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准医疗产业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6 17:28:38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1)

精准医疗是什么?

据悉,精准医疗是一项颠覆性技术。根据NIH定义,许多人都会从精准医学受益,像好莱坞明星安吉莉娜・茱莉,前一段时间她摘除了乳腺,预防乳腺癌,因为精准医学预测她得乳腺癌的几率是80%。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给很多人带来一些优势。特别是在今天,如何让精准医疗给我们带来更多裨益,以病人基因和环境以及生活方式诊断、预防和治疗疾病,是一种新兴的医疗方式。

单就理论概念来说,精准医疗是以个体化医疗为基础、随着基因组测序技术快速进步以及生物信息与大数据科学交叉应用而发展起来的新型医学概念与医疗模式。其本质是通过基因组、蛋白质组等组学技术和医学前沿技术,对于大样本人群与特定疾病类型进行生物标记物的分析与鉴定、验证与应用,从而精确寻找到疾病的原因和治疗靶点,并对一种疾病不同状态和过程进行精确分类,最终实现对疾病和特定患者进行个性化精准治疗的目的,提高疾病诊治与预防的效益。

据了解,2006年我国首先提出精准外科概念,得到国内、国际医学界认可后被引用到肿瘤放疗、妇科等医学领域。其目标是通过合理资源调配、全流程成本调控,获得效益与耗费之比的最大化。精准医疗相比传统经验医学有了长足进步,可通过将精密仪器、生命科学等先进现代技术与我国优秀传统经验整合在一起,大大减小临床实践的不确定性,从而在手术中实现“该切的片甲不留,该留的毫厘无损”,在保证精准的同时尽可能将损伤控制到最低。

而美国医学界,2011年又首次提出“精准医学”概念。2015年1月,奥巴马又在美国国情咨文中提出“精准医学计划”,希望精准医学引领医学新时代。美国财政预算计划,也在今年拨付给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NIH)、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美国国家医疗信息技术协调办公室(ONC)等机构2.15亿美元,用于资助这方面的科学研究与创新发展。

不久前,有媒体报道拥有全球最大基因测序及数据分析技术平台的国家基因库正在深圳抓紧建设,平台每年产出基因数据将占据全球过半市场份额。这一平台今后将对接生物、医药、新型农业等众多新兴产业,为百姓健康、生物制药、高效养殖等提供原始基因数据,并将催生总价值上万亿市场,预计仅基因检测服务业五年内就可达到百亿级市场。

有专家称,精准医疗代表了医学发展大方向,具有划时代的革命意义。反映到资本市场上,也是一个非常具有投资潜力的大风口。截至去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已达总人口的15.50%,未来还将继续上升。人在60岁以后的医药开销在一生中的占比高达90%,而人口平均年龄的增加也对健康管理产品有更高客观需求,可以预见的是,我国药品和医疗服务需求还将继续保持中高速增长。在这一背景下,精准医疗的优势开始凸显。

精准医疗本质上是个性化治疗,针对每个人的特征,疾病的类型,采取不同治疗方案。但就现在主要的发展来说,精准医疗是建立在基因测序基础上,通过对基因测序数据分析,得出它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方案。好莱坞明星安吉莉娜・茱莉摘除乳腺,预防乳腺癌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

未来最具活力的领域

有专家告诉记者,此前的医疗技术都是以“对症下药”为标准,随着生命科学的进步,人们发现同种病症在不同个体上可能需要不同的治疗方法,由此提出精准医疗概念。

国家卫计委科教司官员也透露,国家卫计委最近会同科技部等部门,按照中央领导同志批示,正联合一批顶尖科学家拟定中国版的精准医疗计划。通过组织专家论证,一致认为现在开展精准医疗研究是整个医学界的重大机遇,要抓住这个机遇,按照中国的需求提出有中国特色的研究和计划,搞好顶层设计,并进行系统谋划。

据透露,精准医疗有望写入“十三五”规划,确定为重点突破领域。去年3月,我国了第一批肿瘤诊断与治疗项目高通量基因测序技术临床试点单位名单,科技部还组织召开了国家首次精准医学战略专家会议,建议2030年前在精准医疗领域投入600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支付200亿元,企业和地方财政配套400亿元。

早在2014年3月,国家卫计委医管局就发出开展高通量基因测序试点的通知,明确试点的项目包括产前筛查和产前诊断、遗传病诊断、肿瘤诊断与治疗、植入前胚胎遗传学诊断等。中国医学科学院副院长詹启敏表示,我国临床医疗模式当前如同一座漂浮在水面上的冰山,人们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即临床实践仅局限于依靠病人主诉、临床症状、生理生化指标和影像学改变来确定疾病。实际上,水面下的冰山才更具危害性。在组织器官改变的下面,是大量深层次分子生物学改变,包括遗传背景、变异、免疫和内分泌改变,这些是组织器官病变的主因,但我们却对此缺乏深刻了解。以癌症早期诊断为例,发达国家早期诊断率为50%以上,北欧甚至高达70%-80%,而中国却不足20%。中国的多数癌症诊断都是中晚期,治疗非常被动和盲目。

作为一项颠覆性技术,精准医疗自然孕育了巨大投资机遇。精准医疗涉及的产业链主要包括基因测序(又包括测序仪的提供商、基因测序服务的服务商以及基于基因测序数据的生物分析服务商)和疾病诊疗,这些领域的潜在市场规模都非常大,基因测序引发的产业链是超万亿市场。据相关机构预测,今后5年精准医疗年增速预计达15%,是医药行业整体增速的3至4倍。

把握结构性投资机会

多位业内人士均表示,2016年医药大年概率不高,但面对精准医疗,在证券市场上积极发掘和把握个股结构性机会很重要。

海通证券医药生物行业分析师高岳告诉记者,2016年整个医药行业可能一半是海水,一半是火焰。“去年这个行业增速出现了下降,原来投资者已经习惯了的‘行业20%的增速以及优势公司30%的增速,甚至更高的业绩增速’,而在去年中报中首次跌破10%。与此同时,全年股价涨幅较大,目前整个行业的估值也处于历史较高位置。”

高岳还认为,从大的趋势来看,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医药行业具有确定的刚需属性。同时,目前医药行业内部也出现了一些变革,如果投资者找到成长性确定的方向,未来投资空间依然是无限的。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8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5)24-0087-03

引言

商业健康保险与社会基本医疗保险一起构成了我国最为广泛的医疗保障体系。目前,健康保险市场主要呈现了两个特点:一是业务规模增长速度快。据保监会的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健康险业务保费总收入已达到1 587.18亿元,比上一年度的保费收入上涨41.27%,年均增长速度已经超过了我国国民经济7.4%和保险行业的平均增长速度17.49%。二是健康保险的赔付率过高,导致我国多数健康险经营净利润为负的状态。因此,商业健康保险处于一种机遇与挑战并存的环境中。

一、商业健康保险在发展中的制约因素

(一)政策优惠力度不足,药品理赔范围有局限

首先,我国的商业健康险的税收优惠政策针对于企业和个人的优惠力度不足。我国对企业购买补充医疗保险可以在工资总额中以5%的比例对所得税利润进行税前扣除,这对企业来说允许的扣除的比例太小,因此企业没有动力给员工缴纳补充医疗保险。而2015年5月国务院常务会议“对个人购买这类保险的支出,允许在当年按年均2 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的政策也明显优惠幅度有限。因此,商业健康保险的发展急需财税政策更大力度的支持。

