虚拟与现实的思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30 16:08:50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1)

二、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

根据我们的研究,虚拟实践教学的支持系统至少应当包括以下三个方面。首先,教学管理规范。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作为探索性改革举措,虚拟实践教学能否取得实效,关键在于教学管理是否规范、合理。为避免流于形式,应当从事前、事中、事后三方面订制规范,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管理。我们主要从以下方面着手:一是课前制定并动态完善教学计划。将“分析社会问题和网络现象、培养提升学生辩证思维能力”作为教学目的,明确实践类型和具体形式的内涵与要求,同时为学生推荐参考选题、学习网站。该计划在开课第一周即公告全体学生。二是制定以过程考核为主的教学文件,包括“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实践作业要求和评分标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虚拟实践教学手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期末免考细则(修订版)”“上海政法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虚拟实践作品比赛评分标准”等。贯穿其中的基本理念是“过程管理”“过程考核”,突出之点就是将实践教学的成绩作为重要指标纳入课程总成绩,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参与积极性。三是做好教学总结和档案整理。通过举办大赛和实行期末免考,让优秀学生脱颖而出;对于实践作业、实践手册和获奖作品,及时进行分类整理,遴选部分作品刻录光盘,作为资料长久保存。同时,进行教学总结和研究,不断探索实践教学规律,为下一轮教学提供支撑。其次,虚拟实践教学考评体系。考评应当做到两个结合:过程与结果结合、思想性与技术性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具体包括:一是分类考评。校外、课外的“虚拟实践教学”具有分散性特点,应以结果考评为主,辅之以过程管理。校内、课内“虚拟实践教学”具有一定可控性,尤其是课内“虚拟实践教学”集中性则更高,应当坚持过程考评为主,辅之以结果考评。二是考评指标要体现思想性与技术性相结合原则。学生提交的“虚拟实践教学”作业,摆在第一位的是思想性,包括内容的科学性、学术性、创新性,同时还要考核其技术含量,如技术难易程度、操作的便利性等,当然还有信息量大小、资源类型的丰富性等因素。三是考评主体应当是学生互评和教师考评二者结合。由于学生是“虚拟实践教学”活动主体,让那些选取同一类型虚拟实践的同学之间互相评价,既可以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又便于互相促进,在一定意义上,可视为考评环节的实践教学。又次,建设虚拟实践教学资源库。该资源库不同于思政教育与研究专业网站,也不同于思政课网上课程中心,而是直接服务于课内、校内管理可控式“虚拟实践教学”需要的一种新型资源库。建设时应坚持以下原则:一是使用的便利性,既可以供课堂教学师生共用,也可供学生在校内任何一个网络接口连接使用,同时也可以在不同模块之间切换。二是共建共享性。本资源库由师生共同开发,共同使用;共建的过程也是实践教学的一种形式。三是实践性,即便于师生、尤其是学生开展网络调研型、问题研究型虚拟实践活动(另外两种不适宜在校内或课内完成),而不是简单地浏览信息。在内容构成上,资源库应当包括两个层次:一是集成单元库,包括微教学单元、网络经典案例库、经典问题库等等。本库的功能是为师生选定虚拟实践教学的具体问题提供帮助。在设计上,宜采用模块化集成的方式排列,即以课程内容的若干微教学单元为轴心和统领,配置相应的案例库和问题库,并适时更新、补充。二是基础素材库,包括文本库、图形图像库、动画库、音频库、视频库、参考资料库、相关网址等。本库的作用是提供开展虚拟实践教学所需资料、完成实践作品必备的素材,在资料的搜集与更新上,动态对应于集成单元库的需要。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2)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3)

一、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

虚拟资本是马克思提出来的,对此人们了解得更多的是股票,而股票为什么和怎样成为虚拟资本,则往往做一般地分析。要深入地理解马克思经济学中的虚拟资本论,必须考察其思维逻辑。

1.虚拟资本想象论。在马克思以前,法国古典学派经济学家西斯蒙第曾提出过“想象的资本”这一概念,他说:“国家有息证券不过是一种想象的资本,它代表有来偿还国债的一部分年收入。与此相等的一笔资本已经消耗掉了;它是国债的分母,但国家有息证券所代表的并不是这笔资本,因为这笔资本早已不再存在。但新的财富必然会由产业劳动产生;而在这个财富中每年都有一部分预先指定给那些曾经贷出这个被消耗的财富的人;这个部分是用课税的方法从生产这些财富的人那里取走,然后付给国家债权人的。并且人们根据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①西斯蒙第《政治经济学新原理》第2卷,第229-230页,转引自《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40页】。这样的论述表明:在西斯蒙第看来,国债之所以是“想象的资本”,是因为“与此相等的资本已经消耗掉了”。而以后通过发行国家有息债券,以利息的形式,偿付给国家的债权人,只不过是以征税的形式,从创造的社会财富中取走的一部分,这部分的多少取决于“本国通行的资本和利息的比率”,也就是说“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额度,使“这个资本的大小和能产生债权人应得年利的那个资本相等”。可见,“想象的资本”,是由于国债不代表资本而产生的,但为了从财富中取走一部分用于对国家债权人付息,又不得不“设想一个想象的资本”。

马克思在《资本论》第三卷中,曾用过“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这一概念,他也是从给国家的贷款“本来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这一角度阐述的,由于不是作为资本耗费的、不是作为资本投入的,因而这种贷款作为资本已经不再存在,所以才把“国家付款看成是自己的幼仔(利息)的资本,看成是幻想的虚拟的资本”。如果仅从这一点来观察,则马克思批判地继承了西斯蒙第的这一学说,但需要提出的是,马克思的论述比西斯蒙第前进了一大步:(1)假定“债权人不能要求债务人解除契约,而只能卖掉他的债权,即他的所有权证券。”这样的假定,意味着政府只付息,不还本,国债所有者要收回本金,只有把它卖掉。(2)假定国债能在市场上卖掉,“一旦债券卖不出去,这个资本的假象就会消失”。(3)指出了“不管这种交易反复进行多少次,国债的资本仍然是纯粹的虚拟资本”。马克思的论述表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是对投资者即购买国债者而言,因为购买国债的人把它的投入当作对国家的贷款,即当作生息资本来看待,而出卖国债的政府又不把它当作资本来运用。

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以后,进一步考察股票。他认为:股票是信用制度创造的联合的资本,这种资本的价值也纯粹是幻想的。为什么是幻想的?他们分析的逻辑是:(1)股票本来是代表资本的所有权证书,代表的是现实的在企业中执行职能的资本,代表的是股东预付的货币额,但具有双重的存在:一次是作为所有权证书即股票的资本价值的存在;另一次是作为这是企业实际已经投入或将要投入的资本的存在。作为所有权证书产生对这个资本所实现的剩余价值的所有权;作为实际已经投入的资本创造并实现剩余价值。马克思认为资本具有双重的存在是矛盾的,也就是说,既然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就不能作为职能资本。(2)怎样解决这一矛盾呢?马克思认为解决这一矛盾的办法是让股票在市场上买卖,“A可以把这个证券卖给B,B可以把它卖给C,这样的交易并不会改变事情的本质。”【①《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30页】也就是说,通过交易使卖者把它的证券转化为资本,使买者取得预期可得剩余价值的证书,体现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3)既然要让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在市场上买卖,其资本价值如何确定,是考察股票是否是虚拟资本的又一逻辑起点。马克思认为,股票作为所有权资本的价值与它代表的现实的职能资本的价值变动无关,而与它的收益大小有关,收益的大小怎么体现股票的价值,也就是把收益资本化。进一步说,也就是以现有市场利息率去衡量,所得到的收益是多少投资带来的,“假定一张股票的名义价值即股票原来代表的投资额是100镑,又假定企业提供的不是5%而是10%,那么,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在利息率是5%时,这张股票的市场价值就会提高到200镑,因为这张股票按5%的利息率资本化,现在已经代表200镑的虚拟资本。用200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到5%的收入。”【②《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第529页】这样的假定表明:股票的价值也就是它在市场上买卖的价格,始终是资本化的收益,而资本化的尺度是“现有利息率”,换句话说,股票的价值是按现有利息率计算可取得的收益所幻想出的资本。为什么是“幻想的资本”,因为股票的价值不是由现实收入决定的,而是由预期得到的收入决定的,在上述假定的条件下,用200英镑购买这张股票的人,会由这个投资得出5%的收入。但这只是一种可能性,而不是现实性,因为股票的价值除了决定于收益的大小外,还决定于其他因素,如投机等。

从马克思考察股票为什么是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发现,股票之所以成为虚拟资本,不在于股票本身,而在于股票买卖。从股票不能作为职能资本与所有权资本的双重性存在,导出股票必须买卖才能体现它作为所有权资本的存在,再从买卖的价值确定,导出虚拟资本。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体现在收益的资本化上,其资本化以现有的利息率和未来的收益为尺度。股票作为虚拟资本与国债作为虚拟资本不同,前者含有实现预期的价值的含义,而后者没有这一层意思,因为国债的收益是既定的,而且是有保证的。

