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研究统计学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9 17:31:35

临床研究统计学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1)

中图分类号:G642.0?摇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4)16-0244-02

一、引言

临床医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的临床实践能力具体包括:(1)临床基本技能,主要涉及临床基本操作及医疗文书的书写等;(2)临床思维能力,主要反映在医学生通过细微的观察、深入的思考、认真的总结、进行反复的实践并达到理论或技术上的创新,这是实践能力的深层体现[1]。其中,临床思维的培养是其重中之重,医学生只有掌握了科学的临床思维方法,才能适应变化万千的临床工作,成为一名合格的医师究[2]。随着时代的发展,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及临床实践能力越来越受到各方面的重视,如何充分利用各种学习资源培养学生提高这些能力,是各个医学院校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考虑到医学生相对有一定的自主学习时间,如何让学生利用好这一时间,由学校提供给学生自主学习的资源就是临床学生思维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二、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在临床实践教学的作用

从2008年开始,我校开始使用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对学生进行临床思维的培养的尝试,经过几年的应用,并做了相应的问卷调查,发现这个系统可以在临床教学中有几方面的作用。

1.第1阶段,病例开始计时,进入页面后开始由医生对病人进行初步的病史采集与体格检查。这个功能可以培养医学生独自面对病人有效沟通的能力。通过系统模拟临床病史采集环节,这是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可以达到让学生学会怎样去排除患者提供的失真性的言语。另外,在病史采集时学生可以学会避免使用太多的引导性词语,应当通过提醒的方式与患者互动,达到去伪存真;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应排除与诊断无关的病史资料,掌握这两点是得到较准确的第一手临床资料的基础。

2.学会分清疾病主要矛盾与次要矛盾的能力。病史采集后,接下来主要是通过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来协助诊断,并尽早地发现可能存在的隐匿性问题,必要时早期干预及对症处理,在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中,可以模拟结合患者病史及体征,再次确认主要诊断的考虑方向。比如,如果患者存在呼吸困难、心脏骤停等紧急情况时,应当立即进行心肺复苏,紧急开通静脉通道,并予上心电监护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好一切抢救的器械及用药等。这时务必需要助手的协助,口头下医嘱并由助手核对后执行相应操作。若患者病情较平稳,可尽快完善相关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等。临床上经常还需完善的急查内容主要是根据临床诊断需要,对于不同的病例采取不同的方案。比如气胸的患者,应该可以查血常规、心电图、胸部X线等,必要时也应考虑行血气分析;若是外伤大出血的患者还需行输血前检查、定血型及配血等。在这一项目中,主要培养和考察学生对辅助检查的应用及掌握情况,学生应在考虑诊断的基础上,完善相应检查,而不要广撒网,既增加了患者经济负担,又浪费了医疗资源,因此做任何检查的时候也应当是有理可依的。在计算机病历模拟系统中,根据学生选择的相应检查,系统模拟时间会相应地向后推移,就如现实中要等待检查报告一样。因此,在这期间,系统使用者应当主要考虑:(1)询问是否患者家属到场,进行必要的沟通;(2)疾病是否需要其他科会诊;(3)密切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准备好可能用到的医疗药品及器械等,在对诊断有较大把握时,紧急情况下可予相应处理。一般几分钟后,患者相关检查结果即回报。一种疾病往往会有多种合并症或者说一个病人会有多种疾病,那么针对这种情况,医学生应当怎样去看清疾病本身的关联性及侧重点呢?往往在这个问题上要十分谨慎,因为一旦主要方向选择错误就会导致比较严重的后果,认为把握好对症处理及对因治疗这两者的关系才是解决这个难题的正解。在系统应用教学中,学生可以深刻感受这个问题的重要性,通过解决各病例中遇到的不同状况,学生觉得收获很多。

3.利用所学知识在有限时间内解决问题的能力。临床急救工作是争分夺秒的,对待急症,积极有效的处理及治疗有时候是解决问题的先决影响因素。因此,在模拟系统中及病例解析中会常常看到一些这样的字眼:“尽早使用”、“n分钟内”,这说明医学生不仅要了解怎么治疗疾病,更应该尽快地解决问题。如根据诊断结果进行治疗及必要的对症支持处理,结合患者的辅助检查结果,明确诊断后应立即与病人或家属沟通,若需行有创性操作,应征得其同意并签署手术同意书后,于急诊室紧急实行,待患者病情稳定后,可考虑与病房医生电话联系明确有转科指正,转入病房继续观察及治疗。在病房中,按照常规要求,予下长期医嘱包括病房常规护理,临时医嘱如:大小便常规、肝肾功能等相关检查。完善诊断及鉴别诊断,并查看病例解析:通过以上一个连续的诊治经过,考生已明确患者诊断,并予对症及支持处理后,此时考生已基本完成该病例的考核,但仍需注意完善诊断与鉴别诊断,模拟学习结束后,可提交。提交后计算机模拟病便系统会打分,并会给指出学生在整个模拟诊疗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相应的建议处理方法,往往关键性的处理将被再次强调,因此提交病例后的评估报告也是相当有意义的部分。

4.培养连续看待疾病发展及转归的能力。任何一种疾病都是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在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中病史资料是可以反复查看的,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也是可以重复做的,而且在一些病情变化的病例中,医学生还会得到意想不到的发现,这也说明了,在治疗过程中,学生应该更细致、连续地去观察病情的变化,这样才能总结其规律,发现其特点。

5.培养团队协作的能力。一个好的治疗团队在诊治过程中是永远不可或缺的,要有一个好的领导,也要有好的助手,默契的配合往往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中,一般是由两个人或多人组成抢救小组,合理地分配任务十分重要,时刻谨记在抢救中病人至少要有一人在场看护。在模拟诊疗时也可以让学生思考,两人或多人抢救中,如果心肺复苏同时需要建立静脉通道,这时小组成员间应怎么分配任务呢?怎么协调?如何处理好细节?这都可以促使学生思考,得到相应的诊疗过程的体积。

6.完整的诊疗过程模拟训练作用。在CCS病例中,学生经历的是从一个病人的起病就诊问诊及体格检查辅助检查诊断明确诊治的全过程。这在一定程度上促使实习医生们学会怎样去将疾病看成一个发展的过程,并将所学的知识串联起来。因此,对于一个实习医生来说,除了熟练的掌握问诊、体格检查外,完善的临床思维能力、准确的检验结果判读能力及熟练的医嘱应用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这些通过模拟系统学生都能够得到一定的锻炼及积累。在模拟系统中,使用者可以面临一个模拟的真实的病例场景。在这个场景中,学生将独自面对这个病人,怎样接诊、怎样尽快去处理疾病,这些都将由系统使用者独立思考并完成,这其实是一个逐渐形成临床思维的过程。思维是多向性的,每个学生处理的方式不一样,结果也会有差异,这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就成了一个考验。因为病人是真实的个体,如果我们处理不当,那么病人就会出现病情的恶化或死亡。很多情况下,坏的结果将是不可逆的,而通过CCS,我们可以通过反复的病例练习,来推测我们相应处理下可能会面临的结果场景,这能帮助使用者积累一定的临床经验并完善我们的临床思维,做到更全面地考虑问题。通过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除了能够培养临床专业学生的临床思维外,还可以促使学生熟练地应用辅助检查来协助诊断。在一个较逼真的病例中,学生通过完善病史及体格检查往往可以得出一个初步的诊断方向,通过辅助检查(实验室及器械检查等),使用者可以明确诊断。因此,在系统中,一方面,锻炼了学生对各检查应用的熟练程度。另一方面,考验了学生对检查结果的判读能力,这对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积累知识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三、结语

采用模拟教学手段进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是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的发展趋势。通过采用计算机模拟病例系统可以帮助医学生不论是在理论基础上,还是在临床思维培养上都有了相当大的提高,对于尚未接触临床的见习医生及刚下临床的实习医生,如能尽早接触系统,可以为今后更好地融入临床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2)

