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格信息化建设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20 14:59:52

网格信息化建设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

doi : 10 . 3969 / j . issn . 1673 - 0194 . 2014 . 11. 037

[中图分类号] f270.7;tp39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 - 0194(2014)11- 0059- 02

现阶段,企业信息化建设过程中信息资源利用率低,各类复杂问题无法采用企业当前的信息技术进行有效处理。针对这些情况,一种新的技术——网格计算应运而生,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起到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1 网格计算的特点

网格计算的思路是聚合分布资源,支持虚拟组织,提供高层次的服务,比如,分布协同科学研究等。网格计算通常具有虚拟性、共享性、集成性、协商性等特点。

虚拟性是指将现实中存在的资源与用户虚拟成网格资源和网格用户。网格资源主要向外界提供具有虚拟化特点的接口,网格用户主要利用网格资源提供的接口对网格内所有资源进行全面访问。

共享性是指对网格内的所有资源共享使用。广大的网格用户除了能对所有网格资源共享使用外,一个网格用户也能够共享使用各网格资源。

集成性是指网格能够把各管理领域、各管理平台、各种能力的分布在不同地域的所有资源全部集成起来,从而产生一个有机体,对各个区域中使用资源的相关者加以协调。

协商性是指网格资源需求人员与网格资源提供人员彼此沟通协商,以获取良好的服务,实现具体的需求。

2 网格计算对现代企业信息化建设的作用及影响

2.1 作用

网格计算能够促进企业信息化建设,提升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节约企业成本,提高企业效益,以下介绍网格计算在企业信息化建设中的作用。

2.1.1 企业信息资源利用率得到提高

为了使信息资源具有较高的利用率,前提条件是要保证信息资源达到共享目标。信息资源共享水平的高低完全由信息的连通状况来决定。众所周知,在网络建设过程中,实现资源共享是最核心的任务,然而在网络建设及发展中常常会发生信息“孤岛”现象。网格计算主要是将整个互联网整合成一个超级计算机,以确保互联网中各种资源的应用处于连通状态,防止出现信息孤岛,实现计算机资源、数据资源、知识资源、信息资源等的高效使用。

当资源共享目标达到后,企业连接到互联网上的闲置资源就会被有效地利用。比如,在时差为12个小时的各区域中,一个区域夜晚闲置下来的信息资源能够提供给另一个是白天的区域使用。如此一来,资源就会得到良好利用。

2.1.2 企业信息化效益增强

企业实施信息化的主要目的是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合理节约边际成本,实现利益最大化。通过网格计算技术能够促进企业目的的实现。首先,在企业对信息资源产生新的需求时,可采用网格计算技术,无需投入太多就能够对互联网上的共享资源加以使用,这充分说明运用网格计算能够让中小企业在不购进价格相当的计算机情况下就能运用到性能高的计算机。其次,企业应充分利用闲置资源来开展有偿服务活动,以提高自身的收入水平。

2.2 影响

网格计算虽然对企业信息化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但一定程度上也存在着影响。

2.2.1 对软硬件的建设造成的影响

以往企业在构建信息基础设施时,经常盲目投资,购置先进的、性能好的硬软件。而运用网格计算后,不必采用这样的方式,因为使用网格计算后,我们能够对互联网中的各类资源加以使用,其中涵盖了研究中心当前使用的高性能的资源,由于软件对使用端没有太大的要求,也就是瘦客户端,所以,企业应将重心放在加强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上,有效利用当前的资源,并非盲目购进价格不菲的软硬件。因网格计算中的各类资源都可以实现共享,因此,企业应加快构建氛围良好的信息资源环境,提高信息资源管理水平。

2.2.2 对网络建设造成的影响

网格计算是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其各种服务均是由互联网提供

,中间少不了会涉及各种数据的传输,因此要想提高数据传输水平,应不断推动网络建设,其中包括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网络应用软件的开发、高速网络的建设等,保障网路带宽及传输水平。

2.2.3 对企业信息系统安全造成的影响

在网格计算中,必须做好资源共享的安全控制工作。网格计算能够跨越很多企业、很多系统或者个人,它们在安全控制方面的要求及使用的安全措施都不一样。因此,相较于其他一般的信息系统,网格计算的安全控制工作难度更大。网格计算技术应及时提供访问控制等安全管理机制给站点管理人员,由管理人员自己明确何种资源能够共享、具体的共享人、何种资源不可以共享。安全控制机制涵盖了身份认证机制、访问控制机制。对于企业而言,应充分考虑技术(如网络防火墙、病毒防范等)、制度、人员几方面的因素,保障信息系统安全。网格计算还会导致信息管理、服务工作发生巨大的变革,摒弃传统的静态、被动的服务模式,实现动态化、主动的形式,不再采用以往单向的信息传递,而是朝着多向的信息交流方式转变,信息服务机构的优势作用大大提升,信息服务会越来越健全。

3 结 论

综上所述,网格技术在我国还未得到全面普及,还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比如,安全问题、规范问题、资源共享中的经济问题等。随着我国社会的迅猛发展及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企业对高速计算的需求越来越大,信息资源需做到共享,当前使用的网络技术与网络环境已难以满足信息化发展需求,急需利用网格计算来促进企业信息化快速建设。此外,网格计算技术会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而不断前行,建立以网格为基础的企业信息化平台将是今后工作的重点。

主要参考文献

[1]尹锋,许向阳,李学勇.网络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信息资源管理的影响[j].图书馆,2007(3).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2)

中图分类号:TP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7597(2013)12-0116-02

随着行业改革的不断深入,烟草企业要解决影响发展全局的根本性、关键性问题,需要进一步夯实基础,而基层是一切工作的落脚点,这一点已经成为整个烟草行业的共识。近年来,烟草商业企业积极引入和实践新型管理理念,多方位推进基层管理工作向纵深发展,作为一种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的新型管理模式——网格化管理,也悄然走进许多烟草企业。与此同时,探讨如何在推进网格化管理的同时,如何有效地进行信息化实现,逐渐成为是一个共同面对的重要课题。台州市烟草公司温岭分公司积极寻求信息化对网格化管理工作支持,通过一年多的探索,建立了一套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支撑了网格化管理在基层建设中有效运作。

1 关于网格化管理

1.1 网格化管理的概念

网格化管理是一种通过加强对单元网格的事件巡查,建立一种监督和处置互相分离的新型管理模式。它能较好地帮助建立和健全“问题发现及时、协调有序、处置有力、监督有效、责任落实、服务到位”的常态化管理服务机制;能较好地实现服务管理力量下沉、职责明确、资源整合、运转高效,服务“零距离”、管理“全覆盖”、诉求“全响应”;能较好地实现对重点管理对象进行动态监测、及时化解矛盾,有效提高管控能力和应急能力。其优越性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在诸多领域取得了成功的案例。

1.2 烟草网格化管理的应用背景

2012年初,浙江省烟草专卖局(公司)提出了全系统要以“抓基层、打基础、强素质、树形象、增活力”为目标,进一步加强基础管理、提高工作效率,进一步提升员工职业素养、增强动力活力,进一步发挥基层专卖管理和营销配送服务的基础性作用,开创基层发展新局面。根据要求,温岭烟草积极推进基层建设,提出以网格化管理为主要管理手段,全面激活基层活力,扎实推进基层工作;要利用信息化技术全面支撑这种新型管理模式,建立一套整合基层三员(指市场管理员、客户经理、送货员)走访信息,实现三员联动的管理信息系统,从而达到实现客户监管、客户服务、客户事件三项事务全覆盖、高效运作的新局面。

从烟草企业信息化发展进程上看,信息技术已逐步进入到企业管理的方方面面,也渐渐深入到基层建设领域。然而,多数商业企业在专卖管理、业务经营、卷烟配送“一线三员”基层服务工作中,缺少一个轻量级的辅助管理信息系统,来实现走访工作更直观、更便捷、更联动,更能准确定位问题和处置事件。温岭烟草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正是对信息技术推进基层建设进程中一次新的实践和尝试。

2 实现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关键点

1)紧扣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建设目的,确定系统架构。

新建的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将作为基层建设计算机软件资产形式存在,是网格化管理重要的辅助手段。这就要求应用系统的功能应该以三员日常活动为出发点,服务于基层建设主题,明确各阶段性目标。同时,通过应用分析工具,进行逻辑抽象,建立系统架构(如下图)等各环节,确保网格化管理工作有效落地、有效承载。

2)依据管理模式要求,确定网格划分标准以及事件处置

流程。

为推进网格化管理,温岭烟草根据职能职责的重新定位,将全市基层“六所六部”整合调整为“三所三部三中队”新的组织架构,实行专业化分工;并科学划分出“35个业务网格”、“25个专卖网格”,实行1:1对应、2:1对应两种不同模式,将主要力量配置到市区、城镇、流动人口集聚区等提升控制力的重点区域和潜力区域,最大限度整合基层管理与服务资源,出台了一系列配套制度、流程、标准,探索构建了具有温岭特色的“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网格管理工作格局和模式。实现网格划分是做好网格化管理的一项前提条件,每个网格是人员、物资、财力、信息的汇集点,在划分网格过程中,需要把握管理时间上的延续性,尽力保持人员稳定,避免大范围的变动,以免影响整体工作的服务质量;需要梳理各类客户事件,对日常管理活动进行分类,建立事件处置标准和处理流程,制定相关制度和考核标准,确保网格化管理和管理信息系统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3)加强沟通协同,创造开发管理信息系统的必要条件。建立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一个必要条件是建立基础信息,即建立包括客户信息、行政区域等基础信息。由于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属于自主的二次开发,一定程度上依赖行业管理信息系统的基础数据,也就是需要实现从上级公司中心数据库获取基础数据。这样,就要求我们在软件设计和开发过程中需要考虑包括基础数据的准备、数据交换的时间和数据流量等因素,实现“无扰外开发”,避免对上级部门数据造成影响。另外,获取各级领导支持、发挥好开发团队协助以及取得职能部门积极配合也是成就实现信息化的重要条件。

3 温岭烟草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实现过程

2012年初,温岭烟草对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了部署,信息化管理部门先后组织了需求调研、业务流程梳理以及指标设置等工作,建立了一个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并负责后期更新和维护。

3.1 建立管理信息系统的主要任务

1)概念化阶段:主要梳理了基层三员协同内容、走访工作的检查内容;界定了该系统与原有相关应用系统的关系和边界;总体确定了信息系统所达到的模型和主体功能。

2)数据库设计阶段:主数据库部分表结构与上级部门的数据库表结构进行了统一,确定取数时涉及的信息和接口;建立本地维护字段以及实现相关功能需要创建的数据库结构。

3)软件开发建立阶段:开发完成一套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

4)软件完善和维护阶段:对软件使用情况进行收集,做好调整和优化,以方便人员操作;对数据库基础数据的同步和更新操作进行规范,确保数据一致性;根据考核指标对相关模块参数进行变更等等。