2.虚拟资本制造论。除马克思考察国债和股票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外,恩格斯还指出商业汇票也具有虚拟资本的性质。在资本主义经济条件下,在商业信用中商品的买卖,其贷款的清算,能够通过商业汇票来进行,商业汇票是企业开出的定期支付的凭据。如果开出的汇票时间间隔过长,得到汇票的企业家就可以把汇票拿到银行去贴现,以期获得货币资本。在《资本论》第三卷中,马克思指出,“在东印度贸易上,人们已经不再是因为购买了商品而开出汇票,而是为了能够开出可以贴现、可以换成现钱的汇票而购买商品”。①意思是:人们不是为了支付而开出汇票,开出汇票是为了贴现,获得资金。恩格斯认为,这是一种“创造虚拟资本的方法”,这种方法存在的基础是因为存在着漫长的商品运输时间,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制造虚拟资本的方法便丧失了基础。也就是说,由于商品运输时间过长,买者难以在短期内收到卖者发的货,卖者也难以在短期内收到买者支付的货款,因而才具有开出汇票并以汇票向银行贴现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如果商品运输时间缩短了,这种必要性和可能性便消失了。恩格斯把开出汇票并把汇票贴现看成是“制造虚拟资本”,其含义有两个方面:一个以商业汇票代替货币资本作为货币来支付;二是将商业汇票向银行贴现提前获得货币资本。前者,是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后者,是银行信用取代商业信用。前一个取代节约了社会货币资本,后一个取代,新增了社会货币资本,可见,恩格斯论述的因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而制造的虚资本,有节约和新增社会货币资本的意思。恩格斯从这个意义上考察虚拟资本与马克思考察国债是虚拟资本不同:国债之所以是虚拟资本是因为它本身不作为资本而存在,但又要设想出一个资本额度去付息;也与马克思考察股票是虚拟资本不同,正如上述股票之所以为虚拟资本,其价值具有幻想的成份;而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的虚拟资本,其价值不具有幻想的成份,因为一般说来它们的发生都是以贸易为基础(当然在贸易上也会存在着欺诈)。

3.虚拟资本派生论。继恩格斯考察开出商业汇票和商业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以后,马克思指出银行家资本的最大部分是纯粹虚拟的,这是因为:(1)银行家资本的一部分投在有息证券上,这部分资本不在银行的实际业务中发挥资本的职能,而是作为准备金看待,其中包括国债、股票、汇票以及土地抵押证等。国债是对收益的可靠支取凭证,股票是现实资本的所有权证书,应当说与利率相关,都是有息证券,而汇票对开出和收取汇票的人来说,虽然不是有息证券,但对贴现者(即银行)来说,也是有息证券,也与利率相关,贴现要权衡当时利息率的高低。既然与利息率相关,而且利息率是变动的,那么它们的资本的价值就不以它们所代表的现实资本的价值为转移。进一步说“既然它们只是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并不代表资本,那么,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就会表现在不断变动的虚拟货币资本上。”②所以,这里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首先是指他拥有的作为准备金看待的资本价值即取得收益的权利的不确定(不断变动的)而言。其次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并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是代表公众在他那里存入的资本而言。第三,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还是就“有各种方式使用同一资本,甚至同一债权在不同人手里以不同的形成出现”而言,因为,在这种状况下,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有时甚至增加两倍。对此,马克思引用了亚当·斯密的论述加以印证,斯密说:“即使在货币借贷上,货币也似乎只是一种凭证,依靠这种凭证,使某个所有者不使用的资本从一个人手里转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资本,同作为资本转移工具的货币额相比,不知可以大多少倍;同一货币可以连续用来进行许多次的借贷,正象可以用来进行许多次的购买一样。”③马克思引用斯密的论述旨在说明:(1)对出卖商品的人来说,货币代表的是他商品的转化形式,即实现的价值,但在每一个价值都表现为资本价值的今天,如果出卖商品的人不是将货币作为购买而是将它贷出,则这样的货币就是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2)货币在贷出者手中作为资本价值的存在能够由一个人手里转移到另一个人手里,这种转移是代表一个资本,还是代表多个资本,“取决于它有多少次作为不同商品资本的价值形式执行职能。”也就是说要看它实现了多少次商品资本的价值。(3)由于商品资本的价值实现为货币后能够用于借贷,而且借入的货币又能够用于购买,所以同一个货币在实现许多次购买的同时,在借贷中又先后代表着各个资本。(4)货币在借贷中,先后代表着资本,使一切资本好象都会增加一倍,甚至增加两倍,其实这只不过是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所以,马克思所谓的银行家里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包含着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从而使一切资本翻倍增加的意思。第四,就发行银行而言,所谓的“银行家的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是就缺乏黄金保证发行的那一部分银行券。由此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之所以是虚拟资本就在于银行家能够通过发行银行券扩大贴现,贴现是要扣除利息的,因而用于贴现的银行券是银行家的生息资本,只不过由于发行的这一部分银行券缺乏价值保证即黄金保证,所以是虚拟的。综述以上四个方面考察银行家的资本绝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内容,能够发现虚拟资本,既反映在银行家的非实际业务中,如保存的准备金中,又反映在银行家的实际业务中,如资金来源和资金运用中,同时表明,银行家的虚拟资本既在职能资本中存在,又在非职能资本中存在。

4.虚拟资本的相对论。“虚拟”的德文fiktiv有两个含义:(1)是“derphantasieentstammend,nichtwirklich:einc-eweltbeschreiben”,即“来自想象,幻想的,非真实的,如:描述一个虚拟、虚幻的世界”;(2)是vorgetauscht,即“装的、假装的、模糊的”。在德文中,与“虚拟”对应的词是wirklich,意思是:真正的、现实的、事实上的。所以,我们能够确定,马克思指出的虚拟资本(dasfiktivkapital)是相对真实资本(daswirklicheskapital)而言。真实资本是指“已投资于企业,并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或由股东支出的,用于企业中起资本作用的货币”(《资本论》德文版,第三卷,第484页)。相对而言,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的资本,都可以认为是“虚拟资本”。货币资本也是货币,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投资于企业,不在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但在《资本论》中,马克思没有作出这样笼统的概括,而是针对具体的问题,从具体到抽象,从不同视角,考察“虚拟资本”。可见马克思研究资本问题总是相对不同的事物而言。如果我们设定在什么条件下,确认某一事物是真实的,那么,离开了设定的条件,就能够确认某一事物是虚拟的。这是认识论上的辩证法。

二、考察虚拟经济需要界定不同的概念

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在考察虚拟资本时,运用了不同的概念,如“虚拟资本”、“幻想资本”、“幻想的虚拟的资本”、“虚拟的货币资本”、“这种‘货币资本’的最大部分纯粹是虚拟的”等,应当说不同的概念有着不同的含义,表达不同的意思。

但在我国,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总是把不同的概念搅在一起,混为一谈,比如把虚拟资本等同于有价证券把虚拟经济等同于虚拟资本、网络经济、泡沫经济等。由于概念不清,讨论问题时,往往对不上口径。如果细致地思考则:

1.虚拟资本不完全等同于有价证券。评介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我们能够发现虚拟资本存在的形式有:国债、股票、汇票、缺乏价值保证的银行券等。它们作为虚拟资本的物质载体有一个共同点,即都是有价证券,有价证券作为虚拟资本的载体,相对职能资本来说,有以下特点:(1)它不是劳动生产物,本身没有凝结价值。(2)它不能在生产和再生产过程中发挥作用,不是职能资本。(3)职能资本是现实的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是它的价格一般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有价证券是非职能资本,因而也是非现实资本,它的市场价值即它的价格,一般不完全取决于现实的市场评价,而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预期。(4)它不是价值符号,而是价值收益索取的证明书。价值符号是价值实体的代表,它能兑换,但不能增值。而价值收益索取证明书,一般不能与价值实体对换,而寻求增值。有价证券的特点表明:虚拟资本只不过是能代表取得一定收益的所有权证书。由于取得同一收益的权利表现在不断变动的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上,所以把有价证券称作虚拟资本。由此,我们能够说虚拟资本是其价值不确定的生息货币资本。生息货币资本与货币资本不同: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相联系,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过渡的资本形式,而生息货币资本与商品资本,生产资本没有直接的联系,不是再生产过程中资本存在的一种形式,更不是一种资本的过渡形式。生息货币资本与信用制度、利息相联系。

有价证券是虚拟资本的载体,但不能说虚拟资本都反映为有价证券。从上述马克思、恩格斯考察虚拟资本的思维逻辑中,我们能够发现,他们从多种角度,在不同的意义上定义了虚拟资本。概括地说,马克思从国债运用的非资本性和利息支付的资本设想,表明国债是虚拟资本;从股票市场价值取决于股票收益资本化,表明股票是虚拟资本;恩格斯从商业信用取代银行信用,银行信用又取代商业信用,指出开出汇票和汇票贴现制造虚拟资本;马克思从银行保持的准备金不代表资本,只代表取得收益的权利,其价值是不确定的意义上,指出了银行家资本的构成大部分是虚拟资本。如果说上述虚拟资本都因以有价值证券作为载体,因而与有价证券有关,则马克思指出的银行家的资本大部分不代表他自己的资本,而代表存款人的资本,以及同一资本在不同人手里转移使得一切资本好象增加了若干倍,因而也是虚拟资本的论述,就不纯粹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而是以所有权的归属和转移作为载体。可见,马克思所指出虚拟资本的含义,既包括着有价证券所代表的资本价值的不确定性,也包含着所有权归属的不确定性,前者以有价证券作为载体,后者以运用资本的权利作为载体。

2.虚拟经济不完全等同于虚拟资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为了表达新生事物,人们引进了“虚拟”这一概念,如虚拟工厂(virtualfactory)、虚拟办公室(virtualoffice)、虚拟银行(virtualbank)、虚拟大学(virtualuniversity)等。在这里virtual没有虚假、虚幻的意思,而是指事实实际的而不是名义上的状态(almaostwhatisstatedinfactbutnotinname),也就是说事物的现实状态与它自身的过去传统的名义状态相分离。如果我们把这种状态分离用哲学的“异化”来表达,则虚拟是对事物状态异化的理论概括,虚拟经济也就是对经济事物状态异化的概括。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有载体异化的经济活动,如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在网上为顾客提供信息,让顾客选择,提供商品,送货上门,一般人称为“虚拟企业”,虚拟企业与实体企业相比有它们的共性,即提供商品信息,满足顾客需求,但有它们的个性,没有可供观感的商品,没有可容纳顾客的营业场所等,所以,载体异化了。虚拟资本如股票,即可以把它称为载体异化的虚拟经济(因为它的载体是表现为所有权资本的有价证券,而不是职能资本的产出要素),又可以把它称为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股票之所以称为虚拟资本不存在于它具有分割剩余价值的功能,而在于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通过买卖实现增值,这就说它能够作为商品在市场上买卖,实现价值增值,赋予了它新的功能。除了功能异化的虚拟经济外,还有形式异化的虚拟经济,如一种权利派生或转化为另一种权利,如银行资产证券化和期权等。这种状况表明:虚拟经济能够有多种活动或状态存在,如果以货币来计量这种活动的价值,并以此求得增值,则以货币计量的价值便成为虚拟资本,可以说虚拟资本是人们从事的实体经济以外的,以一定的价值求得价值增值的活动。这表明,虚拟经济中包括着虚拟资本,但虚拟经济不完全等于虚拟资本,二者涵盖的内容是有差别的。

