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9 09:01:03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1)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环境

公司于2000年11月成立,主要负责大渡河干流及帕隆藏布干流水电资源开发,规划开发总装机容量约3 000万千瓦,是中国国电集团公司所属特一类企业,截至2015年底,资产总额868亿元,投产水电装机容量966万千瓦,在建装机404.8万千瓦,前期筹建装机447万千瓦。在新形势下,水力发电企业作为传统的能源行业,面临着新挑战和新课题。

技术变革创新带来新挑战。从全球范围看,信息技术、能源革命、管理创新正在引发新的变革,生产模式由大批量集中式向智能化、网络化、个性化发展,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企业只有敏锐把握科技创新发展趋势,加强管理创新与自身革新,引入新的技术知识与管理方式,才能提升自身可持续发展能力。在“互联网+”

“中国制造2025”大战略中,公司明确了“打造幸福大渡河、智慧大渡河,建设国际一流水电企业”的战略目标,着力通过智能感知、云计算、物联网、移动互联、大数据挖掘、专家系统等手段,确保战略有效落地。

发展方式转变提出新要求。公司成立15年来,实现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的跨越式发展,装机容量、资产规模接近千万千瓦、千亿元“双千”大关。但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发电市场进入了降电价、降利用小时、低电量增长率、低负荷率的“双降双低”通道。如何在市场、政策不断变化的情况下,快速对外部条件作出预判与回应,是提升企业营运绩效急需解决的问题。智慧大渡河建设加快建立完善基层单位管控模型,构建内在驱动机制,让各单位自发地进行整改提升,激发提质增效内生动力和活力。

智能管理研究形成新思考。公司综合分析企业经营环境、发展条件,积极研究水电开发企业智能管理,形成了“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的总体思路。业务量化就是对数据实时采集、及时传送、规范处理,提高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主动感知;统一平台就是统一网络、统一计算、终端互联,创建数字化管理平台;集成集中就是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技术统一、集成运行、集中运维的策略,构筑企业级智能业务应用平台;智能协同就是运用大数据分析技术和各种智能管控模型,实现风险识别自动化、决策管理智能化。

智慧大渡河建设的方案

智慧企业的概念

智慧企业不是企业传统的数字化、信息化、智能化,它是在企业实现业务量化的基础上,将先进的信息技术、工业技术和管理技术高度融合,从而产生一种全新的、具备自动管理能力的企业组织形态和管理模式。

智慧企业建设目标

企业实现自动管理,即自动预判、自主决策、自我演进。

自动预判:企业风险识别自动化。指企业通过业务量化,采集并生成大数据,应用最前沿的大数据分析处理技术,实现企业各类风险全过程识别、判定,并自动预警。

自主决策:企业决策管理智能化。指企业自动预判不同层级的问题及风险,运用信息技术、人工智能技术及前沿决策技术等,由企业各类“专业脑”自动生成应对问题及风险的方案,提交企业“决策脑”进行决策。

自我演进:企业变革升级智慧化。指企业随着各类原始数据和决策数据的不断累积,通过记忆认知、计算认知、交互认知三位一体的认知网络,实现自我评估、自我纠偏、自我提升、自我引领。企业逐渐呈现出数据驱动的管理形态和人工智能的特点。

智慧企业管理模型

由于企业属性不同,发展环境和条件不同,各有其适应的对象和阶段,管理模型可分为以下两类。

模型一:层级管控与自动管理相结合。适应对象为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初级阶段,国有或有特殊要求的企业。

模型二:企业自动管理。部门围绕各种人工智能脑发挥规划研发、服务保障等作用。适应对象为单一生产型企业、小型企业、集团管控型智慧企业建设的高级阶段等。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

智慧企业建设路径:业务量化、统一平台、集成集中、智能协同。

业务量化:通过科学设定标准、量化工作任务,实现精益化企业管理;运用智能设备和物联网技术,实时采集、传输、处理各类信息数据,实现对企业各种要素的动态感知。

统一平台:运用无边界网络技术、云计算技术、移动互联技术,创建员工协同工作、数据实时交换、信息实时处理的信息化基础平台。

集成集中:通过整体规划、系统整合、数据集中、集成运行等策略,消除业务系统分类建设、条块分割、数据孤岛的现象,构筑企业级统一服务平台。

智能协同:在相关数据、平台、应用的支撑下,实现人、系统、设备之间的高效协作;在人工智能和大数据技术的支持下,实现自动风险识别和智能决策管理。

智慧大渡河建O的实践

为稳步推进智慧大渡河建设,公司建立了以潘云鹤、钟登华、陈纯院士为首席顾问,涵盖信息化、智能化、数据处理、软件开发、水利水电建设等多个领域的顶级专家团队,充分借鉴国内外研究成果,完成了顶层设计,形成了《智慧大渡河战略研究与总体规划报告》,明确了智慧大渡河的愿景目标、价值主张、体系架构、实施方案、建设保障等内容。经过近两年的建设实践,智慧大渡河建设规划逐步落地,取得了系列阶段性成果。公司管理将完全依托于大数据管理,人员大量精减,机构大幅度压缩,基层管理将由专业化、车间化的专业管理模式替代,基层作为独立单位的管理模式将不复存在。

指挥中心――职能专业脑。公司智慧企业“专业脑”――财务共享中心、经济运行中心、库坝安全管理中心、碳资产管理中心、售电服务中心等已初步建成。

实施主体――业务专业脑。基于“云、大、物、移、智”等先进技术的四大智慧业务单元脑“智慧工程、智慧电厂、智慧调度、智慧检修”的标准和体系已经初步完成。

智慧工程:以全方位、全生命周期、智能管理为特征,充分利用先进的现代测控、网络通信、工程三维技术、虚拟现实技术和现代坝工理论,将工程数字化技术应用于工程建设全过程,实现工程管理“自动化、信息化、智慧化”。管理模式发生改变。智慧工程实现扁平化管理,打破传统工程管理垂直式信息传递模式,管理者可直接获取现场第一手生产数据,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及额外成本,解决指令传递失真、决策流程滞后等低效问题。现场数据集成共享。各独立子系统、工序通过工程数据中心,实现对各业务系统的无缝连接以及信息共享,为相关立项变更、方案优化提供有效支撑,避免了施工计量不准确问题。过程风险有效降低。将监测定位系统覆盖至施工过程每一个细小环节,全面监测材料入仓、混凝土浇筑、车辆行走等现场轨迹,促进过程管理标准化,有效降低管控风险。现场管控精准高效。对现场施工设备投入、人员出勤、施工进度及施工强度进行全面覆盖,确保施工资源配置合理化,资源利用率最大化,实现由定性化管理向数字化、定量化管理跨越。

智慧电厂:以机器人巡检、智能安全帽为主的新技术全面投入使用,着力简化电站二次设备控制网络,提高水电站各系统整体智能协同水平,降低营运期管理成本。提升智能运行水平。完善计算机监控系统,将设备运行情况等现场数据全部接入公司云计算平台,实现设备全面在线监测,提高经济运行和风险识别防范能力。实现多系统智能联动。根据水电站现场设备运行维护管理要求,实现系统间自动完成因果促发、启动与执行,提高水电站各系统间整体智能、协同水平,实现多系统联动效能最大化。实现水电站智能巡检。利用机器人技术完成一系列设备巡检、无线测温等自动化定向操作,搭载视频、音频、气体分析等装置,自动完成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结果处理等全过程,为全面实现无人值班(少人值守)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强化现场智慧安全管理。采用智能钥匙等管理手段,实现现场权限管理精细化,给正常操作带来便利,提高事故操作及时性,减少运行操作失误,提高安全管理水平。

目前,公司将在新投产电站中全面推广智能巡回系统,采取“无人机+轮式机器人+工业电视”相结合的模式,辅以智能传感器系统,实现在厂房各区域精准可靠地移动、跟踪、定位,并根据探测的可见光、红外光及气体、声音、振动、温湿度来识别和分析异动故障。项目全面实施以后,机器人智能巡回将全面取代传统水电站人员走动式巡回,由机器人完成一系列自动化定向操作,完成对生产现场数据的采集、传输、分析及结果处理等全过程,减少人员工作量,大大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

