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地的传统文化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31

各地的传统文化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1)

[中图分类号]G6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6058(2016)090082

近年来,有关优秀传统文化的研究及教育问题越来越受到党和国家的重视,为了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精神,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育部制定了《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其中如何在中小学开展传统文化教育是一个关键问题,本文力图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

一、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

(一)依据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分学段有序推进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校园中的青少年正处于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重要阶段,不同年龄阶段的学生身心发展具有不同的特点,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也有各自的认识和理解。因此,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应以各个年级学生发展的特点和需求为出发点,有选择地进行培育。正如纲要所指出的:小学低年级,以培育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亲切感为重点,开展启蒙教育,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情;小学高年级,以提高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感受力为重点,开展认知教育,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多彩;初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能力为重点,提高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度,引导学生认识我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文化传统和基本国情;高中阶段,以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性认识为重点,引导学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信心。不难发现,针对各个年龄段的学生,传统文化教育的侧重点各有区分,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同,“梯级式”的培养目标对于系统、全面地在中小学校开展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立足学校教学特色,积极构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课程体系

课程作为学校教育教学的重要载体,其选取和设置是中小学推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前提和基础。在中小学语文、历史等学科中,蕴含着较多优秀传统文化的内容,例如中华传统美德的故事、家乡风景名胜的介绍等,不仅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同时也能促进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共鸣。此外,各中小学校应立足地方特色,充分挖掘和利用本地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资源,开设校本课程,编写具有地方地域特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读本,通过它不断生发的生长点,培养学生学习传统文化的兴趣。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忽视学校少先队组织的重要作用,少先队作为少年儿童的群众性组织,也是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主要承担者。在小学以及初中一、二年级,依托少先队组织开展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形式多样的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少先队活动课程建设中,这也不失为中小学校传统文化教育的另一条道路。

(三)加强培训,提高教师的文化素养

教师不仅是教育教学的组织者、参与者,还是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活动的引领者、协调者。因而,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和文化素养显得尤为重要。各地中小学校可结合本校实际情况,分三个层次开展教师培训:一是学习相关各级文件精神,如《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指导纲要》;二是邀请专家做专题讲座;三是成立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教研组,集体备课,共同讨论相关课程的设计。通过理论学习和实践操作,能够加深广大教师对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遵循传统文化教育所特有的教学原则与教学方法,真正打造一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骨干队伍。

二、集聚“家―社”教育力量

(一)引导家长共同合作

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庭教育在当今社会越来越引起重视,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教育也离不开家庭教育。各地中小学校要重视发挥家长委员会的作用,以及成立各级各类家长学校、家庭教育指导机构,积极组织开展学生和家长共同参与的传统文化体验活动、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志愿者服务和公益性活动,践行中华优秀传统美德,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时,在家庭教育中,将传统文化传承的内容锁定在传统礼仪礼节及自立能力的养成上,突出家长的言传身教和传统节庆日的熏陶功用,家长可以将传统道德、伦理、处事之法教给孩子,用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观、价值观规范他们的日常行为。

(二)以社会为天地,借助各类教育资源

1.引进来:鼓励传统文化传承者积极参与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弘扬离不开一代又一代文化传承者的努力。现如今,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越来越多的传统文化事象、传统的民间工艺正不知不觉地消失在人们的生活中。为此,鼓励民间艺人、技艺大师、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进校园、进课堂,积极参与到学校的教育教学中,通过他们亲身的讲述、演绎、展示,能够让学生更加直观、清晰地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如何源起、如何保存至今的。

2.走出去:充分利用校外教育基地

传统文化教育的范围不能仅仅局限于校园内部,中小学校可以借鉴全国各地青少年教育基地的建设经验,利用博物馆、展览馆、文化遗址、名胜古迹和现有各类教育基地等场所,组织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现场教学,建立中小学生定期参观博物馆、纪念馆、遗址等公共文化机构的长效机制,进一步拓宽传统文化的教育渠道,使这些过去被忽视的教育资源成为教育的主流渠道。

3.促交流:借助新媒体的教育力量

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和信息技术的日趋进步,互联网、手机、iPad等新媒体已渗透于青少年生活的各个方面,在传统文化教育中,各级各类学校也应转变旧的教育观念,不断探索新的教育模式,使传统文化教育紧跟时代的步伐。校园网站是学校对外交流的重要窗口,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在学校网站开设传统文化专栏,并根据青少年自身的特点,选取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经典电子文本,拓宽适合学生学习特点的线上教育平台。

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深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和中国梦宣传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小学校开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一项任重道远的文化传承工程,需要凝聚全社会的教育力量,真正以学校为阵地,以社会为天地,以家庭为支撑,共同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增强青少年学生对民族文化的自信心。

[参考文献]

[1]殷翊.中小学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特质与策略研究[D].广州:广州大学,2009.

[2]张媛磊.中学生传统文化教育问题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13.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2)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26-0195-02

文化传统是一个民族的社会存在在精神上的反映,表现出一个民族的爱好、兴趣、气质、性格、情操等特征及民族的自豪感、认同感。民族的传统文化对现代的人们仍然具有影响力。在当代中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文化现代化进程中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开发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尤其是在少数民族地区,各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和弘扬显得更为迫切。

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开发能否顺利进行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方式和路径关系密切。其中重要的路径之一就是要使民族地区的教育承担起少数民族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责任。这一点,在少数民族人口聚集的贵州省,在经济社会现代化程度日益提高的当下,应对现代化的冲击,做好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显得尤其重要。贵州省教育厅、贵州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于2002年10月制定实施了《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的实施意见》,在全省范围内启动了民族文化进校园活动。

在贵州民族文化进校园这样的大背景下,少数民族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无疑是承担民族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中坚机构。在农村,随着劳动力的大量外流,优秀的民族传统文化往往逐渐被汉化或者边缘化,传统文化的传承主要从儿童、青少年抓起。因此,各中小学广泛进行了少数民族文化教育。思想政治课自然成为进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课堂之一。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一方面会促进民族文化的现代性,另一方面会使得思想政治课更加生动活泼,更易引起学生的共鸣,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民族传统文化。笔者结合对民族地区中学调查的情况,试图对思想政治课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民族文化特色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做一小结。

一、思想政治课中对民族文化资源选择的相关原则

思想政治理论课要结合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丰富的实际,充分选取民族传统文化的素材,在此过程中应把握好几个原则。

(一)适度原则

把握地方民族文化资源运用的度,使用时要避免狭隘的地方主义、落后的习俗和腐朽、迷信文化对学生的影响和侵袭。

(二)适用原则

选用的本地文化资源素材要有目的性和实用性。学生在搜集本地文化资源素材时,最好进行课前预习;教师和学生在搜集、使用素材时,内容应该与教材内容和学习目标相关,能引发深层的思考。

(三)科学性原则

选用的民族文化素材要符合所要学习的理论知识,能够论证基本的理论观点。教师应首先对搜集的传统文化资源进行真伪鉴别,对于道听途说、证据不足的素材要剔除;要做到精选民族文化资源,将有价值的材料加以提炼;将零散的民族文化资源进行整理,使之系统化。

(四)学生主体原则

民族文化资源的搜集大部分可以以课前活动或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在布置任务之前,设定好清晰、明确、详细的教学目标以引导学生正确地选择素材;在课堂教学中有计划地选择与课程标准相关的民族文化资源,引导学生以课程标准为纲,以本地民族文化资源为素材,以本地社区和乡村为实践基地,通过社会调查、访问、参观、搜集实物等,寻求多途径获取知识的方法,使学生养成从身边的资源中搜集文化信息、获取新知识的习惯,形成“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理念[1]。

二、思想政治课中进行少数民族文化教育的具体办法

(一)在思想政治课教学的各个环节开展民族传统文化教育

文化传统教育属于思想政治道德教育,其宗旨是吸收民族文化的优良传统。在思想政治课中的课堂各环节,如引入新课、讲授课程、作业练习和考试都可以利用少数民族文化的素材。

1.利用民族传统文化资源导入新课。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当地的实际生活资料,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例如,在学习“文化生活”中的“文化在交流中传播”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做好准备,搜集家乡的民族民俗文化,如少数民族的歌舞、刺绣、花灯等民族民间文化的各种素材,学生会在亲身体验中感受到家乡传统文化的魅力。其后,学生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讨论。通过这些生动的材料的运用,使学生领悟了基本知识和原理,能够有感而发,提升觉悟,既加深了他们对家乡的认识,又迁移巩固了知识、拓展了课堂教学。

2.运用民族文化资源分析教材,讲授课程内容。理解教材是教学过程的中心环节。在分析教材的过程中,运用民族文化资源,不断引导学生运用科学分析方法深入认识事物,发现事物的内在联系,可以起到加深理解和巩固的作用。 例如“文化生活”中的“传统文化的继承”时,可以分组讨论各民族的传统习俗、传统建筑、传统文艺、传统思想,总结这些传统文化的影响、传承状况。学生将在交流中深刻体会到优秀民族文化的魅力而深感自豪,同时对这些古老的民间艺术、文字等民族传统文化传承出现严重断层,甚至濒危的状态而忧虑[1] 。

