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济发展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9

经济发展特点

经济发展特点篇(1)

关键词:产业组织外向型结构转型

key word:Industrial organization export-oriented structure reforms

一、导言

当今世界经济格局风云变化,除了国与国之间实力的较量之外,区域之间的竞争日趋白热化,中国作为东亚经济圈的一个重要的成员国一直活跃在构筑东亚各国互惠合作的大舞台上,从1989年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的建立到今年1月1号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的形成,都表明中国和东亚各国的联系越来越密切,区域合作的战略发展也越来越走向成熟。本文正是想借东亚尤其是亚洲四小龙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特点来分析当前中国经济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和矛盾,以便总结教训、扬长避短获得更大的飞跃。

二、东亚概况

东亚,又称“太平洋亚洲”,从地理上讲,指的是欧亚大陆太平洋岸的边缘和半边缘地带,包括亚洲东部的大陆、半岛和海岛。而一般所指的东亚,主要是由中国和日本两大国及若干边缘区的小国和地区组成。广义的东亚还包括东南亚,即中南半岛与马来群岛诸国。就东亚的重新崛起而言,主要集中在中国大陆、日本、朝鲜半岛、中国台湾、中国香港和东盟这个范围内,大体上属于汉字文化圈影响所及的地区。除了日本以外,东亚各国大都是在二战后才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地位并开始走向独立发展的道路,虽然与西方发达国家的现代化进程相比,至少落后100年,但是东亚的现代化进程却创造出了令世人瞩目的奇迹。(吴建华,2004:1)

三、特点与问题

(1)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强调对外贸易

东亚的大多数国家除了地理优势之外,更多的是受自身条件的限制,如地域狭窄、国内市场有限等。因而在经济起步之初以及发展的前期中更多的是依靠外向型的经济注重对外贸易,这一方向的选择在经济发展的早期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使得大多数东亚国家都借此得以起步扩大了在世界的知名度,但是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飞速发展后,各国逐步发现事实上在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东亚国家仅凭加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虽然有利于扩大份额但是所获得的收益不过是用量来弥补质上的不足,西方发达国家仍然在贸易中占优势,攫取了大量的利润。而在中国身上我们似乎也发现了这一发展路径的影子,虽然我们一直高呼要用三驾马车来共同协调地拉动经济发展,虽然我们一直强调要重点关注高新技术的研发提高产品的科技含量,但由于我国的劳动力成本相较于其他国家一直维持在低位、高新技术研发的普及程度有限、再加上结构转型的时延、国内民生保障没有完善到位,使得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是重外轻内,重量轻质。事实上,这种不均衡经济发展战略早已暴露了其巨大的弊端只是在09年的全球经济危机中表现得更加明显而已,对国外市场的依赖使得我国尤其是沿海一些主攻外贸的企业举步维艰。

(2) 产业组织

东亚大部分国家的产业组织形式都以中小企业为主,唯独日本和韩国凭大企业集团挑大梁。虽然日本和韩国的大企业实力雄厚在经济发展之初起过带头作用。但是大企业在经营体制与管理模式,发展战略等诸方面也出现了不少问题。以韩国为例,韩国的大企业集团在长期的政策金融体制下,习惯于大量负债经营,财务结构逐渐恶化,终于陷入债务危机,导致大企业的接连倒闭,并成为97年金融危机的导火线。同时在新的环境下仍然注重规模的扩张,疏于技术改造,竞争力与经济效益下滑。面对日韩的大企业模式让我们不禁联想起我国的国营企业的经营模式,长期依靠政府的政策支持,经营体制僵硬,捧铁饭碗的工人吃老本,忽视技术改造,经营管理理念跟不上时代,企业经济效益下滑最终不是破产倒闭就是转制经营。事实上,国营企业存在的问题不仅给当前的国有企业经营一个警示,也给其他企业的经营敲响了警钟。

四、结论和讨论

面对前述所提及的问题本文也总结了一些应对策略,但是“大船掉头难”,中国作为一个承载着13亿人口的经济体要在较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的较快转型是难以实现的,而且许多政策的提出不过是留于形式止于口号并没能在多大程度上发挥作用。因而我们对于改良也不能过于急切,不能总想着一步到位,我们需要切实将每一步的政策措施落实到位,在改的同时不断总结,吸收教训和经验。

首先针对前述第一点,我们认为,当前主流观点主张扩大内需,发展由国外转向国内的思路是正确的,但是要扩大内需还需要解决老百姓的后顾之忧。百姓的工资是涨上去了,但是涨的速度远不及压在百姓身上的“几座大山”―住房、医疗、教育。面对高房价、高学费、看病贵,百姓只存款不消费也是情理之中。因而在鼓励群众消费,改变观念的同时仍要完善城镇居民医疗社会保险,扩大覆盖范围,规范保险的程序,打击挪用社保金等不法行为。建议在优化教育资源的同时建立像社保医保一样的基金保障制度,因为光靠家庭负担、银行借贷、慈善团体救助是无法解决高教育成本问题的。

其次针对前述的第二点,我们主张,当前企业的发展一定要双管齐下,一方面要完善企业的硬实力基础,适时调整企业规模,更新生产技术和设备,摆脱对政府政策的依赖以市场为导向正视竞争。另一方面,加强企业的软实力,确立技术创新、管理创新的主体地位,营造企业文化激活员工的竞争意识,承担社会责任打造企业品牌。

参考文献:

经济发展特点篇(2)

关键词:商品经济、中外比较、中国特点

commodity economy/comparison between China and other countries/Chinese characteristics

【正 文】

人类社会经济的发展,乃是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对立消长的过程。(注:李埏:《中国封建经济史论集》,云南教育出版社,1987年版,第6~15页。)因此,要全面而又科学地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必须大力开展对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随着近20年来对中国古代社会形态研究的不断深入,这一点已逐渐成为人们的共识。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商品经济问题是重新正确认识中国封建社会的重要突破口,应强调重视商品经济的研究。

大力开展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史的研究,首要的重大问题之一就是如何认识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因为这关系到我们从什么样的角度出发和以什么样的思想为指导去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并进而科学认识整个社会的发展,这是一个事关全局的大问题。最近,宁可先生强调:"从中国社会形态的研究,寻求中国历史发展的特点,不能不注重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这里包括了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而寻求中国经济形态的特点,商品经济的特点和作用也许能给我们以线索和启示。"(注:宁可:《中国社会形态中应当注重的一个方面-商品经济》("社会形态与历史规律再认识笔谈"),载《历史研究》2000年第2期。)其意盖在于此。

关于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已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揭示。但这并不能说明该问题已无探讨的必要,而恰恰说明这只是一个重新认识的开端。下面,试就此问题略抒管见。

我们先从对已有的特点的分析谈起。在20世纪80年代以来许多研究商品经济问题和探讨自然经济与商品经济关系的论著中,都曾不同程度地涉及到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问题。其中,姜守鹏先生的《中国封建社会商品经济的特点》(注:见《社会科学战线》,1991年第2期。)是有关此问题的专文。限于篇幅,以下围绕此文做出分析。

经济发展特点篇(3)

恩施是一个在未来区域经济发展格局中极具影响力和发展潜力的后发展地区,在西部大开发战略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和作用。过去以大量消耗自然资源和传统种植业为“特色”的传统经济发展思想,在重视环境保护与经济协调发展、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今天,已经不能适应恩施经济与发展的需要,从恩施州情及其在全省、西部的地位来看,发展恩施经济应突出生态意识,恩施经济应体现出以生态经济为主的资源主导型经济特色。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经济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不把地处长江上游和清江源头及中上游的恩施州生态环境搞好,投资环境不可能得到根本改善,经济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生态经济的建立,是西部大开发和建立恩施州特色经济的战略选择,治理生态环境不仅是保证山区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更是防止水土流失,减少或缓解长江中下游、清江中下游地区洪涝灾情,保障两江流域经济正常发展的需要,恩施州作为长江上游地区以及清江发源地和中上游地区,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着两江中下游地区及全省乃至全国的经济发展,它与两江中下游地区有着经济的、生态环境的内在联系,恩施经济开发所造成的生态后果必然会影响到中下游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恩施州作为湖北乃至全国的重要生态区,必然高度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应把治理和改善生态环境,提高生态效益置于恩施州经济发展的战略地位。因此,恩施州经济发展思路必须突出“生态经济”的特色,建立生态产业,体现出以良好的生态环境为基础,水资源为命脉,水电开发为龙头,林业、特产品等资源型经济为主体的区域经济思路,其内涵是有了良好的生态环境,才有充足的水资源;有充足的水资源,才能够发展山区生物产业和水电业;有了充足的、廉价的电力,才有发展高能耗工业的可能,才能增强恩施州的经济实力,才有可能和有实力更好地保护生态环境,最终实现“工业富州”的战略目标。

