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汇总十篇

时间:2022-09-17 21:15:37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

根据县委关于开展课题调研研讨活动的统一安排,我就围绕生态保护与旅游业发展课题进行调研,在通过实地察看、座谈交流、走访调研、征求意见的基础上,形成了专题调研报告。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xxx是以纯畜牧业为主体经济的边远乡,位于祁连山西端党河南山北,东南与青海省天峻县接壤,西与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为邻,处于党河生态涵养区源头。全乡总面积12616平方公里,其中可利用草场面积4500平方公里,平均海拔3500米,年平均气温-5℃,年无霜期仅58天。辖区内有五个牧业村,共226户、614人。截止2018年底,xxx牧业增加值达到216万元,同比增长5.5%。牧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2万元,同比增长7.5%。

二、生态旅游发展思路

根据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要求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关要求,按照在视察甘肃时强调,要充分利用独特的文化遗产和自然遗产优势,统筹旅游资源保护和开发,完善旅游设施和基础服务,放大文化旅游业综合效应,结合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兴县”战略定位,紧紧围绕xxx打造“民俗风情旅游乡、环境优美生态乡、平安和谐示范乡”的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文化风韵”三大特色,集中抓好“基础提升、功能完善、水系布局、美化亮化、精细化管理”五大工程,全力打造“一个中心、两条旅游带、三大基地”,塑造“文明整洁、精致靓丽”的雪山蒙古族风情小镇。

三、旅游资源分布及评价

(一)旅游资源空间分布特征。xxx旅游资源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分布特征,旅游资源分布主要以野生动植物、冰川、河流、湿地、雪山、峡谷等边疆自然风光为主,境内有雪豹、藏野驴、野牦牛、白唇鹿、金雕、白肩雕、黑颈鹤等野生动物,雪莲、黄茋、甘草等野生植物271种,多样的生态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提供了良好基础。

(二)旅游资源分类与分级评价。境内传统民族文化底蕴深厚、保存完整,拥有独具风情的民族歌舞和节庆活动,传统的蒙古族服饰、饮食文化以及久负盛名的搏克、射箭、赛马(赛驼)等传统体育运动资源,为发展生态旅游增添了新活力。

(三)旅游资源总体评价。xxx旅游资源数量多、类型丰富、组合度好,与敦煌旅游资源能够很好的形成互补,具有较高的开发价值。

1基础设施逐步完善。“十三五”期间规划实施的肃德公路、肃盐公路改造升级、盐石公路等项目,使我乡与青海、酒泉、敦煌等中心城市的交通条件得到极大改善,这既有利于缩短与省内主要客源市场的时间和距离,降低旅游成本,更为我乡形成大客源市场创造了条件。

2.民族氛围浓郁。牧民定居点建设初具雏形,辖区内建筑物、路灯、中心雕塑等基础设施都融入了蒙古族元素,蒙古族文化氛围浓厚,形成了独具特色、风格迥异、丰富多彩、绚丽多姿的民族民俗文化,成为吸引游客最大、最有效的载体。

3.原生态资源组合度高。原生态自然旅游资源数量众多,拥有峡谷、冰川、雪山、戈壁和草原,野生动植物等,类型十分丰富。

4.气候优势明显。xxx丰富多样的生态戈壁、冰川、草原、湿地等,构成了河西走廊的原生态高地,夏季气候凉爽舒适,气温一般要比周边县乡低4-8度左右,休闲避暑的条件十分优越。

四、生态旅游业发展现状

一是立足资源优势,制定发展思路。以县委、县政府“生态立县、旅游兴县、工业强县”战略定位,紧紧围绕打造“民俗风情旅游乡”的发展思路,以生态环境保护最佳化、资源利用最优化和满足消费需求最大化为目标,突出“生态旅游、民族风情、文化风韵”三大特色,初步形成了以“一个中心(游客集散中心)、两条旅游带(湿地观光旅游带、民俗休闲体验带)、三大基地(红色教育基地、生态科普基地、自驾游摄影基地)”建设为特色的乡村旅游发展思路,着力塑造“文明整洁、精致靓丽”的雪山蒙古族风情小镇。

二是抓实项目建设,助推乡村旅游。先后建成“巴彦温德尔”敖包、xxx蒙古族祝赞词传习所、观景台、群众文化体育广场、转经亭、乡村舞台、蒙元文化墙等文化旅游设施项目,并积极打造xxx自驾游大本营基地、红色教育基地和摄影基地。在乡综合服务中心建成xxx露营基地,依托传统那达慕推介宣传祝赞词、蒙古族长调、服饰、赛马摔跤等民间非遗文化及赛事,大力促进文化与乡村旅游深度融合,助推三产旅游业向纵深发展。

三是弘扬民俗文化,提升旅游品质。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基础上,充分利用省市县文化旅游推介活动,采取项目招商、新媒体宣传等形式,广泛宣传旅游形象,推介旅游产品。成功举办了xxx文化旅游节暨第五届“绿水青山相约魅力xxx·草原欢腾献礼祖国70华诞”那达慕、祁连山国家公园xxx文化旅游节启动仪式暨‘魅力xxx·欢聚那达慕’活动、协办“2018心灵之旅·探秘xxx主题徒步活动”、“2018心灵之旅·探秘xxx摄影活动”等活动,配合制作以巴彦松恩、蒙古族婚礼、剪胎发、祭敖包、祭火等为主要内容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肃北蒙古族祝赞词》专题活动,通过互联网、电视、报刊、微信、直播网站等平台多层次、全方位宣传推广魅力xxx,不断提高xxx的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五、存在的问题

从实地调研来看,xxx旅游业发展仍然存在着不少制约因素和短板,这也是造成当前我乡旅游经营陷于瓶颈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

一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核心景区未能形成。景区间整合捆绑力度不够、结合度差,尚未形成独特的旅游环线,与周边地区未形成合作共赢的开发格局。

二是相关从业人员缺失,旅游发展动力不足。旅游文化人才紧缺,从业人员整体素质不高,旅游策划、营销、管理专业人才缺乏,非物质文化传承后继无人,这些因素成为限制xxx旅游发展的瓶颈。

三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服务体系尚未成形。目前我乡基础设施建设还较为薄弱,道路、电力、通讯等设施体系不健全,沿路缺少标识指路牌,严重制约旅游产业的健康发展。

四是没有整体旅游规划,无法形成连片景区。我乡目前有不少潜力景点,但因没有整体旅游规划,部分景点没有合理开发和归纳梳理,其历史背景、文化故事还有待深入挖掘和系统开发。

五是牧民思想观念陈旧,旅游参与性不高。牧民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习惯于多年来形成的蒙古族传统游牧生活模式,在开发民族餐饮、民族演艺和蒙元文化等方面意识不强。

六是开发与保护相互制约。xxx95%面积都处于xxx部级自然保护区内,合理开发旅游产业存在较大限制,保护与开发矛盾十分突出。

六、今后生态旅游发展措施

结合以上调研结果,我认为,要推动xxx生态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必须立足当前实际,还应重点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民族风情,打造“一个”中心。紧紧围绕“民俗风情旅游乡”建设目标,坚持“彰显民族特色、突出宜业宜居”建设理念,在乡政府驻地精心打造以雪山蒙古族风情小镇为特色的“游客集散中心”。统筹规划建设包含餐饮区、住宿区、休闲区、体验区、购物区为一体的生态旅游体验区;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公共服务设施布局,加快旅游多元化建设,重点谋划加油站、宾馆、邮政、电信、金融、超市等配套设施建设项目。继续完善综合服务中心功能,扎实推进绿化、亮化、美化建设,形成设施完备、功能齐全的公共服务区,努力打造小而精、精而美、美而特,并具有浓郁民族风情的生态草原新乡镇。

(二)突出生态旅游,打造“两条”旅游带。紧紧围绕“环境优美生态乡”建设目标,谋划建设以险要奇美冰川、珍稀鸟类资源、平草湖湿地、为载体的乡政府驻地以北辖区(乌兰布勒格村、雕尔力吉村)的“湿地生态观光旅游带”;以沙漠探险、野生动植物观光、纳仁郭勒村特色村寨民俗风情体验为载体的乡政府驻地以南辖区(纳仁郭勒村、奎腾郭勒村、阿尔格勒泰村)的“原生态民俗体验带”。继续完善服务功能,新建通讯基站10座,实现通讯信号全覆盖;申报光伏项目,对每户牧民住所架设一盏太阳能路灯;以生态环境保护为重点,结合男儿三技体验、民族服饰、绿色食品生产等项目,逐步形成“一村一特”的发展格局。

(三)突出文化风韵,打造“三大”基地。推进红色教育和生态文化宣传协同发展。依托xxx红色文化历史资源,大力宣扬中国工农红西路军精神,充分利用丰富的、独特的红色资源,打造“红色教育基地”;围绕利用xxx独特的自然地理风光、展示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开展以自然生态环境和野生动植物保护为目的生态文化宣传活动,打造“生态科普基地”;利用湿地、山川、河流、山丘、荒漠等特殊地形地貌,合理开发独具特色的旅游越野线路,定期举行越野比赛。规划设计一条将所有景点连成一片的自驾游线路,融合歌舞表演、摄影、篝火晚会、自助烧烤、民族美食品尝等活动,在游客集散中心打造“自驾游摄影基地”。

(四)突出宣传营销,树立品牌效应。依托敦煌旅游的辐射带动作用,打响民族风情游、红色圣地游、生态山水游的旅游品牌,形成以青海哈拉湖、xxx政府驻地、肃北县城、党河峡谷、五个庙石窟、敦煌莫高窟为重点旅游线路借助“互联网+”,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两微一端,依托旅行社等中介机构,以民族文化、绿色健康、草原风味、民俗体验、回归自然等为特色对外营销。在对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项目进行整体包装基础上,充分利用市县旅游推荐活动,通过举办旅游艺术节、摄影比赛、文化交流等宣传推广,强化品牌促销,打响xxx生态旅游品牌。充分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吸纳民间资本投资兴建旅游景点、特色饭店和休闲度假村,开发和引进民族特色手工艺品、旅游纪念品,使其成为xxx旅游的名片。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2)

针对以上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一)完善规划,打造亮点。要加强和完善全县旅游总体规划和重点景区规划,并强化规划的实施力度,切实保障旅游产业高水平建设和持续发展。要充分发挥我县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彰显人文历史口味,不断拉大旅游框架,造精品、创名牌,以“精品、名牌”增强旅游吸引力和竞争力。建议把__的“__故里”纳入重点工程建设项目,争取国家、省委的项目支持。

(二)提高认识,树立信心。旅游业是“朝阳产业”,全县上下必须把思想统一到加快发展旅游业的重要意义上来,充分认识到旅游业对于推动经济社会更好更快发展具有的重要作用。政府要始终把旅游业作为发展经济的重要增长点和支柱产业来培育,通过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创新营销措施、完善服务体系等一系列措施,推动我县旅游业实现一个跨越式发展。各级各部门要把旅游业摆上重要位置,放到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大局中来谋划,强化组织领导,集聚各方力量,促进全县旅游业更好更快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3)

(一)资金积累和融资困难。旅游企业的发展资金积累较为缓慢。旅行社是微利行业,酒店投资量大、成本高、回收期长,景区与酒店基本相同。有的企业发展几十年规模仍然有限,资金的原始积累过程较长,旅游企业普遍受到资金短缺的困扰。融资困难主要体现在,第一,旅行社、旅游商品企业、旅游汽车公司等非资源经营性企业多为中小规模,固定资产小,缺少高附加值的抵押财产,难以达到银行贷款规定的条件,申请贷款困难;第二,酒店、景区等资源经营性企业难以将资源资本化,金融部门只规定将景区门票作为质押条件,而不将旅游资源价值作为申请贷款抵押的条件,使得企业申请贷款渠道窄;第三,很多景区仍然是行政管理,政企未分,产权不明,限制了企业通过股份制改造直接融资;第四,农家乐(包括民居接待点)的企业身份不明确,金融部门没有出台农家乐担保、贷款优惠的具体政策,大多数农家乐经营户不能获得银行贷款,持续发展能力受到限制。

(二)旅游项目用地困难。一是缺乏旅游用地专项支持政策,《土地管理法》及其《实施条例》等法律、法规对旅游用地的范畴、定义及类型没有明确规定,没有对旅游项目用地及旅游投资建设用地优惠等政策的具体规定;二是绝大部分地区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对于旅游用地规定不明确,旅游用地规划没有真正与本地区城市总体规划和土地利用规划有效地结合起来,可变性较大,操作性不强,很多旅游项目用地指标不足,往往只能通过置换集体用地来满足,供需矛盾突出;三是农家乐、乡村酒店等乡村旅游用地多采用租赁方式,办不了“两证”,使得业主很难大规模投入,限制了乡村旅游的提档升级,同时多为当地村民经营,有较大资金实力的外来投资者很难介入,土地紧张和流转规模小、难度大及“差别”待遇等因素制约了乡村旅游的发展壮大;四是旅游业对环境要求高、用地规模大,且没有优惠政策,旅游用地成本高于工业用地,增大了投资商的成本,项目招商困难;五是各地在不同程度上存在旅游用地审批程序繁琐、部分旅游景区和度假村等旅游用地不合理或实际开发不到位等土地浪费现象和旅游用地产权不明确等问题。

(三)员工队伍不稳定和素质呈下降趋势。首先,长期的价格竞争和成本压力,使得旅游企业无力负担较高的员工薪酬,宣传引导不够和社会评价不高,员工职业自豪感和忠诚度下降,事业凝聚力和向心力减弱,导致旅游的行业员工流失率较高、流动速度快、初次就业比例高,员工队伍素质呈下降趋势。此外,旅游高等教育脱离行业需求,职业教育的技能培养滞后,难以为旅游业输送合格的人才。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4)

