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的问题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4 17:09:33

语文教学的问题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1)

谁都知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但很多教师虽然理论上意识到,但在具体实践上却一头雾水。其实,也很简单,把发问的权利还给学生,把提问的权利让给他们。换句话说,也就是要让问题设计源自学生。学须生疑,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就必须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能力。毕竟让学生提问,一方面是学习主人翁精神的体现,另一方面也能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参与的热情。比如笔者在组织学生学习《林冲棒打洪教头》这一课时,就曾组织学生先行自学,然后分组讨论提出问题。在学生自主提出十几个问题后,教师组织学生归纳整理,着重围绕两个问题:“气势汹汹的洪教头为何被林冲打倒在地?”“林冲是个胆小鬼?”让学生讨论,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做到课堂学习必须从学生出发,立足学生实际;讨论中必须尊重学生,并且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从而真正实现“学”中心。

当然不可能所有课堂问题都源于学生,这也是不现实的。那么那些预设的问题又怎样源自学生呢?这就需要教师在根植于学情的基础上判断产生。而对于一节课来说,最为重要的就是目标达成,弄明白学生的起点在哪里。教师也只有掌握学生实际,科学制定学习目标,自然问题才能与学生学习无缝衔接。某种程度上讲,这样的提问也源于学生。

注意二:问题需要主次搭配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容量有限,因而问题设计更需要精挑细选。因而整个课堂教学设计中,一般由几个问题展开,而几个问题往往也有主次之分,即一个主问题,其余为次问题。主问题一般直对学习目标,大多从整篇课文,整堂课入手,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讨论、学习、探究,品味语言,体会文中思想,把握课文主旨,等等。但同时,一节课只有一个问题,就显得单调,这就需要次问题来支撑,来搭建整个平台,为学生学习铺设台阶,以便更好地完成教学目标。不过需要注意的是,无论是主问题,还是次问题,都需要遵循两个原则。一是简约性,即问题设计追求简单,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因而能减就减,尽量让问题做到以一当十。二是指向性。主问题指向教学目标,次问题指向主问题的理解。问题之间需要主次分明,环环相扣,而不四处开花,从而导致教学漫无目的,一盘散沙。

比如《珍珠鸟》这一课的主问题是:“领悟课文是怎样具体表达‘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的意思。”据此,笔者设计了几个次问题:①珍珠鸟外形,性格怎样?(通过查资料可以知道,珍珠鸟是非常怕人的鸟)②珍珠鸟与作者之间的信赖是怎样逐步建立的?找出具体细节,具体语段读读,议议。③珍珠鸟与我建立信任后,又是怎样的表现?④结合“信赖,不就是创造美好的境界吗?”谈谈自己的感受。⑤结合整个单元,说说人与自然应该怎样相处?这里,笔者所设计的几个次问题,都是围绕主问题展开,围绕学生对主问题的理解层层推进的,目的就是让学生通过对次问题分步理解,从而最终理解主问题,最终完成教学目的。当然,作为教师针对问题主次设置时,需要突出主问题,所有的一切也应该围绕主问题,对于不能帮助理解主问题的次问题,即便再好,也要回避,那么问题设计才更有深度。

注意三:问题需要言意兼得

某种程度上讲,关注语言文字的运用往往比所要表达的意思更为重要。然而由于受大气候影响,语文教学也相应有了一种浮躁状态,对阅读教学过于追求目标意识,过于强调从中收集到的信息。不否认,这便于考试;但语文教学更应该着重于学生这个人,更应该着力于他们的成长与发展。如果过于强调文字表面的信息,这必然有点形而上学,本末倒置。一方面失去了语文应有的味道,让教师教得枯燥,学生学得乏味;另一方面也让整个课堂教学陷入“死气沉沉”状态,从而不利于语文教育的发展。因而作为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即问题设计,也需要言意兼得,不仅关注到语言的情愿,更需要关注到语言形式的表达。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2)

其次,从延伸的时机和时间上看,主要的问题是脱离文本和详略失当。学习《庄子:在我们无路可走的时候》,要学生谈庄子的精神世界究竟是怎样的。这是个必须解决的问题,但教师不是让学生结合文本进行论述,而是谈自己的体会。学生谈的不是庄子的精神世界,而是自己的精神世界了。