智慧调度:以精准预测、智能调控为目标,主要围绕精准化的水情测报系统、智能化的梯级调控系统、自动化的风险识别系统三个方面开展建设。科学制订水库调度方案,智慧安排发电运行方式,使整个流域“滴水尽其能,效益最大化”。全面收集分析实时电网负荷、水情雨情、设备工况等海量数据,快速实现实时调度方案的计算编制,自动优化分配梯级电站发电负荷,实现机组自动启停和闸门自动启闭,形成智慧科学的梯级调度决策。通过更加全面的信息共享和互联互通,可及时感知超标洪水、系统故障、线路跳闸等外部危险源,提前作出预警,还能自动识别自身设备故障和缺陷等内部危险源,根据风险级别给出措施建议或直接采取处置措施,确保电力生产和防洪度汛的安全。

目前,公司已建成了面向大渡河流域的变尺度气象数值预报系统,其分辨率空间尺度缩小到3 km、时间尺度控制到1~48 h,有效提高了大渡河径流预报和洪水预报精度。2015年,大渡河年均径流预报精度达92%,洪水预报精度达87%,均处于国内领先水平。同时,公司还建成了基于变尺度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搭建了一套集控侧梯级水电站群预报调控一体化支持平台(EDC),不仅有效解决了流域梯级上下游电站经济运行计算量大、负荷分配操作滞后和联合躲避振动区难等棘手问题,还大大提高了水资源尤其是洪水资源的利用率。仅2014年、2015年两年,公司多利用水资源30亿立方米,增发电量21.4亿千瓦时,减少二氧化碳排放64.2万吨,创造了良好的社会、经济效益。

智慧检修:以状态监测、故障诊断、智能决策为要素,由数据中心、算法中心、应用中心和服务管理系统等构成。数据中心对设备状态数据进行实时采集,形成设备特定状态的变化曲线,提供判定参数。算法中心对数据中心提供的数据进行比较挖掘和处理,对设备118个状态作出状态评判,及时作出趋势预警,实现风险自动识别。应用中心根据算法中心的预警,对故障点进行精准定位定性,结合趋势变化,提出检修策略,有效避免设备过修或漏修。服务支持系统依托精益检修标准体系,自动完成检修方案、物资材料准备、过程管理,进一步提升标准化作业水平。

目前,智慧检修建立了相关标准体系,在枕头坝一级电站实现了对机组、主变设备的温度、振动、推力瓦状态监测、磁拉力状态等20多个指标参数的计算分析、故障诊断及故障定位等高级应用,有力支撑了电站设备检修“风险预判、智能管控”的需要。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2)

1.前言

对于绿色智能变电站一般都是指节约能源、环保、效率高及和谐统一等理念,而这些理念全面的落实到变电站的规划、技术、施工、设计及安全运营等各个环节和每一个阶段,从而实现变电站的效率最大化、各种资源的节约化、环境的美好化及与社会的协调统一发展的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是绿色智能变电站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它与绿色智能变电站的理念有着具体实践关系紧密相连,而做好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就显得尤为的重要。

2.变电站的排水系统的概念

变电站的排水系统主要是指排水的收集、输送、水质的处理和排放等设施以一定方式组合成的总体。一般用以除洪涝、防渍、防盐的各级排水沟道及建筑物的总称。它主要由工业排水、各级排水管道、蓄涝湖泊、排水闸、抽排泵站和排水容泄区等组成。排水区域的多余水量首先汇入工业排水总管道中,然后经各级排水管道或经过湖泊滞蓄后再由排水闸或抽排站排至容泄区。

变电站排水系统的主要分类:变电站排水系统大致可分为工程污水、工程废水、施工废水、自然雨水。施工污水和废水、工业废水、雨水分别设置管道排放,称为分流制;将两类以上合并在同一种管道内排放,称为合流制;并采用各种形式应根据水质情况以及地方的不同要求并经过技术经济比较后进行确定。

3.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原则

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对于在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求我们严格贯彻节约能源、绿色、智能、环保、经济、高效、实用及和谐统一的设计理念。

1)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节水性能。一般的节水性能是指的是在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过程中,要对变电站工程中的工业废水尽可能进行重复利用,并且对这些废水的回收利用,还可以节约清洁的水资源的使用。我国有很多的地区处于缺少水资源的巨大问题,因此节约使用水资源就成了我国的经济建设与工业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而对于我国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过程中,更要充分的体现体现节约水资源的功能,除了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合理的规划水资源和选择优秀的节约水资源和节约能源的器具外,还要需要充分的考虑水资源的重复利用问题,从而减少水资源不必要的浪费。

2)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减轻排放性能。在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过程中,主要要以“绿色、环保”为重要的核心,更要确保变电站的施工所排放的废水不能超过国家相关规范标准技术指标的要求。从而减少废水的排放主要是实现绿色智能变电站的环保和减排的设计理念。我们也要考虑在变电站的排水系统整体优化设计中适当选择优越的污水处理设施,促使变电站排放污水能够达标排放或者用相关技术指标的要求。

3)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适宜性能。在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选择材料的过程中,要适当根据变电站的工程当地的的地质、土壤的酸碱性等其他性能指标符合国家合理的选择适当的材料,并且,在选择,排水系统的优化材料时,必须要考虑其材料的性能、安全、绿色环保及卫生,同时要结合当地的天气、土壤及地形等性能,选择具有环保、实用及耗费的能量少等材料,主要是为了确保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技术有着较高的功能质量。

4.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措施

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的作用是汇集地面的降雨积水、降低地下水位和防止洪涝、渍及土壤次生盐碱化。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分为明管道、暗管道、竖井等几种方式。明管道主要用以排除地表径流,当明管道有足够的深度和之间距离时,也可以发挥控制水资源的作用。明管道排水具有施工简单、投资较少、见效较快的优点,但施工的工程量较大、占地较多,而且存在坍坡、淤积、生长杂草等问题。暗管到排水主要用以控制水资源和降低污水的排放量。由于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近代世界各国已广泛采用。一次在站区绿化设计技术的过程中,应尽量的选择少维护和维修、生存力较高的植被外,还应该考虑生产、生活污水要简单处理后进行绿化用水的植被。通过进行合理选择绿化植被和进行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降低管道的损耗,而变电站后期运行将会得到较大的社会、经济及环境的效益,促进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的运行发展。

在各种的大量工程的实践经验中,变电站中排放的废水中主要包括工业的污水、生活的污水和各种的事故中废水,都会面临着变电站的火灾、爆炸等巨大事故出现,而这些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过程中,要仔细考虑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处理措施的优化设计。由于绿色智能变电站中含有很多的化合物,就要采取各种生物降解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进行处理,在对水资源的净化后,得到的水资源竟而可以满足变电站的绿色环保的功能。在各种的处理后,雨水的污染和生活的污水就能满足绿化和环保的用水要求,从而可以重复使用这些的水资源,同时还可以防止雨水排放和生活污水的排放直接的污染站区周围的环境,竟而达到节约水资源、减少排放及绿化和环保的目的。

对于在绿色智能变电站内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过程中,就应该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选择相应且符合国家标准的环保材料。同时在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的技术过程中,更要考虑选择优良的材料,从而达到节约水资源、降低耗量、绿色环保,经济可靠等性能。

总之,我国更要在今后的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的过程中,竟而给排水系统设计中引入较为先进的科学技术、各种设备、材料和优化设计技术理念,采用更多的节约能源、降耗、绿色环保、经济可靠的方法措施,促进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的安全可靠、节约经济的高效稳定的设计技术、工程建设、站区施工、顺利运营等。由于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各个行业的不断发展,排水系统设计所引起土地的沼泽化、盐渍化、滑坡、地面沉降等不利自然现象,导致我国环境地质问题不断增加,对我国的工程建设产生了不利影响,还有对国家环境及建筑物的安全和稳定都产生了严重的影响。因此,为了保证工程建设的安全、稳定及顺利完成工程,采取对变电站工程建设的不利影响做出相应的防治方法及措施。因为变电站作为我国政治与经济工程建设中尤为重要的一环,其能正常运行中能否保证顺利,对我国的安全及稳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5.结论

综上所述,城市建设的不断发展,各种各样的建筑物的兴起,变电站给排水系统的水质量问题不仅仅影响工程建设的基础,还会影响着工农业的各种设施,这些都是国家、社会及城市工程建设中不可避免的问题。工程建设中,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主要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采用及时进行排水系统的防治方法,来保证我国经济及工业的耐久性、安全性、稳定性、实用性、体积稳定性和经济合理性。

参考文献

[1]张利臣.绿色智能变电站给排水系统优化设计技术措施探讨[J].科技风,2012,18:72-72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3)

