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教学建议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35

高校教学建议

高校教学建议篇(1)

一、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

经过深入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的实际,通过询问、调研和考察,就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存在的问题归纳出以下三个方面:

1.难易度不好把握

在对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材的知识难易程度的把握上,一直是一项很难把握、不好考量的工作,有些版本数学教材因为知识难度太大而影响了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与动力,有些版本的数学教材则因为过于简单而没有达到真正的数学知识普及、数学知识教育的目的,所以,可以十分肯定地说,就目前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材的知识难易程度把握,是教育部门、各大高校、广大一线数学教育工作者所面临的大问题,这是不能回避的.

2.教学大纲经常改动

多年来,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工作中,因为各抒己见、难易不齐,各大高校都因为自身属于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导致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高校数学教育大纲,即便是一些省市、地区初步确立的教学大纲,也会有周期性、甚至经常性的改动,为教学增加了很多非预见性困难,所以说,确定统一、相对固定的数学教学大纲是一项亟须解决的问题.

3.学生兴趣不好统一

因为在一些高校中,所开设的是非数学专业,也就决定了对数学教学的非重点或者不重视,而这种非重点、不重视的理念直接影响了学生们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直接影响了高校学生们对数学学习的动力,久而久之,会产生数学是辅科目,学到什么程度、取得什么成绩都无所谓的态度,致使长时期以来学生们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标准不好统一,为非数学专业高校的数学教学工作增加了很大阻碍.

二、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相关的建议

为此,针对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结合教学中的实际经验,积淀数学教学中的成熟理念,提出以下四条合理性、科学性建议:

1.科学计划,合理制定教学大纲

首先,要实施科学立会,即就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大纲召开相关的会议,要针对议题事先做好调查研究,可以采取普查制与抽查制相结合的方式,实施基层的民意测验,从而为最后拍定教学大纲提供科学、合理、可行的教学大纲,为数学教学开启好成功的第一步;其次,要抓好实施监督,“天下之事,不难于立法,而难于法之必行”,那么,非数学专业高校教学大纲真正确定后,还要成立相关的督导组、检查组对大纲的实施情况、推进情况进行有效的监督,这种监督既要是考核式的,同时也要是惩治式的,考核主要是针对执行情况进行周期性检查,惩治主要是针对不按大纲执行的高校进行严厉的追责,真正把高校数学的标准统一起来;第三,要形成制度和机制,这是对科学拍定的教学大纲的一个重要保障,比如建立起《教学大纲执行制度》《教学大纲遵守制度》,相关工作情况的检查制度和检查机制等,都需要步步厘清,确保教学大纲的稳步、有效实施,教育教学工作的成功推进.

2.准确考量,调整知识难易程度

首先,要做好教材的互补性,要体现科学实用性;其次,要做好教材的修订,即在分册、分单元、分页等基础上,做以科学合理的安排;第三,要做好知识体系的统筹安排,即针对教学的知识内容,要本着比数学专业院校要简单一些的原则.

3.立足普及,定位非数专业课本

在这一点中所说的普及,就是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站在普及数学知识和提高学生们数学技能的角度上去排解问题,就是要把相关数学教材制定的起始点定位在知识普及的基础上.例如,在学习《特殊函数论》这一章节时,可以就“Zeta函数和数域上的L-函数”、“素数基本定理的初等证明”和“椭圆函数和Theta函数”等知识点进行较为系统的学习,但是就《超几何函数和六直线分布问题》这一难度较大的知识点,则不好在非数学专业的高校中推广,所以说,本文建议类似于“超几何函数”等难度较大、知识较深的数学知识要在教材中加以适当的精简和删减.

4.与时俱进,及时更新学习内容

首先,要与数学自身的发展合拍,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虽然对知识的难易度、繁杂度上较专业性的高校作以认真的调整,但是如果教学需要,或者学生们所面对的自身专业的需要,不但增加或者删减相关的知识点,而且必须要责无旁贷地作出让步,责无旁贷地做好增加或者删减;其次,要与时展合拍,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所指的与时展合拍,指的是要跟随社会经济的发展潮流,在我国则要一心一意地服务于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要不遗余力地服务于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祖国经济社会发展输送优秀的数学人才、发展人才;第三,要与科技发展合拍,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或者航天,或者航海,或者军事,或者工业,大凡各个科技发达领域,都要责无旁贷地把数学知识进行高端的更新,力求在非数学专业高校数学教学中,取得数字知识自身的创新、进步.

高校教学建议篇(2)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5)26-0024-02

早在2000年,教育部颁布的《高职高专教育英语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就指出,普通高等专科教育要根据入学时学生英语水平开展分类教学,A类为标准要求,B类为过渡要求,即入学时英语学习水平较差的学生通过学习应当达到的要求。这项规定为高专提供了英语分类教学指导,让高等专科学校能根据不同地区、不同特点的学生,因材施教,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和英语教学效果。对于拉萨师专来讲,多数学生来自农牧区、甘肃、陕西、四川等西部省份的农村,有些高中学习条件较差,致使英语基础明显偏低。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英语课程教学分类指导的规定,拉萨师专自2013年开始开展英语分级教学到现在,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学生英语水平整体提升,英语四级的通过率连续增长。笔者通过对拉萨师专2014级高班和低班两个分级班的205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分析了当前拉萨师专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并分别提出了改进建议。

一、现状调查

1. 调查对象

参加调查的是拉萨师专2014级大学英语分级班的学生。该年级学生曾于入学时参加了学校统一组织的入学考试,并由学校按照学生考试成绩的高低,分为高班和低班,其中高班占全年级学生的5.3%,低班占94.7%,本次调查从一个高班和二十个低班中分别随机选取了5名和200名学生。

2.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问卷内容设计12个问题,含8道选择题和4道自由发挥题。问卷方式采用匿名制。

3. 调查目的

本次调查主要有三个目的:一是从学生的角度了解学生对英语分级教学的看法,二是客观了解当前我校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三是从学生提出的建议对策中提炼改进英语分级教学的措施。

4. 调查结果

本次发放调查问卷205份,收回205份,全部为有效填写。调查结果根据问题分为三个,具体情况如下。

(1)学生对英语分级教学的看法及评价。在这个问题中共设置4个问题,如图1。

通过该类问题的分析,可以得出当前我校英语分级教学从大的层面还是比较符合学生的期待,但是还是有12.3%的学生觉得没必要进行分级教学,5.3%的学生认为会影响到自身的学习。因此,我校英语分级教学仍存在诸多不足之处,需进行改进。

(2)我校英语分级教学中存在的不足。在这个问题中共设置4个问题,如图2。

根据问答反映,当前英语分级教学中最大的不足之处在于对学生心理疏导不够,使部分学生心理产生负作用,有抵触思想,其中55.5%的学生认为分级教学对其无任何影响,而受到影响的45.5%中,有10%的学生认为对自己有负面的影响。38.5%的学生认为分级教学会助长学生的惰性,有些成绩中等的学生在低班的教学中感觉教材内容过于容易。

(3)第三类问题设定主要是从学生提出的建议对策中提炼改进英语分级教学的措施。由于该类问题为自由发挥题目,学生根据笔者设定的语境和提供的参考答案,提出自己的建议和对策。从学生答卷的情况来看,学生提出的改进建议主要分为三个方面。一是分班方面,学生认为我校的英语分级应更加细致,希望分成三个层次。二是教师方面,提出增强趣味性、提高口语教学比例等内容。三是学校方面,提出对班级的管理措施以及如何疏导学生自卑、气馁的心理等内容。

二、建议对策

根据学生提出的建议,笔者结合实际进行修正,尽量保持了学生的客观角度,避免了笔者先入为主,从而希望能为我校改进英语分级教学提出更好的建议。

1. 统一管理,统一对待,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更细致的分班

分级教学对学生最大的影响是心理上的。消除英语分级教学对学生心理上的负面影响,首先要做好管理上的统一。其次要做好统一对待。即在两个班之间,除英语教学方面的差异外,其他任何教学、课外活动以及学习生活均应当一视同仁,避免忽视低班。同时,我校的英语分级应更加细致,应该针对占90%的低班学生再进行分级,因为在这个庞大的队伍里英语基础仍然参差不齐,有些英语基础不错但未能进入高班的学生在低班里上英语课,助长了他们的惰性,觉得教学内容过于简单,轻视大学英语课程,从而无法在大学里提高英语水平。综上所述,在我校的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从原有的两个高低班分成高、中、低三个层次,因材施教,从育向个性化教育跨步。

