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技术的优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1 17:21:54

生物技术的优点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1)

一、拖放自如,化难为简,活化教学内容,激发学习兴趣

在《人的生殖》课堂教学中,传统教学将受精作用用一张图展示出来,并配以文字说明。但图是“死”的,学生较难注意到精卵结合这个过程的变化顺序。我用photoshop对图片做了简单的修改,将和卵细胞的图单独提取出来,在女性生殖系统的背景上,插入和卵细胞图片,运用电子白板的拖放、漫游功能,演示精卵结合的过程;或者先让学生通过自主观察课本图片,再亲自用漫游功能进行展示。这样的学习过程,比起单纯的语言描述,让学生的自主探究与展示的兴趣更高,参与度也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基于交互电子白板提供的拖放漫游功能,学生更有兴趣进行探究学习,并主动交流,在拖放中经历学习过程,在拖放组合中展示思维创造,强化了学生的学习实践,使学生在实践中增长能力。

二、书写绘画,及时反馈,便于理解和掌握

在生物教学过程中,绘制简图能形象地说明生物体的形态结构、生理特征、生命活动过程,不用制作复杂的动画或FLASH,就能使教与学的过程“活”起来。尤其是一些动态的生理过程,如血液、气体等的物质交换,物质的在体内得运输途径等,如果教师边通过简笔画描绘边讲解,就能较好的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兴趣,有利于知识的理解和记忆,保证教学目标的实现。

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利用黑板进行绘制是很好的一种展示方法。但是,这依赖于生物教师的绘图基础,所绘制出来的图像只能是简单的图形线条呈现,色彩也较为单一枯燥。而利用电子白板,可以先将相关的图片作为背景呈现,再在背景上进行绘制描述。同时学生也可以进行书写或绘画,以呈现自己的观察思考的学习过程和最终的思维成果,也便于教师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评价。

例如,在讲解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这一内容,苏科版的教材上针对食物的消化提供了一张图形箭头交错的示意图,吸收则另提供了一段枯燥的文字解说。单纯的观察阅读总结,很难提高学生的自主观察探究兴趣。此时,利用多媒体先将消化道和消化腺的示意图以背景的形式呈现,然后利用电子白板的书写功能,在消化系统的背景图上进行描绘。比起传统的黑板粉笔绘制,这样更节省课堂展示时间,增加了学生交流展示趣味性和丰富性,最主要的是,有了消化系统的背景图,栩栩如生的画面可把教学内容更加形象表达出来,学生能更加准确的理解不同营养物质的最初、最终消化部位的不同。

又如,在讲解心脏血液循环途径时,学生只依赖书本提供的循环途径图进行观察,理不出头绪,不知道循环的起始和终止,不知道两条途径的区别和联系,很容易因为复杂的图像而失去学习的兴趣。白板上丰富的色彩绘制出心脏结构和血管,按顺序描绘血液循环的途径和过程,学生可以边听边跟随教师尝试绘制,则很容易理清头绪,系统的学习和理解记忆。

另外,在课堂的练习巩固环节,屏幕书写让学生可以直接在白板上进行作答,展示课堂学习的收获;同时便于老师讲解批注。利用圈点勾画功能,练习变得更富于乐趣,学生能与教师进行讨论,及时反馈和评价,充分发挥师生间的互动性,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

三、遮挡隐藏,重点放大,培养观察能力,引导思维发展

利用电子白板的遮挡拉幕功能和放大镜工具,可将图片中的重点呈现,细节放大,培养学生洞察事物细节的能力,将学生的思维引导至正确的方向。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中肾单位的结构是学生比较难以观察理解的知识点。利用ppt和白板遮挡隐藏功能相结合,先展示肾单位的三个基本结构,在根据血流方向展示和肾单位相关的各种血管,有效的帮助学生理解肾单位的特殊结构,并且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肾单位的结构是其功能的基础。同时,放大功能则很好的强调展示了肾小球是个毛细血管球这一特点。

四、分类整理,随时调用,教学过程便捷灵活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2)

the "Ornamental Pla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GU Guohai

(Suzhou Agricultural Vocational College, Suzhou, Jiangsu 215008)

Abstract The word "actual combat" is mainly used in the military exercises in the action of the real action and the corresponding result. But in the world there are many vocation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teaching is often used in a very strong practical teaching mode -- combat teaching. It is mainly through the students to participate in a practical project, make full use of the actual conditions of the environment changes, and guide students to realize the flexible application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Through "actual combat" can effectively cultivate students' ability to practice in the industry when they are confident, self generated and self reliant. In this paper, by using the "actual combat" teaching in the teaching of "ornamental plant production technology", a summary is made.

Key words actual combat; Production technology of ornamental plants; advantages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国家政策的利好作用,人们对观赏植物的需求也呈上升趋势。由于观赏植物的生产收益也较传统农业高,近年来也吸引大批人员从事园艺行业。同时,我国出台的 “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中就明确指出了高职教育必须要以就业为导向。因此,结合目前观赏植物生产品种多、专业知识强、生产受实际市场需求和天气影响等因素,“观赏植物生产技术”这门课需与实战相结合,通过项目实战教学可以帮助学生在项目实践中获得必要的知识和技能,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增加学习的自信心,为学生以后从事观赏植物生产及经营管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实战教学时,先要求学生自发组织成立家庭农场,招募成员、明确分工等,为便在以后在实战教学中交流与管理。

优点一:贴近“实战”可将课程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激发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兴趣。

依托我院“院企联盟合作组织”中花卉生产或园林工程单位,在实际生产或中标工程中标后以花卉产品发包的形式让学生参与到具体实践中。因为项目实战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学生去主动学习寻求解决的办法,学生在“实战”中会带着问题相互交流、与指导老师沟通、查阅资料,边学习边实践,用理论指导实践,用实践检验理论,最终能够解决实际问题和积累经验。等到整个项目完成后,项目组的成员都会得到很大的锻炼,都会因为在不断克服遇到的困难问题后感觉到成就感,从而可以有效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通过“实战”教学与专业中“花卉工”、“植保工”、“绿化工”证书等相结合,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并为学生就业奠定扎实基础。

优点二:贴近“实战”可将学生的综合能力与个人素质有机结合,增强学生的从业信心。

通过“实战”可以克服了传统的教师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在“观赏植物生产技术”“实战”中让学生在参与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分析问题、通过与花卉生产一线人员相互交流及学到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可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克服学生单体学习方面的盲目性,让学生自己定位好努力的方向。也能让学生了解到专业发展的最新方向及市场发展最新趋势,培养学生对市场洞察能力,为学生就业定好较明确的方向。

在指导学生参与“实战”中要求学生要有严谨的工作态度和认真负责的工作作风,不断用行业标准结合企业标准规范自己的职业行为。不断培养学生有计划有目的的工作习惯,培养学生遵纪守法、团结互助的社会和职业道德,为学生的就业增加自信心。

优点三:贴近“实战”可将团队合作意识和创新意识相结合,拓宽学生就业新方向。

贴近“实战”有效充分发挥学生的团队协作潜能,因为在“实战”的过程中,所有的学生都会因为受到自己知识及实践经验的局限,遇到不能解决的难题,只有通过和其他的成员及一线的人员进行讨论和交流,通过知识的互补和彼此的合作来顺利解决实际问题。从这个角度讲,项目实战教学的方法不但给学生提供了彼此都能学习和进步的平台,而且还可以培养学生在学校及社会间得到锻炼与交流,和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学生在项目成功完成后就会感觉自己对于整个项目的完成的重要性,总结在实战中学到知识和积累的经验,不断激发自己的潜能,去其糟柏取其精华,为以后的就业拓宽道路。

优点四:贴近 “实战”能够让学校教学与企业生产相结合,为获得双方共赢提供机遇。

通过“实战”不但能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知识积累能力和职业道德,也能够让实践教学深入到生产一线,利用学校的优势人才、先进的技术等优势服务企业,为企业解决技术难题,带来前沿信息,还可以为企业解决用工问题等。“实战”同样也能为学校提供较好实习场地,生产用的耗材、提供教学用场地等,同时企业在“实战”出能发现适合企业发展人才,为毕业后学生就业提供岗位。教师在参与“实战”中同样能够得到锻炼,让一些刚从“学校到学校”的新教师丰富课堂教学打下扎实基础。通过建立 “校企联盟、园校共融”的模式为校企双方提供共赢的平台和机遇。

“观赏植物生产技术”实战教学方式的实例

授课章节为 “露地花卉之一二年生花卉生产”,课时量16节,每周4节,历时1个月。

(1)任务驱动:利用“校企联盟”一企业在苏州工业园区道路草花实际中标为项目背景,以各家庭农场为单位。采用是公司+农户的形式,对草花苗进行生产,生产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并按实结算,成绩优异农场获得由企业支助的奖学金。任务驱动时主要是让学生在课后了解一些草花种植的基本知识,如育苗方式,所生产用种子类型、生长周期、育苗基质配比、生产养护管理等基本生产要素,在任务下达前课前有一感性认识。(不同学期采用不同企业)

(2)任务下达:要求各家庭农场根据中标书的内容进行分析并确定适合当季生产的草花种苗和数量。要求各农场自主安排并完成育苗的生产计划。(上半学期主要生产的花卉育苗品种有孔雀草、矮牵牛、太阳花、凤仙花、四季海棠等,下半学期主要是三色堇、金盏菊、羽叶甘蓝、金鱼草等)。生产计划主要要点:①各农场根据自己实际情况选择好生产品种1~2个;②根据中标通知书中所用盆花时间推算播种期、生产数量及颜色;③准备好生产育苗所用基质、花盆数量;④播种、管理人员安排;⑤肥料施用步骤;⑥病虫防治措施;⑦出圃计划;⑧生产应急预案;⑨财务管理。期间主要培养学生的交流互助、奋进创新、市场判断能力及学生制定生产计划的能力。

(3)任务实施:邀请中标单位和企业育苗技术人员到课堂进行交流点评完善生产计划可实施性。各农场将计划落实到企业生产基地,育苗期间各农场要安排日常管理人员、财务人员等主要是从种子处理、播种、发芽期管理、苗期管理、成本记录与核算等工作进行认真仔细的落实与操作,能在工作中及时发现问题、交流问题、解决并总结问题,各组间相互协作共同达到预期目标。在实施过程中指导老师和现场老师经常与学生交流,解答学生在生产操作中产生的各种问题,规避一些在生产中产生错误点和安全漏洞,减少企业的损失,增强学生的自信心。

任务实施主要在生产基地落实:各农场根据生产计划进行播种安排,播种采用管理节能、生产节约、运输便利的穴盘育苗进行,不同粒径种子的播种流程不一样,中小粒种子以先打孔后播种,再覆土最后浇水的流程,如孔雀草、凤仙花等。而微粒子的播种程序为先浇水后播种,不需要覆土,如矮牵牛、金鱼草等。播种完成后各农场把穴盘放置到指定地点进行育苗管理,管理期间主要是水分、温度、病虫害的防治,主要培养学生的责任心、耐心及处理各种问题的能力、团结互助和职业道德等。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3)

1膜生物反应技术概述

膜生物处理技术结合了膜分离过程中的一系列技术优点,在传统的厌氧生物处理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化学变化和膜的选择性,形成了一种全新的污水处理系统。膜生物反应器作为污水处理系统的核心可分为三类,分别是萃取反应器、无气泡反应器和膜分离反应器。相比于传统的利用生物技术处理污水,全新的膜生物反应器技术对污水的处理成果和速度等模式有了一定的提升。不难看出,基于良好的生物膜反应技术的优势和自动化优点,目前在我国的污水处理中应用次数逐渐增多。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三类反应器中,最常见的反应器是膜分离生物反应器,随着类型不同的生物膜的不同放置位置,可以依照氧气的不同需求量将其分为膜生物反应器和集成膜生物反应器[1]。

