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与科研汇总十篇

时间:2023-07-05 16:32:35

高校教学与科研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1)

高职院校的教育教学对科研提出了新的服务需求,主要表现为以下四个方面:

(一)产教融合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由于创新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企业把科技创新作为生存与发展的根本,企业的创新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往往注重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这些是高职教师的科研内容,也是高职教师的强项,企业需要这样的一支科研力量来帮助他们转型升级。对学校而言,产教融合,就要从企业的需要出发,利用科研的创新功能,将学校与企业融合在一起。高职院校的产教融合大多从科研开始。

(二)教师成长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教学以校企合作的实践为主要形式,教师的专业成长始终与企业的产品、工艺、市场等实践要素相关联,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随着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等科研实践活动而不断成长。教师在职业和其他方面的成长也需要利用科研功能。科研是教师成长的必由之路。

(三)专业建设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高职院校依据产业的发展调整专业设置,开展专业建设,因而需要将专业融入到产业之中,使专业成为有根之木、有源之水,使专业与产业互为依托,共生共长。但是,由于产业的发展依赖于新产品的开发、新工艺的革新,即依赖于科研与创新,所以,学校只有利用科研才能将专业更好地融入到产业之中,科研是专业建设的方向盘和动力源。

(四)学校管理工作对科研的服务需求

进入二十一世纪之后,高职院校的教育内容和教育要求不断变革,管理内容不断丰富,管理模式不断创新,而且随着社会大环境的变化,社会、家长和学生对学校管理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这些内部、外部的变革,倒逼学校只能借助科研的力量,研究学校的管理方式、方法、内容、要求,提升学校管理水平,使学校管理更加科学、高效、合理。

二、高职科研的服务方式

为使科研更好地服务教育教学,取得更大的服务成效,科研应做到“四个融合”,即:科研与教学融合、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一)科研与教学融合

科研与教学融合表现在“研中有教”、“先研后教”、“以研促教”。

1.研中有教。“研中有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内容融合。高职院校不同于专业研究机构,高职教师的科研不仅仅是新产品开发、新工艺革新,还应有教育教学研究,由于新产品、新工艺的开发影响的仅仅是经济收益,而教育教学的研究关系到学生的成长,所以,对教师而言,教育教学的研究比专业研究更重要。研究的内容包括教学思想的对与错,教学要求的高与低,教学内容的增与减,教学方法的兴与废,教学手段的合理与不合理,教学管理的过程与目标;研究学生的共性与个性,学习的兴趣与习惯;研究校企合作、校校合作、校政合作。只有将研究渗透到教学的各个过程、各个环节,才能做到谨慎施教、科学施教。

2.先研后教。“先研后教”是指科研与教学的形式融合。应首先对教学内容的合理性、教学方法的有效性、教学手段的可行性进行科学研究,而后再将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在实践中验证研究结果的正确性与有效性,再将实践的成效重新进行研究分析,查找不足,充实完善,形成新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再将新的教学研究结果应用于教学实践。这种“研究、教学实践”“教学实践、再研究”的循环往复,正是认识、实践、再认识、再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过程,每一次循环往复,都使育人水平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科研与教学是育人中不可或缺的两个环节,科研把握着育人的内容与方向,教学践行着育人的过程。

3.以研促教。“以研促教”是指科研对教学的推动作用。对教学内容的研究能够提升教学的专业水平,使教学与产业发展保持同步,与行业、企业实现对接。对教学方法手段的研究能够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习积极性,改变高职学生学习精力不集中、不重视学习的现象。对教学思想的研究能够更好地把握育人的目标,并在专业教学中充实素质教学、创新教学与创业教学,做到高素质与高技术、高技能并重。对教学模式的研究是为了更好地弥补高职学生理解能力不足,发扬动手能力强的特点,扬长避短,实现人人皆可成才、人人皆能成才的教学目的。对文化的研究,是为了丰富学生的精神生活,改善学生的人文素质,改变一味埋头苦读或是颓废不争的精神面貌,形成朝气与活力。总之,科研与教学的融合,既丰富了科研,又有助于教学。

(二)科研与专业建设融合

科研与专业建设的融合包含了“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将科研与专业、产业、产品、市场融合在一起,互为支撑,形成合力。

1.科研与专业应用领域的融合。科研以专业为基础,将专业知识、专业技术、专业技能应用于产业,为企业开发新产品、改革新工艺。科研的过程其实是专业在产业中应用的深入和专业应用领域拓展的过程。以科研为平台,将专业与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结合在一起,在服务产业的同时,提高学校的专业水平和专业应用能力。

2.科研与专业结构调整的融合。学校应根据产业转型升级的需求,或增补专业技能,或调整专业内容,或扩大专业规模,或减少招生数量,或增设相关专业以构建专业群,或取消不能适应经济发展需要的专业。同时,学校还应根据企业生产的发展、设备的更新、生产方式和加工工艺的更新,及时更新实验设备、实训内容和实训要求,使教学与生产同步。但是,唯有与企业、产业紧密关联的科研才能使学校和教师始终了解产业的转型升级、生产的发展变化。所以,要求教师在科研的同时及时将企业、产业、产品、市场的动态信息反馈到学校的专业结构调整与专业建设中。

3.科研与专业特色形成的融合。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有其历史沿革与产业积淀,有其传统产业和特色产业,这些传统而有特色的产业往往具有相对完整的产业链、较大的生产规模、较强的产业竞争实力,较多地影响着地区经济的发展。高职院校的专业要与这样的特色产业对接,才能更好地服务区域经济建设。但是,由于高职院校建校时间较短,专业实力还不够强,许多高职院校在与特色产业对接的初期,没有能够对产业起到很好的服务作用,反而是依靠特色产业来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再以特色专业反哺特色产业。那么如何让特色产业帮助学校形成专业特色呢?最直接的方法是科研,通过科研让学校和教师了解特色产业的特色技术、特色技能、特色加工工艺、特色产品性能,再将这些特色内容融入到教育教学和专业建设中,进而形成专业特色。而且这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仅仅在与产业对接的初期需要两者的互相推动,在专业特色的加深与特色产业的发展中,也需要相互推动,共同发展。科研与专业的融合,既有利于专业特色的形成,又有利于特色产业的发展。

(三)科研与教师成长融合

高职教师的科研固然应当服务产业发展,但也应注重教师自身的成长,教师通过科研使专业、职业得以快速成长,使特长爱好得以发挥,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成长。因此,教师在开展科学研究时还应注重三个目标追求: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

1.对专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科研不能奢望涉足尖端的科技领域和高深的技术理论,但是,在对产业的应用能力、对产品的开发能力、对产业发展的研判能力以及专业水平的提升方面应有一定的目标追求。可在科研选题和成果创新方面设立一定的技术目标位,通过这些技术目标位的实现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而且随着研究的深入,技术目标位应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也将不断提高,创新成果会不断增多,对产业的贡献也会不断增大。

2.对职业成长的目标追求。高职教师的职业能力不应局限于教学和教学管理,还应扩展到生产经营、企业管理等方面,这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需要,也是教师提升育人能力的需要,是教师自身职业成长的需要。科研是提升教师职业能力的有效方法,通过科研,教师能够提升产品研发能力、生产经营能力、市场开拓能力、企业管理能力。应使科研与教师职业成长互相融合。

3.对爱好特长得以发挥的目标追求。教师的科研应尽量选择与自己兴趣爱好相匹配的内容,这不但从事科研的过程令人愉快,而且往往能够取得很好的科研成果。高职教师开发的新产品、新工艺等科研项目的难度小,周期短,易成功,在成功的时候往往会产生成就感,这种因成功而产生的成就感其实正是爱好与特长的培育过程,多次的成功会逐渐变成爱好,形成特长,进而成为专长甚至专家。因此,教师应选择有利于发挥爱好特长的研究内容,并有意识地培育成就感。

(四)科研与学校管理融合

科研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其实质就是通过科研使学校管理更加高效,减少管理中的从众性、盲目性与权力至上现象,增加管理的科学性与合理性。

1.科研是管理的基础。管理是政策与制度制订和执行的过程,要使管理科学、合理,必须要做到政策、制度的科学、规范、合理,因而需要对政策、制度进行科学研究。科研是制订科学的政策、制度的前提。近几年,各级政府职能部门都在进行制度建设与权力下放,实施力度之大、决心之坚定是改革开放以来绝无仅有的,作为直接实施教育教学管理的高校职能部门,也应进行制度建设,并使制订的政策、制度更科学、更合理。但是,科研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时间,当职能部门的人力、物力不足以支撑又多又复杂的政策、制度建设课题研究时,发挥教师的聪明才智,让教师参与学校管理问题的研究成为必然的选择。这一做法还有更深层次的含义,因为教师本身就是政策、制度实施的受体,也是学校民主思想的源泉,教师将意见建议融合在政策与制度中,或能提升政策与制度实施的可行性。

