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8 17:07:42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1)

【摘 要】目前,全国正在大力提倡全民健身运动,兴起全民锻炼的高潮。培养大学生的体育意识是奠定其终身体育的基础,只有使学生真正拥有体育意识,才能实现学校体育与社会体育的接轨。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论述了大学体育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终身进行体育锻炼的意识,并结合我院的职业特点给出了一些培养学生终身体育意识的途径。

关键词 大学体育;体育锻炼;重要性;体育意识

0 前言

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学校体育终身化已被我国教育界所认同。应试教育片面的追求升学率导致了多数大学生体育意识淡薄,运动能力差,进行体育锻炼意愿低。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了高校体育工作的重要工作之一。

1 体育锻炼的重要性

培养学生良好的体育意识和体育习惯对他们成功地度过大学生活以及进入社会有着重要的作用,对他们的未来生活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提高我国体育人口比例的重要方面。在城乡居民体育经历中断年龄分布的统计中,有82.54%的人在30岁以前就中断了自己的体育经历。当然不参加或中断体育活动的因素很多,但学校体育同样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大学生是我国未来的建设者和接班人,高校体育是他们系统地接受体育教育的最后阶段,它要为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思想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大学生的终身体育意识已成为高校体育的一项重要工作。

2 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2.1 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2 培养学生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3 大学体育在我院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

对于我校的特点来说,我校学生属于医学专业学生,男女生比例为1:20,女生占很大比重,因此学生体育锻炼意识薄弱,参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不高,导致学生体质不好,但是,作为医学类专业学生来说,良好的身体素质是以后学生面对高强度工作环境的基础,所以培养我院学生终身锻炼的意识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有着关键作用,因此,我院应注重体育教学在学院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断提高学生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为学生以后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而打下坚实的基础。

4 培养我院学生体育意识的途径

4.1 充分发挥体育课的教育功能

体育课是体育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要环节。所以,在体育教学中,我院教师应充分发挥其主导作用,使大学生最大限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增加对体育的兴趣,培养体育锻炼的意识。教师应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经常向学生讲述全民健身活动与终身体育对人类健康的现实意义。体育教师本身也应提高自身素质,真正成为学生的典范。

4.2 开展丰富多样的体育赛事

在竞技体育中,运动员为国争光的爱国主义精神对全民族都起到教育和鼓舞作用,在社会体育中,也体现了团结互助的集体主义精神。当然,体育比赛形式不仅是传统的竞技项目间的比赛,而且也可以是系与系、班与班之间的对抗赛、友谊赛等。只要达到全体行动、人人参与并能激发学生运动兴趣的目的,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比如,学院要重视体育运动会、篮球赛以外,还可以利用课外时间组织各学院、各班级之间的拔河、跳绳、趣味运动等比赛。

4.3 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

体育能力不仅包括运动能力,还包括能科学合理的进行锻炼,以满足个体身心需要的能力。体育运动具有竞争性、娱乐性、欣赏性等特点,体育教师可根据体育运动所具有的特性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作出相应的对策。如在比赛中,让学生在规则许可的范围内,充分发挥其聪明才智和各种活动能力,使他们在参与比赛时充分表现出他们的思想、能力和个性特点。

5 结语

体育意识是人们对体育客观现实的反应,培养学生终身体育化的关键是强化学生的体育意识。随着高校体育教学改革的不断深化,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树立学生终身体育的观念,是高校体育教学中的重要工作。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师应进一步加强学生对健康意识的教育,让学生了解健康的重要性,巩固学生对体育和健康新理念的认识,提高学生的体育意识,积极参与体育锻炼,为培养大学生终身体育意识打下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钟振新.高校体育教育与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J].北京大学体育学报,2005,5.

[2]黄一飞.试论体育意识[J].浙江体育科技,1995(2):93.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2)

体育教育其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生长发育,身体健康,帮助学生形成多种身体技能;增进体育文化知识,促进良好的思想、品德、行为和生活习惯的形成,使学生在校期间有充沛的体力学习。学习体育的这一宗旨,与学校教育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开拓型人才的目的不无一致,反映了学生的身心特征,体现了体育的目标功能和国家社会对人才的期望。

1、通过体育教育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

1.1 所谓身体素质是人体活动的一种能力,是人体在运动、技巧、劳动和生活中所表现出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敏及柔韧等能力。这些能力的大小决定于肌肉的解剖生理特点、肌肉工作时的供能情况、内脏器官及神经系统的调节。

1.2 体育教学实践中,通过体育锻炼有利于人体骨骼、肌肉的生长,增强心肺功能,改善血液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的机能状况,有利于人体的生长发育,提高抗病能力,增强有机体的适应能力。

1.2.1 体育锻炼会使肌肉代谢的增强,产生的热量也随着增加。虽然神经系统的调节增强了散热过程,但仍然慢于产热过程,因此体温升高。运动时体温适度升高对机体是有利的:首先能提高中枢神经系统的兴奋性,提高酶的活性,促进代谢过程的进行;其次加强了呼吸、血液循环机能;另外还可降低肌肉的粘滞性,从而有助于肌肉收缩的力量及密度的发挥,并可加大关节的活动范围。

1.2.2体育锻炼能够增加骨质疏松脱钙等老化;增强关节柔韧性和灵活性,可预防关节炎和关节强直。改善心脏本身的循环,可预防心血管疾病。增强呼吸功能,增大肺活量。加强消化系统功能,增加食欲易于消化吸收。动作灵活,不易疲劳,反应敏捷,防御机能较好。对肝、肾、胰、内分泌功能及皮肤等均有好处。

1.2.3 体育锻练对运动系统的影响体育锻炼时骨的血液供给得到改善,骨的形态结构和性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密质增厚使骨变粗,骨小染的排列更加整齐而有规律,骨骼表面肌肉附着的突起更加明显,这些变化使骨变得更加粗壮和坚固,从而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扭转等方面的能力。

1.2.4体育锻炼,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运动时要消耗能量。体力活动愈剧烈,氧的消耗就愈多,于是呼吸活动就会通过各种调节方式明显得到加强。运动对呼吸机能的作用是复杂的,除能最大程度地改善人体的吸氧能力,降低呼吸中枢对乳酸与二氧化碳的兴奋性,并增强人体对缺氧的耐受力。

