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生态环境的要求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7 16:35:01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1)

(一) 生态文明观的含义

生态文明观是一种动态的思想观念,它主要体现了人类的发展以及社会活动,并且是根据社会与经济的不断变化而发生改变,这种动态的思想观念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起着指引的作用,推动人类的不断发展。生态文明观和可持续发展的观念有相似之处,它的中心思想是人类和自然友好的相处,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实现人类对环境的需求。

(二) 生态文明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需要遵循的原则

生态文明观是倡导人和自然和谐相处,是符合我国目前发展的一种思想观念,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遵循回归自然,并且注重文化精神生态化的原则是非常有必要的。首先,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了明显的提升,对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面对这样的情况,环境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应该遵循回归自然的原则,在不破坏自然环境的同时,融入现代的审美观念,实现自然和现代环境艺术设计观念的完美结合,从而设计出既符合人们对环境的需求,又保持了自然原生态的方案[1]。其次,设计师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的时候,要遵循注重文化精神生态化的原则,在设计方案中体现人文内涵。设计师在进行设计的时候,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对当地的传统文化和现代环境艺术进行融合,从而设计出既包含古典气息,又具有现代气息的环境设计方案。

二、 生态文明背景下现代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模式

(一) 利用生态建筑模式

我国的经济水平和科技水平的不断提高,使人们的精神需求也有了进一步的提升,人们对环境的要求在不断的提高,传统的建筑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新型的建筑模式应运而生。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引用生态建筑模式,是当今社会环境艺术设计的主流。生态建筑模式,是在室内环境设计中尽量的保持原生态,并利用先进的科学技术,将周边的环境和建筑需求进行有效的结合,在不影响周边环境的同时,满足人们对室内环境的需求[2]。

(二) 利用自然、生态材料,构建生态环境空间

室内设计师在进行方案设计的时候,要充分的考虑到空气环境,在此基础之上利用自然光线以及绿色植物等,构建室内环境,尽量减少需要人工制造的室内环境设计,在进行装修的时候,要使用生态材料,这样既可以营造自然的空间环境,还能使室内空间更加的美观。

(三) 营造简洁、舒适的环境

随着人们审美观念的逐渐转变,繁琐、复杂的室内环境设计已经不符合人们 的审美观念,简洁、舒适的室内环境成为了人们的追求。简单并舒适的室内环境减少了对各种材料的使用,降低了对自然环境和人类身体的危害,是值得推广的设计风格。因此,在进行室内设计的时候,采用简单、大方的设计理念,以科学的布局满足人们的审美需求,并在细节中体现生态文明精神[3]。

三、 生态文明背景下现代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模式

(一) 室外景观的形式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人们对环境的需求不仅体现在室内环境设计中,还体现在室外环境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室外环境设计的时候,要对室外景观的形式进行合理的规划,避免使用一些成本高、占地面积广的景观形式,要尽量在保持自然原生态的基础上,根据当地环境所具有的特点,设计出科学合理的景观,这样既可以满足人们对室外环境的需求,还可以降低资源的消耗,体现生态文明精神。

(二) 土地利用要进行合理的规划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2)

生态文明强调生态系统的平衡,要求人类站在生态系统的整体看待自身地位,寻求与动植物等生物群的和平共处,因此,在进行环境艺术设计之时,必须要脱离人类主体地位,尊重周围环境和生物群,保证其正常生活,减少人类活动对其的影响,在此种精神之下,要求环境艺术设计以环境为重,寻求与生态的平衡,在尊重自然的基础上寻求发展。

一、生态文明观的内涵

现代社会的发展和工业文明的进步以及社会生活的变迁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和灾难,身处其中的人类亦面临着严重的威胁,生存与发展均陷入困境。在此种情况之下,生态文明观应运而生,生态文明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和体现,生态、环保、可持续是生态文明的内涵,这种价值观和发展观是对人类发展过程的引导和限制,其具体要求是:共同参与,强调主体的广泛性;加强监督,强调国家的监督和保护;在节约能源、控制污染、防止破坏的同时尽力修复,最终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创建和谐社会。生态文明观的提出对于改变人类观念和行为都有着极大的意义,将其与环境艺术设计结合,能够进一步促进这种改变,加快其实现进程。

二、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1.空间规划

首先探讨生态文明观之下的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空间设计是室内设计的第一步,生态文明观的指导下,室内空间的合理规划理念是合理、舒适,空间的构架必须要与建筑结构相适应,这样可以使得装饰过程更为简便,节省改造结构的额外过程,同时也能够减少带来的污染。室内设计要考虑建筑结构和后期装修以及使用的便利和舒适程度。值得注意的是,室内设计绝不仅仅是建筑内部因素的考虑,室内与室外设计虽然属于不同领域,但实际上确是一个整体,统一于建筑物及其周围环境,因此室内设计必须要考虑建筑及环境,使得室内设计与整体环境协调。此外,尽量通过合理设计来减少后期使用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污染和浪费现象也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需要考虑的内容。

2.材料减省

室内设计着要合理控制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减少装修材料的使用,现代室内设计往往过分依赖装修材料,导致室内装修大多使用化学材料,不仅耗费了大量化学材料,对于环境和资源造成较大的压力,而且化学材料使用过多也不利于人体健康。室内环境是人类居住的场所,大量的时间都需要待在室内进行生产生活,因此,舒适健康的环境是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重中之重。笔者认为,设计者在设计时,要锐意创新,寻找节省材料的方式对室内进行装修,在保证舒适的情况之下,减少材料的使用,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贡献,寻求自然与人的和谐。在生态文明观下,室内装修要坚持可持续发展,使用绿色材料,坚持节约、简约的风格。

3.无害材料

在坚持节省材料之时,更要选择环保的材料进行室内设计和装修装饰,环保系数高的材料对人体健康有益,并且环保材料能够减少甚至免除化学物质的释放,使得室内环境安全无害。在选择时,可以侧重自然之物,尤其是绿色植物,例如竹、藤等物,不仅能够舒缓压力,还能够吸收有毒有害物质,净化室内空气,天然材料的使用对于室内环境具有较强的改造作用,除此之外,还应尽量减少诸如人造板、漆等化学合成物,使用天然木板或者含有毒有害物质较少的装修材料。在选择之时,必须要牢牢把握标准,选择达标的材料,避免有害材料带来的伤害。生态文明观下,强调人体的健康和环境的自然,寻求人与环境的和谐,最大程度上保证舒适和健康。4.保护环境保护环境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理念,在进行室内环境艺术设计时,要以环保为目标,主要是对于废弃物的处理。对待装饰装修过程中的废弃物,要尽量回收利用,对于材料散发的有害气体,可以利用绿色植物或者其他手段予以吸收,对于装饰装修过程中产生的剩余材料,要回收利用。无法使用的废弃物,要进行回收处理,实践之中,一些设计者对于产生的废弃物置之不理,运至一处后放任不管,这实际上是极其不负责任的,废弃材料置于自然之中,在外部环境的影响下,可能对空气、水、土等自然因素产生严重污染,这是对生态文明观的极度悖逆,室内设计必须要对废弃物进行妥善处置,结合环保和生态要求,避免污染和破坏。

三、生态文明观下的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1.合理利用土地

现代社会中,可利用土地资源是十分稀缺的,尤其是要保障建设用地与自然用地平衡的基础上,因此,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首要目标,便是合理利用土地,这也是生态文明观的重要要求。合理利用土地,首先要考虑建筑的合理布局,避免占地面积过大或者间距和间隔不合理导致的土地资源浪费。其次,要合理利用小块土地和边缘土地,结合生态文明观的要求,在这些区域可以建设小型绿地,种植花圃或者草坪,增加绿地面积,绿化不一定要成片规划,边角绿化也是重要环节,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有重要作用,在提高土地利用率的同时,扩大了绿化面积。不仅如此,还可以利用环境之间的协调和结合来合理利用土地,提升利用率,例如绿地喷泉,既解决灌溉,又美化了环境,提高空间的利用率,同时,利用自然资源的组合搭建自然的生活环境,减少人为的干预。

