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医学特点汇总十篇

时间:2023-08-06 11:08:48

老年医学特点

老年医学特点篇(1)

1 老年疾病的医疗护理特点

老年患者的治疗护理工作与其他患者群体有着一些不同的特点,充分了解、认识这些特点,对我们的老年病治疗护理工作有一定的帮助。老年病的治疗和护理有以下特点。

1.1艰巨性 老年患者患病的时间久、种类繁多,由于自身情况或者是环境因素引起的各种急慢性病的反复发作,病情的发生和发展也比我们预期中快。这不仅延长了患者的住院时间;同时老年患者身体指标及生理机能的下降,甚至是不能自理的患者,就进一步增加了医疗护理工作的难度。

1.2福利性 由于新医改的进一步推行,"老有所养"、"老有所医"对于每一位老年人来说都是一项社会福利。

1.3康复性 为了能让老年患者能更好的在生理上或是心理康复上,医护人员必须尽到责任和义务来帮助老年人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让患者能够尽快的恢复生活和社会活动的能力。

1.4政策性 尊敬和爱护老人是我国几千年的优良传统,党和政府也提出将老年人划入弱势群体加以关怀和照顾,特别是对离退休老同志的医疗护理更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重要工作。

2 老年疾病治疗护理的医学伦理道德

医学伦理道德是一般社会道德在医学这个职业中的具体体现,是在医学领域内医务人员在与患者和社会的联系中应遵循的行为准则和规范。医护人员应遵守职业道德,不牟取私利、不断汲取新的知识、研究创新、以取得患者对医护人员能力的信赖。老年人具有特殊的生理心理特点,老年患者的医护工作更要遵守严格的道德伦理学标准。

我们从事老年人疾病治疗的医护人员,应具备"四心"。

2.1爱心 现代护理伦理学不仅强调对人的生命的尊重,而且强调对患者人格的尊重,从而达到了真正的医护道德的标准。"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新的医学模式,让医疗护理人员的言行都得到了进一步的提升;同时把"有益于患者身心健康"作为出发点,对患者的关心、体贴和爱护,让医护工作变得人性化。老年患者几乎都是长期或多次反复住院,各种疾病对他们的折磨以及对自己病情的过分担忧,让他们对枯燥乏味的病房生活产生了恐惧。因此,对患者的情绪变化的了解和掌握比对他们的身体变化要更加及时和准确。适时的做出积极、有效的安慰和劝导,就能进一步防止或减轻抑郁等消极情绪的发生。

2.2专心 由于老年人自身的身体机能下降,导致对各种疾病的反应性降低,自己不能感觉到疾病的发生。尤其是临床表现不典型的疾病,即使病情危重,也有很多临床症状表现不出来;而且老年病起病急、病情发展快,病情极易被延误。因此,加强医护人员在老年患者的治疗和护理中的业务能力和自身医护道德的培养,是一项重要的任务。对老年人的病理、生理特点的掌握,密切观察并及时的处理老年病的前驱症状及并发症,高度重视一切可能发生或发展的疾病病情。

2.3恒心 老年人身患多种疾病,病情也由于是多个系统齐发而变得更加复杂。患者出现行动不便、长期卧床、丧失生活能力的较多;因为病程、恢复情况、治疗效果等导致的问题,让他们焦虑,甚至丧失信心。所以医护人员要根据患者不同的心理情况给予开导,要给予人道的关怀和照顾,不急躁、厌烦、粗疏;要多接近、安慰和鼓励。要更加有毅力和恒心。在悉心为患者调理生活的同时,让他们心情愉悦的配合我们的工作、接受治疗。

2.4虚心 老年患者对医护工作的评价中,尤其是离退休的老干部,是非常严格的。这就要求我们在热爱医学事业的同时,要有高度的义务感、责任感来做老干部医保事业。加强自我道德培养,陶冶自己的情操,提高素质,虚心学习,不断充实专业知识,掌握精湛的医疗护理技术。要加深医患之间的了解,建立一种亲切友好、合作性的医患关系,以取得患者的信赖和尊重,使老年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得到心理上的满足。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特点篇(2)

[中图分类号] R719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2095-0616(2016)20-209-04

Exploration of development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FANG Wenqing GUO Shengting

Fujian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areer Technical College,Fuzhou 350002,China

[Abstract] With the arrival of the aging society in our country,the health care industry was developing rapidly,and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health care industry became social demand.By analyzing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the aging society,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elderly,t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elder 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 in all levels in medical departments at all levels,all levels of community care institutions,and all kinds of health management,and to set the elderly health dietary module in the courses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o cultivate the professional talents for social service diet.It was recommended to set the mentor production division and medicated diet occupation and institutionalized with standardized management to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health services for the elderly.

[Key words] Health care for the elderly;Elderly people;Medicine accommodation healthcare;Job type

膳学[1]是中医学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它在中医药学理论指导下,将药物和食物相配伍,根据药食同源,养医同理的原则寓医药于食。早在《黄帝内经》[2]《千金要方》《太平圣惠方》《食疗本草》等经典医书中就有关于药膳的记载。现代社会我们充分运用药膳食疗帮助老人健脾补肾,益气养血,达到阴阳平衡,延年益寿的目的。

1 社会老龄化现状

我国从1999年开始步入老龄化社会,这几年老龄化发展更为迅速,呈现基数大、增长快,高龄化的特点。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已达1.78亿,占总人口的13.26%。针对社会老龄化到来及存在的问题,国家在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规划(2011~2015年)中提出大力发展医疗服务,加快发展健康养老服务,全面发展中医药医疗保健服务等。随着国家对养老行业的日益重视,健康养老产业将是未来中国的朝阳产业,药膳保健是健康养老的一种重要途径。

2 发展老年人药膳保健的思考

2.1 老年人群体体质特点

现代研究[3]表明老年人体质特点主要表现为虚、湿、瘀、郁。虚是老年体质的共性,是体质变化规律的自然体现,表现在脏腑经络功能减退、气血津液减少,机体内环境稳定性降低,抗病力弱等方面。老人痰湿体质形成,多由于老年期正气不足,脏腑功能减退,中年以后脾胃渐衰,运化机能减弱、气化功能偏衰,水液代谢失调体内痰湿开始逐渐蓄积,而后天失于调摄,也导致这一病理性体质的形成。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饮食结构中动物蛋白和脂肪的比例显著增加,维生素和纤维素相对减少,而动物蛋白和脂肪皆属于肥甘厚腻之品,大量摄食肥甘厚腻,则易聚湿生痰,形成痰湿体质。老年人精神气血渐次日衰,营卫气血运行滞涩缓慢,容易出现血瘀证,加之老年人由于体弱多病或者离退休综合征等原因容易出现消极情绪、情感低落、抑郁。

针对老年人的这些体质特点中医认为培木、固元、调和气血,是老年人保健的原则。

2.2 发展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的药膳

用药膳的方法来补虚抗衰老[4-5],强身益寿历代医家都极为重视。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征,推广适合老年人养生保健功能的药膳,主推滋补类药膳。老年补益药膳[6]可细分为补阴、补阳、补气、补血、气血双补的药膳,此外滋阴润燥类、祛湿化痰类,行气化瘀类、健脾益肾、益智健脑类药膳也是老年人经常选用的药膳。老人药膳药材方面要注意选择性味和平、易于消化,不宜过于偏寒、偏热、首选平补之剂。

推广适合老年人的药膳形态[7]。老年人药膳要易于消化吸收,烹制上应做成软食、糕点、饮料等,如粥食类。老年人由于脾胃的功能下降,粥类药膳容易吸收是老年人的首选。可以以稻米、糯米、小麦面粉等为基本原料,加入一定量的药性平和的药物,加工而成,如芡实莲子山药粥,芡实黑米粥、黄精核桃粥等。老年人由于牙齿功能退化,一些松软的低糖糕点特别适合他们。如葛粉糕、山楂茯苓糕、莲子桂花糕[8]。菜肴类药膳的制作由于老年人多三高(高血压、高血脂、高血糖)要以蒸、煮、炒的制作方式为主,避免炸、烤、烧,如玉竹炒苦瓜、生地蒸鲈鱼、山药蒸排骨等。

3 老年药膳的推广

3.1 发展专业医疗机构的药膳服务更具有专业的指导性

药膳保健是基于中医药理论基础上的人体食疗保健的研究,在各大中医院或中医保健院或综合性医院的中医保健科,开展药膳的保健研究更有专业指导性,如福建省福州市中医院成功开展了药膳研发工作,以院内的老中医的学术专长为核心,药剂科、营养科的相关人员组成药膳保健服务团队,开发出补气安神的灵芝饮品、胃炎药膳馒头、八珍药膳等[9-10]为老人健康提供了很好的保障,收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福州市还有十几所综合性医院,如福建省立医院、福建协和医院、福建省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等,均有设置健康体检中心。应将老年人健康管理和健康体检有机结合,以健康体检中心为平台,开展老年群体的体质辨析,建立健康管理档案,根据不同体质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并跟踪记录药膳食疗效果。

3.2 发展各级社区养老机构、健康管理机构的老年药膳服务

本课题组的老师们在福建上古健康管理公司、福州军门社区、福州洋头口社区开展老年药膳服务调研,调查群体年龄为50~90岁之间的老年人共415名。调查方式参考有关文献[11-13]采用随机调查问卷,自行设计调查问卷表,内容包括药膳保健知识现状、药膳保健需求、药膳类型选择等,调查情况如下。见表1。

调查表明老年人对药膳保健很有需求,特别对菜肴类和粥品糕点类的药膳接受度很高。随着互联网的发展老年人对药膳保健知识获取的途径大多为网络媒体,可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的技术在各级社区、养老院推广保健药膳,凭借比较完善的健康管理信息服务系统,研究基于中医体质辨识的药膳信息化,根据老人个体年龄、性别、体质、地域等不同,通过计算机采集相应数据,分析这些数据并推荐不同的药膳食疗方案[14]。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药膳养生技术包括药膳药材的功效介绍、药膳制作的技术及药膳养生知识等养生内容的社会共享,提升药膳保健知识推广的深度和广度。

4 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

药膳行业覆盖面广,人员结构复杂,现在仍未形成可持续性发展的机制。药膳跨学科的特点要求从业人员必须既具有深厚的中t药学专门知识,熟悉药膳配方理论又有烹饪专业的技艺,保证药膳服务准确到位。目前药膳学作为中医学科一个比较重要的分支,基础研究仍较为薄弱,相关的研究停留在药膳食品组成的介绍,药膳加工制作过程的讲解,对其蕴含的中医理论知识、组方配伍规律、药物性能等内容缺乏思考归纳,这样很难满足药膳学科的全面系统发展,药膳学至今未形成独立学科面向社会招生培养,作者调查了福建省内的中医药及食品类高职高专院校设置药膳相关课程的具体情况。见表2。

