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技术与发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35

工程技术与发展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1)

Abstract: although our country in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in the field of research is still in its initial stage, along with the science and technology unceasing progress and development, part of the field has been very significant breakthrough. Especially,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control and construction mechanics gradually becomes perfect and mature. Even so, some ways should also continue to move forward, to be rapid development. Therefore, this paper in order to promote the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gress, and to ensure the construction quality as the goal, preliminary analysis and discusses the process of the development of the existing problems, and puts forward the future development direction.

Keywords: civil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technology; Problem; Development; looking

中图分类号:TU74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水平的提高,土木工程领域内的相关施工技术自改革开放以来取得了非常大的成绩。虽然如此,在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和尚未得到充分发展的地方。严格意义上讲,土木工程就是与土、水相关的一切建筑规划、施工的基础建设,是建造各种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可谓是国民经济的基础工程。作为国民经济基础产业的土木工程要想继续取得重大突破,更好地服务于社会主义建设,必须明确自身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有效地解决和改善,施工技术才能够得打不断地完善和发展。

一、土木工程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有关方面的理论研究与应用

土木工程的施工控制涉及诸多领域和内容,比如非线性控制、系统识别、反馈分析等。就目前情况来看,尽管土木工程在一般基础理论研究和应用研究方面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在系统集成和应用方面仍然缺乏系统的、有价值的研究与开发。导致理论研究满足了不了工程施工的实际需要,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也使得某些施工技术较为困难的工程项目难以建成。

(二)施工管理体制方面存在一定问题

由于土木工程工程量大、工期长、劳动力资源丰富,往往需要投入比较多的施工成本,管理内容也相当繁重和复杂。导致一直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施工管理机制,不能综合考虑到各种特殊情况,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施工问题解决与防治的有效性。另一方面,我国建筑领域实行的是一种工程承包制的施工形式。通俗地说就是土木工程的投资商并不一定是施工单位,施工单位并不一定是工程项目的投资开发商,这样存在多头管理的问题。工程设计单位要听从多方领导与指挥,且工程管理和安全生产责任不易贯彻与落实,以致于缺少高度的施工控制与管理,工程的施工质量和安全得不到有效的保障。

(三)尚未形成一套科学合理的工程施工技术检测标准

土木工程的部分施工技术只有一般性的验收标准,缺乏更加深入和细致的科学研究与成果,容易造成施工控制缺少深度的理论指导,不利于是施工工作的顺利开展和运行。另一方面,施工技术检测标准不仅涉及理论研究与开发的问题,还存在实施和应用的问题。即使工程施工技术检测标准制定的天衣无缝,脱离了实际施工情况而忽视了可行性,这份标准也不会发挥出该有的作用。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缺少一套切实可行的检测标准也是一个相当严重的问题。

二、土木工程中主要施工技术的发展状况

土木工程中存在多种施工技术,而本文将主要分析深基坑支护及钻孔灌注桩基础等方面的施工设计与技术的发展情况。因为,这两个方面的施工设计与施工技术都是建筑工程基础设施中的主要内容。

(一)深基坑支护施工设计与施工

深基坑工程支护是指为保证地下结构施工即基坑周边环境的安全,对深基坑侧壁及周边环境采用的支档、加固与保护的措施。据相关调查发现深基坑工程施工事故频繁发生,极容易造成人员伤亡而带来相当严重的损失。究其原因,主要是施工方案和施工过程中各种安全预控措施不到位。由此可见,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对于保证安全施工、减低损失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据了解,目前在深基坑支护领域已研发出一种设计软件,只是相当一部分设计院没有足够经济能力进行购买。大多情况下,建筑施工设计图纸中并不含有深基坑支护设计内容,施工单位只能执行解决与深基坑施工相关的问题。这种情况下,施工设计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可靠性根本得不到有效保证。这是与城市建筑工程“安全、经济、高效、优质”设计原则相背离的,更不能满足基础设施建设的基本需求。因此,深基坑支护设计与施工内容应当纳入工程设计图纸,并做出严格的施工质量规范和要求。与此同时,国家应当在财政方面给予有关设计院一定的优惠政策和支持。当然,并不能完全依靠国家的扶持,设计院还要不断进行自我创新,寻求多种途径来增加经济收入。只有这样,与土木工程施工相关的设计院才有足够的经济能力购买现代化的设计软件。

(二)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设计与施工

钻孔灌注桩是高层建筑普遍采用基础施工技术,尽管这部分内容在设计图纸被体现出来,但设计单位不会规定应当采用何种型号的机械设备,更多情况下需要施工单位自行决定。而施工单位为了节省工程成本投入,拓展经济利益空间,往往会偷工减料而采用不符合标准或不具备高质量的施工设备和原材料,极容易导致设计图中标明的施工技术和工艺难于实现。这样一来,问题桩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而严重影响工程基础的施工质量。桩基础作为土木工程中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其施工质量直接决定着工程质量是否能够达到标准要求。因此,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设备的问题应当得到充分的重视,并得到有效解决。

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展望

以上内容中已经较为详细地论述了土木工程施工控制及主要施工技术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对于土木工程未来的发展方向,首先应当先解决以上问题,不能盲目地追求经济发展而不注重土木工程的施工质量与安全,然后再寻求其他方面的突破性发展。

施工控制就是通过计算机系统模拟施工过程,求解其内力和位移,比较分析预测值与实测值。倘若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误差较大,说明需要重现调整施工设计,直至误差在规定的范围之内。因此如何能够提高土木工程施工控制的有效性,保证施工质量与安全是其研究与探讨的主要问题。通过了解施工控制的含义和内容可知,计算机技术是实现施工控制的重要手段之一。那么要想提高施工控制的有效性和精确性,就必须将信息技术纳入施工控制系统之中,全面提高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当然,自动化和智能化水平的提高还要依靠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程度。倘若计算机技术水平的发展程度不高,也很难保证数值计算与预测的精确性,也可能导致预测值与实测值误差结果不正确。因此,土木工程施工技术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就是加快信息化建设、注重计算机技术发展,全面提升施工控制的有效性。另一方面,理论成果是应用的基础。因此,还应当不断深化土木工程理论研究,尤其在集成应用理论研究领域,保证理论更好地指导具体施工。

四、结束语

对于土木工程来讲,施工技术及施工控制是其保证质量与安全的根本途径之一。面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及施工控制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障碍,必须不断深化信息化建设,提高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的有效性。从而提升对土木工程的综合管理与控制水平,为工程质量和安全提供有力保障。

参考文献:

[1] 刘冬,张晶鑫. 我国土木工程施工技术发展与展望[J]. 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19) .

[2] 谭宇胜,刘岩. 谈大科学观与土木工程的发展[J]. 中国建设教育, 2009,(Z1) .

[3] 王艳菲,唐军军. 浅谈土木工程的发展趋势[J]. 经营管理者, 2010,(07) .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2)

当前国内土木工程现状,无论从施工的设计阶段、施工图纸设计阶段上都存在相当大的问题,工程管理体制存在的问题、验收标准与规范不一、理论研究不能适应工程建设的需要等多重问题频繁,导致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缓慢,而施工项目在实施的过程中,往往环节众多,操作繁杂,需要在每个步骤中严格的执行标准,如,施工图纸虽然只是重要环节中的一部分,但如何将施工成果同设计结合起来,正确理解图纸含义却是相当重要的,所以需要考虑图纸的完整性、正确实施性、而图纸也是设计人员本身意识的重要体现,因此需要准确的在施工中灌溉设计者得思想成果,需要各个环节的密切配合,才能使得工程顺利的完成。

1 现金国内土木工程中存在主要问题

1.1 工程管理体制不健全问题繁杂。

工程管理体制中,主要的问题是领导的多层,管理责任划分不明确,施工控制重视程度不够,大型工程的前期研究不足,工程解剖粗矿,针对这一问题,必须实现设计、施工以及总管理的思想的统一化,进行明确的分工,落到实处,并要求施工方主动积极的进行控制,将责任、权责、利益进行系统化的统一。

1.2 验收标准与规范缺乏。

土木工程中,某些领域的施工控制依然缺乏概念、思维模式,标准更是从未实行,部分领域存在一般性标准,但是追求效益又小的工程却没有充足的财力进行科研准备,施工控制标准的制定就显得力不从心,而这工程标准的制定,显然是需要考虑长远发展,以及它的可操作性,值得注意的是,对待每一经验借鉴的工程需要展开全面的施工控制,避免重大失误。

