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9 16:22:18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1)

音乐课程目标的设置以音乐课程价值的实现为依据。通过教学及各种生动的音乐实践活动,培养学生爱好音乐的情趣,发展音乐感受与鉴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提高音乐文化素养,丰富情感体验,陶冶高尚情操。上述课程目标内含在以下三个层面的表述中。

(一)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丰富情感体验,通过音乐学习,使学生的情感世界受到感染和熏陶,进而养成对生活的积极乐观态度和对美好未来的向往与追求。

2.提高音乐审美能力,陶冶高尚情操

通过对音乐作品情绪、格调、思想倾向、人文内涵的感受和理解,培养音乐鉴赏和评价的能力,养成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在真善美的音乐艺术世界里受到高尚情操的陶冶。

3.培养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精神

通过音乐作品中所表现的对祖国山河、人民、历史、文化和社会发展的赞美和歌颂,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在音乐实践活动中,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和宽容理解、互相尊重、共同合作的意识和集体主义精神。

(二)过程与方法

倡导完整而充分地聆听音乐作品,使学生在音乐审美过程中获得愉悦的 感受与体验;启发学生在积极体验的状态下,充分展开想像;保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根据中低年级学生的身心特点,从音乐基本要素入手,通过模仿,积累感性经验,为音乐表现和创造能力的进一步发展奠定基础。

大量提供开放式和趣味性的音乐学习情景,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好奇心和探究愿望,引导学生进行以即兴式自由发挥为主要特点的探究与创造活动,重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探究过程。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在群体中的协调能力。

(三)知识与技能

1.音乐基础知识

学习和了解音乐基本表现要素(如力度、速度、音色、节奏、旋律、和声等)和音乐常见结构(曲式)以及音乐体裁形式等基础知识,有效地促进学生音乐审美能力的形成与发展。

2.音乐基本技能

培养学生自信、自然、有表情地歌唱;学习演唱、演奏的初步技能;在音乐听觉感知基础上识读乐谱,在音乐表现活动中运用乐谱。

3.音乐创作与历史背景

以自由、即兴的创作方式表达自己的情感,学习浅显的音乐创作常识和技能。通过认知作曲家生平及作品的题材、体裁、风格等,了解中外音乐发展的简要历史,初步识别不同时代、不同民族的音乐,加深对中国民族音乐的认识和理解。

而音乐课堂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完成的,在这个教学的过程中,审美的教育贯穿着整个音乐教学过程,对增强音乐教学效果,培养学生全面发展,引导学生从心灵深处理解音乐、表达情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然而,要使美育收到潜移默化的效果,则需要春风化雨般的艺术性教学。如精辟生动的理论讲授,优美规范的表演,精湛艺术的课堂布局等,都能使学生在学习音乐知识的同时,得到美的享受。

(一)结构美 结构完美,布局合理的课堂教学,不仅能给学生带来求知的乐趣和享受,而且对教学本身有着巨大的感染和熏陶作用。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2)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W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3)

设计目标应该注意三个维度的整合,将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和知识与技能三个方面统一为一个有机的整体,因为过分突出哪一方面或忽视哪一方面都会使教学产生偏颇。课改之前的音乐教学注重知识、技能的学习,因此教学目标过多地围绕知识与技能教学设计,这显然是一种偏颇;然而当前则又有走向另一偏颇的倾向性,那就是无知识要求的情感态度,或无目标达成的过程方法,这两种不良的音乐教学状态都应引起关注。以下案例值得大家思考。

其一:唱歌课《如今家乡山连山》。学生基本学会歌曲后,教师采用独唱、对唱、小组唱、全体齐唱等多种形式唱了一遍又一遍。但每遍都没有情感和技能上的任何提示和要求(情绪、表情、速度、力度、节奏等)。结果重复演唱了许多遍后,不仅学生的歌声不见起色,而且流露出厌倦之感。

其二:唱歌课《雪花带来冬天的梦》。教师在指导学生唱歌时,让学生分成小组讨论歌曲有几个乐句,由几部分组成,可以运用几种演唱形式等。教师站在一旁若有所思,似乎在思考下一步的教學环节,在计算课堂上已过去的时间,既没有参与学生交流,也没有调控学生在小组内的交流情况,就随意地在各小组间巡视了一遍后结束讨论。前后没有几分钟,在学生讨论兴趣正浓时打断了讨论,进入了下一阶段的教学。结果,学生茫然、失望的神情写在脸上。

以上案例中的教学现象集中反映了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有效性问题。很明显,上述两个课例都存在音乐教学目标不清晰,缺乏鲜明的指向性与达成性设计的问题。还有一些音乐课,教学内容过杂,太孔,知识无序,教学过程鲜见有机的组合与连接,教学形式与方法过于外在和花哨,往往与教学内容脱节,有活动没体验,有形式没内容,学生在课堂上一会儿忙这,一会儿忙那,缺乏目的性。有些音乐课追求形式,而不是神似,一些根本不需要的形式(如分组)却乐此不疲,一些直接明了的问题也让学生去讨论,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内容也要学生去创编。这样的学习不但达不到合作学习的目的,而且很容易挫伤学生合作学习的热情,养成敷衍了事的不良学习习惯。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于整合

在音乐教学目标的设计与整合方面,我们要注意音乐教学各领域之间的有机联系。《音乐课程标准》设定的四个音乐教学领域是一个相互联系、相互渗透和相互依存的关系。音乐教学内容虽然划分为感受与欣赏,表现,创造,音乐与相关文化四个不同领域,但体现在教学中却是一个整体。因此.不同教学领域的相互渗透与整合,可以最大限度地发挥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从而促进学生感受力、欣赏力、表现力和创造力的和谐发展。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4)

