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治疗方法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2 16:50:16

高血压治疗方法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1)

【Abstract】Hypertension is the most common form of cardiovascular disease.It is more and more harmful to human’s health. Based on a lot of clinical research, this article from drug, diet, exercise the effect of hypertension was presented.

【Key words】Hypertension Medicine Diet Exercise Treatment

中图分类号:R544.1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4-7484(2011)03-0067-03

高血压(Hypertension)是最常见的心血管病,是全球范围内的重大公共卫生问题。我国是一个高血压大国【1】。据2002年卫生部组织的全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状况调查资料显示,我国成人高血压患病率为18.8%,全国有高血压病人约1.6亿,与1991年相比较,患病率上升31%。尽管目前对高血压的病因尚未完全清楚,但通过不少临床基础和流行病学研究发现高血压发病存在一些危险因素,如遗传、超重、高盐饮食、缺乏运动、吸烟、饮酒等【2】。所以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阐述高血压的治疗及预防方法。

1 药物疗法

药物治疗应从小剂量开始,逐步递增剂量,达到满意血压水平所需药物的种类与剂量后进行长期降压治疗。推荐应用长效制剂可以减少血压的波动,降低主要心血管事件的发生危险和防治靶器官损害,并提高用药的依从性。联合用药治疗可以增强药物疗效,减少不良反应,目前比较合理的2种降压药物联合治疗方案是利尿剂和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与ACEI或ARB;二氢吡啶类钙通道阻滞剂与β受体阻滞剂;钙通道阻滞剂与ACEI或ARB。3种降压药物合理的联合治疗方法除有禁忌症外必须包含利尿剂。降压药物和治疗方案选择应个体化。例如:合并脑血管病者可选择ARB、长效钙通道阻滞剂、ACEI或利尿剂;合并心肌梗死者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和ACEI,对稳定性心绞痛病人,可选择β受体阻滞剂和钙通道阻滞剂;并发心力衰竭者,宜选择ACEI或ARB、β受体阻滞剂和利尿剂。各种常用药物的名称、剂量、用法见表1

2 饮食治疗

2.1 减少钠盐的摄入

WHO建议每人每日食盐量不超过6g。我国膳食中约80%的钠来自烹调或含盐高的腌制品,因此限盐首先要减少烹调用盐及含盐高的调料,少食各种咸菜及盐腌食品。如果北方居民减少日常用盐一半,南方居民减少1/3,则基本接近WHO建议。

2.2 减少膳食脂肪

补充适量优质蛋白质有的流行病学资料显示,即使不减少膳食中的钠和不减重,如果将膳食脂肪控制在总热量25%以下,P/S比值维持在1,连续40天可使男性SBP和DBP下降12%,女性下降5%。中国一组北京与广州流行病学的资料对比,广州男女工人血压均值、患病率、发病率明显低于北京,除北京摄取高钠高脂肪外,可能与广州膳食蛋白质特别是鱼类蛋白质较高有关,有研究表明每周吃鱼四次以上与吃鱼最少的相比,冠心病发病率减少28%。建议改善动物性食物结构,减少含脂肪高的猪肉,增加含蛋白质较高而脂肪较少的禽类及鱼类。蛋白质占总热量15%左右,动物蛋白占总蛋白质20%。蛋白质质量依次为:奶、蛋;鱼、虾;鸡、鸭;猪、牛、羊肉;植物蛋白,其中豆类最好。

2.3 保证充足钾和钙

MRFIT研究资料表明钾与血压呈明显负相关,这一相关在INTERSALT研究中被证实。但在近期TOHP(Trials of hypertension prevention)第一阶段只发现有很少作用,中国膳食低钾、低钙,应增加含钾多含钙高的食物,例如绿叶菜、鲜奶、豆制品、蘑菇、木耳、虾皮、紫菜等。

2.4 多吃蔬菜和水果

研究证明增加蔬菜或水果摄入,减少脂肪摄入可使SBP和DBP有所下降。素食者比肉食者有较低的血压,其降压的作用可能基于水果、蔬菜、食物纤维和低脂肪的综合作用。人类饮食应以素食为主,适当肉量最理想。增加粗纤维食物的摄入,预防便秘,因用力排便可使收缩压上升,甚至造成血管破裂。

2.5 限制饮酒

尽管有研究表明非常少量饮酒可能减少冠心病发病的危险,但是饮酒和血压水平及高血压患病率之间却呈线性相关,大量饮酒可诱发心脑血管事件发作。因此不提倡用少量饮酒预防冠心病,提倡高血压患者应戒酒,因饮酒可增加服用降压药物的抗性。如饮酒,建议每日饮酒量应为少量,男性饮酒精不超过30克,即葡萄酒小于100-150毫升(2-3两),或啤酒小于250-500毫升(半斤-1斤),或白酒小于25-50毫升(0.5-1两);女性则减半量,孕妇不饮酒。不提倡饮高度烈性酒。

2.6 控制体重

体重是高血压可改变的危险因素【3-4】。建议体重指数(kg/m2)应控制在24以下。减重对健康的利益是巨大的,如在人群中平均体重下降5~10公斤,收缩压可下降5~20mmHg。国内外研究表明,高血压人群代谢异常患病率高,在37.2%-68.5%【5】。高血压患者体重减少10%,则可使胰岛素抵抗、糖尿病、高脂血症和左心室肥厚改善。减重的方法一方面是减少总热量的摄入,强调少脂肪并限制过多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另一方面则需增加体育锻炼,如跑步、太极拳、健美操等。在减重过程中还需积极控制其他危险因素,老年高血压则需严格限盐等。减重的速度可因人而异,但首次减重最好达到减重5公斤以增强减重信心,减肥可提高整体健康水平,减少包括癌症在内的许多慢性病,关键是“吃饭适量,活动适度”。

3 运动疗法

选择降低周围血管阻力的运动方式,如动态有氧运动。最常见的有:步行、慢跑、踏车、平板运动和游泳等运动项目。此外还有放松运动和呼吸运动,如放松体操和中国传统的运动,如太极拳、气功等。气功对降压有一定效果,可采用放松功,身体自然放松、呼吸均匀、思想集中,通过调心、调身和调气达到机体平衡的作用。不宜做无氧运动或无处方的等长运动。无氧运动如举重、拔河、快速短跑;无处方的等长运动如举重、拉力器等,可引起高血压病人的收缩压和舒张压上升。

低强度动态运动的目标心率为60%~70%最大心率。举例来说,男55岁中度高血压病人,安静心率68次/分,血压150/90mmHq,不伴有进行运动的禁忌证,在降压药物治疗中,其最大心率的预计值为167次/分,乘以60%为100次/分,是其最低的运动强度,167次/分乘以70%为117次/分,是其中等的运动强度。

运动持续时间与运动强度成反比,若运动强度为60%~70%最大心率时,每次运动20~30分钟或间歇进行,每周3~5次,运动强度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逐渐提高,收入增加,足以购买各种食物,但平衡膳食,预防高血压知识不够普及,摄食高脂肪和高胆固醇食物过多,体力活动减少,生活节奏紧张,吸烟、饮酒无节制,遂使心血管病成为目前发展中国家的一个主要死亡原因。研究资料显示,高血压是我国人群发生心脑血管事件的首位危险因素。因此,我们应该提高对高血压的认识,从各个方面做好预防和治疗工作。

参考文献

[1] 胡大一 关注高血压,重视胆固醇-应对中国心脑血管疾病的第二次浪潮[J].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2005,3(7):565-566.

[2] 陈海云,将增昌.高血压患病现况和影响因素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8,,35(7):1355-1356.

