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经费实施细则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49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1)

“精细化”的实质是“精益求精”,是认真做事,认真对待工作中的每个环节。“精益求精”在中国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西周时期,《诗经・国风・卫风》就用“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诗句歌颂美好生活,形容文采好、有修养。南宋思想家朱熹说过:“治之已精,而益求其精也。”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理念,一种文化。它是社会分工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管理是管理学之父泰勒提出的现代工业管理理念。1911年,泰勒出版了世界上第一部精细化管理著作《科学管理原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企业规模的扩大,生产技术日趋复杂,产品更新换代周期缩短,生产协作要求更高。在这种情况下,对企业经营管理者提出了更加精细化的要求。于是,包括决策理论、运筹学、系统工程在内的很多理论被引入经济管理领域。这些理论和方法以决策过程为着眼点,特别注重定量分析与数学的应用,以及系统结构与整体协调,所以被称为管理科学。后来,日本的精益生产思想对精细化管理思想的形成也有相当的影响。

精细化管理的实质就是运用程序化、标准化、信息化手段,把考核指标数量化,让各级组织精确高效、协同运行的管理方式。简单地说,就是要把复杂的事情简单化,简单的事情规范化,规范化的事情程序化,程序化的事情标准化。精细化管理理念己经被越来越多的企业管理者所接受。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深入发展,国内高校科研机构为了提升科研竞争力、发展科技生产力,在科研管理活动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使科研管理、科研服务做到精确高效、协同运行,把复杂且难以程序化的业务做到简单化、规范化,逐步形成精细化的科研管理模式,促进科研管理制度化、规范化,提高科研效率。

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前提是“树立精细化理念”

当前,社会科学的应用性研究,常常受到社会环境、方针政策、时间节点等因素影响而经常发生变化,但科研管理部门却较少进行适时性跟踪服务,往往不能与时俱进地修订相应的课题管理制度,还“按照惯例”固守经验化、模式化、陈旧的管理方法,在科研管理工作中扮演“传声筒”角色,无法为科研人员提供优质化服务,无法实施科研过程的质量控制,无法保证科研成果的质量创新。

为了保护科研声誉,为了监控科研过程,为了提高科研质量,应该树立科研精细化理念,要实行科研精细化管理。在制定科研管理制度的时候,要让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全面把握和领会精细化管理的灵魂和精髓,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和文化。以精细化管理为指导,培养“细节决定成败”的管理意识。科研管理者在研究部署科研规划时,要确立精益求精理念,充分考虑科研人员的需求和能力,真正把学校要求和科研人员实际能力及课题研究需要相结合,形成切实可行的课题管理措施。科研人员要准确领会、精确贯彻学校科研管理要求,在课题研究中真正负起责任,做到一丝不苟、精益求精。

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原则是“以人为本”

高校科研管理精细化是动态的,和企业管理精细化有较大的区别。科研精细化管理的方案设计是根据科研人员素质及课题难易程度而定;企业管理精细化中的“格式化、程序化”要求并不适合高校科研管理。

在学习借鉴企业管理精细化理念的时候,应该考虑“人”(即科研人员)的因素,科研人员是有思想的劳动者,在制度化达到一定水平的时候,“格式化”和“程式化”会在一定程度上束缚科研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阻碍科研创新发展。因此,在制定科研精细化管理制度的时候,应该突出“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着眼于精细化管理的精髓,才能发挥精细化管理的作用。

科研精细化管理实践要“加强协作”

科研精细化管理实践是系统工程,涉及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三个方面,需要三方沟通协调,共同完成科研管理目标。目前,大多数高校科研处负责科研课题管理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管理。科研处关注课题申报、立项、结项验收、成果鉴定等,关注课题论证、课题级别和课题经费;财务处关注科研经费开支情况,如开支合法性,开支项目结构比例等。课题负责人一旦获得课题立项,不得不关心如何搜集发票报销科研经费,自然分散了科研精力。由于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课题负责人之间沟通协作不到位,客观上割裂了高校科研经济活动的整体性,影响了科研经费的合理高效使用。

因此,要建立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三方既分工又协作的联合管理制度,共同实现科研项目研究的全过程跟踪管理与监督,在保证科研项目质量的前提下,做好科研经费的预算和决算,提高经费使用效率,杜绝浪费和流失。

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基础是“制定管理制度”

科研管理制度,是保证高校科研管理规范化、营造良好学术氛围、提高科研工作效率、提高科研水平、保障科研竞争健康有序、公开公平的有效措施。科研管理制度是科研管理的工具,是科研管理的依据。制定好切实可行的精细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是高校科研精细化管理的基础。精细化的科研管理制度,涵盖的内容很多,主要包括精细化的“课题管理制度”“科研经费管理制度”“科研工作量考核制度”。

1.精细化的课题管理在于“过程管理”

课题管理精细化是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课题管理,是指科研管理部门监管课题申请及课题研究过程的措施。要制定精细化的课题管理制度,就应该实行“过程管理”,把课题管理过程细分为若干个环节,如“课题申请、立项论证、组织实施、检查评估、验收鉴定、成果申报、成果推广、建立卷宗”等。

实行“规范、精确、细致”的精细化课题管理模式,使粗放式课题管理向精细化课题管理发展,做好课题“前―中―后”三期管理,使课题从“立项―实施―结项―推广”形成完整系统。让课题管理工作的每一个细节、每一个流程,都要有相应的目标来约束和考核,让科研管理者和科研人员明确课题研究应当“怎么做” “做到什么程度”,达到“点点滴滴求合理,细微之处见管理”,为科研课题费精细化管理做好“进程安排”。

课题前期管理的重点是“课题申报”。在申请课题方面,科研管理者要与课题负责人的目标一致,双方都能积极配合。科研管理者应该创造条件帮助课题申请人做好课题论证。现在,许多高端课题都实行“限量申报”,科研管理部门应该组织人员“优选”课题、择优申报。 课题中期管理的重点是制订“课题实施计划”。有些课题负责人在获得立项课题之后,便开始松懈,甚至自己不主动参与研究,而把大量时间花费在搜集发票报销科研经费上面,既影响了科研成果质量,又影响了高校科研声誉。为此,科研管理部门应该要求课题负责人制订“课题实施计划”。科研管理者依据“课题实施计划”进行过程管理,实行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月报制度、半年度中期检查制度、年度总结评估制度。科研管理者根据课题研究进展情况,批准支取科研经费。课题后期管理的重点是“结项评审”。认真对照申请书(项目任务书)预定的研究内容,检查课题是否基本按照原定的研究目标完成,数据是否真实可靠;邀请专家评审课题研究成果,确保提交高质量的结项报告。

2.精细化的科研经费管理在于“进程考评”

科研经费,是科研工作正常进行并取得预期结果的重要保障。科研经费是经费提供方委托科研部门与财务部门共同管理的专项经费。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管理的中心任务,科研经费管理活动是多方联系的桥梁,它联通“经费提供方―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课题负责人”,课题经费需要多方协作,但现实中的科研经费管理活动往往缺少协作。

一是现行科研经费管理活动缺少协作。在实际工作中,科研管理部门一般只重视每年争取到科研课题的数量及课题级别有无突破、科研经费多少及成果鉴定,而不跟踪、评价科研经费使用情况,把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全部推给财务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则只注重经费收支核算,也没有及时向科研部门反馈科研经费到账情况、开支情况,从而导致科研课题管理与科研经费管理相分离。

二是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的不合理因素。科研工作既有体力劳动也有脑力劳动,最根本的是脑力劳动。但在我国现行的自然科学基金和社会科学基金的管理办法中,并不包括科研人员劳动报酬的项目。在我国现有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中,根本无法体现科研人员脑力劳动价值,使得课题负责人在繁重的科研劳动之外,还必须搜集大量发票,用来报销科研经费以支付非课题组成员的劳务费,否则无法报销科研经费或可能被认为是违规使用科研经费。

三是科研管理部门与财务管理部门意见不一。一些偶尔获得科研经费的高校,通常都把科研经费汇入高校财务管理账户,委托科研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管理,导致部分管理意见分歧。例如:科研管理部门按照《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经费管理办法》,认为在科研经费中可报销的设备费有计算机、打印机、复印机、数码相机、录音设备等;而财务管理部门根据财务管理制度,认为“涉及政府采购目录的设备须按规定实行政府采购”。其原因是混淆了“在科研经费中报销”,还是“在高校财务中报销”的概念。更重要的是政府采购走程序需要很长时间,而课题研究时间紧迫,常常出现课题结项了,而设备尚未采购,影响了课题研究进程,甚至影响课题成果质量。

四是科研经费管理需要“制度创新”。近年来,有些科研实力强的高校还设立了“科研经费管理专用账户”,他们通过修改高校内部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体现科研劳动的价值和科研经费开支的实际情况,增设了“项目实施费”报销项目,用于支付课题参与者的劳动报酬和非课题组成员的劳务报酬,避免了花费时间搜集大量发票的传统做法,集中了科研精力,但与现行的上级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不符,仍然处于“合理不合法”的境地,有可能被审计部门认为是“违规使用科研经费”。

五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根本出路在于“制度改革”。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与课题研究开支存在不一致,其主要原因是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多种:立项课题研究经费、学校配套经费、委托课题研究经费、合作课题研究经费等;课题研究类型多样: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综合研究等;课题研究方法不同:理论研究、实证研究。由于课题类型和研究方法不同,所开支的项目经费也不同。通常科研经费提供方对经费使用要求缺乏统一明确规定,而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往往按照高校制定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行统一管理,不可避免地带来一些问题,如项目经费预算与实际开支不符、经费监管措施难到位等。

因此,我们可借鉴“目标管理法”,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用“课题研究失败问责制度”反向约束科研人员的科研行为。根据课题负责人编制的“课题实施计划”,进行“科研进程考评”,把科研经费报销的“项目管控”转变为“进程考评”。制定合情、合理、合法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着重做好以下几个方面:设立科研经费专用账户,实行科研经费包干使用;加强科研处、财务处、课题负责人联动协作机制;强化科研过程管理,根据科研进程考评,报销科研经费;实施人本政策,允许结余科研经费挂账待用;实施“课题研究失败问责制度”。追讨失败课题的科研经费,真正实现科研经费包干使用,赋予课题负责人一些自,激发科研人员的积极性,让科研人员把有限的时间投入到科研过程精益求精,浓缩高质量的科研成果,建立严格的科研信誉机制和科研诚信体系。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2)

关键词:军队科研单位 科研经费 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098X(2016)08(a)-0128-03

