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汇总十篇

时间:2022-11-08 02:57:42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1)

[分类号]G250

1 引 言

在图书馆资源不断网络化数字化发展的今天,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已经成为图书馆工作至关重要的基础设施之一。现代图书馆的绝大部分服务依赖于网络信息系统,失去了网络系统的支持,图书馆几乎无法为读者提供任何服务(如2009年初,国家图书馆电子资源数据库登录系统出现故障,系统瘫痪近7小时,导致众多读者不能查阅资料)。更为可怕的是,一旦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遭到无法恢复的破坏,图书馆不但面临巨大的经济损失,还会造成某些不可预期的后果。

国内图书馆界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安全防护已有很多研究,但是极少有学者从危机管理角度阐述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的安全管理。根据刘兹恒先生的定义,“图书馆危机是对图书馆系统造成严重威胁、需要图书馆人立即反应的高度震荡状态”。因此可见图书馆信息系统的故障和灾难性损毁将会是造成图书馆危机的一个重要动因,当图书馆信息系统出现故障和安全事故时,需要管理人员迅速反应,及时做出应对方案,弥补灾害带来的损失,尽快恢复和重建服务。

2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危机分析

2.1 图书馆信息系统危机的分类表1对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可能遇到的危机进行了分析,自然灾害造成的危机发生频率最低,但影响最大危害最深,而网络信息系统内部造成的危机发生概率较高,危害程度较低。从管理角度看,根据造成危机的原因不同,一般可以从机房环境设施、安全防范系统和网络信息系统以及人员管理四个方面进行控制和防范。

2.2 图书馆信息系统危机管理流程

很多学者都提出过危机管理流程的模型,比较著名的有罗伯特-希思的4R模型,米特罗人和皮尔森的5阶段模型。图书馆信息系统安全危机也可以从预防和检测、损失控制和工作恢复以及危机过后的评估和学习三个主要阶段进行管理。在危机未发生时,删定有效的预防和检测措施可以最大可能将危机发生的概率降至最低,是危机管理最有效的途径,也是危机管理的重点。危机已经发生,迅速应对,将损失控制在最低的水平,能够有效的控制危机造成的损失。危机过后,评估危机所带来的损失,从危机中学习经验教训,改进和弥补工作中的漏洞,可以有效避免下一次危机的发生。危机的评估和学习也包括从其他网书馆所发生的危机中汲取教训,分析其他图书馆产生危机的原因,对照本馆的工作强化危机管理工作。

3 网络信息系统安全危机预防和检测

在危机尚未发生之时,设定缜密的危机预防和检测策略,尽最大可能降低危机发生的可能性,是危机管删的第一阶段工作,也是危机管理最为有效的手段。

3.1 系统运行环境的危机预防策略

网络信息系统运行的环境安全是网络信息系统正常运转的重要荩础。环境安全主要包括机房选址、机房抗震防洪能力、防雷电、电磁屏蔽、通风系统、供电系统、防火系统、排水系统以及安全保卫系统等。国家颁布的GB52074~2008《电子信息系统机房设计规范》明确规定,机房根据所承载服务的重要性分为A、B、c三个等级,一般来说普通图书馆包括高校图书馆和一般省市级公共图书馆应划定为B级,即“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将造成公共场所秩序混乱”。规范要求“B级电子信息系统机房内的场地设施应按冗余要求配置,在系统运行期间,场地设施在冗余能力范围内,不应因设备故障而导致电子信息系统运行中断”。

各级图书馆应根据实际情况,按照机房等级严格执行设计规范的各项指标。图书馆在进行建筑设计、机房设计时应监督施工设计单位按照标准建设机房,机房已经建好的应对照标准展开安全检查,及时发现安全隐患和不符合标准的地方,能够整改的及时整改,无法变更的要制定严密的应对方案,以其他管理手段弥补硬件E短期难以弥补的漏洞。

3.2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硬件危机预防策略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硬件主要由计算机服务器、网络交换设备、存储设备、通信电缆等组成。服务器是提供服务的核心,承载着核心服务的运行,存储设备存贮着大量的重要数据、而交换设备和通信电缆保证了数据高速公路的畅通。

网络信息系统的硬件安全策略主要包括:购置质量优良售后服务有保障的硬件产品;必要的硬什冗余;定时监测硬件运转状况。

3.2.1 选择质量可靠、售后服务优良的产品 硬件设备的质量对硬件设施的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影响。在设备采购的初期,就应重视产品质量的选择。选择那些口碑好,质量过关,售后服务优良的企业产品是保证硬件稳定运行的基础。采购时多方了解产品性能,仔细对比研究产品相关的稳定性和可靠性参数,选择可靠性高的产品,可以极大地减少图书馆信息系统硬件事故发生的概率。硬件供应厂商应能够提供完善的售后服务,定期升级和检测产品,提供必要的技术培训和及时可靠的技术支持。

3.2.2 硬件冗余必要硬件冗余能够在不增加过多的经济投入的情况下大幅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保证数据信息安全。硬件冗余主要有线路冗余,交换设备冗余和服务器冗余。对骨干网络设备如交换机、端口模块都应有冗余备份,一旦设备故障能够在短时间恢复服务。关键的网络链接应采用双链路绑定的方式,对外网的链接可以采用多链路负载均衡方式,当单个线路发生故障时,能够及时把负载转移剑其他链路。关键服务器可采用双机备份形式,当其中一个主机发生故障时能够尽快将服务转移到另外一台服务器。

3.2.3 定期检修维护硬件制定合理的硬件检测剧期,定期检测维护硬件。根据硬件的使用情况,监测硬件性能,定期进行硬件维护产品升级。交换机的维护包括日志蚧测,定时检查交换机运行日志,及时发现故障。服务器可以使用专用的服务器监测软件,监控服务器运转状态,负载状态,及时报告各种异常状态。

3.3 网络信息系统软件危机预防策略

图书馆计算机软件系统主要由计算机操作系统软件、数据库软件和图书馆服务软件组成。可靠、安全的软件系统是信息系统安全的重要保证。对软件的管理主要应从以下几个方面人手:系统定时升级、安装杀毒软件、合理的划分权限、严格的安全管理制度。

3.3.1 系统定时升级无论是操作系统软件还是应用软件都不可避免的存在一些潜在的漏洞,病毒和黑客往往能够通过这些漏洞攻破系统,导致服务停止或

数据受损。及时修补系统和软件漏洞是防治病毒和黑客攻击的第一道关卡。系统管理员应安装合适的规测软件,每日监视系统和软件补丁情况,在第一时间为系统打上漏洞补丁,修筑好系统防护的第一道堤坝。

3.3.2 安装杀毒软件 杀毒软件可以有效检测病毒入侵,及时隔离被感染文件。为系统选择合适的杀毒软件,并按时升级病毒库,是有效保护软件系统的第二道堤坝。图书馆所有计算机都应安装杀毒软件,并且定时升级。有条件的图书馆可以购买网络版杀毒软件,由系统管理员控制升级更新,可以监视控制整个内部网络病毒情况,及时隔离中毒的计算机。

3.3.3 合理划分系统使用权限合理划分权限能够保障系统安全运行,减少因内部人员操作造成的损失。系统管理员应该按照馆内业务流程和业务权限准确的为工作人员分配权限,坚持“最小权限原则”,即只给每个人足够完成工作的权限。对于可能对系统造成损失的操作,一定要严格控制,只分配到确有必要的人员于中。加强对工作人员的培训,减少误操作的可能。

3.3.4 制定计算机安全管理制度很多图书馆工作人员缺乏信息系统安全意识,主要表现为使用简单的计算机密码、随意打开来源不明的邮件和网络地址等。这样做很可能给攻击者带来可乘之机。应当加强对图书馆工作人员的网络安全意识教育,建立严格的计算机安全管理规章制度,强调计算机安全的重要性,提高工作人员的计算机安全意识。

3.4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网络危机预防策略

因网络病毒爆发、黑客攻击、网络设计和管理不善造成的网络拥塞甚至中断是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常见的危机。避免网络拥塞和中断通常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进行预防:合理规划和设计网络结构、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3.4.1 合理规划网络 网络结构的合理规划是网络运行通畅的基础。合理的规划能够有效地避免广播风暴、网络拥塞等情况。针对图书馆内不同的部门应划分虚拟局域网,不同的虚拟网之间的信息要通过交换机的网关进行交换,虚拟网的划分可以有效性抑制广播风暴传播的范围。对于异地多个分馆的图书馆应该合理规划线路和路由,保证数据的畅通。图书馆内部网络在规划时要根据用途和实际的流量设计,例如电子阅览室流量较大,需要配置较多的出口带宽,在硬件线路上应给与优先考虑,保证链路畅通。

3.4.2 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 网络攻击是导致网络拥塞的重要原因。攻击者往往把攻击程序封装在病毒里,当网络内有一台计算机中毒时,中毒计算机就会成为攻击者的工具,导致整个网络瘫痪,用户信息被盗。使用防火墙和入侵检测系统可以有效的防控这类病毒的爆发。防火墙可以是软件形式,如个人电脑上安装的个人防火墙,也可以是硬件形式,通常为了检测速度更快,网络上使用的是硬件防火墙。防火墙主要作用有三个:保护内部网络、控制访问内部网络、防止内部信息外泄。

入侵检测技术是主动保护自己免受攻击的一种网络安全技术。入侵检测系统能够根据内置策略监测网络中的异常行为,当入侵检测系统发现某些违反规则的行为时会通知防火墙系统封闭攻击来源的IP地址或端口的数据包。入侵检测系统和防火墙联动能够有效的应对网络攻击,使得网络信息安全防控手段更为完备。

4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危机的应对和控制

4.1 建立可靠的容灾系统

建立可靠的容灾系统,是网络信息系统危机管理的重要措施,当灾难不可避免的发生之后,唯一能够减少损失的就是使用备份的数据尽快的恢复系统。国内已经有部分学者对此展开较深入的研究。研究内容包括数据容灾的内涵与分类、容灾技术应用、容灾策略、容灾系统设计。其中,袁俊较早对图书馆数字资源的容灾问题进行了探讨。提出容灾是一项系统工程,阐明单点容灾、异地容灾和容灾公司是数据容灾的3项策略。喻晓和对数字图书馆的容灾模型进行了研究,主张建立容灾系统平台,保证数字图书馆的安全运行。李宇、庸俊重点介绍了备份和容灾采用的各种技术,提出了使用免费开源软件实现异地容灾的新方法。

信息系统容灾备份必须满足三个要素,也称为容灾的“3R”,即冗余(Redundance)、远程(Remote)、全方位复制(Replication)。冗余指设备要有一定的冗余性,包括服务器冗余、硬盘冗余、网络链路冗余等。远程,应当在灾害可能发生的一定范围之外进行备份,才能避免因地震、火灾等巨大灾难带来的重大损失。全方位的复制,不仅仅包括数据的备份,也应包括系统的备份。