过去的几年里,我国房地产事业飞速猛进,许多智能化建筑也出现在一线城市。但是,因为我国研究的弱电智能建筑系统尚不完整,智能化建筑的预期功能与理想化的智能系统还存在很大的差距,智能化建筑中的弱电智能系统要求的设备质量和配置还不够完整,整体设计思路存在系统漏洞,因此,导致一些高要求的细节智能操作还存在较大的误差。

1.弱电智能系统化的管理方式概述

弱电智能建筑系统通过融合网络技术、建筑工程、数据通信和电路监控等方面的先进技术形成的联合系统,它具有许多门学科融合集成的综合特点 , 满足了居民对便利生活追求的要求,符合社会信息化的发展需要 , 弱电智能建筑系统可以提供给人们一个舒服、安逸、方便的生活环境。弱电智能的总体设计应该考虑实际的技术水平、经济条件,制定合适的实施计划。在设计初期,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就是调查当地生活条件、智能化水平、居民生活方式等基本因素。因此,在这个阶段起始的主要目标就是根据许多技术手段和实施方案为依据,进行设计,尽最大的可能提高弱电智能系统的可靠性、便利行、简洁性和冗余程度以及拓展能力。它是一个从目标构思系统到逐步细化具体实施的的应用过程,能够分为两个相辅相成又相对独立的总体设计管理系统与细节设计技术。

根据当地居民建筑的使用方式、性能要求,物业管理方案作深度的探讨与调整,从适用性、便利行、经济性上的条件考虑,作一个正确的合理化整体定位。根据项目的要求,以及项目需要达到的标准,做出正确的需求分析,然后构建正确的弱电管理系统。

2.弱电智能系统对施工建设的管理方式

在施工建设的过程中,其他建设方不能与弱电施工方产生交叉作业现象,然而在管线的布放和弱电构件的系统集成都需要进行合理沟通与协调、协调管理方式,保障施工能够有效的运行 , 这是在弱电智能建筑的施工中最讲究和最麻烦的管理方式的环节。

2.1 与装修方、土建的配合管理方式

弱电智能建筑施工方在施工的过程中应该与电子技术、城建、装修、机械、强电等其他的建设方之间进行配合、协调沟通 , 然后保证施工高效进行。城建工程的承包方应该事先安排弱电智能建筑施工方场地 , 应该保证弱电施工的供水、供电。城建包方应协调工程实施,土建方应按工程标准承接 , 按规定完成 , 实施与弱电智能工程的具体配置配合。装修工程应该首先通报吊顶、地面和墙面装修的施工进度 , 还应负责安装弱电智能设备时装饰面板的相应位置处空隙 , 为弱电施工留下相应的时间和空间。强电施工方应该加强检查 , 保证墙面厚度尺寸标准和面层均匀程度达到规定的要求,保证嵌入式插座和插槽的预留空间。

2.2 与机械、强电方的配合管理方式

电子技术、城建、装修、机械、强电、弱电承包方必须在工程安装时保证不毁坏其他建筑方已经竣工的工程 , 避免出现的不必要的经济损失和不良后果,机械设备包括变频器、电子控制箱、变压器、两相压柜、空调机、智能电梯、水泵等。不同设备与系统间的通信协议、控制端口的要求应该相互开放。针对具体产品的质量而言 , 应该利用标准通信协议的系统和控制接口的系统都应注意设备端口的理论接口的差异。我们在弱电智能建筑的施工方案设计中应该先审核机械设备端口的实际情况 , 综合弱电智能工程师提出的弱电技术方式的要求 , 明确对这些要求的偏离和满足情况,综合配置机械、强电的管理方式。

2.3 弱电智能系统的监察管理方式

弱电智能建筑系统包括许多管理子系统 , 设备自我调控系统、安全保护系统、报警防护系统、综合布线系统等,出于多门领域的交叉,即使源于多个系统设计的图纸,但是集成商家必须由一家完成,有的甚至在设计管理子系统时集成的商家仍没有选定。监察工程师不仅需要审查工程自身的流程图,而且还应该察理监控点、配线间规格和管理布线的要求等,仍应注意核对弱电智能建筑系统关于其它领域引出的信息源、变速器和中继器等是否在其它图纸上都完备保存,误差符合标准。另外,所需预留孔、预埋器件和线槽、布线的定位与设置和结构的专业的协调都不能忽略,并且应该考虑系统集成上建设一定的设备冗余。

弱电智能系统建筑工程中的线路预埋与强电工程有许多不同。1) 图纸较多,许多图纸在独立系统室的实施上没有许多困难,但是预埋楼层的子系统里外一起时很难分辨出各自所属的系统。也很难找出与图纸不符合的地方。2)线程路径较多。弱电智能建筑之间为减少相互之间电磁干扰,弱电射线较多,独自系统间与电气间交叉普遍。使预留管道相互交叉之后接近板厚导致水泥失去相应的保护层,一些超过楼板导致水泥无法浇灌。因此,众多情况下,监察工程师应该及时对弱电建筑的管道路线进行相应的调整。由于接近布线始端的地方,弱电线路的数量越多,配管的直径越大,电线根数越多,造成混凝土呈现众多孔隙。因此,弱电智能建筑工程中管线预埋上监察工程师应该花费更大的精力。

2.4 弱电智能系统对线缆与模块的管理方式

弱电智能建筑系统对线缆标准的要求较高,种类也较多。依据现有的技术,对于少数通信线缆可以根据仪器进行标准化测试,但是,许多弱电智能建筑线缆通过现场的标准化测试难度很大,虽然正在按新的标准实施。因此,监察工程师验收产品的说明书与质量保证书然后与之符合要求的检测就很重要。另一方面,监察工程师应该检查水平布线线程,按照标准要求不应该超过 90m,否则,弱电产生的信号质量就不能达到要求,这种条件下,必须要求其改换交换机或者用光纤实现连接。

在弱电智能建筑工程中,建筑控制器应该采用标准模块化的结构,管理系统应该根据监控点的数量和服务类型来选择模块的类型。目前弱电系统使用的模块有 :数字输出与输入模块、模拟输出与输入模块、高保安输入模块。监察工程师需要核对水暖、电梯、空调、电子集成等其它的元件,方便设备上的信号能够正确地回复到系统控制中心,智能控制中心的程序指令能再次回送到控制点,经过执行一系列调节程序让智能保持最佳的状态。

3.结论

加强弱电智能系统化的管理方式,可以提高居民的生活质量,设计系统的过程中,一方面,应该充分考虑建筑适用对象的需要,根据不同的需求特点,侧重不同的系统设计方案,另一方面,需要进一步加强对弱电系统的理论性研究,设计人员应该结合多种领域知识的交叉调试,避免系统漏洞,提高弱电信号质量与弱电工作效果,让智能管理方式在结构上实现突破,尽可能的是智能管理系统满足人们对智能化的追求。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4)

Abstract: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water in the intelligent building engineering control.

Keywords: intelligent building; Water project

中图分类号:TL372+.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2095-2104(2013)

水工程是每一个建筑中不可缺少的单项工程,智能建筑水工程也是一项看似简单,做起来很不容易的问题。智能建筑系指利用系统集成的方法 ,将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与建筑艺术有机的结合 ,通过对设备的自动监控 ,对信息资源的高效管理和对使用者的信息服务以及与建筑的优化组合 ,所获得的投资合理 ,适合信息社会需要并且具有安全、高效、舒适、便利和灵活等特点的建筑物

智能建筑是由其环境内的系统集成中心(systeminteyratedcenter)利用综合布线系统(premisesdistributionsystem)形成标准化强电与弱电接口,连接楼宇自动化系统、通信自动化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等。而在楼宇自动化系统中的基本内容一般分为:电力供应监控系统、照明监控系统、给排水监控系统、空调与通风监控系统、消防监控系统、保安监控系统、交通监控系统、物业管理自动化系统。这些系统与水工程有关的是给排水系统中的生活给水设备、排水设备、污水处理设备的监控及水位监测和消防系统中,自动灭火部分的自动喷淋与消火栓系统。这些系统还涉及到电力(动力供电)、空调(系统水补给)等系统。这样可以看出智能建筑是一个新的工程课题,其实施与传统的专业工程有许多不同。

各类智能建筑系统不仅自身的结构复杂,实施难度大,而且各智能化系统之间具有很强的相关性,无论是规划设计还是施工,都有大量的协调和管理工作。在一般建筑中,将上述涉及水工程单独设计及施工,给相关专业中提出相关设备用电要求。而在智能建筑中不能这样单一处理问题。因为以上各个系统看是单独项目,实际做起来则是相互关联、相互配合等。比如:设备用电的供电质量,回路要求等,不单单是电力专业的问题,而且还是水工程专业应达到什么程度的要求。这些要求需要电力专业如何解决,这些要求进一步反馈回来,看是否能达到水工程的要求。