[3] 熊友珍,王旋.高血压的危险因素及研究进展[J].湖南环境生物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14(1):7-10.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2)

中图分类号:R74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5-0515(2012)2-088-02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科常见疾病,其发病率有逐年上升趋势,死亡率及致残率较高,尤其当血肿大于30mL时死亡率更高。目前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方法主要有3种,即内科保守治疗、开颅清除血肿治疗、微创穿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常见的疾病,传统外科治疗多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仍比较高。我科比较观察3种治疗方法及疗效,就有关问题进行讨论。

1 治疗方法

1.1 内科组 单纯采用保守治疗:(1)脱水降颅内压;(2)吸氧、保持呼吸道通畅;(3)控制血压;(4)应用止血剂;(5)应用脑代谢保护剂;(6)防治感染;(7)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和酸碱平衡失调;(8)对症及支持治疗。

1.2 开颅组 行脱水、降低颅内压、降血压以及低温、抗感染治疗,患者均行开颅血肿清除术。全麻下取出血侧颞顶部马蹄形头皮切口,游离骨瓣开颅,于颞中回后部切开脑皮质探查、清除脑内血肿,视脑内减压情况及脑水肿程度选择去除或保留骨瓣。余治疗同内科组。

1.3 微创组 采用YL-1型一次性使用颅内血肿穿刺针,依据头颅CT片(基线、层距等)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位置,或在CT引导下用金属物确定血肿中心的颅表位置,局麻下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进行穿刺。选择合适长度的穿刺针,接枪式电钻钻颅,先抽出液态血肿,若为半凝固或血凝块,可抽吸或用粉碎针粉碎部分血块,用生理盐水加尿激酶(10万/200ml)冲洗,注入尿激酶1~2万U夹管2小时,留针5~7d。两组术后向血肿腔注入尿激酶2万U,每日1~2次,并给脱水剂、抗生素、神经营养药。术后1~3d、5~7d、10~12d复查CT,残余量较多的可用碎吸器或粉碎针粉碎血肿后液化引流。

2 结果

3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疗效比较

微创组的总有效率为79.5%,较开颅组的(55.4%)和内科组的(31.7%)明显提高,微创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可以明显降低患者电解质紊乱,感染,肝、肾功能不全,心律失常和消化道出血的发生率,与开颅组和内科组比较有明显差异。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由高血压并发脑小动脉病变在血压突然升高时破裂引起的脑自发性出血(ICH),该病具有发病急、病情危重复杂、死亡率及致残率高等特点,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方式较多,手术目的是清除血肿,解除对脑组织的压迫,降低颅内压,有利于病人恢复。传统手术治疗是采用骨瓣或骨窗开颅术,手术创伤较大,术后死亡率和致残率仍比较高。外科开颅血肿清除术因创伤大、后遗症重、患者耐受性差而难以接受。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血肿清除术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开辟了新的领域,在临床上的应用日益广泛。

本文分析微创手术治疗脑出血,具有以下优点:①床旁局麻下进行手术,操作简便。②手术时间短,半小时即可达到清除血肿,紧急减压的目的。③手术创伤小,对正常脑组织损伤小。④对病人全身干扰小,不受年龄及血肿深浅的限制,对心肺肝肾功能差的病人也适用。穿刺针还具有一次性使用,避免了反复使用容易污染;采用枪式电钻锥颅省力。从结果可看出治疗有效率大于70%,血肿清除后残余率小,达到了开颅手术的效果;术前病情危重伴脑疝或丘脑出血的病人治疗效果差。由于锥颅穿刺清除血肿创伤小,操作简便,因此可替代大部分开颅手术。

正确及时治疗对降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致残率有重要作用。采用微创治疗进行清除急性颅内出血,手术方法简便,临床疗效好,能提高患者生存质量,降低致残率。

高血压病是一种全身性疾病,脑出血仅是其脑部表现,应综合治疗,要注意以下几点:①穿刺定位要准确,避开皮层重要血管和功能区。②术后良好的血压控制,防止再出血。③要及时复查CT指导治疗。④积极预防和治疗心肺肝肾等器官的并发症。

总之,经比较微创清除术疗效显著,并且该技术方法先进、操作简便、安全性高、费用较低,能在基层单位广泛开展,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值得推广应用。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3)

高血压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的脑实质岀血,是临床工作中的常见急症,有较高的死亡率和致残率。近年来,外科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规范化的手术方法选择仍是讨论的焦点。陕西省洛南县医院神经外科自2006年10月~2010年6月采用不同的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38例,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本组138例患者,其中男86例,女52例,年龄45~79岁,平均58.6岁,手术距发病6 h以内者34例,最短3 h,24 h以内者89例,24 h以上者15例,最长者5 d。

1.2  临床表现:入院时血压(200~160)/(120~100) mm Hg(1 mm Hg=0.1333 kPa)。均有不同程度的肢体活动受限和意识障碍,Gcs评分:3~5分18例;6~8分43例;9~12分72例;13~15分5例。所有病例均符合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的脑出血诊断标准。

1.3  CT扫描:岀血部位:基底结丘脑岀血86例,脑叶出血52例,其中破入脑室49例。出血量:按多田氏公式计算:最大120 ml,最小36 ml,平均52 ml。

1.4  手术方法:采用脑室引流,穿刺碎吸,小骨窗及大骨瓣开颅等方法,行单纯脑室外引流9例,行锥孔或钻孔血肿抽吸引流尿激酶溶解65例,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28例,行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16例。

1.5  疗效判定:所有病例均在手术1 d、1周、2周、3周和1个月进行日常生活能力判定(ADL)分级:ADL1:生活自理,工作能力恢复;ADL2:大部分生活自理,部分工作能力恢复;ADL3:生活不能自理,可下地简单活动;ADL4:卧床不起,意识清楚;ADL5:植物人状态生存。

2 结果

生存129例,其中ADL1 29例,ADL2 48例,ADL3 36例,ADL4 13例,ADL5 3例。死亡9例。其中6例死于急性期,均为血肿较多或发病时间长,术后脑疝症状不能改善者,3例死于并发症。

3 讨论

高血压是脑出血最常见的原因,高血压伴发脑内小动脉病变,以合并小动脉硬化最常见,各种因素使血压骤升引起动脉破裂岀血称为高血压性脑出血。高血压脑出血手术治疗的目的主要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使受压的神经有恢复的可能性。防止和减轻岀血后的一系列病理变化[1]。以往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经验表明,患者入院时的意识状态是决定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由于血肿引起周围组织的损害6 h内处于可逆状态,因此6 h内效果最好,手术治疗的成败关键在于术中止血是否彻底和是否对脑组织造成新的损伤。不管哪种手术均存在着利弊,关键是要根据患者年龄,全身状况,出血部位和出血量及速度来多方面分析,按医院条件进行手术方法的选择。选择适当,患者的成活率高,致残率低。

大骨瓣减压:优点是可以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达到立即减压的目的,且止血效果满意,如术前病情严重,脑水肿明显,术毕时颅压下降不明显,还可顺便做去骨瓣减压,血肿腔内置管引流,以利于顺利度过术后反应期;缺点是多需全身麻醉,手术入颅慢,出血多,创伤大,增加患者负担,且心肺负担重。适用于脑叶、基底结丘脑岀血、量较多或发生脑疝的患者。

小骨窗开颅:优点是损伤小,手术步骤简单方便,可迅速清除血肿,直视下止血也较满意;缺点是遇到较大的活动性岀血难以应付。此法适用于脑叶基底结区岀血的患者,不能耐受大骨瓣减压的患者。

CT定位椎颅碎吸加尿激酶溶解术:最大的优点是不开颅,直接穿刺进行抽吸,对脑组织损伤较小,但仍存在操作盲目,血肿不能清除干净,遇有活动性出血束手无策,还有引发再岀血的潜在危险,此法适用于年老体弱,或出血量不多(<50 ml)的患者。

对于单纯性脑室出血或丘脑岀血量在20 ml以内破入脑室的,可单侧或双侧脑室外引流,尿激酶溶解腰穿放液。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4)

