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建筑建筑设计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5 17:20:35

古建筑建筑设计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1)

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的形成与发展

1.1.中国古建筑

在世界建筑体系中,文化底蕴深厚的中国古代建筑是世界建筑史上的一朵绚丽的奇葩。在世界建筑体系中独树一帜源远流长的,成为独立发展的体系。中国古建筑思想在世界建筑史上,以它独特的地域特色,描绘出中华名族五千年文明历史,当我们站在现代人的审美角度,回首望去中国古建筑的发展历程,就如同翻开了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词典,古建筑展现出历朝历代独特风貌;中国建筑以它绚丽的色调风格、精巧的做工工艺,让人感受到中国古建筑中所蕴含的历史文化。

1.2现代建筑

现阶段,我们从国际的角度出发,建筑设计仅仅视为少数贵族人使用,在世界发展史上可以得出这一结论。主要要建筑设计大多数是为封建君主服务、王公服务、教会服务、国家服务。就像美国评论家罗伯特•休斯(Robert,Hughes)说的那样“穷人没有设计”。中国建筑设计也不外乎于此,尤其是世界趋于多元化,西方文化的不断涌入中国,随着封建制度的没落,古老的中国大门被西方文明逐渐打开,中国古建也开始受到了冲击。

2以实例分析中国古建筑元素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

2.1贝聿铭与苏州博物馆

例如在苏州博物馆的新馆,苏州博物馆的新馆其建筑风格属于新中式建筑,这种风格的独特之处在于其房屋屋顶的设计,也是我们走进博物馆时首先看到这个独特的屋顶设计。这种屋顶的设计手法源自苏州古建筑的坡顶,屋顶四周的翘角以及它的做工工艺,把传统建筑和现代建筑的特色发挥到了极致,这些屋顶通过现代科技材料,用金属、玻璃以及木材作为屋顶主要的材料,通过光照处处不同的层次,演绎出不同的环境效果,让人犹如进入一副中国山水画的感觉。苏州博物馆建筑群的布局方式,延续苏州建筑群落布局的特点,把博物馆放置于院落之间,通过这些院落之间相互组合,使建筑整体跟周边环境相互融合、协调统一,拙政园作为苏州最有名的建筑群落之一,博物馆主馆的建筑风格延续了拙政园建筑的特点,成为整个群落中的一个重点。白墙、灰瓦成为博物馆主要的建筑基色,这些淡雅的色调与周边建筑色调相互融合在一起,作为新中式建筑,建筑中的灰色材料,被现代的灰色花岗岩所代替。把传统中国古建筑设计精髓不断发掘、提炼、扩展,并形成具有中国民族特色现代建筑,苏轼在《灵璧张氏庭院记》中说:“华堂夏屋有吴蜀之巧”,苏州建筑在中国古建筑中,以精巧细致为主,苏州博物馆主要通过对苏州古建筑风格和中国建筑元素提炼;从传统的古建筑构造元素中发掘适合该建筑的设计元素,对苏州传统建筑中的几何形状进行演变,用现代的技术、材料重新诠释现当代苏州建筑设计风格。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淋漓尽致地体现在该建筑的空间中。夏玉莹在《民族传统文化元素在环境艺术设计中的应用与转化》中提到:“苏州博物馆新馆这一倾情之作就使得苏州民居风格和现代建筑和谐对接,融建筑于园林之中,使古代民族文化和现代的科技相辅相成。”通过对局部空间的伸缩处理,让人进入该区域时空间放大,给人一种探索进入的欲望,这也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进入后院时,大量地运用中国传统的造园手法,亭榭、水面、置石、树木映入眼帘,让人进入具有禅意的私密空间,跟入口的空间感觉形成对比。

2.2王澍与宁波美术馆

宁波美术馆作为中国著名建筑师王澍的代表作之一,为了维持这座大楼给城市带来的美好回忆,设计师王澍保留了原有空间结构不变得同时,并且在设计者的极力呼吁下原有的码头也得以保留。美术馆建筑主体设计方面,面向人民路的一部分是利用一个入口的高台院落和栈桥的设计,并没有采用常见的广场或者台阶布局,这种设计寓意中国传统院落的结构。建筑主体面向甬江的一侧以出船的形象利用两个扁平长方形相互叠加从而使建筑物更加亲切,与周围环境更加融洽。在建筑主体二层设有100扇高8米的杉木板门,这些杉木板门装饰在沿江长100米长,6米宽的长廊一侧,设计者的目的是展现一种新生的态度以及重建一种已经断裂的生活方式。美术馆的空间利用上分析,首先最底层是应用于美术馆的日常运营,整个空间属于开放式的展示形式,一层可以看到不同形式的艺术展品以及艺术展览。艺术展示的过程中同时进行了营销模式。二层相对一层的空间风格更具有意境,二层主要应用于艺术展品的展示和创作。美术馆的建筑材料上采用了青砖,青砖设计是体现在美术馆的基座上。青砖设计与外景保持一致,形成了内外统一的设计场景。基座上的设计纹样元素从敦煌中提取出来的。来揭示地域始发地是宁波人,船与港口的材料统一,也在预示着船与港口的材料是一致的。所以在材料的使用方面都揭示了一定的寓意和暗示,这种表现技法的体现需要一定的技艺水平。

2.3大研安缦度假村

位于中国云南省西北角著名的丽江,被认为是中国最美的地方之一。而大研安缦正是探索丽江的绝佳下榻之所,极致完美的大研安缦度假村的建立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丽江大研安缦与其他安缦度假村一样,通过他因地制宜的设计理念,采用古老神秘传统纳西建筑经典元素。度假村依山而建,大研安缦之名源自梵文“平和”的音译和13世纪木府统治时期的丽江古名“大研”二字。俯瞰这座历经沧桑历史古城。度假村的建立无疑又为这座古城注入了一股新鲜的血液。度假村设有35间套房,可眺望丽江美景、城郊乡野与雄伟雪山,包括中国最壮丽的山峰——玉龙雪山。度假村坐落于狮子山顶,毋庸置疑的是,这个得天独厚的角度把丽江、城郊乡野同雪山美景一并揽入怀中。度假村设有的套房一律附带可俯瞰美景的超大露台。恒温人性化的泳池安静的藏在古典质朴的建筑群深处,嬉戏池中或是卧榻池畔定是体会安缦隐世哲学的绝妙途径。这套度假套房在各地都能展示云南当地的美妙布料和精湛的工艺,纳西刺绣精美至极,以及东巴花卉禽鸟木雕也是鬼斧神工,这种精美的工艺将会在客房内出现。纳西族东巴智者,对他们来说,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非常重要的,在他们精湛的工艺中可以获取他们对于人与自然的和谐的注重性。在这种精美的技艺之下,还有一些文化遗迹、古建筑遗迹都已保留下来,例如以前的科举考试的场景依旧保存完好。这种场景的设计,不仅留下这种古香古气的建筑,并且也加入了现代化的设计元素,这种中国古典元素与现代技艺手法相结合的设计,深受人们的喜欢。通过实例分析现代建筑中国古建筑元素的运用,得出以下结论。中国古建筑与中华民族不管在历史内容上还是本性特质上,两者是相容的,它们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补充。在现代建筑中要汲取古建筑文化的精髓,繁荣和创新具有民族特色的现代建筑文化。从传统古建筑中发掘适合现代建筑的设计元素,运用现代的科学技术、材料重新诠释当代建筑的设计风格。3在建筑的空间规划方面,中国传统的移步换景是建筑设计中空间使用的巧妙手法。在装饰方面,中国古代建筑的不断努力和长期积淀,积极吸取了中国个民族传统的艺术技艺和精湛纹样元素,尤其是在雕刻、绘画、工艺美术等艺术形式上,为现代设计创造并提供了很多设计积淀,现代建筑要汲取这些优秀的装饰手法,努力打造出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在造型方面,现代建筑整体要与周边环境互相融合,协调统一,在自然界承运能力范围内去发展现代建筑,因地制宜,营造出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集中的和谐家园。

3中国古建筑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影响与启发

3.1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融合的必要性

中国传统建筑文化个性鲜明并深深根植于历史悠久的民族文化,它有着同西方迥异的民族特质,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继承和发挥传统建筑文化还需要研究和认识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意境,真正理解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本质内涵,在形式和内涵上都加以继承,并加以现代体现,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真正的现代化。加快现代城市快速发展是我们当代人追求的目标。可是在现代化城市建设中,包括农村现代化建设,都应该在保持我们民族特色的基础上进行,即融入现代元素,又保留了本土文化不会再历史旅程成长断层,更不是对西方思想全盘接受;城市建筑是一个地域的文化遗产,是人类发展的根基,也是城市的象征。每个时代都会在城市的发展中留下属于当时社会的痕迹。一个地区城市的快速发展,现代化水平的提高,都会导致很多历史文明的消失,最为明显的就是城市建筑,虽然现代城市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向前迈出的一大进步。一个现代化的城市是科学、经济的聚集地,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是经过漫长的历史所留下的一笔财富;在中国古建筑发展的历程中,其中的一块木材,一块瓦片,都蕴含着当时、社会、政治、文化历史发展的痕迹。我们要让古建筑传统工艺与现代建筑完美结合,才能让古建筑文化得到合理的保护,将中国的传统文化流传千古,让我们的子子孙孙可以继续传承历史文化遗产,把中国传统建筑元素合理地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在体现中国古建筑古典韵味的同时,保证工程质量、品质,设计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减少资源浪费,避免出现中国古建筑风格在国际、国内市场出现尴尬的局面。

