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经济的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36

工业经济的发展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1)

以十七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实施,着力抓好项目建设、产业升级、企业改制、环境创优四项工作,大力发展循环经济,深入推进节能降耗,促进工业结构调整和增长方式转变,为增强县域经济综合竞争力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

二、项目建设,保增长

(一)干部联系企业帮扶项目。建立县工业领导组成员联系规模以上企业的制度,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和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同时,政府将选派企业需要的机关干部职工,入驻企业,帮助企业开展工作,推进项目建设进度。

(二)支持企业引资上项。对一次性投资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项目,达产达效后,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剔除土地补偿金),分三年奖励给企业,用于环保建设或技术改造。

(三)重点项目现场办公。对县委、政府确定的重点工业项目,采用现场办公的办法,组织各相关部门对项目建设中遇到的难题,集中研究,重点突破,整体推进,促进项目尽快达产达效。

(四)提供多种融资帮助。加强政府、银行与企业的联系,积极沟通信息,帮助企业解决融资难题。企业新增贷款,经审查,符合贷款条件,产品有市场,企业有诚信,不超100万元的,由县担保公司进行担保;超过100万元的,由县担保公司帮助联系省市担保公司进行联保。同时,扶持小额贷款公司发展,充分发挥其在国有商业银行、农村信用社融资方面的补充作用。

三、产业升级,保品牌

(一)着力培植骨干企业。在铸造、煤焦、碳素、医药、化工、机械等主导产业中,选择科技含量高、税收贡献大,既有发展潜力,又有带动作用的一批企业,作为重点企业进行培育,使之成为我县的核心企业。同时,积极倡导和帮助行业成立协会。

(二)着力推进节能减排。以完成节能任务为目标,重点抓好高耗能企业的节能减排工作;搞好恒达循环经济园的规划建设,以煤焦、化工为重点,综合利用资源,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三)鼓励现有企业办理土地手续。积极创造条件帮助企业完善土地手续。对现有企业以占用形式使用的工业用地,办理土地征用手续时,在与村委会协商一致的基础上,应缴费用一次清,县级财政按土地出让金留县部分(剔除土地补偿金)的50%,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四)加强质量技术监督。加强对企业产品质量、标准化生产、质量技术等方面的监督。严厉打击假冒仿制名牌产品,发现一次,由执法部门依法重处;发现两次,进行停产整顿。对粗制滥造、以次充好、无标准生产的企业,从发现之日起进行停产整顿。

四、企业改制,保稳定

按照“人资分离、分类处置”的总体安排,明确责任,采取工业领导组成员包企业的办法,强力推进企业改制,年内基本完成改制任务。

五、政府服务,创环境

(一)提高企业经营水平。分批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国内知名院校参加短期培训,学习和掌握先进的管理知识;组织企业经营者到发达地区、先进的大型企业进行参观学习,提升其经营管理水平。

(二)引导企业集群发展。建设新型工业园区,统一规划,分步实施。通过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发展环境,优惠入园条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等措施,主动承接太原高新技术产业辐射,积极吸引企业入园落户。

(三)提高招商服务水平。对招商引资项目,实行招商部门一个窗口对外,“一站式”服务,并对所涉及供水、供电、供气、供暖等配套服务,及时进行协调和帮助。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2)

1、设立“加快工业发展专项资金”。县财政每年安排300--500

万元工业发展专项资金,专项资金实行总量控制和预算管理。

2、在本县区域内注册、生产的工业企业,不分所有制性质,均属专项资金支持范围。

二、鼓励投资工业项目

3、建立《*县工业性固定资产投资项目库》。凡符合我县产业发展政策和投资导向目录、被列入县以上重点项目计划的工业项目,均可列入项目库。列入《项目库》并经项目投资主管部门备案的项目,均可申请一定比例的项目前期费用补助,每个项目补助额在5万元以内。项目正式实施的,补助比例可再提高,最高不超过10万元。

4、投资者在县经济开发区新办工业企业,投资额(注册资本)在50万美元或500万元人民币及以上(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本县产业发展方向),且在约定期限内建成并交付使用,从投产当月起,前三年按企业实缴各项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全部、后二年按企业实缴各项税收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县财政扶持企业(国家税收政策作出调整的另行测算)。对县内骨干企业从县外引进或在本地培育新办配套企业,投资额50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自配套企业投产之日起,前三年以企业实缴各项税收地方留成部分为基数由县财政分别按50%、30%、20%奖励给主导企业。

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企一议”、“一事一议”的办法,给予政策支持。

5、对企业用于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项目的固定资产投资,达50万元以上的,经审核确认后,按照同期银行贷款基准利率给予贴息补助。单个项目最高贴息补助额不超过10万元。

6、用地计划优先向工业企业倾斜。凡在我县新办企业或老企业技改、扩大规模,投资强度每亩不低于80万元,容积率1.0以上的,在同等条件下优先给予用地指标,特别重大项目可采取一事一议方式解决。鼓励企业集约节约用地,盘活存量土地。对在经济开发区新建或老企业改造建三层以上(含三层)标准化厂房,且单层面积不少于2000平方米,签约后一年内建成的实行以奖代补,按当年实际建成三层以上部分标准化厂房建设资金的20%补助给产权单位,最高补助20万元。

三、鼓励工业企业加快发展

7、设立工业企业纳税贡献奖,凡入库税收达到20万元以上,当年安全生产、环保无重大责任事故的企业均可参与评定。设立企业上台阶奖,年销售收入首次达到1亿元以上且当年实际缴纳增值税、所得税500万元以上的工业企业,一次性奖励5万元;以此类推,企业年销售收入和缴纳税收每增长50%以上再奖励5万元。

8、支持工业企业上市和发行企业债券。凡进入上市辅导期的拟上市企业,县财政给予不超过100万元借款用于企业上市的前期工作,待上市成功后归还。对上市成功的企业,一次性奖励企业50万元。

四、鼓励企业推进创新

9、鼓励企业技术创新。对被新认定为部级、省级、市级高新技术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被新认定为部级、省级、市级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分别给予10万元、5万元、1万元的一次性奖励。获得经鉴定的部级、省级新产品及高新技术产品,分别给予8万元、3万元的一次性奖励。对获得各项国家专利的每件分别给予1000元补助。

10、鼓励企业创品牌。对新获得中国名牌、中国驰名商标的企业,奖励10万元;新获得省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3万元;新获得市级名牌产品、著名商标的企业,奖励0.5万元;新获得“国家免检产品”的企业,奖励5万元。对申报成功国家地理标志产品的给予一次性5万元奖励。对由县政府组织企业参加的国内外重要会展的,一次性补贴2000元。

11、鼓励企业管理创新。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新通过ISO9001质量管理体系、ISO14001环境管理体系、OHSASI8001职业安全健康管理体系等标准认证的,奖励0.5万元。对获得部级绿色食品、有机食品等相关各种认证的企业,奖励不少于3万元。