在时间的掌握上也有问题,还是很早以前听了一节课,是选自《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的一个片段,文章题目叫做《生命的意义》。教师只讲了大概十分钟的课文,就叫学生谈论关于一个人“回首往事怎样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的话题。这节课一是基本抛开了文本,二是基本上三分之二的时间是在进行思想教育。没有了文本,没有了语文。不少课堂就是这样,特别是在对文本内容偏难的教学中,教师就趁势回避,进行课外延伸,造成了跑题、偏题的现象。

另外,在延伸过程中还存在一个问题就是忽略了对语文学习技巧的延伸。特别是在外国文学的教学中,我们还是津津乐道于思想品德的延伸,而对写作技巧诸如精致的构思,像欧・亨利、莫泊桑等的作品;缜密的表达,像表现主义代表人物弗兰茨・卡夫卡、意识流小说代表人物弗吉尼亚・伍尔芙等,都没有从写作技巧和风格上进行必要的延伸。语文教学的延伸几乎被思想教育和情感教育所淹没,而似乎每个教师又乐此不疲。

语文教学毫无疑问要延伸,但不是每篇课文都要延伸,每节课都要延伸。也不是每节课在行将结束的时候都要留出一段时间进行延伸,更不是丢掉书本无限拓展或者过度拔高地进行延伸。在语文的延伸性教学中,我们需要特别明确几个思路:

其一,延伸教学,实际上是语文教学个性化培育的机会。我们在基本的教学中,完成的只是“官方”的教学目标,也就是语文教材和教学指导用书里提到的教学目标,这是规定的指标任务,体现的是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应该不打折扣地完成。但除了“官方”的目标外,还应该有“民间”目标,民间目标是个性化的属于自由发展区域的目标。

其二,延伸教学,可以给学生多种表达渠道和方式。我们一般看到的就是让学生侃侃而谈,也有让学生写一段话的,但也只是叫学生读一下自己写的内容。并且往往是一个班级的学生都在奋笔疾书,快下课的时候,教师找一个学生象征性地匆忙读一下就结束了。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3)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宋代著名学者陆九渊也曾说过:“为学患无疑,疑则有进,小疑小进,大疑大进。”课堂教学过程,其实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有问题才能促使教师教学方法更新,有问题才能使学生在不断求索中得以发展。所以,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对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力求解决的心理状态,并引发敢问、爱问和善问的学习行为。心理学家认为,学生具有“问题意识”,是产生学习冲动的源泉,是积极思维的导火索,是学习的内驱力,是培养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土壤。因为创新始于问题,学生具有“问题意识”,不仅体现了他们思维的灵活性和深刻性,也反映了他们思维的独立性和创造性。那么,我们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呢?以下是我从教二十多年来的若干体会。

1.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使学生敢问。

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首先要消除学生的心理压力,让他们敢问。众所周知,在课堂教学中,师生的地位是平等的,是不分尊卑和主次的。然而,自古师道尊严,教师往讲台上一站,居高临下,教者为尊,为师就得让人敬畏;甚至有些教师还认为惟有“威严”,才能组织好课堂教学,才能维持好教学秩序,否则无法管理班级。于是,这些教师在学生面前总是自觉不自觉地以施主身份出现,而不是以知心的、平等的朋友身份出现。这种僵化的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妨碍了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阻断了学生个体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学生产生学习是一种苦役的感觉。有了这种感觉的学生怎能对力求解决的问题敢问呢?为此,教师要积极创设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消除学生在课堂上的紧张感、压抑感和焦虑感,让学生确实感到自己与教师是平等的,从而敢于向教师提出问题。

要做到这一点,其方法是很多的,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不要嘲笑和讽刺学生,尽力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和敢问的积极性。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有时侯提出的问题或许很“幼稚”、很不成熟,但是我们教师不能嘲笑和讽刺,要善于在其见解中发现闪光点,并通过积极的引导使他们获得正确答案。例如:我在教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时,有位学生对谁是主人公提出了质疑,结果,许多学生都认为“于勒”是主人公,理由是题目标明得清清楚楚,一目了然。应该说,学生回答的对与错是无关紧要的,这仅仅呈现了学生的认知状况,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要紧紧抓住这个启发学生思考的切入点,妥善地对待学生的回答。我认为教师此时既不能嘲笑和讽刺学生,也不能直接把结论告诉学生,而应该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并自主地寻找正确答案或最佳答案。于是,我从多角度引导学生思考谁是主人公:从情节的发展过程看,谁是主导者?从人物的矛盾冲突看,谁是主要者?从主题思想分析看,课文要揭示的是什么?由于我没有嘲笑和讽刺学生,消除了他们的心理压力,再加上有上述这些引导和铺垫,学生敢于向我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并最终获得了正确答案。