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妇产科病房临床见习的90位临床医学专业留学生为研究对象。根据对其临床见习时,所采用教学方法,将其分为研究组(n=40,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微课教学方法)和对照组(n=50,仅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其中,研究组与对照组男性与女性同学分别为20位、20位与25位、25位;年龄分别为(22.4±2.2)岁与(22.4±2.3)岁;临床见习前临床操作技能成绩分别为(63.2±3.2)分与(63.3±3.1)分。2组留学生性别构成比及年龄、临床见习前临床操作技能成绩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

1.2.1传统教学方法与微课教学方法

传统教学方法:以带习教师为中心,由带习教师在临床见习当天,于患者床旁介绍患者情况,并归纳、总结该病患者特点,这种教学方法以向学生灌输知识为主。微课教学方法:每节微课的视频内容,仅针对1个知识点进行讲解与演示。首先,学生观看微课视频内容。然后,学生在带习教师指导下,操作一定的设备和器材,通过控制条件的操作过程,观察受试对象的特征、变化,从中获取新知识,训练临床操作技能的方法。微课内容包括对女性内外生殖器检查操作,正常分娩、剖宫产术、人工终止妊娠术等操作技能培训。采用传统教学方法结合微课教学方法,让研究组留学生扫描微课平台二维码加入微课平台,将剪辑好的微课视频,通过微信平台上传至微信群和微课平台,要求每位留学生在线学习,带习教师通过微信群或微课平台在线解答留学生的疑问;同时于妇产科病房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由带习教师传授妇产科临床见习知识。对照组留学生仅于妇产科病房采取传统教学方法,由带习教师传授妇产科临床见习知识。

1.2.2观察指标

由带习教师根据妇产科学教学大纲要求,设计临床操作技能考题,主要内容包括查体和临床操作技能知识。2组留学生于本院妇产科病房见习前与见习后,均进行临床操作技能考试,并由本院妇产科教研室未参与带习教师,根据2组留学生对患者的临床操作技能情况进行评分,总分为100分,评分越高表示临床操作技能越高,评分越低,则表示临床操作技能越低。考题设计、监考及成绩统计教师,均未参与本课题设计。临床见习结束后,2组留学生均采用同组匿名形式,填写由本研究自行设计的《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评价反馈调查表》(以下简称为《调查表》),对2种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

1.2.3微课平台建立

通过向腾讯公司提交微信公众平台帐号申请,经审核、通过后,建立微课的微信公众平台(图1A)。微课平台管理员可在微课平台手机端图文消息,可在电脑端上传已制作好的音频、视频课件(视频大小<1G)。本研究微课平台。

1.3统计学分析方法

本研究所有数据资料,均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采用Ssize软件,计算满足本研究统计检验的最小样本量。对于呈正态分布和方差齐的计量资料,如2组留学生年龄与临床见习前与见习后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等,采用珚x±s表示,2组比较,采用成组t检验。对于计数资料,如对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采用百分比(%)表示,2组比较,采用χ2检验。所有统计学检验采用双侧检验,以P<0.05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2.12组留学生见习前与见习后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2组留学生见习前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床见习后,研究组留学生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明显高于对照组,并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留学生于妇产科病房临床见习与见习后的临床操作技能成绩比较。

2.22组留学生对妇产科学临床操作技能教学方法及其效果满意度比较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3)

1 研究背景

数千年来,中医以其人与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整体观、重视人体平衡调节的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基于具体矛盾具体解决的辨证论治思维方式对中国人民的健康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近百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西方文化及西方医学的传入,对中医学的质疑不断产生,其焦点之一是中医学能否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尤其是其临床效应的评价标准能否符合现代科学的标准。因此,随之而来的是大量基于西方医学临床效应检验标准设计的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研究。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适应大生产的需求,中成药的生产及应用越来越普及,使中医的临床研究可以类似西医采用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而且其结果也能够符合统计学评价的需求。在中医临床研究进步的同时,中医的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以及辨证论治的方法却有些淡化,因为无论是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还是辨证论治都无法满足大样本、多中心、随机双盲对照试验研究的需要。我们的研究,是希望能够在保持整体观、个体化诊疗模式、辨证论治思维方式的基础上评价中医临床效应,包括评价中医的诊断和综合治疗方案、中医临床疗效及中医临床的安全性等。

2 研究思路

笔者认为,目前开展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研究,主要包括3个方面:临床疗效的验证、专家与名老中医的意见及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支撑,其中最后一点是国内外临床评价与质量控制的主要因素。目前开展的评价研究往往缺少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支撑,主要是缺少文献数据分析与利用的方法。此外,由于数据资源分布广泛,种类多样化,使得有效地收集、整理信息与数据,总结出中医个体化诊疗效应的共性规律极为困难。以2004年发表在国内的中医临床文献为例,相关文献约22 000篇,治疗病例数达1 939 822例,如何有效利用这些数据,获得可信的结果,成为当前需要解决的关键问题。但如果我们不充分利用现有资源,仅由经验评价中医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科学性显然是不足的。利用既往国内、外研究成果,整合现有资源,在浩如烟海的大量文献中提炼出有价值的信息,为中医临床效应评价提供科学、充分、翔实的数据,是具有很大价值的。

近十几年发展起来的循证医学在临床文献的评价利用方面总结了大量的经验,而且也在实践中取得了明显的成果,推进了临床医学的发展·如果能够有效地借鉴循证医学思路对中医临床文献进行证据发现的研究,有效评价中医临床疗效、诊断和治疗方案以及安全性,将对中医临床效应的评价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但目前开展此项研究还面临着很多的困难,这种困难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目前中医的临床研究,特别是能够充分体现中医特点的临床研究很难符合西医临床研究设计的规范;其二,如果完全用西医的方法和手段验证中医临床效应,是很难真正反应中医临床效应的实际情况的·

面对这些问题,我们将开展基于循证医学的思路,依据中医临床文献的特点,寻找解决中医疗效、治疗方案与安全性证据提取与发现的方法,在中医药临床文献评价的基础上,实现证据的有效发现,最终提供一整套方法与应用工具,应用于中医临床效应评价·中医文献与西医文献不尽相同,中医理论体系也有别于西医理论体系,中医临床的有效信息在文献中的存在方式与在西医文献中存在的方式也不尽相同·提取中医文献中的有效信息,必须建立起中医学独特的文献质量评价标准·我们将通过研究影响文献质量的因素,来评价中医文献的质量,从而建立起一套科学的评价系统,这是建立高质量的临床文献数据库的重要保障,是深化分析中医临床文献数据的前提,也是完善中医临床效应评价体系的基础工作。

目前,已经建成的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其中所包含的诊断和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及安全性评价数据的参考价值并不尽相同。为了评价临床诊断与治疗方案、疗效及安全性,需要制定相关的评价标准和规范。我们将根据临床效应评价的需要及要求,针对临床数据库本身的特点,对临床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的细化评价。

到目前为止,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信息研究所开展的中医临床文献评价研究,多限于平面研究,这将影响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二维之间的关系展示,很难发现不同疾病同一阶段出现的相同病势·病位·病因组合等多种关系,也很难确立在疾病发生发展过程中,不同发病部位间和不同发病阶段采用的不同治疗方案间的共性因素,因而很难发现中医临床的共性技术,更难进行相应的信息归类与统计分析,这已经严重影响了中医临床文献研究的深入开展。基于结构型数据库中的临床文献数据,利用协同工作软件及相应的应用程序有可能为解决上述问题提供方法,发现临床文献数据的动态演变规律,依据证据要素进行归类,形成不同维度,以便发现病证之间、诊断与疗效之间、疗效与治疗方案之间的关系·

3 研究方法

3.1 建设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系统

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系统由中医临床疾病结构型数据库、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中医临床个案病例数据库、中医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数据库等4个主体数据库组成,并包括1个中医临床数据平台。