12、鼓励企业开展节能减排、发展循环经济。企业购置循环经济综合利用专用设备、专有技术的,经相关部门认定后,按当年实际完成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企业进行节能改造的,按实际投资额的10%给予补助,上述补助最高均为10万元。企业通过清洁化生产审核的,一次性奖励2万元。

五、鼓励企业集聚发展

13、大力发展产业集群。鼓励茶业、食品、机械电子、木竹加工、矿产加工五大优势产业加快发展,形成集群。对上述产业发展,县财政将拿出专项资金,聘请专业机构和人才制定专项发展规划,给予政策扶持。

14、鼓励经济开发区加快产业集聚步伐。对海阳旧城区整体搬迁到经济开发区或退城进郊的工业企业,享受园区优惠政策,其土地置换后增值部分原则用于企业搬迁、基础设施建设、技术改造、扩大规模等投入。各乡镇引进的工业项目,除享受园区优惠政策外,其招商引资任务及相关税收考核目标仍纳入所在各乡镇计算。

六、进一步优化工业发展环境

15、加强领导,优化环境。进一步调整充实县工业经济领导组;巩固完善县领导联系企业制度;建立选派干部到企业挂职制度,对挂职期间表现突出的给予表彰。完善行政一站式服务功能,实行服务承诺制和限时办结制,建设绿色通道,提高办事效能。制定放手发展新办工业企业政策,放手发展工业。

16、加大财政金融扶持力度。鼓励企业加强管理,规范运作,做好各项基础工作,争取银行评级授信,对当年新获各专业银行A级以上信用等级评定的企业,给予5000元奖励,同时给予授信银行2000元奖励。积极争取资金,增加中小企业担保基金,扩大担保规模,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县财政争取的各级财政扶持资金,优先用于工业企业。扎实开展政银企合作活动。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3)

1、在全市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工业走廊(*段)包括*、*两个基地,具有明显的交通、区位优势,是我市接受珠三角发达地区经济辐射的第一梯次,经济基础较好,综合实力较强,在全市各镇排名中位列前两名,在全市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20*年,*、*两个基地实现GDP18.8亿元,占全市的19.9%;规模以上工业产值40.2亿元,占全市的27%;地方财政收入6897万元,占全市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的27.6%。

2、*基地的园区开发状况。20*年,*在镇南大边岗征地1200亩开始开发镇南自主创新平台,先后共投资2亿元进行道路、绿化、供电、给排水、通讯等基础设施建设。目前,自主创新平台内建有商务中心大楼和员工村,为企业员工提供商业、娱乐和居住服务,并设有管理处,内设治安巡逻队、绿化工程队、卫生清洁队、技术创新服务中心等,初步发展成为设施建设标准较高,功能配套较完善的自主创新平台。20*年底,完成首期1200亩的开发建设和招商,共引进企业34家,总投资近5亿元,企业以电子、五金、家具等行业为主。预计全部企业投产后,可每年新增工业产值5亿元,年创税收2000万元。

为打造新的发展平台,*开发莺朗基地作为第二期,目前开发建设面积1200亩,现正加紧进行“三通一平”工程,内设鞋业生产基地,占地400亩;不锈钢、电子电器生产基地,占地400亩;纺织制衣生产基地,占地400亩。到目前已引进高质餐具城等项目18个,总投资约5亿元,以制鞋、五金不锈钢、纺织制衣、电子等企业项目为主。

3、*基地的园区开发状况。为实现科学发展,*聘请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对镇区5平方公里进行总体规划,确立“一个中心、两条主轴、五大片区”的发展格局。即镇区的新中心,以*公路、*大道为发展主轴,划分为南部生活区、北部生活区、工业区、物流区和香泉岭生态观景区等五大功能区域。目前,*基地工业开发的重点是朝阳工业园,引入民资共同开发,规划分为传统产业区、高新区、集约区和生活行政区等四个功能区。工业园已建成管委会办公大楼,设有招商办、投资服务中心、工程开发、人力资源、物业管理等部门,建立招商、投资服务“一站式”服务。完成了前期道路绿化和管网铺设:园区主要出入道路实现水泥硬底化,绿化覆盖面积5000平方米,10KV双回路永久用电电网,400CM自来水管径。目前已成功引入企业10家,总投资超8亿元,其中鸿兴印刷(*)有限公司计划投资5亿港元,占地510亩,计划兴建厂房、宿舍60万平方米,员工约1.5万人,年产值达25亿元;美国著名通讯器材、自动灌溉设备制造商维蒙特公司计划投资1650万美元,预计年产值5亿元。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1、开发资金紧缺,基础设施配套不够完善。虽然近年*、*两镇发展迅速,也是我市镇级经济实力的前两名,但是整体经济实力还是不够强,镇级财政收入总量不大,财政刚性支出比例较高,难于挤出资金用于发展建设。工业园区的开发建设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但投资主体单一,融资渠道狭窄,镇政府为投入资金搞基础设施建设而负上沉重的财政压力,如*镇要完成供水、供电工程改造需要资金近2000万元,超出其一年的财政收入。由于投入不足,导致供水、供电、道路等配套设施不够完善,降低了工业走廊对大企业、大项目的吸引力。

2、用地指标不足,安排建设用地难度加大。随着国家实行最严格的土地管理制度,农用地转为建设用地的手续不断规范和完善,但是要发展、要建设就要用地,因此用地问题成为当前招商引资、工业发展中最重要、最迫切、也是最敏感的问题。一是用地指标少,前期预征的土地经过近年的发展所剩不多,新征用地也难度较大;二是开发成本升高,征地价上升和土地办证费用提高是工业园区开发成本升高的主要因素。

3、产业特色不明显。在*镇南基地落户的企业以电子、五金、家具为主,在莺朗基地又将打造鞋业、五金不锈钢和电子电器等三个产业基地;而*基地逐渐形成了制鞋、五金工艺、塑料、纺织、印刷等五个支柱行业。在这狭小的区域内发展的产业达七、八个之多,单个产业的发展空间就变得有限,企业规模以中小企业为主,由于缺乏产业发展规划和指引,企业分布散乱,未能形成产业聚集效应,导致区域产业特色不明显。如两大基地的制鞋企业相对较多,但由于对招商引资的统筹协调乏力,没有集中区域发展,至今未能形成产业链,制约了制鞋业规模的扩张和发展水平的提高。

三、今后发展中应注重的几个方面

1、明确定位,提高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效益。经过近几年的快速发展,*工业走廊(*段)*、*两大基地已形成一定的产业基础,具有一定的经济实力,因此要对今后的发展明确定位。产业转移有其自身(企业追求低成本)的规律,目前招商引资不再是“饥不择食”,已进入双向选择的良性阶段,普遍反映是客商接踵而来,因此有必要对本地区进行清晰定位,正确评估当前的招商形势,对招商项目(个别规模大、效益佳、税收多的项目除外)不应再随意降低门槛,无限度地让利,转让地价要考虑财政承受能力,企业该缴的税款要收上来。如果地价让利了,税收政策优惠了,土地资源又消耗了,而税收收益却不明显,造成地方财政收入“倒贴”,那么招商引资就失去应有的意义。