3.2现代建筑在古代建筑影响下的发展

在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今天,我们既要创造新的现代文明,又要保护古代历史文明,两者之间是相互融合的,我们要在两者之间权衡好它们的关系,现代建筑不是现代人凭借自己的想象创造出的,现代建筑的是古人这几千年中探索中所遗留的产物,它是我们现代建筑快速发展的垫脚石。它们之间是传承和发展的关系,与此同时我们在保护文物古迹的同时,也要兼并协调中国古建筑与现代建筑并存的原则。中国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历史文化发展的见证,它代表着当时的政治文化和科技水平,只有将这些具有中国传统文化的古建筑文化保留下来,才能延续中华五千年文明历史,让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在现代城市发展中,现代建筑风靡全球,这种风潮大大影响了古建筑艺术文化的发展,只有让古建筑艺术在中国本土茁壮的成长,才能源源不断地给现代建筑注入新的建筑理念,让中国文化立足于世界不败之地。在现代建筑建设中,我们要倡导“新旧有机结合”的这种理念,既要对古建筑艺术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基础上提升,又要保留中国古建筑艺术文化,做到舍得共存。新老建筑文化交替的阶段,要拒绝盲目大肆修建仿古建筑,对古建筑文化的保护,不只是在现代世人面前建造出出更多的仿古建筑,仿古建筑的出现不代表是对现代建筑的保护的开始,所以这种古建筑文化保护的机制,需要在探索摸索的过程中,建立适合古建筑艺术发展的新机制,让古建筑艺术和现代建筑协调发展。现代建筑发展的主要思想是以人为本,人作为建筑使用的主体。在满足使用功能的同时,还要满足现代的审美要求,现代建筑的发展必须重视人的使用需求,以满足生活生产使用为主要前提。因此可见,现代建筑还需要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基础上不断完善,避免虚而无用的建筑,建立属于这一时代的建筑体系,才能保障现代建筑快速健康地发展,让现代建筑成为这一时期的标志性建筑。

4小结

现代化建筑的发展不是对中国古建的排斥,而是继承与发展如何正确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随着社会的进步时代的转换,中国古建筑已经不适合绝大多数建筑的需要,它的建筑精髓是需要我们后辈继承和延续的,如何正确的运用中国的古代建筑去设计现代建筑,让其源远流长,是我们值得深思的问题。当然这样的研究历程还有很远,需要我们投入更多的经济、人力资源去实现。为了让着种传统文化融入到现代建筑设计体系中,渗透到每一个建筑作品中,让中国的现代建筑散发出生机活力,重振伟大的中国梦,我们每个设计师都应该用我们的一腔热血,去拼出一片属于我们自己的天空。

作者:刘文洁 伍星 单位:东北大学艺术学院 哈尔滨工业大学机电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1]王其钧.中国古建筑语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1-330.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2)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2.仿古建筑的基本样式

建筑的外部形态是在满足了功能和结构前提下的美化。西南地区穿斗式木构民居的平面布局是以“间”为构成单位而组建成单座建筑,再以单座建筑组成庭院。现代人对居住空间有了更高的要求,不但结构多样,功能的划分也愈加丰富,这是传统民居的“间”所不能满足的。因此,仿古建筑要为今所用,就不得不作出改变。今天的“仿”主要是对古建筑的外观造型、装饰部件和建筑色彩的仿,对建造工艺仿的较少,柱、枋、?、斗拱等主要构件在仿造中被钢筋水泥替代,纯粹成为了体现“古”的装饰元素。“古色古香”是现代人对古老的东西最直白的感叹,因为色的搭配能引发人们对古的感受,中国古建筑在几千年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其独特的色彩搭配体系,在重庆的仿古建筑中则主要体现了原木色的柱与枋,青色板瓦、白墙。

3..工程案例概况

近期所内通过几个项目对仿古建筑的规划和设计进行了很好地实践。如下文提到的项目为东海半边山五彩渔镇项目,位于东海半边山旅游度假区的新鹤片区,北临居民点,东至新鹤沙滩,西、南接四季渔村。项目基地周边比邻欢乐海洋、品尚度假等主要项目。五彩渔镇项目由三块用地组成,总用地面积约18.31万平方,计容建筑面约16.14万平方米。其中本次报建项目为其中一块标编号ZX01-09地块,用地面积15.53万平方米,容积率1.0,计容建筑面积约15.53万平方米。

4.仿古建筑的做法

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如何利用钢筋混凝土结构来实现古建筑中的各个节点和构件?接下来我们通过下文来阐述仿古建筑的设计的几个要点。

(一)合适的柱网开间

仿古建筑有较为规整的开间模数, 考虑到一扇木门的宽度在500mm到600mm之间,一般在3.6米到4.5米之间,每开间做四门或者六门。

(二)合适的层高比例

仿古民居一般做两层,较低楼层层高高,较高楼层层高矮。为适应现代建筑的功能布局,一般首层可控制在3.3米左右,二层2.8米左右。

(三)准确的轴线定位(结构轴线、木构轴线)

仿古建筑的主体结构仍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本身有一套柱网体系。但仿古建筑仿的是木结构,故另需要一套反映木构装饰的轴网体系。两套轴网在大部分情况下基本一致,但在一些入口变化的地方,为保证外在的木结构开间的一致,刚劲混凝土柱位需要往里退。

(四)多样的墙身的做法

通过实地考察我们总结出仿古建筑的几种立面,反映到构造上就是几种墙身的做法。

4.结语

仿古建筑的兴起既有历史的缘由,又符合现实的需要。它虽是现代机械化的产品,但我们也不能忽视其体系中承载的文化记忆,简单地把中国古典元素同西方建筑理念组合起来,难免会落于俗套,给人留下索然无味的感触。在经济建设与文化复兴兼顾发展的今天,文化不应该成为发展经济的垫脚石或装饰品,更不能将仿古建筑作为表现文化的唯一手段,因为历史与社会总是在发展,人类的建筑文明始终该有新的篇章。

参考文献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3)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如何正确地运用传统文化,使它披上时代的彩霞,同时也要做到减少资源浪费,做到循环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是每个设计师应该考虑的问题。在深入挖掘优秀建筑遗产精华的同时,更要大胆地学习一切可以借鉴的创作经验,以立新为轴心,广取博收古今中外建筑创作的精粹,让艺术素养溶入自己的血液。

一、古典建筑设计概述

古典建筑设计方式非常多样,且每一种设计理念都蕴含着一定的审美观与价值观,很多的古典建筑还体现了很多的哲学思想,同时建筑的建造工艺和技法也非常的精湛,将这些优点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来,可以提升现代建筑的设计魅力,同时提高建筑与环境的融合程度。在实际的应用中,很多建筑设计师还是将古典建筑设计理念与现代建筑设计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获得了非常完美的建筑设计效果,同时也为人类的建筑史增添了亮丽的风景。古典建筑以其独具匠心的艺术构思精湛的技术手段、富于哲理的审美思想展现在世人面前,其丰富的外在表现形式着实影响着园林整体美观。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可以充分借鉴古代建筑设计的手法和建造理念,并运用现代的材料与科技,创造出符合现代人审美理念、同时又可以体现古典风韵的建筑来。

二、现代建筑设计

1、形式服从于功能。现在的时代愈加的功能化,因为居住的楼层越来越高,所以我们使用了电梯;为了安全,我们使用了电子防盗、自动火灾系统。但是凡事都是有双面性的,便捷的功能将我们的生活同一化,原本多变的建筑形式变得单一,建筑师的思想被圈框起来,设计思路也被限制,这些功能让建筑师看不到传统文化的存在,只能创建出一些没有特色的建筑物。

2、掌握本质,不断创新。很多人觉得中西方在建筑理念上是一样的,设计是没有国界的,但是在一个具体的项目中,我们必须尊重传统的文化,特别是人的生活习惯,气候条件,居住的形式等重要因素与居住建筑都要在设计方案中得到好的体现,不能随便的引进一些国外的因素。从这个方面来说它是有国界的。

3、重视空间的设计。现代建筑设计是从整体角度开始设计的,以模型为中心进行设计,而不仅仅是在图纸上进行设计。现代建筑设计还借鉴了西方的建筑形式,纵向设计建筑,形成一个功能完善的小区,节省占地空间。

三、现代仿古建筑设计风格

仿古建筑是仿造古代建筑的形式,提取古代建筑的某些有特征的、能表现历史风貌的元素进行设计。不是单纯的仿造,而是抓住古代建筑那些元素结合现代的装饰工艺技术创新的过程。中华传统建筑的文化底蕴深厚,这很有利于设计师的创作。现代仿古建筑风格受到几个方面的影响。首先,第一次鸦片战争后,西方建筑师对中国传统建筑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在西式建筑的基础上附加上中式传统建筑形式。然后,改革开放时期,经济的飞速发展带动了建筑的发展,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世界,大量的传统建筑被摧毁。对西式建筑的盲目崇拜,风格的模式化使得城市变得单调。专家和民众开始反思现有的建筑,要如何既体现了当地的特色,又起到保护传统的作用。在保留原有的建筑物的基础上,通过对某一部分的外观进行改造和对旧的街道整体来进行形象的包装和景观的规划。

