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私法的核心汇总十篇

时间:2023-06-26 16:22:05

国际私法的核心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1)

“德”是源自社会公众内心的情感和信念,是指社会个体的品行和道德。“德”可以分成公德和私德,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和发展过程中,一直以来非常重视社会公德的培育,相比之下,私德的地位被忽视,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整体构建。笔者针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建设进行相应的研究,图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之间的关系,强调私德在社会道德建设过程中的重要性,并指出,目前社会道德建设中“私德不利、公德难显”的尴尬处境。面对这一难题,不仅要提高社会成员对私德建设的重视度,更要不断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建设的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道德建设相辅相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道德建设在本质上具有一致性,两者都是以马克思主义思想为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个人层面上提倡“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要求社会公民能够遵循一定的道德准则;道德建设则强调“爱国守法、明礼诚信”,要求公民在社会生活中能够严守道德。道德建设是基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逐渐形成,是对核心价值观的进一步延伸。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道德建设的基础,核心价值观中个人价值的体现则集中于私德方面,在道德建设过程中需要“公私并举”,将社会公德和私德置于同样高度,以此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道德建设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基于社会主义社会的要求逐渐形成,是我党在发展建设过程中逐渐达成的社会共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一种意识形态,其符合社会公众的利益要求。道德建设是我国长期推崇并坚持开展的社会活动。相比之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更倾向于一种抽象的形态表达,而道德建设则是一种具体化的表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依赖于道德建设,通过道德建设加深社会公众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需要借助教育宣传让公众知晓,更需要以道德建设方式让公众在生活中践行。作为道德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私德也能体现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能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载体。

私德的重视程度亟待加强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代表马克思主义的精神内涵、代表最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更是我国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标准。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导下,我国的社会秩序稳定、人际关系和谐,社会发展态势良好,但需要注意的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下,仍存在“私德不利、公德难显”的尴尬情况。

从社会发展态势来看,社会公众对于公德的遵守更加注重,但对于私德则存在认知缺失。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我国也始终希望提炼出一种统一的社会价值,希望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来指导道德建设。在这种观念下,私德的重视程度亟待加强,只有人人遵守私德,社会公德才有更加牢固的基础。私德建设理念不被重视,社会公众忽视内心的道德判断、社会公众缺乏责任担当,私德培养意识薄弱等都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私德缺失的外在表现,只有重视整个社会的私德建设,将私德与公德置于同等位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道德建设才能真正实现。

坚持德法相辅,维护传统美德

传承道德理念,守住心性良知。注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建设,需要传承良好的道德理念。一直以来,我国精神文明建设始终注重主体性和道德性,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关于私德的重要性随处可见。在提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建设时,应该将经典的道德理念进行传承,通过道德传承来提高对私德的重视程度。此外,守住心性良知也是注重私德的一种表现,心性良知是自己内心道德的一种评价标准,社会公众只有能够在内心中遵守道德,守住心性良知,才不会为自己的私利而违反内心的道德准则。因此,传承道德理念,守住心性良知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建设的重要前提。

培养责任意识,注重担当精神。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一直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重点,社会公众在社会生活中要考虑个人利益,但更要考虑到他人利益和集体利益。只有将私德和公德同时考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得以实现。只有社会个体能够尊重真实的自我,能够尊崇自己内心的感悟,既遵守私德,又遵守公德,才能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培养责任意识,注重担当精神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建设的重要内容。

弘扬和谐文化,消融矛盾冲突。中华民族一直都以和谐文化著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始终强调着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之间和谐。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道德建设的重要目的也是为了维持社会和谐,保障人与人之间和平共处。私德并非仅关注个人,也关注一个个团体的和谐共处,在遵守私德的情况下,社会团体之间的摩擦会逐渐减少,相应的矛盾也能得到有效控制。一旦社会中的团体都能够和谐共处,更多的集体组织都会变得和谐稳定,社会自然就会趋于平稳。由此看出,私德在调整人际关系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私德的影响下,社会团体间也能够和谐共处。因此,弘扬和谐文化,消融矛盾冲突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私德建设的重要基石。

坚持德法相辅,维护传统美德。道德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关键,但仅依靠道德准则并不能对社会和谐起到决定性作用。法律作为道德的最低标准,在社会生活中以强制力对公众进行约束,一旦社会公众中出现极度违背道德、触犯法律的现象,法律将以强制手段要求个体尊重社会准则、遵守道德规范。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明确提出,要将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既要利用道德标准,又要以法律为武器,通过两者的结合对社会个体进行有效约束。私德和公德都是道德建设的关键,而道德建设需要法律武器来保驾护航,比如2013年《老年人权益保障法》中明确将“常回家看看”纳入其中,就是以法律保护道德的典型案例。传统美德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的内容,社会和谐稳定不能单纯依靠法律这种强制性手段,更需要借助道德建设这种柔性方式,坚持德法相辅,维护传统美德,提升社会成员整体道德水平,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与践行。

(作者单位均为南通大学外国语学院)

【注:本文系南通大学2016年度高等教育研究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校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路径的契合接口研究”(项目编号:2016GJ008)的研究成果】

【参考文献】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2)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发展方面,大型银行和股份制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方面进展较快。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至少已有18家内资银行成立了私人银行部门或进入私人银行业务领域,其中包括5家大型商业银行、7家股份制银行、5家城商行和1家农村商业银行(表1)。总体上看,私人银行业务沿着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银行、城商行和农村商业银行的路径扩散。

城商行于2011年开始涉足私人银行业务,并于2012年加快了进入私人银行业务领域的步伐。青岛银行是首家明确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城商行。2011年3月28日,青岛银行成立了“财富管理中心暨私人银行”,为个人金融资产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高端客户(包括资产200万元至1000万元的财富卡客户和资产1000万元以上私人银行卡客户)服务。2012年3月31日,北京银行私人银行中心开业,为拥有600万人民币以上金融资产的高净值客户提供服务,成为国内首家设立私人银行专营部门的城商行。此外,上海银行、吉林银行和杭州银行先后设立私人银行部门;成都农商银行于2012年4月23日召开私人银行客户见面会,标志着该行私人银行部正式成立(表1)。

中国银行业开展私人银行业务的时间尚短,信息披露较不完整。根据可得到的信息,工商银行管理资产规模最大,为4617亿元人民币,农业银行客户数量最多,为3.3万户(表1)。在私人银行客户准入方面,要求最高的是交通银行,最低可投资资产金额为200万美元,最低的是吉林银行,其要求最低可投资资产是500万元人民币(表1)。

私人银行组织设计实践

与私人银行业务相关的组织设计问题主要有三个:一是服务模式设计;二是私人银行部门与总分行制以及零售银行部门之间的关系设计;三是私人银行部门的绩效考核和队伍建设。国际先进银行偏好采取“事业部模式”或“子公司模式”来开展私人银行业务。从国内银行业实践看,子公司模式尚未出现,典型事业部模式面临着水土不服的问题,国内银行业较为流行的是所谓的“大零售模式”。

“客户经理(+投资顾问)+专家团队”服务模式

虽然各银行的私人银行客户服务模式在细节上各有不同,但这方面的争议较少。银行往往根据可投资金融资产金额将客户分为若干等级,然后分别设立理财中心、财富管理中心和私人银行来为不同财富等级的客户服务。这些不同的服务机构在硬件设施、人员配备等方面都有差别。比如,中国银行便根据其三级财富管理体系建立了三级财富管理服务渠道布局,截至2012年6月末,中国银行在国内共设立了4523家理财中心、180家财富中心和19家私人银行,海外财富管理渠道建设逐步加快,并筹建完成东南亚财富平台。

在服务模式构成上,各家银行互有差异。较为普遍的是建立“三重服务模式”。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光大银行、北京银行、上海银行、吉林银行和青岛银行等称自己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为“1+1+N”模式。比如,农业银行的“1+1+N”模式由一名客户经理、一名财富顾问和一支由若干名专家构成的顾问团队构成。

中国银行和交通银行称自己的私人银行三重服务模式为“1+1+1”模式。交通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以其“沃德财富”服务为基础,在其“1+1+1”服务模式中,由一名沃德客户经理为私人银行客户提供日常金融服务,由私人银行顾问为客户提供升级服务,个人财富管理专家团队为沃德客户经理和私人银行顾问提供后台专业支持,满足客户复杂的金融服务需求;此外,还有私人银行投资顾问(香港)为客户提供海外金融服务的顾问和建议。实际上,交通银行的服务模式属于“1+1+N”模式范畴,但中国银行的私人银行服务模式则并非如此。中国银行的服务模式由私人银行经理、私人银行投资顾问和私人银行家助理各一名构成,这里没有专家团队。