(一)教师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

当前,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有效的师生互动,大多数的音乐课堂教学模式都是教师问、学生答的情况。因此,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缺乏有效的对音乐作品进行鉴赏的过程。教师在对作品进行讲解过程中,缺乏有效的对音乐作品进行引导,学生没有对作品进行相应的感受。音乐课堂教学中,大多数是教师枯燥的讲解乐理知识,学生没有对作品进行分析、思考、交流、沟通的过程。初中学生的认知程度不高,初中阶段是学生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形成的重要阶段。因此,教师要充分把握好这个阶段进行教学。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大部分教师总是以自己为中心,扼制学生的兴趣发展,阻碍学生学习的热情。

(二)初中课堂教学活动中缺乏正确的教学目标以及良好的教学方法

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给音乐教学赋予了深刻的价值。换句话说,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将有效的音乐知识讲解给学生,同时,有效地培养学生的音乐鉴赏能力和审美能力,并使初中学生形成了积极的生活态度。但是,在实际的课堂教学活动中,部分教师的教学目标是课堂上只要教会学生唱歌就可以,没有明确的音乐教学目标。针对教学方法来说,教学过程中,教师仅仅使用传统的练唱法,扼制了学生学习音乐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进而使音乐课堂教学效果严重低下,阻碍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三)传统音乐教学方式不符合当前社会发展需要

审美能力和音乐鉴赏能力是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的重要核心。传统教学活动中,教师忽视开发学生创作音乐的能力,阻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教师大多采用死记硬背的方式,教学模式和教学手段过于陈旧,不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求,使得培养出的学生大都缺乏应变能力以及灵活性。

二、针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弊端而提出的有效措施对新课程背景下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弊端提出的有效措施,具体包括:有效提高音乐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技巧、树立正确教学目标,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方式逐步改善、将创新精神融入到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

(一)有效提高音乐课堂中师生有效互动的技巧

教师要积极营造良好的教学环境,给教师和学生提供良好的师生互动氛围。要求教师对音乐课堂教学活动进行良好的设计,同时,掌握良好的音乐课堂互动技巧。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始终要用宽容的态度进行教学,利用巧妙的教学语言,使枯燥难懂的乐理知识变得有趣生动。音乐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鼓励学生进行作品的解读,使学生将自己的想法及时地表达出来。课后教师在进行必要的总结,师生要进行有效的互动,对音乐作品做出有效的交流、沟通、解读。

(二)树立正确教学目标,有效利用教学评价进行教学

实现音乐课堂教学效果的重要措施,是对学生进行有效的教学评价,使学生始终处在教学活动的主体地位,并在教学中要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全面提高。因此,教师要善于利用有效的教学评价,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鼓励。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初中音乐教学评价要以促进学生的素质提高为主要目标,要充分利用正确、有效的教学评价功能。总而言之,在实际的初中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灵活运用教学评价。同时,教师要将教学评价和音乐课堂教学内容融合起来,尽可能地避免教学脱节的情况发生。教师要用自己的真情实感感动学生,对表现良好的学生或者是优秀的学生予以及时鼓励。

(三)将创新精神融入初中音乐课堂教学

活动中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传统的以唱歌为主的音乐教学模式不能适应当前社会的发展。所以,教师要在教学活动中,积极进行音乐教学方式创新,要充分以学生为主体,积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同时,采用灵活的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教学,尽可能地提高音乐课堂教学效率,使学生的积极性大大提高。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5)

初中音乐课堂的有效教学是学生参与学习的基本条件,然而当前很多音乐课堂教学中面临“教师爱教,学生厌学”的难题,如何让音乐课堂绽放独有的魅力,实现有效教学成为每一位音乐教师需要考虑的问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离不开教师对课堂教学设计的创新,从系统教学的视角,思考教学实施的整体性,尤其是音乐课中的音乐活动,笔者认为应该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教学过程”创新教学设计,着眼于初中音乐课“教什么”“如何教”,提高初中音乐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

一、教学内容的整合

教学内容包括音乐课堂中,教师选用的音乐教材、音像资料、其他音乐参考书等。我校采用的初中音乐教材是人民音乐出版社教材,教材是音乐老师选择教学内容的主要来源,有时也会引入一些课外内容,选择与创新教学内容是有效教学实践的基础与前提。笔者认为在整合音乐教学内容时,可以以学生为中心,把握音乐即听觉盛宴的主线,整合主题式教学内容,让学生欣赏同一主题的经典音乐作品,让学生“欲罢不能”。

从人民音乐出版社的教材看,教材中的单元教学内容都有一定的主题,如军乐与进行曲(行进中的歌)主题,有《婚礼进行曲》《咱当兵的人》《中国人民进行曲》等,爱国歌曲(七子之歌)主题,《东方之珠》《鼓浪屿之波》《七子之歌――澳门》等,结合教材单元主题教学内容,笔者对同题材的教学内容引入课外音乐,大大丰富了课堂内容,同时也是对教材的延伸,如笔者在爱国歌曲主题中加入《爱我中华》歌曲欣赏,增加同主题下音乐作品的对比,进一步加深了学生对音乐的理解。

二、教学目标的设计

在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是教学实践的出发点,是教学实践的“风向标”,在初中音乐课教学时,要明确教学目标,告知学生“学什么”“学到哪”“情感体验”等,从顶层设计方面影响课堂教学实践效果。初中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设计,要围绕“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首先要覆盖三维目标,注重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立体教学。其次要结合音乐课堂教学过程,在预设和生成中确立教学目标。教学目标可以看做是教师对课堂教学效果的预设,以预设为指引,抓住课堂教学的机会,应用音乐经验和音乐智慧,帮助学生化解音乐难题,实现音乐课堂教学目标的过程,就是音乐课堂生成的过程。