科技是国之利器,国家赖之以强,军队赖之以赢,人民生活赖之以好。国家要强盛,军队要保打赢,人民生活要好,必须有强大的科技实力。当前,随着国家科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军队也越来越意识到科技强军的重要性,对科研经费的投入也在快速增长,军队科研经费管理的被重视程度也在不断提高。与此同时,我军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上还存在一些问题,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效益的发挥。因此,尽快建立适合我军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的新模式,真正发挥科研经费使用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1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1)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不够科学规范。在立项申报过程中,经费预算编制是申报材料的重要组成部分,预算编制是否科学规范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申报的成功率。目前,军队科研单位科研项目与财务实行两条线管理,彼此之间缺乏明确的分工,项目申报书和预算编制通常由科研人员独立完成,由于科研人员对军队财务管理及相关制度不熟悉,对预算依据的把握不到位,容易出现预算编制不准的情况,影响了科研活动的正常开展。即便有的科研单位委托财务人员编制科研经费预算,但由于财务人员缺少专业知识背景,对科研项目支出情况不甚了解,难以准确预算科研项目真实开支情况。

(2)项目研究过程中,经费开支不够科学合理。在项目研究过程中,许多军队科研单位未对科研经费进行独立建帐和单独核算,致使不能合理监控科研经费使用。军队科研单位项目管理通常实行项目组长负责制,项目组长对经费使用具有审批权,有些项目组长对科研经费支出的审批具有较大随意性,在科研经费中列支了一些不符合科研经费业务范围的开支内容,财务科目和科研经费科目又存在差异性,导致财务管理部门对科研项目经费支出监管不到位,影响了科研经费使用的科学合理性。

(3)结题验收过程中,经费开支监管不够到位。在项目结题验收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普遍缺少信息化的管理手段,加之验收审计过程较为复杂,审计人员在财务人员的配合下需要查看大量报销凭证,加上部分科研单位财务管理混乱,科研项目报销凭证与其他行政后勤等报销凭证混在一起,查找和分类的工作量大,影响了审计效率。财务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工作通常较少,有的单位一年审计不了一次,即便审计,审计过程也是蜻蜓点水、走马观花,无法对科研经费的规范使用起到监管作用,导致科研经费滥用现象时有发生。

2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建立

为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最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依托信息管理系统,建立实时、动态的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即在项目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过程中,运用信息技术手段,对预算、决算、考核评估等关键环节进行动态管理,实现科研经费管理的精细化、精确化、规范化。

(1)强化预算管理。立项申报过程中,军队科研单位要强化科研预算编制管理,实行“双把关制度”,科研管理部门要设立专职经费管理人员,对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进行技术指导和把关;财务人员要及时介入科研项目预算编制过程,提供会计指导和监督服务。科研管理部门经费管理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领会上级机关立项申报意图和经费编制总体测算依据;财务人员协助科研人员正确掌握经费科目编制要求及注意事项;科研人员提供科研活动成本以及对设备采购、材料消耗等方面的准确需求,科管人员、财务人员、项目组三者强强联合、发挥合力、有效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度和可操作性。

(2)细化核算管理。核算管理是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的关键环节。具体措施是,研发科研单位使用的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将经费按不同科目分类独立建账,建账时科研单位科研管理人员(以下简称科管人员)协助财务人员将各科目开支限额及具体开支分类组成输入动态管理系统,方便财务人员按预算科目进行终审把关。系统为科管人员、项目组长和报账人员设置不同权限的访问端口。项目组的报账人员通过系统提交报销科目、开支明细及具体金额,科管人员按照项目研究进度安排对经费开支情况进行初审把关,通过后提交财务,项目组长通过系统按权限审批,财务人员根据项目组申请、科管人员初审、审批人批复的流程进行报账,报账完成后管理系统中自动显示预算经费、支出经费和结余经费金额,便于科管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动态时时、掌握科研经费开支情况。报销票据及相关凭证通过扫描的形式进入管理系统进行备份储存。管理系统具有对动态查询和系统分析功能,从而实现科研经费的信息化管理。

(3)加强动态监管。军内科研单位在科研经费管理中,对过程监管工作做得较少,导致科研经费使用过程中产生的问题无法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科研经费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动态监督和预警功能,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可凭不同权限检查科研项目经费开支情况,对超预算、超范围支出或剩余经费过多的科研项目,管理系统会自动提醒科研人员、财务人员和项目组长,从而起到预警作用,督促科管人员、财务人员有效管理本单位科研经费,项目组长合理使用科研经费,杜绝超支和违规使用科研经费问题的发生。

在实际过程中,由于科研活动具有灵感瞬间性、方式随意性、路径不确定性的特点,预算编制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和难以预见性,经费预算难免出现与实际开支不符的情况,对于这种情况,通过管理系统预警发现后,科研单位要认真分析研究,拿出相应的对策措施,尽快维护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并将问题及时向上级主管部门反映。

(4)实行决算管理。动态管理系统要设置科研项目结题自助提醒服务功能,提前三个月同时向科管部门、财务部门和项目组长发出结题提醒,督促项目组提前做好结题准备,以便尽快结题结账。在项目结题评审会后,要充分考虑项目归档和办理鉴定证书所需时间及经费开支,通常情况下项目结题评审会三个月内完成结题证书办理和归档,结题评审三个月后完成经费结账。在财务审计科研经费时,可通过管理系统向审计人员精确、高效、快捷地提供经费开支情况和相关凭证,必要时可直接打印,从而简化审计流程,提高审计效率。

(5)增强考核管理。建立科研成果完成情况和经费使用情况相结合的考核评估体系,并将评估体系和考核方法作为功能模块嵌入到管理系统中。对每个项目的预算编制、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进行考核评估,引导项目组在有效时间内合理使用经费,对考核发现的问题要限期整改;经费开支考核评估结果与年终考评和个人晋升直接挂钩,从而强化科研经费的监督管理。

3 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保障措施

为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有序顺利运行,确保科研经费规范合理使用,应进一步改进管理措施。

(1)进一步规范科研经费预算编制。为达到科研预算编制准确化的目标,军队科研单位应进一步规范预算编制,科研项目经费预算编制应当按照目标相关性、政策符合性和经济合理性原则,根据研究任务需要、经费开支范围、资产配置标准等对经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依据等作出相关说明。科研管理部门、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方共同完成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加强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项目组之间的联系,明确三方职责,做到各司其职、有效配合,提高科研经费预算编制的科学合理性,确保科研经费预算编制能够按照精细化动态管理要求实施。

(2)进一步完善科研单位经费管理办法。根据军队最新科研经费管理规定,建立以科技创新质量、贡献、绩效为导向的分类评价体系,结合科研单位实施情况,建立和完善行之有效的科研经费管理细则,如细化一线科研人员等级津贴和绩效津贴等,明确科研经费管理内容、程序和各部门职责,明确科研经费开支范围、标准和审批权限,规范审批制度,经费开支与报销过程通过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进行,按照系统规定的科目按程序实施报账,报销时间与发票开具时间间隔不超过一个月,进一步强化科研经费报销的时效性和合理性;科研经费实施信息化管理;严格按科研任务书要求的时间节点进行结题,明确结余经费分配比例和绩效津贴发放细则。通过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使科研管理人员、科研人员和财务人员三者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真正激发科研人员的创新活力和潜力,调动科研人员的创造精神。

(3)进一步严格奖惩机制。通过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系统,划分出优秀、良好、合格、不合格四个评估等级,结合军队新出台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对评估结果优秀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上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优先考虑;对评估结果良好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中限进行奖励,并在提前晋级、评功授奖时酌情考虑;评估结果合格的按照绩效奖励办法下限进行奖励,取消提前晋级、评功授奖资格;评估结果不合格的不予绩效奖励,年终考评直接不合格。通过严格的奖惩机制,形成有效的经费使用监督制约机制,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

(4)进一步加强审计管理。财务审计是促进科研项目经费合理使用的有力手段。军队科研单位尽快建立科研项目中期审计制度,所有科研项目研究中期都要进行财务审计,以便做到及早发现问题、有效预防。对科研管理中出现严重问题的项目组,年终考评直接定为不称职,年终取消所有晋升和评功资格,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机关处理,确保科研经费精细化动态管理模式的有序顺利运行。要加强财务管理,形成充满活力的财经管理和运行机制,让科研经费为科研人员的创造性劳动服务,从管理机制上发挥好财务的监督作用,管好用好科研经费,为科技强军提供坚强有力保证。

4 结语

军队科研单位科研经费管理是科研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而立项申报、过程管理、结题验收、考核评估又是科研经费管理的几个重要环节,在这些环节中进行经费管理模式探讨,有利于解决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部分问题。该文提出的几点措施来自于笔者长期科研经费管理中积累的一点经验,期冀能够对军队科研院所科研经费管理工作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参考文献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3)

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科技创新是立国之本、强国之道。随着国家对科研经费投入的加大,高校每年承担的科研项目及筹措的经费呈大幅上升趋势,科研经费已成为高校重要收入来源之一,其规模也逐渐成为一个大学实力的象征。然而高校粗放式的管理方式导致现行科研经费管理工作中存在很多问题。如何有效解决管理中出现的问题,笔者认为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引入精细化管理理念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一、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政策导向上的管理松懈

长期以来,高校对科研经费实行的是“重申报轻管理”的粗放式总额管理。管理层为了鼓励科研人员争项目,对项目的申报非常重视,对各个院系开会动员、定任务;对获批项目进行匹配奖励。而对科研经费的日常使用则疏于管理,学校提完管理费后经费就由课题负责人随意支配。科研人员认为自己凭实力争取的项目,给学校带来了经费,提高了学校的知名度,只要完成科研任务,科研经费的使用就不应受到过多的监管。政策导向上的鼓励、认知上的差异导致科研经费管理松懈。

(二)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不健全

1.各类管理制度比较笼统。高校科研经费来源渠道广、层次多,不同项目的主管部门有不同的管理办法,在校内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虽明确规定以服从项目主管部门经费管理办法为优先原则,却没有结合实际情况进一步细化项目费用的开支范围及标准、规范使用流程,实际执行过程中操作性不强。

2.间接成本核算制度不健全。高校对科研项目间接成本的核算普遍通过计提管理费来进行管理,而对固定资产使用费、公共资源占用费没有建立内部核算制度。一方面科研活动支出挤占教育事业经费,事业支出成本得不到补偿;另一方面科研项目中燃料动力费、测试化验费、计算费,有预算却花不出去,加大了结余的可能性。

