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法制教育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4 16:34:06

初中生法制教育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1)

一、渗透现状

中小学课程渗透法制教育刻不容缓。2004年,马加爵锤杀同学这个“建国以来最大通缉案”,带给我的绝不仅仅是震惊、悲痛和惋惜,也再次引起我的反思,我们的教育究竟怎么了?为什么我们国家从上个世纪80年代后期就开始出现一些让人非常难以接受的涉及学生的恶性案件、学生之间动不动就提刀相向等等,都集中的反映出一个问题:学生法制意识淡漠,遇事不从法律、社会伦理的角度去处理,而是用暴力手段去解决,把很小的小事变成严重的伤人、杀人案件。在此背景之下,中小学课程渗透法制教育就成为了一个刻不容缓的课题。

二、认清根源

从所有未成年人恶性犯罪案件中,我们都能发现一个共同的现象:无视他人生命的价值、肆意毁灭他人生命,且手段残忍。例如有一个中学生杀死自己母亲后放到地窖中若无其事的上街去玩耍,家人到处寻找他还装模作样的和大家一道出去寻找,后来因为尸体发臭才被发现。这些未成年人没有把生命当成人世间最宝贵的东西对待,根本没有珍爱生命的意识----我觉得所有这些不该发生的案件都有“漠视生命”这个隐形杀手在其中,漠视生命才是所有这些罪案的真正元凶,所以法制教育的开展不能脱离对这个元凶的声讨。

三、具体做法

“珍爱生命”意识的培养、法律法规教育和具体做法、细节的培养相结合,让事实成为最好的教材。

1.每学期开学用1课时进行“珍爱生命”专题教育。从2004年马加爵锤杀同学案开始,我坚持每学期开学用1课时进行“珍爱生命”专题教育,内容包括如何珍爱生命及法制教育。

一是选取古今中外各种典型案例作例子,引导学生思考:这样的例子说明了什么?例如,曾经讲到德国法西斯对犹太人的惨无人道的、毁灭种族的暴行;讲过项羽活埋秦军至少二十多万俘虏、讲到近代南京大屠杀日本侵略者的残暴、再到生活中我们身边的一些案例(例如遵义四个青年“看他不顺眼”就把在路边休息的农村进城务工青年活活打死了)、影响极大的药家鑫案等,每个案例,无疑都对学生造成一种心灵震撼,加上教师的引导学生反思,考虑“如果我在其时其事中”,“我应该怎么办?”等。从思想根源上提高学生对生命价值的认识,培养“崇尚生命、敬畏生命、珍爱生命”的意识。

2.法律法规的教育渗透于学科教学之中。在初中生物学科教学过程中,我把普及法律知识、教育学生知法守法作为我必然的责任。在社会、学校一度只重视升学率而忽视学生法制教育、生命教育的时候,我在自己担任的生物课教学中就常常和学生讨论如何保护自己、预防紧急伤害等问题,提示学生重视对自身的保护。

例如,给学生讲清携带管制刀具这种行为本身就是违法的(无论你是否伤人);例如,例如在实验室上实验课时,教育学生爱护集体财产――损坏集体或他人财物要赔偿,严重的可能构成犯罪等;随着近年来机动车急速增长,我还在课程中经常渗透交通法规教育,让学生养成遵守交通规则的习惯。

在生物课程教学中,还经常结合课程内容渗透环境保护、珍贵野生动植物资源保护、水源保护等法制教育。

3.从细节、从具体事例入手,教育学生如何捍卫生命、合法维权。学生在生活、学习过程中,很容易因为一些小事与他人产生纠纷,我就从这些小事上一件一件的分析给学生听,并在很多时候让学生自己讲出比“打一架”更好的解决办法来。例如有一次我的一个学生放学回家路上,被四名外校的学生追打,因为我事先教过他们一个“绝招”:“跑,最快速度跑开并立即报告”,他采纳了这一招,尽快跑回来给老师讲了,当时几个老师过去抓住了那几个外校的学生,交到派出所,警察从那几个外校的学生身上都搜出了管制刀具。后来我在班上就让同学们反思,如果没有前面老师教的那一招,或者教了你你不那样行动,你和他们打起来,那天会是什么结果?事实让全班学生心服口服,这样事实就成为了最好的教材。

所有的教育最终必须通过学生的自我教育才能有效的成为学生思想意识、行为的一部分,不是随便讲几个法律条文就能办到的。我通过具体案例分析讲解学生就容易接受,效果比空洞说教好多了。

4.防患于未然。我校是一所普通农村中学,学生大多来自农民家庭,农村中常常因为田边地头产生纠纷甚至酿成惨案,这方面的案例我也注意收集,用来在渗透法制教育时使用,帮助学生提高认识,并且要求学生回家也给家长多讲讲这些案例,从而起到预防恶性案件发生的作用。

5、体会。多年来,一直坚持对学生的法制教育,其中我体会最深的有两条:一是学生不仅仅需要一个法律意识的框架,还需要我们从许多细微的地方着手,教会他们一些应急的方法,才能使其在紧急时刻减少伤害发生和减少违法犯罪案件发生。二是学生身边的成年人的行为对学生的影响是决定学生是否容易违纪违法的一个关键因素。如果老师、家长多进行正面引导,如果学生身边这些成年人本身也比较守法,为学生树立一个好的守法榜样,那么学生违纪违法的机率会小很多。

四、渗透反思

现在有一个特别突出的问题,当父母外出务工之后,子女的法制教育是明显滞后的,并且这些留守儿童在情感发展上也相对更容易出问题,社会上的不良影响往往也就乘虚而入。我们教师、学校的力量在社会面前常常显得极其无奈,制度的完善才是最好的保障。

总体来说,中学生法制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需要整个社会的重视和有效的机制从根本上来加以保障。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用自己的心灵、用自己的爱去教育学生尊重生命、珍爱生命是我应尽的义务,只有学生都生活幸福了,我们才能安心的说一句:我们的教育确实是阳光下最伟大的事业!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2)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3)26-0083-02

职业教育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民主法制建设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职业教育理所当然地要为民主法制建设服务,培养大批既有专业技能又有法律素养的人才。作为中等专业学校,应当重视法制教育,改革那些与民主法制建设不相适应的教育教学体制,把法制教育摆在应有的地位并真正落到实处。