3.虚拟经济不同于网络经济。网络是一个系统,网络经济是通过系统提供信息的一种经济活动。网络经济的存在为虚拟经济的产生、发展创造了条件,但如果从网络的客观存在来说,它不是虚拟的,而是实在的,比如IT产业,它是网络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实体经济而非虚拟经济。但如果以网络为条件构建电子商务活动,形成虚拟企业,则网络产生的活动又成为虚拟经济。问题在于基于什么而言,或者说从什么意义上讲,它是虚拟的或非虚拟的。

4.虚拟经济不同于泡沫经济。泡沫经济是呈现在人们面前的转瞬即逝的一种经济现象。这种经济现象一般通过市场价格的急剧上升又急剧下跌表现出来。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有人为的操纵、人们预期的失误等。这种现象的存在有别于经济周期正常的波动。经济周期正常波动受客观因素制约,时间较长,呈现着阶段性;泡沫经济的波动是非正常的、受主观因素制约、时间较短、不呈现阶段性。泡沫经济除了反映在市场价格的波动中外,还会反映在其他领域,如虚报产值、虚报GDP等。前者可称为价格泡沫,后者可称为产值泡沫或GDP泡沫,可见泡沫经济有多种表现形式。在虚拟经济中有可能存在泡沫经济,但不能说必然存在泡沫经济。这就是说虚拟经济中还会不存在泡沫。所以虚拟经济不等于泡沫经济。而且泡沫经济不等于价格泡沫。这就是说泡沫经济不一定反映为价格过度上涨。

5.泡沫经济不同于经济泡沫。经济泡沫是指经济增长的状况中存在着泡沫,如价格泡沫、产值泡沫等。在经济增长中存在一定泡沫是不可避免的,从一这意义上说是正常的。经济泡沫进一步发展,可能成为泡沫经济。可以说从经济泡沫到泡沫经济是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程。但泡沫经济是不正常的,畸形的经济。

三、当代值得关注的虚拟经济

人们在考察虚拟经济时,多注重有价证券的市场特别是股票的上市流通,这自然是需要的。但在当代经济金融化的趋势下,更值得我们关注的虚拟经济,应当是金融衍生商品交易、电子货币和网络银行。

1.衍生金融商品是在原本金融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如果说原本金融商品是银行借贷契约、公司股票和政府或企业债券,则衍生金融商品便是在它们的基础上派生的金融资产证券、股票及债券期货和期权。衍生金融商品相对于原本金融商品而言有其共性,但更有其个性。最重要的个性是与实体经济过程的联系不同,从而增值能力不同。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是实体资本的副本,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但这一点,国债却不同:国债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的业绩和回报,而取决于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政府的还本付息能力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国家的财政收入不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与整个社会经济活动相关。如果我们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密切相关的公司股票和企业债券,称为第1类虚拟资本,则我们能够把其增值能力与个别经济过程不密切相关,而与社会经济活动密切相关的国债,称为第2类虚拟资本。

按马克思虚拟资本的相对论,没有投资于实体经济企业,不在实体经济企业中发挥作用但又要求增值的货币都是虚拟资本,则银行借贷的货币资本也应列入虚拟资本之列,银行借贷活动也是虚拟经济活动。银行借贷活动关系的载体是借贷契约,借贷契约与实体经济活动过程密切相关,因而其增值能力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但银行作为“存款者的集中和贷款者的集中”,其增值能力又不完全取决于个别经济过程,而取决于社会经济过程。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虚拟资本的银行借贷资本,处于第1类虚拟资本和第2类虚拟资本之间,可称作准第2类虚拟资本。

金融衍生商品是在前三类金融原本商品的基础上派生的。比如金融资产证券,便产生于银行贷款资产证券化。贷款资产证券化使得债权债务关系起了变化:证券化以前,银行与借款人的债权债务关系是双向的、个别的。证券化以后,银行把债权转让给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使得债权债务关系集合化和社会化,也就是说,债权人是广大的金融资产证券的购买者,债务人不是个别的借款人,而是集合的借款人。这样,证券化资产的增值能力,不取决于个别借款人的经济状况,而取决于整个社会的经济状况。从这个意义上说,金融资产证券与个别经济过程的关系不直接。由此我们把它称作第4类虚拟资本。

股票、债券的期货、期权交易,其对象是期货、期权合同,由于买进与卖出的合同能够抵消,不必在合同到期时实地结算、交割某一种金融资产,所以,绝大多数交易者不必在实际结算时,真正拥有这种商品,只是根据其价格的涨落支付差额。其增值能力完全取决于当事人的心理预期,可以说这类交易完全与实体经济过程无关,由此我们能够把这一类交易活动称作第5类虚拟资本。把虚拟资本从而虚拟经济作以上的划分,表明在当代,虚拟经济活动有相当一部分,独立于实体经济过程。影响虚拟经济活动的因素有别于影响实体经济活动的因素。虚拟经济活动有其自身的规律。

2.电子货币的兴起,对社会经济生活带来不可忽视的影响:(1)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消费者与企业家之间的交换方式。网上购物,电子交易能够完全取代支票和现金。但在这里需要权威机构的支持和信任,包括商家和银行,它们是能够被充分信任的第三者。(2)电子货币的出现改变着人们储蓄与投资的方式,有剩余的收入者能够在家通过电脑储蓄和投资,并获取大量的金融产品变动的信息,可以通过四通八达的网络去希望去的交易场所。(3)电子货币的出现,使90%以上的财富在电脑网络里从一个账户转到另一个账户并大大提高创造和追逐财富的速度。有人说,这个速度相对于20年前大约有3倍以上的提高。有人说,流通中的货币相对于中央银行的真实储备,从1974年的8:1上升到20:1。(4)货币电子化,不仅能节约资金给付、交换的时间,而且能从优选择资金的成本和收益,如能够在最佳的时刻上选择最优的利率和汇率。

3.网络银行的出现是上个世纪90年代金融领域中的一件大事,网络银行又称虚拟银行,是虚拟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考察虚拟经济不能不关注网络银行。1995年10月,全球第一家网络银行“安全第一网络银行”(SecurityFirstNetworkBank)在美国诞生。这家银行没有地址,只有网址,营业厅就是主页画面,所有交易都通过互联网进行,员工只有10人,1996年存款达1400万美元,估计1999年存款金额达4亿美元。在美国,已经有400家金融机构推出了网络业务。据调查,在2000年以前,有16%的家庭使用互联网的电子银行业务,带来的利润占所有银行利润的30%。网络银行的出现对经济的影响是:(1)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银行的规模不能再以分行数、人员数去衡量。(2)在网络银行的世界里,各银行的金融产品一目了然,客户很容易挑选出最有利的产品,银行很难再靠单纯的存放款业务生存,而必须推出特殊、高附加值的投资理财业务。(3)不论是实体银行还是虚拟银行,当前都处于一个以客户为导向的金融时代,设计出高附加值、个人特色强的金融产品是银行经营的核心所在。个人只要在网络银行上留下姓名、年龄、职业、家庭等资料,只要用鼠标回答薪金所得、不动产状况,电脑就可以自动评估信用等级。中国台湾玉山银行开办了个人贷款业务,只要信用评级在60分以上,就可获得60万元以下贷款。(4)网络银行对人才的需求有新的标准,不仅需要银行家,而且需要经济学家、数学家和自然科学家,他们能设计模型,预测发展趋势,成为金融世界的先知先觉者。当然,网络银行的发展也要受到制度环境、投入成本、运作条件和法律保障等约束,但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理念的更新,网络银行在虚拟经济中的地位将与时俱进。

虚拟经济源于经济主体又超越原经济主体,扩展了人类经济活动的空间,缩短了人类经济活动的时间,改变着人类经济活动的价值观、信息掌握、资源配置以及运作方式,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李晓西、杨琳,2000:《虚拟经济、泡沫经济与实体经济》,《财贸经济》第6期。

刘立达,2000:《论虚拟经济与泡沫经济》,《金融研究报告》第11期。

刘骏民,1996:《论西方国家虚拟资本的新发展》,《经济学动态》第12期。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4)

[中图分类号] G4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1008-2549(2016) 04-0076-02

医学诊断是医学课程体系中的重要课程,是实现基础性理论知识到临床技能转化的主要途径。但受目前医学院校可用于诊断教学的资源限制,教学规模的不断扩大,教学资源严重不足,导致教学并没有取得较好的效果,有些院校甚至把这部分内容推到了临床教学。诸多因素促使医学教育工作者寻找更为适宜的教学途径,以保证教学质量。随着互联网和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计算机辅助教学广泛应用于医学教学。基于互联网络平台,采用虚拟现实技术,建立网络化虚拟诊断教学环境进行医学诊断教学,发挥计算机辅助教学的优势,开展人机对话,发展互动式教学,成为解决目前医学临床教育资源相对短缺,帮助医学专业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重点和难点,提高诊断技能培训质量的有效手段。本文重点剖析了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形式,并提出了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改革的思路与对策。国内基于网络的医学虚拟诊断环境的教学体系尚处于起步阶段,本文的讨论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具有重要意义。