(三)预算管理意识淡薄、预算分配缺失、预算执行不力

科研人员预算意识淡薄,认为编制预算只是为了获得项目,经费实际使用过程中存在博弈心理,未能按预算执行。决算审计时才想起与预算对照,也已相差甚远,结题前忙于找会计人员调账,预算的严肃性得不到保证。财务人员受现有软件预算控制的局限,对需要预算控制的项目未按合同要求进行预算分配,只是在项目总额控制下进行报账,支出随意性大,支出结构不合理,资金使用效率不高。

(四)项目管理和经费管理脱节

现行的科研经费管理体制是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申报、合同管理,财务部门负责经费管理和核算控制。由于两部门之间缺乏有效的信息沟通,导致管合同的不管经费,管经费的不管合同。科研管理部门不知道项目经费的使用情况,财务部门不知道项目预算内容、项目的进展情况,有的课题早已结题通过验收,而财务部门仍作为在研课题进行管理,课题结题后不结账,报销一些与科研无多大关系的费用,科研资金未能有效发挥作用,加大了财务管理成本。

(五)监督乏力

由于科研项目来源渠道复杂,具体的每个项目都有不同的预算、不同的执行期限,少则一年,多则三五年甚至更长;而会计人员配备较少,且要对全校会计业务进行核算,面对支付频繁的不同项目经费,会计人员在报销过程中只能审查票据的合理合法性,根本无暇顾及支出的科目有没有超预算或支出内容是不是预算内的;而校审计部门对科研经费的审计,基本上处于盲区。

因此高校要解决上述科研经费管理现状,必须转变管理理念,对科研经费的管理推行精细化管理,实现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

二、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内涵

精细化管理是一种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它是源于发达国家的一种企业管理理念,它是社会分工的精细化以及服务质量的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精细化中“精”就是要善于抓关键,抓主要矛盾,解决主要问题,投入主要精力优先配置各类资源,增加各项工作的针对性和时效性;“细”就是管理标准的具体量化、考核、督促和执行;“化”就是要把管理工作做到制度化、规范化。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就是借鉴精细化管理理念,在原有科研经费课题制管理的基础上,结合科技项目主管部门经费管理的要求,针对当前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以预算管理作为精细化管理的切入点,找出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关键节点。健全精细化管理执行环境,对不同的科研项目细化具体的管理措施、强化过程管理,明确职责分工,规范业务流程,加强协调配合、强调实践执行,完善有关机制,将管理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科学化,不断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效率。

三、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一)是形势发展及落实科教兴国战略的需要

政府拨款是高校科研经费的主要来源,国家科技经费利用效率的高低,不仅关系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水平的提高,也影响我国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经费投入的加大,国家对财政科技经费使用监管在加强,国家科技专项资金项目管理办法中明确规定课题结题必须先进行财务验收,财务验收是项目验收的前提条件。高校作为科研项目管理的依托方如何顺应形势的发展,在资助方、科研人员、学校三者之间实现共赢,是科研经费管理的最终目标,也是保证高校科研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

(二)是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高资金使用效率的内在要求

科研经费管理是高校财务管理中的一项基础性、重要性的管理工作,高质量的管理工作可以为科学研究提供保障,促进科学研究更好地服务于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新时期高校财务管理工作面临日益复杂的经济环境,要解决科研经费管理中的不足和难题,提高财务管理水平,提升服务质量,必须推行精细化管理。利用精细化管理引导科研人员规范、科学、合理地使用经费,解决高校科研经费使用中普遍存在的预算执行力薄弱问题,最大限度地满足预决算要求,在国家财力有限的情况下,让有限的科研经费发挥最大的效能。

四、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基本思路

(一)转变观念,培植意识――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前提

由粗放型向精细型转变势必对管理层和广大科研人员的已有观念带来极大的挑战,因此科研经费推行精细化管理,首先必须得到校领导的支持,只有当领导们真正认识到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并着手采取相应的措施,精细化管理才有实施的可能。其次要解决管理人员及广大科研人员思想认识上的问题,让大家认识到推行精细化管理并不是要限制使用经费,而是引导规范科研人员在使用经费时,既符合国家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又有利于科研活动的开展。只有从思想源头树立精细化管理的意识,并在实践中逐步强化精细化管理理念,才能让精细化管理逐渐成为人们自觉接受的行为。

(二)不断完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以健全的制度规范人――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基础

1.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分管财务、科研工作的校级领导必须高度重视科研经费管理工作并对其负责,进一步明确学校科研、财务、审计部门及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学校科研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管理和合同管理,并配合财务部门做好经费管理的有关工作;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项目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审计部门要定期对科研经费实施监察审计,建立科研经费使用的跟踪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中的违纪行为,要进行相应的处理;项目负责人负责科研项目预算和决算,并按规定使用经费,自觉接受有关部门的监督及时办理科研项目结题和结账手续,并对科研经费使用的真实性、有效性承担经济和法律责任。各部门要加强管理,密切配合,加强沟通共同推进精细化管理的顺利实施。

2.建立健全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完善服务流程。目前国家尚未制定统一的指导性较强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因此高校在制定科研经费管理办法时,应全面梳理各级各类科研经费管理政策,在符合项目归口单位经费使用管理办法的前提下,充分考虑不同科研工作的需求差异,根据课题的性质结合高校自身特点制定行之有效、操作性强的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进一步明确纵向、横向科研经费的使用范围,逐步建立科研成本核算制度,建立健全结题结账制度。进一步细化费用性支出标准;对专家咨询费、劳务费的领取要制定具体的使用办法及程序,从制度上规范人员费的开支,防止虚报冒领套取科研经费。制定规范的服务流程,项目申报立项,预算编制、经费到账查询、项目经费入账、票据开立、外协费转拨、项目验收、结题结账等一系列的过程都要有明确的操作流程。实施精细化管理,必须不断规范和加强管理的基础工作,使各项管理活动有制度、有流程、有标准、有控制、有监督,最终使管理基础工作走向规范化和系统化,为精细化管理的成功实施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细化预算管理,加强过程控制――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关键

1.预算编制精细化。预算编制是预算执行的基础,预算一经批准就具有法律效力,必须严格执行。预算编制科学合理与否直接关系到科研项目的实施,也影响着国家财政资金效益的发挥。科研人员对预算的编制必须高度重视、精心准备,细化编制内容,详细说明预算编制的依据和各项支出的主要用途和测算理由。此外国家对财政投入科技经费必须组织专家或委托中介机构进行预算评审,建立预算评审专家库,完善评审专家的遴选、回避、信用、问责制度,并对评审结果进行审核公示,从源头上控制经费申请的盲目性。

2.预算分配精细化。由于高校科研经费核算系统目前仍采用政府收支分类中教育事业费会计核算科目,与科研经费的预算管理内容不能一一对接,不利于按项目预算内容进行核算。对预算分配过程进行精细化管理,应重新构建一套新的科研管理核算系统,按项目预算内容设置支出科目代码,对各项目预算金额进行分配。在对国家各类科技经费管理办法归类分析汇总的基础上,按大类设立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燃料动力费、差旅费、会议费、国际合作与交流费、出版/文献/信息传播/知识产权事务费、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管理费、其他等12个基本预算科目,与项目预算内容相衔接,考虑到项目的复杂性,可根据有些项目的性质适当增列一些核算科目,使核算内容更加完整。

3.预算执行精细化。预算执行精细化管理必须通过技术手段来实现操作层面的预算执行精细化,完善科研项目的预算管理控制功能。在财务软件中增加一个“项目预算管理控制”的辅助核算功能,构建好项目与支出科目的对应关系,对科研项目的受控方式进行选择,对需要预算控制的科研项目按批复的合同预设预算金额,这样当发生支出科目时,系统就知道它有金额控制而加以约束;当支出科目超过预算时,系统就会提示“某类支出科目控制金额出现超支,不能支出”以实现对项目的每一笔支出进行控制,实时监督预算的执行情况。“项目预算管理控制”应具有汇总功能,记录每个项目、每项科目的年初数、发生额和余额,对科研周期较长的项目,在“年终转账”前做一次科目支出分类汇总计算,保证让科目额度结余结转到下一年,实现控制的延续性。彻底改变财务人员报账无依据、科研人员支出随意、支出结构不合理的状况。

4.预算监督精细化。监督是保障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得以全面落实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完善监督机制,通过日常监督和专项监督相结合的方式,对科技经费进行全过程监督。高校审计部门要建立科研项目经费的审计制度,将日常监督制度化,对于数额巨大的科研项目要加大监督力度,进行跟踪审计,未经审计的项目不应办理结题验收业务。国家层面要通过开展定期或不定期的财务报告、中期检查,专项审计、财务验收、绩效评价、受理举报等多种方法开展专项监督,并组织专家评议,从质量、进度、财务支出预算等方面跟踪控制,检查项目执行情况,并将中期检查的结果和下一年度的经费预算额度相挂钩。双管齐下,共同推进监督关口前移。

(四)借助信息化管理,创新精细化管理手段,完善管理薄弱环节――实施精细化管理的保障

科研经费管理精细化必须借助数字化校园网络平台的建设,大力推进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立科研管理、财务、院系部门互联互通一体化的科研管理信息系统。项目负责人在所有科研项目入账前必须通过校园门户网,先登录科研管理系统,完善相关信息,建立包括项目性质、项目完成期限、项目预算、项目组成员、项目协作单位、项目合同经费、项目所在院系等科研信息数据库。对合同需要预算管理和控制的项目,由项目负责人根据批复的合同填写预算提交至院系初审,最后由科研管理部门审核通过,财务部门根据审核通过的预算信息才能办理经费使用。通过校园网管理平台,实现了科研经费相关信息与财务的对接,对接后财务处能够实时获取每个科研项目的相关情况,从源头上规范科研经费的管理。利用网上财务查询平台,项目负责人随时了解各个项目的到款情况,支出明细及结余,实现由静态控制转变为动态的实时过程控制。解决了由于事前管理不到位,事中控制不力,预决算相脱离,结题前忙于调账的被动局面,为全面、准确、及时的分析提供数据支持。

(五)以人为本,建立一支专业化的科研经费管理队伍――促进精细化管理的深入实施

科研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对人的素质提出了更高标准:一方面要建立一支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职业化财会管理队伍,积极协助项目负责人参与预算的编制,主动与科研人员沟通、增强为科研人员服务的意识,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并且在实践中不断总结,提高解决实际工作中出现的较为复杂财务问题的能力,提出进一步改进、完善的建议。另一方面广大科研人员需要真正转变观念,积极参与调整,特别是主动地学习相关知识、认真领会相关文件政策要求,并在科研经费使用的过程中自觉规范自身行为。只有这样,精细化管理才能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财政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若干意见(教财[2005]11号)[S].2005.