二、发展恩施特色经济的思路

1、以水资源开发为龙头,大力发展林草业,建立水─林草─农牧业“产业一体化”综合开发体系。在水利优先的前提下,建立水─林草─农牧业“产业一体化”综合开发体系,发展山区特色的农牧业、生物产业、旅游业,以改善生态环境,带动相关产业的发展,促进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的调整,培养和形成新的产业经济增长点。

2、以水电开发为核心,大力发展能源工业,促进高耗电工业的迅速发展。能源生产,特别是电力供应不足,严重制约了高耗电工业的发展,严重影响了恩施州经济和税收特别是增值税收入的增长。发展以水电为主的能源工业是恩施州实施资源开发和脱贫致富奔小康的战略重点以及建设生态恩施州的必然选择。常言道:无农不稳、无工不富、无商不活就是这个道理。

3、以市场为导向,大力开发优势资源。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为建设山川秀美的新恩施提供可靠的财力保障。

资源开发必须以有利于生态环境保护、有利于经济发展、有利于增加财税收入为原则,经过科学论证和生态环保综合分析后进行合理开发,变资源优势为经济优势和税源优势,重点扶持水电及相关产业、林草、天然富硒资源开发,巩固电力、林业、天然富硒食品加工业的支柱地位,着力培植后续税源,确保恩施州经济和财税收入的稳定增长,形成独具恩施特色的、市场广阔的、可持续发展的资源主导型经济。

三、促进恩施经济大发展的财税对策

在上述思路下,财税政策应有利于节约资源、保护生态环境、促进水——林草——农牧业“产业一体化”综合开发体系的建立和生态环境改善的开发活动,鼓励科技含量高的高科技、高起点资源开发产业和投资行为。但是这种鼓励应有重点,目的是要通过财税倾斜政策的引导,培植优势产业来形成经济优势,使资源开发不断向精深方向发展。根据恩施的实际情况,在今后一段时期内,恩施州应着力特定区域财税倾斜政策,以发挥特定区域的示范引导作用,带动资源开发,并采取梯度逐步推进战略,利用财税政策倾斜的导向作用,把有限的投资首先引向恩施市、利川市、咸丰县和鹤峰县,再逐步向其他地区扩展,以尽快改变恩施州投资效益低的现象。制定财税倾斜政策时,要内资与外资并重,第一步以吸引内资为重点。财税政策倾斜的重点产业,一是生态产业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水电资源开发,重点是清江水系水电资源开发;三是高科技产业,重点是与资源开发相关的高科技产业;四是农牧业资源综合开发,重点是农牧业产品的精深加工。被称为“百年老字号”的孝感麻糖、米酒,就是以农副产品为原料的工业食品;五是以天然气、铁矿、煤炭资源为主的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开发;六是人力资源开发。根据不同的财税政策倾斜重点和区域及所要达到的政策目标,建议分别采取先征后贷或即征即贷、先征后投或即征即投、税贷结合、先征后奖、税收定期分享等既能体现财税政策倾斜力度,又能减少收入流失的财税政策倾斜方式,以有效地吸引州外投资者在恩施州投资兴办企业,让他们感到在恩施投资办企业有利可图,有钱可赚,并为他们创造一个宽松和高效率的投资环境,为经济腾飞创造条件。

四、对西部大开发财税政策的建议

针对东西部存在差异的事实,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对西部的支持力度,并改进支持方式和支持机制,突出西部政策的差别性和针对性,不要一刀切,应通过国家政策的补偿作用为西部创造一个比较好的市场环境,增大西部地区对资金、人才的吸引力。

(1)积极营造西部起飞的制度基础。通过改革加快西部机制、体制的转化和制度创新,带动投资环境和企业经营环境的改善,使西部摆脱在市场竞争中的弱势地位。

(2)制定鼓励东部生产要素向西部地区转移的优惠政策。明确规定西部利用东部生产要素与利用外资具有同等优惠待遇,在使用土地、资源、能源、财税政策等方面提供方便,以利于东部地区的生产要索进入西部地区。

(3)提高西部地区的资源税税率,并实行“先征后返”的办法,以理顺能源、原材料和初级产品与加工制品的比价关系。

(4)实行倾斜的财政政策,加大对西部省、区的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和财政投入,对民族省、区实行有差别的财政管理体制。在一定时期内将增值税和消费税,中央企业所得税收入的100%留给民族省、区地方政府。

经济发展特点篇(4)

新特点

发展前景

一、9·11事件加速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9·11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已久的突发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惨重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9·11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4亿美元?而长期的间接损失则会在5年内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放慢0.2个百分点。在9·11事件的影响下,美国的航空、旅游、保险、零售、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均遭受沉重打击。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创记录的整整10年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下半期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于2000年第四季度起开始了经济增长放缓和调整时期。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 1.3%,第二季度微增0.2%,第三季度为负增长1.3%。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衰势,2001年全年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降到1.75%和1.25%,下降幅度达到4.75%,为40年来的最低点。在降息、减税和促进消费的强烈刺激下,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修订后统计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4%,大大高于原先公布的0.2%的增幅。2001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2%,略高于原先预测的1.1%,但仍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世界GDP的30%。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增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美元坚挺和股市高涨等,使得美国经济产生了财富效应,世界各国将美元作为安全避风港。从客观上看,美国经济繁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加强以及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也使世界经济潜伏着不稳定的风险。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经济同步衰退和全世界股市下跌。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从年初预测的3.6%下调为1.4%。通常,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即意味着陷入了衰退。2001年世界贸易由上年增长12%萎缩至2%,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额约8000亿美元,也比上年减少约40%。

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突出表现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约占世界GDP的75%)的同步衰退。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诞生3年来对美元持续走软,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自身经济改革步伐缓慢,以及欧美在新经济领域差距拉大的结果。为保持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欧元区央行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这也使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了限制。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一再放慢,全年增长1.3%,其中德国仅增长0.6%。

日本经济2001年负增长0.9%。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巨额财政赤字与超低利率结合在一起,其根本原因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遗留的银行坏帐、公司重组、内需不足、民间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等,从而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怪圈。9·11事件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东南亚经济急剧衰退。东南亚经济的突出弱点是对美、日经济的强烈依赖。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其中对美国的出口约占25%。由于2001年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世界范围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亚洲国家及地区对美国和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急剧下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衰退严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11月29日的调低预测,由于9·11事件,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从年初预测的5.3%下调为3.4%。各地的经济增长率均比年初预测有大幅下调:其中,马来西亚增长0.8%;菲律宾增长2.7%;泰国增长1.5%;韩国增长2%;我国台湾地区为负2.23%;我国香港特区零增长;新加坡为负1.7%。

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11月15日的预测,非洲2001、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5%和3.6%;拉丁美洲为1.1%和 1.7%;印度和俄罗斯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在5%上下。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新特点及新亮点

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明显恶化,当前对世界经济走势看好和看坏者兼而有之。本文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等作出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尽管9·11事件和世界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新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发展,2001年起由于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供大于求而导致需求相对疲软。加上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从2001年起进入衰退的商业周期。由于美国政府不同寻常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息和减税的滞后效应已从2002年起开始显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富有活力,欧元的流通使欧洲经济更加具有稳定的特征,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经济有可能保持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因此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仍旧向好。美元在近年内仍将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9·11事件在使美国经济遭受损失的同时,也有力刺激了美国军火工业的发展,与军备和反恐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将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世界民用高科技的发展。

2.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和积极因素。可以说,2001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7.3%,外贸出口增长6.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而且给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01年中国经济尽管外部环境恶化,外贸出口锐减,但中国经济在外贸出口拉动力放缓的情况下,内需和投资日益强劲,引进外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出口的疲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从1998年开始的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上社会稳定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改革,使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不断释放出巨大商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将遵守承诺,开放市场,鼓励竞争。中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领域的分阶段开放导致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纷纷进驻中国,从而使中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和最富有活力的地区。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跨国竞争,分享WTO最惠国和国民待遇的利益。中国入世将促使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快速上升,预计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2000年的3.9%上升到2005年的6.3%。尽管2001年世界贸易额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和9·1l事件由上年增长12%下降到约2%,预计2002年将增长5%。

经济发展特点篇(5)

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距离服务经济形成还有一定差距,但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一些与服务经济发展特征一致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出现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势头,为我国服务经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