2、搞好规划,将工业走廊建设与城市建设、第三产业发展有机结合。规划滞后是目前*工业走廊建设的突出问题,要立足于*工业走廊位于城区与中心城市之间的区位特点,从长远发展的角度考虑,不应局限于工业发展,要将商贸、文化娱乐、行政服务、现代物流、商住等功能分区纳入发展规划。按照城市未来发展的方向,将工业走廊的建设与第三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成为互联互动的主体,以工业化带动第三产业的发展,又以第三产业配套、促进工业走廊的开发建设。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4)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社会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内容,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研究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网络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科学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 发展循环经济的支撑要件

4.1 制度支撑

4.1.1 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4.1.2 循环程序和示范制度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网络的示范。总结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 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影响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 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 管理支撑

4.2.1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目前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科学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5)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四中、五中、六中全会精神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大力实施工业强市战略,以结构调整和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为主线,以打造“三大基地”为目标,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招商引资为龙头,以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按照“发展优势产业,打造核心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培育产业集群”的思路,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建立完善激励约束机制,不断优化经济发展环境,促进全市工业经济实现又好又快发展。

(二)任务目标:

“十一五”期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产品销售收入、利税、利润等主要经济指标年均增幅达到35%以上;招商引资额年均增长40%以上;工业产品出口创汇额年均增长30%以上。完成投资过500万元的技术改造项目500项,完成投资750亿元;实施技术创新项目800—1000项;培植销售收入过50亿元、利税过5亿元的企业1家;销售收入过10亿元、利税过1亿元的企业10家;销售收入过5亿元、利税过5000万元的企业20家;销售收入过1亿元、利税过1000万元的企业200家;销售收入过1000万元、利税过100万元的企业700家;组建企业集团3—5家;大力培植上市资源,尽快实现上市企业零的突破。

二、进一步加大对工业经济发展的持扶力度

(一)扶持措施

1、建立工业发展基金。20*年,从市财政预算中列支一定数额资金设立工业发展基金,主要用于工业企业的项目贷款贴息、技术创新以及本意见各项奖励政策的兑现。市经贸局、财政局共同研究制定该基金的管理使用办法,年终经贸局提出有关奖励、补贴方案,经贸局会同民经、外经贸、财政局共同审定,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兑现。

2、发挥信用担保公司的作用,增强信誉担保能力,降低信用评估成本。整合现有担保协会、公司资源,积极吸纳企业和社会法人投资入股,组建为全市企业服务的信用担保公司。建立企业信用评估、认定机制,加强与金融部门的协调和沟通,解决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3、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以培植骨干行业、打造“三大基地”和壮大龙头企业为重点,积极推进产业结构调整。成立六大支柱产业发展领导小组,强化对六大支柱产业的领导。对新上工业项目,严把产业政策关,严格限制低水平重复建设项目和高耗能、高污染项目。有计划地淘汰和关停落后生产企业和生产设备,对主动关闭落后生产工艺的企业,市政府给予一定奖励。要按照每亩土地固定资产投资不低于150万元的标准供地,提高土地利用率。

4、加大对技术创新工作的扶持力度。在工业发展基金中,每年拿出500万元资金,专项用于企业研究开发费用补贴、扶持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开展产学研联合、先进技术的引进和科研成果的消化吸收、转化及重点开发项目的扶持。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全部在税前列支。对工业企业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联合建立产学研关系,且研发成果获得国家发明专利或经省级以上科技部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或先进水平的,市政府从工业发展基金中一次性给予10万元科研开发补助。支持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对于企业发展中急需解决的关键共性技术和对行业发展起决定性作用的共性产品,经市政府同意,可采取政府与企业共同出资(各出资50%)购买,无偿交付出资企业使用。

5、扶持高新技术企业快速发展。在认真落实上级有关扶持高新技术企业政策的同时,对新认定的部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上一年度上交增值税为基数,从认定之年起,3年内超基数地方分成部分,按30%比例由同级财政返还给企业。新认定的省级高新技术企业,以上一年度上交增值税为基数,从认定之年起,3年内超基数地方分成部分,按20%比例由同级财政返还给企业,用于支持企业发展。

6、凡列入国家和省级开发计划的新产品,自销售之日起3年内,该产品形成的新增增值税地方分成部分,按不低于50%比例由同级财政给予资金扶持;由我市企业研制开发,经省级以上鉴定,达到国内领先水平的新产品,且年销售额达到500万元以上的,新增增值税的地方分成部分从鉴定之日下月起3年内按50%比例由同级财政给予资金扶持。盈利企业研究开发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所发生的各项费用,比上年实际发生额增长10%以上的,其当年实际发生的费用除按规定据实进入成本外,年终经税务机关批准,再按其实际发生额的50%,直接抵扣当年的应税所得额。

7、鼓励企业实施技术改造。凡列入国家和省导向计划的重点技改项目投产后,按先征后返的办法,连续3年将新增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的50%,由同级财政给予资金扶持,专项用于归还企业项目贷款。企业为开发新产品、研制新技术所购置的试制用关键设备、测试仪器,单台价值在10万元以下的,经税务机关批准,可一次或分次摊入管理费用,税前列支。

8、鼓励企业集约化生产。对以骨干龙头企业为核心、以资产为纽带,组建企业集团,实现集约化发展的企业,2年内销售收入新增3亿元以上的,一次性奖励核心企业法人代表3万元,成员企业法人代表5000元。对于我市优势产业中自动放弃终端产品生产,为骨干企业生产专业化配套的中小企业,3年内返还企业新增所得税地方留成部分。

9、鼓励工程技术人员开展科技发明和技术攻关。科研人员的非职务发明成果被所在单位使用的,从技术转让给企业当年起,由企业连续5年按不低于该产品新增利润20%的比例奖励发明者;职务发明由本单位使用的,由企业连续3年从该项产品所获利润中提取10%奖给发明者个人。

10、接收破产企业下岗失业人员就业、签订三年以上期限劳动合同并为其交纳“五险”的企业,经经贸局、民经局和劳动和社会保障部门认定后,由市财政负担的养老保险金集体应交部分,由市财政继续负担,对保险金基数提高部分,由所在企业负担,并按时交纳。

(二)激励措施

1、对非国有(集体)及其控股企业,上缴税收形成地方财力超过200万元,且增幅超过当年全市工商税收平均增幅,按照实交税金额,前10名的,给予企业法人代表重奖。

2、属地纳税的上级和外地驻滕企业,当年上缴税收地方留成部分增幅超过全市工商税收平均增幅的,由同级财政给予法人代表定额奖励。

对企业纳税及形成地方财力的核算,由财政局会同国税、地税局办理,将核算结果转交经贸局统一制订奖励方案。

3、对现有企业实施技术改造或新上工业项目固定资产总投资达到5000万元以上(含5000万元)的,投产达效后,以工程决算报告及正式发票为依据,由经贸局会同同级财政部门审核并经市政府批准,按照固定资产投资额0.3%给予企业法人代表一次性奖励。对于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或没有同时完成环保设施建设、运营或未通过环保部门验收的,不予奖励。