3.1.1 中医临床疾病结构型数据库

按照中医临床思维模式以及计算机可理解的语言模式设计数据库结构,对应用自然语言表述的中医临床疾病数据库及相关临床文献中的相关信息,进行结构化处理和加工,以便进行数据分析和挖掘。

3.1.2 中医临床文献数据库

整合50年来已经公开发表的临床文献研究数据,围绕近10年来中医临床治疗效果明显、中医干预有疗效优势的重大疾病和疑难病主题进行相关诊断方案、治疗方案、疗效评价、安全性评价等数据的采集。

3.1.3 中医临床个案病例数据库

以期刊及相关医案书籍中的个案病例为基础,设计个案病例数据库结构,用于存储现有中医临床文献中有关个案治疗的相关信息。

3.1.4 中医诊疗标准与技术规范数据库

建立各类重大疾病和疑难病的标准、技术规范及临床救治方案等文献数据库。

3.1.5 中医临床数据平台

①临床疾病应用平台:提供最简明与清晰的治疗方案。通过本平台,可以全面了解临床对于各类疾病和疑难病的救治方法与需要观察的指标。提示医务人员应该考虑的主要因素与检测项目。②诊疗规范平台:按疾病专科分类,提示疾病的处理原则与诊断方法,临床用药与护理要点。根据临床医生与护理人员的需求,提供相关信息。按照不同的临床工作范围,提供相应的查询入口,便于数据的直接利用。③临床知识平台:临床用药(非处方药与处方药)特点、用药方法、注意事项、药理学与常见疾病发病原理与预防、治疗方法等按不同需求提供给临床医务人员。④多功能数据检索与数据查询平台:建立相关数据的关联通道,便于用户按照导航系统的指示,查询与浏览数据。⑤网络链接数据查询平台:与国内外相关疾病诊疗网站建立查询链接,进行最新技术信息查询。

3.2 文献质量的评价研究

包括期刊、文献及数据质量评价研究。期刊评价在参考总被引频次、影响因子、即年指标、被引半衰期、论文地区分布数、基金论文数、自引总引比等一般性期刊评价指标外,还将参考其他一些与中医临床关系密切的指标。文献评价在参考期刊来源、作者、单位、地区、发表年限、科研立项、自然增长规律等一般文献评价指标外,还将参考中医临床自身特有规律所关联的指标。数据评价在参考循证医学数据评价指标的同时,充分考虑中医临床数据的特点,形成相关指标。

3.3 治疗方案与疗效评价研究

针对所有期刊、文献和数据进行影响因素评价,评判不同文献及数据的应用价值及参考价值。主要针对不同的应用目的对文献和数据进行评价,评价诊断方案设计、疗效判定设计、治疗方案设计、安全性设计等因素。按照中医临床特点进行高频聚类分析与关联规则的设计,注意解决文献中的高频数据不一定能够发现中医诊疗要素、统计结果显示有效率高的也不一定是最佳治疗方案等问题。同时,依据中医临床诊疗特点,研制制约条件下的关联规则分析,对于影响中医临床效应的因素进行多因素分析,分析疾病的发病率、地区、年龄、性别、研究方法、症状与证候的相关性,分析诊断与观察指标、治疗方案、用药特点与配伍规律、有效率与有效指标的相关关系。

建立临床疗效与治疗方案分析系统,利用Business Objects和Birt软件,将抽取的各种疾病数据,进行统计与归类。包括临床研究方法统计、各种疾病报导频次与病例数统计、中医诊疗方案统计、药物疗法与非药物疗法统计、中西医结合治疗与单纯中医治疗统计、中医证候频次统计、地区统计等。最终发现发病率、地区、年龄、性别、研究方法、症状与证候、观察指标、中医治疗方案、用药与配伍、有效率等因素间的内在联系。

建立起的数据分析系统将提供数据分析的核心服务,根据分析方法的类别,又可分为如下3个子系统。高频分析系统:提供高频分析服务,将高频分析的结果展现给用户,供用户进一步分析数据,将用户认为有价值的结论保存,留待以后参考或者提交到服务器,由相关的专家系统讨论;关联规则分析系统:提供各属性以及属性之间的关联规则分析,将关联规则分析的结论展现给用户;聚类/分类分析系统:提供的聚类/分类分析,可以按照治法治则、功效等相关属性采用各种聚类/分类方法分析,提供聚类/分类分析前的数据过滤转换服务。

研究海量信息处理的数学理论和方法,实现海量数据统计分析、超大规模、高复杂性优化问题求解以及复杂离散系统的建模,从而形成软件系统设计中的核心技术,确立基于网格计算的海量信息处理的形式化理论与方法。

3.4 中医安全性评价研究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4)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且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发展。但是部分医学科研人员却相对忽视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研究和应用,并且缺乏相应的专业理论知识和操作技巧,导致临床医学研究中出现较多的实际问题。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只有加深对于医学统计方法的认识,选择科学、合理的方法,才能保证科研工作的顺利开展和完成。

1医学统计方法概述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专业设计与统计学设计是重要的两个环节,也是影响科研工作实际效率和质量的重要因素,必须引起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医学统计方法作为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一门独立的自然科学,其从形成与发展共经历了近300年的历史,由较为简单的统计方法逐步向各种科学统计方法综合应用的方向转变。随着现代电子计算技术的不断发展,特别是SPSS、SAS等统计处理软件的研发和应用,客观促进了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大幅发展。在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中,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的基本步骤为:1)对于某项临床医学科研工作进行全过程的设计;2)根据统计学设计的基本要求,收集和整理所需的各类资料和临床数据;4)对于经过归纳后的资料和数据,选择科学、合理的医学统计方法,以保证科研工作所获取各类信息和数据的客观性、可靠性。从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发展的角度而言,科研人员在专项研究或论文撰写时,都离不开医学统计方法的应用,所以他们必须掌握基本的医学统计学原理和方法,并且依靠其掌握科研项目的客观发展规律,形成具有一定价值的专业文献。由此可见,现代医学统计方法则广泛用于临床医学科研、医学论文撰写,以及卫生事业管理等领域,其实际作用和意义是不容忽视的。

2统计学设计与指标选择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中,统计学设计和指标选择是科研人员开展工作的首要环节,他们必须坚持对照、重复与随机化的基本原则,在重复观察一定数量的样本基础上,合理设定对照组,以保证统计学设计中的随机抽样或随机化分组。在临床医学科研的统计学指标选择时,应注意下列问题:1)采用配对设计的医学统计方法,尽量保证组间的均衡性2)临床医学科研的目的必须明确,特别是要与现代医学实践工作紧密结合,以促进现代医学事业的稳步发展;3)注重医学统计方法与指标的可行性研究,注重于解决某一或几个方面的现实医疗问题;4)临床医学科研中的统计样本要尽量全面,样本越大其统计结果也越接近于实际情况,也有助于提高临床医学科研的可靠性与科学性。

3医学统计方法在临床医学科研中的应用

在现代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医学统计方法合理的应用必须引起广大科研人员的高度重视,而且要加强对于现实问题的深入研究。同时,国内科研人员应积极吸取和借鉴外国先进的医学统计方法,并且不断加强计算机技术及各类新型软件的研发,最终全面提升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实际效率和质量,为促进我国医学事业的发展贡献重要的力量。

3.1COX模型的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应用COX模型时,科研人员要应用C0X模型进行单因素的筛选,并且综合分析影响统计结果的接近显著性或显著性因素。在应用COX模型进行统计结果多因素分析时,应逐步检验和清除不显著的因素,最终形成具有科学性、客观性的优化数学模型,以便科研人员进行深入的分析。在利用COX模型进行临床医学科研的危险因素分析时,必须保证方程公式的进一步优化,特别要注意两组数据模型的对比与分析。

3.2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在临床医学研究的多指标统计分析时,科研人员必须采取常多元回归与常规统计方法联合应用的模式,尽量减少统计结果的模糊性。例如:在进行某一药物的功效研究时,要采取先进的电脑测定方法,并且通过临床病例脏器功能指标与多项形态的综合统计与分析,建立专业的多元回归模型,在对比病例治疗前后的各项检验指标变化情况的基础上,从而科学判定某一种药物的实际效果。