其次,商业健康保险药品给付仅限于当地社保局规定的可报销药品目录和医疗目录的报销药品,所以对医药的赔付范围跟社保用药的赔付范围是一样的。对于社保内无法报销的药品包括进口药品、特效药品、输血费用等,商业健康保险的用药费用仍然需要被保险人自行承担。但是由于损失补偿原则的限制,被保险人在社会保险给付过后,从保险公司获得的给付范围是有限的,这对于参保人就显得缺乏吸引力。

(二)与医疗行业数据难以共享

目前保险公司获取被保险人健康资料的途径包括:健康声明书、疾病问卷、病史调查、间接调查、健康体检,但上述调查被局限在病历资料上,保险公司始终无法获取被保险人在各家医疗机构的真实诊疗记录,这样极易产生承保风险。

健康保险的费率一般是依据过往的疾病的发生概率,再结合年龄、职业、既往病史等条件来确定的,所以它需要相关数据的积累。而我国的健康保险行业之间的数据也不进行分享,缺乏数据互动平台导致了一些疾病的发生率、死亡率基础数据统计不精确全面。因此,健康险保费费率、理赔率的核定受到影响。而且目前我国的医疗机构、保险公司各自有一套数据信息管理平台,由于系统多、接口多、标准不统一,形成了大量的“信息孤岛”,造成保险公司很难了解既往病史以及医疗费用的开支。

(三)健康保险险种创新少

健康保险因地域不同,人们所处的生活环境和生活习惯不同,导致所患疾病的种类大不相同,所以健康保险费率应实行区域差别定价。但目前产品研发权都放在总公司,缺乏对健康险区域市场的调研,造成产品定位不清。目前销售的产品中,仍以常见的重大疾病保险和住院医疗保险为主,产品单一,例如缺少眼科保险的专科医疗保险、家庭护理、康复等服务的护理险,缺少针对特定人群的失能保险、门诊医疗保险以及慢性病的保险。而且各保险公司淹没在同质的产品中,产品差异小,市场有效供给不足,商业健康保险缺乏区别于社会医疗保险、具有代表性的、独树一帜的 “明星产品”。

(四)保险公司专业化程度有待提高

由于涉及生存环境、工作条件、年龄、既往病史、家族遗传史等因素,经营健康险的技术含量和管理要求要更高。健康保险精算是极其专业化的工作,除了要考虑死亡率、利息率和费用率三个因素外,还要考虑疾病发生率、伤残发生率、医疗价格、地区差异、家族遗传史等多项指标,而且需要具有基于大数据统计的健康保险精算与核算技术。另外,经营健康保险的公司需要建立不同人群的健康险精算数据库才能确保经营风险可控,但是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一个全国性的健康数据库,加之健康险的精算和核算人才十分匮乏,精算核算体系尚不健全,精算与核算缺乏专门的实务标准,因此健康保险精算与核算较为困难。

(五)健康保险缺乏有效的风险控制

首先,商业健康保险的道德风险问题愈加严重,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上:一是投保人的道德风险。投保人发现身体健康有异常时才去购买健康险,造成保险公司赔付金额和赔付率超出预算。二是被保险人和医疗服务机构的道德风险。对于已购健康保险的被保险人患有属于保险责任范围内的疾病后,面对不同费用的治疗方案,被保险人往往会选择需要更贵支出的医疗方案。同时医院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会建议被保险人使用花销大的治疗方案,这就会增加保险公司的赔付金额。

其次,市场风险。市场环境与价格的波动都会给健康保险带来风险。医疗、药品费用的不断上涨,医疗新技术、新设备的不断涌现都增加了健康保险的风险,保险公司无法控制医疗费用的价格,只能被动接受,导致医疗保险的赔付金额不断上升。环境污染的加剧造成疾病高发,也使疾病保险赔付率上升。伤病护理价格的上涨、被保险人工资的增加都使得健康保险中的长期护理保险与收入补偿保险赔付金额居高不下。

最后,制度风险。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4年全行业健康险的赔付率为35%,居高不下的赔付率给各家保险公司带来经营上的难题,而赔付率太高主要的原因是缺少有效的制度去规范医疗机构的行为,同样一种病在不同的医院治疗花费的金额相差很多,过度治疗、小病大治、随意住院的情况屡屡发生。因此,建立相关可行的诊疗规范制度十分必要。

二、促进商业健康保险发展的对策

(一)加大税收优惠力度,保证药品诊疗目录的差异化

在现行税收法律法规框架内,建议财税部门扩大优惠政策,包括:

1.针对购买健康保险的企业客户,应当提高企业购买商业健康保险的保费支出税前扣除比例,由现行的5%提升至8%~10%;针对个人客户,对个人购买大众类综合性商业健康保险的支出,从目前政策的在当年按年均2 400元的限额予以税前扣除调整到全额扣除。

2.对经营商业健康保险的保险公司,对于健康险保费收入免征营业税,来降低它的营业成本,增加保险公司的经营信心。

商业健康的药品与诊疗目录应该与社会医疗保险的目录进行差别化设计,以最大限度地满足被保险人需求。同时政府应扩大药品目录的范围,由于目录中一些利润较低的常用药很多药厂已停止生产,取而代之的是更为昂贵的同类药物,被保险人在目录中可选择的余地不多。为提高诊疗效果,扩大药品目录范围是很有必要的,特别是一些病种唯一的治疗药物。另外,随着新的药品的不断增加,商业健康保险的目录需要及时更新新药品,为投保人的提供更加全面的保障。此外,住院津贴医疗险种在理赔时是按照被保险人的住院天数来赔付相应的保险金,所以健康保险公司也要和医院在住院天数的计算方法上保持一致,避免被保险人获得的商业健康险给付不够医疗住院的天数,产生不必要的纠纷。

(二)建立与医疗机构的战略联盟,加大健康保险行业间的合作

保险监管机构应该与卫生、社保部门合作,建立健康保险大数据的交互平台,制定医疗费用标准以及共享的药品目录,消除壁垒,推进信息共享,建立安全有效的个人大数据医疗管理系统。

第一步应推进保险行业和医疗行业、社会医疗保险的合作机制,鼓励在卫生部门指导下各类医疗机构与在保险行业协会指导下的商业保险机构合作,保险行业应积极地与社保、医疗系统进行数据交换,整合社保和医疗系统的数据资源,运用计算机网络,构建统一的网络医疗数据平台。通过这个平台,收集社保部门、医疗机构、保险公司等相关部门的数据,共同建立一个公共的内容广泛的数据库。其中包含被保险人的健康状态数据库、疾病数据库、医疗费用数据库、药品数据库等等。利用这个数据库,可以提高数据查询、趋势预测、医疗质量评估等服务,为医疗保险风险管控、产品设计、监管服务提供有效支持。

第二步应深化医疗服务机构与保险公司之间的战略利益联盟。扩大商业保险机构定点医疗机构范围,建立被保险人健康资料库,被保险人在医疗机构产生治疗费用以后,治疗费用能够从社保、商业保险自动扣除后,再由被保险人承担,减轻被保险人垫资的费用。保险公司也可从数据库获得投保时被保险人的健康病史,减少承保风险。保险公司通过与医疗机构共享客户健康档案和诊疗信息,不仅可获取被保险人的信息,有效降低赔付风险,还可以研发有针对性的产品,让参保者享受更加完善和个性化的健康管理服务。