2. 创新教学模式

该类建议在本次调查中属于收集最多的。学生普遍认为当前教师英语教学方式不够灵活,不能贴近学生的需求,对新时代的科技应用不足。例如,某学生建议:在当前我校课程设计中,大学英语课程每周仅有两节课,对于程度较差的低班,倘若不进行课外辅导,学生成绩始终无法实现突破。因而建议老师通过qq、微信设立群,定期在群教学内容,并接受学生提问,从而提高教学的有效性。还可以开展英语歌曲大赛、英语小品、英语沙龙等活动。此外,还有学生提出应当提高口语教学比重,要改变学生会学不会说的现状。

3. 教学内容要做到实质上分级

教材不符合学生需求是此次调查中的新发现。学生普遍希望英语分级教学不仅仅是形式上的分班,还应当在教学内容、教材设定、教师配备等方面也做到分级教学。

4. 提高教师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本建议是笔者个人建议。目前,我校英语教师普遍存在学习不足的问题,缺乏对新事物的接受和学习能力。建议学校多组织教师走出去,把专家请进来,提高英语教师的个人素质,为满足学生日益提高的教学要求夯实自身素质和业务水平。

三、结束语

分级教学是我国大学英语教学的一项重大改革措施,有力促进了英语教学水平的提升。但分级教学不仅仅涉及教和学的问题,需要根据实际情况不断地进行改进、创新。我们将在教学实践中继续探索总结英语分级教学经验,以期促进教学更合理、更科学。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建议篇(3)

一、大学生“海权”意识的现状调查

近年来,我国海权持续遭受周边国家的侵食。中国需要不需要海权?中国海权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海权?带着这些问题,我们对仰恩大学2009-2012级的部分同学组织抽样问卷调查。本问卷设计海洋海权多方面问题,包含32道客观题和4道主观题。

(一)当代大学生关于海洋、海权意识的现状

美国学者吉尔伯特罗兹曼在《中国的现代化》一书中指出,中国自始至终都面临“海陆分裂的二重国家性格”。

通过这次调查发现,有80.3%的受调查学生认为海权就是一个国家依法享有的海洋利益,包括在领海以及专属经济区内航海、养殖、捕捞、开采油气和矿产资源的排它性的权力,然而只有20.6%的受调查同学认为海权是控制海洋的权力,这些足够说明我国公民当前的海洋、海权的意识相对薄弱,和一些海权强国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但几乎所有的受调查学生都认为海洋为中国发展提供了巨大空间,中国必须大力提倡海权观念。

(二)我国当代大学生海洋、海权意思薄弱的原因

1、传统思想文化。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传统农耕文化形成时间早且延续时间长,使中国人在心中对土地产生了巨大的依赖心理。这样,在中华民族意识层面上就形成了一种自闭狭隘的小农生产意识,人们对外界的好奇心逐渐减退,于是国人漫漫缺少了一种创新精神,致使中国在几千年中生产力发展缓慢。在缺少好奇心这种情况下,国人心中就没有欧洲人那种探险欲望,滋生一种夜郎自大的虚荣心。就像历史教科书上面写的郑和下西洋的原因,竟然只有炫耀国力的成分,而不是像哥伦布那样开发殖民地或者资源。

2、综合国力。

近代的中国一直饱受帝国主义的侵略压榨。从1840年鸦片战争开始,国外侵略者一直在中国的土地上耀武扬威,肆无忌惮地横行霸道,破坏我国的完整,掠夺我国人民创造的财富,使我国的经济基础受到毁灭性的破坏。新中国成立后,中华民族在共产党的领导下努力奋斗,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科技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但由于我国人口众多,经济基础薄弱,综合国力仍不够强大,没有用发展性的眼观看待和培养我国人民的海权意识。

3、国家海洋知识普及问题。

通过这次调查问卷结果可以看出一点问题,就是关于我国领土面积:有将近98%的同学认为我国只有960万平方公里,而不知道世界上还有473万平方公里的海洋领土属于我国;有62.3%的学生表示从未听说过黄岩岛和苏岩礁;有18.6%的学生尽然不知道中日之间存在问题,大部分学生也说不清楚中日问题是怎么产生和形成的,对中日东海划界产生的争议区域也一无所知;对于大学生海洋知识缺乏的原因,有接近55%的受调查者指出中小学课本上没有,而老师在过去的教学中也没有涉及到;对于西方奉为历史教育经典著作的《海权论》,98%的受调查学生表示没有阅读过该书。

调查还显示,50.8%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从1840年以来中国面对的主要威胁就来自外部,其中34.3%的受调查者认为威胁来自“担心和遏制中国强大的势力”,24.7%的受调查学生认为威胁来自“与中国有海洋划界争议的国家”。50%以上的受调查学生认为中国海洋权益面临的最大威胁来自于自身对海洋的重视不够。确实让人心痛!这点我国应该重点普及一下海洋知识和海洋。

二、高等学校针对海权教育的建议

通过本次对仰恩大学学生关于海权方面的调差总体显示,我国当代大学生就海权问题的重视度还远远不够。为了进一步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对海权意识的重视,高等学校的教育引导应做好前期并且有效的准备。用创新的方式嵌入到高等学校的教学工作中,为我国增强海权意识做出贡献。

1、树立强化大学生海权教育的重大战略意义。拥有海权就是拥有并享有对海洋或大海的控制权和利用权开发权,这是国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是一个单纯的的控制权问题,还广泛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多个领域。海权的归属对濒海国家的生存与发展有决定性的意义。

2、海权问题的知识融入到相关课程的教学之中。截止目前在我国的高等学校还没有相关的研究成果,本项目的实施和成果的取得能填补国内在这一领域的空白。我国高等院校在编制教科书的时候,可以创新地把海洋权力的相关知识灵活地融入到教科书(军事理论、形势政策、近代史等)中,在正常的教学工作中引导、强化大学生对海权问题的认识和理解,逐步提高我国当代大学生的海权意识。

3、鼓励并组织学生参与更多关于海权知识的活动。高等教育是研究性的教育,是创新性的教育,高等院校作为教学主体,海权知识的普及加强责无旁贷。高等学校可以设立关于海权问题的社团组织,定期不间断的宣传海洋海权知识,并通过各种级别的专题讲座、报告会、知识竞赛、辩论赛等形式宣传海权知识。在校园内部高等院校可以设置宣传橱窗、校内广播、涂鸦墙专栏等多渠道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让更多的学生关注海洋、海权问题。

结论

分析本次调差问卷的结果,我们得出了我国当代大学生对海洋的认识、了解的程度还远远不够。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对海洋意识薄弱的原因,我们找出了很多问题。高等院校的教育引导是现今对海洋教育的一个空白,进而我们努力找到合理的补救措施,并一如既往地实施下去。为我国海洋海权事业的发展尽上微薄之力。

作者简介:

曹健明(1991-)男;籍贯:河北滦县;单位:仰恩大学;学历:福建省仰恩大学经济学院2010级财政系学生;方向:财政

高校教学建议篇(4)

作者简介:穆丽婉(1969-),女,辽宁营口人,大连交通大学轨道交通技术学院,副教授。(辽宁大连116011)

基金项目:本文系辽宁省2009年教育教学改革项目的研究成果。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0079(2012)08-0034-02

因材施教是一种重要的教育方法,也是教育者必须具备的教育理念。然而,即使在世界顶级名校哈佛大学的教育中,也会有比尔・盖茨在大三时毅然弃学从商;刚刚辞世的苹果创始人乔布斯也在里德学院学习了6个月后退学,乔布斯说:“从我退学的那一刻起,我就再也不用去上那些我毫无兴趣的必修课了,而是开始旁听那些看起来比较有意思的科目。”比尔・盖茨、乔布斯,他们在计算机领域取得了巨大成就,可是从他们身上却体现了在高等教育中难以真正实现因材施教。

前几天看电视招聘类节目,一位应聘者是2008年毕业于北京某学院某专业的学生,在大学期间,她发现对所学专业一窍不通,致使两门课程挂科,经过几次补考,一直没有通过,毕业时她没有如愿取得毕业证和学位证,只拿到了一张结业证。离校后她又参加了2次补考,依然没有通过。在校期间,虽然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却在记者团中工作得有声有色,获得了宝贵的经验,毕业后找的工作和所学专业无关,而是与编辑有关的工作,她想应聘到大的企业做企业策划和编辑工作,在场的18家大型企业的达人普遍认为:仅凭一张结业证想进一些知名大企业根本不可能,因为毕业证是敲门砖。这仅是一个例子,代表的也许是个别现象,但她为错误地选择了专业所付出的代价也许比我们看到的大得多。

近几年来,尤其是高校扩招以来,多数教师议论较多的一个话题是:学生的厌学情绪越来越严重。这种现象与扩招后一些学生录取分数较低,基础较差有关。本人一直在一线从事教学,与学生接触的机会多,曾在所授课的班级做过调查:3个班80多名学生中,报考时对所学专业了解并且也很感兴趣的学生不足20名,仅占约25%,这种状态下,学生的学习状况怎不令人担忧?

