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3 16:56:40

人工智能在小学教学的应用

篇(1)

近年来,人工智能已成为一个高频词,各种与人工智能相关的智能家居、自动驾驶、智能语音、图像识别等新技术,深刻影响着社会的方方面面,也逐步改变人们的工作及生活方式。许多国家已经开始积极尝试,大力推进小学人工智能教学。2017年,国务院正式颁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了“在中小学阶段设置人工智能相关课程,逐步推广编程教育”;如今,计算思维培养又成为热点。在这样的一个时代背景下,学校和教师有责任和义务组织、引导学生去接触、了解、学习、应用人工智能技术,以适应未来学习和工作环境的变化。人工智能涉及的学科内容较为广泛复杂,小学生相对年龄较小,储备的相关知识较少,学校应如何在小学阶段有效开展人工智能教学,推进人工智能教学真正落地?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从“巧”借活动、“巧”设场景、“巧”编程序、“巧”创项目等方面,积极探索小学人工智能教学的推进路径。

一、“巧”设场景体验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的知识结构具有较强的逻辑性和抽象性,与之前信息技术课上所教的内容相比,难度及复杂性更高。在日常人工智能教学中,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以及不同教学要求,改变教学方式,把体验搬进课堂,让学生通过具体的体验活动逐步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把重难点从对概念、原理、技术的学习转换到了解相关概念、技术实现的过程、体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上。丰富有趣的教育实践活动可以让学生在愉悦的教学情境中,从不同的思维角度、用不同的思维方式来认识和理解与生活密切联系的一些人工智能概念,如机器学习、大数据、神经网络等,体验人工智能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例如在《人脸识别》一课教学中,需要让学生了解人脸识别技术的应用、影响、实现过程和原理,其中人脸识别的原理和过程较为复杂,如果教学中只进行简单说教,无法有效达成教学目标。本课设计了一个“人脸大比对”体验活动,活动分两个部分,第一部分就是通过百度AI开放平台里的人脸检测与属性分析功能,体验人脸检测中具体检测哪些属性;第二部分就是通过人脸对比功能,完成教师提供的三组人像照片的对比分析。在第一部分的实例体验中,学生通过自己上传照片进行检测,主要是通过对人脸的面部、肤色、毛发、眼睛、嘴、鼻和轮廓等150个特征的精准定位来准确地识别和计算出一张人脸的特征和属性信息,包括年龄、性别、颜值、情绪、是否戴眼镜等。这样的体验让学生非常感兴趣,也能很好地理解特征提取的过程。第二部分的体验是人脸对比,教师提供给学生三组照片,第一组是一对相似度很高的双胞胎;第二组是同一个人戴口罩和不戴口罩的照片;第三组是同一个人的两种表情。学生先自己观察,记录三组照片的结果,再上传照片到百度AI体验人脸对比过程,并查看对比结果。经过体验,学生认识到在现有的技术下,人脸识别的准确度还是非常高的,对人脸识别的过程也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

二、“巧”编程序理解人工智能

从当前人工智能技术应用的实际情况分析来看,主要应用领域为大数据及机器学习,这些功能的实现得益于算法的不断完善。可见,算法学习是实现人工智能的关键,而对算法的学习又是计算机编程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推进小学编程教学将有利于帮助学生理解人工智能的相关知识。小学生相对抽象思维偏弱,采用图形化的编程教学,更加有利于他们接受,有助于提高学习的积极性。通过编程教学引导学生学会分析问题、抽象与建模、设计算法、编写程序脚本,在验证过程中不断改进和完善,并最终实现问题的解决,能有效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并过渡到对人工智能所需要的其他知识的学习上。例如在五年级的《创编游戏》教学中,情境任务是设计制作一个猫捉老鼠的小游戏,目标是让学生认识“碰到颜色”“如果……那么……”等指令,能够用它们的组合来编写判断角色是否碰到边缘和老鼠的脚本。人工智能的概念主要体现在“碰到颜色”和“如果……那么……”语句的应用上,“碰到颜色”是侦测识别,“如果……那么……”则是逻辑判断的处理。在教学中,首先通过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完成游戏需要考虑哪几个要素,从问题和答案中帮助学生提炼出“舞台”“角色”“动作”三个要素,进而帮助学生厘清实现游戏功能的基本思路。在程序编写中,让学生具体体验侦测模块的编写与判断语句的应用。简单的编程实践,能让学生逐步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实现流程。

三、“巧”创项目实现人工智能

知识的学习必须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结合起来,如果学生在掌握人工智能知识和技能后能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那么这样的学习就是真实有效的。学生通过设计创作具体作品,可以大大增强分析和处理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培养逻辑思维和动手实践能力,这也是人工智能教育的方向和目的。根据学生的实际生活经验,教师将人工智能的具体应用案例巧妙引入课程中,引导他们科学地确定项目内容;通过对项目的梳理分析,建立逻辑关系和模型;用编程语言描述逻辑关系;采用硬件设备实现人工智能的具体功能,这种基于真实任务的学习活动,能有效促进学生的理解。例如四年级实践小组的“智能垃圾桶”作品,便是以垃圾桶为课题进行探究,先让学生对现有垃圾桶的优劣势进行分析,思考怎样改造垃圾桶才能真正实现智能化。通过教师的引领和自身观察,学生很快认识到智能垃圾桶应该具有的功能:一是能检测什么时候有人投放垃圾;二是垃圾桶盖能自动开启和关闭。确定了目标之后,就是思考达成上述目标需要哪些条件。学生根据已有知识,确定可以用超声波检测是否需要打开垃圾桶盖子,打开和关闭动作可以通过舵机和连杆来实现。通过探究后,学生根据设计的方案自主完成了智能垃圾桶的作品搭建,接下来就是通过编写程序和不断调试验证来实现预期的功能。作品完成后,学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功能的增加与修改,如增加桶内垃圾超过一定高度时能自动提醒的装置等,让智能垃圾桶更加智能。本次作品的创作过程,不仅锻炼了学生分析实际问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又锻炼了他们的编程思维和计算思维,更重要的是体验了自己创作人工智能作品的乐趣和成就感。在人工智能应用日益普及的今天,人工智能课程进入小学课堂是大势所趋。在小学阶段开展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知识,体验和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培养学生的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创新意识、实践应用能力,为学生适应未来社会打下扎实的基础。但人工智能教学具有其特殊性,如何有效推进人工智能教学,还面临着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学校和教师应尽最大努力创设更好的人工智能教学环境,探索更有效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对人工智能相关知识的学习。

参考文献

[1]丁华.人工智能教学中对学生计算思维的培养[J].华夏教师,2020(13):42-43.

篇(2)

1.引言

人工智能,作为时展所必须具备的一项核心技术,发展日新月异,惊人地改变了社会面貌,促进了社会的发展。探讨人工智能的发展对人类社会的进步有着重要意义。

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它是一门涉及数学、计算机科学、控制论、逻辑学、信息学、脑科学、神经生理学、心理学、语言学、哲学等学科的交叉和综合学科,是当前科学技术发展中的一门应用性很强的前沿学科。人工智能学科是研究、开发用于模拟、延伸和扩展的智能的理论、方法、技术及应用系统的一门新的技术科学。主要目标在于研究用机器来模仿和执行人脑的某些智力功能,并开发相关理论和技术,从而实现机器智能[1],使得机器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随着人工智能的迅速发展,它在我们的生活中也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当前,几乎所有的科学与技术的分支都在共享着人工智能领域所提供的理论和技术。目前广泛应用于机器人技术、专家系统、语义Web、自然语言理解、智能控制、数据挖掘、模式识别、智能计算等方面,已经成为计算机技术发展及许多高新技术产品中的核心技术。

为了适应人工智能技术日益广泛的需要,国内外高校普遍开设了“人工智能”方面的课程。特别是作为本科阶段计算机专业的课程之一,其为培养创新型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因此,展开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具有重要的意义。

为了适应形势的发展,培养应用型人才,我校开设了“人工智能与机器人课程”,并成立了“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为培训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人工智能教学目标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的重要分支,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本科阶段的重要专业课之一。本课程介绍如何用计算机来模拟人类智能,即如何用计算机实现诸如问题求解、规划推理、模式识别、知识工程、自然语言处理、机器学习等只有人类才具备的“智能”,使得计算机更好地为人类服务。

本科阶段开设人工智能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了解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理,了解国内人工智能研究的基本情况,了解国际人工智能的主要流派和路线,熟悉人工智能的研究领域,重点掌握人工智能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以及人工智能的一般应用。通过初步学习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技术和前沿内容,拓宽知识面,启发思路,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和水平。为培养应用型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通过对学生适时适度地进行科研引导,激发学生的学习及研究兴趣,树立目标意识,找准研究方向,为科研事业培养后备力量。

3.人工智能教学现状

人工智能作为计算机专业的前沿课程之一,具有知识点多、涉及面广、多学科相互交叉和渗透、内容抽象且更新快的特点[2],需要学习者具有较好的数学基础和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使得教学有一定的难度。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3]:教师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单一,由于其知识的抽象性,又加之其应用实例较少,学生的积极性不容易调动;实践教学模式单调、内容单薄,需要不断充实;人工智能教学资源短缺。现有适用性教材较少,学校硬软件设备有限等问题,直接影响到高校人工智能课程的有效开展。

4.人工智能教学方法探索

4.1理论联系实际。

通过理论与实践研究,改革人工智能课堂教学,探索本科阶段人工智能课堂教学的本质规律,处理好继承与创新的关系。从教学理念到教学方式进行全新的变革,使人工智能教学焕发生命的活力,真正促进学生的发展。

