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产业发展现状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1 17:02:37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1)

[中图分类号] G127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4244(2013)01-067-3

一、农村经济机制影响着农村文化

(一)我国农村文化的现状和发展远远落后于城市文化,滞后于社会事业全面进步的步伐

究其原因,虽有许多方面,但最重要的原因是经济原因。它包括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和用于文化发展的资金水平,但更重要的是农村经济机制问题,经济机制的运行会影响上层建筑的文化。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有着几千年的历史,从经济体制模式上来看,经历了天然经济、自然经济、集体经济(计划经济)等阶段。我国农村自实行承包制改革以来,经济模式逐渐转向商品经济,但是不完全,因为从农田、农业经营里的收获大都是自给自足的。我国进入市场经济体制后,农村经济没有完全进入市场经济的轨道。农村家庭既是社会机体中的一个元素,又是一个生产单位经营实体,在外部市场经济蓬勃发展的形势下,农村却以农户为基本单位从事经济生活。农村经济在一定程度上说,没有形成规模化的生产力集团,没有形成优势互补、资源整合、人财物得到合理配置的经济运行模式。

(二)农村经济机制制约着农村文化发展,农村的劳作方式、休闲方式、居住环境与城市相比有很大区别

农民的文化生态跟农耕习惯密切相联,市场经济往往会打破传统农耕习惯,这样就会给农民在节庆、祭祀、休闲期间的文化活动造成影响;市场经济带来的新文化意识也和农民传统的文化意识发生碰撞,比如竞争意识、个性意识、利益意识等都会给传统的乡风民俗造成影响。

二、发展农村文化产业需要政府引导、扶助和支持

(一)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有关部门的引导、扶助和支持

引导、扶助、支持最重要的应该体现在文化意识上,“文化下乡”送去作品,活动和服务是必需的,但文化意识是直接送给农民的“造血”功能。如果兴办文化产业振兴农村文化发展的意识深入到农民的心坎里,必然会爆发出参与文化建设的热情和创造力。除了文化意识之外,文化部门的引导、扶助、支持最好的途径是典型示范。农民是讲实惠的,同时农民最相信亲眼看到的东西,当农民群众目睹到文化产业既能带来经济实惠,又能使人们享受到愉悦的文化生活,就会迸发出高涨的热情,积极参与文化产业的创办。在信息、人才、物力方面,文化部门应该对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便利条件,帮助选项目,立项目,想方设法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在文化产业的起步、举办过程中,文化站的作用显得尤为重要。文化站是国家最基层的文化机构,最了解本乡本土的文化资源,熟悉乡情民俗,掌握文化人才的状况,能够代表政府规划具体目标和事项。在挖掘乡村文化资源,选准优势产业项目,协调政府与村民之间的关系等具体事项中尽职尽责。

(二)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最需要政府给予政策的宽松环境

农村文化建设本来就是政府的应有之责,它无疑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有突出成效的举措。政府尤其是基层政府应该大力提倡农村文化产业。政府的支持从很大程度讲是政策的支持,政府应该出台一系列有利于农村文化产业发展政策,鼓励农民企业家和城里的企业家在农村广阔天地兴办文化产业,鼓励农民群众自己筹资举办文化产业,同时在税收等方面给予规模小的产业、个体户减免等优惠。基层政府还应在资金、土地、房屋建筑使用等方面提供优惠政策,切实帮助农村文化产业的兴起、发展和壮大。

(三)农村社会进入全面小康社会才标志着我们党提出的宏伟目标真正实现

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之一是文化,农村文化建设得怎么样,将直接关系到我国的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农村社会不仅源源不断地为工业为城市提供着生活资料,还源源不断地提供着精神文化生活养料。街头巷尾的腰鼓、秧歌、舞龙,节庆、婚庆红红火火热热闹闹的场面和仪式,从其本源看,都是来自农村广阔土地滋生出来的文化。我国申奥成功的宣传片许多镜头是中国的群众文化场面,其中不少是乡间民俗文化的聚焦。因此,农村搞文化产业前景大有前途。

三、发展农村文化产业的有效途径

(一)农村文化应该根据自身实际条件,在坚持公益性事业的前提下,努力尝试文化产业途径

农村文化产业化,既是适应目前我国农村经济状况,又是适应农村经济历史发展状况的一种正确的选择。农村文化产业化建设,不同于一般定义上的文化产业化。它是以产业为手段,适应目前的农村经济状态和今后发展趋势,以发展农村文化事业为目的,焕发农民自身的积极性,建立起自己的精神家园。鉴于此,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前景广阔。

(二)市场经济对农村文化的影响孕育着机遇,也开辟了农村文化建设的新途径

我们可以从发达的市场经济国家看到农村文化蓬勃开展的景象,他们的传统文化活动不仅延续发展,还不断增添新的文化活动项目,诸如乡间舞会、趣味竞技、产品演示、农艺赛事等。那里的农民不仅有着文化生活的欢悦,还吸引着城里人感受乡村文化的乐趣。事实证明,是市场经济把农村经济引入了产业化、规模化,并从文化观念到文化活动运行模式都适合了农村经济体制。而我国农村经济同全社会的市场经济相比,还没有达到完全的市场经济运作模式,从农村经济的模式程度看,还没有达到产业化、规模化。但我国农村经济实现完全的市场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农村经济的产业化、规模化是农村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农村文化要发展,我们应该把眼光既放在农村经济目前处于市场经济与原有的经济模式相互衔接融合的背景和条件下,也要放在农村经济完全市场化的条件下看农村文化如何发展。

(三)以产业运作方式,挖掘、搜集、整理、再现民俗民间文化的作品和活动

事实上,我国的民俗民间文化通过产业的方式展开已有了许多成功的先例,比如剪纸、年画、各类民俗文化艺术节等,都是通过产业的方式保持了民俗民间文化旺盛的生命力。在我国的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民俗民间文化的产品和活动,如果将这些产品和活动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起来,不仅会给农村的文化经济带来勃勃生机,更重要的是丰富了广大农民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使民俗民间文化的瑰宝得到保存和发扬广大。如果我们以产业的方式运作,许多民间艺人和精熟的制作者,必然焕发出他们的艺术热情,从而带动了一个村落一个乡镇的文化生活活跃和兴旺。民俗民间文化作品和活动非常受社会各界的欢迎,具有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的潜力,我们农村文化建设应该抓住机遇,以产业的方式使我们的民俗民间文化得到弘扬。

(四)旅游文化已成为我国的经济增长点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的重要内容

把农村文化活动与当地旅游文化结合进来,这不仅有利于农村先进文化建设,也有利于促进当地农村经济发展,也能体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加快建设现代化的要求。在农村蕴藏着极其丰富的旅游资源。对城里人来说,了解农村只不过是沿途的乡村风光或乡镇政府所在地的乡村景象,其实秀山秀水田园风光都在乡间的深处,“白云深处有人家”,恰切地反映了真正的农家秀美风光其实在那僻远的深山幽谷、村寨田间。农村的旅游文化前景广阔,农家游的庭院民宅风土人情,生态游的山水林木景深曲径,美食游的大铁锅煮出的饭、炒出的菜,风俗游的民风香淳奇妙天然等等。旅游是人们的天性所致,是人在工作繁忙中放松自己,去领略风光世界,去感悟大自然,与多姿多彩的世界交汇是非常恰切的文化形式。我们的农村文化为什么不充分发挥旅游文化形式,使农民的文化生活有新的亮点和突破呢!