一、因材施教应顺应时代的发展

1.经过笔者的调查和深入分析,厌学背后有着多方面、较复杂的原因

(1)高考报志愿时,部分学生带有功利性、盲目追随所谓热门、就业好的专业,其实对所学专业了解甚少,等到真正接触到专业课程时,才发现自己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才意识到自己犯了方向性错误,但已经没有了退路,只能硬撑着往下学,失去了学习的积极性,尽管努力也只能事倍功半,结果只想混个毕业证能就业就行。

(2)部分学生的家长社会关系广泛,已为孩子安排好工作,就差一张文凭了。而且以后工作内容与所学专业之间没有太多的联系,他们认为学什么都没用,缺少了学习的动力。

(3)部分学生没有考上感兴趣的专业,对所学专业不感兴趣,他们有着自己的目标,并为目标而努力,把学校该学的课程当成了副业,考试及格是他们对自己的要求。

(4)少数学生经过十年寒窗,终于挤过千军万马的高考独木桥,认为该歇歇了,因此将大学当成避风的港湾,失去了学习的动力,在沉溺于网络或花前月下的同时,考试成绩一次次亮起红灯。

随着社会的进步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创新和完善,社会上需要多元化的有创造性的人才,因材施教对学生个性化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

2.针对学生的这些情况,学校和教师都应该想办法改变这种现状

(1)学校方面。

1)高校可将学生选择专业的时间进行调整:浙江大学竺可桢学院的学生在大一时不分专业,大二时根据自己的爱好、兴趣来选择专业,在大一的一年时间里,一是学生对大学生活有了感性认识,对专业情况可以用心地了解;二是教师可以正确引导学生根据爱好选择专业,很大程度上避免了学生选择专业的盲目性,这种模式在条件允许时应该被更多的高校借鉴和推广。

2)层次相近的文理高校及专业之间可以加强合作,为选择专业时犯方向性错误的学生调换专业开辟绿色通道。以上文女学生为例:当她发现对所学理工专业根本没有兴趣,而对另一个文科专业感兴趣并很有天赋时,她可以向学校提出申请调换专业,学校可以根据她的申请对她文科相应专业进行考评,考评合格后,由学校负责她的专业调整甚至是层次相近的学校间的调整,当然这种调整会有一定的难度,对于学生自己而言是力所不能及的,而对于学校,只要认识到这个问题的重要性,只要去做,制定好相应的制度还是可以实现的,毕竟这样的学生很少。而教育要实行因材施教,要人性化,不能只停留在口号上。教育应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

(2)另一方面,作为教师,要提高认识,与时俱进,要把因材施教的理念贯穿于教学中。

本人在近几年的教学中,针对学生厌学的几个原因,及时调整了教学方法。在满足多数学生正常要求的同时,对于厌学的几类学生进行不同的鼓励引导。

1)对于第一类学生,在当前不能调整专业的形势下,鼓励他们既来之则安之,在保证所学专业各科成绩合格的前提下,业余时间参加自考,学自己喜欢的专业,争取在毕业时拿到两个专业的文凭,将来可选择喜欢的专业就业,有少部分学生按照本人的建议如愿以偿。

2)对于第二类和第四类学生,他们的自制力较差,因此在课堂上要多关注他们,多与他们交流,因为学生如果喜欢哪个老师,他们就会喜欢这个老师的课,因此不仅要提高自己的教学业务能力,还要真心地关心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和他们做朋友,逐渐改掉他们理所当然混日子的想法,引导他们走上良性循环的轨道。

3)对于第三类学生,鼓励他们努力实现自己的目标,引导他们只有在感兴趣的领域才有可能出成绩,已有许多学生从中受益。例如:有一名学生经常缺课,后经多方了解,他对所学专业一点兴趣没有,不上课的时间他是在学习程序设计,毕业后想从事计算机相关专业的工作。在与他认真沟通后,本人给予了他支持和信任,允许他在课程冲突时选择他喜欢的课程,课程结束考试中,他实现了对笔者的承诺――考试通过自己的努力达到及格,并在不久后通过了国家计算机等级考试。

“个性差异”是客观存在的,所以每个受教育者的思维都有其独特的方式,因而对他们进行个性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个性教育必须从学生的具体实际出发,纠正不良个性,发扬优良个性,最终使学生的个性能够顺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这就是教育中常讲的因材施教原则。个性差异和因材施教不但存在于整个教育过程中而且始终受到普遍重视。我们要不失时机,针对学生的个性因材施教。这样才能使他们树立信心,增加勇气,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品质。

学生是学校的产品,对市场经济起着主导作用的是产品的质量和数量,并最终形成信誉和声望而站稳市场。新时代赋予教师的责任更加重大,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教师应该成为学生迷茫时的引导者和领路人,而不是按照自己的模式把所有的学生打造成标准化的产品。

二、教学与科研的平衡

自19世纪初德国教育学家洪堡提出“高校应该是研究与教学的统一体”以来,高校开始承担起科学研究的职能。到20世纪末期,随着各国政府对高等教育投入的减少及大学间竞争的加剧,研究在大学中开始受到前所未有的重视,其地位和重要性远远超过教学。[1]尤其对于研究型大学而言。“教师的薪水、晋升和终身教职的确定最终是依据其科研成果而不是其教学绩效,大学制定的教师学术奖励体系中几乎看不到教学的影子。”

当今高校科研氛围愈来愈浓,许多教师的科研课题研究得有声有色,更有获得部级科技成果奖的许多项目,体现了学校与高科技接轨以及产、学、研的结合,可以更好地服务于社会。并且越来越多的学生参与到教师的课题研究与实践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及科研能力,使人才培养达到了理论与实践、提升与创新的结合。

“教而不研则浅,研而不教则空”,“科研是源,教学是流”。教学与科研协调得好无疑会相互促进,过分地注重了一面,都会相对削弱另一面。现阶段,许多高校都存在着一种现象,教师将过多的经历投入到课题研究中,努力写论文,以完成科研工作量,没有更多的时间来研究如何上好每一堂课,如何因材施教,如何不断地更新知识体系,于是,一方面少数教师课堂上照本宣科,学生不喜欢他们的课,却没有硬性指标来考核,课就这样年复一年的上着,学生厌学愈来愈重;另一方面,重压之下,科研能力相对薄弱、找不到合适项目的教师只好“另辟蹊径”,学术造假、论文剽窃案例屡见报端。

这些现象致使教师在教学与科研的投入精力比例严重失衡,这种长期的教学与科研严重脱轨现象,势必影响高校的发展前景和声誉,进而影响到生源、人才培养及服务社会等问题。

笔者认为,未来发展中应该让深受学生喜爱的教师全身心回归课堂,但他们要关注科研的成果,关注科研的前沿,不断更新知识;让具有很强科研能力的教师专注于科研,多出精品论文,并负责指导学生科研,经常将科研成果以学术报告的形式传授给学生,各自发挥优势。教学与科研并重应体现在对于教师考核的方方面面。正像科学家不一定能成为优秀的教师一样,不能期待着所有的教师都成为科学家,高校毕竟不是研究院。

三、结束语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规划中明确提出:突出培养造就创新型科技人才。围绕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以高层次创新型科技人才为重点,造就一批世界水平的科学家、科技领军人才、工程师和高水平创新团队。创新教育方式,突出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实现人才数量充足、结构合理、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显著提升,满足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这要求我们不断开拓思路,遵循教育规律,切实将每一个学生打造成适合社会发展的合格人才。[2]