2.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

现代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教”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学生的“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能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就会感到自己受到尊重,就能够主动地参与,就爱自己提出问题。学生爱问,这不仅说明提出的问题是他们最需要解决的,而且说明他们的主体意识已增强,有充分的自信心和强烈的好奇心。

那么,如何保障学生的主体地位,使学生爱问呢?我认为其方法也是很多的,例如改变传统的评价模式和课堂教学管理模式、实施“差异教学”等等,而我的主要方法之一是注意向学生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我们语文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应该深思熟虑,力求从学生这个主体的角度思考问题,充分考虑学生的实际知识状况,更多地向他们提供相关的知识背景。而学生有相关的知识背景作为搭桥铺路,课堂上就不怕出丑,就感到还有许多知识需要了解,就爱提出自己感兴趣的各种各样问题。

3.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使学生善问。

“质疑”是学生在对教材深层次理解和探究的基础上的一种求真、求异的思维过程,它蕴含着学生的创新意识,也是学生自主学习精神的提升和外露。学生有了一定的质疑能力,他们提出的问题就比较深刻,即“善问”。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4)

更新观念、精选内容

针对目前高职语文教材种类繁多的状况,我们应根据专业不同的实际需求,着眼于学生兴趣的激发和能力的培养,精选思想内容高尚,能体现和表达民族精神的内容,有助于培养学生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的作品,并通过这些作品增强学生的人文精神和人格力量。如孟子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高尚品格、“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忧国意识、“兴利除弊”的改革精神、“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等。选编名人传记,使学生明白一些为人处世的道理,注重培养学生的人格。如“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人生价值,“洁身自好”的人生态度,“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的律己观念,“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准则等。此外,还可选取带有争议的作家作品,引导学生讨论、评议,鼓励学生大胆思考,让学生以求新求异的思维方式去深究,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创新能力。

明确对象,突出实用

高职学生毕竟不同于普通的大学生,他们的文化基础知识不及普通大学生牢固,但兴趣爱好广泛,专业特长明显,喜欢动手实践,热衷时代热点,关注网络信息,关心职业前景。所以,我们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特点,对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调整,注重高职学生实际语文能力的培养,特别是语言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的培养。目前,语言交际能力、写作能力不仅是一个有没有学问的标尺,而且还成了竞争、谋生的一种基本手段,往往对求职的成功与否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高职语文教学要以实用为先导,这就要求我们不能拘泥于教材,而要灵活使用教材,构建结合专业、顺应工作需要的全新模式,结合专业要求从听、说、读、写四方面用力,做到口头表达、书面表达的语文能力训练和阅读、思考的语文知识训练几方面兼顾,从而使学生认识到学习语文不仅仅是为了考试,更是为了安身立命。这样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从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以人为本,搞好拓展

在高职语文教学中,我们还应强调以人为本的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改进教学方法,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我们应放下师道尊严,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景,帮助学生发挥主体意识,探寻适合自己的学习途径。比如:针对高职语文课的教学时间较少,不可能像中学语文教学那样逐篇讲解的现状开展专题讲座以活跃学生思维,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改变一言堂的灌输式教学,就教学内容设计一些研究性课题,组织讨论课,提倡“群言堂”,通过共同辨析、反驳,引导和潜移默化地感染学生,增强他们的思辨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等;我们还可利用语文课的拓展性,开拓创新,引进先进的教学方式与手段。如引进语文课多媒体教学;开展诸如书法、作文、诵读、文学鉴赏、人物评传、文化常识等比赛;或组织读书会、诵读会、演讲会、辩论会、文学社团等活动课;还可以通过参观、访问、考察等方式积极开展活动,使学生体会到语文的生活气息与人文气息,从而变枯燥、单一的口头讲演为生动、活泼的双边活动,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考试改革,多元评价