(五)让民间艺人成为农村文化产业运作的团队

在农村有许多节庆、民间庆典仪式和民间文化仪式,这些活动大都由一些老艺人、匠人来主持,许多群众都愿意参加这类活动。如果将农村中的文化人才资源聚集起来,形成产业运作的团队,这既能使农村文化有经常性的活动组织,又方便和促进农民文化生活和谐健康的发展。农民的节令庆典,农村政府及各部门举办各种主题的庆典活动和宣传活动,农户的婚娶、生日庆典,农村企业、个体户的开业庆典等,这都需要文化团队以文艺的形式张扬声势渲染气氛。在农民群众中有不少会吹拉弹唱,能歌善舞的人,有不少善于组织、主持能写会说的人,他们热衷于文化活动,他们希望能组织、协调起来。如果把农村的文化艺人巧匠组织起来,以产业经济的方式运行,不但保证了这些人的经济收入来源,文化团队的稳定和文化活动的连续持久,还能使民间文化活动的规模扩大,农民群众自然会得到文化生活的充实。

(六)开辟文化产业项目要适应科技进步的步伐

运用科技进步是开辟农村文化产业领域的一大成功经验。近几年来,我国农村发展较快,也尝到了实惠。近几年,许多青年农民群众用数码摄像机为当地政府举办的各种主题庆典活动、文化部门举办的民间艺术活动、农户婚娶、生日庆典等。拍摄MTV、DVD、VCD片,不但深受广大群众欢迎,而且也赚了不少钱。在拍摄秧歌、腰鼓、春节社火、地方小戏中,农民群众不请自来,义务当演员,场面十分热闹。为购置拍摄设备,许多农民还自愿捐款捐器材。从这一事例中我们得到启示: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青年一代新的文化时尚,会给农村文化带来新的视野,同时也为农村文化产业开辟了新途径。科技带给农村的不仅是经济的进步,同样也给农村文化注入了新的发展生机。

另外,如工艺美术厂,电影流动放映服务,文化艺术培训班或学校等,都是很好的文化产业模式。通过以上几种模式,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农村文化产业是可行的、有效的,只要重视是容易兴办发展起来的。农村文化产业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村社会,能够充分调动农民群众参与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创造性,能够促进农村的精神文明建设,能够为巩固和壮大农村社会主义阵地起到促进作用。农村文化产业必然会成为农村文化建设中的历史性创举,我们应该从现在起精心培养,呵护支持,使其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弱到强。

农村文化建设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备内容。农村文化产业化是农村文化建设的有效举措,适应了市场经济条件下农村社会的现状和发展,能够使我国的农村文化取得历史性的突破和成绩。随着农村文化产业向农村大地兴起、发展,我们的社会主义农村文化必将充满活力和生机。

参考文献:

[1]刘吉发.文化产业学[M].经济管理出版社,2005(7).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2)

中图分类号:F文献标识码: A

第十六届五中全会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新的历史时期的重大任务。而“美丽乡村”是当前社会环境下对农村建设的更高层次的建设要求。要达到建设成为“生产发展、生活富裕、村容整洁、乡风文明、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同时要达到“持续生长的乡村活力、根植地域的乡村文化、文明民主的乡村治理、便捷完善的乡村服务、优美自然的乡村环境”这样一个“美丽乡村”的要求,规划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经济是实现这一要求的关键。当前,农村经济发展面临着一些问题,农村产业结构不合理是其重要原因。积极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是现阶段新型农村工作的中心任务。

“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产业的主要现状及其问题

一、缺乏政府引领与统一规划

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外部条件和环境来看,整个社会经济的整体发展情况、政府的宏观政策、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变化,以及国内市场变动、国际经济局势都会对我国农村经济的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此外,如自然灾害、农业科学技术突破性的发展也会对农村经济带来一定的影响。从农村经济发展的内部现状来看,产业发展结构同质化严重、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产品加工储藏技术滞后、农产品销售渠道不畅、农村生态环境恶化等问题是一直困扰农村经济缓慢发展甚至停止不前的主要影响因素。这需要改善政府对农村经济的宏观引领与管理模式。

二、产业结构不合理,各种矛盾突出

目前,我国农村产业结构仍然以种植业为主,农产品投入的劳动力较多,但产能较小;同时,对农产品的加工技术与加工质量不高。一方面表现为种植业结构单一、经济效益差;另一方面又表现为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农业科技投入跟不上农产品更新。同时,我国大部分农村地区交通运输、网络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差,文化、教育、卫生事业水平低,信息业、金融保险等新兴产业远不能适应农村第一、二产业发展的要求。劳动力资源分布上也存在着分布不均或流失的现象,随着近年来农业劳动力从第一产业释放出来,第三产业需要容纳大量的劳动力,但农村劳动力当前更多的分布在城市的务工队伍中。另外一方面,我国农业经营中明显存在农户小规模经营与大市场之间的矛盾,小规模经营很容易被大市场动向所吞并或左右,缺乏自主掌控的能力。农业产业化是解决这一矛盾的关键一环。然而,由于制度创新缓慢,农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不健全,农业产业化水平低,严重制约了农业产业结构优化和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提高。

三、产业重复性严重,市场抗争性弱

国家“十一五”规划要求将“旅游产业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地区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在这样一个大背景下,目前我国农村铺天盖地掀起了一股“乡村旅游潮”,“农家乐”、“采摘庄园”、“垂钓庄园”、“开心农场”等一大批体验式农家旅游点和大批“葡萄种植基地”、“猕猴桃种植基地”、“薰衣草种植基地”等大规模的带有农业观光性质的项目都上马了。但正是这缺乏市场调研,不顾客观实际的盲目跟随,造成了大片农村地区各自为阵,重复建设。直接导致了地域文化缺失,特色不够鲜明、自然环境破坏严重,服务设施跟不上,粗制滥造景点层出不穷等一系列问题。同时,受大市场风向的影响,往往暂时销路好的农产品会在短期内盲目跟进,但在缺乏销售渠道和销售市场的情况下造成产品过剩,最终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

建设“美丽乡村”视角下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规划建议

一、加强政府调控职能、政策引领与协调

做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工作,虽然要充分尊重农民的意愿和创业精神,发挥农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但中国农业面对市场的脆弱性和农民有限的经营能力,决定政府部门尤其是接近农村了解农村情况的政府部门必须要做出宏观的协调能力,把握政策风向和市场的导向,在科技投入、资金扶持、招商投资、税收减免、奖励政策、人才培养上正确的引导和扶持农村产业的发展。制定符合本地产业的相关政策与产业规划,协助畅通农村融资渠道,构建农产品信息服务网络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同时,政府还要改善行政管理模式,克服急于求成、急功近利的做法,在找到合适的发展本地产业的途径后切实做到持之以恒,把产业做大做强。

二、加强一、二、三产业的协同并进

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首先要做到在第一产业上保证粮食产业的稳产,同时在规模化、机械化种植和加大科技研发的投入上做到“稳中有增”。二是经济作物生产要贯彻调优、创新和提高的方针。经济作物是目前农业发展的一个方面,是农民增收的重要渠道。三是促进粮食转化增值,推动种植业和加工业的发展,吸纳农村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我国人多地少,农业目前机械化程度不高,这是造成农业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低的重要原因,也是农民收入水平低于其他产业的根本原因,因此,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要以农业为基础,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加工业,特别是食品加工业和以农产品储藏、运输、销售为主的服务业。同时,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包括旅游业、商业、运输业、饮食服务业等劳动密集型产业,开拓农村非农产业的就业空间。只有大批农村劳动力转移到非农产业,大批农村人口转移到城镇,才能真正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和农民收入,实现农业和农村现代化。

三、加大科技投入,转变增长方式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农业科技创新持续增强农产品供给保障能力的若干意见》中提出:实现农业持续稳定发展、长期确保农产品有效供给,根本出路在科技。但农村经济的发展不仅需要在农产品的研发上坚持科教兴农战略,也要在教育与推广体制进行改革,为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农产品市场的质量和价格竞争。我国目前农业科技进步在农业发展中的贡献率不及40%。为此,必须坚持以科技为先导,深化农业科研、教育与推广体制改革,为新形势下的产业结构调整提供切实的科技保障。首先,要抓好农业科技攻关和成果转化,以科研单位、农业院校和农业骨干企业为依托,将科研、开发和推广、利用有机结合起来,促进农业高新技术成果商品化和产业化,其次,要改革和加强农业科技推广体系,通过完善机构、培养农村基层干部和技术人才以及开展系列科教兴农活动等办法,大力推广农业先进实用技术;再次,要加强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合作与联合促销网络推广体系,重视农村的网络销售建设,实现信息的及时沟通与共享,扩大农产品与农村旅游的推广途径。

结语

“美丽乡村”的建设重点是加强新农村的产业结构调整,不仅是实现当前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的客观要求,也是提高我国农业、农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的有效途径,更是有助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

参考文献

[1] . 新阶段农业结构调整的核心是提高质量和效益 [J].农业经济,2000 (8): 1- 4.