2.科研是确保政策、制度与时俱进的依仗。无论是政策的实施还是制度的落实都存在一个渐进的过程,都需要多次反复,这是形成科学政策、科学制度的客观要求。而且,一个政策或一种制度在当下是合理的,经过一段时间,当其他条件发生变化之后,这一政策或制度就会变得不够合理,因此需要有教师对政策、制度保持长期的研究,做到随时可以从不同角度和不同层面对政策、制度提出新的见解,为领导提供决策依据,使政策与制度与时俱进。

3.科研是管理成效的衡量尺度。政策的好坏,管理水平的高低,管理质量的优劣,不应有领导界定,也不应有少数出于个人利益和个人喜好的人来界定,客观的衡量方式应是在科学研究之后得出结论,即由科研来界定。当学校在总结政策和管理成效好坏的时候,可以将总结的任务提交给课题组研究并给出结论。已经有一些研究机构在承担类似的研究任务,国内比较著名的麦可思研究机构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他们形成的对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评价体系受到了大多数专家的肯定,“美国的USNEWS”和“英国泰晤士报高等教育副刊”对全世界大学办学质量排名的指标体系也得到了大多数人的认可。自2000年以来,大多数高校“成立了院校研究所(室)、发展规划处、教学评估办公室等院校研究机构,着手开展院校研究,开始为学校提供数据和决策支持”,“中国院校研究案例库”、“全国高等学校教学基本状态数据库”,都是对高校教育教学和综合管理成效的研究,每一所学校都应很好地利用科研的力量衡量学校的管理成效。科研融入到管理中,将更好地发挥科研的功能。

三、“四个融合”的服务成效

如果能够将科研与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很好地融合,则应能在以下几个方面更好地体现科研的服务成效。

(一)有利于形成育人合力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出,科研尤如融合剂,具备将教学、专业建设、教师成长、学校管理等各种教育教学要素凝聚在一起的属性,而且是一种有机的融合,使教育教学各要素之间既各自独立又互相支撑,并形成合力,在提升教学质量、加强专业建设、培育教师成长、提高管理水平的同时,推动学校的快速发展。科研还能将学校育人与经济社会发展融合在一起,使两者互为渗透,互相推动。

(二)有利于形成特色

高职院校的科研能够通过与特色产业的结合,较好地形成学校的专业特色,不仅如此,通过科研与教学的融合、与学校管理的融合,在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凝炼办学思想的同时,形成学校自己的教学特色和育人特色;科研还能帮助教师形成专业特长和职业特长。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2)

二、本科教育中教学与科研是辩证的统一

从辩证唯物主义观点来看,高等学校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是客观存在的一对矛盾,它们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关系,既存在斗争性,又存在同一性[1]。它们的同一性主要表现在: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1.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

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前提和基础条件,在现有人事编制条件下,高校的科研人员往往来自教学人员,特别是一线从事本科教学的中青年教师,具体表现在各研究室和教研室往往是“一套班子,两块牌子”。教学人员的理论水平、知识结构、实践能力、创造能力等决定了科研队伍的结构和水平。高校科研课题一方面来源于社会实践,另一方面也来源于教学活动中各门课程逻辑系统的发展,如笔者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发现,学生的创造性想像力很强,常常提出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新见解、新问题,促使我们去思考或组织力量进行研究,为科学研究提供新的生长点。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教学是高校科研的基础,这不仅体现在一所学校专业和学科的基础与规模和教师的基本收入都是由教学工作所给予的,也体现在相当多的教学环节中,如本科学生的实践科目、毕业设计(论文),与科研工作的难分彼此,为科研工作的顺利进行提供了大量的思想活跃、勇于探索和创新的、高素质的生力军,更体现在学生在参与科研工作当中,是教学工作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此外,高校的科学研究必须以培养优秀人才的要求为动力,以众多学科的知识为基础,特别是有源源不断的富有朝气的新生力量进行补充,这些特点往往是其他专门研究机构所不及的。

2.科研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

科研工作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环节,我们在具体实践中有以下体会:

(1)可以改善办学条件,多渠道筹集教学经费长期以来,尽管我国政府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地位,拿出巨额经费兴办教育。但是,我国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发展中国家,国力有限,对多数大学而言(特别是西部地区的地方性院校),办学经费依然相当紧张,而且增长缓慢,严重制约着学科(专业)的建设和发展,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教学经费短缺、教学实验条件简陋、缺乏稳定的实习实训手段等等。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注重经济效益和回报的,没有回报的捐资助学行为往往难以持久。如果高等学校能对投资者的生产经营作出贡献,把无回报的捐赠变为有回报的互助互利,那么企业将乐于向高校再投资。笔者所在的轻化工程专业通过积极开展科研活动,组织教师和优秀本科学生参与广西柳江造纸厂、广西贺达纸业有限公司等大型国有骨干企业的科技攻关和技术创新活动中,通过加强与企业的横向科技合作,协同攻关,取得了多项科研成果,帮助企业提高了产品质量,提高了环保科技水平。良好的“产、学、研”合作给相关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企业也慷慨的设立相应的扶贫助困奖学助学金,主动投入与学校共建长期稳定的教学实习基地,在双方互利互惠的情况下,广西大学轻化工程专业已分别在广西柳江造纸厂、湖南岳阳造纸集团公司、南宁糖业股份有限责任公司等五家大型企业设立了教学实习基地。同时,通过科研活动获得的经费,可以解决办学经费不足的部分困难,教研室利用部分经费改善教学环境、更新教学手段,并鼓励教师进行教学改革的尝试。此外,通过争取企业的支持和投入,再加上利用教师科研经费添置的实验设备,合作建立高水平的、开放性的实验室或技术开发中心,不仅企业获得了良好的研发条件,实验教学条件和学生动手能力都有较大程度的提高。

(2)可以充实教学内容,提高教学质量科研与教学的关系首先体现在科研可以保证教学质量。在本科教育中,教材的内容与教师的知识结构,必须时时更新,才能跟上时代的步伐。而科研,是获得最新知识的最直接、有效、迅速的途径。教师必须通过科研,不断地对教材进行补充,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使之应用于教学,才能真正把教学工作搞好。只有通过科研,才能了解当代科技发展的方向,了解到科技发展的最新动态与趋势,了解到本专业的发展方向与最新成果。只有以科研作为坚强后盾,在教学上才会觉得取之不尽,用之不完,得心应手。就笔者所在的单位看,历年的教学评估,学生反映教学效果比较好的教师,大都是肯在科研上下功夫、科研成果比较突出,而且善于把科研成果转化到教学内容中的教师。

(3)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科研工作可带动教学工作进入到学术前沿地带,使学生了解到以这门课为代表的学科的发展和走势,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与创新精神,可以提高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特别是毕业环节的教学工作,一个有水平的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既是一个好的科研课题,又能适合学生的特点和就业需求,从而做到教学与科研的互相促进。科研工作开展的比较好的专业,学生的就业往往也比较乐观,笔者所在的轻化工程专业,虽然属于面窄线长的工科专业,由于活跃的科研氛围提高了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产学研合作促进了学校和企业的良好关系,轻化工程专业的一次就业率连续多年名列学校前列,企业甚至主动在学校设置招聘专场。此外,近几年的毕业生追踪调查显示,用人单位普遍反映毕业生知识面宽,动手能力强,勇于创新。当然,科研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但并非是唯一的条件。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和科研成果,如果不将之应用于教学,单纯地为科研而科研,也不能达到为教学服务的效果。因此高等学校的教师,不仅应该具有科研意识、科研能力、科研成果,而且应该将之应用于教学,通过教学研究及时转化为教学工作内容,丰富和完善教学内容。同时由于科研有特长,教学有特色,而在社会上产生影响,提高了学校的声誉,有助于吸引生源,保证学校的长久发展。只有这样,科研与教学的关系才真正是统一的关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的关系。