考试历来是老师评价学生的法宝,分数是衡量学生学习优劣的标尺,但在高职院校中,我们应把考核当做一种检测、督促和鼓励。不能分数至上,而应采用多元化的考核与评价,以考核学生综合能力为主。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在评价时应关注学生在实际中所表现出来的理解能力、合作能力、创新能力、交流能力和评价能力。评价的重点应着眼于学生的差异性和多样性,突破刻板、单一的传统评价模式,使评价更富实效,而不仅仅是如何判断学生的书本知识掌握了多少。

为此,高职语文应全面公正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水平、学习能力与学习态度。根据“以过程性考核为主,终结性考核为辅”的原则,加强过程考核,实施结构成绩制:把学生的综合评价分为平时成绩和考试成绩两大部分,提高对学生的能力考核,如“说”和“写”的能力考核,可以对学生在诸如演讲比赛、辩论比赛、社团活动中的表现等进行考核记分,加大对学生作业、听课笔记、课堂表现的综合评价。将“考”立足于学,把考试的过程变成学习、探索、思考的过程,充分发挥学生自主性、展示学生个性。这样把考核重点转移到能力上,辅之以必要的宣传教育,使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逐步迁移到能力的提高上,最终达到我们的培养目标。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5)

所谓问题教学法,就是以自主学习为主的教学提问,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并且解决问题。对于这方面来说,也就是一个探究性的学习过程。在发现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充分的做出思考,把教材的内容以及自己的一些相关知识的积累进行梳理;发现问题之后,能够总结提出问题,问题要有建树性,并且要紧扣教材的内容;最后学生自主对于问题的答案进行探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在进行着一系列的活动当中,可以与其他同学结成小组,通过探讨研究,找到问题的答案。这样一来,问题教学法的目的就达到了,不仅仅让学生学到了知识,还培养了他们与同学之间的交流能力以及小组团队的合作精神,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学会了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去想问题,自己动脑筋去解决问题,充分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精神。

二、巧妙设计问题

语文学习的重点对于每一个学生来说无非就是两个主要部分:口语和写作。这两个方面是语文学习能力的主要体现,通过课堂上对于一些古诗词、现代文的学习,可以学到很多的语法、表达、修辞等语文知识,但是能够将他们活用到自己的文章和自己的口述当中才是真正学到了语文的真谛。所以教师再进行问题教学法的设计时,就要让学生有充分的机会去思考,教师设计的问题也要适合学生的程度,让学生能够在难易度适中的情况下解决问题。这样学生才能在不丧失信心的情况下完成任务,达到培养语文素质和能力的目的。

例如,在进行初中语文八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纪念白求恩》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先将课文进行通读,在充分了解课文大致内容的情况下,设计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和探究:文章从三个方面阐述了白求恩的共产主义精神,那么是哪三个方面呢?主要表现方式又是什么?结合课文内容来谈一谈。在老师提出这个问题之后,学生就可以通过查找课文中的内容,前三段对于共产主义精神的描写以及参考书资料上对于白求恩的介绍,做出课堂笔记。学生的认真思考和讨论下得出的结果,教师可以帮忙进行总结。这样学生就可以对文章内容做出详细的分析,再进行系统的归纳,最后由教师进行帮助纠正和改进。

三、由教师提问转化为学生提问

问题教学法本身就是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学生在探究式的教学当中提高自己的语文学习水平。语文这门课没有什么窍门,就是多看多说多写多练,见得越多,思考得越多,也就越能够掌握语文的关键。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的环境下学习语文,对于他们来说可以记忆的更深刻,因为是依靠自己的能力去解决的,这样一来,学知识就不单纯是记忆,而是开发,他们自己学会的知识往往比你教的更容易被理解,记忆时间也就越长。好比说小时候背古诗,可以背出很多很多,但是长大之后就全部都忘记了,这就是因为当时不认识字也听不懂,只依靠单纯的记忆,所以容易被遗忘。长大之后背会的古诗不管多长时间都还记得,那就是因为你懂了这首古诗的意思,所以也就记忆时间长了。在这基础之上,教师针对一部分内容做出一定的引导,让学生从中找到问题,把以教师提问为主的课堂转化为以学生提问探究为主上来。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6)