1.3 理论研究难以配合工程建设需求,

施工控制关系着多个学科领域,尤其包括一些类似非线性分析、反馈分析、最优选择、系统识别、线性分析等逻辑性强的学科,当前虽有人已经对基础理论、应用性理论展开研究,但尚没有形成系统的有价值的学科

2 深基坑支护设计论

当前,国内建筑业内对于深基坑支护设计的研究,多都处于施工图合同以外,各级设计单位必须以设计总平面图中标注出的该建筑相连的其他建筑物、构筑物得详细情况,以及基坑侧壁土质、高度情况,针对设计提出相关的支护规则提出一定的意见、建议;而实施的细节则根据当地施工单位的具体情况,选择解决的办法,可以自行解决或者另行委托其他专项支护设计,但是目前大多数设计院均没有配备,当然此中依然存在各种技术风险和经济收益难以匹配各种影响因素,这些因素都是当前深基坑护技术发展道路上的障碍,背离了城市施工现场条件,严重的制约了支护技术的革新,因此,各领导阶层需要严密的注视,并尽快解决。

3 钻孔灌注桩基础

现今的高层建筑多选择钻孔灌注桩基础设计,但设计人员往往在施工图上难以找到施工机具的使用选择说明,直接由建设单位自行选择,但建设单位以利益为导向,选择涡锥钻作为工程桩成孔机具,实际运用时则是选择个体单机进行。往往致使施工图中标注要求的工艺指标难以进行严格控制,容易导致问题桩数量的增多,桩的承载力也难以充分发挥,而工作台面的整洁性更是难以做到,污水、淤泥遍地都是,严重影响施工进度。

旋挖,作为一种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已经开始投入到工程中,对某些新兴的建设工程施工现场进行考察,多数是选择先进的进口设备旋挖机具,设备上、施工工艺上都是相对先进的,影响工程进度的不确定性因素较少,较好的控制了成孔质量,保障了桩孔的垂直度、孔底清渣程度指标进行考察,是相当令人满意的。同相同桩孔径、桩长的涡锥成孔桩,单桩极限承载力,有了百分之四十到五十的提高,能够抵消由于机具费用过高导致的单桩造价的增高,若换算成单位极限承载力价格,此两种均是持平的。同两个相近似面积的基坑作业工地,两台旋挖机具的日成桩数,同最大密度放置的涡锥成桩数量相差不大,都在18根左右,并且,前者提出的泥土能够及时的装车,并运出工地,就效率而言,较高于后者。从施工现场的整洁度来看,地面淤泥较少,仅仅只有少量的清水,能容易的排出场地,就上几项的对比,旋挖成桩工艺具有相对的先进性,而旋挖成桩单桩成本高,需要注意全面数据比较,以此劝说建设单位接受。

4 发展展望

4.1 工程项目施工技术,重要性既体现在设计阶段也体现在施工阶段,设计者创意的实现,多取决于施工技术,所以,在相对条件下,施工技术作为是否跟上设计者思维的关键技术,就施工来谈论,工程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该过程容易受到地质条件、材料性能、气候条件等多重因素的影响,尤其是现场条件、资源状况等因素更是制约着工程的进行,并且在理想和实际状态中还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所以,施工控制的复杂性决定了工作的严谨,必须保证误差在允许的范围之内。

4.2 高新技术的不断发展,需要使用结构健康检测,并实现可持续运行、发展,土木工程中容易导致一定程度的损害以及性能衰退,这成为影响承载能力、耐久性的关键因素,造成严重工程事故,还会造成一定程度的人员伤亡以及经济损害,造成严重的社会效益。在现代传感技术、计算机技术、通讯技术、信号传导技术、处理技术的发展基础上,人们可提出结构的健康检测概论,引起土木工程的革命性变化,结构健康检测系统能安装各种传感设备,对环境、载荷、响应等信号进行实时的检测,同时评估健康状况,提出有效的科学依据,确保结构的安全运行,并延长系统寿命。

4.3 对自然资源进行科学的利用,注重土木工程设备的重复利用,实现战略可持续性发展,而可持续发展既是在不牺牲后代利益前提下、尽当代人能力满足当前需要。对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应用,在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使用、系统维护过程中,要做到设计的节能环保性,最大限度的发挥土木工程设施的工程,如,选择充分的利用建筑的绿化,夏季时,大力降低灰砖墙的表温,进而降低空调使用量;还可以选择具有节能功能的多孔砖复合墙体作为建筑材料,起到冬季的隔热效果,或者选择太阳能、地下热等绿色能源。

4.4 提高设计人员专业素质以及技术水平

就土木工程建设过程中,设计是工程的关键步骤,起着重要的作用,所以设计人员需要加强个人的专业知识、努力的学习,并掌握先进技术,同时结合个体的工作经验对现实设计进行改良、创新,并结合国外先进的设计,同经验丰富的员工进行互相讨论,以做出了更有效率的设计方案。

5 结语:

土木建设工程,需要做好施工技术和设计配合、管理、理论研究等一系列工作后,才能够保证工程施工质量水平提高,所以需要采取一定有效的措施进行调节,取得良好的施工质量。

参考文献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3)

所谓的采油工程技术属于一个系统性的工程,是指利用新的技术,使石油油面上升,增加石油开采的容易性,以便完成原油的生产和开发的目标,这种技术的应用对采油工程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采油工程技术为采油工程提供一定的工程技术指标。其中包含了很多学科的内容,需要机械、物理、化学以及材料力学等方面的技术相互融合在一起才能玩完成采油工程。每一次的产量增长都是采油技术提升的一个表现[1]。因此,采油工程属于一项非常复杂的技术工作。

1 采用工程技术的发展阶段分析

1.1 采油工艺发展阶段

了解我国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可以结合目前目前采油的发展趋势进行分析,见图1。

图1 采油的发展趋势

从图中,可以了解到随着新技术的不断应用,采油量逐渐增加,新的发现也逐渐增加。所以,分析采油的发展阶段需要从采油工艺技术发展、工程技术在发展中的突破、以及采油工程系统的形成这三个方面出发。关于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在上个世纪50年代就已经实现了一定的突破,其中包含了油田堵水实验以及油层水力压裂实验以及火烧油试验等,开发了一整套的采油工艺技术。第一,分层采油的方式,属于利用低渗透层的力度对自喷井进行开采的过程,分层测试的方式属于向井中剖面注入水的过程,使井能够自喷,使油能够被开采出来。关于分层管理,是利用系统的完善性,进行平面调整的时候一般都进行注水的结构分析,实现了对采油技术的调整和稳定性的控制[2]。关于分层研究,能够掌握出油田生产的主动权,采用动态结构分析的方式,对油井进行改造分析并且判断油层的使用情况。

1.2 采油工技术突破阶段

采油工程技术突破发展阶段。这个阶段的重点内容在于形成了适合各种类型的油气藏的开采技术,推动了采油工程技术的多样性,突破了以往采油方式受到场地限制的特点,油井的生产以及产油数量等都有很大的提高。关于浅油藏开采技术,是一种典型的开发方式,与以往的砂岩油藏的方式存在很大的区别,体现在油气储藏很难开发的地方,如空洞的缝隙以及裂缝中等采用裸眼测试以及裂缝认识术以及排除大量耐高温的浅泵技术。 使开采实现了采油产量的有效提升。针对气定砂岩油藏的开采及技术确定优射孔井段,一方面保持了水锥以及气锥的稳定性,实现了对油田的合理开采[3]。

1.3 采油技术系统与发展的阶段

随着科技的发展,采油工程系统实现了进一步的改善,能够在采油过程中攻克一些技术性的难题,完善了采油技术开发的储备量。对于低渗透油田的采油小井距,采用简化升距的方式,实现了开发的有效性。在这个阶段的发展中采用了蒸汽吞吐的方式,扭转的被动的局面。

2 新技术的应用

(1)热处理油层的采油技术,能够对原油进行升温处理,是油藏的粘稠度减小,降低了石油的开采的难度。利用流体的热胀冷缩的作用下,原油的体积会迅速膨胀,使原油能够迅速的提升到地面。热处理技术主要有蒸汽激励、蒸汽驱动以及火烧油层的作用。这些采油方式的应用提高了采油的效率,但是推广中存在一定的风险性,所以没有得到广泛的应用,具体过程见图2。

