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体经济健康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2 09:15:28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1)

二、依托特色产业,加大涉农信贷投放。县联社根据县委、政府的把“香型” 特色农产品(香柚、香芋、香姜、香米)农业作为龙头产业的战略思路,依托特色资源,加大信贷资金投入,实施信贷倾斜,采取提高小额农贷授信额度、实行优惠利率、合理确定贷款期限、简化贷款手续等方式,重点培育特色种植乡镇、特色种植村和特色种植户。在信用社的大力支持下,全县已建成了以香柚、夏橙为主的优质水果,以香芋、南瓜为主的优质蔬菜等七大特色产业基地。香柚种植面积13.8万亩,年产量10万吨以上,香芋种植面积3.3万亩,年产值5万吨以上,两大拳头产品产值都突破2个亿,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同时为提高农副产品附加值,帮助农民增收,江永农信社加大了对农副产品加工企业的支持,采取多种方式进行帮扶,力助企业度过难关,满足企业有效信贷需求。江永特色农副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是一家从事香姜、香芋等特色农产品开发的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去年,该公司在县城永明路新买了20多亩地准备建新厂房,资金短缺成为颈瓶问题。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县联社主任就带着信贷人员登门拜访,帮助其分析市场前景,建议走“公司+农户”和品牌化的发展模式,并及时对公司发放贷款300多万元。截止10月底,全社已为39多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发放贷款10803万元,助推了县域经济快速发展。

三、搞好信贷创新,提高金融服务水平。针对“三农”和小微企业的资金需求特点和实际情况,为有效解决其融资难、担保难的问题,江永农信社一是创新贷款担保机制,相继推出了小额农户信用贷款、个体工商户贷款、农民专业合作社贷款、农户联保贷款、农民住房消费贷款、新农村建设贷款、烤烟贷款、经营权抵押贷款、经济林权抵押贷款、房屋抵押贷款、创业贷款、妇女创业贷款等11种贷款产品。不断创新贷款担保方式,尤其针对农民工返乡创业和大学生创业等实际情况,我们及时推出了创业贷款和妇女创业贷款,自开办以来,累计发放创业贷款1155户,贷款金额7650万元,新增就业岗位3100多个。二是创新贷款服务方式。对农户和个体工商户统一进行评级授信,贷款全部实行了上柜台办理,通过设置贷款专柜,开通服务窗口,在授权额度内,实行“一次授信、随用随贷、余额控制、周转使用”的方式,进一步简化了贷款审批流程,基层分支机构审批权限内的贷款,只要客户符合贷款条件,当日即可办结;对超权限的贷款由县联社贷款审查委员会集体研究决策,最迟5日内办理完毕,贷款审批发放效率远远高于其他银行,从而赢得了客户的良好口碑。三是创新贷款利率定价机制。对信用度高的优质客户实行利率优惠政策,适当降低利率浮动幅度,实现让利于民,让利于企。四是创新贷款营销激励机制。专门制定实施了《贷款营销专项考核办法》,将实体贷款投放纳入信贷客户经理年度目标考核,加大对客户经理的引导激励力度,以调动客户经理营销贷款的积极性。取消大额贷款营销地域限制,允许基层网点到县城营销贷款,充分调动分支机构营销实体贷款的主动性。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2)

首先,债券市场已经成为直接融资的主力军,对做强实体经济“筋骨”发挥了重要作用。2016年,企业通过债券市场净融资规模达3万亿元,占社会融资总量的16.8%,债券融资成为除贷款之外实体企业获得资金的第二大渠道,融资成本也低于贷款成本。如果没有债券市场,实体经济的融资成本每年至少上升1000亿元。与此同时,债券市场在稳增长、调结构、防风险方面的作用日益突出。稳增长方面,债券市场支持重点行业领域融资的力度不断加大。一些重要的交通基础设施建设、保障性住房建设、城市停车场建设、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等重要领域和重大项目均通过债券市场融资,仅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就为棚户区改造、保障房建设、铁路建设、战略新兴产业等领域提供融资上万亿元。调结构方面,债券市场已成为绿色产业、公共交通、环保技术等领域企业融资的重要渠道,同时也在淘汰落后产能、推进产业优化升级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补短板方面,债券市场持续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薄弱环节的支持力度,为新兴农业主体、家庭农场等“三农”企业建立绿色通道,并支持创业投资企业、融资租赁企业等以小微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的企业发债融资,从多个角度拓宽小微企业资金来源;去杠杆方面,永续票据发行规模不断扩大,2016年发行2567.5亿元,有力支持了企业增加权益资本,同时企业资产证券化加快推进,2016年累计发行资产支持证券5123亿元,为企业盘活存量资产发挥了日益重要的作用。

其次,产品创新有序推进,提高了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灵活性和精准性。近年来,结合各类企业的融资需求,债券市场的各类创新产品层出不穷,比如,为方便小微企业融资,推出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中小企业集合票据等产品;针对城镇化投融资机制透明度不高,推出市政项目收益票据;支持企业降低财务杠杆,拓宽权益资金补充渠道,推出永续类债券及可转换为企业资本的债券;此外,还有并购票据、碳债券、供应链票据创新品种等等。通过一系列的创新产品,提高了债券市场服务实体经济的灵活性和精准性。比如,近期推出的扶贫社会效应债券就是一个较好的例证。社会效应债券2010年起源于英国剑桥郡,目前在全球仅发行了60单左右,此次发行的社会效应债券是首只用于扶贫领域的债券,主要有几个明显的特点:一是推动扶贫投融资机制由“先财政投入、后提供服务”向“先提供服务,后财政购买”转变,缓解了扶贫资金需求与财政资金供给时间不匹配的矛盾;二是把扶贫效果与债券利率挂钩,激励投资人对发行人资金使用的监督,保证扶贫投入质量和效率;三是引入第三方评估机构对项目运行效应进行评估,有利于吸引更多的社会资金;四是传统的金融扶贫主要集中在收益性项目方面,通过发行社会效应债券,可将收益性和公益性项目打包融资,实现了扶贫开发效益最大化。

第三,债券市场为加强和改进宏观调控提供了操作平台和传导渠道。我国债券市场发展初期,市场规模较小,债券品种也比较单一,市场深度与广度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宏观调控的有效实施。随着债券市场深度与广度的拓展,其在担当调控平台方面的独特优势逐步显现:依托这一平台,管理部门积极开展常规性和应对危机冲击的各项宏观调控操作。目前,债券市场已经是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平台,也是国债和地方政府债券发行的平台,债券市场的发展还推动了国债收益率曲线的形成完善,为金融资产定价提供了良好基准。

债券市场进入提质增效的关键阶段

未来发展任重而道远

当前,中国经济发展进入提质增效转型的新常态,与此同时,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人民币加入SDR后国际投资者将有更多人民币资产配置需求,此外,中国需要积极参与全球经济治理,努力维护全球经济金融体系开放性,这些都需要一个具有深度广度、安全稳健、与大国开放经济地位相适应、支持实体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债券市场体系,这也意味着债券市场同步进入了提质增效的新的关键发展阶段,未来有很多工作要做:

一是进一步完善债券市场价格形成机制,不断优化资金要素价格。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核心是要消除价格扭曲。我国债券市场已经是要素价格最为市场化、对货币政策最敏感、配置资源功能不断增强的金融市场,但仍存在一些影响市场定价的因素,要采取多方面措施提高市场流动性,包括完善债券做市机制,提高市场流动性,减少定价行政干预,有序打破刚性兑付,推动发展信用风险管理工具,提高评级公司揭示信用风险的能力等。

二是完善债券市场制度建设,为供给侧改革提供稳定的环境。债券市场成立之后很长时间处于零违约阶段,这使得我们的一些制度建设还不健全,比较突出的是违约处置机制不健全,债权保障机制不完善,这会使得投资人在投资信用债方面有所顾忌,因此需要完善相关制度,全面采取强化投资者保护条款、完善债券持有人会议和受托管理人制度、建立债券违约后的退出机制等事前预防、事中应急、事后处置等系统性措施。此外,一些新产品的推出也为我们的制度建设提出了新的要求。比如,绿色债券推出后,相应的评估认证机构也随之出现,但谁来认证、认证什么、怎么认证等问题没有明确,也不利于市场的发展。

三是以产品创新提高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支持企业发行长期限含权债务融资工具,如永续中票、可转换票据等。有序开展以企业应收账歉、租赁债权等财产权利和基础设施、商业物业等不动产财产或不动产财产权益为基础资产的资产证券化业务,推动房地产信托投资基金(REITs)试点,支持企业向轻资产经营模式转型。加强与产业政策的协调配合,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并购票据、可转换债券等筹集并重组资金,推动优势企业兼并重组劣势企业,发挥资源整合和财务协同效应。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3)

一、引 言

市场经济制度无疑是人类历史上的一个重要发明,其对世界经济快速发展的贡献举世瞩目。然而,在经济快速增长的同时,全球范围内环境污染、食品安全、人口老龄化、社会压力、信仰缺失等问题也在以不容小觑的速度持续恶化,并逐步侵蚀着全人类的身心健康。据统计,2012年全球约有1260万人的死因是“在不健康环境中生活或工作”,约占全球死亡总数的1/4;①每年全球有1/10的人因食用受污染的食品而患病,并导致42万人死亡;②1990年到2013年期间,患有抑郁症和焦虑症的人数上升了近50%,全世界近10%的人口受到影响,精神疾患占全球非致命疾病负担的30%。③可见,在人民物质生活和精神文明水平不断提高的今天,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之间的关系已成为经济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关于人类健康的经济学分析,最早可追溯到1961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舒尔茨的演讲,他指出健康的改善也是人力资本积累的一种方式,并认为健康和教育是最核心的两类人力资本形式。④此后,关于人类健康的经济学研究不断丰富,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问题也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关注。从主流经济学的相关研究来看,主要可以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探讨人类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大部分学者将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一部分引入经济增长模型,继而通过模型和实证得出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①二是分析经济增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这类分析大多认为经济增长会带来收入和健康投资进而提高健康水平。②三是研究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相互作用。部分学者通过实证检验得出经济增长与健康之间的相互促进关系,③也有部分学者认识到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陷阱”,阐明了健康—污染—增长之间的恶性循环。④与主流经济学普遍认为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相互促进的观点不同,马克思则更加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导致贫富差距、两极分化的必然性。沿着这一思路,国内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从诸多视角探讨了人类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国外马克思主义学者主要从生态危机的根源、生态与经济的矛盾关系、摆脱生态危机的路径等方面探讨了这一问题。