4、设立技术创新奖。对新建部级、省级和*市级企业技术中心,市财政分别一次性给予100万元、20万元和5万元的奖励。对于获得国家发明专利,省级和*市级相关部门鉴定达到国内领先、先进水平的科技成果,分别给予企业5万元、3万元、2万元奖励。获得国家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专利的科研成果,给予企业2万元的奖励。对当年度列入省级重点技术创新项目计划,且年内实施完成并通过有关部门鉴定的项目承担单位,给予5万元的项目经费补助。对当年开发新产品达到填补省内空白以上水平和被认定为*市级以上企业技术中心的企业,授予“技术创新先进单位”称号。

5、大力推进企业节能降耗,实现清洁生产、循环生产。认真落实《节能法》,大力推广节能降耗新技术、新工艺,鼓励企业加大环保、节能工作的投入,确保完成3—5年内单位GDP能耗每年下降4.5—5%的目标。对企业新上的节能、环保设备,经经贸部门批准,可以加快折旧,并享受免收设备总额40%的新增所得税。对超额完成节能指标前10名的企业,授予“节能工作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6、积极吸引各种资金投入工业项目建设。对吸引世界500强企业、跨国公司及国内上市公司来我市合资合作,且固定资产投资超5000万元的,对项目引荐人按照《滕州市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规定进行奖励。大力支持发展总部经济,对成功吸引世界500强、国内500强企业来滕州设立总部的,对引荐人分别给予100万元和50万元的重奖。对于成功上市融资的企业,市财政一次性给予企业100万元奖励,其中奖励法人代表20万元。

7、鼓励企业开展各种基础管理活动,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积极引导企业开展以成本管理、质量管理、现场管理和市场营销管理为主要内容的企业管理活动,支持鼓励企业通过开展各项管理活动,争取省级及以上荣誉称号,提高企业知名度和管理水平。

8、加大宣传力度,争创名牌产品。加大财政投入,充分利用广告牌、报纸、电视、网络等媒体,加大我市机械制造、煤化工、能源三大基地品牌宣传力度。鼓励企业争创名牌产品和著名商标,提高产品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当年获得(不含复审)国家驰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100万元,其中法人代表20万元;获得部级名牌产品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0万元,其中法人代表10万元;获得省级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称号的,一次性奖励企业5万元,其中法人代表2万元。经企业申报,经贸局审验并报市政府批准后,奖金由同级财政列支。

9、支持工业企业积极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政策,除国家、省里的规定外,对新取得自营出口权且年实现出口创汇100万美元的企业,同级财政一次性给予法人代表2万元奖励;对年出口创汇额100万美元以上、增幅超过20%的排名前10位企业,给予法人代表2万元奖励,市政府授予“出口创汇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10、对在发展工业经济工作中做出突出贡献的镇(街)、部门,按主营收入、工业增加值、利税、利润、固定资产投资的绝对值和增幅两项指标综合排序前10名的,授予工业强市“先进单位”荣誉称号;对在发展工业经济工作中,做出优异成绩的个人,授予“发展工业经济先进个人”称号,并给予200元奖励,奖金在市财政列支。

11、设立金融机构贡献奖。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企业信贷支持力度。根据各金融机构对企业信贷支持情况,给予定额奖励。

三、工业企业划型标准及相关待遇

(一)工业企业划型标准

1、对全市税源企业(在滕州市缴纳国、地税的企业)打破部门、行业和所有制界限,统一按照企业上年度实缴税金额进行划型排序。实缴税金1亿元以上(含1亿元)的为我市特大型企业,实缴税金1000万元以上(含1000万元)、1亿元以下的为我市大型企业,实缴税金200万元以上(含200万元)、1000万元以下的为我市中型企业。

2、部级高新技术企业、部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和年出口创汇500万美元以上的企业确定为我市大型企业;省级高新技术企业、省级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不受实缴税金数额限制,直接确定为中型企业。

(二)相关待遇

1、特大型、大型企业法人代表可传阅副县级领导干部阅知的有关文件,中型企业法人代表可传阅正科级领导干部阅知的有关文件(文件按有关规定办理)。中型以上企业法人代表可参加正科级以上领导干部范围的重要会议及活动。

2、推选市委委员、人大常委、政协常委、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以及各级先进模范时,在同等条件下,优先考虑中型以上企业法人代表。

3、实行市级领导联系重点企业制度。特大型企业由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联系,大型、中型企业由其他市级领导成员联系。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经常调度企业改革发展中遇到的重大问题。

4、每年组织特大型、大型企业法人代表疗养10天左右、中型企业法人代表疗养7天左右。每年组织中型以上企业法人代表到医院查体。所需费用在市工业发展基金中列支。

5、对中型以上企业法人代表,每年由市委、政府组织赴外考察、学习活动。

6、中型以上企业列入市重点保护单位名单,实行挂牌保护。

7、职能部门对中型以上企业的收费,按向社会承诺的最低标准执行。

8、优先为中型以上企业引进各类技术、管理人才。具体鼓励、支持措施按照市委、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人才工作的意见»(滕发[2005]12号)执行。

四、考核

1、本《意见》适用于在滕州市纳税的所有工业企业。

2、凡享受招商引资优惠政策的企业不参与上述所有奖励和扶持政策。

3、企业因违犯税收法规补交的税款、政策性退税及企业享受的先征后返的扶持资金不计入奖励范围。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6)

循环经济是一种符合可持续发展理念的经济增长模式,其核心是资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环利用,以“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为原则,以“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目标,构筑“资源—产品—废弃物—再生资源”的闭路循环,有效利用资源和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对“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传统增长模式的根本变革。

工业是循环经济实施的主体之一,其重要性体现在三个方面:工业生产作为将资源转化为产品的主要途径,是“减量化”的关键环节;工业是再制造和再生资源加工利用的主要承担者;工业是循环经济所需的先进技术和设备的供应者。

1 发展循环经济的动因

(1)追求经济效益,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本原动力。从发展循环经济比较成功的企业看,基本上都能够通过循环利用本企业的副产品或废弃物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

(2)环境保护政策的实施,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主导推动力。环境保护政策日益严格,迫使一批企业不得不考虑减少污染排放,以便减少污染排放费用支出,以降低成本压力。

(3)资源的短缺和市场相对价格变化,迫使企业为了确保利润,开始寻求从废弃物中提取有用物质和循环利用资源,替代原始资源进行生产,以规避企业的环境风险。

(4)规模经济是实现资源消耗的减量化、实现成本最小化、实现循环利用资源的 社会 化的前提,是企业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

(5)发展循环经济的可能性和经济效益好坏,往往取决于技术体系和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技术创新为企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6)政府对企业循环利用资源给予一定的财政或税收优惠和直接或间接的补贴,对全面发展循环经济具有直接的促进作用。