(三)加强对商业健康保险产品的创新

保险公司在产品结构上,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调整:

1.满足差异化需求。保险公司应调整现有产品种类:一方面针对大众客户,设计满足大部分人需求的低价格、宽范围、低保障的保险;另一方面针对高端客户,依据高收入群的需求,开发高端健康保险产品,满足其个性化的追求。同时保险公司应当在被保险人收入差异、性别、年龄、地区、身体健康状况以及社会保障政策等因素分析的基础上对健康保险市场进行有效细分,针对性地调整产品结构,为不同人群建立全面的健康风险的保障。

2.提高病种覆盖率。保险公司应开发专项医疗保险产品和综合医疗保险产品。同时加快稀缺保险产品的创新开发,例如专科医疗险,保障型护理险,特定人群的失能保险和防癌险,尽早做到病种全覆盖。面对市场上众多的保险产品,如果保险公司能在产品差异性上体现出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便很容易脱颖而出。

(四)建立专业化健康保险管理系统

首先,保险公司应该建立专业化的精算与核算体系,对策如下:

1.由于健康保险是根据疾病的发生概率和疾病的平均治疗费用来定价的,而且健康保险在产品设计、精算定价和准备金计算、提取等方面都需要进行专业化的运作,所以需要积累精算数据,加强精算评估,制定专门的健康保险精算实务标准是当务之急。

2.针对健康保险业务,可以建立专门的精算报告制度。健康险的精算人员应在精算报告中对费率厘定、准备金计算、健康保险利源分析和偿付能力分析等方面的精算假设、评估基础、修正方法、计算过程和结果进行说明,最后由精算责任人签字并上报保监会。

3.保险公司在理赔环节需要合理评估客户风险,需要审核保单状态、保障责任、责任判断和保险金的计算与给付。因此保险公司需加强赔付监测和业务分析,建立合理有效的保险核算体系,加快研发健康险专用的核保核赔管理手册等专业技术标准。

其次,保险公司应建立专业化的内部管理体系,由于健康险业务的专业性、技术性和复杂性,保险公司必须进行专业化管理。应建立独立的产品开发部门,来负责市场调研、险种开发设计、费率厘定、条款拟定。同时建立业务管理部,来负责核保理赔、保全等业务规则的制定、实施、检查以及与医院的合作和管理。进而提升健康保险行业的专业化水平,不断创新和丰富健康服务方式。

(五)提高风险控制水平

为了防止被保险人不道德的行为,有必要加快建立相关的防范制度,保险公司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道德风险控制:

1.建立各种信用制度,保险公司可以建立客户信用评估体系,定期收集有关被保险人的健康信息,定期评估被保险人的健康状况。

2.健全公司内部管理机制,遵循保前验标、双人查勘定损、定期轮岗的制度,完善工作流程。

3.完善健康管理制度,保险公司不仅可以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费用补偿,还可以开设健康教育、疾病预防、慢性病管理、诊疗干预、药品供应、老年护理等综合性的健康服务,深度干预医疗行为,对客户健康状况实施全面管理。

保险公司应及时更新健康保险产品,结合不同地区特点,确定保险责任范围,根据医疗价格的变化及时调整保险费率与险种,保险总公司应给予省级保险公司健康保险的定价权,以适应市场的不断变化。

医疗机构应根据病种制定合理的诊疗规范,对同样的疾病采用规范的治疗流程与用药标准,减少不必要的医疗费用支出。卫生管理部门还应定期前往各医院进行随机检查,杜绝小病大治、随意住院、过度治疗的现象再次发生。保险公司应将健康保险赔付的范围限定在规范的医疗机构,以促进保险公司与医疗机构良性的互通发展。

参考文献: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3)

引言

对于社会中具有工作性质的企业而言,设备运行的精准与否,对其工作效率及自身经济效应均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而随着医疗机构运行模式的不断变更,社会中各类疾病患者不断增多,医院面对的工作量及工作完成度也备受挑战,医疗设备作为诊断与治疗患者的必要仪器,在医疗工作开展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地位[1]。但通常来讲,医疗设备大多都不是一次性的使用道具,在院内工作开展的长期使用中,医疗设备可能由于多种原因出现各种故障,其工作性能与自身工作条件也将受到很大程度的影响,患者若使用故障仪器进行诊断或治疗可能导致严重的医疗事故产生[2]。因而,医疗机构需定期对出现故障的仪器进行排查,并寻找导致医疗设备故障的根本原因,针对原因寻求解决方案,在保证所有患者均能接受安全诊断治疗的同时,提高医院的竞争能力。

1存在的问题

1.1仪器管理不足

在我国的部分医疗机构中,管理意识还没有完全普及,部分院内领导还没有意识到仪器管理工作及仪器管理人员的重要性,在管理方面的建设也相对较少,因而常常有医疗仪器管理混乱的情况发生。除此之外,部分医院还在使用以往的管理体系,在现阶段的医疗设备管理上明显存在一些不足,即常规的管理模式已经不能满足现阶段管理理念的需求。因管理工作的缺乏,部分医院中负责医疗设备维修的工作人员工作态度较差,工作无较大的积极性,院内医疗仪器出现故障后,在未对医疗工作产生影响时,维修工作人员通常持有视而不见的态度,在下一次使用该设备对患者进行诊断、治疗时,工作人员才开始着手设备的维修[3]。同时,院内在对某项设备或多项设备购买时未详细咨询维护与保养知识,导致医疗设备的使用寿命普遍较短,在出现故障后院内工作人员往往不具备专业的维修技术,导致整个维修管理过程变得混乱不堪。

1.2专业性人才缺乏

医学工程是当前社会新兴的一种学科,因该学科正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该领域的专业性人才表现出明显缺乏的状态。在制造商制造出相关的医学仪器后,社会上往往很少有人员能够对该项仪器进行掌握。当前没有出现能够全面满足现代化医学发展、精密设备所需的专业知识、科研技术水平还有技术能力等。虽然目前各大院校已经开始建设医学工程学科,但在该专业学习的学生往往在入院工作时均不具备实操能力,且培养该方面的人才也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就算在医学科院校中出现了医学工程专业人才,其分配情况也不稳定,很少有专业人才被分配到社会的基层医院,因而各级医院的相关医疗设备维护、维修人员出现严重断层情况,导致很多医院都表现出对医疗技术的钻研及对专业护理人员的培训,忽略了对设备维修人员的教导与培训[4]。

2对策实施

2.1强化维修管理

参考院内各项医疗设备的实际工作情况,制定相应的维护维修方案,使医疗机构在操作方面的制度能够完善。加大医疗机构的维护维修方面的管理力度,并对工作人员实际工作水平进行划分,划分其实际工作区域,使人才均能被充分使用,确保院内日常医疗工作均能顺利开展。同时,对维修工作的进行过程应采取全程监督的模式,防止维修工作人员因自身工作素质、工作时间、工作态度等多方面因素产生倦怠心理[5]。在工作人员对医疗设备进行维修后,还应对其维修结果进行多次检测,排除故障问题的发生,提高维修维护质量,使出现故障的仪器能快速被应用于患者的临床诊断和治疗中。在院内工作人员对仪器进行维修后,需在相关手册上记录自身维修的仪器名称、型号及具体日期等内容,若在维修后使用期间出现任何故障,需酌情追究维修人员的责任。

