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相关知识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7 16:06:46

建筑相关知识

建筑相关知识篇(1)

建设设计企业是典型的知识型企业,它具有如下特点:知识型企业有完备的智能信息系统,通过组件系统和企业内综合信息网络将生产经营活动结合成一个整体;知识型企业的员工包含管理人员、专业技术人员等知识型人才,非知识型人才的比例正逐步减小,企业的生产工作多由知识型人才实施、组织、完成;知识型企业的具备有效生产组合形式的生产组织系统。与此同时,作为面向项目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是整个组织的基本业务活动。建筑设计企业依赖相关专家的经验与知识,以某种形式进行着企业的知识管理活动,但多数企业缺乏结构化的知识管理意识与方法,知识管理的相关研究在建筑领域还处于起步阶段。

1 知识管理和项目管理的结合

1.1 知识管理概述

知识管理是一种组织的内部知识流动过程,通过对已存在于企业内外部的生产经营所依赖的知识的转移、获取、分享和应用等一系列过程,使得企业中的各种知识资源在生产和经营活动中得到增值或共享,进而提高企业的应变能力和创新能力,最终实现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和创造出更大企业价值目的的一种管理过程[1]。知识管理作为一个动态过程,其划分方式各学者们看法有所不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在此将知识管理过程分为以下四个:知识获取、知识转移、知识共享与扩散、知识应用。

(1)知识获取包括:商业伙伴之间或组织之间原有的知识经过整合、再创造,进而获得新的知识。企业中知识获取主要是将数据、文档等显性知识与专家技能等隐性知识转化为可检索、可复用的知识的过程。(2)知识转移主要是知识从发送者转换成知识接收者可以消化吸收的形式的过程。知识通过在显性知识与隐性知识间的转换,扩大了组织内部的知识,促进了组织创新的产生。知识转换的形式主要有共同性(从隐性到隐性)、外化(从隐性到显性)、结合(从显性到显性)、内化(从显性到隐性)四种形式[2]。(3)知识共享包括:知识拥有者外化知识、知识需求者内化知识两个步骤。通过知识共享,使得企业内员工所拥有的经验知识与他人分享,进而有利于企业核心价值的创造。(4)知识应用是企业的员工对已有知识和新知识整合、应用到产品或服务中的过程。企业应注重知识的存储、积累、重组,建立开发与共享知识的激励机制,促进企业内的知识应用。

1.2 项目管理概述

项目管理是把各种技能、知识、手段、技术应用于项目活动中,以达到项目的要求[3]。项目管理是一项具有创造性的复杂工作,需要设立专门的项目组织,项目负责人在项目中的作用非常重要。项目管理的知识体系包含:范围管理、整体管理、费用管理、沟通管理、时间管理、采购管理、人力资源管理、风险管理、质量管理这九各主要构成部分。

项目有多中过程组成,主要有与产品相关的过程,即具体到项目产品的生成;与项目管理有关的过程,涉及到项目的管理与组织。项目管理的过程可归纳为启动过程组、计划过程组、执行过程组、控制过程组、收尾过程组这五大过程。启动是用于正式认可一个项目或一个新阶段的过程;计划是定义项目目标,选择最佳策略并制定对应的项目计划;执行是协调项目各类资源,按项目计划开展项目;控制是都项目过程进行监控、及时纠偏,确保项目计划的有效执行;收尾是按程序对项目或阶段正式验收。(如图1)

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相对独立,但项目的全寿命周期内,知识管理在具体环节有重要影响作用。项目管理的成功反映着项目团队成功地应用了团队所拥有的知识。知识管理与项目管理的相互借鉴将更好地指导管理实践。

2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体系

现如今,我国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仍存在诸多管理弊病,由政府和法律法规缺乏造成的困境较难解决。建筑设计的整个过程是设计单位对知识进行收集、整合、共享、利用与创造的过程,是知识运动的过程,知识在这个过程中实现了延伸、应用与创新。在建筑设计项目中开展知识管理十分必要,这是知识共享与沟通的需要,是人员管理的需要,符合企业自身发展的需求。

构建建筑设计项目的管理体系,需将企业整体战略和知识管理体系整合起来,构建学习型组织、完善企业的知识价值链、形成员工知识共享风险防范机制和员工激励机制,选择恰当技术工具实施和建设体系,以便实现知识管理目标。

2.1 建筑设计项目各阶段的知识管理

建筑设计项目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方案设计阶段、初步设计阶段、施工图设计阶段。不同项目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工作侧重点各有不同,活动的主要逻辑框架如图2所示。

(1)方案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主要工作有:收集建筑设计相关的项目信息和文件并建库保存;记录所有建筑设计项目相关的沟通与讨论,获取隐形知识;建立涉及政治、经济、社会、法律、专业知识、地理知识等的建筑设计项目的术语名词目录和初始数据库;有效选择适合承包商完成设计项目的设计与施工。(2)初步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应注重隐性知识与显性知识的有机集成,促使知识的螺旋式上升,具体应注意:及时有效提供所需的相关知识,验证恰当、正确与否;记录并收集项目进行中的知识,更新改进知识管理系统。(3)施工图设计阶段中的知识管理侧重总结项目的教训、经验及成果的推广。与此同时,要通过各种方式收集项目的隐性知识,并将其转化成可流通传播的知识形式,打造有效的“学习型组织”。

2.2 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项目管理

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主要工作为计划、执行、控制与收尾四个过程。项目过程中产生的特定项目知识,流入建筑设计的知识管理活动。知识管理包括:真实获取和存储、知识共享、知识应用、知识保护四个阶段,知识获取除了项目知识外,还存在外部知识。知识管理通过绩效评价对建筑设计的项目管理进行反馈。

2.3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支撑系统

为项目设置兼职或专职的知识管理组织机构,保证组织的知识管理活动的人力资源,该机构中包括:负责微观操作的知识工程师、负责中层指导的知识管理项目经理、负责宏观控制的首席知识官。首席知识官对知识管理活动的有效进行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他对整个团队的知识创新、企业新型文化的创立、知识组织的加强、人员作用的发挥等负责。

建筑设计项目的知识管理需要一定的技术支撑,以便项目知识的即时采集、在线咨询、远程、交流与传递。知识管理中涉及到的工具有内部网、Internet、外联网、数据库管理系统、知识地图与其他信息技术等。

建筑相关知识篇(2)

近年来我国对于建筑管理和组织过程的探究一直都没有间断,作为发展中国家,随着近年来建筑行业的蓬勃发展,我国不少建筑企业都开始积极投身于这一领域,如何基于建筑设计角度实行有效的企业项目管理也成为日益重要的课题。建筑项目是房地产企业的灵魂,如果能从建筑的设计角度去呈现项目管理的优势,则不仅可以使项目管理过程中的碎片化现象减少,而且还可以对管理过程中积累的知识进行有效的整理和总结,最终形成有利于企业发展和完善的健全体制。

一、国内现阶段建筑业对建筑设计角度的项目管理理论研究

随着我国建筑行业的不断发展,国内建筑设计理论的研究也处在不断的发展和改变中。现今社会的消费观和价值观的改变影响着建筑师对于建筑设计价值理念的理解,更多兼具时尚、个性与丰富内涵的建筑越来越为多数人喜爱和接受。这些都无一例外的影响着我国当前建筑设计的角度和发展方向。着眼于建筑理论的发展方向与房地产企业的密切联系,目前我国房地产企业关于建筑设计角度的项目管理理论研究着重体现在以下几点:首先,企业基于建筑设计角度展开项目知识理论研究。建筑项目是房地产企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因此从项目的设计阶段就应进行良好的控制和把握。企业对建筑价值体现和所要呈现的文化内涵的定位对建筑师的设计往往起到关键的作用。企业应基于建筑设计角度对企业的文化、价值进行定位,使建筑师能在建筑设计之初就掌握企业的项目知识及其概念,从而在设计过程中进行精细的理论推导,以验证建筑是否具备该有的企业理念。当这些与企业项目知识相结合的建筑设计理论在项目进行中良好落实,其有效的知识管理将对企业绩效产生良性影响。其次,如何将知识管理应用到企业绩效当中去,更好的贯彻相关理念。相对于知识管理而言有四个部分在影响着企业绩效,分别是企业人员、销售流程、产品理念、企业组织。其中产品理念与建筑设计联系密切,不同的建筑设计角度会产生不同的产品理念,使产品携带着特有的文化特性和建筑特征进入销售环节。产品理念的差异导致其接受人群、体现价值均不相同,因此产品价值也各有差异。所以,把握好整个建筑设计角度就变得至关重要,从一定意义上说,产品的理念在企业绩效过程中是一个根本,只有将产品价值理念定位成功,才有可能在之后的营销模式中创造更多的价值。最后,如何将建筑设计角度与企业发展战略相结合。在现阶段的中国,伴随着外来文化的冲击、主流观念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进步,越来越多的设计思潮在不断爆棚,建筑师的设计更加富有冲击力和创造性,工程施工的不断完善让设计不再受制于技术,转而更加关注建筑的艺术表现及文化理念的落实。全球信息技术的发展及生活质量的提升使人们审视建筑的标准更加多样化,这无疑给建筑设计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对建筑设计角度进行深入研究,以更好的迎合企业发展战略成为了当前建筑师们要考虑的重要问题。

