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28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1)

小学劳动教育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实施素质教育必须抓好劳动教育,换言之,没有劳动的教育是不全面的教育。不全面的教育就谈不上素质教育,两者是有机的结合体。本学期学校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开展了劳动教育:

1、营造氛围使学生喜欢劳动。

劳动课上教师的首要职责不在于教在于导,在于营造一种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使学生形成一种乐于劳动的心理愿望和性格特征。如情境法,通过创设与课文内容有关的情境,如把自己当作环境卫生的保卫者、班级的美容师,把枯燥的卫生打扫变得富有人情味,学生干起来也特别积极;也可运用尝试发现法,让学生独立思考,自行发现问题,并寻求答案。教师不论用那种方法,都应注意以下两点:

(1) 教师摆正位子甘当配角。配角并不等同于消极参与。教师应适时地参与学生讨论,并使学生忘却师生界限,消除学生的被驱使感。

(2) 教师包容学生的失败。劳动课实践操作的过程本身就是学生尝试创造的过程,教师要正确看待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所犯的错误,要引导学生正视失败,告诉他们失败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畏首畏尾,封闭自卑,不敢尝试。

2、加强引导让学生明白劳动的意义,重视劳动。

儿童的劳动教育尤其要根据他们的认知特点,从感性认识入手,使他们从生活实践中了解劳动的意义。带领学生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参观父母的工作地,了解爸爸妈妈一天的工作,使他们懂得身上穿的衣服、每天吃的粮食都是人们辛辛苦苦劳动的结果,没有劳动就没有人类的一切。同时结合课堂教学,通过开展班队活动,使他们认识到劳动最光荣,劳动最伟大,我们有机会能为大家服务是一件多么令人高兴的事。

3、教给劳动方法,使他们学会劳动。

在教学中借助生活劳动教材,依据小学《劳动课教学大纲》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并根据课文进行讲解,学生参看课文图示,用课本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的方法,使学生学会劳动技能。同时结合学校的劳动实际,教给一些力所能及的劳动。如入校第一次大扫除,教给学生怎样扫地、排课桌等,既美化教室的环境,又学会打扫方法。教学生劳动,家庭的作用不能忽视,因此要发动家长,每逢节假日教孩子适当参加力所能及

的家务劳动,可组织学生向家长学一样劳动本领,开展我学会了的活动,扩大学生的劳动范围。

4、重视评价,巩固教学效果,让他们自觉劳动。

在劳动中,教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评价,不断激励学生的劳动热情,自觉端正劳动态度,是取得良好的劳动效果的重要保证。

①学生自评。在劳动中,要求学生随时检查自己做到了没有,做得对不对,与要求有多大差距,随时做到自我调整。

②学生互评。学生相互间的启发帮助,比教师一个人面对全班同学考虑得更周到、细致。

③家长参与评价。对于生活自理方面的劳动,学生在家的实践由家长给予评价。 ④教师评价。在上述的基础上,再由教师对学生作全面的评价,重点放在总结经验,明确下一步的努力目标上。

5、开展多种形式的劳动竞赛,提高学生劳动的积极性、主动性。

每天的值日把学生分成若干个值日小组,冠名教室的美容师,把值日工作分配到人,落实到每组的值日组长,实行轮流值日;值日组长必须把值日情况做好记载,尽量记录做得好的同学,然后由组长对他们做出反馈奖励,提高组长的积极性;开展比卫生活动,每天放学检查教室环境卫生,好的小组奖一个五角星,每两天抽查个人卫生一次,好的个人奖一个大拇指,结果同个人考评结合起来;新书发到学生手中,便开展包书皮比赛。结合中国少年雏鹰行动,让孩子们进行自我服务劳动,如穿衣服|、洗手帕、整理书包等。劳动竞赛不仅开展于校内,并可延伸到家庭,如配合家长制定劳动计划,放手让学生参加劳动,培养劳动兴趣。竞赛还应适时,如在三八妇女节前夕,开展我帮妈妈活动, 我疼我的(家长)活动,通过多种劳动竞赛,不但培养了学生的劳动能力,而且使他们懂得劳动是为人民服务,为社会做贡献的道理。

可以相信,不断加强劳动教育,坚持学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开展有益的劳动竞赛,不仅仅是提高学生的自我服务能力和劳动技能,而且定能培养出一代有知识爱劳动的高素质学生。

小学劳动教育工作总结

劳动教育是小学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贯彻落实社会主义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是进行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我校采取一系列措施并持之以恒抓好劳动教育工作。

一、思想认识到位,要使我校的基础教育从应试教育转向素质教育的轨道真正重视劳动教育关键要抓好老师的教育思想转轨。

二、成立专门的领导班子,要切实抓好劳动教育必须有一套具体分管劳动教育教学的组织。我们成立了由学校领导、少先队大队辅导员、年级组长组成的劳动教育领导小组。

三、保证经费的投入,劳动教育教学必须重视劳动实践为改善劳动教育教学的条件为鼓励教师热心劳动教育教学我们在教育经费十分拮据的情况下统筹安排适当倾斜保证劳动教育经费的投入。

四、提高质量抓师资,建设一支有较高素质的劳动课教师队伍是提高劳动教育教学质量的重要前提。为此我们对劳动课师资队伍的建设较为重视。我校挑选劳动技能上有一定专长的教师担任劳动课。

1、加强对青年教师的培养我们的做法一是开展拜师学艺活动二是评选校级青年教师劳动优质课。

2、制定《劳动课课堂教学评价方案》。为使劳动课教师规范地上好劳动课也使学校领导准确评价劳动课我们根据教育学的基本原理根据劳动课的特点和教学大纲的要求学习外地一些行之有效的做法制定了《劳动课课堂教学评价方案》。实践证明该《评价方案》使教师教有标准领导评有尺度同时提高了劳动课的教学质量。

3、组织培训和外出学习。我们有计划地组织劳动课骨干教师到外地听课学习。

五、专题研究促使劳动教育教学健康发展。

我们以劳动课教学大纲为指针方法上采用试点引路总结经验全面推广的做法几年来我们先后进行了以下专题的研究

1、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利用家长学校向家长和学生宣传劳动教育的重要性用家校联系卡形式建立家庭自理劳动、家务劳动基地。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2)