2、通过体育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心理健康

2.1 心理健康是指个体的心理活动处于正常状态下,即认知正常,情感协调,意志健全,个性完整和适应良好,能够充分发挥自身的最大潜能,以适应生活、学习、工作和社会环境的发展与变化的需要。

2.2心理健康的主要标志或基本内容大致包括之下五个方面:智力正常,情绪健康,人格统一,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良好的心理素质。

2.3心理学认为,人在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反映客观世界的过程中会形成各种各样的心理特征,造成人与人之间的心理差异。体育教学可以造就和改善一个人的这些差异

2.3.1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的认知感知。

在各种运动项目教学实践中,去感受运动的美感,力量感,韵律感,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在体育教学竞赛中的取胜催人奋发向上,有利于个性形成。

2.3.2体育教育可以培养学生的心理适应能力

适应能力最主要的就是对人际关系的适应。人的交往,反应了人的健康状态,人与人正常的,友好的交往不仅是维持心理健康的必不可少的条件,也是获得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所以,我们要让学生善于与他人相处,建立互敬,互爱,相互理解的良好人际关系。体育教学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交往机会.体育游戏,教学比赛等各种项目都能增进学生中的友谊,提高学生的适应能力.由此可见,体育教育在加强人际关系,促进心理相容,培养心理适应能力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2.3.3体育教育可以塑造学生的意志品质

相对体育而言,意志坚韧顽强是十分重要的,参加体育活动,既是对身体的锻炼,更是对意志的考验.锲而不舍,勇于拼搏,是体育精神的充分体现。由此可见,通过体育教育使学生必须参加体育教学活动,是培养学生意志,坚固学生毅力,增强学生斗志的重要手段之一。

3、通过体育教育能够促使学生的智力发展

3.1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 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

3.2智力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计划、解决问题, 抽象思维、表达意念 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

3.3作为学生,学习成绩是学生的智力衡量标准之一,学习效率,  是学习成绩的直接影响因素。学习效率高低是由大脑的高级神经系统所决定的,经常从事体育活动和身体锻炼,可促进肌体的新陈代谢,提高神经系统的活动能力,增强呼吸和循环系统的功能,进而使记忆力增强。由此可见,对学生进行体育教育是提高学生智力的有效手段。

4、总结

随着社会的变革,对人才已经有了更加全面的要求,学校体育教育已经在教育中占据了不能替代的地位,体育概念的内涵不断扩大,体育教育的作用不断凸显,学校体育教育在教育人、培养人的同时,更是丰富学生文化与精神生活和完善自身的重要手段,高校做为教育的高层部分更是如此。我们应当全面地、深刻地认识这项工作,从身体、心理、智力三个环节人手,使体育教育这项朴实的工作在高校得到健康的、科学的发展。

参考文献: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3)

1茶文化

茶文化有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和我们的华夏文化一样,它有其自己的历史发展过程。早在春秋战国时期,茶作为一种比较稀罕的植物存在,被少数人发现。神农尝百草中提到茶作为一种药材存在,是极其珍贵的。直到魏晋时期,茶才作为一种饮品出现,但在当时,茶只是士大夫们体现身份中的一种象征。茶只是一些文人雅士的饮品,普通的百姓并没有喝茶的条件。到了唐宋时期,茶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随着茶饮的普及,采茶戏采茶舞蹈等开始出现。而明清时期则是茶业的大发展时期,大量的茶园茶室在这时期出现。对外茶叶贸易也是非常频繁,有一度甚至造成了贸易顺差。也是由于茶文化有其自身的历史沉淀,这才导致现在的茶文化有其自身的特色。现在茶诗,茶室,茶艺表演等等在我国还是很有市场的。

2高校体育的特点

2.1综合性

高校体育有其自己的特色。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特点就是具有很强的综合性。不像专门的高职类院校或者体育学校,大部分高校的体育课程都是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成长,更好地学习和生活。一般的高职类院校或者体育专科学校往往以培养学生一种竞技体育,有很强的目的性。学生对于体育这样一个课程也不是抱着好玩或者娱乐的心去对待的,相反,他们把体育当成了任务和以后生活经济的来源。而高校体育目的性没有专业体校那么强,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培养热爱运动的好习惯,让学生在学习之余能够放松自我。同时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让自己更好更健康的成长。

2.2人文性

高校体育第二大特点就是人文性。人文性是指在体育教学过程中,体育教学目的的人文性,教学内容的人文性以及教学方式的人文性。首先,高校体育教学目的具有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的目的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锻炼和运动的好习惯,增强学生的体魄,娱乐课余生活等等。以这些目的为出发点,高校的体育教学有其丰富的人文精神。其次,高校体育教学内容具有人文性。高校体育教学内容设置大多是符合学生期望的,具有很强的人文主义。大部分的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丰富,涵盖了大部分的体育项目。有些高校甚至还咨询学生的意见,咨询他们关于体育教学内容的增加。另外,大部分高校的体育教学内容是由学生自己挑选的,大部分学生也能选上自己喜欢的课程以及喜欢的老师。这种情况下,高校体育增强了其自身的魅力。最后,教学方式的人文性。大部分高校其体育教学方式富有人文气息。体育教学方式活泼有趣,以室外教学为主,内容精彩纷呈。老师和学生经常互动,手把手教学。考试方式也主要以室外教学内容为主。考试内容比较多样化,难度却不大。这样的一种体育教学方式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运动,热爱体育课程,从而养成热爱运动的好习惯。

2.3娱乐性

高校体育第三大特点就是富有娱乐性。首先,高校体育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会生活的美妙,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其次,其教学内容具有娱乐性,大多数时候,高校体育教学内容以学生的爱好来定,主要是培养学生热爱运动的好习惯。大部分高校体育教学没有那么大的压力,是一门让学生和老师都放松的课程。很少有听到高校学生因为体育考试不合格而毕不了业的。老师在教学过程中也很尊重学生意见,大部分教学内容是以学生喜爱的项目为主。