[2] 张喜爱.试论精细化管理思想及其在高校科技管理中的应用[J].科技管理研究,2009(6).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4)

二、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问题研究

A大学是教育部直属高校,是具有研究生院的全国首批博士、硕士学位授予高校,是国家“211工程”和“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项目建设高校。现行绩效管理制度包括《A大学理工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和《A大学人文社会科学类纵向项目间接费用实施细则》(2017年3月6日),学校各层级在纵向项目间接费用上的管理架构、权责分配及其与科研新政新要求的呼应关系如表1所示。综合分析表1,可以得出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如下。1.A大学纵向科研经费中的间接经费分配比例较为清晰,学校向项目组发放绩效支出主要依据项目的年度进展、中期检查和结题验收等关键环节。但是,在间接经费的使用过程中缺少了审计部门的相关职责,这与中办发(2016)50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2.项目组成员的绩效支出直接由项目负责人发起,而个人绩效的发放依据主要是项目组成员任务分工和完成情况决定,但是发放的具体比例没有参考标准,主要由任务负责人直接决定,缺少相应的绩效考评方式或指导意见,这与中办发(2016)50号、财科教(2016)113号、财科教(2017)6号等国家新政中“建立和优化间接经费管理办法”不相符。

三、A大学绩效管理制度优化研究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5)

【关键词】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精细化

【Keyword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 budget management; detail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64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1069(2017)04-0035-03

1 高校预算精细化管理概述

近几年来,关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精细化的研究成为越来越多学者研究的议题,这从侧面反映了我国高校务管理从注重预算管理逐渐向预算精细化管理转化。

201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建立科学化、精细化预算管理机制,科学编制预算,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011年《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大财政教育投入的意见》(国发【2011】22号)指出:“全面推进教育经费的科学化精细化管理。”“要强化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编制的科学性、准确性,提高预算执行效率。”

2015年实施的新预算法,在预算编制的科学性、预算执行及调整的规范性等方面也做了诸多完善,比如“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制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预算支出标准和要求,以及绩效目标管理等预算编制规定,根据其依法履行职能和事业发展的需要以及存量资产情况,编制本部门、本单位预算草案。”

纵观目前的研究成果,从高校财务预算管理精细化的定义、意义、要求、目标、环节、内容、措施等方面进行了研究探讨。根据学者研究的普遍观点,高校预算管理精细化基本上可以概括为预算管理各个环节的精确性、细致性、深入性和科学性。预算精细化管理的环节通常包括预算编制、预算执行、分析与反馈、绩效考评等四个环节。[1]

2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2.1 预算编制不科学,预算科目缺乏全面性

经费预算的编制决定其支出合理性,预算编制过度严格会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经费的有效使用。目前我国各类科研项目的预算编制普遍采用列举式,即对设备购置、试剂耗材、会议费、差旅费、国际交流合作、劳务费、专家咨询费等进行规定,但对预算科目之外的发生费用难以归集。[2]这种列举式只是较为概括地归并了科研活动中存在的普遍性,预算科目无法覆盖现实科研活动中实际发生的全部费用,一些与科研活动有关但预算科目未涵盖的开支无法在经费中列支,尤其是忽略了人力资本部分,即对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和创造性成果的补偿。

预算科目设置不够科学,导致经费支出过程与预算脱离,为使项目验收顺利通过,科研人员要花大量时间在经费报销及调账上,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化了科研人员与财务人员之间的矛盾。

2.2 预算执行困难,支出范围不合理

科研经费报销困难是科研人员普遍反映的问题。目前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均属于票据报销制,意味着科研人员必须提交真实、合法、有效的票据,才得以报销。这样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在项目研究过程中确实存在无法开具发票的情况,如外出调研、零星办公用品购置,只能由科研人员先行垫付资金,再另辟渠道开具虚假发票报销用以弥补开支;另一方面,现行的财务报销制是只认发票,如无相应发票便不能报销其费用,导致科研人员只要其能够按现行会计科目搜集到发票,就可以据以报销,套取科研经费,从而滋生科研腐败。

由于科研经费来源的广泛及投入规模不断扩大,科研经费尤其是纵向科研经费在促进科研单位发展的同时,也进一步加大了管理难度。尽管近几年财政部门和科技部门对科研项目预算执行方面出台了相应的政策和控制措施,但其对预算执行的影响力却极为有限,不仅加剧了不合理支出,而且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财务管理的压力。

2.3 项目缺乏过程监督、验收评估及后评估的有机结合,无法真正体现项目研究的科学性、真实性

近几年来,总结科研项目结题存在的问题及原因,一般认为科研人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由于对项目的研究条件与困难估计不充分,或因课题组人员调动、出国、攻读博士学位等人员流动等原因,致使项目无法正常结题。再深一步究其原因,则归因于无相应的阶段性跟踪和过程监督机制,无法对项目实行阶段性的检查,也无制定相应的项目实施应急预案,因此无法及时发现并解决项目实施中的问题。

此外,科研项目过程管理中过程监督、验收评估及后评估整个链条的脱离,导致评估难以科学、准确地反映客观事实。在评估验收工作中,评估的对象仅仅是项目产出,如数量、发明专利情况等,而忽视对项目研究成果的开发、转化和验证。由于目前项目评估的立项、中期评估、结题验收评估和成果后评估由不同的专家团队独立分段进行评估,加大了项目过程评估的随机性。

2.4 验收评估流于形式,重考核指标、轻研究内容及成果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科研评估工作基本是于注重论文数量等定量指标。近几年来,评估对象重点转为项目承担单位对立项指标的完成情况,如医学科研项目,则注重及专利发明数量、是否建立样本库等,产出成果缺乏创新型,实用价值不足。许多项目在结题后就不再深入研究,缺乏研究的持续性;或者因为缺乏共享机制,一些研究的成果只限于研究者本人持有,不能得以推广,也不能接受实践的检验,难以实现开展此类研究的初衷。

3 高校科研经费预算管理精细化模式构建

3.1 强化预算科目科学性,提高预算编制科学性和执行力

细化预算申报的科目设置,增加印刷费、培训费、资料费、办公费、不可预见费等无法在原科目列支的科目。费用类别的细分需与财务系统进行对接,实现通过财务系统能及时发现费用列支是否符合预算编制要求,监督经费使用的目的。

此外,相应修订《会计法》及其会计准则,根据“劳务费”科目“以简单的提供劳动力获取报酬”的特点,在会计科目中增设一个反映科研人员智力劳动报酬的科目。在项目经费使用中,可按一定的比例提取智力劳动报酬经费作为科研人员提供智力劳动和创造性成果的补偿,也可以在项目其他明细科目节省的经费中列支这部分报酬。该报酬可按比例分期分批支付o科研人员,如按月发放,并留存一定比例的项目经费在项目验收通过后支付。

3.2 适当放宽审批权限,采用经费包干制代替报销制

采用经费包干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科研人员因为票据缺失或无法获得发票导致的无法报销其真实和必要支出的问题,并且节省了各类票据收集、分类、粘贴、审核的时间。如科研人员从广州去上海进行为期5天的调研,按照现行的国家差旅费报销有关规定,核定其往返交通费、食宿费、市内交通费等5天的包干金额,比如5000元,那么,只要其能够提供确实去上海出差的证明,就可以支取5000元差旅费。事实上,美国等西方国家就是采用此报销方法。经费包干制不仅可以解决现行科研经费报销带来的耗时长、手续多等问题,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杜绝开具虚假发票的现象,减少由此带来的不合理开支。

根据项目经费来源不同,可分为纵向经费与横向经费,在管理方法上可以区分对待。纵向经费一般为财政拨款,那么就应按照国家的有关制度执行。横向经费主要不是由政府部门(或受政府部门委托)下达的,其来源较广,以技术合同管理为主要手段,其本质上属于民法上的承揽合同。合同中通常约定了科研人员的科研任务、完成期限、项目验收标准、支付条件和方式等内容。此种经费属于企事业单位拨付的合同经费,应按照合同的有关规定进行使用。

3.3 建立项目验收责成机制,实现项目过程监督、验收评估及后评估的有效结合

科研项目验收评估是检验项目实施过程和产出水平、评价项目实施质量、提高项目过程管理水平的重要环节。科研项目验收评估并不意味着一项研究的终结,其研究成果更需要得到进一步开发、转化与验证。[3]总结发现项目验收评估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提高项目验收评估工作的科学化与精细化,是今后科研项目管理工作发展的必然方向。

在放宽科研经费审批权限的经费管理模式下,充分发挥第三方验收评估机构的作用,加大对科研成果的审核、验收力度。项目的验收不仅要考察项目产出,同时需要考察研究过程的阶段性成果和存在的问题,建立完善覆盖项目决策、管理、实施主体的逐级考核问责机制。在验收评估方法上,采用定性与定量指标相结合的方法,根据项目的性质,合理分配不同评价指标所占的权重,综合评价项目成果。对项目无成果或验收评估不合格的,责成项目负责人退回部分或全部科研经费。

【参考文献】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6)

1.项目申报

项目选题应与集团公司科技发展规划及本公司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相一致。结合实际,针对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和生产经营中需解决的、影响生产经营的、提质降耗的共性技术问题和制约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提出对集团公司产业发展和提质降耗有重大影响的、带有全局性、战略性的科研项目。但是,在实际工作中由于受诸多因素的影响,在项目选择上不是太好,造成项目经济效益不够理想。还有一些项目虽然完成了,但是经济效果也不理想。

目前本公司科研项目分为三类:政府项目、集团公司项目、自立项目。对这三个不同资金来源的项目我们在项目申报时要分别考虑。对策:政府项目,重点是选择那些符合“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和“当前优先发展的高技术产业化重点领域指南”政策的项目。集团公司科研项目,选择具有前瞻性和关键性的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等的研究、引进、消化、吸收、开发及中间扩大试验等项目。自立项目,结合集团公司实际,前瞻性的做一些探索性项目。

为了保证立项申报的项目是科学的、符合提高集团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国际竞争力和持续发展能力的,必须对申报项目进行立项评估。科研项目立项评估是科研活动的起点,它不仅能促进项目管理程序化、规范化,为管理部门提供科学决策依据,而且对科研人员进行研究方向选择和项目过程管理具有引导作用。科研项目立项评估主要要做好两项工作:一是进行科研项目立项前的前瞻性预见,把握项目选择的方向性;二是对科研项目立项进行有效管理与控制,保证立项的科学性。评估作为一种绩效管理与控制的有效手段,在科研项目立项过程中,应针对科研项目的不同类型和特点,按照项目管理的目标需求,选择、确定合理的评估程序、评估标准和方法,实行分类评估,提高评估实效。

