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51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1)

3.招标范围: 涉及防洪、排涝、灌溉、水力发电、引(供)水、滩涂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重要设备、材料等货物的采购,单项合同估算价在5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勘察设计、监理等服务的项目,单项合同估算价在20万元人民币以上的;5-20万元的各类项目可采用邀请招标方式。

5.凡是够招标条件工程项目必须由有资质的招投标机构招标。

6.招标投标活动应当遵循公开、公平、公正和诚实信用的原则。项目的招标准备工作由项目实施基层单位具体负责。

7. 水利局负责管理全系统水利工程建设项目招标投标活动,邀请县监察、计划、财政、审计部门等全程行政监督。

8.项目的招标必须成立招标领导小组,由局一名主管领导任领导小组组长负责招标事宜。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2)

建设项目管理是伴随工程实体的规划、设计、建造及投运过程同时开展的管理活动,和一般建设项目不同,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具有准公共品、巨额建设成本、资产专用性、 网络 规模效应、迅猛而持续的市场需求、规划的不确定性等技术 经济 特性,这些特性形成了对HSE、进度、成本、质量等项目目标的综合要求,同时意味着工程造价管理在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中面临着更高的投资控制要求。此文拟运用项目管理的基本原理、技术和工具,提出一套城市轨道交通建设项目(以下简称“城轨项目”)的投资控制系统,并对该系统在天津津滨轻轨工程造价管理过程中的运用加以介绍。

1城轨项目造价管理的特点及对投资控制系统的要求 (2)工程拆迁量大。无论地铁或轻轨,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势必要遭遇地上各种建筑物、地下各种管线,拆迁量大,来自技术、民政层面等不确定因素对工程造价有很大 影响 。

(3)项目标段划分多,专业复杂[3],涉及的监理单位和施工单位很多,致使协调管理工作量很大,协调成本易以造价失控方式得以体现。

(4)工期长。由规划、设计 问题 引发各种性质的工程变更的可能性很大,给工程投资控制带来很大难度。

以上后3个因素作为工程造价模型的外生变量,也是投资控制系统必须解决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2城轨项目投资控制的基本原理及系统设计

2.1投资控制基本原理

城轨项目投资控制的本质是对工程的价值管理、挣值管理和风险管理。考察项目实施期的各阶段,可以清晰地看到造价生成的两条脉络(见图2),由此确立投资的若干控制点。

工程实体的可研、设计、建造、试运、移交,即项目的物质转换活动。围绕这些活动确立城轨项目的投资设计阶段控制和支付与结算阶段控制。

合同交易的设计、运行、维护,即项目的权益转换活动。围绕这些活动,确立城轨项目投资的采购事件控制和变更与索赔事件控制。

(1) 在城轨项目的设计阶段开展价值工程[5],对项目的全生命周期成本(LCC)管理具有重大意义。由于城轨项目的技术经济特性,其建造成本和运营成本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通过对实体功能、成本的合理配置,不仅能对工程造价的大宗———概算,进行整体的结构性优化,同时还将对项目运营成本产生深远的影响,最终真正满足业主的经营需求和实现项目的正外部性公益需求。对应生成的设计控制模型依据用公式表示为:

V=F/C=C 0/C

(2)工程款的支付、结算作为投资控制的最后一个环节,除了完成协调业主和承包商之间的关系,使项目顺利进行外,更为重要的职能是监测进度和费用的使用情况。通常使用累计费用曲线(S曲线)和甘特图来检查费用和进度的差异。但是,对于城轨项目平均概算高达3亿~6亿元/km的超大型项目来说,项目管理所需的甘特图和S曲线数量是极为可观的。因此,有必要在建造阶段采用挣值管理(EVM),通过正确的工程量等数据传递系统,可以准确地 分析 工程进度,包括已完成工作的比例,项目资金的支出速度等等,并且还具有对工程未来实际总造价粗略的预测能力[6]。而且,挣值分析可以在项目WBS系统的任何层次上进行,对应生成的支付、结算控制系统的模型依据用公式可表示为:

EAC=BAC/CPI

(2)由于设计质量、合同结构和变更、索赔有着隐患———事件———突破概算的内在关联[7],且工程实际造价=合同价+变更价+索赔额。因此,投资控制系统的核心是对变更索赔的风险管理。对应采购控制系统和变更索赔控制的模型依据是基于风险管理的PDCA循环控制(计划、行动、检查、评估)。

2.2 城轨项目投资控制的系统要素及关联

对于建设项目而言,整个项目管理活动的结构、过程可分解为各个目标管理子系统。建立城市轨道交通投资控制系统,必须要回答的4个基本问题同时也是系统构架的基本要素,即投资控制系统做什么(确立控制客体)、谁做(确立控制主体)、何时做(确立控制时间)、控制值(确立控制参数及给定值)是多少、与此对应,运用项目管理技术和工具,分别设置城轨项目投资控制系统的任务结构、组织结构、时间逻辑、控制参数目标以及假定条件。

(1)采用WBS工具[8],建立项目任务结构,即投资控制客体。

(2)对应结构中的每个节点建立投资控制的矩阵式基层组织体系,即投资控制主体。

(3) 沿每个节点任务实施的全过程建立设计控制、采购控制、变更和索赔控制、支付和结算控制4个主要的子系统,即投资控制机制。

(4)确定项目投资控制的系统总目标。

(5)以项目风险管理系统的输出作为投资系统的假定条件输入。

3 城轨项目投资控制系统的构成

3.1 建立投资控制客体

根据投资控制的目的和要求,总投资控制目标可以按不同的方式进行分解,比较常见的有按基建费用组成和按子项目分解两种方式。前者简单明了,针对不同专业费用确定不同的控制主体,可以起到很好的控制效果,但当项目中所包含的单项工程或单位工程较多时,往往会增加投资控制的难度,影响投资控制的效果。城轨项目涉及的专业较多,投资额巨大。相对而言,项目的可行性 研究 工作比较深入细致,因此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工作 内容 以及要求都基本明确,可采用按子项目分解投资控制目标的方式来获得项目的基本任务结构。

3.2 建立矩阵式投资控制主体

3.2.1 投资控制主体的基层确定

投资控制目标的任务分解结构应与投资控制组织的结构相对应,但这并不意味着组织分解结构与投资目标分解结构完全一致。随着设计的逐渐深入,任务结构可以分解得很细,相应的投资控制的组织体系将过于庞杂,不利于协调管理。因此,针对城轨项目的工程特点,可将与各个功能分区都有关的投资控制任务,如线桥、信号、供电等合并管理,建立矩阵式投资控制组织体系,见图3。

3.2.2 投资控制主体的层级确定

城轨项目在建设过程中,每个单线项目的一次性业主,为了获得建设项目管理的社会化、专业化所带来的效益,使用代建制进行激励。这样,在项目不同的实施环节(设计、建造)所对应的投资控制子系统中,将 自然 生成基于市场合同的层级式项目投资控制结构。在项目管理中,具体的职能分工是一项比任务分工更为困难的工作。职能分工表是用图表的形式将任务分工和职能分工综合表达的一种形式。采用职能分工表进行职能分工具有以下几方面优点:

(1)不仅可以明确投资控制不同机构或人员在某一投资控制任务上的职能(或权限),而且可以明确他们之间在同一任务上的相互关系;

(2)可以检查每项投资控制工作的职能分工是否明确、完整,是否按照PDCA循环有效执行;

(3)可以检查每项投资控制任务的提法是否恰当。

绘制职能分工表的前提条件,是将投资控制的总任务按照项目实施的各个阶段和投资控制工作的各个层次进行分解,即进行投资控制的任务分工(见表1)。在这一基础上,确定各项任务所要完成的职能,此处通常只考虑规划、决策、执行和检查4个主要职能。最后,将各任务的各个职能分解到适当的机构和人员。 3.3 沿项目实施顺序建立不同的项目投资子系统

建立4个项目投资子系统,设计阶段控制环节见图4。

3.4 投资控制目标的确定

投资控制目标是建设项目预计的最高投资限额,是项目实施全过程中进行投资控制的最基本的依据。根据项目投资全过程控制的基本原则,在项目建设前期投资节约的可能性最大。因此,项目的投资控制目标主要是通过可行性 研究 中的投资估算来设定的。为使项目的投资控制目标更加合理,投资估算编制应严格遵循以下原则:

(1)采用合理的编制依据和定额资料;

(2)采用随行就市的单价水平;

(3)合理预估不可测因素,防止投资不足。

3.5 确立投资控制系统的假定条件

风险管理系统的输出,即风险评价和排序作为投资控制系统资源配置的依据。最典型的是土地使用费用及拆迁补偿费。由于该项费用在实际发生时可能遇到很多无法估计的情况,导致费用的大幅度上升,因此在编制投资估算时,要进行大量的风险 分析 工作,根据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研究成果,合理估计征地费用的单价,以防止在实施过程中出现追加投资的 问题 出现。

4 投资控制系统在天津津滨轻轨工程造价管理中的运用 津滨轻轨工程涉及的专业多,但由于可行性研究工作做得比较深入细致,各单项工程和单位工程的工作 内容 及要求都基本明确,因此采用了按子项目分解投资控制目标的方式。考虑到津滨轻轨工程路线长、功能分区多的特点,在按子项目分解投资控制目标的基础上,进一步按功能分区分解,从而形成投资控制目标分解的矩阵式 网络 结构,见图3。

由于该项目工期紧,采用了“快速轨道法”,在设计并没有全部完成时就开始进行工程采购和施工工作。因此,针对津滨轻轨工程投资大、路线长、工期紧、起点高①等特点,建立一套切实可行、多层次目标、灵活的投资控制系统尤为重要。

4.1设计控制子系统

通常可行性研究、投资决策、初步设计、施工图设计等都包括在工程设计控制子系统中,在设计阶段建立有效的投资控制系统,把投资比例比较大的部分作为投资控制的重点,对提高投资控制效率有着重大的意义。

津滨轻轨工程设计阶段投资控制的特点,主要体现在面向项目全生命周期的价值工程。根据前述的投资目标分解体系,津滨轻轨工程每一项具体的投资目标分解对象都有详细的基于价值工程的设计原则。其特点为:

(1)完善的设计招投标制度;

(2)规范的设计监理审核和业主审核制度;

(3)成熟的设计管理体系和职能划分;

(4)限额设计的采用;