高校教学建议篇(5)

辽宁对外经贸学院在“本科教学思想大讨论”中紧紧围绕着“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这一主题,专业建设、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教材建设以及本科教学管理是本科教学质量的重中之重,是学院院迎评工作的重要内容核心。

一、学院本科专业建设、课程设置分析研究

(一)专业

1、 专业结构和布局。辽宁对外经贸学院不断优化专业总体结构与布局,深化专业建设内涵,科学设置新专业。现有本科专业及专业方向30个(见表一),以经济类专业为主,文学类、管理类、法学为辅,面临着学科门类单一的问题,缺乏理、工类学科,仍需时间解决。知识产权专业顺利申报成功,学院努力建设多学科专业综合协调发展的学科专业体系。

完善本科专业建设要重视新申办专业,为成功申办提供保障。利用自身办学优势,在深入进行市场调研和充分论证的前提下,审视准备申办的专业学科。设立新办专业启动资金,在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教学仪器设备购置、图书资料建设等方面加大投入力度。学院可以出台优惠政策,引进和培养申办新专业的高层次人才。

2、 培养方案。学院根据高等教育的发展趋势和人才成长规律,结合地方基础教育改革、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构筑了知识、能力、素质、创新为一体的专业教育框架,建立了由公共课程、专业课程、素质课程、活动与实践课程等模块组成的课程体系,形成了“多维渗透、学程分段、方向分流”的培养模式。合理设定总学分和总课时、科学设置课程板块,使之与人才培养的目标相吻合。

学院高度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科学素质的提高和实践能力、创新精神的培养。在培养方案中,设立了素质课程板块,规定学生结合自己的个性特点,在素质课程板块选修一定学分。其中包括人文、外语、信息技术素质等三个类型。素质课程的开设,有力地促进了学生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提高。

(二)课程

1、 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改革。学院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思路清晰,课程建设计划周密,措施得力,执行情况好,改革成效显著。为保证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不断适应高等教育改革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学院根据理论课程、实验课程的不同要求,对教学大纲进行全面修订。学院重视精品(优秀)课程建设,立项资助,强化培育。学院加大了精品(优秀)课程建设和优秀课程群建设的力度,逐步形成了一批内容丰富、教法新颖、教学质量高、深受学生欢迎的优质课程。

2、 教材建设与选用。课程选用的教材整体水平高,使用效果好。学院可以成立教材建设委员会,制订了《教材建设“十二五”规划》,完善了教材选用和评估制度,科学规范教材选用与征订工作。

为确保使用高质量的教材,学院应该制定《教材管理规定》、《关于教材征订的具体规定》和《教材选用质量标准》,并采取了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教材选用和管理措施。

二、学院本科教学内容、方法、手段总结

(一)教学方法和手段改进

学院采取得力措施,积极推进教学方法与手段的改革,成效显著,必修课程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授课率高,效果好。

1、 重视课堂教学环节。学院十分重视课堂教学环节,通过举办青年教师会讲比赛、新老教师结对互帮互学、评比优秀教学质量奖等活动,鼓励教师加强教学内容的研究和改革,改进课堂教学方法。广大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根据不同的课程特点,积极采用讨论式、启发式、研讨式等授课方法。

2、多媒体教学手段广泛应用。为帮助广大教师提高多媒体(网络)课件制作及应用水平,学院积极组织开展优秀多媒体教学课件竞赛。加大投入,加快多媒体教学基础设施建设,购置了各类专业教学软件,国际贸易模拟实习软件等。

(二)双语教学

学院重视双语教学工作,制订了实施双语教学的相关措施和激励政策;部分专业积极创造条件,实施双语教学,双语教学工作取得了较大进展。

为提高双语教学质量可以对双语教学分类规划、立项建设、积极实施、稳步推进。为提高教师运用双语授课的积极性,学院可以制定双语教学的奖励政策:一是采用“双语教学”的课程,在计算教学工作量时,按实际工作量的1.5倍计算;二是在年终评优和专业技术职务评聘时,同等条件下,对开设双语教学课程的教师可优先考虑;三是对双语教学课程建设进行立项资助。

(三)实践教学

学院一贯重视实践教学,建立健全了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校内外实习实训基地设备先进,指导老师经验丰富,满足实习实训要求,实习实训时间有保障,措施完善,效果好。

三、学院本科教学管理

(一)管理队伍

1、 结构与素质。学院教学工作实行学院和各教学单位两级管理,学院通过选拔、培养等方法,使一批高职称、高学历、懂教学、善管理的人员充实到学院及各教学单位教学管理岗位,使整个教学管理队伍的职称、学历、年龄等结构趋向合理。

高度重视教学管理队伍整体素质的提高,通过研讨、培训、进修和学习,广大教学管理人员的素质得到较大的提高,为教学工作的规范化运行和教学质量的稳步提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学院领导和教务处管理干部深入教学第一线调研,听取师生对教学改革和教学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帮助师生解决教学工作中的实际问题。教务处在计划制(修)订、新专业申报、教研项目申报和课程建设等方面,为各教学单位和广大教师提供周到的服务;教务管理网页设置课表查询、网上选课、成绩查询和课堂教学质量测评等栏目,方便师生的“教”与“学”。

2、 注重教学改革成果。学院鼓励教学管理人员钻研管理理论,结合工作实际,开展教学管理研究。通过课题立项、经费投入、成果奖励等措施,调动教学管理人员从事教学管理理论研究的积极性。学院每年都划拨教学研究专项经费,用于资助课题研究。

(二)质量控制

1、 教学规章制度的建设与执行。学院针对教学管理过程中出现的一些新情况、新问题,在总结学院多年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基础上,从现代教育教学管理理论出发,借鉴了国内外其他高校先进的管理办法,对原有教学管理制度和管理文件进行了全面补充和完善,对本科教学全过程各环节提出更规范的要求。

内容涵盖综合管理、教学基本建设管理、教学运行管理、实验和实践教学效果、教学质量管理等教学管理的多个环节,形成较为完整的体系,使整个教学管理工作有章可循、有据可依。

2、 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学院完善各主要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合理制定并逐步完善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等各教学环节的质量标准,应该主要包括《教师教学工作规程》、《备课环节质量标准》、《理论课程课堂教学质量标准》、《实验教学质量标准》、《教育实习工作质量标准》等。

在课堂教学质量方面制定相应的指标体系和标准,主要包括教书育人、教学内容、教学组织、教学态度、教学方法、教学效果、作业批改和课后辅导等方面,要求从学生评教、同行评教、督导评教等多角度、全方位地评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质量状况。

参考文献

[1] 尹宁伟.我国本科教学改革新动向——以“985工程”高校为例[J].教育发展研究,2012(11).

[2] 钱颖一.论大学本科教育改革[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 2011(01).

高校教学建议篇(6)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8631(2010)08-0091-02

“两课”即我国现阶段在普通高校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它着眼于引导和帮助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确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理想,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为坚持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不动摇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针对新的实际、新的发展,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中心内容,比较系统地进行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是高校德育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因此,“两课”在高等教育中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新时期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不断进行且取得了一些成效,但同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的具体要求相比,步子太慢,力度太小,效果不明显,推进“两课”教学改革迫在眉睫。为认真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意见》(即中发[2004]16号文件)的文件精神和高职院校“两课”教学改革面临的实际问题,现结合实际就“两课”教学改革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一、制度保障方面

“ 两课”教学是国家构建和谐社会和培养合格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接班人的重要政治保证,也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重要地位不言而喻。但是在实际操作上,各高校“两课”教学却存在诸多的问题,比如有些院系课时开设不足,重视程度不够……要解决这些问题,真正认识到“两课”的重要性,首先就是组织和制度保证,领导重视了,制度健全了,问责明确了,经费到位了,自然“两课”也就受重视了,其教学效果也就有可能真正落到实处了。

