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伦理论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20 16:30:35

商务伦理论文

商务伦理论文篇(1)

按照IBM公司的定义,电子商务=Web+企业业务.它所强调的是在网络环境下的商业化应用,是把买方、卖方、厂商及其合作伙伴在互联网(Internat)、企业内部网(Intranet)、和企业外部网(Extranet)结合起来的应用.1997年10月1~3日,欧洲经济委员会在比利时首都布鲁塞尔举办了全球信息化标准大会.明确提出了一个关于电子商务的比较严密完整的定义:“电子商务是各参与方之间,以电子方式而不是以物理交换或直接物理接触方式完成任何形式的业务交易”.这里的电子商务包括电子资料交换(EDI)、电子支付手段、电子定货系统、电子邮件、传真、网络、电子公告系统、条形码、图像处理、智能卡等.一次完整的商业贸易过程是复杂的,包括交易前的了解商情、询价、报价、发送定单、应答定单、发送接收送货通知、取货凭证、支付汇兑过程等,涉及资金流、物流、信息流的流动.

电子商务作为一种建立在信息技术平台上的先进的商务活动方式,无疑有着良好的发展前景.因此,企业在资金力量允许和发展战略需要的情况下,涉足电子商务,开拓新的领域,不失为是一种选择.有一些企业,由于进入时间合适,战略选择正确,经营方式得当,在电子商务方面取得很好的成绩.

目前我国要开展电子商务,还存在很多技术上的问题,例如计算机用户比较少.据中国互联网信息中心(CNNIC)统计,截至2000年7月,我国上网的计算机数量为650万台,平均每个企业和政府部门还不到1台,而且网络运作速度慢,网络资费贵,并据CNNIC统计,目前中国习惯利用电子商务获取商机的人数少,最常使用的网络服务依次是电子信箱(87.65%)、搜索引擎(55.91%)、软件上传或下载(50.69%)、各类信息查询(49.28%)、网上聊天室(38.81%)、新闻组(25.37%)、BBS电子公告栏(21.17%)、网上寻呼机(20.72%)、免费个人主页空间(19.68%)、网上游戏娱乐(17.70%)、网上炒股(14.64%)、网上购物或商务活动(14.09%),以及网络电话(9.63%)等①.使用网上购物或开展商业活动的人在各项基于互联网的活动中仅占倒数第二位,上述这些因素都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发展.

但是,主要的问题还不是在技术或硬件方面.有形的技术问题解决起来相对比较容易,往往只是一个资金投入的问题,而无形的障碍则会产生更大的不利影响[1].在我国要大规模地开展电子商务,使其确实成为一种能够产生经济效益的商业模式,一个最大的制约因素是在伦理方面.这种无形的伦理因素影响到电子商务运作的各个方面,不仅影响着人们对电子商务这一新模式的信任和信心,而且直接影响电子商务企业本身的经济效益和经营规模的扩大[2].

1电子商务运作中的伦理障碍

1.1虚假信息泛滥

在网络这一新兴媒体中,信息不象在传统媒体上会受到那么多的制约.而且由于网络的虚拟特点,一般消费者即使在觉察到信息的错误以后,也很难向信息的企业进行追究,甚至根本就不知道网络企业的地址.因此一些网络企业便表现得肆无忌惮,在网上发表各种各样的信息,或者制造出各种各样的新闻,来吸引消费者或者创造所谓的点击率,以扩大自己的商业影响,谋求经济效益.笔者曾经询问一位在一家商业网站任CEO的朋友:该网站的点击率是多少?这位朋友坦然问道:“你是想听真的还是假的”?据说真和假可相差一倍以上!而且这已经成为网络界公开的秘密.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广大消费者对于网上的诸多信息都心存疑虑,丧失了起码的信任.

1.2商品品质的问题

我国目前还处于传统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时期,这种转型,不仅仅是一种经济体制的变化,更是一种文化的转型.由于法制法规的不健全,与市场经济相配套的法律还很不完善.不少企业不讲信誉,制造假冒伪劣产品,以谋取暴利.这使消费者在进行购买时,对商店和商品产生不信任.许多消费者直接去商店买物品,也往往会买到假货,造成很多纠纷.电子商务由于其虚拟的特点,这一问题就更为严重.虽然,足不出户,轻点鼠标,便可通过计算机屏幕浏览网上商店的各种商品,然后再输入自己的家庭地址和数量等资料,便会有人将选定的商品送上门.但由于交易过程的虚拟化,消费者事前无法看到商品的实样和不能够当面交易,其暴露出来的问题却日益严重.有人称之为“网络广告满天飞,货送上门面目非”.据媒体报道,有一位家住上海的消费者,通过浏览网页,从一家网站设计得相当美观的电子商店选购了一台喷墨打印机.2天后这家电子商店派人将1台包装得十分精美的打印机送上,该先生收到打印机后,即拆箱检查,见型号、色泽正是自己早先选定的那种,就欣然付款,而对方则给他一张计算机打印的价格单.开始几天,打印机工作正常,但半个月后就出了毛病,除了卡纸外,喷出的字迹也是深浅不匀.该先生按照说明书上的号码打电话与这家公司联系,却被告之为空号.他找到消费者协会投诉,因为没有正式发票,消费者协会表示爱莫能助.

中国的工业目前还处于比较幼稚的时期,很多产品还缺乏相当的竞争力,因此产品质量也是参差不齐.外加部分企业经营者的商业道德水平低下,造成市场秩序混乱,消者者对商品的信任度很差.所以很多消费者宁愿多费些时间上商店去购买东西,信奉“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的观念,对于在网上购物缺乏信心.这一因素严重制约了电子商务的开展.

1.3信用与支付手段的问题

利用电子商务进行交易必然会涉及到信用与支付问题.由于电子商务的“无纸化”和“无址化”,对参加交易的各方提出了更高的信用要求.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的“义理社会”价值体系的约束作用正在日趋削弱,而基于法制基础之上的“契约社会”还远未形成.信用的概念在不少人的眼中甚是淡薄,因此也给与电子商务密切配套的支付手段带来了很大的不利影响.目前国内所进行的电子商务交易,其支付手段可以说是土洋结合.信用卡、借记卡、储蓄卡、邮局汇款和货到付款等多种支付方式混合使用,有的甚至是使用网上查询、网下交易的方法.虽然现在有一些银行开始进行在线支付和开办网上银行业务等方面的试点工作,但是在中国信用制度还很不完善的情况下,单靠银行的力量也很难解决这一问题.而且,由于人与人间的信任度较差,很少有人愿意贸然通过网络的形式把自己的信用卡帐号等个人资料告诉企业,因为稍不留神就会发生想象不到的严重问题.现实中也确实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有人把信用卡帐号等个人资料在网上告诉了企业,被一些不良企业把不应收的货款划走,等到消费者发现已为时过晚[3~5].现在大多数从事电子商务的企业,都选择了货到付款这样一种较可靠的方式,以解决在货款的支付中双方互不信任的问题.

但是,电子商务活动进行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进行快捷、方便、安全的交易,使资金使用和货物流向趋于合理[6].如果我们仍然沿用传统的交易方法,使用现款支付的方式来实行网上交易,必然会制约企业电子商务的运作规模,而且违背了电子商务活动的初衷.

1.4物流配送的问题

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的一个重要环节,如果没有相应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就不能够进行有效的运作,也不能够产生规模效应,不能够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服务,最终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这样一种先进的商业运作方式产生怀疑和失去信任,最终对它丧失信心.

在物流配送这一环节中,技术因素是一个方面的问题,而是否具有良好的商业伦理,对消费者实行一种真正负责的态度,也是物流配送当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因素.它在某种程度上保证了物流配送的及时和准确.上海某报的几位记者曾经作过一次亲身体验.他们向一家号称“网上销品茂”的大型商业网站定购了几件货物.这家网络公司原来宣称所定货物半天内送到,而实际情况是两天都没有回音,更谈不上送货.这几位记者不仅感叹,网上购物犹如麦哲伦远航,“网海茫茫彼岸难寻,购物不比上街轻松.”②

方兴未艾的网上消费,为千千万万的网民提供了方便.而且,电子商务作为一种新的商业交易方式,可以节约交易费用,提高交易频度和结算效率,可以无限放大市场和放大商业机会,从而放大资源配置范围.因此,电子商务这种新型交易方式,自有其广阔的前景[7].然而,鉴于目前电子商务运作中所存在的伦理障碍,有关部门谆谆告诫各位消费者:上网消费仅防欺诈,要增强自我保护意识,做到“三要三不要”.即:一要事先了解网上商店的信誉度,可向亲朋好友和同事做些调查,不要轻信网上商店和网上商品广告溢美之词.二要仔细查阅电子商店出示的有关资料,诸如营业执照;或先用电话核实商店的确切地址,做到心中有数;不要随便输入自己的个人资料,以免产生不必要的麻烦.三要索取正规发票,付款前对商品质量要验明正身后再付款,不要贪图便宜而放弃了自己的权益.如此战战兢兢、步步为营的消费,且不说已全然没有半点购物和网上冲浪的乐趣,更严重影响了电子商务的规模发展.

2解决电子商务伦理问题的对策

尽管中国目前的电子商务活动存在种种伦理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电子商务在中国前途暗淡.电子商务这样一种建立在高科技基础上的崭新的商务活动方式,可以预计在中国将会有一个大的发展.为了解决目前在电子商务活动中所面临的伦理问题,建议可采取以下对策.

2.1迅速加强法律法规和政策的建设

针对目前电子商务活动开展的势头,政府有关部门应该积极研究电子商务的特点,迅速制定有针对性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以规范电子商务活动,增加企业和广大消费者对电子商务的信任感.目前,上海市有关部门已经采取了初步措施,推出了工商企业营业执照网络版的格式和规定,使企业和消费者需要时可在网上查看企业的营业执照,以增加对从事电子商务企业的了解和信任.当然这只是起码的第一步,这方面的工作还有待大力加强.

2.2加强对企业家的商业伦理道德教育

商业伦理建设是一项十分紧迫的工作,它对于目前中国市场经济的规范化运作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中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中,伦理价值的失范现象十分严重,一些企业家认为市场经济就只要讲钱,为了赚钱可以不择手段.因此加强商业伦理的教育和新的伦理道德的建设非常迫切[3,8].在这方面,大学的商学院、行业协会和政府有关部门都需要做大量基础性的工作,重建符合市场经济的、积极向上的新经济状态下的商业伦理.

商务伦理论文篇(2)

中图分类号:F832.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3)01-0-02

一、研究背景

从近年来的国际金融事件来看,因为金融伦理道德问题引发的金融事件深深震惊了金融界。曾在国际金融领域获得了巨大的成功的世界首家商业银行——巴林银行,由于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的违规交易,造成高达14亿美元的损失,最终导致其破产清算,使国际金融界为之震动。如今,自2007年以来由于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金融动荡与危机日益加深,由于伦理道德因素引起的金融事件层出不穷,如法国兴业银行70多亿美元的违规交易,致使银行损失100多亿美元。总之,大量金融丑闻的发生使许多学者和监管部门再一次将目光投向了亚里士多德、亚当·斯密等都曾论述过的金融伦理道德问题。

诸如此类的存在于商业银行内部的伦理道德问题,在国内商业银行中也时有发生,严重地损害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权威调查机构麦肯锡的2002年的调查表明,1999年以来,中国四大国有商业银行中,某家银行约有20%的最优质客户已经将其最主要的银行关系转移至其他外资银行。由此可见,在外资金融机构的强大的压力下,我们不得不更加关注中国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问题。

从金融丑闻的严重后果及危害性看,金融伦理的提升已成为商业银行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稳定健康发展的客观要求。怎样通过引入金融伦理来提高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成为理论上和现实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二、金融伦理与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理论分析

1.金融伦理的理论基础

现代金融理论的发展表明,金融不仅是一种技术性的活动,而且也会涉及到价值判断。金融生活中种种不道德行为和一些不公平的制度设计也引起了人们的极大关注,人们日益认识到金融伦理是影响金融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那么,什么是金融伦理?其存在的理论依据是什么?