(一)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经济形成的起点要求尚有差距

1.经济发展水平依然滞后服务经济形成的基本要求。服务经济形成是以现代经济充分发展为基础,是工业化高度发展和经济发展达到相当水平的产物。一方面,我国正处在从工业化中期向工业化后期转变的发展阶段,工业化进程加快及制造业加速发展仍然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另一方面,按现价美元计算,我国目前的人均国民收入水平刚刚突破3000美元大关,仍属于中等偏下水平。根据服务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经验,即进入工业化后期和人均国民收入达到2000~4000美元(1970年美元)的标准,我国经济发展水平与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起点要求之间,尚有一定的距离。

2.服务业发展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2008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40%和33%,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达到41%,均低于50%这一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基本水平。说明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还有相当距离(见图1)。

(二)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的势头初步显现

1.服务业持续快速发展趋势显现。一是服务业规模持续快速扩大。服务业增加值从1978年的872.5亿元增加到2008年的73432.9亿元,增长了84倍,30年来平均增长速度为10.8%,高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年均9.8%的增长速度。

二是服务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稳步提升,2008年达到40.1%,比1978年的23.7%提高了16.2个百分点,表明30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取得长足的进步(见图2)。

三是服务业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不断提高。我国服务业增长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从1990年的17.3%提高到2008年的42.9%,提高了25个百分点。尽管低于第二产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但二、三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差距在逐渐缩小(见图2),这表明长期以来我国仅仅依靠第二产业拉动经济增长的格局正在改变,由制造业和服务业共同带动国民经济增长的新格局已经形成。

四是服务业逐渐成为我国吸纳就业的主渠道。服务业从业人员比重由1978年的12.2%上升至2008年的33%,30年间上升21个百分点。从1994年开始,服务业已超越工业成为国内第二大吸纳劳动力就业的产业,同农业从业人数的差距也在逐年缩小。在解决新增劳动力就业方面,服务业优势更为明显。1978~2008年间,我国新增劳动力3.73亿,其中第一产业就业0.23亿,第二产业就业1.42亿,而第三产业吸纳新增就业人员达到2.08亿,占全部新增劳动力的55.8%。这表明服务业在解决就业方面发挥着第一、二产业难以替代的作用。

2.服务业结构调整出现积极变化。伴随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且在结构调整升级方面也出现了许多积极的变化。

首先,代表服务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迅速发展。从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来看,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增加值上升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是房地产业、邮电通信业和教育文化广播电影电视业,分别上升了6.7、3.84和2.2个百分点;增加值下降幅度最大的三个行业是批发零售餐饮业、金融保险业和交通运输仓储业,分别下降了5.4、5和3.19个百分点,其他行业的变动幅度不大(见表1)。这说明,代表服务经济发展方向的现代服务业已出现快速发展势头,有利地促进了服务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

表120世纪90年代以来服务业各行业增加值比重变化单位:%其次,现代服务业成为带动服务业发展的动力。从服务业内部各行业的增长速度来看,1991~2007年间,交通运输仓储邮政业、批发零售业及住宿和餐饮业等传统部门增长较为平缓,增速基本上介于5%~12%之间;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特别是以金融、房地产等为代表的生产业,近年来出现了增速加快的趋势,尤其是金融业,2004年至2006年的平均增速超过20%,远高于其他服务行业(见图3)。

三是新兴服务业大量涌现,特别是知识和技术密集型的服务业呈现高速发展态势。如图4所示,2007年包括租赁和商务服务、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等新兴服务业在内的其他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已超过三分之一。其中,1992~2007年期间,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产业就业人员年均增长达到19.5%;房地产业达到15.3%;租赁和商务服务业达到17.4%;科技交流推广服务业达到19.5%,均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年均增长速度。

四是传统服务业现代化程度快速提升。随着信息技术的渗透发展与延伸,大量现代化管理方式、经营组织、服务业态、技术手段被广泛应用,商贸、餐饮、运输、仓储等传统服务部门逐渐发生更新与产业创新,形成具有新型管理方式和营运业态的服务业。这极大地提升了传统服务行业的发展水平和现代化程度,保证了传统服务行业的持续性发展。

3.中国服务业对外开放加快推进。自2001年中国加入WTO以来,服务贸易发展迅速,服务业吸引外商直接投资额逐年增加,我国承接国际服务业转移的步伐也在加快。

一是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我国服务贸易虽然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1982年以来,中国服务贸易的进出口总额基本上逐年增加,在1982~2008年26年间增长了68倍,年均增速为17.7%,为同期世界服务贸易平均增速的两倍左右。

二是服务领域吸引外国资本的能力不断提高。2008年我国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约为380亿美元,是2000年的3.6倍,2001~2008年年均增长达19.3%;占全部利用外资的比例从2001年的21.6%提高到41.1%。

三是服务外包规模迅速扩大。2008年我国服务外包收入已接近80亿美元,2001~2008年间年均增长达到20%以上。随着国际服务外包产业转移浪潮的来临,国内和离岸服务外包需求的增加,以及政府对20个试点城市发展进程的进一步推动,未来几年中国服务外包产业将进入高速增长阶段。

四是服务业开放领域和水平接近发达国家开放度。从服务业内部行业开放范围看,中国的服务业开放已经接近发达国家水平,涵盖了《服务贸易总协定》12个服务大类中的10个,涉及总共160个小类中的100个。2006年底,包括银行、保险、证券、电信服务、分销等在内的100个服务贸易部门已全部向外资开放,占服务部门总数的62.5%。

4.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出现服务经济加快发展态势。首先,大型城市成为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承载地。2008年我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共有287个,人口超过50万人的大型城市占80%。

全部地级及以上城市(市辖区)的服务业增加值为72658亿元,占全国服务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72.6%,比2006年提高了3.4个百分点,出现了服务业向城市,特别是大型城市聚集发展的趋势。在北京、上海、广州等特大型城市和全国性、区域性经济中心,服务业加速集聚的态势更为凸显,出现了高端服务业和创新业蓬勃发展,形成CBD、金融街、物流园区、创意产业园区等服务业高度集聚的发展区域。

其次,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出现服务经济加快发展态势。2007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GDP的平均比重已经达到46.2%,高于全国40%的平均水平。值得注意的是,目前全国共有13个城市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或超过50%,其中,除张家界和固原之外,其余11个城市均为直辖市和省会城市,涵盖了我国主要的全国性及区域性经济中心城市。其中,北京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已经超过70%,居于全国领先水平。

表22007年全国服务业发展领先城市的产业结构单位:%再次,东部沿海地区大型城市初步具备服务经济发展条件。东部地区是我国经济水平领先的区域,服务业发展也居于全国领先水平,2008年东部地区服务业增加值占全国的比重已经超过62%。随着东部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和服务业的加快发展,东部地区大型城市已经或接近具备服务经济形成和加快发展的条件。如表3所示,深圳、广州、上海、北京、大连、厦门等城市,人均GDP已经达到2000~4000美元(1970年美元)水平,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到50%左右的水平(除大连外),已经进入服务经济的初步形成阶段。此外,杭州、青岛、南京、沈阳等城市的人均GDP和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也已接近服务经济形成的起点标准。说明,在我国东部沿海地区,一些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大型经济中心城市已进入服务经济形成或加快发展阶段,成为带动我国加速向服务经济转型的龙头和基础。

表32008年东部地区部分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及人均GDP(三)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还面临多重约束总体来看,我国距离服务经济的真正形成尚有相当差距,在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发展过程中,还将面临多种因素的制约。

1.服务业发展总体水平偏低。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偏低,突出反映在服务业增加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大关键指标上。目前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仅为40%,而全球经济中的服务业增加值比重的平均水平已经达到65%,其中,高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已经超过70%,低收入经济体的平均水平则分别为53%和50%。可见,我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不仅大大落后于世界平均水平,也明显落于发展水平相近的中、低收入经济体。中国与巴西、俄罗斯、印度及南非并称金砖五国(即金砖四国Brics加上南非)。与其他四国服务业发展水平相比,中国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长期处于较低水平,比印度大约低10个百分点,而与巴西、俄罗斯和南非的差距还在持续加大(见图5)。

(四)我国向服务经济转型发展面临严峻的制度障碍

二、影响我国服务经济发展的主要制度障碍和问题

(一)服务领域多元化市场主体发育和企业制度建设滞后

(二)要素和服务市场发展改革滞后,市场机制作用不强

(三)监管体制和方式亟待改革创新

(四)政府职能转变滞后

经济发展特点篇(6)

共享经济以低成本、高效率和便利性优势,成为扩展就业渠道、摆脱全球经济低迷,推动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引擎。随着全球共享经济的持续推进,行业竞争日趋激烈,垄断竞争格局日渐成型,投资趋于冷静,各国对分享经济的发展也由保守转向有针对性的积极支持。在此背景下,了解全球重点发达国家共享经济的发展特点,研究全球共享经济的演进路径和推进经验,对于决策部门规范和引导共享经济健康和创新发展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1重点发达国家共享经济发展特点