图2 热处理的采油过程

(2)微生物采油技术的应用,需要向油层中注入某种细菌,与油层发生化学反应,产生的能量能够推动地下残留的原油,是其很容易被开采出来,适用于很多老油田以及含水量很高的油田[4]。

(3)水力振动采油技术的应用,利用油井管道在井下安装激振器,激振器能够产生一定频率脉冲波,激振器在水力的作用下,清理油井深处的物质。脉冲波能够对地面产生一种作用,使地面产生网络裂缝,有效的提高了原油的回收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原油中水分的含量。

(4)纳米的采油技术的应用,目前主要采用MD膜驱动原油技术,是将纳米级的驱动剂分子,与胶束子形态组合起来。提升了原油的动态运动能力,也提高了原油的开采效率。

(5)热超导采油技术的应用,通过加热也能够增强分子运动能力,使开采能的难度降低。这种开采的方式经济性能好,同时也降低了污染性,安全性也很高,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5]。

3 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趋势

采油工程技术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各种技术都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生物制剂的应用促进了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在未来采油技术的发展中,笔者结合相关资料,总结未来的发展方向主要由以下几点。第一,采油工程能够向集合加成技术以及智能控制的方向发展。第二,采油技术的能够向信息技术以及数字模拟的方向发展。第三,能够向自动化以及定向化的方向发展。第四,这种技术的应用能够向低污染以及低耗能的方向发展,其中发展的过程也能够向以人为本的方向发展。第五,向勘测以及探测以及开采等方面的发展,实现开采性质的一体化,使开采的概念性增强[6]。

结束语:

石油开采的工程技术在不断的发展,但是这个行业在我国也属于底子比较薄的行业。需要加强开采技术的管理与发展。目前,石油开采技术与国外事业发展存在一定的差距。我国石油资源分布很复杂,地理环境以及石油资源的地形分布很复杂,地理环境多样化,加快高新技术的应用,能够满足生产生活的需求。

参考文献

[1] 任闽燕,贾庆生,王锋等.胜利油田采油工程技术新进展[J].石油钻采工艺,2009,31(z1):88-92.

[2] 苏晓东.采油工程技术研究现状及发展方向[J].中国科技博览,2012,(17):245-245.

[3] 刘翔鹗,王浦潭.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与展望[J].石油钻采工艺,2000,22(3):42-49.

[4] 刘婷婷,谢锦柱,文栋等.采油工程技术的发展探讨[J].中国石油和化工标准与质量,2012,33(16):142.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4)

1 引言

工程测量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既古老又年轻的应用科学和技术,它的研究和服务范围贯穿在现代工程建设和国防建设的规划和运营的整个过程中。

近20年来,随着测绘科技的飞速发展,工程测量的技术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取得很大的成就。主要原因有:一是科学技术的新成就,尤其微电子技术、激光技术、计算机技术、网络和通信技术等的发展与应用,以及测绘科技本身的进步,为工程测量技术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手段。二是改革开放以来,城市建设不断扩大,各种大型建筑物和构筑物的建设工程、特种精密建设工程等的不断增多,对工程测量不断提出更新更艰巨的要求,有力的推动和促进了工程测量事业的进步和发展。[1][2][9]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化,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趋势和方向是: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的自动化、实时化、数字化[3],测量数据管理的科学化、标准化、规格化,测量数据传播与应用的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

2 定义

工程测量通常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总称。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4]

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其基本内容有测图和放样两部分。现代工程测量不仅涉及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而且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甚至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

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的转化,我国工程测量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化”和“十六字”,所谓“四化”是:工程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其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十六字”是:连续、动态、遥测、实时、精确、可靠、快速、简便。[2][5][6]

3 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的现状

3.1 先进的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广泛应用

20世纪80年代以来出现许多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如:光电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等,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一体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的作业方法。

三边网、边角网、测距导线网代替了三角网;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了三、四等水准测量;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2][4]

3.2 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全球定位系统( 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是美国海陆空三军联合研制的全球性、全天候和实时性导航、定位和定时系统。该系统从1973年12月开始研制,20世纪80年代试运行,90年代成熟。GPS由空间部分(GPS卫星)、地面监控部分和用户接收机三个部分组成。[1][10]

GPS具有全天候全球性覆盖、高精度、多用途、定位速度快、自动化程度高、抗干扰性能好、保密性强和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它可以解决传统方法定位精度低、复位难、工作量大的问题。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GPS技术代替。

3.3 数字化测图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内容。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质量控制难,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

随着电子经纬仪和全站仪的应用,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计算机、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3][7]

3.4 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在城市和工程测绘领域中得以应用,由于高质量、高精度的摄影测量仪器的研制生产,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应用,使摄影测量能够提供完全的、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不仅不需要接触物体,而且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具有速度快、精度高、成果品种多等优点。

摄影测量产品将从线划图、影像图向数字化系列的4D(DEM—数字高程模型,DLG—数字线划图,DOM—数字正射影像图,DRG—数字栅格图)产品转化,为建立各类专业信息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提供可靠的数据保障。[8]

4 工程测量的发展展望

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的,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十分广阔的。展望未来,中国的工程测量技术发展趋势,将呈现出高(高水平)、大(规模大)、新(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精(高精度、达纳米级)、微(显微计算机和图像处理)的发展趋势,其特点是:测量方案追求科学化、合理化;数据传输与应用呈现网络化、多样化、社会化。其具体体现有:

(1)地面测量的仪器和方法向自动化、数字化方向不断发展和完善,测量机器人将作为传感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将得到进一步发展。

(2)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及质量控制,以及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和监控的数据与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将促进三维工业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并将成为工程测量发展的一大特点,并得以广泛应用,前景广阔。[7][10]

(3)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筑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9]

5 总结

工程测量学是研究地球空间(地面、地下、水下、空中)中具体几何实体的测量描绘和抽象几何实体的测设实现的理论方法和技术的一门应用性学科。它始终与同时代测绘科学技术和工程建设的发展相同步。随着军事斗争形势的日益严峻以及在载人航天工程、绕月探测工程等重大科学工程的促动下,国防建设和国民经济建设的发展越来越快,对新技术的需求越来越多,对工程测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我们要大力促进工程测量的技术方法与手段的更新换代,积极推动新技术的推广和应用,把传统的手工测量向电子化、数字化、自动化方向发展;同时加强相关学科的研究,不断拓宽工程测量服务新领域,开创工程测量发展新局面,为推动我国工程测量科技进步而努力奋斗。

参考文献

[1]梅安新,彭望琭,秦其明,刘慧平.遥感导论[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1.1-9.

[2].工程测量的发展与需求[J].测绘通报.2003,4.

[3]马琛.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与展望研究[J].科技创新导报.2009,8.

[4]张旭东.我国工程测量技术发展现状与展望[J].科技经济市场.2008,8.

[5]朱智峋.关于工程测量的发展分析[J].广东科技建设行业技术专版.2001,5.

[6]蒋瑞波.工程测量技术现状与发展[J].郑州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3,2(18).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5)

1前言

工程测量通常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水利、交通、矿山等部门,其基本内容有测图和放样两部分。现代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仅仅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而且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甚至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苏黎世高等工业大学马西斯教授指出:“一切不属于地球测量,不属于国家地图集的陆地测量,和不属于法定测量的应用测量都属于工程测量”。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我国工程测量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化”和“十六字”,所谓“四化”是:工程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其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十六字”是:连续、动态、遥测、实时、精确、可靠、快速、简便。

2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现状

2.1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出现许多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的作业方法。三角网已被三边网、边角网、测距导线网所替代;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2.2 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软、硬件的不断完善,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GPS技术代替。

在我国 G P S 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 G P S 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 G P S 技术。随着D G P S 差分定位技术和 R T K 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 A S 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 P S 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石油物探点定位、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历来就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和 GEOMAP 系统的出现,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纸图,也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20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成效显著。由于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国外研究成功的数字化测绘系统不适合国情,难以推广应用,只有依靠自己研究开发。1987 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国内首先完成了“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系统”(即 DGJ)的软件开发,并通过技术鉴定,1990 年被建设部列为第一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在 80 多个城市及工程测量单位推广应用,同时又有十几个大专院校、仪器公司和工程测量单位,先后开发和研制出多个类似的数字测图系统软件。