在人工智能的教学过程中,学生比较困惑的是理论不能或不容易和实践很好地结合,不知道学习人工智能能做什么。所以在课程讲授的过程中,除了要很好地讲解理论内容以外,更重要的是要结合实际生活中关于人工智能的一些应用实例,如:智能机器人、车牌识别、防火喷头根据烟雾浓度自动灭火、无人驾驶汽车等[4]。在生活中有很多可以结合的实例,人工智能的应用范围还是非常广的,让同学们开动脑筋,积极地理论联系实际。如果能组织学生参加一些国内国际举行的智能机器人、智能小车等智能学科的比赛,发挥同学们动手、动脑和团队合作的精神就更难能可贵了。

我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成立于2009年9月,总占地面积400多平方米。实验室拥有价值超过百万元的机器人设备、仪器和工具,可以满足机器人教学、科研和竞赛的要求。目前,我校除了人工智能理论教学之外,还开设了机器人创新实验课,使理论和实验能够更好地结合起来。图1为学生在上机器人(机器鱼)实验课。

图1 机器人创新实验课

4.2更新教学观念。

更新教学观念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工作,但只要我们从小处入手,从一点一滴抓起,必将很好地促进教学观念的更新。先进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方法的改革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针对目前人工智能教学的现状,人工智能教学应该确立以下四个基本教学观念。

第一,让学生“学会求知”比教学生掌握知识本身更重要。

第二,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应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教师的教要为学生的学服务,积极地引导学生从模仿再现到探究发现,重视动手操作和亲历探究的过程,让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第三,培养学生提出并解决人工智能问题的能力,人工智能教学要注重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充分发挥学生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第四,人工智能教学应着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思维能力,进而培养学生的专业素质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将人工智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我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以重视学生综合素质和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己任,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培养理念,采用“因材施教、分类培养”的人才培养模式,着重发挥学生的自主性、独立性和创造性,对学生进行全面、持续、有效的教育和培训,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4.3促进教学进程的有序发展。

任何事物的发展和演变都遵循其内在的发展规律,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按一定的顺序展开。人工智能教学内容无论有何不同,所选用的教学方法都要保证课堂教学进程紧凑有序,这是为了保证学生学习过程的完整性。一个完整的学习过程包括明确学习目标、提取材料信息、探索(猜测)方案、尝试实践、理解强化、实际运用等。在一节课里有时也可能是几个学习过程的循环提升。因此,一定要将实验所涉及的理论都讲解完才能进行实验课,才能更好地做到理论联系实践,把课堂上学到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中去,做到教学进程的有序发展。

4.4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科学家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如何在教学工作中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是当前教学改革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要问题。

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发现,刚开始听课由于有兴趣学生整体学习的积极性很高,但是一段时间过后发现部分学生由于教学内容抽象,难点比较多,不便于理解,兴趣逐渐减弱。针对此种情况,可以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或案例教学。例如:我校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水中机器人公开赛、中国机器人大赛暨RoboCup公开赛等多项比赛,让学生观摩、参与比赛,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提高了实践能力。

我校智能机器人实验室对教学方法进行了改革与创新,将大学生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作为教学与实践体系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产、学、研合作模式,以项目带动学习,建立了以学生科技竞赛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理论学习与动手能力协调发展的实验实践训练体系,即由机器人社团作为基础培训的全方位开放式的四级创新实践训练体系,具体包括低年级学生兴趣的培养、初级动手训练、高年级学生系统动手训练和综合创新设计。使大部分学生达到了“加强理论基础,扩大知识范围、突出专业特色,提高创新实践能力”的培养目标。图2为水中机器人比赛现场。

图2 水中机器人比赛现场

4.5加强合作教学,促进个性发展。

合作教学,不仅能快速有效地提高教学质量,同时对提升学生的整体能力和综合素质也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小组学习活动是合作教学的最基本的形式。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在合作中共同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合作能力[5]。小组合作学习的步骤安排:

①合作探索,独立思考。

每次实验课之前都分好小组,明确实验目的,明确每个人的分工安排,做到统筹协作。

②组内交流,统一思考成果。

实验当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实际问题,这就需要同学们相互之间交流协作,共同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最后,统一思考实验的成果,并作出书面实验报告。

③小组代表实行轮流制(有利于每个个体的锻炼),进行全班交流,相互补充,相互启迪,互通有无。

④开展讨论和辨析,加深理解。

⑤总结回顾,构建认知结构,每个活动环节中教师都应积极地做学生的合作者,当学生遇到困难时给他们以点拨和引导。

5.结语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探讨,目的是更新教学观念,提高认识,解决教学观念滞后的问题,努力探索出一条扎实、有效、利于学生发展的人工智能教学新路。人工智能是处在不断发展中的学科,因此,教学和实践方法还需根据实际情况具体展开。另外,精心选编适合时展和教学需求的教材也是我们要努力的目标。

参考文献:

[1]蔡自兴,肖晓明,蒙祖强,等.树立精品意识搞好人工智能课程建设[J].中国大学教学,2004,1:28-29.

[2]徐新黎,王万良,杨旭华.“人工智能导论”课程的教学与实践改革探索计算机教育,2009,1:129-132.

篇(3)

本文结合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以及自己教学与研究的实践,对本课程的教学进行一些探讨,以期改进人工智能课程教学方法,达到提高本课程教学质量的目的。?? 

一、兼顾课程内容的统一性和差异性?? 

人工智能课程的核心内容主要集中在对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基本方法和重要算法及其应用的认识和理解上,尽管各种基本概念、原理、方法和算法在一定程度上自成体系,但是它们之间又存在着许多内在联系和规律。从这一点来看,人工智能课程与其他很多计算机课程是不同的,这就要求人工智能课程的授课要具有自己的特色。? 

知识表示、知识推理、知识应用是人工智能课程的三大内容,解决任何一个人工智能问题都离不开两个步骤,即知识表示和问题求解。由此,人工智能课程从总体结构上就有了一个比较清晰的脉络,即首先必然要学习各种知识表示方法,然后是利用这些知识进行推理,进而实现知识应用,最终达到问题求解的目的。问题求解又分为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和高级问题求解方法。图搜索策略、启发式搜索、消解原理以及规则演绎系统等都属于基本的问题求解方法。计算智能、专家系统、机器学习、自动规划等属于高级问题求解方法。? 

同时,人工智能课程某些章节或者某些方法算法在一定程度上又自成体系。例如,各种不同的知识表示方法不管是数据结构还是表示形式都完全不相同。又例如,人工智能有许多不同的学派[2],本课程往往同时会介绍不同学派的算法,这些学派在人工智能的基础理论和方法、技术路线等方面是完全不同的,甚至是对立的。? 

这些都要求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要强调人工智能课程理论的统一性和完整性,又要兼顾各学派的特点,尊重甚至调动学生们对不同人工智能学派及其方法的兴趣。在编写和选用教材时也要注重这一点,我们选用的是蔡自兴教授编写的《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系列教材[1,2],该教材以逻辑主义学派为主线,兼顾引进其他学派的精华内容,具有较强的科学性。 

??二、实施分层次教学?? 

各高校一般同时为计算机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和研究生开设了人工智能课程,甚至有的非计算机类专业也开设有人工智能课程。不同层次的学生对人工智能课程要求掌握的程度不同,我们首先明确本科生和研究生以及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的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做到分层次设计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 

本科阶段的人工智能课程课时量较少,本科层次只需要做到对大部分人工智能概念和算法了解、认识,少部分达到理解层次。本科生一般都是在高年级(三年级下期或者四年级上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这时已有不少学生准备继续读研或者已经被保研,因此在兼顾全体学生教学层次的同时,要注意给这部分学生足够的相关参考书目,让他们能够利用课余时间广泛深入了解人工智能相关算法,老师在课后还应和他们进行充分讨论,培养他们对人工智能的特别兴趣。? 

非计算机类专业的学生往往需要学习如何利用人工智能知识解决该专业领域内的问题,因此在教学中要尽量有专业针对性地进行教学。例如针对农科类专业,在教学专家系统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参考北京农业信息技术研究中心开发的农业专家系统开发平台(paid5?0)理解并开发与本专业领域相关的简易农业专家系统。? 

给研究生开设人工智能课程要求做到概念理解,基本算法精通,即要求全面、系统地掌握人工智能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典型方法和若干应用实例,并且能灵活运用所学知识阐述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和途径。课程教学中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求研究生将人工智能方法与自己的研究方向相结合,用人工智能方法解决所研究课题中的实际问题,并撰写相关的课程论文,以小型研讨会的形式进行报告交流。实践证明,我们的研究生的人工智能教学效果明显提升,成效突出。 

??三、案例驱动,寓教于乐?? 

采用案例教学是为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增强学生学习的自觉性[3]。通过案例教学能把枯燥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可以使学生更加感性地理解课堂教学内容。这些案例都是以教师所从事的科研项目中的实际应用环境为背景进行阐述的,让学生能在实际环境中理解概念和知识,学会利用人工智能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在教学过程中要选择学生容易接受的案例,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特色,激发学生的兴趣。? 

例如,在讲授“计算智能”内容时,我们结合黄河三门峡和小浪底水库水沙联合智能调度系统[4]进行讲解。综合三门峡水库和小浪底水库防洪运用的基本原则、历年调度方案、专家的经验、历年数据和现有的调水调沙数学模型,分别利用模糊决策、神经网络、遗传算法及综合集成方法来实现三门峡、小浪底水库水沙联合调度。? 