(5)价值工程在设计原则中的良好运用。

4.2 支付与结算控制子系统

进度/费用管理在津滨轻轨工程项目中的具体运用,是在支付与结算控制中使用验工计价和支付审核制度,即验收已完的工程数量和质量,核定完成价值,结算工程价款,并生成S曲线进行投资纠偏的动态控制。控制主体为指挥部(项目管理公司)和其他主要项目干系人(业主、总包、分包、监理)(见图5),各方在验工计价及合同段工程数量按工程进度核对,并共同签定核对纪要,此纪要为合同包干内计价控制数量。

4.3 采购控制子系统

津滨轻轨工程项目投资者由政府专业性投资公司和国有 企业 组成,实现了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作为一次性业主,采取代建制的方式并委托招标机构,在采购阶段的投资控制的主要特点是合理的标段划分。一般情况下,一个项目应当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招标,但是,对于滨海快速交通这样的大型项目(线路长、投资大、专业划分多),作为一个整体进行招标将大大降低招标的竞争性,因为符合招标条件的潜在投标人的数量太少,这样就应当将招标项目划分成若干个标段分别进行招标,但也不能将标段划分得太小,太小的标段将失去对实力雄厚的潜在投标人的吸引力。该项目的标段划分是招标活动中较为复杂的一项工作,综合考虑了以下因素:

(1)招标项目的专业要求;

(2)招标项目的管理要求;

(3)对工程投资的 影响 ;

(4)工程各项工作的衔接;

(5)施工线路的长短。

4.4 变更和索赔控制子系统

依据津滨轻轨工程投资风险分析结论,在各个投资组成部分中,投资膨胀率期望值最高者为“施工准备”部分,投资膨胀率达12.60%,其他投资膨胀率较高的依次为其他工程、桥涵工程、房屋工程及建筑装修工程、通信工程,以此作为输入变更与索赔控制子系统的风险数据。变更与索赔控制的重点包括施工前的变更管理,施工中严格变更设计管理,采用有利于变更控制的建设管理方式,加强索赔预防,严格索赔处理,减少索赔损失。

以下以施工前的变更处理为例,说明施工前变更管理在变更、索赔控制中的重要作用。

工程变更主要发生在施工阶段,但施工阶段发生的变更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业主在项 目前 期缺乏潜在的变更控制意识而造成的。因此,津滨轻轨工程项目从编制项目任务书、建立项目进度计划和发包项目时起,就开始进行变更管理,主要表现在设计阶段以及通过合同策略进行控制。

(1)设计阶段。在工程变更中,大部分是由于设计错误、设计遗漏和设计量差等造成的设计变更,也有应业主或承包商要求的变更。因此,津滨轻轨工程项目在设计阶段就要力求准确、详尽及全面地反映业主和使用者的意图,避免在施工阶段产生由于设计阶段的潜在问题没有解决而导致的工程变更。此外,由于施工阶段发生的变更对项目目标的影响将比设计阶段更具有破坏性,因此项目业主十分重视设计阶段的变更控制。在设计阶段,项目业主和承包商不惜投入较多的人力和时间尽早发现设计问题,完善设计,控制设计变更的发生量。主要措施有项目目标范围定义(ScopeControlling);设计控制;严格的设计资格审核。

(2)合同策略。滨海快速交通项目工程采用固定价格合同。该合同模式在控制工程变更的发生量上有其一定的优点:

第一,在招投标和合同谈判阶段,业主和承包商就图纸和详细说明对合同任务范围已取得一致意见,因此合同任务是明确的,而且在合同签订前,业主要求承包商对施工现场进行调查,对合同现场条件达成协议,这样有利于减少工程变更的发生量;

第二,项目控制者根据完整的合同文件识别和确定工程变更,可以有依据进行检查和核实变更申请内容;

第三,图纸和详细说明书的完善,减少了大量的设计修改和改良;

第四,在设计阶段通过完善的设计图纸和说明,实现最终用户的使用要求,减少工程返工,包括对施工工序的改变和返工或增加任务。

5 结束语

尽管投资控制的目标参数是投资估算,控制参数是工程造价,但对于城轨项目建设而言,投资控制不是孤立的工程造价管理,必须考虑造价和运营成本的关系;造价与安全、进度、质量的关系;来自设计、合同结构、管理程序对变更、索赔的风险影响等。基于项目分解结构的组织管理体系和基于风险管理系统的造价风险评估,是投资控制系统的组织保证和资源配置依据。

参考 文献 :[2]尤福永.城市轨道交通与城市可持续 发展 [J].改革与战略, 2004,(3):62-63.[4]杨洪涛.谈优化设计对降低城市轨道交通项目投资的作用[J]. 现代 城市轨道交通,2004,(20),48-50.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3)

引言

信息化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主要发展趋势,需将信息化落实到企业管理的各个层面。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招投标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工作,未深入应用信息化,使建设单位难以统筹建设工程项目各项要素,易引发资源浪费、效益减少等问题。就此,关于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的研究具有鲜明现实意义。

1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现状

1.1信息化管理优势

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是指依托于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整合并处理项目信息,对项目全过程实施监督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减少项目管理者的工作量,便于其实时掌握项目建设状况,实现工程建设问题的尽早发现、及时处理。基于上述概念,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化的实施具有如下优势:第一,提高管理效率。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等建设工程相关主体,可利用集成管理系统,共享建设工程各项信息,便于建设工程主体间的信息交互,提高管理效率。同时,在信息系统支持下,管理人员可将简单重复的信息处理工作交由信息化软件完成,既可提高效率,也可保障质量。第二,便于企业决策。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建设单位可综合获取行业各项信息,包括施工单位信息、材料信息等,深入挖掘分析,为企业决策提供参考,进而选择性价比最高的施工单位与原材料,为建设工程实施提供保障,有助于建设工程效益提升[1]。第三,有效抵御风险。在信息化管理模式下,建设单位可实时掌握建设工程现场状况,并根据历史建设工程建设经验,对比分析,尽早发现建设工程存在的各项风险隐患,事前预防,减少风险带来的不利影响。

1.2信息化管理缺陷

虽然信息化管理在建设工程项目中优势显著,但部分建设单位因缺乏经验,在信息化管理落实方面存在诸多缺陷,具体总结为以下四点:

1.2.1信息开发利用不足

对于建设单位而言,招投标管理为建设工程项目管理的基础环节,直接影响后续项目建设成效。因信息化管理不到位,部分建设单位不能准确获取投标单位的相关信息,缺乏对招投标环节的监督管理,使招投标环节出现串标、干预投标等不良现象,损害建设单位利益。

1.2.2信息技术应用滞后

在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中,信息技术是支持管理措施落实的关键。部分建设单位未根据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需求,选择合适的信息技术,使信息技术与信息化管理缺乏适配性,信息化管理工作受阻。例如,在建设工程项目施工期间,建设单位未引进先进技术,仍由工作人员逐一审核施工单位提交的相关报告,使建设单位掌握的信息滞后于施工单位,影响建设单位开展有效的管理工作,难以保障建设工程质量[2]。

1.2.3管理系统功能薄弱

各项功能建设工程项目管理涉及诸多信息,需建设单位逐一整理、归档与分析,工作量较大,建设单位管理人员面临较大工作压力。虽然部分建设单位开展管理系统建设,但存在管理系统功能薄弱问题,并未根据项目管理要求,合理划分招投标管理、合同管理、资金管理等模块,信息化在建设工程管理中的渗透广度不足,难以发挥信息化管理作用。

1.2.4信息人才建设缺失

在建设单位开展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时,管理人员是关键主体,其具备的信息素养,直接影响信息化管理实施成效。部分建设单位管理人员信息素养薄弱,缺乏信息化管理意识,不具备信息系统操作能力,不能利用先进技术与系统开展管理工作,影响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开展[3]。

2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策略

针对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存在的缺陷,本文借鉴建设单位成功经验,总结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策略,为建设单位实施信息化管理提供有益探索,改进不足,提升管理水平。

2.1做好信息挖掘处理

针对建设单位在信息处理方面存在的缺陷,建议建设单位在开展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工作时,做好信息挖掘处理,尽最大限度开发利用建设工程相关信息,为项目管理提供信息支撑。以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为例,建设单位可从以下几方面实施信息挖掘处理工作:第一,招标数据管理。在信息化发展背景下,电子招投标模式在建设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且建设单位普遍应用建设工程信息管理系统,建设工程数据逐年增多,建设单位可利用大数据技术,全面采集同类建设工程的招投标数据,开展综合分析,对比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建设单位招标文件的编制、招标条件的设置等内容,为复杂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实施提供参考。同时,在具体评标工作中,建设单位可利用采集的建设工程相关数据,为评标专家提供参考,由评标专家根据历史工程建设数据,预测投标单位的中标价格,预防低价中标或高价结算等现象的出现,保障投标单位报价的科学管理,避免建设单位出现损失[4]。第二,构建数据库。建设单位建设工程数量逐年增多,建设工程规模逐年扩大,招投标与管理需求提升,为充分利用信息化优势,建设单位可针对建设工程施工单位,构建档案数据库,全面记录建设工程历时投标信息、中标信息、承接项目信息等内容,综合评估建设单位的资质、技术水平、建设能力与经营绩效,在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开展前,对各项均位居前列的施工单位发出招标邀请,提高招投标工作质量,为建设工程实施提供保障。第三,辅助管理决策。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前,建设单位需制定招投标计划,为招投标工作有序实施。为提高招投标管理水平,更好地落实招投标工作,建设单位可利用信息技术,辅助管理决策,为招投标计划的优化制定提供参考。例如,某建设单位根据历史建设工程数据,明确建设工程招投标的工作重点,选择工程量清单计价方式,实施公开招标,顺利将建设工程承包给有资质、技术高、质量有保障的投标单位,招投标管理效果显著。