2.尊重动植物自然属性

动植物有其自然的生活轨迹和生活方式,坚持生态文明观,就需要在进行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之时,尽量减少对于动植物的破坏,尊重其自然属性,使其成为景观设计的特色。例如,现代环境艺术设计之中,植物花草属于必备之物,然而大多数植物都是后期栽种,如果在环境之中生长着植物,则不需移动,可依据其生长态势设计绿化,使其融入设计的绿化之中,成为景观特色。中国传统文化的特色建筑均是依山而建、环水而成,与自然亲近,与环境融合。因此,在室外设计之时,不改变早已形成的生态环境,保持自然特色,不仅增加了设计的天然成分,还能够节约成本,避免不必要的投入。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最大特色便是与环境融合,随着环境质量日益下降,生态文明观指导下的环境艺术设计必然是人心所向、大势所趋,因此,尽量减少人为活动的痕迹,尊重自然属性是必然趋势。

四、结语

希望笔者的研究能够对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有所启发,使得更多的设计者能够在生态文明观念下进行设计,加强创新,以保护环境、维持生态平衡为重要使命,合理设计和构建环境艺术设计作品,也希望更多专家能够重视生态平衡,对此加以研究和探讨。

参考文献:

[1]王子玮.关于生态文明观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探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6(12):3-4.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3)

近30年来,我国城镇化快速发展,城市数量急剧增加。城镇化率由1978年的17.92%上升到2010年的47.5%,根据第六次人口普查,2010年11月1日,中国城市人口已经达到6.6亿人,占人口总数的49.27%。城镇化已经成为我国解决就业、实现市场扩展、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要举措,城市地区逐步成为经济发展的基本空间单元。 “十二五”期间,我国城镇化率将达到53.5%以上,中国城镇人口将首次超过农村。“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城镇化道路,科学制定城镇化发展规划,促进城镇化健康发展。环境是城市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为了保障城市健康发展和环境安全,《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提出要研究编制城市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因此,研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内涵与基本特征、理顺城市环境规划体系、明确试点思路与方式就成为当前环境保护规划研究的一项重大课题。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制度发展及问题 城市环境保护取得积极进展,但环境质量不容乐观 经过30年尤其是“十一五”期间的大力投入,城市环境设施建设取得重大进展,到2010年,全国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77%以上,比2005年提高了25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72.06%,比2005年提高了12.35个百分点。环境质量也有所改善。2010年,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和可吸入颗粒物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的城市比例为83.9%,比2005年提高27.7个百分点;但城市空气中的可吸入颗粒物、二氧化硫浓度依然处于较高水平,流经城市河段水质较差,环境质量总体不容乐观。 城市环境问题发生重大转变 一是基于自身效益最大化的城市发展定位与区域流域环境功能要求不协调,产业和城镇布局缺乏对环境健康安全的全面考虑,高危企业布局性环境风险十分突出,2006年开展的大排查行动结果显示,7555个化学工业与石油化工建设项目中,81%布设在江河沿海水域、人口密集区等环境敏感区域,其中45%项目为重大风险源。“十一五”期间47起重大环境污染事件中,有11起属于布局不合理造成。二是城乡建设布局与生态安全格局不匹配,生态重要区与敏感点(带)处于被动、补救性的保护之中,被挤占破坏现象普遍。三是城市建设布局、规模与经济发展目标、模式未充分考虑资源环境承载能力,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缺乏基于资源环境的约束性控制。四是城市发展的环境质量控制目标较少,反映生态系统、人居环境健康的指标更为缺乏。五是城市环境保护要求缺乏强有力的保障机制,与城市建设、土地利用、经济发展等相关规划缺乏充分衔接等。 城市环境规划制度滞后于城市发展 城市环境保护规划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形成了一系列规划制度,如“创模”规划、生态市建设规划、城市环境综合整治规划、城市五年环境保护规划等,对城市环境保护开展有重大作用,但总体上偏重于环境保护本身任务设计,滞后于城市发展。 首先,城市环境保护规划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项专项规划,被动依据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编制,难以从区域或者流域范围内,合理确立城市环境的功能定位;难以从区域生态环境格局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角度,预先确立城市发展的“红线”,合理调控城市发展规模与格局。 其次,环境保护规划的对象覆盖水、土壤、大气等要素,实施部门除环保部门外还涉及到农、林、水利、城建、海洋等部门。目前城市环境保护规划重点在于污染防治和环境治理,对环境实施被动保护和补救修复。各环境要素之间分割隔离,难以对城市环境系统保护与优化进行系统性、整体性、综合性考虑,也难以协调和应对复合型、交叉型的环境问题。 再次,现行环境保护规划期限短、范围小,难以对全市域长远发展提供环境保障。城市建设、土地利用、主体功能区、产业发展、工业园区建设等开发建设规划期限一般都在10~20年以上,从中长期角度对资源开发和经济建设活动做出安排,但现行的城市环境保护规划期限一般只有5~10年,难以对中长期开发建设活动提出长远的、系统的控制引导要求,规划缺乏长远战略,导致城市环境保护“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另外,与其他具有类似基础性作用的规划相比,我国城市环境规划在规划效力、规划体系、规划实施力度方面还相对薄弱。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基本特征与核心要求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城市人民政府维护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环境安全,保障生态系统健康,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战略性安排,是实现城市健康发展的重要公共政策之一。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环境参与城市发展综合决策的平台,与主体功能区规划、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等同属城市基础性规划,从不同角度对城市发展规模、布局、方式、产业等发挥调控和引导作用,优化城市发展、提供宜居环境,提高城市可持续发展能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与其他基础性规划在编制实施中要相互协调衔接,应在同一级别审批,确保城市发展与环境功能、环境承载力相协调。 基本特征 基础性地位体现在先导性、约束性、长期性、基础性方面。先导性是从维护环境安全与生态系统健康的角度,提出城市环境战略定位,环境保护总体布局、环境质量要求,从环境的角度提前对城市定位、建设规模与布局、经济发展方式等做出引导性要求。约束性一是强调城市建设与社会经济发展应该在人口和资源环境承载能力范围内,对城市资源能源消耗、污染物排放量提出分阶段控制要求;二是根据区域和城市生态环境结构特征,制定环境功能区划,实行分区指导,分类控制,有序开发,尤其是对生态环境“红线”区域,实行严格保护,建立规划的硬约束指标。长期性是强调规划立足于城市未来中长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基于国家、流域、区域环境保护战略要求,系统制定城市环境保护中长期方案。基础性是指规划强调从环境、资源、社会、经济、文化等多个维度,尤其是资源环境的角度确立规划定位与基本思路,作为衔接协调经济规划、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等基础规划的平台,同时对环境保护、污染防治、生态恢复、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提出维护和改善要求,需要各个部门联动,采取综合措施实现规划目标。提高规划审批行政层级,建立法规保障机制,提高规划的公定力、确定力、约束力和执行力。#p#分页标题#e# 核心任务要求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以保障城市健康发展为目的,以人口与环境资源承载力为基础,以环境功能区划和环境质量目标为核心,以污染减排、质量改善、风险防范、健康维护、生态恢复为手段,对人民的经济和社会活动进行科学引导、合理约束,促进城市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部署。规划的范围包括城市和乡村在内的全部市域范围,规划期应着眼中长期,至少与城市总体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保持一致。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确立以城市健康发展为核心的目标指标体系。立足于城市环境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根据城市环境系统特征,建立分阶段环境目标指标体系,重点是环境质量、环境健康和环境安全指标。二是建立与区域环境系统协调的环境功能区划体系。与国家、区域、流域环境保护战略相协调,明确城市环境战略定位。制定城市环境功能区划,制定分区环境质量与环境管理目标指标,作为引导城市发展、人口布局的基础。三是界定保障城市生态环境安全的“红线”空间。基于城市环境系统敏感性、重要性评估,划定城市生态“红线”,不容逾越,保护城市生态安全格局。四是明确基于人口、环境承载力的城市发展阈值。基于城市资源承载力、环境容量和规划期内社会经济发展阶段、技术水平,合理确定城市人口、经济发展规模,提出优化调整要求。五是制定重点领域重点区块的环境保护总体要求。从污染减排、环境治理、生态恢复等重点领域以及河流水系、重要产业聚集区、人口聚集区、生态功能区等重点区块,制定环境保护的总体要求,指导专项资源环境保护行为。六是建立内外兼顾主动防控的环境安全保障机制。树立牢固的环境安全意识,辨析区域环境影响与污染物传输模式,识别城市建设与产业发展的环境风险,积极主动防范区域性环境事件和城市内部突发性环境事件。七是完善引导和约束相结合的规划实施保障体系。建立完善规划实施机制与政策体系,落实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引导性要求,明确城市环境质量目标的法制保障。明确规划实施的组织领导、评估修订机制、相关规划的协调衔接机制等要求。 与相关规划的关系 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是环境规划体系的关键环节,起着承上启下、左右衔接的作用。一是落实部级、省级五年环保规划、重点区域、流域环境保护规划的落脚点,在宏观尺度上落实国家和区域环境战略要求,在时间尺度上落实五年规划要求,在中长期尺度上长远谋划、主动调控、分阶段评估修订的基本思路。二是协调城市规划、土地规划的平台,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与属于同一层级的城市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主体功能区规划各负其责、分工协作,从环境安全、生态系统健康角度,发挥保障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基础性作用。三是指导环保专项规划、治理规划的纲领,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对下一层级的污染防治、生态保护、资源保护等专项规划发挥宏观引导、综合统筹、指导约束的作用。 推进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建议 选择典型城市推进试点工作 试点城市选取应突出代表性和全面性,区域上应覆盖东中西部,城市规模以大中城市为主,应覆盖不同城市化和工业化发展阶段,沿海和内陆城市兼顾。对试点城市,建议考虑给予一定优惠政策,在能力建设和污染治理专项资金投放、环境保护相关工作技术指导等方面进行适度倾斜,以激励机制形成示范效应。 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技术指南 建议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技术指南,建立规划编制技术流程,明确规划范围、规划期限、规划目标指标、重点任务、政策机制等部分的具体内容和技术要求,明确规划文本说明和图集的技术要求。技术指南还应针对我国不同区域、不同发展阶段和规模的城市,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提出差异化的技术要求等。 逐步建立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法律保障和管理规范 建议在修订环境保护法等法律中,确立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的法律要求,规定“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城市的人民政府,应组织编制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明确规划编制与报批制度,规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通过省、自治区人民政府审核后,经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审查同意,报国务院审批”。明确规划的衔接要求,规定“城乡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的制定和实施,应与环境保护规划相衔接,并确定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的目标与任务”等。建议制定出台“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开展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试点的重要意义、基本原则、规划编制管理要求等。制定“城市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实施管理办法(试行)”,细化规划编制、报批、实施、评估、修订的具体程序和要求。同时,建议国家环保重点城市的生态环境保护总体规划由环境保护部或国务院审批。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4)

