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学的质量分数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11 16:48:44

化学的质量分数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1)

因数控专业自身的实践性较强,加之学习难度大,目前我国中职数控专业的学生普遍存在操作水平低等问题,严重地影响了学生未来的工作能力。实训教师采用何种教学方法才能有效地完成实训教学课程,提升学生的操作能力,是亟需教师以及学校解决的问题。

一、合理优化教学资源

要结合学校实训基地的实际情况以及教学硬件设备条件,为学生营造出一种真实的职业氛围。首先,在构建实训基地的过程中要以生产型设备为主,合理购置不同作用的先进设备,从而使实训基地无限接近真实的职业现场。其次,还可以建立现代制造中心小组,配备专门的科室对实训基地进行管理,并安排专门的机电维修人员,从而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另外,在进行实训教学的过程中,针对具体的操作过程要积极好对现场的控制,从而真正提升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二、强化校企合作

现阶段,学校普遍存在这样的教学问题:教师所讲授的知识在工作中并没有发挥太大的作用,这是因为缺少实践环节。强化校企间的合作,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一问题。学校在建设实训基地的过程中,也要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从而为学生提供更多可以实践的平台。在实施校企合作模式之后,学校可以充分利用企业的厂房、车间以及实验室建立校外的实训基地,为学生提供必要的实训场所,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另一方面,利用校企合作模式,还可建立相应的人才订单培养机制,针对企业特殊需要培养相关方面的人才,从而使学校以及企业之间可以实现零距离接触,学生以及企业之间实现零距离接触,从根本上提升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其岗位责任意识,有效缩短学生的岗位适应期。这样可以更好地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要,并解决了学校教学经费不足以及学生操作能力不强的问题。

三、调整教学内容

提升实训教学质量要体现在课程实施教学的方方面面。数控课程教学不仅要体现实用性以及操作性,教学内容也要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在进行课程设计的过程中,要充分考虑课程内容如何才能有效激发学生学习主动性,将提升学生对问题独立处理的能力作为课程设置的基础。通过对数控知识相关基础性内容的学习,为未来的实训课程打下良好的基础,并使数控教学的目的变得更加明确。在选择教材的过程中,要进行多方面的比较和研究,选择那些可以反映数控先进理论的教材,逐步完善数控技术现有的教学内容。

四、优化教师队伍

机械数控教学的专业性较强,因而需要一支优秀的教学队伍来对学生进行科学的教学。为了有效解决目前一些中职教师教学经验不足教学水平不高的问题,需要不断强化对机械数控专业教师的知识更新以及教学水平优化,从而建设一支优秀的数控教学队伍,从根本上解决提升机械数控的教学质量问题。因此一方面,学校应定期对教师进行教学水平以及教学基础知识方面的培训,并有针对性地选择一批教师到拥有先进的数控技术水平的高校去学习,同时也可以让教师深入到工厂车间去进行专业技能相关的培训,从而弥补教师在教学经验以及教学能力的欠缺。另一方面,学校还要鼓励青年教师攻读硕士以及博士学位,由此来提升自身的专业素质,为机械数控技术教师团队提供更加优秀的教育人才。另外,教师要深入到班级中对数控技术课程进行针对性的听课,并定期学习以及讨论相关教学方法,总结在教学过程中积累的经验。

五、小结

综上所述,数控实训教学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实训课程。数控实训教师要想真正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地探索相应的教学方法。因而若是想有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的质量,就要不断优化学校的教学资源、强化和企业间的合作、合理地调整课堂教学的基本内容,并对教师队伍进行优化,从根本上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提升学生实践能力,最终提升数控实训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1]黄元东.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机械类学生的数控实训质量[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3(25).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2)

关键词: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热点;知识图谱;展望

中图分类号:G619.1文献标识码:Adoi:10.3969/j.issn.1005-2232.2017.05.010

一、问题的提出

提升质量是世界各国学前教育追求的共同目标,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优质教育成为美国学前教育研究的聚焦点。为提升学前教育质量,美国学前教育工作者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和实践,取得了可观的成就。通过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的热点和前沿问题的研究,对我国学前教育质量提升意义重大。然而纵观我国对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的已有研究,主要为传统的文献梳理分析和特定问题的单独研究,缺乏从整体出发进行客观量化的探讨。本研究通过对WebofScienceTM(简称WOS)检索平台SSCI数据库中近十年的1182篇相关文献进行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阐释近十年来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热点及变迁,展望其未来发展方向与趋势,以期为我国学前教育质量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知识支持。

二、研究方法与设计

(一)数据来源

采集权威且效度较高的样本数据是绘制知识图谱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数据来源于ThomsonReuters 研发的引文数据库——WOS 核心合集。首先,在该数据库中进行相关主题词检索,按照检索结果进行甄别剔除,选取前10种刊发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的美国同行评审期刊作为数据来源。由Bradford定律可知,某一主题领域的核心论文常常会集中刊发在少数顶尖的学术期刊上,且据JCR(2015版)报告,所选10种学术期刊均属于教育学和心理学研究领域重要杂志,被引频次较高,5年影响因子均大于1(详见表1),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可以在较大程度上代表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总体情况。然后,在WOS 中采用高级检索方式,出版物名称(SO)为所选10种刊物;主题词(TS)为“early childhoodeducation”+“quality”、“preschool education”+“quality”;语言为“English”;文献类型为“Article”;时间跨度为“2007-2017 ”。总共检索得到1252篇论文,剔除重复或错误文献,最终导出1182篇文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样本。

(二)研究方法与工具

已有基于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文献的探讨可谓凤毛麟角,其主要沿着两条研究路径进行。一是采用传统的文献分析法,二是采用文献计量法。文献计量法在结构、度量和表述等方面的优势弥补了传统文献分析法在研究立场、主观性和定性结论难以重复验证等方面的不足,但其存在自身随机性、模糊性和样本收集条件苛刻,甚至是研究停滞于对客观信息的表面加工等不足,往往使研究浅尝辄止。知识图谱是一种显示科学知识的发展进程与结构关系的图形,旨在将知识和信息中令人注目的最前沿领域和学科制高点,通过数据挖掘、信息处理、知识计量和图形绘制,把现代科学技术知识的复杂领域呈现出来。[1] 知识图谱具有“图”与“谱”的双重属性与特征,将科学计量学探索规律的呈现方式从数学表达转向图形表达,使知识地图由显示地理分布转向以图像展现知识结构关系与演进规律。

 

目前,绘制知识图谱的研究方法呈现出多样化发展,本研究主要通过配合使用Bicomb 2.0和SPSS 22.0软件,采用词频分析、聚类分析和多维尺度分析等绘制美国学前教育质量发展的知识图谱。

(三)研究步骤

本研究技术操作主要包括六个步骤:首先,确定研究对象及数据样本;第二,词频分析,抽取高频关键词;第三,共词分析,创建词篇矩阵;第四,聚类分析,得出聚类树状图;第五,多维尺度分析,结合聚类结果,绘制知识图谱;第六,结果判读,阐释研究热点及趋势。三、研究结果与分析

(一)词频分析及高频关键词确认

关键词是论文题目、摘要和正文等核心内容的高度浓缩,关键词词频统计的目的在于使文献资料转换为样本数量进行量化分析。为保证代表性和精确度,首先,对同义词、近义词及含义模糊的关键词进行合并和剔除,然后,依据Donohue齐普夫第二定律高频词与低频词临界值计算公式,[2]结合孙清兰计算公式和词频估计法,最终设定高低频关键词阈值为39,得到有效高频关键词18个(见表2)。关键词出现频率与被关注度呈正向的趋势,往往成为该主题领域研究热点的征兆。据表2所示,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热点的范围倾向已初见端倪,如language development(语言发展),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师专业发展),parenting(家庭教养),early childhood policy(早期儿童政策),early childhood intervention(早期儿童干预),classroom quality(课堂教学质量),academic achievement(学业成就),disadvantaged children(残疾儿童)等,然而高频关键词的频次分析仅具有指向作用,因此,深度挖掘它们之间的内在逻辑联系,需要进行共词分析和聚类分析。

(二)高频关键词聚类与研究热点分析

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可以呈现出主题词之间一对多的立体网状联系,揭示关键词之间的深度联系,但无法辨别主题词之间形成的类团。聚类分析是根据“物以类聚”的思想,将距离较近的主题词聚集形成概念相对独立的类团,使类团内个体属性相似性最大,不同类团间属性相似性最小。[3] 因此,为了更加直观形象地呈现高频关键词类团之间的内在亲疏联系,采用Bicomb 2.0对排名前18个高频关键词进行共词分析生成词篇矩阵,然后借助SPSS 22.0转换为Ochiia系数相异矩阵,“组间联结法”作为计算方法,进行系统地逐次聚类分析,最终,绘制出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树状聚类图(见图1)。按照分支数量和分支研究相似的原则,将其分为四个方面的研究热点(见表3)。

(三)高频关键词多维尺度与知识图谱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指通过测定变量之间的距离发现数据结构,利用非线性转换将高维空间数据简化为低维空间数据,进而进行定位、分析和归类,且处理后的低维数据仍能较好地保持对象间的原始关系。

相对于聚类分析,多维尺度分析可以在较低维空间中直观地判断出某领域在学科内的具体位置。[4] 基于聚类分析,采用SPSS 22.0对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高频关键词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并利用Z 分数进行标准化处理。结果显示,Stress=0.29404,RSQ=0.64751,拟合效果良好,结合聚类分析结果,绘制出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热点知识图谱(见图2)。在此战略坐标图中,领域一: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研究位于第四象限,说明其处于该主题领域的边缘位置,未受到充分重视,研究空间较大,容易被分解或演化;领域二:入学准备与学业成就研究位于第二象限,处于次核心地位,具有潜在的重要性,深入挖掘的空间显著;领域三:幼儿教师专业化研究大部分处于第三象限,少许部分处于第二和第四象限,说明其处于相对边缘的地位,研究指向性明确,尚未成熟但比较活跃,有待于进一步探索;领域四:儿童语言发展研究位于第一象限及第二象限,处于核心地位,受到的关注程度较高,说明趋于成熟稳定。

依据战略目标解读原则,[5] 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从整体来看主要分为两条主线展开研究,一条是质量内外部保障机制(左右分),另一条是产出性质量与过程性质量(上下分)。具体来看,内部保障机制研究主要包括language development(语言发展),school readiness(入学准备),early childhoodintervention(早期儿童干预),classroom quality(课堂教学质量)和preschool(幼儿园)等,外部保障机制研究主要包括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and care(早期儿童教育和保育),disadvantaged children(残疾儿童),inclusive education(全纳教育),early childhood policy(早期儿童政策)和child care quality(儿童保育质量)等。产出性质量研究主要包括academic achievement(学业成就),school readiness(入学准备)和language development(语言发展)等,过程性质量研究主要包括professional development(教师专业发展),classroom quality(课堂教学质量),child care quality(儿童保育质量)和early childhoodeducator(学前教育工作者)等。

四、问题与讨论

研究热点是指在某一时间段内,有内在联系的,数量相对较多的一组论文所探讨的科学问题或专题。[6]以树状图和知识图谱为依据,结合相关论文进行深入分析,总结出当前美国学前教育质量四个方面的研究热点与方向。

(一)残疾儿童全纳教育研究

 

