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灾害危险评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1 17:02:41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1)

        1地质环境条件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建筑物高度及基础荷载较小,属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工程建设对现状的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小。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中的划分标准,确定评估级别为三级。

        评估区所在位置属剥蚀堆积地貌,为垄岗及坳沟地形,有零星的小水塘分布。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最大高程36.1m(黄海高程,下同),最小高程21.6m,最大相对高差14.5m。场地地形、地貌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盆地以东。地层区划隶属于扬子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评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本次在评估区钻探揭露地层,结合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评估区隐伏基岩地层为白垩-下第三系(k-e)砂、泥岩。

        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1.3~13.2m,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q4l+a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2-3al+pl)以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灰黄色软~可塑状态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al+pl主要为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主要为灰黄色、紫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局部夹少量砾石层。

        2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地处扬子地台、大冶褶皱束、盘龙向斜南翼核部。该向斜轴向呈近ew展布,核部隐伏地层为k-e及t地层,两翼分别为p、c、d地层。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评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地震强度、频次不高,属弱震、少震的相对稳定区。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4级烈度,震源深度大都在8~20km以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为垄岗及坳沟相间地形,地势北高南低,覆盖层为第四系沉积层,其中第四系全新统淤积及冲积层(q4l+al)具中~高压缩性,承载力较低;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洪冲积层(q2-3al+p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较高;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中等。

        覆盖层下隐伏基岩为白垩-第三系(k-e)砂、泥岩,岩石类型属极软岩,强风化岩石风化强烈,呈土状,承载力较高,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3~5m;中-微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一般较高,完整性好。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岩土层结构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将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划分为简单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①场地在进行大开挖或开挖较深的基槽时,不宜在基槽附

近地面上大量人为堆载,若人为堆载过高,也易造成堆载土体失稳,诱发产生小型土体崩塌或滑坡,从而发生地质灾害,但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程度一般较小,也易于防止。

   ②场地局部地段地形低洼,有淤泥质土分布,淤泥质土为高压缩性土,易产生沉降变形;场地平整时则为填方区,填土厚度相对较大,结构松散,填土层也极易产生沉降变形,不仅给建筑物基础及室内地坪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场区道路及围墙剪切破坏。

        ③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局部具有弱膨胀性,当拟建物基础荷载小时,因土的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使建(构)筑物开裂、破损,甚至倾斜。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评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淤泥质土、填土沉降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膨胀土发生胀缩危害的危险性小。

        场地拟建物基础施工时,不宜进行大开挖,应选择独立柱基础或墩基。若需要开挖较深的基槽时,需对基槽边坡进行支护。场地基槽施工开挖后易形成土质边坡,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应避免土体过高堆载,防止因土质边坡失稳诱发产生土体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施工平整时,对淤泥质土应进行必要的清淤,对人工填土,由于是新近填土,结构松散,易发生沉降变形,在道路及围墙施工前应进行分层夯实或碾压。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2)

1地质环境条件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建筑物高度及基础荷载较小,属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工程建设对现状的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小。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中的划分标准,确定评估级别为三级。

评估区所在位置属剥蚀堆积地貌,为垄岗及坳沟地形,有零星的小水塘分布。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最大高程36.1m(黄海高程,下同),最小高程21.6m,最大相对高差14.5m。场地地形、地貌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盆地以东。地层区划隶属于扬子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评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本次在评估区钻探揭露地层,结合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评估区隐伏基岩地层为白垩-下第三系(k-e)砂、泥岩。

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1.3~13.2m,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q4l+a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2-3al+pl)以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灰黄色软~可塑状态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al+pl主要为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主要为灰黄色、紫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局部夹少量砾石层。

2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地处扬子地台、大冶褶皱束、盘龙向斜南翼核部。该向斜轴向呈近ew展布,核部隐伏地层为k-e及t地层,两翼分别为p、c、d地层。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评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地震强度、频次不高,属弱震、少震的相对稳定区。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4级烈度,震源深度大都在8~20km以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 18306-2001)规定,评估区地震基本烈度属6度区,设计基本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05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

3主要岩土体类型及特征

评估区为垄岗及坳沟相间地形,地势北高南低,覆盖层为第四系沉积层,其中第四系全新统淤积及冲积层(q4l+al)具中~高压缩性,承载力较低;第四系上-中更新统洪冲积层(q2-3al+p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较高;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具中~低压缩性,承载力中等。

覆盖层下隐伏基岩为白垩-第三系(k-e)砂、泥岩,岩石类型属极软岩,强风化岩石风化强烈,呈土状,承载力较高,强风化带厚度一般在3~5m;中-微风化岩石力学强度一般较高,完整性好。

综上所述,评估区内岩土层结构简单,岩土体工程地质条件较好。可将评估区工程地质条件划分为简单类型。

4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①场地在进行大开挖或开挖较深的基槽时,不宜在基槽附

近地面上大量人为堆载,若人为堆载过高,也易造成堆载土体失稳,诱发产生小型土体崩塌或滑坡,从而发生地质灾害,但由此引起的地质灾害程度一般较小,也易于防止。

②场地局部地段地形低洼,有淤泥质土分布,淤泥质土为高压缩性土,易产生沉降变形;场地平整时则为填方区,填土厚度相对较大,结构松散,填土层也极易产生沉降变形,不仅给建筑物基础及室内地坪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场区道路及围墙剪切破坏。

③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局部具有弱膨胀性,当拟建物基础荷载小时,因土的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使建(构)筑物开裂、破损,甚至倾斜。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评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淤泥质土、填土沉降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膨胀土发生胀缩危害的危险性小。