1 绿色交通和生态公路设计的概念

1.1绿色交通的概念

绿色交通系统并不是独立的一个系统,它要依附于城市发展这一要素之中,既然没有独立性那么就不能称之为一个系统。再者可持续发展交通强调的是交通未来的发展,这与绿色交通倡导的从现在就开始转变的要求也不相符,因此简单的将二者等同起来也是不科学的。而第三种学说点明了绿色交通与城市发展中的其他因素之间的关系,全方位多角度的阐述了绿色交通的本质和要求,这一定义是科学的、准确的。因此,笔者认为所谓的绿色交通发展理念是指在可持续发展思想、低碳思想、生态思想指导下形成的一种新的城市交通发展理念,由此形成的旨在减少城市交通发展中自然资源的消耗、减少城市交通污染、实现城市交通无污染、可持续发展目标,且与城市的可持续发展相适应,有利于城市环境多元化的和谐交通运输系统。

1.2生态公路设计概念

生态公路主要是指以生态学为基础上公路发展理念,当然这里公路的生态性,并不是要求公路像自然生态系统一样能够自我维持、自我净化,还是要求公路建设中应该以生态学为基础,在遵守生态法则的基础上实现公路建设与周围地质、地形、地貌和植被的协调一致。之所以要强调公路的生态性,主要是为了唤醒人们的生态意识,增强环境保护的观念。而所谓的生态公路设计制止将生态学思想融入到公路的建设体系当中,使公路这个人工生态系统能够与自然生态系统协调起来,形成一个以公路运输为主体的新的生态系统。绿色交通发展理念下的生态公路设计,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增强环境保护措施的设计内容,科学设计公路路线,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侵扰,降低公路建设中的碳排放。

2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分析

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必须将公路设计与生态设计、绿色交通理念结合在一起,这就要求在公路设计的各个阶段,在借鉴生态产品设计过程与方法的基础上,详细分析公路设计与环境保护之间的关系,将环境保护作为公路设计一个重要目标,达到公路设计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具体来说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2.1将环保设计融入到总体设计当中

目前,我国在公路设计上应该遵循的主要规范是《公路路线设计规范》,这一规范虽然对公路设计做了比较详细的要求,但是并没有将生态环境保护纳入到公路项目的总体设计当中,而是提出了一个环保总体设计要求。虽然也强调了公路设计的环保性,但却把公路设计与环保设计割裂开来。

而绿色交通理念下生态公路设计要求设计人员必须在实际勘测的基础上,以掌握沿线自然环境、社会经济环境、生态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基础,科学合理的设计路线方案以及其总体布局,在路线设计的基础上提出具体的环境保护措施,重要考虑环境对公路建设的承载能力,以及保护和恢复的能力措施。在此基础上,形成公路建设项目的总体设计方案中的环保设计方案,真正实现“同时设计、同时施工、同时竣工”的三同时原则。

2.2在可行性研究阶段做好公路工程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分析

可行性研究是公路设计的指导和依据,在这一阶段设计人员应该详细分析项目建设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具体来说需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1)进行生态调查,详细了解项目建设区域地形、地质土壤、水文植被和生态环境情况,了解项目路线可能穿越的居民区、农田、自然保护区的生态属性和生物种群特点。(2)根据已有的建设经验和前述调查分析自然生态系统对公路建设活动的反应。(3)根据上述分析结果进行建设方案的综艺设计,以减少对生态环境的影响为原则科学的选定路线,确定路线方案。在具体设计的过程中,尽量避免割裂生态景观空间和视觉空间的联系,如果在设计上不能完全避免则应该在确定路线的同时明确提出相应的补救措施。(4)在工程造价计算和路线方案比选的过程中,应该将环境保护支出列入到建设成本当中,并将环境保护作为选择路线方案的重要依据。

2.3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以减少对环境影响为目标

在初步设计过程中应该以详细的地形图资料为基础,移醐不清的或矛盾的地方应该以实际勘测结果为主要依据。在初步设计中要遵循生态设计的基本理念和技术要求,以减少设计方案对环境的不利影响为主要目标,通过减少设计填挖方量,尊重地形、地貌条件基础上,以纵向桥或者隧道的方式避免隔裂原有的生态系统,使生态系统能够保持自然的连接和过渡。在施工图设计过程中,应该在总体设计和可行性研究的基础上,在方案设计中融入景观、生态安全等方面的要求,在路基、路面、桥梁、隧道等结构物设计过程中要采用一些自然资源消耗小的新技术、新材料,在设计的过程充分考虑到路线经过区域的自然条件、占地面积等情况,做好工程建设过程中的排水设计、植被恢复设计等工作,在设计上在满足环境保护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尽量减少工程量。川主寺至九寨沟公路是我国第一条舒适、美观的高原生态公路,由于该项目区海拔高,人烟稀少,生态环境脆弱,为了达到与

生态环境协调一致的目的,设计人员在设计过程中制定完善的生态保护原则并贯彻于设计和施工中,川九公路路域内植被恢复率达到90%o以上,已实现了公路建设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5)

关于循环经济的准确概念说法不一,通常所说的循环经济是指追求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新型发展模式,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这与前人总结归纳的循环经济的概念不谋而合:为了保护环境,实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及人类的可持续发展,根据生态循环体系的硬性要求,通过市场调节、社会调控的方式,促进物质资源再生产与生活资源循环利用的一种新型经济运行循环形态。循环经济就是一种以物质资源的反复利用为核心,促进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协调共处,共同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也是一种在坚持可持续发展的思想指导下,对能源及能源废弃物进行综合再利用的生产活动过程。

1.2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

循环经济的核心内涵是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即资源在使用循环过程中的再利用,它的本质其实还是循环,目的是为了既能实现人类对环境的友好,又能保护经济的良性发展。但这里的循环并不是指经济循环,而是指不可或缺的物质资源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再生产环节的不断循环再利用。资源循环利用指的是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能源材料的回收利用以及最终产品的理性消费等各个环节的共同作用,使得物质资源的利用价值实现最大化。

1.3循环经济的目的要求

循环经济的出现是为了实现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的目的,进而推动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社会的稳定进步,以促使人类社会与自然生态和谐、公平、良性的互动循环。经济循环的推动力是科技的进步。在上述过程中,环境的保护与治理始终伴随着行动与措施,以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为目的,最终达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循环经济的基本特征及主要体现

