必是学习者感兴趣的。教学对象不同,感兴趣的文化项目也不同。比如对青少年来说,流行文化就可能是感兴趣的文化项目。在编写教材前,应对教学对象进行各种方式的调查,把“教师的需求”和“学习者的需求”结合起来,调查学习者喜爱的主题。这样编写出来的教材,结合了教学对象的喜爱,才能最大程度地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

3 对外汉语地方特色文化教材内容的编排

第一,注重趣味性,以多样化的文体呈现。

文化教材在趣味性方面可以说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条件。而多样化的形式是趣味性的直接来源。首先,在编排模式上可采用与学习者生活密切相关的专题模式。如可把文化项目分成衣食住行育乐等专题。其次,对外汉语教材在文化项目的编写应尽可能提供图片、报纸、杂志、音乐、电影等不同来源的资料。再次,课文内容可以多样的文体呈现,如书信、博客、微博、相声、日记、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等。每一课的内容都从当地日常生活的情境中展开,并采用当地常用的词汇、地名,以期能切合实际运用的需要。

第二,内容的编排必须与教学阶段相适应。

文化教学必须遵循学习者的语言水平这条主线,按照教学阶段,分阶段、分层次地安排给学习者。初级阶段留学生可安排和日常生活相关的具体的文化项目。初级阶段的文化项目可包括:语言交际文化(禁忌、购物、待客等)、非语言交际文化(体态语、礼节动作、衣着打扮、室内装饰、建筑设计等)。中高级阶段的文化项目应以文化心理、价值观念的介绍为主,如饮食和。

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是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研究中的一大缺口。编好地方文化教材将对塑造地方文化品牌、宣传地方文化、提高地方对外汉语教学质量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宏勃.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编写思路初探[J].语言文字应用,2005,(9).

[2]张英.对外汉语文化教材研究——兼论对外汉语文化教学等级大纲建设[J].汉语学习,2004,(2).

[3]马晓红.对外汉语文化类教材的趣味性探讨[J].语文学刊,2008,(11).

[4]方丽娜.国别化教材的设计与编写——以《阅读华文,细品文化》为例[J].海外华文教育,2010,(2).

[5]杜凤秋,李静.论英语专业地方文化教材的编写原则[J].学术论坛,2011,(8).

[6]孙清忠.浅析对外汉语口语教材中文化项目的选择和编排[J].暨南大学华文学院学报,2006,(2).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8)

 

1.引言

从严格的意义上来说,外语界存在着教学翻译与翻译教学之区别,前者仅指外语教学中以翻译促进外语的掌握,翻译仅是外语学习中的部分目标,而后者则特指英语翻译专业教学,即翻译本身就是外语学习的最终目标之一。[1]本论文中取翻译侧重于前者,但兼顾后者,即把翻译教学当作英语专业中贯穿始终的语言学习活动(包括其中的翻译课程)来看待。

长期以来,翻译只是被看作外语教学过程中的一种训练方法或者一般意义上的实用技术,而翻译教学也通常是一些经验之谈和技巧的传授教育管理论文,类似于师傅对徒弟进行“传帮带”的形式。在中国,翻译真正作为一种专业来进行系统化的培养还是近一二十年的事情。当然,相关的翻译教学实践及其研究也是近年来才真正兴起。然而,翻译教学对于英语语言的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既是语言专业学生的培养目标之一,也是借以训练与提高目标语言能力的重要途径。

2.传统英语翻译教学

传统的英语翻译教学曾经在英语教学领域发挥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有学者就指出了当前英语翻译教材存在着“知识老化,题材、体裁单一”,“缺乏真实语境”等问题。[2][3]