[2] 龙方. 论政府在农业结构调整中的责任 [J].农业经济问题 , 2000(9):45- 48.

[3] 陈柳钦. 我国农村产业结构调整的原则与战略措施 [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2003(4)

[4] 刘小龙. 中国农业发展的新天地―生态旅游 [J].农业生态经济,2001(8)

[5] 潘国才,王殿安. 对农村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的几点思考 [J] .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2)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3)

耿集办事处总面积5 240 hm2,耕地2 973 hm2,总人口37 400人,人均耕地0.08 hm2,下辖10个行政村、3个居委会。耿集地区农业资源丰富,农业生产条件得天独厚,耕地均为平原坡地,土壤肥沃,光照充足,农田水利设施配套完备,旱能灌涝能排。境内林网密布,被誉为天然“氧吧”;交通方便,紧邻252省道,黄金水道京杭运河从境内穿过,陆路与水路配套,四通八达,交通条件十分优越。当地的林业资源丰富,1999年被省农林厅评定为“农田林网达标乡镇”。近年来耿集办事处不断加大对林业的投入和管理,加强意杨专项研究,不断改良意杨品种,优化栽培技术,现有丰产林高达133.3 hm2,植树310万株,农田林网2 866.7 hm2,苗木基地4hm2,优质意杨总蓄量达6万m3,平均年采伐量达6 000 m3。当地的高效设施农业发展迅猛,“淮海牌”大蒜为江苏省名牌产品,营养草莓和特色蔬菜均为绿色生态果蔬。2009年在郑庄村种植设施草莓66.7 hm2,2010年计划沿贾耿路向东沿伸,将扩大种植草莓200 hm2,主要分布在郑庄、耿集、王集、桑元、豆宅5个村。

1农业产业化经营现状

(1)农业产业化格局初步形成。首先,农业的发展超越了初级生产范围,改变了以往农业产前、产中、产后分割的现象,形成了生产、加工、销售一条龙的产业链。其次,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高,龙头企业逐步增多。再次,农民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建立和完善了龙头企业与农户利益连接机制。

(2)农产品区域化种植、规模化经营、机械化生产的格局初步形成,形成了种植业、养殖业、农副产品加工业三大产业群体。

(3)农村合作经济组织不断发展壮大,各种形式的中介组织成为广大农民与市场连接的桥梁和纽带[1,2]。

2存在的问题

尽管在农业产业化方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6个方面:

(1)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总体意识还不强,部门之间协调配合有待进一步加强。

(2)大、高、新的骨干龙头企业少,缺乏集团优势和市场竞争力。现有龙头企业规模化进程缓慢,带动能力较差,辐射面窄,且科技创新能力弱,部分产业和产品的科技含量低,管理水平无法与发展相协调。

(3)农业标准化生产不规范。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标准化生产层次较低,远远不能适应国际国内市场的需求。

(4)部分项目缺乏对国内外市场的深入分析和研究。一些项目建成投产后,产品无市场、无销路,造成人、财、物的严重浪费。一些合作项目引进的设备落后,生产的大多为初级产品,质量较差,根本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5)科技推广水平距农业产业化经营发展要求还有差距。在基地项目建设中,如蔬菜、水果的科技推广队伍相对薄弱,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示范、推广还较落后。

(6)资金缺口较大。一些重点建设项目因投入不足、融资渠道单一而建设缓慢,特别是一些产品有销路、市场前景好的企业,由于缺乏流动资金,不能满负荷生产。

3对策和建议

(1)进一步完善农业产业化的发展规划。因地制宜地提出农业产业化的发展目标、任务和工作重点,并制订切实可行的工作措施以推动工作的落实。将落实农业产业化政策作为推动农业产业化工作的重点,积极主动争取省、市、区有关政策的落实到位。

(2)大力培育龙头企业,加强内引外联。一要组织龙头企业产品展示和项目洽谈会,帮助企业开拓农产品市场占有率,组织龙头企业引进资金,加快发展步伐。二要推进科技创新,组织龙头企业与科研院所和农业大专院校开展科企合作,提高龙头企业的科技创新能力。围绕建立和完善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检验检测体系,鼓励和支持龙头企业率先执行国际和国家各级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实行名牌战略,带动农户和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三要积极推荐、指导有条件的龙头企业申报部级、省级龙头企业,使其享受更多优惠政策。

(3)大力发展专业合作经济组织。规范现有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加强管理并健全运行机制,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作为农业乡镇要围绕重点产业,大力发展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积极发展一批以设施蔬菜、畜牧养殖等重点产业为主的专业合作经济组织。

(4)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按照“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原则,建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农户的利益联结关系。企业要积极采用预付定金、发放生产扶持金、赊销种苗和饲料、提供技术服务、保护价收购等方式,确保产销双方互惠互利,共同发展。

(5)加强农产品市场建设,使农产品流通之路畅通。农产品流通是产业增效、农民增收的重要前提[3]。要进一步完善和培育农产品市场体系,实施品牌战略,发挥品牌效益。要加快农产品质量标准体系和监测手段、水平,加强对农产品质量的市场监督,用标准化手段促进农产品质量和效益的提高。要加强流通队伍建设,积极引导农民进入流通领域,大力发展以农民为主体的农产品销售队伍。

(6)拓宽融资渠道,破解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资金约束的“瓶颈”问题。一是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经营主体要转变单纯依赖间接融资的思路,拓宽融资渠道。二是建立适应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所需的中小资本市场,让更多的资金通过直接融资渠道进入农业化生产领域,为农业产业化经营主体创造宽松融资条件。三是建立农村资本交易市场,为龙头企业通过产权转让等资本市场运作的开展和盘活农业经营性资产提供条件,进而提高农业产业链和关联产业的经营水平,走规模化道路,壮大龙头企业经营规模。

(7)加强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建设。构建由政府推动,企业和技术服务组织拉动,专家、技术人员示范带动和农户互动的新型农业科技网络,创新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与服务模式;加强各类民营服务组织建设,不断建立健全社会化服务体系;狠抓农业信息化工程建设,为农户及时提供农业科技、农资、政策、法律、市场行情等方面的信息服务,指导农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发展[4-5],为加速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提供优质服务。

4参考文献

[1] 李世麟.农村产业化发展呼唤大额农贷[j].金融信息参考,2005(7):10.

[2] 杨治业,任义琴.山西省农村产业化发展模式探讨[j].1997(3):15-16.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4)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部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1] 夏国浩.一村一品壮大溧阳特色农业[J].江苏农村经济,2009(11):32-33.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5)

1发展现状

近几年,高刘镇按照市场需求,推进农业特色优势产业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区域化发展,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呈现良好发展态势。

(1)专业村数量逐渐增多。目前,全镇基本达到县级以上认定的“一村一品”专业村3个,主要涉及苗木花卉、蔬菜、水产品养殖等产业。其中连环村和沿河村被确定为市级“一村一品”无公害绿色食品蔬菜示范村,红塘村被确定为县级水产品养殖专业示范村。对于初具雏形的宝教寺、南庄、岗北等村作为“一村一品”重点培育村,力争在产业规模扩张、产业链条延伸、标准化生产方面取得突破,使其尽快步入“一村一品”专业村方阵。

(2)“一村一品”发展推动高刘镇农村经济发展,富裕了一方农户,全镇“一村一品”专业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较全镇人均收入高500元。

(3)“一村一品”促进了高刘镇农业块状经济的发展。目前以连环村和沿河村为中心,形成了以日本久井大葱为主的蔬菜产业的块状布局;沿合六叶高速两侧,形成了以岗北、宝教寺、南庄、南仓、高刘等10个村为主的苗木花卉产业条状布局;以瓦东干渠为线,形成了以红塘村为中心的水产品养殖产业的条状布局。