一、劳技课应从以“讲读课”为主要模式变为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

劳动课的任务是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情感,学会劳动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劳动习惯,这一切都必须通过劳动实践才能完成。实践性是劳动课的一项基本原则,实践为主是劳动课教学的基本特点,也是“学生主体”教学思想的体现。劳动课教学实践证明,只讲不做,哪怕讲得再精彩效果也会不佳。会说不一定会做,一动手问题就暴露。劳技课以“实践课”为主要模式,有利于知识转化为劳动技能,有利于劳动技能转化为劳动习惯。每次劳动前讲明本次劳动实践的目的和意义,提高学生参加劳动的兴趣和自觉性。通过劳动实践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使学生热爱劳动,为养成劳动习惯奠定思想基础。在劳动实践中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克服困难,培养坚持劳动的意志力。指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劳动实践,学会劳动技能,感受劳动成功的愉悦。在劳动评议中表扬认真劳动、善于运用学到的知识进行劳动的学生,不断调动他们参加劳动的积极性。

二、劳动教育阵地从单一的课内教育变为课内与课外、家庭、社会教育相结合,同心协力培养学生的劳动习惯。

学生养成一定的劳动习惯,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各方面同心协力、相互配合,改变只在教室里进行劳动教育的做法,努力使课内劳动教育向三个方面延伸,做到三个结合:一是课内与课外结合,课堂教学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把课内学到的劳动知识、技能运用于课外生活中。如中年级学习“打扫卫生”一课后,要求学生会洒水、扫地、抹桌子、擦玻璃、倒垃圾,除承担本班教室内部的卫生外,还要承担班级卫生责任区的清洁卫生,实行轮流值日,坚持一日两小扫,一月一大扫,养成讲卫生的劳动习惯。还可以组织高年级学生运用学到的知识,给校园里的树木花草浇水、除杂草、松土,组织课外劳动项目兴趣小组,如编织、刺绣、烹饪、种植、饲养、小木工、缝纫、科技制作和科学小实验等。二是学校与家庭结合,学生的自理生活劳动大都在家庭生活中进行,家长在培养学生自理生活能力和自我服务劳动习惯方面起着重要作用,学校要求家长阅读孩子的劳动课本,成为孩子校外劳动实践的指导教师,督促孩子自觉参加家务劳动,达到家务劳动“十会”要求。为使家、校一致、相互配合,可建立“劳动教育联系卡”,请家长逐周评定孩子家务劳动情况,使家、校情况相互反馈,指导和监督形成合力。三是学校与社会结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工厂企业,带领学生给农民采茶、捡茶梗,参加校办工厂劳动。开展“红领巾一条街”、“楼道小队”活动,为军烈属和五保户送温暖活动,等等。在这些劳动和活动中,学生加深了与劳动人民的感情,提高了劳动积极性和自觉性。

三、培养劳动习惯的目标要求要从笼统的单一要求变为有计划的分层要求、循序渐进。

循序渐进既是学习的一般规律,又是培养良好习惯的必由之路。良好习惯的养成不可能一蹴而就,而要经过一个由易到难、由少到多、由短期到长期、由简单而复杂的渐进过程。那种全校“一刀切”的统一要求,全校“一锅煮”的同一内容,是不可能达到良好效果的。小学劳动课本把大纲规定的自我服务劳动、家务劳动、公益活动、简单的生产劳动等有计划地分别编进三年级以上的各册课本中,把课中的同类内容按照年级由低到高的顺序综合排列,就构成了现在比较完整的小学中高年级劳动教育和劳动实践系列。按照劳动课大纲和教材编排序列,循序渐进地进行劳育和习惯培养,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生活实际,学生力能所及、乐于接受,技能容易学会,习惯易于养成。如果教师只是满足于教好一册册课本,而不注意教材内容的前后联系,就等于隔断了构成小学生良好习惯生长的链条。如果不注意使教学内容往课外、校外延伸和巩固,学生的良好劳动习惯就会因断断续续而难以养成。因此,劳技课教师和班主任要系统地整体把握劳动课教学大纲,驾驭劳动课教材,按照大纲和教材训练序列进行教育教学,使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培养具有连续性和渐进性。培养劳动习惯要因人而异,讲求实效,提出养成目标宁低勿高,安排训练内容宁易勿难,提出习惯要求宁少勿多,一步一个脚印,一个习惯一个习惯地培养,实现养成良好劳动习惯的目标。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3)

中图分类号:G633.9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1-0043-02

一、调查目的

在初中阶段,劳动与技术教育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推进素质教育方面具有不容忽视的作用。为了解目前石家庄市初中实施这门课程的情况、实施过程中存在的具体问题以及哪些方面需要改进,进行了本次调查。

二、调查方法

本文采取问卷调查法,包括教师问卷和学生问卷两部分。采取随机抽样法,对石家庄市的中学进行问卷调查,其中教师调查选取了20所学校,学生选取了20所学校,调查发出问卷75份,其中,学生卷40份,回收30份,回收率为75%。教师卷35份,回收有效问卷份30份,回收率为85.7%。

三、调查结果分析

1.基本信息。本次调查中,男女比例为1:5,女教师的人数比较多。教师的年龄在26~34岁的占40%,35~45岁的占40%,46岁以上占20%,教师的教龄在10年以上的为60%,所教的年级包括了三个年级,其中初一20%,初二60%,初三20%。学生中初三年级为50%,初二年级为40%,初一为10%,也涵盖了初中各个年级。

2.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师方面:在本次调查中关于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内容只有20%的老师知道,20%的不清楚,多达60%的老师不知道。并且80%的教师没有参加过专门的培训。说明劳动与技术教育没能得到重视,教师都无法清楚地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的重要性和内容,所以根本也就不会重视这门课程的开设。学生方面:50%的学生不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以及活动包括的内容,20%的学生错误地认为综合实践活动只是班团活动,剩下的30%的学生虽然对此有一些了解,但是也没有正确了解综合实践活动的四部分内容,更不了解劳动与技术教育与综合实践活动之间的关系。

3.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开展情况。

(1)课程的设置。在教师调查中显示60%的学校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但是在对学生的调查中发现80%的学校都没有设立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只有20%的学校选择有这门课程。结果表明学校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计划和实施是脱节的。教师调查中,60%开设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中,67%的学校不具备条件,基本没有办法开设。并且开设学校的课表上规定每周一节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但是67%的学校基本不占用课时,而是在课外进行。