又例如为了让学生走近机器人,我们进行了一场机器人展示课,将研究所现有的MOROCS?1(中南一号智能移动机器人)、ASR(广茂达)、AmigoBot(自主移动机器人)、CanDroid(罐头机器人)、MD?375 Rover(人控漫游车)、Fokker D7(人控飞机,1:72)、Rockit OWI?769K(声按、压控火牛机器人)、Hexapod Monster(六足爬行机器人)、Hubo(多机能歌舞机器人)等各类机器人全部拿出来给学生做了功能演示[5]。亲眼看到这么多机器人,同学们都非常兴奋,对人工智能课程的兴趣高涨。? 

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引导学生带着问题和求知欲望深入理论的学习,让学生在案例中寻找问题的答案并获取知识。在讲授利用神经网络进行水库调度时,引导学生分析如何确定神经网络的输入端数据,什么是泛化能力以及如何提高神经网络的泛化能力。? 

为了巩固所学内容,可以让学生组成讨论小组对教师提出的论题进行讨论,分小组阐述自己的观点,这样有助于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还有助于培养学生思考问题的能力和提高理论教学的效果。案例教学的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利用所学到的理论知识去解释、分析和解决现实案例中的问题,以达到训练学生理论运用和深入理解理论知识的目的。? 

此外,我们挑选了机器人足球、拖拉机扑克牌、中国象棋、五子棋等普遍受人喜爱的智能游戏,让学生亲手设计小型智能游戏软件,在设计的过程中掌握高深的人工智能理论知识,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记得牢。 

??四、结语?? 

以上谈到的一些教学方法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总结体会比较深刻的方面,以供探讨。事实上,要进一步提高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质量,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改革和加强。如不断强调人工智能教师的专业素质,要求他们在讲授好人工智能课程的同时,努力提升出自身的专业素质,给学生一个良好的专业素质导向。其次,在人工智能课程教学过程中还需要有培养实用型人才的教学理念,特别是注重培养有创新意识的实用型人才。注重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只有通过质疑和提出问题,学生的创新意识才能够得到不断强化,创新思维能力才能够得以不断提高。? 

人工智能学科是一门非常年轻、又非常前沿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突出特点,人工智能课程教学必然与其他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不同,需要更多的从事人工智能教学的教师在自身的教学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进行广泛的教学交流。 

 

参考文献? 

[1] 

蔡自兴, 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研究生用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4(8): 1-4.? 

[2]蔡自兴, 徐光祐. 人工智能及其应用(第三版)(本科生用书)[M]. 北京: 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3(8):288-290.? 

篇(4)

我校是青岛市人工智能实验学校。在工作中我们借助教研、教学平台,积极推动人工智能课程开展和教师教研、集备工作,根据兴趣导向、应用驱动,学用结合,强化实践的原则,组建了实验班,按照上级对于高中段开课部署每两周开设1课时,开展人工智能教育教学工作。

在课堂上组织实验班的学生观看了人工智能的《开学第一课》,主要是“什么是人工智能”、“如何制造人工智能?、“New Google AI Can Have Real Life Conversations With Strangers”等内容,很有收获。但是在观看过程中发现很多的人工智能相关联的知识,比如JAVA、大数据、Python、人工智能、物联网、数据分析、H5/WEB前端、嵌入式、Linux、C语言、单片机、C++等解根本看不懂,发现自己的很多方面都需要补课,不然每次培训老师讲解的专业东西还是理解不了,这对于我们教师和学生都是一个难点。也断断续续参加了各种形式的培训,和同仁们交流起来总体感觉是没有系统化,特别是参加了祁荣斌博士组织的磨课,和同事们讨论起来感觉层次太高,有些内容也是理解不了!学生和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比较起来也存在地域差异性导致了学生接受人工智能相关教育程度深浅不一,而且面向高中生的课本难度很大,很希望能有个机会从零基础开始系统化学习人工智能,这样才能更好的教好学生,这一点线下交流的时候是很多老师的心声,期望能在领导和专家的引领下实现。

篇(5)

中图分类号:g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07-03

“智能家居”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进入21世纪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智能家居技术的不断成熟、产品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由陌生变熟悉,逐渐地由“远观”到真正应用于家庭生活。正是因此,以往对智能家居的定义已经不够准确而详尽,现在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智能家居的定义,以适应智能家居行业的新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学术界开始大量探讨与物联网智能家居相关的概念、技术及标准,产业界也开始在多个领域加强对智能家居技术的应用,数百所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智能家居”课程。

目前物联网的现状与当初的互联网非常相似,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并衍生出很多行业。作为物联网最主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智能家居也将经历这样一次升级。家用电器的数量远远超过电脑、手机的总和,如果再加上各种诸如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之类的无线传感器、控制器,数量上就会是传统电脑及手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可以说,单单一个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市场可能就是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总和的几十倍以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离开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者智慧地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可以说智能家居将成为物联网最主流的应用市场。

课程开发

为了体现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我院在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之初,就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推进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相互融合,与就业岗位相互衔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将职业资格、职业技能教育与院校日常教学相结合,大力推进实务专题、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实践能力。

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大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等,对于具有交通行业背景的院校而言,一般要开设“智能交通”课程;对于农业类院校而言,一般应开设“智能农业大棚”课程;对于电力行业院校而言,可能就要开设“智能电网”课程。而我院是信息类院校,没有专门的行业背景,所以根据福建省产业发展特点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并征求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意见,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中包括“智能家居”课程。

课程建设

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哪些技术是核心技术?哪些产业或产值才真正属于“智能家居”?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又难以回答。当前,从技术发展、产业规模、行业标准等方面还不能明确回答上述疑问。也正是因此,市场上关于“智能家居”的技术及应用各不相同,能够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材料的资料、书籍及实验设备就更加少之又少。只有从务实的角度考虑,将智能家居引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上,夯实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抛开概念,注重应用,智能家居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专业,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为物联网新兴产业服务。

因此,我院成立了“智能家居”课程建设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合作,从案例资料收集、企业调研、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推进课程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及实验室的建设,圆满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

课程设计

本课程依据企业对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能要求,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将智能家居各子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要素直接融入项目教学和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学习情境设计根据智能家居系统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引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业应用项目案例,从中分解知识点作为子项目,从简单到复杂,将该学习领域课程划分为5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加以完成,如表1所示。

教学设计以智能家居的相应子系统为项目,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边学边做。以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为切入点,选取典型工作情境,分组实施。按照情境导入、项目分析、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小结评价5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以视频监控项目为例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当然,项目的选取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实验实训设备、专业教师能力以及合作企业等)而定。

教学方法与手段“智能家居”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有些学生在此之前可能对“智能家居”知之甚少,因此授课过程中应以实际应用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优势。(1)课堂讲授。要将原理和概念深入浅出地讲清、讲透,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但不能讲得太深,够用即可。(2)实际工程项目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的建设项目和样板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对智能家居有感性认识。(3)实际练习。充分利用本校实验环境,在任务驱动课程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案例,按照工作过程步骤连贯进行,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4)相互评估。在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后,采用小组成员间和小组间相互检查、测试、评分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5)课外阅读指导。目前物联网智能家居技术及应用多样化,但标准不统一,所以要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成效

从理论到实践,变被动为主动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一些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只有在理解课程与未来工作的相关性之后,才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积极学习。因此,针对“智能家居”课程,应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变被动教为主动学。

形式多样、思想开放结合每节课学习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课后组织讨论,师生座谈,积极阅读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方面的资料书刊,结合学生的兴趣,在课程组教师的带领下或自发地成立智能家居相关子系统的项目小组,如“视频监控小组”、“门禁系统小组”、“环境监测小组”、“智能窗帘小组”等,对智能家居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探讨。

校企合作、提高能力在“智能家居”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到企业参观、到工程现场实践、请企业管理人员介绍系统建设经验及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取向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及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通过参加课外参观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关于智能家居工程项目建设的经验。

存在问题

第一,本课程采用分组项目教学,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关任务,因此出现一些学生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的情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

第二,项目式教学需要更好的场地和设备,因此要完善实训教学条件,加强互动教学模式建设,不断改进校企合作模式。

第三,项目式教学需要更多的现场指导和手把手的示范,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由一个任课教师讲授、指导,难免顾此失彼,因此可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由几个教师共同完成同一教学任务,同时引入企业人员参与部分教学,教学效果更佳。

第四,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技能复杂,如何协调好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多而广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进行适当的内容增减,是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的

问题。

第五,目前关于智能家居的相关教材资料很少,能够适合项目式教学需要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编写高职院校学生适用的“智能家居”教材非常必要,任务紧迫,与智能家居相关的技术及国家标准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所以教材及课程内容要实时跟踪、不断改进。

“十二五”期间,由于物联网起步伊始,智能家居行业方兴未艾,而我国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匮乏,智能家居行业不仅是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断定,物联网技术必将不断升级,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对物联网行业的推动及智能家居行业本身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产生对该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参考文献:

[1]于军琪,孙继武,等.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与项目实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张家群.视频监控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

[3]黎连业,王超成,苏畅.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吴秀华.远程智能化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06.