3茶文化与高校体育的共通性

3.1富有娱乐性

茶文化发展到现阶段,已经越来越成熟和完善。但是不可否认的是,茶文化本身具有娱乐性。从其形成的历史渊源来看,不管是魏晋时期士大夫的饮茶聚会,还是明清时期的走入寻常百姓家。饮茶都是一项富有娱乐性质的饮食习惯。是在正常生活之余的一种作料,让生活更加富有色彩。而后出现的茶室,茶诗以及茶艺表演更加富有娱乐性质,其出现的本质就是为了丰富人们的生活,让生活更加多姿多彩。高校体育的一大目的就是为了丰富大学生的娱乐生活,为了让学生在课余时间体会生活的美妙,认真学习,认真生活。其设置本身也含有很强的娱乐性质,对学生的考核也比其他课程更加松懈,注重的是学生的感受。根据调查,大部分学生在校学习期间,最愿意上的课就是大学体育课。由此可以看出,茶文化和高校体育课程有其共通性,其一就是两者都富有娱乐性。

3.2有利于陶冶情操

茶文化作为一种可追溯的文化,具有很强的文化底蕴,也是文人雅士纷纷热衷效仿的文化。不管是饮茶本身,还是茶诗的制作还是欣赏茶艺表演,都具有陶冶情操的功效。从饮茶本身来看,茶香沁鼻,具有舒缓人压力的功效,容易让人放松和释放压力。再者,饮茶本身追求很多种境界,也让生活过得更加完美。茶诗的制作本是文人热爱的一个项目,更加是表达自身情感的一个有利通道,是情操的一大表现。现代茶艺表演,结合了茶文化的历史渊源,富有艺术气息,让人流连忘返。多多欣赏这样的艺术表演对于人品质的提升有很大的帮助。高校体育同样具有陶冶情操的作用。一方面,运动让学生有一个更加健康的体魄的同时,还能放松心情,释放学习和生活压力,让人心情愉悦。另一方面,在进行体育运动过程中,学生能够从中感悟更多的人生,养成更多好的习惯。比如团队合作,积极拼搏等等。这些性格的养成对于学生的生活和学习都有极大的帮助。因此,本文认为,茶文化和高校体育的共通之二就是能够陶冶人的情操。

3.3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

茶文化的学习对于学生来说有着重要的作用。文人雅士纷纷热衷效仿的文化。不管是饮茶本身,还是茶诗的制作还是欣赏茶艺表演,都具有提升人素质的功能。从饮茶本身来看,茶香沁鼻,饮茶本身追求很多种境界,让人更加放松和释放。能够从精神上提升人的素质,让人的精神层次再上一个台阶。其次,茶诗的制作也能让人的素质得到提高,不管是从文化还是语言功底的角度。再次,茶艺表演的欣赏也是展现人素质的一个体现。懂茶艺的人才看得懂茶艺表演,而其中的境界和玄妙之处不是一般人可以体会的。高校体育项目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素质。一方面,高校体育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另一方面,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比如热爱集体,团结合作和奋力拼搏等等品质。这些品质的养成对于学生的综合素质的提升有着极大的用处。因此,本文认为高校体育与茶文化的第三大共通性就是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素质。

4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

4.1丰富体育教学内容

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一大作用就是丰富体育教学内容。现阶段,体育教学越来越多样化,教学的内容和方式也多变。有的体育老师在传授体育项目的同时,还教学生一些体育外的东西。比如体育精神的讲解,中国文化的讲解和分析等等。茶文化的加入可以丰富体育教学内容,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项目训练的同时,可以了解中国的茶文化,让学生养成自我学习的好习惯。茶文化的传承也需要新时代青年的帮助和热爱。在高校中推广和弘扬茶文化有利于茶文化的普及,更加有利于茶文化的推广和传承。把两者结合起来,既有利于丰富体育生活,也有利于弘扬茶文化。是一种互利共赢的表现。

4.2完善体育教育的理念

茶文化提倡清新淡雅,争即不争,不争即争这样的境界。能够陶冶人的情操,也能提高人的素质。在现代体育教学中,出现了很多的问题,这些问题的根源就是体育教学理念的缺失。很多高校的体育教学追求短平快,要快速见效等等,使得学生在进行体育运动时有一定的压力,不利于学生身体的放松。茶文化的融入,使得高校体育需要完善其教学理念。在让学生强身健体的同时,还需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品质。对于文化的培养不可以操之过急,要循序渐进,要符合学生的期望。体育教学在一定程度上是服务于学生的,让学生在生活和学习之余能够放松心情,享受生活。茶文化也是这样的一个理念。因此,将两者结合起来有助于完善高校体育的教学理念。

4.3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

高校体育教学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首先,高校体育项目有助于提升学生的身体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健康的体魄,增强自身免疫力,能够抵抗更多的疾病。其次,在高校体育教学过程中,能够培养学生的一些优良品质。例如,在团体体育项目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集体,努力为集体贡献自我的意识,同时还能够养成团结协作,小组配合的好习惯。在单项体育运动中,能够培养学生热爱运动,奋发向上以及积极拼搏的精神。这和茶文化是相通的。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中,也能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让学生拥有更加优良的品质。比如可以让学生培养热爱生活,积极向上,不骄不躁,顺应规律和自然等等美好的品质。

4.4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

茶文化的融入高校体育中,能够让学生更加积极听课,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新的理解和兴趣。以前的体育教学注重的是学生的身体素质的提升,在茶文化融入体育教学后,能够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让学生对体育教学产生更大的兴趣。从而达到更好的效果。枯燥的体育教学配上生动活泼的茶文化讲解,可以缓解学生枯燥的心情,让学生拥有更多的自主选择权,从而让学生更加热爱体育项目,更加对体育教学感兴趣。

综上所述,茶文化与高校体育有很多的共通性,比如富有娱乐性,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等等。茶文化在高校体育教学中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丰富体育教学内容,完善体育教学理念以及增强学生的综合能力等等。本文想通过分析茶文化在高校体育中的作用来进一步展望茶文化在高校体育应用中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纪岩.茶理论与实践在大学体育人文教育中的作用[J].福建茶叶,2015(6):177-178.

[2]张文波.探讨创新教育理念下体育教学方法理论与实践[J].体用品与科技,2014(18):123-123.