3.2 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的主体功能

温岭烟草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主要服务于整个网格化工作的开展,主要功能由6个版块(详见表1)组成,该系统有效覆盖了三员走访所涉及的相关操作以及事件处置流程。

4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成效和意义

4.1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成效

温岭烟草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自2012年10月份正式运行以来,进展顺利、效果显著。以前三个月数据为例(即2012年10月1日至12月31日),累计走访登记次数为23587次,60个网格负责人参加走访登记,及时提报网格事件,期间累计产生各类工作联系单993份,内部公共信息48条,大大促进了协同工作的开展。该系统有效地对三员走访工作进行量化,较好地体现了“问题发现及时”;通过对事件处置标准和处理流程的完善,实现了处置工作有序、可查,通过统计分析,能及时掌握趋势,把控风险;系统实现网格化工作全覆盖,及时响应各类诉求,能及时化解问题和矛盾,提高了工作效率。另外,还推进无纸化办公,节约了资源。

4.2 建设管理信息系统的意义

4.2.1 网格化管理管理信息系统是实现网格化管理重要组成部分

网格化管理工作是发挥专卖专营体制优势,健全一线三员信息共享,探索专卖专营“共同服务客户、协同管理市场”的有效载体。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依据管理格局而建,支撑了各个流程、环节的程序化运作,为业务网格、专卖网格建立了信息桥梁和纽带,是网格化管理重要组成部分,为一线三员日常协同工作带来极大的便捷。

4.2.2 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是深入开展基层建设的重要手段

基层工作日常事务具有一定的重复性,有些事务是一个量的积累。基层建设是一个实现资源整合的过程,通过减少重复工作的负担,深化管理,持续优化,推进建设水平上新台阶。随着“精实管理”深入开展,利用信息化手段搭建网格化管理信息系统,可以通过明确过程关键指标来去除无效工作、重复劳动,有效减轻基层工作负担,可以通过事件处置流程优化,减少办理时间,提高客户满意度。因此,以信息化为手段,对推进基层建设有着积极作用。

4.2.3 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是计算机管理员推进岗位创新的有效途径

网格化管理信息化是计算机管理员应用理论知识联系工作实际的一次重要实践活动,对计算机管理员本身具有重要意义。首先,推进网格化管理信息化,可以实现计算机管理员知识常用常新;其次,可以在信息化实践中,很好地把握业务发展方向,精准了解各部门各环节的实际需求,能有效缩短研发周期;再有,通过参与或主导中小规模软件的开发,实现了技术和管理的有机统一,在系统建设过程中,锻炼项目控制能力、管理能力和沟通能力。这样,计算机管理员通过主动承担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化工作,能较好推进岗位创新,实现岗位成才成长。

5 结束语

当前网格化管理的信息化工作才开了个头,随着更多新的信息化技术(如GPS、GIS以及云技术等)、新的信息化设备加入,网格化管理将会整合多种资源,更好地服务客户,更好地成就企业。

参考文献

[1]温岭烟草网格化管理办公室.网格化管理工作手册.内部资料,2012.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3)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对创新社会治理方式作出全面部署,提出“四个治理”原则,即坚持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综合治理和源头治理。其中,在源头治理方面提出,要“坚持源头治理,标本兼治、重在治本,以网格化管理、社会化服务为方向,健全基层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及时反映和协调人民群众各方面各层次利益诉求”。中共云南省委第九届七次全会提出:“要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全面推行城乡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

近年来,瑞丽市作为国家重点开发开放试验区、国家面向西南开放的重要桥头堡的最前沿,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区位优势和独有的优惠政策,在吸引大量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的同时,各种社会问题应运而生。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已经不适应瑞丽经济社会全面发展。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作为一种社会管理的革命和创新,是近些年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城市管理思想和技术,是电子政务管理的创新,已在我国不同地区、行业和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和推广,成为加强和创新基层社会治理的一条重要途径。顺应形势发展,创新社会治理理念,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瑞丽市在基层社会治理中必须突破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优势

网格化管理就是借用计算机网格管理的思想,把所要管理的区域(一个城市或地区)实现“网格化”即把区域地理空间进行划分,按照统一的标准将管理对象划分为若干个单元,利用现代化的信息和网络技术,使各个网络单元之间能进行有效地信息交流,共享本区域系统的各种资源,达到整合资源,提高管理效率的现代化管理。相对于传统的社会管理方式中存在的问题,如政府部门各自为政、信息不及时、职责不清、权责不明、工作效率不高、干部服务意识淡薄、决策机构听不到群众的声音等,网格化服务管理新模式有其独特的优势。

(一)公共资源得到有效整合,管理成本大幅降低

完善的网格化服务管理系统涉及城管、公安、环卫、绿化、工商、卫生、计生、社保、社区建设等诸多方面,依靠互联网高效的信息传播力量,有效整合一区或一个城市中的公共资源,便利快捷的发现与解决问题,从而减少物质与能源资源的消耗,更好的服务于大众,有效解决了基层服务管理中的“最后一公里”问题。避免了多头管理、重复管理等弊端,使城市管理日趋优质、高效、节约,也使市民感受到细致入微,便民利民的一站式服务,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业务流程规范标准,管理机制日趋科学

网格化管理一般实行市区两级分工、监管分离的体制,业务流程规范标准。市级负责监控和协调,区级负责具体运作,各级分别组建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建立相对独立的监督和指挥系统,定量分析各部门履行职责的情况,减少了问题上报的很多中间环节和管理层级,形成监管互动、分工协作、管理有序的管理新机制,使信息采集、监督、反馈、督办系统更加流畅,大大缩短了处理问题所花费的时间,从而提高管理和服务的效率。

(三)管理方式积极主动,解决问题快速便捷

传统的管理方式缓慢被动、控制不力,远远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多变的管理需要。网格化管理提出了统一规划、市区联动的工作思路,形成发现、立案、派遣、处置、核查、结案等一套完整有效的工作程序。通过不断调整完善网格划分,让所有的党政部门都通过对口的网格深入基层,让所有的城乡社区都有对口的网格单位连通体制,无缝隙地覆盖了所有的城乡社区,使政府的工作中心向下移动,向基层倾斜,给党政单位以发挥协调作用的空间及直接服务的对象,使得管理更加注重服务质量与效果,更加方便群众生活,管理变得积极主动。党政职能由管理控制转变为协调服务,建构起既基于基层又能充分发挥各党政部门积极性的服务型政府,破解了“运动式”和“突击式”管理存在的弊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

(四)评价体系公开透明,管理监督更加有效

网格化管理从基层管理服务中遇到的政出多门、条块分割的矛盾出发,借助系统实时生成的大量基础数据,理清基层政府部门的行政管理职能,明晰职权,监督权和行政权分开,同时把管理职能直接下放给每一个单元网格,明确网格负责人的职、责、权,建立公开透明的监督和评估机制,理顺市、区、网格之间的关系,使最基层的民情、民意、民声能够通过网格单位通达党政部门的同时,也使党政部门所掌握的权力与资源及其社会资本在合法范围内能够贯通至基层。

二、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主要做法

2013年,德宏州委、州政府将瑞丽市确定为全州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试点县市。2014年2月,云南省社管综治委将瑞丽确定为省综治信息化建设8个试点县市之一。按照省、州的工作部署和要求,瑞丽市党委政府高度重视,把握试点机遇,加强组织领导,积极探索实践,制定了《中共瑞丽市委、瑞丽市人民政府关于瑞丽市推行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的意见》、《瑞丽市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工作实施方案》,并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试点,不断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与探索,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效,也初步形成了较为可行的工作经验,为全州全面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搭建工作平台。在瑞丽市社管综治办设立市网格化社会管理监管中心和社会管理综合信息监管中心,依托乡镇(农场)、社区现有为民服务中心(站),成立网格管理中心(站),与社管综治维稳、为民服务中心(站)合署办公,“三中心(站)”业务相对分离,工作统分结合,推进纠纷联调、治安联防、问题联治、平安联创工作。

(二)合理划分网格。将全市共划分为66个网格,其中11个城市社区在维持现有格局不变的基础上,按照500―600户的标准,划分成30个网格;农村和农场按每个村委会(农场办事处)为一个网格,划分为36个网格。

(三)配齐网格管理(信息)员。按照一个网格一名网格管理员、一名社(片)区民警;一个村民小组(生产队)一名网格信息员;每个社管综治成员单位一名信息员的标准配置网格管理(信息)员的要求,全市共设网格管理员、社(片)区民警各66名,网格信息员295名、综治信息员802名,实现“三员一警”全覆盖。

(四)构建信息支撑体系。依托云南省综治信息系统,构建网络服务管理、平安建设、综治信息共享“三大平台”,建设市、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网格小组四级信息网络体系,并在瑞丽电视台播出《瑞丽市人民政府关于在全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通告》,宣传发动全市人民,动员广大群众支持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实现市综治信息化建设全面覆盖。

(五)规范工作流程。按照“谁主管,谁负责”和“属地管理、分级负责”的原则,实行自下而上和自上而下的逐级化解工作机制和处级以上领导及单位挂钩联系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制度,一名市级领导及一个综治成员单位挂钩一个网格,做好指导协调,解决实际困难。网格管理(信息)员以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等方式运用人口采集、纠纷调处、事件送报等模块,做好基础信息采集、实有人口协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群防群治、平安创建和服务联系群众等工作,实行有事报事、无事报平安的“零报告”制度。乡镇(农场)“三中心(站)”及时研究处理网格管理(信息)员上报的信息,能处理的及时处理,不能处理的逐级上报解决。

(六)注重资源整合。整合综治基层基础、禁毒防艾、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经费,实行统一管理使用。

(七)建立完善相关工作制度。制定《瑞丽市网格管理(信息)员管理考核办法》、《瑞丽市综治通终端使用管理暂行规定》、《瑞丽市社会管理综合治理信息系统管理暂行办法》和《瑞丽市社管综治信息事件报送处理制度(试行)》等,明确网格管理(信息)员的选聘、培训、管理、考核以及综治通手机使用管理、信息采集、报送、汇总、梳理、研判、分流、督办、等工作流程。

通过半年多的试点,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在各网格点都取得了明显成效。通过“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接入系统,建立健全了以“人、地、物、事、情、组织”为核心的基础信息数据库,做到“居住情况清、人员信息清、区域设施清、隐患矛盾清”。及时将辖区内可能影响社会稳定的各类案(事)件信息及居民诉求,注明信息的紧急程度和类别后,以手机短信、“综治通”手机、计算机终端等方式报送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综合信息平台进行处理。

三、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过程中面临的问题和困难

网格化服务管理适应了瑞丽市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在发现解决问题上优势明显,然而其推行过程中仍然面临许着多问题和困难。