3.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

高等教育的最终目标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强能力的高层次人才,这就需要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能力。本科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不仅要掌握很扎实的基础知识,还要会学习新知识,有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2],这也是高等教育区别于中小学基础教育的根本标志。无法设想,一个自己都不懂得科研方法的老师,怎么能教学生进行科研呢?只有通过科研,才能从本质上保证教学质量,才能培养出时代需要的、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的高素质人才。另一方面,教师严谨认真的科研态度,会对学生起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教师科学规范的科研方法,对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研究能力、表达能力、思维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组织管理能力起着直接的教育作用。教师的科研成果,不仅会起到开阔学生视野,启迪学生思维的作用,而且也能为学生起到表率与示范作用。此外,科研成果向教学的良好转化,可以带动第二课堂的建设,通过学术讲座(报告),为学生营造一个有利于“创新性思维”的外部氛围。近年来,高校本科教学工作评估标准也在发生变化。从前,主要注意学生在课程上对所学的教材的掌握程度。而现在所关注的不仅是知识的掌握,而是有效地获取信息的能力,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方法,不同学科知识的综合能力,从事科学实验的基础等。这些都成为本科教学是否优秀的评价内容,作为基层教师必须紧紧把握这个方向,通过教学和科研的良好结合,培养出真正“厚基础、宽口径、强能力、高素质”的创新性人才。

三、在本科教育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

高校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既有区别,又有必然的内在联系。如果两者的关系处理得好,可以相辅相成、相得益彰;如果处理得不好,就会相互影响产生矛盾。许多优秀的高校教师,既是教学的骨干,又是科研的能手,在教学和科研中都取得了优异的成绩。但也有相当数量的教师未能处理好这一关系,容易产生片面理解,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学工作和科研工作的矛盾,需要认真加以解决。结合自身的体会,我们认为可以从以下两方面努力:

1.教师自我的道德调节

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大都与切身利益有关,除去技术层面的问题外,相当部分属于道德范畴的问题。所以应加强高校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道德调节。通过道德调节,把广大教师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强烈道德感情集中到忠于人民的教育事业上,处理好教师内部和外部的关系,引导教师正确对待竞争和协作,进一步加强教师内部和有关部门的协作,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中的矛盾,把教学科研工作搞得更好。要调整好教师在教学和科研工作中的矛盾,就必须具有明确可行的道德调节原则,这条原则要既能体现教师在教学科研中的高尚道德,又表现出教学科研中的内在要求,把教学和科研各自的道德要求辩证地结合在一起[3]。高校教师应以正确的道德规范处理好教学和科研中的利益矛盾,正确看待现实中的利益关系,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在本科教育中实现教学、科研的协调平衡发展。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3)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026-02

教学与科研是统一的同一个过程,也是大学的主要任务。这种观点为国内外绝大多数学者所接受。我国的高等农业院校基本属于教学研究型大学,高校的任务决定了任课老师不仅要承担着本科生、研究生课程的教学任务,而且要参与相关的科学研究。作为高校教师队伍中的新生力量和未来的中坚力量,青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存在经验不足、不能很好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等现实问题,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逐渐提高。如何在做好课程教学工作的同时提高学术研究水平,并协调好二者的矛盾关系,成为绝大多数青年教师迫切需要解决的一道难题。通过分析当前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科研和教学工作中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从青年教师本身和组织管理层面提出了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措施,以促进高等农业院校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和不断提升高等农业院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整体水平。

一、高校青年教师教学与科研工作现状

1.教学与科研的冲突。很多学者认为教学与科研是相互促进的关系,但不可否认的是,教学与科研之间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对立关系,这种对立关系对于青年教师来讲尤为突出。教学和科研是高校青年教师最主要的两项任务,这两个方面都需要投入大量时间和精力,而人的时间和精力又是有限的。青年教师由于刚刚走上工作岗位,经验不足,很容易导致角色冲突,特别是教学内容和所从事的科研方向偏差较大时,很可能疲于双线作战,教学与科研之间如果协调不好,这种矛盾冲突将更加明显。

2.重科研轻教学。“传道、授业、解惑”是教师的天职,也是其最主要的任务和价值的直接体现,而科学研究是社会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赋予他们的新的使命。所以,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同时也要通过创新不断完善现有知识体系。但是,在市场经济强力冲击下,高等学校的功利色彩也在不断增强。在国内大多数高校的职称评审中存在科研成果偏重,奖励和支持力度也远高于教学的现象,而教学成果没有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导致许多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特别是绝大多数青年教师面临职称评定的巨大压力,为了发文章而发文章,会出现因缺乏足够的理论积累而迫切急于,科学实验重复性工作多,而原始创新不足,最终导致科研论文质量低下,甚至沦为所谓的“学术垃圾”。科学研究是一项复杂的职业活动,不仅仅是发表几篇论文那么简单,需要研究者在长期实践中不断积累和提高自己的思维方式、认知能力、理论水平、技术手段和实验技能,同时还需要有科研条件和环境做支撑。

3.生活压力大而干扰工作。因参加工作时间短、职称低,工资收入也相对较低,大多高校青年教师面临着家庭和生活的巨大压力,这种压力在大中城市尤为突出。他们要还房贷,要养小孩和家庭,很多时候入不敷出,甚至沦为“啃老族”。工作上,因经验不足和资历不够,争取科研项目的难度大。生活和工作上的这些现实困境在不同程度上影响着他们的心态、工作、学习与身心健康。再加上当前社会大环境和高校内部机制等诸多因素的影响,致使部分青年教师在科研上心态浮躁、急功近利而缺乏严谨,教学上仅仅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敷衍了事。

二、青年教师要勤于学习,协调教学与科研关系

教学和科研两者之间存在互为因果的关系。如果能够协调好二者的关系,教学可促进教师对基础理论的融会贯通;而科研可以创造新的知识,完善现有理论知识体系,从而促进教学的不断进步。由高校青年教师所面临的现实问题出发,从青年教师本身和组织管理层两个层面提出了如下协调教学和科研关系的措施。

1.青年教师要善于在课程教学中发现新的科研方向。科学创新不仅需要“基础推动”,而且更离不开“问题牵引”,自古至今,国内外许多重大科学发现都是由有价值的问题所引出的。大学生思想比较活跃,好奇心和求知欲比较强,青年教师应摸清楚其兴趣所在,通过积极引导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发现科学问题,想办法解决这些问题。有些问题可能是教师所想不到的、目前尚无定论、值得深思和研究的科学问题,这无疑可以为教师科研课题的确立提供宝贵素材。同时,将本科生毕业论文与科研项目有机结合,不仅可以缓解青年教师实验方面人力不足的问题,有利于科研项目的顺利完成,同时还可以推动教学质量的提升。

2.青年教师自身要学会利用科研促进教学。科研可提升教师业务水平。每位青年教师都有自己的研究领域和方向,由于教学经验不足,青年教师可以通过科学研究的开展和对科学问题的探索,把最新的研究进展和成果渗透进课堂教学,把最新的知识和信息传递给学生。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解决教材基础性强但最新前沿信息不足的缺陷,而且能够开阔学生的视野和拓展其思维,带给他们更多的启发,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求知欲,活跃课堂氛围。我们将这种方式应用于资源环境科学专业本科生《生态学》课程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向有经验的老教师学习,协调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作为过来人,有经验的老教师在教学和科研两个方面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如何处理好二者的矛盾也有不少心得。基本上每个高校都有部级、省级教学名师,也有一些教学和科研都做得非常突出的教授,多与他们交流,向他们取经,可以少走不少弯路。

三、组织管理层要从制度上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

高水平的教学与科研的和谐发展是公认的一流大学的重要标志,是高质量人才的摇篮,也是推动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强力支撑。而青年教师是高校未来发展之希望,可以说青年教师的成长状况决定了高校的未来。为了促进青年教师的成长,必须通过制订有效的管理办法和机制来促进教学和科研的和谐发展。

1.加强教育引导。当前国内高校普遍存在重科研而轻教学的现象。因此,从青年教师入岗开始就要加强教育引导,提升其教学意识,使他们达成这样的共识:教书育人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而科学研究则是高校的主要职能之一,要使二者和谐发展,相互促进,而不能厚此薄彼。

2.加强科研经费的支持力度。教师的科研成果包括论文、著作、课题、科研奖励、专利、成果和学术交流等。为了促进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教学内容,应优先对省级以上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等研究成果进行资助。鼓励教师通过吸收学生参加教师科研课题或子课题、举办学术讲座等活动,将科研成果融入教材、带进课堂。

3.改革考核机制。追根溯源,当前很多高校教师之所以重科研轻教学,主要是政策和制度导向引起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以教学培养人才往往需要较长的周期才能体现出来,而科学研究往往在三五年甚至更短的周期内即可以论文、著作等形式体现出来。很多高校在职称评定过程中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SCI论文、专著、科技进步奖等科研成果占得比例往往比较重,而教学只要满足基本的教学工作量即可。这种倾向是导致教师重科研而轻教学的主要原因。因此,要改变当前的状况,需要从考核机制上着手,加大教学在考核中所占分量,做到科研与教学的平等对待,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塑造良性的机制环境。科研与教学犹如人之双腿,只有两者协调发展,才能取得更好的成绩,教师的综合素质才能不断提高。要达到这个目标,国家和学校就必须同等地重视教学和科研的成果,通过奖励和职称评审,鼓励所有的青年教师充分展示自己的教学与科研才华,不断提高自己,这样学校的教学质量和学术水平才能不断发展,学校的声誉才会不断提高。

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是高校的历史使命,人才培养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而科研则是强校之路。青年教师是学校的未来,如何统一协调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将是青年教师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而如何从政策和制度上为青年教师的成长创造优良的条件和氛围,则是组织管理层需要好好思考和下力解决的难题。教学和科研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这是青年教师立身的资本,也是国和家学校不断发展的根本动力。

参考文献:

[1]于佩学.以科研促进教学培养创新型人才[J].现代教育科学,2006,(4):115-117.

