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41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1)

中国分类号:G621

1. 概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及其发展与创新

1.1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含义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一个内容丰富而又复杂的课题。研究和确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准确把握其内涵,是我们做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要求大学生接受的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思想观念体系及其行为规范的总和。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体来说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个方面,这五个方面层次清晰,相互衔接,构成一个整体,共同推动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向前发展。

1.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当今世界正在走向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那么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就有一个如何根据时展的要求赋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时代内涵,从而促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的发展的重大课题。另一方面,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党和国家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在思想、政治、道德、心理等方面的要求,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具体体现,影响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和有效性,也是我们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根据。因此,我们要实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发展与创新。

2. 改革开放以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依据和时代要求

2.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理论依据

2.1.1 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是辩证统一的,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主观反映。这一原理为我们制定科学合理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因为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就要求我们在创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时,要始终坚持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新成果教育大学生,树立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接班人。

2.1.2 社会主义意识必须灌输的原理

1902年,列宁在《怎么办?》一书中提出了灌输理论,“灌输理论是指无产阶级政党必须反对自发论,坚持把科学社会主义思想灌注和输送到无产阶级和人民群众中去,提高其政治意识和阶级觉悟的学说” 。因此,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我们要合理地采取灌输的教育方法。

2.1.3 马克思主义的人学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的理论,要求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发展和创新的目标是促进大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和造就“四有”新人的目标,这也是人的全面发展在我国衔接的社会主义建设中的集中体现。

2.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时代要求

从国内层面上看,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但是也面临严峻的社会问题,如:拜金主义、急功近利、不正当竞争、食品安全、环境污染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我们要通过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创新,来提高大学生的社会意识和责任意识。

从国际层面上看,全球化趋势的日益增强,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既面临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在这样一个时代大背景下,我们要有理论勇气去不断突破传统意识,勇于创新,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更加丰富多彩。

3.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原因

3.1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理念陈旧

当代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受到传统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理念陈旧,缺乏新意。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片面强调政治功能。其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过于注重“灌输”教育,这样势必影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

3.2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不完善

当前我国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上还不够完善,还没有形成科学化、系统化、规范化的理论体系。主要表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稳定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设计理想化;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层次性。

3.3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全面

首先,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育学生应该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面对挫折应该如何应对等。其次,要注重对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4. 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的具体思路

4.1 不断深化理论教育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可以看出,理论的力量是极其庞大的。在当代中国,我们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也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要不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养和思想政治觉悟。

4.2 不断强化社会实践教育

重视社会实践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理论之一。面对着社会严峻的就业压力,大学生更要努力提高自己的社会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在实践中学习知识,增长才干,而我们的思想政治教育在社会实践教育方面就应该做出相应的努力,提高学生的实践水平。

4.3 注重延伸网络教育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互联网使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高校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阵地,必须牢牢把握住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动权,积极探索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首先,搞好校园网建设。其次,要加强网络管理和网络技术研究。最后,形成网络思想政治教育的长效机制。

4.4 重视拓展心理教育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必须高度重视大学生的思想、心理问题,要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规律,不断探索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如: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心理健康档案;建立心理咨询机构等。

参考文献:

1.著作类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2)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 它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代新要求。

一、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明确规定,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方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地确立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并且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确立。总体情况而言,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较完备的结构体系,但从客观角度来说,也不乏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内容较狭隘且泛政治化: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往往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太过于注重理论化知识的教学,超出了社会发展实际水平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且内容太过于政治化,过于强调其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较多关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及内容而对于青少年学生自我身心发展及心理困惑诸类问题关注度还不够。(2)内容形式化: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缺少和现实社会的具体实际联系,太过理想化且华而不实,对青少年缺乏实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教学方式上更是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形式,虽然在教学效率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还很欠缺。(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还不够“接地气”: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泛政治化倾向导致其忽视人的主体性,对于大学生自身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以及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实际问题关注度不够,因而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说服力 ,使他们无法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方面的导向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式”的政治宣传活动,这不禁令人忧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式。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而且为新时代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二、新时期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这一最高层次价值准则的提出把党在当代倡导并着力推进的主导价值观提升到科学体系的层面。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基本内容是“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即是对广大民众进行马列主义、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教育,现代社会条件下就是为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服务,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马克思主义”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灵魂,思想政治教育要坚持科学发展观旗帜鲜明地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方法统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主题就是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突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而“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有利于坚持和弘扬爱国主义优良传统,调动人们参与现代化建设的积极性。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奠定精神基础。创新更是当今时代的最强音,把改革创新纳入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体系符合社会发展实际更符合时展对人才的要求,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性。以“八荣八耻”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公民判断行为、做出选择、确定价值取向提供了基本准则,有效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针对性与有效性。除此以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还蕴含有丰富的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的内容,如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初级阶段的国情教育、心理疏导教育和现代科学技术新成果教育等,不断吸收和借鉴西方文化对思想政治教育经验,都有利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科学化的原则,为实现了新时代条件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接地气”创造了良好的条件。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它不仅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要求相契合,而且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与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相结合的产物。其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是国家层面的发展目标,“自由、平等、公正、法制”是社会层面的发展目标,“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是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这24个字不仅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内容,而且是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要实现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它不仅旗帜鲜明地为思想政治教育做出了内容规范,而且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际发展情况相契合,对国家、社会与公民发展的具体要求相联系,实现了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接地气”发展。

这就要求广大思想政治教育者和理论工作者应该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核心内容,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指导新时期的教育教学,在教学内容的设置上,应善于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不同层次的具体要求,结合大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在内容上与社会主义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结合,敢于面对发展中的问题,直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围绕学生关心的社会“热点”与“焦点”问题展开实际教学,在思政教育的内容和教学方式的选择上,应该将传统与现实相结合,善于在继承中实现开拓创新。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3)

【关键词】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新发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科学论断,它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马克思主义的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党的这一最新理论成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提供了理论源泉和思想基础,它用党的最新理论成果创新和进一步发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这不仅是思想政治教育自身发展的优良传统,也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对思想政治教育提出的时代新要求。