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把学生的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让学生通过自己探索发挥潜能,培养学生的学习动机。高中语文教学,教师不仅要传授字、词、句等基础知识,还要培养学生听说读写方面的能力,让学生受到健康的思想以及情感的陶冶。但是高中语文教学的现状令人担忧,教学的课堂效率不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不高,传统的教学方式束缚了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效率的提高。

问题教学法是新课程改革提出的,到目前为止已经有了一个比较完整的理论体系。问题教学法反对传统的灌输式的教学方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分析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 基本的方式是:学生要能够感觉到困难,自己在参与的活动当中受到了挫折,这样就可以发现问题;一旦发现了问题,学生就要确定问题,然后分析问题,收集各个方面的资料,从而明确怎么样让自己能够继续开展活动;学生根据自己的假设,从各种资料当中推出正确的结果,并且验证自己的假设是否正确。问题教学法主要是能够激发学生内在的学习兴趣,把教学与学生的特点联系起来,调动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那么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问题教学法的应用呢?

1.设计问题

首先教师要设计问题,发挥学生的智力,带动他们创造。语文的课堂教学过程当中,教师要提出问题,让学生在学习活动当中自己解决问题,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从而促使学生掌握语文知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教师在教学当中所设计的语文问题要达到一定的水平,也就是说这些问题要能够有效训练学生的思维,开发学生的智力。如果问题的水平比较低,就不能够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学生的思维水平只能原地踏步。当然,这些问题也不能难度太大,学生对所提的问题一窍不通,这样的效果会适得其反。只有符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才能让学生的思维跳跃起来。

要能够让学生做到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在语文的教学当中,使用问题教学法,教师提出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路,让学生的语文能力不断提升。教师要灌输给学生质疑的观念,这样学生才能在学习过程当中发现问题。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掌握知识的过程就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教师在语文课堂当中要通过创设情境,提问,学生提出问题,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2.如何培养学生发现问题的能力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7)

其次,借助问题的探究提高学生的课堂参与度。教学环节的问题讨论是帮助学生理解文本中心思想,提高学生学习效率的重要方面。所以,在本节课的正文教学时,我首先引导学生带着下面的几个问题进行自主阅读,如:(1)静默的草原有什么特点?(2)文本运用了怎样的描法?(3)作者对草原有怎样的感情?鼓励学生边阅读边思考,这样不仅能减少学生阅读的盲目性,提高学生的阅读效率,而且对学生良好阅读习惯的养成以及本节课教学效率的提高也有促进作用。在学生讨论出结果之后,我有针对性地对这些问题进行解释,目的就是让学生明确本节课的重难点,掌握本节课的中心思想,帮助学生真正体会到草原的魅力。之后,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让学生明确基本知识点,目的是要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技能。所以,在该环节,我引导学生对下面的问题进行了思考:(1)“人竟然如此渺小与微不足道”如何理解这句话的含义?(2)思考:“首先给人以自由感,第二个感觉是不自由”。说一说,这句话中的“自由”和“不自由”在这里是否自相矛盾?(3)“脚下的草儿纷纷簇立,一直延伸到远方与天际接壤。这颜色无疑是绿,但在阳光与起伏之中,又幻化出锡白、翡翠般的深碧或雾气中的淡蓝。”这一段落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8)

语文课程改革进行到今天,在阅读教学这一块,多种多样的阅读教学模式得以建立。各种各样的活动,互动、交流、讨论在课堂上呈现。从外表看很热闹,但就本质而言,学生缺少思维活动,课堂有形无实。为了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笔者认为问题教学法的运用是可行的。

一、什么是问题教学法

问题教学法是以问题为中心组织起的教学。在语文阅读教学中它以提升学生思维能力为目标,围绕着阅读文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种教学模式就是要力图转变教师施教者的角色,让教师回归到课堂组织者,引导者的本位。通过问题教学法组建的课堂,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教师向学生展示的是学习的过程和方法,展示思维活动的过程。在这样的课堂中,教师要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导学生或分析或综合,或归纳或演绎。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教会学生应该去思考什么,以及怎样思考。