(一)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机制尚未正式形成

网格化管理最初本是城市管理者为整合社区资源,构建信息共享平台引入社会管理中的,但实际操作中更多的则是基于维稳的需要。瑞丽市政府在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中首先想到的是排查社会隐患、解决可能影响社会和谐的潜在问题,不让自己管辖区域出现管理盲点。在初期阶段比较注重组织架构的搭建,受传统行政管理体制影响,行政色彩浓厚。在制度设计上,虽然充分赋予了一级网格,也就是社区、乡镇(农场)对下沉网格管理(信息)员的调配权、使用权和评价权,但部分乡镇办对下沉的工作人员不敢用、不会用,加之市直部门一些工作人员的观念转变不足、配合意识和服务意识淡薄,致使一级网格的区域统筹和综合协调力度不够、条块融合欠佳,缺位、越位、错位,“多头管理”和“无人管理”问题依然存,网格化运作机制尚未正式形成,只能探索与运行并行。

(二)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运行面临着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

目前瑞丽全市共划分为66个网格,配备网格管理员66名、社(片)区民警各66名,网格信息员295名、综治信息员802名,增加了人力运行成本;现有的网格化管理模式需要增设各级网格管理指导中心办公室,即增加机构的数量;网格化管理以信息技术作为依托,需要增设大量的设备,投入很多物质资源,并需要相应的维护网络正常运转的资金注入,等等。虽然在需要投入的初始阶段瑞丽市拨出200万元经费用于试点,推进网格化服务管理和综治信息化建设工作,但这还仅仅是对可以计算的财政投入的估计,如果将无形成本包括人力资源、时间、志愿投入以及相关政策成本等计算在内,数额则要大得多,网格化服务管理持续运行面临着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如何筹措相对充分的资源,满足日益增长的网格化服务管理需求是不得不考虑的因素。

(三)网格管理(信息)员工作能力有待提升

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随着网格化管理的普及和实际应用,需要大量专业的管理人员。要求工作人员认真、细致、高效、负有责任心,为每一户居民建立非常详细的档案,建立低保、退管等工作台账等。但目前瑞丽市信息管理中心无机构、无编制、无人员,完全依靠社管综治办原班人马运作,人少事多。而聘请的网格(信息)员中,多数管理人员并不是专业的,特别是部分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信息员,学历层次不高,对新知识、新技术接受缓慢,配备的综治通手机虽经多次培训,仍不能熟练操作。一些网格缺乏电脑操作人员,信息平台不能正常使用,影响工作的快速开展和推进。在实际工作中,部分网格管理(信息)员怕问题、怕麻烦,不愿意也不善于利用平台处置解决问题,造成信息平台对矛盾问题的统筹协调和评判裁决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工作开展难度大。

(四)公共设施及服务不到位制约着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从调研来看,与我国一些大城市网格化管理相比,瑞丽市由于地方财政有限,乡镇(农场)网格建设资金多来自政府财政投入,而之前政府对乡镇的投入相对较少,公共设施缺乏,基层网格管理在人员和设施配备上都不尽完善,试点工作站点、电脑及设备尚未配置到位,部分网格网络接通还不到位。在工作中,由于有些乡镇地域复杂、工作范围大,特别是有些二、三级网格地处偏远、交通不便,且缺乏工作、用餐、休息等必要设施,出现“下得去、沉不住”现象。这些都制约着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的开展。

(五)居民、村民素质参差不齐,社会参与不足

作为乡镇、村(社区)管理体制创新的举措,网格化管理应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居民、村民参与社会管理认同感不强、积极性不高的矛盾。但事实上,瑞丽市地处边境少数民族地区,城乡差别大,外来人口多,素质参差不齐,外籍人口高达5.1万,占瑞丽城镇人口比例近一半;边境山区村寨对信息技术方面的知识接触较少,村民文化素质普遍偏低,接受新事物缓慢;乡镇村社干部多是靠威望获选,综合素质不高,常常把网格化服务管理当做上级的命令。就目前来看,在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二、三级网格中,居民、村民还未积极参与到乡镇、社区建设中来,社会参与严重不足。

四、对瑞丽市推行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路径探析

(一)建立规范的工作机制,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活力

建立一套符合瑞丽市综治信息化暨网格化服务管理实际的工作机制,进一步激发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活力,解决好“谁来管”、“怎么管”、“管什么”的问题,是瑞丽市网格化服务管理的首要任务。首先应在党委、政府的领导下,有效整合乡镇(农场)、村(社区)派出所(警务室)、司法所、社保、民政、宗教、计生、教育、等工作力量,把市级各行政部门的管理职能、行政职权和资源下沉到“网格”、覆盖到乡镇社区,创新职能部门参与网格化管理的有效载体和服务平台,解决好“谁来管”的问题。其次应进一步完善网格划分、职责、考核、监督、评比、奖惩、统计分析以及公众参与等各项工作,坚持把基层的评价、群众的认可作为考核的重要内容和主要依据,在科学划分“网格”的基础上,不断夯实“条块结合、属地为主”的网格化工作机制,建立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保障网格化服务管理体系的持续与逐步精细,解决好“怎么管”的问题。最后应从瑞丽市实际出发,以人口管理为核心,重点抓好社情民意收集掌握、矛盾纠纷排查化解、流动人口管理、特殊人群管理、治安防控、禁毒,以及传染病、食品安全、灾害事故的防范与应急反应等工作,解决好“管什么”的问题。

(二)提升瑞丽市政府、各网格单位的能力建设,规避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

在社会管理中,对于各管理主体应从传统的“授之以鱼”转变为“授之以渔”。 人、财、物等资源供给都是“鱼”的形式,如何提升政府、各级网格的能力建设,有效规避政府行政成本膨胀的风险非常重要。政府作为间接提供资源的主体,一是要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二是出台相关鼓励政策,广辟渠道,多方筹措资源。三是建立资源使用评估体系,促进资源的有效利用国;作为直接提供资源的网格单位,应由资源提供者转为资源提供者与资源使用监督者,使资源再配制方式效率最大化。将再配置资源进行一定比例的分离,并提供或协助相关的能力培训,让资源的无偿提供转为行动激励或服务购买;作为接受资源的次级网格单位,在提升资源使用效率的同时,要培养资源自造能力,提升竞争力,以能力与行动获取资源。当然,任何一方的能力提升,都不是仅靠自身就可完成,需要长效机制的配套支持。

(三)健全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奖惩责任

网格化管理的实施需要大量配套管理人员。针对瑞丽市目前网格化管理完全依靠社管综治办原班人马运作,人少事多,而聘请的网格(信息)员中,多数人员并不是专业的情况,建议健全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明确奖惩责任,激发网格管理人员的责任意识和效率意识。一方面在加大培训力度,不断提高管理人员能力水平的同时,展开暗访督查、随机抽查、电话抽查、走访网格群众、跟踪督查、联合督查和互查,及时掌控每个网格和网格管理员的实际情况,建立健全行之有效的网格管理人员管理制度。另一方面设立网格干部考勤业绩奖,对于能够认真履行职责的下沉人员,按规定由市财政年底一次性兑现业绩奖,予以通报表彰,并作为干部提拔、任用的重要依据;对工作不认真、排查不细致、问题处理不及时不彻底,造成不良影响和后果的,对相关单位及责任人给予责令作出书面检查、通报批评、取消年度评优资格、免职等处理。

(四)完善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建议瑞丽市加大对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财政投入,(下转第249页上接第254页)从信息化建设、公益岗位设置、管理基础设施等方面加大经费投入。以开展信息化调研为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制定瑞丽市网格管理信息化建设总体方案,加强项目规划,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能力。一方面依托信息化管理平台,加强对网格内人口、房屋、证件、职业、车辆、场所、网络、组织等基础信息的采集,推广视频监控设施建设,实现管理信息互联互通、共建共享,并定期在网上分析研判、预警预防,做好实有人口协管、社情民意收集、矛盾纠纷化解、安全隐患排查、发动群防群治、开展平安创建、联系服务群众等工作,确保对各类问题“早发现、早处理”,牢牢掌握网格化管理主动权。另一方面以信息化为手段,积极搭建网上服务新平台,促进电子政务与网格信息化对接,大力推行网上办公。网上受理、网上审批,让数据多跑腿、让群众少走路,使群众打开电脑就能查询有关事项、足不出户就能享受公共服务,真正把网格化管理的成效惠及民生、反哺社会。

(五)培育社会组织,鼓励多方参与网格共治

现代社会,政府不可能主导一切,许多事情必须分离出来,交给市场或社会组织去完成。这是中国在社会转型期必须解决的问题,也是政府机构改革的方向。培育多样化、专业化的社会组织,实现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网格服务管理持续长效的一种方式,也是网格服务管理更专业、更高效面临的挑战。建议借助瑞丽市大力宣传网格化管理的契机培育各类社会组织,逐步培养群众的自治意识。各乡镇(农场)、村(社区、农场办事处)、网格小组和职能部门下派的网格工作人员要加强与联户代表的联系,引导群众转变观念,积极参与到网格化建设中来,协助网格管理(信息)员及时发现问题,处理问题,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最终形成多方参与的网格共治局面。

总之,抓好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瑞丽市社会治理创新重点工作之一,是实现维稳进网格,维护边境稳定的重大举措。网格化服务管理的有效推行,关乎着平安瑞丽的创建,更是固本强基、便民利民,回应人民群众新要求、新期待的具体实践。

参考文献:

[1]《瑞丽市综治信息化暨网格化服务管理工作汇报》,2014年7月。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4)

前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通信技术和网络技术的迅速发展,需要存储和传播的信息量越来越大,因而,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具有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等特点的数字图书馆应运而生。而在信息数据化的发展过程中,网格技术无疑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使数字图书馆建设上了一个更大的台阶,解决了很多建设进程中的不可逾越的问题,保证了数字图书馆的运用更加稳健和扩大。本文就对基于网格技术的数字图书馆建设做一下简单探讨。

1网格技术的涵义

Ian Foster 曾在《网格:21 世纪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蓝图》一书中这样描述网格:“网格是构筑在互联网上的一组新兴技术,它将高速互联网、高性能计算机、大型数据库、传感器、远程设备等融为一体,为科技人员和普通老百姓提供更多的资源、功能和交互性。互联网主要为人们提供电子邮件、网页浏览等通信功能,而网格功能则更多更强,让人们透明地使用计算、存储等其他资源。”

网络技术是从1990年代中期发展起来的新技术,它把互联网上分散的资源融为有机整体,实现资源的全面共享和有机协作,使人们能够透明地使用资源的整体能力并按需获取信息。资源包括高性能计算机、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大型数据库、网络、传感器等。当前的互联网只限于信息共享,网络则被认为是互联网发展的第三阶段。网络可以构造地区性的网络、企事业内部网络、局域网网络,甚至家庭网络和个人网络。网络的根本特征并不一定是它的规模,而是资源共享,消除资源孤岛。