2.4 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在城市和工程测绘领域中得以应用,由于高质量、高精度的摄影测量仪器的研制生产,结合计算机技术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能够提供完全的、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不仅不需要接触物体,而且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具有测量高效、高精度,成果品种繁多等特点。在城市和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公路、铁路以及长距离通讯和电力选线、描述被测物体状态、建筑物变形监测、文物保护和医学上异物定位中都起到了一般测量难以起到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出现,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该技术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程勘察单位得以引进和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是进行城市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与更新以及大型工程勘测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它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成果。目前,我国有 100多个城市或工测单位利用航测技术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最大比例尺为1/500 。采用的仪器除利用高精度的模拟测图仪和解析测图仪成图方法外,还用立体坐标测图仪与微机连接进行数据采集,经微机数据处理输入绘图机自动绘图。

3工程测量技术的发展展望

展望 21 世纪,工程测量将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及质量控制,以及由于现代工业生产对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与监控的数据与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将促使三维业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科学测量。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 GPS 接收机与电子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GPS、GIS 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6)

1前言

工程测量通常是指在工程建设的勘测设计、施工和管理阶段中运用的各种测量理论、方法和技术的总称。传统工程测量技术的服务领域包括建筑、水利、 交通 、矿山等部门,其基本内容有测图和放样两部分。 现代 工程测量己经远远突破了仅仅为工程建设服务的概念,它不仅涉及工程的静态、动态几何与物理量测定,而且包括对测量结果的分析,甚至对物体发展变化的趋势预报。苏黎世高等 工业 大学马西斯教授指出:“一切不属于地球测量,不属于国家地图集的陆地测量,和不属于法定测量的应用测量都属于工程测量”。随着传统测绘技术向数字化测绘技术转化,我国工程测量的发展可以概括为“四化”和“十六字”,所谓“四化”是:工程测量内外业作业的一体化,数据获取及其处理的自动化,测量过程控制和系统行为的智能化,测量成果和产品的数字化。“十六字”是:连续、动态、遥测、实时、精确、可靠、快速、简便。

2我国工程测量技术现状

2.1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20 世纪 80 年代以来出现许多先进的地面测量仪器,为工程测量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工具和手段,如:光电测距仪、精密测距仪、 电子 经纬仪、全站仪、电子水准仪、数字水准仪、激光准直仪、激光扫平仪等,为工程测量向现代化、自动化、数字化方向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改变了传统的工程控制网布网、地形测量、道路测量和施工测量等的作业方法。三角网已被三边网、边角网、测距导线网所替代;光电测距三角高程测量代替三、四等水准测量;具有自动跟踪和连续显示功能的测距仪用于施工放样测量;无需棱镜的测距仪解决了难以攀登和无法到达的测量点的测距工作;电子速测仪为细部测量提供了理想的仪器;精密测距仪的应用代替了传统的基线丈量。

2.2 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gps是美国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研制,历时20年,耗资200亿美元,于1994年全面建成,具有海、陆、空进行全方位实施三维导航与定位能力的新一代卫星导航与定位系统。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软、硬件的不断完善,长期使用的测角、测距、测水准为主体的常规地面定位技术,正在逐步被以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高速度、高精度、费用省、操作简单的gps技术代替。

在我国 g p s 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地应用 g p s 技术,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的使用 g p s 技术。随着d g p s 差分定位技术和 r t k 实时差分定位系统的发展和美国 a s 技术的解除,单点定位精度不断提高,g p s 技术在导航、运载工具实时监控、石油物探点定位、地质勘查剖面测量、碎部点的测绘与放样等领域将有广泛的应用前景。

2.3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数字化测绘技术在测绘工程领域得以广泛应用,使大比例尺测图技术向数字化、信息化发展。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工程图的测绘,历来就是城市与工程测量的重要内容和任务。

常规的成图方法是一项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结合的艰苦的野外工作,同时还有大量的室内数据处理和绘图工作,成图周期长,产品单一,难以适应飞速发展的城市建设和现代化工程建设的需要。随着电子经纬仪、全站仪的应用和 geomap 系统的出现,把野外数据采集的先进设备与微机及数控绘图仪三者结合起来,形成一个从野外或室内数据采集、数据处理、图形编辑和绘图的自动测图系统。系统的开发研究主要是面向城市大比例尺基本图、工程地形图、带状地形图、纵横断面图、地籍图、地下管线图等各类图件的自动绘制。系统可直接提供纸图,也可提供软盘,为专业设计自动化,建立专业数据库和基础地理信息系统打下基础。

20世纪8 0 年代以来,我国数字化测绘技术的开发研究和应用发展很快,成效显著。由于技术标准和规范不同,国外研究成功的数字化测绘系统不适合国情,难以推广应用,只有依靠自己研究开发。1987 年北京市测绘设计研究院在国内首先完成了“大比例尺数字化测图系统”(即 dgj)的软件开发,并通过技术鉴定,1990 年被建设部列为第一批技术推广应用项目之一,在 80 多个城市及工程测量单位推广应用,同时又有十几个大专院校、仪器公司和工程测量单位,先后开发和研制出多个类似的数字测图系统软件。

2.4 摄影测量技术在工程测绘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已越来越广泛的在城市和工程测绘领域中得以应用,由于高质量、高精度的摄影测量仪器的研制生产,结合 计算 机技术中的应用,使得摄影测量能够提供完全的、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不仅不需要接触物体,而且减少了外业工作量,具有测量高效、高精度,成果品种繁多等特点。在城市和工程大比例尺地形测绘、地籍测绘、公路、铁路以及长距离通讯和电力选线、描述被测物体状态、建筑物变形监测、文物保护和医学上异物定位中都起到了一般测量难以起到的作用,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由于全数字摄影测量工作站的出现,为摄影测量技术应用提供了新的技术手段和方法,该技术已在一些大中城市和大型工程勘察单位得以引进和应用。

航空摄影测量是进行城市大面积大比例尺地形图、地籍图测绘与更新以及大型工程勘测的重要手段与方法,它可以提供数字的、影像的、线划的等多种形式的地图成果。目前,我国有 100多个城市或工测单位利用航测技术测制大比例尺地形图和地籍图,最大比例尺为1/500 。采用的仪器除利用高精度的模拟测图仪和解析测图仪成图方法外,还用立体坐标测图仪与微机连接进行数据采集,经微机数据处理输入绘图机自动绘图。

3工程测量技术的 发展 展望

展望 21 世纪,工程测量将在以下方面将得到显著发展:

测量机器人将作为多传感器集成系统在人工智能方面得到进一步发展,其应用范围将进一步扩大,影像、图形和数据处理方面的能力进一步增强。

在变形观测数据处理和大型工程建设中,将发展基于知识的信息系统,并进一步与大地测量、地球物理、工程与水文地质以及土木建筑等学科相结合,解决工程建设中以及运行期间的安全监测、灾害防治和环境保护的各种问题。

大型复杂结构建筑、设备的三维测量,几何重构及质量控制,以及由于 现代 工业 生产对自动化流程,生产过程控制,产品质量检验与监控的数据与定位要求越来越高,将促使三维业测量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工程测量将从土木工程测量、三维工业测量扩展到人体 科学 测量。

多传感器的混合测量系统将得到迅速发展和广泛应用,如 gps 接收机与 电子 全站仪或测量机器人集成,可在大区域乃至国家范围内进行无控制网的各种测量工作。

gps、gis 技术将紧密结合工程项目,在勘测、设计、施工管理一体化方面发挥重大作用。

在人类活动中,工程测量是无处不在、无时不用,只要有建设就必然存在工程测量,因而其发展和应用的前景是广阔的。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7)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 A

一.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重要性

土木工程是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技术之一,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提供的基本的保障与生产需要。一般来说,土木工程施工具有固定性、流动性和多样性三个特点,具有几下重要性:

(一)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能推动工程的生产效率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在自动化、机械化和智能化的辅助作用下,能够降低不必要的人工费用管理成本,以及机械费用,使工程施工技术在科技发展的推动下,使经济效益最大化,把科学技术作为第一生产力,渗入到各个施工环节中去,提高土木工程的生产效率。

(二)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能够推动我国建筑施工的自动化进程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工程项目建设施工的关键环节,施工技术的创新,促进了土木工程的飞跃,进入了高速发展的时期,传统的建筑施工并不能满足当前建设工程的发展需要,因此,自动化便成了建筑业发展的主要方向,比如互换性和流水线的活动,工厂化和标准化的成套技术等,都为我国的建筑自动化提供了必要可行的途径。