一、我国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现状分析

我国《宪法》第二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提倡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公德,在人民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国际主义、共产主义的教育,进行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教育,反对资本主义的、封建主义的和其他的腐朽思想。”这是国家根本大法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明确规定,为我们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内容提供了法律依据和方向保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目的地确立必须从中国实际国情出发并且要结合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发展状况来确立。总体情况而言,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已经有了较完备的结构体系,但从客观角度来说,也不乏存在如下几个问题:(1)内容较狭隘且泛政治化:目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往往与社会发展的实际情况相脱离,太过于注重理论化知识的教学,超出了社会发展实际水平的要求和青少年学生思想道德发展规律且内容太过于政治化,过于强调其政治性而忽视了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较多关注于国家的政治生活及内容而对于青少年学生自我身心发展及心理困惑诸类问题关注度还不够。(2)内容形式化: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在内容的设置上往往缺少和现实社会的具体实际联系,太过理想化且华而不实,对青少年缺乏实际的说服力和感召力。在教学方式上更是习惯于传统的“填鸭式”、“满堂灌”教学形式,虽然在教学效率上达到了较好的效果,但是在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和发挥学生主体性上还很欠缺。(3)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还不够“接地气”:目前我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内容在设置上泛政治化倾向导致其忽视人的主体性,对于大学生自身关注的“热点”和“焦点”话题以及身心发展过程中遇到的种种困惑和实际问题关注度不够,因而对大学生缺乏应有的兴趣和说服力,使他们无法感觉到思想政治教育“人生观”方面的导向作用,还有相当一部分的大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洗脑式”的政治宣传活动,这不禁令人忧虑思想政治教育教学的未来发展方式。以上诸多问题的存在不仅对全体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和广大理论工作者敲响了警钟,而且为新时代如何搞好思想政治教育提出了崭新的要求。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4)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结晶,是推动人类社会前进的精神动力。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旋律背景开展的,她所倡导的教育理念、教育内容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必将把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推向一个新的水平,同时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也为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创造出良好的环境条件,使思想政治教育与时俱进,反映出社会主义的先进文化。

一、当代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马克思主义认为,作为一种上层建筑的理念是要随着社会物质生产实践的进步而不断发展的。随着世界形势风云变幻,我国改革开放逐步深化,军队体制编制调整改革逐步深入,人们的思想观念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思想政治教育理应随着时展、环境变化而不断地进行发展创新。目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或多或少也注意到了这些发展变化,但在实际工作中有的简单地重复过去的老方式、老办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缺乏创新点;有的简单否定过去的做法,超越社会实际的发展水平,思想政治教育出现不符实际的超前现象,这些都不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表现,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表现是:一是思想政治教育脱离实际工作。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就是简单地讲道理,只要讲清道理就完事,使思想政治教育完全脱离了实际工作,出现“两张皮现象”。二思想政治教育忽视被教育者。思想政治教育本来是做受教育者的思想工作,但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出现了思想政治教育者独占教育舞台而不尊重教育对象的主体性,忽视教育对象积极性和能动性的问题。三是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淡化。我国社会制度的性质决定了思想领域中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但受“普世价值”的影响,有人认为要引导树立全人类的共同文化价值观,值得我们高度警惕。思想政治教育理念与时展不能合拍,首要的原因是教育者缺乏辩证思维,企图用一种静止的、封闭的、片面的思维去认识和处理问题,这显然是不符合辩证法思想的。思想政治教育理念能否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关键是思想政治教育者是否拥有辩证思维, 能否根据时代的发展、社会环境的变迁和教育对象思想的变化树立科学的理念。根据辩证法原理,至少可以从三个角度来判断我们的教育理念是否科学:历史角度、科学角度和价值角度。从历史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代表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发展的方向?从科学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理念是否来源于客观实际、是否反映了被教育者对政治理论接受的规律?从价值角度看,思想政治教育的理念是否从广大官兵的实际工作出发,真正促进中心工作的完成?

二、当代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创新要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先进性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5)

二、政治学原理教学内容构成之思考

政治之所以发生,无非是因为人们的言论和行为边界需要规范性、权威性的界定,以避免互相侵害,造成社会动荡无序,渐至消亡。社会是不能消亡的,社会的消亡意味着人类的消亡。因为人类是社会性的动物,没有社会,人类既无法获得足够的物质资源也无法获得必要的精神资源,让自身存续下去。既然社会不能消亡,那么政治就必然产生。政治的产生是为社会运行提供治理模式,保障社会秩序,使人们之间不会互相残害。因而政治本质上应是一种公益事业。政治活动是需要载体的,这个载体就是政府。人们进入政府治理之中,必须让渡自身没有能力充分行使的权利及其部分财产权给政府,使其凝结为政府权力。这样,政府才能以民赋之权力进行具体的治理活动,进而保障社会秩序。在现实中,政治活动往往以阶级、阶层、行业、集团等集体形式为单位进行博弈而形成治理模式,而不是以个体形式。公民的权利与义务。从规范的意义上来讲,政治活动是为界定、确认、保护人们的言论和行为的边界提供依据,这种依据构成法治的重要内容。通过法治界定、确认和保护的言论和行为的自由即公民权利。

公民权利的最初来源无疑是人的天赋权利。公民权利的享有和行使需要公民彼此之间承担一定的责任,它经由政府权威而演化为公民的义务。由此可见,公民的权利派生了公民的义务。政治的类型。在政治社会发展的历史中,政治为社会的存在和运行提供了人治和法治两种治理模式。专制政治提供人治模式,民主政治提供法治模式。人治剥夺个体作为公民的权利,把公民变成奴隶,与政治事业产生的初衷相违背。它之所以产生,无非是因为政府组织中的成员欲望膨胀,利用政府不受制约或者制约不够的组织力量相对社会松散力量的巨大优势,为自身牟取私利,从而改变政治的公益属性,进而达至人治。通过理念的进步和现实的反抗,政治必然从专制形态进化为民主形态,进而为社会提供法治之模式与内容,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政治文化与政治社会化。

公民社会是社会力量的公益化、组织化,是公民选举权与被选举权、言论、集会、结社、游行、示威等政治权利行使的重要保障机制,是社会中政治运动的依托,是社会批评和监督政府的支撑力量。总之,公民社会是保持政治活力,推动法治不断进步的社会结构。没有公民社会,即意味着民主政治和法治的缺失。政治全球化。当权利、自由、民主、法治、平等、宽容等成为人类普世价值,政治活动的任务就不仅仅是为特定社会共同体提供法治模式,它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为人类众多社会共同体的交往提供法治模式。反抗专制,追求民主和法治是人类共同的权利与义务,它使政治超越国家范畴,演变成全球政治。政治发展。政治发展的根本动力在于人类对更好地保障权利与自由的追求。政治发展需要政治文化的发展。政治文化的发展推动政治发展,使政治活动更好改善治理模式。由于政治文化的发展是一个较为缓慢的过程,因而政治发展也应该是一个渐进的过程。在公民文化没有形成的情势下,采用激进的方式发展民主和法治,往往遭至失败。

三、结语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6)