场地拟建物基础施工时,不宜进行大开挖,应选择独立柱基础或墩基。若需要开挖较深的基槽时,需对基槽边坡进行支护。场地基槽施工开挖后易形成土质边坡,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应避免土体过高堆载,防止因土质边坡失稳诱发产生土体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施工平整时,对淤泥质土应进行必要的清淤,对人工填土,由于是新近填土,结构松散,易发生沉降变形,在道路及围墙施工前应进行分层夯实或碾压。

参考文献:

[1]张倬元.典型人类工程活动与地质环境相互作用研究[m].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1994.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3)

中图分类号: X752 文献标识码: A

一、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评估内容

(一)现状评估

现状评估是根据煤矿建设项目特点、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等因素确定评估范围后对已有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评估,主要查明评估区己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判定,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煤矿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

(二)预测评估

预测评估是对煤矿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煤矿建设安全的临近地区可能加剧或诱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煤矿建设者可能遭受己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做出预测评估;对矿山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

(三)综合评估

综合评估实在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基础上,充分考虑评估地质环境的差异性和潜在地质灾害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程度。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措施和防治效益,对矿山开采的适宜性做出评估,并提出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和矿山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措施与建议。综合评估的侧重点是在前两项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和潜在的地质灾害成灾的可能性和成灾的严重性,对评估区地质灾害文献性进行综合评定。

二、煤矿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思路

煤矿建设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主要是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以及综合评估的基础上,对矿山采场地的适宜性进行评估,同时提出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以及地质灾害防治措施的建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在充分收集利用己有的遥感影象、区域地质,矿产地质、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地质和气象水文等资料基础上,进行地面调查,必要时可适当进行物探、坑槽探与取样测试。

(一)资料收集与分析

主要收集自然地理、水文气象、生物活动、区域地质、地形地貌、地质结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环境工程地质遗迹人文环境等方面的相关资料。然后根据己有的资料,确定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同时结合各类地质形成条件和影响因素,初步分析区域地质灾害现状。

(二)现场地质灾害调查

主要查明评估区己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初步判定,同时验证前一步工作所得出的分析判断。

(三)矿山开采地质作用

主要分析矿山开采对地质环境条件的改变以及现状条件下的地质灾害的影响。

(四)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对主要灾种进行单一灾害危险性评估,将评估结果叠加得出评估区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

(五)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

以现状评估为基础,根据矿山开采地质作用效益,分析判断当地质环境变化时灾害发生的可能性。

(六)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在现状评估、预测评估的基础上,结合地质灾害损失指数,对矿山开采的适宜性做出评估,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防灾减灾对策。

三、矿山地质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方法

(一) 露天开采型矿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

根据多年来所作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项目的经验,露天开采型矿井除了可能遭受常见的几种地质灾害之外,还可能遭受到由于矿井边坡失稳引发的其他灾害。因此,在确定露天开采型矿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范围的时候,需要考虑到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需要通过计算确定边坡的影响范围,从而在此基础上确定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范围。

(二)地下开采型矿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

由于矿山地下开采后形成采空区,导致发生上覆岩层的破坏变形,地表移动变形、地面塌陷变形等地质灾害。在这种情况下,要确定地下开采型矿井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则要根据开采层埋深和采厚采掘方式所形成采空区影响地表变形范围的经验公式推断,此时,需要考虑上覆基岩(土层)厚度、影响传播角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地下采动形成的地表拉伸裂隙带影响宽度。

(三) 特殊情况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范围的确定

在以上确定评估范围的基础上,如果在评估区边界有滑坡、高边坡、泥石流、地面塌陷等地质灾害,则应将评估区边界延伸至灾害分

布范围 100m以外。

四、现状、预测及综合评估的关系

(一)现状评估的内容和步骤

基本查明评估区已发生的地质灾害的分布,分析地质灾害形成的地质环境条件、分布、类型、规模、变形活动特征,主要诱发因素与形成机制,对其稳定性进行初步判定,在此基础上对其危险性和对矿山工程危害的范围与程度做出评估。具体的评估内容和步骤包括:

(1)地质灾害的类型(灾种):以评价是否有崩塌、滑坡、泥石流、地面塌陷(含岩溶塌陷和矿山采空塌陷)、地裂缝和地面沉降等灾种为主,并结合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和地层岩性特点,作具体分析,适当增加有普遍意义或反映矿山特点的其它地质灾害及不良工程地质问题,如不稳定斜(边)坡、矿坑突水、采空区崩塌、冒顶、片帮、岩爆、矿震、瓦斯突出、煤层自燃、粉尘爆炸、水土流失、土地沙漠化、海水入侵等灾种和问题的评价。

(2)地质灾害体的规模:是评价体、量的指标。通过灾害体发育历史调查和勘测,确定形态尺寸。并根据有关规范、标准和技术要求规定,确定灾害体规模评价的体、量标准和指标后,按统一要求和标准确定地质灾害体规模大小。

(3)地质灾害的分布:将搜集、调查和勘测证实的灾害体,在一定比例尺的图件上予以表达,并按地质环境条件和地质灾害的发育特征,分析论证地质灾害的分布规律,为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奠定基础依据。

(4)地质灾害的易发性和稳定性:地质灾害易发性和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是反映项目区地质环境脆弱程度的综合指标。应该将评估区地质环境进行分区,按逐个分区中地质灾害的信息量,包括灾害点数,灾害体规模和发生频率、地形地貌、地层岩性和地质构造等,采用打分的办法依区迭加累计来评价。地质灾害体的稳定性评价,不同的灾种有不同的方法,在现状评估中建议采用定性类比评价方法。