还有一种服务模式可以称为“双重服务模式”,亦可称为“1+N”服务模式,在这种模式下,客户经理无法得到投资顾问的协助和支持。比如,在招商银行的“1+N”模式下,通过私人银行高级经理的一对一服务,客户可以方便地获取由银行、证券、期货、信托、基金、保险、法律、税务、会计、艺术品、出国、健康医疗等领域专家构成的“投资顾问团队”的专业服务。杭州银行私人银行的服务模式也是“1+N”模式,该行为客户配备一位客户经理和多位投资顾问,通过团队为客户提供服务。

相比较而言,三重服务模式内部的分工和协作比双重模式更为细致和深入,更有助于提高单个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服务客户的数量。该模式对客户经理知识结构全面性的要求较低,同时也更有利于培养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专业技能。

此外,一些银行还推出了特色服务模式。比如招商银行私人银行推出国内首创的“家庭工作室”服务模式。招商银行将为这些家庭客户设立专属发展计划,并为当前阶段或者未来可能发生的问题提供专业的解决方案。

总分行模式、事业部模式与大零售模式

私人银行子公司模式和事业部模式是国际先进银行开展私人银行业务普遍采取的组织设计模式。由于缺少立法依据,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不能拥有独立的金融牌照,因此至少在短期之内,私人银行不能以独立法人实体的形式设立,子公司模式难以流行起来。

典型的事业部模式,是私人银行部门作为利润中心,采取单独核算和总行私人银行部垂直管理,在总行授权下负责私人银行业务的各项经营管理事项,私人银行业务主要向总行私人银行部汇报。采取事业部模式有助于将私人银行同一般零售银行区别开来,培育一致性的专业品牌。但典型的事业部模式在当前国内银行业组织设计背景下面临着两个问题:一是其与当前国内银行业普遍实行的总分行制模式之间存在兼容性问题。在总分行模式下,银行按照行政区别来设立分行和划分业务,分行设置若干独立的职能部门和业务部门,各业务条线主要向分行行长汇报。这样一来,以事业部模式设立在分行的私人银行部门便会面临多头管理和双向汇报的问题。二是典型的私人银行事业部与零售银行部门和分支行之间存在相互分离的现象。零售银行部门是按照总分行模式设立的,在分行层面进行业务拓展和考核,而典型的私人银行事业部则在整个私人银行业务条线的基础上进行单独核算。私人银行部门与分支行公司业务部门、零售银行部门之间存在争抢客户资源的问题,难以发挥银行分行网络和庞大客户基础的优势。

大零售模式是当前国内私人银行业比较流行的组织设计模式,近两年新设立的私人银行均采取大零售模式。在典型的大零售模式下,私人银行部门隶属于零售银行部门,并在部分分行设立私人银行部门,分行在辖下私人银行部门的经营、管理、考核等方面具有特定权限,总行私人银行部对其进行指导和支持。之所以采取大零售模式,一个原因是国内银行业私人银行的客户主要来源于银行内部,主要是对现有客户进行细分的结果,大零售模式有助于快速积累客户和降低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前期成本;另一个原因是国内私人银行业务仍然处于初级发展阶段,私人银行服务与面向中端客户的财富管理服务和贵宾理财服务存在较多重合,相互之间的差异并不充分支持采取事业部模式。

从实践效果看,大零售模式与总分行模式之间的兼容性更好。招商银行从2007年8月一开始就实行大零售模式,依托零售银行乃至全行资源来发展私人银行。在这一模式下,一旦资产规模低于准入门槛,招商银行私人银行客户可以自主选择变回招商银行“金葵花”客户,实现客户自然转换。招商银行私人银行业务发展迅猛。截至2008年底,招商银行在深圳、北京、上海、天津、哈尔滨建成开业7家私人银行中心,私人银行客户总数达6398户,较2007年增长35.98%,管理资产规模达1299亿元,较2007年增长33.51%;截至2012年6月末,建成开业私人银行中心达到27家,私人银行客户数为18401户,管理资产为4121亿元(表1)。

绩效考核与队伍建设

私人银行业务的发展需要一支高素质的客户经理队伍和专家团队,绩效考核和队伍建设是影响私人银行部门发展的重大因素。尽管私人银行业已经历了400多年的历史,其服务内容和服务方式均发生了很大变化,但私人银行业务仍然以建立和维持紧密互信的“银行—客户关系”为基础和核心,仍然遵循着客户至上、守法合规、为客户保守秘密、诚信、客观公正、敬业、专业等一些传统信条。这显著不同于以吸收存款、发放贷款和创造利息收入为主的一般零售银行业务。对私人银行家的考核应区别于传统零售银行部门,私人银行家需要具备较高的业务素质和职业操守,银行业其他部门的薪酬体系无法有效解决他们的薪酬待遇问题。

当前,国内私人银行客户经理的薪酬由固定工资和绩效工资两部分构成,以固定工资为主,绩效工资占比较低,薪酬体系的激励作用尚不显著。绩效考核指标主要以客户数量和管理资产规模为基础,营业收入特别是非利息收入的分量较低。考核指标的选择需要考虑私人银行的发展阶段和成熟程度。非利息收入应该作为私人银行客户经理薪酬体系的重要构成部分,但中国私人银行正处于发展初期,不宜过多考核非利息收入,否则可能会激励客户经理过于注重销售而损害客户关系。过于注重对收入的考核可能也是事业部模式无法在国内私人银行发展初期取得快速进展的原因。此外,绩效考核方式还存在着短期化的问题。绩效工资挂钩当期绩效与私人银行业务以长期互信的“银行—客户关系”为核心之间相互冲突。

绩效考核机制是影响私人银行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关系设计的一个重要因素。为了促进分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向私人银行部门输送高净值客户,需要平衡三者之间的利益关系。典型私人银行事业部无法与总分行模式的属地管理兼容,阻碍私人银行与分行和零售银行部门之间共享客户资源。大零售模式下一般采取“重复计算”模式,即私人银行部门的一些业务目标和业务量同时全部分配给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客户经理以及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实行“矩阵式事业部管理架构”之后,民生银行私人银行部门通过分离绩效考核与其他管理事项来解决考核机制问题。

国内私人银行业务的未来发展方向

从国内银行业私人银行发展实践看,良好的私人银行组织设计至少是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初期取得良好成效的重要决定因素之一。当前国内私人银行组织设计以大零售模式为主,这种模式能够充分利用分支行网络和客户基础夯实的优势,能够与各自的服务模式充分融合起来。在国内私人银行业初期实践中,采取大零售模式的私人银行表现出较为强劲的发展势头,但该模式本身也有缺陷。进一步完善国内私人银行组织设计至少需要考虑以下三方面。

根据自身资源和优势设计完善服务模式

银行可以根据客户基础特征、私人银行家队伍建设、资源整合能力等选择和设计符合自身实际的服务模式。当前私人银行服务模式主要有三重服务模式和双重服务模式两类。在三重服务模式下,客户经理主要负责日常管理,专业增值服务则由投资顾问来提供。在双重服务模式下,这两类活动均有客户经理负责。

对于具体银行而言,是选择客户经理与投资顾问分工协作模式还是单一客户经理模式主要取决于多个因素的考量。一是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的数量和素质。如果一家银行拥有较多专业技能较强的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那么可以采取三重服务模式。细致的分工协作可以增加单个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服务客户的数量。相反,拥有较多全能型的客户经理则赋予选择双重服务模式的空间。二是客户资产和需求。如果客户资产总量大、服务需求多样且复杂,那么就需要为其配备一名甚至多名客户经理,并通过专家团队的集体力量为他们服务。三是出于私密性和信任的考虑,客户往往希望有一名稳定的客户经理与自己沟通和联系。这一点支持双重服务模式,两名客户经理和投资顾问同时与客户接触可能不利于维护客户关系。四是业务稳定性要求尽量避免“银行—客户关系”个人化,换言之要求通过多名客户经理服务单一客户。私人银行客户经理往往具有较高的流动性,如果“银行—客户关系”高度依赖于单一客户经理,乃至于“银行—客户关系”变成“客户经理—客户关系”,那么客户经理的流失便会导致客户流失,损害业务稳定性。