本文将目前现行教材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同时,将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进行了陈述,另外,将改进理论与政策之间的教学内容的思路进行了综合阐述,从而使得政治教学内容整体布局合理,使得学生们更好的掌握其中的理论与实践的内容。

一、关于目前现行教材中对理论与政策关系的处理情况分析

根据目前现行教材中可以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节被分为以下三节内容:第一,中国特色社会注意的民主政治制度;第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注意法治国家;第三,推进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因此,从这一章节中就可以看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是我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体系中的基本问题。在教材的第一节中就可以看出,主要阐述的是我国特色社会注意的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第二节讲到的是: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同时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建设;第三节的内容主要讲到的是关于政治体制的改革,将理论与实际进行了结合论述,因此,“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政治教学中,这一章节主要以“概论”的形式展现于教材中。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实践结果中来看,“概论”这种逻辑结构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存在着一些问题:

(一)有些教学内容的布局方面存在着不合理

例如: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节内容中,第一节主要阐述了民主政治制度的理论,第二节内容讲到的是依法治国方略与社会主义法制建设,事实上这两节的内容可以合并在一起,使得学生们中容易掌握其中的理论,同时,学生们会更加明白这一章所讲述的内容。

(二)政治教学内容的理论部分与实践部分规划不到位

在政治教学教材中,“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这一章应该将其理论知识作为本章的重要内容,然而事实上,本章中第二节与第三节都是讲实践理性理念内容,而且这些理论知识点分布在不同的政策内容中,以至于本章节的重点理论难以突显出来,最后使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的理论内容不能够进行充分的展开。

二、关于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

在政治教学内容中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需要将其中的理论知识以及相关政策的关系进行正确处理、合理安排,同时,要将课程的主题进行突显出来,另外,还有从方法论的层面来思考,将教学内容进行合理的、科学的组织、布置。

(一)分析“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在某种程度上,理论对实践能够起到主要决定作用。如果让学生们更好的学习相关理论则需要将其中的理论知识点进行突显出来,同时,将理论理念与实践理念内容进行合理的布置、组织。作为实践理念的政治体制改革与相关政策法规,它很好的将理论知识与实践内容结合了起来,它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践活动内容的重要构成因素。

(二)分析教材内容中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作为辩证法的两点论,是对复杂事物将来的发展过程进行分析研究,既要研究其中的主要矛盾,又要研究其中其他的矛盾,同时,针对主要矛盾还可以研究其中的主要方面,并且该矛盾的其他方面。而重点论是要对复杂事物的主要矛盾进行着重研究,同时,针对主要矛盾只要掌握其中的主要方面即可。在政治教学活动中需要将两者进行统一,用唯物辩证法的眼光来看待某件事物的发展趋势。

三、改进理论与政策之间的教学内容的思路

(一)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民主政治

第一,将党领导以及人民当家做主与依法治国进行有机统一;第二,运用马克思主义原则正确看看待社会主义社会的民主、自由与人权等,这些都是与社会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是具体、相对的理论;第二,关于人民民主国体政策,只需要简明的阐述即可,因为这是我国国情发展的必要选择,并且符合我国国情;第三,关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而言,它是民主的一种形式,也是我国国情发展的结果,因此,人民民主与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理论实践知识内容可以组合一起陈述。

(二)关于“政治体制改革,发展民主政治”的内容

这个内容可以与教材中的第一节内容进行整合,从而使得学生们更好的认识到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必要性,从而有效的掌握教材中的内容知识点以及相关理论等。

结语:本文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教学内容中的理论与政策分布、布置的情况进行了分析介绍,同时,针对这存在的问题而提出相关正确处理理论与政策关系的方法论,从而科学的、合理的改进教学的内容,使得学生们更好的理解其中的理论知识,从而为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7)

(二)美国社会科的横向设计。从横向上来说,美国社会科有三个基本目标:公民教育、历史与社会科学教育、反思与问题解决教育”。根据美国社会科的课程标准,具体来说,公民教育主要是为了“鼓励年轻人接受美国核心的价值观,使年轻人参与到社会事务中来”。历史与社会科学教育主要是为了“在公民教育的前提下给学生介绍更多的坚实知识、有效的方法和理性地作出抉择的能力”。反思与问题解决教育则主要是为了“帮助学生在民主社会成为很好的思考者”。这三个基本目标看似杂乱无章,仔细揣摩却不难发现,其中确是有递进关系的:先认同主流价值观——达到身份认同后——习得知识与培养能力——参与生活——学会反思。

(三)美国社会科的纵向设计。从纵向上来讲,美国社会科也有其三维目标,三个目标的维度也就是知识、技能、价值观。具体来说,公民教育的知识主要介绍了《宪法》、《权利法案》和地方、州、联邦各个层次所实行的行政程序;技能主要阐述了理性决策的过程、谈判与妥协、清晰地表达自己的观点、高效地合作;价值观主要指明了与民主决策相关的价值观以及那些共同支撑地方、州和联邦政府运转的价值观等等。

二、美国社会科课程的内容组织

美国社会科的内容组织涵盖十大主题,主题之间具有阶段性和递进性。其内容安排上主要是从微观和宏观两个层面进行的,宏观是微观的骨架,而微观是宏观的血肉,二者分列整齐,相得益彰。透过社会科政治学内容的设计来看,其内容设计不仅逻辑性强,且极富可操作性。

(一)美国社会科的十大主题。《全美社会科课程标准》提出必须渗透在幼儿园至十二年级社会科教学中的十条主线:①文化;②时间、连续性和变化;③人、场所、环境;④个体发展与认同;⑤个体、群体和公共机构;⑥权力、权力机构和统治;⑦生产、分配和消费;⑧科学、技术和社会;⑨全球间的联系;⑩公民的观念和实践。由于这些主题要在各年级段得到不同水平的综合实施,这就保证了学习内容的连续性和统一性,同时又分出了阶段性。

(二)美国社会科的内容安排。就其政治学内容的安排来看,分为两类,第一类为“微观政治”的方式,主要关注政治系统中的个体。它围绕两个主题展开:(1)个体的角色,即个体公民如何影响政治系统;(2)态度和信仰,即个体公民的态度和信仰及其如何形成。第二类为“宏观政治”的方式,主要关注政治系统的全面运行。它围绕三个主题展开:(l)政府和行政程序;(2)政治系统的比较;(3)政治理论。这样的设计已极具模块化,微观政治是宏观政治的血肉,而宏观政治是微观政治的骨架,将这种模块按照学段进行教材编排就显得顺理成章。