[2]黄建晔.教学研究型大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分类指导探讨[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4,8(6):16-18.

[3]吴涛.论教学与科研在高等教育体系中的和谐统一[J].长江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31(6):320-321.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4)

科研与教学是高等院校的两项重要活动。科学研究探究的是人类面对的外部世界,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活动,科研的产出是新的科研成果和新知识,体现了一个高等院学的认识世界能力的深度;而教育活动是面对的是人自身,是一种改造人的活动。教育的产出则是各式各样人才的培养,体现了一个学校的教学水平。科学研究与教育活动有着各自的发展规律,既不能混为一谈,也不能偏废其中一个方面。不同类型的学校应该有不同的目标,因而因校制宜正确处理二者的关系。

在现实中,某些教师和教育管理者往往把科研与教学看成两个互不相关的事情。一些教师认为,教师的主要任务就是教好书,教学是中心,从事本科教学工作的教师的主要精力是上好课,科研只是“游击战”,是“细枝末节”,可有可无,甚至一些教师长期只搞教学,不搞科研,整天忙于备课和讲课。而有些人则认为科研重要,既出成果,有评奖和获得荣誉的机会,又可以获得科研经费,获得一定的经济利益,再加之某些学校在政策上存在误区,为了出政绩和提高学校社会地位和名气,偏重科研的考核,硬性规定教师每年出多少论文,使许多教师疲于奔命,无瑕钻研教学。由于科研工作对教师个人利益有着更明显和更直接的影响,不同程度地出现了忽视或轻视教师和教学工作,导致部分教师不愿从事教学。学校的科研与教学活动之间形成“两张皮”的现象比较普遍。

其实,从根本上讲,教育是科技发展的基础,是科技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教育为科研培养人才或实现知识创新,从而是科技知识创新和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学不仅为科研提出问题,也为解决问题提供思维方式和技术路线。科技的发展同样也影响着教育发展的速度和规模,并对教育的结构、教育设施、教育方法和手段起着制约或促进作用。科研活动又是提高办学水平和教学质量的关键。一方面,科技成果引入教育,使教育内容、教育方式方法、教育目的与手段等不断更新;如素质教育、创新意识的提法,很显然与当代科学技术发展的现状密切相关;另一方面,科技的广泛应用导致教育对象扩大、教育普及率提高,科技研究的需要成为教育发展的动力和源泉。科技的不断发展对教育提出了严峻的考验。现代社会中科研与教学出现了一体化趋势。

教学与科研作为高等教育的两大基本职能,二者的结合在现代高等教育中越来越占据着重要地位。教学与科研的结合是高素质、创新性人才培养的需要。科学本质上是创新的,教育也是要培养出创新型人才,二者在这一点上又是内在相通的。教学与科研是相互联系的,离开了其中一方,另一方也必将受到损害。大学的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既提高了教学水平,又提高了学生和教师的科研能力。高校的教师在教学中,不仅要向学生传授已有的知识,更要注重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我们已经进入 21世纪,党中央制定的 “科教兴国 ”和人才强国等发展战略,高校在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历史任务中无疑担当着重要角色。加速推进我国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加大教学与科研相结合的步伐,是时代对高校改革的必然要求。

第一,把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放在教学的首位。在知识社会中,教育绝不只是为了多教给学生几个知识点,教育受到的挑战主要在学习思想和学习方法的革新上,是要培养学生科学的学习方法和科学精神。联合国对大学生的要求是“四个学会”,即,学会做人,学会做事,学会交往,学会如何学习。大学教育并不是要教给学生多少知识,大学生在大学里学习也并不是以掌握多少知识为目的,而是要学会学习新知识的方法。大学生不可能做到在大学里掌握一生所需要的知识,出了校门以后,会遇到许多新问题,需要学习许多新知识,大学教育的任务就是教给他学习新知识的方法。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5)

1 青老年教师在教学和科研方面的优势和劣势

1.1 青年教师在科研方面的优势

如今的高校都在扩招每年都要进一大批年轻教师加入高校教师的队伍中来,青年教师已成为高校发展的主力军。他们具有的共性就是:高学历,更有甚者为海外归来学者等;掌握着现代化的科技前沿知识和专业研究方向;具有敏捷的思维和大胆的创新性和突破性等优势;他们的合作意识强,也最易接受事物新观念等。这些优势在他们刚进入大学时在科研方面有着极大的好处,他们会以饱满的热情和全身的精力积极投入到科研工作中,纵使在科研方面有所提高,有所突破。

1.2 青老年教师在教学上的欠缺

虽然青年高校教师在科研上有所突破,但比起老年教师在教学上缺存在许多不足之处。由于青年教师刚进入高校不久,只是从一个校门跨入另一个校门,从学生时代进入教师时代的转变。在这个角色转变的过程中,由于青年教师的教龄不够长,他们往往存在着教学业务不熟,教学经验的不足,教学实践能力的欠缺,教学水平的偏低,教学方法的不得当等问题。对于老年教师,由于年龄的限制,体力的不足,精力有限、知识内容的陈旧和退化等问题,使得他们在现代化前沿科学知识和科学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有所不足,导致他们在科研方面略逊于青年教师。

2 如何提升高校青年的教学和老年教师的科研

2.1 正确引导青年教师的教学过程

学校应建立相关体制,着力体制的规范和落实,进一步完善教师激励机制,更好地促进青年教师教学能力的提升。学校应重视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和教学细节,要能够体现出科学化、全面性、多层次、规范化的教学过程。加强对青年教师备课、上课及课后作业批改等力度的监督,采取领导听课评教、教师教学评学、观摩教学等措施[1],并逐步完善青年教师教学监督和教学反思,主要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情境中、学生反映等方面进行客观的自我反思;同时也要积极开展教师培训、教学改革、质量评估等事项,实现中青年教师培养培训科学化、制度化、常态化、动态化为全面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教学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2 拓展老教师科研知识面

针对老年教师在现代化前沿科技知识和科学信息技术的掌握方面有所不足的现象,高校要重视对老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拓宽他们的科研知识面[3]。一般采取“走出去“和”引进来”的途径来加强对老教师科研知识的拓展。如科研让老教师去发达城市了解和领会科技前沿,扩宽他们的视野;也可以聘请国内外专家学者来本校座谈讲学,使老教师们对科研精神和科研动态有新的认识。另一方面,也要加强老教师的继续学习、继续科研的继续教育工作[4]。通过科学纪录片、多媒体等教学工具,播放有关最新科技前沿方面的知识,培养老教师的科研兴趣,激发他们的科研欲望,培养他们多动手脑的良好习惯。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6)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1 教学对科研的促进作用

毋庸置疑,教学在高等学校的地位是至高无上的。至今来说,没有其他更合适的手段可以代替教学去传授知识,培养学生。

首先,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中说:“人类的一般认识过程是由实践到认识,再由认识到实践的过程。”教学首先应该被看作是一种实践活动,而科研是一种由实践上升到认识的过程。教学实践能使教师(研究人员)对基础理论更加融会贯通,虽然所教授的知识以前已经学过、研究过。但是在教给学生的时候,为了让学生们也理解和把握这些理论,需要进一步思考,这个时候也许会有一些自己未曾深入思考过的问题被激发出来,此刻就会作更多、更细致的思考。那么就会对自己的科研提供更多、更完善的信息。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写论文也是做科研的一种体现,但是没有教师系统的讲授,学生无从下手,所以科研要依赖教学。高等学校的学生相对来说已经具有高度的理解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研究能力。而且,很重要的一点是科学研究是为了适应社会,应用于学校,最终还是反映在学生的身上。学生是最跟随时代的发展,离教育现实最近的群体,所以科研人员有必要通过教学和学生交流信息,既可以把知识传递给学生,让学生增长学识,学生也会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现实社会问题提供一些具有创新意义的观点,来帮助教师更好地进行科学研究。