智能建筑水工程监控系统的基本功能主要体现在:检测给水泵、排水泵、消防泵、饮用水泵的运行状态,检测生活水池、饮用水箱、污水池的水位,污水泵的开与关,水压的高低。同时可以由时间程序自动控制各个泵的启停,以及各阀门的运行及状态检测,并由系统控制中心制定检测和保养计划,打印检修工作单及故障提示,自动切换备用水泵。

生活及消防水系统监控功能(原理如下图)

智能建筑中的生活给水及消防水(含喷淋系统、消防系统),可采用恒压供水,也可以采用高位水箱(屋顶)、生活给水泵、消防泵或地下蓄水池构成。对于超高层建筑,由于水泵扬程限制,则需接力水箱。

监控功能:高水箱、蓄水池水位、以及生活水泵、消防水泵自动控制(含喷淋系统、消火栓系统),水泵间工作切换。

检测及报警:水箱、水池、高低水位报警、水泵故障报警。

设备工作显示与记录:水箱、水池高低水位报警、水泵运行状态、故障报警。设备运行时间与用电累计,依据记录参数为维修、更换提供参考。

排污水系统监控功能(原理如下图)

智能建筑中的排水主要是解决污水去污水处理系统的排放问题及水利用问题。

监控功能:污水池、集水池、高水位时开启水泵、低水位时关停水泵。

检测及报警:污水池、集水池、高水位报警、水位故障报警

设备工作与记录:污水池、集水池、高水位、水位运行状态。

三、 系统控制要求

给排水系统的监控和管理由现场控制和集控中心来实现,其最终目的是实现给排水的合理调度,也就是说,无论用户用水量怎样变化,水泵都能及时改变其运行方式,实现水泵的最佳运行。

给排水的监控系统需随时监视大楼给排水系统,并自动储水及排水;当系统出现异常情况或需要维护时,及时发出信号,通知管理人员处理。给排水系统监控主要包括水泵的自动启停控制、水泵的故障报警、水泵的运行状态监测、水箱水位监测等,通过程序设计来满足自动控制要求,即根据水箱的高低水位信号来控制水泵的启/停,并且进行溢水和枯水预警。当水泵出现故障时,立即发出报警信号,同时备用泵自动投入运行。当发生火灾时,根据火灾信号的性质立即启动消防泵。

在给排水工作中,实现监控及检测关键是把相关的压力、流量等参数转变成有关信息信号,传输给控制中心。这样涉及其压力、压差传感器,压力开关及其安装应按不同的用途选择规格、型号和安装位置,既要能准确的测量有关水的压力、压差,又要便于维修。流量传感器的选择还要注意环境与安装位置。智能流量传感器的安装及环境

智能流量传感器常由于安装不当而无法正常工作,如:方向装反,流速分布不理想,引压管中出现二相,环境恶劣,缺少必要的附件等。管道的布局有些传感器(如浮子式)只能安装在垂直管道上;而有些为避免流体的重力只能装在水平管道上;而如果流体中含有固体颗粒,传感器又不宜安装在水平管道上。

流向智能流量传感器中绝大多数不能反向安装。

直管段长度除浮子、容积、科氏外,都要求传感器前后有较长的直管段,以节流装置及测点速的插入式传感器要求最高(达30~50D)。

管径不少流量传感器管径范围较窄,限制了选用,可采用变径管弥补,但要注意变径后仍应处于传感器的正常工作范围,应避免流速过小,输出太弱;流速过高、强度受损的情况。

维护空间应具有必要的装卸、维护空间。

配件针对某一传感器,应考虑安装必要的配件,如流动调整器、过滤器、气体分离器、阻尼器等。

智能流量传感器应避免安装在高温、振动、粉尘、腐蚀、潮湿、易爆易燃、有电磁干扰的环境中。

流量传感器可安装在室内或室外,应避免安装在高温、振动、粉尘、腐蚀、潮湿、易爆易燃、有电磁干扰、危及人身和仪表安全的环境,及与流量传感器使用条件不相符的温度、湿度环境。选择在安全,便于安装、调试和检修,环境比较好的地方。在设计流量传感器安装位置时,除了考虑直管段条件外,还应给流量传感器的周围留有足够的操作空间,以方便安装、调试和检修。特别是要给人留有安全、方便的操作空间。仪表被安装在高空时,应制作操作平台,确保人在高空操作的安全。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5)

前言:

水利水电枢纽工程一般是综合利用的,往往同时承担着发电、防洪、航运、灌溉、渔业等多项任务,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要完成这样一个复杂系统,并使系统的综合效益最优,仅靠人工来进行控制,其困难是可想而之,即使是采用一些基于现场的设备的分散控制也很难达到目的,在这样的一个复杂系统中引入基于数据中心的集散控制势在必行。因此在水力发电工程中自动化系统则应该受到相应重视!

一,水力发电系统中存在的问题

在水力发电系统中,存在着如下几个问题。

1,控制、维护、管理三个技术领域发展极不平衡。

控制领域的自动化与信息化的发展相对最早,但是现有的管理自动化系统大多只处理财务管理、人事管理、物料管理等,很少涉及技术管理。维护领域的自动化与信息化发展时间最晚,目前只停留在计划维修和事后维修阶段,也即只处于手工化阶段。只是在90年代中期以来,国外才开始研究状态维修、预知维修、远程维修等技术,而在我国,则仅处于开始阶段。

2,控制、维护、管理三个技术领域互相分离。

即组织结构上三者属三个不同的部门,信息互不交流或很少交流,决策互不联系。实际上,各个领域的决策均有赖于其他两个领域的状况及信息。显然,三个领域相互分离是不合理的。

3,环境问题。

做任何事情都必须付出代价,同样水电工程也是如此,因此一些水力工程导致的环境问题可以归纳为以下两方面:(1)自然环境方面,工程兴建,对水文条件的改变,对水域床底形态的冲淤变化,对水质、小气候、地震、土壤和地下水的影响,对动植物、对水域中细菌藻类、对鱼类及其水生物的影响,对景观和上、中、下游及河口的影响等。

(2)社会环境方面,工程兴建对人口迁移,土地利用,人群的健康和文物古迹的影响以及因防洪、发电、航运、灌溉、旅游等产生的环境效益等。

二,解决水力发电自动化系统问题的一些建议

水力发电过程自动化的发展趋势正沿着为解决上述几个问题的方向发展,即一方面将控制、维护、管理三个领域提高到同一个智能化、信息化、自动化的水平;另一方面将三者集成为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即智能控制-维护-管理集成系统。最后还要关注环境问题使得水力工程系统得到综合的最优利用:

1,集成化

集成化包括以下几层含义。功能集成即把控制、维护、管理三个功能集成为一个整体。今后,随着生产技术的发展,还可能把更多的功能集成起来。

目标集成即把性能、可靠性、效益等子目标集成为统一的目标,使企业整体最优、整体效益最大。

信息集成即把整个企业的各种信息有机地组成一个统一的系统。自然,在一个信息集成系统中,必须保证信息的统一性、协同性、互操作性,妥善解决信息的矛盾与冲突。

系统集成即从硬件角度而言,系统能根据本身需要,集各家之所长,采用不同供货商的产品,自然,这里要解决不同设备的互操作性问题;从软件角度而言,采用用户友好的基于图形的可视化组态软件构筑系统,既可用于仿真,亦可用于实时应用软件。

2,智能化

为使系统达到上述的目标,必须提高整个系统及其各个组成部分的智能度,即要实现检测智能化、操作智能化、决策智能化。所谓智能化,即整个系统、各个领域(控制、维护、管理)、与生产过程直接相连的检测装置、执行装置等,均具有目标分析、状态及故障分析、行为及态势分析、决策分析的能力。

3,分布化

在一个庞大的集成系统中,部署分布必须合理,包括任务分布化、智能分布化。集成与分布相结合才能使各个部分尽职尽责、保质保量、安全可靠,整个系统分工明确、信息互通、运行有序,从而使整个系统在整体上获得最优的性能(质量)、可靠性(可利用率)和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开放性

开放性包括如下几重含义:一个系统能博采众长,即选用不同供货单位且性能/价格比最合理的设备;根据发展的需要,在硬件上可以增加新的设备或子系统,在软件上可以增设新的功能,而且后者能与原来的系统构成完整的整体。这样,就大大提高了系统的可利用率,延长了使用周期或寿命。