[5]朱金秀,韩光洁,,吴迪.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篇(6)

摘要:简要叙述了物联网智能家居课程建设的背景和原因,详细阐述了智能家居课程的建设过程,包括课程的开发、建设、教学设计、教学效果、存在问题等,着重论述了项目式教学过程的设计方式、教学规划、实施方法,并指出项目式教学对教学方法、教材、教师及实验条件的要求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对于其他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设计具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http://

关键词 :物联网;智能家居;课程建设;项目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7-0107-03

“智能家居”的概念自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后,进入21世纪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随着智能家居技术的不断成熟、产品不断完善、市场不断发展,人们对它由陌生变熟悉,逐渐地由“远观”到真正应用于家庭生活。正是因此,以往对智能家居的定义已经不够准确而详尽,现在非常有必要重新审视智能家居的定义,以适应智能家居行业的新发展。特别是“物联网”概念提出以后,学术界开始大量探讨与物联网智能家居相关的概念、技术及标准,产业界也开始在多个领域加强对智能家居技术的应用,数百所高等院校相关专业都开设了“智能家居”课程。

目前物联网的现状与当初的互联网非常相似,今天的互联网已经形成了巨大的产业规模并衍生出很多行业。作为物联网最主要、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物联网智能家居也将经历这样一次升级。家用电器的数量远远超过电脑、手机的总和,如果再加上各种诸如智能眼镜和智能手表之类的无线传感器、控制器,数量上就会是传统电脑及手机的几十倍甚至上百倍,可以说,单单一个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市场可能就是传统互联网及移动互联网总和的几十倍以上。从某种程度上来讲,离开了智能家居,智慧城市或者智慧地球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可以说智能家居将成为物联网最主流的应用市场。

课程开发

为了体现工学结合的办学特色,我院在开设“物联网应用技术专业”之初,就坚持以职业岗位能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开发了体现工学结合的课程体系,并根据技术领域和职业岗位的人才需求,突出专业技能的培养,形成了“理论与实践相融合,以职业岗位作业流程为导向”的模块化课程体系。通过开设一体化的专业实践技能课程,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加强学生的综合技能训练;推进课程与企业岗位技能需求相互融合,与就业岗位相互衔接,突出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经验;将职业资格、职业技能教育与院校日常教学相结合,大力推进实务专题、顶岗实习,培养学生专业岗位的实践能力。

物联网的行业应用包括智能交通、智能大棚、智能电网、智能家居、智能医疗等等,对于具有交通行业背景的院校而言,一般要开设“智能交通”课程;对于农业类院校而言,一般应开设“智能农业大棚”课程;对于电力行业院校而言,可能就要开设“智能电网”课程。而我院是信息类院校,没有专门的行业背景,所以根据福建省产业发展特点及我院的实际情况,并征求企业专家和专业教师的意见,制定了专业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其中包括“智能家居”课程。

课程建设

物联网智能家居的内涵究竟是什么?哪些技术是核心技术?哪些产业或产值才真正属于“智能家居”?这些问题看似简单,但又难以回答。当前,从技术发展、产业规模、行业标准等方面还不能明确回答上述疑问。也正是因此,市场上关于“智能家居”的技术及应用各不相同,能够作为高职院校教学材料的资料、书籍及实验设备就更加少之又少。只有从务实的角度考虑,将智能家居引向以“实际应用”为目标的发展思路上,夯实智能家居的核心技术,抛开概念,注重应用,智能家居才能成为独立的学科专业,具有明确的科研方向,为物联网新兴产业服务。

因此,我院成立了“智能家居”课程建设小组,明确责任,分工合作,从案例资料收集、企业调研、教材编写、实验室建设等多方面推进课程的建设。截至目前,已完成课程标准(教学大纲)的制定、校本教材的编写及实验室的建设,圆满完成了课程建设任务。

课程设计

本课程依据企业对物联网智能家居系统工程实施过程中的技能要求,以项目为单位组织教学,将智能家居各子系统的相关知识点和技能要素直接融入项目教学和实验实训的各个环节中,让学生在技能训练过程中加深对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应用,培养学生的关键能力,满足学生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

学习情境设计 根据智能家居系统的实际工作岗位需求,以培养学生职业能力为重点,引入具有一定代表性的行业应用项目案例,从中分解知识点作为子项目,从简单到复杂,将该学习领域课程划分为5个学习情境,各学习情境的教学过程以行动为导向,以学生为主体,基于工作过程加以完成,如表1所示。

教学设计 以智能家居的相应子系统为项目,采用一体化教学模式,边学边做。以实际工程建设过程为切入点,选取典型工作情境,分组实施。按照情境导入、项目分析、方案制定、项目实施、小结评价5个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以视频监控项目为例进行的教学过程设计,如图1所示。当然,项目的选取要根据各院校的实际情况(包括实验实训设备、专业教师能力以及合作企业等)而定。

教学方法与手段 “智能家居”课程是一门理论性与实践性相结合的课程,有些学生在此之前可能对“智能家居”知之甚少,因此授课过程中应以实际应用为主,以理论讲授为辅,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模式,充分发挥传统教学与现代教学的优势。(1)课堂讲授。要将原理和概念深入浅出地讲清、讲透,并引导学生逐步理解课程的重点和难点,让学生掌握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技术,但不能讲得太深,够用即可。(2)实际工程项目参观。在课程讲授过程中,可安排并带领学生参观相关企业的建设项目和样板演示,目的是使学生对智能家居有感性认识。(3)实际练习。充分利用本校实验环境,在任务驱动课程设计理念的指导下,根据实际案例,按照工作过程步骤连贯进行,使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更紧密。(4)相互评估。在学生完成相关任务后,采用小组成员间和小组间相互检查、测试、评分的方法,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不足,相互学习,取长补短,共同进步。(5)课外阅读指导。目前物联网智能家居技术及应用多样化,但标准不统一,所以要鼓励学生查阅相关的网络资源和辅助文献,以进一步拓展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成效

从理论到实践,变被动为主动 培养高技能应用型人才,需要加强学生实践操作、团队合作等关键能力的培养,特别是对于一些课程的学习,许多学生只有在理解课程与未来工作的相关性之后,才能够有目的、有意识地积极学习。因此,针对“智能家居”课程,应采取以实践教学为主、以理论教学为辅的教学方式,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的思想,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传统的“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从而变被动教为主动学。

形式多样、思想开放 结合每节课学习的实践和理论知识,课后组织讨论,师生座谈,积极阅读物联网和智能家居方面的资料书刊,结合学生的兴趣,在课程组教师的带领下或自发地成立智能家居相关子系统的项目小组,如“视频监控小组”、“门禁系统小组”、“环境监测小组”、“智能窗帘小组”等,对智能家居进行多角度的深入探讨。

校企合作、提高能力 在“智能家居”课程教学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通过到企业参观、到工程现场实践、请企业管理人员介绍系统建设经验及存在问题与原因分析等方式,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效果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使学生明确自己的兴趣取向及理论知识的掌握情况,为学生选择毕业论文题目及就业方向打下良好的基础;其二,通过参加课外参观实践活动,增加学生关于智能家居工程项目建设的经验。

存在问题

第一,本课程采用分组项目教学,学生需要通过团队协作完成相关任务,因此出现一些学生依赖小组其他成员完成任务的情况,需要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引导。

第二,项目式教学需要更好的场地和设备,因此要完善实训教学条件,加强互动教学模式建设,不断改进校企合作模式。

第三,项目式教学需要更多的现场指导和手把手的示范,教师的工作量增加,由一个任课教师讲授、指导,难免顾此失彼,因此可组织课程教学团队,由几个教师共同完成同一教学任务,同时引入企业人员参与部分教学,教学效果更佳。

第四,本课程涉及的知识面广、技能复杂,如何协调好有限的教学课时与多而广的教学内容之间的矛盾,进行适当的内容增减,是今后教学中需要不断探讨的问题。

第五,目前关于智能家居的相关教材资料很少,能够适合项目式教学需要的教材更是少之又少。因此编写高职院校学生适用的“智能家居”教材非常必要,任务紧迫,与智能家居相关的技术及国家标准也在不断改进和完善过程中,所以教材及课程内容要实时跟踪、不断改进。

“十二五”期间,由于物联网起步伊始,智能家居行业方兴未艾,而我国真正从事该行业的人才极其匮乏,智能家居行业不仅是我国物联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未来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断定,物联网技术必将不断升级,发展成为“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国家对物联网行业的推动及智能家居行业本身巨大的市场需求和广阔的发展空间,必将产生对该行业人才的巨大需求。

http://

参考文献:

[1]于军琪,孙继武,等.智能建筑课程设计与项目实例[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0.

[2]张家群.视频监控技术在家庭中的应用[J].科技咨询导报,2007(2).

[3]黎连业,王超成,苏畅.智能建筑弱电工程设计与实施[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6.

[4]吴秀华.远程智能化家庭安防系统的设计与实现[D].厦门:厦门大学,2006.

[5]朱金秀,韩光洁,朱川,吴迪.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的研究与探索[J].中国电力教育,2012(16).

[6]崔艳荣,陈勇.物联网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设置探究[J].长江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7(2).