3.围绕地方民族文化素材编制试题,测试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为训练和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 增强教学的实效性,不妨在考试环节中适度选取民族文化素材。例如,在讲授“文化生活”中的“文化与经济、政治”时,可以以本民族传统文化资源为载体,通过材料引导学生结合家乡实际分析家乡的经济发展状况和人民生活的实际情况,思考文化与经济的关系,由浅入深,拓展了学生思维,达到培养和提高学生思辨能力的目的, 增强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二)开辟思想政治课的第二课堂,与其他学科交叉进行文化传统教育

少数民族学生具有自身的生理和心理特点。20世纪8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教授霍华德・加德纳提出了多元智力理论,他认为人类至少有七种智能:言语-语言智力、逻辑-数学能力、视觉-空间智力、音乐-节奏智力、身体-运动智力、人际关系智力、自我认知智力[2]。多元智力理论对民族地区素质教育有很好的启示,在加强民族传统文化教育方面,可以从多学科、多途径挖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资源。

1.思想政治课与语文、历史、地理、艺术、体育甚至其他自然科学协同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渗透及培养教育。例如,语言文字是文化传承的载体,包含丰富的文化传统内涵;历史课更是可以结合民族发展的历史讲解民族在发展、迁徙过程中孕育出来的民族习俗、等文化;地理课可以结合民族迁徙、战争等历史讲解民族生存发展的地理环境;体育课可以侧重进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和训练,如黔东民族体育较为发达,可结合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等活动培养民族传统体育教育;其他自然科学同样联系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讲解历史上少数民族科学技术成就及其历史上民族地区与汉族的科技文化交流。

2.开设专题讲座,有针对性地讲授民族传统文化。开始民族文化专题讲座是思想政治课开辟第二课堂的主要方式。例如,2014年7月25日至7月26日在铜仁学院举行了武陵山区生态发展论坛。与会专家对武陵山区民族文化历史与现实方面做了探讨。这类学术会议之后,民族地区各类学校都可以结合学校和当地民族文化传统的实际情况,进行专题教育。

3.利用大众传媒,广泛宣传民族传统文化。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大众传媒的文化传播效应日益彰显。我们可以利用各类媒体,引导学生去发现、去感受、分析思考民族的传统文化及其发展。例如贵州省铜仁地区是一个少数民族人口超过60%,民族文化相对发达的地区,2009年4月,中央电视台“欢乐中国行,魅力梵净山”就在铜仁市民族风情园举行,是一次集中展示黔东少数民族文化的盛宴。各类学校还可以利用旅游发展大会等机遇,对学生进行民族传统文化的教育,激发学生热爱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他们对家乡民族文化事业的热爱之情。

4.丰富校园文化,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如校训、校风、墙报标语、字画、校规等涉及校园内的各种文化标语及各种文化活动都可以突出民族传统文化的主题。在校园里还可以组织诸如传统美德故事演讲会、辩论会、论文竞赛等进行文化专题教育。例如,黔东地区的松桃县民族中学的校园文化活动举办的较好。进入校园就能看到一个庞大的四面鼓,而且墙报上也展示了苗族的传统文化。松桃民族中学音乐、美术教师身上更是体现了传统文化修养和内涵。正是他们和他们的后继者们传承、弘扬了该地区苗族传统音乐、书画艺术。

5.利用传统节日进行民族传统教育。少数民族地区除了过汉族的某些节日之外,还有自己民族各具特色的节日。如苗族的“四月八”,各地各民族还有很多不同的节日习俗。在学校,教育工作者不仅要尊重各少数民族学生的节日习俗和禁忌,而且要积极引导学生对本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同时教育他们以更宽广的视野来思考民族文化的未来。

总之,结合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思想政治课不仅要在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而且要大力开辟民族文化教育的第二课堂,利用其他课程、专题讲座、大众传媒、校园文化、节日习俗等校园内外的生活实践,充分利用民族地区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思想政治教育,使青年学生更加热爱生活、热爱家乡、热爱包括本民族文化在内的中华文化。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3)

一、国内现状总结

1.春节地域多样性,城乡差异性

春节具有地域多样性。春节多样的地域性构成了整个春节系统,是在广泛地域范围内占据主要地位的春节的必然产物,也体现着民众们对于春节的重视。

同时,春节具有城乡差异性。在山东农村地域依然存在的传统拜年方式、春节祭祀、传统春节装饰等正在城市里逐年消失。城市居民对春节的参与热情度逐年递减的同时,农村居民仍对春节保持了相当高的热情参与度。

2.春节年味儿变淡,春节申遗呼声渐长

在针对春节的满意度调查中,我们得出的满意度平均值仅为 6.0889,而且有99.87%的被调查者认为传统节日期间节日氛围不够浓郁。 我们发现在国内不论城市农村,较之以前,传统节日的褪色已经不是特殊现象。

3.春节效应依然存在,热点问题层出不穷

传统春节带来了高度消费和广泛的旅游市场,但是同时,高度的消费和广泛的旅游市场背后,隐藏着高度的浪费和高碳的姿态。各地域普遍存在的高春节消费和高春节应酬更是刺激了恐归族的产生。这一切都来源于春节期间莫大的精神物质压力而引发的部分民众的“春节恐怖心理”。

4.国内保护政策

在中国现阶段,保护包括传统节日在内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系统相对比较完善。在文化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司的总领之下,艺术研究院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具体审核、实践、以及相关人才的培养,由地方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进行具体到位的推进工作,在财政部的资金支持下,将各种保护政策落实到位。

在国内,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传统节日的措施首先就是确定法定节假日,确定“文化遗产日”和“非遗节”等。但是我国传统节日与发展新兴旅游业结合力度不够,如今对于大型的群众性汇演,依然缺乏政策引导。

二、与韩国现状对比而得出的借鉴措施

虽然城市文化比较发达的韩国,传统节日受损程度也严重于中国,但是韩国对于传统节日的保护意识却强于中国,也已经采取了些许行之有效的措施。通过对中韩两国保护传统节日的措施的对比分析,我们提出中国可以借鉴,可以为我国所用的几项措施如下:

1.加强政府引导,在节日期间开展传统体验活动

传统节日期间缺少节日氛围,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就是传统活动的贫乏。韩国经常性的组织规模性汇演,开展多种丰富的体验活动。在韩国,即使在城市文明发达的首尔,传统色彩依然依稀可见。在各处传统宫殿里,每逢佳节,更是热闹非凡。皇家散步、守卫兵交接班仪式等传统汇演,给人们一种穿越时空的感觉。在这里还能体验参与各种传统游戏,如投壶、制作传统面具、荡秋千等等,吸引了各方的游客,这样使得来自四海八方的外国游客和本国民众们可以花费最少的经费,度过一个最有意义的传统佳节。据了解,在中国个别地方已经存在有类似的活动。比如河南开封清明文化节上演绣楼招亲等活动,吸引了数千民众前来观看,又比如重庆清明文化节上汉式公祭,山西介休清明文化节的祭祀大典等。但是,由于我国地域辽阔,在个别地方举行的活动,不足以调动起各地民众参与传统节日的积极性。在加强各省市文化建设的同时,希望加强政府的引导,在各地区开展简单而有传统氛围的传统体验活动,比如,四大美人汇演、传统服装照相馆、包公巡街等,以渲染传统节日氛围。

2.鼓励民间团体,建立相关基金支持

各种传统再现活动的举办,更加需要强有力的财政作为后盾。在韩国,文化遗产保护财团就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和产业,缩短传统文化与民众之间的距离,增加民众们参与传统活动的机会。如今中国民众们对于传统节日和传统文化仍有一定的热衷度,而且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足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这就使得发展文化产业和建立资金支持具有了一定的可行性。

3.无形遗产有形化,保护和传承浓郁传统文化元素

如同韩国韩服于韩国传统文化,我们是否也可以发掘传统文化元素来传承无形遗产的氛围呢。中国的传统文化元素数不尽数,中国结、汉服、龙图腾、玉佩、扇子等等,都可以保护和发扬,让无形的文化遗产暗喻其中,进行有形的传承。比如说,可以鼓励传统婚礼形式,并以减免费用的方式将婚礼公开化,或者以减免门票的形式鼓励传统服饰,在商品中采用传统图案,化传统为时尚等等措施,都可以传承和保护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使无形遗产有形化。

4.借助传统建筑,营造节日氛围

建筑是人们生活方式的传载媒体。而古风淳朴的传统建筑,更能给人一种穿越时空,身置明清的陶醉感。韩国的各项传统再现活动,之所以都选择在古代宫殿建筑或者传统韩屋里举行,就是因为这个原因。同样在我国,明清古街、宋代遗址、皇家花园、古风庭院等并不难寻。在不对各种文化遗产有破坏威胁的情况下,充分利用传统建筑,如减免门票、免费开放、在传统建筑区内进行传统汇演等,更能营造节日氛围。

5.保护传统节日与发展新兴旅游业相结合

在旅游是大势的今天,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以年文化为代表的节日文化,可以充分的发展为一个新的旅游热点。韩国正是将传统文化发展为了极具特色的文化产业,与旅游业紧密结合,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在发展保护本国传统文化的同时,促进了民族文化走向世界,同时形成了新的旅游产业链,拉动了内需。近几年来也有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为体验灿烂的华夏文化,选择在春节期间留在中国过春节。再此机遇之际,充分利用传统建筑,传承和保护浓郁的传统文化元素,举办各种传统再现活动,发展各种专门的旅游观光地,可以在拉动内需的同时弘扬华夏文化。充分利用传统文化资源,开展文化产业,让保护传统节日与发展旅游业相互依靠、相互促进。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4)