(一)加强监督管理,规范旅游市场

为更好地理顺我县旅游行政主管部门对旅游行业指导、检查和监督管理关系,积极推进行政效能建设,建立健全旅游市场综合治理、质量监督、行业自律、工作联动和奖惩机制,我局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旅游市场管理的通知》、《××县旅游行业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治理工作方案》、《××县旅游系统安全生产百日督查专项行动实施方案》、《××旅游宾馆饭店行业规范、创卫大检查工作实施方案》等一系列规范文件,进一步完善旅游行政执法责任制。

1.加大行业管理力度。对全县2家国内旅行社进行年检;对6名导游进行了年检;对3家星级饭店进行年度复核。积极开展“春节”、“十一”黄金周和“五一”、“中秋节”等小长假旅游执法综合大检查。对全县2家旅行社、3家星级饭店以及部分农家乐依法进行了检查,出动检查人员30余人次,向相关涉旅企业发出口头和书面整改意见17余条。

2.组织开展培训工作。为规范我县服务行业的职业行为、提高全县服务质量,举办了1期旅游从业人员服务技能培训班。此次培训涉及前厅、客房、餐饮等各个专业技能,参训人员共50余人。这是××旅游系统中对服务行业培训规模较大、质量最高、效果最明显的一次短期培训,培训结束,还对培训合格人员办理相应的旅游从业人员资格证书,对我县旅游工作的发展起到了推进作用,从而提高了服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平。

(二)认真受理旅游投诉,继续完善旅游投诉体系

1.认真贯彻执行整顿和规范旅游市场秩序相关文件精神,严格按照《云南省旅游执法工作程序》,依法、及时、公正处理旅游投诉。2008年受理旅游投诉1件,办结1件,妥善解决了2起旅游纠纷工作;接受旅游咨询电话40多人次。

2.健全涉旅企业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和县级旅游服务质量监督员管理机制。对全县8名质监员进行了业务培训,把8名质监员分为星级饭店、旅行社二个小组,从而进一步发挥县旅游质量监督员和企业质监员的作用。

3.坚持旅游投诉电话*24小时畅通,及时处理旅游投诉和游客工作,确保所有投诉第一时间、第一地点得到有效处理。

(三)狠抓旅游安全工作,确保万无一失

1.年初对各景(区)点、旅游饭店、旅行社在开展旅游工作中的安全责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

2.组织相关部门重点开展“春节”、“五一”、“十一”节前安全大检查和旅游道路安全隐患排查专项行动以及百日安全督查行动,对全县涉旅企事业单位进行了全面认真地检查,参加检查的人员78人次,发出书面整改意见和建议2条,提出整改安全隐患4个,提供旅游安全咨询服务5人次。在黄金周期间,实行24小时值班制度,确保三个黄金周期间无一例安全事故发生。

3.做好“6月法制宣传月”活动。6月9日,在县政府门口参加了对旅游安全管理等法律法规知识作了宣传,共发放宣传资料500余份。结合我县“双创”工作,加强了宾馆、饭店的旅游安全管理工作,并在8—10月三个月间狠抓宾馆饭店卫生、消防、安全等工作。

4.即时向市旅游局上报汶川大地震和雨雪冰冻天气我县旅游受灾情况和旅行社退团情况。做好了奥运期间我县旅游安全、维稳工作。进一步督促涉旅企业落实好各项安全措施,积极开展安全生产隐患排查,发现问题及时整改,确保涉旅单位安全生产管理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安全责任制落实,安全投入有保障,安全生产基本条件具备,特种作业人员持证上岗和职工安全知识教育面均应达到100%。

2008年,我县无一例旅游安全事故发生。

(四)积极开展行业精神文明和标准化建设工作

1.积极宣传贯彻××旅游行业2008年廉政文化建设开展工作;组织召开全县星级宾馆、旅行社总经理、监督员开展“解放思想大讨论”专题讨论活动。

2.与县精神文明建设办公室联合开展加强我县旅游行业精神文明单位创建活动,我县2家星级饭店被评为县级“文明单位”称号。

3.2008年,新聘任饭店内检员6人,新评定2家二星级饭店、对3家宾馆饭店进行了创星工作指导。

(五)认真做好旅游统计工作

1.2008年,全年共接待国内旅游者103610人次,比去年同期增长44.12%;实现旅游总收入665.90万元,比去年同期增长27.99%。其中海外旅游者211人次,国外旅游收入5.27万元,国内旅游者103399人次,国内旅游收入660.63万元.

2、对我县涉旅企业统计人员进行了两次系统的业务知识培训,完成了“春节”、“五一”、“十一”等节假日的统计分析、总结、报告工作,同时完成了市上布置的国内旅游抽样调查30份。

二、存在的困难

1.执法体系不明确

××旅游局属事业单位,没有行使行政执法权利,对旅游市场管理存在滞后,希望各级领导给予重视,明确单位执法体系,使我局在行业管理综合执法工作上有益开展。

2.代步工具缺

××旅游景区(点)过于分散,随着旅游业的稳步发展,景区(点)建设加大投入,星级饭店逐年增加,对旅游行业管理、综合执法难度加大,希望市上给予配备旅游执法车辆。

3.办公设备退化

随着普洱市旅游业的发展,××旅游产业培植、发展受到了各级领导的关心、重视和支持,为了工作的顺利开展需要收集、保存大量的文字、图片、音像资料,旅游景区、景点打造,旅游宣传促销等多项工作,需更新及购置先进的办公设备。

4.行业管理经费困难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5)

一、全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现状

据统计:2006年9月底我县旅游总人数为9.16万人次,其中:海外游客8人,一日游4.82万人,占总人数的52%。旅游总收入达2138万元。这些游客多数是前来参加节庆、会议、商务和探亲访友,真正意义上的宗教朝拜、度假、观光旅游者并不多。

由于我县基础设施滞后、旅游业起步晚,且发展缓慢,到目前仍未取得实质性突破,主要表现为:

(一)规划不完善,实施缺乏恒性。虽然在2000年制定了十年发展规划,但是发展思路、发展重点和发展定位没有很好地与实际结合,没有与全局的发展有效对接,资源整合力度不够,特色不突出,发展措施空泛,建设资金难于筹措,导致规划难于实施。如忙海水库、勐汞观音洞等景区景点未制定详细规划,影响了深度开发。

(二)投入不足,发展乏力。由于长期以来文化旅游投资主体单一,多依赖各级财政投入,招商引资力度不大,缺乏政策保障机制,在具体运作中土地、税收、项目审批、融资等方面难以落实,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民间资本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

(三)管理体制不顺,运行机制不活。由于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产业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管理体制和经营机制还未实现根本性转变。各有关部门协调配合还不够紧密,缺乏对文化旅游资源进行统一挖掘、整理、研究、开发的专门机构,形成文化事业、文化产业、旅游业三张皮现象。景点开发除靠政府投资和社会投资外,自身缺乏能力进行景点改造和服务功能的完善,缺乏发展活力和竞争力。

(五)机构不健全,缺乏专业人才。目前我县文化产业从创意、策划,文化产品的生产、包装和营销各个环节都缺乏相应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形势下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需要。

(六)宣传促销经费不足,宣传工作得不到深层次开展。由于我县自身经济基础薄弱,各级给予发展旅游业的资金不足,没有专项资金对旅游景区(点)投入开发,致使丰富的旅游资源得不到深层次开发利用。为此出现旅游收入对拉动经济发展的作用不明显。特别是在文化旅游项目和产品的包装、打造、宣传、炒作、营销方面,文化底蕴挖掘不深,大部分只有形式而未赋予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缺乏吸引力和市场竞争力。娱乐性、竞技性、趣味性、参与性的文化旅游项目不多,民族建筑、民族服饰、民族饮食、民族节庆在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中融入不深,开发利用程度不够。在宣传促销方面,没有系统的宣传促销计划,缺乏足够的宣传促销经费和健全、长久、高效、新颖、密集的宣传机制,未能把全县的文化旅游资源和产品全方位、多角度的推介出去,使得全县文化旅游业整体知名度不高,辐射范围狭窄。

二、重点开发的旅游线路

旅游开发的重点是以开发预期的效益为基准,根据景区资源特色与开发价值,交通区位与景区开发建设依托的城镇综合服务功能等要素分析而确定。从景区价值看,大雪山、aa级忙海湖景区、万亩芒果园、仙根、观音洞等景区(点)各有特点,可以形成优势互补。

1、大雪山观光、探险与科考旅游地

开发条件:大雪山探险考古区以部级自然保护区为核心,包括周围一些民族村寨和景色秀丽的山区水资源。大雪山距县城德党约170公里,距市府临沧90公里,景区内有成片的常绿阔叶林、姹紫嫣红的杜鹃花海、气势壮观的瀑布、险峻造型的地貌景观,冬春季银装素裹的冰雪景色,景象万千、变幻莫测的气候等,共有高科研价值的珍稀动物466种,植物1639种,其中有豚鹿、黑冠长臂猿(滇西亚种)、绿色孔雀等为代表的59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有云南红豆杉、长蕊木兰、桫椤、千果榄仁、水青树等为代表的13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是观光、探险、考察的旅游胜地。

开放方向:在严格保护大自然和当地少数民族人文特色的前提下,发展以探险、科考、观光休闲为主的旅游。

2、永德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观光旅(含仙根景区)游区

按生态旅游、商贸城镇的要求,充分发挥永康自然、地理、区位诸多优势,在对万亩芒果园农业生态的开发中,结合对仙根景区的开发,建设营造万亩芒果园生态观光旅游地,突出亚热带风情。随着景区的进一步开发,逐步将万亩芒果园生态旅游、仙根景区、班卡树包塔、石洞寺等景点连接成一条旅游专线。

4、忙海湖、勐汞观音洞休闲度假区

以勐汞观音洞为中心,将忙海水库、观音洞、温泉连成一线,形成忙海湖光、宗教朝拜、民族风情、温泉康体中心、勐汞大理石工艺精品等综合一体发展目标的旅游景区。

5、棠梨山森林公园。棠梨山属县级自然保护区,面积7333公顷,海拔2649米。保存着大面积原始状态的亚热带中山湿性常绿阔叶林及季风常绿阔叶林等生态系统。动植物类型繁多,植被丰富,可从事科学研究、教学实习、参观考察、旅游团队和驯化繁育野生动物等活动。目前,已有电视转播塔,人行便道畅通,是旅游、科考、居家休闲的好地方。棠梨山森林公园建设项目的提出主要是解决县城居民日常休闲娱乐的一个场所,可结合松山公园的开发,在棠梨山铺设游路、建休闲亭等,适当时候引进一家二星级宾馆,集住宿、娱乐、餐饮为一体,填补县城无休闲娱乐场所的空白。

三、要采取的措施

文化旅游产业具有关联度高、带动性强、增长速度快等优势,在国家实施扩大内需、促进经济结构调整、西部大开发战略、加快农民脱贫致富等方面具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和作用。目前,省内一些地区掀起了新一轮文化旅游发展高潮,为进一步促进我县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我们建议采取如下措施:

(一)统一思想,坚定加快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信心不动摇。发展文化旅游产业不可能一蹴而就,是一个长期、持续的发展的过程。高度认识文化是旅游的灵魂,旅游是文化的载体。发展文化旅游产业就是把文化资源转化为产品,旅游市场就是推动文化产业建设的宽广平台,抓住云南建设民族文化大省和旅游经济强省战略的实施、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从推进全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高度,正视差距,坚定信心,知行合一,以更新的思路、更大的力度、更有力的措施,奋力推进文化旅游产业又快又好地发展。

(二)明确思路,协调推进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必须正确认识文化的意识形态属性和产业属性,认识文化也是生产力,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努力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统一,要始终坚持一手抓公益性文化事业,一手抓经营性文化产业,公益性文化事业主要由政府来投资、管理,重点是增加投入、转换机制、增强活力、改善服务,实现和保障广大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为发展文化产业提供前提和基础;经营性文化产业要按照市场化的方式来运作,按市场规律办事,创新体制、转换机制、面向市场、壮大实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多样性的精神文化需求。

(四)加大投入,夯实基础。一方面,要继续加大对公益文化事业的投入。公益性的文化事业单位,要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确保财政投入逐年增加。要有规划、有重点、有步骤地改善文化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覆盖全县的较为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要。另一方面,对文化旅游产业要加大政府的引导性投入。要根据文化旅游产业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和开发建设的实际情况,增加文化旅游产业专项经费,用于规划编制、项目包装、宣传促销等。

(六)立足项目,拓宽投融资渠道。要积极构建政府引导、企业主体、市场运作、群众参与的发展模式,做好文化旅游产业重点项目的筛选、论证、储备和规划包装,强化招商意识、健全招商机制、落实招商责任、培植招商主体,按照市场规律多轮驱动,大胆进行资本运作,放大资本乘数效应,千方百计拓宽投融资渠道。一是深入整合现有的文化旅游资源,盘活各文化单位和旅游景点的土地、品牌等潜在优势资源,做大、做活、做优、做强存量部分;二是以改善基础设施优化投资环境,吸引有实力、讲信誉的民营企业进入文化旅游产业领域;三是强化政府引导作用,用好县政府的钱,集中财力实施重点突破,逐步形成投资主体多元化、融资渠道社会化、投资方式多样化、项目建设市场化的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格局。

(七)务实创新,稳妥推进体制改革。一是要加快文化行政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理顺政府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关系,实行政事分开、政企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加强宏观调控,强化政府的政策调节、市场监督、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职能。二是要分类指导,推进国有文化企事业单位改革。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劳动、人事、分配三项制度改革。国有经营性文化企业要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法人实体和市场竞争主体。三是要积极推进旅游景区景点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的改革,以优势资源引资金、以优势产权引资金、以优势项目引资金,将景区景点的经营权依法有偿出让给国内外企业、组织或个人,按照统一规划进行旅游开发、建设和经营。