二、项目管理如何与知识管理相结合

一个房产企业要想获得成功并实现更好的发展,首先要考虑的就是构建一个严谨并且具有实效的项目管理模式。

(1)知识管理概念。很多学者都曾经从不同的角度和领域对知识进行过定义。我国企业的知识管理概念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众多企业的建成发展而逐步形成。它们服务于企业各个方面,被广泛的用于完善企业管理、创造企业文化、实现企业价值等各个领域。虽然不同的定义会使人们对知识管理的理解各不相同,但知识本身就是一种广义的概念,它可以是一种体现企业规划模式而实行管理的过程,可以是体现企业效益的一种目标性动员,也可以是房地产企业对建筑设计之初产品理念的把握。鉴于知识管理拥有广泛的应用范围,所以众多企业都在试图通过不断完善企业知识管理来实现企业的做强做大。

(2)知识管理在项目管理中的应用。知识管理多角度、多方面地被广泛应用在房地产企业项目管理中。在项目启动之初,产品的理念界定需要充分的建筑设计知识理论作为依据,使之更好的为产品实现做理论定位。这对企业之后的市场推广及营销有很大帮助。对企业人员的知识品评也是知识管理的一部分,企业未能严谨地进行用人选拔会直接影响企业员工的整体素质,不利于企业文化的建设和推广。对于房产企业而言,通过与建筑设计相关的知识品评选择适合企业发展的员工,有效的将企业和员工相结合往往能更好地提高企业效益。销售理念对于房产企业来说也是不可缺少的,产品质量的好坏和销售方式的不同,都会给企业效益和企业实力带来相应的影响。销售理念的趋于完善会使整个企业在营销模式中占据优势,从而成为同类企业中的领军者。对销售理念的准确把握是实现更好的营销模式的保证,而建筑产品销售理念的定位则需要大量的建筑设计知识、概念、理论做辅助,因此需要有效的建筑知识管理运作。除此之外,知识管理完善与否还是企业是否能够正常运营的重要考量依据,一个好的运营模式往往从员工、部门、管理层等各个组织中突显出来,而构建一个良好的运营模式需要完善的知识理论在项目管理过程中的有效呈现。对于房产企业而言,与建筑设计角度相关的运营知识显然是其运营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3)通过知识管理克服项目管理过程中出现的弊端。于企业而言,由于项目管理涉及到多部门的相互配合,人员构成冗杂致使项目管理过程中时有管理漏洞。因此管理人员需通过企业知识管理不定期地对其企业项目管理进行监督,通过企业项目管理条例的制定及分级管理体系的建构,避免企业的局部弊端影响整体企业发展,提高企业抵意外冲击的能力,并通过企业管理知识有针对性地寻找解决办法,避免企业在运营上的损失。

三、建筑房产企业基于建筑设计角度的管理发展趋势

当前,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生产力的发展、制造工艺技术的不断完善,建筑行业飞速发展,对业界建筑师的知识理论和设计技巧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同时分工的细化还需要建筑师拥有很好的管理及组织协调能力来完成建筑设计。近年来,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实现了信息共享,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同时也促进了我国建筑企业对先进建筑技术的学习和应用。

(1)建筑设计的特点和发展趋势。随着我国社会的不断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国内城市正处于大量建设时期,国家的政策导向和经济发展都在推动着建筑行业的发展与壮大。而随着工艺制造技术的发展和大众审美的需求,对建筑产品的要求日益趋向多样化,对建筑理念的定位也各不相同。这对建设师的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从业建筑师不仅需接受专业的技术训练,更需要具有行业的敏锐洞察力。互联网的应用也在很大程度上提高了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有了网络技术的支持,建筑师不仅可以最大限度地接受网络共享资源,同时可以对目标客户的要求进行随时掌控,避免了因为信息闭塞导致的沟通障碍,从而大大提高建筑设计的工作效率。

(2)建筑房产企业如何基于建筑设计角度采用正确的运营模式。房地产企业投入建筑运营的初期需制定有效的营销策略,因为经济效益是建筑产品运营的最终目的。好的建筑理念、独特的建筑设计角度成为项目重要的切入点。在建筑设计初期,建筑所要传达的文化概念及受众定位、建筑形式等都是建筑师们要优先考虑的问题。好的前期定位能使运营项目获得市场的青睐,同时相应减少后期销售的压力。当前国内建筑设计市场呈现多元化,建筑师们纷纷把竞争的重点放到了设计创新领域。事实上,设计创新已经成为企业运营的重要推动力,因此建筑企业均专注于自身核心设计能力的提升。由于设计创新能力无法复制,因此业务领域的扩张和建筑规模的发展并不等同于企业竞争力的提升。在运营模式上,小型化、专业独立的设计团队逐渐发展,形成自由竞争的格局。这种小型设计团队历经不断的创新与发展后可实现企业规模的不断扩张,从而具备加入到世界级企业行列的资格。

(3)建筑设计项目知识在知识管理体系中运用的原则和指导思想。建筑设计项目知识在知识管理体系中是很重要的部分,其应用应遵循以下几个原则:一是建筑设计知识的积累原则,无论是对建筑房产企业还是建筑设计师而言,知识积累都是企业项目管理的基础部分。二是对于不同建筑项目设计文本的知识共享原则。通过对建筑设计项目的分析,公开企业内部员工的相关知识成果,便于企业员工更加便捷地使用企业所积累的知识,从而提高工作效率。企业可通过各种奖励方式促进企业内部员工知识的交流和共享。三是建筑设计知识创新原则。每一个建筑企业都必须通过不断的创新提高知识储备,实现企业建筑设计能力的螺旋上升,为企业创造核心竞争力。四是应用知识管理实施绩效的原则。通过体系构建使设计项目管理实现绩效目标。在我国建筑行业空前繁荣的大背景下,多数企业在确定企业建筑设计在知识管理体系中地位的同时,也确定了建筑设计的发展方向。结合建筑设计项目知识管理的特点,可总结出`建筑设计在知识管理体系的核心要素,即“完善一个链条”、“构建一个组织”,以维持整个企业的运营和发展。“一个链条”即知识链,其实质是企业管理过程中的一种知识运用,知识链涵盖了很多领域,如建筑知识创新和知识来源、建筑知识的编辑与知识的传播、建筑知识的吸收和应用、建筑知识价值的实现等。在企业运作的过程中,知识链要在企业人与人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人与组织之间起到连接作用,同时完成企业对内外部知识进行选择、整理、吸收、转化、创新的过程,从而形成属于企业自己的循环模式,即“构建一个组织”。

四、对建筑设计角度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研究

目前建筑界在多项目管理方面的学术研究成果相对匮乏。如何更好地、合理地设计项目管理模式,成为现今很多建筑房产企业的难题。一些企业在没有对自身状况进行全面评估时就对企业管理模式进行了设计,盲目的定位导致企业在管理上时有漏洞发生,严重的甚至直接影响企业运营。有鉴于此,当前对于建筑设计角度的项目设计管理模式的研究成为业界较为关注的问题,相关研究主要涵盖以下几个方面:

(1)企业管理模式的构成。建筑设计企业管理模式处于不断发展中并且日趋成熟,可分以下几种模块:一是项目管理模块。建筑设计企业是项目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所强调的建筑管理也主要服务于项目管理的整体利益和设计方案本身的利益。这也是建筑设计企业在项目管理系统中的核心成分,项目投资方的目标能否达成的关键。二是质量管理模块,在整个建筑建造过程中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所以技术部运用此模块去验证建筑是否合格,以保证建筑的质量达到国家相关标准。三是综合办公模块。房地产企业可以在此模块中相关信息和公告,同时也可以作为企业新闻的窗口与外界沟通。四是档案管理模块。对相关部门的文件、财务、行政等预留档案进行分类归档,存储在相关平台,以便重要资料在运用过程中得以保留,做到有据可查并确保企业档案的完整性。

(2)设计管理的作用和基本内容。设计管理对建筑师在整体设计流程把握上具有很大帮助,设计图纸的把握、设计质量的监督、设计结果的查验,都是建筑师和管理层对整体建筑进行检测的方式。通过这些基本设计内容监察,建筑企业可实现项目管理的科学性,同时也能够对项目化管理实现一定的模式化探索。笔者认为,这种管理模式是项目化管理深入贯彻的一个重要举措,有助于实现企业发展规模的扩大及企业发展的目标。

(3)多种项目管理领域的探索和研究。相对于设计管理的建设,多种项目管理也正逐步趋于完善。在多数发展中国家,建筑行业都处于较快发展状态,建筑房产企业的数量不断增加、规模不断壮大。行业内大规模同种类公司的出现使所有建筑房产进入竞争的焦灼状态,因此好的项目管理模式对企业发展起到决定性作用。通过对项目管理的逐一分层,大型企业的管理模式也就会变得多种多样。如采用不同部门相互制约的方式进行日常工作,采用多项目平行管理,这对于企业整体把握有很大的帮助。企业因此可增强抵御外部环境变动的能力,提高公司运行的稳定性。

