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趣味小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9 17:20:55

科学趣味小知识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1)

一、善于挖掘材料本身的趣味性,将知识以趣味化的语言和方式呈现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项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的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例如学完万有引力定律时,为了激发学生创新思考,学习科学家的钻研探索精神,可以这样结尾:几百年来,地上不知落了多少苹果,也不知有多少苹果砸在了人的头上,面对落地的苹果为什么只有牛顿一个人发现万有引力定律?你能思考些什么呢?

物理课本较理性,知识深奥,缺乏故事性,一般很难创设出情趣盎然、充满生机和活力的课堂氛围。但是如果我们能够在教学过程中紧密联系日常生活的实际,就能激发他们的兴趣。所以我常常把生活中的故事带到课堂上,而这些故事往往与课堂内容有密切的联系。讲故事最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学生的兴趣,故事讲到一定的时候恰当切换,物理知识就不知不觉地进入了学生的头脑,而且也能留下深刻的印象。举个例子,电磁场是看不见摸不着也闻不到的,要让学生接受这个抽象的概念,强行灌输是完全行不通的。我给他们讲了一个老虎的故事。俗话说“一山不容二虎”,那么老虎怎样划分它们的势力范围?用尿液和粪便,老虎的排泄物有特殊的气味,这种气味只有老虎能分辨出,其它动物是分辨不出的。这时,话题一转,说磁场也是这样,电荷激发磁场这种性质,磁场只对电荷有力的作用。接下来的课程就在兴趣盎然中完成。

大量物理学史上的名人轶事、趣闻故事以鲜活的知识,生动的史料和深入浅出的叙述展现物理学史知识丰富多彩的内涵和魅力,大大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同时也帮助学生深入了解和消化课堂中的知识。

比如讲到电磁感应时可适当介绍法拉第,其中一段经典的对话充满趣味又发人深思,当法拉第经过十年坚持不懈的努力,终于某一天突然看见跳动的火花时,他兴奋不已。当他介绍他的发现时,一个贵夫人不怀好意地说道“法拉第先生这又有什么用呢?”法拉第当即反驳“请问初生的婴儿又有什么用?”。

二、现代教学辅助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可延滞再现的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那么,有个好的教学软件是运用这一现代教育技术的重要必备条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加拿大的一个小学语言学习软件就制作得宛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小孩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例如我在上水循环那堂课,先给学生播放了一段动画片《小水滴旅行记》,学生个个全神贯注,不时有点小讨论,结果水的物态变化过程及形成的物理现象,学生在观看动画片的过程中已全然掌握了。

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我个人认为,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例如人工制霜我就义一种小魔术的形式呈现,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效果良好。另外,可将部分演示实验制作成类似游戏软件,利用计算机、投影等电化教学设施的再显性重现实验的基本情况。

营造趣味性的物理课堂是手段,不是目的。在教学过程中,不能一味追求趣味性,应突出知识性,把趣味性与知识性有机结合,趣味性为知识性引路,目的在于给学生有所“知”,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中吸取物理知识,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探索精神。通过营造生动活泼,充满趣味的物理课堂,会给我们的课堂教学注入新的活力。

参考文献: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2)

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应当建立在充分分析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新课标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要求制定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自新课改以来,关于小学数学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方向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一方面,小学低年级所学内容应当注意基础性和应用性,学生要掌握必备的基础数学知识以便于学习高年级的数学;另一方面,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内容应当体现数学学科价值。趣味性教学法是实现新课改下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目标的最佳途径,能够不断挖掘学生的潜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值得在教学过程中进行推广。

1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

数学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也是小学低年级学生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性学科,在日常生活中我们随处可见数学,小到人们去超市购买东西的物品价值计算,大到社会科学研究,数学的实践性和应用性是非常强的。但是同时数学知识对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要求又比较高,这对小学年级学生学习数学就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和阻碍。小学生对数学知识不感兴趣,但是在老师的严格要求下还要大量记忆和背诵大量知识点,这就导致很多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了厌学的心理,形成恶性循环,影响了整体教学效果。另外,小学低年级阶段的学生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比较贪玩,从幼儿园到小学开始系统的学习各个学科知识是需要一个适应期的,很多学生在初期根本意识不到数学学习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同时,小学生对于一些新鲜事物比较感兴趣,喜欢做游戏,表现欲也比较强。为了更好的开展小学低年级阶段的数学教学,教师应当充分考虑学生的这些特点,不断创新教学模式,采取趣味性教学法,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在一些游戏中完成教学任务,为学生创建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提不起兴趣的问题,也能够有效的提高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

2小学低年级数学开展趣味性教学的必要性

从对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的现状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传统的教学方法无法满足教学需要,我们必须以学生为出发点进行科学创新的课堂教学活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采取的是填鸭式的教学模式,即将大量的理论知识灌输给学生,学生一提起数学想到的就是一串串的数学公式和数学定理,学生的学习效果并不理想。而先进的教学理念则认为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应当是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得学生从小学阶段就开始建立数学思维模式和科学创新理念。趣味性教学法则是在这样的教学目标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创新的教学方法,它使得课堂教学活动更加丰富多彩,让学生集中精力学习数学理论知识的同时积极的进行深入的探索,培养学生的数学逻辑思维和想象力,从而不断优化课堂教学效果。因此,开展小学数学低年级趣味教学已经是一个必然的趋势。

3小学低年级数学趣味性教学的有效策略

在小学低年级数学教学中进行趣味性教学已经获得越来越多的认可,但是理论势必要付诸于实践,如何结合小学生的特点以及数学的学科特色,进行有效的趣味性教学也成为了相关教育人士重点关注的课题。