篇(7)

众所周知,小学语文是国语的前言,是打开少年思想的一把金钥匙,足见小学语文的重要性。教育机智是一种能力,是教师综合教育水平的体现。所以,教育者要提高教育机智,就需要不断地积累、学习经验。

一、对学生诚挚深厚的爱

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学生,如果一个教育工作者不爱自己的工作对象,那么他的教育工作肯定是做不好的。从古今中外教学实践中我们也可以发现,那些热爱教育事业、热爱学生的教师确实有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他们能将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所以说作为小学语文教师,在任何时候,都要保持对教育工作的热情。在教育学生时,不要以居高临下的口吻一味地去批评学生。而是应该把学生放在平等的位置去教育引导。让学生真正地信服教师,才能赢得学生的尊重,拉近师生间的距离,这些无不要求语文教师对小学生有一股诚挚深厚的爱。

二、认真积累教育实践经验,刻苦学习教育科学理论

教育机智既不会与生俱来,也不会偶然地、无缘无故地突然发生,更不是随心所欲地“灵机一动”,教育机智是教师深思熟虑和果断相结合的一种高超的教学艺术。小学语文教师要想具有教育机智,只有在教育科学理论指导下进行实践工作,联系班级工作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学习教育理论。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对教育科学理论的掌握达到炉火纯青的程度才可能具备教育机智,教育机智既不会光顾那些对教育科学理论一知半解却又自以为是的人们;也不会青睐那些在实践工作中“埋头苦干”,但不知教育科学为何物的庸庸碌碌地教了一辈子书的“教书匠”的。

三、必须具备细致入微的观察力

观察是有一定的目的、有组织、主动的知觉,观察力则是一种看出对象的本质的能力,观察力是教师的智力构成因素之一,它是由教师的教学经验和心理素养所决定的。

在语文教学工作中,教师的工作对象是几十个随时变化的天性活泼的小学生,教师要随时随地地根据学生的细微变化作出反应,其反馈调节既需机敏又要准确。所以,语文教师教育机智的发挥离不开细致入微的观察力,敏锐的观察力是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智力基础。那些在工作中成功发挥教育机智的教师一般都具有敏锐的观察力,他们能从学生的眼神、表情、动作、姿态及一些细微表现中洞察到学生的内心世界,察觉出即将发生的“偶发事件”,能防患于未然;他们能利用敏锐的观察力,经过点拨、启迪、诱导,使学生心悦诚服地按照教师希望的去做。

四、有意识地培养和提高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

语文教师在教学中运用教育机智来处理偶发事件,实际上也是一种应激,应激是在出乎意料的紧急情况下所引起的情绪状况,这种应激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面对突发的偶然事件,迅速判断情况,在一瞬间作出决定,这就要求教师的思维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特点。

思维的灵活性是指思维活动的智力灵活程度,能从不同的层次、角度、方向、方面,用多种方法来解决问题。教育机智总是与特定的教学情境相连,面对复杂而微妙的教育问题和不同的教学情境,教师不能一味地照搬教育理论,更不能经验主义,依照过往经验。而是要懂得应变,具体分析不同的情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要培养自己的临场应变能力。思维的灵活性和敏捷性是小学语文教师发挥教育机智的思维基础,在教学中把教育机智发挥到极致的教育者无不具有灵活性和敏捷性的特点。

五、做到积极反思

成功者往往善于总结失败。过往的经验与教训是一面镜子,可以照出过去工作中的失误与不足。我们要善于在过去处理突发事件中的不足中汲取营养,积极地去回顾与反思。对处理得不够完美的或者不足的地方要积极分析原因,思考怎样才能做得更好。只有这样,才能不断地积累经验,才能把经验转化为处理事件的能力,为在语文教师工作中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能力,培养自己的教育机智。

教育机智不是固定的一门课程,通过老师的指点就可以学会的。而小学语文教师的教育机智就是要靠教师自身在工作中总结,在总结中体会、感悟出来的。

在倡导素质教育的今天,灵活地运用教育机智,这也给教师自身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要成为一名优秀的小学语文教师,更应该与时俱进,不断学习,提高自身素质,努力让教育机智之花在小语课堂绽放!

参考文献:

[1]王晓春.教育智慧从哪里来:点评100个教育案例:小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09.

篇(8)

1、人工智能

人工智能英文全称Artificial Intelligence,简称AI。本质上是一种对人的意识、思维的模拟,有望像人类那样思考甚至超过人类的智能。当前,新一代人工智能相关学科发展、理论建模、技术创新、软硬件升级等整体推进,正在引发链式突破,推动经济社会各领域从数字化、网络化向智能化加速跃升。[2]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结合之后成为课堂教学的主力,同时也将给教育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目前,人工智能正在以公平化、高效化、个性化为导向促进教育教学飞速发展。

(1)发展背景。人工智能的发展可以分为五个阶段:在1956年以前是人工智能的孕育期,1945至1970年是人工智能的形成期,1966年至1974年是暗淡期,1970年至1988年是知识应用期,1986年至今是集成发展期。[3]人工智能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超级计算、传感网、脑科学等新理论新技术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强烈需求的共同驱动下,目前呈爆炸式发展,人工智能即将成为经济发展新引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

(2)特点。①智能化。智能终端和传感器将无处不在,基于大数据的自我学习能力会让智能终端越来越聪明;②交互化。人与智能终端的交互方式将更加自然,设备会越来越能读懂人类的想法;③服务化。在人工智能+互联网的驱动下,各行各业将越来越“服务化”。不管硬件厂商、还是服务厂商都在整合设备、云和服务,开展集成式的服务创新;④创新化。在智能互联时代,更加呼唤开源开放的创新平台,实现依托产业链、生态圈的开放式创新。[4]

(3)分类。①弱人工智能。科学界普遍将不能够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称为“弱人工智能”,无法与人类进行交互的人工智能、可以与人类进行交互的人工智能、可以通过外接设备进行升级的人工智能都属于弱人工智能。我们在现阶段课堂教学中使用的人工智能均属于弱人工智能范畴。②强人工智能。与弱人工智能相对应的,我们将能够模仿人类思维的人工智能称为“强人工智能”。[5]可以通过云端共享信息的人工智能和能够自主学习与创新的人工智能都属于强人工智能。其最大的特点是大数据积累达到质变,终端具备自我学习能力和类似人类思维的能力。

2、奇点

奇点又名技术奇点,它是一个时间点。机器发展的过程中,数据和系统不断升级,当从量变达到质变时,机器将具有自动学习和升级的能力,也就意味着奇点的来临。[6] 1983年,数学家佛诺?文奇提出技术奇点(Technological Singularity)的概念,他将奇点定义为人工智能超过人类智力极限的时间点,此后世界的发展将会超出人类的理解范畴,世界的发展将会脱离人的控制。美国未来学家和人工智能先驱雷?库兹韦尔在《奇点临近》中预言20世纪50年代左右奇点临近。奇点之前人类的智力依然主宰着世界的发展,不具备感情和自主意识的人工智能仍然是人类能力的延伸和补充。因此,我们预测和研究的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中的运用和发展趋势是指奇点前阶段的人工智能。

二、现有课堂教学中人工智能运用的积极意义

1、促进教育公平

偏远山区教育资源匮乏,城乡和区域之间教育差距较大,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教育资源的落后地区的学生在知识储备、实验操作、阅读视野上有很大不足。我国进城务工人员子女上学难、高考全国各地同题不同分的录取方式等不公平等现象的存在成为制约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因素。

人工智能可以应对教育不公平现象中的各种问题。人工智能将不受地域限制,整合优质教学资源并分享于网络教学平台上,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更多孩子享受世界各地“名师”服务。甚至组合全球优质教学资源,主动生成针对性教学内容;人工智能不仅是海量移动知识储存库,而且具有搜集整理问题并整合资源,不断升级学习系统的能力,能够在课堂上针对学生的提问,主动设置相关联知识库,解决知识储备难题;[7]推翻旧的地区差异录取,让学生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国家制定的均等优质教学资源。因此,未来的教育将不受地域差异,授课形式,年龄区别,教育背景等问题的困扰,真正实现教育公平化。

2、提高教学效率

教师工作中的重复性机械性劳动占用了教师在校的大部分工作时间,从而减少了课程编排和教学反思等脑力劳动的时间,造成工作效率低下;目前以教师为主导的课堂教学和无人工智能设备支持的课堂教学中学生只是吸取率低下。工作效率低下和知识吸取率低下都属于教学效率低下。

(1)人工智能利用其高速运算能力和超强储存空间在课堂教学中,避免教师做低附加值工作,为教师节约时间成本,提高教学效率。具体来说,人工智能可以将教师从批改试卷等重复性劳动中解放出来,并且实现课堂和课下的全时互动。从而让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创新教育内容、改革教学方法,把教育做得更好。智能系统会将学生做题的数据回传数据库,教师能从中了解学生对知识点的掌握情况,避免重复讲解。

(2)人工智能正在逐?u实现人机交互功能,这有利于课堂的有效教学,保持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动力,从而提高教学效率。无论是人类学习还是机器学习,人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人机交互也带动了机器数据的不断翻新,从而达到机器的自我学习和不断升级。可以说未来的人工智能在教学过程中是与人类一起学习的辅助教学工具和共同学习伙伴。此外,人工智能已具备图像识别和语义分析技术,而且具有智能化搜集整理问题并整合资源的能力。[8] 扫描相应课本图片来获得3D展示,现场手机扫描后获得的成像效果,能够帮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学科知识点;这对于课堂教学中知识点查询,文章检索和自动生成相关推荐,都有很大的帮助。海量数据库资源答疑,帮助学生解决个人学习中的问题。

3、促进教学个性化

班级制课堂教学的授课对象众多,课堂教学因学生个体差异而接受知识的水平不一,统一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流程很难把握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培养,教学过程中对学生个性的忽略导致学生创造力的衰微。