(三)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促进生态节约能源的重要手段 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是人类生产力发展的重要方法之一,随着人类对生存环境的关注度加强,社会生态化的需要日益重要,在建筑施工过程中生态化已经成为必然趋势,施工技术的发展创新和改进应时顺势,在土木工程的过程中,施工技术可以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得用节能环保材料,运用自动化技术,防止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污染环境和破坏生态的不利因素的发生,力求做到节能减排,促进生态平衡。

二、传统土木工程施工技术

(一)地基基础方面的施工技术

我国土木工程地基基础主要采用传统的施工方法,即桩基基础施工。采用桩基基础施工时,要严格遵循相应的施工工艺以及施工规范。一般情况下,桩基主要被划分为端承型以及摩擦型。端承型的桩基中,源自于桩顶竖向的荷载主要由桩端的阻力来承受。在进行桩基施工时,施工人员以当地的施工条件为基础综合考虑可能存在的多方面影响因素,最大程度上避免桩基出现不均匀沉降;摩擦型的桩基其承载能力若处于极限状态情况时,源自于桩顶竖向的荷载则主要由桩侧的摩阻来承受,此时的端阻力不再着重考虑。现代建筑的发展趋势是越来越高、越来越大,因此桩基础的应用也日剧增多,而其中钻孔灌注桩的应用最为普遍。

(二)混凝土主要施工技术 一般对于施工项目来说,混凝土主要采取两种浇筑方法,即预制法及现浇法。预制法侧重“预”,根据工程需求提前准备所需的混凝土,可省去现场浇筑环节。预制法所获得的混凝土性价比较高,应用也较广泛;现浇法则主要在工程的施工现场进行浇筑,这种方法的优势在于实时性高,可以及时提供所需的混凝土类型,也是我国当前应用最广的混凝土浇筑方式。

(三)钢结构方面的施工技术 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钢结构施工环节主要侧重有关构件的吊装。因此,往往需要在施工前做好相应的准备工作,及时清理场地,修筑所需的道路,并做好构件运输以及相关设备的检查等工作。钢构件在运输的过程中要严格遵循先后顺序,运输到施工现场钢构件尽量放置在对应的起吊位置,同时需要采用足够力度的支承面做垫底。另外,钢构件在吊装前要核准不同构件标号的相应位置,及时清除构件表面脏物,若施工过程中需使用易发生火灾的焊接工具,需要同时准备足够数量的灭火器及防护人员。

三.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

(一)新型预应力技术

体外预应力是预应力施工技术的创新与发展的一大体现,以越来越多地被人们所接受,特别是在预应力混凝土桥梁和大跨度土木工程结构的工程建设当中。该技术的具体施工工艺,在对钢筋进行应力张拉之时,先将预应力筋布置在混凝土截面外,与传统的预应力筋刚好相反,使之形成粘结和无粘结两种体系。前者使得预应力摩擦损失减小,避免了预应力损失;后者不仅可以采用单根张拉施工,而且无粘结、操作相对容易。总的来说,我个人认为,体外预应力相对于传统预应力体系的优点还有很多很多,对工程经济效益的提高起着很大的作用。

(二)土木工程施工技术中的深基坑支挡技术创新

1.排水技术。地下水水位对于周围的环境影响是非常的巨大的。我经常会听到这样的信息地下水渗区域发生大规模的下城的现象,这类现象一旦发生了就会直接的影响到我们进行施工的相关的项目。对于我们工程的质量直接的产生了影响,在项目的基坑坑下部很容易出现流沙管涌等现象,对于工程根基是很大的冲击。当周围环境许可时,宜采取降水方案。最大的好处就是能够更好的减轻支护方面带来的压力,施工变得简单易行,对于施工的过程中的安全系数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样的工程的质量得到了很大的改善,对于今后的保养等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如果深基坑不宜有大量的积水时,我们一定要进行合理的处理,避免水对于整体工程质量的影响,一般的情况下采用止水帷幕,这样能够很好的起到当谁的效果,对于我们工程的品质得到了很好的提升;

2.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我国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是随着高层土木工程数量增多而逐渐发展起来的,在目前较为成熟的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钻孔技术已经能够在完善的图纸中显示标注,而各单位也会通过自我需求运用现代化的技术和手段对施工设备、材料、工艺进行选择和应用,因此,钻孔灌注桩基础施工技术在这样的需求下更显得明确和规范,并且正趋于更完善与成熟。另外,旋挖作为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运用更加先进的施工工艺已经投入使用,使成孔质量得到保证,并且能够减少不确定因素对施工质量的影响。

3.深基坑的开挖及其支撑与保护技术。在实践中,我们通常会采用临时支档技术来保障深基坑土地的稳定,而预制桩、双排灌注桩和工字钢桩加横挡板则是用来透水挡土支护这种结构;地下连续墙、钢板桩、化学注浆机和深层搅拌水泥土墙则应用于止水挡土结构;悬臂、锚拉式支护等结构适用于支撑部分的结构。型钢水平支撑、土层锚杆也是可以的。

四.土木工程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科技投入的欠缺

严格意义上讲:土木工程是一项非常复杂的活动,需要对其投入很大的精力进行研究。但目前我国对土木工程的研究还停留在个别的基础理论以及应用技术上,对关于土木工程的系统性科学理论与集成管理理论的研究存在着明显的不足,这就使我国的土木工程技术水平相对于世界水平来说依然有所欠缺。系统性、科学性的理论指导对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十分重要,这也恰恰是我国在土木工程领域最缺乏的部分,因此理论知识的缺乏以及科技投入的欠缺成为了我国土木工程发展的一大限制性因素。

(二)土木工程验收标准与规范不完善 目前我国土木工程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还不是很完善,旧有的一般性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由于其指导理论的不完善,已经无法适应社会的发展,这时,深入的科学研究在土木工程领域里开始变得重要起来。由于我国土木工程的验收标准以及施工规范缺乏系统性和科学性,其中一些甚至已经脱离了实际,这就使得这些标准无法继续满足社会的需要,因而无法促进土木工程的发展。

(三)土木工程管理体制不完善

土木工程由于其工程量大、施工周期长、所需的劳动力多、投资量大、材料设备耗用量大等特点,使得我国对其实行的管理工作变得十分复杂,同时有由于我国对土木工程领域的研究的欠缺,导致了我国在这一领域的发展并不是十分的迅速,并且一直无法形成一套完整的管理体制。管理体制不完善导致土木工程中出现的问题逐渐增多,尤其是由于目前实行的承包制工程施工形式所导致的多头的管理问题显得尤为严重。

五.施工技术创新

施工技术的先进与否往往决定着工程的建设质量是否可靠,成本是否合理,无论是在设计之初还是在施工过程,都同样如此。所以说,要想使土木工程建设大力发展,就必须突破传统理念,大力改革创新,努力促进施工技术的创新与突破。鉴于此,笔者就当前正在日益发展的深基坑支挡技术新发展和新型预应力技术两方面进行简要地分析。

(一)深基坑支护技术 时代在发展,科技在进步,我们的建筑行业也不例外,一幢幢高层建筑出现在我们的面前,然而,如何保证这些土木建筑工程的地基安全就显得越发重要了。为了满足这类工程的建设需要,我们开始对深基坑支护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在近年来深基坑支护技术己取得了很大的进步。具体如下: 1.桩锚支护体系。在土木工程的地基工程施工过程中,每当我们遇到土质情况差、开挖深度大、坑壁岩石渗透性大时,常常采用灌注桩加预应力锚杆体系,采用套管水冲法成锚工艺。其使用范围非常广泛,但也有着其自身的缺陷,即效果不是很好,施工效率也比较低。 2.支挡与承重结构的一体化。为了加快施工的进度,我们在施工过程中,可以将临时支挡的桩或者是地下连续墙和永久性的柱、地下室墙一体化,从而实现支挡与承重结构的一体化,这不仅对施工的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同时还加快了施工速度、节约了资源,提高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3.在钻孔灌注桩施工阶段,为了控制钻孔的质量,越来越多地采用旋挖这一先进的施工工艺。这项技术的运用,不但提高了成孔的质量,还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因钻孔而引起的人为事故的发生,所以被人们越来越多应用到实际的工程建设当中来。