2膜生物反应技术的优缺点

2.1膜生物反应技术的优点分析

传统的膜生物反应技术虽然具备优良的处理效果,但由于处理过程中使用的区域体积大,同时区域面积大,对污水处理的质量以及水进出的适应能力偏低,极易呈现出溶解氧不够等缺点。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与其他生物处理工艺相比具有较大的优势,由于传统活性污泥法中细菌很容易丢失,它们的生长速率低于其他异养微生物,通过膜生物处理技术能够实现对膜的处理,同时留住能力较强的膜,实现对硝化细菌的阻断,增强硝化细菌的处理能力,大大增强了硝化效率。由于膜生物反应技术本身的属性,可以在不通过二次接收器的情况下,从而实现减少区域面积。随着混合液中浓度较高的悬浮物能够提高污水处理能力的体积负荷,可提升抗冲击负荷能力,以期提高膜生物技术的处理污水的能力。膜分离技术对污水中的杂质能够进行强力分解,提升水的整体质量。杂质中的颗粒和浓度能够与水的再利用进行有机结合,通过膜生物反应技术能够阻断污水中的杂质,将污水中的杂质阻断在膜生物反应器中,降低污水处理的损失,完成便捷、稳固地解决杂质的操作。膜生物反应器内具备大量的透气性的膜,能够在不受处理方法和操作的限制下实现污水处理的平稳进行。膜生物技术的利用大大提升了污水处理操作的氧使用率,同时完成相应的间隔步骤,以期减少污水处理的操作步骤。膜生物反应器在使用过程中保持在减小的体积负荷,能够降低由污水处理而产生的大量杂质,致使剩余杂质排放超出30天,实现意义上的零污泥排放[2]。

2.2膜生物反应技术的缺点分析

虽然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被广泛应用到各行各业中,也具备很多优点,但是在具体操作过程中还有较多无法克服的问题。因此,若想保证膜驱动压力稳定,就需要通过膜生物反应器,其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比活性杂质要浪费更多能量。虽然膜生物反应器在对污水处理的过程中能将杂质的生物膜保存下来,保证生物膜的稳定性,但这种操作也导致生物膜会吸取污水中的有害物质,大大降低了膜的使用年限,使用年限较短的膜会致使污水的流速降低。生物膜是污水处理过程中的重要因素,因此,我国对生物膜的研究技术需要逐步提高,需提升膜材质和生物膜系统功能的有机结合,在膜应力、使用寿命和生产成本方面取得相应的突破,同时保留膜本身的优点,才能够实现对水的有效处理。膜组件的设计还必须满足高处理能力和低能耗的要求,同时还要易清洁。因此,相关研究人员需要全力以赴为污水处理问题进行不断分析和研究,旨在提高废水处理的能力[3]。

3膜生物反应技术在污水处理工艺中的应用

3.1工业废水的处理

工业废水中的杂质较多,所以在对污水进行处理的过程中大大提高了困难度。面对具备不一样特点的工业污水,应采取适当的膜生物处理系统,同时,采取的生物膜应与工业污水的特点相类似,从而确定其稳定性和安全性,以完成对工业污水的治理。在污水处理的过程中,应避开利用平均的膜生物处理技术来降低污水治理的成果。在不同pH值下,金属离子具有不同的表达形式,通过调节废水的pH值可以实现去除金属离子的效果。例如,食品工业废水的一个主要特征是高浓度的有机物质,因此,若想处理食品工业废水,就应增加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体积负荷,以此来降低处理成本,同时提高对食品工业废水的处理。当然,在食品工业废水处理的过程中,还必须克服高盐和高甜度废水中微生物的存活率,例如芥末和酱油的工业废水,因此,如何降低盐度和低成本,是食品工业废水处理中的一个大问题。

3.2生活污水的处理

经过适当的废水处理后,生活污水可以重复用于道路清洁以及绿化等,但是处理成本高,初期投资大等问题也阻碍了生活污水处理的发展。然而,随着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创新和优化,其在生活污水处理中的优势显著。通过膜生物反应器技术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污水处理的成本,同时还能够使水资源得到再利用,大大提高了环境的绿化。

4膜生物反应技术未来的发展空间

通过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能够降低污水处理的成本,同时,膜生物反应器技术还应该在组合技术的发展中进行应用,将膜生物反应器技术与其他工艺相结合可以实现优势互补并改善水质,膜生物加工技术也可用于处理污染的天然水体[4]。

5环境工程污水处理中常见的膜生物反应技术

5.1EGSB-MBR组合技术

EGSB-MBR反应器技术在处理环境工程污水的效果十分显著,可以消除废水中的化学氧量,但很难去除水中的悬浮固体。因此,通过EGSB-MBR组合技术可以弥补这一缺点,使用EGSB-MBR组合技术可以解决后续处理的悬浮物问题,通过EGSB-MBR组合技术实现对环境工程污水的有效处理,EGSB-MBR组合技术是一种结合了二者优势的污水处理技术。

5.2气浮/曝气生物滤池/膜生物反应器组合技术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4)

中图分类号:S18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1974/nyyjs.20161132009

前言

在当前的农业发展模式下,技术的影响作用日益显著,将生物技术合理运用于农业种植领域,可以利用新技术的优势,加速农业现代化;也可以使生物技术成果服务于社会生产,彰显技术的力量。所以,现实中相关部门就必须要做好生物技术的推广工作,使其能够为农业种植做出更大贡献。

1 农业种植中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

1.1 重要意义

农业种植中合理运用生物技术的意义体现为以下3点:此举可以强化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病虫害是影响作物产量的关键因素,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中的合理运用,可以起到强化作物抵御病虫害能力的作用,能够有效减轻病虫害的影响,对于保证作物产量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此举有助于防止粮食危机的出现。生物技术的合理运用能够弥补种植模式的不足,起到增产作用。所以,生物技术在粮食增产方面的优势是经过实践验证的,可有效防止粮食危机的发生,这一点对于我国这样的人口大国具有重要意义;此举可以优化作物质量。食品安全问题的频频发生,使得人们对于农产品的质量愈加关注。生物技术应用于农业种植领域,有助于农产品质量的优化。目前,市面上出现的转基因大豆以及嫁接水果都极受欢迎,这一点就足以说明生物技术的应用价值。

1.2 应用思路

1.2.1 转基因技术

此项技术的实质是通过人为干预,来进行DNA的体外剪切及重新拼接,进而实现基因重组。据此来讲,转基因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能够结合实际需要进行基因提取,可切实保证新基因与需要相一致。所以,此项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有着极大的应用潜力。在具体应用的过程中,需要格外注意生物检测环节,并规范执行检测流程。一般来讲,检测的基本步骤为:对生物体中的细胞实施单独培养;借助技术手段将它们转变为完整个体;对完成转化的个体实施检测。现阶段,转基因技术已经在农业种植领域得到了一定的应用,相关实践也证明了其确有增产及优化作物质量的作用。此种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中的应用,实际就是借助人为干预实现优良基因向作物的转移,通过此种方式达到增产目的和改善作物质量的目的。

1.2.2 组织培养技术

简单来讲,组织培养就是一种基于全能性细胞、借助人工诱导来实现组织无菌发育的技术,经过培养,作物组织能够成长为完整植株。所以,此项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应用,可以起到加快作物繁殖、培育良种等积极作用。另外,此项技术在减轻病毒威胁方面也有一定的效果,既能够增强作物的经济优势,又可以同时兼顾环保。在应用此项技术的实践中,应注意如下几点:应保证相关的环境条件合乎要求,做到温度适宜、湿度恰当;保证化学条件满足要求,其中主要包括pH值以及渗透压等;由于实施培养时作物内的多酚氧化酶会被激活,引起作物褐变,进而影响到接种外植体培养,具体操作过程中应注意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控制褐变;为了获得无菌材料,建议采用分化培养基(诱导亦可)实施初代培养。

1.2.3 生物农药技术

在传统种植模式下,为了减轻病虫害对作物生长的影响,人们经常借助化学方法来配制农药。这种方法虽然防治病虫害效果较好,但却容易给作物安全埋下隐患,降低作物质量。而生物农药技术则是指借助生物技术来进行农药配制,由于此种农药成分以生物在新陈代谢过程中的产物为主,其一般不会对作物造成污染,可消除喷洒农药的负面影响。与以往使用的农药相比,生物农药在防治病虫害方面的作用并不逊色,同时其还具有环保优势,对于发展绿色农业很有益处。但是,此种农药由于成分来源特殊、价格昂贵,推广应用存在一定的阻碍。考虑到微生物具有容易控制且能够规模化生产的特点,现实中可以通过把源于生物组织的药物成分基因移植到微生物中的做法,来解决生物农药应用成本过高的问题。

2 结语

总体来看,生物技术在农业种植领域的合理运用,不仅有助于强化作物抵御病虫害的能力,还可以起到增产及优化作物质量的作用,对于农业发展有着巨大影响。所以,现实中应正视生物技术对农业生产效率的贡献,加大生物技术的推广应用力度。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5)

0 引言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水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地威胁着人类的生存环境,制约着社会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因此,水污染控制成为全世界共同关注的问题。目前的水处理技术中,生物处理法已成为世界各国控制水污染的主要手段,尤其是现代生物技术将成为水污染控制领域重点开发和应用的技术手段,主要应用于废水处理、生物修复以及微生物水处理剂等方面。

1 现代生物技术的内容与特点

现代生物技术是指以DNA 技术为先导,包括微生物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和生物修复技术在内的一系列生物高新技术的统称[1,2]。其中每个方面都有其特定的理论基础和不同的应用领域,但它们之间又相互补充和衔接,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生物技术的特点大致有[3]:①以生物为对象,不依赖地球上的有限资源,而是着眼于再生资源的利用;②在常温、常压下进行,过程简单,可连续化操作,并可节约能源,减少环境污染;③开辟了生产高纯度、优质、安全可靠的生物制品的新途径;④可解决常规技术和传统方法不能解决的问题;⑤可定向地按人们的需要创造新物种、新品种和其他有经济价值的生命类型。

2 现代生物技术在废水处理中的应用

废水生物处理是利用微生物的生命活动过程对废水中的污染物进行转移和转化,从而使废水得到净化的处理方法。废水生物处理技术发展迅速,好氧法、厌氧生物法以及生物发酵法已趋于成熟,所以,这里只介绍固定化等新兴技术。

2.1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 固定化微生物技术是生物工程领域中的一项新技术。进入80年代后国内外开始应用这种具有独特优点的新技术来处理工业废水和分解难生物降解的有机物质,一些具有特异性的优势菌种不断得到改造或创造,将这些高效专性菌如脱色菌、脱氮、脱磷菌假单胞菌等进行固定化后,菌体密度提高,大大提高了处理效率,尤其是对难降解有毒物质有明显优势。王增长等人利用新研制的聚集—交联固定化细胞技术,将筛选的高效优势脱色菌种固定在活性污泥上,投加于“厌氧—好氧—生物滤池 ”工艺流程中,处理印染废水,结果表明:出水色度极低,处理后的水可回用[4]。