(2)课程内容的选择。《综合实践指导纲要(试行)》规定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主要内容为7个部分:①劳动实践活动;②技能练习活动;③工艺制作活动;④简易设计活动;⑤技术试验活动;⑥发明创造活动;⑦职业体验活动。在调查中发现,开设了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学校上课的形式和内容比较单一,67%的学校是劳动实践活动和工艺制作活动,33%的学校开设了简易设计活动。其他的内容在本次调查的开设的学校中没有涉及。可见课程的内容涉及到的领域比较单一,不能根据以上规定进行课程内容的设置。

(3)课程评价方面。参与评价的人员主要有教师、学生、家长等,有的只是教师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学生为评价的主体,有的是教师和学生都是评价的主体,有的还包括家长。总而言之评价的主体单一,不能很好地把各个主体结合起来进行多方面的评价。评价的主要形式,在调查中发现学校评价的主要依据是学生在活动中的表现,评价依据单一,评价的方式33%是书面考试,33%是档案袋评价,34%是学生自评。

(4)师资水平。调查发现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所任教的老师67%都是其他学科的老师,教师的专业素养不高,严重影响这门课程的开展。这门课程的开展对老师的要求是很高的,既要有专业的知识又要热爱这门课程。但是目前绝大部分学校的劳动与技术课的教师经常是让教副科的、年龄大身体不好的教师来教,教师整体素质普遍不高。

(5)教育经费投入情况。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展需要专门的费用,然而调查显示67%的学校经费不足,而且在教师的调查中,90%的教师认为无法开设这门课程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经费不足,这也是制约这门课程开展的一个硬性条件。如果没有足够的经费投入,这门课程便无法顺利开展。

三、结论

通过调查发现,石家庄市的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的开设并不理想,存在很多问题,如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不足,课程的内容单一,评价体系不健全,师资不足等。针对上述问题笔者觉得有必要解决劳动与技术教育实施中存在的问题,这样才能发挥其在学生发展中的作用。以下是笔者针对上述问题提出的建议。

四、实施的建议

1.转变观念,提高对劳动与技术教育的认识。教育工作者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切实认识到劳动与技术教育在学生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学生只有通过理论学习加上实习才能树立劳动观点,养成劳动习惯,掌握劳动技能,提高劳动素养,成为现代社会需求的人才。学校教育不仅是为上级学校输送人才,还要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建设者。实施劳动与技术教育,能有效地改善学生知识和技能结构,增强动手操作能力,改变那种应试教育“纸上谈兵”的人才培养模式,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意识。

2.改变单一的课程内容。课程的内容要涉及到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等方面。所以,课程内容要涉及到规定的每个方面。首先,课程的场所不能只是局限在学校内,要注意劳动与技术教育的学习要与课外活动、校外社会实践、家庭教育等途径相沟通、相结合。然后,实践活动课程内各领域学习活动要相互结合。劳动与技术教育不能独立地进行,要和其他活动相互促进。最后,劳动与技术教育内的内容如技术基础、家政、职业引导也要相互渗透和融合,要把劳动教育贯穿到技术基础、家政和职业引导的学习过程之中。

3.完善评价体系。评价要注重过程性。在构建学校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评价办法时,要遵循发展为本的原则,评价既要注重结果又要注重过程,以促进学生发展为出发点的评价办法作为评价的主要手段。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性,学校、教师、学生、家长、社会人士都是学生评价的参与者。在评价中学生自我评价是很重要的,自我评价的过程既是学生自我教育的过程,也是师生之间进行交流的学习过程。根据教学目标和内容的不同,评价方式应当灵活多样,可以采用产品展示、开展心得体会考核、专题活动交流、自我评价、作品评定、日常观察等形式。

4.加强师资建设。劳动与技术教育是知识和实践、智力和能力的综合教育,因此要求所任课的教师要具有丰富的知识和专业的素养。首先,所任教的教师是要受过专门的培训的,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这门课程的特点、内容、教学方法等要熟知,要有相当丰富的生活和社会实践,具有一定的阅历。然后,挑选的教师要喜欢并且热爱这门课程,只有这样,才能积极地投身教学之中。

5.加大经费的投入。劳动与技术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如果所需要的设备、设施和场地不能满足的话,劳动与技术教育便无法顺利地开展,效果更是无从谈起。因此,学校要对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投入足够的资金,设立教学专用教室并添置必要的设备,条件允许的话要建立劳动与技术教育实践基地,这样,才能在硬件上保障劳动与技术教育更好地开展。

参考文献:

[1]国务院.国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7-9年级)[z].2008.

[2]乐素芬.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框架下的劳动与技术教育[J].中国教育学刊,2007,(08):46-47.

[3]叶德芙.初中劳动与技术教育的现状与对策[J].现代教育科学普教研究,2011,(3):145.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4)

国家教委颁发的《全日制普通中学劳动技术教学大纲》指出:“劳动技术课是向学生实施劳动技术教育的主要课程,是普通中学的一门必修课。开设劳动技术课,是贯彻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新人途径。”劳动技术教育是让学生在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中获得积极的劳动体验,形成良好的技术素养,以操作性学习为基本特征的教育。通过劳动技术课教学,提高学生动手动脑能力和实践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加强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为打造教育强市夯实基础。由此,笔者谈谈几点看法。

一、结合各校教师资源及地方特点开设劳技课课程

各校的师资状况不同,专业配比不一定合理,不完全具备专业的劳技教师,各校可根据自身特点安排劳技课课程。如我校由于农大毕业教师多,在课程安排上以种植和养殖为主;如物理教师多的可适当安排家电维修等;音美教师多的可以剪纸插花为主等。各校的地理环境、位置不同,人文状况也不同,可充分挖掘当地资源作为劳技课的学习内容。如将口镇有唐代的唐窖遗址,水吉镇有宋朝的建窖遗址,可安排陶艺课、古陶瓷欣赏课,学生既接受了历史人文的教育,又感受了家乡的辉煌;又如小湖乡有水仙茶,漳墩镇有白茶,可选茶叶栽培和茶叶制作及茶艺为课程内容;再如潭城镇有橘柚,考亭村有葡萄,黄坑镇有竹林,可设果树栽培和毛竹栽培及竹艺等课程。这样利用学生身边所熟悉的资源作教材,还可请当地的师傅、农民、专家讲课,便于创设问题情境,引起学生注意,使学生有浓厚的兴趣,满足学生乐于参与、乐于研究、乐于探究的心理需求,同时增强学生对家乡的感情,加强爱国主义教育。这就要求各校或相关部门组织相关的人员、专家编写教材。如目前由我区建盏收藏爱好者及建盏传承人篇写的《建盏百问》就是不错的教材,再到古窑址和当地的建盏作坊走访,这样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学习兴趣盎然,增强了对家乡的热爱之情。