(二)新型预应力技术的创新

在土木工程的施工技术中,还有一项新的创新技术,即体外预应力的创新与发展。体外预应力技术是指将经过防护处理的预应力钢束根据结构需要布置在混泥土构件外部,并通过专用的锚具和张拉设备施加预应力的技术。体外预应力作为后张预应力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已成为预应力技术的重点研究方向。主要应用于预应力混凝土节段拼装桥梁、特种结构和大跨度建筑工程结构。并且体外预应力有简化预应力筋曲线,减小摩阻损失,减小混凝土构件截面尺寸,减轻结构自重,更换预应力筋,操作与追加新束方便,便于检测和维护,施工工艺简便,不影响结构的使用空间,提高混凝土的质量和耐久性等优点,定能得到极大的应用与发展。

(三)钻孔灌注桩技术

近年来,在土木工程施工过程中,钻孔灌注桩技术得到了长足发展,逐渐成为高层建筑的主要基础形式。但是在应用中也存在不少问题 :一是由于钻孔灌注桩的泥皮及沉渣问题,普通灌注桩的承载力较低;二是由于钻孔灌注桩水下灌注混凝土容易造成桩身质量问题,使得单桩承载力的离散性很大。以上两个问题的存在使得目前钻孔灌注桩主要用于桩筏基础,筏板很厚、桩数很多,基础工程造价相对较高。为了提高桩的承载力 ,工程技术人员提出了两种方案 ,一种是挤扩多支盘桩,另一种是钻孔灌注桩后压浆技术。实践证明,以上两种技术都能大幅度提高钻孔灌注桩的承载力,一般可提高到1.5~3倍。另外钻孔灌注桩技术涉及到的各种设备、所需的施工材料、工艺等需要施工单位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应用。如此一来,会给施工所用材料的质量带来一定的安全隐患问题,施工过程中的操作的规范性也难以得到保障,甚至还会给桩基础施工带来不少的质量问题。面对这种情况,施工技术人员要高度重视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对其可能带来的多种问题逐步加以解决,让钻孔灌注桩施工技术得到更好的发展和应用,更好地为土木工程服务。

(四)土木工程自动化方面的发展

除了科技,土木工程在自动化方面也有很大的发展,现如今,自动化已经成为现代建筑业的发展方向。要想实现工程技术的改革,就要改造其传统的生产方式。自动化就是利用其工业化及标准化的技术来进行这一改造的,它将流水线和互换性通过一定的方式引入到所进行的建筑活动中,从而实现了高效率的建筑。经过这一系列的改造之后,使得工业生产可以完成其自动化的发展,为以后实现建筑施工技术的统一带来了新的契机。

总结:

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呈现出自动化、高科技化以及生态化。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展望还应当对建造材料进一步的研究和创新。化学建造材料的提高在实际工程中的应用广泛,高性能的混凝土等基础建材的研究,通过升级材料来提高土木工程的寿命和质量。

参考文献:

[1]翁钊.土木工程施工技术的创新及发展探讨[J].门窗,2013,04:109.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8)

中图分类号:TU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 施工技术特点分析

1.1 施工技术的不确定性

在进行工程现场勘查时所获取的数据较少,很难完整、准确的描述工程施工现场场地岩土的实际情况。有的地区岩土的性能参数和结构,在受到外界环境干扰或者环境发生变化时也会有所变化,工程施工时不可避免的要求地下岩土层带来扰动,这就导致地质勘测的结果与正式施工时情况不同。当地下岩土层性能参数和结构发生变化时,就会影响工程的正常施工,因而很难对岩土层情况非常清楚的掌握,因此

很多工程项目施工时,并没有对地下岩土的参数和性能全面的了解。由于受到这种不确定因素的干扰,通常情况下需要改变工程施工工艺参数,严重的时候可能要改变施工工艺,这也是施工技术人员不可避免的问题。依据现场监测和原位试验所获取的数据,与工程施工时所获取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根据对比分析结果来指导工程施工,运用这种施工方法处理不确定性所带来的问题有较好的效果。

1.2 施工技术的区域性

由于不同地区的岩土层分布不同,使得岩土性质也有较大差别。不同地区的土所适合的应变应力关系也存在差别,导致施工方法、设计参数、工程处理目的、抗剪强度指标、压缩性指标等也有存在较大的差别。如选用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时,太原地区应当格外注意处理湿陷性黄土、重庆地区则应注意处理山区岩石、上海地区则应处理软土。

1.3 施工技术的隐蔽性

在岩土工程施工时,锚杆、地下连续墙、桩基、地基处理等都属于隐蔽工程施工,施工结束后进行使用也是在隐蔽环境下,即使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也很难发现,对于是否存在问题的处理和判断也比较困难,问题是否已经得到解决也需要时间进行验证。在岩土工程施工期间和结束施工后,依据现场情况采用各种检测和监测手段,这些监测和监测手段对于即使发现隐蔽工程存在问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1.4 施工技术的依赖性

在岩土工程中所使用的技术,不仅依赖于有关学科技术的进步,而且取决于该项施工技术是否能够解决工程实际问题。在20世纪60年代末期出现了高压射流技术,这项技术的发明使得高压喷射注浆法得以

应用于工程实际;真空预压法的出现是因真空泵技术以及射流泵的出现;大吨位静压力桩的使用是由于液压技术的进步;在超声波检测技术得到发展以后,使得工程质量检测出现质的飞跃,这种技术与岩土工程施工技术配合使用,促进了岩土工程施工信息化的出现。

1.5 施工技术的前导性

岩土施工技术真正用于工程实际,都是先确定某项施工技术应该达到的效果,在对设计方法和计算理论进行分析和研究,如夯实水泥土桩、夯扩桩、扩底桩、复合地基等在工程实际中得到大规模使用,但是其设计方法和计算理论却不成熟,并未取得较大的进步。

2 施工技术应用现状分析

2.1 岩土工程地基处理技术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和施工技术人员对世界上较为先进、成熟的地基处理方法都进行分析和研究,一些地基处理方法在世界上处于先进水平。工程技术人员结合我国的岩土工程实际特点,开发出渣土复核地基、钢渣桩复合地基、二灰桩复合地基等施工技术,这些施工技术的开发和使用,不仅减少城市污染、改善环境、降低工程费用、节约了资源,而且经过这些技术处理的地基具有较高的承载力。钢筋混凝土疏桩复核地基是科研人员结合了复合地基和桩基的特点而开发出来的新型基础形式,它有利于桩间土发挥自身的承载能力,经过处理的土和桩共同承受荷载,进而可以对结构物的沉降进行控制。托换技术施工方法和手段得到了快速发展,完成了一些较为复杂的托换工程的施工。目前,我国整体搬移建筑物的技术处于国际领先水平,到目前为止,我国至少有60座结构物被顺利搬移,数量大于国外结构物搬移的总和。广泛使用法向掏心抽降法、应力释放法、水冲法等处理建筑物偏移问题,使得很多桩基础、筏式基础、条形基础的结构物倾斜得到有效纠正。

2.2 基础工程施工技术

在我国基础工程施工领域,各种技术含量低、技术含量高、落后的、先进的直径较大的挖、冲、钻等得到广泛的应用。科研人员结合我国基础工程实际发明了后压浆桩技术,这种技术是在灌注桩施工结束后,使用压力灌浆的方法对桩身和桩底进行处理,以便能够改善桩周和桩端土的性质,进而提升灌注桩的承载能力,降低灌注桩的不均匀沉降,从实际应用来看效果良好。考虑到基础工程施工环境影响,使用静压、预钻孔等方法,使得钢筋混凝土预制桩的使用范围得到明显扩大,此外,这种桩自身的质量比较稳定,因而可以用在场地宽阔或者城市郊区的施工中,其他类型的桩基础不适合使用的场合,钢筋混凝土预制桩也可以很好的使用。在我国民用与工业建筑物中,基础部分普遍使用沉管桩,在一些经济欠发达的城市,因沉管桩工程造价比较低,因而得到广泛的应用。

2.3 岩土工程的非开挖技术

岩土工程中的非开挖技术是不对地表进行开挖,就可以铺设、更换、修复、检查、探测地下管线设施的技术,它是我国近30年内出现的具有非常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新技术。此项技术进入国内时间较短,很多工程技术人员并不了解此项技术的工作原理,目前仍处于对技术的消化阶段。

3 选用施工技术的原则

目前,岩土工程的施工技术种类比较多,相类似的技术也比较多,在选择时应当遵循经济性、适用性、实践性和绿色性的原则。(1)由于岩土工程施工具有不确定性的特点,工程实际中遇到问题时经常要准备几套方案,其中的任何一套方案都能够解决遇到的问题,这时就需要综合考虑安全、技术、工期、经济等方面的因素,受到我国国情的影响,最先考虑的就是经济性。(2)工程实际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受会遇到供应与消耗、专业与协作、使用与维修、工艺与设备、天时与地利、时间与空间、人与物等的矛盾,这时既要满足实际工程的需要,同时需要注意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此外需要注重工程技术的隐蔽性,因此可以说工程中所用的技术没有绝对的好与坏,只有是否适合工程应用。