我国地域广阔,民族多样,在过去相对闭塞的社会文化环境中,各地各民族之间也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化色彩。由于各个民族的活动范围主要聚集在一定的区域之内,也产生了鲜明的地方文化特色。因而,长期以来形成的行为习惯、文化喜好都不一样,也影响了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风格特征。所以,山区地区的音乐高亢、平原地区的音乐空旷、江南地区的音乐悠扬、大漠地区的音乐豪放、草原地区的音乐热情。可见,不同地区的地方音乐也各有美妙之处。如今,人民大团结、文化大融合,地方传统音乐也呈现出了多元化的文化特色。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社会文化结构发生改变,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承和发扬尤为重要,为我们研究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提供了新的契机。

一、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历程解析

文化是人类社会相对于经济、政治而言的精神活动及产物,分为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地方传统音乐是在群众群体中流传最广的一种非物质文化,也是最直接反映大众生活、情感状态的文化形式之一。我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音乐文化形式,彰显了独特的文化底蕴。我国的地方传统音乐一般分为民歌、舞蹈、戏曲、说唱和器乐等类别。在这些大类别中,还有各种小的分支。比如,民间歌曲也分小调、情歌、劳动号子等多种艺术体裁,然而不同的地区和民族之间,民歌的音乐风格又各具特色。再如,我国传统音乐中的器乐也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从西周开始,民众就喜欢吹笙、鼓瑟、弹琴,传统音乐文化形成了深厚的底蕴。再到隋唐时期的琵琶、古筝等都得到了广泛的流传,形成了自身鲜明的艺术特点,也创作出了很多经典的传统乐曲,流传至今。著名的传统音乐曲目有琵琶曲《十面埋伏》、唢呐曲《百鸟朝凤》、合奏曲《将军令》等,展现了极为隽永的文化审美特色。这些富含文化特色、民俗风情和地域风格的传统音乐作品展现了传统音乐的文化魅力。此外,我国民间舞蹈从夏商西周,一直到春秋战国,从原始舞乐进化到了宫廷舞乐,基本确立了传统舞蹈的艺术特征,一直到魏晋南北朝,政治的动荡和人民的迁徙,对民间舞蹈文化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少数民族的内迁,对传统音乐的发展构成了一定的冲击,不仅艺术风格发生了很大的改变,音乐思想也发生了变化。随后,外国音乐逐渐地传入国内,为我国的民族音乐、乐曲创作和音乐理论方面都加入了新元素。到了明清时期,传统音乐文化也逐渐形成了固定形式,各地也产生了具有代表性的艺术形式,大量精彩纷呈的传统音乐被传播和保留了下来。新中国成立后,经济和社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地方传统音乐不断接受外部元素的渗透和影响,也同时走出自己的一方新天地,赋予了更为生动的表现色彩。如今,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传承工作也更加地系统化,更多的地方民间音乐又重获新生,焕发出璀璨的艺术之光。

二、我国传统音乐的文化特征呈现

首先,传统音乐内蕴了鲜明的自然之美。地方传统音乐中很多歌曲的腔调都与当地的自然环境、地理特征有关,连伴奏的乐器也是就地取材,树叶、竹竿、陶器等都能经过简单加工,产生出优美的声音。先人虽然没有很高的文化水平,但是他们的艺术创造力非常的突出,很多少数民族的歌曲都是借助自然景色、山水风光、动物花草等来倾诉心声、歌颂爱情,表达了人们崇尚自由、热爱自然的淳朴感情。其次,传统音乐中内蕴了丰富的生活之美。很多地方的民族音乐歌曲并非由专业的音乐人创作,而是在生活和劳动中由群众集体创造出来的艺术表现形式。例如,生活在海南岛的黎族人,他们喜欢歌唱,在他们的民族歌曲中,就有很浓重的民族生活气息,融入了丰富多彩的民众生活习俗。《抗婚歌》《捉鬼歌》《砍山歌》等民歌,都是用不同的演唱腔调和表演方式,唱出了黎族人的心声,展现了黎族人的民族风采。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大众的生活环境发生了很大变化,对传统音乐文化的探究有助于我们了解不同民族对生活的热爱之情。最后,传统音乐中蕴含了深刻的思想与情感之美。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中讲述亲情、爱情的歌曲数不胜数,各种音乐仪式和庆典乐曲也很丰富。例如,婚礼歌曲中有唱给新娘父亲和母亲的歌,还有教子孙做人道理的歌,妈妈唱给宝宝的摇篮曲、宴席中人们唱的祝贺的歌曲等,都展现了极为深刻的思想和情感。众多地方歌曲内容丰富,艺术性和思想性兼具,将各种场合的仪式和礼仪用音乐的形式展现了出来,也体现了各民族群众热情好客的性格特征和高尚的美德情操。

三、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传承的意义探究

我国传统音乐文化有着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不仅是宝贵的精神财富,更有着巨大的文化价值。地方传统音乐的产生,离不开世代群众的精心培育。每一种地方音乐的产生都伴随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生产与情感,可以说传统音乐与群众息息相关,紧密相连。例如,劳动号子、祭祀舞蹈、民间歌曲等,都是从群众的日常生活中提炼出来的,具有很浓厚的民俗风情。所以,各个地区都有自己的传统音乐文化特点,同时传统音乐也以特殊的形式,对文化、历史起到了重要的记录和承载作用。今天,以更为高瞻远瞩的目光去审视传统音乐的文化价值,将我们的文化艺术传承持续推进下去,不仅要保护传统音乐的艺术价值,还要发扬传统音乐内蕴的文化精神,让民间悠久的音乐文化被更多的人认同和传承,让每个民族的艺术智慧得以传播下去。由于我国的传统文化保护工作起步较晚,有一部分传统音乐文化瑰宝没有得到及时的保护,已经消失,不可再生。这是由于地方传统音乐产生的地域有局限性,受众群体少,传播方式陈旧,极易被新型音乐文化形式所冲击。所以,对地方音乐文化的传承,能够使文化价值深厚的传统音乐得以发扬,并形成科学的传承路径,得到持续的文化发展。我们只有探究地方传统音乐文化传承途径,才能发现地方传统音乐内蕴的艺术之美,让更多地方的传统音乐得以传播和传承,让群众感受到不同的地方音乐的文化魅力,让各种地方传统音乐为人们提供精神上的愉悦。挖掘地方传统音乐的文化之美,让群众了解并热爱地方传统音乐文化,让地方音乐文化走出原有的地域,激发更多人欣赏、探究传统音乐文化的热情,吸引更多的专业人才参与传统音乐文化的创新,有助于更多的优秀音乐作品的产生,从而推动地方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

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产业发展实践

音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已经成为大势所趋,我们的传统文化应该从成功的案例中汲取经验。《TakeMeHomeCountryRoads》《HotelCalifornia》,作为美国乡村音乐的代表,这些歌曲的流行和在世界上的广泛传播,让人们了解到美国南部乡村的风土人情。随之而来,美国南部乡村人们的服饰也成了一股流行趋势,甚至美国加州还一度成为旅游胜地,这都得益于音乐文化的影响,促进了地方产业经济的发展。所以,这也启示我们传统音乐文化可以走产业之路。我国的文化旅游业正展露出发展的良好势头,给地方传统音乐文化推广提供了机会,所以传统音乐也要抓住这一契机,在谋求自身产业化发展的同时,做好借力发展,借势而为,大力的发展文化产业,拉动自身的产业价值。我国地域广阔,地方传统音乐的形式非常丰富,但是能够真正得到产业发展的并不多。正所谓“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如果没有先决条件,也就是一定的经济支持,传统音乐持续的文化发展也会面临很多问题。基于此,地方政府要积极响应党中央扶持地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政策和措施,在各方面的大力支持下,让地方音乐文化借助文化产业和经济市场,谋求各方面的合作,才是音乐文化发展的硬保障。比如,根据本地的传统音乐艺术特点,开设音乐特色小镇,与当地旅游业合作发展;与当地其他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合作,谱写有地方特色的音乐作品,进行市场推广;为企业、政府创作音乐文化宣传歌曲等。在互助互利的前提下,寻求地方文化的产业发展途径,产生一定的经济收益,还可以引进先进的设备和产业人才,为当地传统音乐文化的继承创造更多的机会。总之,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力量和资源,在推动经济发展的同时,让地方传统音乐文化得到继承和弘扬。

五、结论

总而言之,我国传统音乐具有深厚的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不仅是当前我国文化建设发展的重点内容,将来也将一直是重点保护的文化遗产。在当前时代背景下,做好传统音乐文化的传播和传承工作,将对传统优秀文化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因而,本课题从对传统音乐文化的艺术呈现、传承意义以及产业路径的探索入手,全面地推进我国传统音乐文化的发展,为良好持续的音乐文化艺术传承注入不竭的动力。

参考文献: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5)

