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行业背景分析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10 17:12:50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1)

关键词 新会计准则 建筑行业 会计管理

一、前言

2007年,新会计准则正事推行,较大的影响着会计行业以及经济的总体环境,改变了各个行业实施的会计方式。作为基础建设的建筑行业自然也没有例外,也必须要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进行会计管理,只有这样才能够提升建筑行业会计管理水平,进而增强建筑行业的实力。在这种形式下,探析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具有实际意义。

二、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影响

推进新会计准则之后,对个各个行业虽然都有影响,但是不同的行业的影响还是有着不同的差异。其根源就在于,每个行业都有其不同的自身特征。要分析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影响,首先要明确建筑行业自身特征:

(一)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特征

1.会计科目较为集中;在建筑行业中核算大都集中于成本费用之上,包括了直接人工、直接材料以及其他直接产生费用、间接费用、制造费用5个部分。

2.成本结转具备特殊性;建筑行业的成本结转并没有将开单结算与收入确认结合起来,而是将收入确认与工程价款结算分开处理。

3.会计人员的工作环境较为特殊;相比其他行业的会计人员,建筑行业的会计人员具备更高要求,不但要具备建筑方面知识还要适应恶劣的工作环境,有时候还必须到施工现场实施业务核算。

4.会计管理上的特殊性;建筑行业大都是按照单项工程实施对象核算与管理成本,开工前进行工程预算为分析成本提供便利;但是如何才能够准确集结成本比较难,因建筑工程分部广、范围分散、人员复杂等,都给会计管理带来难度。

(二)新会计准则对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影响

1.影响到建筑行业业绩;在新会计准则环境下,会计管理人员对资产减值进行测试时,先要做出判断,将减少的金额定位资产减值损失,归入到当期的损益不能够回转。

2.对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转换及调整提出新要求;新会计准则将短期投资科目取消了,加设了金融资产相关的科目。

3.提升了建筑行业会计管理人员的职业判断能力;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建筑行业出现了资产减值,这就需要从业人员必须要具备价值判断,进而判断资产是否减值。

4.为建筑行业管理水平以及企业文化提出新挑战;在新会计准则下,建筑行业不但要改变会计核算方法,还要对企业文化以及管理水平进行适当调整。在该环境下,必须要建立扎实、严谨以及灵活的管理,才能够适应各种新政策和制度。

3,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建筑行业会计管理

从上面可以看出来,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对建筑行业会计管理有较大影响,也在一定范围中左右着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发展方向。因此,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的建筑行业会计管理要加强如下几个方面:

(三)提升建筑行业会计人员自身职业素养

任何事情规划的再好都离不开人的执行,因此人就是第一要素。要改变建筑行业会计管理存在的诸多问题,提升会计管理水平,第一要素就是提升相关从业人员职业素养。要做到这方面并不是单纯的,而是要从各个方面入手:

1.招聘会计人员时,就要选择原则性比较强、具备上进心以及学生能力强的人选,还要具有一定吃苦耐劳的精神,这些都展示出一个人的基本素质。

2.人能够被环境多改变,因此必须要做好会计工作人员的后续教育,这样不但能够时刻加强他们的责任心,还能够让他们及时了解新会计政策、法规以及方法,对举行一些业务知识方面的竞赛与培训,对于优秀会计工作者多奖励,这样才能够有效促进相关会计人员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才能够主动掌握新会计准则相关知识。

3.构建出科学的考核制度,对相关会计人员实施合理考核管理,并要实施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法则,一旦发现问题就要及时实施相关处理。

(二)完善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监督机制

因为建筑行业的财务核算比较特殊,建立出完善的内部监督控制机制十分重要。对于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监督包括三个方面:会计控制、控制环境及控制程序。控制环境强调管理人员对会计管理重要性的整体认知、态度及行为。而会计控制且是对会计管理中涉及到的计量、记录以及报告经济业务涉及到的财务信息,经过这些信息就能够体现出建筑企业的经济事业。只有通过有力的监督机制,才能够预防、及时发觉、及时治理会计管理中出现的舞弊现象,依据相关法律法规提升建筑行业会计管理的治理。

(三)建立良好的判断环境

在新会计准则背景下,建筑行业相关财务人员要做出职业判断,进而确保会计信息具备相关性与可靠性。而判断就设计了几个方面因素:环境因素、客体因素以及主体因素。事实上,不但要做好会计人员自身的素质外,还要强化外界环境作用。

(四)强化外部审计监督力量

有关主管部门比如审计、财政以及税务等部门都要对建筑行业提供的会计信息进行监督,要确保其真实性,确认是否具备合理性;同时还要建立出一支客观公正、业务素质高以及严格遵守执业与道德规范以及社会信誉较好的注册师,构建出完善的注册会计师管理制度,对建筑行业会计管理进行相应监督,提升会计信息真实性与可信度。进而提升审计的力度,确保审计工作具备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梁文东.基本建设项目财务管理和监督有关问题的探讨.国际商务财会.2009(12):156-158.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2)

关键词:

建筑学(古建修缮与保护)专业;古典园林设计课程;教学研究

建筑自古以来就与自然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在中国,古代的园林与建筑是并行发展的,上自帝王的宫殿与苑囿,下至官僚富豪、文人名士的住宅与私园,建筑与园林在建造的过程中都是统一考虑的,尤其是中国的古建筑,蕴含着先人适应自然环境的智慧。因此,古建修缮与保护方向的学生非常有必要学习和掌握园林景观尤其是古典园林的设计方法,但该专业学生在学习本课程时只有建筑学外部空间设计的理论知识,缺乏园林设计的基本知识。学生如何在短短的课时内掌握并且能够运用园林设计方法和要素设计传统园林景观,是古典园林设计教学中值得思考的问题。

一、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

(一)教学目的

教师要采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模式,使学生了解中国古典园林的基础知识和流程,掌握基本要素和基本方法,并能够进行中小规模的古典园林设计。此外,教师要求学生在设计的同时思考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如何准确地将调研、分析语言转化为图面语言,二是如何将现代景观的设计语言用传统园林的要素表达出来,三是如何在满足现代园林空间功能的同时体现传统园林文化的意境和内涵。

(二)教学内容

理论课程首先讲授中国古典园林设计的要素与方法、设计思想和设计手法;其次讲授中国古典园林的基本构图和意境。实践课程主要安排两个作业,第一个是场地调研,第二个是具体设计,这可以加深学生对古典园林设计及表达方法的理解和感悟。教师希望通过作业使学生能够将现场调研和设计构思很好地转化为设计语言,并且能够将现代园林空间功能与传统园林设计要素相结合,扩大建筑设计的视野、宽度和深度。