对策:加大对项目风险评估的力度,注意项目之间的转换。

2.项目实施

项目立项后,项目实施主要是项目组在组织,项目组要充分预测风险因素。科研项目在实施过程中有许多不确定因素存在,这些研发活动的风险因素是导致科研项目失败、中止、延期或达不到预期技术经济指标的重要因素。所以,项目组要运用系统的观点,分析项目可能出现的不利因素,确认项目潜在风险并进行科学的评价,在评价的基础上提出实施措施。例如某项目存在“边设计、边施工、边试验”的实际情况,导致项目预算超支,项目实施不理想。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关注市场变化,市场需求重大变化,需要推迟实施时间或调整试制研究工作内容。

对策:作为项目承担单位,在项目实施过程中不仅要预见技术方面的风险,也要预见到经济方面的风险。作为项目组要完整记录项目实施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按照程序上报。加强对经费预算执行情况的管理,如因受客观原因无法执行预算,要按照规定程序上报相关部门,及时对任务书进行调整。

3.项目核算

本公司严格执行会计法、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并严格按照科研项目进行项目核算。科研费用使用坚持“科学管理,突出重点,专款专用,确保实效”的原则,合理有效使用科研经费。

在具体实务中,由于科目设置差异化,导致会计核算不能同时满足需要。例如: 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规定,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一般包括人员费、设备费、材料费等。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规定,科研经费下设二十个明细:研发活动直接消耗、研发人员薪酬、试验检验费、差旅费、办公费、专项设备等。两个管理办法开支的范围有所不同,难以兼顾。由于我们执行的是集团公司财务会计管理办法,财务部门按此建账进行科研项目明细核算,无法直接提供政府项目的项目台账,需要进行转换。

不同的项目,由于资金来源渠道不同,核销时要求也不一样。除了费用开支范围有所不同,还有经费核销限额规定。本省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实施细则中开支标准上有专门的规定,而集团公司科研经费管理办法中没有规定。比如:人员费控制在15%以内,我们现在的项目是人工费占大头,基本上超过15%,假如是政府项目,结题时要进行调整,超过部分自己消化。

财务部门在对项目发生的费用进行核算时,是以项目人员填制的费用报销单、材料领用单、设备调拨单等原始凭证进行分类的。所以不仅是财务部门要熟悉成本费用项目,也要求项目组、科研管理部门都要熟悉成本费用项目。在费用发生时注明是什么项目、用途是什么,只有从源头上分清,财务部门才能正确核算研究开发活动中所发生的各项费用,真实反映各项研究开发活动开展情况。科研经费的核算必须符合真实性原则,以实际发生的费用支出及合法凭证为依据,真实反映各项研究开发活动及费用支出情况,做到内容真实,数字准确,资料可靠。

对策:对不同的科研项目,财务核算也要有所区别,掌握标准、把握尺度,及时反馈给项目组。另外,项目组在申报项目时,也要按照规定的费用标准进行费用预算,尽量细化,不可或缺漏项。

4.项目结题

项目结束后,项目结题验收由集团公司相关部门组织,核销科研项目费用。

本公司作为项目实施单位,撰写的项目结题报告内容不完整,未对项目总合同中所列项目总体的完成情况进行总结。

另外,由于信息不沟通,结题报告上反映的费用支出数不是财务账上的实际支出数而是项目组人员提供的统计数据,并据此计算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影响试验结果的准确性。特别是对于又有科研,又有产品生产的项目,一定要分开核算,合理划分研发费用和生产费用,保证真实反映试验结果。

对策:作为一个完整的结题报告应紧紧围绕项目总合同中所列项目总体的各项目标进行总结,即使没有实施,也要真实反映出来。对预算形成差异的原因认真进行分析和说明。

5.预算调整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7)

关键词:高校科研 间接费用 财务管理 作业成本法

一、引言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国家及各级政府部门对科研的投入日益增加,高校作为科技研究的中坚力量和重要载体,其科研项目的申报数量和经费总额也在逐年攀升,在新形势下引发的科研经费管理问题也不断凸显出来。在高校科研经费管理的诸多问题中,科研间接费用的管理是目前新环境和新政策下的一个热点议题,也是各大高校当前正在探讨和实践的工作重点。

2011年财政部和科技部在共同颁布的《关于调整国家科技计划和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经费管理办法若干规定的通知》(财教[2011]434号)中提出,“建立课题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将课题经费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2015年4月,财政部、自然科学基金委联合修订的《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资金管理办法》(财教[2015]15号)也规定,“项目资金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建立项目间接成本补偿机制,增加绩效支出;项目依托单位应当制定间接费用管理办法,合规合理使用间接费用。此外,福建省科技厅与财政厅也在2015年的《福建省级科技计划项目经费管理办法》中规定了科技项目经费列支范围分为直接费用和间接费用,与国家的相P政策和管理办法保持一致。从国家到地方各级政府部门对科研间接费用定义和使用范围的诠释不难发现,科研活动中发生的与项目非直接相关的这部分费用,即间接费用,由过去在项目承担单位占用的成本费用转为列入科研项目的列支范围,其对于科研承担单位的成本补偿作用已得到高度重视,因此作为科研项目依托单位的高校如何制定相关的管理办法成为实际操作中急需解决的问题,同时也为间接成本补偿如何进一步得到科学合理地分摊提供理论研究的实践经验。

二、高校科研间接费用财务管理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近年来,从国家到地方各级科技部门对科研经费管理的改革政策中都明确提出间接费用这一概念,并对其支出范围和比例做出基本界定和划分。这一变革一方面实现了科研全成本核算制度化,初步建立了科研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补偿机制;另一方面在间接费用中规定了绩效支出及其他无法在直接费用中列支的相关研究费用的支出,使得科研人员的智力成本及一些间接相关的研究费用得以合理合法的体现,对科研活动的开展起到了很大的激励和促进作用。对于作为大量科研任务承担单位的高校而言,间接费用的提出既有资金使用上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会计核算和财务管理等方面的挑战。

(一)间接费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机遇。

1.建立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缓解高校教育经费被挤占的现状。高校作为科研项目的承担单位,为项目的研究提供了房屋及其配套设施、与教学共享的设备以及其他必要的综合管理,这些资源的使用势必挤占了高校现有的教育经费,一方面导致高校办学资源紧张的状况,另一方面由于这部分必要的成本没有在科研项目中合理体现,使得科研项目的投入与产出无法得到科学的衡量。因此,间接费用被单独列示就是解决以上问题的突破口,将高校用于科研项目的公共资源所消耗的费用分摊到项目中,即发挥科研间接成本补偿机制的作用,才能缓解高校办学成本不足的现状,保证教学、科研的持续、有效开展。

2.单列“绩效支出”,使科研人员的报酬在会计账务上合理合法的开支。在此次科研管理办法改革之前,纵向科研经费关于人员费的开支只有“劳务费”及“专家咨询费”,而科研人员的脑力劳动的补偿均未得到体现,尤其是社科类项目对于设备材料等硬件的费用需求较少,科研人员往往需要通过大量的脑力劳动和智力投入来完成项目的研究。改革后增加的“绩效支出”充分考虑了这部分必要费用,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虚报票据以套取劳务费开支的现象,对科研人员的研究起到了一定的激励作用,从而进一步助推项目进展。

(二)间接费用管理体制改革中的挑战。

1.间接费用使用范围的不明确加大了财务核算和管理的难度。按照近期制定的各类科研经费管理办法规定,间接费用可由依托单位制定相关管理办法统筹安排使用,间接费用的预算只有总额控制的上限及其中绩效支出的上限比例,高校在拥有间接费用使用支配权的同时,也加大了科学合理使用的难度。在会计核算方面,高校原有的按教育事业支出科目体系同步设置的科研事业支出将无法满足新的预算科目,尤其是在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的高校,对间接费用的校内统筹及二次分配会造成项目支出与国库指标无法同步,不利于国库科研项目的账务管理。在财务管理方面,间接费用除了管理费、资源占用费及绩效支出之外的剩余经费,可用来开支其他在直接费用中不能开支的相关费用,这部分费用的支配权归属问题容易引起学校、学院及课题组之间的矛盾,其开支范围在财务报销上由于不好界定且容易与直接费用中的其他支出相混淆,因此在财务管理上也是一个挑战。

2.资源占用费的成本核算和费用分摊考验高校的财务管理能力。高校作为科研项目承担单位,为项目实施提供房屋、仪器设备及水、电、气、暖等资源,长期以来这部分资源占用费仅在管理费中少量体现,并没有在科研项目中进行单独的成本核算。因此,科研间接费用关于项目承担单位的成本补偿机制无形中对高校财务部门和后勤部门提出了新的管理要求。然而,由于高校科研人员往往是教学科研“双肩挑”,其科研项目占用的资源无法简单地加以准确计量。在缺乏拨款单位关于间接费用成本分摊的指导理论下,高校财务部门对此项成本核算和分摊更变得无章可循、无据可依,根据不同学科制定相适应的间接成本分摊率是当前高校普遍存在的难题。

三、加强高校科研间接费用财务管理的建议

针对上述分析,面对在科研间接费用改革中出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财务管理应顺应国家政策及相关管理办法的改革方向,深入领悟政策法规的精髓,积极把握间接费用改革对于高校管理成本补偿带来的机遇,同时根据自身的发展水平和财务状况,制定并适时完善关于纵向科研间接费用财务管理的相关制度,从而促进高校科研事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一)制定科学合理的间接费用财务管理办法。高校财务部门应协同科技部门,根据本校的整体规模、经费状况以及科研项目立项的具体情况,制定出一套科学合理、可行性及可操作性较强的关于纵向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的具体分配方案及如何使用的管理办法。根据科研间接费用的定义及内涵,间接费用大致可划分为三个部分,即管理费、绩效支出及科研条件支撑费或科研发展业务费。在保证g接费用总额固定的前提下,除了绩效支出有固定比例限制外,管理费及科研条件支撑费的分配比例可由高校自行规定。在财务账务处理上,根据现有的各类纵向科研经费管理办法,管理费仍可采用计提的方式,按照科研经费到款比例分次提取;高校可视自身管理模式,将管理费分为学校代管和项目依托的学院代管。科研条件支撑费,顾名思义,一方面包括高校为科研项目实施提供的房屋、仪器设备及水、电、气、暖等各类资源使用费以及基础配套设施和科研平台的支撑费用,另一方面也包括项目组在直接费用中不能列支的其他相关费用。由此将间接费用的内容具体细化,有利于其财务报账上的规范化以及进一步的财务管理。