网格的主要任务是在动态变化的网络环境中共享资源和协同解决问题。网格对现有互联网进行友好管理,把分散在不同位置的资源虚拟成一个空前强大的信息系统,实现各种资源的全面共享。

2网格技术在数字图书馆建设中的应用

数字图书馆是基于网络环境下共建共享的可扩展的知识网络系统,是超大规模的、分布式的、便于使用的、没有时空限制的、可以实现跨库无缝链接与智能检索的知识中心。数字图书馆通过数字技术进行信息资源的组织和管理,能够储存海量信息,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络高效方便地进行查询、检索服务。当前数字图书馆建设过程中遇到最大的问题就是国家图书馆、各地区各行业图书馆的技术并不兼容,目前没有统一的标准,各个资源库之间不兼容,很容易造成国家在人力、物力上的浪费,重复的数据采集与存储是单一数据库模型面临的主要问题。网格技术为数字图书馆建设可以提供有力的保障。

2.1网格技术保证了资源的共享和协作

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可以实现文献资源共建、共享服务体系。网格技术可以保证有效实现文献信息资源共享,整体提高文献资源处理、传递与利用、反馈效率。通过数字化图书馆建设,必将有效整合本区域内人文、学术、科研、教学、教育等特色鲜明且又极具价值的数字资源,不但为本区域社会、教育、科学、文化、经济的发展做出贡献,也将为信息化建设做出重要贡献。

2.2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构造统一的平台。网格技术因其平台和资源的共享性,可以大大降低建立网站和提供网络服务的成本。网格将分布在各地的计算机、数据、信息、知识等组织成一个逻辑整体,此基础上运行各自的应用网格,为数字图书馆提供各种一体化信息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如用户要寻找某一信息,不需要像在因特网那样,手动去广袤的信息空间去搜索,只需要通过单一入口访问,就可以看到所有的信息。

2.3网格技术应用在数字图书馆各个应用和支撑层面都意味着可以利用更多的资源来为自身服务,而在这个过程中,由于各类不同系统的存在,迫使各个数字图书馆必须将“统一”格式作为一项重要工作,设法达到网格系统的灵活性、简单性、低成本的最佳状态。

2.4网格技术创建的信息平台所有信息是分布式、协作和智能化的,因此可以保证数字图书馆的服务个性化。网格为用户提供的是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提供一致化界面、服务灵活性、定制的个性化服 务。数字图书馆也要求为用户提供个性化的主动服务,实现信息定制、信息的主动推送。

3基于网格的数字图书馆建设的展望

信息网格作为因特网的第三次浪潮,对于全面解决网格的资源共享、人机结合和信息安全等问题将有重大的指导意义,也将为解决复杂系统问题的综合集成技术打下坚实的技术基础。随着信息网格技术的不断推进,数字图书馆将不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资源系统或者是一个基于数字化资源的信息检索、信息服务系统,而是一种以用户为核心来聚合信息资源、信息服务、信息利用活动的动态机制,其最终目标就是着力于支持用户利用信息、提炼知识、解决问题,成为用户工作、学习环境的有机结合。因此可以说网格技术在图书馆领域的应用将是全世界图书馆发展的一个趋势。

参考文献

[1] 黄晓斌,邓爱贞.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建设[J].情报资料工作.2003,05.

[2] 金明,单广荣,杨欢欢.网格技术的发展与数字图书馆的建设[J].甘肃科技纵横.2009,04.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5)

中图分类号:P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1)09(a)-0044-02

1 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概念与特征

1.1 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概念

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是一个新兴概念,人们对于它的认识不尽相同,比较有代表性的观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种:其一,偏重于对资源的整合以及协同利用,它强调城市电子政务专网和城市基础地理信息系统,运用“3S”(RS、GIS、GPS)技术、地理编码技术和移动信息技术,实现市、区、专业工作部门和网格监督员四级联动的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其二,偏重于管理信息优化,采用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和城市部件管理法相结合的方式,新信息实时采集传输的手段,创建城市建设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中心两个轴心的管理体制,再造城市建设管理流程。其三,强调信息的综合,以信息化为手段,综合集成各种管理服务资源,及时发现并综合解决各类问题,更好地满足群众需求和管理需要的一种创新模式和机制。

1.2 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特征

1.2.1 管理模式特征

(1)该模式是整合管理资源的有效手段;(2)网格化管理的监控、反馈和督办功能;(3)可以避免城市建设管理中的死角和盲点;(4)有利于实现市民与政府的快速互动;(5)由被动管理变为主动管理;(6)由粗放管理变为精细管理;(7)变传统管理为信息化管理;(8)变“小城管”为“大城管”;(9)变偏重管理为监管并重。

1.2.2 管理技术特征

(1)数字化管理。

与传统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不同,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与现代信息技术的联系空前紧密,3S技术、移动通信技术、中间件技术等共同奠定了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技术基础,即便是处于模式最终端的“城管通”也凝结了现代数字技术的结晶。

(2)闭环式管理。

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建立了监管分离的两极城市建设管理体制,监督中心既负责信号输入,也负责评价结果,对整个管理系统起到全面控制功能。

(3)精细化管理。

精细管理的核心思想是通过管理的细化和深化,明确各环节的关键控点,建立合理、高效、不断优化的业务流程。精细管理是现代管理的发展方向和本质要求。

2 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的技术支持

2.1 “3S”技术

3S技术是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y information systems,GIS)、全球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s,GPS)和遥感技术(Remote sensing,RS)的统称,是空间技术、传感器技术、卫星定位与导航技术和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相结合,多学科高度集成的对空间信息进行采集、处理、管理、分析、表达、传播和应用的现代信息技术。

2.2 网格与网格计算技术

互联网把各地的计算机连接起来,网格则把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而网格计算则是把计算机和信息资源都连接起来。在网格计算中,资源是分布的,资源及其提供者也是分布的、在城市的网格化管理中,各种计算资源和信息资源异构分布在不同地区和不同部门。网格和网格计算技术对信息处理一体化、信息资源共享与协同工作将起到重要作用。网格计算的关键技术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2.2.1 网格结点

网格结点就是网格计算资源的提供者,它包括高端服务器、集群系统、MPP (Massively Parallel Processing大规模并行处理系统),系统大型存储设备、数据库等。这些资源在地理位置上是分布的,具有异构特性的系统,称为网格节点。

2.2.2 宽带网络系统

宽带网络系统是在网格计算环境中,提供高性能通信的必要手段。通信能力的好坏对网格计算提供的性能影响甚大,要做到计算能力“即连即用”必须要高质量的宽带网络系统支持。用户要获得延迟小、可靠的通信服务也离不开高速的网络。

2.2.3 应用层的可视化工具

网格计算的主要领域是科学计算,它往往伴随着海量的数据,面对浩如烟海的数据想通过人工分析得出正确的判断十分困难。如果把计算结果转换成直观的图形信息,就能帮助研究人员摆脱理解数据的困难,这就要研究能在网格计算中传输和读取的可视化工具,并提供友好的用户界面。

3 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的核心方法研究

3.1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

管理网格是指为实现精确、敏捷管理而划分的基本管理单元。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在城市建设管理中运用网格地图的技术,以大体相当于1万平方米的面积为一个独立的管理单元,各个单元互相连接,形成不规则边界线的网格管理区域;对网格中的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管理资源、服务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由城市建设管理监督员对所分管的网格实施全时段监控,同时明确各级地域责任人为该辖区城市建设管理责任人,从而在纵向上实现对管理空间的分层、分级、全区域管理。

万米单元网格管理法创建了现代城市建设管理最基本单元网格划分的标准,为城市建设管理新模式的实施奠定了坚实基础,为城市的管理对象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中提供了载体。

3.2 城市部件管理法

城市部件管理法就是把物化的城市建设管理对象作为城市部件进行管理,运用地理编码技术,将城市部件按照地理坐标定位到万米单元网格地图上,通过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信息平台对其进行分类管理的方法。在勘测和定位标图的基础上对每个部件都赋予一个代码,标注在相应的万米单元网格图中。这些代码相当城市部件的认证身份,输入任意一个代码,都可以通过信息平台找到它的名称、现状、归属部门和准确位置等有关信息。

3.3 两个轴心的城市建设管理体制

通过对各部门城市建设管理职能的整合,分别建立了城市建设管理监控、评价轴心(即城市网格化管理监督中心)和指挥、调度、协调轴心(即城市网格化管理指挥中心),从而将监督和管理职能分开。监督中心下设监督大队,招聘城市建设管理监督员,每个监督员负责巡查一定的网格单元。监督中心接受监督员上报信息,综合判断后进行立案,将问题送达指挥中心处理,并监督处理的结果。指挥中心通过协同工作平台将任务转发至有关单位处理。该体制构成可由图1来表示。

3.4 城市建设管理流程的再造

根据新的管理体制和技术手段特点,重新设计城市建设管理工作程序,建立了面向流程的组织、人员和岗位结构以及激励约束机制,新的工作流程包括以下环节,即信息收集、案卷建立、任务派遣、任务处理、处理反馈、核实结案和综合评价。具体程序是:每个社区由1名监督员负责,监督员借助印有相应地图的城市建设管理工作手册,对分管区域进行不间断巡视,发现问题后立即用“城管通”向监督中心发送图文声信息报告情况;同时监督中心也可以通过政府便民热线电话等渠道了解社会公众和媒体反映的有关问题。监督中心得到这些信息后,立即进行甄别、立案,并将相关案卷批转到指挥中心;指挥中心根据问题归属,立即派遣相关的专业部门到现场进行处理,如果是市属部件发生问题,指挥中心则协调市级部门进行处理;专业人员处理完毕后,通过专业部门向指挥中心报告处理结果;由指挥中心将处理结果反馈给监督中心;监督中心收到反馈结果后,立即派出监督员进行现场核查,处理结果和现场核查两方面的信息一致后给予结案。网格化管理模式与传统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工作流程比较见图2。

4 结语

“网格下的城市”―― 这种崭新城市建设管理模式的诞生,对于如何将先进的技术与日益复杂的城市建设管理相结合,如何更好的用信息技术为城市建设管理服务等问题应该在我们进一步推进网格化城市建设管理模式时慎重思考。

参考文献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6)

关键词 互联网+ 档案信息化 策略研究

一、“互联网+”的提出与内涵

2015年3月5日,总理首次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互联网+”行动计划。通俗地讲,“互联网+”就是互联网+各个传统行业,但这并不是简单地相加,而是要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信息通信技术以及互联网平台,让互联网与传统的经济社会生活进行深度融合,在科技创新中不断赢得新发展。其中的关键是创新,因为只有创新才能使这个“+”变得有价值、有意义。也正因为此,“互联网+”被人们认为是创新2.0下的互联网发展新业态、新形态,是创新2.0推动下的经济社会发展形态演进。