四、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

(一)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比较

从建筑材料上来说,我国古代建筑都是以木材作为房屋的主要框架,是木构系统。而现代的建筑都是由比较坚固的钢筋混凝土来做房屋的构架,木材已经退出了建筑历史的舞台。木结构确实存在着很多问题,如伐木会破坏生态环境,木制房屋不便于防火,防潮、防虫等诸多问题。相比于此,现代建筑设计都是采用钢筋混凝土,由于材料的变化也带来了结构上的变化,钢筋混凝土的抗压抗拉能力要比木材高的多,所以现代建筑可以建得越来越高,节省了很大的空间,同时也创建了一个新的格局,而且在居住的安全上也得到了更好的保证。

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的建筑形态发生了重大变化,古建筑的设计特点如前文所说,在空间上来说古建筑讲究平面上的围合,即院子被房屋包围着。墙垣、房屋等为何车一个院落,以院落为中心。而现代建筑设计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影响,主要以楼房为主,建设一个功能齐备的小区,小区内有多个建筑物,楼和楼之间配上绿色植被。也就是说现代建筑设计是从平面向竖向方向延伸拓展。

(二)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在思想上的融合

中国第一次正式提出对传统古建筑的创新改变是出自民国政府,具体的来说就是利用西方建筑的技术手段,来建造具有古建筑中的官式建筑的视觉效果和某些形式特征的中国近现代建筑。在这一阶段,建筑师们在思想上仍然停留在古建筑的设计思想上,但在材料和技术上向前迈出了一步,可以说在受到西方建筑设计的文化熏陶下,建筑师们的思想也具有了新的转变。

因为当时所处的特殊的历史背景,促使这一阶段的建筑设计思想充满了传统的复兴和政治性思想,建造了一批宫殿式大房顶来展现民族形式的建筑,设计师们都摒弃了低矮的木式结构的房屋,将宫殿式的大屋顶架在水泥和砖的结合体上,来表现中国的民族特色。

在横向发展变纵向发展中,有人觉得三层房屋就已经不能够算是中式建筑了,这种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中国近代建筑的发展空间。而部分人在设计过程中将古建筑的理念和精华都应用在小高层和高层设计中,起到了良好的市场效果。

西方的住宅与中国的古建筑住宅在空间布局上的不同点在于庭院,西方是以卧室为核心点来设计住宅的功能的,而中国住宅的核心点是院子,在院子里展开生活的场景。所以,做好房子与院子的布局关系,也就能够做出中国古建筑的精髓之处。

结束语

在研究归纳了中国古建筑设计与现代建筑设计的不同之处以及中国古建筑设计的精髓和优缺点,我们应该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建筑,并将其应用到现代建筑设计当中。 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的融合之间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我们可以更广泛地吸取中国传统的古典文化,尤其是各民族的古典文化,创建中国所特有的设计理念和流派,让具有中国古建筑特色的中国建筑拥有世界级的影响力。

参考文献:

[1] 陈理平.试论现代建筑设计与古建筑设计的融合[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9:76-76.

[2] 郝瑞生.中国传统古建筑对北方寒冷地区气候适应性探究--以太原市纯阳宫为例[J].建筑技艺,2014,6:118-119.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4)

中图分类号: TB482 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在园林的规划建设以及古城区的建设施工过程之中,仿古建筑有着相当重要的地位。相关项目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设计类型,当前综合了不同的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并且采用了全新的混凝土框架施工结构。故在设计方案的研究与分析制定过程之中,还需从工程建设本身的需求着手,对建筑的结构进行准确估量和计算,结合建筑特点,设计出不同形式的仿古建筑类型,以充分的满足城市建设发展的需求,为城市的进步创建出良好的基础。

1.仿古建筑结构设计特点分析

针对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特点加以分析,是促进设计工作实现新的转变的关键点,故应当加以重视。我国古代的建筑多半是以木的结构为主要设计原则,其平面的布局讲究的是含蓄,注重多层次的分布和不同布局之间的灵活转变,并且对于均衡性相当重视。所以,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应当对维护结构以及承重结构进行重点的设计,应当确保其有着明确的分工并且有着不同的体系结构。诸如在我国的古代建筑斗拱设计形式之中,就相当充分且全面的运用了不同的色彩装饰和突出的结构设计要点,使得整个建筑的设计呈现出了一种较为庄重的造型,而在外观方面,则显得相当的华丽。这一点是我国古代建筑的一个核心理念。在当前的仿古建筑设计之中,多半的项目也采用了类似的设计形式,很好的继承并且发扬了我国古代建筑的独特结构样式,在实践的设计工作之中,还可以借鉴当前时代的全新的设计结构形式,使得其可以与传统的设计理念相互融合,将构件以及模数等进行重新的定型,进而实现从整体至局部的不同设计形式,在造型以及细节部位的尺度方面也有着相当详细的规定。

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常用的穿斗式设计形式、跌梁式的设计形式等,都得到了较好的应用和改良,而其中的不同设计原则,也被广泛的运用在了实践的设计工作之中,进而使得当前的仿古建筑呈现出了全新的色彩,整个设计项目的艺术效果和价值均得到了较大的提升。

2.仿古建筑结构设计要求及原则

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明确相关设计原则和基本的设计理念,对于设计项目的稳定开展有着相当重大的价值和意义,故应当引起高度的重视。由于防震以及防腐蚀性等多方面的需求,当前阶段的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已经普遍的采用混凝土设计结构的形式很好的替代了传统的木结构设计样式。而采用混凝土钢筋的设计,进而仿古建筑的建设,可以使得外观的艺术效果和内部的稳定性均得到较大程度的提升。要想保证外部的油漆效果与木结构的相类似,还应当对仿古建筑设计之中的相关准则和规定进行严格的掌控,兼顾多方面的影响因素和建筑自身抗震的设计需求。

在建筑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按照仿古建筑的基本模数结构和模型体系进行建设和施工,保证整个体系的完善性和科学性,在结构设计过程之中各个受力的构件规格应当进行严格的掌控,充分的满足建筑自身的需求。各个构件的施工应当符合力学体系的传力标准,针对外形和尺度的把控也应当完全的参照古代建筑之中梁柱的设计样式进行执行。此外,在仿古建筑设计之中还应当采用多种不同的结构体系,采用组合的形式以充分的满足仿古建筑的屋面设计需求。由于仿古建筑的屋面设计有着较大的特点,在设计过程之中屋面的变化较为显著,其对造型的要求较高,并且整个设计的难度较高,所以针对体系的设计应当按照举架等设计的理念原则进行处理,这样就可以使得整个屋面的设计呈现出一种缓慢上升的趋势,并且体现出优美的设计曲线,充分的满足当前仿古建筑的设计标准和建设需求。

一般情况之下,仿古建筑结构设计之中相关构件起到装饰的作用,其有着独特的设计艺术效果,同样需要加以重视。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是斗拱,其属于我国古代建筑设计之中的一种特殊的设计形式,具有很好的传导屋面荷载并且降低整个屋顶横梁跨度的作用,故对应于整个仿古建筑结构设计有着相当重大的意义。由于我国当前相关设计项目多半采用的混凝土钢筋的结构形式,其建筑的设计一般是由主体框架进行承担,所以斗拱已经逐步的退化成为了装饰性的物品,而不再有相对应的承重效应。所以,在设计过程之中还需要对上述内容加以明确,以更好的实现建筑设计效果和水准的改进。

3.实例分析

针对仿古建筑之中的相关设计实例加以分析,是促进设计效果提升并且完善设计理念的核心环节,应加以重视。在仿古建筑的结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严格的遵循传统布局模式和设计的结构样式,并且很好的与现代的技术进行融合,以开创出仿古建筑的新局面,实现技术的不断改进。在实践的设计过程之中应当取长补短,需要在掌握设计规范的基础上,根据自己的经验积累对计算机结构计算结果进行合理的调整,对传统的设计技术进行细致的改良和创新,采用混凝土的主体结构设计形式,吸纳现代化的结构设计精髓,进而达到仿古建筑设计的施工效果。

位于南宁青秀山风景区的观音禅寺扩建工程在原禅院的旧址上改建,扩建后更名为万寿观音寺,占地面积约15亩,是原有面积的三倍。寺院内有大雄宝殿、药师殿、观音阁、卧佛殿、法物流通处、素菜馆等布置,整体仿唐宋建筑风格。

在大部分主体结构为钢筋混凝土的仿古建筑中,斗拱和雀替是作为纯装饰构件,不考虑其受力,与主体结构分别浇筑成型。屋檐荷载通过斗拱上方的现浇混凝土桃尖梁、斗拱中间的现浇混凝土剪力墙传给剪力墙下方的额枋斗和拱,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主体结构浇筑时留设的预埋件与额枋和檐柱焊接连接。但是在本方案中,选用了装饰性构件和受力构件结合的设计及施工方式。雀替采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构件通过预埋件焊接连接。采用斗拱作为受力体系,既实现了对出檐的处理,也减少的撩檐檩的断面高度。在角科斗拱的老角梁处理上,设置了暗梁,与斗拱宽度一致,这样不仅仅实现了长梁的出挑,也控制了受力均衡,加强了结构体系的稳定性。所以,根据上述的分析,在实践的设计项目之中应当对设计的细节部位加以重视,以增强设计的水准,促进效益的提升。