(1)金融伦理的内涵

对金融伦理的定义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金融伦理是指金融活动参与各方在金融交易中应遵循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金融活动的利益相关者包括金融机构、从业人员、社区、政府、参与者等在金融交易与金融活动中所涉及的伦理关系、伦理意识、伦理准则和伦理活动的总和。狭义的金融伦理指的是金融机构及其从业人员以及金融市场必须遵循的道德规范与行为方式,是作为主体提供各种金融服务的金融机构、金融从业人员和金融市场所应遵循的行为规范与道德准则,或者说是金融服务的供给方所体现出来的善恶行为与准则。

(2)金融伦理存在的理论依据

一是金融活动是利益相关者的活动。不管是金融机构、从业人员还是参与者都是具有一定社会责任和道德取向的契约人。金融从业人员与各类参与者都具有一定的道德取向,或者说有一种恶性或善性道德前提,受社会道德环境的影响,表现出善或恶的道德取向。在金融活动中面对伦理冲突时,其作为“经济人”的属性,在利己与利他当中,往往就会陷入作出“超功利”利他的善性道德选择还是“狭隘功利”利已的道德选择的两难境地,如果选择利他或者自觉履行作为职业人的业务就是善性道德决策,相反是恶性道德决策。

二是金融制度的制定包含道德规范要求。金融制度是维系金融正常秩序、配置金融资源、界定利益相关者责任和义务的制度安排。这种制度安排要坚持公共利益至上,倡导互利守信、合作共赢的伦理精神,以及共同维护公开、公平、公正的金融市场秩序与环境的道德要求,使金融资源达到最优化配置。在金融活动中各利益相关者都尽力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但对自身利益最大化的追求是以自身活动的合道德性义务和相关责任的履行为前提的。否则,既不合伦理道德要求又不合制度规定,直至违反法律的规定要受到应有的惩罚。

三是金融理论的发展揭示了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许多金融从业人员认为,金融活动是以金融量论为基础的技术性活动,只关心决策制定后的结果。一些金融理论者也将金融学理解为仅依赖可视事实的客观科学,不作任何关于伦理价值的判断,只关心方法手段,而不关心目的。只以经验证据来证明检验的实证主义而排除本应该进行价值判断的规范性命题与判断。

这就非常明确地揭示出“在实现股东财富最大化”的命题中,同时也包含了如何公正合理实现股东利益的规范性的伦理命题,方法和目的统一于同一活动中,金融活动的伦理属性非常明显。特别是在使用别人的钱进行金融活动时,作为受托人或人的金融从业者,面对的是实现委托人或者被人的利益最大化还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的选择,这就使得金融活动存在巨大的道德风险。这些都充分说明,金融与伦理的关系不是外力强加的,是金融活动中相辅相成的不可或缺的矛盾统一体,金融伦理客观存在于金融活动当中。

2.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内涵

随着中国金融业的全面开放和中国对入世承诺的履行,在中国的外资银行数量迅速增加,中国商业银行面临的竞争和压力也越来越大,对自身核心竞争力也越来越关注。那么,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究竟是什么?

商业银行作为一种比较特殊的企业,其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什么?1990年,Prahalad和Hamel在《哈佛商业评论》1990年第1期发表的“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一文中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内的一种积累性资源,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各种技术流派思想的资源”。这种竞争力是“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力量源泉”。并且提出,核心竞争力包括三个层次的内涵:一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或学说,特别是如何协调不同的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术流派的学识或知识”;二是“关于工作的组织和价值的传递”;三是“交流、介入和跨越组织边界的深入工作”。他们形象地用“树形”理论来进一步解释核心竞争力:一个企业就象一棵树,核心产品是树干,业务单位是树枝、树叶,果实则是顾客所需要的最终产品,提供养分、维系生命、稳固树身的根就是核心竞争力。

三、金融伦理视角下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原理分析及路径

1.金融伦理提升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的原理分析

(1)信息不对称理论

信息不对称是指某些参与人拥有但另一些参与人不拥有的信息,按其发生的时间不同,会分别产生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商业银行金融交易中的信息不对称是其引入金融伦理提升自身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原因。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交易的主体,与商业银行员工、客户间存在较大的信息不对称,商业银行与员工存在利益不一致或不信任,从而耗费大量的资源用作监督成本,由于银行与员工之间没有形成合力,资源内耗,无形中降低了商业银行的核心竞争力。

(2)委托理论

委托理论是建立在信息不对称的基础上的,其主要研究的委托关系是指一个或多个行为主体根据一种明示或隐含的契约,指定、雇佣另一些行为主体为其服务,同时授予后者一定的决策权利,并根据后者提供的服务数量和质量对其支付相应的报酬。通过对委托理论的研究,商业银行可以通过从制度、文化等角度,寻求激励的影响因素,设计最优契约激励人,使银行员工、商业银行、股东、国家的利益重合,从而避免如商业银行员工独自或与客户合谋损害银行利益的行为。通过理顺各行为主体的委托关系,各主体利益趋于一致,则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自然能得到有效提升。

2.商业银行金融伦理提升路径的拓展

(1)客户伦理方面

由于客户对商业银行提品与服务的选择往往来源于银行的各种宣传资料与一线客户经理的推介,在信息的不对称条件下,客户在享受产品与服务、协议定价、接受促销、柜台服务咨询等的过程中,往往处于劣势,容易受到不公正待遇,每当此时客户往往用脚投票,从而造成了银行客户与业务的大量流失。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产品与服务、定价、促销与柜台服务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客户伦理水平。

(2)竞争伦理方面

由于资源的有限性和稀缺性,市场经济条件下,竞争机制作为市场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时刻发挥着重要作用。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相互间的竞争主要发生在争取优质客户、争取市场与存贷款和争取优秀人才和信息三个方面。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市场、人才、信息以及竞争规范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竞争伦理水平。

(3)员工伦理方面

由于商业银行与员工双方间的权利责任是不完全对称,一方的某些权利,另一方没有责任与之相配。更重要的是,员工与商业银行的权利责任可能发生冲突,员工有时要面对实现商业银行权利的责任可能与实现部门利益或个人利益的责任相矛盾的问题。这是商业银行员工必须面对和解决的伦理难题。作为掌握商业银行核心机密和技术的员工,更有出卖商业银行而获得自身利益的优势,此种情况下,员工的忠诚度就成为重要的伦理问题。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员工管理、员工保障、员工忠诚度、争议处理四个方面来提升自身员工伦理水平。

(4)股东伦理方面

从目前中国国情来看商业银行主要有三种组织形式: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与民营商业银行,这三类商业银行都采用股份制的形式。各种类型商业银行体现的是商业银行与股东间的关系,伦理关系是其中重要组成部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银行利润的获取是在各种利益相关者共同作用中获得的,而且随着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国际金融市场资本流动加剧,知识、信息等要素逐渐代替股东投入的资本,这些因素导致了商业银行与股东间权利与责任关系变化,各自所应该承担的伦理责任与道德义务也逐渐变化。因此,建议商业银行至少从两个方面来处理好员工伦理关系:一是对股东应尽的责任;二是处理好利益冲突伦理。

(5)环境伦理方面

商业银行作为金融机构,要接受国家相关部门的指导,以及金融政策、货币政策和经济政策等的调控,由此形成了政商伦理关系。各类商业银行又都是以网点形式分布在相关社区的,与社区以及当地政府间关系密切,对所在社区社会经济发展负有重要责任,产生重要影响,社会责任重大。商业银行在进行投资时,是否只是顾及自身利益而人为留下投资盲点,或者不考虑申请贷款企业的性质进行投资,或者不参与当地政府或社区组织的环保等社会公益活动等等,这些涉及生态伦理。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从政商伦理、社会责任和生态伦理三个方面来提升自身环境伦理水平。

(6)伦理建设方面

商业银行可以通过提升员工的伦理道德认识与层次、制定伦理规则、进行伦理道德教育,以减少和消除不符合金融伦理的思想与行为,努力提高银行与全体人员的伦理道德素质,形成自身的伦理优势。这种由较高伦理道德素质形成的伦理优势,最终将转化为商业银行的竞争优势,成为战胜竞争对手的核心竞争力。因此,建议商业银行应积极关注并领导伦理、伦理规则、伦理道德教育、伦理决策与伦理控制五个方面来提升自身伦理建设水平。

四、结论

金融伦理对商业银行核心竞争力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然而,长期以来,却没有得到学术理论界和实践部门的重视,或者重视程度不够。故本文选取事关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分重要而又易被人们忽视的金融伦理问题作为研究对象,得出如下结论:

商务伦理论文篇(3)

摘要:本文试图从伦理文化的视角审视电子商务的困境。认为其中一个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我们尚未完全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漠视电子商务与伦理文化的内在联系。因此,发展电子商务不仅要重视电子商务软件硬件的建设,而且要关注“鼠标下的德性”棗电子商务的伦理方面,防止“信息崇拜”和“技术至上”的负面影响,做到伦理与技术、法律携手,走向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美好明天。关键词:电子商务网络伦理计算机伦理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电子商务(ElectronicCommerce)。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直播已经闯入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广告随处可见,“鼠标加水泥”、BtoB还是BtoC的讨论贴满了各大网站的BBS。电子商务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风靡世界,给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无限商机。1994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2亿美元,1998年则高达500亿美元,短短的4年时间增长40多倍。据预测,今后3年内全球上网人数将增至10亿,2000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010年交易额可达1万亿美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全国上网主机已达350万台,网民激增至1000万人,且上网人数仍以每年300%的速度递增;中国网上商店(中国电子商务网)已达1100多家,并以每天增加2家的速度发展。然而,看似火爆的电子商务并没有使商务网站的CEO们欢欣鼓舞,相反却如履薄冰。翻开他们的帐簿不难发现,虽然销售额在增长,但与实际的投入相比则相差甚远。据称,要不了一年,有八成以上的网站将会倒闭。在让人兴奋不已的电子商务热的背后,开始弥漫日益浓厚的忧虑情绪。我国企业上网率很低,上网企业大多还处于建一个主页,在网络地产中占一个门面而已的阶段,颇具专业水平的电子商务网仅1100多家。据《中国消费类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我国网民参与电子商务的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中国网民虽说有1000万之众,但与13亿人口相比显得极不相称。而这1000万网民中,参与电子商务的比例只有28.6%,参与过网上购物的仅为20.3%。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明显偏低,目前全球网民参与网上购物的比例为40%。目前我国网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也不深,以网上购物为例,在参与过网上购物的网民中,60%在过去1年中有1到2次购物经历。而在美国,过去3个月中网上平均购物次数是7次。目前我国网民参与网上交易还处于尝试和体验阶段,有70%以上的网民认为“网上购物值得一试,但我仍选择传统购物方式”。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从消费者来看,电子商务作为全新的商务模式远未被接受。[1]这一反差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家、业内人士和法律界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例如,不少业内分析家正确指出,信用制度不完善和配送系统不发达是我国电子商务所面临的两个最大的瓶颈;这两大瓶颈不解决,在国内开展电子商务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面对电子商务的滚滚浪潮,伦理学界不应患所谓的“失语症”。如果从伦理文化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当前国内电子商务之所以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状态,其原因不仅在于国内开展电子商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滞后,而且还在于我们并没有完全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和核心,忽视了电子商务的社会、伦理、文化方面,忽视了“鼠标下的德性”。首先,对电子商务本质的理解存在片面化,人们普遍把电子商务看成是“利用电子媒体做生意”、“在网上进行买卖活动”、“将传统的商务活动移到网上进行”。曾任IBM公司副总裁、著名的网络和电子商务学家查克·马丁正确指出:“仅仅建一个万维网(Web)网址并不是电子商务的全部。网络未来是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其内容要比电子贸易广泛得多。电子贸易所涉及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产品、信息或服务的买卖,而电子商务则涉及到整个价值链的‘网络化’:从产品概念、产品创新到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和最终的消费”。[2]“最终,所有的人和物都将网络化。”[3]因此,在发展电子商务时,不仅要关注技术、物流等软硬件因素,而且要重视与其密不可分的社会伦理文化因素。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网站的剖析,不难发现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大多是Amazon、Yahoo、eBay在国内的“克隆”,而这种“克隆”只是生搬硬套式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模仿,将电子商务片面地理解为网上销售、网上拍卖,将电子商务等同于电子贸易。其实,正如克隆人技术一样,可以克隆出生物学意义上的“片面的”人,却不能克隆出社会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因为原子容易复制,而人的社会性因素难以拷贝,而这正是人的本质所在;电子商务的“克隆”也只能“克隆”出技术意义上的“片面的”电子商务,无法克隆出非技术因素棗社会伦理文化因素,因而无法“克隆”出完整的电子商务。正如查克·马丁指出:“联网并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人们的行为,技术上和文化上的挑战会让技术驻足,等待人们逐渐改变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4]第二、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电子商务本质把握的缺失就在于忽视其社会伦理文化因素。而这种忽视又与“信息崇拜”、“技术至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其名著《信息崇拜》中首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及其后果。他并不是站在僵化的技术恐惧论的立场,而是坚持人道主义,在充分肯定计算机技术的意义的基础上,提醒人们警惕“信息崇拜”的危险。他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计算机如同过于缺乏主见的皇帝一样,已被披上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外衣”。“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5]因此,每当谈到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黑客行为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加强网络技术的改进,而忽视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对网络的影响。这种技术至上论常常挫伤人们发展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信心,尤其在今年“黑色二月”的技术与黑客的较量中,号称坚不可摧的技术频频告急,世界各国的顶尖网站屡失城门。这种观念也强化了伦理与技术的时滞效应,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A·斯皮内洛指出:“技术常常比伦理学理论发展得快,而这方面的滞后效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危害”。[6]这一切提示我们:电子商务具有深刻的伦理底蕴。我们不仅要重视技术的作用,也应关注伦理文化的实践意义,在伦理文化与技术存在时滞效应的今天,应努力寻找平衡点,以保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在大力发展技术、加快网络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伦理规范、价值观的构建,缩短我国与世界电子商务进程的差距,防止网络经济中技术至上论、“信息崇拜”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伦理与技术、法律携手,共同走向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美好明天。美国学者理查德·A·斯皮内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7]这是一个美国学者对中国的善意的提醒,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第三、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意味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定要经受更多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瓶颈,而且要解决由于市场经济先天不足和经济封闭带来的人文条件欠缺等难题。在技术至上论者看来,技术问题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最不成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在技术上已初步具备实施条件。但适应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人文条件明显不足。毋须说中国13亿人口都被“全球化”,只要现有的1000万网民能真正被“电子商务化”(国际公认1000万网民是一个国家互联网产业起飞的基点),那么中国的电子商务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商机无限”。众多的人口和网民与电子商务的“泡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个中原因,与人们长期以来在原子社会、传统经济中所形成的交易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有着深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棗电子贸易阶段已露端倪。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必然导致观念更新、思维方式的突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对全新的电子商务的重大影响。这两者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尽管目前这并不常常被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在全面推进电子商务时,这种联系将会逐步浮出水面凸显出来。美国著名的网络和电子商务学家查克·马丁深切地注意到了网络对企业行为和个人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并把这一现象称为“电子厄尔尼诺现象”。他不无忧虑地指出:“这股电子厄尔尼诺现象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顾客、企业和各种关系,恐怕他们(指企业总裁,引者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8]因此,漠视电子商务与社会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或不能适时调适这种联系,这种联系就可能成为电子商务进程中的暗礁,电子商务就有触礁或被搁浅的危险;而处理得当,这种联系无疑将成为加快电子商务进程的风帆。第四、当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不会再用传统的商业思维去争论新型的电子商务中的问题,我们应用电子商务的思维去运营电子商务,加强网络伦理文化的建设,以营造出适合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伦理环境。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经网总经理胡小明先生认为:“电子商务需要一个系统环境。而系统的生成比单个的技术生成要慢得多。人们老是用技术的成熟度来代替系统的可行度。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中国证券电子商务网CEO朱在国先生也强调指出:“当电子商务本质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时,在国内开展电子商务就不再是海市蜃楼”。[9]如果把这里的“系统环境”和“国情”仅仅理解为硬件、软件条件,无疑是片面的,相信也不是两位老总的初衷。它还应该包括社会、文化、伦理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需的网络伦理环境或网络伦理生态。所谓伦理生态是指人生存、生活和发展于其中的伦理环境或道德环境。[10]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近几年来,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网络生态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色情、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等严重污染网络环境。这不仅有碍网络的纯洁,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胁,而且这些有害、虚假信息占用大量宝贵的网络资源,大大降低了网络运行的效率,也使市场经济的“帝王法则”棗诚实信用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网络病毒:自从1987年10月发现第一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计算机本身的发展速度。到1997年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高达15000种之巨。计算机病毒一旦与网络联姻(即网络病毒),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就更大。1988年的“电子珍珠港事件”棗莫里斯蠕虫案、CIH病毒以及刚刚出现的“爱虫”病毒对互联网的侵袭使人们达到了谈毒色变的程度,网络病毒使人们对网络安全充满疑虑,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黑客及黑客行为:黑客也许是人类社会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群人,他们有时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有时就是网络罪犯。今天,把大多数的黑客称为骇客,也许更为准确,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发展到了故意进行数字破坏的程度,对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构成了巨大威胁。网络犯罪: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性犯罪、网络洗钱等网络犯罪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它的危害程度最大,是严重破坏网络环境的行为。侵犯隐私:互联网也许是侵犯隐私最合适的温床,这使得人们在电子商务的大门前常常不禁驻足观望。人们渴望获得电子商务快捷方便、高效低成本带来的好处,但又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无端泄露,在毫无觉察之中已被人剥得。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无用信息、过时信息、垃圾信息的激增致使信息交通拥挤。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宽,但依然跟不上信息膨胀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我快被数据淹死了”的呼声中,却又难以觅得真正需要的信息。文化多样性的危机:知识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构成的威胁,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正如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关键。网络生态危机使人们对网络安全充满忧虑,挫伤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同时,这种所谓的“网络生态危机”也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洁净亮堂的“网络计算环境”、“数字化神经系统”和适宜的伦理文化环境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网络生态伦理意识”,增强研究和建构网络伦理的紧迫感,加快网络伦理建设的实践步伐。这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只是电子商务企业要考虑的事。在这项工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自觉地负担起自己的伦理责任。同时,电子商务的全球性要求我们还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参考文献[1]中国消费类电子商务现状分析.生活时报.[2][3][4][8]查克·马丁.数字化经济[M].孟祥成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9.2,11,11,1.[5]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M].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Ⅴ-Ⅵ.[6][7]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Ⅵ,Ⅱ.[9]陈吉明.电子商务并非泡沫.2000年03月23日09:17全景网络证券时报.[10]晏辉.伦理生态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9(5).