5,促进水力发电系统的优化调度,实现可持续发展

水力发电自动化系统要结合发电、防洪、灌溉、航运、渔业等的优化调度,以达到综合效益最优。关键是为了使水力发电自动控制适应水资源的综合利用。例如可以进行:

(1)鱼道设置、大坝对上、下游生物的影响、景观设计等

(2)自动化系统设计从基于DDC的现场自动控制发展到基于数据库的管理中心集散控制,并结合发电、防洪、灌溉、航运、渔业等的优化调度,以达到综合效益最优。

因此结合具体水利工程进行探讨研究是十分必要的,这样有利于我国水力发电自动化系统的设计与建设。更有利于我国水利工程与环境持续、稳定、健康的发展。因此,在系统规划设计阶段,必须全面了解其对环境影响的各个方面和影响的大小,以便有针对性的对系统进行设计修改并且对环境面临的问题提出防治的措施。

三,结束语

水力发电站是保证电网供电质量的最佳选择,发展前景广阔。中国的水电建设方兴未艾,水电装机容量已居世界首位,三峡、龙滩、小湾等一大批巨型和大型水力发电站也在作出巨大贡献。随着社会与经济的发展,水力发电作为一种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必将日益得到重视和开发。因其重要性所致,水力发电过程自动化学科必将进一步获得发展。其主要特征将呈现:集水力发电、控制理论、智能科学、自动化技术、信息科学与技术于一体的跨学科的学科分支。其内容可归结为:以控制理论、可靠性理论、智能科学为理论基础;以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技术为主要手段;以实现水力发电过程控制、维护、管理综合自动化,达到优质、可靠、高效的目标。因此笔者希望借此文让广大电力工作者重视水力发电自动化系统存在的问题。树立人与自然协调发展的观念,打好能源攻坚战,做好国家建设的后盾……

参考文献

[1]徐枋同,李植鑫.水电站机组控制计算机仿真[M].北京:水利电力出版社,1995.

[2]叶鲁卿.水力发电过程控制理论、应用与发展[M].武汉:华中理工大学出版社,2002.

[3]冯军 肖志怀.水电站辅助设备及自动化[M].武汉:武汉水利电力大学出版社, 2000.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6)

为推动水利工程健康发展,要求对水利工程是机电技术相关的部门或相关企业标准进行明确统一,确保标准规范性与通用性,从而在标准上避免设备通用性不足或难以应用问题。加强行业与行业之间的有效联系,组建机电技术行业交流有效机制,在执行标准的基础上,有力推动机电技术快速发展。

1.2加强跨行业及部门协调,构建有效管理机制

政府部门应充分重视机电技术管理问题,组织机电技术各行业及部门,依据实际构建出完善的管理机制,确保各行业机电技术应用在统一机制基础上有序进行。为确保机电大型设备设计及制造应用性,应综合考虑行业需求,综合全面研究,确保机电技术设备运行的安全性与可行性。设置专业的管理机构,对水利工程项目中的机电技术应用进行有效管理。

1.3对水利工程机电技术应用进行检测与评估

在水利工程建设中,为确保机电技术应用及整体工程安全性,要求对其工程进行安全性检测与评估。依据机电技术标准,从全局出发综合考虑实际,有效贯彻综合标准,对其机电技术设计、建设及运行进行监测与评估。此外,还应落实国际化标准,考虑到部分水利工程中机电设备存在着进口现象,要求在推行国家相关标准的同时,综合考虑国际化标准要求,提高标准设置,有助于推动我国机电技术发展水平,推动我国机电设备制造水平,实现其整体效益。

2水利工程中机电技术未来发展趋势展望

2.1智能化趋势

智能化属于现代科学技术发展的重要特征之一,其未来机电技术发展的重要方向。在机电技术中实现智能化,可以实现对人类认知及判断等有效模拟,让机电技术及相关设备具备一定思考能力、判断能力与决策能力,配置相关数据库,通过收集数据与分析数据以实现其智能化操作。机电技术智能化,可以让其相关设备完成一定的工作,尤其是在处理风险性较高,难度较大的问题时其作用更为突出,随着信息处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机电技术智能化发展更为突出。

2.2网络化趋势

网络技术与计算机技术普及,让其成为了人们生活的重要部分,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与应用,让其广度及深度不断扩展。水利工程机电技术网络化发展是其未来发展的重要表现,尤其是网络化技术的应用,可以极大加快机电技术信息收集与信息处理效率,为信息交流提供更好平台。应用网络技术,还可以实现对机电设备运行状况的远程监控,为实现无人监督奠定技术基础。

2.3系统化趋势

随着机电技术的快速发展,机电产品与人类之间的联系越发紧密,实现系统化一体化势在必行。机电技术实现系统化,有助于机电技术运行安全性、可靠性的有效实现,系统性管理优势凸显。依据特定生物构造,研究出新的机体,推动机电技术向生物系统化方向进步,以实现更加的发展效果。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7)

1能源、新能源、绿色能源

当前,节能减排、绿色能源、可持续发展成为各国关注的焦点。报载:全球协力向绿色能源领域进发。诸如:美国加利福尼亚州洪堡湾即将兴建全美首个大型海浪发电站;苏格兰计划开发潮汐发电为数据中心供电;以色列开发高效低价碟式太阳能系统;韩国建设最大生物气体发电设施;而英国宣布新建燃煤电厂须“填埋二氧化碳”。基于全球能源短缺及人类对环保的渴望,各国政府对绿色电力的开发给予大规模的投资支持,科学家们更是绞尽脑汁,设想了许多非同寻常的发电招数。

中国是世界能源消费的第二大国,但能源利用效率比世界水平低10个百分点。资料显示,2009年我国全社会用电总量近35000亿千瓦时,输电、配电和用户端损耗约9%,每年线路损耗约3000亿千瓦时,折合1.5亿吨原煤,相当7000万千瓦装机容量、3000亿元的电源投资和3000亿元的电网投资。实现电网信息化之后,每年在输、配、用电等环节即可节约5%-10%的电力资源,节省价值近2000亿元。在可再生能源发电方面,我国也启动了多项863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项目,如:以煤气化为基础的多联产示范工程,兆瓦级并网光伏电站系统,太阳能热发电技术及系统示范等项目。

新一轮能源产业革命的号角业已吹响,可持续能源已经进入产业化竞争阶段。其中,智能电网是新能源发展的重要技术支点。

2智能电网,蓄势待发

电网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通信等技术的进步和广泛应用,智能化已成为世界电网发展的一个新趋势。智能电网的核心技术是数字化电网、分布式能源系统、信息化家电和储能式混合动力交通工具。无疑,美国在这方面进行了大量技术准备。

3美国的研究及实践

鉴于发展智能电网对保障能源安全、提高能源效率、改善能源结构、提升服务水平都具有重要作用,有些国家已将其纳入国家能源战略,有的将其作为应对当前国际金融危机的重要举措。在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的高达7870亿美元的经济刺激计划中,就安排了1200亿美元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包括大规模建设智能电网。

欧美各国对智能电网的研究开展较早,且已形成强大的研究群体。美国主要关注电力网络基础架构的升级更新,同时最大限度地利用信息技术,实现系统智能对人工的替代。奥巴马总统复苏经济的计划有6方面重点,绿色能源中的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以电子健康档案为中心的现代医疗保健体系、21世纪教室试验室和下一代宽带网等,都贯穿一条思路:以信息化投入带动当前紧迫问题的解决,促进经济复苏,同时又着眼于长远国家竞争力的提升。

仅就能源利用而言,智能电网和智能建筑是开源节流的两方面。据估计,现代化的数字电网将使美国能耗降低10%,温室气体排放量减少25%,并节省800亿美元新建电厂的费用。《纽约时报》刊文称,有研究结果表明:仅使用数字工具设定居家温度及融入价格信息,能源消耗每年可缩减15%。根据建筑节能原理测算,只需要1/4的能量,就能达到现在的舒适程度,而且自然环境会变得更好。可以说,“能源效率和能源节约是未来能源发展的关键,智能电网技术将更好地管理、节约和监控能源使用。”

3.1中国的步伐举足轻重

随着我国特高压电网的建设和电力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智能电网也将成为我国电网发展的一个新方向。