4.结束语

正如上文所分析到的,相关项目作为一种较为特殊的设计类型,当前综合了不同的设计手段和施工技术,并且采用了全新的混凝土框架施工结构。综上所述,根据对当前我国仿古建筑施工项目之中结构设计的基本需求和设计过程当中应当重点予以把控的部位进行深层次的论述,从实际的角度出发研究了仿古建筑的设计原则。同时,通过对实例进行综合性的分析,旨在明确设计的重难点,明确设计工作的核心理念,以更好的完善设计的缺陷部位,实现对现有工作的转变改革,真正意义上增强了仿古建筑的设计水准,以全新的理念促进设计规划工作迈向新的高度。

参考文献

[1] 蔡映红.仿古建筑大漆施工质量问题及防治[J]. 园林. 2003(10)

[2] 张宏新,杨逢春.清雅幽古 浑然天成――2006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辽阳“襄园”的建筑特色[J].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2006(05)

[3] 本刊编辑部.一种新的建亭方法――仿真明清古建筑构件预制方法[J]. 中国园林. 2002(06)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5)

引言

中华民族有着博大久远的民族文化,悠久的历史赋予了我们丰富的文化遗产,古建筑就是文化遗产的直接载体,是我国珍贵历史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留给我们的一份丰厚物质、精神和文化财富,是国家文明的重要标志。它具有不可再生性。然而很多因素却威胁着古建筑的安全,火灾便是其中的主要因素之一,如被广大藏胞尊为神圣佛地的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的拉卜楞寺大经堂,于1985年4月7日因灯烛引发大火,连同正在展出的1000多件极为珍贵的文物、经卷、珍宝等均被毁于一旦,供4060名僧众诵经的大经堂变成了废墟;2003年1月19日,有600多年历史的湖北省武当山遇真宫荷叶主殿共236平方米的建筑不到3小时便被大火烧毁;甘肃省的拉卜楞寺,兰州市的城隍庙戏楼等,造成了无法估量的损失。

笔者有幸参与了湖南省古建文物消防保护方案设计,就上甘棠古建筑群消防规划和建设来共同探讨古建筑的消防建设。

古建筑存在的火灾危险隐患

1.平面布局的先天不足

上甘棠村是典型的封建社会中聚族而居形成的村落,基本上毗连建造,庭院相连、建筑与建筑多为过廊相通,防火间距严重不足,现代消防车根本无法靠近和通行。一旦发生火灾,火势会迅速蔓延扩大, 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扑救,极易造成火烧连营的局面。

2.古建筑耐火等级低,可燃物多

古建筑大多为木结构或砖木结构,耐火等级为三、四级,耐火性能极差。木质结构历经几百甚至上千年的日晒风吹雨淋,造成建筑木质腐蚀、干燥、疏松,含水量远远低于一般自然干燥的含水量,木材的燃点逐渐降低,极易燃烧,有些古建筑及建筑构件表面还有大量的油漆和彩绘,大大增加了古建筑的火灾荷载。

3.灭火设施严重不足

由于当时历史条件的限制,古建筑很少考虑消防设施,后期为了保护古建筑原貌,不破坏建筑的完整性,很少在古建筑中增加现代建筑消防设施,这就造成古建筑一般无消防水源、无消防车救火或有车无路、有水无设施的尴尬局面。

古建筑的消防设计

1.现场勘查

现场勘察内容包括:

建筑物、建筑群的外形尺寸及相互关系,与周围建筑群的关系;

建筑物的文物级别及建筑材料特性;

建筑物内常住人员和流动人员情况;

建筑物的出入口状况、疏散的方向和方便程度;

建筑物所在地区的地理、气象、环境等条件;

建筑物所在地及其周围的各种线路设置状况;

建筑物火灾历史和薄弱环节;

现场勘察方式:采用调查、访问、目测和仪测结合的方式进行,整理勘察记录形成报告,作为设计依据。

2.消防水源及消防水池

古建筑能够保持几百上千年,一般与其地理位置有着重要的联系,一般有山有水,山上树枝可生火做饭,人们生活更是离不开水。甘棠村古建筑群依山而建,三面环山,另一侧为谢沐河,该河流常年不断流,水质较好,枯水位时能够满足消防水池补水要求。后山上较高处修建高位钢筋混凝土消防水池,水池有效容积为180m³,建成常高压消防给水系统,满足灭火的需要。

室外消防用水量为25L/s,火灾延续时间2.0小时,扑灭一次火灾用水量为180m³。消防水池的补水时间不超过48h。水泵采用水位控制自动启动,消防水池水位达到消防警戒水位时自动启泵,水位达到高水位时自动停泵。

3.消防给水系统

《文物法》规定:“文物保护工程必须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全面地保存、延续文物的真实历史信息和价值。”所以古建筑的消防技术保护原则应是在不破坏古建筑原貌的基础上,确保消防安全。

《建筑设计防火规范》中规定:“部级保护单位的砖木结构和木结构建筑应设室内消火栓给水系统和自动喷水灭火系统。”但笔者认为这样的规定不切合实际,古建筑内不宜设固定消防给水设施。按建规的要求设置喷淋和室内消火栓系统,势必破坏古建筑原有的价值,失去了保护的意义和初衷。

大部分古建筑距离消防队较远,或因地形等条件的限制,一旦发生火灾,消防车在短时间内无法到达,须立足于自防自救。

从山上消防水池接2根DN150消防出水管,沿建筑群四周道路环状布置,管径为DN150。给水管上每隔60米设置消火栓,给水管采用阀门分成若干独立段,每段内消火栓的数量不超过5 个。室内消火栓宜采用消火栓外置形式或设在门厅或门口,并设设置明显标志,且保证每一防火分区的水枪充实水柱能达到室内任何部位。

4. 灭火器配置

为有效的扑灭文物建筑初起火灾,减少火灾造成的损失,需合理配备建筑灭火器。古建筑群按A类火灾场所、严重危险级配置灭火器,采用磷酸铵盐干粉灭火器。灭火器最大保护距离不超过15米,并保证最不利点至少在1具灭火器的保护范围内。

灭火器应设置在位置明显和便于取用的地点,且不得影响安全疏散,对有视线障碍的灭火器设置点,应设置指示其位置的发光标志,设置在室外时,应具有相应的保护措施。

5. 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虽然消防技术规范没有规定古建筑要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但火灾自动报警能够及时发现着火点,并通知灭火人员,是保护古建筑的有效措施,所以古建筑应设火灾自动报警系统。

对于古建筑群,因其占地面积广,报警时须对其进行分区。上甘棠村可共分为18个报警区域,报警回路采用闭环形式。当火灾发生时,同时通知着火报警区域及其邻近报警区域,便于人员赶至灭火。

原设计考虑到有线设备很容易对原建筑物产生结构性损坏,在所有建筑物内部的感温或感烟探测器,以及室外设置的手动报警按钮均加装无线探测器底座,北京文物专家审批时提出,无线探测器因其供电不稳定、设备电源维护困难,建议采用传统的有线敷设形式。

另设置了火灾应急广播系统,该系统平时可在公共区域播放背景音乐,发生火灾时兼作火灾事故广播使用,用以在紧急状态下指挥、疏散人群。

6. 防雷措施

古建筑一般都是建在较高的台基之上,或人群聚集的地方,或崇山峻岭之上,建筑群屋体高大耸立,周围古木参天,接触点高,木质干燥,地处雷击多发区,极易引起雷电火灾。设计时需合理选择避雷针安装方式,计算保护范围,屋顶和屋檐四角应在保护范围之内。接地体应就近埋设,以减少防雷装置的反击电压,避免造成放电的危险。

7.设计和施工中的文物保护措施要求

文物建筑范围内进行的消防工程设计和施工,均应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遵守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和对文物本体尽量少干预的原则。

消防工程设计和施工,应不破坏文物建筑的原真性和完整性,不得造成文物建筑的安全隐患。

消防水池的位置选择必须符合文物建筑保护规划的要求。

管道的位置,应尽量选择空闲地,以不破坏文物建筑原状地面、基础或最少扰动文物建筑原状地面和基础为原则。

在文物建筑本体周围施工,必须对有损伤隐患的建筑部位进行封护、遮挡和隔离。

室外传输线路,应尽量采用多种线路合槽并网设计和施工。管线暗敷时,应尽量避开建筑基础,遇到必须经过文物建筑地面和基础时,应按文物维修要求,做好地面、基础的恢复。

通过墙体进入室内的管线,不得人工掏挖,必须使用钻孔方式。钻孔孔径以满足管线穿入为限,室内的金属管、金属槽不应直接固定在木构件上;杜绝管线、管槽固定在彩画和壁画上。

8. 自救消防措施

《消防法》规定:“距离当地公安消防队较远的列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的古建筑群的管理单位,应当建立专职消防队,承担本单位的火灾扑救工作。”

上甘棠古建筑群远离城市,且交通路况不理想,离最近的县消防站需40分钟左右的车程,地方消防基础建设不完善,且周围村落人口比较密集,一旦发生火灾,后果将不堪设想,因此需加强自防自救的措施,以建公安、企业专职、兼职等多种形式的消防站,配备必须的消防器材。消防站的建筑面积不一定要按照《城市消防站建设标准》的规定,因地制宜,宜小型、适用。

上甘棠村小型消防站设于村头交通通畅地段,和消防控制中心合建,建筑外貌与古建筑群格调相协调、一致。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6)

关键词:仿古建筑;苏式古建;结构设计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expounds the antique buildings and what i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antique buildings, how to use the reinforced concrete structure to achieve the ancient buildings each node and the component, the structure design of antique buildings should focus on the consideration of node.