一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概述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源于虚拟实验室,虚拟实验室是集Web技术、虚拟现实技术、信息技术为一体的开放式网络化的虚拟实验教学系统,简单说就是实验室教学的数字化和虚拟化。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是虚拟实验室的进一步应用,在网络平台上建立医学诊断的虚拟环境,学生通过网络终端进入虚拟环境,可以展开各种虚拟化的医学诊断实验,摆脱真实实验室的束缚,通过网络平台摆脱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提高临床技能和诊断思维的主要途径。

网络医学诊断虚拟环境是一个计算机网络虚拟化应用系统,硬件方面主要指搭建网络平台所需要的基础设施如服务器、交换机等。软件方面主要包括虚拟病人病例数据库子系统、服务器端病例数据库数据控制逻辑子系统、虚拟客户程序及界面子系统、教学控制及诊断评估子系统和用户管理子系统。病人病例数据库子系统是网络虚拟环境医学诊断的数据基础,病人病例数据通过服务器端病例数据库数据控制逻辑子系统将病人的症状、阳性体征、检查化验结果映像到用户端虚拟环境的虚拟病人,学生通过网络虚拟环境对特定的虚拟病人展开诊断,服务器端通过教学控制及诊断评估子系统完成相应虚拟教学计划安排和过程实施,并通过考核对学生的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过程进行评估和智能化总结。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的优势主要体现在:(1)采用虚拟化技术摆脱真实诊断实验室的束缚,提供了更大的自由度,丰富了诊断教学的内容。传统的医学诊断以诊断实验平台为依托,受硬件资源限制,其实现的诊断内容少、可实践的病例简单,只能完成病人的简单的血压、听诊等简单内科检查。采用虚拟技术则可以虚拟各种诊疗设备和检查,并以病例库为依托,可以自由扩充诊疗内容。(2)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不需要硬件诊疗设备的投入,降低投入成本。诊断的虚拟化不需要消耗真实的材料和器材,降低运行成本。(3)网络平台学生自由接入,基于强大的服务器引擎可以提供足够容量的同时在线诊断实验需求,降低其资源需求。(4)基于网络的虚拟环境,避免了由于操作不当或者其他原因导致的学生人身安全和仪器设备的安全潜在威胁。(5)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以学生为主的教育理念,实验内容可以按照学生自身需求定制,学习时间和空间由学生自主安排。(6)极大地提升了教学效果。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作为诊断教学的辅助或主要教学形式,将诊断的环境和过程仿真,并融合了图像、声音、动画等多种媒体信息为一体,提供了较好的亲临其境的体验性、交换性和趣味性。(7)以病人的病例库为网络虚拟诊断的数据基础,通过病例库的扩充和更新可以实现较好的完整性和延续性。

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有优势但也存在一些不足:(1)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虚拟化医学诊断的环境和过程,受虚拟技术和3D技术等的制约,以及控制逻辑和医学设备的难以实现性影响,不能实现全场景、全过程、全设备的虚拟。(2)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可以开发和利用带有传感功能的传感设备,使实验者产生类似真实的触觉、视觉、听觉等信息,但目前相应传感设备的研发还只是在起步阶段难以实现应用,这也是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不可能代替真实诊疗的原因。(3)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借助于网络的优势,但网络的不限时、不限空间、不限内容等,其学习完全依赖于学生的自主性和自我约束,学习效果难以控制,如何实现教学考核也是重要问题。

二 网络虚拟环境医学诊断教学改革思路与对策

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是目前各医学院校主要的教学形式,也是医学教育投入的重点。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是随着计算机技术、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等的发展而产生的新的教学形式,一方面对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带来一定的冲击,另一方面也是医学诊断教学的有效补充。如何开展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改革,作者提出以下思路和对策。

1 找准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的定位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其目标是实现网络环境下的医学诊断教学的虚拟化,其初衷是解决传统医学诊断教学在资源方面的限制,解决传统教学中的各种问题,不是取代,也不可能取代传统教学形式。在教学过程中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可以作为教学内容的扩充、教学形式的多样化,应充分发挥其辅助教学的作用和职能,片面夸大或过度依赖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都是错误的。

2 合理制定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内容

传统医学诊断教学立足于基础,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则可以摆脱真实世界束缚,但不是无限制、无规律地随意制定教学内容。在摆正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定位的基础上,要按照教学大纲和学生自身需要合理地组织病例库,科学规划其教学内容。主要包括:减少传统医学诊断教学中的重复内容;注重诊断内容的网络化虚拟的可实现性,避免不可实现内容;依据诊断难易程度合理安排教学内容,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以学生自学为主,难度过大会降低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产生负面情绪。

3 多角度综合利用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既是一个诊断的虚拟化网络环境,也是一个网络化的教学平台。在教学中要实现其多角度综合利用,如可以作为传统诊断教学的实验前体验场所,使学生能提前预习诊断实验目标、内容,预知实验过程,并产生实验预期;可以作为文字性诊断内容的验证性场所;也可以作为多媒体教学中心的演示化教学案例等等。

4 注重网络环境下的虚拟诊断教学监管和考核

基于网络环境的以自我为主的教育教学形式,所面临的最主要问题就是教学监管和考核。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是一种依赖于学生自觉性和自我约束的松散型教学模式,学生登陆平台的时间、地点、学习内容都难以控制,如何实现监管和考核成为主要问题。现代化的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系统大多集成了用户管理模块,可以记录用户登陆时间、时长,并可追逐其访问内容而实现一定的监管,通过例如相应的在线考核实现简单的考核。但其与传统教学的结合性较差,如何实现其监管和考核应受到重视,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开展制定内容的课下学习与课上考核相结合的形式。

5 实现与其它教学形式的融合

随着教学技术的发展,各式各样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不断涌现。如基于构建主义的教学、基于大型网络课程的教学、基于翻转课堂的教学、微课程等。每种理念或模式都具有其无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都有其各自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可以根据其自身特点来设计和组织,在相应设计中如何实现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与教师采用教学形式的融合,也是需要注意的问题。如可在教学中录制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的微课程等。

6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创新

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实现课程创新主要包含两方面内容:首先实现由传统的医学诊断到广义诊断教学的创新。传统的医学诊断教学作为医学专业化课程的基础课立足于诊断基础,真正的临床技能则需要在临床实习过程中基于基础诊断进一步学习,导致传统诊断教学枯燥。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平台内容的易于扩展的优势进行创新,构建广义诊断教学,使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既包含基础诊断也包括医院真实的临床诊断的虚拟情境和虚拟全过程。其次实现课程与时俱进的创新。诊断是一个经验积累和知识沉淀的过程,在过程中新技术、新设备、新方法不断涌现,因此基于网络虚拟环境的医学诊断教学同样需引入吸纳新鲜事物为我所用,实现课程内容的与时俱进。

参考文献

[1]刘h,邹文远,李胜. 在信息化诊断模式下对医学影像诊断学课程整合的思考[J].中国高等医学教育, 2015(2).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5)

网络虚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发生深刻的变化。在哲学研究的视角上看计算机网络产生的虚拟世界对哲学本体论、认识论和方法论都有着重大影响。网络就其本身技术属性而言,无非是数字化的构成方式,是一种"结构实在"的反映,但其表征的内容却是与现实性的感受具有相同效果的东西。"虚拟世界是一类在本体论上存有疑问的复合体,却具有产生实际效果的内在力量或者能力,能产生一种实际生活的革命性过程,而在认识论视角下,网络虚拟不仅引起了人的思维方式的变革,认识主体状况的改善,对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也有积极的意义。

一、哲学视域下网络虚拟的界定

网络虚拟又称虚拟现实、虚拟世界,它的发生和发展是高科技的结果,是网络主体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和远程通讯技术,以电子为载体,在计算机网络上进行的一种超越现实性的创造性活动及其结果。网络虚拟的一个最重要的特点就是虚拟性,即超越现实性。它既含有物质和意识,又不是纯物质和纯意识,它本身是物质与意识的统一体,但却以虚拟的形式存在着,只不过需要借助于信息工具才能感知到。美国网络空间专家迈克尔・海姆认为:"虚拟实在是实际上而不是事实上为真实的事件或实体。"你感觉到的虚拟实在,当你说它是真的时候,它却不同于自然现实;但是,当你说它是假的时候,它又可以和你交互作用,是存在的。

网络虚拟与虚拟现实技术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虚拟现实(virtual reality,简称VR)技术是一种人与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可自然交互的人机接口技术。虚拟现实是相对于物理现实而言的一种新型现实,它是人类运用技术为实现自己的目的而营造的,人是虚拟现实的主宰。虚拟现实技术具有多感知性、沉浸性、交互性和虚拟的现实性等特点。通过虚拟现实技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转换成人-机互动或人-机-人互动,从而使网络生活具有了明显的虚拟性。"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人们既可以以自己的仿真形象又可以以自己设计的虚拟形象参与网络社会的交往活动,并且虚拟现实技术的网络交往行为既可以是仿真性的又可以是虚拟性的。计算机网络作为工具,它只是人类自然身体的延长,人类可以使用它,但并不以其为生理生活的载体;它根本不是对真实世界的"虚拟",而是一种真实世界的运行手段。思维本质上是实践结构的内化和升华,必须从实践运动的深层结构来考察思维。计算机的运行程序是思维的结果,电脑网络是思维的创造,各式各样的虚拟空间都是依据主体化的人通过思维而构建的。电脑、网络、虚拟等只不过是主体化的人借以达到目的的工具与手段而已[1] 。

二、人的认识对网络虚拟的主观作用

网络虚拟的产生就是人的有目的有计划的创造性活动的结果。

首先,虚拟实在是一个人机互动的能动过程,人把自己的思维传给计算机,计算机接受人的指令后又经过自己的"思路"显示给人,这样一个相互能动过程把事物推向了深入。传统物质范畴只关注客观性的一面,在信息世界里,人机相互的能动性是非常明显的,作为物质观应该反映事物的本来属性,吸收能动性于物质观之中。物质除了客观性的一面,还有主动性,正是由于事物的主动性,事物之间才碰出了火花,才有矛盾的相遇和发展。能动性是事物自身的能动性,是具体的能动性,即物质的能动性。因此,除了意识范畴中有能动性问题外,物质也具有能动性、主动性。