如生态马克思主义学者认为资本的本性是资本主义生态危机的经济根源,因此必须重构传统社会主义;⑤资本积累的社会结构理论将资本积累与生态的矛盾引入分析框架,试图探寻“可持续发展”的社会结构演变方向;⑥法国调节学派则指出资本和自然之间的矛盾导致了粮食、能源和环境的危机,并认为要摆脱生态危机就必须转变调节方式。⑦在人与经济发展关系的问题上,国内马克思主义学者也取得了丰硕成果。部分学者从劳动异化、人的异化、生态异化、科技异化等方面剖析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增长对人类发展的负面效应;⑧部分学者对马克思、恩格斯的生态环境观进行了系统剖析,并认为这一思想能够为解决生态问题、正确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指明方向;⑨还有部分学者探讨了促进人与经济和谐发展、实现“全面而自由”的人的设想及实现路径。⑩综上可见,目前关于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研究已十分丰富,但仍存在拓展空间。一方面,主流经济学大多讨论人类健康对经济增长的作用,对于经济增长对人类健康的影响则论证较为简单,对两者之间相互关系的辩证剖析则更为鲜有;另一方面,马克思主义视角下的相关分析大多聚焦于“人的发展”,并未对人类健康进行具体分析,因此也就无法深入探讨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相互作用机理。此外,现有研究对人类健康内涵的界定仍相对狭隘,大多将其与身体健康等同,这一界定已不再符合当前“大健康”的时代背景。世界卫生组织将健康定位为“不仅为疾病或羸弱之消除,而系体格、精神与社会之完全健康状态”。本文所讨论的人类健康正是以这一定义为基础,并从经济学视角予以扩展和解读,也即人类健康的内涵包括如下四个层次:一是躯体健康,即指机体处于正常运作、没有疾病的状态,这是人类健康最为直观和基础的层面,目前对健康的经济学分析大多局限于这一层含义。

二是精神健康,即“每个人能够实现自己的能力,能够应付正常的生活压力,能够有成效地从事工作,并能够对其社区做出贡献”①的状态,可进一步区分为心理健康(没有心理或精神方面的病态和疾病)和灵魂健康(积极乐观、心胸开阔、全面发展的人);三是环境健康,包括生态环境(即直接或间接影响人类生存的以自然事物为主体的所有外部空间事物是否遭到破坏)和社会环境(即人类有计划和有目的地创造的以人文要素为主体的所有外部客观事物是否良好)两个层面②;四是经济健康,即经济运行模式是否符合人类长远利益,若经济运行完全以资本为核心,则经济主体往往只考虑自身利益最大化,此时经济运行相对扭曲;反之,若经济运行能够“以人为本”,则经济主体在行动时会将他人利益纳入思考的范围,此时经济运行与人的发展是统一的。躯体、精神、环境、经济的健康构成了人类健康的四重内涵,且四个层次之间有着重要的相互作用和内在逻辑。首先,经济健康是其他三种健康的前提条件和根本保障,且直接决定了环境健康;其次,环境健康是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重要支撑,其直接影响到躯体健康;最后,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是狭义人类健康的两个层次,其中躯体健康是人类健康的较低层次,精神健康则是较高层次。四个层次之间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成“大健康”视角下的人类健康内涵。如图1所示。基于上述人类健康的基本内涵,本研究旨在系统剖析现实经济中人类健康与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之间的悖论关系,探讨理想状态下人类健康与“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继而深入挖掘促进人类与经济良性循环的关键因素,即健康的经济观,并提出重构健康经济观的政策建议。

二、人类健康与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的悖论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文明获得极大发展,在人均寿命、平均营养水平、健康理念等方面均显著提高,因此不少学者直观地认为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是相互促进的关系。然而从现实来看,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经济增长在20世纪50年代以后便开始逐渐显露其缺陷,全球相继出现的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酸雨等严重环境破坏现象,已经开始威胁到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而食品安全问题、人口老龄化、社会压力、信仰缺失等问题也在日益侵蚀着人类健康。由此可见,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的悖论关系日渐凸显,且这种悖论有着其自身的必然性和内在逻辑。首先,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运行模式是一种经济的不健康状态。对于市场经济以资本为核心的性质,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一卷中已进行了严密的论证。他指出,“当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占有者在市场上找到出卖自己劳动力的自由工人的时候”,货币便得以转化为资本,成为能够带来价值增值的价值,且价值增值的部分由资本家无偿占有,因此“绝对的致富欲”和“价值追逐狂”①必然会促使资本所有者“通过不断地把货币重新投入流通”②而实现无休止的价值增值。可见,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资本的运动和增值是经济运行中最核心、最凸显的内容,而作为经济主体的人则反而成为隐在资本之下的微不足道的影子。经济运行以资本为核心的必然结果是,经济观念、劳动行为、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日益扭曲和异化,也即一种不健康状态。(1)经济观念上的不健康状态。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运行使得“越来越多地占有抽象财富”③成为绝大多数经济主体的唯一动机,导致社会中拜金主义、道德沦丧、信仰缺失等现象屡见不鲜,人性的冷漠和丑恶显露无遗。对此马克思也曾指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主体“连在一起并发生关系的唯一力量,是他们的利己心,是他们的特殊利益,是他们的私人利益……人人只顾自己,谁也不管别人”。这实质上是人的经济观念的一种扭曲和异化。(2)劳动行为的不健康状态。随着社会分工不断精细化、生产过程日趋智能化,人类劳动的扭曲和异化程度也不断加深。一方面,劳动者的劳动能力日益畸形,真正沦为由机器构成的“死机构”中的“活的附属物”。另一方面,劳动进一步成为纯粹的谋生工具,成为高生活成本下不得已、不情愿、不自觉的被动行为。据调查显示,中国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8.66小时,其中47.3%的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超过8小时,30.3%的劳动者平均每天工作超过10小时,而实证研究表明,这些加班现象并不是劳动者自愿选择的结果,而是在企业压力下的消极被动行为。④(3)技术进步的不健康状态。以资本为核心意味着技术进步的创新和使用纯粹由利益所主导,因此其代价往往是牺牲大部分人的长远利益。

正如马克思所指出,“在资本主义制度内部,一切提高社会劳动生产力的方法都是靠牺牲工人个人来实现的”。⑤例如,1931年美国杜邦公司将二氟二氯甲烷(也即氟利昂)进行工业化生产,引致长达50年大规模使用氟利昂的时期,导致南极上空出现日益扩大的臭氧层空洞;再如,1993年美国市场率先推出转基因食品之后,转基因食品便一发不可收拾地进入全球市场,成为人们生活中极大的不确定和不安全因素。相反,那些对生态有利、对人类发展有益的诸多进步技术则往往由于缺乏利益驱动而进展缓慢或无法推进。其次,经济的不健康状态必会导致环境的不健康状态,进而通过多种途径侵蚀人类的躯体健康和精神健康。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不健康状态必然导致环境的不健康。(1)生态环境的不健康。对自身利益的无限追逐总是促使资本所有者采取过度开发自然资源、过度排放污染物等行为,且利益驱动下的技术进步也常常是污染加强型的。尽管这些行为也会损害资本所有者自身的长远利益,但扭曲的经济观念使人们经济活动的眼光相对短视和狭隘。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面临的十大生态问题,包括温室效应、臭氧层破坏、酸雨污染、物种灭绝、土地荒漠化、水资源污染、森林锐减、大气污染、海洋污染以及固体废物污染,均与人类破坏资源环境的经济活动有密切关系。(2)社会环境的不健康。以资本为核心、唯利是图的经济观念必然导致资本所有者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劳动者无时无刻不面临着高强度、高负荷的生存压力,无时无刻不体验着人与人之间的冷漠、对立甚至仇视,继而也逐渐沦为缺乏同情心、正义感、道德底线的“理性人”。以中国经济为例,2000年以后“地沟油”、“黑作坊”、“毒大米”、“毒奶粉”、“人造鸡蛋”等恶性社会事件以前所未有的频率发生着,使社会生存环境变得充满怀疑和不安全。生态环境和社会环境的不健康会通过多种途径影响人类的躯体和精神健康。一方面,生态环境的不健康会直接损害躯体健康。这一点在医学、环境学等领域已有充分研究,而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范围内频繁发生的环境公害事件则是这一问题的集中体现。如日本发生的使近万人受害、上千人死亡的水俣病事件,美国洛杉矶市发生的致使几百名老年人超常死亡的光化学烟雾事件,英国伦敦发生的仅在4天之内就造成4000多人异常死亡的烟雾事件,等等。①另一方面,社会环境的不健康是造成精神不健康的重要原因。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目前全球每年有约4亿人患有抑郁症,超过2100万人受到精神分裂症的影响,每年约有80多万人自杀身亡。