2.1新的系统观

循环是指在一定系统内周而复始地运动和变化的过程,这个系统是由人类社会、自然资源以及科学技术等各个要素构成的复杂的大系统。循环经济观要求人类在考虑生产和消费的同时,要将自身置身于这个大系统中,将自己看作这个大系统中的一份子,看到经济发展对环境带来的危害,研究符合客观规律的经济原则,而不仅仅是只考虑到自己的经济效益。

2.2新的价值观

循环经济观认为,自然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是需要维持良性循环的完整的生态系统。而科技是把双刃剑,在运用先进的科学技术时,不仅要考虑技术对自然的开发能力,更要考虑技术有可能对环境带来的危害,也就是要考虑生态系统的自我修复能力,减少科技对环境带来的负面影响。

2.3新的消费观

循环经济观提倡适度消费,人类在消费的同时必须考虑到自然资源的循环再利用,建立循环生产和循环消费的循环经济观念。循环经济观还要求人们通过行政等强制手段限制以不可再生资源为原料的一次性餐具及各类一次性产品的生产与消费,这种生产消费行为对环境的危害可以说是毁灭性的。

3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相互联系

循环经济从一种理念转化为我国的国家战略和政策仅用时两年时间。之所以发展如此迅速,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发展循环经济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的客观需要。而作为兼顾自然环境和资源保护的高效健康可持续发展的经济模式,循环经济具有传统经济模式所不具备的特色。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虽然可能有些缓慢,但不失为长久之计,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基本要求和人类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是我们必须支持和坚持的经济发展模式。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的产生及发展是人类对其自身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深刻反思的结果,也是人类对陷入环境危机后的深刻反省。生态经济是循环经济的主要理论基础,而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主要表现形式。它们在内容上相互重合、相互补充:它们都认为人类与自然生态环境之间是相互依赖的关系,彼此之间相互影响着,人类的经济发展必须要限制在生态环境的环境承载力之下,在人类的生产过程中就要注重节约资源,提高自然资源利用率,清洁生产,在消费方面也要提倡绿色消费,适度消费。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都未停留在对生态问题的一般性关注上,而是深入解析传统经济发展所可能或已经带来的一系列弊端,探索人与自然的紧密性关系,以及各种经济发展模式和环境的兼容性,通过寻找合适的经济发展模式并使之成为有利于改善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关系的前进道路,实现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的双赢局面。

3.1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有相同的研究内容

生态与经济的彼此交融与相互促进一方面表现在当今经济发展过程中经济生态化与自然环境的全面融合;另一方面表现在当今生态环境发展过程中,生态环境中的经济成份与日俱增,在逐步向着经济领域进行全面的交叉融合,形成了现在的生态经济化的现象。生态经济的研究对象是自然界的生态系统与人类社会的经济系统相互作用而产生的一系列运动规律。生态经济把自然生态环境与人类社会经济规律的客观要求相结合,满足了社会稳定与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循环经济的本质也要求经济发展在遵循经济规律的同时也要遵循客观规律,合理利用并主动保护自然环境与自然资源,在有效利用自然资源的基础上发展自身经济,使生态经济体现在循环经济中。循环经济说到底就是人类一直探索追求的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互相依存的一种新型的可持续的经济发展模式,也是未来生存方式的发展趋势。循环经济就是经济活动的生态化,是人类为了保护自然环境,实现资源再利用而诞生的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发展方式。循环经济不仅仅是一种经济发展模式,而是已经逐渐成为人类生存所必须遵循的经济规律。随着经济学、生态学等相关学科的不断发展与进步,循环经济已经成为一个有理有据的交叉性学科,经济系统被解释为是一个以生态系统为基础,依靠从中获得的自然资源来支撑自身发展的系统。一方面,经济系统的发展依赖于自然资源,另一方面,由于经济发展的需要而被严重破坏的生态系统,反过来又制约着经济的发展。因此,循环经济是通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研究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循环,寻找生态平衡点,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

3.2循环经济是生态经济的一种

循环经济其实就是生态经济的一种表现方式,它要求我们用生态规律来指导人类社会的经济活动。传统经济不同于循环经济,是一种单向流动的经济,其特点是高排放、低利用。在传统经济的指导下,人们无节制地把生态环境中有限的自然资源提取出来,利用完后再把废弃物大量地不经过处理地排放到自然环境中,这种经济方式通过把自然资源不断地变为污染废弃物来实现经济指标的短期增长,对自然资源的使用是粗放式的,对环境的伤害是巨大的。而循环经济倡导的则是一种人与环境和谐统一的新型经济发展模式,强调在生产和消耗的每一环节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自然资源,目的是把经济活动改善成一个有着高利用、低排放的过程。所有的自然资源都需要在经济循环中得到合理利用。循环经济的实质就是生态经济,其出发点就是减少自然资源的损耗,保护生态环境,实现环境与发展的协调统一。循环经济的特点是高效率、低排放,是科学的并符合人类社会发展需要的经济增长模式。

4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相互区别

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是20世纪后期所诞生的经济思想,是人类对自己与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进行严肃反思的结果,是人类对自身以及自身与自然环境的生态关系的总结。循环经济和生态经济是从经济学角度,以包括人类在内的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考虑到资源和环境的代际公平问题,探索人类经济活动和自然生态环境之间的关系,旨在解决经济增长和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它们具有系统观、发展观、生产观和消费观,但它们又有着各自的研究重点、人文关怀和研究任务。生态经济强调的是生态与经济的协调统一,注重生态系统与经济系统的有机结合,强调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循环经济则更侧重于物质循环的利用,强调的是自然资源的循环利用和生态效率的提高,并注重生产与消费全过程的资源利用率。

4.1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理论基础

不同生态经济是指在生态系统承载力范围内,运用生态经济学原理改变生产和消费方式,挖掘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潜力,发展一些经济发达、生态高效的产业,建设体制合理、社会和谐的文化以及生态健康、景观适宜的环境。生态经济是一种尊重生态原理和经济规律的经济,它要求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与依赖的生态环境作为统一体,社会经济发展一定要遵循生态学理论。生态经济所强调的就是要把经济系统与生态系统的多种组成要素联系起来进行综合考察与实施,要求经济社会与生态发展全面协调,达到生态经济的最优目标。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是生态经济,循环经济构建的灵感来源于自然界的食物链。循环经济通过应用系统分析方法,把生态环境中的自然资源循环作为研究对象,寻找生态平衡点,来实现人类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循环经济与生态经济一样要求遵循生态规律和经济规律,不同的地方在于循环经济要求合理利用自然资源并保护生态环境,在物质循环利用的基础上发展经济,使生态经济原则体现在不同层次的循环经济形态上。

4.2生态经济与循环经济研究的核心不同

当今的生态经济是以农业生态经济学为基础,可持续发展经济学为核心。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看到了经济系统对生态系统的依赖作用,注重经济发展的可持续性,是对传统经济学只注重经济系统线性因果规律的超越。但尽管可持续发展经济学属于生态经济学,但与以循环经济为代表的生态经济相比较还是有区别的。循环经济的核心是资源的循环利用,使生态系统中的自然资源都循环利用起来,提高生态效率和资源利用率。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6)

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信息化社会的前提下,我国社会发展的工业化进程更是蓬勃发展并日益加快,密集型工业建筑群称为今年城市规划的主要形式,而单纯的追求工业建筑的生产功能性已经早已遭到时代淘汰,与环境相适应的工业建筑设计是时代的必然趋势,也就是说现代化的工业建筑除了要满足生产工艺之外,还要妥善处理好工业建筑体量、肌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大跨度、大空间、大面积是现代化的工业建筑普遍存在的特征,而它的这种特征对环境会造成巨大影响,为了要深刻落实我国保护环境、节约资源的基本国策,将环境美学融合在工业建筑设计中是以人为本的可持续社会的必然要求。

一、环境美学

环境美学着眼于人类的生存环境,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提升的同时,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有所提高,其审美意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环境美学给人们的生活、健康、工作带来了很多积极的影响。近几年来,工业建筑的大规模开发带动了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同时也给生态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工业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带来了很多污染,环境的恶化,生态系统的破坏都严重影响着我们生存的家园,面对各种自然灾害不断侵蚀着我们生活环境的情况下,人们开始认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优美的生活环境对人们的生存与发展是多么的重要。环境美学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诞生的,大力开展环境美学,能够大大降低环境污染,给人们提供一个健康的生活环境,使人们时时刻刻保持着愉悦的心情,促进其身心健康的稳定发展。