商务伦理论文篇(4)

面对电子商务的滚滚浪潮,伦理学界不应患所谓的“失语症”。如果从伦理文化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当前国内电子商务之所以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状态,其原因不仅在于国内开展电子商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滞后,而且还在于我们并没有完全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和核心,忽视了电子商务的社会、伦理、文化方面,忽视了“鼠标下的德性”。

首先,对电子商务本质的理解存在片面化,人们普遍把电子商务看成是“利用电子媒体做生意”、“在网上进行买卖活动”、“将传统的商务活动移到网上进行”。

曾任IBM公司副总裁、著名的网络和电子商务学家查克·马丁正确指出:“仅仅建一个万维网(Web)网址并不是电子商务的全部。网络未来是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其内容要比电子贸易广泛得多。电子贸易所涉及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产品、信息或服务的买卖,而电子商务则涉及到整个价值链的‘网络化’:从产品概念、产品创新到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和最终的消费”。“最终,所有的人和物都将网络化。”[3]因此,在发展电子商务时,不仅要关注技术、物流等软硬件因素,而且要重视与其密不可分的社会伦理文化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网站的剖析,不难发现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大多是Amazon、Yahoo、eBay在国内的“克隆”,而这种“克隆”只是生搬硬套式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模仿,将电子商务片面地理解为网上销售、网上拍卖,将电子商务等同于电子贸易。其实,正如克隆人技术一样,可以克隆出生物学意义上的“片面的”人,却不能克隆出社会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因为原子容易复制,而人的社会性因素难以拷贝,而这正是人的本质所在;电子商务的“克隆”也只能“克隆”出技术意义上的“片面的”电子商务,无法克隆出非技术因素棗社会伦理文化因素,因而无法“克隆”出完整的电子商务。正如查克·马丁指出:“联网并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人们的行为,技术上和文化上的挑战会让技术驻足,等待人们逐渐改变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4]

第二、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电子商务本质把握的缺失就在于忽视其社会伦理文化因素。而这种忽视又与“信息崇拜”、“技术至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学者西奥多

·罗斯扎克在其名著《信息崇拜》中首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及其后果。他并不是站在僵化的技术恐惧论的立场,而是坚持人道主义,在充分肯定计算机技术的意义的基础上,提醒人们警惕“信息崇拜”的危险。他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计算机如同过于缺乏主见的皇帝一样,已被披上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外衣”。“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5]

因此,每当谈到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黑客行为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加强网络技术的改进,而忽视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对网络的影响。这种技术至上论常常挫伤人们发展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信心,尤其在今年“黑色二月”的技术与黑客的较量中,号称坚不可摧的技术频频告急,世界各国的顶尖网站屡失城门。这种观念也强化了伦理与技术的时滞效应,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A·斯皮内洛指出:“技术常常比伦理学理论发展得快,而这方面的滞后效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危害”。[6]

这一切提示我们:电子商务具有深刻的伦理底蕴。我们不仅要重视技术的作用,也应关注伦理文化的实践意义,在伦理文化与技术存在时滞效应的今天,应努力寻找平衡点,以保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在大力发展技术、加快网络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伦理规范、价值观的构建,缩短我国与世界电子商务进程的差距,防止网络经济中技术至上论、“信息崇拜”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伦理与技术、法律携手,共同走向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美好明天。

美国学者理查德·A·斯皮内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7]这是一个美国学者对中国的善意的提醒,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第三、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意味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定要经受更多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瓶颈,而且要解决由于市场经济先天不足和经济封闭带来的人文条件欠缺等难题。在技术至上论者看来,技术问题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最不成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在技术上已初步具备实施条件。但适应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人文条件明显不足。

毋须说中国13亿人口都被“全球化”,只要现有的1000万网民能真正被“电子商务化”(国际公认1000万网民是一个国家互联网产业起飞的基点),那么中国的电子商务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商机无限”。众多的人口和网民与电子商务的“泡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个中原因,与人们长期以来在原子社会、传统经济中所形成的交易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有着深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棗电子贸易阶段已露端倪。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必然导致观念更新、思维方式的突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对全新的电子商务的重大影响。这两者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尽管目前这并不常常被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在全面推进电子商务时,这种联系将会逐步浮出水面凸显出来。美国著名的网络和电子商务学家查克·马丁深切地注意到了网络对企业行为和个人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并把这一现象称为“电子厄尔尼诺现象”。他不无忧虑地指出:“这股电子厄尔尼诺现象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顾客、企业和各种关系,恐怕他们(指企业总裁,引者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8]因此,漠视电子商务与社会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或不能适时调适这种联系,这种联系就可能成为电子商务进程中的暗礁,电子商务就有触礁或被搁浅的危险;而处理得当,这种联系无疑将成为加快电子商务进程的风帆。

第四、当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不会再用传统的商业思维去争论新型的电子商务中的问题,我们应用电子商务的思维去运营电子商务,加强网络伦理文化的建设,以营造出适合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伦理环境。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经网总经理胡小明先生认为:“电子商务需要一个系统环境。而系统的生成比单个的技术生成要慢得多。人们老是用技术的成熟度来代替系统的可行度。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中国证券电子商务网CEO朱在国先生也强调指出:“当电子商务本质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时,在国内开展电子商务就不再是海市蜃楼”。[9]如果把这里的“系统环境”和“国情”仅仅理解为硬件、软件条件,无疑是片面的,相信也不是两位老总的初衷。它还应该包括社会、文化、伦理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需的网络伦理环境或网络伦理生态。

所谓伦理生态是指人生存、生活和发展于其中的伦理环境或道德环境。[10]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近几年来,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网络生态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色情、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等严重污染网络环境。这不仅有碍网络的纯洁,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胁,而且这些有害、虚假信息占用大量宝贵的网络资源,大大降低了网络运行的效率,也使市场经济的“帝王法则”棗诚实信用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病毒:自从1987年10月发现第一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计算机本身的发展速度。到1997年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高达15000种之巨。计算机病毒一旦与网络联姻(即网络病毒),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就更大。1988年的“电子珍珠港事件”棗莫里斯蠕虫案、CIH病毒以及刚刚出现的“爱虫”病毒对互联网的侵袭使人们达到了谈毒色变的程度,网络病毒使人们对网络安全充满疑虑,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黑客及黑客行为:黑客也许是人类社会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群人,他们有时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有时就是网络罪犯。今天,把大多数的黑客称为骇客,也许更为准确,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发展到了故意进行数字破坏的程度,对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构成了巨大威胁。

网络犯罪: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性犯罪、网络洗钱等网络犯罪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它的危害程度最大,是严重破坏网络环境的行为。

侵犯隐私:互联网也许是侵犯隐私最合适的温床,这使得人们在电子商务的大门前常常不禁驻足观望。人们渴望获得电子商务快捷方便、高效低成本带来的好处,但又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无端泄露,在毫无觉察之中已被人剥得。

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无用信息、过时信息、垃圾信息的激增致使信息交通拥挤。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宽,但依然跟不上信息膨胀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我快被数据淹死了”的呼声中,却又难以觅得真正需要的信息。

文化多样性的危机:知识霸权、文化帝国主义对世界文化多样性构成的威胁,已引起人们的密切关注。正如生物多样性是维持生态平衡的重要因素一样,文化多样性也是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维持文化生态平衡的关键。

网络生态危机使人们对网络安全充满忧虑,挫伤人们参与电子商务的热情。同时,这种所谓的“网络生态危机”也使人们更清楚地认识到,良好的网络道德环境对于电子商务的重要意义,洁净亮堂的“网络计算环境”、“数字化神经系统”和适宜的伦理文化环境是电子商务健康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树立“网络生态伦理意识”,增强研究和建构网络伦理的紧迫感,加快网络伦理建设的实践步伐。这无疑是一项系统工程,绝不只是电子商务企业要考虑的事。在这项工程中,政府、企业和个人都应自觉地负担起自己的伦理责任。同时,电子商务的全球性要求我们还必须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参考文献

中国消费类电子商务现状分析.2000/05/0211:58生活时报.

[3][4][8]查克·马丁.数字化经济[M].孟祥成译.北京:中国建材工业出版社科文(香港)出版有限公司,1999.2,11,11,1.

[5]西奥多·罗斯扎克.信息崇拜[M].苗华健,陈体仁译。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4.Ⅴ-Ⅵ.

[6][7]理查德·A·斯皮内洛.世纪道德----信息技术的伦理方面[M].刘钢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1999.Ⅵ,Ⅱ.

[9]陈吉明.电子商务并非泡沫.2000年03月23日09:17全景网络证券时报.

[10]晏辉.伦理生态论[J].广东社会科学,1999(5).