(二)预测评估的内容和步骤

对煤矿建设场地及可能危及煤矿建设安全的邻近地区可能加剧或引发的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做出评估;对煤矿建设自身可能遭受已存在的地质灾害隐患做出预测评估;对煤矿建设中、建成后可能引发或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做出预测评估。其评估内容和步骤为:

(1)根据矿山基岩程度、矿层赋存条件、开采技术条件、开采方式等因素,预计充分采动角、最大下沉角、覆岩破坏高度、地表移动边界、地表倾斜、曲率、水平变形等移动变形参数;

(2)根据预计的地表移动变形参数,分析矿山采空环境地质效应(如井下突水引起的地表塌陷和井泉疏干等),判别诱发、加剧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3)对开挖、填筑前后的坡体、老滑坡体和临空面进行稳定性定性和半定量分析评价;对弃石弃渣场临空面稳定性作出评价,分析论证堆放在沟槽(谷)内的渣石体诱发泥石流灾害的可能性。并确定上述评价结果有可能形成的灾害体的类型、规模和分布特点。

(4)根据保护对象所处位置及抗变形能力,预测评估保护对象可能遭受破坏的程度和损失情况。

(5)对分布在危险区内的人员和财产作出损失评估。其中,人员和财产包括现状和矿山建成后增加的人员及矿山本身(亦即矿山本身遭受地质灾害的可能性);将现状评价的人员、财产可能的受损数量与矿山建成后数量相累加(扣除重复部分),分摊到现状评估的各危险性分区中,重新确定危险性等级,作出新的评价,得出最终评估结论。

(三)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充分考虑评估区的地质环境条件的差异和潜在的地质灾害隐患点的分布、危险程度,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程度。依据地质灾害危险性、防治难度和防治效益,对矿山开采的适宜性作出评估,并提出防治矿山地质灾害和矿山地质环境保护与恢复治理的措施及建议。综合评估的侧重点是在前两项评估的基础上,根据现有和潜在的地质灾害成灾的可能性和成灾的严重性,对评估区(或分地段、分矿山工程部位)地质灾害危险性进行综合评定。综合评估应简明扼要,把前两项评估的主要认识反映出来,又不能是上述评估的简单重复。把握好这种分寸,体现了评估人员成果编制驾驭资料,提出、分析、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其评估内容和步骤为:

(1)根据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的结果,采用定量、半定量或定性的方法,综合评估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程度。

(2)提出地质灾害预防、 防治措施或另选场地的建议。

结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矿山地质灾害评估的方法得到了更大程度的优化,新技术会逐步应用到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中来。我们在工作中,要针对煤矿建设工程地质灾害评估中存在的问题,展开必要的讨论,以期形成共识,推进评估技术的提高,把矿山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做得更好。

参考文献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4)

中图分类号: P62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随着中国西部大开发工作的全面展开,西部公路交通改建项目越来越多。公路项目的建设,必然会对周围生态环境和地质环境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西部高原地区公路改建项目,由于其特殊的地形地貌和地质特点,如海拔达数千米、多年冻土比较发育,工程地质条件普遍较差。公路工程改造扩建活动将极大地改变地质环境,并可能诱发地质灾害,因此,公路改建工程必须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对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影响进行重点评价,并制定切实可行的环境保护措施。

一、地质灾害评估工作的特点

地质灾害评估不同于一般的地质灾害调查,其特点包括以下方面:

(1)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一般是在项目选址阶段进行,可理解为在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完成时,即应进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为后续的工程地质勘察和项目的设计提供必要的依据。

(2)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一项责任重大的工作,直接为建设项目服务,预测结果将直接对建设项目产生影响。因此,科学合理的做出评估结论,并对结论负责是评估工作鲜明的特点。

(3)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象的重点,一是地质灾害对工程建设造成危害的可能性,二是工程建设可能诱发地质灾害的可能性。

(4)地质灾害评估工作是与工程建设紧密结合的,相对与区域地质灾害调查来说,地质灾害评估与工程建设本身的关系更为密切,是为工程建设服务的。

(5)地质灾害评估具有风险性评价的特征。由于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往往是先于工程勘察展开,一般享有的资料较少,同时拟建工程对环境的影响表现在工程建设过程中或建成后,因此从该角度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实际就是一种风险评估。

(6)评估工作更加重视区域地质环境的研究,并从区域环境条件中分析地质灾害体的演化过程和主要控制及诱发因素。

(7)重视已有工程积累的经验。己有的同类型工程在建设过程中诱发或遭受的地质灾害状况会给在建工程的地质灾害评估提供有效的信息,为地质灾害的预测评估提供可靠的依据,减少预测的风险性。

(8)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研究对于新建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是非常重要的手段,特别是在没有同类型建设项目对比的前提下,更要重视典型地质灾害点的结构、规模、变形迹象与发展趋势的研究,为预测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

(9)地质灾害评估工作对从事评估工作的地质工作者具有很高的要求,必须具有良好的职业素质和强烈的责任心。地质灾害评估的结果往往具有不确定性,具备一定工程知识和经验的地质人员在地学方面的造诣和丰富的勘察经验可使得出的结论更为可靠。提高从业者的技能和经验是保证评估结果可靠而有效途径。

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

地质环境综合评价是一个比较新的课题,目前还没有一个统一的评价标准和评价方法。国土资源部仅规定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基本原则,而具体的评价方法措施并无具体规定,可见这是一项具有探索性的研究课题。地质灾害综合评估(地质灾害危险性分区方法)的方法目前大多数评估单位在建设用地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中采用的是灾损率(Zs)法和风险区划法:

(1)灾损率(Zs)法

该方法是地质灾害危险性分级采用地质灾害的灾损率(Zs)的大小来表示。

灾损率(Zs)的求取方法:首先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所确定的各灾害点危险性等级赋予0.3、0.2、0.1的系数(相对应危险性等级大、中、小),用此系数乘以实地量测和预计灾损长度,即得灾害点的灾损长度。由于实际危害程度不同的灾害点其防治措施的难易程度、工程规模也有差异,因此,在计算灾损率时需考虑防治措施等因素而将灾损率乘以一定的系数。之后以一定的间距对评估区进行分割,统计每个分割区间的灾损长度之和即得每个单元的灾损率。每个单元根据地质灾害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定性、定量分析结果,计算其灾损率,对于具体某一单元灾损率具体分析过高或过低以及它的合理性。

综合评估分区的原则是综合考虑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的发育分布情况,划分的区段不跨越差异大的两种地貌单元,定量分区的级别应与野外调查以及综合分析结果基本一致。每个区段综合评估灾损率值为区段内各个单元灾损率值的平均值,即:区段综合评估灾损率平均值=区段内剖分单元灾损率值总和令区段内剖分单元数。这样可按灾损率(25)的大小划分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评估大、中等、小三级。

(2)风险区划法

该方法是建立在张业成等所介绍的“中国自然灾害风险区划”方法基础之上,首先分析地质灾害危险性构成,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结构模型,地质灾害危险性分为历史灾害危险性和潜在灾害危险性。历史灾害危险性是指已经发生的地质灾害的活动程度,要素有:灾害活动强度或规模、灾害活动频次、灾害分布密度、灾害危害强度。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评估是指未来时期将在什么地方可能发生什么类型的地质灾害,其灾害活动的强度、规模以及危害的范围、危害强度的一种分析、预测。地质灾害潜在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包括地质条件、地形地貌条件、气候条件、水文条件、植被条件、人为活动条件等。之后划分评估范围和单元,分析单元划分子区,以每一子区作为研究对象,分析每个子区影响地质灾害潜在活动强度的各种控制条件(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建立地质灾害危险性指数计算模型。计算中每项指标评分标准采用张业成等人的研究成果,各类地质灾害形成条件的权重使用的是张业成先生等采用专家问卷调查的方法并对调查结果采用层次分析后获得的,依据充分,结果可信。

以上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灾损率法将现状评估、预测评估所确定的各灾害点危险性等级赋予一定的系数,在计算灾损率时需考虑防治措施等因素而再乘一定的系数,是一种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不过计算过程中单元划分和分区有一定的随机性,不同评估人员由于经验不同往往会得出不同的结果,可对比性较差;冈;险区划法虽然不失为一种较好的定量评估方法,但其中指标评分标准及各种灾种的权重取值具有一定的普适性,对某个具体的区域来说适用性有限,因此也需要在实践中逐步改进。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5)

引言

我国地大物博、幅员广阔,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和水资源,借助水利工程可以实现对矿产资源与水资源的合理开发和使用,而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是水利工程建设中一个极其重要的部分,其会对整个水利工程的后期使用产生巨大的影响。为此,本文在分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以及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影响的基础上,提出了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一些策略,可供参考。

1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现状

水工环地质工作牵涉到诸多领域,但本文着重对水利工程方面的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行研究。为了保证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建设施工,应对水利工程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加以高度重视,编制具有针对性且合理的施工计划,以保证施工计划能够与当地的施工环境相符合,为水利工程建设完成后的正常使用奠定基础。从当前情况来看,尽管在建设水利工程的过程中,均能做到对所建造的水利工程实施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然而,由于某些作业人员的专业素养不足,再加上某些设备和勘测技术非常有限,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效果往往不是很理想。由于当前我国缺乏技术创新,致使勘测技术无法得到有效的提升。另外,因为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要求工作人员必须具备较强的专业技能和素养,如果作业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素养不足,则必定无法准确地对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进行划分和评估,无法对工程地质环境及岩土体工程的地质特点进行精准的划分,这样必定会大大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准确性。此外,施工水平也是影响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一个主要因素,倘若施工水平偏低,则有可能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

2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

2.1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

地形地貌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水工环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给工程施工造成的影响[1]。而施工技术及施工方案与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存在较大的关联,而且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等级密切相关,先进的施工技术和合理的施工方案可以有效的减少地形地貌造成的影响,降低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因此,在开展斜坡等地形施工时,应先对地形条件加以充分考虑,编制科学且具有针对性的施工方案,再采用先进的技术来开展施工,这样可以防止因施工操作不当而增加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在编制水工环施工方案及施工预案的过程中,应对施工现场的地形地貌加以充分考虑,不断地优化应急预案,落实好施工现场的监督、指导工作,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减少地形地貌对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影响。

2.2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

地质灾害给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造成的影响主要是指以往施工现场出现的地质灾害给水利工程施工带来的影响,技术人员在勘测施工现场时,应尽量做到合理地制定施工方案的合理性、科学地划分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等级[2]。譬如,在勘测水利工程对应的水工环施工项目的施工现场时,应认真勘测施工现场的所有施工项目,以免影响施工方案的编制,影响水利工程后期的正常使用。另外,在勘测施工现场的地质灾害时,应科学地划分地质灾害较为突出的地区,以便施工人员及时地采取对应的防范对策,为顺利、有序地开展水利工程施工奠定基础。