为了切实了解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笔者对某中等专业学校的中职生进行问卷调查。通过收回问卷的分析,发现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总体上比较良好,积极上进是主流,但部分中职生的思想道德状况不容乐观,甚至法制意识不强,需要引起我们的足够重视。通过问卷调查,笔者认为应从以下方面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切实提高中职生的思想道德水平,努力将他们培养成既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质和较高的法律素质,又具有高超的专业技术的社会主义事业接班人。

一、完善素质教育理论,把法律素质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20世纪90年代初期,国家要求学校“改革人才教育模式,由应试教育向全面素质教育转变。”从实质意义上讲,素质教育可以看成是对马克思主义“全面发展教育”的进一步诠释和具体化,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全面培养和发展所有学生的各种素质,而“全面发展教育”是它的基本实现途径。

传统学校教育中的德育、智育和体育是素质教育的几个重要途径,但绝不是全部途径。20世纪80年代教育改革增加了美育和劳动教育,90年代又大力推行心理教育。素质教育的途径随着社会进步,以及科技文化和教育事业本身的发展变得越来越完善。20世纪90年代末期随着“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提出,又为学校素质教育提供了一条重要途径,那就是法律素质教育,这是社会进步的必然选择。加强法律素质方面的理论研究,明确法律素质在学生综合素质中的地位和作用,揭示法律素质的基本内含、层次和养成规律,对完善素质教育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二、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结合中职生的特点设置相关课程

当前中等专业学校不太重视法制教育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没有系统的法制教育课程,教材也不够丰富,使法制教育成了配角。学校安排一学期的《职业道德与法律》课程,每周两节课,除此之外就是偶尔举办一次法制讲座。笔者认为,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具有自身的认知规律和结构体系,仅靠上述安排很难有实效。

因此,应及时修改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把法制教育作为一门重要学科纳入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当中,使法制教育在学年编制、课时分配、学周安排和教材编写等方面都加以明确,从而完善法制教育课程体系。在课程设置时要充分考虑中职生的特点,除了增加劳动法等与职业密切相关的法律外,还要增加刑法、民法、行政法等学生容易接触的相关法律知识,加快法制教育师资队伍建设,在法学院校开设一定比重的教育学科,在师范院校增加一定比重的法律课程,使法律专业人员能够有机会进入教师队伍,使师资队伍具有相应的法律素质,最终使学校法制教育具有可靠的智力资源保证。

三、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提高法制教育实效性

法制教育与其他学科教育一样,不能只注重知识的灌输和概念的掌握,而应当把重心放在素质的提高上,养成较强的法制观念和良好的守法行为习惯。为此,作为从事法制教育的教师,应当积极探索法制教育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切实提高法制教育实效。

1.运用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案例的列举和分析,引导学生思考并得出结论,从而完成教学目标任务。由于法律条文比较枯燥,而案例都有具体的故事情节,因而案例教学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法律都是规范人的具体行为,通过案例分析可以将法律解释得更加透彻,有利于学生的理解和掌握。

教师可以通过网络、报刊、电视、广播等多种媒体收集相关案例,还可以从法院收集已经审判过的一些案件作为案例。进行案例教学时,首先由教师做法条链接,简要介绍一下相关法律的具体规定,然后介绍具体的案情,再引导学生从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进行分析,并鼓励学生结合相关法律规定展开讨论,最后进行总结,在归纳相关知识点的同时要求学生进行感悟,真正提高自己的法律素质。

例如,在讲解扰乱公共秩序罪时,笔者列举了一个中职生犯罪的案件为例。首先介绍法律规定。《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二项的规定,追逐、拦截、辱骂他人,情节恶劣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或者管制。然后介绍具体案情。张某是一所中等职业学校三年级的男生,与本校一名女生李某谈恋爱。有一天张某发现李某与本校的男生王某关系暧昧,就责备李某不应该脚踩两条船。李某不以为然,依然我行我素,张某非常恼火,在放学路上强行拦截李某,不让李某离开,并当众辱骂李某,情节非常恶劣。后来李某报警,张某对自己的所作所为供认不讳。然后组织学生讨论:这种现象在生活中是否常见,这种行为是否构成犯罪?学生对这一案例很感兴趣,积极讨论,各抒己见。讨论之后再进行法条链接,详细解释《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二项的具体规定。接着讲述本案结果,检察院以寻衅滋事罪向法院,法院经过审理查明了案件事实,认定张某犯寻衅滋事罪,考虑其有悔罪表现,所以判处张某管制六个月,张某没有上诉。随后引导学生从主体、客体、主观方面、客观方面对张某犯罪进行分析,并要求学生结合《刑法》第二百九十三条第二项的规定展开讨论。学生讨论非常热烈,都能大胆讲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总结,先归纳出寻衅滋事罪的构成要件,再请学生谈一谈自己的感受。许多学生踊跃发言,大家共同的感受是没有想到这样的行为会触犯刑法,还会被法院认定为犯罪。大家都感到学习法律太重要了,法盲将会付出沉重的代价。

2.组织学生观看庭审

组织学生观看庭审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法制教育方法。尤其是刑事犯罪案件,如果让学生观看庭审,效果将会更佳。有些罪犯也曾经在职业学校上学,他们在学生时代不重视法律知识的学习,法律素质低下,有些人甚至就是法盲,最终走上犯罪道路,接受法律审判时一般都会悔恨交加。这些案例能震撼学生的心灵,让学生切身感受学法、懂法、守法的重要性。

3.举办法制讲座

举办法制讲座,尤其是讲解社会上的热点问题,也是行之有效的法制教育方法。笔者曾经举办一场有关交通安全的专题法制讲座,采用以案说法的形式,通过每件交通事故的成因分析,总结出遵守交通法规的重要性。现在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很快,汽车越来越普及,但人们的交通法规意识并没有跟上,违反交通法规的现象比比皆是,对包括学生在内的所有交通参与者都造成了巨大威胁。遵守交通法规应从我做起,通过专题法制讲座大大提升学生遵守交通法规的自觉性,纷纷表示不能再拿生命开玩笑,一定会关爱生命,文明出行。还可以邀请公检法等单位的专家或律师等社会各界法律人士来学校举办法制讲座,弥补法制教材内容的不足,进一步充实学生的法律知识,提高他们的法律素养。