3.1与实际生活相联系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认知能力比较低,为了让学生更容易读懂所学数学知识,并在学习的过程中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教师选取的教学内容应当紧密联系实际生活,改变学生对于数学知识很抽象枯燥的印象。一方面,生活中的案例学生每天都能接触到的,这样学生不会感觉陌生,更容易接受。另一方面,选取生活中的案例开展趣味性教学还能够让学生明白数学知识是如何应用到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从而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

比如,在学习了“轴对称”图形这部分内容,老师可以带领学生在校园中观察教学楼、图书馆等建筑物,让学生对周围环境中的轴对称图形进行列举,并说明是如何进行判断的。学生纷纷投入到认真观察和讨论的行列中,不仅让学生感受生活,而且还增添了数学教学的趣味性。

3.2在游戏中开展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另一个主要特点就是比较贪玩,对于游戏比较感兴趣。结合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通过游戏来开展趣味性教学。在游戏进行的过程中,每个学生都能参与其中,也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并且将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转换成了更加具体形象的游戏,学生的思维特点也使得游戏教学法更加的具有实践性。另外,在小学课本中有很多的教学内容为教师提供了可以设计游戏环节的空间,让课本上的理论内容能够以不同的形式呈现给学生。

比如,在学习了如何认识人民币这部分知识后,单纯的靠书上的讲解非常的乏味,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做角色扮演的游戏,让学生扮演商店的老板和顾客,拿着人民币去购买物品,这样的教学情境使得学生都乐于参与其中,增添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3.3在数学竞赛中开展趣味性教学

小学低年级学生的表现欲和好胜心理都比较强,渴望得到老师的认可和鼓励。结合小学生的这一特点教师还可以在数学竞赛中开展趣味性教学,不仅能够增添课堂活动的趣味性,而且能够在学生之间建立一种良好的竞争环境,激励学生更加努力的学习。

比如,在学习了数学运算这部分内容后,老师可以举行加减乘除运算大赛,看谁算的快,并对在竞赛中表现好的同学给予鼓励和认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同时还提高了教学质量。

结束语

小学低年级数学应当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结合学生自身特点开展趣味性教学,以实现提高学生基础数学知识水平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目标,达到最优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3)

一、趣味教学法

趣味教学法就是以直观教学为出发点,把兴趣作为教学的手段和动力,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使之积极主动地进行学习的一种方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趣味教学法正是指如何使小学生具有对科学的强烈需要,激发其兴趣,从而产生巨大的内驱力。

二、趣味教学法应用的意义

1.好奇、好动、好学是学生的天性,而趣味教学法具有奇特、惊险、有趣的特点,正好迎合了学生的这一天性。趣味教法能把学生的好奇心引导到学习上来,使学生边玩、边探究、边学习,寓教学于“游戏”之中。

2.趣味教学法实际上是探究性教学的一种形式。在教学中,小学生对科学探究活动是最感兴趣的,因此,探究性活动可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使学生保持对学习的兴趣,并随着时间的积累,培养出学生勤奋和坚韧的良好性格。

3.兴趣爱好和求知欲为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提供动力基础,同时也是学生获得知识、技能和发展能力后的良好成果,这样的良性循环是教育最大的成功。从另一方面来说,通过开展趣味教学,使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可以极大地减少他们的厌学情绪。

三、趣味教学法在小学科学教学中的应用

1.教学语言幽默风趣。前苏联教育学家斯维洛夫曾经表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助手那就是幽默。”没有幽默感的教师好比一尊雕像,没有感情,无法与学生很好的沟通交流,也不乏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而善于运用幽默语言的教师则具有亲和力,更容易获得学生的信任,从而调动课堂气氛,激活学生思维,开发学生悟性。生涩难懂的知识通过浅显生动的语言表达出来,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师生交互中掌握知识,提高能力。我深知其中道理,并且我在课堂上也是这么做的。例如在讲授“电磁铁“这一课时,原本在归纳总结电磁铁的性质特征时,要用很长并且不容易上口的文字来叙述,但我担心学生对过于复杂的语句难以理解与识记,于是我灵机一动将电磁铁的性质特征简略为“可有可无、可南可北、可大可小”,在说完六个“可”之后,紧跟着一个“可口可乐”。当时,全班学生都乐了,哄堂大笑。在这样的教学方式中,学生学得开心,记得牢固,我的教学目标也顺利完成了。

2.鼓励学生表达。科学课堂不仅仅是传授知识的课堂还应该是探索的课堂,这就需要学生的自主表达,相互交流,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实现思维碰撞。课堂主体本该是学生,因而教师应当站在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关注学生的情感,尊重学生的需要,凸现学生的地位,还学生讲的权利,变“一言堂”为“群言堂”。小学生天性活泼,善于表现,我们教师不要把学生的“接嘴”视为“大逆不道”,既然他们想讲,就应该给他们表达自己的机会,学生“大讲特讲”的同时也是培养他们语言综合概括能力和发展思维的好时机。

3.创设生活化的情境。科学源于生活,生活蕴涵科学。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要充分体现生活化,联系生活,创设生活化情境,激发学生进行科学探究的兴趣,引领他们学习与周围世界有关的科学知识,帮助他们体验科学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使他们了解科学、技术与社会的关系,乐于与人合作,与环境和谐相处。例如,在学习空气这一课时,我引用这样一个情境:用漏斗装水,水进不去,先让学生猜测其中的原因,思考解决的方法,探究出其中的科学道理:空气能占据空间。学生自然能找到解决的方法:把漏斗向上顶一下,让空气进去,水自然也进去了。在教学“物体在水中是沉还是浮”时,我选用学生常见的材料:胡萝卜,鹅卵石,橡皮,泡沫,竹牙签,回形针,铁螺丝,小木珠。这些材料学生在生活经常遇见,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学生只不过没有很好地把它们作为探究材料进行探究,探究他们在水中是否沉浮。因此在探究时,学生有了先前的生活经验,他们对这些物体的重量、材质有初步的认识,在探究这些物体的沉浮和它的大小、轻重是否有关系时,就比较容易。如果我们的材料是学生不熟悉的,学生进行猜测时,会多走一些弯路。