(1)人工智能比人类更擅长针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和潜在倾向等不同因素进行因材施教的个性化教学。由于计算机的高速运算能力远远大于人类,而且能够不断进化更新状态,人工智能时代的计算机更具有自我学习能力,因此面对相同数量教学对象,人工智能更加快速将学生的阶段性知识学习成果进行数据分析并归类,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定制、推送知识点,帮助学生告别“题海”,走向有效学习。

(2)面对众多学习者,人工智能利用图像捕捉技术可以全方位多角度捕捉个人面部表情,解读分析表情数据并反馈到终端,在学习过程中及时反馈学习者的不同理解程度,调整个体学习内容和方案。通过捕捉课堂上学生的面部表情数据并分析,进行筛别并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有利于因材施教。

三、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运用中的发展趋势

随着人工智能在未来课堂教学中运用的迅猛发展,将具有积极和消极的双面发展趋势,我们应当合理使用人工智能,使之为人服务,为课堂教学服务。

1、学校面临淘汰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结合会使目前的学校教育落后,传统意义上的学校会面临淘汰。传统意义上的学校提倡一刀切的课程设置,并对所有学生以固定的速度进行教学不符合时代的需求。人工智能系统在教学中允许根据学生自身情况定制课程,学习时间弹性化,并且减少对教室和教师数量的需求。因此,传统学校的规模会发展地越来越小,大部分学校会面临淘汰,一部分创新改革后的学校衍变为小规模学习中心,采取一对一授课模式或者成为具有专门性的学习中心。

2、强化家长责任

人工智能终端设备在教学中广泛运用之后,减少学生在校固定时间,更加自主灵活的学习方式增加了家长承担更大的教育责任。不仅教育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家长也面临角色的转换和增加。与传统旧式家长相比,人工智能时代的学生在使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的过程中,家长还充当了教练、管理员和监督人等角色。

3、弱化传统规范

传统学校教育有一系列需要学生遵守的规范,而面临人工智能的挑战,出现更小规模和更个性化学习中心之后,减少了学生们聚集上课的时间,也就不需要遵守一些传统的学校规范,并且学生们将会失去一些共同的行为,社会规范和文化规范。然而,在特定环境和时间下,会有新的规范相应产生。

4、转移教育费用

由于传统意义上的大规模学校和教师数量减少,学生只需要互联网或者人工智能设备就可以进行学习,个人教育成本会大幅降低。但由于社会的竞争不会减弱,因此家长对孩子的教育投资不会减少。家长将更多地参与到孩子的学习中来,增加陪伴学习时间的同时教育费用将会有新的转移。

5、定制个人教材

人工智能将全面改变传统学校授课的教材,采取一种全新的教材形式。人工智能系统使用教师制定的教学大纲,结合学生个体差异定个人教材,或者按照教师的教学大纲中某个主题或学习环节,结合数据库内容重新组装一本主题教材。新定制的个人教材和主题教材更适应具体学习者的需求,从而更好服务教学过程。[9]

6、缺乏情感教育

奇点前的人工智能不具备情感和思维能力,也难以复制教师的行为模式。教师利用其教学管理经验,情感分析能力和观察能力,并且对学生给与人文关怀和思想交流,教师面对课堂教学的适应能力和?ρ?生挑战的情感反应,都是人工智能系统无法模拟的。人工智能教学系统辅助教学的同时无法为学生提供类似教师的情感教育是必然现象。

四、人工智能在课堂教学的良性发展保障

1、数据精准无误

数据精准对于人工智能至关重要,需要严格避免采集的数据客观上不能够准确反映实际情况或者数据采集的过程中主观上存在结构性偏差。课堂教学上,人工智能终端的海量知识库的数据精准化对于知识传输至关重要。对于人工智能大数据和云端数据的采录,必须严格把控,要求录入知识库的知识和内容精准无误,这对于下一步知识的扩散是关键环节。

2、法律政策保护

篇(9)

1 实施全英文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国际学术交流的日益活跃以及国际化办学的趋势发展,借鉴国外著名大学的办学理念和管理模式,利用世界优质教育资源,提升教育教学水平,造就具有国际竞争能力的复合型创新人才,正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新方向。

智能化是人类社会技术发展的必然趋势。作为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中的核心课程之一,人工智能的地位正随着该学科的不断发展和其技术的广泛应用迅速提高,而且在非计算机领域,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学者也通过这个年轻的领域发现新思想和新方法。由于人工智能课程内容涉及计算机科学以及边缘学科的新理论、新方法与新技术,因此在该课程中开展全英文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充分了解人工智能日新月异的发展,还可以促进本科教学与国际接轨,在培养国际化创新人才方面具有十分积极的现实意义。

2 当前国内全英文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

笔者对当前国内高校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的现状进行调查分析,调查对象为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调研问卷共58份。调查项目、内容及结果见表1。

从项目1和2的调查结果看,大部分学生认为开展全英文教学有必要,其在提高英语应用能力、增强自己的就业竞争力以及了解国际前沿等方面有很大帮助。然而,由于全英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起步阶段,进行全英语教学的效果并不十分理想,其教学试点与实践尚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对全英文教学的理解存在偏差。从项目3~5的调查结果看,教师不能正确处理好全英文教学与专业英语课教学的关系,使全英文教学变为纯英语课教学或专业英语课的翻版。大部分学生还是希望教学授课语言以双语为主或以中文为主、英文为辅,多媒体课件形式为中英文相结合。

(2)全英文教学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从项目6和7的调查结果看,虽然一些大学花了很大代价邀请国外一流教授专家讲授课程,但由于人工智能课程理论性强、难度大,学生很难适应全英文课程教学。

(3)缺乏内容全面和难度适中的教材。从项目8和9的调查结果看,一些大学在实施人工智能课程全英语教学时直接引进原版英文教材,但这对本科生来说,原版英文教材内容偏多、难度较大,学生学习时不免有诸多畏难情绪。

(4)师资匮乏。从项目10的调查结果看,学生对承担全英文教学教师的满意程度普遍不高。实际上,全英文教学对承担课程教学的教师要求很高,他们不仅需要具备专业知识,而且还要掌握英语应用技能,而现阶段国内高校中能承担全英语教学的师资仍然十分匮乏。

综上所述,如何改革全英文教学模式,讲授哪些教学内容,采用何种科学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关注的教学改革重点和难点。

针对以上这些问题,我们深入研究人工智能课程的特点,对现有教学模式、内容及方法进行全方位探索和改革,制订全英文教学计划,对促进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国际创新型人才起重要作用,其重要意义具体体现在以下3个方面。

(1)探索如何将理论知识传授、综合能力培养与英语交流运用三者有机结合,建立全英文教学的新型模式,这将对更新教学理念和探索适合于计算机软件人才培养的教学方法产生深远影响。

(2)全英文课程教学能够让学生掌握最先进的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开阔国际视野,有利于培养复合型、实用型、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3)全英文教学改革的探索与实践能够促进国内教育向国际教育迈进。

3 全英文教学内容改革

建立完善的全英语教学体系,需要有系统而完整的教学内容。我国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本科专业人工智能课程课时一般只有36学时,因此我们需要考虑从什么角度组织教学内容,才能让学生比较容易地理解、熟悉和掌握人工智能的原理、方法与技术,从而显著提高教学效果。

与国内教学内容相比,国外教学更注重分析问题的思维方法和解决问题的应用能力,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十分有益,但是原版内容过多,且大多以国外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活为背景,对于我国学生来说,理解某些内容和背景比较困难。因此直接套用原版教学内容往往存在一定问题,我们需要在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的基础上,有选择性地挑选合适内容。国外经典教材编写思路不尽相同,一些经典人工智能教材及主要内容见表2。

人工智能的基本思想和主要内容是研究人类智能活动规律和用于模拟人类某些智能行为的基本理论、方法和技术。从表2中可以看出它们的共同点,即人工智能应围绕“智能”这个核心,但由于智能本身非常复杂,难以用单一的理论与方法描述,需要从不同的抽象层次刻画智能这个主题。我们认为,人工智能的主要内容可按图1所示划分为不同层次并确定讲授顺序。

在最底层,神经网络与演化计算(适应性原理与仿生机制等)辅助感知以及与物理世界的交互;抽象层反映知识在智能中的角色和创建以及围绕问题求解的知识的抽象、表示和理解;更高层则提出学习、规划、推理的模型和方式;应用层构造智能化智能体以及具有一定智能的人工系统,让计算机实现以往需要人的智力才能完成的工作。除了将人工智能课程的教学内容划分为这4个层次,为保证教学内容的循序渐进性,还可按照抽象层更高层最底层应用层顺序安排教学内容。

4 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

针对以上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我们提出人工智能课程全英文教学模式改革的实施关键,包括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以及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4.1 全英文课堂教学模式的重定位

人工智能课程教学以培养学生掌握专业基础知识、培养实践动手与应用能力以及提高英语交流水平三者相结合为主要目标,分两个阶段进行,国内教师与国外教师共同授课。首先,国内主讲教师讲授人工智能课程的基础原理、模型和方法,可采用集中授课、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等教学方式,使学生掌握人工智能的一般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再邀请国际知名外籍教师为学生讲授人工智能国际前沿技术,包括集中授课和专题研讨。经过基础学习,学生一般已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知识,因此对于外籍教师所讲授的学科前沿等内容能够准确理解和把握。与单纯采用全英文教学或单纯邀请外籍教师授课相比,该模式能收到较好的预期效果。“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如图2所示。