参考文献: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3)

1.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

我国自古以来倡导德育为教育之首,但是具体教学过程中却一直存在很多问题,因为以考试分数来选拔人才的制度,学生的智育是考核的硬性指标,而德育只是辅助的软指标。虽然新课改和素质教育的改革,改善了传统的家教学模式,但是长期的重智轻德的教育思想根深蒂固,很难一蹴而就。

2.家庭、学校、社会德育教育不能统一

对学生进行教育应该是三位一体的,需要家庭、学校、社会统一战线,共同努力。但是就目前情况来看,初中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任务基本都落在学校肩上。我们都知道父母是孩子的启蒙老师,家长在孩子品质形成过程中至关重要。随着社会的发展、物质条件的提高,父母往往觉得给孩子最好的条件,选择最好的学校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而忽视对孩子的道德品质影响,从而使学生们形成一些浪费、虚荣的不良品质。再加上初中生处于叛逆期,很容易受到社会上一些不良风气的影响。学校单方面的道德与法制理论指导作用就显得微不足道。

3.道德法制教育与生活活动脱轨

我们从初中《道德与法制》教材内容来看,其本身具有一定的生活性,很多课堂实例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事情,但是在教学中只进行口口相传,例子中反应的问题也是教师直接总结一二三点,让学生死记硬背,而不是让学生自己实践经历,自己体会。这种与生活脱轨的教学方法,使本来具有生活趣味的德育教育变得单调、刻板,严重阻碍道德与法制教育的有效进行。

4.学校道德与法制教育中教师的素质有待提升

受我国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人们一直将德育教育完全寄希望于学校,通过学校开展道德法制教育课程和活动来形成系统化的教学模式。而在实际的教学中,具有高素质、高能力水平的教师往往被分配到智育的教育科目中任教,在德育教育中的教师素?|往往相对比较低。同时应试教育的影响使得智育教育永远凌驾于德育教育之上,进而使得德育教师在教学中不受重视,严重打击教师的积极性。

二、初中道德与法制教育回归生活的策略分析

1.转变教育模式,进行生活化教学

传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中,学生只能被动的听教师的讲解,缺乏有效的互动,使得学生难以对道德与法制教育提起兴趣,而且这种生硬的讲解取得的效果也比较有限。因此要想将道德与法制教育回归生活,必须要转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在教学内容中加入生活的元素,采用案例教学法、情景模拟法或者多媒体教学法等多种方式来对教学进行改善。比如在学习《走进法律》这部分内容时,教师需要先让学生认识到法律的意义以及与其他规章制度的区别。在讲解完法律的意义后,教师可为学生例举几个例子,1.违反学校的规定,迟到早退。2.违反商场的规定,在公共场所吸烟。3.违反公共治安条例,打架斗殴致人重伤。然后问学生哪一条属于违法行为。这样通过生活例子的融入,能够使学生更好的理解违法的概念以及法律与一般性规定的区别。

2.加强组织与道德与法制相关的实践活动

当前在中学的道德与法制教育中,仍然注重对理论的灌输,忽视学生的行为实践,从而使得理论与实践结合成为空谈,学生的道德与法制教育回归生活的过程是一个理论与实践并举的过程。因此教师在道德与法制教育的讲解中需要注重将理论与实践进行结合。

3.提升教师素质,营造良好的道德与法制环境

教师是教学的参与者、实践者和引导者,所以在道德与法制的教学中,需要提升教师的素质,进而保证教学的质量。同时,教学的环境对学生的道德法制学习也有一定的影响。所以学校还需要注意校园风气和环境的营造。首先在教师的素质提升上,教师不仅要注重对道德与法制教育基础知识的积累,同时还要注意对生活中关于道德与法制事例的收集和整理,进而在教学中能够多为学生讲解案例,使教学内容与生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其次,在校园环境的营造上,可以通过粘贴道德与法制相关的标语或者板报等来加强宣传,同时设立“道德与法制光荣事例园地”,将学生在道德与法制的践行中的事例利用图片和文字的形式展示出来,塑造榜样力量。

4.教学内容要具有时代性

政治知识比较乏味,激发兴趣,应找到学生的兴趣点,如密切关注国内外的形式以及社会热点问题,将这些时代性的素材融入到课堂教学中,让政治课堂体现时代性,使政治课永葆生机与活力。

如新第一课第二框的《少年有梦》的教学时,融入提出“中国梦”而导入新课:中国有梦,中国强,少年有梦,则少年强。再以徐州铜山新区的寒门女孩宋爽从小就立下梦想――考上清华,成为2017年的徐州娇子,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而说明“心中有梦”的重要性。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4)

一、规则观念对社会个体的重要性

法制社会要求人们以法律作为自己行为的准则,法律是实质就是一种规则。树立相应的规则观念才可能理解法律存在的意义和作用,才可能遵纪守法。认同一种限制自己行为的规范需要从心里去理解才可能接受。如果我们只知道某种规范是这样的,而不知道这种规范对社会存在的必要性和意义,我们很难从心里去接受,当然不可能自觉遵守。这种情况下社会个体便是被强制遵守这项规范,尽管法律具有强制性,但法律不希望都用本文由收集整理强制手段来迫使人们去遵守它。

对于规则而言,从心里去理解、接受并自觉遵守显然是该规则追求的最高境界。法律作为一种规则,形成自觉遵守法律规范是法律追求的最高境界。在整个法律体系中,有些法律本身难以凭借强制性强迫人们遵守,民法中的一些具有选择性的规范就需要凭借人们的规则观念去维护。即使具有很大强制性的刑法在司法过程中也需要靠人们的自觉遵守才能建立起良好的社会秩序。总之,社会个体的规则观念决定了一个社会的法制水平和法治程度。只有社会个体具备较高的社会规则观念,自觉遵守法律法规,才能真正形成法制社会。