②精神不健康是社会、心理和生理因素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其中社会环境因素,包括国家政策、社会保护、生活标准、工作条件、社会支持、社会压力等,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之一。最后,人类健康必然会陷入“躯体—精神—环境”不健康的恶性循环,并最终成为遏制经济发展的致命枷锁。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作为狭义人类健康的两个层次,彼此也有着密切的相互影响。有研究显示,躯体健康与精神健康密不可分,两者的不健康状态会相互恶化。此外,躯体和心理的不健康还会使灵魂健康更加难以企及。躯体与精神不健康状态的相互恶化,会反过来加剧环境的不健康,使人类健康陷入“躯体—精神—环境”不健康的恶性循环。躯体的不健康会加重社会医疗成本,普遍降低劳动者的劳动效率,从而压缩资本所有者的利润空间,这会促使资本所有者采取更加不可持续、缺乏底线的生产方式,以挽回其利润的损失;精神的不健康常常使人更加偏激和冲动,倾向采取暴力、报复,这会加剧社会环境的不健康;而生态环境与社会环境的不健康又会进一步恶化躯体和精神的不健康,使三者陷入恶性循环的深渊。更为重要的是,一旦这种恶性循环逐步形成,外部的调控措施将难以取得成效,即使对某一方面有所改善,但趋利性必将促进资本所有者寻求其他路径,因而无法从本质上解决人类健康受损问题。“躯体—精神—环境”不健康的恶性循环必将导致人类健康水平持续下降,并最终成为经济发展的核心遏制力。资本得以价值增值的秘密就在于,劳动力商品能够创造出超过其自身价值的价值这一特殊性,因此劳动力能否得到及时并充分的补充是这一增值体系的根本,也即“劳动力所有者今天进行了劳动,他必须明天也能够在同样的精力和健康条件下重复同样的过程”,且“因损耗和死亡而退出市场的劳动力,至少要不断由同样数目的新劳动力来补充”。③也即在劳动力再生产过程中,当前劳动力健康以及未来劳动力健康是一个重要方面,并且伴随人类健康的持续恶化,很可能成为影响劳动力可持续发展继而影响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关键因素。综上分析,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健康与经济增长之间必然会形成一种悖论关系。一方面,经济增长主要表现为人均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有利于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继而促进人类健康的改善;另一方面,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增长又必然会导致经济、环境、躯体、精神各方面的不健康状态,并使之陷入恶性循环,人类健康的持续损失最终必然会对经济增长产生反作用。这一悖论关系如图2所示。

三、人类健康与“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

由以上分析可知,市场经济条件下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并不能与人类健康形成良性循环,既不能保证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也不符合人类的整体利益取向。因此,如何推进和实现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的良性关系是当前亟待回答的重要问题。对此,可以从马克思和恩格斯对“未来社会”的论述中得到启发。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揭示资本主义制度的根本矛盾及其对人的束缚之后,也对“未来社会”进行了构想,主要有如下四方面特征:一是消灭生产资料私有制和人对人的剥削关系。私有制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根源所在,是造成阶级对立和无政府状态的根本原因,因此未来社会必须“废除私有财产,代之以财产公有”。①二是消灭商品生产,对全部社会生产进行有计划的调节。在未来社会中,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因此不再需要为了交换而生产商品,所有个人组成的联合体劳动的总产品就是社会产品,并且“劳动时间在不同的生产部门之间有计划的分配”,②社会生产不再呈现无政府状态。三是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实现共同富裕。社会生产力的高度发展是实现共产主义的重要前提之一,因为“如果没有这种发展……就必须重新开始争取必需品的斗争,也就是说,全部陈腐的东西又要死灰复燃”。③同时,社会发展还须以“扩大、丰富和提高工人的生活”④也即促进共同富裕为根本目标。四是自由人联合体和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当社会生产力高度发展、生产资料归全社会所有、社会有计划地分配劳动时间,那么“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的,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那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⑤这意味着“人在一定意义上才最终地脱离了动物界,从动物的生存条件进入真正人的生存条件”。⑥不难看出,所谓“全面而自由发展”的人,实际上是一种人与自然、人与人以及人本身的全面和谐状态,其与本文所探讨的人类健康概念有着一致的内涵,是最高层次的人类健康状态。马克思和恩格斯认识到了资本主义制度下“人的扭曲和异化”,因此在“未来社会”构想中将人的“全面而自由的发展”作为其最终目标和夙愿,可见这一“未来社会”归根结底是一种“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于是便可看到,马克思恩格斯所构想的“自由联合体”完美地实现了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之间的良性关系。一方面,“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不再以牺牲人类健康为代价,而是与“人的发展”协同提高。在马克思经典作家构想的“未来社会”,经济主体的行为不再受到私利的驱使,而是自发地采取对全社会有益的行动,“合理地调节他们和自然之间的物质交换,把它置于他们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让它作为一种盲目的力量来统治自己;靠消耗最少的力量,在最无愧于和最适合于人类本性的条件下进行这种物质交换”。

①这实际上是一种健康的经济观念,其决定了经济的健康,继而保障了环境的健康,最终促进了人类躯体和精神的健康。另一方面,个人自由全面发展的健康状态能推动经济社会实现更高层次的发展。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意味着更加高效和自觉的劳动、更加符合社会整体利益的经济行为、更加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方式以及更加丰富的社会文明。正如马克思和恩格斯所论述的,“个性得到自由发展……那时,与此相适应,由于给所有的人腾出了时间和创造了手段,个人会在艺术、科学等等方面得到发展”②。恩格斯还从新型社会分工的角度进行了阐述,认为“在所有的人实行明智分工的条件下,不仅生产的东西可以满足全体社会成员丰裕的消费和造成充分的储备,而且使每个人都有充分的闲暇时间去获得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科学、艺术、社会方式等等——中一切真正有价值的东西;并且不仅是去获得,而且还要把这一切从统治阶级的独占品变成全社会的共同财富并加以进一步发展”。③相比纯粹追求经济增长速度,这显然是一种更高层次的经济发展状态。基于以上对“未来社会”的剖析,不难发现,要形成人与经济之间的良性循环关系,其核心所在就是要构建“以人为本”的经济运行模式,而关键环节则是要转变经济观念,也即促使经济主体在行为决策时不再为私利所驱使,而是以社会整体利益、人类长远利益为行为准则。④

四、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健康经济观的重构及对策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工业化、现代化、市场化、城镇化程度均呈现跨越式发展,但这一发展很大程度上以牺牲生态环境和人类健康为代价,使得中国经济发展与人类健康的矛盾日益凸显。如何缓和当前经济发展对人类健康的损害,并促进人类健康与经济发展从悖论关系向良性关系转变,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中迫在眉睫的重大问题。2016年8月26日,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审议通过了《“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标志着我国的“健康中国”战略正式形成,该纲要也将成为今后15年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纲领。在会议上强调了“健康中国”建设过程中的四大原则:一是健康优先,即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二是改革创新,即加快基本医疗卫生制度的改革和创新;三是科学发展,即依托中医药科学、健康医疗大数据、健康信息服务体系等科学发展推进健康中国建设;四是公平公正,即促进健康中国全民共建共享,加大健康扶贫以及弱势群体健康保障工作力度。可见,《“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为建设健康中国提供了基本框架和初步蓝图,其中也不乏诸多可操作性的措施,但要真正落实这些政策并取得显著成效,仍任重而道远。如前所述,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类健康与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之间有着不可避免的悖论关系,如果不能对经济的不健康状态有所改变,政府的外部调控政策很难真正得以落实。对此,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变革是解决问题的根本途径,但对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中国来说,却非一朝一夕所能实现的。在这种条件下,要逐步实现人与经济从悖论关系向良性关系的转变,一个十分关键且具有能动性的途径就是,对经济观念进行重构,大力推进“健康经济观”,充分发挥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以保障健康中国战略的顺利实施。

“健康经济观”,与当前的逐利经济观相对应,其核心在于经济主体的行为选择不再以私人利益最大化为单一目标,而是自觉自发地考虑社会整体利益。健康经济观作为经济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与环境健康、躯体健康、精神健康有着逻辑的一致性和正向的互促性,是缓和人与经济悖论关系的有效措施,也是构建人与经济良性关系的重要基础。要构建“健康经济观”,需对“发展”、“公平”、“效率”、“技术”等含义进行重新理解。首先,应倡导“健康经济发展观”,其核心是:以资本为核心的经济发展必然导致人类健康不断损失,“以人为本”的经济发展方有可能实现与人类健康的良性互动。健康经济发展观是对同志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在微观层面的扩展,它不仅要求政府作为制度创新主导者将人类健康置于重要地位,还要求每一位社会经济主体逐渐转变其经济发展观念,从原有的逐利发展理念向人类整体发展理念转变。其次,应倡导“健康经济公平观”。其核心是:谁在生产或社会交往过程中损害了他人的健康利益,谁就必须付出同等或更多的健康利益补偿。健康经济公平观包括起点、过程、结果公平三个层面:健康起点公平,意味着同代人之间、代际人之间应享有同等数量和质量的健康环境和健康服务;健康过程公平,则意味着对于任何损害了他人健康的行为,行动者须对受损者提供足量的健康利益补偿;健康结果公平,即指在起点和过程公平的条件下,若部分群体的健康利益仍显著低于其他群体,政府须发挥作用,以尽量保证所有经济主体获得大体相当的健康水平。再次,应倡导“健康经济效率观”。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4)

[DOI]1013939/jcnkizgsc201718230

卫生和健康事业是现代社会发展的主要部分,是提升生活质量的重要部分。一方面,现代经济发展结构逐步优化,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经济资源保障性强;另一方面,社会医疗与健康事业的内部资源分配也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基于宏观经济角度,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进行研究,推进现代社会公共服务领域的经济规划优化,促进社会发展。