(三)教学方式和流程

在教学方式上主要采取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方式,理论与实践各12个课时。理论课程要求学生掌握中国古典园林的组成要素和作用、造景与意境营造、构思要点。实践教学主要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4个课时,以三或四人一组进行调研,讲解对场地的理解和感悟,随后由全班学生与教师一起分析和点评;第二阶段4个课时,个人对场地进行深入构思并绘制平面草图,以调研现状为基础,深入绘制平面草图;第三阶段4个课时,深化草图,完成设计图纸。

二、实践课程题目设计

(一)题目设定

设计题目对场地、面积及设计背景进行限定,设计成果统一为A3大小的装订文本。设计基地主要选择南阳市白河的小岛——月亮岛,四周临水,要求学生在基地内部自行选择1~2hm2的用地设计汉代背景的古典园林。该处是南阳市公园用地,既要满足现代公园的空间功能需求,又要体现园林的历史背景和人文背景。

(二)设计成果要求

总体设计要求学生利用该基址使之形成一处具有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恬淡雅致的意境的古典园林式休闲空间,运用古典园林设计方法组织建筑、绿化、道路、山水元素,创造美景宜人的游赏环境,营造独具匠心的园林意境。设计成果要求包括总平面图(比例自定)、设计分析图、总体剖面图、整体鸟瞰图、局部透视图若干及各项设计说明。

三、教学成果分析

(一)学生加深了对调研分析语言与设计语言的转化能力的理解

对于场地的调研分析是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基础工作,也是整个场地设计构思的关键。对于场地的现状、历史背景以及人文背景等的分析,学生能够从场地的背景出发进行园林空间布局。比如,一个学生的场地调研从现状要素的分析出发,确定场地的出入口以及场地的基本空间结构,从而确定场地的构思和基本布局。

(二)学生加强了对现代景观的空间功能与古典园林设计要素的转换能力的理解

学生设计的场地不同于传统的私家园林,学生在设计中要体现现代公园的基本功能需求,同时体现传统园林的文化内涵。中国古典园林在有限的空间里,综合运用了多种设计手法,完美地完成了由物质空间的拓展到意境空间的联想升华,这些设计手法看似传统,实则与当代环境心理学、现代设计基本原理等并不相悖。因此,在整个古典园林设计的过程中,学生要学习用传统园林的设计要素表达现代园林的空间功能。

(三)学生对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关系的理解和感悟提升

古典园林与历史背景密切相关,同时与当时的诗词书画相互影响。诗文题咏与某些景象相结合,被组织到景象之中,点出景象的精粹所在,阐明景象的思想、情趣,促使景象升华到精神的高度,从而成为园林艺术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感悟古典园林与诗词书画等的相互影响和联系,许多学生用题词或者景点题名来深化意境,比如,清音阁、正凝堂、致远斋、经畲书屋、珠箔舫等。

(四)学生加深了对古典园林空间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

古典园林景观要素种类丰富,排列多样,看似表现出自由随意的风格,但实际上古典园林空间逻辑清晰,体现出有序的空间脉络。在理论学习的基础上,通过实践设计加深对古典园林造景手法的理解和运用,通过模型感知、剖面表现等体会所设计的园林空间布局和竖向空间表现,同时进一步通过细部空间的设计和表现,学生掌握了园林空间从大到小的转化和设计,进一步掌握了建筑、山石、水体、植物的运用和相互组织的方式。

四、结语

在古典园林设计的教学过程中,虽然教师基本完成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学生也在该课程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设计中对古典园林设计有更深层次的理解,但是在教学中也出现很多问题,如学生不能很好地利用现状场地条件,对于场地内部的建筑、道路等尺度把握不准,在设计中暴露出对该课程知识储备明显不足等。结合课程中的具体问题,笔者希望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有针对性地结合教学内容解决问题,以期在未来的教学工作中能够更加完善地进行课程体系的改革和设计,引导学生更深层次地探究、体会、继承和发展中国的古典园林文化。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3)

中图分类号:TE08 文献标识码:A

在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的有效控制和创新研究尤为重要。这里主要从控制创新的深刻内涵和重要意义阐述了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同时也提出了如何进行有效的创新工程造价控制。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只有选择正确的方式方法及手段,与时俱进,适应低碳经济发展的需求,才能够推动我国建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发展,促进建筑行业的发展。

一、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意义

"所谓低碳经济,是指在可持续发展理念指导下,通过技术创新、制度创新、产业转型、新能源开发等多种手段,尽可能地减少煤炭石油等高碳能源消耗,减少温室气体排放,达到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双赢的一种经济发展形态。"简单来说,低碳经济就是要发展绿色经济。而在低碳背景下的工程造价控制就是指要必须以绿色经济为指导原则,节约资源、节约能源、节约费用,做到以最少的消耗实现最大的经济效益和综合效益。而创新则是指不满足于现有的成就,进而改革和优化,超出原有成就,并且根据人们自己的新需求而创造出来的。低碳经济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创新主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其一是原来不存在,进而在不断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实践中发现的;其二是在众多关于工程造价控制理论与实践的基础之上,进行改革与优化,纠正存在的错误而获得的新成就;其三是以已有的成就为基础进而添加的新内容,并且对原有成就的升华与完善。

工程造价控制也就是我们所说的投资控制,是当前各行各业普遍关注的问题,更是建筑行业进行市场竞争的关键与核心。因而,工程造价控制的创新是促进我国建筑行业发展繁荣的基础前提与本质要求。我国必须加强对工程造价体制、控制方式、控制内容等的创新,以促进我国建筑业能够在日益基础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工程造价控制的创新,意义重大,它不仅关系到整个建筑行业的发展,同时也关系到整个社会市场经济的发展。由于建筑业自身涉及范围非常广,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之一,其造价控制的改革与创新具有很强的拉动力,对于我国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具有很大影响。

二、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有效措施

借鉴优秀国家建筑工程造价控制的优秀经验,并以自身实际情况为根本,与时俱进,不断创新,打造具有中国特色的低碳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实现绿色建筑业的发展。低碳背景下建筑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有效措施主要有:

(一)创新工程造价控制体系

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创新是实现建筑业工程造价控制创新的基础。为此,我国必须在法制建设的基础之上,根据服务总协定以及国际惯例,建立一个由市场规律主导,政府适当的干预与间接管理相结合的创新管理体系。首先,要根据建筑业市场发展的客观规律建立一个工程造价控制大的框架。其次,政府也要充分发挥职能,进行适当的干预,加强对建筑造价控制的监督与指导。再次,创新工程造价体系必须坚持在建筑法的基础之上,根据法律的精神去解决建筑造价控制中的实际问题。最后,创新工程造价控制体系还必须在充分掌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的基础之上,借鉴优秀的造价控制体系的经验,做到与时俱进。

(二)创新工程造价价格计算模式

当前的工程造价价格计算模式比较落后,存在着种种不足与缺陷,这就要求工程造价要进行创新价格计算模式。应该根据量价分离的原则,坚持施工措施性消耗与实体性消耗相分离的计算原则,将工程造价价格计算,欧式按照定额进行一定的改革。将人工消耗、材料消耗以及机械等方面的消耗量按照国家统一制定的基础定额和工程量规则进行计算,从而实现政府对工程建设定额消耗方面的宏观调控。而应该将人工费用、机械费用以及材料价格费用等进行分情况、分区间的实现调整与放开相结合的计算办法,适当的改革创新一些不科学的定额国家管理方式。此外,还必须对当前一些构建不科学、不合理的计价规定和条款彻底取消。

(三)创新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网络

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网络是实现创新工程造价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为此,必须创建一个准确并且灵活多变的工程造价管理信息服务网络系统。首先,应该加大对各种建筑工程造价的信息收集、分析、的力度,及大工程造价相关资料与信息的积累,对于工程的人工、机械以及材料等方面由国家工程造价管理部门按照市场规律中价格的变化统一进行工程造价,各个相关信息及直属的调整,及时公布,以适应发展变化着的市场需求。总之,应该在收集信息、分析信息、加工信息、传输信息等环节上加大力度,建立健全灵活的、科学的、准确的工程造价信息服务网络体系,为建筑业工程造价控制的动态科学管理提供强有力的信息与技术支持。

(四)创新工程造价队伍建设

工程造价队伍的素质高低直接影响了工程造价控制的改革与创新,也直接影响了低碳建筑业发展的进程,为此,应该提高工程造价人员的专业化水平,提供其综合素质和实际的工程造价管理能力。工程造价的管理与控制是当前一种社会服务性质的知识与技术密集型较高层次的管理业务,这就从本质上对于从业人员、从业队伍的素质和技能提出较高的要求。为了创新工程造价队伍的建设,必须建立相应的概预算工程师培养体系。首先,要选择那些正规院校毕业的人才,通过正规高等院校相关专业的学习,获得工程造价专业基础知识的培养和基本能力的训练才能够获得资格。另外,在加强其工程造价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培养实现其专业化的同时也必须切实提高其职业道德水平。其次,应该构建职业中的培训体系,向参与到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人员进行新知识、新技能的培训,做到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

结语

因此,我们应该在建筑工程的实践中积累新经验、新知识,以低碳经济为目标,不断推动工程造价管理体系的创新、内容的创新以及人才队伍的创新,跟上世界与时展的步伐,推动我国建筑业的国际化,与时俱进,打造绿色建筑业。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4)

2.“两院一体化”模式下建筑学研究生培养探索 

3.基于创造力构成的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研究

4.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5.中美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6.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

7.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8.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问题的思考

9.剖析与思考——论建筑学研究生教育

10.立足务实 寻求创新——从论文选题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

11.建筑设计构思的探索——荷兰TU Delft建筑学研究生课程毕业设计有感 

12.基于IPA的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以建筑学专业学位为例

13.对我国建筑学研究生教育的反思

14.中美建筑学硕士研究生课程设置比较

15.中美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的比较研究

16.建筑学专业学位实践基地建设的现况及建议——以全日制专业学位研究生为例 

17.民办高校建筑学专业教育发展的现状与对策     

18.浅谈建筑科学类实验室的建设与管理  

19.建筑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教学研究   

20.关于建筑学人才培养策略的反思与探讨   

21.建筑学设计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2.关于建筑学教育教学方法的探讨    

23.生态建筑学和景观建筑学与风水的关系  

24.浅析认识传统建筑学与思考新时期建筑学    

25.职业教育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教学研究    

26.建筑学重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初探   

27.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28.嘉庚特色独立学院建筑学人才培养模式初探     

29.民族院校建筑学专业学生学习现状调查与分析   

30.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践 

31.景观与建筑的融合景观建筑学的发展与实践    

32.引进优质国外教育资源对建筑学专业教学的启示 

33.关于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分析    

34.室内设计教育中建筑学背景的意义分析   

35.以深化设计为主导的建筑学构成课程设计教学改革初探  

36.建筑学到底出了什么问题   

37.浅析建筑学专业中环境设计课程的“以评促建”     

38.对建筑学专业基础课教学现状的困惑与反思   

39.浅析应用型本科建筑学的实训课程模式   

40.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41.对高职院校《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42.生态建筑学在高层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讨论  