如,笔者设计《青春舞曲》的教学目标,要求(1)感受歌曲中亲切活泼的情绪,懂得珍惜青春的道理。在创作参与过程中,乐于深入探讨音乐。(2)学生在模仿、探究、合作中,学习唱歌、表现歌曲,能够自主尝试音乐创作。(3)能够以自然清晰的声音演唱歌曲。又如,设计《十送红军》教学目标为:(1)学生集体有感情自信地演唱歌曲,积极参与实践活动,感悟歌曲中的情感。(2)在老师的引导下,学生能够分析总结歌曲的规律。(3)学生能够简单介绍集体和他人的歌曲演唱。

三、教学过程的创新

音乐课堂教学过程是教师、学生、教材、音乐实现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教师应创新教学过程,整合丰富的音乐内容,构建音乐“平等对话”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擦出音乐火花,提高音乐教学质量。笔者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将初中音乐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创新大体概括为:导入环节设计、教学步骤递进、音乐情境创设和音乐活动创设四步曲。

1.在导入环节设计时,笔者常采用的形式有提问、诗朗诵和卡拉OK形式。如,笔者为了开始新课莫扎特b小调第40交响乐的教学,选取了SHE的歌曲《不想长大》,将其引入音乐课教学,给学生播放歌曲,然后也拿起麦克风演唱,这样一下子就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他们非常认真地听着演唱。在演唱结束后,我问学生:大家知道刚才《不想长大》的主旋律是源自于哪里吗?然后告诉学生是从莫扎特交响曲借鉴而来,是莫扎特b小调第40交响乐的片段。笔者以这样的导入形式开始新课,很大程度上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也给学生留下了莫扎特交响曲的深刻印象,是一个较好的开场白。

2.教学步骤递进设计,为了给学生一种层层递进的感觉,我在《非洲的灵感》单元教学中,将单元教学设计为三大版块,从非洲风情出发,然后让学生欣赏非洲音乐,介绍非洲音乐的乐器,了解音乐的灵魂,最后是非洲舞蹈,向学生介绍非洲舞蹈中折射出的风情,每一版块设计,都是对教学内容的细化,最后引导学生总结比较,获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3.为学生创设音乐情境,吸引学生置身音乐情境,感受音乐的流动,深化学生音乐情感的体验,在设计《二泉映月》时,为了烘托气氛,我利用光线创设情境,拉了窗帘,光线变暗,营造低沉的情境氛围,在作品音乐响起后,随着我的讲解,学生很快就感受到作品中的“遭遇”,看到劳苦大众的“悲惨”,作品给学生的感觉是流不完的辛酸泪,是道不完的苦情话,低沉的光线、压抑的音乐相呼应,给学生一种“独怆然而涕下”的感觉,上了一节印象深刻的二胡曲课。

4.音乐活动创设,在音乐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为学生搭建音乐表演舞台,创设音乐活动,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才干,参与音乐活动,展示自我。如笔者曾经创设“小小音乐家”的音乐活动,鼓励班级学生结合所学,自己编创作品,学生对这一活动非常感兴趣,也创作出丰富的作品形式,展现自己的学习成果,是一个很好的课堂教学实践有效性的评价手段。通过音乐活动的开展,很好地调动了学生的音乐兴趣,也丰富了音乐课堂内容,闪现了学生的音乐“亮点”,增加了师生、生生的沟通交流。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6)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5.078

在初中阶段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音乐课程的学习,一方面可以扩展学生的音乐学科专业知识储备,提升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水平和学习能力。另一方面,则可以调整学生的学习心理和学习情绪,使学生在音乐课程学习过程中感受音乐的魅力,提升学生的音乐审美能力和鉴赏能力,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在现阶段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由于受到传统音乐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的影响,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习惯于向学生进行音乐学科知识的讲解和灌输。课程教学氛围较为枯燥、压抑,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不仅难以感受到音乐教学所蕴含的审美因素和深厚情感,同时还背负着沉重的课业学习压力,影响学生音乐素养的提升以及音乐鉴赏能力的形成。在新课程标准的教学背景之下,如何转变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理念,丰富音乐课程教学方法,采取更为有效的课程教学策略,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成为初中音乐课程教学所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下面我将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谈谈对这个问题的几点看法,并提出相应的教学策略。

首先,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将生活化教学理念引入音乐课程教学之中,改变学生对于音乐课程学习的认知和理解,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学效率。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向学生进行音乐课程教学时,应该使初中音乐课程教学和学生所处的现实生活建立相关的联系,从而提升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全面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内容,往往局限于音方滩闹中,单纯的向学生讲解教材中的音乐知识,引导学生进行教材音乐曲目的学习和演唱。

这种传统的音乐课程教学模式,使教师的课程教学和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局限在教材的狭小教学框架中,使学生在学习中感受到一定的强制性和压迫感,而不能以一种放松的心态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曲目的学习和练习,影响学生音乐学习兴趣的激发和培养。导致学生在进行音乐课程学习时,将学习的注意力和学习重点,全部放在对于教材内容的学习和挖掘上,使学生忽视了生活中存在的诸多音乐元素和音乐曲目,影响学生对于音乐学科的认知和理解,影响学生音乐课程的学习质量和学习视野。

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积极的在音乐学科教学和学生的现实生活之间,建立起密切的联系。使学生认识到音乐课程的学习,不仅仅局限在教材内容上,而是深入到现实生活之中,感受现实生活中存在的音乐知识和音乐元素,拉近学生和音乐课程学习之间的距离,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让音乐能够走进学生的生活历程之中,提升学生对于生活的感知能力和学生的生活品味。在向学生进行生活化教学时,可以适当渗透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喜闻乐见的音乐形式和音乐曲目,例如学生熟悉的电影插曲、民族传统曲目等。使学生在一种自己熟悉的教学内容中,放松心情融入到音乐课程学习中去,提升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质量。