2.2引进先进信息技术

针对建设工程信息技术应用滞后问题,建议建设单位根据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需求,引进先进信息技术,支撑信息化管理工作。以某建设单位为例,在建设工程实施中,引进BIM技术,用于建设工程项目管理全过程,具体如下:第一,招投标管理。建设单位要求投标单位在编制投标文件时,需增设BIM相关内容,根据建设单位提供的图纸,构建BIM模型,将BIM模型源文件、BIM深化设计等内容纳入投标文件范畴,直观呈现投标文件中的报价、施工工艺、施工进度等信息。例如,在某建设工程中,建设单位在以往电子招投标基础上,根据投标单位提交的含有BIM文件的投标文件,开展BIM评标,评标内容围绕总体评价、深化设计、施工模拟、成本管理与专项方案五项内容,包括模型碰撞分析、重难点工艺动画展示、场地布置模拟、专项方案模拟、施工进度模拟、施工图预算与模拟、孔洞预留等部分,解决传统文字评标的模糊缺陷,可使评标专家直观掌握投标单位投标文件的缺陷与优点,便于建设单位选择最优投标单位,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投标单位中标率。第二,施工管理。基于BIM技术在招投标环节的应用,建设单位可依据BIM模型全面了解投标单位的施工技术方案,编制准确工程量清单,既可提高核算效率,也可避免漏项或错项等问题的出现,为施工管理提供详细指导。同时,在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可以BIM模型为基础,将施工现场各项数据信息录入BIM软件中,对比分析当前施工与BIM模型存在差异,探究施工质量、施工进度偏差出现原因,提高施工管理准确性与有效性,便于建设单位准确定位建设工程施工现场缺陷,督促施工单位尽早纠偏整改,确保建设工程按照既定模型实施。第三,材料管理。在建设工程施工期间,建设单位可根据BIM模型,构建材料清单,根据施工进度明确各个工序材料使用量,对建设工程材料实施信息化管理。根据施工现场监督结果,实时更新材料信息,可尽早发现材料使用超支问题,督促施工单位整改材料浪费问题,控制施工成本。

2.3构建完善信息系统

针对建设工程信息系统功能薄弱问题,建议建设单位根据建设工程信息化管理内容,优化改进系统建设工作,构建完善信息系统,确保信息系统功能涵盖各项项目管理工作,以提供信息化支撑。以某建设单位为例,管理者从项目生命周期、数据层级与组织层级三方面着手,明确投标、项目准备、项目实施与竣工收尾四个环节的信息化管理需求,设置如下功能模块:第一,投标环节。在招投标管理中,信息系统可跟踪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工作开展状况,实时更新建设工程招投标状态,如已投标、已中标、已放弃等,便于建设单位开展投标单位管理;支持线上评标,由评标专家根据投标文件、BIM模型等信息,实施在线评审,提高评标效率;生成投标台账,准确记录建设工程名称,开发单位、招标单位、取标日期、工程类型、项目基本信息(如合同开工信息、实际开工日期、项目基本描述等)等信息,便于招投标信息共享与管理。第二,项目准备环节。在项目准备环节,信息系统功能包括合同管理、成本测算两项功能。在合同管理模块,记录电子版合同及合同基本信息,既可为后续工程提供参考,也供管理人员共享相关信息,并提示建设单位竣工日期与合同款结算日期,便于建设单位与施工单位构建良好合作关系;在成本测算模块,信息系统根据不同类型的建设工程,设置不同成本预测模板,供财务人员开展成本测算,既可提高成本测算准确性,也可积累相关数据,形成企业定额,为后续同类建设工程管理提供参考。第三,项目实施环节。在项目实施环节,信息系统功能包括材料管理、设备管理、分包管理、结算中心、资金管理、质量管理、安全管理、进度管理与日志管理。以建设工程施工期间的质量、安全与进度管理为例,建设单位通过视频监控,获取施工现场进度,并将其与进度网络计划对比,直观掌握施工进度,分析施工进度滞后原因,督促施工单位调整施工方案或组织,尽快追赶进度;管理人员根据安全管理模块的检查记录单,逐一审查施工现场安全施工状况,交由建设单位管理层审批,提高安全管理有效性及时效性;质量管理模块包括质量检查、质量整改与质量创优规划三部分,管理人员根据质量检查记录表开展施工现场质量管理,根据质量整改表评估施工单位质量问题整改状况,通过质量创优规划记录施工单位优化调整的施工措施,通过信息化手段实时掌握施工现场质量水平,开展系统性、高效性质量管理工作。第四,竣工收尾环节。在竣工管理中,信息系统与建设单位档案管理系统连接,将竣工各项资料存储于档案管理系统中,构建建设工程电子档案,涵盖经济文档、技术资料等多项内容,如开工报审资料、分部分项施工资料、施工组织与方案资料等,为建设单位竣工验收提供帮助,也可长期存储建设工程竣工资料,为建设工程运行管理提供参考,避免因人员流动等因素使建设工程竣工资料丢失或遗漏。

2.4建设信息人才队伍

对于建设工程信息人才建设缺陷,建议建设单位提高对管理人员重视,加强信息人才队伍建设,有意识地引进、培养信息管理人才,为建设工程项目信息化管理提供人力保障。以某建设单位为例,为督促管理人员切实落实信息化管理工作,从职工培训与人员管理两方面着手。在职工培训方面,建设单位定期举办讲座和培训班,提高管理人员对信息化管理的重视,树立信息化管理意识;邀请行业专家,针对信息化管理技术,开展专业技能培训,确保管理人员可利用BIM等先进技术实施信息化管理。例如,建设单位邀请广联达软件企业技术骨干作为培训师,围绕BIM与建设项目管理开展培训,培训内容包括BIM在建设工程招投标管理与项目管理中的应用方式、BIM与PM的交互、BIM发展趋势,利用建设工程实践,使管理人员掌握广联达系列BIM软件产品的应用方式,为其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的运用奠定基础。在人员管理方面,为督促管理人员在建设工程中实施信息化管理,建设单位将信息化管理落实纳入管理人员绩效考核范畴,从多方面考评管理人员信息素养。细化来说,建设单位构建三级指标评价体系,一级指标为信息管理水平,二级指标包括信息意识、信息技能、信息交流、信息法律与道德四部分。信息意识的三级指标为信息获取信息、建设工程信息综合辨析能力;信息技能的三级指标为语言技能、信息检索技能、软件操作技能、信息安全防范技能;信息交流的三级指标为信息交流态度、信息共享能力;信息法律与道德的三级指标为信息化管理政策法规认知状况、重要信息保密意识等。根据绩效考核结果,奖励或惩罚建设单位管理人员,鼓励其提升自身信息素养,开展信息化管理工作。

3结论

综上所述,在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化的实施在信息处理、信息技术应用、系统建设、人才建设四方面存在缺陷。通过本文的分析,建议建设单位做好信息挖掘处理工作,引进先进信息技术,构建完善信息系统,建设信息人才队伍,为建设工程项目招投标等项目管理环节提供支撑,提高管理水平与质量。

参考文献

[1]陈超.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建设现状和趋势研究[J].数字技术与应用,2021,39(03):223-225.

[2]李斌.浅谈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中信息化管理的应用[J].绿色环保建材,2020(12):146-147.

[3]秦铭巍.建设工程项目管理信息化发展问题分析[J].建材与装饰,2020(18):134,136.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4)

前言:工程项目投资管理就是对工程项目的投资进行合理确定、有效控制等过程。而采用系统控制的方法有利于加强建设单位监督、管理建设工程的力度,促进工程实施的公信度、透明度的提升,增加对投资效果、使用、来源的审计监督,进而达到节约工程成本,获得更多投资效益的目的,推动工程项目建设的发展以及社会的进步。

1.目前工程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1忽视了投资决策阶段对项目投资的控制

根据我国工程建设的发展情况显示,出现了严重的投资膨胀问题,拖长了工程建设工期,也增加了工程的投入资金。产生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由于前期对工程投资没有做出合理的预算,而工程项目投资管理过于重视施工阶段的管理,忽视了投资决策阶段的管理。造成某些项目为了符合审批的资格,在投资预算时就会报出较低的价格,拟建项目的真实情况无法得到真实的反映。一旦项目被批准,为了实现项目的使用功能,就会在项目的设计阶段进行超标、超额编制工程预算,从而造成工程项目出现不可避免的投资管理问题[1]。

1.2招标过程中存在管理不当问题

在工程项目的招标过程中,由于较多的行政干预,造成工程项目的中标往往由行政权利较大的企业获得。同时还有企业串通业主,采取量体裁衣的方式,或者挂靠其他有实力的企业,造成招标阶段出现严重的围标和串标现象,给项目投资管理带来不利影响。

1.3施工阶段项目投资管理不合理

目前工程施工阶段的监理机构工作人员在管理时,主要对工程项目的进度和质量进行控制以及组织协调施工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很大程度上对信息和合同的管理不到位,投资管理的全方位也只是分散管理结算审核、变更工程、中间付款等环节,当工程项目质量不符合标准则暂缓付款,直到工程合格验收之后才付款,但是这种优化投资管理并没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投资管理存在明显的不合理现象,应当对项目内容和目标进行系统和全方位的监控,注重系统投资管理。

2.工程投资项目管理过程运用系统控制方法解决存在问题的对策

2.1设计阶段

使用系统控制的方法,解决目前设计阶段中投资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首先,推行设计招标制度,在设计招标时评估和比较投标方案的经济性、合理性,在投标方案满足设计任务书的基础之上,将设计的经济性作为评标指标。同时聘请建筑专业的经济师进行评标,提出优化建议,提高项目设计的合理性、经济性,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降低工程的投资成本。其次进行限额设计,实施限额设计方法,需要分解工程的投资,将上一阶段设计审定的工程量、投资额向各个专业分解,然后再由各个专业向分部工程、单项工程分解,最终各个项目按照具体的投资额度进行工程设计,比较优选出最佳的设计方案,利用这种多层次的控制,实现管理和控制设计阶段投资限额的目标,实现多维控制预算指标、工程数量与概算、设计标准、设计规模等方面。限额控制的工作内容有初步设计方案的选择、施工图预算的控制,设计变更的管理。最后是采取设计质量奖惩制度,改革原有的设计计费方法和审核方法,采用激励制度,在传统设计计费的前提下,对在设计阶段存在节约和浪费投资的现象做出相应的奖惩,根据实际设计节约的部分奖励相应的提成资金,而增加投资的部分则相应的扣除部分设计费,通过这话总方式激励相关设计人员在设计时精益求精。另外设计费的结算采用送审工程概预算之后再进行的制度,当概预算不符合投资计划时则需要重新编制,且设计费应留有部分尾款,当竣工之后再结清,避免出现设计人员不再施工现场指导的情况,这样也有利于设计单位加大对投资控制的重视[2]。