(4)“一村一品”发展使当地农民逐渐突破了传统小农意识,改变了“求稳怕乱”只注重当前利益的行为,对外部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变化、新要求有了深刻的认识,克服了“等靠要”思想,树立了自力更生和敢为人先的精神,推动了现代农业的发展。

(5)“一村一品”发展促进了农业龙头企业的壮大,肥西大葱协会2008年大葱生产面积40多hm2,2009年扩大到260多hm2,生产基地由县级上升到市级示范基地,未来2~3年,将扩大到1 000hm2,力争成为部级示范基地。

2推进“一村一品”发展的措施

(1)搞好规划,加大发展力度。自2004年以来,高刘镇认真贯彻落实肥西县委、县政府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精神,出台了农业特色产业建设实施意见和建设方案,着力抓好农业产业的发展区域布局,为“一村一品”发展奠定良好基础。2008年高刘镇党委、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一村一品”实施意见的通知》,明确高刘镇发展“一村一品”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目标任务、重点工作、保障措施等内容,把“一村一品”发展作为农业部门和各村年度目标考核内容之一,加大工作力度。

(2)抓好示范,引导发展。以发展连环村和沿河村蔬菜生产以及沿合六叶高速线两侧“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为重点,带动全镇“一村一品”发展。

(3)搞好宣传,形成发展合力。几年来,高刘镇通过会议、培训、媒体宣传报道等形式,提高全镇干群对“一村一品”发展的认识,切实把握“一村一品”发展对现代农业发展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性,全镇上下基本形成了“一村一品”政府部门抓领导、业务部门抓指导、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抓带动、种养大户抓示范齐抓共管的基本格局。连环村大力宣传发动,抓科技培训,示范引导推进发展,沿河村和万亩苗木基地抓基础设施建设,开展土地流转,千方百计招商引资,促进“一村一品”发展。

(4)加大投入力度,提供资金保障。一是结合新农村建设,着力改善连环、沿河、红塘等 “一村一品”示范村和推进村的道路、通讯、电力、农田水利等基础设施状况。其中连环村(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村)结合新农村建设和江淮分水岭综合治理示范村建设,投入资金1 000多万元,沿河村结合部级土地平整项目投入1 600多万元。二是切实发挥政策和财政投资的导向作用,进一步优化投资环境,引导农民、企业、外资等多元投资主体参与高刘镇的“一村一品”建设。如高刘镇“万亩标准化苗木基地”建设,镇政府从财政上拿出200多万元作为启动资金,13家龙头企业共投入3 000多万元进行产业开发。三是加强项目建设,积极争取上级产业项目,整合项目资源,向“一村一品”集中,向产业发展倾斜。肥西县政府为高刘镇“万亩苗木基地”建设连续5年每年从财政上拿出500多万元,促进项目产业发展。通过增加投入,改善了“一村一品”发展条件和环境,为“一村一品”发展增强了动力。

(5)培养新型农民,提高农民素质。加快农村人才培养,造就一大批发展“一村一品”的新型农民。组织实施“农业科技入户示范工程”、“阳光工程”和“农村实用人才培训工程”,围绕全镇主导产业开展技术培训,不断提高农民的科技文化素质和实用技能,培养一批农村产业能手、经营能人和科技带头人。目前,高刘镇一村一品示范村培训率100%,入户率达到70%以上,确保重点户有1人掌握农业实用新技术或劳动技能。

3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近年来,高刘镇“一村一品”发展态势良好,但由于起步迟,总体规模不大,实力不强,且现存的专业村基本上都属于农产品生产型,产品多为原料产品或初级产品,产业链短,抗御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能力不强,农民科技文化素质不高,存在着农村融资难等问题。因此,要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1)抓好“一村一品”重点村建设。紧紧围绕农业特色产业和优质粮油产业抓好规划,牢牢把握本区域形成的农业经济增长点,跨出第一产业求发展,做大做强,做出特色,做出优势[1]。当前重点抓好3个重点培育村的产业建设,力争早日全面达到“一村一品”各项要求。

(2)抢抓机遇,加快“一村一品”发展步伐。当前,我国正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统筹城乡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建设,这是“一村一品”发展难得机遇。高刘镇将把新农村建设与“一村一品”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科学规划新农村产业,以蔬菜、苗木花卉、水产品养殖等为重点,建成农产品生产基地[2]。

(3)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农村合作经济组织,提高“一村一品”发展水平。依托肥西大葱协会等龙头企业,通过“企业+基地+农户”形式带动农户,开展农产品加工、贮运、销售,提高“一村一品”综合发展能力,给农户带来效益,实现农户与企业的双赢[3]。

(4)加强服务,落实政策,为“一村一品”发展提供强有力支持。一是加强农业科技服务,推广应用农业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材料,以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督促、鼓励、支持农技人员到基层、到基地为企业和农户开展服务,提高产品技术含量和生产能力;广泛开展农民科技培训,选派种养大户、村组干部到县内外发达地区学习培训[4];二是在自愿、有偿的原则下,搞好土地流转,加快优势产业扩张;三是在农业项目、农村金融信贷等方面向“一村一品”专业村倾斜,加大“一村一品”发展投入力度。

4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6)

按照世界卫生组织的标准,60岁以上的老人占全部人口8%以下者称为青年性国家或社会;8%-10%为成年性国家或社会;10%以上称为老龄化或老年性国家或社会。2004年底,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43亿,占总人口的10.97%,占全球老年人口总量的1/5,是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这标志着我国已经进入老龄化社会。事实上,我国已于1999年进入老龄社会,是较早进入老龄社会的发展中国家。在这个过程中,农村老龄问题比城市更严重。人口老龄化给我国经济带来巨大影响,特别是给社会保障还不健全的农村带来更大的养老压力。就我国农村的国情来看,家庭养老仍居主导地位,但同时更提倡农民自养。21世纪是人口老龄化的时代,而对于我国,且不仅如此,长期以来人们在一直争论不休的“三农”问题上达成一种共识:21世纪中国的问题在农民,农民的问题在就业。在这个节骨眼上,农村老年人就业问题的重要性显而易见。

一、我国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

1、农村老年人口的规模与特征

据1999年人口普查,中国农村60岁以上的老年人口达到7285万人,每年以3%的速度递增。2000年,农村老年人口为8557万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65.82%,农村老龄化程度比城镇高1.24个百分点。而且这种状况将一直持续到2040年。到2020年,老年人口将达到2.48亿。到2050年老年人口总量将超过4亿。届时,中国老年农民将近2亿。

农村老年人口数量巨大,而其自身的条件又决定着其必然是一个弱势群体。首先农村老年人口整体受教育程度低。相对于城市人口以及农村其他人口而言,农村老年人口的受教育程度更低,这在很大程度上也就决定了农村老年人口如今的贫困状况。其次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上都从事农业活动。他们依靠农业收入作为全部或主要生活来源,分散经营的现状使其经济收入偏低。另外农村老年人口是中国农民“活到老,做到老”终身型农业劳动者的典型。从整体而言,中国农村老年人口生存现状不容乐观。

2、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现状

自从1980年第一次提出人口老龄化问题至今已有25年。但在实际上人们对于人口老龄化的问题认识还不是很充分,应对人口老龄化的措施还非常不力。人们对于老年人的关注,更多的是体现在对城镇老年人方面。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农村老年人的生存状况令人堪忧。

(1)土地是农村老年农民的“命根子”,是其生存的唯一保障。城镇老年人基本上由于离退休制度的存在,到了一定的年龄,就从原来的工作岗位上退下来。而中国农民长期以来形成的与土地之间的特殊关系,导致农民除了依赖土地之外,没有其他任何额外的保障。要生存,必须依靠土地。因此,只要身体允许,从事农业劳动也就成了中国农民的“日常工作”,在这里没有年龄的制约。