二、环境美学与工业建筑设计之间的关系

社会工业化进程的逐渐加快给我国生态环境造成了很大的影响,越来越严重的环境污染侵袭着人民群众的生活环境,生态、工程、环境之间的矛盾逐渐激化,稍有不慎就会造成全面崩溃的情况,不仅会对人民群众的生活、工作、健康带来不同程度的影响,还会阻碍我国经济建设的稳定发展。宜居的生活环境是人类生存发展的不懈追求,而工业建筑活动却打破了这一模式,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不利于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环境美学与工业建筑设计相结合是非常重要的。在环境美学的视野下,生态、工程、环境是其发展的基础,是与现实生活向结合的媒介。从宏观的角度看环境美学,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是宇宙的根本法则,人类面对宇宙的根本法则是无力反抗的,也就是说,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不应该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是人类的责任与义务。但是,在实际人类的发展过程当中,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人类的文明活动是建立在工程的基础上的,这些工程可大可小,大到一座城、小到一座水坝,其建筑设计都会对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造成影响,破坏了生态环境的美感。面对这种情况,有两个问题逐渐突显出来,一是如何在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前提下,进行城市工业化的发展,维持生态环境的平衡;另一个是将工业建筑工程改造成新的园林景观,创造出比原来的生态环境更能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园林景观。

三、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设计

(一)工业建筑设计要符合环境美学的要求

在环境美学视野下的工业建筑设计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工业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的介入越来越少,对维护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有很大的帮助。也就是说,环境美学就是工业建筑设计的参考依据,其设计方案要符合环境美学的要求,将建筑设计适应环境发展作为基本原则,而不是让生态环境去适应工程建筑的发展。在工业建筑设计过程中,要充分考虑环境的因素,将环境的优势利用起来,创造出能够更加明显的体现出环境美学关系的工业建筑,在潜移默化中激发环境的潜能,有效缓解生态、工程、环境之间的矛盾,促进三者的共同发展,满足人类对宜居生活环境的不懈追求。

(二)工业建筑设计中的美学环境创造与借景

工业建筑活动或多或少都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是无法避免,所以。为了维持生态平衡的稳定发展,设计师可以将工业建筑工程改造成新的园林景观,创造出比原来的生态环境更能满足人们审美要求的园林景观,有效的解决了工业建筑活动对生态环境平衡发展的影响。人类的生存与发展离不开生态环境的支持,但是人类也需要文明活动,也需要为了自身的发展而做出努力,因此无法保证不破坏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为了确保人类与环境能够和谐发展,不能一味的要求人类被动的去适应环境,要选择环境发展过程中的积极因素进行调节,适度的进行城市建设、工业建筑活动,在不影响人类生存发展的前提下,创造新的园林景观,满足人们的审美要求。

四、结论

综上分析可知,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虽然带动了社会的进步,但是也对环境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如果不将生态环境的平衡发展重视起来,人与自然将会无法和谐相处,在环境美学视野下进行工业建筑设计能够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将环境美学的概念贯穿于整个工业建筑设计中,促进生态、工程、环境的和谐发展。

作者:高晓 单位:吉林交通职业技术学院 道桥工程学院

参考文献: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7)

1.1缺乏对生态建筑的正确理解

生态建筑的核心是以当地自然环境作为设计的依据,运用相关生态学原理和建筑学原理,设计出将建筑物与周围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建筑物,以此提升环境的质量。这是生态建筑的核心概念,但是在建筑行业中,大家仍普遍认为,生态建筑就是增加绿地面积,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建筑行业对生态建筑的理解存在偏差,影响了生态建筑设计的良好发展。

1.2缺乏农村生态建筑的系统研究

现在,大家开始重视环保问题,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应该以破坏环境为代价。城市,由于经济相对发达,人们容易接受新事物、新思想,对生活的品质也有着更高的追求,所以生态建筑的研究重点多集中在城市。农村,由于经济相对落后,人们比较固守成规,对新事物、新思想存在排斥的心理,所以生态建筑对农村的环境研究比较少。在研究过程中,不同的学科从自身的专业角度出发,研究方向和研究结果都不尽相同,各个学科之间缺乏相应的沟通和交流,导致农村的生态建筑工作进行的不够到位。

1.3缺乏生态建筑的广泛实践

生态建筑设计已经在我国建筑行业取得了一定的进步,也推动了整个建筑行业的生态发展。但是目前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局限在理论方面,缺乏相应的实践。生态建筑设计能够达到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对自然环境起到保护作用。生态建筑是建筑行业未来的发展方向,探索城市生态发展模式和发展理念,注重绿色环保,提高人们的居住环境和居住条件。生态建筑设计不仅仅关于建筑设计,也是一种生活的理念和态度。

2.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和原则

2.1生态建筑设计的目标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不少地区的环境受到严重的污染,甚至出现全球的生态环境问题。生态建筑设计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产生的,不少学者和建筑设计师开始对现代工业文明进行了深刻的反思,提出人与自然可持续发展的原则,要求建筑设计要保护环境,实现生态化建筑设计。生态建筑设计,减少了对能源的消耗,倡导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资源,采用自我控制和自我调节的方法,对物质进行逐级、合理、综合的应用。作为一种全新的设计思想和设计理念,生态建筑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破坏,把建筑生态系统纳入到人生物圈物质循环系统中,是一种坚持师法自然的理想建筑系统。生态建筑设计要满足人们对于空间的需要,减少对环境的污染,实现资源的集约化。生态建筑设计强调资源和环境两个方面,尽可能减少资源的消耗和降低环境的污染。生态建筑在其生命周期内的基本目标有,保护生态环境,减少资源的消耗,降低环境污染,创造出健康舒适的居住环境,平衡建筑经济和生态经济。

2.2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

生态建筑设计的原则要遵循因地制宜的观念,在适当的地点、适当的条件下利用合适的技术,最大程度上节约土地等资源的使用。根据不同的地形、地势、生态环境、人文建筑、自然景观等,尽量使用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尽快达到自然通风的效果,保证房屋建筑有良好的采光,为人们提供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良好的建筑生态环境,有利于营造出和谐自然的氛围。

3.生态建筑设计发展的对策

3.1增强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

建筑物起到一个连接的作用,连接了使用者和自然环境,所以在建筑物的设计中,要充分利用自然的元素,尽可能把自然元素引入到使用者的身边。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的活动要建立在生态化的基础上,不破坏环境,与自然环境建立起和谐的关系。从建筑设计到建筑建造、使用、报废的全过程中,要把对自然环境的危害降到最低,体现出生态化的原则。只有使用者与自然环境的结合和协调,才能展现出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场面。

3.2贯彻以人为本的人文原则

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满足人的发展需求。满足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需求,是建筑行业的发展目标,也是社会进步的动力。在社会和自然环境中,人处于主体地位,建筑设计要充分认识到这一点,并不断探索出人与自然最佳的互动模式。人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不同阶层、不同年龄、不同职业的人有着各种不同的需求。在生态建筑中,把关心人、尊重人的宗旨融入到具体设计中,展现出城市空间的创造力。

3.3因地制宜,提高土地利用率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人口的增加,土地资源越来越紧张。生态建筑能够充分利用资源,特别是对土地资源的利用,使有限的土地资源得到合理科学的利用。高效空间体系可以缓解当前用地紧张的情况,还可以让人充分感受自然。比如建立低层、高密度的建筑,能够使业主亲近自然。此外,还可以运用生态技术,建立起地上和地下共同使用的城市,充分利用起地上空间和地下空间,使地上、地下成为一个协调的空间体系。生态建筑设计要求减少建筑物对环境的破坏程度,充分发挥出环境的生态效益。

3.4在生态建筑中应用新科技新方法

生态建筑设计遵循的是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不仅要运用到生态学科的理论,还要应用到新科技新方法。生态学科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能够保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发挥出环境的生态效益,从而产生经济效益。新科技新方法在建筑设计中的应用,可以使得建筑物充分体现出建筑理念和生态理念,更加突出可持续生态建筑的特点。例如,太阳能作为一种清洁能源,符合生态建筑设计的要求,被广泛应用在生态建筑领域。此外,还要考虑到建筑物的通风效果、采光情况、住宅的隔音和隔热性能。生态建筑设计满足了现代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要求,为城市的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提升了建筑行业的品质,革新了传统的建筑设计理念。生态建筑是当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符合人们日渐增长的生活需求。建筑设计行业必须充分了解生态建筑设计的理念,找出我国现在在生态建筑设计方面的原因,并进行有效分析,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措施。在生态建筑设计中,贯彻以人为本的思想,充分利用日益紧张的土地资源,增加城市绿化面积,保证社会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8)