3优化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策略

3.1加强对水文环境的勘测

在评估水工不地质灾害危险性时,应重视对水文环境的勘测,科学地分析水文条件,恰当地使用水文因素来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的危险性,为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奠定基础。在优化水文环境勘测的过程中,应对评估依据及参考数据进行科学地设定,合理地分析现有的水文条件,一般来说,应将地下岩溶的发育状况作为主要的评估依据,通过对危险等级和岩溶发育状况之间的关联进行分析来得出危险评估结果,再根据危险评估结果来编制处理对策及防范对策,以保证水利工程施工的顺利开展[3]。

3.2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

通过加强对地质环境的勘测,可以有效的减少地质环境给水工环地质灾害造成的影响,为科学地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奠定基础。在勘测地质环境的过程中,应先对地质环境现有状态、施工设备及技术可能给生态环境造成的影响进行综合分析,并以此为依据来编制出防范生态环境破坏行为的措施,以达到保护生态环境,保证施工顺利开展的目的。同时,还应对管理部门的监管职能进行全面优化,以便更好地监管工程施工过程,最大限度地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确保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3.3加强对施工现场的勘测

在勘测水利工程施工现场时,必须对施工现场进行合理地划分,严格落实好每个区域的勘测工作,严密监控施工现场四周的环境条件,同时,必须对各种可能造成地质灾害危险的因素加以全面考虑,认真落实好对施工现场的勘测工作,为提升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精准性奠定基础。譬如,通常情况下,水利工程均建造在山区,所以,在开展施工前,应加强对山区的勘测,尽可能详尽地掌握施工现场情况,再根据勘测结果来编制施工方案,这样可以有效的减少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提升评估结果的准确性。

4结语

目前我国水利工程建设已步入了飞速发展时期,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也已成为人们广泛关注的一个焦点。在评估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的过程中,应加强对地质环境、水文环境及施工现场的勘测,这样方能最大限度地提供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结果的准确性,为顺利、有序开展水利工程施工提供可靠的保障。

参考文献

[1]王雪,黄娓.水工环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的策略分析[J].低碳技术,2017(20).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6)

1地质环境条件

评价区地处中纬度北亚热带季风带,四季明显,夏热东寒,雨量充沛,雨热同季。区域地表资料表明,评估区内分布的地层从老至新依次为元古界(pt)、奥陶系(o)、志留系(s)、泥盆系(d)、石炭系(c)、二叠系(p)、三叠系(t)与第四系全新统冲洪积层(q4al)。

根据不同的地下水类型和含水介质,区内地下水可以分为松散介质孔隙水含水岩组、基岩裂隙水含水岩、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组和组三大类。松散介质孔隙水主要分布于江汉平原区和丘陵坡地、沟谷内,含水层的岩性主要为粘土、亚粘土、细砂、砂砾岩,水位一般地表以下4.0~6.0m,埋深较浅;地下水的赋存同周围水文地质单元以及江(河)水联系密切,和江(河)水呈互补的关系,即枯水期地下水补给江(河)水,丰水期河水补给地下水,另外孔隙水的赋存条件受气候及人为因素影响,主要接受大气降雨和江(河)水补给、排泄路径主要为江(河)水、人工抽水及大气蒸发。

碳酸盐岩岩溶含水岩组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分布于丘陵地貌单元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岩溶发育密切相关,受岩溶发育程度影响。

基岩裂隙水含水层岩组主要为粉砂质泥岩、石英片岩等,分布评估区丘陵单元内。地下水的赋存条件与局部岩体的裂隙发育密切相关,受裂隙发育情况控制。地下水动力条件一般介于前述两种水文地质单元之间,主要通过降水补给,向地势低洼或河流排泄,另外该含水层也是群众主要的饮水来源,人工抽排水也是一个主要的排泄途径。

2地质构造

经分析,本区主要受到区域青峰—襄樊—广济大断裂的影响,青峰—襄樊—广济断裂是区域内规模最大的一条巨型断裂构造带,扬子地块与秦岭—大别造山带的分界线。该断裂自东向西总体呈向北凸出的弧形,构成著名的淮阳弧的西翼。在地表上,常由一系列逆冲断层组成,在剖面上呈叠瓦状产出。不同地段表现形式不同,随州三里岗—房县青峰一带多为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特点的多条断层平形展布,断面既有南倾,亦有向北倾斜,以向南倾居多,从而构成了不同时期,不同性质,不同特征断层的复合。

根据《

地质调查表明,区内地质灾害类型主要有滑坡崩塌和河流冲刷。垄岗地带地形起伏,由于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质条件的恶化,导致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河流冲刷主要发育在河流附近。

①滑坡及崩塌。垄岗地带人工开挖形成边坡,但地形高差起伏不大,边坡高度一般不超过10m。②河流冲刷。评估区跨越的河流主要为汉江。现场调查发现河流对两岸阶地有一定的冲刷,不断破坏两岸农田。

5结语

研究区处于平原阶地,地质环境简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谷城县属于丘陵山区、地质环境相对复杂,但是区内地质条件较简单,岩土体工程性质良好,因此可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小。综合分析,本次评价区的地质灾害发育程度为弱发育,地质灾害灾害程度危害性小,属于地质灾害危险性小区域。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7)

        1地质环境条件

        拟建工程项目为一般性民用建筑,建筑物高度及基础荷载较小,属一般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简单类型,工程建设对现状的地质环境的破坏程度小。依据国土资发[2004]69号文件中的划分标准,确定评估级别为三级。

        评估区所在位置属剥蚀堆积地貌,为垄岗及坳沟地形,有零星的小水塘分布。场地地形北高南低,地面最大高程36.1m(黄海高程,下同),最小高程21.6m,最大相对高差14.5m。场地地形、地貌属简单类型。