(4)于建筑设计角度如何实现多项目设计管理。在很多公司面临竞争的同时,建筑设计角度定位将会对其竞争结果产生重要影响。设计定位是建筑的灵魂所在,因此多数企业采取了多极化的监察制度来确保建筑设计理念正确呈现。企业多个部门均设有项目管理机构对建筑设计及建造进程进行监察,这对建筑整体质量是一个监督,对建筑房产企业本身也是一种高效的项目运营模式,实现了项目管理的科学化、制度化。

五、总结

在建筑设计角度分析房地产项目管理问题已经成为行业的一个项目管理创新点,一些企业在这个过程中已经实现了自身管理策略的提升,但是随着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房地产企业仍然需要从建筑设计角度对企业项目管理策略进行深度分析,准确地判断市场发展趋势,前瞻性地预见行业未来发展动向。在市场竞争激烈的建筑行业,能够找到高效的项目运营模式已经成为所有建筑房产公司所面临的重要课题。以建筑设计角度为基础,对项目管理进行适当的调整可以很直观地呈现出企业建筑价值的理念,对于建筑后期的运营及营销都起到了完善作用,可以让房地产企业更好地把握市场,成为行业中的佼佼者。

参 考 文 献

[1]李湘桔.基于知识管理的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研究[D].天津大学.2009(5)

[2]刘峰,谷芬.建筑设计企业项目管理系统[J].土木建筑工程信息技术.2011(12)

建筑相关知识篇(3)

1营建能力的内涵

营建活动是人类生产活动的一部分,人类的生产能力可简称为生产力,相应地,人类在营建活动中具有的能力可简称为营建能力。营建能力是指一定社会及自然环境下,人们创造建筑所具有的基本条件及可能达到的水平。营建能力属于人类能力的一部分。人的能力有一般能力与特殊能力之分,前者指人的体力、智力、道德力、审美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后者指从事某种专业活动所必需的多种能力的有机结合而形成的专业才能,营建能力属于后者。在人类刚出现的时候,人们还没有相关的建筑知识,也不知道如何利用建筑资源,只能使用天然的山洞遮风挡雨,营建能力非常低下;在进入氏族社会后,人们开始使用较精细的石器工具,使用木材、土等建筑材料来进行建筑的建造,甚至学会了烧烤地面以防潮的方法,营建能力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以后,随着人们营建能力的提高,建筑得以不断发展,最终呈现给我们丰富多彩的建筑面貌。因此,通过对营建能力发展的研究,可以把握乡土建筑发展的内在机制。

2营建能力的研究

框架“历史是人的真正的自然史”,孕育于一定环境中的人的能力,是人类进步的内在因素。人内在的能力与外界的环境相互作用,产生了丰富多彩的人类世界。随着人类能力的不断增强,与外界环境的作用方式也不断变化,人类自身能力与外界环境的交互作用,推动了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从石器时代、青铜时代、铁器时代一直到现在的信息时代。同样,人类建筑是其能力与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是特定环境中的人以其能力作用于环境,产生了相应的建筑。人类用于建筑的能力包括对建筑知识及其相应信息的获取能力,对资源的组织与利用能力及相应的经济能力,在这些能力与外部环境的相互作用下,产生了世界各地丰富多彩的建筑。

2.1建筑知识及信息获取能力建筑知识包括对建筑材料、结构、工艺、装饰、建造程序、与建筑相关的文化习俗等多方面的内容,大体可以分为以下几种:1)经验性建筑知识。经验性的建筑知识着重于对建筑的功能、材料、一般形式等的描述,这种知识主要通过乡民的日常经验获得。不同时代、不同区域的建筑在材料使用、构造、形式上都存在巨大的不同,而形成了不同的建筑体系,因此,有关建筑的经验性知识极其丰富。如白族建筑在门头用鱼的形状来装饰,以取鲤鱼跳龙门的吉祥之意,在门口的石础上雕龙刻虎,以求镇宅保平安等。2)原理性建筑知识。原理性的建筑知识是对经验性建筑知识的总结、升华,着重于对建筑原理、规律的阐释。建筑的发展有一些普遍性、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把握,如建筑屋顶具有排水的要求,我国北方建筑屋顶坡度较缓,南方建筑如傣族竹楼的坡度比较急,以此来适应不同地区对建筑排水方面的要求,这种知识可以使我们对建筑屋顶坡度有一个深入的理解。在设计原理方面,包含了对功能关系、造型艺术、环境关系等多方面的考虑,对建筑设计具有指导意义。3)操作性建筑知识。操作性知识与具体的建筑活动相联系,包括建筑整个过程中所有与具体操作相关的知识等。这种知识大多来源于实际的建造活动,因此更多的存在于建筑工匠等实际从事于建筑建造的人中。我国传统乡土建筑的建造很多没有图纸,依靠现场的设计达到了良好的效果,而工匠们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很多不可言说的经验,这些都属于操作性建筑知识的范围。建筑营建必然涉及到对相关信息的收集、筛选与处理,这对于人们进行投资决策、材料购买、工艺选择、人员聘请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人们会根据自己的具体情况对信息进行选择。

2.2资源组织及利用能力建筑是一个综合性的生产工作,涉及到人、财、物等多个方面,因此,如何组织利用好这些资源,发挥出最大的效能,就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工作。在资源利用中,物质资源及人力资源的组织及利用是两个主要的方面。1)建筑中所需要的物质资源,包括建造建筑使用的材料、工具工艺等。材料是建筑的物质基础,与建筑的结构形式、艺术形象都有密切的联系,如西方传统建筑以砖石作为主要材料,古希腊神庙采用石材作为承受弯矩的梁,跨度被限制在很小的范围内,形成了外周紧凑的柱列排序。哥特建筑使用受压模式的穹顶、高侧墙、扶壁或飞扶壁,创造出高大的内部空间。建筑中使用的工具工艺与建筑的构件制作效率、施工方式等有很密切的联系,如目前我国木构件加工中大量使用木材加工机械,比传统木构件加工中使用的锯、刨等在加工效率上提高了很多。2)人力资源。人是建筑建造中最活跃、最具有创造力的资源,人的活动贯穿于建筑建造的整个过程中,与建筑最终的品质息息相关,我国明清时代美轮美奂的江南私家园林,是与计成、周秉臣、张涟、戈裕良等著名造园家的精心设计分不开的。

建筑相关知识篇(4)

建筑设计是一门综合性非常强的学科,教师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难以讲完所有知识点,因此学生在课外学习对于深化设计能力有着重要的作用。互联网出现以前,受限于资源和技术,建筑教育者往往难以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对此,莫克和斯皮尔对建立终身学习模型作了论述。从学习的目标和方式控制层面,将学习分为了四种类型。其中,正式学习(formal learning)是指学习的目标和方式均由机构控制;非正式学习(informal learning)是指学习的目标由机构控制,方式由学习者控制;不正式学习(nonformal learning)是指学习的目标由学习者控制,方式由机构控制;自主学习(self-directed learning)是指学习的目标和方式均由学习者控制[1]。这一模型建立的意义在于让我们意识到,在传统课堂(正式学习)外,学生课外学习的方式有多种层次,并且教育者可以采取适当方式介入。例如,在非正式学习和不正式学习这两种类型中,教育者可以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引导以及获取知识的更多途径。在互联网时代,从学习理论的角度来看,需要以全新的视角解释互联网背景下的学习机制与内涵,让现有的教学适应这一新的背景;同时,还需要关注学生的课外学习,通过新的技术和渠道将其纳入到既有教学框架中来,并对此加以引导,从而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形成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上述背景下,本文试图从关联主义理论的视角重新审视建筑设计教学中广泛存在的“设计课(Studio)”模式和“专题化辅助”模式的定位,并尝试引入“微单元”这一新的教学模式作为对既有教学框架的补充。

一、关联主义(Connectivism)理论提出的背景及其主要思想

行为主义、认知主义及建构主义是当前流行的主要学习理论,三者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知识是通过人的思考或经验获得的一种内在的对象。然而,上述三种理论很难解释及应对当前尤其是互联网时代出现的知识快速更新以及多样化学习方式等现象。对此,加拿大学者乔治

?西蒙斯(George Siemens)于2005年提出了关联主义理论。这一理论经过不断发展,逐渐引起了国内外教育学者的关注。关联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一个发生在不断变化的核心元素所构成的复杂环境中的过程,而并不完全受控于个体。学习(知识)不一定都存在于人的内部,而是可以存在于人外部的载体(如组织或数据库)之上,其关注点应在于联结各种专业的信息节点(nodes),而形成这种不断让我们获得更多知识的联结(connections)要比当前所知的更重要。作为一个自组织的过程,学习本身并不是习得封闭的、静态的知识,而是缔结一个开放的、动态的知识网络结构(图1),从而应对知识的快速更迭[2]。同时,知识节点之间联系的强弱,决定了信息在其中“流动”的效率,多样化的学习方式(如正式学习、非正式学习、不正式学习、自主学习等)有助于强化知识节点连接强度[3]。因此,帮助学生建立一个丰富的、多元化的知识结构便成为教育者应努力达成的目标,也就是“如何知道”要比“知道的内容”更重要。