根据1992年Anaheim制定的国际标准SHARE 78的定义,容灾备份中心自动异地远程恢复任务被定义为7种层次。

表2显示了各种容灾级别的恢复指标。RTO(Re,eovery Time Objective)指恢复时间目标,是指灾难发生后,从系统停机导致业务停顿开始,到系统恢复可以支持业务恢复运营之时所需要的时间。RPO(RecoveryPoint Objective)指恢复点目标,可以是上一周的备份数据,也可以是上一次交易的实时数据。图书馆应根据服务和数据的重要性判断应采取的容灾级别需求,对待非常重要的数据一定要采取远程异地备份,对待服务级别高的数据要采取能够RTO尽量小的容灾级别。

4.2 制定严谨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

科学、严谨、有效的危机应对方案能够保障在危机发生之时,图书馆工作人员有章可循,迅速投入到危机应对和控制工作中去,是危机管理工作中非常关键的工作。危机应对方案可以根据危机产生的原因类型和产生的结果类型来划分。例如图书馆机房火灾应急预案、图书馆机房漏水应急预案、机房电力系统故障应急预案,图书馆网络拥塞应急预案、图书馆网络病毒爆发应急预案、图书馆服务器硬件故障应急预案、图书馆服务器软件故障应急预案等。在制定预案时,应优先考虑工作人员生命安全,在保证生命安全的情况下尽量抢修服务和数据。编制预案的格式和方法可以参照《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国务院有关部门和单位制定和修订突发公共事件应急预案框架指南》。应急预案主要包括以下内容:编制目的、危险性分析、应急组织机构与职责、预防与预警、应急响应、应急结束、应急物资和保障装备等,其中应急响应一项中应当包括详尽的应急处置方案。

为保证危机应对预案的科学有效,应做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工作:从图书馆实际情况出发,彻底摸清图书馆实际情况,充分考虑和尊重图书馆一线骨干技术人员的意见;方案应经过相关的专家论证,充分征集各方意见,保证方案的专业性和可靠性;方案应经过实践演练,并在演练和实践中修正方案中不合理成分。

4.3 正确有效的执行应对方案

建立责任明确的危机应对组织是危机应对预案能够得到正确执行的关键。在图书馆内应当成立以馆长和技术骨干为主要负责人的危机应对组织。根据不同的危机状况成立相应的处理组织,明确组织内成员的角色,清晰划分责任。对于可能出现的各种风险,要尽量详细的规定责任到人,以免出现无人负责的情况。

在危机尚未发生时,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演练,按照危机应对方案的策略应对和控制危机是保证危机应对方案能够被争取执行的必要保障。图书馆应把危机预防策略制定成日常的工作制度,在日常工作中贯彻实施。经常组织图书馆工作人员针对可能发生的危机进行预演,强化危机意识,训练员工应对危机的能力。在正规的危机演练后总结和评估危机演练的成果,根据演练中出现的问题修改和完善危机应对方案。

5 图书馆网络信息系统危机后的评估和学习

5.1 危机后的评估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2)

我院是由四所中等中专学校合并发展起来的,图书馆藏书起点低、底子薄,资金不足。正值我院示范校建设期间,我们要以示范校建设为契机,建设特色鲜明的图书馆体系,是我馆采编部采访人员需要解决好的重要课题。图书采访人员必须充分了解学院的学科分类,关注学院所开专业学科的最新动态,并注重研究图书馆所适合的读者群体。如何使文献资源建设和资源结构满足高职院校教学建设和发展的需求,是我院三年示范校建设期间图书馆采访人员工作的中心任务。

1、制定图书采访计划、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1)制定年度计划,科学组织藏书。采访计划是图书文献采访的指南和依据,也是藏书和采购原则的具体体现。采访计划必须围绕我院的示范校建设,在为教学研究、科研课题、精品课程教学服务的前提下,逐步形成具有我院办学特色的藏书体系;应根据学院发展定位和学科建设进行规划,既要充分考虑教学科研需要,也要兼顾馆藏的特色建设和新增专业、重点专业、普通专业之间的比例关系,制定详实的图书采访计划,加强采访工作的针对性,避免随意性和盲目性,将有限的购书经费用在最需要的地方,最大限度地满足教学科研和学科发展的需要。

(2)采访人员深入教学第一线,直接了解教学情况,参考用书范围及参考书目等,倾听教师的意见,以采集适合教学急需的宝贵图书,解决教学的燃眉之急。也可把选购图书的权利相对下放各系部教研室,让他们根据教学需要购书,各类图书的比例及购买金额有图书馆统一核定掌握,这样既可满足教学急需,又使图书馆省钱省力,而且使图书针对性得到加强,提高图书实用价值。

(3)采访人员到借阅部了解借阅和库存情况,倾听借阅部工作人员对新进图书的意见以及借阅情况;帮助各类、各层次、各专业学生找书、借书、推荐新书,了解学生的阅读方向,掌握图书借阅第一手材料。

(4)做好图书的统计工作,图书借阅量较直观地反映了所选购图书的优劣,通过对各类图书借阅量的统计,采访人员可以掌握藏书变化动态,对比各类图书的使用情况,并及时做出相应的调整。

2、广泛收集出版信息,拓宽图书采访途径

(1)从传统的目录订购方法中解脱出来,充分利用现代化采访手段,采取多种形式并举的采购策略,拓宽图书采购的思路,丰富图书采购品种、范围,全方位提高图书采访质量。

我们的采访人员比较关注出版信息,对《新华书目报》、《中国新书》等每期必看。对于出版部门和发行部门邮寄来的出版发行书目征订单,也尽可能地加以了解。同时,在网络环境下,采访人员更能广泛了解出版社、发行部门的信息,获取丰富的书目信息。网上书店以其海量的图书信息和丰富的检索工具极大地扩张了图书馆的文献采购范围和种类,开阔了采访人员的视野,为图书馆文献采购工作注入了新的活力。

(2)了解图书出版情况,是采访人员做好采访工作的前提与条件。与图书馆合作的书商一般定期提供自行组织的现货和期货电子版书目数据,供图书采购人员选订图书。但仅靠书商提供的书目信息选书有很大的局限性,任何一家书商都不可能完全反映或者提供所有出版品种,还有的书商从自身的利益出发,对一些低折扣出版社的图书和一些专业主题较窄、发行量少的薄利专业书书目不提供或很少提供。如仅根据其提供的书目采书,有许多重要的图书就会漏采。

(3)新时期任何一种图书采访模式(书目预定、现场选购、网上订购、邮购、联合采购、招标采购、纲目采购等)都不能满足图书馆所有图书的采访要求,因此采访人员应根据本地区、本馆的实际情况选取适当的采访模式。就目前来说,最佳的采访模式是以某一种采访模式为主,其他采访模式为辅或多种采访模式并进的组合采访模式。只有将组合的采访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做到取长补短,趋利避害,在内容和功能上形成互补,发挥出各自的优势。

(4)选择具有良好信誉与资质的图书馆配商。 目前高职院校图书馆图书采购一般通过招标方式确定图书馆配商。在进行图书采购招标工作时,需通过多种途径,重点考察馆配商的信誉和综合实力,拥有的学科优势和行业优势,提供的图书采购方式是现货采购还是期货采购为主,采书所覆盖的出版社的数量及质量,提供的采访数据的信息覆盖面及质量状况,特别是对低折扣率、低利润率的出版社的图书信息提供及供货状况,编目数据的规范性,及对图书馆一些特殊要求的服务满足能力,合理优惠的折扣率等。只有以客观的态度对图书馆配商进行综合评价,才能在保证图书采购质量的前提下获得最优惠的价格。一般选择3--4家馆配商进行合作比较理想,各馆配商之间期货供应与现货供应及学科优势能够互补。

3、我院图书馆采访工作存在的问题

3.1 购书经费严重不足

据有关资料统计显示,我国书刊价格平均每年以近40%---50%的速度上涨。我院是近几年刚合并、改制、组建起来的,又逢省级示范校的建设期间,经费主要用于教学急需的硬件建设,对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经费是心有余而力不足,还达不到规定的范围。在有限的资金运作下,严重制约了图书的采购数量和质量。这是我们采编部馆员最头疼的事。

3.2 采访形式单一

我院图书馆的图书采访绝大多数都是通过书商提供新书目、出版部门提供的书目进行预订,由政府统一招标采购。这种采购方式是被动接受,缺乏对图书内容的了解,长期依赖这种采购方式会影响馆藏文献的入藏质量。

3.3 图书采购的品种有限、重书严重

社科类、自然科学类的图书品种多,虽是旧酒装新瓶但可选择的还是很多。而科技类,特别是针对我院专业建设的五大系专业图书则品种单一,图书偏少采购困难,不能对教学起到保障性作用。

高职院校图书馆的图书采访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强而又十分繁琐、细致的工作,同时也是一个不断获取信息、处理信息和传递信息的过程。随着经济的发展,新型学科也随之产生,知识更新的频率越来越快,人们对知识的重视程度提高了,对文献的需求也是呈多样化的趋势。图书采访人员只有顺应形势的变化,加强自身素质建设,在实践中才能不断提高,完善自己的业务知识,把握图书采访的各个环节,探索图书的策略和方法,不断满足广大读者的各种需求,提高藏书的质量和图书的利用率。

参考文献

[1]彭朝晖.新世纪图书馆员提高自身素质的有效途径[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7)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3)

[分类号]

1 前言

俗话说的好,“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地震具有强烈的突发性和摧毁性,而且它的发生具有不可抗拒性,人们目前尚无法抑制它的发生。地震一旦发生,所引发的破坏性是巨大的,但地震发生的小概率性却又常常使人疏于防范,但就因这小概率和百年不遇的特点才会给人以措不及防的伤害。“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给我国造成了重大的损失,8万余人遇难,数千亿的经济损失以及大量受伤的心灵需要慰藉。面对灾难,党和政府采取了果断措施,全国人民上下一心,共同抗震救灾,谱写了一曲曲可歌可泣的感人事迹,取得了重大的阶段性胜利,考验了政府应急能力,也赢得了世界的赞誉。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之前印度洋海啸灾难中暴露出的问题,我国政府于2006年1月8日了《国家突发公共事件总体应急预案》以及与其配套的25个专项预案和80个部门预案,同时全国各省、市、县也都建立了本级自然灾害的应急预案,从而在这次抗震救灾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公共场所,本身具有一定的脆弱性和安全隐患,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地震一旦发生,造成的危害相对更大。近年来虽然有学者探讨了图书馆公共突发事件应急预案的相关问题,但针对地震灾害,图书馆应急预案的相关研究却很少。在实际工作中,图书馆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应对突发事件,尤其是针对防震救灾的意识和能力普遍较低,也缺乏专门的图书馆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及其实施的研究。本文试图通过对图书馆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应急预案建立的必要性及注意问题开展讨论,以期提高图书馆防灾和处置此类突发事件的能力。