二、充分利用多媒体开展教学

学生是否产生对劳技学习的兴趣,是能否主动参与劳技学习的关键。激发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是教师组织好劳技教学的前提。劳技课既不能像文化课那样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又不能让学生随心所欲、无的放矢,而应该注重形式,激发兴趣。教师要改变传统“教师示范学生模仿”的教学方式,教师的知识技能不一定全面专业,这时可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例如在《插花艺术》的教学中,老师首先让学生观看艺术插花的视频录像,给学生直观的感觉,使学生知道艺术插花的方法和步骤,能设计各种造型,然后根据视频录像,同学们自己设计插花方案,教师予以指导。这样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同学的插花作品令老师、家长赞叹不已,更可喜的是部分文化课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在劳技课的学习中显现出技高一筹,找回了自尊,尝试了成功,获得了极大的心理满足,学习兴趣有了明显提高。

三、构建多元评价机制,激发学生创造欲望

教育心理学研究证明:正确的评价,适当的表扬和鼓励,可以激发学生的上进心、自尊心。要培养每一个同学的创新精神,就必须以正面鼓励为主。中学生具有很强的自尊心和表现欲,因此,教师应善于观察学生,寻找课堂的兴奋点,鼓励学生大胆地提问,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学习能力,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充分扩大学生的个性空间。及时捕捉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的一个个小小的思想火花,用意会的微笑、赞许的目光等肢体语言,给予肯定。即使有些是错误的想法、回答,教师也要不失时机地给予积极评价,使学生时时有愉快的心理体验。如八年级(2)班的周扬同学,平时上课表现一般,学习成绩不好,各种制作作品也不出众,但平时有一些奇思怪想。一次在学习“插花艺术”课时,他把自喝的牛奶当水倒入花泥。问其原因,说是牛奶比水有营养,可延长插花寿命,虽然此举不妥,但其意应当表扬。于是对他的想法表示肯定,顺势引导,如可在水中加入少量的啤酒作为营养即可延长插花寿命。从此以后,他的课堂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了,在以后几次插花活动中,他都表现出了很新的创意,作品具有一定的欣赏价值。让创新的学习气氛充满整个课堂,最大限度地发挥每个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这就要求教师充分了解学生,注意学生评价的差异性和多样性,并给予肯定和鼓励,保护他们的奇思妙想,激发他们的创造欲望。教师的热情鼓励,无疑是一种强有力的催化剂,激励评价的方式有课堂上口头表扬、通报家长、学生大会表彰、作品展示、评选小能手、物质奖励等形式,激励学生活跃思维与创造欲望。

四、颁发劳技学科结业证

用制度不断健全和完善中学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各校劳技课程可分设选修和必修两种,选修课程以学生自学为主,由相关教师进行辅导。选修和必修各设相应学分,学分的分配以实践操作为主,理论考试为辅,学生毕业前课程(含选修课程)的考核积分达到要求就发给《劳技学科结业证书》,以此作为拿到本校毕业证的前提条件。这样,教师重视,学生重视,家长也重视,不愁搞不好劳技课的教育教学工作。

五、成立“五・一”劳技节

与体育节、艺术节、科学节一样,劳技节主要属于活动课程。把每年的“五・一”节作为劳技节,劳技节可以按艺术节的形式组织,进行征文竞赛、作品展评、作品拍卖(陶艺、根艺作品),以及现场操作(插花比赛)、制作竞赛等,并评出团体(班级)与个人的名次,颁发奖品与奖状。劳技节的成立,便于展示劳技教育教学的成果,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推动劳技教育教学的发展。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5)

新义务教育课程结构设计,基于“整体”与“一贯”的理念,将初中原体育课改为体育与健康课,这是对传统的初中体育的根本性变革。我校通过近3年的课程改革实践,深刻体会到落实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必须对传统体育课进行全面改革,在目标、内容、途径、评价等方面全面创新。

一、多维发展,确立教育目标新体系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6)

体育与健康课的教学应以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为宗旨,与德、智、美等各育有机结合,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新课程确立的体育与健康课程目标体系,明确规定了以下课程总体标准:(1)增强体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2)培养运动的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3)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的能力和合作精神;(4)提高对个人健康和群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5)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这一目标体系避免了过去所用的套话、空话,显得更加明确、具体,具有可操作性。就教学宗旨来看,体现了以学生运动技能培养为主的价值取向向学生身心和谐发展的多维价值取向的转变。实施这一目标体系,要遵循以下规律:一是目标的权威性。课程目标是根据初中阶段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制定的,不可随意拔高或降低;二是目标的灵活性。新课程目标体现了总体要求的规定性与实施单元的灵活性的有机结合,在选定具体项目或内容后,执教者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确定目标;三是目标的层次性。根据各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将目标纵向分解,形成目标树,使各阶段教育目标具体化;四是目标的针对性。体育与健康课必须关注学生的性别和年龄等因素,在总体目标范围内,根据学生性别和年龄特点确定教育目标;五是目标的全面性。体育与健康课目标既有显形的习惯、技能目标,也有隐形的品质、情感目标,设计目标应综合考虑,不可偏废。

二、多育并重,构建教育内容新体系

新课程突破了以往以竞技项目为主的内容体系,从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等方面确立了课程内容框架,从而极大地拓宽了体育课程的内容范畴。因此,选择新课程教学内容,要树立“大体育”观念,既考虑体育与健康课本身的教学内容,又思考体育与健康同各种教育因素的有效衔接,从“动育、心育、食育、性育、劳育”等方面整体谋划,科学设计。“动育”,即运动技能教育。包含着对学生运动兴趣、爱好、习惯、体育道德的培养和运动技术水平的训练,是体育与健康课的主体内容;“心育”,即心理健康教育。实施体育与健康教育的整合是对体育认识的一次飞跃,心理健康教育肩负着学生健康知识的培养,健康生活方式和乐观、进取、开朗、豁达的心态的形成等重要任务;“食育”,即饮食科学教育。人体的许多疾病都是“吃”出来的,关注学生的身体健康必须从关注饮食开始,因此,提高学生的食品卫生和安全意识,培养科学的营养结构知识和饮食习惯,是体育与健康课的基本内容;“性育”,即性知识教育。初中阶段,正值学生生理发育成熟时期,加强青春期卫生知识教育,让学生掌握性科学,打破性神秘,既是卫生教育的重要内容,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劳育”,即劳动教育。它既是一门专门的课程,同时也是体育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门,通过组织学生参加社区服务劳动或自我服务性劳动,可以达到以劳健体、以劳益心的目的,对于增强学生体能,培养学生正确的劳动观点和劳动态度都具有重要作用。