全纳教育被视为一个通过增加学习、文化和社区参与,减少教育系统内外的排斥从而处理和回应所有学习者多样化需求的过程。具体涉及到内容、途径、结构和策略等多方面的变革与调整,其共识是要涵盖全体适龄儿童,信念为接纳所有儿童是普通教育系统的责任。[7]全纳就意味着不排斥,全纳教育的目的就是要消除排斥。[8]美国全纳教育思想源于“人人享有受教育的权利”理念,随后演变为“全民教育”思想,最终全纳教育应运而生。在此过程中,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主要经历了“回归主流”、普通教育主动性运动和全纳教育三个阶段。美国全纳教育的迅速发展,主要缘于健全的政策与法律保障体系,完善的教育对象识别体系,层次化分明的教育安置体系,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建设,富有创新性与精细化的教学模式,教育理论研究充分服务于实践等策略。[9]如至关重要的全纳教育安置问题,美国国会修订的《能力障碍者教育法》提出无排斥、适当教育和最少限制环境等与全纳教育密切相关的原则,该法案设计了瀑布式特殊教育服务体系,[10]系统包括以下八类教育安置:早期正常教育环境、早期特殊教育环境、部分正常部分特殊环境、家庭环境、分离学校、住宿机构、家庭外的巡回服务点和逆向主流环境。[11]各个州也颁布了针对全纳教育的法案,如加利福尼亚州《公平、恰当、全纳、尊重教育法案》进一步明确了全纳教育的教育主体、教育内容和教育实施等边界问题。[12]美国全纳教育取得可观成就的同时,也面临着如何处理全纳教育与已有特殊教育体系的关系和最少限制环境的实现等问题。目前全纳教育机遇与挑战并存,主要包括如何寻求特殊教育、普通教育、全纳教育和社会和谐之间的平衡?全纳教育由谁来规划设计与实施?全纳教育是全民教育和教育质量目标的重新承诺?在实现全纳教育背景下,课程设置是否重要?在全纳教育背景下,如何提升教师的作用?[13]

(二)儿童入学准备与学业成就研究

美国各级政府及其他相关机构针对早期儿童学业成就降低,入学准备不充分,学前教育整体质量普遍下滑等现象,采取了强有力的措施和进行了诸多方面的研究。儿童入学准备状态是指学龄前儿童为了能够从即将开始的正规学校教育中受益所需要具备的各种关键特征或基础条件。

[14]美国联邦政府关注学龄前儿童入学准备问题,最早可以追溯到20世纪80年代的开端计划,在1989年老布什政府关于提高青少年学业成就的会议中才达成共识,把确保儿童入学准备作为学前教育改革的首要任务,而在做好入学准备过程中学前教育承担最重要的责任;[15]1991年联邦政府《美国2000年教育战略》提出至2000年全美做好入学准备的目标;1994年《2000年目标:美国教育法》要求全面做好入学准备,将所有儿童接受优质适宜的早期教育列为国家教育目标之首;1998年联邦政府开始把入学准备作为开端计划的重要主题,并将计划目的修改为通过向低收入家庭孩子提供健康、教育、营养、社会等方面的服务来提升孩子的社会性和认知发展,从而在入学准备方面起到促进作用。[16] 特别是《2000年目标: 美国教育法》的提出引起大量学者对儿童入学准备的高度关注,认为有准备的儿童应该包括“有准备的州”“有准备的学校”“有准备的社区”和“有准备的家庭组成”,2005年《入学准备州长指南》、《入学准备州长任务工作小组最终报告》和《国家入学准备指标》三个具有指导性意义文件的标志着入学准备问题达成了一致。[17] 至2011年为进一步应对学龄前儿童学业成就较低,持续提升美国的国际竞争力,联邦教育部和健康与人力服务部联合了《力争上游——学前教育挑战》计划。作为一项极具竞争性的投资与改革计划,在改革学前教育体系、建立问责方案、注重儿童学业成就、完善儿童发展评价标准、强化师资队伍知识与技能发展和评估督促幼儿成长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改革。[18]

为切实提高学龄前儿童学业水平,充分做好入学准备,研究者在课程评价、机构评估、师资认证和家庭社区干预等方面作出了大量探索。研究表明,提供优质教育,促进幼儿认知、社会情感、身体等各方面的发展,有助于全面强化入学准备。[19] 学前教育入学准备也应该包括延迟入学、儿童个体干预与家庭和社区干预等部分。针对入学准备不充分的学龄前儿童,及早地进行识别和干预可以有效提高入学适应度,减少阻碍发展的因素,进而促进学前教育质量的提高,[20] 除此之外,早期儿童入学准备水平的提高,还会受语言与数学、师资、文化和家庭等关键因素的影响。美国教育科学研究院于2002年启动了学前教育课程评价研究项目,该项目综合运用27种测评工具,通过幼儿评估、教师报告、课堂观察、教师访谈与调查和家长访谈的五种方式,对包括阅读、语音意识、中班和大班行为、课堂质量、师幼互动、读写教学、语音教学、语言教学和数学教学等方面的内容进行了评估。随后进行了学龄前儿童学业成就和课堂表现的评价,然而研究结果却出乎意料,尽管结果毁誉参半,但在学前教育课程独立与相互比较方面具有积极的探索意义。[21] 也有学者基于人类生态学研究儿童入学准备,人类生态学认为入学准备是环境和个体共同的作用,即学校与儿童的双向适应。基于此观点,美国国家教育目标委员会认为,入学准备应该包括儿童、机构、家庭与社区三个方面的准备,从认知和一般知识、学习方式、情绪与社会性、语言读写能力和身体健康等五领域模型来支持儿童发展,做好入学准备,[22] 并提出应该提供促进学龄前儿童学业成就的发展、了解儿童的特殊需要、评价儿童的教育方案、评估儿童发展过程和责任评估体系等方面的服务。

(三)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研究

通过提升幼儿教师的专业化水平,为发展高质量的学前教育提供有力保障。学前教育专业化发展重视职前课程建构,注重发展未来知识的整合能力;提倡反思教学实践,培养“专家型”教师;制定严格的资格审批制度,以整合教师资质认证标准为取向,幼儿教育职前教育历经了萌发、自由发展、逐步规范和制度化形成等四个时期,[23] 体现出师资队伍的高学历化;职前培养和职后培训的多样化;完善的教师参与组织体系;结合资格认证的标准化评估体系,保障师资培训质量等特点。[24] 其中影响较大的课程方案有《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和《幼儿普通教育项目》。全美幼教协会针对幼儿教师职前教育制定了《幼儿教师专业标准》,包括三个层次的标准由低到高分别为副学士学位标准、初级许可证标准和高级许可证标准,该认证标准30年来历经数次修订,现已较为完善,主要包含五方面的核心能力和六个方面的通识标准。[25] 由班克街教育学院设计的《幼儿普通教育项目》以注重个性化培养而著称,包括课程学习、实践教学、“综合硕士方案”三部分,课程内容强调社会取向和注重教授教学法知识,课程实施从时间和空间安排及教学范式上都体现出理论结合实践的鲜明特色。[26]美国幼儿教师专业化发展不仅包括成熟的职前培养体系,还配有完善的职后培训计划,如儿童发展助理,该项目主要由美国早期儿童专业认证委员会负责管理,是美国联邦政府为提高从事“提前开端计划”教育方案的师资教育水平而制定的培训方案。主要以全美幼教协会制定的幼儿教师三种职前标准为依据,包含六个方面的能力目标和13个具体的能力领域,培训模式主要包括中心本位模式、家庭育儿模式和家访模式。[27]此外,为进一步提高幼儿教师专业化水平,确保适龄儿童接受高质量的学前教育,全美教学专业标准委员会制定了《早期教育优秀教师专业标准》,主要包括理解儿童、公平公正与多元化、评估、促进儿童的发展与学习、有关综合性课程的知识、促进儿童有意义学习的多种教学策略、家庭和社区伙伴关系、专业合作伙伴、反思性实践等九方面。[28]地方项目以康涅狄格州的“A计划课程”为例,该课程以促使幼儿教师得到良好的发展和协助早教机构通过联邦标准的认证为宗旨,通过过程质量和结构质量两方面的保障机制,积极支持着本州儿童的发展。[29]

 

(四)儿童语言发展研究

近年来美国家庭教养与学前教育发展的研究中,主要聚焦的问题之一是家庭与社会文化因素对儿童语言发展的影响。社会文化和社会建构主义学者的思想倾向于语言学习是一个复杂、整体、多维的过程,应将语言学习置于真正的特定社会文化环境之中。他们反对保守政策的制定者不愿正视语言学习的复杂性,甚至忽视儿童语言学习的社会文化背景,批评美国联邦政府近年来的语言教育政策,仅为解决表面问题而寻找一种简单、粗暴、快速的教育方案,势必导致儿童语言学习效果不佳。[30]面对多元社会文化背景,如何既尊重多元文化,又兼顾儿童语言学习效果,对美国儿童语言教学而言是一个挑战。一种观点认为在英语课堂上教师应该正视文化多样性且必须充分重视,不能将其当作不同于主流文化的缺陷进行纠正,并提出应该重视课堂语言文化的多样性,反之则可能忽视个别学生的读写能力发展,炮制出一个课堂中的隐性课程。因此,导致儿童在课堂中不能被社会化,甚至使自己延伸出自我特别的读写课程。[31]另一种观点却认为想在当今竞争日益激烈的社会中获得成功,必要前提之一是非主流文化儿童在主流文化课堂中学习语言,倘若这些儿童不能习得主流文化语言技能,便是一种“狡诈而阴险”的歧视。[32]然而为了应对挑战,语言研究者需要积极采纳多元化的认识论和方法论,不应只顾虑研究范式,而是要时刻审视自己的学术目的和研究倾向,如研究的设计意义与价值、合理性与可行性,正视儿童语言发展差异,创设高效语言教学环境等,进而致力于促进所有儿童的语言学习。[30]

五、结论与展望

美国专注于学前教育质量研究历经近40年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通过对近十年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文献进行定量分析,结合定性深入挖掘,总结出残疾儿童全纳教育、儿童入学准备与学业成就、幼儿教师专业化和儿童语言发展等四个方面的研究热点。研究热点呈现出各自的战略地位,以家庭为中心的儿童语言发展处于核心地位,比较成熟稳定;入学准备与学业成就和教师专业化研究仅次于核心地位,指向性和潜在空间较大,是未来研究的深入和重视的聚焦点;儿童语言发展处于边缘地位,有待进一步研究。归纳出三个方面的优势与不足:研究范围广泛,涵盖内容较多,但指向性不明确,专题研究较少;教育学科探讨深入,但尝试交叉学科的研究较少;实践中监测评估及教学研究丰富,但理论基础及其相互整合缺乏。基于上述研究结论展望美国学前教育质量研究的发展趋势,在以幼儿园为主体的内部保障结合由政府、学术组织和市场等构成的外部保障相结合的机制下,一方面不断注重产出性质量的监控,日益重视整体质量监测与认证,继续完善监控体系,如儿童发展质量、特殊儿童融合教育等;另一方面持续强化过程性质量的内涵,提升多样化质量要素的关注度,持续精细化深层次探讨,如儿童课堂教学质量、家庭教养质量、语言及文化发展等方面的深入研究。

参考文献:

[1] 陈悦, 刘则渊. 悄然兴起的科学知识图谱[J]. 科学学研究,2005,23(2):149-154.

 

[2] Donohue JC..Understanding Scientific Literatures-A Bibliometric Approach [M].Cambridge: The MIT Press, 1973: 49-50.[3] Janssens F,Leta J,Glanzel W,etal.Towards Mapping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cience[J].Information Processing & Management, 2006, 42(6): 1614-1642.

[4] 张勤, 马费成. 国外知识管理研究范式——以共词分析为方法[J]. 管理科学学报,2007(6):65-75.

[5] 冯璐, 冷伏海. 共词分析方法理论进展[J]. 中国图书馆学报,2006(2):88-92.

[6] Chao mei Chen.Towards an Explanatory and Computational Theory of Science Discovery[J].Journal of Information ,2009,(3):191-209.

[7]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 全纳教育指导方针——确保全民接受教育( 中文版)[R].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5:9-10.

[8] Frank Fitch.Inclusion, Exclusion, and Ideology: Special Education Students´ Changing Sense of Self[J].The Urban Review , 2003,35(3):233-252.[9] 佟月华. 美国全纳教育的发展、实施策略及问题[J]. 中国特殊教育,2006(8):3-8.

[10] Garrick D,Laurel M,Salend S.Parental perceptions of inclusive educational placements[J].Remedial and Special Education , 2000, 21(2): 121-128.

[11] 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27th annual report to Congress on the implementation of the Individuals with Disabilities Education Act[R].   Washington,D.C., 2007,1:24.

[12] California Department of Education.Frequently Asked Questions: Senate Bill 48 [EB/OL][2017-01-15].cde.ca.gov/ci/cr/cf/senatebill48faq.asp.

[13] Renato Opertti,Carolina Belalcázar.Trends in Inclusive Education at Regional and Interregional Levels: Issues and Challenges[J].Quarterly Review   of Comparative Education ,2008,38(1):113-135.