3.3其他方面的应用随着各类现代化检验仪器的研发和应用,在临床医学科研中要适当强化正常值的研究范围,绝不能简单的采取实验组与对照组对比分析的医学统计方法。科研人员应提高样本的数量,进行各类临床数据和资料进行综合的统计学处理,并且按照正常值的统计方法进行其余工作。

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生命科学研究的不断深入,在临床医学科研工作中,对于各类医学资料和数据的科学收集、整理与分析是不容忽视的关键性问题,也是构建现代医学基础研究体系的重要一步。在今后的临床医学科研中,科研人员的专业素质提高是至关重要的,他们不但要掌握基础的医学统计和概率论知识,而且要强化自身的分析判断能力与逻辑思维,这对于促进临床医学科研工作的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参考文献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5)

[中图分类号] G643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6(b)-0154-03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科技活动支持力度的不断增加,我国科技创新高度活跃,但当前基础医学、前沿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实际应用脱节的问题非常突出,为了有效解决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之间缺乏有效合作机制的问题,缩短从基础研究成果到临床应用之间的时间,我国已开始建立国家转化医学平台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推动临床医学研究工作,促进多学科科研成果向临床医学转化。而转化医学平台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又对人才队伍建设提出了更高的需求,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基础医学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需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我国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中仍存在诸多问题[1],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提示当前对临床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需要对其进行进一步的探索。

1 转化医学与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

转化医学是近年来医学健康领域出现的新理念,提出以临床疾病问题指导基础医学研究的走向,并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快速转向临床应用,在基础研究和临床诊疗之间建立桥梁联系,从而更有效地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疾病的预防和诊疗[2]。转化医学的发展可以弥补基础实验研发与临床应用之间的鸿沟,通过实践多学科交叉,把基础研究的成果快速转化为临床实践,其中包括新药开发和新的诊断和治疗方法等。转化医学不仅需要一批优秀的基础医学科研人才队伍,同时也需要一大批具备一定临床研究能力的临床医师[3]。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科技部在《十二五医学科技发展规划》中提出要在全国建立若干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促进转化医学学科发展。同时,教育部和卫生部也在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该计划将培养“拔尖创新医学人才”作为的重要目标,培养一批高水平的临床医师和医学拔尖创新人才,以满足国家医学创新和国际竞争对高水平医学人才的要求[4]。高水平临床医师的培养,不仅包括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包括临床研究能力培养。而临床研究能力是区别于临床能力的一项综合技能,包括临床研究项目的设计能力、组织能力、项目过程管理能力等一系列基本能力,临床医生只有具备了一定的临床研究能力,才能更好地承担临床医学研究任务。

2 临床研究能力培养的主要任务

自1998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颁布《临床医学专业学位试行办法》[学位(1998)6号],实施临床医学专业学位制度以来,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我国已逐步形成了以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医学理论知识和临床能力三个主要方面为核心的临床医学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体系。从目前来看,我国现行的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体系中强调医学基础知识、临床实践技能的培养,而对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不足,多数临床型研究生不了解临床研究的基本流程和要求。如何在新形势下确保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质量,己成为当前医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5]。专业学位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亟待提高。

2.1 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必须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再跟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这就要求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创新型拔尖人才需要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医学问题并能够通过研究提出解决方案,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关注和重视,而在非医学基础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则需要更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临床研究方案的设计能力[6]。而这两种能力需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医学相关的科研进展,才能够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的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2 增强临床研究中遵循伦理学准则意识

伦理学意识和医德观念是医生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应遵循伦理学原则,把保护受试者权益、保障受试者安全作为从事临床医学研究的首要原则。国际上曾先后制订了多个涉及人类受试者的伦理学准则,其中,最重要也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有《赫尔辛基宣言》和《涉及人类受试者生物临床研究的国际伦理准则》。当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中,较注重临床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常常忽视伦理学准则,在参与临床研究的过程中仅仅是以科学问题为中心,而把受试者的权益抛诸脑后。卓越的医生培养需要让学生掌握临床研究中的伦理学原则,通过培训,增强研究生在研究中遵循医学研究伦理学准则的意识,自觉的在临床研究中公正地对待每位受试者,尊重受试者的人格,力求使受试者最大程度受益和尽可能避免伤害[7]。研究过程中将受试者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包括研究设计中确保受试者的安全性,对研究的利益和风险进行审慎评估,按照公正的原则选择受试者,按照有利原则对选择的受试者进行医学干预,严格执行知情同意,保护受试者隐私,对专业领域中的特殊问题也应按照伦理学原则进行处理。

2.3 掌握临床研究相关的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

临床研究相关法律法规和国际规范均是为保障临床研究过程规范、质量可靠和保障受试者权益而制定的。世界卫生组织于1995年颁布的《良好临床实践指南》(good clinical practice,GCP)已成为全球性的有关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的行为标准,其目的是保证研究过程规范、结果科学可靠,也保护受试者权益并保障其安全[8]。该指南已在我国、加拿大、日本、美国、欧盟等许多国家和地区已被普遍实施,它不仅对伦理委员会、研究的申办方、管理部门等提出了相应的要求,而且对研究者的行为规范提出了明确的要求。此外,原卫生部颁布的《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SFDA颁布的《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药物研究监督管理办法(试行)》等在我国临床研究管理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临床研究的研究者必须熟悉并严格遵循相关法规和规范才能保证研究过程顺利,研究结果才能被社会所接受和认可。

3 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途径

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不仅包括临床研究的相关学科理论知识和临床技能的培养,还应该包括临床研究的工作流程、相关法规和国际规范培养。提高临床研究能力应是卓越医生培养的重要目标之一,学校和教学医院应通过理论知识培养、临床研究实践和受试者权益保护实践等多个途径的培养,全方位提高医生的临床研究能力。

3.1 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外语水平。一般情况下,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课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的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医学统计学是临床研究中最重要的工具,良好的统计学知识储备是临床研究设计符合科学原则的保证和临床研究中少走弯路的必要条件。另外,良好的外语水平是开启医学研究之门的一扇窗,掌握了它才能紧紧跟踪医学文献,提高对现代医学信息的敏感性和洞察力,有助于提出有价值的医学问题[9]。合理的知识结构是保障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前提条件。所以,卓越医生的培养过程中,不仅要加强医学基础知识的学习,还要强化非医学类知识的学习,构建有利于提高临床研究能力的知识结构。

3.2 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产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问题的思路,拓宽开展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和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为临床研究生培养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机会。因此,教学医院和研究生导师应将临床研究生的培养与IIT项目开展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仅可以使临床研究生尽早地熟悉GCP原则,同时也可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设计能力和临床研究项目的组织、沟通和表达能力[10]。

3.3 观摩临床研究项目伦理审查,增强受试者权益保护意识

任何一项临床研究都必须经过伦理委员会的审查和批准,伦理委员会对临床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是保护受试者权益的重要手段,任何未经伦理委员会批准的临床研究项目均不得在临床实施。原卫生部《涉及人的生物医学研究伦理审查办法(试行)》和《药物临床试验质量管理规范》要求每个开展临床研究或新药临床试验的机构设立伦理委员会,承担各类临床研究项目的审查任务。伦理委员会的基本职能包括审查临床研究方案、审查研究者资格、确保研究过程中研究者采取相应的措施维护和保护受试者的尊严和权益,并对已批准的研究进行监督和检查。目前,由于临床研究生培养以临床技能培训为主,难以系统地接触到临床研究项目从立项到执行的整个过程,对临床研究项目的伦理审查较为陌生,有些临床研究生甚至不知道一项临床试验开始前需要获得伦理委员会的批准,也不知道使用患者标本进行研究需要其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在临床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可集中安排其观摩伦理委员会会议,通过伦理审查会议了解临床研究伦理审查的重点和程序。通过伦理委员会审查会议的观察不仅可以使临床研究生了解伦理审查的工作程序,还可以增强伦理意识,在临床研究中自觉保护受试者的利益。