4.利用多媒体教学,化难为易。多媒体可以创设出一个生动有趣的教学情境,化无声为有声,化静为动,使学生进入一种喜闻乐见的、生动活泼的学习氛围,引起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它能变静为动,克服传统教学中学生面向静态呆板的课文和板书的缺陷。小学科学教材中部分知识内容抽象,难以理解。教师只是单纯地靠口头讲解,让学生凭空想象,学生难以完全理解其知识内容。例如,在学习“植物怎样喝水“这一课时,活动课堂上无法用实验的形式完全展现,反反复复讲解理论学生都很难理解,这时,我就借助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让学生“看到”植物根的水与植物茎、叶脉向上输送的水缓缓流动的情景,再在重点处点拨,植物“喝水”这一难点就解决了。在学习“日食和月食“一课时,学生从来没有见过这两种天文现象,光靠想象是不科学的。使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整个日食、月食的过程视屏,然后再对学生讲解书本上的知识概念,学生在亲眼看过之后对于所学知识就更容易理解了。

5.将游戏融入教学。中国现代著名学生教育家陈鹤琴曾说过:“游戏是人生不可缺少的活动,不管年龄性别,人们总是喜欢游戏的;而严谨的小学科学学习能够似游戏一样诱人,那么孩子们势必会乐此不疲地陶醉其中,徜徉于迷人的游戏化的科学海洋之中,他们的身心情智必将自然和谐地得以发展。”

我在教学“植物和我们”一课时,围绕“识别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这个内容教学。为了让学生进一步巩固对植物的各部分的认识,并将食物与植物建立对应关系,我通过角色扮演的小游戏来实现教学目标。我让学生将教室布置成菜市场,并让他们自带植物,扮演卖菜与卖菜的角色,然后互相探讨,我们平时都吃了植物的哪部分。我通过这种角色扮演游戏,逐步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食用的是植物的哪个部分,而且根据已有经验将食物与植物建立了对应关系,为感受植物与人类的密切关系埋下伏笔。

趣味教学法改变了传统教学的满堂灌式教学,使课堂充满趣味性,学生乐学,都主动地参与到课堂教学中。通过趣味性教学,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欢乐,课堂教学效率大大提高。以上只是我对趣味性教学的看法和一些尝试,只是一些浅显的认识。通过趣味性教学提高课堂效率还需我们广大教师积极探索。

参考文献: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4)

科学学习过程的本质是探究,引导探究是科学教学的灵魂。探究离不开实验,而实验结合趣味性,在教学中就会扮演更加重要的角色。根据小学生认识事物的特点,他们要掌握知识,必须从对教材所涉及现象的直观感知开始,这使得实验的重要性不方而喻。所谓趣味实验,学生既要像科学家那样亲身经历探究的过程,又要在实验过程获得乐趣、培养情感。以下笔者结合实践谈几点思路,期望趣味实验在小学科学调节教学中有实施价值,并能广泛应用。

一、 源于教材,设计知识探究型趣味实验

教材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主要纽带,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源泉。教师根据教材、基于学生的特点,充分调动学生的听觉、视觉、触觉等多元感官有利于最大限度地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在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借助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然后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让学生经历“观察――分析――推广――得到结论”一系列科学思维过程,有利于顺理成章地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

比如在学习“饮料罐的故事”一课时,可以将废旧饮料罐带进课堂。小学生对饮料罐很熟悉,饮料喝完后,还可以设计成“废旧饮料罐制作净水剂”,这一实验的展开不仅增加了学生对科学趣味实验的兴趣,还调节教学的氛围。实验原理:硫酸铝钾可以作为实验净水剂。实验方法: 利用氢氧化钾和硫酸溶解铝制的饮料罐,微热使其溶解完全,然后再冰水中冷却,结晶析出完毕后,经过过滤可得净水剂。将净水剂放入有悬浮物的一杯水中,观察水由混浊到澄清透明的过程。

教师可以采取演示实验,也可以分组实验,通过学生的观察和动手,引导学生巩固知识,充分感受实验的趣味性。

二、跳出教材,设计探究提高型趣味实验

作为一名小学科学教师,要立足教材,更应走出传统的教学模式,更新教学理念,跳出教材设计探究提高型趣味实验,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和学习科学的素养。

附《神奇的盐水之菠萝篇》教案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品尝菠萝,能够区分出经过盐水浸泡的菠萝味道相对较甜。

2.能够知道菠萝里含有一种导致菠萝有点酸的物质。

3.通过实验,理解菠萝用盐水浸泡的原因。

(二)教学重点:观察实验,理解菠萝用盐水浸泡的原因。

(三)教学难点:从实验中知道盐水浸泡把菠萝中酸的物质抵消掉了。

(四)教学过程:

1.导入2.品尝菠萝

(1)观察、品尝;(2)描述味道(学生感觉有的酸有的甜);(3)引发思考

菠萝为什么会有酸有甜呢?这来自同一个菠萝的味道为什么有区别呢?

(4)猜测,解惑

(五)实验答疑

实验器材:一杯碱溶液,一瓶酚酞,一杯盐酸,滴管以及烧杯

实验过程:

1.在试管中加入一些碱溶液,观察颜色。

2现在继续滴加一种溶液,请大家猜猜会变成什么颜色呢?