43.应用型本科院校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中产教融合的途径研究    

44.建筑学专业教育中科学建筑观的培养    

45.建筑学专业建筑设计课教学模式的创新与实践  

46.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浅析   

47.建筑地理学是有助于国强民富与国泰民安的中国特色建筑学      

48.“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研究      

49.基于建筑学角度的“成渝城市群”房地产价格持稳原因探析  

50.低年级建筑学专业“设计结合建造”教学模式探析    

51.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与实践    

52.应用型本科建筑学城市规划原理课程教改探讨      

53.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思考     

54.建筑学专业设计课程教学新模式     

55.高校建筑学教育问题与对策探讨   

56.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管理特色研究    

57.关于建筑学设计中的生态建筑设计的发展探索    

58.建筑设计专业教学方法的创新改革    

59.“一定要有自己的建筑学体系”:记杰出的建筑历史学家陈明达先生   

60.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的建构与创新实践   

61.具有地方特色的校企共建建筑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构建研究   

62.应用型大学背景下建筑学导师工作室教育模式研究    

63.建筑学专业国际联合教学模式与运行机制研究   

64.建筑学专业学生专业特长培养研究 

65.建筑学专业毕业设计教学体会  

66.建筑学重点学术期刊评价研究初探      

67.建筑学专业型硕士培养管理特色研究     

68.仿生建筑学及其应用相关探讨   

69.建筑学专业本科生专业英语教学初探    

70.建筑学专业学习与教学楼的空间形态    

71.关于生态建筑学的若干探讨   

72.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教育模式的优化    

73.浅析对生态建筑学的几点探究   

74.工程管理专业“房屋建筑学”教学改革   

75.关于生态建筑学的探讨   

76.适应“卓越计划”的地方院校建筑学专业课程体系改革    

77.浅谈建筑学教育中应强化建筑地域性特色   

78.BIM技术在建筑学专业教学中的应用  

79.弗兰克?劳埃德?赖特建筑学校建筑学专业硕士学位教育研究   

80.建筑学专业地域性特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 

81.本科教育评估背景下的建筑学专业评估机制探讨   

82.英国建筑学学科、学位及其职业教育概述    

83.刍议建筑学中的生态建筑     

84.一般性高校建筑学专业教学方向应面向实战的思考  

85.建筑师执业注册制度下艺术类院校建筑学专业变革   

86.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就业去向分析及培养对策研究   

87.美国大学建筑学专业Top10介绍   

88.独立学院建筑学专业内涵建设与优化研究    

89.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90.立足务实 寻求创新——从论文选题看天津大学建筑学院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教学

91.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学位论文选题问题的思考

92.建筑学硕士学位研究生教育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93.全日制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培养模式研究

94.建筑学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对策

95.中美建筑学专业硕士研究生课程结构比较研究

96.寻找跨学科研究旨趣的交集——建筑学研究生跨学科国际合作培养模式探索

97.建筑设计构思的探索——荷兰TU Delft建筑学研究生课程毕业设计有感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5)

一、建筑绿色理念的必要性分析

1.建筑也可持续发展的有效途径

在我们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中,建筑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并计划到2050年将中国的城市化率,从目前的36%提高到70%以上。这要求中国需要每年将城市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到2050年,中国城市规模应该在目前的基础上翻一番,这使得建设量和资源消耗变得非常大,但是通过绿色建筑的不断发展能够有效降低城市建设和城市建设和运营过程中的能耗,促进建筑业向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

2.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的必然选择

自工业革命以来,人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人们的生活水平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但是,在开发过程中也存在许多问题。最严重的问题是过量能源物质的消耗,环境问题变得非常严重。为了确保我们的后代拥有良好的生活环境,持续改革是非常必要的。

二、我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基本情况

1.相关的技术支持以及激励政策不足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支持和社会的关注。作为市场的主体,企业在绿色建筑经济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不仅是一座绿色建筑,也是一位直接设计师和一座混凝土建筑。当然,维护人员在绿色建筑材料和相关技术方面也与公司直接相关。中国的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相对较晚。因此,市场接受度较高,这是中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重要挑战。

2.相关法律法规以及政策尚需完善

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重要影响。在资源和环境保护方面,它与人们的社会生活密切相关。为了有效实现绿色建筑经济,可持续发展和健康发展,国家和政府必须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同时应该有一系列相匹配的制度和制度。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实施促进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具体方案,在一定政策的支持下,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也将迅速增加。

三、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效益分析

1.低碳经济背景下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分析

在传统的投资理念中,投资者更加关注早期的成本效益和施工过程中的成本效益,通常对后期运营的成本效益不重视。绿色建筑的经济成本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建筑决策成本,建筑成本,建筑使用成本和建筑回收成本,在整个过程中,不仅需要衡量建筑物对周围环境的影响,而且还需要对整个施工工程进行评估和预算,对前期的来源及未来方向、资源消耗等,对环境的影响。通过改善也减少了对环境的不利影响周围的生态环境和建筑。环境使客厅的健康和舒适非常好。

2.政府部门加强引导

中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与政府及相关部门有关。绿色经济能够带动健康事业的发展,并且促进事业持续上升。经济的发展与政府宏观调控有着直接的关系。因此,政府及相关部门,应该对法律法规进行全面完善,并且制定一套完善的配套流程,要求相关工作人员,进行严格操作,使施工企业有一定的制约因素,使绿色的相关设计,技术和理念得以实现。建筑物真的可以走进所有的建筑公司。当然,企业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支持。因此,政府部门必须更加重视中国绿色建筑经济的发展,不仅要加强市场引导,还要提供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3.注重行业创新

绿色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离不开工业技术的有效创新。在整个工作的过程中,需要对创新,才能突破中国绿色建筑经济发展的瓶颈,确保中国绿色建筑真正实现,节约能源和减少环境保护。旨在,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如果他们想在人们生活的环境中健康成长,就必须追求低碳经济。低碳经济中的绿色建筑是必然趋势,低谷。低碳背景下的绿色建筑可以有效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减缓全球变暖,有助于身心健康的发展。

4.建立和完善相关的评价标准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6)

中图分类号:TU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1-0169-01

建筑效果图是建筑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设计者通常运用AUTO CAD制图软件、3D造型软件和Photoshop图像软件等来将建筑造型以直观的形式在计算机中进行构建,让公众能在建筑完工之前看到计算机所模拟的建成后的直观效果;建筑效果图在建筑和规划设计行业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价值。建筑造型本身是没有生命的,人类在其中的活动方可赋予造型以生命力;建筑效果图也是如此,建筑设计的成果展示惟有体现人和人类活动的存在方具有生命力。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是对建筑模拟效果展示的完善,并将着力展现建筑与人、与生活的交集,赋予建筑效果图以生命。本文以操作实践经验为基础,拟对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过程做出浅要解析。

一、“画龙点睛”――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需分析“天时、地利、人和”等因素

效果图中的建筑主体造型和色彩、材质搭配效果可由AUTO CAD、3D MAX等软件制作生成,但这些内容冷冰冰,缺乏人情味,唯有通过使用Photoshop等图像软件在后期制作中加入人物、花草、树木、车辆等生活及人类活动元素,才能真正完善建筑效果图表现。因为3D软件的局限,难以在其中表现上述外观复杂、细节琐碎的生活元素,故建筑效果图制作必须包含建筑造型建模渲染和后期制作两大部分。如果说建筑造型制作是建筑效果图中的“画龙”、则后期制作是“点睛”,建筑效果图的制作,就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

在使用Photoshop软件进行建筑效果后期制作时,所需运用到的该软件操作功能并不多,技术难度通常不大,稍加练习很快就可以上手。但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并非在建筑主体的画面上简单添加人物、车辆、花草等生活场景即可,而是需要综合分析建筑效果所应表达的主题和诉求,按“天时、地利、人和”的表现要求来分析判断,进而合理安排各种元素。