简单概括而言,传统的主流英语翻译教学呈现出以下两个特点。

2.1 以文学、会议、旅游等翻译内容为主,一般实行通用内容翻译教学。因为英语专业属于英语语言文学专业,其翻译教学也基本采用文学、语言学内容为主,早期翻译教材里选用较多翻译材料便是杨宪益和戴乃迭先生的红楼梦以及早期英语小说的汉译;另外占比较多比例的是一些会议发言,通常是政府机关会议报告;再有一些就涉及到各地的旅游,一般是中国的名胜景点等。[4][5][6]这些翻译材料显然是翻译的经典,加以认真研究和反复揣摩对于任何一个翻译学习者都将受益非浅。然而,当前翻译市场的主流却并非这类文学作品或者重要会议的报告和重要名胜的介绍。因为这些内容通常已经由专业人士完成,并形成较固定的译法,在翻译人员的选择方面也已经稳定在特定高校毕业生当中,并不会考虑一般高校英语专业毕业生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2.2 翻译练习以虚拟化场景为主。传统的翻译教学一般选择虚拟内容进行练习,较少触及现实翻译教育管理论文,离学生现实较远。这主要表现在翻译素材的选择上,没有针对不同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练习。比如要我们江西省赣州地区的学生翻译与北京故宫相关的语言材料,或者要求他们去翻译国家重要会议报告。这些内容与译者目前乃至未来的生活都相距甚远,无法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

3.当代英语翻译教学发展趋势

随着时代的进步,在翻译市场的强劲推动下,加上目前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中国的翻译教学开始逐渐与市场对接,并在教学方式上日益注重信息技术使用。其特征表现如下:

3.1 实用化。国内的翻译教学开始走向实用化,教学内容不断增加翻译市场中经常出现的材料,尤其是公司技术材料、法律文本(合同类)、企业对外宣传等方面的内容。

3.2 信息化。主要表现为计算机辅助翻译软件的广泛使用和翻译语料的收集整理,也包括翻译过程中对信息技术的高程度依赖(文档编辑、翻译材料收发、资料查找、信息收集等)。

3.3 专业化。这里的专业化是指翻译领域的专业化。由于不同领域所涉及的具体专业知识差别,不能期望每个译者都能进行全部领域的专业翻译。掌握一定的语言基础,学好一定的翻译技巧,然后结合自身情况,深入发展某一领域的翻译能力将是未来翻译教学发展的方向。

4.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的意义

4.1 顺应了英语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要求

随着社会分工的日益精细,各个领域之间的知识差异变得益加巨大,任何一个译者也无法通晓所有领域的翻译。采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教学使英语翻译的培养在翻译领域上朝专业化方向发展。同时,精深一个领域的翻译,也为日后往其它领域扩展打下坚实的语言及翻译技巧基础。

4.2 可以强化英语翻译教学的现实针对性

因为集中于训练基于地方特色内容的翻译,其教学比较具体可感,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和操练热情。学生对于涉及本地的内容一般容易产生亲近感教育管理论文,不至于疏远与抵触翻译教学活动。同时,在适当的条件下,这些翻译教学及相关练习还能直接满足翻译市场的需求,使翻译教学与市场直接关联起来。

4.3 有助于服务地方对外经济建设与文化宣传

通过开发地方特色翻译课程的教学,培养出的人才可以更好地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的对外宣传。由于地域差异,没有经过专业系统的训练,一般的英语专业人才很难胜任具有独特地方特色的经济发展相关材料的翻译。根据以往的经验,不少招商宣传翻译材料都表现出对原文主旨的偏离、曲解,原因主要还不是外语能力,而是缺乏对本地区经济状况的系统掌握及相关的翻译知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建设也能起到对外宣传地方特色文化的作用,比如江西省赣南地区的文化发展源远流长,历代有不少名人留驻此地,有丰富的客家文化、苏维埃革命史等等。另外,有不少针对赣南地区的研究在世界上也是不多见的,比如客家文化相关的人类学研究、一些有色金属的开采加工研究等。这些都需要有更为准确得体的对外翻译,以更好地让世界了解赣南文化。

4.4 促进学科交叉研究,创新外语教学模式

地方特色翻译教学涉及到其它学科,如历史学、人类文化学、工业技术等知识,这种尝试有利于推动外语教学模式的创新,也可以丰富翻译教学的研究,为探索翻译教学中的翻译领域专业化发展模式作出积极贡献。