(就如用盐水浸泡的菠萝一样,是盐水将菠萝中的酸性物质抵消了)。

(六)细品菠萝,感受盐水的神奇之处。

这样的提升型实验是为了使学生对某一知识或原理能够得到初步的认识和了解,课外实验其知识往往覆盖了学生现有的知识,通过实验现象启发学生思维,使其获得更多的知识,开拓了学生的知识面。

三、走出理论,导向实践型趣味实验

小学科学教学有不少内容以知识传授型为主,学生凭教师讲解获取知识,难免印象不深,兴趣也不浓。为了使学生所学知识,能与日常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意识,提高学生动手实践的能力,教师可以生活应用以及教材中的长期实验为题材,设计一些可操作性强,实践价值大的趣味实验,作为家庭实验。

比如,三年级课本中的凤仙花种植,可以观察凤仙花从种子到开花结果的生命过程。再如,蚕宝宝的养殖,学生动手养殖,可以观察到蚕的一生。蚕宝宝从淡黄色的蚕卵,孵化出蚁蚕,黑色的蚁蚕像小蚂蚁一样。学生从微小的生命开始养殖,体验精心喂养蚕宝宝的过程,蚕宝宝一生经历卵――蚕――蛹――蚕蛾。这样的实践,学生感受生命的价值,甚至可以体会父母含辛茹苦的养育之恩。通过课本,走出理论,走向实践,正确引领学生,不但增加学生学习生活的趣 味性,而且还推动教育教学的车轮不断前进。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5)

趣味小实验因其本身显著的特点,对小学生具有极强的吸引力,能迅速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因此,把趣味性的小实验穿插于课堂教学之中,可以快速地集中学生分散的注意力,引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望,把学生迅速带到学习科学的环境中。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四年级上册的《空气中有什么》这课时,为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让学生对二氧化碳有直观的认识,笔者引入了《可乐喷泉》这个趣味小实验。由教师在教学的导入环节进行演示。将一瓶五升可乐的瓶盖拧开,放在塑料水槽中,而后将三十二粒曼妥思口香糖放在卷成的纸筒中迅速倒进可乐瓶中。这时,大量的可乐溶液和二氧化碳气体会从瓶口喷涌而出,形成十公分左右的“喷泉”,刚开始,孩子们只是用疑惑的眼光看着我在摆弄各种物品,当他们见到喷涌而出的可乐时,全班也沸腾了。这时,教师再因势利导,进行下面的教学,效果就可想而知了。

在学习苏教版六年级上册《火山与地震》这课时,笔者准备材料,试着让学生按照教材中用土豆泥和番茄酱模拟火山的喷发,引导学生建立模型,研究火山喷发的成因。但这个实验的时间长,实验效果也无法表现出火山突然喷发的剧烈状况。因此,在另一个班级上课时,笔者又引入了另一个趣味小实验《沙子火山》。用沙子在实验盘中堆一座小山,把胶卷盒底朝下,压入沙堆顶部,在空胶卷盒中放入一些发酵粉。再把醋和食用色素在玻璃杯中混合好,再倒入胶卷盒中。这时孩子们发现,胶卷盒中形成的泡沫迅速喷出,在沙堆上形成红色的小溪,很好的再现了火山喷发的场景。这时孩子们的兴致也被点燃,积极投入到研究火山的特点中来。

有助于知识建构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教学并不是把知识经验从外部装到学生的头脑中,而是要引导学生从原有的经验出发,生长(建构)起新的经验。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研究透镜》这一课时,学生将学习光折射的知识。课前,孩子们对光折射的现象多少有些了解,但并不深刻。因此,笔者引入《捉迷藏的硬币》这一趣味小实验来帮助学生完成对这一知识的建构。先在玻璃杯底下放上一个一元硬币,然后在玻璃杯中装满水,再把碟子放在杯子上面。试一试,能否看到硬币。然后,在硬币上滴几滴水后将其再次放到玻璃杯底下,试试看能否看得见硬币。学生通过分组实验发现,只能看见滴过水的硬币,而没滴过水的硬币却“神奇”般的消失了。两种截然不同的现象引发了学生思维的剧烈碰撞,大家热烈地讨论起来却又说不出个所以然。在这一教学环节中,笔者借用趣味小实验,有意创设冲突或矛盾的事件来引发孩子的思维产生碰撞,使他们无法对某些新的发现进行合理的解释,从而产生不满意的心理。

这时,笔者让他们回家自己查阅资料寻找答案,下次上课时再来交流。带着满肚子的疑惑,孩子们通过各种方式要来解开折射的迷题。在第二天的课上,各个小组踊跃发言,纷纷说出自己的见解,课堂气氛异常活跃,大家的学习状态都很投入,最后,在教师的引导下,孩子们终于明白光折射程度的差异是出现两种不同现象的原因。在第二个环节中,孩子们带着“不满意的心理”,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各种“教学支架”,对未知的情况进行了自主的探究,从自己的经历和思考中建构光折射的相关知识。可见,在学习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恰当设计和引入一些趣味小实验来充当“不一致的事件”,帮助学生自主探究,来建构科学知识,从而让他们“在已有的经验世界里找到新知识的生长点”。

提升学生动手能力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探究既是科学学习的目标,又是科学学习的方式。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是学生学习科学的主要途径。而趣味小实验可以向学生提供充分的科学探究的机会,让他们在探究过程中,体验学习科学的乐趣,增长科学探究的能力。