商务伦理论文篇(5)

    当今世界最热门的话题莫过于电子商务(Electronic Commerce)。网上购物、网上拍卖、网上直播已经闯入人们的生活,电子商务广告随处可见,“鼠标加水泥”、B to B还是B to C的讨论贴满了各大网站的BBS。电子商务正以不可阻挡之势风靡世界,给新世纪的世界经济带来了无限商机。

    1994年全球电子商务销售额为12亿美元,1998年则高达500亿美元,短短的4年时间增长40多倍。据预测,今后3年内全球上网人数将增至10亿,2000年电子商务市场规模将达3000亿美??010年交易额可达1万亿美元。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也非常迅速。目前全国上网主机已达350万台,网民激增至1000万人,且上网人数仍以每年300%的速度递增;中国网上商店(中国电子商务网)已达1100多家,并以每天增加2家的速度发展。

    然而,看似火爆的电子商务并没有使商务网站的CEO们欢欣鼓舞,相反却如履薄冰。翻开他们的帐簿不难发现,虽然销售额在增长,但与实际的投入相比则相差甚远。据称,要不了一年,有八成以上的网站将会倒闭。在让人兴奋不已的电子商务热的背后,开始弥漫日益浓厚的忧虑情绪。

    我国企业上网率很低,上网企业大多还处于建一个主页,在网络地产中占一个门面而已的阶段,颇具专业水平的电子商务网仅1100多家。据《中国消费类电子商务发展状况研究报告》,我国网民参与电子商务的广度和深度与发达国家相比还相距甚远。中国网民虽说有1000万之众,但与13亿人口相比显得极不相称。而这1000万网民中,参与电子商务的比例只有28.6%,参与过网上购物的仅为20.3%。与国外发达国家相比,这一比例明显偏低,目前全球网民参与网上购物的比例为40%。目前我国网民参与电子商务的程度也不深,以网上购物为例,在参与过网上购物的网民中,60%在过去1年中有1到2次购物经历。而在美国,过去3个月中网上平均购物次数是7次。目前我国网民参与网上交易还处于尝试和体验阶段,有70%以上的网民认为“网上购物值得一试,但我仍选择传统购物方式”。因此,不论从企业,还是从消费者来看,电子商务作为全新的商务模式远未被接受。

    这一反差现象已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经济学家、业内人士和法律界纷纷从各自的角度分析其原因。例如,不少业内分析家正确指出,信用制度不完善和配送系统不发达是我国电子商务所面临的两个最大的瓶颈;这两大瓶颈不解决,在国内开展电子商务无异于在沙滩上建高楼大厦。

    面对电子商务的滚滚浪潮,伦理学界不应患所谓的“失语症”。如果从伦理文化视角来审视这一现象,我们认为,当前国内电子商务之所以处于进退维谷的尴尬状态,其原因不仅在于国内开展电子商务的软、硬件设施建设的滞后,而且还在于我们并没有完全把握电子商务的本质和核心,忽视了电子商务的社会、伦理、文化方面,忽视了“鼠标下的德性”。

    首先,对电子商务本质的理解存在片面化,人们普遍把电子商务看成是“利用电子媒体做生意”、“在网上进行买卖活动”、“将传统的商务活动移到网上进行”。

    曾任IBM公司副总裁、著名的网络和电子商务学家查克·马丁正确指出:“仅仅建一个万维网(Web)网址并不是电子商务的全部。网络未来是真正的电子商务时代,其内容要比电子贸易广泛得多。电子贸易所涉及的是通过网络进行的产品、信息或服务的买卖,而电子商务则涉及到整个价值链的‘网络化’:从产品概念、产品创新到产品的生产、制造、销售和最终的消费”。 “最终,所有的人和物都将网络化。”因此,在发展电子商务时,不仅要关注技术、物流等软硬件因素,而且要重视与其密不可分的社会伦理文化因素。

    通过对国内外电子商务网站的剖析,不难发现国内电子商务网站大多是Amazon、Yahoo、eBay在国内的“克隆”,而这种“克隆”只是生搬硬套式的、表面的、形式上的模仿,将电子商务片面地理解为网上销售、网上拍卖,将电子商务等同于电子贸易。其实,正如克隆人技术一样,可以克隆出生物学意义上的“片面的”人,却不能克隆出社会伦理学意义上的完整的人,因为原子容易复制,而人的社会性因素难以拷贝,而这正是人的本质所在;电子商务的“克隆”也只能“克隆”出技术意义上的“片面的”电子商务,无法克隆出非技术因素??社会伦理文化因素,因而无法“克隆”出完整的电子商务。正如查克·马丁指出:“联网并不能一夜之间改变人们的行为,技术上和文化上的挑战会让技术驻足,等待人们逐渐改变行为方式和思维方式。”

    第二、从上述分析不难发现,我们对电子商务本质把握的缺失就在于忽视其社会伦理文化因素。而这种忽视又与 “信息崇拜”、“技术至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美国学者西奥多·罗斯扎克在其名著《信息崇拜》中首次全面深入地揭示了信息崇拜、技术至上及其后果。他并不是站在僵化的技术恐惧论的立场,而是坚持人道主义,在充分肯定计算机技术的意义的基础上,提醒人们警惕“信息崇拜”的危险。他指出:“信息被认为与传说中用来纺织皇帝轻薄飘逸的长袍的绸缎具有同样的性质:看不见、摸不着,却倍受推崇。”“计算机如同过于缺乏主见的皇帝一样,已被披上了各种华而不实的外衣”。 “如同所有的崇拜,信息崇拜也有意借助愚忠和盲从。尽管人们并不了解信息对于他们有什么意义以及为什么需要这么多信息,却已经开始相信我们生活在信息时代,在这个时代中我们周围的每一台计算机都成为信仰时代的‘真十字架’:救世主的标志了。”

    因此,每当谈到电子商务、网络安全、黑客行为时,人们关注的往往是如何加强网络技术的改进,而忽视了我们的生存方式、价值观、行为规范等对网络的影响。这种技术至上论常常挫伤人们发展网络和电子商务的信心,尤其在今年“黑色二月”的技术与黑客的较量中,号称坚不可摧的技术频频告急,世界各国的顶尖网站屡失城门。这种观念也强化了伦理与技术的时滞效应,正如美国学者理查德·A·斯皮内洛指出:“技术常常比伦理学理论发展得快,而这方面的滞后效应往往会给我们带来相当大的危害”。

    这一切提示我们:电子商务具有深刻的伦理底蕴。我们不仅要重视技术的作用,也应关注伦理文化的实践意义,在伦理文化与技术存在时滞效应的今天,应努力寻找平衡点,以保持二者之间必要的张力;在大力发展技术、加快网络法制建设的同时,加强我国电子商务伦理规范、价值观的构建,缩短我国与世界电子商务进程的差距,防止网络经济中技术至上论、“信息崇拜”的负面影响。真正做到伦理与技术、法律携手,共同走向电子商务、网络经济的美好明天。

    美国学者理查德·A·斯皮内洛曾一针见血地指出:“社会和道德方面通常很难跟上技术革命的迅猛发展。而像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在抓住信息时代机遇的同时,却并不总是能意识到和密切关注各种风险,为迅猛的技术进步所付出的日渐增长的社会代价。”这是一个美国学者对中国的善意的提醒,不能不引起我们深思。

    第三、电子商务是市场经济、世界经济全球化和科技发展的必然产物。这意味着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注定要经受更多的挑战。我们不仅要克服技术上的瓶颈,而且要解决由于市场经济先天不足和经济封闭带来的人文条件欠缺等难题。在技术至上论者看来,技术问题最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是最不成问题的问题;事实上,我国目前电子商务在技术上已初步具备实施条件。但适应市场经济、经济全球化的人文条件明显不足。

    毋须说中国13亿人口都被“全球化”,只要现有的1000万网民能真正被“电子商务化”(国际公认1000万网民是一个国家互联网产业起飞的基点),那么中国的电子商务称得上是名副其实的“电子商机无限”。众多的人口和网民与电子商务的“泡沫”形成了巨大的反差,个中原因,与人们长期以来在原子社会、传统经济中所形成的交易习惯、行为规范、价值观念有着深层的联系。这种联系在电子商务的初级阶段??电子贸易阶段已露端倪。

    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和社会经济的巨大变革,必然导致观念更新、思维方式的突破。但是,我们也不能忽视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等对全新的电子商务的重大影响。这两者有着深层的内在联系,尽管目前这并不常常被人们所重视,但可以预见,在全面推进电子商务时,这种联系将会逐步浮出水面凸显出来。美国著名的网络和电子商务学家查克·马丁深切地注意到了网络对企业行为和个人生活等方面所产生的前所未有的巨大影响,并把这一现象称为“电子厄尔尼诺现象”。他不无忧虑地指出:“这股电子厄尔尼诺现象将在多大程度上改变着顾客、企业和各种关系,恐怕他们(指企业总裁,引者注)还没有充分的认识。”因此,漠视电子商务与社会伦理文化之间的联系或不能适时调适这种联系,这种联系就可能成为电子商务进程中的暗礁,电子商务就有触礁或被搁浅的危险;而处理得当,这种联系无疑将成为加快电子商务进程的风帆。

    第四、当我们对电子商务的本质特征有了深刻的认识之后,就不会再用传统的商业思维去争论新型的电子商务中的问题,我们应用电子商务的思维去运营电子商务,加强网络伦理文化的建设,以营造出适合于电子商务发展的网络伦理环境。

    国家信息中心副主任、中经网总经理胡小明先生认为:“电子商务需要一个系统环境。而系统的生成比单个的技术生成要慢得多。人们老是用技术的成熟度来代替系统的可行度。这是一个很大的偏差。”中国证券电子商务网CEO朱在国先生也强调指出:“当电子商务本质与中国的国情相结合时,在国内开展电子商务就不再是海市蜃楼”。 如果把这里的“系统环境”和“国情”仅仅理解为硬件、软件条件,无疑是片面的,相信也不是两位老总的初衷。它还应该包括社会、文化、伦理等更为广泛的内容,包括电子商务发展所必需的网络伦理环境或网络伦理生态。

    所谓伦理生态是指人生存、生活和发展于其中的伦理环境或道德环境。 这种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影响到电子商务的发展状况。近几年来,在电子商务飞速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所谓的“网络生态危机”,这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网络信息污染:网络色情、虚假信息、垃圾邮件等严重污染网络环境。这不仅有碍网络的纯洁,对青少年的成长构成威胁,而且这些有害、虚假信息占用大量宝贵的网络资源,大大降低了网络运行的效率,也使市场经济的“帝王法则”??诚实信用原则受到前所未有的挑战。

    网络病毒:自从1987年10月发现第一例计算机病毒以来,计算机病毒增长速度已远远超过计算机本身的发展速度。到1997年全世界已发现的计算机病毒数高达15000种之巨。计算机病毒一旦与网络联姻(即网络病毒),其传播速度更快、范围更广,危害就更大。1988年的“电子珍珠港事件”??莫里斯蠕虫案、CIH病毒以及刚刚出现的“爱虫”病毒对互联网的侵袭使人们达到了谈毒色变的程度,网络病毒使人们对网络安全充满疑虑,成为电子商务发展的重大障碍之一。

    黑客及黑客行为:黑客也许是人类社会最让人难以捉摸的一群人,他们有时扮演网络侠客的角色,有时就是网络罪犯。今天,把大多数的黑客称为骇客,也许更为准确,因为他们的行为已经发展到了故意进行数字破坏的程度,对网络安全和电子商务构成了巨大威胁。

    网络犯罪:网络盗窃、网络诈骗、网络性犯罪、网络洗钱等网络犯罪已成为一大社会公害,它的危害程度最大,是严重破坏网络环境的行为。

    侵犯隐私:互联网也许是侵犯隐私最合适的温床,这使得人们在电子商务的大门前常常不禁驻足观望。人们渴望获得电子商务快捷方便、高效低成本带来的好处,但又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无端泄露,在毫无觉察之中已被人剥得一丝不挂。

    信息膨胀与信息资源短缺:无用信息、过时信息、垃圾信息的激增致使信息交通拥挤。信息高速公路越修越宽,但依然跟不上信息膨胀的速度。另一方面,在“我快被数据淹死了”的呼声中,却又难以觅得真正需要的信息。

商务伦理论文篇(6)

一、引言

近年来食品安全问题、员工维权问题、环境污染问题、财务造假问题等商业伦理事件层出不穷,商业伦理与职业道德成为实业界关注的热点也成为学术界研究的难点。企业应该如何看待商业伦理与企业社会责任的关系、利益相关者对企业商业伦理的诉求是否合理、应如何构建科学合理的商业伦理维护保障机制等问题值得人们深思。

二、相关概念

(一)商业伦理

商业伦理是人们在追求商业利益过程中应当遵循的道德原则,是商业活动中的伦理关系及其规律。对商业伦理的理解应该基于利益相关者角度,涉及到盈利模式、行为规范、职业精神、商业道德、企业文化、企业社会责任等方面。企业在追求盈利的同时要尽量避免挑战社会心理与道德标准。

(二)利益相关者

利益相关者是指受组织决策和行动影响的任何内外部主体,包括但不限于股东、债权人、消费者、员工、政府、媒体、竞争对手等。利益相关者理论认为企业的生存和发展与利益相关者密切相关,企业的经营管理决策不能忽视他们的利益诉求。