2.2仪器工作指标测定

对仪器的精度情况进行定期检查,若仪器的精密度出现任何偏差,则需立即进行校准、修正工作,使仪器能在任何时间均处于稳定精确的工作状态下。若涉及到国外进口较为贵重的仪器,应坚持只买对不买贵的原则,采购时的评判原则应为该项仪器是否具有明确的诊断能力及治疗能力。对精密度具有较高的要求的仪器需定期对仪器数据进行检验,并单独放置在一个温度、湿度适宜的环境中,如该项仪器出现任何问题应及时向有关科室报告,确保仪器能随时正常使用,在不妨碍患者诊断治疗的条件下,尽可能减少因故障引起的医疗事故发生。

2.3对维修人员的教育和培养

研究表示,现阶段的医疗设备对高科技的依赖性仅次于航天航空领域,医疗设备及医疗技术的发展已经逐步变为了日新月异的状态,医疗仪器的制作工作,需多个学科领域的专业人才参与,其中包括了物理、化学、信息技术及光电技术等[6]。上述领域均需要专业人才参与,因而,各大医院应坚持对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在购买仪器的过程中,需维修人员共同参与。在确定购买设备后,维修人员需向厂家学习该设备的相关操作与维修技术,使后续维修工作能顺利地进行,同时也为患者的安全诊断与治疗提供了保障。

3总结

在当前竞争激励的社会大背景下,医疗机构在不断引进医疗设备的同时,也需注重对院内维修人员的培训及管理,保持院内所有医疗仪器均能在维护、维修后保持良好的工作状态。医疗机构的维修工作涉及到多个不同领域,因而维修人员在确保自身工作效率的同时,还需保证设备的治疗能力及工作准确性,使医疗设备在实际工作中能发挥出自身最大的价值,使患者均能接受良好的治疗,提高医院的信誉与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李林森.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医学信息(中旬刊),2011,24(1):298-299.

[2]陈大同.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4,25(4):546-547.

[3]孟晖.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常见问题及对策分析[J].数字通信世界,2015,11(10):267-267,315.

[4]柯伟.现代化医疗设备维修面临的挑战[C]//2012中华临床医学工程及医疗信息化大会暨中华医学会医学工程学分会第十三次学术年会论文集,2012.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4)

中国科学院提交的一项关于我国环境与健康的研究报告显示:75%的慢性病与生产生活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污染有关。80%以上的恶性肿瘤与环境因素有关。而中国当前的生态环境状况严峻,国民面临着雾霾、酸雨、自来水污染、食品安全无保障、辐射等威胁,这极大增加了中国慢性病与癌症的发病率。

华裔科学家李薇博士从事药学研究十多年,见过很多中国家庭饱受慢性病的困扰,这些痛心的经历让她将改善中国人的健康状况视作自己的使命。2002年,李薇博士与瑞士serolab sa实验室医疗团队共同参与小分子生物活性肽的研发。该实验室于1958年成立于瑞士洛桑,近60年来始终专注于单抗活细胞的研究,以及人体免疫系统多样性的研究,并成功发现了人体免疫组库中的1000多项指标的针对性抗体,积累了超过26000个遗传基因数据,构建起不同人种的免疫系统多样性数据库,更研发出了一系列免疫抗体,如用于糖尿病、高血压、失眠、便秘、皮肤病等的栓剂、针剂、滴剂、口服及外用产品等,并已获得瑞士联邦医药认证,近60年临床应用无一副作用,被业内誉为生命科技领域的灵魂实验室。

研究交流中,李薇博士认识到中国在疾病预防干预检测与定位上与西方存在较大差距,那么是否可以沿用serolabsa实验室的技术和经验,从细胞和基因层面分析病因和病灶,从而制订适合亚洲人的精准治疗方案?

服务中国造福国人

基于以上认识,李薇博士开始了针对亚洲人的环境与体质的研究,并于2007年回到中国创立了洛伊克巴德年轻化a业集团,与瑞士serolab sa实验室展开长期深入的合作。并且和她的团队坚持多年如一日地反复奔波在一线临床和配伍之间,通过精密仪器对亚洲人的1000多项基因数据进行监测,并上传至瑞士云端数据库与瑞士serolab sa实验室数十年来积累的数据库做对比,将东方人基因与慢性病病理数据与西方医学病理数据系统对接,获得了符合亚洲人体质的重大医学突破。

“比如东北沈阳甲状腺病发病率与饮食水土基因有关系,实验室会针对东北地区制订一套调控和改善治疗的方案;而西南地区潮湿,所以风湿的发病率较高,我们将据此制订另一套精准的预防和治疗方案。”

“我们会使用瑞士检测仪器对客人进行从全项医学检测到神经检测到细胞深层检测到能量磁场检测再到基因检测的全项体检,从生命表征递进深入至系统、器官、组织、细胞、基因,多维解析人的身体状况,相比常规医院的临床检测可提早3~5年发现潜藏在你身体中的“易病变细胞”和“疾病易感基因”,形成可视化数据化的智能预警报告。同时经过中瑞专家的联合会诊,更结合能量医学、营养医学知识,向客户出具系统的私人健康管理方案。

经过9年的临床实践,基于实验室的世界先进生物制剂提取技术,serolab sa实验室和洛伊克巴德共同研发出了一系列适用于亚洲人的普发型慢性病的病理配方及干预体系,可针对人体九大系统进行调控,对中国当前高发的高血压、糖尿病、抑郁失眠等慢性病均有显著效果。

“洛伊克巴德所使用的设备、技术和产品都经过了欧盟认证,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安全有效的医学管理干预体系”李薇博士解释道。

医学界最时尚的引领者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5)

摘    要:现代生活水平的提升,离不开科学技术的支持,不仅可以满足日常生活需求,还对医疗行业提出较多要求。科技能够有效支持各行业领域进步发展,能够促进医学技术、电子技术的双发展。在当前发展中,医学技术能够结合电子技术,不断提升现代化、智能化水平,还能够优化完善医学精密仪器。医学技术、电子技术属于独立学科,然而两种技术具备相互辅助、支持关系。因此,应用电子医用设备,能够促进医学事业的发展,同时提供发展源动力。此外,科学技术能够有效支持医疗事业发展,融合电子技术精密设备,有助于加强医疗效果,全面满足日常需求。电子技术开始被广泛应用到医院精密医疗设备中,能够提升医疗事业发展水平,且技术应用的优势非常显著,具备广阔的发展前景。关键词:电子技术 医院 精密医疗设备 应用实践随着经济与科技的快速发展,相应促进了我国医疗事业的发展[1]。电子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医学仪器领域,标志着医院精密医疗设备的现代化发展,是医学事业发展的机遇和挑战。医疗机构应当高度关注医学仪器工作,制定科学的管理机制与制度,不断提升安全管理力度,以此发挥出电子技术在医疗设备中的应用价值,同时可以保障患者疾病治疗与康复。本文主要围绕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仪器中的应用展开讨论,具体如下。

电子医学概述电子医学是新型学科,属于电子技术、医学技术的结合产物,因此具备综合性特点,不能单独存在,涉及电子技术、医学技术、工业科学技术等,能够代表着医学领域的多学科、跨领域发展。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医学成为独立研究学科。随着电子技术的快速发展,医学仪器使用精细划分为分子,能够全面提升医学精密仪器的精细度。电子医学的发展前景广阔,有助于提升医学水平,缩短患者治疗时间。