2.2招标阶段

在招标阶段采用系统控制工程项目管理的对策有很多,根据目前投资项目管理中存在的问题,首先应该健全和完善相关制度,推广工程量清单计价,即赋予企业和市场定价权,使定额的法定作用得以淡化,并增加询价环节,通过让投标单位详细说明工程落实安全措施、保证工程质量的方法、报价的合理性依据等,及时发现报价中存在的重、漏、错等问题,使投招标双方的利益得到保障,并维护工程招标市场的公平以及规范市场秩序。其次是实行量价分离的方法,根据国家的标准编制正确的工程量清单,明确相关人员应承担的风险,而投标人应当承担报价的风险,需要分析企业的工程成本和利润,精心选择合理的施工方案,如合理控制施工技术措施费用、现场费用等,优化配置施工机械、材料和施工人员等。最后是提高招标阶段的透明度,采用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方法进行招标,编制预算控制价,招标报名时则公布相应的信息,防止投标方、审核方、招标方对工程量的重复计算,节约大量的资源,从而缩短招投标时间,提高招标的效率[3]。

2.3施工阶段

首先应强化施工组织设计和管理,指导施工、进行施工准备、签订承包合同和进行过程招标的全局性的技术经济文件就是施工组织设计,也是科学管理施工活动的重要手段,还是有效控制工程造价、保证施工质量、工程顺利进行的工具。因此需要充分利用现代化的技术手段,加强对其管理,严格控制工程的质量,降低返修现象的发生,从而节约投资。另外在施工现场管理时,还应当加强合同管理,使财务人员、设备材料管理人员、工程技术人员、概预算人员、项目经理充分熟悉合同的内容,并严格执行,避免出现材料代用、设计变更、现场签证等问题,及时做好索赔、反索赔工作。保证施工阶段投资的科学管理。

结论:综上所述,通过系统控制方法在工程投资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的研究,从中可以了解到目前投资管理中存在许多不足之处,采用系统控制方法做出针对性的解决措施,有利于提高投资管理的科学性,为工程投资管理和工程质量提高保障。

参考文献: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5)

在现有水治理体制下,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是水利投资项目的监管主体,承担着主要监管职责。中央层面,水利部主要承担中央投资为主的水利建设项目的监管职责,不同部门负责的监管重点有所不同。规划计划司负责全国重点水利建设项目和小型水利项目的立项审查、审批,投资计划管理,项目后评估和投资统计。建设与管理司负责水利投资项目质量监管,工程开工审批和验收,重要水利工程和中央投资病险水库工程的建设运行管理,以及水利建设项目法人组建、工程招标投标、建设监理的市场监管。安全监督司负责水利工程建设安全生产监管和检查,水利工程项目安全评价,中央投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稽查和整改落实情况的监督检查。农村水利司负责组织实施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节水灌溉、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重点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的建设。水土保持司负责指导并监督国家重点水土保持建设项目的实施。各流域机构根据法律法规和水利部授予的权限,负责以水利部投资为主的水利工程项目的建设和管理。地方层面,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负责本行政辖区内以地方投资为主的大中型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组织建设和管理,并按照“上下对口”原则,由相应职能部门履行监管职责。市、县水利(务)局根据相关规定,负责地方小型项目的组织建设和管理。由水行政主管部门负责组建的项目法人对水利工程项目建设的全过程负责,接受本级和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由项目法人指定的项目代建单位具体负责水利工程项目建设过程的进度、质量、安全、资金等管理,并接受项目法人和水行政主管部门的监管。

2.主要措施及成效

2011年中央1号文件将“加强农田水利等薄弱环节建设,加快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摆在突出地位。近年,中央加大了水利建设投资力度,投资规模不断加大,投资领域不断拓宽,既有大型灌区改造、枢纽及水源工程建设和病险水库除险加固等一些传统重点工程项目,又有农村饮水安全、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水文监测体系建设、山洪灾害防治等面上工程项目。水利部积极出台相关政策,不断加大水利稽查力度,加快推进绩效评估考核,为水利投资项目建设的顺利实施提供了有力保障。主要有以下3个方面:

(1)积极出台相关政策,完善水利投资项目的监管机制

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中央有关政策,20世纪90年代以来,水利部先后出台了《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管理规定》(水利部水建〔1995〕128号)、《关于加强公益性水利工程建设管理若干意见的实施意见》(水建管〔2001〕74号)、《水利基本建设投资计划管理暂行办法》(水规计〔2003〕344号)、《水利建设项目后评价管理办法(试行)》(水规计〔2010〕51号)等30多部与水利投资项目管理相关的规范性文件,同时,地方上也出台了相关配套政策,为我国水利投资项目监管工作提供了主要依据。

(2)深入开展水利稽查,加大水利投资项目的监管力度

水利部近年高度重视水利稽查工作,对水利投资项目的工程质量、建设进度、资金管理、基本建设程序执行和“四项制度”落实等情况展开全面稽查,及时发现了水利投资项目建设过程中的各类问题,并督促相关责任单位整改。截至2013年年底,全国29个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和深圳市设立了水利稽查机构或明确了稽查工作负责部门,基本确立了部、流域和省三级水利稽查工作体制机制,水利稽查项目范围覆盖了全国所有省级行政区域和所有水利建设项目类型。

(3)积极推行绩效评估,加强水利投资项目的投资决策

水利部建立了预算项目储备、预算执行考核和预算执行动态监控“三项机制”,并实时监控每一笔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和直属单位财务核算,确保预算执行序时、均衡,资金支付安全、有效;逐步扩大专项资金绩效管理范围,中小河流治理、小型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小型农田水利建设等资金建立了绩效评价制度;积极开展中央水利投资计划执行情况考核和建设项目后评价工作,将绩效评价的结果与有关项目和资金安排挂钩,强化了地方政府和项目单位对项目的监督管理,确保发挥投资效益。

二、水利投资项目信息化监管现状

1.信息系统应用现状

信息系统的应用是水利投资项目监管的重要支撑,也是信息化监管的主要手段。目前,水利部相关业务司局用于水利投资项目监管的信息系统主要有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系统、水利统计管理系统、水利安全生产信息上报系统、水利审计免疫系统等。流域机构和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水利(务)厅(局)也不同程度地建设应用了相关信息系统,在水利投资项目的监管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系统由规划计划司组织研发并应用,满足了水利规划、项目前期、投资计划等业务的管理需求,实现了规划计划司以及7大流域机构和各省之间的水利投资计划上报、下达、水利投资立项审批等功能,提高了水利规划计划的精细化管理水平。水利统计管理系统由规划计划司组织研发,水利部发展研究中心应用并维护,由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组织项目法人单位或项目负责单位进行填报,实现了中央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基本情况、投资计划下达、投资拨付、投资完成、工程量及效益情况等信息的录入、审核与汇总上报,实现了中央水利项目投资计划执行和工程进度情况的定期跟踪和监管。水利安全生产信息上报系统由安全监督司组织实施,是各级水利行政主管单位安监部门及其所辖水利企事业单位之间关于水利工程生产安全情况的信息共享平台,该系统通过GIS定位功能,有效实现了对水利工程生产安全情况的定点定时监管。水利审计免疫系统由财务司会同审计署组织建设实施,是针对水利投资项目国库集中支付资金和直属单位财务核算的专业化信息系统,在水利建设资金的使用监管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此外,还有全国中小河流治理项目管理系统、全国病险水库除险加固项目管理平台等针对某类项目的管理信息系统,实现了对全国范围内某类水利项目建设情况的信息化监管。

2.信息化监管存在问题

(1)全过程监管不到位

按照水利投资项目全过程监管的目标,现阶段水利投资项目前期阶段的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初步设计报告及项目基本信息可以通过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系统实现上报和审批。项目建设阶段的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工程进度情况以及项目运行阶段的投资效益情况等信息可以通过水利统计管理系统实现月报和年报统计。而项目前期阶段的项目法人组建、初步设计及实施方案的变更、施工招标投标、项目开工申请,项目建设阶段的工程质量安全情况、竣工验收情况,以及运行阶段的运行管理单位、维修养护记录、“两费”落实情况等信息化监管均较为缺失。尤其是运行管理阶段的信息化应用程度较低,“重建轻管”现象尚未借助信息化手段来有效解决。

(2)监管实时性不强

目前,水利稽查是水利投资项目监管的主要手段,但水利稽查工作偏重事后管理,缺少事中控制,监管实时性不强。信息化是加强水利投资项目实时监管的一种有效手段,而目前水利部应用的信息系统监管实时性不强。以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系统和水利统计管理系统为例,前者的主要功能是水利投资项目前期立项阶段的审批和建设实施阶段的投资计划下达,用户仅限于水利部、流域机构和省水利(务)厅(局)的规划计划工作人员,无法实现市县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与上级水行政主管部门之间的投资计划信息交互,达不到实时监管的效果;后者的功能定位为信息统计,尽管实现了对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工程进度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和工程效益情况等信息的统计,一定程度上满足了水利投资项目的过程管理需求,但也难以有效达到实时监管的效果。

(3)系统建设及应用效率

有待提高水利部层面,相关业务司局根据各自承担的水利投资项目监管职责,开发应用了相应信息系统来支撑其监管工作,但由于技术方案、任务来源和资金渠道不同,系统建设较为分散,服务目标单一,缺少统一规划实施和统一标准规范。因此,监管信息存在重复填报现象,缺少必要的信息集成和系统整合,无法实现信息共享和监管的“横向协同”,不能有效形成水利投资项目监管合力。如项目名称、项目主管单位、项目投资来源、项目建设地址等基本信息从项目的立项阶段就应该固化到某一个信息系统,并作为唯一信息源和标准规范,实现与其他系统的信息共享。地方层面,水利投资项目监管信息系统建设相对滞后,部分地区虽然建设应用了相关信息系统,但与水利部应用的信息系统缺少数据衔接和共享,难以实现监管的“纵向贯通”。此外,系统信息填报的及时性、准确性和真实性有待提高,对水利投资决策分析与绩效考评的支撑作用有待加强。

