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院经营思路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7 16:16:05

养老院经营思路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1)

四季青镇敬老院是北京市唯一的一家四星级敬老院,成立于1958年,位于北京西郊风景区,环境优美,占地面积32908平方米,能容纳550名老人入住。建院50年来,先后被民政部、北京市评为全国模范敬老院、文明服务示范窗口,全国模范养老机构、首都精神文明创建单位等荣誉称号。

近年来,四季青镇敬老院采取环境园林化、设施星级化、房间家庭化、管理规范化、工作标准化、服务程序化的办院思路,推行创建集敬老、养老和老年人康复、保健、健康教育与医学研究为一体的复合型多功能现代化养老生态的发展新模式,取得了一些经验:

突破传统思维模式,更新理念,坚持以老人为本,创造性地推出“四季青敬老养老模式”:更新建设理念,营造公寓化的现代化条件和花园般的环境,使入住老人在温馨环境颐养天年;更新服务理念,创造性地实践“环境养老”、“亲情养老”、“科学养老”、“文化养老”新理念,追求现代养老最高境界;更新经营理念,以超前思维,多元化定位,探索出适应养老业未来发展的现代化新路;更新竞争理念,巩固取得的“国内一流”成果,提高整体竞争力,瞄准“国内一流”冲刺。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2)

军队疗养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后勤保障是以社会化保障为主,但核心的保障还是由军队自身来提供的,服务的主要对象是军队,为军服务的思想不能变。但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军队疗养院需要更多尝试科学经营、自负盈亏,主动适应市场需求,所以,在完成军队保障任务的前提下,适当的进行盈利创收是必要的。

在新形势下,军队疗养院的工作重点应转移到为提高军队战斗力服务,“三个有利于”将成为判定疗养工作好坏的唯一标准,即:是否有利于提高军队的健康水平,是否有利于调整指战员的身心状态,是否有利于提高军队的军政素质。军队疗养院是战争状态下的康复基地。在和平时期,军队疗养院应注重战争状态下多发病的康复研究,为军队多发病、常见病准备康复设施和康复人才,充分做好战伤康复研究,使疗养院真正成为战争时伤病员的康复基地。

同时,在稳定干部保健客源的前提下,也要对外开展有偿服务,拓展康复疗养的新客源。如可以积极与当地的卫生防疫部门联系,为社区的体检工作提供有偿服务。由于疗养院定位是干部保健,国家在体检检测设备投入了大量财力,拥有设施完备的体检设备,再加上疗养院风景和环境条件好,不存在医院那种环境嘈杂,交叉污染的弊端,更是体检的最佳场所。社区卫生服务功能与军队疗养院的功能相似,军队疗养院在开展疗养、康复的同时完全可以担负所在社区的预防保健、医疗康复、健康教育、家庭医生、家庭护理等任务。这既可以发挥军队疗养院现有人才设备的效用,避免闲置,增加两个效益;又解决了社区困难,使所在社区不必重复投资,也使大医院减少家庭病床的投入,集中精力医治疑难重症。军队疗养院的对外有偿服务要按照经济运行规律经营运作,要从市场的角度考虑问题,强化经营意识,把军队疗养院的管理从生存模式转向发展模式。事实上不少疗养院已成功拓展了新的客源群,如巢湖市的安徽省半汤干部疗养院,已形成了大学教师体检疗养度假的客源,南京市的江苏省钟山干部疗养院则争取到上海宝钢集团职工的体检疗养客源[1]。

2专家医师分期分批流动,盘活人才资源

军队疗养院在2004年进行了合并,陆海空三军实行一体化管理,独自保障,但合并后,军队疗养院的人才匮乏问题仍然是困扰其健康发展的一个瓶颈,单纯依靠军队疗养院自身来解决这个问题显然力不从心,也不符合客观实际。当前,除了建立健全人才引进机制,依靠制度来引进人才、留住人才、培养人才外,应采取人才交流的方法来盘活人才资源,实现人才资源调配共享。例如,可以将三军部队各个总队、机动部队医院的医疗专家和主治医师分期分批轮流到各家疗养院来,并赋予一定的调研任务,在工作满一定时间后再返回到原单位工作,如此循环往复,人才资源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这样不仅能够保持疗养院的医疗保健人才流动,而且对其他单位的人才建设也能起到促进作用,有利于人才之间交流学习经验、探讨业务知识、提高医疗水平。

3申请制定疗养证,计划疗养转向需求疗养

目前部队疗养计划均是由上级保健机构制定指令性任务,从运行机制上已不能适应部队干部的疗养需求。因此,在疗养证的发放、疗养任务的安排上需顺应军队干部的健康需求而制定,可先由各总队、机动部队或同级卫生部门按有关规定向上级卫生部保健部门申请,再由保健部门审核后以实名制的形式下达给各疗养院,改变由单一计划疗养模式向需求性疗养模式转变,使疗养更具科学性、针对性和灵活性。这样可避免三级部门对疗养干部管理脱节的状况和疗养证发放后难以监督的现象,使各级保健部门和疗养院的工作由被动变主动[2]。

同时,在疗养服务过程中,服务内容应由被动疗养服务向主动疗养保健服务转变。疗养院应改变过去重医疗轻预防,重治疗轻康复,重生理轻心理的不良状态,把疗养工作重点转移到保健工作中来。在疗养期间,疗养院应科学安排各种活动。如对体能及心理状态开展测评;进行健康评价、健康教育、军事国防教育;组织景观、海浴、矿泉浴、砂浴、日光浴、森林浴、理疗、体疗等各项疗养活动;开展文娱活动、工休联欢会及各项比赛等,使疗养生活丰富多彩。还可以完善和发展在职干部集体疗养制度。集体疗养应以军为单位统一组织,疗养期限以15天一期为宜。实行一家一证制度,利用亲情、友情,缓解军人心理压力,达到休假、疗养、保健、学习、交流等目的。

4加强行业联系,创建经营链

行业主要指医院、敬老院、旅行社这三个行业,它们与部队疗养院存在密切的关系,应创造条件建立起经营链。疗养院与医院同属卫生系统属兄弟关系。从治疗全过程来分析,存在预前、预后的联系,预前一些公务员其他人士在疗养院体检时查出疾病,进入医院医治,出院后预后可能到疗养院康复疗养也可能回家休养,当然前者更有利于患者康复并避免复发。如果疗养院与医院建立一条龙服务的业务联系,并争取疗养院的体检报告能在当地的大中医院互用,那么疗养院就可获得数量可贵的延伸客源。

目前我国敬老院供不应求,我国的疗养院又吃不饱。而在国外敬老院的概念和疗养院是一致的。估计老人入住疗养院每月收费要大于敬老院的几倍,但各项条件却远胜于敬老院,更有利于老年人的益寿延年。疗养院若能挖掘潜力,降低门槛,应该产生数量巨大的客源。许多入住敬老院人的子女经济都很富裕,由于忙于事业无暇顾及老人,如果这种类型老年人的子女了解疗养院的优势,将自己的长辈送到疗养院,随后跟进的是大批属于中产阶级的入住老年人子女到疗养院疗养度假。所以,敬老院的延伸客户源,可能成为疗养院非常庞大的客源群体,不可小觑。

我国疗养院均建在著名风景区,是旅行社导游游客的重要地区,每年春暖花开,秋风送爽,风景区游客如织,但旅行社工作人员出于利益驱使,是不可能将游客引导到疗养院里来的。怎么办?疗养院可以主动跟着旅行社走,在旅社导游游览的重点景点区,制作疗养院的醒目广告,散发广告,从而让旅行社作先行军,疗养院接回头客。这样,就能在旅行社经营过程中延伸到大量客源[3]。

5强化品牌经营意识,以特色服务赢市场

近些年,军队疗养院开展对外服务后,由于特色项目较少,缺乏品牌服务,不能适应社会医疗消费需求而始终没能融入医疗市场竞争的主流。虽然,军队疗养院管理不同于地方医院的企业化经营,但医疗市场激烈竞争的现实和品牌服务的巨大市场效应,已深刻影响着军队疗养院的对外服务工作[4]。面对医疗消费需求的多样化,军队疗养院完全可以用自己疗养环境条件、康复技术和服务水平的强项去开辟医疗市场竞争的新天地。在医疗方面,与医院竞争,疗养院没有优势,但入院前的预防和出院后的康复是军队疗养院所长,当前三军的资源整合正促使部队疗养院向一种集预防、保健、康复、疗养等功能于一体的疗养院新模式迈进,如通过对人员、设备等进行整合,新建功能完善的体检中心;加强疗养康复中心,做大疾病康复、伤残康复等等。围绕预防、保健、康复、疗养四项主业进行调整,打造军队疗养品牌,是军队疗养院融入市场经济的重要出路。

同时,军队疗养院应结合自身的特点,以特色服务赢取市场。一是提供结合医疗的个性化服务。军队疗养院涉及疗养、旅游、康复医疗等多元化经营特点,客房面对的不是单一的客源结构,有长住、短住客,有团队与散客,有旅游的和治疗的客人等。针对这些特点,疗养院应提供个性化的特色服务,对不同的客人给予不同的服务,充分体现服务的个性化。二是加强老年病、呼吸内科、理体疗科、航空医学、心理医学的建设,有针对性地培养专科特色人才,努力在口腔、胃病、理疗、镇痛等方面形成特色专科治疗,强化宣传疗养院的预防、保健、康复功能,吸引更多当地社区的服务客源。

总之,市场经济下的军队疗养院要不断适应国家和军队医疗保障制度改革的新形势,不仅要圆满完成军队医疗保障任务和卫勤保障任务;同时,还要通过构建军队疗养院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自我发展能力和竞争能力,使军队疗养院在竞争中谋发展,在机遇中创新路,在挑战中搞建设,实现社会效益与军事经济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高风.在职干部疗养模式转变的探讨[J].中国疗养医学,2007,16(12):705.