        评估区地处扬子准地台江汉盆地以东。地层区划隶属于扬子区、下扬子分区、大冶小区。评估区均为第四系覆盖,根据本次在评估区钻探揭露地层,结合1:5万区域地质资料可推测评估区隐伏基岩地层为白垩-下第三系(k-e)砂、泥岩。

        钻探揭露第四系覆盖层厚度11.3~13.2m,覆盖层为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q4l+al)、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q2-3al+pl)以及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第四系全新统湖冲积层主要为灰色、灰褐色、灰黄色软~可塑状态淤泥质土、一般粘性土;第四系中-上更新统q2-3al+pl主要为黄褐色、棕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第四系下更新统坡残积层(qdl+el)主要为灰黄色、紫红色硬塑状态粘性土,局部夹少量砾石层。

        2地质构造

        按大地构造单元划分,评估区地处扬子地台、大冶褶皱束、盘龙向斜南翼核部。该向斜轴向呈近ew展布,核部隐伏地层为k-e及t地层,两翼分别为p、c、d地层。评估区内未见断裂构造。

        评估区位于长江中下游地震区,地震强度、频次不高,属弱震、少震的相对稳定区。发生的地震震级低于4级烈度,震源深度大都在8~20km以内,平均震源深度约11km。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 50011-2001)和《

        ②场地局部地段地形低洼,有淤泥质土分布,淤泥质土为高压缩性土,易产生沉降变形;场地平整时则为填方区,填土厚度相对较大,结构松散,填土层也极易产生沉降变形,不仅给建筑物基础及室内地坪造成破坏,还会造成场区道路及围墙剪切破坏。

        ③第四系中-上更新统冲洪积层局部具有弱膨胀性,当拟建物基础荷载小时,因土的胀缩变形可能造成建筑物基础的不均匀沉降,并使建(构)筑物开裂、破损,甚至倾斜。

        5结论及建议

        综上所述,评估区在开发建设过程中引发土体崩塌、滑坡等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因淤泥质土、填土沉降变形引发地质灾害的危险性小;膨胀土发生胀缩危害的危险性小。

        场地拟建物基础施工时,不宜进行大开挖,应选择独立柱基础或墩基。若需要开挖较深的基槽时,需对基槽边坡进行支护。场地基槽施工开挖后易形成土质边坡,在基槽附近地面上应避免土体过高堆载,防止因土质边坡失稳诱发产生土体崩塌或滑坡等地质灾害。场地施工平整时,对淤泥质土应进行必要的清淤,对人工填土,由于是新近填土,结构松散,易发生沉降变形,在道路及围墙施工前应进行分层夯实或碾压。

参考 文献 :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8)

关键词:

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评估流程

1概述

地质灾害指自然因素或人为活动引发的危害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的与地质作用有关的灾害。我国幅员辽阔,地质条件很复杂,在漫长的地质历史演化过程中,内外因力相互作用下塑造成多种多样的地貌类型,既有纵横交错的山脉,也有面积辽阔的高原,有巨大的盆地,也有一望无际的平原,还有坡度和缓的丘陵,地形多种多样,山区面积大。在频繁地震、极端气候及人类工程活动的影响下,地质环境变得十分脆弱,极易发生地质灾害,威胁到人民生命和财产安全。因此,在项目的建设上,必须从源头上杜绝地质灾害发生对人民生命财产造成危害。由于各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可能略有不同,笔者现以甘肃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为例,从实际工作中出发,简要分析一下做好建设项目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方法及有关问题的探讨。

2评估工作的程序流程

要做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必须得按照评估工作技术程序进行,首先要有一套完整清晰的评估程序[1](图1)。从评估程序图中可以归纳出评估工作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一阶段,即接受业主(甲方)委托,然后收集相关资料,组织人员现场踏勘,确定评估范围与评估等级,编制评估纲要;二阶段为室内资料的整理,编制完整的评估报告;三阶段为组织专家对报告评审及提交业主,至此整个评估工作完成。

2.1第一阶段在接受业主委托后,需先收集及分析已有相关基础资料,包括建设场地区的气象水文、土壤植被、场地区地形地质图、区域地质、区域构造纲要等资料、图件,大致熟悉建设项目区的自然环境条件,为现场踏勘做好基础。建设项目的相关资料,如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环评报告、岩土工程勘察报告、设计图纸、有关部门的批复、建设项目勘测定界图等相关资料可现场踏勘时再向业主收集。资料收集的全面与否,直接关系到报告编写的质量和真实准确。

2.1.1评估级别的确定通过向业主收集的可行性研究报告、规划设计等资料,划分建设项目的重要性。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划分,由于行业的不同,划分依据的标准也不尽相同,如电力行业的火力和水力发电,则以单机发电量兆瓦(MW)来划分,而变电工程和送电工程则以输送电压千伏(kV)来划分,如建筑行业的住宅宿舍和一般建筑则用楼层数来划分,又如民用行业的医院,则用床位数来划分[2]。具体各行业建设项目重要性的划分,可依据甘肃省地方标准“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规程”中附录A中的规定来具体划分。通过现场实际踏勘,从地形条件、岩土性质、地质构造、水文及水文地质条件、不良地质作用、破坏地质环境的人类活动五个方面确定评估区地质环境复杂程度,由以上两方面确定评估的级别。需要指出的是,5.12汶川地震后,国土资源部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地震灾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国土资发[2008]168号)“在国务院灾后恢复重建规划范围的51个县(市)内地质灾害评估工作,要按一级评估来开展工作”的要求,甘肃省陇南市文县、陇南市武都区、康县、成县、徽县、西和县、两当县及甘肃甘南藏族自治州舟曲县属于国土资源部规定51个严重灾区之一,所以以上7县1区拟建工程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级别均为一级。