不能及时更新换代,严重制约了传统武术的传承,使其几乎处于“后继无人”的境地。传统武术其师徒之间的关系往往是父与子或是翁与婿。传承机制“血缘化”倾向导致各门派在技艺上的存在很大的区别,形成各自独特的风格和传统,并在各门派之间互为保密,处于秘密的封闭状态。并且在同门或同派弟子之间又有差别,如某一门派的“直系传人”、“关门弟子”或“得意门生”等,都属轻重不一的实际例子。对于某一技艺门派的传承来说,这种传承方式,其受体面无疑是窄小的,这就渐渐导致绝大部分的学徒学不到本门技艺的精华。缺乏对外交流与合作传统武术同其他文化艺术一样,是中国传统文化一笔巨大的财富,各民族都存在有传统武术,风格各有千秋。自古以来都有武术门派之争,而武术门派是在封闭的环境里产生的,各武术门派都希望本派功夫成为绝技,大多排斥外派武术的流入,闭门修炼,与外界交流甚少。各民族、各派的传统武术受不同地域以及门派创始人生活习性的影响,风格千差万别各有千秋,可谓是“十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湘西传统武术文化虽具本民族特色,但是并没有往外走的更远。湘西的相对闭塞的地域环境对传统武术的传播也有一定的影响,这样必定造成外界对湘西传统武术的了解。缺乏政策的指导和资金的投入目前,虽然在全世界掀起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热潮的背景下,我国各地许多组织部门也陆续加入到了非物质文化保护的队伍当中。湘西许多民俗、民间文化传承者响应全国非物质文化保护,也纷纷申请了各级非物质文化保护,场面可谓是空前热烈。因此湘西传统武术文化的保护工作也举步维艰。缺乏可行的竞赛激励机制笔者拜访过一些民间拳师,据他们介绍,他们曾参加过一些武术比赛,比赛过程中获一等奖的大多是学竞技武术的,真正有功夫的拳师顶多是二、三等奖。他们认为许多竞技套路,大多是花架子,重欣赏价值,而轻技击价值。分析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笔者认为某些武术比赛裁判大多数是学竞技武术的,并且规则是按竞技套路的评判标准执行的,对传统武术拳师缺乏肯定,许多真正的有功夫的民间传统武术拳师的积极性因此受到严重挫伤。现代体育的强烈冲击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体育作为大众生活的一种娱乐方式不断地被接受,参与体育活动的人数逐年增加,特别是青少年参与体育活动的兴趣有增无减。体育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给人们带来了乐趣和健康,使得参与体育成了与自己密切相关的事情,体育逐渐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传统的体育运动原有的吸引力正逐渐减弱,而现代体育则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以西方体育为标志的现代体育成为世界体育文化的主流,因为现代体育加强了现代人际之间的交流,成为人们日常沟通的主要方式。

湘西传统武术文化遗产的保护措施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6)

关键词: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全民健身

Key words: Xinjiang minority nationality;traditional sports;national-wide fitness

中图分类号:G8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0)36-0274-02

0引言

“全民健身”活动是一项由国家领导,社会支持,全民参与,有目的、有步骤、有措施的系统,也是一项跨世纪的,造福子孙后代的伟大事业。

“全民健身计划”的提出和实施,对提高全民素质,建立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推动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将产生积极影响,同时它还指明了我国体育事业的发展方向,对指导我国群众体育实践,全面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和整体素质具有重要意义。

其核心是动员和组织群众广泛参与各种形式的体育锻炼,有步骤地开展不同地区人群的健身活动,把运动实践贯穿到每个人的一生,逐步建立具中国特色的全民健身体系。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由于在少数民族地区各种条件的限制,普遍存在场地匮乏,器材短缺等现象,并成为该区域阻碍全民健身发展的主要原因。然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恰恰能在这方面表现出明显的优势。因此,应大力提倡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更多地发动群众加入到体育锻炼的队伍中来,推进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使丰富全民健身运动内容。随着少数民族的社会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面临着衰退及消亡危机的情况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融入到全民健身运动来,对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会得到保留和发展的机遇。

1少数民族传统体育

改革开放以来,在党和政府的重视和关怀下,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很大进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经过发掘整理,内容不断丰富,在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融入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群众性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日益活跃,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做为全民健身活动进入了城乡社区。如:在新疆各地,维吾尔族的“麦西来甫”吸引了各族体育参与者的兴趣。新疆的民间体育活动参与人数之多,活动范围之广,既有竞技性较强的体育形式,又包含有娱乐性,趣味性和健身性较浓的体育活动内容充分发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长处,对促进中国体育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增进交流,推动民族大团结,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水平也重要的意义。

2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内容极为丰富,风格也各不相同,表现形式多样,在新疆特有的地理环境、社会生产方式、历史条件、文化水平以及宗教、民俗等因素的作用下,逐步形成了自身独有的特点。

2.1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传统性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产生以来,始终与本民族的政治经济、文化、习俗、信仰相联系,世代相传,具有明显的传统性众多传统体育项目历史发展中,经过锤炼、优化而升华、继承和发展,形成了在内容、形式、时间、地点相对稳定的众多传统体育项目。

2.2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地域性在我国的民族大家庭中,各民族孕育出来自己的体育文化,必然带有很强的地域性。如新疆的各民族中维吾尔民族特点的“切里西”、具有草原风格的哈萨克民族的“追姑娘”,反映锡伯民族风貌的“射箭”等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由于新疆的地域广,各民族在经济、文化、习俗等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距,因而形成了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各具本民族特色的体育运动项目。

2.3 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娱乐性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强身健体娱乐性项目居多。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内容丰富、形式多样、风格独特,具有较高的健身性、娱乐性和观赏性。这些活动大都安排在业余时间进行。在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民族盛会等活动中,穿上风格独特的民族服装,在活泼详和气氛中表演或比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维吾尔族的“达瓦孜”,“麦西来甫”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妙趣横生,将体育寓于娱乐之中,因此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强身健体的娱乐性。

3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民健身中的作用

随着少数民族地区的巨大变化,在党和各级政府部门的重视下,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取得了很大的发展空间,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发展在我国全民健身战略的地位愈加显得重要,对全面落实全民健身计划的实施起到了促进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传统性为广大各族人民群众参加体育活动奠定了基础,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各自特定区域和群体中倍受欢迎。当代体育文化呈现多元化状态,体育文化的多元化体现在体育项目的多样化。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以其项目的多样化使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更加丰富和充满活力。如:具有维吾尔民族特点的“切里西”、具有草原风格的“追姑娘”、反映锡伯民族风貌的“射箭”等项目是牧民日常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基础上逐渐形成了本地区的传统体育项目,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拘束于一定的聚居区域,但各族各地经久不衰的群众体育活动正是全民健身的体现形式。

3.1 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社会构建和谐社会是社会主义本质的内在要求,“和谐社会的概念”,不仅是我党执政理念的发展和升华,而且也表明了随着现代化的发展所带来的社会深刻变化,社会和谐发展越来越突出和重要.和谐包括人与人的和谐、人与社会的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等,民族和谐是社会和谐的重要内容,民族大团结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条件,促进民族大团结有利于形成生动活泼,顺畅和谐。各族人民和睦相处、和衷共济、和谐发展,这对我们建设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新疆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区,通过举行和参加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竞赛及表演活动,对拓宽社会人际交往和文化交流,构建和谐社会与民族团结,为实现社会的稳定与繁荣做出贡献。

3.2 弘扬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提高健康水平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历史悠久、有着深厚独特的文化内涵,具有极大的开发价值。在经济开发的力度逐步增加、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政府已把民族文化资源开发和利用提高到战略发展的高度上,为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带来了发展机遇。继承和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加强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具有广泛的社会功能和时代特点。随着新疆的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也有了很大发展。经济繁荣,社会稳定,人民安居乐业,余暇时间增多,生活水平提高,大力发展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为提高人民健康水平和生活质量提供了有利条件。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具有广泛的社会基础,深受各族人民喜爱。形式多样、简单易行、参与人数众多的特点确立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在全面健身运动中的重要作用。丰富全民健身体育活动内容,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丰富社会文化生活,满足各民族对健身的社会需求,提高民族精神面貌,对新疆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3.3 促进少数民族传统体育与民运会接轨纵观民运会的体育项目我们可以看出,50%以上都是娱乐类项目。而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欢庆丰收,欢度佳节,祝贺新婚,消遣娱乐为主,它们都将一种欢快、喜庆的气氛寓于体育之中。各族人民载歌载舞、服饰绚丽,活泼风趣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与艺术融为一体,既有益于人们的身心健康,陶冶情操,给人以美的享受,又有利于人们相互交流感情。新疆是少数民族聚居较为集中的地域,也是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体育发源地,传统体育活动项目多且文化品位高,具有开发和挖掘潜力大的优势。在新疆大力发展少数民族传统体育活动,建立健全有关体育制度和训练基地,与全国民运会接轨,这对推动全民健身,提高人民体质、增进健康,加强民族文化交流和对外文化传播,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体育走向世界有着重要的意义。

4结论与建议

新疆的传统体育项目在全民健身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能较好地增进新疆少数民族人的体质。世居新疆的各少数民族在欢庆民族传节日时,民族传统体育活动是必不可少的内容之一。既锻炼了身体,继承和发扬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又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构建和谐社会。各民族民都尊重比赛的获胜者,因而视之为一种荣耀。赛场上努力拼搏,场下跃跃欲试,平日多练习,多锻炼,才有比试的机会。由于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场地器材无严格要求,简单易行,因而使全民健身运动得以普及和开展。新疆由于地理、历史、文化等原因,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大多以个人项自为主,多为力量的较量,如比力气,比技术技能,因而多练才会取胜。另外秋收之余,或闲暇时间,人们总愿意聚在一起比试一番,便于学习和推广。在活动中锻炼了身体,增强了体质,愉悦了身心。因而新疆各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促进了少数民族人的身体健康,能够丰富全民健身运动的内容,促进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笔者就建设新疆全民健身服务体系提出如下建议:

4.1 大力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级政府必须注意促进新疆少数民族地区优秀民族体育文化的发展,使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和现代体育文化和谐发展、共同繁荣。应充分开发和利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之进入新疆多元化的全民健身领域。

4.2 加强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组织管理建议有关部门,在原有基础上加强新疆的全民健身服务体系建设的资金投入力度,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完体系建设纳入到当地经济和社会发展体系之中,从资金、组织、活动开展、人才培养等各个方面促进全民健身的发展。

4.3 加快社会指导员队伍建设全民健身不仅要求全民参与,还需要科学健身,这就需要有一支专业的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指导人们进行科学健身。因此,各地应当着力培养一批专业的少数民传统体育指导员队伍,来传播科学的健身知识,也通过他们来带动和吸引更多各族居民参与到全民健身活动中来。

总之,在实施全民健身的过程中融入少数民族传统体育,对提高各族人民健康水平、提高新疆各民族的精神面貌中有重要作用,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使在全民健身活动内容的多元化。在全民健身活动当中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自身也会得到有所提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戴文忠.我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的特点及发展趋向[J].体育科学,1997(17).