(八)营造环境,培养和引进一批人才。人才资源是文化旅游资源中最活跃的核心因素,文化旅游人才队伍的整体质量决定着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质量。要想方设法广泛吸引国内外知名艺术家、经纪人、企业家来永德创业,通过培养和引进建设一支既懂文化又熟悉市场运行规律的复合型文化旅游产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具有创新意识,能够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的艺术创作人才队伍;建设一支基本功扎实、德艺双馨的艺术表演人才队伍;建设一支有一定知名度的民族民间文化人才队伍。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6)

一、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现状分析

(一)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产值与规模

20__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以下简称大文化)总产值为1037.8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271.08亿元,旅游总收入453.57亿元,其中旅游外汇收入3.9亿美元。20__年末全省拥有艺术表演团体93个、文化馆125个、博物馆和纪念馆72个、公共图书馆120个,省内广播电台11座,中、短波发射台和转播台25座;广播人口覆盖率为82.47,省内电视台15座;电视人口覆盖率为92.42;20__年文化产业从业人员82.81万人,占全部从业人数的2.2。20__年上半年累计旅游总收入260.7亿元,文化产业增加值156.8亿元。产业发展突出特点是:①多数企业产值规模偏小。20__年,产值过5000万元的文化企业基本集中在长沙,而长沙市产值过5000万元的28家,过亿元的12家,过10亿元的2家。②集团化快速扩张的要求明显。目前,湖南已初步形成了出版、广播影视、报业等文化产业集团。其中,省级出版、报业、广电、电影四家集团的总资产超过150亿元,占法人单位资产总数的32.1。

2、结构与速度

20__年,大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7.71,预计20__年底,这一比重将在10以上。大文化产业20__年的内部结构出现明显变化,支柱行业中,旅游产值占产业的比重43.7,新闻出版产业12.92,广播影视集团1.93,文化娱乐29.3,动漫画1.90;文化产品生产和销售4.56。

“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加大了投资力度,累计投资额约300亿元人民币;20__年大文化产业增加值163.86亿元(其中旅游约75.23亿元),“十五”期间年均递增速度为22.9(剔除旅游后为17.3),与“九五”期间年均增速12相比,20__年上半年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5,呈显加速度增长态势。

3、优势行业特点

进入21世纪,大文化产业成为湖南的第1大优势产业,到“十一五”末,其产值比重将占湖南GDP的15。文化产业中,优势突出的行业有五:新闻出版业、广播电视电影业、报业、文化娱乐业、动漫画。

新闻出版总量指标全国排前8位,效益指标全国排第5位,湖南出版集团连续4年入围中国最大企业500强,并成为全国重要的出版基地;广播电视电影业在国内具有明显的竞争优势,金鹰节、《快乐中国》、《超级女声》等品牌等在国内具有极强的辐射力;《体坛周报》的发行和广告均占据了全国体育类报刊50以上的市场份额,成为全国综合实力最强、发行量最大的体育类报纸;文化娱乐业则在歌厅、KTV、酒吧、演艺吧、温泉沐浴等有超速的发展,仅省会长沙就拥有大小歌厅、酒吧、演艺吧等演艺场所4000多家,每天吸引40万人,每年经济收入达20多亿元。动漫画更是领先中国,拥有国内第一个卡通原创驰名商标"蓝猫",以及"虹猫"、"山猫"等一系列原创卡通形象,拥有动画研发、制作、出版、发行、教育和传媒机构共18家,20__年产动画片2.5万分钟,年产值20多亿元,占中国动漫画产值的60。

4、体制、环境与地位

体制:产业与事业并重并存、计划体制向市场体制转型的初级阶段。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的产物,也是计划经济时代的文化事业发展变化的产物。湖南的文化体制改革起步早,行动快,收效大。局部看,少数大型文化企业集团已彻底离开事业母体并成功的发展为国内知名品牌;全局看,文化经营性企业从事业单位剥离的不够彻底,20__年湖南文化事业

财政支出与文化产业投资大体相等,约20亿元。处于一种文化产业和事业体制并重并存状态,文化体制和机制改革尚未走出初级阶段。

环境:面临国际同业的急剧竞争态势,产业制度和发展政策处于探索期。“十五”期间,国家先后出台《关于文化体制改革中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制为企业的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和《关于文化体制改革试点中支持文化产业发展若干税收政策问题的通知》,《文化部关于支持和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湖南出台了《关于加快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见》、《湖南省文化产业发展规划(20__—20__)》等一系列文件,成为湖南文化产业发展的强大政策推动力。面对WTO后国际同业进入湖南,一些探索性的制度、政策的推动力正在减弱,虽然出现个别企业和品牌竞争力增强,但湖南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尚未形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面临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环境的大考验。

地位:文化产业综合实力仍处于第一军团的地位,但有下滑的趋势。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以增加值(不含旅游)排位,居国内第9位,前8:广东、北京、山东、浙江、上海、江苏、福建、河南(339亿),20__年的增加值排序是江苏、山东、广东、浙江、北京、湖南、上海,增加值后退3位;以占GDP的比重排国内7位,前6为:广东、北京、上海、浙江、天津、福建。20__年湖南旅游收入达到421.2亿元,旅游收入全国第12位,中部6省第3位。 (二)文化与旅游发展问题及深层原因

1、竞争激烈,利润率下降问题

文化产业是在全球化背景下的激烈竞争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朝阳产业”,被日本经济学家和国内部分人士戏称为“21世纪的最后一块暴利蛋糕。”自20__年底,文化部出台向非公有制经济敞开文化经营大门的政策意见后,湖南的文化产业在国际、国内众多的竞争对手的全面夹击下,快速增长的同时利润率明显下降。例如,20__年,湖南新闻出版行业总收入134.02亿元,实现利润10.2亿元,收入比20__年增长67.13%,利润只增长26.24%;湖南电广传媒集团主营收入18.14亿元,实现利润4.39亿元,收入比20__年增长了87.4,利润只增长60,利润率下降明显。文化产业利润下降的直接原因是双向的,即多元竞争引发的产品(服务)价格明显下跌和经营成本(尤其是人力成本)的大幅提高。

2、民族地方特色淡薄(结构失调),地区发展失衡问题

文化的竞争是思想创造力的竞争,也是民族特质的竞争。在动慢画行业中,世界3大品牌“米老鼠”、“阿童木”、“蓝猫”的巨大成功,既充分证明“创意”就是竞争力,又深刻印证“民族文化”为底料的文化产品才具备国际竞争力。湖南的文化支柱产业中,具有本国民族特色的产品比例偏低,兜售外国西方文化的比重居高不下。特别是旅游景点和休闲产品中,文化含量低,自然资源成分高。因此,文化的民族价值和旅游的文化价值,在结构上普遍失调,大文化内部产值结构偏重与旅游、娱乐和新闻出版,文化产业的供给与市场的需求在城乡之间出现巨大反差。文化和旅游产业在省内地区间发展不平衡。20__年,长沙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达到242.85亿元,占当地GDP的16,全省文化增加值48.78;张家界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41.57亿,占当地GDP的37.6,全省文化增加值8.35;郴州市文化和旅游增加值38.75亿,占当地GDP的8.1,全省文化增加值7.18。以上3市的文化和旅游增加值合计占湖南总量的64.31。其他11个地州市共享余下的35.69。

3、机制改革,政策完善问题

文化产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仍没有完全改革到位的突出表现在:公益性文化单位和准公益性文化单位两大块。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因获得政府的全额投入和工资福利保障,内部机制改革动力缺失;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和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产业化经营效益苦乐不一,终因部分获得政府财政投入和补贴支持,缺少市场危机感,体制创新进展缓慢;总的原因是改革有3怕,“想改不敢改”。一怕政治风险,文化是意识形态,触及阵地;二怕经济风险,文化单位是国有资产,担心资产流失;三怕社会风险,人员安置不好易触犯众怒。不过,“十五”期间的系列文化产业政策不够完善的问题正在引起部分省市的重视。20__年7月,国务院办公厅就转发了10部门《关于推动我国动漫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南京市迅速作出反映,8月10日召开的全市加快文化产业发展工作会议,推出“1 4”一揽子文化产业发展新政策文件。湖南急需出台有关保持领先地位的一系列新政策文件。

4、速度快,国际竞争力低的问题

“十五”改革的重大成果之一,就是文化产业发展速度普遍超过GDP的增长速度。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长速度比GDP快了近1倍,形成文化产业在GDP中的“蛋糕”不断扩大的良好趋势。我们对这种趋势不宜过分乐观,因为无论国家和各省市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都普遍低下。从大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看,20__湖南才7.71,20__中国平均2.13;同等口径美国和英国在20__年前就分别达到12和10,意大利高达25,日本18。从业人员占全部人员的比重看,20__年美国4.8,英国7.7,中国1.7;提高湖南大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已经成为重大而紧迫的课题。

5、深层原因

目前,中国与文化相关的服务产业的发展水平相对发达国家明显偏低,一段时期内还不能满足人民群众已经形成的巨大消费需求,这就在客观上为外国文化产业提供了觊觎的市场空间。据保守估计,目前这个我国文化产业无法填补的空间至少在5000亿元人民币以上。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在中国正在经历着由传统模式向市场经济下的商业模式转轨,不可避免地存在着3大深层矛盾:

一是文化产业组织集约化程度不高与过大市场需求之间的矛盾。资源分散和集约化程度低的问题重点表现在公益性和经营性文化单位。用于文化建设的财政资源分散在成千上万的重复建设、效益低下的单位,既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要,又造成了资源的闲置和浪费。

二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先进性要求与文化原创能力不足之间的矛盾。在经济学的垄断竞争理论中,保持产品差异被认为是维持产品在市场上的垄断力量的关键。文化产品的差异首先是来自价值观及表达手段的独特性;文化差异也是我们在国际竞争中可以依赖的比较优势。一方面由于战争和人为的破坏,不仅使文化遗产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而且贻误了发展机遇;另一方面,由于目前还没有一个较为系统的政策方针,人才相对缺乏,造成了旅游和文化产品的相对滞后。

三是文化产业传统的资源配置机制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尖锐矛盾。近年来,湖南文化产业的体制改革开始进入“快车道”,成功地组建广电、报刊、出版等8个集团公司,实现了“强强联合”和“资产重组”。但是,如何将结构调整与体制转型结合起来,解决资源配置机制混乱,仍然在摸索之中。条块分割和行业壁垒与市场化要求之间的矛盾仍然是困扰文化产业发展的一个重大难题。

二、湖南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趋势

(一)发展指数

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和谐发展。文化和旅游的发展既是人类文明和生活方式进步的重要标志,也是和谐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衡量产业发展的标准不是经济指标的增长,而是全面满足人们群众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依此,产业发展指数可由多方面的综合指数的构

成。文化产业和其他经济产业不同,具有更强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其发展指数应兼顾政治发展和社会发展指标。

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计算方法有二:时间序列法和目标参照法。时间序列法一般是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上一年数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目标参照法,首先要根据国民全面小康计划的要求,设定各项指标的目标值。然后将各项指标的当年数值除以目标值得到该单项指数Xi。在计算湖南文化产业的发展综合指数时,我们筛选了如下7个指标:人均文化产业增加值指数(X1)、人均旅游收入指数(X2)、电视人口覆盖率指数(X3)、城镇人均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额指数(X4)、农村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服务消费指数(X5)、农村恩格尔系数(X6)、初中适龄人口入学率指数(X7)。本文的发展综合指数就是上述7项指标的加权值。即:文化旅游产业发展指数=0.15X1 0.15X2 0.2X3 0.16X4 0.14X5 0.1X6 0.1X7

按照以上的两种计算方法,得出了湖南20__年的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分别是1.0818和0.615。也就是说,从时间序列看,20__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总体上比20__年改善8.18,从全面小康目标的差距看,20__年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综合结果距小康目标有(1-0.615)的距离,即相差38.5。

表15-120__、20__年湖南文化及旅游发展综合指数

指标项 时间序列目标参照

20__年20__年20__年

X11.2341.19390.671

X21.1841.18380.674

X31.003910.924

X41.0751.0420.526

X51.11091.120.35

X61.03851.01960.769

X70.99050.99690.968

发展综合指数1.094041.081830.615

数据来源:依湖南省统计局20__—20__年的统计数据计算得出

值得注意的是,20__年文化与旅游产业综合发展比20__年略有放慢,根据预测,文化及其相关产业增加值速度比上年减慢4,城镇人均文化消费增长放慢3.5。同时农村人均文化娱乐教育消费水平目标差距很远,达到65。

(二)发展趋势

1、20__发展趋势判断

20__年第三季度,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主力集团企业比上年同同期增产约19以上,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比上年同期增长约20以上,因此,初步判断全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25亿元。20__年将会持续这一良好的趋势。理由如下:

一是国家宏观政策调控将继续倾向与扩大内需,构建和完善文化公共服务体系,国内和湖南居民的有效文化消费需求将得到明显释放,加上文化产业的利润仍然可观,将会刺激文化产业新一轮增长。

二是湖南的新农村建设将取得初步成效,农民增收能力有所增强,人均文化娱乐和教育支出比例在明显增加。同时,自20__年底,中央《进一步发展农村文化的意见》以来,湖南整个农村文化发展的体制环境应该有了一定的改善,长沙、株洲、湘潭等文化中心地区在农村文化事业投入稳步增加,将带动农村文化市场的升温。

三是随着国家文化局、广电总局对国产动画片保护政策的细化,国产动画片全面进入黄金时段,湖南动慢业的国内领先优势将进一步发挥,加之金鹰卡通产业科技园等重大文化工程项目的相继建成,将带动来年相关文化产业链的良性快速增长。