2.1.2评估范围的确定及地质灾害调查总体原则为评估区范围不应小于建设场地范围,应视建设工程项目的特点及影响范围、地质环境和地质灾害种类确定。以下笔者就以在实际工作中常遇到的几种地质灾害类型评估范围及调查内容做一简单介绍。有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灾害的影响时,其评估范围应以第一斜坡带为界,包含不稳定斜坡、崩塌、滑坡所影响的范围。一方面应查清坡体的地层岩性及周边的地质构造情况,分布位置、坡体形态、相对高度、坡体(坡面)的坡度、坡体分布的长、宽、高等特征。查明有无地表水及地下水的影响,如坡顶有无积水条件,坡脚有无泉水出露等。查明造成坡体不稳定的动力因素,是降雨、河流冲刷还是人为开挖、采掘,在近几年有无发生过灾害等。对滑坡的调查还应注重边界特征,诸如有无后壁,后壁的位置、产状,后壁上有无擦痕,后壁的长、宽、高等基本特征。另一方面应查明坡体节理、裂隙、岩层面、断层等构造面的发育特征,包括延伸的方向及长度、张开的宽度、倾向倾角,发育密度等。调查结构面之间的相互关系、贯通情况、将岩土体切割的程度、块体的大小,确定能否与母体分离[2-3]。泥石流的评估范围应依据地形图资料,危害对象的分布位置来确定,可不包含整个泥石流流域。如危害对象只在沟口冲洪积扇上,可只将沟口冲洪积扇范围作为评估区边界。调查区应包括整个泥石流流域面积,结合地形特征、植被、松散固体物质来源等划分泥石流的形成区、流通区和堆积区。查明地层岩性,形成泥石流固体松散物质的来源和分布范围、储量,泥石流流域内的最大高差,整体坡降及上、中、下游各沟段沟谷纵坡降,沟谷的形态、宽度,两岸山坡的最大、最小坡度及平均坡度。还应查明评估区范围内降雨特征、汇水条件及地下水情况等[2-3]。地面塌陷的评估范围应和初步推测的塌陷范围一致,结合地形特征确定其评估范围。岩溶塌陷应重点调查下伏基岩岩溶的发育程度、分布情况、发育规模及岩溶水的环境条件,划分溶洞发育程度的区段,圈定出可能发生岩溶塌陷的区域。采空区塌陷应重点查明矿层的分布、厚度、深度、顶板的地层及顶板的处置方法,岩土工程地质性质以及采空区的抽水、排水情况。查明地表变形特征和分布规律。黄土塌陷应查明塌陷的成因、规模,黄土的厚度、湿陷性和节理裂隙发育情况[2-3]。划分土洞发育程度区段,圈定可能发生黄土塌陷的区域。

2.2第二阶段对野外资料进行归纳、整理,确定评估区范围内的地质灾害隐患,对评估区内已有的各地质灾害体的特征及稳定性进行分析,并对其给拟建工程造成灾害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和危险性进行评估,即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工程在建设过程中,会对地质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结合前期地质环境的调查、现状评估和拟建工程建设特点,对评估区内工程建设形成和引发的各致灾地质体的特征进行分析,并对其给拟建工程和相邻建筑物造成灾害的可能性、可能造成的损失大小、危险性进行评估,即地质灾害危险性预测评估;根据地质灾害危险性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结果,结合地质环境条件和工程建设特点,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综合分区。若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有一项为危险性大,则综合评估为危险性大;若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有一项为危险性中等,则综合评估为危险性中等;若现状评估和预测评估均为危险性小,则综合评估为危险性小。根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评估结果,提出防治措施建议,并对建设场地的适宜性做出评价[1-2]。需要指出的是,确需在适宜性差的场地进行工程建设时,应要求同时编制专项的地质灾害勘查及治理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专门论证。

2.3第三阶段评估单位自行组织具有水文、工程、环境地质专业高级技术职称资格和一定工作经验的地质灾害防治专家,对拟提交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进行技术审查并提出书面审查意见。评估单位要严格按照专家组提出的修改审查意见修改完善评估报告,持修改完善后的评估报告到专家组长处签字确认,最后将审查组专家名单及带有专家组长签字的审查意见一并附评估报告里,一式四份提交业主使用。至此,一份完整的评估报告编制完成,圆满完成业主委托的任务。

3结语

笔者就如何做好一份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告及流程做了一个粗浅的分析,所举地质灾害为实际工作中所常遇到几种类型,并未包括所有灾害体类型。其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还望同行们批评和指正。

参考文献:

[1]国土资发【2004】69号.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S].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9)

随着社会的发展,地质灾害发育程度逐渐加重,我国越来越重视地质灾害的评估和防治工作,国内不少学者在这一领域开展了深入的研究工作。柳源提出了常见坡面地质灾害危险性分析的程序和方法。刘希林等对泥石流危险范围预测模型进行了具体研究。唐川等对城市泥石流风险评价等方面做了深入的研究。宋光齐探讨建立汛期地质灾害预报预警模型,对地质灾害的易发程度及分布范围进行预报预警。高华喜等利用GIS平台对滑坡灾害风险空间进行预测,对滑坡危险性进行了空间预测与区划。梁国玲等应用GIS平台,建立地质灾害区划模型,为地质灾害的防治提供有力保障和依据。李向全等运用模型库技术理论,成功地研制了地质灾害预测评价模型库系统,为探索地质灾害减灾决策支持系统建设技术途径,提高地质灾害防治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在地质灾害风险评价研究工作已经取得一定成绩,涉足地质灾害和大部分领域。