二、初中阶段是树立学生规则观念的重要时期

从心理学角度看,初中阶段是学生形成较为稳定的人生观、世界观的重要时期。伴随着心理成长,规则观念应该在学生认识人生、认识社会中起到重要作用。在初中阶段培养学生的规则观念,用以指导其对人生对社会的认识和评价,决定自己在社会中扮演的角色和行为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国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情况决定了在初中开设一门纯粹的法学课不现实。同时,法学的深奥性和复杂性也不适合初中学生进行专门学习。法学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理解法律。法学的很多基本原则都是建立在实践的基础上的,具备一定的生活阅历是理解法学的基础。在很多国家(比如美国)就规定要专门学习法学必须取得大学以上学历。一定的理论知识则是判断法律规范的正义和价值的关键。初中学生生活实践不够丰富,在对社会问题的认识上处于形成时期,要理性地认识社会和人生还具有一定的困难,逐步培养学生认识法律的一些基本常识、树立规则观念是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的重要任务。规则观念是理解法律原则的基础,在初中阶段学科渗透法制教育过程中,我们不能也做不到让学生一下子理解和把握那么深奥和复杂的法律 。但是培养初中生的规则观念,为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掌握法律法规有很大帮助。

三、初中阶段语文学科渗透法制教育不能仅限于对规则的介绍

法律没有一定社会实践经验和理论储备,是很难理解如此规定意义和作用的。不信服这样的规范,自然会产生抵触情绪,降低守法的自觉性。在初中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不能单纯地介绍对于什么问题有什么样的规范,需要引导学生理解这些规范的社会意义和社会价值,理解这些规范的合理性,在学生心里形成规则观念。培养学生的规则观念也不仅限于现有法律对语文课本中某问题已有的相关规范,一些还没有相关法律条文进行规制的问题也可以引导学生讨论是否可以设置一定的法律规范规制该事物,使之更加合理有序。

涉及到现有法律条文对文中问题已有规定的,需要引导学生对该法律条文产生的背景、法律条文的合理性、社会意义等进行解释,让学生从心里去接受该法律条文。《伤仲永》一文中,仲永本该读书,但其父不使学,在当时的社会没有一个规范去约束这样的行为。如果放到今天,《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将对仲永父亲的行为进行限制。《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规定适龄儿童有读书的权利,家长有送孩子读书的义务。如果我们仅仅这样告诉学生,那么这样的法律条文在学生心里存在的时间可能不会很长。同时,学生对这样的规定有什么社会意义也更难以理解。如果结合社会实际,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5)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遍布全球的公共设施,它是一个比传统媒体传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广的媒体。但从负面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功能特点,使那些在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无法作案的人在网上找到了实施其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手段。中职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网络的主流群体,青少年已占据网络半壁江山。由此导致的负面影响是中职生网络犯罪逐年增加。

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自控能力较差,往往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性情较为冲动,容易犯下错误。因此我们在探讨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这个命题时,其实质也指向整个青少年群体。

一、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危害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便利而民主的平台,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随之也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因素的产生,不良信息的传播,包括色情、暴力信息的传播,对难以分辨是非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使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www.lw881.com进来年,每届人大代表会议将网络犯罪都提上日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仍有许多网站打着擦边球,变相的渲染色情暴力,这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网络犯罪的主要因素。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其次,由于网络虚拟游戏的普及。许多网络游戏运营商大肆推广许多游戏含有暴力因素,使得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心里健康。近几年,都有媒体报道由于青少年沉迷与网络游戏,甚至将自己当作游戏中神话的对象,甚至出现杀害自己亲人的悲剧。还有的青少年,由于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无钱上网,便走上抢劫、盗窃的犯罪之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二、中职生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与学校监管程度是构成中职生网络犯罪的主导性因素。当前形式下,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意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容易走上法制的死角,从而犯罪。

2、社会方面。学生作为网络主流群体,一般是以网吧为寄居点。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上网,但是仍然有许多网吧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变相引诱未成年人上网,如大幅游戏宣传海报,或者下载色情片存于硬盘里。网吧作为社会群体,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漠视也是够成青少年容易走如犯罪迷途的原因之一。

3、家庭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其生性懒散。自控力往往较

弱。同时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孩子与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性格孤僻,容易走上极端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犯罪对策分析

由上分析,当前中职生网络犯罪主要受网络本身的、家庭、社会与学校四者之间的影响。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时候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之中,应当揣摩其心理特征。分析出一套具有中职生特色的网络法制教育之法。

1、家庭方面。应当加强孩子独立思维的培养,积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培养孩子的情操。家庭应当担当家庭监护的责任,在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应该有所管辖,做到适时适度。另外,家庭是青少年第一教育学堂,作为父母,应当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相对叛逆,长大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监护人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多了解孩子的心里特征,对症下药。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6)

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一种遍布全球的公共设施,它是一个比传统媒体传播和使用信息更高效、更方便、更自由,普及面更广的媒体。但从负面意义上讲,计算机网络与传统媒体最大的不同点可能是——由于网络的开放性、互动性、广泛性等功能特点,使那些在传统媒体和现实生活中无法作案的人在网上找到了实施其违法犯罪的空间和手段。中职生处于青少年时期,是网络的主流群体,青少年已占据网络半壁江山。由此导致的负面影响是中职生网络犯罪逐年增加。

中职生正处于青少年时期,其自控能力较差,往往经受不住网络世界的诱惑。性情较为冲动,容易犯下错误。因此我们在探讨中职生网络法制教育这个命题时,其实质也指向整个青少年群体。

一、网络世界对青少年的危害

首先,网络时代的到来,为公民提供了一个便利而民主的平台,这极大的方便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但是随之也导致了一系列的不良因素的产生,不良信息的传播,包括色情、暴力信息的传播,对难以分辨是非的青少年造成误导,使之容易走上犯罪道路。进来年,每届人大代表会议将网络犯罪都提上日程,国家也越来越重视青少年网络犯罪现象的产生,并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规。但是,仍有许多网站打着擦边球,变相的渲染色情暴力,这是导致青少年走上网络犯罪的主要因素。据有关专家调查,因特网上非学术性信息中,有47%与色情有关, 网络使色情内容更容易传播。据不完全统计,60%的青少年虽然是在无意中接触到网上黄色信息的,但自制力较弱的青少年往往出于好奇或冲动而进一步寻找类似信息,从而深陷其中。调查还显示,在接触过网络上色情内容的青少年中,有90%以上有性犯罪行为或动机。