[2]陈以跃.推进疗养工作创新发展[N].人民武警.2006.06.20.

[3]吴远鑫.试探我国疗养院经营和发展疗养康复的新思路[G].中国康复医学会脑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学术会议.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3)

中图分类号:C913.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25-0103-03

一、发展与完善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意义

截至2011年底,成都市60岁以上人口已达213.98万,占总人口比例18.39%,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5%,在全国省会城市中位居前列[1]。面对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传统的家庭养老已无法满足社会发展的要求,大力推进养老服务的社会化已成为迫切之举。根据2011年底的《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成都市已将社区养老、居家养老和机构养老纳入到养老产业发展规划之中。由此可见,机构养老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部分,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和完善对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第一,有助于满足成都市老年人社会化养老服务需求,提升老年人福利水平。机构养老是居家和社区养老的必要补充,是社会化养老服务的重要组成。完善机构养老模式对满足老年人社会化养老需求和提高老年福利水平意义重大。

第二,有助于推进养老机构建设,实现《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上述规划对2015年和2020年全市养老机构的数量和总床位数等做出了要求,然而,截至2012年末,距离目标差距仍然较大。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推进养老机构的合理规划与建设,从硬件方面提供保障,如期实现既定目标。

第三,有助于提升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实现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发展机构养老模式有利于提升养老机构的专业服务品质,促进管理与监督的规范化,从软件方面提供保障,进而提高成都市机构养老的效果。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

(一)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严重失衡的状态

截至2012年2月,成都共有养老机构218处,总床位数3.73万张,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2]。养老机构供求之间存在矛盾,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不少公办的或较大规模的养老院都已住满,有许多老年人登记等候入院,有些甚至提前一年预订也难以满足入住的愿望。另外,根据《成都市“十二五”养老事业发展规划》和《成都市养老设施布局规划(2011-2020)》所提出的要求,到2015年全市养老机构总床位数应达到户籍老年人口的3%以上,养老床位达7.35万张,布局规划则要求到2020年,成都养老机构增加到395处,床位数达21.7万张,以目前的状况和发展态势看,要达到以上要求还有较大难度,这也反映出了机构养老服务的总体供求之间呈现出失衡的状态。

(二)成都市机构养老的功能和目标单一,不能满足老年人多元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通过实地调查走访若干成都市公营与民营养老机构,发现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在目标和功能方面比较单一,处于保障基本需求的阶段,主要满足大众型消费,如吃饭、睡觉、看报纸、打麻将等,发展层次单一,不能很好地适应市场的需求,缺少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和贫困老年人的养老机构。另外,在提供的服务内容方面,缺乏对广义老年服务的认识,湖南省第三产业领导小组办公室在专题报告《养老服务与产业发展》中提出,养老服务要包括老年食品、产品、医疗保健、保险、旅游和文化教育业等服务[3]。但是目前成都市的养老机构几乎没有考虑老年人养护、医疗、精神和心理等方面的需求,许多老年人的生活质量不高,缺少归属感。据2010年对成都市6所养老机构169名老年人的调查表明,成都市养老机构中老年人整体需求满足状况不容乐观,养老机构内娱乐设施不够健全,精神文化生活不够丰富,部分老年人产生孤独、寂寞、焦虑、抑郁等负性情绪[4]。

(三)成都市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以及相关管理和监督方面有待改善

成都市专业养老看护人员十分短缺,以成都市第一福利院和第二福利院为例,其养老机构面临专业人员短缺、招聘不到专业护工的尴尬,工作人员里80%的护工都在40岁以上,其中50岁以上的占到30%-40%[5]。护工短缺和老龄化是养老机构存在的普遍现象,已经成为掣肘成都养老事业发展的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还是提高护工待遇,但目前尚未有明确的财政政策出台。因缺少专业人员,养老机构的专业化服务水平自然也难以提升,照顾品质难以得到保证。另外,2013年5月,成都市出台并开始实施《居家养老服务管理规范》和《社区养老服务管理规范》两项标准,但关于机构养老方面还没有专门的规范,这导致对养老机构管理和监督存在难度,养老机构没有一套规范的收费标准,也没有管理标准、护理标准、公寓房屋设计标准、管理和服务人员的素质标准等,另外,养老机构普遍缺乏一套行之有效的奖惩措施。

(四)成都市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利用不足

目前,成都市在机构养老方面对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养老事业的鼓励和刺激措施不足,甚至存在一些障碍。成都民办养老产业现状比较冷清,目前成都市的民办养老机构占养老机构总数的17%,远低于北京、上海等城市约50%的比例[6]。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包括:一是用地方面,成都市规划为养老院的区域很难得到相应的用地指标,尽管2011年末成都市出台的《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指出,民间资本可以通过挂牌方式、以不低于土地成本的优惠价格购买,但由于各种原因,从2011年至2012年,成都市并没有任何养老规划用地的交易记录。二是登记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可分为在工商部门登记的企业,以及在民政部门登记的民办非企业单位,但是成都市工商行政管理局基本不受理养老机构登记请求,若在民政部门登记为民办非企业,税收优惠力度有限的同时又规定不得赢利,阻碍了民间和社会资本进入的积极性。三是经营能力方面,成都民办养老机构的目标定位不明确、经营能力较差,目前成都以投资1 000万元左右的民办中小养老院居多,主要服务中低收入老年人,涨价空间有限,而人力、物价都在上涨,基本处于亏损边缘,生存压力巨大[6]。

三、促进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发展的政策思路

机构养老模式属于老年福利政策的研究内容,因此,针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现实困境,将从社会福利政策分析的四个维度,即服务对象、服务内容、服务输送和资金来源入手[7],对成都市机构养老模式的发展完善提出相应的政策思路,见图1。

(一)服务对象方面

根据成都市不同社会条件和经济背景下老年人的需求,设计多层次的养老机构,应包括市场型、福利型和救助型机构三个层次,分别面向经济状况较好的老人、中等收入的老人和贫困老人。

这种设计可以帮助解决目前成都养老机构目标和功能定位单一、发展缺乏层次的问题。具体来说,第一,对于那些经济非常困难、缺乏儿女照料的晚景悲惨的老人,政府有责任将这些不得不困在家中的老人解救出来,将其纳入养老机构,其收费标准可参照最低生活保障线由政府财政拨款予以免除,同时鼓励社会、个人向这类养老机构捐献[8],这类机构可称为“救助型”养老机构,主要采取公办形式,作为整个养老体系的基础和最后防线。第二,对于那些占大多数的中等收入老人来说,应该发展建立一批“福利型”养老机构以满足他们的需求,可以采取公办民营的方式,即政府委托民间来经营自己以公共权力兴办的设施和事业,具体可以由政府提供公有土地甚至部分资金,邀民间机构投资共建老人院,并且共同招标和委托专业民间机构经营管理,也可以由政府投资,在公用土地上建成老人服务机构,招标并委托民间机构经营管理政府或将已经建成的老人院委托给民间机构或者个人承包管理[9]。“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硬件设施、日常管理等应有统一标准,同时定期接受专业评估机构的考评,同时政府应根据成都市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变化实时地调整“福利型”养老机构的生活水平和申请限制等。第三,对于少部分高收入的老年群体,其需求和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较高,这就需要“市场型”的养老机构满足他们较高水平的需求。具体应鼓励民办机构进入高端养老市场,目前成都还没有专门针对高收入老人的民办养老机构[6],因此具有发展潜力,这类机构应该以市场为导向,通过高收费保证较高的软硬件水平,提供年轻化、专业化的一对一护理,甚至组织国内外旅游等娱乐活动,其赢利空间很大。总的来看,对于成都市计划建立的养老机构应该按这种思路进行层次的划分,对于目前已存在的养老机构,也应按此思路进行整合和调整,绝大部分现存机构仍应归于“福利型”养老机构。

(二)服务内容方面

根据成都市区域特征,提供多种类的服务项目并各有侧重,中心城区主要以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为主,二圈层区(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三圈层县(市)突出休闲养老服务。

按离中心城区的远近,成都市域划分为三大圈层,这既是一个地理分区,也是一个经济分区。三个圈层,经济规模呈现3:2:1的倍差关系,一圈层为市中心的6个区,其占地不足4%,经济总量占到全市的50%;二圈层为紧邻中央城区的6个区县,占地约26%,经济总量占全市的33%,三圈层为距市中心较远的8个市县,其占地70%,经济总量占比却不足17%[10]。发展成都市的机构养老模式,应该考虑到以上区域特征,在强调回应老年人多元化养老需求的同时,有侧重地提供养老服务项目。中心城区具有公共服务和社会服务资源丰富的优势,主要可以突出社区生活方面的服务,利用社区的便利让养老机构中的老人满足生活、交往、社交以及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的需求,提升其需求满足程度,还可以发展以社区托老服务为主的社区配套型养老机构。二圈层区(县)可以利用交通和医疗服务便利的优势,突出医养结合与养护结合的服务,目前成都市医养结合或养护结合的养老机构很少,对于一些失能需要长期护理的老人与患有老年高危疾病的老人,一般的供养型的养老机构是不能满足其要求的,因此,需要利用二圈层区的优势,将养老机构与医疗资源进行整合和共享,例如,可以将养老机构规划在医院附近,将其列入医疗服务,老人可及时住院就诊,出院回到养老机构后,医院的临床医师可以对有需要的出院老人进行随访,另外,也可以考虑在养老院中建立医疗卫生室并配置医生或三级医院办养老院,通过两者合作使失能老人同时享受医疗护理和生活护理。三圈层县(市)虽然经济不发达,但环境优美、旅游资源丰富、生活成本较低,这样可以突出休闲养老服务,让一些向往田园式的乡村养老生活的老年人满足需求,成都可以借鉴上海的经验,鼓励中心城区老年人到三圈层区的乡村去养老,对中心城区的老人入住郊区养老机构实施相应补贴[11]。