建议各高职学院制定制度加大资金投入,进一步改善“两课”的教学条件,完善“两课”教学必需的设备和图书资料,建立“两课”资料室;改善两课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提高他们的政治和生活待遇,增强他们的事业心和使命感,政治理论课教学需要联系实际,根据形势发展不断更新教学内容,教师备课的工作量相对较大。对“两课”教师的教学工作量的折算,建议学院采用其他院校的一般做法,即对每课时的教学工作量按1.2折算系数,注意发挥“两课”骨干教师的作用;建议学院划拨专项经费,选派“两课”教师尤其是年轻教师在职参加国家组织的各级各类进修和培训,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强化教师培训力度,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加强“两课”教师的硕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培养,使其补充和及时更新专业知识,提高教师队伍素质;投入经费着眼于加强“两课”师德师风师责教育,更新拓宽知识结构,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在实施过程中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构建“四位一体,全面渗透,全员育人”的新模式,坚持科学发展观,以学生自我教育为主体、学校德育为主导,建立学生、学校、社会、家庭四位一体的“两课“教育网络平台。切实落实全面管理、全程管理的思想,提高”两课“教育的整体效果。“两课”教学在深入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教育部对“两课”教学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强调使学生掌握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和提高学生思想道德素养,使之成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接班人。在理论教学上本着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原则,努力体现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在高职“两课”的教学中,着力体现职业特色,注意将素质教育贯穿于高职高专人才培养工作的始终。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注意以素质教育的思想和观念为指导,推动“两课”教学模式的改革,在学生具有较强业务能力的基础上又具有爱岗敬业、踏实肯干、谦虚好学和与人合作的精神,使学生安心在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工作。

二、课程设置方面

普通高校的“两课”即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包括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当代世界经济与政治、法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形势与政策教育等课程。从有些学校的“两课”设置现状来看,应该按照教育部的有关规定和大学生就业时暴露出的问题,在原有“两课”设置(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和法律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基础上,增设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课;在课时安排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可以作为第一学年课开设,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概论作为第二学年开设、大学生就业指导作为第三学年第一学期开设并适当增加学时,着力培养德才兼备、“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合格“灰领”人才。

随着形势的发展,现行的“两课”课程的教学内容出现了明显的不适应。具体表现在:(1)各门课程之间有许多重复:一方面表现为“两课”教学内容与中小学同类课程存在内容重复的现象,另一方面表现为“两课”课程之间内容重复的现象。学生学起来没有新鲜感,教师教起来感觉似“炒冷饭”。(2)教材内容的脱离实际,缺乏时代感和针对性:教材内容既要有理论性、系统性,更要有针对性、时效性;既要涵盖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更要反映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而目前使用的教材,忽视对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过程中出现的新情况、新现象的分析和研究,存在较严重的理论脱离实际、知识点陈旧等问题,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和热情。“两课”课程能否紧密地联系我国改革发展的实际,是“两课”教学是否具有生命力的关键。因此,实施“两课”教学课程的创新是“两课”改革的核心。在目前形势下,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提出的“学马列要精,要管用”的思想,加强课程设置的针对性和现实性。

三、教学要求方面

在课程设置已经确立和课程内容已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高校的两课教改应将注意力主要用在教学方法的改革和改进上。探索在新形势下有效地进行马克思主义思想理论教育的新形式、新方法、新途径和新思路。“两课”教学改革包括教学组织、教学环节、教学内容、教学方式、教学手段、考核方式等多方面的改革。

(一)教学内容的改革

教学内容的改革要必免两个误区:一是认为“两课”的课程设置是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教育部共同讨论决定的,“两课”的教学基本要求也是教育部社政司统一制定的,“两课”教师必须严革执行,不能任意更改。另一方面,也不能认为既然“两课”教学要改革,教学改革内容是必须的,于是,不管教育部的基本要求,仅选择自己喜欢的,好讲一点的内容讲授,甚至以改革为由讨论与教学内容无关的问题。改革教学内容,要紧扣时代主旋律,坚持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学生的原则,创新思想政治理论课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参与热情,解决学生关注的理论和现实问题,才能真正将理论内化为学生的行动指南,最终增强教学的吸引力、感染力,进而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因此,教学内容的改革应该在根据中央和国家对当代大学生的素质要求的基础上,尽量选择与专业和实际需要密切相关的教学内容,将课程内容的基本理论教学与社会实际和学生的思想实际紧密结合,凝练教学内容,探究融思想政治教育与核心能力培养于一体的新型教学模式,以增强趣味性、针对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方式的改革

将课堂教学设计成能更好地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启发式教学,这并不与建构主义理论中学习的策略矛盾,相反更能体现“两课”课程的特殊性。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主,让学生与老师共同参加课程的教与学,改变教师绝对主体角色为学生主体地位,促使学生思想政治和道德主体的自我形成、自我发展、自我完善。这里,很重要的突破点就是要一改那种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模式,真正采用系统讲授、分组讨论、参观考察和社会调研等多种有效的教学方式,精心设计和组织教学,增强两课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使学生从习惯行为角色、确认行为角色转换到主体行为角色。老师与学生之间是平等的对话者,是双向互动的关系,这样既能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体作用,又能体现教师导的作用,使学生学习变得更加积极主动,也就形成了教学上师生之间的真正互动。

所以,从培养主体职业能力的教学要求出发,结合当代大学生注重个人利益和国家利益相结合、愿意参与职业能力锻炼的学习动机特征,适时引导他们利用节假日、双休日,结合所学进行一些社会问题及其对策的实际调查研究;在校期间教师可选择带队参观具标志性意义的历史纪念场所和当今发展成就项目;对那些易有歧义的问题,可引导学生选择演讲、集体讨论、辩论的模式来表达个人看法等。

(三)教学组织的改革

在两课教学活动中,采用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大课与小课、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形式。除主干课程按教学计划正常授课外,形势与政策教育和大学生就业指导两门课程应采用专题讲座集中(按院系或者班级)授课的方式,以便于学生和教师互动,增强课堂教学效果。有些内容甚至可以组织指导学生以课外社会实践的方式完成。

另外,还应该健全教学环节。注意抓好读(教材)、听(专题报告)、讲(系统讲授)、谈(讨论交流)、看(录像和影视资料)、查(相关图书资料)、写(调查报告、读书心得、学术论文)等教学环节,让教学效果落到实处。

(四)教学手段的改革

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和专题教学,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多媒体课件等现代教育教学手段,增强学习的直观效果;鼓励学生课堂探讨与教学和现实生活相关的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两课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四、绩效考核方面

在学生成绩的考核上,一些学院只有平时成绩占70%、期末成绩占30%的宏观要求,但对于平时成绩到底如何操作还缺乏统一的细则,造成平时成绩老师操作上的随意化和学生对平时成绩置疑的普遍化。不能以学生一次考试的成绩为准,不能认为考试无非是闭卷或者开卷,不能简单的出两道题就完事。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提高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加强和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变一次考试决定学生成绩为平时考察加期末测试综合评定成绩,平时成绩应从学生在课堂、考勤、作业情况中的综合表现来评定平时成绩。期末考试试题也尽量减少死记硬背的内容,注重考察学生对所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考察学生利用所掌握的理论、观点和方法去认识、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效果考核上避免片面性,不能把教学效果简单的等同于课堂效果。有的教师为了增强讲课的吸引力,花大力气研究如何把理论问题通俗化,考虑如何讲故事,讲笑话,或者组织学生演讲、辩论,让学生看系列专题片、文献片、教学片来代替上课等等。这些做法可以活跃课堂气氛,学生满意率也提高了,课堂效果似乎也不错。但这并不等于教学效果好,往往很难完成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甚至还很有可能夹杂着一些不正确的观点。所以,有些课的课堂效果好,但教学效果全无。

因此,为便于引导学生重视平时的课堂教学,提高政治理论课考核的实效性,教师应该加强和细化平时成绩的考核,做到客观、公正、合理。

五、师资建设方面

无论多么好的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手段,都必须通过教师这个教育主体去掌握、运用与实施。因此,建立一支政治素质好、业务水平高并相对稳定的两课教师队伍,是提高两课教学质量的关键,而且一般情况下,“两课”的教师应相对稳定。

从现实看,当前我国高职院校“两课”师资队伍建设还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在数量不足,结构不合理;缺乏尊重,心态有问题;收入偏低,生活压力多。

针对以上状况,解决好当前高校“两课”师资队伍的问题要做好以下工作:第一,吸引今后毕业的优秀青年学生进入“两课”师资队伍,同时根据实际需要,引进具有真才实学和丰富教学经验的高学历、高职称教师,进一步优化两课教师队伍的年龄和职称结构,解决后继乏人的难题。第二,真正贯彻执行国家教委关于“两课”教师在定编、提职、进修、提升学历、收入分配等方面的倾斜政策,同时加强“两课”教师的思想政治工作,使其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保持高尚的师德和坚定的信仰;第三,切实提高“两课”教师的收入水平,尤其是减轻中青年教师的压力,在政策和制度允许的情况下给他们在子女入学、配偶工作和晋升职称等方面创造更多的有利条件,使他们真正地实现安居乐业。

六、校本研究方面

教学科研是保证“两课”教学改革的前提。作为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高职学院应该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引下按照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要求和方向,结合本院(校)“两课”教学的实际,组织教师编写适合本院(校)专业发展实际需要的校本教材和教学辅导书,主要内容包括与教学大纲和教材内容相配套的经典案例和习题集,不断丰富和充实教材内容,加强知识的巩固效果,进一步增强教材的吸引力、感染力和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

综上所述,便是本人对高职学院“两课”教学方面的一点思考和建议,如能对高职学院的“两课”教学改革有所参考价值,不胜欣慰……

参考文献:

[1] 邓伽.建构主义学习观与思想政治学科教学[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4(5).

