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30 10:18:20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1)

二、建立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的必要性

(一)建立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是适合未成年犯身心特征的需要

未成年人与成年人相比,其生理和心理都没有发育成熟,社会经验和认识能力远低于成年人。由于未成年人心智还尚未成熟,对自己行为所可能导致的后果还没有正确的预见性,因此未成年人犯罪有其自身的特点:如盲目性大、偶发性强、纠和性强、反复性强、感染力强、悔改性强;违法犯罪的类型一般比较简单,主要是盗窃、抢劫、寻衅滋事、故意伤害以及性犯罪等几种智能化程度较低的犯罪为主;违法犯罪的原因多数是受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生活环境的影响;违法犯罪的主体主要是失学学生、失管和失控的青少年。正是因为未成年犯罪具有上述特点,说明未成年犯的主观恶意不大,社会危害程度低,可塑性强,改造后回报社会的机率高,因此在对未成年犯开展社区矫正时要始终贯彻“教育、感化、挽救”的方针,坚持“教育为主,惩罚为辅”原则,以区别于针对成年犯的“惩罚和改造相结合” 原则。

(二)建立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是遵循国际未成年人司法准则的需要

目前,国际上有关未成年(又称“少年”)司法的文件主要有三个,一是1985年的《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又称北京规则),另外两个是1991年通过的《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又称利雅得准则)及《联合国保护被剥夺自由少年规则》(又称东京规则)。这三个文件已成为各成员国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一个重要法理渊源。这些文件都无一例外地提到要建立针对未成年人的特殊的司法制度。如我国于1985年11月29日已批准加入《联合国少年司法最低限度标准规则》第2.3条规定:“应努力在每个国家司法管辖权范围内制定一套专门适用于少年犯的法律、规则和规定,并建立授权实施少年司法的机构和机关。”而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是未成年人司法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

(三)建立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是提高矫正质量的需要

从国外的实践来看,建立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能大幅度地提高未成年犯社区矫正质量,取得良好的社会效果。如美国伊利诺伊州针对未成年犯所采取的特殊的矫正措施,“伊利诺伊州设有青少年临时拘留中心和学校,该中心雇用了青少年管理员、专业医务人员、社会工作者、牧师和特殊教育教师,设有特殊教育、娱乐、宗教活动、辅导、医疗服务,并提供均衡的饮食、衣着和安全的住处。这是一种寄宿的办法。第二种办法是非寄宿措施,即违法青少年仍然住在自己的家中,但要按时到指定的地方去工作和学习。这种非寄宿措施使违法犯罪的未成年犯学会生存技能,为他们将来的就业创造条件。”所有的这些办法,都是为了感化未成年犯,由社会各方力量对未成年犯进行教育和监督。英国的《刑事法庭权力法》第三、四、五、六章规定了仅适用于未成年人的“社区令”、“补偿令”、 “管护令”等社区矫正管理制度。德国、日本、北欧和中国台湾等国家和地区也都有针对未成年犯的特殊的社区矫正管理制度。

国外未成年犯区别矫正的实践已证明,针对未成年犯的身心特点,设计、运用区别于成年人的社区矫正制度,可以最大限度地教育、感化、挽救未成年犯,大大提高社区矫正的质量。当然我们对上述做法不可能照搬照抄,但是借鉴他们的做法探索我们自己的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是十分必要的。

三、建立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的建议

(一)增设并妥善运用“社区服务”

从20世纪70年代初开始,国际社会就开始倡导对未成年人采取以社区为基础的社会化矫正,以代替专门机构对未成年人的刑事处置。如《联合国预防少年犯罪准则》明确规定:“在防止少年犯罪活动中,应发展以社区为基础的服务和方案……正规的社会管制机构只应作为最后手段来利用”。“1973年,英国《刑事法庭权力法》中创立了社区服务(Community Service)这一刑种。”之后,“社区服务”发展十分迅速,至20世纪80年代,西欧国家、美国1/3以上的州以及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及我国香港地区,都引进了这一刑种。“社区服务”,一般适用于犯有非暴力性轻微犯罪的未成年犯,既可作为主刑,也可作为附加刑。内容主要是从事一定时数的无偿劳动,以此赎回罪过或赔偿被害人;或者为公益和私人从事一定时数的有偿劳动,以赔偿对于公私法益的损害。

在我国的司法实践中已实行了“社区服务”,早在2001年,石家庄市长安区人民检察院已发出了“社区服务令”,此后安徽、山东、辽宁等地的法院也发出了“社区服务令”。据2005年4月7日《解放日报》报道,上海市的少年法庭已经全面推行了“社区服务令”。适用“社会服务”的对象是暂缓判决、宣告缓刑、判处管制、单处罚金或免予刑事处罚的未成年被告人,执行时间从一个月到六个月不等。上海市长宁区法院试行“社会服务令”一年来,已有21位少年领到“社会服务令”,目前没有一人重新犯罪,实现了办案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鉴于我国部分地区已经推行了“社区服务”并取得了很好的办案实效,应该在实践探索的基础上,把“社区服务”上升到国家立法层面。

但是在推行“社区服务令”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是安排未成年人从事无偿公益劳动,应当注意选择适当的时间、地点,控制劳动强度并做好保密工作,避免其服刑人员身份公之于众。二参加公益劳动的身份应当是“社会志愿者”而非“服刑人员”。这主要是因为未成年人心理比较脆弱,承受压力的能力不强。来自社会公众的歧视会损伤其自尊心,严重影响其接受教育改造的积极性。北京海淀区已经采用了这种做法,据2004年11月28日的《新闻晨报》报道,“海淀区拥抱未来(青春树)青少年志愿活动中心”在中国人民大学成立,缓刑少年将在大学生志愿者的引导下,以志愿者的身份开始他们全新的社区矫正生活。三是在安排公益劳动时,建议选择既有劳动内容又有教育意义的工作,如在敬老院、公园、医院做义工等。

(二)设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组织

我国社区矫正尚属起步和试点阶段,制度尚不健全。从目前的现状看,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匮乏,加之工作任务繁重,其根本没有精力专门从事社区未成年人矫正工作。但是,随着我国社区矫正实践的逐步推进,因此笔者认为,社区矫正管理机关应当牵头成立专门的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组织,如特殊学校或短期培训基地等。社区矫正组织可以聘用社会工作专业的专业人才,并面向全社会招募热衷于未成年人事业的高素质的志愿者,以为社区未成年犯矫正对象提供专业化的服务和全新的关怀。更重要的是,社区未成年人矫正组织应当积极开发和利用各种社会资源,调动一切可以利用的力量,如广泛吸收慈善机构、民间社团等非政府组织和社会志愿者的积极支持和援助,动员社会各方力量,扎扎实实做好未成年犯矫正对象的教育保护与行为矫正工作。这方面,北京市朝阳区管庄司法所针对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制定的“3+2”矫正计划,即是对建立专门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组织有益的探索。 “2”即建立两个基地,青少年社区矫正公益劳动基地和青少年社区矫正教育基地。公益劳动基地设在医院,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以青少年志愿者的身份,为老人清扫房间,读报,谈心,同时接受医院心理学专家的心理健康指导。社区矫正教育基地设在社区附近的大学,定期为青少年社区服刑人员举办专业知识培训班,由大学的学生做知识指导。“3”即三种力量,一是专业矫正干部,二是地区团委,三是青少年服刑人员的亲友、医院医生和大学的老师、学生等社会力量。用劳动洗涮罪恶,用知识净化心灵,这种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专门设立的社区矫正组织,能够更好的达到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的目的。

(三)设立有特色的未成年犯社区矫正项目

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成熟,缺乏辨别是非的能力,容易沾染不良行为。但相应的,其主观恶性也不深,如果加以正确的教育、帮助、引导和保护,其戒除恶习的可能性也更大。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时,应当充分考虑未成年矫正对象的身心特点,针对未成年矫正对象的特点,采取有针对性的矫正措施。

1、个案矫正。未成年犯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与他们的成年环境有着很大的关系。因此,社区矫正工作人员在对未成年犯矫正对象开展矫正工作时,应全面调查矫正对象的成长经历、家庭背景、朋辈关系等,根据调查信息,结合矫正对象的个性特征,分析其不良行为的原因,有针对性地制定个案矫正计划、明确矫治工作目标。 2、团体活动。社区矫正一方面是严肃的刑罚执行方式,另一方面也是矫正罪犯的犯罪意识和行为恶习,并促使其顺利回归社会的矫正过程。而团体活动是未成年人成长发展更好地社会化的必由之路,通过富有实践性、趣味性和创造性的活动,可以激发他们的各种热情,获得多方面的收益。“如榜样示范活动,使未成年人产生赞赏、敬慕、仿效等情感和行为动机;情景感染活动,使未成年人受到美的熏陶、思想的影响和情绪的调动;竞赛激励活动,使未成年人的自信自尊感以及自我求成的需要更加强烈;角色模拟活动,使未成年人在角色模拟中,增强角色体验,以增强社会性等等。”

3、思想矫正。针对未成年人易于感化的特点,在对未成年人进行矫正时,除采用定期汇报思想和活动、限制权利、公益劳动等措施外,应侧重于教育感化,加强思想矫正。教育感化应成为违法犯罪未成年犯社区矫正的一项重要内容。针对未成年人存在逆反心理,在对其进行思想矫正时,一味地进行说教不但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而且还可能适得其反。因此,可以依据未成年人的兴趣,组织他们学习先进人物事迹、阅读法律书籍、参观烈士陵园、观看富有教育意义的影片、邀请改造好的未成年人现身说法等生动活泼的形式,引发未成年人的兴趣,使其全身心地投入到矫正活动中去,真心实意地接受改造,使他们悔过自新,弃恶从善,成为守法公民。

4、心理矫正。青少年违法犯罪有其复杂心理上的原因,为达到矫正的目的,必须首先消除未成年犯违法犯罪的心理原因。因此,应当将聘请心理医生、心理学专家,为青少年进行心理疏导、医治心理疾病,帮助违法犯罪的青少年树立改过自新,复归社会的信心,作为社区矫正的一项重要内容。开展心理辅导前首先应当对未成年犯进行了心理测评,以便能够更深入全面地了解未成年矫正对象的心理特点和潜在心理困扰,进而有针对性地给予他们帮助。更重要的是,通过心理测评,可以增强社区矫正工作的可操作性、具体性和针对性,提高社区矫正教育改造质量,预防和减少社区服刑人员再犯罪。在这方面,四川省首次将心理测评引入监外执行检察工作。成都市武侯区检察院和四川大学应用心理研究所合作,专门设计了一套关于心理健康、职业能力倾向及再犯罪预警调查问卷,并由四川大学教授和该院高级心理咨询师组成专家组。该活动受到被测评青少年及其家长的普遍欢迎,家长们说:“心理测评准确、直观、科学地反映出孩子内心悔罪态度,能切实地帮助孩子改造,也有助于科学制定帮教措施,我们更放心了!

5、就业指导。未成年犯,尤其是那些经济类犯罪的未成年犯,之所以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根本原因就是滋生了好逸恶劳的思想。更为重要的是,这些未成年犯最终还是要走向社会,成为自食其力的劳动者。因此,在对未成年矫正对象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时,应培养其正确的劳动态度和观念,对未成年犯的就业观念进行正确的引导,并有针对性地对他们进行工作技能和就业技能的培训。

结语

未成年犯本身就与成年犯存在很多差异,开展社区矫正工作时,将未成年犯与成年犯不加区分地混同操作,是不科学的,也不利于工作的开展和矫正质量的提高。借鉴国外经验,结合我们的工作实际,建立未成年犯区别矫正制度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

「注释

[①] 未成年犯,是指已满14不满18周岁的触犯刑事法律规范的未成年人。国内外一些学者有时也用青少年犯。

[②] 胡羽,“浅谈缓刑的扩大适用与少年缓刑犯的社区矫治”,[chinalawedu.com/news/2004_8/23/1124342848.htm].