二、“互联网+”对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的倒逼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对传统行业产生重大影响,起到变革的作用。对于企业档案信息化档案管理而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也起着重要的变革作用。一方面,“互联网+”是加快档案信息化建设现代化步伐、提升档案信息化系统整体功能的重要机遇,但另一方面,当前企业档案管理还处于相对传统和保守的阶段,“互联网+”也使得档案信息化建设面对诸多挑战和问题。具体来讲,当前企业档案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互联网+档案信息化”的思想认识不深,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部分企业对档案信息化建设缺乏全面的了解和清醒的认识,在信息化建设中表现出消极态度,反应迟缓;信息化建设的组织机构、工作机制不完善,特别是在“互联网+”战略背景下,部分企业把信息技术专业人员看成是底层操作人员,没有花大力气培养懂技术、会操作的专业人才队伍。

(二)软件、数据格式不统一

无规矩不以成方圆。企业档案数字化软件的使用,需要统一标准、统一指导,但一些公司和企业在档案管理中盲目上马,各自为战。例如有调研表明,河南省范围内使用软件公司有量子伟业、上海中信、北京盛赞、清华紫光、新锐英城、世纪科怡、东方飞扬、泰恒、简帛、中信外包等20多家,个别名义上是公司,实际是一年至两年的商,甚至是一人公司。各软件公司开发的软件往往具有自定义数据的功能,再加上各单位情况不一致,上级部门没有统一数字化前的格式,造成了软件、数据格式的不统一。同时也造成主管部门接收所属单位的电子档案时,档号字段也没有著录,不能挂接,最关键的是公司倒闭将会引起更大不可挽回的损失。

(三)信息化建设平台落后,多以纸质形式保存档案,不便于查阅和共享

受“白纸黑字,立此为证”等传统观念的影响,一些企业在档案管理中一直以来都是重点关注纸质档案。按档案管理的要求,纸质档案保存环境要求较高,要求温度、湿度适宜,防潮、防蛀,而且纸质档案体积庞大,保管需占用一定空间,随着时间推移,需要较大的专门档案库房来进行存放,不经济。

也正是在纸质档案管理的形式下,一些档案不便于查阅和共享,使用率低,价值降低。因为纸质成果在后续借阅时,要通过档案管理员先进行原始的检索、查阅,查询其保存准确位置后再进行借阅,费时费力,档案利用率低下。

(四)档案整理质量不高

目前有些单位早期的档案本身整理就有问题,如页码漏编、跳号;题名拟写有误、过于简单;文件装订倒装、排列有误;页面破损等,这样扫描著录的电子档案也是错误的。

(五)数字化有泄密隐患

一是数字化前没有进行整理鉴定,有可能造成网络泄密;二是数字化企业人员的不确定性及电脑硬盘的失泄密现象时有发生;三是管理、监管不到位,后期服务、版本升级、黑客攻击等都有泄密隐患。

三、基于“互联网+”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策略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存在诸多的问题与不足,也给我们的企业档案信息化建设指明了方向和目标。由此,我们需要基于“互联网+”思维,从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等方面提出了“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的建设策略。

(一)加强专业化人才队伍建设

“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技术,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培养应用型人才和青年档案信息化人才放在第一位,这是档案信息化的成功之本。 培养大量既懂档案业务、企业管理,又熟悉大数据、互联网、物联网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建立复合型、多层次的专业队伍,优化人员结构,这是进一步推动“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工作的人力保证。

(二)加强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平台建设

企业档案电子化、信息化平台是“互联网+”企业档案信息化技术的基本条件。随着计算机技术的普遍应用,企业档案所有的原始资料一般都是通过计算机进行编制、处理,都存在电子媒介。即使是有关审批、签字的资料以纸质形式存在,也完全可通过数据处理技术变成电子文档。因此,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利用“互联网+”等信息技术,建立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平台,从而为企业档案提供快、准、全的信息。

(三)统一软件、统一格式

最好是国家研发统一的软件、统一的标准进行数字化,根据各地情况的差异,选择一些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数字化企业,根据国家档案局的统一标准,进行数字化处理,这样有利于后期升级、连接和管理,便于档案人操作。

(四)严格管理,加强责任心,使保密制度落到实处

其一,要求数字化外包公司在承揽数字化期间,业务经理和工作人员不能调换,以制度管理所有人员;其二,数字化后的软硬件外包公司不能携带走,并且必须签订违约或破产后软件高端运行协议;其三,数字化前对档案必须进行鉴定,分别进行编号、扫描等处理;其四,网站的平台构建完成后,就要进行内容的录入和完善,这个工作也将成为档案部门的日常工作。因此严格计算机、互联网管理保密制度,在技术层面:部署网络版杀毒软件,硬件防火墙,配备或培训合格的网络管理员;在制度层面:建立严格的安全制度,杜绝非法操作;在管理层面:经常维护、定期升级、及时发现潜在问题,防止黑客病毒侵袭等。

四、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无论是生产还是管理,都将发生重大的变化。企业积极探索“互联网+”档案信息化,就是要改变传统的非网络化、电子化的档案管理模式,提高企业档案管理的效率和技术含量,但在实际的管理实践中仍然面临着人才队伍不足、标准不统一、格式不规范、信息化平台落后等突出问题。因此,基于“互联网+”背景,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需要进一步改革与创新,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加强科技平台建设为企业档案信息化管理工作改革与创新提供支持。

参考文献: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7)

一、常州市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基本做法

(一)缩小管理空间,落实网格责任人

在传统的城市基层管理模式下,管理服务工作依托街道和建制社区展开,主要服务平台为街道办事处服务大厅和社区工作站。由于我国城镇化规模较快,新建社区规模普遍偏大。目前新建建制社区的规模普遍在1平方公里以上,继续以社区为基本管理单位显然管理半径过大,进而会导致基层服务力量薄弱、管理形式粗放、管理盲点多等问题。

常州市在2012年4月,出台了《关于在全市城乡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的意见》,对于管理空间的设置做出了更加科学化的规定。将面积较大的建制社区划分为若干面积较小的网格,每个城市社区网格规模为300户左右,农村社区为200户左右。在大型封闭小区,以独立庭、苑、区为参照,设置庭苑类网格;在老式开放型小区,以相邻楼栋为参照,设置楼栋类网格;在老城区居民区,以巷道为参照,设置巷道类网格;在农村或涉农社区,以村庄为参照,设置片区网格。在人员配备上,每个网格中按照“1+X+Y”的模式设置网格管理员,包括以1名专门的责任社工为网格长、多名居民小组长、党小组长、楼道小组长作为网格协理员,即形成所谓“一片三长”的工作模式,另外每个网格中还设置人数不等的信息员。通过缩小管理空间、固定管理范围、明确管理责任人的方式,减少了社会管理工作的流动性和盲目性,实现管理服务的“精细化”转变。

(二)下放管理职权,实现管理力量的前置化

传统的社会管理工作是采取“业务线条”的模式,每一项业务都由专业的“社区协管员”负责办理,不同业务线条板块之间信息、数据相对封闭,互不共享。这种设计虽然实现了业务的专业化管理,然而却降低了服务效率,尤其是当事务涉及不同业务条块的时候,相互衔接、沟通往往不畅,很难高效、顺利的完成既定业务流程。

为解决这一问题,在划分管理网格的同时,常州将部分管理职权下放到网格。在常州市《关于在全市城乡社区推行网格化管理的意见》中,赋予了网格长四项基本管理权力:审核权,对于准生证办理、低保户确定等需要社区审核的事项,均由网格长调查审核盖章后,社区方可以受理;监督权,对街道(镇)、社区干部实施监督,提出质询、意见和批评;组织权,经社区同意,网格长可以以社区名义组织网格内居民开展各类群众活动,参与社区相关对外联络工作;建议权,网格长在广泛征求网格内居民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对社区工作提出建议。通过对于网格管理者的赋权,实现了基层社会管理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前置,打破社区公共服务条块分割、各自为政的局面,提升了工作的服务效能。

(三)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社会管理信息化建设

当前城市管理的难点之一是其社会成员流动性较大,管理机构对于他们的基础信息很难获得全面的掌握。社会管理的核心是对人们的社会行为和社会参与活动进行规范,如果辖区人口底数不清、人员情况不明、人员活动信息不灵,必然导致了发现社会问题滞后,解决社会问题迟缓,对于突发社会事件缺乏应急反应能力。

为了及时掌握人口流动信息,提高社会管理的效能,常州市依托网格化管理机制,加强对于社会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工作,尤其注意对流动人口的信息搜集。在网格长的日常管理工作内容中明确规定:外来人员流入必须进行信息申报;除了常规巡查之外,每月网格长必须对网格内登记流动人员进行走访一次,了解他们的意见、建议和要求,排查不稳定因素和安全隐患。

二、常州市网格化管理机制存在的问题

(一)管理技术手段滞后,制约了网格化机制的服务管理效能

由于转型时期社会成员流动性大,社会矛盾问题多发,这就需要信息采集方式、采集手段与传输方式随之改进,提高信息传输效率,以实现管理工作的及时、高效响应。一些发达地区在引入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同时,对于信息采集、传递和处理方式也做出了改革:通过信息采集终端、地理信息编码、电子政务专网平台、3G技术的监督指挥系统等管理信息技术手段的创新,使社会管理过程中的信息获取、确认、处理、反馈等流程变得更为快捷和准确,有效的减少信息与时间的损耗,促进了管理的扁平化,提高社会管理工作的效率。

常州市引入网格化管理后,和过去的工作机制相比,实现了城市基层社会管理流程扁平化,减少了信息从发现终端到处理中心所需要的环节,并且调整了信息报送机制,使得工作中的信息传递绩效较过去有所改进。但在常州的大部分地区,网格化管理机制还是依托原有的信息传递方式作为技术支撑,通过口头汇报和书面材料的方式进行信息的上传和下达。落后的信息技术制约了网格管理机制“管理服务精细化”功能的实现,虽然通过管理力量的前置和定期访查可以及时发现问题,但是问题是否能得到迅速化解,取决于信息能否快速、正确的得到报告与处理,如果信息内容不能全面精确、信息传递与任务分转的等待时间过长,那么将降低网格化机制科学管理、动态管理效能的发挥。