(三)服务输送方面

以提升专业水准和照顾品质为目标,提出要使工作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管理规范化。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专业护理人员极其短缺,服务水平和管理监督都不尽如人意。对此,需要适当提升养老机构专业人员的待遇水平,加大针对养老产业的专业人才培养力度,鼓励高校设置和培养老年社工和老年护理专业人才,同时培训养老机构的主管及各类从业人员,实行持证上岗,只有提升机构养老的专业水平和照顾品质才能吸引更多的老年人乐意进入机构安养晚年[12]。另外,还要对养老机构的服务质量标准进行规制,并加强对养老机构的监督管理,规定奖惩措施和淘汰退出机制等。据悉,《成都市养老机构基本规范》、《成都市养老机构服务质量星级评定标准》、《成都市养老机构护理服务等级标准》等地方标准已纳入成都市质量技术监督局2013年度地方标准制订项目计划[13],应加快这些规范和标准的出台和实施,使养老机构实现人员专业化、服务标准化和管理规范化,切实提升成都市养老服务输送的水平和品质。

(四)资金来源方面

要拓宽筹资渠道,政府除建立公办机构外,还要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建设。仅靠政府财政投入兴建公办养老机构,是难以解决目前成都市养老机构供给落后于老年人口需求这一失衡状态的。为此,需要拓宽筹资渠道,在政府财政投入外,积极利用民间和社会资金,鼓励民办和公办民营的养老机构发展,以满足老年人对机构养老的需求。2011年末,成都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机构发展的意见》,在财政资金补贴、项目用地保障和相关费用减免方面做出了相应规定,但是民间和社会资本的进入仍然非常有限,民办养老院所占比例偏低,这主要是政府相关政策并未落实,前文述及,主要涉及用地规划和机构登记方面的各种阻碍。为此,成都应该加强政策执行力度,把相关优惠政策真正落实,优先安排养老服务设施的建设用地并放宽登记条件。此外,金融机构应加大对民办与公办民营养老机构及其建设项目的信贷支持,适当放宽贷款条件,提供优惠利率,对于规模较大、前景较好、市场急需的养老服务项目,财政部门应给予必要的贴息贷款和信用担保,促进养老“福利”和“产业”的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赖芳杰.成都拟出台两部养老服务管理规范[N].华西都市报,2012-05-29.

[2]李秀中.成都养老院一床难求,总床位数仅占老年人总数的1.74%[N].第一财经日报,2013-01-11.

[3]艾丽.对我国机构养老模式的思考[J].人民论坛,2013,(4).

[4]胡强,庄红,等.成都市养老机构老年人需求满足现状调查研究[J].护理管理杂志,2012,(10):703-705.

[5]福利院护工断层当我们老去谁来照顾[N].成都商报,2012-

08-09.

[6]熊筱伟.民间资本进入养老领域有三难[N].四川日报,2012-09-04.

[7]Neil Gilbert,Paul Terrell,著.社会福利政策导论[M].黄晨熹,等,译.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83-85.

[8]梁鸿,程远,等.养老机构发展主要问题及公共福利政策建议[J].市场与人口分析.2003,(1):63-66.

[9]杨团.公办民营与民办公助——加速老年人服务机构建设的政策分析[J].人文杂志,2011,(6):124-135.

[10]胡锦枫.三圈一体:联手共筑产业发展平台[N].成都晚报,2012-12-13.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4)

基金项目:本文是宿迁学院第四批教学改革项目“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研究”阶段性研究成果(项目编号:2011YJG18)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收录日期:2013年2月20日

创新是一个民族发展的灵魂,高校的一个重要使命就是打造创新型人才。在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大力发展科技、教育事业,培养高素质的人才队伍,是国家强盛、民族复兴的必由之路”,“高等教育要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国家战略需要紧密结合,提高教育质量和创新能力”。高素质人才队伍的培养和教育创新能力的提升与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息息相关。高校特别是应用型本科院校,要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人才已成为各界的共识。在社会发展过程中,营销人才的素质关系到营销人才个人及所在学校和拟就业的行政、企事业单位的发展,进而影响到国家社会的发展,因此努力培养高素质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同样得到业界及理论界的认同。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具有其必然性,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也是一个复杂而系统的工程,同时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本身也需要不断创新、不断优化,以更好地顺应时展的潮流。所以,探讨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优化策略就显得尤为必要。

一、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内涵

创新型营销人才就是具有创新人格、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和创新知识的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创新型营销人才具有健全的人格、敏捷的思维、娴熟的技能和丰富的知识。创新型营销人才不是应试教育培养出来的书呆子,也不是善于耍小聪明走捷径的滑头,他们具备扎实的营销专业素养,并具有宽广的心胸,积极探索并不断消化吸收古今中外的相关知识,不断提升自身的营销技能,训练自身的创新思维,做事脚踏实地,善于总结经验教训,不迷信权威,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怕失败,善于与别人合作,并具有较高的社会责任感和自我调控能力。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必要性

(一)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当前,国际间的竞争是经济、科技、军事和文化等方面的竞争,但这一切都依靠人才,国际竞争的实质是人才之间的竞争,所以国家提出了“人才强国战略”。同样,地方间的竞争也是人才素质的较量。企业、城市和国家的发展都需要具有营销意识,开展营销活动,需要营销提供发展动力,而营销成败的关键在于是否拥有高素质的营销人才,因此国家和地方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创新型营销人才。教育的使命是培养创新型人才,学校是落实教育使命的具体载体,所以学校特别是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必须向社会输送国家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营销人才。

(二)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在当前竞争非常激烈的教育市场上,高校的发展应该具有现代的市场营销意识,不同类型的高校对营销人才的培养应该具有不同的市场定位。研究型或学术型高校主要着力于培养研究型的学术型的营销人才,而地方应用型高校其营销人才的培养应定位于应用型,培养服务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应用型创新型营销人才。通过这种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才能够向社会提供社会需要的“适销对路”的“产品”,才能够获得更多的生源和其他相关支持和资源,才能够实现自身的可持续性发展。

(三)营销人才自身发展的需要。营销本身是一种应用型创新型非常明显的工作。目前,社会发展对营销人才需求扩大同现有创新型营销人才供应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显,所以在竞争十分激烈的营销就业市场上,个人只有努力成为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创新型营销人才,才能够将自己“销售出去”,获取令自己满意的展示自己人生价值的职业舞台。

三、当前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应用型本科院校培养创新型人才已是大家的共识,但是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型人才特别是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具体如下:

(一)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还不够明确。应用型本科院校对营销人才的培养不同于研究型或学术型大学,两者问对营销人才培养的目标定位较容易区分。但是,应用型本科院校同高职高专院校都强调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两者间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有些混同,不易区分两者间的差别。这使得两种类型的高校在人才培养目标上都无法真正彰显自身的特色。地方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对两者培养的创新型营销人才进行严格区分,进一步明确自身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高职高专培养的创新型营销人才侧重于创新知识的获取和创新技能的提高,而应用型本科院校应该强调在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过程中不但要提升学生的创新技能和创新知识,更加重视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创新人格的塑造。

(二)重视创新技能和创新知识,但是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重视程度还不够。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已开始重视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重视创新技能的提升和创新知识的拓展,在教学过程中更加重视实践教学。但是,被众多学校更加重视的是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知识的拓展,但是对创新思维的培养以及对创新人格的塑造,重视得还不够。创新人格是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树根”,创新思维是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树干”,创新技能是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树枝”,创新知识是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树叶”,如果仅仅重视创新技能和创新知识,仅仅强调实践教学,那就相当于仅仅重视树枝树叶,但不重视树干树根,有舍本逐末的危险。

(三)强化西方相关理论的学习,但缺乏对中华优秀文化的继承。目前,营销专业的学生所接受的专业知识大多来自于西方欧美发达国家的教科书,学习的是西方的营销经验和技术。但是任何营销举措都是建立在特定的人性假设基础之上的,是适用于特定气质、性格和文化环境等影响之下的人群的。西方的营销方式是适合于西方人的各方面特点的,但是并不一定适合中国人。照搬过来的西方营销经验,应用在中国人身上会有一定的水土不服。另外,重视心性修养的中华优秀文化对人的人格培养和思维训练也具有独特的优势,鉴于此,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要特别重视中华文化精华的继承吸收,而不能过分强调西化,特别在国内外“国学热”的大背景下,更应该如此。

(四)学生的创新素质得到一定提升,但是教师的创新素质还不能够满足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需要。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学生和教师都需要提升自身的创新素质,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需要有高素质创新型的教师。目前,很多应用型本科院校非常重视“双师”型教师的培养,利用各种方式不断增加教师的实践经验,提升教师的动手操作能力。但是,在这个过程中,同样也存在着重视创新技能和创新知识的提高,但创新思维和创新人格的现状与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要求间还存在一定距离的问题。

(五)相关方面提供的创新环境还不够好。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需要良好的创新环境。目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为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采取了很多鼓励学生创新的举措,创造良好的创新环境。但是在实践中,由于各种主客观的原因,有些规章制度并没有得到非常好地执行,比如学分制、弹性学年制、多元化的考评考核制度等等,这些制度对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起到的促进作用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另外,对教师而言,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及院校对教师的考核和职称评定等方面的规章制度还不利于广大教师放下包袱全身心地投入到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和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工作中来。

四、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及策略

人才培养模式包括人才培养的目标要求和人才培养的方式方法,是一种系统化的体系。针对应用型本科院校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本文提出以下优化思路和策略:

(一)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思路是紧紧围绕“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这个中心目标,处理好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本”与“末”的关系,处理好学习“西方”与继承“东方”的关系,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工艺间的关系,简言之,就是一个“中心目标”三种处理“关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和根本,为了实现这个中心目标必须处理好三种关系。首先,要处理好“本”与“末”的关系,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的“本”是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而“末”是创新技能和创新知识,创新型营销人才不但具备丰富的创新知识和技能,更要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和敏捷的创新思维,不但能够“深深海底行”更要能够“高高山顶立”;其次,要处理好学习“西方”与继承“东方”的关系,西方先进的营销理念和技能我们需要学习,但同时也需要继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利用东方的智慧来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最后,还要处理好教师“教”与学生“学”之间的关系,在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过程中,学生是创新的主体,教师起引导作用,双方密切配合,发挥两者之间教学相长的效用。

(二)应用型本科院校创新型营销人才培养模式优化策略

1、注重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思维的训练。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是创新型营销人才的“本”,应用型本科院校要不断强化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在现代商业社会,人们内心的欲望被不断激发出来,在校大学生也深受其害。他们渴望成功、希望快速获取更多的物质财富,满足自己的消费欲望。在这种情况下,他们特别重视能够让自己快速获得金钱的技巧和捷径,在学习中更加重视追求象征着一些技能、资质的证书,甚至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忽视真才实学的长期积累,忽视自身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思维的训练。针对这种现象,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在教学计划中增加培养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专业课程;在授课过程中,每一位教师都要有意识地增加对学生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并以自身的言行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榜样;学院及师生要明确创新是在夯实基础之上的升华,需要脚踏实地一点一滴地积累专业知识,不是急功近利地“走捷径”;学院还应加强对学生“考证”行为的规范管理,避免学生盲目地考各种各样的“证”。

2、继续加强创新技能的提升。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要体现在创新实践之中,如果不能将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落实于实践,那么创新人格及创新思维便成为了空头理论。为此,应用型本科院校要采用各种方式继续加强学生创新技能的训练。除了不断加强各种实践教学环节,还可以采用一些发挥师生间教学相长效果的举措,比如实行兴趣小组制和导师制,学生按照学习兴趣的不同分成不同的兴趣小组,如喜欢营销策划的兴趣小组,喜欢推销实践的兴趣小组,喜欢网络营销的兴趣小组,喜欢广告实务的兴趣小组,喜欢研究营销心理的兴趣小组,等等,然后根据任课老师的专业方向和专长,学院为每个兴趣小组配备指导老师,由指导老师给予各种理论和实践方面的指导。这样学生在学习实践中不断提升自己的创新技能,教师的技能也在其中得以提高。

另外,可以成立营销服务中心,挂牌承担对外业务。营销服务中心由实践经验较丰富的专业教师和部分热爱营销并具有较高营销实践技能的学生组成,对外承担市场调研、营销策划与创意等业务。本中心不但为地方经济发展服务,而且一定程度上成为提升营销专业教师和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孵化中心。

3、加强教工和学工队伍间的密切协作。除了教工队伍,学工队伍在对学生创新人格的培养、创新思维的训练和创新技能的提升等方面也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为了更好地提升学生的创新素养,教工和学工队伍之间应该密切协作,避免因为归属部门的不同、沟通不到位而影响学生创新素质的整体提高。两支队伍间的密切合作可以统筹安排学生在大学四年所要接受的各种教育,从一个更高的整体层面规划学生在校的学习活动,从而更加合理地安排各种理论及实践的学习,避免因为两者“各自为政”而导致有些学习环节的重复和冲突。这就要求教工和学工队伍在密切合作充分交流的基础上共同制定学生的培养方案,并按照共同的培养方案开展工作;教工队伍和学工队伍通过各种方式不断加强交流,随时了解培养方案的执行情况;另外,教工队伍和学工队伍可以通过“换岗”来增加对彼此工作的了解,以便更好地合作,共同服务于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

4、在中华优秀文化中汲取营养和智慧。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五千年的积累和实践检验,老祖宗给我们留下了非常多的精神智慧财产。强调“伦理道德”、“心性修养”和“自强不息”的中华优秀文化对学生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她不但可以帮助我们启迪思维,而且还可以帮我们塑造诚实守信、积极向上和自强不息的创新人格。特别是在中外“国学热”的大背景下,我们应更加重视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在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过程中,应用型本科院校可以开设一些中华优秀文化相关的课程,用中华优秀文化来塑造我们的人格、培养我们思考问题的方式,指导我们的创新实践。

5、积极鼓励学生自学,不断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强化创新知识的积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知识和经验的积累是创新的源泉。但是现在科学理论的学科分类越来越细,如果仅仅通过学生增加选修课来实现自身知识面的拓展,大学四年的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除了一些专业基础课、专业必修课和少量选修课需要教师的言传身授外,剩下的很多课程都可以在老师指导下由学生自学来完成,学生只要通过最后的自学考试便可以了。另外,当前知识的更新换代速度非常快,营销者只有通过自学不断加强相关知识的学习才能够与时俱进更好地把握时展的脉搏,为自身事业的发展提供帮助,这也进一步说明了强调学生自学的重要性。

6、加大创新型营销教师的培养力度。“要倒给学生一杯水,老师要有一桶水”,要培养创新型的营销人才,必须有高素质的创新型的营销教师。营销专业的教师首先具有良好的创新人格、敏捷的创新思维,丰富的创新知识和高超的创新技能,这样才能够在培养创新型营销人才的过程中得心应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摒弃原来的填鸭式教学方法,教师要注重采用启发式、体验式、互动式和案例式等教学方法,更要注意学生创新人格的塑造和创新思维的训练。所以,营销专业教师必须不断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而且积极吸收中华优秀文化中的智慧,给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

7、相关方面要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着眼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应用型本科院校及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必须为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培养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对于学生,学校要提供各种有利条件和规章制度来鼓励学生创新,比如实行弹性学年制、学分制和创新学分制等,鼓励大家多参加一些实践活动和相关赛事,鼓励学生跨学科选择选修课,并设立创新基金及奖励举措,等等。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关键在于有创新型的教师队伍,在于大力提高教师的创新素养,但是在现行的职称评审和考核体制下,不可能所有的教师都会着力于提升自身的实践创新素质。因此,在这种现实情况下,建议将营销专业的教师分成科研类教师和授课类教师两大类,科研类的教师主要任务是从事科研工作,并承担少量的教学工作,授课类教师则需要大力提高自身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主要承担教学工作,学校和相关教育主管部门对两类教师实行不同的考核体系和方法。

五、小结

在知识经济时代,作为知识载体和创造者的人才无疑是最有价值和最具竞争力的资源,当今日趋激烈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人才的竞争。人才取决于教育,其中人才培养模式对人才的质量具有决定性影响。所以,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优化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关系到地方和国家竞争力的高低。

理想的创新型营销人才应该是人格高尚、思维活跃、积极进取、自强不息、不折不挠、脚踏实地和不断超越自我的身心健康的高素质的人。为了培养这种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要紧抓创新型营销人才的创新人格和创新思维的提升这个根本,继续加强学生创新技能的提高和创新知识的积累;教工队伍和学工队伍间加强协作交流,共同制定、执行教学计划;积极鼓励学生自学,不断拓展自身的知识面,同时在步入社会后能够跟上时展的步伐;加强师生对中华优秀文化的学习,发挥中华优秀文化对创新素养提升的独特优势;营销专业的教师也要提升自身的创新素养,为学生树立一个良好的学习榜样;学校及相关部门要提供良好的创新环境,发挥师生的创新积极性。

主要参考文献:

[1]田建国.关于21世纪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思考[J].中国高教研究,2007.4.

[2]时玉宝,余吉安.创新型人才人力资本特征研究:一个逻辑范式分析[J].生产力研究,2010.10.

[3]张慧.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营销专业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科教文汇,2011.20.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5)

比如,位于北京潘家园松西社区的这家“夕阳红驿站”,为周边老人提供的养老服务就是“驿站式”的。

与传统“养老院”不同的是,入住夕阳红驿站的老人可以白天到这里“养老”,晚上还能回家。

在驿站住了7个月的杨金茹老人,今年86岁,家住在离这里不远的南新园社区。在夕阳红驿站,她每天早上6点钟由家属送到在这里,接受专业的康复保健和照料,解决一日三餐,还可以和其他老人一起打麻将、做“手指保健操”,以此锻炼手脑能力,晚餐之后,再由家属接回家。

这种“白天送、晚上接”的“日托”是驿站为老人提供的主要服务之一,类似小孩的“托儿所”。据驿站的负责人王院长介绍,“日托”服务比较受周边百姓欢迎,对老人来说既享受了家庭生活,又可以得到专业的照护。对家属来讲,既减轻了照料负担,但又实现让父母在家养老。

除了“日托”,驿站还能提供“全托”服务。“一些老人做完手术之后需要康复,就可以在驿站接受术后的照料和康复,等养得差不多再接走。或者儿女出差了,家人也不好请阿姨,那就放在咱们这,咱们做一个临时的照料。”全托服务相当于“养老院”,只不过一方面,老人可以短期入住,在时间上比较灵活;另一方面,驿站就在老年人“家门口”,儿女可以经常来这里看望父母。王院长介绍说,全托的老人以周边居民居多,“因为考虑到回家近,儿女看望也近,而近是第一优势。”

除了照料护理,驿站还开展例如“老年小餐桌”、量血压、健康知识讲座、开展文化娱乐活动等服务项目。此外,社区里老人有什么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可以下楼告诉驿站。例如,自己上大医院看病不方便需要陪同,可以由驿站联系相应的服务机构为老人开展“助医”服铡

驿站,就是一个社区老年人身边的养老“据点”,为老年人解决养老问题、提供养老服务。

去年,北京一共建了150家像“夕阳红”这样的养老驿站。今年计划再建200家以上。而按照规划,“十三五”期间,驿站的数量将达到1000家以上,基本上做到老年人比较集中的地区实现全覆盖,为北京的老年人提供到家和到站的养老服务。

养老离家越来越近

为什么要建这么多的社区养老驿站?