其次,引导学生进行音乐鉴赏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在进行音乐知识和音乐曲目学习的同时,对各种音乐类型和经典性音乐作品,进行深入的赏析和感悟。切实开阔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视野,提升学生对于音乐曲目的品味和鉴赏能力,突出音乐课程教学的审美性和人文性,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综合素质。在传统的初中音乐课程教学中,教师习惯于引导和带领学生进行音乐曲目的学习和演唱,将音乐课程的教学设定为对于音乐知识的讲解以及对于音乐曲目的讲授上,认为只要让学生学习音乐曲目,便是完成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任务,实现了初中音乐课程的教学目标。

这种教学理念和教学模式,过于关注音乐课程教学的专业性和知识性,而忽视了音乐课程所具有的审美性和人文性,使学生对于教师所讲解和演唱的音乐曲目,仅仅停留在听和唱的学习上,而没有深入到音乐曲目之中,对其中蕴含的思想情感和人生智慧等,进行全面的赏析和挖掘。针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应该以一种全面、科学的视角,对初中音乐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加强对于初中音乐课程教学的纵向挖掘和延伸。在音乐课程教学中,引导学生对音乐曲目进行深入的感知和体会,使学生能够静下心来对音乐曲目进行演唱和赏析,激发学生的音乐课程学习热情,提升学生的音乐素养和审美能力。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7)

摘 要: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伴随着我国国民基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中小学音乐教育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局面,特别是《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的颁布与实施,对高师音乐教育改革提出了新的使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必须从延伸培养目标、扩展通才教育两方面来调整自身的改革意识与行为。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是国民音乐教育的“母机”,是培养合格中小学音乐师资的摇篮。

因此,不论在高等教育还是在基础教育中,都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围绕着师范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的教学改革,取得了不少成果,为培养基础音乐教育人才,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但是,伴随着新世纪的到来,我国教育事业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就师范教育而言,我们对中等师范教育体制进行了调整,高等师范教育开始不断扩大招生规模。此外,由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我国基础音乐教育的改革步伐相应的加快,中小学音乐教学内容和形式都有了许多革新……。所有这些都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提出了新的任务。应该说,这是一项庞大的教改工程,因为它不是靠增加几门课或是改进某些教学方法所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必须对此进行一些认真的研究探讨,以促使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可持续发展。

一、师范目标的延伸我国的师范教育始于20世纪初,清政府在1904年颁布的《奏定初级师范学堂章程》中的“立学总义章”就明确提出:“设初级师范学堂,令拟派充高等小学堂及初等小学堂二项教员者人焉”[1](P139)。到了1918年,教育部又指令成都高等师范学校办“乐歌体育专修科”,“以应各师范中学之急需”[1](P154)。从此之后,师范教育在规模上不断扩大,在层次上也不断提高。在民国初年,仅高等师范学校就有6所[2],基本上形成了简易师范和中等师范培养初小和高小音乐教员,高等师范培养中学和师范音乐教员的人才培养格局。解放以后,我国的师范教育体制有了新的调整和提高,根据1952年7月教育部颁发试行的《师范学校暂行规程(草案)》和《师范学院教学计划(草案)》[3]等文件精神,我们逐步停办了简易师范(即初级师范),按照中师(包括中等艺术师范)培养小学音乐教师、高师音乐专科培养初中音乐教师、高师音乐系培养中师和高中音乐教师的教育体制和目标,促使我国的师范音乐教育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建国50多年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中等学校和师范学校培养了大批音乐师资,虽然有相当多的毕业生在毕业分配或工作以后不在音乐教育岗位了,但是中学和中师音乐教师的主体仍然是来自高师音乐系、科。

因此,我国高师音乐教育专业培养合格中等学校音乐师资的目标,从政策和教育体制等方面都反映出明显的稳定性和长期性。改革开放以来,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为了更好地体现师范性,从教学计划到课程设置、教学内容进行了一系列调整和变革,例如加强了面向中学的音乐教育课程、增加了应用和声与即兴伴奏课、声乐和钢琴等技能课采用了集体课、小组课和个别课相结合的教学形式……。长期受专业音乐院校影响的“学科(音乐专业)中心论”、以单一学科专业取代音乐教育专业的认识倾向,有了不同程度的弱化。与此同时,由于教师社会地位和生活待遇的不断提高,音乐教师已成为人们羡慕的职业。因此,对于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在认识和实践方面也都得到了根本性的确立。但是,时代的发展和前进,促使师范教育面临着新的挑战。主要表现在原有的师范培养目标的定位,已适应不了基础教育师资提高的需要。一方面:由于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事业迅速发展,特别是高等学校从1999年开始扩大招生规模以来,各类人才的学历层次呈普遍攀升态势。硕士学位、本科学历在各行各业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而专科特别是中等专业学校的学历则越来越不受用人单位的欢迎,迫使不少专业的专科学制由两年改为三年。另一方面,由于中等师范学校的“关停并转”,今后小学师资的合格学历将提升为专科,而初中师资的合格学历则必须为本科。同时,我们还可以高瞻远瞩地预言:在一些发达国家,硕士学位、本科学历的毕业生到小学、幼儿园任教的人才使用状况,在我国不会太久也将出现。此外,我们还应该看到:中小学音乐教育既有阶段性,又有连续性,随着九年全日制义务教育的全面实施,小学毕业自然进入初中的升学模式将逐步普及,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界限的划分也不宜泾渭分明。在许多音乐教学规律和方法上,中小学是一脉相通的,例如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总体目标都是实施素质教育,学科性质都是音乐审美教育;再如儿童的变声期可能出现在小学高年级,也可能出现在初中一、二年级……。因此,高师音乐教育专业不论专科和本科的培养目标应该是一致的,须要将延续了几十年的“培养合格的中等学校音乐教须”的目标,扩展为“培养合格的中小学音乐教师”或“培养合格的从事基础音乐教育工作的师资。”如果以上目标得以确立,那么就要把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目光投放到整个儿童———少年阶段的音乐教育中去。要以6岁———15岁孩子的生理、心理特征为依据,研究他(她)们的音乐学习和音乐生活,并以此来修订和完善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本、专科的教学计划、课程设置、教学大纲乃至各科教材。显然,这是一项复杂而艰巨的任务。