电子技术对医学行业发展作用及重要性电子学属于复合型学科,是在计算机技术上发展起来的,涉及材料学、数学、生物化学、物理等知识。电子技术发展,属于电子学科的延伸,遵循科学化原理,优化设计电路模型,能够为社会生产与生活提供便利。在电子技术发展中,逐渐衍生出电子医学,成为现代生物医学工程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医学工程的分支。比如信息处理、大数据、计算机、电磁波射线与信号传输等,均属于核心技术。利用操作设备,能够对生物生命状态进行分析,实现量化检测效果,全面掌握生物机体结构,连恶化生理功能、疾病进展,制作科学的治疗方案。尽管电子医疗在国内的发展起步晚,然而经过长期开发与研究,获得了显著成果。如,精密注射泵仪器,联合了电子技术与医学技术,组成包括支架、丝杆、驱动器等,螺母与丝杆具备移动特性,因此被称为丝杆泵,只需将药液盛放在注射器内,以此确保液体传输的高精度与平稳性。电子医学的跨界性与复合型特点显著,属于科技的现代化标志。在20世纪50年代,电子医学划分到独立学科,可以有效作用于精密医疗设备,联合大数据技术张中,可以实现在线交互、数字信号传感、医疗传感等内容。比如,可穿戴式医疗设备,可以借助效率性与精确度优势,在线监控患者身体状态,集中上传生理信息,以此支持慢性疾病。

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类型电子技术在医疗精密仪器中的应用,主要基于电子学原理,通过多类型电子元器件,实行优化设计与制造,确保设备满足医疗检查功能与治疗功能。在医院精密设备中,开始广泛应用电子技术,全面提升医疗检测水平、治疗效果。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科学化发展,获得了显著的应用成果。电子技术具备便于携带、能耗低等优势,因此不再受到传统医用领域的技术限制。在现代医疗事业中,不仅针对疾病人员,也开始注重疾病前期预防、体检保健等领域,人们开始高度重视医疗保健领域。除过精密电子检查仪器外,电子技术也可以应用到高精密仪器中,全面提升医院检测仪器的准确度,进一步加强医疗技术水平,给予患者支持与帮助,降低漏诊率与误诊率[2]。所以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如下。传统技术的应用:基于宏观角度分析,电子传感技术属于新型电子科技,所以必须应用技术制造传感器。通过电子传感器,能够对被测物质的物理性能进行分析,同时通过专业系统,对物质物理性质进行分析,同时实行数字化转变,提供可识别信息数据。通过信息数据,能够帮助使用人员作出科学判断,同时将数据信号传输到网络系统内,使用计算机分析和处理数据信息。上述内容均为检测仪器的功能优势,既发挥出电子技术的应用优势,还涉及生物、物理、医学与化学学科,属于新型高科技产物。通过此种仪器,能够详细分析仪器输出信息数据,判断检查对象的身体状态。由于技术采用生物芯片方式,可以采集不同生物机体样本,开展化学排查、细胞检测等。芯片技术多采用硅类半导体材料[3],同时包含非金属材料,比如塑料和玻璃,能够广泛应用到医学领域。无线网络通信技术的应用:在医学精密仪器中,开始注重无线网络通信技术应用,应用优势显著。比如,技术操作距离近,成本低廉,且能源消耗量少,因此为多项结合、双向的电子技术。一般来说,技术多应用到传播速率高、近距离、低耗仪器中,距离增加、仪器复杂度、功效消耗之间,均具备正比。基于现状分析可知,无线通信技术具备较强实用性,且医疗环境内的无线通信技术可以应用到临床护理中,为医生、护士、患者提供交流沟通渠道,及时掌握和了解患者疾病进展、健康状态,提升治疗效果[4]。在便携式医疗仪器中的应用:随着医疗仪器的发展,逐渐出现了较多家庭便携式仪器,能够满足医院与群众需求。通过该医疗仪器,可以借助电子技术,利用蓝牙、无线网络实现信息传递,确保患者能够随身携带医疗仪器。便携式仪器的制造成本低廉,且价格适中,动作操作性非常强。患者使用便携式仪器,无需住院观察,就可以使医生实时监测病情,且仪器精确度非常高,可以确保信息传输的准确性。在数据监测、患者病情远程控制中,可以应用电子技术,在检查患者身体时,电子仪器设备的精度也非常高,可以保证检查与病情记录的全面性,制定有效的治疗方案,确保疾病治疗的针对性[5]。数字信号处理:在家庭式护理精密设备中,最常见的就是可穿戴式医疗设备,该类设备可以集合智能化信息技术、网络中断内容,通过数字信号处理技术,可以获得相关目标信息。比如,患者将仪器佩戴在身上,通过生物感应器可以感应心电信号,通过过滤处理之后,可以凸显出特征性数字信号。根据心电滤波计算公式,可以对心电参数进行判断,掌握心电信号是否处于异常状态,可以将信息数据传输到控制中心。家庭医疗设备可以实现无线网络、数字信号处理等功能,且体积小,成本低廉,患者无需到医院治疗监护,就能够确保医生掌握病情,精确度非常高,全面提升医护决策的有效性[6-7]。注重远程病情监控:随着现代电子技术的发展,精密医疗设备被应用到各行业领域,涉及病情远程监控、生物监测、放射治疗等。针对慢性疾病患者,电子技术能够远程监控病情,利用网络传感、数字蓝牙,就能够掌握身体状态,同时监测病情进展,全面提升信息传输准确性,患者无需长时间住院治疗或观察。

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的应用展望在医院精密设备中,电子技术的应用领域非常广,包含病患远程监控、放射检测、人体检测等。电子技术被应用到前言医疗检测、诊断治疗设备中。比如,利用电子技术,能够提升X线仪器的运行效率、清晰度、分辨率,全面显示患者病变位置。电子技术还可以应用到超声检查、核磁共振、电子内镜中,通过对比度灰阶模式,能够降低患者在医学检查的损伤。在未来发展中,为了全面发挥出电子技术在医院精密仪器中的应用效果,还应当注重建立库房管理制度,业务人员利用电子系统,可以随时查看设备参数,确保工作流程数据的依据性。通过电子信息系统,可以详细记录设备出入库账目,维护医疗活动运行的有序性。通过电子信息系统管理,能够及时掌握设备需求与运行状态,提升设备运行有序化,减少费用支出。综上所述,电子技术在医院设备中的应用效果显著,对于现代医疗发展,不仅是机遇,更是挑战,所以医疗机构管理人员必须充分发挥出电子技术的作用,将其科学应用到精密仪器管理中,以此提升医疗高精密仪器的诊断治疗作用,为患者提供高精准的检查体验,优质的医疗服务,从根本上促进现代医疗工作的发展。参考文献[1]潘哲.设备器械图片管理对精密手术仪器管理质量的影响[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20,26(15):161-163.[2]为医疗设备精密制造提供最优设计加工方案[J].现代制造,2020,25(1):58.[3]羊月祺.基于物联网的医疗设备运行环境与状态监测系统设计与实现[D].南京:东南大学,2019.[4]史元靖.关于精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必要性分析[J].全科口腔医学电子杂志,2019,6(8):26.[5]黄时航.应用PDCA循环原理提高医疗设备管理和维护能力[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9,10(4):5-6.[6]黄家富.精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必要性探究[J].中国医疗器械信息,2019,25(2):175-176.[7]赵欣然.精密医疗器械设备维修与保养的必要性探究[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7,28(7):100.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6)