再次,教学是使科学研究进行参与、推广和转化的手段。科研也是为教学服务的手段,研究出来的新理论新知识需要在教学中得到体现,需要在教学中去证实其可行性,需要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得到反馈。教学过程是对科研工作的审视和总结。通过教学中遇到的难点疑点又可以深化科研工作,使教师在科研领域里不断创新,有所发现。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教学对科研具有促进作用,是科研的源头。同时也是师生互动,互相激发灵感,促进科学研究的手段。

2 科研提升教学的质量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高校科学研究的作用也不断增强,其地位也不断升高。自19世纪初德国威廉·冯·洪堡第一次明确提出“教学与科学研究相统一”原则,并于1810年创办柏林大学以来,近代大学一般均有教学与科研职能。他倡导大学以科研为主导、以科研促教学的办学方针。这一理念对于提升科研在大学中的地位,对于推动科研的进步和学术人才的培养,产生了巨大的作用。

首先,科研是教学发展和提高的关键,科研在教学中的应用和直接渗透,成为提高师资水平的重要途径。高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可以更深刻地了解当前社会对高校的需求,能全面地把握本学科国内外发展趋势准确地认识到自己所教课程在整个学科中的地位及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一般来说,科研出色的教师在教学中也比较优秀。

其次,教师通过科研活动,不断探索适应新时代人才培养的途径和措施。强调让学生创造性地学习,引导学生去发现和发明。教师在研究所承担的课题任务的同时,为提高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让学生共同研究,学生在完成课题的同时,一方面提高了科学研究水平,一方面在加入了老师的科研队伍的同时也提高了团队合作精神。因此,科研(下转第25页)(上接第7页)可以使教师在教学阶段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合作型、复合型人才。

再次,高校教学有赖于科研支持,现在学校的课本知识几乎长年不变,跟不上时代的步伐,要想给教学注入新的活力就要搞科研。科学研究以探索自然和人类社会获得的新知识、新技术、不断丰富革新教学内容和手段,成为教学进步最重要的驱动力。科学研究是使文化、科学、技术等的前沿成果及时反映到高学教学内容中来的基本保证。如果仅仅是教师站在学术最前沿却不能引导学生站到最前沿去,高校也不成为高校了。

可以看出,高等学校实施科学研究是高等教育必不可少的一环,积极地把科研、教学和学生融入到一块,可以更好地适应和促进高等教育的发展。

3 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随着国家对教育愈加重视,各高等院校为了更好地发展,对自身做了一些定位。大致分为“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教学科研型大学”等几大类。这样的定位只是一个侧重点的不同,不可能说“教学型大学”只会给学生上课不去发展科研,更不可能说“研究型大学”就只是纯粹地搞科研而不教学。所以说,在知识经济时代,一所高校要想发展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求学者,就要把教学和科研紧密结合,不能相分离。

表面看来,教学和科研是对立的。因为受时间和精力限制,如果一个教师花费很大精力去教学的话就会占用科研的时间,反之亦然。其实则不然,因为二者是可以相互促进的,教学也是一个思考的过程,最重要的是他们的本质是一样的,都是为了培养高级人才。在高校中,学生上课只是学习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头脑。从事科研的老师熟悉自己的研究领域、了解最新的学术研究资讯,如果他们去授课的话可以带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讲授的内容更丰富、更具体,满足学生的求知欲。遇到有些学生感兴趣的知识点,学生也可以自己去探讨研究,提出创新性的观点。这样发展形成了一个良性循环。

从教师自身来讲,科学研究是教师自我知识增长的过程。21世纪是知识的时代,科技以迅而不及掩耳之势的速度发展,如果一个教师只是一味地教学而不从事科学研究,那么可想而知他的知识面是多么的狭窄、落后;没有丰富的科研理论做积淀,他的课堂教学是多么的乏味、空洞。那么怎么能培养出社会需要的高级人才。所以,教学要与科研相互渗透,尽量走出一条“科研—教学—再科研—再教学”的互道路。

薛天祥教授在他的著作《高等教育学》这本书中提到:新的教学观要树立“两个中心,一个根本”是思想。教学与科研必然成为学校工作的两个中心,重点高校尤其如此,这是客观规律,也是学校发展的趋势。“一个根本”就是把培养高质量的社会主义接班人当作学校的根本任务和根本的社会职能。他所说的并不是贬低科研在高校中的地位,而是要把科研切实当作提高学科水平、教学质量和师资水平的主要渠道。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正如“对立统一”规律一样,教学与科研也是对立统一,相互促进的。所以高校在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时,要采取以教兴科、以科兴教、科教结合的方针,切实做到科教一体。

科研不仅是高校职能的拓展,更是高校教学的重要补充与完善。无论是学校还是教师亦或学生,都必须重视科研在学校与教学中的作用,使之成为人才培养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在管理上无论是教学还是科研都不能放松,既不能让教师把学校当作自己的研究所,也不能把自己看作是纯粹的“教书匠”。把学术进步与教学水平的提高有机结合起来,形成教学科研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的良性循环机制。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高等教育学[M].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204-224.

[2] 杨德广.高等教育管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213-256.

[3] 姚启和.高等教育管理学[M].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18-19.

[4] 柏昌利.高等教育管理导论[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7)

中图分类号:G644 文献标识码:A

高等学校的教学活动与科学研究活动,本来就是一种相互依托、相辅相成的和谐关系。但是,近一个时期以来,由于大众教育的兴起与快速发展,在高等教育中,产生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的分工与碰撞,自然产生了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新认知。同时,又由于学校类型定位说的影响,把高等学校分为研究型、研究教学型、教学研究型和教学型,加深了精英教育与大众教育认知的碰撞,又产生了一些关于教学与科研关系说的误认知。认知中的混淆与误区必然影响高校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布局、计划、安排,产生了许多负效应。正确理解与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成了当前高等学校管理者面前一个现实的重要课题。

一、高等学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几种误认知

持精英教育说认为,现代大学从它产生的时候起,就把大学定位为学术机构,大学的主题活动,是一批在相关学科领域有较高学术修养和学术成就的人(教师)带领一大批热衷于钻研学科领域专业知识和学科前沿理论的人(学生)进行学习和研究活动,教学活动与研究活动是不可分的,它们都是教师引导学生学习学科专业知识和钻研学科前沿理论的载体,而培养具有学科专业知识、解决学术问题的能力、善于探索学科前沿理论的创新型人才是高等教育的本来之义和终极目标。因此,大学的教育活动应以研究性教育和具体学术活动、科学研究活动为主体。

不可否认,这种认知有它正确、积极的一面,在育人成果和科研成果两个平台上产生了巨大的效应。但是,这种认知的缺陷在于没有区分教学活动和科研活动的界限,没有把握住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的功能,没有分离出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交汇区与联络点的逻辑架构,因此,在实际操作和演化过程中,会出现重科研、轻教学的倾向,会出现以研究代教学的弊端。虽然在教育的终端效应上会培养出少数学术精英、科研能手,但是对于大多数学生,包括本科生和研究生,往往会出现学科专业知识理论基础打得不牢,综合学科知识面不宽的状况,最终在人才培养上会出现大倾斜、不平衡、失和谐的结局。

持大众教育说认为,为适应现代急速变革的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大学应该着重培养适销对路的应用型人才,学校应该把重心放在打牢学生的学科专业知识的基础,扩大综合知识面,培养较强的应知应会、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因此,学校的主体活动只能是教学活动,在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活动中实现人才培养目标。至于学校科研活动,与教学有直接关系的,可以搞一点,与教学没有直接关联的,应该缓行,以免影响教学任务的完成。这种观点,在新二本高校和独立学院中尤其占上风。这些学校在师资队伍整体水平和学生知识基础、综合素质两个方面,与一本高校相比,存在较大差距,因此,在学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中,不少人认为,能把“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学搞好,让学生把基础打牢,具有一定的、适合社会就业需要的知识和能力已属不易,哪有什么精力和时间引导学生开展学术科研活动。至于教师本身,有能力、有时间的,搞搞教学研究也就不错了。