(3)因岩土工程施工技术存在着前导性、依赖性和不确定性,所以在确定某项施工技术是否真正适合应用与工程实际时,不能仅凭着计算和理论分析来确定,要靠工程实践来检验是否真的可行,这时由于技术方案和方法的确定是灵活多变的,新设备、机具、工艺的出现都会使工程技术得到更新和进步,使得以往不能使用的技术经过更新后却可以用于工程实际。

(4)在岩土工程选用施工技术时需要考虑此项技术可能对周边环境的影响;随着我国对环境保护越来越重视,一些对环境污染和破坏较严重的施工技术若不设法改进,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逐渐被人们所抛弃,一些较为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将登上历史舞台。

4 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

随着城市地面可用空间的减少,开拓新的使用空间将成为一种趋势,如开发和利用城市的地下空间,在海上修建人工岛、海底隧道以及跨海大桥;对沙漠进行处理后修建高速铁路和公路等,为了配合空间的开发和利用,岩土工程施工技术也会得到更新、发展和完善。通过对现有岩土工程施工技术方法的分析和整理,着重推广使用较为绿色、环保的施工技术方法将成为一种潮流,从欧美等发达国家引进先进的施工技术方法和设备,结合国内实际情况加快技术和设备的本土化过程。岩土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与各学科的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因此,需要对岩土力学、流体力学、化学、化工、计算机、电子、冶金、机械等学科较为先进的技术和方法进行分析和研究,有助于施工技术方法的创新。

5 结语

我国岩土工程技术得到较快的发展,很多施工技术处于世界领先水平;因施工技术方法较多,在选用时应当遵循经济性、适用性、实践性和绿色性的原则。

【参考文献】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9)

中图分类号: TU7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前言

建筑工程施工技术的现代化发展既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同时也是人类共同努力的客观结果,在具体的操作上,却是需要我们从工程建设的各细分环节以及各要素综合性的入手,同时还要充分结合当前的各项相关先进技术,才能不断科学、高效地促进其稳定的发展。

一、建筑施工技术现状

1混凝土灌桩技术

在我国建筑施工技术中,混凝土灌桩技术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目前,混凝土灌桩孔深可达104m,桩径可达到3m。在灌桩技术中后压浆技术的应用效果较好,可使桩体积减少五分之二,极大地降低了施工成本。与此同时,在振动、锤击沉管灌装技术的基础上,对静压沉管夯扩灌注桩、大直径沉管桩、锤击振动沉管扩底灌注桩等进行了深入研究和使用,使先张法预应力混凝土管桩的适用范围得以扩大。尤其在桩检测技术方面,我国的检测技术水平可以与国际先进技术相匹敌。

2 深基坑支护技术

我国的深基坑支护技术主要包括水泥土墙技术、土钉墙技术、下连续墙技术、排桩技术等。在这些技术中,复合土钉墙技术发展的极为迅速,使其在软土地区得到了广泛应用;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技术已经具备提高支护墙刚度30%以上的能力。尤其将该技术应用于高层建筑多层地下室、地铁车站、人防工程等建筑施工中,可提高建筑的使用安全性;逆作法施工工艺的使用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施工成本,而且还能够加快施工进度;预应力地下连续墙技术的应用规避了软土地区中柱桩承载能力不足以及桩多的弊端,可使桩基础施工达到100m的深度、3m的直径、65m的地下连续墙深度、41m的基坑开挖深度。

3 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

在混凝土泵送技术中,我国泵送高度可达492m,该技术位于世界前列;混凝土外加剂技术得到了发展,各种减水剂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使得泵送混凝土、自流平混凝土、特细砂混凝土、纤维混凝土、水下混凝土等得到了成功配制;在大体积混凝土浇筑施工技术方面,如中央电视台主楼的基础底达到了7.5m厚,电梯井厚达13.5m,说明该技术的发展已经取到了重大进步;模板工程施工技术、混凝土钢筋技术、清水饰面混凝土施工技术的应用也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

4 钢结构安装技术

随着我国大跨度公共建筑的兴建,在应用高强度螺栓施工技术、钢板箱形柱焊接技术以及钢结构安装技术的基础上,研究和应用了钢结构预应力技术,在该技术的支撑下,促进了多样化空间钢结构体系的形成和发展,如预应力网架、斜拉体系等,这些施工工艺提高了钢结构安装的简便性和可靠性。

二、建筑施工技术的发展趋势探讨

1 清水混凝土必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清水混凝土所具备的优势主要包括两个方面,首先,以此为材料浇筑的工程结构质量要优于传统的混凝土,即便在混凝土的表面也不会存在明显的质量缺陷,同时不需要进行抹灰或贴砖,保护膜的涂刷可在刮腻子后直接进行。其次,混凝土外观大方、整洁,表面平滑,色泽一致。就目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民用建筑与工业建筑项目对于混凝土结构的外观所提出的要求正在不断提升,使清水混凝土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尤其是在那些严禁出现结构面粉刷层脱落或开裂的建设项目中,清水混凝土更是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在钢筋的制作和安装方面,清水混凝土的施工技术与传统混凝土基本一致,惟一不同之处在于清水混凝土施工中的钢筋保护层厚度更大。较传统混凝土而言,清水混凝土的墙、板钢筋保护层厚度约高1cm,梁、柱部分的钢筋保护层厚度约高1.5cm。在混凝土的浇筑方面,清水混凝土要求连续进行,在正式浇筑之前,应将与混凝土成分相同的50mm~100mm厚的水泥砂浆填入柱底;在浇筑过程中,工作人员应对预留孔洞、预埋件、钢筋、模板、支架的情况进行严密监视,若发现移位、变形等问题,要立即停止浇筑,并在所浇混凝土凝结前将问题处理妥当。若墙、柱、顶梁、板的浇筑在同一天进行,应确保墙、柱的浇筑结束1.5h后再进行顶梁、板的浇筑。在整个浇筑过程中,都要有至少一台的备用发电机待命,以免因意外停电对浇筑连续性造成影响。清水混凝土的各项施工技术在国外已经发展到成熟阶段,而国内对于清水混凝土进行大面积使用的工程较为少见,除未广泛应用外,国内的施工还存在着机械化、标准化程度不高,过分依赖人工操作等问题。相信随着绿色建筑理念的深入人心,清水混凝土必然会在建筑项目的施工过程中获得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

2 预应力钢筋必然得到更加广泛的应用

预应力技术在国内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路桥项目中,此类技术不仅能够大幅度节约路桥建设材料,减小结构自身重量,还能增加结构的抗渗性,避免出现各类混凝土裂缝。与此同时,混凝土梁的竖向剪力、主拉应力也会随着预应力技术的应用而有所降低,结构刚度与跨径开始增加。另外,预应力技术还具有结构简单,操作便捷,安全性高等特点,因此在很短的时间内,就被广泛应用于各类路桥项目施工中。随着无梁楼盖在建筑工程中的普及,预应力技术也开始进入建筑工程领域,技术的关键在于两个方面:

(1)预埋、张拉、灌浆。在预埋阶段,工作人员需要控制的内容主要为预应力筋的曲线形状,确保控制点标高定位的准确性;同时,也要保证其他工序不会对波纹管造成影响与破坏,使标高控制点阵与曲线形状保持准确。若预应力筋的预埋与其他工序发生冲突,工作人员应及时予以解决,避免对工期和工程质量造成影响。在张拉阶段,工作人员的控制要点是确保张拉应力能够满足设计标准要求,且伸长值的变化必须被控制在相关标准和规范允许的范围内。在灌浆阶段,主要控制内容为灌浆计量的准确性与浆体质量。

(2)钢筋安装。在绑扎普通钢筋时,严禁猛插猛放,以免刺破预应力筋的外皮。在实施焊接时,严禁将预应力筋用作搭接线,只有在预应力筋附近的保护措施设置妥当后方可进行焊接。