[2] 陈春萍.关于“两课”教学改革的理性思考[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高等教育版),2003(04).

[3] 钱艳芬.论高职院校“两课”的教育现状与改革思路[D].南京师范大学,2004.

高校教学建议篇(7)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9052(2016)0005-000030-02

现阶段,我国高职院校正从以往的规模建设阶段转型到内涵发展战略阶段,如何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可持续发展已经是现代高职院校教育讨论的热点话题。想要实现高职院校的健康、可持续发展,最关键的是充分利用学校的各种教育资源,提高高职院校教育质量。一直以来,高职院校管理工作的主要核心是教学管理,其也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重要基础。

一、教育生态学基本原理

教育生态学主要是有机联系教育和生态环境,而且主要将两者相互关系及机理作为研究对象的新兴学科。最早在1976年,美国哥伦比亚师范学院院长提出了学科名称,目前只有10多年时间。生态教育主要是根据生态学理念,经过传播生态文化以及生态知识提高了学生的生态意识,塑造校园生态文明以及培养学生生态素养的教育。生态教育的中心主要以教育为主,对于教育过程起着重要的调节、指导作用。

二、教学管理生态性以及影响生态因子

教育生态学研究的教育研究层次都存在很大差异。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教学管理和学校生态环境具有密切联系。高职院校教学管理过程中一定要明确意识到高职教学管理属于一个相对完整的生态系统,在这个生态系统中每个生态因子相互之间可以协同发展。在物质、信息、能量等方面,每个生态因子都存在一定的转换关系,并且在转换的过程中达到平衡状态。如果立足于全局发展的角度分析生态系统,当然这种平衡是相对的,几个学校内部的因素都是动态平衡状态。这些因子中,如果其中一个因子发生变化,肯定会使其他因子重组、改变,在哲学上就属于运动和平衡的统一。所以,目前影响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相关因子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教学管理特征因子教学管理特征因子主要包括教学计划管理、学校教学管理理论研究、教学计划、专业教育标准、人才培养标准、教学设备管理、实践教学基地、师资管理、课程、教学大纲、教育教学规划、教学运行管理以及教学质量管理。这样的生态因子可以将高职院校管理水平充分体现出来,和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2.学校内部特征因子学校内部特征因子也包括以下2个层面:①教风学风、校园价值、校园组织结构、校容校貌、各项管理规章制度、办学特色以及教学运行机等各方面形成的一种校园文化。高职院校可有效提高高职院校人才培养质量的内涵,优化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其主要目的是为了突出学校办学特色,提高学校办学质量,使高职院校可以更好的满足现代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更好的服务,引导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只有校园文化的正确引导才可以实现这些。②主要包括专业开发、教学环节、开发和建设课程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等整个教学过程中。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如果高职院校定位以及培养模式不同的话,也会对高职院校教学管理造成一定制约。3.学校外部特征因子学校外部特征因子主要是可以调控、制约教育产生、存在以及发展等,属于一个多元化的高职院校外部环境体系。其中学校外部特征因子主要有以下两点:①高职教育发展的区域社会经济、企业职业需求、地方教育政策以及产业行业要素等,实际上也就是地方政府以及社会经济为了促进高职院校教育发展建立的所有外部环境。学校外部保障体系在这些因素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②学校环境、院落环境、城市环境以及家庭环境等。这些学校外部特征因子的生态环境往往是物质因素与精神因素的相容以及自然因素和社会因素的交织。

三、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议

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属于生态现象的一种,一定要站在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根据教育协调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要求,妥善解决教学管理和校外环境、校内环境之间的矛盾,从而尽可能维持教学管理中的生态平衡,避免发生内部生态链危机、系统整体效力减退等严重问题。下面笔者结合教育生态学的基本原理提出了进一步完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建议:1.通过“限制因子”定律营造有效改善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生态环境J•李比希在1840年首次提出了生态学中最著名的“限制因子”定律,J•李比希主要是通过谷类作物产量试验才得出的这个定律。对比谷类产量实验的过程中,实验操作者往往会发现,农作物需要的大量营养元素并不会限制农作物,而那些微量元素才是真正限制农作物的因子。在试验的过程中,只需要在农作物中稍微加入一些微量元素就可有效提高农作物的产量,由此可见,农作物产量增加的“限制因子”应该是微量元素,而且在此基础上提出了“限制因子”定律,也是生态学中非常著名的一个定律。现阶段,“限制因子”定律慢慢的从自然因素一步步扩展到精神因素、社会因素。对于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工作而言,难免会有一些限制因子,然而这些限制因子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如果无法及时、有效的解决这些限制因子,肯定不利于高职院校教育管理的健康、可持续发展。2.做好生态调控工作,建立一种良性发展生态循环教育生态系统是教育生态学中最为复杂的层次。对于教育影响而言,规范的环境以及家庭社会环境主要是可以将个体的生态特征充分反映出来,然而这些生态环境对于学生不利的话,就会限制学生的个体发展;如果这些生态环境对于学生有利的话,就会促进学生的个体发展。每一所高职院校都可以看成一个教育生态群落,就目前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现状分析,对教育群体有所影响的生态因素具有多样化,教育群体之间会存在中性、合作以及竞争等多种复杂的相互作用,这些作用和生物系统会存在很大不同,教育者通过群体动力学从而进一步促进群体中个人的发展以及群体的发展,这就要求教育者个体应该具备良好的素质,并且对执行教学管理制度或者措施时出现的一些问题进行定期检查,也可以及时、适当的处理教学管理中存在的各种问题。3.教育生态学理念下优化生态式教学管理制度高职院校教学管理中实施生态模式教学管理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①整体性、平等性,已经突破了以往的封闭性特征,这是非常值得强调的。②相互作用、可创生性、持续发展性,这里需要注重的是学生个体生长性。积极落实生态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实际上也就是建立一个激励性的管理制度框架,为广大师生提供一个更大的发展空间。为此,高职院校应该建立一种“以人为本”的教学管理模式,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不应该设置太多、太具体的管理制度,应该为广大教师和学生提供更多选择空间。4.错位发展,实施“生态位”教学管理制度所谓错位发展主要指的是将恶性竞争的生态位错开,从而有效降低和其他学校出现生态位重叠的概率,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充分体现出来。高职院校教育是培养应用型人才以及技能型人才的一种新兴教育类型,一定要找准自身的“生态位”执行错位发展战略。因此高职院校教学管理应该将其和教育教学以及市场发展的生态链接进行动态调整,以高职院校生源条件为依据,以高职院校实际发展为基础,以社会需求为主要导向,以错位发展为主要理念明确自己的教育目标。总而言之,基于教育生态学视角下实现高职院校教学管理的过程中,应该定期调整教育教学和市场发展的生态链,结合高职院校当前实际发展情况,根据社会的短期需求以及长远需求以及学校生源条件,树立错位发展理念找准自身的定位。为此,高职院校应该进一步完善教学管理制度,不断提高市场意识,鼓励学生自主创业,不断为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应用型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建议篇(8)