1宏观绩效的构成因素

11社会经济体制

宏观绩效的管理规划,目标设定,都离不开现代经济发展的管理机制。我国是社会主义公有制为主体的经济运行制度,为社会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经济开发管理保障,而卫生与健康事业是社会整体建设中的一部分,基于社会经济发展基础上,做好社会资源的优化分配,完善现代经济发展新格局,能够进一步推进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规划发展,逐步实社会资源发展与社会基本服务领域的资源建设。例如:正是由于我国经济发展结构逐步完善,社会资源逐步优化,才带来社会卫生与健康事业中治疗技术,卫生管理体制逐步完善,实现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的产业资源逐步调节,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的综合与优化,由此可见,社会经济运行机制,是现代社会宏观绩效在社会发展中实施的重要因素,必须把握好社会宏观绩效与社会经济管理机制之间的关系,才可以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的多领域协调融合发展。

12领域管理体制

宏观绩效的开展,离不开事业管理的基本领域,逐步优化新型管理措施,促进现代经济管理空间规划,完善社会发展行业规划。以卫生与健康事业为分析,宏观绩效的开展,必须具有相对稳定的经济管理新策略,实现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事业发展规划的多方面分析,例如: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实际,为我国乡村卫生所等领域的经济管理设定建设目标,实施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网络体制逐步形成,优化现代社会资源管理机构,包括卫生与健康的内部人员管理机构和卫生与健康的资源供应机构等方面,推进我国社会卫生健康管理事业可以发挥实际作用。宏观绩效管理一般包括长期发展和短期发展两部分,长期发展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引导,实现社会发展与整体经济发展相适应,做好卫生与健康与社会发展的对接;而短期发展则是对卫生与健康短期管理目标的实现情况的绩效考核,卫生与健康中实施宏观绩效,可以实现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逐步与社会发展先适应。

13社会环境

社会环境也是影响宏观绩效管理的主要因素,以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为例,社会发展中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程度,社会发展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整体规划以及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的联系密切度等都会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宏观经济绩效的资源分配具有一定的影响。

2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宏观绩效

21树立宏观经济管理理念

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宏观绩效管理,需要从多个角度进行分析,形成现代社会卫生与健康事业管理的发展新趋势,一方面,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应当打破传统医疗卫生事业管理体制化的指导思想,应用新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理念对卫生医疗进行产业规划。例如:建立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绩效管理,依旧医院实际发展经济水平,实现医院发展管理一直逐步完善,为社会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正确的理念指导;另一方面,宏观绩效在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中的应用,应当实施现代医疗管理体制得到进一步落实,形成宏观经济管理整体资源规划结构的规划与现社会发展的基本目标相适应,例如:某医院发展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主要趋势,实现现代社会发展管理理念,坚持我党在社会医疗事业管理中提出的发展指导理念,为现代医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宏观绩效管理新措施,促进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能够快速发展。

22实施宏观绩效管理模型

新型社会发展管理机制,是促进现代社会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的主要管理措施,基于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新指导理念,实施卫生与健康事业宏观绩效管理模型,逐步分配卫生与健康事业中,多重构成因素带来的经济发展新规划,例如:卫生与健康事业模型中,对卫生药品管理、医疗机械管理等因素,都要做好医疗管理的经济规划,形成新型社会发展管理新体制,从而实现现代社会管理结构逐步发展。或者,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实施宏观经济投资规划结构的优化分配,例如:社会医疗的药物研究,社区卫生服务系统以及现代整体资源逐步优化发展的新措施,做好我国卫生事业管理的长效规划,从而逐步形成现代经济规划管理资源结构的资金规划,人才应用等方面都具有发展的发展应用新策略,促进现代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发展指导。

23形成宏观绩效管理机制

社会卫生与健康事业实施宏观绩效管理,与卫生与健康事业有效的管理机制之间存在必然的联系。因此,为了发挥宏观绩效在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中的作用,必须建立起一套与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相互适应的管理机制。另外,实现卫生与健康事业中实施宏观管理,必须做好社会公立医院与私立医院管理的合理对接,建立社会卫生与健康事业平等管理的管理机制,逐步形成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内部资源综合利用率全面性提升,推进社会综合发展。

24善于应用社会外部环境

现代社会发展机构逐步完善,需要结合现代社会发展的新环境,善于应用我国政府发展提出的新策略,例如:我党逐步在社会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新政策,实现社会药品价格管理自由化发展,社会医疗保险实施跨区域结算等相关发展新政策,都为我国现代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提供发展新战略,推进现代卫生与健康事业的综合性开发,促进现代社会的医疗卫生管理事业逐步发展。从社会法律角度进行分析,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实施宏观绩效管理,也必须加大社会法律治理整体在现代医疗卫生事业中发挥的作用。例如:做好社会资源的综合性融合,实现现代社会资源管理机构的法律管理更加完善,对医疗卫生事业中存在的商业贿赂等行为进行严厉的法律制裁,为现代社会发展提供完善的管理性措施。

3结论

宏观绩效管理是现代社会经济管理的主要形式,为我国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效的经济管理新策略,实现现代社会资源管理结构逐步完善,落实现代经济发展新体制,保障我国国家资源应用与规划长效有序地运行。本文对卫生与健康事业宏观绩效的管理,结合宏观绩效的基本构成因素,对卫生与健康事业的发展进行分析。

参考文献:

[1]陈洪涛加强劳动卫生工作的宏观管理,促进劳动卫生事业的发展――为《职业与健康》创刊五周年而作[J].职业与健康,1990(1):10-11

[2]顷幌角财政公共卫生投入绩效评价实证研究[D].大连:东北财经大学,2016

[3]欧崇阳我国宏观医疗卫生系统模型构建研究[D].广州:第二军医大学,2007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5)

健康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关于健康产业的概念内涵,国内外迄今没有做出权威性的界定。如果立足大健康理念,从广义上理解,健康产业应“是全社会为维护健康和促进健康而从事产品生产经营、服务提供和信息传播等活动的经济领域”,“是一个与健康直接或间接相关的产业链和产业体系”。 其主要包括:“以预防疾病、维持健康为目标的保健品、健康教育、健康管理、健康食品、安全饮用水、生态环境保护等行业;以治疗疾病、恢复健康为目标的医疗服务业和药品药械行业;以实现更高层次的健康促进为目标的体育健身、养生、美容业等;以促进健康的公平性和可及性为目标的健康保险业;以促进健康产业发展为目标的健康信息业、健康文化业、健康理财业等主要内容。

虽然,健康产业不是一个狭义的产业,凡是围绕和服务于人的生理与心理健康的服务管理或生产经营活动均可纳入广义的健康产业的范畴,但如果立足产业发展视角,从狭义上界定健康产业,可以认为,健康产业是以生命技术和生物技术为先导,以健康至上理念为指导,以经济社会全面健康发展为目标,涵盖医疗卫生服务、医药器械制造、社会医疗保险、营养保健产品以及健康服务管理等诸多领域的产业集合。其中,以医疗卫生服务机构为主体的医疗服务产业,以药品生产、医疗器械制造以及其他医疗耗材产销为主体的生物制药产业与医疗器械产业,直接为人的健康提品和服务;而间接提供健康产品和服务的,则是医疗保险业、保健品业和健康管理业。上述六大健康产业行业中,以医药产业的发展贡献最为直接和显著;而在健康市场需求、科技进步和管理创新的推动下,产业发展空间巨大与前景看好的,则是以保健食品、保健用品产销为主的保健品产业,以个性化健康检测评估、咨询服务、调理康复、保障促进等为主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

二、发展辽宁省健康产业的战略意义

(一)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促进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能动因素,而健康作为人类发展的基础,既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根本目标,也是实现经济社会发展的先决条件。投资于健康,不仅仅是一种改善生命质量和生活品质的消费性投入,更是一种保护和提高劳动者综合素质的战略性投资。可以说,健康也是一种有价值的生产要素,其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同样是不可低估的。

当今世界,许多发达国家纷纷将健康产业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战略重点,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强大动力。随着国民经济发展由传统产业向新兴产业的战略性转移,以及日益增长的健康消费市场需求,大力发展健康产业,对于辽宁经济的稳定快速增长与可持续发展,其战略意义将愈发凸显。

从目前辽宁在全国的经济地位来看,改革开放30多年来,辽宁省的经济总量不断扩大,但经济发展的质量与水平与国内其他省份相比,却存在一定的差距。2012年,虽然“辽宁以2.48万亿元的经济总量位居全国第七位”,但从GDP含金量上看,却在全国处于第21位。GDP含金量是衡量民生改善、民生幸福增长以及经济发展质量的新指标,它如同一面镜子,“映照出民众分享GDP蛋糕的大与小,政府‘还富于民’力度的强与弱”。如果辽宁经济的快速增长,不能有效地转化为民众的经济收入与社会福利,那么则很难保证经济的长期高增长与发展的可持续。尤其在当前经济运行下行压力加大、国民经济发展方式发生战略性转移的情况下,政府更应该通过大力发展新兴产业来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而健康产业作为国民经济中极具发展前景的新兴产业,其所带来的不仅是发展理念的改变,而且对辽宁的经济发展方式实现战略性转变,也会起到强有力的推动作用。

(二)发展健康产业,对于实现辽宁省产业结构优化升级、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将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

健康产业是高成长性产业,应该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大力发展健康产业符合产业结构升级规律和社会消费结构的变化趋势,按国际经验,当人均GDP达到培训。目前我省已经有7期280多人参加培训,有176人通过考试拿到了职业资格证,他们是辽宁第一批健康管理师。另外,从养老护理服务需求看,以沈阳市为例,丧失生活自理能力的老人(简称失能老人)超过10万人,而目前沈阳市养老护理人员却远远不足,目前需求比只能达到5∶1,甚至更少。这说明,辽宁的健康管理服务产业有着良好的市场发展前景,对辽宁就业市场的拉动作用也会显而易见。