2、20__年文化与旅游产业增长预测

时间序列预测结果:“十五”期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年递增速度达到17.3,“十一五”计划递增速度为15,20__年的实际增长达到19。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的增长速度为17.6,即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82.46亿元人民币。而过去6年里,旅游总收入的平均增长速度高于文化产业增加值的速度,达到21.5。随着休闲理念普及和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的大副提高,大众旅游将进入高峰期。我们用时间序列预测20__年湖南旅游总收入的增长速度为20,即旅游总收入将达到664.03亿元人民币以上。

比重法预测结果:根据湖南省统计局和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十五”期间,文化产业的增长速度明显快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当地GDP的比重平均增速15。依据“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计划与20__年,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上升到7。湖南省统计局运用投入产出法预测到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5.1,实际上,20__年已经达到4.5。我们乐观的预测20__年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7,而20__年湖南GDP正常增长不低于9,即7832.42亿元人民币,那么文化产业增加值相应将达到368.12亿元人民币。

以上两种预测方法取平均值,20__湖南文化产业增加值将达到375.29亿元人民币。

(三)横向比较

中部是华夏文明发祥地,具有悠久而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中部六省横穿长江、黄河两大流域,地域文化丰富多彩,如:河南的中原文化,湖南、湖北的湘楚文化,安徽的徽文化,山西的晋文化,江西的红色文化和道教文化,各省文化与旅游产业资源十分丰富、各有千秋。但经过短期的市场经济洗礼,各省的文化和旅游产业发展水平拉开了一定的差距。

首先从发展综合指数的比较中不难发现,湖南和湖北文化与旅游综合发展水平排在前列,分别达到0.615和0.612,高出全国平均发展水平6.6;河南0.578,与全国平均相同;其他3省低于全国平均发展水平5.72以上(详见表15-2)。值得注意的是,湖南2个单项指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即电视人口覆盖率X3和农村恩格尔系数X6;另外,湖南20__年人均旅游收入只有673元,在中部排在第五,仅高于安徽。

其次,6省文化产业占GDP的比重差异明显。对比20__年数据,6省文化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按大小排列如下:湖南4.2,河南3.2,湖北3.1,山西2.2,江西2,安徽1.8。文化产业增加值超过100亿的有河南、湖南和湖北。按照国际惯例,超过GDP5的产业才称得上是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那么中部没有一个省的文化产业具备支柱产业的特点,不过湖南离该标准最近。

第三,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速度不一。湖南旅游发展速度排第4,文化增加值速度排第2。“十五”期间,GDP递增速度排序结果是:江西12.38,山西11.78,河南11.38,湖南10.24,安徽10.2,湖北10.1。20__年旅游收入增长速度排序是:山西41.4,江西32.9,河南26.4,湖南22.1,安徽16.1,湖北14.4;文化产业增加值递增速度排序:河南26.7,湖南22.3,湖北11.8,山西11.6,江西10.8,安徽7.8。

表15-220__年中部6省文化与旅游产业发展指数比较(目标参照法)

指数项湖南河南湖北江西安徽山西全国平均

X10.6710.5800.5550.3130.2470.4550.500

X20.6740.8190.7470.7420.4740.8700.404

X30.9240.9620.9990.9540.9500.9580.958

X40.5260.3800.4530.3950.4390.2680.454

X50.3500.2100.3860.2990.2750.1290.268

X60.7690.8810.8490.8150.8790.9050.877

X70.9680.9820.9500.9410.9780.9960.900

发展综合指数0.6150.5780.6120.5410.5440.5330.577

数据来源:依据国家统计局数据计算得出

三、20__年湖南省文化旅游产业发展对策

文化和旅游是21世纪经济发展最大的亮点,也是湖南经济崛起最后一次机会。我们必须抓住机遇,进一步解放思想,深化文化体制机制改革,持续保持文化及旅游产业发展步伐。针对上述分析的4个问题和发展速度减缓的趋势,20__年应重点采取如下对策,以解决目前存在的关键问题。

1、抓紧落实20__国务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意见,政事、政企彻底分开,完成“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

建立以市场为主导的文化体制,是我国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大方

向。坚持这个方向,就是要把那些仍然停留在“计划”的思维模式转变为“市场”的思维模式。过去那种等靠要的行政事业发展模式无法在竞争国际化的大环境里有效释放人的文化创造力,最好的文化产品一定是在市场竞争机制下生产出来并流行于市场,为媒体等社会潮流的引领者认知和接受,继而影响大多数民众。20__年,湖南以长沙市为试点启动了文化事业单位的人员聘用、岗位管理和内部分配等三项人事制度改革,其效果有待求证,因为没有跟政府财政断奶的事业单位人,本质上始终是端着钢饭碗,任何改革措施对“钢饭碗”刺激是极其有限的。因此,要使文化体制改革收到实质性成效,20__年的重要改革对策就是政事、政企彻底分开,使文化事业单位面向市场而不是政府,政府行政部门要帮助事业单位稳步走向市场而不是随手不管;通过市场化商业运作模式,完成政府部门从“办文化”到“管文化”的职能转化。建议具体行动:一是探索建立党管方针政策、人大立法规范、政府依法行政、社会自治自律的新型文化管理体制,二是对于公益性文化单位,如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科技馆等,政府可改变“投入”机制和方式,以实现变“办”为“管”的半市场化改革;三是对于准公益性文化单位,如表演团体、艺术院校等经营性单位,可实施企业化改造,给予一次性的财政支持和长期税收优费政策,实现市场化商业运作。2、制定和完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体系,提高文化旅游产业赢利能力,吸引文化投资。

产业政策是经济结构调整的重要手段。文化与旅游产业成为21世纪新经济最大亮点在于它的低能耗和绿色环保。按照国家科学发展战略要求刚性指标,湖南在未来的4年中要将能耗降低到每万元GDP1.12吨标准煤(20__年是1.4),污染物排放总量要减少10,任务还十分艰巨。发展文化产业十分有利这一战略目标和刚性任务的完成。文化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源不外乎两条:内生和外引。内生需要一整套的产业激励政策和鼓励文化消费政策,就会有效释放文化创造力;外引——尤其是引进战略投资者,需要改善投资环境,限制过度竞争,确保产业的长期赢利能力。河南的做法就值得我们借鉴:截止20__年底,河南省发改委、财政厅、国税局、地税局等21个政府职能部门,制定、出台了22个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和文化体制改革的配套政策,在资金投入、资产处置、收入分配、劳动保障、法人登记、税收减免、人员分流、离退休人员安置等方面提供了可操作性强的政策支持。

3、做强文化中心城市的同时,注重开发农村文化旅游产业和市场,突出民族文化特色。

启动以长沙为核心的文化中心城市建设,主要是按照湖南“十一五”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的“一区三带”战略,加大文化重点工程的投入。湖北准备用73亿元打造15个文化产业园,形成清江巴土民族民俗文化带、武当神农两山文化带、鄂东南红色文化带和三国文化带,以赶超湖南;云南的乡村民族特色文化产业投入少、见效大,成为7大文化产业支柱之一,如丽江将世界文化遗产“丽江古城”与世界自然遗产“三江并流”完美结合,打造了世界级旅游品牌。而湖南“十一五”计划中,长沙中心文化区只有12个小的重点文化工程项目。这显然对保持湖南在中部的文化产业领先地位不利。因此,20__年要在加大长沙市文化产业投入的同时,加快三个文化特色带(京广线、潇湘流域、大湘西)的开发建设。尤其是注重开发农村文化与旅游产业和市场。湖南有丰富的乡村民族文化资源,应尽早尽快地开发以乡村文化和民俗文化为底蕴,生态文化、休闲文化为潮流的乡村特色文化旅游产业链,打造节能、绿色、高效的文化产业新基地。

4、重点扶持核心文化企业集团,培育文化旅游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当今世界文化市场四分天下:美国占有市场总额的约43%,欧洲34,亚洲、南太平洋国家19%,其他国家占有剩余的4份额。美国文化抢占中国市场的代表作被概括为“3大片”:硅谷“芯片”、好莱邬“大片”和麦当娜“薯片”;日本文化产品抢占中国的市场销售额最大的是动画片;韩国则抢占了中国的“青春偶像片”市场。发达国家依仗自身雄厚的经济实力,掌握文化产业的话语权和规则制定权,逐步推动全球文化产业向垄断化、规模化和高投入、高科技化发展同时,通过在全球推行新自由主义,来兜售本国的文化制品,贩卖其生活形态,试图侵入中华民族和其他民族的文化内核。因此,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关系到国民经济和民族文化双重安全。

湖南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张春贤同志说过“产业格局的建立要有国际视野,要打破行政区划和行业的限制,做大做强现有的8个文化产业集团,同时组建一批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文化产业集团,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不断增强我省文化产业抵御国际风险的能力。”湖南文化与旅游产业参与国际市场竞争是发展战略的需要,也是文化安全的需要。提升湖南文化产业国际竞争力的方略有二:一是打造文化产业的“航空母舰”,培育能进入世界财富500强的文化企业集团,获得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话语权。但必须意识到将湖南8个文化集团捆绑也抵不过美国文化巨鳄AOL时代华纳公司的1/100!即便将中部6省的文化产业增加值都加起来(136.5亿美元),也不及AOL时代华纳公司20__年市值的1/10!AOL时代华纳实际上是一个航空母舰群。因此,必须打造高效率的“航空母舰”,才能以小胜大。二是构建集群式创新能力,培育文化产业整体竞争力。湖南文化产业除了出版集团、广电集团等8强外,余下的全是中小企业。后者具有极大的创新活力,但缺乏创新规模经济性(RoyRothwell1993),虽然散在的小企业所组成的产业无法形成整体竞争力,但可以通过推动文化产业集群化,构建集群式创新,既保持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又促进中小企业创新能力的集成,从而实现创新规模经济性。这样,就好象将整个文化产业变成一个拥有文化创新力的高效的巨无霸,必形成文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5、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

文化创意是指依靠创意人的智慧、技能和天赋,借助于高科技对文化资源进行创造与提升,通过知识产权的开发和运用,产生出高附加值产品。文化产业是创意的产业、内容的产业,但又离不开传统文化尤其是实物文化资源的积累。文化产业发展要处理好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建设的关系,即产品文化和创意文化并举,文化创新和文化传承并重。上海是中国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最早的地区,上海的影视业、出版业、时尚设计、广告业等行业曾一直处于全国领先地位,20__年的文化创意产值占GDP的7.5;首都北京20__年文化创意产值达960多亿元,占北京市G

DP的14%以上。湖南目前文化创意产值只占GDP的2.5。因此,在优先发展旅游、出版、影视等支柱行业的同时,特别重视湖南在全国的动慢优势地位发挥,努力培养动慢专业人才,举全省之力扶持动慢创意,加快建设以动画片为核心的全国动慢产业基地,形成文化创意产业的集群发展和规模效应,成为中国动慢艺术的集散地!

6、始终坚持文化与旅游发展互动策略:在旅游发展中注重增加文化的含量,文化发展要为旅游发展增强后劲,优化资源整合,促进品牌提升。

文化和旅游对国民经济具有推动作用。但有一个条件:只有文化和旅游的互动融合才会有效协调带动国民经济及地区间的和谐发展,产生加速度,形成核心力。20__年湖南的旅游收入中文化价值比重偏低,多数旅游产品和服务的文化含量不足、品位不高,特色文化旅游品牌不多,影响了湖南旅游发展后劲和文化旅游前景。

中部地区的河南和江西,旅游发展就明显带有文化互动的特性,特别是20__年河南的旅游总收入和增长速度分别达到800.2亿元和26.4,总收入是湖南的1倍。同期江西旅游旅游收入增长速度32.9,比湖南多10.8。江西“十一五”旅游规划把整合井冈山“革命摇篮”的历史文化资源为重点,提出红色旅游强省战略,使20__年红色旅游综合收入达到300亿,占旅游总收入的40。湖南能与井冈山红色旅游发展抗衡的只有张家界生态旅游。“十一五”期间,整合湘西民族文化和生态资源与一体,促进张家界旅游品牌国际名牌化,将是湖南旅游与文化互动融合发展的重大工程,建议加快湖南本土文化与生态旅游、乡村旅游的综合研究开发,加快建设湘江生态经济带文化旅游项目和省内其他高品位的文化旅游链。用文化旅游带动湖南休闲产业、休闲经济的生动化。作者单位:湖南省社会科学院

参考文献:

1、马勇,《实现文化大省到文化强省跨越若干问题的思考》,湖南统计网,20__年6月3日

2、刘鸣泰,《湖南出版产业发展状况与发展思路》,中国出版网,20__年5月12日

3、孙安民,《北京文化产业现状与发展对策》,北京日报,20__年2月8日A4版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7)

一、我县旅游产业的基本情况

1、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现状。我县地处太行山东麓,总面积797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20.1万人。境内旅游资源丰富,集山、水、洞、林、文物遗址遗存及生态观光农业等资源于一体,具有发展旅游业得天独厚的优势。以1990年崆山白云洞的对外开放为标志,拉开了全县旅游发展序幕,现已开发开放景区景点7个:崆山白云洞、天台山、蝎子沟、岐山湖、普利寺塔、丰乐园、绿岭核桃基地。先后获得了部级风景名胜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国家地质公园、国家森林公园等九项部级荣誉。全县有各类宾馆饭店以及农家乐200多家,旅行社和营业部6家,旅游从业人员5000余人。全年接待能力达50万人,客源市场以三小时经济圈为主,辐射到京、津两市及河北、山东、山西、河南四省的13个地市。22年来,先后接待各地游客近千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8500万元,带动社会效益5亿多元。今年十一黄金周和中秋节期间,全县共接待游客 6.7万人次,同比增长69.7%,再创历史新高。