三、多方结合,创新教育途径新体系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7)

以动手实践为主的劳动与技术教育课程,以其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特点,成为最受学生欢迎的课程之一。小学美术课程本身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在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积极开展劳技课程,能够全面提高小学生的主体性和主动性,不断激发和强化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当然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应该不断规范课程设置,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有效规避课程凌乱、盲目等弊端。

一、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问题思考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虽然劳技课程的开展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积极性,但如果劳技课程利用不当,往往就会影响教学进度,甚至会因安全措施不当影响小学生的生命安全。当前小学美术劳技课程开展中存在以下问题:

(一)教学进度与学生自主之间的矛盾

劳技课程的宗旨在于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外教育,将校外教育和校内教育结合起来。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需要不断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过程中,如果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按照小学生的意识来开展美术教学工作,那么小学美术课程的教学进度将无法保证。特别是当前小学美术的课时安排不足,在开展劳技课程时,很容易因小学生思维的发散和拓展,造成小学美术教学进度的更迭和滞后。此外,由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不同,在开展美术劳技课程时,不同的学生的课堂活跃程度不同,对于一些活跃性较强的学生,为了平衡其他学生,往往容易影响他们的活跃程度。

(二)劳技课程设备场所的限制与学生的安全矛盾

小学美术课是一门实践性课程,在教授小学生绘画技术时,教师需要带领小学生亲近大自然,更加直观地开展绘画工作。但由于劳技课程的教学资源短缺,教学设备落后,安全保障设施不足,这些都严重影响和制约着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有序开展。如部分教师在教授小学生绘画树木花草等自然植物时,只能将小学生带到操场上,通过观察校园内的树木进行绘画。

(三)劳技课程中的评价标准问题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如何评价学生的收获,如何评价学生的成长与进步,是当前劳技课程开展的首要问题。由于劳技课程的实践性,决定了劳技课程不能运用结果评价的传统方式,但如果运用过程评价和学生自评,其评价效果也不高。对于过程评价,不少小学生虎头蛇尾,过程评价难以保证课程。对于学生互评,学生评价结果的倾向性也是劳技课程评价的主要问题。

二、优化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策略思考

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劳技课程,旨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不断提高学生对小学美术的兴趣和参与度,强化课堂内教学与校外教育的有机结合,提高小学生的综合能力。针对小学美术劳技课程中存在的问题,应该采取以下优化策略:

(一)开发适合校外教育的美术课程资源

为了缓解小学美术劳技课程教学进度和学生主体性之间的矛盾,在开展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鼓励和引导小学生在家长的陪同下,积极利用课余时间开展校外劳技教育。在开展校外劳技课程的过程中,需要匹配优良的课程资源。因此,教师应该不断优化和制作符合劳技课程特点的教学资源和教学课程,将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等融合在课程教学中,积极引入家长的配合,不断拓展校外教育的领域和范围。

(二)建立以“微课程”为载体的校外劳技课程学习资源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过程中,由于学校现有的资源、设备的不足,以及学生人身安全等问题,因此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教师应该有效规避这些问题,建立完善的以“微课程”为载体的校外劳技课程学习资源。依托信息技术,将小学美术课程制作成微视频,这样能够摆脱课堂教学的限制,使得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通过观看视频的方式强化对美术课程的学习。通过“微课程”,小学生可以在家长的陪同下进行美术技术、美术理论的学习,同时能够利用校外丰富的资源和设备更加针对性地进行美术学习。

(三)不断优化教师的指导策略和评价策略

在小学美术劳技课程的开展中,为了充分提高学生的主体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该运用科学的指导策略,注重发挥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注重提升学生的主体性地位,使得学生能够自我发现问题,自我解决问题。同时,为了保障劳技课程的顺利开展,教师应该不断优化评价策略,科学全面地评价每一名学生。

小学美术课程是一门实践性比较强的课程,在小学美术课程中开展劳技课程,能够有效地激发学生的主动性和创新性。针对劳技课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教师应该注重优化教学资源,编制“微课程”,完善评价标准和指导策略。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8)

(2021年修订)

 

为深入贯彻落实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切实推进劳动教育的实施,培养学生劳动习惯,磨炼学生意志,激发学生创造力,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和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根据《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材〔2020〕4号)、《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教基〔2001〕20号)要求,现就我市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提出如下指导意见。

一、实施劳动教育的重要意义

各单位要深入学习贯彻关于劳动教育的重要讲话精神,充分认识加强劳动教育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充分认识到以劳树德、以劳增智、以劳强体、以劳育美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综合功能。

劳动教育能树立德育。通过劳动教育可以使学生树立正确的劳动观念和劳动态度,让学生热爱劳动、尊重劳动人民和珍惜劳动成果,养成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好作风,抵制好逸恶劳、贪图享受、奢侈浪费等不良习气的影响,在劳动中磨砺意志品质,培养学生自理、自立、自强的独立生活能力和进取精神。

劳动教育能增进智育。劳动能促进人体的新陈代谢,调节大脑疲劳,促进大脑发育,促进逻辑思维和形象思维的发展,提高学习能力。劳动是一切知识的源泉,劳动实践可以内化和升华书本知识、理论知识,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判断、创造和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意识。

劳动教育能促进体育。劳动是体育发展的重要动力,体育是在劳动的过程中产生的,生产劳动是体育产生的基本源泉,众多的体育项目是劳动中跑、跳、投掷、攀爬等身体活动与社会生产相结合后独立与完善出来的。劳动促进人体新陈代谢,使人体魄强健,为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劳动教育能涵养美育。劳动美是人们在生产劳动中形成和表现出的美,是社会美的最基本的内容,它使人的自由、自觉的创造活动以及才能、智慧、品格、意志、情感等本质力量最直接、最集中地体现在生产劳动之中。劳动教育可以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审美观、价值观,坚持自己独立的认识和选择。