3.4 通过参与新药临床试验,掌握临床研究相关法律规范和操作流程

药物临床试验已成为很多有临床试验资质的医疗机构业务工作的重要内容。而在各类临床研究项目中,新药临床试验的管理最为规范,也最为严格。新药临床试验需要获得SFDA的临床试验批件,方案设计一般由该专业领域的权威专家和统计学专家共同参与,研究过程包括对实验室的质量控制、定期监查、方案修订,需要伦理委员会重新审查和批准,甚至行政部门的稽查等。整个试验过程均应严格遵循GCP原则和相关的标准操作规程(SOP)。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为其创造参新药临床试验的机会,让其接受GCP培训和临床研究实践,通过临床研究的实践使其熟悉相关的法律法规和临床研究各个环节的注意事项,有利于培养学生的GCP意识,可以快速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

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转化医学的发展。通过不断的探索和实践,制订一套培养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方案,才能切实提高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最终培养出一批能够在临床工作中提出研究问题,进而提出解决方案的卓越医生。

[参考文献]

[1] 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51-53.

[2] 张鹏,秦岭.转化医学: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实践的桥梁[J].实用医学杂志,2010,26(18):3277-3279.

[3] 张宏家,刘欧,李艺影.转化医学理念下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J].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2012,11(2):157-158.

[4] 李凯军,郭丽双,胡江平.“卓越医生”的培养与医学人文教育[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25(5):643-644.

[5] 祖雅琼,陈洁莉,李丽剑,等.医学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临床培养现状及对策研究[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2012,7(289):526-528.

[6] 梁世雄.科研型医学研究生临床能力培养的心得和体会[J].内科,2012,7(1):69-70.

[7] 詹启敏,赵仲堂.医学科学院研究导论(卫生部“十一五”规划教材)[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0:171.

[8] 刘川.药物临床试验方法学[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5.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6)

随着中医学人才要求的提高。承担临床医学研究工作的专业人才不仅需要有扎实的医学基础知识和良好的临床技能,还要具备一定的临床科研能力。临床研究是涉及临床医学、伦理学、法律、管理和医学统计学等多学科的综合性的实践学科[1],临床研究实践也是催生新知识、新技术的重要基本手段,是推进临床医学发展的重要动力。同时,临床研究是将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临床医疗技术的必经之路,也是将临床实践经验转化为理论化的研究成果的重要途径。

近年来,我国医学研究生的培养教育蓬勃发展,但随着学科专业的不断细化,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的鸿沟不断加大。现在的中医学临床研究生培养仍然存在很多问题,如中医学院校设计的理论和实践课程中临床研究相关知识仍未形成完整体系,学生在校期间接触临床研究实践机会较少,当前对临床中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的培养仍难以满足转化医学发展的需求等[2]。

在这种形势之下,转化医学(translational medicine)应运而生,它为消除基础与临床的屏障,提高医学研究生的临床科研能力提供有效的途径。转化医学是一个新兴概念,它是指借助一系列医学新知识,将从实验室产生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直接导向临床医疗应用,以提高临床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的能力。它遵循循证医学和"以患者为中心""从实验台到病床旁"知识的交叉整合、学科间通力合作、促进基础研究快速高效转化临床且及时反馈,为防治和诊疗疾病提供新策略[3]。在这个过程中,医生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然后基础研究人员深入研究,最后将科研成果投入到临床实践应用中去,最终以提高医疗水平。因此,培养既能进行基础研究又能治病,将基础研究与临床有机结合的高素质人才就显得尤为重要。

1培养提出医学问题和研究方案设计的能力

发展转化医学的主要任务是加快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在临床应用的诊疗技术的速度。要加快转化速度,就必须要从临床实际需求出发,首先提出有价值的临床问题, 再根据现有的基础医学研究成果设计临床研究方案,通过临床研究加快基础医学成果的临床转化速度。而目前,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基础医学知识和临床医学知识通常会受到更多的重视,而在非医学知识的培养和知识的综合运用上则存在一定的不足。从事临床医学研究工作需要较宽的知识面,要求学生具备医学知识的同时,还要具备提出医学研究问题的能力和设计研究方案的能力[4]。而这两种能力至少需要两种基本技能:文献阅读技能和一定的统计学知识。只有经常跟踪医学文献,了解最新医学科研进展,才能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有价值的研究问题。而任何严谨的临床研究的设计均要考虑在研究过程的中各类因素的影响,这就要求方案的设计人员要具备一定的统计学知识。

2强化医学和非医学类基础课程的学习,构建合理的知识结构

合理的知识结构包括扎实的基础理论、专业知识和科研方法知识。通常情况下,临床研究生比较注重基础医学理论和专业知识的学习,而常常忽略科研方法课,如统计学等非医学类基础理论的学习。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是开展临床研究工作的基石,在培养扎实的基础医学和临床医学专业知识的同时,还应当注重非医学类基础课的培养,构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合理的知识结构[5]。我院在临床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为了培养综合高素质的临床工作者,会开设中西医结合研究方法、DME等课程,以提高临床研究生的临床研究能力,为临床医生顺利开展临床研究的提供保障。

3参与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项目,提高临床研究设计和组织能力

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investigator initiated trial,IIT)通常指由医疗机构临床医生作为研究项目发起人的临床研究项目,它通常是由有一定学术地位或专业水平较高的临床医生自行设计并组织实施的临床研究项目。研究生通过参与IIT项目可以启发其在临床工作中寻找研究方向的思路,拓宽研究视野。任何临床研究项目都是由不同专业的人员组成研究团队共同完成的,通过参与临床研究,也可以培养研究生的沟通能力及团队协作意识。目前,各研究型的医疗机构开展的IIT研究项目越来越多, 为临床研究生参与IIT研究项目提供了更多的机会[6]。

转化医学的兴起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转化医学的发展和临床医学研究中心的建设也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提供了新的契机。临床医学专业研究生的教育也应在培养目标、培养方式、内容等多个方面进行改进,传统的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已经不适合现代技术和学科发展的求[7]。而以转化医学为指导,以科研课题为契机的培养模式也成为新时期提高医学研究生临床研究能力重要方式。

参考文献:

[1]刘仕勇,杨辉.医学研究生临床科研创新能力的培养[J].西北医学教育,2012,20(1).

[2]刘冉冉,雷聪,王金芳.以转化医学为理念的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构建[J].中国医药科学,2013,3(12).

[3]姜波.转化医学-需要积极关注的新领域[J].新疆医学,2010,40(12).

[4]展玉涛.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的培养[J].继续医学教育,2008,22(5).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7)

目的用循证医学的方法评价中药治疗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MO)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对检索到的100篇有关中药治疗PMO的临床研究论文,按照偱证医学对临床试验的设计原则,从诊断、纳入和排除标准、随机、对照、双盲、统计学方法等多个方面进行分析评价。结果100篇相关文献中,随机对照试验文献占44%;临床对照试验文献占4%;采用随机双盲者占9.1%,随机单盲者占18.2%,说明组间基线可比的占31.8%,有诊断标准的占90.9%,有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占86.4%,说明统计方法的占52.4%,有客观疗效评价指标的占90.9%,说明药物不良反应的占9.1%。结论中药治疗PMO的疗效证据有限,尚需更多高质量研究以增加证据的强度。该方面的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随机对照试验比例偏低,研究设计等方面有待进一步提高。