这种观点不能说它没有道理。大众教育带来的问题很多,由于多年扩招,我国目前在校学生规模已超过2000万。大批新校如雨后春笋,大批高校逐层升格。可是教师队伍的培养与发展跟不上高校的发展,既有教师数量不足的问题,更有大批新教师的加入,教学水平需要提高的问题,另外,扩招后的学生素质层次分明、差距较大,给施教带来难度。两者碰撞在一起,使教学质量出现一定程度的下滑。更何况中国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速,各领域变化迅猛,学生在校学习的理论知识和训练技能是不是能满足就业时的社会需要都成了问题。所以,学校只能把全部精力集中在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上,搞不搞科研活动无关紧要。

我们说,这种认知是一种短视,或者说它是目前大众教育中高校焦虑状况的一种反应。这种短视的要害,是把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割裂开来、对立起来。殊不知,即或是大众教育中的高校教学活动,依然与学术科研相关联,也就是说,高等教育的教学活动中,必有学术问题存在,必有科研课题存在。事实上,如何推演大众教育,本身就是一个覆盖广阔,科研项目众多的大学术问题、大科研课题,更需要人们去探索,更需要所谓教学型高校的有识之士去研究。至于教师数量的不足,只能在发展与培养中解决,教师教学水平的提高,更要倚仗教研活动与科研活动去解决。

二、高等学校三大基本职能的定位与关联

众所周知,现代大学的三大基本职能是: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

所谓人才培养,就是运用教学手段、学术研究手段和科研课题手段,把学生培养成为符合国家关于大学各层次人才培养目标要求的社会专门人才。显而易见,人才培养是各类高校的中心任务。人才培养在高校的主体地位是不允许冲击的。忽视或轻视人才培养的主体地位,过分强调其它两项基本职能,高校就会变味,就会变成研究院所,或者变成社会服务工具。但是,人才培养的途径,并不只有教学活动,还必须兼容学术活动、科研活动。尤其是从事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更应该重视学术探讨与课题研究,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提高自己的科学研究水平,带领学生在理论知识学习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训练中,做出创新性的学术成就。此外,不论是精英人才的培养,还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都必须立足于创新型人才培养目标,都要努力探索创新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和模式。这里,就自然而然地引进学术研究与课题研究的元素。我们主张教学活动融入科研元素,科研活动支撑教学活动的改革与探索,这是由教学与科研共同支撑人才培养的同一性原理所决定的。

所谓科学研究,就高校而言,主要是指教育教学研究,学科专业前沿领域研究,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中的基础理论研究与应用科学研究等研究活动。可见,高校的科学研究活动,首先要服务于教育教学活动。要成为创新教育教学方式,演绎教育教学新内容,提高教育教学质量的原动力。从这个角度来说,高质量的教学活动,有追求的教学主导者是离不开科研活动的,相反,只会把科研活动当作教育教学的内驱力,不断把教育教学活动推向前进。因此,科研活动对于一所大学来说,不论它的类别如何,层次如何,都是一项重要的职能,千万轻视不得。

科学研究还有一项重要任务,就是服务社会的社会科学研究和自然科学研究,这正应了现代大学本质属性之一,即学术机构的命题。这个属性的定位,把高等教育与基础教育、职业教育、培训教育严格区分开来,也就是说,高等教育必须进行科学研究活动,必然要不断解决学科专业发展前沿的问题,必须提供为国家乃至全人类服务的科技成果,提高社会物质生产力与精神生产力的水平,提高有高科技含量的新物质产品和新精神产品的供给,不断把社会推向前进。

由此可见,高校教育教学自身对于科学研究的依赖性和社会发展对于科学研究的期待性,决定了科学研究在高等学校的重要地位。

不过,由于不同类别学校受不同层级人才培养目标的制约,科学研究在高校的地位会不同,研究的范围和内容也有明显的差异,但是科学研究在高校的重要地位不可动摇。

高等学校的第三个基本职能是服务社会。高等学校可以开办培训学院,在较短时间里为社会培训急需的技术人才,或者和社会单位合作办教育,合作搞科研,合作建产、学、研一体化基地,甚至合作建科技公司或科技园。这项重要职能也和科学研究一样,不得冲击高等学校人才培养的主体职能,不能影响学校日常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顺利进行,只能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的服务区和支撑点。可以说,其功能发挥在高校内部只能处于附属地位。

从上面的分析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的主体职能,人才培养的主要方式是教育教学活动与学术科研活动,教育教学活动应把科学研究、特别是教育教学研究、学科发展前沿问题和专业建设的创新问题研究作为教育教学活动的发展动力和支撑元素,而科学研究则应该树立为教育教学服务的指导思想,把教育教学活动作为科学研究的主攻方向和直接工作面,在教育教学活动的舞台上演出富有创新价值的话剧来。人才培养这条主线,可以把教学和科研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至于如何处理具体的教学活动与具体科研活动的依存关系和相辅相成关系,我们说,只要始终坚持从人才培养共同体原则出发,就不难找到正确的处理办法。服务社会的功能,则应服从于人才培养的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即或是承接国家科研专项任务和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的课题研究,也要体现出高校梯队人才培养的合理性与功利性,为增强学校教学和科研实力服务,为培养更多更好的高级专门技术人才服务。

三、新兴本科院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

本文所说的新兴本科院校特指由公立高等专科学校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独立学院和新建的民办本科院校。这三类学校无疑在学校类别定位上是教学型学校,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培养应用型高级专门人才。

新兴本科院校虽然在硬件建设上并不逊色于公办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但在软件建设上却存在明显的几个软肋:一是师资实力明显不如上述公立院校。这里有三种情况,其一,对于刚升格为新二本的院校,虽然拥有原来高等专科学校的师资,但是师资既不强又不稳定,教授、副教授在教师中的比例较小,而且年轻有为的教授和副教授又容易被一本大学挖走。其二,独立学院作为新创建的三本院校,师资力量普遍薄弱,除了少数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有自己的规模性的全职教师队伍的院校外,绝大多数院校都是母体大学派出教师或以母体退休老师为骨干,以近几年刚从学校毕业的硕士为主拼凑起来的队伍。其三,新成立的民办本科大学师资尤其缺乏,除了聘请少量的大学退休老教师外,大量的都是从社会引进的技术人员和学校毕业的学生,而且本科生占有相当大的比例。师资的弱化状态自然迫使这些高等学校只能把教学作为学校工作出发点和归宿,难以开展或不能开展科学研究,甚至连直面教学活动的教学研究也不易开展。二是学生的综合素质、尤其是基础知识素质明显不如一本院校和老二本院校,按照教育部本科培养目标和教学规程施教,十分吃力。这就迫使新兴本科院校的主政者和管理部门倾其全部资源和精力,组织好教育教学活动,务使教育质量达到教育部的统一标准,其压力之大,是可以想见的。三是管理力量薄弱,经验缺乏,办学底气不足。对于如何办合格的本科大学,这些学校的管理者尽管理论上懂,但终究缺乏实践经验。就拿独立学院来说,即使大多数学校的管理人员大部分都是从母体大学抽调过来的,但是他们只有办一本大学或二本大学的经验,办三本大学并没有经验,对于三本大学教育教学活动的组织与管理,还只能摸着石头过河,经过数年实践后才能总结出道道来,增长理性认识。

面对软件系统的三大软肋,新兴本科院校在短时期内,不可能发挥出高等学校的三大基本职能。只有顺利解决了三大软肋以后,尤其是解决合格的独成体系的师资队伍以后,才能从人才培养的中心职能出发,有机地把科学研究的重要职能和服务社会的附属职能组织进来,形成一个共同体。只有这样,才能办出像模像样的高等学校,进而才能找到正确处理具体教学活动与科研活动关系的操作方法。当然,有远见、有能力的新兴本科院校的领导班子,如果能做到超前思维,善于组合资源、走跨越式发展之路,也可能在较短时期解决三大软肋问题,尤其是师资问题和管理问题。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以校长赵作斌教授为首的领导班子,在不到10年的学校建设中做到了这一点,较好地解决了三大软肋问题,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可以说在中国新兴本科院校里走在了前面,综合实力也接近二本大学的水平。首先,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建校起,就着力打造自己的全职教师队伍和管理队伍。他们制定极优惠的人才引进政策,成功地从众多高校和社会上引进了一大批老年和中年教师、高水平的管理人员,同时从全国高校招聘素质高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虽然投入成本很大,但经过数年建设,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形成了700多人的全职教师队伍。据2006年统计,其中教授、副教教授占35%,青年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和硕士学位的占90%(只有外国语学院、艺术学院少量青年教师只有本科学历)。学校的全部院长、副院长和主要职能处室的负责人都具有教授、副教授(或其他高级技术职称)职称。其次,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从2005年起,提高招收本科生的分数线,2006年以高出三本分数线40分招收本科生,使学生进校时知识和素质基础得到优化。再次,富有创新观念的赵作斌校长经过多年的研究,2003年在国内率先提出了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和运行模式(载2003年《湖北省教育厅关于“十五”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的通知》的附件中)。用“成功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这根红线,把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三大职能统一在一个共同体中,科学地处理教学与科研的关系,教学活动成为教研与科研的对象,科研活动成为教学活动的支撑,两者相辅相成,共同发展,实不失为新兴本科院校正确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模版。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2002年成立了科研处,统一管理学院、高教研究所和业务处室的科研活动。学校科研活动紧紧扣住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的主题,开展教育教学改革、学科发展前沿和专业建设的课题研究,取得了丰硕的研究成果。教研成果主要有2004版、2005版、2006版专业设计方案,新编教材教参30余部,还出版了《成功素质教育》、《非专业素质教育研究》论文集、《中南论丛2006》论文集。学校为适应科研需要,创办了学报《中南论坛》。2003年以来完成13项省级课题研究。仅2005―2006年,教职工在国内外学术期刊上1470余篇,2006年有9篇论文分别为国际三大学术索引全文刊载。这些科研成果,有力地服务于教学中心工作的展开,支撑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的稳步提高。