例如,在学习苏教版五年级上册《电磁铁》这课时,为了让学生对电磁铁在生活中的运用有较为深刻的理解,笔者引入《能打招呼的电子娃娃》这一趣味小实验。该实验利用废旧的娃哈哈瓶做材料,将漆包线在上面缠绕五十圈左右,再将厚纸板剪成娃娃的形状,用透明胶将其与吸管固定,在纸板的下部前后各贴一个磁铁。最后,用电池给漆包线通上电,这时学生就会发现当线圈通过电流时,娃娃就会随着磁铁摇摆起来。这个小实验可以安排在最后一个课时进行,也可以由教师在课堂上进行指导,预先向学生讲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带回家与家长一起制作完毕后,再带到课堂上来展示。为了完成这个小制作,孩子们得去收集各种材料,得去思考怎样才能达到预定的效果,得去动手探究,失败了还得重来,还得向教师和家长请教,通过这一番 “折腾”,孩子们对电磁铁产生磁力的原理以及它在生活中的应用一定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这一小实验不仅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还有效地培养他们的动手实践能力,使其感受到了科学的魅力和获取成功的喜悦。

树立科学的学习态度

《科学(3~6年级)课程标准》指出,应通过科学教育,使学生学会用科学的思维方式解决自身学习、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因此,教师应注重将课堂内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来培养学生的基本科学素养。而许多的趣味小实验本身就来源于生活,通过趣味小实验的演示和操作,学生不仅对课堂上的知识理解得更深刻,还能较容易将课堂上的相关知识迁移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从而达到学以致用,事半功倍的效果。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6)

物理发展带动了人类对科技的革命,促进了社会的高速发展。物理作为初中学生的重点学科之一,对于锻炼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意识以及团队协作能力都有极大帮助。同时,物理学科是今后学习许多专业知识的基础,比如土木工程、工业设计、电子信息等。所以教师帮助学生学好物理这门学科就显得尤为重要。学好这门课的关键便是要激发学生对物理课的兴趣,因此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培养学生对物理的兴趣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笔者就从几个方面来谈谈如何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趣味性。

一、课堂上的充分互动

以往的初中课堂都是教师独自一人在上面讲课,学生很少进行互动,课堂气氛自然也就低下,学生听得内容觉得死板无趣,降低了学习物理的兴趣。所以老师在课堂上要注重课堂气氛,多与学生进行互动,不要一味讲解课堂上的死知识。通过互动老师可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以及学生对于物理学科的误区,可以及早发现及早解决,同时学生也可以向老师反馈自己的学习情况,把自己不懂不理解的内容向老师反映,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学生理解了物理的内容,感受到物理学科给他们带来的无穷魅力,他们的兴趣就会大大提高。

在课堂上,老师可以通过分组的方式来进行互动,将学生分为小组,以小组的形式互相探讨物理问题,学生间的互相交流不仅可以帮助他们解决自己的物理问题,还可以提高学生之间团队协作的能力,营造出轻松活跃的物理课堂气氛,大大提高物理课堂的趣味性。老师还可以通过提问的方法来进行互动,一方面可以了解学生的真实学习状况,另一方面可以鼓励学生勇敢发言,提高学生积极探索的能力。

二、小实验的练习

由于物理相对于其他科目的特殊性质,需要许多的实验和研究。在物理课堂上教师可以多进行几个小实验,引导学生完成小实验,让学生在完成小实验的过程中理解知识,感受到知识给他们带来的喜悦。在物理实验中老师可以布置一些有趣味性的小实验,比如,在讲解磁场的时候可以拿出吸铁石和一些小的磁针,引起学生的好奇,提出几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小问题,引起学生的思考,并引导他们进入课堂的内容,这样的小实验能够引起学生的好奇心,激发他们探索的兴趣。之后,老师还可以让学生亲自动手实验,真正将理论联系实际,在提高他们动手能力的同时,激发他们对物理知识的热情。这样在提高课堂趣味性的同时间接提高了课堂上学生的听课效率。丰富的实验,精彩的课堂,让学生在愉悦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学习知识。在每次实验过后,教师也要注重课后的总结,将学生在实验中体会到的课堂知识进行有效梳理,这样学生在做实验的同时,不会忘记书本上的内容。

三、注重与学生的交流

不同的学生,各个方面也不一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因材施教。老师面对不同的学生也要运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在上课教学的过程中有的学生接受能力较弱,面对一些物理原理会有脑子转不过弯的现象,这时老师就需要有足够的耐心,帮助学生解决学习中的困难。与此同时,老师也要利用课间时间,与学生多交流,让学生自己提出一些建议,改进自己的教学模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也要帮助那些成绩不好的学生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改变他们的学习方法,解决他们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这样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可以迅速拉近学生与老师之间的关系,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生学习效率的提高,鼓励了他们多向老师提问题,更好地帮助他们学习。同时,在做实验的时候交流,还可以帮助学生缓解对实验的恐惧感。改变他们觉得物理理解难,知识深奥的看法,提高了他们的学习动力,也增强了物理课堂的趣味性,让他们对物理产生浓厚的兴趣。老师在观察学生的表现之后,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情况,给每个学生制订了合适的学习计划,改进了自己的教学,大大提高了教学的质量,让学生在兴趣中去学习。

物理这门学科作为初中学科的重点科目,有利于锻炼学生的探索发现和逻辑思考的能力和归纳分析能力。在教学时要以激发学生的兴趣为核心,运用多样化的手段和方法,提高课堂的趣味性,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充分理解和领悟知识。提高初中物理课堂的趣味性对于初中物理教学具有重要的作用。教师通过提高教学趣味性,激发学生兴趣,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能力,达到最优的教学效果。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7)