其次,人是认识的主体,网络虚拟给人的"真实"刺激终究不过是一种"感觉",而刺激上的以假乱真并不是虚拟实在出现后才有的。在传统的认识论中,人们总是把人的认识活动理解并描述为一个主-客二元模式认识客体,并以"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并以"刺激--反应"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2]。近些年来,哲学界开始注重把"主体间"的关系引进认识论模式,力图以"主-主"模式来解释认识的本质,但这种"主-主"模式是外在于"主-客"模式中的,它只不过强调在主体认识客体的认识活动中,主体之间的关系占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而不是也不可能把"客体"本身"主体化"。人所处地位的局限性决定了人对客观世界信息的把握只能是主观的。因此,在虚拟世界中,人所要模拟的自然是夹杂了人的主观意识的"客观世界"。

第三,网络虚拟是现代计算机互联网技术装备下对人类信息进行数字化处理和运算的过程,是相伴着虚拟技术的出现而产生的。它扩展了认识对象,对人类的认识产生着重大的影响。虽然现实认识需要虚拟认识参与,需要有虚拟认识来强化和延伸,但虚拟认识不能支配现实认识,更不能取代现实认识 [3]。

三、网络虚拟对认识论的意义

网络虚拟的认识论意义恰恰在于实现了"客体"本身的"主体化",即认识活动双方都是有主体性的。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网络虚拟使人类认识的客体得到了极大的拓展,即它使人类对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系统的认识由可能变为现实,成为复杂性科学认识的重要的和必不可少的辅助手段。网络虚拟对现实空间的模拟,则大大增加了人们的实践机会和扩展了实践的自主程度[4]。由于其所具有的种种物理属性以及可操作与交互的性质,人们可以利用它们来模拟现实,或者在虚拟的世界中从事种种在现实世界里不可能进行或是具有较大危险性的工作,进而丰富了人类的社会实践,推动了社会文明的进展。

其次,网络的出现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重大变革。网络使人的思维运动能够借助于虚拟和数字化来表达事物,并在虚拟空间构造出了新的事物,出现了在自然空间中不可能存在的事物,由此形成了虚拟现实和虚拟世界。人类从现实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进入到虚拟性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为人类理解现实与可能的途径提供了新的途径。引导人们对世界的构成从求知性认识进入到求解性认识,开拓了思维发展的空间。

第三,网络虚拟极大的改善了认识主体的状况,为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网络的发展,极大地增强了人的本质力量,增长了人的知识创新能力,促进了人的思想观念乃至认识方式和思维方式的变革,拓宽了人的交往范围和拓展了人的交往能力,使人的主体性得到强化与提高。同时,也必然可以加强人与社会的联系,使社会中人的主体性和社会整体的主体性得到充分发展。由于网络是交互性的活动空间,提高了人们最大限度参加社会事务的可能性,从而进一步的发展了人的主体性,促进了社会整体认识的提高。

四、结语

网络虚拟既实又虚,是一种特殊的存在,是人们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智慧与高科技物质手段相结合的产物,人的实践和思维的结果。各式各样的网络虚拟都是依据主体化的人借以达到目的的工具和手段,是人的一种生活方式或存在方式。从实践的动态性和个体认识的能动性角度考察,信息网络时代的创新实践必然带来个体认知模式的变革。 人的主观作用促进了网络虚拟的发展,反过来,网络虚拟不仅使人类的思维方式发生了极大的变革,也极大的丰富和发展了认识论中主客体的内容,提高了人的主体性,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重要条件。

参考文献:

[1] 迟维东.研究网络,虚拟:当代哲学走出贫困的出路[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2(4):7-8.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6)

作者简介:常青,上海大学社会科学学院。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592(2011)06-234-02

我国历来重视网络技术的研发与网络文化的发展,中央对此明确提出了“积极发展、加强管理、趋利避害、为我所用”的方针。党的十七大也强调:“要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营造良好的网络环境。”截至2010年底,我国高校在校生总人数超过了2300万,其中95%大学生都是网民,“每日必网”、“无网不在”已成为当前大学生的基本生活方式。因此,营造一个绿色、和谐的虚拟空间已成为高校德育中的一项重要任务。

一、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本质和特征

虚拟实在是指由高速计算机系统创建的一种可以让使用者人获得环境交互体验的,与现实社会类似的虚拟世界。虚拟实在使数字化信息变为人们所能感受的多维信息,并对使用者的控制行为做出动态的交互反应,从而使其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和体会。

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看,虚拟实在环境是指在网络虚拟实在空间中影响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的形成、发展及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总和。在思政教育活动中,虚拟环境已经成为一种无法剥离的生活环境和教育实践背景,并在与现实环境的互动作用过程中重新建构和形成了一种崭新的思想政治教育环境,从这个角度看,虚拟技术对高校思政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具体说来,高校思政教育的网络虚拟实在环境具有交互性、沉浸性、构想性等诸多特征。

(一)交互性

交互性是由埃弗里特·M·罗杰斯首先提出的,他认为交互性是指“在传播进程中参与者能交换角色、并对他们的双边话语具有控制力的程度”。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是一种人机交互,使用者利用计算机与网络进行互动,计算机根据使用者的操作来调整系统呈现的图像、声音、影像等。使用者通过操作计算机就能对虚拟环境中的对象进行考察或操作。

(二)沉浸性

芝加哥大学的MihalyCsikszentmihalyi博士于1975年首次提出了沉浸理论,他指出所谓的沉浸是指使用者感到自己作为虚拟环境中的一部分存在于虚拟环境之中,对虚拟环境有“真实”的体验。在网络虚拟环境中,随着使用者操作计算机对网络做出的反应,虚拟环境中的物体也发生相应的变化,就像在现实生活中感受到的一样,一切感觉都是那么逼真,有如身临其境。

(三)构想性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给使用者带来广阔的可想像空间,可大大拓宽使用者的认知范围,不仅可再现真实存在的环境,也可以按照使用者的意愿构想客观不存在的甚至是不可能发生的环境。网络虚拟实在的交互性正是基于构想性的存在才得引起使用者的兴趣,并进一步引起了使用者对网络虚拟实在的沉浸性,可见构想性是网络虚拟实在交互性、沉浸性的存在基础。

二、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应用形式

网络时代,谁把握网上主动权,谁就能抢占现实制高点。高校如何适应网络发展趋势,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成为重大而紧迫的研究课题。虚拟技术中,高校思政教育可以通过以下几种形式加以展开。

(一)虚拟社区

以电子公告栏(BBS)、网络聊天室、虚拟论坛、虚拟讨论组、邮件列表、网络游戏及其结合体为表现形式的虚拟社区已成为广大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重要平台,大学生通过虚拟社区进行学习、求职、恋爱、交友等各项活动,大大拓展了大学生的活动半径。目前,国内各大高校中开始的较为典型的学生虚拟社区有清华的“水木清华”社区、交大的“兵马俑”社区以及上海大学的“乐乎论坛”社区等。虚拟社区可以让我们把思想政治教育目标和内容有机融入网络生活,在看似漫不经心的网络聊天中,在看似日记随想的博客中,在看似无关痛痒的言谈和生活碎片中,开展思想教育。

(二)虚拟班级

目前,全国部分高校在教育教学改革过程中纷纷实行了选课制。选课制的实施虽然为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作了有益尝试,但也应该看到这对学校对学生的日常管理工作形成了新的挑战。“同班不同学”、“同学不同课”以及高年级学生分散实习就业等现象,大大降低了学生日常管理的效率。虚拟班级的建立,给辅导员和学生搭建了一个网络对话的平台,顺应了当代大学生网络生活特性,将教育服务功能与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网上 进行有效融合。虚拟班级能将各类班级事务网络化、便捷化,比如网上公示、班级事务决策等,使辅导员开展思政教育的模式发生转变,工作更直接、更有效。

(三)虚拟教学

网络虚拟教学平台可以让专业教师走进了一个个“网上班级”、通过将课件上传到班级空间、为学生在线答疑等,将育人体现在教学服务中。此外,在虚拟教学平台上,各类海量资源的共享也大大提高了大学生们的学习效率。在网络虚拟教学平台上,大学生不仅能够在自己的空间里充分表现自我,还可以在“网上班级”讨论问题,更可以进入覆盖全校的公共网络社区跨班级学习讨论。网络虚拟实在教学有利于促进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以教师为中心的授课形式将会被改变,以学生为中心的个别化教学、合作化教学和环境中自我探究得以真正实现,从而真正实现全面育人、全员育人,提高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

三、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在高校思政教育中应用的现实困境

网络虚拟实在技术的运用使高校学生丰富了知识、开阔了视野,更培养了其独立、平等、自主的意识和开放、创新的精神,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了现代化的手段,拓展了思想政治教育的空间和渠道。然而,也应该清醒的认识到网络虚拟环境下的无政府主义冲击着主流的道德观、价值观,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陷人了困境。

(一)平等性困境:教师权威下降

目前,思想政治理论课依然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思想政治辅导员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而主阵地、主渠道作用的发挥必须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与学生的虚心学习,即学生存在对教师的敬畏、教师在学生心理具有权威性。然而,在虚拟环境下信息总量剧增和知识更新速度的加快考验着师生关系,即使是老师也不敢说自己拥有的知识量一定多于学生。教师成了“学习的促进者和问题解决的指导者”,教师传递的只是信息而非传统意义上的知识,信息只有通过学生的主动建构才能成为其认知结构中的知识。同时,维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权威性的传统师生关系在网络虚拟实在中也受到了冲击,在网络虚拟实在里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教师和学生之分,所有人都成了一个个平等的网络代码,学生自然少了些许对老师的那种敬畏。