一、目前医疗机构财务管理常出现的风险问题

(一)内部控制监督制度不完善

在医疗机构的内部控制中,经常会出现货币资金管理的不完善,形成账外账、“小金库”等经济犯罪现象。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在对财务票据的管理上,由于管理不善,经常造成票据遗失、虚假发票和现金套取的现象;二是财务印章的管理上,部分医疗机构出现用业务印章代替财务印章、滥用印章等现象,给医疗机构带来诸多负面的影响;三是在内部稽核上,出现业务部门账目作假,采购的过程中存在以次充好、资源分配不合理等情况;四是在专项资金管理上,由于监督制度不完善,部分医疗机构的财务人员或部门内勤人员出现挪用公款、虚报冒领等现象,给医疗机构造成严重的损失。

(二)会计核算不规范

很多医疗机构在进行会计核算时,在预算、账务处理、净资产、报表编制和会计档案保管上都存在许多财务风险,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没有结合实际情况制定核算工作程序,预算时没有按照相关的政策法规进行合理评估,没有及时进行会计核算,按工作规程执行等;二是有些科目的设置违背国家的政策法规精神,或者在执行过程中科目的使用不规范等,都会使得账目不精确、核算数据出现偏离、不能显示真实的财务状况等现象;三是在财务报表的编制上,经常上报不及时、报表调整不合理、会计档案归档不及时、财务交接工作不规范等现象,从而使得相关的财务档案遗失,造成经济事项备案或经济责任追查时数据失真等情况的发生。

(三)信息化管理流程管理不完善

在医疗机构的财务信息化管理中,经常会出现财务流程、业务流程与电子信息流程管理不对称的现象,这样就会使得财务管理的监督不全面,业务流程有所偏离,经济管理出现漏洞等现象,从而致使医疗机构不能对经济业务进行监督,由于数据信息不精准,造成医疗机构产生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二、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风险的预防办法

(一)健全内部控制监督管理制度,加强内部和外部审计工作

对医疗机构实行内部控制,应当要求完善和健全内部控制的监督制度,使之形成一个内控监督体系,将医疗机构的信息管理能够完整地统一起来。因此,在有效实施内部控制的同时,应当使医疗机构的内部和外部审核充分结合起来,以预防财务风险现象的出现,从而减少由于?务管理风险所带来的经济损失。在进行内部控制监督制度时,应当按照各项的控制标准进行严格实施,通过内部审计和外部审计的结合,把控好内部控制的薄弱环节中易出现失控的节点,并且能够根据审计中出现问题进行规范财务管理,保证医疗机构财务管理的健康运作。

(二)对风险基金、财务预算等会计核算工作进行规范

在规范医疗机构的会计核算工作上,应加强风险基金的会计核算工作,从医疗收入中进行专用基金的提取计入,以防止在医疗风险出现是能够对账务的支付上进行处理。而在坏账准备和固定资产的减值准备上,也应当使账面价值能够真实客观地反映医疗机构的真实状况和损失准备情况。对会计预算的编制进行规范,目的在于能够使医疗机构收支平衡、以收定支,能够真实地反映医疗机构的财务状况,使其合理合法,从而达到预防财务管理风险的发生。

(三)健全信息化管理机制,降低医疗机构财务管理风险系数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7)

1 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15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10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近1万多家,生产品种达8 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 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 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20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2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 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 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 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 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 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 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 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 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8)

1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现状

我国的医疗器械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发展过程。到2000年底,全国医疗器械行业产值已突破500亿元,医疗器械工业企业5700多家,生产品种达5000多个,已能够生产部分高科技产品如CT、核磁共振、彩超、γ刀等。但是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医疗器械技术含量不高,不少核心技术仍被发达国家大公司垄断,而且所占国际市场份额不足2%。

由于庞大的消费群体和政府的积极支持,我国医疗器械市场发展空间极为广阔,主要表现在几个方面:①经济发展加速,人民生活水平提高,人口逐步老龄化,医疗服务需求升级,促进了医疗消费的增长和医疗器械的需求;②医院信息化引发了医疗器械需求增长。随着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医疗领域的信息化和网络化引发了对影像化、数字化等高精尖医疗设备的需求增长,给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带来巨大的市场空间;③国家政策变化带动医疗器械需求增长。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逐步降低了医院对药品收入的依赖程度,提高医疗服务收入是医院减少对药品收入依赖程度的重要途径,由此产生的对中高档医疗设备的需求将构成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一个持续动力;④加入WTO后,我国医疗器械出口的外向度加大,加入国际市场的空间更为广阔;⑤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将促进医疗器械消费的增加,我国现有医疗机构总数达17.5万家,其中县级以上的医院只有1.3万家,医疗仪器设备的水平较差,亟待提高,这给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虽然国内医疗器械市场在不断扩大,但我国医疗器械生产企业在很大程度上还保留着传统的生产模式,技术水平仅处于中、低档,低水平重复生产现象严重,竞争能力较差。在我国医疗器械行业销售收入排名前10位的企业中,外资、合资企业就有7家;前50名企业中,合资、外资企业的销售收入和利润总额都在50%以上,外资和合资企业成为国内医疗器械市场的主力军。我国除了超声聚焦等少数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外,技术总体水平和国外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而这种状况在短时间内很难改变。

2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因素

2.1经济因素

经济因素制约了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速度和方向。社会医疗卫生总费用的水平取决于社会经济的发展水平,以占国民生产总值(GNP)的比例来估计。我国在20世纪末社会卫生费用约占GNP的5%左右,远低于美国(早在1993年美国已经达到了19%)。现阶段,一方面由于人民消费水平有限,医院经济实力较差,大多数中、下层医院买不起也用不起昂贵的现代化医疗设备;另一方面受国家和企业财力的限制,资金投入相对较少,医疗器械开发能力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

2.2技术因素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是影响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资料显示,我国医疗器械产品的总体水平比发达国家落后15年,主要医疗器械产品达到当代世界先进水平的不到5%,产品可靠性差、性能落后,市场竞争力弱。即使是中低档医疗器械产品,我们也不能与发达国家相比。以呼吸机为例,产品平均无故障时间仅200h左右,而国外产品高达3000h。另外,当今医疗器械产品的技术含量越来越高,产品被仿制的可能性大为减小,竞争壁垒大大提高。总之,相对低下的技术水平,削弱了我国医疗器械行业的竞争力,极大影响着我国医疗器械行业发展。

2.3社会因素

社会因素涵盖诸多方面的内容,比较复杂。诸如:企业所有制结构的转换;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医疗保健体制的变革;国家政策的扶持等等,这些都影响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的发展。随着改革的深入,制约我国医

疗器械产业发展的各种社会因素将逐步得到解决。

3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对策和建议

3.1国家政策扶持和保护

产业的快速发展,有赖于产业政策的助推器作用,而我国医疗器械产业政策中还存在着制约因素,需要进一步进行改革:①国家制定一些税收、信贷等优惠政策。欧洲和日本的医疗器械行业是作为福利行业进行扶持的,我国可以借鉴参考;②要在政府采购政策上给予相应的扶持。在同等条件下应优先采购国内医疗器械产品;③建立和健全医疗器械方面的标准认证体系,加强认证力度,争取早日与国际标准接轨;④加大宏观调控力度,把面广量大的医疗器械作为发展重点,通过调整医疗器械产业、产品和企业组织结构,鼓励企业联合兼并,实现规模经济,以提高生产集中度和市场占有率;⑤医疗器械行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目前状况下,单个企业无论是资金上还是技术上都难以完成大规模的研发,政府需要在科研基金上倾斜。