[③] 王昕 ,“社区服务令制度探讨”,[chineselawyer.com.cn/pages/2005-3-23/p42483.html].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2)

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社区作为政府各项政策和制度的落实点开始承担着更多的社会职能。为将各项职能有效的落到实处,塑造出一支职业素养高、专业技术强、工作能力突出、能够坚决落实各项政策又能切实解决社区居民困难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已经是重中之重。随着这一形势的不断发展,我国一些崛起的西部城市也开始重视社区专职工作者的培养和管理。

为了满足基层社区单位的需求,更好的发挥社区的各项功能,招聘社区专职工作者就显得尤为必要。比如,2012年陕西省便首次公开招聘2000名社区专职工作人员,以满足当地的社区需求。但是在深入社区工作的过程中,诸多的问题显示出了我国西部地区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的不足和困境。最为首要的便是必须对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概念进行明确的界定。

一、基本概念的界定

陕西省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也就是所谓的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从定义上来讲,职业化的社区工作者是指:"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社会服务和管理的工作人员,这部分人应掌握一定的职业或专业知识和方法"。专业化的社区工作者一般是指:"在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专业人员,或者说是从事社区事务的社会工作者。这部分人都是从社会工作专业或相关专业毕业,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进入社区工作。可见,专业化地社区工作者应该满足以下几个条件:(1)接受过社会工作或先关专业的系统化的知识学习;(2)掌握一定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方法;(3)经过专门的资格认证考试,并通过其考试;(4)在社区中从事特定的社会管理和服务。

二、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问题分析

关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状况分析,必须深入到他们所从属的社区工作人员的整体状况,目前的陕西社区工作队伍主要呈现出显性和隐性的问题:

(一)显性问题

1、性别结构失衡

在现有的社区工作人员当中,往往都是一个社区一般一位男性工作者,多则两、三个,正是因为男性社区工作者是绝对的少数,而恰恰社区工作室的各项难活、杂活都得交给男性来做,但与之相对应的工资报酬却又不高,使得少数的男性工作者也因为付出劳动与所得报酬的不对应,而不愿长期待在社区工作。加之报考社区专职工作者中的男性少之又少,社区工作队伍的性别结构失衡越来越严重,陷入严重的恶性循环。

2、文化程度差别明显

本次参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考试的人员,文化程度基本集中在大专、本科、研究生学历,可是社区原有的工作人员基本都是高中生的文化水平,这样,使得一个社区内的工作者队伍出现了文化程度上的分层和人际关系上的分层,不利于新入职社区专职工作者热情的发挥。

3、调整工资福利政策缺失

在首次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当中,存在一定数量的2013届即将毕业的应届毕业生,由于必须具备毕业证和学位证条件的限制,致使即将研究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本科生学历报考,即将本科生毕业的学生只能以专科生学历报考的现象,最后的学历分布层存在一定的误差。由于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待遇实行的是差别式待遇,面对即将毕业的、达到更高学历学生和取得资格证书,需要调整工资的工作者,暂无相应的申请程序和申请路径可走,致使工资调整存在漏洞。

(二)隐性问题

1、岗位性质不明确,基本权益无法实现

2012年的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招考是由民政局一手举办,经过公务员性质的考试程序最后招录,可是,社区专职工作者仍然身处尴尬的地位:并非公务员、并非在编人员、并非社区两委会班子人员、并非社区协理人员。正因为岗位性质不明,承诺社区工作者应该享受的工资、"五险一金"待遇也缺乏相应的法律保护,在贯彻执行中难免会打折扣。

2、职责范围不清,专业化程度不强

随着社区成为各项政策制度、服务实施的落脚点和承载体,社区工作承担者越来越多的任务:人口普查、入户调查、文明城市创建、义务打扫卫生。正所谓的居民间所有的"杂事、琐事、闹心事、烦心事"都是找社区来解决,名目繁多的实务,有的社区可以解决,有的社区便无力解决。新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几乎没有全面的接受过社区社区的相关培训,面对繁杂的实务,更是显得无从下手,备感压力。

三、解决问题的对策和建议

为了更好的塑造出一支具有专业的工作知识、充沛的工作热情、突出的工作能力的社区专职工作者队伍,为陕西省的基层社区工作作出应有的贡献,我们不妨可以借鉴例如北京、上海、南京、宁波等发达地区的有益经验。

(一)明确社区工作者的职业认定,走职业化、身份化的道路

制定全国统一的职业规范标准,给社区工作者一个明确的职业身份认定,解决社区专职工作者"四不是"(不是公务员、不是事业编、不是社区两委会成员、不是社区协理人员)的尴尬境地,逐步解决社区工作者的编制问题,亦是迫在眉睫。通过职业身份、社会地位的认定,让社区专职工作走出一条具有极强的专业性、较高的社会性的清晰道路。

(二)加强社区专职工作者的职业培训,增强其专业化服务水平

"民间无小事",密切结合主席提出的"群众路线",社区专职工作人员必须提高为民服务的水平。基于目前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较少,我省招录的社区专职工作者专业知识欠缺的状况,必须在上岗之前,进行统一的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培训,让工作者宏观的了解社区工作事项,再在日后的社区工作实践中加以巩固、落实和创新。

(三)完善工资调整机制

制定出完善的工资调整机制,使有调整需求的工作者有程序可依,有路径可循。学历越高、职称越高,相应的工资也应越高,自然能够极大的增强社区专职工作者提升自身学历和自身职称的动力,整体性的提高陕西省社区专职工作者的素质水平,当然,学历也不仅仅是唯一的参考指标,比如在社区工作的年限,做出的贡献等有可以作为绩效参考指标。

出现问题并不可怕,认真的研究问题,并解决问题才是最重要的。陕西省今年是第一次招录社区工作人员,"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只要认认真真地了解他们的诉求,了解社区问题的关键所在,就一定可以更好地促进陕西省城市基层社区的健康发展和良性循环。

参考文献:

[1]刘克刚.社区专职工作者的激励问题研究--以长沙市为例[D].中南大学,2010.

[2]朱胜进.城市社区工作者队伍建设的现状调研--以杭州市典型社区为例[J].浙江社会科学,2011,(10).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3)

一、实习社区背景材料介绍

恩施市三孔桥社区位于湖北省西部山区,地形复杂,辖区总面积4平方公里,可利用面积狭小,交通不便,设有三个居民小区,分别是沙湾、黄家卯、沙田坝 。总户数1790户,总人数5223人,其中大部分是农村户口,城市户口只有890人。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三孔桥社区逐步从农耕经济向个体经营、房屋出租、外出务工等多种形式的经营模式转型。自社区成立以来,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社区建设工作,进一步拓展了社区服务领域,先后开设了社会保障、助残优抚、济困、社区医疗等服务项目。社区居委会职务人员共53人,主要干部5名,包括村支书,主任等。居委会干部每三年进行一次民主选举。社区主要纠纷为居民矛盾纠纷,如家庭内部矛盾。

二、实习目的

近几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的不断深化,社区在城市建设和管理中的作用也越来越突出,同时,随着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不断加快,如何让他们在生活中实现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协调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我们小组实习的社区——三孔桥,分布着众多中老年人群(其中包含大多数租户),因为恩施市城镇化水平的加快发展,他们的农田都被占用建成了一个个小区,他们也没有了田地可种,其次他们也没有正规的工作,多半在家带小孩,因此他们的娱乐活动比较少,生活比较单调,基本上只是和熟人聊聊天,去牌场打打麻将,在家看看电视。据我们小组多次走访调查,他们认为这样的生活很单调乏味,很想改变这种生活方式,希望能过得更丰富、更充实。针对社区反映最多的问题,为了满足他们的精神需求,提高他们的生活质量。

三、实习过程

为了更好地参与社会实践,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与恩施市区各社区单位达成协议,以各社区及下属单位为活动基地,由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在其中开展专业课程实习。这不仅为学生提供了一个了解社会的窗口,参与社会实践的好机会;也利于增进社会各界对社会工作的了解与接受。根据校方与社区居委会的协议,实习为期八个星期。湖北民族学院法学院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被安排到各社区及下属单位各机构,作为2011级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笔者担任三孔桥社区实习分队的小组组长。第一次走访社区,给笔者印象最深刻的是看到当地居民建房子用骡子拉建筑材料上山,在淤泥里骡子挣扎的样子,让人联想到怎么发展到今天还有人这样运输材料建房子。也让人联想到社会工作在这样的贫困山区怎么样开展工作?社会工作应该以何种模式来适应这里的发展?

前四周我们小组主要任务是了解三孔桥社区概况,如社区大致的地理方位,社区的居民数量,社区的历史,社区的环境等等。第一周我们小组不太明确目标,第一步就直接去了居委会,在居委会我们见到了居委会的主任,由主任给我们介绍了整个三孔桥社区的情况,包括社区的分布,社区的建设,社区主要的问题。因为缺少经验,在第一周我认为社区实习就是在居委会实习,认为居委会是我们实习的好帮手。后面几周在理论学习和侯老师的指导下才发现社区居委会不等同于整个社区,居委会对我们社工的作用,只是体现在行政上的帮助和少许的物质帮助。后面三周我们分别去了三孔桥社区三个分区——黄家卯,沙湾,沙田坝。这三个周我们主要是去接触社区的居民了解他们的生活情况,和他们建立关系,向居民介绍我们的专业——社会工作。这三个周给我的感受是:(1)本地居民较少,租户特别多,基本上是老人在家带小孩,年轻人出去赚钱,还有本地的主要收入来源是出租房子。(2)在与居民建立关系上,我们缺乏经验,特别表现在沟通上,我们没能分成小组总是一大群人围着一个人问东问西,还有一点是在和居民交流时说不上几句话,把想问的问题问完后就哑口无言了。

在第五次去社区是由侯老师带领我们去的。因为我们在前几次的实习摸索中明白了一些问题并纠正了过来,如:我们应该分成小组不应该是一群人去与居民建立关系,这样效率才能更高;我们也明确了具体的目标只对沙湾社区开展实习,缩小了实习范围,更利于开展活动。这次去社区是由侯老师带领,将我们分成四个小组在沙湾社区进行走访。这次在老师带领下的感受是,一、在侯老师身上学到少许和居民建立关系的技巧;二、明确了沙湾社区的主要问题——居民精神生活单调乏味,社区缺少娱乐设施和娱乐活动,邻里之间缺少互动。

四、实结

针对此次实习最重要的环节——活动的实施,从总体看,笔者认为活动是有很大的成功的。在活动宣传方面,我们整个组的人员宣传的特别好,至少让社区附近能来的人都参加了活动,这本身就是一种成功。在活动策划和人员组织安排方面,做的不是特别好,活动策划的不够仔细和周密,没有针对小孩的活动,对社区居民的熟悉程度不够深。另一点是在调动人员方面,我缺少经验,没能把小组里的每个人安排动员起来,造成人员的闲置。

说到对社区的作用,笔者认为作用不是很大,但绝对不是苍白感,毫无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让社区居民得到了精神上的娱乐,增进了社区居民参与度和社区居民的交流,给他们平时的无聊生活带来了一点新鲜感和快乐感。另一方面也让他们了解了社会工作专业。当然,整个社区实习,相比对社区居民的影响,对我们实习生的作用是更大的,在一定程度上锻炼了社会工作者的胆量,学到一些与陌生人建立关系和怎么样沟通的技巧。了解了学校附近社区和社区居委会的概况。当然也有很多缺点,比如缺少与居民交流的技巧和方法,对社区不够了解,忽视其存在的其他问题。

通过本次实习,笔者认为在社会工作专业本土化教育方面是存在很多问题的。中国本土社会工作发展速度远远超越了西方国家经历过的缓慢自我积累和自然生成阶段,我国的社会工作属于迅速成型。另一方面我国社会工作面临着社会理解和公众认同的差异和疏离,面临着服务理念和管理目标的碰撞。

五、深度思考

自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中后期起,社会工作在中国大陆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得到了极大的重视和大力的发展。针对当今我国正处于转型时期,随着政府和企业、事业单位的一部分社会福利、社会服务及社会管理的职能逐步剥离并转交给了社区,我国社区建设和社区工作在社会发展与社会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日益突出。与此同时,面对着经济与社会转型所产生的诸多社会问题,面对着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社区服务需求,传统的行政全能主义体制和粗放的工作方式愈益难以适应社区发展和社会工作的实际。正如国际经验所表明的,“社会工作及其教育的发展会受到索要解决的社会问题、社会政策、财政支持和就业机会等众多因素的影响”,因此,加快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积极引进社会工作的制度、理念和方法,无疑已成为我国社会发展和社区建设的一项课题。

那么我国在引进西方社区先进经验的同时怎么样更好的在中国得到实际的运用?怎么样在社会工作专业教育中让其专业化、职业化?比如有的学者曾经提到,“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难以对口就业,实际上是我过非协调转型在中国社会工作教育上的表现。”怎么样让社会工作专业适应本土发展在全国生根、开花并结出丰硕的果实?社会工作专业教育在各类院校迅速发展,社会工作也开始走上了学科建设的道路。作为一门新兴的学科,社会工作面临着教材、师资的缺乏,面临着在中国社会的转型时期如何实现学科的本土化,如何建立适应中国社会发展需要的社会工作理论与模式等诸多问题。