众所周知,物理学是一门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的学科,从最初的自然科学开始,经历了经典物理,量子物理,发展成为今天系统的、全面的理论体系,物理学已经从最初单纯的对自然现象的分析和经验的总结,抽象成为能够指导人们生活,生产活动,并在一定程度上预测人们行为结果的指挥棒。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小到肉眼不能分辨的电子器件,大到我们的航空航天设备,都离不开物理学。物理学与数学、化学、生命科学等其他学科共同组建了当今世界的科学大厦,而物理学是我们了解这座大厦的一个窗口,是人们用来探究自然界的眼睛。所以,为了更好的认识世界,提高我们的生存能力,我们每一个人都应该学习一些物理学知识,我们的物理教学应该走向大众化。这一大众化过程应该从中小学开始实施,但重点应该放在大中专院校,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大中专院校更利于物理教学的大众化改革。但对于不同学生群体要有不同措施。那么针对物理基础薄弱的高职类院校的学生如何更好地进行物理教学,更好地传授物理学知识呢?本文罗列此类院校物理教学普遍存在的几个问题,并给出合理可行的改革建议。

一、高职院校物理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材选择不合理,授课衔接不当

据我所知,我国高职院校的学生许多没有经历高中物理课程的学习,不具备普高学生的基础,若直接向其传授大学物理的一系列内容,无疑是“拔苗助长”。例如:在讲热力学部分时,大学物理的多数理论是关于理想气体的,但很多学生中学阶段没有学过热力学的相关内容,甚至没听说过理想气体状态方程。又如:大学物理略过了高中物理的受力分析的讲解,直接介绍质点的运动,质点的动量定理、动能定理、动量守恒、能量守恒,并进一步推广到刚体的功能原理,而许多学生却没有学过牛顿第二定律。至于爱因斯坦相对论,及原子物理和量子力学等,对于他们来说犹如“天书”一般。

(二)学生兴趣缺乏,自控力差

高院校的学生,尤其是从中专院校考入的这部分学生,基础薄弱,多数在中学时对每门功课的学习都缺乏动力,自学能力差。通过对这些学生的调查,发现此部分学生普遍反映大学物理抽象复杂、晦涩难懂,认为大学物理讲授的内容超出他们的理解力,无论怎样都学不会,于是造成课前不预习,课后不复习,课上睡觉,玩手机这种自暴自弃的现象。

相对于传授知识而言,高职院校更注重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更关注就业率,学生也认为大学物理这门课没用,因为考研一般不考大学物理,用人单位只看会不会操作机器,并不关心懂不懂物理。于是造成许多院校对物理教学不重视,随意删减教学课时,甚至取消大学物理课,这完全违背了教育部规定的教学大纲。大学物理课需要实验辅助,而许多院校因实习实训及其它专业课实验时间紧张,或因设备购买维修资金不足,选择不开设大学物理实验课程。我们知道,实验课是学生自己动手,见证理论知识的过程,也是增加学生学习兴趣的手段,如果取消,那么高职院校大学物理的讲授将更加困难。

(四)师资建设投入不足

由于学校对物理教学的不重视,导致老师教学模式和方法改革由于条件限制无法进行,久而久之,造成教师工作缺乏能动性。另外,多数高职院校不注重教师科研能力的培养,校内不购买国内外电子期刊,没有相关科研启动资助,导致教师申报省级以上科研项目困难,教师专业素质无法提升,难以适应现代信息技术进步带来的教学环境的变化,最终导致教师整体竞争力差,教师教学能力逐年下滑。

二、高职院校大学物理教学改革的几点措施

(一)选择或编写合适教材,分层次教学,做好教学衔接

根据高职院校学生物理基础的不同,大学物理教学应该选择不同难度的教材或者编写适合于本院学生的教材,做好与学生中学物理教学和其它专业课的的衔接工作。例如:对于没有学过高中物理的这部分同学,可以先简单讲解高中物理的部分基础知识,然后再有选择地讲一些大学物理的内容,着重介绍通俗易懂,应用性强的物理常识。而对于有一定高中物理基础的学生,则可选择稍难的教材,但还应注意与本科院校学生的区别,此类学生可根据专业的不同制定不同的授课大纲,尽可能做到与本专业相结合。如:机械工程专业,应重点讲授力学方面的内容。而对于机电专业的学生可侧重电磁学。这样可以保证各个层次的,各个专业的学生通过大学物理的学习而有所收获。

(二)改变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兴趣,提高重视程度

由于大学物理内容多,分配课时少,目前,多数学校大学物理的讲授方式还是传统的“满堂灌”的方式。而高职院校的学生本身物理基础薄弱,对物理学习缺乏兴趣,如果机械地向他们讲授这些高深的理论,就会造成没有学生听课的形式教学。由于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教学手段也趋于多样化,我们可以在物理教学中多引入一些直观的演示实验,或者通过多媒体技术制作电子演示图像,甚至可以指导学生自己动手制作实验仪器,独立设计实验步骤,帮助学生理解抽象的,枯燥的理论。如果实在没有对应的演示实验,也可以通过讲解理论发展背景,穿插相关物理学史料,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这就要求教师的讲解能够做到深入浅出。而所有这些,包括实验设备的购买和高素质教师的培养都离不开学校的支持,学校应首先改变物理无用论,而不是盲目删减物理课时,这样教师和学生才会重视物理知识的学习和应用。据我所知,有些院校已经开设了针对文科学生的大学物理课,而且效果很好,这一点值得其他院校学习。毕竟大学的宗旨是为社会培养综合素质的人才,而不是简单的操作工。

(三)改变考核方式

在高职院校中,大学物理通常是一门公共课,那么,作为一门公共课,如何使学生学有所获,如何更好地与专业课相结合,提高学生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力才是重点。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学”的过程。例如:可以在教学过程中,将课前预习,课上问题回答情况及课后作业,思考等计入期末成绩,适当降低期末成绩所占的比例,这样更有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总结

顺应社会发展需要,高职院校的任务即是为企业培养应用型,技能型人才,但任何一个企业要想取得长远发展,都离不开知识面广,理论功底扎实的员工。这就要求我们改变教学模式,调整教学理念,多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有潜力的建设人才。

参考文献

高校教学建议篇(9)

一、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精确的教学定位

国家对职业教育的大力扶持,使职业学校获得了快速发展。不少高职院校是在传统中等职业学校基础上升级发展起来的,教育理念没有得到相应的转型升级,尤其表现在教育教学与目标定位上。不少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沿袭中等职业学校定位,或盲目照搬高等教育定位,定位的不精准与泛化影响了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效率的提升,也制约了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发展。

(二)相对滞后的教师素质

市场营销专业不同于其他专业,具有很强的时代性元素,需要根据市场营销新动向不断创新,丰富自身的专业素质。目前不少教师专业知识面狭窄,市场营销知识陈旧。教师专业素质的滞后性,难以满足市场营销专业对教师的需求,迫切需要教师不断优化自身知识结构,以适应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的需要。

(三)流于形式的实践教学

高职院校培养的人才面向社会、面向岗位,培养学生实践能力是关键。目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存在重视理论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现象,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不合理,实践教学往往流于形式,与企业合作不够深入,迫切需要高校加强实践教学,提升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二、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建议

(一)加强市场调研,定位科学合理

1.高职院校人才培养定位。高职院校首先要加强市场调研,深入分析市场对高职教育的人才需求现状,认真解剖目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普遍存在的问题,正视当前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现状。“高职院校的教学目的就是培养学生的专业能力,以适应社会需求,满足学生就业的愿望”。在市场调研的基础上,高职院校对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模式、特色等进行优化调整,更好地引领市场营销专业教学。2.市场营销专业定位。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要在学校人才培养宏观目标指引下,进一步深入市场,调研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根据市场营销人才需求以及岗位实际需求,改革市场营销专业教学。只有以市场为导向,以岗位能力培养为中心,才能有效提升市场营销专业人才的综合素质。