2 发展循环经济的模式选择

循环经济的技术体系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为基础,以资源的再生、循环利用和无害处理为手段,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为目标,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循环经济的技术主体要求在传统工业经济的线性技术范式基础上,增加反馈机制。在微观层次上,要求企业纵向延长生产链条,从生产产品延伸到废旧产品回收处理和再生;横向技术体系拓宽,将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进行回收利用和无害处理。循环经济在生产领域的发展模式就是改造和重构涉及国民经济的各个产业,使其向生态化方向转型。改造现有的工业体系,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是生产领域的核心 内容 ,也是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本质要求。

工业企业是循环经济发展的主体,因此要按照“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原则,打造企业内部循环链条,实施以清洁生产为核心的资源循环利用模式,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清洁生产的主要途径是:完善产品设计;实行原材料替代;改进生产工艺、技术;更新改造设备;实施资源循环利用和综合利用;改善运行管理等,以期实现经济效益、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相统一。清洁生产谋求达到两个目标:一是通过对资源的综合利用、短缺资源的代用、二次资源的利用,以及节能、节水和省料,合理利用 自然 资源,减缓资源的耗竭;二是通过减少废料和污染物的生存和排放,促进工业产品的生产、消费过程与环境相容,降低整个工业活动对人类和环境的风险,以保证国民经济的持续发展。

工业企业应从实施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上全面推进清洁生产。重点抓好企业主体治理工程。首先,企业在进行技术改造时,应采用能够使资源能源最大限度地转为产品、污染物排放量少的新工艺,以代替污染物排放量大的落后工艺;采用无毒、无害或低毒、低害原料,以代替剧毒有害原料;采用无污染、少污染、低噪声、节约资源能源的先进设备,以代替浪费资源能源、严重污染环境的陈旧设备;采用先进技术和工艺,最大限度地利用工业“三废”,生产有市场需求、质量好、能满足环保要求的产品。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应充分回收利用余热、余压和各种可燃气体;生产对环境无污染、少污染、易回收利用的产品。企业生产中排放的废弃物,应坚持谁排放、谁治理、谁利用、谁受益的原则,广开途径,因地制宜,积极开展工业“三废”综合利用;凡本企业有能进行综合利用或者利用不完全的工业“三废”,应当提倡给其他企业进行综合利用或者进行联合经营利用。第三,对不同层次的企业实行不同的清洁生产的费用方案。

3 发展循环经济的实践路径

路径一: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用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改造传统产业,提高工业经济运行质量,结合工业产业结构特点、发展规模和水平,将清洁生产、废弃物的资源化、生态工业等确定为发展循环经济的重点领域;在建设生态工业体系时,优先选择钢铁、石化、建材、食品等高能耗、高污染的行业,重点 研究 开发循环经济发展的适用技术,探索行业发展模式。

路径二:从推行清洁生产入手,打造新型循环经济型企业。企业是实施清洁生产的主体,依据“增效、降耗、节能、减污”的清洁生产目标,把开展清洁生产作为实现污染物达标排放和完成污染物排放总量控制指标的重要手段。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调整, 电子 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产业作为新兴产业与高新技术产业的代表,已经发展成为重要的支柱产业。通过推行清洁生产,利用信息产业参与制造业信息化,数字化设计、自动控制、电子数据管理、电子商务,发展集成制造、 网络 制造,进而带动与信息产业关联的中小企业的发展。通过引入先进技术工艺,在生产过程中构织一个废物连续利用的“循环圈”结合建立 现代 企业制度,推动实施清洁生产

路径三:推动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创新。先进的生态循环技术和设备是发展循环经济的基础条件。因此,应加大对资源节约和循环利用关键技术的攻关力度,突出抓好资源节约和替代技术、能量梯级利用技术、延长产业链和相关产业链接技术、“零排放”技术、有毒有害原材料替代技术、废弃物的综合利用回收处理技术、绿色制造技术及产业化。加强对具有共性特点的技术攻关,解决工业循环经济发展的技术瓶颈。

路径四:将循环经济理念引入企业设计、管理、生产的全过程,以资源循环利用为主线,延伸产业链。工业企业应积极探索“资源—产品—再生资源—再生产品”的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积极发挥煤炭资源深加工,延伸煤化工产业链;深度开发油、气资源,延伸石油化工产业链;发展再生资源产业,建立城乡废旧物资和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形成资源开发、加工和废弃物回收利用的良性循环。

路径五:建立循环经济发展的咨询服务体系。积极支持建立循环经济信息系统和技术咨询服务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经济运行的监测和预警, 科学 调度水、电、气、运等资源配置。及时向社会有关循环经济技术、管理和政策等方面的信息。充分利用现有的环境科研、服务机构和社会团体的力量,开展循环经济信息咨询、技术推广、宣传培训等工作。

4 发展 循环 经济 的支撑要件

4.1 制度支撑

4.1.1 计划和布局制度

工业 企业 循环经济发展计划应以国家环境保护计划为基础,包括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方针、分期目标、考核目标、计划性对策和重大项目等事项。针对地质的环境资源情况和外来资源的可得实际,对产业结构体系的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调整产业结构和企业空间布局,明确企业循环经济的目标、任务以及要采取的政策措施,保证循环经济战略的顺利实施。

不合理的再用或再生利用程序往往导致不同的经济、环境后果,为了保证循环经济循序渐进地发展,应重视循环程序的制定,通过建立重要技术、工艺、设备和区域的示范制度来带动面上循环经济的发展。如可以选择物耗与能耗高、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清洁生产示范,选择特定的企业集团和开发区进行生态工业园区和生态工业 网络 的示范。 总结 企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提出利用循环经济改造现有企业的思路和措施。

4.1.3 市场准入制度

企业循环经济离不开市场的推进,但市场的推进必须符合市场规则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市场准入条件,主要表现为:投资是否符合一定的数额标准,技术和设备是否符合国家的规定,环境 影响 评价结果是否合格等。通过提高资源消耗大、污染严重产品的市场准入门槛,限制和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技术、产品和设备。凡新建和改、扩建工业项目的可行性 研究 报告,必须包括合理用能、用水方案。

4.1.4 信息化建设制度

坚持以信息化带动生态工业化,逐步建立综合信息系统、安全生产调度监控系统、办公自动化系统、人力资源信息网、资金管理信息网、产品销售信息网、物资管理信息网等,提高企业循环经济的水平。

4.2 管理支撑

4.2.1 建立循环经济统计体系和信息平台

这是对循环经济进行有效管理的基础。 目前 我国尚未建立起基本的物质流量表,对于企业和地区进行循环经济管理缺乏基本的数据信息。针对目前缺失的物料和能量利用的数据,建立相应的综合性的数据统计和信息系统,在企业建立基本物质流量表,企业之间实现物质流、能量流和信息流的关联和交换,逐步形成生态型企业网络。