一切正如帕森斯所说,“张力是由新情境引起的需求和既有的社会结构中那些大部分反对必要变化的惰性成分之间的冲突”,社会工作专业的发展,也随着时代的发展不断深化和拓展。湖北民族学院作为我国西部少数民族院校开设有社会工作专业的院校,在社会工作的学科建设道路上也在努力地探索与研究建设本土的社会工作在山区的发展模式。在广大社会工作师生不断努力探索,总结经验,将社会工作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正在试图建立与地区发展相适应的社会工作模式与道路。

参考文献

[1] 王思斌.社会工作概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 阮曾媛琪.国际社会工作教育发展的趋势及对中国的启示[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增刊),1999.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4)

近年来,社区党支部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牢固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民的理念,以完善服务设施、拓宽服务领域、创新服务形式、提高服务质量为重点,创造性的开展工作,切实做到“民思我想 ,民呼我应, 民意我顺,民困我帮”,实现以“安民、便民、乐民、康民”的为主要内容的和谐社区建设目标。社区突出服务抓建设,在工作中求创新,在创新中谋发展,各项工作全面进步,先后获得中组部“四进社区”示范单位,中国社工协“优秀志愿者组织”,省委组织部“五好”基层党组织,市委、政府“文明社区”、“关心下一代工作先进集体”和区委、政府“四民社区”示范先进区等30余项荣誉称号。

二、学习实践活动取得的成效

自开展学习实践活动以来,社区党支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社区建设,坚持解放思想、改革创新,实现了“解放思想有新突破、服务功能有提升、干部队伍有新形象、综合素质有新提升、落实工作有新举措、服务水平有新提升、各项工作有新业绩、满意程度有提升”的目标。

一是深入了解党员群众需求,不断拓展社区服务功能。党支部把为社区党员群众排忧解难作为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不断探索创新,先后建立了爱心救助铃、爱心托管站、家教服务站、微笑小屋、心理宣泄室、网脉学习吧、便民服务队等服务项目,社区建设和社区服务工作得到较好的落实,带动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

二是建立党员志愿者服务队伍,加强社区党组织和党员干部为群众服务工作。开展党员志愿者与 “三关”对象“一对一”结对帮扶,给予“三关”对象及时的救助,解决他们生活方面的困难,不断夯实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

三是建立健全社区工作机制体制,认真落实制度的“清、

废、改、立”,社区事务管理不断规范化,切实提高了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要进一步加强和深入。通过前一阶段的学习,虽然对科学发展观有了一定的认识,但认识还很肤浅,精读细研的程度不够,离目标要求还有较大的差距。

(二)社区工作者队伍服务社区群众的综合能力有待提高。特别是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不强,针对新的管理模式,在及时转变服务理念,改进工作思路,跟进新的要求方面,还有一定的差距。

(三)社区工作者队伍对新形势下如何做好社区工作的研究不够,开发社区服务项目的力度不够。随着社会的发展,社区群众的需求也不断多元化,如何立足社区群众的需求,开设更多服务社区群众的项目,使社区成为服务群众的有效平台,思考研究的还不够。

(四)社区个别干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社区干部政治待遇和经济待遇低,医疗、失业等保险未办理,个别干部认为身处基层工作第一线,风里来雨里去,任务繁重,工作辛苦,拿钱不多,管事不少,存在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不够的现象。

(五)个别新党员在入党之后,放松了对自己的严格要求,影响了党员队伍的整体质量。有些新党员入党前后表现反差较大,入党前积极努力,入党后表现一般化。

(六)党员的综合素质有待提高,有些党员思想政治理论水平不高,对党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学习还需加强,对科学发展观的学习还不够深入。

(七)个别党员的责任意识不强,战斗堡垒作用发挥不够好。一方面,理想信念淡薄,执政意识不强;另一方面,宗旨意识不强,工作缺乏创新,在开展服务群众工作时,不愿自亮党员身份。

(八)个别党员工作作风需要改进,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力度不够。在班子成员之间、党员同志之间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的工作力度不够。个别党员是非观念不强,有做老好人和怕得罪人的思想,工作中存在着事不关已、高高挂起,与群众沟通和交流不充分。

(九)思想观念不够解放。在思想观念中摆脱不了一些条条框框和陈旧观念的束缚,存在思维定势,习惯于墨守成规、循规蹈矩,遇事求稳怕变。

三、存在问题的主客观原因分析

影响社区科学发展的各种问题,从客观上分析有历史遗留、体制机制等方面的原因。从主观上查找,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的主观原因:

(一)对科学发展观内涵的把握还不够深刻。社区班子成员虽然对科学发展观进行了系统学习,并结合社区实际进行了理论思考,但由于社区工作繁琐复杂,负担过重,除日常工作外,还有临时性工作需要社区工作人员及时处理。此外,受思想理论水平和一些客观条件的限制,班子成员对科学发展观理解不够深入,研究不够透彻,理论思考尚有欠缺。

(二)队伍建设不能完全符合科学发展的要求。社区个别党员干部处理复杂问题能力尚有欠缺,特别是面临新形势、新事物、新任务出现,要求党员干部运用科学发展观分析处理问题、破解难题的能力需要进一步提高。此外,社区个别党员干部的素质与能力不够高,不能主动适应形势的变化发展,对社区管理服务的理念、方法认识还不到位、运用还不够,对工作出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的能力欠缺。

(三)不良的工作作风影响社区工作科学发展。社区个别党员干部工作不扎实,组织纪律性不够强,深入社区与居民交流、与辖区单位沟通等方面做得不够,想问题、找规律的意识与能力有待进一步提高。

四、在学习实践活动中达成的共识

社区党支部通过开展学习实践活动,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区各项工作又好又快地发展,有了更深刻的认识。

(一)要深入学习

1、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内涵和实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只有通过不断地学习,深入地学习,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不断提高党员干部的政治理论水平,不断提高党员干部拒腐防变能力,努力投身于党的建设和社区的各项工作。

2、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是坚持以人为本。以服务型党组织创建为抓手,以“四民社区”建设为载体,以实现社区的和谐发展为目标,为群众服务,让群众满意,以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推动社区各项工作,以党员干部服务意识的增强带动社区服务氛围的营造和服务水平的提高,使学习实践活动的成果惠及广大人民群众。

3、深刻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根本方法是坚持统筹兼顾。在认真抓好学习实践活动的同时,还要加强专业学习,始终坚持统筹抓好社区日常事务,确保学习教育与日常工作两手抓、两不误、两促进。

(二)要勤于思考

科学发展观学习内容的丰富,思考空间和可思考的内容也相当丰富。因此,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的过程中要勤于思考、善于思考。在学习的过程中,有许多的问题需要我们去思考,去回答,只有将思考融入学习的过程中,才能提高我们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才能更透彻的领会科学发展观的本质和内涵,才能将科学发展观的精神贯彻到我们的实践行动中。

(三)要加强实践

实践是任何学习工作的基础,没有实践任何思想都是空想,所以,要把学习到的理论知识应用到我们的工作实际,要敢于领先他人,要敢于创新,要敢于实践。

(四)要善于总结

我们要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总结,学习科学发展观,要结合自身的实际情况,把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与当前各项工作结合起来,与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结合起来,着力提升我们的理解力、执行力和创新力。提高我们为广大群众提供优质服务的能力和意识,使人民群众满意。

五、今后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

社区党支部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深入分析检查,在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结合社区实际,确定了今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努力方向、总体思路和主要举措,具体如下:

(一)明确活动主题。就是以“四民社区”创建为载体,坚持科学发展观,推动社区服务取得新发展。

(二)突出活动载体。就是以“一创新四提升”(即: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功能、提升满意程度)为载体。

(三)完善机制体制。不断健全完善社区工作的机制体制,认真落实制度的“清、废、改、立”,使社区事务管理不断规范化,不断提升社区管理和服务水平。

(四)加强组织建设。进一步创新服务机制、提升综合素质、提升服务水平、提升服务功能、提升满意程度,形成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长效机制,切实保证学习实践活动深入贯彻落实,不断加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五)学习贯穿始终。坚持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强两委班子成员思想建设,提高理论水平。牢固树立将学习贯穿学习活动始终的理念;认真制定和落实学习计划,强化理论学习的系统性、针对性和实效性;拓宽学习领域、改进学习方法,不断增强班子成员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通过学习实践活动,切实提高班子成员领导社区科学发展的能力。

(六)深入调查研究。牢固树立群众观念,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深入到群众中去,带着问题调查研究,从群众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抓起,边学边改,边整边改,不断提高班子成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牢固树立创新意识,坚持民主集中制,增强班子成员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始终保持团结向上的精神状态,力求解决实际问题。

(七)坚持真抓实干。坚持以人为本,切实改进作风,一切从群众利益出发,了解群众意见、倾听群众呼声、体察群众疾苦、落实群众意愿,为群众谋发展,让群众得实惠。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5)

中图分类号:C913.68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4-2563(2008)04-0020-08

一、背景

1980年代以来,社会性别问题受到越来越广泛的关注,社会性别理念逐渐成为国际社会共识。中国政府和国际社会合作,不断进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改革和探索,致力于实现中国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的“两个转变”。社会性别视角逐渐被引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之中。2006年中国和联合国人口基金会第六周期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项目(2006―2010年,以下简称第六周期)启动,其中一个主要目标就是“增强优质的、以服务对象为中心、具有社会性别意识的生殖健康和计划生育服务的利用”。

国际国内社会发展为社会性别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结合,实现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提供了良好的环境,但是对于基层计划生育优质服务提供者和服务对象来说,社会性别是个新概念、新理念,而且社会性别促进工作,例如社会性别统计“统计范围广、涉及部门多、需要跨部门合作、以先进的性别平等理念为先导以及以跨学科的知识为基础”,因此,在具体的优质服务活动中,项目县很难自主地分析本县区的社会性别现状,发现优质服务中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设计社会性别促进策略,促进社会性别主流化。

决策支持系统,借助信息化手段重塑公共管理,促进科学决策,为解决社会性别促进遇到的难题提供强有力的信息技术支持。目前国内将社会性别理念定量化、操作化、模型化、信息化应用于指导实际工作的还很少。因此有必要适应社会性别主流化的需求,利用信息技术,将社会性别专家的知识和基层工作的优质服务实践相结合,开发一套操作性强的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以便充分发挥县区的能动性,使其能自主进行社会性别公平评价、诊断和干预,促进决策科学化。本研究利用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开发的社会性别促进工具箱,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设计思想和构件化技术,着眼于县区政府促进社会性别公平的实践需求,建立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

二、工作基础和思路

西安交通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所社会性别课题组在国家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支持下,在福特基金的资助下,本着概念本土化、成果实用化等原则,从2003年开始不断对社会性别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相结合的理论和实践进行探索和研究,设计出一整套可供基层使用的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工具箱。经过在浙江德清和在安徽居巢两年的试用和改进,2005年下半年在安徽居巢在工具箱指导下进行了社会性别与生殖健康相结合的试干预。实践检验结果表明,在社会性别专家的指导下,基层县区能运用该工具箱评估本县区的社会性别公平现状,诊断原因,并设计干预行动计划。2006年至今,西安交大人口所与国际国内社会性别专家、优质服务管理评估专家、国家人口计生委以及第六周期项目县人口计生委合作,对工具箱不断进行改进和反复试用。县区对工具箱软件化的呼声很高。

一般社会性别公平促进的规划流程包括社会性别统计信息的收集、社会性别统计信息的处理(社会性别公平评价、诊断和干预设计)和社会性别公平促进的行动计划的输出。(见图1)其中,社会性别公平评价、诊断和干预设计是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咨询的核心。社会性别公平评价评估县区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现状,社会性别公平诊断识别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是否具有社会性别视角。在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和诊断基础上,决策者可以设定社会性别公平干预目标,寻找解决问题的干预措施,并评估措施的重要性,确定措施实施的优先次序,形成干预行动计划。