(二)工作流程不完善,制约了网格化机制的响应时间,降低了行政管理效率

城市社会管理综合性的行政管理问题,牵涉部门较多,传统的社会管理模式在工作流程中强调不同业务线条的独立性和专业性,制约了跨部门政务协同,降低了服务管理工作的效能。

在常州市目前的网格化管理机制对工作流程做了一些改进,但是其主要结构并没有被彻底重构,仍然是以传统的科层汇报制为基础,网格由一种管理方式演化为一级管理单位,形成了“区—街道—社区—网格”的四级科层制模式。在社区和网格层面提供管理服务工作时候,可以实现资源整合和管理力量的前置,对于发现的问题及时进行响应和协调处理。但是工作流程的创新性仅体现在社区以下的层级,如果面临的工作事项超出了网格员和街道社区服务管理中心的职能权限,则需要上报上级主管部门。从而就又回到了过去层层上报,层层审批,条块分割的老路上,工作模式创新性并没有充分体现,社会管理效率低下的问题也没有得到彻底解决。并且这种模式是单线条运作的,缺乏监督反馈环节,对于是否能得到及时处理,处理进度是否合规,都无法进行及时的管控。也无法对下一步的工作改进和提升提供资料储备借鉴。

(三)网格员队伍建设专业化不足,制约了公共管理服务的全面性

在转型时期,社会参与日趋深入和广泛,社会活动呈现出类型多样化、主体多元化、内容复合化的特点,改革推进带来的利益格局的调整,也引发了大量的社会矛盾、矛盾和行为失范。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对于基层社会管理的需求也就更加多元化,涉及行政工作的方方面面,网格内配备的专职管理服务人员越多,专业业务面越广,那么就越能形成合力,所提供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的内容也就越充分。但和网格化制度建设较为成熟的地区相比,目前常州的网格员队伍建设存在专业化不足的问题。常州的网格员队伍是以1至2名社区工作人员为骨干,以群众志愿服务人员为主体,参与网格管理的群众虽然有着较强的公共服务热情,但是因为缺乏专业能力和处置权限,在面临多元化和复杂化问题的时候,这样的人员配置就会显得力不从心。

在实际工作中,由于人员编制、财政经费等因素的制约,常州市的网格管理员都采取AB岗制,即管理员即承担在街道或者社区的业务线条工作,也负责网格内的管理。由于兼职管理员只能投入部分精力,那么网格所能承载的管理服务能力就会受到进一步的削弱。由于目前的人员结构不支持开展更加多样的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工作,显著制约了网格化管理机制服务的潜力内涵。

(四)网格设置碎片化,导致社会管理工作条块分割问题依然存在

城市网格化管理的责任主体是街道、社区两级机构和各个专业主管部门,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政府部门牵头负责,因此常州在推进网格化管理过程中存在对于网格化管理机制的性质和功能认识不清的问题,很多单位没有认识到网格管理对于整合公共资源,推进政府服务流程再造的意义,而是将其简单理解为划分责任片区或者信息采集单位。于是各个部门各自为政,独立划分,社保、人口计生、文化、公安等多个专业部门都有自己的网格,但是不同网格之间的划分依据各不相同,相互之间交叉叠加,没有通用性。碎片化的网格设置妨碍了不同专业部门进行资源整合,无法形成整体合力进行管理服务。同时不同种类网格之间进行信息交互和管理,浪费行政资源。

三、完善常州市网格管理机制的对策建议

(一)加大财政投入, 完善信息管理工具,建立信息化网格管理政务系统

由于社会成员流动性大,情况多变,现今的城市社会管理一定程度上就是信息管理。目前常州市已经建立起了基本信息的采集共享平台。但是对于一些社会管理中实时发生的问题,缺乏有效的数字化采集渠道,还需要依靠传统的信息传递方式逐级处理,信息化手段的落后已经成为了制约网格化管理机制提升社会管理质量的重要技术瓶颈。

制约信息化投入建设的主要因素是财政支持能力。进行信息管理工具的升级需要较大的财力投入:北京市东城区在引入网格化管理初期,硬件配置投入即达到了1684万元,上海长宁区在系统软硬件投入经费为2500万元(不计算场地费),杭州市在试点网格化管理,建设“数字化杭州”方面的投入为4000万元。网格化管理的主要推进主体和责任主体是各个街道和社区,然而街道并没有相应的财权,只能从区财政的经费中拨块支持网格化管理改革,很难全面的进行信息设备改造。

由于信息管理工具对于强化和改进网格功能,提升整个常州市的整体水平具有重要意义。因此在街道和社区财力匮乏的情况下,市、区两级财政应主动承担起相应的责任,逐步加大投入力度,从行政经费中进行专项列支,完善技术设备和信息系统建设,积极推进网格管理信息化进程。根据本地的财力情况和社会管理需要,开发采购个人信息采集终端,并配置至每一个网格管理人员,使发现情况能够及时上报;开发电子政务软件系统,为信息化管理提供完备的软件支持;建立社会服务服务中心,形成信息化的支持服务体系,实现问题发现,响应确认,派遣处理,反馈备案等全部政务流程信息化。

应用现代技术手段,虽然短期软、硬件投入很大,但是其会对社会管理产生显著的长期社会效益。从管理主体来看,新技术实现了信息主动、准确采集,实时信息传输,高效信息存储和处理,为经济化管理提供的有力支持。从管理客体来看,信息化技术的应用,减少了事件的响应和处理时间,提升了政府的服务质量和效率。根据北京天则经济研究所对东城区网格化管理实践的社会经济效益估算,虽然前期投入达1684万元,但是每年因为公共管理效率改善和服务水平提升产生的经济福利,货币化后达1.58亿元,同时节约行政管理成本5400万元,创造就业岗位1000余个。从社会经济绩效分析,引入现代技术手段,实现网格管理政务信息化是一项长期价值型的投资。

(二)统一网格边界,综合配置多方力量,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合力效应

为改变各个部门自行设置网格,网格结构“碎片化”的现状,应由区级政府统一进行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推进,统筹安排各项制度设计。明确各个业务线条的管理工作细分网格以既有的社区管理网格为基本边界,不跨格,不越界。通过实行管理线条与管理区域在网格划分边界上的统一,实现网格内部的社会管理在管理区间、管理对象、管理环节和管理时限四个方面全覆盖。

在统一网格边界的过程中,可以借鉴国内其他地区的好的做法和经验,在强化原有社区管理力量的同时,着力推进业务线条的专业力量进入网格,将公安、城管、人口计生、卫生服务等机构派驻的执法力量或者服务人员下沉至网格,将环保、劳动监察、文化、社区等执法力量和服务责任配置进社区。通过管理职能的前置,实现在每个基层网格内,条块之间相互配合,统筹协作,形成不同部门和岗位之间相互配合、协作的内部服务链,从而为辖区居民提供以网格化管理机制为支撑的“一站式”管理服务。

(三)以网格化管理为契机,改进工作程序,实现社会管理工作的流程再造

传统的社会管理工作流程,受到科层行政体制组织架构的影响,关注于各种规章制度及层叠的指挥系统,强调专业化分工,坚持职能导向。由于专业化程度深,信息沟通不畅,进而造成了部门间的隔离,使得行政成本加大,信息传递耗损,行政效率低下。事实证明,这种工作流程已经满足不了转型时期社会管理服务工作的新需要和新期望。

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的支持下,网格化管理改革提供了一个社会管理工作流程再造的契机。通过信息化技术的集成应用实现了将信息发现和指挥处置联系起来,整合各个部门资源,提高了社会管理的反应速度和处置效率,实现工作过程的扁平化。通过工作流程的再造,可以使社会管理管理服务工作更加科学化、合理化,克服所谓“突击式”和“运动式”的管理方式,改变管理工作被动、滞后的弊端,有效解决过去基层社会管理工作中,政府“管不了,管不好,管不到”的问题。

参考文献:

[1]竺乾威. 公共服务的流程再造:从“无缝隙政府”到“网格化管理”[J]. 公共行政评论,2012(2)

[2]王明,杨丽. 北京市网格化服务管理模式研究[J]. 中国行政管理,2012(2)

[3]文军. 从单一被动到多元联动:中国城市网格化社会管理模式的构建与完善[J]. 学习与探索,2012(2)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8)

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安全发展的理念,以强化和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为重点,以事故预防为方向,以信息技术为支撑,按照“全员参与,综合治理;科学管理,持续改进”的原则,健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运行机制,规范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形成全覆盖、全过程、全方位的安全生产监管网格,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水平。

二、工作目标

逐级落实政府和部门的安全监管责任,建立健全市、市区(含高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工业新区,下同)、镇(街)、村居(社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稳步建立简明、高效、实用的网格化安全生产监管平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整合基础信息统计、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应急处置和督查督办等各种监管功能,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精细化、业务的信息化和管理的规范化,提升安全生产管理工作水平,推动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好转。

三、工作任务

(一)健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按照“分级管理与属地管理相结合,以属地为主”的原则,网格化分为市、市区、镇(街)、村居(社区)、生产经营单位五级。

市直相关部门是分管行业领域实施网格化监管的责任主体。要按照“谁主管、谁负责,谁发证、谁负责,谁审批、谁负责”和“管行业必须管安全”的原则,落实行业主管部门的专业监管、行业管理和指导职责,分工负责,条块结合,分行业推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全面开展。要牢固树立全市安全生产工作“一盘棋”的意识,加强协作配合,加强信息沟通和共享,形成监管工作合力。

各市区是本地区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责任主体。要按照整体规划,全面覆盖,规范标准,权责一致,持续完善的原则,对区域网格统一规划,统一设置、统一要求,对网格划分设置、人员定岗定责等环节细化明确,在人员、资金、设备配置上予以充分保障。将安监、经济和信息化、公安、国土资源、城乡建设、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质监、海事等安全生产重点监管部门纳入体系,提升网格整体执行能力。将各类经济功能区、驻市区单位等及时纳入属地网格,抓好源头治理,消除监管盲点。坚持运用网格化监管的手段推进安全监管工作,坚持运用信息化的工具整理、反馈、处置突发事件,提升工作规范化水平。

镇(街)是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关键环节,是落实上级决策部署、集合基层信息的中转站。要结合安全社区创建工作,将上级工作部署责任分解到监管网格,细化责任,明确人员,保证落实。要设立独立的安全生产监管机构,配备专职安全生产监管人员,明确信息平台管理人员、信息员,保证办公场所、经费、装备与工作任务相适应。要以建立健全安全生产监管长效机制为目标,不断提升安全生产风险管理能力和保障能力。

村居(社区)是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重要基础。积极探索城市化社区、农业村、城乡结合部等网格化监管的模式,在社区管理、安全管理、应急管理和信息处置等方面综合应用网格化监管手段。通过建立一套行之有效的监管制度,配齐一支专业精良的监管队伍,配备一批灵活实用的监管工具,建立规范的安全生产巡查工作制度,完善流动检查小组、义务巡逻队等组织,坚实安全监管工作的群众基础,及时上报工作信息,正确应对突况,提高迅速反应能力。

生产经营单位是实施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的对象和落脚点。要严格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按照部署、进度要求,做好安全生产基本信息登记、重大危险源普查、隐患自查自纠、整改指令落实、信息更新维护和统计上报等各项工作。要将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层层落实到车间、班组、岗位,切实做到安全生产人人有责。