关联主义理论对于教育界的一大贡献就是在互联网这一背景下,正视并肯定了课外学习在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方面的重要作用。我们希望从这一视角出发,厘清建筑设计教学过程中课内、课外教与学的角色和关系,从而为今后的课程设置提供一定的指导。

二、关联主义视角下的建筑?O计基础教学

建筑设计基础教学是指学生在经过了大学一年级的基础训练以后,在二三年级接受的建筑设计综合训练。这也是学生形成建筑设计基本观念的关键阶段。很多学生到了高年级甚至毕业后仍然将建筑设计视为单纯的形式创造,而缺乏相应的技术素养,这很大程度上是由建筑教育过程中设计课程与相关课程之间的隔阂造成的。当前针对建筑教育的改革,大多是基于这一现状作出的应对,而建立建筑设计与相关学科之间的联系也是当前建筑教育的核心内容(图2)。

从关联主义的视角审视建筑设计及其基础教学,对明确建筑教育的核心内容以及建立适应当前时代的教学框架很有启发。建筑设计虽然是以空间及形式的塑造为表现形式,在设计过程中,涉及众多相关学科的知识应用,具有综合性强的特点。建筑教育的一大进步即从建筑风格的模仿到对问题解决的关注[4]。这一特点可以在关联主义理论这里得到的印证,即建筑设计的教学应从对单纯的空间、形式的模仿转移到强调与相关学科的融合、注重学生知识结构的培养上来。从这一角度出发,我们可以从获得知识的途径以及知识节点连接强度两个方面重新审视建筑教育中的两种常见模式,即建筑设计教学中传统的“设计课”模式以及“专题化辅助”模式。

“设计课”模式这一经典教学方法广泛存在于建筑设计教学中,其主要教学途径是教师在课堂上“一对一”地传授设计经验。在单一的“设计课”教学模式下,教师是教学的主体,教学的主要场所在课堂,而较少介入学生的课外学习(图3)。在基础建筑教育阶段,这种教学模式存在弊端,直接导致学生缺乏对相关学科知识的有序引导,难以将学到的知识融合到具体的建筑设计之中,其结果就是学生获取知识的渠道少,形成的知识结构较为单薄,不利于今后的知识拓展和自主学习。

针对单一“设计课”模式,很多院校在教学改革中提出了“专题化辅助”模式,即在基础教学的过程中,不再对每一个设计题目进行全面的综合训练,而是对基础教学进行统筹规划,在每一个题目下针对某一相关学科的内容设置专题,引导学生在某一方面进行深入设计,从而达到加强建筑设计与相关学科联系的目的(图4)。例如:针对“建筑师工作室”题目设置框架结构设计专题,针对青年公寓设置消防疏散专题,等等。这一模式的优点在于改善了传统教学模式过早强调综合训练而无法深入的?羁觯?强化了建筑设计与相关学科的联系,并对学生课外学习进行了一定程度的引导,丰富了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是 “设计课”模式的深化和改良。然而,当前这一模式的专题知识主要是通过讲座的形式传授,即主要还是从“教”这一方面去深化与相关学科的联系,而未充分考虑学生“学”的多样化,对学生课外学习仍然缺乏具体指引。

三、“微单元”(Micro-units)模式课程设置及其原则

“微单元”模式的提出,就是基于当前教学改革的现状,希望从“学”的角度将学生的课外学习纳入现有的教学框架,作为强化学生知识结构的一种尝试。在互联网背景下,可以针对“90后”“00后”学生的学习特点,利用多媒体及网络平台这一易于接受的形式进一步丰富学生获取知识的途径,从而引导和规划学生课外学习的内容。与内容相对独立的“慕课”不同,“微单元”的设置紧扣教学大纲,并与“设计课”教学、专题化讲座一起共同组成三个层次的知识传授体系,其课程设置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三部分。

(一)微课题

与专题讲座宏观的、概括讲授某一相关课程的内容不同,“微单元”选择的内容在围绕教学大纲的基础上,注重微观的、具体的知识点,强调某一概念或原则的运用,以达到深化学生对特定知识点的理解。同时,在制作多媒体内容时,应严格控制时长及选题的针对性,以适应学生“碎片化”学习的特点。以二年级教学课程设置为例,初步拟定“微单元”选题的内容。例如在“青年公寓”课程设计中,二年级学生往往对公共建筑的防火疏散欠缺认识,而专题讲座往往只涵盖宏观的防火疏散概念,建筑规范条文对于初涉建筑设计的低年级学生又过于枯燥、难以理解。针对此,“多层公共建筑防火规范”微课题即采取以学生身边熟悉的建筑为案例讲解规范,采用文字、图解、图片及视频相结合的多媒体形式,力求用生动轻松的方式让学生理解这一重要知识点(图5、表1)。

(二)微传播

“设计课”和“专题化辅助”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堂为平台,教师讲授的形式传播知识,是单向的、即时的、“一次性”的传播方式,而“微单元”教学对知识的传播则充分利用网络教学及社交媒体等学生易于接受的平台,实现广泛传播、反复观看,从而与课堂教学形成互补。同时,应建立学生对“微单元”课程内容的讨论平台和反馈机制,以达到教学双向互动的目的,进而在这个过程中创造一个开放的教学体系,以适应信息和知识不断更新的行业现状。

(三)微改造

如果说“设计课”教学是对学生设计能力的综合训练,专题化辅助教学是从“教”的角度深化学生对建筑设计与相关课程的知识连接,那么,在这一教学改革的框架之下,我们采用“微单元”进行的教学尝试则是从“学”的多样性角度出发,发挥互联网和多媒体优势对现有教学框架进行的“微改造”,即利用“微单元”的课程增加现有教学体系的多样性,从而达到进一步强化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四、“微单元”模式对当前建筑教学的促进

建筑相关知识篇(5)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4)04(a)-0226-02

建筑结构课程是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基础专业课程,开设该课程的目的是促进学生对于建筑工程结构和整体关系的认知和分析,培养学生的工程结构意识,正确进行建筑结构的可行性分析。建筑结构课程的覆盖面极广,课程涉及设计、结构、建筑等多方面的知识,而且对学生力学基础的要求比较高,但是在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生所具备的力学知识素养不够高,而且对该课程重视程度不够,导致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过程存在很多问题,不能很好的培养复合应用型人才。为了对这一教学问题进行纠改,我们有必要讨论建立一种具有改革性和创新性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

1 建筑结构知识的重要地位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和学生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认识,以便更好地建立创新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我们首先应该对建筑结构的相关知识在建筑专业和行业所具有的重要地位进行分析,笔者认为,建筑结构知识的地位重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1 培养建筑师和建筑人才

由于建筑师和建筑人才大多来源于建筑学专业,为了能够保证建筑学专业想建筑行业输送的人才具有更高的专业素养,国家相关的教育部门明确规定本科建筑学专业毕业生必须在建筑结构方面能够满足建筑行业的质量要求,不仅要求建筑行业毕业生要了解建筑结构专业的重要性,还要掌握现行的技术标准以及各项技术的运用原则和原理。作为注册建筑师考试九项科目之一的建筑结构,由于其知识点多、试题难度大、考试通过人数低而成为考注册建筑师过程中的最大门槛。所以在对于建筑师和建筑人才的培养方面,建筑结构的相关知识和课程教学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

1.2 提供建筑设计理念

在建筑行业,一座建筑物的设计和建造大都是在建筑师的主导下完成的,所以建筑师的设计理念极其重要,而在建筑师的设计理念的来源中,建筑结构的相关知识有着很大的作用。因为建筑的最终目的是要满足人的功能需求,但在此基础上还要具备一定的艺术价值和美学水平。每一座建筑物的兴建过程中都具备其设计的主题,该主题就是建筑师设计理念的直观体现,建筑结构的知识和因素无疑能够给设计师提高广阔的建筑设计理念来源,这是因为建筑物的结构设计能够对建筑物的外观美观与否产生直接的影响。而且在建筑方案的形成过程中,一个完备的建筑结构技术具有激发设计师灵感的作用,能够促进建筑方案的形成和建筑理念的选择,历史上的不少设计师从建筑结构方面获得灵感而创造出许多经典建筑作品,所以说建筑结构知识对于建筑设计理念的提供有着重要的地位。

1.3 满足建筑设计实际需要

建筑物的建造过程具备很高的专业性和复杂性,所以建筑师也不可能完成对于整个建筑的设计任务,一般是按照建筑专业对建筑物的涉及计划进行分解,不同的工程师负责不同的建筑设计,比如设计建筑物结构的任务一般是结构工程师完成的,排水、暖通以及电气工程师则负责建筑物的水电暖等工作。但是在建筑物的设计过程中,不同工程师之间的设计任务并不是孤立的,而是要相互联系紧密配合。在这个过程中,为了保证最终的建筑物设计能够满足结构、形式和功能等各方面的需求,就要求建筑行业不同专业和工种的工程师都要具备一定的建筑结构知识,才能满足建筑物的结构布置工作。所以建筑结构的知识在满足建筑设计实际的需要方面也具有很高的地位。

2 建筑结构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阶段的高等学校建筑结构课程之所以不能达到有效培养具备较高综合素质的复合型人才的原因主要就是其在教学过程中存在一定的问题,建筑结构课程教学问题主要体现在教学观念、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评价四个方面。其具体表现为:

2.1 教学观念落后

在建筑专业以及建筑行业,建筑也就是艺术,艺术要比建筑的技术还重要,这个观念一般深刻的竖立在建筑专业的学生们心中,于是在这种观念的影响下,许多学生对于建筑设计及原理等一些主导课程的重视程度很高,而对于建筑结构或者建筑力学等一些技术性较强的课程的重视程度较低。此外在对于建筑物空间问题的考虑方面,建筑师大都先总体思考,再考虑结构具体的构造,而在当前的建筑专业的学生的设计思想中,其最先考虑的大都是一些诸如受压、受拉等基本构建的计算。这也就是说,当前的建筑结构教学观念并不符合实际建筑工程的需要,这导致学生在课程设计阶段对于相关的知识不能够充分运用,即传统的从具体到整体的建筑结构教学观念对于学生的学习和成才是非常不利的。

2.2 教学目标不清晰

对于建筑学专业的学生来说,其在学习的过程中并不要求对大量的结构运算进行掌握,但是对于一些建筑结构设计的相关知识要有一定的掌握能力,要树立严谨的结构意识,在建筑设计过程中能够对建筑与结构两者之间的关系正确进行处理。所以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目标而言,其定位应该是要紧紧围绕专业对于人才培养的要求,但是在当前阶段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其教学目标主要定位是以土木工程的相关专业特点为主的教学内容。除此之外更有甚者,在许多高校的建筑结构课程开设过程中,其对于该课程教学目标的确定并没有一个明确的观点和认识,不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目的,而是简单的仿效其余学校开设该门课程但是并没有进行观念和意识形态上的更新和完善,这种现象严重降低了建筑结构课程的实际应用地位。

2.3 教学内容陈旧

随着建筑技术日新月异的发展,许多建筑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和新材料也是层出不穷,同时还伴随着国家相关规范的不断更新,这就要求高校教育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也要随着时代的发展而进行相应的补充和完善。但是由于在出版专业教材的过程中具备一定的滞后性,而且任课教师在开展教学活动的过程中也没有及时的进行调整,导致许多的建筑结构教学内容过于陈旧,不适合社会发展的需要。比如现阶段的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大都是对钢结构、混凝土结构、砌体结构等知识的删减和修改,并没有在教学内容中体现针对建筑专业学生的一些特点,这点严重不符合建筑学专业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而且现行的建筑结构教材中对于计算结构构件额内容很多,类似于土木专业的专业学习内容,对于一些建筑学学生尤其是力学基础薄弱的学生来说这些内容在学习过程中难度较大。而且当前的建筑结构课程具有符号和公式多的特点,对于当前的建筑结构知识掌握的重点在于运用和领悟,但是在传统的期末考试制度下尤其是闭卷模式下,学生们对于建筑结构的学多依靠死记硬背,这就对学生们的学习产生了误导。而且最终的考核手段也就是期末考试被受到过度的重视,导致对于学生的教学评价过于功利性,不注重学生的学习能力的培养,不利于最终的学生对于建筑结构知识的学习和掌握。

3 建立创新型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的举措

为了有效解决建筑结构课程教学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培养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应用型建筑人才,我们有必要讨论如何建立具有创新性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这样才能实现课程的改革和发展,增强建筑专业学生的结构观念和专业能力。据笔者分析,要建立创新型的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主要应采取以下几个方面的举措。

3.1 对教学内容进行优化

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内容在囊括三大结构的基础上还包括工程抗震以及基础工程的相关内容,但是大多数学校对于建筑结构课程的理论学习时间是非常有限的,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对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优化。比如对于建筑专业的学生来说,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重点在于概念和理论的掌握,而不是计算能力的培养和加强,也就是要在建筑结构课程的教学开展中适当的对一些定性概念进行补充,优化教学内容,注重学生的能力培养。

3.2 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

老师传统的板书形式的教学已经不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因此在建筑结构课程的课堂学习过程中要注意对教学手段进行丰富,要多方面借助外界条件,比如运用一些动态仿真或者动画再现的手段,这样既可以弥补传统的板书教学的不够形象而且耗时耗力的不足,还能够提高同学们的学习热情,比如在授课的过程中,可以通过一些实体建筑物,比如北京的鸟巢或者悉尼的歌剧院等等既可以充分介绍建筑结构课程的理论知识,还能够丰富知识,开阔视野,有利于促进学生们综合素质的提高。

3.3 对教学目标进行更新

由于传统的工程结构的教学目标还不够清晰,所以我们要对工程结构的教学观念和目标进行更新,要注重在教学的过程中注意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创新素质,对于学生的自学能力培养要注重课堂教学手段,比如可以在学习完三大结构知识的理论和计算内容后,对于一些预应力的一般内容可以纳入学生的自学范围,鼓励其加强沟通与合作,促进共同进步。还可以通过自己动手建造建筑模型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除此之外,还应该改革考试制度,杜绝期末考试定江山的局面,着重训练学生对于知识的真正掌握,促进建筑人才的培养。

4 结语

经过笔者的分析和论述,希望高校教育工作者认真分析当前在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开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找出问题的关键所在,然后进行针对性的整改,建立创新型教学模式,更新教师和学生的观念,改革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确保建筑结构课程的学习真正做到与建筑领域的实际相联系,这样才有利于提高建筑结构课程的课堂效率,促进具备创新能力的综合建筑人才的培养。

参考文献

[1] 胡尚瑜,覃荷瑛,曹霞.“建筑结构”课程教学模式研究及实践[J].课程教材改革,2013(14):107-108.

[2] 胡兴福.建筑结构课程教学内容改革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教学与科研),2006(08):22-23.

建筑相关知识篇(6)

一、绪论

绿色建筑是指在建筑的全寿命周期内,最大限度节约资源,节能、节地、节水、节材、保护环境和减少污染,提供健康适用、高效使用,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建筑。[1]随着近年来全球气候变暖现象愈发严重,新建和既有建筑的节能环保性能日益得到了建筑从业者们的重视。建造既节能又环保的建造成为了当今建筑业发展的必然趋势,绿色建筑的理念也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为规范和促进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住房和城乡建设部规定自2015年开始实施新版的《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4),新版绿色建筑评价标准除了涵盖原有的住宅、办公建筑、商场建筑和旅馆建筑,还扩展至各类民用建筑;并且将评价细分为设计评价及运行评价;对部分评价条文进行了修改,并且为所有的评分项和加分项条文分配了具体的评价分值等。目前,我国建筑能耗中的65%是来自建筑空调与采暖的能耗。随着城镇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这一比例还有可能会不断上升,绿色建筑对暖通空调领域的节能要求日益凸显。因此,为了适应当今趋势下绿色建筑发展对技术人才培养的要求,本文通过分析我国绿色建筑的发展现状与解析绿色建筑相关专业领域的知识体系,针对建环专业提出一些可行的绿色建筑知识培养方案,希望能够对普及建环专业学生绿色建筑方面的知识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二、绿色建筑所需学科知识以及与建环专业直接相关的技术

(一)绿色建筑设计理念

1.回归自然:绿色建筑应根据当地的气候及资源条件,考虑配备如太阳能供暖、热水、发电、风力发电装置等可再生能源应用设备。室内舒适度的调节应避免过多的人工耗能设备,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调节室内环境。

2.节约资源:项目的设计和施工力求精细,建材的备料的数量应科学合理,减少建材不必要的浪费。节约水资源,在降雨调节良好的地区尽量设置雨水回收系统。

3.节约能源:尽量使用节能环保的建筑护结构材料、供暖和空调系统,充分利用可再生能源作为动力及环境系统的补充能源。根据建筑所在地的自然情况,选择设置风冷系统或水冷系统,优化建筑内设备的运行控制策略,努力使建筑在满足人员舒适度的前提下达到最大的节能效果。

(二)绿色建筑与建环专业直接相关的知识领域

绿色建筑是一个体系,它涉及多学科领域知识包括建筑学、建筑技术、建筑材料、土木工程、市政工程、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等。单纯一个学科不可能完全覆盖所有绿色建筑领域的知识,绿色建筑人才的培养也需要从各个学科从自己的专业角度进行侧重培养,同时需要了解相关学科的知识,为实际工程的专业协作来进行绿色建筑建设或改造奠定基础建筑环境与能源应用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定位是培养从事建筑室内环境人工控制、建筑节能及建筑设备智能化领域的工作,具有建筑设备系统、建筑能源供应和建筑节能设计、施工、调试、运行管理能力;具有建筑设备自动化系统方案制订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和管理人才。[2]由此可见,该专业与绿色建筑相关的技术领域包括:

(1)建筑动态(冷、热)负荷的准确分析以及为满足国家节能标准提出相关建筑围护结构节能方案;

(2)基于建筑节能的建筑设备系统选型的优化设计、选配,避免过分保守造成工程实际中出现“大马拉小车”、设备低效区运行等现象;

(3)优化建筑设备的运行自动控制运行策略,根据气候条件、设备系统配置在实际中实现设备的整体高效运行;

(4)依托建筑内部环境的舒适性标准以及人员行为特征提出建筑设备的节能运行策略;