5.基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课程建设

5.1 英语翻译课程建设的基本内容论文开题报告范例。

首先是确定课程性质(含教学目标等)教育管理论文,其次教学内容设置(包括教学大纲,教材编写或选择等),然后考虑教学条件创建(涉及信息化技术设备支持及教师队伍培养等)。

5.2 课程性质。

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是一门针对地方特色内容的专业领域翻译教学课程。学生在学习本课程之前应该接受过较为系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训练,能阅读中等程度的英语材料,满足一般的听说及写作要求。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为例,其课程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赣南地方特色产业、文化及科技等内容的翻译,做到能较流畅地翻译相关内容,满足一般的应用要求。

5.3 教学内容设置。

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主要强调与本地相关内容的翻译教学及实践,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以地方材料为主。下面以赣南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内容为例,说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内容的设置。

5.3.1 翻译基本技巧。

这部分内容与其它翻译课程的内容相似,主要是用于引导学生进入翻译课程,包括翻译的基本理论、一般的翻译技巧、辅助翻译工具及书籍的使用等。

5.3.2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阅读。

这里主要选择一些与地方特色内容相关的典型材料供学生进行学习,包括英语和中文材料,让学生熟悉特色材料的表达和描述。同时配以相关领域的专业常识讲解,使学生能够更好地了解相关领域知识,为翻译做准备。还可以提供相关专业参考书籍、重要网站链接等信息。就赣南地方英语翻译课程而言,涉及的内容包括赣州地理概况、赣南红色革命历史、赣南历史名人生平事迹介绍、赣南政治、教育及社会建设现状及远景规划、有色金属矿业发展现状、赣南脐橙等特色农产品、赣南客家文化、采茶戏、兴国山歌,还有赣南旅游景点如通天岩、郁孤台、八境公园、龙南客家围屋等。

5.3.3 英译汉实践。

通过翻译一些与地方特色相关的英语材料来进行英汉翻译研究讨论。可以从China Daily里选取一些与赣南相关的新闻进行汉译训练,或者从英文Wikipedia里选择一些相关的赣南历史事件或者人物、地理或者民间文化等内容进行翻译,或者从有色金属矿业技术的入门性英语原著中摘取适当的内容进行翻译。

5.3.4 汉译英实践。

有了前面的学习与训练,就可以开始汉译英训练教育管理论文,将一些地方汉语材料翻译成英语。可以选取翻译市场上常见的翻译内容作为翻译实践与研讨的材料。比如本地经济形势介绍、交通及市场状况描述、特色产业的发展形势、地方文化的对外宣传描述等内容。就赣南而言,可以针对赣南的交通、有色金属采矿及加工发展情况、赣南脐橙的产业化运作、赣南客家文化在中国及世界的地位、以及一些旅游景点如崇义县阳岭国家森林公园等等材料进行翻译。

5.3.5 地方特色相关材料的翻译练习题目及参考译文。

提供足量的练习材料以加深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掌握。翻译训练材料可以根据教学进度由学生自行选择合适的内容进行翻译练习。教材附有相应的参考译文,以供学生揣摩语言组织、语义处理技巧,不断提高翻译水平。

5.4 教学形式

随着时代的发展,翻译教学形式在不断更新,由于地方特色翻译教学属于具有市场针对性的专门课程,其教学形式需要深入研究论文开题报告范例。课程的开发涉及到教学大纲的制定,其中包括教学目标、课程性质、教学课时分配、课堂组织形式等具体操作细节,而这些细节必须要体现出与普通翻译课程不一样的特色。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建设在教学形式上主要考虑了以下两方面的内容。

5.4.1 信息技术的充分利用。

目前语料库在翻译教学上的应用已经得到较多学者的认可。[7][8][9]因为地方翻译材料相对比较专业化,其内容比较固定,翻译的重复利用率高,可以考虑针对赣南地方特色的翻译材料进行语料库建设,形成一个翻译记忆库,在教学中通过共享翻译记忆库来辅助学生进行翻译训练,同时,将这些学生的翻译训练译文加入系统,反过来又可以进一步充实原有的共享记忆库。国内目前较为通行的塔多斯(Trados)计算机辅助翻译系统,可以方便地实现翻译记忆与共享。目前外语系(部、学院)大多已经建立网络自主学习系统,在这个系统的基础上安装机助翻译系统极其方便,成本也低廉,可操作性强。[10]