2.2 生物强化处理技术 为了提高废水处理的效果,而向废水中投加从自然界中筛选的优势菌种或通过基因组合技术产生的高效菌种,以去除某一种或某一类有害物质。主要强化方法有:①高浓度活性污泥法,以高污泥浓度和长泥龄来促进对难分解物质的处理,加快反应速度。日本用该法处理难分解的聚乙烯醇和粪便污水取得显着效果[5]。②生物—铁法,是在普通活性污泥中加入无机盐,多用铁盐(氢氧化铁或氧化铁粉),形成生物铁絮凝体活性污泥,具有高浓度活性污泥法的特点,主要用来提高除磷效果。③生物—活性炭法,综合利用微生物氧化能力和活性炭良好的吸附能力,使二者产生协同增效作用。在该系统中,每g活性炭去除 1~3gCOD ,分解废水毒性能力明显增强,同时提高脱氮水平。

2.3 生物反应器技术 生物反应器技术,是现代生物技术发展的一个主要方向。现代化的新型生物膜反应器,其共同特点是反应器内装有比表面大的载体,有利于微生物附着生长形成生物膜,供气或供给的其他反应条件优越,污染物具有充分的时间与微生物接触,有利于增强微生物的分解代谢能力。目前,2000m3的反应器已经问世。虽然其处理能力较低,造价较高,但其管理方便 ,运行费用低,所以欧美地区约有 7%的污水处理厂采用该技术[6]。

3 生物修复技术

生物修复技术[7]是利用生物,特别是微生物将土壤、地下水或海洋中污染物现场降解为CO2和H2O或转化为无害物质的工程技术系统。这项技术正被用于清除地下水、废水中的污染物。金属虽然不能被生物降解,但微生物可将其转移或降低其毒性。为了加快去除污染物的进程,常常采用许多强化措施,使自然生态系统维持原状的前提下,使受污染的环境得以修复。研究表明 ,生物修复与传统的物化法相比具有以下优点:①经济,仅为物化法30%-50%;②对环境影响小,不产生二次污染,遗留问题少;③最大限度地降低污染物的浓度;④修复时间较短,就地修复,操作方便。

生物修复中主要涉及两大问题,即有效性和安全性评价。为提高有效性今后将应用分子微生物学分离、鉴别、制造更高效降解和聚集有害有毒化合物的微生物。为提高生物修复的安全性评价水平,需发展鉴定微生物的分子生物技术,以确定微生物在环境中的去留和基因[8]。

4 微生物水处理剂

微生物水处理剂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①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是一种由优势互补的微生物菌群、繁殖促进剂和活化剂配制而成的活性微生物制剂,已经在保健领域发挥重要作用。用于环境净化的微生态制剂由于其应用范围广、使用安全、无副作用,为区域环境保护提供了新的重要手段。欧美近年来加快了这方面的研究开发,已有采用微生态制剂原位修复水体的成功实例[9]。②生物吸附剂。生物吸附剂是废水生物处理的一个新的发展方向,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高比表面积和高吸附率的生物体吸附水中的污染物;另一类是集生物吸附和生物降解能力为一体净化废水中的污染物的生物吸附剂。目前生物吸附剂的固定化技术使生物与离子交换树脂一样能解吸回收金属和重复利用。③微生物絮凝剂。微生物絮凝剂是利用生物技术,通过微生物发酵,抽提精制而得到的一种具有生物分解性和安全性的新型、高效、无毒的廉价的水处理剂,这些是无机或有机合成高分子絮凝剂所不具备的。其特点是降解性能好,成本低,无二次污染等。目前,已筛选出19种具有絮凝能力的微生物,其中,霉菌8 种,细菌5种,放线菌5种,酵母菌1种[10]。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微生物水处理剂的开发与应用具有良好的前景。

现代生物技术在水污染控制领域已显示出独特的魅力和应用前景。但笔者认为,今后应从四个方面进行深入研究:①分离、筛选和培养高效降解菌,利用微生物共代谢作用、多菌种协同作用降解难降解污染物;②构建高效反应器,优化运行条件,探索新技术新方法;③开发高效、无毒、廉价、可大批量生产的微生物水处理剂;④着力实践和推广生物修复示范工程,为生态环境建设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持。

参考文献:

[1]李亚一.生物技术[M].北京: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1994.1.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6)

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位于成都高新区内,初步规划面积5平方公里,扩展区为成都市各区县,辐射区为德阳、绵阳、乐山等市。通过“十一五”期间的努力,将基地建设成为基础设备完善、生态环境优美、投资政策优惠、服务质量优良,一区多园模式的高成长性产业基地,使四川生物产业总体进入全国先进行列,保持西部领先优势。

核心区以地奥集团、迪康集团、康弘集团、恩威集团、蓉生药业、华神集团、国嘉制药等大型生物医药企业集团为依托,重点发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材料、现代中药三大领域,同时将生物芯片及生物新型产业作为重点培育产业,使高新区成为成都乃至西部生物医药产业技术、人才和企业的聚集区,成为西部生物医药研发的中心。

生物医药产业将主要围绕生物技术药物、生物医学材料、现代中药等我省具有比较优势的生物医药领域进行,同时鼓励从事生物农业、生物信息、生物环境、生物化工等方面的研究开发和技术服务。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7)

二、申报范围

围绕“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院市合作科技专项、苎麻新品种选育和加工后整理科技专项、特色种养殖科技专项、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专项、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科技专项”等重点科技专项行动计划涉及的关键共性技术攻关、重大技术改进、重点优势资源开发、重大管理技术创新等,申报20*年市级科技计划项目。

三、申报原则

1、自主创新原则。申报项目必须明晰知识产权归属,必须突出原始创新、引进和集成创新以及消化再创新主题,具有较强的创新性和先进性。

2、优势集成原则。注重优势院所、优势专家、优势企(事)业紧密联合、协同攻关,优先支持院市科技合作项目。

3、产业化经营原则。强调科技攻关计划成果或研究开发的配套技术,能在工农业生产上及时转化和应用推广。

4、富民强县原则。突出“科技”含量、彰显“富民”内涵、体现“强县”张力,具有带动与辐射作用。

5、项目绩效原则。项目申报必须规范,计划任务书必须完备,项目实施必须有技术方案,项目跨年度实施过程中必须有阶段性总结,项目实施完毕必须结题验收和出成果(通过市或县一级鉴定验收)。

四、实施年限

原则上按照20*-20*年跨年度进行设计,实行计划项目中期评估、检查和到期结题、验收(鉴定)的动态管理模式。

五、申报内容或方向

1、新农村建设科技专项围绕农业科技示范基地、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农民科技培训、星火科技扶贫和农村科技信息化五个方面,突出“三村建设”主题,强化产学研结合和可持续发展,以市场为导向,依靠科技进步,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和农村经济健康、快速发展。

1)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农业科技园区科技能力建设,主要包括科技成果转化、技术集成示范、特色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培育。

2)农村科技服务体系。以大学、科研院所为依托的新型农村科技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示范,探索农业科技专家大院、龙头企业技术创新中心等新模式。

3)新农民科技培训。以提高农民科技致富能力为目标,以星火培训基地和星火学校为依托,组织开展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训、非农产业就业技能培训、市场营销知识培训等。

4)星火科技扶贫。以3个国家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为主要对象,通过引进、转化农业科技成果,示范、推广农村先进适用技术,培育、壮大区域特色优势产业,促进贫困地区脱贫致富。

5)农村科技信息化。基于“三电”(电脑、电话和广播电视)的农村科技信息服务体系建设试点示范,农村科技信息资源库建设等。

6)粮食丰产科技工程。根据我市粮食作物主产区的气候生态特点和生产条件,围绕实现三个提高(单产、质量、效益)和五良配套(良壤、良种、良法、良制、良水),对粮食作物持续丰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后减损增效技术攻关、技术集成转化与大面积应用示范进行系统设计,为粮食作物主产区提供系统、成套、整体的技术模式。

2、院市科技合作科技专项以与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成都理工大学广泛开展的院(校)市科技合作项目为主要支持对象,重点在优势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等方面。

1)优质富硒茶无公害化、清洁化、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研究;提高产品安全卫生质量、降低生产成本,*到HACCP认证标准和国家QS标准;

2)盐卤及杂卤石资源的综合利用开发研究与产业化发展;

3)泥石流、地震、洪水等灾害的预报、预警和安全防范技术及装备研究开发;

4)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开展资源综合利用技术设备研究开发及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技术研究开发;

5)油气开发及附产物综合利用相关技术研究。

3、苎麻新品种选育和加工后整理科技专项重点开展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和优质高产雄性不育杂交苎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苎麻优良不育材料的创造;特高支高产苎麻新品系选育;苎麻加工企业生物脱胶关键共性技术的开发与推广。

1)*州苎麻加工企业生物脱胶关键共性技术开发与推广;

2)优质高产多抗苎麻新品种和优质高产雄性不育杂交苎麻新组合选育及配套栽培技术研究。

4、制造业信息化科技专项积极开展*州市制造业信息化应用工程及省级重点城市网站建设;广泛开展计算机辅助设计、辅助制造、辅助工艺、产品数据管理、客户关系管理、供应链关系管理、财务管理以及企业资源计划管理等信息技术的应用工作。

1)重点开展CRM在现代制药业的应用示范,叶轮加工机床数控化改造;

2)三维CAD在橡胶制品、水泵、电缆设计上的应用示范;

3)基于生物、医药及农副产品深加工领域的现代信息技术的应用等。

5、高新技术产业化科技专项

积极营造自主创新的环境,加强科技条件平台建设。重点开展工程技术中心、省级制造业信息化重点城市公共平台及省级技术中心的建设。

1)现代物流信息集成系统研发及应用;制造业信息化ASP平台开发及应用;

2)生物酶技术、微生物工程技术在农副产品深加工中的应用;生物能源的开发及工业废水高效处理生物技术的应用;

3)多功能的金属或非金属复合材料的开发;高效复合耐候材料的开发及应用;苎麻复合材料的开发。

6、特色种养殖科技专项研究*州中药材资源种类、分布、贮藏量、生长环境和药用价值;重点开展川产道地药材品种选育研究。培育特色种养殖业,引进推广质新品种,带动区域经济、拉动富民强县。

1)具有一定科技含量的特色养殖,优质高产粮食物新品种选育、示范、推广、能够助农增收,提高经济效益;

2)(*州)川产道地及优势特色药材的规范化种植技术研究,中药材种质资源保护和优良品种选育研究,GAP认证及商标、原产地保护申报等。

7、提高减灾防灾能力科技专项围绕我市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等领域的重大科技问题,进行关键技术攻关与示范,要求突出重点,整合优势,坚持自主创新,切实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为公共安全、生产安全、重大自然灾害防范等提供强有力的科学技术支撑。

1)公共安全的监测、预测、预报、预防和应急处理技术体系及集成研究;

2)应急救灾救助及集成技术和设备研究开发;

3)社区安全防范系统关键技术产品的开发和研制;

4)煤矿生产安全预防措施及设备研究开发;

六、申报条件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8)

(一)必要性

1、是实现农区资源转化和经济转型的需要

据统计,目前我国农副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的比值仅为0.5:1,而发达国家的比值已经达到3-5:1。一直以来,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偏低,是我国农区经济结构层次低下、经济欠发达的根本问题。发展以生物制造为特色的生物产业,可大幅提升农副产品转化增值率,改善农区经济结构。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不仅有利于*市的经济腾飞,而且对山东省一体两翼战略,乃至天津滨海新区开发、中部崛起等国家重大战略的扎实推进,都将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2、是黄淮海地区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的需要