(二)完善网格化监管运行工作机制。

1.领导定点。在每个网格确定1名挂点领导的基础上,上一级网格的领导到下一级网格挂点,强化对责任区安全生产工作的领导、检查和指导。

2.全员定责。各级各类人员严格实行“一岗双责”,将安全生产责任落实到属地范畴和生产过程的每个环节、岗位和个人,层层签订责任书,明晰责任主体,分解责任指标。

3.监管定位。对每个区域、每个场所、每个部位、每个环节、每个设施设备、每个工艺流程,逐一明确安全生产责任;各级各部门各单位明确所负责的行业领域及对象,实施有效监管。

4.排查定级。根据隐患和风险的辨识标准,确认等级,确定治理方案。

5.应急定制。建立事故应急救援预案,明确体制、机制和编制,落实队伍、装备、物资器材,强化演练,及时处置事故。

6.配置定量。明确各级网格和信息平台管理人员,落实资金、装备、物资器材和办公场所。

7.培训定岗。对网格负责人和网格内从事安全生产工作的人员,进行专业培训,持证上岗。

8.信息定时。将执法监察、巡查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和隐患及时汇总上报,发生事故时按规定时限逐级如实报告。

9.奖惩定格。通过督查、检查、考核等形式,奖优罚劣,对发生安全事故和完不成控制指标的,严格实行责任倒查和追究制度。

(三)稳步推进网格化监管平台建设。建立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平台,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整合基础信息统计、隐患排查、执法检查、应急处置和督查督办等各种监管功能,加强统一指挥和调度,实现网格监管的体系化、常态化和规范化。监管平台分内外网两部分。外网部分,主要用于企业安全生产基本信息登记、重大危险源普查、隐患自查自纠记录等,并能接收内网有关文件、隐患督查等信息,推动企业落实安全生产主体责任。内网部分,同步外网数据,绘制电子管理地图,建立隐患、危险源和各种基础信息的数据库,有效整合各类信息资源,将基层和企业的信息定量、定情、定位到单元网格中,实现安全监管的精细化和数据化,并通过网格及时协调、督办和跟踪隐患的治理。同时,在内网设置管理、监督等模块,细化落实监管责任。管理模块,将企业安全生产基本情况统计分析、隐患整治、专项监管、综合监管、行政执法、应急管理、宣传教育等日常工作纳入,并建立两个交换机制,一是要与省安全生产监管、执法、应急、隐患排查治理等系统建立数据交换机制;二是与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城乡建设、卫生、质监、工商等本级各有关部门建立共享的数据交换机制。监督模块,强化对各项重点任务、重点环节的动态监督,将安全生产责任制落实情况、控制指标完成情况、重要批办件及群众举报落实情况、安全生产事故报告、责任追究和重大事故隐患整改情况纳入监察、督查范围,推动工作有效落实。

各市区、市直各部门要充分利用本地区、本行业现有信息平台,参照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平台架构,做好相应升级改造工作,并实现与市平台的数据、信息对接。

四、实施步骤

按照试点先行、分步推动的原则,全面推行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

(一)网格化定责阶段(2012年5月—7月)。按照《市落实政府及其有关部门安全生产监督管理责任的暂行规定》(威政办发〔2008〕91号)明确的原则,以及健全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体系、完善安全生产监管运行机制、规范基层安全生产风险管理的总体要求,合理划分网格,确定各级网格、各个责任区、各类人员的安全生产职责和措施。开展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前期调研。

(二)网格化立制阶段(2012年8月—9月)。制定上下级网格、同级网格、网格内部的运行规则、程序、制度及措施,确保网格有序运行。部署试点企业(非煤矿山企业,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运输企业,烟花爆竹生产、经营、运输企业,民用爆破器材生产、经营、运输企业,建筑施工企业,交通运输企业,渔业生产企业,电力企业)开展安全生产基本情况普查、重大危险源普查。制定落实内外网数据交换方案和措施。

(三)网格化试点阶段。(2012年10月—12月)。加快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建设,外网部分基本建设到位,试点企业安全生产信息全部录入。内网部分基本建设到位并开始试运行,各级各有关部门数据交换机制、内外网数据交换机制、平台运行机制基本落实到位,网格化监管取得初步成效。组织年度考核验收,总结试点经验,表彰先进。

(四)网格化推进阶段(2013年—2015年)。在试点成功的基础上,逐年制定推进计划,逐步将所有生产经营单位安全生产信息录入网格化监管信息平台。围绕落实政府安全生产监管责任和企业安全生产主体责任,进一步健全完善网格化运行、保障等机制,实现安全生产监管的精细化、业务的信息化和管理的规范化,提升安全生产保障能力和水平,网格化监管取得明显成效。

五、工作要求

(一)高度重视,精心组织。市政府成立由分管市长为组长,市安监局、经济和信息化委、公安局、财政局、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局、国土资源局、城乡建设委、交通运输局、海洋与渔业局、工商局、质监局、海事局等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组织领导全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施工作。各市区要配套成立相应机构,落实人、财、物投入,为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推进提供支撑。市政府安委会办公室负责全市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实施工作的组织协调、信息平台建设、督查督导和考核考评。市政府安委会有关成员单位负责本行业领域网格化实施、推进工作。各级各部门各单位要强化创新意识,将安全生产网格化监管工作纳入年度工作目标,安排专门力量和资金,全力抓好落实。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9)

1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结构(OGSA)

近年来,随着网格应用的不断深人,基于Web Service的网格技术已得到快速发展。目前,通过SOAP(简单对象访问协议)、WSDL ( Web服务描述语言)、UDDI(统一描述、查找和集成)、WSFL ( Web服务流语言)及BPEL4WS ( Web服务的业务流程执行语言)等开放协议和标准,Web Service提供了面向互联网应用的统一服务注册、发现、绑定和集成机制。开放的网格服务体系架构知en Grid Service Architecture,简称(SSA)在Web服务的基础上,利用开放式的网格服务基础结构(OGSI)的核心接口,解决了虚拟化服务间的互操作问题,极大地增强了网格协议和服务的互操作性,使网格应用突破科学计算的局限性,而向电子商务、电子政务、信息服务领域扩展。

OGSA把计算资源、存储资源、网络、程序、数据库等抽象定义为服务,通过统一的标准接口(包括GridService,NotificationSource, NotificationSink. Registry, Factory,PrimaryKey, HandleMap)来实现服务发现、动态服务创建、服务生命周期管理、消息订阅、通知发放等功能,并对网格资源实施管理和共享。

OGSA的虚拟组织将各种资源包装为服务,通过建立一个注册服务和一个句柄映射服务,将服务到注册中心。网格用户通过注册服务访问注册中心中服务工厂的信息和已经创建的服务实例信息,再通过请求特定的服务工厂创建的一个实例,并按照服务接口的描述将数据传递给该实例,从而享用网格的服务功能。

2基于OGSA的空化伯班网格设计

文化信息网格是以网格技术为基础,以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为依托,基于宽带传翰和海量信息组织、Web Serv-ices等技术和网格基础支撑环境的多层次的文化信息应用平台,是进行文化信息生产、传播及服务的信息基础设施。

2. 1构建文化信息网格的技术需求

(1)文化信息资源集成与管理。通过实现对分布式、松散祸合的组织结构中共享资源(包括计算资源、存储资源、数据资源、信息资源、知识资源、专家资源)的管理,从而进行资源的组织、规划、协调和调控。

(2)协同工作支持。在虚拟信息组织间提供相互合作的平台环境,协调网络资源的共建共享工作。

(3)构建以“服务”为中心的信息体系。构建具有高科技、专业化、社会性和公共服务功能的新型信息服务模式。

(4)共享资源维护与安全控制。为实现共享资源的、删除、修改等安全化操作提供支持。网格安全管理贯穿系统所有层面,包括资源认证、资源访问控制、用户身份鉴别、数据传翰、安全管理等功能。

2. 2文化信息网格框架与功能模块

参考OGSA体系,文化信息网格的框架体系设计为5层结构,自下而上包括资源层、构造层、连接层、汇集层及应用层等5个层次,各层之间相互关联,上层可以调用下层的功能和服务,形成了从信息获取、传输到管理、共享、应用的完整体系。其主要功能及特点如下:

(1)资源层。这是网格应用的基础,由各种抽象的资源组成,包括主机、存储设备、仪器设备等物理资源,网络带宽、程序软件、服务应用等逻辑资源、信息资源、用户资源、计算资源等。

(2)构造层。这是面向服务应用的关键,其作用在于解决各类资源的协同与共享问题。根据被封装的业务功能与服务对象,通过Web服务接口描述其共享能力,支持网格服务管理机制。其核心包括资源服务、信息管理、网格系统监控、安全控制等。

(3)连接层。这是处理通信与授权控制的核心协议层。实现构造层各种资源间的数据交换、授权验证、安全控制。采用基于公钥的网格安全协议,提供一次登录、委托授权、安全方案整合、基于用户信任关系等功能。

(4)汇集层。这是汇集资源层的受控资源,提供协调管理的中心。其提供资源分配、目录管理、负载控制、资源监控等功能,具有跨资源集合的交互协议和服务,协调多个资源间的协同作业。

(5)应用层。这是网格应用具体实现层。通过用户代码和网格调用两部分,应用层调用网格各低层提供的服务,如资源管理服务、数据访问服务、资源发现服务等,实现资源共享服务。

文化信息网格是一个松散辆合的系统,它基于当前的互联网及将来的高速传输网,为文化信息资源的共建共享提供完整的网格服务支撑平台。它对文化系统中的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屏蔽网格资源的异构性与动态性,为用户提供高可靠的、安全方便的透明网格服务,实现基于网格开发环境,通过网格门户而进行信息、资源、服务、安全的统一管理。文化信息网格管理平台逻辑功能设计如下:

(1)网格门户。为网格应用提供基于Web的统一用户界面,用户通过服务门户选择服务应用、提交任务,并在任务执行结束后,通过网格浏览器得到可视化的结果。

(2)信息管理。负责收集网格系统各个节点的状态信息并做出相应的处理。

(3)统一管理。完成通用的网格服务功能。通过对服务、数据、作业、域管理等的服务抽象,统一实现网格服务的与运行。

(4)安全管理。这是网格运行环境的基础支撑系统。其保障网格中分布式资源的有效、一致、安全的管理与共享,提供面向异构环境、跨自治域的安全系统集成框架及安全控制策略,包括用户认证、资源、服务授权、加密传输等。

2. 3文化信息网格的运行机制

2. 3. 1网格服务运行环境

文化信息网格遵循OGSA开放网格服务体系和OGSl,网格服务的实现基于Globus Toolkit3。OGSA体系结构将网格中所有的软件、硬件、存储和网络等资源抽象于服务的形式,通过服务屏蔽资源之间的差异,为资源的共享和协同奠定基础。