[2] 王国元,张玉祥.新疆少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文化特征分析[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2004 .

[3]李桦.论我国少数民族地区体育事业的发展[J].体育科学,1994(14).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7)

基金项目:2016年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京津冀协同发展背景下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发展研究”(课题编号:HB16TY008)

中图分类号:G12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7年4月1日

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承载着不同民族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风俗习惯和社会生活等,是先辈们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人类研究活化石之称。自国务院公布了四批共计1,836项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以来,国家越来越重视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然而,在环境不断恶化、文化不断西化、价值观念功利化和西方意识形态不断渗透的背景下,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国内学者通过不同视角,应用不同方法对不同地域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进行了多方面的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研读文献过程中发现有关河北省民族体育文化的研究较少。本研究旨在探究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与价值,为深入挖掘与整理、保护与传承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实现其可持续的生态发展,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一、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内涵

河北省是中A民族的发源地之一,是传统的农耕文化民族区域,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全省拥有3项5处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有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227项,居全国第2位,有“燕赵大地”之称。地貌以丘陵、平原和山地为主,全省由汉族、满族、回族、蒙古族和朝鲜族等55个少数民族组成,不同的民族区域孕育着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如青龙满族自治县的秋千文化、蒙古族的骑马射箭、回族的八极拳和通背拳、邯郸永年的杨氏太极拳文化)。

文化一词源于古拉丁文,意蕴耕耘和挖掘土地,在中国的古代也有所记载,在《说苑・指武》中有“文化不改,然后加诛”的记载。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迁,不同的历史时期文化又被赋予不同的含义。通过研读文献发现,研究者们都认为文化应包含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两个方面的内涵。不同历史时期、不同类型的文化在不同的社会领域往往承担着相应的发展任务。任何一种文化都必然依附一定的社会形态和人类生存模式,民族传统体育是人类独有的文化活动。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可概括为河北省地域内,各民族在一定的范围内开展的,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特征和价值,是经过历代相传的传统体育活动,是各民族人们用智慧创造出来的活态人文遗产。承载着健身、娱乐、竞技和传承民族文化等价值,反映了各个民族发展的历史文化、民族心理和社会生活等,具有很强的群众性和基层性,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一块瑰宝。

二、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征

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证明,一个民族或国家要想使本民族、国家的文化在漫长的人类文化发展史中生生不息,必须充分继承和发展本民族的文化精髓与内核,失去了文化传统就意味着传统民族文化可能发生异变或被其他文化所同化或取代。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是河北地域内独有的文化活动,形成了以太极拳、沧州武术、二贵摔跤、中幡、形意拳等为基础的部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9项。通过田野调查与实地调研发现,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主要起源于宗教祭祀、节庆活动、部落战争和民族体育等,在传承与保护过程中,其真正价值和深层文化内涵没有被完全挖掘。通过研究发现,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主要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群众性等特征。

(一)民族性特征。河北省是多民族聚居区,主要由汉族、满族和回族等55个民族组成,每个民族都有各自民族特色的传统体育项目,各个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孕育出的民族传统文化不同,是各民族的象征,有着凝聚民族精神、弘扬民族文化的作用,如蒙古族的骑马射箭、满族的珍珠球和二贵摔跤等、汉族的武术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成为这些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特征,虽然各民族开展的民族传统体育活动不同,但都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地域性特征。地域性是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重要特征,是各民族进行繁衍生息的必要条件,中国自古有“北人善骑,南人善舟”、“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之说,是对不同地域条件下影响人类身体活动和生活方式的概括。河北省地域辽阔,各地区之间存在很大的自然地理差异,不同地域形成了不同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如秦皇岛的龙舟、昌黎的地秧歌、沧州武术、衡水的戳脚、廊坊八卦掌等项目,此外即使是同一地区的同一项目由于开展地点不同,也会表现出表达方式上的差异,随着社会的进步与人类文明的发展,将会不断融合与发展,逐渐成为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现象。

(三)竞技性特征。虽然东西方体育文化存在着差异,但受奥林匹克运动和西方竞技体育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也呈现出竞技性特征,在表现形式上更加注重“中庸”、“和谐”、“含蓄”、“调心、“内敛”和“点到为止”等。自1982年以来,河北省坚持每4年举办一届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每间隔2年举办一届单项比赛。2014年9月在河北体育学院成功举办了第9届河北省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将民族式摔跤、珍珠球、秋千和毽球等12个项目作为竞技比赛项目,将常山战鼓、井陉拉花、木兰扇和满蒙回族的舞蹈作为开幕式的表演项目,这些充分展示了河北地区人民自强不息和顽强拼搏的民族精神。

(四)传统性特征。传统性特征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特定历史阶段的产物,是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各种属性中最基本的、起主导作用的特征。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世代相传的,不断沿袭、继承与发展的一种文化形式。它主要可以分为与民族生产生活有关的运动项目、器材设施等有形部分和反映民族特点的审美观点、价值取向等无形部分。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河北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始终保留着传统健身、弘扬文化和竞技比赛等特点,如沧州的武术、邯郸太极拳、邢台梅花拳等,这也正是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生命力所在。

(五)娱乐性特征。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的一个重要起源是节日庆典、宗教祭祀中的娱乐与娱神,是为满足人们精神需要而进行的民族文化创造活动,主要以自娱自乐、消遣、游戏、健体健心等方式出现,是为满足人们身心与情感愿望的一种体育文化创造活动,各民族人们能够在这些体育活动中获得情感的抒发与宣泄,同时还能够获得愉悦感和认同感,有利于维护民族团结,弘扬民族传统文化。每逢喜庆节日和民俗节日都会开展各种体育等娱乐活动,如端午节的赛龙舟、春节的舞龙舞狮等。

三、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价值

(一)健身价值。民族传统体育源于生产生活,与身体活动有着密切的联系,它要求人们直接参与运动并在娱乐身心的体育运动中逐步改善民族体质,强调以健康、强身健体、益寿延年为最终目的。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具有独特的健身价值,在儒家、道家、佛家文化共同滋养下逐渐形成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讲究内外兼修、天人合一、身心融合,强调内敛、休闲和康泰等,其在抵御现代文明病、富贵病、精神疾病和增进身心健康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时代价值,如修身养性的气功导引术、强身健体的武术、内外兼修的太极拳等。

(二)经济价值。民族传统体育不仅承载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伦理价值观念,还可以带动经济振兴和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随着国家产业结构调整,社会消费结构发生了重大变化,民族传统体育旅游、休闲旅游和健身娱乐业逐渐成为绿色朝阳产业。如廊坊的国际风筝节、沧州的国际武术比赛等都对当地的经济发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河北省可以借鉴山东省“风筝搭台、经济唱戏”的发展模式,实现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与地方经济共同发展的良好态势。

(三)娱乐身心价值。河北省各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创造出许多丰富多彩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各项目不仅具有高度的技巧性,还具有精美的艺术性,以其特色的魅力吸引着广大人民群众。人们在欢快的民族体育活动(如重阳登高、清明秋千、端午龙舟等)中,享受着体育所带来的欢愉和美好,沐浴着民族文化的熏陶,这些体育活动不但使参与者感到其乐无穷,而且还可以拓宽社会交往,增进相互间情感交流,使人们形成积极向上的形态和乐观开朗的性格。

(四)发展民族心理素质、增强民族自信心。当今时代,要想在世界政治、文化的激烈竞争中获得主动权,就必须要振兴民族,民族的振兴,离不开民族精神的弘扬。作为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象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能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族团结,还可以起到维系民族感情、增强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作用。如在武术比赛中,通过技艺的切磋可以消除各族人民因地域环境、文化传统和生活方式的不同所带来的隔阂,有利于改善各民族之间的关系,促进各民族地区的经济和文化交流,为河北省提升文化软实力做出贡献。