二、实施劳动教育的总体目标

对我市劳动教育进行整体规划,统一架构,统筹资源,构建模式,推动建立课程完善、师资达标、场地丰富、模式多样、机制健全的新时代劳动教育体系,形成普遍重视劳动教育的良好社会氛围,带动我市中小学(幼儿园)劳动教育深入开展,把我市劳动教育打造成粤港澳大湾区乃至全国的示范标杆。

通过劳动教育,提高广大学生的劳动素养,促使他们掌握基本的劳动知识和必备的劳动能力,促进他们形成良好的劳动习惯和品质,使他们树立“生活靠劳动创造,人生也靠劳动创造”的劳动观念,培养他们勤奋学习、自觉劳动、勇于创造的劳动精神,为学生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定基础。

三、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策略

(一)在劳动教育必修课中系统开展劳动活动

劳动课是学校实施劳动教育的基本途径之一,在课程安排上,中小学劳动教育课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要开设到位,有效实施。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劳动活动策划、技能指导、练习实践、总结交流,注重围绕劳动教育的目标和内容要求,从提高劳动教育的效果出发,把握劳动教育任务的特点,紧扣“讲解说明”“淬炼操作”“项目实践”“反思交流”“榜样激励”五个关键环节,选择适宜的劳动教育方式,鼓励开展项目式劳动教育活动。

劳动教育要注重课内与课外相结合,各学校要根据学生年龄特点,对学生每天课外校外劳动实践时间作出规定,在时间安排上可分散进行,也可集中使用,探索建立“一周劳动大盘点”等劳动清单制度,记录和反馈学生参加课内与课外劳动的时间、内容、过程和效果,激发学生良好劳动习惯的养成,促进劳动教育常态化实施。

(二)在综合实践活动主题探究中深化劳动活动

综合实践活动作为跨学科的实践性课程,是落实劳动教育的重要载体,中小学劳动教育必修课实践环节中与综合实践活动的社会服务、设计制作、职业体验重叠部分,可整合实施。

学生的主题活动包括:考察探究(如野外考察、社会调查、研学实践等)、社会服务(如公益活动、志愿服务、勤工俭学等)、设计制作(如动漫制作、编程、陶艺创作等)、职业体验(如军训、学工、学农等)、科技创新体验与实践(如科技发明与制作活动、科技创新主题探究与试验、科技创新应用实践与学习体验等)、党团队教育活动、博物馆参观等。教师在主题活动中要重在激励、启迪、点拨、引导,不能对学生的活动过程包办代替。在活动准备阶段,教师要引导学生构思选题,让学生参与活动方案的制定过程,引导学生对活动方案进行组内及组间讨论,优化完善方案。在活动实施阶段,教师要创设真实的情境,让学生经历多样化的活动方式,促进学生积极参与活动过程,要加强对学生活动方式与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实践方式,还要指导学生做好活动过程的记录和活动资料的整理。在活动总结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结果呈现方式,对活动过程和活动结果进行系统梳理和总结,指导学生撰写活动报告、反思日志、心得笔记等,深化主题探究和体验。

(三)依托劳动实践场所推进劳动教育

劳动实践场所包括校内外劳动教育实践基地,如校内劳动场室、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校外劳动基地等。劳动实践场所的劳动内容包括:学农劳动课程(播种、除草、种植、施肥、收获、野炊、压花、叶脉书签等);学工劳动课程(陶艺、编织、科技制作、木工、金工、水工、电工等);自我服务类劳动课程(洗衣叠被、床铺整理、洗碗抹桌、扫地拖地、卫生大扫除等)。

劳动实践场所具有场地的空间优势、劳动的课程优势和师资的专业优势。到劳动实践场所开展劳动教育可以让学生安全地、专业地、浸入式地通过劳动实践获得成长所必须的关键能力和核心素养,帮助学生提升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等能力,懂得劳动中可以创造、创新、创设美好的劳动果实,有助于让学生体验“劳动是通往幸福的必由之路”的道理。

(四)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达成劳动资源共享

建立一批城乡结对学生劳动体验试点学校,促进城镇和农村学校在劳动教育方面资源互补、优势互补。鼓励有着共同目标追求的学校,围绕劳动教育的共同战略目标建立学校联盟,开展全方位交流与合作,共享劳动教育资源,促进劳动教育协调发展。创新劳动教育模式,激发区域内劳动教育活力,开创广州劳动教育特色。

通过开展城乡结对、构建学校联盟,更好地促进城乡学校学生的交流与合作。让城镇的学生走向农村,亲身体验农村的田园生活,同时也可以让农村的学生到城镇来,参与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活动,引导学生关心爱护他人,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团结协作的精神。

四、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措施

(一)开齐开足课程课时

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幼儿园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充分尊重幼儿生长发育的规律,重在培养幼儿良好的盥洗、排泄等生活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中小学校根据《教育部关于印发<大中小学劳动教育指导纲要(试行)>的通知》文件精神,独立开设劳动教育必修课程,平均每周不少于1课时。

在学科中有机渗透劳动教育。中小学道德与法治(思想政治)、语文、历史等学科要有重点地纳入马克思主义劳动观,加强对学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合法劳动等方面的教育;数学、科学、地理、技术、体育与健康等学科要注重培养学生劳动的科学态度、规范意识、效率观念和创新精神。

开发校本劳动教育课程。学校充分结合当地资源,开发开设家政、烹饪、手工、园艺、非物质文化遗产等劳动实践类拓展课程,深入推进STEAM教育、创客教育有关工作。鼓励有条件的学校开设创客空间,鼓励学生基于兴趣,以项目学习的方式,在研究真实问题、技术制作和艺术创作过程中,进行创意制造实践。

(二)开展校内劳动

校内劳动以服务性劳动为主,依托责任意识培育、学生成长记录、学分奖励机制、劳动教育评价等方法,评选“劳动之星”、“校园劳动小达人”等,充分调动广大学生参与校园劳动的热情。在学校日常运行中渗透劳动教育,根据实际,尽可能减少校园保洁服务外包的范围和工作量,提倡校园劳动从打扫卫生做起,凡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劳动任务由学生自主完成,积极组织学生开展校园小农田、城市小菜园劳动实践活动,参与校园卫生保洁和绿化美化,普及校园种植。大力开展与劳动有关的兴趣小组、社团、俱乐部活动,广泛组织以劳动教育为主题的班团队会、劳模报告会、手工劳技展演等。