在未来发展中,专家团队的组建方式仍然需要进一步探索。资源整合的能力会影响专家团队的组建,有两种方式可以选择。第一种方式可以称为是“外包”,以总行私人银行部的小型团队为中心,依靠其他部门以部门间合作的方式组建临时性的专家团队,或不设专家团队完全依靠其他部门。在这种情况下,银行需要建立和完善部门间转移定价机制和内部合作交易市场。具体可选的方法有四种:一是成本分摊机制,将其他部门的成本分配到私人银行部门;二是重复计算模式,合作各方均确认全部由合作创造的收入;三是“购买”模式,私人银行部门向其他部门支付与服务等价的费用;四是分销模式,将私人银行部门与其他部门之间的合作视为私人银行部门销售其他部门设计的产品和服务,由其他部门确认合作创造的收入,并向私人银行部门支付销售费用或管理费用。第二种可选方式是私人银行部门设立自己独立的专家团队,以典型事业部模式为代表。在典型事业部模式下,私人银行部门具有从产品开发到服务提供涉及的各个环节和方面的职能,不需要依赖其他部门。第一种方式有助于充分利用资源,但对银行的资源整合和共享能力要求较高,第二种方式不需要共享,但会导致资源浪费。各种方式各有优缺点,具体选择要具体分析。

大零售模式向事业部模式转化

事业部模式是国际综合性银行私人银行普遍采用的组织设计方式,因此一些报告指出,该模式也是国内私人银行组织设计改革调整的方向。这里需要指出的是,从持续发展客户的角度来看,采取事业部模式需要三个条件至少具其一:一是私人银行事业部具有较强的客户拓展能力,二是由银行其他部门向私人银行事业部输送客户,三是已经度过大规模积累客户的阶段。此外,私人银行事业部需要拥有自己的独特价值主张,并且能够通过产品和服务、服务设施、品牌等将自己与零售银行部门区分开来。

从当前情况看,国内大部分私人银行仍然处于客户拓展阶段,仍然依赖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来创造客户,其自身的客户拓展能力并不足以支持其以事业部的形式设立,同时仍然没有形成显著区别于零售银行部门的特色和特征,因此典型的事业部模式并不适合。

不论是在大零售模式下,还是在未来的事业部模式下,私人银行部门和零售银行部门都是两个不同的部门,由不同的员工构成,两个部门的关系需要合理的处理。银行需要在零售银行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之间建立一份清晰的协议,详细设定两个部门的目标客户、服务标准、转移定价等。

目标客户的设定需要一套明确的标准,最常见的客户细分标准是财富水平或可投资金融资产总额,具体包括现金、银行存款、股票、债券、基金、保险、理财产品、贵金属等金融资产,一般还包括投资性房产,但不包括自住房产、非上市公司股权和耐用消费品等。在此基础上,还可以从家庭背景、工作经历、财富来源、居住地、性别、年龄、账户的潜在赢利能力、收入、风险偏好等标准对高净值客户进行细分。零售银行部门是私人银行部门客户的主要来源,需要定期对零售银行部门客户进行评估和分类;私人银行客户也需要定期评估,从而实现客户在两个部门之间的顺畅转移,并且不损害客户体验和客户关系。

需要明确零售银行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的差异,并且这些差异是建立在一致的私人银行产品和服务标准之上的。零售银行部门和私人银行部门服务同私人银行客户的职责、服务范围和标准需要明确规定,一旦将两个部门分设,那么就需要让零售银行部门明确,它们不能向客户提供高级、复杂的服务,因为私人银行部门能够做得更好。这一原则应该深刻体现在服务标准的设定中。类似的安排可能会弱化零售银行部门的积极性,需要通过转移定价和考核机制给予零售银行部门一定补偿,允许满足特定要求的零售银行客户经理申请成为私人银行客户经理,仍然服务自己的私人银行客户。

完善私人银行的考核体系

当前普遍采取的重复计算考核方法有助于缓解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客户经理的业绩考核压力,鼓励他们向私人银行部门推荐高端客户。为了确保这一激励的效果,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确实需要获得一定补偿。问题在于,客户输送行为是一次性的,重复计算考核方式却赋予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一个“不劳而获”的机会,因此从长期来看,这种方法是不合理的、不公平的。特别是随着私人银行部门创造的收入和非利息收入等收入指标在考核中的分量不断提高,这种考核方法的不合理性和不公平性会越来越突出。

重复计算考核方法需要进行修正。比如说设定补偿期限。假如设定三年补偿期,那么2012年考核中就不需要将与2008年推荐客户相关的业务规模和收入重复计算给分支行和零售银行部门客户经理。期限的设定还有其他选择,还可以在不同考核指标上设定不同的期限,但设定期限和期限结构不能严重弱化激励效应,特别是在客户积累阶段。

在私人银行发展度过客户拓展阶段之后,重复计算的比重可以进一步降低,甚至可以抛弃重复计算考核方法,同时内部转移定价机制和交易市场的重要性将日益突出。比如,一种可选的方法是在零售银行部门与私人银行部门之间建立顺畅的合作安排和部门间收入分配方法,实际收入确认以提供服务者获得收益为原则;为了鼓励业务协作,可以将合作收入部分以虚拟收入的形式计入考核指标。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3)

随着社会责任SA8000标准认证在全球的迅速推广,国内研究SA8000的文章大量涌现,但大都限于对SA8000标准认证基本内容的简单介绍和分析,并没有对受SA8000标准认证冲击最大的我国劳动密集型企业如何通过及时有效的战略调整,主动应对挑战进行系统地分析。本文拟结合江苏私营企业实际,在这方面进行尝试。

一、SA8000对江苏私营企业低成本战略的挑战

面对扑面而来的SA8000,目前国内有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SA8000是欧美发达国家继反倾销调查和绿色壁垒之后挥向中国的又一根贸易大棒。另一种观点则认为, SA8000不属于贸易壁垒,而是广大受压榨劳工的一面保护伞,是发展中国家劳动密集型企业通往世界市场的第三张门票。

尽管在欧美推行SA8000是否带有“劳工贸易壁垒”目的的问题上,国内还存在着分歧,但对于SA8000标准的实施,国内已达成两点共识。

一是SA8000必将成为一种我国企业无法回避的全球性的标准认证体系。目前,尽管SA8000标准尚未转化成ISO国际标准,但由于SA8000标准认证的实施符合国际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出现的“保护生态、保护环境、保护人权”的大趋势,这种趋势已经不可逆转。为此,中国认证认可监督管理委员会公开表示:“SA8000这个标准一定会在国内得到推行”。因而,社会责任SA8000标准认证必将成为一种我国企业无法回避的全球性的标准认证体系,最多只是一个时间和方式的问题而已。

二是,SA8000是对江苏私营企业所具有的低成本优势的巨大挑战。近几年来江苏获得了快速发展,实力不断增强,出现了一批私营科技型企业,但总体看来,江苏省私营企业主要集中在技术含量不高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其核心优势是总成本领先,以较低的成本取得价格竞争的优势。而产品的价格优势又主要是通过支付较低的工资、延长劳动时间以及较差的劳动环境等方式获得的。SA8000标准正是在这些方面提出了明确的、刚性的、可衡量的指标体系。SA8000的实施必将增加企业三个方面的成本。一是SA8000认证方面的费用。该费用分二部分,第一部分是认证费用。第二部分是SA8000成员支付的年费。这两部分费用相加,一般企业认证费用至少在15万元~16万元,大型企业在50万元以上。二是改善生产条件方面的费用。江苏私营企业绝大多数劳动密集型企业,现有的生产条件都很差,因而在这方面必会支付非常高的费用。三是改善劳动待遇方面的费用,如工资、加班费、保险金、住宿条件等。深圳有家企业曾经对照SA8000要求,计算过一家300名员工的港资企业,在加班费,安全设施方面的支出每月将增加300万元支出。SA8000认证所导致的上述高额费用让利润本身就很微薄的江苏私营劳动密集型企业难以承受,结果必然导致总成本的上升、产品竞争力的下降,最终致使市场份额的减少。

二、江苏私营企业的战略调整

SA8000标准认证无疑会增加企业成本,使江苏私营企业依靠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所取得的竞争优势大打折扣或者不复存在。面对无法回避的SA8000标准认证所带来的巨大挑战,江苏私营企业必须主动应对,结合自身的实际及时进行有效的战略调整。