调查结果为医药类高职高专学校药膳营养学理论教学一般仅作为选修课,而不是专业必修课,食品烹饪类专业的学生教学重点为烹饪技巧,缺乏系统的中医药基础理论的学习。因此药膳营养学必须脱离中医药或烹饪学单一学科的束缚,加强系统性研究,进一步促进学科的分化与独立发展,为社会培养专门从事药膳研究的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本课题的老师在福州老年大学开展药膳培训服务,根据老年人特点设置不同模块的药膳课程,受到了良好的社会反响,为高职院校专业药膳人才的培养提供很好的思路。见表3。

5 相关职能部门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

据调查目前尚无国家职能部门认定的与药膳直接相关的正式职业工种。建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应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尽快设置药膳制作师、药膳指导师等新的职业工种,规范行业准入制度,提高行业准入标准,借鉴医药经营企业的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自国家人事部、国家医药管理局颁布了《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及《药品经营企业药品经营管理规范》以来,医药从业人员的素质大大提高,保障了老百姓的日常用药安全[15]。因此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设置药膳指导师与制作师工种,并进行药膳从业人员的资格准入管理,以及药膳从事机构规范化、标准化管理。

5.1 制定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持证上岗制度

有关职能部门应考虑在医院营养科、康复保健科、中医治未病科及社区保健卫生服务中心和各类健康管理公司等机构设置药膳指导师或药膳制作师,并进行持证上岗,从而大力促进药膳师的职业化发展。

5.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职业准入条件

5.2.1 从学历、专业和从业年限等方面规范提升入职标准 借鉴《执业药师资格制度暂行规定》中规定药学(中药学)专业大专生毕业5年、本科生毕业3年才可以报考执业药师,药膳师也可以考虑在准入条件中设置专业要求为大学专科(或大学专科以上)中药专业或者中医专业或者健康管理专业,从业年限一年以上。

5.2.2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资格考试科目 依据药膳学跨学科的特点,设置考试科目可以包括中药学、中医基础理论、营养学、药膳学、烹饪学。并依据药膳师技能结构比重设置各科目的考试分值比例。

5.2.3 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 可借鉴执业药师执业注册的继续教育制度,制定职业药膳师的继续教育制度,规定每年或每两年进行专业的继续教育,不断学习药膳研究的前沿知识包括药膳制作的工艺改进、药膳新品种的研发等内容。

总的来说,在健康养老产业中发展老年药膳养生是新兴产业,有着自身独特的产业特征和文化底蕴。加快发展老年药膳养生对提升我国老年人的健康保健有着很大的促进作用,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参考文献]

[1] 彭铭泉.中华药膳纲目[M].北京:华文出版社,2009:266-297.

[2] 曹玉举,郭永昌.《黄帝内经》药膳理论和应用探讨[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2012,18(11):1185-1190.

[3] 秦彦,梅晓云.老年人体质特点与老年病关系研究概述[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07,23(2):131-134.

[4] 施洪飞,项平.补益类药膳食疗方配方规律与烹饪特点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07,22(4):215-218.

[5] 刘冬菊.正确应用养生益寿的中药[J].中国医药指南,2012,10(9):528-529.

[6] 黄志信.药膳对亚健康状态之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中医药大学,2012:31-41.

[7] 王靖博.药膳食疗剂型浅议[J].国医论坛,2014,29(1):65-66.

[8] 文颖娟,邓中甲.中药葛根功效探微[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1,29(1):172-174.

[9] 黄秋云,徐君,潘鸿贞.老年公寓中推广应用的药膳研究[J].医药前沿,2012,2(13):111-112.

[10] 潘鸿贞,黄秋云.养生保健药膳应用思路与实践探讨[J].中医药通报,2012,11(3):57-58.

[11] 李自民.福州市中医药社区卫生服务需求调查与对策研究[D].济南:山东大学,2012,39-45.

[12] 黄俗常.福建地区药膳的发展[J].中国医药科学,2014,4(21):163-176.

老年医学特点篇(3)

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

每天早上,不难见到各大医院窗口前老年人排队挂号的身影。很多人不太了解,老年人看病,需要到专门的老年科或者老年医院吗?为什么要成立老年医院呢?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后,老龄化问题再一次得到重视。2001年,北京市政府将北京胸科医院改名为北京老年医院。后来,在北京逐渐形成了以北京老年医院为龙头的老年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据陈院长介绍,发展老年医院,首先是为了满足老年人的需求。过去,“人活七十古来稀”,老人可能会因为突发心梗、中风,就突然离世。但现在,随着医疗水平的发展,治好疾病不再是问题。问题是疾病治愈以后,老年人的生活质量往往难以得到保障。

“一个年轻人去做个支架、接个骨头,做完后可能不会出现什么问题。但如果一个老人去做这种手术,过程中就可能会出现很多并发症。”陈院长说,人老后,体衰多病是最大的特点。有些老人眼睛看不见、耳朵听不见,吃饭也吃不下,身体逐渐衰弱,平时只能卧床。一旦得一次流感,或者一次拉肚子,很可能就面临生命危险。老年人的抵抗力、全身体能储备都在下降,这就造成在医学模式上,像过去传统的心脏、呼吸、血液分科这样的单科医疗,很难满足老人需求。

还有的老人,不想给子女造成医疗费用上的负担,于是便久拖不治。老人受心理因素、社会环境、文化背景、生活习惯等多方面影响都很大。“一是多病,二是功能下降,三是受社会环境因素影响大,这是老年医学面临的最主要特点。”

其次,建立老年医院也是国际发展的趋势。“在老年医学发展和老年服务体系建设方面我们和国外有大概是20~30年的差距。”据陈院长介绍,现在我国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关注的主要是预防疾病和急诊急救,而对于三级预防关注得较少。所谓三级预防,就是在疾病发生后,不让病人残疾、失能,通过早期康复和早期治疗,提高生活品质。而老年医疗就属于三级预防。

据了解,现在国外有中期医疗和长期医疗的概念。所谓中期医疗就是急性病后的功能康复,而长期医疗指的是对于彻底失能的老人提供医疗和生活照护全方位支持。“中期和长期都是针对老人的特殊性提出的,而这方面目前我们提的还不够多。”陈院长说。

另外,还有一种叫做末期医疗,也就是临终关怀,即如何让老人有尊严地、没有痛苦地离去。世界卫生组织认为在家庭中实施临终关怀的比例是衡量社会文明程度高低的金标准。陈院长说,国外对于中期、长期、末期医疗这三个理念,无论在服务内容和机构设置上,发展得都非常快。

老年医院里都有些什么

那么,老年医院在医疗服务或功能设置上,和一般综合医院相比,有何区别呢?

陈院长说,首先,老年人和年轻人看病过程不同。一个年轻人到医院去看病,从挂号、签字、办手续,直至完成手术出院,完全可以自己独立完成。但老人的情况就比较复杂。看病时需要有人陪同,有的老人被送来医院后只能卧床,或是处于失智状态。当需要老人做出相关决策时,他们往往受社会因素干扰比较大。另外,老人的体弱多病和功能下降,也造成老人的住院医疗非常复杂。

一般的综合医院,是以一个器官或系统的发病、治愈过程来设计的,比如心脏科、呼吸科等。“在我们医院,有一部分科室是按照综合医院设置的,但是内涵上又有区别。”陈院长说,老人最主要的特点是多病、功能下降和受社会环境的影响,所以在治疗模式,医院采取了多学科的模式。除了常规的医生,还有康复、心理、营养、药学等各个专业的医护人员共同参与。此外,还有社会工作者,专门负责处理老人医疗以外的事务,比如家庭、子女、医保、付费等问题。

另外,随着老年人的功能下降,他们的健康状况难以依靠传统的诊断手段来评估。老年医院开展了功能评估,包括对老人的生活能力、认知状况、社会心理环境、医疗费用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从而评价出老人整体的状况。

“在老年特色科室方面,我们也做了很多努力。比如我们有老年痴呆病房,收治的老人多是失智状态,有人表现平静,有人表现狂躁,同时很多病人合并心脏病、肾病、中风等多种躯体病症。这种情况就涉及到多病的治疗。”

陈院长说,医院还设有临终关怀病房。“这部分主要是针对肿瘤、恶液质等重症病人,通过临终关怀,使他们在有限的存活时间内,感觉到有尊严无痛苦。”据了解,临终关怀的运作方式具体包括疼痛缓解、对症处理、社会心理干预、开展死亡教育等。

此外,医院还设有老年康复科,“包括心脏的康复、肺康复,还有中风康复、认知训练、骨关节术后等的康复。”

在门诊,医院设有疼痛门诊、失智(包括记忆减退、痴呆等)门诊、失禁门诊、跌倒门诊等针对老年人的特点设置的门诊。另外,医院还在尝试建立专门的长期照护病房。

在配套设施上,医院还有一些针对老年人特点设计的、人性化的细节。

“WTO提出了一个叫做‘老年友善医院’的概念,我们正在逐步实现这个理念。”陈院长说,由于老人的一些特殊需求,在老年医院的建设上,不光要有无障碍设施,还有人文、伦理,包括沟通和特殊的老年风险防范等一些措施。

比如,在医院病房里,每个老人都有一个独立的空间。病房楼的45度角十字型设计,让每一个床位都能照射到阳光。床位是按照放射状摆放的,这样便于医生和护士可以同时看到四个点,病人有什么情况都能及时看得到。病人去卫生间是直线距离也是最短的。

此外,卫生间里不设淋浴,这是为了防止老人摔倒和意外发生。老人可以被送到洗澡间,那里有进口的洗澡机。为了老人坐立方便,卫生间里马桶设置得比较高,并配有洁身器。“考虑到一部分失能老人,在床上排便是很难受的,但是自己又动不了,我们在特殊病房还设有吊轨。这样可以通过吊轨将他们送到卫生间。”陈院长介绍说,在这些细节的设计上,一方面要满足老人的需求,另一方面,也要考虑降低护士的劳动强度。

此外,每个病人还配有一个平板电视,电视上会播放一些健康教育的内容,也有点餐、叫护工等多种功能。医院的医护人员对于病人的称呼也很注意。“我们护理部曾专门讨论过管老人叫什么,有人说叫‘老张’‘老李’,有人说叫‘叔叔’‘阿姨’,最后我们还是觉得叫‘爷爷’‘奶奶’比较好。我们的护士小姑娘差不多二三十岁,老人一般是七八十岁,病人也反映这样的称呼特别亲切。”陈院长欣慰地说。

医院能为养老做些什么

那么,在整个社会的养老体系中,医院应该扮演一种什么样的角色呢?现在都在谈医养结合,那么究竟应该怎样结合?