二、通才教育的扩展早在上一个世纪的80年代后期,在高师音乐系、科教学改革的讨论中,我们提出了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改革,应该以通才教育为目标,当时曾为多数人所认可和接受。这种通才教育主要是要求高师音乐教育专业的学生在校学习期间,首先必须掌握好声乐、钢琴、即兴伴奏、乐理与视唱练耳、指挥、 歌曲写作……等音乐基本技能,然后再在这多种技能中发展一两门个人的专长学科。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既满足了未来到中学工作的需要,也帮助提高和发挥了个人的特长。但是,我们过去对高师音乐教育专业方面通才教育的理解,主要偏重于音乐技能领域,对于合格音乐师资的认识也主要局限于音乐专业里的通才,希望学生能够通过学习,成为在音乐方面有一技之长的多面手,以适应中学音乐教学和指导课外音乐活动的需要。进入新世纪以来,随着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进和音乐教学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普通学校音乐教育的认识有了不断的提升。总的来说,中小学音乐教育的本质特征是“以音乐审美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理念,已成为音乐教改的基本指导思想,音乐教育的文化内涵和人文属性也被更多的有识之士所重视和研究……,这些理论成果集中地体现在近期由教育部制定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音乐课程标准》)之中。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8)

《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把义务教育阶段9个学年分为了低年级(1~2年级),小学中、高年级(3~6年级)和初中各年级(7~9年级)3个学段。在剖析了不同学段学生生理、心理发展差异和音乐认知特点的基础上,明确了各学段的教学目标(见表1)。

从上表可见:(1)3个学段的课程目标在学科体系上是相同的、一贯的。(2)3个学段的课程目标是从初级向高级难度逐渐递增的过程,表现为前段目标是后段目标的基础,后段目标是前段目标的提高,即随着学生升入高一级的学段,音乐学习的目标要求也会随之增加。

但是在实际音乐教学中,教师常常发现学生进入一个新的学段后,不能很快适应新的教学,尤其是在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之后,这种不适应表现得尤其强烈,这就是在中小衔接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中小衔接主要指小学六年级升至初中一年级的音乐教学衔接,其音乐衔接的任务不仅指合理安排教学顺序性的衔接,还要做好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学习习惯等方面的衔接工作,只有这样才能实现中小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2020年7月17日,笔者作为一名中学音乐教师观摩了相城区小学音乐教师基本功比赛(复赛)通用技能的比拼,本次比赛模拟上课的课题之一是来自五年级(上)的一首欣赏作品《瑶族舞曲》,这首作品同样出现在九年级(上)的音乐教材中。下面笔者想以《瑶族舞曲》为切入点,谈谈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面临的问题和实现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 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面临的问题

(一)教材版本的差异

目前中小学音乐教学衔接面临的首要问题是中小学使用的音乐教材版本不统一。小学使用的是由江苏凤凰少年儿童出版社出版,许卓娅、戴海云主编的简谱版音乐教材,俗称“苏少版”(如图1所示);中学使用的是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吴斌主编的简谱版音乐教材,俗称“人音版”(如图2所示)。由于这两版音乐教材由不同机构组织人员编写而成的,所以在课程内容、编写意图等方面存在一定的重复和差异,给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造成了一定困扰和阻碍。

(二)学生身心的变化

义务教育阶段是儿童和青少年生理、心理的快速发展期,小学生升入初中,面临教学环境、教学方式、教学难度的突然改变,他们在生理、心理上会感到不能适应初中的音乐课堂,常常表现为三种状态:一是小升初后突然感觉自己是初中生了,容易表现为唱歌不自信、表演不好意思、编创不感兴趣的状况;二是上课状态还处于小学阶段,思想上没有意识到初中的音乐学习,课堂上的注意力不能长久的保持;三是受到家长、老师、学校的影响,随着学业压力、学习科目的增加和音乐课时的减半(一周只上一次),学生默认为音乐课是副课,缺乏足够的重视,这些都影响中小学音乐教育有效衔接的重要因素。

(三)中小教师缺乏交流

虽然中小学音乐教师属于同一个系统,但是中小学音乐教师平时能够相互交流的机会却非常少,大家更多地围绕当前学段的课堂进行教学,活动也常常是小学老师参加小学的教研活动,初中老师参加初中的教研活动,两者之间缺少足够的认识和交流,从而导致小学教师不了解初中音乐教学的内容,课堂上出现超纲授课的现象;初中教师也很少关注小学音乐教学的内容和教学方法等,在中小学音乐教学的衔接上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终没有形成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 中小学音乐教学有效衔接的策略