武汉科技大学中南分校的实践证明,不论任何类别的高等学校,其教学和科研的关系都是可以处理好的。只要一旦找到处理教学与科研关系的创新理念与运作模式,教学与科研两者之间相辅相成的效能会得到最大的释放。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8)

二、我国高校教学与科研关系的现状

(一)高校评价标准不统一,片面追求科研指标

目前我国高校可以分为教学型大学、研究型大学、教学研究型大学以及研究教学型大学等。研究和教学所占的不同比重是不同大学的区分方式,然而事实上我国大部分的高等院校都介于教学型大学和研究型大学之间,而在这些院校中教学与科研的比重具体是如何分配的,似乎还没有一个权威科学的界定标准。另外对高等院校这样的分类方式在择校过程其实并没有受到学生的关注,学生似乎并不在意自己进入的是一所研究型大学还是一所教学型大学,学生、家长以及高校本身,都更加看重高校的排名高低,而目前形形色色的大学排名层出不穷,各自遵循的评价标准都不相同,由于教学指标相对复杂,而科研指标明确可量化,由此逐渐形成了片面追求科研成果数量的不正之风,继而引发了一系列负面影响。

(二)高校资源分配不均,教学投入相对不足

出于对科研成果数量的追求,各高校往往都会在加大在科研方面的投入,以期做出成果,提升学校声望。地方政府为了提升当地高校的实力,也会针对科研项目提出有关政策支持和资金投入。因此相比于科研,高校的教学投入相对不足,即使是以学科建设、教学改革为名进行的教学投入,也会采取依据科研产出为指标的考核方式,仍然变相地提高了科研的地位。高校教学工作与科研工作能享受到的资源在比例上严重失调,高校的教学实施、教学质量都会受到影响,长此往复,高等教育终将走向只重视科研的极端,教学工作成为科研工作的附属。

(三)教师考核重科研成果,师生缺乏教学积极性

资源分配的不均无形中打破了教学与科研的平衡,教师为了自身的利益只能选择妥协,对教学工作投入的降低最终会导致师生同时失去课堂教学积极性。重视科研工作的高校普遍实施以科研成果衡量教师绩效的标准,教师为了完成科研指标,不得不在科研工作上投入更多的精力,从而忽视教学工作,只求顺利完成教学任务,不会在教学工作方面花费更多时间和心思。这样的教学态度将会导致教师教学内容枯燥乏味,教学方式毫无创新,学生在课堂上只能被动接受知识,无法产生积极学习的兴趣,每一堂课的教学效果难以保证。课后师生之间更加缺乏良好的交流和互动,师生联系局限于课堂,而课堂质量却得不到保证,高等教育整体质量令人堪忧。

(四)管理部门缺乏沟通,管理机制不够完善

目前高校教学和科研两大职能管理部门之间缺乏有效沟通,两部门没有将教学和科研有效地结合起来,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科研管理部门看重教师科研成果,注重成果的数量与水平,很少关心科研成果对实际教学的影响,更不考虑是否能在教学中发挥作用;而教学部门只关注教师日常授课情况,不关心教师的科研项目,更不能利用科研促进教学改革。这两大部门之间的沟通缺失割裂了教学与科研之间的统一关系,给教学与科研的协调发展造成了严重的阻碍。另一方面,教学与科研工作的有效实施需要完善的管理制度,当前高校有关这方面的管理制度匮乏。即使是采取了有关措施平衡教学与科研的关系,也需要监督机制的保障。教师与学生面对高校目前教学与科研比重不均的现状,多少都会产生一些想法,因此高校需要设置合理的监督制度,让教师与学生的意见能够有正式的渠道向学校进行反馈,以便学校即使调整相应的政策措施,促进学校事务的顺利开展。

三、平衡我国教学与科研关系的措施

(一)明确自身定位,建立统一的高校评价标准

各高校应当明确自身的定位,在高等教育事务开展过程中教学与科研分别占据多少比重,并且明确围绕自身定位安排教学与科研工作。相关部门也应当对各类大学的划分制定相关标准,并且建议学生在择校时将这一因素纳入考虑的范围之内,促使高校时刻重视平衡教学与科研工作的关系。

(二)合理分配高校资源,平衡教学科研投入

依据明确的自身定位,地方政府和高校应当合理分配教育资源在教学与科研两方面的投入。在建立了客观的教学与科研评价机制之后,高校不仅需要保障自身的科研实力,也需要提升教学质量以符合教学质量评价标准,因此,充足的教学资源投入必不可少。高校应当积极改善教学环境、升级教学工具;为教师提供提升教?W水平的培训;高校与高校之间应当建立良好的教学资源共享机制。

(三)完善激励机制,调动师生积极性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9)

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范围包括高职院校的发展历程以及对教育方向的研究,对我国社会社会经济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在现代化建设中,高职院校教育在学生就业及人事改动层面都具有指导意义。从宏观角度分析,高职院校教育包括教育体系的发展、学生就业前景及效益;从微观角度分析,高职院校包括更多的方面,例如在培养学生的目的、教学方针、管理方法以及各种规章制度。其科学研究层面之广,足以见其重要。

一、当前的教育科学研究

当今社会下的高职院校教育存在许多问题,相应的科学研究现状也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下面分析一下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现状以及带来的影响。

(一)未全面认识教育科学研究

我国的高职教育起步较晚,虽然从二十世纪八十年展至今,积累了大量可以值得学习的经验。但是这些与教学有关的经验并没有更加系统地进行分类和加工,导致目前教育工作者对高职教育的认识例如教学规律、特点不全面。如何把从教学中获得的经验再运用到实际的教学之中,是当前教育科学研究的问题之一。很多教育工作者囿于定论,不能给学生与时俱进的教学启发。很多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程度仅限于发通知或是讨论活动,这些都不能为高职教育提供建设性的建议。教师在教学时,未将学生将来的教育和发展放在首位,也不重视学生个人能力和素质的提升,使得学生缺乏必要的社会实践能力。目前有很多教育工作者依旧重知轻行,将高职院校教育科学放在可有可无的位置。

(二)不重视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

很多高职院校的教育工作者水平有限,不能进行高质量的研究工作,这对高职院校的经济效益会产生影响,高付出低回报的教育科学研究在高职院校中并未受到重视。由于制度的影响,很多教师带着晋升职称的目的去从事科学研究,追求短时间出成绩,这与科学研究的初衷相悖,因此其成果相对来说较小且功利性较强。虽然高职院校的青年教师对教育科学研究参与度很高,但是其具备的科研能力有待提高,获得的经费相对较少。出于对经济利益的考量,科研投资大且风险高,因此有的学校领导不重视教育科学研究。另外,在很多高职院校没有一个适合科研的氛围。这一系列的因素导致教育科学研究在高职院校受到冷落,是当前高职院校教育科研的现状之一。

(三)对教育科学研究的管理不到位

由于教育科学研究在高职院校中未获得良好的受益,很多高职院校因此未对教育科研做出明确的规划。在相关的教育科学研究监管中,制度较松,仅限于表面的管理使当前教育科学缺少质量。展现教育科学研究实力的方面是研究过程的新颖以及在研究指导上的严密,这些在聘职称的大背景下,教育科学研究在检查过程中暴露出各种问题例如形式化等。由于高职院校的相关工作者都缺少在教育科学研究方面的经验,没有参加过教师科研方面的培训以及能力,导致很多研究是走过场。在项目管理上检查粗略,未对科研引起一定重视,得过且过,任由学校的经费造成损失。由于高职院校在教育科学研究上的管理不到位,教育科研的项目在人力和经济层面都产生很大浪费,这是不可取的。在教育科学研究培训服务过程中,也产生相关的问题。