黄淮海地区作为我国的粮食主产区,具有良好的产业发展基础。通过“产业集聚、做大作强、循环利用、持续发展、重点跨越、带动全局”,发挥基地的规模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形成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集群,真正使农业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生物经济强势和比较竞争优势。

3、是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需要

资源、能源、环境是我国目前经济社会发展面临的主要制约因素。生物产业具有“低能耗、低污染、高产出”的比较优势,产业链条长,有很强的渗透性、带动性和高成长性等特点,市场需求规模巨大,又是创造绿色GDP的产业,兼具知识经济和循环经济的双重特征。大力发展生物产业,使之成为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突破性重大带动作用的高技术产业,是我国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克服资源短缺,实现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

(二)重要意义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有利于调整优化农业结构,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提高农民收入,根本解决“三农”问题,加快推进城市化进程;有利于在不与民争粮、不与粮争地的前提下,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有效缓解国内资源能源紧张问题;有利于扩大我国生物产业总体规模,提高生物技术创新能力,提升生物产业在国际分工中的地位,形成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有利于推动黄淮海地区乃至全国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总之,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是解决三农、资源能源和环境三大问题,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最佳方案和有益实践。

二、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基础与条件

(一)产业优势

1、生物产业是我市重点发展产业,已形成较大的产业规模。2006年,全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170亿元,其中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生物制造产业产值达到120亿元,占全部生物产业产值的71%,预计2007年生物产业产值达到22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业160亿元,产业规模位居全国前列。

2、生物企业集聚度高,形成一批优势企业和龙头企业。全市已集聚各类生物企业300多家,其中规模以上生物企业102家,现有产值过10亿元的企业12家,产值过亿元的企业47家。300多家企业中,65%分布在生物制造行业,35%分布在农业、医药、能源行业。

3、生物技术创新体系完善,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突出。*市依托济南和京津的人才技术优势,通过自建或合建等方式组建了40余个生物技术创新平台。其中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2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和重点实验室17个,初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物技术工程研究体系,有力的提升了工程化研究和产业化能力。

4、生物技术人才资源雄厚,农业生物科技实力位居全国前列。*市所在的济南省会城市群经济圈,现有生物技术类研发人才3000余人,拥有与生物技术相关的高等院校10所,研究院所近100家,重点学科50个(包括部级重点学科10个)重点实验室(中心、基地)30个,近10年来,培养生物类专门人才15000余人,硕士3000余人,其士近300人。

(二)环境优势

1、硬件环境。经过改革开放以来的快速发展,我市已在基础设施、园区建设等方面取得巨大成绩。拥有1个国家火炬计划生物技术产业基地,1个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1个省级生物产业基地。园区基础设施、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公共服务系统配套完善,功能分区规划科学,为生物产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硬件支撑。

2、软件环境。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出台了有关加快生物产业发展的政策性文件,并制定完成了《*市高技术产业发展“十一五”规划》。全市各级对发展生物产业形成了广泛的共识。为加快生物产业基地建设,*、禹城两级政府均成立了以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的产业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并分别研究并即将出台支持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发展的政策和建设管理办法。

(三)核心带动优势

禹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区域,是我国较早发展生物产业的县市,历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发展,把生物产业作为禹城高技术产业发展的突破口,优化环境,制定政策,持之以恒,全力推动,使该地区逐步形成了要素集聚、特色鲜明、辐射带动力强的生物产业核心区,2007年9月被山东省发改委认定为山东省级生物制造产业基地。一是具有较大的规模性。2006年,禹城市生物产业完成产值9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值完成72亿元。二是拥有较高的集聚性。禹城市已拥有各类生物企业7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企业51家,4家产值过10亿元,14家产值过亿元,仅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就聚集规模以上生物企业42家。三是具有较强的创新性。禹城生物产业人均劳动生产率达到93.5万元,R&D投入占销售收入比例达到4%,从业人员总数达到7700人,其中科技人员2063人,占从业人员总数的26.8%,人均固定资产净值达到23.7万元。禹城市高新区内现有部级重点高新技术企业5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23家,区内建有各类实验站、研究所、工程中心和技术中心17家,其中省级6家,部级4家。常年外聘尤新、曹竹安、张启先等国内知名专家60多人。先后承担国家“863”计划、国家科技攻关计划14项,完成科技成果136项,12项达到国际先进水平,13项达到国内领先水平,5项填补国内空白,拥有10个部级新产品,并主持制定了7项国家标准。四是拥有强大的市场竞争力:禹城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6亿美元,占产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14%,产品销往美国、英国、德国、瑞士、日本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融入雀巢、联合利华、百事、可口可乐、达能等多家世界500强企业的供应链。主导产品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木糖醇等生物糖类产品国内市场占有率均在80%以上,国际市场占有率分别达到50%、20%和25%,大豆蛋白、木基材料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30%和15%。五是具有较高的国际化程度。禹城生物产业建有中外合资企业7家,完成产值18亿元,占全市生物产业产值的20%。六是具有良好的可持续发展条件: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各领域初步形成了资源综合利用、循环利用体系,其中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综合利用体系在国内极具代表性,农林废弃物综合利用效果显著。七是拥有巨大的辐射带动能力。禹城生物企业已在临邑、陵县等本市周边,以及滨州、聊城、菏泽、河北、辽宁、哈尔滨等省内外玉米、大豆、林业资源丰富地区,发展建立了20多家关联企业以及原料初加工企业,对相关地区生物产业的发展起到巨大带动作用。

三、重点发展的产业领域和方向

建设*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将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充分发挥*特有的基础优势,重点突破,集聚发展,全面提升产业水平,把*建设成为优质高效、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带动性强的以农业生物制造为特色的国家生物产业基地。力争到2010年基地生物产业总体规模达到500亿元,其中生物制造产业375亿元,基地生物产品出口额达到15亿美元。培育1家销售收入过100亿元、3-5家销售收入过50亿元的大企业集团,以及由400家中小企业组成的生物产业集群。

(一)生物制造领域

按照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要求,大力发展生物基产品,实现对化石原料的部分替代。加快用生物技术改造传统产业的生产工艺,减少工业生产能耗与污染物排放。

1、生物基材料

以农林可再生资源为原料,大力发展聚乳酸、生物乙烯、纤维素衍生物等生物材料和1,3-丙二醇、1,4-丁二醇、糠醛等单体原料;提高糖工程产品如淀粉糖(麦芽糖、糊精、高果糖浆)、功能性低聚糖(低聚果糖、低聚木糖、低聚异麦芽糖)、多元醇(山梨醇、木糖醇、麦芽糖醇、甘露醇、低聚异麦芽糖醇)等产品的生产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扩大其在人类健康、畜牧养殖业等方面的应用;大力发展生物可降解溶剂、剂和各种高效安全的食品和饲料添加剂的产业化,以木质纤维素等为原料的绿色表面活性剂、聚酯(醚)多元醇等绿色精细化学品的高效合成产业化技术开发,减少对石油等一次性矿物资源的消耗和有害有机化学制品的应用。同时,发展一批生物可降解性和生物相容性好的塑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高性能木基复合材料以及新型炭质吸附和其他功能材料。

2、微生物制造

以促进工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新型生物反应过程为核心,加快微生物制造在高能耗、高物耗、高水耗以及旱井污染严重的工业过程中的应用。提高酶工程、发酵工程等生物技术水平,加快微生物和酶制剂对传统化学制造过程的改造,大幅度提高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的酶活水平和产量,以满足基地工业废渣转化燃料乙醇用酶需求,并在秸秆直接转化燃料乙醇方面取得突破;开发新型酶制剂,并加快其在医药、食品、化工、饲料、能源等工业推广应用。

(二)生物农业领域

紧紧围绕保障粮食安全和促进农产品结构调整,加速生物农业技术的研发及广泛应用,提升农业生产效益。

1、农业良种

重点推进杂交玉米、非转基因大豆、优质脱毒马铃薯、转基因棉花等区域优势的农业良种的产业化;加速牛、羊等畜牧品种的更新换代,提高扩繁率,促进产业化发展,大幅提升市场竞争力;推广应用抗虫、抗旱、抗逆能力强的经济林、能源林、速生工业用林新品系。

2、绿色农用生物产品

以实现规模化发展为目标,加快绿色农用生物产品及林木危险性有害生物防治技术的研究开发与产业化。开展生物农药、生物肥料、绿色植物生长调节剂等绿色农用产品应用的示范试点,有效缓解农业面污染;推进全降解农膜的应用;推动资源优势整合,加快培育生物农药、生物肥料、新型兽(鱼)用动物疫苗和诊断试剂、动物用生物技术药物和中兽药、生物饲料添加剂等领域的优势产品。

(三)生物能源领域

1、燃料乙醇

加快以农作物秸秆、木质素、纤维素和半纤维素等非粮原料生产乙醇技术研发和产业化示范,实现原料供应的多元化,尽快实现非粮原料燃料乙醇生产国家定点;优化燃料乙醇生产工艺,降低水耗、能耗和污染,降低生产成本,提高综合效益。

2、生物柴油

重点以油料植物食用油生产下脚料,如大豆油角、棉籽油角为原料生产生物柴油,加强清洁生产工艺开发,提高转化效率,建立示范企业,提高产业化规模。开发餐饮业油脂等废油利用的新技术、新工艺。

3、生物质发电和供热

重点发展木屑、工业废渣等工农业生产废弃物直燃和气化发电工程;充分利用工农业生产废水,大力发展利用有机废弃物的大型工业沼气工程,建设一批高技术、高水平的沼气热电示范工程。

(三)生物制造废弃物资源综合利用

在发展生物产业同时,逐步实现对能源、原材料、水等资源梯级利用、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扩大、丰富、延伸玉米、玉米芯、大豆三大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芯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玉米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大豆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体系:

四、空间布局及功能分布

充分考虑基地的规模性、集聚性和增长性,根据基地发展的进度和成熟度,按照提升核心区、充实扩展区、扩大辐射区的空间布局思路,进行产业基地合理布局和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规划*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由1个核心区、6个扩展区,以及分布在不同区域的若干个工程研究系统、企业孵化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共同组成,总体上形成点与面相结合的棋盘式布局,与产业基地合作密切的地区为辐射区。

(一)产业基地核心区

是生物企业和研发机构聚集的区域,也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点建设区域。核心区在禹城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总体规划范围内,整合现已建成的5.4平方公里,并在与之相连接的东部区域和南部区域内,总体规划面积20平方公里,重点建设基础设施、重大产业化项目、企业孵化系统、工程研究系统和综合服务系统。

(二)产业基地扩展区

扩展区是*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功能上与核心区分工互补,一方面为核心区提供一系列完善的前期和后续服务,另一方面是基地核心区的产业延伸,具有相当发展规模和潜力的区域。充分考虑基地内各县市生物产业发展现状,在*经济开发区和陵县、夏津、乐陵、平原、临邑经济开发区,分别规划5平方公里,建立*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扩展区。

(三)产业基地辐射区

辐射区是与核心区在生物产业方面合作比较密切的区域,包括山东省内鲁北、鲁中、鲁南等粮经作物主产区和河北、河南等玉米、大豆资源丰富的广大地区。

五、保障措施

(一)建立多元投入体系,加大资金投入

按照市场化运作,投资主体多元化的思路,构筑以政府资金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及社会融资为补充的多元化投资体系,以满足基地建设发展所需资金。

努力争取政策资金。充分利用上级的各项扶持政策,积极筛选提报解决生物产业发展的共性问题、关键环节、技术创新、能力建设、标准规范、知识产权、资源保护等方面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重大项目,争取更多项目挤进国家和省项目盘子。