三、目标及对策

1.实现全过程监管

按照对水利投资项目进行全过程监管的要求,水利投资项目的监管信息应覆盖水利投资项目从前期阶段到运行阶段的全过程,监管范围也应进一步扩大。按照水利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划分,在项目前期阶段,监管信息应包括项目建议书、可研报告、项目法人组建情况、初步设计报告及变更情况、实施方案及变更情况、施工招标投标情况和项目开工情况等。其中,项目法人相关信息应包括项目主管单位名称、项目法人名称、项目法人派出的现场建设管理机构、办公地址、法人代表姓名、技术负责人姓名等。按照相关规定,项目主管单位应在可研报告批复后、施工准备工程开工前,完成项目法人组建并上报相关信息。初步设计和实施方案变更时,项目法人应及时通过信息系统提出申请或备案,以此作为对项目法人考核的依据之一。施工招标投标信息包括招标方式、招标单位、中标设计单位、施工单位、监理单位、设备材料供应商等;项目开工信息包括开工申请报告和有关材料,如初步设计审批文号,与设计、施工、监理等单位签订的合同,工程质量安全监督手续,年度工程建设资金已落实证明,征地移民工作情况等。在项目建设阶段,监管信息应包括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工程进度情况、资金使用情况、工程质量安全情况、竣工验收情况等。其中,投资计划执行情况和工程进度情况又包括中央投资计划下达、到位、完成情况,地方配套资金计划的下达、到位、完成情况,已完成工程量、投资效益等信息;资金使用情况包括工程价款结算情况、是否违规挤占挪用建设资金、专项资金使用程序等信息;质量安全情况主要包括工程质量缺陷信息和生产安全隐患信息;竣工验收情况包括竣工财务决算报告,验收报告,监理、设计、施工单位提交的资料、文件、图纸,质量监督单位按水利工程质量评定规定提出的质量监督意见报告等。在项目运行阶段,监管信息主要是工程建成后的运行维护、投资效益等信息,应具体包括运行管理单位、管护机构和人员、维修养护记录、“两费”落实情况、发挥社会经济效益等信息。

2.加强系统升级建设

建设思路方面,充分借鉴集团企业投资建设项目分级管理和信息化管理经验,将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融入水利投资项目监管信息系统设计和研发中,以水利投资项目的生命周期为主线,打造水利投资项目监管统一信息平台(以下简称“统一信息平台”),实现水利投资项目全过程、各阶段、各层级信息化监管的无缝衔接,以及所有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历史信息的可追溯,为水利建设项目的绩效评价和投资决策提供数据支撑,并通过信息化手段有效解决水利投资项目的“重建轻管”问题。具体实施方面,由水利部统一组织,充分了解地方信息化应用需求,在水利规划计划管理系统、水利统计系统等主要应用系统的基础上,通过系统升级整合,改进原有系统功能和流程缺陷,建立水利投资建设项目名录,打造统一信息平台,实现规划计划司、财务司、建设与管理司、安全监督司等不同业务司局在统一信息平台上的“横向协同”监管;各流域、省、市、县水利部门根据相应权限和管理要求,均可以在统一信息平台上实现信息上报、审核、查看,或者结合本地区实际管理需求,在水利部统一信息平台设计理念和技术框架下,独立开发相应系统,并能够实现与水利部统一信息平台的数据交互,满足统一信息平台的信息采集和监管需求,实现全国水利投资项目监管的“纵向贯通”。此外,应充分考虑与国家发改委、财政部、国家统计局等单位相关信息系统的数据交互需求,必要时可以实现与这些外部系统的数据集成。系统部署方面,应基于现有水利部信息中心硬件和网络环境,加强水利政务外网建设和安全保密措施,在保证信息安全的基础上,优化系统部署方案,提高系统性能和使用效率,满足各级水行政主管部门系统用户的应用需求。

四、建议

1.组织领导方面

水利信息化已经成为国家科技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加快水利行业科技进步的重要战略措施,是水利现代化的基础和重要标志。信息管理是水利管理的重要环节,信息管理的效率和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管理工作的效率、质量和成败。因此,应充分认识信息化手段对改进水利投资项目监管所能发挥的重要作用,重视和加强水利投资项目监管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建议成立由水利部规划计划司、财务司、建设与管理司、安全监督司、农村水利司、水土保持司以及水利部信息中心、发展研究中心等司局或直属单位为主要成员的水利投资项目监管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组织开展水利投资项目监管信息化需求分析、数据标准体系建设、信息化应用制度建设和系统升级研发等工作,做到“统一规划、统一设计和统一实施”。

2.制度机制方面

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要确保信息化建设及应用各阶段、各层次、各环节工作的有序、高效、协调进行,必须完善信息化建设和应用机制,建立相应制度,将信息管理作为考核各级管理工作的重要指标。一是完善信息流转机制,规范信息系统操作流程,明确信息填报的时限和要求,畅通信息流转,提高系统使用效率。二是建立信息化标准规范,如明确项目名称、项目类型、行政区划、所属流域等数据指标的统一编码标准和分类标准,为信息系统建设的规划、设计与实施提供保障,提高信息资源的利用效率。三是建立信息化应用绩效考核制度,实行信息化工作“一把手”负责制,保障系统使用单位所填报信息的及时性和准确性,为相关领导决策和绩效考核提供数据支撑,形成“有数可依、有数必依、审数必严、假数必究”的信息化应用局面。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6)

Abstract: this article expounds the new generation of organizational system management mode and the traditional management mode the difference, and is acting system management mode from the system and external and internal 3 d Angle of analysis, the agent management mode in water conservancy engineering construction management will play the role of profound.

Key words: the agent; Water conservancy projects; Hierarchical analysi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前言

我国项目管理模式大致经历了三个主要阶段。第一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前。主要形式为投资方自己组建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机构,人员临时拼凑,管理水平和效率较低。项目管理机构随着工程结束而解散,新开工程又在较低的管理水平上重复拼凑临时的管理机构,使得工程建设水平和投资效益难以提高。同时投资方与建设方合而为一,既缺少约束和协调机制,又增加难度和风险程度,投资方与国家的利益难以统筹兼顾;第二阶段,20世纪80年代中期以后。主要形式为工程建设管理三制,即项目法人制、项目监理制和项目招投标制。该阶段虽然规避了工程建设管理机构重复建设的弊端,但它把项目管理中的管理方与实施方之间的严谨而精简的两者关系变为既不清晰又较繁多的业主、监理和承包商三者关系。作为管理方的业主、监理不仅机构设置多有重复,而且有时意见不尽一致:使实施方无所适从,质量、进度和投资难以有效控制,管理工作效率难以有效提高;第三阶段,近几年。随着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工程建设的不断发展,并根据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要求,工程建设应该是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以切实提高管理水平和充分发挥投资效益。传统管理模式远不能适应新机制、新要求,必须要有新的科学先进的管理模式取代原有管理模式。本文拟从不同的角度对水利工程建设实施代建制管理模式进行层次分析。

2代建制管理模式与传统管理模式比较

我国传统的政府投资水利工程建设项目的管理,基本上沿袭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传统管理模式,即由建设单位提出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政府投资管理部门进行审批决策,确定投资额度和年度投资计划,财政部门核拨建设资金,再由建设单位组织基建班子进行建设。然而许多研究表明,这种框架不能发挥出有效管理政府投资项目的作用。有关项目管理部门往往将“投资与建设”、“建设与管理,/相混淆。在许多项目的实施过程中,各级政府既当“运动员”,当“裁判员”,在项目的实施和监督方面都介入,但往往两方面都管理不好。图1概述了我国传统的政府投资项目管理框架,政府投资项目的管理主体是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决策部门),财政部和国家审计署(资金管理与监督部门),各行业行政管理部门(实施监督部门)与建设单位(资金使用部门)。工程建设过程中决策阶段、实施阶段、运营阶段相互独立,导致许多弊端。

图1传统项目建设管理模式框架

而代建制管理模式符合投资多元化、管理社会化、经营市场化的体制改革的要求。专业化、社会化的工程建设代建制工程管理公司(代建方),受投资方的委托,依据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委托合同,对投资方投资的工程建设项目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组织管理。通过代建制项目管理模式,把卫程建设明确为管理方(代建方)与实施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之间的严谨而精简的两者关系,建立起投资方(委托方)、管理方(代建方)和实施方(设计、施工、材料设备供应)三方责权利明确的新机制,以适应投资、建设、运营、监管四分开的新要求,来有效提高工程建设的管理水平和投资效益。

工程建设从设计、施工到运营,由工程管理公司统一协调,避免传统工程管理模式各阶段相互独立的弊端。工程管理公司在工程管理中相当于企业管理中的职业经理人的角色,它独立的、专业的整合社会资源,对工程项目进行专业化管理。政府角色由传统单纯的资产所有者和经营者转变为服务的监督者和保障者。图2概述了政府项目代建制管理模式框架,政府在社会上通过招投标方式招募工程管理公司,对工程建设、管理挺营实施全过程管理,工程建设管理线条明晰、清楚。

图2代建制管理模式框图

代建制工程与传统建设工程的运作模式相比,在形式上,它把过去的建设单位、使用单位合而为――的格局,转变为建设单位、使用单位相分离,政府投资主管部门的职能由管理具体项目转移到招标代建单位、通过与代建单位签定的代建合同,来规范代建单位的行为,使用单位从直接管理项目转变为加强对项目工程质量、工期和资金使用的监督,其不再直接参与项目建设管理过程。

3代建制管理模式层次分析

代建制管理模式中投资方、方、实施方和运营方构成如图3所示的一个系统,下面分别从系统内部、外部和三维角度对代建制管理模式进行阐述。

图3代建制管理模式各方关系图

从系统外部分析,若以代建方、实施方和运营方构成项目建设平面坐标中的纵、横轴,则投资方的加入使得项目管理由平面管理转为立面管理,通过代建方中间纽带作用,协调各方之间的利益,形成利益联合体,一方利益的变化牵引其他各方利益的变化,最终在动态中找寻利益联合体的均衡点,使项目管理走向良性发展道路。

从系统内部分析,投资方可以是政府、企业。也可以是私营业主,充分体现了市场经济中投资多元化的要求:代建方由专业工程管理公司担任,具有典型的管理社会化、专业化的特点;代建方以招标方式用专业化部门实施项目、运营管理项目,符合工程项目经营市场化的要求,使整个项目从项目建设到运营井然有序,最终实现水利工程建设体制改革的目标。

从横、竖、纵三个方向分析,若以代建方为项目原点,横向与实施方建立简单的一元合作关系,竖向与运营方建立合同委托关系,纵向与投资方建立服务关系。投资方通过招投标形式,以合同委托方式在工程管理公司中确定适宜该项目建设的工程管理公司(代建方),代建方根据投资方的要求,在社会上公开招标专业设计、施工单位(实施方)以及运营公司(运营方),代建方与实施方之间是简单的一元合作关系,与投资方和运营方之间也是一对一的合作关系,避免了以往业主、监理、承包商之间责、权、利交错(如图4所示),承包商受多头管理,指令一致性难以做到的管理模式弊端。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7)

中图分类号: TU72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中国于2003年7月1日开始实施《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标志着建设工程造价管理发生了由传统“量价合一”的计划模式向“量价分离”的市场模式的重大转变.实施工程量清单计价将改变现有的招投标计价模式,电力企业应在信息时代的大环境下抓住机遇,利用先进的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信息处理技术建立工程招投标管理系统,推广以工程量清单计价为核心的新型工程造价管理模式,对于提高中国建设工程成本控制和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工程量清单报价是一种全新的计价方式其具备以下几个特点:

1工程量清单报价均匀采用综合单价形式,综合单价中包含了工程直接费、工程间接费、利润、各种税费及其他可能产生的费用。不再需要繁琐而复杂的计算表。简单明了有利于控制。

2有理由业主在极限竞争状态下获得最合理的工程造价。减少了投标标底的偶然性技术误差也极度的减少了招标单位对招标文件理解差异而造成的报价离散现象。与此同时也大大提高了综合实力强、社会信誉好的企业中标机会,更能体现招投标的宗旨。

3 有利于工程索赔,搞好工程管理。

二、1工程量清单与招投标

1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定义

工程量清单计价是建设工程招投标工作中,由招标人按统一的工程量清单和计算规则提供工程数量,由投标人自主报价的一种计价模式归J.工程量清单是招标文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为招投标服务的.工程量清单计价本质上是单价合同的计价模式,它反映“量价分离”的真实面目,量由招标人提供,价由投标人报

出..