二、问题教学法实施的策略

我们姑且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三段式结构,来阐释问题教学法在语文课堂的实施。

第一步:问题的生成

提问一直以来就是课堂教学中很重要的一部分。但平时我们在教学中提问随意,导致问题多、问题无效、问题难等现象,以致于学生在课堂中越来越不愿意思考。作为一名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明确课堂中问题的设置应有利于学生深入解读文本,能启发学生思考,能牵一发而动全身。它一般是针对文本的思想内容,情感思路,写作方法等提出。我们称之为主问题。这样的问题从哪儿来?一般有两种途径:一是在课前由教师预设。要求教师在解读文本确定教学内容后,预设问题;二是在课前或课堂上由学生生成。让学生提问更有利于促进学生思考。也有利于教师深入了解学情,根据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确定自己的教学起点。

问题的布局。问题生成好后在课堂中的布局也可采用两种方式:一是用一个问题统率其他问题。二是问题串的方式。在生成问题后将之设计成一个问题组,由浅入深,层层铺展。

教师要做好以上两个步骤得做好充分的准备:

1.对文本进行深入正确的解读

教师要对文本进行深入解读,对教学内容进行科学定位。初中语文教材中八年级下册选编了不少说明文。内容涉及园林,古建筑群,现代科技。仅仅考虑作者意图,那在这儿极易误入教学歧途。我们要明白编者把这些文章集录到这儿是为什么?结合课程标准,加以思考,我们会发现编者是用这些文章来让学生学习说明性的语言文字。这样我们在教学的过程中才不会偏离方向。

2.围绕教学目标提出问题

我们的课堂教学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语文课堂中实施问题教学法,不能对文本进行脱离学生实际的解读,更不能提出脱离教学目标的问题。如八年级上册朱自清的《背影》,文中他的父亲的情感既有特殊的时代背景又有特殊的家庭背景,对八年级的学生来说,年龄和生活阅历决定了他们不可能理解成年的朱自清对父亲的那种感情。因此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我们要降低难度,只要求在情感上学生们能理解自己的父亲就行。

3.问题设置要激发学生的兴趣或探究欲

问题的生成要考虑学生的兴奋点,要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例如:如人教版八年级上册《湖心亭看雪》课后研讨与练习第二大题“柳宗元的《江雪》描写的也是雪景,也写到了人的活动,体会她和本文在描法和表达感情上的异同”。该问题表述方式缺乏生活感,学生一看就会产生畏难情绪。如果我们考虑到初中生的特性生成另外一个问题,情况可能不一样。“假设张岱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遇到了独钓寒江雪的柳宗元,你觉得他们会一见如故吗?”交友是学生最爱的社交活动,最能激发他们的生活经历。这种假设性情境对话,能够唤起学生主体意识,有利于学生对作者经历,心境和他作品的理解。同时可培养学生初步的比较阅读能力。也能在价值观上对学生进行正确引导。

综上,我们可知,问题的生成是一个系统的工程。它要求教师潜心钻研教材,深入领会课标。同时还要求教师目光敏锐,思维敏捷,把握学情。

第二步,分析问题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9)

1、兴趣缺乏。学生一提到语文作文,往往就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恐惧与厌倦情绪。在进行语文写作的时候,学生普遍存在着注意力不够集中的情况。如果学生对于语文写作缺乏兴趣,是不利于学生语文作文水平提高的。

2、作文内容空泛学生由于缺乏语文写作的兴趣,直接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就是应付差事。记流水账、胡拼乱凑、抄袭情况较为严重,并且学生没有结合实际随意杜撰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总的来说,学生作文的内容空洞、无病、言之无物与小题大做是主要的问题。

3、修辞手法应用不当或是应用较少学生在进行语文作文写作的时候,使用的语句较为艰涩,没有充分的利用修辞手法对内容进行丰富与装饰,导致作文的语句较为单调,缺乏感情因素,影响了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小学语文作文教学的问题

1、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作文分数。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忽视了对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而过分重视学生作文的分数,把语文作文教学的目标变成为了分数而进行的写作。根据小学语文教学大纲中的要求,小学语文写作是为了培养学生将生活中听到的、见到的事情,通过语言书面表达出来,然后根据自己的想法加以修饰与陈述。但是目前的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过分重视了语文考试的分数,把培养学生写作能力的目标转变成学生写作分数的提高。由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重视作文的分数,导致学生的语文写作能力提升更多的是为了迎合考试,这样是不利于学生语文写作能力整体的提高。