(2)收入低,生活质量极其低下,这也是对目前农村老年人的真实写照。在我国,95%的农村老年人没有养老金而只能靠土地劳动收入和子女供养。随着年龄的增长,老年人从事农业所能获得的收入所占的比例越来越低。从子女供养的角度来看,自上个世纪80年代末开始形成的“民工潮”以来,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外出打工,这一方面有利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增加农民的收入。但同时又引发其他问题。其一,大量青壮年劳动力外出打工,留守的大部分都是老人和儿童,农活基本上都是由老人来承担,劳动效率低,土地收入少。其二,外出打工的劳动力由于普遍的文化素质偏低,导致其在外也主要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大、时间长、工资低的服务性行业。较低的收入扣除自己在外的生活费用外,剩余不多,难以顾及老人和儿童的生活、学习等开支。其三,现在社会尊老思想观念淡薄,这在收入较低的农村地区可能尤其明显。这些现状导致农村老年人在维持自身生存的情况下还要照顾孙辈的学习和生活,从而导致了农民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低下。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讲中国农村老年人是集物质贫困和精神贫困于一身的特殊群体。

(3)劳动强度大,劳动时间长,局限于传统的耕作方式是农村老年人生产状况的集中反映。存在了几千年的耕作方式在如今的农村依然普遍存在。用牲畜犁田地、手工播种、锄头除草等一系列的农业耕作工序都离不开人力。春种夏播秋收,随着季节的更换,一轮一轮的农耕活动也在不断地重复。即使有些新式的农耕机械可以操作,但由于老年农民自身的素质也难以驾驭。高强度、长时间的耕作对农村老年人的身心健康极为不利。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看出,大量农村老年人从事简单而繁重的农业劳动,这种状况对于不断加剧的农村人口老龄化状况提出挑战。虽然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中,养儿防老的思想根深蒂固。但在新形势下,提出老年人实现一定程度的“自养”是可取的,也是必要的。因此,在农村不断加剧的人口老龄化过程中,适度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增加农民收入,缓解家庭养老、护老的压力。

二、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意义

对于老年产业这个问题的研究,相关学者已经进行了大量的论述,老年产业是从老年人消费需求的角度提出的,满足老年人衣、食、住、用、行等方面需求以及精神需求的各种产业的总称。

1、农村老年产业的内涵与外延

这里所指的农村老年产业,或者说是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就业的产业,主要是针对低龄健康的农村老年人口,具体而言是60-74岁农村老年人口而开发的适合其本身特征的老年产业。若无特殊说明,本文所指皆是此意。与城镇老年产业相比较,它更强调“老有所养”,而不仅是“老有所用”、“老有所乐”。与农村其他产业相比较,它更注重的是工作能否实现一定程度“老年人自养”的目的,而不是将追求利润最大化作为出发点。

从上面的农村老年产业的含义分析中,可以看出农村老年产业具有几个方面的特点:第一,劳动强度弱是农村老年产业最基本的要求。因为农村老年产业从事的主体是一些低龄老人,从生理上讲,只能从事一些劳动强度弱的工作,以与传统农业相区别。第二,技术要求低。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本身的科学文化层次低决定了这个产业的技术要求也不能太高,否则老年人无法操作。第三,与农村当地的自然资源联系密切。充分利用当地资源是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必须遵循的原则。农村老年产业主要解决的是“老人自养”问题,它的投入越低,就越能够实现,也才能发挥出它的作用。

结合上述两个方面的内容,要想发展农村老年产业,那就必须结合农村现有资源来进行组织。在实践上有一部分学者提出相应的形式,虽然他们的初衷不是为发展老年产业,但从中却给我们不少的启发。例如农村庭院生态农副产品种植、加工业这种凭借农村庭院作为“基地”,充分利用农村有机废弃物进行小规模、高品质的农副产品生产、加工的产业。这种方式以农村庭院为主要活动范围,符合农村老年农民的体质要求,同时在生产工艺上也是在老年农民所掌握的范围之内。事实上还有很多具体形式可供选择。当然这些方面要真正发展成产业,还有许多的环节需要设计,这需要时间。

2、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农村老年人自身的意义

由于生理上的限制,农村老年人不能够胜任劳动强度大的传统农业耕作方式;同时老年人受教育状况决定了其不具备独立承担现代农业发展所有的基本能力要求。目前农村老年人现状,一方面不利于老年人的身体健康,同时加剧了老年人“看病难”的问题;另一方面也不利于农业劳动生产率的提高,难以获得较高的农业收入。但农村老年产业发展后,农村老年人顺利地从繁重的传统农业劳作中脱离出来而从事其他劳动强度弱、劳动时间较短且有一定收益的工作,从而实现“老有所养”、“自养”,在这个过程中达到“老有所乐”的境界。另外由于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基本上都是老年农民的现实,使得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也具有深远影响。

3、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对于发展现代农业的意义

专家指出,现代农业的核心是科学化,特征是商品化,方向是集约化,目标是产业化。从中可以看出发展现代农业,对于自身素质相对较低的老年农民是一种巨大的挑战,而年轻农民更有利于这方面的发展。现代农业逐渐朝机械化、科学化方向发展,这要求农民必须具备相应的素质。农村老年人自身文化程度低,受教育机会即使有,他们接受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也远不如年轻劳动力效果明显。若要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就必须加速农业大军由老年化向年轻化、知识化、专业化转变。因此,发展农村老年产业,有利于协调和完善农村产业体系,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增加农民就业机会,增加农民收入。农村经济要发展,必须依靠产业发展。老年产业与其他产业相辅相成,从而使农村产业结构趋于合理,体系更完善。同时发展农村老年产业,使老年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为青年农民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这也有利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合理转移。

三、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的思路与对策

任何事物的发展都要求有合适的土壤,发展农村老年产业更是如此。我们首先要从思想上高度重视,并且让人们从心理上来理解并接受这种现实选择。从政府到个人都有责任和义务来做好这件事。

1、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政府的职责

(1)积极宣传,引导农村老年人口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对于中国农民而言,劳动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习惯。这种心态下,我们想要将老年人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不是一个短时间内所能解决的问题,也不是单方面所能解决的问题,但这是必然趋势。要让农村老年人明白,并不是只有从事农业就是劳动,从事其他行业仍然是劳动。另一方面中国农民通情达理,特别在对待下一代上更具有一种常人所不具备的谦让。只要让他们明白,让年青人从事农业,既利国又利民,配以有效政策,他们自然接受。在这个过程中政府必须发挥重要作用。我们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个东风,树新风,积极做好相应的宣传工作。

(2)采取积极有效措施,力促农村老年产业的顺利开发。要使农村老年农民到一定年龄就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必须依赖老年产业的发展。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可谓困难重重,在这个过程中农民居主体地位,但政府在初期要积极引导。要结合农村各地的实际情况,充分利用现有资源,特别是结合当地老年人口的实际情况来发展相应的老年产业。只有农村老年产业能够顺利地发展起来,才能够将老年人口从土地上吸引过来,同时又能够让他们继续保持劳动的良好习惯,让他们切实感受到“老有所用”,实现“老有所乐”,达到“老有所养”(主要指的是自养)的目的。

(3)政府要积极解决建立农村老年产业所需的资金问题。对于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资金是难题中的难题。就农村本身状况而言,没有太多的能力来解决资金问题,而老年农民更是弱势群体,就其自身也不可能来提供资金。当然随着中国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若是所有的资金都由国家财政承担当然也是不可行的。但鉴于农村老年产业发展的重要性,政府要采取各种措施,力促其他产业资本进入老年产业,同时配备强有力的措施。例如,鼓励乡镇企业投资老年产业,还可以引导农民工“回流”创业的资金来为农村做实事。

2、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基层组织的职责

作为中央与广大群众联系纽带的基层组织,在发展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必须积极、主动、配合中央的行动,贯彻实施相应的各项政策,做好广大农村老年人口的引导工作。与老年人口家庭保持紧密的联系,将国家相关政策传达于每一位老年人口,要让他们随时随地掌握国家国关于老年人口的相应政策。由于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水平不高,因此在进行宣传工作时不可流于形式,必须采取简单而有效的方式让农民清楚、明白。对于农村老年产业所涉及的众多环节,都离不开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与服务。我们要借助新农村建设这股东风,结合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为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助一臂之力。