(5)研究可再生能源(太阳能、风能、地源热泵等)利用、自然通风与建筑设计一体化技术。

三、当前我国建筑设备行业在绿色建筑领域的发展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我国建筑业发展有着几千年的历史,自古人们就有利用自然条件来优化建筑内部保温和通风的习俗。但由于人们对建筑环境的需求逐步提高,人们对采暖、通风和空调的使用量大大提高,能源的消耗量也随之增加。近年来,社会上对发展绿色建筑以及保护环境的呼吁愈发强烈,使得暖通空调系统的节能问题也更加得到了重视,许多公共建筑的绿色节能设计为建筑节能方案推广树立了很好的示范。但是从宏观上来看,行业中还普遍存在着一些问题[3]。

(一)在设计、施工方面普遍倾向于保守

由于目前实际工程中业主方面最重视的是能否正常使用,对于节能及环保的重视度并不高,导致在系统设计、施工阶段为了避免出错,设计施工方都会选择实践次数多较为保守的传统暖通系统方案。对于使用新型的绿色节能环保系统缺乏推广动力。

(二)设备运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很多工程在项目竣工后,并不注意对物业人员进行设备使用及维护的培训,很多物业管理人员不具备必要的暖通空调基本理论常识,不了解如何依据室外参数的变化对系统进行相应的调节。导致设备运行在非节能的参数设置下时,最初的绿色设计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

四、建环专业培养绿色建筑人才的建议

(一)着眼市场需求,调整课程体系

不断推进课程改革与创新是培育绿色建筑人才的核心动力,应紧密联系绿色建筑行业与建环专业相关的行业动态,关注相关行业标准的及修改,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更新及完善学科教学内容,丰富教学理论体系。只有不管更新和完善的课程体系才有能力培养出适合时代的新型技术人才。通过将具有节能减排理念和对设备专业各系统有整体统筹能力纳入考察毕业设计的要点,以增强学生对节能理念的重视。增强与设计院、绿建行业相关企业的交流,根据企业绿色建筑设计所需的知识和技能,调整和完善如今的建环专业教育课程体系,可根据本校专业的侧重点区别新增如“绿色建筑技术概论”、“计算机物理环境设计”、“材料与建筑可持续发展”、“楼宇设备自动化”等课程;也可通过对现有课程的调整和课程内容模块的增设,在建环专业人才培养体系中引入绿色建筑相关的新知识、新技术、新工艺、新方法。

(二)注重学生绿色建筑的理念的培养

增强与绿建行业相关企业的合作及交流,在教学内容中不断更新当前建筑行业的新知识及新技术,丰富教育教学手段。在重视学生绿色建筑基础知识学习及储备的同时,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参加如“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大赛”或“人环杯”等各类科技创新竞赛,不断增强学生对建环专业知识的理解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同时也鼓励学生参加如“CAR-ASHRAE学生设计竞赛”这类针对建筑暖通系统设计的竞赛,通过给出设计背景,让学生更早地接触到实际工程设计,同时与实际需要施工的工程项目相比,可供学生创新的空间更广,同时也增强学生绿建知识自主学习的积极性,达到学以致用的目的,使学生形成低碳绿色的建筑设计思维。

(三)鼓励学生参加实习,提高绿建知识的实用能力

作为所有工科专业的特点,建环专业所有技术的应用难以在学校内部全部实现。鼓励学生走出校园,通过开展生产认知实习、课程设计或毕业设计等方式,使学生有机会到具有良好节能意识、重视环境保护措施的企业参加实习,可以较好地弥补当下学生社会实践能力较差的不足。同时也实现“产学研”的良好对接,使学生们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可以服务于社会,在实践中遇到的问题也可以在学校的科研环境中得到良好地解决。让毕业生充分理解和认同绿色建筑理念,也可以让绿建行业日后的发展推进更加顺利。

(四)参与绿色建筑相关行业活动,充分利用专业技术平台合作

积极参与各类以绿色建筑为主题的会议或展览,例如“制冷展”及“供热展”这类与建环专业关系密切的行业展览,让学生有机会接触到行业发展最前沿的一些技术及设备,充分了解行业的发展方向。在展览中教师可以将相关知识结合实体设备进行讲解,充分利用行业组织搭建的各类交流平台进行合作教学,使学生能够更加透彻地理解所学知识,加强对所学知识合理应用的能力。

五、结语

面对我国能源危机日益严峻,空气污染严重等问题,发展绿色可持续经济成为了改革的大趋势。通过建设节约型社会,发展可持续经济以解决能源及环境问题的政策,使发展绿色建筑成为必然。绿色建筑的兴起及发展将致力于创造更舒适健康的生活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然而当前形势下,发展绿色建筑急需一批高素质、专业化的绿建人才推动其发展。建环专业也以绿色建筑的推广为契机,改善近年来专业教育中存在的一些问题,通过多方合作营造良好的人才培养环境,找准未来行业发展人才需求的缺口。充分利用区域优势资源,紧密结合不同地域的气候及能源特点,努力培养出适应绿色建筑这个新兴战略领域所需要的高素质、专业化人才。

参考文献:

[1]周启琳.基于生命流程的绿色建筑技术发展体系研究[D].重庆大学,2012.

建筑相关知识篇(7)

1 《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的知识体系及特点

《建筑法规及相关知识》是建造师的一门公共基础课,由于建造师是考核对象是已经从事建筑类相关活动的从业者。他们在工作过程中对建筑法规的知识已有感性的认识。因此本课程实行的是以素质测试为基础、以工程实践内容为主导的指导思想,教材与建造师实行的现状相结合,与现行法律法规、规范标准相结合,与当前先进的施工技术相结合,与用人企业的实际需求相结合的教材编写要求。学员学习时是高强度高密度学习模式。由一个培训教师花三天到五天时间将整本教材从头到尾串讲一遍。学员被动接受知识的机会多,互动和主动的环节少或者几乎没有。

2 高职《工程法规》知识要点及课程特点

《工程法规》是高职建筑工程、市政工程等土建类专业开设的专业基础课。它具有专业性强的特点。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建设法律意识和解决工程法律问题的能力。教学内容主要包含建筑法规概论、城市规划法律制度、土地管理法律制度、房地产法律制度、建筑许可法律建筑工程发包与承包法规、建筑工程招标与投标法规、建筑工程监理法规、建筑工程合同法规、建筑安全生产管理法规、建筑工程质量管理法规。

3 《建设法规及相关知识》与《工程法规》的关系

建筑相关知识篇(8)

一、建筑行业的发展现状

随着民生工程的建设、新型城镇化的推进,未来建筑业将会走向相对平缓的发展态势。未来几年我国的基本建设、技术改造、房地产等固定资产投资规模将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建筑市场面临重要的发展机遇。从消费结构上看,建筑业是最急需发展的产业;从城市化进程来看,社会对住宅的需求量很大,建筑业的市场空间相当大。

建筑行业的发展与改革,需要大量服务于一线生产领域的高技能人才的支撑。而建筑行业的高职毕业生将会成为行业改革浪潮中最坚实的后备力量。

二、对企业人才需求的调研成果

针对我院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面向建筑业及相关行业生产、管理和服务一线,从事建筑工程技术资料管理、建筑工程造价电算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管理、建筑工程质量检验、建筑图形图像处理、建筑企业网站建设与网络管理等工作,适应经济社会发展与建设需求,培养具有可持续发展能力的优秀高端技能型专门人才。依据这一培养目标,调研组针对企业对该专业的人才需求进行调研。走访企业20余家,发放调研表100多份,通过整理得出下列结论:

(一)建筑私需要大量踏实肯干、服务于一线有技术、有能力、有思想的人才。用人单位不在乎学生学历的高低,看重学生的专业技能、学生的职业素质,用人比例相对国企而言每年人数大幅度增加,而进入私企的门槛相对国企而言要低很多。学生进入私企后发展的空间相对国企更大一些,晋升的机会更多一些,学生自身的价值和社会价值更得以实现。从图表1可以看出私企和国企晋升年限的差异。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应该更多的灌输学生的就业理念,改变学生重国企而轻私企的固有就业模式。

图表1

(二)针对企业对相关岗位的需求量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建筑企业对施工技术员、造价员、档案员、质检员等人员的需求呈一定的上升趋势。尤其是毕业三年以后的学生尤其受企业的青睐。

(三)企业对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1)应掌握工程技术档案管理基础知识,具有完成工程技术档案的收集、整理、归档工作能力;(2)应掌握建筑工程定额及建筑工程造价基础知识,具有编制建筑工程造价文件能力;掌握预算软件基础知识,具有借助于软件完成工程造价计算及招投标文件编制能力;(3)应掌握工程项目管理基础知识,具有从事小型工程项目管理的基本能力;能够运用计算机辅助解决工程管理问题;(4)掌握建筑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基础知识,具有进行工程质量检查和验收,处理简单质量问题的能力;(5)应掌握招投标及合同管理基础知识,具有编制招、投标文件及合同管理的能力,能较好的处理合同纠纷;(6)应掌握建筑工程图识读及相关施工技术知识,具有解决工程技术问题能力;(7)掌握建筑CAD基础知识,具有借助于计算机绘制建筑图的能力;(8)能够运用工程建设的法律法规和有关政策解决工程实际遇到的争议、纠纷等;(9)具有良好的思想政治素质和职业道德素质;(10)具有较好的表达能力、写作能力,人际交往和沟通能力,组织管理与协调能力;(11)具有对新的技能与知识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方法能力;(12)具有资料查询、文献检索及运用现代信息技术获取相关信息的基本方法,具有信息咨询服务等工作能力。