在建筑效果的后期制作中,设计师首先要分析建筑主体所展示、或所需表达的时空是白天还是晚上,是春秋还是冬夏,确定“天时”后,方可有针对性地选择花草、人物等素材,选择时需注意观摩人物着装的季节性特征和花草的欣欣向荣与否;同时,需判断建筑造型的展示角度和周围所需表达的场景,来合理选择人物、花草、车辆素材的展示视角和透视关系,并合理选用背景素材图像;如百货大楼效果图的背景一般是城市商业区、需使用高楼林立的城市图像素材,别墅效果图的背景则应为乡村或较为幽静的城市区域,这是由建筑及建筑规划的性质所决定的,此为“地利”因素。而“人和”,则体现在人物素材的性别、年龄、身份等构成上;通常而言,如果是公共建筑,则人物素材应为男女老幼各色人等的均匀分布,如果是幼儿园、写字楼等场合,则人物素材要能从着装上分辨出是以儿童、白领阶层为主体,等等。根据“天时、地利”等因素,合理选择身着具有季节性特征服饰的人物素材,并对其视角、性别年龄、身份构成等进行合理搭配,同时与花草、车辆及其他饰物的视角进行合理组合,促进“人和”。唯有全面分析和顾及“天时、地利、人和”,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才可能生动、有活力。

二、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技法

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是一个综合分析的过程,设计者在后期制作中应时刻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反复检视是否符合经验、是否符合逻辑,唯有反复推敲,建筑效果图才能经得起常识和时间的考验。人们都知道效果图是假的,但在设计活动中必须使用效果图作为设计意图的表达方式和辅助手段,正是因为效果图是按真实逻辑所构建起来的,因此边制作边分析实际情况,是效果图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技法和原则。

除此之外,视高线的使用也是建筑效果图后期制作中的重要技法和辅助手段。与鸟瞰、俯瞰视角不同,建筑效果图通常采用平视角和仰视角表现。为了保证在此视角下所有人物、花草、车辆等素材具有合适的透视视角和远近大小,需引入视高线的概念,即借助软件中的参考线来设置一条线作为视线高度线,其他人物、花草、车辆等素材以此线为参考,高度接近此线之上下。如此可以较好地控制建筑场景中的各种素材的远近大小关系。

三、结语

建筑效果图是建筑设计工作中的一项重要内容,而后期制作又是其点睛之笔,赋予其生命力和生活气息。本文对建筑效果图的后期制作的分析和技法进行了浅要解析,是基于笔者的教学和实践操作经验,有不足之处,笔者将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加以改进提高。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7)

中图分类号:F29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引言

城市的实体是由大量的建筑物与地貌组成,当人们的视点远离被观察物时,更容易注意到它们的轮廓,这种以天空为背景的城市剪影被称为天际线。天际线是城市形体轮廓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城市景观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海滨地区是滨海城市最富活力的空间领域,往往也是城市内部的空间结构延展的起源, 对于城市特色景观形象塑造具有无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天际线作为城市滨海地区景观构成的重点要素之一,组织得当可以升华为滨海城市的标志性景观、富有诗意的宏观背景与画龙点睛之笔。因而,在滨海城市景观塑造中如何因地制宜地进行天际线设计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

日照市位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一体两翼”的南翼,是以临港工业和海滨休闲旅游业为特色的深水港口城市,鲁南的出海门户和亚欧大陆桥重要的东方桥头堡之一。

2 日照滨海城市天际线设计

2.1现状天际线景观构成及特征

(1)凹凸有致的岸线形态

日照滨海北部岸线为原生态渔港、以保护与旅游为主,中部为沙滩、南部为散货码头,其中海岸线沙滩比例最高;在滨海沿岸沙滩以内覆盖着宽度约150米原生态的森林,林木高度6-7米,是滨海第一层天际线。海岸线中部设置了若干海水浴场与城市广场,以万平口最为特色;南部石臼港与中部沙滩的交汇处建有灯塔一座,是观海、听涛、看日出的绝妙佳地。

(2)环绕起伏的山体轮廓

日照滨海地貌呈北高南低,北部的卧龙山脉至海岸线距离1.5-2公里,与南部城市空间紧密相连;是从海岸线方向观察的最重要的山体景观,同时也是城市一道亮丽的风景线,是城市空间高度格局中起伏变化的绿色背景(图1)。

图1 现状城市资源分布图

(3)种类交织的建筑布局

日照市不仅城市历史悠久,还是近代我国对外开放口岸城市之一。城市文化的开放性也促成了建筑类型的多样性,在滨海地区内既有海岸沿线留存下来的近代历史建筑与街区,也有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近几年拔地而起的海岸高楼,不同建筑在风格和体量上形成了鲜明的对比。种类交织的建筑布局既为滨海天际线提供了对比强烈的层次性特征, 也对城市滨海天际线控制与塑造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图2)。

图2 现状建筑高度分布图

从分布区域看,日照高层建筑集中在日照中心区,其它片区的高层相对较少。

从分布功能看,日照高层建筑多为商业和办公用地,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地块较大,呈现面状分布;少量高层地块零散分布;教育与公共设施建筑以多层为主,占用地块较大;

从分布状态看,日照高层建筑呈散点分布,沿政府周边的主要道路相对集中,如北京路、烟台路、济南路与迎宾大道两侧高层较为密集;青岛路西侧高层相对集中。

2.2 城市天际线景观的层次分析

城市天际线作为一种景观现象, 离不开景观主客体因素及其相互之间必要的视觉条件保证。由视觉美学意义上看,城市海滨岸线上的景物在纵深方向主要由前景、中景和背景等多层次展现出来。因此,从客观上根据景观客体的体量和位置进行层次划分、并进行分层次的解析是尤为重要的。

(1)北部部级旅游度假区+大学科技园片区

片区为居住与科教,建筑以多层为主,中部局部有高层,整体天际线中高南北低,且较为平缓,制高点为230米高的卧龙山可以清晰观察,无过大体量建筑;城市色彩以白色、暖黄色为主,建筑风格多变,屋顶为红色坡屋顶。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沙滩、渔港及部分公共设施建筑构成,较突出的建筑有水芙蓉大酒店、逸海豪庭、山海天大酒店、海洋馆、大酒店、金海花园等。近景天际线高度平缓,海洋馆的体量最大,没有高层标志性建筑。