1.1美国:出行、娱乐、住宿、零售等领域持续领跑

美国是全球分享经济发展的源头,也是分享经济发展最充分的国家,分享经济市场规模和风险资本密集度全球领先。在汽车与交通、娱乐和媒体、住宿、零售等领域持续领跑。据估计,到2020年底,随着分享经济的发展,将有超过40%的美国劳动力(约6000万人)成为职业自由人、承包商或临时工。

1.2法国:本土拼车和二手巨头诞生

法国拼车业务发展较为突出,二手物品交易市场火爆,催生本土拼车出行独角兽Blablacar和二手交易平台Leboncoin迅速崛起。目前,Blablacar拥有2000万用户,业务覆盖全球20多个国家,并正逐步向亚洲和拉美等新兴市场扩张。Leboncoin在欧洲页面点击量是eBay法国的四倍,仅次于eBay德国和eBay英国。

1.3德国:汽车共享持续发力

受益于成熟的汽车科技,德国共享汽车发展势头强劲。根据德国联邦汽车共享协会统计数据,截至2017年1月1日,德国有约150个共享汽车服务供应商,覆盖600个城市乡镇,用户高达171.5万人。德国当前的共享汽车模式分为“基站式共享”(定点取还)和“自由流动式共享”(在附近停车位自由停放)。“自由流动式共享”因其便利性近年来在德国大城市发展较快,年增长率高达65%,目前拥有126万用户,约是“基站式共享”用户的3倍。

1.4瑞士:共享住宿、共享车位和共享汽车渐露锋芒

瑞士良好的营商氛围为共享经济发展提供了沃土,除Uber和Airbnb外,瑞士本土共享交通、共享住宿和共享停车位等初创企业表现亮眼。如HouseTrip成为全欧洲最大的租房住宿平台,共享车位公司Parku扩展到德国,汽车共享平台Sharoo一经启动就被认为是软件开发领域先锋。

1.5荷兰:家居、餐饮共享表现亮眼

受荷兰当地居民独特的饮食习惯和文化影响,荷兰共享家居和餐饮企业大量涌现,发展尤为突出。比较著名的有家居用品租借平台Peerby和美食分享平台Shareyourmeal。目前,Peerby的物品库存价值达到10亿美元,其服务已扩展到欧洲20个城市以及美国。Shareyourmeal可以分享自己做的美食,也可以注册成为美食家。目前该网站共有荷、英、德、西班牙、意大利、法文界面,已拥有超过65000个荷兰会员,大部分会员位于荷兰和比利时,每天约有400个荷兰人通过此网站跟附近邻居点购餐点。每年增长2万名新用户,平均每天增长60~120人。

1.6芬兰:P2P借贷发展活跃

芬兰电子身份认证发展较早,居民对在线金融业务比较青睐,促进以众筹和P2P网络借贷为代表的新型金融模式快速增长。Fixura是芬兰比较著名的在线P2P借贷平台,它允许潜在贷款人和借款人分别设定他们借或贷的具体标准,并通过多个贷款人参与贷款,将个人风险降低。截至目前,Fixura促进贷款1300万欧元,总利息返还给投资者超过100万欧元,每年的平均收益约为10.91%。

1.7俄罗斯:经济低迷下的生活共享起步

卢布贬值带来的通货膨胀、工资水平下降及经济下滑使共享经济成为俄罗斯经济发展的新引擎。俄罗斯作为一个相对保守和传统的国家,总体上来说,共享经济的发展水平与中国相比会有一定差距,但是作为一个商业模式与欧美国家高度类似的国家,俄罗斯近几年已成为共享经济初创企业增长最快的市场之一,共享公寓、拼车以及共享二手物品等生活共享快速发展。

2全球共享经济演化路径

2.1理论发展:由“利润分享”转向“资源分享”

共享经济理论源于西方,针对20世纪70至80年代资本主义面临的经济滞胀等问题,以美国学者马丁L威茨曼(Weitzman,MartinL.)和英国经济学家詹姆斯米德(JamesMeade)为代表,提出了“利润分享”的经济模式,即通过提高劳动者的分配收入,实现由利益独占到利益共享的过渡,以此来缓和劳资矛盾,并有效治理社会中的失业现象,加快经济体系的全面复苏[1~2]。及至21世纪,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金融危机后闲置资源的增加、人们消费观念转变及降低生活成本的需求,促使以“资源分享”为中心的共享经济成为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全球经济包容性增长的新引擎。分享经济研究也逐渐由“利润分享”转向以“资源分享”为中心,探索社会大范围内协作消费视角下的新型经济体系[3]。

2.2组织形式:由“平台化”到“生态化

根据欧盟委员会2016年出台的《分享经济指南》,共享经济是指通过协作平台创造临时使用某种商品或服务的开放市场的商业模式[4]。共享经济的交易主体涉及资源供给方、消费者、分享经济平台商等,平台是共享经济的关键要素之一。随着共享经济规模持续快速增长,分享经济组织形式也逐步由单一平台走向生态化扩张。如共享单车开创了“制造业+互联网”“制造业+服务化”“制造业+公共服务”的“新智造”模式,打造涵盖智能制造、移动支付、绿色出行等应用场景为一体的生态链。

2.3应用领域:由生活资料共享扩展到生产资料共享

全球共享经济的持续演进加速共享经济行业细分不断拓展,从最初以Airbnb、滴滴为代表的住宿、出行领域的资源共享,到后来以在行、分答为代表的知识分享,再到以支付宝、闲鱼、58到家为代表的各种技能服务共享,共享经济持续向多个细分领域渗透,并向工业、农业等生产资料、生产服务领域扩张,催生制造产能共享、订单农业、精准农业等新模式新业态。

2.4覆盖范围:由欧美向亚洲等新兴市场渗透

共享经济从欧美向全球上百个国家迅速扩展,以中国为代表的新兴市场,逐步成为全球共享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据尼尔森2017年调查数据显示,东南亚将共享经济列为影响该地区的头号颠覆性科技趋势,印度和拉丁美洲对其排名也很高。

2.5发展周期:由“高歌猛进”到重构调整

作为一种新型经济模式,全球共享经济从2008年起步,在经历了前期资本驱动下的“跑马圈地”和“高歌猛进”式发展之后,行业竞争加剧,海外扩张步伐加快,垄断格局日渐成型。目前,共享经济企业进入“重构调整”期,开始回归企业本质,更注重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和原创技术创新,深耕企业内部管理和运作,以期赢得可持续的竞争优势。

3推进举措

3.1欧盟:国家战略层面统筹,更注重数据安全和公平竞争

欧盟2020年战略计划高度重视分享经济发展,欧洲成立了分享经济联盟组织,并积极向欧洲政策制定者提供切实的数据和集思广益的解决方案,以促进欧洲分享经济的发展与创新。欧盟成员国中,英国政府对发展共享经济的态度最为积极,并致力于将英国打造成共享经济的全球中心和欧洲共享经济之都。英国制定了大量鼓励政策,从破除行业准入壁垒、鼓励设立试点城市、建立数据收集和统计制度、消除数字鸿沟、鼓励保险和简化税制等方面推动共享经济发展。法国数字经济产业部在2015年的《分享经济的挑战与前景》报告中,提出了促进分享经济发展的针对性措施,从公平竞争、隐私保护、资金支持等方面积极支持分享经济发展。

3.2美国:地方立法先行,属地管理与隐私安全保障并举

美国对共享经济的立法监管立足于地方层面,呈现权力分散化、差异化特点。在共享出行方面,实行属地管理的原则。联邦贸易委员会(FTC)要求各州和地方政府对分享经济谨慎立法,统筹兼顾鼓励创新和保护消费者权益。如通过给网约车单独发放许可经营牌照,允许私家车开展网约车业务,放松对网约车的价格和数量管制等,鼓励网约车创新发展。同时要求网约车和共享汽车平台为驾驶员提供一定金额的个人和商业保险,以期保障从业者权益,并利用其发达的征信体系对共享经济中的用户违约失信行为进行约束。

3.3日韩:重点领域先试,以点带面发展共享经济

在韩国,共享经济热点主要集中在汽车、住宿、旅行、办公室、空间、图书、社交餐饮、服装、才能、个人物品等领域。2015年12月8日,企划财政部首次在“2016年经济政策方向”中包含共享经济相关政策的方案,从汽车共享和住宿等产业形式比较明晰的领域开始接触,研究相关规制的完善和推进特定地域的示范产业。日本政府从住宿共享入手,实施“旅馆业法”改革,认可了“民宿”的合法地位。