积极争取信贷支持。加快建立健全诚信机制和诚信监督管理体系建设,提高企业和个人诚信素质,为商业银行改善对生物企业的金融服务提供支持。建立担保机构的资本金补充和多层次风险分担机制,引导社会资金建立生物企业信用担保机构。探索创立多种担保方式,开展知识产权权利质押业务试点,解决生物企业担保抵押物不足的问题。

大力启动民间资本。尽快建立完善风险投资机制,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作、联营、参股等方式参与基地建设,积极支持符合条件的基地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风险投资基金。充分利用创业投资机制等市场化手段,拓宽技术研发和产业化融资渠道,以吸引社会资金为主,政府资金适当注入,采用股份制等灵活方式,建立生物科技风险投资基金,为基地建设提供强大的资金保障。

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制定外商投资基地的优惠政策,创造良好的社会环境,采取合资、合作、产权转让等多种方式,有针对性地大力招商引资,特别是加强对世界500强企业的招商引资。对国外拟转移过来、符合基地生物经济发展方向的项目和企业,积极主动地予以承接,快速壮大基地产业规模。

推进企业上市融资。一是支持有条件的生物企业在深圳中小企业板上市融资。凡符合中小企业创业板上市条件的,优先予以安排,缩短公开上市辅导期,简化核准程序,设立发行上市的“绿色通道”。对具有良好市场前景及人才优势的生物企业,在资产评估中无形资产占净资产的比例可由投资方自行商定。二是支持生物企业到境外上市融资。经审核符合境外上市资格的生物企业,均可允许到境外申请上市筹资。三是支持符合条件的生物企业发行公司债券。

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设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积极谋划和实施一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市场前景广阔、技术水平高、带动作用突出的重大生物产业化和建设项目,以项目为载体,推动生物产业快速发展。

(二)加强自主创新,培育一批重大技术成果

加快以企业为主体的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建设,推进基地在生物科学领域取得更多更重要的原始创新成果。围绕基地重点发展的五大领域中重大专项的实施,建立和完善一批国家工程中心和企业技术中心,强化重大科技成果工程化和系统集成能力,发展专利产品,争取市场领先地位。鼓励企业与企业、企业与科研院所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加快生物技术信息在国家之间、地区之间、企业之间以及科研院所与企业之间的流动,促进产业共性技术的研究和共享,加强生物企业对于前沿生物技术突破的监控能力,提高生物产业的技术水平。

加强创新服务体系建设。按照“组织网络化、功能社会化、服务产业化”的方向,要重点培育以下四类服务机构:一是直接参与服务对象科技创新过程并提供综合的机构,包括生产力促进中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二是主要为服务对象提供技术、信息、管理和市场等方面咨询服务的机构,包括信息服务中心、知识产权机构、科技咨询公司、评估公司等;三是为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场所、设施等硬件服务的创新服务机构,如创业孵化器等;四是主要为科技资源的有效流动和配置提供服务的机构,如技术市场、产权交易所、风险投资公司、担保公司、人才中介市场等。

(三)造就一支过硬的人才队伍

真正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观念,加强基地企业经营管理人才、技术创新人才、工程化开发人才、高级技术工人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把培养和引进尖子人才作为提升生物技术和产业整体水平的突破口。

加大市外、海外生物技术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营造尊重人才、促进人才成长的良好环境。让具有创新能力的优秀人才集聚而来、脱颖而出,对各类拔尖人才政府将提供必要的资助和补偿,给予必要的政治待遇和收入保障。

注重现有技术人员的培养。借助国内外著名高校和科研院所的教学、科研优势,把优秀青年科技人员送出去深造,培养造就一批稳定的、高层次科研人才。同时,依托*科技职业学院、华宇职业技术学院等本地职教资源,为基地企业提供初、中级技术人才保障。

充分发挥现有人才的作用。实施优惠政策措施,积极促进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向基地聚集。对做出突出贡献的企业家、科技人员予以奖励,积极试行年薪制、风险抵押、持股经营、期股(权)激励等新型分配方式,支持技术作为生产要素参与分配,以调动广大技术和管理人才的积极主动性。

(四)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9)

*是我国生物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省份之一,拥有北半球除沙漠和海洋外的各类生态系统,是全球生物物种高富集区和世界级的基因库,野生近缘种和民族遗传资源丰富,享有“生物资源王国”和“生物基因宝库”之称,具有雄厚的以生物资源促进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和巨大的开发利用潜力。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生物产业的培育与发展,经过几十年的积累、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正成为各州、市竞相培育的重要产业和农民增收的重要来源,呈现出增长速度快、发展势头好的良好局面,并已形成了一定的产业规模,20*年,我省涉及本规划中的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产业总产值已达920亿元。与此同时,我省已初步构建了生物产业科技创新和产业化支撑体系,具备了较好的产业基础和发展潜力。我省有条件在国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的大环境中,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发挥*生物多样性的优势,通过科技进步,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培育成为在国内外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产业,为建设绿色经济强省奠定坚实的基础,促进我省经济持续、稳定、健康发展,真正使*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竞争优势,实现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

同时,加快发展*生物产业,仍需要下大力气认真解决好:特色优势生物资源资源深度开发与综合利用水平和资源配置能力较低、产业集约化程度不高,特别是缺乏按照产业链的思路来整合相关资源形成优势产业链;产品结构低端化,产业竞争力总体偏弱;企业技术创新能力和新产品研发能力不强,科技成果转化的体制机制不顺,科技支撑体系和人才队伍总体上还较为薄弱;市场开拓力度不够,在国内外市场具有一定竞争力的产品和企业还不多;多元化投入渠道不畅,有利于产业发展的政策环境和投融资体制机制、以及服务体系亟待建立等制约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未来十五年是我省加快生物技术产业化,并在某些领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时期,同时,也是我省传统生物产业调优调强、着力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时期。加快生物产业发展是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推进与东南亚和南亚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国内外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的必然要求;是培育新支柱产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重要纽带,不仅是未来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而且也是原有支柱产业稳定发展的重要支撑;不仅是振兴县域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扩大就业范围,改善我省经济布局,提高我省国民经济总体竞争力的必然选择;也是我省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重要途径。尤其是在国家严格控制单位GDP能耗的新形势下,要促进我省耗能产业获得新的发展空间,加快发展能源消耗较小、可持续利用的生物产业,更具紧迫性。总之,加快发展生物产业既是*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重要战略选择,也是21世纪*经济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将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和深远的影响。

加快发展*生物产业,需要进一步加强宏观领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规划,做好顶层设计;需要进一步动员全省各族人民,继续发扬艰苦创业精神,举全省之力,努力将*生物产业打造为最具有竞争力的支柱产业。为此,根据*省“*”规划纲要和省委省政府要求,特制订*省生物产业发展规划纲要。本规划中的生物产业(烟草产业除外)指的是从事生物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生物技术服务的产业,包括:生物医药、生物农业、生物制造(轻工、化工)、生物能源、生物服务业等。本规划纲要规划期为20*年——2020年,重点是“*”时期。

一、*生物产业发展的思路、原则和目标

(一)发展思路

紧紧抓住国家实施“生物经济强国”和西部大开发的重大机遇,围绕把我省建成绿色经济强省的战略目标,实施“生物经济强省”战略。

立足*的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在实践科学发展观中对*经济社会发展的突破性带动作用,正确处理好资源、环境保护与加快产业发展的关系,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的可持续发展;加强宏观指导,优化产业政策环境,促进投融资市场的发育,强化创新体系建设,构建优质服务体系,大力培养和集聚优秀人才;坚持以市场为导向、资源为基础、科技为支撑、企业为依托、效益为中心、制度为保障,发挥优势,突出重点,调整结构,合理布局,鼓励创新,激活机制,坚持走“特色化、规模化、集约化、产业化”的发展道路,强化原料基地建设、品牌培育、市场开拓,延伸生物产业链;着力围绕五大主要任务、九大发展重点,积极组织开展六个行动计划和实施两个专项工程,举全省之力,做大做强我省生物产业,促进我省由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根本性转变,形成具有*特色的产业竞争优势,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作出重要贡献。

(二)基本原则

1、科技先导,创新先行。

以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为重点,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为辅助,形成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品和技术为核心、产学研结合的创新体系。重点解决产业重大关键技术和共性技术的工程化和系统集成,构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技术和产品的产业集群;应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实现对资源的深度开发和综合利用;通过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我省生物产业的整体水平和综合竞争实力。

2、发挥优势,突出重点。

积极拓展市场空间,充分发挥市场对产业发展的引导作用。着眼长远发展,超前谋划,发挥比较优势,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选准产业发展突破口和关键环节,突出抓好产业关联度高、带动性强、有可能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的产业和产品,努力在重点领域实现产业或产品产业化、规模化大发展的突破性进展。

3、开放合作,集聚发展。

坚持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充分利用两种资源、两个市场,积极参与国际国内合作,提高我省生物产业的国际化、现代化水平。借鉴国内外生物产业发展的成功经验,整合生物产业资源,避免产业同构和恶性竞争;在重点区域营造生物产业发展的适宜环境,集中投入,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形成若干个各具特色,以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基地、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的辐射示范作用,促进全省生物产业的跨越式发展。

4、市场主导,政府推动。

坚持以市场为导向,利用市场供求机制、竞争机制和价格机制加快生物产业发展;强化政府在统筹规划、营造产业政策环境、完善投融资体制、加强知识产权保护,以及在创新体系基础设施建设、产业化示范等方面的引导作用和推动力度;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和中介机构、服务组织参与,精简、高效的市场化服务体系。

5、有效保护,持续利用。

加强我省生物资源的保护与合理利用,强化对具有商品化开发潜力的野生动植物资源的监督管理,避免掠夺式开发;探索合理的野生动植物驯化和产业化发展道路。重视种质资源发掘、保存与新品种定向培育,对特有、濒危生物资源实施抢救性保护、人工培育或扩繁,实现对生物资源的高效、可持续利用;加大对外来有害生物物种的监测和防治,加快生态脆弱区生态系统功能的恢复重建,为我省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6、统筹规划,协同发展。

着眼于*经济社会长远发展和构建循环经济的战略需求,加强传统生物产业的龙头企业与原料基地一体化建设,依靠科技进步,推进传统生物产业优化升级;将现代生物产业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进行超前谋划、合理布局,力争在重点领域取得突破。实现传统生物产业和现代生物产业的协同发展

(三)发展目标

未来15年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立足我省特色和比较优势,加大科技创新,调整优化生物产业、产品结构和区域布局,延伸拓展产业链,不断提高资源综合利用率,基本实现我省生物产业从数量增长型向质量效益型的转变,构建适应*生物产业发展需求的产业研发体系、原料生产体系、加工制造体系和专业化服务体系,形成优势互补、互促共进的特色产业发展新格局,形成若干知名品牌和一批大型龙头骨干企业(集团),生物产业增加值占全省GDP的比重明显提高,努力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

1、近期目标(到2010年)

初步形成若干个具有较强国际国内竞争力的产业链群,做精做优传统优势生物产业,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到2010年,生物产业九个重点发展领域总产值超过1870亿元,增加值占全省GDP的7%以上;生物加工制造业研发投入占销售收入比重平均达到2%~4%;培育年产值20亿以上的企业3~5家,10亿元以上的5~8家,生物产业出口额达7亿美元左右。

2、远期目标(到2020年)