1.战略调整之一:从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转向其他类型成本领先战略

除了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外,企业获取成本优势的战略还有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和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等。

简化产品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使产品简单化,即将产品或服务中添加的花样全部取消,这是取得低成本最直接的方式。例如,日本东芝公司在美国市场推出一种计算机化的CT扫描仪,由于省去了那些非顾客必需的使造价昂贵的功能,使该产品售价比通用电气公司的同类产品便宜40%以上,牢固地占领了美国医疗设备市场。改进设计型成本领先战略就是通过改进产品的设计或构成成本以获取优势。例如,某公司开发―种可以替代木料的“压缩木料”,这种木料用―般的锯屑、木片等压制而成,其成本只是竞争对手的―半。材料节约型成本领先战略是通过控制原材料来源、实行经济批量采购与保管,或者在设计和生产过程中注意节约原材料,以此来降低产品成本,获取成本优势。生产过程的创新和自动化,可以作为降低成本的重要基础。美国内陆钢铁公司是实施生产创新及自动化型成本领先战略的典范,该公司产品市场占有率不高,但通过工厂设备的自动化以及行销系统的创新,仍能取得低成本的优势地位。面对SA8000标准认证所带来的巨大威胁,江苏私营企业完全可通过战略调整,从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向上述某一类型或某几类成本领先战略转变,继续获取低成本的比较优势。

2.战略调整之二:从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转向系统总成本领先战略

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是通过降低劳动力成本,从而使成本低于竞争对手。但在许多情况下,仅仅具有劳动力成本低的优势并不一定会带来总成本低的优势。因为总成本是由众多成本构成的,劳动力成本只是其中的一种,并且构成总成本的不同成本之间是相互联系的,存在着效益背反的现象,即一项成本降低的同时会导致另一项成本的上升。通常,劳动力成本的降低会增加其他生产或销售成本。这样一来,降低劳动力成本是否会使总成本降低就取决于劳动力成本下降的幅度与其所引致的其他生产或销售成本上升的幅度的大小比较。所以,面对SA8000的挑战,江苏私营企业要想在国际竞争中获得成本优势,必须从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转向系统总成本领先战略。

江苏私营企业可运用美国战略管理学家迈克尔・波特(Micha1 Porter) 教授于1985年在其所著《竞争优势》中提出的企业价值链思想以实施系统总成本领先战略。在波特教授看来,顾客价值是通过一系列可以导致一个最终产品或服务的活动而形成的。企业创造的价值产生于一系列的活动之中(如设计、采购、生产、销售和服务等等),这些活动的有机联系就形成了企业的价值链。企业与其上下游各有其价值链,彼此相互关联,形成价值系统。尽管价值活动是竞争优势的构建单元,价值链却不是各自独立的汇总而是由相互依赖的活动所构成的―个体系。竞争优势正如它经常来源于单项活动本身―样,也经常来源于活动之间的联系。

根据企业价值链思想,江苏私营企业要获得成本优势,价值链上的累积成本(即各种价值活动的成本之和)就必须低于竞争对手的累积成本。要实现这一目标主要有三个途径:一是比竞争对手更有效地开展内部价值链管理活动,从而降低成本;二是改造企业的价值链,省略或跨越―些高成本的价值链活动,从而降低成本。三是可以通过参股方式与价值链上、下游企业进行集成,建立一种长期的利益共享机制,在信息、人力资源和管理上相互协作,从而降低成本。

3.战略调整之三:从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转向差异化战略

改革开放20多年来,江苏私营企业在国内外市场上所表现出来的比较优势,集中表现在通过实施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所产生的低成本低价格优势上。但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国内市场国际化,市场竞争的激烈程度日趋白热化,尤其是随着SA8000的实施,江苏私营企业的这一优势正在逐渐丧失。于是,江苏私营企业应实行战略转移,从原来的劳动力成本降低型成本领先战略转向差异化战略。

江苏私营企业应从顾客角度出发,深入了解在本行业里有哪些特性是被客户广泛重视的,市面上现有产品存在哪些缺陷,结合企业实际,可以从产品质量的差异化、产品创新的差异化、品牌的差异化、服务的差异化或者营销策略的差异化等方面实施差异化战略。

4.战略调整之四:从差异化战略转向核心能力战略

在竞争不太激烈、外界环境相对稳定的情况下,企业通过实行差异化战略,以不同于竞争对手的产品、质量、服务、营销等方式就可赢得竞争优势。如在20世纪初,福特汽车公司以低成本确立了汽车霸主的地位,处于弱势地位的通用汽车公司,根据顾客需求多样化的特点,抓住市场变化带来的发展机遇,采用差异化战略,逐步扩大市场占有率,赢得了竞争优势,从而成为汽车业的新霸主。

但是,在当今企业竞争的环境发生深刻变化的情况下,再靠传统的以产品服务等的差异为基础的差异化战略已难以奏效。当今,整个市场总体上处于买方市场,市场趋于饱和,竞争对手林立,竞争激烈程度前所未有,加上顾客需求变化迅速,企业面临的外界环境急剧变化。同时,由于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导致了产品的可模仿性急剧上升,产品的差异化程度越来越低。在这样的背景下,企业惟有实行核心能力战略,才能获取持久竞争优势以求得生存和长远发展。

著名战略学家普拉哈拉德(C.K.Prahalad)和哈默(Gary Hamel)在“公司的核心能力”一文中将核心能力定义为 “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并认为,把企业界关注的焦点从研究竞争策略转向了增强核心能力是企业战略理论的一个里程碑。由此可见,核心能力并不是企业内部人、财、物的简单叠加,而是能够使企业在市场中保持和获得竞争优势的,别人不易模仿的企业自身的能力。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4)

21世纪的高等教育在研究型人才和应用型人才的争论中推进。在这一大讨论浪潮中,法学专业不落俗地被卷入其中。有关法学教育的目标是培养研究型法律人才还是应用型法律人才随着国家司法考试制度的统一实施日趋白热化。不少学者应国家司法考试制度趋势,结合我国法制走向,认为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由法学研究生教育所取代,且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愈发密切结合,提出适应21世纪法学本科教育的培养目标——培养实践型和复合型法律人才,即应用类法律人才。

笔者认为此类观点有失偏颇。诚然,随着我国司法考试的统一制度的建立,特别是司法考试时间的前移——在校法学本科大四的学生可以参加司法考试,我国法学教育发生了较大的变化:由注重法学理论讲解的传统教授型授课模式,转变成与司法实践接轨的案例教学及演练模式。而且随着法检部门门槛的提高,这一趋势越演越烈。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这一趋势中日益往所谓的实务方向前进。但因此认为法学研究型人才的培养已由法学研究生教育所取代是有待商榷的。第一,这一观点的潜台词是法学教育要么是研究型要么是实践型,即要么注重理论要么注重实践。而这二者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对立的,而是既注重理论又注重实践。第二,法学是一项需要强大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作为一门世俗的学科,法学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而且要真正掌握运用法学,必须将理论应用到实际法律问题中。只有将法学落实到技艺层面才能焕发法学真正的生命力。第三,理论和实践二者并不矛盾,相反,二者是相辅相成的。美国法学家霍姆斯在《普通法》一书中提出:“法律的生命不在逻辑,而在于经验。”许多人援引这一著名论断时认为,法律的生命仅在于生命,实际上这话是有语境的本文由论文联盟收集当时霍姆斯大法官是在批判严格遵从先例导致对法律现实的无视的语境中论述的。当时许多法官严格遵守英美法系的司法传统——遵循先例,而这既是对历史的误读,又是对社会现实的熟视无睹,这种司法无异于刻舟求剑、缘木求鱼,其结果必然导致司法逻辑上的混乱和失败。霍姆斯并不认为法律可以摒弃逻辑而只注重实践经验,而是认为应当实事求是地应用法律,让法律因时代的变化而不断地发展。这需要理论与实践二者相互作用,一方面法学理论应当指导司法实践,另一方面司法实践对法学理论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这才是理论与实践二者关系的全面阐述。

由上述的陈述我们可以推断出,21世纪的法学本科教育并不是要偏离理论走向实践,而是纠正过往只注重理论而不注重实践的倾向,但同时要注意不能矫枉过正,不能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否则过犹不及,仍旧有失偏颇。