(三)企业社会责任

企业社会责任主要包括经济、法律、伦理、慈善等层次,是企业为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采取的不低于最低法律标准的行为,具有责任性、社会性、互动性、价值性、全面性等特征。企业履行社会责任要求企业必须超越把利润作为唯一目标的传统理念,强调要在生产过程中对利益相关者价值的关注。企业履行社会责任本身并不一定会直接给企业带来盈利,但是通过传导机制,可以间接为企业创造价值。

三、“归真堂事件”案例分析

(一)案例介绍

福建归真堂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2000年,注册资本为人民币6000万元,是一家以稀有名贵中药研发、生产、销售为一体的综合性高科技中药制药企业,是国内规模最大的熊胆系列产品研发生产企业之一,从事“活熊取胆”业务,于2011年开始启动上市计划。

归真堂准备上市的消息一经媒体报道便引起轩然大波,尤其是以非政府组织 “亚洲动物基金会”,为代表的动物保护人士,对归真堂上市表示强烈愤慨并大力宣传其“活熊取胆”业务模式虐待黑熊、迫害动物,有违商业伦理和道德底线。一时间,归真堂被推向了舆论的风口浪尖。

反对归真堂上市拥有雄厚的民意基础,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对归真堂进行伦理谴责。在各方反对力量中,“亚洲动物基金会”首当其冲。该组织总部设在香港,终极目标之一是取缔整个活熊取胆业务。然而有媒体报导其与境外人工熊胆素生产机构存在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也给事件增添了一丝阴谋论的色彩。

当然归真堂也不乏支持者。在力挺归真堂上市的力量中,中国中药协会扮演了主要角色,其会长房书亭发表言论称:“熊在无管引流过程中很舒服”。此外,支持归真堂上市的人中还包括原卫生部药政局副局长、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司司长张世臣等。支持归真堂上市的力量主要来自政府机构和相关官员,可见其背后是国家扶持中医发展的战略考量。

迫于舆论压力,2012年2月18日,归真堂宣布将开放养熊基地,2月22日,一百多名媒体记者获准现场观摩了活熊取胆。然而归真堂的举动并没有得到民众的认可,反而带来了更多的质疑,这一事件也早已一发不可收拾,“活熊取胆”模式引发了全社会对于企业商业伦理的大讨论。

虽然归真堂上市并没有致命的法律障碍,然而其“活熊取胆”的业务模式却挑战着社会心理和道德底线,在民众对其商业伦理持续拷问的巨大压力下,其上市之路举步维艰。2013年4月,归真堂在IPO进程中向证监会申请暂时中止审查,同年5月底,持续三年的归真堂上市闹剧以其终止上市审查而告终。

(二)案例分析

(1)争议点评

纵观整个事件,争议的焦点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其一是活熊取胆是否痛苦,其二是活熊取胆有没有必要,最后是保护圈养动物的意义是什么。以上三个争论又可以总结为用养殖熊进行“活熊取胆”是否有违商业伦理。透过事件我们可以看出,各方都认为该事件不是法律问题也不是契约问题,而是道德层面的问题,而伦理道德恰恰是没有绝对标准的模糊概念,更杂糅的感情、文化等因素,可以说没有人是绝对正确的。值得注意的是在事件的开始阶段归真堂面对质疑并没有及时说明情况,反而用一些强硬的言论刺激民众的神经,给了反对者以口实,也说明企业在危机管理上存在问题。事实上近年来爆发的商业伦理事件都或多或少会对企业造成冲击,商业伦理问题与危机管理已经密不可分。

(2)利益分析

归真堂董事长邱淑花曾说:“养熊是林业部颁发批文,生产熊胆粉是1995年卫生部颁发药准字号,都合法,如果反对我们就等于反对国家。”近年来政府大力支持中医事业的发展,可以说归真堂上市一定程度上是符合国家战略的,这一点从支持归真堂阵营的成员构成上也可以很容易的看出。

反观归真堂的对手亚洲动物基金会,其与目前世界上掌握合成人工熊胆技术的德国和意大利两国都颇有渊源。以2010年为例,德国和意大利捐款数占该基金全年总获捐数的27.96%,德国福克公司等人工熊胆的生产商更对其进行长期资助。其高举反对活熊取胆大旗阻挠归真堂上市行为难免被认为是为了打击国内相关行业,从而方便国外企业进入并占据中国市场。

事实上与归真堂事件一样,绝大部分的商业伦理事件并不是简单地道德问题,其核心往往是利益问题,没有超越利益的商业伦理,对利益的理解决定了对是非的理解。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企业在运营时往往会损害利益相关者的利益,而这种损害大多是以企业不承担社会责任的形式体现的。

四、由归真堂事件引发的商业伦理思考

首先,商业伦理问题归根结底其实是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博弈,其如果得到妥善解决,也可以为企业带来利益。商业伦理作为未触及法律关系和契约关系的,建立在社会心理、道德标准、以及非正式制度之上的一种理念和规则,同样对企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虽然商业伦理并没有法律意义上的强制性,但却有道德上的约束性。虽然市场经济是建立在法律和契约上的,但是道德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企业要在市场经济中生存发展必须高度重视商业伦理问题,并建立健全相关管理制度和危机应对机制。

其次,媒体和民众对于商业伦理事件高度重视,且往往带有强烈的感彩。一方面,积极参与监督,鼓励建立符合社会主流价值观的商业伦理是值得肯定的;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很多民众偏激、盲从、甚至煽风点火造谣谩骂,难免有矫枉过正之嫌。其实正如之前所分析的,商业伦理问题杂糅了太多文化、感情、道德方面的因素,且没有一个绝对的伦理道德标准,往往是很难清晰界定对错的。此外,由于信息不对称,民众很难看清事件本质,也容易受到情绪干扰,容易被煽动盲目下结论。这就要求媒体在报道的时候做好材料的搜集和甄别,民众在获取信息时理性判断,不要被成为别人获取利益的工具。

最后,沟通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之一。正如之前所说,很多民众跟风参与是信息不对称导致的,无论是企业还是政府相关机构都应合理利用沟通这个工具以减少信息不对称,强化信任基础。对于企业而言,应在商业伦理事件发生后积极对外界关注的事项进行说明,有条件的企业应建立长效沟通机制,以减少误解。对于政府相关机构而言,要转变官派作风,致力于提高公信力和透明度,建立商业伦理问题举报和反馈机制。

五、对企业商业伦理构建与监督的相关建议

(一)企业方面

(1)应充分重视商业伦理的重要性,把商业伦理问题提升到企业文化的高度,融入到企业的价值观中,运用管理层的力量推进商业伦理建设。要制定企业伦理守则,通过一系列的奖惩、审核以及内控系统对其进行强化。应定期开展商业伦理培训,加强员工商业伦理教育,帮助员工解决道德困境。

(2)应把商业伦理突发事件预防纳入到企业应急处理体系中,提升企业危机公关能力。与员工、消费者、媒体、政府等机构和个人建立长效的内外部沟通机制,并将其运行情况纳入相关人员的考核体系,减少因信息不对称引发的误会。

(二)民众方面

(1)应认识到多数商业伦理事件往往涉及民众自身利益,要通过多渠道参与对商业伦理问题的监督,充分维护自身利益。

(2)在进行监督时要保持理性。要认识到信息不对称等问题的存在,在不了解全部情况时不要盲目跟风,尽量在获取信息时做独立理性判断,要看到商业伦理问题背后的利益纠葛,避免自己的正义感被利用。

(三)政府方面

(1)应认识到商业伦理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要鼓励和引导企业建立符合社会文化和道德标准的商业模式。应探索建立相应的商业伦理奖惩机制,引导商业企业重视商业伦理问题。应对商业伦理事件公开透明及时通报,以树立相关机构的公信力。

(2)对于商业伦理问题要建立多渠道监管机制,并充分鼓励媒体和民众参与。要善用媒体和民众的力量,引导媒体客观公正报道,鼓励民众理性监督。

参考文献:

[1]Michael E.Porter and Mark R.Kramer.Strategy and Society:The link between

competitive advantage and comporate social responsibility.Harvard Business Review,2006,(10).

[2]Archie B. Carroll,Linking Business Ethics to Behavior in Organization,1987.

[3]赵薇,论我国企业的商业伦理建设,南京大学学报,2003.3.

商务伦理论文篇(7)

中图分类号:G64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00X(2016)14-0057-02

Abstract:Businessethicseducationisoneofthekeymeasurestoenhancethelevelofbusinessethicsandprotectcorporatelong-termhealthydevelopment.ItisimportantindicatorsofAACSBandotherglobalauthorityofbusinessschoolaccreditationsystem.Inadditiontothebasicethicalprinciples,theBusinessEthicscourseinBusinessCollegesshouldgobeyondthetraditionaldidacticteachingandcouldusecaseteaching,teachingexperience,ethicsexam,andclosercooperationwithpractitionersandothermethodstoenhancetheethicalteachingmoreeffectively.

Keywords:businessethics;ethicalprinciples;ethicsteachingmethods;AACSB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同时,商业领域的伦理问题也日渐突出,例如近期出现的e租宝、大大集团、泛亚危机等案例。非法集资、诈骗、非法吸储、财务造假、欺瞒顾客、污染环境等企业信用危机与企业伦理危机从长期来看必然导致企业走向衰败,同时也对我国经济和民众造成巨大损失。而另一方面,据麦肯锡近期的全球季报调查显示,商界领袖将在帮助解决一些最紧迫的社会问题,例如医疗保健、气候变化等方面,发挥越来越显著的作用。提升我国企业伦理水平成为我国企业与经济健康发展的关键问题之一。

商业伦理教育在实践中能否起到显著作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虽然一些研究提出伦理判断能力是由除教育之外的文化Fleming等(2010)[1]、信仰(Conroy和Emerson(2004)[2])等其他因素所决定的。但更多的研究则表明专业伦理教育能起到积极的正面效果,且该效果具有持续性(Armstrong等(2003)[3];Welton和Guffey,2009;Dellaportas;2006)。而来自我国的伦理教育实证研究数据对伦理教育能显著提高学生的伦理判断能力也均持肯定态度(李宗彦(2014)[4]等)。而Bampton和Cowton(2013)[5]也进一步指出,已有实证研究的相互矛盾的结果并不能作为质疑伦理教育必要性的理由,相反,教育者应反思应如何采用更有效的伦理教育方式来提高学生伦理判断能力及伦理行为。

从国际范围来看,自“安然”“世界通讯”等丑闻事件后商科伦理教育被提升到重要位置。三大全球权威商学院认证体系AACSB(国际精英商学院协会)、EQUIS(欧洲质量发展认证体系)和AMBA(英国工商管理硕士协会)均将商业伦理教育作为商学院认证的重要指标。以AACSB为例,该协会呼吁商学院在教育和发展道德的、可持续发展的、负责任的领导者与企业方面发挥引领作用。AACSB的认证学院需要界定在伦理方面的培养目标,结合目标进行一定学时的相应的教学内容的教授,并且必须配备相应伦理目标的考核模块以检验学生的伦理能力。对于伦理考核不合格的学生,不论该课程总体成绩如何,必须重修伦理模块,直至通过为止。

而从市场对商科毕业生需求来看,根据华尔街日报对美国MBA招聘的4430个岗位的统计排名,“个人的道德与诚信”被列为被招聘者最为看重的五大个人特质之一。

因此,不管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不论对个人、企业还是社会来说,商科院系的伦理教育(包括社会责任感)都是非常重要的。

当前伦理教育方法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伦理通识课程;第二,伦理案例研究;第三,是将伦理纳入商科的专业课程中。其中第三种方法事实上是最为普遍的。这无疑对专业课程教师提出了更高的伦理要求,虽然专业教师不可能成为伦理专家,但要求经济专业教师至少具备基本的伦理思想。

Jackson(2009)提出商科教师在伦理教育中应该“回归首要基本原则”,教导学生“(1)不伤害他人;(2)行为道德;(3)考虑商业对社会的影响”。他提出企业的确应该关注企业盈利能力和股东,但是这种盈利能力是长期的可持续的盈利能力,即企业需要考虑利益相关者的权益。

传统的北美商业伦理有四个基本理论:伦理利己主义、伦理相对主义、功利主义以及康德的伦理哲学(绝对律令)冯晨昱(2013)[6]。而在实践中,作者支持可以考虑采用纳什教授提出的检验伦理决策的12个问题模型Nash(1981)[7],主要包括:(1)你准确地确定了问题吗?(2)如果站在对方的立场,你将如何确定问题?(3)这种情况首次发生时会是怎样?(4)作为个体和作为组织的一员,你对谁和对什么事表现忠诚?(5)在制定决策时,你的意图是什么?(6)这一意图和可能的结果相比如何?(7)你的决策和行动可能伤害谁?在你做决策前,你能和受影响的当事人讨论问题吗?(8)你能自信你的观点在长时间內将和现在一样有效吗?(9)你的决策或行动能问心无愧地透露给你的上司、首席执行官、董事会、家庭或整个社会吗?(10)如果你的行为被人理解,那么它的象征潜力是什么?(11)如果被误解了,又该如何?(12)在什么情况下你将允许发生意外?Nash指出,决策者可以通过以上这12个问题对决策过程进行伦理检查,从而确定能否做出伦理决策。这12个问题囊括了大部分商业伦理的基本理论,例如问题(1)(2)是康德的绝对律令的实际应用,即“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问题(7)被认为是功利主义伦理思想的反映等。