2、主要工作成效和措施

    (一)重视规划编制,指导科学发展。县政府投资70万元聘请浙江远见旅游规划设计研究院编制完成了《临城县旅游发展总体规划》。该规划是我县历史上第一个旅游发展总体规划,为全县旅游开发建设提供科学指导和法律依据。

    (二)多方争取资金,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一是自筹资金688万元完成崆山溶洞景区生态停车场和天台山旅游专线硬化工程及后续工程,溶洞景区新停车场占地30000平方米,天台山旅游专线总长5.3公里。已于“五一”小长假期间投入使用。二是在县城主干道和景区内增设指示牌和说明牌38块,在崆山溶洞景区投资40万元新建四星级厕所一座。三是争取国家发改委“崆山白云洞自然遗产地保护工程专项资金”600万元,争取国家地质公园专项保护资金430万元。与石家庄客商徐子林签订投资4000万元的天台山合作开发协议,并参加省旅游局组织的深圳旅游招商会,对投资3800万元的邢窑文化博览园项目进行。四是对天台山景区步游路改造,新建步游路2507米。五是在景区周围栽植柏树、雪松、国槐、杨树、火炬等树木3406棵,栽植花卉3030株,在天台山旅游专线两侧栽植杨树10000棵。

    (三)加强宣传促销,提升临城品牌知名度。一是每年春节期间开展“临城人游临城”惠民活动,临城人凭身份证游溶洞20元。通过电视宣传、张贴海报、马戏演出等方式进行宣传推介,扩大我县景区知名度。二是在省台天气预报节目投放景区广告,继续在省内七个重点地市的28家县级电视台开展常年宣传,同时在河北电视台、农民频道、移动电视开展为期一个月的春季宣传。三是广泛与省内外206家旅行社合作,制定专项奖励政策,巩固和拓展市场。四是开展中秋、国庆双节促销。实施景区与超市互动,围绕景区周边半径200公里,联合河北、河南、山东等省的41个县市区大型超市,通过超市海报、购物赠票等形式发放优惠门票50000张,推出“50元游遍临城”优惠促销活动。

 二、影响制约我县旅游产业发展的主要问题

1.旅游开发缺少拳头产品,核心竞争力有待形成。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档次不高、规模偏小且分布散乱,旅游资源优势挖掘不够。岐山湖旅游度假区的“核心”作用尚须进一步发挥,基本上还是以观光游览为主,深层次的特色产品很少,没有形成具有轰动效应的拳头产品和具有较强吸引力的精品旅游线路。在乡村休闲游方面,由于乡村旅游同质化的问题突出,景区景点开发建设和旅游线路没有吸引力,加上受季节等因素影响,特色不够鲜明,消费链条短,很难吸引游客的眼球,往往是“过路客多、过夜客少”。

2.旅游产品业态单一,旅游配套有待完善。目前,我县旅游资源开发仍以景区景点开发为主,基础设施还不完备,旅游产品业态较为单一,区域发展不平衡性和旅游产业链不发达等状况突出存在。在“住”的方面,没有一家国际知名的品牌酒店或大型集团式旅游饭店,个体饭店接待能力有限,吃、住主要靠县内消费为主;在“行”的方面,尚未开通城际及境内特色旅游公交专线,景区内没有专门的旅游车辆,不利于游客游览观光;在“游”的方面,旅游人才短缺,导游、讲解员学历偏低,业务水平不高,涉外导游目前还是空白,同时,旅游交通引导标识设置不规范,没有形成覆盖全县的旅游交通引导和标识系统;在“购”的方面,旅游纪念品等配套开发尚未形成规模,缺少能为散客提供咨询、报名、购物、旅游等一条龙服务的旅游集散中心;在“娱”的方面,旅游娱乐项目还比较薄弱,缺少能够反映特色的代表性文娱节目及其与旅游景点相衔接的演出场所,难以满足游客视听需求,与旅游目的地的要求有一定的差距。

3.旅游产业要素制约有待突破。旅游管理体制有待健全。目前,我县旅游景点投资主体多且各自为政,旅游建设、管理的职责不够清晰,投融资能力相对较弱,与城区资源融合不够充分,没有形成统筹全县旅游资源、合力推进旅游产业发展的工作机制,难以统筹全县旅游资源的开发和管理。受经济下行形势影响,政府无论是在旅游项目的投入上,在旅游发展的政策扶持上,在完善公共基础设施和形象包装、宣传促销上,还是在旅游人才培训上,与其他地区相比,都处于较低水平,土地、资金等要素对我县旅游产业健康快速发展的制约较为明显。

4.旅游资源与文化的融合有待挖掘。文化资源本应是我县发展旅游产业的优势所在,我县历史悠久,西汉初年置县,唐天宝元年改称临城县,有5000年的文明史和2200多年的建县史,文化积淀深厚,但目前,我县的旅游景区对文化内涵挖掘不够,未能将历史人物、历史遗迹和独特的文化有机融合和利用起来,旅游发展重资源轻内涵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内涵挖掘不深,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古迹资源较多,禀赋条件较好,但没有很好的开发与保护,可视性不强,有文而少景,有景而少物,没有很好的开发为旅游产品。    

三、几点建议

1.实施规划引领。规划是先导。旅游业发展必须以规划为引领,随着形势与情况的不断变化,要对现有的旅游发展规划布局进一步修编优化。规划修编要聘请有成功案例经验、市场嗅觉灵敏、实力雄厚的旅游规划专家和团队,在充分调查了解我县旅游资源禀赋,在确立“旅游目的地”发展大方向的前提下,突出比较优势,高起点、高标准,提炼出切合实际、个性鲜明、能引领我县旅游产业发展,促进旅游产业迅速成长的品牌主题,编制具有科学性、特色性、实用性的旅游发展规划。规划要明确旅游产业发展定位,着重突出留住游客的功能,完善山上游和住地游客娱乐要素,全力破解我县景区内游客滞留时间过短和季节性旅游难题。

2.发展产业联动。要进一步创新旅游发展理念,跳出旅游来发展旅游,充分利用工业、农业和服务业等其他行业中蕴藏的丰富资源,通过发展工业旅游、城市旅游、商贸旅游、乡村旅游,最大限度地把相关产业的资源有效转化成为特色旅游产品,积极推动旅游业与一、二、三产形成联合发展的格局,与城乡建设、环境整治互动促进,拓展旅游发展空间,丰富旅游产品供给,推动我县旅游以文化观光旅游为主的单一领域向文化、休闲、生态、运动、体验等多领域旅游转变。要推进现代农业园区的景区化改造,发展农业观光旅游。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8)

导言: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让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近年来,旬邑县旅游工作在省市文物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于“旅游兴县”战略,立足旅游发展实际,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以创建旅游示范村、省级旅游示范县为载体,以建设关中最美县、打造渭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了“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三大旅游品牌,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马栏镇被授予“全省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称号,唐家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一、旅游资源概况

“屏山南耸拱文台,汃水西流环玉带”,旅游资源的禀赋和品质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石,旬邑县拥有一批量质俱优的旅游资源。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传统意义上旬邑县旅游资源大体上可概括为“红、古、绿、俗”四类。

(一)红色旅游资源:旬邑县是红色的土地,马栏曾是红色土地上最亮的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旬邑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关中分区和陕北公学所在地,在这里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而马栏曾是陕甘边根据地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现在的马栏革命旧址已经成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景点景区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文物旅游资源:旬邑县历史悠久,是古国故里,周人先祖在此开疆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泰塔建于北宋嘉估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为七层八角幞阁式,塔身精巧玲珑,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家民俗博物馆原为唐氏地主私宅,建于明末清初,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为一体,外观宏大建造精美,是渭北高原的汉族民居瑰宝。

(三)绿色旅游资源:旬邑县生态资源持色鲜明。全县现有林地总面积16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居关中各县之首,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境内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层台耸翠、四季景色分明,林茂草丰,景致优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四)民俗旅游资源:旬邑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文素养深厚、民风纯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明礼仪之乡的传统民风和丰富多样的特色民俗使旬邑旅游开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彩色剪纸、面花、布艺、石雕等民间艺术系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唢呐、庙会、打格、十三花宴等民间传统活动体现了旬邑自成体系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传统。

二、旬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特色显著:子午岭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和绿色屏障,域内河流众多,水域面积较大,相比于周边黄土高原地区,旬邑生态优势凸显,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

(二)文化旅游资源多元:古豳国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在此聚集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旬邑县历史悠久,周人先祖在此开眼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赵家洞石窟、泰塔、秦直道等历史遗存:在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马栏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红二十六军旧址等众多的红色历史遗迹。

(三)旅游资源等级高,唯一性突出:秦直道被誉为中国最高的高速公路,是世界最早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黄河古象出土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发现最大的大象、犀牛化石:唐家大院是我国目前最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赵家洞石窟群绵延百里,为周人穴居之地,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锥形。

(四)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旅游资源虽散布全境,却又相对集中在东部与北部地区,尤其是北部的马栏镇和职田镇集中了大部分的红色历史遗迹,形成深厚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而生态资源大部集中在东部山地地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占据了区域大部。

(五)旅游资源组合优良,具备多样利用方式:旬邑各种旅游资源组合优良,生态与人文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相互依存,且资源特色明显,具有观光、休闲等多种旅游方式。如文物古迹类资源有泰塔、文庙、唐家大院、马栏革命旧址,民俗活动有传统庙会、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等。

三、旬邑县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一)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经过多年建设,全县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以锦绣山城、石门山、马栏革命旧址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格局。具体包含有以锦绣山城为中心,涵盖古象犀牛化石馆、泰塔、文庙、库淑兰剪纸艺术展览馆等景点在内的古豳文化游景区;以石门山为焦点,包括柏龄寺水库、姜塬湖等景点的绿色生态游景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主体,包括陕北公学旧址、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关中特区阳坡头旧址、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经典游景区;以新农村为依托,包括万亩果园、万亩草场、特色农家乐在内的乡村风光游景区。在景区质量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建设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已建成为 3A 级旅游景区。

(二)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近年来,旬邑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建设关中最美县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地位快速提升。到目前为止,旬邑县整合开发旅游景点 21 个,发展乡村农家乐接待户 26 户,建成大中小饭店、旅店 180 多家,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娱乐项目 20 个,组建了旬邑县旅游集团公司。在 2005 年至 2015 年十年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从年 8 万人(次)、4500 多万元急剧增长到 362.7 万人次、33 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115%

和 137%,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从 1%急速增长到 31%,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旬邑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形象在 2009 年被评选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和“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年份

接待游客总数

(万人)

旅游年收入

(万元)

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

2006

4

2000

1.4%

2007

5

3000

1.6%

2008

5

3000

1.06%

2009

5.5

3600

1.03%

2010

6.5

4500

0.91%

2011

10

6200

0.98%

2012

30.3

11200

1.30%

2013

40.2

15800

1.5%

2014

352

320000

27.9%

2015

362.7

330000

31.7%

2016

330

300600

28.2%

2017

410

356000

29.2%

注:数据来源于旬邑县经济统计公报

(三)配套服务设施趋于完备。旬邑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县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力的建设。近年来陆续建成了 211 国道至唐家民居和县城至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路,开工建设了马栏至照金、土桥至照金旅游公路,将县域内重点景区景点连接起来,形成境内旅游环线,提高全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修建了石门山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依托唐家民居、石门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建成了唐家、小塔、石门等 30 多个,农家乐接待村,发展了 126 个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在县城建成了县城邮政宾馆、王子酒店等旅游饭店以及全都超市、美乐多购物广场、翠屏市场等大中型商场,极大地方便了游客饮食、住宿、出行、娱乐和购物。

(四)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旬邑县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推广方式,不断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多次组织旅游宣传小分队,在主要客源城市进行旅游推介会;并联合多家新闻媒体,对旬邑进行宣传报道,其中有八一电影制片厂《习仲勋在马栏》编创组、九州文化《汪锋传》摄制组、央视科教节目《家乡记忆》摄制组和《寻访》栏目组来旬拍摄、陕西著名艺术家来旬采风,有力提升了旬邑的知名度。并开通旬邑旅游网、微博微信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吸引了一大批都市游客来旬邑休闲度假。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开展旅游专题活动,至今已多次成功举办了“醉美旬邑·春韵花海”旅游节、陕西汽车越野拉力赛、“红色之旅”自行车拉力赛、第二届金秋“赏红叶、摘苹果、观高桥、访马栏”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在丰富旅游文化的同时也提升旬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旬邑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府的强力主导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

自 2007 年以来,发展旅游成为了旬邑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产业、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的和谐产业”的角度来定位旅游业,制定了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旅游成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产业和重点扶持产业。在 2009 年旬邑县提出“强力突破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大干三年,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要求,制定了《旬邑县旅游业发展五年规划》和《旬邑农家乐管理办法》等。2011 年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创建关中最美县的县域目标和“放大品牌效应,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工作思路,提出坚持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石化能源三大开发步骤。2014 年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多部门组成的旬邑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域的旅游发展工作。旬邑旅游的发展始终按照有步骤的政府主导来进行,旅游政策在旬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强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全域旅游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旬邑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旬邑县在县域发展中坚持环保保护优先,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全县范围内积极实施绿化造林,全力打造“美丽旬邑”。目前县域森林面积达到 13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1.4%;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到了 336 天,年均降水量达到 630毫米,日照时数达 2313.3 小时/年,各项环境指标均居于陕西省各县市前列。经过多年治理,旬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社会节能减排、美化城乡环境的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水利、文物、国土等部门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为将为全域旅游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提供资源基础