(二)匿名性困境:约束机制缺失

所谓网络匿名性,实际上是网络行为主体身份的不可识别性,也就是说在网络虚拟世界中,网络行为主体社会属性的不完备,造成主体身份的缺失。目前,我国还未实行网络实名制,大部分的网络行为主体都是匿名实施网络虚拟行为。近年来,网络中出现的各种稀奇古怪的事情,其中很大一部分是由于现实个体在参与网络社会活动的过程中,其社会身份的不完备或者缺失所促成。网络虚拟实在的这种匿名性使得网络成员间既相互熟悉又彼此不相识,道德教育赖以实现的社会道德外在约束机制无法发挥作用。同时,在虚拟实在世界里,网络成员都存在主体身份不明、惩罚对象不清的心态,自然而然的降低了道德教育实现的社会道德内在约束机制作用的发挥。

(三)自由性困境:育人实效削弱

高校思政教育的目标之一就是为社会培养遵纪守法的合格人才。但是网络虚拟实在中的自由性即无政府主义,给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带来了严重挑战。大学生思想和心智还未完全成熟,自制力不强的大学生在网络虚拟实在中很容易表现出自我约束力不强、道德自律意识浅薄的弱点。同时,由于学业、家庭和现实等方面的多重考验,大学生在现实世界中往往有巨大压力,现实又往往缺乏压力缓解渠道。因此,网络虚拟实在中的无政府主义倾向会诱使大学生在网上充分暴露压抑在心灵深处的欲望,,追求个人的绝对自由,进而无视规则,自然也就削弱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实际效果。

四、高校思政教育中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应用的改进措施

网络虚拟实在已成为大学生的一种生活方式,网络虚拟带来的问题也不断冲击着高校的各项工作。在这种情况下,更好的应用网络虚拟实在技术对于做好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至关重要。

(一)提高认识,重视虚拟实在技术应用

网络已经渗透到高校工作的各个方面并对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成了巨大的影响,因此,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必须转变观念,不要把网络当成猛虎,而应科学合理利用网络虚拟技术并服务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同时,各大高校也应变被动应对为主动适应,给予网络思想政治教育足够的重视,并制定统一的长远规划,为提高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打下基础。同时,还应从制度完善入手,制定合理的网络行为规范准则和监督体制,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思想意识形态,帮助大学生提高明辨是非的能力,引导大学生树立崇高的人生追求,促进社会主义网络道德规范的构建。

(二)重在实践,完善校园网络虚拟系统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7)

中图分类号:TP391.6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003-6970.2013.08.007

本文著录格式:[1]文琪琪,文福安.虚拟实验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研究[J].软件,2013,34(8):20-23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网络和虚拟现实等技术的迅猛发展,虚拟实验教学在教育领域产生了巨大影响。虚拟实验主要利用网络资源实现在线或远程的实验教学[4]。然而虚拟实验不同于真实实验,能触摸或者感知得到各种实验器材,并可以请求实验指导老师给予指导。虚拟实验必须配备有设计良好的指导系统,使学习者在做虚拟实验的过程中随时可以得到相应的指导信息。

虚拟实验指导系统通过学习者与计算机间的交互,可以智能化地为学习者提供虚拟实验指导信息,以减轻使用者遇到问题时没有头绪而产生的焦虑。上世纪六十年代国外就有了自适应辅助教学系统的概念,九十年代以后,随着人工智能及相关理论技术的进步与发展,国内逐渐开发出各式各样的智能教学系统,北京大学计算机研究所某研究室开发的微积分智能教学专家系统便是其中的代表。中国科技大学的大学物理远程虚拟实验最早提供实时智能指导的功能,为学习者在进行虚拟实验中提供实时的指导信息。北京邮电大学的电子电路类虚拟实验提供的智能指导系统,为学习者提供递进式的智能指导,对引导学习者进行积极思考和自主学习具有积极的意义和价值[1-2]。但目前国内关于虚拟实验智能指导系统的研究主要侧重于技术方面,对基于虚拟实验教学的智能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的相关研究少之又少。

1 虚拟实验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原则

1.1虚拟实验的概念和特点

虚拟实验是指借助于多媒体、仿真和虚拟现实技术在计算机上营造可辅助、部分替代甚至全部替代传统实验各操作环节的相关软硬件操作环境,实验者可以像在真实的环境中一样完成各种实验项目,所取得的实验效果等价于甚至优于在真实环境中所取得的效果[5]。然而虚拟实验可能面临的挑战:1)学习者并非实际动手操作;2)在没有教学指导下的重复实验可能挫败那些还没深入理解概念的学习者;3)并非所有课程允许学习者“反馈”他们的批判性思维以便改进或反省练习[3]。

从虚拟实验面临的挑战来看,设计一套交互良好的虚拟实验指导实时指导系统非常必要。学习者虽然不能实际动手操作,但学习者可以通过反复进行虚拟实验,深入理解后,再进行真实实验(现场实验)。同时,设计良好的虚拟实验指导系统可以实时给予学习者以反馈,以达到启发学习者的目的。

1.2 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

用户体验和人与产品的交互密切相关,交互行为无处不在。《Don’t make me think》一书中提到,Krug可用性第一定律:别让我思考[7]。要做到别让我思考,至少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原则[7]:一致性原则,减少用户的记忆负担,提示和信息反馈。

1.3 虚拟实验指导系统交互设计原则

结合虚拟实验的概念和特点,虚拟实验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除了需要遵循上述三条交互设计的基本原则,还必须符合“可用性”的设计标准[5]。因此,要依照“可用性”标准,制定虚拟实验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原则。

1.3.1 指导信息与实验操作的关联性

学习者在虚拟实验环境下,学习环境单一,要提高学习者做虚拟实验的效率和质量,必须提供直接而有效的指导信息。学习的过程是一个枯燥的过程,学习的过程中避免不了会产生厌烦的情绪。根据减少用户记忆负担的交互设计基本原则,学习者在虚拟实验系统中获得的虚拟实验系统操作说明,要与具体的实验步骤相关联[2],减少学习者在众多指导信息中搜寻与自己当前操作相关部分的操作,使学习者一步到位的看到自己对当前操作所需要的指导信息。因此,指导系统的指导信息必须与实验操作具有相关联性。

1.3.2指导信息的实时反馈性

反馈和交互意味着通过合适的反馈以及和程序之间的交互从而让用户时刻知道现在发生了什么,而不仅仅是当事情出错时显示一个警告[6]。根据心理学的注意力分配模型,不熟悉或十分关注的操作都会占据人脑相当多的注意力资源,若任务有延时反馈,则操作完成后注意力发生聚焦,投射在行为发生地附近,以关注产生的结果。简单点说就是,我在虚拟实验的过程中连了一条电路,如果这是其中关键一步,那么我希望系统可以在我所连电路附近及时的告诉我正确还是错误,以达到给我鼓励或提示我的作用。

2 虚拟实验指导系统交互设计

以产品交互设计原则为指导,基于虚拟实验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原则,选取“开放式实验教学与实验室管理系统”为案例进行虚拟实验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研究。

2.1 帮助文档

实验帮助是帮助答疑模块的一部分,它是基于虚拟实验系统的。通过实验帮助,用户可以获得虚拟实验系统的操作说明,学习者可以在虚拟实验中获得与实验相关的实验指导书,如图1所示。

优缺点分析:不论是系统的操作说明还是与实验相关的实验指导书,用户在请求实验帮助时候返回的都是一个整体的在线文档,并不具备针对性和有效性。用户在虚拟实验系统中获得的虚拟实验系统操作说明,没有与具体的页面关联起来,整体的在线文档使得用户还需要自己去搜寻与自己当前操作相关的部分,降低了系统操作说明的可用性和便捷性。学习者在虚拟实验学习中获得的实验相关指导,并没有和当前学习的具体实验关联起来,显得实验相关帮助不具备易用性,有可能影响到学习者在虚拟实验学习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改进方案:根据指导信息与实验操作相关联的原则,针对实验帮助文档缺乏针对性和有效性,不与具体页面相关联的问题,可将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操作电路图等关键信息放在实验平台界面上,学习者在做虚拟实验的过程中需要指导时,可通过单击某个按钮直接定位到该实验的相关原理、步骤。如果学习者还需要实验原理、实验步骤的之外的指导信息,可请求其他方式的指导信息。

2.2 智能指导系统

学生在做网上做虚拟实验的过程中,可以通过单击 “请求指导”按钮得到指导。系统中智能指导为递进式智能指导。

递进式的智能指导方式,学习者在看到指导信息后,可以根据指导信息进行相应的思考,尝试进行操作。如果在看到如图2指导信息后,还是不明白,此时单击“进一步指导”按钮,如图3所示。如果在看到指导信息后,还是不明白,还可以单击“进一步指导”按钮如图4所示。此时,智能指导过程结束。学生可以根据指导信息一步一步的完成实验。

优缺点分析: 递进式智能指导并不会一次性给予学习者全部的具体指导信息,通过逐级递进提示更为具体而丰富的指导信息,启发学习者在实验过程中对具体的实验知识的思考,在实现智能指导帮助学习者进行虚拟实验的同时,留给学习者充足的思考空间[2]。但递进式智能指导信息只有在学习者单击“请求指导”按钮后,才会出现相应的指导信息,在学习者之前的操作中没有实时的指导学习者。此外,虚拟实验的目的是为学习者创造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而虚拟实验指导系统也应让学习者感觉不到与真实实验的差别。

改进方案:根据指导信息的实时反馈性原则,学习者在虚拟实验过程中,操作到关键步骤时,指导系统应实时给予学习者以鼓励或者提示。例如:学习者在关键之处操作正确,指导系统应鼓励学习者“You are so great!”,或学习者在关键之处操作错误,指导系统应提示学习者“是不是需要再思考一下?”之类的信息。此外,虚拟实验智能指导系统的指导信息可以采用语音的方式来呈现,使学习者可以像在真实实验中一样可以眼耳手鼻共用来获得指导信息。

2.3 答疑交流平台

网络虚拟实验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充分实现各种实验教学资源的共享,也能为学习者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学习的互动交流平台,使学习者与老师、学习同伴之间开展有效的交流,有利于提高学习者学习知识的销量并激发学习者的学习兴趣。

上述两种方式都是由系统给出的指导信息。为了保证学习者能够快速及时得到正确的指导,学习者在通过实验指导书和智能指导没有得到想要的指导信息时,还可以通过答疑交流平台跟老师沟通,如果指导老师不在线的话,可以发送离线电子邮件给指导老师。如图5所示。

优缺点分析:通过虚拟实验答疑室,师生之间、学生之间都可以进行沟通和交流,对虚拟实验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交流和探讨。教师可以对学生遇到的问题进行集中回答,同时答疑室也使得学生能够对教师的教学给予及时的反馈。

3 结束语

虚拟实验指导系统在虚拟实验过程中扮演“在线教师”的角色,及时地提供学习者需要的指导信息,指导学习者完成虚拟实验。虚拟实验使学习者可以在一个近似真实的环境中进行实验,而如果虚拟实验没有配备一个设计良好的指导系统,虚拟实验将不能达到预期的实验目的。本文在对虚拟实验特点及交互设计原则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原则,为虚拟实验指导系统的交互设计提供参考,使学习者可以在虚拟实验过程中更加高效地学习。

参考文献

[1] 党伯伟. 跨学科虚拟实验智能指导系统的设计及实现[学位论文]. 北京邮电大学,2012.