背景天际线由不同高度的居住建筑构成,包括村庄、多层社区与高层社区等,其中近山社区对山体形成了遮挡,且所处位置将山体背景分为了两段。

(2)日照商务商业中心区

片区以居住与公共绿地为主,同时建设了部分市属办公与商业酒店,高层建筑较多且集中在远景,整体天际线北低南高,近海酒店为区段视觉重点;城市色彩以白色、玻璃蓝为主,建筑多为现代风格,屋顶为平屋顶。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沙滩、广场、林带及部分酒店建筑构成,空间节点有万平口广场、灯塔,高层标志性建筑有海纳君豪、海景生态酒店,近景天际线高度变化较大,高层分布较突兀。

背景天际线由不同高度的居住、酒店建筑构成,包括太阳海岸、君临天下、四季圣园与广电中心等,天际线高层分布较为零散,无变化韵律。

(3)日照国家保税港区

片区为港口与居住,建筑以多层为主,南部港口的塔吊与仓库较为凸显,后排建筑不可见;城市色彩以灰色、黑色为主,塔吊为红色较为明显。

临海近景天际线由堤坝、堆场及仓库建筑构成,较突出的建筑为工业仓库。近景天际线南高北低,没有高层标志性建筑。

背景天际线多为低层建筑,在天际线上不可感知。

2.3 城市天际线景观的组织设计

(1)调整建筑物与山体背景的布局关系,塑造天际线的多样性与识别性

日照滨海地区北段靠近自然山体,城市建设形态讲究与自然景观的有机融合,北部旅游开发区作为中心区北向扩张的缓冲带,以较平缓的天际轮廓线为主,且沿岸设景观步行道,强化自然生态的旅游品质;向南近滨海奥林匹克运动公园片区则强调城市人工化建设特色,营造节奏明快、形态丰富的空间韵律感,突出层次分明的滨海特色界面,打造不同特色的高层建筑群落,并在重要通海路径节点设置标志性建筑,增加场所识别性。

(2)调整建筑物高度与密度的关系,塑造天际线的整体协调性

日照滨海地区高层空间布局结构为“显山迎海,一带多轴,核心集聚”。根据高层适建性多因子综合评价情况,整合日照市滨海高度分布现状,提出日照市滨海地区高度分区,将滨海地区高层布局在空间管制上分为五类。

1)高层建筑适宜发展区——规划一个高层优先发展带,即青岛路沿线高层发展带,包括滨州路以南的青岛路西侧路段和太公一路以北的青岛路东侧路段。该片区的建设高度控制在80-100米以上,对于高层节点地区鼓励设置标志性超高层节点地标,形成结构清晰、分布均衡、层次鲜明的高层建筑布局系统。

2)高层建筑适度发展区——规划6条通海高层廊道,包括沿淄博路两侧的中央通海绿廊商务轴及海曲东路、山东东路、太公一路-滨州路、太公二路-学苑路、太公三路通海廊道。该片区的建设高度控制在50-80米范围内,允许结合道路和市政设施容量验算适度发展高层建筑,同时注重与青岛路高层节点的对比与联系,在高度上形成梯次与节奏,创造高低错落的城市景观与行车景观。

3)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规划城市高层核心发展带及其过渡区圈层为高层建筑一般控制区。此区域为城市高层核心片区以外无特殊要求的城市建设区域,建筑高度控制在25-50米左右,可根据周边城市空间区域关系及地块的具体情况发展中小高层建筑,以小高层、多层建筑并举为主,结合具体景观和城市规划需要,适当成组成团的空间形态,形成高层集中区的衔接和过渡区域,丰富城市景观层次。

(3)控制天际线体量与通廊,提高天际线景观可视性

滨海天际线的建筑体量应有一定的相似性,体量的对比不宜过于强烈,造成尺度的混乱;避免天际线的沉闷、单调、对视觉的阻碍感,应限制超大体量的建筑。同时缩小滨海第一建筑界面的街坊尺度,在增加视觉通透性的基础上防止局部建筑占据天际线过多位置。

海岸、山体、公园是稀缺公共资源,因此应满足公共环境的通风需求。而从城市景观的角度看,景观通廊的设置亦是十分必要的,因此要对离稀缺公共资源最近的第一排建筑的面宽进行控制。具体控制措施有:

1)离稀缺公共资源最近的第一排塔楼建筑的最大面宽应控制在75米以内,而这一排塔楼建筑的面宽总和不应超过地块沿稀缺资源一侧边长的60%,有条件的应控制在50%。

2)地块沿稀缺资源一侧边长达到或超过90米的,每75米应设置一条宽度不少于25米的景观通廊,同时景观通廊范围内不应建有碍通风和视线的构筑物。

3 结语

总之,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城市天际线已成为城市设计的核心问题之一。以城市天际线控制为核心的城市设计引导能有效增强城市发展的空间秩序,提升城市整体形象。在滨海天际线景观设计时,应分析城市天际线的属性、组成、结构层次及特征,注重建筑物与城市自然环境的协调关系,优化建筑天际线与自然天际线的组合设计,塑造具有多样性、变化性和节律性的天际线景观。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8)

中图分类号:TU198 文献标识码:A

当前我国正在不断的增强对基础设施的建设,达到增强增长内需的目的。因而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施工将变得更加系统而又复杂,也给现代建筑施工企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由于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管理工作并不完善,导致建筑工程项目的质量难以得到保障。在今后的建筑工程施工中需要加强技术管理工作,提高工程的施工质量。因而作为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者力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才能在竞争曰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本文主要是对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就如何提高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水平提出合理的提出以下几点分析与看法。

一、浅论新时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

随着时代的发展,新时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必须满足时展的焉要。基于此.笔者结台自身工作实践.分别从建筑工程中的桩基础施工技术、深基坑支护技术、砼施工技术就新时期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进行分析。

就桩基础施工基础来看.主要采用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主要有沉管灌注桩、挖孔桩、大直径钢管桩、CFG桩复合地基技术、桩检测技术;就探基坑支护技术来看.主要采用土钉墙、地下连续墙、内支撑技术以及逆作法施工工艺:就砼施工技术来看,主要采用预拌砼技术、砼泵送技术、高强高性能砼技术、大体积砼浇筑技术、钢筋技术等。但在建筑工程项目中采用何种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必须结台工程实际,尽可能的降低施工对环境的污染.降低工程造价,加快工程进度,确保所建设的建筑工程节能高效,为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新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是影响施工质量的重要因素,随着建筑工程项目的逐渐增加,新时期建筑工程技术也需要进一步提高。当前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