2 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的目的与任务

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由于其不可预测性、发生概率低等特点,在实际生活中并未得到人们的足够认识,总是心存侥幸,忽视概率发生小的灾难,认为将钱投到发生概率过小的防震减灾上,收效不太明显且影响其他建设,唯恐造成浪费。但地震灾害一旦发生,损失必将非常巨大,对社会及人民的生活影响也是深远的。实际上,美国“9・11”事件发生后,全球已经将危害严重的低概率事件纳入风险防护的范围,对那些发生可能性极小但造成损失极大的风险,必须同样严加防御。因为灾难一旦发生,失去的一切将基本不可能恢复。

2.1 疏散人员,组织求助

图书馆作为人们获取知识信息的公共场所,是人们进行信息交流的重要中介,为知识的继承和人类文化的创造提供了条件。但进入图书馆的人员结构复杂,流动性大,一旦发生地震等地质突发事件,人员疏散和组织救助是图书馆首要抗震救灾的任务,这是符合“以人为本”的和谐社会发展要求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技术的进步以及图书馆人文服务原则的不断深入,图书馆采取了更加开放的服务措施,例如,书库由原来的封闭走向开放,读者可以直接进入书库,与图书进行零接触。这些措施方便了读者对图书馆的利用,但也给图书馆对读者的控制带来了困难,留下将读者锁在书库中、无法有效组织人员疏散等安全隐患。

2.2 保护馆藏,降低损失

图书馆收藏了人类长年累月积累下来的经过社会实践的客观知识,是储存下来的人类文化,是一种社会智力资源,是物化了的知识财富,对社会的发展和进步起着巨大的推动与指导作用,是宝贵的精神财富。

一些图书馆收藏的孤本古籍等珍贵文物和有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由于其稀缺性、不可再生性等特点而显得弥足珍贵。同时,随着知识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数字资料汇集在图书馆,它们的妥善保管也是图书馆的重要职责之一。一旦发生地震等灾害,必定使这些资料遭到破坏,给国家造成损失。

2.3 预防次生灾害

图书馆作为公共场所,在发生地震时,由于当事人恐慌、无正常判断力、盲从他人、互相拥挤、向明亮的地方避难等以及群集行为规律,容易发生人群失控,导致拥挤、踩踏等恶性事件,引发一些次生灾害,造成人员财产的损失。

另外,由于突发事件发生时,图书馆无法有效控制水、电等设施,有可能引发火灾、水浸等次生灾害。火灾是图书馆最为担心的灾难性突发事件,因为它具有很强的毁灭性,可能使一个图书馆的全部文献资料付之一炬。而水浸使得被水浸泡后的文献资料修复起来相当困难,即使能够修复的文献资料可利用性也很差,甚至有些资料无法修复。

3 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建立的主要内容

图书馆作为一个公共信息交流场合,存在着地震、火灾、水灾、暴雨洪涝、台风、高温、危险物质泄漏、断水、断电、中毒、传染病疫情、聚众械斗、恐怖事件、盗窃、高技术犯罪以及图书馆领域的特有灾害,如虫害、霉变等诸多潜在事故隐患,因此各图书馆制定了各种紧急事件应急预案,地震应急预案应该成为其中重要的一环。基本内容包括:

3.1 建立应急组织机构

图书馆应对突发事件的指挥部应由馆长挂帅,各部门主任及有关人员为指挥部成员。同时结合图书馆的特点,实行“谁主管谁负责”与“谁在岗谁负责”的责任机制,明确各自的责任;并成立相应的抗震救灾工作小组,以便统筹协调。

3.2 震害评估

根据图书馆所在的地理位置、地质结构(如是否处于活动断裂层等),开展图书馆的地震安全性评价,通过对在役建筑进行检测、加固,提高图书馆抗震救灾的物质基础。

3.3 制定地震应急措施

当地震一旦发生,图书馆应该采取的具体措施和步骤,这是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最重要的部分,必须有详细明确、可行的具体措施,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震时应急疏散措施。构造和谐社会,必须以人为本,地震发生时,第一要务就是要尽可能迅速抢救、转移生命。因此,必须根据人员分布和现有空地情况,制定详细的应急疏散措施,确定疏散路线,达到迅速有效地组织人员安全疏散的目的。

・次生灾害源的分布及其控制措施。破坏性地震发生后,除直接震害以外,通常还伴随有一定程度的次生灾害,如火灾、水浸等。所以要根据本单位的实际情况,明确次生灾害源的分布情况,并绘制平面分布图,制定防止次生灾害发生和控制次生灾害蔓延的具体措施。

3.4 制定救灾物资储备计划

为了应付突发地震的发生,有效地开展抗震抢险救灾工作,必须制定抗震救灾物资储备计划并付诸实施。要制定储备物资的管理办法和震时发放原则,要

明确物资储备地点,并保证安全可靠。

3.5 制定震后恢复与重建计划

地震发生后,要积极配合有关部门开展救助和自救,抢救珍贵资料,尽可能降低地震造成的灾害。

3.6 宣传普及地震知识

平时要加强地震知识的宣传与普及,提高个人防灾抗灾的能力。

3.7 建立定期预警演练制度

通过定期预警演练,提高应急处置的领导和指挥能力,使每个图书馆工作人员明白自己的责任与义务,确保应急预案工作真正落实到实处。

4 建立图书馆地震应急预案应注意的问题

国内针对图书馆突发灾害预案的制定原则、内容、信息系统数据安全等方面的研究已有文献报道,如潘松华分析了图书馆可能遇到的突发事件的类型及其危害,从增强防患意识、制订应对预案、事后紧急处置等方面探讨了建立应急机制的问题;潘梅、刘兹恒对图书馆安全危机类型进行了划分,提出建立“防灾、抗灾、容灾、恢复、学习改进”等一系列措施;刘家真讨论了我国图书馆信息系统安全状况,指出其薄弱环节与需要重新认识的问题,提出了我国图书馆信息系统灾备方案的建议;刘秀娥认为应加强图书馆应急预案的编制,以提高图书馆防灾能力;孙晓、韦一尧分析了高校图书馆容易引发突发事件的环境、诱因及存在的隐患,提出应该把应对突发事件和强化危机管理纳入高校图书馆的管理体系,建立和健全各种防范和应对突发事件的工作机制,增强干部员工的危机管理意识和应急处置能力,做好突发事件的善后工作与高校图书馆突发事件的管理;徐国华提出图书馆应该建立突发事件应急机制。虽然这些研究对图书馆地震灾害预案有一定的借鉴意义,但由于地震等突发地质灾害有一定的特殊性,笔者认为还需注意以下一些问题:

4.1 加强教育,唤起大家的防灾减灾意识

在各种自然灾害中,地震造成的损失最大、死亡人数最多。为在全世界扩大减灾共识,第42届联大曾通过第169号决议,将20世纪最后十年定为“国际减轻自然灾害十年”;第44届联大通过决议,确定每年10月的第二个星期三为“国际减灾日”。我国也是各种自然灾害的高发区域,70%以上的城市、50%以上的人口分布在气象、地震、地质和海洋等自然灾害严重的地区。

对图书馆员工而言,首先要使大家在思想上充分重视这种灾害的可能性和危害性;其次要开展各种应急措施和应对能力的学习与培训,使大家掌握处理应急事件的常识和方法。要让每个员工都要熟悉馆舍布局,安全疏散的设施、渠道、顺序、方法等以及自己的责任和要求。在遇到地震时,明白如何及时报警、及时疏散读者,明确如何疏散、往哪儿疏散、由谁组织,不得发生不顾读者的安危只顾自己逃生的“范跑跑”事件;同时还要在馆内开展应急素质教育。面对突发事件,惊慌失措或盲目指挥,只能导致局面更加混乱,后果更加严重。训练有素、有预案可循的员工能够做到临危不乱、沉着应对、措施得当,从而降低损失减少伤亡;教育全体员工发扬团队精神,同舟共济,保护国家财产不受损失,保护人民群众生命安全。

对读者而言,要加强人馆教育和警示教育,使其了解地震发生时如何躲避,如何在图书馆人员的指挥下,紧张有序地撤离和转移,出现险情或人员被埋压时如何保护自己,伤者如何处理等应急知识和技能。

4.2 重视馆舍建筑物的建设质量

首先,图书馆馆舍建设应该严格遵守《图书馆建筑设计规范》(JGJ38-99)、《建筑物防雷设计规范》(GB50057-94)、《建筑物电子信息系统防雷技术规范》(GB50343-2004)等规范,同时结合地质结构(如板块地质走向、断裂带位置等),切实保证和提高建筑物的抗震能力,以期最大限度地降低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破坏程度,为馆藏的抢救及恢复创造物质基础。

其次,要注意馆舍建筑物的高度控制,因为图书馆由于收藏的多为纸质资料,建筑物承重比较大,楼层过高由于惯性容易使振幅加大,从而导致在地震中破坏更大。目前,有的图书馆为了提高空间利用效率、公共形象、增加收入等,盲目加高图书馆馆舍的高度,势必为抗震救灾带来很大的安全隐患。

再者,要重视应急疏散通道的建设,不能因为经费、空间等因素,随意缩减应急通道和出口。应保持安全出口和疏散通道并设置明显标志,各类安全器材要保持良好状态,预备好应急灯、手电筒、锤子等物品。

4.3 合理安排资源收藏布局

地震等地质灾害对建筑物的影响和破坏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的,图书馆在进行馆藏资源收藏布局时,不仅要考虑读者利用的方便程度,还要考虑地震等地质灾害的影响,尽可能将一些重要的资源(如珍贵文物、重大价值的资料、数据备份等)安排在相对牢固、安全、容易获取的位置,提高这些资源的保存系数,降低损失。而不应该简单地为了安全、省事而束之高阁,或封闭在地下室。

4.4 增设紧急预警设备和制定相关制度

目前许多图书馆虽然安装了一些安防设备,如火灾探测报警系统、闭路电视监控系统、智能门禁系统、消防隔离门等,也设立了紧急逃生通道、消防应急标志灯,但还缺乏一些突发灾害紧急预警设备和制度,如书库中没有设置遍布各角落的喇叭,无法及时有效地通知散布在各处的读者,从而为抗灾救灾带来了很大障碍。一旦发生地震等小概率灾难,由于缺乏制度保证,许多员工不知如何行动,无法开展有效的抗震救灾行动,反而造成一些不必要的恐慌。

由于经费紧张、方便管理等因素,许多图书馆虽然设有应急通道和出口,但却堆满杂物,或者直接落锁为安,也缺乏明确、足够的指示灯,为组织紧急人员疏散制造了障碍。

另外,智能门禁等安全措施在突然停电后,由于残磁等有可能造成逃生门无法打开,这对地震发生时人员逃生带来很大的障碍。

4.5 异地备份馆藏重要资料

一些图书馆收藏了一些孤本古籍和较高研究价值的文献资料,同时,随着知识数字化的迅猛发展,大量的数字资料汇集在图书馆。虽然图书馆也开展了数据备份工作,但大部分是集中在本地统一管理,一旦本地出现灾难,备份也就随之被毁。但研究和实践证明,异地备份保管是数据和资料保存的一种很有效的措施。有报道指出“5.12”汶川大地震中,某单位所收藏的文物,由于采取了异地保存制度,从而在这次地震中避免了国家财产的损失。当然,异地备份必须要充分考虑各种因素,如经费、距离等,有文献认为,预防地震,备份介质位置与图书馆的距离需几百公里以上。