到2020年,把我省生物产业打造成具有国际竞争力和在部分领域具有知识产权优势的支柱产业。生物产业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在建设绿色经济强省中的突破性带动效应得以充分体现,生物资源保护和受损生态环境的修复取得显著成效,节能降耗总体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在全国生物产业发展格局中的重要地位充分显现,部分领域技术水平步入国际先进行列。

二、主要任务、发展重点和布局

(一)主要任务

1、做精做优传统生物产业

发挥我省气候类型多样、物种资源丰富等优势,统筹规划,加强原料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林产业、畜牧产业以及特色优势农副产品加工等产业集群,提升糖茶胶等产品的精深加工水平,实现规模化经营、集约式增长,增强产业竞争力,巩固提升传统生物产业在我省经济中的地位。

2、做大做强新兴生物产业

充分利用生命科学和现代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高新技术研究成果,促进生物技术与*特色生物资源的有机结合,面向健康、农业、环保、能源和材料等领域的重大需求,努力实现关键技术和重要产品研制的新突破。重点发展关系国计民生的生物农业、生物医药、特色生物资源深度开发、生物服务、生物能源等产业。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契机,形成优势资源链、科技链、产业链,将*的生物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从生物资源大省向生物经济强省的转化,争取在国际、国内现代生物产业领域分工中形成较高战略占位。

3、提高产业自主创新能力

实施生物产业重大创新工程,推进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生物企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投入的主体地位显著增强;全社会科技资源配置效率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布局合理、资源共享、运转高效的*生物领域创新能力基础设施架构;培养和集聚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高层次生物科技人才;在重要产业领域,突破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和工艺瓶颈,努力形成技术链与资源链、产业链的协调发展。

4、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以科技为支撑,立足市场需求,以优质化、专用化、品牌化为主攻方向,加强产业规划和政策引导;依托生物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工业园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的建设,形成生物产业的合理布局;延伸产业链,壮大做强生物骨干企业,促进中小型生物企业向专业化、特色化方向发展,推进生物产业的聚集式发展。

5、实现生物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已经耗尽和接近丧失的野生生物物种资源;加大优良物种的开发利用和规模化人工原料基地建设,构建生物产业标准化体系,科学、合理、高效地利用好现有资源。探索一条保护和开发并重,实现生物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成功之路。

(二)发展重点

1、生物医药

以道地药材标准化种植基地建设为基础,加强中药、天然药物关键生产技术研究和先进适用技术推广应用,大力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加快药品质量控制体系建设,提高产品质量,积极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10年人工种植药材达120万亩左右,医药产业工业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增加值40亿元左右。

——加强中药资源普查,支持道地药材GAP种植基地建设和原产地申报认证工作、濒危药用动植物的人工保护与驯化,以及拟生态条件的规模化生产;支持中药技术标准、疗效评价体系和安全用药保障体系的建设。

——以*动植物、微生物药用资源为基础,应用先进技术发掘天然活性物质(有效活性部位和有效成分),在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药物的同时,构建具有特色的原料药和药物中间体产业。近期重点产品:甾体激素类药物原料、辅酶Q10、紫杉醇、三七总皂甙、灯盏花素、大黄藤素、龙血竭等。

——在对具有显著疗效的复方中药和彝药、傣药和藏药为重点的名药名方二次开发的基础上,积极开发具有新疗效、新剂型的地方传统名药和民族药新品种。近期重点产品是:云白药系列、三七系列、天麻系列、灯盏花系列、叶下珠系列、灯台叶系列、薯蓣系列、山海棠系列等。

——支持以抗艾滋病、心脑血管病、肿瘤、结核、免疫缺陷重大急性传染病和慢性疾病,以及戒毒等为重点的新药创制;针对肝炎、艾滋病、脊髓灰质炎、脑膜炎、流感等严重传染病和突发性疾病,大力发展新型预防性和治疗性疫苗;针对血液传染病、泌尿生殖道感染等疾病,发展新型诊断试剂和产品;以重大跨国动物疫病、危害公共卫生安全和人类健康的人畜共患疾病的防治、有害生物物种入侵的安全性评价及食品安全为重点,开发方便快捷的检测技术和相关产品。

2、糖、茶和天然橡胶

——蔗糖。继续保持糖业基地在全国的地位,加强蔗区基础设施建设,稳定种植面积,引导基地向宜种区域集中,减少陡坡地种植,推广优良品种和先进栽培技术,提高单产和含糖量;开发和引进新工艺、新设备、新技术进一步提高出糖率,开展蔗糖副产物的综合利用,努力降低吨糖成本,开发天然糖和有机糖等多元糖产品,发展深加工,满足市场需求;切实提高综合经济效益;进一步整合资源,发展壮大企业,提高行业集中度和竞争力。到2010年,甘蔗种植面积稳定在400万亩左右,糖产量达250万吨,总产值105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超过35亿元,工业总产值70亿元以上。

——茶叶。推进基地建设规范化、产品加工标准化、品牌打造国际化。加快良种繁育示范基地建设,大力改造现有中低产茶园,建设无公害(含有机)茶园。强化普洱茶原产地保护和品牌保护,加快普洱茶质量技术标准的制定和认证工作,推进清洁生产,规范行业管理,打造世界著名的普洱茶品牌。积极开发茶叶新品种与深加工产品,进一步提高茶叶产业整体科技水平,做精做专滇红茶、滇绿茶。以大企业、大品牌为龙头,增强我省茶叶在国外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和影响力。开展茶资源综合利用,采用高新技术提取茶多酚、茶色素、茶皂素、茶多糖等功能性成分。到2010年,全省茶园面积发展到400万亩左右(含150万亩无性系良种茶园),茶叶产量达到20万吨,农业总产值60亿元,工业总产值达100亿元左右。

——天然橡胶。稳定省内现有橡胶种植面积,强化品种选育,进一步提高种植、管理水平,建成中国最好的天然橡胶原料基地;积极寻求与周边地区的产业互补,拓宽原料来源;调整天然橡胶产品结构,适当压缩SCR5标准胶的生产,增加SCR10、SCR20标准胶及浓缩乳胶生产,加快扩大子午线轮胎专用胶和航空专用、低蛋白浓乳等产品的产量,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天然橡胶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省内天然橡胶种植面积稳定在450万亩左右,年产干胶32万吨,力争工农业总产值达到80亿元左右。

3、生物化工

提高酶工程和代谢工程的研发能力,加强新菌种的筛选和对现有重要酶种、生产菌种的改造和提升,重点发展:重要工业用酶制剂,以天然香料为主的香料加工,以松节油和脂松香为重点的林化工产品深度开发,以印楝、除虫菊和微生物农药、微生物肥料为代表的生物农药与生物肥料,以薯蓣、番麻皂素深加工为代表的药物中间体及甾体激素,以烟草综合利用为重点的高附加值生物化工原料及产品,以及具有*比较优势的食品添加剂、饲料添加剂和营养强化剂等产品。重点扶持一批有市场前景,能拉动产业发展的生物化工高新技术产品开发项目。2010年,工业总产值达20亿元左右,工业增加值8亿元。

4、林纸

按照建成全国重要的林纸一体化产业基地的目标,以木纤维原料制浆造纸为重点,积极发展竹、蔗渣、麻等非木材纤维制浆造纸。大力推进林纸一体化,合理分区布局,集中建设基地;依靠科技,创新机制,拓宽融资渠道,积极引进战略合作伙伴,大规模、高起点,加快我省林纸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制浆生产能力达到150万吨,造纸能力达到120万吨,配套造纸林基地82万公顷,工业总产值超过100亿元,工业增加值达40亿元左右。

5、花卉园艺

通过花卉新品种引进与选育、野生花卉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加快新品种研发,培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特色优势花卉品种,建立花卉、绿化植物种子、种苗及种球的繁育体系,逐步替代进口。强化种植、病虫害防治、采后处理等技术的集成应用。以鲜切花为重点,拓展延伸产业链,积极发展鲜花、干花生产,花卉种业,绿化苗木,观赏植物培育,加工储运、物流配送,形成一批具有较强经济实力的花卉、绿化园艺生产企业群和花农合作组织联合体,不断提升云花产业综合竞争力,努力将*打造成为亚洲最大的花卉生产出口基地、种苗种球繁育基地和交易中心。到2010年,全省花卉种植面积达到43万亩,总产值约140亿元,力争鲜切花产品出口率达到30%以上。

6、丝、麻

抓住“东桑蚕西移”的发展机遇,以市场为导向,技术为支撑,培育和推广优质蚕、桑品种,加快优质原料基地的建设步伐。调整茧丝绸产业结构,解决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引进战略合作伙伴,有效延伸加工产业链,提升产品质量和产品档次,增强市场竞争力。到2010年,确保全省有效桑园面积150万亩,年产鲜蚕10万吨以上,总产值35亿元左右,其中农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以国内外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构建安全、可控的工业用大麻良种繁育为支撑,速生、高产种植为基础,麻全秆清洁型制纸浆造纸、麻纤维原料加工、麻籽仁油脂与蛋白加工、药用标准提取物等五大序列产品加工业为龙头,营造环境,培育龙头企业,带动高档纸、纺织与技术纤维、油脂化工、保健食品、生物药等后续深加工产业群快速发展,力争把工业用大麻产业培育成为我省具有较长产业链和巨大市场发展空间的新兴产业;重点解决适应*冬季小春种植的亚麻品种、种植技术规程和清洁生产技术,利用冬季闲田在适宜区实施亚麻规模化种植和初加工,提高亚麻纤维质量和档次。到2010年,麻类种植基地发展到150万亩左右,农业总产值超过15亿元,工业总产值超过25亿元,工业增加值10亿元左右。

7、生物质能源

积极争取列入国家试点省区布局,并结合*实际制定实施方案。着力解决生物质能源植物的规模化种植、低成本生产加工和综合利用中的关键技术问题,逐步降低生物能源产品的生产成本,促使非粮原料生物质能源实现规模化工业生产。以燃料乙醇为突破口,支持以发展薯类、糖蜜等非粮食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以生物柴油为重点,积极发展小桐子、橡胶籽等木本油料植物为原料的生物质能源。力争在“*”期间分别选育出3~5个适宜*不同地区种植推广的速生、高产油料植物品种和甘蔗、薯类作物新品种,形成20-30万吨燃料乙醇、5-10万吨生物柴油示范生产线及其配套的原料基地,初步建成全国重要的生物质能源试验示范基地和良种选育基地。2010年,力争实现总产值25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5亿元左右。

8、生物服务

立足*,充分利用西南地区、乃至周边国家生物多样性的资源优势,致力于生物多样性形成机制、保护和可持续利用的深入研究,着力强化濒危物种、特有物种抢救性保护和可再生性开发,依托中国西南野生种质资源库、民族药、天然药种质资源库及化学标准品库、生物基因库、GLP和GCP实验室等,积极培育基因档案服务、生物信息服务、生物技术合同研究等生物服务业。与此同时,加快野生灵长类动物、高度近交版纳微型猪等实验动物材料、动物模型及相关服务产业的发展。到2010年,力争总产值达10亿元,基本形成以创造知识或提供科技服务为产品形式,面向国际、国内的特色鲜明的生物服务产业。

9、其他特色农副产品精深加工重点发展果蔬、食用菌、畜产品和马铃薯加工等具有*比较优势的农副产品加工精深加工。

——果蔬。支持骨干企业依托资源优势,加强种子基地建设,通过“公司+基地+协会+农户”等多种形式,加快开发热带、亚热带果品、小粒咖啡及精细蔬菜、反季蔬菜、野生蔬菜等特色果蔬产品的规模化生产及其精深加工,提高综合利用水平,扩大国外和省外市场份额。积极开发果蔬汁、果蔬粉、切割蔬菜、脱水蔬菜、速冻蔬菜、果蔬脆片、干果等新产品及其果蔬皮渣的综合利用。到2010年,总产值达2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17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30亿元左右,使我省成为全国重要的无公害果蔬生产基地和出口基地。