我国智能电网由IT和特高压输电“双剑合壁”而成。以坚强网架为基础,以信息通信平台为支撑,以智能控制为手段,实现“电力流、信息流、业务流”的高度一体化融合。智能的基本特征是能够实现信息化、数字化、自动化、互动化,主要依靠信息平台的建设和信息通信技术实现。目前,我国大电网安全运行控制能力和调度技术装备水平居于国际领先地位;形成了以光纤通信为主,微波、载波等多种通信方式并存的通信网络格局,以SG186工程为代表的国家电网信息系统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果。这些为智能电网的发展奠定了技术基础。

引入特高压输电后,电网控制中心需要专门技术进行安全和经济目标的协调:需要更长时间来优化经济目标,还需要在更广泛的空间范围来考虑安全约束目标。随着进行安全分析的电网规模扩大,为满足实时应用的要求,就需要更高性能的计算机、更多计算机组成集群、更智能的多技术来实现。

3.2智能电网对数字化等高科技的应用

在中国,工业和信息化整合已成趋势,电子信息产业振兴计划将提升各行业信息化水平。整合和集成企业资产管理和电网生产运行管理资源,从而为电网发展提供全方位的信息服务,这是发展智能电网的内在动力。通过建设坚强智能电网,实现各类电源和用电设施并网接入标准化和电网运行控制智能化,提高电力系统资产的运营效益,提高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创新商业服务模式,提升电网与客户增值服务水平。

电力行业需要满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将全面建成统一的坚强智能电网,使电网的资源配置能力、安全稳定水平、以及电网与电源、用户之间的互动性得到显著提高。坚强智能电网在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中将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然而,坚强智能电网目标宏大,决不可能一蹴而就。在智能电网的探索之路上,中国的步伐举足轻重。

4江河之上,璀璨明珠

水,最古老的能源之一,也是最早用来发电的能源之一。水电是最具规模发展的清洁可再生能源,在维护国家能源安全、优化能源结构、保障电力供给、提高供电质量、减少污染物排放、保护生态环境、发展区域经济等方面,水电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我国水能资源得天独厚,总量居世界第一;从2004年起水电装机容量就雄居世界首位。那奔腾不息的江河世世代代造福人类,而耸立在江河上的大坝犹如一座座丰碑,铭记中国水电建设的辉煌。

5.电力信息化

电力信息化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对传统电力工业的生产过程、管理流程以及企业经营和服务方式等进行技术改造、流程优化和管理方式的现代化改造的过程。其主要任务是:建设信息网络、开发利用企业信息资源,改造生产工艺和提升电力工业现代化技术水平,改进企业管理流程、提高企业管理水平和领导决策能力,降低企业经营和生产成本、提高企业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对社会的服务水平和质量,提高企业市场竞争力和国际竞争力。通过信息化,推动电力企业的现代管理水平和现代技术水平的提升,使企业在技术装备和管理水平达到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的水平,建立“数字化电厂”、“数字化电网”和“信息化企业”。

电力信息化建设分为战略决策层、中间管理层和生产经营层等三个层次。

⑴企业战略决策层。

首先是制定企业信息化发展的规划,使之服务于和服从于企业整体发展战略。确定企业信息化建设的整体路线图,奖励企业信息化的完整体系。从企业发展方向和改革走向以及企业管理模型的变化,制定企业信息化战略战略规划和实施计划,并根据企业决策的需要建立企业决策分析系统和辅助决策系统,为领导集团决策服务。

⑵业务职能管理层。

主要涉及电力企业各级管理部门的业务管理模型的优化,管理流程再造,实现管理的现代化和规范化。当前,电力企业重在建设企业级一体化平台上的企业门户系统、数据中心、协同办公环境下的MIS、OA系统建设,以企业经济运行为核心的财务管理系统、企业资源规划(ERP)以及企业资产管理(EAM)等项目建设。

⑶生产经营操作层。

主要是解决电力企业生产、经营过程中的流程化、标准化和信息化,提高电力生产、经营的网络化和自动化水平。以水口水电厂为例,该层次包括计算机监控系统、机组状态监测系统、“无人值班”(少人值守)和远程监控,以及设备管理、安全管理、物资管理等系统。管控一体化,生产实时系统和管理信息系统结合,实现对生产过程的动态管理。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8)

1.分析我国电气工程发展现状分析

1.1 当今在我国电气工程行业呈现出发展速度过快的现状,导致行业内自动化技术与思想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产生,电气工程整体水平没法保证。人类社会发展至今,自动化行业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现今的电气工程科技含量越来越高是人类的进步。但是我国近年来对电气自动化行业的扶持力度略大,发展靠外力的成分过多,使得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发展过快,整体自动化控制的内部问题也越来越大。

2.分析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中存在的问题与现象

2.1电气工程专业性低,电气工程自动化管理不合理。现如今在电气工程中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电气工程自动化专业性低,专业管理人员缺失,导致自动化控制不合理,在投入使用的过程中问题不断。我国培养专业自动化控制管理人才的机构尚不完善,因此对于电气工程水平的专业性无法保证,另外设计人员的糊弄心理也是造成电气工程水平不合理的一个重要原因,在进行设计前夕,不进行电气工程的实践,影响电气工程的顺利进行。

2.2在电气工程中对电气工程设计图纸的履行力度不足。设计图纸的存在是为了更好的电气工程自动化,但是在我国的电气工程中,明显存在着轻视电气工程图纸的现象,对于自动化控制,自动化商更偏向于经验型的自动化技巧,因此对于电气工程图纸产生轻视的情况,导致自动化出的未按照结构设计图,导致水平出现大量的问题,影响我国的整体自动化水平。

2.3电气工程企业本身的自动化技术管理系统存在不健全的问题。在我国电气工程企业的自动化技术管理体系中,自动化技术管理人员不重视智能技术管理工作,认为自动化技术管理工作只是企业管理方面的简单工作,导致自动化智能技术管理的制度混乱,电气工程企业对于自动化技术管理人员的意识也没有进行十足的培训,管理人员对自动化技术意识的淡薄造成了在电气工程企业在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管理上出现了问题,进而引发一系列严重的问题。在我国电气工程企业中自动化技术管理出现制度方面的问题主要有两点,一是自动化技术管理体系不健全,就算智能技术过硬,如果企业缺乏对自动化技术的管理制度,那样的自动化技术管理依然是有问题的。二是对电气工程企业下属员工缺少智能技术意识的教育,每家电气工程企业的智能技术都是自动化管理的重点部分,要注意在员工工作的过程中,定期进行员工的智能技术的意识教育,保证电气工程企业的自动化智能技术的有效实施。

3.探究加强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智能技术应用的手段与措施

3.1完善电气工程中的组织机构。组织结构是电气工程管理的基础结构思想,为保证电气工程的顺利进行以及自动化成果的可靠性,需要加强我国电气工程的组织结构建设,保证在电气工程中的管理规范化与目标化,在的电气工程管理过程中,组织建设包括主要部门的建立与完善,电气工程管理,自动化水平监督,将所有部门进行整合与规划,为自动化智能技术控制的奠定稳固加强保障,全面推动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水平的优化进程,保证我国自动化智能技术控制的高水平与可靠性,保证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控制的整体可靠性。

3.2要强化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的智能技术与管理人员的智能技术意识。现如今我国的电气工程企业基本上统一使用自动化建设的电力系统,所以要求自动化技术管理人员的技术水平过硬,对智能技术的管理意识过硬。强化智能技术意识一直以来都是避免自动化技术出现问题的重要手段与步骤,电气工程企业的自动化实践记录着电气工程企业的自动化智能技术及工作人员记录,以及各种各样的实践档案卷宗,强大有力的自动化技术管理是保护电气工程智能安全性的重要手段,但是也需要自动化技术管理人员具有敏锐的智能技术意识来配合使用,所以电气工程企业应该对下属的自动化智能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定期的智能建设意识培训工作,提高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管理人员的智能意识,最大程度的保护电气工程企业的专业技术发展。

3.3加大对自动化技术成的审核力度。在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过程中实行强力的自动化技术监督体系。我国电气工程企业在进行自动化技术管理的过程中,自动化技术是不可忽视的重要部分,因此加强自动化技术管理工作中自动化技术监督体系的完善是必须进行的,对于这种监督体系,它需要的是专业水准过硬的技术人员,通过监督体系的监督,电气工程企业的自动化技术能够得到高水准的管理,这样的监督体系需要电气工程企业的大力建设,加强电气工程企业内部技术部门的沟通,完善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的流程与水平,能最大程度保证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的准确性与科学性,保证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效果的最优化,要以电气工程企业智能技术管理工作中自身利益最大化为工作的中心。并且在进行自动化技术管理的过程中不断地优化电气工程工作的实施方案,推动了我国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与人员结构的完善与发展。