(五)促进教育与文化的传承。从民族传统体育的产生到发展,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始终与教育、文化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据《中国古代教育史》载:“人们不仅能在生产实践、社会活动中受到教育,还能在文体活动中受教育,他们利用游戏、竞技、舞蹈、唱歌、记事符号等进行教育。”近代,以武术为主体的民族体育被正式列为学校体育课程,确立了民族体育在教育中的地位,如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将武术、押加、高脚竞速和珍珠球的项目正式列入了学校的教学计划之中。同时,孟村的太极拳、常山战鼓、吴桥杂技等通过国际和区域内的w育交往,弘扬了河北省民族传统体育文化。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8)

中图分类号:G258.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3520(2015)-09-00-02

引言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一般为县以下图书馆,因其地域特性,一方面在内容上受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同时又以特有的方式保存、传递、整理、丰富着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使当地文化能够代代相传,并借助于中小型图书馆的传递和教育功能,使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得以发扬光大。联合国教科文组织1975年对图书馆职能的定位为“保存人类文化遗产、开展社会教育、传递科学信息、开发智力资源”,故此图书馆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收集、保存和传承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鉴于中小型图书馆与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定关系,研究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对当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播的作用意义重大。

一、当地优秀传统文化的特性和价值

当地优秀传统文化是当地人民及其祖先在自己脚下这片土地上创造出来并传播到各地的文化总和,包括思想观念、思维方式、价值取向、道德情操、礼仪制度、风俗习惯、行为方式、生活方式、、文学艺术、教育科技、文物典籍等等。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进程中,通过不断积累和取舍,当地传统文化往往体现出兼集八方智慧、综汇百家优长的多源一体格局,形成了独具当地特色神韵的深厚内涵和鲜明的特色,对维系当地发展壮大并保存自身特色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地优秀传统文化应具有社会性、地域性、变异性、传承性及规范性等特点。社会性在于地方传统文化产生、传承均经由民间,为广大社会群众所共同接受;地域性在于地方传统文化在一定地域范围内传播,为一定范围内人员所知。变异性在于当地传统文化在传承过程中,随着生存环境改变而逐渐演变。传承性在于地方传统文化在发展过程中所呈现出的具有世代相袭特点的特征。规范性是指当地传统文化在功用上所呈现出规范当地群众行为的特质。

传承当地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价值,在社会文化的大系统中,地方传统文化在与社会大系统发生关联的同时,又与当地政治、经济、法律、宗教等系统发生联系。一个地方有别于其他地方的重要不同,最主要是其当地的传统文化。它可以是当地打入别人眼界的一张名片。如笔者所在的宁海县,传统文化非常丰富,有很多当地特色的古建筑,如前童古镇、许家山石头村、龙宫古村落等,都已被选入全国古建筑文物之列,有不少名人雅士,如影响比较大的有方孝孺、潘天寿、胡三省等,还有独具特色的民俗,如十里红妆婚俗、耍牙平调等,这些传统文化丰富了人们的生活,名人精神气质更是当地人学习的楷模。把当地优秀的传统文化传承下去,对当地的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都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二、中小型公共图书馆与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之间相辅相成

优秀传统文化在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文献建设的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地方文献与特色资源是一定地域内各种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源,开发、建设好地方文献和特色资源,能为地方各级政府做出各种决策和可行性规划,为各级政府分析昨天、掌握今天、洞察明天提供可靠的、翔实的依据。在旅游方面,地方文献与特色资源文献可以提供本地区风土人情、历史沿革、自然风景、人文历史、风物特产及相关传说,为游客在游玩中了解该地区提供依据,让游客在放松心情的同时又可以增长学识。此外,地方文献还能为各种文艺活动、文艺创作提供各种资料和素材,繁荣本地区的文化事业;能为本地区中小学生的爱国主义和传统教育提供教育材料,促进精神文明的建设,弘扬本地区的民族文化。由于地方文献和特色文献记载了本地区人民在各个历史发展时期的风土人情、历史沿革、风物特产等生活状态,同时也能够从历史和现实的角度对当地的自然资源、社会结构、文化风俗等各个方面做出全面及时的反映。而地方文献中的地方志,具有鲜明的地方性,是当地历史文化的积淀,如实记录了本地区的建置沿革、风土民俗等人文与自然情况,是地域的百科全书。所以强化地方文献与特色资源这一专题性工作,有利于促进当地快速、文明、可持续发展。

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又是本地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场所。对于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承的基础作用,应当从图书馆在社会文化本身状态的收录、记载、归类、收藏中寻找。在知识、信息大发展的背景下,知识和信息体现出的作用越来越重要,作为知识和信息承载的图书馆同时面临着机遇和挑战,知识、信息的采录要求图书馆在相关内容的加工、传递、使用中承担更重要的角色。因此,在更新方式、服务手段、服务内容、服务模式上,图书馆既需要有自己的内涵,也要有自己的特色,蕴含优秀传统文化就是中小图书馆的特色之一。加强图书馆对本区域传统文化的收录,对于发扬保存传统文化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图书馆作为一座没有围墙的信息知识收录地、文明建设的发端地,应充分发挥自身职能,不断收录本地传统文化知识,成为传承本地传统知识的重要场所,并由此确立图书馆在当地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

三、小型公共图书馆在传承本地优秀传统文化的优势

(一)国家政策优势。鲁迅先生在《且介亭杂文集》中说:“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悠久的传统文化、人文地理,使越来越多的国际友人对我们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传统文化所隐含的无形资产正在成为当地的一个重要特色。文化作为城市的精神面貌,是一个城市的气质和重要表现形式,同时也越来越能折射出经济社会的发展势头。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成为各级地方政府提升城市形象的方式,也给当地的经济发展带来巨大的促进作用,在这种情况下,当地政府部门不管是为了经济建设方面谋发展,还是从传统文化传承方面考虑,都会从政策上对中小型图书馆在传统文化传承中给予大力的支持

(二)文献资源优势。中小型公共图书馆本身就是以书、以文字为载体,这里拥有着大量的地方书籍,如宁波市地区的所有公共图书馆都实行了一卡通,网络共享,通借通还,宁海县图书馆同时也是可以拥有各个县区公共馆的查找信息途径。这些内容丰富的文献资料,为图书馆在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发挥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三)科技优势。近年来,网络技术的普遍使用,图书馆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建设有了很大发展,中小型图书馆可利用现代网络技术所提供的信息化技术手段,将传统文化作为内容,将数字化作为载体,用新的传播方式、先进的文化手段去推动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增加人们对传统文化的接触,以此激发人们主动继承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意识。

(四)人员优势。图书馆里拥有着比较专业的图书馆工作人员,如宁海县图书馆拥有一批比较专业的人员,对于图书的分类、文献的查找、好书的推荐都有着比较专业的知识,在为读者找书及相关资料等方面能比较及时、全面、周到。

四、应用中小型公共图书馆平台做好本地传统文化传承工作

(一)做好收集工作。图书馆是纸质文献及电子文献比较集中的地方,公共图书馆可以凭借这一平台做好当地文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如与当地的一些文人墨家多联系,通过各种渠道了解到当地文献的出版。针对一些很多人都关心的家谱,公共图书馆可以找出当地的一些比较有特色和代表的姓氏,然后制作一张表格,再想办法收集。还有一些单位的内部资料,公共图书馆也可以收集。这些没有名气的资料,或许对当地的传统文化的传承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二)依托传统节日及读书节等做好本地传统文化推广。如宁海除了有全国一样的传统佳节,还是中国旅游日的发祥地,在中国旅游日确立之前,宁海每年都都举行徐霞客开游节。宁海还有每年的方孝孺读书节,阴历正月十四元宵节(提前一天)、阴历八月十六中秋节(推后一天),宁海图书馆依托这些节日,做好相关的传统文的推广,如宁海习俗的展出,宁海儿时老游戏的巡回展,当地政府现在正努力把宁海县打造成为旅游生态县,为此宁海县图书馆更是要响应当地号召,多向游客宣扬本地优秀文化。

(三)聘请传统文化专家讲解本地传统文化知识。文化是一个地方的软实力,也是一个地方给人们显现出来的精神面貌,当地通常也有研究本地传统文化方面的专家,公共图书馆可以请一些这方面的专家给读者解读本地传统文化,组织读者来听,让更多的人了解,热爱当地的传统文化,也成为优秀文化的践行者和宣传者。如宁海县图书馆就聘请了该县前童镇童富铎老先生给大家讲传统的民间故事,这位老先生早年有过说书生涯,近年来自己在前童古镇开办了一个博物馆,里面陈列了很多前童乃至宁海的一些古家具、用品,他每月从自己的工资中拿出一部分钱来做博物馆的公益事业。他本人也是一位宁海县传统文化优秀传承者。

(四)做好网上地方文献宣传。现在是网络时代,光靠宣讲文化知识及纸质文献根本不能满足传统文化的宣传,公共图书馆还应顺应时代的要求,做好自己的地方文献网站,对于一些地方文献最好把他上传到网上,让更多的读者了解传统优秀文化。

参考文献: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9)