旅游资源禀赋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容丰富且品质较高的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天然优势。旬邑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多元并存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优势独特的产业资源,使得旬邑县发展旅游产业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县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个,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历史古迹,以及多处境内自然旅游景点。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丰度较高,地域组合状况良好,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为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四)优势特色的产业为全域旅游提供产业融合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旬邑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旬邑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化工、食品医药基地。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了菜、果、药、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主要农作物有粮、油、果、药、草、烟等,是享誉全国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关中牧草种籽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省百万头生猪生产大县之一。工业经济是县域的主导经济,基本形成以煤炭采掘、油气开发、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修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太村产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太村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这些多样化的产业没有与旅游发展相冲突,能够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等因素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同时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为全域旅游提供经验基础

近年来,旬邑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兴县富民”的三大产业之一来培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依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的思路,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实现了旬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继 2005 年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2008 年旬邑又获得了“省级旅游强县”的称号,2011 中国旅游品牌(上海)峰会上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同年被文化部评定为 2011—201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 年马栏镇、太村镇和唐家村分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旬邑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成绩位居咸阳市县区前列,一系列的旅游发展成就为全域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经验基础。

五、旅游开发的空间区划

全域旅游视角下将整个城市空间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载体,由景区为重心的点线空间格局,转向以旅游目的地为重心的板块发展格局。板块发展格局则能将原本位于“点”“线”之外的发展要素都接纳进来,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资源,这将扩大旅游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业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产业收益等方面实现全线突破,促进城市的旅游化有力生长。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理论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地方特色和区位论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布局的要求,结合旬邑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资源的类型,旬邑县旅游资源应分为四大发展板块,由四个特级旅游资源单体引领,分别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区、以古豳文化博览园为核心的古豳国农耕文化体验区、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以唐家民俗博物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在相应的板块打造相关旅游产业聚集区,来引领各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大旅游发展板块与各镇区协同发展,通过交通、水系、绿道串联多极旅游目的地,增强各级旅游网络辐射效应,实现旅游全域网络构建,旅游全域覆盖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旅游资源主题

旅游资源亚类

代表性旅游资源

生态资源

山地生态源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屏山公园、马栏山、凤凰山生态公园、蚂蚁沟生态示范园

水域景观资源

马栏河国家湿地公园、汃河水利风景区、柏龄寺水利风景区、苍儿沟水库、姜塬湖、胡家水库

气候、生物资源

万亩草场、马栏林场、石门林场、马栏农场、十里桃花川、渭北凉都秦直道及一号兵站遗址、秦石窟遗址、古象化石出土遗址、安仁瓷窑遗址

遗址遗迹

故城遗迹、悟空洞遗迹、马家河石窟、官家洞石窟、赵家洞石窟、黑牛窝石窟、寺佛沟石窟、北门城遗址

文化资源

文化建筑

泰塔、文庙、唐家大院、百灵寺、石门寺、柏岭寺、大相寺、原底寺、丈八寺、侯君集墓、大象犀牛化石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库淑兰剪纸纪念馆

红色文化

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关中分区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稍峪沟烈士陵园、旬邑革命烈士陵园、红29军部旧址、旬邑县革命暴动纪念馆、阳坡头红色影视城、崔景岳烈士故居、马栏七孔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贴剪纸、唢呐、咪子戏、御面制作、荞面、民间执事说唱、十三花宴、石雕、打格、石门爷传说、布艺、刺绣、芦蓆

产业资源

能源产业

中达燕家河煤矿、虎豪黑沟煤矿、中达旬东煤业公司、八达留石村煤业公司、华电风力发电厂

工业园区

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太村能化工业园区、石门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秦农业观光园

特色农业

土桥特种养殖观光园、唐家矮化苹果示范园、台湾农业观光示范园、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底庙现代农业园区、后掌底塬子农业园区

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

唐家村民俗体验、西头村樱桃采摘、富村剪纸体验、马家堡影视基地、车村果乡体验、镇头村新村模范、马栏回村民风、马栏村农家体验

节事活动

石门镇扶苏庙会、马家河石窟寺庙会、姜嫄圣母庙会、千佛洞庙会、文庙会、马栏汽车越野赛、马栏自行车邀请赛、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

旅游商品

饸 饹 、荞面、御面、暖锅、十三花、五谷丰登

库淑兰剪纸、王兴科民俗彩墨画、万政银石佛画像

马栏苹果、甜瓜、底庙大葱、五谷杂粮、石门土鸡蛋

人文设施

亚洲第一墩、书香公园、县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时代广场、旬邑剧院、商业水街

(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红色旅游开发板块行政范围上以马栏镇和职田镇为主,呈东西狭长状,地形以山地和塬地为主,主要的旅游资源为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关中分区旧址、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影视城、马栏革命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红二十九军军部旧址等,本区的旅游中心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马栏革命旧址,主要旅游产品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等。该板块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但由于该区域距离延安革命根据地较近,始终处于红色延安形象遮蔽下,红色旅游发展始终处于竞争劣势状态。旬邑县红色旅游发展要作好红色旅游资源点的普查工作,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整合出拳头产品,高标准建设马栏红色小镇,把马栏从现有 4A 级旅游景区创建成 5A级景区,使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此外发挥自身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带动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看春宫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红色影视城等周边景点开发,构建“一心多极”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另外要创新旅游业态,积极培育红色旅游演艺、军事文化体验、军事体育拓展训练等新型红色旅游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省级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推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红色旅游业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业态的结合,最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产品内容多样的复合型旅游发展板块;同时要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积极融入到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筑、协同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生态旅游板块呈现组团状,行政范围以清塬镇大部、马栏镇和城关镇东部为主,地形以山地为主,此处山脉是子午岭南段余脉,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 95%以上,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河流、水文山脉等条件,构成了黄土高原南部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该板块内主要旅游资源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苍儿沟水库、秦直道文化苑、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其中石门山森林公园为该板块的核心资源,面积达165 平方公里,公园内层峦叠嶂,林草丰茂,有 300 多种植物,120 多种中草药和 50 多种珍禽异兽,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在该板块的开发定位中要以满足关中城市客群的避暑度假需求为前提,依托石门山、三水河湿地公园、姜塬湖、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山水生态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及东部石门山高海拔地理地势、凉爽的气候条件和高富氧离子含量,紧扣“避暑度假”核心主题,构建集山水观光、度假养生、科考教育、户外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生态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将其打造成为“北方的莫干山”。在整个板块内要依据自然差异和资源禀赋分别打造石门关休闲度假区、瓦房川运动康体休闲区、桃花川生态养生体验区、赵家洞-柏龄寺田园山居度假区四大主题功能区,在各功能区内要打造附符合主题的旅游项目,要完善建身步道、汽车宿营地、露营区、旅游休憩点、旅游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农家乐、乡间民宿等乡村旅游形态,实现旅游富民。利用毗邻照金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通过耀旬公路的链接,实现区域旅游联动。

(三)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位于三水河以东,石门山以西的河谷地带,由城关、丈八寺、土桥等乡镇构成。板块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泰塔、文庙、安仁瓷窑遗址、侯君集墓、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资源,其中古豳文化博览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涵盖了古象犀牛化石展厅、明文庙、北宋泰塔、库淑兰剪纸纪念馆、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以及定期为游客举行唢呐等民俗风情演义及民间艺术展演的宣传文化中心等景点,被誉为旬邑会客厅。在古豳国农耕文化开发板块中,依托旬邑县农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集中的优势,积极打造古豳文化休闲旅游区。要充分挖掘古豳国文化内涵和周文化遗韵,继续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将古豳国文化元素融入版块内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景观改造、旅游活动开展、旅游新村建设、旅游商品开发中来。在继续高标准做强古豳文化博览园的县域文化符号的同时,进一步打造泰塔古豳文化风貌区、安仁瓷窑遗址公园、赵家洞崖居先周文化景区,恢复古豳国历史文化节点。在节点周边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农耕博物馆、农民创业孵化园、农产品作坊街、蔬果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进一步展现古豳国农业历史文化、农耕技术文化、地域农业文化,打造豳原—豳国—豳风文化名片,形成集文化休闲、遗产旅游、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古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板块位于县域西部,三水河以西的黄土塬地区,主要由郑家、张洪、原底、太村等镇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该板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主要的资源点有西头新村景区、富村剪纸体验、太村唐家大院等,也包含覆盖全域的饮食民俗、建筑民俗、民间土特产、民间礼乐、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在黄土民俗文化开发板块中,充分依托唐家大院文化景区和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景区,发挥南宫村—背擎,张家村—高跷,杨家村—舞狮子,富村—剪纸等民俗文化聚集优势,将该板块打造为关中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区。在版块内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载体,利用泛博物馆、文化旅游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民俗活动、文化节庆、巡演等文化手法,对旬邑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演绎,吸引游客体验旬邑乡土生活和民俗文化。同时要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乡村艺术博物馆和艺术村,把彩贴剪纸、彩墨画、石刻像、根雕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旬邑特有的旅游产品。在此板块每个特色村形成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黄土文化风情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红色旅游热潮到来时,现有的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要求。县城和一些景点都没有停放旅游大巴的停车场、没有满足300人以上大团队住宿的宾馆、景区内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稀少,致使旅游高峰期吃饭难、住宿难、停车难。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马栏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秀丽、气候凉爽,在景区建设上只注重了红色景点建设,缺少对周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沿途的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尚未启动;乡村旅游开发滞后,红色景点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不能更大的发挥红色旅游对整个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三)景区景点管理力量薄弱。一是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石门山景区没有景区管理的专门机构,目前景区的旅游工作由石门林场兼管;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也没有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管理由文体局派人临时负责。二是各景区景点都存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少的问题,随着景区景点规模的不断扩展,景区日常管理显得顾前不顾后,无法跟进,有些景点在日常管理上鞭长莫及,无人值守。

(四)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始终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县各景区景点都没有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也非常紧缺。石门山部级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聘用的,流动性极强。即将投入使用的马栏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中心也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十分紧缺的难题。

(五)旅游招商引资亟待加强。近年来虽然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力度不大,景区景点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由于政府尚未出台旅游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快速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赵家洞景区开发目前都由于资金紧缺尚未启动。

(六)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繁荣,一些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出现私抬物价、以次充好等欺客宰客现象,扰乱了旅游市场正常秩序,损坏了我县旅游想象,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七、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景区后续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今年年底前完成阳坡头关中特区旧址修复建设和转角红26军军部旧址的前期建设任务。完成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陈列布展任务。二是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尽快编制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开发建设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加快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游有机结合,互相拉动,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采取财政增加投入、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资金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

(二)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石门山森林公园、马栏红色旅游景区、唐家大院、赵家洞崖居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全力开发民间剪纸、民间唢呐两个民间艺术品牌,开发农林土特产品、地方小吃及石刻、布艺、刺绣、根雕、民俗画、出土文物仿制品等旅游商品。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提高旅游信息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使旅游、交通、娱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等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三)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培训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从高校引进旅游专业毕业生,充实旅游行政和旅游规划及景区建设队伍,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我县旅游工作提出专业指导,整体提升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贯穿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切实把宣传促销工作与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印制旅游宣传画册,在各大中城市召开旅游新闻会、推介会,在省内外媒体刊登、播放旅游广告,邀请知名旅行社来旬考察,举办“书画名家走进红色马栏”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红色马栏,人文旬邑”,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广泛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能认识旬邑、了解旬邑,打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另外,加强旅游区域性合作,尽快融入西安、咸阳旅游经济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信息共享;与旅行社联手,广泛合作,走联动发展之路,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9)

导言:全域旅游是把一个行政区作为一个旅游景区,是旅游产业的全景化、全覆盖,是资源优化、空间有序、产品丰富、产业发达的科学的系统旅游。要求全社会参与,全民参与旅游业,通过消除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乡一体化,全面推动产业建设和经济提升,让各行业积极融入其中,各部门齐抓共管,全体居民共同参与,充分利用目的地全部的吸引物要素,为前来旅游的游客提供全过程、全时空的体验产品,从而全面地满足游客的全方位体验需求。

近年来,旬邑县旅游工作在省市文物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和悉心指导下,在县委、县政府的坚强领导下,立足于“旅游兴县”战略,立足旅游发展实际,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市场运作”的工作思路,以创建旅游示范村、省级旅游示范县为载体,以建设关中最美县、打造渭北旅游休闲度假胜地为目标,大力整合旅游资源,优化配置旅游要素,奋力开拓旅游市场,形成了“红色经典游、绿色生态游、乡村民俗游”三大旅游品牌,有力推动了旅游产业的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目前,全县已建成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2个(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个(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委旧址)。马栏镇被授予“全省文化旅游名镇”、“陕西省旅游特色名镇”称号,唐家村被授予“陕西省乡村旅游示范村”称号。

一、旅游资源概况

“屏山南耸拱文台,汃水西流环玉带”,旅游资源的禀赋和品质是一个区域旅游发展的基石,旬邑县拥有一批量质俱优的旅游资源。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传统意义上旬邑县旅游资源大体上可概括为“红、古、绿、俗”四类。

(一)红色旅游资源:旬邑县是红色的土地,马栏曾是红色土地上最亮的一点,在革命战争年代,旬邑是陕甘宁边区的南大门、关中分区和陕北公学所在地,在这里留下了刘志丹、谢子长、习仲勋等老一辈革命家的足迹。而马栏曾是陕甘边根据地为中心的西北革命根据地的核心地带,现在的马栏革命旧址已经成为全国一百个红色景点景区之一,国家5A级旅游景区。

(二)文物旅游资源:旬邑县历史悠久,是古国故里,周人先祖在此开疆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泰塔建于北宋嘉估年间,距今已有九百多年历史,为七层八角幞阁式,塔身精巧玲珑,被誉为中国的比萨斜塔,现为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唐家民俗博物馆原为唐氏地主私宅,建于明末清初,融北方四合院和苏杭园林艺术为一体,外观宏大建造精美,是渭北高原的汉族民居瑰宝。