3.4完善企业工作中自动化技术管理的规章制度。完善关于电气工程企业在自动化技术管理方面的规章制度,加强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人员结构优化。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最大的作用就是能够推动我国电气工程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进步,而加强自动化技术管理的制度管理有利于加强对企业智能技术工作的规范,能够对我国企业生产工作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指出,减少电气工程企业自动化技术管理中的盲点,是完善电气工程企业技术结构的有效手段,能够根本提高电气工程企业技术工作的效率,因此注意在自动化技术管理工作中完善规章制度,加强电气工程企业对自动化技术管理的认识,规范电气工程企业的自动化工作。

4.结束语

我国自动化行业仍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对于自动化中的问题仍需要我们去不断探索与解决,其中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控制与智能电气工程管理是电气工程中最需要注意的一点,所以我们要不断加强自动化的技巧,保证了自动化整体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也就保证了水平的过硬,使得现如今的电气工程自动化控制更符合要求与标准,不断开发新型的自动化技术,提高自动化的水平,保证电气工程自动化技术控制的可靠性,推动我国电气工程自动化行业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周渝慧;王立德;王玉梁;;基于创新型教学理念的电气工程教育水平保证体系探索[A];第五届全国高校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论文集(2)[C];2008年.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9)

1、引言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地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为人们提供健康、适用和高效的使用空间,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绿色建筑以绿色、循环、低碳理念,按照建筑节能强制性标准,推进建筑节能,节约利用资源,提高建筑的安全性、舒适性和健康性,改善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智能建筑以建筑物为平台,兼备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等,集结构、系统、服务、管理及其优化组合为一体,向人们提供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的建筑环境[2]。

绿色智能型建筑以建筑生态技术和信息技术相结合,以绿色建筑为设计理念,通过对绿色建筑的智能化系统节能设计,增强建筑物的科技功能和提升建筑物的应用价值为目标。绿色建筑的实施离不开智能建筑,智能建筑的发展又促进和带动了绿色建筑[3]。绿色智能型建筑为人们创造舒适空间环境、自然环境的同时,又为人们创造了便捷、安全的智能化应用环境,为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城镇,实现美丽中国、永续发展的目标,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和作用[4]。

2、绿色智能型建筑评价标准

2.1绿色建筑评价与等级划分

绿色建筑评价以建筑群或建筑单体为对象,分住宅建筑和公共建筑进行评价,评价指标体系由节地与室外环境、节能与能源利用、节水与水资源利用、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室内环境质量和运营管理六类指标组成,每类指标包括控制项、一般项与优选项。

绿色建筑需满足所有控制项的要求,并按满足一般项数和优选项数的程度,由高到低划分为三星、二星和一星三个等级。

2.2智能建筑设计理念

智能建筑的智能化系统工程设计以智能化集成系统、信息设施系统、信息化应用系统、建筑设备管理系统、公共安全系统、机房工程和建筑环境等设计要素构成。它通过智能化系统控制建筑各种配套设施的运维产生的资源消耗和信息传递。绿色建筑必备一套能够有效控制自身能耗、降低环境污染且有利于建筑功能可持续发展的智能化系统,也便成就了绿色智能建筑[5]。

3、工程应用

某花园小区住宅工程由三部分组成:(1)砖混多层住宅楼;(2)幼儿园、文化活动中心和综合商业用房;(3)地下建筑,主要为人防和车库、雨污水泵站。小区项目依靠科技进步,把先进适用的绿色节能建造技术和智能技术加以集成创新,应用于实际工程中,有效地节能、节地、节水、节材,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实现了住宅质量和品质的全面提高。

3.1绿色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建筑与结构技术体系

围护墙体采用传热系数小的KPI多孔砖,符合夏热冬冷或温和地区的舒适性能要求,具有性能稳定,隔声、隔热效果好,强度高,抗冻抗裂性能好。

屋面采用坡屋面设计,提升了小区的整体外观立面效果,又利于屋面排水。

(2)节能及新能源利用技术

①围护结构节能。住宅均采用中空玻璃塑钢窗,冬季室温提高3-5℃,达到门窗节能。型材采用有机锡稳定剂的独特配方,成窗隔音效果超过40dB。外墙采用苯板保温,屋面采用散装膨胀珍珠岩,保温隔热效果好,质量易保证。屋面采用SBS改性沥青加一层40厚细石混凝土形成多层防水。顶层采用FC吊顶,与坡屋面形成架空层,改善顶层冬冷夏热局面。

②电器设备节能。公共照明采用节能灯具,在住宅的公共通道、自行车库、走廊等均采用声光控延时开关。电梯采用变频调速电机,比普通不变频电机相有效节约电能30%以上。

③新能源的利用。住宅统一设置太阳能热水器,并配有电辅加热装置,满足全天候使用要求。小区公共照明采用太阳能庭院灯对节能路灯进行补光。

(3)住宅管线成套技术

①电器多回路配线技术。综合设计、综合布置主要居住空间电源插座2组;每户回路数8个。

②管道集中暗设系统技术。电气管线、上下水管、电讯、电视、燃气、太阳能管线均集中设置,隐蔽暗辅。

③空调室外机统一就位安装技术。空调室外机位利用飘窗台板、空调专业台板标准化设计,整齐划一,管线隐蔽安装。

④智能化综合布线技术。小区为智能化小区,每户布置两对电话线、两对网络线及有线电视网络线。

⑤新型管材应用。室外均采用埋地电缆,室外电器布线采用UPVC塑料电工套管。智能网络线采用UTP-6类线,视频系统采用同轴电缆。给水管线室内采用PP-R管,室外采用球墨铸铁管,有效减少水质污染。排水则采用UPVC排水管。太阳能系统采用PP-R热水管。

(4)居住环境及保障技术

①居住环境水压水质保障技术。小区采用低噪音变频稳压供水系统,不设屋顶水箱,保证供水水质。水质经水池沉淀、臭氧和紫外线消毒杀菌后供入户内,且设有水质检测设备,对水质进行日常监测。

②生活污水处理技术。小区实行雨水、污水分流排放,采用雨水利用及中水回用系统,将雨、污水经二级生化处理达标后,用于浇灌绿地、洗车、喷洒马路以及人工湖的补充与循环,减少自来水的公共用水量。

③居住区生活垃圾的收运及处理方式。小区内垃圾袋装,定时收集,集中处理站处理。

④居住区绿化环境保障技术。优质绿化草坪技术。道路采用彩色混凝土路面砖,采用自从喷灌系统。

3.2智能建筑开发新技术的应用

(1)住宅智能化成套技术

小区建立了先进的综合物业管理系统、综合信息服务系统、小区综合保安管理系统,实现小区内独立家庭的高度安全性、舒适性和现代多媒体通讯的便捷性。

①安全防范系统

小区的安全防范系统是一个多层次、立体化的保安系统,具有一定的智能功能。安全防范系统以小区的监控中心为中枢,以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门禁系统、红外线报警系统、可燃气体泄露报警系统、火灾自动报警系统、紧急呼救系统、可视对讲系统、周界防范系统、电子巡更系统等,形成一个多功能、全方位、智能化的报警指挥网络系统,向小区住户提供可靠的安全防范服务。

闭路电视监控系统通过住宅小区各出入口处、地下停车场、小区重要部位、走廊、主要路口及围墙边、绿化带等部位安装监控摄像机,进行全天候的监视、录像存储。

门禁系统可用钥匙或IC卡进入,当系统处于设防状态时,如果发生撬门,则会发出报警信号传至小区监控中心;外来访客必须通过对讲主机与住户通话,得到允许后,有住户遥控开启防盗门才能进入。

红外线报警系统用于住户门口、窗口及阳台的防范。如果有人非法进入,红外线探测器触发报警,将信号传至室内防盗主机,发出声光报警,并将信号送至小区监控中心。

在厨房内设置可燃气体探测器,当发生可燃气体泄漏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同时关闭煤气阀。

在地下车库、商业服务中心、幼儿园等公共建筑内设置烟感探测器,当发生火灾时,探测器触发报警,并将该信号传送至小区监控中心。

小区住宅客厅、卧室等处设置有紧急呼救按钮,当家中有紧急事件发生,如生重病、有盗贼闯入,需要求助时,只要按下紧急呼救按钮,家庭主机及将信号传至管理中心。

小区围墙上设置红外线对射报警系统。当有人非法越墙,即触发红外对射装置并报警,同时启动周界监控摄像机跟踪摄像录像。

小区设置有巡更布点。当保安人员到达某巡更布点时,将已存储个人信息的手持机与巡更布点设备结接触,手持机就会记录保安员到达的时间以及位置信息,在保安人员回到监控中心后,这些信息就会按要求在主机上出现,确保保安人员巡更效果及人身安全。