[3]史文清,董俊.我国高校体育教学评价的不足及改进[J].鞍山科技大学学报,2007(1):87-89.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4)

一、引言

形体礼仪是指人们在各种社会的各种具体交往中,为了互相尊重,在身体姿态方面约定俗成的共同认可的规范,内容包括:仪表、谈吐、举止、服饰、行为、形态等方面,用优美的体姿表达礼仪,比用语言更让受礼者感到真实、美好和生动。这些都是人际交往中的细节。教养体现细节,细节展现素质,有时候正是这些细节决定了职场的成败。目前高校已经普及了形体课程,但开设形体礼仪课程的高校很少。各高校应加强形体礼仪课程的建设,提高学生职场形象,为提高学生的社会交往能力,进一步提升职场形象打好基础。

二、加强学生对形体礼仪教育的认识

面对现代社会呈现的多元化和市场对人才的多种需求,形体礼仪也在高速的全面推进,并已进入到了我们的工作生活和学习中。尤其体现在高校中的客运管理、酒店管理、空乘、护理、旅游等服务性、管理性专业中。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如何保持一颗健康的心态,从容面对各种挑战,至关重要。通过形体礼仪训练的教学,首先要让学生要拥有乐观而稳定的情绪,在学习和生活中既要充满活力,又要心态平静,言行规范,举止得体。其次,要让学生既能充分认识自己正确对待自己的得失,又能客观、公正地评价他人,并使学生树立正确的目标意识。同时训练学生意志坚强,善于自我克制做到豁达宽容、自尊尊人、言行一致与人保持和谐的人际关系,并在变化的社会环境中能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

三、形体礼仪课程的教学特点和发展趋势

形体礼仪规范虽然具有一定的理论性,但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表现出它的真实意义,这就要求在教学中必须注意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培养学生实际运用所学理论知识的能力。运用情境教学法,就是利用大学生思维活跃、表现欲强的特点,安排学生进行实践训练,先由教师讲授训练的方法、步骤、要领及注意事项并加以示范,再通过创设情境,让学生扮演各种角色投入其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以使学生加深对所学形体礼仪知识的

感性认知。实践证明,形体礼仪教学必须正确把握教育的特点,创造生动多样的教学形式,使形体礼仪课既能发挥综合训练的效果,又能获得潜移默化的美育效果,使其在素质教育中发挥其他课程不可替代的作用。当今的形体礼仪不仅仅是单纯的艺术课,也是当前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特色教育。中共中央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指出:“应该提供更多的精神产品,帮助和指导青少年解决在学习、成才、择业、交友、健康、生活等方面遇到的矛盾和问题,从学生起,培养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约束的能力。

”我们既要继承先辈们优良的德育传统,又要学好与公共关系和社交礼仪等方面.放眼世界、立足未来,我们只有做到准确的定位,不断的创新,形体礼仪的教学才能形成特色,高校的形体礼仪课才会结出更为美丽的硕果。

四、形体礼仪课的意义及作用

1、有利于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

形体课是通过形体训练向学生进行素质教育、培养综合能力和塑造优美体态的一门基础课。形体训练以人体科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徒手或利用各种器械,运用专门的动作方式和方法,以改变人的形体的原始状态,提高灵活性,增加可塑性为目的的形体素质基本练习;是以培养良好站姿、走姿,从而达到提高形体外表现力为目的的身体素质训练。形体美和服务姿态美对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学生尤为重要,学生通过形体课教学有助于养成正确的身体姿势,塑造健美的形态,使学生获得适应未来职业的职业劳动身体素质,毕业后可以很快地适应职业劳动要求,并为将来在劳动岗位上干出成绩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

2、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和提高艺术修养

形体训练不仅仅是身体素质的训练,也是一项审美价值很高的运动项目。首先它的上课环境很美,这有助于培养和提高学生身体姿态美的表现力和高雅的气质。其次,它的内容选择非常讲究,形体训练是以舞蹈和体操动作为素材的身体形态练习,通过练习可以培养和提高学生对身体美、运动美、姿势美、神情美、音乐美、心灵美的感受与表现力,培养学生正确的审美观和塑造健美优雅的形态与气质。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审美素质;

3、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从事管理工作就要善于与人交际,主动积极,善解人意,如果性格内向,不善言谈,就难以与服务对象沟通,满足不了服务对象的需求。形体训练能让学生感受这项运动的力度感、美感和韵律感,在优美的音乐相伴下,给学生带来精神上的愉悦,课堂中融合和谐、高雅、艺术的气氛亦能增强人们沟通和交往的意识和欲望,从而陶冶情操、开阔心胸、激发生活的自信心和进取心,形成豁达、乐观、开朗的良好心境;

使学生获得未来从事管理服务工作的职业身心素质。

五、结语

形体礼仪教学对提高学生心理承受能力,顺利适应社会有着致关重要的作用。通过形体礼仪的教学,我们的学生一点点的学会了自信、尊重、宽容、理解、真诚、守信。在碰到困难、失败、痛苦和矛盾时,能正确自如的运用礼仪的交往方法解决问题,且随着困苦和矛盾的不断解决,学生有了成功的成就感,对自己将来所要面对的社会充满信心。

参考文献:

[1]刘志红.形体练习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

[2]郑春梅.舞蹈与现代形体训练[M].太原:山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李育林.健与美教程[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2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5)

体育课程的学习效果主要体现在学生的运动兴趣是否提高,运动技能是否增强,健康状况是否得到改善等方面。而传统的体育课程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是否掌握、身体素质是否提高、体育成绩是否进步。前者是以促进学生健康为目标,关注的是学习的全过程;后者是以完成学习任务为目标,关注的是学生的运动技术和身体素质。在传统的体育教学中,由于教材的局限性,许多竞技运动教学内容并不适合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身心发展特征,教学内容既陈旧又不实用,因此不受学生的欢迎。不喜欢体育课,对体育课学习兴趣不高,学生在体育课堂上表现为行为松懈。因此,体育教学改革成为一种必然。

然而,体育教学改革单靠某种教学形式或某种教学方法的改革是不能实现的。体育需要强调人们亲自参加体育锻炼,并成为日常生活不可分割的内容。培养人们对体育的兴趣、爱好,并形成体育锻炼的习惯是体育教学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志。忽视培养学生对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和养成锻炼的习惯,就不可能奠定学生终生体育的基础。惟有认识到体育的重要性才能真正做好体育教学。

一、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可以培养学生的吃苦耐劳精神

现在的学生,都希望自己能找个轻松舒适能挣钱的好工作,缺乏吃苦耐劳的思想准备。因此,体育教学中,教师可通过如队列队形练习、“投准游戏”、越野跑等,一方面,学生要承受机体的疲劳与肌肉的酸痛,可以培养坚强的毅力和韧性;另一方面,严格的纪律与规则要求,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纪律性与自制力,帮助学生控制自己的情绪,提高注意力,使学生们知道成功并不是唾手可得的囊中之物,在追求成功的道路上必然充满艰辛和苦涩,在苦难面前勇往直前才能登上成功的顶峰,感受成功的来之不易。