[2] 母诗源. 虚拟实验综合辅助教学的设计与应用[学位论文] . 北京邮电大学,2013.

[3] 王荣之, 辛日华. 网络虚拟实验的界面交互设计[J]. 实验室研究探索, 2009.02

[4] 吴泊晓. 虚拟实验的自然交互设计研究[学位论文]. 吉林大学, 2012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8)

虚拟技术,是20世纪末才兴起的一门崭新的综合性信息技术。它融合了数字图像处理、计算机图形学、人工智能、多媒体技术、传感器、网络,以及并行处理技术等多个信息技术分支的最新发展成果,为我们创建和体验虚拟世界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从而大大推进了计算机技术的发展。VR技术的特点在于,由计算机产生一种人为虚拟的环境,这种虚拟的环境是通过计算机构成的三维空间,或是把其他现实环境编制到计算机中去产生逼真的“虚拟环境仿真”,从而使得用户在多种感官上产生一种沉浸于虚拟环境仿真的感觉。

一、虚拟技术

虚拟技术的定义可以归纳为:虚拟技术是指利用计算机生成一种模拟环境,并通过多种专用设备使用户“投入”到该环境中去,实现用户与该环境直接进行自然交互的技术:VR技术可以让用户使用人的自然技能对虚拟世界中的物体进行考察或操作,同时提供视、听、摸等多种直观而又自然的实时感知。

与虚拟世界交互的过程大致是:参与者首先激活头盔器官、手套和话筒等输入设备为计算机提供输入信号,虚拟环境仿真软件收到由跟踪器和传感器送来的输入信号后加以解释,然后对虚拟环境数据库做必要的更新,调整当前的虚拟环境场景,并将这一新视点下的三维视觉图像,以及其他(如声音、触觉、力反馈)信息立即传送给相应的输出设备(头盔器、耳机、数据手套),经便参与者及时获得多种感官上的虚拟效果。这一过程心须每秒发生许多次才能使参与者感受到连续的效果。

二、艺术设计

随着社会对设计的关心逐步加深,设计对象和领域也在逐步展开,由此专业分工也在逐步细化。对设计的分类可从不同的角度进行。

从应用领域角度,可以将项目分为四大类:

1.环境设计。它包括城市规划设计,房屋建筑设计,园林设计,道路设计,桥梁设计,堤坝设计等待。

2.产品设计。它包括各种工业产品设计,工艺产品设计。

3.视觉传达设计。它包括广告设计,出版物设计,展示设计,影像(电影电视等)设计。

4.语言设计。它包括“制造”一种人工语言,如世界语,哑语,交通标志语,计算机语言等等。

艺术设计允许有多种方式和流派。有的主张在模仿基础上进行创造,如模仿自然界的某一物品的形态创造一个艺术品,模仿轮船形状设计航运客运大楼。目前最流行的是应用构成艺术进行设计,这种设计方式叫做构成设计。构成设计打破了传统美术的具象描绘手法,如画某个物体,人物或风景等,而是抽象形态入手,研究形式美的一些法则。

三、艺术设计与虚拟技术的结合

目前,虚拟技术与艺术设计结合得还不够紧密,大体上有两种情景:一种情景是只是在艺术设计方案出来后,虚拟技术去被动的表现它们,如:一些室内设计、小区规划等工程设计方案。设计者或开发商为了使用户能感受到方案的真实情景,不得已才采用虚拟技术。而该方案早已经被设计人员表现在图纸上,虚拟技术只是机械的再现图纸上的方案,没有太多的创造余地;另一种情景是在虚拟技术运用的时候,根本不考虑或较少考虑其艺术性,使人感到生硬,如:一些交通工具的场景虚拟、教育与培训的场景虚拟等。这些场景虚拟由于没有艺术感,使人觉得难以接受的乏味,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使用效果。

四、虚拟艺术设计的关键

1.风格准确切把握。不同时期的虚拟艺术设计必定会受当时社会科学技术与文化的影响而带上不同时期的历史文化烙印,因此形成不同时期的美学特征和风格,再好的虚拟艺术设计如果脱离时代背景,都将只会成为一个艺术品而谈不上是艺术设计,从而失去其实用价值。

2.从量变到质变。要获得真正好的虚拟艺术设计风格,通常要经过十分艰苦的构思过程,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不通过大量草图的比较,就很难说明你所表达出的草图是目前最好的,只有在大量草图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在众多的方案中甄选出一个好的设计方案。设计构思没有“量”的过程就很难有“质”的提升,好的设计结果可能出现在姗姗来迟的构想中。

3.思维的多元化。虚拟艺术设计既不是一个纯艺术品,但也绝不是一个泠漠的、缺乏美感的技术产物,而是当代科技与艺术结合的体现。虚拟艺术设计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它除了包含逻辑思维的反复交替与协调的过程外,还包括了直觉、灵感、顿悟等出现的非常规思维现象。因此,在设计中,要有意运用多元化思维模式,避免单一模式,这样才能设计出优秀作品。

4.从简单到复杂。无能虚拟形态的复杂程度如何,都离不开基本的几何形态,很多看似十分复杂的形态也大都是从简单的形态发展而来的。过于复杂的形体很难表达出它们的真实感,同时在视觉上也显得杂乱无章,难以把握其形体的整体感。

5.从整体到细部。从整体到细部是指先从整体构思入手,当整体构思确定后,再设计局布。强调“从整体到细部”的表达立法,不仅可以使设计师在虚拟艺术设计创意的一开始就能抓住设计的整体特征,能集中精力去发掘那些具有创意和个性特征的设计,同时也节约了设计师的时间,避免过早、过多地把精力耗在一些没有发展意义的细节上,这有肋于设计师把握虚拟艺术设计的整体效果。

6.从概念化到可行性。“从概念化到可行性”指的是在虚拟艺术设计构思的前期,设计师提出的一些设计构思和草图可以概念化一些。换而言之,设计师在创意过程中要尽量放开思路,思维尽量不要受与虚拟相关的技术因素的影响,等构思草图达到一定深度后再回过来考虑其实现的可行性。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9)

内容摘要:虚拟企业能快速的响应市场变化,及时满足顾客需求,是21世纪最新的生产组织模式。利用系统有序的发散思维和创新,运用联想、换位、对比等方法从不同的学科、理论出发以不同视角对虚拟企业的管理模式进行探索,研究其战略、组织结构、人力资源等方面,从而充分认识、理解虚拟企业的内涵,加速推动虚拟企业的发展。

关键词:蜘蛛网思维 虚拟企业 敏捷制造 博弈论

本世纪是信息密集、知识密集的时代,企业的生产经营始终处于一种动态多变的世界市场环境中,竞争环境快速变化,顾客需求也快速变化。如何敏捷地利用高科技知识和技术,快速开发新产品,重组资源组织生产,满足用户个性化产品的需要,就成为企业能否赢得竞争、不断发展的关键。虚拟企业通过采用通信技术、信息技术和人工智能等现代化的技术,以先进的柔性制造技术为基础,快速、有效、动态和协调的配置各种资源,实现技术、管理和人的集成,从而能在整个产品生命周期中最大限度地满足用户的需求,提高了企业的竞争能力。/

蜘蛛网思维系统发散的思考方法有利于指导虚拟企业的实施,它通过联想、换位、对比等手段从不同的学科和不同视角切入,把现实世界的各种各样的模型应用于虚拟企业的管理中,从多角度和多层次去认识和理解其深刻内涵,并在此基础上实现突破创新,为虚拟企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图1便是利用蜘蛛网思维对虚拟企业管理模式的一种系统有序的发散思考。它通过对古代哲理和智慧、现代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以及当代最新的科技成果等进行功能、状态、形式、逻辑、文化以及交叉的综合思考和创新,运用收集、整理、比较、思考、创新等加工方法去粗存精,将思考和创新后的成果引入虚拟企业间进行敏捷制造。

虚拟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融通古今

中国具有五千年的文明史,产生了诸如《易经》、《孙子兵法》、《三十六计》等一些博大精深的古典哲理和智慧。现代企业所处的市场环境始终处于动态、变化中,对于虚拟企业来说没有一成不变的法则,充分吸收和领悟它们的精髓可以帮助我们古为今用,兵为民用,推陈出新,在生产制造、经营管理中以变应变,在复杂万变的市场竞争中取得成功。/