【关键词】 中药;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 循证医学

骨质疏松症是以骨量减少、骨组织微观结构退化为特征,导致骨脆性增高、骨折危险性增加的一种全身性骨病[1]。依据WHO标准[2,3]西方国家有7 500万患者,包括绝大多数老年人及1/3 绝经后妇女[4]。绝经后骨质疏松症(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是中老年妇女的常见病。目前治疗PMO的主要药物是雌激素,而雌激素替代疗法引起的副作用和并发症一直是研究者和患者面临的一大难题。中医药治疗PMO近年来相关临床研究和报道日益增多, 但目前尚无结论。因此有必要采用随机对照试验(RCT)设计质量的评价为中药治疗PMO的系统评价提供线索和信息,为规范中药治疗PMO提供科学的依据。本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药治疗PMO的临床试验文献进行评价,为临床提供有力的证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来源研究材料主要来自计算机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重庆维普VIP中文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等。关键词为中药、绝经后骨质疏松症。共检索出文献资料两百余篇,精心筛选,凡符合标准,质量较好的文献均被纳入,约100篇。

1.2 纳入标准研究对象为经确诊的所有PMO病人,真正随机分配,并且用有效(临床治愈、显效、好转)和无效等级资料的人数作为判断指标。含有“随机”“半随机”“对照”“安慰剂”“单盲/双盲”字样的临床治疗试验。

1.3 排除标准凡没有经过随机分配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和非单纯西药对照的,有严重肝肾和心脏疾病,合并有糖尿病、甲状腺囊肿、甲亢、风湿病、卵巢摘除等影响骨代谢的骨质疏松症患者均被排除。

1.4 评价内容按照临床治疗试验循证医学设计的原则对检索到的临床治疗试验文献从研究对象的选择、样本含量、随机化方法、盲法、对照、统计学方法、疗效评价标准等多个方面进行评价。

2 结果

本次研究共检索到100篇相关的临床治疗文献。其中RCT文献44篇,占44%,刊登在21种中西医学杂志上,其中登载文献量最多的是《中国骨质疏松杂志》和《中医正骨》占40%;CCT文献4篇,占4%;非对照性试验文献52篇,占52%。RCT文献有逐年增加的趋势。对这些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与评价,发现文献的质量和类型都存在较大问题,SR文献极少,CCT文献偏少,质量也不满意,RCT文献、叙述性研究文献偏多。这些文章的质量和设计方法有待进一步的改进。

3 讨论

现代医学的发展要求临床医学从“经验型”向“科学型”转变,从以经验为基础的临床医学模式转变为以证据为基础的医学模式,即循证医学,其核心思想是任何医疗决策的确定应尽量以客观的临床科学研究为依据。临床试验是在病人中进行的,是通过比较治疗组与对照组的结果而确定某项治疗或预防措施的效果与价值的一种前瞻性研究。从科研设计论证强度来看,RCT论文属于一级论证方案,其结果是指导临床治疗的可靠依据。本次研究表明,中药治疗PMO的RCT研究论文呈逐年上升趋势,反映了RCT论文越来越受到中医药临床科研工作者的重视,也为推动临床医学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临床试验研究依据。但RCT论文在所有研究论文中的比例不高,只有44篇,占44%,研究论文的质量有待进一步提高。

3.1 临床试验设计的基本原则为随机、对照、盲法

3.1.1 随机 随机化分组是使每个研究对象均有同等的机会被分配到试验组或对照组,以平衡试验组和对照组间已知和未知混杂因素,从而提高两组的可比性,避免造成偏倚,使研究结论更加可靠。因此在总结实验结果时,随机法要交代清楚,不能仅凭简单的采用随机对照一句话或几个字为依据,而要说明采用的是什么种类的方法,例如是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密封抽签法、密封信封法、抛币法或中心计算机数据控制法的随机统一分组法等:检查组间的主要临床特点和基线是否可比。在本次纳入研究的相关文献中,有44篇说明了按随机化分组,占44%,但只有2篇文献说明了具体的随机化方法,对随机分组后各研究组间基线可比性作统计学检验并报告相应P值的文献则较少(表明基线具有可比性的14篇,占31.8%,报告相应P值的12篇,占27.3%),使试验结果的可信性受到一定的限制。

3.1.2 对照 在实验研究中,要正确评价干预措施的效应,必须采用严密的、合理的对照设计来控制抽样误差和消除人为的偏倚,使研究者有可能做出正确的评价,并检查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是否相等或相近,彼此间差异有没有统计学意义。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有40篇(占90.9%)采用有效对照,4篇(占9.1%)采用安慰剂对照,但均没有说明安慰剂的外形、颜色、大小、味道等是否与试验药物一致。

3.1.3 盲法临床试验的目的是为了正确评价一项治疗措施的疗效,用以指导临床实践。在试验中,若研究对象知道自己的治疗情况,或研究者知道研究对象的分组情况。则会由于主观因素的作用而产生信息偏倚,采用盲法可有效地避免这种偏倚。在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采用盲法的研究比较少,采用单盲的有8篇(占18.2%),采用双盲的只有4篇(9.1%),12篇采用盲法的文献都没有具体交待盲法的执行情况。

3.2 样本含量为保证实验质量,在设计时就应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适当的估计,因为样本量过小会降低实验研究的把握度,影响到实验结果向总体推断的精度;样本量过大,不仅导致人力、物力、财力和时间的浪费,而且给实验的质量控制带来更多的困难。在本次研究中,90%文献均没有对研究所需样本含量进行具体的计算。

3.3 研究对象的确定和评定指标的标准化研究对象的明确限定是防治性临床研究结果能否被正确推广应用的重要环节。诊断标准应力求准确无误,最好有客观指标。通常是根据WHO或全国统一的诊断标准。疗效的评价除了尽可能地采用客观数据或实验室方法外,对临床的检查和询问也应尽量采用定量或半定量的方法,应有客观的标准。在本研究的RCT文献中,38篇(占90.9%)规定了研究对象的纳入和排除标准,但只有2篇文献(占4.6%)对研究对象进行了中医辨证分型;有40篇文献(占90.9%)使用了评价PMO疗效的客观指标骨密度作为研究指标。但仍有20篇文献(45.5%)采用了尚未统一的疗效和肾虚证积分作为评定指标,使临床研究结果在向外推广和横向比较时受到一定的限制。

3.4 防治结果及研究结果的报告对于药物治疗试验,应清楚描述给药途径、剂型、疗程、药量的增减条件,相关的配套治疗,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及其对策以及中止试验的条件等,以便重复验证。在本次研究中,44篇RCT文献均交待了给药途径、剂型、疗程等资料,但只有4篇文献(占9.1%)描述了药物的不良反应,大部分文献疗程结束后立即进行疗效评价,以后未再随访,只有2篇文献(占4.6%)报道了1~5年追踪随访的远期效应。

3.5 统计学方法临床治疗试验结果的统计学显著性检验是用以帮助判断具有临床意义的可靠程度,即观察到的组间差异是否来自防治措施本身的作用,有多大的可能性是来自单纯机遇的影响。本次研究的RCT文献中,只有24篇(占54.6%)交待了所使用的具体统计学方法,从而影响了试验论文的质量。

3.6 本评价的局限性由于很多研究的随机方法均不充分或不正确、未使用分配隐藏,不实施盲法,因此,均存在选择性偏倚、实施偏倚和测量性偏倚的高度可能性,可能导致夸大研究结果,且有的研究未采用统一的计量单位。

另外所纳入的研究仅为中文文献、未发现其他国家和其他语种的研究、各治疗方案和各测量指标中所纳入研究的数量太少,多数方剂仅纳入1个研究,未收集到阴性结果由此可能造成发表性偏倚。

4 结论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 Medicine,EBM)是指遵循科学依据的医学。其核心思想是:医务人员应该认真地、明智地、深思熟虑地运用在临床研究中得到的最新、最有力的科学研究信息来诊治病人。EBM是最好证据与医师的临床实践和病人价值三者之间的最佳结合。最好的证据来自医学基础学科和以病人为中心的临床研究。循证医学促进临床医务工作者在制定医疗决策时遵循科学的研究依据,规范其临床实践行为,从而在更高层次上满足社会对医学发展的需要。