2.培养体育习惯

大学生将来要担当起国家建设的重担,通过锻炼强健体魄,获得健康,养成良好的健身习惯和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也关系到祖国的未来。所以,通过课外体育活动的经常化、制度化,培养学生的体育习惯与体育锻炼的积极性,变被动为主动,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从而养成体育锻炼的习惯,使学生的体育锻炼成为自觉的行为。将来学生走向社会后,能够促进群众体育的进一步推广和提高,是增加社会体育人口,提高全民健康素质的关键。

二、在实际教学中如何做好体育教学

1.可以充分运用游戏、竞赛的机制。

人有争强好胜的天性,学生喜欢游戏、体育竞赛,他们此时的脑神经活动旺盛,兴奋性高,他们热情洋溢、富于朝气,且集体观念强。此时应可充分利用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开展小组学习,互助学习,让学生组成学习队子,可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促进学生的终身发展

体育之“大”首先要从全面培养学生,促进学生的长远发展的角度出发,以培养学生在生理、心理等各个方面形成终身发展的意向。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首先必须确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老师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身体的习惯”。我们不能狭隘地理解“健康”这个概念,必须充分认识到:健康不公是免于疾病和衰弱,而是保持体格方面、精神方面和社会方面的完善状态,确立生理、心理、社会相结合的多维健康观。使学生理解和认识到在青少年时期打好体质健康的基础,不仅是我们在学生时期完成学业和幸福生活的需要,同时也是终身健康的需要。并进一步认到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不是一劳永逸的事情,必须通过长期锻炼和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努力,才能实现自身“健康”,不断提高自身的健康水平。

3.培养学生的课外体育精神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艺术创作形式已经进入到了一个数字化的时代,艺术家的创作手段不再拘泥于传统方式了,越来越多的艺术家、设计师开始使用数字化技术来进行艺术创作,让艺术借助于科技表现出来,使艺术融于科技。这种以数字科技和现代媒体为基础,将人的感性思维和理性思维交汇在一起的艺术形式才得以盛行,这就是数字媒体艺术。法国19世纪著名文学家福楼拜在谈到艺术与科学的关系时,曾经做过一次非常生动的比喻,他说:越往前走,艺术越要科学化,科学也要艺术化。两者在山麓分手,回头又在顶峰汇集。数字媒体艺术是一个宽口径的新学科,是一种动态艺术,包括了视觉与听觉的感受。其更多的应用于数字电影、数字电视、高校教育、网络媒体、产品展示、游戏动画、舞台设计等方面。在中国,数字媒体技术发展较晚,但成长迅速,使得数字媒体逐渐成为了当下的主流媒体,而且为现代化的艺术创作提供了技术支持。科技的发展推动了人类的进步,数字媒体艺术已经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正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高效、更便捷。将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是信息化教学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教学方式的一个重大改革。数字媒体艺术将数字电影、数字绘画、动画、数码影像应用于高校教育中,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逐渐的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较传统的教学模式,数字媒体艺术强化了美学设计,注重美化画面,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给学生带来了美得享受和美的教育,使得课堂变得轻松、更易懂、学生的积极性变高等,这足以显示出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教育中的重要性。

1数字媒体艺术在高校的现代化教育中有着重要的作用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数字媒体艺术的呈现形式有很多种,例如数字电影、数字音频、动漫游戏、虚拟仿真等,这些表现形式即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又能使教学内容直观形象的呈现在学生面前,激发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数字媒体艺术会把枯燥的课堂变得有声有色,能够很自然的把学生带领到教师所设定的情境中,将课程内容通过图、文、声、像融为一体,使教学过程图文并茂,绘声绘色,教师通过调动学生眼、耳、脑等器官,让学生处于兴奋状态,创造出一个让学生主动参与的情境,使课程内容更具表现力和吸引力。审美会使人的各项心理能力处在一种放松的状态,在感受美的过程中,各项心理能力相互依存相互补充,获得最大限度的发挥,在教学过程中起到寓教于乐的效果。

1.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面对社会的高速发展,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还要着眼于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他们的创新思维能力和实践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型人才奠定基础,因此,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从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思维发展的,数字媒体艺术的利用就会把抽象的问题形象化,更直观的展示给学生,提高学生的理解力。传统的教学方式一般是老师讲课、学生听课,板书整理知识脉络,这样的课堂缺乏了创新意识,很难激发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不利于创新意识的发展。而在使用了数字媒体艺术的课堂上,教师会通过学生感兴趣的动画、游戏、虚拟场景等方式来引导学生、启发学生主动思考,勇于创新,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并能利用到生活中和工作中去。数字媒体艺术的使用不仅可以丰富课堂,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主动创新的思维能力。

1.3教学媒体数字化,丰富的网络教学资源

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学内容仅限于书本的知识,扩展的内容很少,教师的授课方式也多为板书和讲解。然而在信息化教学的今天,传统的授课方式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化教学的需求,数字媒体技术的发展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可以通过声音、图像、游戏来展示、帮助学生理解课堂内容。数字媒体会把常规的媒体数字化,电视、报纸、期刊等这些运用在教学中的传统媒体都会变成数字电视、数字报刊,这些数字媒体使得教学变得很便捷,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且呈现方式更加丰富多彩,资源获取方便,费用低廉。

1.4形成新型师生关系、交互交流模式

在传统的教学中,我们遵循以教师讲授知识为主,学生听课为辅,而应用了数字媒体艺术教学就会产生不同的教学环境,教学过程中教师也不再局限于板书与枯燥的讲解,在多媒体的教学环境中,师生的教学关系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会变为以学为主,以教为辅,学生不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而是发挥自己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知识。教师也不再是教学过程的主导者,而变为辅助者,引导者,学生遇到困难或是不懂的问题时及时给予帮助,使整个教学过程充满愉悦的同时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传统教学中,学生与教师之间的沟通仅仅是通过上课发言来完成,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的学生都能够阐述自己的观点、说出自己的疑问。而应用数字媒体技术的课堂则能够实现学生与教师一对一或一对多、多对多的交流方式。学生可以不受时间和空间的约束,在数字媒体平台上与老师、同学进行学术交流。例如在绘画教学中,教师的绘画技法很难用语言形容,而通过数字媒体艺术的数字绘画,就解决了课堂演示覆盖的全面性,和与学生互动的交互性。