高血压(hypertension)和糖尿病一样,是临床常见的慢性疾病之一,好发于老年群体,但近几年一些报道中发现本病发生年龄逐渐下降,有年轻化趋势[1]。本病以体循环动脉压升高为主要表现,未应用抗高血压药物时,非同日测量3次,收缩压和(或)舒张压≥140 mm Hg/90 mm Hg,便可初诊为高血压。高血压除了可单一发病,还可并发其他疾病或由其他疾病诱发,研究指出本病是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高危因素[2]。本病需长期坚持治疗才能取得一定的效果,为了进一步规范高血压的药物治疗,更好地控制血压水平,减少不良反应,有必要对高血压的治疗药物及其方法进行探究。现就高血压及其药物治疗情况综述如下。

1 高血压简介

高血压作为常见心血管疾病,指的是以体循环动脉血压增高为主要特征,可伴有心、脑、肾等脏器功能或器质性损伤的综合征。本病容易加快动脉粥样硬化进展,从而诱发各类心脑血管并发症,严重威胁身心健康[3]。有报道[4]指出,近几年我国高血压发生率有所升高,且呈现低龄化趋势,这可能和饮食结构、生活习惯改变有关。目前关于高血压发生与发展的机制并无明确统一定论,结合有关文献研究,总结其发病机制,可能有如下几点:(1)动脉痉挛,导致动脉血管的外周阻力明显增加,如血液循环障碍后人体血管张力增高;(2)肾功能障碍所致肾小球肿胀,滤过率降低,继而诱发血容量升高、钠潴留及血压增高;(3)中枢神经紊乱促进血压升高后诱发本病。随着高血压的研究与报道不断增多,人们逐渐发现随着年龄升高,血压也有升高趋势,其中以收缩压升高最为显着,但50岁后舒张压则有略微降低,脉压差则增加[5]。高血压患者伴有精神紧张时,还会导致肾上腺素分泌增加,使大脑皮质兴奋与抑制机制失衡,造成皮质血管舒张与收缩障碍,同时外周血管不断收缩,交感神经兴奋等都有可能导致血压的增高。可见,大脑皮质功能紊乱、交感神经的异常兴奋等都可能参与了高血压的发生与发展。

2 高血压常用治疗药物及方法探讨

高血压至今无根治疗法,其治疗原则在于:积极控制血压水平,坚持长期治疗,尽量改善症状,预防与控制并发症发生,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6]。治疗方针包括改善患者的生活行为,血压控制标准个体化治疗,以及多重心血管危险因素协同控制等,但其中药物治疗是最为主要的措施,且可选择的药物类型多种多样,不同的药物取得的效果各不相同[7]。高血压治疗常用的药物类型有利尿剂、钙通道阻滞剂、β受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等。为了进一步分析高血压治疗药物及方法,现就常见的药物与治疗介绍如下:

2.1 利尿剂

利尿剂是心力衰竭与高血压治疗常用药物,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广泛应用起来,该药物在机体作用时间久,疗效佳,且对脂肪与糖分解无干扰,但对血管、心脏及肾脏影响较大[8-10]。对于其他降压药物单一治疗无效时,可加用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提高临床效果。而且联合治疗时,只需小剂量应用利尿剂即可,还能减少其他降压药物的用量,避免其他药物的不良反应,减轻医疗负担,被推荐应用于轻度高血压治疗中。2012年研制出一种新型利尿剂哒帕胺,进一步提高了利尿剂治疗高血压的疗效[11]。该药物作为轻型利尿药物,主要作用在血管,对扩张血管,加快血流有明显的作用,还可避免血管粥样硬化,降压作用可达到75%,同时,相比传统利尿剂而言,其可减少药物不良反应。醛固酮受体拮抗剂也有利尿、降压作用,而临床一些研究中提出高醛固酮血症也是高血压病因之一,为此当其他药物与常规利尿剂联用效果不佳,可选择性应用醛固酮受体拮抗剂治疗,有改善肾功能的作用。有报道[12]对卡托普利片联合呋塞米应用于高血压进行了对照,发现治疗组蛋白尿率低于对照组,而且治疗后收缩压与舒张压低于对照组,说明其他药物与利尿剂联合治疗,可更好地降低血压,延缓肾脏病变进程。

2.2 钙通道阻滞剂

钙通道阻滞剂又被称作钙离子拮抗剂,作用机制在于减少心肌和血管平滑肌钙离子通道的面积,避免细胞外周钙离子内流作用。通过对钙通道阻滞剂分子结构与作用进行分类,可将其分为L型与T型钙通道阻滞剂,前者又可分为二氢吡啶类与非二氢吡啶类,典型代表分别为硝苯地平、维拉帕米,而后者是21世纪初才出现的新型药物,可选择新作用于T型钙通道并发生阻滞作用,扩张冠状动脉,改善供血,减缓心率,且无负性肌力作用,也不会导致反射性心率过速,适用于合并心力衰竭、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等患者[13]。L型钙通道阻滞剂应用相对更多,我国从20世纪90年代广泛将其应用在高血压治疗中,约有2/3高血压患者只选择该药物,这可能在于亚洲高血压患者相比其他地区患者,对钙通道阻滞剂有更高的敏感性,可长期坚持治疗。目前我国常用的高血压钙通道阻滞剂以第二代、第三代为主,如尼莫地平、硝苯地平、尼卡地平等。

2.3 β受体阻滞剂

β受体阻滞剂主要和β肾上腺素直接结合发生作用,然后发挥拮抗神经递质和儿茶酚胺对β受体的激动作用。β受体阻滞剂一方面可增强心肌收缩和舒张作用,另一方面可降低心肌耗氧,抑制外周肾上腺素受体,从而抑制交感神经的兴奋,在心率偏快的青中年高血压患者,或合并心肌梗死、心绞痛,或哺乳期/妊娠期高血压患者中比较适用[14]。目前临床上出现第三代β受体阻滞剂,包括拉贝洛尔与卡维地洛等,可同时作用在β与α受体,适合长时间应用。但是,也有学者提出若β受体阻滞剂应用不当,则可能导致失眠、幻觉等中枢神经异常,部分男性患者还会有早泄、阳痿等性功能障碍,为此高血压患者应用β受体阻滞剂时,需谨慎。

2.4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滞剂

该类药物降压效果持久,无刺激性干咳,连续服用56 d可达到最佳效果,与其他降压药物均可联用,如β受体阻滞剂、钙离子拮抗剂、利尿剂等,在轻中度高血压中有良好的降压作用,甚至对改善血糖、血脂水平也有效果,对器官也有良好的保护作用[15]。这类药物主要有坎地沙坦、替米沙坦、厄贝沙坦等,相比之下坎地沙坦降压作用最好,且小剂量也能达到良好的降压作用,药效持久,对逆转左室肥厚也有良好的价值。对118例合并糖尿病的高血压患者的研究表明,对照组单用硝苯地平,试验组加用厄贝沙坦,治疗2个月后发现试验组收缩压与舒张压改善更显着,说明硝苯地平基础上加用厄贝沙坦治疗,可进一步提高效果,更好地改善降压作用[16]。

2.5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

这类药物作用于高血压的机制在于阻止抑制血管紧张素Ⅰ转换为血管紧张素Ⅱ,且对激肽酶有抑制作用,从而达到降压的目标。这类药物首次应用于临床在20世纪60年代,发现能有效降压后,开辟了降压治疗的新途径[17]。国内有学者通过研究发现,80例高血压患者采取这类药物治疗12周,总有效率高达90%,且收缩压与舒张压比治疗前显着降低,不良反应与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较低[18]。此外,该药物在治疗期间对人体代谢影响轻微,不会影响胆固醇、血脂等指标,若能配合小剂量利尿剂治疗,可增强药物作用。随着联合用药增多,有学者发现内皮素受体拮抗剂也可增强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的降压作用,且对神经分泌、心率等无不良影响,安全性高。