二、法学教学上的误区

各大院校的法学专业都无一例外地根据《国家教育部编写的高等学校法学专业核心课程教学基本要求》开设各门课程,其中以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部级重点教材为各大院校法学专业的师生所熟知。每一本教材都有厚重的表面,让学生望而生畏。老师在教授时难以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将课本当中的知识讲授完全。有些课程甚至连重点知识都难以讲授完全。其中,地方院校法学专业在某些核心课程,如国际法、国际私法及国际经济法的时间安排上较为有限,加之学生将来较少接触涉外事务,造成学生学习积极性不大,教学内容庞杂,教师甚至难以在有限的课程中讲授完重点知识。

作为一名地方院校法学专业的授课老师,笔者深有感触。以笔者所教授的国际法,包括国际法、国际私法及国际经济法为例具体陈述如下。

就我国国际私法教材现状来看,国内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大致分为“大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二者都以规范为中心,将国际私法板块化,故也被称为版式国际私法。教学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安排却一直被研究体系捆绑、束缚,这是因为国际私法的教材编写是根据国际私法学界的研究领域进行编排的。

现行的法学教学存在教学内容庞杂、教学体系不集中的问题,这使得学生在学习国际私法时往往难以消化继而深入了解、掌握国际私法相关知识。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5)

风险管理是商业银行经营管理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客观环境对商业银行的根本影响总结为一点就是风险。各种金融风险的日益加大对商业银行生存和发展带来重大威胁。同理,商业银行在发展私人银行业务中,同样的面临来自于金融风险的威胁,实现风险控制的前提就是对促进各项业务正常发展。为此,下文从私人银行的业务的风险管理现状中,分析风险管理策略。

一、私人银行业务面临的主要风险

私人银行业务具有广泛性和私密性的特点,无论从客户本身还是从银行主体角度来分析,银行业务都存在着一定的风险。从业务风险的引发原因中分析,主要包括操作风险、市场风险以及流动性的风险、信用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等。但是就经济市场发展的现状来看,国内的银行机构中将声誉风险、操作风险以及合规风险视为目前私人银行业务中面临的主要风险。

(一)声誉风险

声誉是银行无形资产,对于私人银行业务的高端净值客户而言,私人银行机构的声誉是其进行业务选择的关键因素之一,因此说,声誉风险是商业银行中私人银行业务发展的决定性因素。然而,声誉风险并不是一个单独存在的风险形式,私人银行业务中的每一种风险都会转变为声誉风险。

(二)操作风险

银行业务的实际操作存在着风险性,操作风险遍布于银行的各个业务中,具有极强的渗透性,当银行工作人员工作中存在着疏忽时,就会引发一定的风险。同时银行的操作风险能够直接转化为客户的声誉风险,在社会中传播力度较大。因此需要注重银行业务中的操作风险,对最大可能降低操作风险的发生。

(三)合规风险

合规风险是指,银行违反了相关法律法规的要求,而做出的一些不符合行业组织和金融监管的事情,以此受到了相关法律监管与处理。实际上由于银行在进行相关业务活动中,没有遵循相关法律法规,进而引发业务合规风险。因此,对于银行业务中的合规管理需要从银行管理入手,尤其是在对高端净值客户提供的服务中,合规风险管理是关键。

二、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存在的问题

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存在一定的问题,业务产品设计过于单一是一个重要原因。例如,第一,目前大多数的私人银行处于产品和组合的销售阶段,增值服务形式单一,与一般的财富管理机构没有差异性,不能实现客户的多元化服务需求。其次,我国商业银行私人银行的金融产品开发能力较低,对金融衍生产品,例如权期货涉及比较少;第三,从在产品开发创新来源方面,大多数银行私人理财产品没有自主研发能力。此外,在风险管理中缺乏专业的人才。目前,我国私人银行的客户经理大多数为30多岁,虽然都是理财上的精英,但是他们在经验上依然不足,不能及时向客户提供更合理的增值业务,将贵宾服务特色削弱。

三、我国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策略

(一)产品组合多样化,开拓业务类型

在各个商业银行中,要想实现私人银行产品组合的多样化,需要在实际的风险管理中摆脱单一化的产品困境,对客户需求进行详细的市场分析,并为客户提供优质的产品服务。面对产品单一的现状,我国私人银行应该注重各种资源的整合与管理,将自主创新能力提升,加强内部开发能力,将私人银行产品的衍生品与传统金融理念相结合,提高银行的利润,并在专业人才支持下,将产品风险降低。私人银行与一般的银行理财业务相比,具有很多的差异性,私人银行除了能够提供一般的金融理财产品之外,还能向客户提供一揽式的增值服务,例如慈善类的事业,遗产服务、医疗服务、以及奢侈生活等服务。但是在我国的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中,很少有将服务中心转移到增值业务中来。要想实现规范化的风险管理,需要拓宽业务类型,从客户需要出发,对每一个客户提出具有针对性的解决方案,提高客户对银行业务的满意度。

(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

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决定了其业务能力,要想实现业务拓展,降低业务风险,首先需要提高私人银行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他们专业的职业素养。尤其是在熟悉各类金融产品的基础上,对现有金融产品进行重组,并及时制定出客户满意的理财方案。以此来降低由于员工问题而造成的信用风险。在私人银行中,招聘优秀、思想先进、工作经验丰富的专业人才,加深其对财务管理以及资本运作的理解。另外,在私人银行人员管理中,需要工作人员从我做起,避免失误,并在实际工作培养风险控制意识。

(三)考核机制建立

在商业银行的私人银行个人业务风险管理中,建立完善的考核机制,对于工作人员来说意义重大。首先,合理的考核机制是对员工能力的一种鼓励。其次,考核机制实现了对员工业务的监督。这两重作用在业务风险管理中双管齐下,有效提高了私人银行的业务水平。目前,在我国大部分的私人银行中,都以客户数量、金融资产总值、会计利润作为员工业绩的考核标准,这些标准在私人银行业务中固然重要,但是会在某种程度上导致员工为了提升业绩,而盲目的进行理财产品的销售。为此,私人银行需要具有完善的业务考核机制,将风险控制状况加入到员工考核指标中来,实现风险降低。在商业银行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中,培养员工的风险控制精神是实现风险管理的有效途径,将该项指标纳入到员工考核机制中,不仅能够降低操作风险,还能够降低合规风险,专业人员的工作素质被提高,促进了我国私人银行风险管理工作开展。

四、结论

综上所述,随着经济市场不断发展,很多银行机构将盈利的目光转到了私人银行业务上,私人银行业务有着较好的发展前景。总的来说我国私人银行业务发展存在一定的问题。在我国的私人银行风险管理中,首先要立足于私人银行的三大风险,对操作风险、声誉风险以及合规风险的管理理论进行研究。针对私人银行业务风险管理的现状,提出风险管理的实际策略。

参考文献

[1]翟琼.我国商业银行发展私人银行业务问题研究[D].西南大学,2008.

[2]付臻.我国私人银行业务主要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厦门大学,2009.

[3]郑佳明.我国私人银行业务的法律风险及其防范[D].暨南大学,2010.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6)

中图分类号:F270.7 文献标识码:A

随着国家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建筑行业获得了极大地发展空间,并在后工业化时代承担着国民经济支柱的重任。作为我国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私营经济的持续发展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着强大的推动作用。在我国经济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关键时期,“十二五”规划为建筑行业的发展提供了空前的机遇。因此,如何在“十二五”规划下提高我国私营建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已经是当务之急。

一、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受阻的原因分析

(一)外部原因。

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受到阻碍的外部原因主要体现在思想和市场这两个方面。在思想方面,“对立论”无法正确认识到在社会主义发展初期私营建筑经济的发展趋势,因此对私营经济有些排斥;“唯心论”忽视了私营建筑经济已经取得的成绩以及打下的坚实基础,因而也就无法看到私营建筑经济的良好发展前景;“担心论”则表示私营建筑经济的快速发展会对国有经济的核心地位受到影响。市场方面的障碍概括起来主要表现在私营建筑经济缺乏相应的政策环境以及良好的竞争机制。我国的私营建筑企业在进行员工职称的评比、户口的申报以及银行贷款方面都受到了不合规定的限制。