——食用菌产业。加强野生菌资源的调查和保护,推广封山育林育菇,大力推进野生食用菌人工促繁基地建设,确保野生菌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推广冻干技术,改进野生食用菌加工工艺,完善质量保障体系,提高产品品质;积极发展特色人工食用菌;建立和完善以冷链为核心的*省食用菌专业化物流体系;大力发展以食用菌为原料的功能性食品、保健品,扩大出口创汇。到2010年,全省食用菌产量达15万吨,总产值50亿元,其中农业总产值达40亿元左右,工业总产值10亿元左右。

——畜产品。稳定发展生猪生产,加快发展以草食家畜为主的商品型、外向型、常绿型草地畜牧业,突出畜产品的深加工和商品率,大力发展畜产品加工业,走以加工带养殖、连市场的路子,重点建设标准化、无公害、外向型畜产品生产及加工基地。在稳步发展地方特有品种专用型和适应商品肉类市场发展需求的猪肉深加工的同时,抓好肉牛、肉羊的深加工;大力发展冷却肉、分割肉和直接食用的各类熟肉精制品;提高机械化屠宰比重,建立和完善肉类生产全过程的安全质量保障体系,全面开展质量体系认证,保障肉类产品的安全与卫生,增强市场竞争力。

加快奶牛、奶水牛、奶山羊养殖基地建设,采取集团化生产经营模式,形成标准化、规模化生产,积极发展消毒鲜奶、液体奶、酸奶、风味奶、奶粉、乳饼、乳酪等产品,努力开拓周边国家及省份市场。使畜产品人均占有量达到全国先进水平,成为全国重要的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到2010年,肉类总产量达到450万吨,奶产量达到50万吨,禽蛋产量达25万吨;畜牧养殖业产值500亿元左右,畜产品(肉制品、乳制品、禽肉制品、蛋奶制品、皮革制品)加工工业总产值200亿元左右。

——马铃薯。加强优质、高产、抗逆等专用马铃薯品种的选育,培育高淀粉型、食品加工型、高蛋白型等专用加工品种;积极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力争在种薯生产、原料基地建设、精深加工及市场开拓等方面取得突破,重点发展马铃薯全粉、精淀粉、专用淀粉、变性淀粉、薯类食品以及淀粉型可降解塑料等;建成亚洲重要的马铃薯生产和加工基地。到201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达800万亩,总产量1500万吨,总产值100亿元以上,其中农业总产值65亿元以上,工业总产值35亿元以上。

(三)发展布局

根据*区域经济发展态势、以及生物优势资源、产业基础的地域分布,从构建产业链群的需要出发,统筹规划生物产业的加工基地、原料基地和生物服务业的发展布局。加工制造基地和服务业要充分体现聚集发展的原则,集中要素投入、加快发展;原料基地的建设要以地域特色和资源优势为依托,加工制造为保障,相对集中连片布局,形成以点带面、点状辐射与带状推移相结合的区域生物产业发展格局。即:以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为战略支点,充分发挥其辐射带动作用,逐步形成“一个核心区、六个特色产业片区和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的发展布局,促进区域优势互补,产业联动发展。

一个核心区:发挥省会城市昆明在生物产业发展中的辐射、引领作用,依托其人才、技术、资金、信息较为集中的优势和交通便捷的条件,形成生物技术研发、人才和技术成果聚集、国际信息的交流中心,重点发展生物医药等现代生物产业和生物服务产业,进一步强化和提升昆明作为*生物产业发展的核心地位和作用。

六个特色产业片区:滇中片区(昆明、玉溪、楚雄、曲靖大部),重点发展花卉、蔬菜、生物医药、畜牧、野生食用菌、绿色食品、干果、生物化工等产业,在此基础上,以昆明为中心、玉溪、曲靖、楚雄等滇中城市群为依托,构建*特色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基地;滇东北片区(昭通、曲靖宣威、富源和会泽),重点发展畜牧、天然药物、绿色食品、蚕桑;滇东南片区(文山、红河),重点发展以三七、灯盏花等为主的天然药物、优质水果及加工、畜牧、蔗糖、茶、麻等特色产业;滇西南片区(版纳、思茅、临沧),重点发展林(竹)纸、茶、糖、胶、麻、热带亚热带花卉和果品及加工、南药、傣药、林化工;滇西北片区(大理、丽江、迪庆、怒江),重点发展绿色和保健食品、草食畜及乳业、野生食用菌、特色花卉、民族药、蚕桑、干果;滇西片区(保山、德宏),重点发展蔗糖、香料、绿色食品、非木浆纸、蚕桑、麻、畜牧、天然药。

一个生物质能源基地建设:在滇南、滇西等重点产糖区和薯类适宜种植区集中布局燃料乙醇原料基地和酒精生产线,在成品油消费量大的地区集中进行脱水、变性生产燃料乙醇;在澜沧江、金沙江、南盘江、红河等四大流域的干热河谷地区布局以小桐子为重点的生物柴油原料基地及油料初加工,在滇中布点精深加工。

三、实施六个重大行动计划和二个专项

(一)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

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针对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科技问题,启动生物产业创新体系建设行动计划,依托我省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基地建设,实施重大创新工程,构建可支撑生物产业持续发展的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利用研发体系、生物产业技术创新和科技服务体系;以开发产业核心技术为目标,进一步整合科技资源,依托有一定实力和条件的高校、研究院所和大型企业,有重点地建设一批部级、省级生物工程技术中心和实验室。选择一批产业链关键环节中关联度大、能够形成自主知识产权、有利于提升核心竞争力的重大科技项目,组织实施生物产业重大科技攻关计划,推动我省生物产业实现技术跨越式发展。针对重大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组织实施重大产业化项目培育计划;通过鼓励和支持开展工业性试验(中间试验)、中试生产,参与国际、国家产业和产品标准制定等,着力帮助产业化的实施主体解决好生物领域重大应用成果产业化前期的关键技术、工艺、标准等问题,有效缩短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周期。

进一步确立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地位,加大企业技术创新能力与科技成果转化力度。积极支持主业突出、技术能力强、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企业(集团),建立部级、省级的企业技术中心。力争到“*”末,生物产业企业技术创新的大多数科技攻关项目由企业提出,大多数技术成果由产学研的有效结合加以实现,大多数研发经费来自企业,大多数新兴生物产业企业融入自主创新的活动中,促进我省专利技术转化实施率显著提高;推动企业参与制定一批行业标准或国家标准,打造一批知名品牌,培养一批复合型创新人才;着力建设15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重点研究开发具有重大实用价值和市场价值的100个新药与100个专利新产品并实现产业化。

(二)良种选育与推广行动计划

利用我省低纬高原海拔跨度大,气候类型多样,生态多样性,动植物和微生物品种丰富的优势,结合转基因技术、分子定向育种技术、基因工程技术、细胞工程技术、胚胎工程技术和传统遗传育种技术,重点选育、引进一批优质、多抗、专用的动植物新品种,建成面向东南亚、南亚的农经作物良种选育基地;支持利用荒漠地、干热河谷、山坡地等边际性土地实现高产、高油生物质能植物的育种及新产品产业化。围绕*省的优势和特色农经作物、林草、畜禽等,建立原原种、原种、生产种等多级良种快繁体系,组织实施良种产业化项目,培育具有竞争力的种子企业。加强对基地农民的适用技术培训,重视良种良法的推广应用。

(三)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行动计划

充分借鉴烟草产业打造第一车间的经验,从生物产业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出发,围绕生物产业九大发展重点,制订科学的优质高产种植、养殖规程,改善农田水利基础设施条件,加大原料基地的科技和资金投入,打破行政区划界限,作好优质专用原料基地建设区域布局,按照规模化、良种化、优质化、标准化、专用化的要求,遵循生物适生性规律,在海拔高度相当、地缘相邻的地域集中布局建设各类生物产业原料基地;鼓励和引导各类企业,按照“公司+基地+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参与标准化基地建设;进一步提高优势产区农民的科技素质,选择一批重点乡镇和标准化示范基地,推动标准入户和产地品牌的创立,建立完善以“绿色证书”和“青年农民培训工程”为主的农民技术培训教育体系。

(四)特色产业链培育行动计划

围绕产业链的培育,做好宏观规划与顶层设计。以高新技术和先进适用技术为主要支撑,以推进特色资源的高起点、高水平开发和推进特色产业和新兴产业形成、加快区域特色经济发展为主要目的,选择产业关联度强、带动效应显著,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全局性、重要性影响,产品市场前景广阔的产业,通过对其相关重要环节统筹设计,运用先进的发展理念和管理模式,促进生产要素的有效整合和优化配置,系统地解决产业链各环节发展的瓶颈问题,培育形成若干特色生物产业链。

以规模化应用、促进产业链延伸、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为目标,以关键技术的工程化集成和传统产业改造升级示范为主要内容,围绕生物产业发展的重点领域,加快实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产品的产业化,力争在我省具有技术基础和优势的领域形成产业突破和跨越式发展。坚持“特色突出、重点突破、聚集示范”的原则,发挥政府财政性资金补助、贷款贴息等的引导作用,选择一批以现代生物技术为支撑的重大自主创新成果,组织实施产业化示范工程,促进产学研结合,培育形成若干新的经济增长点和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和企业集团。

(五)生物资源保护和环境生物修复行动计划

重点支持抢救性收集重要动物、植物、微生物和人类遗传资源,做好生物资源的编目工作,建立资源调查数据库;建设原生境、种质库、种质圃、试管苗、DNA库、繁殖与评价试验基地等资源的保护与利用设施;加大鉴定评价特异生物资源和“分子身份认证”的工作力度。结合天然林保护工程、退耕还林工程、大江大河流域防护林工程、经济林基地建设工程等,加强优良品种无性系快繁基地建设,与森林病虫害检测、预警及其综合防治体系建设相结合,形成造林-生态修复-森林健康良性互动。开展湖泊生物修复、退化草地恢复等领域的配套技术集成和产业化。同时,以生态保护为中心,强化生态动力技术和环境保护技术集成,建设具有特色的生态植物园。

(六)国际国内合作行动计划

紧紧抓住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机遇,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以及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相关政策和有利条件,发挥昆明生物产业基地、特色生物产业链等产业聚集及招商引资的平台作用,进一步促进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在更宽领域、更高层次上融入全球的分工与合作,积极组织参与重大国际合作计划或国际合作项目,推进中-美、中-欧生物技术交流与合作,广开渠道,吸引国际、国内的资本、人才、技术等要素广泛参与*生物产业的发展,提升*生物产业的技术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

充分利用我省生物技术和人才的比较优势,以境外替代种植,发展替代经济为依托,重点推进中国-老挝、中国-缅甸边境地区示范工程建设;提高我省生物产业在东盟区域经济合作中的影响力和贡献度。

(七)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专项

按照“建成中国种质资源、基因资源保存与应用研究的重要基地,建成特色鲜明的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产业技术创新平台,建成中国西部地区生物产业发展的示范园区”的三大功能定位,重点围绕生物医药、现代农业、生物资源精深加工和生物服务等领域,依托昆明高新区及其周边的智密区,建设“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结合生物优势资源的地域分布,有选择地建设几个重点扩展区,形成“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核心区和扩展区相结合的布局。到2010年,重点培育年产值10亿元以上龙头企业5家和与之配套的骨干企业,形成一批科技型中小企业。“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现代生物产业实现年工业总产值500亿元以上,初步实现产业基地的规模效应、集群效应、辐射效应和带动效应。