从本次研究的结果可以看出,目前有关中药治疗PMO的RCT临床研究论文日益增多,但规范的临床研究离要求的标准尚存在一定的差距,主要是临床试验未能严格按照随机、对照、盲法的原则来进行设计。由于中医学过去的临床决策很大程度上依靠于经验或有限的信息,在临床研究领域仍以非随机化研究为主,在方法学上有其不足之处。因此,今后在临床试验设计时,应通过采用真正的随机分组方法来避免人为的选择性偏倚,建议在临床试验中小样本量的情况下,采用分层随机法。即选择对影响疗效的某些重要因素如年龄、病情的程度等作为分层因素。然后将分层以后的研究对象作随机分组,从而维持这些重要的影响疗效的因素在组间的平衡,以增强基线的可比性,并尽量使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研究对象例数相等或相近,分配隐藏、双盲的研究设计,制定并采用统一的疗效判定标准和计量单位;阴性结果的研究也应进行总结发表。从而使研究成为真正的RCT,提高论文的质量及证据的水平。

近年来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基础研究不断深入,临床研究也有较大进展,纵观临床研究资料发现:非常缺少具有统一纳入标准、排除标准、统一观察指标、随访时间,大样本、随机双盲和进行多中心、前瞻性、随机研究试验的临床研究。没有这样的一种研究就没有充分有力的证据提供临床决策。如何提高骨质疏松的诊疗水平使我国开展骨质疏松的循证医学实践得以有效实现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有其独特的优势,进一步加强基础学科的研究和完善临床科研设计和观察,相信中医药防治骨质疏松的前景将非常广阔。

【参考文献】

[1] Consensus development conference: diagnosis, prophylaxis, and treatment of osteoporosis[J]. Am J Med, 1993,94: 646.

[2] Kanis JA, Melton L JI, Christiansen C, JohnstonCC, Khaltaev N.The diagnosis of osteoporosis[J]. J B oneM inerRe, 1994; 9: 1 137.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8)

中图分类号:R246. 81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经济水平不断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也在不断在提高,人们对健康保健食品关注度越来越高。针对各个年龄段的人群的养生指南的开发与应用并没有得到相应的重视。目前我国社会上患有便秘的人群越来越多。便秘本身就不是什么疾病,所以并不能总是进行药物治疗。俗话说的好“是药三分毒”,对身体便秘最好的治疗就是使用非药物治疗。便秘是可能由疾病引起的,同时便秘也可以导致多种疾病的产生。本文就是采用系统评价,对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进行随机对照,分析出针灸治疗便秘与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方式的疗效与对患者身体的安全性。本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通过系统评价针灸治疗便秘的效果,为针灸治疗便秘提供更多的资料参考数据。

1资料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进行随机分组,并含有对照组。要有明确的诊断证明,观察组要以针灸治疗便秘为主,对照组采用的是传统常规治疗便秘为主。

采用电子搜索与手工搜索方式对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选取,对于电子搜索不到的临床研究文献,再进行手工搜索,缺失的数据要有专业的医学人员进行补充。

1.2研究方法

要对临床研究文献的内容质量进行评价,对文献是否采用随机方法、盲法、基本相似性及失访退出等标志,采用修改后用Jadad表进行评分。

要对患者便秘的疗效进行评价,评价的方面有:治愈率、腹痛、排便时间、排便次数、总有效率等。

采用专业系统软件对针灸治疗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进行分析。

1.3观察指标

对观察组与对照组两组的治疗方式进行观察,观察与分析两组在采用不同的治疗模式得出的数据,对其进行详细的分析与研究。评定标准分为二项:显著效果、一般性效果。显著效果:采用针灸治疗便秘方式,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较快;一般性效果:采用传统常规治疗模式,在同样的情况下,患者身体康复效果与时间与对照组相比较慢。

1.4统计学方法

本研究应用SPSS21.0统计学软件实施数据分析、处理,并且计数资料采用(n,%)表示,并采用卡方检验;计量资料采用均数表示,采用t检验。在P

2结果

通过计算机与人工搜索关于针灸治疗便秘的临床研究文献资料数据,文献纳入的标准是选取截止到2016年6月发表的医学期刊关于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选取的临床研究文献10篇,结果表明针灸治疗便秘的总体效率要比传统常规治疗总体效果要好。

3讨论

通过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得出了针灸治疗便秘比传统常规便秘治疗效果要更好。采用针灸治疗比传统常规药物治疗对改善患者因便秘引起的症状恢复要快,且没有对身体产生副作用。但是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存在的弊端就是临床研究文献中的文献质量不高、样本量较少、部分的研究的随机方式不正确、全部文献都未使用盲法与分配隐藏等,临床研究文献中的部分资料还是需要进行论证。今后对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研究设计应规范化、全面化、科学化、合理化才能够对临床研究文献Meta进行客观与系统的进行详细的分析。

参考文献

[1] 杜文菲,于璐,严兴科,王富春.针灸治疗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2,01(09):92-96.

[2] 杨继鹏,刘Z莹,谷红艳,等.针灸治疗中风后便秘随机对照临床研究文献Meta分析[J].中国针灸,2014:15(08):833-836.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9)

循证医学(evidencebasedmedicine,EBM)教学模式是21世纪医学教学发展的方向[1]。其核心是在医疗决策中将临床证据、个人经验与患者的实际情况和意愿三者相结合,从而制定出患者的治疗方案。循证医学自上世纪引入我国后,目前已深入到临床实践,在口腔科、外科、神经内科、儿科学、心内科等学科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均取得了一定成效[2-6]。妇产科学是一门重要的临床学科,具有理论性强、实践性强的特点,本研究在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妇产科研究生实践教学中开展循证医学教学模式,并通过理论考核、临床技能考核、问卷调查评估其效果。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

选取2015年9月—2017年5月就读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学习成绩相当的妇产科专业研究生16人,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8人,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随机分为2人为单位的小组。两组带教老师无变动。所使用的教学材料、教学总时数相当。两组学生平均年龄和平均学习成绩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1.2研究方法

(1)分组:将同年入学、学习成绩相当的妇产科专业研究生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及对照组,两组带教老师无变动;再将实验组和对照组成员随机分为2人为单位的小组。(2)实验组采取循证医学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提出问题—查阅资料—寻找证据—评价证据—解答问题—后效评价;对照组采取传统教学模式,主要包括:教师进行床旁示范讲解—结合患者情况进行讨论—得出相关结论—教师总结。(3)评价及考核:以6个月为期,教学结束后进行教学效果评估,包括理论考试、技能考核、问卷调查(内容包括学习兴趣是否提高、文献检索能力是否提高、知识掌握是否加强、临床思维是否提高、创新能力是否提高)。

1.3数据处理与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8.0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学处理,计量资料进行t检验,数据以(x±s)表示,计数资料用例/%表示,采用Fisher确切概率法(样本量<40),显著性水平为P<0.05。

2结果

2.1理论考核成绩将实验组和对照组理论考核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2.972,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见表2)。

2.2临床技能考核成绩

将实验组和对照组临床技能考核平均成绩进行对比,实验组高于对照组,t=1.921,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见表2)。

2.3问卷调查

临床研究统计学篇(10)

[中图分类号] G642.0;R18 [文献标识码] C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05(b)-0144-03

临床流行病学是临床医学的方法学课程,通过探讨疾病的病因、发生、发展、诊断、防治和预后的规律,为临床决策提供科学依据,被广泛地应用于临床医学的许多学科领域[1]。随着现代医学模式改变及循证医学的临床应用,临床流行病学在临床科研工作中更加显现其重要性,它是临床医学重要的基础课程和科学研究必需的方法学科,是临床医学生特别是研究生等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必修科目。临床流行病学因基本概念多、授课时间有限[2],目前教学上仍存在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为了适应教学发展需求,寻找不同层次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本研究对某军校2008级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病因学大课的授课效果进行了初步分析。