(一)新时期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不完善

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的施工技术准备工作主要包括项目建设前的技术培训,图纸审核等等工作,在图纸设计中需要充分考虑建筑施工技术的难度和可行性。由于新时期建筑工程施工前的技术准备工作不完善,导致众多的技术问题难以得到很好地解决,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中存在的技术问题。

(二)新时期技术管理制度不完善

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管理工作中的技术管理制度并不完善,大多数施工单位仅仅是将技术管理纳入施工管理中,并没有设立单独的技术管理部门,或者是安排专业的技术管理人员。技术管理工作中缺少完善的责任管理制度,工作人员由于缺少制度的规范,在实际的工作中缺少工作积极性和工作效率,严重影响了施工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水平,导致施工中经常会出现由于技术问题导致的施工质量问题,严重影响工程施工建设质量和建设进度。

(三)新时期技术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的技术人员素质直接影响工程项目的施工进度和施工质量,当前大多数施工人员都是缺少专业技术的农民工人员,建筑施工管理单位为了节省建设成本忽视了对这些农民工人员的技术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建筑工程项目建设中的安全隐患。

(四)新时期技术管理监督不完善

在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施工中大多数施工管理单位缺少对技术的监督和管理工作,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施工中的技术隐患。新时期建筑工程项目对于施工技术要求比较高,一些单位并没有意识到对施工技术进行监督,施工管理单位并没有专门的技术监督部门,也没有专业的技术监督人员,忽视了建设过程中的技术监督工作,仅仅是在最后的竣工审核中对施工项目进行审核,但是这时候工程项目已经竣工,经常会出现一些不符合设计的项目,影响施工质量。

二、关于如何加强新时期的麓筑工程项目管理的几点浅见

在新时期背景下的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在着力提高建筑工程旆工技术水平的同时加强整个建筑工程项目的管理。以下笔者就建筑工程中的进度、质量、成本以及安全四个方面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进行分析。

1.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工程进度管理分析

建筑工程项目进度管理是工程项目管理的四大要点之一,因而作为新时期的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工程项目开工之前就整个工程项目制定行之有效的进度计划目标,并尽可能的确保进度计划的预见性.充分考虑各个对建筑施工进度的影响因素.严格按照合同要求就工程进度计划进行实施,为了确保工程进度,必须处理和协调各工种之间的交叉施工.准备好施工原材料.有计划、有目的的完成各项施工任务,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的加快工程进度.全面提高工程质量。

2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分析

加强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作为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施工企业,首先必须从原材料入手,对于建筑工程施工所用的原材料必须进行严格的检查,凡是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必须货比三家.井对原材料的质量进行严格的检查.经施工方检测之后的原材料应变由施工监理方和设计方进行严格的检查,检测台格之后方能进入施工现场,对于进入施工现场的原材料必须加强保管.同时备齐施工所用的机械设备以及易损耗配件.从原材料方面确保工程质量;其次是加强与旌工设计方的沟通和交流,明确设计意图,并加强施工技术交底与施工人员培训.着力提高施工技术水平,从施工技术上确保工程质量:再次是加强与施工各方的协调,对每完成的一道施工环节的施工质量必须进行遥一检查。只有上一道工序质量达标之后方能进行下一道工序的施工.并对每一道工序实行三检制。直到工程竣工:最后是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检查力度,将各种影响质量与安全的因素消灭在萌芽状态.从而全方位、多视角的为建筑工程质量的提高奠定坚实的基础。

3.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分析

加强建筑工程成本管理是企业实现经济效益最大化的根本。因而作为新时期的建筑施工企业.在追求经济效益最大化的过程中.必须加强建筑工程项目的成本。首先确立成本控制目标.确定成本控制负责人,通常将项目经理作为第一责任人;其次是在确保工程质量和安全的情况下节约成本,采用先进管理理念和模式以及现代技术开展成本管理工作;再次是认真编制建筑工程项目预结算办法,确定成本控制主体,并将各项控制责任落实到具体部门:最后是从人机物等方面加大管控力度.加强各施工阶段的造价管理.全面提高工程成本管理水平,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实现施工企业效益的最大化。

4新时期背景下的建筑工程安全管理分析

新时期下项目安全管理要做到责任制.企业法人代表作为公司生产安全的第一责任人,项目领导作为项目安全的第一责任人,分别对安全生产工作担任责任。在公司、经理、部门间达成安全生产责任书.一旦发生安全生产故障,相对应的负责人要担负起经济责任.安全生产贯彻落实彻底。在保护安全的机械设备方面.投入的资金不能减少.因为安全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恶劣影响远远大干安全设备的投入。项目部在进行工程承包时.为合同承诺的实现起到了重大作用。这种责任制可以使项目领导的责任更加明确,根据总工程目标细分阶段性的目标.对于安全生产控制做到层层负责。落实每个环节的完成。

三、结束语

总之.探讨新时期下的建筑工程施工技术及项目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作为现代建筑施工企业,必须在当前新时期的背景下审时度势.紧跟时展的需要.针对性的选取高效节能环保化的施工技术,站在高度和长远发展的眼光,着力提高建筑施工技术水平.加强建筑工程进度,质量、成本以及安全四个方面的建筑工程项目管理.才能在竞争日益激烈的市场环境中站稳脚跟。在确保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的前提下追求企业经济效益的最大化.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与项目管理水平.促进我国建筑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9)

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以此体现出现代教育的本质特征和客观规律,对于现今高职院校建筑行业人才的培养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目前,高职院校的实际录取门槛普遍较低,这就造成了高职院校建筑专业学生英语根基普遍不扎实,起点较低,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有效结合,较难激发学生较为持久的学习动力。

一 高职院校建筑行业英语现状及问题分析

行业英语承接公共英语开设,是公共英语在学生各专业领域的延伸课程。高职院校公共英语教学,以普通基础英语为主要教学内容,课程教材缺乏专业性,与学生职业需求相脱节,无法较好地体现行业特色,培养的学生文化素质不高。但在现有建筑行业英语教学中,仍面临着以下主要问题:

1.教学模式僵化

高职院校建筑行业英语教学目前普遍沿用公共英语教学模式,即以教师为中心的“讲授式”教学模式为主导,重视以“翻译+阅读”为重点的技能培养,较少考虑学生实际行业英语运用能力的训练与提升,学生参与度较差。

2.建筑行业英语教材选择面较窄,教学内容滞后

目前已有建筑行业英语教材内容往往选材零散而不系统,没有体现建筑类的专业特点,部分内容陈旧,缺乏时代感。

课程设置缺乏深度和广度,教学知识点分布往往停留在单纯的阅读和词汇练习上。高职院校由教师自编行业英语教学教材存在困难,英语教师较缺乏行业背景知识,而建筑行业专业教师较缺乏英语实际运用能力,资源整合能力较弱。