(一)“从做中学”趣味学习的背景

小学科学拥有丰富多彩的教学资源,可以借助人力资源、自然环境以及日常生活等探索科学。在小学阶段,大部分教师在授课过程中通常以“口耳相传”模式教学,此种教学方式相对枯燥呆板,使小学生无法积极融入科学课堂,对科学学习失去兴趣,导致科学成绩难以提升。学生觉得学习科学是件无聊的事情,因此不愿意学习,把时间都浪费在玩乐上。通过“从做中学知行合一”教学模式使以上问题得到解决,让学生易于接受、乐于接受科学学习,同时真正培养学生勇于探究科学实践、敢于创新科学精神,为将来发展提供有力保障。

(二)“从做中学”趣味学习的目标

小学科学“从做中学”趣味学习,旨在学和教两个方式结合重新组建的体验式学习,以注重考查生活为基础,以亲身体验的实践活动为学习内容,以疑惑难解的问题探讨解答为认识提升,以教师情感、认知以及行为取得平衡为核心目的。首先,需要教师在课前做好学生对知识需求的准备工作,善于从学生的立场探索问题,同时整理出学生容易接受理解的答案;其次,需健全枯燥单一的说教式教学,让学生亲身体验动手动脑,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最后,遵从预定目标,完成对新知识探索,使学生在体验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同时找到合作的喜悦。

二、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课堂学习中激发学生兴趣的意义

“从做中学知行合一”趣味型课堂学习方式不仅能帮助学生提高科学学习兴趣,而且有助于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在小学科学课堂教学中“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学习模式激发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以及成长具有积极推动作用。具体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有利于学生自主学习

科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以小学科学教学为例,其中蕴含了各个方面的内容,主要涉及以下几点,依次是人类、生活以及自然环境等有关科学知识,是培养学生科学思维和意识的重要来源。唯有让学生对科学学习产生兴趣,才能促进学生主动开展科学学习,使其在科学探究中保持高昂的热情,从而深化对科学奥秘的感知,切身体会科学的魅力与价值所在。

(二)有利于形成正确习惯

兴趣是引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要原动力,对学生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有促进作用。当学生拥有相应的自学能力之后,就能够主动完成老师布置的学习任务,如教学《造一辆救护车》后让学生自己动手造一辆救护车,教学《动物是怎样生活的》后让学生观察动物的行为轨迹等。长此以往,学生养成正确的学习习惯,并且从生活中学会发现、探索、提出和思考等问题,最后使问题得到解决。

(三)有利于发挥学生优势

兴趣培养不仅有助于学生自主学习和形成正确学习习惯,更能促进学生个性以及优势的发挥。详细分为,教师在小学科学教学中,一般会结合学生兴趣特点实施教学,以此保证教学的针对性和效率,以更好地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同时,教师教授的内容符合学生兴趣,对于自己喜欢的教学内容,学生注意力会加倍集中,思维也会更加活跃,充分发挥自身主观能动性,积极参与到问题的探讨分析中,有效提升学习能力,使学习效果显著提高。

三、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课堂的实验教学中存在的突出问题

(一)教学观念传统,教育方式单一

现阶段大部分小学科学教师是从“填鸭式”教育背景下成长起来的,传统的教育理念使教师在教学中受到极大影响,小学科学教学中通常以教师的知识传授和教学思路为中心,学生只能被动接受或被动参与,学生在不理解教师教授内容的基础上以死记硬背的模式记住相关的科学知识和实验结论,以提高学习成绩。通过此过程,小学生无法积极去探究科学知识以及科学原理,长此以往,小学生在科学学习中获取不到成就感,学习严重受挫,对科学产生厌烦情绪,直接阻碍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提升。

(二)教师演示实验,代替了学生的自主实验

一直以来,小学科学实践教学普遍存在一个共同特征,即在多数小学科学教学课堂中,教师详细讲解科学实验原理和实验操作步骤,引导学生观察每个细节,最终得出和教材相同的实验结论。此种传统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开启小学生科学启蒙思维,但是小学科学教师需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科学兴趣,使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可以让学生主动备好实验所需教材,切身体会科学实验操作环节,主动思考和探究实验成果。以此让小学生多动手、多动脑,用科学开启智慧,为小学生打开科学的大门,感受科学的魅力。由此可见,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一个问题即教师演示实验代替了学生自主实验,直接导致小学科学教学效果不好。

四、从做中学知行合一———小学科学趣味型课堂学习的实践研究策略

在了解了小学科学教学存在的问题以后,借助相关实例探讨小学科学教师如何提高小学科学教学质量,提高小学科学教学成果,使小学生以实验为载体提高科学素养。详细计划可以分为完善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教学,营造良好实验氛围,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引导学生自主参与科学实验。

(一)完善教学模式,将德育融入教学

小学生脑功能发育处于“飞跃”发展阶段,表现为既爱说又爱动,注意力也不持久,无聊枯燥的说教式教育方式得不到孩子们的青睐,教师在教学中需遵循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选择活跃、生动、多变的教学方法,让小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最终提高教学效果。教师选择情境教学方式,创建和学生日常生活相关的情境。

(二)营造趣味型课堂,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众所周知,良好的学习环境和轻松的学习氛围能有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通过营造趣味型课堂使学生倍感放松,从而激发活跃学生思维,使学生主动加入科学课堂中,去探索新发现和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绩。由此,在小学科学教学中,教师需顺应小学生的年龄特点以及科学教学需求,创新开展小学科学教学模式,打造轻松活泼的趣味型课堂,引导学生创新思维,带动学生学习科学的积极性。如“一颗种子发芽了”这一科学实验教学中,学生会想到很多问题,如为什么自己的种子没有发芽?而其他同学的种子发芽了呢?怎么让自己的种子也快快发芽长大呢?此时教师不用急于向学生解答,而是可营造一个比较轻松和活泼的学习氛围,引导鼓励学生探究、创新,使学生自己主动对问题进行思考以及探索。此种教学模式更利于学生掌握知识,印象更为深刻,同时有效锻炼学生的创新思维以及自主探究能力,促进了学生科学核心素养的发展。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8)