就业虽为民生之本,但发展健康产业,尤其是加强药品药械的研发应用,对于降低医药费用、减轻百姓就医负担,将会起到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作用。近年来,辽宁省药品市场受到进口产品的严重冲击,不仅药品市场大量被进口药和合资外资药占领,而且其价格还远高于国药产品,辽宁生物医药市场一度逐渐萎缩。医疗设备方面,高端医疗器械80%以上被外方企业垄断,像用于早期癌症、心血管疾病检查的PET机,全球只有美国GE、飞利浦的三家企业可以生产,处于绝对垄断地位,在定价上具有绝对的控制权,造成价格昂贵,在我国市场价格高达3500万元一台。在整个沈阳只有2台,每做一次扫描就1万元。发达国家医药企业对我国医药及医疗器械市场的垄断以及由此产生的垄断高价,是造成群众沉重医疗经济负担的重要原因。因此,大力发展辽宁自主医药产业,发展自主创新的专利药,最大限度地提高国产药品器械的市场占有率和临床应用的比重,以质优价廉的国内产品满足群众的基本医疗需求,必将大幅度减轻群众医药负担,对于保障群众生活稳定具有重要意义。

总之,发展健康产业不仅是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具体体现,也是拉动消费、促进发展、改善民生的重要举措。大力发展公共卫生、基本医疗、医疗保险、药品供应、健康管理、保健品、安全饮用水等各项民生事业,逐步解决“看病贵”、“看病难”、食品药品安全等一系列与群众切身利益高度相关的社会热点问题,既能保障群众健康权益和改善国民健康素质,又有利于维护社会的和谐稳定。

三、辽宁省健康产业发展的战略举措

(一)制定健康产业发展规划,完善产业发展配套政策

规划在健康产业总体发展规划上,辽宁政府相关部门应统一认识,把健康投资作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最重要的战略性投资,把健康产业建设成辽宁国民经济的支柱性产业,与保增长、惠民生、保稳定以及促进产业结构升级、实现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等结合起来。加大财政与政策支持力度,并及时推出一系列符合产业发展战略需要和辽宁经济社会长远发展需要的产业发展政策。

(二)继续加大政府财政投入力度,积极发展医疗服务产业

通过推行惠民政策,减轻群众就医负担,释放群众合理健康需求和其他消费需求。发展基层医疗卫生事业,改革公立医院绩效管理办法,完善多元办医体制,改革卫生人才培养和使用制度,打通医疗卫生人才供需通道。

(三)以仿制药和中成药为突破口,大力发展生物制药产业

依凭辽宁生物制药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结合国家重大医药科技专项的实施,进而形成创新驱动下的品牌效应,通过打造辽药品牌,进一步拉动辽宁医药产销市场。

(四)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加快数字化医疗器械产业集群的形成

在医疗器械产业发展上,以东软医疗为龙头,带动辽宁数字化医疗器械的产业发展,进而形成产业集群的发展优势。继续加大医疗器械领域的科技创新投入,积极建设辽宁省医疗器械创新研发平台,提高企业产品的国际竞争力,改变辽宁医疗器械“高进低出”的进出口结构。

(五)提倡政府购买医疗保障服务,大力发展补充医疗保险

提倡政府以购买医疗保障服务的方式,鼓励国内资质和信誉优良的国有商业保险公司参与发展补充医疗保险;重点针对基本医疗保险补偿后群众负担依然较重的医疗费用,开发多类型的,短期和中长期相结合的健康保险产品。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6)

国民健康是个大概念,不同于一般的“医疗卫生”。国民健康,是国民全面发展的基础,是现代社会的第一资源,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然而,社会越来越现代化,国民健康的问题反而越来越突出,它已然成为我国社会发展的一个巨大隐患,变成富民进程中的一大障碍。 国民健康素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如今,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物质生活需求得到极大满足,但随之而来的环境问题、竞争压力、生活方式和慢性病问题等影响国民健康的危险因素越来越多,且国民健康水平存在下降的风险。那么,改革和发展的目的到底是什么?让人活得更好、活得更长、活得更健康,这应是一切改革和发展的最终目的。国家主席指出,“把是否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是否给人民群众带来实实在在的获得感,作为改革成效的评价标准。”在人民所有获得感中,获得健康恐怕是最重要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国民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的最终目标都应是服务于国民身心健康建设的。

人类的一切生产和生活,其实都是为了生存,而生存的基础就是健康。我们的工农业生产及各种商业经营活动,我们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甚至我们研究探索和学习训练,无不与人类追求生存和健康幸福密切相关。因此,我们的改革发展理念和各项政策制定都应该融入“健康”这个要素和目标。

国民健康观念、健康发展理念亟待转变与重建

当前,国民健康的正确观念和维护方式尚未真正形成,国民的健康知识、健康意识严重缺乏,而且,很多健康观念和发展理念出了问题,亟待转变和彻底重建。

从世界各国来看,健康观念基本停留在疾病防治上,其发展也基本是医疗保健服务,尤其是概念比较混乱。比如:健康服务与医疗服务总是混淆不清,以致医疗卫生体系与健康保障体系混为一谈。医疗服务作为健康服务的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应该是服务于危急重症患者,而对于亚健康、慢性病和病后康复及渴望养生者则应更多采用非医疗服务,这才是健康服务的主要部分。不可思议的是,世界各国却几乎把医疗服务作为一种福利,以致人们趋之若鹜,甚至没病的也想去 “享受”这种 “福利待遇”。其实,医疗在一定程度上说是一种“惩戒”,即人的身体犯错了、出了问题就会被送到医院接受医疗“惩治”和“校正”。可见,医疗服务怎么会是一种福利呢?健康问题绝对不能单靠医院和医疗治病来解决,疾病治疗是取代不了健康治理的,要真正解决健康问题必须靠健康建设和健康治理。医院产业越发达说明整个国民健康治理越差,健康问题越多。现在我们大量建医院,“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这样就能维护好国民健康、提高国民健康水平吗?这难道就是小康社会所要达到的硬性指标吗?结论显而易见:主要靠医疗、医药和医院是推进不了健康中国建设、打造不了健康中国的。

国家一直在大力推动医药产业和医疗产业的创新升级,医药的确关系全民健康,但关系的程度有多大呢?WHO(世界健康组织)指出:在人类健康长寿的影响因素中,现代医疗的贡献率只有8%。医疗和医药产业创新升级的真正动因是市场巨大,更多是经济利益驱动。那么,还有92%的“非医疗健康产业”却没有大力推动创新升级,这是为什么呢?还是我们的健康观念和发展理念没有转到正确的道路上来,其实“非医疗产业”不仅具有很大的健康价值,而且也有巨大的经济价值。不论怎样,未来的大健康产业不应再是由医药产业、医疗产业和医院产业来主导。

同时,随着老龄社会的到来,政府和社会都在积极地寻求医疗去应对,大搞“医养结合”。其实,这个观念是很值得商榷的。养老是养健康,是养生、养身体;老年人的身体本是自然的老化或衰退过程,需要做好养护和延缓衰老工作,并不是老了就等死,也不是主要由医疗机构来给老人治病。为此,应提倡的是“健康养老”,而不是“医疗养老”或“医养结合”。

将“健康”融入各项政策和体制的设计及评价

目前,我国不仅没有建立完善的健康影响评估体系,而且连有利于维护国民健康的行政管理体制、国民经济管理体制、文化管理体制、社会组织体制等方面都还很欠缺,不能有效满足促进国民健康的需要,对于维护和保障国民健康的财政投入机制也尚不建全,不仅投入不到位,投入的方向偏颇,而且投入的绩效也不高,这都是政策或制度所应大力完善的。

我国在整个国民健康保障制度体系方面,首先是缺乏考量,比如我们只有“基本医疗卫生法”,而没有“国民健康保障法”或者说“国民健康促进法”。其次,我国现行宪法规定的是“发展医疗卫生事业”,而不是“发展国民健康事业”。且长期以来是用“医疗卫生事业”替代“健康保障事业”,其实,“医疗”和“卫生”只是保障和维护健康的一种工具和方法而已,“健康”才是最终目的和目标。所有医学手段都是解决健康问题的方式和方法,也都应该归到“健康”这个总目标上来。为此,期待在适当时候将宪法相关内容表述为 “发展国民健康事业”或“发展健康保障事业”。同时建议创建“大健康保障体系”,包括大健康学科体系、大健康政策体系和大健康产业体系等。其中,大健康学科体系将统领所有医学学科,它将为大健康政策体系和大健康产业体系提供学理支持;而大健康政策体系则应从组织保障、制度保障、人才保障、资金保障和措施保障等方面进行顶层设计。

经济社会改革和发展目标要有利于国民健康

有一个经济学家说过:“中国人活得太累,矛盾太多。经济发展是为了GDP、财政收入吗?我们加班加点工作,赚钱买房子,由于空气、水、食品遭污染,还得存钱看医生……”其实,我们发展经济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国民生活健康幸福,所以,我们一切的经济改革和发展目标都应该有利于和服从于“健康”这个根本目标,即建立有利于国民健康的国民经济发展模式,营造有利于国民健康的经济、社会和生活环境。换言之,建立基于“大健康保障体制”的国民经济社会运行机制和国民精神文化生活方式,这也理应成为重要的国家发展战略。

应该说,“大健康保障体制”的建设和完善是经济发展、社会和谐、文化繁荣、人民幸福、民族复兴的基础,它将以统筹国民经济和国民健康的协调发展为基本手段,实现全面维护和增进国民健康、提高健康公平、促进整个社会健康和谐平稳发展这一目标,其对“推进健康中国建设”这一国家战略的实施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健康更是重要的经济资源,因为,人的劳动生产力和创造能力同健康息息相关。改善健康无疑能够促进劳动者更好地发挥聪明才智,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创造力。因而,随着国民健康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必将增进国民健康,节约医疗卫生支出,减轻企业和国家经济负担,同时破解医改难题,消解医患矛盾,也有利于稳定国民对未来风险的预期,保障经济长远发展和提高国际竞争力。