2. 3. 2聚合目录的分层发现机制

依托于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建共享工程的成功实践,本人设计了层次化网格模型:即建立部级网格中心节点,其下设立各省级信息中心分节点,再辐射至市(县)级基层节点,构建树型的结构模型。

在树型网格系统中,网格节点的结构具有自相似性,所有网格节点的内部逻辑结构相同,实现从上至下的统一管理。父网格节点开发环境可调用子网格结点开发环境,各个网格节点的功能从树型结构的底层向上汇集,网格中心节点具有所有子网格的功能。不同的网格节点可通过统一的管理层进行相互调用,子网格完成各自系统功能,所有负载并不向上聚集。信息服务的调用只存在于上下级的网格节点之间,子网格与子网格之间通过父网格的信息交互完成。

采用层次模型的树型结构,通过部级网格中心节点的全局控制,使网格系统具备了完整性与统一性;各个区域用户可优先使用本区域的资源,体现了文化信息网格的区域性;每层的网格节点可扩展自己的网格子节点,使系统具有了扩展性。

2. 3. 3网格服务示例

在基于OGSA的网格服务中,服务请求者请求服务工厂构建服务实例,每一个服务实例都有一个GSH(Grid Services Handle,网格服务句柄)作为系统中的唯一标识。如果服务请求者需要与服务进行通信,它就将GSH解析为一个GSR (Grid Service Reference,网格服务引用),然后用它与工厂创建的服务实例进行联系。当服务请求者想要销毁这个服务实例时,它可以显示调用一个销毁操作,或是简单地依赖OGSI内置的基于生命期的垃圾回收机制。下面以资源检索为例,说明网格服务的实现原理:

基于OGSA的一切都为服务的思想,可将文化信息网格中的检索服务包装为3个部分:资源检索服务、资源提供者、资源检索服务工厂。

(1)资源检索服务。为屏蔽不同资源检索的不同实现方式,定义3个端口类型:GridService, SearchCodePort-Type和ManipulationPortType。

" SearchCodePortType”用于启动检索服务应用程序,并监侧状态,负责通知操作。在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xtractSearchCode( ):对资源检索应用提供统一的方法与调用,并监测进程的状态,其参数的返回值与资源检索主函数相同。SearchingInstanceStatus:记录资源检索的状态信息,提供实时的状态通知。 " ManipulationPortType.包装T资源检索服务的操作方法,此端口下,定义两个操作:① EndJob( ):终止检索进程。Rerur lob( ):重新运行检索进程。

(2)资源的提供者。定义ResourceProvider端口,用于把不同的资源包装成统一的形式。以模块化的形式动态载人,实现SearchCodePortType, 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具体操作,生成不同实现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

(3)资源检索服务工厂。负责本节点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信息到注册服务。注册信息包括:工厂自身信息及资源检索服务信息。根据用户的检索需要,载人相应的资源检索提供者,从而生成针对性的资源检索网格服务实例。

下图以资源检索为例,诊释了资源检索网格服务的功能与流程。

①工厂注册服务信息。在启动网格服务环境时,资源检索工厂就会向服务注册中心所有的检索服务接口和调用描述信息。②服务请求者发现服务。服务请求者访问服务注册中心,查询是否有可用的资源检索服务,在得到确认后,通过工厂的网格服务句柄(GSH)与相应的资源检索工厂进行绑定。③服务请求者向工厂请求创建实例。服务请求者将包含了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类型信息的具体请求发送至资源检索工厂。④工厂创建资源检索实例。工厂解析请求,根据创建的服务类型要求,查询工厂配置文件,找到这个服务类型所对应的操作提供者,再将其实例化后,载人到生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实例中。⑤工厂返回创建完成的资源检索服务句柄给服务请求者。工厂将此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返回给服务请求者。⑥服务请求者调用服务请求执行检索操作。服务请求者在收到资源检索服务实例的网格服务句柄之后,向资源检索服务实例发出执行检索请求,并持续发出Keepalive消息保持存活,如果在执行过程中发生异常,服务请求者就会调用SearchingInstanceStatus的操作终止运行或重新检索等.检索结束后,检索服务实例会即刻通知服务请求者,完成一次检索服务过程。

2. 3. 4文化信息网格虚拟组织间的资源共享

在文化信息网格基层节点的本地基础服务中,用户接口可构造成一个Registry,一个或者多个Factory,一个HandleMap句柄映射服务.在此简单的运行环境中,每个Factory在Registry中记录,用于客户端发现可用的Factory。当一个Factory收到客户端要求创建网格服务实例的请求时,Factory就会激活相应的运行环境的接口来创建新的实例,并且斌给它一个句柄,使用Registry注册该实例。

网格信息化建设篇(10)

文章编号:ISSN1006―656X(2015)01-0046-01

一、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相关概念及意义

社区卫生服务是我国卫生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是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和医疗服务体系的基础。社区卫生信息系统是社区卫生服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社区卫生服务与医疗服务、疾病预防控制、公共卫生等业务领域的重要连接渠道。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是社区卫生事业管理的工具和手段。加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管理,有助于完善和规范社区卫生服务功能、提高社区卫生服务质量和推动社区卫生服务体系深入发展,且有助于加快卫生服务管理信息化建设进程。

“网格”一词由网格技术而来。“网格化管理”是一个新型概念,“网格化管理”是社会经济“管理的网格化”。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是以街道或社区为基础,在管理辖区内,以3-4个居委会为基准划分单元网格,建立社区卫生网格化管理信息平台,实现管理模式和信息资源的共享系统。实行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构建社区卫生服务信息系统,是不断满足社区居民基本医疗卫生需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手段,为推进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化管理具有重要的意义。

二、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流程再造。

网格化管理的建立是一个系统内部流程自我优化的过程,部门职责更加明确,服务质量也更加完善。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通过一种内在的有效管理,实现了为用户提高便捷快速的服务的过程。因此,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网格化流程再造是相当有必要的。

(一)对社区卫生服务进行网格化划分

建立相应的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单元。在电子地图上以居住建筑物为标志,划分为若干个网格,每个网格以3-4个居委会为单位,将各类公共设施部件,并设立相应的身份代码,按其地理位置标定在电子网格地图上。

(二)构建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单位的城市社区卫生信息服务网格化结构模型

其组成单元包括管理部门、职能部门以及受理监督部门;流程设置包括业务受理、数据共享、协调处理、服务监督几个部分。

(三)建立与完善网格化信息服务平台

网格化、信息化的管理模式可以实现信息共享,例如诊疗信息管理、健康档案信息管理、患者信息管理、财务管理等模块。网格化管理模式利用信息化打造综合性应用平台,运用现代化的通讯技术建立网格信息服务平台,建立指挥中心,提供信息支持,满足辖区内居民医疗预防保健要求。社区居民仅需拨打一个电话或者发送E-Mail到指挥中心,经指挥中心核实后再发往相应社区卫生服务团队,限时予以解决。社区卫生服务团队到达现场后通过无线通信网利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数据库的信息为居民服务,从而加快了社区卫生服务的反应速度及效率。网格化社区卫生服务信息平台,日常工作是服务平台,是接受社区居民公共卫生服务需求的接待中心,同时也是社会公众的投诉热线、紧急救援时可成为疾病预防应急指挥中心,调度全科医师服务团队及时到达指定网格,执行疾病预防及现场处理的指令。

(四)整合社区卫生服务管理资源

通过网格化管理,将各类卫生服务项目和社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管理、工作成果评价管理、公众举报监督管理等系统进行整合,改变以往条块分割、自成体系的局面,从而不断提升社区卫生服务的整体管理效能,降低管理成本。

三、存在的问题

网格化管理使社区资源得到共享、优化和整合团队内部资源,有效解决了原有模式中重复服务、过度服务和服务盲区的矛盾。但同时也存在许多发展问题,主要包括:

(一)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人才不足。

目前,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还处于探索阶段,然而信息平台的建设及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模式都需要专业的技术与方法,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主体及相关工作人员都在很大程度上专业化程度打不打所需要的水平。社区管理人员专业能力不足,最终将导致网格化服务在实践过程中贯彻的不科学、不准确、这样就无法达到应有的效果。另外,网格化服务更加注重团队的协作,改变以前部门间的封闭状态,但网格化团队合作能力较差,社区各网格间、职能部门间协调沟通不及时有效,造成信息传递不准确,在工作时会出现职责混杂、定位不清晰的问题。

(二)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公众参与度较低。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注重与社区居民的互动的互动和参与充分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思想。但居民在整个管理过程中参与意识较低,积极性不高,互动性较差,因此,即使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设计得再完美,硬件措施再完善,也将形同虚设,无法高效的为居民服务,发挥不了应有的作用。

(三)信息化平台建设不够完善。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的特点是将现代科技信息技术与社区管理相结合,通过信息化平台对社区内的各类资源进行整合实现共享。然而,目前大部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电脑配备只能满足简单的工作需要,根本无法满足大量的信息处理要求,信息应减少设施过于薄弱。另外,网格化管理建设缺乏专业的网格化管理系统。很多社区的网格化管理只是单纯的收集信息,整合后存入电脑,并未使用专业的管理软件,很多工作只能依靠人工来进行,这样大大降低了工作效率。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信息平台建设不完善,信息无法快速有效的传递,社区网格化管理也达不到应有的效果。

四、提出建议

(一)注重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专业人才建设

由于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要求工作人员掌握一定的信息技术同时又要熟悉网格化管理流程及制度,因此社区卫生服务管理需要复合型人才。首先,应对社区工作人员进行统一培训,加强工作人员对网格化服务管理的认识,并掌握相关信息技术知识及业务流程从而具备较高的业务能力及信息化应用水平。其次,社区卫生服务管理人员也应积极学习现代管理思想,例如民主管理、反馈控制和网络化治理等相关知识。作为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带头人还必须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有一个正确的认识,并能结合本社区的实际情况摸索出适合自己的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模式。另外,社区还应积极吸引专业化人才确保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系统的基本运行与维护,保证真个系统的稳定运行。

(二)充分发挥居民在社区网格化管理中的作用

社区网格化管理需要社区居民的积极广泛的参与,社区网格化系统与居民形成互动格局才能使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系统永葆活力,应普及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信息知识,注重网格化管理理念的宣传,提高居民对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的认知,同时大力发展志愿者提高居民参与的积极性。

(三)建立激励监督机制,加强管理

社区卫生服务网格化管理还应建立有效的激励监督机制,对整个系统进行整体监控,对只能部门进行重点监控。社区对每名工作人员建立健全的考核机制,明确其职责,依据网格化管理中的评价系统,加强监督,并建立相应的奖惩机制,规范管理方式,强化工作人员责任意识,处处体现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发挥工作人员的主动能动性,从而提高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上一篇: 安全健康教育知识 下一篇: 青年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相关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