5.4.2 结合田野调查教育管理论文,展开翻译训练。

地方特色翻译主要涉及当地相关内容,可以通过田野调查的方式,使翻译内容变得具体可感,既可加深学生对所译内容的理解,也可激发学生的翻译热情。比如涉及赣南客家文化的内容,可以到客家文化城或者客家相关历史文化景点进行实地考察;若涉及有色金属产业的内容,则可联系相关企业,深入企业生产工地展开调查研究。

6.结语

本论文以赣南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开发与建设为例,主要从理论上探讨了地方特色英语翻译教学课程的建设,论证了课程开设的必要性与可行性,还研究了课程性质、内容设置、教学形式等关键内容。基于地方特色英语翻译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有其重要意义,它可以进一步推动英语翻译课程的多样化与专业化发展。由于各种限制,本研究还没有开展专门的教学实践,然后根据教学效果进行教学评估,从而得出较为客观的课程建设结论。这部分实验教学论证环节将由后续研究来完成。

[参考文献]

[1]罗选民.中国的翻译教学:问题与前景[J]. 中国翻译,2002,4.

[2]姜秋霞,曹进.翻译专业建设现状:分析与建议[J]. 中国翻译,2006,5.

[3]庄智象.我国翻译专业建设:问题与对策[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4]冯庆华.实用翻译教程[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2.

[5]陈宏薇.汉英翻译基础[M]. 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5.

[6]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 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9.

[7]王立非,王金铨.计算机辅助翻译研究方法及应用[J]. 外语与外语教学,2008,5.

[8]罗选民,刘彬.关于开放型语料库翻译教学的思考[J]. 外语教学,2009,6.

[9]徐彬.计算机辅助翻译教学—设计与实施[J]. 上海翻译,2010,4.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9)

关键词:校本建设 学习现状与特点 教学模式

 

对于大学英语的教学改革,人们已提出各种改进方案,然而,大部分的改革成果主要集中在教学方法、教师素质以及学生的动机与兴趣的探讨上,很少有人论及大学英语教材的改革。 

目前,我院现行使用《新视野大学英语》教材,经问卷调查,学生学习使用这套教材存在很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教材难易度方面,理论性相对偏重、偏难,与艺术类院校学生实际英语水平不符;在教材内容方面,缺少艺术特色,应用性不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不强,缺乏吸引力;在教材编写体系方面,忽略艺术类学生认知特点,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发展等。我认为,在校本教材的开发与建设中,一定要结合自身院校的学生特点与需求,结合学校的教学模式,要有创新点与特色。 

一、教材编写结合学生特点与基础 

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曾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教材的兴趣。教材的内容与形式设计在科学、合理的前提下,更要满足艺术专业学生的心理与感官需求,调动艺术生英语学习积极性,培养其自主学习能力。一般来说,艺术专业的学生英语基础相对较弱,很多人发音不标准,基本的语法知识模糊,基本的词汇量也达不到,因此基本的英语学习都成问题。此外,由于本身基础差,容易对英语学习产生一种挫败感和压抑感,会进一步失去对英语的兴趣,很多时候英语学习只是一种被动学习。例如,我校在大学英语教材编写过程中结合学生英语基础薄弱,专业情结浓厚的实际情况,制定了科学的、符合学院实际情况、体现动漫特色的主题单元:动漫世界、游戏星空、艺术设计、广告沙龙、新闻媒体等;内容涉及人见人爱的史努比、日本的微型住宅、西方游戏、广告设计理念与趣味文化,增加普通英语教材上没有的“语音、词性列表、基础语法”等;形式上图文并茂,使用学院师生优秀作品,包括《幸福大街一号》等,做到语言新颖,体例独特,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结构轻松明快的同时,达到层次性与系统性相统一、语言学习与能力培养相统一,使学生在趣味快乐中不知不觉地进行着语言知识的学习。 