《易经》是一部极富辩证内涵的著作,揭示了太极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生万物的宇宙、天地、人间万物的发展规律,以及阴阳互补、相生相克的自然和社会的演变规律。虚拟企业是为了寻找或响应一个市场机会而形成的集合体,通过向上联合供应商,向下发展顾客而形成一个由各种供应链构成的全球制造网络,甚至可以是虚拟的动态联盟。它的产生和发展都是《易经》思想的典型体现和代表,暗合了《易经》中最抽象和最深沉的哲理。

《孙子兵法》中的“兵无常势,水无常形”、 “上兵伐谋”、“以正合,以奇胜”等思想有助于企业分析市场和自身环境、制定正确的战略战术决策。从《孙子兵法》的军事思想中可以概括出现代虚拟企业经营战略思想体系:慎战与敢战的竞争观、进行以人为本的竞争因素分析、选择有限战略目标、制订以“诡道”为基础的战略方案、实行以“利”为核心的决策标准、以“五胜”战法为主体的战略实施、信息和情报等。特别是其“不战而胜”思想符合现代虚拟企业发展策略,因为企业积极参与市场竞争的目的不是毁灭对手,而是共同把“蛋糕”做大。//sixianghuibao/

虚拟企业要谋求持续而健康的发展,需要制定一个清晰而有效的经营管理战略来指导企业的经营行为。中国古代哲理中所包含了深刻的思想内涵,对于虚拟企业的战略管理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作用和借鉴价值。

虚拟企业组织设计理论—变化有序

化学中有一种化合反应,在一定的温度、压强和催化剂的条件下生成一种新的物质。现代先进制造系统如虚拟制造也有“聚变”反应,因为现代企业处于变幻莫测的动态环境,用户需求多样化、特色化、个性化,在需求的拉动和技术的推动下,企业通过横向联合、纵向联合形成一个动态的集合体,将企业间的资源优化重组,发挥每个企业的核心能力,快速、低成本、高质量的开发出新产品用以投放市场,并按一定的方式共享利益、分担风险。当市场需求消失时,联盟迅速“裂变”解体。企业通过参与动态联盟,可以发挥自身专长,利用已有的技术基础和生产条件来完成新产品的开发和生产。

虚拟企业是经过信息集成、过程集成、企业间集成的发展产物,如同分子间的关系、分子与原子的关系,可以从“过程”、“时间”、“关系”几方面描述其组织结构,企业在组织形态上应朝向扁平化、网络化、决策分散化、实时化、多维关系密集化、开放化等特点发展,再考虑到竞争的“知识”特征,归纳出图2所示的虚拟企业组织模式构成图。/

企业组织结构的变化需要经历很长的过程,除了需要企业领导提高意识,进行组织结构调整外,还需要在整个企业普及过程管理的概念和方法,进行系统的思考方法,从而形成一个学习型的组织。

虚拟企业价值链管理理论—扬长避短

自然界存在着生物链,它是一条维系着物种之间微妙的平衡关系的纽带,链上任何一个环节出现问题都会对整个链条带来巨大的连锁反应。虚拟企业也存在着一个供应网络,可以利用价值链理论的思想来协调控制网上的每个节点企业,它将节点企业的业务过程描绘成一个价值链,把生产、营销、财务、人力资源等有机地整合起来,做好计划、协调、监督和控制等各个环节的工作,使其形成相互关联的整体,真正按照“链”的特征实施业务流程重组(bpr)或优化(bpi),使得各个环节既相互关联,又具有处理资金流、物流和信息流的自组织和自适应能力,从而形成其自己特有的核心竞争力。每个节点企业均在自己价值链的核心竞争力领域运作,并通过彼此间的协调、合作、跟踪、反馈形成一种动态联盟的虚拟企业的形式,使得整个供应网络达到平衡和优化。/

虚拟企业质量管理理论—持续改进

虚拟与现实的思考篇(10)

室内设计专业教学具有较强的实践性,除了常规课程教学外,对于学生的专业考察、实践动手、毕业实习等环节来说,因缺乏时效性、针对性,往往制约该学科实践教学质量的提高。虚拟现实技术以现代计算机仿真系统为基础,通过构建虚拟三维图像技术,构建虚拟世界,增强学生对三维虚拟空间环境的视、听、触觉等感官的直接体验,让学生能够“沉浸”其中,达到室内设计实践性目标。为此,针对室内设计课程与虚拟现实技术的融合教学,现就其应用思路进行如下归纳。

1虚拟现实技术特点及在室内设计中的应用必要性

虚拟现实技术(Virtual…Reality)最早由美国军方用于研制飞行驾驶模拟训练,因其综合了对人体视觉、触觉、听觉等感官的模拟感知,使其在学习领域更具应用优势。虚拟现实技术通过创建基于真实环境的虚拟空间,其特点表现在四方面。一是多感知性。从虚拟现实技术的应用之初,就是将人类的感知功能作为模拟对象,使其能够具有人具有的综合感知能力。二是沉浸性。虚拟现实技术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环境,作为逼真的体验空间,为人在虚拟空间中实现看得到、听得到、摸得到、感觉得到的真实体验,从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觉。三是交互性。借助用户与虚拟空间的相互作用,在用户体验与虚拟环境之间,形成与真实世界一模一样的“互动”体验。

2虚拟现实技术与室内设计课程的融合

2.1“1+1”融合方式

所谓“1+1”融合模式,就是将室内设计课程的常规教学与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进行整合,促进学生理论知识与实践动手环节的有效互补,发挥虚拟现实课程教学的优势。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前期重点学习室内设计相关专业课程知识,条件成熟后将拓宽其在虚拟现实实践教学体系中的应用。当然,也可以将个别学科专业知识穿插到常规课程教学中。需要强调的是,在常规课程与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时,要从设计思路、实验目标、虚拟环境等方面进行明确,引导学生在虚拟环境中正确、有序地展开各类操作实践,强化虚拟实践教学效果。比如以某居住空间设计教学为例,对于常规课程教学,主要围绕案例设计、小组讨论、引导启发、讲练结合等方法来突出基础知识、理论学习。在虚拟现实教学环节,主要由教师来引导学生设置虚拟实践教学环境,特别是在教学模式上,要发挥现代多媒体技术教学优势,通过案例解析、现场引导示范等方式,让学生了解和熟悉室内设计虚拟实践环境的规划。同时,在虚拟实践教学重点上,要突出对室内设计功能性、经济性、个性化、审美特性的渗透,尤其是在三维仿真环境下进行虚拟化空间设计,要从方案设计的可行性、实效性上进行评价。在能力目标考查上,虚拟现实实践教学更加注重启发学生在虚拟空间设计中的感性与理性设计能力。特别是在居室空间功能区划分上、室内设计施工图绘制上以及室内设计效果图展示等方面,要引导学生挖掘室内居室空间的特征,处理好居室、厨房、餐厅、卧室、卫生间、公共区域以及居室绿化区间的关系。

2.2差异化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模式

对于室内设计课程中引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从差异化虚拟实践教学模式中突出课程教学内容的差异性。比如在室内景观设计上,利用虚拟现实技术来重点训练学生对室内环境的总体规划与布局;在室内设计居室空间设计上,重点对室内空间进行规则与改造,以及对室内光照效果、家具陈设等环境的营造。因此,针对差异化教学目标,立足室内设计课程教学实际,细化虚拟现实实践教学任务,便于学生从模块化虚拟现实教学体系中,从“虚拟”教学中得到“真实”的验证,在“真实”中不断完善“虚拟”实践项目。比如在室内照明设计虚拟现实教学中,其课程重点要放在室内外照度的理解、材料的选择、电气线路的安装、光学原理及合理布局的应用。在能力目标上,要突出学生不同空间照明系统的规范化设计,以及电气线路的科学化设计与安装,能够根据虚拟布光实验,确定光源类型、布光位置以及得到的照明效果展示。因此,差异化虚拟现实实践教学模式,其目标在于结合专业教学方向来制定相应的实践内容,并确定虚拟现实教学任务和考评目标。

2.3定制式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模式

从实践教学的初衷来看,学生能够从知识的获取、信息的交互,实践动手中来体验不同的虚拟现实实践教学内容,并启发参与定制设计任务。应该强调的是,对于虚拟现实实践教学环境,本身具有可视化软件与交互性硬件设备。比如每个学生可以配备Oculus…Rift…VR头盔显示器、交互操作计算机硬件系统,通过对虚拟化实践软件环境中各模块的学习,来完成相应的实践教学目标。在定制式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融合模式中,可以通过虚拟教学模型及组件,来构建仿真环境。比如草木花卉、建筑、交通等人工环境。当然,学生也可以根据设计需求,自己定制特定的模型,来参照真实世界进行室内设计规划。以室内居住空间设计为例,在虚拟仿真三维设计环境中,学生不必关注虚拟环境,而是要专注于实践设计,明确室内居室的功能,对相关设计要素进行布局,依托设计方案的合理性、经济性而考查其实效性。

2.4确定虚拟现实实践教学评价机制

虚拟现实技术与室内设计课程的融合,要注重考评机制的完善,特别是对学生初期设计方案的规划,对中期设计思路的检验,对后期设计效果的评价等,都要给予全面评判。由于实践教学环节需要明确具体的设计任务,同样在室内设计虚拟环境设计实践中,也要根据项目设计的可行性进行实践验证,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改进、优化和完善,以强化虚拟现实技术的教学实效性。比如在室内家具虚拟设计教学中,通过对室内环境的考察,来分析家具设计的合理性问题,并通过不同家具的选用、组装、布置,来检验家具设计的舒适性,确保家具设计在整个室内空间上的审美体验。

3结语

在室内设计课程教学中融入虚拟现实技术,可以利用计算机仿真环境来模拟真实的室内设计教学训练场景,让学生从技能仿真实训中来感知和体验,激发创造力和实践积极性,增强综合动手实践能力。同时,虚拟现实技术独有的沉浸式、交互性实践环境,便于让学生从多种感知中来展现其创作构想,必将对室内设计实践教学带来深刻的变革。

上一篇: 档案管理的整改措施 下一篇: 冬季出行安全教育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