(一)关注学生心理的变化,做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小学生进入初中后,虽然心理、生理渐趋成熟,但是面对全新的教学环境、教学内容和教学难度,他们还是会感到手足无措,无从下手。为此,笔者认为要做到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初中音乐教师首先必须要加强心理学、教育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素养,及时了解和掌握初一新生的心理活动,与他们建立一种平等、和谐、友爱的教学氛围;其次教师不要急于上新课,而是可以利用两周时间对小学已学歌曲、作品、音乐常识等做一个简单的回顾,如以小组唱的形式演唱歌曲、以表演的形式表现作品的情绪情感等,帮助学生尽快适应初中音乐教学的同时,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例如,笔者在上新初一的音乐课时,第一节课一般会安排三个内容:一是自我介绍,目的是让学生了解老师,拉近教师与学生的关系。二是学生的自我介绍(包括毕业学校、爱好、特长等),这样可以促进新生之间的熟悉程度,学生会尽快融入新的班级。三是有特长学生的才艺展示,可以起到活跃课堂气氛的作用。通过这样的安排,笔者发现学生与学生之间、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拉近了,一个全新的班级就是一个完整的集体,课堂的学习气氛也会变得非常的融洽,帮助学生在心理上从小学生到初中生的平稳过渡,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二)加强教材内容的梳理,提升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新课标(2011版)》中指出“义务教育阶段设计了适合不同学段、不同层次的课程内容,而且这些课程内容呈现前后衔接、逐段递进、完整有序的内在联系。”因此,中小学音乐教师要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和相互探讨的机会,如校际联动、观摩展示、同课异构、专题培训等活动,潜心研究中小学音乐教材,理清教学内容,对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的知识结构进行纵向与横向的梳理,找出同一领域之间的异同。这样既可以在教学中避免教学内容的重复,又可以利用中小学音乐教材中相同或类似的内容进行知识的衔接,从而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例如,笔者梳理了苏教版五(上)和人音版九(上)中《瑶族舞曲》的教学内容及教学目标(见表2),发现两者之间的差异主要表现为:1. 教学内容不一样,小学《瑶族舞曲》欣赏的内容是中学《瑶族舞曲》欣赏内容的片段。2. 音乐体裁上不一样,前者是民族管弦乐后者为西洋管弦乐。3. 教学目标不一样,前者更注重音乐的感受与体验,后者除了感受体验音乐之外还要求记住主题并进行音乐的编创活动。由此可以看出,熟悉中小学音乐教材、理清教材内容之间前后衔接的关系,不仅可以让教师的教学得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也会对中小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起到重要的作用。

(三)采用新颖的教学方法,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音乐审美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循环、渐进的过程。小学阶段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教师常常采用生动的语言创设情境、活泼的游戏感受音乐、亲切的教态引导学生学习等多种教学方法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一节课下来师生很容易就“打成一片”。而当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很多初中教师认为学生已经是中学生,音乐课堂上不能再用游戏、表演、律动等教学方法了,所以中学教师在上音乐课时往往讲得比较多,唱的、听的、动的比较少,课堂气氛就会显得沉闷,这对刚升入初中学习的小学生来说会显得很不适应。

笔者在观摩小学音乐教师教授《瑶族舞曲》片段时,发现小学音乐教师往往会先创设一个符合教学内容的情境,通过不同的教学方法,引导学生聆听、感受、和体验音乐作品的情感和内涵。如:“同学们,今天是瑶族的传统节日——耍望节,听!瑶族的长鼓发出了号令,请全村的男女老幼都去参加篝火晚会呢,我们也一起加入他们吧!”“看!瑶族姑娘准备了什么样的舞蹈来庆祝节日?”“瑶家姑娘的舞姿婀娜多姿,让人忍不住想为她唱上一曲,让我们一起来为她歌唱吧!”“瑶族小伙看到了姑娘美丽的舞姿,听到了我们优美的歌声,不禁也跳了起来、唱了起来、弹了起来!让我们用打击乐为年轻的小伙鼓气吧!”

整个比赛观摩下来,笔者深有感触、深受启发,我们的初中音乐教学如果也是这样生动有趣,学生就不会有“水土不服”的现象出现。由此,笔者认为不管是在小升初的衔接阶段,还是整个初中音乐教学阶段,中学音乐教师不妨多参与小学的课改活动、教研活动等,相互交流、探讨和学习,充分了解中小学音乐教学法的差异,适时的改变自身的教学方法,秉承形象到抽象、简单到复杂、初级到高级的原则,在课堂中开展演唱、演奏、编创等实践活动,让学生感受到音乐学习的连贯性,层次性和深入性,从而促进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四)发挥课程评价的优势,提高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

教学评价是考查学生学习成效的重要渠道,是教学工作中一个不可缺少的环节。但是长期以来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方式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有的教师以唱歌作为学生音乐评价的标准;有的教师以试卷考试作为评价标准;有的则以平时课堂表现作为评价标准,不管哪一种评价标准都存在一定的片面性,不能全面地对学生的音乐学习进行准确的评价,这也是导致中小学音乐教学不能有效衔接的重要原因。

《新课标》(2011版)指出“音乐课程评价应充分体现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精神,贯彻本课标所阐述的课程理念,着眼于科学的课程评价,有利于学生了解自己的进步,增强学习的信心和动力,促进课程教学质量的不断提高”。由此,中小学音乐教师对学生音乐学习的评价要以课程内容为基本依据,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核心素养为出发点,采用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定性述评与定量测评相结合、自评、互评和他评相结合的方式,做到评价内容、评价主体、评价方法的多元化,如评价主题互动、音乐会表演、建立音乐成长记录册、课堂行为记录表等,从而把握学生的进步和发展,使评价能够真正发挥诊断、激励与改善的作用。中小学形成这样一套统一的、完整的、渐进式的评价体系之后,小学生进入初中后,初中教师就会对每一个学生在小学阶段的音乐学习可以做到“一目了然”,为实现因材施教提供依据。正如德国教育之父第斯多惠曾说过的“学生的发展水平是教学的出发点。所以必须在开始教学以前就确定这个出发点。”只有这样才能为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奠定良好的基础。

例如,笔者给初一新生上课时,就利用小学时学过的《瑶族舞曲》主题片段,对学生的识谱能力、演唱水平和鉴赏能力等进行了诊断性的评价。通过测试发现初一学生的音乐素养差异较大,尤其是在识谱能力方面体现得更为明显,表现为有的学生能较快且较准的演唱《瑶族舞曲》的主题旋律,有的则完全不是简谱,大多数的学生则表现出似能唱非能唱的状态。为此我在后面的课堂教学中除了加强学生的识谱教学外,还采用了分层教学的模式,要求能够视谱演唱的学生直接演唱旋律,不能直接演唱旋律的学生用“Lu”“La”等拟声词哼唱旋律,从而达到人人参与演唱的目的,让每一个学生都能体验到歌唱的快乐。