(三)绿色旅游资源:旬邑县生态资源持色鲜明。全县现有林地总面积163.7万亩,森林覆盖率达52.5%,居关中各县之首,是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省级生态园林城市,境内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层台耸翠、四季景色分明,林茂草丰,景致优美,生物多样性特征明显,被誉为渭北高原上的“西双版纳”。

(四)民俗旅游资源:旬邑县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文素养深厚、民风纯朴,民俗文化丰富多彩,文明礼仪之乡的传统民风和丰富多样的特色民俗使旬邑旅游开发有深厚的群众基础。彩色剪纸、面花、布艺、石雕等民间艺术系列,反映了当地人民的生产和生活状况。唢呐、庙会、打格、十三花宴等民间传统活动体现了旬邑自成体系的文化特色和民俗传统。

二、旬邑旅游资源特征分析

(一)自然旅游资源特色显著:子午岭是黄土高原面积最大,植被最好的水源涵养林和绿色屏障,域内河流众多,水域面积较大,相比于周边黄土高原地区,旬邑生态优势凸显,具有发展生态旅游的先天优势。

(二)文化旅游资源多元:古豳国文化、红色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农耕文化在此聚集凸显出深厚的文化底蕴。旬邑县历史悠久,周人先祖在此开眼立国,境内文物古迹众多有赵家洞石窟、泰塔、秦直道等历史遗存:在近代革命战争年代,留下了马栏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红二十六军旧址等众多的红色历史遗迹。

(三)旅游资源等级高,唯一性突出:秦直道被誉为中国最高的高速公路,是世界最早最长、最宽的历史大道:黄河古象出土了世界上保存最完整、亚洲发现最大的大象、犀牛化石:唐家大院是我国目前最大、保存完好的地主庄园。赵家洞石窟群绵延百里,为周人穴居之地,是中国最早的城市锥形。

(四)旅游资源分布广泛且相对集中:旅游资源虽散布全境,却又相对集中在东部与北部地区,尤其是北部的马栏镇和职田镇集中了大部分的红色历史遗迹,形成深厚的红色文化旅游区,而生态资源大部集中在东部山地地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占据了区域大部。

(五)旅游资源组合优良,具备多样利用方式:旬邑各种旅游资源组合优良,生态与人文资源、有形与无形资源相互依存,且资源特色明显,具有观光、休闲等多种旅游方式。如文物古迹类资源有泰塔、文庙、唐家大院、马栏革命旧址,民俗活动有传统庙会、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等。

三、旬邑县旅游资源开发取得的成就

(一)景区建设初具规模

目前,经过多年建设,全县景区建设初具规模,已基本形成了以锦绣山城、石门山、马栏革命旧址为主要景点的旅游格局。具体包含有以锦绣山城为中心,涵盖古象犀牛化石馆、泰塔、文庙、库淑兰剪纸艺术展览馆等景点在内的古豳文化游景区;以石门山为焦点,包括柏龄寺水库、姜塬湖等景点的绿色生态游景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主体,包括陕北公学旧址、二十六军军部旧址、关中特区阳坡头旧址、烈士陵园在内的红色经典游景区;以新农村为依托,包括万亩果园、万亩草场、特色农家乐在内的乡村风光游景区。在景区质量建设中也取得了较大成就,其中马栏革命旧址、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已经建设成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古豳文化博览园、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已建成为 3A 级旅游景区。

(二)产业地位快速提升

近年来,旬邑县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以建设关中最美县为目标,制定了一系列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旅游业地位快速提升。到目前为止,旬邑县整合开发旅游景点 21 个,发展乡村农家乐接待户 26 户,建成大中小饭店、旅店 180 多家,开发传统民俗文化娱乐项目 20 个,组建了旬邑县旅游集团公司。在 2005 年至 2015 年十年间,游客接待量和旅游综合收入从年 8 万人(次)、4500 多万元急剧增长到 362.7 万人次、33 亿元,年均增长率分别高达 115%

和 137%,旅游业在地区国民经济中的比例也从 1%急速增长到 31%,旅游业作为县域经济主导产业的地位逐步形成。旬邑更是凭借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和良好的旅游形象在 2009 年被评选为“陕西省旅游强县”和“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

年份

接待游客总数

(万人)

旅游年收入

(万元)

旅游收入占GDP

比重

2006

4

2000

1.4%

2007

5

3000

1.6%

2008

5

3000

1.06%

2009

5.5

3600

1.03%

2010

6.5

4500

0.91%

2011

10

6200

0.98%

2012

30.3

11200

1.30%

2013

40.2

15800

1.5%

2014

352

320000

27.9%

2015

362.7

330000

31.7%

2016

330

300600

28.2%

2017

410

356000

29.2%

注:数据来源于旬邑县经济统计公报

(三)配套服务设施趋于完备。旬邑县在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对县域的基础设施进行了大力的建设。近年来陆续建成了 211 国道至唐家民居和县城至石门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路,开工建设了马栏至照金、土桥至照金旅游公路,将县域内重点景区景点连接起来,形成境内旅游环线,提高全县旅游业发展水平。同时加强旅游服务设施建设,修建了石门山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依托唐家民居、石门山森林公园等重点旅游景区,建成了唐家、小塔、石门等 30 多个,农家乐接待村,发展了 126 个农家乐旅游接待户。在县城建成了县城邮政宾馆、王子酒店等旅游饭店以及全都超市、美乐多购物广场、翠屏市场等大中型商场,极大地方便了游客饮食、住宿、出行、娱乐和购物。

(四)旅游知名度逐渐提高。旬邑县积极采用“走出去、请进来”等多种推广方式,不断加大旅游营销宣传,取得了显著的成效。其中多次组织旅游宣传小分队,在主要客源城市进行旅游推介会;并联合多家新闻媒体,对旬邑进行宣传报道,其中有八一电影制片厂《习仲勋在马栏》编创组、九州文化《汪锋传》摄制组、央视科教节目《家乡记忆》摄制组和《寻访》栏目组来旬拍摄、陕西著名艺术家来旬采风,有力提升了旬邑的知名度。并开通旬邑旅游网、微博微信平台,全方位、多层次宣传推介,吸引了一大批都市游客来旬邑休闲度假。利用区域优势积极开展旅游专题活动,至今已多次成功举办了“醉美旬邑·春韵花海”旅游节、陕西汽车越野拉力赛、“红色之旅”自行车拉力赛、第二届金秋“赏红叶、摘苹果、观高桥、访马栏”旅游节等系列活动,在丰富旅游文化的同时也提升旬邑旅游知名度和影响力。

四、旬邑发展全域旅游的可行性分析

(一)政府的强力主导为全域旅游提供了政策支持

自 2007 年以来,发展旅游成为了旬邑政府工作的重点,从“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动力产业、生态文化建设的载体产业、改善民生统筹城乡的和谐产业”的角度来定位旅游业,制定了与县域经济协同发展的战略,旅游成为县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引领产业和重点扶持产业。在 2009 年旬邑县提出“强力突破文化旅游产业”的思路和“大干三年,创建省级旅游强县”的要求,制定了《旬邑县旅游业发展五年规划》和《旬邑农家乐管理办法》等。2011 年确立了“十二五”期间创建关中最美县的县域目标和“放大品牌效应,建设文化旅游名县”的工作思路,提出坚持红色文化、绿色生态、石化能源三大开发步骤。2014 年成立了由县政府主要领导多部门组成的旬邑县旅游工作领导小组,协调全县域的旅游发展工作。旬邑旅游的发展始终按照有步骤的政府主导来进行,旅游政策在旬邑旅游发展过程中起到了非常强的保障和引导作用。

(二)优良的生态环境为全域旅游构建提供环境支持

旬邑县是全国生态文明示范工程试点县、全国生态文明先进县、全国绿化模范县和省级生态园林城市,近年来旬邑县在县域发展中坚持环保保护优先,坚持发展速度与质量、效益、结构相统一,与资源、生态、环境相协调,提出了“生态立县”的发展战略。全县范围内积极实施绿化造林,全力打造“美丽旬邑”。目前县域森林面积达到 139.1万亩,森林覆盖率达到 51.4%;空气质量优良级天数达到了 336 天,年均降水量达到 630毫米,日照时数达 2313.3 小时/年,各项环境指标均居于陕西省各县市前列。经过多年治理,旬邑生态环境保护与建设、全社会节能减排、美化城乡环境的能力的不断增强,林业、水利、文物、国土等部门对自然资源、文化资源、生态环境的保护等,都为将为全域旅游构建更加优美的生态环境和自然人文景观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丰富多样的旅游资源为全域旅游提供资源基础

旅游资源禀赋为旅游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内容丰富且品质较高的的旅游资源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先决条件和天然优势。旬邑县拥有众多独特的自然旅游资源和多元并存的文化旅游资源,而且还拥有优势独特的产业资源,使得旬邑县发展旅游产业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与巨大的发展潜力。目前全县有部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 个、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5 个、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1 个,除此之外还有诸多历史古迹,以及多处境内自然旅游景点。全县旅游资源覆盖面广,丰度较高,地域组合状况良好,成熟优质景区相对集中,既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有秀丽多边的自然风光,共同构成了特色鲜明、内涵丰富的旅游资源系统,对人们具有一定吸引力,能够引起人们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为全域旅游奠定了资源基础。

(四)优势特色的产业为全域旅游提供产业融合基础

经过多年发展,旬邑县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增长,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旬邑成为重要的农产品生产、能源化工、食品医药基地。在农业生产上,形成了菜、果、药、养殖为特色的产业结构,主要农作物有粮、油、果、药、草、烟等,是享誉全国的绿色苹果生产基地、关中牧草种籽基地、陕西省中药材规范化种植基地、陕西省百万头生猪生产大县之一。工业经济是县域的主导经济,基本形成以煤炭采掘、油气开发、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机械修造为主的六大支柱产业,形成了太村产业园区、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太村农产品加工工业园区三大工业园区。这些多样化的产业没有与旅游发展相冲突,能够通过把握资源、产品、市场、技术等因素与旅游进行深度融合,能为旅游产业创造更高的附加值,同时提升产业的整体竞争力。

(五)旅游开发取得的成就为全域旅游提供经验基础

近年来,旬邑县大力实施“旅游兴县”战略,在省、市主管部门的大力支持和精心指导下,坚持把旅游业作为“兴县富民”的三大产业之一来培育,坚持“政府主导、部门联动、市场运作、社会参与”的发展模式,依照“规划引领、项目带动”的思路,加快了旅游资源的开发步伐,实现了旬邑旅游业跨越式发展。继 2005 年旬邑县马栏革命旧址被列入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之后,2008 年旬邑又获得了“省级旅游强县”的称号,2011 中国旅游品牌(上海)峰会上被评为“中国魅力文化休闲旅游度假胜地”,同年被文化部评定为 2011—2013 年度“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2016 年马栏镇、太村镇和唐家村分别列入省级文化旅游名镇和乡村旅游示范村,旬邑旅游业发展水平和成绩位居咸阳市县区前列,一系列的旅游发展成就为全域旅游开发奠定了坚实经验基础。

五、旅游开发的空间区划

全域旅游视角下将整个城市空间作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载体,由景区为重心的点线空间格局,转向以旅游目的地为重心的板块发展格局。板块发展格局则能将原本位于“点”“线”之外的发展要素都接纳进来,成为旅游产业发展的有力资源,这将扩大旅游产业的关联程度和发展空间,推动旅游业在资源利用、产品开发、产业收益等方面实现全线突破,促进城市的旅游化有力生长。按照地域分异规律理论关于旅游资源的开发应突出地方特色和区位论关于旅游资源开发和旅游产业布局的要求,结合旬邑县旅游资源的分布和旅游资源的类型,旬邑县旅游资源应分为四大发展板块,由四个特级旅游资源单体引领,分别为以马栏革命旧址为核心的红色文化旅游休闲区、以古豳文化博览园为核心的古豳国农耕文化体验区、以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为核心的生态休闲旅游度假区和以唐家民俗博物馆为核心的民俗文化旅游体验区。在相应的板块打造相关旅游产业聚集区,来引领各区域经济社会和谐发展。四大旅游发展板块与各镇区协同发展,通过交通、水系、绿道串联多极旅游目的地,增强各级旅游网络辐射效应,实现旅游全域网络构建,旅游全域覆盖的空间发展新格局。

旅游资源主题

旅游资源亚类

代表性旅游资源

生态资源

山地生态源

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翠屏山公园、马栏山、凤凰山生态公园、蚂蚁沟生态示范园

水域景观资源

马栏河国家湿地公园、汃河水利风景区、柏龄寺水利风景区、苍儿沟水库、姜塬湖、胡家水库

气候、生物资源

万亩草场、马栏林场、石门林场、马栏农场、十里桃花川、渭北凉都秦直道及一号兵站遗址、秦石窟遗址、古象化石出土遗址、安仁瓷窑遗址

遗址遗迹

故城遗迹、悟空洞遗迹、马家河石窟、官家洞石窟、赵家洞石窟、黑牛窝石窟、寺佛沟石窟、北门城遗址

文化资源

文化建筑

泰塔、文庙、唐家大院、百灵寺、石门寺、柏岭寺、大相寺、原底寺、丈八寺、侯君集墓、大象犀牛化石馆、民间艺术博物馆、库淑兰剪纸纪念馆

红色文化

马栏革命旧址、马家堡革命旧址、陕北公学旧址、关中分区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稍峪沟烈士陵园、旬邑革命烈士陵园、红29军部旧址、旬邑县革命暴动纪念馆、阳坡头红色影视城、崔景岳烈士故居、马栏七孔桥