4.2.2 建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

企业需要逐步把资源和环境代价计入成本,真实反映、 科学 评价企业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通过设置经济运行指标、资源消耗指标、循环再用指标、废弃排放指标、建设保障指标和发展潜力指标,指导工业企业循环经济建设,使抽象的循环经济具体化。

4.2.3 建立循环经济发展指标考核体系

把发展循环经济的指标和措施具体化、定量化,纳入干部、职工的业绩考核体系,从而将有关监督、考核、奖惩制度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为企业发展循环经济提供应有的动力。

4.3 技术支撑

循环经济的减量化、再利用和再循环,哪一个环节都离不开技术的支撑。循环经济的技术思路,是通过对经济系统进行物流和能流 分析 ,运用生命周期 理论 进行评估,旨在大幅度降低生产和消费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及污染物产生和排放。在生产过程中 应用 先进技术,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的深度、广度和精度,从而降低资源消耗的强度。因此企业要强化循环经济领域有关技术研发工作,把重点放在降低生产过程的资源、能源消耗,减少污染物的产生和排放,废弃物再利用的资源化,生产过程无废少废,绿色产品的清洁生产等 科技 项目方面,尽可能实现对资源最大限度地利用并将环境污染物的排放消除在生产过程之中。在经济活动的源头节约资源并减少污染,实现整个生产过程的生态化和绿色化。

4.4 文化支撑

企业发展循环经济,不只意味着体制和机制的转变,也不只是工艺、技术、设备等硬件的建设 问题 ,同时需要企业文化的有力支撑和配合。企业文化是 现代 企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灵魂。现代企业文化的构建必须以企业的 社会 责任为基础,把企业社会责任作为企业文化整合和再造的重要 内容 。企业的社会责任解决的一个主要问题是资本与公众的矛盾和企业与消费者的矛盾。要搞清洁生产、减少污染、保护环境,就要减少利润。生产优质产品,不欺骗顾客,也存在着与消费者争利的问题。这都关系到企业的精神和文化。企业要把循环经济的理念融入到企业文化建设当中,充分发挥企业文化的促进作用,大力营造有利于资源节约、发展循环经济的文化氛围。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7)

一、完善监测和调控机制,引导企业开拓市场

(一)加强工业经济运行监测。健全工业经济运行监测网络,完善重点企业监测平台,建立重点企业旬报制度,加强对重点行业、重点企业、重点产品和重要生产要素的跟踪监测。坚持和完善经济运行分析例会制度,及时掌握经济运行动态,做好预测预警。建立经济运行信息制度,定期信息,引导企业合理组织生产,把握投资方向,增加有效供给。完善煤电油运协调工作机制,搞好电力发供用协调,积极争取大用户直购电政策,保障生产要素供应。

(二)大力促进工业品销售。支持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联合协作,形成互为市场、协同发展机制,共同抵御市场风险。推动武汉钢铁(集团)公司、东风汽车公司等重点骨干企业产品省内循环工作,推进企业之间“1+X”战略合作,提高重点企业产品的省内市场占有率。对使用财政性资金购买地产钢材、汽车、建材等产品,按照有关规定给予支持。充分发挥政府采购的作用,对采购省产汽车项目,采用协议供货方式采购;对在我省有生产基地的企业参与政府采购活动,给予政策性加分。做好汽车、家电下乡工作,简化手续,提高效率,落实补贴。

(三)鼓励企业开拓国际市场。引导和扶持企业稳定欧美市场,加大对非洲、南美洲、东南亚等地区的营销力度。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支持机电高新产品和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产品扩大出口。鼓励钢铁、煤化工、电力、石油化工等企业在国外建立原材料基地或生产基地。支持出口企业开拓国际市场,鼓励出口企业开展境外注册认证和品牌宣传。

(四)完善工业经济调控机制。强化政府对工业经济运行的调控职能,建立“政府统一领导、有关部门各负其责、相互协调”的涉企资金使用协调会商机制,统筹企业发展专项资金的安排和使用方向、投入重点和项目布局,协调解决资金安排中的重大问题,优化资金投向,集中资金办大事,充分发挥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转变发展方式,推进工业经济结构优化升级

(五)大力发展先进制造业。围绕龙头企业、龙头项目和名优产品,加快培育一批特色鲜明、重点突出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和制造基地。加快汽车、钢铁、石化、电子信息、食品、纺织等支柱产业发展,抓紧制订十个产业调整和振兴规划实施方案,实施轻工、电子信息、石化、装备、船舶五个产业实现三年倍增计划。加强上下对接,积极争取项目支持,促进产业结构升级。

(六)突破性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大力发展光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环保、新材料、新能源等产业,培植航空、创意等新兴产业,力争2009年开工和建成国家高技术产业化项目各20项,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全省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以上。加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扶持力度,对新建成国家技术中心的企业给予奖励。完善智力资本股权激励政策,鼓励科研人员领办、创办科技型企业。扶持*0家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快速发展。企业开发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的研发费用,可以按规定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加计扣除。加快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经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符合税法规定条件的,享受国家规定的企业所得税优惠政策;企业转让技术所得,依法免征、减征企业所得税。

(七)优化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制订全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调整的指导意见,促进全省国有经济布局和结构的优化。鼓励优势企业以资产、资源、品牌为纽带,推动工业企业兼并重组,加快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大公司、企业集团。突出抓好能源、汽车、冶金、交通等重点领域企业的调整、重组和发展,鼓励省内外资金以并购、参股、再投资等多种方式参与国有企业改组改造,引导企业加快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完善法人治理结构。

(八)积极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发展。按照“非禁即可,非限即许”的原则,进一步放开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市场准入。积极争取国家有关扶持中小企业发展的专项资金支持。支持中小企业转变发展方式,加快结构调整,推进节能减排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和应用,引导中小企业走“专、精、特、新”发展之路。推进全民创业,落实以创业促就业的各项政策措施,大力开展创业辅导,加大小额贷款担保工作力度,积极鼓励中小企业和民营经济稳定和新增就业岗位。继续实施中小企业成长工程和信贷主体培植工程,完善中小企业服务体系,抓紧制订出台加快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及时协调解决中小企业融资担保等困难和问题,促进中小企业不断发展壮大。

(九)加快发展县域经济。贯彻落实《中共湖北省委、湖北省人民政府关于在新的起点上推进县域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发〔20*〕11号),突出抓好产业集群、中小企业成长工程、中小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建设等工作,确保县域经济中的工业比重不断提高。重点扶持成长性好的重点产业集群,力争用2年左右时间形成20个过50亿元、*0个过*亿元的产业集群。抓住农民工返乡的机遇,积极发展有特色的带动力强和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成效明显的产业集群,形成特色板块经济,打造区域品牌。鼓励争先进位,培育县域经济发展的排头兵。

(十)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制订化工、建材、再制造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循环经济专项规划,循环经济支撑技术目录和指标评价体系,重点推动有色、化工等行业的循环经济改造。加强重点工业污染源治理,全面推行清洁生产,扩展电子产品污染控制范围。支持青山—阳逻—*州循环经济示范区建设。对企业购置用于环境保护、节能节水等专用设备的投资额,按一定比例实行税额抵免;对企业综合利用资源,生产符合国家产业政策规定的产品所取得的收入,在计算应纳税所得额时减计收入。