其次,由于网络虚拟游戏的普及。许多网络游戏运营商大肆推广许多游戏含有暴力因素,使得青少年容易陷入其中,严重影响了学业和心里健康。近几年,都有媒体报道由于青少年沉迷与网络游戏,甚至将自己当作游戏中神话的对象,甚至出现杀害自己亲人的悲剧。还有的青少年,由于对网络游戏的沉迷,无钱上网,便走上抢劫、盗窃的犯罪之路,此类例子不胜枚举。

二、中职生网络犯罪原因分析

1、学校方面。学校对中职生的法制教育与学校监管程度是构成中职生网络犯罪的主导性因素。当前形式下,由于中职学校对学生法制教育重视意识不够,导致很多学生法制意识淡薄,容易走上法制的死角,从而犯罪。

2、社会方面。学生作为网络主流群体,一般是以网吧为寄居点。虽然国家明文规定不允许未成年人上网,但是仍然有许多网吧无视国家法律法规。变相引诱未成年人上网,如大幅游戏宣传海报,或者下载色情片存于硬盘里。网吧作为社会群体,对青少年网络犯罪的漠视也是够成青少年容易走如犯罪迷途的原因之一。

3、家庭方面。在家庭教育方面,由于现在学生多为独生子女,从小娇生惯养,导致其生性懒散。自控力往往较

弱。同时由于许多单亲家庭孩子与留守孩子,缺少父母的照顾,性格孤僻,容易走上极端犯罪的道路。

三、网络犯罪对策分析

由上分析,当前中职生网络犯罪主要受网络本身的、家庭、社会与学校四者之间的影响。因此,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的时候应当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其次,需要说明的是,在对中职生进行网络法制教育之中,应当揣摩其心理特征。分析出一套具有中职生特色的网络法制教育之法。

1、家庭方面。应当加强孩子独立思维的培养,积极培养孩子的广泛兴趣,培养孩子的情操。家庭应当担当家庭监护的责任,在为青少年提供广阔空间的同时,也应该有所管辖,做到适时适度。另外,家庭是青少年第一教育学堂,作为父母,应当为青少年营造良好的家庭环境,使其身心都能健康的成长。由于青少年相对叛逆,长大后有了自己独立的思维,容易与父母产生代沟,因此在家庭教育中,监护人应当注重方式方法,多了解孩子的心里特征,对症下药。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7)

思想品德课程的重要内容就包括对初中生的法律意识的培养。初中生的法律素养直接关系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人才质量。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无疑离不开国家的重视、社会的正确熏陶、家庭的科学培养及学校的思想教育。

1.思想品德课对初中生法制的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

在面对利益诱惑时,如何判断自己的行为是否符合法律规定,这得从初中生所受到的法律教育和熏陶说起。初中思想品德课程充分发挥法制教育的功能,让初中生能从潜意识里认识到自己不良的行为所带来的社会危害,从而从内心深处自觉抵制违法犯罪的行为。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的增强,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己日后走向社会的事业发展,起到良好的预防犯罪的作用。思想品德课中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关乎其法律意识的培养,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2.通过法制教育培养初中生正确的法制观念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基本国策;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都是国家的重要战略。随着我国普法教育的宣传与深入以及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自身的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保护意识越来越强烈,促使法律成为百姓解决日常生活所遇问题的手段。有些初中生走向违法犯罪的深渊,主要就是没有养成基本的法制观念。对于事情是对是错、是否合法,初中生应具备起码的识别能力。在信息化迅猛发展的今天,社会上不良的现象以及网络上不良信息的诱惑,都会考验初中生的法制观念。初中生遵纪守法,做法律所提倡的,拒法律所禁止的,明确自己的权利和义务,有助于他们在正确的法制观念下享受学习和生活。

3.法制教育有助于约束初中生的行为

初中学校应在初中生入学前,大力宣传校规校纪,对思想品德课程的法制教育予以充分重视,使即将长大成人的初中生明白自己的行为所带来的影响。初中生处于身体发育的重要阶段,渴望像大人一样去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他们叛逆心理很强,对家长和教师的话语往往持怀疑态度。思想品德课在乎对学生的法律和道德意识的科学培养上。触犯校规校纪是要受到学校处分的,从事违法犯罪活动是要受到法律制裁的。在校规校纪和法律允许的范围内活动,既有助于初中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又能从思想的源头上约束初中生的行为,避免其在不经意间坠入违法犯罪的深渊。

二、扎扎实实开展好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

思想品德课的法制内容授课上,通过一些预定背景的设置,教师就能够更好地让初中生融入课堂中,同时多提供其融入社会活动中的机会,这样其就能够大胆开口,互相讨论,在愉快的氛围中自然而然学到一些必备的法律知识,有助于其把心灵美和行动美结合起来,学会真正意义上的做人[2]。

1.明确初中生所享有的权利和义务

在未成年人保护法以及其他相关的法律中,对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及相关义务都做出了规定。未成年人未满十八周岁,自我保护能力较弱,在遇到问题时,应首先想到自己所学的法律知识,通过法律途径来保护自己。对法律所赋予的相关义务也要依法完成,比如,义务教育就是初中生的一项重要权利,但也是其必须尽的义务。只有具备一定的基础文化知识,才能在以后走向社会时发挥更大的人生价值。只有明确了自身所享有的权利及应承担的义务,才能在面对不良社会现象时,更好地利用法律保护自己;也才能更清楚自己所应承担的历史使命,成为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

2.设置特定背景,拓展社会实践活动

在法制教育的课堂上,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应善于设置特定情境,模拟现实社会中发生的事件,引导初中生在这样的课堂活动中亲身体会到法制教育带来的益处,更进一步明确自己如果通过法律保护自己,同时更能预见到自身如果走向违法犯罪有可能带来的危害。学校和教师应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来充实法制教育,如请见义勇为的英雄模范人物来课堂上现身说法;与当地法院建立长期联系,让初中生在法庭上亲身体验法官的审判过程,从而领会法律的威严和魅力,等等。这些措施在提高初中生法制素养上无疑是非常有效的。