1.1创造更高生态效益

在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合理地融入生态文明建设原则,需要在建筑工程设计图纸制定时,结合区域内的生态环境,全面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同时,在采购建筑材料的过程中,施工单位需要安排专业的工作人员,结合市场发展需求选择环保材料,降低对周围生态环境的破坏,避免出现污染问题。通过合理利用自然资源,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艺术环境,提高人们居住的舒适度。同时在建筑设计过程中,可以大量使用节能灯具满足人们的照明需求,设计时需要合理规划建筑空间,保证室内正常通风,减少空调、冰箱等电器对能源的消耗。这些施工措施都具有生态环境保护意义,是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主要方向,环境艺术设计要在满足用户设计需求的同时,合理融入现代化环保建设理念,协调好生态环境与建筑工程之间的内在联系,制定合理的施工措施,维持生态平衡。设计时要融入节能环保理念,优化设计流程,确定环境保护设计主题,充分发挥环境艺术设计的生态价值,提高居住环境的舒适度。

1.2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在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下,改变传统的建筑设计方式,在环境艺术设计图纸制定的过程中,融入自然资源节约要求,实现对材料采购的全过程监督,避免在施工过程中出现资源浪费现象,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大量采用环保节能的装修材料。废弃的材料可以通过循环利用的方式,降低经济成本,企业需要安排专业设备采购人员,结合市场经济发展趋势,选择一些物美价廉的生态产品,避免出现安全隐患问题,随着人们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环境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因此,要充分了解住户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合理控制建筑资源,在节水系统设计的过程中,可以应用循环利用原理,通过资源再利用减少水资源浪费,降低成本投入,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

1.3充分发挥出人文价值

在生态文明背景下进行环境艺术设计,要坚持以人为主体,在制定设计方案的过程中,需要参考住户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坚持为居民服务的设计理念,同时要注重生态环境保护工作,追寻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持续发展途径。在实现生态环境保护的同时,充分考量住户的设计需求以及不同设计方案,为人们带来视觉的冲击,通过多元化的设计理念,体现人文主义发展精神,促进生态文明建设,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采用节能环保原材料,降低自然能源消耗,在施工过程中做到开源节流,有效落实可持续发展观,提高人们对自然环境的情感体验,从多个角度综合考量设计方案,充分发挥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独有的人文价值。

2环境艺术设计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

2.1环境艺术设计对生态文明建设的影响

在生态文明建设的背景下进行环境艺术设计,首先要结合建筑工程所处的生态环境特点,制定科学合理的设计方案,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原则,了解住户的设计需求,通过建立设计模型,让用户根据三维立体模型,提出相应的设计意见和看法,并制定出正确的指导方案,提高环境艺术设计的审美价值。随着我国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工业化的设计理念有待创新,社会发展造成大量的水土流失和植被破坏等问题,目前人们已经逐渐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因此,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摒弃传统的生态发展理念,营造出标准化的施工环境。合理利用节能环保原材料,降低对环境和土地的破坏,传统的工业环境设计会受到人为因素的影响,审美和功能作用不足,施工造成大量的环境污染问题,为有效解决这一发展现状,在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的背景下,创新传统的环境艺术设计原则。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设计理念,在提高经济价值的同时,满足人们的功能审美需求,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2.2环境艺术设计在生态文明环境中的地位

人与自然处于相互依存的关系,人不能独立存在于自然中,只能通过建造和整合,改造当前现有的自然环境,为自己创造一定的生存空间,随着工业化发展水平不断提高,在自然改造的过程中,可结合人类的个人偏好,制定出不同的设计方案。满足审美需求的同时,要了解社会发展的基本要素,充分发挥出环境的社会价值,在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要满足用户的功能性需求,赋予环境一定的艺术审美价值,保留原有生态理念,采用节能环保的设计材料,实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协调统一,维护生态文明建设的平衡性。

2.3环境艺术设计加强人本观念的塑造

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融入到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遵循以人为本的发展观念,结合当地的自然环境以及我国的基本国情,制定科学合理的环境艺术设计方案,吸收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根据住户的根本需求和实际偏好突出环境艺术的审美性。如在针对孕妇居住环境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保障孕妇与儿童的安全性,选择的装修材料环保节能、无毒无害、不含污染物,在完成环境设计后能够及时入驻,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材料的选择和设计方案的制定要以适宜居住为主。在针对老人居住环境设计的过程中,地板或地砖的选择要注重防滑性,加入符合老年人行为习惯的装修设计环节,卧室与客厅之间的连接处要避免设置凸起区域,在一部分墙壁区域添加精美的物品放置扶手,将舒适度作为室内设计的核心。以上实例将人本观念贯穿到环境设计的全过程中,全面践行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符合现代化环境艺术设计的发展趋势。

3生态文明环境下环境艺术设计

3.1生态文明环境下室内环境艺术设计

3.1.1合理规划室内空间。在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理念下,环境艺术设计主要分为室内环境设计和室外环境设计,设计时需要结合人们的设计需求,调整室内空间整体结构,为后续的装修工作开展,提供合理的技术支持,空间结构的整体规划,能够降低装修污染,保障设计流程的规范性。要融入生态文明建设要求,总结人们的个性化发展特点,对现有的空间进行作用分化,将空间分为功能区、艺术区、办公区等多个区域,让施工设计流程变得清晰明了,减少施工人员的决策失误,以免造成材料的重复使用。为了满足人们的功能需求,需要建立三维立体模型,收集用户的信息反馈,优化室内整体结构,为人民带来轻松愉悦的居住体验。除此之外,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通过合理规划室内空间,能够保证装修工作的稳步推进。3.1.2运用安全环保的施工材料。在室内环境艺术设计工作开展的过程中,为了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可通过对工程全过程的管理和监督,要求设备采购人员选择安全环保的装修材料,不仅为人们营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还能有效降低自然能源的消耗,为人们提供安全舒适的居住环境,满足生态文明建设的根本需求。通过运用新型环保砖墙,进行室内装修设计,能够起到良好的隔音隔热效果,降低空调冰箱等设备的使用,实现节约资源降低成本的发展目的,一些可重复利用的环保装修材料,能够起到良好的环境保护作用,与可持续发展的社会要求相契合。如在室内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要尽可能减少运用木质材料,经过实践调查分析,建筑物中的木质材料会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使用周期较短容易受潮开裂,同时具有较高的火灾风险。为了保障室内设计的安全性和环保性,需要选择价格低廉、使用率高的塑料装饰板,参考相关质量标准选择合适的装饰板生产公司,在涂料选择阶段避免甲醛、VOC等有害物质含量过高的溶剂型聚氨酯漆,尽可能选择无毒无污染的水性涂料。在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一部分装修材料的有害物质含量较高,对住户和生态环境造成一定影响,大量使用会对人们的健康造成影响。因此,在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室内环境设计要综合考虑不同因素可能带来的环境影响,全面提高安全环保材料的使用率,运用有机环保的绿色建材,减少装修材料对人体健康的危害,针对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所产生的废料制定科学的处理方案。3.1.3保护生态环境。在进行室内装修设计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工业废弃物,造成环境污染问题的发生,想要有效落实生态文明建设要求,需要制定合理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实现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因此,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完善现有的废弃物处理方案,制定科学有效的环境污染处理制度。多元化设计方案的制定,能够全面降低因装修材料处理问题带来的环境影响,购买可循环利用的装修材料,推动可持续发展观念的运用,在设计装修流程的过程中,可采用太阳能技术,进行室内光源和水资源的应用调节,从而合理利用再生能源,降低能源消耗。太阳能技术作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过程中,不可或缺的新型替代能源,能够通过太阳能进行热源、电源的提供,转换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的光能和电能,发挥出环境保护的作用,降低生活必备能源的消耗。在环境艺术设计中合理应用自然生态元素,能够整合自然元素,全面降低传统装修材料的使用率,与当前生态文明建设理念相符,例如:室内设计通过绿色植物、盆栽、多肉的摆放,起到生活环境自然美化的作用,为人们带来良好的生活体验。如2018年港珠澳大桥设计,为了保护海洋生物,在跨海洋区域设计的过程中,邀请了著名的海洋生物专家参与工程设计,在建筑施工阶段发现珍稀海洋生物后,立即停止施工,避免对海洋生物的生存环境造成危害。不断调整港珠澳大桥的设计方案,充分传达了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将环境保护作为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参考,最终港珠澳大桥工程不仅保证优质的建设质量,同时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和谐共生。与之相反的实例:陕西西安的违建别墅设计,与当前生态文明环境建设理念的根本原则相违背,属于秦岭山脉的违法建筑,破坏了当地的自然生态环境,在中纪委的要求下强行拆除,并下发相关处罚公告。通过以上实例可知,室外环境设计必然会对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但可通过人为努力进行改善。因此,在室外环境设计阶段需要保证环境与自然之间的有效融合,维护生态系统的平衡性,要尊重自然发展规律,保证自然山水的连续性,适当增加绿色植被面积,通过合理搭配树木、假山、流水等不同景观,保证环境艺术的层次感,绿色景观的设计应用能够净化空气,为人们提供健康的生活空间。