首先是由于我国所即将面临的“养老考验”。

今年初,国务院印发了国家人口发展规划(2016―2030年),根据预测,到2030年,我国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比将达到25%左右,其中80岁及以上高龄老年人口总量不断增加。

与此同时,第一代独生子女的父母陆续步入老年,这意味着,越来越多的家庭面临一对夫妇需赡养4位老人的局面。由此,由原先大部分家庭在家就可以解决的养老问题一下子被摆上了台面。

面对人口老龄化,政府积极应对。

“十二五”时期,发展养老服务业的重点是机构养老,即一般概念里的养老院。国家出台的鼓励倡导性政策很多,社会氛围也逐步地形成。但民间资本倾向于在风景好、地理位置比较偏僻的近郊远郊区投建大型高档养老院,这种养老机构的入住率偏低。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研究员唐钧认为,这样的做法不符合中国国情。“一是老百姓住不起,而且养老院不能太大型,否则不好经营。”

“十三五”时期,我国养老政策重新调整思路,对养老机构的定位重新调整,作为居家社区养老的补充,社区和居家养老服务被推到了优先发展的地位。

“养老工作的思路和想法越来越跟老人的需求合上拍了。”朝阳区民政局社区服务中心主任王军认为,老人需要一种归属感、亲切感和认同感,而这种人文关怀可以在社区养老中得到满足。

“老人要一种归属感,特别是中国老人会想:我归谁管?老人退休之后,不再归单位管了,归到社区之后,如果有驿站这种设施就知道找谁;而且在社区里头,老头老太太一起聊天有共同语言,看着儿子下班回来了,孙子放学了,这种感觉和在养老院不一样。”

事实上,社区养老也符合国际趋势。唐钧告诉记者,上世纪70-80年代,国外也有在偏僻之地修建大型养老机构的做法,然而最近几年在老年服务方面的国际趋势是“原址安老(Aging in Place)”。也就是说,让老年人在熟悉的人文环境中度过晚年,而非陌生不熟悉的地方,因为对老人来说,好的人文环境往往比优越的自然环境更重要。

政府布局养老服务

根据北京市民政局、规划委所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北京市要实现90%的老年人能够居家养老,6%的老年人社区养老,4%的老年人机构养老。

在这其中,驿站是居家社区养老的重要依托点。

比如朝阳区对居家养老的发展目标是“网格化、零距离、驿站式”,通过打造社区驿站这样的小平台,整合服务资源,为居家的老人提供服务;而对于社区养老的定位则是“小规模、多功能、专业化”,由于一个社区老年人不多,所以设置小规模但专业化的驿站提供服务;至于机构养老,“保基本、推普惠、引高端”,其中“保基本”就是对政府要兜底的低收入等群体,建设一些“保基本”的养老机构满足需求。

为了实现这些建设目标,目前,北京从四个层面开展养老体系建设。

市级层面,以市老龄办牵头,对全市的政策、规划、体系研究整体布局;而在区级层面,正在建设养老服务指导中心;街道一级,三年来北京建成了200多个养老照料中心;最后一级就是建在社区的养老服务驿站,将根据老年人的分布密集程度来逐步配置。

有了硬件设施,对老人的服务怎么实现,谁来负责?

这个工作落实在区级层面的养老服务指导中心。

以朝阳区为例,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由政府和民营企业共建,政府是监督指导者,企业是运营者。这个指导中心相当于养老服务的司令部,发挥指挥中心、工作平台和孵化器的作用。

具体的运作方式上,下设有两个体系,一个是行业协会,一个是服务平台。前者集合了养老服务提供商,对外提供服务;后者相当于一个工作平台,发挥指挥、部署和监督作用。

比如,老人有事情可以拨打“96083”朝阳养老服务热线电话,服务平台就会处理老人的需求,反馈给相应的服务提供商,企业上门服务之后,平台再监督回访,由此完成了一个闭环。此外,服务平台还通过信息中心掌握老龄人口“大数据”,作规划部署;通过培训中心进行养老护理培训、运营培训,来孵化和输出养老领域从业人员。

有了发展养老服务的规划和路径之后,接下来就需要在探索过程中不断夯实基础和精细化。“怎么加强设施建设、完善服务标准、提高服务质量,都是未来几年的工作重点。”王军说。

企业经营有苦衷

老人需要,政府引导,还需要企业来参与。

位于丰台区长辛店的康助护养院是街乡一级的照料中心,去年接手了4家驿站的经营。院长于安安在接受采访时向记者透露,接下来,计划未来几年会再开1到2家,未来可能一共运营7到8家驿站。

之所以这么做,是看上了驿站的辐射作用和窗口作用。

“养老照料中心的地理位置是固定的,长辛店地区加上宛平有40多个社区,照料中心很难辐射到最远的社区。当我们要推出某个养老产品的时候,想让辖区内的老人知道和认可,驿站就是特别好的窗口。先提供服务让老百姓信任你,产品推出的时候才能水到渠成。所以中心是孵化点,驿站是窗口。”

不过,目前仅看驿站的运营,盈利存在一定的难度。

于安安向记者算了一笔账:他们运营的一家500平米、包含老年小餐桌的养老驿站,一年的电费、水费、取暖费约7万元,护理人员人工成本一年约23万左右,在那里起火的老年餐桌后厨一年人工成本约48万元,这些还不算上修缮再投入、运营老年餐桌食材等成本费和其他服务人员人工成本的支出。而目前,仅靠驿站的收益远低于这个数字,而且收支相差比较悬殊。

“通过养老照料中心来带动驿站,亏损并不觉得有很大压力,但是有的企业是单独做养老驿站的,单打独斗就很困难。”于安安认为,目前来看社区养老驿站的盈利比较困难。

潘家园的夕阳红驿站也存在盈利的问题,王院长告诉记者,在没有空床位、精打细算的状态下,勉强收支平衡。

此前,中国老龄研究中心副主任党俊武等专家曾表示,原本养老机构就是一项回报周期长、利润微薄的投资项目,而居家养老机构规模小且均价普遍又不能过高,所以社会资本投建、经营养老驿站获利难度就更大。

原因之一是其公益的性质。

目前,驿站的运营方式是公建民营,政府无偿提供场地设施,由运营商运营。根据去年的《社区养老服务驿站O施设计和服务标准(试行)》,驿站在文化娱乐、心理慰藉,以及量血压、健康知识讲座等公益服务项目上,不可以收费;而服务项目收费价格则须低于本区域市场平均价格,高于成本价格。

这意味着,收费项目少、收费标准低。

那么,如果服务商一直低偿、无偿运营,怎么能保证养老驿站的可持续运作呢?

对于这个问题,从企业的角度,于安安提出的建议是:老人一辈子省吃俭用,消费理念造成服务定价不能与市场价位持平,如果希望驿站服务能持续下去,有些服务最好政府能给予一些补贴来开展。“几年扶持之后,市场培育起来了,政府再慢慢淡化角色,让老百姓愿意自己去掏腰包来买单。”

一家“旗舰店”的辐射效应

相对于政府的补贴扶持,驿站需要自我生存,自我发展。唐钧强调,驿站落脚点是市场化。

驿站本身是小规模运营,单纯运营一家驿站不具备规模化效应,成本偏高。要想市场化,首先得解决驿站本身商业模式的问题。

唐钧提出,整体运营“机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能够解决居家社区养老商业模式弊端,而政府需要着力培养这样的企业。

比如夕阳红驿站,其运营商爱侬养老服务股份公司还同时运营了离那里不远一家养老院和一家驿站。此外,居家养老服务是他们的业务之一,可以上门为老人提供助餐、助洁、助浴等“六助”服务,涵盖了机构、社区和居家三个板块的业务。

这样一来,降低了成本。例如供给养老院老人的餐,还可以给驿站配送,为社区驿站和老年小饭桌节省了支出。“一个体系的建设要满足每个层面的需求,这样才能做得起来。比如单独建一个驿站,餐饮怎么解决?没有供应基地。”爱侬公司总经理李洁璐说。

与此同时,居家养老服务的成本也降低了。

单纯做居家养老服务同样存在盈利难点,唐钧就拿家政公司打了个比方。“这一两年家政公司不景气。比如一个家政公司的家政服务员进行上门服务,从公司到A家,再到B家,路上的时间成本和路费都是成本。同时,从事这个行业的大多是外地人,企业得为他们租房子,成本很高。”居家养老也是这个道理,单纯做居家服务的人工成本很高。

他比较认可爱侬的模式,把养老机构作为一个大本营,人员居住的问题就有办法解决,同时带动居家养老服务的时间成本和机会成本都会比较小。

他提出的整体经营“机构-社区-居家”养老的思路是这样的:先做一个专业的老年服务机构,有200―400张床位,服务完全失能的老人,像一个“旗舰店”;然后以机构的专业力量延伸社区,提供日间照料等服务;再次,从社区延伸到居民家庭,为有各种需求的老人做上门的居家服务。当机构服务和社区居家服务这两个方面能够做到功能耦合时,就能发挥出“1+1>2”的整体效应。

除此之外,企业要多开发产品,增加盈利。

比如,康助护养院主打医养结合。在做居家社区服务的时候,一支队伍上门给对老年人集中的社区,比如干休所、老旧小区等,开展术后康复、护理、按摩服务。另一支队伍就到驿站进行助医服务和康复知识的宣讲。