物理是一门与社会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生活中的物理知识是启蒙教育的重要素材,一旦将它们与书本知识融合起来,就会使学生感受到书本知识学习的意义和作用,意识到学习的责任和价值,从而增强学习物理的兴趣和动机,强化学习效果。教学中笔者充分利用教材一些内容结合生活中的事例进行教学。例如:在给学生第一次上苏科版物理八上序言课时,我尽量把书本上的小实验都做给学生看,其实这些实验充满了趣味性,学生非常感兴趣,在装水的烧瓶底部放了两条美丽的金鱼,用酒精灯给烧瓶口加热,问学生:鱼会立即死亡吗?学生事先猜想的答案是很快会死,实验实际操作下来,烧瓶口的水都快沸腾了,但底部的两条鲸鱼却自由自在地游弋,顿时学生都傻眼了,鱼居然没有死,太不可思议了,什么原因?这种实验既具趣味性,又激发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学习兴趣。

事实上这样的例子在苏科版物理教材中还有很多,这些小活动、小实验把课堂扩大,学生可以运用学过的知识解释、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老师可以带着学生走出课堂,让学生在课外亲身实践,在更开放的空间内自由探索,充分享受获取知识的快乐,有利于培养学生合作精神和与人交际的能力。

二、利用形象化和幽默的教学语言,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苏霍姆林斯基说:“如果你不想你知识变成僵死的、静止的学问,就要把语言变成一种重要的创造工具。”教师优美生动形象的语言不仅能把沉寂的教室变成欢乐的海洋,还具有把抽象的书本知识化繁为简、化枯燥为有趣的神奇。教师的说服力和强大的惑召力在很大程度上来自于自身的语言魅力。观察身边那些优秀的教师,他们的教学语言往往具有鲜明简练的特色,或通俗易懂,平易近人;或言简意赅,富有哲理;或睿智闪烁着智慧的光芒;或抑扬顿挫充满激情富有感染力。风格虽各不相同,但都丰富了学生的想象,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三、应用现代教学设施,增强物理教学的趣味性

现代社会,科学技术突飞猛进,尤其计算机及网络的日益普及,作为青少年学生,他们接受新事物的能力特别强,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为什么?你不得不承认其中有一个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具有趣味性。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

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逐步走进了农村中学课堂。学校目前每个教室全都配装了教学多媒体,每位教师都配了电脑,如果物理教师能恰如其分地使用好多媒体技术教学,一些视频、音频、动画、图片、仿真实验将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将会极大地增强课堂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在这方面我们的软件设计师尚须努力,各位教育工作者还得继续学习。

四、将物理实验游戏化、增强物理教学趣味性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9)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不同的思维方式,作为教师应该善于创设情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去思考、去探索,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交给学生自己。因此在进行科学新课之前,教师能适时适当地运用富有趣味性的趣味实验,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才能成功引导他们主动地去观察、去猜测、去思考。例如讲《研究磁铁》之时我用动画片“开心球”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当“小兔子的铁锹”被不明物体吸住之后,学生的兴趣高涨,各种各样的猜想都有,自然而然对于这节课的学习热情和兴趣就增加了。在教学《固体的热胀冷缩》这一课时,我们进先行了“火能点燃电灯”的实验,实验前学生们怎么也不相信“火能点燃电灯”可后来却看到老师“真的”用燃烧的酒精灯把小电珠点亮了之后,整个教室一下只就安静了下来,他们百思不得其解,却又很想知道其中的原由,深深地被这趣味实验吸引了。像这样引导学生从无趣到有趣,由有趣到乐趣,由乐趣到志趣,从而使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大大提高,为接下来的新课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利用趣味实验,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

趣味实验不仅现象明显,而且操作简单,易被学生掌握。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预先向学生讲明实验原理、实验过程以及注意事项,让学生自己操作。这样做既让学生掌握了科学知识,也培养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自己动手操作,学生不仅能够亲自感受科学实验的魅力,激发学习科学的兴趣,享受成功的喜悦。

例如:在教学“三态的转化”一课内容时,学生一般比较难以理解三态转化需要的条件和发生的状态,这时我利用实验来帮助学生理解,在上课时我准备好酒精,在讲解三态转化的知识时,让学生把酒精涂在自己的手上,使学生亲身体会“蒸发吸收”反应;拿一块冰让学生把冰变成水,让学生认识到固体转化为液体的融化吸收效应,这些简单的趣味实验应用到教学过程中不仅加深了学生对问题的理解,同通过这样的动手操作,既培养了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又增强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三、利用趣味实验,强化学生的科学知识。

很多学生认为科学比较难学,对于一些抽象的概念、复杂的推理判断,他们总是记不牢,而且难以理解。这时教师就可以在课堂中利用趣味实验,吸引学生的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强化科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物质发生了什么变化》一课时,学生对于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很容易混淆,即使老师讲得再清楚,没有亲生经历的学生也会迅速遗忘的,不能理解有关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知识和现象。因此,为了加深学生对于这部分知识的理解,我设计了一个学生亲自进行“白糖溶化变色”和“蜡烛燃烧”的实验。通过实验,让学生知道,这两个实验在进行的过程中,开始都是形态上的变化,属于“物理变化”,到最后时颜色发生了改变,产生了一种不同于原来物质的新物质,这r就是“化学变化”。因此,“白糖溶化变色”和“蜡烛燃烧”在变化过程中,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同时存在。通过孩子们感兴趣的实验,知道了这两种变化的实质区别在于“是否有新物质产生”,很快理解了所学知识。