2、地质灾害风险评估中存在的问题

在实际的地质灾害风险评估工作中,并没有将理论成果充分应用到实际工作中,没有形成完整的体系,在研究深度、宣传和群众重视程度等方面仍存在一些不足。

2.1对地质灾害危害性重视不够

目前,很多主管部门对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预测工作并不重视,并没有将地质灾害评估、预防工作落实到专职机构和人员。在实地勘察时,没有对隐患点逐个排查,在评估报告编制过程中,导致所编制的报告与野外情况不符。报告编制不实导致无法因地制宜的制定防治规划和预警预防方案。

2.2研究区域范围不够

目前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的开展只在明显灾害隐患点或工程施工范围内进行,而轻视该范围以外的地质调查和地质灾害评估工作。事实上,地质灾害的发生一个复杂的关联机制,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它由多种因素综合而形成。因此,在以后的工作中应当扩大调查范围,这样才能精确的对地质灾害进行防范治理。

2.3监督管理机制有待完善

目前,在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监督管理方面仍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对于评估工作的规范标准不统一、编制材料审查不够严格、防治工程落实监管不够、治理施工监督不严等问题。这些问题的存在,都严重制约了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的实施。

3、存在问题解决途径

3.1加强宣传,提高重视

目前,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和防治工作在基层单位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要将地质灾害评估和防治工作扎扎实实落实到基层,要在基层单位建立群防群测机制,增强基层群众对地质灾害的认识程度和重视程度,对地质灾害隐患及时排除,降低地质灾害危害。

3.2加强资料管理,规范相关技术规范

原始资料是地质灾害评估及防治工作的基础,针对目前野外调查不细,导致原始资料与实际不符的问题,政府主管部门应当加强对野外调查资料审核验收的力度,规范原始资料的管理制度。对于所编制的报告和规划要组织专家到野外进行实地踏勘,依据野外实际情况对报告进行验收和评审。对于防治工作,有关部门应组织有经验的专家,依据常见地质灾害发育情况,制定比较适用的技术规范。并依据监测和调查不断更新,对于新增类型的地质灾害,要及时提出相应的评估、治理方案。要更加重视基础理论的研究,建立先进的监测预报模型,提高地质灾害预测的精确度,在防治施工方面,改革施工技术,推行先进的技术方案,有效的对地质灾害进行治理。

3.3加强区域管理

对区域地质灾害易发程度进行区分划,主管部门应根据公布的划分范围,设立明显的标志,如警示牌等,同时加强对地质灾害危险区的监督管理,在造成灾害威胁的地质灾害体未能得到有效治理,灾害威胁尚未解除前,危险区内禁止开展任何建设活动,以免加剧诱发地质灾害活动。如必需开展建设工程活动,需经相关主管部门论证后,先期修建防护措施,待验收合格后方可开工建设。

地质灾害危险评估篇(10)

陕西地矿第二工程勘察院有限公司

二〇二一年七月

东莞市塘厦凤凰工业园03地块西南侧边坡

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报价

东莞市塘厦凤凰工业园03地块位于东莞市塘厦镇东深路东侧,评估边坡为该地块拟建项目西南侧边坡。

根据国土资发[2004]69号《国土资源部关于加强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的通知》及《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细则》(2021年修订版)的要求,边坡上方拟建项目为工业建筑新建工程,其重要性等级为较重要建设项目,评估区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按项目重要性、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本项目评估等级为二级。现受塘厦工业发展总公司委托,根据行业规范标准对本项目的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工作进行报价,具体如下:

一、报价文件清单

序号

收费项目名称

单位

数量

单价(万)

小计(万)

收费依据

系数

1

地质灾害评估基本取费

1

1

12

12

《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取费指导价格》

k1=1.0; k2=1.0; k3=1.0。

2

合计

12

12×1.0×1.0×1.0=12

本项目地质灾害评估报价:¥120000.00元

(大写:人民币拾贰万圆整)

备注:

1、地质灾害评估取费基准价=地质灾害评估基本取费*工程类别调整系数(k1)*工程规模调整系数(k2)*地区调整系数(k3),本项目中,工程类别调整系数K1取1.0,工程规模调整系数K2取1.0,地区调整系数取1.0。

2、实物工作量由评估人按照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技术要求、有关规定、评估合同约定及作业实际情况进行确定。利用已有勘察资料的收取技术工作费,技术工作费的计费基数为所利用勘察资料的实物工作收费额。

3、地质灾害评估基本取费基价(见下表),本报价包含全部工作服务的人员薪酬、补助、办公、设备、差旅、交通、协调、调研、资料收集、现场调绘、钻探、物探、成果制作费、专家评审及登记、税金等相关费用以及承担合同明示和隐含的一切风险、义务、责任等发生的费用。

4、本评估工程收费标准参照《工程勘察设计收费标准(2002年修订版本)》和《广东省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取费指导价格》。

表2.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基本取费表(万元)

评估

等级

地质环境复杂程度

收费基价

线性工程

(A)

矿山工程

(B)

水利电力工程(包含风电场)(C)

工业、民用及公用建筑工程(D)

一级

复杂

36

28

36

22

中等

28

24

28

18

简单

24

20

24

16

二级

复杂

20

18

20

14

中等

18

16

18

12

三级

中等

16

12

16

10

简单

12

10

上一篇: 农村产业发展现状 下一篇: 对外贸易的方式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