(三)组织校外劳动

校外劳动以生产劳动和服务性劳动为主,要将校外劳动纳入学校的教学工作计划,中小学每周课外活动和家庭生活中劳动时间,小学1至2年级不少于2小时,其他年级不小于3小时,每学年设立劳动周。小学、初中、高中每个学段都要开展农业生产、工业体验、商业和服务业实习等劳动实践,要在手工技艺体验、农业劳动实践、工业劳动实践、职业生活体验、社区服务实践等方面为学生提供劳动教育实践机会。充分利用劳动教育实践基地、综合实践基地和其他社会资源,结合研学实践、团队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加强城乡学生交流,组织学生学工学农。城镇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组织学生参加公益劳动与志愿服务,农村学校可结合实际情况在农忙时节组织学生帮助家长进行适当的农业生产劳动。

(四)鼓励家务劳动

家务劳动以日常生活劳动为主,学校要密切家校联系,加强家校共育,转变家长对孩子参与劳动的观念,共同引领孩子开展劳动教育和指导其劳动技能。教育学生自己事情自己做,家里事情一起做,弘扬优良家风,参与孝亲、敬老、爱幼等方面的劳动。学校应按照学段要求,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和个性差异,鼓励家庭开展家庭劳动,引导学生完成扫地、整理、烹饪、种植、养殖、家具家电维修等力所能及的家务,使学生养成家务劳动的习惯,习得基本的生活技能、生活经验、生活知识,逐步形成自理能力,为步入社会打下一定基础。

五、实施劳动教育的工作要求

(一)强化统筹协调

各区教育局要加强对劳动教育的组织领导,明确劳动教育的责任主体和负责部门。各学校要加强校内统筹,充分发挥班主任、任课教师的积极性和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的作用。要加强校外协调,加大宣传力度,引导家庭、社会共同关心支持劳动教育,营造良好氛围。

(二)推进师资建设

各区教研机构要配备劳动教育教研员,学校要积极探索建立专兼职结合的劳动教育教师队伍,建立劳动教育科组,并至少配备一名劳动教育专任教师,把综合实践活动教师作为劳动教育教师的重要力量和后备人才培养来源,聘请能工巧匠、社会专业技术人员、劳动模范等担任兼职教师。在工资待遇、绩效考核、职称评聘、评优选先、骨干教师培养等方面,对劳动教育教师同等对待。加强对劳动教育教师的专业培训,组织经常性的教研活动,开展教学评比活动。

(三)拓展实践场地

多渠道加强实践场所建设,满足各级各类学校多样化劳动实践需求。建立健全开放共享机制,充分利用现有综合实践基地、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职业院校和普通高等学校劳动实践场所,创建中小学劳动教育基地学校;征集评选一批土地、山林、草场、企事业单位和社会机构,作为学生参加生产劳动、服务性劳动的劳动实践基地。建立以区政府统筹的中小学劳动教育资源配置机制。进一步完善学校建设标准,根据实际情况,逐步建好配齐劳动实践场室以及设施、工具,引入先进的教育装备,支持劳动教学活动开展。

(四)加强经费投入

各区各学校确保开展劳动教育所需经费,支持劳动教育课程资源和实践基地建设、专题研究、教师培训、教学竞赛等。

(五)确保安全保障

各区各学校实行“谁主管,谁负责”“谁主办,谁负责”“谁组织,谁负责”的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设立安全风险预警机制,建立规范化的安全管理制度及管理措施。教师要增强安全意识,加强对学生的安全教育,提升学生安全防范能力,制定安全守则,规范安全事故处理流程,落实安全措施。

(六)完善教育评价

各区各学校建立学生劳动教育评价制度,把劳动教育开展情况作为落实党的教育方针的重要内容,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内容,评价内容包括参加劳动实践频次与时间、劳动实践态度、实际操作、劳动实践成果等,具体劳动实践情况和相关事实材料记入学生综合素质档案。不断推动中小学劳动教育规范化、常态化发展,在立德树人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以劳动教育目标、内容要求为依据,将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结合起来,健全和完善学生劳动素养评价标准、程序和方法,鼓励、支持各区各学校利用大数据、云平台、物联网等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开展劳动教育过程监测与纪实评价,发挥评价的育人导向和反馈改进功能。

(七)及时总结宣传

各区各学校梳理学校劳动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困难、问题,及时与相关部门协调沟通解决。及时总结各学校劳动教育典型做法、先进经验,评选劳动教育特色学校,通过媒体或者自媒体进行宣传,树立师生荣誉感,努力营造良好社会氛围。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9)

重庆市第十一中学校校长钟进友:在未来的社会中,技能的作用会逐渐凸显,尤其是生存技能的掌握将决定学生发展的高度。社会、学校、家长应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估,必须打破唯成绩论这种单一的评价机制。对此,我校改变传统的学生评价机制,建立多维度,多角度的学生评价和教育教学评估体系:通过抓住中学生荣誉感、自尊心和羞耻心比较强这一特点,将清洁劳动纳入德育考核之中;通过评选流动红旗、优秀班级评选等手段将劳动成果融入到学生个人评价之中,融入到集体荣誉之中;通过班主任和科任教师的正面引导以及班级凝聚力的逐步形成,学校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以期将学生从为了班级荣誉而劳动转化为热爱劳动而劳动,最后形成无论何时何地都能积极参加劳动的习惯。我校实行日常早、午、晚三次教室、楼道保洁工作及早晚两次寝室保洁工作,周四下午放学后和周日晚间返校后进行教学区大扫除和寝室大扫除,让学生在劳动中明白看似繁琐简单的保洁工作却可以为全体同学和老师营造优良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明白:日复一日的保洁工作,会培养人持之以恒的信念,能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好习惯会受用终生。此外,学校规定全校教师要做好本办公室的保洁工作,做到地面干净,桌面整齐,窗明几净,给学生树立榜样,引导学生成长。