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的基本思路是以工具箱为基础,从县区社会性别公平干预需求人手,通过定性和定量的模型和方法,结合县区基层优质服务经验来评价、诊断社会性别公平和设计社会性别公平干预策略,为决策者提供社会性别公平促进的决策依据。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要实现三个基本功能:社会性别公平评价、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和社会性别公平干预设计。这三个功能模块之间相对独立又相互联系。评价和诊断是干预设计的基础,但用户可以根据需求自主选择评价、诊断或干预设计某一功能模块,进行相应的操作。此外,这三个功能模块具有较强的灵活性和开放性,需要决策者在使用过程中依据本县区具体情况进行综合分析和判断,注重决策者的参与和自主性创造性的发挥。例如用户可以通过模型管理,修正模型参数,增减指标,完善和重新生成更适合县区情况的模型。

三、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社会性别公平促进决策支持系统基于两库的基本结构框架,结合社会性别公平促进的特点,采用矩阵结构框架。(见图2)它由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决策支持子系统、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决策支持子系统和社会性别公平干预决策支持子系统组成,每个子系统性都有独立的数据库、模型库。所有的数据库和模型库分别由数据库管理子系统和模型库管理子系统加以管理。决策咨询是整个系统的核心,其它部分基本上都是为它服务,它调用模型库中的模型为县区的社会性别促进决策(现状评价、问题诊断、制定干预计划等)提供支持。人机界面具有用户与系统各个模块交互的能力。

(一)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决策支持子系统

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决策支持子系统主要包括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数据库,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模型库和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决策咨询。

1.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数据库

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数据库,存储与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有关的静态的社会性别统计数据。这些数据都是分性别的纵向历史数据,因此如无错误,存储之后不再改变。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数据库包括五个数据库表,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如图3所示。

(1)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元数据表,用于存储直接收集来的评价指标所需要的原始数据。它收集1994年中国开始实行计划生育优质服务试点以来的县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相关的社会性别统计数据。

(2)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初始指标表,用于存储对原始数据简单计算处理后的社会性别统计指标。如果需要,可以直接调用,供初步决策参考。

(3)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指标阈值表,用于存储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指标的阈值。

(4)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标

准化指标表,用于存储标准化处理后的指标值。对社会性别公平评价的初始指标,根据其阈值判定其性质,采用线性插值法分别加进行标准化处理。

(5)社会性别公平评价综合指数表,用于存储根据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模型合成和计算的社会性别公平综合评价指数,包括各生命周期阶段的横向公平指数、纵向公平指数、社会性别公平综合指数等。

2.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模型

世界卫生组织(WHO)从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个方面来进行卫生资源公平性评价。横向公平指的是所有人在一些基本权利和权益上是相同的,也即“底线公平”;纵向公平指的是在底线公平的基础上,还要对处于弱势的群体给予特殊的保护。

生命周期框架强调生殖健康是关系男性和女性一生的问题,生殖健康需求和服务要与两性的生命周期联系起来,保障妇女在整个生命周期中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最高水平健康的权利。它将生命周期划分为四个阶段:儿童期(infancy and childhood,0-9岁)、青少年期(adolescence,10-19岁)、育龄期(Reproductive years,15-49岁)和后育龄期(Post-re-productive years,45岁以上)。

基于对中国生殖健康领域的基本认知,我们借鉴WHO的卫生资源公平性评价框架,将社会性别理念纳入其中,结合生命周期框架,形成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框架,涵盖了人的整个生命周期,反映了横向公平和纵向公平两个方面。(见表1)在这里,横向公平指的是男女两性的相同的生殖健康需求都能够得到同等地满足;纵向公平指的是基于女性在生理和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对妇女特有的一些生殖健康需求(Women-Specific Needs)给予倾斜和满足。生命周期阶段划分为儿童期(0-9岁)、青少年期(10-19岁)、婚育期(20-49岁)、更老年期(45岁以上)。

基于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框架,我们对国内外生殖健康领域的社会性别相关指标的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并按照有效性、可靠性、敏感性、可获得性等原则选取了能够反映中国县区级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的一些结果性指标,构建了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的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指标体系。以婚育期为例,横向公平核心指标包括避孕现用率性别比、生育知识知晓率性别比、生殖健康检查率性别比等;纵向公平指标包括人工流产率、孕产妇死亡率、产前检查率等。

通过对横向公平指标简单有效的加权平均,形成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横向公平指数,测量在相对发展水平的基础上两性之间的差距,体现了鼓励和促进男性参与的要求。通过对纵向公平指标简单有效的加权平均,形成各个生命周期阶段的纵向公平指数,体现了在生理和社会上的弱势地位基础上,女性的特殊需求得到满足的程度。社会性别公平综合指数是横向公平指数和纵向公平指数的综合值,综合反映一个县区的社会性别公平的程度。

横向公平指数[i,t]=∑横向指标[i,t]/N横[i,t]

(公式1)

纵向公平指数[i,t]=∑纵向指标[i,t]/N纵[i,t]

(公式2)

综合公平指数[i,t]=(横向公平指数[i,t]×N横[i,t]+

纵向公平指数[i,t]×N纵[i,t])/(N横[i,t]i+N纵[i,t])

(公式3)

横向公平指数[i,t]=∑横向公平指数[i,t]×N横[i,t]/∑N[i,t]

(公式4)

纵向公平指数[All,t]=∑纵向公平指数[i,t]×N纵[i,t]/∑N纵[i,t]

(公式5)

综合公平指数[All,t]=(∑横向公平指数[i,t]×N横[i,t])+∑纵向公平指数[i,t]×N纵[i,t]/(N横[i,t]+N纵[i,t])

(公式6)

其中,i代表第i个生命周期阶段,All代表所有生命周期阶段,t代表t统计年,N横[i,t]代表t统计年第i个生命周期阶段人群的横向公平指标个数,N纵[i,t]代表t统计年第i个生命周期阶段人群的纵向公平指标个数。

3.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决策咨询

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决策咨询把评价模型和评价数据库连接起来,利用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模型分析判断在1994年以来的工作基础上,与理想的社会性别公平状况相比,县区当年在生殖健康/计划生育领域中的社会性别公平状况;同时,根据各年的指数值还可以判断出近十几年该县区社会性别公平状况的变化趋势。

(二)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决策支持子系统

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决策支持子系统主要包括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数据库,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模型库和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决策咨询。

1.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数据库

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数据库,存储进行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所需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领域的相关数据和信息。它包括四个数据库表,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如图4所示。

(1)社会性则公半诊断工作绩效表,用于存储收集来的与社会性别相关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绩效数据,可以是定性也可以是定量的。

(2)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准则表,用于存储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的工作绩效高低的评价准则,并提供对应等级的百分制打分建议。

(3)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指标表,用于存储县区决策者根据工作绩效和评价准则对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各个主要工作领域的各项诊断指标的打分结果。

(4)社会性别公平诊断综合指标表,用于存储合成计算得到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各个主要工作领域的综合得分,如公民权益领域综合得分、知情选择领域综合得分等,以便发现和识别社会性别工作比较薄弱的优质服务领域。

2.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模型

人口委员会(Population Council)在对社区层(community-based)的生殖健康研究中,提出一个使用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数据收集策略来测量女性生

殖健康的新方法,这一方法不但关注女性健康状态,而且关注健康或不健康的经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针对生殖健康项目的“过程一结果”概念框架(In-put-Output-Outcome-Impact Framework)。

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模型,借鉴“过程-结果”框架,结合第六周期实施方案,针对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7个主要工作领域中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与社会性别相结合的关键环节,来确定各个工作领域的社会社别公平问题。(诊断框架见表2)由于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结果和影响在短时期内很难观察和测量到变化,且结果和影响指标很难与当前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单项工作建立联系,因此主要采用对具有社会性别视角的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工作的投入和产出进行观察和测量。而结果和影响则在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模型中采用纵向历史数据给予更科学的评估。

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模型包括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7个主要工作领域的35项指标。这35项核心指标是在工具箱的研究基础上,与社会性别专家、管理评估专家和基层优质服务专家合作,采用专家评估法逐步发展而来。县区决策者和管理者根据本县区在这些领域的工作情况,参照诊断指标清单给每个指标设定的打分标准,自主进行打分。每个指标值的区间为[0,100]。某指标的得分在80分以上,建议总结相应的工作经验,查漏补缺;60-79分,建议调整相应的工作措施和方法;59分以下则需要改进相应的工作。

各领域单个指标的得分结果根据公式9加总平均,计算各领域综合指标得分。由于采用均值法,所以领域综合指标得分区间也在[0,100]。若某领域的得分在80分以上,建议总结该领域的工作经验,查漏补缺;60分-79分,建议调整该领域的工作措施和方法;59分以下则需要改进领域的工作。

第i工作领域综合指标得分=∑第i个领域单个指标得分/Ni

(公式7)

其中,i=1,…,7,N代表第i个领域的诊断指标个数。

由于每个县区的情况不同,在每个领域设置5个关键指标进行诊断评估的同时,根据灵活l生和开放性的设计原则,可以通过模型管理,可以增减各个领域的诊断指标。例如有些指标,例如向艾滋病患者提供救助,向留守妇女和儿童提供救助等,如果县区没有该指标所涉及的人群,则该指标视为缺失。在处理时,这些指标不计分,也不计入所在领域的指标数。相反,如果县区决策者可以针对本县区重点建设的工作领域或特色领域,在专家的指导下,发展该领域的诊断指标。在计算领域综合指标得分,计人相应的指标数。

3.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决策咨询

社会性别公平诊断决策咨询把诊断模型和诊断数据库连接起来,利用社会性别公平诊断模型,根据各项指标得分和领域得分,按照诊断标准,判断各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和领域内具体工作是否存在问题以及存在哪些问题。

(三)社会性别公平干预决策支持子系统

社会性别公平干预决策支持子系统主要包括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数据库,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模型库和社会性别公平干预决策咨询。

1.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数据库

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数据库存储设计社会性别公平干预行动计划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它包括4个数据库表,数据库表之间的关系如图5所示。

(1)社会性别公平干预目标措施生成表,用于存储基层决策者根据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和诊断结果发现的社会性别问题,设定的干预目标,以及为解决问题、实现干预目标所采取的干预措施。

(2)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措施重要性准则表,用于存储判定干预措施重要程度的准则。措施重要性主要有三个判定指标:效果(费用效益比),分为高、中、低三等;可行性(措施实施的可能或难易程度),分为容易、中等、难三等;风险(领导的支持度),分为高、中、低三等。

(3)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措施重要程度表,用于存储决策者根据自己的经验对干预措施的重要程度的各项判定指标的打分结果。

(4)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措施优先次序表,用于存储按重要程度排定好的干预措施。

2.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模型

IGWG(the Interagency Gender Working Group)在对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健康、营养(Population,Health,Nutrition,PHN)与社会性别问题的多年研究基础上,发展出一个将社会性别整合进PHN规划的框架(a Framework for Incorporating Gender Into PHN Programming)。这个框架主要采取三步骤在项目中整合社会性别:(1)识别社会性别问题;(2)采取一系列活动,解决社会性别问题;(3)设置评估指标,检查活动效果。

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模型,借鉴IGWG的框架,采用半结构化的质性模型设计,充分发挥基层决策者和管理者的经验、智慧和自主性,来设计将社会性别视角和理念融入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干预行动方案。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模型,根据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和诊断的结果,确定干预目标和存在的社会性别问题;建议决策者和管理者采用参与式的方法,创造性地寻求解决社会性别问题的干预方法、活动或措施,并设置评估指标。(干预框架见表3)

在设计干预行动计划时,根据干预措施的预期实施效果、可行性及风险等三个方面,设置评判指标,分别赋予1-3分。3级赋分方法参见表4。基层决策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添加重要性的评判指标,或为不同的重要性评判指标赋不同的权重。每项措施根据重要性指标的打分结果,简单加总,根据总分高低有效地判断其优先次序。干预措施得分越高,则优先次序越靠前,相应地在干预行动计划中措施越早实行。

3.社会性别公平干预决策咨询

社会性别公平干预决策咨询把干预模型和干预数据库连接起来,利用社会性别公平干预模型,对决策者设定的干预措施,辅助决策者判断其重要性,进行优先次序排序,输出初始的干预行动计划。

(四)人机界面

人机界而采用尽可能灵活和友好界面,直观简洁地把决策者所需的大多数的决策支持能力合为一体。用户通过对话窗口,可以自主选择访问社会性别公平评价模块、诊断模块或干预设计模块,以便为决策提供帮助。

人机界面还提供数据输入和信息输出,可以查询县区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领域社会性别公平评价和诊断结果,以及干预行动计划草案。其中社会性别公平评价结果可以选择图形或表格的方式进行输出显示。图形显示模块可以输出自1994年以来的各项社会性别指标的变化趋势,也可以输出不同生命周期阶段社会性别公平指数的变化趋势。