3.2企业自身竞争实力的提高

企业要在强化研发能力、提高营销水平、调整产品结构、重视质量管理以及加强交流合作等方面多作努力,增强自身实力。这是提高我国医疗器械产业竞争力的关键。

(1)强化研发能力。医疗器械产业是一个多学科交叉、知识密集、资金密集的高技术产业,涉及到医药、机械、电子、塑料等多个行业,科技含量相对较高。目前,我国医疗器械制造企业数量多、规模小,严重缺乏研发和规模生产实力。因此,强化研发能力,加速产品的升级换代,提高产品科技含量是当前我国医疗器械企业的当务之急。

(2)提高营销水平。在与国际龙头企业的竞争中,本土化的直销将成为国内企业的优势,而诚信度低、网络脆弱的模式则是进口产品市场营销的软肋。因此,发挥直销优势,重视名牌效应,提高营销水平,是国内企业赢得竞争的有力武器。

(3)调整产品结构。优先发展经济实用的、高质量的中低档产品,不能片面强调高、精、尖产品,而应综合考虑疗效好、质量可靠、成本低的产品。要开展市场分析和需求预测,生产适销对路产品,以取得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9)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日益成熟,数字化已经可以在公共健康,以及众多医疗领域提供服务。例如,在医学影像识别方面,它可以帮助医生更迅速、准确地读取影像;在临床诊断辅助方面,它可以应用于疾病的早期筛查、诊断和手术风险评估,包括在药物研发方面,解决药品研发周期过长等多方面的问题。

从第一部留声机的诞生开始,数字化的颠覆就一直伴随着我们人类社会的进步。人工智能的远景早在1950年就已被图灵提出。人工智慧的定义诞生则是在1956年,由Dartmouth College的一些专家共同提出。人工智慧在20世纪70年代受到打击之后,开始出现新的研究方法。分子生物学已进化到信息科学,出现了新科学――计算生物学和生物信息学。这使统计科学家在医疗健康领域有了用武之地,尤其是微阵列技术创造了新颖的统计学,激发了许多新的生物统计学研究。像是专家系统把问题限定在一个小范围的领域,结合统计、概率、信息理论等方法,直到深度学习技术,以及类神经网络有了新的发展,AI才重新受到了关注。

数字医疗产业的环境

从现状来看,由于公共医疗管理系统的不完善,医疗成本高、管道少、覆盖面窄等问题困扰着大众民生。尤其以“效率较低的医疗体系、品质欠佳的医疗服务、看病难且贵的就医现状”为代表的医疗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主要焦点。大医院人满为患,社区医院门可罗雀,病人就诊手续繁琐等问题都是由于医疗信息不畅、医疗资源两极化、医疗监督机制不全等原因导致的,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影响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因素。目前的医改目标是县域就诊率达到90%,大病不出县,但是实现起来难度也很大。因为医生的时间是有限的,通过远程医疗解决区域分布不均的期盼,也同样会在医生的时间花费上受到限制,所以核心的问题是优质的医生资源不足。

自国家陆续出台了各项医改政策,基层首诊、双向转诊、分级诊疗、资源下沉等便成为了热门话题。各地区也都积极响应,组建“医联体”。我们迫切需要建立一套智慧的医疗健康的平台体系,使患者用较短的等疗时间、支付基本的医疗费用,就可以享受安全、便利、优质的诊疗服务,从根本上解决“看病难、看病贵”的问题,真正做到“人人健康,健康人人”。

医生资源在全世界范围内都仍属于稀缺资源,这种供求关系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病患“看病难”的问题,而我国医疗长期存在“重医疗,轻预防,重城市,轻农村,重三甲,轻社区卫生”的现象。从居民自身来看,过多依赖大型医院,从医院角度来看,这种过度依赖加重了就医困难的问题,“一号难求”的现象频发。解决基层医疗资源缺乏的核心就在于给基层医疗机构“赋能”,用人工智能给基层医院“院士级看病的本事”。通俗来讲,把一个院士的看病本事,放到一个笔记本电脑里,带到基层医院,这就是人工智能追求的境界和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

精准医疗的实现需要人与技术的结合

以精准医疗为主的智慧型医院是2015年在美国诞生的思路。智慧型医院从医疗健康产业的整体角度,提出融入更多人工智慧和传感技术等高科技,使医疗服务走向真正意义的智慧化,推动医疗事业的繁荣发展。利用人工智慧、大数据分析的融合和移动医疗等新技术,结合现代化医院的管理流程,逐步形成智能化的全面医疗解决方案。智慧医疗开始走进我们寻常百姓的生活。

从概念上来讲, 以基层医疗健康为出发点的智慧医疗包含了智慧医院系统、区域卫生系统,以及家庭健康系统这三部分。从流程管理角度,基层医疗以如何让病患可以便捷快速地预约挂号为起点。智慧医院必须经过前沿科技应用对医疗机构信息化的全面创新的过程。从狭义上来说,智慧医院可以是基于互联网科技的医院,在数字化医院建设的基A上,创新性地将现代移动终端作为切入点,将移动互联网特性充分应用到就医流程中。

AI是让人实现超越而不是制造超人

AI对医疗领域和产业的改造是具有颠覆性的,它不仅是一种技术创新,更是在生产力上为传统医疗行业带来变革。AI作为一种技术方法,大规模地用更智能的系统推动更好的决策,也是最近几年才发生的事情。直到今天,由于我们解决了以前很多未能解决的问题,才将医疗AI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除了提高医生的工作效率外,AI还能作为辅助手段,提高诊断准确率,使精准医疗成为可能。

近年来,在医学领域开始导入人工智能数字挖掘与机器学习的技术来筛选有效的医疗信息。

其中,“AI+医学影像”就是关键性的一步。医学影像天生适合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从数量上讲,超过80%的医疗数据来自医学影像数据,优质、大量的数据积累、高性能计算环境和优化的深度学习方法,三者资源配齐,就会构建不断提高的状态模型,这正是人工智能的魅力所在。利用三者的关联,可以大大提高医学诊疗效率,并实现精准医疗。图像智能识别更可以减轻医生的工作量,这就很好地解决了基层优质医生资源不足的问题。

医学影像领域调查数据显示,无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放射科医师的数量增长速度远不及影像数据的增长速度,也就是说医师的数量远达不到阅片的需求量。

就美国与中国对比来看,美国的人工影像阅片误诊人数为1200万/年,而在中国则达到了5700万/年。在中国,误诊率高且主要发生在基层,这也更好地说明,人口基数巨大的中国,医学影像业务更需要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以此来提升基层的诊断质量与效率。

数字科技推动基层医疗发展

精准医疗产业现状篇(10)

回顾:亚健康美容护理产生的背景

什么是亚健康?