2文化安全视域下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策略

2.1完善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

教育法规的体系与结构,反映的是教育法规之间的横向与纵向的关系。1)从横向来讲,主要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完整性,即指我国究竟要制定哪些教育法规才能满足教育活动的客观需要;2)从纵向来讲,指的是教育法规的层次性,即要分清哪些是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哪些是调节某方面教育活动的具体的教育法规[9]。在我国的教育法规体系结构中,无论从完整性还是层次性来审视,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都较为欠缺,有待于完善。例如,《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法规文件汇编》收集了近20多年来我国宪法、法律、法规和中共中央、国务院以及教育部等部委关于学校体育工作的文件和规定共40部[10],内容涉及到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但缺少有关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法规和文件。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法规建设涉及2个方面的问题:1)从横向来讲,教育法规建设要保障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与其他方面的教育相配套、相协调、有机融合,充分发挥教育法规的整体效用。例如,、教育部2004年颁布的《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实施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在“中小学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实施途径”中要求,“各学科有机渗透民族精神教育,把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纳入中小学教育全过程,贯穿在学校教育教学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体育课应适量增加中国武术等内容”。《纲要》使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有机融合、相互促进。2)从纵向来讲,要依照“统揽全局的教育法规”的基本精神,健全和完善具体调节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活动的法规。例如,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各级各类学校开展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规定和要求;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应制定具有本地域及本地域民族特点的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这样从宏观到微观、从全局到具体、从横向到纵向,使青少年传统体育教育法规能够覆盖教育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从而使青少年的传统体育教育有法可依。

2.2提高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感

民族文化认同是指,人们基于不同的文化接触和实践,以自己的选择和标准对各种文化事项做出的认知判断、情感依附、行为选择和调整倾向。民族文化认同是个体获得、保持与创新自身民族文化的社会心理过程,是文化变迁和融合中的必然现象[11]。文化认同对于民族的生存和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和意义。民族文化是中华民族的身份象征,是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惟一标志。中华民族的强大凝聚力和向心力,在很大程度上源于中华民族对中华传统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必须大力提升民众的文化认同度。在体育教育领域,由于青少年从小更多接触的是现代体育,对我国传统体育项目和所承载的文化了解有限,淡化了传统体育的教育价值。调查结果显示,有70.6%的中学生没有学习过武术,57.6%的中学不开设武术课(见表4)。此外,受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和西方体育文化的影响,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逐渐失去兴趣。有学者研究指出:“体育文化全球化对当下学校武术教育产生了极大的冲击,西方体育运动项目的教育思想严重影响了学校武术教育的发展,文化认同危机已经严重影响着当今学生对武术的理解与选择”[12]。这种自身文化的消退和民族文化意识的淡化,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青少年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主义教育和文化素质教育有机结合起来。爱国主义是我国各族人民共同的精神支柱,它是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反过来又给予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以重大的影响。我国爱国主义教育的突出特点是:反对民族分裂,维护各民族团结和国家的统一;英勇抵抗外敌入侵,维护祖国的和独立,同一切阻碍历史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反动势力进行斗争。这些特点在民族传统体育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承过程中都有所体现。自然,青少年学生民族传统体育教育也是爱国主义教育的一种手段。而爱国主义教育又强化了青少年的民族身份认同。因此,爱国主义教育也是提升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的重要途径。教育部1998年颁布的《关于加强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的若干意见》指出,“加强文化素质教育,从更深的层面和更综合的角度体现德、智、体全面发展的要求……有利于使大学生通过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环境的熏陶、文化活动和社会实践的锻炼,以及人文精神的感染,升华人格,提高境界,振奋精神,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可见,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也是文化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利用传统体育所蕴含的民族文化底蕴和精神气节熏陶和感染青少年,促进其德智体全面发展;而青少年“人格的升华,境界的提高,精神振奋,爱国主义情感的凝练”,又为青少年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度的提升奠定了坚实的思想基础。

2.3加强对青少年民族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

如前所述,多数中学生没有学过武术,多数学校不开武术课。无论何种原因所致,客观上使青少年学生远离民族传统体育实践。文化认同的形成必须以一定的理论为基础,但这并不是说只需要理论方面的认识,还必须把这种认识付诸于实践,实现由认识向实践的飞跃。作为人们头脑里的思想观念,对文化的认同不可能在瞬间完成,必须经过一个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过程,实践可以促进文化认同的丰富和发展[13]。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文化的教育,不仅仅是民族传统体育理论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要把对传统体育文化的内心认同转化为外在实践,把传统体育文化的理论同运动实践有机结合起来,在运动实践中感受和体味传统体育项目中所蕴含的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从而更坚定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对青少年学生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学校体育是重要的途径。1)各级各类学校应加大民族传统体育内容在体育课程中的比重,广泛挖掘具有典型民族文化特征的传统体育项目,对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梳理和教材化加工,开发地域特点鲜明的传统体育校本课程。通过体育课教学,学生可以系统地学习和掌握传统体育技术技能,为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传统体育活动奠定基础。2)要广泛开展课余的传统体育活动,提高学校传统体育项目的普及程度,使每个学生都能够通过传统体育运动实践不断提升传统体育文化认同。对青少年进行传统体育的实践教育,要贯彻学校与社会相结合的原则,充分整合和利用社会的各种教育资源,协调各方面力量形成合力。学校应充分利用社会人力资源,聘请传统体育项目传人或优秀的传统体育项目习练者为学校荣誉体育教师,以解决学校传统体育师资不足的矛盾,推动学校传统体育的广泛开展。社会有关部门、街道社区等,应为广大青少年提供体育活动场地的方便;为他们参与传统体育竞赛及群体活动创造条件。

2.4挖掘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

环境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特定的时空,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人的观念和行为。当代教育学、心理学乃至文化学的诸多研究都表明,适度的、内隐的某种氛围,因其孕育、营造着一种存在却不刺激、和谐而不张扬、易于人们在不知不觉中乐于接受的意蕴,并且具有渗透性、持久性的特点,所以在个体素质的养成中有其特殊的功能[14]。学校是培养人的机构,校园环境相对于其他社会环境对青少年的影响具有定向性、规范性,更显其感染力和约束力。因此,加强校园的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充分挖掘校园环境的教育功能,可以使青少年时时处处受到传统体育文化的熏陶。校园环境的文化建设是校园环境文化教育功能的基础。校园环境文化建设涉及“物质环境文化系统、组织环境文化系统、活动环境文化系统、精神环境文化系统”四个方面[15]。自不待言,校园环境的传统体育文化教育功能的发挥,依赖于校园传统体育文化环境建设。

2.4.1改善传统体育活动的物质条件,奠定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物质基础

因各地的经济、体育传统、民族风俗的不同,开展传统体育活动也不尽相同。因此,要结合各地的不同情况,广开财路,多方筹措资金,因地制宜地抓好传统体育物质条件建设,为开展传统体育教育奠定坚实的物质基础。

2.4.2构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

组织环境系统即由主管学校体育的校领导、体育教研室、体育教师、传统体育社团等组成的校园传统体育组织网络,为传统体育文化教育提供组织保证。同时,组织环境系统还包括各种形式的制度。例如,学校关于开展传统体育活动月、活动周、活动日制度,使传统体育活动制度化;建立学生传统体育项目的业余段位制度或等级制度,建立激励机制,激发学生积极参与传统体育活动。

2.4.3创新传统体育文化教育的活动形式,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010年,教育部颁布了《关于在中小学开展创建中华优秀文化艺术传承学校活动的通知》。第1批传承学校选择的项目包括音乐、舞蹈、戏剧、曲艺、民间美术和传统手工技艺等。虽然没有包括传统体育项目,但可以借助这一平台,或借鉴这一做法,在各级各类学校开展创建传统体育文化传承学校的活动,通过开展此项活动,推动传统体育项目的广泛开展,同时,学校应把传统体育项目作为阳光体育运动的重要内容,统筹安排。如前所述,可成立传统体育项目的学生社团,开展训练和竞赛;设立学校传统体育节或活动月、活动周等,促进学校传统体育活动的普及,营造浓厚的校园传统体育文化氛围。

2.4.4结合学校教育的特点,融合各种教育手段和途径,追求整体教育效果

把传统体育文化教育作为在学校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的内容和手段之一,融入到学校的爱国主义教育、中华传统美德和革命传统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等活动中,与这些教育活动紧密结合、相互促进,增强广大青少年的民族自信心,提升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认同;利用校园各种传播工具和载体,通过各种形式进行传统体育文化宣传。例如,举办传统体育文化艺术节、传统体育文化知识竞赛、各种形式的传统体育文化宣展,举办各种讲座,使青少年了解我国的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刻理解其蕴含的中华文化之精华,增强青少年对传统体育文化的自豪感。

各地的传统文化篇(10)

旅游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前提,是旅游业的基础。旅游资源主要包括自然风景旅游和人文景观旅游两类。人文景观旅游资源包括历史文化古迹、古建筑、民族风情、现代建设新成就、饮食、购物、文化艺术和体育娱乐等,又可归纳为人文景物、文化传统、民情风俗、体育娱乐四大类。川北大木偶具有典型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在资源分类中应归集到人文景观旅游资源中的文化传统类,又因其兼备民情风俗、娱乐等因子,故其综合特征明显。如何将其转化为有效旅游资源,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