4.6 明确职责,定期开展演练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4)

引言

档案管理时图书馆工作中重要的不能缺少的工作之一,是图书馆提供图书馆运营、服务读者等的前提和基础,高效的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能为图书馆的发展奠定良好的服务支持。近年来,随着社会信息化程度的不断加深,移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等的日益普及等,但该高校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在信息化时代如何做好图书馆的档案管理工作,提高图书馆管理水平和服务水平成为了图书馆工作中面临的重要问题。

一、当代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及科学技术的进步,不同时期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有着不同的特点,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内容也存在着异同。在经济社会信息高速发展的今天,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的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党组织建设相关档案。主要包括党组织建设、发展、党员发展、党组织活动、培训材料,党组织工作总结、工作计划等等,是保证党的建设和基层发展及为图书馆的发展和建设头功理论依据和发展方向的重要组成材料;其次,行政工作方面档案。行政工作档案涵盖面较广,主要包括图书馆整体运行的各个方面,包括行政事务、资产管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工作计划、工作总结、考评材料等等内容,做好行政工作档案的管理工作是保障图书馆高效运营的基础;最后,业务档案。主要包括图书馆图书纸质书籍馆藏资料、电子图书、期刊、数据平台资料、期刊、杂志、报纸征订、上架及过刊馆藏等,是整个图书馆运营的中心和关键,是图书馆开展业务工作的重心。[1]

二、当代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应急备份、工作创新等方面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

第一,在档案管理制度方面不完善,有的甚至没有专门的档案管理人员进行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忽视档案管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导致档案资料不完整,影响图书馆管理、服务读者和运营的有效性。

第二,档案管理方式单一,或档案管理方式与图书馆的发展实际不想符导致档案管理整体效率低下,管理效果不明显,影响图书馆长远发展和图书馆业务的有效开展。

第三,缺乏图书馆档案资料的应急备份,或根本没有对图书馆档案资源进行应急备份的意识,在出现意外的情况下丢失大部分甚至全部馆藏图书资源,应对各种图书档案破坏情况往往茫然不知所措,对高校和社会资源造成一种浪费。

第四,现有的部分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缺乏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在移动互联网技术、云技术、4G技术不断发展的当代,固守原有的传统档案管理模式及方式已不能适应信息化的当今社会发展节奏,导致图使馆整体工作效率降低等。

三、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措施

针对我国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在管理制度、管理方式、应急备份、工作创新等方面存在的上述问题,本文从图书馆管理机制建设、多元化管理方式、应急备份预案设计、与时俱进的工作创新几个方提出了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新举措,为高校图书馆的改革提供理论支持。

首先,建立健全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建设。[2]针对所在高效图书馆的发展实际和发展目标,结合所在高效科研研究的重点和学科建设重点,制定与之相对应的图书馆档案管理相关制度和规范,重视高效图书馆档案管理机制建设,约束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人员,以便于图书馆更好的为高校科学研究和重点学科建设提供智力支持,同时提高高校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效率和效果,促进高效图书馆与高效学科建设并行发展。

其次,多元化档案管理方式。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智能技术及移动互联网网技术的不断普及,档案管理的方式也应之进行改革,多元化档案管理方式,根据不同的档案管理内容,结合图书馆档案储存现状,多元化档案管理方式,如对电子期刊进行信息化处理及管理,利用系统或平台实现“无人”自动智能服务读者等。

再次,制定图书档案管理应急预案。图书馆是高校师生学习和查询知识的平台,但是一旦平台发生事故或意外,高校师生将失去这些资源,同时学校也承担较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做好图书馆档案的日常应急备份,在图书资源发生意外的时候可以在最短的时间内恢复图书馆光藏资源的流通和服务,为高校科研和教学研究提供资源保障。

最后,与时俱进的进行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的创新。[3]总所周知,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特点,那么图书馆档案管理工作也如此,因此把握各个时期的图书档案管理工作特点和重点,做好图书管理工作创新,是图书馆高效运营的基础。如在信息化的今天,运用信息化技术和平台进行档案管理和运营等。

四、结语

总之,档案管理是图书馆管理工作的中心和关键,应该加强重视,与时俱进的进行档案管理改革,提高管理效率,更好的提高档案的利用率,做好图书馆服务师生、服务高校、服务教育的工作。

参考文献: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5)

[分类号]G251

1 前言

图书馆危机管理课题正在受到越来越多研究人员的关注,形成了分析危机管理概念――分析图书馆危机成因――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预警系统的研究链条,为现代图书馆进行危机管理提供了丰富的研究成果和参考方案。在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研究方面,现有研究成果已开始强调系统设计应建立在危机分析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同时开始注重指标体系的设计和危机预案的编制。如徐冰指出为实现将危机导致的图书馆损失降到最低的目的,在建立危机预警系统之前,有必要全面清晰地分析图书馆可能发生的危机,导致危机发生的因素以及危机的表现形式。徐芳等深入分析现代图书馆面临的危机类型,设计了基于数据挖掘的图书馆预警系统。孙汝杰、郭宏伟等借鉴企业管理中的危机管理理念和模型,在研究图书馆各种内外因素冲击的基础上,运用相关方法,设计了一套图书馆危机预警系统和危机评价体系。黄荣东认为建立图书馆危机管理的预案非常重要,并提出按预警、预控、预处三个子系统来设计预案的观点。谢阳群等提出图书馆危机管理计划制订的若干问题。此外,1985年苏格兰国家图书馆出版的Planning Manual for Disaster Control in Scottish Li-braries(《苏格兰地区图书馆灾难控制计划手册》),内容涉及图书馆危机管理的四大主题:安全制度、资源保存与恢复、安全保障体系、突发事件管理,曾被公认为是图书馆防灾预案的范本。

纵观国内外研究可以发现,国外在较高层面,如国家层面、地区层面较重视危机管理研究,建立相关联盟并制定相关计划和管理体系,防止危机突发。我国图书馆危机预警或管理系统的研究尚处于理论探索阶段,研究面较窄,还未见有关图书馆灾难应急计划或体系方面的相关报道,尚未形成宏观的全局的危机管理系统。目前,虽然各馆已意识到这一问题,或多或少地形成了各馆的危机预案,如首都师范大学危机预案等,但由于各馆对此问题的认识深浅与重视程度不同,设计人员理念的偏差,设计的局限,预见性不强等种种原因,制定的危机管理预案存在疏漏。目前图书馆预警管理系统还没有权威的和统一的指标体系…]。现有的图书馆危机系统研究大多建立在对图书馆危机进行主观理论分析及业已发生的一些危机的基础上,未进行实地调研,因而能否解决实际问题,是否适应当今图书馆的危机解决需要,存在一定的疑惑。有鉴于此,本文在分析图书馆危机实地调研结果的基础上,提出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建立应着重考虑的因素,深入分析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需求和目标,研究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项目实施的组织保障,详细设计图书馆危机管理软件系统的结构和功能,并创建危机评价指标体系。

2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分析

2.1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建立需考虑的因素

图书馆在进行危机管理系统计划和实施危机管理系统过程中,需要明确以下几点:①要在分析图书馆危机成因的基础上进行。若没有对组织各项业务进行深层次的分析,挖掘其潜在的危机,那么所设计的危机管理系统就会成为空架子或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尤其是数字网络环境下,信息的采集、传播手段与传统方法不同,更需要对新环境下的危机进行深入分析,了解需求,确定目标。②需要图书馆在组织结构设计上给予保障,以确保系统的正常运行。应成立专门的危机管理小组,制定危机管理制度,明确危机管理系统的实施与运行规则,确立图书馆危机管理在组织管理中的地位和作用,以便危机管理系统能够切实发挥危机预警与管理作用。③应涉及危机响应与管理信息系统的设计、开发、运行和评价等方面,同时提供相关工具、功能及交互界面;需要考虑日常运行及突发事件应对的方案;所建立的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应该是有层次的。④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并非仅仅指计算机软件系统,还需要考虑图书馆组织、危机管理领导小组和图书馆联盟的作用以及特殊部门的重要性(如图书馆档案部门保存了图书馆发展若干重要文件,以及馆藏情况)等。

2.2 数字环境下图书馆危机需求现状调研

为对数字环境下图书馆的危机有更清楚的了解,“数字化时代图书馆危机管理研究”项目组在2008年8月 2009年1月对全国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中高层人员进行问卷调查(邮件),问卷共发放1000余份,收回有效问卷579份,统计分析结果如下:①图书馆防火防水防虫等措施比较有效,日常安全管理制度都抓得很紧,但一般没有危机处理预案,在安全管理方面缺乏监督和检查;②在被调查者中,有21%认为管理危机是所有危机类型中程度最重的危机,20%认为人才危机是程度最重的危机。另外,选择文献资源危机的有9.6%,选择生存与发展危机的占9.5%,选服务危机的占9%。③43.9%被调查者认为,危机主要来自政府或机构投入的减少(所占比例最高),38%的调查者认为资源长期保存存在危机。被调查者补充的内容有:管理上的缺失,服务人员不到位,现代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读者利用网络资源的上升,对图书馆生存的冲击,竞争压力等。

2.3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建立的目标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建设目标是充分考虑数字环境下系统需求因素,从组织设计、系统结构、辅助方案三方面实现图书馆危机预警和防控。

2.4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的组成

2.4.1 组织保障成立危机管理部门,由决策机构、执行机构和监督机构等组成。决策机构的职责包括危机预防与控制、制定危机处理预案、资源调度和宣传等;执行机构是一支执行预控保障、危机处理与恢复等任务的专业化团队;监督机构对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进行全面监督和评估,调查危机成因,评估损失,提出整改方案等。组织机构负责危机管理系统的运行与交互,体现人的作用,是危机管理系统的“大脑”。

危机管理部门可以是一个虚拟的组织,其领导由图书馆现任领导担任,具体成员由图书馆各部门负责人组成。危机管理部门设危机管理办公室,办公室设系统监督人员一名。

2.4.2 制定制度危机管理部门成立后,需制定详细的危机管理制度,包括组成人员的具体职责等。

2.4.3 编制方案编制危机预防方案,预案可公开部分需在在全馆范围内公布。总方案根据危机类型,如人才危机、服务危机、管理危机等,由各危机管理子方案组成,主要解决如下问题:对危机的判断、预防措施、