(二)内部原因。

内部原因主要是建筑企业自身的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管理模式的落后。我国目前的私营建筑企业中还存在着落后的家庭化与独裁化管理模式,这对企业进一步的发展壮大会造成不利的影响;第二,私营建筑企业的规模比较小。私营建筑企业规模偏小,就会导致业务范围受到限制,缺乏市场竞争力。另外,私营建筑企业的阻止形式比较单一,多为独资企业,因此在融资以及规模的扩张上有一定的困难;第三,私营建筑企业的施工技术不够先进,信用不够高。由于建筑行业的短期行为比较多,并且偷工减料等问题屡禁不止,因此让私营建筑企业的名誉受到很大伤害,造成了私营建筑企业很难拿到工程的承包权,因此难以获得较大发展。

二、“十二五”规划下提高私营建筑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措施

“十二五”规划需要解决当前非常热门的“高房价”问题,通过改进房价问题来改善民生。在体现出国家对民生问题重视的同时也让我国的房地产行业在“十二五”规划下获得更好的发展。

(一)外部措施。

1、加强政府的市场监管功能。首先,政府需要减少私营建筑企业的行政审批手续,放宽私营建筑企业的市场准入标准,对束缚私营建筑企业发展的法规与调理进行改进,为私营建筑企业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其次,政府还需要集中精力进行经济的宏观调控,通过经济制度的调整以及市场的监督作用为私营建筑企业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2、建立完善的信用贷款规则,提升私营建筑企业的融资能力。私营建筑企业在贷款方面所遇到的阻碍是其无法获得较大发展的硬伤,因此政府需要、帮助私营建筑企业解决贷款难的问题。建立完善的信用贷款规则不仅可以让私营建筑企业获得公平的贷款机会,提升融资能力,还能为建筑行业创造良好的竞争环境。

(二)内部措施。

1、制定战略发展计划。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其对资源的需求不断增长,因此企业对国外资源的依存度也在不断增加。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私营建筑企业可以在中央“走出去”战略的基础上制定适合自身发展的战略计划,充分利用好国内与国际这两个市场所提供的资源,将战略发展计划作为企业的长期发展目标。

2、提升企业内部的管理能力。企业的运营过程离不开管理,因此,有效的企业管理方法对于企业的发展会产生很大影响。在“十二五”规划下,私营建筑企业要想获得不断进步继而增强整体的核心竞争力,就需要提升其内部的管理能力。在这一点上,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与工作能力是不可忽视的重点。另外,完善的内部管理制度也是不可或缺的。只有让私营建筑企业实现规范化经营,才能获得更高的经济效益与更强的市场竞争力。

3、培养人才,走“科技兴企”的道路。人才是一个企业最不可缺少的重要资源,也是其核心竞争力的根本。因此,要想让私营建筑企业在“十二五”规划下增强私营建筑经济的核心竞争力,必须着力培养人才,走“科技兴企”的道路。通过人才战略的实施来加快企业施工技术的更新,让企业跟上社会的前进脚步,满足社会的发展需求。

三、结束语

我国的私营建筑经济目前正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因此广阔的发展环境以及良好的市场氛围是非常重要的。伴随着私营建筑企业的不断发展,其为我国经济发展所提供的助力也会随之加大。因此为了在“十二五”规划的大好机遇下提高我国私营建筑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国家需要采取一定的政策予以配合,而企业也需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进行改进,只有让内部与外部环境同时得到改善,企业才能切实提高自身的核心竞争力,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作者:华亭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建安公司工程科科长, 职称:建筑经济)

参考文献:

[1]王红兵.浅谈我国私营建筑经济发展的必然性[J].河南建材,2011(03)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7)

目前基层各单位实行的是会计集中核算制度,核算单位有时为逃避来自各方面的监督,以报账员等私人名义在银行开设私人账户,通常采用以下五种方式把公款存入私人账户:一是把本应缴人法定账簿或上交财政的收入存入私人账户;二是通过转账或提现的方式从会计核算中心报出应直接支付给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资金存入私人账户;三是报账员以借用备用金的方式从会计核算中心借出资金后存入私人账户;四是采用虚开发票,通过转账或提现的方式从会计核算中心套出资金存入私人账户;五是有的单位为照顾关系户,将公款以私人名义存入银行,抵顶揽储任务。从而形成了或大或小的小金库,为核算单位列支不合理、不合规、不合法支出,甚至侵占挪用贪污等违法问题的产生提供了条件。

(二)频繁采用现金结算方式超范围超限额支付现金

目前基层单位出于掩盖违规违纪问题,逃避纪检、审计等部门监督而大量使用现金结算。对其经济往来业务不按现金管理暂行条例规定采用转账方式进行结算,而是直接由报账员从会计核算中心借用的备用金频繁超范围超限额使用现金列支。

(三)库存现金过大且长期挂账不予核报

目前,开户银行为了保住客户,不对大额提现进行审查和控制,核算单位借此管理监督漏洞,编造虚假资金用途,从会计核算中心借用大额备用金,会计核算中心并予以挂账,核算单位用借来的备用金进行白条顶库、白条列支或列支违规违纪违法等方面的支出,而且不及时到会计核算中心报账结算,造成有的单位因领导更换,出现了“新官不理旧账、备用金长期挂账”的现象,致使备用金越累越多,清理起来非常困难,为不法行为提供方便,给国家的资金安全带来隐患。

(四)现金收支业务不记账核算

实行会计集中支付核算的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现金收入直接缴入会计核算中心所设的单位银行账户之中,借记银行存款科目;支出业务通过现金支票和转账的方式列支,单位所借的备用金给报账员挂其他应收款,贷记银行存款科目,因此核算单位在会计核算中心的帐务中不设现金科目,而核算单位则认为,单位的经济业务由会计核算中心记账核算,对实际发生的现金收支业务也不记现金日记账,造成单位借用的备用金和报账员从会计核算中心报出的商品和劳务供应者或用款单位的资金实际使用和支付情况失去控制监督。

(五)利用银行账户为非预算单位套取现金

部分基层单位是上一级预算单位的派出机构或分设机构,不属本级预算单位,经济活动业务只能在其派出单位报账,不能设立银行账户,但这些单位从不同渠道争取来的资金,不想让派出单位知道,便借用其他预算单位的银行账户套出资金,列支不合理、不合法、不合规支出。

二、加强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现金管理的对策

(一)强化学习培训,提高对现金管理重要性认识

财政部门应进一步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和基层会计人员的行政事业单位会计制度、现金管理暂行条例、会计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的培训,让他们明确自己所担负的职责、权利与义务,用违反现金管理的案例为教材,让单位负责人和基层会计人员充分认识到不遵守现金管理规定的危害性,使其重视贯彻落实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和公务卡结算制度。

(二)强化对基层行政事业单位的现金管理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8)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现今的高等教育

现在中国大学主要有公立大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三类高校,其中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都属于公办教育范围,民办高校则是民办教育。在法律上,国家规定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同等对待,但在实际的国家财政支持上,公办教育每年都会得到资金支持,而民办教育则无法得到这方面的支持。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律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平起平坐,但实际上却是差距甚远,实际的操作与法律上的不一致也是导致中国民办教育无法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广度指的是大学的数量;深度则是大学的质量。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被提到很高的地位,这些发达国家除了发展公立教育之外,也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私立教育,而且私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又普遍高于私立院校。就算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美国依然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这个是国家和教育形成的共识,在美国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而且美国为世界提供了总学生人数的80%,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学成后就留在美国,为美国做贡献。对中国来说,中国的大学越多,创新性人才就会更多,会更好地决定中国整体竞争力。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导致中国高校扩招和建设校园。大学扩招的同时,有一点并没有做好,就是中国大学生在人数增加的同时,素质反而下降了,课堂学生容量在不断扩大,而师资力量比没有同比例的增加,学生整体素质就不能很好提高。所以,只有公办大学好,而没有民办大学并不能很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还需要民办大学来跟公立大学一起竞争,同时也是在填补公立大学教育的空白。如果只有公办大学,那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教育了,

(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由公立教学体系和民办教学体系组成,民办教学体系形成以后会跟公立教育形成一个竞争的问题。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垄断状态,服务、价格都没有保证,当教育形成垄断之后,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教授队伍多好,都无所谓,国家给学校名额后学校就可以招生,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后,公立大学竞争的积极性不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校构成。据1993年数据,美国的私立小学占学校总数的24.4%;日本的私立小学占10.1%。1990年,私立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欧洲的法国为15%和21%;英国为5%和9%;西班牙为35%和32%;亚洲的韩国为1%和41%;菲律宾为7%和36%;印度尼西亚为17%和50%;南美的阿根廷为19%和29%。中小学阶段如此,高等教育阶段更是比例巨大。在美国的高校中,属于私立性质的高校的比例为55.3%;在日本,这个比例则高达84.6%。