[14] Gredler G R.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assessment and intervention:what the future holds[J].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 2000, 37(1): 73-79.

[15] Blank,H.,Schulman,K.,& Ewen, D.(1999).Seed of Success:State Pre- kindergarten Initiatives 1998-1999. Executive Summary of the Children   Defense Fund[EB/OL][2017-01-02]. childrensdefense.org/pdf/seeds-of- success.pdf.[16] Krogh,Suzanne,Slentz,Kristine.Early Childhood Education: Yesterday, Today, and Tomorrow [M].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Inc.,   2001:75- 76.

[17] 刘焱. 入学准备在美国: 不仅仅是入学准备[J]. 比较教育研究,2006(11):28-32.

[18] U.S.Department of Education,U.S.Department of Health and Human Services.Race to the Top-Early Learning Challenge Executive Summary[EB/   OL].[2017-01-16].www2.ed.gov/programs/racetothetopearlylearningchallenge/resources/Executive Summary.PDF.

[19] Mitchell,A.W.(2001). Education for All Young Children:The Role of States and the Federal Government in Promoting Prekindergarten and   Kindergarten.The Foundation for Childhood Development.Working Paper Series.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s No.ED455924[EB/OL].   [2017-01-05]. eric.ed.gov/ERICDocs/data/ericdocs2/content- storage- 01/ 0000000b/80/0d/6a/28.pdf.

[20] Gilliam W S,Zigler E F. A Critical Meta-analysis of All Evaluations of State-Funded Preschool from1977 to 1998:Implications for Policy, Service   Delivery and Program Evaluation[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 2000,15(4): 441-473.

[21] Preschool Curriculum Evaluation Research Consortium.Effects of Preschool Curriculum Programs on School Readiness (NCER 2008-2009),U.   S.Department of Education[EB/OL][2017-07-12]. ies.ed.gov/ncer/pubs/20082009/index.asp.[22] Hair,E.,Halle,T., Elizabeth,T. -H.,Lavelle,B.,& Calkins,J..Children’s school readiness in the ECLS-K: Predictions to academic, health, and social   outcomes in first grade.[J].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 2006(21): 431-454.

[23] 杨晓萍, 何孔潮. 美国幼儿教师职前培养的历史、现状与走向[J]. 比较教育研究,2013(2):9-16.

[24] 郭臻琦, 孙英, 李克军. 美国教师专业化发展的特质外国教育研究[J]. 外国教育研究,2007,34(9):77-80.

[25] NAEYC Standards for Early Childhood Professional Preparation. Initial Licensure Programs.2001[DB/OL].[2017-01-20].

naeyc.org/ faculty/pdf/2001.pdf.

[26] Bank Street Graduate School.Bank Street College Graduate School of Education Catalogue 2010-2011[EB/OL].[2017-01-03].

bankstreet.   edu/gs/academic.html.

[27] Janice J.,Beaty.Skills for Preschool Teachers[M].Upper Saddle River,N.J.Pearson/Merrill/Prentice Hall, 2008:355,2.

[28] NBPTS.Early Childhood Generalist Standards for Teachers of Students Ages 3-8(2ed Edition)[EB/OL].[2017-01-08].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3)

一、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必须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1.《课程标准》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全日制义务教育化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有:“能进行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能看懂某些商品标签上标示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根据某种氮肥包装袋或产品说明书标示的含氮量推算它的纯度”、“能正确书写简单的化学反应方程式,并进行简单的计算”。

2.《考试大纲》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各省的《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都有明确的规定。下表是广东省教育考试院编写的《学业考试大纲》中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规定。

科学内容

目标

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应用

利用相对原子质量、相对分子质量进行物质组成的简单计算

应用

某些商品标签上的物质成分及其含量

理解

能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进行简单的计算

应用

3.中考试卷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

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是各省市中考命题的一个重点、热点,甚至成了“必考点”。下面,我们来研究一下广东省历年来的中考试题。

2003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NH4HCO3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空气中SO2的质量分数。

2004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蛋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是根据硫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5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计算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计算样品中过氧化氢的质量分数。

2006年实验区化学试卷:第24题是根据碘酸钾中碘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5题是根据盐酸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7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4题计算丙氨酸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要计算钢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

2008年学业考试试卷:第9题涉及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第24题计算醋酸钾中钾元素的质量分数;第25题第(1)小题计算废水中硫酸的质量分数,第(2)小题是根据熟石灰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2009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5题计算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2010年学业考试试卷:第14题涉及MgSO4饱和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15题涉及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分数。

2011年学业考试试卷:第21题涉及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第24题计算NH4MgPO4中Mg元素的质量分数和计算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第25题求被氧化的铝的质量占未氧化时铝片总质量的质量分数。

由此可见,广东省的中考非常重视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从2003年开始,年年都考,成了一个“必考点”。

二、通式理念在化学计算教学中的有效应用

1.如何在化学计算教学中构建“通式”

在化学计算教学中可以列举两个最简单的跟生活有关的例子,引导学生构建“通式”,融汇通式理念。

例如,假定100克空气中有20克氧气,请问,空气中氧气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很快就得出答案:20%。老师追问:怎么计算的?部分学生回答不上来,教师引导学生思考:20%,就是氧气的质量20克除以空气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

为了强化学生的解题思路,多设置一个例子:假定100克食盐中有95克氯化钠,请问,食盐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是多少?采用与前例相同的教学方法对学生加以引导,但学生几乎不用老师的引导就能很快给出答案,甚至还有很多同学感觉老师的引导是“多此一举”。此时,教师提出更具挑战性的问题:假定100克A中有50克B,请问,A中B的质量分数是多少?学生们稍加思索基本上都能得出答案:50%。教师追问:怎么计算的?学生答曰:B的质量50克除以A的质量100克,再乘以100%。教师随即宣布:请同学们记住,A中B的质量分数等于B的质量除以A的质量再乘以100%,这是有关质量分数的计算的一个“通式”。教师再引导学生总结:凡是要计算A中B的质量分数时,就要找出或者计算出“A的质量(或相对质量)”和“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然后将“B的质量(或相对质量)”除以“A的质量(相对质量)”再乘以100%。

2.“通式”在初中化学计算教学中的变形公式

在学生对“通式”有一个基本的了解后,引导学生对公式进行变形。

原形:A中B的质量分数=B的质量A的质量 ×100%

变形1:B的质量 = A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变形2: A的质量=B的质量÷A中B的质量分数

3.在常见题型中掌握“通式”法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4)

在中学化学教学中,基本概念,是教学的基础,也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习基本概念时应注意概念的准确性。现探讨如下。

一、正确理解分子的概念

分子是物质结构的一个层次,它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微粒。对于分子概念的理解,要注意如下几点:

1.分子的独立性

分子是能独立存在的微粒。二氧化硅晶体是由大量Si和O原子组成的原子晶体,虽然其中Si和O原子数的最简整数比是1 :2,它的化学式可以写成SiO2,但晶体中并没有能独立存在的SiO2单位,就不能说SiO2是由分子构成的。

2.分子的微粒性

分子具有微粒性。即使是高分子,如牛胰岛素,大约由1500个H、C、N、O、S原子组成,分子量达12000,但它仍然具有微粒性。高分子溶液中分散的质点,仍然是一个个具有微粒性的高分子。SiO2晶体由大量Si和O原子堆积而成,有种说法,认为二氧化硅晶体是一个大分子,这种说法看来是不妥当的。因为把SiO2晶体看成是一个大分子,是和分子的微粒性不符合的,这是把宏观和微观两个不同概念混淆了。

3.并不是一切物质都有分子这个结构层次

离子晶体、原子晶体和金属晶体中并不存在分子这个结构层次,只有能形成分子晶体的物质才有分子这个结构层次。稀有气体是由原子组成的,不要硬把分子这个层次强加给稀有气体,认为稀有气体是单原子分子,这种说法是不妥当的。

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数和原子量的区别

1.原子质量

具有一定数目的质子和中子的一种原子,叫做核素,如168O。某核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叫做核素的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是一个原子的真实质量,它不用千克作单位,否则所得数值太小,使用不方便。如1个168O原子的质量是2.657×10-26kg等。

原子质量是有单位的,叫做原子质量单位(a.u.),它等于一个12C核素原子质量的1/12。如168O的原子质量是15.999914a.u.。

2.原子质量数

一个核素的原子质量的最接近的整数,叫做原子质量数。如一种氧的原子质量是15.999914a.u.,它的原子质量数为16。原子质量数在数值上等于核内质子数和中子数之和。

3.元素的原子量

元素的原子量是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平均质量对12C核素的一个原子的质量的1/12之比,也就是该元素按其各种稳定同位素(核素)的原子质量和原子百分数(丰度)计算出来的平均值。如氯元素有35 Cl和37Cl两种稳定同位素。35C的原子质量是34.96885a.u.,占75.53%;37C的原子质量是36.96590a.u.,占24.47%。所以氯元素的原子量是34.96885×0.7553+36.96590×0.2447=35.458。如果按稳定同位素的原子质量数计算,得出的是氯元素的近似原子量,为35×0.7553+37×0.2447≈35.5。

注意:

(1)原子量是对元素而言的,原子质量和原子质量数是对一个核素而言的。

(2)原子量和原子质量数没有单位,而原子质量有单位。

(3)原子量的数值与核素的丰度有关,而原子质量,原子质量数与丰度无关。

三、电价数、共价数和氧化数

化合价是指元素化合时彼此的数量关系,即元素化合时其原子个数是以怎样的比值进行的这一性质。电价和共价是指两类化合物。电价存在于离子化合物中。元素的一个原子形成离子化合物时所得到或失去的电子数,就称为电价数。电价数有正、负之分。如MgO中镁显+2价,氧显-2价。在共价化合物中元素的化合价叫共价,其值等于这种元素的一个原子跟其他元素的原子化和时所形成的共用电子对数。共价数没有正、负之分。如水中氢为1价,氧为2价。有时共价数不能从分子式直接推出,只能根据分子结构来确定。

氧化数是对原子而言的。它表示化合物分子中各元素原子在形式上或表观上所带的电荷数。氧化数是某元素的一个原子的荷电数,这种荷电数由假设把每个键中的电子指定给电负性更大的原子而求得。

例如,过氧化氢分子中氢原子氧化数为+1,氧原子的氧化数为-1。一般说来,原子在离子化合物中的氧化数跟它(离子)所带的电荷数相同,共价化合物中原子的氧化数等于两原子间偏移的共用电子对数。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5)

大家都知道初中化学计算以质量为中心,高中应构建以物质的量为中心的计算体系。物质的量在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中心地位体现在哪些方面呢?我认为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体现在物质的量处于同一种粒子不同量换算关系网络的中心,这是大家所熟知的;其次体现在物质的量之比是两种粒子各种换算关系的中心。即两种粒子的换算关系无论是同种量之比,如质量之比、气体体积之比(同温同压下)以及溶质与对应离子的物质的量浓度之比(同一溶液中)等,还是不同种量之比,如物质的量与质量之比、质量与气体体积(标准状况)之比,等等,都可以在物质的量之比基础上推算得出。同时,由于物质的量之比在既定两种粒子的各种换算关系中数值最小、计算最便捷,导致物质的量之比成为换算关系运用的主流形式。高中化学计算究其本质主要是两种不同粒子之间的计算,正确构建两种粒子的量关系是进行两种不同粒子量之间换算的桥梁和关键。由此可见,正确构建两种粒子(或物质)之间物质的量换算关系在化学计算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掌握构建两种粒子物质的量换算关系的基本方法

在人教版初中化学中,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定量意义可用微观粒子个数和宏观质量两种量揭示。实际计算中,没有单纯利用粒子个数关系进行的计算,主要是依据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中蕴藏的两种粒子质量关系进行的计算。但提取出粒子个数关系是推算质量关系的基础和必经之路(事实上物质的量关系在其中起桥梁作用)。由此可见,有关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计算虽然用到的是质量关系,但离不开粒子个数关系的奠基。