(3)混凝土浇筑。在浇筑混凝土之前,工作人员要将外露的灌浆孔、排气管连接处、预应力孔道接口等部位密封严实,以免发生漏浆堵塞管孔的问题。在混凝土的浇筑过程中,工作人员手中的振动棒不能接触任何预应力孔道或锚具,以免导致移位或损伤。浇筑结束后,要立即对孔道进行检查,对进入异物或被封堵的部分进行及时清理。检查结束后要重新进行封堵,以便使后续的张拉、灌浆操作能够顺利进行。

(4)浆体控制。在施工过程中务必对浆液的用水量进行严格控制。那些因未能及时使用而出现流动性降低的水泥浆,严禁采取加水的方式进行处理。

三、 施工技术管理信息化

随着我国建筑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对建筑企业本身的管理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这就要求建筑企业运用现代化的管理手段,提高建筑企业的竞争力。对施工企业来说,实现办公自动化,不仅可以提高工作效率,更为重要的是营造信息化管理建设所需要的氛围,提高人们对信息化管理的认识,初步感受信息化管理所带来的好处,为更高层次的信息化管理奠定基础。

结束语

近几年来我国的建筑技术取得了飞速发展,一些领域已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建筑结构分析的进步,建筑行业要不断总结经验,努力开拓技术新领域,积极吸取国内外新的建筑技术和管理手段,为推动我国建筑技术作出新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闵旺荣.论房屋建筑混凝土施工技术[J].科技风,2010,(12)

工程技术与发展篇(10)

【中图分类号】TU159 【文献标识码】【文章编号】1674-3954(2011)03-0119-01

一、概述

桩基础是应用非常广泛的基础型式,应用新的桩基技术,使散装水泥应用、高强混凝土技术等得到相应的发展;进一步推广GPS、全站仪等先进测绘仪器和测量技术,提高施工测量的技术水平,保证测量数据的准确可靠,从而保证整体工程的质量;对于新的预制构件技术的采用,在多层民用建筑中逐步提高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和叠合楼盖结构的比重,加快多层建筑的工业化进程。在建筑工程领域如何加快科技成果转化,不断提高工程的科技含量,全面推进施工企业技术进步,促进建筑技术整体水平提高的唯一的途径就是紧紧依靠科技进步,将科学的管理和大量技术上先进、质量可靠的科技成果广泛地应用到工程中去,应用到建筑业的各个领域。

二、施工新技术的发展状况

随着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建筑施工技术的水平也相应得到了相当成熟的提高,特别是近年来,施工工程中不断出现的新技术和新工艺给传统的施工技术带来了较大的冲击,这一系列新技术的出现,不但解决了过去传统施工技术无法实现的技术瓶颈,推广和引导了新的施工设备和施工工艺的出现,而且新的施工技术使得施工效率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一方面它降低了工程的成本、减少了工程的作业时间,另一方面更是增强了工程施工的安全可靠度,为整个施工项目的发展提供了一个更为广阔的舞台。

三、新技术在具体建筑工程中的应用

1、桩基础技术

(1)刚性桩柔性桩复合桩基技术

这是一种用刚性桩(如素砼桩)、柔性桩(如搅拌桩)与桩间同承担基础荷载的复合桩基技术。利用刚性桩本身强度较高,桩长较长,把上部结构荷载向深层传递,调动较深范围内土层的承载力。而利用柔性桩提高较浅层土的承载力,柔性桩的桩长较短。这样就把深层和浅层土的承载能力都发挥出来。从而形成刚性桩柔性桩与同作用的复合桩基。由于桩材料经济性好,土的能力得到充分发挥,因此有很好的经济效果。适用于浅层土层较软弱,而深层有较好土层的地区。

(2)钻孔压浆桩技术

钻孔压浆桩是用长臂螺旋钻机钻孔,待到达预定的深度后,通过设在钻头的喷咀向孔内高压喷注水泥浆,同时向上提钻,至浆液达到没有塌孔危险时停止,起钻后在孔内放置钢筋笼,投放粒料至孔口,然后利用补浆管(桩长超过13m时放一长一短二根补浆管),再向孔内二次补浆,直至浆液达到孔口为止。其特点是无噪音、无震动、无泥浆护壁排污。由于是高压注浆,其桩体很密实,与周围土体有明显的渗透加固作用,其承载力比普通灌注桩大幅提高,有很好的经济性。

(3)预制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

小方桩复合桩基技术是由小方桩与承台下的地基同承担外荷载的桩基技术。一般小方桩桩身截面边长小于或等于250mm,长细比可到80左右。桩间距一般不小于5~6倍桩截面边长,以充分发挥桩侧面的摩擦阻力。用于穿越较弱的土层,进入压缩性相对较低,但尚不十分坚硬的持力层,适用于多层和小高层建筑。其沉桩方法可用静压法也可用锤击法,施工设备灵活、因地制宜,但用锤击法时不能用重锤。这种桩尤其适宜在中小城市中应用。

(4)多节挤扩灌注桩技术

多节挤扩灌注桩是在灌注桩成孔的基础上,利用挤扩设备,在成孔的多个部位自下而上逐个挤扩成盘、岔(肢),在按设计要求完成多次挤扩后,取出挤扩设备,立即进行灌注桩的各项工艺成桩。由于桩体上增加了多个盘或肢,其承载能力得到提高。

2、建筑工程测量新技术

(1)GPS施工测控技术。

施工控制网是施工放样的依据,其精度要求高,测设困难,GPS精密定位技术能较好地解决该问题,且省时、省力,工作效率高,成果的可靠性有保障。随着超高层建筑和高耸结构物的不断出现,高层建筑施工常规测控方法已经很难满足规范的要求,如何在温差、日照、风载等外界环境因素影响下迅速、准确地完成平面轴线控制、高程传递、建筑构件的安装定位,已成为影响超高层建筑施工的首要因素。利用GPS测控技术具有方便、快捷、可靠等优点,可动态测定建筑物的摆动周期和摆动规律,测定建筑物(或构件)的垂直度,保证施工测量的质量。

(2)全站仪坐标法放样技术

全站仪具有测量精度高,仪器的集成化、自动化和智能化程度高等优点,已大量应用于各类工程的施工测量中。坐标法放样是充分利用全站仪的这些优点,直接利用施工控制点和放样点的坐标进行放样工作,避免了大量的放样数据的准备工作,提高了施工测量的工效,同时也减少了施工放样中可能出现的差错。该技术对一些形体复杂的建筑物放样工作有明显的优势。

(3)测距仪高程传递技术

高程传递一般采用水准测量和悬挂钢尺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劳动强度大,所需时间长,且测量成果的精度和可靠性有时得不到保证。现代测距仪具有测量精度高,观测快捷、方便等优点,只需将目前常用的测距仪或全站仪稍作改进,就可完成高程传递的测量工作。该技术对超高层建筑物的高程传递特别有效。

(4)高层建筑垂直度控制技术

高层建筑的垂直度是衡量建筑物施工质量的一项重要控制指标,通常采用经纬仪交会或悬挂锤球的方法解决,这些方法不但测量精度低,而且受外界条件的影响也十分明显,利用激光准直技术可较好地解决该问题。该技术受外界条件的影响小,测量作业快速方便,测量成果的精度高,且可进行检核,提高了成果的可靠性。另外,该技术采用多次定位方法,可有效地防止误差的累积,保证最终成果达到规范要求。

3、新预制混凝土构件应用技术

(1)发展新型装配式楼盖结构

采用革新的预应力空心板,按预制装配式楼盖设计,以保持施工安装快速的优点,同时在楼板找平层中加配钢筋网片,使之具有相当于叠合楼板的整体性,捉高结构的抗震性能;用高强预应力钢丝作预应力主筋,提高构件的延性;提高构件的质量标准(高于现行的国标),以促使构件生产工艺和模具水平的提高,使构件生产集中于有一定规模和技术水平的预制构件厂,以保证构件的高质量;通过改进后的板侧面设计与灌缝材料,增强板缝间的抗剪能力;通过上述几项措施并可解决当前困扰民用建筑开发商的频频引发争议的现浇混凝土楼板裂缝问题。

2、发展预制轻混凝土内、外墙板和复合外墙板

与框架结构的结合,可逐步取代现有的砖混结构,从而实现民用建筑基本不用粘土砖的节地要求。预制外墙板、新型装配式楼盖与框架结构及已有的各种轻质内墙相结合,可形成框架现浇或预制梁、柱装配整体,其余均为预制装配的新型建筑体系。

3、发展叠合楼盖结构

上一篇: 医疗设备监管 下一篇: 商务伦理论文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