3.4德澳:创新政企合作,推动共享汽车融入城市发展规划

经济发展特点篇(7)

关键词:世界经济

新特点

发展前景

 

一、9·11事件加速了美国经济和世界经济的衰退

 

9·11事件是国际恐怖主义组织蓄谋已久的突发事件,给美国经济造成了惨重损失。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评估,9·11事件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为214亿美元?而长期的间接损失则会在5年内使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平均每年放慢0.2个百分点。在9·11事件的影响下,美国的航空、旅游、保险、零售、餐饮、宾馆等服务行业均遭受沉重打击。2001年11月26日,美国全国经济研究局正式宣布,美国经济于2001年3月陷入衰退,从而结束了创记录的整整10年的经济增长。

 

美国经济在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特别是下半期的持续高速增长之后,于2000年第四季度起开始了经济增长放缓和调整时期。2001年第一季度增长 1.3%,第二季度微增0.2%,第三季度为负增长1.3%。美联储为了挽救经济衰势,2001年全年11次降息。联邦基金利率和贴现率分别下降到1.75%和1.25%,下降幅度达到4.75%,为40年来的最低点。在降息、减税和促进消费的强烈刺激下,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修订后统计数据,2001年第四季度美国实际国内生产总值按年率计算增长1.4%,大大高于原先公布的0.2%的增幅。2001年美国全年经济增长率为1.2%,略高于原先预测的1.1%,但仍是1991年以来的最低记录。美国是世界上最大的经济体,其gdp约占全世界gdp的30%。20世纪 90年代以来美国新经济的崛起和持续增长,美元约占世界外汇储备的60%,美元坚挺和股市高涨等,使得美国经济产生了财富效应,世界各国将美元作为安全避风港。从客观上看,美国经济繁荣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增长,但在全球化条件下世界经济周期趋同性的加强以及世界经济对美国经济的依赖性增强,也使世界经济潜伏着不稳定的风险。从2001年起,美国经济衰退和股市下跌导致世界经济同步衰退和全世界股市下跌。2001年世界经济增长从年初预测的3.6%下调为1.4%。通常,世界经济增长速度低于2.5%即意味着陷入了衰退。2001年世界贸易由上年增长12%萎缩至2%,全世界外国直接投资额约8000亿美元,也比上年减少约40%。

 

2001年世界经济陷入衰退的突出表现是美、日、欧三大经济体(约占世界gdp的75%)的同步衰退。在欧洲,欧元区经济增长明显放缓。欧元诞生3年来对美元持续走软,其根本原因在于欧洲自身经济改革步伐缓慢,以及欧美在新经济领域差距拉大的结果。为保持物价稳定和防止通货膨胀,欧元区央行坚持稳定与增长公约,这也使成员国运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增长的能力受到了限制。2001年欧元区经济增长一再放慢,全年增长1.3%,其中德国仅增长0.6%。

 

日本经济2001年负增长0.9%。经济衰退、通货紧缩、巨额财政赤字与超低利率结合在一起,其根本原因是90年代泡沫经济破灭以来遗留的银行坏帐、公司重组、内需不足、民间消费与企业投资意愿低迷等,从而陷入“流动性陷阱”的怪圈。9·11事件使日本经济雪上加霜。

 

2001年世界经济衰退的另一突出表现是东南亚经济急剧衰退。东南亚经济的突出弱点是对美、日经济的强烈依赖。亚洲发展中国家对美、日两国的出口占其总出口的40%以上,其中对美国的出口约占25%。由于2001年起美国经济的衰退以及世界范围内生产能力的过剩,导致亚洲国家及地区对美国和日本电子产品出口的急剧下降。除中国和印度之外,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均衰退严重。根据亚洲开发银行2001年11月29日的调低预测,由于9·11事件,亚洲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从年初预测的5.3%下调为3.4%。各地的经济增长率均比年初预测有大幅下调:其中,马来西亚增长0.8%;菲律宾增长2.7%;泰国增长1.5%;韩国增长2%;我国台湾地区为负2.23%;我国香港特区零增长;新加坡为负1.7%。

 

在世界其他地区,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2001年11月15日的预测,非洲2001、2002年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3.5%和3.6%;拉丁美洲为1.1%和 1.7%;印度和俄罗斯2001年的经济增长率在5%上下。

 

二、当前世界经济的新特点及新亮点

 

2001年世界经济环境明显恶化,当前对世界经济走势看好和看坏者兼而有之。本文根据世界经济的发展动力、发展特点等作出分析和基本判断。

 

1.尽管9·11事件和世界经济衰退,经济全球化和政治多极化的大趋势并未改变。以信息技术为主的第三次产业革命及世界范围内产业结构的调整,是推动21世纪初期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美国“新经济”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的繁荣发展,2001年起由于世界范围内电子信息产品市场的供大于求而导致需求相对疲软。加上9·11事件的打击,美国经济从2001年起进入衰退的商业周期。由于美国政府不同寻常地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降息和减税的滞后效应已从2002年起开始显现。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富有活力,欧元的流通使欧洲经济更加具有稳定的特征,中国、俄罗斯、印度等国的经济有可能保持为世界经济的亮点,因此世界经济的大趋势仍旧向好。美元在近年内仍将保持国际储备货币的强势地位。经济全球化仍将在曲折中发展。9·11事件在使美国经济遭受损失的同时,也有力刺激了美国军火工业的发展,与军备和反恐相关的高技术产业将应运而生,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将推动世界民用高科技的发展。

 

2.在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亮点和积极因素。可以说,2001年世界经济最大的亮点是中国经济“一枝独秀”。2001年中国经济在国际经济环境恶化的条件下,通过实行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经济增长7.3%,外贸出口增长6.8%,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4.9%,年末国家外汇储备达2122亿美元。特别是中国加入wt0不仅使中国经济融入世界经济的主流,而且给衰退中的世界经济注入了新的活力和动力。2001年中国经济尽管外部环境恶化,外贸出口锐减,但中国经济在外贸出口拉动力放缓的情况下,内需和投资日益强劲,引进外资的恢复性增长也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外贸出口的疲软。中国政府宏观调控能力日渐成熟,从1998年开始的以扩大内需为主,加快基础设施建设和西部大开发的政策,加上社会稳定和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化改革,使中国作为大国经济在世界经济竞争中不断释放出巨大商机和广阔的市场空间。中国作为wto的成员将遵守承诺,开放市场,鼓励竞争。中国的农产品和工业品关税到2005年将降到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服务领域的分阶段开放导致发达国家的大公司纷纷进驻中国,从而使中国在未来数年内继续成为世界经济的热点和最富有活力的地区。在外资大量流入的同时,国内企业也将发挥比较优势,参与跨国竞争,分享wto最惠国和国民待遇的利益。中国入世将促使中国外贸在世界贸易中所占份额的快速上升,预计中国在世界出口中的份额将从2000年的3.9%上升到2005年的6.3%。尽管2001年世界贸易额由于世界经济衰退和9·1l事件由上年增长12%下降到约2%,预计2002年将增长5%。

 

3.在9·11事件的阴影下,apec上海会议和wto多哈会议的顺利召开,也成为2001年世界经济中的两大积极因素。10月21日,apec第九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在上海圆满结束。会议通过了《apec领导人宣言:迎接新世纪的新挑战》、《上海共识》、《数字apec战略》和《反恐声明》等4个文件。这次会议在9·11事件阴霾沉重、世界经济普遍衰退的背景下,对推动亚太地区实现贸易自由化,加强各国经济与技术的合作,都具有创新之处。(1)强调“大家庭精神”,突出对话与合作,追求“开放的区域主义”,促进了平等、和睦以及共同发展的新型国际关系。(2)“上海共识”提出了实施单边行动计划和集体行动计划的新方法和新思路,鼓励一些成员先行一步,率先实现贸易投资自由化的承诺目标。(3)开动贸易投资自由化和经济技术合作的两个轮子,加强能力建设。为此中国政府率先开始实施“apec人力资源能力建设促进项目”和“金融与发展合作项目”两项计划。(4)为实现《数字apec战略》,提出要培养企业家精神和提高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鼓励创新,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努力缩小数字鸿沟。总之,这次apec上海会议,找到了亚太地区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利益的结合点,强调子大家庭精神,必将促进与推动亚太地区的经济发展与合作。

 