中学化学计算体系中,计量粒子数目多少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以单个的方式来计量叫粒子个数,习惯上称为粒子数;另一种是以集合体的方式来计量叫物质的量,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固定的换算关系即阿伏加德罗常数。由此可知,在一定情形下如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等一定时,只要同时采用相同的计量方式,其中任意两种不同粒子的数目关系就一定,即在一定情形下,任意两种不同粒子的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而平时从定量的角度认识物质的构成及其发生的化学变化,往往从微观粒子之间的个数关系着手,并且在微粒之间的多种量关系中个数关系涉及的知识最基础、数据最简单、得出最方便。因此,首先从化学式或化学方程式等条件中提取出粒子个数关系,进而转化为物质的量关系,是构建两种粒子物质的量换算关系的基本方法和主要途径。

三、精心设计构建两种粒子物质的量换算关系的起始形成教学

1. 起始形成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无论是从人教版、苏教版和鲁教版这三种新教材的编排来看,还是从实际教学的安排来看,关于两种不同粒子的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这一结论的起始形成与运用教学,基本上都安排在“阿伏加德罗常数”之后、“摩尔质量”之前,而且都是以化学式作为研究对象,即本质上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教学作为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这一结论的起始教学。但从实际教学过程与效果来看,这部分教学内容的选择、组织以及安排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致使教学效果不够理想。那么现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教学究竟存在哪些问题?经归纳后得出问题主要有:

(1)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教学隐性化

很多教师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教学,与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的换算教学混杂在一起,并隐藏于其中,导致为形成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换算公式所举的例证类型不单一,严重干扰了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换算公式的自然生成。同时由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教学环节没有在教学中单列凸显,导致学生对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内容认识模糊、肤浅。

(2)忽视结论的起始形成教学

有的教师把由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换算公式推导出的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同种粒子),直接用于化学式的计算(不同种粒子之间),学生感到非常突兀。缺失结论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的形成教学,必然致使学生对结论缺乏透彻全面的理解,运用难以灵活自如。事实上物质的量用于化学式的计算依据虽然表述与前者相同,但形成过程以及适用范围是不同的。

2. 立足教材解决问题的方法

那么立足教材现状如何解决实际教学存在的主要问题呢?笔者认为,应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教学,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教学同等对待,进行主题显性化教学。这样做不仅可有效解决问题,而且可促进相关计算整体教学效果的提升。具体做法如下。

(1)通过比较吃透教材

如果围绕研究主题对三种教材先逐一分析再进行比较将发现,尽管三种教材正文对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内容处理方式与编排内容各不相同,如苏教版凸显结论粒子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在化学式计算中的应用,鲁教版凸显结论粒子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的形成过程,人教版保持了老教材原有省略的做法;但共同点是正文末尾的习题中都安排了相关习题。这些事实充分说明了三种教材都一致认为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教学的必要性和重要性。事实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同等重要,两者是高中化学计算中的两种重要的基础性计算类型。

(2)运用整合设计教学

如何进行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起始教学呢?由于单一粒子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的换算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是两类不同的计算,宜应采用先分类后综合的教学策略。分类教学显然先单一粒子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换算后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下面就围绕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起始教学设计这一主题将自己实践与思考介绍如下。

①从物质的量的视角认识化学式结论的形成教学

从三种教材的编排来看,只有鲁教版呈现了引导学生从物质的量视角认识化学式获取新认识的过程。鲁教版旨在用“图”引导学生运用刚学的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的换算关系,以及初三所学化学式的微观定量意义,通过自主、探究和合作的学习方式解决问题。但“图”中由于采用了3个可逆符号,导致推导线路思路不明确、难分辨。为此,实际教学时,笔者将“图”中可逆符号换成单向箭头符号,并将水分子个数由已知还原为未知。改进后的“图”为:

不难看出,改进后的“图”较原图问题指向明确,解决问题线路清晰。然而实际教学中如何用“图”效果好呢?教学实践表明,教学中可先不提供“图”,而让学生充分思考:1molH2O中有多少mol的H,多少mol的O?当独立想到上“图”思路的学生介绍后,再投影改进后的“图”。这样做能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更好地落实新课程理念。同时教师逐步板书:

H2O——2H——O

粒子个数之比 1 ∶ 2 ∶ 1

物质的量之比 1mol ∶ 2mol ∶1mol

引导学生得出结论:对于任意两种粒子,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

②结论的应用教学

化学式主要包含共价分子的分子式,离子化合物的化学式以及复杂离子的离子符号等。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基本类型,从已知与未知粒子的大小差异来细分,主要包括由大粒子(整体)求小粒子(部分)和由小粒子(部分)反求大粒子(整体)两种涉及物质的量计算的类型。为了提高结论应用教学的有效性,必须加强练习选择的针对性和组织的层次性。具体习题分层安排如下:

题组I(运用化学式中任意两种粒子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的计算)

⒈5mol CO2含有 mol C, mol O。

⒉把1mol Al2(SO4)3溶解于水后,溶液中有

mol Al3+,有 mol ■。

⒊ mol Fe3O4中含有1mol O,含有 mol Fe。

题组II(运用同种粒子物质的量与粒子个数换算关系以及化学式中任意两种粒子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的综合计算)

⒈1mol NaCl中的氯离子数 。

⒉1mol H2SO4中的氧原子数 。

⒊0.1mol ■中含有 N,含有 个H。

⒋ mol Al2O3中含有6.02×1023个Al原子。

题组III(依据粒子个数比等于物质的量比运用化归方法的计算)

⒈3mol O2和2mol O3中分子个数比是 ,原子个数比是 。

⒉5mol O2、1mol N2、2mol H2中含分子数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

⒊ mol CO2中含有的氧原子数跟1.806×1024个H2O分子中含有的氧原子数相同。

这里只是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计算的起始教学,事实上物质的量应用于化学式的计算以及结论粒子个数之比等于物质的量之比应用范围都很广,为提高计算教学的整体效果,应采用整体规划统筹安排分步实施的策略。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6)

从启蒙的意义上看,初中化学不能视作化学学习的简单阶段,更不能视作所谓文科化的记忆阶段,初三化学应是从生活经验出发并面向学科素养的学科启蒙。在这个阶段,学生的学习既离生活最近,又紧密联系和建构学科根基。这个阶段的学习虽然说在知识上是少的,简单的,但是在形成学科观念上是丰富而深刻的。

初中化学用语计算是初中化学计算中的主体内容,主要涉及有关相对分子质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化合物中某元素质量分数、化合物纯度和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分别安排在化学式和化学方程式的教学主题中。在教学实践中,老师们认为课程标准对这些化学计算定位得比较浅。比如化学式中元素质量比的教学被简单化地视为分子中相对分子质量与原子个数乘积之比的模仿与操练过程,教学重心落在“纯数字”的处理上,而忽视元素质量比的概念含义和用分子中原子质量比来量化宏观元素的质量比等诸多计量上的内涵,忽略了化学计算在培养学科核心素养上的启蒙价值。因此,化学用语计算的教学需要由单一技能性知识教学转向关注学科观念本质的智慧教学,需要由固定的教学模式即“教师示范、学生模仿、教师讲解、学生操练”向生动深刻的学科理解性课堂教学转型。

一、计量思想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

质和量是物质存在的?筛龌?本属性,其中量包括质量和数量两个基本物理量。计量是用一个规定的标准已知量作单位,和同类型的已知量相比较而加以检定的过程。化学计量学源自于希腊语stoicheion(元素)和metron(测量)。是在德国化学家里希特的建议下提出的,目的是要得到某些化合物中各元素之间的质量比。近代科学史上的化学计量经历了当量定律、定比定律、原子量测定、化学符号和分子学说等阶段,由宏观计量领域走向微观计量领域。可以说,计量的发展成就了化学学科发展,尤其是催生了化学符号系统的发展[1]。例如,化学用语“H2O”的发展过程,普鲁斯特提出参与反应的物质,它们的质量都成一定的整数比,即1克氢气和8克氧气化合生成9克水,假如不按此比例,多余的就要剩余而不参加反应(即定比定律)。道尔顿在此基础上又提出组成化合物时,不同元素的原子之间以简单整数比相结合(即倍比定律),他认为水为二元分子,即HO,并测定出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8。贝采里乌斯认为道尔顿测定的相对原子质量有误,重新测定了氧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6,认为一个水分子是由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构成,并更新了新的化学符号系统,从而为水的化学式“H2O”的最终确定奠定了科学基础。

由此可见,化学用语是伴随着计量产生和发展的,既是计量的结果,又具有计量的内涵。由此,化学用语“语境”中的计算不只是简单意义上的数的运用,更不是一个单一的算的处理,而是计量层次上的内涵表达。这就是作为启蒙的初中化学用语计算的本质所在。

二、计量思想在化学用语计算教学中的实践

化学研究的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着计量关系。从计量角度来看,物质的化学计量关系主要有两个物理量,即数量和质量,并由此延伸出浓度、酸碱度、反应速率等物理量;从计量思想来看,定量观是研究化学问题的重要思想方法,是用统计思想将宏观事实与微观本质联系起来,并将结果用符号来表征[2]。这里的计量思想主要是指在获取、表达和分析物质及其物质变化存在的数量和质量关系中提炼出来,有利于计量知识深刻理解的思维方法。初中化学定量观的计量思想主要有科学计量思想、整体局部思想、符号表征思想和量变质变思想。

1. 在相对原子质量中体现科学计量思想

相对原子质量既是原子质量的计量,又是后续有关分子质量和化学反应计量的基础,从计量思想的角度来把握相对原子质量这个概念,是化学用语计算教学的关键开局。

教学片断(人教版)

引入:微观上原子虽小,但它也是有质量的,不然宏观上的物质也就没有了质量。同学们估计一下,原子的质量有多大呢?

呈示与说明:

(1)观察图1。

(2)6.02×1023个碳原子虽说是一个天文数据,但却只有12g。

(3)出示与12g碳质量相当的砝码,即两个5g砝码和两个1g砝码。

感受:碳原子质量很小。

讲述:碳原子质量大约是1.993×10-26kg,氧原子质量约为2.657×10-26 kg,氢原子质量约为1.67×10-27 kg,可见用千克、克等计量单位来衡量原子的质量不合适,它使得数值太小,书写和使用都不方便。

思考:原子质量用怎样的计量单位来衡量比较合适?

讨论与汇报:用接近10-27 kg的计量单位。

介绍:

(1)以一种碳原子原子质量的1/12作为标准,即图2。

(2)列出氧原子、氢原子、碳原子等与这个标准的比式及比值。

(3)相对原子质量H-1、C-12的比较(见图3)。

(4)相对原子质量的定义。

练习:查阅铁原子和锌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由铁的相对原子质量56和锌的相对原子质量65,可以得出铁原子和锌原子在质量和数量上的哪些信息?

相对原子质量属于微观计量,以上片段包含三个教学环节:第一是通过天平情境勾勒出计量背景,在微观与宏观的联系中建立微观直观,并体会原子质量的真实存在和极其微小,为探寻合适的计量单位打下伏笔,并为高中“物质的量”提前建立一致性关联;第二是寻找合适的计量单位,并在求算中体验计量标准和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这是教学的难点;第三是在具体情境中运用相对原子质量,体会相对原子质量的计量意义。而这三个环节都是围绕科学计量思想这个核心来展开。让学生感受到使用什么样的标准而使计量结果准确简约是计量智慧层面上的思考,亦即科学计量思想。而这里科学计量思想的启蒙对于后续化学用语计算,还有溶液的浓度表示、溶解度等教学具有迁移作用。

2. 用整体局部思想建构有关相对分子质量计算中的宏微关系

有关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包括相对分子质量、物质组成中元素质量比和物质中某元素质量分数三部分内容,其中相对分子质量是基础,宏观上的元素质量比、元素质量分数与微观上的分子中原子质量比、原子质量分数建立实质性联系是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相对分子质量

谈话:

谁的质量大,如何来说明?

指出:相对原子质量是原子质量计量上的伟大发明。

引入:

谁的质量大?大多少?

思考与汇报:44>18,说明二氧化碳分子质量大;比例为44∶18。

追问:44和18是怎么来的,分别表示了什么?

学生说明:12×1+16×2=44,1×2+16×1=18,即分别表示二氧化碳和水的相对分子质量。

追问:相同质量的水和二氧化碳中,谁所含的分子个数多?

学生说明:(1÷44)

形成:相对分子质量。

精要练习(略)

环节二:元素质量比与元素质量分数

对话:H2O中,1×2∶16×1=1∶8,表示的是什么?