(三)美国社会科中的政治学内容安排。美国社会科包含的政治学内容有以下十个方面:①公民,主要涉及公民的理想、权利和责任、作用、行为、品德等内容。②民主,主要涉及民主的价值、准则、运作等内容。③政府,主要涉及政府的性质、职能、权力、责任、限制、组织、运作等内容。④国际政治,主要涉及国家关系、制度比较、战争与和平等内容。⑤合作,主要涉及交往、合作、团体归属、解决分歧与冲突等内容。⑥国家,主要涉及祖国、国家概念、社会制度等内容。⑦革命、英雄等内容。⑧社会问题和政策。⑨技术的作用。⑩政治理论的。在具体的内容安排上,公民是政治学内容的出发点与落脚点。社会科把公民置于社会的话语系统进行阐释,并把社会的规章施加于每个社会成员的身上。公民对其身份有了基本认同后,其应知晓每个社会都会建立一套权力机构来进行决策,并且社会成员也应该学会民主的运作方式,因为良好的民主运作方式有助于形成稳定的政治系统,从而促进社会和国家的发展。社会成员还需要知道,所有的政府都要得到被统治者的支持,没有他们的支持,这个政府最终会被。

三、美国社会科给我国思想政治课带来的启示

我国的课程标准提出的总目标是,“使学生知道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常识;学习运用马克思主义基本观点和方法观察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具备在现代社会生活中应有的自主、自立、自强的能力和态度;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思想情感;初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对比美国社会科的三个基本目标,我国思政课的课程标准有以下特点。

(一)我国的课程标准设计较为笼统。课程标准设计虽然也是从知识,能力,价值观的三维目标来写的,但是其没有将目标进行分类探讨,则很难寻找其内在逻辑关系。比如,社会主义的合格公民的确需要主流价值观的指引,如果过多地强调主流价值观,则会导致课程设计缺乏基本的逻辑性。事实上,学生除了需要主流价值观的引导外,也需要习得各类社会科学的基本常识,在此基础上,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更好地参与社会生活。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8)

中图分类号:D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194(2010}04-0123-05

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研究领域中普遍的本质联系的思维形式,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中的基本概念,是人们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基础上形成的带有规律性的认识成果,是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手段和工具。简而言之,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是指反映和概括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所研究的特殊领域的各种现象及其特性、关系、方面等的本质的基本概念。而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重要范畴,则是指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并能揭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某些规律,而又能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理论体系得以完备创造一定条件的基本概念。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其范畴体系必然要随着思想政治教育实践的发展和学科理论的丰富而不断完善。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范畴体系的一条重要途径,就是创造或提升一些新的重要范畴。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就是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一个重要范畴。

一、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涵义及基本特征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涵义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指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针对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经教育者选择设计后有目的、有步骤地输送给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价值观念、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等信息。要使教育对象符合教育目标的要求,坚定政治信念,端正思想观点,建立道德理念,优化心理品质,形成行为规范,都取决于采用什么样的教育内容。作为思想政治教育“血液”的教育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育目标的具体化,是教育主体与教育客体互动的一种中介,是确定教育原则和方法的前提,是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基本条件。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本特征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以下几个基本特征: 其一,共同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共同性,即是指在任何时期、任何单位,思想政治教育都有着共同的、一贯的、稳定的内容。内容的共同性,是由思想政治教育与党的关系、思想政治教育与马克思主义的关系以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本身的继承性和连续性所决定的。

其二,特殊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特殊性,是指在不同时期、不同单位,思想政治教育有着不同的特殊内容。思想政治教育的各项具体内容,在不同社会条件和历史时期都具有很大的特殊性,它随着具体教育目标的变化而变化,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而发展,随着被它保证的各项工作的深入而充实,带有极大的具体性、丰富性和变化性。

其三,交叉性。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交叉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的共同内容和特殊内容在一定时期和单位相互结合、交叉所形成的具体内容。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成要素及其相互关系。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哪些基本要素,理论界的认识并不完全一致。现在,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的“五要素说”正越来越得到广泛的认同。因此,笔者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五大要素组成的既相对独立又有机联系的逻辑结构系统。 ,

第一,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政治教育是一定阶级和社会依据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政治方向、政治立场、政治观点、政治信念、政治态度,即实质上培养政治信仰的教育。政治教育的具体内容主要有: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和基本纲领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教育,形势与政策教育等。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中,政治教育始终居于主导地位,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导向性内容。首先,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和阶级性,政治教育总是同党的意志紧密相连,传播一定的政治思想和政治主张,从而从根本上发挥引导人们思想和行为的作用。其次,政治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的始终,对思想政治教育过程和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起着指导和支配作用。再次,政治教育指引思想政治教育沿着正确的方向发展。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对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总的方向指导作用,理想信念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

第二,思想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根本性内容。思想教育是依据一定的哲学思想及其方法论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以及思维方式的教育。思想教育主要包括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艰苦奋斗精神教育,马克思主义唯物论、无神论和科学精神教育,创新精神教育等。它通过引导人们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和理解,使人们形成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正确的理想信念、科学的思维方式和开拓创新精神,为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提供根本的思想方法和强大的思想武器,为政治教育、道德教育、法纪教育和心理教育提供价值理念支撑和世界观、方法论基础。其中,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教育是思想教育最根本的内容。

第三,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性内容。道德教育是将社会的外在要求内化成人们的道德观念、道德情感和内心信念,再外化为具体的行为,目的是培养人们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高尚的道德情操。道德教育是依据一定的伦理思想和道德规范,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以帮助受教育者培养良好的道德品质和道德人格的教育。道德教育主要包括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社会主义人道主义教育以及生态道德、网络道德教育等。道德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基础。道德教育虽然在性质、方向上受政治教育、思想教育的影响和制约,但良好的道德品质对合格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法纪素质和心理素质的形成与发展起着引领和提升作用。

第四,法纪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性内容。法律、纪律与道德都是调整或制约人们行为的准则和规范,它们在社会功能上相互补充、相互凭借。法纪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社会主义法制和纪律教育,培养他们具有法律观念和遵纪守法的品质,知法、懂法、守法,并且学会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法纪教育主要包括社会主义法制教育、纪律教育以及社会主义民主教育等。法纪规范是政治规范和道德规范实施的保障性力量,法纪教育在政治教育和道德教育的实施中起着重要的保障作用。首先,从法律与政治的关系看,政治规范是法律规范的最高层次,法律规范是政治准则的基本保障力量, 进行法纪教育是维护政治原则和实现政治理想的重要保障。其次,从法律与道德的关系看,法律是道德的最基本体现,道德是法律的精神基础。只有加强法纪教育,才能更好地实现道德教育使其对象从他律向自律转化的功能。再次,社会主义法律法规中包含着丰富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加强法纪教育可以为这些内容的实施提供制度化保障。