2工程量清单招投标

工程量清单招投标是指招标人按照招标要求和设计图纸,依据统一的施工项目划分、统一的工程量计算规则、拟建招标工程的全部项目和施工内容,提供分部分项工程项目、措施项目、其他项目的名称和数量的明细清单.投标人在国家或行业定额指导下,结合工程实际情况、市场竞争情况及企业财力、物力,并充分考虑各种风险因素,自主填报工程量清单,计算工程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利润和税金等费用,最后汇总成为投标报价

3 .清单费用计算采用综合单价,分项工程的综合单价将作为评标、签订合同、进度结算、竣工结算及调整合同价格的依据.

三、工程清单计价招投标管理系统分析

工程量清单招投标管理系统主要用于招投标阶段的计价管理工作,系统建设应遵循工程量清单计价实施规范,按照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式设计相应的计算方法,采用面向对象的程序开发工具编程实现招投标的信息化管理.系统应满足建设单位招标和企业投标报价的管理工作需要,功能侧重于招投标管理,除了根据招标单位的工程量清单和相关图纸输入工程量、得到常用的投标计算表格外,系统还特别考虑了以下2个方面的功能:一是投标单位根据企业自身条件制定投标策略,获得合理投标价格功能;二是用户形成企业内部定额和进行材料价格开放式管理功能.

四工程清单计价招投标管理系统

工程量清单管理系统

如图2所示,它们是:工程管理模块、工程量清单录入模块、工

程量清单计价模块、工程量清单计价报表模块、基础数管理模块.

工程管理模块:用户每个工程数据以文件形式建立与保存,工程管理参照资源管理器的模式进行管理,用户可以建立多级目录保存和管理各个工程,提供工程数据交换、历史工程数据利用等功能.工程量清单录入模块:实现工程项目清单的管理、录入及维护功能.采用2种方式录入工程量清单,一是人机交互手工方式录入;二是建立清单规范标准库,分类录入清单编号、工作内容以及所属定额和材料;设计清单子项、工作内容、定额、材料等条目增加、插入、删除、复制和粘贴功能;设计费率计算模板,用于计算管理费和利润;设计分部分项工程量清单的逐级统计功

能,得到对应的综合单价.工程量清单计价模块:根据综合单价法设计相应的运算和统计方法,设计数据传递机制,实现工程项目总表自动汇总;建立项目指引,存为用户清单模板;设计人工工日、材料和机械台班自动汇总功能;设计用户区分主要材料和甲方供应材料,按照材料价格、费用或名称等进行排序功能.工程量清单计价报表模块:设计方便招投标使用的报表体系,实现模块化和标准化,完成清单计价所需各种表格预览和打印功能;提供报表输出为其它格式基础数据管理模块:完成清单计价所需各种基础数据管理功能,主要有定额库、材料价格库及设备库等

基础数据.提供建立、管理企业定额数据、材料价格数据、设备价格数据功能;采用量价分离的形式建立单项工程定额消耗量数据库,价格库的价格可随市场情况波动,反映最新的信息,用户在招投标时可采用价格库的价格信息,也可通过市场进一步询价.

总结、该系统在分析设计时引人完整的项目管理思想,考虑了预算人员与管理者(招标)的实际工作需要,由于大多数企业没有自己的定额,仍然采用行业定额的实际情况,在工程量清单计价招投标管理系统中,充分考虑了与原有预算定额计价管理系统的兼容性,满足不同报价策略的费用分摊方式设计、适应招投标需要灵活性强的报表管理成为该系统的特色.中国工程造价管理要适应市场的竞争,必须由过去的静态管理走向动态管理,研制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招投标管理系统成为当务之急。在将全面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之时,进一步完善招投标管理系统功能,研制开发基于工程量清单计价的全面造价管理软件,实行工程造价信息化管理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21世纪全国应用型本科土木建筑系列实用规划教文献》第三章94页工程投标规

2.GB/50500一2003.建设工程工程量清单计价规范[s].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8)

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是以获取投资收益为主要目的经济行为,由于建筑工程项目具有系统性、整体性的特点。因此,要提高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水平,需要将投资控制覆盖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而借助系统论原理,能够进一步使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更加科学合理,从而保障建筑企业及建设单位各项效益的提高。

一、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含义及其与系统论原理的关联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指的是以保障建筑工程项目预期投资目标为基础,本着成本最优化,效益最大化的原则,围绕建筑工程项目,通过工程招标、设计方案对比优化、价值工程、限额设计等多种手段,着重在建筑工程项目前期投资决策、投招标、项目设计、项目实施、项目竣工结算等各个过程开展的费用及成本控制,最终实现建筑工程项目造价有效管控的一种管理模式。

系统论强调事物的整体性,其主要的原则是整体性、最优化及模型化,而在建筑项目工程造价管理中,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控制正是系统论的具体体现。在建筑工程项目全工程投资控制中,引入系统论原理,可以对各个投资环节加以统筹考量,针对具体环节的成本可以有效加以控制,用整体来弥补部分出现的损失,进而促进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的科学合理性。

二、建设单位对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的投资控制

1.前期决策环节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前期决策环节指的是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实施方案从经济及技术层面加以综合考察及评价,对建筑工程项目的整体投资加以估算,从而为建筑工程项目的后续环节投资控制工作提供参考。这一环节中,建设单位要注重对建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加以审核,遵循科学决策及立项的原则,对建筑工程项目投资的机会及目标加以分析,研究其是否恰当及准确,然后初步对工程项目投资加以估算,最终确定出项目的投资总额度。

2.设计环节的投资控制

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环节的投资控制工作,是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投资控制的重要一环。在建筑工程项目设计环节,要着重把握以下几个投资控制要点:第一,完善建筑工程项目设计招标工作,建设单位要摒弃原有的只重招标方案,而轻设计及施工图纸设计的弊端,将工程项目的设计及施工图纸纳入到建筑企业招标竞争中,以形成最优化的投资设计方案。第二,确定建筑工程项目设计限额,将项目设计及投资限额与建筑项目工程量紧密结合,以便避免概算、预算、决算的“三超”现象出现。最后,严格控制建筑施工项目设计变更,在项目设计投资控制中采用动态化管理,引入监理制度,对建筑企业设计方案采取激励措施,提高建设单位投资控制的主动性,优化设计环节的取费方式。

3.招标环节的投资控制

这一环节,建设单位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针对施工设计图纸中的模糊、漏项等内容,及时与工程造价咨询单位进行交流,然后督促设计方及时修改补充。第二,对工程量清单中的重要分项、项目主材单价、新材料及新工艺的单价等加以重点审核,对暂定价清单项目加以控制,编写工程量清单编制说明。第三,借助招标机构,对招标文件及合同加以完善,使其更加严谨,周密,减少工程量误差。

4.建筑工程项目实施环节的投资控制

建设单位在建筑工程项目实施阶段投资控制上,应注重以下三个要点:第一,依靠工程监理,对工程项目的施工方案加以全程把关,并对现场加以监管,着重监督审核项目工程量的实施。第二,对施工项目变更加以严格控制,如变更不可避免,要尽早进行处理,以减少损失。第三,做好索赔和反索赔管理。及时收集整理各类施工凭证,注意索赔时限,对索赔额度加以确定。

5.建筑工程项目竣工结算环节的投资控制

作为建设单位投资控制的终端环节,在项目竣工结算上,其要点如下:首先,挑选水平较高的审计单位开展竣工结算审核。其次,整理并分类工程价款资料并及时送审。第三,着重在材料单价、项目变更、项目工程量等方面加强审计,避免出现承包方环节出现各种不合理结算现象,如套高、重复计算、只增不减等。

三、系统论原理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的要点解析

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中,各个阶段的投资控制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当各阶段投资控制得以优化时,建筑工程项目整体投资才趋于完整,而在建筑工程竣工后各阶段投资控制又形成了一个新整体,体现出系统论下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在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中采用系统论原理作指导时,要注重以下几个要点:

1.应着重建立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及造价的模型

通过采用系统论整体与部分之间联动转化的原理,应在建筑工程各阶段对造价影响因素加以分析,建立起建筑工程项目投资及造价模型系统,以便于对各个阶段的投资变化进行协调,及时发现解决各阶段的问题。

2.采用最优化管理方式

系统论原理下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强调的是建筑项目的整体优化,因此,在对建筑工程各个阶段投资成本进行优化时,应建立在整体最优化的目标下,统筹各阶段的投资优化结果。

3.注重建筑工程项目中间环节的投资控制

现阶段我国建筑工程投资控制存在重两端,轻中间的缺陷,而在系统论原理下,建筑项目施工这一中间环节的投资控制是整体投资控制的重要部分,如这一环节出现控制不力现象,会影响项目投资预算的准确实施。因此,要注重强化建筑项目施工阶段的投资控制,达到以部分推动整体的投资控制效果。

四、结语

系统论原理与建筑工程投资管理的有效结合,是建筑工程项目投资控制的必然要求,建设单位运用系统论原理开展建筑工程项目全过程投资控制,一方面能够有效保障建筑项目的顺利实施;另一方面又能够提高项目投资的科学性、严谨性,从而保障建设单位投资效益的最优化。

参考文献: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9)