4.于9月13日召开的wto多哈会议,经过艰难谈判,达成了《部长宣言》、《关于乌拉圭回合协议执行问题的决定》和《关于知识产权与公共健康问题的宣言》等3个文件。会议决定启动新的全球多边贸易谈判,要求所有谈判应在2005年1月1日前结束。世贸组织成员将继续就服务贸易、农业、公众健康、环境、劳工权利、投资、反倾销等议题展开谈判,以进一步消除贸易保护主义,推进全球多边贸易体制的进展。wto的第九回合全球多边贸易谈判对推动21世纪初世界经济与贸易发展至关重要。由于中国加入wto,对于加强发展中国家在谈判中的作用,以及参与wto规则的制定等,都将发挥日益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作用。

三、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及发展前景

 

基于以上对世界经济中不利和有利因素的分析和国际组织的综合预测,可以作出以下基本判断:美国经济衰退并不意味着新经济的结束。美国经济经过政府的干预调节,减税和降息的滞后效应从2002年已开始产生刺激投资和消费的作用。电子信息产业经过调整将进入稳步发展时期,传统产业将加快与高新技术的融合进入较快发展时期,9·11事件和美国对阿富汗军事打击将刺激美国军火工业及相关产业发展,并酝酿着新的科技发明与突破。如果中东和中亚地区不发生新的战争,石油价格保持相对稳定,那么2002年美国经济将是复苏增长之年,并带动世界经济总体复苏。2002年的世界经济仍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美国经济的复苏程度。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迹象明显,9·11事件的阴影似已褪去。美国战后历史上7次经济衰退的时间平均持续 11个月,而这一次在新经济条件下尽管遭受9·11事件的打击,也可能只是一次时间较短的轻微衰退。美国经济的基本面仍旧要好于欧洲和日本,但今后一段时期可能呈现出“u”型或“w”型的走势。 2002年初,美国经济复苏的利好信息已开始带动欧洲经济与东南亚经济出现好转的信号。一是美国商务部2002年2月底将去年第四季度的经济增长率从原先公布的0.2%上调到1.4%;二是2002年头两个月美国失业率下降了0.3个百分点,2月份全国共增加了6.6万个工作岗位,为过去7个月来的首次增加;此外,个人消费开支和收入、建筑业开工、企业定货、消费贷款等指标都呈现好转迹象。据此,美联储主席格林斯潘3月7日在参议院作证时指出,美国经济已经开始复苏,但这次经济复苏的速度可能是温和的。美联储预计2002年经济增长率为2.5%至3%。根据德国伊福经济研究所的行情预测,从2002年2月起,德国和欧盟的经济指标均已度过衰退,开始回升。东南亚的刺激内需和出口贸易也已始见成效。另外,根据英国《经济学家》的国际商品市场走势的最新预测,2001年世界粮食作物市场由于受全球经济衰退的影响价格下趺了1%,2002年尤其是下半年,预计主要粮谷、饲料、饮料等商品价格有可能强势反弹,预计上涨幅度近12%。这对发展中国家改善贸易条件是有利的。

 

主要国际组织对2002年世界经济走势的预测目前分歧较大,但共同前提2002和2003年均是世界经济复苏与调整之年。例如,据美国全美商业经济协会2002年2月的预测,2002年美国经济将增长1.5%,2003年将增长3.8%。联合国1月10日发表的2002年世界经济展望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在上年仅增1.3%的基础上,将增长1.5%。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于同日发表的报告预测,2002年世界经济将增长2.4%,其中美国和欧盟的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下调到0.7%和1.2%。发展中国家将总体增长4.4%,其中亚洲增长5.6%,非洲增长3.6%,拉丁美洲增长1.7%。世界银行2002年3月的报告预测,2002年全球经济增长将由前年的3.9%大幅降至1.3%,2003年将增长至3.6%。其中美国经济2002年增长1.3%,2003年上升至3.7%;欧元区今明两年将分别增长12%。和3.3%;日本经济今年将萎缩1.5%,2003年有望复苏到1.7%。在东亚地区,根据香港汇丰银行的年初预测,2002年亚洲经济增长将超过上年。其中,韩国经济增长5%,印尼和马亚西亚增长3.5%,泰国增长3%,

 

我国台湾和香港增长1%,新加坡将低于1%。另外亚行预测,2002年亚洲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增长率将恢复到4.5%。因此,2002年我国面临的国际环境应当好于2001年。但问题在于,如果2002年日元兑美元持续贬值,将迫使东亚国家和地区的货币跟着贬值,使东亚地区再次面临着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严峻考验。

 

从较长的时期看,21世纪初期的世界产业结构调整仍在继续。一方面世界性产能过剩,另一方面通过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扩张和并购浪潮,发达国家进一步成为高新技术的策源地和研发基地,发展中国家成为跨国公司的“制作车间”和产品扩散地。通过世界性产业结构调整和基础创新,科学技术将继续取得巨大突破和发展,以信息技术为主的高新技术商业化仍在不断开拓世界新兴市场并引发巨大的市场需求,从而使21世纪初期的世界经济经过目前的衰退、调整将进入新一轮增长长周期。

 

参考文献:

 

1.余永定:《2001—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回顾与展望》,《国际经济评论》2001年11—12期。

 

2.《2002年世界经济前瞻》,国研网2002年3月4日。

 

3.《2002年世界经济形势的预测》,国研网2002年2月14日。

 

经济发展特点篇(8)

1、2007年美国等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将趋缓

2004年以来,在发达国家经济持续攀升和发展中国家经济快速增长的共同推动下,世界经济增势良好。但2006年下半年,美国经济由于房地产市场降温、私人消费增长转弱而明显放缓。欧洲经济增长虽可望持续,但增速也将有所减弱。这是因为世界经济已处于一体化状态,尤其是发达国家之间连动影响十分明显,进而还会影响到发展中国家。根据野村证券的有关研究,美国经济增长率每减少1%,日本GDP要下降0.6%,欧元区与其他地区经济也是如此。总体上看,世界经济仍有望进一步增长,但增长势头将难以保持2006年水平。联合国预测报告认为,2007年世界经济有望增长3.2%,比2006年减少0.4个百分点。在发达国家经济体增长均适度放缓的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扩张也将受到影响。

随着经济增长的减缓,全球需求上升势头也会减弱,世界贸易增长也将相应放慢。据联合国预测,2007年全球贸易增长7.8%,比2006年减少2.3个百分点。

2、世界贸易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增强

近年来,随着全球贸易的快速增长,世界贸易额与全球GDP之比持续上升。在发展中国家中,中、印和东亚等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的进出口额已占GDP的70%。世界贸易从1988—1997年的13.2%上升到2005年的16.7%,使其与经济增长的关联性进一步增强。经济全球化的深人发展、科技进步、产业结构调整、跨国公司的迅猛扩张,以及世界贸易体制的完善,既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重大的推动力、有力促进了世界经济发展,同时也给世界贸易的发展带来了许多不确定性因素。受世界经济发展状况影响,世界经济的复苏使全球贸易自2002年二季度开始走出衰退,并呈逐步加速增长趋势。2004年全球贸易量增长达到10.9%,是自2001年以来增长最快的一年。伴随着世界经济持续较快增长,按照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全球贸易量增长率将为9.4%和7.8%,分别比春季预测调高了1.4和0.3个百分点,增速均高于2005年7.5%的增长水平。受世界经济增长速度加快的带动,2006年世界贸易增长也高于预期。从进口需求来看,2006年,受经济持续较快增长的带动,美国进口增长继续保持较高水平,一至三季度进口分别同比增长13.4%、13.2%和13.9%,基本保持2005年全年增长13.7%的水平。由于经济增长加快,自2005年开始,日本和欧元区进口需求明显提高,成为促进世界贸易增长的重要动力。2006年以来,日本进口增长继续提高,一、二季度,日本进口同比增长分别达到27.5%和19.1%,三季度又增长16.8%,均高于2005年全年15.6%的增长速度。从出口来看,由于外部需求强劲增长。继2003—2005年出口持续快速扩张之后,2006年许多发展中国家继续保持了出口的较快增长。中国、巴西、俄罗斯等国的货物出口额增长率都达到20%以上,韩国、马来西亚、墨西哥和台湾地区等的出口增长率都在10%以上。预计2007年这些经济体仍然是出口增长较快的地区。

近年来,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国际贸易迅速增长。但世界贸易发展失衡加剧、国际市场产品价格迅速上涨、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愈演愈烈,贸易摩擦有增无减。以美国为代表的发达经济体国家将国内就业增长乏力、产业结构调整缓慢归因于贸易问题,并在重要贸易领域设置壁垒,使美欧、美中等国之间的贸易摩擦不断,不利于世界贸易的稳定发展。特别是,持续近五年之久的多哈回合全球贸易谈判被迫中止,使多边贸易体制陷入困境,给世界贸易发展前景蒙上了阴影。