4.2 “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

实行全英语教学后,由于使用英文教材及中外教育背景存在差异等因素,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方法进行一定程度的调整和改进,包括全英文授课形式、案例教学、教学内容以及教学手段等方面;配合“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提出图3所示的“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成为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和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该教学方法模式包括:(1)过渡式全英文与沉浸式全英语两大英语教学方式;(2)激励自主式、启发互动式、体验学习式三大学习法,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牢固掌握人工智能基础理论与方法;(3)参与学习式和自我展示式两大学习法,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在全英文课堂授课过程中,我们需要注重把握英语与专业的比例。首先,不能一味地追求全英文授课的形式而忽视教学效果;其次,还需要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语言学习环境,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英语思维习惯,从根本上提高学生的英语水平。

人工智能课程包含大量概念,内容抽象,算法复杂,学生往往难以理解与掌握。将案例教学方法引入课程教学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获得较好的预期教学效果,但要达到理想的教学目标,仅仅靠课堂教学远远不够,还需要拓展第二课堂。有计划地邀请国外人工智能专家和教授到大学进行专题讲座,鼓励学生参加相关的课外科研/科技活动,使得学生能够体验式地、自主地学习,更好地了解人工智能新技术,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构建案例教学和课堂实践的双课堂教学模式,不仅能够丰富教学内涵,而且可以充实学科前沿知识并拓宽学生的国际视野。

4.3 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的教学内容创新

除了引进、消化和吸收国外经典教材内容以外,我们还需要逐步建立起具有自身特色的教学内容,以保证教学内容集先进性、前沿性和实用性为一体。

(1)先进性。我们提出教学与科研相结合,以科研带动教学发展的新思路。教师可结合自己的人工智能及其相关领域的科研项目,将科研最新研究成果以及学科前沿知识进行梳理与优化并有机融入课程教学中,确保教学内容的先进性,有效提高教学改革的质量。

(2)前沿性。对人工智能发展较快的领域,如智能计算、数据挖掘等,还需更新和补充全英文教学内容,同时可以邀请国际知名大学教授共同研究与探讨教学内容,保证课程内容具有一定的前沿性,通过实现全英语教学保证课程与国际接轨。

(3)实用性。在讲授基础理论知识的基础上,还应注重实践的应用,增强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以符合素质教育必须注重实践的要求。教师可结合教学中的基本理论知识,适当补充案例与实例,使得教学内容与实际相联系,丰富课程内涵并提高教学效果。

4.4 全专业英语教学团队的打造

师资力量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师资的匮乏是现阶段全英语教学面临的主要问题之一。虽然一些教师具有较扎实的人工智能学科功底,但不能熟练地运用英语进行授课,而有些教师则知识结构单一,缺少人工智能及其相关学科间的交叉与融合,因此我们需要多渠道、多层次地打造既具备专业知识,又具有学科交叉与融合能力,同时掌握英语技能的全英语教师队伍。将科研与教学相结合,利用与国外人工智能及相关领域学术带头人建立的合作关系优势加强交流与合作,争取申请国际合作科研项目,利用科研提高教师的教学质量、专业水平和英语技能。

5 全英文教学的具体实施

我们在软件工程专业本科三年级学生的人工智能课堂上实施全英文教学,具体实施过程如下。

(1)国际软件学院成立教学主管部门领导小组、从事教学研究的骨干教师组成的全英文教学工作小组以及由教学督导组成的监管小组,三者之间相互配合并共同促进,保障全英文教学工作的顺利推进与落实。领导小组对全英文教学的师资培训、人才引进、多媒体网络资源开发、实验室建设、教材编写等予以政策支持;教学工作小组制订全英文教学工作规划和年度计划;监管小组定期对工作小组的教学完成情况进行评估。

(2)在课程教学中,打破国内常规教学方式,建立开放式全英文教学模式,教学形式多种多样。教学方式以“1+1”双课堂教学模式为核心,以讲授与专题讨论相结合的方式,围绕基本原理、方法与技术展开教学,激发学生自主学习与创新学习的热情。

(3)国际软件学院在人工智能相关领域承担并完成了一批国家与省部级科研课题,而且取得了一些有影响的研究成果,形成了自己的学科特色和优势。2006年,国际软件学院聘请被誉为世界“人工大脑”领域先驱的美国犹他州州立大学计算机系Hugo de Gaffs教授担任武汉大学全职教授和学院国际人工智能研究室主任。

(4)聘请与国际软件学院有合作协议的国立首尔大学计算机科学与工程学院Bob McKay教授专职来校为本科生讲授人工智能技术前沿。同时,利用国外学者来武汉大学顺访的机会,请其为学生作学术报告,使学生了解国际最新人工智能技术,如邀请曾经在麻省理工学院从事过7年博士后研究的宋森研究员进行“理解大脑与仿制大脑”的讲座等。

(5)国际软件学院在遴选教师到与学院有教学和科研合作的国外大学进修时,优先考虑给本科生授课的全英文教师,并将全英文教学能力作为选拔条件,以教师的学术进修带动全英文教学建设,使学科和专业建设与全英语教学队伍打造相结合,全面推进全英语教学工作的开展。

6 结语

人工智能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专业的重要课程,目前正面临着知识更新和教学改革的紧迫任务。笔者以实施全英文教学为契机,针对目前国内全英文教学中存在的亟待解决的主要问题,提出人工智能全英文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改革的新思路。

(1)以智能为核心,从不同抽象层次刻画智能主题,构造人工智能最底层、抽象层、更高层以及应用层4大模块内容。

(2)突破传统教学模式,对全英文教学模式进行重定位,提出“1+1”全英文双课堂教学模式。

(3)提出“二三二”模式教学方法的改革方案,培养具有综合能力、创新能力、国际视野、英语技能的复合型人才。

篇(10)

残疾者较多丧失了基本的认知能力、行动能力以及言语能力,基本生存只能依赖外界的帮助。学界对于智力残疾做出明确界定,智力残疾是指智力明显低于一般人的水平,并显示适应行为障碍。包括在智力发育期间,由于各种原因导致的智力低下;智力发育成熟以后,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智力损伤,智力残疾又分为重度、中度以及轻度三级。[1]笔者在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进行专业实习期间对智障儿童问题的研究,哈尔滨市残疾人托养中心又称温馨家园,温馨家园学员多为智力残疾儿童,本文将遵守社会工作专业保密原则,文中不会透露任何温馨家园学员个人信息。

一、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社会化是自然人成长为社会人的过程,社会通过各种教育方式,使自然人逐渐学习社会知识、技能和规范,从而形成自觉遵守与维护社会秩序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取得社会人的资格,这一教化过程即社会化。[2]社会化的过程是不断学习的过程,自我不断完善和发展的过程,学习知识、技能和社会规范以保证社会基本生存之条件。智障儿童由于身体因素的限制,在社会化过程中受到一定的制约。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化过程中缺乏有利环境

智障儿童通常会被社会标签化,认为智障儿童无法学习生存技能、生活不能自理,社会将智障儿童边缘化,外界不愿与智障儿童接触,甚至认为其具有危害性,这是不利于智障儿童社会化的环境,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但事实上,智障儿童可以学习生存技能,生活可以自理且不具有危害性,温馨家园的智障儿童经过训练后可以自己制作简单手工艺品,可以进行销售服务中的收银工作,同时很多智障儿童都会跳舞和打乒乓球。智障儿童作为弱势群体,社会应对其给予帮助,而不是嘲笑和不理睬,人际交往是社会化过程中极其重要的环节,智障儿童渴望与社会上的陌生人沟通,这样会有助于智障儿童的自身发展,同时会帮助智障儿童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二)社会化过程中缺乏监管与照顾

智障儿童的监管和照顾的主体是家庭成员、学校、社区三者。根据对温馨家园智障儿童的观察发现,家庭成员主要是其父母对其进行监管和照顾,但是智障儿童的父母照顾和监管智障儿童时间较少,智障儿童多数时间在温馨家园度过,生活上的照顾均由温馨家园的老师和护理人员负责。学校即残疾人服务组织,学校的教学资源有限,学员数量增加,老师的压力也会增大,智障儿童自身特点决定其监管和照顾的难度极大。社区环境包括社区居委会、社区居民、志愿者组织等几大类,社区是智障儿童出入较多的地方,中国社区的现状导致其无法帮助监管和照顾智障儿童,社区居委会工作人员数量有限,不能提供过多的照顾,社区居民之间沟通较少且鲜有能够提供智障儿童照顾的成员,社区中的志愿者组织不健全,志愿服务具有选择性,志愿服务时间无规律性,所以社区内的志愿者组织也不会为智障儿童提供过多的照顾和监管。智障儿童在社会化过程中需要周围人群对其进行引导和照顾,正确的引导和监管会加快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

二、基于社会网络理论分析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原因

社会网络是指一群人之间存在的特定联系,而这些联系的整体特点可以用作解释这群人的社会行为。社会网络理论通常被应用于残疾人社会工作领域,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是残疾人社会化发展的需要,社会支持网络分为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和非正式社会支持网络。就残疾人人际层面的社会支持而言,主要来自家庭内外的社会关系网络,即包括家人、亲属、邻里、朋友在内的非正式支持系统;在组织层面,则主要包含了社区、社会组织等组成的正式支持网络。[3]智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将会有助于其社会化进程的加快,本文从社会网络理论的视角出发,分析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的原因。