控制措施、处理措施等。各方案同时涉及的对数据流的控制包括信息的采集、危机的分类、危机评价指标体系、警报传递、资源调度以及档案的管理等。

2.4.4 建立危机管理计算机系统 危机管理计算机系统由危机预警管理及各危机分类子系统组成,各危机分类子系统又分别包括预控、处理、恢复和评估管理四部分。危机预警管理是危机管理系统的“感觉器官”,及时、准确、全面地采集危机信息并进行分类,根据危机评价指标体系和警界线的设置做出必要的警示或反应;危机预控管理部分按照预控方案的要求完成预防准备和保障,包括常规保障和应急保障的落实;危机处理管理部分负责启动处理预案,统一调配预控系统提供的资源,同时根据预警数据调查危机成因,为准确处理危机和及时消除隐患提供决策依据,并在危机处理结束评估造成的损失,最后形成整改方案;危机恢复管理部分按照整改方案的要求组织落实整改措施,加强抑制风险和危机的能力,并通过宣传和辅导等手段消除危机影响;危机评估管理部分负责全面评估危机管理全系统的运行状况,形成评估报告以指导危机管理系统的升级。

倍机管理计算机系统组成如图1所示,

3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功能设计

图书馆危机管理系统主要模块包括:危机预警、预控、处理、恢复和评估管理。

3.1 危机预警管理

预警管理系统的设计目标是及时发现危机苗头,评价预警级别并准确预报。预警系统融会大量图书馆运行过程中的第一手数据,由它生成的预控方案将指导预控系统职能的展开。预警系统按设计目标由信息收集、危机评价和警示三个子系统构成,其结构与工作流程见图2。

3.1.1 信息收集子系统信息收集子系统负责全面、细致、及时和准确地收集图书馆管理、服务、资源、网络安全和自然灾害等相关数据,经过筛选等预处理手段保证数据真实、可靠。对于定量指标一般采用计算机自动收集的方式从馆内外信息源定向采集信息。对于定性指标系统提供手工录入界面,按危机不同类别和指标收集周期要求,定期录入相关信息。

信息收集子系统中关键的模块包括信息采集、信息抽取和信息筛选:信息采集模块负责与图书馆内各业务系统、网络安全管理系统以及设备设施监测系统衔接,采集相关数据。如果信息源出错或瘫痪,应利用信息筛选模块进行信息甄别和过滤,对故障信息源做出判断并及时通知管理员;信息抽取模块负责定向从馆内外网页中抽取相关信息,该模块不与具体系统建立接口程序而是通过识别信息源的网页特征自动抽取有价值信息,如气候数据、图书馆公共事件数据等;信息筛选模块负责对收集来的信息采用交叉验证和历史验证的方法,过滤干扰和虚假信息;该模块同时提供人工筛选界面。

3.1.2 危机评价子系统为提高危机捕获的效率,危机评价子系统工作之前有必要建立详细的危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危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是危机管理中重点防范的对象,不仅用来评价危机而且用来指导信息收集的工作。危机评价子系统依据危机评价指标体系对分类收集来的信息进行逐一分析评价,判断各自预警级别再计算出综合警度。

传统的图书馆危机管理以自然灾害的预防和处理为主,较少关注管理、资源以及服务等因素引发的危机;对于中小型图书馆而言,非传统因素引发的危机更应引起重视。本文提出的图书馆危机分类评价指标体系是在对前期调查表进行整理、统计、分析的基础上提炼得到的,其中一至三级部分评价指标如图3所示:

判断一项具体评价指标的预警级别的方法是首先将收集来的非量化信息作量化处理,然后将经量化的指标数据与设定的预警范围进行匹配,对符合预警条件的指标数据再进行综合警度的计算;对于不能量化的定性指标需要靠人工判断,决定其预警级别。

3.1.3 警示子系统警示子系统完成两项主要任务,一是选择合适的方式发出报警信息;二是制定预控方案。警报方式分为通过广播传送声音警报、通过网络传送电子邮件警报、通过电信网络传送短信警报、通过电脑屏幕弹出报警窗口等。警报的接收端和接收范围按综合警度应加以控制,低度警报直接传送给值班员,中度以上警报应由决策机构发出并决定知悉范围。具体危机评价指标发生异常如在三级预警级别以下则直接通知相关责任部门处理解决。警示子系统结构与工作流程见图4。

报表、预控方案模块在汇总全部危机评价指标状态信息的基础上制定预防控制危机的方案,作为危机预控管理的依据。可视化模块以图形的方式展示危机因果联系,将危机评价指标状态和可能造成的危机之问的联系揭示出来,从而推断危机成因和辅助决策。

3.2 危机预控管理

危机预控系统的目标是采取必要的措施预防危机的发生,并为危机来临时的响应处理做好前期准备。该系统由预控保障子系统和预案管理子系统组成,系统结构与工作流程如图5所示:

预控保障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各类资源的准备,包括常规准备模块和应急准备模块。常规准备模块按预控方案中“中、低警度”提出的要求进行信息资源、没施设备、服务、宣传以及法律等方面的强化与保障,以控制中、低警度危机的发生。应急准备模块按预控方案中“高警度”提出的要求进行人、财、物、通信、医疗以及交通运输等方面的保障任务,以预防特别严重危机的爆发。保障执行状况需要通过演习或演练等手段加以检验和保证。预控保障子系统管理的可调配资源将直接用于危机处理。

预案管理子系统的目标是实现危机分类预案管理,为危机处理启动相应预案做好前期准备。预案的编写依据来自危机预警系统生成的预控方案,分为常规预案和应急预案。两类预案均按危机分类有针对性地制定。应急预案是各类预案中的最高标准,常规预案应视情进行简化,以避免资源浪费。应急预案内容详见参考文献。

3.3 危机处理管理

对于自然灾害、公共事件等突发性较强的危机和决策机构认定为已经发生并开始产生严重或特别严重危害的危机,应跳过预控系统直接进行危机处理,以减少损失。危机处理系统肩负两项职能:一是启动处理预案,对危机做出及时响应;二是调查危机来源和成因寻求解决方案,评估损失危害程度,为后续恢复工作提供决策依据。危机处理系统包括响应和调查两个模块,其结构与工作流程如图6所示:

不可避免的危机分为可预测和不可预测危机。响应模块对可预测危机启动相应处理预案,对无现成处理预案的非预测危机应由决策机构及时调配由危机预控系统事先准备的保障资源,展开对危机事件的处理。危机治理过程和结果应形成处置报告,作为输出整改方案和日后评估危机处理工作的依据。对危机的妥善处理离不开对危机成因和来源的准确把握,调查模块一方面通过专家分析报警数据和警报来源,准确判断出危机发生和发展的薄弱环节,生成危机成因调查报告,作为恢复阶段重点整改内容的依据;另一方面负责客观、真实地评估危机已造成的损失和损害程度,必要时可请第三方专业评估机构进行鉴定。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6)

加强图书馆工作人员的政治学习和业务学习,进一步提高工作人员的政治思想素质和业务素质。图书馆工作人员要充分利用图书馆的自身优势,多读书多看报,认清形势,端正思想。对一些新同志进行图书管理系统软件培训和有关业务培训,提高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业务技能。

二、加强文献资源建设。

1、纸质建设。纸质文献依然是师生主要利用的文献形式,逐年增加新书购入数量以及扩大期刊品种,11年购入图书12万册,期刊1180种。

2、电子资源建设。电子资源以其新、快、方便下载利用等诸多特点,已经在教学、科研中发挥着愈来愈重要的作用。2011年计划购买电子图书20万册,中国知网数据库(8个专辑)。

三、继续加强读者服务工作

1、规范借阅服务,提高服务质量。采取多种形式对教师和学生开展外借、阅览、宣传推荐工作。及时为遗失借阅证的读者做好补证工作。

2、在工作中要“急读者所急,想读者所想”。要采取多种措施,最大限度地为读者提供方便、快捷、高效的服务。

(1)应用外借服务、阅览服务、复印服务、咨询服务、定题服务、报导服务等方式,有效地满足读者对文献的不同层次的需求。

(2)开展文献信息调研服务。一是要经常对馆藏文献信息资源进行调查、统计、分析与综合,不断提出新的思路和充实完善的办法;二是要了解和掌握预购文献资源的市场占有量,研究文献信息的发展状态,有计划地组织各种形式的采购。

(3)开展“利用图书馆知识”宣传教育。利用图书馆宣传栏,及时报导文献信息、图书布局、揭示馆藏,帮助读者学会利用图书馆,更重要的是吸引更多的读者开发和利用图书馆资源。对每年入学后的新生,我们要利用图书馆宣传栏进行图书馆概况、地位、作用、藏书情况、服务设施等方面知识的介绍,使新生能尽快地了解图书馆,走进图书馆,利用图书。

3、继续延长周开放时间,保证在74小时以上。新馆:8:00——21:30(冬),8:00——22:00(夏);书库周二——周六正常开放外,对于双休日,老馆书库周日全天开放,新馆书库周一全天开放。

4、组织开展“读者评馆”活动,促进图书馆建设和职工素质的不断提高。请读者来评议图书馆的工作,通过问卷调查、设立评议箱等多种形式收集读者对图书馆工作的意见,制定整改措施。

四、日常事务

1、修改和完善规章制度,全面贯彻执行细化后的各岗位职责和岗位目标任务分解,建立激励机制,以人为本,用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有效的管理措施促进服务效率的提高。

2、各岗位业务工作实行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管理。各借阅室图书、期刊摆放整齐,录入图书数据、图书贴标及期刊装订要按照规范要求加工,保证质量。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7)

分类号 G253.1

PDA Model in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Library:Taking the Practise of BYU as an Example

Tao Lei, Liu Hua

Abstract Tak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in U.S.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analyzes various PDA models on the printed books and the electronic books, evaluates them with the quotes of cost, uses, cost per use. It researches on the advantages and the doubts of PDA models. Combined with the MyiLibrary PDA application which Swets Company launched in 2013, it draws the conclusion: PDA is the future direction of library high-quality collection construction.

Keywords PDA. CPU. MyiLibrary.