小升初是学生从少年儿童迈入青少年时期非常重要的一个阶段,在这一时期做好中小学音乐教学的有效衔接,对培养学生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发展音乐听觉和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促进身心的健康发展起到重要的作用。因此,广大的中小学音乐教师必须重视小升初衔接的教学工作,潜心研究教材,改变教学观念,不断学习、加强交流,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为学生喜爱音乐、学习音乐、树立终身学习的愿望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制定.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2011年版)[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吴跃跃.学生音乐学习心理研究[M].长沙:湖南大学出版社,2008.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9)

新课标下的初中教学进一步明确了培养学生具有时代性、优质性、现代性等优质特性为首要目标,以从各方面发掘学生的潜在能力和综合素质为主要任务。初中音乐教学作为一门艺术,必定会成为初中教学中必不可缺的一堂课程。发展初中音乐教学,能够增加初中音乐教学在其他学科中的质量价值比,同时也是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和能力的重要途径。跟随时代的前进势头,当代音乐教学的实践可称是蓬勃发展。

一、建立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构建音乐教学优质课堂

如何优化初中音乐教学目标,是打造优质课堂的一个重要论点。在制订教学目标时,应统一规定教学对策,要以可实施性大、案例合理、教学新颖、目标明确等要求为教育实施的基础点。在这个基础点上教师应全面综合音乐教材,整理出新的教学目标,以突出每次教学都有不同的目标性,并能在实施不同教学目标的过程中合理地进行每一个教学步骤。这就应严格要求音乐教师必须理解教学的真正意义,并从中整理出音乐素材的精髓以及有关音乐知识的内涵。在当代具有时代性的教学背景下,教师的教学观念也应与时俱进,要善于在音乐教学中把有关知识更鲜明地展现给学生,并要切实考虑每一个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例如,学习方式、兴趣点、平时爱好等具体情况,并依据这些情况为学生树立不同的大小目标,并力求把大目标和小目标融合在一起,逐步达成所制订的最终目标。以此方式来为学生塑造一个可实施性较强的音乐教学优质课堂。

二、变革教学方式,使学生更透彻地了解音乐

如今,教学方式的变革在教学中极为重要,通过研究发现,变革后的教学方式既要有独特的新颖性,还必须遵循原有的基础性原则,坚持以音乐本质的意义为基础,制订出有效又可实施性较强的教学模式。首先,教学模式的优化选择可从学生的生活中提取更多的灵感,这样一来,便可拉近学生与音乐的距离感,从而激发出学生对音乐的热情和兴趣。比如,教师可在音乐节奏教学中利用忽快忽慢的方式来表达同一个音,灵活利用速度的快慢来训练学生的音乐节奏感。其次,在教学中,联系学生的生活实践经历,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打开他们的想象力,从而挖掘出他们潜在的学习能力和技巧。最后,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角色也尤为重要,教师适时地转变新颖的教学方式,多用情境教学等途径,更切实地让学生从学习生活中更透彻地去欣赏音乐和了解音乐。

三、教师对学生的善于引导,培养学生自主性

随着时代的进步,艺术形式的表现方式日新月异。我们都能感受到,音乐作为一门艺术形式,早已深深地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因此,在崭新的现代教育模式的指引下,教师根据素质教育的基本要求,整理研究出最新的教学模式,讨论出音乐教学的新框架和新策略。众所周知,传统的音乐课程几乎被定义为“大家一起唱歌的课”。换言之,就是教师利用这堂课以教会大家学唱一首歌为教学任务,并且教学的方式也极为枯燥。简言之,就是教师领唱、学生跟唱,这种现象严重导致了学生只是学会了一首歌,而并不能学到其他深层次的知识。这种现象值得人们的反思,尤其是在当今新的教学改革下,教师应该立刻优化教学方式,充分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性,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若不这样,一堂课实际意义就不会存在,反而使学生在课堂中当起了南郭先生,养成了浑水摸鱼的不良习惯,因此,要激发学生对音乐的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活动中,这样便能体现音乐课的形象性和学生的主体性,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只有这样,教师的劳心费神、学生的自主参与才能够更全面地提升学生的音乐综合素养,使初中音乐教学的教学质量更上一层楼。

四、音乐学习内容的多样性,弘扬传统民族音乐

民族音乐的文化内涵证验了不同民族的历史精粹,数千年流传下来,谈起音乐的发展可谓源远流长。每一种风格的民族音乐代表着每一个民族深厚的文化背景,也是使一个民族团结友爱并如此厚爱自己的土地的最大因素。而如今,很多民族色彩丰富的传统音乐,人们对其的接触较少,特别是在新一代的学生队伍中更加不被受捧,因此,在初中音乐教学中重视民族音乐的学习和介绍是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途径,增加学生对音乐的多样性的认识以及培养学生的民族音乐荣誉感,还能渲染课堂良好的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学生对音乐知识面的了解,为全面提高初中音乐教学水平打下夯实的基础。

总之,只有全面把握正确的教学目标,恰当地实施教学方式,优化教学模式,从中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细致地把所有教学环节整合在一起,为学生营造一个活跃、轻松的学习环境,鼓励学生进行积极、主动、创新地学习,这在一定程度上培养了学生对音乐更深层次的认识,同时也使音乐教学水平得到了大幅度提升。

参考文献:

初中音乐教学目标篇(10)

“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新课改的基本要求,所以初中音乐课被纳入初中教育阶段的基础课程,既有利于缓解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但事实上,笔者经过对本校及周边学校的多方调查,我发现音乐课堂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其主要原因在于学生音乐基础不同,并且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在翻阅了大量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分层教学策略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因此,笔者对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进行了探索与研究。

一、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必要性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实施,新的教学理念不断渗透,一体化教学模式已经不再适应当前的教学内容,既无法满足每位学生的学习需要,也不能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使得学生彼此之间的差异越来越大,最终导致了“两极分化”严重。课堂是教学的主要阵地,所以我们要从这里继续改革,将原来的班级授课制转变为分层教学制。分层教学就是根据学生的音乐天赋与接受能力进行音乐指导,不但解决了传统课堂教学中出现的矛盾,教师也可以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所以,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分层教学十分有必要。