2、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教学手段单一。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对学生进行写作能力教学的时候,手段较为单一、死板,不能满足灵活多变的语文写作要求。在对学生写作进行教学的时候,作文的主体框架永远是首尾呼应、画龙点睛,三段式作文普遍存在于小学语文作文中。因此,学生的作文一直按照僵化的结构进行创作,缺乏新意,也很大程度上扼杀了学生自主创作能力,制约了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与进步。

3、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写作指导忽略点评。笔者通过深入我国重点示范小学进行实地听课,发现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在进行写作指导方面确实下了很大的功夫,一些写作手法、修辞方式都有着较为详尽的指导。但是在学生写作完成后,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往往没有重视点评,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或者是挑选出一两段优美的语句进行赏析。如果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没有充分重视点评,就会使学生觉得自己的创作没有得到认可,极大的挫伤了学生的语文写作积极性。

4、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在对学生进行语文作文教学指导的时候,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过分的重视理论教学,让学生背、记优美词句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因此,我们经常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作文中存在着大量的华丽辞藻,有的甚至与作文题目毫不相干。学生没有充分理解词句的意义,词句随意引用的情况较为严重。阅卷人员在审阅作文的时候,往往由于工作量较大并且时间较为紧张,审阅作文不够仔细,只要看见学生引用了优美词句就会给学生加分,这样虽然一定程度上提升了学生作文的分数,但是这种缺乏真实情感的作文是无法促进学生语文写作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问题的解决措施

语文教学的问题篇(10)

问题教学法的创始人是杜威。杜威反对传统教育中学生消极被动地接受教师灌输书本知识、教学过程与学生的经验相脱离的教学模式,把教学过程看成是学生独立自主地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杜威的问题教学法充分地体现了他所主张的“从做中学”的活动原则。他认为,儿童并不是先了解了事物以后才利用事物的,而是在利用事物达到某一目的的过程中了解这一事物的。问题教学法看重的是学生学习的内在兴趣,并认为只有把教学和学生的活动联系起来,学生才会有内在的兴趣。

前苏联教学论专家马赫穆托夫认为:“在这种问题性的课上,教师有意地创设问题情境,组织学生的探索活动让学生提出问题和解决这些问题(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高),或由教师自己提出问题并解决它们,与此同时向学生说明在该探索情境下的思维逻辑(这种作法的问题性水平较低)。”

因此,我们对问题教学法本身可以作这样的界定:“问题教学法”是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教学出发点,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通过自我发现去激发其智慧的潜能,培养其强有力的内在学习的动机,即把作为人的本质创造精神引发出来。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的“问题教学法”

在新课程改革实施的过程当中,问题教学的进行显得尤为重要。因为培养学生的语文基本能力是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国外教育家有一种说法:学生智力发展水平就是他提出问题的水平,问题的深度即智力的高度。假如我们从语文基本能力迁移的角度看问题,从学生一辈子受益的角度看问题,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不遗余力地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的能力呢?我们可从以下几点做起:

(1)联想法――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大胆假设就是尽可能地拓宽中间;小心求证就是尽可能细心正确地验证其存在的合理性。

(2)补白法――再现背景,寻找合力。所有的问题都产生于一种情境,如果我们孤立地理解这个问题,可能是挖肉补疮,无以治本,怎么治本呢?必须找到这个问题产生的情境,即再现其背景,然后再现产生问题的思维轨迹,从而探寻到问题走向的合力。

(3)对话法――对话互动,摩擦生电。有时,在课堂上面对一个问题,学生很容易就给出了一个答案,但他们很少再去想这个答案的合理性,还有没有更好的答案,答案是否“找准找全”,于是对话就显得非常重要了。通过对话可以找到更好的答案,更本质的答案。

(4)信息法――网络搜索,柳暗花明。教师在课堂提问时,应抓住有利的时机,浓墨重彩,让学生能根据自己的阅读体验、人生经历等,利用网络资源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将课内和课外和谐地融为一体。

(5)积累法――暂时存疑,逐步推进。解决不了的问题,不必强加解决,否则就容易使问题解决简单化错误化。那么,此时可以存疑,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与反思,然后再回过头来解决,可能会有意外的惊喜。

上一篇: 全球经济现状及发展趋势 下一篇: 中医把脉法教学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