从上面的数据看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欧洲、亚洲还是南美洲,私立学校都是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更是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回顾中国私立学校的发展史,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是1919年由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它是在1904年严氏家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中国的私立大学就进入发展期,到1927年前,中国大陆出现了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私立大学。从结构上看,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形成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共存的局面。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数据,192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主要分布情况是: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7所,私立大学13所,教会大学17所;1935年,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53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51所;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公立大学的数字为39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27所。可见,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格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平分秋色,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私立大学被迫停办,原有的大学或不在了或被转为公立大学,之后私立大学经历了30年的真空期之后,在80年代才出现民办大学,这中间30年的断层至今仍为弥补上来。

从国外私立教育和中国自身私立教育体系的历史看,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缺乏私立教育体系来补足,未来私立教育的发展将是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外私立大学几种模式的分析

私立教育原则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盈利的私立教育;模式二是非营利性的私立教育。

模式一中,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家投入,是想要取得合理回报的,私立学校属于资本家的个人资产。这种模式下,是以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校长则是董事会聘用的最高行政首脑。另外,学校为个人资产,其运营性质属于营利性的。学校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也是要通过学校赚钱,使其投入的资金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如像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教育看成是一个企业来运营,最终做成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而美国又是全方位的,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培训,还有教育图书、教育技术等等有众多上市公司。

模式二中,私立大学是完全慈善性质的私立教育,一般都是由个人捐款、校友捐款、企业捐款,此种模式,虽然学校资金也来源于社会,但是学校本身是全社会共有的。但是学校仍可以用这些捐款去外面赚取利润,同时还需要靠其他的来源使资金增长,类似于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其运营性质只能是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就不能以赚钱营利为目的。它的存在是为推进科学与文化事业,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以上两种模式就像是慈善基金和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收,而非慈善基金,要靠基金赚钱,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收。慈善基金的要求要多于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属于共有性质,是公共财产;但非慈善基金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基金自己要做好企业管理。

三、从财经眼光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经营管理

结合现在中国的现实,模式一更适合现在的中国,即营利性的私立大学,具有一定的回报更容易吸引资金进入斯理论教育这个领域。但从长远来看,非营利性的私立大学更加能代表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方向。

下面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眼光来设想中国非盈利性大学的运营和管理。

首先,学校的运营不需要国家的资助,完全由私立大学设立的基金承担。学校的一切收入都纳入这个基金,而且一切开支也都由这个基金负担。这个基金相当于整个私立大学的心脏,为整个大学提供血液。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包括校友的捐助,其次是企业的资助和学费收入;支出部分主要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运营费用,以及科研经费和奖学金。这和国内现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不同,维持现在国内大学的费用来源主要是学费和政府资助,还有一部分的银行贷款和校友捐助,但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下,学校要取得研究经费或是颁发奖学金都是不独立的。而独立的基金运营可以保持学校的独立性,同时可以自由控制收支。除此之外,学校基金管理者的另一个任务是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

其次,学校的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依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私立大学本质上是“公共产品”,学校的日常经营管理,以及发展策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价值来展开的。公共产品即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对私立大学来说,学校所要创造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让相关人员能够从学校的这种不可替代价值中受益。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只要能不断地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并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持教学质量,长期下来,学校所拥有的“公共产品”的价值便会不断增加。此外,学校的影响力越大,校友们就会拥有一种自豪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够为校友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这种归属感也能更好地维持学校的传统,又保持了其核心价值。

最后,学校为维护核心价值,还要通过日常的管理上实现。一是对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待遇问题,学校通过重金聘请好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高学校的学术研究,或是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校做讲座,而这些优秀的教师又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这些优秀的学生正是学校核心价值的基础。现在国内的一些私立大学则是热衷于招收要一些“富家子弟”,这不仅破坏了学校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声誉,也会破坏学校的核心价值,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二是保持学校核心价值和校友之间的互动。由于学校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校友的捐赠,为维持学校的运营,学校必须通过这个核心价值来吸引更多的捐款。如学校的各类建筑上,各种树木,包括桌椅板凳等等都可以刻上捐助者的名字,这些捐款能够增加学校的核心价值,同是也提供更多的价值给校友。

总体来说,此种设想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的经营哲学应是认清自己的核心价值,即“公共产品”的属性,并通过日常的运营管理来增加这种核心价值。

参考文献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9)

一、中国高等教育的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

(一)中国现今的高等教育

现在中国大学主要有公立大学、独立学院、民办高校三类高校,其中公立大学和独立学院都属于公办教育范围,民办高校则是民办教育。在法律上,国家规定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同等对待,但在实际的国家财政支持上,公办教育每年都会得到资金支持,而民办教育则无法得到这方面的支持。这样的结果是,在法律上,民办教育和公办教育平起平坐,但实际上却是差距甚远,实际的操作与法律上的不一致也是导致中国民办教育无法较快发展的原因之一。

高等教育的深度和广度决定一个国家整体的竞争力。广度指的是大学的数量;深度则是大学的质量。在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高等教育被提到很高的地位,这些发达国家除了发展公立教育之外,也在政策上大力支持私立教育,而且私立学院的教学质量又普遍高于私立院校。就算是在2008年金融风暴,美国依然向外国留学生发放奖学金,这个是国家和教育形成的共识,在美国每一个人都能享受教育机会,而且美国为世界提供了总学生人数的80%,这些学生中很大一部分人学成后就留在美国,为美国做贡献。对中国来说,中国的大学越多,创新性人才就会更多,会更好地决定中国整体竞争力。国家也意识到这一点,这就导致中国高校扩招和建设校园。大学扩招的同时,有一点并没有做好,就是中国大学生在人数增加的同时,素质反而下降了,课堂学生容量在不断扩大,而师资力量比没有同比例的增加,学生整体素质就不能很好提高。所以,只有公办大学好,而没有民办大学并不能很有效地提高高等教育的水平,还需要民办大学来跟公立大学一起竞争,同时也是在填补公立大学教育的空白。如果只有公办大学,那就变成纯粹的精英教育了,

(二)高等教育的未来发展趋势

一个完整的教学体系应该由公立教学体系和民办教学体系组成,民办教学体系形成以后会跟公立教育形成一个竞争的问题。就像国有企业一样,属于垄断状态,服务、价格都没有保证,当教育形成垄断之后,学校提供什么样的服务,教授队伍多好,都无所谓,国家给学校名额后学校就可以招生,形成这样一个局面以后,公立大学竞争的积极性不高,整体的教学质量就很难提高到更高的层次。

参照美国等发达国家的学校构成。据1993年数据,美国的私立小学占学校总数的24.4%;日本的私立小学占10.1%。1990年,私立小学和中学的学生占学生总数的百分比,欧洲的法国为15%和21%;英国为5%和9%;西班牙为35%和32%;亚洲的韩国为1%和41%;菲律宾为7%和36%;印度尼西亚为17%和50%;南美的阿根廷为19%和29%。中小学阶段如此,高等教育阶段更是比例巨大。在美国的高校中,属于私立性质的高校的比例为55.3%;在日本,这个比例则高达84.6%。

从上面的数据看出,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论是欧洲、亚洲还是南美洲,私立学校都是各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高等教育阶段,私立学校更是成为学校教育的主体。

回顾中国私立学校的发展史,中国第一家私立大学是1919年由张伯苓创办的南开大学,它是在1904年严氏家塾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之后中国的私立大学就进入发展期,到1927年前,中国大陆出现了厦门大学、复旦大学等一批私立大学。从结构上看,20世纪上半叶是中国高等教育的黄金时期,在这个时期中,形成了公立大学、私立大学、教会大学共存的局面。根据中国高等教育发展统计数据,192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主要分布情况是: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7所,私立大学13所,教会大学17所;1935年,公立(含国立、省立)大学53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51所;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前夕,公立大学的数字为39所,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27所。可见,这是一个三足鼎立的高等教育格局,公立大学、私立大学与教会大学平分秋色,携手并进,共同推进中国的高等教育发展。20世纪中叶以后,私立大学被迫停办,原有的大学或不在了或被转为公立大学,之后私立大学经历了30年的真空期之后,在80年代才出现民办大学,这中间30年的断层至今仍为弥补上来。