2.6 基因治疗

基因治疗在近几年被临床重视起来,可分为基因转移疗法与基因抑制疗法,因为高血压也是多基因遗传性疾病,由基因结构与表达异常所致,为此予以基因治疗除了可稳定降压,还可从根本上控制高血压发生与发展,从而控制高血压疾病的遗传倾向。不过,就目前已有的基因治疗报道来看,基因治疗存在一些比较明显的问题,如如何选择靶基因,因为目前大部分基因治疗为单基因靶点治疗,而高血压是多基因调控疾病,单基因靶点治疗难以达到理想的效果,即便选择多靶点基因治疗,缺乏这方面的长期研究,也无法广泛开展。

3 结语

高血压发病低龄化,以及老年人口的增多,无疑使高血压患者不断增多。尽管治疗高血压的药物较多,但用药以单一药物治疗有效为佳,而联合用药需谨慎,提高疗效同时要尽量减少不良反应。中西医结合治疗还处于起步阶段,加上对药物作用靶点不清,缺少联合用药后药代动力学与量关系的研究。总的来说,高血压治疗药物及其方法的研究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是一个长期探索的过程,需不断奋斗。

参考文献

[1]王欣,卢健.咸阳市区6家医院抗高血压药物情况分析[J].安徽医药,2017,21(4):747-751.

[2]柳婉婉,吴振卿.睡前服用高血压药物对非勺型高血压的疗效观察[J].中国现代药物应用,2019,13(24):112-113.

[3]李艳.高血压患者药物治疗依从性调查及护理对策分析[J].中国慢性病预防与控制,2017,25(12):893-897.

[4]殷琪,何扬利,孙翠芳,等.个性化血压药物控制方案在老年高血压中的应用[J].中国老年学杂志,2020,40(1):4-7.

[5]刘艳秋,黄富宏,李爱华,等.4种长效钙拮抗剂治疗老年轻中度高血压药物经济学评价[J].中国药业,2017,26(21):77-79.

[6]任凌雁,靳倩,廖喆,等.贵州原发性高血压人群相关药物基因多态性研究[J].重庆医学,2019,48(23):4017-4019.

[7]彭科娟,刘伟,朱慧君.不同降压药物联合治疗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保健医学研究与实践,2020,17(2):52-56.

[8]闫阳妹,吴涛,李晓英,等.他汀类药物对高血压肾病患者近远期心脑血管事件发生率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19,28(6):32-37.

[9]闫阳妹,吴涛,李晓英,等.他汀类药物对青少年高血压的疗效及对血清指标、血压变异性的影响[J].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2020,29(1):33-38.

[10]李丹,宫建,孙晓辉,等.住院高血压患者的药物利用研究[J].中南药学,2017,15(10):1470-1472.

[11]李志,杨向阳.3种治疗高血压药物的成本-效果分析[J].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0,21(1):83-86.

[12]朴永军,付素云,王垚,等.扩血管药物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效果分析[J].中国临床医生杂志,2017,45(11):50-52.

[13]沈志娟,王冉冉.3种药物联合治疗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临床效果评价[J].检验医学与临床,2017,14(24):3610-3611,3614.

[14]戚雅君,丁海樱,杨国浓,等.ACEI/ARB类药物对晚期胃癌合并高血压患者预后的影响[J].中国药房,2017,28(32):4517-4520.

[15]曾望远,周素云,顾申红.海口市社区高血压现状调查及全科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全科医学,2020,23(18):2335-2341.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5)

当前临床常见病中,高血压疾病具有极高的发病率,同时长期高血压还是造成多种心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影响多脏器功能,甚至致使器官功能衰竭,对患者的身心健康构成严重的威胁[1]。临床治疗高血压疾病时,多以药物治疗为主,为了分析高血压病社区药物治疗方法,从而对高血压临床药物治疗进行有效的指导。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2月~2016年3月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收治的100例高血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3例,女47例;年龄39~83岁,平均年龄(61.37±2.43)岁;病程1~46年,平均病程(23.46±2.36)年;按合并疾病类型分:34例冠心病,27例糖尿病,22例肾病,13例前列腺疾病,4例左心室肥厚。

1.2方法 对本社区卫生服务中心100例高血压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开展重点随访,详细分析患者的药物治疗方法。

2 结果

100例患者中,12例应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治疗,17例应用α-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24例应用利尿剂类药物治疗,27例应用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10例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10例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治疗。

3 讨论

临床对高血压疾病采取药物治疗时,将患者血压控制在正确的标准(≥140/90mmHg)为初始目的,而药物治疗的最终目的在于减少心脑血管发病率及死亡率。当前高血压药物治疗方法中,主要应用利尿剂类、β-受体阻滞剂类、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钙离子拮抗剂类、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及α-受体阻滞剂类这六类药物进行治疗[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类药物可通过阻断ATⅡ作用促使血压下降,该类药物经ARB选择对血管紧张素型受体产生影响,从而有效抑制血管收缩,释放醛固酮等来生成降压作用,缬沙坦与氯沙坦等为主要药物。目前该类药物已经被普遍应用在临床高血压疾病治疗中,不仅降压平稳、长效及高效,同时不会形成咳嗽不良反应,主要应用在高血压与其他心肾疾病临床治疗。本研究结果见前文详述,α-受体阻滞剂通过阻断直接舒张血管平滑肌及血管平滑肌α1受体方式来扩张血管、降低外周阻力,进而促使血压下降。α-受体阻滞剂还能够降低胆固醇,提升高密度脂蛋白,并逆转左心室肥厚,令胰岛素抵抗得到改善,并改善前列腺排尿困难症状,但胃炎、冠心病、肾功能不全及溃疡病患者应慎用[3]。利尿剂类药物中的氢氯类利尿剂为高血压药物中不可缺乏的一种药物,血压控制效果十分明显。不少临床研究报道指出,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的预防心脏左室肥厚、脑血管病,降低心脏病与死亡率效果更优于大剂量噻嗪类利尿剂,同时小剂量的噻嗪类利尿剂还不会对血糖、血脂及尿酸产生显著的影响,因此小剂量噻嗪类利尿剂为当前临床治疗高血压疾病主要方法之一。β-受体阻滞剂能有效降低心血管并发症与死亡率,该类药物通过对肾上腺素受体进行抑制,减慢心率,削弱心肌收缩力,从而促使血压下降,并预防心脏受损害[4]。

近来有临床研究报道指出,β-受体阻滞剂治疗高血压时可取得一定的临床疗效,但是该类药物却存在不少禁忌症。本研究中,27例患者采取β-受体阻滞剂类药物治疗,血压平稳,且显著降低血糖。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也就是降压多肽,该列药物能降低血管紧张素Ⅱ的形成,降低缓激肽水解,舒张血管,减少血容量,从而降低血压。依那普利、喹那普利、阿拉普利、贝那普利、地拉普利及培哚普利等为该类药物常见类型,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不仅可预防中风,同时还属于一线抗高血压药物,该药物在治疗慢性肾功能衰竭、肾病高血压、糖尿病肾病及慢性肾小球肾炎等方面的功效已得到医学界肯定,但如果患者存在中毒血容量降低、肾性高血压、不明原因肾功能不全、重度充血性心衰、重度主动脉狭窄及限制性心包炎状况时需要慎用。本研究中,10例患者应用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类药物治疗,血压被控制在正常范围内,且肾病得到缓解,效果明显。钙离子拮抗剂可阻滞钙通道,从而促使血压下降,该类药物可形成扩张血管与负性肌力作用,令血管平滑肌被松弛,减弱末梢血管阻力,进而对血压进行控制。非洛地平、硝苯地平、氨氯地平、尼群地平等为该类药物的常用药物,具有极高的血管选择性及降压平稳性,收缩期降压效果最明显,同时还能降低脑卒中发生率。但是钙离子拮抗剂临床治疗时会产生部分不良反应,比如多尿、心动过缓、头痛及性低血压等,值得临床工作人员的重视。本研究中,10例患者应用钙离子拮抗剂类药物治疗,降压效果良好。