进一步说,大健康产业体系涉及或基本涵盖了经济领域的方方面面。研究认为:除了医疗服务不能完全产业化、经济化或市场化之外,其他的健康产业都可以用市场化的经济方式来发展,且都是最有前景的经济发展领域。要紧紧围绕“健康”这个根本目标来研究和设计大健康产业发展模型。也就是说,国民经济建设必须服从于国民健康建设,应以国民健康为统领来设计新的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模式。

不仅如此,人类、社会和自然的发展都应该服从于“健康”这个根本目标。因为,人类、社会和自然都需要健康地和谐发展演进,而只有每个人的身心健康了,社会才能健康平稳发展,才能创造和谐的社会,也才会保护好自然,大自然也就能健康演化进展。相应地,自然健康和谐演进、社会健康平稳发展也就有利于人类的身心健康长寿。因此,健康自然、健康社会和健康人类是个闭环,当然,这也就是更大的研究课题。 国民健康素养是同舟共济,更是基石

哈佛大学Koh教授以其亲身经历回顾了提高国民健康素养的巨大挑战。“也许我们乘坐不同的船来自不同地方,但现在需要同舟共济。”这寓意着国民健康素养对于这个国家和社会的重要意义。未来医疗服务模式的基石也是依托于健全的国民健康素养。

健康素养问题不像人们想象的那样,会成为被关注的头条新闻,也不是什么耀眼的研究领域。但健康素养涉及医疗和公共卫生领域方方面面。“巨大的机遇往往孕育于艰难困苦之中,而光明也往往被乌云所遮掩着。”此话形象地寓意了美国过去十年来在国民健康素养方面的发展与持之以恒的努力。

作为第二代移民的Koh博士从小梦想成为一名医生。记得还是医学院学生时,他的家人和亲朋好友就开始询问他有关健康方面的问题。直到他成为了医生之后,家人和朋友们仍然依靠他来获得疾病治疗方面的信息。” 而现实中,医护人员与患者之间似乎永远存在着一道无形间隙,医生总希望讲清楚:病情,而患者和家属也希望听明白同一件事: 病情。问题的核心是: 患者和家属需要具备什么能力,包括阅读能力、交流能力或经济能力等,才能正确理解疾病和治疗信息,进而具备自我判断能力做出恰当决策?这就是健康素养的核心所在。

“了解病情”,还有比这个要求更朴实的吗?没有,但真的不是医生讲不清楚,是疾病的变化和发展太复杂,有时侯还有难言的事实――医生也不知道。

Koh博士明白了,早年行医时,他过于简单地希望患者能够明白医生所解释的肿瘤疾病诊断、可能的治疗方案。而现实中患者期望医生给出更好的治疗决策,这也许是不现实的。

他意识到了还有更好交流方式。在与患者和家属交流前,首先,需要评估患者是否理解自己的病情。有些患者回答说,已经了解了关于肿瘤的所有相关信息; 也了解有可能的治疗方案,自己已经确定了其中一种是对自己最佳选择。 还有患者表示看到了所有相关信息,并对自己所患的肿瘤感到恐惧无助,到了崩溃的边缘。全身心地期望医生给出最佳治疗方案。还有患者会说,他没受过任何医学教育,也不想再多听任何建议,听天由命了。

这些是多么巨大的差别!Koh博士开始理解了并逐渐尊重患者自己所持有的各种不同观点和抉择。同时,也和持不同想法的患者进行坦诚交流,分享作为医生的体会和感受,就好像我们从以往工作中汲取教训一样,这些对于培养一个医生具有优秀的健康素养是至关重要的。

医生的健康素养和职业情操也需要从实践中培养。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7)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健康被人们认识并逐步得到重视。健康体育业则是在人类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健康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产业重要的一部分。

1健康体育的含义

健康体育又可称体育健身娱乐,是健康领域和体育领域结合产生的新领域。以健康和体育有机的结合,把健康包含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等多种基本含义,在健康体育产业的“健康、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体现出来。即含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也含有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目的,还含有结交朋友、广泛社会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了健康体育产业的经营范围,更进一步发展了健康体育事业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1]。

2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体育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类社会自身老龄化的趋向和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特别是从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向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观念转移,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质量而自然兴起。[2]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大批“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非体力劳动者超过就业人口的50﹪,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90年代中期,全世界体育市场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左右,并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增长,目前已经达到6000亿至7000亿美元左右。

其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9﹪;1999年为2.7﹪;2000年为3.5﹪;2001年为1.7﹪;2002年为2.8﹪)。目前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本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见表1)。表1数据可以说明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见表1】3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外部环境3.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GDP增长率:1997年为8.8%;1998年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为8.0%;2001年为7.5%;2002年为8.0%;2003年为8.2%[3]。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近年来平均保持在8%左右,为健康体育业的发展,扩大市场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2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和高级化。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第三产业逐步对外开放,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亮点[4](见表2)。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正在或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所占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态势,为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见表2】3.3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水平之一。通常恩格尔系数60%表示贫困;50-60%之间表示温饱;40-50%之间表示小康水平;20-40%之间表示富裕;20%以下表示最富裕。我国近几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连续走低[5](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恩格尔指数从1991年的53.8%到2000年的43%左右,说明我国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我国居民在服务领域的支出明显增加,尤其是满足精神文明方面的消费支出升幅最快。目前,我国每年消费实际增长率1996为8.4%;1997年为8.1%;1998年为9.6%;1999年为11.1%;2000年为12.2%;2001年为10.5%;2002年为7.0%;2003年为6.5%[6]。以上数据说明,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为健康体育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

近年我国居民呈现消费特征主要是:(1)消费多样化,多层次化;(2)人们的消费,由以数量扩张为主逐渐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3)人们的消费,由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转变为追求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满足。[7]4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现状4.1健康体育消费朝着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我国健康体育发展的初期,消费者定位是以年轻人、高薪阶层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竞争的加剧,健康体育业所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工薪阶层、各年龄人群也开始成为其服务对象。只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真正做到“双赢”。目前健康体育业消费形式由过去的散乱的、不定期的尝试性消费,向有规律的、定期的习惯性的消费,家庭消费集体消费和节假日消费。1993年,天津健康体育器材的个人购买率已经达到70%;广州达到80%;上海家庭健康体育器材当年营业额提高了200%[8]。到2003年6月底,上海共有各类营业性体育场所4400多家;广东省达到8000多家。这是由于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有关,“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区域的不平衡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健康体育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健康体育产品较为丰富,高、中、低档并存的健康体育业网络结构基本形成。而中西部健身体育市场还在低水平上徘徊。二.结构和布局发展不平衡。表现为提供高档服务的体育健身娱乐企业不断涌现,而提供中低档健身体育服务的企业相对较少。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盲目投资、一拥而上,造成恶性竞争,导致某些项目供过于求,投资无法回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某些项目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

4.3健康体育市场呈现专业化趋势我国健康体育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意识到,只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是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了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市场专业化、细分化,体现在:一.为了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老龄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如我国传统的气功健身、交谊舞等。二.以满足人们健身、健美的需要,提供健美、形体训练等产品,特别是妇女和青年人的健美中心、康乐中心随处可见。三.各种运动技能培训长盛不衰。如游泳、散打、跆拳道等。

四.以惊险、刺激、回归自然的休闲娱乐项目迅速崛起,如登山、攀岩、漂流、极限运动、野外生存、水上、冰上运动游乐项目等。

5加速培育我国健康体育市场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要加快健康体育市场发展步伐,必须坚持培育市场和管理市场并举的方针,走边培育边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培育的道路[9]。

5.1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我国健康体育市场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体育健康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体育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供求矛盾较大,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势必会影响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所以,要完善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市场结构要完整;分工要明确;功能要齐全,形成统一开放的组织体系。

5.2塑造真正的健康体育市场主体健康体育市场的培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场馆设施的建设,一部分要条件的经营者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二是加强健康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的培养。

5.3加强健康体育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形成规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相对制约和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加强健康体育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加快培育和开拓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客观需求;也是健全市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6结论与建议:

6.1健康体育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良好,市场潜力巨大,应优于其他行业领先发展。

6.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发展中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健康体育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发挥最大功效,促其市场规模健康发展。

6.3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发展的时期和统一的方法。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发展规划。

6.4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队伍,用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来保证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6.5改变目前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指导思想,把握未来健康体育产业与健康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8]曲宗湖.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8)

关键词:节制;发展;健康;价值

Key words: control;development;health;value

中图分类号:G47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15-0319-01

1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二重属性与大众健康状况的关系

1.1 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二重属性对健康的影响经济的快速发展给人的感性印象,类似于繁殖大量的生命和物质所带来的繁盛场景,实际上,隐喻着发展的变革作用。人们因为发展获得了“摆脱自然、传统和僵化社会格局老约束的新自由。”[1]发展不仅使人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同时也对社会产生新的约束。经济可持续发展是新的自由和新的束缚的综合统一体,自由和束缚构成了发展的二重性。“由于自由不是固定的和可以一劳永逸把握住的事物,而是一种发展,因此任何社会,比如我们这个社会,都是部分地自由,部分地不自由。”[2]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二重属性也恰当体现了自由发展与适度节制的深层关系,节制既是发展有限的外在关系,又是发展自身带有根源性的调节机制。