据院长于安安向记者透露,对于居家社区养老,他们看重的是未来推出更有竞争力的产品,让消费者来买单。“我们这五年立足社区,辐射居家,未来会通过这些产品去弥补驿站的损失。”

不过,开发产品的前提还是摸清老人需求。

“因为每个地区的需求不一样,比如有的地方低端业态疏解了,最大的需求是吃饭问题,而CBD出门就是餐厅。根据需求制定产品,产品出了才有人愿意花钱买。但是产品不能单一,比如老年餐桌亏钱了,可以用家政弥补。”于安安说。

养老难题尚待破解

除了盈利,社区驿站还有其他的问题需要考虑如何解决。

一是场地问题。

场地是驿站建设的基本硬件。2015年出台的《北京市居家养老服务条例》要求新建小区要配套养老设施。不过,过去已建成小区或区域是没有特定的养老设施的。而这些地区的老龄化程度往往要比新建小区高。这就需要政府不断下力度去挖掘现有闲置资源。

对此,唐钧提出的建议是:“现在小区里面入学率低的幼儿园、小学,运营不景气的快捷酒店。这些很多都在社区,可以考虑出台一些新的规定把他们盘活。”

其次,目前养老护理员的缺口很大。除了护理员,老年护理机构的医护人员、社工师、机构专业管理人员也有很大的缺口,人才储备不足。

在日本的福祉大学,对护理人员培训的方式是这样的:对下岗失业、年龄偏大、缺少技术的人进行养老护理培训,半天上课,半天在大学里的养老机构里(相当于“实验基地”)顶岗,顶岗的工资可以用来生活和交学费,政府还有部分补助。

也可以让养老机构来运营培训机构,不仅为自家机构培训,还可以面向社会。比如爱侬公司,就在朝阳区养老服务指导中心里运营了一家有资质的定点机构,和爱侬在全国的劳务输入基地以及自身旗下的养老院衔接,能够实现人才的输入、培训和就业。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6)

一、我县养老服务业发展现状

(一)发展基础

1.

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逐渐形成。近年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协调指导、评估认证等方式,积极鼓励社会组织、家政服务企业、居家养老服务专业机构,为90%的老人提供居家养老服务,为7%的老人提供社区服务,为3%的老人提供机构养老服务。如桃源县乐怡园养老服务中心就是由社会力量举办的居家和社区养老项目,该中心积极探索适合桃源本土特色、为社区五保、孤寡、困难等老年人开展了助餐、助洁、助医等系列上门延伸服务活动。

2.

各类补充养老项目有序推进。突出推进了以日间照料中心和农村幸福屋为主的养老项目,2018年建成日间照料中心7个,2019年建立日间照料中心5个,建成了67家农村养老“幸福屋”,现如今全县敬老院占地面积达到260亩,建筑面积达到5.3万平方米,实现了每个乡镇达到了

1-2所敬老院的目标,有效的为所在村(居)的留守老人提供健康保健、心理咨询和文体娱乐等服务。

3.

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全面铺开。为贯彻落实省市要求,我县居家和社区养老改革试点工作深入实施。目前,已建立了老年数据库,对全县高龄、失能、贫困、空巢等特殊困难老年人进行了大摸底、大排查;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医养相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正朝着布局合理、功能完善、规模适度、覆盖城乡的方向大力发展。

(二)存在突出问题

1.

政策支持力度有差距。一是补助标准低。尽管2016年出台了17号文件,但民办养老机构床位补贴和运营补贴的标准还较低,离市政府文件要求还有较大差距,护理员特殊岗位补贴制度没有实施。二是补贴范围窄。目前只对县城规划区内社会力量举办的、经县民政局验收达到国家运营标准的养老服务机构实施运营和床位补贴,全县享受补贴的只有一家。三是政策支持欠缺长久性。目前补贴政策只管三年,并且只补贴民办养老机构,造成部分农村社区养老服务设施无力运行,近年来投入建设的15家养老服务示范点,现在运行的只有7家。

2.

养老资源利用率低。一是敬老院入住率低。我县目前有41所农村敬老院,总床位2400张,入住五保老人不足1100人,床位使用率不到50%。二是敬老院整合效果差。提倡将全县老、旧敬老院进行关停整合,对场地、设施较好的敬老院进行提升改造,转型升级,但收效甚微。三是敬老院管理服务不到位。部分敬老院管理、护理人员缺乏责任心,本着多1人不如少1人的原则,不愿接受社会老人入住。

3.

养老服务体系不健全。近年来我县探索了以公办敬老院为主、民营养老为辅、日间照料和农村幸福屋为补充养老产业的发展模式,但这些项目建设与服务范围还是在初级阶段,民间资金投入没有积极性,民营养老模式发展缓慢,实质上的健康养老体系还没有形成。

二、关于加快健康养老服务业的建议

为不断提高我县社会化养老水平,促进我县健康养老事业加快稳定发展,特提出以下建议:

1.

提升组织推动力度,提振发展信心。一要建立组织机构。健全和完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协调机构,健全党委领导、政府主导、部门负责、社会参与的养老服务工作机制。二要建立考评机制。将养老服务纳入县、乡镇(街道)、县直单位责任制,加强督促协调,确定各成员单位在推动养老服务设施改造、项目建设的职责和责任。三要建立议事制度。对社会力量申请兴办民办养老机构的实行一事一议,在政策允许范围内,降低准入门槛,精简行政审批环节,建立“一门受理、一并办理”的并联审批平台,提高工作效率。

2.

规范养老扶持政策,留住各方人心。一是统一运营补贴。按照自建床位数核算补贴标准。对接收“三无”老人、农村“五保”老人、优抚对象、空巢留守老人、低收入老人、失能半失能老人等人员的民办养老机构要重点保障,实行购买服务,确保供养机构“不吃亏”。二是统一护理员岗位补贴。护理员是特殊岗位,要在保证持证上岗的前提下,切实落实他们的岗位待遇,补助标准实行自然增长,按时提高。三是统一补贴范围。养老机构补贴的范围应扩展到全县所有社会力量举办的养老机构,非营利性、营利性养老机构可分级补贴。由城乡社区举办的日间照料中心、城乡医养“健康屋”、城市“宜老自助屋”、农村“互助幸福屋”等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及养老服务设施实行定期补贴,确保长久运行。

3.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7)

0引言

中国民营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院校在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同时,也赢得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同,尤其是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是,目前我省民营高校也存在规模偏小,队伍不稳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民营高校发展现状,确定其整体优势和不足,探讨如何提高民营高校综合竞争力。

1民营高校的成功案例——以“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是有盛振文先生于1993年创办;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医学类高等专科教育评估,成为山东省第一所通过两部委医学评估的高职院校。WWW.lw881.com学院注重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形成浓厚的教研科研氛围。学院自创办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的肯定。学院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回报社会,学院本着“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思想,从2005年至今,在山东省卫生厅、教育厅、济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免费培训乡村医生9000余人,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1.1特色的办学思路:自创办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校为己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诚信办学、质量立校、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本位,走出了一条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树优势特色品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学院注重品牌建设,志在把学院建设成名校。经过协和人近20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学校管理规范、专业门类齐全、环境条件优美的万人大学,成为师生温馨的家园、精神的港湾、心灵的驿站、感情的枢纽、生活的基地、学习的课堂、成才的摇篮、发展的平台。

1.2学院以学生为本,坚持就业导向,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引入了“零距离”办学思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所谓“零距离”办学:一是所设专业与市场“无缝隙”结合,使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即学校“零距离”办学;二是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学校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力度,实行校企合作。学生培养采用2+1模式,学生在学校2年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最后1年进行教学实习,在实习过程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学生“零距离”上岗。

1.3校内实训,校企合作:学院与联想集团共同举办的联想lcse认证活动在学院正式开课,学生们将有机会到联想集团实习和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学校先后与济南市中心医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济阳县人民医院等87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并与联想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山东省商业集团、舜耕山庄、江苏启东计算机厂等十几家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学、订单式培养等项目的校企合作关系。

1.4订单教育,就业保障:学院根据多年成功就业经验提出了1-6-1就业工程,1指就业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学院的整体发展以学生的就业为核心,6指就业工作的六个结合:长短结合、学能结合、院院结合、推拉结合、人人结合、校企结合。1指新生入校即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以学业连着毕业,以毕业连着就业,是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就业模式,学院不仅开设就业指导课,还定期举行就业培训和就业能力指导。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推荐体系、服务体系。每年举办大型供需洽谈会,并根据需求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先后与全国数百家大型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用人单位请进校园,把工作机会送到学生身边”的做法,让每一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不出校门就能了解职场动态和业界需求,解决就业问题,此举为供需双方带来了极大方便,获得了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5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注重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每学期都对教学秩序进行多次检查,同时还在每个班级的学生中设立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的过程。

2发展策略和建议

2.1高等职业教育要走特色办学之路

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可以说,失去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是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应讲究“个性化”。

建立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论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方面,还是从实现不同类型学生的充分发展方面,都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是民营高校竞争力之一,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在自身的办学层次上彰显其办学特色,培养人才不同于制造业可以标准化生产,民营高校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努力在本层次办出独特的风格,才能赢得相对稳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以开放的姿态明确“特色办学”思路,对国民经济的迫切发展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2.2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人力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当然也是学生的人生之本,所以,要积极认真地抓好这个工作,把好就业关。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老百姓巨大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老百姓“望子成龙”的愿望难以实现,人民群众对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政府的“抱怨”之声,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形象。

其次要着重解决好定位问题,要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准确、科学定位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千百万高技能人才。办学方向及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资源的配置更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订单式”人力培养模式是指学校,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力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设什么样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紧缺人力为导向,快速地培养一批社会急需的人力。按企业的需求,按市场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校的教学改革。