此外,人机界面还提供专家知识帮助,运用简洁形象的图片和文字来介绍社会性别的基本知识、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的基本知识、社会性别与生殖健康/计划生育优质服务相结合的关键环节等专家知识。

四、系统的实现

本系统基于Microsoft Windows XP系列简体中文版操作平台,使用可视化编程技术,全部代码用Visual Basic 6.0编写,采用Visual Foxpro 6.0建立数据库,使用Active控件实现界面和媒体的合成,可独立在Windows XP中运行。运行时界面以模块窗口和下拉式菜单形式完成各系统功能的调用。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6)

将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内容, 列入议事日程, 精心组织, 周密部署, 结合实际, 推进学习宣传。成立领导小组, 明确责任分工。加强对学习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和协调指挥, 按照“谁执法、谁普法”的要求, 尽职尽责, 抓好学习宣传落地落实。领导小组如下:

组   长:石英书记、范磊校长

副组长:张新生副校长、钱慧红副校长、张海菁副校长

组  员:李红琴主任、王健乐主任、刘爱梅主任、魏耀武主任、沈宏平主任、赵晨主任、谭强团委书记、宋飞综治办主任

加大学习宣传力度。要求有计划、分步骤地开展学习宣传,做到有法可依、有 法必依。加强沟通协调配合。对《社区矫正法》学习宣传活动要高标准、严要求, 切实加强与有关单位的沟通协调配合, 依法明确在《社区矫 正法》中的任务和职责, 共同学习宣传好《社区矫正法》, 带头将学习宣传活动引向深入, 确保学习宣传活动有序开展, 取得实效。

二、活动主旨

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和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 深入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 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司法部工作部署, 深入开展《社区矫正法》学习宣传活动, 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工作 在贯彻落实党中央全面依法治国战略、维护社会稳定和长治 久安、推进法治新疆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引导全校人员进一步统一 思想、提高认识, 理解和掌握《社区矫正法》 的立法精神、基本原则、核心内容和具体规定, 依法加强社区矫正工作法 治化、制度化、规范化建设, 增强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在全校开展学习《社区矫正法》, 增强守法意识, 遵守社区矫正相关规定, 成为守法公民, 顺利回归和融入社会。开展全社会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 让广大教师群众深入了解、支持和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去, 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通过学习宣传, 形成尊法、学法、守法、用法的良好氛围, 推进社区矫正工作取得新的进步。

三、重点内容

(一)着重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颁布的重大意义。大力宣传《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对于贯彻落实宽严相济刑事政策, 构建监禁刑与非监禁刑统一协调、互为补充的刑罚 执行体系, 贯彻落实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特别是社会稳定和 长治久安总目标, 加强和创新社会治理, 推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宣传《社区矫正法》颁布实施对于丰富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 贯彻落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理念和法治要求, 加强人权保障, 促进司法公平正义具有重要意义; 大力宣传《社区矫正 法》颁布实施为进一步完善中国特色社区矫正制度提供法律 依据和制度保障, 对于推进社区矫正工作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二)强化学习宣传社区矫正工作原则和目标任务。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 坚持监督管理与教育帮扶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严格执行各项监督管理措施, 确保社会安全稳定, 又要完善教育帮扶措施方法, 促使社区矫正对象顺利回归社会, 成为守法公民; 坚持专门机关与社会力量相结合的原则, 既要由专门的国家机关行使国家行刑权, 维护社区矫正作为 刑事执行活动的严肃性, 又要整合社会资源, 动员社会力量参与到社区矫正工作中来, 优势互补, 形成工作合力; 坚持分类管理和个别化矫正相结合、依法管理与尊重和保障人权 相结合原则, 有针对性地消除社区矫正对象可能重新犯罪的因素, 帮助其成为守法公民。

(三)突出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重点内容。在广泛 学习宣传《社区矫正法》基本内容的基础上, 重点学习宣传 司法行政部门主管社区矫正工作, 负责统筹协调和指导本行政区域内的社区矫正工作的各项规定。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和其他有关部门各负其责, 依法共同做好社区矫正工作的规定;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根据需要设置社区矫正机 构, 负责社区矫正工作的具体实施, 社区矫正机构履行监督 管理、教育帮扶等执法职责, 司法所依据社区矫正机构的委 托, 承担社区矫正相关工作的规定; 国家鼓励和支持企事业 单位、社会组织、志愿者等社会力量依法参与社区矫正工作 的规定; 社区矫正机构配备具有法律等专业知识的专门国家工作人员, 依法加强对社区矫正工作人员的管理监督培训和职业保障, 推动高素质社区矫正工作队伍建设, 不断提高社区矫正工作规范化专业化水平, 在社区矫正工作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组织、个人给予表彰、奖励的规定; 未成年人社区矫正特别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应当依法服从监督管理, 社区矫正工作应当尊重和保障人权的规定; 社区矫正实施程序、监 督管理和教育帮扶的规定; 社区矫正对象违反监督管理规定 的法律责任和社区矫正机构工作人员及其他国家工作人员违纪违法的法律责任规定。

四、主要措施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7)

自科学发展观与和谐社会提出以来,我国社会从上到下和从下到上都有很多创造,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社会主义增加了许多新鲜的内容。就从下到上而言,和谐社区制度的创新是最耀[的亮点,它也是和谐社会建设的抓手和基础工作。我本人有幸对广州、武汉的社区建设作过比较系统的调查,对南京、深圳、济南、镇海、苏州、郑州等地社区建设情况也有所考察。各地的做法、探索的深度、广度、探索的自觉性,都有差别,但他们都在探索和创新。在这过程中,我接触了不少领导、社区工作者、城乡社区居民,与他们共享制度创新成功的喜悦,共同梳理其中的问题和教训,受到了极为深刻的教育、也为自己的社会学研究汲取了许多新鲜的养料。[1]

近年来,社区建设成为不少学者非常关注的研究领域之一,它也成为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理论和方法研究中心的主要方向之一。这是因为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进展,有两条特别重要:第一是站在国际社会学的前沿,把握社会学理论、方法、历史研究方面的新成果、新趋势;第二是深入到我国社会快速转型的实践,特别是在社会重心下移的今天,深入到基层的社区建设的实际,把握住制度创新的脉络。这就是说,当代中国社会学要取得实质性的发展必须有一种“顶天立地”的精神。这里“顶天”,就是要追求前沿,要有世界[光;“立地”,就是要深入基层,要有草根精神。顶天立地,就是要把追求前沿与深入基层结合起来,把世界[光与草根精神结合起来。这里,无论“顶天”还是“立地”,都要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特别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成果来指导。

一、社会公平正义与社区建设

什么是“社区建设”?民政部这样定义:“社区建设是指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依靠社区力量,利用社区资源,强化社区功能,解决社区问题,促进社区经济、政治、文化、环境协调和健康发展,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过程。”[2]

从社会学的观点看,要真正了解社区建设,必须了解社会建设。就社区建设谈论社区建设是有局限的,必须把两者联系起来思考。

什么是社会建设?社会建设可以从正向、逆向两个方面来理解。从正向说,就是要在社会领域或社会发展领域建立起各种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并相应地形成各种能够良性调节社会关系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从逆向说,就是不断地研究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表现、新特点和新趋势,创造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通过这样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更好地弥合分歧,化解矛盾,控制冲突,降低风险,增加安全,增进团结,改善民生。这正向、逆向两个方面同样也都适用于社区建设:

那么,社会建设和社区建设的重要性在哪里呢?

1.就社会三大部门(政府组织、市场组织和社会组织)的关系来看。社会建设、社区建设,既能弥补政府失灵,又能弥补市场失灵。相对于政府行政运行,它的运行方式能够降低社会管理的成本;相对于市场调节,它的调节方式更能够保证社会公益的目标。这是从正向说的。从逆向说,社会建设既能减少政府成为社会矛盾的焦点的概率,又能较好处理市场不能或无力处理的问题和矛盾,特别是与民生问题有关的问题和矛盾。

2.就与民生问题的关系来看。作为能够合理配置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机制以及相应的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它与老百姓的日常生活,联系最密切、最直接。例如,作为社会建设重要内容的公共服务,随着现代化的进展,越来越成为老百姓生活不可离开、不可或缺的东西。这是从正向说的。从逆向说,作为正确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的新机制、新实体和新主体,能够更好、更有效地处理民生问题,更好地解决民生问题以及与其相关的种种问题。正如胡锦涛同志在十七大报告中提出的,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

3.就与党的执政能力的关系来说。能否有效地推进社会建设,在新阶段也成为对共产党执政能力的考验,对它合法性基础的培育。只有能够使群众安居乐业的党,才能得民心,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十七大报告把“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放在这样重要的地位,表明了它作为一个与时俱进的政党主动接受考验的决心,以及克服社会建设征途上必将出现的一个个困难的信心和力量。

在明确了社区建设和社会建设及其相互关系之后,我们就能进而看看它们与社会公平正义的关系了。这就是:社区建设、社会建设既是推进社会公平正义落实的有效途径和重要力量,反过来说,社会公平正义落实不落实又是社区建设社会建设成效如何、成功不成功的衡量器和试金石。这是因为社会建设的过程,就是制度创新的过程,既包括宏观的社会制度的创新,也包括微观的社区制度的创新。而制度创新的实质归根到底就是把社会公平正义的概念落实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新型社会主义的具体制度的方方面面,让全体人民,特别是让社会弱势群体也共享社会发展的成果。同样,所谓正确处理社会矛盾和社会风险,归根到底也是按照公平正义的概念和原则来处理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特别是民生问题上的社会矛盾、社会问题和社会风险。总之,通过制度创新推进和落实公平正义,这是社区建设、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和重要性所在,而落实的程度和效果,反过来又推动社区建设、社会建设事业的发展。

二、社会公平正义的两个维度:制度安排与百姓认可

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社区制度方面,涉及到社会正义及其维度问题。

什么是社会正义?在理论上综合马克思恩格斯和罗尔斯等人的观点,现实上根据新中国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可以这样定义:社会正义就是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配置的公平性和平等性[3]。这里,公平与平等都能表达正义,但又是不同程度的正义,正好能够表达社会正义也是有阶段性的。在初级阶段,正义概念主要与公平概念,即是与“合理的差别”联系在一起的。而在高级阶段则是与平等的概念,特别是“事实上”平等或实质性的平等观(即社会经济平等观和满足需要的平等观)联系在一起的。新中国建立以来的一个经验教训是我们过早地以平等观念为主导观念而不知道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只能遵循公平的正义概念而不能实际奉行平等的正义观念。违背这一点,超越了初级阶段,也就不能很好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种新型的社会主义。

如何把握作为初级阶段社会公正的社会公平?社会公平主要有两个维度:制度安排与百姓认可。在当前,把握了这两个维度,在我看来,也就较好地把握了社会公平。

社会公平首先指的是一种客观的制度安排的合理性问题。正如罗尔斯指出的:“对我们来说,正义的主要问题是社会的基本结构,或更准确地说,是社会主要制度分配基本权利和义务,决定社会合作产生的利益之划分的方式。”还指出“社会基本结构之所以是正义的主要问题,是因为它的影响十分深刻并自始至终”[4]。用社会学的话来说,就是社会制度和社会结构如何来分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这里,作为制度安排合理性的社会公平,主要体现在社会资源分配和获得的差别是合理的;社会机会对每个社会成员都是自由开放的、可竞争的。例如,改革开放前,以阶级成分、家庭出身这种次级制度来分配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是不公平的,因为它们是先赋的、与生俱来的,通过后天努力无法改变的。社会学上以职业为主要标志的阶层或分层则要求这样来安排:各阶层之间的差别是合理的,各阶层的地位是开放的;下层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提升到中层上层,不会永远没有翻身的机会,一个家庭甚至可以通过代际流动来改变自己家庭的阶层地位;上层也不能凭借自己的优势永久地占据主导地位,他也可能由于竞争失败、不求上进而阶层地位下降。这样的安排,使上层永不松懈,中层永不满足,下层永不绝望,从而使作为绝望的派生物的种种消极后果,如自杀、“人肉炸弹”等概率大大降低。每个阶层的成员都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通过自己的努力,找到改变自己地位和命运的机会。