第五,心理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前提性内容。心理教育是对受教育者进行有关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性教育、咨询性教育和良好行为训练,以培养受教育者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身心健康水平,促进他们全面而和谐地发展。心理教育主要包括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意志品格教育和个性品质教育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是一种涉及人们认知、情感、意志和信念的特殊社会活动,必须以心理教育作为起点和前提。在政治、思想、道德和法纪教育的过程中,人的心理状况始终起着维持、调节和统合的作用。心理教育就是通过对人们良好心理素质的培养,使人们形成健康的心理品质,为思想政治教育其他内容的实施提供赖以依靠的基础和平台。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由多层次要素构成的系统,这些内容相辅相成,共同构成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主次分明、和谐统一的整体。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诸要素在根本上是相互关联的。如前所述,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政治教育是主导,思想教育是根本,道德教育是基础,法纪教育是保障,心理教育是前提。这些内容在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结构中虽然处于不同的层次和地位,既不可偏废,又不可相互替代,但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依托,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推动着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

三、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依据及原则

整体构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客观依据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基础,科学原则是对客观依据的反映和体现,是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准绳,两者紧密联系,共同实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的科学性。

1.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依据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确立的依据主要有:

一是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性质。这是就教育内容与教育目标的关联性而言的。目标规定内容,内容体现目标。只有先确立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才能依照目标的要求来确定相应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

二是受教育者个性心理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制约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这是就教育内容与受教育者个性心理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的关联性而言的。这里所说的受教育者个性心理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是指受教育者接受教育的内在条件,它包括受教育者所处的生理心理发展阶段以及由此决定的心理机制,包括受教育者的认知方式、知识背景和接受能力,包括受教育者在社会生活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社会、对人生的看法,包括受教育者原有的态度水平和现有的思想追求,等等。所有这些,都会使受教育者对自己所面临的客观外界环境包括面对的各种教育信息的反应,表现出明显的倾向性和选择性。由于受教育者生理心理发展状况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的差异,因而决定着他们所能接受的教育在内容的深浅、内容的广度、分量的多少和层次的高低诸方面也就有所不同。

三是社会形势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情况决定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变化性。这是就教育内容与社会实际和受教育者思想实际的关联性而言的。社会形势发展变化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提出新的要求,因而,要适应现代社会发展和人的发展需要,不断调整、充实、深化、更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思想政治教育只有适应社会形势发展变化的客观要求和紧跟时代的步伐,不断赋予新的内容,才能充满生机与活力。同时,还要从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出发,选择最佳“突破口”和适宜的教育时机。教育内容的切入点要准确,既要看到受教育者存在的思想问题,贴近他们的思想实际,也要看到他们存在的实际问题,关注他们的切身利益。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只有与教育对象的思想实际相适应,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上述依据中,由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及受教育者个性心理和思想政治品德发展水平决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基本的和相对稳定的,由社会形势的要求和受教育者的思想实际情况制约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不断变化而有针对性的。在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进行整体构建时,要把两种内容有机结合起来,以科学正确地确定整个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不同阶段要重点突出的内容,更好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实现。

2.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的原则,是对内容进行理论构建与现实实施时必须遵循的基本准则和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整体构建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是:

其一,科学性与阶级性相结合的原则。科学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符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符合包括社会生活实际和教育对象思想实际在内的客观实际,具有真理性。阶级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旗帜鲜明地坚持社会主义、集体主义的政治原则和价值导向,进行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教育、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教育和集体主义的价值观教育,用科学的思想理论和先进的意识形态教育、引导人民群众,促使人们树立科学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科学性与阶级性是辩证统一的,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分割。

其二,主导性与多样性相结合的原则。所谓主导性,是指教育内容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和性质,在思想政治教育中居于核心地位,起着主要的、引导的作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导性,就是要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与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以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所谓多样性,是指教育内容不是单一的、固定不变的,而要体现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灵活性和发展性,要同主导性的要求具有一定程度的相容性、协调性,并能根据教育对象的要求,丰富和发展主导性的要求,更好地配合和发挥主导性的作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多样性,就是一方面要使教育内容具有广泛性和全面覆盖性;另一方面要根据时代的新变化和社会对人的全面发展的新要求而不断调整、充实和更新教育内容,使之始终保持与时俱进的品质。在当今时代,我们只能在坚持主导性的前提下发展多样性,在发展多样性的过程中坚持主导性。我们既要吸取过去时代只讲主导性、排斥多样性的教训,也要警惕一些人只讲多样性、忽视主导性的倾向。

其三,现实性与理想性相结合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既要体现现实性,又要体现理想性。现实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教育对象,立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国情,不能超越社会发展的阶段,不能脱离社会的实际道德水平而向受教育者提出过高的、不切实际的要求。理想性是指要以符 合社会发展总趋势、反映时代要求的科学的理想信念、高尚的思想道德、正确的价值观念来作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主体部分和主导内容,并能预见到社会的发展对未来新人的期望和要求。现实性与理想性是相辅相成的,若不立足现实,理想性就没有基础和前提;若没有理想,现实性就没有动力和方向。

其四,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相结合的原则。社会本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面对知识经济时代到来和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建设、改革开放、社会转型的国际国内新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实际,有针对性地融入全球化、信息化、市场化等重大现实内容,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建立在牢固的社会现实基础之上。个人本位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充分满足个体自身发展的需要,注意增加一些具有教育对象个人特殊性、能有效缓解其思想矛盾、心理冲突、情感困惑等问题的相关内容,指导和引导其现实生活,以满足教育对象成人、成长、成才、成功的内在需要。社会本位与个人本位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

其五,整体性与层次性相结合的原则。整体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充分考虑内容系统自身的完整性,注意内容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衔接和相互协调,使各内容要素互动有序、协同配合,从而发挥整体的最佳功效。层次性是指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整体构建必须根据教育对象不同的年龄层次、心理特点、知识水平和接受能力,用不同的内容和标准去教育和要求不同的教育对象,使教育内容由低到高、由浅入深,形成从低层次到高层次的递进式的教育内容系列。整体性与层次性是相辅相成的,两者互相依存、互相渗透。

四、研究这个重要范畴的意义

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这个重要范畴,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其理论意义在于:

第一,有助于揭示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某些规律。首先,有助于揭示最高理想教育与共同理想教育辩证统一规律。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理想信念和精神支柱,实现共产主义是共产党人的最高理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现阶段我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我党历来重视理想教育,但曾经在“左”的或右的思想影响下,存在着或片面强调最高理想教育,或以共同理想教育取代最高理想教育的倾向。因此,处理好最高理想教育与共同理想教育的辩证关系,必须既要加强共产主义理想教育,为共同理想的实现提供方向保证,又要加强共同理想教育,为坚定共产主义理想信念打下坚实的基础。最高理想教育与共同理想教育是辩证统一的,两者互为补充、缺一不可。其次,有助于揭示社会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辩证统一规律。社会化与个性化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偏颇的两个方面,社会化保证了人类社会的延续与一定阶级的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的传承,个性化使得个人具有超越现实、改善现实的独特性与创造性。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视集体利益而忽视个人利益的片面倾向,加上建国初期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在我国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构建中,自然表现出片面强调社会化教育,忽视乃至否定个性化教育的片面倾向。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一方面,要体现个性化教育特色。在坚持正确价值导向、弘扬主旋律的前提下,增加可选择的教育内容,使教育对象能够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适合他自身的教育活动,从而使提高思想道德素质成为内在的需要与能动的追求。另一方面,要强调社会化的教育和引导。思想政治教育要促进个性发展,并不意味着放弃社会的目标和要求,任由个体随心所欲,自我膨胀,或与社会、他人格格不入;也不是迁就、迎合教育对象的一切思想、情绪和要求,放松教育与引导。社会化教育为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指明正确的方向,个性化教育又是社会化教育的基础。社会化教育与个性化教育是相辅相成的,两者密切联系、不可偏废。

第二,有助于人们充分认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中的重要地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是一个开放系统,它必须同外界交换物质、能量和信息,才能保证其自身的良性运行,才能维持其生命力。从一定意义上讲,思想政治教育系统的活力在于其内容结构的活力,即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各个部分、各个要素、各个层次的活力是否都被充分激发起来,各个层次之间是否建立起了一种相互促进、彼此制约、协调统一的关系。因此,我们要用系统论观点来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的构成、诸要素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层次关系,以揭示和描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内在逻辑关系和逻辑结构。研究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结构,是为了勾勒和再现思想政治教育复杂的过程,从而为我们更好地认识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这一特定对象提供了一个客观的基础。事实表明,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视为一个有着一定结构一功能并处在运动变化之中的开放系统,系统、深入地研究其逻辑结构,是从一个重要方面对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基本理论研究的拓展和深化。加强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理论研究,无疑会使我们加深对思想政治教育价值、思想政治教育目标、思想政治教育环境、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思想政治教育载体等一般范畴的理解,也会给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理论研究和范畴研究开拓新思路、新领域,从而进一步丰富和完善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学科理论体系和范畴体系。由此可见,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在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的理论研究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其实践意义在于: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9)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843(2012)02-0132-04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通德教育、法制教育和心理教育等五个方面。应该说这样的教育内容已经较为全面。但我们结合教学实际和学生当下的思想状况仔细分析,就会发现这样的教育内容实际上存在诸多问题。特别是教育内容及其传授进程中重理论轻实践,重知识灌输轻情感培育、重政治思想教育轻生命健康教育的“三重三轻”现象尤为突出。这样的教育内容与教育方法最终导致学生信仰的缺失、道德的滑坡,甚至于出现轻视生命的行为。

应该承认,造成现今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是现今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带来的负面影响也是客观存在、不容置疑的。如果不能很好地解决这些问题,就会影响到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效果。为此,高校要结合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规律和心理发展的规律,用马克思主义理论在中国发展的系列重要思想为指引,用科学发展观构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体系,坚持思想政治素质教育、伦理道德教育与生命健康教育内容的和谐统一,往重在实践中领悟政治思想教育的内容,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的根本任务。

二、和谐社会背景下构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指导思想

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于重大问题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提出,我们要构建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总要求;以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为重,走共同富裕道路。。这为当前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指明了新的方向,提出了新的要求和原则。它既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指导思想,也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指导思想。它要求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安排既要全面,又要突出重点,既要重视理论学习,更要重视实际问题的解决。

(一)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构建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以人为本”的含义从学校教育的角度来说,是指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无疑是正确的,但是在教育实践中,许多教师往往盲目地将大量的内容以各种各样的方法与途径灌输给学生,以为这样就能够培养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这实质上是一种以人为对象的雕塑,最终仍把人当做了物来对待。

“以人为本”,其内涵应包括两层含义。其一,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所需的内容应由学生根据自身的需要和存在的问题主动获得,进而形成解决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能力既包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也包括解决思想问题的能力。其二,“以人为本”是要求教育内容安排要全面、科学、正确、合理,以有效促进学生自身的和谐发展。这是我们要达到的具体要求。以往的教育内容更多或过于强调人与社会的和谐,强调人对社会的作用,强调社会本位的价值观,而忽视人自身的成熟与发展,导致学生在思想意识、身心健康方面出现了较大问题,进而也影响了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人在社会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离开了人的发展来谈社会发展与和谐显然是片面而行不通的。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必须按照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总要求加以安排

从《决定》的指导思想可以看出,和谐社会的总要求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充满活力、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取舍和增删。它也是我们处理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基本准则。儒家文化中“天人合一”的观点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关系。“人我合一”的哲学命题则更是体现“和为贵”、“和而不同”的思想,强调人与人之间应仁爱,应互相尊重、平等对话。面对一个多元并存、差异显著的社会,只有“和而不同”,全体人民才能各尽其能、各得其所,世界万千群类也才能维系至天长地久。我们必须努力追求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民主平等、和谐共处。因为一旦这种和谐被打破,就会造成社会冲突和战争。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要突出核心内容

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应紧紧围绕这一核心内容进行。要注重运用马克思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而产生的最新理论成果,用中国化了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和内容,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必须紧紧围绕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展开,积极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弘扬主旋律,引领思想文化思潮,建构时代精神。加强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进一步形成全社会共同的理想信念和道德规范,打牢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道德基础。

三、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与四个向度

根据构建和谐社会的思想理念和指导思想,我们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三条主线:即人自身和谐的内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的内容,人与自然和谐的内容。改革开放30多年来,高校思想教育政治内容已然形成了科学全面、功能互补和相对稳定的课程结构体系。这里无意要打破原有的课程体系,旨在对原有课程体系进行新的梳理,使内容更具有针对性,使原来泛政治化的内容具有更人本化的特征,进而为社会、自然和谐发展服务。用这三条主线联结政治思想教育中的具体内容,能使内容更具条理性、现实性和可接受性。将三条主线贯穿于教育内容,对整个思想教育内容构成要素进行合理配置,把教育内容的内部结构调整到最佳状态,使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系统整体功能增值、放大,以达到最佳育人目的。为此,我们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要素进行重新整合,形成了以生命健康教育为基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核心,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重点,以践行为本质的新的教育内容体系。