(二)健全高校科研成本核算体系,科学合理地分摊科研间接成本。从科研间接费用的内涵以及国家出台的关于科研经费中间接费用的管理办法中不难发现,高校对科研占用的公共资源所耗费的成本应建立和健全核算体系,才能根据高校自身的办学特点、教学科研规模以及所承担的科研活动类型等,将科研间接成本科学合理地分摊至各个科研项目中,从而真正发挥科研间接费用对高校科研成本的补偿作用。在对间接成本进行核算时,应遵循“谁受益谁负担,受益多少负担多少”的原则,可引入作业成本法,按照“作业消耗资源,产品消耗作业”的原理,将间接成本按一定的比例分摊到不同类型的科研活动中。

1.间接成本所涵盖的作业中心及其主要作业的确定。高校的作业中心基本可以分为行政管理、资源信息辅助中心及设施支持,其主要作业分别为学校事务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科研管理,图书期刊管理、档案管理、网络管理,房屋设施占用及折旧、设备运行及维护等。高校科研活动占用的间接成本几乎涵盖了以上所列的各项作业。

2.将计入间接成本核算范畴的资源归集至各作业中心。资源的耗费可以从财务账务的支出中入手。在现行的高校会计制度中,高校的资源费用大致分为:人员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以及固定资产购建和修理支出。将这几大类支出按其用途分类,扣除不计入间接成本核算范畴的支出后,可以分为以下几类:第一,科研业务辅助支出,如图书馆、网络中心、测试中心等对于科研业务的辅助费用;第二,行政管理支出,如人事、科技、财务、审计等部门对科研管理的支出;第三,后勤支出,如后勤部门对科研活动耗费的水电费、房屋占用费的后勤保障支出。然后,根据资源动因,直接计入或分配计入各作业中。

3.将作业中心成本分配至科研活动。首先,根据高校经费支出的不同性质建立成本池,包括科研人员的科研津贴及绩效等人员支出、科研管理行政支出、后勤保障费用、科研用房和科研设备的折旧及运行维护费等。其次,确定不同的作业成本动因,包括科研人员投入科研的工作量、科研用房面积、科研耗费水电费等。最后,按照不同的成本动因将各个成本池分配至科研活动,加总即得到科研间接成本总额。

(三)间接费用会计科目的设置及相关财务管理办法的实施。

1.根据间接费用的具体内容设置相应的会计核算科目。目前高校普遍执行的2013年12月30日财政部颁布的《高等学校会计制度》中将高校经费支出分为“教育事业支出”“科研事业支出”“行政管理支出”“后勤保障支出”及“离退休支出”,同时按照《政府收支分类科目》再将经济分类科目细化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对个人和家庭的补助”及“其他资本性支出(固定资产构建和大修等)”。在科研间接费用未独立核算之前,科研经费的直接费用在“科研事业支出”对应的经济分类科目中已得到体现,因此,为了科学合理地反映间接费用的核算,需单独设置间接费用的明细科目。

(1)在“科研事业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的“其他支出”下设“管理费”科目。

(2)在“科研事业支出――工资福利支出(人员支出)”下设“科研绩效支出”科目,且与其他绩效支出科目明确区分开来,不纳入高校绩效工资的总量统计。

(3)在“科研事业支出――商品与服务支出”的“其他支出”下设“其他间接费用”科目,再根据高校的自身特色和具体要求,可细分为“科研资源占用费”和“科研发展业务费”等几个下级科目。

本着“分类核定、比例控制、统筹安排、考核分配、规范使用”的原则,间接费用按上述方式设置的会计科目进行核算,既能方便对间接费用进行数据统计和预算额度的控制,同时也有助于科研人员在经费使用上避免间接费用与直接费用的混淆。

2.间接费用支出的相关财务管理措施。在设置好间接费用的会计科目后,各类明细支出的具体财务管理实施细则仍然是一项重要内容。

(1)管理费在科研间接费用下达到账时,按照间接费用的到账比例提取相应的金额,由于目前间接费用除了绩效支出有规定的额度比例,其余的其他费用均由高校统筹安排使用,因此管理费的具体提取额度也由高校自行制定。一般由学校提取管理费后,根据学院(或科研机构)和项目组的科研组织与规划、科研管理工作、科研信息系统建设、科研项目申报与获资助情况、科研成效和诚信记录等情况,将一定比例的管理费划拨至学院或科研机构的科研管理费账户,作为学院(或科研机构)和项目组科研管理费用和科研运行费用的补助支出。

(2)绩效支出按照各类纵向科研经费的管理办法中规定,一般在间接费用总额中占25%的比例,高校根据科研项目的实施绩效、结题验收情况和项目组诚信情况等因素对一部分科研绩效进行统筹分配,其余的科研绩效由项目组制定相关的考核办法和分配标准,并经科技、人事、财务、审计等管理部门审核备案后予以分期发放。具体领取程序由项目负责人根据项目组成员或聘用人员的实际贡献,填报绩效领款表,提交至财务部门核发并将款项分别打至各人的银行账户。

(3)在管理费、绩效支出两部分费用之外,其他间接费用中的科研资源占用费则根据科研项目实际占用学校的各项资源,如占用的房屋场所、使用的仪器设备、耗费的水、电、气、暖等具体费用,按照成本分摊的科学分摊方式,定期收取,用于补偿学校对科研的成本投入;科研发展业务费则根据项目组在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发生的与科研间接相关的费用作槭导手С觯在财务管理部门根据相关财务制度和审批手续进行审核后予以列支。

四、结语

在进一步完善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政策和补偿机制的大背景下,高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顺应间接费用发展的趋势,逐步建立和健全间接成本的核算体系,形成由学校科技部门牵头制订间接费用的核定标准、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人事、基建、资产、后勤部门按实测算及审核,财务部门设置收费项目并具体实施,审计部门实施监控的一个全过程、精细化的管理模式。S

参考文献:

[1]刘丹,沈晶晶,王思远.高校践行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新政研究[J].教育观察,2015,(23).

[2]王爽,孙凌峰.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研究[J].常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3).

[3]姚葆青.高校科研间接费用管理探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08).

[4]邰双I.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的创新方法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15,(03).

[5]蔡雪芍.高校科研经费间接费用管理实践研究[J].财会通讯(综合),2014,(10).

[6]张明喜.我国科研间接费用管理的探索与思考[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4,(03).

[7]陈平平.高校科研经费财务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商业会计,2011,(23).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8)

二、研发费用的会计核算及会计科目改进

对于企业结合生产经营活动进行的研究开发活动,现行企业会计准则第6号无形资产及其讲解中只是明确了企业应当区分研究阶段与开发阶段的相关支出,该支出通过“研发支出”科目进行归集,进一步区分为“费用化支出”和“资本化支出”科目进行明细核算。对于税法而言,虽然要求企业进行所得税年度汇算清缴中对企业的研究开发费用加计扣除项目予以归类列示,但并未明确要求企业如何进行会计核算。

基于此,笔者认为,在会计实务中可以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下增设“研究开发费用”科目并按照企业的具体研究开发项目进行辅助核算。同时,为了便于税务管理和规范企业核算,在“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究开发费用”科目下按照设计费用、材料动力费、人工费、折旧费及租赁费、无形资产摊销费、试验试制费、委托开发费用、评审论证费和其他费用等科目进行核算。同时,在“管理费用”科目中也设置“研究开发费用”二级明细科目。在“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下也增设“设计费用”等九个三级明细进行归集。通过这些明细科目的设置,可以保证研究开发项目费用归集的及时性和准确性。

在会计期末,企业应组织相关人员综合判断企业进行的研究开发费用属于费用化或资本化。对于研究阶段的全部支出予以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由“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究开发费用”等明细科目转入“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同时再将“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相关余额转入“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中的相应科目;开发阶段的支出符合条件的资本化,由“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究开发费用”转入“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同时,再将“研发支出-资本化支出”的科目余额转入“无形资产”科目中。不符合资本化条件的最终计入当期损益。如果确实无法区分研究阶段的支出和开发阶段的支出,应通过“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归集后将其所发生的研发支出全部费用化,计入当期损益。当工程项目结束时,最终冲销“工程施工”与“工程结算”,会因“工程施工”中研发支出的转出而增加毛利,增加的毛利为此项目进行科研开发而发生的成本,并非项目真正形成的毛利。

在应用完工百分比法时,如果企业是根据累计实际发生的合同成本占合同预计总成本的比例确定完工进度的,那么在具体计算完工百分比时,企业也应将“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究开发费用”归集的金额考虑进来。这样,才能比较准确的计算工程项目的完工进度。否则,如果不予考虑该部分研究开发费用,则工程项目的收入和毛利确认都将会受到影响。

[例]某具有增值税一般纳税人资格的EPC总承包企业于2010年7月承建一冶金工程项目,合同总额为5680万元(含增值税)。其中设计部分合同额为500万元;土建安装部分合同额为500万元,材料设备部分合同额为4680万元。合同预算总成本为4000万元。该企业经董事会批准通过该项目攻克某项技术难题,预计总投入为500万元。该研究开发项目立项后已报国家科技主管部门核准并备案,符合研发支出费用化的条件。该冶金工程项目截至2010年12月31日,累计实际发生各项成本2000万元。其中,研究开发项目发生的相关成本为:设计费用50万元,尚未支付;直接参与研究与开发的人员工资及福利费等100万元;领用原材料100万元;用银行存款支付其他相关费用50万元。则相关会计分录为(单位:万元):

(1)研究开发支出业务发生时

借: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设计费

50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人工费

100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材料动力费

100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其他费用

50

贷:应付账款

50

应付职工薪酬

100

原材料

100

银行存款

50

(2)2010年12月31日,结转研究开发费用

借: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设计费

50

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人工费

100

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材料动力费

100

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其他费用

50

贷: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设计费

50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人工费

100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材料动力费100

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发支出-其他费用

50

需要注意的是,根据建造合同准则,只有在工程全部完工时,才将"26程施工”科目的余额与“工程结算”的余额对冲。此笔分录将导致项目完工时“工程施工”的余额小于“工程结算”的余额。考虑到本分录结转后将影响到企业当期的利润。故此,对于工程项目当期完工的项目,该差额可以用“本年利润”代替;而对于跨年度完工的项目,以前年度结转的研发支出可以用“期初未分配利润”代替,当期结转的研发支出成本依旧用“本年利润”科目代替。这样,可以保证“工程施工”和“工程结算”两个科目余额的全部对冲。这样对冲只是为了做账的需要,并不需要调整会计报表相关项目。编制报表前,将“研发支出”结转至“管理费用”