摘要:随着招标投标法律制度在我国建设领域应用的不断深入,招标投标对于规范市场竞争主体行为、促进公平交易、提高采购效率、节约建设成本、遏制腐败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民航业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近些年来,国内民用机场建设步伐不断加快,复杂程度不断加深,工程招标管理过程中需要掌握的信息量也不断增多。首都机场集团公司(以下简称“集团公司”)作为民航业一家跨地域、多元化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机场建设是其发展的重要基础,而招投标管理与机场建设密切相关,这就迫切要求集团公司不断探索和实践机场建设招投标集约化管理,搭建本企业集团招投标信息化管理平台,为所属各机场建设招标活动提供支持和服务。本文从信息化管理的角度,以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为研究对象,对招投标信息化管理的需求、必要性及面临的主要问题等进行深入分析,并简要介绍了集团公司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的管理实践。

关键词 :机场 建设;招投标;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F2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19-0129-02

一、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建设需求分析

集团公司隶属于中国民用航空局,是一家以机场业为核心的跨地域的大型国有企业集团。随着我国综合交通枢纽的建设和发展,机场企业迎来新的建设高峰期。作为工程建设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招投标管理直接关系到能否选择到综合实力强的施工承包商、货物和材料供应商以及工程服务商来共同完成既定的机场工程建设项目,关系到建设单位能否在建设过程中对工程的安全、质量、进度以及投资进行有效控制。

依据民航规划有关规定,机场建设要按照“一次规划、分步实施”的原则进行。对于单个机场而言,分步建设的时间跨度往往是5-10年左右,在此期间,涉及工程采购的外部环境(如国家政策法规、供应商情况、市场价格、技术规范等)以及内部环境(组织结构、管理模式、采购从业人员素质等)均已发生较大变化。上一轮的机场建设采购经验无法为新一轮的机场建设采购提供有效的指导和借鉴,导致每一次机场建设的采购都需要重新面对全新的内外部环境。然而,上升到拥有多个成员机场的机场企业集团角度来看,机场建设的周期则较短,基本上每年都有不同成员机场启动机场建设工程,这就将单个机场建设的全新采购上升为具有重复性、可参考性的重复采购,通过信息统计系统对单个项目的招标过程各环节所包含的各种信息进行提炼、分析和总结,最终可以形成集团公司宝贵的信息资源。因此,通过加强对企业内部机场建设项目的招投标管理,依托现代信息管理技术建立统一的招投标管理信息平台对于集团公司具有重要的管理意义。

二、招投标信息化管理的必要性分析

1、项目招标采购程序化决策的需要

招标投标是规范选择交易主体,订立交易合同的法律程序,是一种规范化,有组织,公开、公正、公平的交易方式。同时,这种采购方式还具有一次性交易等特点。基于上述特点,要求招投标管理人员具有较高的决策能力,在全面收集、整合信息的基础上,提升程序化决策能力,以确保工程项目建设采购目标的实现。

2、企业内部招投标规范化管理的需要

对于大型企业集团而言,既要充分发挥各下属单位的主观能动性,也要从整体考虑追求整体利益最大化。从企业集团总部管理的角度来看,需要从整体上对招标活动运行状态进行监督管理,特别是针对发现的问题和隐患,从主观认识、法规制度、权力制约、行政监管、市场环境等方面,分析问题产生的根源,查找管理中存在的漏洞和薄弱环节,提出改进的措施和办法,明确治理工作的目标和责任,增强招投标管理的科学性、预见性和实效性。这些总部职能作用的发挥都离不开信息管理功能的应用。

3、企业提升招投标管理核心能力的需要

在价值链理论中,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分为主体活动和支持活动。作为重要的支持活动之一,企业招投标管理需要借助信息系统平台建设,主动采集本领域的信息资源,培养信息分析能力,不断积累管理经验,最终形成具有企业自身特色的核心能力。

三、招投标信息化管理面临的主要问题

1、招投标信息资源管理意识不强

有些采购单位忙于完成招标采购任务,而忽视了招标过程中产生的信息资源的管理价值,通常将招标文件、投标文件、评标报告以及合同等重要文件在项目完成后全部封存于档案部门,没有及时将这些文件中所包含的大量有用信息提炼出来形成信息资源。

2、招投标信息采集不畅

由于集团公司成员企业较多,且具有跨地区、跨行业的特点,受传统信息采集方式的限制,难以将招标过程中产生的大量有用数据在基层单位进行分解、提炼并通过固定的传递路径进行采集整合为信息资源。

3、招投标信息统计水平有限

招投标信息统计工作还停留在基础工作的层面,没有能够很好的对所取得的数据进行深入的挖掘。同时还存在描述性统计分析较多、深度分析和综合性分析较少的现象。需要将招投标信息的管理从描述型向推断型转变、从事后性向事前性转变,使招投标管理职能得以充分发挥,提升参与招投标管理决策程度。

四、集团公司招投标信息化管理的探索和实践

1、强化招投标制度化管理

制度化管理是企业招标活动实现科学管理的重要基础,集团公司在认真分析招投标管理目标和风险因素的前提下,制定并不断完善招投标内部管理制度体系,建立内部管控机制和牵制机制,为进一步实施更加科学有效的招投标管理提供了内部制度保障。

2、逐步建立科学合理的招投标管理指标体系

衡量企业招投标质量与效果需要借助可量化的考核指标才能实现,集团公司招投标信息化管理首先以信息技术为基础和分析管理为导向,建立符合自身管理需求的指标体系,该指标体系注重基本特征描述、内容具有系统性、指标数据易于核查等要求。

3、依托现代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实现信息化管理

招标活动从制定招标方案、公告、编制招标文件到投标人递交投标文件,以及之后的开标、评标、定标,无不涉及到大量的有用信息,大量的招标活动使集团公司具备了获取丰富招投标信息资源的优势。基于现代计算机及网络技术对信息统计数据采集、整理和加工优势作用,集团公司以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为手段推动本企业招投标信息化、科学化管理。

该信息系统开发主要遵循以下原则:一是循序渐进原则,在起步阶段,基础信息的采集应首先满足管理的基本需求,在企业内部各层级采购组织逐步适应和接纳的基础上,再由浅入深、渐进式的扩展信息采集的深度和广度。二是保密性原则,在系统的设计上必须满足保密性原则,使信息的内部传递和流转在可控制范围内进行。三是可扩展性原则,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不仅要考虑公司现阶段的管理需要,同时还要考虑未来业务发展、管理创新的需要,为未来管理水平的提升预留可扩展的空间。四是经济性原则,系统的开发不能盲目投入,开发过程要注重成本控制,尽量用最少的投入创造最好的管理效果。

五、集团公司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主要功能

1、主要功能模块

集团公司根据管理需要,在系统建设一期工程中设计了六个功能模块:建设项目库、招标库、招标计划管理、文件流转、招投标管理分析及系统配置等。

2、建设项目库维护

该功能模块要求各采购单位建立工程建设项目档案,以便围绕工程建设项目开展招投标管理工作;强化基本建设程序,对启动招标项目的法定前提条件进行复核;采集建设项目的项目法人、招标人、投资额、资金来源、建设内容、完工日期等信息。

3、招标库维护

该功能模块要求各采购单位对项目委托的招标机构进行建档管理;对招标机构资质、委托协议情况进行复核;归集招标服务记录情况;采集招标机构注册资金、注册地、资质、委托协议等基本信息。

4、招标计划管理

计划系统是企业组织中用于规范,促进和调整计划工作过程而设置的规范体系。该功能模块要求各采购单位对工程建设项目的招标采购任务进行分解,配合工程进度要求滚动编制招标计划。系统同时采集招标项目的概(预)算金额、标段划分、拟使用机构、资格审查方式、招标方式、计划开始时间、专业类别、管理类别等信息。

5、文件流转

该模块是根据集团公司招投标管理有关制度设计的带有文件内部流转审批性质的功能模块,是对计划执行阶段各重要节点的控制过程。同时,该模块还可承担招标过程中诸多与招投标管理有关的重要统计信息的采集工作,是信息整合的重要渠道及编制各种管理分析报表的基础性模块。

6、招投标管理分析

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不仅需要建立统计的信息功能更需要建立统计的分析与管理功能。借助该功能模块的设计与应用,不仅可以及时、准确、全面的反映招标计划、招标资料、采购成本控制等实时数据,同时又能够科学、有效的对数据进行加工分析,对具体项目的采购策略、采购绩效、异常状态等进行科学评价,发现管理过程中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建议或方案,为企业招投标的管理与决策提供服务。

7、查询功能

系统设计较为丰富的查询功能,提供多角度内部招投标管理信息资源搜索与准确查找,为各层级管理人员的不同管理决策提供辅助支持。

六、结论和建议

集团公司本着先易后难、逐步推进的原则,根据公司现行招投标管理体系要求和发展方向,选择性的建立招投标信息管理系统的主要功能;同时,结合公司工程招标业务管理特点,形成招投标管理的程序化操作方式,实现工程招投标的全过程信息化管理。实践证明,通过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的开发及应用,集团公司彻底改变了传统管理模式和工作模式对招投标管理的束缚,极大的提升了招投标管理效率,取得了良好的管理效果。

需要注意的是,招投标管理信息系统是推动企业实现招投标信息化管理的重要手段,系统功能的实现更大程度上需要依赖各层级招投标管理人员的充分应用,因此,系统建成后应更加注重在企业内部的宣传、推广和应用工作,必要时应建立相关制度保障,避免受传统管理模式的惯性影响而阻碍企业招投标信息化管理发展的顺利推进。

参考文献:

[1] 赵飚,臧岩,韩少华,招投标管理信息化的探讨,黑龙江电力,2008(6),404-405.

[2] 江怀西,招投标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分析,价值工程,2013(3),59-61页.