二、对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的策略

针对上述存在的问题,可以制定关于促进高职院校教研工作的发展的各种策略,无论是从高职院校还是相关教研工作人员,都要加强对教研工作的重视。对于如何培养科研过程中的教研气氛、提高工作人员的热情、增强高职院校教研方面的经济效益,都有相应的策略制定。对于预期的教研成果、团队的合作意识、高职院校与教研的关系等方面需要加强管理并制定奖惩制度。

(一)普及教育科学研究的知识

当前在高职院校中,师生未对教育科学研究有着全面的了解,导致相关的科学研究仅限于某个方面,不能做更全面的研究项目。高职院校要转换策略,制定适合教育科研的政策与规章制度,教师在实际教学中注意对学生教育科学研究知识的教学。在高职院校营造出良好的风气,相关科研活动的组织者注意加强教育科学研究各方面的管理,教育科学工作者不断提高自己的科研水平以及科学素养,在今后的科研项目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重视教学实践与教育科学研究相结合,在高职院校营造勇于科研的气氛,使更多工作者参与进来。将个人需要与科研需要相结合,激发高职院校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从而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

(二)加强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团队的建设

要想增强高职院校工作者进行科学研究的意愿,就要加强院校教育科学研究团队的建设,以此带动研究的氛围。工作人员可以通过举办科研培训、科研项目讲座、学术会等一系列活动加强团队建设,如有必要可邀请科研机构或者国内外知名专家来高职院校进行科研讲解,最大限度带动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积极性。奖惩制度相结合,制备一系列的制度管理高职院校科研团队,提高教研工作者的水平和质量。有经验的教研人员可指导青年教师去从事教育科学研究,从而少走弯路,减少经费和人力、物力的消耗。团队可将相关的研究成果进行总结和归纳,为高职院校制定更为长远的科研计划,从而提高院校的实力。

(三)建设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奖惩制度

在高职院校里,为提高教育科研工作者的科研质量和热情,应当建立起更为合理有效的奖惩制度,从而给教研人员提供更为广阔的施展空间。要鼓励青年工作者在高职院校的科研活动,从而更系统的进行课题研究以及获得合理的经费支持。学校领导应当重视建设院校教研活动的奖惩制度,推动高职院校科研的发展,实现在高职院校中教育科研带来更多经济效益,增强高职院校的实力。在年终考核的内容总加入教育科学研究的相关内容,将教研与聘职称等活动联系起来。鼓励教研人员以及提高对教育科学研究的参与度,将这些活动与奖励挂钩,实现个人需要与科研需要相结合的目的。物质奖励与精神奖励双管齐下,从而有效促进高职院校科学研究的良性发展。

三、总结

教育科学研究是高职院校中重要内容,在院校的发展起到很大作用。虽然当今社会上的高职院校对教育科研存在一些不足,但教育科研作为长期性的活动,其影响是深远的。学校对此要加大经费的倾斜,加大对高职院校对教育科研的支持力度。教研工作者要提高科研水平和个人素质,学校要培养一批科研的中坚力量,推动高职院校的教研发展。总之,要充分认识教育科研的重要性,为高职院校的教育提供宽松的大环境。当一切策略都落到实处,高职院校教育科学研究才会发挥巨大能力推动高职院校向前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与科研篇(10)

教学和科研是高等教育的核心。教学是进行理论传授和数学实验的活动,即普通教育和专业训练,是高校培养学生的重要途径,只有搞好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才能体现高等学校的重要作用。科学研究是人们在科学信念的支配下,采取一定的方法,遵循一定的规范,探究事物的性质和规律,以便发现新事物,获取新知识的活动,即发现新知识。学校要培养人才,教学与科研都很重要。两者相互促进,有利于教学质量的提高,和学生能力的培养。高校教师应该不断探究科研在教学中的切入点,使得教学和科研能更好地互动与结合。

一 科研能促进教学

1.有助于提高教师素质

教师自我素质的提高是保证教学质量的基础。没有高水平的科学研究,高校就不可能建立一支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是提高高校教师素质的有效途径。当今世界发展迅速,任何学科的知识都在不断更新变化中。高校的教学绝不可以一成不变,了解本专业的发展趋势,以动态的眼光看待本学科的知识更新,这是赋予高校教师的责任与能力,也是高等教学的必然要求。高校教师只有通过科研,才能把握学科发展动态,了解实际和社会的需求,了解学科最新发展方向,向学生传播最新的科学知识,以不断追逐学科前沿知识的态度做学生科学路上的领航人。

2.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大学教育的目的是要把学生培养成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而当今社会,最炙手可热的就是创新新人才。创新是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大学教育不同于一般基础阶段的教育,大学重在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学生的素质。高校教师如果能把自己科研中获得的思想、经验、灵感、方法传授给学生,将会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引导学生将创新的思维融入到学科知识的学习中,从而提高,开阔视野,提高素质。

社会不断发展,也不断涌现出许多新问题,这就需要用新思维解决新问题。高校教育应该着眼于培养有创新能力的人才以适应新的社会生产力发展要求。因此,高校教师的科研活动有助于培养高素质创新人才。

3.有助于推动专业发展

由于教材的编写、出版有一定周期,教的内容往往滞后于最新的科技知识。科学研究是对于事物基本规律的探索。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人们常常会发现新理论、新方法,这些新的理论方法可以被积极地运用到指导生产及社会发展的过程中。因此,在这种科学研究的探索过程中,传统学科得到了改造和发展,旧的理论方法被不断更新,新的学科体系产生,交叉学科也不断形成。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大大推动了专业发展。

4.有助于推动高校为社会服务

现代高等教育已不仅仅具有传授知识和培养人才的功能。当前,高等教育利用其强大的人才资源和理论优势为社会发展提供了各种形式的服务,如建立大学科技园、与企业进行科研合作、建立合作研究所等形式。因此,高校的科研活动也深化了高校为社会服务的功能。

二、探究科研在教学中的切入点

高校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将科学研究融入到教学中,从而达到现代教育所倡导的以素质教育为中心,全面培养人的综合素质的要求,我们可以采取以下途径将科研与教学进行有机结合。

1. 在教学过程中渗透教师科研过程及成果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向学生传授书本上的理论知识,还要向学生介绍学科的研究现状以及学科发展趋势。教师还可以将自己所进行的科学研究的过程和成果融入到教学内容中,让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科学研究的方法有一个感性的认识,从而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探究科学真理的动机,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从而增强教学效果。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可以与学生展开对于科学研究活动的探讨,这样就产生了一种互动的活动,学生获益,教师也获取了科研的灵感。这种教学过程能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更好实行素质教育。

2. 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科学研究

学生可以在实验课上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组成学科兴趣小组,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的研究,甚至承担部分实验任务。这样,学生就由被动地接受知识转为主动地参与实践活动。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特长,意愿,让学生分别承担不同的实验、科研任务,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鼓励学生创新,鼓励学生独立设计。这样,学生在参与科研活动的过程中,就能综合地运用自己在课堂中所学的多方面的知识,培养了学生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在参与科研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让学生将自己的实践活动写成报告的形式,对所运用到得理论知识进行总结,对下一步实验方案进行设计,提出自己的创新设想,总结经验,甚至可以鼓励学生撰写或是形成专利。这样,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自学能力、科研能力、分析归纳能力、创新能力都得到了大幅度的锻炼和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提高了,学生的课余活动也更为充实、更有意义了。这种学习―思考―实践―创新的方式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生各方面的能力。

此外,毕业论文的写作是高等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它既是对学生本专业综合能力的考察,也是对学生科研思路的锻炼与训练。学生可以在教师所做的科学研究中选取一部分内容作为自己毕业论文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师也可以让学生参与到科学研究中来,这样写出的毕业论文有针对性,有内容,还可以切实地锻炼学生的实践能力。

总之,高校要妥善处理好教学与科研的关系,坚持以教学带科研,以科研促教学,使教学与科研实现良性互动、共同提高。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高校教学与科研质量,达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的目的。

参考文献:[1]代蕊华.高校的教学.科研及其评价[J].高等教育研究,2000,(1):94

[2]吴鹏.正确处理教学.科研关系努力营造创新型人才培养环境[J].安阳工学院学报,2007,(1):127-128

上一篇: 中小企业经营状况 下一篇: 电力计量监测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