借:管理费用-研究开发费用

300

贷: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设计费

50

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人工费

100

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材料动力费

100

研发支出-费用化支出-其他费用

50

(3)计算完工进度并确认当期收入

完工进度=当期实际发生的成本/合同预计总成本×100%=2000÷4000×100%=50%

当期应确认收入=(500+500+4680÷1.17)×50%=2500(万元)

当期确认的合同费用=4000×50%=2000(万元)

当期确认的合同毛利=2500-2000=500(万元)

借:主营业务成本

2000

工程施工-合同毛利

500

贷:主营业务收入

2500

如果不考虑研究开发费用的支出,完工进度为:42.5%(1700÷4000×100)。同时,当期应确认的收入也将变更为:1700万元[(500+500+4680/1.17)×42.5%];合同费用则变更为:1700万元(4000×

42.5%);当期应确认的合同毛利则为零。可见,两者对当期建造合同收入的影响金额为800万元(2500-1700),对项目的毛利以及项目部的业绩考核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当然,从企业整体角度而言,如果该企业当期已经与业主全部结算工程项目完工部分,则并不影响企业当期的利润总额。另外,通过“工程施工-合同成本-研究开发费用”和“研发支出”的结转,完整地反映了企业研究开发费用的过程,既便于企业进行税务管理也利于税务机关进行稽核。

三、EPC总承包企业研发费用核算应注意的问题

在企业具体应用上述思路对研究开发费用进行会计核算和税务管理时,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树立正确的税务管理思想,合理进行税务筹划在实务中,企业为了获得并保持高新技术企业的称号,一定会积极开展某些研究开发活动。这些科技创新活动也会促进企业的技术进步并进一步提高产品的盈利水平。同时,企业通过开展研究开发活动,还可以享受不同程度的税收优惠措施,为企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政策支持。

(二)做好工程项目的预算管理,理顺研究开发流程在EPC企业(尤其是实施了ERP项目的企业)实际操作研究开发项目时,一定要在工程项目预算编制阶段针对研究开发项目制定明确的财务预算,以便在后续环节中正确、及时归集研究开发项目成本做好预算基础。否则,如果没有一套完整的预算管理体系,企业在具体操作中就缺乏依据,也存在虚报研究开发项目骗取国家税收政策优惠的嫌疑。另外,研究开发项目预算的编制也有利于项目的进度监控和总结考核。在EPC项目进行中,企业的相关部门应明确区分研究开发项目与工程其他成本,在填列相关支出单据时,要明确列明研究开发项目,以有效保证研究开发项目的归集。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9)

一、企业科研经费管理中的突出问题

1.预算编制敷衍了事

“重立项、轻预算”是当前企业科研项目立项申请时普遍存在的问题。企业能否获得科研经费资助,关键在于项目能否获得立项。企业在立项过程中,通常将重点放在技术内容上,对编制项目经费预算不够重视,没有一个清晰的概念,大多凭估计或者经验甚至“拍脑袋”去填报,导致科研经费预算编制可预见性、未来适用性、真实准确性不足,主要表现为科研经费超预算、无预算有支出或有预算无支出,科研任务和经费支出进度远远落后于预算安排等。

2.经费管理随意性大

科研项目实施过程中,经费管理问题十分突出。一是重大预算调整未履行报批手续,如项目(课题)预算总额及课题间预算调整、课题信息变更、支出科目预算执行超过该科目核定预算10%且金额在5万元以上的(除原则上不予调整的科目外)、科研项目延期结题等调整事项。二是违规转移专项财政经费。如通过虚假、无真实业务交易的设备材料采购、测试化验加工协议以及科研合作交流的形式转移专项财政经费。三是子课题经费管理不到位。项目总体承担单位未按预算额度及时足额向子课题承担单位拨付科研经费,严重影响其项目研究工作进度,但同时对其经费支出又疏于指导和监管。四是缺乏沟通协调。企业内部各项目相关人员在涉及费用报销、资产管理和资金核算等方面沟通与协调较差。

3.财务核算不准确

一是科研经费收支核算不符合相关经费管理办法的要求,未对科研经费单独建账,独立核算。二是财务人员对国家相关政策的理解和认识不到位,表现为混淆经费支出性质、归集经费支出标准不统一等。三是报销的科研经费支出与科研项目相关性依据不足,相关证明资料不规范、不充分,如缺少合同协议、票据。四是对科研经费支出范围及结构未实施有效监督控制,导致各明细项目支出结果无法与预算进行比对。

以上这些问题将导致科研经费实际支出结果与预算差异大,无法真实、全面的反映经费使用情况,降低经费使用效率,使决算失去真实性,影响到课题的整体验收。

二、科研经费管理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1.企业对科研经费管理重要性认识不够

首先,企业为了争取到科研经费,往往花费大量的精力去迎合立项评审专家,而没有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去编制规范的立项任务书,合理地考虑项目所用的设备、进度控制、人员配备、会议安排等。经费总额盲目做多、做大,偏离了目标相关性、政策相符性和经济合理性的预算编制原则。其次,在编制预算人员结构的安排上,很多企业是项目负责人不与财务人员沟通,自行填报预算,甚至出现项目执行了很长一段时间,财务人员还没有见过预算任务书。第三,预算执行反馈不及时。有的项目研发周期长,当客观条件发生改变时需要调整预算,但项目负责人没能及时履行调整报批手续,致使实际执行与预算相差甚远。

2.相关管理制度、流程及政策不完善

一方面,在企业中,与科研活动相关的内部控制制度、经费管理制度未建立或不完善;或者虽然体系较为完整,但制度内容简单空泛,操作性不强,无法有效执行。另一方面,“管钱的不懂技术,懂技术的不管钱”,财务人员与项目负责人信息沟通不畅,成为疏通科研经费管理流程中的最大瓶颈。第三,相关政策规定对企业科研人员激励不够,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科研人员重视规范执行的积极性。在企业中,多数技术骨干在承担科研项目的同时,还从事着生产任务,而科研经费中一般不允许列支本单位的人员经费。目前,间接费用中虽然有了“科研人员激励费”(中示区组发[2010]15号文件),但该办法适用范围和支出金额都有限(一般不超过直接费用扣除设备购置费后的5%)。

3.财务人员对科研经费的核算水平有待提高

(1)科研经费来源的多元化造成财务会计核算复杂。企业科研经费来源主要有各级或各行业科技部门下拨的纵向科研经费、社会其他企事业单位委托研发所提供的横向科研经费和企业自主研发筹集的自有资金等。而各科研经费的提供部门对经费的使用规定不够统一,经费管理及核算的难度大。

(2)政府各部门的经费规定中对于会计核算的要求与企业会计准则存在差异。比如《北京市科技计划项目(课题)经费管理手册(2010版)》对于会计核算的规定仍然沿袭了原来2005版的规定,其中对于政府补助项下科研设备的购置,仍要求计入资本公积,但新会计准则要求计入递延资产,这种不统一使企业财务人员执行起来感到比较别扭。

(3)与纯科研单位相比,企业是以盈利为目的的生产单位,日常生产核算与科研项目同时开展,尤其如果存在多个项目并行的情况,难免会出现生产与科研、项目与项目交叉、设备共享、人员混用的现象。实际工作中,大多数企业财务人员本身工作量大,又缺乏经费管理经验,加上与技术部门沟通不畅,不知如何按照合理的依据进行分摊,也就无法准确的计算各个科研项目的支出情况。

4.经费监管和绩效评价机制落实不到位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监管和绩效评价存在一定的形式主义。一是经费监管流于形式。对于科研经费,市科委、市财政局等上级监管部门推行预算评估、中期抽查、决算审计等方式实施监督管理,审查项目进展情况及经费是否按规定使用等。实际上,由于审查人员对研发项目本身并没有实质的了解,所以这种检查仅仅停留财务的账面数据上,至于支出的实质则很难界定。二是绩效评价机制执行不力。按照规定,项目(课题)经费的管理和使用要建立绩效考评机制,对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做出合理客观评价,推行面向结果的问效机制。但现实中,绩效评价比如科研项目社会效益如何、科研经费的耗费是否与项目完成进度相匹配等仍然停留在对财务账面数据的重复审查上。

三、改进企业科研经费管理应对措施与建议

1.理顺流程,建立有效的内部协调机制,强化全过程管理

首先,企业决策层应从项目各相关部门抽调人员组成项目管理领导小组,为优化科研生产管理流程提供组织保障。其次,在项目全过程中,注意项目负责人、技术人员、财务人员三方的充分合作。在预算阶段,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需向财务人员提供与项目相关的信息,具体包括研发周期、项目内容、参与人员、材料设备(列出种类、规格型号、数量等)、计划节点和进度、投入产出等,财务人员在此基础上与技术人员配合确定各分项费用预算,编制项目预算任务书,并由项目管理领导小组进行总审;在研发阶段,财务人员在技术人员的协助下区分经费支出的性质(我们在实际工作中常采取在费用报销单上盖项目支出明细章的形式),同时,财务人员要定期对项目费用支出情况进行统计和分析,并与项目负责人定期核对,避免造成各明细项归集错算、漏算;在财务验收阶段,审计人员对各项支出要结合研况进行审核,财务人员光凭账簿说数字不能完全以理服人,所以也迫切需要项目负责人和技术人员紧密配合,共同做好解释工作。这样就实现了对科研项目的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监控管理。此外,对有子课题承担单位的课题,要与对方多沟通协调,及时拨款,并要求其定期上报项目支出明细表,解决经费管理中重立项、轻跟踪的问题。

2.建章立制,形成规范、严谨、高效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

首先,所有科研经费均应纳入企业财务部门统一管理、独立核算,坚持专款专用的原则。其次,根据科研经费来源不同进行合理分类,结合企业会计准则的要求建立操作性强、兼顾原则性与灵活性的科研经费管理制度和细则,明确规定各科研经费的使用原则、开支范围和报销流程,如右图所示,做到有章可循,有法可依,目前多数课题经费开支范围包括设备费、材料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等十二大项。第三,加强内控管理,财务人员对超范围、超限额的经费支出有权予以制止,对重大经费支出应进行集体决策,科研设备采购和基础设施建设必须严格履行政府采购和招投标制度,有效控制随意报销、违规转移经费现象。最后,项目实施过程中,如遇材料涨价、预购科研设备升级换代等原因导致重大预算调整,项目负责人应按照文件规定及时主动地向项目主管部门报经审批后调整预算金额,不得私自随意变更。