陈峥介绍,根据功能状况,养老大体可以分为三大类:安养、养护、护理。“所谓第一类,安养,是针对功能健全的老人而言的。”陈峥说,这部分老人可能只是由于丧偶,或是子女在国外,无人照看。“养老院接收的主要就是这类病人,主要是让老人有事可干,比如一起打打牌,照顾他们洗澡吃饭等。”至于看病,只需定期坐班车去医院就诊,或是医生来巡诊。

“第二类,养护。这部分是针对半失能老人,这才是我们医养结合的要点。比如偏瘫病人、痴呆病人等,对他们的照护往往是养老院和居家比较棘手的、或是不太擅长的。”

第三类,护理,就是彻底失能需要长期照护的概念,一般由护理院这样的医疗机构收治。陈峥总结说,严格来讲,老人在离开工作岗位以后、失能以前的这段时间,如何让他们老有所学、老有所用、老有所乐,这些并不是医院的主要关注范围。

“真正的医养结合的概念,是在老人失能或半失能以后,这时候医疗要介入。不论在家里还是医院,老人既需要生活照护,又需要做共病管理和功能康复,那么谁来做?这才是真正的医养结合的切入点和交叉点。”

“所以,我们谈医养结合,不是简单的养老院办医院,或是医院办养老院。而是指的从宏观政策层面、组织层面,比如医保、卫生、民政等多方面共同去努力。不论老人在家、在养老机构或是在医院,有民政部门的社会工作者给予照护和关注,比如为老人送饭、送浴、购物和帮老人理财。剩下的,医疗相关的服务,由医院负责提供。比如定期查体,比如康复治疗。如果有人想在家里临终,那么医院就提供癌症止疼泵、透析设备等。不管老人身处哪里,都能够同时享受到社会的服务,和我们卫生的支持,这才是非常漂亮的医养结合,这就是发达国家的多学科整合服务。”陈峥说,要达到这个理想状况,各个层次的配合都非常重要。

那么,老年医院发展到现在,有没有遇到过什么困难呢?

“这么多年来,国家对我们一直很支持。老龄化问题是一个社会问题。只要我们医院提出想法,政府都会全力配合、投资去解决。所以我们医院发展也很快,从急性期治疗、康复医学,到长期医疗、末期医疗,发展都比较快。在设施建设、设备投入等方面,政府也都非常关心。”

老年医学特点篇(4)

Abstract: The population aging is becoming more and more serious, the incidence of geriatrics is rising.An active prevention and treatment of diseases is causing the wide attention to the whole society.By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we can get both of their strengths to prevent the geriatrics and learn from each other, and make a better way to cope with the worse clinical environment.In this paper, based o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reatment of geriatrics in China and abroad, a comprehensive review is given on the current characteristics of geriatrics, anti-aging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diagnosis and treatment methods, and the current utilization of the clinical of the combination between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We analyze the advantage and the insuffici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and western medicine by facing this geriatrics disease alone from several aspects.We put forward the conception to the treatment of the geriatrics by the combination of th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and further describe the feasible and the necessity of this method, also we make a conclusion and forward looking to this method.

Keyword: Geriatrics; Combine traditional Chinese and western medicine; Thought;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日益进展, 老年病的发病率逐日增高, 积极防治老年病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现代医学研究认为, 随着年龄的增加, 机体组织器官机能的衰退, 导致一系列病理生理退行性改变, 是老年病发生的主要因素。老年病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多数老年人患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 (慢性病) , 发病趋势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 我国老年人常见的慢性疾病有:高血压、冠心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糖尿病、慢性阻塞性肺病 (COPD) 、白内障和前列腺增生等, 不同地区和不同人群每种疾病的患病率和排序都有所不同。 (2) 多因素致病是老年病的病因学特点。老年人由于机体老化、免疫功能下降、器官和组织功能衰退, 任何一种因素都可能引起老年人发病, 多数情况下并不能明确病因, 有时甚至难以分清是自然衰老还是独立的疾病。 (3) 多数老年人发病其症状和体征不典型, 这是老年病临床表现的特点。 (4) 由于老年人机体功能衰退、脏器功能降低、免疫力低下、代谢平衡被破坏、认知功能下降和肢体活动障碍等病理生理特点, 一体多病十分常见, 有的甚至一个脏器就同时存在几种病变。 (5) 由于老年人抵抗力低下, 极易发生感染或多病共存, 常常伴有多脏器功能衰竭或是多系统功能障碍。 (6) 多种老年综合征的表现, 老年综合征包括跌倒、痴呆、尿失禁、晕厥、谵妄、帕金森氏病、抑郁症和脆弱综合征等, 其中脆弱综合征表现为机体功能低下、易疲劳、性欲减低、情绪躁动、骨质疏松加剧、肌肉强度下降和高度疾病易感性等临床表现。另外, 老年人容易出现褥疮、便秘、失眠、深静脉血栓等并发症及多重用药和用药副作用。

老年病往往多病共存, 起病缓慢, 病程缠绵, 表现不典型, 无症状 (亚临床型) 多, 若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 病情变化又非常迅速。

老年患者的这些临床特点无疑对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带来很大困难。如何克服这些困难, 准确把握老年病的诊断和治疗, 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问题。老年病有其自身的复杂性, 而目前我国现存中医和西医两大医学体系, 作为医学, 无论是中医学还是西医学, 现阶段尽管各自解决了一些问题, 但又都没有包治百病的能力。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病势在必行。

根据中医或西医治疗的效果进行疾病分类, 则可以把疾病分为四类, 即:中医治疗效果好的疾病, 如疑难杂症、慢性病、功能失调性疾病等;西医治疗效果好的疾病, 如感染源明确的感染性疾病、机制明确的急性疾病、一些外科疾病等;中医西医治疗效果都不好的疾病, 如肿瘤、免疫系统疾病等;中医西医治疗效果都好的疾病, 如急性黄疸性肝炎、荨麻疹、痔疮等。对于以上分类法产生的四类疾病, 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更好。这就是中西医结合存在的本质原因或现实依据。

1 、中西医结合现状

1.1、 辨病和辨证结合

中医辨病和辨证以症状和体征为依据, 症状和体征是中医辨病和辨证的基础。中医许多病名以主要症状和主要体征命名, 如咳嗽、呕吐、便血、泄泻、黄疸、水肿等。而许多老年患者多病共存, 多种症状和体征交织在一起, 缺乏典型的症状和体征, 面对众多非特异性的症状和体征辨病显得有些无所适从。中医一个病名可能包括西医多种疾病, 西医的一种疾病也可能从属于多个中医病名。许多以症状和体征命名的病名不能反应疾病的内在规律、严重程度和预后, 如便血按现代医学诊断程序, 首先明确病因, 可能由消化道溃疡或肿瘤引起, 若是肿瘤, 不至于盲目地运用中药治疗而延误手术时机。许多老年病属慢性病, 起病隐匿, 发展缓慢, 无明显症状和体征, 往往在体检时通过理化检查被发现, 即“有病无症”, 因而中医“无病可辨, 无证可辨”, 易造成漏诊。而现代医学借助先进的仪器设备对许多疾病能够明确诊断, 仍有一些疾病患者虽自觉症状明显, 但经各种理化检查均无阳性结果, 无法做出疾病的诊断, 因而治疗无从下手。如西医学中的一些神经官能症, 患者大多主诉强烈, 但缺乏有诊断价值的阳性理化检查结果, 因而治疗带有盲目性。老年病多属慢性病, 大多与机体老化有关, 许多疾病往往出现在中青年时期, 病程较长, 一旦发病, 易出现多器官受累。因此, 对于许多老年病的治疗, 机体的整体调理显得非常重要, 而这方面恰恰是西医治疗手段所欠缺的。

中西医结合是中西医两种医学的取长补短, 互补性结合。西医以辨病为主, 重视局部的器质和功能变化, 多运用现代科学技术和手段, 在诊断和治疗方面也有许多特长。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特点, 它强调整体观念和个体化治疗。因此, 将西医的辨病 (病) 与中医的辨证 (证) 相结合, 建立病证结合模式是中西医结合临床及科研的基本思路。在临床辨证论治的基础上, 西医对疾病本质的认识及现代药理研究也越来越多的融入疾病的选方用药中来, 指导临床治疗, 体现出辨病辨证相结合治疗疾病的重要意义。如心衰患者, 感染为主要诱因, 由于感染诱发者, 最初都是始于外感之邪侵袭, 邪之来路即是邪之去路, 即使表证不显, 也可酌加发散解表的药物, 如麻黄、细辛等。风湿性心脏病患者多伴有房颤, 易致附壁血栓形成, 造成血栓栓塞类疾病, 临床应尤其重视活血化瘀类药物应用;冠心病心衰患者如伴有心律失常, 如房早、室早、心动过速等, 可辨证加入现代药理研究证明有降低异位起搏点兴奋性、调节心脏传导功能的药物, 如苦参、黄连、常山等, 常能取得较好效果。伴高脂血症者, 则可在辨证基础上加入药理研究证明有降脂作用的药物如山楂、三七、大黄、何首乌等。附子、枳实、五加皮等药理研究有强心作用, 在辨证论治的前提下临床也常有所采用。

中西医结合的病证结合模式可以获得优于单纯中医或西医的临床疗效, 这一点在临床上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可。如肿瘤的治疗, 在西医辨病诊断明确的基础上, 予以手术、化疗、放疗或免疫疗法等确有疗效, 但手术、放化疗也给人体带来很大的创伤和反应, 而且部分肿瘤患者无手术指征, 对放化疗不敏感, 放化疗后出现的消化道反应、骨髓抑制、抵抗力下降等情况使病人的生存质量下降, 因此, 完全有必要辅以中医的辨证论治, 如食欲不佳, 可用保和丸加减治疗;脾虚泄泻者可用参苓白术散加减治疗等等, 这样就可以改善机体免疫功能、减少不良反应及并发症, 提高机体耐受能力和生存质量;慢性肾炎、干燥综合征、类风湿关节炎等疾病的西医诊断可以很明确, 西医治疗效果有时不够理想, 单纯依靠中医的辨证施治却可以收到满意的疗效, 并且应用中医药也可以减轻激素等免疫抑制剂的副作用, 巩固疗效, 减少复发, 所以, 在这些疾病中往往会病症结合诊治。

老年病大多与机体老化有关, 病程较长, 一旦发病, 易出现多器官受累。中医辨证论治可以尽显其整体观念之优势, 对机体进行整体调理, 扶正祛邪, 标本兼治。许多老年患者往往多病共存, 需接受多种药物治疗, 中医可以根据多种疾病在同一患者的症状表现统一辨证施治, 即“异病同证, 异病同治”, 多种治疗寓于一方, 简化治疗程度。老年病虽多属慢性病, 病程缠绵, 但疾病发展到一定阶段, 病情变化又非常迅速, 易于传变, 产生许多并发症。西医辨病施治, 对于并发症的防治是被动的。而中医辨病辨证诊治是从整体出发。综合调理, 能有效起到既病防变的效果, 对于并发症的防治较为主动。