四、利用趣味实验,活跃课堂气氛。

传统的科学课堂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局面导致的后果是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课堂气氛比较压抑。课堂教学的过程,本质上体现的是教与学的动态过程。要使这个过程保持一种和谐的积极的状态,把握教学的节奏是至关重要的。在科学课堂中,教师利用与所讲解科学知识相关的趣味实验适当的调节课堂气氛,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也能调动学习科学的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

如教学五年级上册《影子》时老师提出了这样的疑惑,影子有什么特征,物体和影子有什么关系这些疑问顿时引起了学生对这课内容的兴趣。然后让学生带着这些疑问自己设计实验证明,通过实验,每个实验小组测出的物体的长度和影子的长度的两个数据。在汇总后,让学生分析、比较这些数据从中可以发现所有的影子的长度和物体长度顶点连结图相似。这时老师再提问这是巧合吗?这个问题激发学生进一步探究的兴趣,教师继续鼓励他们研究。通过实验、观察,学生发现这是太阳的位置造成的。巧妙的问题设计带领学生渐渐走进了科学实验的殿堂,学生兴趣盎然,学习效果不错。

科学趣味小知识篇(10)

在整个物理教学过程中,初中物理教学是青少年进入物理知识宝库的入门和启蒙,是培养学生学习物理兴趣,具有初步观察事物、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关键。因而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启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调动其学习积极性,为今后的深造打下良好的基础有着不可忽略的作用。

初中学生的心理和生理特点而言,他们一方面有着强烈的求知欲望,对各种新鲜事物好学、好问,富于幻想。但他们这种学习积极性往往与短暂的"直接兴趣"挂钩,遇到较为抽象理性的物理知识时,这些小困难便很快地使他们失去了学习积极性,最后导致初中物理教学的失败。因此启发并稳固学生的学习兴趣,充分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是每一个初中物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面临的重大课题。

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自然很多,如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等。而从初中物理教学这一角度来说,教师的教学水平、教材的内容设置无疑是很重要的因素。其中教师教学过程和物理教材编制的趣味性有着重大的作用。

1.初中物理教材的内容设置的趣味性

面对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需要,初中物理教材比较符合青少年认知特点,知识具有趣味性,与现实联系密切,教学效果比较好。任何事物都在发展,都需要不断地完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也是如此。再进一步使初中物理教材符合青少年的心理与生理特点,更显示出科学可行、生动有趣的特点来,让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成为初中生一本爱不释手的通俗科学读物,让每一位初中物理教师能够在教学过程中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寓教于乐”是青少年教育的一条基本原则,我们每个人的启蒙教育都是从游戏中开始的。现行初中物理教材比以往物理教材增加了许多实验,其中添了不少学生实验与小实验。为了使学生在实验操作的乐趣中培养观察能力、得到科学知识、提高基本技能,可将部分实验精心包装游戏化,如小魔术、趣味小游戏、小制作等效果良好。

2.初中物理教师的教学手段对学生兴趣的培养

个人的教学风格直接影响着学生学习的兴趣,其中包括教学技术手段、语言表达能力、专业知识水准综合表现出来的美的教学魅力更是青少年学生产生崇拜心理的基础。正是这种教学魅力吸引着学生的注意,从而启发并促进着学生的学习兴趣。因此教学手段应用中和教师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就能够在教学过程中不时地刺激学生的感官,使其在连续的兴趣中保持比较长久的注意力,最终为顺利完成初中物理教学任务提供有力的保证。

(1)教学手段实施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师通过表演物理魔术,突出加强了实验观察与操作中的趣味性,充分开发利用青少年好动心理特征的正面效应,用实验趣味启发学习兴趣,进而转化成学生的积极求知动力,会取得明显的教学效果。学生因为物理实验的妙趣而产生了浓厚的物理兴趣,积极大量地参与小实验和小制作,增长了基本技能,提高了解决问题的能力,从中获得了物理基本知识。

(2)教师教学语言表达中的趣味性

物理教学过程中,教师在表达形式上的艺术美是一种很重要的基本教学能力,其中教师讲课时语言感染力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特别是对天真活泼、好奇敏感的初中生,效果尤其明显。语言风趣、讲解生动,使学生愿意听并引起高度注意,能够让他们在较为轻松的环境中接受知识、增加技能。这是一位初中物理教师应有的一项基本功。

教师上课的语言有趣,学生上课感到很有意思,教学效果会相当不错。教师讲课趣味性强,很能引起学生的注意,其教学效果却相当好。用这样的方式教学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会有很大的提高。

(3)现代教学设施应用中的趣味性

科学技术的飞跃,尤其是计算机及其网络的日益普及,有力地推动了教育技术的发展,各种现代化教学技术走进了课堂。丰富了教学内容,提高教学效果,优化了课堂教学,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随着计算机及其网络的应用普及化,各类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和自制教学课件已成为教师教学的得力工具。这种现代化教学技术手段极大地丰富了教学内涵,也扩展了教学外延。

许多青少年非常喜欢电子游戏,为此他们可以废寝忘食。其中有一原因就是游戏软件本身设计制作非常符合青少年年龄特点,具有青少年所喜爱的趣味性。教学软件就制作得如游戏软件,非常有趣,学生都喜欢。这说明教育辅助软件的趣味性是激发教学对象产生学习兴趣的重要因素。这样学生学到了知识,教师的教学水平也得到提升。

3.教师要善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上一篇: 道路施工安全标准 下一篇: 学校财务管理培训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