而从具体的应教导学生应具备的伦理品德来说,可参考约瑟夫森伦理学研究对企业高管提出的10大伦理品质——诚信、正直、守信、忠诚、公正、关心他人、尊重他人、遵纪守法、精益求精,有责任感Carroll等(2000)[8]。

如上的伦理道德培养需要通过具体的伦理教学来让学生掌握。

伦理教学的内容包括合法、道德以及社会责任三个核心价值。伦理课程首先要教育学生守法。同时对于大中型的成功企业,需要更多的履行企业社会责任,以恰当的方式回馈社会。而伦理教育的重点是第二部分,合法却不符合商业道德的“灰色”地带,对于这些部分需要学生进行重点的伦理道德分析和判断,做出合乎道德的选择。

目前伦理教学的课程设置主要有三种形式:第一,单独设置伦理课程;第二,将伦理理论与案例贯彻于经济专业课程的教学之中;第三,两者兼而有之。Armstrong等(2003)[3]提出“三明治”的方法,包括伦理的通识课程,接着将专业伦理内容通过案例教学整合到专业课程中,,最后推出伦理和职业精神方面的核心课程。Swanson(2005)[9]也提出了类似的观点,同时为了减轻专业教师的负担,提出可以辅之以伦理讲座、聘请伦理讲座教授等。

而具体到伦理的教学方法,传统的伦理授课方式是板书加讲授加练习,但被动式的教学方法不利于学生对伦理问题的发现和理解;因此在实际的伦理教学中越来越多地采用更有效的案例教学、体验式教学和交互式教学等方法。伦理教学的重点逐渐从被动式教学转变为学生的主动式学习;从伦理知识的传授转变为促进学生掌握伦理技能与能力。

1.案例教学

通过案例教学,将枯燥的伦理说教转变为学生主动参与的问题驱动和情境式的学习。具体来说,在通识性的伦理课程中介绍普适性案例;而对于纳入伦理知识的经济专业课程来说,需要结合课程内容特点,选择该行业的伦理案例。案例的搜集除了通过任课教师外,还可以鼓励学生主动挖掘伦理案例并进行分析。

2.伦理题库与网络学堂

开发伦理题库,题库中包括应用伦理知识的练习,伦理案例的分析练习,同时发掘网络学堂的功能,让学生可在线答题,除了可自动批改的选择题外,为了更好地锻炼学生的伦理思辨能力,还可增加伦理案例问答题,教师可在线查看和点评,并可以就典型观点在课堂上进行讨论。

3.体验式教学

体验式教学是使学生在亲历的过程中理解并建构知识和发展能力。Hunt等的研究表明体验式学习应用到伦理教学当中非常有效。

“角色扮演”是一种典型的体验式教学。由教师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企业中各种角色,在合作协商碰撞中达成伦理决策。这种游戏式教学方法的好处是:第一,以往案例学习中的案例往往具有典型意义,让学生觉得距离自己挺远的。而角色扮演则让学生体会到伦理问题是在工作场所普遍存在的,让学生学会发现伦理问题,在实际生活和工作中体会伦理精神。第二,对伦理教育的误区之一是认为伦理问题是管理高层的决策问题,而与一般员工无关,而角色扮演中,中低层员工需要通过分析、陈述、谈判来说服决策层。这实际上是国际上逐渐流行的一种新的伦理教学内容,即“为了自己的价值观而呐喊”(GivingVoicetoValues),这一课程的假设是在企业的财务或管理上出现非伦理行为时,有不少员工是意识到了这一伦理问题的,但是却保持沉默。而这一教学内容是教会学生在知道自己是正确的前提下,如何将这件事情办成。他们需要向谁去游说,什么时候说,以什么程序来进行?可能会听到什么样的推辞的理由,如何进行有说服力的回应?

这种活动能够帮助学生运用伦理的实践知识去面对企业不确定的、开放的环境,培养学生发现、分析与解决伦理问题的能力,增强学生思考、制定战略与步骤、谈判、表达等能力。

4.与实务界更好的合作

伦理课程的主讲教师不仅应包括专职教师,AACSB等国际认证机构还倡导应该包括实务界人士。通过实务界专家的自身经历或行业经验,来帮助学生了解真实情境下的商业伦理问题及解决方式。当然这也可以通过实务专家讲座的形式。同时还可以通过帮学生聘请实务界导师的方式,让学生通过与实务界专家的交流,更好地提升自身的伦理能力。

5.伦理教学中进行更多的交流

商务伦理论文篇(8)

一、顾客与企业电子商务组织中的伦理问题

1.隐私与知情权伦理问题。隐私权是21世纪美国人最为关注的一个问题。它们的根源在于先进技术的应用以及电子信息的自由交换而导致的。隐私指的是“不能拥有他人的非出自正式文件的个人信息”。

对消费者个人信息的搜集主要的技术手段是Cookies。Cookies是当用户在因特网上浏览网站时通过第三方放置在用户计算机上的一些小文件,这些Cookies可以记录用户上网的各种信息,并通过把他们放置在用户端的计算机来找回许多信息。

Spamming(垃圾邮件、兜售信息或广告邮件)仍然是隐私中存在的一个主要问题,也是对消费者个人信息搜集的另一种形式。它是指e-mail用户收到一大堆没有用的、自动弹出的关于产品和服务的广告信息。在垃圾邮件问题上,国内互联网企业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

隐私和知情权问题也是水泥加砖块商务中存在的伦理问题,不同的是在两类商务中其表现形式和范围有着很大的差异。在电子商务世界中,隐私和知情权有一个明显不同的表现:由于电子商务的低成本和连通性,个人信息搜寻在电子商务中发生的频度远高于水泥加砖块商务;由于网络的高速度性和连通性,对顾客隐私的侵犯广度和深度也要比水泥加砖块商务扩大和深刻许多。

2.弹出插件(Pop-ups)――对消费者购买自侵犯的伦理问题。弹出插件(广告)是当用户进入一个网站时,自动地出现在用户服务器上的单独的窗口。弹出插件最为普遍的用途是:当用户浏览一个网站时,它对用户做一些产品或服务的广告。多数插件广告窗口是很容易被关掉的,而有一些要找到它的关闭功能是比较困难的。有时,从连环套中脱离的唯一出路是把各种插件广告与正在使用中的计算机一起关闭掉。

电子商务引发的最突出的道德问题是企业现在可以借助于技术的手段来实现与消费者的互动,以及技术是如何改变了消费者与营销商关系的本性的。邮件广告使企业毫不费力而又低成本地向消费者发送大量的广告;插件广告的用途是,允许企业在消费者预料之外的情况下为其引导信息;Cookie、数据挖掘等技术允许企业收集消费者信息、跟踪消费者行为,从而高目标性地销售其产品。我的观点是,电子商务技术从根本上改变了企业能够而且真正具有的与消费者关系的类别,以及我们先前对这些关系概念和准则的理解。”

电子商务技术使企业非常容易访问消费者及其信息,而对消费者来说却很难避免这种访问。

3.信用问题。信用在网络环境下变得更为重要。信息不对称的存在,反而加剧了信用问题。第一,支付手段中的信用。由于电子商务的“无纸化”和“无址化”,对参加交易的双方提出了更高的信用要求。加之处于转型期的中国社会,传统的“义理社会”价值体系正渐削弱,而基于法律基础之上的“契约社会”观念还远未形成,人们信用观念的淡漠对电子商务活动中作为核心环节的支付手段问题带来了极大的负面影响。第二,物流配送中的信用。物流配送是电子商务活动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如果没有相应的物流配送,电子商务就不能够有效的运作和实现,也无法产生规模效应。不能为消费者提供满意的物流服务,最终使消费者对电子商务这种先进的商业运作方式产生怀疑、失去信任。这一问题的解决,技术因素仅仅是一个方面,良好商业伦理的培养更为重要。第三,商品品质的信用。电子商务的虚拟性特点,使交易过程虚拟化,消费者在事前无法看到商品的实样、不能够当面交易,暴露出来的问题日益严重,出现了“网络广告漫天飞,货送上门面目非”的现象。在线公司、企业不讲信誉,制造假冒伪劣产品的行为,需要法律和道德的约束。

4.消费者其他权益的伦理问题。消费者难以知悉其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在电子商务下,消费者只是通过网上了解商品信息,看不到商家,摸不到商品,而且,经营网站往往没有向网上购物的消费者说明其购买商品的真实情况,甚至做出引人误解的虚假宣传,对消费者关于质量、使用等问题的询问,答复不明确或不符合实际情况。这样,如何保证消费者能充分获得并如何保证其信息真实可靠成为电子商务的消费者权益保护的一个重要方面。

消费者退货、换货服务没有保障。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消费者并没有实际看到商品,往往认识不清,所以,在商品送达后难免出现对商品不满意而要求退货的情况。但网上销售方则从自己的利益出发,在商品出售后均以种种理由拒绝退换货。

企业与消费者双方网络交易地位的不平等问题。网上购物中,商家往往通过格式化合同来约定买卖双方。合同由卖方制定,而消费者只能点击“同意”或“不同意”按钮,却没有质疑并修改的权利。消费者一旦选择“同意”按钮,就表示完全接受页面上约定的所有条款,实际上这样的合同带有明显的倾向性。其中有许多条款对消费者都是不公平的,如规定对运输迟缓商家不付责任、不承担商品瑕疵担保责任等等,而精明的商家在消费者实际订购商品之前往往把这些信息置于不起眼的角落,或者消费者就根本看不到而日后若果真出现商品瑕疵,运输迟缓问题而发生纠纷,网站则推出原格式化条款进行推脱。

二、顾客与企业电子商务组织关系中的伦理规范

1.功利主义伦理分析步骤

(1)对需要进行伦理评价的行为进行详细的描述。

(2)对受该行为直接或者间接影响的人群范围加以划分和界定。

(3)考虑是否存在一些明显的决定性因素,其重要性超过其他的影响因素。如果存在着相当严重的伦理后果,并且这种后果已经可以作出评判,那么就不必对所有可能的伦理后果进行――分析了。

(4)将该行为对直接相关人群造成的后果进行详细描述,考察每一后果可能产生的正面、负面效用及在现实中发生的可能性几率。

(5)为利益因素和损害因素分配权重,需要分别考虑每一种收益或损害的数量、持续的时间、收益实现的时间、伦理行为的多产性、行为的伦理纯度,从而确定各自的重要程度。

(6)考虑当伦理准则得到普遍遵循的时候所带来的积极与消极、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7)对所有正面及负面效用进行加权并计算总量。

(8)考虑除“非此及彼”的选择外,是否存在其他备选方案,如果存在着其他方案,则需要对每一种方案进行如上的步骤分析。

(9)对所有备选方案的分析结果进行比较,能够产生最大净收益的行为作为最终方案(如果所有方案均弊大于利,则选择产出最小损害净值的行为)。

2.以功利论为基础的企业电子商务经营(在与顾客关系中的)伦理

在电子商务伦理中,一个基本的问题是:在电子商务环境下是否有特殊的道德准则,或者,是否电子商务应该简单地使用在水泥加砖块商务中相同的伦理准则。我们的观点是,电子商务没有一个独特的伦理原则、观念、标准和规则,然而,电子商务有一个在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应用殊的关于伦理原则、观念、标准和规则的表现。水泥加砖块的商务伦理与电子商务伦理是共性与个性、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我们在功利论范式下对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伦理体系做层级分析。不同层面伦理抽象的判别是由它们各自的特殊性所决定的:一般的道德原则和观念;道德标准和规则;具体的道德劝告和指令。

首先,在一般性(普遍性)层面上,有基本的道德原则和观念,它说明了整个道德体系的思想。在企业经营过程中,以效率为核心的“功利论”与作为企业生存目标的经济责任相吻合。然而,基础的道德原则和观念是最基本的,它们太概括了以至于看清它们如何应用常常是困难的。

其次,道德标准和规则是截然不同于终极道德原则和观念的,并组成第二个伦理抽象层面,这一层面的道德标准和规则总体上足以宽范围地应用,更是足以明确地提供一个理性地实践决策。它们为判断一个人的行为特征提供规范,并且促成一种真正生活化的行为,这种方式是基础性道德原则通常做不到的。我们针对企业电子商务组织与消费者关系中存在的伦理问题,在功利论原则指导下构建如下的中间层面的道德标准和规则,作为这一问题的范例。

然而,道德准则诸如“不盗窃”和“诚实的”,对于指导人们的行为通常是足够的清楚的了。有时,承担一种特殊角色或置于一种新的环境之中甚至要求比提供的道德标准和规则更具体的道德行为方针,例如,对于一个会计人员来说,分辨在电子商务领域中的总额收入真假与否是困难的;同样地,没有清楚的指导方针,理解“不盗窃”对知识财产的应用也是困难的。因为从网络复制一个图片而不是把原图片移除,我复制它的时候我偷窃它了吗?因为这个原因,区分一般性层面和中间层面的道德抽象是有价值的,但是,一个具体的道德层面的抽象也是值得肯定的。