针对企业对高职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相关岗位知识和能力方面的要求,通过专业人才需求分析,结合建筑信息管理专业的特点我们确定了以下7个职业目标岗位,其中前6个为核心岗位。(1)建筑工程资料员:应用资料管理软件等工具进行工程项目资料、图纸等档案的收集、管理工作。(2)建筑工程电算化造价员:应用造价电算化软件编制与审核建筑工程造价及招投标文件。(3)建筑施工员、技术员:应用施工技术知识在施工现场具体解决施工组织设计和现场的关系。(4)建筑质检员、合同员:应用建筑知识进行建筑工程质量检验与评定。(5)电脑图像设计处理人员:应用电脑进行建筑效果图设计、处理、制作。(6)网页设计制作管理人员:根据需求提出设计方案,进行网站框架设计、美工、脚本设计、动态页面设计、数据库管理等;还包括:网站空间、域名的申请;网站维护、更新件。(7)电脑文员:应用常用软件进行现代办公处理与信息管理。

三、相关岗位毕业生调研的成果

通过问卷调研、电话访谈等方式对200多名毕业生进行了调研,通过对毕业学生的调研及企业对毕业生的评价,可以找到教学中的不足,提升学校的教学理念,对专业课程的设置进行整改,对课程标准进行修订,可以很好地找到教学和学生实际就业所需知识的衔接点,为今后教学的提升和完善提供可靠的依据。

毕业生对专业课程设置满意度的调查(如图表2所示),毕业生通过实际工作中所需要掌握的知识和在校期间学习的专业课程进行对比,可以很清楚的谈出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差距。很多毕业生认为在校期间就业意识差,忽略了专业课程的重要性,甚至学生间流传着学习的东西以后工作都没用的错误意识。还有毕业生提出学校应加大专业课程在教学中的比例,让专业课程和就业知识更加接轨,加大实训课程的力度,加快学校实训基地的建设,改变传统式的教学模式等。

结合企业和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依据职业能力分析结果将建筑信息化管理专业的职业能力分解为建筑工程资料管理能力、建筑工程造价电算化能力、建筑图形图像处理能力、网页制作与网站管理能力等职业能力,并按照从简单到复杂、从低级到高级的能力进阶规律设计课程体系。

建筑相关知识篇(9)

风景园林是一门包容性极大、学科交叉性极强的边缘性学科,它横跨建筑、艺术和生态三大学科体系。园林建筑设计通常是园林专业课程设置中的核心课程,但在现实的教学过程中存在不少问题,有必要对其进行改革。

1、专业培养目标及课程定位

1.1 园林专业培养目标

根据高职高专人才培养特点,我校大专类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使毕业生成为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的职业型人才。经调查我校园林专业毕业生主要走向有:专升本继续深造,园林植物种植、养护方面的管理工作,偏重园林建筑方面的工作等。

1.2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定位

建筑是我国造园四要素之一, 《园林建筑设计》这门课程是园林专业的必修专业课,其重在实践。我校园林专业现有课程开设及学时分配更偏重园林植物种植、养护管理方面的技能,但就近几年学生就业情况看《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应有予于加强与扩展。在教学要求上,应侧重于学生对建筑基本知识的掌握,了解一定的建筑美学知识,培养一定的美学素养,能借助建筑这一造园要素,创作出更美的园林作品。

2、我校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习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现状教学模块及内容

经调查我校《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现状教学基本上可分两大部分:园林建筑基本知识讲解,课程实践教学。

1)园林建筑基本知识讲解

此部分主要讲解园林建筑的分类,每类建筑特点及建筑设计的一般方法和步骤。用时约8课时(2周)。

2)课程实践教学

此部分主要教学内容为:课程设计任务书讲解,课程设计一草、二草、三草、正图绘制。共用时约60课时。此部分理论讲解很少,大部分时间为对学生方案进行个别辅导。

2.2 教学过程存在问题

我校专科《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最突出的问题即是:前置课程不足、后续课程匮乏,理论教学太少。目前园林专科专业学制为三年,

《园林建筑设计》为大二下半学期,相关前置课程仪有园林制图,无后续课程。现有教学特点导致了教学过程中一系列不尽人意的表现:

1)学生学习态度不积极

因前置课程不足,现有教学理论课时太少,直接进入课程设计学生常用无从下手之感久而久之就出现部分学生态度消极、作业潦草的情况。

2)学生建筑基础知识太差,草图错误太多

对于建筑学学生来说,建筑设计课程设计我们主要指导学生的功能、造型外观等;但是就以往专科园林专业图纸来看,建筑造型与外观设计很少有时间去指导修改。因为学生甚至不知道踏步高宽、常用门窗大小、建筑模数、建筑组成构件等等这些对于建筑学来说常识性问题。

3)学生美学素质低,建筑设计表现效果差

因未开设建筑表现技法类课程,学生大部分设计表现方式是用丁字尺、针管笔绘制的黑白图。

3、《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模块探讨与整合

根据课程定位要求及现存问题,确立了以下相互关联、循序渐进,逐步深入的三大知识模块,从而构建《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内容体系:建筑基础知识模块一建筑设计提高模块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

3.1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

园林建筑是公共建筑的一个特殊类型,与大量的科教建筑、卫生建筑、办公建筑等有共性的一面, 《园林建筑设计》课程的学习必须以建筑学相关课程为背景,学生需要了解建筑的概念、当今有影响的建筑流派、建筑构造基础知识等等。但是我校园林专业是以农林学科为背景开设的,更偏重园林植物的种植养护方面,而规划与设计方面课程开设较少。在目前教学时数偏紧的情况下,又要保持专业特色,不可能将与园林建筑相关的建筑类课程逐门开设,且学习深度也远不及建筑学专业要求。故而可将《建筑初步》、 《建筑构造》、《建筑史》等几门课程的相关内容抽出,结合建筑绪论、园林建筑与普通民用建筑联系区别,园林建筑基本知识等共同整合为“建筑基础知识模块”。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的设立可以弥补现状教学中学生必要建筑基础知识不足的问题,并且较逐门单独开设节约学时,节余的学时用于实践环节的操作,进一步加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几项内容合并讲述,可以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衔接,避免了相互脱节。

3.2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主要针对学生美学素质低、建筑设计表现效果差等问题而开设的。对现状毕业生就业情况调查分析看,虽然其从事理论研究和直接进行建筑设计的人较少,但是很多从事相关的管理工作,部分人甚至有对方案的决策权。所以关于铅笔淡彩、单色(复色)渲染等建筑表现技法,我们对园林专业的学生虽不做普遍要求,但至少要他们进行相关知识的了解,提高美学素质并学会对案例进行分析。

3.3 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

此模块的教学要求是:掌握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方法,包括设计程序、方案构思及一般的园林建筑设计施工图的基本画法,达到综合运用所学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进行独立设计和制作工程图纸的目的。

此模块分为理论内容与实践环节两部分。理论内容包括设计程序、原理方法与技巧的掌握,实践部分为相关类型园林建筑单体设计训练。

4、各模块主要内容,重点难点及课时分配

4.1 主要内容及重点难点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主要内容为建筑的本质与简史、园林建筑的概念与分类及与建筑相关“常识”性的基础知识。本模块的目的为:提高学生对建筑设计的兴趣、积累学生相关的建筑基础知识。此模块知识学生容易掌握与理解,不存在重点与难点。

“建筑设计提高模块” 主要内容是学习一种建筑表现技法,提高建筑表现效果,对优秀案例进行分析,提高学生审美及设计能力。重点为案例分析,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自学能力。

“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是本课程的难点与重点所在,又分为理论与实践两个环节。理论环节主要内容为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原理、程序、方法与技巧,园林建筑单体设计等;实践环节主要为相关类型园林建筑单体设计,以学生进行课程设计,教师进行课堂辅导的形式进行。此模块以园林单体建筑设计为重点,使学生具备单体设计能力,难点为在设计的过程中使学生综合运用所学的园林建筑设计的基本知识,并培养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4.2 课时分配

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课程学时分配为68学时,一个学期上完。 “建筑基础知识模块”2―3周,“建筑设计提高模块”4―5周,“园林建筑设计实践模块”9―10周。前半学期侧重理论,后半学期侧重实践。因内容多,学时紧,可以提前布置实践任务,使学生能够补充大量业余时间来完成教学任务。

5、结语

高职高专教育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以培养技术应用能力为主线。本文主要根据学生就业方向及教学现存问题而提出的大专类园林专业《园林建筑设计》教学模块,合适与否有待于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的检验和修正。

参考文献:

建筑相关知识篇(10)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ki.kjdkx.2016.11.051