1.2、 功能与结构有机结合

功能和结构有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核心方法, 中医多倾向于功能方法, 重整体观念;西医多倾向于结构方法, 注重局部组织结构的有形改变。中医注重机体整体功能的研究, 中医关于生理、病理的阐述主要靠宏观的。望、闻、问、切等手段收集辨证素材, 运用中医理论归纳分析对功能变化进行思维理论的描述。而西医则注重解剖、实验, 侧重于对人体器官和机体机构的研究。西医关于生理、病理的阐述是具体实在的描述。如把老年人发热解释为人体某器官受到致病细菌或病毒感染所致, 治疗方法就是使用抗生素等药物。在医疗实践中找不到细菌或病毒感染证据的发热, 也不乏其例, 对此, 西医在诊断治疗方面也往往有时显得盲然无从。可见西医之缺陷。中医用的是功能方法, 西医用的是结构方法。这两种方法从不同的侧面把握住了疾病演变过程。各有侧重, 各有精妙所在, 但也各有其不足。如果把中医、西医有机的结合起来。从功能到结构、从宏观到微观, 全方位研究人体的生理与病理现象, 反映其客观规律, 则能更好地揭示疾病本质。如中医的“肾”在其脏腑学说中有极重要的地位, 为脏腑阴阳之本, 生命之源。故有“肾为先天之本”、“生命之根”之称, “主骨生髓”之说。而这些理论, 现代科学的研究也印证了人体肾脏器官确实与人的生长、发育、衰老有着源头根本的作用。西医发现肾脏分泌的维生素D, 先在肝内羟化, 后在肾脏进一步变成具有高度活性的物质, 与骨骼的生长发育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使中医“肾”的功能认识与西医肾脏的结构认识趋于统一。它不仅对中医传统理论概念的本质予以深入有形的分析和揭示, 而且也丰富了西医现代科学理论和临床内容, 对中西医结合的思路和方法的研究开辟了广阔的前景。因此, 功能与结构的的验证互补有机结合是中西医结合的核心方法。

1.3、 动态联系和综合的思维模式

中西医有着不同的理论体系和特点, 中医学依赖于传统哲学的思维, 形成了以整体观念、辨证求因、宏观调节为特点的整体医学体系。中医在辨病论治、辨证论治和对症治疗三种手段中最重视辨证论治。宏观调节是中医治疗的基本手段。现代西医发展的模式是以还原分析方法为主的模式。现代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带动西医从多学科、多层次向纵深发展, 带来西医学日新月异的变化。中西医虽然各有不同特点, 但人体生理病理活动有其固有规律, 这些规律并不会因为认识手段不同而改变。因此, 注定了二者具有相通之处。尽管中医和西医所走的道路不同, 但是随着医学科学的发展, 中西医之间的相似点越来越被揭示出来。例如, 运气学说与气象医学, 阴阳学说与机体平衡理论等, 都可以从现代科学中找到一些证明。可以认为两种体系在医学观、方法论、诊疗模式等方面认识高度不同, 而又殊途同归。又如现在西医提出的“医学一心理一社会模式”与中医的“整体观念、天人合一”等思想有着很大程度的相似性。用科学的辨证综合代替形而上学的部分分析, 实现否定之否定, 这种从宏观到微观再到宏观的思维方法复归, 绝不意味着回到原先的起点, 而是认识论新的飞跃, 在中西医发展问题上, 首先应正确对待中医朴素的辩证法, 吸取其思想的内核。另一方面积极鼓励现代医学向纵深和高度分化方向发展, 在此基础上实现现代科学方法与整体辩证思维的统一。在相对静止、孤立、简单的基础上建立动态联系和综合的思维模式。

总之, 老年病诊断和治疗较中青年患者要复杂得多, 困难得多, 无论西医还是中医, 其最终目的是让患者获得最佳治疗效果。在老年病科临床实践中, 坚持中西医辨病辨证相结合, 促进中西医诊治方法上的优势互补, 避免误诊误治, 漏诊漏治。

中西医结合的形成和发展, 是从我国既有中医又有西医的实际出发, 从人民的医疗保健事业的利益出发, 从科学发展的客观规律出发, 是适合我国人口老龄化步伐加快的现状, 是一个具有强大生命力的新生事物。中西医结合是我国医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中、西医研究的客观对象都是人体的健康和疾病。虽然中、西医学有各自独立的理论体系, 但这不等于不能结合在一起。现代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优秀传统、文化应及时吸收其优势, 充实创新发展。临床疗效是一切医学方法的试金石, 不管是什么理论体系的医学方法, 不管是中医、西医, 还是中西医结合, 只要疗效好, 社会就需要, 就值得进一步研究以及发展推广。中西医结合宗旨所在是吸收中西医学各自的优势、特长, 取长补短、使其有机结合, 为我所用解决临床实际问题, 提高临床疗效。尤其适合我国人口中老年人比例不断加大, 对于提高老年人的生活质量, 延长寿命具有尤为重要的意义。

2 、抗衰老的中西医结合方法

2.1、 关于衰老

2.1.1 、衰老的定义

衰老是生命过程中的一种生理现象。早期叫做老化, 主要表现为组织细胞的退行性变和生理功能的减退。而老年病是一大群组织细胞在退行性改变的基础上, 随增龄而发生的疾病。目前的研究表明:我国老年人患病者约1.17亿, 占老年人口的70%, 其中严重疾病导致生活不能自理者2830万人, 占老年人口的13.8%。平均每人患病7种以上, 最高可达25种以上。

2.1.2 、衰老的本质

机体的退行性改变是衰老的本质, 衰老的退行性改变具有积累性、普遍性、渐进性、内生性、危害性。这是目前公认的衰老的金标准, 又叫做丘比特标准。

2.1.3、 衰老的机制

目前关于衰老的机制有很多假说和猜想, 但是只有自由基学说和染色体端粒缩短假说比较符合实验研究的推测。在衰老发生机制的研究中, 自由基学说是目前公认的衰老学说之一。所谓自由基就是指游离存在, 带有不成对电子的分子、原子和离子。这些不配对的电子结构具有较高的自由能和极其活泼的化学特性, 对生物体组织细胞有极强的杀伤作用。在生理情况下, 机体产生的自由基能被体内各种抗氧化酶和抗氧化剂及时清除, 故不会对机体造成损害。由于年龄的不断增长, 抗氧化酶活性不断下降, 机体清除氧自由基的能力也随之下降, 致使自由基在体内过多积聚, 使细胞膜上的多不饱和脂肪酸氧化生成毒性更大的过氧化脂质, 造成细胞膜通透性改变、线粒体和微粒体膨胀破裂, 核酸分子的解聚, 影响信息传递、转录与复制, 最终破坏细胞的正常代谢和功能, 产生各种生理紊乱、病理改变, 这可能是引起人类衰老的最重要原因。

中医关于衰老的发生机制有五脏虚损说, 肾虚学说, 阴阳失调说, 脾胃虚损说等。

2.2 、目前抗衰老的方法

延缓衰老就是控制衰老速度, 衰老速度越快, 寿命就越短, 衰老的速度首先由遗传决定, 但是同样的遗传基因也会因人不同而不同, 因为衰老还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目前关于判断衰老速度的方法有看外观, 如看皮肤的松弛程度等, 看衰老速度的综合反映, 有人提出健康人的五快, “吃的快, 睡的快, 便的快, 说的快, 走的快。”这也说明保持五快, 衰老速度就会减慢。延缓衰老的方法包括非药物延缓衰老和药物延缓衰老。

2.2.1、 非药物延缓衰老

世界卫生组织提出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膳食, 适量运动, 戒烟限酒, 心理平衡。这是延缓衰老的有效方法, 适当运动能延缓衰老是公认的。哈佛大学教授根据大量人群调查发现适量很重要, 过少及过量运动都对健康有影响。运动可以增加血流量, 增强心功能。近年大量研究证明:自由基尤其是活性氧自由基 (ROS) 是参与调节细胞凋亡的重要因素之一, 体内过量ROS的堆积与细胞死亡率的上升具有密切关系。ROS主要多产于那些具有重要功能、高度活动并有高耗氧量的组织细胞, 如脑细胞、神经细胞、心肌细胞以及具有内分泌功能的腺体细胞等, 结果可使这些细胞局部的自由基水平远高于其他组织细胞局部, 使这些组织细胞凋亡率增高。大量组织细胞凋亡的结果使机体老化, 引发某些退行性疾病。如前所述, 自由基与细胞凋亡密切相关, 而细胞凋亡是影响衰老进程的重要因素。减少自由基产生, 提高体内抗氧化酶的活性, 减轻自由基对机体细胞的损伤, 有延缓衰老的作用;反之则可导致细胞凋亡, 促进衰老的进程。长期适宜的运动锻炼不但不会增加体内自由基的生成, 而且还可使SOD、CAT等酶的活力增强, 提高机体的防御和抗衰老的能力。

2.2.2 、药物抗衰老的方法

西药延缓衰老的研究目前延缓衰老的药物研究中抗氧化剂的研究比较多, 这类药物的作用是清除体内的有害自由基, 增强抗氧化保护系统的作用, 比如, 维生素A、C、E和其他一些酶类, 如抗氧化酶类SOD等, 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等。另一类就是微量元素类, 这些微量元素是人体代谢所必需的, 但是含量又很低。他们常是酶的辅助因子, 对核酸激酶等有一定的激活作用。第三类是免疫调节剂, 衰老常伴有免疫功能的下降, 免疫调节剂能增强免疫功能, 从而延缓衰老, 如干扰素等。第四类药物是一些保健品, 特别是延缓大脑衰老的保健品, 这些药物能够促进脑细胞的代谢, 扩张脑血管。第五类是抗交联剂, 如酒石酸盐等。第六类是核酸制剂, 能够帮助细胞的修复, 另外就是激素, 如生长激素等。俞卓伟等提出联合EPA+DHA, 心脑疏通及小剂量阿司匹林灵活用于中老年保健及抗衰老设想。这是基于改善微循环、动脉硬化及抗炎可有助于保健及抗衰老的观点。最近几年, 国内外将鱼油制剂、心脑疏通、小剂量阿司匹林用于中老年保健及衰老干预取得一些效果。

中医中药在延缓衰老的研究老年人具有一些该年龄阶段特有的体质特点, 中医体质学概括老年体质特点为肾精亏虚及气血运行不畅。结合相关文献报道, 可将老年人体质特点简要归纳为虚、痰、瘀、郁几个方面。 (1) 根据这些病因中医提出调理体质是防治老年病的有效措施。《太平圣惠方·食治论》有“安人之本, 必资于食”, “夫食能排邪而安脏腑, 清神爽志, 以资血气”的论述, 指出了饮食的重要性。可根据老年偏颇体质的不同, 服食相应的食物进行调理。虚者勿过滋腻, 可食如小米、牛肉等补气食物, 芝麻、牛奶等滋阴食物, 羊肉、狗肉等温阳食物;痰湿者饮食应清淡, 可食如赤小豆、扁豆等具宣肺、健脾、化湿作用的食物;血瘀者可食如山楂、红糖等具活血作用的食物;气郁者可食如刀豆、玫瑰花等具理气解郁作用的食物。 (2) 中医从精神摄取提出了老人孤僻、易于伤感等, 因此对于老人可以通过书法绘画或弈棋聊天、养花种草陶冶情操。 (3) 针对老年人的体质特点, 提出起居清洁、环境安静、空气流通的老人居住环境。 (4) 根据老年人的特点对老年人的运动要求也提出了“运动幅度不宜过大, 时间不宜过久, 活动量根据个人的身体状况而定”的理论。近几年, 中医药在治疗老年病方面有了很迅速的发展, 张杰等总结了25首自拟方治疗该病的水平, 其中补益药、活血化瘀药及安神药用药味次较多, 使用频率居前位的药物是石菖蒲、远志、丹参。总结认为对老年性痴呆选用开窍安神、补肾填精、活血药是治病求本的大法, 这是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有效药物。在针灸方面用膻中、中脘、气海、足三里、血海实施一定的补泻手法益气调血, 扶本培元, 对于减轻症状和评价指标的改善能起到较好的作用。