第三个层面的伦理抽象是所有层面中最为具体的,在这一层面中,具体的道德劝告和指令功能指导特殊的人们和组织在特殊的环境中的特别行为。因为它们的特异性,它们作为要求最小化解释的实际指导方针而行使其职能。这时,我们不争论明确的界限,但是宁愿接受一个道德劝告和指令范围,一个比中间层面标准和规则更明确的道德劝告和指令范围。例如,当试着决定做什么的时候,一个商人趋于关注具体层面的伦理抽象,因为它是最常见的和实用的。然而,公众的看法是,各种道德抽象层面,例如,“道德指令”、“道德准则”、“道德原则”被认为是同义的。当这些不同层面的道德抽象合并的时候,具体层面是最常见和实用的,并支配着其他两个层面。因为,具体层面是由“劝告”和“指令”组成的,对于电子商务来说是严谨的。

简言之,企业电子商务经营伦理体系包括三个层级:第一层级为一般层面的道德原则,即功利论范式;第二层级为中间层面的道德标准和规则,其范例如上图;第三个层面为具体的道德劝告和指令,具体内容在下文中阐述。这三个层极的伦理抽象其存在都是必要的。

3.消费者与企业电子商务关系中的道德劝告和指令:

(1)你不应该利用cookies等技术搜集消费者的个人信息,并在其不知情的情况下卖给其他人。

(2)你不应该大量而无节制地向用户的e-mail发送广告信息,特别是对用户无用的信息。

(3)你不应该在网站上设置大量的插件广告而诱导消费者的购买选择,从而侵犯其购买主动权。

(4)你应该保证其网站商品所有信息的真实、可靠。

(5)你应该保证网上消费者退货、换货的权利。

(6)你应该保证与消费者双方网络交易地位的平等性。

三、结论

本文基于利益相关者理论,分析了顾客(消费者)与企业电子商务组织关系中的主要道德问题。我们相信,随着电子商务的发展,无论在企业的经营、管理活动中都会出现更多、更新的伦理问题。我们的研究也将随之而深化,从而使这种建立在虚拟世界中的商务活动更好地实现道德自律性。

参考文献:

[1]Parent,W.“Privace, Morality, and the Law”, in J.Callahan (ed.),Ethical Issue in Professional Life[M].Oxford UP,Oxford U.K.1983.215~225

商务伦理论文篇(9)

一、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

(一)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思想。我国传统商业道德源于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儒家文化,儒家伦理中的义利观是其主要思想基础。“义”指道德规范,要求人和企业自觉做合乎情理的事情;“利”则指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所谓“义利观”,即如何来认识和妥善处理义与利问的关系或矛盾,应用到商业领域就是“见利思义”的商业经营理念,“取之有义”的商业行为准则,“先义后利”的经商战略和“重义轻利”价值判断。总结我国传统商业道德的基本思想,主要包括诚实守信的顾客观,讲究货真价实,买卖公平,一诺千金;勤俭敬业的自律观,讲究勤奋节俭、敬业自律;以和为贵的竞争观,讲究和气生财、办事不成仁义在;乐善好施的社会责任观,讲究乐善好施、扶贫济困。

(二)西方道德评价的一般理论。西方伦理学家依据结果或过程的标准,将道德评价分为功利论和道义论。功利论是19世纪西方颇有影响的伦理学观点,从启蒙思想家托马斯·霍布斯、约翰·洛克开始,经过人的本性是利己还是利他的长期争论,由英国哲学家威廉·葛德文和切勒米·边沁系统地建立了其思想体系,最后由约翰·斯图阿特·穆勒进一步完善而成。其核心思想是以行为的后果是否给大多数人带来幸福或效用来判断行为的道德合理性,其强调把行为的后果作为判断行为道德与否的依据。与功利论相反,道义论认为某一行为是否合乎道德取决于该行为本身内在的正当性。其主要代表人物有德国思想启蒙运动的开创者伊曼努尔·康德、英国哲学家威廉·D·罗斯及美国哈佛大学哲学教授约翰·罗尔斯等。道义论强调评价行为的道德与否是基于行为本身而不是行为引致的结果,而行为本身的道德与否取决于该行为是否遵守了义务,这些义务是由人们的直觉和经验归纳出来的。

(三)西方营销道德评价的具体理论。西方三大营销道德判定理论主要包括显要义务理论、相称理论和社会公正理论。英国学者罗斯在1930年出版的《“对”与“善”》一书中,系统提出了关于“显要义务”或“显要责任”的观念。所谓显要义务,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环境中人们自认为合适的行为,主要包括六条基本的显要义务,即诚实、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不作恶。加勒特于1966年提出相称理论,认为应从目的、手段和后果三方面综合判断营销行为是否道德。目的指从什么出发点来行事;手段指使目的得以实现的过程及此过程中所采用的方法;后果指行为所引起的结果,包括行为人意欲达到的结果,也包括不为行为人所期望但能被行为人预料到的结果。社会公正理论由美国哈佛大学教授罗尔斯在1971年提出,该理论从一种称作起始位置的状态出发,构建一个理想的社会公正系统,这一系统所适用的伦理准则是力图使弱者利益得到增进,或至少不会因强者的剥夺而使弱者变得越来越弱,并认为正当的行为就是重视和尊重人的各种基本权利或与自由的正义原则相一致的行为。

以上有关营销道德评价的伦理学研究有着悠久的思想渊源,分别从各自角度提出了企业营销道德的评判标准及应有的社会责任等道德观念,不仅成为早期商业伦理的主要评判准则,更为现在的企业营销伦理研究提供了基本的思考基础。

二、营销伦理本身的综述性研究

(一)国外营销伦理理论综述。国外学者对营销伦理研究的主要特点是理论研究同实证分析相结合,侧重从伦理角度分析营销战略与决策,研究的方法主要是综合应用伦理学、市场营销学、组织行为学等多门学科的方法。美国乔治顿大学的N·克瑞奇·史密斯与哈佛大学的约翰A·奎里奇于1993年合作出版的《营销伦理》一书系统分析了营销中的伦理现象,并收集了大量的案例材料。欧洲学者相关研究的代表性著作有于1989年由豪斯特·斯特曼和阿尔彻特·卢安编辑的由30位学者和企业界人士写的《企业伦理学》及英国西蒙·韦布利的《公司原则和企业伦理章程》。另外,国外学者还建立了许多研究企业伦理及营销道德的研究机构,并在学校开设了营销伦理的相关课程。

(二)国内营销伦理理论综述。我国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对现代企业营销伦理的研究。谢建明于1994年最早呼吁企业加强营销道德建设,甘碧群教授也于1994年提出应当重视对企业营销道德的研究。专门探讨营销伦理的论文约有100多篇,有影响的专著有六本:《宏观市场营销研究》(甘碧群,J994)、《企业营销道德》(甘碧群,1997)、《市场营销伦理》(王淑芹,1999)、《企业营销中的伦理问题研究》(寇小萱,2001)、《营销伦理》(王方华,周祖城,2005)和《道德营销论》(高朴,2005)。我国学者对于营销伦理的研究,主要从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及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三方面进行探讨。在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的表现方面,寇小萱(1999)早期研究认为营销不道德现象主要体现在商品生产及销售中的假冒伪劣现象,竞相降价带来的恶性竞争及欺诈消费者等行为。近年来国内学者大都认为营销组合的各个环节都存在失范现象,赵银德(2004)就提出了营销策略组合中的伦理挑战。另外,郑冉冉(2005)重点强调了市场调研方面侵犯他人隐私、弄虚作假等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刘秋民(2006)认为在产品售后服务中同样存在道德问题。在营销伦理失范的原因方面,周利国、毛瑞锋(2006)经过深入的理论分析提出营销伦理失范的客观经济基础是商品市场信息不对称,重要原因是市场竞争体系和政策法规环境不健全,社会文化基础是文化环境和企业文化建设,主观原因是企业领导者个人的道德素质低下,企业内部管理不完善为营销伦理失范准备了土壤。朱丽叶(2006)进一步将以上原因分为企业外部环境因素及企业内部环境因素。在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治理方面,我国学者提出以下几种方法:加强法制建设;加强新闻媒体、行业监督作用;树立社会市场营销理念;塑造良好的企业文化;增强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等等。另外,阎俊、陶平(2003)从政府、行业、社会、企业四个方面分别展开论述,较全面的提出了治理营销伦理失范行为的具体措施。三、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

国外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开始于20世纪80年代,其研究范围拓展到新兴的服务营销、绿色营销和一些特殊行业的营销领域,如保险营销、银行营销、医疗营销、药业营销等,研究方法注重实证研究,为规范性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实证支持。九十年代营销伦理向跨学科的研究方向发展,多个学科的新方法和新理论也被引入到对营销伦理的研究,由于全球化和技术进步所导致的新营销伦理问题的出现,学者又将其扩展到跨文化营销、网络营销和数据库营销等领域的研究。

我国学者对营销伦理的应用研究主要集中于网络营销、保险营销、跨文化营销、绿色营销、体验营销及产品包装等领域的相关研究。刘向晖在2003年分析了网络营销伦理失范的负面影响及产生根源,并提出遏制网络营销中不道德行为的对策,2005年他又提出网络营销伦理水平的两维模型并探讨了企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的不同选择及企业制定网络营销伦理战略时必须考虑的各种因素。陈璟菁(2006)对保险营销伦理失范现象及其成因进行分析,建立了保险营销伦理决策模型并进行实证检验,提出我国保险营销伦理建设的对策措施。何伟俊(2001)分析了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营销的反伦理现象并提出跨文化背景下建构市场营销伦理体系的对策。张喜民、(2005)分析了跨国公司在华市场营销的道德问题,并提出如何约束和规范跨国公司在华营销行为的设想。冯巨章(2006)主要从跨国公司营销中的伦理问题及其具体表现形式来分析跨国公司在我国营销伦理失范现象。田剑(2006)重点分析了跨国公司营销伦理问题的成因。施祖军(2005)结合绿色营销的定义及特点,阐述了绿色营销三个主要的伦理涵义。李珂、李纲(2006)对体验营销中的伦理冲突及其诱因进行分析,并提出了体验营销的伦理意义。刘安民、罗秋明(2002)提出产品包装应反映市场营销伦理道德思想的要求。韩晓莉(2006)详细论述了违背产品包装道德的危害并提出符合营销伦理道德的包装原则。

商务伦理论文篇(10)

问题的提出

面对我国经济领域的各种困境、危机与挑战,尤其是近年来日益突出的环境污染、食品安全、生产安全等事故频发的问题,社会各界都在探寻应对之策。日益完善的法律法规并没有有效应对经济领域的各种问题,制度刚性约束的效力被稀释,各种事件不断挑战道德底线。在我国这样一个传统的礼仪之邦和强调德治的社会里,来自内在的道德约束力被寄予厚望,商业伦理的研究日益成为理论研究和实践管理的需要。正如阿马蒂亚・森(2012)在其《以自由看待发展》一书中写到:“良好商业行为的基本准则有点像氧气:只有当缺少它时,我们才对它感兴趣”。

当前我国学者关于商业伦理研究的成果颇丰,成果主要围绕以下两个方面:第一,挖掘传统商业伦理思想,解析当代价值。主要从三个层面研究:一是挖掘儒家商业伦理思想及其当代价值,如伍华佳(2012)指出,“中国商业伦理的重构必须从以人为本、以德为先、以和为贵的视角,借鉴儒家伦理中的文化精髓,以此重构中国商业伦理”;二是挖掘非主流传统文化中的商业伦理思想,并剖析其当代价值,如郭智勇(2012)的墨子“交相利”商业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研究等;三是从古代商业实践中总结和挖掘传统商业伦理思想的精华,如余龙生(2009)等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价值辨析研究等。第二,介绍和研究国外的商业伦理思想并指出其为我所用之处,如莫申江等(2009)对国外商业伦理的研究进行了回顾和展望,在文献梳理的基础上归纳了商业伦理的内涵与特征的发展演进过程,回顾了以往有关商业伦理形成与影响机理的主要理论模型及其相互联系,从利益相关者的视角对未来商业伦理研究的发展方向及核心内容进行了预测与展望;张红明(2005)从形成背景、发展阶段、思想来源、人性假设等多个方面对中西方商业伦理进行了比较研究,从而使我们对西方商业伦理的认识更加清楚。

我国学者关于商业伦理研究的已有成果其意义自不必言,但在指出其当代价值时都缺失了一个最基本、最重要的前提,那就是作为上层建筑的商业伦理必须与一定的经济基础相适应。我国传统商业伦理的建构基础是华夏农业文明,西方商业伦理的建构基础是西方(尤其是欧洲)工业文明,而当代我国的社会形态呈现明显的多层次性。从纵向来说,文明形态发生了变化,从横向来说,是否可以照搬西方商业伦理思想?答案显而易见。且近年来,我国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任,甚至有部分学者将其作为继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之后的第三次文明,如宋豫秦、叶文虎(2009)认为,“人类社会已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工业文明两次文明形态,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人类发展史上的第三次文明”。生态文明能否作为第三次文明姑且不论,但生态文明建设的提出,必然对商业实践提出不同的要求,为商业伦理注入了新的内容。

文明形态与商业伦理的相关性

伦理一般是指一系列指导行为的观念,是从概念角度上对道德现象的哲学思考,它不仅包含着对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处理中的行为规范,而且也蕴涵着依照一定原则来规范行为的道理,它是对人类道德生活进行思考和研究的结果,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而文明是人们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所创造的精神财富的总和,它涵盖了人与人、人与社会和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因此,伦理与文明相伴而生,决定于一定时代的物质生产方式。