(一)以生命健康教育知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基础

没有生命与健康,一切均无从谈起。生命教育既是一切教育的前提,同时还是教育的最高追求。事实上,我们看到很多学生突遇一点挫折、打击,就选择结束生命作为唯一解决方式。究其原因,除了学生心理脆弱之外,还跟社会、学校、家庭对学生缺乏生命教育息息相关。为此,

我们要教育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加强生命教育。2004年,党中央、国务院针对加强青少年思想道德建设提出了明确要求,先后出台了8号文件和16号文件,要求把生命教育作为思想道德建设的重要载体,科学有效地实施生命教育活动,并将生命教育纳入全民素质教育内容中。《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再次明确指出,要坚持文化知识学习与思想品德修养的统一,重视安全教育、生命教育,促进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的有机融合。既明确了生命教育的重要意义,也证实生命教育的必要性,更反映了国家对学生生命与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

生命教育应该成为指向人的终极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它符合人性的要求,是一种全面关照生命的多层次的人本教育,是促进人自身和谐、人与自然和谐的基本内容。生命教育不仅包括对个体生命与健康的关注,珍爱自己与他人,乃至自然界一切生物的生命,而且还应包括对生存能力的培养和生命价值的提升,积极创造生命的价值。但高校现有课程教材中的生命教育内容几乎空白,对学生生存能力的培养,缺乏有效的操作性指导。虽然有些学校开设诸如职业定向、选择等方面的内容,但效果很不理想,对校内外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缺乏系统有机的整合。因此,必须加快学校教育的改革,从生理、心理和伦理等方面对学生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生命教育,引导学生善待生命,帮助学生完善人格、健康成长。生命教育的最终归宿是让学生学会调节自我身心内外的矛盾,以达到人自身内部的和谐统一。当前在高校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还没有完全突出对学生的人格教育内容,虽然有些学校也开设了相关的课程,但课时却很有限。高校配备的辅导员和成立的心理辅导室、咨询室也未能起到应有的作用。

需要说明的是,生命教育的内容如果只限于关照人类自身,那是远远不够的。1992年,世界1575名科学家发表了一个《世界科学家对人类的警告》,其开头就说,人类和自然正走上一条相互抵触的道路。人来掌握了大量的征服自然的科学技术,在给人类造福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严重的破坏。这种破坏自然的后果给人类又带来了巨大灾难。这是一种恶性循环,破坏了人与自然的和谐。我们具有人定胜天的思想精神不是坏事,它能带给我们勇气和力量。但我们更应该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树立“天人合一”的和谐思想。人类总是与自然共存,相即不离的。我们的教育内容在这方面也相对缺乏,一味要求掌握科学知识去解决自然界的任何问题,却不曾想到我们应该怎样与自然和谐共处,致使学生极度缺乏与自然共存的知识和能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亟待补充和强化“天人一体”、“天人合一”、敬畏自然、保护自然的知识与理念,追求人与自然的统一和谐。

(二)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核心

马克思指出:“价值这个普遍的概念是从人们对待满足他们需要的外界物的关系中产生的。”。从中可以理解,任何一个国家、民族、社会或个人在长期的社会实践活动中,由于需要的不同,必然形成对待满足需要的态度不同,进而形成不同的价值观。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进程中,古今中外均有不同的核心价值理念存在,事实也证明了这一点。舍勒认为:“现代性的问题首先是人的实存类型的转变,即人的生存标尺的转变,个体的生成可以被视为现代性的标志。”该论断反映了两层意思,一是人的生存标尺(满足生存需要的尺度)是会变的,时代不同,则尺度不同;二是现代人有现代生活、生存的尺度标准或需要才称之为现代性。同样可以归结为一点,那就是不同的历史时代,不同国家、社会具有不同的价值理念。目前,我国的社会主义改革和发展如火如荼,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生活方式发生的深刻变化,必然给人们的思想价值观念带来了空前的活力,也造成巨大的冲击。人们的思想活动的独立性、选择性、多变性和差异性不断增强,人们的价值观念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在这种思想大活跃、观念大碰撞、文化大交融的时代背景下,建设社会主义和谐文化,特别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更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的一个科学命题。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在中国整体社会价值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发挥着主导作用,决定着整个价值体系的基本特征和基本方向。只有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引领和主导,才能取得全社会广泛而深刻的价值认同,使人们超越民族、城乡、地域等方面的差异,消除彼此之间的分歧和隔阂,增强社会成员的归属感和向心力,促进社会共同体的团结和稳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括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即马克思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以“八荣八耻”为主要内容的社会主义荣辱观。这四个方面的基本内容相互联系、相互贯通,共同构成辩证统一的有机整体。。

要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培养具有高政治素养、高思想素养的大学生,无疑要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核心内容。在贯彻学习这一核心内容时,我们特别要注意:第一,防止“泛政治化”倾向,把思想政治教育完全政治化。遮蔽现实生活世界,脱离人的现实生活,企图把人塑造成为只符合政治需要的单面人是错误的,也是完全行不通的。第二,要防止纯理论化,脱离时代、脱离实践,将理想和现实割裂。要知道没有现实基础的理想只能是乌托邦。第三,要注重社会价值理念与个人价值理念的整合。说到底,社会价值体系是社会对个体成员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方面的要求,而人们往往从其实际地位、利益关系出发,去认识、理解、选择或抛弃社会价值体系中的某些观念。对价值观念的认识、理解和选择不同,则其对待事物的态度和所付出的行为就不同。所以,在教育内容的处理上,应着力解决和整合好个人价值观念和社会价值观念体系的矛盾与冲突,从而形成社会向心力。

(三)以公民意识教育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重点

公民意识教育与生命教育一样,在高校政治思想教育中处于被忽视的地位。既没有相应的课程也缺少相关的系统内容。虽然我们在高喊要培养学生民主、权利、自由、公平、正义、责任等意识,但却极度缺乏相关的具体教学内容,以至于落入形式主义的圈套之中,而无一点实际效用。现在一些大学生对政治的冷漠,缺乏责任心、缺乏诚信,与社会发展格格不入的现实是公民意识缺乏的集中体现。所以加强对学生的公民意识教育理应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几千年臣民教育积淀下来的“臣民意识”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要求。马克思曾说:“人们的观念、观点和概念,一句话,人们的意识,随着人们的生活条件、人们的社会关系、人们的社会存在的改变而改变。”中国社会的成功转型有赖于造就一大批具有现代公民意识的“新人”。中共十六大报告提出,要“健全民主制度,丰富民主形式,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十七大