3、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扩大

2007年,受美国经济增长减弱的影响,发达国家(地区)经济增长势头将有所放缓。与此同时,发展中国家经济可望保持强劲增势,将成为拉动周边国家乃至世界经济增长的重要推动力。在发达国家内部,主要经济体的发展趋势也呈现出显著变化。美国房地产市场降温后,私人消费上升势头趋弱,由于目前尚缺乏新的经济增长点,增长幅度将明显减缓。2006年以来,欧元区内需明显复苏,尤其是企业投资增势良好,呈现出新一轮增长的迹象。2007年,虽然受世界经济增长放缓和个别国家政策调整(如德国提高税收等)影响,增幅略为放缓,但总体增势依然强劲。日本经济则将继续维持缓慢回升态势。从发展中国家的情况看,中国和东亚地区经济有望持续快速增长,俄罗斯经济增长势头良好,拉美地区多个国家政府换届后,有望推出新的改革和促进经济发展的措施。

近几年,随着世界经济增长加快,经济增长的地区差异显著扩大。受美国和欧元区经济增长减缓的影响,2005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仅为2.6%。根据IMF的预测,2006年和2007年发达国家经济增长率将分别为3.1%和2.7%。2006年二、三季度美国经济按年率计算的增长率分别仅为2.6%和1.6%,增速明显低于一季度的5.6%。美国经济增速放缓的主要原因是油价上涨、利率上升以及住房市场降温,国内消费受到影响等。但是总体上看,美国经济增长虽然会有所放慢,但是实现“软着陆”的可能性较大,不至于对世界经济发展带来较大的负面影响。美联储主席伯南克表示,住房市场放缓将使2006年下半年经济增长减少1个百分点,并将继续影响今年的经济增长。房地产市场降温是抑制消费者支出的一个重要因素,但在另一方面,近期原油价格下跌将会给居民实际收入增长带来正面影响,有助于美国经济稳定。在经历了二季度的较快增长后,欧元区三季度表现依然强劲,根据IMF的预测,欧元区经济2006年和2007年预计分别增长2.4%和2.0%,其中2006年的增长率将是过去六年来的最高纪录。至2006年10月,日本从2002年4月开始的本轮经济景气周期已经持续了57个月,平了二战后景气周期的最长纪录。受国内需求扩大的支撑,日本经济仍将保持乎稳增长的势头。但是日本经济总体上看是处于恢复状态,如果世界经济增速大幅减缓或是国内政策应对不当,日本经济仍有再度陷入通缩的可能。

在另一方面,发展中经济体表现出良好的增长势头。自2002年世界经济开始重新加速增长以来,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长持续较高,其中一个重要因素是亚洲发展中经济体保持较快增长态势,而亚洲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长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中国和印度经济的强劲增长。IMF预测亚洲发展中经济体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分别为8.3%和8.2%。其中印度经济将分别增长8.3%和7.3%;印尼、泰国、菲律宾和马来西亚东盟4国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5%和5.6%;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4小龙的经济平均增长率分别为4.9%和4.4%。撒哈拉沙漠以南非洲地区正在经历自上世纪70年代初期以来最强劲的经济增长,2006年该地区经济增长率将达到5.2%,2007年将进一步增至6.3%。该地区的石油出口是经济强劲增长的重要原因。虽然该地区经济发展有所改善,但是,拉美地区仍是发展中国家经济体中,经济增长较为缓慢的地区,预计2006年和2007年的增长速度将分别为4.8%和4.2%。

除外部环境的改善之外,近年来发展中经济体快速增长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其内部经济体制改革深化和宏观经济政策所作的相应调整。如贸易自由化和灵活的汇率体制、财政及赤字的减少、投资和外贸环境的改善,私有化和鼓励私营发展措施完善等。但是,持续高油价、多哈回合谈判中止及贸易保护主义抬头、禽流感疫情以及美国等国家经济增长放缓将对发展中经济体带来影响。

4、国际市场产品价格继续上升

近几年,由于世界经济强劲增长,国际市场需求转旺,使得初级产品供需关系紧张,再加上地缘政治和投机因素,国际市场初级产品价格持续呈现大幅上升的态势。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2002年开始从谷底回升,2004年二季度开始,增势曾出现减缓,但是2006年继续大幅度回升。与2005年同期相比,2006年一至三季度国际市场非能源初级产品价格分别上升16.8%、26.2%和29.1%。其中以金属和矿产品的价格增长幅度最大,2006年一至三季度,金属和矿产品价格分别比2005年同期上升28.4%、57.7%和62.4%。相对比较,农产品和食品的价格上升缓慢,但也接近了1995和1996年的前期高点。

经济发展特点篇(9)

一、当今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特点分析

1、经济金融进入复苏和缓慢调整阶段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持续进步,世界经济也处于逐步深化调整发展阶段,不同经济体的宏观经济成册出现了一定程度上的分化。美国经济复苏达到了一定的水平,但工业生产水平恢复较为缓慢,产能利用率依旧较低,私人消费对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失业率依旧较高。而欧元区受到债务危机的影响,其复苏的力度十分有限。新兴市场的国家经济发展速度放缓,普遍遭受了较大的通货膨胀压力。

2、宏观经济政策取向明确

由于国际市场发展的不确定性风险,全球股市产生了相应的分化。世界经济处于复苏阶段,然而其复苏是不平衡的。而主要经济体宏观政策趋向明显分化发展。主要发达经济体增长缓慢,失业率持续居高发展,市场发展缺乏支撑,在短时期内依旧需要宽松财政货币政策的有效支撑。然而美国等发达经济体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对国内经济的刺激作用十分有限,新颁布的货币供应向新兴市场国家流向。而主要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增长速度趋于缓慢,然而受到通货膨胀压力,较多国家需要颁布货币紧缩政策。全球流动性增长较快的发展中国家聚集,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通货膨胀管理的难度。货币升值压力增加,同时资产泡沫也有所增加。

3、经济再平衡难度较大

当前,世界经济的发展要实现再平衡具有较大的难度。全球治理模式的变革处于长期的发展阶段,要缓解世界经济失衡现象,需要主要经济体消费、储蓄以及投资结构的推动以及调整。其关键以及核心在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超前消费以及透支消费结构体系的调整。全球金融危机的爆发实质上是对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强制性调整,然而随着经济的复苏,世界经济要实现再平衡发展具有一定的难度。

4、宽松货币政策负溢出效益影响加大

主要经济体国家例如美国、日本、欧盟在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过程当中,采取了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从而给金融市场注入了大量的流动性太高资产价格,从而帮助政府、金融机构以及家庭资产负债表,降低利率以刺激国内投资以及消费,压低汇率以及拉动出口,然而宽松的货币政策在国际上具有十分明显的负溢出效益。一方面,国际大宗商品市场以及新兴经济体的利益竞争,提升了资产泡沫;另一方面,流动性泛滥增加了通货膨胀的压力;最后,若是资产泡沫以及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为了应对经济发展的滞胀局面,则被迫进入加息通道,从而将逆转流动性过剩现象,充分暴露出金融体系的脆弱性,最终对实体经济复苏产生影响,并对金融体系造成冲击。

4、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对经济不平衡调整的冲击

在很大程度上而言,世界经济不平衡的发展现象受到跨国公司全球化战略的发展影响。这种经济不平衡,在发达国家以及发展中国家都存在。其根本的原因可归结于跨国公司在全球扩张以及追逐利益的结果,也是全球产业转移以及重新分工当中,国际资本以及发展中国家廉价要素的结合发展。在全球化趋势无法逆转的背景下,资本、要素的不对称分布,难以扭转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同时,发达国家在经济发展的压力之下,将要求发展中国家进一步开放市场,主要的发展中国家增加较快以及明确的成本优势,则能在很大程度上对跨国公司的投资行为进一步的强化。世界经济的在平衡发展需要调整各国的发展方式以及治理结构。对于发展中国家而言,通过分配制度的改革以及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发展,实现推动消费并且逐步摆脱过度依靠投资以及出口拉动经济发展模式,从而实现对经济利益的重要调整,需要大量的投入。若是不改变当前以美元为主的国家货币体系,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依旧也需要一个长期的调整发展阶段。

二、当前世界经济金融发展的形势

1、发达国家的扩张性货币政策

随着国际金融市场的大幅度波动,世界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不确定性因素增加,为了有效应对债务危机而实施的财政紧缩政策使经济复苏进程缓慢,为了有效推动经济的复苏发展,主要的发达国家将持续实行扩张性货币政策。

2、增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管理

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研究报告可了解到,持续大规模的资本流动扩大是引发世界经济危机的主要原因之一。国际资本流动利弊并存,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应加强对国际资本流动性的监督和管理,各国政府也应加速监督管理以及改革的发展进程,逐步完善金融框架体系,提高对资金流动性监督管理的有效性。

三、我国的应对策略

当前形势下,我国经济发展的外部环境较为严峻,宏观紧急面临调整。世界经济的内生动力依旧不足,发到经济体的私人需求乏力,美国依旧面临失业率增加困扰,并且欧元面临财政紧缩压力,日本则持续面临通货紧缩压力,发展中国家的通货膨胀压力持续增加。

要在复杂的国际经济形势中趋利避害,则应抓住经济发展方式变化的机遇,首先,通过扩大内需,保证投资的合力增长,同时优化经济发展结构,尤其是扩大内需,增加消费需求,在推动城镇化以及城乡发展一体化的过程当中建立消费需求增长的长效发展机制。同时,还应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对外发展战略,培养我国商品以及服务国际竞争的新优势,尤其是通过体制改革以及政策的配套发展,持续形成我国的开放型经济发展优势。

参考文献:

[1] 丁斗. 全球货币流动性泛滥与国际金融危机的防范[J]. 国际政治研究. 2010(02) .