人类社会在数千年里先后经历了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在不同的文明形态之下,伦理道德也相去甚远。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典型的农业社会,人们在长期的农业生产活动中形成了一种与此相适应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礼俗制度、文学艺术甚至国家制度。农业文明的核心是农耕生产方式,所以,农业文明也称农耕文明或农业时代。我国农业文明集合了儒家文化以及其它各类文化于一体,具有自己独特的内容与特征,深刻的影响了国人的心理性格、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民族进程。当然,其对我国社会的商业伦理和实践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从总体上来说,我国传统的商业伦理强调道德自律,如重义轻利、诚实守信、崇尚节俭等。朱贻庭(2003)将其归纳为六个方面:第一,反映“经济结构”、“产权关系”的伦理模式――“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第二,植根于宗法家族制的经营模式――“家族主义”;第三,利益分配的伦理原则――礼以定分,贫富均平;第四,消费行为的伦理原则――力戒奢侈,崇尚节俭;第五,在生产实践中形成的劳动美德――勤劳敬业;第六,关于市场行为的道德原则――倡导“诚信”,反对“竞争”。其中,“重公轻私”、“重义轻利”的产权伦理是核心。这些伦理原则,均与传统农业文明下的物质生产方式以及由此决定的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等级秩序有着密切联系(见表1)。

西方商业伦理从总体上来讲强调的是他律,如明确的规则意识、契约精神等。这些商业伦理原则除受西方历史文化传统影响外,更与近代以来西方的工业文明密切相关。十七、十八世纪以来,先后发生在欧洲和北美的工业革命改变了近代世界历史的走向,改变了人类文明的进程,许多国家先后经过工业革命,进入工业社会。它改变了社会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影响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对西方当代商业伦理具有重大影响。

工业文明是一个文明形态的问题,文明形态的核心是物质生产方式,所以,工业文明也可以称作工业时代。工业时代是一个生产方式高度工业化的时代,具体而言,这包括生产工具的机械化、生产组织的工厂化、社会结构的城市化、产业结构的工业主导化、劳动力结构的非农业化(工业和服务业就业比重高于农业)、非农产业的产值比重超过农业等等(韩民青,2011)。未来学家阿尔文・托夫勒将其归纳为六大基本原则:劳动方式最优化、劳动分工精细化、劳动节奏同步化、劳动组织集中化、生产规模化和经济集权化。

基于西方工业社会的以上特点,其商业伦理的原则和内容均与此有密切的相关性。伴随机器大生产代替手工劳动,为资本对剩余价值的无止境追求提供了充分条件,资本的逐利性凸显,竞争观念日益增强,由此“经济人假设”成为西方经济学研究的前提,追求利润最大化、股东利益至上论成为当代西方商业伦理中颇具影响力的理论;机器生产的模型化、标准化、程序化等特征使统一的标准和规则成为必需,它不断塑造着西方人的价值观念,严谨、认真,具有强烈的规则意识,反映在对商业活动的要求上就是恪守严谨的规则;生产分工不断精细化,生产的各个环节都不可避免的具有社会性,交换的范围不断扩大,人与人的交往日益频繁,联系日益广泛,契约的重要性显现,反映在商业活动中就是明确的权利和义务的划分;伴随工业化的发展,社会的阶级结构也发生着变化,阶级差异日益扩大,个体权利意识渐浓,对平等和自由的追求日益强烈,个人本位的竞争观逐步形成;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工业社会的各种弊端日益加重,尤其到了现当代,对工业文明的反思成为关注的焦点,由此在商业伦理上西方社会兴起了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责任伦理”成为当代西方商业伦理的核心。

我国当代商业伦理建构思路

当前,我国社会依然处于快速转型期,工业化继续加速推进,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的商业伦理其意义何在?严峻的“商业无伦理”现象的存在,是否是对传统商业伦理无用论的证据支撑?改革开放前,我国历经数次的政治运动,传统文化遭到破坏;私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彻底批判,而公有产权的价值合理性被广泛宣传和认同;民间的经济活动被严厉禁止,人为地压抑着人们对财富的追求;人们普遍生活极度贫困。改革开放后,我国以市场为取向的改革消解了建立在农业文明(自然经济和宗法等级制度)基础上的传统伦理,这样,传统儒学在由中心到边缘,由浑沦到碎裂的过程之中,经受了现代工业文明和政治意识形态的双重解构(景海峰,2002);逐利的正当性得到了官方的认可,释放了人们对利的渴求,私有产权的合法性得到认可;在社会的快速转型过程中,法律法规建设滞后;伴随改革开放,西方的生活方式、消费方式、价值观念冲击着国人的价值观等。总之,当前“商业无伦理”现象的存在并非是对传统商业伦理价值的否定,而是由多种因素合力作用所造成的结果。以市场经济和民主政治为基础的工业文明时代,与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商业伦理并非完全不相容。因为我国当前的工业时代并非和农业时代完全割裂和异质,且文化作为上层建筑,其一旦形成,就具有相对稳定性和超越性。因此,以工业文明为前提,摒弃传统商业伦理中的反市场性的一面,科学看待其合理内核,构建当代商业伦理。

前文提到,西方商业伦理在改革开放以后对我国商业伦理和商业实践产生了不可估量的影响,它与西方工业文明相适应。而我国的工业化道路是对西方国家工业化道路的学习,那么,能否由此认为西方的商业伦理也适合我国国情,完全为我所用?答案是否定的。当代西方商业伦理在形成过程中,除了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外,也与其历史、文化、传统、宗教等密切相关。如西方的商业伦理原则主要源于道德哲学、人生哲学和神律学,其中以新教对西方商业伦理影响最大,新教所倡导的“追求财富是对上帝虔诚的表现”和“绝对理性”的思想促进了西方资本主义的发展(张红明,2005)。西方商业伦理和我国传统伦理有着较大差异,甚至存在伦理上的冲突。因此,应积极关注当代西方商业伦理研究的新成果,借鉴其合理元素,重视西方商业伦理的“本土化”研究,寻求中西方商业伦理的交集和共同准则,以此推进我国当代商业伦理建设和中西方商业交流。

基于以上分析,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建构应从以下三个方面着手:

(一)环境伦理

环境伦理通常是指人类在进行与生态环境有关的活动中所形成和遵循的伦理原则。工业文明以工业化为显著标志,机械化大生产占据主导地位,它快速解构了传统的生产方式和生产关系。与传统农业文明相比,由于以日益先进的机器生产代替了人力作业,使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力不断增强、领域不断拓宽,创造着巨大的财富,满足着人类永无止境的欲望。但同时,人类也在承受着工业化的代价,无论是后工业化时代的发达国家,还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发展中国家,生态环境问题都成为严峻挑战。有学者指出,西方工业化的困境是现代人类文明的困境,需要从文明模式重建的高度来解决工业化的困境(张孝德,2008)。

当前,我国正处于工业化的进程中,在文明形态和社会转型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工业化进程中的诸多障碍后,资源与环境问题成为制约我国可持续发展的首要问题,也是当前我国面临的最为迫切的问题。中共十七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任务。十进一步指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在传统农业社会,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关系是卖方和买方,商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者破坏有限。而在现代工业社会,商业活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或者破坏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甚至单纯依靠生态系统已不能自愈,商业活动中的基本伦理关系变成卖方、买方及自然界三者之间的双向互动关系。商业活动之所以造成许多环境问题,就是因为交易双方出于利己之目的而不惜牺牲生态环境的结果(柴艳萍,2012)。因此,环境伦理成为我国当代商业伦理建构的首要价值取向。

(二)契约伦理

契约就是双方或多方之间基于各自的利益要求所达成的协议,含有某种“合意”、“共同意志”的存在。在西方,契约有深厚的历史文化传统,作为一种商业手段被广泛地应用于社会生活中,甚至还以法律的形式出现在古法典中,如《罗马法》对契约的定义、契约的分类和契约的执行均做了明确的规定。伴随工业文明的到来和市场经济的建立,契约更加显示出其巨大的适用性。在某种意义上,市场经济就是契约经济,需要明确界定参与主体的权利和义务,保障其权益,如此才能保证市场经济的良性运行。因此,契约精神构成现代西方精神的重要内容和商业活动的基本原则。契约伦理就是人们在订立、执行以及毁约中所表现出来的伦理性质和执行契约中所需要的伦理基础(晏辉,2002)。它是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产物,表达了共同的自由意志,是平等主体间的相互确证,体现了权利和义务的统一。

在我国传统农业文明形态中,儒家文化和封建宗法制度占据统治地位。从人性的“善端”出发,在治政理念上,“礼治”、“德治”等成为基本模式,在伦理诉求上,强调道德自律,规则意识或者契约意识淡薄。反映在商业活动中,传统商业伦理的基本内容之一就是突出诚实守信的伦理价值。伴随我国工业化的进程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确立和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逐步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经建立。这种从人性美好“善端”出发的伦理观念已不再完全适合时代的要求,在各种利益关系错综复杂的社会,对市场经济中的“经济人”的约束成为必须。而契约伦理作为法律和道德相结合的产物,既传承了农业文明时代的传统伦理道德,又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因此,在商业活动中,契约伦理理应成为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伦理基础。

(三)责任伦理

责任即份内应做的事或没有做好份内应做的事,因而应当承担的过失。康德(2002)指出,“责任这一概念就是善良意志概念的体现”,“道德行为不能出于爱好,只能出于责任”。责任伦理学认为,由于行为者履行责任的行为在时间上是一个过程,因此它要求行为人在行为发生之前就能预见行为完成之后可能产生的结果,并努力克服其中负面的东西。对企业而言,它要求负责任的企业不能只具有消极被动的责任意识,更应当具有“预防性的责任”或“前瞻性的责任”意识,以一种事先责任的精神,以未来要做的事情为导向,在确定行为的目的、手段、结果都无害以后,才去从事追求盈利的生产经营活动。在西方工业化进程中,商业活动中的伦理失范问题曾一度成为社会焦点。由此,企业社会责任(CSR)运动在西方国家的兴起,无论在理论还是在实践上都取得了明显的效果。如理论上提出了利益相关者理论、企业公民理论等,都呼吁企业必须承担相应的责任,并在实践上成为共识。

而我国传统农业文明时代留给现代社会的责任意识少之又少,且具有一定局限性。我国传统文化中虽有“责任”意识和要求,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但这种责任伦理是基于一种既定的伦理秩序,是在此伦理秩序下一方对于另一方的要求,而并非现代平等意义上的责任观。在商业活动中,由于商业活动简单,利益相关者较少,因此,商业活动中的责任伦理意识聊胜于无。近代以来,西方的责任伦理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甚至成为全球化时代的普世伦理。但在我国并没有引起足够重视,直至21世纪到来之前,责任伦理研究在我国还是一片处女地(方国根,2010)。作为后工业化的中国,由于多种因素的作用,使当前我国商业活动的参与者责任意识淡漠,商业伦理失范的现象突出,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安全责任事故频出,责任伦理理应成为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重要内容。

结论

商业活动不仅要有成熟完善的规则的支撑,也需要良好的商业伦理的规范。当前,我国处在工业化的进程之中,规范商业活动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传统农业文明形态下的以道德自律为核心的商业伦理对当前商业活动缺乏有效约束,当代商业伦理还未形成,因此,商业伦理失范问题突出。在一定意义上,我国的工业化之路是对西方工业化道路的学习,如何将始于西方的经济发展模式移植到东方文化背景的中国来,经过30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走向工业化的体制障碍已经成功解决。但是,如何对待依附于工业化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尤其是商业伦理,成为审视当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活跃但失范的商业活动的重要视阈。伦理道德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与一定的物质生产方式相联系,文明形态的转化必然要求伦理道德与此相适应。因此,我国当代商业伦理的建构应立足于传统文化之上,放眼于工业文明的进程和全球商业伦理价值,着眼于关怀当前社会的现实需要,从环境伦理、契约伦理、责任伦理三个方面加强建设。

参考文献:

1.[印]阿马蒂亚・森著.刘民权,刘柳,任赜译.以自由看待发展[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2.伍华佳.儒家伦理与中国商业伦 理的重构[J].社会科学,2012(3)

3.郭智勇.墨子“交相利”商业伦理思想及其现代价值[J].商业研究,2012(4)

4.余龙生.明清时期江西商人商业伦理精神的价值辨析[J].商业研究,2009(10)

5.莫申江,王重鸣.国外商业伦理研究回顾与展望[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9(7)

6.张红明.商业伦理的中西方比较研究[J].经济经纬,2005(6)

7.宋豫秦,叶文虎.第三次文明[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9(4)

8.朱贻庭.中国传统经济伦理及其现代变革论纲[J].伦理学研究,2003(1)

9.韩民青.论工业文明的本质[J].山东社会科学,2011(2)

10.景海峰.儒学的现代转型与未来定位[J].国际儒学联合会主编,儒学现代性探索[M].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2

11.张孝德.中国工业化的困境与文明模式的创新[J].经济研究参考,2008(72)

12.柴艳萍.商业活动中的环境伦理问题探析[J].道德与文明,2012(2)

上一篇: 工程技术与发展 下一篇: 工程造价审计的作用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