综上所述,药物治疗方法为高血压疾病主要治疗方法,医护人员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选择合适的药物,并合理用药,从而保证临床疗效。

参考文献:

[1]Yang WC,Wu HP.Clinical analysis of hypertension in children admitted to the emergency department[J].Pediatrics & Neonatology,2014,1(51):1289-1290.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6)

清晨高血压是现代医学提出的概念,清晨血压是指早晨醒后1h内,服药前、早餐前,家庭自测血压的结果,或动态血压记录起床后2h或上午6:00—10:00间的血压。当清晨家庭血压平均值≥135/85mmHg,诊室测量血压平均值≥140/90mmHg时,则是清晨高血压。而血压晨峰则是在清晨6:00—10:00时段血压急剧升高的一种波动现象。与血压晨峰相比,清晨血压更趋于统一,可操作性更强,大量研究表明,一天24小时中,清晨血压管理的效果是影响心脑血管终点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1,2]。由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孙宁玲等教授撰写的《清晨血压临床管理的中国专家指导建议》[3]中认为“心肌梗死、脑卒中等在清晨时段的发生率最高”,该《建议》中也被推荐更适用于临床血压管理。因此,现代医学十分重视对其防治的研究。中医药界关于清晨高血压的研究较少,而中老年高血压患者尤易出现清晨高血压[4],也多处在探索阶段。近年来研究者逐渐将目标转移到防治清晨高血压的研究上来。现将其研究近况综述如下。

1清晨血压的中医理论基础

清晨血压在古代中医文献中没有专门的病名记载。根据本病的主要症状及其发展过程,可归属于中医学的眩晕、头痛、肝风等范畴。并与心悸、水肿、中风等病症有一定的内在联系。其中以眩晕论述者最多见。而对于“眩晕”的中医研究可谓源远流长。《黄帝内经》称其为“头眩”“眩冒”。《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提到“朝则人气始生”,与现代研究发现的人体激素在清晨升高有类似的描述,隐约指出了血压晨峰发生的中医病机。《素问•生气通天论》认为“平旦人气生,日中而阳气盛,日西而阳气已虚,气门乃闭”,人的气机随时间的改变而相应的发生变化,这一观点与现代人体生理学方面提出的昼夜节律变化不谋而合。可见清晨是“人气始生”的时候,血压也会随之变化。《金匮要略》中有“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认为饮邪是导致眩晕的重要病理因素,《素问玄机原病式》中主张风火二邪侵袭头目导致眩晕的观点,《丹溪心法》则强调“无痰不作眩”,认为痰邪可以阻碍气机运转,使气机不能上承,清窍失养,发为眩晕。张子和亦从“痰”立论,提出痰涎气血壅盛为眩晕的病机。李东垣以“脾胃气虚,痰浊上逆”立论。

2中医证型分布

2002年修订的《中药新药临床研究指导原则》将高血压的中医辨证分型定为肝火尤盛证、阴虚阳亢证、痰湿壅盛证及阴阳两虚证四型[5]。清晨高血压作为变异性高血压的一种,虽然符合高血压的证型,却有着明显的时间特性,故其应有自己的证型分布及与其他危险因素内在关系的特点,但通过文献检索却并未见到相关的研究报道。在此基础上,部分学者进行了相关的学术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邹志东等[6]运用现代流行病学调查证实,高血压的中医证型中肝阳上亢型最多,用药类别以补虚药为首。王裕颐等[7]运用24h动态血压监测观察到晨峰现象也属于阴虚阳亢证,高血压患者阴虚阳亢组血压呈昼高夜低。方显明等[8]收集广西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临床症状和体征,进行聚类分析以划分原发性高血压的临床证候类型,结果以阴虚阳亢证最多。其余为风阳上扰证、痰浊中阻证和痰血阻络证。赵微、万启南等[9]研究发现血压晨峰增高的高血压患者中以肝火亢盛证居多,其次为痰湿壅盛证、阴虚阳亢证、阴阳两虚证;其血压晨峰峰值升高幅度中TC、TG、LDL-C升高者和HDL-C降低者远大于正常者。梅俊、陈广垠[10]发现在血压晨峰增高的高血压病患者中,以阴虚阳亢证为主,依次为痰湿壅盛证、肝火亢盛证、阴阳两虚证。血压晨峰峰值升高幅度为:肝火亢盛组血压晨峰最高,痰湿壅盛组、阴虚阳亢组、阴阳两虚组依次降低。提示实证或兼有实证的患者比虚证患者有更高的血压晨峰。宋磊、刘永明[11]研究表明,高血压不同中医证型晨峰血压比例肝阳上亢证高于其他各证型组。

3中医治疗方法

3.1辨证论治李泓等[12]认为本病主要由外周交感肾上腺髓质功能偏亢所致,故清晨高血压多用滋水涵木,平肝潜阳之法,予杞菊地黄口服液服之。现代药理学亦证明六味地黄丸有保护血管内皮和协同降血压作用[13]。枸杞子[14]有降压、降糖、调节中枢植物神经的作用,也有降压作用。由此可见杞菊地黄口服液可能通过抑制交感神经系统发挥降低清晨高血压的作用。方伟、祝光礼等[15]认为中西医结合疗法在控制高血压晨峰方面疗效优于单纯西医疗法。李艳红、张俐等[16]认为半夏白术天麻汤加味联合针刺与苯磺酸氨氯地平结合治疗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痰瘀阻络型)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无毒副作用,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陈锦汝[17]总结祝光礼教授治疗晨峰高血压临床经验,认为晨峰高血压多见于“肝风”,主要有肝阳化风证以及虚风内动证。两证均遵循肝肾同源治则,在辨证基础上重视平肝阳、补肝肾;施以镇肝熄风汤治标在前,杞菊地黄汤固本在后。肝阳亢甚则加重潜镇肝阳之品;体虚则随证酌情加用健脾补肾之品。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3.2其他疗法王芳、苏等[18]研究结果表明,耳穴压豆具有明显的即刻降压疗效,耳穴压豆配合缬沙坦氨氯地平干预血压晨峰现象较单纯服用缬沙坦氨氯地平治疗无明显优势,说明耳穴压豆在降压方面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尚待进一步研究。黄洁红[19]将治疗组根据子午流注学说制定不同抗高血压药的服药时间,对照组早餐后口服抗高血压药,都配合口服杞菊地黄丸。根据研究结果认为子午流注学说制定服药时间,可以较好的降低高血压患者清晨血压。于涛、杨海玉[20]在每日上午均给予两组患者常规降压治疗。中药浴足方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浴足方,该方以怀牛膝、川芎、天麻、钩藤、夏枯草、吴茱萸、肉桂组成。对照组予等量温水足浴。结果表明中药浴足方组既可在24h内达到降压目标,又能有效控制血压晨峰程度。朱东晓[21]在高血压患者肝阳上亢证中治疗组采用肾俞穴注射川芎嗪,对照组采用臀部肌内注射川芎嗪。结果治疗组各项疗效均优于对照组。牛兰香[22]临床研究发现参照组予厄贝沙坦治疗,观察组采用中药研磨成粉制备的药丸并于曲池等特定穴位贴敷治疗,观察组优于参照组。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7)

高血压心脏病死亡率再次攀升

45%,数据显示,在我国60岁以上的老年人中约有45%的人出现高血压、高血脂现象,上一年因高血压心脏病及其并发症致死的人数已经超过300万,75%丧失劳动能力,40%重残。对此,国药泰斗金世元表示:不是每个人都适合药物治疗,高血压心脏病患者身体抵抗能力本来就差,一味的药物治疗难免会加剧心脑、肝肾的损害,引起各种并发症。