得出:1∶8表示了水分子中氢原子与氧原子的质量比。

思考与讨论:宏观上水是由氢元素和氧元素组成的,水中氢元素的质量与氧元素质量的比值即为氢、氧元素质量比,那么如何求算这个质量比呢?

汇报与提炼:1.宏观上氢元素、氧元素的质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氢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所以氢元素与氧元素的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所有水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又因为每一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这个质量比又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即1×2∶16×1=1∶8;2.宏观上水的?|量就是微观上所有水分子的质量和,因为每个水分子都相同,所以宏观上的水与微观上的水分子是对应的,于是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水分子中的氢、氧原子质量比。

指出:宏观上物质组成元素的质量比可以通过微观上一个分子来计量,即以点代面。

追问: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即氢元素的质量与各元素的总质量之比)?

汇报:与求算元素质量比一样,可以通过水分子中氢原子质量分数来求算,即1×2/18×100%。

环节三:提炼计算公式与巩固(略)

环节一中,先通过比较碳原子、氧原子的质量来温习原子质量的计量即相对原子质量的概念,接下来在比较二氧化碳与水分子质量的情景中引出对分子质量的计量,并在对“44、18”的列式与表述中让学生体会分子的质量为各原子质量和,反之各原子相对质量和就是相对分子质量,即计量中的整体局部思想,从而形成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环节二中进一步应用了整体局部思想,体现在“为什么水中氢氧元素质量比在数值上等于一个分子中氢氧原子质量比和如何求算水中氢元素质量分数”的思考与追问之中,让学生感受到图6所呈现的完整的整体局部思想[2],即物质质量与元素质量,元素质量与原子质量,物质质量与分子质量,分子质量与原子质量等。

3. 用符号表征思想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本质

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是从量的方面研究物质的变化,而量的关键并不是具体计算问题中的数字,也不是计算过程中所列的比例式,而是深刻领会化学方程式这个符号表征所蕴含的计量。

教学片断(人教版)

环节一: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计量数

回顾:根据微观图示,写出对应的化学方程式。

评价:

读:化学方程式。

追问:如果增加一个氢分子,即图8

对应的是几个水分子?

阐述:还是两个水分子。

体会:化学计量数是成比例的,比例是固定的。

环节二:领会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据”

辨析:根据化学方程式判断“8g氢气与4g氧气燃烧后生成12g水”的说法是否正确?

思考与交流

汇报:1.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量数关系:v(H2)∶v(O2)∶

v(H2O)=2∶1∶2,得出:m(H2)∶m(O2)∶m(H2O)=2×2∶1×32∶2×18,因为8∶4∶12≠4∶32∶36,所以不可能生成12g水;

2.根据化学方程式,在质量上m(H2)∶m(O2)=2×2∶1×32即1∶8,所以8g氢气与4g氧气中,8g氢气有剩余,不可能生成12g水。

体会:化学方程式中的各物质质量比是固定的,这是根据化学方程式计算的根本依据。

追问:如何计算生成的水的质量呢?

展示:计算思路与格式。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7)

1.计算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化学式量).

2.计算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元素的质量分数及由此衍生出的元素(或化合物)质量计算.

二、防错妙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抓住化学式中的两个量:相对原子质量和原子个数,存在图1计算关系:

1.特别是原子个数,一定要弄清楚.原子个数是该化学式中该原子的所有个数,就是说同种元素的原子个数要合在一起计算.如Cu2(OH)2CO3中氧原子个数是5,.

2.注意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不是原子个数比.不能片面的理解成元素质量比就是原子个数比.

3.化合物中元素质量比要按元素的排列顺序进行计算的,顺序不同,比值不同.如果题目中没规定元素的比例顺序,解题时首先要规定元素的比例顺序.

4.由于元素质量比中的比号在数学上相当于除号,所以计算质量比时,每一种元素的原子个数与相对原子质量的乘积要加括号,然后再进行约简.

三、命题趋势

新课程标准,虽然对化学计算降低了要求,但对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了要求.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题,不难看出,化学计算已经走出了“为计算而计算”的考查误区,考题所涉及的内容更加注重了与现代科技、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工农业生产等方面的联系.有关化学式的计算的考题呈现了技巧性降低、涵盖面广、考查的形式灵活多样的趋势,大多以选择题、填空题为主,很少以计算题形式出现,往往和化学式的意义相融合,体现了综合性.但是最终的落点还是在相对分子质量计算、元素质量比计算、元素质量分数计算三个方面.

四、题型例析

例1 (2012年绥化)如图2是某药厂生产的葡萄糖注射液的标签.其溶质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试回答:

(1)葡萄糖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

(2)葡萄糖中C、H、O元素的质量比.

(3)葡萄糖中碳的质量分数.

(4)18 g葡萄糖所含氧元素的质量是g.

分析:(1)根据葡萄糖的化学式为C6H12O6可知,它是由碳、氢、氧3种元素组成,其中氢、氧的原子个数比为12∶6=2∶1.

(2)C、H、O元素的质量比为

(12×6)∶(1×12)∶(6×16)=6∶1∶8.

(3)葡萄糖中碳元素的质量分数=12×6 180×100%=40%.

(4)18 g葡萄糖所含氧元素的质量为18 g×16×6 180=9.6 g.

温馨提示:只要理解化学式的含义,准确把握化学式中的各元素的原子个数,利用计算公式进行有关化学式的计算并不难.

专题二 有关溶液的计算

一、考点聚焦

1.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2.有关溶液稀释(或浓缩)的计算

二、防错妙招

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是要真正理解溶质质量分数的含义,准确把握何种物质是溶质及溶质和溶液的质量,避免不加分析的硬套公式计算.涉及到的公式有:

1.溶质质量分数=(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其中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溶剂质量).

2.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解度/(100g+溶解度)×100%.

3.溶液稀释(或浓缩)前的溶液中溶质质量=稀释(或浓缩)后的溶液中溶质质量.

即:M浓溶液×浓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M稀溶液×稀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溶液的质量=溶液的体积×溶液的密度.

三、命题趋势

以社会、生产和生活为背景,与化学方程式计算融为一体,已成为中考命题的主流.

四、题型例析

例2 (2012年眉山)汽车、电动车一般使用铅酸蓄电池.某铅酸蓄电池使用的酸溶液是质量分数为20%的稀硫酸.请回答下列有关问题:

(1)若用100 g质量分数为98%的浓硫酸(密度为1.84 g/cm3)配制该稀硫酸时,需要蒸馏水(密度为1 g/cm3)的体积为 mL(精确到0.1).

(2)该实验的主要步骤有计算、量取、稀释配制、装瓶并贴标签.

请填写右侧的标签.

(3)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所配溶液溶质质量分数20%

(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分析:(1)根据稀释前后溶质质量不变,设加水的质量为x

100 g×98%=(100 g+x)×20% 解得x=390.0 g

由于水的密度为1 g/cm3,即需要水的体积为390.0 mL.

(2)配制好的溶液要装瓶存放并贴上标签,标签应写明溶液名称和溶质质量分数,溶液名称是稀硫酸,溶质质量分数是20%.

(3)用量筒量取浓硫酸时俯视读数,实际量取的浓硫酸的体积小于应该量取的体积,所以配制出的溶液溶质质量分数小于20%.

温馨提示:有关溶液的计算,大多都是涉及稀释(或浓缩)的计算,稀释(或浓缩)前的溶溶质质量不变是解题的依据,准确把握稀释(或浓缩)后的溶液质量是解题的关键.稀释(或浓缩)后的溶液质量应是原溶液质量再加上加人水的质量(或减去蒸发掉水质量).

专题三 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一、考点聚焦

基本计算

1.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另一种物质的质量.

2.由一种物质的质量求一种气体的体积或由一种气体的体积求一种物质的质量.

综合计算

3.含有杂质的物质的计算.

4.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5.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6.结合溶液的计算.

7.结合实验的计算.

8.结合图表的计算.

二、防错妙招

1.正确书写化学方程式、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是计算基础.化学方程式表示反应物与生成物的质量比是计算的依据,质量比等于系数×相对分子质量.由于化学方程式计算是中考题最后一题,往往因为时间紧张而疏忽了配平,致使质量比的计算错误,导致计 算题“全军覆灭”的考生比比皆是,所以化学方程式的配平问题马虎不得!切记!

2.正确审题是解题的关键.要认真阅读题目,反复推敲关键字词,准确理解把握题意,仔细分析已知和待求,找出已知条件,挖掘隐含条件,排除一些无用数据的干扰,寻找解题突破口.

3.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在化学方程式计算中的应用.当你在解题感到“山穷水尽疑无路”时,应用质量守恒定律,往往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从而收到化繁为简、事半功倍的效果.

4.代入化学方程式的各物质的量应是纯净物且是质量.无论是已知物质还是待求物质必须是纯净物的质量.①若是溶液质量:应乘以它的溶质质量分数转化成溶质的质量②若是混合物质量:应乘以它的纯度转化成纯净物质量③若是气体体积:应乘以它的密度转化成气体质量.

5.为了提高得分率,步骤齐全、计算正确无误、解题规范、单位统一也是必须做到的.

三、命题趋势

纵观近几年各地中考题,不难看出,涉及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仍是化学计算的重头戏.不过在淡化数学计算的同时,更加突出了新颖性、灵活性、开放性、探究性、综合性、实用性.命题时,往往都是以科技、社会、生产和生活的热点问题为素材设计新情境,以实验探究、图象、表格、商品标签等信息为载体,与化学式计算、与溶液计算融为一体,利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化学方程式计算以及利用信息化学方程式进行的计算,已成为中考化学计算的新宠.

四、题型例析

1.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例3(2012年济南)在2A+5B=2C+4D中,C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若2.6 g A与B 完全反应后生成8.8gD,则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

(A)4∶9 (B) 8∶11 (C)10∶∶11 (D)31∶44

分析:本题是字母型化学方程式的计算,主要是综合考查化学反应中物质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与物质的质量比的转化和简单的化学方程式计算.用好C和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9∶22这一条件是解题的关键.同时还要注意:用质量守恒定律求质量及用具体的质量比求质量时都与所给的系数(化学计量数)无关.只有用相对分子质量时,才能用到系数.首先根据化学方程式2A+5B=2C+4D和C与D的相对分子质量之比为9∶22,可推出C与D的质量比为(2×9)∶(4×22)=18∶88,由生成8.8 g D可推出生成C物质质量为8.8 g×

18 88=1.8 g.再由参加反应A的质量2.6g及质量守恒定律可知生成B的质量为(8.8 g+1.8 g)-2.6 g=8 g,则反应中B与D的质量比为8 g∶8.8 g=10∶11.故答案选(C).

温馨提示:此类题一般都是选择题或是填空题,同学们往往看到化学方程式都是字母而胆怯,因此有很好的区分度.理解化学方程式的意义,用好质量守恒定律是解题的关键.

2.应用质量守恒定律进行计算

例4 (2011年枣庄)在一密封容器中,有甲、乙、丙、丁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后,测得反应前后各物质质量如表1.

物质 甲 乙 丙 丁

反应前质量/g 4 1 42 10

反应后质量/g 待测 20 6 31

关于此反应,下列认识正确的是( )

(A)该反应的基本类型一定是置换反应

(B) 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为1∶9

(C)乙、丁的相对分子质量比为10∶9

(D) 甲反应后质量为8 g

分析:此题以图表为载体,把化学反应类型、质量比与质量守恒定律融为一体.由于没有明确给出反应物、生成物,而是给出各物质在反应前后的质量,数据较多,干扰性强,是考查能力的好题型.解题时首先要根据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待测物质的质量,进而确定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然后再根据选项逐一分析、推敲、判断,找出合理的选项.由表格数据可知:丙物质质量减少了42 g-6 g =36g,即丙物质是反应物,参加反应的丙物质的质量是36 g;而乙和丁都增加,是生成物,在反应中生成了乙物质20 g-1 g =19 g,生成了丁物质31 g-1 0 g =21 g.由质量守恒定律及36 g<19 g+21 g可知,甲为反应物,参加反应的质量为4 g,所以反应后的质量为0,故(D)不正确;该反应式为甲+丙=乙+丁,参加反应的甲、丙质量比为4 g∶36 g =1∶9,故(B)正确;而在反应甲+丙=乙+丁中,各物质的类别是属于单质还是化合物没给出,所以无法确定是否是置换反应,故(A)不正确;对于乙和丁的计量数未知,所以相对分子质量也是无法确定的,故(C)也不正确.综上所述选项应选(B).