3.明确法制教育与德育的密切关系

法制教育可以达到普法的作用,让初中生从青少年时期起养成良好的知法、守法和护法意识。但这一作用的体现,离不开传统意义上所说的德育。只有思想道德水平提高了,法制教育的质量和成果才能得到更好的体现。法制教育对初中生的德育水平提高无疑也是有利的。将德育的效果和法制的教育效果相结合,有助于促进初中生去自觉地守法。法制教育和德育都离不开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付出和努力。初中阶段任教教师一起与思想品德课教师努力,通过教师们的熏陶,在知识的学习海洋中,初中生的法制教育效果就能得到更好的巩固。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两大基本治国战略在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实际效果,就是使初中生能够自然地在内心和行动上均符合道德标准和法律标准。

4.法制教育需要国家、社会、家庭和学校的一起努力

初中生的法制教育,不是学校一个机构所能全部承担的。在对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过程中,还需要国家和社会从正面多领导、多宣传初中生的行为,也更需要家庭付出实际行动,在孩子有不良思想苗头的时候及时与学校取得联系,一同努力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才能更好地发挥法制教育的作用,使其明确法制知识的学习对自己成长的积极意义。国家的重视、社会大环境的正确引导、家庭对初中生的负责任教育,加上学校的科学教育,必然有助于初中生自觉抵制违法犯罪行为,对其人生来说意义是非常重大的。

三、结语

科技发展越来越迅猛,信息时代影响更为深入,青少年犯罪率有所上升,犯罪规模在扩大,不仅仅会影响到初中生的身心发展,对国家、社会的发展也是有害的,加强初中生的法制教育越来越重要[3]。没有规矩不成方圆,这个道理谁都应该明白。初中思想品德课上的法制教育历程是个长期过程,不是一朝能成就的,需要长期不懈地为之奋斗。只有经过一代一代初中思想品德课教师的努力,才能使法制教育的种子在一代一代的初中生身上发芽,最终才能长成法制教育的参天大树,让每一个初中生生活在法制的阳光之下,这是一个长期的使命。

参考文献:

[1]闫玉芳.浅议初中思想品德课中法制教育的渗透[J].教育教学论坛,2011(33):110.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8)

一、前言

初中的教育是整个教育阶段最为重要的部分,为了使初中学校在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与法制教育并行,学校积极开展了对于学生的法制教育。当法制观念在政治的课堂上被灌输给学生,就可以保证在学生步入社会以后能够更好的适应社会,同时也能够理解社会上什么事情是可以接触的,什么事情是完全不可以触碰的。

二、法制与法治

法制和法治的区别其实还是很大的。法制代表的是国家对于法律的制度,而法治则是指国家依法治理社会公共事务,从内涵上讲,法制是小层面的人民群众可以接触的且必须遵从的制度,而法治则是国家政府机关部门对于社会公共事务的处理层面。

三、法制教育对初中政治教育的重要性

在过去的很多年间,初中的政治教育凡是涉及到法律层面的都会被忽略。这不仅仅是初中政治教师对于法律知识的不理解,还代表了其对于法制教育没有足够的重视。学生的教科书当中既然被补充了法律的知识,那自然代表着初中生是需要这些知识的。但由于教育的忽略,导致学生错失了对于该部分法律知识的学习,学生在步入社会以后可能就因为不懂法律而走上犯罪的道路。现今社会很多的少年犯罪现象究其原因就是因为这些孩子不懂得拿起法律的武器保护自己,从而自己冲动行事,进而触犯了法律条例。可见,其实在初中的政治教育当中,法律部分的教育是应该被重视的。

孩子是祖国的花朵,孩子在未成年期间本身就没有保护自己的意识,初中的政治教育不仅仅是为了教授孩子做人的道理,更是为了帮助其树立其自我保护的意识。法律是一项很好的自我保护的手段,初中的政治教育需要与法制教育相结合,从而使初中生更好的接触法律,懂得法律,使其在遭受侵害时,知道怎样来保护自己。

四、法制教育与初中政治教育的融合教学方法

(1)更新法制教育观念

面对学校与教师对于法制教育的忽视,学校要在社会大环境的要求下及时更正自己的思想,从而为学生创造一个良好的法制学习环境。教师也应该树立正确的思想教育观念,积极学习法律知识,教师在充实自己专业技能的同时,还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法制教育,从而使法制教育与政治教育真正的结合起来。对于更新法制教育观念这一方面,学校要积极进行宣传,利用板报、讲座等多重形式使教师和学生都能够引起对法制教育的重视,从而树立正确的法制教育观念,学生也就能够欣然接受法律知识的学习。

(2)运用多媒体手段教学

面对计算机技术的发达,初中政治教育当中自然也要融合多媒体教学的手段,以多媒体作为教学的依托,从而帮助政治教育与法制教育相互结合。法律与政治的知识都是属于理论性的东西,初中学生的贪玩天性使其不会愿意接受这些知识,为了改变初中政治课堂上的枯燥乏味,教师可以在多媒体上放映视频图片等带有画面感的知识,教师利用视频等趣味性的东西来改善政治教育园与法律知识的枯燥乏味,使学生能够通过多媒体的学习来激发学习法律的兴趣,进而对法律知识的记忆更加深刻。多媒体的运用还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法律的抽象意义,利用法制教育的宣传片等从侧面向学生表明法律的真正含义。

(3)在实践中进行教学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9)

1999年3月15日,我国宪法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诚然,法律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武器,在每个人生活中都扮演着重要作用。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不仅要遵纪守法,还要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在初中阶段教学中,思想是对学生实施法制教育的重要途径,需要教师在教学中重视法律知识的渗透,发挥思想政治法制教育功能。但是在实际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缺乏、法律知识教学不健全成为当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面临的难题。本文结合这些问题探讨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对策。

一、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

当前,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缺乏是一个比较普遍和常见的问题。究其原因,教师在教学中对法制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应试化教育现象严重,影响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总结下来,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法制教育渗透存在的问题如下:

1.教师法律知识体系不健全。

对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笔者认为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有健全的法律知识,尤其对《法律基础知识》有系统的了解。但是,实际教学情况却是这样的:对于很多初中思想政治教师而言,他们并没有经过专业法律知识培训和学习,很多教师的法律基础薄弱,连教师都对相关法律法规不甚了解,何谈在教学中渗透法律知识呢?教师法律知识的空白,影响了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从而影响了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全面发展。