高血压心脏病的源头是血管

单纯降压强行手术都是枉然

金世元教授指出:高血压心脏病的发病根源在于血管老化,血管内壁上有大量垃圾残留,单纯药物降压和手术治疗虽然在短时间之内能够缓解症状,但是却给患者身体留下众多健康隐患,最明显的就是并发症种类的增多和发病时间缩短。其实在出现头晕头痛、胸闷心慌等不适感的同时,及时想办法清除血管内壁上的垃圾,软化血管,恢复血液流通顺畅才是关键。对此,金世元首推由北京圣安百草生物技术研究所研发的神奇精油——圣宁油,圣宁油只需往鼻孔一抹,2~5秒起效,快速供氧供血,消除头晕头痛。不仅治标,圣宁油中灵芝、制何首乌、人参、藏红花等名贵中药成分能及时击破血栓,清除血管内杂质,营养和软化血管。

金世元:圣宁油源自千年古方

圣宁油源自京城四大名方避瘟万应散,数百年前,避瘟万应散、梅花点舌丹、虎骨木瓜酒以及同仁堂的安宫牛黄丸被誉为京城四大名方。 “避瘟万应散”因其起效快、疗效显著、标本兼治,对心脑血管系统、呼吸系统、神经系统疾病及生活多种常见病有很好的疗效,尤其对昏厥病人的神奇抢救效果更是有口皆碑。关于万应散最早的历史记载,可见于宋代医学名著,流传至今,已有千年历史。

金世元教授通过现代高科技萃取技术,将“避瘟万应散”散剂改进为了高度浓缩的纯中药精油制剂,并开创了一种方便快捷安全的全新中药给药途径——科学独特的鼻中隔吸纳法。鼻中隔吸纳法正是圣宁油能够在5-10秒内立即起效的根本与关键。

三个疗程 健康抹油

圣宁油可使心脑细胞中的供氧量得到迅速补充,头晕、头痛、胸闷、气短、心慌、乏力的症状明显改善。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8)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4721(2012)10(c)-0041-02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神经外科急症,患者多病情较重,其病死率和致残率较高,在老年人中尤其多见[1]。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工作压力及精神压力加大,加之不良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习惯,高血压脑出血的发生率有增高趋势,为社会及家庭带来的沉重的负担。手术治疗是高血压脑出血的主要治疗方法,为探讨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有效手术方法,本文对本院收治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对照分析,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2009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96例,其中,男53例,女43例,年龄23~81岁,平均(53.5±5.5)岁。其中,30岁以下患者4例,30~39岁6例,40~49岁18例,50~59岁22例,60~69岁各28例,70~79岁16例,80岁及以上2例。96例患者均有高血压病史,入院时血压均>160/100 mm Hg。出现意识障碍者41例,有头痛、头昏表现者33例,出现一侧肢体偏瘫者28例,言语不清者4例,出现脑疝15例。发病至手术时间最短0.5 h,最长20 d,平均(26.3±4.2) h。

1.2 病情分级

将96例患者按照1981年中华医学会脑血管病专题学术会议提出的高血压脑出血4级病情分级标准进行分级,其中,Ⅰ级19例,Ⅱ级41例,Ⅲ级36例。术前GCS评分,

1.3 出血情况

96例患者出血量均>30 mL,出血部位:皮层出血19例;基底节区出血47例,其中左侧出血30例,右侧出血17例;丘脑出血17例,其中,位于左侧8例,右侧9例;小脑出血3例;脑室出血10例。

1.4 分组

入选的96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两组,治疗组48例,对照组48例,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情、出血情况经统计学处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资料具有可比性。

1.5 手术方法

1.5.1 微创小骨窗开颅术 治疗组48例患者采用微创小骨窗开颅术治疗,方法为:患者全身麻醉下插管,根据血肿所在部位,取头皮切口为5~6 cm,撑开头皮钻孔咬开骨窗直径≤3 cm,“十”字形剪开硬脑膜,注意剪开时应避开脑功能区,电凝切开皮层,长度

1.5.2 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 对照组48例患者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具体方法为: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插管,根据血肿位置的不同选择马蹄形或扩大翼点入路切口,开骨瓣大小约为6 cm×6 cm,弧形剪开硬脑膜。余操作同微创小骨窗开颅。最后缝合硬脑膜,将骨瓣复位。如患者出现颅内压过高则给予患者颞浅筋膜修补硬脑膜减张缝合,弃骨瓣减压。

1.6 疗效判定标准

术后3周复查头颅CT,评定脑水肿程度分级,根据图像将脑水肿程度分为A、B、C、D 4个等级,A级为无脑水肿,B级为血肿(血肿腔/灶周)周围低密度影,C级为在B级的基础上出现脑室受压,D级为在B、C级的基础上出现中线移位。两组患者均进行至少3个月的随访,评定患者的术后生活能力水平。术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患者的生活质量,评分标准为:(1)功能状态良好,95~100分;(2)轻度依赖,80~90分;(3)中度依赖,65~75分;(4)严重依赖,0~60分。良好+轻度+中度记为总有效。

1.7 统计学方法

将两组患者的数据采用SPSS 12.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的比较采用χ2检验,检验水准为α=0.05。

2 结果

2.1 脑水肿程度分级情况

两组患者分别复查头颅CT,脑水肿程度分级显示,两组数据经χ2检验,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2.2 生活质量评价

术后3个月采用Barthel指数(BI)评定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观察发现,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明显优于对照组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0.8%,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且治疗组良好率及轻度依赖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5,具体见表2。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临床上较常见的疾病,引起发病后预后多不佳,其病死率和致残率均较高[2],因此,及时采取手术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改善患者预后的关键。目前的手术方法主要是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穿刺抽吸术、立体定向穿刺抽吸术及钻孔引流术等[3-4]。近年来,随着微创技术的不断发展,微创手术的治疗效果逐渐被人们所认同[5],本组研究中,我们分别采用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和微创小骨窗开颅术对96例患者进行比较研究,研究发现,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与大骨瓣开颅术两组的治疗效果存在显著差异,统计结果表明,治疗组的脑水肿程度分级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患者的生活质量评价亦明显好于对照组,表明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对高血压脑出血的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的大骨瓣开颅血肿清除术。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能够减少脑水肿的发生或发生程度,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6],提高患者术后的生活质量,但手术过程中仍应根据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如血肿量大于50 mL且有脑疝形成者,仍应以大骨瓣血肿清除去骨瓣减压手术治疗为宜。

综上所述,微创小骨窗开颅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显著,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值得临床推广,但临床工作中仍应根据血肿情况选择合适的手术方法。

[参考文献]

[1] 赵一宁,闫侠,张素梅.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及手术后再出血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现代神经疾病杂志,2009,9(4):394-396.

[2] 杜哲.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128例疗效观察[J]. 航空航天医学杂志,2011,22(4):414-415.

[3] 刘传杰,陈宇,隗世波,等. 两类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预后的比较[J]. 华中医学杂志,2008,32(2):48.

[4] 麦晓,欧海荣,覃木秀,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2010,(3):317-319.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9)

[中图分类号] R651.1+2;R743.3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3-9701(2011)31-39-03

Comparative Study on Different Methods of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U Yunlong

TCM Hospital of Xianju County in Zhejiang Province, Xianju 3173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evaluate different surgical methods treatment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which is the surgical treatment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on how a reasonable choice of surgical approach and timing of surgery for further reference. Methods There were 68 patients with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as the object of observation from January 2008 to January 2010 in our hospital, 36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a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observation group, 32 patients were treated with traditional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the establishment of the control group, retrospective analysis of 68 cases of hypertensive cerebral hemorrhage clinical data, the application of statistical methods were compared from the following aspects: ①The ADL classification after two treatment conditions;②Two different times after treatment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changes; ③The incidence of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④Postoperative hematoma rate and mortality rates. Results ①With the control group to observe the groupⅠ-Ⅲ level of good recovery rate was 83.3% (30/36),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62.5%(20/32)(P<0.05). ②After treatment, 2 weeks and 4 weeks of neurological deficit score was significantly improved compared with before treatment, and the observation group than in the control group improved more significantly (P<0.05). ③The incidence of complications in both groups, the difference was not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P>0.05). ④Rate of postoperative hematoma compared the two groups was not significant, but the observation of postoperative mortality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e control group (P<0.05). Conclusion The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with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each with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linicians need to choose the right according to the surgical indications for surgery.