工程投标项目管理系统篇(10)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目的

出台管理办法力求通过对重要环节的严格把握,对需求分析、资源共享、招标投标等关键点实行有效控制,努力做到需求不清的项目不批,贪大求洋的项目不批,做不到互联共享的项目不批,提高电子政务工程质量,发挥国家投资效益,实现电子政务工程建设的总体目标。

出台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原因

出台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办法首先是扎实推进电子政务发展的需要。《国家信息化领导小组关于我国电子政务建设指导意见》后,我国政务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作用日益显著,已经步入了资源共享、业务协同的发展阶段。但也存在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突出问题,严重制约了电子政务的健康有序发展。因此,需要通过制定管理办法来明确立项规则,强化项目管理,约束政府投资行为,遏制盲目建设风潮。

其次,是规范审批程序和要求的需要。项目审批时间过长是目前项目建设单位普遍反映的突出问题,通过研究,我们发现最主要的是项目建设单位不能在规定期限内提出符合审批要求的立项或可研报告,许多时间被用在对项目方案的反复讨论、调整和修改中。这其中虽有申报部门缺乏项目组织经验,申报、审批部门间缺少有效沟通等方面的原因,但很大程度上是由于规则不清、程序不明造成的。因此,有效解决政务信息化项目审批时间长的矛盾,必须从制定管理办法、规范审批程序、明晰审批规则、改善审批服务这一关键环节入手。

第三,是强化政务信息化项目管理的需要。电子政务工程与传统基础设施项目有着完全不同的建设管理特点和规律。电子政务工程从任务提出到建设、营运,目前均为同一政务部门,项目建设后能否发挥应有效益,取决于政务需求的挖掘深度和现行法规、管理体制对系统的支持程度。因此,需要有比普通基建项目更为严格的制约和管理机制,做好立项前的咨询服务尤其重要。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的主要内容

管理办法分为正文和附件两大部分。其中,正文共九章三十八条,主要是对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项目审批管理、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管理、运行管理等重要环节的程序和管理进行规范,对项目建设主体和审理、监管部门的责任、权力做出明确规定。管理办法有四个附件,均是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操作性规定,包括:项目建议书编制大纲、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大纲、初步设计及概算报告编制大纲、项目验收大纲。管理办法中对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全过程进行了规范,具体解读如下:

什么是国家电子政务工程

第二条 使用中央财政性资金的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以下简称“电子政务项目”)。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电子政务项目主要是指:国家统一电子政务网络、国家重点业务信息系统、国家基础信息库、国家电子政务网络与信息安全保障体系相关基础设施、国家电子政务标准化体系和电子政务相关支撑体系等建设项目。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涉及的部门及分工

项目建设单位:中央政务部门和参与国家电子政务项目建设的地方政务部门。

项目建设单位职责:负责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申请,组织或参与电子政务项目的设计、建设和运行维护。

项目审批部门:国家发展改革委员会。

项目审批部门职责:负责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的编制和电子政务项目的审批,会同有关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实施监督管理。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约束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须严格执行项目的建设流程和验收流程。

建设流程应包括:申报和审批管理、建设管理、资金管理、监督管理、验收评价管理和运行管理。

验收流程应包括:初步验收(初验前可组织分项验收或专项验收)、竣工验收和工程后评价。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申报和审批

第六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依据中央和国务院的有关文件规定和国家电子政务建设规划,研究提出电子政务项目的立项申请 。

第七条 电子政务项目原则上包括以下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对总投资在3000万元以下及特殊情况的,可简化为审批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代项目建议书)、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

申报:建设单位提出立项申请。

审批环节: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其中,项目建议书不属于必需环节,即在一定条件下,可省略该步骤。同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是同步申报内容,不是先后关系。

第十三条 项目审批部门对电子政务项目的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报告、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批复文件是项目建设的主要依据。批复中核定的建设内容、规模、标准、总投资概算和其他控制指标原则上应严格遵守。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建议书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的,应重新报批项目建议书。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重大变更或变更投资超出已批复总投资额度百分之十的,应重新报批可行性研究报告。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的编制内容与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内容有少量调整且其调整内容未超出已批复总投资额度百分之十的,需在提交项目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报告时以独立章节对调整部分进行定量补充说明。

调整额度:超过10%与未超10%的操作环节截然不同。未超过,则只需在初设报告中单列章节说明调整情况,如超过,则必须重新申报项目可研,一般此审批时间会较长。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建设管理

第十六条 电子政务项目采购货物、工程和服务应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和《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采购法》的有关规定执行,并遵从优先采购本国货物、工程和服务的原则。

第十八条 电子政务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工程监理 。

注意进口产品采购:如果国产设备不能完全满足项目需求,需要进行进口设备采购,应按财政部财库[2007]119号文件《政府采购进口产品管理办法》规定向财政部报批,周期在30天左右。

监理依据:强化了信息系统监理的工程依据。

第十九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于每年七月底和次年一月底前,向项目审批部门、财政部门报告项目上半年和全年建设进度和概预算执行情况。

项目进展情况报告:加强过程中与项目审批部门及财政主管部门的联系,为后续项目整体验收打好基础。

第二十二条 项目建设单位在可行性研究报告批复后,可申请项目前期工作经费。项目前期工作经费主要用于开展应用需求分析、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初步设计方案和投资概算的编制、专家咨询评审等工作。项目审批部门根据项目实际情况批准下达前期工作经费,前期工作经费计入项目总投资。

前期工作经费:需要注意前期工作经费的归垫。

国家电子政务工程的验收评价管理

第二十九条 电子政务项目建设实行验收和后评价制度。

第三十条 电子政务项目应遵循《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验收工作大纲》(附件四)的相关规定开展验收工作。

两个阶段:项目验收包括初步验收和竣工验收。验收包括工程、技术、财务、档案等四个方面;

初步验收由项目建设单位按照《验收工作大纲》要求自行组织;

竣工验收由项目审批部门或其组织成立的电子政务项目竣工验收委员会组织;

对建设规模较小或建设内容较简单的电子政务项目项目审批部门可委托项目建设单位组织验收。

第三十一条 项目建设单位应在完成项目建设任务后的半年内,组织完成建设项目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和初步验收工作。

初步验收合格后,项目建设单位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交竣工验收申请报告,并将项目建设总结、初步验收报告、财务报告、审计报告和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等文件作为附件一并上报。

项目审批部门应适时组织竣工验收。

项目建设单位未按期提出竣工验收申请的,应向项目审批部门提出延期验收申请。

第三十二条 项目审批部门根据电子政务项目验收后的运行情况,可适时组织专家或委托相关机构对建设项目的系统运行效率、使用效果等情况进行后评价。

后评价认为建设项目未实现批复的建设目标或未达到预期效果的,项目建设单位要限期整改;对拒不整改或整改后仍不符合要求的,项目审批部门可对其进行通报批评。

项目后评价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效益评价、项目影响评价、项目过程评价和项目持续性评价。

项目效益评价是通过项目建成投入使用后所产生的实际效益与可行性研究时所预测的经济效益的比较,评价时常预测是否准确,项目投资是否值得,并以项目投入使用后实际取得的数据为基础,重新计算项目的各主要投资效益指标,与当初预测值进行比较,从分析效益目标实现程度和产生的偏差的原因中总结经验教训,找出改进措施,为提高项目的投资效益和投资决策水平服务。

项目的影响评价主要是指对项目给所在地区经济、社会、技术和文化等带来的影响进行评价。主要是从项目的外部作用和影响来分析和评价特定项目的优势和缺点,分析项目对国家或地区社会发展目标的贡献和影响。

项目的过程评价是根据项目效益和影响评价中发现的变化和问题,对照项目立项时所确定的目标和任务,分析和评价项目执行过程,从中找出原因,总结经验教训。过程评价主要依据国家现行的有关法令、制度和规定,对项目的工程技术水平、管理水平和决策水平进行分析。其主要内容包括:前期工作评价;建设实施评价;运营评价;投资执行评价;管理工作评价;技术服务和配套投入评价。

项目的持续性评价是分析项目在建设投入完成之后,项目的既定目标是否还可以持续;项目是否可以顺利地延续进行下去。持续性要考虑政策变化、技术因素、社会文化因素的变化对项目持续性的影响。

项目后评价的结论应该是定性地总结项目的成功度。项目的成功度一般分为五个等级:非常成功的项目,成功的项目,部分成功的项目,不成功的项目,失败的项目,是项目评价专家组对项目后评价的定性和集体结论。项目成功度评价的程序:首先确定评议专家,选定评价因素及其指标,专家个人打分,集体评议,数据处理,得出结论。

项目评价的三个阶段采用的方法没有太大的区别,一般均采用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方法。

项目评价从决策的角度看,其核心内容主要是项目的市场评价、技术评价、经济评价和环境评价等。

法律责任

第三十五条 相关部门、单位或个人违反国家有关规定,截留、挪用电子政务项目资金等,由有关部门按照《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相关规定予以惩处;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三十六条 对违反本办法其他规定的或因管理不善、弄虚作假,造成严重超概算、质量低劣、损失浪费、安全事故或者其他责任事故的,项目审批部门可予以通报批评,并提请有关部门对负有直接责任的主管人员和其他责任人员依法给予处分;构成犯罪的,移交有关部门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信息工程监理产生的背景

在国家电子政务工程建设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颁布后,第十八条明确规定“电子政务项目实行工程监理制。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的有关规定,委托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相应监理资质的工程监理单位,对项目建设进行工程监理 。”强化了信息工程监理的政策依据,对信息工程监理行业的发展起到了良好的支持作用。

信息工程监理产生的原因

近年来,我国在信息产业发展和信息系统建设方面取得了巨大成就,积累了宝贵的经验。但是,在信息系统建设的过程中也陆续暴露了许多问题,如:不能满足设计需求、工期拖延、资金超预算、信息泄露等。更严重的是近年来在信息工程建设领域出现了一些“豆腐渣”、“半拉子”工程,极大地浪费了信息化投资。为此,我国信息产业和信息化建设的主管部门和领导机构在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给予密切关注并且采取了有效措施,在信息系统工程建设中引入监理制就是其中一项重要措施。

信息工程监理的定义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是指在政府工商管理部门注册的具有信息系统工程监理资质的单位,受建设单位委托,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技术标准和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合同,对信息系统工程项目实施的监督管理。其主要作用和目的是通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工程师“基于职业谨慎”的工作,力求在计划的质量、进度、投资以及信息安全的范围内实现信息系统建设目标。需要着重指出的是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单位和监理工程师“将不是,也不能成为任何信息系统工程承建单位的工程承保人或保证人”。监理阶段主要包括工程招标、工程设计、工程实施和工程验收四个阶段。

信息工程监理的发展历程

信息系统工程监理应该说是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信息化质量管理标准,它为我国提高信息系统工程建设项目的投资效率、工程质量、技术性能提供了可靠的保证,同时,也对国际信息化发展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它主要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

1999年,原信息产业部在起草信息系统集成资质认证的相关文件的同时,也开始着手筹备信息系统工程监理相关文件的起草工作。

2002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2002】47号文件转发的《振兴软件产业行动纲要》中,明确提出了“国家重大信息化工程实行招标制、工程监理制”。

2002年11月,原信息产业部部信【2002】570号文件了《信息系统工程监理暂行规定》,共六章,二十二条。

上一篇: 新课标音乐教学方法 下一篇: 目前医药市场状况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