②网络信息服务系统

小区内部网络信息服务系统主要满足电话交换网、数据通讯网以及视频传输网的三网要求。目前内部的网络信息服务系统把语音与窄带数据融为一体,并为三网融合的智能建筑发展提供条件。

③小区物业管理系统

物业智能管理系统包含对小区人流、物流和财流的有效管理,主要由停车场管理系统、远程抄表系统、设备管理系统、智能一卡通系统、广播及背景音乐系统。

水利水电智能工程管理篇(10)

作者简介:刘建峰(1978-),男,江苏江阴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国家注册电气工程师;周玉庭(1972-),女,四川高县人,南京工业大学自动化与电气工程学院,讲师。(江苏 南京 211816)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4)08-0064-02

一、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内涵

1.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定义[1]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一个在土木工程学科背景下,研究以建筑物为载体时对电能的产生、传输、转换、控制、利用和对信息的获取、传输、处理和利用的专业。随着现代建筑技术的发展,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不断吸收了基础科学、材料科学、管理科学和电子技术、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自动控制技术等学科的最新研究成果与技术发展成就。作为土木类新增专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填补了土木类专业中缺少“电”(或“电气”)的空缺,与计算机技术、信息技术、物联网技术、节能技术等新兴技术融合,是典型的多学科的交叉和融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随着时代前进而不断地发展变化。现阶段,“智能建筑”的出现使其内涵延伸到“电气+信息”;另外,随着节能、环保相关技术的发展及应用以及绿色建筑概念的提出与发展,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逐步形成了“建筑+电气+信息+节能”的内涵,与传统的建筑电气专业有着本质的不同。

2.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掌握电工、电子、控制、信息、建筑学等较宽领域的基础理论,掌握对建筑相关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等所需的专业知识和技术,综合素质高、实践能力强、具备执业注册工程师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毕业生能够从事工业与民用建筑电气及智能化技术相关的工程设计、工程建设与管理、系统集成、信息处理等工作,并具有建筑电气与智能化技术应用研究和开发的初步能力。

从以上内容可以看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主要面向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包括对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

二、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相近专业的英文名称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是教育部新近批准的专业,目前没有一个公认的英文名称,各高校根据自己的理解,有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相对而言,国内外土木建筑类有一些专业建立时间较长,其专业名称一般有固定的英文名称。

1.建筑学:Architecture

建筑学,从广义上来说,是研究建筑及其环境的学科,通常是指与建筑设计和建造相关的艺术和技术的综合。[2]建筑学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建筑设计、城市设计、室内设计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设计部门从事设计工作,并具有多种职业适应能力的通用型、复合型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2.土木工程:Civil Engineering

土木工程是建造各类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的统称。它既指所应用的材料、设备和所进行的勘测、设计、施工维修等技术活动;也指工程建设的对象。[3]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掌握工程力学、流体力学、岩土力学和市政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具备从事土木工程的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的能力,能在房屋建筑、地下建筑、隧道、道路、桥梁、矿井等的设计、研究、施工、教育、管理、投资、开发部门从事技术或管理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3.给排水科学与工程:Drainage Science and Engineering(原建筑给排水:Building Water Supply and Drainage)

给排水科学与工程是一门应用很广泛的学科,它是以城市水的输送、净化及水资源保护与利用有关的理论与技术为主要研究内容。[4]该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城市给水工程、排水工程、取水工程、防洪工程、建筑给水排水工程、工业给水排水工程、水污染控制规划和水资源保护等方面的知识,能在规划部门、环保部门、设计单位等从事规划、设计、施工、教育和研究开发方面工作的给水排水工程学科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4.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Building Environment and Energy Applications Engineering

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由原建筑节能技术与工程、建筑设施智能技术(部分)与建筑环境与设备工程专业合并而成。[5,6]该专业主要培养能够从事以下三个方面工作的专业技术人才:一是能从事建筑物采暖、空调、通风除尘、空气净化和燃气应用等系统与设备以及相关的城市供热、供燃气系统与设备的设计、安装调试与运行工作;二是对建筑中环境系统和供能设施的设计、安装、估价、调试、运行、维护,技术经济分析和管理;三是能适应低碳经济建设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具备建筑节能设计、建造、运行管理的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知识面宽,具有向土建类相关领域拓展渗透的能力、适应能力和实际工作能力。

5.建筑设备工程技术:Construction Equipment Engineering

建筑设备技术是普通高职高专土建大类专业目录下设的一门专业,属于建筑设备类专业。该专业为普通高等学校专科层次。建筑设备技术专业主要培养掌握建筑设备工程的基本知识和技术,具备建筑水、电、通风与空调、楼宇智能化等设备工程的设计、预决算、安装施工、运行与维护、质量检验及工程管理等能力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6.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 and Management

香港科技大学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与管理专业,是为建筑物装备行业专业技术人员开设的研究生课程。学生通过学习掌握智能建筑相关技术和管理的基本概念与原理,学习内容涵盖安全与健康、风险管理、能量消耗监控、室内空气质量、设施管理等内容,属于典型的最新尖端技术与管理策略的交叉融合专业。

7.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

香港大学开设了“建筑装备工程”(Building Services Engineering,简称BSE)专业。该专业主要学习各种工程装备设施与建筑环境的相关规范、设计、安装与管理。

8.其他相关院校的专业

国内外其他相关院校类似专业还有:美国宾州州立大学大学园开设的建筑技术专业(Building Technology);英国南安普顿大学开设的能源、环境与建筑物专业(Energy,Environment and Buildings);马来西亚淡马锡理工学院开设的智能建筑技术专业(Intelligent Building Technology);香港理工大学开设的建筑电气设备与系统专业(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and Systems in Buildings)。

三、对相关英文翻译的分析

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主题词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三个,下文分别予以讨论。

1.对“建筑”的翻译[7,8]

从上述相关专业名称可知,当研究建筑设计本身时,一般用Architecture居多;当研究建筑内部设施时,一般用Building居多。在与相关专业的留学生讨论时,留学生也指出:在国外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时,建筑一词一般用Building,而不用Architecture。Construction一词多指建筑物本身或建造、施工的过程与技术,也可以表示建筑物内部的设施与设备的设计、建造过程,其涵盖范围比Building更广。但在习惯上,提到建筑内部的设施,一般用Building的居多。因此,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中的“建筑”一词,用Building较为合适。

2.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7,8]

对“电气”与“智能化”的翻译,相对容易确定。“电气”一词在专业名称或相关规范中,一般用Electrical或Electricity;“智能化”一般采用Intelligent、Intelligentization或Intelligence。根据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内涵,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指对建筑物内部的各种设备进行供电、控制、保护、监视的设施与系统,即此处的“电气”与“智能化”应是名词,而非形容词,故用Electricity与Intelligence为好,而不用Electrical与Intelligent。

3.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的区别

根据英文翻译,Intelligence与Intelligentization都有智能化的含义。在具体应用上,“Intelligence”偏向于智能、智慧之意;当用在建筑物时,可以引申为建筑物经各种设备支持,具有“人工智能”或“能进行高度智能的自我管理”之意,成为具有一定“智慧”的建筑物。“Intelligentization”用作建筑物时,偏向于建筑物经过各种设备的支持,具有了“可控制、可遥控”的功能。相比较而言,面对未来的智能建筑发展,Intelligence比Intelligentization更能体现智能建筑的本质。

四、南京工业大学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的名称

根据建筑电气的定义、培养目标、相关专业的英文名称以及传统习惯等,认为“建筑电气与智能化”的英文名称,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为好。在南京工业大学最新的专业与课程英文名称汇总中,即采用Building Electricity and Intelligence的名称。当然,由于各高校对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以及对专业内涵理解的不断深入、专业本身与科学技术的发展,其英文名称可能有所不同。希望通过讨论,能尽早确定一种比较权威的统一名称,以利于进一步扩大国际交流。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指导委员会.建筑电气与智能化专业规范[Z].2010.

[2]本书编委会.建筑大辞典[M].北京:地震出版社,1992.

[3]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4]本书编委.中国土木建筑百科辞典(建筑设备工程)[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9.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2012年)[Z].2012.

上一篇: 冬季火灾预防安全知识 下一篇: 中医的方法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