读者决策采购(Patron-driven Acquisition,PDA)是一种以读者为主导的资源建设新模式。PDA目前在美国的大学图书馆应用非常普遍,它不同于以往基于“可能会有用”(just in case)的传统采购理念,而是基于“读者即时需要”(just in time)的新理念,由读者通过不同的途径,在图书馆预设的某种机制或规则下,提交并形成“读者需求源数据”,这些“源数据”或直接触发购买行为,或经过学科馆员的处理,最终完成图书资源的采购。与传统采购的本质区别就是,PDA直观地揭示了读者的真正需要。美国许多研究型大学的图书馆都实施了这一以读者为主导的文献资源建设模式,并主要运用于电子书的采购。本文以美国杨百翰大学图书馆为例,剖析PDA的操作模式以及实施效果。

美国杨百翰大学(Brigham Young University,BYU)成立于1875年,位于犹他州,是一所私立四年制大学,是全美最大的教会大学。多年来BYU图书馆一直将PDA作为购买教工和学生科研需文献资源的采购方式之一,具有非常丰富的PDA实践经验。BYU图书馆不仅将PDA应用于电子图书的采购,还进行多样化的尝试,将不同的PDA采购模式应用于纸本图书的采购,取得了非常令人满意的成果。

1 杨百翰大学的PDA模式

1.1 电子图书:读者直接触发购买

BYU图书馆的电子图书所采用的PDA模式是:图书馆将还未购买的电子图书数据导入到图书馆编目系统里,并且读者被赋予进入编目系统使用这些图书的权利。因此,读者不仅能检索到某本感兴趣的、未购买的电子图书,并且能够即时开始阅读。当然,这些导入编目系统的数据,是经过图书馆员预先筛选的。BYU图书馆的筛选过程是:首先圈定图书范围(即符合图书馆采访基本规则的电子图书);然后去除重复的数据;接着将价格超过图书馆采访限制的数据删除;然后BYU图书馆对出版社也有要求,会去除不符合图书馆采访要求的部分出版社数据;最后还要删掉那些不符合BYU学科要求的数据。通过这一系列的筛选工作,最后得到了一个符合BYU图书馆采访原则的、带有BYU个性化特点的,可以导入图书馆编目系统的数据文档。图1是PDA的工作流程图:

图1 PDA的工作流程图

PDA模式下触发的购买行为,都在后台的技术层面上完成,读者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获得了需要的资源,同时图书馆也自动完成了资源的购买,即:读者直接触发购买。BYU图书馆的触发原则有两种:读者对某书的阅读次数达到预设次数即触发购买此书;或者,不同的读者阅读某书的总时长超过预设时间即触发购买此书。

1.2 纸本图书:多样化的PDA采购模式

在纸本图书方面,多年来BYU图书馆进行了多种实践和尝试。基于不同的“读者需求源数据”,目前BYU图书馆形成了四种针对纸本图书的PDA采购模式,用来满足学校的科研和教学需要。

1.2.1 基于“教工加急订单”

教工加急订单(faculty expedited orders),即部分教工被赋予了一种特权,他无需通过学科馆员,便可根据自身课程和科研需要,直接发出加急订单。这种PDA模式是BYU图书馆资源建设政策的主要部分之一。具体操作流程为:被赋予特权的教工,通过图书馆主页上的图书链接提出购买申请,被提交申请的图书将无需通过学科馆员审核,便被直接购买,并在提出申请后的10个工作日之内,完成验收、编目、上架等一系列工作,并通知和交付该教工使用。这种PDA模式的经费隶属于某学科馆员的采访经费,一旦教工发出加急订单并购买成功,系统将会通知该学科馆员此加急订单的发生,并相应从其采访经费中扣除这部分费用。

1.2.2 基于“荐购书目”

荐购书目(suggest-a-book)的操作流程为:读者通过图书馆主页提交一个推荐购买图书的建议,图书馆的采访部收到这条建议后,将此信息推送给相关的学科馆员,由学科馆员最终决定是否购买此荐购图书。这种PDA模式的经费与教工加急订单相同,也是隶属于某学科馆员的采访经费,一旦学科馆员发出订单并购买成功,便从其采访经费中扣除这部分费用;但荐购书目与教工加急订单所不同的是,荐购书目的订单不是加急订单,订购的图书并不会在十天内就完成到货、编目、上架,并且当这本书可以上架供读者使用时,系统也不会通知荐购这本书的推荐人。

1.2.3 基于“馆际互借”

馆际互借(ILL requests),指的是对那些通过申请馆际互借却无法借到的图书(尤其是刚刚出版的新书)进行加急购买,购买后系统会通知馆际互借的申请人。这种PDA模式的经费隶属于馆际互借专项经费,因为专项经费有限,所以可以购买的图书必须符合一定的条件,BYU图书馆规定:无论教工还是学生,通过馆际互借申请却无法借到的图书,只要价格低于80美元,都可以使用此专项经费购买。最近BYU图书馆对学生购书进行了限制,只有低于50美元的且非小说类图书,才能使用此专项经费购买。

1.2.4 基于“预约书目”

预约书目(books in the holds queue),指的是针对有多个预约需求的图书进行加急购买。这种PDA模式的数据依据源于系统的图书预约记录,购买行为不是自动触发的,而是由学科馆员根据图书预约情况判断某本书的预约较多后(至少有三个以上读者的预约记录),才决定加急购买。这种PDA模式的经费来自于一项专门为此目的所设立的专项经费,不隶属于学科馆员的采访经费范围。这种模式下购买的图书多是大众文学类,因为BYU图书馆不购买教材,所以教材是不包含在此购买范围内的。

2 对各种PDA模式的绩效评估

BYU图书馆不仅在图书采购中引入了多种PDA模式,还通过记录成本(cost)、使用量(uses)、平均使用成本(cost per use,以下简称CPU)等指标数据,对各种模式的绩效进行了定量评估。

2.1 电子图书评估

采购统计时间段:2009年12月份至2010年7月份;

评估对象:采购时间段内通过PDA模式采购和通过传统模式采购的电子图书;

评估指标:成本(cost)、使用量(uses,电子图书指的是full-text uses)、平均使用成本(cost per use,简称CPU);

使用量统计时间段:购买日起至2011年8月;

评估方法:将两种不同模式采购的电子图书进行比对。

BYU图书馆在2009年12月至2010年7月期间的电子图书采购情况如表1[1]。

表1 电子图书采购情况表

从表1看出:采取PDA模式购买的电子图书不仅利用率高(不存在零利用率),而且平均使用成本低,因此性价比极高,充分说明了PDA模式在采购电子图书上的巨大成功;所有PDA模式采购的图书都被使用过,而传统模式购买的电子图书利用率较低(有50%以上的电子图书未使用过),平均使用成本偏高,造成了图书馆经费和资源的浪费。

2.2 纸本图书评估

采购统计时间段: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

评估对象:采购时间段内通过PDA模式采购和通过传统模式采购的纸本图书;

评估指标:成本(cost)、使用量(uses,纸本图书指的是circulation)、平均使用成本(cost per use,简称CPU);

使用量统计时间段:购买日起至2011年4月;

评估方法:将四种PDA模式和传统模式采购的纸本图书进行比对。

BYU图书馆在2009年9月至2009年12月期间的纸本图书采购情况如表2[1],。

表2 纸本图书采购情况表

从表2可以看出:教工加急订单这种PDA模式的平均成本最高,荐购书目PDA模式与传统模式的平均成本相当,而馆际互借和预约书目这两种PDA模式的平均成本低于传统模式。有数据表明,通过传统模式购买到的图书,在第一年仅有16%的图书被使用过(流通次数超过1),十年内仅有一半的书被读者使用过,即使有些图书偶尔被借出过,但使用量(流通次数)都极低。预约图书PDA模式所采购的图书平均使用量最多,而传统模式采购的图书平均使用量最少。此外,四种不同的PDA模式,它们的平均使用量均高于传统模式下所采购的图书;PDA模式下的图书平均使用成本最低为预约书目PDA模式,最高为教工加急订单PDA模式,但4种PDA模式的平均使用成本均大大低于传统模式。以上数据比对说明了PDA模式在成本-效益方面显示了巨大的成功,是一种非常成效的采购模式。

2.3 其他指标说明

除了成本、使用量、CPU这三个重要指标,统计中常用的中位数指标,也充分证明了了PDA模式的巨大成功,具体数据见图2、图3:

图2 电子图书中位数指标

图3 纸本图书中位数指标

图2和图3中包含的中位数指标有:成本中位数,使用量中位数以及使用成本中位数。无论是纸本图书还是电子图书,成本中位数相差不大,但是采用传统模式采购的图书使用量中位数均为0,这说明采用传统模式采购的纸本和电子图书,超过一半以上的图书是没有使用过的。

3 对PDA模式的客观评价

3.1 PDA是性价比较高的采购模式之一

通过BYU图书馆的实践经验和绩效评估结果可以看出:PDA模式与传统模式虽然在平均成本上相差不大,但无论是电子图书还是纸本图书,通过PDA模式采购的图书,它们的使用量远远超出了传统模式下采购的图书。凡是PDA模式采购的图书,至少都被使用过一次,从而大大降低了平均使用成本;而传统模式采购的图书一半以上都无人问津,从而造成了较高平均使用成本和图书馆资源的浪费。另外,PDA模式购买的图书在满足读者需求方面显然更具有优势,并且图书馆系统供应商现在将电子图书和纸本图书进行了整合,通常纸本图书的旁边都会有相应的电子图书链接供读者进入,读者在检索的时候只需要熟悉一个平台即可[2]。

3.2 对PDA模式的疑虑

PDA的作用体现在满足读者需求的层面上,反映了图书馆的读者服务水平。尽管如此,PDA模式还是受到了来自各方面的质疑和担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图书馆员对读者选书能力的质疑。图书馆员习惯了传统的纲目选书,认为自己最清楚该选什么样的书,而读者根本不知道该选什么。讽刺的是,这些经验丰富的图书馆员选出来的书,至少一大半是没有被读者使用过的[3]。

(2)因为PDA模式降低了图书馆员在采访工作中的地位,淡化了图书馆员的决策角色,图书馆员对自身价值表示担心。事实上,PDA对图书馆员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如何制定预设文档,使之更合理规范,并可持续发展;对于间接触发的购买行为,图书馆员则需要有更专业的判断力。因此图书馆员仍是资源建设的主力军,他们的责任比以往更艰巨。

(3)担忧读者需求所构建的资源体系不能做到学科平衡。事实上这个担忧是不必要的,只要按学校的学科分布,对预设文档的各学科书目进行控制和导向,平衡各学科的资源和经费,就可消除学科不平衡的状况。

(4)担心读者滥用权力,浪费经费和资源。这个和(3)的解决方法一样,需要对预设文档进行人为控制,即预设文档里的书目都是符合图书馆愿意购买的,因此被授权的读者不会选出违背图书馆采购意愿的图书。

(5)担心PDA的资金来源无法保持稳定。PDA模式产生主要是因为美国经济不景气,严重影响着政府对教育的投入,教育经费近三年来严重不足,2011年至2012年财年美国公立大学经费减少10%,图书馆的经费也相应减少[4]。实践PDA的经费要么来自于专项经费,要么隶属于采购经费,都非常有限,是否能持续开展PDA和世界经济气候息息相关。

(6)图书馆需要和书商通力合作与配合。不同书商有不同的PDA模式,具体形式可由书商与图书馆充分协商确定,与传统销售模式相比,PDA模式更加灵活多样[5]。但是国内缺乏这样的PDA服务商。

3.3 客观评价与结论

通过3.1和3.2的分析可以看出,把PDA作为采购图书馆资源的唯一方式并不合适,原因有二:①PDA虽提高了读者的满意度,但在科研评价和馆藏质量上缺乏有效的措施。图书馆的职能决定了图书馆必须在馆藏质量和科研水平上不断提升,图书馆需要考虑多个因素,从多个层面来构建整个资源保障体系。②因为成本、使用量及CPU并非采购模式绩效评估的全部指标,实现即时采购并非图书馆资源建设的唯一途径,图书馆仍需要多元化的、PDA与传统采购方式相结合的多个途径,来构建整个资源保障体系。