3.注重学习,提高财务人员政策水平和日常支出管理能力

一是重视科研经费管理政策的学习,对于科研项目的财务管理规定、新的财务制度,要不断的学习领会,并在实践中细化和运用;二是积极学习和运用新信息化手段提升财务管理能力,尤其是用好企业诸如ERP管理、OA办公等信息系统,对现有财务核算体系结合项目做适应性调整,如在财务系统中设置科研经费核算科目,并按十二大项设置辅助核算;对于集团化公司或多家单位共同承担的科研项目,各级会计科目应保持统一,以便汇总统计和上报。三是加强经费日常支出管理,财务人员要注重审核原始单据的合理合法性、每项支出是否与项目相关、支出是否有相关负责人签字、是否在预算额度范围内、与支出相关的经济合同、检测报告等是否齐全、共同费用的分摊依据是否合理、合理设置经费支出的辅助明细账,注意检查即将结题的项目是否有未报销费用,是否有需在课题截止期后支付尾款的合同等等。

4.加强监督,将考评和审计机制落到实处

要建立健全科研项目绩效考评体系,对研发工作的进度、完成质量、经济或社会效益等进行有效评价。一是调整激励机制。加大科研人员在关键技术贡献、成果转化方面的考核和奖励力度,同时,把财务人员的工作业绩也纳入结题考评机制,提高其参与项目管理的积极性,很多企业会忽略这一点。二是加强对科研经费的过程监督。设立内部审计机构,吸纳在专业科研领域有类似监理资质的人员,参与费用支出实质、项目完成质量和效果的评定。三是建立风险预警机制,形成有错必究、违规必罚的风气,提高资金效益。

总之,对于企业来说,除了研发方向是否正确,产品是否符合市场需求外,研发费用管理至关重要。企业只有不断优化和完善自身管理机制,正确认识加强企业科研财务管理的重要性,才能提高科研经费管理水平,充分利用好国家优惠政策,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推动企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长蓉.企业科研经费管理问题及对策探讨.新财经,2012(10):269-271

科研经费实施细则篇(10)

关键词: 科研经费;管理;精细化管理

Key words: scientific research funds;management;Refined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G47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3)25-0141-02

0 引言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是高校科研工作持续、健康发展的根本保证。近期教育部与财政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规范高校科研行为、规范科研项目管理、规范科研经费管理的文件,一方面体现了国家对高校科研工作的重视,另一方面也对高校的科研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科研经费是开展科学研究的经济基础,是科学研究正常开展的保证。建立科学可行的高校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体系,不断完善高校科研经费管理制度,才能切实保证高校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

1 高校科研经费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1 科研项目管理和科研经费管理相互脱节

高校现行的管理模式是按照部门职能划分,科研管理部门负责科研项目的日常管理,财务管理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日常管理。科研管理部门不跟踪经费使用的合理性及使用效益;财务部门对项目的具体进展缺乏了解,各部门缺乏有效的沟通与协调,对科研经费的全面管理不足。

1.2 经费预算不严格

项目负责人一般不具备相应的财务知识,财务人员也未参与预算编制与审核,不能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使得科研项目的经费预算与实际支出有一定的差距,不能严格按照预算情况支出,导致研究过程中的实际开支与预算不符,失去了预算的严密性和严肃性。

科研项目成本核算不完整,对科研项目没有进行全成本核算,仅仅核算科研发生的直接费用,科研项目的成本只是部分从科研经费中得到补偿,科研项目的成本得不到真实、全面的反映。

1.3 科研项目经费使用效益不佳

现有的科研项目实行项目组负责制,设备的购置与使用由项目组来支配,难以做到固定资产的合理配置与资源共享,出现设备重复购置,设备利用率低,科研经费使用效率不高,浪费现象比较严重。

1.4 普遍存在科研项目结题不结账现象

高校对科研经费的管理重点在项目的争取上,忽视了项目结账管理。项目负责人申请项目经费时尽量多做预算,科研活动发生的支出相对较少,科研经费结余较多。项目结题不办理结帐手续,结余经费长期挂账,变成了项目负责人小金库。

2 科研经费实施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2.1 精细化管理概念的提出

精细化管理是源于发达国家的全新管理理念和管理技术,其内涵是通过精确定位,细化责任,合理分工,运用程序化、标准化和数据化的手段,使组织管理各单元精确、高效、协同和持续运行,采取量化考核。精细化管理建立在常规管理的基础之上,将常规管理引向深入,把精细化管理的思想和习惯贯穿于所有的管理环节中去,其目标是最大限度减少管理所占用的资源、降低管理成本,全面提升管理水平,同时提高管理者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工作效率,是社会分工精细化和服务质量精细化对现代管理的必然要求。

2.2 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必要性

精细化管理最基本的特征就是重视细节与过程,实施精细操作的管理。对管理对象实施精细、准确、快捷的规范与控制,明确职责分工,优化业务流程,力求管理效益最大化,由过去的粗放型管理向集约型管理的转变。粗放管理会严重影响与制约科研经费的管理,同时造成管理效率低下和资源的浪费。科研经费管理引入科学的管理思想,用创新理念和精神指导经费管理,从管理的细节开始,吸收精细化管理思想的精华,摒弃传统的粗放式管理模式,适应竞争和发展环境的变化。

3 实施科研经费精细化管理的对策与具体措施

3.1 树立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意识,强化责任意识

精细化管理首先是一种意识、一种精益求精的管理理念。要广泛宣传与普及精细化管理的内涵和重要意义,营造精细化管理氛围,使精细化管理的理念深入人心,从而贯穿到每个工作环节。明确学校科研管理部门、财务管理部门和项目负责人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中的职责和权限,建立健全科研经费管理责任制。强化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按照精细化管理的要求,对管理岗位职责进行细化和量化,落实岗位责任制,做到职能清晰、职责明确、责任到人,健全管理考核机制,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与管理水平。

3.2 以制度化建设保障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

制度化建设是精细化管理的基本要求和必要前提,是精细化管理的重要途径。管理部门要依据国家、地方和上级部门的财务规章与规范、依据科研经费的来源与管理规范与要求,制订精细化的管理规章与工作规程,明确科研经费专款专用,明确与细化科研经费的开支范围和开支标准,明确不同类型科研项目资助经费的审批权限,使科研项目经费的使用管理有章可循,有据可依,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的管理流程,从制度上规范了科研经费的使用。同时,在实践中不断地进行修订、更新和完善管理制度,使精细化管理具备政策延续性和可持续发展。

3.3 加大政策的执行力度,实施科研经费的精细化日常管理

精细化管理重点在于执行,制定精细、规范的管理制度,需要强大的执行力做保障,否则精细化管理就会沦为一纸空文。管理制度落实到位才能保障精细化管理规范有序地实施。

3.3.1 科学核算成本,强化项目经费预算管理

加强项目经费预算管理与执行,一是要强化预算意识,做到科学预算;二是要强化经费的使用意识;三是要强化决算意识。项目管理部门和经费管理部门协助与审核项目负责人科学合理地编制预算,提高预算的科学性与准确性。项目经费单独建立科研账户,对科研经费进行专人管理、专人审核,规范和强化预算的约束力,使经费支出按照合同约定的范围与预算执行,加强科研成本核算,减少不合理开支,充分发挥项目经费的使用效益。

3.3.2 利用现有信息化手段和技术,强化过程管理

加强科研经费管理的信息化建设,做到实时、动态查询、统计、分析和管理,实现信息共享,一方面项目负责人可以随时查看到项目实际开支情况与各科目经费余额,从而主动根据项目进展调控开支内容;管理部门可以了解项目进展的情况,引导合理开支;另一方面从管理的角度及早发现问题,由被动式管理转化为主动式管理,保证科研财务安全和科研项目效率。

3.3.3 多部门协同强化科研经费的全过程监督与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协同资产管理、审计和行政监察部门在科研经费管理过程中沟通与合作,实现科研项目运行全过程的跟踪监督,实现科研经费的精细化管理。

科研管理部门负责项目日常管理,指导项目负责人编制项目经费预算,按照批复的科目预算明细报送财务部门办理立项手续,把项目的设备费、国际差旅费、会议费等明细报送到国资处、国际交流处等相关部门,实行多部门协同管理。

财务部门负责科研经费的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独立建帐,单独核算,按照项目经费支出预算计划,严格审核经费支出项目,充分发挥好财务处的会计核算和监督职能。科研管理部门和财务管理部门共同制定科研项目经费的开支范围与标准,审查项目决算,监督、指导项目负责人按照立项书或合同约定,以及有关财经法规在其权限范围内使用科研经费,严把经费支出的第一道关口。

加强科研经费使用各环节的监督。根据内部控制的要求,科研管理部门配合审计部门、纪委监察处寻找与核查的科研风险防范点与薄弱环节,建立健全科研经费使用和管理的监督约束机制,在项目的立项与验收工作中实施严格的科研经费财务审计制度,对科研经费使用进行监督,共同保障科研经费的规范与合理支出。审计部门不定期对项目经费收支情况、对项目合同执行过程、设备采购过程进行监督。加强对项目支出的跟踪管理,对支出超过预算计划的项目应严格审核,切实履行对经费开支的审批职责。尤其加强对协作费、测试化验加工费的管理,报销与转拨要求必需附相关合同,在财务报销中附加测试清单、加工明细、实验结果的材料补充。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应及时纠正,对违反科研管理规定的,视情节轻重分别采取各项处理措施,从而确保科研项目经费的有效使用。

3.3.4 加强科研项目结题结算的监督

对于符合合同规定的结题条件的课题进行结题结算,及时通知财务部门、审计部门办理相应的项目结算手续,财务部门形成经费决算报告,审计部门进行审签。制定合理的结余经费使用政策,项目完成后,由科研管理部门监督课题组在规定期限和范围内支出结余经费。

科研经费管理是一项十分重要而又复杂的工作,是高校科研管理工作的重要职能和中心环节,只有把精细化管理的理念与方法贯穿到科研经费管理的每个方面与环节中,在实践过程中不断地总结经验,才能更好地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效益,促进与保障高校科研工作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汪中求.细节决定失败[M].北京:新华出版社,2004:39-40.

上一篇: 海绵城市建设的好处 下一篇: 航空航天进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