3.2生态文明环境下室外环境艺术设计

3.2.1景观设计的合理规划。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首先要结合周围的生态环境,合理规划室外景观设计形式,景观设计是室外环境艺术设计的重要环节,能够为人们带来更为直观的视觉体验,要想全面提高室外环境设计的美化程度。就需要在实际方案制定过程中,调整区域内的景观配置,有效降低不必要的能源消耗,同时在进行景观形式选择时,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形成呼应。例如:室外喷泉设计,首先需要确定喷泉的辐射区域,了解区域内的人流量,结合周围的环境特点,制定彼此协调的设计理念,同时,要建立三维立体模型,调整喷泉面积大小和喷泉外观,合理分配现有资源。3.2.2合理分配土地资源。我国的城市土地利用十分紧张,需要在室外环境艺术设计中,针对土地进行合理的规划,对设计图纸中不曾标明的边缘地带,可选择具有观赏性的花草树木,不仅起到良好的观赏效果,还能有效利用土地资源,并为人们营造一个绿意盎然的生活环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绿化城市环境的作用。为了合理利用城市土地资源,要认真规划每一寸土地,充分发挥土地资源的应用价值,在室外环境设计的过程中,融入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利用绿化植物作为填充,避免建筑群落之间存在过大空隙。在建筑物墙体制造阶段,尽量避免使用粘土砖块,以免对土地造成污染,减轻房屋重量,提高房屋的保温效果。工厂建设为了避免后续加工过程中造成环境污染,需要运用环保材料,控制施工成本,实现对公共区域自然生态的保护,保证建筑与环境之间的和谐性。如中国古代雷氏家族是著名的清代建筑世家,参与清代皇家建筑设计,各类建筑体系充分体现出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共生理念,在蜿蜒的山脉中,根据山势走向修建古朴建筑,参考当地气候、地质条件以及水文特征,将建筑物与的自然风光融为一体,在建筑设计阶段融入中国天然合一的哲学思想。

4结语

在环境艺术设计的过程中,融入设计人员的主观生态意识,助力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不断深入,并结合生态文明建设理念,营造健康和谐的社会环境,遵循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发展原则。

参考文献

[1]任培培,陈帅.生态文明背景下现代环境艺术设计理念分析[J].青春岁月,2020(29):45.

[2]李金秀.现代生态文明理念下的现代环境艺术设计分析[J].数码设计(上),2020,9(9):238.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9)

生态建筑就是将很多人整合聚居在一个大的空间中,通过各种有组织的物态作用,使能量和各种人类生存所必须的物质在一个空间中合理有序地不断相互转换,使人们获得一种高效低耗、生态平衡、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空间。

1. 生态建筑的发展现状

由于生态建筑是建立在一定的社会和自然条件之上的,而这些社会和自然的条件需要一个从产生到成熟,再到普及的过程[1]。所以在人类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生态建筑不是在某个时期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是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具有一个循序渐进的历程。

工业革命后,人类生存的自然环境遭到一定程度的破坏,人们逐渐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并且为保护环境不断进行努力。在世界各地,人类对自然资源掠夺和破坏在不断增加,同时环境污染也在各地开始蔓延。在人们追求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大背景下,导致人们居住的环境超越了自然所能承受的限度,结果致使人类生存环境恶化。人口膨胀、环境污染、气候异常、资源枯竭和环境危机成为摆在我人类面前的难题,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这就要求人类不断地反思总结,面对当前的环境形势,人类应该思考如何去利用自然,如何去建造自己的居所,做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20世纪七十年代初期,随着美国设计师提出“生态建筑”的概念,人们逐渐在建筑中探索和实践改善人居环境的方法。半个多世纪以来,现代科学的飞速发展,也为生态建筑的兴起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人们开始不断把新的能源技术、节能技术、环保技术和信息技术等应用于生态建筑,使现代生态建筑有了充分的发展。例如德国通过利用太阳能,建造出了没有污染的生态建筑;巴西在建筑物的周围栽种草木,建成了建筑物生态墙;英国利用生态平衡的方法建造出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生态建筑空间。

2. 生态建筑的基本准则

地球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适于人类生存的环境,人类是随着自然的发展,不断进化而来的,所以人类所进行的一切活动,必须遵从自然规律,达到生态平衡[2]。人类生存的环境由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共同构成,并且处于一种动态的平衡状态,使人类的生存得以延续。

生态建筑是人们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逐步形成的一种人与自然,以及建筑相互融合起来的人工环境,这个人工环境虽然有别于一般的自然环境,但同样应当遵循生态平衡的自然规律[3]。只有当建筑同当地的自然环境相结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统一的生态平衡时,才能给人类营造出舒适的生存环境,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发展。

3.生态建筑的基础

摆在人类面前的各种环境问题,使人们意识到这些问题的根源是在过去发展工业和经济的过程中[4],没有使人和自然和谐统一起来,人们始终在想办法改造自然,而不是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即充分利用自然的同时,又不影响后代人对自然的需求成为了生态建筑的基础。在新的环境保护观念影响下,人们逐步形成了兴建绿色家园的行动,包括发展绿色工业,推崇绿色交通,兴建绿色居所,保护生态资源等,其中追求人与自然同建筑和谐统一的生态建筑成为了人们关注的焦点。

4. 生态建筑的特征

生态建筑是人类在新的形势下,不断思考总结发展而建造的一种人与自然和建筑相互和谐统一的居住环境,也是把新的科学技术不断应用于建筑,更好地为环境发展和人的舒适居所和谐统一做出贡献。生态建筑主要有以下几点特征。

4.1建筑与周围自然环境相互协调

在古人营造的建筑中,自然与人和谐统一的思想经常体现在其中,这便是中国古代风水学和现代建筑观点相吻合的地方。人工建筑通常不是孤立的一个建筑,而是处于一个特定的环境中,因此人工建筑需要与周围的环境相互协调统一起来,才能使居住在建筑物中的人感到舒适。

4.2注重建筑内的生态平衡

人类所建造的建筑,在一定程度上属于一个新的生态系统,这就要求新的生态系统中作为生产者的周围植物,和作为消费者的人,以及作为分解者的微生物,需要构成一个有机的统一整体,并且达到生态平衡,才会对周围环境做到可持续发展,不至于对环境产生超载或破坏。要达到生产者、消费者和分解者相互平衡,最主要的就是要求生产者提供合理的能量来维持三者之间的动态平衡,这就要求建筑物在设计的时候,就应该充分考虑周围环境中植物的数量和分布,做到植被数量合理利用。

4.3绿色生态建材的选择和应用

当前建筑中常用的钢材、水泥、砂石、砌块等都是取自地球上现有的资源,既对自然资源浪费,又容易对环境产生污染。而生态建筑所用到的建筑材料既要不浪费自然资源,又要对环境不产生污染的新型建筑材料。日常建筑中可以选用一些对环境友好的建筑材料[5]。例如可以选用垃圾和废品制成的砌体材料,使用不排放有毒有害气体的装饰装修材料等。

4.4加强建筑设备和设施对环境的保护

传统建筑中,在建筑的建造、装修和使用等各个阶段,均会产生噪音、空气污染、光污染等各种问题,严重影响了周围环境和人的身心健康。生态建筑要求在建筑物从开始建造到日常使用的各个阶段,不对周围环境和人体产生危害,营造一个舒适和谐的居住环境。

4.5处理好建筑与社会环境的关系

建筑物通常都处于一种社会环境中,所谓社会环境,就是由既有建筑、街道和一些人造景观所组成的直观环境,和由社会发展所带来的人为观念、社会制度和审美等潜在的环境所组成的。人类是从自然界中由生物进化而来的,并且每天生活在一个社会环境中,所以只有当人类自己所处的环境同周围的社会环境相一致时,人们才会感觉到舒适自在。这就要求建筑物具有与周围社会环境相协调的作用,即生态建筑。

5. 生态建筑的发展趋势

通过多年的探索实践,生态建筑已逐渐深入人心,并积累了大量的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为生态建筑的进一步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发展生态建筑,是提高人居环境的最有效途径。随着人们对环境保护意识的加强,以及对居住空间的舒适度要求提高,生态建筑将会产生长足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刘煜,Deo Prasad.国际绿色生态建筑评价方法介绍与分析[J].建筑学报,2003,(3):58-60.