4 对国内开展PDA的启发与最新进展

4.1 国内图书馆可以借鉴的经验

BYU图书馆的PDA经验,是众多国外大学图书馆引入PDA模式的一个实证,有许多值得我国大学图书馆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它在纸本图书采购上的应用,我国大学图书馆完全可以尝试。事实上,开展纸本图书PDA采购模式所需要的“读者需求源数据”,国内每个大学图书馆都可轻易获取到:图书馆主页荐书模块可以收集到荐书记录,开展基于荐购书目的PDA采购;学科馆员可以对图书馆馆际互借的数据进行整理,开展基于馆际互借的PDA采购;图书馆的流通模块可以获取预约书目的情况,从而可以开展基于预约书目的PDA采购;对于教授推荐的书目,则可以开展教工加急的PDA采购。

4.2 PDA在国内开展尚需多方面的支持

PDA在国外已经开展的如火如荼,根据Publishers Communication Group 对全美250 家图书馆开展读者决策采购情况的调查,已有32 家已经采用,42 家计划一年内采用,另有90 家计划在三年内采用[6]。而我国虽然已经开始关注PDA,并且跃跃欲试,但还存在一定的障碍,需要多方面的支持。

4.2.1 PDA经费

在PDA模式下,图书馆为用户的需求买单,这样可能导致图书馆的经费超出预算经费;其次,PDA经费隶属哪个经费范围?或者索性单列专项经费更合适?不管经费性质如何,都不能是一张空头支票,必须具有可操作性,PDA才能维持可持续发展,而非昙花一现。

4.2.2 PDA预设文档

完全靠读者自主选择的图书资源可能会偏离图书馆馆藏发展计划,从而影响图书馆的馆藏质量。因此PDA的预设文档就非常重要,这个预设文档应该根据各个馆的实际情况制定,并且作为规范文件执行。

4.2.3 PDA供应商

PDA应用最多的地方是电子图书,这源于近年来电子图书的蓬勃发展、图书馆信息技术的突飞猛进,以及电子图书运营商主动配合图书馆PDA的营销模式,使得读者的需求得以即时体现并能够在技术上实现。开展电子图书的PDA,图书馆需要和书商通力合作与配合。在美国目前有NetLibrary、Ingram Digital、EBL和ebrary等书商向图书馆提供PDA服务,比如ebrary公司在其平台上提供15万种图书,相当于其公司所有电子图书的一半,涉及了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Elsevier, McGraw Hill, Palgrave Macmillan, Taylor & Francis以及Wiley等著名出版社[3]。并且不同书商有不同的PDA模式,具体形式可由书商与图书馆充分协商确定,与电子图书传统销售模式相比,PDA模式更加灵活多样[5]。

国内三大电子图书提供商虽然拥有大量有版权的电子图书,但其销售模式主要采用包库销售[7]。考虑到价格和方案,国内大学图书馆购买外文电子图书,均是通过集团采购,按学科打包购买,这些打包购买的电子图书,如传统纲目勾选出的纸本图书一样,它们实际的利用率一直不尽如人意;至于中文电子图书,也是剔除了中小学读物后包库购买,并且购买的电子图书相对滞后。因此国内开展电子图书的PDA,具有一定的障碍。

4.3 国内PDA供应商最新进展

2013年上半年,Swets公司向国内图书馆用户公开发表声明:“Swets公司现今开始支持MyiLibrary PDA 应用程序。”[8]该应用程序提供给图书馆一种订购电子书的新方式,以确保图书馆购买的电子书内容和科研工作者正在寻找的资料是一致的,从而使图书馆对电子书的投资回报率达到100%。这项公告无疑为国内图书馆采购电子书开辟了一条新思路,不用再被动地接受集团采购或者打包销售方案。图书馆只需与Swets公司签订协议,便可获得一项由图书馆控制的读者主导购书计划应用程序,图书馆拥有预算的完整控制权,同时掌控各类用户的权限[8]。图4揭示了“MyiLibrary PDA 应用程序”的流程[9]:

图4 “MyiLibrary PDA应用程序”流程图

目前为止,国内提供PDA服务的电子图书供应商还很少,但Swets公司今年推出的这项PDA计划,无疑为一直因客观条件不成熟而无法执行PDA的国内图书馆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可以预见在当下图书馆经费有限,网络技术日新月异,以及读者需求越来越多元化的复杂环境下,PDA模式采购电子书将是未来图书馆构建高质量馆藏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 1 ] Schroeder R.When patrons call the shots:Patrondriven acquisition at Brigham Young University[J].Collection Building,2012,31(1):11-14.

[ 2 ] Steve S, Thompson S. ‘Just in case’ vs. ‘Just in

time’:E-book purchasing models[J].Serials,2010,23(3):201-203.

[ 3 ] Medeiros N. Shaping a collection one electronic bo-

ok at a time:Patron-driven acquisitions in academic libraries[J].OCLC Systems & Services,2011,27(3):160-162.

[ 4 ] 刘华.“读者决策采购”在美国大学图书馆的实践及其对我国的启示[J].大学图书馆学报,2012(1):45-50.

[ 5 ] 张甲,胡小菁.读者决策的图书馆藏书采购[J].中

国图书馆学报,2011,37(192):35-39.

[ 6 ] Dlenare. Patron driven acquisition-Librarian survey[EB/OL].(2011-06-15)[2013-07-03].http://Libraries.Wright.edu/noshelfrequired/?P=932.

[ 7 ] 郭熙焕.浅谈读者决策采购[J].图书馆,2011(6):135-136.

[ 8 ] Swets words[EB/OL].(2013-03-23)[2013-07-06].http:

///e/es?s=2067532291&e=162

28&elq=fbae21c3a62e489c9810b52396d0e6f7.

[ 9 ] MyiLibrary PDA应用程序[EB/OL].(2013-03-23)[2013

-07-26].http:///Swetswords-Issue1-2013

-MyiLibrary-PDA-Progam-China?utm_campaign=Swe

tsWords%20Issue%201%202013%20-%20SC%20-%20Reminder&utm_medium=email&utm_source=Eloqua&elq=fbae21c3a62e489c9810b52396d0e6f7&elqCampaignId=362.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8)

“在听说有自然灾害发生时,84%的图书馆会意识到受灾地区图书馆藏文献可能会遭受损失,并联想到自身是否具有应对灾难的能力。”说。而与这种强烈的忧患意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只有23%的图书馆表示自身有成文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

的数据来自他和同事在去年年底到今年年初所做的一项抽样调查——50家被抽样的图书馆中有31家返回了有效问卷。虽然从抽样数量上来看,相对于目前全国超过3000家公共图书馆、高校图书馆的总量,此次接受调查的不过百分之一,但是,在调查的图书馆名录上我们看到,除中科院国家科学图书馆、中国民族图书馆和汶川羌族图书馆分别作为专业图书馆和典型受灾地区图书馆的代表外,其余无一例外是省级或特大城市公共图书馆、高校大型图书馆——这些图书馆的文献保护水平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线。

不仅如此,通过对问卷中其他相关内容的分析,表示,“在自身有成文的文献保护灾难预案的7家图书馆中,有的所谓‘预案’,大部分是关于紧急事件时的人员安全疏散等内容,并不是针对‘文献保护’的灾难预案。”

这项调查表明——一旦灾难突发,我国绝大多数图书馆的文献抢救工作都将陷入或无序混乱或束手无策的状态。

突发自然灾害的威胁离文献保存机构到底有多近?

在上述参与调查的31家图书馆中——2家曾遭火灾,3家曾遭水灾,4家曾遭地震,1家曾遭台风,11家曾遭水管破裂,11家曾遭馆舍漏水,还有8家遭遇过其他事故——只有9家目前尚未遭遇过灾害。换言之,即便是这些设施条件较为优越的大型文献保存机构,其“灾难幸免率”也不超过30%,那些更基层单位所面临的威胁可想而知。

“灾难对文献的破坏往往是毁灭性的,不管是地震、飓风等罕见的自然灾害,还是电力中断、水管破裂等日常突发事件,或者是生物危害、偷盗和故意破坏。预案设计应涉及包括水火在内的,可能对馆藏造成威胁的所有类型灾难。”说。

前期预防和灾后应对的双线缺失,是国内很多文献收藏机构的“软肋”

灾难随时可能不期而至,而缺乏前期预防和灾后应对,往往让文献保存机构损失惨重。

年底,某图书馆地下库房附近的热力管道破裂,30厘米深、90摄氏度的积水迅速淹没了地下书库下层书架上的文献,随后,蒸腾的热气又触发了书库顶部的消防喷水装置,导致放置在上层书架的文献也遭遇水淋之灾……在双重打击下,受损文献数量超过2万册。

翻开《国际图联灾害预防手册》,它首先强调的就是排查隐患,并明确指出,“水灾的隐患可能来自外部因素(河流、风暴、排水系统溢出);内部因素(系统故障或地震、交通工具及树木撞击导致的水管爆裂等)以及灭火时的用水。”看到这段文字,对照上述图书馆的遭遇,怎能不让人扼腕痛惜?事实上,在我们的近邻日本、韩国的很多文献保存机构,消防系统用气体灭火取代用水灭火已成基本配置。

汶川大地震后,在评估北川受损档案时,面对救援人员冒着生命危险抢救出的大量受损文献,中央档案馆研究馆员王宜欣表示:“当前有必要从受损档案中分离出一些不重要或是在其他机构有重份的档案。由此在抢救修复时间表上有所划分——对于永久保存的档案,对受损严重的档案,可以优先实施抢救修复。对其中有价值的珍贵档案,更要千方百计、不惜成本地抢救出来。把人力物力财力优先用到有价值的地方去,是又好又快抢救修复北川受损档案的有效途径。”

的确,灾难一旦发生,首先要“抢出来”哪些文献?被“抢出来”的受损文献哪些需要优先得到保护与修复?类似这样的问题,事先缺乏明确调查论证,事发后将倍增珍贵文献的抢救难度,由此造成的“人为”损失不可估量。这已是业内人士共识——在31家图书馆的调查中,所有图书馆都表示有必要制订一个优先抢救的馆藏财产名录,但真正做到这一点的,只有两家,仅占6%。

“或许永远不会被实施,但仍要长期保持员工的热情、财政的支持、灾害的持续再评估和优先权”

“缺乏相应的专业人员、缺乏相应的工作程序,缺乏相应的专业设备和材料。”天津图书馆副研究馆员万群用三个“缺乏”来描述目前大多数文献保存机构应对突发灾难时所面临的困境。“馆员没有受过专业培训,往往不知道该怎样预防灾害,灾害发生后也不知道如何处置,这些都与灾害评估和管理不足有关。”

中国人民大学信息资源管理学院副教授张美芳表示,近年来,全国各地文献保护和灾害抢救专业队伍越来越少。“遇到专门技术等疑难问题,很多从业人员无法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或方法,而基层单位几乎不设文献保护和灾害抢救人员的岗位,平时没有参与过保护技术的训练,因此,在灾害来临时,很难参与到抢救与修复工作中。同时,不同技术人员配合不够默契,降低了抢救效果最优化发挥。”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9)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采编