(二)打破陈旧观念,提升师资水平

1.高职院校要尝试构建开放性师资队伍体系。开放性是现代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只有构建开放性的教育才能使教育不断获得新鲜的活力。高职院校在教师队伍建设上,要突破师资队伍建设的传统观念,在保证教师队伍相对稳定的基础上,不断优化师资队伍。首先,高职院校可以聘请优秀的市场营销师担任学校教师,他们往往实践经验丰富,能够将市场营销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弥补现有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缺陷;其次,加强校际之间教师交流,通过校际教师交流,促进校际教师之间教学研互动;第三,可以去聘请市场营销专家作为客座教师,市场营销专家不但理论知识深厚,实践经验丰富,还具有很强的前瞻性,有助于提升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的视野。2.高职院校要加强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教师是高职院校最宝贵的教育教学资源,只有充分挖掘教师资源,才能办最优质的教育,因此,高职院校要加强“一师多能型”教师队伍建设。首先,高职院校要加强市场营销教师培训,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将教师培训纳入高职院校发展规划,优化教师知识结构;其次,积极推动大范围的教科研活动。高职院校要积极为教师搭建学习平台,包括校际教研活动、地区间教学竞赛、教研等,通过教研活动与学术活动,取长补短;第三,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高职院校要加强学校骨干教师队伍建设,通过骨干教师队伍建设,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作用,全面推动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师知能素质的优化。

(三)深化实践教学,提升实践能力

1.推动校企合作,优化实践教学。高职院校提升市场营销人才培养质量的一个关键是夯实实践教学,深化校企合作。目前校企合作存在单向性主动现象,企业参与校企合作的主动性不强,这就需要学校与企业基于双方利益与共同发展的认识高度,进一步深化校企合作。首先,高职院校要提升校企合作的主动性。高职院校作为校企合作的主导者,无论是在教师层面,还是学生、科研方面,都要提升合作的主动性。为了提升校企合作的实效性,高职院校要加强校企合作制度建设,确保学校、企业、学生等多元参与主体的实际利益。通过校企合作,不断完善高职院校的职责,促使企业履行好应尽的职责,保障企业享有的权利,同时为学生提供实践学习的机会等。其次,高职院校与企业要构建利益共同体。企业在校企合作方面缺乏主动性,一个重要的因素是企业从校企合作中获得的利益不足。高职院校要基于校企合作的高度,积极探索如何构建利益共同体,既保证高职院校在校企合作中获得丰厚的回报,同时又要使企业获得相应的回报,促进企业经济效益提升。最有效的路径是,高职院校要进一步推动产、学、研一体化研究,推动企业生产、学生学习、学校教科研等多举并重。产学研一体化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实践学习的有效性,也通过学研促进企业技术更新与优化,转化为经济效益,使企业通过校企合作,获得丰厚的利益回报。2.强化内容设计,提升实效效能。实训教学的有效性需要强化内容设计,有效推进专业课程实训、校内基础实训、校外综合实践等。专业课程实训、校内基础实训致力于夯实学生市场营销专业理论基础,培养学生基本实践技能。学生通过专业课程实训,掌握基本的市场营销职业素养与基本技能,具备市场营销专业学生所必需的运用财务、营销等基础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校外综合实践重点设计好顶岗实习。高职院校要精心打造长期合作企业,与资质好的企业建立长期关系,为学生提供较好的实践条件。为了鼓励学生创业,高职院校在推动校外综合实践时,要将创业实践作为一个创新项目,鼓励学生根据营销市场的动向,并出台相关的政策,鼓励学生面向社会,自己创造实践机会。也可以组团开展创业实践,培养学生创新思维,推动市场营销实践向更有效、更高层面推进。总之,高职院校市场营销教学要勇于开拓创新,具有创新意识,紧紧围绕市场营销人才需求,提高学生职业核心素质,提升人才竞争力。只有不断改革创新,才能使市场营销专业教学焕发出新活力,向社会输送高素质市场营销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张建军.高职院校市场营销专业教学改革的探究[J].包头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2,(01).

高校教学建议篇(10)

中图分类号:F243;G642 文献标识码:A

1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性质和教学目标

随着知识经济的来临,人力资源正在成为经济发展中最重要的资源,人力资源管理成为企业管理的主要内容。正如世界管理大师德鲁克所说:“管理者用在人的管理与进行人事决策的时间应当远超过花在其他工作的时间,没有任何别的决策所造成的后果和影响会像人事决策与管理上出现的错误那样持久和难以消弭。”因此,人力资源管理的重要程度,决定了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重要性。

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应用性较强的课程,它阐述了对组织中人力资源进行有效开发、合理利用及科学管理的机制、制度、流程、技术和方法。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观念;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培养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工作的能力和素质。为社会培养专业的人力资源管理人才,提高整个社会的人力资源管理水平。

2高校人力资源管理程教学中的问题

高校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中主要存在以下三方面的问题:

教师方面。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技术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从西方发达国家引进的,人力资源管理对我国来说是一门新兴学科,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师大多缺乏对这门学科的资深研究,更不用说企业管理方面的实践经验。因此,在大多数高校,该课程教师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研究水平和管理实践能力水平普遍不高,这也正是当前我国高校人力资源管理教学缺乏高效性的重要原因。

教学内容方面。许多高校在2000年左右才设立人力资源管理课程,国内在本土人力资源管理实践基础上编写的教材很少,主要引用西方人力资源管理理念和方法,然而东西方文化及企业发展阶段、市场环境的不同,加上国内教师对西方企业人力资源管理理解程度偏颇,导致教材内容被简单教条化传授,不能适应中国企业现状的需求,解决不了国内企业独特的人力资源管理问题。教学与现实脱节,难以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

教学方法方面。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既需要理论知识的讲授,更需要人力资源管理技能的训练。但是大部分教师还是采用传统的灌输式教学,缺乏与学生的互动共鸣,使学生很难掌握到人力资源管理的深层次涵义,达不到实践性学科的教学效果。

3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改革的建议

教师仅仅知道人力资源管理的课程内容是什么是不够的,为了让学生学好该门课程并从中受益,我们需要确定该课程教学改革的原则,一是激发学生学习人力资源管理的兴趣;二是促进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知识体系的理解;三是培养学生成为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坚持以上三个原则,对人力资源管理课程教学的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的改革给出以下建议。

3.1教师队伍理论和实践水平提升

建立一批双师素质教师队伍,对现有的教师进行在职培养或进修来提高人力资源管理教师的理论水平;同时积极鼓励中青年教师到企业中去挂职锻炼,积累管理实践经验。引进人才时,同条件下优先聘用具备行业管理实践经验的人才。邀请成功的企业人力资源管理者定期来校开展讲座和座谈活动,让学生谈出听后感。有了具备先进理论和实践管理经验的老师,使学生更多地了解最新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和实践前沿,培养人力资源管理应用型人才。

3.2教学内容多元化导入

亚里士多德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起地球”,兴趣就像杠杆的支点,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在基本的教学内容满足的前提下,增加教学内容边缘知识作为引子,增强学生对该门课程的兴趣。人力资源管理是管理学的重要分支,学好人力资源管理首先要管理好自己。可以把管理好自己做一项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做一份自我管理计划,包括学习计划、读书计划、情绪管理甚至可以是未来人生计划,这份计划可以交给老师,家长等其他信任的人作为一个计划见证人。还让学生思考怎么样成为一个成功的管理者:可信度、人际沟通,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创新等诸如此类,使学生建立起现代人力资源管理念,较好地培养学生思考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从中领悟管理的真谛。同时,在关键的知识点的讲解上,大胆地做了相关的拓展和延伸,或增加一些新兴的知识点。

总之,不要拘泥于教材内容,尽所能给予学生更多更有益的知识,作为人力资源管理课程的引子,引导学生产生兴趣,更容易消化枯燥乏味的理论知识。

3.3教学方法多样性结合

实践性操作性强的学科在教学中避免从理论到理论的说教模式,建议采取问题讨论、小组活动、案例研讨、情景体验等教学方法帮助学生更加贴近真实世界的人力资源管理,从不同角度理解掌握人力资源管理知识。

问题讨论方法:每章学完提供相关问题,使学生记住本章重点概念内容。小组活动:就人力资源管理各个模块设计小组互动活动,学生按小组划分自由组合,推选组长,使学生积极参与,加深对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解。案例研讨:选择贴近国内现状的人力资源管理案例或者让学生自己间接或直接寻找案例并研讨分析,以强化学生对人力资源管理重要原理和概念的理解和应用。情景体验: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开发、规划和贯彻实施人力资源管理中的真实情境,使学生获得对人力资源管理不同侧面更深层次、更个性化的感悟。

上一篇: 工程质量与安全管理 下一篇: 安全教育的价值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