Keywords: antique buildings; Su shi the lachlan Macquarie; Structure design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仿古建筑的概念和特点

中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建筑文化历史悠远,形成独特,建筑物造型优美,结构严谨,宏伟中不失细腻,庄严中不失优雅。而“仿古建筑”一词正式起源于20世纪50年代,但直到上世纪末学术界在理论上的探讨, 褒贬不一, 可以说它经历了一个坎坷不平的产生发展和成熟的过程。“仿古建筑”与古建筑几乎相同, 但它已经完全脱离了具体型式的案臼, 如果仅停留在型式上的理解, 那么对传统建筑的因袭照搬就在所难免, 也是对仿古建筑形式的偏见。所以说对“仿古建筑”一词全面和准确的表述是模仿古建筑设计的外在表现形式。

仿古建筑形式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现代建筑材料或传统建筑材料, 对古建筑形式进行符合传统文化特征的再创造狭义的仿古建筑形式是指利用传统建筑材料, 在特定范围内对古建筑的复原,严格讲属于文物修复范畴, 本文所论及的只是广义的仿古建筑形式。通俗点讲既是用现代的施工工艺体现古代建筑的外形,而我们知道的由于古代建筑材料和理论的局限性,古建筑并不存在高层结构;故而现今的仿古建筑也以单层和多层为主。众所周知,现代多层建筑多为砌体结构和框架结构。所以钢筋混凝土结构的应用在仿古建筑中占据主导地位。

中国古代建筑特点体现在使用木材作为主要建筑材料,并保持构架制原则。为了保护木材,表面需加油漆,在长期的发展演变中,中国古代建筑形成独具特色的彩画制度,令世人叹为观止。鉴于木结构的耐火性很差且使用周期短,在现今建筑中已经不提倡使用;而构架制的结构形式和现在的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极为相似:传力途径明确,主体的承重结构和围护结构分开。这就说明框架结构是最能体现古建筑精髓的结构形式。这也为室内空间的灵活布局创造了条件。中国古代建筑中,常用多种多样的罩、挂落、隔扇、屏等自由灵活地分隔室内空间。但彩画制度这一形式在现今的钢筋混凝土结构中也只能通过外贴或喷绘等装修手段才能达到。

中国古代建筑创造并使用斗拱结构形式,斗拱是中国古代建筑体系中所特有的形制,它既是梁和柱之间传递荷载以及承担抗震作用的结构构件,又以其自身优美、华丽的造型而成为建筑的主要装饰构件。集结构功能与装饰功能与一体的精华所在。随着现代结构形式及建筑材料的发展,斗拱这一重要的结构构件应用在仿古建筑中时已经失去了原有的实质作用而仅仅作为一种具有观赏性的装饰构件。但是它作为古建筑的代表性构件是不可或缺的。

中国古代建筑组群大多以庭院为组合单位:单体建筑沿周边布置,围合成中间的庭院。这样的庭院整体风格是内向的:内部开敞而富于变化,外观较封闭。按照中国的封建礼制观念,庭院强调中轴对称布局,以突出主体建筑,并求得整体的平衡。正是由于这种理念,古代建筑的单体建筑形式也是高度统一,无论是宫殿、寺庙、住宅等,不论其规模大小,外观体形皆由台基、屋身和屋顶三部分组成。这些特点难免单调,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的古建筑的多样性,而古代建筑师则从建筑组群沿轴线作多层次的纵身布局,从而使庭院变化丰富多彩的。

而在古代园林的设计中这些特点并不明显,原因是中国古代园林建筑以“师法自然”为原则,极尽自由灵活之能事。这才有了现在我们熟知的各式园林。

2.仿古建筑在现代工艺中的设计要点

正因为古建筑拥有以上特点,所以在仿古建筑中应尽可能的以现在工艺的手段实现以上特点。中国古建筑中以明清时期的苏式园林古建最具代表性,也最为人们熟知;所以在仿古建筑形式中以仿明清苏式古建为主。

古建筑的主受力构件大体可分为:柱、梁、桁、檩、椽。传力方向为:屋面椽檩桁梁柱;途径明确,受力简单。而古建中的梁均为简支梁,这对建筑物的抗震是很不利的,所以斗拱这一构件就诞生了;但在钢筋混凝土结构框架中梁与柱均为刚结,梁承担抗震作用,从而架空了斗拱这一构件;而现在屋面工程大部分采用现浇整体式,所以檩、椽等构件也成为非必须构件,可以取消。这样会对外立面产生影响,所以仿古建筑的屋面工程成为整个工程中关键的节点。

我国古代建筑的屋顶式样非常丰富,变化多端。等级低者有硬山顶、悬山顶,等级高者有庑殿顶、歇山顶。此外,还有攒尖顶、卷棚顶,以及扇形顶、盔顶、盝顶、勾连搭顶、平顶、穹窿顶、十字顶等特殊的形式。庑殿顶、歇山顶、攒尖顶等又有单檐,重檐之别,攒尖顶则有圆形、方形、六角形、八角形等变化形式。而在这些形式当中又以歇山顶的应用在苏式建筑中最为广泛。 “歇山”是清式叫法,在清代之前它又有“曹殿”、“汉殿”、“厦两头造”等不同名称。歇山式屋顶有一条正脊、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歇山顶屋顶在两侧山墙处,不再像硬山式和悬山式那样,山墙是由正脊处向下垂直一线。歇山式屋顶的正脊比两端山墙之间的距离要短,因而歇山式屋顶是在上部的正脊和两条垂脊形成一个三角形的垂直区域,称为“山花”。在山花之下是梯形的屋面讲正脊两端的屋顶覆盖。在古建筑中屋面结构多为木、瓦等轻质材料,两条垂脊相对荷载较小。而现代建筑中的钢筋混凝土屋面自重较大设计时应在四条垂脊和四条戗脊处设梁建立可靠支撑从而明确山花部位屋面的传力途径。这和古建木作中的“桃尖顺梁”有着异曲同工之妙。而由于现代工艺取消了椽,“飞椽”这一形式只能通过混凝土的可塑性强这一特点来实现。

古建筑中梁支撑桁进而支撑屋面,而现今对进深要求不大的建筑可以将平梁更改为随坡面的折梁,这不但减少了工程造价,也可相对增加整个建筑物的室内高度,不会有压迫感。而梁跨度较大时,例如寺庙等需要内部空间较大,结构内部不宜设置柱;如使用折梁则会对边柱产生侧向的水平推力,而古建筑的柱截面形式多采用圆柱,所以不能通过改变柱截面的方法来抵抗水平力,联想到一般明清时苏式园林建筑大多有外廊,可将外廊作为建筑物的一部分,由外廊柱与结构边柱用大梁连接共同抵抗屋面折梁传递给柱子的水平推力,这样就解决了柱子同时承受三项应力的不利受力状态。

虽说古建中的各式“飞檐”、“望角”等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但苏式仿古建筑最关键的难点还并不在结构本身,而是仿古建筑的节能。苏式古建讲究的是明亮、通透。需要相对较大的窗口,这在北方很多城市规范要求的开窗面积和传热系数等都是不满足的,这回在设计和施工中造成了很大程度上的困扰。这就需要相关的规范在这些方面进行一些特殊的要求。

3.小结

总而言之,古建筑是中国传统建筑精华的凝聚,是标示各个时期中国建筑史的里程碑,我们应继承和发扬古建筑设计中的优秀理念,将仿古建筑做到形神兼备,从而传承中国古典文化和历史底蕴。继往开来,为现代建筑事业的发展壮大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李剑平《关于仿古建筑形式的思考》学术论坛 2010.07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7)