社区的制度安排同样涉及社会资源和社会机会的分配的合理性问题。社区作为居民的自治组织应该代表社区居民的利益,将社区资源和机会用来为不断提高社区成员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服务。这样来安排社区制度是公平正义的。如果社区不是成为社区成员的“头”,而是成为区、街道的一条“腿”,这样的制度安排表明公平正义还没有真正落实到社区的具体制度中。

社会公平还在主观上体现为百姓的共同认可、认同。这就是社会公平度、公平感的高低问题。这种社会公平度、公平感,在社会学上是可以通过社会指标体系来加以衡量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经验上体会到,多数老百姓不认可、不认同的东西,是不公平的。没有差别,如改革开放前的干多干少一个样,干好干坏一个样,这是不公平的;差别过大,如两极分化现象,这是另一个极端的不公平。这两者都是老百姓不认可、不认同的。只有合理的差别,多数老百姓认可的差别,才是公平的。所谓老百姓心里有杆秤,归根结底是有一座认可公平的天平。如果老百姓的不认同感、不公平感发展到相对剥夺感,就会对社会稳定和社会和谐产生极不利的影响。

社区制度为社区成员认可、认同,使他们亲身感受到社区是与他们的切身利益相关的,才能产生社区的归属感、荣誉感,才能有自觉的参与意识。这同样是很重要的。如果多数社区成员对社区觉得事不关己,高高挂起,这样的社区制度肯定是有缺陷的。

在制度安排和百姓认可两个维度中,尽管两者是不可截然分开的,但是宏观微观的制度安排无疑是基础性的,百姓认可是制度安排合理性的反映和体现。就是说,在制度公平与认可公平中,制度公平是更为基本的,但是一点也不能忽略认可公平。老百姓认可度低的种种制度,肯定是有毛病的。这是推动制度创新的最直接、最重要的动力。

明确了社会公平的两个维度,我们就可以进而对近年来我国社区制度创新进行分析了。

三、社区建设的制度安排之一:探索了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实相符的自治组织之路

各地社区建设在制度创新方面的探索逐步走向系统化,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第一,探索了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实相符的自治组织之路;第二,探索了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之路;第三,探索了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成长之路。

这里首先看第一个方面:探索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实相符的自治组织之路。

从各地的做法看,逐步减少行政性,自觉增加自治性,是使社区居委会真正成为自治组织、实现社区制度安排公平的实际途径。如何实现“逐步减少行政性,自觉增加自治性”呢?各地逐步形成了社区“议行分设”的思路。但各地对议行分设的理解和做法很不一样。民政部在总结全国各地经验的基础上,在《全国社区建设试验区工作实施方案》中指出,要“按照社区自治、议行分设的原则,以社区居委会或社区委员会作为主体组织,探索社区内议事层和执行层分开的社区建设组织形式”。现在,我们做过调查的广州、武汉、深圳,我们到过的南京、苏州、济南、郑州、上海、镇海,我们居住的北京等城市的试点,已经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1.“议行分设”或“居站分设”社区管理新模式的含义。怎么理解“议行分设”呢?“议”就是居委会进行议事、讨论,代表社区居民意见和利益,实质是表达与决策的民主过程,成员不坐班可兼职,不领取报酬只有适当生活补贴,是没有固定工资的公益岗位,每届任期3年。“行”有两方面的含义,一是社区事务工作站执行居委会的某些决议,二是社区事务工作站从居委会中剥离,执行街道交办的政府行政工作。这样,居委会就不再是政府的“腿”,而真正成为居民的“头”;以前居委会的“腿”的功能就由社区事务工作站来承担。这种“议行分设”或“居站分设”,实际上是“1+2”的模式,即在居站这两个议事层和执行层之上,还有社区党组织(党支部或党委)。社区党组织是领导层,负责统领、协调居委会和工作站这两支“桨”的工作,是社区这条大船的“舵手”,是平衡完成政府的事务性工作和实现居民自治两者之间的杠杆。

2.“议行分设”的创新和意义。“议行分设”的创新和意义,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议行分设”有利于给居委会减负。“居站分设”的模式,把那些不属于居委会职责范围内的行政工作分离出来,转移到社区事务工作站,从而让社区管理工作者有能力和精力进行社区建设管理工作。实行议事层和执行层分离,居委会不再对应政府工作,实现从政府的“腿”向社区居民的“头”的转变,这样就解决了长期以来困扰基层的社区居委会行政化倾向的问题。通过社区管理模式的创新,以新的思路解决长期以来困扰居委会的“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的超负荷工作和难以提高管理水平的问题,改变了以前居委会干部80%以上的精力忙于应付上级各种检查和政府交办的各项任务的情况。

给居委会减负,说说好说,做起来很不容易。有的地方如南京的做法很实在,这就是对原来政府部门委派或转移到居委会身上的行政性工作进行持续不断的清理回收。与此同时,他们还有两个配套措施,第一,建立职业化和专业化的社会工作机构,使得政府清理回收的工作有合适的机构来做。第二,他们建立“准入制度”,充分发挥社区建设领导小组和社区工作自治协会在审核进社区工作上的作用,防止旧病复发,把已经清理回收的政府工作,又这样那样地变相地放回到社区去。可以看得出,南京在切实减少行政性、自觉增加自治性方面,态度坚决,措施得力。

其次,“议行分设”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基层民主。推行议行分设,既可以使政府各项工作得到较好落实,工作重心真正实现下移,社区工作队伍逐步走向专业化、职业化和知识化,社区工作的水平也将得到提高。同时,通过职能归位,理顺了内外关系,强化了基层民主自治功能,社区事务工作站从居委会剥离后,居委会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从事自治方面的事情,开展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监督。“议行分设”的社区管理事务决策模式,是城市基层管理体制由行政化管理系统向法制保障下的社区居民自治体系的转变,是实现社区的民主决策、保证市民参与管理决策的可持续发展决策模式。“议行分设”的具体制度设计是通过设立“一个大会,两个机构”的方式实现的,社区成员代表大会,是社区的权力机构,其主要职责是选举产生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成员和社区管理委员会成员,讨论和决定社区事务;下设的社区议事协商委员会(简称议事会)和社区管理委员会(简称管委会),分别体现“议行分设”。

最后,“议行分设”有利于推进社区服务工作专业化、产业化、规范化。由选举产生的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的议事机构,对社区的公益事业和公共事务进行调研决策,其下设的社区工作站作为社区的执行机构,来完成社区居委会决策的任务和社区有关职能部门需要社区居委会协助完成的工作。社区工作站主要完成社会福利和便民利民服务工作,使社区服务工作产业化。同时,完成社区环境、社区治安、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计生等工作,使社区工作规范化。社区居委会的成员由选举产生的委员组成,社区工作站的工作人员是面向社会公开招聘的,由专业化、职业化的人员组成。通过组建社区工作站,使有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任务、经费、人员进社区,使社区建设工作得到全面的启动和推进。

3.发展不平衡,行政化问题仍然很严重。探索社区居委会成为名实相符的自治组织之路,发展是不平衡的。在我国社区建设与社区发展过程中有些地方社区组织行政化的倾向仍然严重存在,有的甚至还在发展。社区组织行政化主要表现在:(1)组织设置功能行政化;(2)自治章程、工作制度及人事决定行政化;(3)经费收支行政化;(4)运行方式、考核机制行政化。造成社区居委会行政化的原因,可以从政府、社区组织自身以及居民的参与几个方面去找。但是政府干预过多是其中的主要原因。因为,政府对社区干预过多促使居民对政府产生很强的依赖心理,社区居民的自治意识、参与意识因而比较淡薄。因此,各地应参照这方面走在前面的地方,加快社区组织“去行政化”进程、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这有利于扩大公民有序的政治参与,增强民主意识;有利于促使公共权力的重心下移,使社区公共权力直接置于社区成员的监督下;有利于促进政府改善管理,重构政府的权威基础[5]。

四、社区建设的制度安排之二:探索了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之路

在努力形成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与和谐社区建设良性互动的新格局方面,各地也都形成了相似的“大力培育发展社区民间组织、推进社区建设”的思路。2005年以来,社区民间组织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在各地的探索中,以不同的方式为社区民间组织正名提供平台,逐步形成了一条有各地特色的社区民间组织健康发展之路。

1.为社区民间组织正名,提高社区民间组织的认知度。为社区民间组织正名,是以对这种组织的正确认识为前提的。应该说,有的地方,如南京的认识是很到位的,例如,在当前社会日益多元和流动速度加快的过程中,迫切需要有多种形式对社会成员和社会群体进行有效整合,以理性、合法的方式,反映并满足他们在经济、政治、文化以及社会生活多方面的需求,社会需要组织化,社区同样如此。社区民间组织以其非营利性、民间性、公益性、自愿性以及组织性为特征,在建设和谐社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优势。

正是在这种认识的基础上,针对社区民间组织社会认知度低、在政府部门内部认可度也不高的情况,一些地方开展社区民间组织专题调研,进一步理清社区民间组织的内涵性质、业务范围和目的宗旨,理清社区民间组织与社会工作者之间的关系,与社区建设的关系以及社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中的作用等方面的问题,进一步统一认识。同时,充分利用各种新闻媒体,采用多种形式,广泛宣传社区民间组织在发展社区公益、提供社区服务、满足居民需求、创建文明城市等方面不可或缺的作用,营造培育发展的良好氛围。名正而言顺,其他的事情,包括制度建设的问题,就好办了。

2.实行分类管理,努力使社区民间组织的培育走向制度化。各地针对目前社区民间组织存在的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活动不规范等问题,在调查研究的基础上,有的提出“规范活动类、做实维权类、发展慈善类、壮大服务类”的分类指导和培育的原则,有的提出“优先发展服务类、重点扶持慈善类、规范引导活动类”,并针对不同类型社区民间组织不同的情况进行不同的指导和培育:对活动类民间组织重点是规范,按照科学管理、高效规范的要求,加强指导服务,提高备案率,使活动开展做到正常、规范;对自上而下、对口成立的维权类组织重点是做实,通过督促、检查和运作机制的探索,确保经费来源、作用发挥、名符其实;对慈善类和公益服务类组织,则通过奖励、委托、补贴或购买服务等方式,重点扶持,努力增点扩面。有的还将探索建立社区民间组织发展专项基金,加大资金扶持力度,为民间组织发展提供长期、稳定、充足的资金来源。在这些类型社区民间组织的分类中,我觉得是否还可以把基金类,单独列出来,有条件的地方可以先做起来。

3.提供发展平台,努力使社区民间组织发展壮大、发挥作用走向制度化。各地对基层民间组织,重培育发展,更重作用发挥。衡量作用是否发挥,他们的标准是四看:一是看是否发挥了扩大社区居民参与的作用,二是看是否发挥了繁荣社区服务的作用,三是看是否发挥了承接政府事务的作用,四是看是否发挥了协调内部利益、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和合理反映成员诉求的作用。

这些作用的发挥需要平台。一些地方通过种种制度性的规定,较好地提供了这样的平台。例如,就上面第三个作用来说,有的地方规定,政府工作即使进社区也都要交相应的民间组织来承接而不是直接交给居委会。这一制度性的规定,大大促进了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壮大、作用发挥。

社区民间组织并不是孤立存在发展的。它时刻都在与各种政府组织、社区内的企业组织发生这样那样的关系。为此,各地还进一步做了几项配套的制度建设工作:一是探索建立委托授权机制,对照行政许可法,明确政府事务移交的内容、程序和方式。二是建立合作联动机制,使基层民间组织与社区其它组织平等沟通、协商合作,推进社区治理多元化。三是建立对基层民间组织的评估监管体系,明确谁来监管,解决监管的主体问题;明确监管什么,建立民间组织的评估指标;明确怎么监管,完善监管的方式和监管渠道。

总之,社区建设搞得好的地方,社区民间组织进入了有规可循、有制度可依、各方重视、实质性壮大发展、发挥作用的阶段。这无疑是从一个重要方面,推进了社会建设,因为民间组织的健康发展本来就是社会建设的应有之义。

五、社区建设的制度安排之三:探索了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成长之路

最能直接体现把社会公平正义落实到社区制度方方面面的是社区服务体系的完善和创新。各地在这方面也探索了有自己特色的社区服务体系有效成长之路。这就是体系化建设重点明确,多样化形式全面推进。他们从七个方面系统地总结了自己的经验:

1.就基本原则而言,强调以人为本。把不断满足社区成员的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出发点和归宿,把解决社区居民尤其是困难人群的基本物质文化需求作为社区服务的首要任务,把满足绝大多数社区成员普遍而又迫切的需要作为拓展社区服务的工作重点,把促进社区成员的全面发展作为社区服务的重要目标,把社区群众的受益率、参与率和满意率作为衡量社区服务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