1 对象与方法

1.1 对象

选择某军校2008级修临床流行病学学分的全体研究生进行研究,共发放调查问卷166份,完整有效143份,有效率为86.1%;其中,博士研究生126名,男84名,女42名,统招生89名,在职生37名,内科学专业44名,外科专业35名,眼、耳鼻喉、中医、护理等专业26名,辅诊专业21名;硕士研究生17名,其中,男10名,女7名,统招生13名,在职生4名,内科学专业9名,其他专业8名。

1.2 方法

授课前后采用统一的答卷对调查对象进行调查。内容包括姓名、专业、学号及10道判断题,错误判0分,正确判1分,记录总分。双人核查,对比查错。10个问题分别为:①病例对照研究属于描述性研究;②RR值又叫暴露比值比,是关联强度指标之一;③病例对照研究属回顾性研究,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④混杂因素与研究因素和疾病都有关联;⑤配比因素越多,研究越容易进行;⑥只要OR值>1,就可认为暴露因素与疾病有关联强度;⑦病例对照研究回忆偏倚不能避免;⑧队列研究可确定病因;⑨队列研究论证强度在流行病学研究设计中最高;⑩队列研究论按暴露与否分为两组,可计算暴露人年数。

1.3 统计学方法

2 结果

3 讨论

近年来,为了适应现代社会和经济发展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我国研究生教育的招生规模年年扩大。据统计,2008年研究生招生人数为446 422人,2009年计划招生人数为510 953人。2010年研究生在校人数为1 538 416人,其中,硕士生1 279 466人,博士生258 950人[3]。研究生是各高校、研究机构和医疗单位科研的科研力量的主力军,他们在导师的指导下完成了科研从申报、立项、研究和结题的全过程,是科研项目主要参与者或完成人。因此,在校研究生的科研理念、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将直接影响各科研单位的科研水平,也直接影响我国社会和经济的发展水平。有研究调查了某高校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中常见的方法学问题发现,仅有1.8%的学位论文没有统计学错误[4]。即使已经正式发表的科研论文也存在着许多科研方法及统计学的错误。由此可见,提高研究生临床流行病学教学的有效性,提高研究生医学科研资料收集的质量和应用恰当统计学方法处理科研资料的能力,使学生真正掌握临床科研的基本方法,是当前研究生教学改革需要探讨的问题之一,对促进我国医学科研发展水平也具有重要意义。

现代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传统的治疗模式也将向群体、预防、保健和主动参与的模式转变。现代社会对医学人才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医生不但要具有广博的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还要具有较高的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在临床工作中发现问题,应用恰当的科研方法设计课题,收集临床资料,然后应用合适的统计学方法处理资料,最终科学地说明临床医学现象和解决提出的医学问题。临床流行病学作为一门新型的临床医学基础学科和方法学科已为医学界所重视,并愈来愈显示出其在科研和临床中的重要的作用。学习临床流行病学使研究生在今后的临床工作中能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观察、思考和分析问题,对于提高研究生科研素质和科研能力无疑是非常有益的。

临床研究生开设临床流行病学课程的总学时为40学时,学时较少,但从2012级研究生开始,学校将该课程设定为研究生(包括硕士和博士)学位必修课,授课对象主要为临床型和部分科研型研究生,每年约600人。为了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门科研方法学,结合临床研究生实际工作的特点,笔者从2008级研究生开始对课程内容实行逐步教学评估和改革。由于临床流行病学学时有限,为了在有限的学时内使学生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通过教学前后对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哪些是学生容易理解的问题,哪些是其较难理解的问题,在以后的教学中将重点放在学生较难理解的问题上,对提高临床流行病学的教学效果将具有实际的意义。

本调查显示,博士研究生对第4、5、8题的理解授课前后差异不显著(P > 0.05)。第4题考查的是“混杂”的概念,说明在授课后学员对该概念理解仍有待加强。第5题考查的是“配比”的作用和实施方法,是对“混杂因素”的消除方法,仍是对“混杂”这个概念不清造成错误,该部分应加强。第8题错误原因可能是由于学员对病因学研究的作用理解不够全面。在今后研究生的授课中,需对这几个概念进一步加以阐述。笔者提一些设想:首先可提出一些问题,如什么是“混杂”、“病因学研究”的方法有哪些,采取以问题引导的教学模式――PBL[5],让学生自己在书中找答案并展开讨论,教师与学生交流互动[6]等均可以借鉴,进一步调动学生自学和参与的积极性,可能更容易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7-8]。

硕士生第5、7、10题授课前后正确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且第6、8题授课后正确率较授课前下降。第5题博士、硕士错误率均较高,说明“混杂”这个概念较难理解,硕士虽对考查其基本概念的题目完成得较好,但对其概念的延展和引申仍有待加强。第7题错误说明其对“回忆偏倚”概念不清。第10题说明硕士研究生对队列研究的分组方法及暴露人年数的概念还没有完全理解。第6题错误说明硕士研究生对OR值的理解仍有待加强。第9题硕士学员回答的正确率较授课前下降,一方面可能与例数较少有关,一方面也说明病因学研究方法今后应加强授课。

本调查发现,博士授课效果较好,硕士授课后存在问题相对较多。说明博士在经历了硕士的学习阶段后,对科研的方法和过程都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而硕士缺乏科研锻炼。对此,可以尝试运用病案举例[9-10]的教学方法,例如对霍乱的研究、吸烟与肺癌、人状瘤病毒与宫颈癌的关系等,引导学生应用流行病学研究方法去探索病因,了解各相关因素在疾病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这样可能会缩短理论内容与临床实践的差距,让原本枯燥的流行病学规律变得生动起来,形成以科研训练为经、以教学内容为纬的兼容性教学形态及情境[11],更好地锻炼学生对临床课题进行科研设计、测量和评价的能力。

综上所述,研究生教学应针对硕士、博士对临床流行病学不同的理解程度,制定有层次的培养方式[9]。对已经掌握了一定流行病学基础的博士生,授课重点放在其容易混淆的概念和科研中用到的实际方法进行讲解。对硕士生,授课重点放在基本概念的讲述,可以尝试让学生选取不同的科研题目进行实验设计[12],使其对科研整体思路和过程有所了解,形成完整、清晰的科研体系。突出因材施教[13-14]开展更深层次的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更具方向性和目的性将成为今后的方向。

[参考文献]

[1] 黄悦勤.临床流行病学[M].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6:10.

[2] 郭立燕.非预防医学专业流行病学教学体会[J].医学教育探索,2008, 7(2):144-146.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2008-2010年教育统计数据报告[EB/OL].http:///publicfiles.

[4] 邢晓辉,耿景海,何美蓉.医学研究生学位论文统计学方法应用状况的调查分析[J].西北医学教育,2009,17(3):486-488.

[4] 胡庆芳,程可拉.美国项目研究模式的学习概论[J].外国教育研究,2003,30(8):18-21.

[5] 王月丹,张燕,徐兰.中美两校教师对以问题为基础学习教学中八个问题不同解决方法的比较与思考[J].中华医学教育,2007,27(5):97-99.

[6] 崔贯勋.基于任务驱动的实践课程教学改革与探索[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6(27):164-166.

[7] 彭志行,马红霞,赵杨,等.随机过程模型在预防医学教学质量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南京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6(35):120-124.

[8] 郭燕萍.案例教学中的信息素质过程性评价应用实践[J].情报杂志,2011,6(30):249-250.

[9] 施学忠,杨永利,李琳琳,等.“基于问题和学生参与教学模式”在医学统计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J].中国卫生统计,2009,26(5):533-534.

[10] 练玉银,王家骥,雷毅雄.网络式PBL教学方式在全科医学概论教学中的应用[J].中国当代医药,2012,19(13):135-136.

[11] 余小滢.创新人才培养与实践教学改革[J].实验技术与管理,2010, 5(27):554-555.

[12] 钟秋安,余红平,张志勇.流行病学的设计性实验教学实践[J].广西医科大学学报2008,9(25):257-258.

上一篇: 金融监管效率 下一篇: 工业经济的发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