“人体工程学”一词的英文为“Ergonomics”,它是由两个单独的希腊词“ergon”和“nomos”组合而成。“ergon”是指出力的工作,“nomos”意为正常化、规律化,将两者的意思组合起来就是:人的工作正常化规律,这说明人体工程学原来就是研究人在适度劳动中用力规律的一门科学。对于“人体工程学”这个词,我们绝大多数人的理解是设计的产品应该符合人体的比例,应该根据特定生理的人群来设计我们的产品。但这仅仅是人体工程学的部分含义,设计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产品使用者在使用产品的过程中无需刻意去“迁就”或者“勉强适应”产品的使用程序或流程,甚至不会引起“容忍”这样一些不愉悦的使用情绪的出现,而应产生一种符合人们行为习惯方式的使用过程和愉悦的使用心理。既然是针对于某一特定人群设计的产品,由于个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存在差异性,就会造成符合某一特定个体或者群体使用的产品,必定是不适合另一个体或者群体的使用,但绝不能因此认为这类产品的设计是不符合人体工程学的设计。可见,即使是符合人体工程学设计的产品也是有针对性的,有定位的。笔者认为“人体工程学”并不仅仅局限于符合人体比例的尺寸设计,而是应同时兼顾使用者舒适的使用心理的情境设计。这点在今天信息社会的背景下,在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越来越丰富的发展形势下,在人们生活水平、文化观念、审美观念不断提高的条件下越来越突显出它的必要性和重要性,如在建筑的布局设计上。 建筑是存在于一定空间环境下的实体,与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它不仅存在于自然环境中,同时它通过自己本身内部的空间设计又营造出各种不同感受的人为环境。建筑也是时代精神的载体,是文化的产物,它的设计与建造受政治、经济、文化和科学技术水平等因素的制约,因此,它同样也表现为特定时代下一定人类群体的心理需要、精神归宿,甚至是为这一人群的特定需要而出现和服务。尽管人体工程学确立为独立学科仅四十年之久,但古往今来,它的影响并不以它成为独立学科为起点,也绝非这四十年,例如,明朝建设的布局设计就体现了这一学科的特点。 朱元璋于公元1368年元朝的统治,定都南京,开创了新的封建王朝———明朝。整个明朝统治时间为276年,共经历了十二世,十六位皇帝,它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建立的封建统一王朝,是中国继周朝、汉朝和唐朝之后的盛世。在这漫长的统治期间,明朝的政治、经济、商业、对外交流等方面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这给艺术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政治和社会氛围,特别在建筑设计上。明朝是中国建筑史上特别活跃的时期,如在明朝时期修筑的万里长城,建造了明十三陵、天坛、故宫等气势恢宏的皇家建筑和别有风味的江南园林建筑,它们堪称世界建筑的瑰宝。以人体工程学来剖析这些经典建筑时,笔者发现早在六百多年前,中国建筑的拥有者们遵从了他们的心理上对理想的追求,从而建造了他们的生存空间,在精神上满足了他们的需求。 一明朝的皇家建筑 1天坛的建筑布局设计 (1)天坛整体建筑群“中轴线”的布局设计 天坛整个坛域由两道坛墙分为内坛、外坛,主要建筑均集中在内坛,内坛包括主要的建筑群:北部的祈谷坛建筑群,南部的圜丘坛建筑群和西边的斋宫、神乐属建筑。其中主要的建筑群为祈谷坛建筑群和圜丘坛建筑群,它们集中分布在贯穿天坛南北的主轴线上,这正是中国古代几千年来封建王朝的威严和皇帝的“中心”天子的地位及其皇权至高无上的体现,这样的布局设计完全源于统治者的统治心理需求。同时,这样的中轴线布局设计也使建筑群有稳重、平衡及统一等美学的感受。 (2)建筑物“天圆地方”的平面布局设计 天坛是明朝皇帝祭天、祈谷及祈雨的地方,尽管这仅仅是帝王祭祀的场所,仍充分体现了帝王中央集权的统治思想。在中国几千年的方位观念中,认为北方为“天”,南方为“地”,北部的祈年坛建筑群主要以园形设计为主,南部的圜丘坛建筑群则主要以方形设计为主,这样的“北圆南方”设计正是古代人“天圆地方”思维的体现。从心理学分析,统治者这样设计自己的皇家建筑是尊重中国的传统思想和顺应当时的民意的,是有利于巩固皇家封建统治的,同时也达到了人体工程学中人类心理要求的满足。 2明十三陵的建筑布局 风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两千年的封建传统建筑和风俗都屡见它的存在和影响。从风水的字面看,就是风和水的组合。空气因流动而形成了风,风因一定速度的流动而产生一定能量,即风能。风、水属于自然界的物质,当然也与自然界中的其它物质有关联。风和水以流动的形态而存在,因此,流动成为风水的特性之一,同时流动的空气和水这两种物质是人赖以生存的重要物质,是生命之本,所以,“风水指的其实就是生命背后的能量。它不仅指人、植物和动物的生命,还指人们脚下大地的生命。”而研究风水的学说,则是中国古代人们根据中国所处的地理位置、气候特征等因素,在固定的居住环境里,经过长期生活经验的积累,总结出关于居住选址、方位朝向、室外景观和室内装饰等方面较为完整地一套技术、方法和理论。可见,经过几千年风水文化的传承和发展,中国人思想意识中形成了约定俗成的风水宝地的标准是:前有案山,中有明堂、后有靠山、左有青龙、右有白虎、水流绵延不绝地贯穿其中。水喻生命之本,有水才有生命,意为水在,才有生命的迹象,生命之河才能轮回;风,讲究顺,意为可致子孙满堂,福禄延绵,家族前景鹏程万里、一帆风顺;气,讲究聚,聚气即为聚财,意为在世之人享尽人间荣华富贵。历朝皇陵的选址与设计建筑无不淋漓尽致地体现了这一标准,明十三陵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明十三陵是明朝于永乐十九年(公元1421年)从应天府(今南京)迁都北京后,从明成祖到明思宗,除景帝之外的十三位皇帝陵墓的皇家陵寝的总称,也是中国历朝帝王陵墓建筑中保存较好的一处。明十三陵的形制是仿照孝陵(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和皇后马氏合葬之墓)而来,十三陵的具体布局从西至东依次为:思陵(思宗朱由检)、昭陵(穆宗朱载陵)、康陵(武宗朱厚)、定陵(神宗朱翊钧)、泰陵(孝宗朱常樘)、茂陵(宪宗朱见深)、裕陵(英宗朱祁镇)、庆陵(光宗朱常洛)、献陵(仁宗朱高炽)、长陵(成祖朱棣)、景陵(宣宗朱瞻基)、永陵(世宗朱厚)、德陵(熹宗朱由校)。永乐七年朱棣在万寿山下开始建造自己的陵墓长陵,理所当然长陵位居正中,余陵分列左右,主从分明,整体布局气势宏大。十三陵所处的地形是依据中国古代人们对于风水宝地标准的认定来选择了陵墓的地理位置:东、西、北三面环山,意为背有靠山;南面开敞,符合“南面为尊”的传统思想,陵前一宽敞河流,聚山间众溪向东南方向奔去。背朝陵墓观看陵前的神道,左侧有一“龙山”,右侧有一“虎山”,符合左青龙、右白虎的四灵方位格局,且视野开阔,山峰连绵起伏,山上草木茂盛,一片生机之气,给人以心旷神怡之感。不愧为一处鬼斧神工的理想帝王陵墓。可见,明十三陵从选址到设计到建成完全符合当时人们观念中对风水宝地认定的标准,同时也是明朝皇帝为了巩固江山、维护家族统治的美好愿望的心理需求,从心理学意义上来评价,这同样是人体工程学的体现。#p#分页标题#e# 二明朝的江南私家园林 现坐落在江苏省无锡市,惠山东麓惠山横街的锡惠公园内的寄畅园,园址在元朝时曾为二间僧舍,后在明嘉靖初年(约公元1527年前后),被秦金(南京兵部尚书)得到此园,开辟为自己的庄园,以自己的号———“凤山”命名本园为“凤谷山庄”。秦金逝世,该园归他的侄子秦瀚及其儿子秦梁共同所有。嘉靖三十九年(公元1560年),秦瀚仍沿用原名,极力修缮此园林,开凿池塘,叠石为山。秦梁死后,该园改属其侄子秦所有。万历十九年(公元1591年),秦因性情耿直,不与官场同僚同流合污,而因为官清廉,遭其政敌嫉恨,甚至遭受政敌们的妄加攻击,朝廷也在未经取证的情况下就草率将他革职回江苏无锡原籍了。回到家乡后,他只有寄托胸中的抑郁之情于园林的建设中,因此,他疏通、挖深园中池塘,修筑园中的建筑,特别是营造别具风格的景观二十处。秦极喜爱王羲之《答许椽》这首诗的旨趣和意境,便从中取“取欢仁智乐,寄畅山水阴”一句中的“寄畅”两字将园子改名为“寄畅园”。园景布局以山水来构架整个园林建造,以山池为中心,建造各处景点。园林中茂盛的大树、摇曳的竹枝、通幽的曲径、精美的叠石、适宜的理水、独特的建筑,在江南园林中独树一帜,别有一番风味。总体上看,寄畅园的成功在于它“人造”出了“天造”之感的精美景观,营造出了“虽由人作,宛自天开”的绝妙境界,寄托了主人的生活情趣和对自然人生的哲学思考。从园主出发,这样精美的园林,是满足了园主不再关心朝政,寄爱国之情于山水之间的豪迈情怀的。因此,“寄畅”之园名可谓名副其实。 三建筑的布局设计遵循人性化发展趋势 1多元设计风格的出现 仍以和平与发展为时代主题的今天,全球出现了政治一体化、经济全球化的局面,在社会愈加复杂,信息容量巨大且更新周期缩短的形势下,各种文化在面临着不断丰富的同时,也面临着各种文化发展之间存在的不可避免的竞争,甚至是新文化出现所带来的不可预计的冲突,机遇和挑战同时并存。由于当今社会对于多种文化持包容态度,因此也就迎来了多元文化并存局面的出现。作为一种文化形态,人类文化大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的“建筑”,也必将在多元文化的影响下出现“多元”的设计布局。 2尊重历史的设计趋势 作为历史见证的古建筑早已不再适应现代人的使用了,因此它早已失去了往日的使用功能或不能更好地满足现代人的生活需求,但作为古文化的一部分,我们现代人有责任、有义务在态度上尊重它,在行动上有措施的保护它,而不是让他们消失在所谓的建设性和保护性的破坏之中。它将以它特定历史时期的风格与21世纪多元风格的建筑构成我们当今的城市文明。 3尊重个性、自由表达的人性化趋势 在信息社会的今天,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不断丰富,文化、美学、价值观念发生巨大了的变化,人们的个体意识不断的加强,个性发展也要求更大得空间去张扬,因此21世纪的建筑在布局设计上必定是更尊重个性、自由、大胆的人性化的发展趋势。 4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设计趋势 在环境污染越来越严重的今天,回归大自然成为人们选择环境的重要考虑因素,强调人与自然、生态环境的协调、科技与人文同步发展越来越被受关注和提倡,因此21世纪的建筑用材上必定是绿色的、环保的、造福后代的、可持续发展的趋势。 四结语 建筑以它的设计风格与布局特色向我们展示着历史文化的痕迹,更向世人昭示着建筑因人们的需要而矗立,建筑文化因人们的保护和继承而流传,现代建筑在布局上的设计趋势也将继续着建筑的历史使命,以人为中心,以符合现代人的各种观念、思想为设计的基础,注重功能与美学设计原则,以造福后代人而实现其设计的价值。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8)