[2]刘逊.生态与建筑――可持续发展的建筑之路[J].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2001,34(1):85-89.

对生态环境的要求篇(10)

南极所具有的独特的旅游资源环境,决定了南极生态旅游有其不可估量的开发潜力。南极生态旅游是南极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方式之一,但随其蓬勃发展,环境保护的重要性也随之引起人们的关注。

如何在环境保护中实现旅游产业发展,在产业发展中注重环境效益,既是南极生态旅游开发过程中必须要面临和解决的问题,也是南极生态旅游所应达到的理想发展状态。基于此,如何处理好二者的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1983年国际自然保护联盟特别顾问谢贝洛斯拉斯喀瑞首次提出了“生态旅游”这一概念。他在定义生态旅游时提出了两大要点:一是生态旅游的对象是自然景物;二是生态旅游的对象不应受到损害。南极生态旅游既是人类感受、体验与研究南极独特的自然环境的一种旅游方式,也是增强旅游者的环境意识,进行环保教育的有效方式。

因此,在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过程中,应把环境保护融入其中。

(一)独特的南极资源环境是发展南极生态旅游的物质基础。

与其他旅游活动相比,生态旅游本身对资源环境有较强的依存性。从南极生态旅游赖以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分析,南极洲位于地球的最南端,其绝大部分位于南极圈以内,周围为大洋所环绕。南极清新的空气、洪荒的岩石与土壤、纯洁的水和洁净的冰,具有潜在的巨大旅游价值。南极独特的自然地理环境,成为吸引旅游者赴南极旅游的主要动因,一些国家的旅游公司在丰厚的利益驱动下正迎合这一巨大的南极旅游需求,使南极旅游热居高不下。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精神生活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旅游作为其中的方式之一,越来越得到人们的追捧。人们更愿意离开喧哗的都市,选择一些人烟稀少、神奇奥秘的地方去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人们明白只有“原汁原味”、处于原始状态或良性循环状态下的自然环境和人文景观,才能激发旅游者的生态旅游愿望并使之转化为现实的旅游消费需求。因此,随着人们消费水平和消费能力的不断提高,旅游者对优美自然环境的向往和绿色消费需求将会逐步增强,南极地区的的生态旅游将会成为旅游的一方热土。

(二)南极生态旅游对南极环境兼具正反两方面的影响。

从积极的方面看,南极生态旅游的开展有利于南极环境的保护。

这可以从生态旅游的内涵得出结论。所谓生态旅游是指:以吸收自然和文化知识为取向,尽量减少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确保旅游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将生态环境保护与公众教育同促进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有机结合的旅游活动。生态旅游的内涵更强调的是对自然景观的保护,是可持续发展的旅游。这种旅游更注重人类在开发资源满足某种需求的时候,应当经过理性的思考、采取文明的方式,寻找一条既有利于环境保护又有利于满足人们需求的道路。而不应该是将人类的某种欲望放在首位,不计生态破坏的代价。众所周知,南极独特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其脆弱的生态环境,在这样的一种环境下,环境的承载力是极为有限的。南极生态旅游从一开始就向人们传递南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这就从源头上规范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反观传统旅游业的开展,管理者往往首先关注的是如何赚取可观的经济收益,旅游者更是抱着花了钱就可以任意妄为的态度,不假思索的丢弃垃圾,攀折花草树木等等不良行为,其结果无疑是影响了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南极生态旅游不仅有利于南极生态环境的保护,还可以提高人们的环保意识与自觉性,促进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另外,发展南极生态旅游业还能够为南极生态环境管理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有利于南极生态环境的系统化、规范化管理。

从消极的方面看,南极生态旅游的过度开发将会对南极环境造成不可估量的影响。然而,不容置疑的是,任何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其活动的空间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只不过这种不利影响是否能够被环境所兼容或者是消化。南极作为生态旅游的载体,其独特的自然景观,必将引起越来越多的人的关注。但是,南极地区的环境和生态系统十分脆弱。长期的低温环境,使任何污染物(如人类遗弃的各种垃圾与废物)在南极地区都会长久保存下来。在南极生态旅游开启之前,南极环境

[1] [2] [3] [4] 

已经明显受到人类南极活动的影响,尽管这些影响是区域性的或者局部性的。从当初的捕鱼与狩猎活动,到近数十年来的科学考察与研究活动以及近几年掀起的生物勘探活动所产生的种种负面影响。

从南极环境呈现的特点来看,南极环境的整体结构表现为不均一性和不平衡特性,而环境结构的不稳定性决定景观的不稳定性和脆弱性,由此造就了南极大陆边缘无数大小冰川和拥有绝大部分露岩区,并成为动植物主要栖息场所和人类活动的主要地带。生态旅游这样的人类活动对于这样脆弱的环境来说,必将产生一些不利的影响。

二、正确处理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关系。

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虽是一对矛盾,但这一矛盾不是无法调和的。只要人们尊重客观规律,尊重环境的承载力,坚持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预防原则等,定会实现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动态平衡。

(一)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统一。

前面已经提到,任何人类的活动都会对其活动的空间造成或大或小的影响,南极生态旅游也不例外。人类的欲望是无限的,暂且不说这种欲望的褒贬之分,这就从根本上说明,只要南极生态旅游的产业一旦形成,南极环境必将遭受前所未有的影响。因为,人多了,带来的污染多了,环境的承载压力也将成倍的增长。加之从国际法的角度看,南极是一块任何国家都不可以主张领土主权的土地。对于南极相关活动的法律规制要么就是没有很强的约束力,要么还处于一种真空状态,缺乏应有的法律规制。这样的法律现状也可能在一定的程度上纵容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的矛盾。

南极生态旅游活动与环境保护之间的矛盾是始终存在的。这一矛盾不是无法调和的,而是可以在人们的理性支配下予以调和。南极生态旅游必然会对南极的生态造成一定的不利影响,加之南极地区生态环境自身的调试能力较差,所以,较之大陆地区的生态环境而言,南极遭受破坏的环境自身的恢复能力要差的多。南极环境破坏与污染这样的环境问题就是人类活动及其影响超出环境承受能力的极限所造成的后果。解决以上问题根本方法就是分配,即把有限的环境资源在人类广泛的欲求之间进行“相持而长”的分配,这种资源分配有别于收益分配,它体现的基本精神就是义务。把体现义务精神的分配方法引入南极法律体系,实现南极生态环境容量的定量化分析,旅游人数的限量化审批。最终达到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相互协调、相互促进,最终实现动态平衡,把对南极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降低到最低限度。

(二)环境容量决定着南极生态旅游的发展规模。

较之于大陆地区的生态旅游来说,南极地区生态旅游的环境容量是极为有限的。所谓环境容量也就是环境的承载力,是指某一环境状态和结构在不发生对人类生存发展危害的前提下,所能承受的人类社会作用在规模、强度和速度上的限值。南极地区由于其独特地理位置,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天然的冰箱。这样的环境,对于一些人类留下的污染物来说,根本无法降解。久而久之,如果这样的污染物的数量超过了当地的生态环境的承载力,不仅会给南极地区的一些生物会带来灭顶之灾,而且也会破坏当地既有的自然景观,更为严重的是,可能影响南极地区附近或者是全球的气候。事实上,旅游业本身就是依附自然禀赋和人文脉络而发展起来的产业,特别是南极生态旅游,其与环境的关系更直接、更紧密,更需要有良好的环境条件来支持。盲目开发、过度开发,破坏南极生态环境,只会造成南极生态旅游的难以为继,进而丧失南极生态价值和旅游价值,并最终导致南极生态旅游产业的衰落。因此,加强环境保护,维护南极生态环境的平衡,是实现南极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三)发展南极生态旅游与环境保护应遵循的原则。

上一篇: 对审计工作的认识 下一篇: 劳动教育类课题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