3.教学手段单一化

高职院校建筑行业英语的教学仍以教师课堂讲解、学生课后翻译为主要方式,教学手段单一,对学生专业英语水平的提高效果不明显,不能引起学生足够的重视,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不高。

二 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定位

在建筑行业英语课程教学中,应当始终坚持“以实用为主,够用为度,应用为目的”的大方向,以英语教学为主线,以职业教育为背景,旨在培养学生实际应用语言的技能,培养学生的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和学习能力,加强学生职业素养的形成,使学生在完成基础英语的学习后,经过专业英语学习及英语技能的培养,掌握一定的建筑工程类英语基础知识和实用交流技能,扩展专业英语词汇量,让其具备一定的专业英语听、说、读、写、译的能力,增强自主学习能力,提高综合文化素养,从而借助词典顺利阅读和翻译有关建筑类英语业务资料、专业刊物,在涉外交际的日常活动和业务活动中,进行简单的口头和书面交流,使英语成为专业工作中的得力工具。

三 建筑行业英语教学探索思考

1.坚持将基础英语教学与行业英语教学相结合

在基础英语前期教学中,授课教师应根据讲授对象专业的特色和岗位特点,侧重从各自的实际生活领域和职业岗位中选取教学内容,并根据教学内容安排,及时补充所涉及行业的背景知识或相关专业词汇引入,因材施教。在建筑专业英语课程讲授中,既要包括基础英语教学,使学生的听、说、读、写、译等综合应用能力得到提高,又要包括一定的建筑工程行业英语,以满足学生将来走向一线工作岗位时对行业英语的需求,不能将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教学完全脱离。

2.教学方式多样化、互动化

成功的专业英语教学要致力于形成一种全新的教学双边关系,使得两个最重要要素的作用得到和谐而充分的发挥。在课堂教学中, 实践以学生为中心,老师为主导的教学模式。引入启发式、讨论式、参与式等教学方法, 采用多媒体教学法、项目教学法、小组讨论法、对话演示法、教学片演示、案例教学等应用性强、学生感兴趣的多样化教学模式,增强学生的参与意识,使学生在教师的诱导下善于思考、积极参与,要善于打破常规,增强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

3.建筑行业英语教学师资应基本固定,并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建筑行业背景分析篇(10)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8-0215-03

校园文化建设是大学教育工作的重要内容,作为以育人为目标的学校教育,每项具体任务都离不开文化引导、熏陶和渗透。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性质决定了高职院校的校园文化建设除了具有普通高等院校校园文化的共性以外,更有着鲜明的地域性、行业性和职业性特征。

一、高职校园文化建设的现状分析

由于高等职业院校大多为地方或行业办学,决定其生存发展更多地受区域经济、人文历史和行业需求的影响,其办学宗旨主要是为地方经济和行业发展服务。高职院校因地域不同而呈现文化差异性,因行业背景不同呈现专业文化的独特性。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校新兴的一种办学类型,一方面由于历史短暂,缺少历史文化积淀,加之激烈的生存竞争造成的急功近利的应对,使文化建设这个学校恒久生命的所在未被引起足够的重视,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知识传授与文化脱节、能力培养与人文修养背离、单纯技能的提倡和强调淹没了文化建设应有的位置。另一方面,由于大多数高职院校是通过中职转制或合并组建而成,缺乏高等教育的文化底蕴,其校园文化建设往往存在两种倾向,一是对中职校园文化的全盘继承,更多的是对普通高校学术文化的“模仿”甚至简单“移植”,专业特征和行业特色都不明显。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也不利于高职院校走内涵建设、实现品牌化发展长远目标的实现。因此,承担高等职业技术教育任务的高职院校要从自身所处的区域特征、历史传承和行业背景等具体情况,着力于营造有别于普通高校、符合自身特征的高职校园文化。

二、高职文化特色类型分析

“特色”一词,《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为“事物所表现的独特的色彩、风格等。”校园文化特色就是校园文化所表现的独特的风格,其独特性缘自不同学校的发展历史、学校发展所依托的区域经济社会特征或行业背景的不同,由此可以将高职院校文化特色分为历史传承型、区域文化型和行业特色型等。

1.历史传承型。依托学院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文化传承中发扬光大,进而形成品牌特色。如江苏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其前身是我国近代著名的爱国实业家、教育家张謇1912年创办了中国第一所纺织技术教育高等学校——南通纺织专门学校,1999年升格为南通纺织职业技术学院。该校至今仍承袭践行张謇亲笔题写的校训“忠实不欺,力求精进”,形成了“求实、创新、和谐、进取”的优良校风,履践“将欲行之,必先习之;有课本之学习,必应有实地之经验”的职教理念,形成独具特色的历史传承型文化品牌。我国高职院校多属新建校,只有为数不多的文化特色属于此种类型。

2.区域文化型。依托地方优势产业,服务区域经济社会,与区域文化融合,形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区域文化型校园文化风格。如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之一的宁波职业技术学院,以“立足港城、服务社会、产学合作、争创一流”为其办学理念,实行“三位合一”、“三方联动”的现代高职教育模式,体现了区域产业结构特征;“学工交替”、“订单式培养”、“项目化教学”等多元化育人模式,融合了区域企业文化因素,构建了与区域经济文化相适应的校园文化。相当数量的地方政府举办的高职院校,均属此类型。

3.行业特色型。以行业为背景,以产业为依托,传承行业风范,对接行业理念,形成鲜明的行业特色型校园文化。如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广西唯一一所建设类高等职业院校,超过半个世纪的办学历程,紧贴行业的办学实践,积淀了深厚的建设行业和专业文化底蕴,形成了鲜明的办学特色。学校明确了“依托行业、服务广西、面向全国、辐射东盟,培养建设行业一线需要的具有良好职业道德、懂理论、会操作、善管理的高技能人才”的办学定位,被誉为“当代鲁班摇篮”、“建设英才基地”。其体现行业特色的校园文化建设的标志性成果,是精心打造的、体现了该校浓厚行业背景的校园文化建设新载体——“百米建筑历史文化艺术长廊”获得2011年教育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成果优秀奖。下面将以该校为例探析具有行业特色的高职校园文化的构建问题。

上一篇: 可持续发展策略 下一篇: 老年人安全护理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