1.5为教学设计提供了多种形式的表达

传统教育中教师的板书都是以文字为主、个别学科需要进行画图、或者图片进行展示,这就会占用很多课堂时间。数字媒体艺术呈现方式的多样性就会使授课过程变得简单。教师可以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图形、图片,可以利用数字短片的播放来让学生更直观的学习到抽象的概念,也可以利用游戏的趣味性让学生得到更好的巩固。

2数字媒体艺术的美学思考

数字媒体艺术应用于高校教育中大部分是以教学课件的形式展现出来的,多媒体教学课件画面是由文字、图像、色彩、符号等多种媒体元素构成,在课件的制作中要充分考虑到每个元素的美学特征,来进行合理的设计,增强数字媒体课件的可观赏性,激发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下文将在三个方面阐述美学理论在数字媒体艺术方面的应用。

2.1文字美

在数字媒体艺术中,文字除了有表达意思的用途之外还要利用艺术的形式来表现。第一、要选择恰当的字体。文字有其独特的含义,比如黑体的醒目、稳重;宋体的端庄秀丽等,使用字体应根据授课内容来定,避免过于杂乱。第二、文字风格要统一。同一层次的标题、正文、备注,应用同一大小、同一字体、同一颜色的文字来表示。第三、文字的内容要简明。文字的使用应简明扼要、突出重点,布局合理。

2.2色彩美

色彩的运用在数字媒体艺术上尤为重要,它和文字一样,也是一种语言,色彩可以强调重点,提示区别,增强注意力等,色彩是一种富有感情的语言,给人以特殊的情感体验。在数字媒体课件制作中的色彩使用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前景色和背景色的选用。前景色和背景色要有明显的区别,但不要形成强烈的对比,对比强烈的画面会让人产生视觉疲惫。第二、颜色的使用要适度。颜色的使用上并非越多越好,过多的颜色会使画面看起来杂乱无章,看不到重点。第三、颜色的色调要统一。整体颜色表达的含义要一致,背景色与文字之间、文字与图片之间的颜色要和谐统一。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7)

民族传统体育指的是在一定范围内由一个或几个民族进行的,具有民族特色、历史稳定性的体育形式和体育文化活动。目前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了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不过,这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主要是在少数民族聚居地的高校中开展,并且有时会受到自然环境的限制。一些高校虽然也开设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课程,但大多以武术等项目为主。由于现代体育运动的影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开展遇到了一定的挑战,并且没有得到大力推广,因而在高校体育教学中的开展现状并不理想。

二、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的重要性

1.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民族传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有着重要意义。目前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出现了边缘化趋势,甚至有一些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正面临着失传的危机。由于缺乏足够的宣传和有效的措施,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推广面临着较大的困难。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增加相应的教学课程,可以让学生通过学习传统民族体育项目,了解不同民族的体育文化知识,熟悉不同民族的文化特点、地方特色和生活习俗,使其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做出更大的贡献。

2.丰富高校课程资源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通常具有趣味性、竞技性、健身性、休闲性和娱乐性,因而能够丰富高校体育教学的内容及课程资源。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以娱乐、表演、游戏等内容为主,不会受到环境、天气、性别、年龄等因素的影响,因而较容易开展,能够引起学生的兴趣。如舞龙舞狮运动,其气氛较为欢快,且具有较大的自由发挥空间,可以使传统体育教学中严肃、传统的情况得以转变。另外,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能够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对团结协作精神进行培养,这对学生的全面健康发展十分重要。

三、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特色

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独特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对高校体育教学的多元化、特色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地域性、民俗性较为突出。因此在实际引入的过程中,高校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对学校所在地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或是其他民族的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大力推广,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精髓进行深入挖掘,将其融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从而形成高校体育教学的特色内容。此外,特色化的高校体育教学能够提升学校的科研水平,优化师资力量,促进校园文化的建设。

四、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

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最为重要的是落实终身体育教育思想,而高校体育教学是终身体育的基础和关键。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引入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对终身体育教育思想的落实很有必要。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多样的形式和丰富的内容能满足不同体质、不同性格学生的体育锻炼需求。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教师要注重终身体育意识的培养。因此,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入高校体育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探寻适合自己的终身锻炼项目和方法,使学生坚持体育锻炼,实现学校体育和终身体育的统一。

五、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开展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策略

1.强化民族传统体育知识教学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的教学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在高校体育教学中,应当注重对民族传统体育知识的讲解,并实现与体育实践的有机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对民族传统体育有更加充分的了解。

2.改进、创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

很多民族传统体育项目都具有民俗性、地域性、民族性的特点。因此,要将民族传统体育项目纳入高校体育教学当中,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推广和普及;要结合高校的具体情况,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进行改进和创新。在继承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要与现代体育项目的特点有效融合,使其符合当代学生的生理特点、心理特点,以提升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3.优化、完善民族传统体育教材

在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引入高校体育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以完整的教材体系作为保障。在高校体育教学中,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要想得到真正地融入和发展,应当对相应的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要对教学内容给予高度关注,使其充分展现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中的民族特色、地方特色和项目特色。要大力发掘民族传统体育项目资源,注重对本民族传统体育资源的开发和利用,对所选教学内容的比重、课时等进行合理的安排。在课程编排中,要注重学生的参与程度,积极改进传统教学模式,以形成具有鲜明特色的高校体育教学。

4.合理规划民族传统体育课程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8)

学生是祖国的未来,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为帮助他们把学到的知识奉献给社会,毕业后能迅速融入社会,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这是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也是学生就业与发展的现实要求。作为高职院校老师我们应该关注和实施学生的人性培养,重视并实施大学生个性发展。

一、高职院校培养学生个性的重要性

(一)体育教学的目的

体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课程,通过各种方式锻炼,使学生掌握运动技能和方法、增强学生体质、增进身心健康、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最终为学生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意识和习惯打下良好的基础,对终身体育的实施起到“承前启后”的作用。