2.3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通过产学结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用聘用制的方式聘请企业中退休的高级别的工程师来校任教,从企业中聘请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当兼职老师,同时可以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实训,来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其次,通过产学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要提高他的就业竞争力,也就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第三,通过产学结合,扎实推进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教师的专业结构与普通院校不同,学科门类非常庞杂,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专业设置不断调整,要求教师的专业结构也做出相应调整。由于专业覆盖而较宽,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要求更为复杂。具体体现在:首先,一个教师应该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能胜任在专业教室上课,还应能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小制作等。其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或称之为专业实施能力。

2.4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为师生提供理性的思考和精神的滋养,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学校要建设教师文化,教师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使教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再次,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对于民营大学来说史是个性精神的表现,民营高校要把校训作为学校形态文化,凸显大学精神,指异大学文化的构建。例如协和学院的校训是:明道、优术、德慧、双修,充分体现了学院的文化建设的内容。

3结束语

民营高等教育是国办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国的民营高校发展历史还不长,与国有高校比较,在办学经验、办学层次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包括“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民营高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只要各民营院校积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找准“优、独、民(优化教育资源、独立办学、采用民营机制)”定位,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用足资源、用活机制、独立办学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毕业生与学校改革的互动机制,为国家培养适用对路的合格建设人才,民营院校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8)

0 引言

中国民营教育经过十多年的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我国教育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民营院校在满足人们对教育的需求方面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民营高校培养的人才不仅满足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多层次、多类型的需求,同时,也赢得了教育行政部门和社会企事业单位的一致认同,尤其是家长和学生的认可。但是,目前我省民营高校也存在规模偏小,队伍不稳等不足。本文通过分析现代民营高校发展现状,确定其整体优势和不足,探讨如何提高民营高校综合竞争力。

1 民营高校的成功案例——以“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是有盛振文先生于1993年创办;2005年,顺利通过国家教育部、卫生部医学类高等专科教育评估,成为山东省第一所通过两部委医学评估的高职院校。学院注重内涵建设和教育教学质量的提高,不断加强教学改革,形成浓厚的教研科研氛围。学院自创办以来,取得了良好的办学业绩,得到各级政府及社会的肯定。学院积极参与社会各项活动,采用各种形式回报社会,学院本着“在回报社会中育人,在服务社会中发展”的思想,从2005年至今,在山东省卫生厅、教育厅、济南市政府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先后免费培训乡村医生9000余人,得到了社会各界一致好评。

1.1 特色的办学思路:自创办以来,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建设人民满意的高校为己任,遵循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规律,坚持“诚信办学、质量立校、专家治校、名师执教”的办学理念,以就业为导向,以育人为本位,走出了一条加强内涵建设、改革创新、树优势特色品牌,产学研结合的发展道路。学院注重品牌建设,志在把学院建设成名校。经过协和人近20年的艰苦努力,如今的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已发展成为师资力量雄厚、教学设施先进、学校管理规范、专业门类齐全、环境条件优美的万人大学,成为师生温馨的家园、精神的港湾、心灵的驿站、感情的枢纽、生活的基地、学习的课堂、成才的摇篮、发展的平台。

1.2 学院以学生为本,坚持就业导向,工学结合,培养应用型人才:“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较早引入了“零距离”办学思路,形成了鲜明的特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所谓“零距离”办学:一是所设专业与市场“无缝隙”结合,使培养的学生与用人单位之间实现“零距离”对接,即学校“零距离”办学;二是学生与岗位“零距离”,学校加大实验设备投入力度,实行校企合作。学生培养采用2+1模式,学生在学校2年的时间学习理论知识和实验室实训,最后1年进行教学实习,在实习过程进行顶岗实习,使学生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即学生“零距离”上岗。

1.3 校内实训,校企合作:学院与联想集团共同举办的联想LCSE认证活动在学院正式开课,学生们将有机会到联想集团实习和工作。为提高学生的实训能力,学校先后与济南市中心医院、济南市第四人民医院、济阳县人民医院等87家单位建立了实习、实训基地。并与联想集团、中国重型汽车集团、山东省商业集团、舜耕山庄、江苏启东计算机厂等十几家企业建立长期的教学、订单式培养等项目的校企合作关系。

1.4 订单教育,就业保障:学院根据多年成功就业经验提出了1-6-1就业工程,1指就业是学院发展的生命线,学院的整体发展以学生的就业为核心,6指就业工作的六个结合:长短结合、学能结合、院院结合、推拉结合、人人结合、校企结合。1指新生入校即签订“推荐就业协议书”。以学业连着毕业,以毕业连着就业,是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独特的就业模式,学院不仅开设就业指导课,还定期举行就业培训和就业能力指导。学院高度重视毕业生就业工作,建立了完善的毕业生就业指导体系、推荐体系、服务体系。每年举办大型供需洽谈会,并根据需求组织小型专场招聘会,先后与全国数百家大型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建立了密切合作关系,并签订订单培养协议。“将用人单位请进校园,把工作机会送到学生身边”的做法,让每一位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面对面交流,不出校门就能了解职场动态和业界需求,解决就业问题,此举为供需双方带来了极大方便,获得了广大毕业生及用人单位的一致好评。

1.5 教学质量监控:学校注重教学质量,把教学质量作为学校的生命线。在教师和学生的教学过程中,特别注意对教学质量的监控。每学期都对教学秩序进行多次检查,同时还在每个班级的学生中设立学生信息员,及时反馈教学的过程。

2 发展策略和建议

2.1 高等职业教育要走特色办学之路

特色,是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生命力所在,特色就是战斗力,特色就是竞争力。可以说,失去特色,在某种程度上就会失去存在的价值。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高等教育作为“准公共产品”,是服务的一种特殊形式,也应讲究“个性化”。

建立特色鲜明的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体系,无论从满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对各类人才的需求方面,还是从实现不同类型学生的充分发展方面,都有其必要性与迫切性。

特色鲜明的办学思路是民营高校竞争力之一,任何一所高校都可以在自身的办学层次上彰显其办学特色,培养人才不同于制造业可以标准化生产,民营高校需要采取差异化策略,努力在本层次办出独特的风格,才能赢得相对稳定的竞争优势。同时,以开放的姿态明确“特色办学”思路,对国民经济的迫切发展也有着现实的意义。

2.2 高职教育要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

培养人力是教育工作者的根本任务,我们的一切工作都是为了学生的健康成长,就业是民生之本,当然也是学生的人生之本,所以,要积极认真地抓好这个工作,把好就业关。如果大学生毕业后找不到工作,老百姓巨大的教育投资得不到回报,老百姓“望子成龙”的愿望难以实现,人民群众对扩招的感激之情就会变成对政府的“抱怨”之声,也会影响高等教育的形象。

其次要着重解决好定位问题,要增强高职毕业生的就业能力,关键在于高职教育本身要准确、科学定位高职高专教育的定位,就是在高中阶段教育的基础上培养千百万高技能人才。办学方向及评价标准要向以就业为导向转变,资源的配置更要向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优势“学校倾斜”。“订单式”人力培养模式是指学校,用人企业针对社会和市场需求共同制定人力培养计划,签订用人“订单”,通过“工学交替”的方式分别在学校和用人单位进行理论实践教学,学生毕业后直接到用人单位就业的一种产学训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市场需要什么样的专业就设什么样的专业,以就业为导向,以培养社会紧缺人力为导向,快速地培养一批社会急需的人力。按企业的需求,按市场的需要,面向市场,面向经济,面向社会,以就业为导向来进行学校的教学改革。

2.3 师资队伍建设

首先,要通过产学结合建立“双师型”教师队伍。可以用聘用制的方式聘请企业中退休的高级别的工程师来校任教,从企业中聘请处于生产第一线的工程师当兼职老师,同时可以派专业教师到企业去学习和实训,来加强学校“双师型”队伍建设。

其次,通过产学结合推行双证书制度。学生毕业时同时拥有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主要是要提高他的就业竞争力,也就是培养社会急需的人才。

第三,通过产学结合,扎实推进各项教学基本建设。基地建设是高等职业教育教学基本建设中非常重要的一个环节,要重视学生校内学习与实际工作的一致性,校内成绩考核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实现课堂与实习地点的一体化。

高职院校教师队伍一般由三部分组成:文化课教师、专业课教师和生产实习指导教师。教师的专业结构与普通院校不同,学科门类非常庞杂,并且随着产业结构的变化,专业设置不断调整,要求教师的专业结构也做出相应调整。由于专业覆盖而较宽,高等职业教育中对教师的专业教学能力要求更为复杂。具体体现在:首先,一个教师应该胜任本专业中的多门课程;在教学中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专业基础课或专业课教师不仅要能胜任在专业教室上课,还应能带好本专业的课程设计、毕业设计、论文撰写、小制作等。其次,由于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基本上定位在生产第一线的实用型人才,因此,教师本身应具有很强的专业应用能力,或称之为专业实施能力。

2.4 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综合办学水平的重要体现,也是学校个性魅力与办学特色的体现,是学校培养适应时代要求的高素质人才的内在需要。和谐校园文化建设是高校发展的灵魂,它不仅可以增强师生之间的凝聚力,提高自身的竞争力,还有利于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因此,学校要注重校园文化建设。首先,为师生提供理性的思考和精神的滋养,应具有鲜明的思想性,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其次,学校要建设教师文化,教师是校园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丰富教师的文化生活,使教师对学校产生认同感和归属感,将这种文化潜移默化的传递给学生。再次,校训是校园文化的灵魂体现,对于民营大学来说史是个性精神的表现,民营高校要把校训作为学校形态文化,凸显大学精神,指异大学文化的构建。例如协和学院的校训是:明道、优术、德慧、双修,充分体现了学院的文化建设的内容。