3、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病的方法论

3.1 、中西医结合治疗方法

3.1.1、 衷中参西

在近代, 西学东渐, 西医学以新颖的方式认识疾病, 以卓有成效的疗法治疗疟疾等感染性疾病, 被广大患者及有识的中医人士所认可和接受, 但还是坚持以中医为主, 只是借鉴西医, 称为“衷中参西”, 以张锡纯等为代表。在现代, 仍有大批中医人, 尤其基层、民间中医, 仍然秉承传统中医的理论体系, 他们善于发挥中医的长处, 追求中医药及针灸等疗效。当然, 他们也知道中医药在某些方面的弱点, 所以也不完全排斥现代医学, 能借助西医的仪器设备, 成为中医“望诊的延伸”, 也部分接受西医在诊断及治疗方面疗效明显的内容, 以提高临床疗效。所以, 有人提出“能中不西、先中后西”的观点。

3.1.2 、以西医为主体中医为辅助的中西医结合

在现今的中国, 西医学无疑已成为主流医学, 西医在诊断方面有很大的优势, 尤其近几十年科技发展很快, B超、CT、核磁共振等的出现, 将诊断技术推向很高的水平, 西医学在急救、手术、抗感染治疗等方面也优势突出, 新技术、新方法不断涌现, 使西医学越来越显强大。然而, 西医的发展并未解开众多谜团, 很多疾病的病因也未得知, 一些疾病的治疗效果不尽人意, 心脑血管病技术的进步及治疗药物的发现、循证医学的规范, 也未能明显降低这些疾病的发病率、死亡率。疾病的复杂性远超过飞船登月, 而且, 人的复杂性不同于机械, 有很多不讲科学的人文的因素, 所以, 有识的西医人士看到自身的不足, 同时认识到中医之长, 可辅己之短, 尤其在西医诊断不明、一些功能性、免疫性或变性类疾病西药治疗效果不理想时, 能采取中医的一些方法。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抗感染、活血化瘀改善微循环类的中成药口服及注射剂的广泛应用, 取得了一定的疗效。在西医为主导、为主体的医疗活动中, 大部分西医或一些中西医结合的医生采取的只不过是浅层次的结合, 甚至把中医药作为了一种安慰剂、一种点缀而已, 这实质不能称为中西医结合。

3.1.3 、中西医并重

只有真正懂得中医、又了解西医的临床工作者, 才会看到中医和西医各自的长处和不足, 在医疗实践中自觉地运用中医或西医的方法共同应对疾病, 扬长避短, 以求最大的疗效和最少的副作用。此种中西医并重的思路为大多数中西医结合人士所奉行。当然, 这种情况也会被称为“中西医联合”或“中西医配合”。在实际工作中我们要避免中医、西医二者单纯的相加, 这种简单相加只会增加医疗花费, 并不见得疗效提高很多, 应该根据病人的具体情况, 或中或西, 或中加西。

3.1.4、 中西医有机结合

中医、西医的理论体系不同, 二者自然不会简单结合, 但是, 研究的对象是共同的, 疾病是同一的, 只是认识疾病的方式方法不同, 二者有结合的基础, 必定有相通之处, 即使不能整体的融合, 也应该在点面上进行有机的结合, 在高层次上的中西医结合, 形成新的医学模式、新的力量。

3.2 、老年病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法

由于脏腑功能衰退, 老年人疾病增多, 而且常常是多种疾病集于一身, 如同时患有高血压、糖尿病、冠心病、脑中风等, 即使患单一的疾病如肺炎, 老年人也不同于年轻人, 肺炎的致病菌不同, 病情传变也不一样, 如治疗不当, 可引发呼吸衰竭或肾衰竭, 或出现其他并发症, 因此, 老年病已形成相对独立了的医疗学科, 中西医结合诊治老年病可提高疗效, 减少并发症, 降低副作用, 中西医结合、尤其是中医在诊治老年病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

3.2.1 、在养生保健方面

中医在养生保健方面具有优势, 中医非常讲求顺应自然, 修心养性, 注重调养, 以祛病延年, 目前西医在心脑血管病的预防方面强调改良生活方式, 与中医的传统相合。如能遵循中医养生理念, 发挥导引、自我按摩、食疗等, 加以西医的体检、危险因素指标的监测和控制, 提高预防保健能力, 必将有益于老年人。

3.2.2 、扶正祛邪理念

老年人脏腑功能自然衰退, 加之疾病的影响, 多有虚弱无力的情况, 符合中医虚证范畴, 如肾虚、脾虚、心阳不足等等, 在正虚的基础上, 可出现痰浊瘀血等邪实的情况。西医在祛邪方面有优势, 如抗感染、利尿、平喘等, 而中医在扶正、增强脏腑功能方面优势明显。如补气、健脾、补肾、温阳等方面, 已得到历来的公认。尤其脾胃为后天之本的理论, 指导临床, 疗效稳定。比如, 慢性胃炎的治疗, 西医可能注重抑酸、杀灭幽门螺杆菌, 而中医则可能健脾温中, 改善了病人的脾胃功能, 幽门螺杆菌也会灭亡并且不易复发;比如, 慢性心衰的治疗, 中药中的人参、附子、黄芪、麦冬等在改善心脏功能方面很有好处。通过扶正治疗, 可以增强抗病能力, 减少疾病的复发, 改善病人的生活质量。

3.2.3、 重视脏腑之间的联系注重自身的调节发挥脏器的代偿功能

中医的五行相生相克、中医对气的功能方面的重视、中医讲求和合而不是对抗, 均是高层次的诊治理念。如能以中医的脏腑理论指导西医的诊治, 会提高临床疗效。如对肝硬化腹水的治疗, 中医重视健脾利水, 西医也要注意改善脾胃功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治疗, 中医强调健脾化痰、补肾纳气、通腑降浊等, 西医也要注意化痰、改善食欲、促进胃肠动力、增强免疫功能等。

老年医学特点篇(5)

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全球人口生育率在下降,而人的寿命在延长,世界人口正在加速老化,这其中中国的人口老龄化速度最快,老龄化己成为21世纪不可逆转的世界性趋势。老年人是疾病的高发人群,现有的临床流行病学资料己证明,在相同基础疾病的情况下,高龄是一个独立的危险因素。高龄人群具有“三最”特点:即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实现“老有所医,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理应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目标,鉴于此,笔者从老龄化社会背景下谈谈中医药教育所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1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需要充分发挥中医药优势,保障老年人健康

祖国医学历史悠久,几千年来中医药在防治疾病和重大疫病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中华民族的繁衍生息和日益强盛作出了卓越贡献。老龄化社会下我国人口老龄化在医疗保障方面面临如下挑战:慢性病患病率高、老年人残疾率高、老年人医疗费用消耗大、病残弱老人的基本护理供需矛盾日益突出、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不成比例、资源分配不合理等,相对而言,中医药“简、便、效、廉”的特点,在应对人口老龄化卫生保健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尤其表现在:一是中医药学在辨证论治和整体观念的指导下,对老年人慢性病具有个体针对性极强的治疗,同时注重整体调护,有利于老年人慢性病的防治;二是应用中医药养生保健和中医药预防医学知识,中医“治未病”是祖国医学在为全人类保障健康方面始终重视的研究领域,从《黄帝内经》中就有关于中医治未病的记载,加之目前我国大力鼓励开展中医治未病工程,这必将为提高老年人预防保健、自身养生水平和能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三是中医药资源较为丰富,同时药材价格和诊疗费用相对较低,可以极大地缓解老年人医疗资源短缺的问题,同时还为老年人的卫生保健起到积极的作用;四是全国各省几乎都有中医药高等院校,每年培养大批的中医药人才,这些中医药学子能够普及到医院、卫生所和社区卫生服务站,对于平衡我国卫生资源与卫生需求比例、合理分配资源具有积极的意义。

2老龄化社会背景下中医药教育需要重视的几个问题

2. 1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的养生保健教育

中医学是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所作的重大贡献之一。在中医药这座宝库中,与当前老龄化社会和大众日常保健关系密切的内容,是养生方面的知识。养生是健康之本,是幸福之源,更是快乐之门,懂得养生才是懂得人生。老龄化社会对整个国家的全面及深层次影响是相当大的,必须引起高度的重视,特别是要满足老龄化社会老年人卫生保健的需求,面对老年人最高患病率、最高伤残率和最高医疗资源利用率的“三最”特点,目前培养的中医药学子即是2015年以后的中医师,他们毕业后走上医疗卫生岗位,要面对更大基数和更复杂的老年人“三最”问题。世界卫生组织和我国“九五”攻关项目的资料表明,达到同样的健康标准所需保健投入与治疗费、抢救费用的比例为1: 8. 3 :100,即如果在预防保健上多投入1元钱,将来就可以在治疗上少支出8. 3元和可以节约开支100元钱的抢救费用[2],故而需要重视预防工作,将预防工作做到位,即做好中医药治未病工程,将极大地减少老年人医疗费用的支出。因此,在中医药教育中要高度重视养生保健,尤其是老年人养生保健知识和技能的培养和培训。

2. 2在中医药教育中重视对老年人慢性病、常见病、多发病防治的教育

老年医学特点篇(6)

医学;老年;健康保健

作者单位:250031总医院干休所卫生所

21世纪,随着我国正式成为老龄化国家,人口老龄问题已经成为一个十分突出的社会问题,老年人面临着疾病和死亡双重问题,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和心理健康开始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如何提高全社会老年人的身体健康,提高老年人的生命质量,是全社会,更是各级医疗机构都应当解决的问题。重视和推行利用医学知识指导老年保健工作已经刻不容缓。

1 老年性疾病的特点

随着老年人口增加的趋势日益突出,我国老年人口的数量不管是现在,还是在将来, 都将居世界首位, 这对我国的医疗和卫生部门无凝是一种绝对的压力和挑战,每一个医务人员都要继承我国人民爱老尊老的美德,以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为指导,了解老年病的特点[1],以便满足他们的医疗需求。

1.1 老年人最常发生的,也是最严重的疾病有:①癌症, 慢性阻塞性肺气肿。② 原发和继发性老年人心脑血管性疾病。③老年性抑郁。

1.2 老年人患病常具有多发性, 有时次要疾病会掩盖主要疾病会。

1.3 老年患者由于身体敏感性下降,患病的临床表现并不典型,症状往往较轻,阳性体征少, 而病情重, 病程长, 并且一旦发病难以治愈[2]。

1.4 老年人免疫功能降低,对疾病所发生的并发症抵抗了很弱, 很容易引起多种合并症。

2 治疗老年性疾病的医学原则[3]