温馨提示:此类题一般都是选择题或是填空题,易错点是把反应后物质质量当成参加反应的物质质量或当成生成的物质质量;解题关键是根据反应前后的各物质质量变化情况,确定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质量减少的是反应物,质量增加的是生成物,不变的可能是催化剂.然后再根据质量守恒定律确定待测物质的质量,进而确定待测物质是反应物还是生成物.

3.利用信息化学方程式计算

例5 (2013年德州)我国是燃煤大国,燃煤机组发电在我国一直占主导地位.煤燃烧产生大量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对人体、环境和生态系统危害极大.近年来世界各国,尤其是工业发达国家都相继开展了同时脱硫脱硝技术的研究开发,并进行了一定的工业应用.尿素溶液可同时吸收氮氧化物、二氧化硫.总反应为:

2NO+2NO2+2SO2+O2+4CO(NH2)2=4CO2+4N2+2(NH4)2SO4若用1000 g尿素溶液吸收污染物,得到硫酸铵132 g.问所使用尿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是多少?

分析:此类题以现代科技、环境污染、食品卫生、工农业生产等为背景,把化学方程式和溶质质量分数融为一体,利用所给的化学方程式进行计算.涉及的方程式是教材中没有的,同学们是陌生的,但就题目所给信息,只要稍加思考就能顺利完成,此类题难度不大.

解:设参加反应的尿素的质量为x

2NO+2NO2+2SO2+O2+4CO(NH2)2=4CO2+4N2+2(NH4)2SO4

240264

x132 g

240 264=x 132 g解得x=120 g

尿素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20 g 1000 g

×100%=12%.

4.表格数据处理型计算

例6 (2013年枣庄)我市有丰富的石灰石资源,因此以石灰石为主要原料的水泥产业成为枣庄市的支柱产业之一.为了测定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进行了以下实验:取这种石灰石样品6 g,把40 g稀盐酸分四次加入,测量过程所得数据见表2(已知石灰石样品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不与盐酸反应).求:

次数 1 2 34

加入盐酸质量/ g 10 10 10 10

剩余固体质量/ g 4 m 0.6 0.6

(1)6 g石灰石样品中含有的质量为.

(2)m=.

(3)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4)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类题数据较多干扰性强.解答本题的关键是分析对比表中所给数据,排除一些无用数据的干扰,找出有用的计算数据.(1)通过表中第3次和第4次的数据比较,可判断此时的石灰石中CaCO3已完全反应,且其中所含杂质的质量为0.6 g,所含CaCO3的质量为:6 g-0.6 g=5.4 g;(2)第一次加入10 g盐酸,反应后剩余固体的质量为4.0 g,说明10 g盐酸消耗了2 g CaCO3,因此第二次加入10 g盐酸后所消耗CaCO3的质量共为4 g,m=6 g-4 g=2 g;(3)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5.4 g/6 g×100%=90%.

(4)设所用稀盐酸的质量分数为x.

则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

2 g 10 g•x

100 73=2 g

10 g•x解得x=14.6%.

温馨提示:分析对比表中所给数据,排除一些无用数据的干扰,找出有用的计算数据是解答此类题的关键.由于第三次和第四次这两次盐酸都有剩余,其溶液中溶质没完全参加反应,因此,计算稀盐酸的溶质质量分数时,不能用第三次或第四次盐酸的质量计算,也不能用40 g稀盐酸进行计算.

5.图象分析型计算

例7 (2013年遂宁)为测定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某学习小组进行了如下实

验探究,取10 g石灰石样品放入烧杯中,加入稀盐酸至不再产生气泡为止(石灰石中的杂质不溶于水,也不反应),并绘制了加入稀盐酸的质量与放出气体质量的坐标图(如图4).

(1)碳酸钙完全反应用去稀盐酸的质量为g.

(2)该石灰石样品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类题把实验数据以图象的形式呈现,把数学的函数图象知识与化学方程式计算、溶质质量分数计算融为一体.解答图象分析型计算时,应该仔细分析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准确把握“三点一图趋势”即起点、转折点、终点和图象变化趋势是解题的关键.由图象可知,碳酸钙完全反应用去稀盐酸的质量为84.32 g,产生3.52 g二氧化碳气体.

解:设产生3.52 g二氧化碳气体需要CaCO3的质量为x

CaCO3 + 2HCl = CaCl2 + H2O+ CO2

100 44

x3.52 g

解得 x=8 g

100 44=x

3.52 g,解得x=8 g

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为:

8 g 10 g×100%=80%.

温馨提示:解答此类题时,理解函数图象中横、纵坐标所表示的意义,准确把握曲线的起点、转折点、终点和图象变化趋势是解题的关键.

6.实验图示型计算题

例8 (2013年安徽)某石灰厂需要测定产品生石灰中杂质(杂质只含CaCO3)的质量分数.小刚进行了如图5实验.请计算:

(1)生成CO2气体的质量;

(2)样品中CaCO3的质量分数.

分析:此类题把数据以实验操作图示的形式呈现,把实验与化学方程式计算、质量守恒定律的应用融为一体.分析对比容器内物质的质量,找出反应前后的质量差,应用质量守恒定律是解题的关键.由于碳酸钙与稀盐酸反应产生二氧化碳气体逸出,使容器内物质的质量减少,所以反应前后容器内物质减少的质量就是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由质量守恒定律可知产生二氧化碳的质量为10 g +500 g +100 g -609.78 g =0.22 g.然后根据CaCO3+2HCl=CaCl2+H2O+CO2 利用0.22 g二氧化碳,求出CaCO3的质量,进而求出CaCO3的质量分数.计算过程同例7,(略去)答案是5%.

温馨提示:对于有气体参加或有气体生成的化学反应,注意质量守恒定律在解题中应用,增加的质量往往是参加反应的气体质量;减少的质量往往是生成的气体质量.

7.实验探究型计算

例9(2013年连云港)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的同学用电解水的方法测定水的组成后,提出 问题:“测定水的组成还有其他的方法吗?”经过讨论后,得到了肯定的答案,邀请你一起对此展开探究.

[设计方案]甲同学利用氢气还原氧化铜的原理和图6装置及药品进行实验(操作规范).装置A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洗气瓶B中浓硫酸的作用为.

[实验探究]当玻璃管中固体由黑色转变为红色时,实验测得:①装置C的玻璃管和其中固体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减少了1.6 g;②装置D的干燥管和其中物质的总质量在反应后增加了1.82 g,用此数据算得水中H、O元素的质量比为 ,而由水的化学式算得H、O元素的质量比为.

[分析交流]针对上述结果与理论值有偏差,乙同学认为:该装置存在缺陷,此观点得到了大家的认同,你对此改进的方法是 (假设生成的水完全被D中碱石灰吸 收,装置内空气中的水蒸气、CO2忽略不计).小组同学用改进后的装置重新实验得到了正确结果.

[意外发现]丙同学不小心将反应后的少量红色固体a洒落到足量稀硫酸中了,发现除了有红色固体b以外,溶液的颜色由无色变为蓝色.

[提出问题]铜与稀硫酸是不反应的,这里溶液的颜色为什么会变蓝呢?

[查阅资料]①CuO被还原的过程中会有Cu2O生成,Cu2O也能被还原成Cu;

②Cu2O固体是红色的,它一稀硫酸的反应为: Cu2O+H2SO4=CuSO4+Cu+H2O.

[得出结论]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

[分析交流]红色固体a中含有Cu2O是否会影响水组成的测定结果 (填“影响或“不影响”).

[提出猜想]对红色固体a的成分提出猜想①是:Cu2O和Cu;猜想②是:.

[拓展探究]丁同学利用改进后的装置及药品重新实验,通过测量反应前后固体质量的方法去确定哪种猜想成立,他已称得:①玻璃管的质量;②反应前红色固体a和玻璃管的总质量,完全反应后,你认为他还需要称量 的质量.

[教师点拨]称取一定质量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充分反应后,经过滤、洗涤、干燥后再称量红色固体b的质量,也可以确定哪种猜想成立.

[定量分析]小组同学再次实验,他们开始称取质量为3.6 g的红色固体a,与足量的稀硫酸完全反应后得到红色固体b为2 g.假如3.6 g红色固体a都是Cu2O,请你计算出生成铜的质量(利用Cu2O+H2SO4=CuSO4+Cu+H2O.进行计算,写出计算过程);然后,通过与实际得到的固体2 g进行比较,判断猜想成立(填①或②).

分析:此类题为实验探究与定量化学计算融合在一起的综合题,通过计算,分析找出误差并判断猜想,利于考查学生综合计算能力、实验数据分析处理能力、误差分析能力等,具有很好的开放性,立意新颖,综合性强,很好体现了中考化学命题趋势.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8)

1、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

2、溶液质量、体积、密度、溶质的质量分数之间的计算;

3、溶液稀释时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题能力。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的学习方法。

教学建议

课堂引入指导

通过讲述生产生活中的事例,引出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知识讲解指导

1.建议在讲过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后,可介绍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方法。

2.可给学生归纳出,在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中,需要用到以下知识:

(1)定义式

(2)溶解度与溶质质量分数的换算式

(3)溶液的质量与体积的换算式

(4)溶液在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相等

(5)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质量分数计算,需用到质量守恒定律

关于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的教材分析

本节在详细介绍了溶液组成的一种表示方法——溶质的质量分数之后,通过例题教会学生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可帮助学生加深对有关概念的理解,把有关概念联系起来,进行综合分析,起到使教材各部分内容融会贯通的作用。

教材从学生最熟悉的“咸”、“淡”谈起,直接引出“浓”和“稀”的问题。继而以糖水为例把宏观的“甜”跟微观糖分子的多少联系起来,使“浓”、“稀”形象化。在这个基础上来阐明溶液组成的含义,使感性的认识上升为理性知识,学生易于接受。

在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之后,教材介绍了一种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接着提出一个关系式,又给出两种组成不同的食盐溶液,用图示的方法,使学生形象地了解它们的不同组成,以加深对关系式的理解。此后,围绕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通过五个计算实例,教会学生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具体计算方法。

教材最后常识性介绍了其他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如体积分数表示的溶液组成,并指出根据实际需要,溶液组成可以有多种表示方法的道理。

关于溶液组成的教学建议

在了解溶液组成时,应该教育学生尊重化学事实,明确溶液的组成是指溶质在溶解度的范围内,溶液各成分在量的方面的关系。因此,对溶液组成的变化来说,某物质的质量分数只能在一定范围内才有意义。例如:20℃时NaCl的水溶液最大的溶质质量分数不能超过26.5%,离开实际可能性,讨论更大质量分数的NaCl溶液是没有意义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在建立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之后,应让学生了解,化学计算不等于纯数学的计算,在计算时,要依据化学概念,通过计算不断巩固和发展化学概念,为此,可以做如下的课堂练习,并由老师指明学生练习的正误,随时对出现的错误加以纠正。

(1)100千克水里加入20千克氯化钠,溶液中氯化钠的质量分数为20%,对不对?为什么?

(2)在20℃时溶解度为21克,则它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是21%,对不对,为什么?

(3)100克10%的NaCl溶液和50克20%的NaCl溶液混合,得到150克溶液,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5%,对不对?为什么?

关于如何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教学建议

在提出溶液组成之后,应把溶液的“浓”、“稀”及“一定量溶液”跟“溶质的量”结合起来,使学生有清楚的认识。切不要过早地引出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因为学生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中常出现一些错误,多半是由于对组成认识的模糊造成的,为此可以让学生做一些有关溶剂或溶质的量发生变化时,判断溶液浓稀变化趋势的练习,帮助学生理解溶液组成的意义。

例如: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的量减少,溶液的量如何变化?溶液的组成如何变化?