报告强调,要“加强公民意识教育,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这说明党和政府已经强烈意识到公民意识教育的重要性与必要性。

北京大学出版社教育出版中心主任周雁翎指出,公民意识除了主要包含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两个方面之外,还包括公民道德的内容,如仁爱、宽容、感恩、友谊、尚礼、诚信、责任、尊严、合作等主题,这些都与中国传统的优秀的道德观是共通不悖的。最近有学者研究指出,在东亚国家,公民意识被认为还应该包括人与自然的关系,这一点与西方的公民意识不同。西方的公民意识更加强调公民是“政治人”。郑州大学公民教育研究中心教授王东琥认为,公民意识教育的主要内涵应包括国家与民族意识教育、平等与公正意识教育、自由与法治意识教育、道德与文明意识教育。。据所搜集的相关资料显示,国内大多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从内容上看,这与上面所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的部分内容相似,如荣辱观的教育内容。其实并不奇怪,核心价值中确实包含相关内容,这也正是我们将公民意识教育作为高校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重点内容的依据之一,也是我们开展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着力点。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充分运用多种载体、媒体,挖掘传统文化中合理因素,吸收国外公民教育的经验,采用多种形式、多种渠道培养学生公民意识是当前我们急需考虑的时代性话题,是构建和谐社会主义社会的必要前提。

(四)以践行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本质

社会治理的主要内容篇(10)

2012年11月29日,在参观中国国家博物馆“复兴之路”展览时提出了“中国梦”,其具有丰富的理论意蕴。

(一)“中国梦”是民族复兴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统一

“中国梦”是中国近代以来发展历史主题的表现,也是对中华民族不断探索强国之路历史的描绘。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国无数仁人志士不断追求并付出艰苦卓绝努力的伟大梦想。新中国成立以后,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群众继续探索民族富强的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理论同当代中国国情相结合,探索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正确道路。“中国梦”的提出,表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强大生命力,让世界看到了蓬勃发展的中国力量和勇往直前的中国精神。“中国梦”的实现将伴随着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成功而实现,二者密不可分。

(二)“中国梦”是民族梦和个人梦的统一

强调,中国梦归根到底是人民的梦,要让人民共享人生出彩的机会。“国家兴亡,匹夫有责”,国家和百姓关系密切,而中国梦就是实现国家目标、民族愿景和人民期待,即国家富强、民族复兴和人民幸福。中国梦也是民族梦和个人梦,民族强盛让实现个人梦有坚实的基础,而个人的努力奋斗也将铸就民族的辉煌。民族梦和个人梦两者的实现紧密相连,个人追逐梦想的同时也铸成民族梦的基石,而民族梦的构建为个人梦的实现搭建了平台,使民众能各显其能,各得其所,和谐相处。

(三)“中国梦”是和谐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中国梦包含着建设美丽中国的重要部分,也体现了和谐发展的治国理念。多次强调要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形成健康和谐的发展模式,让广大人民群众受益于和谐发展。这充分体现了国家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让每个人充分享受经济社会发展的成果,深刻认识到社会发展的本质,追求自由全面发展的梦想,“中国梦”是和谐发展与人民幸福的统一。

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存在的问题

社会转型期,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面临着许多问题和挑战。而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也存在内容陈旧、缺乏针对性、缺乏渗透性等问题,具体如下: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陈旧

当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吸引力和感染力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教育内容陈旧,缺乏实效性和时代感,主要表现在教材的编写上。现有的思想政治教育教材内容选用的仍是几十年、上百年前的例证和典型人物,没有反映具有现实意义的内容,没有将新时期大学生感兴趣或者熟知的事例融入到教学内容中。学生认为思想政治教育内容过于陈旧,“空大泛”,时代感不强、实用性不大,用于解释当今社会现象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的内容较少。而思想政治教育也未能结合大学生思想、心理和行为的实际特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导致教育效果不理想。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针对性

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过于强调国家和社会的需求,偏重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及道德行为规范的教育,偏重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历史文化的结合,忽略了特定时期特定教育内容的更新植入。由此导致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实效性不强,针对性较差,没能把教育内容和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知识水平及社会生活相结合,普遍存在理论灌输、被动接受的现象。教育内容缺乏时代感和新鲜感,违背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政热点相结合的原则,造成了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时代要求脱节的现象,对学生进行教育的针对性不强,对学生的吸引力不足,严重影响了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三)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渗透性

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主要有三个层次,即基本的公民道德教育,政治思想教育,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具有层次性,但同时又互相渗透。道德是基本的行为规则,道德教育中渗透着政治思想教育,而道德思想和政治思想的行程都涉及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内容。三者之间密切联系,相互渗透。但我国历来的思想政治教育过于突出强调其政治教化功能,过于注重传播意识形态性内容,割裂了阶级价值和全民价值。思想政治教育历来强调集体主义原则而少讲个人价值,重视阶级、国家和革命的理论而少讲公民的观点。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内容未能很好地处理这三个层次的关系,导致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缺乏渗透性。

三、“中国梦”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

“中国梦”的理论意蕴丰富,是当前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内容,“中国梦”实现的本质要求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相统一。“中国梦”作为中华民族的梦想,在全社会中要求加强理想信念教育,这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中的“加强理想信念教育”是相统一的。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中国处于社会转型期,需要不断完善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中国梦”话语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的导向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的统整

对“中国梦”的阐述中提到“到建党100周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新中国成立100周年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短短的话语中凝聚了百年来中华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不懈追求的目标,既蕴含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传统精髓,又展现了中国社会科学发展的现念,这是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一项新的重要内容。经过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飞速发展,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在政治、经济和其他很多方面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但中国文化的影响力却还比较弱。中华文化一脉相承延续至今,几千年来从未中断过,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从中华民族的发展历程来看,没有文化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文化的作用越来越突出。因此,实现“中国梦”的目标之一是复兴中华文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价值体系构建中华民族共同奋斗的理想信念和思想基础,通过文化的繁荣,为中国实现现代化提供文化条件、智力支持、精神力量和人才保障。可见,文化与经济和政治同样重要,缺乏政治、经济和文化内容的统整,思想政治教育往往是断层和滞后的,教育内容不能与实际相结合,不能与社会相适应,不能满足个人需求。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不仅要注重政治理论的学习,还要注重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培养学生的经济自信和文化自信,明确当前我国的经济现状以及肩负的使命,增强文化自豪感和认同感。在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要全面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充分发挥文化引领风尚、教育人民、服务社会、推动发展的作用。

(二)意识形态性内容与日常生活内容的统整

上一篇: 高校教育评估 下一篇: 贯彻教育方针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