建筑物的实用性是建筑设计首要考虑的问题,“但建筑本身绝不仅仅是盖房造物、提供生活空间这么一个简单的问题”,我们认为建筑设计在考虑实用的同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建设地块的文化氛围以及城市规划的整体性。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内开始进行大规模的城市基本设施建设,大量的城中村规划成居民小区,城市中心老建筑被改造为城市新地标。在这一轮的旧城改造中,漂亮的西式别墅、雄伟的高层拔地而起。大多数城市的旧城改造中存在这样的问题:在保证实用性的基础上,外形主要由被拆迁地的居民、开发公司等业主决定,而业主对房屋外形的选择更多参照的往往是已有的商业化氛围厚重的商业小区以及当下受到人们欢迎的西式建筑,较少的涉及当地传统文化的因素以及整个城市规划的内容,由此也就产生了一些令人无法忽视的视觉错误:漂亮的西式别墅旁是民族风格突出的的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名城的地标是一幢雄伟的西式高层,看不到一个城市的历史积淀,建筑设计中的传统文化因素缺失到了令人震惊的地步。

一、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现代建筑中的运用现状

中国传统建筑风格在国内建筑市场处于一种尴尬的地位。首先传统的中国居住建筑,与现代住宅的功能要求和现代人的生活方式有比较大的矛盾。其次,其结构形式又是以木结构为主,在建筑材料和施工工艺上都有先天不足。另外,北方的四合院需要相当的占地面积,南方的天井围合院落在采光、通风等方面也无法满足现代生活要求。而主观原因则是由于国内的富人们对于传统建筑文化的不自信,没有如对中国饮食文化、服饰文化那样强烈的自信心。从中国各地城市建设情况看:在新建建筑的设计中缺乏考虑民俗和地方的建筑风格,基本上是西方建筑文化的复制品。长期下去,中国几千年的传统建筑文化有丧失的危险。那么我们的子孙后代只能到旅游景点上去了解中国经典的建筑文化的碎片了。城市建设现在基本上错走了一条全盘西化,千城一面的路子,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来说是一个不可逆转的沉重打击。现代建筑除了全盘套用西方建筑形式与建筑风格的同时,也存在着另外一个方面的问题,那就是刻意的原版抄袭古建筑。特别是在一些景区或者城市的公共地带,我们都可以见到很多仿古的建筑体。这并不是对传统建筑风格的发扬与运用,而是误解了何为传统建筑风格,何为地方特色。

二、中国传统文化在当代建筑设计中的应用问题分析

文化符号在设计理念中的应用。文化是一种符号,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往往是从最深层次的理念层面上的融合。首先,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是植根中国作为一个幅员辽阔的大国的自然地理基础的,因而造就了中国区域差异巨大的文化地理。我国作为一个纵跨亚寒带、温带和亚热带的大陆,千差万别的地理 环境必然造成了五光十色的人文环境,因此各地的民居特色各不相同,这些都是现代建筑创作的丰富文化和历史渊源。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多样性必然影响了我国现代建筑理念的多样性,诸如北方的民居设计理念植根于北方文化的粗犷,而南方民居则体现精密和考究,这就源于南北方迥异的自然环境和气候特征所形成的文化风俗差异性。其次,传统文化符号在特定的空间环境中具有古典复归的特性,也就是怀旧复古的建筑设计理念。传统文化在其符合特征上在原始层面上具有“不可复制性”,即历史上只有一个滕王阁,但是现代社会可以通过仿古和复古型设计而重建一个滕王阁,而设计理念中大量运用了传统建筑风格的思维方式和文化元素, 如当前比较流行的古建筑复原设计,很多都是依据古籍中所记载的或者是建筑的原始资料来复原建造甚至重新修建的,例如古代的帝陵建筑群的重建、寺庙建筑群的重建等等都是这种情况。不光是群体建筑复原,也有单体建筑的复原设计与重建的情况,如武汉的黄鹤楼就是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式,一如众多的文学、 绘画作品所描述的优美形象。当然也有拒绝复原的建筑,如颐和园。这就体现了传统文化符号在建筑设计理念上的又一应用原则,即以创新为目的来指导继承的尺度。中国传统文化符号虽然具有一定的强制性,但更多的是一种柔性的、灵活掌握的理念形式,因而对传统的继承旨在进行更有深度的创新,如厦门集美大学的楼群,体现了中西合璧的风格,楼顶是中国传统风格,楼身是西式风格。这种华洋共存的创新设计,就是对中西方文化符号的活用,尤其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符号的兼容并蓄和独立自主特征的一种挖掘和开发。

三、传统元素与现代建筑相结合的意义

中国传统建筑携带着大量历史信息,在我们研究历史、文化、科学各个方面知识的媒介中,古建筑的发展有着其生命的印记,是一个时代人们审美观的物化,了解建筑的内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把握住一个民族的精神特质。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研究,我们可以了解古代人的审美和思想、人们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和人们对待生活的态度。这是一种精神特质的体现和升华。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融合,可以体现一种精神本质,是一个不断发展和互动的过程,使古代文化与现代文化互相融合和整合。我们通过对传统元素的理解、提炼并有机地运用于现代建筑设计中,使建筑既简洁明朗、形式与功能高度统一,又具有真正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以现代的设计手法“取其形,延其意,传其神”为原则,将这些传统设计元素加以提炼和简化,并得到提高和升华,创造出现代、简洁、舒适而又能体现中国主义精神和意境的现代建筑风格,形成一种新的而又适合中国国情和民族审美心理的中式设计理念。

四、城市建筑设计应延续历史性和创新传统民居特色

城市的历史性建筑物可以作为城市的代名词,例如由中国的故宫人们便会联想到首都北京。城市的历史性建筑即承载着城市的历史文化,又以其自身的特色为城市的 发展做出这积极的贡献。为此当代城市建筑在设计过程中必须考虑到其对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要尽量避免现代建筑设计对古建筑所产生的影响。在我国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国家,新建筑物在设计上还有与当地的历史文化背景、传统习俗保持和谐,在此基础上寻求建筑设计的新突破,讲求文化品位。

五、中国传统文化应用当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传统建筑在现代环境中如何得到妥善的保护。对传统建筑的保护问题,体现 的是传统文化建筑如何存留在现代环境中,即与周围现代建筑的关系如何处理的问题,这是在进行城市现代化建设别容易遇到的问题之一。如果在缓冲区内兴建现代建筑,其高度、体量、色调、风格也会受到严格控制。对于等级稍低的保护建筑,其缓冲带可用绿化带来代替,这样同样可以减少碰撞,且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中华文明博大精深,历史内涵深厚,而要把这种无形的精髓融入有形的建筑设计之中,就需要建筑设计师对层次的把握。这种追求,是对传统修养的灵活的掌握,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结束语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9)

中国的传统元素的文化内涵

中国传统文化在建筑设计中的直接运用和有理有节的选择性运用,促使现代建筑设计在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创新,例如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语言的结合,既丰富了文化内涵,也适合现代的中国人的哲学观念与审美意识,即建造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现代住宅。认识传统文化的重要性,有益于促进现代建筑设计的发展与创新。

中国的传统元素内容包括构件.符号.装饰.色彩等。构件、符号、装饰与色彩是体现传统建筑文化的形式因素。坡屋顶、木构架、斗拱等,由受力形式与结构形式而产生并受其制约。随着技术、结构及材料的更新发展,传统的构件、符号及装饰,在提炼与简化形式中得到延续与发展,并发挥着积极的作用。中国传统建筑具有强烈的程序感和对称均衡的层次,从城市规划到建筑群布局都是如此。中国传统建筑的每一单位,基本上是一组或者多组的围绕着一个中心空间(院子)而组织构成的建筑群。这些建筑布局的秩序与建筑的院落组合在现代建筑设计中也是常见的,可见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之间具有密切联系。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设计的关系

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经过一代一代的传承,积累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将其运用到现代建筑设计与室内装饰中,不仅体现对文化的传承与发扬,而且也体现了传统文化的气质。在古代人们喜欢采用吉祥如意的装饰手法,利用字与字的谐音,图案与图案寓意,暗喻吉祥的含义等。而现代的建筑设计是要摆脱传统建筑形式的束缚,将传统文化中的精髓加以大胆创造,使其既具有民族性和地域性的特色,又适应于工业化社会的条件、要求的、满足现代居住要求的崭新建筑。至今有许多建筑的设计依然看得到中国传统元素的影子。