[2] 金融危机导致经济衰退 共克时艰推动经济复苏[J]. 中国统计. 2009(02) .

经济发展特点篇(10)

1工业经济运行的主要特点

1.1 两个实现

第一个是本年年初已经确定的工业经济增加值幅度规模达到了预定目标,并且是上限标准。就如黑龙江省而言,规模以上的工业增加值增幅达到了16。2%,总增加值也达到了2874.9 亿元,是近几年来的最增长幅度,也将使得历年来连续超过15%的记录得以保持。如果扣除一些影响因素的约束,增长幅度甚至达到了19.4%。工业经济发挥的主导作用和稳定局面,使得GDP 的稳定更加得以保证,规模经济对全省的贡献率也呈现日益上升的趋势。

第二个是实现了地方工业的亏损额不超过上一年的预期目标。近年来,黑龙江省的亏损企业及其亏损额已经下降了近4%, 亏损面也由原来的20.7%下降了1.7 个百分点,值得一提的是,7 个行业减亏额度已经达到了2000 多万,总计近7 亿元。可以说是工业经济实现的效果呈现出可喜的局面。

1.2 四个提升

第一个是生产更为集中。大中型工业企业已经由408 户增至450 户,增加值近2600 亿元,占据了黑龙江省规模以上工业的89%,每户平均的规模已经达到5.6 亿元,是近年来的最高规模。另外,就企业规模来讲,产值在10 亿元以上已经达到61 户,同比增长11 户,按地域来看,各区域均有增加,各类型企业也有提升,比如中直企业、地方企业,国有企业以及股份制、外资企业等。

第二个是经济的开放程度增加。出口交货值已经较去年增长了48.9%,达到158.2 亿元。其中,包括天然气、石油、黑金属冶炼、专用设备制造业和农副产品加工等在内的12 个行业平均增幅已达50%以上,占出口总额近1/3.伴随着产品面向外部的趋势,高新技术及新产品的研发带来的收益也有所增加,实现了新产品的产值达到316.6 亿元,同比增长了6.6%。高新技术产业增值也达到了9.7%的水平。

第三个是劳动生产率的提升。规模以上企业的工作人员平均创造工业产值达到了增幅20.6 万元的水平,同比增长10.9%,是近年来的最高水平;其中包括地方工业人均7.6万元,增长了20.9%,大型企业增长了4.5 万元,占了77%;全部的从业员工达到了138万人,包括了地方企业员工的102.8万人,占据了74.5%的比例。工业经济带来的吸收劳动力的能力已经从持续下滑的态势转为提升。

第四个是制造业所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有显著提升。制造业实现的增加值达到898.7 亿元的水平,同比增长了22.4%,净增加值达到了155 亿元,占规模以上企业的比重也达到了31.3%,创历史新高,同比增长了到2.4%。就不同行业来看,增加值过10 亿元的包括6 个行业,对制造业的发展贡献率达到了70.9%的水平。

1.3 四个比较满意

第一个是各地区的增长速度比较满意。黑龙江省全省总计达11个地区增长幅度超过全省的平均水平,其中包括齐齐哈尔在内的五个地区增幅超过了20%。股份制企业的增长也十分可观,达到了2352 亿元,占据了81.9%的比重;国有企业及国有控股的企业增加值也达到了2365 亿元,比重达到82.4%。非公有制企业、轻工业也在原有基础上有所提高,呈现发展态势。

第二个是订单数量及产品质量比较满意。据调查研究表明,重点企业的生产任务比较繁重,订单数量较多,包括蒙牛乳业、大众肉联在内的59 家企业增幅已经达到20%。全省总计达246 中工业产品增长订单数的企业就达到了168 种,比重达到68.3%,产量提高的幅度达到20%的有85 种,重点考核的工业产品数量产品产量继续保持提高,比重达到85.7%。

第三个是预期收益完成比较满意。整体的经济效益已经有所回转,规模以上利税同比增长2.4%,创历史新高,利润额也较往年有所提升。地方工业的经济效益呈现大幅度提升的趋势,实现了利润超过百亿元的水平,有效拉动了经济增长的幅度,综合效益指数达到了142,同比增长了14.3%。

第四个是经济发展的环境比较满意。首先是对外贸易的需求状况形势比较客观,使得工业经济的产业结构和产品的结构发挥了潜在优势;其次受工业领域的固定资产投资有所增加,同比增长了29.3%,增幅增长了4.3%;最后是价格走势比较平稳,工业产品的价格指数呈现出价格出厂价格明显高于买入价格,尤其表现在生活资料的价格和耐用品的价格,企业的盈利空间也得到了有效提升。

2 企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

2.1 一个拉大

规模以上工业增长幅度较全国水平的提高有所拉大。近几年来,工业经济增长速度一直落后与全国水平,但是差距一直呈现出缩小的形势,由1.4%到1.2%,有了质的飞跃。

2.2 三个过快

营业费用、财务费用包括工资增长速度过于迅速。这三项支出都高于行业的增加值的平均涨幅。费用支出过快导致的一系列问题,比如说总资产的贡献率已经有所下降,成本费套用率也呈现出下降趋势。

2.3 两个有所忽视

一是因为市场增加了对于工业产品的需求,但忽视了结构调整应该具有的主动性和紧急性,应该做的是理性地看待长远的架构性问题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二是因为由于利润空间的扩大和国有企业关于战略性的调整使得企业的工作基础被忽视,行业管理功能下降,宏观调控不能发挥根本作用,企业无法提高自身的综合竞争力和生存能力。

3工业经济发展态势的展望

工业经济处于一个极其复杂而由多变的环境之中,充满机遇的同时也有很多的挑战。世界经济连续保持繁荣状态,面临的是巨大的调整压力,比如国际原油价格持续不规则的波动,国家虽然一直竭力保持和调控以防经济出现过热状态,避免通货膨胀,并且把尽快解决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控制两个过高作为工作的中心。当然,也存在许多有利条件,比如国际产业转移和要素流动的不断加快,提供了给更广阔的发展空间,粮食的综合产量能力也在不断提高,投资规模也是日益扩大,对外战略的升级等诸多因素都为经济的良好运行提供了有效基础。全国的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不断提高,重工业产品的市场空间不断扩大,产业结构面临着许多的发展机会。资源的不断减缺,充分利用和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也成为一个契机。国家的明确发展方针也是提出务实以及以人为本的概念,也为工业经济的长远发展创造了充分有力的条件。综合以上考量,未来的工业经济发展将会呈现出一个稳中求进的发展格局,全国的发展速度不断缩小,经济效益保持在平稳状态。

宏观调控的战略和目标安排应该把工业经济运行的复杂程度、发展速度、架构调整、消耗资源、提升效益作为考虑重点,不断地提高创新能力,做好环境保护工作,调整服务方式,努力的实现经济可持续发展的良好局面。

4 小结

工业经济仍然作为经济发展的核心力量,既要充分考虑工业经济发展现存的特点,努力改进不足,充分发挥长处,立足于自身发展的实际现状,根据国家的宏观调控政策,深化改革进程,不断提升工业发展的效益,改善工业经济发展格局,从而更好地在世界范围内提高竞争力,可持续的发展工业经济。

参考文献:

[1]王健. 当前宏观经济运行特点、面临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11,(1):12-14.

[2]孔凡涛. 工信部、中国社科院联合《2010 年中国工业经济运行报告》[J].中国经贸导刊, 2011,(5):12-13.

[3] 吴鑫. 工业经济运行基本稳定下行压力仍存—2013年上半年工业经济运行情况[J].中国经贸导刊,2013,(33):7-8.

上一篇: 对金融危机的看法 下一篇: 社会治理的目的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