要全面考虑老年人的病情, 慎重给药。老年患者用药前注意以下几点:① 全面考虑病情, 针对药物的副作用考虑老年人的耐受程度, 如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时, 要考虑患者有无高血压和溃疡性疾病。② 尽量减少用药的疗程,选用增强老人抗病能力的药物。③ 尽量选择药物排泄速度快, 副作用小的药物,密切观察用药效果。④ 尽量采用单一用药以减少联合用药带来的不良反应。

3 治疗老年性疾病的医德原则

①要尊重老年患者的性格特点, 医务人员要了解老年患者的心理特点,特别注意尊重他们,言行、举止要体现医生的优良风范, 在一切为了老年人健康的前提下,要尊重或尽量满足老年患者的要求。对于他们的不良嗜好要给予谅解, 切忌嘲笑, 更不能讽刺。②对老年患者的情绪变化给予关注:在注重老年患者的病情变化的同时, 又要主动了解他们的个性特点和心理状态, 必要的话,可以了解老年患者的家庭生活和社会背景。③要富于同情心, 对体力较差, 生活自理能力差的老年患者, 需要医务人员给予同情、关心体贴和帮助, 使他们感到温暖和安慰。不要故意疏远甚至嫌弃老年患者。

4 老年人自我保健措施

4.1 精神 精神乐观有利于老年人健康长寿。情绪活动不仅是一种心理反应, 而且还体现中枢神经及植物神经系统的功能状态。应帮助老年人树立心情舒畅, 心胸开朗, 热爱生活, 遇到困难不发愁, 以现实态度去对待和克服。有人指出, 精神情绪不安和紧张, 不但可使血压升高, 也可使血中胆固醇含量升高。持续性精神紧张可使肾上腺皮质类固醇分泌过多,抗体形成减慢, 免疫力降低, 内环境稳定破坏从而易患多种疾病。

4.2 营养 老年人,尤其是体质较弱的老年患者要每天摄入足够的热量、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多饮水, 注意多吃些含矿物质和纤维素的食品。老年人在营养问题上, 要注意防止营养不足或营养过剩, 营养过剩会血脂增高,血液粘滞度增大,而患高血压病,从而加重心脏负担,引起心脏的一系列病变。

4.3 体力活动 体力活动是指体力劳动和体育运动。体力活动对老年人的保健作用越来越受到人们的认识。有效的锻炼可以防止肌肉萎缩及骨质疏松,并能能够提高老年人自身的免疫力,增强抵抗病原体的能力。

老年保健工作不只是医疗卫生工作的特权,也是社会工作者都应该尽的义务,注意发扬老年人的再次创造能力, 退休后的老人容易产生自卑、忧郁、孤独情绪。因此,对于那些精力充沛,智力过人的青年型老人,仍可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些体弱多病,生活难以自理的衰老的老人,需要社会给予援助。

充分发挥医药及其中国传统医学在老年保健医疗领域中的作用, 大力提倡非药物保健疗法,特别的是,中医保健是祖国传统医学中的一块瑰宝, 应充分发挥中医在这一方面的优势, 研究和开发有利于老年健康的治疗手段和有前途的药物, 为人类的健康长寿做贡献。

参 考 文 献

老年医学特点篇(7)

(一)医学老年学的发展史

早在13世纪培根(R.Bocon)科学地研究了老年人的疾病,发表了《延年益寿与保持青春》一书,此后,对老年病的研究进展缓慢。直至1909年纳歇尔(Nascher)才对生命晚期疾病的医疗原则进行了专门的论述,强调了社会因素对老年病的影响,并首倡用Geriatrics’(老年医学或老年病学),我国自60年代始有少数学者研究,近20年发展迅速,中华医学会已在1981年建立了老年医学学会。

(二)医学老年学的任务

1.基础医学:基础医学研究衰老的机理、探索延缓衰老的方法以及老年期特殊疾病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国际上已从器官水平,整体水平研究多年,但成果寥寥。目前已开始从细胞水平和分子水平进行基本原理的探讨。近年又因引入了分子生物学技术,使衰老医学生物学突飞猛进。老年医学实验家们面临的许多挑战中最为根本的一个是如何确定衰老发生的病理生理学过程同步现象的调控机制在种系上的特性,这种特性导致不同种系间衰老速度的差别。

2.流行病学通过调查研究,了解老年人的常见病、多发病和致残、致死的原因,以及促进长寿的有关因素,为开展老年病防治提供依据。

3、预防医学研究如何预防老年人的常见病与多发病,如何保护病残老人的机能,建立预防老年病及抗衰老的手段。

4.建立良好的保障生命质量的环境环境因素应是广义的,包括老年人的情绪、生活、锻炼、营养、防治疾病,对外界环境具有良好的适应能力等等。

5.开展保健知识的宣传教育,传播康复医疗及护理技术。

总之,医学老年学的方向应是开展各种实验和医疗工作来提高人类生命的质量,使“老而不衰”,争取老年人活过百岁,充分享受大自然赐于人类的预期寿命:115-120岁。随着社会的进步,人口老龄化已是大势所趋医学老年学必将为医学领域的一个重要分支。

1995年中华医学会老年医学学会对健康老年人标准又提出了新的建议10条(1982年曾提出标准5条)。

1.躯干无明显畸形,无明显驼背等不良体型,骨关节活动基本正常;

2.神经系统无偏瘫、老年性痴呆及其他神经系统疾病、神经系统检查基本正常;

3.心脏基本正常,无高血压、冠心病(心绞痛、冠状动脉供血不足、陈旧性心肌梗死等);

4.无慢性肺部疾病,无明显肺功能不全;

5.无肝肾疾病,内分泌代谢疾病、恶性肿瘤及影响生活功能的严重器质性疾病;

6.有一定的视听功能;

7.无精神障碍,性格健全,情绪稳定;

8.能恰当地对待家庭和社会人际关系;

9.能适应环境,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10.具有一定的学习、记忆能力。

(三)老年期疾病的特点

老年病指60岁以上老人患的疾病,不是老年人特有。

①症状及体征不典型老年人感受性降低,加之常常并发多种疾病,因而使患病后症状及体征不典型,容易漏、误诊,如老年人肺炎常无症状;或仅表现食欲差、全身无力、脱水;或突然意识障碍,而无呼吸系症状,因此要重视客观检查,尤其体温、脉搏、血压及意识的观察极为重要。

②多病性指同一老人常有两种以上疾病同时存在。如不少老人患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同时又患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或兼有肾功能损害这就使得症状不典型,造成诊断和鉴别诊断的困难,需引起警惕。

③发病快病程短。由于老年人脏器储备功能低下,一旦应激,病情迅速恶化。

④易有意识障碍,这与老年人脑血管硬化。血压改变、感染、毒血症和电介质紊乱等有关。

⑤易引起水电解紊乱老年人脑呈萎缩状态,口渴中枢敏感性降低,饮水不多,因而轻微的原因即可引起水电平衡紊乱,应注意观察舌象,皮肤弹性以及尿量。

老年医学特点篇(8)

中医内科学是临床其他各科的基础,在中医专业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位置,是必须学好的一门临床主课。中医内科学学科在中医院中是最能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是最具中医原创思维和潜力的学科。学科建设按照创新与继承、创新与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创新与遵循中医药自身发展规律紧密结合的建设思路,建成能够按照中医药规律开展高水平研究的科研基地;培育一批科技领军人物和相对稳定的高水平中医药研究的专门人才;取得一批对中医药学术和技术发展有影响的重大成果,初步构建符合中医药科学研究特点的微观科研机制和模式。使学科具有国内一流的中医临床科研人才队伍、一流的科研条件与环境、一流的中医药重点学科群、一流的中医专科(专病),中医临床与科研、教学有机结合,在中医药继承和创新方面发挥龙头作用的新型的现代化的重点学科。以先进的教学理念为指导,以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与临床操作能力为目的,将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引进学科建设,改革教学模式,带动教学现代化,医、教、研并重,使本学科成为具有一流的教学队伍、一流的教学内容和方法、一流的教材和一流教学管理等特点的精品学科。使本学科在中医内科糖尿病、风湿病、呼吸病的综合学术和技术、教学水平达到国内领先水平。

2稳定研究方向

学科发展方向体现了核心理论、前沿领域、尖端技术的发展趋势。一个重点学科的发展方向应当是长期稳定的。因此,一个学科的发展方向将对本学科未来的发展水平起关键性引导作用。高起点、高水平的学科发展方向是保证学科先进性、保持学科生命活力的重要前提。根据学科方向的实用性原则、先进性原则、稳定性原则、预见性原则,中医内科学学科在长期工作的基础上确定了8个稳定持续的研究方向:中医药防治内分泌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免疫性疾病、中医药防治呼吸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老年病、中医药防治心血管病、中医药防治神经系统疾病、中医药防治感染病、中医药防治消化病。在各个研究方向上,又界定了突破口。如风湿病方向上在继承总结新安医家治疗痹病的基础上,以类风湿性关节炎为突破口;呼吸病方向以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为突破口;内分泌病方向,以糖尿病为突破口。

3选好学科带头人

优化学科团队学科带头人是一个重点学科能否持续、稳定发展的关键。学科带头人学术水平的高低,科研能力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科建设和优势的形成。在学科建设中,他既能将学术骨干凝聚起来,同时又能将自己的能量辐射到四周,发挥更大的带动效应。因此,要选择开拓进取、勇于创新的学科带头人。医院对中医内科学科带头人定期进行考察,主要从三个方面进行:第一,能够把握现代科学发展趋势,创造性地提出本学科前沿领域的课题和科研思路,把握本学科发展方向。第二,能够多渠道筹措学科建设经费,充分利用自身的学术影响吸引社会各方财力,保证本学科发展潜力。第三,能够对外实现交流合作,对内营造良好学术环境,提高学科内部凝聚力,增强学科发展活力[1]。按照汇聚人才、培育团队、成就大师的学科队伍建设方针,引进、培养、聘用并举,在学科建设上一贯坚持以人才为本,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团队建设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首要任务,发挥了人才优势,凝聚了学科力量。在学科内部定期进行学术研讨,培养学科人才,形成了各级学术研讨会研讨制度。每年举行一次中医内科学术骨干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研究生学术研讨会、中医内科本科生学术研讨会。提高了学术气氛,加强了学术氛围,培养了学科人才,锻炼了师资队伍。近年来,学科加大力度引进高学历、高水平的学术骨干,同时注意自我培养学术骨干,使他们在实际工作中不断提高各种能力,建立了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以学术骨干和学术骨干培养对象为后备力量的三级骨干学科梯队,增强了学科团队的可持续发展。