3、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老年人自身的职责

外部环境再好,再优越,要想真正有成效,还是取决于其主体力量自身状况。在开发农村老年产业过程中,我们广大的农村老年人口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1)农村老年人口要积极关注和了解国家各项老年政策。众所周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主体是新型农民。根据陈义平先生的解释,新型农民是集独立性、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等几方面于一体的特殊群体。就其能动性而言主要表现为在推动自身富裕和农村现代化中具有强烈进取心,为创造财富而渴求现代科技、智力开发和政策支持以改造自己的革新精神。农村老年人口毫无疑问也是新型农民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农村老年人必须充分了解和利用各项有关的政策来为自己服务。特别是要弄清我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这个基本国情,更要了解这种状况对农村老年人所带来的种种困难和压力。

(2)农村老年人口要积极提高自身的水平。前面已经分析过目前我国农村老年人口受教育机会很少,几乎没有什么文化。但现在整个环境已经改变了,可以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来获取相关知识。人老心不老,农村老年人口可以充分利用各种外界资源并结合自身长期积累的经验来充实自己,发展自己。中国有句古话:活到老,学到老。这么做的好处自不必说,对于农村老年产业的发展而言也是有利的。

(3)农村老年人要自信,要树立大局意识。发展农村老年产业并不是强调老年人不能实现传统的家庭养老,而非得实行“自养”。这种方式的提出,是在现实条件下的必然选择。同时这只是一种辅助方式,在农村仍然坚持以“家庭养老”为主,同时辅之以“社会养老”和老人一定程度的“自养”。同时将老年农民从土地上脱离出来,并不是说老年人就已经不能胜任农业劳动,已经是“无用之人”。主张发展农村老年产业,目的是要给广大农村老年人口提供一种更合理、更人性化的工作环境,这本身也有利于老年人身心健康。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同样能够将老年人的智慧最大程度地发挥出来。事实摆在我们面前,大量农村老年农民从事农业劳动的确存在很多的问题,这不仅对于国家、社会或是集体、个人而言都是不利的。我们必须改变它,使它朝向一个更好的方向发展。只有积极发展适合农村老年人就业的产业,同时老年人积极投身进去,摆在我们面前的问题才有出路。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7)

关键词:

农村体育;体育产业;体育经济

近年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农村生活水平也大幅度提高。农村人口数量占我国总人口数量的56%,人们在满足了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条件的需求也越来越重视自身的健康水平。随着“全民健身”的传播开来,农村体育也越来越受到人们追捧,还有很多的人认为体育健身是一种娱乐消费。这种看法的出现证明农村居民生活水平越来越高,农村消费水平的提高足以刺激中国经济的发展。

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

1.1中国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在中国体育产业发展良好的大趋势下也在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重视健身。健身俱乐部、居民园林健身实施的陈设等等都代表着体育产业在农村的发展。而体育产业在农村的传播不仅带动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为农村的就业和产业扶持项目都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表1是调查了某农村进入健身俱乐部和居民居住地健身设施周一至周日居民健身人数,通过健身的人数可以看出我国农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势头良好。

1.2中国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现状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体育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是农村GDP增长的重要表现。正是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才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农村体育经济的发展,但是相较城市体育经济的发展,农村体育经济发展还是滞后的。虽然体育产业在农村传播开来,但是农村的消费水平相对来说较低,农村老龄化是农村人口和现状的重要体现,所以相对来说农村体育经济是比较落后的。农村体育经济在农村所有产业当中是占据这种的位置,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宣传也为农村经济的做出了重要的奠基。

2中国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存在的问题

中国自从申奥成功以后,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迅速。随着农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体育产业也越来越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很多的体育产业也在农村落户,给农村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收益。但是农村的经济水平和消费水平在一定程度上还是落后,人口老龄化和留守老人日益增多,年轻人为了承担经济负担远离农村到城市谋求生存。在很大的程度上刺激不到农村经济的发展。从表1的调查数据来看,大多数的农村居民还是选择到周边周住地的免费健身场地去健身,极少数的人去健身俱乐部去健身。

3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发展的建议

3.1大力发展农村其他企业发展,招商引资针对于很多农村越来越老龄化,城镇政府应不断的招商引资,吸引开发商到本村落户创业。不但可以刺激你本村经济的发展,还可以吸引外出务工人员回村就业,增加就业岗位。很多城市务工人员是因为农村的经济落后没有就业机会才不得已外出务工,如果在自家门口有就业岗位他们可以回村就业照顾老人和孩子。随着经济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就会刺激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让农村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发展紧跟时代的脉搏。

3.2政府出资大力支持和宣传农村体育产业政府应出资搭建农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平台,兴建免费健身场地。鼓励广大村民加入到健身的行列,宣讲健身的益处。宣讲有关于国家对体育产业和体育经济的支持,对健身俱乐部的建造广泛听取村民意见和需求,建设适合和满足居民需要的健身娱乐场所,争取做到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农民的身心健康和娱乐提供场所。政府可以多进行体育宣传和体育文化的传扬,让更多的农村居民真正的加入到全民健身的行列。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8)

党的十七大明确指出,加强农业建设,积极促进农业经济发展,进行深化农村改革。然而近些年,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依然十分缓慢,城乡差距越来越大,农村经济发展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社会经济稳定发展的“瓶颈”,亟待解决,虽然我国已进行了多次农业管理体制改革,但并没有取得成效,依然存在许多问题。想要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尽快进行农业创新,促进农村经济发展,为农村经济发展创造有利条件。

一、当前我国农业经济发展现状

虽然我国农业经济一直处于平稳发展状态,但发展速度却十分缓慢。二零零二年到二零一三年,农村经济年均增长速度仅为百分之八,西方发达国家通过农业创新已经实现了百分之四十七的农业经济增长。目前我国农村经济创新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基础差、缺少创新者、缺乏创新意识。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现状:

(一)经济基础差

经济基础差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一直以来都未能得到很好的解决。我国多数农村经济基础都十分薄弱,不仅农业总产值低下,且地方财政困难,更是无力对农业创新进行投入。农民方面,小农意识强烈,在传统经济观念束缚下,生活上自给自足,农产品商品率低,输出产品多为附加值较低的初级产品,所以农民收入十分不稳定,一些农民只好选择进城务工。

(二)创新人才缺乏

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就是缺乏人才,许多农村人才,都并不希望从事农业,而是希望走出农村,近些年农业院校生源明显减少,农业创新人才缺乏问题日益严重。目前大多农民文化素质较低,接受外界新事物能力较差,所以难以打破常规思想,禁锢进行农业改革创新。

(三)缺乏创新意识

思想决定行动,思想意识落后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通病。目前农村人口思想观念都十分保守,多数农民喜欢安于现状,不敢尝试创新发展,依然沿袭着春种秋种,自给自足的老思想,缺少对富裕生活的主动追求,只知以种地为生,缺乏商品观念,无法摆脱传统农业思想。另一方面,农村经济发展中农民更缺少市场观念、消费观念以及投资观念,所以农村资金流动性较差,生活消费仍是农村经济主体,这也正是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最大障碍之一。

二、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若干思考

通过分析不难看出,当前我国农村经济发展中依然存在许多问题,经济创新发展也存在着许多阻碍,想要改善农村经济发展现状,进行经济创新发展,就必须针对当前农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农业改革。下面通过几点来分析农村经济创新发展的建议:

(一)健全土地流转制度

目前农业耕地相对农业人口来说并不丰富,加之近些年工业污染更使我国耕地面大幅度下降。大量劳动力集中在有限的耕地上,造成耕地分割过于零散,所以生产率低下,产值低,更提高了农产品生产成本,降低了效益,最终导致了农村经济基础薄弱问题的发生。想要增强农村经济基础实力,必须尽快健全土地流转制度,提倡耕地承包,进行集中生产,扩大农业经营规模,提高农村基础经济实力,为农村经济发展奠定基础,创造有利条件。

(二)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

想要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应大力扶持农村个体私营经济,通过“传带帮”的方式,利用个体私营经济,带动整个农村经济创新发展。另一方面,我国应尽快优化农村经济环境,扩大农村经济市场,搞好宏观管理,完善农村经济市场机制,引进先进农业技术、信息、品种,使农民掌握农业创新技术。