(八)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专项

在“生物多样性可持续利用——昆明国家生物产业基地”规划的总体框架下,结合*实际与发展需要,整合昆明北郊茨坝片区的科技、教育、人才、土地资源,以先进技术应用为基础,以推动和促进优质农产品提质增效、充分挖掘农业资源潜力为目标,以现代化综合管理为手段,围绕农业高新技术创新孵化、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示范、高新精农产品深加工、农业科技成果及产品交易四大功能定位,搞好农业技术组装集成、科技成果转化及现代农业生产示范,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园,建设农业科技支撑体系、人才培育体系、农资展示和交易中心,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水平的全面提升。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宏观指导,提高服务水平

进一步完善生物产业的领导体制、管理体制和工作机制。成立以省政府主要领导为召集人、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承办的生物产业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生物产业发展中的重大问题;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形成推进生物产业发展的合力,确保我省生物产业发展的各项任务、目标、配套政策等得到全面落实。

建立健全生物产业统计体系和相关工作机制,为政府的宏观决策提供可靠依据;建立政府与国内大院、大所和大企业的联系沟通机制,提高*生物产业的开放合作程度。

制定全省生物产业九大重点发展领域专项规划,定期和修订全省鼓励发展的重点产品目录,作为各级政府招商引资、产业布局、配套投资、政策倾斜的依据,真正把生物产业作为全省战略性产业予以重点扶持。

加大对生物产业经济合作组织的扶持力度。按照“民办、民管、民受益”的原则,大力发展一批服务领域宽、组织化程度高、经营机制灵活、带动能力强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行业协会、产销协会,并在税收优惠、财政补助、金融支持等方面给予扶持,壮大各类专业合作社、专业协会,发挥技术指导、信息传递、物资供应、产品加工、市场营销等方面的作用。

(二)完善政策法规,营造良好环境

进一步落实国家和我省已经出台的生物产业优惠政策,消除制约瓶颈,强化政策实施的组织措施,建立政策执行的监督检查制度和信息反馈机制,使已有政策真正落到实处。积极争取国家的优惠政策,不断完善相关配套政策。

着力健全有利于促进生物技术发展和专利技术产业化的法规政策体系,强化以专利权、植物新品种为重点的知识产权保护。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规范流通秩序,健全市场机制,营造有利于生物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三)创新投融资体制,拓宽融资渠道

建立*生物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科技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平台建设资金和重点科技项目攻关资金,按照“限定投向、专款专用、确保重点、讲求效益”的原则,安排使用好专项资金,探索建立资金滚动发展机制,重点支持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生物技术成果产业化,支持一批具有发展潜力的企业做大做强。

充分发挥各级财政投入的引导和整合作用,引导社会资金参与生物产业发展,尽快形成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的生物产业投入体制。

建立完善企业内部信用制度,健全社会信用担保体系,加强银企合作,争取金融部门的大力支持。积极推动从事生物产业的公司,通过上市、发行企业债券等方式扩大融资比例。鼓励国内外风险投资机构、国际大公司、民营企业和社会资金,对生物产业进行投资。

鼓励生物产业的科技人员,以无形资产入股,放宽对无形资产持股比例的要求,允许并鼓励生物企业或个人捐赠建立生物技术研究基金(捐款税前列支),允许专利技术(或可评价的技术)在银行抵押贷款、加速折旧等。

积极构建产业风险保障机制。建立生物产业风险投资机制,鼓励对生物产业的风险投资,由政府扶持,成立风险投资公司,设立风险投资基金。主要推行保护价订单收购,建立产业风险保障体系,有效降低产业基地的入市风险,确保产业健康发展。

(四)发挥产业聚集效应,促进行业优化整合

对重点生物产业基地进行统一规划,促进生产要素向最适宜区域的优势产业集中,不断优化产业结构。引进培育战略投资者,提高产业集中度,形成若干各具特色,以大公司、大企业集团为核心,专业化中小企业协调配套的产业集群,充分发挥生物产业的集聚和扩散效应。

坚持通过政府引导和市场选择,加快重点行业整合步伐,推动优质资产向优势企业和优势地区集中,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采取股份制、联合、兼并、出售、合资、独资、租赁等多种形式,支持、鼓励和引导企业进行联合重组,鼓励非生物企业对生物企业的战略投资,解决生物产业“散、小、弱”的问题。

(五)大力培育生物产业人才队伍

按照发展生物产业和生物经济的要求,重点培养生物技术原始性创新、工程化开发、高级经营管理、产业技工等各类高技能人才;鼓励有条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为生物产业提供优质的学历或非学历教育资源,鼓励行业协会积极参与生物产业人才培养;在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的同时,进一步完善、优化人才使用环境,为我省生物产业发展建设一支规模适当、质量上乘、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

(六)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构建高效的生物产业配套服务体系

实施生物技术标准战略,完善质量认证体系。认真贯彻执行国家生物产品质量标准和行业质量标准。优先建立优势农产品“绿色质量认证体系”,建立健全省、市、县三级农产品质量管理和监督网络,建设和完善一批农产品、农业投入品、农业环境质量、药物残留等专业性或综合性监督检测中心、认证中心,提高检测水平和服务能力。

大力发展为生物产业服务的中介机构,完善技术市场、产权交易中心、物流中心和劳动力市场,建立生物资源专利及知识产权信息开发应用公共服务平台。在科技成果评估、交易、仲裁、、认证、公证,以及专利保护、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等方面提供高效、优质的服务。积极发挥行业协会的协调和对生物产业发展的促进作用。

(七)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创新市场营销模式

以特色资源为依托,开发名牌特色产品,争取市场主导地位。对获得中国驰名商标和中国名牌、被列为国家外贸重点支持的名牌出口商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省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对获得省著名商标和省名牌产品的生物产业企业,由企业所在地(州、市)政府给予一次性奖励。通过鼓励实施名牌推进战略,培育和发展生物产业自身的名牌产品支撑体系。

生物技术的优点篇(10)

[中图分类号] F32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8-0297-01

西宁市作为青海省省会城市,在新形势下要进一步做好农业科技服务工作,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推动农业产业升级和发展方式转变,就应着眼于解决制约农民增收的关键问题,紧紧围绕菜、肉、蛋、奶、草等区域特色主导产业,密切关注具有重大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着重抓好以下十项重点工程。

一、主要农作物综合栽培技术科技示范推广工程

围绕种子工程、保护性耕作综合技术和万亩粮油高产种植示范区建设,依托各级种子站、种子企业、农机站,重点推广小麦、油料、脱毒马铃薯优质高产栽培技术、新优品种,重点在三县建设高标准科技示范园区(基地),进行新品种选育,农机农艺融合,综合栽培技术、农作物病虫草害综合防治技术、双垄覆膜集雨栽培技术及测土配方施肥等新技术的引进及示范推广。

二、蔬菜优质高效高产安全生产科技推广示范工程

按照“一线三川”的区域布局(大通双新公路沿线、景阳川,湟中西纳川、云谷川)建立集中连片蔬菜种植保护区,建设保护区蔬菜科技示范园区。重点推广高效节能日光温室、冬暖式高效节能日光温室,进行精细蔬菜和果类菜、果品新品种引进,新、特、优品种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蔬菜保护地、露地专用新品种、绿色无公害标准化栽培技术、种苗集约化生产技术、主要蔬菜及果品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技术的引进试验研究及示范推广。在蔬菜引育种方面逐步达到省内先进水平,使我市蔬菜生产达到优质高产安全的目标。

三、良种奶牛繁育及优质、高产饲养技术推广工程

在湟中小南川奶牛养殖带引进国内外最新技术成果,进行优质、高产奶牛的改良工作。重点在存栏能繁母牛100头以上的养殖小区推广奶牛良种超数排卵、超声波妊娠监测与胚胎移植技术等繁育技术、高产奶牛标准化饲养管理、优质高产牧草种植、饲草料加工、奶产品深加工等技术的引进试验及示范推广,形成一套适合我市并符合国家标准的奶业生产加工技术体系,实现全市奶牛养殖标准化、集约化、产业化,为我市奶牛产业健康快速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四、肉牛羊改良、舍饲圈养科技示范推广工程

在环南山草食带、湟中上五庄牛羊养殖带,建立“企业+基地+农户”的推广经营模式,加快我市肉羊快速繁育体系建设,尽快提高全市高产优质肉羊良种化比例。积极协助种羊繁殖企业采用先进的超数排卵、同期等先进技术。在养殖大户、专业户进行以无角陶赛特、青海细毛羊等优良品种及本地羊进行杂交改良。大力推广肉牛羊舍饲圈养技术和羔羊直线育肥等快速育肥技术。

五、“三品一标”农产品品牌提升工程

以我市“菜篮子”工程建设为重点,围绕特色种养业新品种、新技术引进,养殖技术集成示范、推广,筛选出适合我市种养条件的优良品种进行示范、推广,打造品牌。开展主要农畜产品无公害、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技术的研究、示范、推广,开展绿色农产品有机肥料、饲料的开发试验、示范、推广,推动无公害、绿色、有机农畜产品基地建设和有机蔬菜生产示范基地建设,引导和鼓励农牧业经营主体进行标准化生产、产业化经营,加大无公害、绿色、有机和地理标识农畜产品认证力度,不断提升我市“三品一标”特色农畜产品在省内外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六、农业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科技示范工程

加快秸秆等农作物生物固体废弃物生产有机肥、饲料等生物质资源综合利用的研发速度,在全市设施温室中大力推广生物反应堆技术,并建立科技示范园区,实现生物物质资源最佳转化。积极组织规模化养殖企业开展农村生物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技术研究试验或引进示范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促进农村生产生活方式的转变,以此来推进农业生产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开展利用各类养殖场粪便、作物秸秆等废弃物为原料,采用目前国内先进的处理技术,转化为有机肥料、生物肥料,用于绿色食品或有机食品生产,减轻由于长期施用化肥造成的环境污染,增加土壤再生产能力,提高农产品品质。重点推广大中型沼气工程建设、有机固体废弃物资源化规模化利用技术及工艺,经过不同环境生物工艺处理,生产生物有机肥等。

七、农业信息化建设工程

以扩展平台、延伸网络、放大窗口为重点,推进农业信息新的服务模式,建立以市、县、乡三级信息网络平台为主体,以乡镇或区域农业技术推广服务站、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信息服务站为服务窗口的信息服务体系,利用物联网、农业气象信息服务屏等现代信息技术,加大对农业、农村、农民的直接服务能力,指导农畜产品生产、营销。积极探索农业信息与科技推广紧密结合的有效方法,不断健全和完善“12316”农牧服务热线和“农信通”手机信息平台等服务方式,创新农业科技信息服务手段。

八、优质饲草人工种植工程

紧紧抓住实施草原生态保护补助奖励机制的机遇,加大对人工种植饲草的支持力度,加强饲草种植基地建设,扩大优质人工饲草种植基地面积和良种繁育基地面积,依托人工饲草种植,延伸生产链条,大力发展饲草产业,逐步建立饲草种植、收储、加工产业链,促进饲草种植向产业化方向发展,以草促牧,推进全市农区生态畜牧业的大发展。

九、科技特派员创业工程

上一篇: 土木工程出路 下一篇: 手术室围术期护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