高校图书馆是高校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服务的重要基地,图书馆采编工作是图书馆各项工作的基础。大学图书馆采编部是图书馆一个重要性且基础性较强的部门,其主要工作是进行图书馆的文献资源建设,其健康发展直接影响图书馆的建设。过去衡量图书馆的标准多是取决于馆藏的数量,而由于文献载体形式的单一性和地域性等特征导致图书馆对广大读者所需的信息搜集非常困难,因此图书馆只能采取“求全”的原则来应对。现如今,图书馆采编工作因为计算机、网络和通信技术的广泛应用而面临着新的情况,因此应采取新的采编方式。

一、深入了解读者的需求

满足读者需求是所有图书馆得以生存和发展的前提条件,更是所有图书馆一切工作的宗旨。所以高校图书馆要想更好的发展,就必须满足读者的需求。采编人员要经常和读者进行沟通,了解读者的需求,刻意的收集读者的意见和建议,同时对馆内图书的流通率和借阅率等情况进行详细统计和并进行分析,及时掌握读者们的阅读倾向。我们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的网络管理系统向读者们征集所需的图书类型、种类,根据读者的需求做出相应的、合理的调整,比如可以在图书馆网页上创建“馆长联系方式”“读者留言”“读者意见或建议”“等专栏,为方便读者提供图书信息。

二、增强采编工作中的服务意识

图书的采编工作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业务工作,采编质量的好坏,会影响为读者服务的质量。分编人员必须围绕信息服务开展工作,将信息服务工作做在前面。分编人员不能只停留在把文献分类采编,进入典藏和流通就万事大吉,要改变传统观念和工作方式,在做好基础业务工作的同时,做一些切实可行又力所能及的信息服务工作。在一些特殊情况下,采编部门应采取紧急采购、紧急采编等措施,尽可能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一系列工作程序,及时把文献送到读者手中以解读者燃眉之急。如一些特殊情况下的急性需性,可以建立一个临时的阅览室,把这些图书文献策略,急需使用新的文献信息作参考一些师生在按类上阅览架,供读者临时阅读。

三、坚持科学原则,实行有效采访原则

高校图书馆采访工作规范化主要由三部分组成:科学的采访计划、严格的采访制度和规范的采访数据。科学的采访计划是规范的前提,因此,在高校图书馆藏书体系建设中,坚持科学、合理的图书采访原则是做好图书采访工作最有力的前提保障。图书采访人员要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必须制定本馆文献资源采购的原则和方针,即围绕教学、科研需要,从实际出发,既保证馆藏质量,又突出本馆特色,形成科学的管理体系,确保图书采访的有效性。同时也要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和约束机制,应对购入文献进行质量和使用效率上的检查,进行资金投入和效益产出方面的监督,不要流于形式上的数量验收,以确保藏书体系科学化、合理化。

四、加强编目工作内容的扩展

图书馆工作重心向读者服务的转移,使图书馆首先要考虑的是尽可能压缩事务性工作,使主要业务骨干从文献采编、加工整理等日常繁琐的事务程序中解放出来,走向读者服务第一线。联机编目的实现也为编目工作内容扩展创造了条件。传统的编目员只是对印刷型文献、缩微胶片等有形的馆藏文献信息进行分类编目,而在网络环境下下,对网络资源的分类、编目已成为编目员面临的重要问题,也要求编目员不仅要搞好馆藏特有文献的原始编目,还要指导广大读者利用网上其它馆的编目成果,并发掘整理网上丰富多样的信息资源,从而实现资源共享。

五、实行“业务外包”,提高图书编目工作效率

由于教学评估需要,很多图书馆为了解决藏书量不足的问题,投入了大量购书经费,突击购买图书资料,造成编目业务工作量增加,影响了图书上架流通。为了解决这一问题,可以采用近几年应运而生的图书编目业务外包这一环节。图书馆采编外包,即图书馆通过合同将一些非核心的、次要的或辅助性的业务外包给外部的专业服务机构来完成,从而集中自身力量更有成效地完成本单位的核心任务和图书馆业务目标。编目业务外包在我国只有区区几年的历史,不管是图书馆自身还是业务外包的承包商对此的发展和认识都不很成熟,都还在探索之中。不可否认的是,通过外包,既降低了编目成本,又提高了编目质量,同时,使用专业化、社会化集中编目的书目数据,可以提高数据的标准化、规范化水平,有助于实现资源共享,更有现实意义的是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资源,缩短了加工时问,克服了图书馆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的困难,提高了编目效率。

综上所述,新时期的图书馆采编工作,一方面要借助现代技术加强藏书质量,完善馆藏结构,提高工作效率;另一方面,也要从本馆实际出发,综合考虑图书采编工作的特色化、多样性,从提升馆员素质、改善本馆管理等方面迎接网络环境对图书馆提出的挑战,从而更好的为高校的教学和科研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明兰.浅谈高校图书馆采编业务外包[J].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2008(2).

图书馆应急工作计划篇(10)

一旦发生火灾、地震等灾害,人员的应急疏散和紧急救援等将面临许多问题。因此,作为一类特殊的人员集中的公共场所,在面对自然灾害、突发事件时,如何做好人员的应急疏散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在对某图书馆现状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图书馆的应急疏散问题提出了一些建议。对借鉴大型建筑设施的应急管理预案,加强图书馆在突发事件、尤其是发生火灾时的应急准备工作进行了分析和探讨。

一、图书馆以往灾害事故及图书馆灾害的特点

1、过去灾害事例:

图书馆灾害事例在国内外已发生过多起。1951年1月8日,青海省图书馆发生火灾,烧毁全部馆藏,包括罕见的用金粉写成的《甘珠尔大藏经》108部和价值连城的壁画36幅;1991年2月13日,福建省建筑专科学校图书馆因人为纵火,建筑物过火面积1000平方米,烧毁大量书架和图书资料;2003年3月2日,埃及著名的图书馆――亚历山大图书馆发生火灾,造成至少35人受伤等等;随着城市的发展,图书馆的大型化进程的加速,图书馆的应急避难准备已经是一个面临的重要问题。

2、图书馆的布局与灾害特点

1)图书馆是重点防盗、防火单位

图书馆藏有重要的文献信息资料,一些大型图书馆还保存有一些珍贵的史料,这也使得图书馆的防盗工作显得很重要。为了确保图书的安全,在一些图书馆,书库的窗户都加有密实的护网,有的甚至被封死,这些措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防止了图书的丢失。但也带来了另一个问题书库通风状况很不好。图书馆的库存资料多为纸质文献,长久存放状态下,极其干燥,成易燃品。

2)现代图书馆中,现代设备如计算机、网络、复印机等大量使用,馆内的电线、电源应用增加,原有的线路超负荷使用。留下大量火灾隐患。

3)图书馆往来人员复杂,部分读者自觉性不高,进入书库或阅览室时偷偷吸烟,当打火机、烟灰等碰到书上,或者烟头未被完全掐灭,死灰复燃等,都极易引发火灾。

二、图书馆应急疏散预案研究的必要性及主要应急预案框架探讨

1,目前图书馆的主要问题

通过对某图书馆的实地考察,笔者认为,在应急避难问题上不同程度的存在下列问题:

1)消防指示不明确。现代图书馆为了加强管理,多在入口处设有门禁刷卡进馆系统,门口常设有值班人员。这些措施在加强了图书馆管理的同时,也使的图书馆的出入口变的狭小。例如:大多数的高校图书馆,在相对人员集中的十点左右,入口和出口处都会有大量学生排队等候进出馆现象;图书馆内走廊狭长,紧急出口指示不明确,有的根本没有紧急出口指示,在发生意外情况下,如果得不到有效而及时的疏散,极易造成混乱,发生踩踏等事故。

2)应急道路不畅通。消防通道上堆置杂物等,通常火灾会伴随停电等现象的发生,这就有可能造成人员的伤亡。各图书馆几乎都备有灭火器等消防器材,这也是图书馆作为一个重点防火单位所采取的必要措施。但消防器材的放置位置及使用方法上却有问题,很多职工不了解使用方法,这种日常管理上的掉以轻心,在灾害到来时可能就会导致灾难性的后果。

3)电子阅览室出入口空间小。电子阅览室的开放,极大的方便了读者。丰富的数字图书馆资源和便利的利用方法,使得电子阅览室利用率一路攀升。图书馆的电子阅览室比起市场上的营业性网吧来讲,相对较为宽敞,座位排列也比较整齐,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但在硬指标满足的另一方面,也存在一些问题,笔者在实际考查中发现:电脑的排放过于密集,外边坐有人员时,里面的人员不容易出来,房间很大,出口却相对小且少。

4)书库夹层存在不同程度的隐患。为了增大容积率,很多老的图书馆书库设有夹层,夹层使单位面积的利用率明显增大,当灾害事故发生时,供电系统可能会由于故障而断电,或是人为的切断电源。一旦电源切断,夹层空间将一片昏暗,能见度低。即使采用了事故照明措施,倘若伴随有火灾的发生,由于浓重烟气的影响,能见度仍然很低,人们很难辨清正确的方向和路线,这将严重影响疏散速度。

三、图书馆灾时应急系统与应急预案的主要框架探讨

应急管理的主要目的是从软硬两个方面对整个疏散系统进行合理规划。使其发挥最大效率,把受灾区域内的人员迅速及时地转移到安全地点。疏散系统的效率可用多种指标衡量,如疏散时间、疏散距离、灾害发生前安全逃离的人数等,因此疏散规划的实质是一个多目标优化问题。针对目前我国图书馆的现状,以及日益变化的国内和国外的形势可能带来的公共设施灾害,有必要对图书馆防灾应急疏散措施进行更进一步的研究。除了配备应急通信系统,应急照明系统,应急通风、排烟、灭火系统等以外,其研究还应包括以下主要内容:

1)通过广泛、科学的调研,合理优化图书馆内的各种标识。使受灾人员能够在第一时间来评估自己的受灾状态,而迅速做出自救行为,为应急疏散做好准备。比如:在入口处,张贴明显的图书馆布局图,紧急通道的位置等;在走廊、楼梯等处,揭示清晰而有效的箭头标示(图2);在断电等状态下,迅速或自动打开应急指示灯、各种自动门等,为灾难的到来做好日常防范准备措施。

2)图书馆内(包括大厅、书库和阅览室内)防火防灾预警系统的研究。通过合理布置传感器,对图书馆内的火情,烟等进行监控,一旦出现异常情况,系统自动报警,并同时启动应急方案。通过现有的信息手段第一时间告诉应急救灾人员。进行不同受灾状况(例如火灾、停电、爆炸等恐怖活动)的人间活动研究,以现场受灾模拟和科学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来再现受灾状态下。人类的活动情况,从而为合理地设定应急出口、应急避难空间。应急指示标识的位置等提供科学的依据。

上一篇: 毕业设计论文摘要 下一篇: 农村妇女先进事迹材料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