[Key words]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mall bone window craniotomy; Traditional large trauma craniotomy; ADL classification; Complications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近年来发病率逐年增高,严重危害着人们的生命安全及人类的健康。目前临床在保守治疗无效的情况下多采用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目的在于清除血肿、降低颅内压,减少或者降低脑疝的发生,改善脑组织的微循环障碍,促进受压脑组织的尽快恢复[1]。目前临床上外科手术方式比较多,包括小骨窗开颅术、传统大骨瓣开颅术、锥孔或钻孔血肿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各种手术方法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2]。本研究选择小骨窗开颅术、传统大骨瓣开颅术两种外科手术方法进行对比研究,旨在为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如何合理选择手术方式和手术时机提供进一步的参考依据,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观察对象为2008年1月~2010年1月在我院及浙江省人民医院神经外科住院进行手术治疗的6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血压标准[3]:收缩压高于140mmHg或舒张压高于90mmHg。其中男34例,女34例,年龄58~89岁,平均(59.7±7.2)岁。有高血压病史共53例。GCS 3~5分9例,6~8分40例,>8分19例。血肿量:15~105mL。全部入选患者入院时均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但均无明显的心肺肾和血液系统疾病;68例患者根据入选治疗手术方法不同分为观察组36例(小骨窗开颅)和对照组32例(大骨瓣开颅)两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平均年龄、高血压病史、格拉斯昏迷评分(GCS)及出血部位等临床资料对比分析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05)。两组一般资料比较详见表1。

1.2 手术方法

观察组行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36例,根据CT定位,选择距血肿最近的头皮部位6cm纵行直切口,以铣刀铣出直径约4cm的骨窗,穿刺找到血肿后进入血肿腔,直视下清除大部分血肿,创腔内均留置引流管。对照组接受传统大骨瓣开颅血肿 清除术,两组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

1.3 ADL分级标准[2]

Ⅰ级:独立活动无需帮助指导;Ⅱ级:能活动但需要指导;Ⅲ级:需要具体指导帮助才能完成活动;Ⅳ级:无活动能力,需他人搬动或操持代劳;V级:植物生存状态。其中 Ⅰ~Ⅲ级为恢复良好。

1.4 统计学方法

全部数据处理均应用SPSS12.0软件进行分析,其中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χ±s)表示,组间及组内比较应用t检验,不同时点的计量资料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数资料之间处理应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注:术后两组出现上消化道出血、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如脑功能衰竭)并发症,其中观察组上消化道出血并发症高于对照组,而观察组出现肺部感染、急性肾功能衰竭、其他等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但两组上述并发症发生率分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高血压脑出血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其外科手术方式比较多,包括小骨窗开颅术、传统大骨瓣开颅术、锥孔或钻孔血肿引流术、立体定向血肿清除术、脑室引流术,各有其适应证和优缺点[4-7]。

大骨瓣开颅术主要适用于有脑疝者和血肿部位深者,优点是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减压充分,且术中也可电凝止血,同时术前出现脑疝者可便于行去骨瓣外减压。但其缺点是手术创伤大、操作时间长、术中出血多,术后神经功能损伤较重,预后欠佳。且手术对脑组织过度牵拉易造成术后严重的水肿反应,影响术后恢复,且手术病死率也较高[8-10]。本研究显示,对照组血肿清除率达95%~100%,血肿清除彻底,但对照组术后ADL的Ⅰ~Ⅲ级恢复良好率仅62.5%,明显低于观察组(83.3%),差异有显著性。且对照组术后不同时间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善情况不如观察组,且对照组的死亡率高达21.88%,明显高于观察组(P<0.05)。本研究结果与上述文献报道基本一致。

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具有诸多优点,目前在临床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它主要适用于病情平稳、意识障碍轻、血肿距皮层较近、仅有脑疝早期表现的患者,其优点是清除血肿操作简单、快速降低颅内压、创伤小、手术时间短;术后一般无需行颅骨修补,特别是颞肌下的小骨窗,避免了大骨瓣开颅术后脑膨出、脑软化、甚至脑穿通畸形等并发症的发生[11]。本研究也证实了上述观点。但临床医生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时应根据各种手术适应证及不同的手术时机进行治疗,才可以提高临床疗效,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参考文献]

[1] 王维治. 神经病学[M]. 第5版. 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5:146-148.

[2] 曲春城,赵浩,庄强,等.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术式疗效比较[J]. 山东医药,2007,47(30):15-16.

[3] 傅小君,许信龙,陈再丰,等. 不同外科手段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分析[J]. 浙江创伤外科,2008,13(6):523-524.

[4] 李其杰,李斌,钟晖东. 128例高血压脑出血的外科治疗体会[J]. 广东医学院学报,2008,26(4):461-463.

[5] 孟启勇.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现代医院,2009,9(3):62-63.

[6] 王平. 高血压脑出血125例手术治疗分析[J].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09,12(13):67-68.

[7] 杨光却,端智. 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手术术式的研究进展[J]. 检验医学与临床,2010,7(12):1270-1271.

[8] 麦晓,欧海荣,覃木秀,等. 不同手术方法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临床观察[J]. 河北医学,2010,16(3):317-319.

[9] 虞炳庆,黄红伟,吴丽娟,等. 高血压脑出血不同治疗方法的临床疗效比较[J]. 临床医学工程,2009,6(11):44-45.

高血压治疗方法篇(10)

[关键词] 开颅血肿清除术;钻孔血肿引流术;高血压脑出血;日常生活能力;神经功能缺损

[中图分类号] R743.3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7210(2013)11(b)-0066-03

Effect observation of two methods for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SUN Liyang

Department of Neurosurgery, the People's Hospital of Lanx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Lanxi 321100, China

[Abstract] Objective To compare the effects of craniotomy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for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 Methods 138 cases with HICH were randomly divided into craniotomy group and trepanation group, and they were treated with craniotomy and minimally invasive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respectively.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neurological conditions after 6 months, and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DL) were compared between the two groups. Results The incidences of lung infection, rebleeding and death in craniotomy group were obviously higher than those in trepanation group,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the NIHSS score in the two groups were both significantly decreased after 6 months, the difference was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P < 0.05), but there was no significance between the two groups (P > 0.05); the ADL after 6 months tested by Kappa in the two groups was found had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difference (P < 0.05); the time of ICU stay, hospital stay, and costs in the two groups had statistical difference (P < 0.05). Conclusion Minimally invasive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can decrease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s, improve th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and reduce the costs in the treatment for HICH.