2.就服务内容而言,强调“四个面向”。面向各类困难群体和优抚对象开展福利服务;面向普通居民开展便民生活服务;面向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开展“后勤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开展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

3.就服务性质而言,强调福利服务与经营性服务相结合,无偿、低偿和有偿服务相结合。有的地方90%以上社区服务中心和老人公寓引入了市场化运行机制,在服务项目的选择上,把福利、微利和经营性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能够做到自收自支,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4.就运行机制而言,强调政府主导、社会广泛参与。政府主导作用体现为推进、管理社区服务业健康发展,增加社区服务投入,兴办基础性、示范性的社区福利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资助社会力量兴办社区福利事业。有的地方对社会力量兴办福利机构,分别给予每张床位4000、3000、2000元不等的资助,每收一名户籍老人,给予60元的补贴,号召和动员社会各方面广泛参与。与此同时,全市还普遍以社会化养老模式的推广为契机,推行政府买单、项目管理的有效形式。

5.就发展方向而言,强调社会化、产业化。在社区服务设施建设上,创造了新区开发带动一批、旧城改造扩建一批、社区与单位联建一批、重点项目列入规划兴建一批等方法,形成了国家、集体、企业、个人都参加的社会化投入机制。

6.就操作层次而言,强调以社区为单元,构建多层次一体化的操作格局。各地加大投入依托中国本地网站开辟各地的社区网,整合分散在各部委局办网站上、与居民息息相关的政策、法规等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较全面的信息服务。有的地方还依托社区网成立社区服务中心等民间组织,整合服务资源,形成了网络、电话、服务实体相结合的立体平台,进一步提升服务手段和服务水平。这些措施也有利于减少信息不对称,增进信息公平度。

7.就服务方式而言,强调多样化基础上的志愿服务,邻里互助服务。各地建立“爱心超市”和社区互助社,以经常性社区捐助点为依托,就近、就地、就便解决居民的生活困难,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应。

由上述几方面看,各地通过社区制度创新在推进制度公平方面,是卓有成效的。当然,作为探索而言,不可能是十全十美的。各地充分认识到这一点,他们始终还在探索的道路上不断拷问自己、质疑自己、反思自己。

六、社区建设的百姓认可方面

在通过社区制度创新推进认可公平方面,各地的一些做法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把切实提高社区成员的满意度、认同感、幸福感等牢记在心,并把它纳入制度化的轨道。很多地方鲜明地提出“以人民满意为根本标准”,“切实提高广大群众的满意度和认同感”。做到“五必查”:其中就有群众满意度必查,其他四个是每项重要工作专人负责必查,过程监控必查,问题是否解决必查,薄弱环节整改必查。更可贵的是,有的地方没有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做了许多使“满意度”、“幸福感”具体化、提高“满意度”、“幸福感”的具体工作。他们制定了幸福指数量化表,把幸福感分解为五个次级幸福感:“成就幸福感”、“生活幸福感”、“安宁幸福感”、“心灵幸福感”和“亲情幸福感”。为了不断提高居民的幸福感,他们以“公平公正、协调差异、促进融合”为切入点,完善社区利益冲突协调机制,重点抓好“四解”工作,即在生活上“解难”、在发展上“解困”、在思想上“解惑”、在精神上“解闷”。

2.经常进行调查研究,进行满意率测评,并逐步纳入制度化的轨道。不少地方规定,要定期进行全市性和分区性的“社区建设居民满意度”调查,调查内容涉及社区民主自治、社区服务、社区环境、社区文化、社区卫生、社区治安等内容。结果显示,不少地方,如南京市民对社区建设的综合满意率已达81%。他们认为,随着社区民主程度的逐年提高,人们对社区的认同感和归宿感增强,居民参与社区建设的热情也大大提高。他们还反映:在社区生活越来越方便了!免费健身点让市民不花钱就可以锻炼身体;社区卫生站24小时送医送药上门;小区便民点随时提供各种服务。南京白下区的一项调查显示,大多数市民认为,这几年的社区建设不仅融洽了邻里关系,自己还从中得到了很多实惠。特别是,弱势群体在社区得到了更多的关爱。调查中,该市90%的市民认为,社区服务的广泛开展,便民服务设施和服务项目不断健全,方便了居民生活,使社区的老、弱、病、残及特困群体得到了照料,有效地调节了人际关系。市民提出的问题是:社区有些服务项目设置不科学,不能适应居民需求;少数社区的孤寡老人和残疾人的应急服务、精神安抚不到位、下岗职工再就业服务不到位,这些影响了市民的社区归宿感。通过这样的调查研究、满意率测评,促进各街道社区加大了工作推动力度,密切了政府部门与社区的关系,并加强了社区工作者队伍的建设。

3.通过“以下评上”,变“为民作主”为“让民作主”,并将其纳入制度性轨道。不少地方采取“上对下、下对上、群众对社区工作三位一体”的考评。他们体会到,其中的“以下评上”,将裁判权交给社区和居民,不仅是对居民社区主体地位的尊重,更能促进政府职能部门的工作重心下移,引导社区居委会回归服务居民的本位。让群众说了算的评价方式,不仅能够大大提升居民的满意度、认同感,而且能够有力促进政府部门工作职能、工作方式的转变。政府机关部门不能再满足于年初开会、下文件布置工作、年底到基层检查工作,而更多地注重服务基层、相关政策、人员、经费向社区倾斜,促使开展了千名干部进社区、党员与贫困家庭结对帮扶、在社区这个统一平台上,设立面向基层群众的一线窗口提供人性化服务,为和谐城区、和谐社会建设打下坚实的基础。

总之,正如“不平则鸣”一样,公平则导致满意、幸福。满意感、认同感、幸福感,总是这样那样与公平感联系着。公平感的提高正是社会正义落实到具体制度和日常生活的重要指标。

社区建设是一个永恒的主题,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进则退,永无止境。作为动态过程,社区建设又可以说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试错过程,现在我们的社区建设还刚刚开始,离完美还很远。必须抓住把公平正义落实到社区制度方方面面这一社区制度创新的实质,不断推动社区建设取得进展。

注释:

[1]这里我要深深感谢南京、广州、武汉、深圳、济南、镇海、苏州、郑州等城市的有关部门,特别是民政部门给我提供的材料,没有这些材料,就不会有这篇文章。

[2]中国民政部网:mca.gov.cn/mca/news/shequ/ck82801.html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8)

这次学术研讨会共收到学术论文35篇,其中省外教师的20篇。学术研讨会分两个环节,一为大会主题发言,二是分论坛发言。在第一环节中,顾东辉教授作了“社会治理与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演讲。他从社会治理的角度对民族社会工作理论和方法进行了诠释,对民族社会工作与社会治理的融汇,以及在融汇中需注重本地导向问题,提出“外来模式本土化”“本地经验规范化”的观点。任国英教授作了“中国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的发言,她向大家介绍了民族社会工作发展简况、民族社会工作的研究和实践、教育及学术研讨等情况。同时,她对民族社会工作的发展提出六个方面所聚集的问题:一是民族社会工作的学科定位,二是民族社会工作理论建设,三是民族社会工作实务指导原则及模式,四是民族社会工作师资队伍建设,五是民族社会工作人才培养,六是民族社会工作课程体系建设和教材建设。陈涛教授作“为解放的民族社会工作”发言。他提出我国民族社会工作实践的三大派。传统派:修补者,个人主义―改良主义、反思―治疗;左派:提升醒觉者、革命者,社会主义―集体主义。调和派:找寻意义者,沟通论,并提出“多文化社会工作”――“调谐的社会工作”。

同时,青海民族大学政治学院荣增举教授、徐世栋教授分别作了“藏传佛教对社会工作的启示”“青海藏区社会工作组织发展模式及培育路径”的发言。常宝教授作了“‘寻找社区’:城市多民族社区认同与精神研究”的发言。段塔丽教授、马克林教授分别主持,张丽剑教授、尹保华教授分别作了精彩的点评。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9)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学习和贯彻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市、区总工会和街道工会工委有关会议精神,紧紧联系社区实际,以服务基层工会会员,切实维护会员权益为出发点,按照“建起来,转起来,活起来”的要求,团结和动员广大社区工会会员为社区文明建设发挥积极作用。

二、工作方向:

坚持邓小平理论,进一步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认真贯彻市总工会工作总体思想,进一步突出和履行维权职能,积极推进民主制度建设,加强工会思想政治工作,加强工会组织的自身建设,弘扬敬业奉献精神,促进社区工作水平更上一层楼,为创建“先进工会之家”努力奋斗。

三、主要工作内容

1 、加强工会自身建设。增强新形势下社区工会工作的紧迫感和责任感,加强思想作风建设,提高理论水平,要把学习宣传贯彻《工会法》(修正)作为一项重要工作,抓紧抓好,统一思想,采取措施,使会员进一步增强法律意识,强化法律观念、民主观念、权益观念。

充分发挥社区基层工会的民主管理和民主监督制度。认真依照工会章程,开好工会代表大会,按规定行使工代会的审议权、评议权、建议权或决定权,使社区更多的职工和会员参与社区重大问题的决策和日常活动的开展,增强主人翁责任感。三月份学雷锋日组织一次工会会员义务劳动,四月份和九月份分别组织一次工会会员外出参观学习,平时不定期组织开展工会各种活动。

深入推行社区居务公开,对居务公开中规定的有关项目要予以长期公布。做到内容详实,定期更换。特别是涉及居委会资金使用的项目,一定要分项列清单。对居民举报的各类事项要及时地进行了解处理和解答。建立完善社区居务公开,党政工齐抓共管的领导格局,把居务公开工作做为每年接受工代会审议的一个内容,进一步促进社区建设的民主化决策、法制化建设和科学化管理。

2 、切实履行维权职能,积极送温暖行动。

认真学习宣传贯彻《工会法》,明确维权是工会的天职,是工会向着存在主义的回归。深入开展送温暖,继续做好特困会员建档立卡工作,努力筹措资金,做好扶贫解困、互助互济工作,多为特困会员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实事、好事。要继续坚持“五必访”,即职工生病住院必访、家庭纠纷必访、思想情绪波动必访、会员逝世必访、办喜事必访,及时为会员送上温暖。

3 、做好宣传发动,扩大工会会员队伍

社区积极动员广大失业、下岗人员进入社区工会队伍,切实为社区工会会员谋取利益,扩大工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年内预计增加会员 10名。

4 、积极开展各项有益活动,增强工会凝聚力。

坚持积极开展经常性的文娱体育活动,活跃会员文化生活,增强他们的体质。拟在年内组织工会员会外出两次,及在春节、五一、十月份等分别组织开展一次有意义的活动。增进会员的团结和友谊。满足会员的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增强工会的活力和凝聚力。

柳背桥社区工会委员会在社区党委的统一部署下,围绕社区中心工作,依照法律和工会章程独立自主地、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真正把工会建成党组织的好助手、行政的好帮手、会员的知心朋友和团结、民主、文明、温馨、进取的“家”。

社会工作和社会学的区别篇(10)

刚才,民政、财政等有关部门分别就各自近几年来参与和支持社区建设工作的情况进行了总结交流,讲的都比较客观全面、准确到位。特别是群策巷社区等,就社区自身工作进行了很好的介绍,我看对全区90个社区的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值得我们认真进行总结,大力推广。

3月29日,市委书记袁纯清、市长孙清云同志带领市民政、文化、卫生、规划、市政等部门的同志对新城、碑林、莲湖三个城区的社区建设工作进行了集中调研。下午,市委、市政府就进一步搞好社区建设工作,夯实和谐西安基础召开了专题会议。今天刚好借这个机会,我把这次会议的主要精神向大家传达一下,便于大家认真学习贯彻。针对全市社区建设存在的问题,袁书记专门强调了五点意见。一是要进一步提高认识。从推进城市建设与发展,构建城市安全与稳定的高度,充分认识搞好城市社区建设工作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各级党委、政府要舍得花力气、下功夫、多投入,各相关部门要转变工作方式,将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向社区延伸,切实推进社区建设工作。二是要扩大服务领域。进一步巩固现有的社区服务成果,积极拓展家政服务领域,提高社区的社会化组织程度,减少政策依赖,充分调动社区组织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把公共服务和社区治理作为基本职能,更多地借助社会、居民力量来开展工作。同时,要充分挖掘社会资源,利用好青年志愿者等各种团体,形成社区服务的强大力量,共同建设好群众自己的家园。三是要进一步搞好帮困解难工作。做好医疗、低保、再就业等各项工作,给下岗伤残人员、生活贫困群体以更多的关爱与支持,下力气帮助解决困难群众就医和子女入学等生活难题。四是要加强社区管理。把环境治理作为当前突出任务,认真抓好“创卫”和社区治安管理等工作,为居民创造安全、卫生的社区环境。五是要努力为社区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市、区两级政府要从解决社区工作办公场所、办公经费、人员待遇等具体问题入手,努力为社区工作创造必要的条件,使社区工作能吸引人才、留住人才。