福建省南平市第四中学副校长纪联昕:劳动实践课对于学生的成长是不可或缺的。对于劳技课内容的选择,要因地制宜、因人(教师和学生)而异、因时而动,不要求大求全;要一个课程一个课程做完整,做出成效。特别是劳动实践课要做好分项、分组、分任务的工作。既不能让学生超过劳动强度,也不能做形式走过场。劳动实践周的选择,最好是春季,春天是播种的季节,也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令人赏心悦目;还可选择秋天,南方的秋天秋高气爽、瓜果飘香,可以充分享受劳动果实丰收的喜悦。此外,还要有安全保障。用电安全、劳动工具使用安全、旅途交通安全、吃穿住行及医疗卫生安全,都要有严格规范的实施细则。有条件的,可以临时聘用有经验的木工师傅、农民师傅现场传授劳动的技能技巧和经验,这样的效果事半功倍。还要注意不能把劳技教育课与平时的学习生活隔离或对立起来,要把平时卫生清洁劳动、家务劳动与劳技课教育有机融合,要把平时学习劳动与劳动教育紧密结合,要把劳技教育与培养劳动最光荣的观念结合起来。

辽宁省沈阳市和平区睿智学校校长卢大锋:“学会生存”是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培养21世纪新人提出的总目标。对于有特殊需要的智障学生来说,劳动技能教育是残疾儿童实现全面发展、将来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途径。我校在对智障儿童的劳动技能教育的过程中,经过不断的探索和研究,逐步走向科学化、系列化,走出了具有自己办学特色的育人之路。学校确立了课程建设的核心理念,即“先生存再生活”“先自理再回归”。在教学内容的选择上紧紧围绕“为了生活”“根据生活”“提高生活”的思路,体现适应性、实用性、可操作性。学校依据不同学段,确立了不同教学内容:低年级,以自我服务为主;中年级,以学习家务劳动为主;高年级,以学习简单的生产劳动为主。

构建了多元评价体系

主持人提示:根据学生平时所参与的课堂活动、学习态度、学习策略、操作能力以及学习效果等评价学生,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篇(10)

让课堂教学充满生机和活力,是现今教学改革研究的主题,它关系着学生素质培B是否得到实质性进展的问题。为此,作为教学活动很重要的载体--语言,当然是让课堂生动起来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如何提升劳技课堂幽默形象的语言艺术品位呢?在劳技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尝试从幽默、联想、形象、激励、类比等方面入手,让劳技课堂的教学语言幽默起来,营造生动活泼的劳技课堂。

1.语言要幽默贴切

苏联著名的教育家斯维洛夫告诫教师说:"教育家最主要,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当一位教师能用幽默风趣的语言做为教学课堂的点缀,在讲台上精神焕发,充满朝气的时候,课堂就变得轻松和愉快了,劳动技术教育是"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的重要途径,劳动技术的学习不仅是指导学生学会制作劳技作品,还要用幽默贴切的语言激活劳技课堂,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在课堂上的一切语言刺激最好都带有学生喜欢的趣味性,而在一切学生所喜欢的活动中,都不要忘了进行必要而有效的语言交流!用幽默的语言讲课,语言具有游戏的娱乐性和趣味性,能使学生情绪愉快,兴高采烈,教师只要有心,就一定能在课堂上各式各样的学生所喜闻了见的"玩耍"活动中找到交流的最佳契机,促进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的健康发展,形成教育的最佳方式,聪明的教师应当努力把与学生的交流变成幽默的语言游戏,应当做到:一切语言刺激最好都带有学生喜欢的趣味性。

2.语言要联想生动

在新课引入阶段,学生学习兴趣浓郁,动手愿望强烈,学习的效果就越显著。因此,每一节劳动技术课的导入,教师迅速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创设实际的技术活动或技术成果的应用情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产生"我要做"的强烈愿望,这样就能很大程度地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启发学生联想,让学生的灵性思维跳动快乐的音符,教师采用联想生动的语言是想象中最常用的方式,联想又有相似联想、对比联想和情景联想等。联想就是将我们在脑中存留的亿万幅画面互动起来,可以很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比如,在《山水盆景的发展和创新》中我就设计这样的环节:"同学们,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通过多媒体播放高山流水声,"你们见过山涧的流水吗?"展示本地景区溪源庵中岩瀑布的景致。"淙淙的流水形成多级的瀑布,多美啊!当流水冲下来水花飞溅到你身上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山里大自然的魅力呢,你们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去领略那美丽而神奇的山涧世界呢?"用多媒体的画外音引出高山流水的声音,帮助学生进行山涧流水的联想,体会现代盆景中电子潜水泵、电子雾化器等在传统盆景中的应用,了解静态的山水盆景变成动态的山水盆景的发展与创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在欣赏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进入了本课设计的情境当中去了。

3.语言要形象趣味

教师的语言,可能是具体生动、敏锐有力的,也可能是空洞、愚钝的、软弱的。教师只有使用具体形象有趣的话语,才便于学生接受和理解,才能打开通往学生心灵的道路,也才能富有趣味,让学生感受真正的快乐。

4.语言要激励互动

劳技课堂在结束前往往有学生完成作品后的展示活动,这时教师的语言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学生在完成作品后,展示评价他们的劳动成果,用语言交流他们的真情实感,这一过程是全体学生再认识、再巩固、再提高的过程。

教师对学生的语言评价需要注意的是,要以激励性评价语言为主。卡耐基曾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学生做得不错,肯定要及时表扬,学生做得不太好,也要善意地提出建议,给予一定的鼓励,因为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激励性的评价语言能使每个学生都能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产生乐于求知、积极向上的情感,形成主动、健康的学习心理。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以不能只有教师对学生的激励性语言,教师也应该要让学生成为评价的主体,即评价中还应该有学生的自我评价和学生的相互评价。对于这两类评价来说,教师的语言要引导学生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待作品,发现作品的成功和不足之处,鼓励他们客观地进行评价。如在上《纸艺花制作》这节课时,我有意让两位学生上来展示自己的作品,一个做得比较好,一个做得不太好,然后让全班学生进行评价。一开始,做得较好的作品收获的都是表扬声,做得不太好的收获的却是批评声,这时我就引导学生要一分为二地来评价作品,不能只关注作品的优点或缺点,要客观地进行评价。在随后进行的学生自评和小组互评中,全班就都能比较客观地进行作品评价了。

除了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语言,其实学生对老师也可以有语言的评价。师生互动是增进情感、融洽关系的柔和剂,学生也希望和老师处在平等的位置上。

上一篇: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下一篇: 投资入股的几种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