二、教材编写结合艺术学院教学模式 

成功的教材要有利于教学法的贯彻。“以学生为中心,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学模式,要求教师采用交际式等教学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观能动性,要充分考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考虑学生有多少东西可以用,可以参与。在编写教材时,要多选择与艺术专业相关或与学生生活紧密联系或者学生十分感兴趣的文章素材,所选文章不但简单有趣而且实用,这样学生读起来会提高对英语的兴趣,可以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题材与学生专业或生活相联系,这样可以让学生觉得有话可说,有话可写,最终达到用英语表达思想的目标。例如我们在教材编写中选取以动漫为主题类型的《我不只是一只狗》、以设计为主题类型的《大城市里的微型住宅》等;在写作环节,加强广告、海报等应用文知识,不仅有知识的讲解,还加入了与艺术专业相关的词汇与句式表达,如Art Director美术指导;在集锦环节内容设置上,加入了国外艺术专业相关内容,如以游戏为主题的集锦“网游语言”、以人物为主题的“艺术家猜猜看”等。

整个编写研究过程都强化课堂英语语言应用与专业只是一体化教学,使学生有话可说,有话可写,由“要我学”变为“我要学”。 

三、教材编写有创新和特色 

特色和创新是一部教材的生命力,无论是教材内容的组织思路、还是内容的表现形式或是练习题的设置,一套英语教材都应形成自己的特色,有所创新。 

首先我认为要有针对性,例如针对艺术类院校学生特点而编写的,教材内容针对学生的生活或专业,或者他们感兴趣的,或针对学生来英语水平或学习特点,能够引起他们的兴趣。 

其次要注重教材的实用性与适用性,教材是为教学目的服务的,是教与学的重要源泉,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因此一本适合艺术院校学生使用的大学英语教材可以帮助艺术专业的学生培养学习英语的兴趣和英语基础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从而使他们的英语水平有一个较大的提高。 

最后要有现实意义,有推广价值。校本教材使用之后是否能增强学生学习兴趣,提高学习能力,是否能提高教师的科研能力,提高教学质量,以及是否对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有推动作用等等,这些都是衡量一套校本教材是否

[1] [2] 

成功的标准。 

高中语文教材特色篇(10)

关键词:高职院校 英语校本教材 建设 

 

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 

一、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必要性 

高职教育,首先明确大方向:培养目标,一线岗位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内容,校企共研;培养方法,工学结合。高职各门课程都必须围绕目标展开教学,为目标服务。高职英语课程也须遵此。教育部《高职高专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试行)》规定高职高专英语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掌握必需的英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具有阅读和翻译与本专业相关英语文献的初步能力,并为进一步提高英语应用能力打下一定基础。强调高职高专英语教学要为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服务,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这就要求高职院校必须根据自身的发展定位,紧扣地方经济的发展,更好地满足学生的实际发展需要,利用校本资源,开发符合地方特色的高职英语教材。然而目前,高职“英语教学……从教材选择、教学环节到教学方法大体上沿袭了传统的教学模式,未形成具有职业院校特色的课程体系。”[1]加之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学习的差异较大,且受客观条件所限,不能开展小班化教学。尽管国家制定课程标准、国家组织专家编写教材,虽兼顾了不同的学生群体,然具体到各地区、各行业、各学校就缺乏灵活性、针对性和实用性,更不能很好的反映地方经济发展状况。因此,高职院校英语教学重在结合校本情况及毕业后就业岗位,内容要以应用为主,语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但是目前高职院校的课程却受制于教材的开发。”[2]因此,“职业院校要真正实现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目标,为学生量身定做具有本学校和专业特色的教材迫在眉睫。”[3]而“优质、高效的校本教材必定是教材开发者在全面考察市场及企业需求之后选择教材内容的,……如此培养出的人才更加符合用人单位的需要。”[3]才能真正实现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因此加速高职院校校本教材的开发成为必然。 

二、高职院校校本教材建设的原则 

上一篇: 社交媒体优缺点 下一篇: 生命科学与生物科学的区别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