(三)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

我国应通过改变农业产业结构的方式改变农民思想,促进农业经济创新发展。农民受到新农业产业结构及新农业经济发展趋势影响后,经济观念便会发生改变,就会积极融入到农业经济创新发展中。首先,必须要打破传统农业经济发展结构禁锢,把有限的生产要素集中于主导产业中,以带动整个农村经济,以此改变农村经济结构,实现产业化经营。另一方面,为了真正意义上改变农村,农村经济发展创新中应以知识型农村经济为发展目标,向市场化农业经济形态发展。此外,还应加强对农业科技人员、农业干部、文化农民的培养,提高农民整体素质,加速农业信息化建设步伐,提高农业产生技术含量,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农业经济发展被动局面。

三、结束语

农村经济发展关系着我国的长治久安,影响着社会和谐建设,为了改变农村经济发展现状,我国应积极进行农村经济创新,改变农村经济发展局势,使我国农业走向现代化。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9)

中图分类号:C91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33-0103-02

当前,我国正处于一条城市化的“高速路”上:1999年,我国城市化水平为30.9%,2008年为45.68%,2011年,首次超过50%。城市化的迅猛发展,带来了农村人口向城市转移的浪潮。据统计,2009年我国农村外出的劳动力约为1.49亿,2011年约为1.84亿。而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仍将保持高涨势头。专家预计,到2030年,我国城市化率将达到70%,未来20年新增城镇人口总量将超过3亿。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为城市的繁荣发展提供了劳动力和智力支持,但是为农村却带来了抹不去的“伤痕”――“空心村”。农村人口进城,村庄空心化,支持农村发展的劳动力、生产资料、资金、智力等要素的作用正在弱化。农村的发展显得步履艰难。为了促进陕北农村的发展,加快这一地区的城乡统筹步伐,“空心村”问题亟待解决。

一、陕北农村的现状:“空心村”多发

20世纪90年代以来,农村人口大量涌入城市,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社会经济越是落后的地方,人口转移的力度越大。陕北地区地处黄土高原,自然环境恶劣。陕北大部分农村均存在山大水少,高效农业用地面积少,交通不便等现象。这一地区仍以传统的农业生产方式为主,土地产出少、效益差。使得该地区成为贫困的代名词。近年来,随着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推进,当地农村社会经济状况有所好转。但由于在资源分布、开采、分配等方面条件的限制,大部分农村仍然落后贫困。“穷则思变”,农村人口将眼光投向城市,希望通过进城来改善落后状况。

陕北农村人口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其流动的主体是青壮年。他们多为家中的主要劳动力,凭借着体力和智力方面的优势,农村的青壮年容易在城市谋得职业。他们往往“率一家之先”进入城市。以外出时间为标准,农村劳动力进城可以划分为季节性外出和永久性外出(定居城市)。季节性外出的优点在于既能打工赚钱,又能务农。但是他们的工作多为临时性的;永久性外出则是农村人口在城市立足后,一直留在城里发展。陕北农村人口在向城市流动的过程中,出现城市定居人数增加的特点。并且这种流动又出现整个家庭外出定居增多的趋势,即家庭化迁移增多。

农村人口大量流入城市,从根本上说是由城乡经济发展不均衡引起的。一方面,代表着现代文明的城市以其繁荣、新颖地发展因素吸引着农村人口;另一方面,农村自身的落后封闭性推动着人口走入城市,在这种强大的“推―拉”作用下,陕北农村人口纷纷涌入城市。从而直接造成了农村“产业空、青年人空、住房空、乡村干部空”的现状,“四大皆空”导致越来越多“空心村”出现。乡村走向凋敝和衰败。然而,这种“空心村”现象不仅在陕北常见,在全国也有普遍性。来自2012年10月29日都市快报的消息:中国文联副主席、国务院参事冯骥才10月20日透露,相关部门最新统计数字显示,我国的自然村十年前有360万个,现在则只剩270万个,“比较妥当的说法是每一天消失80至100个村落”。

二、“空心村”使陕北农村发展出现的问题

农业是一国之本。在古代,“社稷”是国家的代名词,“社”指的是土地之神。“稷”指的是五谷之神。这种理解突出了农业的重要性。然而,农村现实发展的衰落及大量“空心村”的出现,令陕北农业、农村的地位受到削弱。

首先,“空心村”直接影响陕北农村的农业发展。农村人口大量进城,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比较而言,进城的农村人口一般为农村的精壮劳动力,他们或是具有体力方面的优势,或具有智力方面的优势。这部分农村人口的流失,为陕北农村农业的发展带来了致命的伤害:陕北传统的农业要获得发展,必须具有充足的劳动力。但是,现在留在农村的是“386199”部队,他们在体力、智力等方面达不到农村传统的劳动密集型农业的要求,必然导致当地农业的落后。无形之中拉大了城乡差距,不利于城乡统筹发展。

其次,“空心村”冲击着陕北农村的教育。农村人口大量外流,只是从“量”的方面进行考察的;从“质”的层面进行研究,则可以发现,进城的农村人口还具有智力方面的优势,即农村精英外流严重。一个地区要获得长足的发展,必须有足够的智力支持。长期以来,农村在人口素质、人才培养上就存在劣势,而农村精英的流失使农村的教育受到严重冲击,其发展更加困难重重。对很多农村人口来说,受教育是其向上一层社会流动的唯一渠道。然而人口的流失,使农村出现了“无人办教育、无力办教育、无心办教育”的状况,很多农村因之出现“空壳校”。在“空心村”和“空壳校”的双重作用下,农村教师外流严重。而当地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状况,吸引不到更多优秀教师的加入,造成农村教师队伍“没补充又流失”的窘状。这种情况下,城乡教育差距拉大。

最后,“空心村”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土地是农村人口最基本的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也是农村人口生存和发展的最基本保障。保护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是我国的基本国策。陕北地区整体环境恶劣,土地开发难度大,不合理的土地开发还可能破坏生态环境。随着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加速发展,当地的生态环境呈日益恶化的趋势,土地污染、水土流失等加剧。原本就十分有限的耕地面积不断被蚕食。而农村人口进城,大量土地又被闲置或抛荒,加剧了土地资源的浪费。

三、陕北“空心村”的出路探索

陕北地区的城乡统筹发展,离不开农村的发展。但是“空心村”使得原来就分散的村庄越来越显得没有人气,越来越显得七零八落。“空心村”的治理路径,主要在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而农民转身“重点应该放在新型农村社区建设及居村农民就地市民化上”[1]。以陕北及全国新型农村社区建设的实践来看,新型农村社区建设主要从以下几方面来化解“空心村”难题的:

第一,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改变农村的外在面貌。在城市化加速的背景下,陕北农村人口纷纷选择进城。经常出现这种状况:只有几人、十几人的村庄还相距甚远,大片的房屋或耕地被闲置,以前活力十足的农村变得死气沉沉。一定程度上,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改善这种状况。农村居民集中居住,可以加强人际交流、密切人际关系,为农村在交流中制造人气。并且在新型农村社区内,其能源供应、道路交通、水电供应等都是统一设置的,不但能方便居民的生活,还能美化农村面貌。此外,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还能改变农村以往的居住状况。在陕北农村,屋舍多是平房,或传统的砖木结构房,有的地方住的仍是窑洞。这种居住状况,一方面存在安全隐患和维修难问题,另一方面存在房屋使用年限短的问题,并且影响农村的整体规划。新型农社区本改变“犬牙参差”的农村屋舍布局状况,集中统一,农村人口也可以像城市人口一样住进环境优美、配套齐全的楼房。