(一)智障儿童自身条件阻碍社会化进程

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首要原因是智障儿童身体条件的限制,智障儿童较多丧失语言能力、认知能力。温馨家园中有三分之二的智障儿童不能说话只会喊叫,程度稍好学员可以说几个字,当然这些是中度智障儿童的表现,中度智障儿童还伴随性出现肢体不灵活、认知能力丧失等表现,智障儿童自身条件是阻碍其社会化最主要的原因。智障儿童的智力水平停留在正常儿童3-5岁之间,根据智力残疾分级即儿童智力量表所分析的数据可知,重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在0-34之间,中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在35-49之间,轻度智力残疾智商范围则在50-69之间。智力残疾儿童语言识别功能较差,自身的语言表达能力则相对较弱,所以智障儿童自身条件是阻碍其社会化的首要原因。

(二)家庭忽视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以及家长学历层次普遍偏低

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受到阻碍的另一重要原因是家庭因素,家长忽视对智障儿童的教育。首先,传统观念下智障儿童家长只会专注智障儿童的基本生活保障,而不会关注智障儿童生活技能的培训和教育,同时不能创造智障儿童社会化所需要的有利条件,智障儿童的人际交往问题更容易被忽视,智障儿童家长不会将智障儿童带到陌生人面前,残疾人家庭充满自卑感和孤独感且敏感、自尊心极强,自然智障儿童家长不会将智障儿童带到亲戚、朋友、邻居等外人的面前,人际交往缺失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其次,少数家长过度溺爱儿童,存在“零批评”与“护犊”情结,严重束缚和禁锢特殊儿童,忽略心理潜伏期教育,影响其成长和发展。还有的家长把孩子完全依托给教师和专业人员,忽视家庭教育作用,不与他人合作。[4]第三,智障儿童家长学历层次偏低,不能使用科学的方法教育智障儿童。据温馨家园登记调查可知,智障儿童父母学历层次普遍偏低,学历水平多为中学、高中等,智障儿童家长不能够很好的配合学校的老师完成家庭训练以及课后知识的巩固练习,一味的依赖专业的教师和残疾人服务组织等专业机构。

(三)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教育水平有限

目前针对智障儿童服务的社会机构主要有残疾人托养中心、残疾人特殊教育学校、残疾人康复中心等,由于智障儿童数量不断增加,智障儿童服务组织的教育资源有限,从而导致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出现教育水平下降,专业化服务水平不高等困境。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是民政局下设事业单位,机构内部教师均为国家事业单位工作人员,考虑到教师薪酬福利待遇问题以及国家资源合理配置问题,所以教师数量在一定程度上出现紧缺,面对这一现状,智障儿童服务机构会采取聘任制形式招聘管理智障儿童的工作人员,管理智障儿童的工作人员学历层次较低或是下岗员工,工作人员每天与智障儿童在一起时间较多,智障儿童无课时间均由工作人员监管和照顾,由于聘任制工作人员缺乏教授智障儿童的专业知识和方法,所以会间接阻碍智障儿童的社会化进程。

(四)社会人群用问题视角对待智障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中亲戚、朋友、邻居以及社区居民都是社会人群的组成部分,社会人群面对智障儿童只是看到其存在的问题,总是用问题视角去关注智障儿童,所以说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中产生阻碍的因素还包括社会人群。中国多数社区表现为居民之间关系冷漠,交往较少的现状,社区无法为社区内的智障儿童提供良好的社会化环境,智障儿童人际交往问题无法得到改善。社会人群是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的组成部分,社会人群对智障儿童的关爱极其重要。爱心慈善组织对智障儿童的关注只停留在物质方面的资助,而智障儿童真正需要的是心灵的关怀,只有精神慰藉才能更好地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

三、基于社会网络理论的智障儿童社会化有效途径探析

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能够有效地改善智障儿童社会化环境,帮助其学习生活技能和进行人际交往。探析智障儿童社会支持网络的建立即帮助智障儿童完成社会化的有效途径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分析。

(一)社会工作者介入智障儿童社会化

智障儿童社会化过程中需要社会工作者的介入,在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过程中社会工作者会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方法和技巧,为智障儿童链接资源,满足智障儿童社会化的需要。考虑到智障儿童自身的特殊条件,社会工作者会运用个案工作的方法介入,运用个案工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接案与建立关系。社会工作者接案主要有两种形式,深入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或介入智障儿童家庭,前者较多。社会工作者与智障儿童建立关系过程中要以朋友的身份介入,智障儿童对人极其友善,社会工作者可以在与其相处玩耍的过程中建立关系。其次是收集资料与问题判断,收集资料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收集服务对象个人基本资料以及家庭资料,必要时还要收集服务对象周围环境资料,社会工作者应该对案主的资料进行保密。通过对资料的分析来确定案主的问题,判断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主要问题。然后是针对智障儿童自身存在的问题制定目标和工作计划,制定计划过程中要明确开展几次个案服务,以及每次个案服务的任务。第三,实施服务计划,智障儿童个案服务一般采取行为修正模式进行,实施服务计划过程中社会工作者要帮助服务对象解决自身阻碍社会化的问题,改善自身条件,使其更好地完成社会化过程。最后,结案与评估,结案时要避免移情和反移情现象,评估个案服务目标是否实现。后期社工要进行跟进和定期回访,以保证服务对象更好地完成社会化。

(二)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

针对智障儿童家庭对智障儿童的教育严重忽视,教育方法不科学导致智障儿童社会化进程受阻问题,社会工作者组建智障儿童家长互助小组,在小组中分享教育智障儿童的经验,社会工作者以及智障儿童教师对其传授专业教育智障儿童的方法和知识。智障儿童家长互助小组的建立需要以下几个步骤:(1)小组前期准备。包括小组组员的招募,从智障儿童服务机构进行招募,招募组员的同质性应该较强,组员人数控制在5-9人之间,确定小组目标为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现状,然后制定小组计划,确定小组活动次数、时间、地点以及预算等细节。(2)小组初期。智障儿童家长互相熟悉,进行破冰活动,寻找相似性,社会工作者此时应该为小组成员消除顾虑,与小组成员讲明小组规则,组内成员会做到保密,运用同理、真诚和接纳的原则对待小组成员。(3)小组中期。组员之间关系有所改善,社会工作者鼓励小组成员之间继续互相了解,智障儿童专业教师教授家长教育智障儿童的专业方法,小组中期主要以教育引导为主。小组中期社会工作者应该倡导家长积极关注智障儿童社会化和自身发展,避免其忽视智障儿童成长。(4)小组成熟时期。社会工作者鼓励组员之间互相介绍自己的教育经验以及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小组成员互相讨论,社会工作者更多充当协调者角色。(5)小组后期。开始后期的离组准备,告知小组成员何时结束小组活动,帮助组员回顾在组中的收获并检验小组目标达成的效果,并且处理离别情绪,最后进行小组评估,评估该小组是否完成改善智障儿童家庭教育环境的任务,是否让小组成员学习到如何教育智障儿童的专业方法。

(三)倡导以优势视角关注智障儿童

社会支持网络中的亲戚、朋友、邻居以及社区居民总是以问题视角去看待智障儿童,这种行为会阻碍智障儿童社会化的进程。所以社会工作者倡导社会大众用优势视角去看待智障儿童,帮助其完成社会化。优势视角是一种关注人内在力量和优势资源的视角,把人们及其环境中的优势和资源作为社会工作助人过程中所关注的焦点。[5]优势视角强调关注智障儿童的优势,强调对智障儿童的尊重,优势视角更加有助于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技能和生存技能,更好地帮助其完成社会化。温馨家园每一位学员都有自己擅长的技能,智力障碍儿童也是有潜力、有优点的,只是暂时没有被开发,所以要以优势视角关注残疾人群体。对于倡导社会人群用优势视角去关注智障儿童这一目标的完成需要社会工作者在社区内积极动员社区组织、志愿者组织、社区居民、社区内爱心人士和积极分子帮助宣传,倡导社会人群关爱智障儿童,帮助智障儿童成长,可以采取发放传单和张贴宣传海报的方式,也可以选择在微信、微博等平台上进行宣传,给智障儿童一点关爱,让人间变得更美好。

(四)改善智障儿童服务机构教学水平

目前智障儿童服务机构资源有限、老师数量有限,面对这一现状可以采取以下两点措施:第一,政府加大对残疾人服务机构的支持力度,加大财政支持和专业支持,配备完善的教学设施,聘请专业的智障儿童教师和护理人员,并对其护理人员进行专业培训,让护理人员学习科学的照顾方式和方法,使智障儿童免费入学,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加大宣传力度使更多的智障儿童进入学校学习,早日回归正常社会生活。第二,智障儿童服务机构可以引进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帮助智障儿童进行社会化,社会工作者运用专业的社会工作价值观和方法来帮助智障儿童学习生活技能,使其早日完成社会化,回归正常生活。志愿服务团体需要经过社会工作者和智障儿童专业教师的专业培训,需要了解专业的教育方式和方法。温馨家园招募了大批在校大学生志愿者团体,对智障儿童进行帮教活动,温馨家园大学生帮教中心帮助智障儿童学习基本的科学知识和生活技能,并且有利于智障儿童人际交往的锻炼,给予更多的关怀来帮助智障儿童社会化。

参考文献:

[1]周沛,曲绍旭,张春娟.残疾人社会工作[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2]刘启云,张建新.社会学概论[M].北京:九州出版社,2001.

[3]章程,董才生.论残疾人社会支持网络之构建[J].学术交流,2015,(4):160-164

上一篇: 关于农业发展的政策 下一篇: 应收账款分析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