二、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

分层教学法顾名思义就是教师根据学生发展的个性差异,制订教学策略,最大限度地发挥学生的特长,使学生综合素质得到均衡发展。

1.教学预设,目标分层

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现有的音乐知识量、接受能力高低、自身音乐天赋等条件,科学地将学生分成几个水平相当的小组。然后,我们确定教学内容,按照各组学生的实际情况列分为Ⅰ、Ⅱ、Ⅲ三个等级进行分层次教学。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七年级下册《凤阳花鼓》这首歌曲时,教师将教学目标分层预设。Ⅲ等级目标能在鼓点或多媒体伴奏下,在通过教师的范唱后,要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中生能够相对完整地唱出歌曲《凤阳花鼓》;Ⅱ等级目标能在相同的伴奏下,要求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初中生运用正确的发声状态,唱出比较完整的歌曲《凤阳花鼓》;Ⅰ等级目标能同样有伴奏,但必须要求百分之三十左右的初中生不但能完整地唱出歌曲《凤阳花鼓》,同时还要求他们的声音富有感情。Ⅰ等级目标为最高要求,其中包含Ⅱ等级和Ⅲ等级要求,Ⅱ等级指标包含Ⅲ等级指标要求。依据教学目标的分层,课堂分层教学时教师要着眼于完成Ⅱ等级目标,另外还要考虑到Ⅲ等级目标和Ⅰ等级目标。我们要力求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初中生能够完成Ⅲ等级目标,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初中生能够完成Ⅱ等级目标,至于能够顺利完成百分之三十左右的Ⅰ等级初中生,教师可以额外提高目标要求,进行重点培养。不过,课堂教学进度主要还是以能完成Ⅱ等级目标和Ⅲ等级目标的初中生为标准。

2.平等参与,小组分层

随着人们对学生的教育关注度提升,上学的学生也越来越多,现在初中班级的人数一般都在40人以上,甚至有些班级人数更多。学生的人数过多,有一个显著的缺点就是教师无法指导每位学生学习,导致音乐课堂教学效率难以提升。因此,平等参与、小组分层成了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的重点。小组分层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习音乐,而不是划分等级差别对待,所以,教师在进行小组分层时一定要考虑到学生的感受,尽可能地按照学生的兴趣爱好、水平高低等方面进行分组,既要保护学生的心理,也要保证平等参与,为志同道合的学生提供组成一组的机会让他们共同学习、共同进步。例如,在学习人民教育出版社九年级下册《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曲时,教师可以采取按兴趣、特长自由组合等方式进行小组分层,他们可以是音乐不同方面特长的互补组合,也可以是相同爱好的共同组合,然后每组选出一名有能力和责任心强的学生的担当小组长一职,带领大家一起参与到音乐课堂当中。如果有喜欢跳舞的小组可以根据《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曲编排一段舞蹈表演给大家欣赏,其他组负责打分;有喜欢唱歌的小组可以现场清唱《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曲,从而锻炼自己的胆识,为自己的组增光;有喜欢乐器的小组可以根据《远方的客人请你留下来》这首歌曲,选择多种乐器演奏。总之,平等参与、小组分层有利于提高初中生学习音乐的兴趣。

3.交流合作,互动分层

笔者通过教学观察与事实调查发现,在合作学习小组中,学生可以选择以主题为主的本组学习合作分层,也可以选择以形式划分的跨组学习合作分层,这样,不但给学生增加了课堂参与机会,培养了学生的自主学习性,也实现了让学生成为音乐课堂上的真正主人的目的。我们可以以人民教育出版社八年级上册《青春舞曲》这首歌曲为例,学唱这首歌时,完成最高Ⅰ等级目标的学生,需要帮助本组其他成员完成Ⅱ等级目标和Ⅲ等级目标。如果在规定的时间内,本组成员完成歌曲《青春舞曲》所有等级目标时,他们可以选择义务帮助其他不擅长唱歌的小组完成任务,比如“乐器组”“舞蹈组”“合唱组”“清唱组”等等。或者,他们也可以主动向这些小组学习其他特长,以备下一次音乐考核。同组之间互帮互助不但能促进学生与学生间关系的升温,还体现出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的效果。自由选择跨组与其他小组组间的学生通过各种“艺术的表现”方式进行切磋,这种交流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音乐灵感,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4.适当引导,辅导分层

除此之外,教师还要根据学生掌握歌曲的熟悉度,加强个别学生的辅导。例如,对于那些对音乐有天赋的学生(完成Ⅰ等级目标),我们要密切关注他们的音乐动向,无论是在音乐课堂上,还是课下都要尽可能地给予相应的指导,希望他们在未来音乐发展的道路上愈走愈远。还有那些学歌曲比较困难的学生,一定要杜绝嘲笑与批评,而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帮助,并且尽量抽出时间单独辅导,让他们感觉教师对他们的关心,从而热爱音乐。

三、初中音乐分层教学课堂的思考

初中音乐分层教学课堂和传统音乐课堂相比较,教师不再是统一授课,而是对不同层次的初中生,制订不同的教学方案,这样就能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学生留下更多的发挥空间。初中音乐分层教学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也是学生全面发展的需求。初中音乐分层教学改变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提升了学生的学习效率,给初中音乐教学带来了新生机。

分层教学法是教育制度下进步的体现,也是我们当代教学模式学习的典范。总而言之,初中音乐课堂实施分层教学策略适用于当今教学模式中,让学生能够尽情释放天性,既培养学生的音乐素养,又满足学生能力发展的需要。面对社会的快速发展,未来社会的人才也应该全面发展,最终把每个学生培养成栋梁之才。

上一篇: 合同规范管理 下一篇: 县域发展研究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