4健全运行机制

在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的指导思想下,成立了由学院院长、附属医院院长、学术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学科带头人助理、学科建设相关职能部门人员组成的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全面指导制订重点学科的建设规划、整体发展目标和学术发展目标,制定各项制度和措施,强化落实,以确保阶段目标与预期成果得以实现。为加强专家委员会对学科建设的指导作用,学院成立了重点学科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根据重点学科建设相关文件精神与要求,负责对重点学科建设规划和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检查、评估并提出指导性意见;参与重点学科建设的阶段检查、阶段评估等工作,学院教务处和医院科研科作为重点学科建设的日常管理职能部门,负责日常建设的管理与服务工作,并进行具体指导。开展重点学科的学科带头人,在学术带头人指导下全面负责制订本学科建设规划、学术发展总目标和阶段任务,落实教学、科研、医疗及人才培养等各项具体工作,并及时根据预期成果、实施方案、经费管理做好工作总结。重点学科建设工作以来,学校和医院均调整、充实了重点学科建设领导小组,先后制定了《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重点学科专项经费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建设管理办法》、《安徽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重点学科专科经费管理办法》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学校宏观层面管理、医院直接管理、学科微观管理的重点学科级层管理体系,以及教务处、人事处、财务处、科研处等和医院有关职能部门相互协调、相互配合的重点学科建设保障系统。学科带头人对学科建设负有主要责任,学科带头人的责、权、利明确,有一定的人、物、财自主支配权。重点学科建设工作每年纳入医院、相关科室和部门的考核范围,纳入科主任的责任书内容。学院和医院两级分管重点学科建设职能部门,建立了定期监督检查制,学院每年听取中医内科学科阶段建设工作汇报,研究和解决学科建设中存在的难点和疑点,为重点学科建设营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和运行机制。学科内每年终进行一次全面小结,对存在的问题及时采取措施予以落实。医院把重点学科的工作进展,建设成效纳入年度工作总结,把加强重点学科建设纳入下一年度工作目标内容之一,按期考核,强化落实考评。同时,为加强学术上的相互交流和优势互补,在学院和医院及各级主管部门的支持下,中医内科学科不断加强了与协作单位的联系与合作。在科研上密切协作,相互开放,在人员上相互培养,发挥了辐射和联系作用。

5注重科研创新

老年医学特点篇(9)

退休人员作为特殊群体,对于他们的医疗待遇,国务院很重视。《国务院关于建立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决定》明确提出“对退休人员个人账户的计入金额和个人负担医疗费的比例给予适当照顾。”当我们对基本医疗保险对象各个年龄段群体进行分析时,由于人体的生理特点,不同年龄段的群体的身体健康状况都有很大的差距,越老免疫力越弱,病越多,这是一种自然规律。据国外有关资料表明,65岁以上老人2/3时间是在疾病中渡过。因此在制定职工基本医疗保险政策时,要充分考虑老年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切实保障其基本医疗需要。

1.加强对老年退休职工的保险政策,对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的照顾

对65岁以上退休老人,按65岁至75岁、75岁至85岁、85岁以上划分为三个年龄段,分别按不同年龄段增加医疗保险费。可以根据地方实际财力,对85岁以下的两个年龄段,通过提高用人单位缴费比例和提高社保中心划人个人账户比例来解决。另外采取降低起付标准减少个人负担的医疗费,以保障老年人不因为医疗改革而增加个人太多的医疗费压力。对85岁以上退休老人,可以在规定最高支付标准内实行免费治疗。

2.建立企业补充医疗保险,保障退休老同志的正常医疗费用

目前,退休职工和在职职工均参加了两个医疗保险,包括基本医疗保险、大额医疗保险。按照这两个医疗保险规定,参保人员均要按比例支付一定的医疗费。即使在加强对老年退休职工保险政策,对不同年龄段采取不同照顾后,个人支付的问题仍然存在。这就需要我们研究解决特困退休职工这一特殊群体所面对的实际问题。退休职工曾为企业的发展做出过贡献,企业与当地政府应想方设法为他们解决困难。

3.完善监督机制,保障参保人员有限的医疗费得到有效利用、目前大家比较重视健全基本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和监督,这从总体上保障基金的有效利用是很有必要的。但是在治疗和用药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我们也不能忽视。

在市场经济的作用下,作为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在执行医疗保险政策中时有偏离政策的行为发生。如乱收费、乱用药、小病当大病治、或是低价药能治好,却开高价药的现象时有发生,造成患病老年人不应有的负担。只有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的管理,通过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在满足群众需求的同时,尽可能地降低医疗成本,节省医疗费用开支,从而实现医疗保险机制的有效运行。因此,应尽快建立治疗监督体系,形成政府和群众相结合的监督系统,建立各项有效的配套管理办法,对定点医疗机构和定点药店实行严格的考核,加强对治疗方案和药品价格的监督,保障参保人员的切身利益。

4.发展社区卫生服务,为老年人提供方便、价廉、优质的医疗保健服务

发展社区卫生服务是适应人口老龄化与疾病模式转变的一项重要措施。社区卫生服务实际上是把原有的医院功能从治疗扩大到预防保障和康复,把服务对象从仅针对病人扩大到社区所有人群。这是针对疾病模式转换在医疗服务模式上的相应转变。社区卫生服务主要从事预防、保健、健康教育和常见病、多发病、慢性病的治疗和康复,具有有效、经济、方便、综合、连续的特点,适合老年人的特点和要求。今后主要应从健全机构网络,加强人员队伍建设,素质培养,探索适宜的发展模式入手。要把老年医疗保健纳入社区卫生发展规划,逐步建立起社区老年医疗保健服务体系。

(1)逐步建立起完善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满足老年人的基本医疗需求。由医疗、预防、护理三方面人员组成,建立起满足社区居民需要的卫生服务体系,以向老人为重点的提供集预防、保健、医疗、康复为一体的连续、方便、有效而经济的卫生服务。这样可以解决老年人由于行动不便,能就近看病,客观上保证了有病能及时治疗,避免了病情的发展,减少药费的开支,应该说这也是我们解决医疗保险政策存在不足的一个举措。

(2)探索多层次、多形式的社区卫生服务,解决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采用家庭病床方式,为那些长期患病、不便住院的老年人建立家庭病床,由社区医生定时上门巡诊治疗。这种服务方便患者和家属,适宜老年慢性病人和疾病恢复期的康复治疗,比住院治疗节省误工、交通费等间接费用。既保证老年病人得到及时治疗,又为他们节约了住院费用。

(3)为老年人提供预防、保健护理、康复和心理咨询等服务。积极开展多种形式的健康知识教育,定期请专家到社区进行老年人防病保健讲座、心理健康讲座和营养知识讲座,并提供各种保健知识资料。中国水电十一局有限公司以洪昭光教授的健康理念,从健康长寿、养生保健、饮食与健康、生活小常识、急病救治常识几个方面,编写了《健康保健知识读本》等书,对于普及老年人保健和卫生科学知识,增强老年人自我预防和保健技能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总之,广大退休老同志为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贡献了毕生精力,如今他们年老多病更应该得到社会的关注。在实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中,我们要充分考虑这一群体的实际情况,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措施,来保障他们的基本医疗需求,提高他们的身体健康水平。并发扬中华民族尊老、敬老、爱老的传统美德。

参考文献

老年医学特点篇(10)

优秀的中医药人才是将中医药特色和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重要载体。我们始终把建设高水平的中医药人才队伍作为发展医院的着力点,努力构建一支坚信中医、精通中医,并且知识结构合理,能够在临床上得心应手地运用中医药解除患者痛苦、挽救患者生命的人才梯队。

(一)遵循中医药人才成长规律,制定合理人才培养计划

我们实施了以继续教育为核心的育人工程,培养方案强调厚基础、强能力、宽知识、深钻研。

(二)区别不同培养对象,多种层次培养人才

为了更好地实施育人工程,我们针对不同年龄结构和知识结构采用不同的培养方法。

1、朝阳计划——这是针对有潜质苗子的培养计划。为加快人才成长,我们制定了“朝阳计划”,着力培养后备人才。邓铁涛教授专门拿出个人积蓄设立了“邓铁涛人才培养奖励基金”,奖励经典掌握好、在临床运用中医药有一定体会的青年中医。

2、青年拔尖人才培养——这是针对具有成为中医名家素质的中青年人才的培养计划。我们实施了《青年拔尖人才管理条例》,选拔具有一定工作基础和良好素质的中青年人才,为他们创造条件,让他们尽快成熟,脱颖而出。

3、名师带徒——这是培养具有深厚中医功底的名医大师计划。组织高素质人才,跟师名中医,力求把他们培养成为在某一专业领域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具有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熟练运用中医药技能解决临床问题,能够承担重大项目的学科带头人和学术骨干。

4、西学中——这是针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知识系统培训的计划。对西医人才进行中医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系统培训,帮助他们在临床实践中,运用中医药知识和理念解决临床问题,尽快融入到医院的发展轨道上来。

5、一代带二代——这是针对七年制硕士班的培养计划。为了建立代代相传的师承机制,我们让七年制硕士班学生拜名老中医的弟子为师,从而形成了一代带二代的师徒关系。促使名医弟子们更加勤奋地学习、传承老师们的经验。

(三)创新师承培养模式,多种手段培养人才

为了做好师承工作,我们不断探索和创新有效的师承模式。

1、“本院名师带徒”模式。我院长期的历史积淀,形成了众多富有岭南特色的中医流派。我们遴选了能带动本专科建设的业务骨干30多人,跟师本院的名中医,让他们把这些流派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完整地继承下来,并在临床实践中发扬光大。

2、“跨地区拜师”模式。我们聘请了30多位全国最著名的老中医来我院带徒,开拓性地探索形成了“跨地区拜师”新模式。应邀来我院带徒的30多位名老中医是全国各地最高水平的大师,他们各有所长,有利于徒弟们博采众长,融会贯通,更好地掌握中医药精华。

3、“集体带,带集体”模式。为了克服“师徒授受、独立传承”的旧师承模式带来的“一徒一师,难有突破”,而且容易出现“流派之争”、“门户之见”的弊端,我们创建了“集体带、带集体”的传承新模式。使每位徒弟在学习自己老师经验的同时,通过参与其他名师的学习活动,兼收并蓄,更快实现“学我、似我、超我”的目标。

4、“定期交流,分享经验”模式。我们注重发挥徒弟们的辐射作用,推广“分享文化”,扩大师承成效。医院组织了“岐黄医学研究会”。以跟师名老中医的徒弟为主体,带动全院参与跟师经验的分享讨论,共同交流。

5、“科技为助,深入挖掘”研究性继承模式。对名老中医学术思想,我们不仅着眼于原汁原味的继承,更着眼于研究式地继承。我们以名医工作室为载体,运用现代研究方法和信息技术,建立囊括了全国范围100多位名老中医临证经验文献的智能型数据库系统,不断深入、持久地开展名老中医从个体到群体经验的整理研究,综合集成分析,掌握规律,使名医经验得到升华。