第二,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提高农村公共产品的利用率。公共产品包含多方面内容:资金、教育、医疗、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等。公共产品除了具有公共性,还有有限性。如何合理分配和充分利用公共产品,是公共产品效益突显的关键。由于我国长期存在的城乡二元结构,农村在获取公共产品能力上远不如城市,城乡公共产品分配不均衡。并且由于陕北农村地区的村庄小而分散,人口不集中,道路交通状况落后,所以,当地基础设施建设难度大、成本高。有时为了给只有几人居住的村子通电,不得不架设几千米的电线。加之近年来农村人口不断进城,“人去村空”多发,已经建设成的基础设施也得不到充分利用,造成了公共产品的浪费。建设新型农村社区,统一提供各种公共产品,大大降低了供应成本,同时能满足村民对公共产品的多样性需求。比如,当前散落在村庄的卫生室仍在“坚守阵地”,其规模小,维持成本高,医疗水平难以保证。而在新型农村社区,有条件较好、设备较全、医疗水平较高的卫生室、医院等,能满足大多数人医疗保健需求。

第三,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为农民增收创造条件。陕北农村地区自然环境恶劣,人口居住分散,经济增长点分散。当地产业中传统农业的比重大,工业和服务业发展相对滞后。虽然近年来基于陕北资源丰富的优势,一些农村的经济水平有了大幅提高,并且也发展了一定的第二、三产业。但由于发展底子薄,发展条件有限及农民思想观念等的制约,陕北农村从整体上看仍发展落后,贫困区、生态环境脆弱区和资源富集区三区交叠的现状仍没有得到改变。而“农村社区中公共空间的专有化程度较低,同一空间往往复合了多种社会生活功能。”[2]走集中化路子,既可以在人口集中地发展手工加工业、零售业、运输业和餐饮业等第二、三产业,“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移就业,实现农村‘就地城镇化’”[3]。又可以扩大土地面积进行较大规模的农业生产,如发展特色种植业、养殖业等。有利于扩大农民增收的途径。

第四,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农民素质。陕北农村的客观环境及通讯落后状况制约着当地的对外交流。这不仅表现在农村在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与城市交流不畅上,还表现在村民的思想观念上。长期农村落后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造成了农村的相对封闭性和守旧性,加之农村落后的教育水平,加剧了农村人口的思想观念落后。而经济发展水平的高低和文化教育水平的高低又呈正相关因果关系,陕北农村的落后状况使二者形成了恶性循环,农村整体问花花素质偏低。建设新型农村社区,能为农村教育、文化娱乐提供新的方式和载体。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带来了村民交流方式的变革:信息技术为农村居民打开了一扇接触外面世界的窗户;相对密集的居住环境有利于人们进行交流,促使农民在交流中融合,在融合中提升自身素质和修养。良好的文化环境有利于和谐农村和文明农村的形成;另一方面,新型农村社区能提供多种形式的教育和监督环境,于无形之中让村民原来的陋习得以退化,逐渐形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农民素质提高反过来促进农村社区建设成一个“文明祥和的生活共同体”。

参考文献: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篇(10)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产业规划;三农问题

新农村建设的目的是要缩小城乡差距、扩大农村市场需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解决“三农”问题。以规划为龙头,以“三村”工程建设为载体,主攻产业重点,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作为长期在学校上课的一名普通教师,我有幸参加了这场轰轰烈烈的新农村建设,担任沧源县芒阳村的新农村建设指导员。进村以后我首先根据市委市政府“一方案、三规划”的要求,制定了本村的新农村建设方案,制定了产业发展规划、社会事业发展规划、村容村貌整治规划。

在三项规划中,我本人觉得,产业发展规划是重点。如果没有农村农业产业和经济的发展,其它的规划将失去经济基础而无法开展,只有产业发展了,经济收入增加了,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才有保障。因此,我们首先要搞好新农村建设的产业规划,千方百计增加农民收入,为其它的规划和建设打好基础。

1产业规划的原则

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调整产业结构,结合实际情况,坚持户户有产业、户户有主业的原则;坚持调优结构、开发特色产业、壮大支柱产业,发展具有竞争优势产业和效益好的产业的原则;坚持以龙头为带动、特色产业引路、产业大户引导、产业协会促进,发展规模化农业的原则。

应坚持规划先行的原则,做的对资源现状心中有底,对预期实现的发展目标心中有数,对将来村容村貌建设做到心中有形,对如何实现规划目标做到心中有路。坚持“经济条件好的优先;‘三通’便利的优先;村组干部得力、干群关系好的优先;群众呼声高并且有一定发展潜力的优先”原则。坚持重点突破与综合开发和全面发展相结合的原则。坚持自力更生、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分步实施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尊重群众意愿的原则。

2产业发展指导思想

由于我镇地处亚热带地区,光照条件好。农作物热量供应充足。可以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同时,发展和壮大甘蔗种植业,加大良种、良法和科技措施的推广应用,发展竹木、膏桐等产业。发展养殖业、饮食服务业,依靠科技进步,不断提高农民收入。巩固安居工程建设成果,加大沼气池建设工作力度,组织做好进村入户硬板路和庭院、村寨四周、道路两傍的绿化美化,实现村容整洁。在保护水源的基础上,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逐步组织实施安全饮用水到户工程,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组织实施“云岭先锋”工程,充分发挥党支部的作用。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严格依法自治,逐步实现制度化、规范化、法治化。

3本村产业现状分析

3.1资源现状

本村地处云贵高原西南部,全村总面积35010亩,海拔1250米,气候类型属,年均气温23℃,年降雨量900毫米。人均占有耕地4.2亩,但山地较多,土壤以红粘土为主,适合大力种植甘蔗。农村劳动力大概占人口的一半左右。

3.2产业发展现状

2006年,全村经济总收入442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363元。产业主要以种植业、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中,粮食播种面积3050亩,粮食总产量665吨,单产218公斤;经济作物中甘蔗种植面积7911亩,总产量29000吨。养殖业以生猪养殖、养牛、养鸡为主。

4发展目标

按照分步实施的原则,结合“十一五”规划,围绕“到二零二零年实现农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一万元以上”这一目标,芒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分三个步骤实施,即规划五年、突出两年。展望十年。根据这一要求,以现在的农民人均收入为基数,计算达到2020年是人均收入达到一万元所需的最低增长率。计算出每年必需的经济增长率以后,就开始找产业,谋发展,使得经济增长速度大于等于这一要求。

结合本村实际,产业方面首先重点发展和壮大甘蔗种植业。增加甘蔗种植面积,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由镇糖业公司扶持帮助实施。稳定粮食播种面积的基础上,通过推广良种良法,提高科技含量,巩固和提升粮食生产,由县农业局和县农业综合办公室扶持帮助实施。巩固和发展养殖业,充分利用蔗区资源,巩固和发展养殖业。推进农村沼气能源的利用,建设养殖小区,增加禽类和牲畜的数量。发展特色经济林果业。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优势,发展以热带水果为主的庭院经济,新增果园面积。依托普通纸厂或蔗渣造纸厂,发展种植以竹木、膏桐等产品,由县林业局和扶贫办扶持帮助实施。稳步发展运输业,增加车辆数目。依托糖业企业,稳步发展运输业。为蔗农提供甘蔗运输服务。是增加经济收入的一个途径。

5资金筹措

坚持村民参与投入是主体、产业发展是核心的原则,采取村民自筹为主,上级补助和申请贷款为辅的方针,依托产业协会、新农村建设理事会开展多种形式的信用互助,鼓励村民用土地经营权、林权与企业、致富能手和企事业单位干部职工实行租赁、入股的方式进行融资。要对投资项目进行效益分析,如果总体经济增长达不到预期目标的,要扩大和增加发展产业项目。

6保障措施

6.1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为确保芒阳村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的顺利进行,村“两委”成立新农村建设工作实施小组,村党支部书记或主任任组长,村委会副书记或副主任任副组长,“新农村”下派干部、村组干部、理事长为成员的领导小组。主要职责是:汇集民智,提出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意见和村容村貌整治方案,按程序报批后组织实施;组织村民自愿实行多形式的信用互助,调处建设管理工作中的相关问题,管理和使用好建设资金(物资),与农户订立产业发展、社会事业发展、居民改造与新建等合同,把建档立卡与新农村建设工作结合起来,按户卡实施管理,保证新农村建设内容落到实处。

6.2深入发动,形成合力

上一篇: 金融审计培训 下一篇: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