1.2 在经济活动和社会生活中发展、节制与健康的辩证关系在经济活动中,人们使用各自不同的手段、方法,为了同一目标——利益,在一定的市场规约下相互妥协、相互限制、相互容忍、相互认同,若个体违背了规约,就会丧失经营的自由,从整体上讲就会限制个人的发展。所以,自由不是随意的、不是无条件的条件,发展也是这样,只能创造有限度的自由,是受自由实现条件约束的发展。在社会生活中,经济可持续发展“要让这个社会的好的方面与坏的方面进行较量。”通过伦理观念和道德实践的好与坏的较量,尽量保存和发扬好的方面,剔除和节制坏的方面。其实,个人的健康状况同样涉及限制和自由的关系。“没有限制的自由肯定是不存在的;脱离了社会秩序就没有人的存在,人只能通过社会秩序来发展自己的个性,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没有限制性条件的自由是不可想象的。”[3]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如此希望增进人类的自由和健康,无奈发展本身对社会又提出新的结构性约束。发展和节制似乎在人类条件与某种超越这种条件的力量之间形成对立,使发展和节制构成一对矛盾的存在体。发展带来超越,而制约要求节制,制约在自然客观方面普遍存在,节制是对制约的延伸、尊重和领悟,它使得经济可持续发展要遵循客观规律,超越要合乎条件和理性,社会机体和个体的健康就是这一矛盾体平衡的体现和见证。

2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大众健康的基本伦理诉求

2.1 从生活伦理角度看,经济可持续发展,即节制的发展观是大众健康的基本伦理诉求这里的“节制”,既可以看作是人类生活的手段,又可以视为人生的目的。有节制的发展是符合科学发展观的属人性质的,是以人为本、服务于民的,保障发展所期许的健康与幸福,显然归属于和谐社会中属人的伦理诉求,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代表性征象。就像“许多人把发展变化进程等同于它的目标,这样就把一个工具性目的错误认为成就性目的。虽然在某些方面,发展本身是追求目的,但在更深层方面,发展从属于美好生活。”这样看来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人文发展、健康发展的代名词。

2.2 经济可持续发展在维护人类健康时需要把握两种节制尺度

“生活无度和攫取贪婪是个体和社会健康的最大威胁。”[3]只有恰当地把握好欲望的节制原则,才能减少和降低威胁。第一,自然节制尺度,即生态尺度:强调经济可持续发展必须遵循自然法则和客观规律。像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就是因为违背自然规律,杀鸡取卵,忽略了环境的保护和资源的有效利用,直接造成资源浪费,生态环境恶化,最终干扰了发展的质量、效益和速度,更深层地对人的健康载体造成破坏和伤害。要尊重自然规律,根据自然的承载能力和承受能力做好经济发展规划,合理处理好环境、人口、资源体系与技术之间的微妙关系。表面看是人与自然关系的调节,本质上却是人与人健康生存的生态法则。第二,社会节制尺度,即伦理尺度: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和人们行动保持人道。这种以节制为鲜明特征的人道主义向度,是传统智慧与现性对话的结晶,至少我们不能拒斥传统文化对发展提供的有益经验和参考。

3可持续的经济发展,即有节制的经济发展对大众健康的价值

3.1 物质价值市场经济作为自由经济,若从道德哲学角度来谈,可以表述为追求有节制的利益最大化,即正当利益的最大化,而非不择手段地攫取最大化的利益。自由是有限度的,遵循节制尺度的规约,表面上看来节制的参与似乎违背市场经济所崇尚的自由,实质上却是自由的最高境界,就是王阳明所云:“从心所欲不逾矩,只是志到熟处。”将体现节制的社会规范内化到心中,变为主体人的一部分,由自律升华到自由,遵守正当利益的最大化的追求,使经济可持续发展归根结底为大众健康添加物质基础和提供社会保障。

3.2 生态价值所谓的“有节制的发展”就是适中条件、适当速度、适当数量、适量生产、适度消费的经济可持续的全面发展观。既符合节约型社会的建构,又不阻滞合理的消费;既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又不破坏生态环境。既有条件地增加了自由的追求,又不损害社会机体的健康。

3.3 伦理价值经济可持续发展所表现的节制尺度对构建和谐社会具有伦理价值。节制的合理性不仅体现在道德意义上,还体现在理性意义(审慎)上,经济可持续发展通过诉诸人的理性而对个人起到节制作用,即经济可持续发展是合乎理性节制的自由。综合个人和社会发展的实践经验,保持人道主义精神是和谐社会构建的基本向度和本质属性。从认识论角度来看经济可持续发展,其“真正的问题就是:在一切方式的知识中建立一种架构,着眼于把发展导向最有人性的方向。”归根结底,人道以节制的方式干预发展,最终使发展中不健康、不和谐的因素经过系统化、有序化的节制转变为健康推动力,服务于和谐社会的建构。

总之,经济可持续发展过程中这种系统化、有序化的节制,全然表现了大众健康、幸福与和谐的基本伦理诉求,具有很高的物质、生态和伦理价值。

参考文献: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9)

目前,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社会的不断进步和发展、人们物质文明和精神生活水平提高、工业化生产给人类带来的危害、社会老龄化问题的出现,健康被人们认识并逐步得到重视。健康体育业则是在人类社会这样的大背景下发展起来的。健康与体育的有机结合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体育产业重要的一部分。

1健康体育的含义

健康体育又可称体育健身娱乐,是健康领域和体育领域结合产生的新领域。以健康和体育有机的结合,把健康包含的“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生活健康”等多种基本含义,在健康体育产业的“健康、体育、文化”的基本功能体现出来。即含有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目的,也含有休闲娱乐、陶冶情操的目的,还含有结交朋友、广泛社会交流的目的,进一步扩大了健康体育产业的经营范围,更进一步发展了健康体育事业的社会作用和社会功能[1]。

2发达国家健康体育业的发展现状

健康体育是20世纪70年代随着人类社会自身老龄化的趋向和社会闲暇时间的增多,特别是从单纯追求物质生活向注重追求精神生活的观念转移,追求自身生存发展的质量而自然兴起。[2]世界经济的高速发展,提高了人们的收入水平,西方国家开始出现大批“有钱,有闲”的中产阶级,非体力劳动者超过就业人口的50?,体育产业进入高速发展期。90年代中期,全世界体育市场年产值约在4000亿美元左右,并以每年20?左右的增长率增长,目前已经达到6000亿至7000亿美元左右。

其增长率远高于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1998年世界经济平均增长率为1.9?;1999年为2.7?;2000年为3.5?;2001年为1.7?;2002年为2.8?)。目前发达国家体育产业占本国国民经济总产值的比重越来越大(见表1)。表1数据可以说明体育产业已经成为这些国家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甚至已成为该国的支柱产业。【见表1】3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外部环境3.1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地增长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以来,我国经济出现良好的发展势头,每年gdp增长率:1997年为8.8%;1998年为7.8%;1999年为7.1%;2000年为8.0%;2001年为7.5%;2002年为8.0%;2003年为8.2%[3]。可见,我国国民经济的增长率近年来平均保持在8%左右,为健康体育业的发展,扩大市场规模提供了良好的经济环境。

3.2我国产业结构的变迁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也不断优化和高级化。第一、二产业所占的比重将会大幅度下降,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将大幅度上升。自我国加入wto以来,第三产业逐步对外开放,第三产业的迅速发展将是我国产业结构高级化的一个亮点[4](见表2)。体育产业属于第三产业,体育产业在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中正在或已经成为第三产业中的支柱行业,所占比重将会呈现持续稳定地增长的态势,为我国健康体育业的健康地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保障。【见表2】3.3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增长,人民的消费结构也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恩格尔系数是反映国民生活水平的重要水平之一。通常恩格尔系数60%表示贫困;50-60%之间表示温饱;40-50%之间表示小康水平;20-40%之间表示富裕;20%以下表示最富裕。我国近几年城镇居民的恩格尔系数连续走低[5](见表3)从表3可以看到,恩格尔指数从1991年的53.8%到2000年的43%左右,说明我国居民生活已经达到小康水平。在物质生活得到一定满足的基础上,我国居民在服务领域的支出明显增加,尤其是满足精神文明方面的消费支出升幅最快。目前,我国每年消费实际增长率1996为8.4%;1997年为8.1%;1998年为9.6%;1999年为11.1%;2000年为12.2%;2001年为10.5%;2002年为7.0%;2003年为6.5%[6]。以上数据说明,人民消费指数的改变为健康体育市场扩大规模提供了必要条件。

近年我国居民呈现消费特征主要是:(1)消费多样化,多层次化;(2)人们的消费,由以数量扩张为主逐渐转变为质量提高为主;(3)人们的消费,由满足生存需要为主转变为追求发展需要、享受需要的满足。[7]4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现状4.1健康体育消费朝着大众化、普及化方向发展我国健康体育发展的初期,消费者定位是以年轻人、高薪阶层为主。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增长、行业竞争的加剧,健康体育业所不得不调整经营策略,工薪阶层、各年龄人群也开始成为其服务对象。只有服务于广大人民群众,才能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同时,实现良好社会效益,真正做到“双赢”。目前健康体育业消费形式由过去的散乱的、不定期的尝试性消费,向有规律的、定期的习惯性的消费,家庭消费集体消费和节假日消费。1993年,天津健康体育器材的个人购买率已经达到70%;广州达到80%;上海家庭健康体育器材当年营业额提高了200%[8]。到2003年6月底,上海共有各类营业性体育场所4400多家;广东省达到8000多家。这是由于居民收入不断增长、闲暇时间不断增加、体育健身意识的不断加强有关,“花钱买健康”、“请人吃饭,不如请人出汗”的观念逐渐深入人心。