Abstract Water conservancy and architectural engineering institute of Tarim University, As the problems of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From training students design thinking ability, reasonable choice, to guide design, preparation of knowledge, overcome their knowledge advance fully exert his spare time, fully exert his spare time, and increase course design defense reform, establish characteristic, to adapt to our civil engineering and other professional "hous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mode, through the practice, to strengthen the students' mastery of practical skills. Achieve the goal of curriculum reform

Keywords building architecture; course design; reform and practice

房屋建筑学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其综合性和实践性强,也是其主干课程之一。房屋建筑学课程体系主要是由理论教学部分和实践教学部分构成。按建筑性质讲,房屋建筑学理论教学主要包括民用建筑设计和工业建筑设计。民用建筑设计主要讲授建筑设计和建筑构造两部分内容。虽然房屋建筑学在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中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但建筑设计这部分内容在土木专业教学计划中是相对独立的一部分,这部分教学的目的是要是让学生掌握建筑设计原理和建筑设计的方法及步骤。实践部分包括房屋建筑学认知实习和课程设计。课程设计作为房屋建筑学实践性教学环节,既是学生对房屋建筑学课程理论的全面体现,同时是学生进一步理解建筑设计理论、了解建筑设计步骤、学习建筑设计规范的重要环节。如何通过课程设计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所学的理论知识,提高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加强学生的工程表达能力和理论联系实践的能力,是我们应该探讨的问题。

1 课程设计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在以往的教学中,我校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实践性教学环节中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积累了一些经验,并在提高学生建筑设计表达能力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存在以下几方面的问题:(1)房屋建筑学设计包括建筑设计思想和建筑设计技能的培养,但建筑背景知识和建筑文化相关知识配套课程设置欠缺。(2)设计时间短,由于课程学时的压缩,房屋建筑学设计时间也由以往的三周调整到两周,而且为业余时间设计,与其它课程学习及设计互相干扰,致使降低了课程设计效果,有些没有达到课程设计目标要求,甚至有些学生还没有理清设计思路,对建筑设计还没有入门。(3)学生对建筑设计兴趣较低,有些学生仅为应付,为完成作业而了事。(4)学生对知识的储备不足。(5)在教师指导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如指导方法与手段灵活性不够,建筑设计的指导脱离实际等。

2 课程设计教学改革

2.1 培养学生设计兴趣,提高学生设计思维能力

建筑设计的内容只占房屋建筑学的一部分,主要讲述建筑功能设计,在以往的土木工程教学体系中,对于必要的建筑背景知识并具备一定的建筑鉴赏能力的培养较少,关于这方面课程的安排较少甚至没有,而这对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学习是非常必要的。

所以应建议对调整现行的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计划,适当地开设一些建筑设计方面的课程,也可以开设一些这方面的选修课。例如“中外建筑史”“建筑概论”或“建筑初步”等等,通过城市历史、形态脉络的寻访,形成对建筑文化的体验,积淀建筑文化背景知识,逐渐形成建筑设计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建筑创作灵感的形成。其次,为提高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除了在建筑制图中进行基本的训练外,还应提高学生的建筑表达基本能力,如通过 “建筑表达”方面课程的开设,既提高学生的建筑表达能力,同时使建筑设计训练变得生动,激发学生对建筑艺术的兴趣。同时由于我校学生来源不同,文化差异较大,不同文化背景所形成的建筑风格不一,在授课时鼓励学生对自己文化背景下的建筑进行调查,赏析,并通过课堂讨论的形式加强相互的学习,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兴趣。

2.2 选题符合实际

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范围的大小,难易程度适宜的题目是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影响课程设计效果的关键因素。一个好的题目既要满足教学要求,通过课程设计使学生能进一步加强对所学理论知识的理解与掌握,同时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好的题目应该理论联系实际,脱离实践的题目既不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同时也会出现应付了事的情况。以往我校的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题目主要以中小学教学楼设计、住宅楼设计、办公楼设计和幼儿园设计为主,这些题目的设计要求一般能够符合教学要求,但这些题目一般为虚拟题目,脱离实际,降低了学生设计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今后的课程设计题目的确定,应按照当前的建筑设计市场的和实践中需要解决的问题来选择,并建立与周边建筑设计研究院的长期合作关系,学生按照设计院的设计任务完成设计。任务书来自设计院的设计的实际设计任务,在一定程度能激发学生的设计兴趣。在学生设计时,首先教师应仔细分析及讲解课程设计任务书,引导学生形成设计思路,让学生根据任务书搜集相关设计资料,掌握建筑设计方案构思的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进行设计。

2.3 知识准备充分,克服知识预支心理

一般课程设计在课程完成后能具备足够的基础知识,一般一个课程设计应该安排在相关必要的专业课程、在相关的基础知识掌握了之后进行,这样学生设计阶段感到水到渠成、设计起来游刃有余。但我校的房屋建筑学课程安排在第五学期,课程设计随课程安排,这个阶段,相关专业课学生正在接触的初期阶段。如果在这个阶段直接进行课程设计,学生往往感觉相关知识储备少,知识处于严重预支状态,因而设计时会出现茫然或想当然的情况,进而影响到设计质量。所以在这个阶段老师应起到很好的引导作用,第一,根据不同的设计任务书,教师应在任务书上列出相关的参考文献,要求学生收集和查阅资料;第二,引导学生利用网络进行相关资料的搜集;第三,让学生形成设计前进行调研的好习惯,教师首先列出调研提纲,要求学生利用业余时间对学校周边新建和在建的相关建筑类型进行走访和调研。在以上知识在大量积累的基础上,让学生开始方案构思。通过设计相关知识搜集与整理,不仅让学生养成了设计前进行搜集资料、调查研究的好习惯。同时,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学生还了解到建筑发展的现状,动态和趋势;了解到建筑设计的新理念、新技术;同时通过调查,进一步理解建筑功能对建筑设计影响。建筑与周围建筑、地物地貌等周围环境的协调及融合。同时通过调查,让学生了解到当地居民生活习惯对建筑设计的影响,这样,学生设计的作品就既能满足建筑功能要求,同时与周围环境和谐、能反映时代需求及居民生活习惯需要的作品。

2.4 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克服时间不足

一般课程设计时间安排在理论课结束后,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安排在第16-17教学周,历史时间为2周,时间安排晚,课程设计与理论教学联系不够紧密。另外,我校课程设计没有留单独的设计周,对于学生来说,学期末要复习考试,还有其它的设计同时进行,难以保证学生的精力集中在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上。同时课程设计时间较短,在这样的时间内要完成对设计任务书的理解领会、设计资料的查阅及相关调研、进行方案构思、修改及最终方案确定、绘制,达到作图规范,最后完成图纸,要圆满的完成每个阶段任务时间比较紧张。也在某种程度上降低了学生的设计效果,同时有些为了完成任务,出现抄袭现象。

在此建议充分挖掘业余时间,将设计任务书时间及课程设计动员时间提前,一般在房屋建筑学的建筑设计内容授课完成后下发,加大了课程设计的时间跨度,时间拉长后,将设计资料的查阅、实际工程考察、方案的酝酿这些阶段可以放在理论教学的业余时段、分阶段按计划分配任务,在原教学计划的设计时短内再进行方案的进一步完善和图纸绘制。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甚至有部分同学到规定的设计周时已经完成了设计任务。这样的安排还可促进学生联系课程理论教学内容,进一步加深对房屋建筑学相关知识的理解,同时理论应用于实践,激发学生W习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最终提高房屋建筑学课程教学质量。

2.5 设置课程设计答辩环节,增进学生间设计思想交流

当学生完成课程设计后,让学生将自己的课程设计成果做成PPT进行汇报及答辩。由于在前面布置任务时,学生的任务虽然有的相同,但要求每个人的设计方案不同,所以答辩汇报时要求每个同学都对自己的设计思路及设计过程进行汇报及答辩。答辩评委由课程设计指导教师,房屋建筑学课程组老师及本班级其他同学构成。答辩环节由学生陈述及评委提问两部分构成。最后学生的课程设计成绩由以下四部分组成:学生平时表现占20%,指导教师及课程组老师评分占30%,其他同学评分占10%,设计成果占40%。这种评定方式不仅使设计成果的成绩评定更加客观、公正,同时学生通过对听众陈述自己的设计思维和回答他人的问题,提高了自我的表达能力及应变能力。对其自我表达能力和应变能力也是一次很好的培养。同过课题组老师点评,可进一步完善自己的作品。也加强学生之间的交流。

3 结束语

通过以上的教学设计改革,实践证明,上述措施起到了良好的效果。扩大了学生对建筑设计背景知识的了解,提高了学生课程设计的兴趣和积极性,掌握了建筑设计的步骤、构思方法及设计方法,增强了学生建筑设计的思维能力,提高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的教学质量,达到了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林涛.房屋建筑学课程的教学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4(1):50-52.

[2] 钱晓丽,吴国祥,韩雪.房屋建筑学课程体系的改革与实践[J].鸡西大学学报,2002(3):13-14.

[3] 唐敢,赵新铭.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改革探讨[J].高等建筑教育,2007.16(3):139-141.

[4] 朱启建.房屋建筑学课程设计教学改革的研究与实践[J].嘉兴学院学报,2006.18(6):143-144.

上一篇: 经济责任审计的重要意义 下一篇: 结算审计的依据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