[Key words] Craniotomy; Minimally invasive trepanation and drainage; 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Neurologic impairment

高血压脑出血(hypertensive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HICH)是神经外科的常见疾病,主要由持续性的高血压导致的脑动脉粥样硬化引起脑实质性出血,在临床上属于一种危重疾病,致残率和致死率非常高[1-2]。对于出血量较少的患者一般采用保守治疗,而对于出血量较大的患者手术治疗则相对获益更大,目前常用的手术方法包括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引流术,前者手术创伤大,术后并发症多,后者尽管属于微创手术,但有文献报道其对于血肿量>50 mL的HICH患者的疗效却相对欠佳[3-5]。2010年1月~2012年6月,笔者对138例HICH患者采用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引流术治疗,并比较了两种手术方法的疗效和并发症,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患者共138例,为兰溪市人民医院神经外科2010年1月~2012年6月经手术治疗的患者,临床表现为头晕、头痛、失语、偏瘫等,均经头颅CT或MRI确诊为自发性颅内出血,诊断依据第四届全国脑血管病会议制定的HICH的相关诊断标准。患者高血压分级根据WHO标准,轻度为140 mm Hg(1 mm Hg=0.133 kPa)≤收缩压(SBP)≤159 mm Hg、90 mm Hg≤舒张压(DBP)≤99 mm Hg;中度为160 mm Hg≤SBP≤179 mm Hg、100 mm Hg≤DBP≤109 mm Hg;重度为SBP≥180 mm Hg、DBP≥110 mm Hg。

1.1.1 纳入标准 纳入患者必须同时满足以下标准:①符合HICH诊断标准;②幕上血肿量> 30 mL,或具有明显的占位效应;③出血部位主要分布在基底节区;④血肿较规则;⑤入院时GCS评分≥ 5分;⑥生命指征等基本正常;⑦均具有随访资料。

1.1.2 排除标准 具备以下任意一项即不纳入本研究:①入院时呈深度昏迷,GCS评分 < 5分;②伴有明显的脑疝患者;③颅内动脉瘤或动脉畸形等导致的出血;④凝血功能障碍;⑤伴有严重的肝肾功能衰竭。

1.2 方法

1.2.1 分组方法 138例患者按照1∶1原则通过计算机随机方法随机分配入组,分为开颅血肿清除术(开颅组)和钻孔血肿引流术(钻孔组)两组,分别有69例。

1.2.2 手术方法 开颅组采用常规开颅手术,患者全麻,对脑出血部位进行开颅,注意避让脑部重要血管,然后切至出血部位,清除血肿并止血,一般不对血肿部位进行引流,然后缝合手术切口。钻孔组在剃头处安装定向头圈,在CT引导下定位血肿,观察血肿情况,计算x、y、z值,确定最佳靶点,然后在血肿部位同侧头皮做一3 cm的切口后钻孔,切开硬膜,避开皮质血管,以血肿中心为耙点进行穿刺,然后吸除血肿,吸除60%左右即可,然后进行血肿纤溶引流,将尿激酶6000~10 000 IU溶于2~5 mL生理盐水中,经引流管注入血肿区,闭管2~4 h,然后开始引流,1~2次/d,根据引流液的色泽、液量和复查CT等确定拔管时间,一般需引流2~8 d。

1.3 观察指标

所有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的随访,评价两组术后6个月时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和日常生活能力(ADL),神经功能缺损评价根据美国国立卫生研究所脑卒中评分量表(NIHSS)进行判定,ADL判定根据barthel指数,主要分为5级:Ⅰ级患者恢复正常、可自行进行日常活动;Ⅱ级为部分恢复日常活动;Ⅲ级为需借助他人进行日常活动;Ⅳ级为患者卧床、不能行走、但有意识;Ⅴ级患者进行植物生存状态。另外比较两组的术后并发症、病死率、停留ICU时间和住院时间等。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2.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量资料数据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两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用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Kappa检验,以P < 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两组患者年龄、性别、高血压病史、高血压分级、GCS评分、发病至手术时间、出血部位和血肿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1。

表1 两组一般资料比较

2.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比较

两组术后并发症方面比较,开颅组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再出血和死亡的发生率均高于钻孔组,其中肺部感染、再出血和死亡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而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发生率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2。

表2 两组术后并发症比较[n(%)]

2.3 两组患者远期疗效比较

两组患者均获得至少6个月随访,至末次观察时,开颅组和钻孔组分别有16例和8例死亡,所以结果两组分别有53例和61例可用于评价神经功能恢复状况和日常生活能力。两组术后6个月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05),两组术后6个月NIHSS评分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 0.05)。术后6个月两组ADL经Kappa检验显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3。

2.4 两组患者疗效指标比较

开颅组停留ICU时间和住院时间明显长于钻孔组,治疗费用明显高于钻孔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见表4。

表4 两组疗效指标比较(x±s)

注:与钻孔组比较,*P < 0.05

3 讨论

开颅血肿清除术是比较传统的手术方法,其最主要的优点是可以充分暴露血肿部位,可以在直视下彻底清除血肿和坏死的脑组织,并且止血相对可靠,在手术的同时可以进行去骨瓣减压,能最大程度的减轻脑组织的压迫[6-7]。但其缺点也比较明显,必须在全麻条件下进行,手术风险相对增高,并且手术时间长、出血量多、创伤大,脑组织损伤水肿反应非常严重,术后并发症多,影响术后恢复,造成致死率非常高,并且对深部血肿和血肿量

结果显示开颅组脑脊液漏、颅内感染、肺部感染、再出血和死亡等并发症的发生率均高于钻孔组,其中肺部感染、再出血和死亡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 0.05),由于数据偏低,两组的脑脊液漏和颅内感染的差异不是很显著。其中肺部感染在开颅组的发生率非常高,这是导致治疗费用增加和死亡的主要原因,一般认为其与全麻有关。两组术后6个月的NIHSS评分均明显下降,但两组差异不显著,这主要是由于选取的患者中血肿量不统一,开颅手术对血肿量> 50 mL的患者疗效要好于钻孔引流,而后者对血肿量< 30 mL的患者疗效则相对偏高。两组术后6个月的ADL评分显示钻孔组生活质量要明显高于开颅组,这可能与后者术后并发症较多有关。此外,钻孔组患者停留ICU时间和住院时间也要明显短于开颅组,住院费用、护理费用和并发症治疗费用的增加,使传统的开颅手术治疗费用明显增高。

综上所述,开颅血肿清除术和钻孔血肿引流术各有优缺点,但后者能明显降低HICH患者术后的并发症,改善ADL,降低治疗费用。

[参考文献]

[1] 王列,郑河,张美彪,等.血肿微创清除术结合中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疗效观察[J].中华中医药学刊,2012,30(6):1417-1419.

[2] Liu W,Pang B,Lu M,et al. The rs42524 COL1A2 polymorphism is associated with primary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 in a Chinese population [J]. J Clin Neurosci,2012,19(12):1711-1714.

[3] 李泽,闫峰,张志银,等.钻孔引流与开颅血肿清除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疗效观察[J].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2012,11(3):260-261.

[4] 张志民,靳洪波,付增彬,等.微创穿刺引流联合开颅手术治疗重型高血压脑出血[J].临床误诊误治,2010,23(s1):90-91.

[5] Zia E,Hedblad B,Pessah-Rasmussen H,et al. Blood pressure in relation to the incidence of cerebral infarction and intracerebral hemorrhage.Hypertensive hemorrhage:debated nomenclature is still nelevant [J]. Stroke,2007,38(10):2681-2685.

[6] 张永兵.颅骨钻孔尿激酶溶解引流术与小骨窗开颅血肿清除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效果比较[J].中国医药导报,2012,9(29):70-71.

[7] Kriegbaum MC,Persson M,Haldager L,et al. Rational targeting of the urokinase receptor(uPAR): development of antagonists and non-invasive imaging probes [J]. Curr Drug Targets,2011,12(12):1711-1728.

[8] Uchida HA,Poduri A,Subramanian V,et al. Urokinase-type plasminogen activator deficiency in bone marrow-derived cells augments rupture of angiotensin II-induced abdominal aortic aneurysms [J]. Arterioscler Thromb Vasc Biol,2011,31(12):2845-2852.

[9] Lin L,Gardsvoll H,Huai Q,et al. Structure-based engineering of species selectivity 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urokinase and its receptor:implication for preclinical cancer therapy [J]. J Biol Chem,2010,285(14):10982-10992.

[10] Gupta R,Chetty C,Bhoopathi P,et al. Downregulation of uPA/uPAR inhibits intermittent hypoxia-induced 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in DAOY and D283 medulloblastoma cells [J]. Int J Oncol,2011, 38(3):733-744.

上一篇: 土木工程测量学习 下一篇: 法律监督的概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