2.应试教育理念影响法制教育渗透。

当前,对于绝大部分学校而言,“升学率”依然是衡量学校教学效果好坏的重要标准。对于升学率的重视,不仅是学校,还有来自上级主管部门、社会和家长的关注。因此,为了迎合当前社会的需要,很多学校在教学中将升学率作为评价教师教学效果的标准。这就使得很多教师在教学中面对日益激昂的素质教育呼声置若罔闻,教师只能将教学核心和重点放在提升学生考试成绩上,而对于所谓的全面发展,所谓的素质教育则一般视而不见。教师这种教学理念影响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并影响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3.教学内容狭隘,难以实施有效的法制教育。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互联网技术的普及与运用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便利。但同时,网络暴力及各种消极信息盛行,影响了很多青少年的世界观和人生观,青少年犯罪率居高不下。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教师在教学中更加应当强化法制教育,提升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情感。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教师的教学重点都是放在课本内容上,教师根本不结合信息技术手段创新和丰富初中思想政治教学,难以实施有效的法制教育,从而影响初中思想政治教学全面发展。

二、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渗透对策

针对当前法制教育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渗透存在的问题,以及青少年犯罪率逐年上升的趋势,笔者认为在复杂的社会环境下,初中思想政治教师应当自觉承担起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重任。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法制教育渗透,全面增长学生的法律知识,强化学生的法律意识,懂得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同时懂得用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总结下来,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如下几个方面渗透法制教育:

1.加强学习,夯实教师的法律基础知识。

对于初中生而言,他们需要了解的不过是法律一些常识和基础知识,教师不可能给学生讲解多么深奥的法律知识。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当加强学习,通过学习不断提升自己的法律知识和法律水平。此外,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学校还应当强化对教师的培训,而法律知识培训应当是思想政治教师培训的重要内容。教师法律基础知识的夯实有利于促进教师在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进行相应的法律知识教育,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2.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好习惯。

好的习惯可以让人受益终身。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应当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好习惯。因为对于在校学生而言,最能约束他们日常行为习惯的,无非就是学校的校规校纪。如果学生连最基本的校规校纪都遵守不了,何谈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因此,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培养学生遵守校规校纪的习惯,为法制教育的渗透奠定基础。

3.结合时事热点渗透法制教育。

时事热点是思想政治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相比较快速发展的社会而言,任何一门教材都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尤其对于思想政治这种需要关注时事热点的课程,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紧密结合时事热点渗透法制教育。例如,教师在教学中要紧密结合当前国内外发生的大事,尤其一些颇有争议的话题,教师要结合法律常识在给学生讲解时事热点的过程中灌输法律知识,让学生用全面眼光看待问题,提升学生的法律修养。

4.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

在初中思想政治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和课本教材,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法制观。在课堂中创造良好的法制教育环境,让学生自觉遵守课堂教学纪律,遵守班规班纪,提升学生法律意识和法律常识。

初中生法制教育篇(10)

关于我国中小学学生的法制教育问题,党的卓越领导人邓小平同志曾强调:“小学和中学都要进行法制教育”;党的十四中全会上,《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再次强调:“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因此,对初中生进行法制教育,不仅是素质教育的要求,更是贯彻党的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体现。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我国青少年犯罪人数较多且呈递增趋势逐年上升,尤其是未成年人低龄化犯罪问题越来越突出,已经成为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据有关青少年犯罪的资料记载,近十年来,我国犯罪增长率已经越过24%,14至26周岁的青少年犯罪数量超过所有犯罪数量的65%,其中15至16周岁未成年人的犯罪率十分惊人,其人数已经超过所有青少年犯罪人数的70%。这一有关未成年人犯罪的记载,在让人感到触目心惊的同时,作为身处教学一线的历史教师,是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初中历史课程教育的对象是建设未来和谐社会的初中生,为了使其能够茁壮成长,对其进行法制教育,是初中历史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有许多涉及法律知识的内容,历史教学在法制教育中应发挥其应有的功能。然而,问题是只要对初中历史教学实践做一下反思,很容易发现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效果不太理想。笔者在总结自己历史教学经验的基础上,根据目前初中历史教学实践的现状,就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及其策略问题进行探讨。

二、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必要性

(一)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要求

从党的十开始,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方面发表了一系列重要讲话,特别是在十四中全会上强调“必须在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上作出总体部署”。我国还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要全面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必须坚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必须依靠法治的引领和推动。对于的系列讲话精神,要准确把握和理解,在全面深化改革的各个领域,坚持贯彻“依法治国”基本方略,使“依法治国”成为全面深化改革的基本保障。党的十四中全会强调在中小学设立法治知识课程,由此可知,对中小学学生进行法制教育在中小学课程教学中具有及其重要的战略地位。初中生是初中历史教学的对象,自然应该对其进行法制教育。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帮助初中生树立法制观念,使其知法、懂法、守法,是依法治国基本方略的必然要求。

(二)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随着素质教育这一教育理念的提出,素质教育逐渐发展成为我国教育领域的主流思想。目前,我国教育改革的主题是“坚持以人为本,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特别是党的十以来,在其系列重要讲话中多次提出“推进素质教育,提高教育质量”。在教育领域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将素质教育全面推进,全面提高教育质量,是目前我国教育界巨大而急迫的使命。素质教育是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的产物,尤其是我国教育改革深化与发展在教育理论上的产物。当今世界各国,基础教育领域最普遍的追求目标是全面提高素质教育,这与我国素质教育理念的追求目标具有异曲同工之处。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是素质教育的目的,素质教育的基本载体是各级各类学校的各门课程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自从我国教育领域实施素质教育以后,教师积极投身教育改革的热情得到充分调动,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得到推进。中学历史教师在初中历史教学过程中渗透法制教育,不仅是帮助学生树立法制意识的需要,同时也是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需要。

(三)初中生科学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的需要

在历史教学过程中对初中生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任务之一是向其进行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教育。在高度现代化的今天,每个人的生活、学习、工作和事业都受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影响,而初中生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持久而复杂的过程。初中阶段是一个人健康成长的关键时期,对一个人的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初中生了解我国宪法和其他基本法律,提高其判断各种事物的能力,对其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形成,作用相当重要。作为历史教师,进行历史课堂教学时要结合法律知识与初中生的生活,指引学生运用联系的、发展的、全面的观点正确认识自我、社会和世界,逐步树立科学的人生观与世界观。