(十一)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细化《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质量兴省战略的决定》(*政发〔20*〕30号)实施方案,鼓励企业运用新技术,开发新产品,创造新需求,开拓新市场,引导企业争创精品名牌、国家(省)质量奖和中国驰名商标,提高我省产品竞争力。深入开展“质量和安全年”活动,落实企业质量安全主体责任,加强社会质量诚信意识教育,推行全面质量管理,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三、加大工业投入,增强发展后劲

(十二)抓好重大项目建设和储备工作。力争2009年全省先进制造业新开工和续建过亿元的项目达到400个,确保工业重点项目投资完成*00亿元。充实完善重大项目库,谋划一批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关键项目。健全重大项目推进工作机制,及时做好协调服务工作,确保项目保质保量按时建成达产。充分利用省部合作机制,争取一批项目增补进入国家“十一五”专项规划,争取一批新的重大项目早日开工建设。对2009年新开工工业项目,除法律、行政法规以及国务院另有规定和上缴中央部分外,省以下实行“零费制”,免缴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等各项费用。

(十三)拓宽工业投资渠道和领域。积极承接“两个转移”,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支持和引导民间资本投向政府鼓励类项目和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的领域。支持企业上市、发行债券,利用资本市场直接融资,发展企业债、公司债、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等融资工具,稳步发展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开展中小企业短期融资券试点。支持条件成熟的重大项目采取股权融资、发行债券和股票、BOT等多种形式筹措建设资金。积极推进武汉城市圈“循环经济产业投资基金”、“船舶产业投资基金”等试点工作,力争有1-2只产业投资基金取得实质性进展。鼓励创业投资,对从事国家重点扶持和鼓励的创业投资,按照投资额的一定比例抵扣应纳税所得额。

(十四)加大技术改造力度。大力推进以信息化为引领的技术改造,促进工业化与信息化、制造业与服务业的融合,组织实施一批重大技改工程。以国家出台的产业振兴政策为导向,结合我省产业现状,搞好项目对接,最大限度地争取国家技改项目资金中的份额。整合现有专项资金,适当增加省财政技术改造专项资金,重点用于支持企业提高装备水平、提升产品科技含量及高新技术产业化项目和有竞争力的劳动密集型项目的贴息。对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等原因需加速折旧的,采取缩短折旧年限或采用加速折旧的方法。

(十五)抓好重点领域的节能减排。加快实施“十一五”节能减排行动计划确定的重点节能减排工程项目。围绕钢铁、建材、化工、电力、有色等能源消费和转换集中的行业,加强节能改造。对重点节能减排项目继续给予贴息支持。建立落后产能退出机制,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抓紧组织实施2009年环保专项治理工作,用好淘汰落后产能奖励资金,加强对已淘汰企业的“后管理”,确保关停到位。

四、强化服务,营造工业经济良好发展环境

(十六)优先保障工业用地。按照“好而快则先”的原则,只要符合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供地政策、落实耕地占补、确保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的项目,由省直接配置用地指标,保障项目用地需求。加大批而未供、供而未用、闲置土地清理及新增耕地等涉地指标跨地调剂力度,提高土地利用效率,研究探索激励机制,增强对重大项目用地的供给保障能力。支持和鼓励工业企业盘活存量土地,在符合规划、不改变用途的前提下,对工业企业通过厂房加层、老厂改造、压缩绿地面积、内部整理等途径提高利用率的,不再增收土地价款。

(十七)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发挥银政企对接平台的作用,积极支持金融机构调整优化信贷结构,加大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力度,做好银团贷款和俱乐部贷款项目,加大对工业企业的融资支持。简化中小企业贷款程序,贷款结构中应单独安排一定额度用于支持中小企业发展。县域银行类金融机构新吸收的存款,应主要用于当地发放贷款。建立银企互信互助机制,加强贷款信息与生产经营情况的沟通,鼓励金融机构在风险可控的前提下,对基本面较好、信用记录良好、有竞争力、有市场、有订单但暂时出现经营或财务困难的企业给予信贷支持。

(十八)加快担保体系建设。按照“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企业化管理”的原则,加强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再担保体系建设,健全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建立风险补偿和激励机制。尚未建立担保机构的市、州、县,年底前要全部建立。要做大省中企担保公司,充分利用这一基础平台开展再担保业务。多渠道多种形式筹措资金,力争2009年省担保平台资本金规模达到*亿元,20*年达到20亿元。各县(市)要认真落实县域20*—20*年省集中税收新增增量返还的50%用于补充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的规定;努力争取国家扶持担保体系建设专项资金,支持多元投资壮大中小企业信用担保机构资本金。积极支持农业产业化,鼓励工业企业开展原材料基地建设,做大省农业产业化担保公司平台。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8)

立足区位优势和商贸优势,突出“三个重抓”:一是抓好商贸中心的新建和扩改。按起步区总体规划,在长虹大道延伸线尾端现毛纺厂侧,大手笔新建打造开发区城市商贸中心;通过扩改国际汽车城、五金城、家具城、新建电子城,全面提升市场品位。二是抓好总部楼宇经济项目的建设。在加速推进中星联总部、慧龙总部、清华同方713厂研发总部等一批在建总部项目的同时,继续加大总部项目引进力度,总部项目招商要在一手抓好重点地区区域性总部项目引进的同时,还要瞄准本市高端服务业总部、商贸物流业总部,着力构建一条“内聚外联”的总部经济发展之路。三是抓好现代物流,打造区域采购分拨中心。围绕引进知名物流企业,积极推进现代物流发展。

做活城市建设发展文章

八里湖属科技工业园辖区范围,毫无疑问,科技工业园已成为“两区”互动的主平台、主战场,我们必须上下统一思想,全力以赴做好八里湖时代城市建设发展文章。一是在完善新区规划上下功夫。着力将八里湖时代新区打造成为集商贸、休闲、宜居于一体的生态型城市新区。二是在加快基础设施建设上下功夫。既要积极配合建设好市里在开发区实施的重点城建项目,又要花大力气建设好自身实施的城建项目,更要在科技工业园水电管网改造提升及道路完善上加快,实现新区硬环境的根本性转变。三是在盘活土地资源上下功夫。要在盘活环八里湖景观资源、前进西路两侧土地资源上动脑经,通过市场运作以小投入赢得大投入、以大投入推动大建设大发展。四是在引进财源性项目上功夫。继续加大力度引进一批地产项目、商贸物流项目等财源性项目建设的铺开,短期内可以有效增加开发区地方财政,缓解新区基础设施建设投入的资金压力,推进科技工业园的转型开发。

做活科技孵化发展文章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9)

(一)指导思想

围绕“一业特强,多业跟进,特色赶超,产业兴镇”的要求,以特色镇建设为抓手,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启动一园一区建设,着力招大引强,培植龙头企业,扶持民营经济发展,全面促进工业经济又好又快向前发展。