会议同时强调了当前需要做好的四个方面的工作:一是认真开展调查研究。近期,将由市委常委、秘书长王启文和市政府副市长朱智生牵头,相关部门参加,组成联合调查组,集中1个月时间,对各区县、各单位、各部门落实《关于进一步深化城市社区建设的实施意见》市办发文件情况,如何进一步推进我市社区建设工作等问题进行深入调研,在调研的基础上拿出操作性强的实施意见或细则。二是搞好社区基础设建设。由市规划局、市建委先行介入,对全市118个没有办公及活动用房的社区居委会,提出规划和建设的意见,争取两年内解决这些社区办公及活动场所。三是提高社区居委会办公经费和社区工作人员补贴。社区办公经费和工作人员补贴到底确定多少、如何确定,由调研组在进行认真调研的基础上,提出具体意见。同时,积极鼓励大学生到社区任职。四是坚持社区资源共享。要认真研究社会资源共享问题,由调研组先行拿出意见,报市委、市政府研究后实施。

下面,结合全市社区建设座谈会精神,我想,当前我们社区建设工作特别是今年的工作重点和重心应该是:喊响一个主题,抓好一支队伍,突出四个重点。

“一个主题”,即“为了总书记的嘱托,为了新城人的和谐”,我们在“十一五”规划中也明确提出来。胡总书记在视察过程中对我们的社区建设给予了充分肯定,并提出了新的要求,寄予了厚望。对我们而言,是极大的鞭策,既有压力又有动力。所以,为了总书记的嘱托,应当也必须成为我们社区建设的主题。从另外一个角度讲,新城是旧城区,经济社会发展还不够均衡,不够协调。特别是城市建设中亮点和弱点、盲点并存,城内外还有大量人居环境较差的棚户区没有得到改造;政府公共服务不足和群众需求增长并存,还没有让群众分享到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所以,为了新城人的和谐,也应当成为我们社区建设工作的主题、目标和应有的题中之义。“两个为了”的主题,既是贯彻十六届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举措,也是积极践行“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具体行动,更是推进新城和谐建设的长远考虑,今后全区社区建设工作必须紧紧围绕这个主题来进行。这一点大家要充分认识。

“一支队伍”,即社区干部队伍。同志讲过:正确的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社区工作队伍作为社区管理的直接承担者,是社区服务的直接提供者,肩负着协调利益、化解矛盾、排忧解难、服务居民的重要责任。要把党的富民之政、利民之计、惠民之策落实到位,让社区群众分享更多改革发展的成果,基础还在于能否打造一支政治坚定、业务精通、素质过硬的社区干部队伍。目前,全区社区干部队伍整体上是不错的、是能打硬仗的,在防汛、创卫、维稳、疾病预防等很多急难险重工作中都冲在一线、干在一线、拼在一线、爱在一线,“起早贪黑,抛家舍业”,用自己辛勤的汗水和心血,在平凡的岗位上,做着平凡又伟大的工作。用自己的具体行动践行着“三个代表”,把党和政府的温暖送到老百姓的心坎上。广大社区干部中,也涌现了一批先进人物、模范代表,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和尊重。他们都是社区群众的贴心人、暖心人,社区工作的有心人。但是客观地讲,我们社区干部在谋划社区发展、拓展社区服务等方面,还存在很多不足。今年初,区委、区政府在全区机关干部中开展了“站在新的起跑线上,我们准备好了没有”学教活动,旨在解决机关干部在思想、作风、能力等方面存在的八个方面的不足与问题,收到了明显成效。虽然活动目前已经暂时告一段落,但是学习教育,“做好准备”,是一个长期、持久的过程,也是整个“十一五”期间全区各级干部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重大课题,对社区干部来说同样如此。社区干部队伍中多多少少还存在着“不安心”、“不用心”、“不会做”以及年龄、知识等结构不合理的问题。“不安心”,是因为社区工作待遇相对较低,工作任务重,常常是“两眼一睁,干到熄灯”,又缺乏必要的资金、场地、人才、政策等支持,使得个别社区干部存在消极畏难情绪,“心有余而力不足”,做事有顾虑,难以安心工作。“不用心”,是部分社区干部工作标准不高,缺乏工作的激情、真情和亲情。常常是安排什么干什么,缺乏工作主动性和积极性,拨一下动一下,习惯于坐办公室,而不是登群众门、问群众事、解群众难、暖群众心。“不会做”,是对社区建设的特点、规律认识不深,因循守旧、创新不足。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方式开展工作,不善于调查研究、协调关系、做群众工作,在工作能力和方法都有欠缺,难以适应社区建设不断深化和社区群众物质文化生活日益增长的需要。事实证明,有的社区工作有亮点,群众的认同感、归属感比较强,往往和社区干部的使命感、责任感联系在一起,和社区干部的本领、能力、素质联系在一起,和亲情、真情和激情联系在一起。相反,即就是设施条件相对不错的社区,工作没有创造性,“挂羊头卖狗肉”,也往往和社区干部使命感、责任感不强,本领、能力不够,工作中缺少亲情、真情和激情有关。因此,建设一支能力强、素质高的社区干部队伍是实现“两个为了”主题的关键。

“四个重点”:

一、要理顺社区管理体制,创造良好的社区工作环境。体制问题是个大问题。小平同志曾经说过:好体制可以使坏人变好,坏体制可以使好人变坏。对人来说如此,对社区建设来说也是如此。社区居委会作为社区成员依法实行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群众性自治组织,是城市基层政权的重要基础,是社区建设的主要依托和主体组织,它既不同于西方的自治组织,也不同于计划经济下的居委会,是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群众自治组织。目前,我们社区建设工作的管理体制、工作机制还不完全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一些部门、单位对社区建设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认识,没有把社区居委会作为自治组织,而是当作政府的“腿”,当作街道的下派机构;不是用民主、法治、引导的方式指导社区工作,而是习惯于用简单的行政命令领导社区。还有个别部门把一些自身应完成的行政性事务硬性摊派给社区;特别是有些部门把工作进社区变成了“牌子进社区”、任务进社区,增加了社区工作负担,导致了社区行政化的倾向。这些都是有违社区建设初衷的,也有违于依法行政。另外,从社区自身情况来看,有不少社区也习惯于听上级的、习惯于开会和收费,不愿意和不习惯依法进行自治。这些问题,是我们推进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必须面对、必须尽快解决的体制性问题。我们在“十一五”规划和今年区委工作要点里都明确提出,要从研究解决制约社区发展的突出问题着手,创新理念,探索社区建设的新途径、新方法,不断增强社区的自我发展能力。近期,区民政局、社区建设指导办公室要积极牵头,会同有关单位对全区社区建设工作中存在的权责不符、主次不清、工作繁杂等问题及成因,进行全面深入的调查研究,按照中央、省市有关要求,结合新城实际,尽快拿出解决问题、推进社区建设走向深入的方案和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区、街、居三级管理权限、职责范围、工作流程。特别是要坚决落实社区工作准入制度,哪些工作可以进入社区,哪些工作不能进入社区,必须明确。可以进入的,也不能仅仅安排给社区,当“甩手掌柜”一走了之。而是要坚持“权随责走,费随事转”,保证社区有足够的事权和经费,同时要为社区开展工作提供全方位的支持与服务。不能进入的,要令行禁止,防止将各种工作都摊派给社区,影响社区自治。

二、要扩大社区服务,提高服务质量。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龙头。服务群众、方便群众、造福群众,是深化社区建设,构建和谐社区、和谐街区、和谐新城的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近几年来,我们社区服务在纵向上,确实有了明显的拓展,服务水平和群众的满意度有了一定的提升。在扶贫济困、就业再就业、社区帮教等方面,都取得了一些成绩,方便了社区群众生活。但是,社区服务整体上发展比较缓慢,无论是服务范围、内容,还是服务方式、质量,还不能满足社区群众多层次、多样化的物质文化精神需求。社区服务绝不是小摊点,更不是占道经营。可以分为以下几类:一是公益,如低保、发放救灾救济金、退伍抚恤金等。二是低偿服务。是以方便群众为主要目的、按照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收取较低费用、增强社区自身“造血”功能的服务,如为老服务、助残服务等。三是满足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服务,如各类纳凉晚会、运动会等社区文化活动。四是社区自我服务。是社区主动开展的、不带任何附加条件的义务,如社区自愿者队伍开展的各类便民利民服务。

现在,我们扩大社区服务的当务之急,就是要充分利用和发挥现有条件,变积蓄的优势为发展的强势,实现社区服务水平的整体提升和飞跃。一是要立足于便民。要把“民思我想、民困我帮、民需我助、民求我应”作为社区服务的宗旨,积极开展面向居民的便民利民服务,面向特殊群体的社会救助、社会福利和优抚保障服务,面向下岗失业人员的再就业服务和社会保障服务,努力实现社区服务的网络化、社会化、市场化。要根据社会发展和居民需求的变化,及时深入居民和驻区单位进行调查摸底,进一步健全服务体系,拓展项目,丰富内涵,完善功能。二是要着眼于产业化。许多城市在社区服务产业化的发展方面已作过许多成功的尝试:例如:广州东山区珠光街的社区服务中心成立仅一年,通过开展有偿服务,获得300多万元的经营收入。河北仓山区依托社区服务而兴办的商贸业创年产值1亿多元,等等。我们要积极学习和借鉴别人的先进经验,抬高社区服务发展的起点,走上加快社区服务产业化发展的捷径。要通过社区服务产业化,为居民提供更加优质的生活服务,为再就业工程提供更加有效的解困途径,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提供更加宽广的活动舞台,实现社区服务社会内涵与经济内涵的双重提升。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社区服务中的作用,鼓励个体经济参股或兴办社区服务企业,引导赢利性社区服务向产业化、市场化发展。依托社区服务中心(站),把发展有潜力、居民有需求的服务项目推向市场,进一步提高服务的水平。三是要有助于富民。社区服务的基本职能是便民,更高层次上的作用是富民。要帮助弱势群体真正地摆脱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就需要大力发展社区服务业,尽可能地为他们提供思想、技术、信息等创业和就业性质的帮扶,通过创业主动参与到服务业中去,或者通过就业被吸纳到服务业中去,从而实现真正长久的富裕。四是要丰富群众精神文化生活。要把社区服务与社区文化建设有机衔接起来,结合“爱国守法、明礼诚信、团结友善、勤俭自强、敬业奉献”的公民道德行为规范,把“八荣八耻”作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内容,贯穿在社区管理服务工作的全过程。群策巷社区学习、宣传、贯彻“八荣八耻”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做法很好,要在全区进行推广。希望各社区回去以后,能够积极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生动活泼的方式,进一步加强公民道德实施纲要和社会主义荣辱观的宣传教育力度。要重新制定切合实际的居民行为规范,有针对性的解决社区群众在思想道德、行为方式等方面存在的问题。“八荣八耻”的学习、贯彻不能仅仅满足于挂在墙上、停留在嘴上、喊在口号上,而是贵在理解、贵在实践、贵在坚持。南窑地社区的同志在这方面做得很好,没有讲大话、虚话,而是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八荣八耻”,用群众看得见、摸的着的实际变化践行“八荣八耻”,这样就把“八荣八耻”宣传教育办到群众的心坎里,怎么能不受欢迎呢,群众怎么能不感谢呢?当然,有一些事情很难,甚至积累了多少年,很复杂,矛盾重重。但是“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同志也讲过“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有为群众服务的亲情、真情和激情,再难的事也能办成。各街道、社区要积极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不在多,贪多嚼不烂。要集中力量打歼灭战,一个时期能够彻底解决一两个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并长期坚持下去,那么建设和谐社区、和谐街区、和谐城区就不会是一句空话,我们的事业也就会无望而不胜。

上一篇: 建设工程项目建设 下一篇: 茶文化发展前景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