3 结束语

民营高等教育是国办高等教育的有益补充,为我国的高等教育事业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但是我国的民营高校发展历史还不长,与国有高校比较,在办学经验、办学层次上还处于初始阶段,包括“山东协和职业技术学院”在内的民营高校仍有很长的路要走,需要在探索中成长,在实践中发展。只要各民营院校积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找准“优、独、民(优化教育资源、独立办学、采用民营机制)”定位,不断适应市场需求,用足资源、用活机制、独立办学形成自己的品牌与特色,不断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构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建立毕业生与学校改革的互动机制,为国家培养适用对路的合格建设人才,民营院校就会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发展、壮大。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9)

一、强化机制建设,营造开放公平的发展环境

(一)强化组织领导。

市政府成立了由市长任组长、分管市长任副组长,部门及各区市政府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领导小组,建立部门联动机制和联席会议制度,明晰职责分工,量化考核指标,及时调度工作进展,协调解决重点、难点问题。

(二)强化政策引领。

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发展养老服务业的意见》《关于深化养老机构医疗服务的意见》《关于促进医疗健康产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等系列政策性文件,在财政投入、土地保障、税费减免、投融资等方面,对营利和非营利性,公办和民办,内资和外资,实施同等的准入和优惠政策。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三)强化资金扶持。

设立市、县两级专项资金,将部分福彩公益金用于支持康养服务业发展。在机构建设方面给予补助,对新建的租赁的养老机构,省、市、县分别按每张床位给予补助。在运营方面给予补助,按实际入住的自理、半自理、不能自理的老人数量,给予运营补助。在重点园区的规模养老机构,内设老年病医院、康复医院、护理院、临终关怀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二级以上综合医院内设养老机构的,按其规模、档次给予资金扶持。建设健康服务门户网站,开发掌上医院,面向公众提供预约挂号、健康信息查询、健康教育、健康咨询等服务。加快互联网向康养产业延伸,整合防、治、养全产业链资源,为老年人提供在线健康测评、健康管理、健康干预等全方位服务。年内完成全市医疗健康数据的归档入库,建成覆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和医养结合机构的远程会诊系统投入使用。

(四)强化人才支撑。

实施千名护理员免费培训工程,调高养老护理员持证上岗率。鼓励高等院校和职业技术学院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市级再给予一次性奖励。

二、创新康养模式,构建多元多层的服务体系

(一)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

一是加大投入。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占地60亩,总投资4000万元。近年来,先后投入600余万元,做到年年有项目、年年有改造,完善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的功能。投资350万元,新建了民政事业服务中心综合服务楼;开通院民楼消防通道门,安装自动消防报警和监控系统;创建园林式单位。今年计划投资160万元,重新修中心路面,修建连廊,购置智能升降椅3部。二是创办全市首个公办托老所。投资100万元,xx市首个正式工商登记的公办托老所——xx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托老所挂牌运营,填补了xx公办社会养老机构的空白。三是开展心灵慰藉工作。投资50万元,与xx市人民医院、xx康复医院和xx市安定医院对接,签订“医养融合”服务协议,在xx市民政事业服务中心设立医务室、建立老人健康管理档案、心理咨询室、康复器材室,为老人提供卫生保健、心理健康咨询、医疗康复护理,加快向医养融合型转化。四是提升员工的职业技能和职业道德。2016年,出资12万元,组织举办了首届养老护理机构护理员培训班,由人社部、民政部人事司和民政部职业技能鉴定中心联合颁发证书,全市有110人参加培训,民政事业服务中心护理员持证上岗率达97%,省民政厅政务网站予以刊发。五是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2016年,我局以创建“全国敬老文明号”为契机,以标准服务为准绳,以“干净卫生”为抓手,开展打造“宜居干净三院”活动,推行网格化管理,实行“主管院长负责制、‘三轮’验收制(主管副院长自验、院长复验、局长三验)、飘红制、诫勉制”,收到预期效果。

(二)社会养老机构面向京津冀融合发展求突破。

按照“互联网+养老”模式,投资50万元,在民政事业服务中心建设了

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中心,目前完成呼叫平台等软硬件建设,准备试运行,并与我市智慧城市大数据平台对接。迎接京津冀区域化协同发展,按照“医养结合、抓大促优”的思路,我市第一家社会养老机构——投资1亿元的康乐源养老公寓项目主体工程已竣工,运营后新增养老床位500张以上。占地40亩的xx市中医院医养融合项目以PPP模式运作,年内启动。占地50亩的安定集团医康养项目,主要建设面向国内精神障碍型老人的养老机构,正在土地收储;占地60亩的神农居医院养老公寓项目正在办理土地手续;占地280亩的大型医康养项目已完成选址,将建设面向京津的大型医康养乐园,xx的养老产业正在迅速崛起。

(三)农村互助幸福院建设呈现大投入的局面。

养老院经营思路篇(10)

高职市场营销专业方向性课程STP理论的第一步就是要对市场进行细分,把整体市场划分为具有相似性需求的子市场。市场营销专业一直以来都被认为是一个很虚的专业,没有方向性,学生学的知识多而杂,没有一个可以拿出手的核心技能,导致很多培养出来的学生在面临众多就业岗位却无从选择,企业也认为学生缺乏技术技能而把他们拒之门外,造成市场营销专业应届毕业生起点低,起薪低,影响该专业的招生,打击了市场对该专业人才的信心。要想提高学生的就业竞争能力,关键环节之一是在学校培养过程中对市场需求方向性和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在市场营销专业课程设置上,专业建设团队要深入市场实际进行调研,分析潜在顾客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即,哪种行业对该专业人才市场需求量大,分析潜在顾客的细分属性,是按地理因素、心理因素、人口统计因素还是其它相关方面,再去考虑专业课程方面应该提供哪些必须满足顾客偏好的课程。我国从2009年起提出振兴十大产业计划,还有地方政府大力扶持的房地产业和由于环境污染问题催生的环保产业在最近几年的发展速度非常迅猛,相应该类别行业对营销人才的需求量也很大,在课程设置方面应该向这几个行业进行倾斜,增加此类行业的专业基础课程,让学生在就业时能看懂和理解行业术语,并很好地把它活化为自己的销售语言向顾客做推荐,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是营销中常说的成功最快的营销人员是从“技术转营销”。如近几年汽车需求量在我国呈现快速上升势头,汽车销售商急需大量既懂营销知识又懂汽车基础知识的营销人才,在专业课程设置方面要考虑增加机械制图、汽车基础知识等课程。让学生成为专家型的营销人才是大势所趋。另外,由于涉及到的行业较多,在进行行业选择时要综合考虑该专业学生的兴趣,在行业细分的基础上再综合考虑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通过对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细分来设置课程,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培养效果的最佳化。如果学生的兴趣较为集中,该行业专业基础课程可以作为必修课来设置,如果学生兴趣表现很分散,再进行集群化细分,针对各相关群体开设不同类型的选修课,或者以学校社团的形式进行行业知识扫盲。

二、目标市场选择—以就业为导向开展校企

合作形式的实训基地建设为了更好地服务目标市场,就需要在众多细分市场中选择一个或几个细分市场作为目标市场,根据目标市场的特点提高市场营销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在目标市场选择环节,高职院校要做好实训基地建设,教育部前部长周济曾明确指出:高等职业院校要按照教育规律和市场规则,积极探索校内生产性实训基地建设的校企组合新模式。高职院校校内实训基地的生产化,是专业实验方法和技能的进一步深化与应用,是学生校外顶岗实习以及将来就业的重要基础,也是高职院校深化改革,彰显办学特色,提升办学水平,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环节。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高职教育理念已经被普遍接受,而且日益渗透到高职教育教学实践的方方面面,市场营销专业校内实训基地的建设不是简单的仿真模拟软件,而必须是根据细分市场的特点综合考虑学校资源和学生的特点,组建生产型实训基地。市场营销专业建设方面就要求从学生就业方向出发,寻找互利共赢合作的企业,建立校内外实训基地。学生在实训基地不是简单的顶岗实习实训,必须是完成企业的某一项真正的任务,只有完成“引企入校”到“引企入教”的转变,才能让学生掌握实实在在的市场经验。对于大部分企业来说,找一些没有实际工作经验的学生去从事市场营销工作,他们肯定对学生的适应能力产生质疑,所以在校企合作中企业方从业方向选择方面要非常慎重,不能随便抓一个企业,挂牌了事。市场营销分市场调研和销售两个部分,在销售上以就业为导向进行实习实训的瓶颈问题可以在市场调研环节弥补。目前我国企业越来越重视市场调查工作,催生了许多专业从事调研活动的专业化市场调查公司,他们一般手上有很多项目,需要大量劳动力,正好为校企合作提供了契机。作者所在学校采取了和企业共建实训基地的办法吸引了国际知名的市场调查公司入驻学校,学校提供场地、硬件设备和人员,企业以租金的形式支付学校相关固定资产的折旧费用,企业负责实训学生的培训和指导学生完成实际的市场调查项目。由于这些项目涉及电话访问、入户访问、街头拦问和访谈等多种市场调查方法,学生在实训过程中就是真实的工作场景,这种涉及多形式多行业的调研活动的成果好坏,不仅和学生的实训成绩挂钩,还和实训期间企业根据项目资金发放的工资相关联,体现竞争机制,激发了学生的潜能也锻炼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同时,教师在带实训课程中也可以找出理论教材和实际操作技能脱节的现象,从而联合企业专业人员编写更为合适的理论教材,解决教学中的短板问题。

上一篇: 光伏安装技术要求 下一篇: 中医基础理论概括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