(二)职业院校教学的特点

高职专业比较多也比较开放,不同的专业决定着学生的兴趣与爱好以及运动能力和水平的差异,在体育教学中作为教师我们要为他们营造环境,提供条件给他们充分的发挥自我个性的空间。如果学生的个性得不到发挥,这样只会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甚至讨厌上体育课。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因材施教,个性化的培养和教育学生。尽管职业院校体育教学模式与普通高校体育教学模式没有明显差异。随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体育课,不仅承担着身体健康的任务,同时也为学生就业后的不同位置上,身体需要奠定基础。

二、个性化教育的实施方法

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个性,所谓的个性化教育的最终目的就是培养学生个性化,就根据学生不同的个体特征,有针对性的适当的个性化教育。孔子是第一个首创因材施教的教育原则。因材施教的原则和现代人文主义提供理论指导,所以为了个性化教育我们应该积极探索途径和方法,在体育教学中老师要根据每个学生的个性、特长,需要进行多元化施教。

(一)个性化教育的特点

在体育教学训练或竞赛中,参与者必须在困难面前进行自我约束、动命令和体验,及时克服困难与障碍,在运动中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极大的意志努力。发展学生的个性,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学校体育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并逐步完善的一个重要方面,是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个性化教育是教育的对象,通过全面调查,研究,分析,根据社会和未来发展的趋势,是对教育对象的特点和潜在的价值取向与教育对象的利益目标和要求,量身定制的教育目标,教育计划。个性化教育是教育和学生自身的个性结合,是个人主体性要与社会统一,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实施高职院校体育个性化教育,在体育教学中应准确把握学生的个性特点,增强学生的自我概念,培养学生在全面发展个性特点。

(二)发展学生的个性优势合理安排教学内容

高院校体育教学中选择教材内容要多样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体育运动水平,学生最喜欢的项目就是娱乐性强、能明显知道胜负的、自主性较强的活动项目,让学生体验成功快乐,让学生掌握体育锻炼的一般方法和技巧,培养学生对体育的兴趣和活动特征,扩大范围人际交往,促进社会技能的发展。

(三)促进师生之间关系

创造平等轻松和谐的师生对话环境,力争让学生敢与老师交流的,老师要善于与学生交流,注重与学生的交流,多一份的责任,多一份奉献意识。注重教育过程中的细节,和学生良好情感需要长时间的积累,认真对待与学生交流谈心的机会,学生的健康成长进步是快乐源泉。体育教师应充分利用体育教育,课间活动、运动会、观看体育比赛等机会,走进学生,融入学生中间,老师不仅只是组织者或裁判,还应该是参与者,如学生一起跳健美操等活动中,倾听学生的心声,有针对性地调整自己的教学方法,在实际教学中能更好地使用教学法来协调师生关系。

三、总结

个性是指一定倾向性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包括个性的倾向性和个性心理特征。个性倾向性是个体对某种事物占主导地位的指向性,它包括动机、兴趣、理想、信念和世界观等。体育教学特点就是轻松自由,但是由于传统的体育教学方式较为严肃,课堂后气氛较为沉闷,教学方式单一,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只有突破的教学思维方式,大胆的进行体育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可以充分发挥自我想象力,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气氛。世界每时每刻都在变化,运动本身是在不断的创新与发展,个性发展往往决定创新能力的提高,只有充分重视学生的需要,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灵活选择教学内容,营造生动、活泼、快乐的课堂教学气氛,使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

参考文献:

[1] 蒋晓荣,李随成.论大学生个性培养[J].中国大学生就业.2008(14):28-29.

[2] 李广.体育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个性特长[J].体育世界(学术版).2009(06):81-82.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9)

一、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

高校教育的教学目标包括身体素质、文化素质、政治素质、心理素质、道德素质等,其中身体素质是综合素质的关键与物质基础,对学生体质的全面提高有着重要的作用。通常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重要性主要表现为三点:第一,提高体育教学质量。体育教学质量的优劣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学生身体素质的好坏,只有加强学生的身体素质训练,才能保证体育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通常,身体素质指的是人体各器官系统在体育活动中表现的各种能力,如柔韧性、灵敏度、耐力、力量、速度等,素质越好,越能更快地掌握技术技能。如学生的身体素质较差,学习跆拳道中的横踢技术时,不能很好地踢腿且快速踢出,导致整体动作不规范。第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学生体质的强弱可以成为身体素质好坏评定的依据,有效衡量学生的体质状况,而良好的身体素质能增强体质,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实现学生身心的健康成长。加强身体素质训练,不仅能提高学生器官系统技能,改善身体形态,加快机体新陈代谢,增强运动器官功能,如韧带、肌腱、肌肉、骨骼等,还能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高运动成绩。[1]第三,为社会提供健康的人才。身体素质训练能保证人们日常学习、工作、生活的有序进行,促进人们身心的健康成长。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技的进步,人们的学习、工作、生活等方面有了明显的变化,体力劳动被脑力劳动所取代,身心压力不断增大,致使现代文明病增多,严重威胁人类的健康。而大学生是社会发展的中坚力量,所以高校在体育教学活动中要加强身体素质训练,贯彻落实“终身体育”的思想教育理念,为社会培养所需的人才。

二、普通高校体育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实施路径

首先,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普通高校在体育教学中实施身体素质训练时,必须要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和思想认识,让学生对身体训练在人体健康方面的作用加以理解,这样学生才会主动参与训练活动,提高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教师可以借助实践课来提高学生认知,培养学生锻炼的自觉性,对身体素质训练的身心愉悦进行体会;或者是利用定期的理论课来增强学生认知,根据心理、生理等学科知识,使学生将实践和理论相结合,意识到身体素质训练对自身未来发展的意义。

其次,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普通高校开展体育教学活动时,必须要以学生身体素质和身体机能的实际情况为依据,根据教材内容进行教学,对学生身体素质的发展加以重视,进而提高学生的身体机能。如在每周的体育课程教学中,抽出一定的时间进行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同时高校主管部门应贯彻落实身体素质训练,将其纳入到教学计划中,对其作用及意义加以明确,使其成为学生体育课程学习的评价内容。[2]另外,高校体育教学部门可以定期培训教师,量化要求教学中身体素质训练的内容和时间等,及时解决训练中出现的问题。