4.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区域的不平衡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阶段,东西部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了我国健康体育的发展也呈现明显的不平衡性。表现在:一.东西部发展不平衡。健康体育产品较为丰富,高、中、低档并存的健康体育业网络结构基本形成。而中西部健身体育市场还在低水平上徘徊。二.结构和布局发展不平衡。表现为提供高档服务的体育健身娱乐企业不断涌现,而提供中低档健身体育服务的企业相对较少。没有经过科学的市场调查,盲目投资、一拥而上,造成恶性竞争,导致某些项目供过于求,投资无法回收,造成严重的资源浪费;而某些项目却处于供小于求的状况。

4.3健康体育市场呈现专业化趋势我国健康体育业经过近年来的发展意识到,只提供单一的产品和服务是不能满足市场多元化的需求,必须向专业化、细分化方向发展。唯有如此才能真正为市场提供相应的产品和服务,避免了资源浪费和恶性竞争。市场专业化、细分化,体现在:一.为了适应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增强老龄人口的身体健康和社会交往提供相关的产品和服务。如我国传统的气功健身、交谊舞等。二.以满足人们健身、健美的需要,提供健美、形体训练等产品,特别是妇女和青年人的健美中心、康乐中心随处可见。三.各种运动技能培训长盛不衰。如游泳、散打、跆拳道等。

四.以惊险、刺激、回归自然的休闲娱乐项目迅速崛起,如登山、攀岩、漂流、极限运动、野外生存、水上、冰上运动游乐项目等。

5加速培育我国健康体育市场

从总体上讲,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还处于发展起步阶段,要加快健康体育市场发展步伐,必须坚持培育市场和管理市场并举的方针,走边培育边管理,在培育中加强管理,在管理中加强培育的道路[9]。

5.1逐步建立完善我国的健康体育市场我国健康体育市场从形成、发展到成熟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目前我国的体育健康市场还处于初级阶段,市场还远远不能满足人们对健康体育的多层次、多方面的需求,供求矛盾较大,市场还存在许多不足,势必会影响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所以,要完善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市场结构要完整;分工要明确;功能要齐全,形成统一开放的组织体系。

5.2塑造真正的健康体育市场主体健康体育市场的培育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加强场馆设施的建设,一部分要条件的经营者实行企业化经营的经济实体;二是加强健康体育产品的生产和经营者的培养。

5.3加强健康体育法律法规建设

目前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还不成熟,没有形成规模,法律法规的不健全相对制约和限制了市场的发展。加强健康体育市场法律法规的建设,是加快培育和开拓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发展的重要保障和客观需求;也是健全市场健康成长的必要条件。

6结论与建议:

6.1健康体育是提高全民族健康素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目前我国经济形势和社会环境良好,市场潜力巨大,应优于其他行业领先发展。

6.2我国健康体育市场起步较晚,还没有形成一定的规模。

在发展中应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使健康体育市场的资源有效配置,发挥最大功效,促其市场规模健康发展。

6.3健康体育市场的发展没有固定的模式、发展的时期和统一的方法。要根据我国的具体情况,制定具有中国特色的健康体育发展规划。

6.4尽快建立一支高素质的理论研究队伍,培养一支高层次的经营管理队伍,用科学的方法和指导思想来保证我国健康体育市场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6.5改变目前的经营策略和经营指导思想,把握未来健康体育产业与健康体育事业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2][8]曲宗湖.体育产业导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01.

实体经济健康发展篇(10)

[DOI]1013939/jcnkizgsc201721172

经济新常态下,调结构转方式促升级是每个地方发展必须面对的重大课题,也是决策者必须牢牢抓住的历史机遇。大力发展健康产业,不仅顺应了人民群众的现实需求,而且适应经济结构调整的需要。

1健康产业在产业升级中的作用

产业转型升级是指产业从价值链的中低端向中高端的上升过程,是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和经济迈上新台阶的关键。在经济新常态下,我国产业转型升级仍然面临着许多新趋势、新机遇和新矛盾、新挑战,中国自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经济高速发展,但是,粗放型发展、能源资源消耗过度、生态环境损害严重、结构不合理、经济质量和效益低等现状没有根本改变,在国际发展竞争日趋激烈和我国发展动力转换的新阶段,我国必须紧紧依靠创新驱动,由r值链中低端向中高端的转变,才能为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迈上更高的台阶提供新的动力。

在以生物技术和生命科学为先导的健康产业,是辐射面广、吸纳就业人数多、拉动消费作用大的复合型新兴产业,健康服务业产值由2009年的15万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45万亿元,年增速25%,在经济产业中发展速度最快。健康产业已成为我国一大“朝阳产业”。我国幅员辽阔资源丰富,市场需求广阔,具有发展健康产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人民生活的改善带动了健康消费需求的增加。2016年我国经济运行缓中趋稳、稳中向好,国内生产总值达744万亿元,增长67%,对全球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超过30%。我国人口众多,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健康产业的需求在不断扩大,市场需求广阔,大量的个性化健康服务急剧增加,医疗保健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进一步扩大,同时给养生、休闲、健身、旅游等健康服务产业带来无限商机。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报告,2016年我国60周岁及以上人口23086万人,占总人口的167%;65周岁及以上人口15003万人,占总人口的108%。我国人口老龄化已进入快速老龄阶段,老年保健、老年护理、老年康复等老龄事业不断兴起,为发展健康产业提供了新方向、带来了新机遇。

2健康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我国健康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美丽乡村建设等有机结合,正在逐步构建以健康服务业、健康种养业、健康制造业等为主的健康产业体系。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还存在一些差距,从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和信息这几个要素来看,我国健康市场产业发展方向存在诸多瓶颈。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一是认识不够。健康产业虽然商机无限,但却仍然是关注者多、行动者少,没有因为商机无限而蓬勃发展。相关的政策不到位,加大了涉足健康产业的风险和成本。对于企业来说,如果没有强有力的政策扶持,大都不愿意进入这样的行业。二是发展滞后。在发达国家,健康产业已经成为带动整个国民经济增长的强大动力,健康行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15%。而在我国仅占4%~5%,甚至低于许多发展中国家。三是层次较低。受地方经济水平和消费能力的限制,各地区健康产业发展不均衡。总体上基础薄弱,整体规模偏小。缺少龙头健康企业,产业集中度低,融合发展不够。健康企业研发投入不足,产品低端,缺乏创新能力。四是人才匮乏。我国的健康产业人才的供给与需求处于严重失衡的状态。健康专业专业师资力量缺乏,培训滞后,人才支撑力差。从业人员整体素质偏低,难以满足社会和市场的高层次需求。五是机制不完善。在政府职能转变、政策法规体系完善、行业规范化管理和健康产业资源整合等方面存在不足,相关部门行动举措的“组合拳”少,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推进机制。

3发展健康产业的对策

31提高认识,做好产业规划

在国家推进“健康中国”的背景下,部分省制定规划、出台政策,大大推进了健康产业发展,取得了初步成效。在贯彻落实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精神中,健康产业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据预测,到2020年,我国健康产业产值规模将达14万亿元至16万亿元。各级政府应抓住机遇,抓紧谋划,迅速行动,充分发挥政府和市场两个作用,尽快出台相关产业的扶持和鼓励政策措施,制定规划,营造良好的产业集聚融合发展环境,坚持健康事业和健康产业共同发展,着力把健康产业打造成最大新兴产业,力争在2020年成为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

32做好顶层设计,形成产业体系

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明确健康产业的发展目标和发展方向,指导并促进产业快速发展。按照强化“供给侧改革”要求,统筹规划医疗服务、现代医药、健康养老、休闲旅游、运动健身、健康养生等主要领域的产业规模、人力资源配置标准等核心发展指标。充分利用工业化、城镇化、市场化、现代农业的发展机遇,大力发展老年人护理康复服务、旅游保健、中医养生、心理咨询与指导、健康管理服务等健康相关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推动健康产业与保险业、互联网业、房地产业、金融业的融合发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分片建设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健康产业园,建设国内知名、市场需求层次齐全的医疗产业、医药产业、保健品产业、健康管理服务产业基地,形成产业集群,推进产业升级。

33强化品牌意识,提升产业层次

一是突出抓好医疗保健服务能力建设,积极推进公立医院改制试点,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兴办民营医疗机构,积极引导优质民营医疗资源从事高端医疗、康复、护理、养老、临终关怀等医疗机构服务,形成多元办医格局。二是大力发展健康产品生产。充分发挥自然资源、环境等方面的优势条件,大力发展有机农产品、绿色食品等健康农产品和制造中成药,把医药工业和保健品工业发展成为重要的新兴支柱工业。三是实施“互联网+”行动。积极应用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可穿戴设备等新技术,推动惠及全民的健康信息服务和智慧医疗服务,推动健康大数据的应用,促进运动康复与旅游休闲、居家养老等相关业态融合发展。

34大力培育专业人才,促进产业繁荣

健康养生多层次人才培养计划,鼓励支持部门、企业与院校建立健康养生人才培养培训合作机制,加快人才培养基地建设。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建立公立医疗机构与非公立医疗、养老服务机构与基层医疗卫生医疗机构在技术和人才的合作机制,鼓励执业医师和护士到养老、健康管理、保健等企业和机构服务。加大健身指导、心理咨询、护理等特殊人才的培养引进,研究设立健康管理学院,鼓励社会资本在健康产业领域举办职业院校和职业培训机构,培养紧缺人才。

35落实保障措施,增加产品供给

不断健全市场竞争规则,健全投融资政策、定价政策、科技和人才政策、政府采购政策等,形成“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的工作格局。建立健全政府购买社会服务机制,研究制订政府购买健康产业公共产品指导目录。建立公开、透明、平等、规范的健康产业准入制度,积极引导社会资本、社会力量投入健康服务领域,不断增加健康产品供给。

上一篇: 素质教育前景 下一篇: 劳动教育课评课要点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