从国外私立教育和中国自身私立教育体系的历史看,中国现在的教育体系缺乏私立教育体系来补足,未来私立教育的发展将是推动中国教育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二、国内外私立大学几种模式的分析

私立教育原则上可以分为两类:模式一是盈利的私立教育;模式二是非营利性的私立教育。

模式一中,资金主要来源是资本家投入,是想要取得合理回报的,私立学校属于资本家的个人资产。这种模式下,是以投资者为主体组成的学校董事会是学校最高决策机构,校长则是董事会聘用的最高行政首脑。另外,学校为个人资产,其运营性质属于营利性的。学校在为社会提供“服务”、满足社会的需求的同时,也是要通过学校赚钱,使其投入的资金获得尽可能多的回报。如像美国和日本等发达国家,将教育看成是一个企业来运营,最终做成上市公司,为投资者带来应有的收益,而美国又是全方位的,包括大学、中学、小学、培训,还有教育图书、教育技术等等有众多上市公司。

模式二中,私立大学是完全慈善性质的私立教育,一般都是由个人捐款、校友捐款、企业捐款,此种模式,虽然学校资金也来源于社会,但是学校本身是全社会共有的。但是学校仍可以用这些捐款去外面赚取利润,同时还需要靠其他的来源使资金增长,类似于哈佛、耶鲁这样的学校就是这种模式。这种模式下,其运营性质只能是公益的、非营利性的,学校就不能以赚钱营利为目的。它的存在是为推进科学与文化事业,为高等教育培养人才。

以上两种模式就像是慈善基金和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就不需要向国家交税收,而非慈善基金,要靠基金赚钱,需要向国家缴纳税收。慈善基金的要求要多于非慈善基金,慈善基金的资金来源于社会,属于共有性质,是公共财产;但非慈善基金就像是一个企业一样,基金自己要做好企业管理。

三、从财经眼光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经营管理

结合现在中国的现实,模式一更适合现在的中国,即营利性的私立大学,具有一定的回报更容易吸引资金进入斯理论教育这个领域。但从长远来看,非营利性的私立大学更加能代表中国私立大学的发展方向。

下面从经济学和金融学的眼光来设想中国非盈利性大学的运营和管理。

首先,学校的运营不需要国家的资助,完全由私立大学设立的基金承担。学校的一切收入都纳入这个基金,而且一切开支也都由这个基金负担。这个基金相当于整个私立大学的心脏,为整个大学提供血液。基金的主要收入来源可以包括校友的捐助,其次是企业的资助和学费收入;支出部分主要是学校的硬件建设,运营费用,以及科研经费和奖学金。这和国内现在大多数的高等院校不同,维持现在国内大学的费用来源主要是学费和政府资助,还有一部分的银行贷款和校友捐助,但这只占很小的一部分。这种模式下,学校要取得研究经费或是颁发奖学金都是不独立的。而独立的基金运营可以保持学校的独立性,同时可以自由控制收支。除此之外,学校基金管理者的另一个任务是实现基金的保值增值管理。

其次,学校的经营管理也有一定的依据。从经济学的角度看,私立大学本质上是“公共产品”,学校的日常经营管理,以及发展策略都是围绕这个核心价值来展开的。公共产品即具有消费或使用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的产品。对私立大学来说,学校所要创造的是一种不可替代的价值,让相关人员能够从学校的这种不可替代价值中受益。具体来说,就是学校在社会上的声誉,只要能不断地扩大学校的影响力,并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以保持教学质量,长期下来,学校所拥有的“公共产品”的价值便会不断增加。此外,学校的影响力越大,校友们就会拥有一种自豪的归属感,这种归属感能够为校友们带来更多的社会地位、社会关系网;这种归属感也能更好地维持学校的传统,又保持了其核心价值。

最后,学校为维护核心价值,还要通过日常的管理上实现。一是对学校教师和研究人员的待遇问题,学校通过重金聘请好的教师和研究人员提高学校的学术研究,或是聘请国际知名学者来学校做讲座,而这些优秀的教师又会吸引更多优秀的学生。这些优秀的学生正是学校核心价值的基础。现在国内的一些私立大学则是热衷于招收要一些“富家子弟”,这不仅破坏了学校的学术成就和社会声誉,也会破坏学校的核心价值,这对于学校的长远发展是不利的。二是保持学校核心价值和校友之间的互动。由于学校基金收入主要来源于校友的捐赠,为维持学校的运营,学校必须通过这个核心价值来吸引更多的捐款。如学校的各类建筑上,各种树木,包括桌椅板凳等等都可以刻上捐助者的名字,这些捐款能够增加学校的核心价值,同是也提供更多的价值给校友。

总体来说,此种设想下,未来中国私立大学的经营哲学应是认清自己的核心价值,即“公共产品”的属性,并通过日常的运营管理来增加这种核心价值。

国际私法的核心篇(10)

在全球化进程中,适用外国法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也是一国发展国际经济交往的客观需要。国际私法的产生初衷就是为了适用外法域法,承认外国法效力是产生法律冲突的前提。否定了适用外国法,实质就是否定了整个国际私法的存在。但国际私法中又存在各种制度或方法来限制或排除外国法的适用。适用外国法与不适用外国法就好像一对矛盾共同体存在于国际私法的理论变迁史中。国际私法的产生和发展是在西方跨国界民商事交往中得到发展和完善的,形成了从思想、理论到规则、方法的体系化制度,中国的国际私法理论受西方理论影响颇深。我国的国际私法研究在不知不觉中将西方的冲突法学思想作为了研究中国问题的前提,而忽略了本国的特色和本质。

西方冲突法中的各种学说理论对我国的相关研究构成了强大的范式作用,无形中成为我国有关研究的桎梏。中国的国际私法研究,不仅应当体现视野里的中国,还应当体现方法上的中国、立场上的中国。导引文化认同,强调中国立场,将使中国的国际私法研究更为关注中国在国际事务中的基点与姿态,在研究内容及研究成果上更为自觉地联系国际法实践的最新进展,从而在较大程度上扭转追随外国学者视域而缺乏自创研究焦点的跟进态势,实现与其他国家国际私法研究的平等交流。为何适用外国法与如何适用外国法是国际私法历史发展中最重要的两个理论问题,本文主要探讨为何适用外国法这一国际私法基本理论问题。

二、外国法适用的理论变迁

国际经济发展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国际民商事关系的调整,经济的全球化和一体化促使国际民商事关系的发生更为频繁。国家之间的文明碰撞、价值竞争以及法律冲突变得日益激烈,国际私法理论也随着社会发展而逐渐演进。一国法院为什么在一定条件下承认和适用外国法,是国际私法的核心问题。国际私法历史上的各种学说一直都在探寻这一理论核心。

(一)传统外国法适用理论。在13 世纪的意大利北部,被誉为国际私法之父的巴托鲁斯吸收并融合了先辈们的学说理论,提出了法则区别说,创造了将法则区分为物法、人法的学说,有关人的身份和能力以及动产的纠纷适用属人法则,不动产的纠纷适用属物法则。巴托鲁斯最大的贡献是摆脱了前辈学者们单纯讨论法律选择的思路,提出城邦法则的域外效力问题,该问题也成为国际私法理论无法回避的一个基本问题。巴托鲁斯将城邦法则分为许可性规则、禁止性规则、惩罚性法则三类,针对三类法则的具体情形阐述不同法则的空间效力范围。他认为,城邦法则一般没有域外效力,除以下特殊情形:针对财产的禁止性法则、善意禁止的城邦法则或习惯、涉及诉讼程序的惩罚等。但现实生活中的法则却没有纯粹的人法、物法的区分,这种缺乏客观依据的法则区分方法饱受诟病,后世也常以英格兰继承案对其方法论进行批判。然而,瑕不掩瑜,其国际私法开拓者的地位也无人撼动。法则区别说首次站在双边的立场上研究法律的适用问题,它试图圆满地回答为什么要适用外国法,使其具有国际性;纠正了绝对属地主义,试图提供一些普遍适用的原则,使之具有普遍性。以杜摩兰和达让特莱为代表的法兰西学者在承继巴托鲁斯学说的同时,发展出特定时空下的本国法则区别说。杜摩兰作为新兴商人阶级的代表,主张扩大人法的适用范围并提出了影响深远的意思自治原则。

上一篇: 煤矿企业应急管理 下一篇: 企业能源审计
相关精选
相关期刊