最后,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双基”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发展学生的身体素质,而提高身体素质的形式与内容相对丰富,教师在体育课程教学中可组织适当的身体素质练习,练习时间可为课后的20分钟。当然,每单元的练习内容需要多样化,采用竞赛、循环练习、分组游戏、综合练习、转化练习、辅助练习等方式,并以学生的锻炼能力、体质、性别、年龄为依据,有计划性地进行身体素质练习。[3]此外,安排与选择身体素质练习的强度和内容时,必须要注意区别对待,遵循由小到大、由简到繁、由易到难的原则,及时发现和妥善处理问题。

三、结语

当前普通高校学生在身体素质状况方面不够理想,这与体育教学中忽视身体素質训练有着密切的关系。所以,普通高校在开展体育教学活动中,必须要立足实际,加强身体素质训练,增强学生的思想认知和终身体育意识,更新教学的方法、内容和模式。这样才能满足高校体育的需求,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提高学生机体对疾病的抵抗力及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为社会培养出所需的全面发展人才。

参考文献: 

[1]彩彩克.体育教学中举重运动员的身体素质训练及其战术训练要点探析[J]. 西部素质教育,2017(15). 

高校体育教育的重要性篇(10)

部分大学生入学后,出现对新的学习生活方式的不适应,出现对新的人际关系不协调等一些系列的“不适应”问题,少部分学生甚至出现心理问题,个别新生甚至因为不适应大学生活而退学,直接影响到他们的生活学习的质量和心理健康。新生入学教育是他们的第一堂课,除了了解学校、专业外;更重要的是让他们认知大学的学习方式,掌握人际交往、生活方式,使他们尽快地熟悉、适应大学生活,完成从高中生到大学生的角色转变。这就要求,传统的入学教育已经不再适应新形势的需求,需要将新生的心理健康纳入到入学教育中。面对入学教育时间短、面广、“不适应”心理问题突出的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成为入学教育开展新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然选择。

一、大学新生入校后出现 “不适应” 的心理情况

通过对新生入学的了解和观察,新生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的不适应:

1、生活不适应。由于环境陌生,远离父母,独立生活开始,由于自理能力差、自我中心主义、人际交往障碍等问题,在没有得到正确的引导下,新生容易产生孤独感,挫折感等不健康的心理和行为。

2、心理不适应。由于高中生角色向大学生角色转换的不及时,高考的落差和同学间的差异,导致部分大学新生出现失落感、失宠感、自卑感,出现焦虑、责任等心理不适的情况。

3、学习的不适应。由于大学学习与高中学习的差异性较大,教学方法和模式与高中不同,对专业的认识偏差和喜好不同,现实与自己的理想状态有较大出入等,出现了学习兴趣不高,厌学、惧学等学习不适应的心理障碍。

二、团体心理健康辅导的内涵

新生 “不适应” 的心理问题对入学教育提出了新的问题。如何在入学后较短时间内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入学教育的一项新难题。要解决这一难题,如何发挥好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具有重要意义。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一种在团体情景下,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共同商讨、活动、训练、引导,解决成员共同的发展或共有的心理问题 ,促进学生的自我思考,帮助学生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的教学活动。

三、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在入学教育中的重要性

团体心理辅导强调“知、情、意”,注重让学生情感共鸣,积极体验,以发展性心理辅导为重点,能有效地解决新生出现的“不适应”的心理问题,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达到预防的目的,使其快乐的成长,是入学教育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必不可少的环节。

1、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

由于新生入学后出现的不适应具有相同性,诱因也具有相似性,团体性是这一群体问题的一个重要特点。团体心理健康辅导通过针对新生的群体性特征,以班级、专业或者相同问题的新生通过设立特定的活动场景,让新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悟,形成正确的认识和判断,从而实现引导,使其积极主动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所以,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是入学教育的新要求,是解决新生“不适应”心理问题的主要形式。

2、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寓教于乐,易于学生喜欢和接受

团体心理健康辅导以学生为主体,通过寓教于乐的活动形式,让学生在快乐轻松的活动过程中体验和感悟,通过分享、典型案例讲解、教师的引导等,让学生在情感体验中获得对大学生活学习正确的认知,从而快速的适应大学,健康成才。

3、团体心理辅导节约了入学教育时间,效果良好

针对新生出现对大学生活的不适应具有普片性,如何短时内做好引导,是一个关键问题。在短时间内通过一对一的辅导教育实现入学教育是不太现实的。针对新生在学校里扮演“求助者”和“助人者”双重身份,相互影响。通过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有针对性开展专题团体辅导,发挥学生的双重身份作用,让学生在团体辅导中有理论,有实践,有体验,有分享,获得多重的反馈,从而在短时间内产生心理与行为的改变,达到解决大学生活“不适应”的心理问题。

4、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体验性增强

团体心理辅导是针对某一问题,设计情景和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和感知问题和解决的辅导,让新生认识和了解在学校期间可能遇到心理方面的困惑和不适应。将传统的入学教育课堂讲授转变为不场地受约束的体验式的教学,让学生通过活动,积极参与,达到情感共鸣,实现对入校后可能出现的问题和不适应有所认识和了解,掌握其自我调节的办法,从而达到快速的适应大学生生活。

5、团体心理辅导使入学教育的预防性突显

新生入学后,对校园生活、人际关系、饮食起居等一些列新的生活学习开始了认识和适应。在认识和适应过程中,由于新生自我经历和性格等因素,部分学生可能会出现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导致大学生活学习不适应。通过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开展团体心理健康辅导活动,通过团体活动设计,针对可能会出现的认知偏差和行为问题,让学生在活动中感悟和体验,通过教师引导,让学生自我认识和形成正确的认知,并重点在于新生出现心理问题的预防,从而让新生的“不适应”自我解决在萌芽状态。同时,通过团体心理健康辅导,可以对已经出现不能适应大学学习生活,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障碍的同学及时发现和矫治,并对后期的心理咨询做好准备。

综上所述,团体心理辅导在高校新生入学教育中扮演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地位,它有效地解决了大学生较为普遍的“不适应”现象,有效地对新生的心理健康的问题进行矫治、预防和发展,并重点在于预防和发展,有利于帮助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学习,帮助新生自主地应付由挫折、冲突、压力、焦虑等带来的心理困扰,防止心理问题的产生,让他们健康的适应大学学习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炜炜.大学入学教育浅谈[J].科技信息,2010年29期.

上一篇: 课堂教学妙招 下一篇: 贸易自由主义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