(二)发展指标

(1)增加值10.6亿元,增长30.9%;(2)工商税收5500万元,增长25%;(3)增量投入5亿元以上;(4)引进外资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5)新增纳税超百万企业4个,超50万元企业8个;(6)新增定报企业不少于10家;(7)新产品开发20只以上,通过省市级鉴定10只;创国家、省高新技术企业2~3家;申报省以上科技专项10项;申报国家专利50项;(8)创省名牌产品1个,市名牌2个。

(三)工作重点

1、继续加大特色镇建设力度,壮大工业经济规模。一重抓鞋机企业发展,形成市级产业集群,培大育强龙头企业。二注重石油机械提质增效,做大石油机械市场。三引导纺织企业发展,扩大纺织能力。四做大磨料磨具企业,提升磨料磨具品牌。五发展冶金铸造行业,扩充冶金铸造企业队伍。六促进其他行业发展,达到产业兴镇的要求。明年争取税收百万元以上企业8家,50万元以上企业20家。

2、着力构建服务平台,全面提升服务质量。镇三套班子领导、机关干部全部联系到企业,每人结合一个重点企业,实行挂钩帮扶,落实包保责任,为企业提供信息,解决突出问题,规范企业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落实服务措施,为企业用地、供电、信贷提供优质服务。明年目标:一园一区配套设施到位,启动质检中心,加强鞋机商会的力量,建立一个集群金融服务平台,鞋机集群成立一个金融担保机构,为中小会员企业提供融资服务,环境优美乡镇争取通过省级验收。

3、重抓招商引资,注重外向开发。首先大力推介我镇工业产业基础优势和政策优势,吸引国内外大企业、大集团和民间资本投资,加速产业集聚和发展壮大,尤其以新规划的一区、二区为平台,力争完成引资10亿元,亿元项目4个,5000万元以上项目10个,1000万元以上项目15个。主要做法:一是围绕产业链招商。针对我镇工业企业的特点,产品结构情况,既注重上游产品的招商,也注重下游产品的招商。二是强化专业队伍招商。明确专人长年招商,落实招商指标,严格考核制度。三是强化重点区域招商。围绕接轨大上海,融入长三角,就地招商。四是借助客商引商。加大招商引资激励政策力度,利用产品特点招商。五是激励全员招商,大打招商人民战争。实现高起点投入,高技术合作的路子。其次注重外向开发,力争外向型经济新突破。以鞋机博览会为契机,实施外向新突破。20__年力争协议注册资金300万美元,完成外资到帐150万美元,自营进出口500万美元,劳务输出150人。

工业经济的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F42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36X(2012)05-0156-04

一、集聚经济的具体表现形式

集聚经济(agglomeration econo-mies),是指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在空间上的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益和成本的节约。集聚(agglomeration)的核心概念就是集中,是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是经济活动者为了获得某些优势条件或利益而向特定区域聚集的过程。集聚表现在许多方面,反映为人口、产业和城市的集聚,也反映为制造业、消费和服务的集聚。

集聚所带来的经济效应,很早就得到关注。马歇尔(Marshall,1890)是经济史上第一位对产业集聚现象进行系统研究的经济学家,认为产业集聚的本质就是性质相同的中小厂商集合起来,对生产过程中各个阶段进行专业化分工从而实现企业的规模经济生产。集聚从根本上而言是集聚所带来的外部经济,而这种外部经济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地方化的劳动力市场或劳动力池效应,二是专业化的投入产品,三是基于人力资本积累和面对面交流的累积所引发的知识外溢。

韦伯(Weber,1909)提出“集聚经济”的概念,在《工业区位论》一书中他把区位因素分为区域因素和位置因素,认为影响工业区位的区域因素包括运输成本和劳动成本,而影响工业区位的位置因素则包括了集聚因素和分散因素,其中集聚因素又包括特殊集聚因素和一般集聚因素。特殊集聚因素指的是交通、自然资源等,而一般集聚因素则指一般性的经济因素,是当多个工厂集聚在一个地点时能给各工厂带来更多收益或成本节约的因素。特殊集聚因素往往是产业集聚的诱发因素,而一般集聚因素才是集聚持续发展的内在驱动力。

胡佛(Hoover,1937)又进一步提出集聚经济具有三种基本形式:(1)企业层面的规模经济,即内部规模经济;(2)本地化经济,就是与地区产业规模相关的规模经济,即同一产业的不同企业集中在一个地方生产带来的经济效应;(3)城市化经济,就是与地区整体经济规模相关的规模经济,即各种类型经济活动集聚在一个地方带来的经济效应。

从经典理论看,集聚的形成与规模经济的产生、社会分工的深化、交易费用的降低和知识外溢等许多因素相关,这些因素产生的外部经济导致了集聚经济的形成。也可以说,集聚经济内的企业普遍地享有集聚带来的外部性,其直接后果是导致集聚内的绝大多数企业得到比外部企业更多的利益,即集聚效应。正是集聚效应吸引着经济活动向一定地区靠近集中。

如果仅从产业的角度看,集聚可以表现为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这三种形式。企业集中是指各类企业单纯的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不同行业的企业由于能够共享基础实施及优惠政策,而在空间位置上集中分布,但是企业之间的关联极其薄弱或是根本不存在,没有形成相互配套的分工与协作关系。较之与由不同行业企业组成的企业集中,产业集聚和产业集群则都是产业层面的集中,是同行业企业组成的集中。

产业集聚是指某一产业在地理空间上的集中,它以国际分工理论为背景,侧重于某个产业的区域分布与工业整体的区域分布的对比,描述某个产业的空间分布状态。而产业集群则是指在某一特定领域中,通常以某一主导产品为核心,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以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的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Porter,1998)。产业集群基于交易成本和空间成本的降低,侧重于对相关企业和机构集中于某一地区而形成的有机整体的描述,实际上产业集群是产业发展的一种特殊模式和演化过程。

产业集聚与产业集群存在共同点,两者都具有地理集中性,都是许多生产同类产品的企业或相关企业在某一区域的集中,是一个以企业为主体的聚集区;两者都具有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等资源共享的特点。但是,产业集聚不能等同于产业集群,产业集聚作为一种产业在空间上的集中,与产业集群的关键区别在于产业集群内部存在着共生机制。产业集聚仅仅描述某一领域相关的企业在地理上的集中和接近(张元智,2001),而产业集群却是一个类似于生物有机体的产业群落,它是企业自组织或有组织的综合体,不是无组织的混合体和堆积物,揭示在一些地方相关企业集结成群,从而获得竞争优势的现象和机制(王缉慈,2002)。产业集群形成了产业集聚所没有的组织结构和发展模式,比产业集聚拥有更强的竞争能力和发展能力。换言之,产业集群所具有的竞争优势是产业集聚难以相比的(魏后凯,2003)。

上一篇: 临床研究统计学 下一篇: 目前存在的生态环境问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