一、川北旅游产业文化特征的现状

“十二五”期间,推动旅游产业粗放型发展方式的转变,全面打造与提升旅游产业的质量和水平是我国旅游业发展的重点,文化资源在旅游产业中的深度开发成为各地的热点,但“文化旅游产业” 概念目前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义,各地均在探索之中。南充属于川东北地区,是大木偶的家乡。旅游业在近几年取得了飞速的发展,继阆中市创建全国优秀旅游城市以后,南充已于2006年成功创建了全国优秀旅游城市,2011年底全市共有A级风景区14个,其中4A级景区7个,该市2011年共实现旅游总收入122.3亿元,位列四川第5位。南充旅游总收入虽高,但旅游产业的文化特征并不十分明显,在全市14个A级景区中,以凌云山风景区为代表的自然风景旅游景观10个,以阆中古城为代表的人文旅游景观4个。现代旅游中,文化与旅游密不可分,一方面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它能为传统文化的保存与繁荣提供宽广的平台和空间,另一方面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文化体验已成为一种全新的旅游潮流,文化需求引导着旅游需求的发展,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更是旅游的新亮点。目前在南充除阆中古城将传统的春节文化、三国文化与地方旅游有机的融合以外,其它景点对于川东北传统文化的运用并不十分充分。

二、川北大木偶的文化特征

狭义的文化是指人类所创造的精神财富,涵盖着宗教、风俗、价值观、道德、学术、文学艺术、科技等;而广义的文化还应包括物质(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层次。川北大木偶由于其演出工艺相对复杂,涵盖的内容较多,从其表演的技法上看,还融入了川剧、京戏等多种元素,有着浓厚的川东北客家文化和巴蜀文化的特征;在表演过程中有狭义文化概念所包括的地方风俗习惯、巴蜀价值观念、道德情操、文学艺术、传统的木偶制作技术;在演出内容上也体现了广义文化所指的地方社会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等;在诙谐的人物情景表演中体现了川东北人勤劳、睿智、豁达的个性,有着浓郁的地方文化特征,包含着川东北人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因此它集中了大部分独特的川东北文化特征,加上表演剧种的兼容性较强,内容上可以融入更多的时代元素,旅游开发潜力较大。

三、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困境

一直以来让川东北人引以为豪的川北大木偶为求艺术生存,除有关单位邀请回南充演出外,主要时间是远赴峨眉山风景区作为陪演节目,虽取得一定经济收入,但川东北的味道也不太浓郁。经过调查,笔者认为造成目前这种困境的重要原因如下:一是与南充旅游结合度不高。由于前几年过多地强调了物化的旅游资源,忽略了旅游的文化元素,川东北大木偶至今还没有作为重要传统文化旅游资源融入到南充旅游事业的发展中来,造成了旅游与文化的脱节;二是演出经费短缺。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属差额拨款事业单位,经济来源少,财政拨款以人头经费为主,而日常的演出经费、培训经费和科研经费需要专项经费支撑,从2011年其财政收支状况来看,年总收入430万元,其中:财政专项拨款为50万元,财政补助收入340万元,年经营性收入40万元;年总支出415万元,人均工资为3100元/月,演员收入与一般社会演出团队相比,差距较大,加上每场大木偶表演需要的时间与人员均较多,一场简单场景的演出就需要付出2万元的非工资性演出成本,如果没有足够的收入支撑,随时可能血本无归。三是后劲不足。目前在各种影视的刺激下,愿意从事大木偶舞台表演的年轻人越来越少,该团在职人员的平均年龄均在40岁以上,具有木偶制作技术和丰富演出经验的青年演员寥寥无几,中青年操纵人员8人,中青年造型制作人员3人,各种技法有一度失传的危险。现有13名临聘演员虽经正规院校委培,有一定表演经验,但苦于没有编制,难以继承衣钵。四是创新力不够。现代演出市场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多样化,越来越快速化,但由于大木偶的更新速度受各种器具的限制较多,新的材质与器具均在研究之中,一个新的剧本的编排时间少则半年,多则一年,不能满足人们对文化元素变化速度的需求。五是市场缺乏。影视以及各种明星演唱会充斥着南充文化市场,大木偶与川北灯戏等一些传统文化项目备受冷落,消费市场冷清,难以发展。六是与现代科技脱节。川北大木偶由于经费欠缺、思维固化,对声光电的运用还未完全到位,许多较大的场景均需人工合成,致使演出成本走高、演出效果欠佳。

四、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必要性

1、有利于打造南充旅游新形象

南充有4A级景区7个,旅游事业发展不可谓不好,但南充旅游发展事业目前最为缺少的是对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没有将南充两千年沉积的文化因子完全溶入旅游事业的发展之中。红色旅游相较于毗邻的广安市,由于各方面的原因,目前已经滞后;三国源文化游虽然已得到一定程度的挖掘,但随着三国文化的普及,外省许多古战场都在打这一张牌,南充除阆中张飞庙外就没有著名的古战场可以进行表述,与旅游相结合的潜力已不太大;其它诸如客家文化、春节文化、风水文化、佛道文化的挖潜广度已不宽。如果能将川东北大木偶、川北灯戏、川剧等具有传统文化特征的资源整合起来,与南充旅游发展实现有机对接,既能让各种独特的地方传统文化得到传承,又能给南充旅游赋予更多的内涵,为打造最佳旅游目的地注入新的活力。

2、有利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川北大木偶属于部级的文化宝藏,随着经济的发展与各种文化娱乐生活的丰富,如果长期得不到开发,传人难找、市场难觅、观众流失,就有濒临灭失的危险。传统文化旅游是一门新型旅游,需要自己的特色,更需要多元化才能永葆文化的生命力。在世界各地旅游资源开发日趋大同的当今,保存生命力的最好办法便是保有自己的独立性,各种传统文化艺术的传承,需要重新融入社会各阶层,吸取各种各样的养份,才能不断地丰富与发展,才能得到发扬光大,传统的艺术要得到进步与发展,必须坚持“从人民群众中来,到人民群众中去”的原则,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与需求。从各地发展旅游的经验来看,大多将各种文化遗产置身于旅游产业的发展之中,让旅游带动民间演出艺术保存下来、传承下去。川北大木偶是我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只有将这种文化遗产用鲜活的形态传承下去,才能让各种流派的风格得到有机的融合,才能让遗产不变成遗憾,还能为国家与地方政府节约一定的文化保存成本,减少各级财政支出,并逐渐形成地方旅游经济发展新的增长极,进而增加财政收入,拉动地方经济的发展。

3、有利于提升南充的城市品位

城市化是社会形态向高层次发展的客观表现形式,趋势不可逆转,其最本质的内涵是城市自身如何实现向更高层次的发展,在城市品位上,传统文化特征不可或缺,重要性远超钢筋混凝土。通过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旅游开发,可以增加外地游客对南充的认同感,打造南充城市的传统文化名片,使南充的文化旅游达到高起点、高标准、高品位,给南充山美、水美、城美、江美的风景线注入新的生机和活力,达到增强城市竞争的核心软实力的目的。

五、川北大木偶旅游开发的途径初探

1、增强宣传力度,做好文化推广

传统文化的传承与推广离不开宣传,宣传能让文化产品的生产力发挥巨大作用。南充对于川东北地区传统文化的宣传工作还不很到位,无论是外地游客还是本地人,对南充历史、南充文化、南充风土人情都不太清楚。因此加大对川北大木偶等传统文化的宣传十分必要。一是要充分发挥媒体的宣传作用。加大报纸、广播、电视等传统媒体对川东北文化的宣传,提高游客对南充传统文化的知晓率。二是在各个行业进行传统文化宣传。旅游部门可以编写符合不同行业需要的宣传材料,通过A级旅游景区的导游、讲解员宣传南充的人文历史和风土民情,不同景区的讲解词需要融会自然风光和人文历史,要给游客留下生动鲜明的印象;也可以通过各级学校对广大青少年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增强对家乡的了解与自豪感;还可由交通部门对出入南充的旅客进行宣传,在高坪机场、火车站、汽车站、高速公路口的显示屏上宣传南充的人文景观和传统文化,也有必要加大对出租车司机等公共服务人员的旅游文化教育。三是加大网络宣传。在互联网信息时代,各级旅游部门有必要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财力做好官方网络旅游宣传方面的工作。

2、搞好文化创意,实现文旅结合

文化创意产业是提升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手段。通过文化创意产业,能够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传统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可以产生高附加值旅游产品,创造额外财富。我们相信,有着悠久历史文化的南充,通过对川北大木偶、川北灯戏等传统艺术有效地整合,借助现代化的声、光、电、景、4D等高科技,可以生动地向各地的游客介绍了川东北地区的历史、文化、独特的风俗习惯等,这将会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实现传统文化与旅游的协调发展。

3、政府引导,企业唱戏

四川(南充)大木偶剧团目前是没有实力与能力搭建一个表演平台,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可以充分利用一些单位目前空置的舞台,以川北大木偶为主整合各种传统文化资源,给予适当的补助,结合现代科技手段,打造一出经典的戏目,长期在一个地方进行固定演出,进行企业化运作,使之成为南充团体旅游的必看剧目,增加南充旅游项目,延长旅游时长,使之成熟化,然后逐年减少财政补贴,留住长年漂流在外的表演团队,进而为南充旅游经济创造更多的收益。这样就能起到“做活”大木偶,保护传统文化,提高旅游品质,增加旅游收入,加大地方宣传的多重功效。

要保护好这项国际上公认的“世界上罕见的木偶艺术,中国民间艺术的冠冕”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首要问题就是要把它做“活”,让其实现文旅结合、演出活跃,唯有这样,才能实现创作繁荣、生生不息的局面,才能走出一条保护与创新并重,传承与发展共荣的成功之路。

上一篇: 民营企业人事档案 下一篇: 茶文化的市场分析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