(四)规范初中生行为的需要

作为一种规范人们行为的社会规范,法律为人们的行为提供了选择、应该与禁止三种行为模式,并引导人们向该三种模式靠近。应该和禁止两种行为都是一种义务性规范,其对人们行为的引导是一种肯定的引导,即规定人们一定要为或者不为某种行为,否则就应承受否定的法律后果;而选择却是一种授权性规范,其对人们行为的引导是一种不明确肯定的引导,即同意人们有权对法律规定的行为进行选择,能够自行决定如何行为。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让初中生理解和掌握有关法律知识,明确作为一个公民应该遵守的法律规范,知道什么行为该为,什么行为不该为。

三、初中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的途径

(一)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内容

如果初中历史教师认真研读教材,就很容易发现初中历史教材中蕴含着非常丰富的法律知识。初中历史教师只有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内容,并将其运用于历史教学,才能使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相融统一。例如:在中国古代史上,教学“大变革时代——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农业法》有关内容,使学生知道国家坚持科教兴农和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针,使学生认识我国当前“科教兴农”、“科教兴国”战略的法律保障。在中国近现代史上,教学“——《法》的公布”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土地管理法》有关条款,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与土地有关的现行法律。在世界古代史上,教学“大河流域——人类文明的摇篮”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文物保护法》有关条文,使其树立保护文物的法律意识。在世界近现代史上,教学“美国的诞生(美国1787年宪法)”时,指导学生学习我国《宪法》有关法条,引导学生理解我国公民在法律面前的平等性等。历史教师只要充分发掘历史教材中的法制内容,对其进行适当的梳理和整合,并将其融于历史教学中,使历史教学与法制教育互相渗透,就有助于提高初中生的法制意识。

(二)联系生活实际

初中历史教师在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时,应当紧密结合现实生活来组织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兴趣,使其在轻松愉快的学习中接受法律知识。例如,教学“科举制的创立”时,引导学生阅读教材后,向学生介绍我国《义务教育法》和《教育法》的有关内容,接着向学生提问:中国古代统治者为什么要实行科举制?科举制有什么作用和影响?与以往教育制度相比,我国现行教育制度有什么变化?历代统治者为什么要重视教育?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使学生明白教育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明白教育既是学生的权利又是学生的义务。由此联系现实生活中出现的家长让学生辍学或者学生自己辍学等现象,使学生明白家长让学生辍学或者学生自己辍学都是违法行为,使学生意识到是否接受教育,不仅影响自己的健康成长,而且影响国家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另外,初中历史教师还可以结合与人们生活联系比较密切的《法律讲堂》、《普法栏目剧》、《今日说法》等栏目,在历史教学中讲述真实生动的法律故事,以这些案例为切入点,引导学生思考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看法,使学生在历史教学中深化对法律的认识,学会运用法律规范自己的行为,做到知法守法。

(三)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

现代教育教学媒体为历史教学提供了丰富的历史材料和优秀资源,只要教师充分运用网络资源和用心发掘教材中的法制内容,必定博得学生的喜爱。现代历史学科教学的一个显著特点就是现代信息技术和资源对历史教学的影响越来越大。从教师备课时运用网络查找资料,到授课时运用多媒体教学方式,现代信息技术都已经大量运用在历史教学中。历史教师可以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查找丰富的法律知识,为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提供较充足的法制资料;可以运用多媒体手段将有关法制教育的电影短片和法制纪录片历史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直观的法制教育。例如,教学“鸦片战争——林则徐虎门销烟”时,在介绍我国《禁毒法》的基础上,通过多媒体手段展示《禁毒法》的有关图片,播放禁毒斗争和禁毒活动的动画,使学生了解法律颁布的程序,加深对法律的感性认识。现代信息技术功能强大、信息丰富,为历史教学渗透法制教育打通了便捷之路。

(四)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历史活动

初中阶段历史学科开设的课时较少,每周只有两个课时,仅仅依靠课堂教学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很难达到对学生进行法制教育的目的。历史教师可根据初中生的心理特点对初中历史教材作进一步的拓展处理,把历史教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开展形式多样的历史活动,有意识地将渗透法制教育寓于历史活动过程中。例如:结合《义务教育法》、《未成年人保护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和《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中学生违纪处分实施细则》、《中学生宿舍管理实施细则》、《中学生班级管理实施细则》等校规校纪,举办法律知识手抄报、法律演讲比赛、法制辩论赛、法制故事会等法制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观看法制电影、法制录像等,让学生主动参与活动,在实践中亲身体验,增强法制意识。

四、结语

初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历程中的黄金时期,在历史教学中对初中生渗透法制教育,既是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也是初中生健康成长的需要。这就需要历史教师在深刻理解教材的基础上运用恰当的策略和方法:首先,历史教师要解读历史教材里的法制内容,并将领悟的法制内容和法制精神在教学中传授给学生;其次,教师要运用适当的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将所学到的法治理念与法律知识顺利的消化和吸收。另外,教师在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还应注意三个结合:首先,分散讲述与集中梳理结合,即在教学一段时间后,对历史教材中分散、琐碎的法制知识进行梳理,并指出其本质,使之条理化和理论化;其次,历史讲述与现实对比结合,即讲述历史上的法制内容时,有意识地将其与现在的法制内容进行实事求是的比较,引导学生知道批判地吸收、继承历史上的法制内容是历史的进步;最后,课本的讲述与适当补充课外材料结合,扩大学生学习法制知识的领域。总之,初中历史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和法制观念,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中国梦”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张丽.浅析影响青少年犯罪形成之家庭因素.贵州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4).

[2]姜伟.全面深化改革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关系论纲.中国法学.2014(6).

[3]瞿振元.素质教育:当代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中国高等教育.2015(5).

[4]史宁中、柳海民.素质教育的根本目的与实施途径.教育研究.2007(8).

[5]陈春龙.法律规范作用新探.现代法学.1990(4).

上一篇: 非法施工法律责任 下一篇: 大学生劳动教育措施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