若溶质的量不变,溶剂量增加,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量增加且完全溶解,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溶液组成变化如何?若溶质质量减少,溶剂量不变,则溶液量的变化如何?组成怎样变化?等等。这些判断并不困难,然而是否有意识地进行过这些训练,会在做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题时,效果是大不一样的。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的教学建议

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3)溶解度与此温度下饱和溶液的溶质的质量分数的相互换算;

(4)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教材中例题1、例题2分别属前两个问题的计算类型,学生只要对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清楚,直接利用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关系式,计算并不困难。第(3)类计算,实质上这类计算也是直接用关系式计算的类型,只是溶质、溶剂的数据,要通过溶解度的概念,从题在所给的数据中导出来。因此,只要学生了解应把溶解度和此温度下的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两个概念联系起来考虑,处理这类问题就不会很困难。

教材中的例题4这类稀释溶液和配制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的计算比较复杂,需要教会学生从另一角度去思考这类问题。有关溶液的稀释和配制问题,要让学生理解,加水稀释和配制何种质量分数的溶液,溶质的质量总是不变的。犹如稠粥加水时米量是不改变的一样,因此计算时以溶质质量不变为依据建立等式关系。

例如设某溶液Ag,溶质的质量分数为a%,稀释成溶质的质量分数为b%的溶液Bg,则有:A´a%=B´b%。又若用两种不同质量分数的溶液(a%、b%)A、B克,配制中间质量分数C%的溶液,则有:A´a%+B´b%=(A+B)´C%

关于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关系

初学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概念,很容易跟物质的溶解度概念相混淆,教学中有必在通过组织讨论分析使之对二者加以区别,下表提供的内容供教师参考。

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比较

比较项目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意义

表示物质溶解性的度量,受到外界温度、压强等影响。

表示溶液中溶质质量的多少,不受外界条件限制。

温度要求

一定

不一定

溶剂量要求

100g

不一定

溶液是否饱和

一定达到饱和

不一定

单位

g

关系式

(溶质质量¸溶剂质量)´100g

(溶质质量¸溶液质量)´100%

课程结束指导

列表对比溶解度和溶质质量分数

教学设计方案(一)

教学重点:

有关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教学难点:

1.理解溶液组成的含义。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中,涉及溶液体积时的计算。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说某溶液是浓还是稀,但浓与稀是相对的,它不能说明溶液中所含溶质的确切量,因此有必要对溶液的浓与稀的程度给以数量的意义。

(板书)第五节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一、溶液组成的表示方法

(设问)在溶液中,溶质、溶剂或溶液的量如果发生变化,那么对溶液的浓稀会有什么影响?

(讲述)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很多,本节重点介绍溶质质量分数。

(板书)1.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分数是溶质质量与溶液质量之比。

2.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数学表达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溶液的质量

(提问)某食盐水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6%,它表示什么含义?

(讲述)这表示在100份质量的食盐溶液中,有16份质量的食盐和84份质量的水。

(板书)二一定溶质的质量分数的溶液的配制。

例:要配制20%的NaOH溶液300克,需NaOH和水各多少克?

溶质质量(NaOH)=300克×20%=60克。

溶剂质量(水)=300克-60克=240克。

配制步骤:计算、称量、溶解。

小结:对比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

第二课时

(板书)三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

(讲述)关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大致包括以下四种类型:

1.已知溶质和溶剂的量,求溶质的质量分数。

例1从一瓶氯化钾溶液中取出20克溶液,蒸干后得到2.8克氯化钾固体,试确定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2.计算配制一定量的、溶质的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所需溶质和溶剂的量。

例2在农业生产上,有时用质量分数为10%~20%食盐溶液来选种,如配制150千克质量分数为16%的食盐溶液,需要食盐和水各多少千克?

解:需要食盐的质量为:150千克×16%=24千克

需要水的质量为:150千克-24千克=126千克

答:配制150千克16%食盐溶液需食盐24千克和水126千克。

3.溶液稀释和配制问题的计算。

例3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的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水多少克?

解:溶液稀释前后,溶质的质量不变

答:把50克质量分数为98%稀释成质量分数为20%的溶液,需要水195克

例4配制500毫升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要质量分数为98%多少毫升?

解:查表可得:质量分数为20%溶液的密度为,质量分数为98%的密度为。

设需质量分数为98%的体积为x

由于被稀释的溶液里溶质的质量在稀释前后不变,所以浓溶液中含纯的质量等于稀溶液中含纯的质量。

答:配制500mL质量分数为20%溶液需63.2mL质量分数为98%

(讲述)除溶质的质量分数以外,还有许多表示溶液组成的方法。在使用两种液体配制溶液时,可以粗略的用体积分数来表示:

例:用70体积的酒精和30体积的水配制成酒精溶液,溶注液体积约为100毫升(实际略小)该溶液中酒清的体积分数约为70%。

小结:

要理解溶质质量分数和溶液体积分数的概念,熟练掌握溶质质量分数的有关计算。

教学设计方案(二)

重点难点溶质的质量分数有关计算;配制溶液的操作步骤。

教学方法讨论式教学法。

教学用具仪器:烧杯、玻璃棒、药匙、天平、量筒。

药品:硝酸钾、水蔗糖。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引言]生活经验告诉我们在相同质量的水中加入一匙糖或两匙糖所形成的糖水的甜度不同,糖加的越多越甜,那么,从溶液的有关知识分析糖、水及糖水各是什么量?

[演示实验]用A、B两个烧杯各取50克水,烧杯A中加入5克蔗糖,烧杯B中加入10克蔗糖,并用玻璃棒搅拌至蔗糖全部溶解。

[讨论]1、在上述两种溶液中,溶质、溶剂各是什么?溶质、溶剂、溶液的质量各为多少克?

2、两种溶液哪一种浓一些?哪一种稀一些?为什么

[引入]浓溶液与稀溶液只是说一定是的溶剂中溶质含量的多少,它不能准确的表明一定量的溶液中所含溶质的多少,怎么才能确切的表明溶液的组成呢?

这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板书]溶液组成有几种表示方法,初中先学习用“溶质的质量分数”表示溶液的组成。

[板书]一、溶质的质量分数

定义:溶质的质量与溶液的质量之比。

定义式:

溶质的质量分数=

[讨论]这两种食盐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板书]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计算

[投影]例题1、见课本

[讨论]例题1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为多少克?

[板书]

解:溶质的质量分数=

这瓶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答:这瓶溶液中氯化钾的质量分数为14%。

[讨论]1、在14%中的100与溶解度概念中的100克的含义是否相同?

2、在14%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占多少?

[引入]溶质的质量分数在实际生活中应用广泛,而在实际生产中又往往需要把现有的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讨论]在温度不变的条件下,如何使原有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增大或减小?

[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做实验,实验内容如下,用A、B两个烧杯各取90克溶质的质量分数为10%的硝酸钾溶液,再向A烧杯中加入10克硝酸钾,向B烧杯中加入10克水,并用玻璃搅拌至全部溶解。

[讨论]1、原溶液中溶质的质量是多少克?

2、在原溶液中的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3、向原溶液中增加10克硝酸钾(全部溶解)或增加10克水后,溶液中溶质质量、溶剂质量,溶液质量各是多少克?

4、上述形成的两种溶液中的溶质的质量分数各是多少?

[小结]在原溶液中,如增加溶质质量则溶质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升高;如增加溶剂质量,则溶剂和溶液的质量同时增加,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降低。

[本课知识小结]1、掌握有关溶质的质量分数的计算。2、理解向溶液中增加溶质或溶剂的质量后,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变化规律。

第二课时

重点难点根据溶解度求溶液中溶制裁的质量分数;溶质的质量分数和溶解度相互换算的计算。

教学方法启发式。

教学用品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提问]1、什么叫溶解度?溶解度强调哪些方面?2、20时,食盐的溶解度是36克,这句话的含义是什么?其中溶质、溶剂、饱和溶液各多少克?3、什么叫溶质的质量分数?写出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公式。

[设问]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有什么区别和联系?

引导学生要件、找出区别和联系?

[投影]溶解度与溶质的质量分数概念间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概念

溶解度

溶质的质量分数

条件

一定温度

不定温

状态

饱和

可饱和可不饱和

计算式

单位

[引入并板书]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S为饱和溶液中溶质的溶解度)

[投影]例题2(见课本)

[板书]解例题2

[投影]例题3

指导学生分析、讨论质量分数计算公式的变形,如何计算溶质、溶液的质量。

[板书]解例题3

[提问]如果我们要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需要哪些仪器和操作呢?

[板书]配制溶质质量分数一定的溶液。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9)

(1)分子质量

相对分子质量等于化学式中各原子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其中结晶水合物的相对分子质量等于无水物的相对分子质量与结晶水相对分子质量的总和.

(2)元素质量比

化合物中各元素的质量比,等于化学式中各元素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总和之比.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中两种元素质量比等于两元素相对原子质量之比乘以原子个数比,其关系如下:

元素质量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相对原子质量之比÷原子个数比

(3)元素质量分数

R元素的质量分数=R的相对原子质量×化学式中R的原子个数相对分子质量×100%

(4)化合物中某种元素的质量

化合物中R元素质量=化合物质量×化合物中R元素的质量分数

2.溶液稀释相关计算

稀溶液质量×稀溶液溶质质量分数=浓溶液质量×浓溶液溶质质量分数

3.化学方程式的相关计算

化学方程式计算一般会结合化学方程式的书写、化学式的推断、化学式的计算等进行考查,命题趋向与生活实例相结合.Www.21miSHu.

例1为测定某硝酸银溶液中硝酸银的含量,取20g溶液于烧杯中,加入5.5g盐酸(足量)使溶液中的硝酸银完全反应,将产生的白色沉淀过滤、洗涤、干燥后,质量为2.87g.

(1)求上述20g溶液中AgNO3的质量.

(2)在实验操作中,通常是通过量取液体的体积来取用一定量的液体.查得上述盐酸在实验条件下的密度为1.1g/mL,则在本实验中所用的5.5g盐酸的体积是多少毫升?

解:设溶液中AgNO3的质量为xg.

AgNO3+HCl=AgCl+HNO3

170143.5

x2.87g

170x=143.52.87gx=3.4g

盐酸的体积为5.5g1.1g/mL=5mL.

化学方程式是表示纯净物之间的质量关系,而在实际生产中所用的原料和产品一般含有杂质,因此,要将不纯物换算成纯净物,才能代入方程式计算.

例2将12.5g含杂质的石灰石与与100g稀盐酸放入烧杯中,两者恰好完全反应杂(杂质不与盐酸反应也不溶于水),反应后经过滤所得滤液为105.6g.求:

(1)二氧化碳质量.

(2)稀盐酸质量分数.

(3)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4)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

解:设CaCO3的质量为x,HCl质量为y,生成CaCl2的质量为z.

由题意知,CO2=x+100g-105.6g

CaCO3+2HCl=CaCl2+H2O+CO2

1007311144

xyzx-5.6g

10044=xx-5.6gx=10g

10073=10gyy=7.3g

100111=10gzz=11.1g

生成CO2的质量为10g-5.6g=4.4g

盐酸中溶质质量分数为7.3g100g×100%=7.3%

反应后滤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11.1g105.6g×100%=10.5%

石灰石中碳酸钙的质量分数为10g12.5g×100%=80%.

4.数据分析题

化学的质量分数篇(10)

(1)了解什么是化学式及化学式的意义;

(2)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3)能利用化学式简单推求化合价,进而能用化学式正确地表示常见物质的组成;

(4)学会简单化学式的读法。

教学重点

1.熟记常见元素及原子团的化合价;

2.用化学式表示某些物质的组成,并利用化合价推求化学式。

教学难点

1.化学式的书写;

2.利用化合价写化学式。

第一课时

化学式

1、下列符号分别代表某些物质,从组成中所含元素的种类判断各属哪一类物质(单质、化合物、氧化物)

Al、CuO、He、H2、NH3、SO2、ZnO、NaCl、KMnO4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提问]

化学式有什么意义呢?我们以水的化学式“H2O”为例进行学习。

2.注意:①纯净物的化学式是唯一的,混合物无化学式;

②书写化学式必须以事实为基础;

③由原子构成的单质的化学式与元素符号一样。

3、意义(以H2O为例)

[提问]

水中是否含氢气、氧气?理解右下角小数字的正确含义。2H2O表示什么?