非物质文化遗产

彩贴剪纸、唢呐、咪子戏、御面制作、荞面、民间执事说唱、十三花宴、石雕、打格、石门爷传说、布艺、刺绣、芦蓆

产业资源

能源产业

中达燕家河煤矿、虎豪黑沟煤矿、中达旬东煤业公司、八达留石村煤业公司、华电风力发电厂

工业园区

旬东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土桥农副产品加工园区、太村能化工业园区、石门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大秦农业观光园

特色农业

土桥特种养殖观光园、唐家矮化苹果示范园、台湾农业观光示范园、中草药种植示范基地、底庙现代农业园区、后掌底塬子农业园区

社会资源

社会环境

唐家村民俗体验、西头村樱桃采摘、富村剪纸体验、马家堡影视基地、车村果乡体验、镇头村新村模范、马栏回村民风、马栏村农家体验

节事活动

石门镇扶苏庙会、马家河石窟寺庙会、姜嫄圣母庙会、千佛洞庙会、文庙会、马栏汽车越野赛、马栏自行车邀请赛、醉美旬邑旅游节、太极拳比赛、传统婚丧嫁娶、元宵民间社火

旅游商品

饸 饹 、荞面、御面、暖锅、十三花、五谷丰登

库淑兰剪纸、王兴科民俗彩墨画、万政银石佛画像

马栏苹果、甜瓜、底庙大葱、五谷杂粮、石门土鸡蛋

人文设施

亚洲第一墩、书香公园、县体育场馆、文化馆、图书馆、时代广场、旬邑剧院、商业水街

(一)红色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红色旅游开发板块行政范围上以马栏镇和职田镇为主,呈东西狭长状,地形以山地和塬地为主,主要的旅游资源为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关中分区旧址、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影视城、马栏革命旧址、边区第二师范旧址、红二十九军军部旧址等,本区的旅游中心为国家 4A 级旅游景区和全国 100 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的马栏革命旧址,主要旅游产品为革命传统教育、爱国主义教育、观光游览等。该板块作为陕甘宁革命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生动教材。但由于该区域距离延安革命根据地较近,始终处于红色延安形象遮蔽下,红色旅游发展始终处于竞争劣势状态。旬邑县红色旅游发展要作好红色旅游资源点的普查工作,深挖红色旅游资源内涵,整合出拳头产品,高标准建设马栏红色小镇,把马栏从现有 4A 级旅游景区创建成 5A级景区,使之成为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旅游产品,此外发挥自身辐射带动作用,积极带动马家堡关中特区旧址、看春宫陕北公学旧址、阳坡头红色影视城等周边景点开发,构建“一心多极”的红色旅游发展格局;另外要创新旅游业态,积极培育红色旅游演艺、军事文化体验、军事体育拓展训练等新型红色旅游项目;加快文化产业发展,打造省级红色文化产业示范园,推动区域红色旅游产业相关要素的有效集聚;促进红色旅游业与观光旅游、民俗旅游、休闲度假等旅游业态的结合,最终形成以红色旅游为主题、产品内容多样的复合型旅游发展板块;同时要加强区域旅游协作,积极融入到陕甘边红色旅游联盟,实现信息共享、品牌共筑、协同发展的大旅游格局。

(二)生态休闲旅游开发板块

整个生态旅游板块呈现组团状,行政范围以清塬镇大部、马栏镇和城关镇东部为主,地形以山地为主,此处山脉是子午岭南段余脉,区域内森林覆盖率高达 95%以上,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植被与河流、水文山脉等条件,构成了黄土高原南部极为罕见的自然景观。该板块内主要旅游资源为石门山国家森林公园、苍儿沟水库、秦直道文化苑、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旅游资源,其中石门山森林公园为该板块的核心资源,面积达165 平方公里,公园内层峦叠嶂,林草丰茂,有 300 多种植物,120 多种中草药和 50 多种珍禽异兽,被誉为黄土高原上的绿色明珠。在该板块的开发定位中要以满足关中城市客群的避暑度假需求为前提,依托石门山、三水河湿地公园、姜塬湖、柏龄寺水利风景区等山水生态资源,优美的田园风光,及东部石门山高海拔地理地势、凉爽的气候条件和高富氧离子含量,紧扣“避暑度假”核心主题,构建集山水观光、度假养生、科考教育、户外运动等功能于一体的山地生态休闲避暑度假目的地,将其打造成为“北方的莫干山”。在整个板块内要依据自然差异和资源禀赋分别打造石门关休闲度假区、瓦房川运动康体休闲区、桃花川生态养生体验区、赵家洞-柏龄寺田园山居度假区四大主题功能区,在各功能区内要打造附符合主题的旅游项目,要完善建身步道、汽车宿营地、露营区、旅游休憩点、旅游厕所、自行车租赁点等配套服务设施;开展农家乐、乡间民宿等乡村旅游形态,实现旅游富民。利用毗邻照金旅游景区的地理区位,通过耀旬公路的链接,实现区域旅游联动。

(三)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农耕文化旅游开发板块位于三水河以东,石门山以西的河谷地带,由城关、丈八寺、土桥等乡镇构成。板块内文物古迹众多,有泰塔、文庙、安仁瓷窑遗址、侯君集墓、革命烈士陵园等旅游资源,其中古豳文化博览园景区为核心的旅游吸引物,涵盖了古象犀牛化石展厅、明文庙、北宋泰塔、库淑兰剪纸纪念馆、民间手工艺品展览以及定期为游客举行唢呐等民俗风情演义及民间艺术展演的宣传文化中心等景点,被誉为旬邑会客厅。在古豳国农耕文化开发板块中,依托旬邑县农耕历史悠久、文物古迹集中的优势,积极打造古豳文化休闲旅游区。要充分挖掘古豳国文化内涵和周文化遗韵,继续进行文化旅游资源整合,积极将古豳国文化元素融入版块内旅游景区建设、城市景观改造、旅游活动开展、旅游新村建设、旅游商品开发中来。在继续高标准做强古豳文化博览园的县域文化符号的同时,进一步打造泰塔古豳文化风貌区、安仁瓷窑遗址公园、赵家洞崖居先周文化景区,恢复古豳国历史文化节点。在节点周边打造农耕文化体验园、农耕博物馆、农民创业孵化园、农产品作坊街、蔬果采摘园等农业旅游项目,进一步展现古豳国农业历史文化、农耕技术文化、地域农业文化,打造豳原—豳国—豳风文化名片,形成集文化休闲、遗产旅游、农业观光、瓜果采摘、科普教育、休闲度假、餐饮娱乐、农耕体验于一体的古豳农耕文化休闲旅游产品。

(四)民俗文化旅游开发板块

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板块位于县域西部,三水河以西的黄土塬地区,主要由郑家、张洪、原底、太村等镇组成。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是该板块最具特色的旅游资源,主要的资源点有西头新村景区、富村剪纸体验、太村唐家大院等,也包含覆盖全域的饮食民俗、建筑民俗、民间土特产、民间礼乐、民间音乐、民间工艺等。在黄土民俗文化开发板块中,充分依托唐家大院文化景区和百年西头画里农庄景区,发挥南宫村—背擎,张家村—高跷,杨家村—舞狮子,富村—剪纸等民俗文化聚集优势,将该板块打造为关中最具特色的民俗风情体验区。在版块内注重民俗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把新农村建设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的载体,利用泛博物馆、文化旅游演绎、非物质文化遗产展演传承、民俗活动、文化节庆、巡演等文化手法,对旬邑特有的民俗文化进行全方位演绎,吸引游客体验旬邑乡土生活和民俗文化。同时要充分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建立乡村艺术博物馆和艺术村,把彩贴剪纸、彩墨画、石刻像、根雕等文化元素转化为旬邑特有的旅游产品。在此板块每个特色村形成集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民俗体验于一体的黄土文化风情体验旅游产品,打造乡村旅游产业聚集区。

六、旅游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一)基础配套设施相对滞后。特别是红色旅游热潮到来时,现有的配套服务设施无法满足游客“吃、住、行、游、购、娱”方面的要求。县城和一些景点都没有停放旅游大巴的停车场、没有满足300人以上大团队住宿的宾馆、景区内饭店、旅游购物商店稀少,致使旅游高峰期吃饭难、住宿难、停车难。

(二)资源整合力度不够。马栏自然风光优美、山水秀丽、气候凉爽,在景区建设上只注重了红色景点建设,缺少对周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沿途的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建设尚未启动;乡村旅游开发滞后,红色景点不能很好地与自然资源、风土人情相结合,不能更大的发挥红色旅游对整个旅游业的拉动作用。

(三)景区景点管理力量薄弱。一是景区管理机构不健全,石门山景区没有景区管理的专门机构,目前景区的旅游工作由石门林场兼管;马家堡红色旅游景区也没有景区管理机构,景区管理由文体局派人临时负责。二是各景区景点都存在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缺少的问题,随着景区景点规模的不断扩展,景区日常管理显得顾前不顾后,无法跟进,有些景点在日常管理上鞭长莫及,无人值守。

(四)旅游专业人才缺乏。人才始终是支撑旅游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但是,目前我县各景区景点都没有高层次的旅游管理人才。具有专业素养的从业人员也非常紧缺。石门山部级森林公园会议接待中心的管理人员和工作人员都是临时聘用的,流动性极强。即将投入使用的马栏革命传统教育培训中心也面临着专业管理人员十分紧缺的难题。

(五)旅游招商引资亟待加强。近年来虽然通过招商引资开发建设一些旅游景点,但是力度不大,景区景点建设主要依靠政府投资,由于政府尚未出台旅游业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社会力量投资旅游业的积极性不高,仅靠政府投资,难以快速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村建设、赵家洞景区开发目前都由于资金紧缺尚未启动。

(六)旅游市场监管不到位。随着旅游业不断发展,旅游市场不断繁荣,一些从业人员受利益驱使,出现私抬物价、以次充好等欺客宰客现象,扰乱了旅游市场正常秩序,损坏了我县旅游想象,不利于旅游市场的健康发展。

七、旅游业发展的意见建议

(一)进一步加快景区后续项目建设进度。一是加快在建项目进度。今年年底前完成阳坡头关中特区旧址修复建设和转角红26军军部旧址的前期建设任务。完成看花宫陕北公学旧址陈列布展任务。二是加大旅游资源整合力度。尽快编制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开发建设规划,开发建设马栏西河坡风景区、加快唐家民俗文化旅游景区规划建设,加强乡村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使红色游、生态游、民俗文化游、乡村游有机结合,互相拉动,实现旅游业的快速发展。三是加大投入力度,着力解决资金瓶颈问题。采取财政增加投入、向上级争取资金和招商引资等方式,千方百计筹措资金。通过政策引导,鼓励各类资金投资开发经营旅游产业,多渠道增加旅游投入。

(二)进一步加强配套服务体系建设。重点抓好石门山森林公园、马栏红色旅游景区、唐家大院、赵家洞崖居景区建设,不断完善景区服务功能。全力开发民间剪纸、民间唢呐两个民间艺术品牌,开发农林土特产品、地方小吃及石刻、布艺、刺绣、根雕、民俗画、出土文物仿制品等旅游商品。建立较为完善的旅游信息服务体系,完善提高旅游信息中心、旅游服务接待中心信息服务水平,加强旅游信息网站建设。建立现代旅游综合服务体系,使旅游、交通、娱乐、购物、休闲、特色餐饮等设施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效益。

(三)重视人才培养,进一步加强旅游人才队伍建设。采取各种方式,培训一批素质较高的管理人才和从业人员。从高校引进旅游专业毕业生,充实旅游行政和旅游规划及景区建设队伍,聘请有关专家定期对我县旅游工作提出专业指导,整体提升旅游开发建设和管理水平。

(四)进一步加强旅游宣传促销。把旅游宣传促销工作贯穿到整个旅游产业发展过程中,切实把宣传促销工作与旅游开发建设结合起来,利用各种途径,采取印制旅游宣传画册,在各大中城市召开旅游新闻会、推介会,在省内外媒体刊登、播放旅游广告,邀请知名旅行社来旬考察,举办“书画名家走进红色马栏”等活动,大张旗鼓地宣传“红色马栏,人文旬邑”,开展专业的市场销售和网络促销,广泛宣传推介,让更多的人能认识旬邑、了解旬邑,打响旅游品牌,做大做强旅游产业。另外,加强旅游区域性合作,尽快融入西安、咸阳旅游经济圈,逐步实现资源共享、客源共享、信息共享;与旅行社联手,广泛合作,走联动发展之路,促进旅游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旅游业发展调研报告篇(10)

深抓“红色” “多彩”的互动共融,衍生“红路彩带——美丽杭锦后旗”旅游产业。作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特色鲜明的非遗旗县,让“多彩杭锦后旗”脍炙人口。同时,走西口线路,傅作义抗日重要历史地标,形成深厚的革命传统,红色基因代代相传,如何融合现有地方红色的文化旅游产业转换,需要进行系统科学探索。首先,形成我旗各镇清晰的“多彩”旅游资源的形象叠加和互动共融,建设以“红路彩带——美丽杭锦后旗”为准确定位的文旅产业,做到真正将文化资源呈现并服务于大众。其次,从旅游产业规划着手,打通从生产、分配到流通、消费等诸多环节的堵点,配套产业路线,推动“旅游多产业”深度融合发展,形成更加良性的产业生态。第三,通过杭锦后旗现有旅游形象,开发适应国内外市场需求的新业态。如大力发展世界名酒文化旅游、中国避暑康养旅游、杭后传统村落文化旅游、沙漠研学旅游及特色蒙古体育旅游,并创新旅游宣传营销体系。这样才能不仅在口号上做到“多彩”,从产业模式到内容呈现上也更加诠释“多彩”的涵义,进一步多维度地盘活杭锦后旗优势旅游资源。

上一篇: 企业财务会计实训报告 下一篇: 秋季婚礼主持词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