从现代医学角度看,亚健康即指非病非健康状态,是界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第三状态”。推而广之,亚健康其实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包含着前后衔接的几个阶段:轻度亚健康状态可以称作“轻度身心失调”,常以疲劳、失眠、胃口差、情绪不稳定等现象为主症;中重度亚健康人群则普遍存在六高一低,即高心理负荷、高体力负荷、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高体重、免疫功能低。亚健康状态如果不能得到及时纠正,会成为诸多疾病的前期症兆,如肝炎、心脑血管疾病、代谢性疾病等等。

有关数据显示:我国亚健康人群已达70%以上,并且主要集中在城市。目前,亚健康人群还有不断扩大、蔓延的趋势。

什么是亚健康美容护理?

随着亚健康人群的急剧增加,精明的商家纷纷把目光瞄准这类人群,各行各业都涌现出众多亚健康护理项目或产品。如电子制氧机、中草药营养食品、健身俱乐部、亚健康体检等。

日化行业的亚健康美容护理,主要是指专门针对亚健康人群提供的保健型美容项目或产品。依据产品、服务及渠道特点,笔者将目前亚健康美容护理分为三大类别:

第一类是专业院线亚健康护理服务;第二类是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第三类是居家使用的亚健康护理类产品。

透视:亚健康美容护理现状及趋势

第一类:专业院线亚健康护理服务。

1.现状:

目前,专业院线亚健康护理服务主要包括SPA、足疗、瑜伽、芳香疗法、舒压、提神等。

此类项目主要在美容院开展,其中以SPA最具代表性。近几年,形形的SPA会所在大小城市大量涌现,它一方面缓解了都市人日益紧张的生活节奏和压力,另一方面也说明随着国人生活水平的提高,愈来愈多的人更加关注身心健康,希望通过各种亚健康护理,享受更高层次的生活。

SPA一词源于拉丁文“Solus Por Aqua”(Health by water)的字首,意指用水来达到健康。

从广义上说, SPA包含了脸部护理、音乐按摩、芳香疗法、淋巴排毒、水疗、泥疗、海洋疗法、瑜珈、五感疗法等内容,利用水、颜色、声音、光线、植物芳香精油、死海矿物泥,甚至石头等做美疗工具,达到养生、美容、健身、舒心的目的。

SPA的种类有很多种,目前较常见的是美容SPA(Beauty Spa)和温泉SPA(Mineral Spring Spa),最近两年,在国外开始流行居家SPA。从医学角度看,SPA确实能在一定程度上松弛紧张的肌肉和神经,排除体内毒素,预防和治疗疾病。如果再配合各种芳香精油按摩,还会起到加速脂肪燃烧,达到瘦身的目的。

2.趋势:

长期以来,专业线虚假宣传、夸大功效之风屡禁不止,使美容院陷入严重的信任危机之中。

对于专业线从业人员来说,不强调功效,很难吸引人流,过分强调功效,又涉嫌欺骗消费者,这使得传统专业线进退两难。比较起来,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则具有天然的优势。因为亚健康护理重在身心调理,而非“治病医人”,消费者更容易接受与信任。同时,全社会高达70%的亚健康人群,也保证了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庞大的潜在客流。这些因素共同刺激了亚健康美容院的快速成长,相信将来亚健康护理美容院的数量会继续增加,将发展成为专业线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

业内人士还预测: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将会出现精细化与综合化并存发展的趋势。一方面,部分中小型美容院开展亚健康护理项目或者转型为亚健康护理美容院后,因为资金规模所限,将会侧重于亚健康护理的某个或某些板块。如美体SPA、塑身SPA、足部SPA等。另一方面,大型、中高档亚健康护理美容院,为满足顾客多种个性化需求,将会将各种美容相关项目汇集起来,提供“一站式”亚健康护理服务。如俱乐部型SPA(Club Spa)就通过会员制提供健身、运动、美容、水疗、按摩等复合式的亚健康护理服务。设在高档宾馆以及度假村的休闲服务中心更是将商务、休闲、旅游与亚健康护理融为一体,形成一种全新的综合性健康护理模式。

第二类: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

1.现状:

目前,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主要是指刮痧、拔罐、针灸、经络按摩、排毒体刷等具有中医背景的亚健康护理项目及产品。

在国际上,医学界对导致亚健康状态的确切原因未达成共识,但人体脏器功能下降应该是重要原因之一。目前西医对亚健康尚未有明确有效的疗法。但我国传统的中医及天然中草药,因为倡导“治未病”防范于未然的医护理论,注重疾病前期的预防,对人体机能进行调理性治疗,因此,中医及中草药护理品对亚健康预防和干预倍显其优势和特色。

我国中医有多种缓解亚健康的办法,目前,美容院及消费者DIY比较常用的有中医针灸法、中医定穴法、经络推拿法、刮痧法、拔罐法等。这些独特的中医亚健康护理方法,对人体全身进行复方调理,从而调动人体自身的免疫力,使人的机能状态得到调整,从而改善亚健康状态。中医神奇的调理功效,使该类亚健康护理项目备受青睐。

2.趋势:

随着健康理念的深入,传统中医健康护理产业,将凭借其中国特色,在中国大地上得到更快更好地发展与壮大。中医与生俱来的天然、健康色彩以及中草药护理品的诸多优势和作用,是现代化妆品不可替代与复制的。中国消费者对国粹中医深入骨髓的信赖感,将成为中医亚健康护理产业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市场上,各种中医健康美容连锁机构和中草药个人护理品连锁店正在城市悄然壮大。它们主要提供中医亚健康护理项目及中草药护理品,满足了普通消费者对此类产品及服务日益增加的需求。专业连锁机构的问世,也是中医亚健康护理产业逐步成熟的重要体现。

第三类:居家使用的亚健康护理产品。

1.现状:

居家使用的亚健康护理产品,突出特征是可供消费者居家使用,包括精油、居家沐浴、足浴产品等。

目前,居家亚健康护理产品以精油使用最为广泛。精油一般是指天然香料油,人们早在古代就把天然香料油滴在热的洗澡水里,现在精油沐浴已成为现代芳香疗法的一种极佳方式。因为精油对精神疲乏、食欲不振、睡眠不足、腰酸腿疼等亚健康状态有明显的舒缓作用,因此成为现代SPA必备的步骤之一。随着亚健康护理走进万千家庭,居家使用精油也在时尚女性中蔚然成风。

现在国际上许多知名精油品牌已进入中国,国际及本土化妆品品牌纷纷推出自己的精油产品。熏衣草精油、薄荷精油、玫瑰精油等细分功效的精油产品不断涌现。除精油外,沐浴产品、足部护理产品等其它居家护理产品正逐渐丰富,极大地方便了消费者随时随地进行亚健康护理。

2.趋势:

居家亚健康护理产品,将消费者从必须去美容院接受护理服务的不便中解脱出来。虽然自己动手做护理没有美容院专业、系统,但居家亚健康护理适应了人们快节奏的生活,让忙碌的现代人在家就能够调理心情、放松身心。方便、前卫是居家亚健康护理品的两大“杀手锏”,其市场前景被普遍看好。

目前,居家亚健康护理产品仍处于初期发展阶段。很多消费者反映精油使用起来比较繁琐,甚至还有许多女性根本不知道怎么使用,买来的产品始终束之高阁。但是可以预测,精油产品将不断翻新,体系将更加健全、使用也将更加便捷。一旦亚健康护理的理念被广泛认同,定期进行亚健康护理很可能会成为多数人的“必修课”。无论居家护理还是美容院护理,都会有更大的生存与发展空间。

展望:亚健康美容护理呼唤管理标准

上一篇: 农业行业发展现状分析 下一篇: 中考数学的复习策略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