传统文化与建筑设计是相辅相成的。中国的建筑艺术是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而且建筑往往能够作为传承传统文化沉淀的承载物,即建筑设计的理念往往与传统文化息息相关,统一为整体,互为因果。传统文化在建筑上的体现,表现在过去与现在建筑设计相应的技术,没有中国的传统文化也就没有具有中国气息的现代建筑设计。可以从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应用得知。例如武汉的黄鹤楼就是完全采用了我国传统古建筑的形式,一如众多的文学、绘画作品所描述的优美形象。

中国传统元素对现代建筑设计的启示

在现代建筑设计中,需要建造具有浓厚中国特色的现代建筑,有机地吸收中国古代建筑中对“天时、地利、人和”过去哲学思想的应用,将环境与物质技术处理与科学运用,完美的统一起来。我们应该尽最大努力继续传承与发扬具有中国传统文化涵养的建筑,这是对待古建筑,对待文化的正确态度。在很多时候古建筑往往充当历史的晴空表,古建筑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存在方式,是最真实的还原,有了这样的思想意识,对传统文化的掌握更加有利于在相待建筑设计中进行更有深度的创新。

中国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内涵深厚,而要将文化精髓融入到有形的现代建筑中,我们需要从两个方面努力:(1).中国传统文化的客观性。在学习古代建筑文化的时候,需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自然资源.地质地貌特点.气候特点.技术水平等等为参考。因而在现代建筑的设计中要将这些客观性条件考虑在内,再加上现代的科技与时代性,要综合各方面因素考虑。(2) 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层面。中国传统建筑风格以刚正稳重,端庄轩昂为主,讲究规矩、规范和秩序,这种建筑文化是根源于以儒家文化为精髓的传统文明内涵的,使现代建筑设计具有庄严与雅致的特点。在传统建筑的室内装饰中以文家具、字画、古玩、器皿和背景等方式进行巧妙的布置搭配,从而造成含蓄而清雅的室内空间,这又体现了道家思想文化悠悠的中庸和谐的禅境。这是现代建筑设计师创作的源泉,也是设计理念创新的基础。

古建筑建筑设计篇(10)

随着国家经济的发展和对中国传统文化认识的提高,仿古建筑设计也在建筑设计行业悄然升温。但是由于对传统古建筑的研究不足,也出现了一批不古不今、不伦不类的“伪仿古”建筑。这些建筑不但不能对中国传统建筑文化起到传承发扬的作用,反而由于“拙、劣、丑”的形象而产生不良影响。仿古建筑设计具有难度和复杂程度,古建筑知识和技法需要渐进的积累,跳过对传统艺术的学习,就不能深入体会古建筑的意蕴,仿古设计只会是无本之源。

一、仿古建筑范畴的认识

中国传统建筑伴随着华夏文明的源起而产生发展,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卓越的成就,其独特的建筑结构和建造风格是世界建筑艺术上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建筑依照中国建筑史学基本观点划分为自原始社会时期至民国时期,民国后至今建筑定义为近现代建筑。因此目前仿古建筑基本上是指对民国和民国以前古建筑的模拟再创、用以还原历史风貌概况的建筑。

对于仿古建筑的种类,目前认为主要有两种,其一系指仿古建筑严格遵循古建筑的通则与权衡,采用传统材料和传统施工工艺,是传统古建筑的复制、衍生、和再现,建筑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似”。其二则指建筑外在形式上忠实地模仿传统建筑,并保证建筑外观反映传统建筑的特点,在结构、材料及施工技术方面应用现代建筑工艺,是采用近现代建筑工艺对传统古建筑的临摹再创。其设计要求应做到“神似形近”。至于吸收传统古建筑精髓,把古建筑特点作为建筑文化的符号特征,糅合古建筑元素的创新设计,严格意义上讲则不应归入仿古建筑的范畴,而是对传统古建筑的革新和创造性探索。

二、仿古建筑设计时代特征的把握

在仿古建筑设计过程中,我们首先遇到的问题是,仿古建筑是仿的何时的古?中国传统古建筑存在漫长发展演变的过程,不同历史时期建筑有不同的建筑特点,如果不能够很好的把握仿古建筑的时代特征,就会出现明清的构件出现在秦汉的建筑上这样“张冠李戴”的错误。所以把握仿古建筑设计项目的时代特点乃是设计工作开展的第一要素。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征演变的主因是审美倾向差异和民族文化的交融。中国建筑史学对其发展过程有细致的介绍和宏观的分期。目前学界将商周以后的建筑艺术分为三种典型的时代风格,也是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常涉及到的建筑时代风格:

①秦汉风格。秦汉建筑奠定了中国建筑的理性主义基础,布局铺陈舒展,构图整齐规则,同时表现出质朴、刚健、清晰、浓重的艺术风格。秦汉时期建筑,除少数汉石阙石祠以外,无地面实物遗留到今天,但可以从石阙、石祠、砖石墓室、明器、画像砖石和铜器了解其建筑形象。

②隋唐风格。隋唐建筑组群序列开阔舒展,建筑造型浑厚,装饰华丽;表现出中外文化密切交汇的新鲜风格。隋唐建筑从文献记载和雕刻、绘画中可反映其建筑风貌,留存到今天唐朝佛教殿堂建筑有山西五台山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

③明清风格。宋元建筑在中国古建筑隋唐风格和明清风格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明清建筑继承了前代建筑艺术规律,最后形成了中国建筑艺术的典型风格――雍容大度,规制严谨,机理清晰,富于趣味。宋元至明清建筑迄今均有遗存,尤其明清建筑,遗存为数众多。为我们开展仿古建筑设计工作提供了大量的实物例证。

中国古建筑时代特点的演变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通过对中国古建筑历史的研究和建筑时代风格的熟知,在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就可以避免出现时代错位的硬伤,避免出现生拉硬凑和臆想产生的“四不像”作品,使仿古建筑设计符合建筑历史发展的规律,虽然为仿古建筑,但能够优秀反映体现古建筑的风格特点和生命力。

三、仿古建筑设计中通则权衡的认识

中国传统古建筑形式多样,但各个部位均有较为固定的比例关系,这些比例关系是古建筑设计与施工共同遵循的法则。通则(又称通例),是确定建筑物各部位尺度、比例所遵循的共同原则。这些法则规定了古建筑各部位之间大的比例关系和尺度关系。权衡制度则是对建筑物各部构件的单位、尺寸、比例关系进行确定。

《营造法式》是北宋官方颁布的一部建筑设计、施工的规范书,也是中国古籍中最完整的一部建筑技术专书。其书中详细阐明"材分制"这一模数制度,是中国建筑历史上第一次明确模数制的文字记载,这种以“材分“为模数的设计方法既简化设计,也便于施工,是古代中国独创的建筑设计方法。这种原始建筑模数的运用,在初唐和盛唐的壁画、雕刻以及南禅寺正殿和佛光寺正殿两座唐代木结构殿堂中已得到了体现,在《营造法式》中明确下来,并启蒙了清代建筑模数“斗口制”的产生。清雍正年间颁发的工部《工程做法则例》,对明清时期建筑在造型、设计、构造、用材、工艺及施工技术等方面予以归纳总结。明确了以斗口为基本权衡单位的权衡制度。

我国古代建筑大师遵循中国古建筑基本法则进行建筑实践,创造了无数形式多样,风格统一的建筑,使中国古建筑形成了极其鲜明的民族风格和艺术特色,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努力掌握认识这些基本法则十分必要。古建筑通则和权衡,为仿古建筑设计提供了方法路径,通过对其研究辨析、灵活运用,才能创造出优美和谐、符合中国传统古建筑审美特点和构造特点的仿古建筑。

四、仿古建筑设计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

仿古建筑,是对古建筑的临摹、仿制,在新的历史时期,即便是再原汁原味的仿古,也不是古建筑。因此在仿古建筑的设计、施工过程中,新工艺与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是不可避免的,在仿古建筑设计实践中,新老工艺结合运用常见三种形式。其一是基本继承传统古建筑的木、砖、石构造做法,局部隐蔽部位采用新工艺以弥补传统工艺做法的不足。如在建筑的基础采用现代地基基础设计规范予以处理,使古建筑中常出现的基础沉降现象得到改善;在建筑屋面系统隐蔽部位增设现代材料的防水层,有效延长了仿古建筑屋面系统的使用寿命。第二种是主体构造框架应用钢筋混凝土或钢结构,并通过古建筑传统装修方法如天花、藻井、走马板、油饰彩画等,使其构造框架处于隐蔽部位。其他细部构件采用传统工艺做法。这种结合方式既能较好体现古建筑的神韵,降低建筑成本,对建筑的主体构造也起到加强作用。第三种则是基本上采用现代混凝土施工工艺去完成对古建筑形体的塑造,通过装修装饰的手法去体现古建筑的特点。这种方式的优点是大量应用了现代建筑技术,但复杂且精细的装饰构件通过混凝土来实现是对施工工艺的考验。

上述三种仿古建筑工艺形式是目前仿古建筑设计中常见的基本形式,在实践工作中,应针对仿古建筑的具体情况和要求,灵活掌握新工艺和传统工艺的结合运用。

五、结语

中国传统古建筑历史悠久、博大精深,优美的建筑形象和独特的建筑构造享誉世界,建筑文化影响深远。在从事仿古建筑设计工作中应充分了解中国古代建筑历史,把握古建筑构造精髓,才能通过仿古建筑去传承弘扬优秀的古代建筑艺术和文化。

参考文献:

上一篇: 科室如何做好护理质量管理 下一篇: 高血压病健康教育内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