(四)引进关键人才,优化人才队伍

关键人才的引进,可以加速人才队伍的培养,优化人才结构,促进学科发展。近五年来先后从国内外引进各类人才90多人。同时,医院还聘请了20多位各学科领域的知名教授作为外聘专家,以提高相关学科的中医药专业技术水平。如聘请陈可冀、王永炎两位院士为双聘院士,全面指导我院的中医药人才培养和科研工作;聘请热衷于中西医结合的凌锋教授等知名专家加盟我院的脑血管病研究中心;引进了全国名中医林毅、梁冰为首的一批著名中医专家等,使我院诸多学科领域的中医防治水平和解决重大疑难疾病问题的能力有了迅速的提高。不仅使医院的学科建设得到迅速发展,更重要的是为培养优秀中医药人才创造了条件。

“育人工程”、“名医工程”造就了一支高素质的中医药人才队伍。20**年邓铁涛教授欣然为我们题词“铁杆中医的黄埔军校。”

20**年突如其来的“**”,考验了这支队伍,我们收治了100多名“**”患者,70%是危重患者。实践中探索形成的中西医结合防治“**”的方案,得到了医学界的认可和肯定。抗击“**”的关键时刻,香港医管局希望我院给予中医支援,经过再三考虑,医院党委毅然决定派出林琳、杨志敏两位专家赴港参与香港公立医院的医疗工作,开了香港医疗史的先河,出色地完成了任务,是内地唯一受到香港“抗炎勇士金质勋章”殊荣的专家。在国家需要提供人禽流感防控方案时,我们再次勇挑重担,并获得了全国名老中医的支持,及时提供了中医防治的预案。

二、以专科专病建设为龙头,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专科专病建设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有效途径,为此,我们把建设“名院、名科、名医、名药”作为我们的目标,要求“院有专科、科有专病,病有专药、人有专才”。并以“专科专病”建设为载体,在全院范围内全面推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一)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专科奠定坚实基础

专科专病建设能否成功,关键是能否具备中医特色和优势。因此,专科专病建设首先必须做好继承和创新这篇文章。

1、充分挖掘和继承古代经典、文献和前人的研究成果

各个专科的首要任务,是全面挖掘历代典籍中的相关文献和国内外现代研究进展。目前,我们所有专科都建立了本专科的古代经典、现代文献数据库系统,为提高临床疗效和推动专科发展打下了基础。

2、充分挖掘和继承名老中医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

名老中医学术经验,是名老中医药专家在长期的医疗实践中辨治思想和诊疗技术的结晶,包含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丰富的临证经验和鲜为人知的独门绝活,是专科建设的重要内容。我院历史上有过许多著名的医家。我们组织对原有的九大学术流派、现有专家和全国名老中医经验进行了系统整理,先后整理出版了《名中医经验系列丛书》,打造专科专病学术基础。

如运用邓铁涛教授五脏相关理论指导我院心脏疾病学科建设,有力地促进了心脏学科的发展,成为了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建设单位。“五脏相关理论继承与创新研究”还被列入了国家973计划。

3、充分挖掘和继承中医特色疗法和适宜技术

特色疗法是体现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治疗手段。我们建立了“全国科技成果推广项目示范基地”,为传统特色疗法的继承与运用搭建了平台。我们走访全国有中医特色的医院与名家,建立了传统疗法中心,吸收、开展、研究各种具有疗效的中医特色疗法。

目前,我院已经开展的中医特色诊疗项目共计250余项,为打造“中医特色名科”提供了重要的支撑。

(二)认真研究中医优势发挥的着力点,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

我们在挖掘和继承中医药精华的基础上,有组织地对所有专科的不同病种,逐个展开研究,准确把握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切入点。我们调整思路:中医药的优势可以体现在疾病治疗的全过程,也可以体现在某一个侧面、某一个环节、某一个阶段。

部级重点专科乳腺科,根据乳腺的生理病理特点结合妇女月经周期中不同阶段性激素水平差别,总结出中医药周期疗法,开创了治疗乳腺增生病及阻断与逆转乳腺癌癌前病变的有效新途径。他们的成果已通过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鉴定。

(三)运用科研创新,促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我们以提高临床疗效为出发点开展科学研究,鼓励针对临床实践中遇到的难点问题,寻找用中医药治疗的解决方法,从而形成和强化了专科特色和优势。

如我院中风项目组牵头承担的国家“九五”和“十五”科技攻关项目,通过对高血压性中、大量脑出血,血肿清除术后运用中医中药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证实中医药干预对于降低病死率和致残率,具有极重要的临床意义。该研究获得国家科技部的优秀成果奖,还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

为提高中医药研究水平,我们致力于建立中医药研究的关键技术平台。通过国家“九五”、“十五”攻关项目、国家863、973计划的实施以及省证候重点实验室的建设,建立了GCP、DME等中医药研究关键技术平台和规范,组织了一支专门从事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研究团队。

(四)形成规范,推动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广泛应用

中医特色和优势在临床的广泛应用需要依靠规范来推动。我们制定出了一系列具有中医特色的专科专病诊疗常规,为临床提供诊疗依据;在此基础上编辑出版了16个分册,1500多万字的《专科专病中医临床诊治丛书》,并多次再版。

为了保证这些中医诊疗规范在临床上的应用,我们引进了临床路径这一管理手段,制定体现中医优势的临床路径,在临床实践中按照路径实施,规范医疗行为、发挥中医优势、提高医疗质量。

通过大量的、规范的临床实践和研究,我们正着手制定《临床各科中医特色与优势指南》,为专科专病的进一步发展,临床中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明确方向。

(五)引进人类文明一切成果,构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技术平台

“中医水平站在前沿,现代医学跟踪得上,管理能力匹配到位”,为患者提供最佳的诊疗方案,是我们在专科建设中追求的目标。为此,我们有计划地引进、开展了学科前沿的诊疗技术。这些新的诊疗手段和项目的引进,拓展了中医药在众多疾病的治疗领域,对深入研究中医药和发挥中医药的治疗优势提供了条件。

我们指导思想非常明确,引进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目的不是为了取代中医中药,而是更好地为提高中医药的临床疗效服务。实践证明,只要指导思想明确,现代医学的引进,不仅不会缩窄中医药的服务范围,而且会让中医药在更高的技术平台上发挥作用,为中医特色的保持和优势发挥赋予了新的内涵,实现了现代科技成果与中医优势的融合。

(六)加强传统中药研发,确保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中药饮片及其制剂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上起着关键作用。我们和有关厂家合作,按照GMP标准建设饮片加工厂,并专门聘请了包括北京同仁堂老药师在内的中药炮制专家,从原材料的质量控制到炮制加工过程,进行全面的监督和指导,保证了质量。

院内中药制剂是名中医多年来丰富临床经验的结晶,在疾病治疗上有确切的临床疗效。我们积极推动中药制剂的研发,投入了大量资金按照GMP标准对制剂室进行改造。目前,我院已经能够生产20多种剂型,500多个品种的院内制剂,确保了我院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三、创新运行机制,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发挥的动力源

在全院各科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必须构建既有动力又有压力的运行机制,调动各类人员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一)采取多种形式,营造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氛围

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离不开浓郁的中医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使每一个人形成信仰中医、学习中医、实践中医、发展中医的信念。同时也让老、中、青和中西医相互理解,相互支持,和谐进步。

1、开展系列“中医年”活动,培育中医特色形成的沃土

我们把年分别定为“中医年”、“中医提高年”、“中医巩固提高年”,开展了一系列具有浓郁中医文化色彩的活动。种植“名医树”,寓意名医、名院共育英才;举办“歧黄薪火,代代相传”的拜师典礼,宣读拜师誓词;建立寓意“手把手,代代传”铸有名医与弟子手印的“星光道”。树立《中医颂》碑,铭刻中医名篇《大医精诚》的大楼基座,建设中医文化墙;开展系列中医知识竞赛;邀请著名中医大师讲中医、开辟岐黄论坛等。努力在全院范围营造一个“爱中医、学中医、讲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

2、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营造和谐的人文环境

作为一家综合性的中医医院,有老、中、青不同梯队和中西医不同学术结构的人才,他们都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中坚力量。因此,形成一种和谐的人文环境是必不可少的条件。

老专家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和独特的学术思想,是我院最为宝贵的财富之一。我们制定并实施了“主任导师制”,让到了离、退休年龄的老专家担任学术带头人,为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指引方向,为培育中医药人才梯队发挥作用。

“主任导师制”的实行,为中医药传承提供了制度保证。为离、退休名老中医营造一个永远的“家”,深深温暖了老专家们的心,我院所有离、退休名老中医没有一个离开他们深爱的省中医,没有一个在外面兼职。

同时,我们关心中青年专业技术人员的成长和成才,为他们造就成就事业的环境和氛围。我们深刻认识到“对人最大的关心是对他成长成才的关心”。医院领导甘当人梯,为他们找学习单位,联系导师,争取课题,进一步调动了中青年专业人才学中医,用中医的积极性。过去我们是依靠行政手段强制要求中青年学习中医,现在从“要我学”转变成了“我要学”。

我们强调要处理好中医药和现代医学之间的关系,让西医专家同样感到医院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同时鼓励他们努力学习中医,运用中医,医院形成了良好的中西医和谐共事局面。心脏中心阮新民主任,是我国仅有的两位美国心脏外科学会的委员之一,当他认识了中医特色和优势之后,主动提出要拜邓铁涛教授为师,学习中医。象这样的西医专家还有很多。

良好的空气和土壤深深吸引了全国名老中医们,看到我院如此诚心于中医事业,纷纷聚集广州,薪传岭南,倾囊相授,90多岁的名老中医干祖望教授激情澎湃地写下了“为使中医有传人,不畏马革裹尸还!”的诗句。

(二)实行“目标管理”,使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落到实处

实行目标管理,把实现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要求制定成具体的内容,分解到各部门和个人的目标中,保证了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实现。

在目标管理中,我们针对不同级别和岗位的专业技术人员,确定不同的考核指标体系,重点内容之一就是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落实情况。我们考核科室的目标管理时,把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作为重要内容。每年我们都要对个人和科室的目标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并且与奖惩挂钩。

为了充分发挥全国重点临床学科和专科、省重点专科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示范作用,我们充实和完善了原有的评价体系,增加了中医内涵的指标,加大了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的权重,严格了对他们的考核评价,专门设立基金,每年奖励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方面做得好的重点专科和学科。

(三)充分运用利益杠杆,调动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的积极性

我们结合人事制度和分配制度的改革,有效地运用利益杠杆,促进形成中医特色和优势。

我们把竞争机制、淘汰机制引入到人才管理中,把学习和实践中医药的成绩与职称的晋升和聘任挂钩。医院制定了以中医药继续教育为核心内容的培训方案,运用学分制管理,规定必须完成培训计划,达到最低积分,才准予申报高一级职称。连续两年未达要求者给予降级、低聘甚至解聘;把缺乏中医内涵的病历定为乙级病历,不仅要扣罚奖金,而且当年累计出现5份乙级病历者,取消当年申报职称晋升资格。

上一篇: 资产管理知识点 下一篇: 概念结构设计的方法和步骤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