[回答]

水中没有氢气和氧气;右下角的2表示一个水分子中有2个氢原子;2H2O表示2个水分子。

[练习]

请以水的化学式表示的意义为参考,说说二氧化碳的化学式(CO2)表示的意义。

[讨论]

符号H、2H、H2、2H2、2H+各具有几个意义?分别是什么?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1)单质用元素符号表示:

①金属(铁Fe、铜Cu等)

②固态非金属(如碳C、磷P、硫S等)

③稀有气体(氦He、氖Ne、氩Ar等)

④双原子构成的分子:如氢气H2、氧气O2、氮气N2、氟气F2、氯气Cl2、溴Br2、碘I2等。

(2)化合物(只研究两种元素组成的化合物)

①写法:a.氧化物:如CuO、P2O5,“氧在后”。

b.金属与非金属元素组成的化合物:如NaCl、ZnS,“金左,非右”。

(注意)1.化学式中原子个数为1时,“1”不标出。

2.化学式中右下方的小数字一般为最简整数比。

②读法:一般从右向左读作“某化某”,例如:ZnS读作硫化锌。非金属氧化物还要读出化学式中各种元素的原子个数,如P2O5。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一、化学式

1.定义:用元素符号和数字的组合表示物质组成的式子叫做化学式

2.意义(以水为例)

宏观

微观

3.化学式的写法和读法

[课堂练习]

1.上册课本P87习题

1.(1)(2)(3)(4)

2.2CO2表示(

A.2个二氧化碳分子

B.2个碳原子和4个氧原子

C.2个碳原子和2个氧分子

D.2个碳原子和2个氧原子

第二课时

化合价

二、化合价

实验测知,化合物均有固定的组成,即形成化合物的元素有固定的原子个数比。

物质

HCl

H2O

NaCl

Fe2O3

原子个数比

1∶1

2∶1

1∶1

2∶3

通过观察我们可以得出:物质不同,原子个数比可能不同。

[分析]

原因是在形成化合物时,各原子为了使其结构达到稳定,即最外层电子数达到8,不同原子的个数比是电子数目不同造成的。

1、化学上用“化合价”来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化合价是元素化合时表现出来的性质。

看书本P85表4--2

常见元素和根的化合价

2、注意:①化合价有正价和负价之分,有些元素有多种化合价

②单质中元素化合价为0

③金属元素只有正价,非金属元素一般显负价

④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0

⑤氧元素通常显—2价,氢元素通常显+1价。

[观察]

Ca(OH)2、NaOH

CaCO3、Na2CO3、CuSO4、

NH4NO3

、(NH4)2SO4这些化合物中加横线的部分有什么特点?

3、原子团:

有些物质如Ca(OH)2、CaCO3中的一些原子集团,作为整体参加化学反应,这样的原子集团叫做原子团,也叫根,根也有化合价。

原子团

化学式

化合价

原子团

化学式

化合价

氢氧根

OH

-1

硝酸根

NO3

-1

碳酸根

CO3

-2

硫酸根

SO4

-2

铵根

NH4

+1

高锰酸根

MnO4

-1

原子团的化合价是其组成元素的化合价的代数和。

4、化合价的书写:在元素符号的正上方先标“+”“—”,后标数值。

H(+1)

O(-2)

Mg(+2)

S(-2)

[练习]

请同学们标出下列物质中各元素的化合价。讨论常见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有什么相同之处?

[总结]

1.许多元素的原子在不同的条件下可显示不同的化合价。

2.在化合物里正负化合价的代数和为零。

3化合价口诀:

一价钾氯氢钾钠银,二价氧钡钙镁锌;三铝四硅五价磷,二三铁,二四碳,二四六硫都齐全

注意:Fe有+2、+3;Cu有+1、+2,高价时读作铁或铜,低价时读作亚铁或亚铜。

例如:FeCl2读作氯化亚铁,FeCl3读作氯化铁。Cu2O读作氧化亚铜,CuO读作氧化铜。

[探究]化合价的表示与离子符号有何区别?

如:+3价铁元素

Fe(+3)

铁离子

Fe3+

(两同两不同)

三、化合价的应用

1.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知价写式)

[例题]

已知磷为+5价,氧为-2价,写出磷的氧化物的化学式。

解:(1)写出组成化合物的两种元素的符号,正价的写在左边,负价的写在右边。

P

O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5×2=10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最小公倍数

正价数(或负价数

原子数

P:

10

÷5

=2

O:

10

÷2

=5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化学式:P2O5

(5)检查化学式,当正价总数与负价总数的代数和等于0时,化学式才算是正确的。

(+5)×2+(-2)×5=+10-10=0

答:这种磷的化合物的化学式是P2O5。

[小结]

知价写式一般步骤:

(1)写出元素符号,正价在左,负价在右。

(2)求两种元素正、负化合价绝对值的最小公倍数。

(3)求各元素的原子数。

(4)把原子数写在各元素符号的右下方,即得化学式。

(5)按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检查化学式。

[练习]

写出溴化钠、氧化钙、氧化铝、二氧化氮的化学式。

答案:NaBr、CaO、Al2O3、NO2

[补充]

十字交叉法写化学式

一排序,二标价,三约简,四交叉,五检查

例如: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铝

硫化氢

氯化镁

练习:写出下列物质的化学式

氧化钠

氯化钡

氯化银

答案:Na2O

BaCl2

AgCl

2.已知化学式书写化合价(知式写价)

例:根据在化合物中,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0的原则,已知氧元素为-2价,计算二氧化硫里硫的化合价。

解:SO2:根据正负化合价代数和为零可知:S元素的化合价为+4。

练习:标出下列加点元素的化合价:

S、SO2、SO3、H2SO4

NO、NO2、N2O5、NH4NO3

答案:、、、

、、、

[课堂小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表示物质的组成可以用化学式,化学式既可以表示该物质中有哪几种元素,又可表示出该物质中的一个分子中每种原子各有几个。化学式是通过实验测定的,除此以外我们还可以通过化合价推求化学式。同时我们还知道了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板书设计

课题4

化学式与化合价

二、化合价

1.化合价表示原子之间相互化合的数目

2.原子团:作为一个整体参加反应的原子集团,也叫根

3.注意事项:

4.应用

(1)已知化合价书写化学式

(2)已知化学式书写化合价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87习题3、5、6

2.某宝石的主要成分是SiO2,SiO2中硅元素的化合价是(

A.+1

B.+2

C.+3

D.+4

3.某含铁盐溶液能够在高浓度的碱性环境下长期稳定存在,且具有较强的灭菌消毒功能,该盐是一种绿色、无污染的净水剂,其化学式为Na2FeO3。则其中铁元素的化合价是(

A.+2

B.+3

C.+4

D.+6

4.我国科学家发现,亚硒酸钠能消除加速人体衰老的活性氧。亚硒酸钠中硒元素(Se)为+4价,氧元素为-2价,则亚硒酸钠的化学式为(

A.Na2SeO3

B.Na2SeO4

C.NaSeO3

D.Na2SeO2

答案:2.D

3.C

4.A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化合价概念较抽象使学生接受有一定的困难,所以应分散难点。前面的离子、元素等知识的学习不容忽视,它是这节课的重要基础。记忆化合价十分枯燥,组织好本课的活动与探究,让学生主动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课下让学生编化合价的歌谣,利于学生记忆,有的学生编得挺不错!

第三课时

根据化学式的计算

相对分子质量:就是化学式中各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的总和。(符号为Mr)

1.根据化学式计算相对分子质量

[例1]

计算H2O的相对分子质量。

解:H2O的相对分子质量=2×1+16×1=18

[练习]

计算3HNO3、NH4NO3、(NH4)2SO4的相对分子质量。

2.根据化学式计算组成物质的元素质量比

[例]

计算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

在物质中各元素的质量比就是同种原子的相对原子质量之和之比。

解:H2O中H、O元素的质量比=(2×1)∶(16×1)=2∶16=1∶8(化为最简整数比)

计算二氧化碳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C)∶m(O)=(12×1)∶(16×2)=12∶32=3∶8

计算硫酸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H)∶m(S)∶m(O)=(1×2)∶32∶(16×4)

=1∶16∶32

计算硫酸铵中各元素的质量比:m(N)∶m(H)∶m(S)∶m(O)=(2×14)∶(1×8)∶32∶(16×4)=7∶2∶8∶16

[练习]

计算HNO3、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比。

3.计算物质中某一元素的质量分数。(质量分数又称为质量百分含量)

[例]

计算水中H元素的质量分数

×100%=×100%

=11.1%

答:水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为11.1%。

[练习]

计算NH4NO3中各元素的质量分数。

4.根据化学式的其他计算

(1)计算化合物中的原子个数之比

如:Fe2O3中,铁原子与氧原子个数比就是2∶3,CaCO3中钙、碳、氧原子个数比为1∶1∶3。

注意某些物质的化学式中,同种元素并不写在一起的,这时要注意原子个数。

如:NH4NO3中,氮、氢、氧原子个数比应该为2∶4∶3

Cu2(OH)2CO3中,铜、碳、氢、氧原子个数比为2∶1∶2∶5

(2)计算一定质量的化合物中某元素的质量

某元素的质量=物质的质量×该元素在物质中的质量分数

[例1]

60

g

MgSO4

中含有氧的质量。

解:m(O)=m(MgSO4)×w(O)=60

g×=32

g

[例2]

多少克碳酸氢铵(

NH4HCO3

)与

400

g

硝酸铵(NH4NO3

)含氮元素质量相等?

解:根据所含氮元素质量相等来列等式

设需要碳酸氢铵的质量为x,则质量为x的碳酸氢铵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m1(N)=x·=17.7%·x

400

g硝酸铵中含有氮元素质量为m2(N)=400××100%=400

g×35%

根据题意:17.7%·x=400

g×35%;x=790

g

(3)有关混合物中元素的质量分数的计算

[例1]

硝酸铵样品中含有杂质10%(杂质中不含氮元素),求样品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先求出纯净的硝酸铵中氮的质量分数为:

w(N)=×100%=×100%=35%

设不纯的硝酸铵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关系:

,x=31.5%

[例2]

某不纯的尿素〔CO(NH2)

2〕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

42.4%

,求这种尿素中杂质(不含氮元素)的质量分数。

解: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12+16+(14+2×1)×2=60

尿素中氮元素的质量分数w(N)=×100%=×100%=46.7%

设不纯的尿素中含尿素的质量分数为x,则有如下的关系:

,x=90.8%

所以该尿素中所含杂质的质量分数是w(杂)=1-90.8%=9.2%

[课堂练习]

1.计算下列相对分子质量。

H2SO4__________

98__________________

2Ca(OH)2__________148________________

2.计算NH4HCO3中N、H、C、O四种元素的质量比。

(14∶5∶12∶48)

3.计算12.25

g

KClO3中含有氧元素的质量。(4.8

g)

4.计算120

g

NH4NO3中含N元素的质量与多少克CO(NH2)2中所含N元素的质量相等?(90

g)

布置作业

1.上册课本P87

习题7、8、9、10

2.锌是人体健康必需的元素,锌缺乏容易造成发育障碍,易患异食癖等病症,使人体免疫功能低下。市售的葡萄糖酸锌口服液对治疗锌缺乏症具有较好的疗效。下图是某品牌葡萄糖酸锌口服液的标签,请根据标签信息回答:

××牌口服液

主要成分:葡萄糖酸锌

化学式:C12H22O14Zn

含锌量:每支口服液含锌6.5

mg

××制药厂

(1)葡萄糖酸锌的相对分子质量为_____455____________;

(2)葡萄糖酸锌中锌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__14.3%________。(精确到0.1%)

3.蛋白质在人体胃肠内与水反应,最终生成氨基酸被人体吸收。丙氨酸(化学式为C3H7O2N)就是其中的一种。请回答下列问题:

(1)丙氨酸分子中C、H、O、N原子个数比为___3∶7∶2∶1__________。

(2)丙氨酸的相对分子质量是___89__,氮元素的质量分数为___15.7%__(计算结果精确到0.1%)。

(3)合格奶粉每100

g中含蛋白质约18

g,蛋白质中氮元素的平均质量分数为16%。现测定某奶粉每100

g中含有氮元素的质量为2

g。请通过计算判断该奶粉是否属于合格奶粉。{

(3)氮元素的质量:18

g×16%=2.88

g>2

g,不合格奶粉(或蛋白质的质量:2

g÷16%=12.5

g

上一篇: 防灾减灾及防护工程 下一篇: 工会经费审计建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